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教案通用
  •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3-06-28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教案通用。

    老师在开学前需要把教案课件准备好,每位老师都应该他细设计教案课件。教案是教师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的重要手段,你是否在为不会写教案课件而烦恼呢?如果你对“最新小学数学教学教案”感兴趣那一定不能错过本篇介绍,希望本文内容能给您提供帮助!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1】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分数加、减法的简单计算,教材借助图形,让学生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机会,让学生经历独立尝试、交流共享的过程,同时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加深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算理的理解。

    1.关注对算理的理解,为以后的正确计算打下坚实的基础。

    分数加、减法的计算与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有着较大的区别,而学生往往会因为对算理的理解不透彻造成计算错误,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本节课在教学计算方法的环节安排了先让学生独立尝试计算,然后结合图形反观自己的计算方法,最后进行课件演示,让学生逐步理解算理并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

    2.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多给学生表达的机会。

    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每一门课程当中,学生说的过程是对新知识消化理解的过程。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了多个让学生说算理的环节,这样不仅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计算方法,还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圆片学具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一个西瓜被平均分成了8块,哥哥吃了2块,弟弟吃了1块,兄弟两人一共吃了()块,吃了这个西瓜的。

    (1)交流结果,集体订正。

    (2)说一说兄弟两人一共吃了几块,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用加法计算,求一共吃了几块,就要把两个数合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分数的意义及几分之几里面有几个几分之一,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同时利用第2小题,为学生学习分数加法搭建一个过渡的台阶,也为下面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探究新知

    1.探究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1)认真读题,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尝试计算。

    (3)展示计算结果,交流算法。

    算法一+=

    算法二+=

    (4)小组讨论哪种算法是正确的,并说一说为什么。

    (算法二是正确的,因为西瓜被平均分成了8块,哥哥和弟弟一共吃了3块,用分数表示是)

    (5)课件演示+的计算过程,让学生想一想并填空:表示1个(),表示2个(),把它们合起来就是()个(),即()。

    (6)结合上面给出的已知条件,提出一个用减法解决的问题。

    (哥哥比弟弟多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7)列出算式,尝试计算,并交流算法。

    (列式:-=,因为表示2个,表示1个,减就是从2个里面去掉1个,还剩1个,即)

    (8)让学生用上面的方法独立解答例2。

    (9)引导学生观察分数加、减法的算式,发现分子和分母的变化规律,并交流。

    (10)引导学生总结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的空间,通过讨论交流和课件的直观演示,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明确:相加减的两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没有变化,也就是分母没有变化,只是把分子相加减。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2】

    一、教材简析

    《最小公倍数》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88-90页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了解了倍数、因数以及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基础上教学的。这一内容的学习为今后的通分学习打下基础,具有科学的、严密的逻辑性。

    二、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我认为这节课要达到以下的教学目标:

    2.理解算理并学会计算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通过对最小公倍数算理的探究,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能运用“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教学重点: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建立。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难点:理解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算理,能运用“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

    三、设计理念

    数学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让学生从生活中的问题到数学问题,从具体到抽象概念,从特殊关系到一般规则,逐步通过自己的发现去学习数学。进行集合思想和极限思想的渗透,感受数学化的简洁美。而探究性学习又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获得能力发展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在得到抽象化的数学知识之后,及时应用到新的现实问题中去,从而渗透数学归纳思想,达到方法的多样化,个性化。学生构建数学概念的过程不能简单“告知”,通过引导,让学生亲自操作和体验,在解决问题中初步感知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特点,明晰求最小公倍数的基本1.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和交流活动,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思路,在富有生命活力的再创造过程中,主动建立概念,完成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

    四、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感知概念

    出示关于阿凡提的'故事,巴依老爷说:“从八月一日起,我要连续出去收账3天才休息一天,我的账房先生要连续收账5天才可以休息一天,你们就在我们两人同时休息的时候来吧。我肯定给钱。”阿凡提动了动脑筋,便带长工们离开了。那么在这一个月里,阿凡提可以选哪些日子去呢?你会帮他们把这些日子找出来吗?”同桌讨论,学生合作在日历卡上找出巴依老爷和账房先生的共同休息日。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完成板书:

    巴依老爷的休息日4、8、12、16、20、24、28??

    账房先生的休息日6、12、18、24、30??

    他们共同休息日12、24??

    最早的休息日12

    【设计意图】以故事的形式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解决这个生动有趣的实际问题,获得对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概念内部结构特征的直接体验,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初步感知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特点,体会求最小公倍数的基本思路。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特点。

    (二)加深理解总结方法

    1.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教学

    从“巴依老爷的休息日”、“账房先生的休息日”、“他们共同休息日”、“最早的休息日”引出“4的倍数”、“6的倍数”、“4和6的公倍数”、“4和6的最小公倍数”)。教师完成板书

    巴依老爷的休息日(4的倍数)4、8、12、16、20、24、28账房先生的休息日(6的倍数)6、12、18、24、30??他们共同休息日(4和6的公倍数)12、24

    最早的休息日(4和6的最小公倍数)12

    【设计意图】怎样能让学生深刻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意义,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学生构建数学概念的过程,决不能是简单“告知”的过程,以概念为本的学习需要经历一些经验性的活动过程。通过学生亲自操作和体验,在一种富有生命活力的再创造过程中,主动建立概念。完成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

    2.用集合圈表示倍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首先让学生用数学上的集合圈的形式表示4的倍数和6的倍数。(课件出示集合圈)。然后利用课件使集合圈重叠一部分。给学生问题:如果这两个集合圈这样放在一起,相交的这一部分表示什么呢?(课件出示集合圈的动态过程)

    【设计意图】根据弗赖登塔尔“数学是一项人类活动”的观点,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开始,从生活中的问题到数学问题,从具体到抽象概念,从特殊关系到一般规则,逐步通过学生自己的发现去学习数学。进行集合思想和极限思想的渗透,感受数学化的简洁美。

    (三)巩固运用

    再求新法(本环节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算理和方法引探是教学难点)

    出示同学排队的题目:六(1)班同学在组织跳绳活动。班长说:“我们可以分成6人一组,也可以分成8人一组,都正好分完。这些学生至少有几人?”问题出示后,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很快用列举法求出6和8的最小公倍数。然后我预设让学生寻找更简便的大数翻倍法,以及进一步探索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最小公倍数,先把6和8分解质因数,观察质因数之间的关系,发现2是它们公有的质因数,而3和4是它们各自独有的质因数,从而突破难点。使学生理解用分解质因数求最小公倍数就是全部公有质因数和各自质因数的乘积。而短除法实际就是分解质因数的简便算法,并且引导学生发现,短除号左边的数就是它们的公有质因数,下面的数就是相对应数各自独有的质因数。在学生交流各自的方法后。我们可以把这些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上面表示6的倍数,下面表示8的倍数。所圈重合的点是6和8的公倍数。(教材中出现了数轴上表示倍数的方法,考虑到学生想不到这种方法,我参与活动中,最后展示这种图形结合的方法。)

    【设计意图】用富有生活问题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探究学习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创设一种情境,通过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获得能力发展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渗透数学归纳思想,体现方法的多样化,个性化。

    (四)解决问题深化理解

    在列举法的基础上,发现特殊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规律。由一道生活问题结束本课。(课件出示一道生活情境题)

    【设计意图】数学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应当是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学生得到抽象化的数学知识之后,应及时把它们应用到新的现实问题中去。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3】

    教学内容:课本第8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欣赏、操作、交流等活动,发现图形中的一些简单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

    3、在探究规律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到规律能创造美,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图形排列的简单规律,掌握找规律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能够表述发现的规律,并会运用规律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利用比赛,感知规律

    记忆比赛:男女生分别记忆两组数据,得出有规律的好记,没有规律的不好记。得出规律的重要性,引出课题:找规律.

    二、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数学小精灵聪聪听说我们学习找规律,也来到了这里。他告诉我们一个好消息。说呀,在这春暖花开、春暖花开的季节,光明小学一一班的小朋友去公园聚会了!他们把会场布置得可漂亮啦!同学们又蹦又跳玩得可开心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师: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生:小朋友、灯笼、彩旗、小花。

    首先研究装饰物是怎么排列的。

    三、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 彩旗是怎么排列的?(黄红、黄红)

    我们就把这一面黄旗和红旗看作一组。(板书:一组)

    2. 接下来讲解小花、灯笼的排列方式。

    3、小朋友队伍的排列。

    小结:像彩旗、小花、灯笼和小朋友的队伍,都是按都是按顺序为一组,一组一组重复排列的,而且至少要重复3次,像这样的排列我们就说它是有规律的。

    四、学以致用,摆出规律

    小组合作,作品展示。

    五、智力闯关,应用规律

    六、联系生活,找出规律

    七、情感教育,总结本课

    八、教学反思: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4】

    学具准备: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主动回顾,知识再现。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二、单项训练,夯实基础。

    1、进一步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

    完成P30.1

    全班练,指名板演,哪些题的商是循环小数,如何判断的?

    2、进一步掌握循环小数的写法,完成P30.2。

    你如何表示商?(自己选择表示方法),全班交流校对。

    3、求循环小数的近似值。完成P30.3。先请学生说说取近似值的方法,再让学生独立完成。

    三、深化练习。完成P30.6先观察这些小数的特点,再试一试。

    请学生说出判断大小的过程,教师适时评价。

    1、想到把这些简便记法的循环小数还原。

    2、2、1.23O1.233,只还原到第三位小数。

    师小结:需要先观察,再比较,比较方法与以前比较小数的大小方法相同。

    四、独立练习:P304、5

    教学内容:循环小数(二)P30

    教学目的:1、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循环小数概念的理解。

    2、能比较两个(含)循环小数的大小。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并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长方形纸板,不同边长的正方形纸片(硬卡纸做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导动手操作

    1.情境导入

    2.出示问题,明确要求。(理解重点要求,如整分米数,整块)

    3. 学生猜测可选用几分米的地砖。

    4.介绍教具,明确活动要求.

    5.小组活动。

    二、自主探索,形成概念

    1.展示学生作品,得出结果。

    2.教师将不同铺法展示到课件上。

    3.明确王叔叔对地砖的要求必须符合什么条件。(地砖的边长必须既是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

    4.引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揭示课题。

    5.巩固练习课本80页做一做。

    三、自主探究,掌握方法

    1.怎样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2.出示例2,独立思考,做在练习本上,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3.归纳方法,找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之间的关系。(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他们公因数的倍数,他们的公因数是最大公因数的因数。)

    四、巩固练习,总结提升

    1.81页做一做,独立思考,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2.总结规律。(当两个数是倍数关系时,较小的数就是最大公因数。两个数的公因数只有1时,那他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

    五、小结

    谈谈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加、减混合运算式题,掌握加、减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加、减混合式题。

    2、能看图列出加、减混合算式。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认真做题,计算正确、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5、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掌握加、减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记住第一次的运算结果。

    教、学具准备

    例题图,口算卡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指定3道让学生说计算过程)

    10-3-4=8-2-3=9-0-6=

    9-2-5=10-1-6=5-3-1=

    2+4+3=3+2+2=1+5+4=

    二、教学加减混合计算。

    1、教学天鹅例题1。

    教师在黑板上贴4只天鹅。

    问:原先有几只条天鹅?

    演示:飞来3只天鹅。

    问:一共有几只天鹅?怎样列式?(4十3)

    演示:又飞走2只天鹅。

    问:飞走几只天鹅?怎样列式来表示飞走的2只?

    学生回答后老师在“4十3”的后面写“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7】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要从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入手。教师通过改进课堂教学设计,架设学生“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桥梁,来重建学生的生活世界。只有当数学不再板起面孔,而是与学生生活实际更贴近的时候,学生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才会进入数学学习的角色,才能学懂数学,真正感受和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与价值,增进的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一、数学问题“生活化”——让数学走进生活

    数学问题“生活化”,就是让数学教学内容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延伸,让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入数学教学,让数学教学充满时代的气息和活力。

    1.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

    小学数学中大部分学习内容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基于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他们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到亲切、有兴趣,我们在教学中应尽可能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取数学学习的素材,使他们感受到课堂上学习的数学知识来自于生活,感知数学学习的价值,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2.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学习数学

    儿童在以往的学习和生活中积累了一些经验,这些看似零散、无序、混沌、停留于表象的经验,往往是他们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重要资源。

    二、生活问题“数学化”——让生活走进课堂

    1.眼中有数学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只有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周围事物,找出其中与数学有关的因素,提出用数学解决的问题,才能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2.学会用数学,让学生有机会解决具有现实意义的数学问题三、积淀生活回归数学——让数学教学更具“后劲儿”

    (1)学会解决问题的策略。

    ①画图的策略:由于小学生认识水平的局限,他们对符号、运算性质的推理可能会发生一些困难,如果适时的让他们自己在纸上涂一涂、画一画,可以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我们认为,画图应该是孩子们掌握的一种基本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什么说画图很重要呢?主要是比较直观,通过画图能够把一些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把一些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常用的画图的方法有:直观图、示意图、线段图、树图、集合图等。

    ②推理的策略:推理是认识和使用数学的基础,而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问题解决的能力。学生在猜测、检验和修正时要使用逻辑推理来调整自己的猜测;使用图表时,要用逻辑推理来分析图表。在大多数情况下,很难把逻辑推理和其他策略分开,过去我们所说的“分析法”和“综合法”都可以看作是简单的逻辑推理。然而,有一些问题却是以逻辑推理为主要的解决策略。不管是主要的策略还是与其他问题解决策略结合起来运用,逻辑推理对学生成功地解决问题都是非常重要的。

    ③列表的策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我们将问题的条件信息用表格的形式把它列举出来,往往能对表征问题和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④尝试调整的策略:尝试的策略,简单的说就是你不知道该从哪开始的时候,可以先猜一猜,来进行尝试。猜测的结果,应该是比较合理的,但是并不符合要求,还需要把猜测的结果,放到问题中去考虑,进一步调整寻找答案。

    ⑤模拟操作的策略:模拟操作是通过探索性的动手操作活动,来模拟问题情境,从而获得问题解决的一种策略。学生是通过自己探索的过程,将需要解决的问题,转化为一个已知的问题来进行推导性的研究。通过这种开发性的操作的策略的训练,不仅能够使学生获得问题的解决,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也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学会数学的思维方法。

    智慧不能像知识那样直接传授,它需要在获取知识、积累经验的过程中由教师以自身的智慧不断唤醒、点化、丰富、开启。有效地创设和利用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的数学活动中,真正经历“数学化”的过程,获得必需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8】

    一、模拟片段教学与说课的区别

    1、说课: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法学法、说教学程序。案例:《分数的初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模拟片段教学:说教学程序。

    2、说课的“说教学程序”:复习铺垫、新授、巩固、综合运用、拓展延伸、小结等;模拟片段教学的“说教学程序”:一般说“新授”部分。

    3、说课主要说“为什么这样教”,模拟片段教学重在“怎样教”。

    二、模拟课堂片段教学应注意的几方面

    1、要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情境;教师的语言表达:要注意教学语言的转化;教师的教学语言;学生的汇报交流:直叙、转述

    2、要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如: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学课本等。

    3、要体现课堂评价的多元;教师评价、学生评价适时、恰当。

    4、要展示板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与课堂教学同步(及时);有所选择;字体规范;布局合理。

    5、不能出现科学性的错误;如:《平行与垂直》 《认识几分之一》 《连续退位减法》。

    6、要注意培养学生数学信息收集、整理和交流的能力;

    7、要体现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8、要关注学生方法多样化,体现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学生不同的解法、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表述等要能及时板书。

    三、不同领域的教学内容应有所侧重

    1、计算具体情境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注重算理的引导与表述(如:9加几,凑十法);板书的巧妙设计:色笔、横线、位置

    2、空间与图形教师的演示;学生的动手操作;

    案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3、统计与概率学生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板书不可少;案例:《复式条形统计图》

    4、解决问题学生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学生解题方法的多样化。

    四、其它一些问题

    1、如何开头?

    2、教学目标要说吗?

    3、复习多长时间比较合适?《商的变化规律》

    4、如何小结?

    5、要充分利用资源—————没有三角板

    jk251.coM小编推荐

    最新小学数学教案模板通用10篇


    教师范文大全精选栏目推选:“小学数学教案”。

    教师是火种,点燃了学生的心灵之火;教师是石级,承受着学生一步步踏实地向上攀登,在每天进入课堂授课时,教师早早就会准备好教案课件。教案是老师上课的重要依据。以下是由教师范文大全的编辑为你整理的《最新小学数学教案模板》,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最新小学数学教案模板 篇1

    详细介绍:

    课题: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

    教学目标

    1.联系有余数除法的含义,使学生学会解答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

    2.在掌握平均分的两种分法的基础上,加深对除法两种应用题的认识.

    教学重点

    有余数除法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及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

    有余数除法两种应用题余数的处理方法.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操作并解答.

    (1)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几根?你是怎么分的?

    (2)拿出8很小棒,每4根放一堆,可以放几堆?你是怎样想的?

    2.列式、计算,指明口述解题思路.

    30个羽毛球,每6个放一盒,可以放几盒?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1)出示例37枝铅笔,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人分几枝,还剩几枝?(先分分看)

    (2)读题后引导学生操作,用小棒代替铅笔,大家共同操作后,请一名同学到前面演示.边演示进口述分的过程.

    教师提问:把7枝铅笔,平均分给3个同学,是什么意思?(就是把7枝铅笔平均分成3份.)分的结果怎样?全分完了吗?(每人分2枝,还剩1枝.)

    教师引导:联系平均分的含义及以前我们学的知识,想想这道题应怎样解答?(指名学生列式73=,并用竖式计算.)

    教师启发:竖式中,除得的商是2,表示什么?(每人分得2枝.)余数1表示什么?(还剩1枝.)做应用题写横式等号后面的得数时,要写单位名称,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这道题商和余数后面的单位名称是什么?应怎样写?

    学生讨论后,指名回答写出横式等号后面的得数.73=2(枝)1(枝)

    教师提问:回答时应怎样写?(每人分2枝,还剩1枝)为什么这样写?(因为平均分后,没有分完,还有剩余.)

    (3)对比、分析:今天我们解答的这道应用题与以前学过的除法应用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是平均分,用除法计算.)有什么不同?(有余数,商和余数都写单位名称,回答时因有余数需答完整.)

    (4)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在解答时要注意横式等号后面的余数及单位名称不能丢掉,写答话时要按题意回答完整.

    (5)反馈练习:

    把20张画片平均分给7个同学,每人分得几张,还剩几张?

    教师巡视指导.订正时,指名让学生说解题过程,重点强调计算的结果及答话应该怎样写.

    2.教学例4.

    (1)出示例443个乒乓球,每袋装5个,可以装几袋,还剩几个?

    (2)读题后,启发学生联系铺垫孕伏中第2题(羽毛球分放入盒中)列出算式:435=,并用竖式计算.

    (3)讨论:除得的商8表示什么?余数3表示什么?

    (4)根据讨论的结果,联系例3有余数除法计算结果及回答时的写法,独立解答课本第5页例4.

    (5)订正时,着重让学生说清商8的单位名称为什么是袋,余数3的单位名称为什么是个.

    (6)反馈练习:

    有42棵菜,每筐装8棵,可以装几筐,还剩几棵菜?

    教师巡视指导.订正时,重点强调平均分的第二种有余数的应用题计算,商与余数的单位名称为什么不同.

    三、全课小结.

    1.让学生观察板书,总结出今天学了什么新知识.

    2.教师纠正,补充性地进行小结.重点强调根据题意正确书写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完整写出答话.

    随堂练习1.看图说题意,再写算式.(投影出示)

    9□=□(个)□(个)9□=□(盘)□(个)

    (1)先引导学生看图,分析数量关系,理解题意.

    提问:图中一共有多少个苹果,根据这个图和算式(1),你能说说题意吗?[根据计算结果的单位名称,(个)(个),可以推断是平均分的第一种方法.]

    类推:把图和算式(2)联系起来,你能理解题意吗?【可讨论,根据计算结果的单位名称,(盘)(个),可以推断是平均分的第二种方法.】

    比较、归纳:根据图及两个不完整的算式,指名说出两个算式表示的意思.

    第一个算式表示,把9个苹果平均放在2个盘子里,每盘放4个,还剩1个.

    第二个算式表示.有9个苹果,每盘放4个,可以放2盘,还剩1个.

    (2)让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独立完成写好算式.

    (3)订正,指名口述思维过程.

    2.填空.(投影出示)

    (1)144=32

    143=42

    (2)216=33

    布置作业

    有18个扣子,每件衣服钉5个,可以钉几件衣服,还剩几个?

    有37米白布,每5米布做一条被单,可以做几条被单,还剩几米布?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

    最新小学数学教案模板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身边的电话号码、邮政编码、身份证号码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一些简单的数字编码的方法;体会数字编码可以表达一定的信息,并知道数字编码的一般特点。

    2、通过开展对相关编码信息的探索和交流活动,帮助学生积累一些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数字编码的思想及其应用价值,初步体验数字编码的思想和方法。

    教学重点:

    感知数字表达信息的最基本方法和作用,尝试应用数字来处理信息。

    教学难点:

    感知数字表达信息的最基本方法和作用,尝试应用数字来处理信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感受数字与信息的联系)

    引入: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要与数字打交道。比如说,(出示“1”)提问:一件礼物,一个苹果,一张报纸……这里的“1”表示什么?

    提问:可以表示数量和顺序么?你又分别想到了什么?

    (小结:数字组成一个数,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它向我们传递了一些信息,也可以用来编码,同样传递了一些信息。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板书——数字和信息。

    二、初识编码,感知特点(说一说)

    交流电话号码信息――感受数码

    ⑴师:像110这样特殊的电话号码,生活中还有很多,你能说一说吗?

    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资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小结:其实不管是特殊的电话号码,还是普通的电话号码,这些由数字组成的编码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

    三、探索编码,感悟方法(看一看)

    观察:跟上一封相比,有什么区别?(多了邮政编码)

    问:你知道为什么要加上邮政编码呢?(学生回答后放录像)

    问:看完录像谁再说说为什么需要加上邮政编码?

    谈话:邮政编码也是一种数字编码,它是由几个数字组成的?别小看这6个数字,它可是表达了丰富的信息呢。谁大胆试着说说看这6个数字都表达了哪些信息呢?

    介绍邮编的相关信息

    ⑴师:21表示江苏省苏南地区;210表示江苏省苏南地区南京邮区;2100表示南京市邮局表示江苏省苏南地区南京邮区; (板书)规律

    四、解读编码,感受价值(比一比)

    研究身份证数码

    ⑴出示身份证图片

    师:从邮政编码我们知道了一个人所在地的相关信息,如果想了解这个人的个人信息,需要知道什么编码?

    1、你能从这几张身份证号码中看出他们的出生日期吗?

    2、猜一猜,哪个是爸爸的?哪个是妈妈的?哪个是小明的?

    ⑵练习解读身份证信息。(出示一张身份证)

    师:你能把身份证上的信息填写完整吗?

    师:你觉得身份证上的数字编码有哪些用处?

    五、总结收获,介绍数字编码在生活中的其它运用。

    谈话:在生活中,有时候人们还用字母或文字、和数字来组合成编码表达信息?比如……(出示相关图片)

    介绍:条形码火车票Z表示直达车,车牌苏A表示南京,图书I表示文学,/前表示出版社编号,/后表示图书馆流水号。

    ⑵提问:用这些编码来表达信息有什么好处?

    你还在哪里见过用数字编码的呢?

    假如生活没有数字,将会……

    师:数字编码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了这么重要的作用,那同学们想不想自己也来编一编呢?编的时候我们要做到在一定范围里,简洁,唯一,有规律。

    ⑴ 出示第1个问题

    师:房间的编号中要包含哪些信息?

    一楼第三个房间该怎样编?四楼第十个房间呢?十楼第九个房间呢?

    ⑵ 出示第2个问题

    明确小组活动要求。

    ⑶集体汇报交流。

    请在小组内讨论出方案,再试着编码!交流时写出代表你自己的编码。

    (学生讨论交流,尝试自主编码,同时让部分学生到黑板前展示自己设计的编码,并解释说明,其他学生进行点评!)

    六、回顾过程,总结经验

    师:今天我们共同研究了数字与信息。在活动中你觉得有什么收获?

    最新小学数学教案模板 篇3

    教学内容:

    教材第50-51页练习十一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

    2、正确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并能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并体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并体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1、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

    教师板书

    37×8265×3159×6439×43

    让学生先做题,并说一说这四道题的共同点是什么

    让学生独立在本上完成这四道题,请四名阩到黑板上完成,完成后,指名学生说一说计算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巡视指导,让学生注意计算的准确性和书写的规范性。让学生意识到好的书写是正确计算的基础。

    2、教师总结:今天我们主要复习的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进位乘法和不进位乘法的计算过程完全一样,只不过进位乘法是每位相乘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在进位计算的过程中注意书写要规范、认真。

    二、巩固练习

    1、笔算。

    76×1845×3689×4638×21

    可以让学生任选两题计算,计算完后同桌互相讲述计算过程,互相订正结果和书写是否规范,然后老师指名学生把练习本拿来集体订正,做得又对又好的同学将一枚小动物印章。

    让学生在书中完成第51页第6题。教师引导学生看一看蜜蜂应该落在哪朵向日葵上采花蜜,请同学们赶快帮助蜜蜂找到要采蜜的花。

    让学生用连线的形式帮助蜜蜂找到要采蜜的花,并鼓励学生“看谁找得又对又快”。

    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并请找得又对又快的同学介绍方法,开阔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

    2、解决问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第51页的第7、第8题)

    (1)指名让学生说一说题意。

    (2)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这两道题。

    (3)通过集体订正,及时改正不正确的解答方法或计算结果。

    3、让学生看第50页的第4题。

    (1)读题,并说明题意。

    (2)说一说,这道题和刚才两道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都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题,但这道题要解决的是一套16元,56套一共多少钱?所以“每套12张”这个数据信息可以不用)

    (3)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用竖式计算下列各题。

    26×3568×5318×2448×7924×28

    2、一种邮票每套14张,售价38元,今天上午卖出20套,下午卖出15套,这一天共卖了多少元?

