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通用
  •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通用

    发表时间:2022-12-12

    小学数学教案。

    教案的编写要围绕教育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提前编好教案是老师最为重要的一项工作。教师能够通过手写教案获取到教学信息,教案的主要内容有哪些?为此,小编特意呈上“小学数学优秀教案”,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篇1)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上册p56-58例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初步感受到应用加法运算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难点:在比较中表达出加法结合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情境图,说明四年级同学正在上体育锻炼课。

    你能提出加法计算的问题吗?(相机出示问题)

    二、探索加法交换律:

    1.列式猜想:

    ①学生列式:28+17=45(人)或17+28=45(人)。

    同样的一幅图,同样的一个问题,我们列出了两道不同的算式,其中“28+17是用男生人数加上女生人数,“17+28”呢?(女生人数加上男生人数)两道算式都表示把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合起来,所以都等于?(45人)两道算式得数相同,我们可以用“=”把它们连成一个等式。(屏示等式:28+17=17+28)②观察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学生交流后板书: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老师也从这个等式发现了一个规律出示:交换28和17的位置,和不变。比较老师和你们的两个发现,哪一种更合适?③交流得出:老师的发现是通过计算证明了的,而你们的发现到底正确不正确还不知道,暂且就把这个发现看做是我们的猜想?(板书:猜想?)既然是猜想就需要我们去验证(板书),同学们想想看,我们可以怎样来验证呢?怎样验证呢?(举例子)怎样举例?(先计算,再用等号连接)2.举例验证:①每个人举3个例子,整个班级就有一百多个例子,这样就比较多了。②汇报交流。老师这儿有个例子:1/5+2/5=2/5+1/5,分数可以,小数也可以。③在交流的过程中,强调一定要把两边的结果计算了以后才能写上等号。从我们举的例子来看,有没有找到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发生变化的例子?3.字母表示:①用语言文字叙说比较麻烦,大家能不能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图形、字母等把发现的规律表示出来呢?在练习纸上试着写一写。②在数学上,我们统一用字母a、b来表示两个加数,可以写作a+b=b+a。这就是加法交换律。加法交换律是我们的老朋友了,想一想,什么时候曾经用过它?——加法验算,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就是运用了加法交换律。4.巩固练习(屏示:你能根据运算律填一填吗?)屏示:96+35=35+□204+□=57+20437+□=59+□76+□=□+76这4道练习都用到了哪个运算律?(加法交换律)三、探索加法结合律。刚才在解决第一个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加法交换律。回到操场,我们来解决第二个问题:求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1.在情境中初步感知加法结合律。有三部分,你打算先求什么?(跳绳的有多少人?)会列综合算式吗?(28+17)+23。(为了便于比较我们在先算的部分加个括号)。还可以先求什么?(女生的总人数)不改变这三个数的位置,可以怎么列算式?28+(17+23),现在括号加在了什么位置?表示什么?(先算17加23),也就是先把女生的人数合起来,再加上男生的人数。两道算式都能求出参加活动的总人数,会计算吗?要求:一、二两组算第一题,三、四两组算第二题:汇报:两道算式都等于68人,得数相同!2.比较异同点,连成等式。(屏示:(28+17)+23,28+(17+23))两道算式完全一样吗?有什么不同?——第一道括号在前,表示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三个数相加。第二道括号在后,表示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运算的顺序不同,为什么得数还相同呢?——因为两道算式都是把28、17、23三个加数相加。师:三个加数是相同的,就连先后的位置也相同,所以得数相同,连成等式!3.感知众多案例,积累感性认识。老师这里还有两道算式,注意看!(屏示:(13+45)+25,13+(45+25))猜一猜,它们的得数可能会怎样?悄悄告诉同桌!同桌分工,一人算一道,看看结果怎样?汇报:左右得数相同,连成等式!(屏示:“=”)再看,(屏示:(36+18)+22和36+(18+22))。仔细观察,大胆猜测,它们的结果又会怎样?认为相同的举手!为什么这么肯定?(因为都是这三个数相加,只不过运算顺序不同,但得数还是相同的)口说无凭!(屏示:?)还得算算!左边?右边?得数确实一样,你们真厉害!(?消失)猜得这么准,你们是不是隐隐约约发现什么规律了?能说说吗?(屏示三组等式)这三组等式中都是三个数相加,左边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三个数相加,右边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都怎么样?(不变)。4.猜测规律,举例验证。这个发现,会不会仅仅是一种巧合呢?如果换成其他的三个数相加,左右两边的得数还会相同吗?你能不能再举些例子来验证?同桌互相验证,全班汇报。像这样举出的例子,被同桌证实和不变的举手!有没有同学举出的例子左右两边和不相同的?这样的例子能举完吗?(屏示省略号)5.归纳加法结合律。看来,我们的发现不仅仅是巧合,三个数相加一定有规律!师生共同小结:三个数相加,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三个数相加;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师:这个规律又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另一个运算律——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加法结合律也可以用字母来表示,现在需要几个字母?(3个,a、b、c)你能用字母把加法结合律表示出来吗?(板书:(a+b)+c=a+(b+c))四、巩固练习。1.你能在方框内填出合适的数吗?(45+36)+64=45+(36+□)(72+20)+□=72+(20+8)560+(140+70)=(560+□)+□2.你能把得数相同的算式连一连吗?(1)72+16A.(75+25)+48(2)45+(88+12)B.16+72(3)75+(48+25)C.(45+88)+12真了不起!完成得这么好,还有两道算式也想请你们帮帮忙呢,愿意吗?如果这两道算式得数相同,你就起立证明自己的观点,看谁反应快!准备!(84+68)+3284+(68+23)哎,站了又坐下去,怎么回事?(三个加数中有一个不同了)哪个加数不同?一个是32,一个是23,既然两边不等,那你知道哪边大吗?现在你有什么想说的?(看题要仔细)3.渗透简算意识。计算比赛:一二两组算左边,三四两组算右边,不写过程,直接写得数,半分钟,看哪组速度最快!45+(88+12)(45+88)+12时间到!停笔!我宣布,一二两组快!三四两组慢!老师这样评价,你们有话要说吗?尤其是三四两组!不公平?左边算式中先算88加12,正好凑成100。右边呢?(凑不成100)能凑整的快是吗?好,再来一题!这次公平一点,自己选择,想算哪道就算哪道!师出示:75+(48+25)(75+25)+48等于多少?你算的是哪道?为什么都选这道?因为先算75加25正好得到100。4.数学小故事:(高斯1+2+3+4+5+6+7+8+9+10)原来巧用运算律还能使一些计算更简便呢!这就是我们下一节课研究的内容!省心声明:1、本网站所刊载的各类形式(包括但不仅限于文字、图片、图表)的作品全部来自互联网、百度和由网友提供,如您(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某部分内容有侵权嫌疑,敬请立即通知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予以更改或删除。2、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3、本站所提供的一切资料均共交流参考使用,如有其它用途,请与作者本人联系。省心网温馨提示:欲查找更多相关内容,请使用本页面下边“上一篇”和“下一篇”按钮查找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有关9的加、减法的正确率和速度。

