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通用11篇
  •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3-06-28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通用11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每天都要做的事情。做好教案课件的前期准备工作,这样才能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设计。要写好教案课件,有没有好的范文可借鉴呢?经过整理,小编为你呈上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通用11篇,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掌握公倍数、最小公倍数两个概念.

    2.理解求最小公倍数的算理,掌握用分解质因数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重点

    建立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掌握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算理.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导入:这节课我们开始学习有关最小公倍数的知识.

    (板书:最小公倍数)

    2.复习倍数的概念.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1【演示课件最小公倍数】

    例1、顺次写出4的几个倍数和6的几个倍数.它们公有的倍数是哪几个?其中最小的是多少?

    4的倍数有:4、8、12、16、20、24、28、32、36......

    6的倍数有:6、12、18、24、30、36......

    4和6的公倍数有:12、24、36......

    其中最小的一个是12.

    1、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2、用集合图表示4和6的公倍数.

    3、质疑:两个数的公倍数有什么特点?有没有最大的公倍数?

    明确:因为每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都是无限的,所以两个数的公倍数的个数也是无限的.因此,两个数没有最大的倍数.

    4、反馈练习.

    把6和8的倍数和公倍数不超过50的填在下面的空圈里,再找出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几.

    明确:50以内6和8的公倍数只有2个;如果扩展数的范围,也就是50以外6和8的公倍数则是无限的.

    (二)教学例2【演示课件最小公倍数】

    引入:我们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例2:求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

    1、用短除式分别把18和30分解质因数.

    板书:18=233

    30=235

    教师提问:18的倍数必须包含哪些质因数?

    (18的倍数包含18的所有质因数)

    30的倍数必须包含哪些质因数?

    (30的倍数包含30的所有质因数)

    18和30的公倍数必须包含哪些质因数?

    (既要包含18的所有质因数,又要包含30的所有质因数)

    2、观察集合图: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应包含哪些质因数?

    教师明确: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里,只要包含它们全部公有的质因数(1个2和1个3)以及各自独有的质因数(3和5)就可以了.2335=90,所以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是90.

    3、小组讨论:如果少一个或多一个质因数行不行?

    教师明确:如果少一个质因数,就不能保证公倍数里包含18和30全部的质因数,因而就不能得到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如果多一个质因数,虽是18和30的公倍数,但不能保证是最小公倍数.

    板书:

    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是2335=90

    4、反馈练习.

    (1)先把下面两个数分解质因数,再求出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30=()()()

    42=()()()

    30和42的最小公倍数是()()()()=()

    (2)A=22B=223

    A和B的最小公倍数是()()()=()

    (3)用分解质因数法求24和18的最小公倍数时,小华得72,小林得144.谁做错了?

    可能错在哪里?

    5、求最小公倍数的一般书写格式.

    ①引导学生把两个短除式合并成一个.

    板书:

    ②明确:综合短除式中所有除数和商与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90所包含的所有质因数是一一对应的,因此把短除式中所有的除数和商乘起来,就得到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

    ③反馈练习:求30和45的最小公倍数.

    ④总结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先用这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连续去除(一般从最小的开始),一直除到所得的商是互质数为止,然后把所有的除数和最后的两个商连乘起来.

    ⑤反馈练习:求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6和824和2028和2116和72

    三、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了用什么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它是为以后学习通分做准备的,希望大家能熟练的掌握这部分知识.

    四、随堂练习【演示课件最小公倍数】

    1.填空.

    (1)A=235(2)A=225

    B=357B=()5()

    A和B和最小公倍数是().A和B的最小公倍数是2257=140.

    2.判断.

    (1)两个数的积一定是这两个数的公倍数.()

    (2)两个数的积一定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五、布置作业.

    求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12和1530和4036和5422和33

    六、板书设计.

    最小公倍数

    例1顺次写出4的几个倍数和6的几个倍数.它们公有的倍数是哪几个?其中最小的是多少?

    4的倍数有:4、8、12、16、20、M、28、32、36......

    6的倍数有:6、12、18、30、30、36......

    4和6公有的倍数有:12、24、36......

    其中最小的一个是12.

    例2求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

    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是2335=90.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 篇2

    教材说明

    学生在前几册教材中已经学习过了有关速度、时间、路程之间数量关系的应用题。但是以前学习的这种应用题,都是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从这部分教材开始,将要研究两个物体(两人、两车、两船等)的运动情况。这里以相遇问题为主,研究两个物体在运动中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两个物体运动的情况是多种多样的,有方向问题,出发地点问题,还有时间问题。学生要全部掌握这些是较困难的。本册教材的重点是教学两个物体相向运动的应用题。其中又以“相遇求路程”和“相遇求时间”两种为主。关于两物体相遇,求其中一个物体的运动速度的应用题,放在后面,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

    学好两物体相向运动的相遇问题,关键是弄清每经过一个单位时间,两物体之间的距离变化。由于学生在这方面的生活经验较少,往往不易理解相向运动的变化特点。为此教材首先出现一个准备题,通过图示来说明什么叫做“相向而行”。接着通过列表分析了每经过1分、2分、3分后,两个人之间距离的变化,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相遇”。然后再通过例3、例4教学“相遇求路程”和“相遇求时间”的应用题。

    在例3中,教材通过图示着重说明了小强和小丽两人走的路程的和就是他们两家之间的路程。但是解答方法可以不同。第一种解法是先求两人各自走多少米,再加起来。这种解法思路较清楚,学生容易理解。第二种解法稍难一些,但是有了准备题做基础,学生就能比较好理解为什么要先求每分钟两人所走的路程的和。这种解法不仅比第一种解法简便,而且是教学例4的基础。

    在例4中,教学“相遇求时间”的应用题。这恰好是利用例3中的数量关系进行逆运算。教材没有再详细地进行分析,只是提出启发性问题,让学生想应该怎样解答。

    在练习十四中,除了编排了相向运动的相遇问题以外,还有一些稍有变化的题目。例如:相背行驶、不同时出发、间接给出某一车的速度等,为的是扩展学生的经验,让学生更多地熟悉有关两个物体运动变化时的数量关系,同时也防止学生在解题时死套类型或公式。

    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可以用3课时进行教学。完成练习十四中的习题。

    2.教学例3之前,可以先复习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然后说明,以前我们都是研究一个物体运动的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现在我们要研究两个物体运动的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接着,出示第54页上面的准备题,通过画图或者让两个学生演示,相对走一走,说明什么叫做“同时出发”和“相向而行”。再结合图示或学生的演示,看每分两人距离的变化,让学生在图下面的表中填写数目。学生填完表以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析表中各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弄清两人在相对行走的过程中,经过1分、2分、3分后,每个人走过的米数和两人之间的距离有什么关系。最后再弄清什么叫做“相遇”,相遇时,两个人走过的路程和两家之间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3.通过例3教学相向运动求路程的应用题时,可以画出线段图来帮助学生弄清题意,使学生看到小强和小丽在相遇时两人走过的路程的和,就是他们两家之间的距离。然后,可以提问:“怎样才能求出两人走过的路程的和呢?”可以先让学生试着列式计算,然后组织讨论。使学生明确,先分别求出两人各自走过的路程,也就是各自从家到学校的路程,再加起来就是两家之间的路程。教学完第一种解法后,可以让学生联系准备题中分析过的数量关系想一想,在这题中由于两人同时出发,那么每经过1分钟两人之间的路程有什么变化,到相遇时怎样?求两家之间的路程还可以怎样算?引导学生列出第二种算式计算。做完后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分析和解答的。在这之后,还可以让学生比较一下两种解法,想一想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从数量关系上看,第一种解法是用两人各自的速度乘时间,得出两人各自走的路程,然后再加起来;第二种解法是根据两人同时出发后相遇,时间相同,可以先算出两人每分钟一共走多少米,也就是“速度和”,再乘时间。从数学知识上看,两种解法的算式之间的联系正好符合乘法分配律。然后,通过例3下面“做一做”中的习题和练习十四中第1~3题,使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4.通过例4教学相向运动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解答复习题。复习前面刚学过的两人相遇求路程的应用题。然后再把条件和问题改成例4,并画图表示出条件和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想,已知两地相距270米,又知道两人各自的速度,能不能求出相遇的时间?并且联系例3的第二种解法,启发学生想,“每经过1分钟两人之间的路程有什么变化?”“到相遇时两人共走了多少米?”“那么经过多少分钟两人可以走完这270米,可以怎样计算?”让学生试着列式解答。然后找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分析解答的。在学生做完例4下面“做一做”中的习题以后,订正时也要找几个学生分析一下自己的解法。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循环小数、无限小数、有限小数的意义。

    2、掌握循环小数的`表示方法。

    3、感受数学知识的无穷奥秘,体验发现知识的快乐。

    教学难点:

    学会循环小数的表示方法。

    教学准备:

    课前自主学习卡,检测题,课件,投影等。

    教学过程:

    一、 引入课题。

    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完成的自主学习卡,卡片上的五道竖式题,对照老师(投影)给出的算式,看看自己做的如何?

    师:这五道题3.03÷25= 37.2÷24= 28÷18= 78.6÷11= 1.5÷7= 的商究竟是多少呢?请从几个商中找到合适的商,对号入座,把它贴在相应的等式后面。

    生上台做出选择。

    师:你们为什么这样选择商呢?说明原由。

    生:前两道题可以除尽,没有余数,商是有限的。

    师:你知道这样的数有个共同的名字叫什么吗?

    生合:有限小数。

    师:同学们真聪明,那剩下的三道题的商是什么小数呢?

    生合:无限小数。

    师:无限小数具有什么特点呢?

    生:算式永远除不完,总有余数。

    师:我们一起看这五道题的竖式(投影),前两道题没有余数,可以除尽,也就是可以数出商的小数位数,而后三道题都有余数,永远除不完,对吗?

    那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一下第3、4道题竖式,你们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商的小数部分不断重复出现3和45.

    师:余数呢?

    生:第三道题的余数总是10,而第四道题的余数总是交替出现5和6,添0后继续除,所以商的小数部分不断重复出现4、5.

    师:像0.555……,7.14545……这样的小数是什么小数?

    生:无限小数。

    师:它是无限小数里一种特殊的小数叫循环小数。

    同学们,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研究的新内容有信心学好吗?

    出示学习目标:

    1、 理解循环小数、无限小数、有限小数的意义。

    2、 学会循环小数的记录方法。

    二、 探究新知:

    出示学习任务:小组合作交流①什么是循环小数和循环节?

    ②如何简便记录商?(举例说明)。

    小组讨论交流8分钟后,以小组形式上台汇报学习成果:

    预设:学生可能理解了循环小数是从小数部分某一位起,依次不断重复出现一个或几个数,但口语表达会不太明确,教师适时引导。对于循环节,从书中给出的材料中不难理解,但需要同学们举几个例子来说明一下,具体操作一下才行。

    在汇报交流完之后,教师着重让孩子们看例8的竖式,体会商不断重复出现3,是由于余数不断出现25的原因,让同学们再算两道题,深刻体会循环小数出现原因及过程。

    三、 练习:

    请将12.36 、 12.36 、 12.3636 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序,并交流方法和原由。

    四、检测题:

    师:看来同学们对循环小数了解了很多,就是不知道会做题吗,敢接受老师的检测吗?

    检测题:

    ① 下面哪些是循环小数在( )里画“√”。

    ② 3.6767…的循环节是( ),用简便方法记作( )。

    ③ 6.48÷4.4的商用循环小数表示是( )。

    ④ 比较大小

    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检测,教师巡回指导,根据小组汇报的答案,要求用星级来对自己的完成情况作出评价,并在小组交流错误原因、改正。

    五、 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学生畅谈学习所得。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 篇4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一)播放歌曲新年好,听了这首歌,同学们想到了什么?

    (二)出示主题图小朋友在漂亮的教室里跳舞

    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这些彩旗、花朵和灯笼是不是乱摆乱放的?他们的摆放都是有规律的,都按照一定的顺序摆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规律。(板书找规律)

    二、引导探索,认识规律

    (一)课件出示彩旗图,来找找彩旗排列的规律。(彩旗按红、黄交替出现,最后一面没有颜色)

    (二)出示灯笼图和小朋友的队列图,下一个灯笼会是什么颜色,下一个小朋友是男孩还是女孩?把你发现的秘密小声地告诉同桌。

    (三)出示彩花排列图,教室里还有彩花,它的规律和彩旗、灯笼的规律一样吗?你发现了什么?小组里讨论讨论。

    (四)小结:彩旗、灯笼、彩花的摆放和小朋友的队伍都是有规律的,都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出现。

    三、动手操作、巩固发展

    (一)涂一涂

    1.实物投影,出示涂色卡1(课本第89页涂一涂)。

    2.还想不想做涂色比赛?请拿出另一张涂色卡(课本89页做一做)继续涂色。

    (二)摆一摆,猜一猜

    1.摆一摆(设计规律,摆学具○、△、☆)(学生动手操作。)

    2.猜一猜。(请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作品,自己提问:小朋友们,你们能猜猜我按什么规律摆的吗?自己请同学回答,答对的,老师给予奖励。)

    四、联系生活,运用规律

    (一)联系生活找规律: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的规律,还有哪些东西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呢?谁来说说?

    (二)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创造规律,好吗?

    五、全课结束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自己学得怎样?

    教学目标:

    1、过物品的有序排列,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

    2、过涂色、摆学具、布置教室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数1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初步体会数的广泛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交流等探求活动,初步形成数感,锻炼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与人合作、交流的快乐,初步形成合作参与意识,尊重与欣赏他人的意识。形成对学习的兴趣及其对人、对物的爱的情感,初步养成会听、会说、会补充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们,今天动物乐园要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它们想比比看哪种动物来的只数多呢!你们想不想去参加它们的活动呀?

    (二)引导操作,探究新知

    1.出示动物乐园图。

    师:小朋友们快看,动物乐园热闹极了。我们看看都有哪些动物,它们各有几只,好吗?请小朋友们自己在心里数一数,一会儿我们来汇报一下。

    2.汇报交流。

    师:你看到了哪些动物?各有几只?(学生:4只小鹿,5只小白兔,4只小熊,3只猴子,2只小鸟。)

    3.动手操作。

    (1)师:谁愿意用动物头像来表示你观察到的图上的各种动物呢?

    (2)师:请其他同学也在下面摆一摆,你看到了几只什么动物?请用学具表示出来。

    (3)学生摆完,引导学生观察评价,摆出来的和看到的一样吗?

    4.设疑激趣。

    师:来了这么多的动物,你们想了解一下吗?到底哪一种动物比较多,我们把它们比一比好吗?(板书课题)

    (1)小组讨论:可以把谁和谁作比较?

    (2)汇报:我准备把……和……进行比较。

    5.探究方法。

    (1)认识同样多和“=”(熊和鹿比)。

    A.师:咱们先把熊和鹿作比较,那么这两种动物,谁多,谁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B.动手操作。

    比较两种动物谁多谁少,可以用摆的方法来比较,那么要怎么摆呢?让大家一眼看出谁多,谁少,或者同样多。请大家先想一想,再动手摆一摆。

    C.展示、交流。

    谁愿意到前面来摆一摆?其他同学摆的方法和他一样吗?有没有不同的摆法?(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摆出了不同的图形。)

    D.大家评议:黑板上的每一种摆法,是怎样进行比较的呢?

    (学生观察到用排队的方法,小熊排一队,小鹿排一队,一个与一个对齐,这样就可以很快比较出来。)

    E.认识“=”。

    ①揭示同样多:熊有4只,鹿也有4只,熊和鹿的只数一样,我们就说它们的只数……(“同样多”“一样多”)。

    ②认识“=”:熊有4只用数表示写几?鹿也有4只,用几表示?4和4同样多或者说相等,要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它们的相等关系呢?谁知道?

    谁会写“=”?

    板书:4=4;读作:4等于4。

    ③指导书写“=”。

    (2)认识“>”“

    A.师:接下来你们想把哪两种动物进行比较?这两种动物怎么比较,比的结果是什么?可以先摆一摆,再说一说。

    B.独立思考。

    C.小组交流。

    D.全班交流。

    ①怎么比?

    ②比的结果?[引导学生表述:谁比谁多(少)。]

    (3)认识“>”“

    A.师:5比3多,在5和3的中间要用一个什么符号表示?你们知道吗?

    谁会写“>”?

    这个式子5>3怎么读?(5大于3。)

    B.师:5比3多,用“>”表示,那么3比5少,还可以用“>”表示吗?

    那么应该用什么符号表示呢?(把大于符号调过方向。)

    这个式子3

    C.指导书写:“>”“

    D.练习使用:“>”“

    (练习中引导学生想办法分辨记忆“>”“

    E.引导发现:开口朝大数,尖角对小数。

    (有的孩子说:口子大的朝大数;有的孩子说:开口朝左的是大于号、开口朝右的是小于号;还有的孩子说:想到把“箭头符号”的一横去掉就是大于号了。之后教师引导学生编顺口溜记住:相同数间用等于;开口大,朝大数;尖角小,对小数。)

    (三)练习与拓展

    1.师:在这么多的动物里面,哪种动物最多,哪种动物最少?(小鸟最少,小兔最多。)

    2.师:其他的动物比较的结果怎样?小朋友们能不能自己完成?同桌交流,说一说谁比谁多,谁比谁少;也可以用数字表示它们比的结果。

    3.在现实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比较的知识?

    4.独立完成第13页练习题。

    小猴比小熊少3 ○ 4小鹿比小兔4 ○ 5

    小熊比小猴多4 ○ 3小兔比小鹿5 ○ 4

    最多最少

    5.填一填。

    :7 ○ 3 4 ○ 9 3 ○ 3 5 ○ 8 10 ○ 1

    :2 > □ 6 > □ 6 = □ □=8 □

    (四)总结

    这一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三、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的一开始,利用教材主题图创设情境,以孩子们喜欢的故事形式导入新课,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我在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后,让学生自己在心里数一数,在班级汇报时说一说,在自己的桌面上摆一摆,引导孩子动脑、动口、动手,全方位地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记住“>”“

    整堂课的教学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一个问题情境,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从而增强了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产生循环小数产生的原因,认识循环小数,能正确使用循环小数表示商;

    2、认识循环节,能正确进行循环小数的简写;

    3、在猜想、验证过程中清晰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培养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循环小数,能正确使用循环小数表示商;认识循环节,能正确进行循环小数的简写。

    教学难点:

    理解循环小数产生的原因,能正确进行竖式的简写。

    教学过程:

    一、提示矛盾,感知循环

    1、男女生比赛计算:15.6÷127÷3

    2、观察思考:观察这个竖式,你发现了什么?

    (余数重复出现,商就跟着重复出现。感知有限、无限)

    二、深入研究,认识循环

    1、思考:这是一种偶然现象吗?还有没有这样的例子,请同学们尝试计算。

    出示例8:先计算,再说一说这些商的特点。

    28÷18=78.6÷11

    2、概括循环小数的概念

    1>观察这些算式的商,可以发现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感知:都是无限的;

    都有一个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

    2>提示概念:

    像这样的小数就叫循环小数。学生读课本,互相交流,在这个定义中应该注意哪些词语?你是怎样理解的?

    出示: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循环小数。

    3、判断:下面哪些小数是循环小数?为什么?

    5.78780.555……3.83999……3.010010001……

    5、提示循环节概念,掌握简便写法

    1>学生自学教材第34页有关循环小数的知识,全班交流,理解认识:

    A.循环节:一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仿效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就是这个小数的循环节。

    学生举例说明。

    B.循环小数的简写:写循环小数时,可以只写第一个循环节,并在这个循环节的首位和末位数字上面各记一个小圆点。

    举例:如5.333……写作:5.3(五点三,三循环)

    6.9258258……写作:6.9258(六点九二五八,二五八循环)

    强调:只需要写出一个循环节,简便记法只在首位和末位点上小圆点。

    C学生尝试从简便记法怎样到一般写法。

    强调:循环节只写一遍

    只在首位和末位点上小圆点。

    D.逆向运用:从简便计法展开到一般写法。

    2、回顾竖式,说一说除到哪一位就能判定循环节。

    (当余数第二次重复出现时,就可以停止)

    3、练习,列竖式。指导学生根据余数情况尽可能早地判定循环小数,并用简便写法记得数。

    2.29÷1.123÷3.3

    三、巩固练习

    课本34页做一做1:用简便形式写出下面的循环小数;

    37页第9题:比较小数的大小。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 篇7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通过对新教材学习,已经初步的适应了新课程的教材特点,并能有一定个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两个班总的来说,基础是差不多的,(3)班的尖子生和(4)班差不多,不过,后进生方面,二(4)班多了好几个。两个班的学习习惯都较好,本这个学期的教学重点还是要放在良好听课习惯的养成上和数学思维能力训练。另外,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积极教育与引导学生,让学生逐步爱上数学。

    二、教材分析

    本期课程内容涉及数学教学内容的各个领域,而且结合教学内容安排了许多体现数学文化的阅读材料,有助于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具体表现:

    “数与代数”领域有3个单元,主要内容包括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学习有余数除法、结合实例和调查,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有比“百”大的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使学生体验到“一千”“一万”有多大结合具体情境,探索计算万以内加减法及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通过对时、分、秒的学习,初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图形与几何”领域有3个单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注重学生动手实践和积极思考。“方向与位置”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认识并能辨认八个方向,能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认识简单的路线图。“测量”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和实际活动,初步建立“1千米”“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以及单位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认识图形”通过生活实景,认识角,能辨认直角、锐角、钝角;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统计与概率方面,学生将初步体验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的过程,根据图表中的一些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初步形成统计意识。在简单的猜测活动中,初步感受感受不确定现象,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除此之外,还有综合与实践活动“数学好玩”。

    本期课程内容知识点散、多,难度相比以前增大不少,二年级的学生虽然年龄小,但是已具有一定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只要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重对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养成踏实、细致的学习态度,应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并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三、学习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结合分物活动,探索并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通过具体情境,探索万以内加减法及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养成对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进行估计的习惯,能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能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结合实例和调查,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有比“百”大的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使学生体验到“一千”“一万”有多大,并能结合实际,对万以内的数进行估计,了解

    其数位顺序,会用万以内的数进行表达和交流,会用词语或符号来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培养学生的数感。

    3.学生通过时、分、秒的学习,初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在实际情景中,认识时、分、秒,初步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掌握时、分、秒之间的进率,能够准确的读出钟面上的时间,并能说出经过的时间。

    (二)图形与几何

    1.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认识八个方向。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能辨认其余七个方向,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认识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出发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和途径的地方。

    2.通过动手操作和实际活动,初步建立“1千米”“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以及单位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3.通过生活实景,认识角。能辨认直角、锐角、钝角。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

    (三)统计与概率

    学生将初步体验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的过程,根据图表中的一些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初步形成统计意识。

    四、教学措施:

    1、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不光凭经验,过去怎样提,现在也怎样提;也不能搬课本,凡是课本上的有的内容,都作统一的教学要求,而应该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要防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2、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数学,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如游戏、讲故事、直观表演、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景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同时充分利用学具,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多照顾学困生以及思维偏慢等的学生,给其进行查漏补缺,释疑解难,在平时的生活中多用多练,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道理,激发学习兴趣。

    4、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在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拓展。在教学中,结合课后练习的一些带思考性的题目,引导学生启动思维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掌握科学、灵活的方法。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5、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与家长进行适时沟通,让家长用正确、适当的方法指导孩子学习。

    6、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挖掘各种网上教学资源,用好各种教学媒体,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首先从学习的内容和形式上吸引学生。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敢于提问、善于倾听、乐于表达的内在品质。

    7、继续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和优生的提拔工作。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P27、28例8、例9、课文,P30练习五第1、2题。

    教学目的:

    1、通过求商,使学生感受到循环小数的特点,从而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了解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能用“四舍五入”法求循环小数的近似值,能用循环小数表示除法的商。

    2、理解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意义,扩展数的范围。

    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及敢于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循环小数、无限小数、有限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掌握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师谈活引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正在给小和尚讲故事说: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正在给小和尚讲故事说:……这个故事讲得完吗?为什么讲不完呢?(板书:重复出现)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知识和这个故事有相同的地方,首先我们一起到运动场上去看一看吧。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全班齐笔算王鹏平均每秒跑了多少米?(指名一生板演)。

    2、初步感受循环小数的特点。

    有些同学算着算着就停下了,发现了什么问题吗?(组织学生小组内交流)

    可能发现:1、余数总是“25”。2、继续除下去,永远也除不完。3、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3”。

    师:你们怎么能肯定会永远除不完,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3”?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明确余数一旦重复出现,商也就重复出现。

    师:那么商如何表示呢?你为什么使用省略号?省略号在这里表示什么意思?(师板书)

    3、总结概括循环小数的意义

    其他除法算式会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请同学们算一算:

    28÷1878.6÷11

    先计算,再说一说这些商的特点。如果继续除下去,商会怎样?能除尽吗?(请生板演计算结果)

    观察例8、例9的三道题,你们发现他们的异同吗?(不同点:一个是小数“3”的循环,另一个是小数“4”和“5”的循环。相同点:

    学生讨论后,指名汇报,教师抓住学生回答板书:

    (1)小数部分,位数无限(或者除不尽)。

    (2)有的是一个数字不断重复出现,有的是两个……。教师小结循环数的意义,(板书课题)。

    4、巩固练习:下列哪些是循环小数?并说一说理由。

    0.999……52.52525……4.1677……

    3.212121……3.1415926……

    学生评议。

    5、介绍简便记法

    除了用省略号来表示循环小数外,还可以用简便记法来表示。如5.333……还可以写作5.3,7.14545……还可以写作7.145,请学生把前面判断题中的循环小数用简便记法写一写。(请学生板演),同座互相检查,大家交流订正,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学生质疑。

    (52.52525……可能出现问题52.5252.52552.52,师生共同辨析)

    6、看书P27-28第一自然段,及了解“你知道吗?”

    7、理解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意义。

    师:想一想,两个数如果不能得到整数商,所得的商会有哪些情况?请举例说明?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

    师两个数相除,如果不能得到整数商会有两种情况:1、商的小数部分位数是有限的,叫做有限小数;2、商的小数部分倍数是无限的,叫作无限小数。判断前面练习题中的小数哪些是有限小数?哪些是无限小数。

    循环小数是有限小数,还是无限小数?为什么?

    学生有可能会质疑,结果会不会是无限不循环小数,教师可根据课堂或本班学生实际和学生共同分析。

    二、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些概念的吗?

    三、巩固练习

    用计算器算出商后,说出商是什么小数,依据是什么?是循环小数的要求用简便方法写出来。

    19÷111.08÷3.313.25÷10.6

    四、作业:P30第1、2题。

    板书设计:

    循环小数

    (1)小数部分,位数无限(或者除不尽)。

    (2)有的是一个数字不断重复出现,有的是两个……

    5.333……=5.37.14545……=7.145

    7、循环小数的练习

    教学内容:

    P30练习五第3—6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循环小数、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正确区分。

    2、培养学生总结规律的能力,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相关概念并建立联系。

    教学难点:

    对循环小数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一、主动回顾,知识再现: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二、单项训练,夯实基础:

    1、进一步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

    下面哪些数是循环小数,如何判断的?

    0.666……3.27676……301415926……

    40.03666……100.78780.06262……

    3.203203……70.26410.2142857142857……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 篇9

    教材分析

    教材在安排比的意义的学习时,分为三个阶段:比的意义、比的各部分名称、比与分数及除法的关系。比的意义教材是从富有教育意义的神五飞天的例子中引出的,通过对具体例子的讨论,明确了比的概念是建立在除法的意义基础之上的,揭示了比与除法之间的本质联系,是一种以“倍比”为基础的比较关系。教材在介绍比的各部分名称时提出了比值的意义,它既是一个知识点,又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是本节课的又一教学要点,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对后继学习特别是综合应用各种知识解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理解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认知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在已学过和掌握分数、除法的意义,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比的意义”。虽然学生在生活中也接触到了一些“比”,但并不了解数学的比和生活中的“比”的内在联系和区别。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法,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

    2、理解比值的含义,知道求比值的方法,并能正确地求比值。

    3、理解并掌握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4、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2、利用多媒体课件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引导学生加强知识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有机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2、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通过课件演示,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增强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2、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初步认识循环小数,能用计算器探索并指出一个循环小数的循环节。

    过程与方法:

    结合具体事例,经历竖式计算、观察、讨论并用计算器计算等,认识循环小数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借助计算器进行数学探索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数学中蕴藏着许多的奥秘。

    教学重点:

    经历发现、了解循环小数的过程,了解循环小数的含义,能指出哪些商是循环小数。

    教学难点:

    循环小数的语言描述。

    教学流程:

    一、趣味故事导入主题

    小故事——《讲不完的故事》。讲故事,说规律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生活情景引出相关“循环”现象,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唤醒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信心。】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一)小组尝试研究

    1、竖式计算

    6.21÷0.03=8.4÷0.56=

    2、《循环小数》教学设计

    1)试着列竖式进行计算。

    2)在计算10÷3时,余数1不断的重复出现,商中的3也不断的xx,商的位数是xx的。(填有限或无限)

    在计算83÷11时,余数xx,商中xx。

    3)用计算器计算

    58.6÷1138.2÷2.7

    我的发现:10÷3的商和83÷1158.6÷1138.2÷2.7的商的共同点是xx

    【设计意图:设计尝试小研究我们必须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体现出层次性,我们可以从学生旧有知识,充分发挥旧知识的迁移作用,为学生的解决尝试新知铺路搭桥。】

    《循环小数》课上尝试小研究

    1、用计算器计算

    1÷9=2÷9=3÷9=4÷9=

    我的发现:xx

    2、不用计算,你能写出下面算式的的得数吗?用计算器进行验算。

    5÷9=6÷9=7÷9=8÷9=

    3、直接写出下面算式的得数?

    10÷9=11÷9=12÷9=13÷9=

    14÷9=15÷9=16÷9=17÷9=

    (二)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要求:

    组长负责组织和分工,人人说一说自己的学习收获,在组内交流自学中不清晰的地方。发言要有顺序,当一人发言时其他成员要认真倾听。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记下来,在班级展示时,交流解决。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拓宽了学生的参与面和开口面,通过每个学生思维的碰撞,逐渐将知识进行完善、系统化。同时抓住一些重点的内容引发学生的思考,同时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班级展示汇报。

    1、同组内交流完了吗,哪个小组先来和大家一同分享你们的研究结果?

    要求:下面的同学也要认真听,看看你同不同意他们的研究方法。一会说出你想问他们的问题,或者对他们的研究方法做出自己的评价。或者对他们的研究方法进行补充。

    2、组长带领全组同学,对老师指定的尝试小研究的内容进行交流汇报。

    在交流汇报的基础上,组长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评价、补充、质疑。

    组长:哪个同学对我们小组的汇报有评价、补充或提出不懂的问题?

    其他组的学生进行评价、补充、质疑。

    (四)教师点拨提升。

    1、教师适时点拨引领:

    1)10÷3中余数1重复出现,所以商3不断重复出现;

    2)循环小数是从小数的某一位起;循环小数是无限小数。

    3)怎样确定商是循环小数呢?循环小数的表示方法。介绍循环节。

    2、互相纠错,小组内同学互相检查尝试题做得是否正确,错误的加以改正。

    【设计意图:班级展示提升是小组内形成统一的观点向全班同学展示交流并引发深入思考的过程,通过小组间思维碰撞,以及老师精彩的点拨引导,使教学重难点得以突破,使知识更加系统化,使学生将知识内化于心。】

    三、挑战自我

    一、请同学们判断下面哪几个数是循环小数,为什么?

    0.9993.14159260.5477453.212121

    5.027276.416416

    二、判断

    1、9.666是循环小数.

    2、0.88保留三位小数是0.880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并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长方形纸板,不同边长的正方形纸片(硬卡纸做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导动手操作

    1.情境导入

    2.出示问题,明确要求。(理解重点要求,如整分米数,整块)

    3. 学生猜测可选用几分米的地砖。

    4.介绍教具,明确活动要求.

    5.小组活动。

    二、自主探索,形成概念

    1.展示学生作品,得出结果。

    2.教师将不同铺法展示到课件上。

    3.明确王叔叔对地砖的要求必须符合什么条件。(地砖的边长必须既是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

    4.引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揭示课题。

    5.巩固练习课本80页做一做。

    三、自主探究,掌握方法

    1.怎样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2.出示例2,独立思考,做在练习本上,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3.归纳方法,找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之间的关系。(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他们公因数的倍数,他们的公因数是最大公因数的因数。)

    四、巩固练习,总结提升

    1.81页做一做,独立思考,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2.总结规律。(当两个数是倍数关系时,较小的数就是最大公因数。两个数的公因数只有1时,那他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

    五、小结

    谈谈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jk251.cOm扩展阅读

    关于小学古诗词教案通用11篇


    教案课件是我们老师的部分工作,大家可以开始写自己课堂教案课件了。要知道做好教案课件的前期准备,在教学的时候学生也能更理解课堂知识点。什么样的教案课件才是好课件呢?小编特别整理来自网络的关于小学古诗词教案通用11篇,建议你收藏本页和本站,以便后续阅读!