    四、思维训练

    1、说一说,下面各题错在哪里,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2、菜园收了36筐白菜,连筐共重1728千克,每筐白菜重43千克,你知道这些筐有多重吗?

    3、动脑筋,找规律填数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设置了从学生实际出发的教学情境,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鼓励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体现了“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的教学观念。

    最新小学数学教案模板 篇4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用连乘解决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用连乘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有条理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在感受、体验、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谈话:在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需要我们用数学方法去思考、解决。(板书:实际问题)

    师:为了准备乒乓球比赛,老师去商店买乒乓球了。

    出示图乒乓球和价格。

    提问:看图你们知道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来呢?

    问题:6袋乒乓球一共有多少个?

    买一袋乒乓球要用多少元?

    买6袋乒乓球要用多少元?

    师逐一板书,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题。

    出示例题。

    师:你能把刚才了解到的信息和这个问题连起来说一说吗?学生自由表述题意。(每个乒乓球的价钱是2元,老师买了6袋,每袋5个,一共要用多少元?)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你可以自己先想办法解决,然后在小组里讨论。

    学生汇报(板书):

    方法一:52=10(元)

    106=60(元)

    提问:你是怎么想的?

    提问:5表示什么?2呢?每袋5个和每个乒乓球的价钱是2元这两个信息有直接联系吗?根据这两个信息可以求出什么?(买一袋乒乓球要用多少元:52=10)知道买一袋乒乓球要用多少元,就可以求出什么?(买6袋要多少元:106=60)

    提问:谁能说说这种方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算买一袋乒乓球要用多少元,再算买6袋要多少元)

    方法二:65=30(个)

    302=60(元)

    提问:你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

    提问:6表示什么?5呢?每袋5个和买了6袋这两个信息有直接联系吗?根据这两个信息就可以求出什么?(6袋乒乓球一共有多少个:65=30)知道6袋乒乓球一共有多少个,就可以求出什么?(买30个一共要多少元:302=60)

    提问:这种方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算6袋乒乓球一共有多少个,再算买30个一共要多少元)

    如果学生提出如下解决方法:

    26=12(元)

    125=60(元)

    教师应让学生说明理由。

    理由可以是:如果每袋只有一个乒乓球,买6袋一共要12元,实际每袋有5个,所以再乘5,就是买6袋乒乓球所需的价钱。如果学生说不出理由,可以告诉学生:这样算出正确的得数,但道理比较难理解,你们可以继续研究。在想不通理由的情况下最好不用这种方法。

    师:方法一先算什么?方法二呢?

    讲述:虽然解答方法不同,但结果是一样的,还可以互相检验。

    提问:你能用一句话说出刚才我们解决的实际问题有什么特征吗?(板书:两步连乘)

    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时要怎样观察和思考?(要仔细看图,认真阅读文字,找到已知的条件,然后找直接关系的两个条件看能求出什么,再一步步地解答)

    三、练习巩固,体会解题思路及方法

    乒乓球的问题我们解决了。其实在生活中有好多这样的问题,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试着解一下生活中的问题。

    1、想想做做1

    出现4个小动物,推着小车。出示图如书本。

    你们看了图知道了什么? 那你们能用自己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做)

    指明解题:

    (板书:)方法一: 42=8(筐)

    208=160(千克)

    方法二:202=40(千克)

    404=160(千克)

    分别请学生说说每一种方法求的是什么。

    2、想想做做2

    学生齐读 。

    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思考)

    (板书:)方法一:34=12(个)(我先算一共有多少个笼子)

    126=72(只)

    方法二:64=24(只)(我先算每行有多少只兔子)

    243=72(只)

    方法三:63=18(只)(我先算每列有多少只兔子)

    184=72(只)

    3、想想做做3

    图中告诉了我们什么?

    (学生思考)

    (板书)方法一:45=20(个)(我先算一共有几个教室)

    206=120(盆)

    方法二:56=30(盆)(我先算每层放了多少花)

    304=120(盆)

    四、回顾总结,汇报收获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收获?

    2.用今天学到的方法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课后请留心观察,找出数学问题后进行解答,再想想从中学到了什么。

    最新小学数学教案模板 篇5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34-35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用分数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过程。

    2、能判断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并会用分数表示。

    3、在判断、讨论可能性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来表述和交流。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生谈话提出:袋子里有一白一黑两个棋子,任意摸出一个,有几种可能?让全班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而又喜欢的话题引入,让学生带着轻松的心情进入学习中。)

    二、求可能性

    1、教师用激励性启发性的谈话,提出“摸到白子和黑子各占所有可能性的几分之几”的问题,给学生一点思考时间,鼓励学生回答,最后教师进行概述。

    (设计意图: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使学生初步懂得事件发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感受有些实际问题可借助数学表述。)

    2、提出问题(2),让学生讨论有几种可能,都是什么。列举出来。(设计意图:讨论有几种可能,为用分数表示可能性作准备。)

    3、教师启发性提出“每一种可能可以用哪个分数表示”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并发表自己的意见,得出:每种可能都可以用1/3表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尝试用分数表示可能性,使学生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初步体会用数学语言表述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尝试练习

    1、教师谈话并拿出骰子,让学生观察,说一说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观察骰子特征,为后面用分数表示每个面朝上的可能性作铺垫。)

    2、提出“议一议”中的问题,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知道每个面朝上的可能性用1/6表示。

    (设计意图:结合掷骰子事情,给学生自主发展、有条理思考、表达问题的机会。形成用分数表示事件的等可能性的思维过程。)

    四、设计游戏

    1、教师提出用扑克牌设计一个符合要求的游戏。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独立思考并试做。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动手试做的空间,考查学生能否把学到的知识用到实际中去。)

    2、交流学生设计的,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分展示不同和表达的机会,让学生在展示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五、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最新小学数学教案模板 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及各部分的名称。

    2、进一步理解乘法口诀的意思和熟记乘法口诀表,并熟练地利用乘法口诀表求积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进一步理解乘法运算的意义,乘法口诀。

    教学过程:

    一、揭题展标上节课我们复习了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这节课我们复习有关乘法的知识。板书课题:表内乘法的复习。

    二、梳理、沟通

    1、沟通乘法和加法的关系

    (1)出示苹果图,求一共有几个苹果,用加法怎样列式?板书:6+6+6+6=24

    (2)用乘法怎样列式?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板书:4×6=246×4=244个6相加

    (3)用哪种方法计算比较简便?

    (4)意义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板书:意义

    2、读法:谁会读这两道算式?板书:读法:4乘6等于244乘6等于24

    3、回忆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4、6叫什么,得数24叫什么?

    板书:名称因数因数积

    5、复习乘法口诀

    (1)4×6等于24用那句口诀?板书:乘法口诀四六二十四

    (2)补充乘法口诀表:

    在乘法表中“四六二十四”这一横行还缺少哪一句口诀?

    竖着看“四六二十四”这一列还缺少着哪句口诀?表格中缺少哪些口诀?

    (3)全班拐弯背乘法口诀。

    (4)对口令

    二四()()十二xxx()()二十四

    三九()()九六十三七八()六七()

    (5)说说哪几句口诀最容易几错,你想提醒小朋友什么?

    (6)选两句口诀写出相应的两道乘法算式。

    是不是所有的乘法口诀都能写出两道乘法算式?(不是)请按照顺序把它们说出来。

    三、小结:刚才我们复习了乘法的意义、读法、各部分名称和口诀表,下面我们重点复习乘法的意义和乘法口诀。

    四、练习

    1、摘苹果先说口诀,在说算式及得数。

    7×98×67×63×57×56×7

    3×78×59×69×82×94×4

    2、填空

    (1)、2×7=()读作(),表示()。

    (2)、两个因数都是6,积是(),算式()。

    (3)、7×5+7=()×()。

    (4)、()里最大能填几?

    ()×65×()9×()

    3、选择题

    (1)2个5相乘的算式是()

    ①5+2②2×5③5×5

    (2)2×8可以表示()①2个8相加②8个2相加

    (3)积是63的算式是()

    ①60+3②4×9③9×7

    4、判断

    1、2×5和2×5的意义不同。()

    2、7×9读作:七乘九。()

    3、6和8相加是48。()

    五、总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知识?

    最新小学数学教案模板 篇7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英勇的消防员叔叔为了抢救国家、人民的生

    命财产时都是争分夺秒,刻不容缓的,当每次接到任务时,为什么他们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走楼梯呢?(比较快)为什么从铁管滑下来比走楼梯快呢?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观察体验,探究新知

    1、感知线段的直

    师:请拿出袋里的东西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的曲的吸管、铅笔、绳子、铁

    丝等。

    学生汇报。

    师:你觉得桌子上哪些东西是直的?

    学生迅速找出自己认为是直的东西。

    师:请大家互相坚持谁拿对了,谁拿错了,并且互相纠正。

    2、感知线段的两个端点

    师:请同学们再看一看,摸一摸那些直的东西除了直以外,你还发现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师:假如从铅笔的任意一端开始,摸到铅笔的另一端,我们就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把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我们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像书本的边、直的吸管那样都有两个端点。

    3、从实例理解线段

    师:请同学们在练习纸上按自己的想法把没两点连结起来。

    教师在黑板出示:

    学生操作,指名把黑板上的两个点用线连起来。

    师:同学们画的这些线都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

    师:大家说得好,请同学们看看、想想教科书第页“做一做”的图下面那句话和三条线。

    小结:我们就把像课本第5页中间的图叫线段,线段都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比如书本的边、盒子的边、铅笔、直的吸管都可以看作是线段。

    学生找出身边的“线段”,并说一说、评一评。

    4、量线段和估线段

    师:线段可以量度吗?

    让学生量一量课本第页上面线段的长度,并说说量法。

    小结量法:先把尺子上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教师出示横、竖两条同样长的线段,请学生估计这两条线段哪条长、哪条短或者同样长呢?

    学生自由发表想法。

    学生通过用尺子量度,发现这两条线段是一样长的。

    小结:不太长的线段通常用厘米和米可以量出它的长度。而生活中的线段有时需要估计一下,有时又要通过实践来得出正确的结论。另外,同样出的两条线段,往往人们会觉得竖放比横放长,这是视觉的误会,同学们在生活中要注意这个问题。

    5、画线段

    教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

    学生尝试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让几个学生演示怎样画线段,大家评价哪种方法好。

    学生操作后汇报。

    请方法好的学生再演示一遍,并边画边说。

    教师出示断了3厘米多的断尺让学生讨论:怎样用这把断尺画出3厘米出的线段?

    小组讨论,试画。

    小组派代表汇报。

    师:刻度尺有不同的标记方法,只要掌握画法就能准确画出线段。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下图有四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

    2、想一想,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

    师:你们明白消防员叔叔为什么一接到任务后马上从铁管滑下来,而不走楼梯了吗?

    生活中运用这个原理的例子还有很多,你们能说说看吗?

    四、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课外作业

    最新小学数学教案模板 篇8

    本单元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分1~5各数、0、6~9各数、10四段安排。在认识1~5 各数后插入几和第几的教学,在认识0后插入=、>和<的教学,全单元还编排了两个练习。10以内的数都比较小,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这些数,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认识。教材把1~5各数和6~9各数相对集中起来教学,能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效率。适时安排几和第几,=、>和<的教学,能促进学生理解数的意义。0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而且不同场合往往有不同的含义。10对以后的学习有十分重要的基础作用。因此,教材把0和10的认识单独安排。 1.把认识1~10各数的教学都安排成四个环节。

    学生认、读、写1~10各数并不困难,但初步形成这些数的概念却不容易,后者是教学的重点。为此,教材把认数教学分成四个连贯的环节,让学生经历认数的过程,体会数的意义。下面以1~5各数的教学为例,分析这四个环节。

    (1) 在现实情境中数物体的个数。例题的主题图中有人和许多物体,数量各不相同。让学生仔细看图,分别数出各种物体的个数,一方面获得认数的感性材料,另一方面感受数(shù)产生于数(shǔ)。数图中的物体,可以看到什么数什么。如1块黑板,上面有5个字;3个女孩跳舞,1个男孩拉手风琴……通过指出物体及其数量的活动,体会数能反映物体的量的属性。

    (2) 用算珠表示物体的个数。1个男孩、1架手风琴、1块黑板的个数都是1,都可以用1粒算珠来表示。2盆花、2个红气球、2个黄气球的个数都是2,都可以用2粒算珠来表示。教材通过1粒、2粒……5粒算珠,分别表示一类等价集合的元素个数,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教学的时候,先让学生在主题图中寻找哪些物体是1个、哪些物体是2个……再分别用1粒、2粒……算珠表示个数。

    2粒算珠表示2的时候,1粒算珠浅色,1粒算珠深色;3粒算珠表示3的时候,2粒算珠浅色,1粒算珠深色;4粒算珠、5粒算珠里也各有1粒深色的算珠。这是因为教学1~5各数,是先认识1,再依次认识2、3、4、5。1粒浅色珠和1粒深色珠,表示1添上1是2;2粒浅色珠和1粒深色珠,表示2添1是3……这里的1粒深色珠表达了相邻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教学的时候,要渗透这样的关系。

    (3) 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一类等价集合的元素个数,不仅可以用算珠表示,还能用数表示。男孩、手风琴、黑板的数量都用“1”表示,盆花、红气球、黄气球都是“2”个……学生从中体会1~5各数都是有意义的符号。对这些符号意义的体会,就是建立数的概念。

    (4) 写数指导。通过示范、描红、独立书写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规范、工整地在“日”字格上写数。教材十分注重学生把数写好,除了本单元的写数指导与练习,在第七单元仍然安排了写数的练习。

    2.几和第几的教学分三个层次进行。

    非“0”自然数有时表示物体的数量(一共有几个),有时表示物体的次序(是第几个)。教学几和第几,在生活中恰当地应用数,可以加强对数的认识。学生在认识1~5各数时,已经能够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教学几和第几,要懂得第几的含义,区分几和第几这两个不同的概念。

    (1)教学分三个层次进行。①例题中先数出有几个人排队买票,再数出戴帽子的男孩和不戴帽子的男孩各排在第几。在数的活动中感知几和第几的含义,初步体会它们的区别。②“想想做做”第1题,通过涂4个和涂第4个的操作与比较,进一步体会几和第几有什么不同。③“想想做做”其他题,应用几和第几的知识回答实际问题。

    (2)所有学生都在生活中接触过有关几和第几的现象与问题。教学几和第几,要提取这些现象,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研究、理解。在例题里,要让学生说说怎样数出一共几个人排队,怎样数出两个男孩分别排在第几。明白前者要数队伍里所有的人,后者只要数到那个男孩为止。体会“5个人”表示队伍的总人数,“第5个”表示不戴帽子的男孩在队伍里的位置。同样,“想想做做”第1题里涂4个和涂第4个,从两次涂的个数不同,两次涂色的灯笼表示的意思不同,体会几和第几的区别。

    (3)正确表述或判断第几要联系方位,离开方位讲的第几往往是不确定的。教材中有三种情况: 一是规定了方位,如“从左边起”涂第4个,“4号车前面”是几号车。二是遵循生活习惯。如在队伍里一般“从前往后”数,楼房的层数都是“从下往上”数。三是允许多样,给学生空间。如猴子捞月亮的图中,戴帽子的那只猴,可以是从上往下第2只,也可以是从下往上第4只。教学时,除已经约定俗成的外,讲第几的同时,应该讲方位。

    3.0的含义比较宽广,教材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0,在不同场合,0往往有不同的意思。对此,教材有明确的要求。

    (1)着重教学“一个也没有,可以用0表示”。这个内容安排两道例题,第一道例题里三只兔都采到了蘑菇,分别用3、2、1表示蘑菇的个数。还有一只兔没有采到蘑菇,可以用0表示个数。学生在这个情景中体会0也是一个数,它的产生也是计数的需要。第二道例题中,地上原有4个萝卜,都拔掉后,地上一个萝卜也没有,让学生用0表示萝卜的个数。从4个到0个,渗透了“有”与“无”的相对关系,二者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

    (2)结合直尺教学0。直尺上有0~5六个数,0在直尺的左端,直观显示出0在直尺上的意思:从这里开始。这是数轴上表示数和用直尺量长度必须具备的认识。从0开始,向右依次是1、2、3、4、5,按顺序整合了0~5各数,这也是“想想做做”第3题按顺序写数的基础。

    (3)“想想做做”第4题展示了0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只要学生有所体会,不必解释其中0的具体含义。

    4.在=、>和<的教材中突出两点内容。

    =、>和<都是数学里的关系符号。教学中,除了要帮助学生建立“同样多”“多”“少”等数学概念,认识和使用这三个符号外,还要培养符号化思想。

    (1)例题从森林运动会的情境图中分别提取兔与猴、松鼠与熊的只数进行比较,是让学生知道,比较两种物体数量的多少,只要把两种物体对齐着排一排、比一比。这是基本的思想方法,也是后继学习中经常进行的数学活动,从现在起就要帮助学生逐渐掌握。通过排和比,获得对“同样多”“多”“少”的体验。

    (2)例题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和×同样多”“×比×多”“×比×少”等数量关系,分别用符号=、>、<表示两个数间的大小关系,让学生感受用符号表示关系比图画和文字语言简便。教材把>和<同时教学,5>3和3<5都表示松鼠与熊的只数关系,让学生体会符号和关系的表达是可以转换的。这些都是最初步的符号化思想。

    “想想做做”通过比较数的大小,加强数的概念。两道题设计成两个认知层次,第1题在图形直观下比较两个数的大小。题目要求先“摆一摆”,目的是经历两种图形对齐着排排、比比的活动,体会并初步学会这种比较的思想方法。教学时不能仅看教材里的图画就进行数的大小比较。再根据图形的数量写出数,从图形个数的有多有少,理解数的大小关系,在这些活动中能再次体验数的意义。第2题没有具体情境的支持,直接比较数的大小,可以借助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题里获得的经验,也可以依据数的排列顺序进行思考,使数的概念得到再次加强。

    练习一是0~5认数的综合练习。有三个特点: 一是重视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第1题看直线上的点写数,回忆各个数的意义,进一步掌握数的排列顺序。第5题写0、2、3和5,这些数比1和4难写,给学生多一些练习机会。二是重视知识的现实应用。第2题在数出三种动物套中圈的个数以后,比较这些数的大小才能得出名次。这里就应用了比较数的大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第3题应用数数和比较数的大小的知识回答现实情境里的问题。图中蜻蜓的只数是0,把0和3比大小,知识有了扩展。三是适度地开放。第4题除5=外,其他题都有多个答案。通过自己填写和相互交流,体会思考问题要全面。

    5.教学数10,丰富学生的认识。

    认识10的教学仍然按“数物体个数—用算珠表示个数—用数表示个数—写数指导与练习”的线索进行。“想想做做”中设计了形式多样的练习,丰富学生的认识。

    (1)渗透10个一是1个十。让学生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在这项活动中感受10根和1捆的关系,直观接触10个一和1个十,为以后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作些铺垫。

    (2)学习按群数数。引导学生2个2个地数樱桃的个数,5个5个地数手指的个数,既提高数物体个数的效率,又具体感受10与2、10与5的关系。

    (3)体会双数和单数。10只鸭排成一行,戴帽子的和不戴帽子的一一间隔。从左边数起,戴帽子的鸭依次是第2、第4……第10只,这些数都是双数。从右边数起,戴帽子的鸭依次是第1、第3……第9只,这些数都是单数。学生照这样数一数,感受了双数和单数。

    (4)辨认左和右。在数物体的个数时,联系左边和右边等内容,帮助学生正确分辨左和右。

    (5)直观看出相差数。正方形和三角形上下两行对齐着排列,不但能比出哪种图形的个数多,哪种图形的个数少,还能数出正方形比三角形少3个,三角形比正方形多3个。这些都是以后探索相差数问题所需要的知识。

    6.培养数感。

    数感是自觉地理解和应用数的态度和意识。数感强的人,在遇到与数学有关的具体问题时,能主动地与数学联系起来,用数学的思想、方法、知识进行思考、解释和交流。数感是人的基本数学素养,与具有的数学知识有关,但不一定成正比例。数感要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逐步发展,尤其要从小培养。

    本单元主要从理解数的意义,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和用数表达、交流信息三个方面培养数感。

    (1)理解数的意义。一方面根据已有的物体,通过数一数,用适宜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如第12页第1题、第13页第5题、第21页第1题等。另一方面根据已有的数,通过画图的方式,表达它的含义。如第12页第2题、第22页第2、3题等。

    (2)体会数之间的关系。不仅用=、>和<等符号表示数与数的大小关系,还体会数与数的接近程度。如5离8近一些还是离1近一些。又如>3,方框里可以填许多数,最小应填4。<10,方框里也可以填许多数,最大应填9。

    (3)用数交流、表达信息。让学生用学过的数说一句话,体会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可以用数描述。如果缺少数,交流就不清楚,表达就不准确。

    最新小学数学教案模板 篇9

    教学目标

    1.理解的意义,掌握的计算法则.

    2.初步培养学生类推和抽象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书写、认真计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的意义,掌握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一)说出下面各小数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0.3 0.72 0.418 0.6 0.94

    (二)演示动画:复习

    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个规律学习新知识.

    二、指导探索

    (一)理解意义

    1.出示例2

    花布每米13.5元,求买0.5米和0.82米各用多少元,该怎样列式?

    2.演示动画:1

    3.引导学生理解的意义.

    教师提问:怎样求出 米花多少钱?

    13.50.5

    你是根据哪个数量关系列式的?

    单价数量=总价

    这个算式和上节课学习的有什么不同?

    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板书: 求13.5的十分之五是多少.

    练习:求0.82米布用多少元该怎样列式?算式所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4.小结

    的意义是求这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

    5.练习

    (1)说出下面乘法算式的意义.

    30.7 8.50.4 7.20.86 180.23

    (2)列出乘法算式.

    求21的十分之七是多少?

    30的一半是多少?

    副标题#e#

    (二)学习法则

    引导讨论:理解了的意义,下面我们研究怎样计算,同学们可以联系小

    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及复习过的因、积变化规律进行尝试、讨论.

    1.出示讨论题:

    (1)你能把两个因数转化成整数进行计算吗?

    (2)转化成整数乘法后,两个因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积发生了什么变化?

    (3)要得到原来的积,应该怎么办?

    2.演示动画:2

    3.学生独立完成.

    4.练习:670.3 2.146.2

    5.归纳法则

    以上几题因数和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

    计算法则:计算小数乘法,先按照整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

    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三、反馈练习

    (一)根据 直接说出下面各题的积.

    1.118= 1.11.8= 0.1118=

    1.10.18= 0.110.18=

    (二)说出下面各题的积有几位小数.

    0.40.6 15.860.7 380.6 0.540.23

    850.327 1.570.28 1.80.23

    四、质疑调节

    (一)这一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

    (由学生总结概括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二)提出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看法.(包括自己的问题、提醒别人要注意的地方、自身感

    受等)组织学生答疑、解疑.

    五、巩固发展

    (一)不要计算,说出下表各栏的积有几位小数.

    副标题#e#

    (二)根据第一栏的积,很快地写出后面每栏中两个数的积.

    (三)列竖式计算.

    1.823 0.370.4 1.05625

    (四)一个长方形长是1.35米,宽是0.48米,这个长方形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六、课后作业

    (一)判断下面各个积的小数位数有没有错误.

    56.738=2154.6 0.370.94=3.478

    41.29.2=3790.4 0.786.1=47.58

    (二)蒙古牛一般体重是0.326吨,身高是1.12米.新培育的草原红牛体重约是蒙古牛的

    1.3倍,身高约是蒙古牛的1.1倍.草原红牛的体重、身高各多少?

    七、板书设计

    计算小数乘法,先按照整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例2.花布每米13.5元,求买0.5米和0.82米各用多少元,该怎样列式?

    教案点评:

    是小数乘整数知识的扩展和延伸,教学中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复习中通过动画演示,从观察整数乘法算式得出积的变化规律

    为理解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就是两个因数的小数位数的和奠定了基础。

    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和知识的迁移规律,在充分理解算理的基础上,逐步总结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最新小学数学教案模板 篇10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5页-------106页,例3。练习二十三第7,8题。

    教学要求:

    1,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环形,理解和掌握计算环形面积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逻辑思维及动手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3,思想目标:通过对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环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环形的解答方法,会计算有关环形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

    掌握环形的解答方法,会计算有关环形的应用题。

    教学过程设计:

    一, 引入。

    设计意图:师生共同动手操作,直观演示。

    1,引导学生画环形,剪环形,认识环形的特征,加深理解。

    先画一个大圆,在大圆内再画一个同心圆,动手剪下小圆。

    2,观察:剩余部分是什么图形?