    2.渗透简单应用题的结构,为正式学习文字应用题做准备,加深理解“求和”、“求剩余”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够正确解答。

    3.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正确识图,理解题意。

    教学难点

    正确选择算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9以内的加减法。

    (1)老师出示口算卡片,请一组同学来算,其他同学当裁判。

    (2)学生抢答。

    2.看图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

    出示教材50页的牵牛花图(不注明条件和问题)

    师:你能结合这幅图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吗?

    指名回答,老师板书:6+3=9 9-3=6

    3+6=9 9-6=3

    问:这两道加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表示把左边的6朵牵牛花和右边的3朵牵牛花合并起来,一共是9朵。)

    这两道减法算式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9-3=6表示从9朵牵牛花里面去掉右边的3朵,就是左边的6朵。)

    (9-6=3表示从9朵牵牛花里面去掉左边的6朵,就是右边的3朵。)

    师:如果题中标明了条件和问题(板书:6朵、大括号和?朵),这幅图该怎样理解呢?

    二、探索新知

    1.看牵牛花图,自己说一说图意,然后指名说。(左边有6朵,右边有3朵,一共有多少朵牵牛花?)

    学生独立列算式,然后集体订正。板书:6+3=9

    问: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要求一共有多少朵牵牛花,就要把6朵和3朵这两部分合并起来,所以用加法。)

    2.出示小鹿图。

    学生互相说图意,然后指名说。(草地上一共有9只小鹿,跑了3只,还剩几只?)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集体订正。板书:9-3=6

    问:这道题为什么用减法?(要求还剩几只,就要从原来的9只里面去掉跑了的3只,所以用减法计算。)

    3.做一做

    投影出示50页的鱼图。

    师:你能自己看懂图意吗?请你独立完成。

    学生在书上完成后集体订正,板书:9-1=8

    问:谁说说这道题,你是怎么想的?

    三、总结质疑

    师:今天我们研究的是什么?做图画应用题一定要看清图中告诉了我们什么和什么,让我们求什么?只有弄清了数量关系,才能正确地解答.

    问: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四、巩固提高

    1.学生独立解答教材53页的第15题.

    出示53页的两组企鹅图,集体订正.

    比较:这两道题有什么不同?

    学生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然后指名回答.

    问:为什么第1题用减法,第二题用加法?

    如果把第1题的“?只”移到右边来,怎么列式?

    2.投影出示58页的萝卜冬瓜图(图中一部分被盖住,不能数出来的).

    学生独立解答,然后集体订正.

    3.听题列式解答

    老师口述题目,学生举手回答.

    (1)街道两边各种了3棵树,一共种了几棵树?

    (2)小明叠飞机,先用了3张纸,又用了6张纸,小明一共用了几张纸?

    (3)小红要写9行字,已经写了5行,还要写几行?

    (4)妈妈买来4个苹果,买来的梨和苹果同样多,妈妈一共买来多少个水果?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篇3)

    学习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认真审题,正确计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在具体情境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法:

    自主探究法

    学法:

    合作学习法

    教学用具:

    挂图、小黑板。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去游乐园吗都喜欢玩什么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去公园玩,好吗

    二、自主学习

    (一)出示自学目标

    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二)出示自学指导

    1、自学课本第54页内容

    2、请学生独立看图,先自己说说图意,再给同桌讲一讲;

    3、提出数学问题,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互相解决提出的问题!