    关于小学古诗词教案 篇1

    57.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注释]

    1.乐游原:在长安城南。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乐游原。登上它可望长安城。

    2.不适:不悦,不快。

    [简析]

    这是一首久享盛名的佳作。

    李商隐所处的时代是国运将尽的晚唐,尽管他有抱负,但是无法施展,很不得志。这首诗就反映了他的伤感情绪。

    前两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是说:傍晚时分我心情悒郁,驾着车登上古老的郊原。向晚指天色快黑了,不适指不悦。诗人心情忧郁,为了解闷,就驾着车子外出眺望风景。古原就是乐游原,在长安城南,地势较高,是唐代的游览胜地。这两句,点明登古原的时间和原因。后两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说:夕阳下的景色无限美好,只可惜已接近黄昏。无限好是对夕阳下的景象热烈赞美。然而只是二字,笔锋一转,转到深深的哀伤之中。这是诗人无力挽留美好事物所发出深长的慨叹。这两句近于格言式的慨叹涵义是十分深的,它不仅对夕阳下的自然景象而发,也是对自己,对时代所发出的感叹。其中也富有爱惜光阴的积极意义。

    对本诗素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只是无转折之意,而是就是正是之意,那就无伤感惋惜之情了。

    58.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释]

    1.动征铎(音夺):震动出行的铃铛。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铎:大铃。

    2.槲(音弧):一种落叶乔木。

    3.枳(音只):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驿墙:驿站的墙壁。驿: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这句说: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

    4.杜陵:在长安城南,因汉宣帝陵墓所在而得名,这里指长安。作者此时从长安赴襄阳投友,途经商山。这句说:因而思想起在长安时的梦境。

    5.凫(音符):野鸭。回塘:岸边弯曲的湖塘。这句写的就是杜陵梦的梦境。

    [作者简介]温庭筠(音云)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省祁县)人。唐代诗人、词人。商山:在今陕西省商县东南。

    [解说]

    这是一首抒发个人仕途失意的感慨之作。开头两句写早行引起了对故乡遥念。中间四句写景,处处突现一个早字。末尾二句说虽然途中观赏着景色,但头脑中却在回想着凫雁满回塘的杜陵梦境,表达了对长安的留恋之情和孤独失意之感。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二句,把几个名词排列连缀起来,构成一幅早行的清冷图景,向为传诵的名句。后人常引此形容游子早行的景象和心境。

    59.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释]

    1.元日:农历正月初一。

    2.一岁除:一年过去了。

    3.屠苏:屠苏酒。古时候的风俗,每年除夕家家用屠苏草泡酒,吊在井里,元旦取出来,全家老小朝东喝屠苏酒。全句说,春风把暖气吹进了屠苏酒(意思是说,喝了屠苏酒,暖洋洋地感觉到春天已经来了)。

    4.曈曈:光辉灿烂。全句说,初升的太阳照遍了千家万户。

    5.总把新桃换旧符:总拿新门神换掉了旧门神。桃符是用桃木做成的,古时候逢到新年,家家户户都用两块桃木板子,画上两个神像,挂在大门上,说是可以驱除魔鬼。

    [简析]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王安石既是政治家,又是诗人。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乳交融,确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诗。

    60.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注释]

    1.泊:停船靠岸。

    2.瓜洲:在现在江苏省长江北岸,扬州市南面。

    3.京口:在长江南岸,现在的江苏省镇江市。

    4.钟山:现在南京市的紫金山。

    5.数重:几层。

    6.绿:吹绿了。

    7.还:指的是回到紫金山下的家里。

    [简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

    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隔一条江水。由此诗人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层山了,也不远了。次句钟山只隔数层山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第三句又写景,点出了时令已经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用得绝妙。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

    本诗从字面上看,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

    本诗是文字频改,工夫自出(《童蒙诗训》)的著名例证。

    61.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注释]1.凌寒:冒着严寒。2.遥:远远的。3.为:因为。4.暗香:指梅花的幽香。

    [解说]

    墙角有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开放。为什么远看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那是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赏析]

    古人吟唱梅花的诗中,有一首相当著名,那就是在作者之前,北宋诗人林逋的《山园小梅》。尤其是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更被赞为咏梅的绝唱。林逋这人一辈子不做官,也不娶妻生子,一个人住在西湖畔孤山山坡上种梅养鹤,过着隐居的生活。所以他的咏梅诗,表现的不过是脱离社会现实自命清高的思想。作者此诗则不同,他巧妙地借用了林逋的诗句,却能推陈出新。你看他写的梅花,洁白如雪,长在墙角但毫不自卑,远远地散发着清香。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作者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这首小诗意味深远,而语句又十分朴素自然,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

    6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其一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注释]

    1.望湖楼:在杭州西湖边。

    2.翻墨:像墨汁一样的黑云在天上翻卷。遮:遮盖,掩盖。

    3.跳珠:形容雨点像珍珠一样在船中跳动。

    4.卷地风:风从地面卷起。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眉州(今四川眉山县)人。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解说]

    这首诗描写了夏日西湖上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第一句写黑云翻滚,第二句写大雨倾盆,后两句写雨过天晴。大自然变化多么迅速,诗人用笔又多么神奇。

    附:其二

    苏轼

    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

    63.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注释]

    1.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2.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

    3.奇:奇妙。

    4.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简析]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

    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这首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64.惠崇《春江晓景》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注释]

    1.惠崇:宋初僧人,擅长诗歌和绘画。这是苏轼为惠崇画的《春江晓景图》所做的题画诗。晓:早晨。

    2.蒌蒿:生长在河滩上的一种草本植物,可以食用。芦芽:芦笋。烹调河豚时,用蒌蒿和芦笋做佐料,味道十分鲜美。

    3.河豚:一种有毒的鱼,经过加工后可以食用。河豚欲上时:河豚春天要从海里回游到江河,初春正是河豚将要逆流而上的时候。

    [解说]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这些可都是烹调河豚的好佐料,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将要回游的河豚是画家画不出的,诗人用他的想象,把江南初春特有的气氛表现得多么真切啊!

    关于小学古诗词教案 篇2

    17.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

    1.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

    2.使:出使。

    3.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4.渭城: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5.朝雨:早晨下的雨。

    6.浥(y):湿。

    7.客舍:旅店。

    8.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赏析】

    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边疆的诗。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车马交驰,尘上飞扬,而现在,朝雨乍停,天气清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在这里用得很有分寸,显出这雨澄尘而不湿路,恰到好处,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选取这两件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它们通常总是和羁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而今天,却因一场朝雨的洒洗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客舍青青柳色新。平日路尘飞扬,路旁柳色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所以说新,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来。总之,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轻尘、青青、新等词语,声韵轻柔明快,加强了读者的这种感受。

    绝句在篇幅上受到严格限制。这首诗,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饯行宴席即将结束时主人的劝酒辞: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诗人象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宴席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酿满别情的酒已经喝过多巡,殷勤告别的话已经重复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都到达了顶点。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

    三四两句是一个整体。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象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对于送行者来说,劝对方更尽一杯酒,不只是让朋友多带走自己的一分情谊,而且有意无意地延宕分手的时间,好让对方再多留一刻。西出阳关无故人之感,又何尝只属于行者呢?临别依依,要说的话很多,但千头万绪,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这种场合,往往会出现无言相对的沉默,劝君更尽一杯酒,就是不自觉地打破这种沉默的方式,也是表达此刻丰富复杂感情的方式。诗人没有说出的比已经说出的要丰富得多。总之,三四两句所剪取的虽然只是一刹那的情景,却是蕴含极其丰富的一刹那。

    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18.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

    1.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2.忆:想念。

    3.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

    4.异乡:他乡、外乡。

    5.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6.逢:遇。

    7.倍:格外。

    8.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9.茱萸(zhūy):一种香草。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据说可以避邪。

    【译文】

    独自在他乡作外乡客,每逢佳节到来就不禁加倍思念亲人。

    遥想兄弟们登高的地方,插遍茱萸只少我一个人。

    【赏析】

    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这首诗抒发身在异乡的游子适逢佳节对故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反映出人们的心声,引起人们的共鸣。全诗朴素无华,蕴藉深厚,用词精练,曲折有致,堪称千古绝唱。

    19.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

    1.董大: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董庭兰。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2.曛:昏暗。

    3.君:指的是董大。

    [简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官),始终怜得董庭兰。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他在《别董大》之二中写道: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但在这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诗人在这荒寒壮阔的环境中,送别这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

    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20.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

    1.静夜思: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

    2.疑:怀疑,以为。

    3.举头:抬头。

    [简析]

    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这首五言绝句从疑到望到思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月夜思乡图。诗歌的语言清新朴素,明白如话;表达上随口吟出,一气呵成。但构思上却是曲折深细的。诗歌的内容容易理解,但诗意却体味不尽。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这首《静夜思》可以说是李白诗歌的自然和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艺术特色的极好说明。

    21.古朗月行(节选)

    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注释]

    瑶台:假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今译]

    小时候不认识月亮,把明月叫作白玉盘。又怀疑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云彩中间。

    [解说]

    《古朗月行》是乐府古题,这里只节选了诗的前四句。诗人用浪漫主义手法,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神话传说,表现出儿童时期对月亮的幼稚而美好的认识。诗人以白玉盘和瑶台镜作比,不仅描绘出月亮的形状,更写出了月光的皎洁可爱,在新颖中透出一股令人感叹的稚气。第二句的呼字和第三句的疑字,把儿童的天真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这四句诗,恰似一首完美的绝句,语言质朴,比喻有趣,十分耐人回味。

    22.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注释]

    1.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

    2.香炉:即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因形似香炉且山上经常笼罩着云烟而得名。

    3.挂前川:挂在前面的水面上。

    4.九天:古代传说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

    [简析]

    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

    这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就是李白。《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23.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

    1.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这首诗就是赠给他的。

    2.踏歌: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

    3.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简析]

    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这首诗留别。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

    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将欲与忽闻相照应,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说明出于意料之外。也许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说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但现在他不仅来了,还带了一群村民一起来送行,怎么不叫诗人激动万分!用什么语言来表达?桃花潭就在附近,于是诗人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自己的情深作对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清代沈德潜评价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的确,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

    明代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说:伦,一村人耳,何亲于白?既酿酒以候之,复临行以祖(饯别)之,情固超俗矣。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所以调绝千古。这一评论是恰当的。

    24.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注释]

    1.敬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城县北,原名昭亭山,风景幽静秀丽。山上旧有敬亭,为南齐谢眺吟咏处。

    2.闲:安静。

    [简析]

    这首诗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到宣城时所写。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感到孤寂,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得到安慰的情景。

    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状眼前之景,流露出孤独之感。天上众多的鸟儿高飞远去,无影无踪了;连仅有的一片孤云也不肯稍驻片刻,独自远远地飘走了,山中显得格外幽静。在诗人看来,世间万物都厌弃他,离他而去。尽孤独闲等词,表现了诗人强烈的孤独感。这正是封建社会中许许多多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压抑的士大夫所共有的精神面貌。

    三、四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自己。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两不厌,表现了诗人与敬亭山感情上的投契。只有,并不意味着太少,而是一种人生得一知已足矣的骄傲与满足。

    关于小学古诗词教案 篇3

    1.长歌行(节录)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注释]

    1.青青:植物生长得旺盛时颜色。2.晞(xī):晒干。3.阳春:暖和的春天。4.德泽:恩惠。5.秋节:秋季。6.焜(kūn)黄:枯黄色。7.华:同花。8.老大:年老。9.徒:徒然。

    [今译]

    河水滔滔流向东海,怎么可能再往回流呢?少壮年华不努力有所作为,待到年纪老时,就是懊悔悲伤也没有用。

    [赏析]

    乐府诗是最能代表汉代诗歌成就的一种体裁。它常采用赋、比、兴、互文、反复歌咏的修饰手法及铺陈、对比、烘托等技巧状物抒情,这首《长歌行》便代表了这种特色。

    青上园中葵四句描述了春天的景象。清晨、朝露、青葵、阳光,这是一副多么生机盎然的图画。春回大地,万物生长,大自然赐与人间春光和恩泽。诗人的欣喜,感激之情力透纸背,随即又抒发了悲壮的情绪。哀字既是对萧瑟景象的描述,又是对惋惜心情的表达。接着联想到百川归海、一去不回,并以此来比喻韶光之匆匆易逝。最后感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劝勉世人要珍惜光阴,有所作为。全诗从青葵起兴,联想到四季变化;又以江河作比,得出应当抓紧时间、奋发努力的结论,其比、兴手法是很明显的。

    《长歌行》属汉乐府《相和歌、平调》两首中的第一首。长歌适宜表达深沉的感情,这一首娓娓道来,有描述,有抒情,有叹惋,也有劝勉,使整首诗含蕴细腻,余意无穷。既继承了歌以咏志的传统,又极富形式上的美感,便于反复吟诵。

    2.七步诗

    曹植(三国魏)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注释]

    1.釜(fǔ):古代的一种锅。

    2.煎:煎熬,隐喻迫害。

    [简析]

    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曹植的哥哥曹丕做了皇帝后,要想迫害曹植,于是命令曹植在走七步路的短时间内做一首诗,做不成就杀头。结果曹植应声咏出这首《七步诗》。诗人以箕豆相煎为比喻,控诉了曹丕对自己和其他兄弟的残酷迫害。

    前两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一燃一泣写出萁豆的尖锐矛盾,及豆萁对豆子的残酷迫害。最后两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画龙点睛提示诗歌主题。同根一语双关,表面上指萁和豆是在同一根上面生长起来的,实际上是说自己与曹丕是同一父母所生,责问曹丕为什么要对同胞兄弟逼迫得这样急。

    这首诗的比喻十分贴切,浅显生动。虽然诗歌本身是否真为曹植所作,还难以确定,但这首诗反映曹魏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倒是十分形象真切的,确实是一首好诗。

    3.敕勒歌

    北朝乐府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注释]

    1.敕勒: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2.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

    3.穹庐: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

    4.苍苍:青色。

    [简析]

    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它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

    开头两句敕勒川,阴山下,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接着两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这种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见到。最后三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风吹草低见牛羊,一阵风儿吹弯了牧草,显露出成群的牛羊,多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里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景象。全诗寥寥二十余字,就展现出我国古代牧民生活的壮丽图景。

    这首诗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风格,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宋诗人黄庭坚说这首民歌的作者仓卒之间,语奇如此,盖率意道事实耳(《山谷题跋》卷七)。因为作者对草原牧民生活非常熟悉,所以能一下抓住特点,不必用力雕饰,艺术效果就很好。

    4.咏鹅

    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注释]

    1.咏:用诗、词来叙述或描写某一事物。《咏鹅》是骆宾王七岁时写的诗。

    2.项:颈的后部。

    3.掌:诗中指鹅的脚掌。

    [简析]

    这首诗从一个七岁儿童的眼光看鹅游水嬉戏的神态,写得极为生动活泼。

    首句连用三个鹅字,表达了诗人对鹅十分喜爱之情。这三个鹅字,可以理解为孩子听到鹅叫了三声,也可以理解为孩子看到鹅在水中嬉戏,十分欣喜,高兴地连呼三声鹅、鹅、鹅。

    次句曲项向天歌,描写鹅鸣叫的神态。曲项二字形容鹅向天高歌之态,十分确切。鹅的高歌与鸡鸣不同,鸡是引颈长鸣,鹅是曲项高歌。

    三、四句写鹅游水嬉戏的情景: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浮拨两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鹅游水嬉戏的姿态。白毛红掌绿水等几个色彩鲜艳的词组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形象。鹅白毛红掌,浮在清水绿波之上,两下互相映衬,构成一幅美丽的白鹅嬉水图,表现出儿童时代的骆宾王善于观察事物的能力。

    骆宾王与王勃、杨炯、卢照邻齐名,被称为初唐四杰。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时,骆宾王代他写《讨武檄》。檄文罗列了武后的罪状,写得极感人。当武后读到一抔土之未干,六尺之孤安在两句时,极为震动,责问宰相为何不早重用此人。徐敬业兵败后,骆宾王下落不明,有被杀、自杀、逃匿不知所终等传说。

    5.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释]

    1.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2.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

    3.衰:疏落。

    4.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相见,即看见我;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简析]

    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县)人。

    这首诗写自己回到久别家乡时的喜悦与感慨,写得生动含蓄,富有生活情趣。

    首句点明是回乡之作,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句中自对,突出了诗人离乡之久,回乡之晚,概括地写出了自己四十多年久客他乡的事实。

    次句乡音无改鬓毛衰承接上句,写自己的衰老之感。漫长的岁月,催老了自己的容颜,然而乡音仍然不改。诗人以不改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抒发了自己久而愈深、老而弥笃的乡土之情。

    三、四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写儿童问话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面。由于久客他乡,家乡的孩子都不认识他,把他当作远方来的客人,围上来有礼貌地加以询问。笑问客从何处来一句极为精采,只要稍加想象,儿童天真活泼的神态及诗人微微感到惊讶之后不觉有些好笑的感情变化,便会浮现在读者眼前。

    贺知章一生仕途顺利,年逾八十告老还乡时,玄宗皇帝亲自作诗送别,还将镜湖赐给他,太子和百官为他饯别,可以说是衣锦荣归,但诗人没有描写那些为世俗所羡的情态,只是刻划一个久客回乡的普通人的真情实感。这一点与史籍记载贺知章一生旷达豪迈、不慕荣利是一致的。

    6.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释]

    1.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绿的柳叶。

    2.妆:装饰,打扮。

    3.丝绦:丝线编成的带子。这里形容随风飘拂的柳枝。

    [简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诗的前三句都是描写柳树的。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写整体,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用碧玉形容柳树的翠绿晶莹,突出它的颜色美。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写柳枝,说下垂披拂的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突出它的轻柔美。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是写柳叶,突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三句诗分写柳树的各部位,句句有特点。而第三句又与第四句构成一个设问句。不知细叶谁裁出?--自问;二月春风似剪刀。--自答。这样一问一答,就由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春风。说裁出这些细巧的柳叶,当然也能裁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创造力的象征。这首诗就是通过赞美柳树,进而赞美春天,讴歌春的无限创造力。

    7.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

    1.凉州词: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4.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5.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

    6.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7.度:越过。后两句是说,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伤的调子,埋怨杨柳不发、春光来迟呢,要知道,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啊!

    [简析]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后迁居绛州(今山西绛县)。唐代诗人。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句,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讽剌之意: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升庵诗话》)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

    8.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4.穷:尽。

    [简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

    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作者站在鹳雀楼上向西眺望,只见云海苍茫,山色空濛。由于云遮雾绕,太阳变白,挨着山峰西沉。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楼下滔滔的黄河奔流入海。这两句画面壮丽,气势宏大,读后令人振奋。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形象地提示了一个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望远,必须登高。

    这首诗由两联十分工整的对仗句组成。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黄河中的一个小岗上,后被洪水冲没。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山名)下瞰大河。可见冲没是宋以后的事了。

    关于小学古诗词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感受诗人隐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游介绍,激趣导入

    (出示地图,标明“瓜洲”“京口”的大略位置.)

    1.谈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当导游,好不好?

    a.“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镇头.”这首传唱了千年的歌谣向俺们介绍的是瓜洲.瓜洲位于江苏省扬州南面,长江北岸.络绎不绝的长江水见证了瓜洲的兴衰,瓜洲曾经是“江北重镇、千年古渡”.

    b.而“京口”不只是东汉吴国第一古都,更是文气洋溢的灵秀之地.许多诗人在此留下了千古绝唱的诗句: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苏东坡的“但愿人持久,千里共婵娟”,(if-件展示诗句.)还有一首广为传诵的就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2.板书诗题,读题.

    3.过渡:为什么人们喜欢这首诗呢?先去读一读吧.

    整体感知.直奔重点

    1.同学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读古诗.

    2.指名读,正字音.尤其注意“一水间、数重山、照俺还”.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4.指名交流.(俺觉得诗写得很关,写出了诗人想念家乡的感情.)

    5.你最欣赏诗中的哪一句呢?

    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刚刚同学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诗,(课件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俺还”.)俺们一起来读一读吧.(生齐读.)

    2.能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诗吗?(指名答.)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

    4.同桌之间互读、练说.

    5.指数名同学说.

    6.小结:你们的回答很精彩!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无法想象.

    7.那就用朗读把感受表达出来吧.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俺仿佛看见了一派色彩斑斓的绮丽风光.

    种“绿”色呢?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对你会有所协助的.

    9.指名答.(在江岸两边大面积出现的是草地、树木、青山……)

    10.是呀,作者放眼望去,看见了——

    练习题:你能填入表示不同绿色的词吗?

    近处( )的小草( )的柳树,远处( )的树林( )高山.(同学口述)

    11.诗人此时正遇早春时节,站在小船上举目四眺,满眼皆是绿色,让作者明显地感受到春天到了.

    12.可别小看了这个“绿”字,它仅仅是告诉你春天来了吗?它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呢?

    13.指名答.(感受到春天里的“绿”有着层次关,远近各不相同;“绿”还写出了春天景物的变化……)

    14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15.小小的“绿”字却有大大的文章!引导阅读“资料袋”,介绍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6.听完“绿”字的故事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指名答.)

    17.小结: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了一个字修改十多次,难道俺们在平时的习作中不能做到吗?“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18.这首诗正是因为这个故事,让人们更加赞赏.那就让俺们一起读出你的赞叹吧.

    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过渡:这么美的绿,这么迷人的风光,谁不想多看两眼?谁不想留恋其中?诗人和俺们一样陶醉在景色中忘乎所以了吗?(指名答.)

    2.诗人想回哪里去?诗中的家乡是指哪儿?引导从课题“泊船瓜洲”和诗句“钟山只隔数重山”等处置解.

    3.你能在地图上找到它大概的位置吗?先好好读读古诗.

    4.同学上台指明.(老师点击课件,显示“钟山”的位置.)

    简介:王安石的父亲曾在江苏南京为官,王安石是在那里长大的,对钟山即现在的南京有着深厚的感情,可以说那里是他的第二故乡.

    5.你从哪里能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到家乡呢?

    6.引导同学从“一水间”“只隔数重山”“又”“何时照俺还”这些词句理解.(指名答.)

    7.练习读出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

    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这真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牵肠挂肚呀!让俺们一起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练习背诵.

    3.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政治家,立志于国家改革.这首诗是他第二次出任宰相途经瓜洲时所写.短短28个字,展现了早春江南的一片嫩绿,抒发了久思故乡的一寸衷肠,更暗示了他对自身前途的担忧.此去京城,真能大展宏图吗?千头万绪涌上心头……更让俺们惊叹的还是他对文字的讲究,一个“绿”字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风范!

    第二课时

    1.播放歌曲《故乡的云》.

    2.听!来自远离家乡游子们的声声呐喊.故乡的云总是那样的白,故乡的人总是无比的亲!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干荣归故里?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胸中满溢的情怀呢?

    读入情

    1.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数名同学读,正音.(注意读准“意万重”“聒”.)

    3.看看诗词的题目,你能发现什么?(指名答.)

    4.这相同的两个“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和你的伙伴一起反复读上三遍之后,再好好想想.

    5.读了这么多遍,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说.(指数名答.)

    品悟情

    1.诗人那浓厚的化不开的思乡之情,都藏在哪个句子中呢?默读,画出来.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同学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满腹难过、心事重重的感觉.

    6.这句诗中诗人是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指名答.)

    7.你能用自身的话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吗?小组内交流.

    8.引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9.这一次又一次的封信、拆信、封信的过程,让俺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挂念.

    10.就让俺们一起走入作者的情感中,去感同身受一番吧.(齐读.)

    11.王安石见明月而难过,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巧妙的藏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12.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13.全班交流,师引导注重体会“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议深情

    1.同学任选一首配乐背诵.

    2.在你背诵时,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指名答.)

    3.总结: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就不同.俺们不可能到诗人生活当中去,不可能看到那个朝代诗人面前真实的景色,但是,诗人们那份浓浓的思乡情,俺想无论是谁都能感悟得到!因为诗中的字字句句无不包括着对故乡的想念、对家乡的思念.让俺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首感人的诗词吧.

    记生字

    1.找到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

    2.说说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们?(指名答.)

    3.指导书写:都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写得左窄右宽.

    4.同学练写.

    关于小学古诗词教案 篇5

    41.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注释]

    1.寒食:节名,在清明前两日。古人每逢这节日,前后三天不生火,只吃冷食物,故称寒食。

    2.御柳:御苑中的杨柳。

    3.日暮两句:据说汉时寒食禁火,朝廷特赐侯家蜡烛。传,挨家传赐。五侯,一说指东汉外戚梁冀一族的五侯。另一说指东汉桓帝时宦官单超等同日封侯的五人。

    4.斜:读(xi),与花家押韵。

    [简析]

    这首诗描写宫廷寒食节的情况。诗人以汉喻唐,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权及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

    开头一句春城无处不飞花。春城指春天里的都城长安。飞花即花瓣纷纷飘落,点明暮春季节。无处不,用双重否定构成肯定,进而写出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第二句寒食东风御柳斜是写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御柳是指御苑里的柳树。当时风俗寒食日折柳插门,清明这天皇帝还要降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恩宠。所以诗人在无限的春光中特地剪取随东风飘拂的御柳。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日暮就是傍晚。汉宫是借古讽今,实指唐朝的皇宫。五侯一般指东汉时,同日封侯的五个宦官。这里借汉喻唐,暗指中唐以来受皇帝宠幸、专权跋扈的宦官。这两句是说寒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但皇宫却例外,天还没黑,宫里就忙着分送蜡烛,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得到这份恩典。诗中用传与散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读到这里我们就会联想到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句俗语,从而更好地领会诗歌的主题。

    这首诗善于选取典型的题材,引用贴切的典故对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进行讽刺。虽然写得很含蓄,但有了历史典故的暗示,和中唐社会情况的印证,读者还是能了解诗的主题的。

    42.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注释]

    1.滁州:现在安徽省滁县。

    2.西涧:在滁县城西,俗名上马河。

    3.怜:爱。

    4.深树:枝叶茂密的树。

    5.野渡:郊野的渡口。

    [简析1]

    这是一首著名的山水诗,是韦应物最负盛名的写景佳作。诗里写的虽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

    本篇为作者任滁州剌史时所作。作者游览至滁州西涧,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

    诗的前二句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是说:诗人独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独怜是偏爱的意思,偏爱幽草,流露着诗人恬淡的胸怀。后二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是说:傍晚下雨潮水涨得更急,郊野的渡口没有行人,一只渡船横泊河里。这雨中渡口扁舟闲横的画面,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引人思索。

    韦应物先后做过三卫郎和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剌史。他深为中唐政治腐败而忧虑,也十分关心民生疾苦,但他无能为力。这首诗就委婉地表达了他的心情。

    [赏析2]:这是一首山水诗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诗写于唐得宗建中二年(781年)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唐滁州的治所即今安徽滁县,西涧在滁州城西郊外。这首诗描写了山涧水边的幽静景象。

    诗的前两句,诗人表示在春天繁荣的景物中,只怜爱涧边自甘寂寞的幽草,而繁茂的树丛中传来黄莺动听的鸣声,诗人却似乎不以为意。后两句写晚雨野渡所见,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而郊外渡口,此刻更是杳无行人。也许船夫已归家歇息,只见空空的渡船自在漂泊。

    这首诗中有无寄托,所托何意,历来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它通篇比兴,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有人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实则诗中流露的情绪若隐若显,开篇幽草、黄莺并提时,诗人用独怜的字眼,寓意显然,表露出诗人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后两句在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中,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忧伤的情怀。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和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和不合意的情事,而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地流露出来。

    43.塞下曲

    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注释]

    1.塞下曲:古时边塞的一种军歌。

    2.月黑:没有月光。

    3.单于:匈奴的首领。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

    4.遁:逃走。

    5.将:率领。

    6.轻骑:轻装快速的骑兵。

    7.逐:追赶。

    作者简介:卢纶(748-800),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诗人。

    [简析]

    这是卢纶《塞下曲》组诗中的第三首。卢纶曾任幕府中的元帅判官,对行伍生活有体验,描写此类生活的诗比较充实,风格雄劲。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前两句写敌军的溃逃。月黑雁飞高,月亮被云遮掩,一片漆黑,宿雁惊起,飞得高高。单于夜遁逃,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了。单于,原指匈奴最高统治者,这里借指当时经常南侵的契丹等族的入侵者。

    后两句写将军准备追敌的场面,气势不凡。欲将轻骑逐,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最后一句大雪满弓刀是严寒景象的描写,突出表达了战斗的艰苦性和将士们奋勇的精神。

    本诗情景交融。敌军是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溃逃的,将军是在大雪满弓刀的情景下准备追击的。一逃一追的气氛有力地渲染出来了。全诗没有写冒雪追敌的过程,也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人们的想象是非常丰富的。

    44.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释]

    1.游子吟:游子,在外作客的人。吟,诗歌的一种名称。

    2.寸草:在这里象征子女。

    3.心:草木的基干叫做心。在这里心字双关。

    [简析]

    这是一支亲切诚挚的母爱颂歌。题下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孟郊一生穷愁潦倒,直到五十岁才得到溧阳县尉的卑微职位。此诗便是他居官溧阳时作。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女儿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女儿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直到清朝,溧阳有两位诗人又吟出了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萦我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足见此诗给后人的深刻印象。

    45.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注释]

    1.竹枝词:巴渝(今四川省重庆市)一带的民歌。歌词杂咏当地风物和男女爱情,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这一优美的民间文学形式,曾引起一些诗人爱好并仿制。刘禹锡仿作的《竹枝词》现存十一首。

    2.晴:与情同音,诗人用谐音双关的手法,表面上说天气,实际上是说这歌声好像无情,又好像有情,难以捉摸。

    [简析]

    这首诗摹拟民间情歌的手法,写一位初恋少女听到情人的歌声时乍疑乍喜的复杂心情。

    首句杨柳青青江水平即景起兴。这是一个春风和煦的日子,江边杨柳依依,柳条轻拂着水面;江中流水平缓,水平如镜。

    次句闻郎江上唱歌声叙事。在这动人情思的环境中,这位少女忽然听到了江面上飘来的声声小伙子的歌声。这歌声就像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江水,溅起一圈圈涟漪一般,牵动了姑娘的感情波澜。

    三、四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写姑娘听到歌声后的心理活动。她心中早就爱上了这个小伙子,但对方还没有明确表态。今天从他的歌声中多少听出了点情意,于是她觉得:这个人的心就像捉摸不定的天气一样,说它是晴天吧,西边却下着雨;说它是雨天吧,东边却又出着太阳。道是无晴却有晴一句,诗人用谐音双关的手法,把天晴和爱情这两件不相关的事物巧妙地联系起来,表现出初恋少女忐忑不安的微妙感情。

    这首诗语言平易,诗意清新,情调淳朴,历来受到读者喜爱。

    46.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注释]

    1.朱雀桥:在乌衣巷附近,是六朝时代都城正南门(朱雀门)外的大桥,是当时的交通要道。

    2.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东南,这首诗是《金陵五题》的第二首,写乌衣巷的今昔变化。

    3.王谢:指东晋时代王导和谢安两大贵族之家,乌衣巷是这两大贵族集中居住的地方。后二句诗写出沧桑变化的事实,自然成为对豪门贵族的辛辣讽刺。

    4.寻常:平常、普通。

    [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著名诗人。

    [简析]

    这是刘禹锡怀古组诗《金陵五题》中的第二首。诗人通过对夕阳野草、燕子易主的描述,深刻地表现了今昔沧桑的巨变,隐含着对豪门大族的嘲讽和警告。

    诗歌开头两句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东南,秦淮河南岸。东晋时王导、谢安等豪门世族就居住在这里。朱雀桥在乌衣巷附近,是当时的交通要道。可以想见当年这里车水马龙热闹繁华的盛况。但而今桥边却只有野草花。一个野字,揭示了景象的衰败荒凉。而乌衣巷又处在夕阳斜照之中。夕阳之下,再加一斜字,有力地渲染出日薄西山的惨淡情景。

    诗歌开头用了工整的对偶句,写今日的衰败景象,它与昔日的繁荣盛况,形成强烈对照。

    三、四两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燕子是一种候鸟,春来秋去。从前燕子飞来,总是在王、谢等豪门世族宽敞的宅子里筑巢。如今旧世族的楼台亭阁荡然无存,这里住着的都是普通的百姓。燕子也只能飞入寻常百姓家了。诗人在第三句开头特地用旧时两字加以强调,巧妙地赋予燕子以历史证人的身份。在第四句中再以寻常两字,强调今昔居民截然不同,从而有力地表达了沧海桑田的巨变。晋代豪门世族的覆灭,暗示当代的新贵也必将蹈此覆辙。

    这首诗通篇写景,不加一字议论。诗人从侧面落笔,采用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加以表现。语言含蓄,耐人寻味。

    47.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

    1.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2.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3.潭面:指湖面。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两说均可。

    4.白银盘:形容洞庭湖。青螺: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妇女用以画眉。这里是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今译]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赏析]

    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48.浪淘沙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注释]

    1.浪淘沙:唐代一种曲子的名称。

    2.浪淘风簸:黄河卷着泥沙,风浪滚动的样子。天涯:天边。

    3.银河:古人以为黄河和银河相通。

    4.牵牛:即传说中的牛郎。他和织女因触怒天帝,被分隔在银河两岸,每年只许他们在农历七月初七相会一次。

    [今译]

    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

    现在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解说]

    这首绝句模仿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淘金生涯的厌恶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讨生活。直上银河,同访牛女,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有一种朴素无华的美。

    关于小学古诗词教案 篇6

    采薇

    教学目标

    1.有节奏地诵读本诗,感受古诗词带来的韵律美,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养成自主、合作的学习习惯,培养再造想象、创新思维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多媒体播放歌曲《关关雎鸠》,引出对《诗经》的介绍。

    2.导入新课:同学们,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诗歌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诗经》收录了从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欣赏《诗经》中的一个名篇。(师板书课题:采薇节选)

    二、初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读诗。

    教师指导学习:昔(xī)矣(yǐ)依(yī)雨(y)霏(fēi)

    2.教师范读。

    3.对照注释,利用三到五分钟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4.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指名学生说说诗句的意思。

    薇:薇菜,植物名。

    昔:从前,指出征时。

    往:指当初去从军。

    迟迟:迟缓的样子。

    莫:没有人。

    诗句意思:当初我去从军的时候,杨柳依依随风摇曳。现在我解甲归故乡,大雪漫天飞舞飘落。道路泥泞慢慢行走,又渴又饥真是劳累。我满心伤感满腔悲,这种哀痛谁能知道!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说一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征人在还乡路上饱受饥寒,痛定思痛:想起出征之时,那依依杨柳,枝茂叶盛,而此时风雪归程,路远,天寒,饥渴交加,可谓十分狼狈凄苦。)

    2.诵读诗歌,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这句诗里,我们可以读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春天,天气晴朗,春风轻轻地吹拂着。)

    四、合作探究,体会情感。

    1.从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可以读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冬天,雨雪天气。)

    2.理解往和来的意思,谈谈从这一来一往中自己读出了什么。(读出了作者即诗歌中的战士对家乡和亲人的热切思念,急切盼望重归故里与亲人团聚之情。)

    3.试简单分析诗歌后四句。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是描写,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是抒情,但感情是克制的,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特点。)

    4.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歌描写了从军生活的艰辛,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和平生活的向往和留恋。)

    五、总结诗歌,拓展延伸。

    1.引导学生说说读了这首诗后的感受。(可以体会到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热切思念,急切盼望重归故里与亲人团聚的思想感情。)

    2.指名学生读诗,想象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的情景。

    你能由杨柳依依雨雪霏霏联想到哪些诗句或者你能想象到怎样的情景将自己联想到的诗句或情景写一写。

    (联想到的诗句: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想象到的情景:一位战士出征离开家乡时是杨柳依依的春天,而回来时已经是雨雪交加的冬天。)

    板书设计

    采薇(节选)

    对家乡和亲人热切思念,

    急切盼望重归故里与亲人团聚

    教学反思

    多媒体播放歌曲《关关雎鸠》,引出《诗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营造活泼欢快的学习氛围。

    关于小学古诗词教案 篇7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唐代诗人吕岩的诗《牧童》。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教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牧童》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第5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诗。本组教材以多彩的童年生活为专题展开,《牧童》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儿童晚归休憩图。全诗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的表达了牧童那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2.学情分析:

    那么,五年级学生对这首诗是一个怎样的认知情况?这首诗对他们最具吸引力的地方是什么呢?他们又想以怎样的方式来学习这首诗呢?

    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实际,我在课前对学生做了这样的调查:

    1.你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诗么?

    2.你认为学习这首诗的时候需要进行单独的识字学习吗?

    3.你会背这首诗么?

    4.你能大概说出这首诗的意思吗?

    5.你能从诗中体会到诗人的情感吗?

    调查中我发现:80的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诗,95的学生认为不需要进行单独的识字学习,70的学生会背这首诗,能大概说出这首诗意思的占30,能从诗中体会到诗人情感的只有极少数。

    根据学生的实际,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课程标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二、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古诗,感知古诗大意。

    2.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生活状态的向往。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妙。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生活状态的向往。。

    三、说教学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所以教学本首诗,我准备采用诵读法、重点字词剖析法、情景教学法、设景想象教学法来展开教学。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来创设情境,体现快乐读美文,轻松学古诗的教学理念,并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四、说教学过程

    具体教学过程从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一)欣赏音乐,走进《牧童》。

    课前,我先播放一首欢快的《田园之歌》让学生欣赏,并这样引导:是呀,美妙的音乐能带给人愉快的心情。其实,能带给人快乐的事有很多,比如今天能和大家一起学习我就感到很快乐,看到同学们端正的坐姿,甜美的微笑,我也很快乐。说说看,什么事使你感到快乐?小精灵儿童网站]

    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学生情趣高涨时,我顺势导入: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份快乐的心情走进唐代诗人吕岩的诗《牧童》。并板书课题:牧童

    这样,让教学在师生对话中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课堂教学也因为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

    (二)品读古诗,读出味道。

    诗词的美妙在于诵读。在指导学生诵读的过程中,我分这样三个层次进行:

    1.读正确。

    首先,我让学生初读整首诗,重点认读:铺、蓑、卧并指导写法。

    2.读出节奏。

    初读后,我告诉学生诗句本身就含有很强的音乐感,这就要求我们读的时候要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

    3.读出内涵。

    在学生读出节奏的基础上,我这样引导:诗词言情,诗词言志,诗词很多时候是一首歌,是一幅画。我想知道,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什么?