    3,通过刚才的动手操作,你认为这个图形的面积应该和谁的面积有关?

    4,我们把像这样形状的图形叫环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种新的图形,圆环。

    板书课题。

    二, 学习新知。

    1,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你都在哪见过环形?

    讲述:看来,环形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你能结合刚才的动手操作,说说你是怎么剪的吗?

    介绍几种剪环形简便,快捷的方法。

    2,进一步加强学生环形特征的认识,深化概念。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让学生来提问,并让学生回答所问的问题。

    提问:环形中的大圆和小圆是什么关系?

    讲述: 刚才同学们不但画出了环形,而且剪出了环形,你们还想多了解一些有关环形的知识吗?你们都想了解哪些知识?有同学想知道环形面积,有谁知道环形面积怎么求吗?

    学生:动脑思考后回答自己想了解环形的其他有关知识。

    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回答:大圆面积-小圆面积

    讲述:(1)这种方法行吗?能求出环形面积吗?

    (2)现在就利用这种方法,算一算你们刚才自己剪出的环形的面积。

    (3)想一想,你们都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师:我也剪了一个圆环,你们愿意帮助我计算出这个圆环的面积吗?

    出示例题,规范解题过程。

    图:

    提问:你们有多少人用的是这种方法?还有其他方法吗?谁愿意把你的好方法介绍给大家。

    方法2:

    提问:谁知道他是根据什么做的?

    教师:看来这两种方法都可以求出环形的面积,你愿意选择哪种方法?与同伴相互交流。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际练习。

    设计意图:利用生活中的一些物体,进行实际测量计算,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精选


    教案课件是老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每位老师应该设计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同时在写教案课件时,设计内容需要让学生更快地理解各知识要点,如何写出一篇好的教案?今天向大家推荐一篇与“最新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相关的文章非常不错,希望本文能给您提供借鉴!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的观察、比较,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并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

    2.在活动体验中学会观察方法,积累观察经验,发展数学思考,养成良好的合作、交流的习惯。

    二、制定依据:

    1.内容分析

    教材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的一些长方体形状物体的观察,引导学生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在观察活动中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最多只能看到长方体的三个面。练习活动中,通过对正方体的观察,体会到正方体的每个面的形状都是正方形,通过对拼搭后的物体的观察,感受视图的形状是随着观察角度而变化的,为下一段的学习作好铺垫。

    2.学生实际

    二年级时,学生已接触过从物体的前、后、左、右等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初步掌握了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但三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弱,要由只关注物体的一个面发展到同时观察两个面、三个面,还具有一定的难度。在表述自己的观察方法或结果时也会出现叙述不清的状况。

    三、教学过程设计

    时间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6-7分钟

    一、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1、出示图书箱,引导学生:从你的位置观察,你能看到什么?

    2、让学生在盒子上指认

    3、指名介绍

    活动一: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1、观察图书箱,说说在自己的位置上能看到的,随机认识它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2、找找自己带的盒子(长方体形状)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3.交流中感悟“正面”的不同含义

    以学生熟悉的图书箱为观察对象,在看、说、指等一系列活动中,调动多种感官,协同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并初步感受到因为观察的位置或角度不同,看到的面的个数也是不同的。

    25

    分钟

    二、在不同的位置观察长方体形状的盒子,体会观察结果的不同

    1、布置观察任务,

    明确观察要求,

    指导观察方法,

    2、教师巡视,注意收集不同的资源

    3、组织交流与评价

    随机引发思考:从一个位置观察,最多能看到长方体的几个面

    4、引导小结

    活动二、从不同位置观察盒子,体会观察结果的不同

    1、学生观察,记录观察结果

    2、交流观察结果,检验观察方法。

    3、感悟小结

    这个大问题的设计是在学生前一次的初步观察体悟的基础上提出的,这样,每个学生都有独立观察,解决问题的时间与空间,而不同层次的学生所展示出来的“差异资源”又为互动生成提供了可能。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多角度观察物体的方法,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6-7分钟

    三、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观察,鼓励学生不断挑战。

    一、1、从正方体的三个面观察

    2、观察老师拼搭的两个正方体,想象后与视图连一连

    二、按要求摆图形

    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初步体会正方体的每个面的形状都是正方形,通过想象与观察结合,学生初步感受图形与视图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1―2分钟

    四、全课总结

    学完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自我评价

    五、课后反思重建: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教案 篇2

    学具准备: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主动回顾,知识再现。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二、单项训练,夯实基础。

    1、进一步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

    完成P30.1

    全班练,指名板演,哪些题的商是循环小数,如何判断的?

    2、进一步掌握循环小数的写法,完成P30.2。

    你如何表示商?(自己选择表示方法),全班交流校对。

    3、求循环小数的近似值。完成P30.3。先请学生说说取近似值的方法,再让学生独立完成。

    三、深化练习。完成P30.6先观察这些小数的特点,再试一试。

    请学生说出判断大小的过程,教师适时评价。

    1、想到把这些简便记法的循环小数还原。

    2、2、1.23O1.233,只还原到第三位小数。

    师小结:需要先观察,再比较,比较方法与以前比较小数的大小方法相同。

    四、独立练习:P304、5

    教学内容:循环小数(二)P30

    教学目的:1、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循环小数概念的理解。

    2、能比较两个(含)循环小数的大小。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教案 篇3

    教材说明

    学生在前几册教材中已经学习过了有关速度、时间、路程之间数量关系的应用题。但是以前学习的这种应用题,都是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从这部分教材开始,将要研究两个物体(两人、两车、两船等)的运动情况。这里以相遇问题为主,研究两个物体在运动中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两个物体运动的情况是多种多样的,有方向问题,出发地点问题,还有时间问题。学生要全部掌握这些是较困难的。本册教材的重点是教学两个物体相向运动的应用题。其中又以“相遇求路程”和“相遇求时间”两种为主。关于两物体相遇,求其中一个物体的运动速度的应用题,放在后面,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

    学好两物体相向运动的相遇问题,关键是弄清每经过一个单位时间,两物体之间的距离变化。由于学生在这方面的生活经验较少,往往不易理解相向运动的变化特点。为此教材首先出现一个准备题,通过图示来说明什么叫做“相向而行”。接着通过列表分析了每经过1分、2分、3分后,两个人之间距离的变化,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相遇”。然后再通过例3、例4教学“相遇求路程”和“相遇求时间”的应用题。

    在例3中,教材通过图示着重说明了小强和小丽两人走的路程的和就是他们两家之间的路程。但是解答方法可以不同。第一种解法是先求两人各自走多少米,再加起来。这种解法思路较清楚,学生容易理解。第二种解法稍难一些,但是有了准备题做基础,学生就能比较好理解为什么要先求每分钟两人所走的路程的和。这种解法不仅比第一种解法简便,而且是教学例4的基础。

    在例4中,教学“相遇求时间”的应用题。这恰好是利用例3中的数量关系进行逆运算。教材没有再详细地进行分析,只是提出启发性问题,让学生想应该怎样解答。

    在练习十四中,除了编排了相向运动的相遇问题以外,还有一些稍有变化的题目。例如:相背行驶、不同时出发、间接给出某一车的速度等,为的是扩展学生的经验,让学生更多地熟悉有关两个物体运动变化时的数量关系,同时也防止学生在解题时死套类型或公式。

    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可以用3课时进行教学。完成练习十四中的习题。

    2.教学例3之前,可以先复习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然后说明,以前我们都是研究一个物体运动的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现在我们要研究两个物体运动的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接着,出示第54页上面的准备题,通过画图或者让两个学生演示,相对走一走,说明什么叫做“同时出发”和“相向而行”。再结合图示或学生的演示,看每分两人距离的变化,让学生在图下面的表中填写数目。学生填完表以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析表中各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弄清两人在相对行走的过程中,经过1分、2分、3分后,每个人走过的米数和两人之间的距离有什么关系。最后再弄清什么叫做“相遇”,相遇时,两个人走过的路程和两家之间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3.通过例3教学相向运动求路程的应用题时,可以画出线段图来帮助学生弄清题意,使学生看到小强和小丽在相遇时两人走过的路程的和,就是他们两家之间的距离。然后,可以提问:“怎样才能求出两人走过的路程的和呢?”可以先让学生试着列式计算,然后组织讨论。使学生明确,先分别求出两人各自走过的路程,也就是各自从家到学校的路程,再加起来就是两家之间的路程。教学完第一种解法后,可以让学生联系准备题中分析过的数量关系想一想,在这题中由于两人同时出发,那么每经过1分钟两人之间的路程有什么变化,到相遇时怎样?求两家之间的路程还可以怎样算?引导学生列出第二种算式计算。做完后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分析和解答的。在这之后,还可以让学生比较一下两种解法,想一想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从数量关系上看,第一种解法是用两人各自的速度乘时间,得出两人各自走的路程,然后再加起来;第二种解法是根据两人同时出发后相遇,时间相同,可以先算出两人每分钟一共走多少米,也就是“速度和”,再乘时间。从数学知识上看,两种解法的算式之间的联系正好符合乘法分配律。然后,通过例3下面“做一做”中的习题和练习十四中第1~3题,使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4.通过例4教学相向运动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解答复习题。复习前面刚学过的两人相遇求路程的应用题。然后再把条件和问题改成例4,并画图表示出条件和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想,已知两地相距270米,又知道两人各自的速度,能不能求出相遇的时间?并且联系例3的第二种解法,启发学生想,“每经过1分钟两人之间的路程有什么变化?”“到相遇时两人共走了多少米?”“那么经过多少分钟两人可以走完这270米,可以怎样计算?”让学生试着列式解答。然后找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分析解答的。在学生做完例4下面“做一做”中的习题以后,订正时也要找几个学生分析一下自己的解法。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教案 篇4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通过对新教材学习,已经初步的适应了新课程的教材特点,并能有一定个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两个班总的来说,基础是差不多的,(3)班的尖子生和(4)班差不多,不过,后进生方面,二(4)班多了好几个。两个班的学习习惯都较好,本这个学期的教学重点还是要放在良好听课习惯的养成上和数学思维能力训练。另外,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积极教育与引导学生,让学生逐步爱上数学。

    二、教材分析

    本期课程内容涉及数学教学内容的各个领域,而且结合教学内容安排了许多体现数学文化的阅读材料,有助于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具体表现:

    “数与代数”领域有3个单元,主要内容包括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学习有余数除法、结合实例和调查,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有比“百”大的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使学生体验到“一千”“一万”有多大结合具体情境,探索计算万以内加减法及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通过对时、分、秒的学习,初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图形与几何”领域有3个单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注重学生动手实践和积极思考。“方向与位置”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认识并能辨认八个方向,能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认识简单的路线图。“测量”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和实际活动,初步建立“1千米”“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以及单位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认识图形”通过生活实景,认识角,能辨认直角、锐角、钝角;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统计与概率方面,学生将初步体验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的过程,根据图表中的一些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初步形成统计意识。在简单的猜测活动中,初步感受感受不确定现象,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除此之外,还有综合与实践活动“数学好玩”。

    本期课程内容知识点散、多,难度相比以前增大不少,二年级的学生虽然年龄小,但是已具有一定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只要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重对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养成踏实、细致的学习态度,应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并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三、学习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结合分物活动,探索并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通过具体情境,探索万以内加减法及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养成对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进行估计的习惯,能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能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结合实例和调查,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有比“百”大的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使学生体验到“一千”“一万”有多大,并能结合实际,对万以内的数进行估计,了解

    其数位顺序,会用万以内的数进行表达和交流,会用词语或符号来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培养学生的数感。

    3.学生通过时、分、秒的学习,初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在实际情景中,认识时、分、秒,初步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掌握时、分、秒之间的进率,能够准确的读出钟面上的时间,并能说出经过的时间。

    (二)图形与几何

    1.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认识八个方向。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能辨认其余七个方向,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认识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出发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和途径的地方。

    2.通过动手操作和实际活动,初步建立“1千米”“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以及单位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3.通过生活实景,认识角。能辨认直角、锐角、钝角。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

    (三)统计与概率

    学生将初步体验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的过程,根据图表中的一些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初步形成统计意识。

    四、教学措施:

    1、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不光凭经验,过去怎样提,现在也怎样提;也不能搬课本,凡是课本上的有的内容,都作统一的教学要求,而应该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要防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2、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数学,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如游戏、讲故事、直观表演、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景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同时充分利用学具,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多照顾学困生以及思维偏慢等的学生,给其进行查漏补缺,释疑解难,在平时的生活中多用多练,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道理,激发学习兴趣。

    4、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在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拓展。在教学中,结合课后练习的一些带思考性的题目,引导学生启动思维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掌握科学、灵活的方法。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5、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与家长进行适时沟通,让家长用正确、适当的方法指导孩子学习。

    6、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挖掘各种网上教学资源,用好各种教学媒体,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首先从学习的内容和形式上吸引学生。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敢于提问、善于倾听、乐于表达的内在品质。

    7、继续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和优生的提拔工作。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教案 篇5

    一、教材简析

    《最小公倍数》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88-90页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了解了倍数、因数以及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基础上教学的。这一内容的学习为今后的通分学习打下基础,具有科学的、严密的逻辑性。

    二、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我认为这节课要达到以下的教学目标:

    2.理解算理并学会计算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通过对最小公倍数算理的探究,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能运用“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教学重点: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建立。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难点:理解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算理,能运用“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

    三、设计理念

    数学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让学生从生活中的问题到数学问题,从具体到抽象概念,从特殊关系到一般规则,逐步通过自己的发现去学习数学。进行集合思想和极限思想的渗透,感受数学化的简洁美。而探究性学习又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获得能力发展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在得到抽象化的数学知识之后,及时应用到新的现实问题中去,从而渗透数学归纳思想,达到方法的多样化,个性化。学生构建数学概念的过程不能简单“告知”,通过引导,让学生亲自操作和体验,在解决问题中初步感知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特点,明晰求最小公倍数的基本1.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和交流活动,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思路,在富有生命活力的再创造过程中,主动建立概念,完成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

    四、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感知概念

    出示关于阿凡提的'故事,巴依老爷说:“从八月一日起,我要连续出去收账3天才休息一天,我的账房先生要连续收账5天才可以休息一天,你们就在我们两人同时休息的时候来吧。我肯定给钱。”阿凡提动了动脑筋,便带长工们离开了。那么在这一个月里,阿凡提可以选哪些日子去呢?你会帮他们把这些日子找出来吗?”同桌讨论,学生合作在日历卡上找出巴依老爷和账房先生的共同休息日。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完成板书:

    巴依老爷的休息日4、8、12、16、20、24、28??

    账房先生的休息日6、12、18、24、30??

    他们共同休息日12、24??

    最早的休息日12

    【设计意图】以故事的形式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解决这个生动有趣的实际问题,获得对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概念内部结构特征的直接体验,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初步感知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特点,体会求最小公倍数的基本思路。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特点。

    (二)加深理解总结方法

    1.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教学

    从“巴依老爷的休息日”、“账房先生的休息日”、“他们共同休息日”、“最早的休息日”引出“4的倍数”、“6的倍数”、“4和6的公倍数”、“4和6的最小公倍数”)。教师完成板书

    巴依老爷的休息日(4的倍数)4、8、12、16、20、24、28账房先生的休息日(6的倍数)6、12、18、24、30??他们共同休息日(4和6的公倍数)12、24

    最早的休息日(4和6的最小公倍数)12

    【设计意图】怎样能让学生深刻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意义,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学生构建数学概念的过程,决不能是简单“告知”的过程,以概念为本的学习需要经历一些经验性的活动过程。通过学生亲自操作和体验,在一种富有生命活力的再创造过程中,主动建立概念。完成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

    2.用集合圈表示倍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首先让学生用数学上的集合圈的形式表示4的倍数和6的倍数。(课件出示集合圈)。然后利用课件使集合圈重叠一部分。给学生问题:如果这两个集合圈这样放在一起,相交的这一部分表示什么呢?(课件出示集合圈的动态过程)

    【设计意图】根据弗赖登塔尔“数学是一项人类活动”的观点,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开始,从生活中的问题到数学问题,从具体到抽象概念,从特殊关系到一般规则,逐步通过学生自己的发现去学习数学。进行集合思想和极限思想的渗透,感受数学化的简洁美。

    (三)巩固运用

    再求新法(本环节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算理和方法引探是教学难点)

    出示同学排队的题目:六(1)班同学在组织跳绳活动。班长说:“我们可以分成6人一组,也可以分成8人一组,都正好分完。这些学生至少有几人?”问题出示后,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很快用列举法求出6和8的最小公倍数。然后我预设让学生寻找更简便的大数翻倍法,以及进一步探索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最小公倍数,先把6和8分解质因数,观察质因数之间的关系,发现2是它们公有的质因数,而3和4是它们各自独有的质因数,从而突破难点。使学生理解用分解质因数求最小公倍数就是全部公有质因数和各自质因数的乘积。而短除法实际就是分解质因数的简便算法,并且引导学生发现,短除号左边的数就是它们的公有质因数,下面的数就是相对应数各自独有的质因数。在学生交流各自的方法后。我们可以把这些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上面表示6的倍数,下面表示8的倍数。所圈重合的点是6和8的公倍数。(教材中出现了数轴上表示倍数的方法,考虑到学生想不到这种方法,我参与活动中,最后展示这种图形结合的方法。)

    【设计意图】用富有生活问题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探究学习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创设一种情境,通过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获得能力发展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渗透数学归纳思想,体现方法的多样化,个性化。

    (四)解决问题深化理解

    在列举法的基础上,发现特殊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规律。由一道生活问题结束本课。(课件出示一道生活情境题)

    【设计意图】数学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应当是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学生得到抽象化的数学知识之后,应及时把它们应用到新的现实问题中去。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1.与整数、小数的计算教学相同,分数乘法的计算主要通过实际问题引出计算问题,并在练习中安排一定数量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丰富练习方式,加强计算与实际应用的联系。

    2.分数乘法既是本单元的基础也是分数除法学习的基础,因此本节课所学内容非常重要。

    学情分析

    1.由于分数乘法的计算过程要比整数乘法的极端过程复杂,因此学生对于这方面知识的学习有很大的吃力感,所以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学习这方面知识的保证。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小学学生现在的`认知基础还是以整数乘法为主,他们习惯于学习整数乘法方面的知识和解题方法与思路。因此学习本节课内容主要从整数入手,逐渐加强学生对分数乘法的认识。

    3.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在刚开始学分数乘法时可能有时想不到先约分,后计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经验探索并解决问题的意识,体验探索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复习题。

    (1)列式计算

    5个12是多少? 9个11是多少?8个6是多少?

    (2)计算:

    46+46 +46 = 15+15 +15 =

    用乘法可以怎样表示?

    2.引出课题。

    20(5)+20(5)+20(5) 这题我们还可以怎么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乘法。

    二、新授

    1、利用 20(5)+20(5)+20(5) 教学分数乘法。

    (1) 这道加法算式中,加数各是多少?(都是20(5))

    (2)表示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怎么列式?(乘法,20(5)×3)

    2、出示例1,画出线段图,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1)引导学生看图,理解“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11(2)”,就是把袋鼠跳一下的距离即这一整条线段看作单位“1”。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11份,其中的2份就表示人跑一步的距离。

    (2)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理解,人跑一步是袋鼠跳一下的11(2),那么“人跑3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就是求3个是多少?(列式:11(2)×3 = )

    3、结合以上两题,归纳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4、练习:练习完成“做一做”第2题。

    5、教学例2

    (1)出示8(3)×6,学生独立计算。

    (2)根据计算结果,学生观察讨论:乘得的积是不是最简分数?应该怎么办?

    (3)学生通过自己的想法的来约分:A、先约分再计算;B、先计算得出乘积后约分。

    (4)对比,让学生体会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比较简便,同时向学生说明先约分的书写格式。

    三、练习

    1、完成“做一做”的第一题。(提醒学生,计算前先观察分数的分母与整数是否可以约分,养成先约分在计算的习惯)

    2、“做一做”第3题。(先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讨论先算什么可以使计算简便。如果用连乘算式,要提醒学生先约分再计算。)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倒数的意义。

    2.能正确的求出一个数的倒数。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倒数并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小数与整数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一)口算

    上面各式有什么特点?

    还有哪两个数的乘积是1?请你任意举出乘积是1的两个数。

    (板书:乘积是1,两个数)

    二、引入新课

    刚才我们所举出的乘积是1的两个数之间有一种特殊的关系。

    (板书:倒数)

    三、新课教学

    (一)乘积是1的两个数存在着怎样的倒数关系呢?

    请看:,那么我们就说是的倒数,反过来(引导学生说)是的倒数,也就是说和互为倒数。

    和存在怎样的倒数关系呢?2和呢?

    (二)深化理解

    教师提问

    1.什么是互为倒数?

    2.怎样理解这句话?(举例说明)

    (的倒数是,的倒数是,不能说是倒数,要说它是谁的倒数。)

    3.0有倒数吗?为什么?1有倒数吗?为什么?(0虽然可以看作几分之0,如,,但是把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分母为0,不成立,所以0没有倒数,另外0和任何数相乘却为0.1可以写作,1与相乘还是1,符合倒数的意义,所以1的倒数是1)。

    (三)求一个数的倒数

    1.例:写出、的倒数

    学生试做讨论后,教师将过程板书如下:

    所以的倒数是,的倒数是.

    (能不能写成,为什么?)

    总结: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2.深化

    你会求小数的倒数吗?(学生试做)

    三、训练、深化

    (一)下面哪两个数互为倒数

    (演示课件:倒数的认识1)

    (二)求出下面各数的倒数

    (演示课件:倒数的认识2)

    (三)判断

    1.真分数的倒数都是假分数。()

    2.假分数的倒数都小于1.()

    3.0没有倒数。()

    (四)提高

    如果末尾加上=1怎么填?

    如果末尾加上=0怎么填?

    如果末尾加上=2怎么填?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倒数的哪些新知识?什么叫倒数?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五、课后作业

    (一)下面哪两个数互为倒数?

    (二)写出下面各数的倒数。

    六、板书设计

    最新小学数学教案设计(通用11篇)


    圣人无常师。每个老师都需要仔细规划教案课件。教案体现着教师的教学风格。一份优质的教案需要我们借鉴模板嘛?以下是教师范文大全编辑收集整理的“最新小学数学教案设计”,请阅读后分享你的朋友!

    最新小学数学教案设计 篇1

    比例的基本性质和解比例-小学数学教案设计及意图

    这是我上周五的一节公开课,听课老师对本节课评价都很高。现整理出来,供大家评议,多提宝贵意见。

    学案(预习提纲)

    1.在比例里,两个外项与两个内项之间有什么关系?

    (请从和、差、积、商这几个方面研究。)

    2、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3、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用途?

    4、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为什么?

    6:3和8:50.2:2.5和4:50

    5、试解下列比例。

    5:8=x:160.2:7=1.5:x

    6、什么叫做解比例?想一想,解比例的步骤是什么?

    教案

    教学内容:p67~68页比例的基本性质和解比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学会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交流、尝试练习,提高学生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一、导语。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齐读课题。很显然,这节课有两块内容,一块是比例的基本性质,另一块是解比例。

    师:这两个概念已经由咱班的小书法家板书在了黑板上,谢谢吴炳蔚同学。那咱们一起读一下吧。

    生:(齐读概念)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已经进行了充分的预习,因此,授课内容不用再掖着藏着,新课中的概念提前让学生板书在了黑板上。老师一上课,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目的是让学生在最佳的学习状态下学习新知。】

    二、预习汇报。

    1、比例的基本性质。

    (1)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这一概念。

    师:我们先来研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对于这个概念,你是怎样理解的?谁能上来给大家说一说,可以可边批注边说?

    生1:在比例里,是两个外向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不是两个外向的和、差、商和两个内项的和、差、商……

    师:他能抓住句子中的关键字词来进行解读,厉害!谁还想说?

    生2:是两个外向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不是大于或小于……

    最新小学数学教案设计 篇2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

    活动目标:

    1、试看平面示意图,运用已有的数经验,寻找相应的座位。

    2、体验模拟小课堂的乐趣,乐意细心观察、认真思考。

    活动准备:

    座位表PPT、有数字的胸饰、题卡等。

    活动过程:

    一、说说小学课堂

    1、小朋友,我们都去参观过小学,说说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主要说说与幼儿园不一样的地方。

    2、小学生会上哪些课呢?

    3、小结:小学的生活和幼儿园很不一样,小学有不同的课,不同的课堂。

    二、看试题找座位

    导语:小朋友就快入小学了,今天我们来玩一个模拟小学生课堂的游戏。谁来说说什么叫模拟?

    1、猜测:小学生的课堂就在那里,等会儿我们要找座位坐下来,哪张椅子是你的呢,与你胸前挂着的数字有关系,猜猜怎么找?