    三、反馈交流

    1、谁愿意把自己的问题说给大家听

    2、谁愿意解决她刚才提出的问题

    3、重点讲解一道乘法题:

    例如:3人坐太空船,需要多少钱

    12×3=36(元)

    4、引导学生讨论算法,汇报算法。(小组交流、组际解疑)

    四、精讲点拨

    结合学生自学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加以点拨。

    五、当堂训练:(小黑板出示)

    1、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12×3

    12×4

    12×5

    2、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

    12×5 18×3 15×6 27×3 43×3

    (组内检查、全体交流)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篇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目标:

    1、明确组合图形的意义,掌握用分解法或添补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2、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解答。

    3、渗透转化的教学思想,提高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自主探索活动中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在探索活动中,理解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多种方法,会利用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这些平面图形面积来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根据图形特征采用什么方法来分解组合图形,达到分解的图形既明确而又准确求出它的面积。

    教学准备:

    课件、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导探索

    师:大家搜集了许多有关生活中的组合图形的图片,谁来给大家展示并汇报一下。(指名回答)

    生1:这枝铅笔的面是由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组成的。

    生2:这条小鱼的面是由两个三角形组成的。……

    师:同桌的同学互相看一看,说一说,你们搜集的组合图形分别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让学生在课前进行搜集生活中的组合图形的图片,学生热情高涨、兴趣盎然。通过学生查、拼、摆、画、剪、找等活动,使学生在头脑中对组合图形产生感性认识。】

    二、探索活动,寻求新知

    师:生活中有许多组合图形,老师准备了3幅,大家观察一下,这些组合组图形是由哪些简单图形组成的?如果求它们的面积可以怎样求?

    课件逐一出示图一、图二、图三,让学生发表意见。

    生1:小房子的表面是由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组成的。

    生2:风筝的面是由四个小三角形组成的。

    生3:队旗的面是由一个梯形和一个三角形组成的。

    师:这几个都是组合图形,通过大家的介绍,你觉得什么样的图形是组合图形?

    生1: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图形组成的是组合图形。

    生2:有几个平面图形组成的图形是组合图形。

    师小结:组合图形是由几个简单的图形组合而成的。

    图一:是由三角形、长方形、加上长方形中间的正方形组成的,

    面积=三角形面积+长方形面积—正方形面积

    图二:是由两个三角形组成的。

    面积=三角形面积+三角形面积

    图三:作辅助线使它分成一个大梯形和一个三角形。

    方法一:是由两个梯形组成的。

    师:为什么要分成两个梯形?怎样分成两个梯形?

    引导学生说出将它转化成以学过的简单图形以及在图中作辅助线。

    师:是的,可以用作辅助线的方法将它转化成以前学过的简单图形来计

    (板书:转化)。大家想想,用辅助线的方法还有不同的作法吗?

    方法二:作辅助线补成一个长方形,使它变成一个大长方形减去一个三角形。

    方法三:作辅助线使它分成一个大梯形和一个三角形。

    (课件分别演示这三种方法)

    分割法添补法

    师:数学中我们习惯用分割法或添补法,用辅助线来把一个复杂的组合图形转

    变成比较简单的图形,为计算带来简便。画辅助线时要注意画虚线,以及用铅笔和直尺作图。

    板书:分割法或添补法(转化):分解成简单图形。

    师:请你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地方的表面有组合图形呢?(学生自由回答,对学生们正确的回答要给予好的评价,特别是要鼓励不爱举手的学生讲一讲。注意座在后排的学生表现)

    师:同学们认识组合图形了,那么大家还想了解有关组合图形的哪些知识?

    生1:我想了解组合图形的周长。

    生2:我想知道组合图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组合图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方法是数学的行为、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既然它们是由几个简单图形组合而成的,那么分解它们的组成,就可以来个“原路返回”——分解成几个简单图形的和或差。培养学生灵活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独立分析问题。潜意识的教学思想中既重“方法”又重“思想”。体现数学知识从“行为”到“灵魂”的内化过程。同时形成强烈的求知欲。】

    三、探讨例题,学习新知

    师:同学们的表现真了不起。老师家这几天装修房子,要刷新墙体。刷新墙体的工人工资是平方米来计算的,请你们帮我算一算。(课件出示例4)

    例4:右图表示的是一间房子侧面墙的形状。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师:怎样才能计算出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呢?

    先让学生思考,再动手计算。

    交流汇报:

    方法一:把这个组合图形一分为二,一个是正方形,另一个是三角再分别算出正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最后算出它们的面积和,就可以求出这个图形的面积。

    师:这是一个不错的想法。要算每个简单图形的面积分别需要哪些条件?请找一找,并标出来。

    指名学生找相应的条件。

    在实物投影仪上展出示学生的答案:

    ①5×5=25(平方米)

    ②5×2÷2=5(平方米)

    ③25+5=30(平方米)

    答:房子侧面墙的面积是30平方米。

    (注意检查做错的同学,找出错的原因。)

    师:除了这种方法,还有同学用别的方法吗?