    (1)读出诗中所蕴含的画面。

    学生可能会说:我读出了诗中所蕴含的画面。我仿佛看到了草地、牧童、蓑衣、月光等,接着我引导学生想象景物的颜色和姿态,学生可能会说:

    ()的草()的笛声()的牧童()地躺着()的草场()的月光

    ()的晚风()的月夜

    如此,学生从单个词语入手,经过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使诗中的景、人、物变得鲜明生动起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连词成句,说出整首诗的意思,体现了学习的梯级,为下面的古诗理解降低了难度。

    (2)读出诗人愉快的心情

    为了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我追问,这是一个怎样的牧童?你能读出诗人什么心情?学生都能说出这是一个快乐,悠闲的小牧童。(板书:快乐悠闲)那么,你是怎么体会到作者愉快心情的呢?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牧童的快乐

    与悠闲呢?让学生品读诗句,从而发现景物描写最能反映作者的心情。原来,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时,我适时适度的引导学生高兴地诵读这首诗。

    这个环节我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让学生边读边思考,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从而解决教学重点。

    (三)走进诗境,感悟诗情。

    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我以你从诗的什么地方看到了这样快乐悠闲的牧童?一问,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引导。

    预设一:抓住铺想象画面,品味弄感受情趣。

    当学生说:从笛弄晚风三四声中看到了一个快乐的牧童时,我追问:是谁在吹笛子?在什么地方吹?此时,我适时播放音乐《牧笛笛子》,未见牧童,先闻其声,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从而真切地体会到了一个弄字所蕴含的情趣。

    接着,我运用画面再现情境,让学生感受牧场的辽阔,并对学生进行语言概括能力的训练:同学们,此刻你的眼前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诗中的哪一个词给了你这种平缓舒服的感觉?以此引领学生感受铺字用词的精妙。

    只有入境,才能悟情。本环节中,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运用画面与音乐再现情境,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

    美的画面,美的音乐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体验,使他们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得到了发展。

    预设二:想象卧月明,感悟诗中情。

    有的学生可能会说:从不脱蓑衣卧月明中感悟到了牧童的快乐与悠闲。我先出示课件:《牧童休憩图》给学生以感官上的体验,再引领学生回到诗句中,让学生找一找哪个词更能体现牧童的无拘无束?

    学生很快找到:不脱、卧这两个词。接着我引导学生体会:他为什么不脱蓑衣?他躺在一个怎样的地方?怎样躺?把卧换成坐或者立,行吗?这样,学生在交流中、反复品读中感悟到了牧童的无忧无虑与天真烂漫。

    这样,抓住重点字词品读品味,避免了古诗教学逐字逐句的串讲串问,突出了语文学科的特点,通过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感[内容来于Y-Y_课-件_园]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妙,从而真正学有所获。

    接着,我挖掘教材的留白处,开启学生想象的闸门:(音乐响)躺在柔柔的草地上,闻着青草的芳香,望着天上的明月,享受着晚风的抚摸。此时此刻,假如你是这位躺在草地上的牧童,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在美妙的遐想中,学生融入诗境,走进牧童的内心世界,由此抒发情怀,发表见解。此时,学生化牧童为自己,化自己为牧童,与诗中人产生了情感的共鸣。

    (四)探作者心,窥别样情。

    读诗,不仅要读出诗中画,还要读出诗中人。这对学生而言是学习古诗的一个很好的导向,是从一个层次到另一个层次的深入。为了很好地解决这一教学难点,我这样引导:同学们,快乐的心情是相通的。眼前的一切不仅令牧童陶醉,令我们大家陶醉,也令诗人吕岩陶醉。其实,吕岩喜欢牧童,还有另外的原因呢。此时我出示诗人吕岩的资料。

    让学生了解到了诗人向往远离喧嚣、悠闲自乐生活的原因后,我创设意境,学生配乐吟诵古诗。与诗人展开心灵的对话。

    这不仅是教学回归到古诗的本体,更是学生情感的回归与升华。进而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五)拓展延伸,背诵积累。

    学习古诗,就是要让学生在欣赏古诗的同时爱上古诗,所以在学生意犹未尽情犹未止时,我出示了一组以儿童生活为体裁的诗句让学生赏析。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桑茶坑道中

    宋杨万里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荫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诗句赏析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范成大)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高鼎)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胡令能)

    将本课的古诗辐射到其余相关诗句,真正做到课内外学习的有机融合。

    至此,我顺利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在教学中,我努力寻找人文精神与语言训练的契合点,通过各种形式的阅读训练,将学生带到情境中去感悟、去体验、去探究。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语文课堂中进行学习,体现了我创建和谐课堂的教学思想。

    五、说板书设计

    最后,说一下我的板书。这节课我设计的板书力求简洁明快,一目了然。快乐、悠闲二字彰显了诗人的内心情感。是教学内容的精华体现,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点睛之笔。

    附板书:

    牧童

    吕岩

    快乐悠闲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感谢您的聆听,欢迎批评指正。_

    关于小学古诗词教案 篇8

    课文精解与编排意图

    《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词,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应召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京口而作。末句感慨仕途多险,前途未测,表示的是再次赴京荣遇之际,对仕途没有足够信心之时,所有的乡情仕意。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抒情的思乡诗。

    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小事往往成为绝句的常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长相思》是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它是一首写景叙事抒情的词。

    王安石的乡愁是融于满目的春色之中,张籍的乡愁是肃杀的秋风引起,诗人纳兰性德所描写的关外将士的乡愁却是由北方的风雪勾起的。

    选编这三首诗词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通过几首诗词的对比体会,揣摩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情的;同时,积累古诗词,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厚实文化积淀。

    本文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品味诗句,背诵,积累语言上。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路点睛

    思路一:三首古诗词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一样的,但是表达的方法各异,《泊船瓜洲》是写景抒情,《秋思》则是叙事抒情,《长相思》则融写景与叙事于一体,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基于这个特点,可以在初读课文、理解内容之后,把三首诗词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教学。在体会相同感情的同时,感受语言的各自特点,揣摩表达方法的不同。

    思路二:按顺序一首一首地进行教学,要有导有放,以第一首诗为例,学习理解诗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二、三首诗则放手让学生自学,通过交流来理解诗意,通过讨论和教师的点拨来比较写法,通过诵读来积累语言。

    教学目标

    1.会读会写洛、榆、畔、帐,正确读写洛阳、榆关、湖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等方法理解诗词意思。

    4.在抓住景物、事例想象诗境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通过景物、事件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想诗境,悟诗情,背诵、默写,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泊船瓜洲》)

    学习提纲

    1.背诵一首思乡的古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泊船瓜洲》这首诗,注意间、数、重、还的正确读音。

    3.《泊船瓜洲》的意思是()。

    4.间的意思是();数重山的意思是();第一、二行诗的意思是()。

    5.绿的意思是();还的意思是();第三、四行诗的意思是()。

    6.诗集中集中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句子称为诗眼。默读诗句,勾出诗眼,想想: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思想感情。

    7.讨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又可以换成哪些词,与原句比较,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

    一、古典音乐创设古诗情境,背诵怀乡古诗词。

    二、明确古诗学习方法:解诗眼解词理句连意体情。

    三、初读课文,落实字词。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正音:间、数、重、还。

    四、自读自学学习提纲3.4.5题,理句连意,说说古诗大意。

    五、导读导悟重点、难点、疑点及诗眼,体会思想感情。

    1.质疑问难,解决难点、疑点。

    2.抓住诗眼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联系全诗想象意境,反复朗读,体会作者思念家乡之情。

    六、讨论绿又的准确、生动,领悟作者用景表达感情的表达方法。

    练习提纲

    1.背诵、默写古诗。

    2.合理想象,把《泊舟瓜洲》改写成300字左右的短文。

    3.积累一首思念家乡的古诗,说说诗句意思及表达的情感。

    七、改写古诗,积累古诗

    关于小学古诗词教案 篇9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人的代表作品。

    2、通过对古诗词分析鉴赏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

    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难点】

    1、全面领会并用恰当的语言准确概括诗词意境及所用的艺术手法。

    2、通过对古诗词分析鉴赏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诗意点与主问题】

    让学生在阅读中将诗词的情感体验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而陶冶情操,理解人性的丰富、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建构其精神生活的基本范式和人文底蕴。

    【教学策略与手段】

    涵咏、赏读、点拨、讲析相结合。

    【课前准备】PPT

    【教学流程】

    导入语设计:

    走进古典诗歌,就是走进了一个神奇的境界。在古典诗歌的清芬中,我们的前人会从一张张薄薄的书页中立起,踏着秦砖汉瓦,穿越唐山宋水,衣袂飘飘地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对古典作品的解读和鉴赏总是存在着一定的障碍。在我们眼中,古诗仿佛是一枚好吃的坚果,虽然我们知道那里面的果仁儿是有营养的,但我们却无法突破那坚硬的语言外壳。诗歌鉴赏真的就像大家想象的那么困难么? 是否有法可依?今天,我们以《山居秋暝》为例一起作个探讨。

    关于小学古诗词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本诗,背诵并默写本诗。

    2.通过注释理解词语,进而理解古诗的诗句意思。

    3.结合相关诗句,体会这首描写春天的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复习背诵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师:一年之计在于春。生活在严冬中的人们对春天总是有着强烈的企盼。是谁最先发现了春的踪迹李白说是柳树,于是李白这样写道: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苏东坡说是鸭子,他则这样写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毛泽东说是飞雪,他写下了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这其实都是诗人们以独特的眼光观察和描写到的春天到来的迹象。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唐代诗歌,看一看诗人韩愈是怎样发现春天的特点的。(板书课题)

    3.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韩愈的诗奇崛雄伟,力求清新精辟,想象奇特,风格自成一派。后世有以文为诗之评。

    二、初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读诗。

    教师指导学习:重点讲解呈(chnɡ)和酥(sū)字的读音。

    2.教师范读。

    3.让学生结成小组,对照注释,利用三到五分钟理解重点字词意思。

    4.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

    呈:恭敬地送上。

    天街:京城街道。

    绝胜:远远胜过。

    烟柳:形容绿柳成荫,望去如同烟雾笼罩的样子。

    皇都:指京城长安。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小组合作诵读和探究诗歌,说一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这首诗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描写了长安初春小雨的优美景色,写景清丽,表达了诗人对早春美景的喜爱之情。)

    2.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春天。天街小雨润如酥最是一年春好处。)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理解诗的第一、二句。

    (1)学生借助预习,理解天街润如酥。(天街:京城街道。润如酥:形容春雨滋润细腻。酥:酥油。)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诗的第一、二句所描写的景象。

    (3)教师归纳小结这两句诗的大意。(初春的小雨落在京城的街道上,犹如酥油一样滋润细腻,绿茸茸的细草,远看有青青的颜色,走近却看不出草的颜色了。)

    (4)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诗写出了早春草色的什么特点(写出了早春草色极淡极少、似有似无的特点。)

    2.理解本诗的三、四句。

    (1)理解绝胜的意思。(绝胜:远远胜过。)

    (2)师生共同交流第三、四句诗的大意。(正是一年中景色最美的早春时候,远远胜过京城杨柳成荫的暮春景色。)

    (3)绝胜烟柳满皇都这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对比)

    3.引导学生朗读全诗。

    (1)展示体现本诗意境的教学挂图,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学生看图听教师朗诵。

    (2)学生自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用自己的话简述全诗大意。

    (3)抽学生单个朗读,教师对学生的朗读相应作指导。

    (4)让全班学生闭眼想象全诗所描写的画面,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4.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诗人抓住了哪些景物描摹出早春特有的景致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小雨、小草。表达了诗人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

    (2)这首诗将早春草色与什么作对比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好在哪里

    (这首诗将早春草色与满城烟柳作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早春美景的喜爱之情,能给读者无穷的美感和趣味。)

    (3)引导学生带着赞美、喜爱的感情,吟诵全诗。

    五、总结诗歌,拓展延伸。

    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写出了早春的美丽景象,呈现给我们无尽的美感。指导学生搜集整理一些关于春的写景的诗词名句。

    板书设计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如酥

    草色遥看无

    最是春好处

    绝胜皇都

    教学反思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是一首写景诗,赞美了当时京城长安的早春微雨时的优美景色。指导学生学此诗的关键在于领悟早春二字。而早春景象,是由诗的前两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来体现的,应将此作为教学的重点。

    关于小学古诗词教案 篇11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唐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的生平。

    3.收集思乡的古诗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呢?

    2.是呀,从古到今,月亮总是让人情不自禁思念家乡,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关于月亮的诗。

    3.揭示课题: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板书课题。了解“泊”字字义,选择正确读音。)

    交流资料,了解诗人

    课前,你收集了诗人的哪些资料,请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

    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指名读诗,全班读,注意读准字音。

    2.自己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3.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说说你最欣赏诗中哪一句。

    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刚才同学们说得最多的就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出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2.请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生机盎然的春天的样子。现在请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在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景色呢?畅所欲言。

    4.同桌互读,练说。

    5.指数名学生说。

    6.小结:

    你们的回答真精彩!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简短的同一个语句在不同的人的脑海中勾勒出不同的画面。

    7.请你用朗读把你脑海中勾勒的画面读出来。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草长莺飞、满目新绿的春天,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还能让你有更深入的理解。

    9.指名说,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10.关于“绿”字还有一个故事,引导阅读“资料袋”。了解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1.看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触呢?

    12.小结:

    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一个字修改十多次,我们在习作中难道不该反复修改吗?记住:文章是改出来的。

    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这么美的春色,谁不流连忘返呢?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其间了吗?

    2.诗人想干什么?家乡在哪儿?引导学生从课题和诗句一、二行处理解。

    3.请你在教室的地图上找找它们的位置吧。再好好读古诗。

    4.学生上台指地名,然后简介王安石把南京称为故乡的原因。

    5.你从哪里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家乡呢?

    6.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

    7.感情朗读。

    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漂泊在异乡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眷恋啊!让我们一起来感情朗读这首诗吧。

    2.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回顾内容,谈话入题

    古诗《泊船瓜洲》让我们体会到了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的千般惆怅?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呢?

    初读古诗,整体感受

    1.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正确、流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弄清不懂的.词。

    2.指几名学生读,正音。

    3.看看诗词题目,你发现了什么?

    4.同样的思乡之情,但表达却不相同。和你的伙伴好好读诗,看看诗人们是怎么表达的?

    5.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读。

    品读诗句,领悟感情

    1.诗人那浓浓的乡情,藏在哪些诗句中呢:读,勾画。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惆怅满怀的感觉。

    6.诗中诗人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

    7.小组内交流: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

    8.引读“意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提示:头脑中想象情景)

    9.这一次又一次的想写信、封信、拆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的挂念。

    10.感情朗读。

    11.王安石见月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藏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12.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13.全班交流,师引导体会“风一更……无此声”。

    入情入境,深情朗诵

    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也就不同。我们在朗读这些诗词时,一定要想象画面,要用心体会他们的感情。让我们再一起朗诵这感人的诗词吧。

    找寻规律,识记生字

    精选阅读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的知识点

    1独坐敬亭山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被称为“诗仙”。主要作品有《蜀道难》《梦游天姥(mǔ)吟留别》《将(qiānɡ)进酒》《古风》《李太白集》等。

    相关背景: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尝尽世态炎凉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主要内容: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状眼前之景,流露出孤独之感。天上众多的鸟儿高飞远去,无影无踪了;连仅有的一片孤云也不肯稍驻片刻,独自远远地飘走了,山中显得格外幽静。在诗人看来,世间万物都厌弃他,离他而去。“尽”“孤”“独”“闲”等词,表现了诗人强烈的孤独感。这正是封建社会中许许多多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压抑的士大夫所共有的精神面貌。

    三、四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自己。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两不厌”,表现了诗人与敬亭山感情上的投契。“只有”,并不意味着太少,而是一种“人生得一知已足矣”的骄傲与满足。

    2望洞庭

    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唐代哲学家、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他与柳宗元、白居易交游、唱和,并称为“刘柳”与“刘白”。白居易称他为“诗豪”,清人王夫之称他为“小诗之圣”。

    主要作品有《乌衣巷》《秋词》《竹枝词》《浪淘沙》等。

    相关背景:诗人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间年去来洞庭湖,据文献可靠的约有六次。说的是明月当空的夜晚,诗人刘禹锡经过洞庭湖,写下了所见的美景,作者观望洞庭湖的景色的角度刚好把洞庭湖的美景尽收眼底,抓住了最美丽的湖光山色。

    主要内容: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3忆江南

    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人,后迁居下邽。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的诗风格平易清新,质朴自然,常以揭发当时政治上的黑暗现象和人民的痛苦生活为题材。主要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等。

    相关背景: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这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主要内容:此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同时,唯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结句“能不忆江南”,并与之相关阖。次句“风景旧曾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这就既落实了“好”字,又照应了“忆”字,不失为勾通一篇意脉的精彩笔墨。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篇末,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把读者带入余情摇漾的境界中。

    最新小学数学教案设计(通用11篇)


    圣人无常师。每个老师都需要仔细规划教案课件。教案体现着教师的教学风格。一份优质的教案需要我们借鉴模板嘛?以下是教师范文大全编辑收集整理的“最新小学数学教案设计”,请阅读后分享你的朋友!

    最新小学数学教案设计 篇1

    比例的基本性质和解比例-小学数学教案设计及意图

    这是我上周五的一节公开课,听课老师对本节课评价都很高。现整理出来,供大家评议,多提宝贵意见。

    学案(预习提纲)

    1.在比例里,两个外项与两个内项之间有什么关系?

    (请从和、差、积、商这几个方面研究。)

    2、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3、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用途?

    4、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为什么?

    6:3和8:50.2:2.5和4:50

    5、试解下列比例。

    5:8=x:160.2:7=1.5:x

    6、什么叫做解比例?想一想,解比例的步骤是什么?

    教案

    教学内容:p67~68页比例的基本性质和解比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学会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交流、尝试练习,提高学生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一、导语。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齐读课题。很显然,这节课有两块内容,一块是比例的基本性质,另一块是解比例。

    师:这两个概念已经由咱班的小书法家板书在了黑板上,谢谢吴炳蔚同学。那咱们一起读一下吧。

    生:(齐读概念)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已经进行了充分的预习,因此,授课内容不用再掖着藏着,新课中的概念提前让学生板书在了黑板上。老师一上课,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目的是让学生在最佳的学习状态下学习新知。】

    二、预习汇报。

    1、比例的基本性质。

    (1)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这一概念。

    师:我们先来研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对于这个概念,你是怎样理解的?谁能上来给大家说一说,可以可边批注边说?

    生1:在比例里,是两个外向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不是两个外向的和、差、商和两个内项的和、差、商……

    师:他能抓住句子中的关键字词来进行解读,厉害!谁还想说?

    生2:是两个外向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不是大于或小于……

    最新小学数学教案设计 篇2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

    活动目标:

    1、试看平面示意图,运用已有的数经验,寻找相应的座位。

    2、体验模拟小课堂的乐趣,乐意细心观察、认真思考。

    活动准备:

    座位表PPT、有数字的胸饰、题卡等。

    活动过程:

    一、说说小学课堂

    1、小朋友,我们都去参观过小学,说说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主要说说与幼儿园不一样的地方。

    2、小学生会上哪些课呢?

    3、小结:小学的生活和幼儿园很不一样,小学有不同的课,不同的课堂。

    二、看试题找座位

    导语:小朋友就快入小学了,今天我们来玩一个模拟小学生课堂的游戏。谁来说说什么叫模拟?

    1、猜测:小学生的课堂就在那里,等会儿我们要找座位坐下来,哪张椅子是你的呢,与你胸前挂着的数字有关系,猜猜怎么找?

    2、交代要求找座位:看清自己胸前的座位号,这是式题的答案,找到贴有相应式题的椅子,就找到了自己的座位。

    3、检验:幼儿一个个开火车念算式及答案,教师验证。

    4、提问:这种弯弯月亮型的座位,小学生也坐吗?可能在上什么课?(音乐课)

    5、谁愿意来当音乐老师,带着小朋友一起来唱一首好听的歌?(请一幼儿)

    三、看图示找座位

    (一)图示一

    导语:音乐课上完,要上数学课了,数学课怎么坐呢?一起来看看这张座位表。

    1、 出示座位表:这次座位是怎么排的?(排成了四排,每排四个人)用你胸前的座位号找一找,想想,你会坐在哪一排的哪一个座位上?(请一幼儿说说你是怎样找到这个座位的)

    2、 交代任务:根据座位表,先计算相应的式题,找到自己的位置,再把椅子搬到相应的位置。

    3、 师:好了,都坐好了,可以开始上课了,谁想来当数学老师的,出几道加减运算题考考大家。

    4、 小结:在小学里,不同的课可能有不同的座位,刚才我们坐成了四列队,除了要算对题,还要看清座位表,分清前后左右,才能正确找到座位。

    (二)图示二

    1、提问:

    (1)这里还有一张座位表,和前一张座位表有什么不同?这样分成小组的座位可能在上什么课?(讨论课、绘画课、手工课等等)

    (2)1号桌是活动室里哪张桌子?2号3号4号桌呢?(请几名幼儿帮相应的数字放过去)(教师指黑板)这是什么?有什么用?我们的黑板在哪里?

    2、找座位:看着这张座位表,能找到自己的座位吗?

    3、共享交流:提问:你是怎么找到座位的?

    4、小结:要找到座位除了算式题要算对,方向也不能搞错。要成为一名小学生,学会观察和思考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最新小学数学教案设计 篇3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土地面积单位

    教学内容:认识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

    教学目标:

    1、借助具体情境,认识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体验1公顷、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2、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具体的情境和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观察、估计和相互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知道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教学难点:体验1公顷、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教具准备:课件、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同学们,小明邀请小朋友到他的新家参观,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出示情境图。

    观察图画,说说在图画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想一想:1公顷有多大?

    学生根据自己在生活中的经验说一说。

    【设计意图:具体的情境导入,让学生借助生活中的经验先说一说对公顷的认识,了解学生的已知经验基础,为下面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打下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探究学习。

    1、认识公顷。

    (1)课件出示: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

    学生算一算:边长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列式:100×100=10000平方米

    板书:1公顷=10000平方米

    (2)想一想,说一说:1公顷有多大?

    学生相互说说。

    课件出示:100米长的跑道。

    教师:这是100米长的跑道,这样的四条跑道围起来的面积就是1公顷。

    出示:教学楼图片。我们的教学楼占地面积大约500平方米,这样的20幢楼房共占地1公顷。

    教师:我们的教室面积大约是50平方米,想一想:大约多少个这样的教室面积是1公顷?

    学生说一说自己理解的1公顷有多大。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计算明白公顷和平方米之间的关系,利于学生对公顷的认识。借助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进一步的感知、感受1公顷的大小,形成面积单位公顷的表象。】

    (3)生活中“公顷”。

    出示图片、文字:

    世界文化遗产——南京明孝陵占地面积大约是170公顷

    美丽的台湾日月潭面积大约是827公顷

    北京中华世纪坛占地面积大约是4.5公顷

    xx年,我国森林面积达到1.755亿公顷

    最新小学数学教案设计 篇4

    十几减8

    教学内容:课本P1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掌握十几减9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十几减8的方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的关系计算十几减8,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做减法的思考方法。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自主观察探索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自主探索十几减8的方法

    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圆片13个,表示虚线用的毛线一条。

    教学过程:

    一、基本技能训练:

    1、看卡片写得数,做完集体订正

    (1)8+3=8+7=8+4=8+6=

    8+5=8+8=8+9=8+10=

    (2)13-9=16-9=12-9=11-9=

    15-9=18-9=17-9=14-9=

    2、说说“14-9”的计算过程

    3、出示:

    8+()=128+()=14

    12-8=()14-8=()

    8+()=158+()=17

    15-8=()17-8=()

    二、探索交流:

    搽掉减法算式让学生观察。

    这里12、15、14、17、都减一个什么数?

    今天就是希望大家能自己找到十几减8的计算方法。

    1.观察主题图:

    四人小组观察主题图,然后提出问题解答。

    2.想想刚才你是怎么算十几减8的?

    用小圆片代替金鱼摆一摆。

    然后把你方法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3.交流汇报算法

    三、自主巩固练习:

    1、可以边摆边算。

    完成P15做一做第1题

    学生上黑板边摆边算。说自己的计算过程。

    2、独立用自己的方法计算第2题。

    集体订正。

    四.基本技能训练:

    1、听算训练。

    2、口算20题。

    十几减8的巩固练习

    教学内容:练习三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做减想加的计算方法,提高十几减8的计算正确率。

    2、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

    教具准备:口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承上启下:

    先填()里的数,再计算(指定学生上台练习)

    看卡片说出得数,并说出计算过程。

    12-8=16-8=13-8=17-8=

    14-8=11-8=16-8=17-9=

    二、练习:

    1、游戏!

    找凳子,学生手哪算式卡片找到有合适数字的凳子坐下,每组派代表上来比一比哪组又对又快。

    2、找朋友游戏。

    三四组发算式一二组发数字卡片

    互相找朋友。

    3、完成16页第1,2题

    先提出问题再列算式解答。

    4、第3题

    开火车完成。

    5、独立完成课本练习

    第5——8题

    三、课堂作业:

    四、基础训练:

    1、口算

    2、听算练习。

    最新小学数学教案设计 篇5

    学生课前对一些特殊的四边形,如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等有一定了解和感性认识,学生通过归纳总结可以得出四边形的普遍特征。

    教学目标:

    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了解四边形的特点,并能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2、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

    3、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精神和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找出四边形特点。和能够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难点掌握长、正方形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同学们发现了吗?我们的校园越来越美了。有花有草,还有各式各样的石头,这样的校园你们喜欢吗?光明小学的校园也很美,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出示主题图)

    2、仔细观察,你能发现哪些图形?

    3、大家观察得真仔细!找到了那么多的图形。有圆形、三角形,还有不少的四边形。听说过四边形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和它交交朋友。(板书:认识四边形)

    (一)预设学生行为

    学生观察,发现三角形、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和一些不认识的图形(四边形)

    二、初步感知,发现特征

    1、初步感知

    其实,刚才大家已经找到了很多四边形(课件出示)。

    试着说一说,你想象中的四边形是什么样子的?

    2、四边形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请你找出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课件出示)

    重点判断:是不是四边形。

    3、现在你能说一下,四边形有什么特点吗?

    4、考考你:判断老师手里拿着的图形是不是四边形。

    强调:只要有四条直的边和四个角,这个图形就是四边形。

    (二)预设学生行为

    学生初步概括:四条边,四个角等等

    再次概括:有四条直直的边,有四个角。

    学生判断并说出理由。

    三、感受四边形

    找找看,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的。

    (三)预设学生行为

    书本的表面,红旗的表面等等。

    四、四边形的分类

    1、四边形是一个大家族,不同形状的它们有着共同的特点,也有一定的区别。(课件出示六种四边形)你能把它们按一定的标准分分类?先想想你打算怎样分?小组成员互相交流交流,并统一意见。

    提示:你可以用三角板的直角去比一比这些四边形的角;你还可以用尺子去量一量这些四边形的边……

    2、刚才大家在分类的时候,很多同学把两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分在了一类,说明它们是很特殊的,那么到底特殊在哪里呢?

    我们可以用三角板来量量角,也可以用对折的方法来比一比边。

    3、课件演示,得出结论。

    (四)预设学生行为

    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小组上台展示,并说说分类标准。

    1、按是不是直角分两类

    ①四个角都是直角的

    ②不是四个角都是直角的

    2、按边的长度关系分

    (1)①四条边都相等

    ②对边相等

    ③四条边都不相等

    (2)①对边相等的

    ②对边不相等的

    ……

    学生试着说特征:四个角都是直角……

    学生操作。

    五、巩固拓展

    1、小猴子吃桃子(课件)

    2、画一画

    画一个任意四边形。

    画一个四个角都是直角并且对边相等的四边形。

    画一个对边相等,但没有直角的四边形。你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下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它。

    (五)预设学生行为

    在练习本上画一画。

    最新小学数学教案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认识自然数。

    2. 认识自然数的6种含义。

    3. 能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来认识自然数,及自然数的一些含义。

    教学重难点:

    认识自然数的6种含义。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看图编题。

    出示图片、学生编题

    小结:自然数0、1、2、3、4、5 等,可以表示物体的个数。

    二、揭示课题

    认识自然

    三、新课探索

    (一)探究一:自然数

    1.数苹果,看个数。

    (1)出示:1个苹果。

    提问:现在你看到了什么?

    回答:1个苹果。

    (板书:1)

    (2)逐步的一个一个添加苹果。

    提问:现在有多少只苹果?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成:1、2、3、4、5„„

    提问:这里的1、2、3、4、5„„表示什么?

    回答:苹果的个数。

    (板书:表示个数)

    2. 找名次,看序数。

    (1)出示:刘翔110米栏比赛后的领奖的情景

    提问:谁得了冠军?冠军还可以怎么表示呢?

    回答:第1名。

    (板书:1)

    提问:那亚军和季军又可以怎样表示?

    (板书:2、3)

    (2)提问:这里的1、2、3表示什么?

    回答:表示比赛的名次。

    小结:比赛的名次是一种有序的排列。1、2、3也可以表示这样的序数

    板书:表示序数

    3.小结:像1、2、3„„这些用来表示计数编序的数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们被称为自然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深入地了解自然数。

    (出示课题:自然数)

    4.认识自然数。

    (1)提问:谁能说说看你在平时生活中的哪些情况下可以用自然数表示?

    (2)学生举例回答

    (3)小结:所以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数叫做自然数。

    (二)探究二:自然数所表示的6种含义

    1.自学。

    2.交流反馈。

    学生逐步归纳自然数的6种含义。

    3.小结。

    ①表示序数——如第3个。

    ②表示个数——如3个。

    ③表示代码——如:邮政编码中的3,3号运动员等。

    ④表示量数——如:“多长?多大?多重?”。

    ⑤表示计算结果——如:2+1=3。

    ⑥表示重复计算的次数——如:2重复加3次:2+2+2=3×2=6 2重复乘3次:2×2×2=23=8 ㈢

    探究三:“0”的认识

    1.提问:“0”是自然数吗?说说你的理由。

    (1)学生介绍说理。

    (2)小结:从历看,国内外数学界对于0是不是自然数历来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0是自然数,另一种认为0不是自然数。建国以来,我国的中小学教材一直规定自然数不包括0。目前,国外的数学界大部分都规定0是自然数。为了方便于国际交流,199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3100-3102-93)《量和单位》(11-2.9)第311页,规定自然数包括0。所以在近几年进行的中小学数学教材修订中,教材研究编写人员根据上述国家标准进行了修改。即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

    (3)自然数:表示物体个数的数0、1、2、3、4、5、6、„„叫自然数,简单说就是大于等于零的整数。

    (4)板书:0是自然数。

    2.提问:有比“0”更小的自然数吗?

    (1)回答:“0”是最小的自然数。

    (2)提问:的自然数会是几?

    (3)回答:没有的自然数。

    (4)板书: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的自然数。

    3.小结。

    0是自然数中最小的一个。0加1得1,1加1得2 ,2加1得3,„„这样继续下去可以得到任意一个自然数。而从自然数的排列顺序可知,后面一个自然数比前面一个自然数多1。因此,任何一个自然数都是由若干个1合并而成,所以1是自然数的单位。0可以看成是由0个1组成的自然数。自然数由0开始,一个接一个,组成一个无穷集合。如果把任意一个自然数用字母n表示,那接在这个自然数后面的一个自然数可以表示成“n+1”。

    板书:每个自然数都只有一个自然数接在它的后面。自然数n的后一个自然数是“n+1”。

    四、课内练习

    1. 找出下面哪些是自然数。

    18 100.01 0 10000000 -9

    2.判断。

    (1)从1开始的表示物体个数的数叫自然数。( )

    (2)大于或等于0的整数都是自然数。( )

    (3)没有的自然数,也没有最小的自然数。( )

    (4)接在自然数18后面的自然数只有1 个。( )

    (5)在4.2和8.5之间有4个数。( )

    3. 有三个连续的自然数,中间的一个数可以表示为(a —1),那么另外两个自然数可以表示为( )和( )。

    五、本课小结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自然数有哪些深入地了解呢?

    1.0是自然数。

    2.每个自然数都只有一个自然数接在它的后面。自然数n的后一个自然数是“n+1”。

    3.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的自然数。

    六、课后作业

    找找身边的自然数,说一说它所表示的含义。

    最新小学数学教案设计 篇7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初步感知两个或三个物体之间的高矮,体会高矮的相对性,渗透帮助他人的教育。

    二、教学流程设计:

    1、图片出示,创设情景

    长颈鹿和大象谁高谁矮?

    (1)学生独立观察,思考问题。

    (2)同桌交流。

    (3)全班反馈。

    2、选用哪个钉子好?

    (根据生活经验,厚的木版用长一些的钉子,薄一点的木板用短一点的钉子。)

    3、哪跟绳子最长,哪根最短?

    (图略)

    说一说,比较的方法以及理由。

    4、拓展练习

    汽车能否从桥下通过?

    (1)学生独立观察,思考问题。

    (2)同桌交流。

    (3)全班反馈。

    5、比较站在不同高度上的小兔子的高矮。

    (1)学生观察,

    (2)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

    注意让学生说说比较高矮时要注意什么?(同一个起点)

    5、从短到长依次排起来。

    这题的比较方法可以是数方格的方法。

    (1)学生观察,

    (2)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

    三、教学反思:学生对高矮和长短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上课的效果比较明显,比较小兔这一环节容易出错。

    最新小学数学教案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总结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体验到互相帮助的乐趣。

    教法、学法

    围绕以上这三个教学目标,确定教法学法如下:

    根据新课标大纲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以启发式为指导思想,以直观演示法、引导发现法、讨论法为辅,以讲、扶、放的形式进行教学,使学生的各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根据学法指导的自主性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根据学法指导的差异性原则,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类指导。

    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激趣引入。首先,我给学生播放动画片西游记《猴哥》的主题曲,同时出示4幅图片设置悬念,小数点移动与金箍棒的长短有什么关系?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从而引出本节课教学内容:小数点移动 。接着我让学生猜想一下,小数点向右移动,小数的大小会引起什么变化呢?我鼓励学生大敢猜想,使学生对探究规律产生浓厚的兴趣,再次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2、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是一节课的关键环节。为了分散难点,我安排三个层次:

    (1)给学生明确的探究指向:0.09米与0.009米相比,小数点向哪边移动?移动了几位?小数的大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小组合作,自主探究0.9米、9米与0.009米相比,小数点的移动情况与小数大小的变化情况。让学生说出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这个数就扩大到原来的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这个数就扩大到原来的10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这个数就扩大到原来的1000倍。(有了上一环节的教学,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方向十分明了,这时可考虑到提问的广度。)

    (3)既然知道了小数点向右移动的规律,那你会联想到什么?小数点向左移动又有什么规律呢?让学生自己设疑,想到了小数点也可以向左移动,而移动的位置与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情况完全放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再次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得出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这个数就缩小到原来的1/10,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这个数就缩小到原来的1/100,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这个数就缩小到原来的1/1000。(有了前面规律的认识,这一环节学生能比较快速的解决问题。)在这环节,我让学生们不同的思维火花得以闪现,再通过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互教互学互长。

    3、运用新知,解决问题,巩固规律。

    我们发现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我们能用这个规律解决我们碰见的数学问题吗?