    2、交代要求找座位:看清自己胸前的座位号,这是式题的答案,找到贴有相应式题的椅子,就找到了自己的座位。

    3、检验:幼儿一个个开火车念算式及答案,教师验证。

    4、提问:这种弯弯月亮型的座位,小学生也坐吗?可能在上什么课?(音乐课)

    5、谁愿意来当音乐老师,带着小朋友一起来唱一首好听的歌?(请一幼儿)

    三、看图示找座位

    (一)图示一

    导语:音乐课上完,要上数学课了,数学课怎么坐呢?一起来看看这张座位表。

    1、 出示座位表:这次座位是怎么排的?(排成了四排,每排四个人)用你胸前的座位号找一找,想想,你会坐在哪一排的哪一个座位上?(请一幼儿说说你是怎样找到这个座位的)

    2、 交代任务:根据座位表,先计算相应的式题,找到自己的位置,再把椅子搬到相应的位置。

    3、 师:好了,都坐好了,可以开始上课了,谁想来当数学老师的,出几道加减运算题考考大家。

    4、 小结:在小学里,不同的课可能有不同的座位,刚才我们坐成了四列队,除了要算对题,还要看清座位表,分清前后左右,才能正确找到座位。

    (二)图示二

    1、提问:

    (1)这里还有一张座位表,和前一张座位表有什么不同?这样分成小组的座位可能在上什么课?(讨论课、绘画课、手工课等等)

    (2)1号桌是活动室里哪张桌子?2号3号4号桌呢?(请几名幼儿帮相应的数字放过去)(教师指黑板)这是什么?有什么用?我们的黑板在哪里?

    2、找座位:看着这张座位表,能找到自己的座位吗?

    3、共享交流:提问:你是怎么找到座位的?

    4、小结:要找到座位除了算式题要算对,方向也不能搞错。要成为一名小学生,学会观察和思考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最新小学数学教案设计 篇3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土地面积单位

    教学内容:认识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

    教学目标:

    1、借助具体情境,认识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体验1公顷、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2、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具体的情境和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观察、估计和相互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知道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教学难点:体验1公顷、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教具准备:课件、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同学们,小明邀请小朋友到他的新家参观,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出示情境图。

    观察图画,说说在图画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想一想:1公顷有多大?

    学生根据自己在生活中的经验说一说。

    【设计意图:具体的情境导入,让学生借助生活中的经验先说一说对公顷的认识,了解学生的已知经验基础,为下面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打下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探究学习。

    1、认识公顷。

    (1)课件出示: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

    学生算一算:边长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列式:100×100=10000平方米

    板书:1公顷=10000平方米

    (2)想一想,说一说:1公顷有多大?

    学生相互说说。

    课件出示:100米长的跑道。

    教师:这是100米长的跑道,这样的四条跑道围起来的面积就是1公顷。

    出示:教学楼图片。我们的教学楼占地面积大约500平方米,这样的20幢楼房共占地1公顷。

    教师:我们的教室面积大约是50平方米,想一想:大约多少个这样的教室面积是1公顷?

    学生说一说自己理解的1公顷有多大。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计算明白公顷和平方米之间的关系,利于学生对公顷的认识。借助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进一步的感知、感受1公顷的大小,形成面积单位公顷的表象。】

    (3)生活中“公顷”。

    出示图片、文字:

    世界文化遗产——南京明孝陵占地面积大约是170公顷

    美丽的台湾日月潭面积大约是827公顷

    北京中华世纪坛占地面积大约是4.5公顷

    xx年,我国森林面积达到1.755亿公顷

    最新小学数学教案设计 篇4

    十几减8

    教学内容:课本P1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掌握十几减9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十几减8的方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的关系计算十几减8,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做减法的思考方法。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自主观察探索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自主探索十几减8的方法

    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圆片13个,表示虚线用的毛线一条。

    教学过程:

    一、基本技能训练:

    1、看卡片写得数,做完集体订正

    (1)8+3=8+7=8+4=8+6=

    8+5=8+8=8+9=8+10=

    (2)13-9=16-9=12-9=11-9=

    15-9=18-9=17-9=14-9=

    2、说说“14-9”的计算过程

    3、出示:

    8+()=128+()=14

    12-8=()14-8=()

    8+()=158+()=17

    15-8=()17-8=()

    二、探索交流:

    搽掉减法算式让学生观察。

    这里12、15、14、17、都减一个什么数?

    今天就是希望大家能自己找到十几减8的计算方法。

    1.观察主题图:

    四人小组观察主题图,然后提出问题解答。

    2.想想刚才你是怎么算十几减8的?

    用小圆片代替金鱼摆一摆。

    然后把你方法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3.交流汇报算法

    三、自主巩固练习:

    1、可以边摆边算。

    完成P15做一做第1题

    学生上黑板边摆边算。说自己的计算过程。

    2、独立用自己的方法计算第2题。

    集体订正。

    四.基本技能训练:

    1、听算训练。

    2、口算20题。

    十几减8的巩固练习

    教学内容:练习三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做减想加的计算方法,提高十几减8的计算正确率。

    2、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

    教具准备:口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承上启下:

    先填()里的数,再计算(指定学生上台练习)

    看卡片说出得数,并说出计算过程。

    12-8=16-8=13-8=17-8=

    14-8=11-8=16-8=17-9=

    二、练习:

    1、游戏!

    找凳子,学生手哪算式卡片找到有合适数字的凳子坐下,每组派代表上来比一比哪组又对又快。

    2、找朋友游戏。

    三四组发算式一二组发数字卡片

    互相找朋友。

    3、完成16页第1,2题

    先提出问题再列算式解答。

    4、第3题

    开火车完成。

    5、独立完成课本练习

    第5——8题

    三、课堂作业:

    四、基础训练:

    1、口算

    2、听算练习。

    最新小学数学教案设计 篇5

    学生课前对一些特殊的四边形,如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等有一定了解和感性认识,学生通过归纳总结可以得出四边形的普遍特征。

    教学目标:

    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了解四边形的特点,并能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2、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

    3、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精神和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找出四边形特点。和能够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难点掌握长、正方形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同学们发现了吗?我们的校园越来越美了。有花有草,还有各式各样的石头,这样的校园你们喜欢吗?光明小学的校园也很美,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出示主题图)

    2、仔细观察,你能发现哪些图形?

    3、大家观察得真仔细!找到了那么多的图形。有圆形、三角形,还有不少的四边形。听说过四边形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和它交交朋友。(板书:认识四边形)

    (一)预设学生行为

    学生观察,发现三角形、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和一些不认识的图形(四边形)

    二、初步感知,发现特征

    1、初步感知

    其实,刚才大家已经找到了很多四边形(课件出示)。

    试着说一说,你想象中的四边形是什么样子的?

    2、四边形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请你找出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课件出示)

    重点判断:是不是四边形。

    3、现在你能说一下,四边形有什么特点吗?

    4、考考你:判断老师手里拿着的图形是不是四边形。

    强调:只要有四条直的边和四个角,这个图形就是四边形。

    (二)预设学生行为

    学生初步概括:四条边,四个角等等

    再次概括:有四条直直的边,有四个角。

    学生判断并说出理由。

    三、感受四边形

    找找看,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的。

    (三)预设学生行为

    书本的表面,红旗的表面等等。

    四、四边形的分类

    1、四边形是一个大家族,不同形状的它们有着共同的特点,也有一定的区别。(课件出示六种四边形)你能把它们按一定的标准分分类?先想想你打算怎样分?小组成员互相交流交流,并统一意见。

    提示:你可以用三角板的直角去比一比这些四边形的角;你还可以用尺子去量一量这些四边形的边……

    2、刚才大家在分类的时候,很多同学把两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分在了一类,说明它们是很特殊的,那么到底特殊在哪里呢?

    我们可以用三角板来量量角,也可以用对折的方法来比一比边。

    3、课件演示,得出结论。

    (四)预设学生行为

    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小组上台展示,并说说分类标准。

    1、按是不是直角分两类

    ①四个角都是直角的

    ②不是四个角都是直角的

    2、按边的长度关系分

    (1)①四条边都相等

    ②对边相等

    ③四条边都不相等

    (2)①对边相等的

    ②对边不相等的

    ……

    学生试着说特征:四个角都是直角……

    学生操作。

    五、巩固拓展

    1、小猴子吃桃子(课件)

    2、画一画

    画一个任意四边形。

    画一个四个角都是直角并且对边相等的四边形。

    画一个对边相等,但没有直角的四边形。你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下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它。

    (五)预设学生行为

    在练习本上画一画。

    最新小学数学教案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认识自然数。

    2. 认识自然数的6种含义。

    3. 能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来认识自然数,及自然数的一些含义。

    教学重难点:

    认识自然数的6种含义。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看图编题。

    出示图片、学生编题

    小结:自然数0、1、2、3、4、5 等,可以表示物体的个数。

    二、揭示课题

    认识自然

    三、新课探索

    (一)探究一:自然数

    1.数苹果,看个数。

    (1)出示:1个苹果。

    提问:现在你看到了什么?

    回答:1个苹果。

    (板书:1)

    (2)逐步的一个一个添加苹果。

    提问:现在有多少只苹果?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成:1、2、3、4、5„„

    提问:这里的1、2、3、4、5„„表示什么?

    回答:苹果的个数。

    (板书:表示个数)

    2. 找名次,看序数。

    (1)出示:刘翔110米栏比赛后的领奖的情景

    提问:谁得了冠军?冠军还可以怎么表示呢?

    回答:第1名。

    (板书:1)

    提问:那亚军和季军又可以怎样表示?

    (板书:2、3)

    (2)提问:这里的1、2、3表示什么?

    回答:表示比赛的名次。

    小结:比赛的名次是一种有序的排列。1、2、3也可以表示这样的序数

    板书:表示序数

    3.小结:像1、2、3„„这些用来表示计数编序的数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们被称为自然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深入地了解自然数。

    (出示课题:自然数)

    4.认识自然数。

    (1)提问:谁能说说看你在平时生活中的哪些情况下可以用自然数表示?

    (2)学生举例回答

    (3)小结:所以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数叫做自然数。

    (二)探究二:自然数所表示的6种含义

    1.自学。

    2.交流反馈。

    学生逐步归纳自然数的6种含义。

    3.小结。

    ①表示序数——如第3个。

    ②表示个数——如3个。

    ③表示代码——如:邮政编码中的3,3号运动员等。

    ④表示量数——如:“多长?多大?多重?”。

    ⑤表示计算结果——如:2+1=3。

    ⑥表示重复计算的次数——如:2重复加3次:2+2+2=3×2=6 2重复乘3次:2×2×2=23=8 ㈢

    探究三:“0”的认识

    1.提问:“0”是自然数吗?说说你的理由。

    (1)学生介绍说理。

    (2)小结:从历看,国内外数学界对于0是不是自然数历来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0是自然数,另一种认为0不是自然数。建国以来,我国的中小学教材一直规定自然数不包括0。目前,国外的数学界大部分都规定0是自然数。为了方便于国际交流,199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3100-3102-93)《量和单位》(11-2.9)第311页,规定自然数包括0。所以在近几年进行的中小学数学教材修订中,教材研究编写人员根据上述国家标准进行了修改。即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

    (3)自然数:表示物体个数的数0、1、2、3、4、5、6、„„叫自然数,简单说就是大于等于零的整数。

    (4)板书:0是自然数。

    2.提问:有比“0”更小的自然数吗?

    (1)回答:“0”是最小的自然数。

    (2)提问:的自然数会是几?

    (3)回答:没有的自然数。

    (4)板书: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的自然数。

    3.小结。

    0是自然数中最小的一个。0加1得1,1加1得2 ,2加1得3,„„这样继续下去可以得到任意一个自然数。而从自然数的排列顺序可知,后面一个自然数比前面一个自然数多1。因此,任何一个自然数都是由若干个1合并而成,所以1是自然数的单位。0可以看成是由0个1组成的自然数。自然数由0开始,一个接一个,组成一个无穷集合。如果把任意一个自然数用字母n表示,那接在这个自然数后面的一个自然数可以表示成“n+1”。

    板书:每个自然数都只有一个自然数接在它的后面。自然数n的后一个自然数是“n+1”。

    四、课内练习

    1. 找出下面哪些是自然数。

    18 100.01 0 10000000 -9

    2.判断。

    (1)从1开始的表示物体个数的数叫自然数。( )

    (2)大于或等于0的整数都是自然数。( )

    (3)没有的自然数,也没有最小的自然数。( )

    (4)接在自然数18后面的自然数只有1 个。( )

    (5)在4.2和8.5之间有4个数。( )

    3. 有三个连续的自然数,中间的一个数可以表示为(a —1),那么另外两个自然数可以表示为( )和( )。

    五、本课小结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自然数有哪些深入地了解呢?

    1.0是自然数。

    2.每个自然数都只有一个自然数接在它的后面。自然数n的后一个自然数是“n+1”。

    3.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的自然数。

    六、课后作业

    找找身边的自然数,说一说它所表示的含义。

    最新小学数学教案设计 篇7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初步感知两个或三个物体之间的高矮,体会高矮的相对性,渗透帮助他人的教育。

    二、教学流程设计:

    1、图片出示,创设情景

    长颈鹿和大象谁高谁矮?

    (1)学生独立观察,思考问题。

    (2)同桌交流。

    (3)全班反馈。

    2、选用哪个钉子好?

    (根据生活经验,厚的木版用长一些的钉子,薄一点的木板用短一点的钉子。)

    3、哪跟绳子最长,哪根最短?

    (图略)

    说一说,比较的方法以及理由。

    4、拓展练习

    汽车能否从桥下通过?

    (1)学生独立观察,思考问题。

    (2)同桌交流。

    (3)全班反馈。

    5、比较站在不同高度上的小兔子的高矮。

    (1)学生观察,

    (2)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

    注意让学生说说比较高矮时要注意什么?(同一个起点)

    5、从短到长依次排起来。

    这题的比较方法可以是数方格的方法。

    (1)学生观察,

    (2)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

    三、教学反思:学生对高矮和长短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上课的效果比较明显,比较小兔这一环节容易出错。

    最新小学数学教案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总结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体验到互相帮助的乐趣。

    教法、学法

    围绕以上这三个教学目标,确定教法学法如下:

    根据新课标大纲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以启发式为指导思想,以直观演示法、引导发现法、讨论法为辅,以讲、扶、放的形式进行教学,使学生的各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根据学法指导的自主性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根据学法指导的差异性原则,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类指导。

    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激趣引入。首先,我给学生播放动画片西游记《猴哥》的主题曲,同时出示4幅图片设置悬念,小数点移动与金箍棒的长短有什么关系?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从而引出本节课教学内容:小数点移动 。接着我让学生猜想一下,小数点向右移动,小数的大小会引起什么变化呢?我鼓励学生大敢猜想,使学生对探究规律产生浓厚的兴趣,再次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2、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是一节课的关键环节。为了分散难点,我安排三个层次:

    (1)给学生明确的探究指向:0.09米与0.009米相比,小数点向哪边移动?移动了几位?小数的大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小组合作,自主探究0.9米、9米与0.009米相比,小数点的移动情况与小数大小的变化情况。让学生说出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这个数就扩大到原来的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这个数就扩大到原来的10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这个数就扩大到原来的1000倍。(有了上一环节的教学,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方向十分明了,这时可考虑到提问的广度。)

    (3)既然知道了小数点向右移动的规律,那你会联想到什么?小数点向左移动又有什么规律呢?让学生自己设疑,想到了小数点也可以向左移动,而移动的位置与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情况完全放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再次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得出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这个数就缩小到原来的1/10,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这个数就缩小到原来的1/100,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这个数就缩小到原来的1/1000。(有了前面规律的认识,这一环节学生能比较快速的解决问题。)在这环节,我让学生们不同的思维火花得以闪现,再通过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互教互学互长。

    3、运用新知,解决问题,巩固规律。

    我们发现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我们能用这个规律解决我们碰见的数学问题吗?

    说明:第一个练习通过学生的做,巩固本课的新知;第二个练习带有一定的拓展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第三题让学生体会小数在生活中的运用。

    4、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这时学生畅所欲言,很兴奋地向老师表达自己在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学到了小数点位置移动的规律,能应用这一规律进行小数乘以或者除以10、100、1000的口算,并能用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也为之后学习小数乘法和除法打下基础。

    最新小学数学教案设计 篇9

    一、 教学内容

    《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80--81页,练习十四第1、2、4、5、6题。

    二、 教材分析

    在小学阶段已学习了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复习,加法是在计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连续性计数,是最基本的运算。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也是加法的还原。乘法又是加法的发展,是求相同加数加法的简便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也是乘法的还原,它是减法的发展,是求相同减数的减法的简便运算。分数与百分数的运算与整数运算完全相同。

    三、 学情分析

    加强整理和复习的系统性,使所学知识结构化,是“整理与复习”单元教学的首要任务。复习时,应充分利用教材的留白,发挥学生参与知识整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注意查漏补缺,加强练习的针对性、有效性。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意义以及它们的计算法则;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掌握整数、小数四则运算的计算方法,梳理整数小数四则运算之间的内 在联系,沟通与四则混合运算、简算的关系。

    2.能正确地进行整数小数四则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检查的好习惯。

    五、教学重点

    体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六、教学准备

    课件 小卷子

    七、教学过程

    同学们,我们今天上一节有关计算的复习课。请你看小卷子完成第一题: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结果。把这几道题按自己的想法分类。

    530+380= 83-57=16×50= 96÷8=0.37+1.6= 1-0.74=0.25×4=3.2×0.4= 8.4÷0.7= (加减乘除、整小分)出示表格:课题:整数小数的计算 动画:各种运算意义

    我们前面已经学习了整数小数的四则计算,这节课来看看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一)整数加减法

    计算并验算4325+385=(学生板演)

    师:进行整数加减法计算应做到什么?(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满十向前一位 进1)(不够减向前一位借1)

    为什么强调相同数位对齐?

    (二)小数加减法

    请你把这道题改编成一道小数加法题。

    出现:43.25+38.5=81.7543.25+3.85=47.1 43.25+38.5=81.75 强调:小数点对齐问题,小数末尾有0的问题。

    选择一题由学生验算,解决小数减法的问题。(计算方法) 强调:

    1.减法与加法的关系(逆运算)

    2.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联系与区别

    (三)整数乘除法

    出示:102×37= 3774÷37=请你选择一道题完成。 这两道题你是怎么算的?(自己的话说方法) 观察发现除法与乘法的关系。(逆运算)

    (四)小数乘除法

    以小组为单位,把102×37改编成小数乘法计算,看你能写出多少道,并迅速写出答案,不写竖式。 我们可以写出多少个?(无数个) 展示学生成果。(小结方法) 强调:补0占位的问题。

    (1)47.5+7.65=73.06-3.96=

    (2)32.5÷0.25=1.2×750= (集体订正,反馈。)

    最新小学数学教案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学会推算出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过的时间。

    2.进一步感知和体验时间,逐步建立时间观念。

    教学重点:学会推算出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过的时间。

    教学难点:推算出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过的时间。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24时计时法,你能说说什么是24时计时法吗?

    学生回顾24时计时法。

    出示教材第53页的节目预告表,并提问:你能把这些时刻改成普通计时法吗?

    指名汇报后引入课题:这是我们上节课学习的24时计时法,24时计时法还能帮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很多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学习新的知识。

    二、交流共享

    1.计算整时到整时经过的时间。

    (1)出示例4,提出问题。

    提问:这张预告表上的节目你喜欢吗?最喜欢哪一个节目?根据你的观察,你觉得哪个节目播放的时间会长一些?你是怎么想的?

    引导:播放的时间是这个节目从开始到下个节目开始的时间,《动画剧场》从什么时候开始?(14:00)什么时候结束?(16:00)一共播放了多长时间?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在小组里交流算法。

    师:钟面上是从2:00到3:00经过几小时?(1小时)从3:00到4:00经过几小时?(1小时)一共就是经过几个小时?(2小时)

    指名上台拨一拨,并让学生尝试画线段图表示。

    提示:画线段图时只要画出经过的时间的开始和结束部分。

    明确:从14:00到16:00经过的时间,还可以用减法计算,根据“结束时刻-开始时刻=经过的时间”可算出播放时间。

    16-14=2(时)

    2.计算非整时经过的时间。

    谈话:刚才我们计算了《动画剧场》播放的时间,现在我们再来算一算《智慧树》播放的时间。(出示教材第53页“试一试”问题)仔细观察,《智慧树》从什么时刻开始播出,什么时刻结束?(8:10播出,8:40结束)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组织学生集体讨论,教师结合学生的思路,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

    出示线段图:说说线段图的起点和终点。

    追问:8:10应该怎样表示?中间的这段线应该平均分成几份?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开始时8:10,应该把8时和9时这一段平均分成6份,表示60分钟。

    教师演示从8:10到8:40,用不同颜色的线段表示出来。

    提问:现在你能计算从8:10到8:40这段时间有多长吗?

    学生计算,指名汇报,说说计算方法,教师板书:40-10=30(分)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54页“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情境图,提问:根据这个情境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提出问题:这个图书室每天的借书时间有多长?应如何解答?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在小组内交流算法。

    引导:先分别算出两个时段的时间,再把两段的时间相加,就是每天借书的时间。

    用减法算:13-12=1(时)17-15=2(时)1+2=3(时)

    2.完成教材第54页“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题目,指导学生看题,理解题意。让学生具体说说题中有哪几个商店,它们的营业时间分别是怎样安排的。

    提问:算一算每个商店每天各营业多少小时?哪个商店的营业时间长?

    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解答,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的做题情况。鼓励学生勇敢表达自己的解题思路,最后师生共讲评。

    3.完成教材第54页“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题目,学生读题,指名说说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

    提问:能直接用下午5时减上午9时吗?怎么办?你能用线段图表示出来吗?

    学生交流讨论,进行画图,教师巡视指导。

    小结:如果两个时刻不在同一时段,可以将普通计时法时间转换成24时计时法再计算。

    4.完成教材第54页“想想做做”第5题。

    (1)引导:小明是几时睡觉的?什么时候起床的?这个时间从第一天晚上的8时跨越到第二天的早上的6时。能不能用我们之前学习的方法计算?应该怎样计算?

    (2)指名交流,让学生口述计算过程。

    学生可能会用以下计算方法:

    方法一:先想第一天24时前睡了多少小时,再和第二天睡觉的时间加起来,即24-20=4(时),4+6=10(时)。

    方法二:先想晚上8时到第二天上午8时经过了12小时,再减去2小时,即12-2=10(时)。

    学生可能还有其他的计算方法,只要合理,教师都要给予肯定。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最新小学数学教案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在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基础上,能运用公式解决有关实际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 解。

    2.培养学生观察、实践能力。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结合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的知识

    教学理念:

    1.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2.学生动手实践,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教学设计:

    一 回顾旧知:

    1.圆锥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S、h各表示什么?

    2.求圆锥的体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3.还知道哪些条件也能计算出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

    投影出示:

    (1)S = 10,h = 6 V = ?

    (2)r = 3,h = 10 V = ?

    (3)V = 9.42,h = 3 S = ?

    二 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投影出示例2:一堆小麦图)师:有这样一堆小麦,你知道它的体积是多少吗? 怎么办呢?

    2.这些数据都是可以测量的。现在给你数据:高为1.2米,底面直径为4米

    (1)麦堆的底面积:__________________

    (2)麦堆的体积:____________________

    3.知道了体积,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重能知道吗?(每立方米小麦约735千克)(得 数保留整千克数)

    4.一个圆锥形沙堆,占地面积为3.14平方米,高1.5米。(1)沙堆的体积是多少平方 米?(2)如果每立方米沙约重1.6吨,这些沙子共重多少吨?(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5.用一根底面直径2分米,高10分米的圆柱体木料,削成一个的圆锥,要削去多 少立方分米的木料?

    (1)(出示图)什么情况下削出的圆锥是的?为什么?

    (2)削去的木料占原来木料的几分之几?

    (3)如果这是一块长4分米,宽2分米,高1分米的长方体木料,又在什么情况下削出 的圆锥是的呢?

    三 综合练习

    1.一个圆柱的底面积为81平方厘米,高12厘米,和它等体积等底的圆锥高为( )厘米;和它等体积等高的圆锥的底面积为( )厘米。

    2.将一个体积为16立方分米的圆锥形容器盛满水,倒入一个底面积为10平方分米的 圆柱体容器中,水面的高度是( )分米

    3.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的体积相等,如果圆柱的高是圆锥的4/5,那么圆柱的底面积是 圆锥的几分之几?