    方法二:先把这个图形补上两个三角形,看作一个长方形,先算出长方的面积后,再减去两个小三角形的面积。

    师:能找出每个简单图形的已知条件吗?让学生找相应的条件。展示学生答案

    长方形:长:5+2=7米、宽:5米;

    三角形:底是2米,高是2.5米。

    5×(5+2)—2、5×2÷2×2=35—5=30(平方米)

    答:房子侧面墙的面积是30平方米。

    方法三:把这个图形从顶点向下作一条垂线,就分成两个梯形,这两个梯形面积是相等的,所以只要求出一个梯形的面积再乘以2,就得到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同样让学生找出计算梯形面积的相应已知条件。

    展示学生的答案

    (5+7)×2、5÷2×2=30(平方米)

    答:房子侧面墙的面积是30平方米。

    让学生发表意见。

    小结:使用了分割法或添补法,作辅助线把组合图形转化成简单图形来计算面积。(也就是先把组合图形分解成已经学过的图形,然后分别求出它们的面积再相加。)

    师:非常感谢大家为我解决了难题,在日常生活中,到处都有组合图形,我们计算面积时,根据“图形位移,面积不变”的道理,用辅助线把它进行割、补、拼转化成简单的图形,再计算出该组合图形的面积就方便多了,这些方法中有的简单,有的繁琐,如果没有要求多种方法的,我们尽量选择最简单的方法来计算。

    【设计意图:对于例题的教学,由于学生有了新课开始的拼组基础,每个学生

    对求它的面积会有一定的思考,把自己所知道的'方法在小组内说一说,通过四人小组一起来分一分、算一算,给学生充足的探索时间和机会,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组合图形的计算方法,并引导学生寻找最简方法,实现方法的化。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解决的能力。能充分利用刚学的学习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利用新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做一做

    刚才同学们帮老师算了刷新墙的面积,客厅大概是下图这种形状。准备铺上地板砖,大家能帮老师计算一下客厅的总面积吗?小组合作,讨论完成,教师参与小组活动。

    方法一:把组合图形分割成两个长方形。4×3+3×7=12+21=33(cm2)

    方法二:分割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4×6+3×3=24+9=33(cm2)

    第三种方法:分割成两个梯形。(3+7)×3÷2+(3+6)×4=7×6—3×3=42—9=33(cm2)

    让学生说一说试用了什么方法?前三种使用了分割法,最后一种使用了添补法。

    练习过程如上,分解图形如下。同学们真了不起,老师很感谢大家。

    孩子们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做个助人为乐的学生,好吗?

    现在你能帮工人叔叔算算这

    个指示路牌的面积吗?

    【设计意图:1、开放式练习,把枯燥无味的面积计算,溶入到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让学生知道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2、前边的练习后进生可能出现错误,有失败感。自己选择习题,可能选到自己会做的,从而能体会一些成功。对于优生,可能不满足前边练习的深度,自主选择较深的题目,能拓展新知。】

    五、课堂评价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结束语:同学们在这节课表现非常出色!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一般是把它们分割或添补成我们学过的简单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等,要注意根据已知条件分或补,再计算它们的面积。

    【设计意图:以板书来表现,学生通过试做汇报、交流观察。体现了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将思维过程充分的暴露出来,体现了算法多样性,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参与空间;体现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检测A

    1、这是我们学校将要开辟的一块草坪,如下图。由哪些简单图形组成的?你能算出它的面积吗?

    现在有两家公司联系,A公司说种一平方米草要5元,B公司说种同样的草一共需要

    2500元。如果让你决定,你会选择哪家公司?

    2、同学们,我们学校少先大队准备给每个班做一面“中队旗”,不知道该用多少布,想请大家帮忙,你们愿意吗?我们已经知道“中队旗”也是一个组合图形,现在请同学们根据图中提供的数据,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用布的面积。我们比一比谁的方法更新颖、更快捷!

    课堂检测B

    1、在一块梯形的地中间有一个长方形的游泳池,其余的地方是草地。草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想种上红花、黄花和绿草。一种设计方案如图。你能分别算出红花、黄花、绿草的种植面积吗?

    答案:课堂检测A

    1、50×33+35×12÷2=1650+210=1860(厘米)

    2、33×26—26×13÷2=758+169=927(厘米)

    课堂检测B

    1、(40+70)×30÷2—30×15=1650—450=1200(厘米)

    2、长方形地的面积:18×12=216(平方米)

    绿草面积(一半):216÷2=158(平方米)

    黄花面积:216÷4=58(平方米)

    红花面积:216÷4=58(平方米)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

    2、知道元、角、分之间的十进制关系,懂得1元=10角、1角=10分,学会兑换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功用。

    3、培养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推理能力及合作精神。

    4、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教育。

    教学重难点

    认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认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

    教学工具

    课件一套,常用的面额的人民币(不同版本的)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我为你们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看看它是谁?(课件演示:点击出现蓝猫图像)你们认识它们吗?今天是蓝猫文具店开业的日子,它邀请我们全班去参观文具店,你们想去吗?一起来吧!