    说明:第一个练习通过学生的做,巩固本课的新知;第二个练习带有一定的拓展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第三题让学生体会小数在生活中的运用。

    4、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这时学生畅所欲言,很兴奋地向老师表达自己在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学到了小数点位置移动的规律,能应用这一规律进行小数乘以或者除以10、100、1000的口算,并能用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也为之后学习小数乘法和除法打下基础。

    最新小学数学教案设计 篇9

    一、 教学内容

    《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80--81页,练习十四第1、2、4、5、6题。

    二、 教材分析

    在小学阶段已学习了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复习,加法是在计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连续性计数,是最基本的运算。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也是加法的还原。乘法又是加法的发展,是求相同加数加法的简便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也是乘法的还原,它是减法的发展,是求相同减数的减法的简便运算。分数与百分数的运算与整数运算完全相同。

    三、 学情分析

    加强整理和复习的系统性,使所学知识结构化,是“整理与复习”单元教学的首要任务。复习时,应充分利用教材的留白,发挥学生参与知识整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注意查漏补缺,加强练习的针对性、有效性。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意义以及它们的计算法则;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掌握整数、小数四则运算的计算方法,梳理整数小数四则运算之间的内 在联系,沟通与四则混合运算、简算的关系。

    2.能正确地进行整数小数四则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检查的好习惯。

    五、教学重点

    体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六、教学准备

    课件 小卷子

    七、教学过程

    同学们,我们今天上一节有关计算的复习课。请你看小卷子完成第一题: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结果。把这几道题按自己的想法分类。

    530+380= 83-57=16×50= 96÷8=0.37+1.6= 1-0.74=0.25×4=3.2×0.4= 8.4÷0.7= (加减乘除、整小分)出示表格:课题:整数小数的计算 动画:各种运算意义

    我们前面已经学习了整数小数的四则计算,这节课来看看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一)整数加减法

    计算并验算4325+385=(学生板演)

    师:进行整数加减法计算应做到什么?(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满十向前一位 进1)(不够减向前一位借1)

    为什么强调相同数位对齐?

    (二)小数加减法

    请你把这道题改编成一道小数加法题。

    出现:43.25+38.5=81.7543.25+3.85=47.1 43.25+38.5=81.75 强调:小数点对齐问题,小数末尾有0的问题。

    选择一题由学生验算,解决小数减法的问题。(计算方法) 强调:

    1.减法与加法的关系(逆运算)

    2.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联系与区别

    (三)整数乘除法

    出示:102×37= 3774÷37=请你选择一道题完成。 这两道题你是怎么算的?(自己的话说方法) 观察发现除法与乘法的关系。(逆运算)

    (四)小数乘除法

    以小组为单位,把102×37改编成小数乘法计算,看你能写出多少道,并迅速写出答案,不写竖式。 我们可以写出多少个?(无数个) 展示学生成果。(小结方法) 强调:补0占位的问题。

    (1)47.5+7.65=73.06-3.96=

    (2)32.5÷0.25=1.2×750= (集体订正,反馈。)

    最新小学数学教案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学会推算出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过的时间。

    2.进一步感知和体验时间,逐步建立时间观念。

    教学重点:学会推算出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过的时间。

    教学难点:推算出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过的时间。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24时计时法,你能说说什么是24时计时法吗?

    学生回顾24时计时法。

    出示教材第53页的节目预告表,并提问:你能把这些时刻改成普通计时法吗?

    指名汇报后引入课题:这是我们上节课学习的24时计时法,24时计时法还能帮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很多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学习新的知识。

    二、交流共享

    1.计算整时到整时经过的时间。

    (1)出示例4,提出问题。

    提问:这张预告表上的节目你喜欢吗?最喜欢哪一个节目?根据你的观察,你觉得哪个节目播放的时间会长一些?你是怎么想的?

    引导:播放的时间是这个节目从开始到下个节目开始的时间,《动画剧场》从什么时候开始?(14:00)什么时候结束?(16:00)一共播放了多长时间?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在小组里交流算法。

    师:钟面上是从2:00到3:00经过几小时?(1小时)从3:00到4:00经过几小时?(1小时)一共就是经过几个小时?(2小时)

    指名上台拨一拨,并让学生尝试画线段图表示。

    提示:画线段图时只要画出经过的时间的开始和结束部分。

    明确:从14:00到16:00经过的时间,还可以用减法计算,根据“结束时刻-开始时刻=经过的时间”可算出播放时间。

    16-14=2(时)

    2.计算非整时经过的时间。

    谈话:刚才我们计算了《动画剧场》播放的时间,现在我们再来算一算《智慧树》播放的时间。(出示教材第53页“试一试”问题)仔细观察,《智慧树》从什么时刻开始播出,什么时刻结束?(8:10播出,8:40结束)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组织学生集体讨论,教师结合学生的思路,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

    出示线段图:说说线段图的起点和终点。

    追问:8:10应该怎样表示?中间的这段线应该平均分成几份?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开始时8:10,应该把8时和9时这一段平均分成6份,表示60分钟。

    教师演示从8:10到8:40,用不同颜色的线段表示出来。

    提问:现在你能计算从8:10到8:40这段时间有多长吗?

    学生计算,指名汇报,说说计算方法,教师板书:40-10=30(分)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54页“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情境图,提问:根据这个情境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提出问题:这个图书室每天的借书时间有多长?应如何解答?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在小组内交流算法。

    引导:先分别算出两个时段的时间,再把两段的时间相加,就是每天借书的时间。

    用减法算:13-12=1(时)17-15=2(时)1+2=3(时)

    2.完成教材第54页“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题目,指导学生看题,理解题意。让学生具体说说题中有哪几个商店,它们的营业时间分别是怎样安排的。

    提问:算一算每个商店每天各营业多少小时?哪个商店的营业时间长?

    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解答,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的做题情况。鼓励学生勇敢表达自己的解题思路,最后师生共讲评。

    3.完成教材第54页“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题目,学生读题,指名说说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

    提问:能直接用下午5时减上午9时吗?怎么办?你能用线段图表示出来吗?

    学生交流讨论,进行画图,教师巡视指导。

    小结:如果两个时刻不在同一时段,可以将普通计时法时间转换成24时计时法再计算。

    4.完成教材第54页“想想做做”第5题。

    (1)引导:小明是几时睡觉的?什么时候起床的?这个时间从第一天晚上的8时跨越到第二天的早上的6时。能不能用我们之前学习的方法计算?应该怎样计算?

    (2)指名交流,让学生口述计算过程。

    学生可能会用以下计算方法:

    方法一:先想第一天24时前睡了多少小时,再和第二天睡觉的时间加起来,即24-20=4(时),4+6=10(时)。

    方法二:先想晚上8时到第二天上午8时经过了12小时,再减去2小时,即12-2=10(时)。

    学生可能还有其他的计算方法,只要合理,教师都要给予肯定。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最新小学数学教案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在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基础上,能运用公式解决有关实际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 解。

    2.培养学生观察、实践能力。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结合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的知识

    教学理念:

    1.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2.学生动手实践,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教学设计:

    一 回顾旧知:

    1.圆锥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S、h各表示什么?

    2.求圆锥的体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3.还知道哪些条件也能计算出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

    投影出示:

    (1)S = 10,h = 6 V = ?

    (2)r = 3,h = 10 V = ?

    (3)V = 9.42,h = 3 S = ?

    二 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投影出示例2:一堆小麦图)师:有这样一堆小麦,你知道它的体积是多少吗? 怎么办呢?

    2.这些数据都是可以测量的。现在给你数据:高为1.2米,底面直径为4米

    (1)麦堆的底面积:__________________

    (2)麦堆的体积:____________________

    3.知道了体积,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重能知道吗?(每立方米小麦约735千克)(得 数保留整千克数)

    4.一个圆锥形沙堆,占地面积为3.14平方米,高1.5米。(1)沙堆的体积是多少平方 米?(2)如果每立方米沙约重1.6吨,这些沙子共重多少吨?(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5.用一根底面直径2分米,高10分米的圆柱体木料,削成一个的圆锥,要削去多 少立方分米的木料?

    (1)(出示图)什么情况下削出的圆锥是的?为什么?

    (2)削去的木料占原来木料的几分之几?

    (3)如果这是一块长4分米,宽2分米,高1分米的长方体木料,又在什么情况下削出 的圆锥是的呢?

    三 综合练习

    1.一个圆柱的底面积为81平方厘米,高12厘米,和它等体积等底的圆锥高为( )厘米;和它等体积等高的圆锥的底面积为( )厘米。

    2.将一个体积为16立方分米的圆锥形容器盛满水,倒入一个底面积为10平方分米的 圆柱体容器中,水面的高度是( )分米

    3.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的体积相等,如果圆柱的高是圆锥的4/5,那么圆柱的底面积是 圆锥的几分之几?

    关于小学数学位置的教案(通用9篇)


    教师范文大全内容专辑推荐:“小学数学教案”,敬请浏览。

    老师会根据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成教案课件,所以在写的时候老师们就要花点时间咯。要知道老师写好教案课件,也会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水平。为使用时更加方便,下面是编辑整理的“关于小学数学位置的教案”,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小学数学位置的教案 篇1

    教学内容: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教学目的:

    1.理解并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通过观察、操作、概括、总结,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3.教育学生养成细致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在总结、归纳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学难点:熟练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师:今天老师要给同学们讲一个关于小数点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小数点的悲剧》。有一著名宇航员独自驾驶连萌一号在太空中作业,当他圆满完成任务返航途中,突然飞船发生了不可解决的故障,原因是由于检查员的疏忽,在输入一个重要数据时,把这个数据中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了一位。在人生最后两个小时里,这位勇敢的宇航员没有悲伤,而是坚持工作着.最后他在与女儿诀别时说:我要告诉你,我亲爱的女儿,我也要告诉全世界的小朋友,一定要认真对待学习中每一个数,每一个小数点,不要再让小数点的悲剧发生了!这位宇航员和连萌一号就这样消失了。同学们,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为什么会造成这么严重的损失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小数点位置移动会引起小数怎样的变化。

    二、教学新课:

    1、探究规律:

    (1)师:大家想想一个小数中小数点的位置会怎样移动?

    (小数点向左移动,或者向右移动)

    师板书:向左移动.向右移动

    (2)师:小数点向右移动后,原来的小数怎样了?(板书:大)

    小数点向左移动呢?(板书:小)

    这个变化有没有规律呢?

    下面就请同学们分组来研究小数点位置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关于小学数学位置的教案 篇2

    教学内容:例2、例3及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2、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过程:

    一、复习:

    1、汇报课外认方向的情况。

    2、说说教室和校园的东西南北各有什么。

    3、玩认方向的游戏。

    二、新课:

    (一)例2:

    1、观察第3页的校园图,你能画出校园的示意图吗?怎样画,能让别人看懂方向?

    2、学生同桌合作画。

    3、交流汇报:把学生画的多种情况展示出来。

    4、请大家观察这几种不同的示意图,你觉得怎么样?(没有统一的标准,太乱了。)

    5、为了方便交流,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现在,你能按这个要求画出示意图吗?并注意标上北的方向。

    6、学生独立绘制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示意图。

    (二)例3:

    1、观察例3图,你是怎么找到北边的?(图上标有)

    2、两个小朋友在做什么?

    3、少年宫怎么走?请你先用手指出路线图,同桌互相看看指对了吗?

    4、同桌互相说:

    去体育馆怎么走?

    关于小学数学位置的教案 篇3

    课题:认位置

    本课初备

    课时

    共1课时,本课第1课时

    个人复备栏

    教学目标:

    1.在具体场景里体会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上下、前后的方位。

    2.能按上下、前后的方位要求,解决日常生活里的简单问题,初步学会用上下、前后等词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发展初步的位置观念。

    3.在分组学习中培养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

    重点难点:

    认识物体之间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

    课前准备:

    粉笔盒、书本、尺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观察:小朋友们观察自己宽敞、漂亮的教室,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黑板、讲台、课桌、小朋友等)

    设疑: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

    2.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一认它们之间的位置。(板书:认位置)

    二.讨论交流,感悟新知。

    1、出示主题图——教室。

    提问:观察主题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教室)教室里有些什么?(各组推荐一名同学说一说)

    告诉学生图中四个小朋友的姓名。

    2、讨论交流。

    ⑴组内讨论:国旗在黑板的什么位置?小明在小军的什么位置?

    ⑵组汇报。板书:国旗在黑板的上面,小明在小军的前面。

    ⑶讨论:国旗在黑板的上面,还可以怎么说?小明在小军的前面,又可以怎样说?

    3、分组讨论。

    提问:你还能找出图中哪些物体有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

    讨论后汇报:

    地球仪在讲台的上面,讲台在地球仪的下面。

    小红在小平的前面,小平在小红的后面。

    4、联系教室真实场景,感悟位置关系。

    小组学生相互说一说、指一指,教室里的人或物的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

    如:——在——的前面

    ——在——的后面

    ——在——的上面

    ——在——的下面

    关于小学数学位置的教案 篇4

    教学内容:课本第15页例1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例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初步认识确定位置的重要性。

    2、掌握平面上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提高学生在方格纸上用数对正确地表示出物体位置的能力。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综合应用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列行的规定,理解位置确定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步感知

    师:同学们,这个月我们将要开一次家长会,老师要求家长都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你准备告诉家长怎样的信息才能使他们对号入座呢?

    师:同学们的办可真不少,你用你的办法,他用他的办法,交流起来显然不方便,怎么办?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用统一的方法确定位置。(板书确定位置)

    二、自学新知

    1、师:把书打开到15页

    课件出示自学目标:

    1什么是列,什么是行?

    2怎样确定第几列,第几行?

    3用数对怎样表示第几列第几行?

    带着这些问题自学待会儿咱们交流

    2、交流:你有哪些收获?

    (生:列是竖排,行是横排)

    师:请你到屏幕前指一指。列在哪,行又在哪呢?

    师:怎样确定第几列第几行

    (生:列是从左往右数的行是从前往后数的)

    师:确定第几列的时候都是从观察者的左边起往右边数,谁是观察者呢?(生:我们老师)

    师:大家都是观察者,以观察者最左边为第一列,所以第一列在这,(课件闪烁第一列)一共有几列呢(课件分别闪烁23456列)

    一共有几行呢(6行)

    这些数都表示的是行

    师:从邵老师的角度看教室里的第1列在哪呢?第1列的同学起立(列是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数的)

    从邵老师的角度看第1行在哪呢?

    做听口令做动作的游戏(第一列的同学起立,第五列的同学起立第二行的同学挥挥手-------)

    3师:小军在第几列第几行(板书)小兰、小强呢?

    师:老师写的速度跟不上你们说的速度,怎样表示更简洁呢

    生说师板书

    像这样一组数就是数对(板书:数对)

    小军的位置用数对表示(3,2)读作:三二

    还能用数对表示出另外两个同学的位置吗?

    拿出作业纸写一写(一生到前面写)

    写好后交流

    4这种用数对表示位置的写法多简洁呀,这要感谢数对的发明者,300多年前的数学家(点击图)笛卡尔让我们带着崇敬与感谢大声地说出他的名字

    5简化座位图变成圆圈

    师:用数对表示的确很简洁

    看这个座位图,老师也能把它变得更简洁一些

    师:现在你还能根据数对找出小军、小兰、小强的位置吗?

    师小结:根据数对找位置时,先找列,再找行和列相交的地方就是我们要找的位置。

    6在圆圈图上找自己的座位

    如果用这个图表示我们今天的座位,你还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吗?拿出作业纸涂一涂吧

    (生汇报)

    7师:你的好朋友坐在哪呢说出他的位置让大家猜一猜

    8师:现在老师换个方式在屏幕上提供一个数对,请相对应的这个位置的同学起立,看谁的反应快。

    课件分别出示:(2,4)(5,3)(6,2)(6,6)(4,5)(5,4)(4,x)(y,3)

    师:(4,5)(5,4)为什么数字一样位置却不同呢

    三、生活中的应用

    师:数对知识不仅可以确定一个人的位置,在日常生活中也有重要的应用

    1师:小明家在装修,为了美观,厨房的一面墙上贴了几块花瓷砖,谁能用数对表示磁砖的位置?

    2师:学校的会议室要铺地砖,准备铺上九块花地砖,请你们根据数对找出铺花地砖的位置,在作业纸上涂一涂吧!

    3师:同学们,我们森达小学是国际象棋的传统校,同学们都会下国际象棋,老师今天带来了棋盘:

    黑王的位置在哪呢?交流白象的多种走法!

    其实这种记录棋子位置的方法就是运用了今天学的数对的思想。

    4师: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要确定位置呢地球这么大是如何确定位置的呢请同学们看视频在这些高科技领域确定位置可不像我们今天学的这么简单,它又是如何确定位置的呢?这就需要同学们好好学习,继续研究!

    关于小学数学位置的教案 篇5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6页,例一,练习二十二第1.2.3.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比较下面两组数的大小

    0、84О0、8402、54О25、4

    学生做完复习题后,让学生说一说是根据什么判断的。引导学生说出0、84=0、840是根据小数的性质判断小数的大小没有变化。接着问:2、54和25、4这两个小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发现了什么?(生答:两个小数的数字相同,小数点的位置不同,由于小数点的位置不同,小数的位数发生了变化,小数的大小也发生了变化。)

    过渡:我们看到2、54和25、4这两个小数的数字相同,但小数点的位置不同,2、54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变成25、4,小数的大小就不同了。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二、新课:

    1、出示例1:把0、004米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1)0、004米=()毫米

    (2)0、04米=()毫米

    (3)0、4米=()毫米

    (4)4米=()毫米

    让学生做在课堂练习本上,学生填完后,老师提问:观察这几个式子,第二个式子同第一个式子比较有什么变化?(生:0、004米变成了0、04米,4毫米变成了40毫米。)0、004变成了0、04,小数点向右移动了几位?(生:一位)千分位上的4移到了哪一位上?(生:百分位上)4毫米变成40毫米,原来的数就扩大了多少倍?(生答:原来的数就扩大了10倍。)

    2、分小组讨论:

    (1)第二个式子同第一个式子比较有什么变化?

    (2)第三个式子同第一个式子比较,小数点有什么变化?小数值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3)第四个式子同第一个式子比较,小数点有什么变化?小数值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3、学生讨论后,请几个同学归纳汇报,得出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让学生齐读一遍。

    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倍;

    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0倍;

    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00倍;

    ......

    4、我们刚才学习了小数点位置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现在我们根据这个规律,来做一些练习:

    下面的数同0、372比较,各扩大多少倍?

    3、7237237、2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做完后,集体评讲。

    5、我们已经发现了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倍这样的规律。现在我们再来观察这四个式子(指例1),如果从第四个式子起,依次往上看,(画),把第三、第二、第一个式子分别同第四个式子比较,小数点是怎样变化的?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让学生小组讨论),得也下面的规律:

    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倍;

    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0倍;

    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00倍;

    ......

    6、我们又发现了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倍这样的规律,现在根据这个规律来做一些练习:

    下面的数,同506比较,各缩小多少倍?

    5、060、50650、60、0506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评讲。然后让学生阅读教科书96页。

    7、小结:今天我们学会了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倍的规律和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倍的规律,现在根据这两个规律做练习题,看谁能够灵活应用这两个规律。

    三、巩固练习:

    1、判断下面各题:对的在括号内打,错的打。(用手势表示)

    (1)、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原来的数就缩小2倍..()

    (2)、一个三位小数,去掉小数点后,原来的数就扩大100倍..()

    (3)、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00倍()

    (4)、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0倍()

    2、填空:

    (1)、3、297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就变成(),原数就()倍。

    608、5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就变成(),原数就()倍。

    (2)、8、03是()位小数,80、3是()位小数,把8、03写成80、3,小数点

    向()移动()位。

    (3)、0、06去掉小数点,原数就()倍,在768中,6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原数

    就()倍。

    (4)、把93、18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这时1在()位上,

    把93、18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这时1在()位上。

    3、下面的数,如果把小数点都移到最高位的左边,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37、65、428、296138、7

    四、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生答略)你们学会了什么?(生答略)

    教师强调:掌握小数点移位的规律,一要注意移动的方向与变化的关系,即右移就扩大,左移就缩小;二要注意移动位数与变化的倍数的关系,移动一位,变化的倍数是10倍,移动两位,变化的倍数是100倍,移动三位,变化的倍数是1000倍,位数不够时,要用0补足。

    五、布置作业:教科书98页第1、2、3题。

    关于小学数学位置的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第9页例5以及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请用手势指出你认识的8个方向,同桌互相看看指对了吗?

    2、老师说方向,你们就用手指向那边方向:北、西南、东北、西、东北等。

    3、出示中国地图:请你分别指出东、西、南、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这8个地区。

    二、新知

    1、观察例5图:问:这是什么图呢?(动物园导游图)请认一认图上画有哪些动物馆?

    2、请在图中指出8个方向

    3、解决问题

    熊猫馆位置?从大门出发可以怎样走?(在动物园的西北角,可以先往北走到狮山,再向西北走。)还可以怎样走?也请你把行走路线描述出来。指名到黑板的挂图前说说行走路线。同桌互相提问各个馆的行走路线,比一比,谁说得准!

    4、每个动物馆的行走路线是不是的?你能说出了几条?你在说同一动物馆而不同的几条行走路线时,有什么发现吗?

    5、小结:如果从不同的路线走,说的方向就有所不同了。

    三、巩固练习

    1、说一说,1路公共汽车的行车路线。

    2、第10页第2题

    全班读题:熟悉小健的描述。

    根据小健的描述,把那些游乐项目用序号标在适当的位置上。讲评。

    四、总结

    这堂课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关于小学数学位置的教案 篇7

    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3、通过解决问题,使学生体会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和意识。

    重点难点:

    能根据方向和距离准确标出物体的位置。

    教学方法:

    教法:创设情境,演示讲解;

    学法:观察思考,操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上节课给出地图,同学们能说出位置,这节课我们继续探讨给出了方向和距离,我们如何画出这个物体所在的位置。

    板书课题:绘出物体位置

    2、说一说:学校中有哪些建筑?现在有一些数据,能根据这些数据将这些建筑物在平面图上标出来吗?

    出示数据

    (1)教学楼在校门的正北方向150米处。

    (2)图书馆在校门的北偏东35度方向150米处。

    (3)体育馆在校门的西偏北40度方向200米处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引入课题。一上课就使孩子明确本课的学习内容,使孩子迅速调动认知体系中与本节课有关认知,为学习新课做准备。)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小组讨论:你们打算怎么完成任务?有什么问题要解决吗?

    2、小组汇报完成平面图绘制的计划,教师进行梳理

    (1)绘制平面图的方法

    先确定平面图上的方向,再确定各建筑物的距离。如果学生没有说出,老师可以进行引导:你们打算怎样在图上表示出150米,200米?从而帮助学生确定比例尺和图上距离。

    (2)小组合作完成,可以怎样分工,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又好又快地完成任务。

    3、小组活动,绘制平面图。

    4、展示各组绘制的平面图,集体进行评议。

    (1)评价绘制的正确性,如果平面图有问题,说一说问题是什么,应该怎样确定位置。

    订正后交流:你们组认为在确定这点在图上的位置时,应注意什么?怎样确定?

    教师小结:绘制平面图时,一般先确定角度,再确定图上的距离。距离怎么确定?可以画线段表示,“可以用1厘米代表50米”,150米便可以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2)比较各个平面图,为什么有的图大,有的图小?

    小结:1厘米表示的大小不同,图的大小也不同。

    (设计意图:例2是通过学习在平面图上标出校园内各建筑物的位置,使学生知道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标出物体的位置,它与例1是相互联系、互逆的。教学时,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索,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又让学生真正体验到通过团队努力取得成功的快乐。)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完成课本21页练习三3、4题。

    1、组织读题,明确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指导,辅导学困生

    3、展示交流,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使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和意识。)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教师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给出方向和距离,就能画出这个物体所在的位置。大家的收获真大!

    板书设计:

    绘出物体位置

    方向距离

    绘制平面图

    教后反思:

    1、收获:学生在画图时参与的热情比较高涨,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基础较差的同学也能积极的投入到这节课中来。

    2、不足:同学在画图时对于物体的方向容易弄反,还有的同学在定距离是不够准确。

    3、改进措施:积极纠正学生画图时容易出错的地方,努力提高学生的作图能力。

    关于小学数学位置的教案 篇8

    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5~17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的平面图中认识列和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能在比较中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同时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图抽象成用列、行表示的平面图的过程,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在活动中感受、体会数对的广泛应用,知道自己所学知识的价值。

    教具准备:练习纸(教材)白纸若干张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在统一位置中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今天上课之前老师想先带你们到一个地方去参观,你们愿意去吗?那好,就让我们整装待发,一起去小军的班级去看一看吧。看,小朋友们坐得多端正啊,面对他们,你能说一说小军的位置吗?

    生:小军坐在第3排第4个。

    生:小军坐在第4组第3个。

    生:小军坐在从左往右数第4排的第3个。

    师:小朋友们一下子说了这么多,你们有没有什么问题想提问?

    生:用哪一种说法确定小军的位置比较好?

    师:是啊,能不能用一种简单的、统一的方法来确定小军的位置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研究确定位置。(板题:确定位置)

    二、抽象情境,在活动中认识数对

    1、在点子图上认识行和列

    师:为了便于研究,我们先把每个同学都用小圆圈来代替,这样它就形成了一幅点子图。仔细观察这幅点子图,你觉得他们排列得怎么样?

    生:很整齐。

    师:是的,在数学上有这样一个规定,凡是像这样的竖排都叫做列,横排都叫做行。如果要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比如这是第一列,如果要确定第几行,就从前往后数,比如这是第一行(课件演示)。我们看,小军在这,你能重新说一说他的位置吗?

    生:小军坐在第3行第4列(板书)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是先看行数,再看列数。

    师:有不同的说法吗?

    生:小军坐在第4列第3行(板书)

    师:你又是怎么想的呢?

    生:我是先看列数,再看行数。

    师:到底是写列数,还是先写行数呢?数学上是这样规定的,一般情况下总是把列数写在前面行数写在后面。我们看,小红在这,你能像这样确定她的位置吗?

    生:小红坐在第2列第3行。(板书)

    3、用数对表示位置

    师:想不想写几个同学的位置?那好,就请你们拿出这张小白纸,老师提醒一下,下面我报位置的时候速度会越来越快,你能不能想个办法全部都记下来呢?准备好了吗?(第6列第4行,第2列第4行,第3列第2行,第5列第4行,第6列第3行)

    师:写好了吗?怎么没有写出来?有写出来的吗?老师帮你写到黑板上可以吗?(6424325463)

    师: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前面这些数表示的是?

    生:列数(板书)

    师:后面这些数表示的是?

    生:行数(板书)

    师:你真了不起,数学家们在记录位置的时候也是这么想的,只不过是他们将中间的空格用逗号来代替,两边加了小括号,并给它们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数对。知道它怎么读吗?

    师:读作64,接着我们一起读。

    师:现在你能用数对表示小军和小红的位置吗?请一位小朋友上来写,其余同学在自己的本子上写。

    师:如果老师还想确定一些同学的位置,你们认为是用前面的这种方法表示好呢,还是用数对表示好?为什么?

    生:后面,因为这种方法很简单,简洁。

    4、完成练一练的第1、2两题。

    5、在游戏中运用数对确定位置

    师: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请班长起立,你们能用数对表示他的位置吗?请你们在自己的本子上写一写。(发现两种数对,一是(1,6)二是(6,1))

    师:这是怎么回事呢?

    生:写(1,6)的同学是从左往右数的,写(6,1)的同学是从右往左数的。

    师:我们来数数看,果真是这样,这可怎么办呢?这样吧,我们站到讲台上看看,我们的左边在哪里?对,也就是说同学们的右边就是第1列。这样,班长的位置就可以用(6,1)表示。

    师:现在你能确定自己的位置吗?就请你们将自己的位置用数对表示在这张纸上,同时写下你的名字。

    师:现在老师报数对,看看你们能不能猜到他是谁?(5,2)(1,6)

    师:你能用数对表示你朋友的位置,让其他小朋友猜一猜吗?

    师:请数对是(1,4)的同学起立,请数对是(4,1)的同学起立。这两个数对里都有1和4,怎么表示的位置不一样呢?

    生:(1,4)表示的是第1列第4行,(4,1)表示的是第4列第1行。

    师:看来,这两个数对的确表示不同的位置。

    6、练习三第3题

    三、矛盾冲突,在方格图上确定位置

    师:学了这么长时间,让我们轻松一下,一起到公园里去走一走。来到公园门口,我们看到这样一张平面图,这里的北是什么意思?

    生: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师:现在你能用数对表示公园里每个地方的位置吗?

    师:怎么不能?

    生:这些点比较散,看不出列和行。

    师:怎么办呢?

    生:给它加个方格。

    师:是这样吗?(课件演示)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小军班级的座位图,联系这幅图,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1:小军班级的点子是满满的,公园平面图上的点只有几个。

    生2:小军班级点子图上没有0,公园平面图上多了一个0。

    师:是啊,这个0我们既可以看作是列的起点,也可以看成是行的起点。现在你能用数对表示每个地方的位置吗?请你们在例2图上直接写一写。

    师:进入大门,我们看到有两条路径可以通往盆景园,如果让你选择,你会走哪一条,为什么?

    生:走左边的一条,因为这条比较近。

    师:那你能用数对告诉小军这条路可以怎么走吗?请在例2图上写一写。

    生:从(3,1)出发,往西到(2,1),往北到(2,3),继续往北到(2,6),拐弯往东到(5,6),最后向北到(5,7)。

    师:现在让我们先到书报亭去看一看。

    1、完成练一练的第1题。

    2、描点,连线。

    师:你能将(X,3)(6,Y)(Z,3)所表示的点在方格图中标出来吗?

    生:能

    师:你想标在哪儿呢,请你来指一指。这个X一定是3吗?还可以是几?在这个方格图上可以是哪些数?

    生:013。

    师:也就是说,这里X的取值范围是有限的。但我们看,不管X取什么数,这些点子都应该在?

    生:第3行。

    师:现在你能给X、Y、Z各取一个数,标出这个点后将它们顺次连接起来,围成一个你喜欢的图形可以吗?

    (学生动手,围成了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等。)

    师:现在让我们到儿童乐园去看看吧。来到儿童乐园,这里正准备进行一场有趣的游戏,你们想参加吗?那好,只要你能用数对告诉啄木鸟先生哪棵树上有害虫,它就会听从你的指挥飞到上面去捉害虫。

    四、课堂总结,在回顾中反思延伸

    师: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你们学得快乐吗?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竖着的一排叫做列,横着的一排叫作行。

    生2:用数对表示位置很简单。

    生3:写位置的时候把列数写在前面,行数写在后面。

    师:那你们知道像这样的确定位置在生活中有怎样的应用吗?想不想知道?

    生:想。

    师:那好,就让我们来看一段资料。(课件播放你知道吗)

    师:其实,像这样的确定位置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广泛的应用,课后请小朋友继续去了解。

    关于小学数学位置的教案 篇9

    1、晚上,当你面对北极星时,你的前面是()方,左面是()方,右面是()方。

    2、傍晚,面向太阳,前面是(),后面是(),左面是(),右面是()。

    3、黄昏时,当你背对太阳时,你的前面是(),左面是(),右面是()。

    4、你伸开双臂,左臂向南,则右臂向(),你的前面是(),后面是()。

    5、明明早上上学时迎着太阳到学校,则学校在明明家的()面,明明家在学校的()面。

    6、如果你面向东方,则你的左前方是(),右前方是(),如果你面向西方,则你的左前方是(),右前方是()。

    7、太阳总是从()方升起,从()方落下。

    8、()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可以帮助我们辨认()。

    9、小东放学往西走,学校在他家的()面。

    10、小明家在学校的东面,小强家在学校的西面,小强家在小明家的()面。

    11、太阳(一定)是东升西落的。

    12、与北极星相对的方向是()。

    13、三年级黑板在教室的西面,那么老实讲课时面向()面。

    14、张丽面向南站立,当她向后转之后,她的左面是(),右面是()。

    15、把手表平方在桌面上,用数字12正对着北方,正对着南方的是数字();数字3正对着()方。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教案系列11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当中的一部分,每个老师对于写教案课件都不陌生。教案是协调教学过程的重要手段。想看一篇好文章吗教师范文大全的编辑推荐您去看“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教案”,一定会有助于你的内容!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教案【篇1】

    [教材简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自然数,并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结合熟悉的生活情境,初步认识负数。教材首先紧密联系学生已有的关于温度和海拔的知识经验,探索学习用正、负数来表示一些意义相反的量,再组织学生分类、归纳、概括,从数的理性高度更进一步地认识了负数,最后教材提供了鲜活的素材引领学生把对负数的认识和理解应用到生活中,从而进一步丰富对负数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感和应用意识。这样安排即拓宽学生对数的认识,激发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又为今后进一步理解有理数的意义打下坚实基础。

    [目标预设]

    1、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和意义,认识负数,掌握正、负数的读、写法,知道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并能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

    2、在认识负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联想、猜测、推理等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能力。

    3、让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联系,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负数的意义,掌握正、负数的读、写方法。

    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设计理念]

    一、注重实效。课堂教学中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形成和提高过程是个稳固扎实的推进过程,本课设计我注重实效性研究: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为切入,从找负数、理解负数、到运用负数都力求注意扎实地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联系生活。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应该是生动的数学,生活中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并能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本课的各个环节,我都力求与生活联系,选取学生身边的经常经历的事例,引导了学生“从生活中学”,学“生活中的数学”。

    三、创新合作。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它不仅仅只是体现教师如何教,还在于体现学生如何学的过程。本课我设计一系列新颖的,能动性强而又有思考价值的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学习。

    [设计思路]

    数学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本课我先通过检查预习入手,巩固对“相反关系”和“温度计”的认识;接着引导 从“天气预报”中探索负数开始,用“海拔高度”巩固对负数的认识,再到生活中找负数的方式探索新知;然后通过分层练习巩固知识;最后通过观看“负数的产生”,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总结本课,并进行适当地爱国主义教育。这种采用“检查预习—探索新知—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的模式,宜利于形成高效、实效课堂。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预习题:(1)、照样子写反话,再与附近的同学或家人一人说一句,另一人说反话。①向前走100米(向后走100米);②小明将200元零花钱存入银行(        );③                ;  ④               。        (2)、观察温度计,我知道到了               、还知道了              。我知道昨天晚上7点的气温是  。)

    1、互动游戏。

    交流预习第一题时,通过游戏了解预习情况。游戏叫做《我反  我反  我反反反》。游戏规则:老师(或同学)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

    2、检查交流。

    交流预习第二题时,相机出示温度计放大图,了解温度计的刻度情况,主要交流左边的刻度情况,明确其单位-摄氏度,用℃表示。

    3、激趣导入

    相机小结:小小温度计作用非凡,是预报天气的好帮手,同学想不想学好呀?(想)老师现在就带大家观看中央气象台某天的天气预报。

    【设计意图:关注预习,巩固预习成果,又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完善对温度计的认识,为后面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二、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1、探索例1。

    (1)、将学生带入中央气象台某天的天气预报情景,引导记录城市的最低气温。这是东方大都市--刚举办过世博会的上海(出示温度计图),你能从温度计上面看出这天上海的最低气温吗?你是怎么看出的?

    (2)、这是我们江苏的省会南京(出示温度计图),你能从温度计上面看出南京的最低气温吗?这个温度比上海的气温怎样?(将温度计图放一起,便于学生比较)

    (3)、这是我们祖国母亲的心脏--首都北京。猜一猜:北京的气温一般要比上海和南京怎样?学生提出猜想后,出示温度计图,引出北京气温“零下4℃”。

    (4)、刚才三个城市的最低气温中,南京正好是0摄氏度。而上海超过了0摄氏度,是零上4摄氏度;北京却低于0摄氏度,是零下4摄氏度。是一组相反的量。大家能想出巧妙的方法来记录着两个相反的气温吗?(学生交流自己的设想,老师选择性板书:+4℃或4℃   —4℃等,并交流负号、正号以及它们的读写方法)

    (5)、巩固练习。记录其它城市的最低气温,(分别出示同时拉萨、哈尔滨、香港、曾母暗沙、南极中山站等地的温度计图)你能分别写出它们的最低气温吗?