    [最新]最新小学体育游戏教案通用


    教育孩子所要承受的压力不是我们能够想象的,教师应当在课堂开始前备好教案。教案是针对社会需求、学科特点及教育对象具有明确目的性、适应性、实用性的教学研究成果的重要形式教案的格式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为此,教师范文大全花时间整理了最新小学体育游戏教案,欢迎你阅读与收藏。

    最新小学体育游戏教案【篇1】

    经典小学体育游戏教案1

    一、活动目标:

    1、安全合理地使用体育器材。

    2、了解安全上要注意的事项也因训练的内容、使用的器械不同而有所区别。

    二、活动过程:

    (1)短跑等项目要按照规定的跑道进行,不能串跑道。这不仅仅是竞赛的要求,也是安全的保障。特别是快到终点冲刺时,更要遵守规则,因为这时人身体的冲力很大,精力又集中在竞技之中,思想上毫无戒备,一旦相互绊倒,就可能严重受伤。

    (2)跳远时,必须严格按老师的指导助跑、起跳。起跳前前脚要踏中木制的起跳板,起跳后要落入沙坑之中。这不仅是跳远训练的技术要领,也是保护身体安全的必要措施。

    (3)在进行投掷训练时,如投手榴弹、铅球、铁饼、标枪等,一定要按老师的口令进行,令行禁止,不能有丝毫的马虎。这些体育器材有的坚硬沉重,有的前端装有尖利的金属头,如果擅自行事,就有可能击中他人或者自己被击中,造成受伤,甚至发生生命危险。

    (4)在进行单、双杠和跳高训练时,器械下面必须准备好厚度符合要求的垫子,如果直接跳到坚硬的地面上,会伤及腿部关节或后脑。做单、双杠动作时,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使双手握杠时不打滑,避免从杠上摔下来,使身体受伤。

    (5)在做跳马、跳箱等跨跃训练时,器械前要有跳板,器械后要有保护垫,同时要有老师和同学在器械旁站立保护。

    (6)前后滚翻、俯卧撑、仰卧起坐等垫上运动的项目,做动作时要严肃认真,不能打闹,以免发生扭伤。

    (7)参加篮球、足球等项目的训练时,要学会保护自己,也不要在争抢中蛮干而伤及他人。

    三、活动小结:

    我们要安全合理地使用体育器材。

    经典小学体育游戏教案2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应注意按照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进行分析)

    1、学习并掌握蹲踞式跳远中的腾空与落地动作,体会踏跳腿充分蹬直髋、膝、踝三个关节,使身体充分腾起。

    2、发展学生的跳跃能力和协调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时空感。

    3、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学生投准的能力,发展学生灵敏、协调、力量素质,提高投掷的准确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单脚踏跳、准确有力,腾空收腿。

    难点:跑、跳的自然结合,腾空的角度与高度。

    教学流程示意

    (按课时设计教学流程,教学流程应能清晰准确的表述本节课的教学环节,以及教学环节的核心活动内容。因此既要避免只有简单的环节,而没有环节实施的具体内容;还要避免把环节细化,一般来说,一节课的主要环节最好控制在4~6个之间,这样比较有利于教学环节的实施。)

    (一)准备部分:(约需8分钟)

    1、常规教学:集合整队、师生问好、宣布本节课内容、提出教学要求、强调安全,安排好见习生。

    2、徒手操:(全班呈体操队形、四列横队进行)4×8拍

    a.头颈运动、b.腕、踝关节练习、c.体侧运动、d.弓步压腿、e.全身运动。

    3、针对性练习:跳越垫子:学生在已布置好的15—20米的场内完成。

    组织方法:横队队列不变,第一排行进间单脚起跳双脚落地,其余学生原地练习,第一排完成后,依次为二、三、四排。

    达成目标:交换两脚,熟练跳跃。培养学生集体主义思想、统一步调、勇于向前的精神。有利于集中学生精力、烘托课堂氛围,激励学生学习。

    (二)基本部分(约30分钟)

    这个部分共安排了两个内容,即蹲踞式跳远的新授内容、游戏:沙包投准。

    一是蹲踞式跳远的新授内容,共20分钟,其中讲解、师生共同活动15分钟,分组练习5分钟。

    老师将学生带到沙坑场地,进行现场跳远感受,其方法是:让学生跳越一定高度的皮筋,进行跳远尝试练习,体会踏板、前摆动作,并让身体腾跃一定高度。练习时,提醒学生注意运动安全。

    二是安排游戏:沙包投准,共10分钟,每人5个沙包,投2-3次。

    (三)结束部分(约2分钟)

    这部分主要是放松整理、评价总结、安排收还器材、宣布下课、师生再见。

    经典小学体育游戏教案3

    一、指导思想:

    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突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与“人本主义”教育理念接轨,使学生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心健康、心里健康和社会适应等各个方面得到全面的锻炼和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作用,通过各种趣味小游戏,培养学生体育意识,以教材难点与趣味点的结合设计练习内容。让学生在愉快的合作、探讨、竞争中逐步达到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运动参与:在练习与游戏活动中,提高足球射门的能力,发展学生奔跑、跳跃、灵敏、反应、协调等身体素质。

    2、运动技能:通过小足球射门与游戏的教学,向学生传授脚内侧射门技术。

    3、身体健康:能利用足球进行运球和射门。

    4、心理健康:充分促进个性的发展,体验足球射门的乐趣。

    5、社会适应:培养交往能力和团结协作的意识。

    三、学生分析

    我校地处城郊结合部,学生比较喜欢参与体育活动,特别是足球运动。但由于学生的生源差异较大,特别是外来流动人口,收入低,生活环境较差,课余时间基本没能参与到足球活动中,只有利用课堂的学习和练习来提高自己和满足自己的欲望,体验到足球运动的乐趣。因此,在课堂上,我尽量让学生参与练习,提高足球技术;课余时间,对部分有兴趣的学生进行免费的辅导,让他们更加喜欢足球运动。

    四、教材分析

    足球是学生特喜欢的一项体育运动,有很强的集体性和趣味性,通过足球活动能发展学生的多项身体素质。还可以充分激发小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少年儿童的综合素质,培养竞争意识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但如何进一步提高足球技能,需要教师加以引导。本课中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初步学会足球的简单运动动作,知道简单足球动作术语。在教学中主要强调突出“游戏”二字,在游戏中熟悉球性,培养学生对足球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初步养成不用手而用脚触球的意识和习惯。

    难点:脚内侧部位对学生来讲不是很清楚,教师采取的方法是在这一位置贴上标注物,通过多种游戏强化,让学生在兴趣高昂的状态下,体验脚内侧射门技术。

    趣味点:

    1、用人体设置门,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让学生进行小足球比赛游戏,让学生展示自我,符合儿童心理。

    五、设计思路

    本课以“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线,时时把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在第一线,教学中启发学生大胆想象,鼓励学生主动体验,在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层层深入地让学生体验合作交往,教师及时的鼓励和引导,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从而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本课采用主体式教学法。在课前师生谈话阶段—教师既以趣引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有良好的情绪,为上课做好准备。

    群龙戏珠—学生排好队,在组长的带领下,模仿教师动作,进行小游戏。银珠滚滚——学生运用特制的足球练习脚射门,激发学生对足球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设计安排多种练习方法,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使学生在乐中求学,在学中取乐。

    飞跃龙门——引导学生设置各种“人体门”,参与射门练习。在练习中能与他人合作探究,共同完成任务。

    比赛游戏——通过比赛小游戏,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任务,体验成功的乐趣,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团队精神。

    六、场地器材设置

    一片足球场、小足球(纸球)40个、跨栏架6个

    七、教学效果预计:

    1.心理效果预计:根据本课特点,学生将会积极参与活动,并能在活动中体会到集体的力量,给自己带来集体的归属感。

    2.生理效果预计:由于本课是新课,负荷适中,但练习密度较大。平均心率为110-120次/分

    八、本课特色

    1.课标指出开发和利用各种体育生活资源是激发学生运动情感的重要手段。课上运用了生活中的废纸,在学生手中变成了一个一个足球,为足球走进生活游戏打开了绿色通道。

    2.体育源于生活,更应贴近生活。传统的足球运动具有强烈的对抗性。现在越来越远离学生的生活。学生只是在心中虚拟的喜爱,根据这一情况,本课将足球运动换成儿童话、娱乐话的体育活动,让学生亲近足球,亲身享受足球运动带来的愉悦,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备注:本主题单元计划共5节课,比赛课为第3课时—“快乐的小足球”

    经典小学体育游戏教案4

    教学目标:

    通过体育游戏与球类运动相结合,提高运、传、投抢等篮球技术动作的衔接、连贯和应用能力,发展的灵敏、速度、力量等体能。

    课的内容:

    一、二球一赛

    (一)游戏目标:提高灵敏性和应变能力。

    (二)准备工作:篮球场地一块,篮球两个(球要有明显的区别,或一个标准篮球,另一个是橡皮球)。

    (三)游戏的进行:首先选出两名裁判员,两名助理裁判员,然后以5—6人为一队,把学生分成若干队。游戏时,两个队上场比赛,其他队准备替换负队。进行两球一赛游戏时,双方各有一名队员手持球站在自己半场的端线外准备发球。当裁判员鸣笛后,各自发球开始比赛。

    比赛时,两队同时在场上传递、运球,突破,力求将本队的球投入对方篮内得分,同时又要设法阻截和防止对方的球被攻进自己的篮内,并积极抢断对方的球,力争将其攻入对方篮内。比赛中若有一方将球投中,比赛即可结束,胜队留在场内继续游戏,负队则被替换下场。比赛中,如一方将球碰出界,则由助理裁判员视情况令对方在前半场或后半场发球。如由于犯规造成“死球”时,也由助理裁判员执行规则,令对方在犯规队员的本半场发球。

    (四)游戏规则:

    1、比赛中出现犯规、违例、传球出界等情况时,均按篮球比赛规则判其在犯规、违例、失误一方的半场发球,而不执行罚球的条款。

    2、两球一赛,除两个球同时出界时才能停止全场比赛,比赛始终不得间断,直至一方得分为止。

    (五)教法建议:

    1、两球一赛游戏的运动量、密度较大,比赛时间不易过长,胜负队可同时下场,待各队决出胜负后,胜队与胜队再重新组合比赛,避免连续获胜队负荷过大。

    2、有关比赛规则,可视实际情况根据正式篮球比赛的规则进行调整。

    二、换球投篮接力

    (一)游戏目标:提高运球、投篮技术动作的衔接、连贯和应用能力,发展灵敏和速度等体能。

    (二)准备工作:

    1、篮球场地一块,在篮球场罚球圈顶和中线靠边线处,各画两个直径为50厘米的圆圈。

    2、篮球6个,每个圆圈各放一个篮球。

    (三)游戏的进行:教师可将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两队,各成纵队分别站在球场两个端线外的两侧,排头手持篮球。游戏开始,教师发令后,排头运球至本场罚球圈顶处的圆圈,将手中球放至圆圈内,拿起圈内的球运球至中线处的圆圈处,将手中球放至圆圈内,再拿起圈内的球运球上篮,投中后迅速运球返回本队,将球交给第2人后站到队尾。第2人按同样方法进行,直至全队做完为止,以先完成的队为胜。

    (四)游戏规则:

    1、交接球换人时,必须站在端线外。

    2、运球至圆圈时,必须换球,并将手中的球在圆圈内放稳方能继续运球前进。

    3、运球人不得持球跑。运球失误,则应从失误处重新运球前进。

    4、投篮必须投中方能返回。

    (五)教法建议:

    1、可要求运球人在换球后改为换手运球,以增加游戏的难度。

    2、在投篮命中后,可允许运传球给本队第2人,但接球人在接到球之前不得过线进入场内。

    三、“30”投篮

    (一)游戏目标:巩固和提高跳投、抢篮板球和补篮的技术,发展快速反应能力。

    (二)准备工作:篮球场地两块,篮球4个。

    (三)游戏的进行:教师可将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4个队,各成纵队分别站在4个半场的罚球线后,排头手持篮球。游戏开始,教师发令后,排头做原地跳起投篮,投中计得2分。无论投中与否,只要在球未落地之前接到球,可补篮一次,投中则得1分,然后,把球传给第2人,自己站到队尾处,第2人按同样方法进行,以此类推,全队依次轮换投篮,直至篮积30分为止,以先完成的队为胜。

    (四)游戏规则:

    1、跳投时,必须站在罚球线后起跳投篮。

    2、跳投后,如球落地则不能再补篮,投中也无效。

    (五)教法建议:

    1、根据游戏者的水平,可改投篮点、投篮的角度等条件。

    2、此游戏可改跳投为原地投篮,然后冲抢篮板球补篮,以减少游戏的难度。

    四、圆圈追传球

    (一)游戏目标:发展视觉观察和反应能力,提高传球的速度和准确性。

    (二)准备工作:

    1、在场地上画一个大圆圈(大小根据学生人数而定)。

    2、篮球两个。

    (三)游戏的进行:教师可将学生分成人数相等,且为奇数的甲、乙两队,并让两队学生交错站在圆圈上。两个篮球分别交给对称站立的甲、乙队各一名队员手中。游戏开始,持球的两队队员,根据教师伸出左手或右手,向该方向同队下一名同学依次传球,教师不断变换方向,最后以一个队的球追上另一队的球为止,追上的队为胜。

    (四)游戏规则:

    1、传球时,必须依次传递,不得间隔传球。

    2、传球失误时,必须由失误人将球拾起跑回原位置后,方能继续往下传球。

    3、传球中,两队队员不得干扰对方的传球。

    (五)教法建议:

    1、此游戏可先规定向某一个方向传球。

    2、也可规定某一种传球的方法进行传球。可采用不分队,全班站成一个圈,根据教师指定的方向传球,直至两个球集中到一人手的里时,游戏即可结束。

    经典小学体育游戏教案5

    教材分析

    跳跃在体育课程标准各个水平目标中都有所出现,但不同年级达成的目标有所不同,是逐步深化和递进的过程。单双脚连续跳是跳跃项目内容之一,也是教材中最基本的教学内容。低年级单双脚连续跳学习以基础的单双脚跳动作为主,活动形式接近生活,在锻炼学生身体的同时,也有对身体进行自我保护的实用价值,是小学生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学习内容。学生在正确掌握动作方法的同时,强调体育与音乐的结合,体育与旋律相配合,为下一水平目标一脚蹬地双脚落的学习延伸奠定良好基础。通过以前掌握原地单双脚跳后,在本次课主要学会单双脚连续跳的完整动作,感受身体的空间变化,明确利用连续跳进行身体自我保护的实用价值。

    学情分析

    二年级小学生具有好动、任性、模仿力强、缺乏合作意识的情感特征。因此本课力求从情感教学入手,结合学生的心理、生理及认知特点,在学生对原地单双脚跳有初步认知的基础上,采用了单双脚连续跳与音乐节拍相结合,为学生创设浓厚的娱乐氛围,使他们在游戏、感知、思维等过程中进行自主合作学习,在观察思考中得到启示与锻炼。通过趣味的情境活动,在有效激发求知意识、团队意识、合作精神的同时,也使学生体会到“学会了”的愉快,“成功了”的喜悦,“获胜了”的自豪感。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通过跳跃的练习与游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运动技能目标:

    1、基本掌握单、双脚跳跃的动作技能与方法,单(双)脚用力蹬地、展体向上跳起,单(双)脚屈膝缓冲,轻巧落地。

    2、通过游戏发展协调性和下肢力量及跳跃能力。能准确的运用跳跃的方法,使学生能很快掌握单双脚交换跳地技术动作。

    (三)情感目标:

    1、通过集体活动,体验群体学习的乐趣,培养集体意识与观念,与同伴友好相处、团结合作、共同进步。

    2、通过游戏互动,教师鼓励学生加强自我表现的能力。

    3、树立安全意识,培养学生活泼愉快、积极向上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跳跃动作轻盈、起跳有力,屈膝缓冲,轻巧落地。

    教学难点:单双脚连续跳动作要连贯。

    教学过程

    1.准备部分:

    通过游戏找伙伴和呼拉圈操,教师语言启发,学生在场地上自由的跑动热身,并运用肢体语言自由展示出奥运主题的运动项目,充分的活动与伸展身体的各个关节,为学生学习单双脚连续跳做了良好的铺垫。

    2.基本部分:

    (1)创设自由的活动空间,建立明确的学习目标。

    通过呼拉圈的多种活动,学生自主尝试练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欲望,教师运用语言提示、做一做、比一比等方式的进行师生间相互交流,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亲蜜。通过典型示范引导让学生明确本次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建立明确的学习目标。

    (2)利用呼拉圈与不同音乐节奏相结合,解决学习的重难点。

    从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出发,由浅入深的引导学生玩中学、玩中想,教会学生学习与锻炼的方法。利用呼拉圈与不同音乐节奏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动作练习,在教师的提示、互评、帮助中建立对动作的掌握。采用两拍和三拍音乐,运用听节奏、打节奏、跳节奏的方法强化教学的重点,提高动作的质量。通过音乐旋律进一步提高学生动作的连贯性与协调性,突破动作的难点。

    (3)游戏巩固、培养能力。

    通过游戏“穿越时空隧道”、“齐心协力”,发展学生爬行、奔跑、协调准确、合作等能力,充分发挥教具多用的特点,让学生在团结协作的活动过程中的动手实践、动脑参与等能力得到增强,体验顽强拼搏、团结一致、相互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

    3.结束部分:

    在悠扬舒缓的音乐声中,学生跟随教师的语言及动作的提示进行创想活动,放松身心,使肌体逐渐恢复到相对安静的状态。

    最新小学体育游戏教案【篇2】

    教学要求:

    1、初步学会有条理地记叙一项活动的经过,注意语句完整通顺。

    2、懂得写好一项活动首先要自己参加过这项活动,并且在活动中留意观察这事物,从而要求自己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初步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重难点分析及突破方法:

    重点是指导学生把活动经过写完整写清楚,难点是指导学生留意观察,把活动经过写具体。

    教学准备:

    请体育老师配合在体育课中让学生玩一些活动或游戏。为了便于评改,可将学生的习作用实物投影仪展示来重点讲评活动经过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明确习作的要求,打开习作思路,回忆习作的材料开始作文。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

    谈谈你最喜欢的一项体育活动或一种游戏谈谈在这项活动、游戏中让你影响最深的地方

    二、审题

    看课题,这次习作规定了我们怎样的写作范围?这个课题是不是作文题目?

    2、写好一项活动,有什么条件?学习第二自然段

    3、习作时,要注意什么?

    1)、要把活动过程分解成几个步骤?

    2)、写清每一步同学们怎样活动,自己是怎样参加的?

    三、选材定题,拟好提纲同学们我

    活动开始经过

    结果

    四、动手写作。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学生交流作文,指导充实,修改草稿,抄写作文。

    教学过程:

    一、交流学生作文。

    1、了解学生作文情况的基础上,抽典型的在班上交流,

    2、学习范文《跳绳比赛》评评文章中写得好的地方第五册《跳高》同第七册《我和姐姐争冠军》。

    二、指导修改。让学生明白哪些描写是活动中必须抓住的?

    文章是否空洞?

    内容是否具体?

    条理是否清楚,语句是否通顺?

    老师指导几篇后,学生自己讨论修改三抄写作文。

    三、抄写作文

    最新小学体育游戏教案【篇3】

    小学体育游戏课教案

    育英明德小学—惠民

    教学内容

    1、游戏:击鼓接力跑

    2、游戏:长江黄河教学目标

    1、通过游戏,使90%以上的学生能提高跑的能力。

    2、通过游戏,提高学生的反应能力和奔跑能力。

    3、通过游戏,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团结协作等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如何提高学生的反应能力和奔跑能力。准备部分

    课堂常规

    1、体委整队、2、师生问好、3、报告人数、4、检查服装准备活动

    1、热身跑:

    2、热身练习《蹦蹦跳跳》

    教师问:小朋友,今天我们一起上一堂游戏课,好不好?

    1、教师领跑、老师讲解动作技术并示范学生答:好,我们很喜欢上游戏课。跟着老师“跑”稍息,静听,思考欢快、活泼精神饱满。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求知欲。学生成四列横队教师领头,学生跟随。老师站中间10112基本部分

    一、游戏:“长江黄河”

    1、教师讲解游戏规则,并示范

    2、被抓的同学进行“惩罚“

    2、学生活动

    1、认真听、仔细看。

    2、学生分组练习学生情绪欢快活跃学生站位:两列站立

    二、往返击鼓接力跑

    规则:按顺序与迎面跑来的同学击掌后跑出,跑到终点击鼓1(2)次跑回。

    教师示范、讲解;指导学生进行游戏;观察学生游戏情况;与个别学生“比赛”;让学生评价;

    调整队伍;教师示范、讲解游戏方法与要求;竞赛后简单评价:利用间隙,针对比赛中出现的问题纠偏,强化巩固正确动作。

    教师做观察、裁判工作。

    仔细观察、认真听讲,认真游戏;分组游戏,互相纠错、相互鼓励与评价;1.听众指挥,仔细看、听,积极为同伴加油。2.按要求进行比赛。学生仔细、专心听、看;学生积极参与游戏;

    老师善于调动学生情绪,正确运用评价、激励机制,提高学生积极性。

    两组学生积极参加比赛,在竞赛中积极进取、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学生四列纵队自由选择路线

    结束部分

    1.放松2.小结

    3.下课

    最新小学体育游戏教案【篇4】

    教学目的: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第八套广播操的要领及动作。

    2、培养学生身体的正确姿势和节奏感。

    3、培养学生能够遵守纪律和快速集合的能力。

    教学方法:

    讲授、练习法

    教学重点:

    第八套广播体操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器材:

    教学程序设计:

    一、准备部分

    课堂常规:

    1、体委整队、师生问好、报告人数、检查服装。

    2、宣布课的内容和任务。

    准备活动:

    1、队列:立正、稍息、集合、解散。

    2、复习广播操的前三节。

    3、专项准备活动。

    二、基本部分:

    第八套广播操(4-6)节:

    第四节,体侧运动。

    第五节,体转运动。

    第六节,全身运动。

    重点:各节的动作要领及要求。

    难点:动作的准确性和优美大方有节奏感。

    学生注意事项:

    1、学生站一列横队。

    2、学生认真听讲,仔细触摸。

    3、听从指挥注意力集中。

    4、学生充分活动各关节。

    四、结束部分

    最新小学体育游戏教案【篇5】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执教的是小学二年级体育教学中的跳跃游戏一课。下面我针对这一课的教学过程反思如下:

    游戏是体育教学,特别是低年级体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可以使紧张的体育课变得生动、轻松,具有吸引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通过游戏教学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团结合作、热爱集体和遵纪守法等优良品质。

    本节课以新的课程标准为依据,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以“寓快乐于体育教学之中”为教学目标。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进行游戏创编和活动的情况,体现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首位,在注意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强调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内容贴近他们的生活,教给他们的动作是他们平时熟悉的,游戏的方法是他们喜欢的,主要是让孩子们积极地参与,玩得起来,在玩的过程中主动学习、主动探索,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细细回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前的组织有效,学生的情绪高涨

    本节课开始部分师生通过一段小舞蹈,根据音乐内容节奏边跳边练,将学生带入情境,完成热身活动,使学生体验自创动作的愉悦,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表现力,在活动中表现出“动中有思、思中有练,练中有情”,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二、课的内容设计合理,教学方法得当

    课堂教学是以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游戏为主线,发展为中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高效课堂。

    本节课运用故事的情境模式进行教学,使学生整节课都在愉悦的心情中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课伊始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围绕着“摘果子”的故事展开活动,营造一种和谐民主、宽松愉快的教学环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对体育课”主动参与,积极创造”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设计上,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和创新意识。给予学生自我思考、合作学习的时间,让他们互相学习,互相交流,提高自身思维、判断能力,开发自己的大脑。通过合作学习,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学会友好合作。例如在“过河”这个教学环节我为学生提供了“自由铺路”“铺不一样的路”“设计难度系数较高的路” “花样跳法”“智勇大闯关”等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亲自体验各种活动的快乐。改变了以往的老师先做,然后学生才跟着做的教学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在学习方法上,,采用设疑法、尝试法、观察法、合作法、竞赛法、展示法、激励法,引导学生"创一创,玩一玩,练一练"。让学生在玩中创、玩中练、玩中学、学中玩,充分感受自主与合作的乐趣。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思维,例如在铺路过程中“你还能设计出不一样的路吗?”“你还会其他的跳跃方法吗?”通过运用各种器材、跳跃方法进行游戏的创编与活动,学生的运动情绪高涨,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锻炼学生身体素质,从而达到教学效果。

    三、真正树立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的思想。

    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说起来比较容易,但真正落实在课堂上,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首先教师必须转变角色,真正从权威的讲授者变为与学生共同探索对问题以好朋友和引导者。在实施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力求给学生创设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尽情玩耍,享受其中的乐趣,通过想象进行各种创编练习。尽量激发学生学习的灵感,让学生有选择的练习,自我风采展示,学生的自主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有了求知、求学的欲望,与此同时,课堂教学效率也就提高了。课的结束部分,运用了情境教学法使陶醉的柔美的音乐声中,随声起舞,达到很好放松效果。整一节课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都很积极,真正实现了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1、我在本堂课的教学中虽然教材吃透,备足课,但是对学生练习的强度不够大

    2、我示范的次数太少,对于游戏的要求也过于简洁。

    3、还需加强课堂的组织纪律。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通过这节课教学我收获了,成长了,我知道在今后的体育教育教学中,将有着更多、更好的教学新理念、新方法等着我去探索、去研究,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地做个有心人,时时刻刻努力钻研,就一定会使我们的游戏教学深人孩子的心中。

    最新数学小学教案系列


    教师范文大全的编辑花时间专门编辑了最新数学小学教案,供有需要的朋友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你。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因此我们老师需要认认真真去写。只有写好每份教案课件,老师在教学过程也能更得心应手。

    最新数学小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方程方法和算术方法解答两步计算的分数一般应用题.

    2.培养学生分析、解答两步计算的分数应用题的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分析、解答两步计算的分数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使学生正确地解答两步计算的分数一般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一)全体学生列式解答,再说一说列式的依据.

    两地相距13千米,甲乙二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2小时相遇,甲每小时行5千米,乙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132-5

    =6.5-5

    =1.5(千米)

    根据:路程相遇时间-甲速度=乙速度

    (二)教师提问:谁来说一说相遇问题的三量关系?

    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

    总路程相遇时间=速度和

    总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三)引新

    刚才同学们练习题分析解答得很正确,现在老师把这道道中的已知条件改变一下,看看你们还会解答吗?(将2小时改为小时)

    二、讲授新课

    (一)教学例1

    例1.两地相距13千米,甲乙二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小时相遇.甲每小时行5千米,乙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1.读题,分析数量关系.

    2.学生尝试解答.

    方法一:解:设乙每小时行千米.