    二、探究新知

    1、参观文具店回答问题(课件演示)

    (1)师:谁能说说文具店有什么文具?价钱是多少?(学生回答)

    (2)师:你们喜欢这些文具吗?可是用什么买呢?(学生回答)

    2、认识人民币

    (1)师:中国的钱币叫人民币,你们认识人民币吗?

    (2)初认人民币。

    师:将桌面上的人民币拿出,先自己认一认,再在小组内交流,看谁认得多。(学生活动)

    汇报认识情况(学生回答,师板贴人民币:硬、纸币)

    问:观察这人民币,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

    师:纸做的钱币是纸币,金属做的人民币叫硬币。

    (3)再认人民币

    师:(指纸币)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的纸币,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学生活动后,汇报识别方法)

    师:像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2元、1元在读时有一个相同处是什么?所以它们的单位是元,那你能说说看5角、2角、1角、5分、2分、1分的单位是什么?(学生口答)

    师: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纸币我们会认了,那么硬币你会辨认吗?

    师:识别人民币可以从人民币的大小、图案、面值、颜色上来记住。观察1元、5角硬币正面,它们有相同的标记是什么?

    师:国徽代表我们伟大的祖国,而且是中国制造的,所以我们要爱护人民币,不能在上面乱写乱画。

    小游戏:

    (1)我指人民币,你举起与我相同的人民币;

    (2)我说面值,你举起相应的面值;

    (3)我说颜色,你来回答。

    3、元、角、分的关系

    师:蓝猫想让大家看一个小片段,看完后说说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学生观看课件:元、角、分之间的兑换关系)

    师:看完了这个片段,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1元=10角1角=10分)

    问:你知道1元=()分吗?(可以小组讨论后再回答)

    4、想一想

    1元可以换几个5角,几个2角?

    2元可以换几个1元,几个5角,几个2角,几个1角?

    5、我们来看看更大面值的人民币之间的换算。

    教师出示例3,例4。

    大家认识一下我们生活中的人名币,这里有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那么它们之间是怎么进行换算的呢?大家互相交流一下,看谁讲的对。

    大家采取你问我答的形式完成人名币之间的换算。(教师指导)

    三、巩固练习

    1、电脑出示第53页“做一做”的第1题

    师:说说每一张人民币的面值,再算一算一共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2、游戏:模拟购物

    出示一些学习用品、生活用品和玩具(在每件物品的下面有一个小口袋,在购物时把钱放进去)

    (1)选出三个柜长;

    (2)学生随意购物(看清价格后,购买);

    (3)请柜长检查交钱的情况。

    课后小结

    人民币是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经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但要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还要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

    课后习题

    一、填空

    1、1张1元可以换成()张5角、()张2角和()张1角。

    2、1张2元可以换成()张1元。

    3、1张5元可以换成()张1元。

    4、1张5元可以换成()张2元和()张1元。

    5、1张10元可以换成()张2元和()张1元。

    6、1张10元可以换成()张5元和()张1元。

    7、1张50元可以换成()张20元和()张10元。

    8、1张100元可以换成()张10元。

    9、1张100元可以换成()张20元。

    10、1张100元可以换成()张50元。

    二、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20分=()角7角=()分60角=()元

    1元=()分40角=()元1元=()角

    65角=()元()角9角=()分5角4分=()分

    3元6角=()角23分=()角()分70角=()元

    板书

    1元=10角,1角=10分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主动迁移已有的知识与做法解决新问题。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自我探索,逐步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主动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理解每一步的算理。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小朋友,你一定去过游乐场吧,你都玩过哪些项目今天淘气和笑笑他们高兴地来到了游乐场,咱们一起走进游乐场,我们继续学习笔算乘法吧。

    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我们先来计算5人做太空船,需要多少无。

    引导学生审题列出算式,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2、仔细思考,利用以前所学的知识,能解决这道题吗

    3、小组合作学习,自己先独立思考,再把自己的方法带到小组交流中。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算一算,完成书55页第1题。

    学生完成后要和同桌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2、完成书55页每2题竖式计算,一边做一边在心里说自己的计算过程。

    做完后教师把学生出现的错误展示出来,提醒学生注意,这样更有针对性。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请大家一起来总结。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巩固9的乘法口诀,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的用9的口诀计算9的乘法算式。

    2、能运用9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熟记9的乘法口诀,用9的口诀计算9的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提出教学目标

    复习过渡

    1、对口令

    四九()十六六()五十四

    ()九六十三三()二十七

    ()九八十一()九四十五

    八()七十二()九十八

    要求学生说一说这句口诀能够计算哪些算式。

    2、口算:

    9×7=9×9=

    9×4=9×()=45

    9×8=()×4=36

    9×5=9×()=72

    9×6=()×9=63

    指名口算出结果,并说出你是根据什么乘法口诀来计算的?