    (6)、在温度计上找刻度。师指出温度计是通过酒精柱的高低来表示气温变化的,带有箭头的直线大家并不陌生吧。在下面的直线上,你觉得下面哪个点表示+4,哪个点表示—4呢?说说你的想法?(学生完成后,再让学生尝试在图上表示出-8、-10、10等)

    2、探索例2。

    (1)、(显示珠穆朗玛峰图)谁知道它有多高吗?(8844米)这个高度是从哪儿到山顶的距离呢?(学生回答后,在添加8844米前面添加“海拔”,并在图上添加一条海平面的水平虚线。)

    (2)、世界上也不是每个地方都比海平面高的,比如,我国的第五大盆地——吐鲁番盆地,就低于海平面155米(接在上峰图旁边出示盆地图)。大家能从刚才表示气温的方法受到启发,也用一种比较科学的方法来表示这两个海拔高度呢?(出示:+8844米—155米)

    (3)、模仿练习。课本第6页“练习一”第1题。

    (4)、在数轴上尝试表示“- 400”“+3193”。相机揭示“正数”“负数”的概念和数的分类。

    3、小结延伸

    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看到,在表示气温时,以0℃为界,高于0℃时用正数表示,低于0℃时用负数表示;在表示海拔高度时,以海平面为界,高与海平面用正数表示,低于海平面用负数表示。由这两种情况想开来,同学们觉得还可以用正数、负数来表示哪些相反的数量呢?

    【设计意图:先借例1抓“相反关系”;初步认识负数;再借例2用“海拔高度”巩固认识负数;最后推广到在生活的其它领域寻找负数。这样层层推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分层练习,深化理解

    1、基本练习。将黑板上的数(说明:出示的数都是可以在黑板上粘贴、移动的)移到圆圈内

    正 数                      负 数

    (1)0为什么不移?(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你还能再写几个正数和负数吗?

    (3)观察这些正数,你发现了什么?(正数可以是整数、小数或分数。我们以前学过的除0以外的数都是正数)

    (4)你是怎样理解负数的?(负数小于0,可以是整数、小数或分数)

    相机板书大于号,形成板书:正数>0>负数

    2、对比练习。选择合适的结果天在括号内。

    我国多次成功发射神舟系列飞船,其中神舟六号飞船在太空中向阳面的温度为(        )以上,而背阳面却低于(      ),但通过隔热和控制,太空舱内的温度始终保持在(      ),非常适宜宇航员工作。

    ① 21℃         ② 100℃           ③ -100℃

    3、综合练习。

    比赛羽毛球规定了标准重量。4只羽毛球称重并后标准重量比较后,记录为:

    1号  -0.15克       2号  0克    3号   +0.7克     4号   -0.2克

    (1)2号羽毛球真的就重0克吗?

    同桌先交流自己的想法,再集体交流。

    (2)几号羽毛球最重?几号羽毛球最轻?

    提问:你是怎样想的?

    【设计意图:通过循序渐进地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正、负数的意义;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寻找并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以求达到学为之用的目的】

    四、小结揭题,拓展延伸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教案【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并找出简单事物的组合数;

    2.使学生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推理能力以及有序地、全面地思考总是的方法和意识;

    2.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合作意识;

    2.初步学会表达解决总是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简单的排列组合的方法。

    教学难点:有序的思考问题。

    教学任务分析:

    “实践与综合应用”是数学课程内容标准中的四个领域之一。在第一学段中,要特别加强实践活动,“搭配中的学问”是本册书的四个专题活动之一。通过这一专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重在训练学生有序思考能力,这种能力对学生今后学习数学乃至其他学科,以及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

    学生对新奇的具体的事物感兴趣,爱动、好问,注意力不够稳定,而不善于记忆抽象的内容等。同时对身边的数学有浓厚的兴趣,乐于探究生活中的数学;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初步具备了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思维活跃,能多角度思考问题,富有创新精神。因此我在数学广角这一主题中安排了五个板块进行教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况,提出搭配中的问题

    谈话:今天我感到很高兴,因为有这样难得的机会和大家在一起学习,希望在这节课中我们能够成为好朋友!今天我们初次见面,我给你们先讲个“田忌赛马”的故事,想听吗?(教师讲故事,大屏幕播放连环画)

    (学生聚精会神地边听故事边看画面。)

    谈话:故事讲完了,你知道孙膑是如何帮助田忌反败为胜的吗?田忌赛马是用到了数学中的什么学问,学习了今天的知识,你就能揭开这其中的奥秘,也能成为聪明的军事家孙膑。今天我们要学什么呢?我们要学习“搭配”,那“搭配”有哪些奥秘呢?带着我们想了解的问题去数学乐园旅行一次,去探索搭配中的学问吧!

    二、引导参与,探究搭配的方法和学问

    1、有顺序的搭配。

    讲述:数学乐园里有自选商场,让我们看看有什么?课件展示2件上装和3件下装,如果你只能选一件上装和一件下装,你能想出几种不同的穿法?

    让学生猜想可以搭配几种不同的穿法?

    那猜想了就让我们想办法来验证吧。你可以用提供的材料来摆摆,也可以自己画一画,再想办法把它记录下来,也可以算一算。(课件出示:摆一摆、画一画、算一算)

    展示:(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方法)按学生不同层次来展示。

    摆先让学生摆重复的、遗漏的

    再让学生说有没更好的方法——-摆有顺序的。

    比较得出先选定上装搭配下装或先选定下装搭配上装,只要有顺序的来搭配就能不重复、不遗漏。

    画学生可以用各种符号表示各服装,再连线。

    如:①——③①——④①——⑤②——③②——④②——⑤

    想2+2+2=62×33+3=63×2

    让学生说出计算的方法

    小结:有顺序的连线和思考问题可以帮助我们很快算出搭配的种类,这样保证既明了又不会重复、不遗漏。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许多这样的问题,我们都可以运用有序的思考方法来解决。

    2、配一配。

    讲述:自选商场除了衣服还有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出示2种饮料、4种食品)

    提问:如果让你选择一种饮料和一种食品,共能搭配出几种不同的饮食?谁能很快知道?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利用刚才所学的方法计算出8种不同搭配的饮食。)

    根据学生的回答展示不同的思考方法,但都是有顺序的思考。

    讲述:不同的饮食就有不同的营养,虽然有的饮料和食品是同学们喜欢的,但不能全根据自己的喜好随便搭配,因为这其中的营养素并不一定适合自己,因此,我们要学会科学地搭配饮食。

    提升:如果增加一种饮料,还是让你选一种饮料和食品,共能搭配几种?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

    三、课堂实践,破解密码

    讲述:选好了衣服和食品,我们来到了数学乐园门口,(点击数学乐园)可想进入乐园,必须先破译门锁上的密码,这密码是由9、3、7三个数组成的一个三位数,这三个数共能组成多少种不同的.密码?

    动笔之前请先思考你准备怎样有序排列的?

    问:你共排出了几种不同的三位数?你们和他排得一样吗?

    (学生对数学有序地进行排列。然后说说自己是如何排列的?)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2.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培养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掌握“转化”的思想和方法,进一步明白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可以转化的。

    (1)投影出示一个三角形,提问:

    这是一个三角形,怎样求它的面积?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得到的?学生回答后,指名学生操作演示转化的方法。

    (2)展示台出示梯形,让学生说出它的上底、下底和各是多少厘米。

    (3)教师导语:我们已学会了用转化的方法推导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那怎样计算梯形的面积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板书课题,梯形面积的计算)

    ①启发学生思考:你能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办法,把梯形也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计算出它的面积吗?

    ②学生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一拼,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③指名学生操作演示。

    ①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

    a. 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梯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b. 每个梯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形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3)反馈交流,推导公式。

    ①学生回答上述问题。

    ③字母表示公式。 教师叙述:如果有S表示梯形的面积,用a、b和h分别表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怎样用字母表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呢?

    第二层次,深化认识。

    (1)启发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

    ①提问:想一想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得到的?

    ②学生回答,教师在展示台再现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

    (2)引导操作。

    ①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我们用割补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能否仿照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把一个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呢?

    ②学生动手操作、探究、讨论,教师作适当指导。

    (3)信息反馈,扩展思路。

    说一说你是怎样割补的?教师展示各种割补方法。

    第三层次,公式应用。

    (1)出示课本第89页的例题,教师指导学生理解“横截面”。

    (2)学生尝试解答。

    (3)展示台出示例题的解答,反馈矫正。

    (1)完成练习十七第1、2和3题。

    (2)讨论完成练习十七第4和6题。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过河的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运算。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注意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

    教学重点:

    1、探索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的情境,正确地列出算式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掌握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体会小括号的作用。

    教具准备:

    课件-过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春天到了,春暖花开,小草钻出了地面,嫩嫩的绿绿的,那是春天的眉毛;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冲出家门奔向田野,去找春天,这时候正是春游的好季节。

    你瞧,希望小学的同学们正去了,他们来到河边正要乘船过河了,在乘船过河的时候,他们发现并提出了一个数学问题,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好吗?

    2、老师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并说一说:希望小学的同学们提出了一个什么数学问题?

    3、结合学生的回答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就在解决“希望小学过河需要几只船”的问题中继续学习混合运算。板书课题:过河-混合运算。

    二、自主学习新知。

    (一)搜集数学信息,理解题意。

    1、学生观察情境图,说一说图中都有哪些数学信息?

    先同位之间说一说,再指定个别学生回答。图中的数学信息有:男生29人,女生25人,一只船最多只能坐9人。

    2、让学生结合自己搜集的数学信息和问题,完整地复述题意。

    希望小学有男生29人,女生25人,他们要乘船过河,一只船最多坐9人,需要几只船?

    (二)解决问题。

    1、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2、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参与个别小组的学习讨论。(重点说自己的分析思路和做法)

    3、班内汇报交流。

    学生可能出现的算法有:1)29+25=54人54÷9=6(只)

    2)29+25÷9

    3)29÷9=3(只)……2(人)25÷9=2(只)……7(人)

    需要6只船或需要7只船。

    老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展示,让汇报的小组先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其余小组可以对他们的回答进行质疑问难,让学生在相互质疑问难中理解算式的正确性与错误性。

    4、探索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

    1)老师提问,要求需要几只船,我们应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指定学生回答,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a、先求乘船的一共有多少人:

    29+25=54(人)

    b、再求需要几只船?

    54÷9=6(只)

    2)在算式29+25÷9的基础上,老师适当引入小括号。

    老师讲解:根据前面学习的运算顺序,一个算式中有除法又有加法要先算除法,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又要先求出乘船的一共有多少人,怎么办呢?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新朋友,它会帮你们这个忙的,你们想认识它吗?它就是小括号,让学生读一读。

    3)老师在算式29+25÷9中加入小括号,使算式为:(29+25)÷9,然后告诉学生加了小括号,我们就可以先算括号里的,边说边板书:

    (29+25)÷9

    =54÷9

    =6(只)

    4)让学生给上面的算式命名,老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揭示课题: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5)提问: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学生回答后,老师小结并板书:有括号的混合运算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6)完成课本上的有关填空。

    三、巩固拓展应用。

    1、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再脱式计算。(老师课件出示)

    5×(36-29)(83-35)÷6

    学生独立完成后,先自查,再同位之间互相检查。

    2、比一比,算一算。

    94-25+19

    94-(25+19)

    学生先标出先算的一步,再计算,算完后,说一说小括号有什么作用。

    3、解决问题:原来有14块蛋糕,又买来6块,把这些蛋糕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能分到几块?

    学生独立列式解决后,让学生说自己的分析思路。

    四、师生总结概括。

    1、老师提问: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指定学生回答)

    2、学生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学习表现。

    五、作业:

    脱式计算

    (45-20)÷5

    72÷(45-36)(78-22)÷8

    63÷(24-1)

    板书设计:

    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a、先求乘船的一共有多少人?综合算式:

    29+25=54(人)

    (29+25)÷9

    b、再求需要几只船?

    =54÷9

    54÷9=6(只)

    =6(人)

    答:需要租6只船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教案【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并找出简单事物的组合数;

    2、使学生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推理能力以及有序地、全面地思考总是的方法和意识;

    2、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合作意识;

    2、初步学会表达解决总是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

    简单的排列组合的方法。

    教学难点:

    有序的思考问题。

    教学任务分析:

    “实践与综合应用”是数学课程内容标准中的四个领域之一。在第一学段中,要特别加强实践活动,“搭配中的学问”是本册书的四个专题活动之一。通过这一专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重在训练学生有序思考能力,这种能力对学生今后学习数学乃至其他学科,以及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

    学生对新奇的具体的事物感兴趣,爱动、好问,注意力不够稳定,而不善于记忆抽象的内容等。同时对身边的数学有浓厚的兴趣,乐于探究生活中的数学;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初步具备了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思维活跃,能多角度思考问题,富有创新精神。因此我在数学广角这一主题中安排了 五个板块进行教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况,提出搭配中的问题

    谈话:今天我感到很高兴,因为有这样难得的机会和大家在一起学习,希望在这节课中我们能够成为好朋友!今天我们初次见面,我给你们先讲个“田忌赛马”的故事,想听吗?(教师讲故事,大屏幕播放连环画)

    (学生聚精会神地边听故事边看画面。)

    谈话:故事讲完了,你知道孙膑是如何帮助田忌反败为胜的吗?田忌赛马是用到了数学中的什么学问,学习了今天的知识,你就能揭开这其中的奥秘,也能成为聪明的军事家孙膑。今天我们要学什么呢?我们要学习“搭配”,那“搭配”有哪些奥秘呢?带着我们想了解的问题去数学乐园旅行一次,去探索搭配中的学问吧!

    二、引导参与,探究搭配的方法和学问

    1、有顺序的搭配。

    讲述:数学乐园里有自选商场,让我们看看有什么?课件展示 2件上装和3件下装,如果你只能选一件上装和一件下装,你能想出几种不同的穿法?

    让学生猜想可以搭配几种不同的穿法?

    那猜想了就让我们想办法来验证吧。你可以用提供的材料来摆摆,也可以自己画一画,再想办法把它记录下来,也可以算一算。(课件出示:摆一摆、画一画、算一算)

    展示:(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方法)按学生不同层次来展示。

    摆先让学生摆重复的、遗漏的

    再让学生说有没更好的方法———摆有顺序的。

    比较得出先选定上装搭配下装或先选定下装搭配上装,只要有顺序的来搭配就能不重复、不遗漏。

    画 学生可以用各种符号表示各服装,再连线。

    如:①——③ ①——④ ①——⑤②——③ ②——④ ②——⑤

    想2+2+2=62×3 3+3=6 3×2

    让学生说出计算的'方法

    小结:有顺序的连线和思考问题可以帮助我们很快算出搭配的种类,这样保证既明了又不会重复、不遗漏。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许多这样的问题,我们都可以运用有序的思考方法来解决。

    2、配一配。

    讲述:自选商场除了衣服还有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出示2种饮料、4种食品)

    提问:如果让你选择一种饮料和一种食品,共能搭配出几种不同的饮食?谁能很快知道?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利用刚才所学的方法计算出8种不同搭配的饮食。)

    根据学生的回答展示不同的思考方法,但都是有顺序的思考。

    讲述:不同的饮食就有不同的营养,虽然有的饮料和食品是同学们喜欢的,但不能全根据自己的喜好随便搭配,因为这其中的营养素并不一定适合自己,因此,我们要学会科学地搭配饮食。

    提升:如果增加一种饮料,还是让你选一种饮料和食品,共能搭配几种?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

    三、课堂实践

    讲述:选好了衣服和食品,我们来到了数学乐园门口,(点击数学乐园)可想进入乐园,必须先破译门锁上的密码,这密码是由9、3、7三个数组成的一个三位数,这三个数共能组成多少种不同的密码?

    动笔之前请先思考你准备怎样有序排列的?

    问:你共排出了几种不同的三位数?你们和他排得一样吗?

    (学生对数学有序地进行排列。然后说说自己是如何排列的?)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教案【篇6】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正确的计算梯形的面积。

    2、使学生通过操作和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转化的思考方法在研究梯形面积时的运用,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并能应用公式正确的进行计算。

    1、指名让学生说说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课件出示公式)并讲讲怎样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

    师:前不久,我们学校开展“植树护绿”活动,四年级同学要在劳动实践基地的一块空地里种桃树,你们看看这块地的形状近似于那种平面图形呢?(课件显示图)

    师:如果每棵桔树占地4平方米,那么这块地里能种多少棵桔树呢?(让学生思考一下)你认为应该先求什么?(指名说说,引入新课。)

    (三)小组学习,解决问题。

    师:梯形面积怎么计算呢?它是不是也有公式呢?下面就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想办法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看一下合作要求:(课件出示)

    (3)比一比:转化成的图形的各部分跟梯形的各部分有什么关系?

    (4)写一写:把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写下来。学生分组讨论。

    全班交流时,教师根据学生说的方法用课件演示转化及推导过程。

    教师板书: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并让学生讲讲为什么要“÷2”。)

    师:如果用s表示梯形的面积,a表示梯形的上底,b表示梯形的下底,h表示梯形的高,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用字母该怎样表示呢?(学生回答,教师板书:S=(a+b)h÷2)

    师: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来了,我们就可以帮助四年级同学解决问题了。

    课件出示:四年级同学要在一块梯形地里种树,如图,如果每棵树占地4平方米,那么这块地里能种多少棵树?

    让学生独立计算,在集体订正。

    师:同学们的表现都非常出色,你们帮助四年级同学解决了这个难题,我代表他们感谢你们。

    (四)应用拓展,巩固知识。

    a、课件出示:P75例1,指名读题,教师出示渠道模型说明“横截面”的意思,再由学生解答,完成后集体订正。

    1)两个梯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a、课件出示:

    一个梯形的上底是9厘米,比下底短3厘米,高是1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小组计算,集体交流。

    b、课件出示:

    我们经常见到圆木,钢管等堆成如图的形状,通常用下面的算法求总根数:

    想一想是什么道理,并算出图中圆木的总根数。

    课件出示:用篱笆围成一块养鸡场(如图),一边靠墙,篱笆总长65米,求养鸡场的面积。

    让学生讲讲这节课的收获,并布置作业。

    有时间的话做“思考”

    在下图的梯形中,剪下一个最大的.三角形,剩下的是什么图形?剩下的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教案【篇7】

    教学目标:

    本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学生对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的观察与思考,从中发现一些特殊的规律。在“鸡兔同笼”的活动中,通过列表枚举方法,解决鸡与兔的数量问题。

    教学重点: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对尝试法有所了解和体验,并使学生体会假设方法解决此类问题的优越性。

    教学难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2幅动物的图片请你们欣赏一下,看这是什么?(出示公鸡图片)这幅呢?(出示兔子图片)

    师;这是两种同学们很熟悉的小动物。

    师:一只鸡有几个头,几只脚?一只兔子有几个头?几只脚?一只兔子比一只鸡多几只脚,一只鸡比一只兔子多几只脚?

    师:看来这几个问题对于你们来说太简单了。老师这儿还有一个有关于鸡兔的有趣问题我们一起来看看。

    课件出示:

    “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

    师:这个有趣的问题出自于我国大约在1500年前唐代的一部算书《孙子算经》。谁来读一读?

    师:你们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吗?

    (如果学生说不出师可说,师:这句话的意思是,有若干只鸡兔同在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问笼中鸡和兔各有几只?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鸡兔同笼问题,“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古代数学名题之一。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鸡兔同笼问题。(板书课题)同学们一起来比一比看谁能把这个古代数学名题解决,有没有信心!

    如果生能说出这句话的意思。师:看来你了解的知识可真多。“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古代数学名题之一。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鸡兔同笼问题。(板书课题)同学们一起来比一比看谁能把这个古代数学名题解决,有没有信心!)

    二、解决问题

    1、好!请看屏幕。课件出示

    出示课件:鸡兔同笼,有20个头,54条腿,鸡、兔各有几只?

    师;谁来读一读题目中的.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

    2、师:请同学们先想一想,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师:把你的想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写在本子上。

    3、生在做题时,师在注意巡视,选择有代表性的做法。

    4、展示学生的答案。

    实验投影展示

    10分钟后进入小组汇报、集体交流阶段。

    小组1:我们采用列表法得出的答案。(实物投影展示小组的成果)先假设有1只鸡,19只兔子,脚就有78只,太多,然后又假设有2只鸡,18只兔子,脚还是太多了。这样试下去就得到了有13只鸡,7只兔子。

    (也许学生不知道这是用列表法解决问题,师你能给你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起个名字吗?)

    师:还有哪些小组采用不同的列表法?

    小组2:我们也采用列表法得出的答案,我们发现鸡增加1只,兔子减少1只,腿就减少2条,所以我们没有一个一个的试,那样太麻烦,而是从2只鸡,18只兔直接跳到10只鸡,10只兔。最后也得到了13只鸡,7只兔。

    小组3:我们小组也是列表法。我们是先假设鸡有10只,兔子也有10只。这样比较简便。

    师:这三个小组的同学都采用了列表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你们为什么要采用列表的方法解决这样的问题呢?

    生1:列表可以帮助我们一一举例,从中找出需要的答案。

    生2:列表也就是运用假设法,通过逐步的假设,最终找到符合条件的答案。

    师:同样采用列表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可这三种列表的方法又有什么不同呢?

    生3:我认为第一小组的列表方法的特点是逐一列表,这样不容易遗漏答案。

    生4:虽说第一小组的方法可以完全地列出全部的答案,但比较麻烦。我认为第三组的方法比较好,可以根据题目的根据情况,确定假设的范围,这样可以很快寻找到需要的答案。

    师:在采用列表法解决这个问题的同时,还采用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你们知道采用了什么方法吗?

    师:对!还采用了假设的方法。

    师:同样采用列表、假设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可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却有不同。如果现在让你选择其中一种列表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你会选择哪种列表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什么?

    师:小结:同学说得都很有道理,同样选择列表的方法,我们可根据题目的实际条件,选择适当的方法取中列举的方法,由于鸡与兔共20只,所以各取10只,接着在举例中根据实际的数据情况确定举例的方向,这样可以大大缩小举例的范围。快又准确地寻找到我们需要的答案。

    4、有其他的解法吗?(老师让举手的其中三名学生上台板演)

    生5:假设20只都是鸡,那么兔有:(54-20×2)÷(4-2)=7(只),鸡有20-7=13(只)。

    生6:假设20只都是兔,那么鸡有:(4×20-54)÷(4-2)=13(只),兔有20-13=7(只)。

    5、生还可能采用画图的方法。

    师:同学太聪明了,想出了这么多好办法,我们可以选择画图、列表、假设等方法解决问题,在这些方法中我们可以选择取中列表法。在列表时应注意如何设计表头:

    现在大家就根据列表的方法解决一些问题吧!

    三、自主练习

    同学们可以用列表的方法独立地尝试解决。

    1、鸡兔同笼,有17个头,42条腿,鸡、兔各几只?请你列表的方法解决。(想一想怎样设计表头)

    (例题中的表格老师已经设计了表头,练习题中,放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自己设计,培养学生数据的收集、整理能力。)

    2、同学们的材料袋里有1角和5角的硬币共27枚,价值5.1元,1角和5角的硬币各有多少枚?

    生做题后汇报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师问:你为什么选择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小结:通过以上的练习可以看出同学们能够根据不同的题目选择列表假设的方法解决有关于鸡兔同笼的问题。

    四、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总结:这节课同学们采用了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了我国古代数学名题之一“鸡兔同笼的问题”。希望同学们今后在学习中也能象今天一样肯于动脑,勤于思考,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教案【篇8】

    第一课时           辨认上、下、前、后、左、右

    教学内容:p32情景图   p33例1、2

    课堂活动p36、1        练习三、1、2

    教学目的:1、通过前后的辨认,让生体会生活的位置与方向的数学价值,从中培养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和学习位置与方向的积极性

    2、 识上下左右,并利用这些防卫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 教育生从小爱护小鸟,不要随便捕捉小鸟,和谐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认识前后左右,并利用这些防卫来描述物体相对位置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引入

    出示 情景图

    1、 请生仔细看图

    2、 生小组交流

    师:你从图中可以看出什么在什么的前面,什么在什么的后面

    什么在什么的上面。什么在什么的下面

    师可提示 生警察叔叔手指的方向,两个学生玩指南针,两个工人用经纬仪测方位

    (指南针,经纬仪课前请学生调查,了解)

    师:有谁知道指南针和经纬仪的有关知识,请他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辨认上下左右前后等方位二、 探索新知

    (一) 学例1

    1、 请生仔细看图       “你看到了些什么?”

    2、 请生找到亮亮用笔把亮亮圈起来,用箭头指出前进的方向

    3、 师:甜甜在亮亮的前面,勇勇在亮亮的前面还是后面呢?

    4、 师:在 甜甜后面的有哪些小朋友?

    5、 师:在巧巧前面的有哪些小朋友?

    6、 师:你看图还可以说说是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吗?请小组的同学讨论。

    (生讨论,交流)

    7、 说一说:你在教师的前面和后面各有些什么?

    生观察,请生说

    8、 练习三、  1

    生观察,交流

    谁跑在最前面,谁跑在最后面

    谁跑在松鼠的前面,谁跑在乌龟的后面

    跑在松鼠后面的动物有哪些?

    还可以怎么说

    (二) 教学例2

    1、出示例2图

    师:请小朋友观察图片,泥人市图中的动物吗?不认识的字可以询问老师。

    (生认识图片)

    师:小朋友你知道在孔雀左边的是什么鸟吗?

    孔雀的右边是什么鸟?我们在判断谁的左边是谁是,你可以举举自己的左手,左手 对着的是左边,右手对着这边是右边,分清左右以后,再来判断。

    你还可以说说是谁在谁的左边,谁在谁的右边吗?小组讨论一下。

    (生分小组讨论,交流)

    师:你还可以说一说谁在谁的左边,谁在谁的右边吗?小组讨论一下

    (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师:你能说说孔雀的上边是什么吗?

    孔雀的下边是谁?       谁能够像这样再说一说?

    (小组交流) 3、 课堂活动p36、1

    读题,完成,同桌互相检查

    请生按要求摆放

    4、 课堂活动、3

    师:自行车要靠公路的右边性,他们都遵守了这条交通规则吗?

    我们在公路上也要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红灯亮,绿灯停,过马路要走人行道。

    5、 p40练习三、2

    请生把书倒过来,正对着汽车,再完成。

    三、 课堂活动

    今天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知识?还有什么问题吗?

    第二课时            找座位

    教学内容:  教材p35、例3      p36、2、4、5    练习三、3

    教学目的:  通过找座位的形式,在综合运用前面的知识的 同时,向学生渗透坐标的最简单的知识。

    教学重难点:体会生活中位置与方向的数学价值

    教具准备:例3的图

    教学过程:

    一、 介绍自己

    师:你能介绍自己 的名字,并说出你前边,后边,左边,右边的是谁吗?

    (生介绍)

    二、 新授

    1、 出示课题

    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一起来学习找座位(板:找座位)

    2、 参观教室

    师:面对讲台最左边的是第一组,现在我请第一组的小朋友起立

    (第一组起立)   (师出示示意图)

    师分别请第一组,第二组、第四组、第五组、第六组的小朋友起立。

    (师依次出示示意图)

    师:请小朋友看一共有几组?

    横着看,离讲台最近的是第一排,依次就是第二排……

    (手边口述,边板书:1、2、3、4、5)

    师:这个教师里一共有几排?

    (师点排数,生起立)

    师:现在我请第一排的小朋友起立(生起立)

    第二排、第三排……

    师:你知道你是教室中的第几组第几排吗?

    (师出示玲玲)

    师:玲玲坐在第几组第几排?你能指出来吗 ?谁能像他那样边指边说?

    3、 帮其余4位小朋友找位置,看书p35

    师:左边的小朋友叫什么?兵兵说了什么?找出他的位置。

    红红说了什么?找出她的位置。

    巧巧说了 什么?找出她的位置。

    军军说了什么?找出他的位置。

    同桌的小朋友比比谁连得好。

    4、 在黑板上贴出四个小朋友

    师:兵兵坐在哪?协会来贴出兵兵?

    红红、巧巧、军军坐哪?谁来贴?

    点点和佳佳的位置在哪?请你找出来,到黑板上指出来,说说后填在书上。

    巧巧坐在第几组第几排?军军坐在第几组第几排?

    老师作在兵兵的后边是哪?军军的饿后边是哪?

    你自己 想坐在教师的哪?是第几组第几排?

    三、 练习

    1、 p37课堂活动 4

    读题,理解题意,用连线的方法完成。

    2、p37  课堂活动   5

    同桌的小朋友一起认认有些什么书?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

    数学书在第几层,第几格?第三层第四格是什么书?连环画的右边是什么书?左边是什么书?

    谁能像老师这样提问?

    3、练习三  p40   3

    看图理解题意,提示生从中间观察

    请生用连线的方法完成,订正

    四、 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了哪些知识?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吗?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p38  例4、5  p39课堂活动  1、2         练习三4、5

    教学目的:1、以学生画画为基本情景,向学生呈现出观察从不同的位置看到的同一物体的不同现象。

    2、 让学生体会到位置与方向的有关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运用,发展学生积极学习情感。

    教学重难点:初步能在动前后和侧面位置看到的同一物体的不同现象而辨认自己和他人所在的位置和方向教具准备:例4中的小姑娘三个面的画像,例5中2个不同位置观察的水壶图

    教学过程:

    一、 激趣

    师出示例4图

    师:你看了例四这幅图以后,能不能一下子说出穿兰色衣服小姑娘的后面,侧面,正面分别是谁画的?

    (可先请生议论一下)到底谁说得对?下面我们自己来亲自验证一下。

    二、 新课

    1、 教学例4

    (1) 把生分成每4人一组按图上的情景坐一坐,认真地从正面,侧面,后面的观察到的人物形象。

    (2) 从一方位观察后可换一个方位观察,被观察的小朋友也可以交换成的观察者观察,每个小组多交换几次,直至每个同学都从图上的各个方位观察一遍。

    (3) 生交流观察到的情况,并判断这些图分别是谁画的

    2、 教学例5

    (1) 出示例5,请生猜一猜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

    (2) 让我们亲身体验一下

    (3) 师拿出准备好的 茶壶,然后分4人小组进行轮流观察。

    (4) 请生汇报,你看到了什么?从那个位置观察的。

    (5) 现在你知道例5中的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吗?(用连线的方法完成)

    三、 练习

    1、 p39课堂活动 、1

    读题,请生观察,交流你看了以后,这几个面各有什么不同。

    2、 p39课堂活动、2

    读题,动手画画,小组的朋友一起完成,交流你是从哪个位置观察的,看到了些什么?

    3、 p40练习三、4观察火车头玩具,然后完成在书上,交流

    4、 p40练习三、5

    读题,理解题意,用连线的方法完成,同桌交流

    四 、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学到了什么?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认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能根据元、角、分之间的进率进行单位间的简单换算,比较不同单位表示的钱数的大小。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应用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具体购物情境,体会购物的总钱数和购物的数量,积累购物的初步经验;感受购物问题里的数量关系,发展初步的思维能力。

    3、体会元、角、分在生活里的广泛应用,感受人民币的实际价值;培养独立思考、探究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

    元、角、分简单换算和应用

    教学难点:

    理解购物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1、做练习十第3题

    2、做练习十第4题

    3、做练习十第5题

    4、做练习十第6题

    5、做练习十第7题

    一、回顾引入

    1、回顾旧知

    提问:这单一已经认识了人民币的那些知识?请吧你的认识和大家说说

    学生自由说出自己的认识。

    2、引入课题

    小朋友真棒!为了巩固和应用小朋友已经掌握的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练习有关元、角、分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1、再现就知

    出示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让学生说说各是多少钱。

    2、口答

    提问:1元人民币可以换几张1角的?可以换几张5角的?为什么?

    (板书:1元=10角)

    如果用分币来换,几分可以换成1角?(板书:1角=10分)

    1角2分=()分

    1元2角=()角

    1角2分和1元2角哪个钱多?

    3、做练习十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在课本上。交流结果,集体订正,指名说说各是怎样想的。

    指出:把1元几角换算成多少角,可以按1元是10角,合起来是十几角;把十几角换算成几元几角,可以想其中10角是1元,就可以很快知道是1元几角。

    4、做练习十第2题

    学生先独立填写在课本上,在集体交流。

    让学生说说怎样比的。

    提问:题里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要回答什么问题?

    学生同桌讨论够不够,说说自己想法。

    指出:三样商品各买一件,共需要28元,如果带去的钱比28元多,就够了;如果带去的钱比28元少就不够。

    先让学生了解价格和解决问题的要求。

    提问:把10元钱用完是什么意思?

    先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学生观察情境,说说知道了什么,求什么问题。

    提问:这里找回是什么意思?

    让学生独立列式解决,集体交流。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组织交流算式和得数,要求学生口答,并提问:计算牛奶的价钱你是怎样想的?

    提问:你还能提什么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口头列式,教室板书。

    提问:小宁买了什么?就要多少钱?如果付的都是10元的,应该付多少张?

    先同桌讨论,再集体交流,要求说说自己的想法。

    三、应用练习

    1、交流小结。

    提问:这节课练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2、介绍你知道吗?

    3、布置课后实践

    四、练习小结

    练习十第8题。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教案【篇10】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p32-p33“认识物体和图形”。这部分内容是小学几何图形学习的开端,也是本册后继学习“分类”的奠基内容。由于此内容比较切合学生的实际(直观形象,学生生活中常见),所以在设计理念上尽力去按新课标的理念去进行教学设计。在学习形式上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合作探究贯穿整节课。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发现和创造,学会归纳总结,尽力调动其积极性,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学习内容上尽量体现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利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在评价方式上,尽量改变只有教师去评价学生的现象,给学生一个民主的地位。评价方式的改变,转变了学生头脑中“师严”的看法,老师也可以是我们中的一员。

    教学目的:

    1、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以及它们的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想象、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和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师:对!机器人小叮铛今天要和我们一起学习,他还给每一组小朋友带来了礼物,想知道有些什么礼物吗?

    师强调: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请小朋友合作分一分,在分的过程中,比一比,哪个小组合作得好一些。动手吧!

    [评:借助学生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学生熟悉的机器人—小叮铛)引入新知,依据了学生的起点,切入点把握好,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自觉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

    二、初步感知,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师:这个组小朋友已经分好了,而且从得非常端正。

    问:哪个勇敢的小朋友来告诉大家,你们是怎样分的?

    学生汇报:

    我们组把肥皂、药盒、牛奶盒、小积木放在一起的;把魔方、骰子、化妆品盒子放在一起;我们把茶叶盒、易拉罐、小木棒放在一起;我们还把乒乓、皮球、玻璃珠放在一起。

    师:这组小朋友分得真好,他们把相同的合在一起!其他小组和他们分得一样吗?

    师:我们来看看小叮铛是怎样分的,(课件出示)——大家和他分得一样吗?

    [评:这是大胆地让学生尝试着按自己认为的标准分一分,而且在学生分好的基础上,提出质疑,既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又使学生对这几种形状的物体的外观有了初步的认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的能力。使学生在做中学到了数学。]

    小朋友们,为了能区别它们,谁来给它们取个好听又好记的名字呢?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教案【篇11】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104页。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体验在现实世界中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养成认真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则是不确定的。

    教学难点:结合生活实例判断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教学用具:扑克牌,不同颜色的乒乓球,两个纸盒,六个学具盒,幻灯片。

    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喜欢玩扑克牌吗?老师这有四张牌,请认真观察看好了吗?(教师把牌翻过来,洗一洗牌)抽出一张你猜这张是什么牌?

    生:红桃A。

    师:你能确定吗?

    生:能确定。

    师:其他同学有不同看法吗?

    生 :没有。

    师:一定是红桃A吗?

    生 :一定

    师板书“一定”

    师:为什么说的这么肯定?

    生 :因为刚才老师让我们看的四张牌都是红桃A,所以老师无论拿哪张牌都是红桃A。

    师: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 :同意。

    师:都是认真观察的好孩子。那我们来看看这张牌到底是不是红桃A?(实物展示)果然是红桃A。恭喜你们猜对了。

    师:我再拿一张牌这张牌有没有可能是黑桃A?

    生:不可能,因为老师这四张牌都是红桃A,所以不可能是黑桃A?

    师:你能确定吗?