    方法二:(千米)

    3.质疑:观察这道例题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应用题有什么不同?在解答时,两种解法之间思路上有什么不同?

    相同: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相同;

    不同:数据不同,由整数变成分数.

    4.练习

    甲、乙两车同时从相距90千米的两地相对开出,小时后两车在途中相遇,甲车每小时行6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二)教学例2

    例2.一个水果店运一批水果,第一次运了50千克,第二次运了70千克,两次正好运了这批水果的,这批水果有多少千克?

    1.学生读题,分析数量关系,并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找到等量关系.

    由此得出:一批水果的重量第一次+第二次

    2.列式解答

    方法一:解:设这批水果有千克

    方法二:

    3.以组为单位说一说解题的思路和依据.

    4.练习

    六年级一班有男生23人,女生22人,全班学生占六年级学生总数的.六年级有学生多少人?

    三、巩固练习

    (一)写出下列各题的等量关系式并列出算式

    1.甲、乙两车同时从相距184千米的两地相对开出,小时后两车相遇,甲车每小时行33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2.打字员打一部书稿,每一天打了12页,每二天打了13页,这两天一共打了这部书稿的.这部书稿有多少页?

    (二)选择适当的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1.一根长绳,第一次截去它的,第二次截去米,还剩7米,这根绳子长多少米?

    2.甲、乙二人分别从相距22千米的两地同时相对走出,甲每小时行3千米,乙每小时行千米,两人多少小时后相遇?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分数应用题和以前所学的知识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

    五、课后作业

    1.商店运来苹果4吨,比运来的橘子的2倍少吨.运来橘子多少吨?

    2.一套西装160元,其中裤子的价格是上衣的.上衣和裤子的价格各是多少元?

    六、板书设计

    分数应用题

    例1.两地相距13千米,甲乙二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

    小时相遇.甲每小时行5千米,乙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例2.一个水果店运一批水果,第一次运了50千克,第二次运了

    70千克,两次正好运了这批水果的,这批水果有多少千克?

    解:设乙每小时行千米

    答:,乙每小时行千米.

    解:设这批水果有千克

    答:这批水果有480千克.

    最新数学小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结合操作活动,经历认识图形平移和在方格纸上画平移图形的过程。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在探索简单图形平移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过程:

    一、在方格纸上移动图形(课本第5页的做一做):

    1.指导学生边操作、边交流。

    先让学生把纸片放在方格纸的中间位置,再把纸片向右平移5个方格,然后交流平移的过程、方法、结果。通过交流使学生了解把一个图形平移几个方格,只要看图形一条边平移的格数即可。

    2.将纸片从A处向下平移到C,方法同上。重点了解学生平移的方向和位置是否正确。

    3.想一想:把纸片从A处向左平移到D的位置,纸片平移了几个方格?

    让学生自己平移,再说一说平移的距离。

    二、试一试:

    做课本第5页的试一试。

    1.出示问题,让学生自己试着画,再交流。

    2.鼓励学生画出其他平移后的图形。

    三、练一练:

    课本第6页的练一练。

    第1题:师生一起边讨论,边填空。

    第2题:鼓励学生探索、交流不同的平移路线。

    第3题:先共同判断,再涂色。让学生说一说另一个虚线图是向右平移几个方格后得到的。

    第4题:鼓励学生自己确定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并分别画出平移后的图形。交流时,让学生说出平移的方向和移动了几个格。

    最新数学小学教案 篇3

    小学数学教案欣赏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试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8页数学欣赏。

    【教学目标】

    1、通过选择生活中有趣而美丽的图案,供学生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认识数学的美、体会图形世界的神奇。

    2、引导学生尝试绘制美丽的图案等操作活动,使学生获得研究图形的经验。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欣赏生活中美丽的图案,培养审美意识;

    2、绘制美丽图案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1、三角尺、直尺、彩笔、圆规、硬纸板、剪刀、图钉、胶带。

    2、课件1:生活中美丽图案的视频(课前拍摄我们身边的美丽图案)。

    课件2:课本上美丽图案制作的动画演示。 【个性化修改】

    【教学设计】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说 明

    一、创设情境

    1、欣赏生活中美丽的图案:播放视频或(图案图片)(包装盒上的图案、门上的图案、建筑物上的造型图案、商标图案、等)

    2、你看到的这些生活中的美丽图案,你想说什么?

    4、 在你的周围你还见到了哪些有趣的图案?

    5、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欣赏和制作美丽的图案。

    二、 欣赏美丽的图案:

    1、课件展示教材中的图案(也可以选择一些其他的图案)。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这些图案是如何得到的,是由哪个基本图形通过怎样的变换方式得到的?

    7、 小组内进行交流。

    8、 小组代表汇报研究结果。(汇报你发现的这些图案分别是由哪个基本图形变换过来的?通过怎样的操作得来的?)

    9、 多媒体动画演示图案形成的过程。

    10、 教师小结。其实很多美丽的图案都是由基本的图形通过变换而来的,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可以找到其规律。

    三、绘制美丽的图案。

    1、 小组内讨论下面美丽图案是由哪个基本的图形通过怎样的变换而来的?绘制的步骤应该是什么?

    要绘制的图案:

    2、组长汇报交流的结果。

    3、多媒体再次演示绘制的步骤,并阅读课本上绘制的方法;

    绘制的步骤:

    6、 讨论绘制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7、 操作活动:开始绘制图案活动,播放轻松音乐,教师巡回参与指导。

    四、作品展示和评价

    1、 作品展示:把学生画的图案全部张贴在教室的四周,全体学生下座位参观作品。

    2、 学生评价:

    ①、选对你印象最深的作品进行评价(可以是画得好的,也可以是画得不好的)。比一比看谁评价得好。

    ②、教师系统评价:

    A、 学生表现

    B、 作品优点、缺点

    C、 需要改进的地方

    D、 提出希望

    五、课堂小结:

    3、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互相学习、互相合作,又学到了不少的知识,给大家说一说这节课你又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感想?

    4、 教师激励学生,提出希望。

    通过观看影片中的美丽图案,激起学生对美丽图案的探究欲望,唤起学生审美意识。

    通过再次欣赏课本上的美丽图案,观察图案的构成,使学生认识数学的美、体会图形世界的神奇,再次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自由讨论,以及各种操作活动,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发学生智力。体验合作、探究学习的乐趣,真实感受图形特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合作能力、研究空间图形的能力、初步的空间观念,体验活动成功的喜悦。

    通过每位学生的作品展示,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同时,让学生对别人作品多种形式的进行评价,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在交流和教师的总结性的评价中,提高了自己的审美的能力,使全体学生不同程度的提高和进步。

    通过课堂小结,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的愉悦,知道自己本节课学习了那些知识,还有什么不足,今后应该注意的问题。

    六、课外拓展:

    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美丽的图案?请从中选出一个你感兴趣的画下来。

    让学生走入生活,在生活中寻找数学。

    最新数学小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过程与方法: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迁移、类推、归纳、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类推、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一个数乘以分数应用的广泛性事例,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推导算理,总结法则。

    教学准备:

    根据例题制作的挂图、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新知探究】

    一、探索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教学例2(课件出示情景图)

    (1)师:根据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该怎样计算?说说你的想法。

    预设1:求3桶共多少升?就是求3个12L的和是多少。

    预设2:还可以说成求12L的3倍是多少。

    预设3:单位量×数量=总量,所以12×3=36(L)。

    (2)师:我们再来看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学生思考,自主列式。)

    (3)出示第2小题

    (4)师:依据单位量×数量=总量,你还能提出类似的问题并解决吗?(学生练习,交流。)

    归纳小结:在这里,我们依据单位量×数量=总量的关系式可以得出:一个数乘几分之几表示的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探索能力是很重要的。本节课的教学除了有之前所学分数的意义作为基础之外,学生还在前一课时明确了整数乘分数可以用来表示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因此在本堂课中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们自己去思考、学习、尝试,教师只要起到一定的点拨作用就可以了。】

    2、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例2“做一做”

    最新数学小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结合购书问题,经历自主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能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验算。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并愿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算法。

    教学重、难点:

    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两位数的除法,并进行验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二、新授:

    1.出示课本第8页课题。

    (1)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说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师提问:能买多少本《趣味数学》?

    (3)学生列出算式后尝试解答。

    (4)交流学生的解决方法。重点使学生学习口算方法。如,把15个十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3个十,即1505=30;也可以这样想,因为530=150,所以1505=30。

    (5)提出:150元能买多少本《科普读物》?

    (6)讨论:1506能直接用口诀计算吗?然后共同完成竖式计算。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商2要写在十位上的算理。

    三、议一议:怎样检验算得对不对呢?

    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学过的单价数量=总价的数量关系式,想到检验的方法。让学生了解用商乘除数的方法可以检验除法算得对不对。

    四、练一练:

    第1题:弄清题意后,让学生计算。教师注意检查学生竖式的书写方法。

    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重点检查学生竖式的书写情况。交流时,让学生说说自己验算的情况。

    第3题:在进行练习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保护益鸟的教育。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通用


    教案的编写要围绕教育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提前编好教案是老师最为重要的一项工作。教师能够通过手写教案获取到教学信息,教案的主要内容有哪些?为此,小编特意呈上“小学数学优秀教案”,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篇1)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上册p56-58例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初步感受到应用加法运算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难点:在比较中表达出加法结合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情境图,说明四年级同学正在上体育锻炼课。

    你能提出加法计算的问题吗?(相机出示问题)

    二、探索加法交换律:

    1.列式猜想:

    ①学生列式:28+17=45(人)或17+28=45(人)。

    同样的一幅图,同样的一个问题,我们列出了两道不同的算式,其中“28+17是用男生人数加上女生人数,“17+28”呢?(女生人数加上男生人数)两道算式都表示把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合起来,所以都等于?(45人)两道算式得数相同,我们可以用“=”把它们连成一个等式。(屏示等式:28+17=17+28)②观察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学生交流后板书: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老师也从这个等式发现了一个规律出示:交换28和17的位置,和不变。比较老师和你们的两个发现,哪一种更合适?③交流得出:老师的发现是通过计算证明了的,而你们的发现到底正确不正确还不知道,暂且就把这个发现看做是我们的猜想?(板书:猜想?)既然是猜想就需要我们去验证(板书),同学们想想看,我们可以怎样来验证呢?怎样验证呢?(举例子)怎样举例?(先计算,再用等号连接)2.举例验证:①每个人举3个例子,整个班级就有一百多个例子,这样就比较多了。②汇报交流。老师这儿有个例子:1/5+2/5=2/5+1/5,分数可以,小数也可以。③在交流的过程中,强调一定要把两边的结果计算了以后才能写上等号。从我们举的例子来看,有没有找到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发生变化的例子?3.字母表示:①用语言文字叙说比较麻烦,大家能不能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图形、字母等把发现的规律表示出来呢?在练习纸上试着写一写。②在数学上,我们统一用字母a、b来表示两个加数,可以写作a+b=b+a。这就是加法交换律。加法交换律是我们的老朋友了,想一想,什么时候曾经用过它?——加法验算,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就是运用了加法交换律。4.巩固练习(屏示:你能根据运算律填一填吗?)屏示:96+35=35+□204+□=57+20437+□=59+□76+□=□+76这4道练习都用到了哪个运算律?(加法交换律)三、探索加法结合律。刚才在解决第一个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加法交换律。回到操场,我们来解决第二个问题:求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1.在情境中初步感知加法结合律。有三部分,你打算先求什么?(跳绳的有多少人?)会列综合算式吗?(28+17)+23。(为了便于比较我们在先算的部分加个括号)。还可以先求什么?(女生的总人数)不改变这三个数的位置,可以怎么列算式?28+(17+23),现在括号加在了什么位置?表示什么?(先算17加23),也就是先把女生的人数合起来,再加上男生的人数。两道算式都能求出参加活动的总人数,会计算吗?要求:一、二两组算第一题,三、四两组算第二题:汇报:两道算式都等于68人,得数相同!2.比较异同点,连成等式。(屏示:(28+17)+23,28+(17+23))两道算式完全一样吗?有什么不同?——第一道括号在前,表示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三个数相加。第二道括号在后,表示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运算的顺序不同,为什么得数还相同呢?——因为两道算式都是把28、17、23三个加数相加。师:三个加数是相同的,就连先后的位置也相同,所以得数相同,连成等式!3.感知众多案例,积累感性认识。老师这里还有两道算式,注意看!(屏示:(13+45)+25,13+(45+25))猜一猜,它们的得数可能会怎样?悄悄告诉同桌!同桌分工,一人算一道,看看结果怎样?汇报:左右得数相同,连成等式!(屏示:“=”)再看,(屏示:(36+18)+22和36+(18+22))。仔细观察,大胆猜测,它们的结果又会怎样?认为相同的举手!为什么这么肯定?(因为都是这三个数相加,只不过运算顺序不同,但得数还是相同的)口说无凭!(屏示:?)还得算算!左边?右边?得数确实一样,你们真厉害!(?消失)猜得这么准,你们是不是隐隐约约发现什么规律了?能说说吗?(屏示三组等式)这三组等式中都是三个数相加,左边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三个数相加,右边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都怎么样?(不变)。4.猜测规律,举例验证。这个发现,会不会仅仅是一种巧合呢?如果换成其他的三个数相加,左右两边的得数还会相同吗?你能不能再举些例子来验证?同桌互相验证,全班汇报。像这样举出的例子,被同桌证实和不变的举手!有没有同学举出的例子左右两边和不相同的?这样的例子能举完吗?(屏示省略号)5.归纳加法结合律。看来,我们的发现不仅仅是巧合,三个数相加一定有规律!师生共同小结:三个数相加,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三个数相加;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师:这个规律又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另一个运算律——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加法结合律也可以用字母来表示,现在需要几个字母?(3个,a、b、c)你能用字母把加法结合律表示出来吗?(板书:(a+b)+c=a+(b+c))四、巩固练习。1.你能在方框内填出合适的数吗?(45+36)+64=45+(36+□)(72+20)+□=72+(20+8)560+(140+70)=(560+□)+□2.你能把得数相同的算式连一连吗?(1)72+16A.(75+25)+48(2)45+(88+12)B.16+72(3)75+(48+25)C.(45+88)+12真了不起!完成得这么好,还有两道算式也想请你们帮帮忙呢,愿意吗?如果这两道算式得数相同,你就起立证明自己的观点,看谁反应快!准备!(84+68)+3284+(68+23)哎,站了又坐下去,怎么回事?(三个加数中有一个不同了)哪个加数不同?一个是32,一个是23,既然两边不等,那你知道哪边大吗?现在你有什么想说的?(看题要仔细)3.渗透简算意识。计算比赛:一二两组算左边,三四两组算右边,不写过程,直接写得数,半分钟,看哪组速度最快!45+(88+12)(45+88)+12时间到!停笔!我宣布,一二两组快!三四两组慢!老师这样评价,你们有话要说吗?尤其是三四两组!不公平?左边算式中先算88加12,正好凑成100。右边呢?(凑不成100)能凑整的快是吗?好,再来一题!这次公平一点,自己选择,想算哪道就算哪道!师出示:75+(48+25)(75+25)+48等于多少?你算的是哪道?为什么都选这道?因为先算75加25正好得到100。4.数学小故事:(高斯1+2+3+4+5+6+7+8+9+10)原来巧用运算律还能使一些计算更简便呢!这就是我们下一节课研究的内容!省心声明:1、本网站所刊载的各类形式(包括但不仅限于文字、图片、图表)的作品全部来自互联网、百度和由网友提供,如您(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某部分内容有侵权嫌疑,敬请立即通知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予以更改或删除。2、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3、本站所提供的一切资料均共交流参考使用,如有其它用途,请与作者本人联系。省心网温馨提示:欲查找更多相关内容,请使用本页面下边“上一篇”和“下一篇”按钮查找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有关9的加、减法的正确率和速度。

    2.渗透简单应用题的结构,为正式学习文字应用题做准备,加深理解“求和”、“求剩余”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够正确解答。

    3.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正确识图,理解题意。

    教学难点

    正确选择算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9以内的加减法。

    (1)老师出示口算卡片,请一组同学来算,其他同学当裁判。

    (2)学生抢答。

    2.看图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

    出示教材50页的牵牛花图(不注明条件和问题)

    师:你能结合这幅图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吗?

    指名回答,老师板书:6+3=9 9-3=6

    3+6=9 9-6=3

    问:这两道加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表示把左边的6朵牵牛花和右边的3朵牵牛花合并起来,一共是9朵。)

    这两道减法算式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9-3=6表示从9朵牵牛花里面去掉右边的3朵,就是左边的6朵。)

    (9-6=3表示从9朵牵牛花里面去掉左边的6朵,就是右边的3朵。)

    师:如果题中标明了条件和问题(板书:6朵、大括号和?朵),这幅图该怎样理解呢?

    二、探索新知

    1.看牵牛花图,自己说一说图意,然后指名说。(左边有6朵,右边有3朵,一共有多少朵牵牛花?)

    学生独立列算式,然后集体订正。板书:6+3=9

    问: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要求一共有多少朵牵牛花,就要把6朵和3朵这两部分合并起来,所以用加法。)

    2.出示小鹿图。

    学生互相说图意,然后指名说。(草地上一共有9只小鹿,跑了3只,还剩几只?)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集体订正。板书:9-3=6

    问:这道题为什么用减法?(要求还剩几只,就要从原来的9只里面去掉跑了的3只,所以用减法计算。)

    3.做一做

    投影出示50页的鱼图。

    师:你能自己看懂图意吗?请你独立完成。

    学生在书上完成后集体订正,板书:9-1=8

    问:谁说说这道题,你是怎么想的?

    三、总结质疑

    师:今天我们研究的是什么?做图画应用题一定要看清图中告诉了我们什么和什么,让我们求什么?只有弄清了数量关系,才能正确地解答.

    问: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四、巩固提高

    1.学生独立解答教材53页的第15题.

    出示53页的两组企鹅图,集体订正.

    比较:这两道题有什么不同?

    学生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然后指名回答.

    问:为什么第1题用减法,第二题用加法?

    如果把第1题的“?只”移到右边来,怎么列式?

    2.投影出示58页的萝卜冬瓜图(图中一部分被盖住,不能数出来的).

    学生独立解答,然后集体订正.

    3.听题列式解答

    老师口述题目,学生举手回答.

    (1)街道两边各种了3棵树,一共种了几棵树?

    (2)小明叠飞机,先用了3张纸,又用了6张纸,小明一共用了几张纸?

    (3)小红要写9行字,已经写了5行,还要写几行?

    (4)妈妈买来4个苹果,买来的梨和苹果同样多,妈妈一共买来多少个水果?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篇3)

    学习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认真审题,正确计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在具体情境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法:

    自主探究法

    学法:

    合作学习法

    教学用具:

    挂图、小黑板。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去游乐园吗都喜欢玩什么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去公园玩,好吗

    二、自主学习

    (一)出示自学目标

    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二)出示自学指导

    1、自学课本第54页内容

    2、请学生独立看图,先自己说说图意,再给同桌讲一讲;

    3、提出数学问题,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互相解决提出的问题!

    三、反馈交流

    1、谁愿意把自己的问题说给大家听

    2、谁愿意解决她刚才提出的问题

    3、重点讲解一道乘法题:

    例如:3人坐太空船,需要多少钱

    12×3=36(元)

    4、引导学生讨论算法,汇报算法。(小组交流、组际解疑)

    四、精讲点拨

    结合学生自学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加以点拨。

    五、当堂训练:(小黑板出示)

    1、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12×3

    12×4

    12×5

    2、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

    12×5 18×3 15×6 27×3 43×3

    (组内检查、全体交流)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篇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目标:

    1、明确组合图形的意义,掌握用分解法或添补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2、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解答。

    3、渗透转化的教学思想,提高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自主探索活动中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在探索活动中,理解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多种方法,会利用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这些平面图形面积来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根据图形特征采用什么方法来分解组合图形,达到分解的图形既明确而又准确求出它的面积。

    教学准备:

    课件、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导探索

    师:大家搜集了许多有关生活中的组合图形的图片,谁来给大家展示并汇报一下。(指名回答)

    生1:这枝铅笔的面是由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组成的。

    生2:这条小鱼的面是由两个三角形组成的。……

    师:同桌的同学互相看一看,说一说,你们搜集的组合图形分别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让学生在课前进行搜集生活中的组合图形的图片,学生热情高涨、兴趣盎然。通过学生查、拼、摆、画、剪、找等活动,使学生在头脑中对组合图形产生感性认识。】

    二、探索活动,寻求新知

    师:生活中有许多组合图形,老师准备了3幅,大家观察一下,这些组合组图形是由哪些简单图形组成的?如果求它们的面积可以怎样求?

    课件逐一出示图一、图二、图三,让学生发表意见。

    生1:小房子的表面是由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组成的。

    生2:风筝的面是由四个小三角形组成的。

    生3:队旗的面是由一个梯形和一个三角形组成的。

    师:这几个都是组合图形,通过大家的介绍,你觉得什么样的图形是组合图形?

    生1: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图形组成的是组合图形。

    生2:有几个平面图形组成的图形是组合图形。

    师小结:组合图形是由几个简单的图形组合而成的。

    图一:是由三角形、长方形、加上长方形中间的正方形组成的,

    面积=三角形面积+长方形面积—正方形面积

    图二:是由两个三角形组成的。

    面积=三角形面积+三角形面积

    图三:作辅助线使它分成一个大梯形和一个三角形。

    方法一:是由两个梯形组成的。

    师:为什么要分成两个梯形?怎样分成两个梯形?

    引导学生说出将它转化成以学过的简单图形以及在图中作辅助线。

    师:是的,可以用作辅助线的方法将它转化成以前学过的简单图形来计

    (板书:转化)。大家想想,用辅助线的方法还有不同的作法吗?

    方法二:作辅助线补成一个长方形,使它变成一个大长方形减去一个三角形。

    方法三:作辅助线使它分成一个大梯形和一个三角形。

    (课件分别演示这三种方法)

    分割法添补法

    师:数学中我们习惯用分割法或添补法,用辅助线来把一个复杂的组合图形转

    变成比较简单的图形,为计算带来简便。画辅助线时要注意画虚线,以及用铅笔和直尺作图。

    板书:分割法或添补法(转化):分解成简单图形。

    师:请你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地方的表面有组合图形呢?(学生自由回答,对学生们正确的回答要给予好的评价,特别是要鼓励不爱举手的学生讲一讲。注意座在后排的学生表现)

    师:同学们认识组合图形了,那么大家还想了解有关组合图形的哪些知识?

    生1:我想了解组合图形的周长。

    生2:我想知道组合图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组合图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方法是数学的行为、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既然它们是由几个简单图形组合而成的,那么分解它们的组成,就可以来个“原路返回”——分解成几个简单图形的和或差。培养学生灵活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独立分析问题。潜意识的教学思想中既重“方法”又重“思想”。体现数学知识从“行为”到“灵魂”的内化过程。同时形成强烈的求知欲。】

    三、探讨例题,学习新知

    师:同学们的表现真了不起。老师家这几天装修房子,要刷新墙体。刷新墙体的工人工资是平方米来计算的,请你们帮我算一算。(课件出示例4)

    例4:右图表示的是一间房子侧面墙的形状。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师:怎样才能计算出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呢?

    先让学生思考,再动手计算。

    交流汇报:

    方法一:把这个组合图形一分为二,一个是正方形,另一个是三角再分别算出正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最后算出它们的面积和,就可以求出这个图形的面积。

    师:这是一个不错的想法。要算每个简单图形的面积分别需要哪些条件?请找一找,并标出来。

    指名学生找相应的条件。

    在实物投影仪上展出示学生的答案:

    ①5×5=25(平方米)

    ②5×2÷2=5(平方米)

    ③25+5=30(平方米)

    答:房子侧面墙的面积是30平方米。

    (注意检查做错的同学,找出错的原因。)

    师:除了这种方法,还有同学用别的方法吗?

    方法二:先把这个图形补上两个三角形,看作一个长方形,先算出长方的面积后,再减去两个小三角形的面积。

    师:能找出每个简单图形的已知条件吗?让学生找相应的条件。展示学生答案

    长方形:长:5+2=7米、宽:5米;

    三角形:底是2米,高是2.5米。

    5×(5+2)—2、5×2÷2×2=35—5=30(平方米)

    答:房子侧面墙的面积是30平方米。

    方法三:把这个图形从顶点向下作一条垂线,就分成两个梯形,这两个梯形面积是相等的,所以只要求出一个梯形的面积再乘以2,就得到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同样让学生找出计算梯形面积的相应已知条件。

    展示学生的答案

    (5+7)×2、5÷2×2=30(平方米)

    答:房子侧面墙的面积是30平方米。

    让学生发表意见。

    小结:使用了分割法或添补法,作辅助线把组合图形转化成简单图形来计算面积。(也就是先把组合图形分解成已经学过的图形,然后分别求出它们的面积再相加。)

    师:非常感谢大家为我解决了难题,在日常生活中,到处都有组合图形,我们计算面积时,根据“图形位移,面积不变”的道理,用辅助线把它进行割、补、拼转化成简单的图形,再计算出该组合图形的面积就方便多了,这些方法中有的简单,有的繁琐,如果没有要求多种方法的,我们尽量选择最简单的方法来计算。

    【设计意图:对于例题的教学,由于学生有了新课开始的拼组基础,每个学生

    对求它的面积会有一定的思考,把自己所知道的'方法在小组内说一说,通过四人小组一起来分一分、算一算,给学生充足的探索时间和机会,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组合图形的计算方法,并引导学生寻找最简方法,实现方法的化。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解决的能力。能充分利用刚学的学习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利用新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做一做

    刚才同学们帮老师算了刷新墙的面积,客厅大概是下图这种形状。准备铺上地板砖,大家能帮老师计算一下客厅的总面积吗?小组合作,讨论完成,教师参与小组活动。

    方法一:把组合图形分割成两个长方形。4×3+3×7=12+21=33(cm2)

    方法二:分割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4×6+3×3=24+9=33(cm2)

    第三种方法:分割成两个梯形。(3+7)×3÷2+(3+6)×4=7×6—3×3=42—9=33(cm2)

    让学生说一说试用了什么方法?前三种使用了分割法,最后一种使用了添补法。

    练习过程如上,分解图形如下。同学们真了不起,老师很感谢大家。

    孩子们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做个助人为乐的学生,好吗?