    提出学习目标:

    用9的乘法口诀计算9的乘法算式。

    解决实际问题。

    二、展示学习成果

    (一)各组自行进行学习、展示。

    1、看图写算式(书p85第2题)

    根据课件演示,写出算式。

    通过让学生计算7个9(一个长方体由9个小正方体拼成)是多少,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乘法的含义,通过让学生看图计算,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基本特征的认识。

    2、在下面的表里找出9、9的2倍、3倍…9倍,把这些数圈起来。(书p85第3题)

    看一看9的乘法口诀的各个积,你发现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在挂图上圈出要求的数。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积是怎样变化的。如提问:1个9比10少几?2个9相加,也就是9的2倍,比20少几?9的3倍、4倍、……呢?多让学生发言,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对回答好的,要给予表扬。

    小结:可以根据发现的这些有趣的变化规律和积的某些特点记忆9的乘法口诀。

    3、对号停车(书p86第6题)

    4、在空格里填上每两个数乘得的积,看谁都能填对。(书p87第10题)

    让学生直接在书上填写,写好后让一学有困难但写得对的学生在全班说结果,使该生有成功感,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全班展示

    1、书p86第8题

    (1)让同桌的两人互相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如“两棵树相距3米,排成一字形,10棵树总长多少米?”)

    (2)根据题意,选择算法。求9根长多少厘米就是求9个3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

    (3)做完后检查一下自己算得对不对。养成检验的良好习惯。

    2、书p86第9题

    3、书p87第11题

    4、书p87第13、14题

    第14题是找规律填数的练习。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填数,然后在全班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学生思考的角度是不同的,如,有的学生根据“从第二个数开始,每个数比前一个数多9”这样一个规律来填数;有的学生根据“10-0=10、20-1=19、30-2=28……”这样一个规律来填数;有的学生根据“从第二个数开始,十位上的数字逐渐增加1,个位上的数字逐渐减少1”这样一个规律来填数……通过交流思考过程,使学生体会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思考方法,有不同的解题策略。

    三、激发知识冲突

    边展示边引发知识的冲突,让学生更深层次的进行思考:

    针对同学的展示,学生自由质疑问难。

    教师引导学困生提出问题:同学们,你在学习中碰到困难了吗?能把你遇到的困难说给大家听吗?那你对同学的展示有什么想法与建议吗?

    四、总结反思,激发求知欲。

    同学们今天通过自己的努力,顺利完成了学习目标,把掌声送给自己和同学们。课后如果碰到与9的乘法有关的问题,请你们用今天办法去自行解决好吗?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篇8)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标准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10~11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实践活动《面积是多少》安排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教学的前面,其任务主要有两个:一是复习并激活已经教学的面积知识,包括面积的意义、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等。二是让学生体会转化、估计等解决问题的策略,为教学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面积计算作比较充分的知识准备和准备,为主动学习其他图形的面积计算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使学生能通过分一分、移一移、数一数、估一估等方法数出或算出一个规则、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技能目标:掌握面积计算方法,为今后学习多边形面积计算做好比较充分的知识和准备。

    方法目标:1、在学习中让学生体会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2、使学生体会等积变形,感受转化的策略。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重点和难点:

    重点:对图形进行分解与组合、分割与移动的转化方法

    难点:用数方格的方法算出池塘的平面图的面积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一份

    2、小组内准备各种规则与不规则图形一份

    3、剪刀、水彩笔等学习工具

    教学过程:

    一、营造分类情景,感知图形特点

    1、分类

    学生桌上有许多图形,请学生根据图形的特点动手分一分。

    预设分类方法一:分成简单图形和复杂图形两类。

    方法二:按是否规则把图形分成规则图形和不规则图形两类。

    方法三:按图形中的格子特点把图形分成只有整格的复合图形和既有整格又有半格的复合图形。

    2、

    师:像长方形、正方形这些图形是简单图形,其他四个图形把它们成为复杂图形。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总会从简单的入手。

    二、新课展开,感受解决问题策略

    1、长方形、正方形面积是多少?(第一组图形)

    师:你们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各是多少吗?

    预设方法一:计算的方法,先数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再把长和宽相乘就得到了长方形的面积。

    方法二:用数格子的方法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师:不管是用以上的哪一种方法,当我们得出结果后还能用另一种方法进行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2、复杂图形的面积是多少?(第二组图形)

    (1)第二组中这些复杂图形的面积怎么计算呢?

    (2)生:在小组里讨论确定解题策略,相互交流。

    预设:左边的图形横着画两条线,把这个图形分成3个长方形;竖着画一条线把图形分成3个长方形……

    预设:右边的图形竖着画2条线把图形分成3个部分;横着画两条线把图形分成3个部分;也可以横画和竖画相结合把图形分成几个部分。

    (3)比较方法,虽然有的竖着分,有的横着分,这些分法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把一个复杂的图形分割成几个简单图形)

    (4)每个学生选择一个复杂图形,用笔分一分。

    要求:分的痕迹要清晰、分成的简单图形的各部分面积要看一眼就能知道。

    引导学生反思活动过程,进行方法渗透。要知道复杂图形的面积,可以用分一分的方法把它分解成几个简单图形,然后每个简单图形的面积相加就得到了复杂图形的面积。

    策略一:复杂转化成简单(分一分)

    [本环节让学生通过解决新颖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把一个复杂图形分割成几个长方形或者是正方形的。这种操作是在保持面积不变的前提下进行的形状的变化。教学的转化意识是。学生在操作中理解到:稍复杂的图形可以等积变形成较简单的图形,求积方法未知的图形可以变成求积方法已知的图形,这就是转化。等积变形实现了新旧知识的连结,是探索新知识的途径。学生在体验转化的同时形成自己的策略。]

    3、有半格的复杂图形的面积

    (1)师:你能用分一分的方法把有半格的复杂图形的面积转化成简单图形,并一下子知道它的面积是多少吗?