    生 :确定。

    师:板书“不可能”,那咱们来看看这是一张什么牌?果然是一张红桃A。

    师:老师这还有一套牌,(4张不同的A)请你认真观察,老师把牌翻过去,再洗一洗牌,我抽出一张谁来猜一猜,这是什么牌?

    生 :方片A。

    师:你能确定吗?

    生 :不能确定。

    师:为什么?

    生 :因为。老师刚才的四张牌是不同的,什么样的牌都有,所以就不能确定老师手里拿的到底是什么牌。

    师:你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你来猜一猜,我手里是一张什么牌?

    生 :红桃A。

    师:确定吗?

    生 :不确定。

    师:不确定,应该怎么说呢?

    生 :可能是红桃A。

    师:板书“可能”

    师:“一定”“不可能”“可能”是描述事物可能性的三种情况,也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重点内容,(板书课题:可能性)其中“一定,不可能”是可以确定的,而可能是不确定的。

    师:还想玩游戏吗?(老师做出非常6+1的手式)认识这个手势吗?

    生 :非常6+1

    师:对,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这个节目,那么在非常6+1中有一个非常精彩的环节,谁知道?

    生 :砸金蛋

    师:对,但老师这没有金蛋,我这有六个宝盒,分为两类,一类叫幸运宝盒,一类叫快乐宝盒,幸运宝盒有2个,快乐宝盒有4个,我想找几个同学到前面来抽宝盒,谁愿意来?

    师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来,

    师:你想抽到什么宝盒?

    生:快乐宝盒,因为我想得到快乐。

    师:你认为你一定能抽到吗?

    生:有可能。

    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里有两种宝盒,抽到哪种的可能性都有。

    师:同学们预测一下,他抽到哪种宝盒的机率最大?

    生1:快乐宝盒

    生2:幸运宝盒

    师:究竟能抽到哪种宝盒呢?答案马上揭晓。

    生抽宝盒交给老师。

    师:恭喜你心想事成,选中快乐宝盒,请你面向大家“微笑”一下。

    现在剩下的这些宝盒,你认为都是什么宝盒呢?

    生:3个快乐宝盒,2个幸运宝盒。

    师:谁愿意到前面来继续选宝盒?

    (一生到前面来)

    师:猜一猜他能选中哪种宝盒?

    生:快乐宝盒。

    师:一定是快乐宝盒吗?

    生:不一定,有可能。

    生:有可能是幸运宝盒

    师:大家为什么不能确定呢?

    生:因为剩下的宝盒既有幸运宝盒又有快乐宝盒所以不能确定。

    师:同意他的说法么?

    生:同意。

    师:请你选宝盒。

    生选后打开。

    师:你很幸运,选种幸运宝盒,现在还剩下什么宝盒?

    生:3个快乐宝盒1个幸运宝盒。

    师:你能确定吗?

    生:确定,一定是这样。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没有。

    师:谁愿意继续到前面来选宝盒?

    (一生到前面来)

    师:你认为他能选中哪种宝盒?

    生1:有可能选中快乐宝盒。

    生2:有可能选中幸运宝盒。

    师:选中哪种宝盒的机会大些呢?

    生:快乐宝盒。

    师:请你选宝盒。

    生选宝盒并打开

    师:恭喜你选中快乐宝盒,请你面向大家“大笑”

    生做大笑动作

    师:现在还剩下什么宝盒?

    生:2个快乐宝盒,1个幸运宝盒。

    师:观察仔细继续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来。

    一生到前面来

    师:你认为他能选中哪种宝盒?

    生1:有可能选快乐宝盒。

    生2:有可能选中幸运宝盒。

    师:请你选择

    生选择并打开。

    师:祝贺你,你非常幸运,选中了幸运宝盒。

    那么剩下的宝盒是什么宝盒呢?

    生1:一定是快乐宝盒。

    生2:一定是快乐宝盒。

    师:同意他们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为什么这么肯定呢?

    生:因为两个幸运宝盒都被打开,所以剩下的就一定是快乐宝盒。

    师:有道理,看来你是一个善于思考,善于观察的孩子。

    (选两名学生到前面来完成游戏,分别做出“冷笑”和“哭笑不得”的表情。)

    师:看同学们玩得这么高兴老师就在领你们玩一个游戏,我需要两个助手,谁愿意到前面来,(把这两名学生的眼睛蒙上)现在请同学们认真看(把一袋黄球放进1号盒子里,把一袋不同颜色的球放进2号盒子里),看清楚了吗?

    生 :看清楚了。

    师:(解开一名同学的纱巾)我想让这名同学一定摸出一个黄色的球,请你找出一个你最信任的朋友来告诉你到哪个盒子里去摸?

    生1:到1号盒里摸。

    生 2:到1号盒里摸。

    师:你能确定吗?

    生 2:确定。

    师:听了朋友们的话你来摸摸看。

    生摸球展示给大家看

    师:果然是黄色的球。再摸摸看,又是一个黄色的球,再摸摸,又是一个黄色的球,那么我想让你猜一猜,根据朋友们说的和你刚才摸球的结果,你觉得这1号盒子里的球有什么特点?

    生 :我想这个盒子里一定都是黄色的球。

    师:为什么?

    生:一定摸出黄色的球,那只有都是黄色的球才能一定摸出黄色的球。

    师:真是一个认真思考的孩子。请回吧!

    师:这回该轮到你了,我想让你摸出一个蓝色的球,你准备找谁来帮忙告诉你呢?

    生:我的朋友。

    生1:到2号盒子里摸,能摸出蓝色的球。

    师:你能确定吗?

    生1:不能确定。

    师:他不能确定你一定能摸出蓝色的球,你再找一名同学帮帮你。

    生:*同学。

    师:好,你来告诉他应该到哪个盒子里去摸?

    生2:还是到2号盒子里去摸。

    师:你能确定他一定摸到蓝色球吗?

    生2:不能确定,但有可能摸到蓝色球。

    师:通过刚才同学的回答你猜猜这个盒子里的球有什么特点?

    生:这个盒子里的球颜色不一,但一定有蓝色。

    师:真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你来摸摸看。

    生摸球。

    师:你真幸运,一下就摸到了蓝色的球,你再摸摸。

    生摸球展示给大家

    师:让其他同学摸一摸。谢谢你的配合,请你回位。

    师:现在我想问同学们有没有可能在一号盒子里摸出一个蓝色的球?

    生1:不可能。

    生2:不可能。

    师:为什么?

    生2:因为在1号盒子里只有黄色的球,所以不可能摸出一个蓝色的球。

    师: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我想在2号盒子里摸出一个红色的球,你觉得有可能吗?

    生1:不可能

    生2:不可能

    师:为什么?

    生2:因为在2号盒子里没有红色的球。所以不可能摸出红色的球。

    师:根据刚才咱们做的游戏,请你按要求涂一涂。拿出题卡。

    (生按要求涂题卡)

    师请学生说说为什么这么涂。

    师:刚才我们通过游戏知道了事情发生时出现的几种情况,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也存在这三种情况,老师选取了日常生活中的几件事请你用“一定”“不可能”“可能”进行描述,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选取一件事进行研究。(课件展示)

    (学生研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几种情况“一定”“不可能”“可能”并结合实际对一些事件进行了判断,判断的正确与否与我们的观察力,与我们的知识经验联系的非常紧密,因此,课后同学们要多看书,多积累经验,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

    教学反思:

    我的这节课是人教版第五册的内容《可能性》,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感知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事情发生的不确定现象。了解有的事情是可能发生的,有些是不可能发生的,还有些是一定发生的。

    这节课我想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体现玩中学的教学思想。

    由于学生年龄小,认识事物比较直观,我就安排非常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参与其中,感受乐趣,同时也在学习知识。在这节课中,可以看到整节课学生几乎一直都是在玩,玩的非常开心,在玩中不断的发现,不断的思考。虽然老师没有更多的讲解,但是对知识的理解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却都达到了。

    二创设情境,让情境贯穿始终。

    在教学中,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必要的。

    在这节课中,我就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以学生平时喜欢玩的扑克牌导入新课,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紧接着又以平时学生喜欢的电视节目非常6+1中砸金蛋的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猜宝盒的活动中体会事件的可能性及可能性的大小,之后又让学生带着要求去摸球,进一步巩固对“一定”“不可能”“可能”的认识。

    三注意学以致用的思想。

    学有用的数学是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能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所学的知识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应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培养孩子自觉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我又选取了生活中的几件事让学生进行判断。

    不足之处:

    教学的梯度体现不明显。第2个游戏如果放在最后就会更好些,因为设计这个游戏的目的就是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下节课学习可能性的大小打下基础。本节课还有不足之处的是教师,可能是我的经验有限,应变能力较差,学生表现的那么好,老师表扬鼓励的话不到位,没有一份奖品奖励给他们,这也是我以后要学习和注意的地方。

    关于小学体育游戏教案11篇


    教师范文大全相关栏目推荐:“体育教案”、“体育游戏教案”。

    教师可以培育出祖国的花朵。教师准备好教案,是为了保证教学质量的达标。教案是教师课前对要上课的一些准备,如何才能写一篇能够很好知道我们教学工作的教案呢?下面,编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体育游戏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于小学体育游戏教案 篇1

    小学体育游戏课教案

    育英明德小学—惠民

    教学内容

    1、游戏:击鼓接力跑

    2、游戏:长江黄河教学目标

    1、通过游戏,使90%以上的学生能提高跑的能力。

    2、通过游戏,提高学生的反应能力和奔跑能力。

    3、通过游戏,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团结协作等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如何提高学生的反应能力和奔跑能力。准备部分

    课堂常规

    1、体委整队、2、师生问好、3、报告人数、4、检查服装准备活动

    1、热身跑:

    2、热身练习《蹦蹦跳跳》

    教师问:小朋友,今天我们一起上一堂游戏课,好不好?

    1、教师领跑、老师讲解动作技术并示范学生答:好,我们很喜欢上游戏课。跟着老师“跑”稍息,静听,思考欢快、活泼精神饱满。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求知欲。学生成四列横队教师领头,学生跟随。老师站中间10112基本部分

    一、游戏:“长江黄河”

    1、教师讲解游戏规则,并示范

    2、被抓的同学进行“惩罚“

    2、学生活动

    1、认真听、仔细看。

    2、学生分组练习学生情绪欢快活跃学生站位:两列站立

    二、往返击鼓接力跑

    规则:按顺序与迎面跑来的同学击掌后跑出,跑到终点击鼓1(2)次跑回。

    教师示范、讲解;指导学生进行游戏;观察学生游戏情况;与个别学生“比赛”;让学生评价;

    调整队伍;教师示范、讲解游戏方法与要求;竞赛后简单评价:利用间隙,针对比赛中出现的问题纠偏,强化巩固正确动作。

    教师做观察、裁判工作。

    仔细观察、认真听讲,认真游戏;分组游戏,互相纠错、相互鼓励与评价;1.听众指挥,仔细看、听,积极为同伴加油。2.按要求进行比赛。学生仔细、专心听、看;学生积极参与游戏;

    老师善于调动学生情绪,正确运用评价、激励机制,提高学生积极性。

    两组学生积极参加比赛,在竞赛中积极进取、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学生四列纵队自由选择路线

    结束部分

    1.放松2.小结

    3.下课

    关于小学体育游戏教案 篇2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执教的是小学二年级体育教学中的跳跃游戏一课。下面我针对这一课的教学过程反思如下:

    游戏是体育教学,特别是低年级体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可以使紧张的体育课变得生动、轻松,具有吸引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通过游戏教学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团结合作、热爱集体和遵纪守法等优良品质。

    本节课以新的课程标准为依据,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以“寓快乐于体育教学之中”为教学目标。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进行游戏创编和活动的情况,体现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首位,在注意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强调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内容贴近他们的生活,教给他们的动作是他们平时熟悉的,游戏的方法是他们喜欢的,主要是让孩子们积极地参与,玩得起来,在玩的过程中主动学习、主动探索,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细细回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前的组织有效,学生的情绪高涨

    本节课开始部分师生通过一段小舞蹈,根据音乐内容节奏边跳边练,将学生带入情境,完成热身活动,使学生体验自创动作的愉悦,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表现力,在活动中表现出“动中有思、思中有练,练中有情”,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二、课的内容设计合理,教学方法得当

    课堂教学是以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游戏为主线,发展为中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高效课堂。

    本节课运用故事的情境模式进行教学,使学生整节课都在愉悦的心情中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课伊始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围绕着“摘果子”的故事展开活动,营造一种和谐民主、宽松愉快的教学环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对体育课”主动参与,积极创造”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设计上,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和创新意识。给予学生自我思考、合作学习的时间,让他们互相学习,互相交流,提高自身思维、判断能力,开发自己的大脑。通过合作学习,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学会友好合作。例如在“过河”这个教学环节我为学生提供了“自由铺路”“铺不一样的路”“设计难度系数较高的路” “花样跳法”“智勇大闯关”等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亲自体验各种活动的快乐。改变了以往的老师先做,然后学生才跟着做的教学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在学习方法上,,采用设疑法、尝试法、观察法、合作法、竞赛法、展示法、激励法,引导学生"创一创,玩一玩,练一练"。让学生在玩中创、玩中练、玩中学、学中玩,充分感受自主与合作的乐趣。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思维,例如在铺路过程中“你还能设计出不一样的路吗?”“你还会其他的跳跃方法吗?”通过运用各种器材、跳跃方法进行游戏的创编与活动,学生的运动情绪高涨,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锻炼学生身体素质,从而达到教学效果。

    三、真正树立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的思想。

    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说起来比较容易,但真正落实在课堂上,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首先教师必须转变角色,真正从权威的讲授者变为与学生共同探索对问题以好朋友和引导者。在实施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力求给学生创设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尽情玩耍,享受其中的乐趣,通过想象进行各种创编练习。尽量激发学生学习的灵感,让学生有选择的练习,自我风采展示,学生的自主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有了求知、求学的欲望,与此同时,课堂教学效率也就提高了。课的结束部分,运用了情境教学法使陶醉的柔美的音乐声中,随声起舞,达到很好放松效果。整一节课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都很积极,真正实现了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1、我在本堂课的教学中虽然教材吃透,备足课,但是对学生练习的强度不够大

    2、我示范的次数太少,对于游戏的要求也过于简洁。

    3、还需加强课堂的组织纪律。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通过这节课教学我收获了,成长了,我知道在今后的体育教育教学中,将有着更多、更好的教学新理念、新方法等着我去探索、去研究,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地做个有心人,时时刻刻努力钻研,就一定会使我们的游戏教学深人孩子的心中。

    关于小学体育游戏教案 篇3

    导语:

    在教师招聘面试中,试讲是一种最常见的一种面试形式,通过试讲可以很好的考查应试者是否具备一名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教姿教态、口令、队伍调动、教学设计等),还可以考查应试者的语言表达能力。跳跃与游戏是小学田径教学必修内容之一,也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比较难的内容,本节课将以跳跃为内容,游戏为辅助,进行介绍。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够说出动作要点,80%的学生能完成跳远的动作。

    【过程与方法】

    通过跳跃的游戏练习,发展速度、协调、下肢力量等身体素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勇敢、不怕困难,勇于进取的心理素质和体育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跳跃游戏方法,提高学生的跳跃能力。

    【难点】

    助跑与起跳技术的结合。

    三、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3分钟)

    1.课堂常规:体委整队,报告人数,师生问好,教师简要介绍教学内容,检查服装,安排见习生。

    组织教学:四列横队。

    要求:快、静、齐。

    (二)准备部分(7分钟)

    1.玩赛龙舟游戏

    游戏规则:将学生分成4队,每队学生竖排一行,头扎红色布条,面向前蹲下,两手分别扶住前面一个学生的腰,比赛开始,学生同心协力蹲着前进,游戏当中,不能松手,队伍自始至终没有断队的现象,最快到达终点的一队为胜利。输的队伍蹲起五个。

    2.配乐韵律操:伸展运动、下蹲运动、体侧运动、体转运动、腹背运动、全身运动、跳跃运动、整理运动。

    组织教学:四列横队体操队形,教师边做示范,边提示动作要领,语言激励学生,及时表扬鼓励。

    要求:拍节准确,动作到位,节奏感强。

    (三)基本部分(30分钟)

    1.导入

    老师:同学们!青蛙王国一年一度的运动会要开始了!大家想不想当蛙王啊?由此导入本节课内容:跳跃与游戏。

    2.示范

    教师进行侧面示范。

    组织教学:四列横队,前两排蹲下。

    3.讲解

    动作要点:

    预摆:两脚左右开立,与肩同宽,两臂前后摆动,前摆时,两腿伸直,后摆时,屈膝降低重心,上体稍前倾,手尽量后摆。

    起跳腾空:两脚快速用力蹬地,同时两臂稍屈由后往前上方摆动,向前上方跳起腾空。在蹬离地面的瞬间,髋部首先前送,髋膝踝充分伸展,完成空中展体。

    落地:收腹举腿,小腿前伸,同时双臂用力后摆,并屈膝落地缓冲。

    4.练习

    (1)原地预摆练习

    动作要领:两脚左右开立,与肩同宽,两臂前后摆动,前摆时,两腿伸直,后摆时,屈膝降低重心,上体稍前倾,手尽量后摆。

    (2)蛙跳辅助练习。

    练习设置:两脚快速用蹬地,同时两臂稍屈由后往前上方摆动,向前上方跳起腾空。

    (3)整体动作练习。

    练习设置:让学生把预摆跟起跳腾空动作进行一个结合。在落地的时候强调要收腹举腿,小腿前伸,同时双臂用力后摆,并屈膝落地缓冲。

    (4)纠错:大家在练习的时候会出现抬腿过高导致脚步过缓,上下肢不协调的问题。在接下来的练习中教师以示范和口头提醒的形式帮助学生改进。

    4.检验游戏展示

    (1)游戏:袋鼠跳。

    游戏方法:让每组同学接力袋鼠跳,看哪组最后跳的最远。

    (2)评价:表扬获胜小组,鼓励其他小组,并让获胜小组分享胜利经验,互相学习。

    (四)结束部分(5分钟)

    1.放松活动配乐放松操

    组织教学:四列横队体操队形。

    要求:放松活动,身心充分放松。

    2.课堂小结:教师总结学练情况,表扬先进,激励全体学生。

    3.宣布下课、师生再见、回收器材。

    四、场地器材

    标志筒4个、录音机1台、磁带、田径场、口哨。

    五、?负荷

    练习密度:35%~40%;平均心率:125~136次/分;运动强度:中等偏上。

    六、课后反思

    点此进入体育教案频道,查看更多体育教案模板。

    关于小学体育游戏教案 篇4

    一、指导思想

    本课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在新课标的引导下对教学内容进行灵活的处理,以学生的运动兴趣为出发点,关注学生个体发展,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本节课让学生在练习中带着问题去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教材分析

    跳跃是人体基本活动,也是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深受小学生喜爱。跳跃与游戏的内容丰富,生动有趣。通过跳跃与游戏的结合,不仅给学生带来了欢乐,而且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不仅能有效地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动作知识与实用技能,而且能有效地促进和发展学生的跳跃能力,使学生身心得到和谐地发展。

    三、学情分析

    水平二的学生其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较差,在观察时往往也只注意事物较突出的特征,缺乏顺序性。独立意识也开始增强,已经不满足于单纯地听老师的话,希望能够自主思考的空间。因此,在实施体育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实际,给学生更多地思考和展示空间,评价方式多采用鼓励、启发等语言。帮助学生树立自信,热爱体育锻炼。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够说出动作要点,80%的学生能完成跳远的动作。

    【过程与方法】

    通过跳跃的游戏练习,发展速度、协调、下肢力量等身体素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勇敢、不怕困难,勇于进取的`心理素质和体育精神。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跳跃游戏方法,提高学生的跳跃能力。

    【难点】

    助跑与起跳技术的结合。

    六、教学方法

    1.讲解示范法:通过精练适度的语言讲解,使学生获得正确的动作概念;以优美的示范,利于学生模仿正确技术。

    2.纠正错误法:由于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完成练习的情况各有不同,通过纠正错误学习正确的技术动作,避免运动损伤的产生,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3.分解练习法:通过分解技术动作,降低技术动作的复杂度,更易于让学生掌握动作,激发学习欲望,获得成就感。

    4.完整练习法:通过完整动作的学练,帮助学生建立动作的整体概念和动作间的练习。

    5.游戏比赛法:通过游戏与比赛的穿插,帮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练习效率。

    七、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3分钟)

    1.课堂常规:体委整队,报告人数,师生问好,教师简要介绍教学内容,检查服装,安排见习生。

    【教学意图】简短精炼的开始部分可以迅速让学生进入上课状态,锻炼学生做事不拖沓的习惯;课前对于着装的检查以及安全的提醒可以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避免危险的发生。

    (二)准备部分(5分钟)

    1.玩赛龙舟游戏

    游戏规则:将学生分成4队,每队学生竖排一行,头扎红色布条,面向前蹲下,两手分别扶住前面一个学生的腰,比赛开始,学生同心协力蹲着前进,游戏当中,不能松手,队伍自始至终没有断队的现象,最快到达终点的一队为胜利。输的队伍蹲起五个。

    2.配乐韵律操:伸展运动、下蹲运动、体侧运动、体转运动、腹背运动、全身运动、跳跃运动、整理运动。

    【教学意图】把平时枯燥的跑步活动寓于游戏活动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配乐韵律操替代了传统的徒手操,在活动关节的同时,也让学生在欢快的音乐中放松心情,融入课堂。

    (三)基本部分(27分钟)

    1.导入:我会以情境进行导。“同学们!青蛙王国一年一度的运动会要开始了!大家想不想当蛙王啊?”,由此导入本节课内容:跳跃与游戏。

    【教学意图】通过运动会的情境设置,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让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有利于项目的学习与练习。

    2.示范:首先,我会组织学生呈四列横队,前两排蹲下,我在队伍的前方做侧面示范。示范前向学生提出问题:跳远一共分为几个步骤,经过学生回答总结得出三个步骤:助跑、起跳腾空、落地。

    【教学意图】侧面示范有利于展示动作的侧面和按前后方向完成的动作,好的示范会引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同时还会在脑海里建立初步的动作表象,同时适当的提问可以加深学生对动作的印象,引起学生对动作关键环节的注意。

    3.讲解:我会边讲解边做动作,讲解时我会提取口诀,如助跑起跳要自然,两腿屈膝靠胸部,落地屈膝要缓冲。

    【教学意图】以口诀的形式讲解可以迅速抓住关键点,直接满足学生对于动作学习的需要,让学生的注意力完全放在教学重点上;而边讲解边做示范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对分解动作更好的理解,使动作理论迅速回归实践,迅速提取之前学习的记忆,达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

    4.练习

    (1)原地预摆练习

    动作要领:两脚左右开立,与肩同宽,两臂前后摆动,前摆时,两腿伸直,后摆时,屈膝降低重心,上体稍前倾,手尽量后摆。

    (2)蛙跳辅助练习。

    练习设置:两脚快速用力蹬地,同时两臂稍屈由后往前上方摆动,向前上方跳起腾空。

    (3)整体动作练习。

    练习设置:让学生把预摆跟起跳腾空动作进行一个结合。在落地的时候强调要收腹举腿,小腿前伸,同时双臂用力后摆,并屈膝落地缓冲。

    在以上练习过程中,会出现上下肢不协调,落地没有充分缓冲的问题。我会以正确动作示范和口头提醒的形式帮助学生改进。

    【教学意图】通过循序渐进的练习,学生能在游戏的乐趣中掌握动作要领,通过教师的个别纠错与集体纠错,能够迅速帮助学生回归正确动作。

    4.检验:在检验环节设置游戏展示环节,全体学生以体育小组为单位,进行袋鼠跳比赛:让每组同学接力袋鼠跳,看哪组最后跳的最远。比赛过后,我会表扬获胜小组,鼓励其他小组,并让获胜小组分享胜利经验,互相学习。

    【教学意图】在展示环节中让学生进行比赛是对整堂课学习效果的检验,游戏的形式可以培养学生间团结互助的意识,同时更加突出学生为主体的地位,并将整堂课的气氛推向高潮。

    (四)结束部分(5分钟)

    1.放松活动—配乐放松操。

    2.课堂小结:教师总结学练情况,表扬先进,激励全体学生。

    3.宣布下课、师生再见、回收器材。

    【教学意图】通过放松环节帮助学生恢复疲劳,为下节课做好身心准备。教师的针对本节课的鼓励性评价,也为学生树立信心。

    八、场地器材

    标志筒4个、录音机1台、磁带、田径场、口哨。

    九、预计负荷

    练习密度:35%~40%;平均心率:125~136次/分;运动强度:中等偏上。

    十、课后反思

    关于小学体育游戏教案 篇5

    经典小学体育游戏教案1

    一、活动目标:

    1、安全合理地使用体育器材。

    2、了解安全上要注意的事项也因训练的内容、使用的器械不同而有所区别。

    二、活动过程:

    (1)短跑等项目要按照规定的跑道进行,不能串跑道。这不仅仅是竞赛的要求,也是安全的保障。特别是快到终点冲刺时,更要遵守规则,因为这时人身体的冲力很大,精力又集中在竞技之中,思想上毫无戒备,一旦相互绊倒,就可能严重受伤。

    (2)跳远时,必须严格按老师的指导助跑、起跳。起跳前前脚要踏中木制的起跳板,起跳后要落入沙坑之中。这不仅是跳远训练的技术要领,也是保护身体安全的必要措施。

    (3)在进行投掷训练时,如投手榴弹、铅球、铁饼、标枪等,一定要按老师的口令进行,令行禁止,不能有丝毫的马虎。这些体育器材有的坚硬沉重,有的前端装有尖利的金属头,如果擅自行事,就有可能击中他人或者自己被击中,造成受伤,甚至发生生命危险。

    (4)在进行单、双杠和跳高训练时,器械下面必须准备好厚度符合要求的垫子,如果直接跳到坚硬的地面上,会伤及腿部关节或后脑。做单、双杠动作时,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使双手握杠时不打滑,避免从杠上摔下来,使身体受伤。

    (5)在做跳马、跳箱等跨跃训练时,器械前要有跳板,器械后要有保护垫,同时要有老师和同学在器械旁站立保护。

    (6)前后滚翻、俯卧撑、仰卧起坐等垫上运动的项目,做动作时要严肃认真,不能打闹,以免发生扭伤。

    (7)参加篮球、足球等项目的训练时,要学会保护自己,也不要在争抢中蛮干而伤及他人。

    三、活动小结:

    我们要安全合理地使用体育器材。

    经典小学体育游戏教案2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应注意按照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进行分析)

    1、学习并掌握蹲踞式跳远中的腾空与落地动作,体会踏跳腿充分蹬直髋、膝、踝三个关节,使身体充分腾起。

    2、发展学生的跳跃能力和协调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时空感。

    3、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学生投准的能力,发展学生灵敏、协调、力量素质,提高投掷的准确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单脚踏跳、准确有力,腾空收腿。

    难点:跑、跳的自然结合,腾空的角度与高度。

    教学流程示意

    (按课时设计教学流程,教学流程应能清晰准确的表述本节课的教学环节,以及教学环节的核心活动内容。因此既要避免只有简单的环节,而没有环节实施的具体内容;还要避免把环节细化,一般来说,一节课的主要环节最好控制在4~6个之间,这样比较有利于教学环节的实施。)

    (一)准备部分:(约需8分钟)

    1、常规教学:集合整队、师生问好、宣布本节课内容、提出教学要求、强调安全,安排好见习生。

    2、徒手操:(全班呈体操队形、四列横队进行)4×8拍

    a.头颈运动、b.腕、踝关节练习、c.体侧运动、d.弓步压腿、e.全身运动。

    3、针对性练习:跳越垫子:学生在已布置好的15—20米的场内完成。

    组织方法:横队队列不变,第一排行进间单脚起跳双脚落地,其余学生原地练习,第一排完成后,依次为二、三、四排。

    达成目标:交换两脚,熟练跳跃。培养学生集体主义思想、统一步调、勇于向前的精神。有利于集中学生精力、烘托课堂氛围,激励学生学习。

    (二)基本部分(约30分钟)

    这个部分共安排了两个内容,即蹲踞式跳远的新授内容、游戏:沙包投准。

    一是蹲踞式跳远的新授内容,共20分钟,其中讲解、师生共同活动15分钟,分组练习5分钟。

    老师将学生带到沙坑场地,进行现场跳远感受,其方法是:让学生跳越一定高度的皮筋,进行跳远尝试练习,体会踏板、前摆动作,并让身体腾跃一定高度。练习时,提醒学生注意运动安全。

    二是安排游戏:沙包投准,共10分钟,每人5个沙包,投2-3次。

    (三)结束部分(约2分钟)

    这部分主要是放松整理、评价总结、安排收还器材、宣布下课、师生再见。

    经典小学体育游戏教案3

    一、指导思想:

    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突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与“人本主义”教育理念接轨,使学生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心健康、心里健康和社会适应等各个方面得到全面的锻炼和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作用,通过各种趣味小游戏,培养学生体育意识,以教材难点与趣味点的结合设计练习内容。让学生在愉快的合作、探讨、竞争中逐步达到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运动参与:在练习与游戏活动中,提高足球射门的能力,发展学生奔跑、跳跃、灵敏、反应、协调等身体素质。

    2、运动技能:通过小足球射门与游戏的教学,向学生传授脚内侧射门技术。

    3、身体健康:能利用足球进行运球和射门。

    4、心理健康:充分促进个性的发展,体验足球射门的乐趣。

    5、社会适应:培养交往能力和团结协作的意识。

    三、学生分析

    我校地处城郊结合部,学生比较喜欢参与体育活动,特别是足球运动。但由于学生的生源差异较大,特别是外来流动人口,收入低,生活环境较差,课余时间基本没能参与到足球活动中,只有利用课堂的学习和练习来提高自己和满足自己的欲望,体验到足球运动的乐趣。因此,在课堂上,我尽量让学生参与练习,提高足球技术;课余时间,对部分有兴趣的学生进行免费的辅导,让他们更加喜欢足球运动。

    四、教材分析

    足球是学生特喜欢的一项体育运动,有很强的集体性和趣味性,通过足球活动能发展学生的多项身体素质。还可以充分激发小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少年儿童的综合素质,培养竞争意识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但如何进一步提高足球技能,需要教师加以引导。本课中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初步学会足球的简单运动动作,知道简单足球动作术语。在教学中主要强调突出“游戏”二字,在游戏中熟悉球性,培养学生对足球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初步养成不用手而用脚触球的意识和习惯。

    难点:脚内侧部位对学生来讲不是很清楚,教师采取的方法是在这一位置贴上标注物,通过多种游戏强化,让学生在兴趣高昂的状态下,体验脚内侧射门技术。

    趣味点:

    1、用人体设置门,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让学生进行小足球比赛游戏,让学生展示自我,符合儿童心理。

    五、设计思路

    本课以“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线,时时把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在第一线,教学中启发学生大胆想象,鼓励学生主动体验,在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层层深入地让学生体验合作交往,教师及时的鼓励和引导,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从而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本课采用主体式教学法。在课前师生谈话阶段—教师既以趣引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有良好的情绪,为上课做好准备。

    群龙戏珠—学生排好队,在组长的带领下,模仿教师动作,进行小游戏。银珠滚滚——学生运用特制的足球练习脚射门,激发学生对足球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设计安排多种练习方法,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使学生在乐中求学,在学中取乐。

    飞跃龙门——引导学生设置各种“人体门”,参与射门练习。在练习中能与他人合作探究,共同完成任务。

    比赛游戏——通过比赛小游戏,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任务,体验成功的乐趣,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团队精神。

    六、场地器材设置

    一片足球场、小足球(纸球)40个、跨栏架6个

    七、教学效果预计:

    1.心理效果预计:根据本课特点,学生将会积极参与活动,并能在活动中体会到集体的力量,给自己带来集体的归属感。

    2.生理效果预计:由于本课是新课,负荷适中,但练习密度较大。平均心率为110-120次/分

    八、本课特色

    1.课标指出开发和利用各种体育生活资源是激发学生运动情感的重要手段。课上运用了生活中的废纸,在学生手中变成了一个一个足球,为足球走进生活游戏打开了绿色通道。

    2.体育源于生活,更应贴近生活。传统的足球运动具有强烈的对抗性。现在越来越远离学生的生活。学生只是在心中虚拟的喜爱,根据这一情况,本课将足球运动换成儿童话、娱乐话的体育活动,让学生亲近足球,亲身享受足球运动带来的愉悦,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备注:本主题单元计划共5节课,比赛课为第3课时—“快乐的小足球”

    经典小学体育游戏教案4

    教学目标:

    通过体育游戏与球类运动相结合,提高运、传、投抢等篮球技术动作的衔接、连贯和应用能力,发展的灵敏、速度、力量等体能。

    课的内容:

    一、二球一赛

    (一)游戏目标:提高灵敏性和应变能力。

    (二)准备工作:篮球场地一块,篮球两个(球要有明显的区别,或一个标准篮球,另一个是橡皮球)。

    (三)游戏的进行:首先选出两名裁判员,两名助理裁判员,然后以5—6人为一队,把学生分成若干队。游戏时,两个队上场比赛,其他队准备替换负队。进行两球一赛游戏时,双方各有一名队员手持球站在自己半场的端线外准备发球。当裁判员鸣笛后,各自发球开始比赛。

    比赛时,两队同时在场上传递、运球,突破,力求将本队的球投入对方篮内得分,同时又要设法阻截和防止对方的球被攻进自己的篮内,并积极抢断对方的球,力争将其攻入对方篮内。比赛中若有一方将球投中,比赛即可结束,胜队留在场内继续游戏,负队则被替换下场。比赛中,如一方将球碰出界,则由助理裁判员视情况令对方在前半场或后半场发球。如由于犯规造成“死球”时,也由助理裁判员执行规则,令对方在犯规队员的本半场发球。

    (四)游戏规则:

    1、比赛中出现犯规、违例、传球出界等情况时,均按篮球比赛规则判其在犯规、违例、失误一方的半场发球,而不执行罚球的条款。

    2、两球一赛,除两个球同时出界时才能停止全场比赛,比赛始终不得间断,直至一方得分为止。

    (五)教法建议:

    1、两球一赛游戏的运动量、密度较大,比赛时间不易过长,胜负队可同时下场,待各队决出胜负后,胜队与胜队再重新组合比赛,避免连续获胜队负荷过大。

    2、有关比赛规则,可视实际情况根据正式篮球比赛的规则进行调整。

    二、换球投篮接力

    (一)游戏目标:提高运球、投篮技术动作的衔接、连贯和应用能力,发展灵敏和速度等体能。

    (二)准备工作:

    1、篮球场地一块,在篮球场罚球圈顶和中线靠边线处,各画两个直径为50厘米的圆圈。

    2、篮球6个,每个圆圈各放一个篮球。

    (三)游戏的进行:教师可将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两队,各成纵队分别站在球场两个端线外的两侧,排头手持篮球。游戏开始,教师发令后,排头运球至本场罚球圈顶处的圆圈,将手中球放至圆圈内,拿起圈内的球运球至中线处的圆圈处,将手中球放至圆圈内,再拿起圈内的球运球上篮,投中后迅速运球返回本队,将球交给第2人后站到队尾。第2人按同样方法进行,直至全队做完为止,以先完成的队为胜。

    (四)游戏规则:

    1、交接球换人时,必须站在端线外。

    2、运球至圆圈时,必须换球,并将手中的球在圆圈内放稳方能继续运球前进。

    3、运球人不得持球跑。运球失误,则应从失误处重新运球前进。

    4、投篮必须投中方能返回。

    (五)教法建议:

    1、可要求运球人在换球后改为换手运球,以增加游戏的难度。

    2、在投篮命中后,可允许运传球给本队第2人,但接球人在接到球之前不得过线进入场内。

    三、“30”投篮

    (一)游戏目标:巩固和提高跳投、抢篮板球和补篮的技术,发展快速反应能力。

    (二)准备工作:篮球场地两块,篮球4个。

    (三)游戏的进行:教师可将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4个队,各成纵队分别站在4个半场的罚球线后,排头手持篮球。游戏开始,教师发令后,排头做原地跳起投篮,投中计得2分。无论投中与否,只要在球未落地之前接到球,可补篮一次,投中则得1分,然后,把球传给第2人,自己站到队尾处,第2人按同样方法进行,以此类推,全队依次轮换投篮,直至篮积30分为止,以先完成的队为胜。

    (四)游戏规则:

    1、跳投时,必须站在罚球线后起跳投篮。

    2、跳投后,如球落地则不能再补篮,投中也无效。

    (五)教法建议:

    1、根据游戏者的水平,可改投篮点、投篮的角度等条件。

    2、此游戏可改跳投为原地投篮,然后冲抢篮板球补篮,以减少游戏的难度。

    四、圆圈追传球

    (一)游戏目标:发展视觉观察和反应能力,提高传球的速度和准确性。

    (二)准备工作:

    1、在场地上画一个大圆圈(大小根据学生人数而定)。

    2、篮球两个。

    (三)游戏的进行:教师可将学生分成人数相等,且为奇数的甲、乙两队,并让两队学生交错站在圆圈上。两个篮球分别交给对称站立的甲、乙队各一名队员手中。游戏开始,持球的两队队员,根据教师伸出左手或右手,向该方向同队下一名同学依次传球,教师不断变换方向,最后以一个队的球追上另一队的球为止,追上的队为胜。

    (四)游戏规则:

    1、传球时,必须依次传递,不得间隔传球。

    2、传球失误时,必须由失误人将球拾起跑回原位置后,方能继续往下传球。

    3、传球中,两队队员不得干扰对方的传球。

    (五)教法建议:

    1、此游戏可先规定向某一个方向传球。

    2、也可规定某一种传球的方法进行传球。可采用不分队,全班站成一个圈,根据教师指定的方向传球,直至两个球集中到一人手的里时,游戏即可结束。

    经典小学体育游戏教案5

    教材分析

    跳跃在体育课程标准各个水平目标中都有所出现,但不同年级达成的目标有所不同,是逐步深化和递进的过程。单双脚连续跳是跳跃项目内容之一,也是教材中最基本的教学内容。低年级单双脚连续跳学习以基础的单双脚跳动作为主,活动形式接近生活,在锻炼学生身体的同时,也有对身体进行自我保护的实用价值,是小学生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学习内容。学生在正确掌握动作方法的同时,强调体育与音乐的结合,体育与旋律相配合,为下一水平目标一脚蹬地双脚落的学习延伸奠定良好基础。通过以前掌握原地单双脚跳后,在本次课主要学会单双脚连续跳的完整动作,感受身体的空间变化,明确利用连续跳进行身体自我保护的实用价值。

    学情分析

    二年级小学生具有好动、任性、模仿力强、缺乏合作意识的情感特征。因此本课力求从情感教学入手,结合学生的心理、生理及认知特点,在学生对原地单双脚跳有初步认知的基础上,采用了单双脚连续跳与音乐节拍相结合,为学生创设浓厚的娱乐氛围,使他们在游戏、感知、思维等过程中进行自主合作学习,在观察思考中得到启示与锻炼。通过趣味的情境活动,在有效激发求知意识、团队意识、合作精神的同时,也使学生体会到“学会了”的愉快,“成功了”的喜悦,“获胜了”的自豪感。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通过跳跃的练习与游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运动技能目标:

    1、基本掌握单、双脚跳跃的动作技能与方法,单(双)脚用力蹬地、展体向上跳起,单(双)脚屈膝缓冲,轻巧落地。

    2、通过游戏发展协调性和下肢力量及跳跃能力。能准确的运用跳跃的方法,使学生能很快掌握单双脚交换跳地技术动作。

    (三)情感目标:

    1、通过集体活动,体验群体学习的乐趣,培养集体意识与观念,与同伴友好相处、团结合作、共同进步。

    2、通过游戏互动,教师鼓励学生加强自我表现的能力。

    3、树立安全意识,培养学生活泼愉快、积极向上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跳跃动作轻盈、起跳有力,屈膝缓冲,轻巧落地。

    教学难点:单双脚连续跳动作要连贯。

    教学过程

    1.准备部分:

    通过游戏找伙伴和呼拉圈操,教师语言启发,学生在场地上自由的跑动热身,并运用肢体语言自由展示出奥运主题的运动项目,充分的活动与伸展身体的各个关节,为学生学习单双脚连续跳做了良好的铺垫。

    2.基本部分:

    (1)创设自由的活动空间,建立明确的学习目标。

    通过呼拉圈的多种活动,学生自主尝试练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欲望,教师运用语言提示、做一做、比一比等方式的进行师生间相互交流,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亲蜜。通过典型示范引导让学生明确本次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建立明确的学习目标。

    (2)利用呼拉圈与不同音乐节奏相结合,解决学习的重难点。

    从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出发,由浅入深的引导学生玩中学、玩中想,教会学生学习与锻炼的方法。利用呼拉圈与不同音乐节奏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动作练习,在教师的提示、互评、帮助中建立对动作的掌握。采用两拍和三拍音乐,运用听节奏、打节奏、跳节奏的方法强化教学的重点,提高动作的质量。通过音乐旋律进一步提高学生动作的连贯性与协调性,突破动作的难点。

    (3)游戏巩固、培养能力。

    通过游戏“穿越时空隧道”、“齐心协力”,发展学生爬行、奔跑、协调准确、合作等能力,充分发挥教具多用的特点,让学生在团结协作的活动过程中的动手实践、动脑参与等能力得到增强,体验顽强拼搏、团结一致、相互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

    3.结束部分:

    在悠扬舒缓的音乐声中,学生跟随教师的语言及动作的提示进行创想活动,放松身心,使肌体逐渐恢复到相对安静的状态。

    关于小学体育游戏教案 篇6

    一、教学内容:

    1、快速运球射门。

    2、运球绕杆射门。

    3、五人赛。

    二、教学目标:

    分组比赛,发挥出射门技术情况,发展学生的灵敏性和协调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进一步提高学生射门的能力

    难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教学过程:

    开始部分:约8分

    一、课堂常规:

    1、体委整队、师生问好、报告人数、检查服装。

    2、宣布课的内容和任务。

    基础部分约28分

    提出快速运球射门的要求,巡视辅导。

    学生活动

    1、学生站四列横队。

    2、学生认真听讲,注意关查。

    3、听从指挥

    4、学生充分活动各关节。

    关于小学体育游戏教案 篇7

    一、主题设计

    根据一年级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结合一年级投掷轻物的教材内容,针对学生的学习实情,把以人为本的思想融入到教学活动中;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入手,以创设导游带小游客参加“三月三”民歌节为一个活动主题,以投绣球为贯穿教学的主线,创设一个充满欢乐律动的情境,围绕“激趣──展趣──持趣”的主题环节进行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体验学的乐处;融“乐”“学”“练”于一体,使学生掌握一些浅易和简单的投掷技能,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并从中体验民俗风情,了解民族文化,达到“育人、育体又育心”的目的。

    二、主题目标

    ①培养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

    ②培养学生相互合作学习的意识。

    ③发展学生空间感觉,体验自然挥臂投掷的方法。

    ④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挖掘学生想象力,提高学生的模仿能力。

    三、主题要点

    ①体验身体用力的顺序和感觉。

    ②自然挥臂动作协调。

    四、器材准备

    自制小绣球、录音机、标杆、图片、橡皮筋等。

    五、活动程序

    (一)“激趣”

    ①集合、互相问候。

    ②导入本课主题,预告本课游戏。

    ③创设情境:参加广西“三月三”民歌节盛会。

    设想:教师是一名导游,迎接外来的小朋友参加少数民族地区的“三月三民歌节”活动。

    导游:“广西是一个少数民族地区,每逢三月三举行庆祝盛会,今天欢迎小朋友参加……”

    ④导游带领小游客们来到了大龙潭公园。

    ⑤欣赏自然风景(模仿穿小树林,过小溪,在草地上慢跑,小鸟飞等系列动作)。

    (二)“展趣”

    ①参观民歌节里的表演。

    导游:你看到的是什么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呢?

    a、相互说说,讨论;

    b、向导游说出所看到了体育项目或认识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

    c、发挥想象,模仿画图中的动作。

    ②导游手持绣球简单说出投绣球的典故。

    引导:在民歌节里我们拿了这么漂亮的绣球,小朋友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你最愉快的心情呢?

    ③小朋友相互探索,并相互学习、体验不同姿势的投掷动作。(引导站立、蹲立、向上、向前、向后、向侧等各种方向)

    ④导游出示挂图,示范站立姿势、向前上方用力投掷绣球的动作,并说出自然挥臂动作连贯、协调的要点。

    引导:投掷时你能体会自然挥臂用力的感觉及用力

    ⑤观察挂图,模仿导游动作练习。

    a、自由学习;

    b、分小组合作学习;

    c、表演、评价。

    ⑥导游巡视,参与模仿,即时点评。

    ⑦游戏:送绣球。

    导游:在今天的欢庆会里,来了许多尊敬的客人和好朋友,为表示友好,让我们献上美丽的绣球,好吗?

    分小组自设游戏方式:运、送、夹、顶等。

    (三)“持趣”

    ①师生齐跳欢庆舞。

    ②交流学习心得。

    ③主题小结、评课。

    ④师生同收器材。

    关于小学体育游戏教案 篇8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标“健康第一”“以激发学生运动兴趣,重视学生的主题地位”的理念为指导,采用“体验式教学”的模式来设计本节课,在设计中以学生现有的知识和技术经验为辅,在课堂上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自我展示,教师适当做语言、技术的引导,让学生在练习中体验技术动作的要领,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发挥自己的潜能,体验合作、探究学习的乐趣,在愉快练习的同时掌握技术动作。促进学生身体素质、运动技能的提高,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互相学习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达到身心、技术和谐的发展。

    二、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有意注意虽有发展,但还很不完善,注意力不够稳定,不易持久。兴趣广泛,几乎哪项体育活动都喜欢,但对体育运动技术动作的感知比较笼统,因此叙述动作要领和练习方法要提纲挈领。学生多喜欢自己动手做,在遇到困难时请老师给予适当的帮助。

    三、教与学的设计和组织形式

    教与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共同的目标:学生掌握较简单的运球技术,提高身体基本活动的能力,在游戏和练习中体验篮球运动的乐趣。结合本校学生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来设计以下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学法:1、自主学习法;2、合作学习法;3、探究学习法;4、模仿学习法。

    教法:1、体验式教学法;2、游戏教学法。3、讲解示范法

    四、教学流程

    1、课前引导。集体活动

    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介绍篮球明星,以此引导学生认真练习争当班级篮球小明星。

    2、准备活动。集体活动、分组协作、自主练习

    通过师生自编的球操,活动身体各关节,激发学生兴趣,开拓学生思维,球操后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体验篮球运动技术动作,通过自主练习来充分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身心逐渐兴奋,进入上课状态。

    3、探究、自主、合作学习。小组、散点

    这也是本次课学习新动作的部分,在行进间运球教学中,根据学生准备活动时的表现,引导学生说出行进间运球的动作要领,帮助学生观察、模仿优秀学生和老师的动作技术,进行自学、自纠、互纠,提高学生行进间运球的技术。让学生切实根据自己的能力,设计不同难度和不同形式的练习方法;依据学生的交往爱好,自寻团队组合,提高了学生在练习中的兴趣,同时增强了练习的正效应。学生在练习中,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适时给予表扬、鼓励、帮助,引导学生思考、开拓学生思维、发现问题,并具有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练习过程中教师适当讲解篮球的规则,如犯规、违例。

    在游戏教学中,通过“叫号找朋友”“分组绕标志运球”“老鹰捉小鸡”,发展学生上下肢力量,强化学生行进间运球的技术动作,调动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团队意识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4、结束环节。集体活动

    通过轻松、欢快的音乐下师生共舞同乐,使学生身心慢慢平静下来,之后师生共同总结本课,谈谈自己的感受,通过自评互评来查漏补缺,发扬优点,减少不足。在师生的共同交流中结束本课。

    关于小学体育游戏教案 篇9

    教学目的: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第八套广播操的要领及动作。

    2、培养学生身体的正确姿势和节奏感。

    3、培养学生能够遵守纪律和快速集合的能力。

    教学方法:

    讲授、练习法

    教学重点:

    第八套广播体操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器材:

    教学程序设计:

    一、准备部分

    课堂常规:

    1、体委整队、师生问好、报告人数、检查服装。

    2、宣布课的内容和任务。

    准备活动:

    1、队列:立正、稍息、集合、解散。

    2、复习广播操的前三节。

    3、专项准备活动。

    二、基本部分:

    第八套广播操(4-6)节:

    第四节,体侧运动。

    第五节,体转运动。

    第六节,全身运动。

    重点:各节的动作要领及要求。

    难点:动作的准确性和优美大方有节奏感。

    学生注意事项:

    1、学生站一列横队。

    2、学生认真听讲,仔细触摸。

    3、听从指挥注意力集中。

    4、学生充分活动各关节。

    四、结束部分

    关于小学体育游戏教案 篇10

    学习阶段:水平三

    学习目标:在游戏比赛中发展跑的能力。

    学习内容:多种游戏

    学习步骤:

    一、快乐游戏、充分活动

    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常规训练

    2、组织学生分组游戏,参与学生游戏。

    学生活动:1、体育委员整队,检查出席人数。

    2、继续体验向右转走的队列要求。

    3、全班分成两组进行“大渔网”游戏。

    组织:四列横队、分组游戏

    ******

    ******

    ******

    ******

    二、小组探究,熟练技能

    教师活动:1、提出黄河长江游戏要求,组织学生游戏。

    2、组织学生“人球赛跑”游戏。

    学生活动:1、分成二组,在教师组织下进行游戏黄河长江,体验快速的起动和灵敏的反应。

    2、分成六组,体验“人球赛跑”的乐趣,提高快速奔跑能力。

    组织:分组游戏

    ****************

    *****************

    三、延伸拓展、展示才能

    教师活动:1、提出小组活动要求,安全要求,鼓励和观察学生自主创编游戏活动。

    2、引导学生展示小结。

    学生活动:1、小组商榷,用已有的游戏经验结合教师提出的要求,尝试新的游戏。

    2、在尝试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游戏的方法规则。

    3、相互交流展示创编的游戏。

    组织:按指定地点分散:

    场地器材:操场、足球六只、(自主游戏器材由学生自定)

    关于小学体育游戏教案 篇11

    丢手绢游戏:

    丢手绢,又叫丢手帕,我国传统的民间儿童游戏。开始前,准备几块手绢,然后大家推选一个丢手绢的人,其余的人围成一个大圆圈蹲下。

    游戏开始,被推选为丢手绢的人沿着圆圈外行走。丢手绢的人要不知不觉地将手绢丢在其中一人的身后。

    被丢了手绢的人要迅速发现自己身后的手绢,然后迅速起身追逐丢手绢的人,丢手绢的人沿着圆圈奔跑,跑到自己的位置时坐下,如被抓住,则要表演一个节目,可表演跳舞、歌谣、讲故事等。

    游戏意义:

    此游戏能有效促进幼儿身体基本动作的发展,提高大肌肉的运动机能。在游戏过程中,幼儿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并保持着身心愉悦的精神状态,这对形成幼儿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性格具有积极的意义。此游戏可锻炼孩子的应变能力,身体的灵活性和在公共场合的表现能力。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系列(9篇)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我们需要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教案课件写好了,老师教学质量肯定也差不了。那老师在写教案课件的时候要注意什么?以下内容是小编特地整理的“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系列(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为你提供参考!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 篇1

    学具准备: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主动回顾,知识再现。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二、单项训练,夯实基础。

    1、进一步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

    完成P30.1

    全班练,指名板演,哪些题的商是循环小数,如何判断的?

    2、进一步掌握循环小数的写法,完成P30.2。

    你如何表示商?(自己选择表示方法),全班交流校对。

    3、求循环小数的近似值。完成P30.3。先请学生说说取近似值的方法,再让学生独立完成。

    三、深化练习。完成P30.6先观察这些小数的特点,再试一试。

    请学生说出判断大小的过程,教师适时评价。

    1、想到把这些简便记法的循环小数还原。

    2、2、1.23O1.233,只还原到第三位小数。

    师小结:需要先观察,再比较,比较方法与以前比较小数的大小方法相同。

    四、独立练习:P304、5

    教学内容:循环小数(二)P30

    教学目的:1、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循环小数概念的理解。

    2、能比较两个(含)循环小数的大小。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购物中的数学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

    2、培养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出示情景

    一天有个年轻人来到王老板的店里买了一件礼物,这件礼物成本是18元,标价是21元.结果是这个年轻人掏出100元要买这件礼物,王老板当时没有零钱,用那100元向街坊换了100元的零钱,找给年轻人79元.但是街坊后来发现那100元是假钞,王老板无奈还了街坊100元.现在问题是:王老板在这次交易中到底损失了多少钱?

    提示:其中损失成本18元,不要算成21元。

    二、小组讨论

    三、汇报结论

    四、小结

    王老板和街坊之间事实上互不亏欠。王老板在这次交易中到底损失了97元。

    五、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6、小学趣味数学的校本课程开发教案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 篇3

    1、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2、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

    一、复习引入

    1、学生任意画角,并量出自己所画角的度数。

    教师巡视,发现问题。

    2、展示量角中读错的度数,巩固量角方法,引起学生注意

    二、新课学习

    1、师:刚才画的角度数不一,小组能不能想办法让组内每个同学所画角的度数都相等?

    师巡视,发现:有的小组同学没有按要讲求去做,仍“各自为政”,自画自角。

    2、教师再次强调要求:

    个别小组:在组长建议下,画相同度数的角:35度、50度。但画的方法不一,且部分同学方法错误

    大多组:由小组同学发现直接用三角板画比较快,统一采用此方法。

    3、画角方法

    (1)以40度为例:

    生1:错误画法

    生2:展示正确画法!

    纠正画角中的问题:

    A.点顶点。

    B.画其中一条边。

    C.确定另一条边另一条边如何确定?自学书本:P29页

    (2)展示借助三角板画角的方法

    4、小组再次画同样的角

    要求:不画直角、平角、周角这类特殊角

    5、巩固练习:

    画出下列度数的角:70度110度

    三、在教师要求下画角:

    1、画60度角(你想怎么画?)

    (一般会出现有的用三角板画,有的同学用量角器画。)说一说,哪种更方便。

    2、画75度角(你想怎么画?)

    (一般会出现有的用三角板画,有的同学用量角器画。)说一说,哪种更方便。画150度角呢?

    3、画15度角

    在发现用两个三角板拼不出来后,学生们都用量角器画角,只有一个学生采用展示量角器画15度角的方法。

    展示用三角板“减角”的方法画。

    4、画100度角

    看到100度角很多学生采用三角板拼的方法,短暂时间后放弃三角板用量角器画。

    师:三角板只能拼(减)特殊角,很多角需要用量角器画

    四、课堂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同桌互说。

    五、课堂作业:书29页2、3题。

    六、板书设计:

    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

    ①画一条射线,中心点对准射线的端点,0刻度线对准射线(两合);

    ②对准量角器相应的刻度线点一个点(找点);

    ③把点和射线端点连接,然后标出角的度数(连线)

    一画射线,二重合,三找点,四连线,标出角度,再检验。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倒数的意义。

    2.能正确的求出一个数的倒数。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倒数并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小数与整数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一)口算

    上面各式有什么特点?

    还有哪两个数的乘积是1?请你任意举出乘积是1的两个数。

    (板书:乘积是1,两个数)

    二、引入新课

    刚才我们所举出的乘积是1的两个数之间有一种特殊的关系。

    (板书:倒数)

    三、新课教学

    (一)乘积是1的两个数存在着怎样的倒数关系呢?

    请看:,那么我们就说是的倒数,反过来(引导学生说)是的倒数,也就是说和互为倒数。

    和存在怎样的倒数关系呢?2和呢?

    (二)深化理解

    教师提问

    1.什么是互为倒数?

    2.怎样理解这句话?(举例说明)

    (的倒数是,的倒数是,不能说是倒数,要说它是谁的倒数。)

    3.0有倒数吗?为什么?1有倒数吗?为什么?(0虽然可以看作几分之0,如,,但是把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分母为0,不成立,所以0没有倒数,另外0和任何数相乘却为0.1可以写作,1与相乘还是1,符合倒数的意义,所以1的倒数是1)。

    (三)求一个数的倒数

    1.例:写出、的倒数

    学生试做讨论后,教师将过程板书如下:

    所以的倒数是,的倒数是.

    (能不能写成,为什么?)

    总结: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2.深化

    你会求小数的倒数吗?(学生试做)

    三、训练、深化

    (一)下面哪两个数互为倒数

    (演示课件:倒数的认识1)

    (二)求出下面各数的倒数

    (演示课件:倒数的认识2)

    (三)判断

    1.真分数的倒数都是假分数。()

    2.假分数的倒数都小于1.()

    3.0没有倒数。()

    (四)提高

    如果末尾加上=1怎么填?

    如果末尾加上=0怎么填?

    如果末尾加上=2怎么填?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倒数的哪些新知识?什么叫倒数?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五、课后作业

    (一)下面哪两个数互为倒数?

    (二)写出下面各数的倒数。

    六、板书设计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 篇5

    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知道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并认识钟面上的整时和接近整时的时刻。

    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力,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初步培养爱惜时间、按时作息的意识和习惯。

    认识钟面上的整时。

    认识钟面上的大约几时。

    钟面教学具。

    一、片段一

    师:同学们20xx年我们北京要迎来一件大喜事,是什么呀?申办奥运会是我们国家多年的梦想,20xx年7月13日晚上10时xx分,是每一个中国人都不能忘记的日子,北京申奥成功了!当萨马兰奇主席缓缓走向主席台,当听到“20xx年举办城市是北京”时后,全国人民都欢呼起来,你们想不想看看这激动人心的时刻呀?(幻灯出示申奥成功的标题画面)生:想!(课件播放申奥成功视频)

    师:谁还记得这是在20xx年7月13日晚上什么时间?

    生:10时xx分。

    师:(幻灯出示申奥成功时刻的钟面)希望同学们能永远记住它。让我们一起读出这个时刻——10时xx分。以前我们曾经学习了认识整时、半时和几时多,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伴随着申奥的时刻继续来学习关于时和分的知识。片段二:认识钟面

    师:请同学们观察钟面,谁还记得这两根指针的名字?(幻灯出示钟面)生:时针和分针。

    师:除了指针,在钟面上还有什么?生:有很多格。

    师:整个钟面一共有多少个大格?有多少个小格?小组一起观察讨论。

    生: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

    师:师生一起数大格。(出示大格可以闪动的幻灯)

    师:在数小格的时候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可以5个5个的数。可以用5的口诀算出来。师生一起数小格。

    片段三:认识分

    师:谁知道分针走一小格是多长时间?(幻灯显示分针走1小格)

    生:1分钟。

    师:分针走一个大格是多长时间呢?(幻灯显示分针走1大格)生:5分钟。

    师:分针走了几个大格?是多少分钟?(幻灯显示)生:(根据走了几个大格说出是多少分钟)

    师:分针走一圈是多长时间?(幻灯显示)

    生:60分钟。

    片段四:时分的关系

    师:时、分都是时间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吗?我们一起来仔细观察钟面。

    (动画显示时针和分针同时走一圈的画面)师:小组讨论:谁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了?

    生:分针走1圈,时针正好走1个大格。1时=60分师:1小时有多长呢?1节课加两个课间。

    师:1分钟有多长呢?(看1分钟动画片)生:太短了,还没看够呢

    二、检测完善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说说钟面上各是几时,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每天的这个时刻你在干什么?

    (2)指出:小朋友要养成珍惜时间、按时学习和休息的好习惯。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在自己的钟面上拨出3时,要求学生互相看一看拨的对不对。再分别拨出9时、12时,同桌互相检查。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先仔细观察钟面上画了什么针,还缺少什么针,再根据钟面下标出的`时刻在钟面上补画出分针或时针。提醒学生注意:画时针应该比分针短些,画分针应该比时针长些。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

    5、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四、全课总结

    师:你在小小的钟面上学到了哪些知识?

    一、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有机的渗透德育。

    数学是一门集抽象性和逻辑性于一体的学科。大多数小学生都认为数学教学的内容没有语文、思品、美术等学科那么有趣。因此,对于数学教师来说,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以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吸引小学生的有意注意,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参与数学活动的主动性显得尤为重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多媒体课件由于它有集声音、图像、画面于一身,容趣味性、直观性、形象性、交互性于一体的优点,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是教师创设数学教学情境的最佳帮手。

    这节课我首先把孩子们带入了申奥成功的那一刻,通过视频播放20xx年7月13日晚上的10时xx分,北京申奥成功的情景,让学生感受到奥运成功的喜悦,激发起孩子们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并记住了这一难忘的时刻。接着学生就在申奥成功时刻的带领下开始了有关时间知识的学习。在练习中我又通过课件出示了很多特别熟悉的生活场景。例如:上第一节课、做眼操、下第四节课等时间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认钟表的练习。体现出时间就在我们生活中,使学生对新知识感到不陌生,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二、运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加深理解。

    由于小学生受年龄特点、思维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与生活经验制约,要掌握抽象的数学概念和数学方法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将抽象、理性的数学概念和数学方法外显成直观、感性的实物形象,帮助、引导学生从对客观事物直观、感性的认识中建立数学模型,抽象

    出数学概念和数学方法,完成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要达到这一要求,教师就要为学生创设直观教学情境,通过直观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直观感性的客观实体。有些客观实体可信手拈来,有些客观实体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不可能将实物或实景搬至课堂,这时,就只有请多媒体课件来帮忙解决这一问题了。

    这节课讲的是认识时间的知识,通过观察钟面来学习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过程。教师如果单纯利用生活中的实物钟表进行演示,一边拨一边讲就会很耽误时间,而且钟面比较小,在数格子和观察时针和分针变化的时候,学生根本看不清楚,影响教学效果,但是通过多媒体课件显示钟面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了。学生通过课件中的钟面能够很清晰的看到钟面的指针位置,从而准确的辨认出时间。本节课的难点就是认识时、分之间的关系,如果不运用课件真的很难说清楚。本节课就通过运用课件使学生见证了分针走一圈时针确实只走了一大格,由此推导出1时=60分,使抽象的教学问题变得形象具体,取得了一点拨千斤的教学效果。它使我感受到:在现代教学中,有些知识是比较抽象、比较枯燥无味,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增加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和直观性;多媒体教学以它色彩鲜明,立体感强的特点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化抽象为具体,培养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教育改革实践中的一种新的探索,不仅能够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直观形象的特点使教师的课堂教学变得轻松易教,学生爱学乐学。我们深信:教学改革伴随着多媒体手段的普遍运用,课堂教学效率将会不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将得到全面发展。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加、减混合运算式题,掌握加、减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加、减混合式题。

    2、能看图列出加、减混合算式。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认真做题,计算正确、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5、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掌握加、减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记住第一次的运算结果。

    教、学具准备

    例题图,口算卡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指定3道让学生说计算过程)

    10-3-4=8-2-3=9-0-6=

    9-2-5=10-1-6=5-3-1=

    2+4+3=3+2+2=1+5+4=

    二、教学加减混合计算。

    1、教学天鹅例题1。

    教师在黑板上贴4只天鹅。

    问:原先有几只条天鹅?

    演示:飞来3只天鹅。

    问:一共有几只天鹅?怎样列式?(4十3)

    演示:又飞走2只天鹅。

    问:飞走几只天鹅?怎样列式来表示飞走的2只?

    学生回答后老师在“4十3”的后面写“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 篇7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通过对新教材学习,已经初步的适应了新课程的教材特点,并能有一定个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两个班总的来说,基础是差不多的,(3)班的尖子生和(4)班差不多,不过,后进生方面,二(4)班多了好几个。两个班的学习习惯都较好,本这个学期的教学重点还是要放在良好听课习惯的养成上和数学思维能力训练。另外,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积极教育与引导学生,让学生逐步爱上数学。

    二、教材分析

    本期课程内容涉及数学教学内容的各个领域,而且结合教学内容安排了许多体现数学文化的阅读材料,有助于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具体表现:

    “数与代数”领域有3个单元,主要内容包括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学习有余数除法、结合实例和调查,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有比“百”大的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使学生体验到“一千”“一万”有多大结合具体情境,探索计算万以内加减法及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通过对时、分、秒的学习,初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图形与几何”领域有3个单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注重学生动手实践和积极思考。“方向与位置”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认识并能辨认八个方向,能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认识简单的路线图。“测量”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和实际活动,初步建立“1千米”“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以及单位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认识图形”通过生活实景,认识角,能辨认直角、锐角、钝角;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统计与概率方面,学生将初步体验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的过程,根据图表中的一些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初步形成统计意识。在简单的猜测活动中,初步感受感受不确定现象,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除此之外,还有综合与实践活动“数学好玩”。

    本期课程内容知识点散、多,难度相比以前增大不少,二年级的学生虽然年龄小,但是已具有一定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只要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重对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养成踏实、细致的学习态度,应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并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三、学习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结合分物活动,探索并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通过具体情境,探索万以内加减法及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养成对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进行估计的习惯,能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能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结合实例和调查,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有比“百”大的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使学生体验到“一千”“一万”有多大,并能结合实际,对万以内的数进行估计,了解

    其数位顺序,会用万以内的数进行表达和交流,会用词语或符号来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培养学生的数感。

    3.学生通过时、分、秒的学习,初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在实际情景中,认识时、分、秒,初步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掌握时、分、秒之间的进率,能够准确的读出钟面上的时间,并能说出经过的时间。

    (二)图形与几何

    1.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认识八个方向。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能辨认其余七个方向,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认识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出发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和途径的地方。

    2.通过动手操作和实际活动,初步建立“1千米”“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以及单位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3.通过生活实景,认识角。能辨认直角、锐角、钝角。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

    (三)统计与概率

    学生将初步体验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的过程,根据图表中的一些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初步形成统计意识。

    四、教学措施:

    1、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不光凭经验,过去怎样提,现在也怎样提;也不能搬课本,凡是课本上的有的内容,都作统一的教学要求,而应该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要防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2、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数学,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如游戏、讲故事、直观表演、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景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同时充分利用学具,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多照顾学困生以及思维偏慢等的学生,给其进行查漏补缺,释疑解难,在平时的生活中多用多练,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道理,激发学习兴趣。

    4、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在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拓展。在教学中,结合课后练习的一些带思考性的题目,引导学生启动思维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掌握科学、灵活的方法。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5、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与家长进行适时沟通,让家长用正确、适当的方法指导孩子学习。

    6、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挖掘各种网上教学资源,用好各种教学媒体,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首先从学习的内容和形式上吸引学生。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敢于提问、善于倾听、乐于表达的内在品质。

    7、继续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和优生的提拔工作。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 篇8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52725489106

    2、说出运算顺序:12(5+60)30+7852504200

    小结:刚才我们复习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而小数的四则运算顺序跟整数是一样的。

    二、新授

    1.教学教材第11页例题7.

    (1)出示例题7:

    (2)分析:题目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怎样列式计算?

    (3)生尝试练习。

    抽生板演:0.90.9100

    =0.81100

    =81(平方米)

    (4)分析订正:大家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学生质疑或师提问:)

    ①这个算式是先算的什么,再算的什么?(先算0.90.9,再乘100.)

    ②0.90.9是什么意思?(求的是一块砖的面积)

    ③为什么要用0.90.9呢?不可以就用0.9100吗?(因

    为占地的是瓷砖的面积,而不是瓷砖的边长。)

    ④再乘100呢?求的是什么?(100块砖能够铺地的面积。)

    ⑤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5)如果有110块够吗?

    ①学生独立完成,汇报思路:

    第一种:0.90.9110第二种:0.90.910+81

    =0.81110=0.8110+81

    =89.1(平方米)=89.1(平方米)

    ②学生说出第二种算法先算的什么,再算什么,并说出每一步的意思。

    (6)小结: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一样的,今后我们在进行小数四则运算的时候一定要先搞清楚运算顺序再计算。

    三、练习

    1、完成第11页做一做。

    生完成在练习本上,抽生板演,并说出运算顺序。

    2、课堂作业:第13页练习二5-10题。

    3、拓展练习:计算(2.4+3.6)0.5你能想到哪些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知道小数的运算顺序和整数运算顺序相同。

    (2)使学生掌握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正确地进行

    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并能解答有关应用题。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旧知迁移新知识的方法来学习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正确地进行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

    教学难点:

    能解答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有关应用题。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教学重点

    1.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

    2.会用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分数乘法中进行简算

    教学难点

    分数乘法的简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一)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二)看看下面每组算式,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

    ○○○

    (三)那么分数混合运算如何计算呢?能否应用运算定律简算呢?这节课我们来一起研究.

    板书课题:分数混合运算

    二、探索、悟理

    (一)出示例题

    (二)读题之后请同学试做(板演在黑板上)

    教师:这道题应该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强调运算顺序)

    (三)做一做

    教师提问:你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的?

    (四)小结

    教师提问:谁能说一说分数乘加、乘减这样的混合运算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呢?

    分数混合运算顺序:

    在一个分数混合算式中,既有一级运算,又有二级运算,先做第二级运算,后做一级运算;在有括号的算式里,先做括号里边的,再做括号外边的.

    (五)仔细观察下面两题,计算中有没有好方法使它们算得又快又准.

    小组汇报结果.

    =

    教师提问:说一说为什么这样算,依据什么?(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

    教师说明:由这两题可以看出,乘法运算定律同样可以应用在分数中.

    (七)做一做

    三、归纳、质疑

    (一)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学生自己小结)

    混合运算、分数乘法中的简算.

    (二)你在学习中遇到了什么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吗?

    关于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通用11篇)


    在给学生上课之前老师早早准备好教案课件,本学期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写好教案课件,也能让老师及时去总结和反思教学情况。有没有值得借鉴的优秀教案课件素材?下面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关于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通用11篇)”,可能你会喜欢,欢迎分享。

    关于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植物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有些变化比较明显,有些变化不太明显。

    植物变化表现在各个方面,主要表现在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方面。

    植物变化是生命体特征之一。

    过程与方法:

    能用测量方法比较叶大小,能用数据记录植物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够关注周围植物变化,坚持记录完成一棵植物变化记录表。

    【教学重点】观察记录描述植物变化。

    【教学难点】坚持记录完成一棵植物变化记录表。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把尺子,4张不同大小叶片,记录表。

    教师准备:一些树木四季变化图片,带花苞菊花,狗尾草。

    【教学过程】

    一、怎样观察植物变化

    我们知道,春暖花开季节,许多植物很快地进入生长期,发芽、长大、开花结果。秋天里,从开学到现在,好几个星期过去了,校园里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可结合第2课课外作业及学生精彩发现激发学生探究欲。)

    讨论:我们可以观察植物哪些变化?我们怎样观察?

    首先得测量树干是否变粗了,我们得在树干同一高度连续测量三次,取接近值(三年级孩子尚未接触过平均值数学解法);过一个阶段再同样测量进行记录。能不能看出树干变化呢?

    数数每天有多少落叶。菊花花苞长得怎么样了?

    狗尾草会枯死吗?樟树果实又是怎样变化呢?

    二、观察叶生长变化

    可以测量一条树枝上最大叶子、最小叶子和中间大小叶子长度或宽度,并做好记录,看一个阶段后它们分别有什么变化?还可以观察树叶其他变化。

    从一棵树树叶大小不同、软硬不同中,我们知道了什么?

    从一片树叶颜色变化过程中,我们又知道了什么?

    三、实地观察记录植物茎、叶

    1、活动:根据讨论结果,我们分小组按计划到校园内进行观察,记录下第一手资料。(活动时间约15分钟)

    2、交流:汇报我们观察数据,思考这些数据能说明什么问题?