    现在你能帮工人叔叔算算这

    个指示路牌的面积吗?

    【设计意图:1、开放式练习,把枯燥无味的面积计算,溶入到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让学生知道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2、前边的练习后进生可能出现错误,有失败感。自己选择习题,可能选到自己会做的,从而能体会一些成功。对于优生,可能不满足前边练习的深度,自主选择较深的题目,能拓展新知。】

    五、课堂评价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结束语:同学们在这节课表现非常出色!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一般是把它们分割或添补成我们学过的简单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等,要注意根据已知条件分或补,再计算它们的面积。

    【设计意图:以板书来表现,学生通过试做汇报、交流观察。体现了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将思维过程充分的暴露出来,体现了算法多样性,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参与空间;体现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检测A

    1、这是我们学校将要开辟的一块草坪,如下图。由哪些简单图形组成的?你能算出它的面积吗?

    现在有两家公司联系,A公司说种一平方米草要5元,B公司说种同样的草一共需要

    2500元。如果让你决定,你会选择哪家公司?

    2、同学们,我们学校少先大队准备给每个班做一面“中队旗”,不知道该用多少布,想请大家帮忙,你们愿意吗?我们已经知道“中队旗”也是一个组合图形,现在请同学们根据图中提供的数据,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用布的面积。我们比一比谁的方法更新颖、更快捷!

    课堂检测B

    1、在一块梯形的地中间有一个长方形的游泳池,其余的地方是草地。草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想种上红花、黄花和绿草。一种设计方案如图。你能分别算出红花、黄花、绿草的种植面积吗?

    答案:课堂检测A

    1、50×33+35×12÷2=1650+210=1860(厘米)

    2、33×26—26×13÷2=758+169=927(厘米)

    课堂检测B

    1、(40+70)×30÷2—30×15=1650—450=1200(厘米)

    2、长方形地的面积:18×12=216(平方米)

    绿草面积(一半):216÷2=158(平方米)

    黄花面积:216÷4=58(平方米)

    红花面积:216÷4=58(平方米)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

    2、知道元、角、分之间的十进制关系,懂得1元=10角、1角=10分,学会兑换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功用。

    3、培养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推理能力及合作精神。

    4、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教育。

    教学重难点

    认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认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

    教学工具

    课件一套,常用的面额的人民币(不同版本的)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我为你们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看看它是谁?(课件演示:点击出现蓝猫图像)你们认识它们吗?今天是蓝猫文具店开业的日子,它邀请我们全班去参观文具店,你们想去吗?一起来吧!

    二、探究新知

    1、参观文具店回答问题(课件演示)

    (1)师:谁能说说文具店有什么文具?价钱是多少?(学生回答)

    (2)师:你们喜欢这些文具吗?可是用什么买呢?(学生回答)

    2、认识人民币

    (1)师:中国的钱币叫人民币,你们认识人民币吗?

    (2)初认人民币。

    师:将桌面上的人民币拿出,先自己认一认,再在小组内交流,看谁认得多。(学生活动)

    汇报认识情况(学生回答,师板贴人民币:硬、纸币)

    问:观察这人民币,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

    师:纸做的钱币是纸币,金属做的人民币叫硬币。

    (3)再认人民币

    师:(指纸币)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的纸币,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学生活动后,汇报识别方法)

    师:像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2元、1元在读时有一个相同处是什么?所以它们的单位是元,那你能说说看5角、2角、1角、5分、2分、1分的单位是什么?(学生口答)

    师: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纸币我们会认了,那么硬币你会辨认吗?

    师:识别人民币可以从人民币的大小、图案、面值、颜色上来记住。观察1元、5角硬币正面,它们有相同的标记是什么?

    师:国徽代表我们伟大的祖国,而且是中国制造的,所以我们要爱护人民币,不能在上面乱写乱画。

    小游戏:

    (1)我指人民币,你举起与我相同的人民币;

    (2)我说面值,你举起相应的面值;

    (3)我说颜色,你来回答。

    3、元、角、分的关系

    师:蓝猫想让大家看一个小片段,看完后说说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学生观看课件:元、角、分之间的兑换关系)

    师:看完了这个片段,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1元=10角1角=10分)

    问:你知道1元=()分吗?(可以小组讨论后再回答)

    4、想一想

    1元可以换几个5角,几个2角?

    2元可以换几个1元,几个5角,几个2角,几个1角?

    5、我们来看看更大面值的人民币之间的换算。

    教师出示例3,例4。

    大家认识一下我们生活中的人名币,这里有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那么它们之间是怎么进行换算的呢?大家互相交流一下,看谁讲的对。

    大家采取你问我答的形式完成人名币之间的换算。(教师指导)

    三、巩固练习

    1、电脑出示第53页“做一做”的第1题

    师:说说每一张人民币的面值,再算一算一共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2、游戏:模拟购物

    出示一些学习用品、生活用品和玩具(在每件物品的下面有一个小口袋,在购物时把钱放进去)

    (1)选出三个柜长;

    (2)学生随意购物(看清价格后,购买);

    (3)请柜长检查交钱的情况。

    课后小结

    人民币是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经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但要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还要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

    课后习题

    一、填空

    1、1张1元可以换成()张5角、()张2角和()张1角。

    2、1张2元可以换成()张1元。

    3、1张5元可以换成()张1元。

    4、1张5元可以换成()张2元和()张1元。

    5、1张10元可以换成()张2元和()张1元。

    6、1张10元可以换成()张5元和()张1元。

    7、1张50元可以换成()张20元和()张10元。

    8、1张100元可以换成()张10元。

    9、1张100元可以换成()张20元。

    10、1张100元可以换成()张50元。

    二、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20分=()角7角=()分60角=()元

    1元=()分40角=()元1元=()角

    65角=()元()角9角=()分5角4分=()分

    3元6角=()角23分=()角()分70角=()元

    板书

    1元=10角,1角=10分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主动迁移已有的知识与做法解决新问题。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自我探索,逐步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主动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理解每一步的算理。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小朋友,你一定去过游乐场吧,你都玩过哪些项目今天淘气和笑笑他们高兴地来到了游乐场,咱们一起走进游乐场,我们继续学习笔算乘法吧。

    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我们先来计算5人做太空船,需要多少无。

    引导学生审题列出算式,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2、仔细思考,利用以前所学的知识,能解决这道题吗

    3、小组合作学习,自己先独立思考,再把自己的方法带到小组交流中。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算一算,完成书55页第1题。

    学生完成后要和同桌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2、完成书55页每2题竖式计算,一边做一边在心里说自己的计算过程。

    做完后教师把学生出现的错误展示出来,提醒学生注意,这样更有针对性。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请大家一起来总结。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巩固9的乘法口诀,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的用9的口诀计算9的乘法算式。

    2、能运用9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熟记9的乘法口诀,用9的口诀计算9的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提出教学目标

    复习过渡

    1、对口令

    四九()十六六()五十四

    ()九六十三三()二十七

    ()九八十一()九四十五

    八()七十二()九十八

    要求学生说一说这句口诀能够计算哪些算式。

    2、口算:

    9×7=9×9=

    9×4=9×()=45

    9×8=()×4=36

    9×5=9×()=72

    9×6=()×9=63

    指名口算出结果,并说出你是根据什么乘法口诀来计算的?

    提出学习目标:

    用9的乘法口诀计算9的乘法算式。

    解决实际问题。

    二、展示学习成果

    (一)各组自行进行学习、展示。

    1、看图写算式(书p85第2题)

    根据课件演示,写出算式。

    通过让学生计算7个9(一个长方体由9个小正方体拼成)是多少,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乘法的含义,通过让学生看图计算,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基本特征的认识。

    2、在下面的表里找出9、9的2倍、3倍…9倍,把这些数圈起来。(书p85第3题)

    看一看9的乘法口诀的各个积,你发现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在挂图上圈出要求的数。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积是怎样变化的。如提问:1个9比10少几?2个9相加,也就是9的2倍,比20少几?9的3倍、4倍、……呢?多让学生发言,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对回答好的,要给予表扬。

    小结:可以根据发现的这些有趣的变化规律和积的某些特点记忆9的乘法口诀。

    3、对号停车(书p86第6题)

    4、在空格里填上每两个数乘得的积,看谁都能填对。(书p87第10题)

    让学生直接在书上填写,写好后让一学有困难但写得对的学生在全班说结果,使该生有成功感,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全班展示

    1、书p86第8题

    (1)让同桌的两人互相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如“两棵树相距3米,排成一字形,10棵树总长多少米?”)

    (2)根据题意,选择算法。求9根长多少厘米就是求9个3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

    (3)做完后检查一下自己算得对不对。养成检验的良好习惯。

    2、书p86第9题

    3、书p87第11题

    4、书p87第13、14题

    第14题是找规律填数的练习。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填数,然后在全班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学生思考的角度是不同的,如,有的学生根据“从第二个数开始,每个数比前一个数多9”这样一个规律来填数;有的学生根据“10-0=10、20-1=19、30-2=28……”这样一个规律来填数;有的学生根据“从第二个数开始,十位上的数字逐渐增加1,个位上的数字逐渐减少1”这样一个规律来填数……通过交流思考过程,使学生体会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思考方法,有不同的解题策略。

    三、激发知识冲突

    边展示边引发知识的冲突,让学生更深层次的进行思考:

    针对同学的展示,学生自由质疑问难。

    教师引导学困生提出问题:同学们,你在学习中碰到困难了吗?能把你遇到的困难说给大家听吗?那你对同学的展示有什么想法与建议吗?

    四、总结反思,激发求知欲。

    同学们今天通过自己的努力,顺利完成了学习目标,把掌声送给自己和同学们。课后如果碰到与9的乘法有关的问题,请你们用今天办法去自行解决好吗?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篇8)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标准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10~11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实践活动《面积是多少》安排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教学的前面,其任务主要有两个:一是复习并激活已经教学的面积知识,包括面积的意义、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等。二是让学生体会转化、估计等解决问题的策略,为教学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面积计算作比较充分的知识准备和准备,为主动学习其他图形的面积计算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使学生能通过分一分、移一移、数一数、估一估等方法数出或算出一个规则、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技能目标:掌握面积计算方法,为今后学习多边形面积计算做好比较充分的知识和准备。

    方法目标:1、在学习中让学生体会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2、使学生体会等积变形,感受转化的策略。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重点和难点:

    重点:对图形进行分解与组合、分割与移动的转化方法

    难点:用数方格的方法算出池塘的平面图的面积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一份

    2、小组内准备各种规则与不规则图形一份

    3、剪刀、水彩笔等学习工具

    教学过程:

    一、营造分类情景,感知图形特点

    1、分类

    学生桌上有许多图形,请学生根据图形的特点动手分一分。

    预设分类方法一:分成简单图形和复杂图形两类。

    方法二:按是否规则把图形分成规则图形和不规则图形两类。

    方法三:按图形中的格子特点把图形分成只有整格的复合图形和既有整格又有半格的复合图形。

    2、

    师:像长方形、正方形这些图形是简单图形,其他四个图形把它们成为复杂图形。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总会从简单的入手。

    二、新课展开,感受解决问题策略

    1、长方形、正方形面积是多少?(第一组图形)

    师:你们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各是多少吗?

    预设方法一:计算的方法,先数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再把长和宽相乘就得到了长方形的面积。

    方法二:用数格子的方法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师:不管是用以上的哪一种方法,当我们得出结果后还能用另一种方法进行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2、复杂图形的面积是多少?(第二组图形)

    (1)第二组中这些复杂图形的面积怎么计算呢?

    (2)生:在小组里讨论确定解题策略,相互交流。

    预设:左边的图形横着画两条线,把这个图形分成3个长方形;竖着画一条线把图形分成3个长方形……

    预设:右边的图形竖着画2条线把图形分成3个部分;横着画两条线把图形分成3个部分;也可以横画和竖画相结合把图形分成几个部分。

    (3)比较方法,虽然有的竖着分,有的横着分,这些分法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把一个复杂的图形分割成几个简单图形)

    (4)每个学生选择一个复杂图形,用笔分一分。

    要求:分的痕迹要清晰、分成的简单图形的各部分面积要看一眼就能知道。

    引导学生反思活动过程,进行方法渗透。要知道复杂图形的面积,可以用分一分的方法把它分解成几个简单图形,然后每个简单图形的面积相加就得到了复杂图形的面积。

    策略一:复杂转化成简单(分一分)

    [本环节让学生通过解决新颖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把一个复杂图形分割成几个长方形或者是正方形的。这种操作是在保持面积不变的前提下进行的形状的变化。教学的转化意识是。学生在操作中理解到:稍复杂的图形可以等积变形成较简单的图形,求积方法未知的图形可以变成求积方法已知的图形,这就是转化。等积变形实现了新旧知识的连结,是探索新知识的途径。学生在体验转化的同时形成自己的策略。]

    3、有半格的复杂图形的面积

    (1)师:你能用分一分的方法把有半格的复杂图形的面积转化成简单图形,并一下子知道它的面积是多少吗?

    (2)生:独立试一试并交流

    预设一: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复杂图形,把三角形向右移动拼在后面就成了一个长方形。

    预设二:分成2个三角形和一个复杂图形,把三角形向左移动拼在后面就成了一个长方形。

    引导学生反思活动过程,对活动过程进行。把一个复杂图形分成几个图形,进行移动,拼成一个规则图形。

    师:在你们活动的过程中,分完了为什么还要移?这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使半格能凑成整格)

    策略二:复杂转化成简单(移一移)

    (3)师用课件演示,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平移前后的图形,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4)师:不管是策略一分一分,还是策略二移一移,都是把复杂的转化成简单的、难的化成容易的的来解决,这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

    (板书)

    本环节在学生操作形成自己的策略后引导学生观察和反思:平移前后的图形,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这样的比较和分析使学生得到的就不单是转化的方法,而且体验了转化对解决问题和数学学习的意义。

    4、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1)师: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也会碰到这样的问题,那又该这样来解决呢?(多媒体出示池塘平面图)

    (2)师生交流讨论:每个小方格表示1平方米。有没有困难?

    生:发现图上有不满格的

    师:这时,我们把不满整格的都按半格来计算。那两个不满整格的就看成是一个整格。

    生:把整格的和不满整格的分开来,然后再计算它的面积。

    师:你们有什么办法来区分整格的和不满整格的?

    预设1:把不满整格的和整格的用不同颜色的水彩笔涂上颜色。

    预设2:把不满整格的和整格的做上不同的记号。

    学生同桌合作算出图形面积。师收集学生的方法展示,并引导学生进行活动反思。现答案都不相同,到底哪一个是正确的,哪个是错误的?

    要让学生理解:我们算出的面积只是一个近似值,因此都对。但是方法是科学的。

    策略三:分类计数(数一数)

    5、生活中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1)师:当我们在生活中想知道一些物体表面的大小,但是又没有格子的时候,还能用到策略四:估一估。

    (2)估一估自己的手掌心的大小

    交流:你是怎么估的。

    (写出你想估一估的物体的表面并估一估,在小组里交流)

    三、交流本课收获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知道了哪些知识?

    四、课外活动

    用小方格测量树叶的大小。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工具

    刻度尺,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和老师比,谁高?谁矮?(老师高,同学们矮)

    师: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

    “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板书课题——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

    (一)统一长度单位。

    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例1情境图)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一拃(zhǎ)、一步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交流汇报:课桌的长是几拃?学生汇报:4拃、5拃半、5拃等等。

    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拃。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学生: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教师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

    (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1、教学例2。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学生可能回答:都有竖线、还有数字)

    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0,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0。后面的呢?(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

    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cm就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2、认识1厘米。

    教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加手势):从刻度2到刻度3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从刻度3到刻度4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刻度4到刻度5呢?我们发现了什么?(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很短)是呀,1厘米确实很短。

    追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让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呈现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

    用1厘米来说一句话:我们的食指宽大约是1厘米。你也能用1厘米说一句话吗?

    学生积极发言。

    3、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1厘米,那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看从0到3的长度是几厘米,从0到7呢?

    学生自主学习。

    4、教学例3。(量一量)

    (1)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条,用手比划下它的长度,说说它可能是几厘米,同桌合作量一量。再汇报交流。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把尺的刻度0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提醒学生注意在测量时要把尺子平放在要测量的物体边上,沿着物体的直边来量,量时要按紧尺子。

    5、实践应用。拿起数学书,找到封面上比较短的那条边,估计这条短边大约有多长?再量一量,看你估计得是否准确。再量一量数学书长边的长。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看刻度尺,说出铅笔的长度,再说说是怎么想的。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先估一估大约几厘米,再量一量。

    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2题。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说出手掌的宽和一拃的长大约是几厘米。

    说明:接近8厘米的,我们说它大约是8厘米。

    同桌合作,量一量一步是多少厘米?测量从脚尖到脚尖的距离。

    课后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还认识了1厘米的长度,并会用手上的尺子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

    课后习题

    一、填一填。

    1、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来量。

    2、图钉的长大约是()。

    3、曲别针的长是3()。

    4、1米=()厘米。

    5、操场跑道长400()。

    二、小小画家。

    1、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

    2、画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

    3、先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再画一条比它短4厘米的线段。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篇10)

    学习目标:

    知识技能:

    1、认读“三、四、五、六、七”5个生字。

    2、能认读单韵母:iuü

    3、朗读儿歌,做到不添字、不漏字,熟读成诵。

    4、认识笔画“竖弯”,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描写“水、三、四、五”。

    过程方法:

    能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认识本课生字。

    情感态度:

    感受数金鱼的快乐和自主学习拼音的带来的乐趣。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看图导入新课。

    1、看图: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数金鱼)

    2、出示课题:3数金鱼(齐读课题)

    3、说话:你见过的金鱼是怎么样的?

    二、读儿歌识字

    1、出示儿歌,看图听录音跟读。

    2、自由读儿歌,指名读儿歌。

    3、儿歌讲了些什么?学生交流。

    4、再读儿歌,你认识了哪些生字?

    5、学生交流识字方法:三、四、五、六、七

    “三”:小老师领读,齐读,“三”有三笔,横横横。

    “四”:是平舌音,齐读。认识笔画:竖弯,书空。

    “五”:男女生读,齐读,什么上面有“五”?五个手指头的五。

    “六”:开火车读,齐读,第六排小朋友站起来。

    “七”:齐读,“七”天,一个星期有七天。

    6、再读儿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7、指导背诵,比赛背诵。

    三、巩固

    1、送信。

    2、一字开花游戏:三、五

    四、指导写字

    1、学生生字的笔顺,交流书写笔顺。

    2、教师范写,学生照样子描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开火车读卡片。

    2、出示:一、五、鱼,它们的读音就是我们要学习的拼音字母iuü

    二、学习拼音

    1、出示:iuü,谁会读?

    2、跟老师念:衣服衣服iii,乌龟乌龟uuu,金鱼金鱼üüü

    3、开火车读iuü。

    4、出示iuü的四声,你有什么发现吗?加了调号后,i上的一点不见了。

    5、各种形式读iuü的四声。

    6、找找儿歌中有没有带这三个拼音字母的字?

    交流:一、弟、七、数、绿,从文中圈出这些字。

    三、复习巩固

    1、送信游戏:单韵母卡片。

    2、“过河游戏”用拼音卡片aoeiuü做石墩,学生读一个跳一个。

    3、完成“我会选”练习。

    4、齐背儿歌。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篇11)

    教学内容:

    数数,数的组成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能够熟练地一个一个地或一十一十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

    2、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能力以及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弄清数的组成

    教学难点:

    理解计数单位

    教学准备:

    小棒100根、橡皮筋10根、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看投影片回答问题:

    1个十和2个一组成()20是()个十组成的

    5个一和1个十组成()()个十和()个一组成17

    2、投影出示第31页图。

    提出问题:

    (1)面上有几个小朋友?(4个)

    (2)他们在干什么?(数一共有几只羊)

    (3)他们都说了些什么?(有的说大概有100只,有的说比20只多得多……)

    教师:他们回答对吗?这些羊大概有几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数数、数的组成。

    二、新授课。

    1、教学例1。

    (1)教师:同学们拿出小棒,一根一根地数,数出10根用橡皮筋捆一捆(学生动手操作)。10个一是多少?(10个一是一十)(板书)是几捆?(一捆)继续数出10根捆一捆。

    教师:你们如果再接着数出9根,现在一共是几根?(29根)

    教师:大家数到29根小棒,如果再添上一根是多少根?(30根)潢10根又要捆一捆,现在一共有几捆?(3捆)

    (2)排木块,全班同学数一数有几块?(10块)拿3排木块是多少块?(30块)再加2块呢?(32块)接着再加3块现在一共是几块?(35块)

    (3)教师:刚才我们已数出30根小棒是几捆?(3捆)如果加入7捆小棒现在一共是几捆?(10捆)10捆是几根小棒呢?(100根)10个一是一百。(板书)

    在教学中要注意每数到接近整十时,再数一个是几十要停顿强调。如29后面是30,39后面是40……同时每数完整十数就问同学们怎么办?(捆成一捆)

    教师:数物体的个数可以1个1个地数,还可以10个10个地数,10个十是多少?(10个十是100)

    2、教学例2。

    (1)数小棒从三十五数到四十二。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35根小棒,看谁拿得快(3捆又5根),再一根一根往下数一直数到四十二。(强调数到三十九再数一根是多少)四十二根是几捆又几根?

    (2)离开实物直接数数,从八十八数到一百。

    教师:谁知道八十九数完数是多少?九十九数完数是多少?学生回答后,让全体同学一起数,再指名个别数。

    (3)做课本第33页例3上面的“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做,先从五十六根小棒数到六十三根,再接着数到七十二根,有些学生可能对五十九后面,六十九后面的数是什么有困难,老师要给予辅导。

    3、教学例3。

    教师出示3捆又5根小棒问学生现在一共是多少根小棒?(35根小棒)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35根小棒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35根小棒是由3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3个十和5个一组成多少呢?(3个十和5个一组成35)

    三、巩固练习。

    1、做课本第33页例3下面的“做一做”。

    首先让学生认真观察图形,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独立完成后,把你的想法告诉同桌的同学。

    2、(首尾呼应)再投影出示第31页图。

    提问个别学生:画面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这些羊有几只?

    3、两人一组,互相说一说自己的学号,再说出它的组成。

    甲:我是15号。十五是由1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

    乙:我是50号。五十是由5个十组成的。

    丙:我是32号。三十二是由3个十和2个一组成的。

    精选最新数学小学教案


    教师为本.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教师,一定要掌握教案编写的方法。一个有充满教学经验的教案是简短而实在的。下面是编辑整理的“最新数学小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最新数学小学教案 篇1

    一、活动目标:

    1、区分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

    2、初步感知图形之间的转换关系,尝试拼合图形。

    3、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活动准备:

    1、用硬纸板制成一条"小路",上面镂刻大小不同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土坑",镂刻下来的图形涂上颜色即成"石块"。(将个别圆形、正方形两等分)

    2、兔妈妈胸饰。

    三、活动过程:

    1、游戏"做夹心饼干",复习对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

    教师扮成兔妈妈,幼儿扮成小兔。

    教师:"天气太冷了,兔奶奶生病了,我们去看望她好吗?"

    教师:"我们带点什么去好呢?"

    游戏"做夹心饼干",要求将图形标记贴在胸口,找一个贴相同图形的幼儿做朋友,最后要说出做的是什么形状的夹心饼干。

    2、引起幼儿玩"修路"游戏的兴趣。

    教师:"做好了夹心饼干,我们一起到兔奶奶家去吧,到兔奶奶家要经过一条小路,可是这条小路坏了,怎么办呢?"