    (2)生:独立试一试并交流

    预设一: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复杂图形,把三角形向右移动拼在后面就成了一个长方形。

    预设二:分成2个三角形和一个复杂图形,把三角形向左移动拼在后面就成了一个长方形。

    引导学生反思活动过程,对活动过程进行。把一个复杂图形分成几个图形,进行移动,拼成一个规则图形。

    师:在你们活动的过程中,分完了为什么还要移?这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使半格能凑成整格)

    策略二:复杂转化成简单(移一移)

    (3)师用课件演示,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平移前后的图形,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4)师:不管是策略一分一分,还是策略二移一移,都是把复杂的转化成简单的、难的化成容易的的来解决,这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

    (板书)

    本环节在学生操作形成自己的策略后引导学生观察和反思:平移前后的图形,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这样的比较和分析使学生得到的就不单是转化的方法,而且体验了转化对解决问题和数学学习的意义。

    4、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1)师: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也会碰到这样的问题,那又该这样来解决呢?(多媒体出示池塘平面图)

    (2)师生交流讨论:每个小方格表示1平方米。有没有困难?

    生:发现图上有不满格的

    师:这时,我们把不满整格的都按半格来计算。那两个不满整格的就看成是一个整格。

    生:把整格的和不满整格的分开来,然后再计算它的面积。

    师:你们有什么办法来区分整格的和不满整格的?

    预设1:把不满整格的和整格的用不同颜色的水彩笔涂上颜色。

    预设2:把不满整格的和整格的做上不同的记号。

    学生同桌合作算出图形面积。师收集学生的方法展示,并引导学生进行活动反思。现答案都不相同,到底哪一个是正确的,哪个是错误的?

    要让学生理解:我们算出的面积只是一个近似值,因此都对。但是方法是科学的。

    策略三:分类计数(数一数)

    5、生活中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1)师:当我们在生活中想知道一些物体表面的大小,但是又没有格子的时候,还能用到策略四:估一估。

    (2)估一估自己的手掌心的大小

    交流:你是怎么估的。

    (写出你想估一估的物体的表面并估一估,在小组里交流)

    三、交流本课收获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知道了哪些知识?

    四、课外活动

    用小方格测量树叶的大小。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工具

    刻度尺,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和老师比,谁高?谁矮?(老师高,同学们矮)

    师: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

    “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板书课题——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

    (一)统一长度单位。

    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例1情境图)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一拃(zhǎ)、一步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交流汇报:课桌的长是几拃?学生汇报:4拃、5拃半、5拃等等。

    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拃。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学生: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教师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

    (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1、教学例2。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学生可能回答:都有竖线、还有数字)

    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0,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0。后面的呢?(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

    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cm就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2、认识1厘米。

    教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加手势):从刻度2到刻度3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从刻度3到刻度4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刻度4到刻度5呢?我们发现了什么?(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很短)是呀,1厘米确实很短。

    追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让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呈现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

    用1厘米来说一句话:我们的食指宽大约是1厘米。你也能用1厘米说一句话吗?

    学生积极发言。

    3、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1厘米,那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看从0到3的长度是几厘米,从0到7呢?

    学生自主学习。

    4、教学例3。(量一量)

    (1)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条,用手比划下它的长度,说说它可能是几厘米,同桌合作量一量。再汇报交流。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把尺的刻度0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提醒学生注意在测量时要把尺子平放在要测量的物体边上,沿着物体的直边来量,量时要按紧尺子。

    5、实践应用。拿起数学书,找到封面上比较短的那条边,估计这条短边大约有多长?再量一量,看你估计得是否准确。再量一量数学书长边的长。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看刻度尺,说出铅笔的长度,再说说是怎么想的。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先估一估大约几厘米,再量一量。

    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2题。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说出手掌的宽和一拃的长大约是几厘米。

    说明:接近8厘米的,我们说它大约是8厘米。

    同桌合作,量一量一步是多少厘米?测量从脚尖到脚尖的距离。

    课后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还认识了1厘米的长度,并会用手上的尺子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

    课后习题

    一、填一填。

    1、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来量。

    2、图钉的长大约是()。

    3、曲别针的长是3()。

    4、1米=()厘米。

    5、操场跑道长400()。

    二、小小画家。

    1、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

    2、画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

    3、先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再画一条比它短4厘米的线段。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篇10)

    学习目标:

    知识技能:

    1、认读“三、四、五、六、七”5个生字。

    2、能认读单韵母:iuü

    3、朗读儿歌,做到不添字、不漏字,熟读成诵。

    4、认识笔画“竖弯”,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描写“水、三、四、五”。

    过程方法:

    能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认识本课生字。

    情感态度:

    感受数金鱼的快乐和自主学习拼音的带来的乐趣。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看图导入新课。

    1、看图: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数金鱼)

    2、出示课题:3数金鱼(齐读课题)

    3、说话:你见过的金鱼是怎么样的?