    3、幼儿"修路",辨知图形。

    教师先带领幼儿观察一下小路有哪些图形,然后请幼儿拿"石块"一一对应地嵌入小路的"土坑"中。

    4、尝试组合图形。

    启发幼儿想办法把两块半圆形的"石块"和两块长方形的"石块"嵌入"土坑"中。

    5、游戏"踩石头"。

    教师:"小路修好了,我们一起到兔奶奶家去吧,不过在过小路的时候我们一起来玩个踩石头的游戏,我拿出什么形状的图形,你们就去踩什么形状的"石头"并说出这是什么形状。"

    6、到兔奶奶家,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1、精心选材,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动物是小班幼儿极为感兴趣和喜欢的,出于幼儿的兴趣以及小班幼儿对数活动中几何图形的认知需要,选择学习活动教材中,幼儿喜欢的游戏,进行了适当的延伸,设计了此数学活动,从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来看,幼儿对这样的选材是非常感兴趣和投入的,是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能关注本年龄段幼儿兴趣点。考虑到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在图形配对上,教师考虑融入大小、图形特征两个维度,因此在提供的图形数量上,教师进行了限制,只提供与洞洞数量相应的图形数量,以降低幼儿操作难度,提高活动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但根据幼儿的经验和发展,可适当将难度提升,提供比洞洞数量更多的图形数量,这样就对幼儿的操作造成了干扰,提高了挑战性。

    2、游戏激趣,引发幼儿学习兴趣。幼儿辩认平面几何图形是小班数学教育中的难点,考虑到已经进入小班第二学期,因此在此基础上让幼儿更具图形特征、大小进行配对,就增添了一定的挑战,但这也给幼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又由于几何图形的认识过程往往过于单调,容易使幼儿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在这个活动中,老师以游戏情节贯穿始终,使幼儿的情感得到了满足。首先,看望猫奶奶,做夹心饼干,给饼干装盒,坑坑洼洼的小路,极大地吸引了幼儿;其次,修路的游戏操作又使幼儿体验到助人为乐的美好情感,在一定程度上也让幼儿感受到了极大的成功感,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

    3、精美教具,激发幼儿主动学习。教师用纸板制成小路,并在上面挖出一些大小不一的几何图形作为坑,又以这些几何图形制片作为修路的材料。这样,既巩固了幼儿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又便于幼儿发现并改正错误,让幼儿在帮助小熊修路完成修路任务之后获得成功感,提高自信心,这比单纯的练习具有更大的教育价值,很好地激发了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

    4、巧妙设计,活动环节层层递进。第一环节中,教师通过“做饼干“的情景导入,来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环节的第一个提问“你们吃过夹心饼干吗?它怎么做的呢?”,意在让幼儿复习对图形的认识;第二环节,兔奶奶生病去看望把饼干“装盒”意在据图形特征配对;第三环节“路上有洞洞”意在让幼儿引起对洞洞特征、大小等的观察,为“修路”做铺垫。在引导幼儿尝试修路过程中,老师始终运用情境性的语言,一方面,避免了数学活动的枯燥,另一方面,也更容易激发幼儿帮助修路,助人为乐的情感。这是幼儿对图形配对再巩固的过程,也是情感路线得到满足和自我价值得到实现的过程。

    最新数学小学教案 篇2

    活动名称:种花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让幼儿感知圆形、三角形和正方形,并进行形色辨识

    2培养幼儿通过探索判断事物特征的能力

    活动准备:

    自备教具:圆形、三角形和正方形的作业纸:

    情境创设:圆形、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土地、红、黄、蓝三色小花若干,每组一个小筐

    配备教具:

    贝贝羊宝宝兔嘟嘟牛教具、

    活动过程:

    一、出示动物形象,引起幼儿的兴趣

    勤劳的贝贝羊、宝宝兔、嘟嘟牛三个好朋友要种花,他们每人都有一块地,看,这是贝贝羊的,这是宝宝兔的,这是嘟嘟牛的(依次出示),你们看,他们的土地的形状一样的,都是什么形状(圆形、三角形和正方形)

    贝贝羊、宝宝兔、嘟嘟牛开始种花了,给花施肥、浇水,没过几天小花就长出来了,看看,贝贝羊、宝宝兔、嘟嘟牛的地里都长出了什么颜色的花(红、黄、蓝色)

    二、幼儿操作,进行颜色辨识

    我们也一起和它们一起种花吧

    发给幼儿每人一张作业纸(听老师的要求开始种花)

    如:三角形里种红色的花(幼儿在小筐里找到红色的小花,贴在三角形里)

    三、请幼儿完成书上的评价练习

    请幼儿翻开书第14页,观察书中都有什么颜色的图形,红框里有什么图形,红框旁边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他们两个放在一起会是什么样的?(以同样方式讨论下面两组图)

    人手一份几个图形泡棉,取出红框和蓝色三角形,尝试操作第一组。拼好后,请幼儿把拼好的颜色在书上涂出来(以同样方式讨论下面两组图)

    最新数学小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感受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判断一个图形或物体的某一个面是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2、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使学生掌握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征。

    难点:正方形和长方形特征的归纳总结。

    教学准备

    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直尺1把,三角尺1块,钉子板,橡皮筋。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幻灯片播放正方形、长方形图片,吸引兴趣

    2.在生活中很多东西都是由正方形和长方形组成,你们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引发学生思考。

    二、实际操作,验证猜想

    1、观察 拿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猜猜它们有什么特点呢? 你有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吗?同桌交流。

    2、操作验证 (1)拿出自己的学具,用自己的办法验证。 (2)把自己的猜想和验证向小组汇报。

    3、反馈 (1)对长方形的边你有什么发现?相机板书。 你是怎样证明的?(量、折、比等) 相机教学“对边”。 指一指长方形的对边在哪里,一个长方形有几组对边? 长的一条边,请你给它起个名字,你会叫它什么?短的一条边呢? (2)对长方形的角你有什么发现?相机板书。 你是怎样证明的?(量、折等) (3)正方形的边你发现了什么?相机板书。 怎样来证明? 正方形的边你会叫它什么? (4)正方形的角你发现了什么?相机板书。 怎样来证明?

    4、归纳 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对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练习: 1、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长方形,再把这个长方形变成一个正方形,再说说它们的特点。

    2、在书上p64第7题的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再说说小青菜提的问题。

    3、完成书上p64第4题。 先自己拼一拼,再与同桌交流一下。 (1)用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2)用1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再拼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

    4、思考:你能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吗?

    三、课堂小结

    向同学们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的习题

    2.把不理解的地方标画在书上。

    最新数学小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手口一致的数3以内的数。

    2、学习按数量分类。

    3、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画有1个斑点、2个斑点、3个斑点的纸制瓢虫若干。

    2、树叶3片,小虫若干。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师幼共同玩手指游戏“小瓢虫”。

    小瓢虫,小瓢虫(上下弯曲手指)

    爬来爬去的小瓢虫(四指作爬行状)

    紧紧追上大害虫(加快爬行速度)

    一口把它吃干净(停下做吃状)

    二、利用图片练习手口一致的数3以内的数。

    1、通过数瓢虫身上的斑点,学习数数1、2、3。

    (1)出示1只瓢虫。

    提问:瓢虫宝宝长什么样?(圆圆的身体)

    背上有什么?(斑点)

    有几个斑点?(2个)师幼一起手口一致的点数2。

    (2)再同时出示2只瓢虫。(身上的斑点分别为1个和3个)

    让幼儿说说它们身上分别有几个斑点,集体手口一致的数1个斑点的瓢虫,

    请个别幼儿上来手口一致的数3个斑点的瓢虫。

    2、观察瓢虫的外型特征,巩固对大小、颜色的认识。

    教师:这3只瓢虫宝宝一样吗?什么地方不一样?(颜色、大小、斑点)

    三、利用游戏,培养幼儿按数量分类的能力。

    1、游戏“小瓢虫抓害虫”

    (1)通过照顾小瓢虫,巩固手口一致数3以内的数

    教师:瓢虫宝宝的妈妈生病了,想请小朋友帮忙照顾瓢虫宝宝,

    请你选一个瓢虫宝宝来照顾,拿到后看一看你的瓢虫宝宝身上有几个斑点?

    伸出手指数一数。

    (2)游戏“小瓢虫抓害虫”。

    教师:瓢虫宝宝们肚子饿了,它们最喜欢吃虫子,我们带着瓢虫

    宝宝去抓害虫吧。

    (听着音乐边念儿歌边做动作抓害虫)

    2、送瓢虫宝宝回家

    (1)让幼儿把不同斑点的瓢虫宝宝放到有相应圆点的树叶上。

    教师:瓢虫宝宝们累了,想休息了,它们喜欢在什么地方休息?

    (树叶)请你们送它们去树叶上休息。

    (送的时候要求幼儿1个斑点的瓢虫宝宝送到有一个圆点的树叶上,2个送到2个圆点的树叶上,3个……)

    (2)集体验证。

    四、结束活动

    幼儿学小花猫走路轻轻的离开活动室。

    最新数学小学教案 篇5

    单元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相互关系;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求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

    3、独立自学,使学生初步认识弧、圆心角和扇形。

    4、使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知道轴对称的含义,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5、通过介绍圆周率的史料,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单元重点:

    1、认识圆和轴对称图形;

    2、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

    单元难点:

    理解圆周率“π”;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以及画具有定半径或直径的圆。

    第一课时 认识圆

    (1)圆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2、会使使用工具画圆。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概括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圆的认识,通过动手操作,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认识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画圆的方法,认识圆的特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圆规等。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1、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行有哪些?这些图形都是用什么线围成的?简单说说这些图形的特征?

    长方形 正方形 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 梯形

    3、 出示圆片图形:

    (1)圆是用什么线围成的?(圆是一种曲线图形)

    (2)举例:生活中有哪些圆形的物体?

    (钟面、车轮、水杯、碗口等)

    二、新知探究

    (一)认识圆心、直径和半径。

    1 、教师课件出示自学提纲。

    (1)生拿出准备好的一个圆纸片。

    (2)课本第56页动手折一折。

    折过2次后,你发现了什么?再折出另外两条折痕呢?

    (3)指出纸片的圆心、直径和半径。

    2、自学,教师巡回指点,发现难点。

    3、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让个别学生上台指出。

    4、小组讨论:

    (1)什么叫半径?圆上是什么意思?画一画两条半径,量一量它们的长短,发现了什么?

    (2)什么叫直径?过圆心是什么意思?量一量手上的圆的直径的长短,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且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且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5、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1)学生独立量出自己手中圆的直径与半径的长度,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然后讨论测量结果,找出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得出结论:在同一个圆里,

    (2)58页做一做第一题。

    (二)画圆。

    1、介绍圆规的各部分名称及使用方法。

    2、让个别学生说出老师刚才是如何画圆的。

    学生自学课本第57页并小结出画圆的步骤和方法。

    3、小组内画r=3cm的圆。组长检查评比,然后全班评比。

    三、当堂测评

    1、判断,并说明理由。(40分)

    (1)半径的长短决定圆的大小。 ( )

    (2)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 )

    (3)直径是半径的2倍。 ( )

    (4)圆的半径都相等。 ( )

    2、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再画一个直径是5厘米的圆。(30分

    3、思考题:在操场如何画半径是5米的大圆?(30分)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查看,发现疑难。

    小组内评比,纠错。组长组织解决存在问题

    四、谈收获、讲表现。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对自己的课堂表现还有什么提议吗?觉得在哪些地方还需改进。

    最新数学小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手口一致的数3以内的数

    2、学习按数量分类

    3、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4、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和的大胆尝试的精神

    5、培养观察,比较能力

    活动准备:

    1、1个斑点、2个斑点、3个斑点的纸制瓢虫若干

    2、树叶3片,儿歌《小瓢虫》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师幼共同玩手指游戏“小瓢虫”

    师:小朋友,你们看我这里是什么?(瓢虫)今天我是瓢虫妈妈,你们就是瓢虫宝宝,瓢虫最喜欢吃害虫啦!我们一起去抓害虫吧!

    小瓢虫,小瓢虫(上下弯曲手指)

    爬来爬去的小瓢虫(五指作爬行状)

    紧紧追上大害虫(加快爬行速度)

    一口把它吃干净(停下做吃状)

    二、利用图片练习手口一致的数3以内的数

    1、观察瓢虫的外型特征,确立对斑点的认识

    师“宝宝们,累了吧!好,我们坐在小椅子上休息一下”

    (出示瓢虫纸)师:咦?一些瓢虫宝宝真顽皮,跑到这里来了,看看这些瓢虫宝宝它们一样吗?什么地方不一样?(斑点不一样)

    2、通过数瓢虫身上的斑点,学习数数1、2、3

    (1)老师指着1只瓢虫,提问:瓢虫宝宝的背上有几个斑点?(1个)

    请个别幼儿上前来手口一致的点数1,并齐声说1。

    (2)指有2个斑点的瓢虫让幼儿来手口一致数2,并齐声数1、2,那共有几个斑点?(2个);

    (3)指有3个斑点的瓢虫让幼儿来数一数,也齐声数1、2、3,那共有几个斑点?(3个)

    三、利用游戏,培养幼儿按数量分类的能力

    1、数斑点

    (1)现在妈妈请宝宝们看看自己身上有几个斑点?拿下来,伸出手指数一数,数的时候,请你一边数一边说。

    (2)幼儿数一数,教师巡回指导

    (3)请个别幼儿拿着瓢虫上来数一数,说一说,学说一句话“我身上有几个斑点?”

    2、送瓢虫宝宝回家

    (1)让幼儿把不同斑点的瓢虫宝宝放到相应圆点的树叶上

    师 “宝宝们,天黑了,该回家了,那你们的家在哪里呢?(出示树叶)。噢!原来在这里,这些树叶是瓢虫宝宝的家。它们一样吗?哪里不一样?(圆点不一样),那1个斑点的瓢虫哪个是它的家呢?(一个点的树叶),老师示范(也可以有意摆错了,让幼儿来纠正)。2个斑点的家呢?(幼儿上前摆放)3个斑点的家呢?(幼儿上前摆放)好,现在哪些瓢虫可以到1个圆点的树叶家里?(请幼儿上来送)2个斑点的呢?3个斑点的呢?

    (2)集体验证。

    四、幼儿操作

    师:瓢虫宝宝都送回了家,你们高兴不高兴?噢,你们真棒!好,现在啊,小朋友的爸爸妈妈那儿也有一些小动物们想回家,它们希望我们小五的小朋友们送它们回家,你们乐意吗?请你和爸爸妈妈一起送它们回家吧。

    小百科:瓢虫为鞘翅目瓢虫科(学名:Coccinellidae)圆形突起的甲虫的通称,是体色鲜艳的小型昆虫,常具红、黑或黄色斑点。别称为胖小、红娘、花大姐(指二十八星瓢虫,这是一种害虫)、金龟,甚至因为某些种其分泌物带有臭味而俗称为臭龟子(但这也是混称)。

    最新数学小学教案 篇7

    教学内容:年、月、日

    目的要求:

    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知识。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归纳概括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认识年、月、日的知识

    难点: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

    教具: 年历卡,投影,电脑

    教学过程:

    出示日历册、挂历、年历卡、

    师:问他们是用来干什么的?

    谁来告诉大家自己的生日?

    谁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哪年哪月哪日诞生的?

    年、月、日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年、月、日也是时间单位,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电脑出示课题 年、月、日

    一、认识年、月、日

    1、结合实际认识一年、一月、一日的时间长短

    师:问你知道多长时间是一年?多长时间是一月?多长时间是一日?

    (让学生尽量说出自己所了解的)

    师:为了看着方便,人们把日历册制成挂历和年历卡。

    2、请同学们拿出1900年、1993年、1996年的年历卡,认真观察一下,看一年有几个月,每个月有多少天?

    师:结合学生回答板书:

    一年有12个月。

    大月:31天:一、三、五、七、八、十、十二;

    小月:30天:四、六、九、十一;

    二月:平年28天,闰年29天。

    师:习惯上人们把有31天的月份叫大月,把有30天的月叫小月。

    你知道为什么这样规定每月的天数吗?

    电脑讲述故事。

    3、计算全年天数

    生计算后汇报。

    师板演:31×7+30×4+28=365,平年二月:28天,全年365天;

    31×7+30×4+29=366,闰年二月:29天,全年366天。

    二、判断平年、闰年

    问:有的年份的二月是28天,有的却有29天,是不固定的,你知道它的排列有什么规律吗?

    请你观察下表:

    电脑出示1981--2004年二月份天数表。

    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当二月份是29天的这一年年份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后得出每4年出现一次29天 ,二月份是29天的这一年的年份是4的倍数。

    师:算一算1900年是4的倍数吗?但1900年的二月却是28天,这是因为公历年份是整百年时,必须是400的倍数,这年的二月才是29天。

    师:你知道为什么4年才会出现一次二月份是29天,也就是闰年。

    学生说出自己了解的情况。

    师:用电脑介绍形成闰年的原因(地球绕太阳旋转,加解释)。

    1、练习:

    判断:下面哪一年是闰年?请你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

    1990、1908、2000、1998、2100

    生说出想法后,师介绍可以用年份的末两位数字除以4能整除就是闰年,否则是平年。师告诉学生大家喜爱的奥运会一般在闰年举办。

    2、记忆每月天数

    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记忆每月的天数吗?

    让知道的同学回答,师结合学生回答介绍下面的方法:

    (1)拳记法:师边示范边讲解。

    (2)歌诀法: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冬,三十整。平年二月二十八,闰年二月再把一加。

    三、巩固练习

    1、口答:

    (1)一年有几个月?

    (2)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

    (3)平年二月是多少天?闰年二月有多少天?

    (4)闰年全年有多少天?

    (5)小强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猜一猜他是哪一天出生的?

    2、判断:

    (1)一年中大月有7个,小月有4个。( )

    (2)每年都有365天。( )

    (3)凡是4的倍数的年份都是闰年。( )

    3、游戏

    大月过生日的举起你的生日卡。

    4、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1)你今年几岁?算一算你是哪一年出生的,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2)老师今年38岁,算一算是哪一年出生的?

    (3)今年二月你家的电费花了多少元钱,算一算平均每天花多少元钱?

    (4)今年1--3月共花电费多少元钱?平均每天花多少元钱?

    (5)4月份有几个星期零几天?

    板书设计:

    一年 12个月(7个大月、4个小月、1个平月) 365天 (366天)

    大月 31天

    一月 小月 30天

    平月 29(28)天

    最新数学小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过程与方法: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迁移、类推、归纳、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类推、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一个数乘以分数应用的广泛性事例,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推导算理,总结法则。

    教学准备:

    根据例题制作的挂图、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新知探究】

    一、探索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教学例2(课件出示情景图)

    (1)师:根据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该怎样计算?说说你的想法。

    预设1:求3桶共多少升?就是求3个12L的和是多少。

    预设2:还可以说成求12L的3倍是多少。

    预设3:单位量×数量=总量,所以12×3=36(L)。

    (2)师:我们再来看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学生思考,自主列式。)

    (3)出示第2小题

    (4)师:依据单位量×数量=总量,你还能提出类似的问题并解决吗?(学生练习,交流。)

    归纳小结:在这里,我们依据单位量×数量=总量的关系式可以得出:一个数乘几分之几表示的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探索能力是很重要的。本节课的教学除了有之前所学分数的意义作为基础之外,学生还在前一课时明确了整数乘分数可以用来表示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因此在本堂课中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们自己去思考、学习、尝试,教师只要起到一定的点拨作用就可以了。】

    2、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例2“做一做”

    最新数学小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方程方法和算术方法解答两步计算的分数一般应用题.

    2.培养学生分析、解答两步计算的分数应用题的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分析、解答两步计算的分数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使学生正确地解答两步计算的分数一般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一)全体学生列式解答,再说一说列式的依据.

    两地相距13千米,甲乙二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2小时相遇,甲每小时行5千米,乙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132-5

    =6.5-5

    =1.5(千米)

    根据:路程相遇时间-甲速度=乙速度

    (二)教师提问:谁来说一说相遇问题的三量关系?

    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

    总路程相遇时间=速度和

    总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三)引新

    刚才同学们练习题分析解答得很正确,现在老师把这道道中的已知条件改变一下,看看你们还会解答吗?(将2小时改为小时)

    二、讲授新课

    (一)教学例1

    例1.两地相距13千米,甲乙二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小时相遇.甲每小时行5千米,乙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1.读题,分析数量关系.

    2.学生尝试解答.

    方法一:解:设乙每小时行千米.

    方法二:(千米)

    3.质疑:观察这道例题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应用题有什么不同?在解答时,两种解法之间思路上有什么不同?

    相同: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相同;

    不同:数据不同,由整数变成分数.

    4.练习

    甲、乙两车同时从相距90千米的两地相对开出,小时后两车在途中相遇,甲车每小时行6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二)教学例2

    例2.一个水果店运一批水果,第一次运了50千克,第二次运了70千克,两次正好运了这批水果的,这批水果有多少千克?

    1.学生读题,分析数量关系,并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找到等量关系.

    由此得出:一批水果的重量第一次+第二次

    2.列式解答

    方法一:解:设这批水果有千克

    方法二:

    3.以组为单位说一说解题的思路和依据.

    4.练习

    六年级一班有男生23人,女生22人,全班学生占六年级学生总数的.六年级有学生多少人?

    三、巩固练习

    (一)写出下列各题的等量关系式并列出算式

    1.甲、乙两车同时从相距184千米的两地相对开出,小时后两车相遇,甲车每小时行33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2.打字员打一部书稿,每一天打了12页,每二天打了13页,这两天一共打了这部书稿的.这部书稿有多少页?

    (二)选择适当的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1.一根长绳,第一次截去它的,第二次截去米,还剩7米,这根绳子长多少米?

    2.甲、乙二人分别从相距22千米的两地同时相对走出,甲每小时行3千米,乙每小时行千米,两人多少小时后相遇?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分数应用题和以前所学的知识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

    五、课后作业

    1.商店运来苹果4吨,比运来的橘子的2倍少吨.运来橘子多少吨?

    2.一套西装160元,其中裤子的价格是上衣的.上衣和裤子的价格各是多少元?

    六、板书设计

    分数应用题

    例1.两地相距13千米,甲乙二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

    小时相遇.甲每小时行5千米,乙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例2.一个水果店运一批水果,第一次运了50千克,第二次运了

    70千克,两次正好运了这批水果的,这批水果有多少千克?

    解:设乙每小时行千米

    答:,乙每小时行千米.

    解:设这批水果有千克

    答:这批水果有480千克.

    最新数学小学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学习按AB模式进行排序。

    2、帮助蝴蝶建造花园,进一步感受春天花儿的美丽。

    教学准备:

    1、春天小花园场景一个、幼儿扮演的蝴蝶姑娘二位。

    2、各类模式卡、小花盆人手一份、面泥制作的不同颜色、大小、种类的花若干。

    3、音乐伴奏。

    教学过程:

    一、看看说说

    1、师:“我们来到了哪里呀?春天来了,你觉得小花园怎么样?是谁飞来了,咦,怎么又飞走了?”(幼儿扮演蝴蝶姑娘进场)

    2、师:“蝴蝶姑娘最喜欢和花园的谁一起玩?我们前几天一直在做花,快来帮蝴蝶姑娘想个办法?”

    3、师:“那你们知道蝴蝶姑娘最喜欢怎么样的花园?”(幼儿自由说)

    4、小结:蝴蝶姑娘说了,它最喜欢在花园里种的整整齐齐、有规律的花。假如你把花乱起八糟的种在一起会一点也不漂亮的。

    二、摆摆讲讲

    1、师:“蝴蝶姑娘它有自己的想法,它给每位小朋友准备了一封信,它说按照信的要求把花种的整整齐齐,那么花园会更美丽的。”

    2、讨论:“你们知道这盆花是怎么种的呀?”(出示一张模式卡)

    3、小结:种花的时候先找到起点,看清楚信上的规律再种上去,种的时候排的整整齐齐才会更好看,蝴蝶才会更喜欢和春天小花园的花做朋友。

    4、幼儿操作。

    5、讨论:“你们把一朵一朵的花都排排队种在了花盆里,好象种的方法不一样,谁来说一说?”(幼儿一一介绍)

    6、小结:你们真动脑筋,都是按照蝴蝶姑娘的要求来种花,可是种的方法不同,有的是按颜色来种的,有的是按大小来种的,有的既不是按照颜色、大小而是按照花的不同名字来种的,蝴蝶姑娘看了一定会很开心的!

    三、唱唱跳跳

    1、师:“我们一起把花种到花园里吧,你们现在觉得蝴蝶姑娘会喜欢来花园玩吗?”

    2、师:“我们一起和蝴蝶姑娘来跳跳舞吧!”(歌舞表演)

    3、师:“和蝴蝶姑娘再见,我们过几天再来看你!”

    教学反思:

    小班幼儿借助可触摸到、体验到的面泥开展有趣的操作活动,非常适于农村幼儿园,也得利于改变单一的、封闭式的课堂教育形式。为此,将底结构活动中制作的面泥小花进行拓展,有效开展高结构活动能使幼儿的学习兴趣递增,不同的新经验得到提升。本次活动“种花”就是将材料进行拓展,使幼儿在数的情景操作中尝试运用AB模式进行排序。

    在活动中我主要采用了问题情景层层层入的方式,如一开始教师带领幼儿来到小花园中问:“你觉得小花园怎么样?是谁飞来了,咦,怎么又飞走了?”就将幼儿对春天的各种感受进行了大胆的表达,帮助幼儿整合了各种春天的经验。之后在师幼讨论中:“你们知道蝴蝶姑娘最喜欢怎么样的花园?”很好的激起了幼儿对有规律种花的想法与兴趣。再通过个别幼儿对操作材料的示范与讲解,使每位幼儿清晰、正确地了解了有规律种花的要点,再后幼儿在自主选择教师提供的各种材料互动中(平日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塑造的各种小花及人手一份的模式卡、小花盆等),充分给予了每位幼儿大量实践操作的机会。同时,幼儿在运用AB模式排序帮助蝴蝶建造花园的程中又提升了按颜色、按大小、种类种花的方法,从而使幼儿在游戏情景中自主探索、实践应用中达成活动目标。在最后的环节中,幼儿自由地在唱唱跳跳中表现出了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也使活动达到了高潮,并且帮助幼儿获得了各种能力的发展。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教案通用】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