    二、读儿歌识字

    1、出示儿歌,看图听录音跟读。

    2、自由读儿歌,指名读儿歌。

    3、儿歌讲了些什么?学生交流。

    4、再读儿歌,你认识了哪些生字?

    5、学生交流识字方法:三、四、五、六、七

    “三”:小老师领读,齐读,“三”有三笔,横横横。

    “四”:是平舌音,齐读。认识笔画:竖弯,书空。

    “五”:男女生读,齐读,什么上面有“五”?五个手指头的五。

    “六”:开火车读,齐读,第六排小朋友站起来。

    “七”:齐读,“七”天,一个星期有七天。

    6、再读儿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7、指导背诵,比赛背诵。

    三、巩固

    1、送信。

    2、一字开花游戏:三、五

    四、指导写字

    1、学生生字的笔顺,交流书写笔顺。

    2、教师范写,学生照样子描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开火车读卡片。

    2、出示:一、五、鱼,它们的读音就是我们要学习的拼音字母iuü

    二、学习拼音

    1、出示:iuü,谁会读?

    2、跟老师念:衣服衣服iii,乌龟乌龟uuu,金鱼金鱼üüü

    3、开火车读iuü。

    4、出示iuü的四声,你有什么发现吗?加了调号后,i上的一点不见了。

    5、各种形式读iuü的四声。

    6、找找儿歌中有没有带这三个拼音字母的字?

    交流:一、弟、七、数、绿,从文中圈出这些字。

    三、复习巩固

    1、送信游戏:单韵母卡片。

    2、“过河游戏”用拼音卡片aoeiuü做石墩,学生读一个跳一个。

    3、完成“我会选”练习。

    4、齐背儿歌。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篇11)

    教学内容:

    数数,数的组成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能够熟练地一个一个地或一十一十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

    2、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能力以及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弄清数的组成

    教学难点:

    理解计数单位

    教学准备:

    小棒100根、橡皮筋10根、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看投影片回答问题:

    1个十和2个一组成()20是()个十组成的

    5个一和1个十组成()()个十和()个一组成17

    2、投影出示第31页图。

    提出问题:

    (1)面上有几个小朋友?(4个)

    (2)他们在干什么?(数一共有几只羊)

    (3)他们都说了些什么?(有的说大概有100只,有的说比20只多得多……)

    教师:他们回答对吗?这些羊大概有几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数数、数的组成。

    二、新授课。

    1、教学例1。

    (1)教师:同学们拿出小棒,一根一根地数,数出10根用橡皮筋捆一捆(学生动手操作)。10个一是多少?(10个一是一十)(板书)是几捆?(一捆)继续数出10根捆一捆。

    教师:你们如果再接着数出9根,现在一共是几根?(29根)

    教师:大家数到29根小棒,如果再添上一根是多少根?(30根)潢10根又要捆一捆,现在一共有几捆?(3捆)

    (2)排木块,全班同学数一数有几块?(10块)拿3排木块是多少块?(30块)再加2块呢?(32块)接着再加3块现在一共是几块?(35块)

    (3)教师:刚才我们已数出30根小棒是几捆?(3捆)如果加入7捆小棒现在一共是几捆?(10捆)10捆是几根小棒呢?(100根)10个一是一百。(板书)

    在教学中要注意每数到接近整十时,再数一个是几十要停顿强调。如29后面是30,39后面是40……同时每数完整十数就问同学们怎么办?(捆成一捆)

    教师:数物体的个数可以1个1个地数,还可以10个10个地数,10个十是多少?(10个十是100)

    2、教学例2。

    (1)数小棒从三十五数到四十二。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35根小棒,看谁拿得快(3捆又5根),再一根一根往下数一直数到四十二。(强调数到三十九再数一根是多少)四十二根是几捆又几根?

    (2)离开实物直接数数,从八十八数到一百。

    教师:谁知道八十九数完数是多少?九十九数完数是多少?学生回答后,让全体同学一起数,再指名个别数。

    (3)做课本第33页例3上面的“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做,先从五十六根小棒数到六十三根,再接着数到七十二根,有些学生可能对五十九后面,六十九后面的数是什么有困难,老师要给予辅导。

    3、教学例3。

    教师出示3捆又5根小棒问学生现在一共是多少根小棒?(35根小棒)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35根小棒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35根小棒是由3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3个十和5个一组成多少呢?(3个十和5个一组成35)

    三、巩固练习。

    1、做课本第33页例3下面的“做一做”。

    首先让学生认真观察图形,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独立完成后,把你的想法告诉同桌的同学。

    2、(首尾呼应)再投影出示第31页图。

    提问个别学生:画面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这些羊有几只?

    3、两人一组,互相说一说自己的学号,再说出它的组成。

    甲:我是15号。十五是由1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

    乙:我是50号。五十是由5个十组成的。

    丙:我是32号。三十二是由3个十和2个一组成的。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通用】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3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