    落叶数量说明什么问题?一条树枝上有大小不同树叶,说明什么问题?如果以后测量得到数据变化很大,说明什么?如果变化不大,又怎样理解?

    四、记录一种植物变化情况

    我们还可以同时观察田野、路边和家里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就这样一直观察你所选择那棵树或草,观察它们在秋冬季变化,一个月观察一次,把观察结果记录在表中,你能做到吗?

    关于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发现力作用于蛋壳凹面、凸面出现的不同科学现象。

    2.初步感知拱形面能承受较大力的现象,并了解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学习用语言描述、简单统计等方法来表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

    【活动准备】

    1.幼儿操作材料:

    ①个人材料:1/2的鸡蛋壳(洗净晾干)4~5只,约15厘米长削好的铅笔一支,直径约4.5厘米、高约2厘米的透明胶带纸圈1个,直径约1.2厘米、高约20厘米的珍珠奶茶吸管1根。

    ②分组操作材料:小河模型各一,23厘米×9.5厘米的长方形卡纸2张,一角面值的硬币若干枚,记号笔1支。

    2.教师操作材料:

    ①"小鸡出壳"桌面教具一套。

    ②PPT课件、多媒体设备;③统计表一张。

    【活动过程】

    一、教师设疑激趣,幼儿操作感知1.结合桌面教具,讲述故事《小鸡出壳》(附后),引出疑问:到底是谁啄破了蛋壳?

    2.启发幼儿用铅笔笔尖模拟小鸡的尖嘴巴"啄"蛋壳,寻求答案。

    ①什么东西比较像小鸡的尖嘴巴?

    ②幼儿模拟操作,得出"鸡妹妹用尖嘴巴啄破蛋壳"的结论。

    3.引导幼儿探索相同的力分别作用于蛋壳的凹、凸面而出现的不同现象。

    ①鸡姐姐不服气,说刚才用的力不一样,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让铅笔掉下去的力差不多大小呢?

    ②幼儿简短讨论后,教师引导幼儿借助吸管和胶带纸圈再次操作,结果发现鸡妹妹确实是用尖嘴巴啄破蛋壳的。

    二、教师演示解惑,幼儿初知原理1.小小蛋壳真奇妙,这么放不容易碎,而这样放就很容易碎,这里面有什么奥秘呢?(幼儿简短讨论。)2.请幼儿观看PPT课件中的实验演示,发现"力的分散"现象。提问:把针筒里流下的蓝色水比作铅笔掉下去的力,请大家看看水落到"蛋壳"上怎么样了?

    3.教师边借助图示,小结"薄壳结构原理"。

    三、教师引导迁移,幼儿运用经验1.教师指着图示上的"⌒",提问:这个拱形像什么?你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这样形状的物体?

    2.运用PPT,向幼儿介绍生活中的拱桥、球形屋顶、隧道等建筑物,知道这些都是蛋壳的奥秘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师激励探索,幼儿比较统计1.请幼儿分别在"大河"与"小河"上建筑一座平桥和一座拱形的桥,尝试桥面中央最多能放几块积木,并将结果记录到表格中。

    2.引导幼儿结合记录,比较、分析两种桥的利弊,发现新的问题。

    ①哪座桥比较牢?为什么?

    ②拱桥它有什么不方便?(太陡、费力。)怎么办?

    附:

    ▲"薄壳结构原理"简介当力作用于蛋壳凸面时,力会沿着蛋壳表面四处分散,因此蛋壳就能承受较大的力,不易破碎;相反,当力作用于蛋壳凹面时,力就会集中于一点,蛋壳受到的力较大,容易破碎。

    ▲故事《小鸡出壳》

    "叽叽叽,我是鸡姐姐。我的鸡妹妹怎么还不出壳呀?还是让我去帮帮她吧!"鸡姐姐用她的尖嘴巴去啄蛋壳,"笃笃笃、笃笃笃",啄着啄着,忽然蛋壳裂开了!从里边走出了可爱的鸡妹妹。鸡姐姐高兴地对鸡妹妹说:"妹妹!妹妹!是我帮你啄破了蛋壳,你还不快谢谢我?"可鸡妹妹却并不高兴:"谁要你帮忙,刚才是我自己啄破蛋壳的!""不对!是我帮你啄破的!""不对!是我自己啄破的!""不对!不对!不对……""不是!不是!不是……"她俩吵个不停,小朋友,请你评评理,到底是谁啄破了蛋壳?

    关于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水葫芦叶柄部位膨大海绵体充满空气是浮在水面上原因。

    水生植物都有根茎叶等器官,它们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过程与方法:

    用简图画出水生植物主要形态特征,能看懂维恩图表达方式。

    在观察中提出问题,探究水葫芦浮在水面秘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研究水生植物兴趣,体会到水生植物也是一个个活生生生命个体。

    【教学重点】利用维恩图总结水生陆生植物作为生命体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探究水生植物适应水生环境结构特点。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几种常见水生植物,其中最好有水葫芦和金鱼藻,一个水槽,一张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认识常见水生植物

    1.陆地上生长着许多植物水中也生长着许多植物。出示实物或图片,这就是两种常见水生植物水葫芦和金鱼藻。你课外调查到水生植物有哪些?你曾经看到过哪些水生植物?(补充认识水花生、浮萍、莲、菱、菖蒲、茭白等。)

    二、观察水葫芦和金鱼藻

    1.观察记录:塑料袋中装有水葫芦和金鱼藻,分发给各小组,要求放入水槽中(为了使金鱼藻能沉在水底有利于观察和简图记录,可在其底部粘橡皮泥),观察它们在水中样子,并用简图把它们画下来。

    2.思考:把橡皮泥去掉,比较观察水葫芦和金鱼藻在水中有什么共同之处?对,都能浮在水面上,会有什么秘密呢?

    3.探究:尝试剖开水葫芦叶柄,我们会有什么发现?这种海绵状气囊结构很轻,所以能浮在水面上(适应水生植物环境)。其它水生植物是不是也有相似结构?请课外继续探究。

    三、比较水葫芦和金鱼藻

    水葫芦和金鱼藻有哪些相似之处?(除了形态结构特征外,还可以稍作拓展,如它们都会繁殖后代,都会死亡等。)它们是水生植物,它们生长需要什么条件?

    四、比较水葫芦和狗尾草

    水葫芦等水生植物与陆生植物狗尾草等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与前堂课学生总结陆生植物唯恩图进行比较,再次填写维恩图,完成对植物生命体特征梳理。(都有根茎叶、都会繁殖后代、寿命都短、都是草本植物,都需要阳光、水分和空气等)

    关于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肥皂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2、学会归纳、总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做科学的科学志趣。

    3、小组合作,运用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确定自己小组研究的问题并知道如何去研究。

    教学难点:用自己准备的材料进行合作性的研究。

    三、教学准备

    “七彩”(吹肥皂泡的器具)、肥皂泡的相关资料、录像(彩虹的形成和各种肥皂泡)

    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

    五、教学活动过程

    (一)教学导入,激发学生研究肥皂泡的兴趣

    1、谈话:课间我看到有的同学在玩肥皂泡,同学们兴趣很浓,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一下它,好吗?

    2、生回答。(好!)

    (二)自主学习,研究肥皂泡

    1、教师:请带了“七彩”的同学吹一吹,大家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能提出关于肥皂泡的哪些问题?

    (1)学生活动。

    (2)学生回答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

    2、教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提出了很多问题。请思考一下,这些问题归纳起来有哪几个方面?

    3、生回答。(颜色、形状、大小、弹性)

    4、教师:请你选择一下最感兴趣而且是你可以研究的问题来研究。

    (学生选择问题)请大家按选定的问题自由结组。

    (学生自由结组)

    5、教师:每组同学对你们的问题先进行一下讨论,你认为这个问题是怎样的,准备怎样研究?

    (学生讨论)

    6、教师:请各组选一位代表,汇报一下你们的研究方案,其他同学可以给他们提出建议和意见。

    (生汇报方案)

    (三)观看录像,改进自己的.方案

    1、教师:老师也准备了一些资料,看完后,也许对你们的研究有所帮助。

    2、学生观看录像,改进研究方案。(可与学生先探讨一下)

    (四)扩展

    教师:同学们的想法非常好,下课后,请同学们努力搜集有关资料,继续丰富完善你们的研究方案,分工合作,准备研究所需的各种材料,也可以请老师、家长帮忙。

    关于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叶是多种多样,同一种树叶具有共同基本功特征。

    植物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叶也是有生命,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过程与方法:

    统计捡到树叶数量和树叶种数;根据一定判断依据,划分出同一种树叶和不同种树叶。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研究树叶兴趣,培养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态度和意识。

    【教学重点】开展观察叶生命现象活动,建构起叶也是有生命科学概念。

    【教学难点】是否是同一种树叶判断。

    【教学准备】

    学生自备材料:捡一些落叶。

    分组材料:同一种植物新鲜叶和落叶。

    教师准备:一条有大小不同叶片生长树枝。

    【教学过程】

    一、统计收集到树叶

    课前大家分别从不同地方收集到了各种树叶,说说你是怎么收集树叶。是呀,树木是我们朋友,他们是有生命,所以我们不能随意摘树叶。现在把树叶放在桌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统计:我捡了几片落叶?这里面有几种树叶?

    二、观察比较树叶

    1、质疑:我们小组共有几种树叶?这些叶子是同一种叶吗?

    2、讨论: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是同一种叶?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不是同一种叶?同一种叶主要特征有哪些呢?

    3、比较:同时观察所有完整叶,我们能发现不同种叶有什么相同结构吗?是呀,大部分叶具有叶柄、叶片结构,叶片上还有叶脉。

    三、观察叶生命特征

    1、观察:比较新鲜叶与落叶,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思考:长在树上新鲜叶与落叶最大不同表现在哪里?是呀,新鲜叶是活,而落叶是死。

    2、描述:观察一种植物叶,我们能从中看出叶生长变化过程吗?能找到这条树枝上有几种不同生长阶段树叶吗?(如叶芽、小叶片、嫩叶、成熟叶、老叶、将枯叶等)能从几张叶不同生长阶段去推测一片叶生长过程吗?

    3、总结:叶也是有生命,它从叶芽长成小小嫩叶,又慢慢地长大,变老。许多植物叶从春天长出来,到秋天枯黄死去,完成了叶一生。有些树木虽然秋天不落叶,但它们叶同样也有生长和衰老完整过程。

    关于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知道气候特征是一定地区的规律性天气现象。

    2、知道季节是根据特定气候划分的时间段。

    教学重点

    了解四季的气候特征。

    教学难点

    了解一些动植物夹套保温泵的季节性变化。

    教学准备

    准备有秋季特征景致的图片或录象资料。

    关于动植物的季节性生活规律变化的图片,录象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引入。

    2、学生展示自己收集有关LC型罗茨泵春季、夏季、冬季气候特征的图片。

    二、自主学习

    1、引导学生观看本课图片,了解在一定的地区,天气现象总有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称为该地区的气候特征。

    2、四人小组讨论。

    3、秋天气候的特征。

    4、其他季节的气候特征。

    5、小组汇报。

    6、师生小结。

    7、在不同季CB系列齿轮油泵节里,动植物有什么变化?

    8、小组讨论后汇报。

    9、教师小结。

    三、课后作业

    1、观察小动物。

    2、观察植物。

    3、把自己观察到的动物或植物,记下它在不同时期的变化。

    关于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篇7】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会比较植物和动物的相似和不同。

    2、会比较人与黑猩猩的相似和不同。

    3、能通过文字、语言交流比较结果。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动物、植物、人等生命的基本需求和共同特征,要有一定的空间、能生长、能繁殖后代、会死亡等。

    2、知道人是生物界中的一员,人和动物、植物都享有生存的权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要与其它生物和谐共处。

    2、意识到要为自己及其它生物保持一个健康的生存环境。

    3、养成爱惜生命、爱小动物、爱护花草树木的好品质。

    二、教学准备:各种动植物、人的图片。

    三、教学课时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你知道哪些动植物?

    2、每种动植物都一样吗?

    3、人是不是动物?

    4、人与动物有何关系?

    二、新课

    1、揭题:“植物 动物 人”

    2、动物与植物有什么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以兔子和萝卜为例作比较)

    相同点:

    (1)都是生物。

    (2)都会生长。

    (3)都需要水、阳光。

    (4)都需要营养……

    不同点:

    (1)兔子会运动。

    (2)兔子有血、肉、骨。

    (3)它们的生活环境不一样。

    (4)各自的味道也不一样……

    3、 观察书本上第18页。

    (1)这些是动物还是植物?

    (2)这样有什么好处?

    (3)教师小结:有些动物在某些时候与植物几乎一模一样,有些植物在某些时候与动物十分相似,简直是真假难辩!怎么会出现这样奇怪的现象的呢?它们这样是为了更好的伪装自己,防止被敌人发现,有时也为了捕捉猎物。

    4、这些动物和植物之间有什么不同与相同之处?

    (1)老虎和松树

    (2)鱼和水草

    (3)袋鼠和树叶

    (学生讨论、汇报、交流,完成在自备本上)

    5、人

    (1)人是动物吗?

    (2)为什么?

    (3)人与黑猩猩比较,完成表格。

    人和黑猩猩的相似点人和黑猩猩的不同点

    都要吃东西人会制造东西

    关于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知道大自然有种类繁多的有生命的物体,认识常见的动物和植物。知道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和基本需求。

    2、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能够运用文字、图表等记录有关观察、调查的结果。能够有目的地交流研究活动的方法与结果。

    3、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意识到生命是多种多样的。

    意识到生命是宝贵的,要珍爱生命。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教师选择一个观察地点,供学生观察。(校园内)。2、观察记录纸。3、调查用的一些工具(绳子、尺、放大镜等)。4、课前准备好有关安全方面的注意事项。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是课程标准中生命世界部分的开篇之作。本课通过寻找有生命的物体,讨论有生命物体的特征等活动,建立起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特点的有生命物体的科学概念。学生对有生命的物体有着天生的兴趣,对小动物的关注和对植物的观察从他们幼小的时候就开始了,因此“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这种亲身体验会增加更多的感性认识。在活动中边找边记,能锻炼学生的记录能力,利于在收集证据过程中良好习惯的养成,为后面的研讨提供大量的“食粮”。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

    你喜欢什么植物?你对树进行研究过吗?从书上的照片中,你看到了什么?你有没有到一棵大树前观察过?想去观察吗?

    一、小组讨论心目中有关树的信息,并记录在纸上。

    (1)学生讨论(四人一组)自己心目中的树。

    (2)把讨论的信息写于纸上。

    二、怎样观察一棵大树。

    (1)如果你在来到一棵大树下,你想观察什么?学生讨论。

    (2)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学生讨论。老师讲述观察要有序、有计划,并把观察得来的信息记录在纸上,以供以后研究用。

    三、带动学生到大树前,开始活动。

    (1)有组织的带领学生到事先选好的大树下。

    (2)学生根据自己想好的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观察大树。

    (3)要学生把观察到的内容写在记录纸上。

    四、让学生通过讨论后,知道看与观察的不同。

    (1)学生回教室,汇报交流。

    (2)对照两张记录纸,讨论以前看到的内容和现在观察到内容有什么不同?

    (3)为什么我再去看会知道的更多?

    (4)当我们想要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的时候,当我们带着这样的目的再去“看”的时候,我们的科学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五、后续研究。

    在你家附近选择一棵大树,自己确定观察内容,进行观察。

    第二课时

    导课:

    上节课我们一起到校园中观察了生物,同学们主要对大树进行了观察,大树的树干上、树枝上、树叶上、树根下,各个地方都有生物,我们要仔细观察,才能发现。

    你能不能告诉我,你观察到的那棵树是怎么样的?

    一、用简便的方法描述树的形状、粗细和高矮。

    用动作比划你看到的树冠的形状。

    用手比划你的大树的树干有多粗。

    用比较的方法告诉别人,你的大树有多高。

    二、观察、描述树的其他方法

    画一画,你所观察到的树的叶子,大树。

    展示一下你捡来的树的果实。

    你看到的树皮是怎样的呢?你用什么办法把树皮给同学展示一下。

    教师教学生拓印树皮的方法,学生到校园内拓树皮。

    小结:用画画,拓印做记录,搜集实物标本等方法,都是我们观察,描述大树时可以使用的方法。

    三、对记录、描述作用的理解

    大家都能对大树进行描述或记录,那你是否能根据别人的描述知道是哪一棵树?

    出示一份观察记录,让学生猜猜是校园里的哪一棵树。教师将落叶、树皮拓片分发给学生每人1份,让学生到校园去寻找大树。

    四、作业:

    写一份树的观察记录。

    第三课时

    导课: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观察大树和讨论,大家对于大树这种植物已经了解得较为透彻了。下面请大家说一说你在校园内的观察中,还看到了哪些生物?

    一、学生汇报

    说一说你的记录纸上的内容,是如何获得的?

    你还在哪些地方发现了什么生物?

    在操场上发现了青蛙、蜻蜓、卷叶虫、蝴蝶、蚂蚱等小动物。

    还在操场上发现了许多不知名的小花,大家有没有把它画下来呢?

    二、讨论

    我们观察到了这么多的动物和植物,大家为什么认为它们是有生命的呢?

    生物名称 发现地点

    青蛙、蚂蚱 校园围墙边

    …… ……

    它们能长大。

    它们的生长都离不开水。

    它们都需要养料。

    它们都对刺激有反应。

    ……

    生物体有生命特征和生命需求两类,引导学生分别说出它们。记下大家的理由,把最重要的内容勾出来。

    三、小知识

    生物:自然界中具有生命的物体叫做生物。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真菌四大类。所有的生物都表现出生命的特征:生物体都有生长现象。生物体在新陈代谢的过程中,通过吸取营养物质,个体会由小变大,显示生物体的生长特征。

    生物体都能生殖和发育,都有应激性,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都有新陈代谢的作用等,这些特征都是生物所具有而非生物所没有的,也就是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

    四、它们是有生命的物体吗?

    说一说,书上的几幅图的几种东西哪些是有生命的,哪些没有?

    西红柿、黄瓜、辣椒等蔬菜;

    山涧中的流水;

    机器人;

    天上的白云、地上的草原;

    插在玻璃瓶子中的鲜花。

    关于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篇9】

    纺织材料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适当工具,对纺织材料进行探究。

    (2)能够根据材料的特性、用途、来源或其他标准对纺织材料进行分类。

    2.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一些常购买的纺织材料,如:棉、丝、毛和人造纤维。

    (2)知道这些材料的主要区别、特点和用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2)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在不断研究、发明、生产新材料。

    教学准备:

    学生自带各种纺织布料,放大镜、镊子、火柴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检查学生带来的纺织布料情况。

    (二)自主学习:

    1.认识纤维。

    师出示几种纤维。人们穿的衣服都是纤维做成的。根据加工的方法,纤维一般分为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化学纤维又可以分为人造纤维和合成纤维。

    2.学生认识布料。

    (1)4人小组全在一起,共同研究自己带来的布料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按照p53上图的方法(棉布、丝绸、羊毛、合成纤维)分类。如果认为还有其他的类别,也可以列出。

    (2)分组研究。

    (3)小组汇报。

    (4)同学分的对不对呢?

    3.教师讲解一些辨认的方法。

    (1)讲解用火烧的方法辨认布料。棉、麻是植物纤维,燃烧时易燃,有烧纸张的气味,燃烧后有灰烬。丝、毛燃烧时有烧头发的气味,燃烧后灰烬很少。合成纤维燃烧时成黏胶状熔化物,燃烧后的灰烬呈黑色固体物质。

    (2)注意安全。取得布料一定要小,不能太大。

    (3)学生分组用火烧的方法辨认带来的布料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4)小组汇报辨认情况。你们是怎样做实验的,你还发现了些什么现象?它们都是些什么材料做成的?

    (5)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6)通过衣服上的标签来辨别布料的成份。

    4.指导学生比较各种布料的不同点。

    (1)让学生通过用眼看、手摸、观察纤维的光泽、粗细、长短和弯曲情况,比较各种布料的不同点。可以从柔软必、透气性、牢固性、吸水性、防水性等方面去研究。

    (2)从以上几点判断布料的优劣。

    5.研究布是怎样织成的。

    (1)利用放大镜等工具,通过拆布料的方法,研究一下布是怎样织成的。

    (2)学生汇报演示:布是怎样织成的。

    (三)课后作业;

    搜集有关一些纺织材料的发展史。

    植物的叶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

    1、树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功特征。

    2、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3、叶也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流程与方法:

    统计捡到的树叶的数量和树叶的种数;根据一定的判断依据,划分出同一种树叶和不同种的树叶。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研究树叶的兴趣,培养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和意识。

    【学习重点】

    开展观察叶生命现象的活动,建构起叶也是有生命的科学概念。

    【学习难点】

    是否是同一种树叶的判断。

    【学习准备】

    学生自备材料:捡一些落叶。

    分组材料:同一种植物的新鲜叶和落叶。

    教师准备:一条有大小不同叶片生长的树枝。

    【学习流程】

    一、统计收集到的树叶

    课前大家分别从不同的地方收集到了各种树叶,说说你是怎么收集树叶的。是呀,树木是我们的朋友,他们是有生命的,所以我们不能随意摘树叶。现在把树叶放在桌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统计:我捡了几片落叶?这里面有几种树叶?

    二、观察比较树叶

    1、质疑:我们小组共有几种树叶?这些叶子是同一种叶吗?

    2、讨论: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是同一种叶?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不是同一种叶?同一种叶的主要特征有哪些呢?

    3、比较:同时观察所有完整的叶,我们能发现不同种叶有什么相同的结构吗?是呀,大部分叶具有叶柄、叶片结构,叶片上还有叶脉。

    三、观察叶的生命特征

    1、观察:比较新鲜的叶与落叶,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思考:长在树上的新鲜叶与落叶的的不同表现在哪里?是呀,新鲜的叶是活的,而落叶是死的。

    2、描述:观察一种植物的叶,我们能从中看出叶的生长变化流程吗?能找到这条树枝上有几种不同的生长阶段的树叶吗?(如叶芽、小叶片、嫩叶、成熟的叶、老叶、将枯的叶等)能从几张叶的不同生长阶段去推测一片叶的生长流程吗?

    3、总结:叶也是有生命的,它从叶芽长成小小的嫩叶,又慢慢地长大,变老。许多植物的叶从春天长出来,到秋天枯黄死去,完成了叶的一生。有些树木虽然秋天不落叶,但它们的叶同样也有生长和衰老的完整流程。

    关于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树生长在一定环境里,有一定生存需要。

    过程与方法:

    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

    用简图描述树整体形状。用拓印树皮观察树干。

    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不足。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变化。

    【教学重点】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讨论树木相同之处。

    【教学准备】

    校园中选定一些大树供各小组观察所需,同时为各小组准备:一张观察记录纸,一支蜡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观察树木方法

    1.总任务:分小组进行观察,每个小组尽量观察不同树木;小组内要分工明确,每个人要有观察任务;描述一棵树,完成一篇观察笔记。

    2.分任务:我们所要观察树长在校园哪个地方?我们怎么按顺序来观察一棵树?(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

    3.交流:我们可以用哪些新观察方法来观察新内容?(画简图、测量树干粗细、闻树叶、看果实、拓印树皮、捡拾标本、对比法……)

    4.比较:我们能比书上观察记录记得更好吗?(先用简单词语记录下来,回到教室后整理成观察笔记。)

    二、观察记录一棵树

    1.从远处观察整棵树,我们怎样记录?(树冠形状、树高度等)

    2.从近处有序观察树各个部分,我们会有哪些新发现?

    生:这棵树真大!看看我捡到树叶和果实。这是树果实。这是我树皮拓片。

    (拓印树皮图案方法:把白纸紧压在树干上,先用手指在纸上反复按压,再平捏蜡笔在纸上涂擦,使凸起部分染上颜色。)

    3.让我们一起来把观察到内容记录下来吧。要写出观察时间、地点、小组成员。要按观察顺序来记录。最好能贴上收集到实物标本。

    三、整理我们观察记录

    1.整理:分小组根据观察记录整理成观察笔记。

    2.描述:分小组描述一棵树:这是我们组观察记录,能猜出是校园里哪一棵树吗?

    3.比较我们观察记录,思考、交流:

    我们观察了哪些树?这些树生长需要什么样条件?

    不同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4.总结:通过深入讨论,我们发现了这么多大树之间相同点和不同点,请选定一棵你喜欢大树,在课外继续观察它,它会怎样变化?把你意外发现都记录下来,同时把精彩发现张贴于科学学习栏目内。(对总结内容须得从学生实际观察基础上进行,学生能发展到什么程度就总结到什么程度,书上总结内容仅作样本供参考。)

    树不同之处: 树冠有大小 树干有粗细有树皮光滑,有粗糙 结果实不一样 叶片不一样 ……

    板书设计: 树相同之处:

    它们都长在泥土里

    都需要阳光、水

    都有树干、树皮

    都有树叶、果实

    关于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篇11】

    1、观察植物,并能描述出它的形状与特征。

    2、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去比较,掌握对比的方法。

    3、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意识到植物之间也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教学准备:

    1、教师在校园内选择一个观察地点,供学生观察。2、观察记录纸。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是在上节课了解了有生命物体具有哪些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生命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展开研究。本课的编排始终围绕植物的形态进行。通过对植物由整体到局部的观察,获取有关植物的多样性、植物的外部形状等方面的信息,渗透了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知识。教学活动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入手,利用“说说认识的校园里的植物”的活动,让学生的思维聚焦在“植物”上,同时也为认识植物的多样性寻找一个“增长点”。本课的主体活动是对植物进行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概括出植物有哪些共同特征。

    教学过程:

    一、从整体认识植物

    1、了解学生事先观察到的校园植物:说说你认识的校园里的植物有哪些。(可说名称,也可描述外形。)

    师生交流。

    2、指导如何观察,提出观察要求:下面我们要到校园里去观察这些植物。出示表格,讲解要求。

    我认识的校园

    里的植物名称 生长环境 生长特点

    (可以写也可以画) 高矮排队

    (按由矮到高顺序排出)

    ……

    3、学生实地观察,教师随时指导。

    4、汇报交流。

    5、小结:植物的外部形状是各种各样的。

    二、从局部认识植物

    1、提出观察任务:我们要去观察不同植物的相同部位,有树皮、树叶和花。

    2、讲解如何观察树皮:先摸,有什么感觉?再拓树皮,看拓下来的图案有什么不同?

    3、讲解如何观察树叶:在树枝的一个节上看叶子是怎样长的?把它画下来。

    4、讲解如何观察花:比较两种花形状的不同,也把它画下来。

    5、师生观察后交流。

    6、提出问题,进行思考:我们观察到的植物有哪些相同点?

    (集中在都有根、茎、叶、花、种子等结构特点上,都需要水分、空气、阳光等生命需求上,都能长大,都要呼吸……)

    三、认识植物多样性,给植物分类

    1、看教科书第17页,提问:你认识这些植物吗?还认识哪些植物?

    2、谈话:我们来给它们分类,说说你想怎样分类。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教案通用


    老师在开学前需要把教案课件准备好,每位老师都应该他细设计教案课件。教案是教师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的重要手段,你是否在为不会写教案课件而烦恼呢?如果你对“最新小学数学教学教案”感兴趣那一定不能错过本篇介绍,希望本文内容能给您提供帮助!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1】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分数加、减法的简单计算,教材借助图形,让学生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机会,让学生经历独立尝试、交流共享的过程,同时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加深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算理的理解。

    1.关注对算理的理解,为以后的正确计算打下坚实的基础。

    分数加、减法的计算与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有着较大的区别,而学生往往会因为对算理的理解不透彻造成计算错误,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本节课在教学计算方法的环节安排了先让学生独立尝试计算,然后结合图形反观自己的计算方法,最后进行课件演示,让学生逐步理解算理并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

    2.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多给学生表达的机会。

    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每一门课程当中,学生说的过程是对新知识消化理解的过程。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了多个让学生说算理的环节,这样不仅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计算方法,还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圆片学具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一个西瓜被平均分成了8块,哥哥吃了2块,弟弟吃了1块,兄弟两人一共吃了()块,吃了这个西瓜的。

    (1)交流结果,集体订正。

    (2)说一说兄弟两人一共吃了几块,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用加法计算,求一共吃了几块,就要把两个数合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分数的意义及几分之几里面有几个几分之一,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同时利用第2小题,为学生学习分数加法搭建一个过渡的台阶,也为下面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探究新知

    1.探究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1)认真读题,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尝试计算。

    (3)展示计算结果,交流算法。

    算法一+=

    算法二+=

    (4)小组讨论哪种算法是正确的,并说一说为什么。

    (算法二是正确的,因为西瓜被平均分成了8块,哥哥和弟弟一共吃了3块,用分数表示是)

    (5)课件演示+的计算过程,让学生想一想并填空:表示1个(),表示2个(),把它们合起来就是()个(),即()。

    (6)结合上面给出的已知条件,提出一个用减法解决的问题。

    (哥哥比弟弟多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7)列出算式,尝试计算,并交流算法。

    (列式:-=,因为表示2个,表示1个,减就是从2个里面去掉1个,还剩1个,即)

    (8)让学生用上面的方法独立解答例2。

    (9)引导学生观察分数加、减法的算式,发现分子和分母的变化规律,并交流。

    (10)引导学生总结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的空间,通过讨论交流和课件的直观演示,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明确:相加减的两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没有变化,也就是分母没有变化,只是把分子相加减。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2】

    一、教材简析

    《最小公倍数》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88-90页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了解了倍数、因数以及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基础上教学的。这一内容的学习为今后的通分学习打下基础,具有科学的、严密的逻辑性。

    二、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我认为这节课要达到以下的教学目标:

    2.理解算理并学会计算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通过对最小公倍数算理的探究,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能运用“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教学重点: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建立。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难点:理解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算理,能运用“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

    三、设计理念

    数学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让学生从生活中的问题到数学问题,从具体到抽象概念,从特殊关系到一般规则,逐步通过自己的发现去学习数学。进行集合思想和极限思想的渗透,感受数学化的简洁美。而探究性学习又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获得能力发展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在得到抽象化的数学知识之后,及时应用到新的现实问题中去,从而渗透数学归纳思想,达到方法的多样化,个性化。学生构建数学概念的过程不能简单“告知”,通过引导,让学生亲自操作和体验,在解决问题中初步感知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特点,明晰求最小公倍数的基本1.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和交流活动,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思路,在富有生命活力的再创造过程中,主动建立概念,完成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

    四、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感知概念

    出示关于阿凡提的'故事,巴依老爷说:“从八月一日起,我要连续出去收账3天才休息一天,我的账房先生要连续收账5天才可以休息一天,你们就在我们两人同时休息的时候来吧。我肯定给钱。”阿凡提动了动脑筋,便带长工们离开了。那么在这一个月里,阿凡提可以选哪些日子去呢?你会帮他们把这些日子找出来吗?”同桌讨论,学生合作在日历卡上找出巴依老爷和账房先生的共同休息日。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完成板书:

    巴依老爷的休息日4、8、12、16、20、24、28??

    账房先生的休息日6、12、18、24、30??

    他们共同休息日12、24??

    最早的休息日12

    【设计意图】以故事的形式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解决这个生动有趣的实际问题,获得对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概念内部结构特征的直接体验,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初步感知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特点,体会求最小公倍数的基本思路。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特点。

    (二)加深理解总结方法

    1.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教学

    从“巴依老爷的休息日”、“账房先生的休息日”、“他们共同休息日”、“最早的休息日”引出“4的倍数”、“6的倍数”、“4和6的公倍数”、“4和6的最小公倍数”)。教师完成板书

    巴依老爷的休息日(4的倍数)4、8、12、16、20、24、28账房先生的休息日(6的倍数)6、12、18、24、30??他们共同休息日(4和6的公倍数)12、24

    最早的休息日(4和6的最小公倍数)12

    【设计意图】怎样能让学生深刻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意义,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学生构建数学概念的过程,决不能是简单“告知”的过程,以概念为本的学习需要经历一些经验性的活动过程。通过学生亲自操作和体验,在一种富有生命活力的再创造过程中,主动建立概念。完成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

    2.用集合圈表示倍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首先让学生用数学上的集合圈的形式表示4的倍数和6的倍数。(课件出示集合圈)。然后利用课件使集合圈重叠一部分。给学生问题:如果这两个集合圈这样放在一起,相交的这一部分表示什么呢?(课件出示集合圈的动态过程)

    【设计意图】根据弗赖登塔尔“数学是一项人类活动”的观点,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开始,从生活中的问题到数学问题,从具体到抽象概念,从特殊关系到一般规则,逐步通过学生自己的发现去学习数学。进行集合思想和极限思想的渗透,感受数学化的简洁美。

    (三)巩固运用

    再求新法(本环节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算理和方法引探是教学难点)

    出示同学排队的题目:六(1)班同学在组织跳绳活动。班长说:“我们可以分成6人一组,也可以分成8人一组,都正好分完。这些学生至少有几人?”问题出示后,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很快用列举法求出6和8的最小公倍数。然后我预设让学生寻找更简便的大数翻倍法,以及进一步探索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最小公倍数,先把6和8分解质因数,观察质因数之间的关系,发现2是它们公有的质因数,而3和4是它们各自独有的质因数,从而突破难点。使学生理解用分解质因数求最小公倍数就是全部公有质因数和各自质因数的乘积。而短除法实际就是分解质因数的简便算法,并且引导学生发现,短除号左边的数就是它们的公有质因数,下面的数就是相对应数各自独有的质因数。在学生交流各自的方法后。我们可以把这些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上面表示6的倍数,下面表示8的倍数。所圈重合的点是6和8的公倍数。(教材中出现了数轴上表示倍数的方法,考虑到学生想不到这种方法,我参与活动中,最后展示这种图形结合的方法。)

    【设计意图】用富有生活问题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探究学习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创设一种情境,通过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获得能力发展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渗透数学归纳思想,体现方法的多样化,个性化。

    (四)解决问题深化理解

    在列举法的基础上,发现特殊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规律。由一道生活问题结束本课。(课件出示一道生活情境题)

    【设计意图】数学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应当是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学生得到抽象化的数学知识之后,应及时把它们应用到新的现实问题中去。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3】

    教学内容:课本第8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欣赏、操作、交流等活动,发现图形中的一些简单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

    3、在探究规律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到规律能创造美,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图形排列的简单规律,掌握找规律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能够表述发现的规律,并会运用规律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利用比赛,感知规律

    记忆比赛:男女生分别记忆两组数据,得出有规律的好记,没有规律的不好记。得出规律的重要性,引出课题:找规律.

    二、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数学小精灵聪聪听说我们学习找规律,也来到了这里。他告诉我们一个好消息。说呀,在这春暖花开、春暖花开的季节,光明小学一一班的小朋友去公园聚会了!他们把会场布置得可漂亮啦!同学们又蹦又跳玩得可开心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师: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生:小朋友、灯笼、彩旗、小花。

    首先研究装饰物是怎么排列的。

    三、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 彩旗是怎么排列的?(黄红、黄红)

    我们就把这一面黄旗和红旗看作一组。(板书:一组)

    2. 接下来讲解小花、灯笼的排列方式。

    3、小朋友队伍的排列。

    小结:像彩旗、小花、灯笼和小朋友的队伍,都是按都是按顺序为一组,一组一组重复排列的,而且至少要重复3次,像这样的排列我们就说它是有规律的。

    四、学以致用,摆出规律

    小组合作,作品展示。

    五、智力闯关,应用规律

    六、联系生活,找出规律

    七、情感教育,总结本课

    八、教学反思: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4】

    学具准备: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主动回顾,知识再现。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二、单项训练,夯实基础。

    1、进一步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

    完成P30.1

    全班练,指名板演,哪些题的商是循环小数,如何判断的?

    2、进一步掌握循环小数的写法,完成P30.2。

    你如何表示商?(自己选择表示方法),全班交流校对。

    3、求循环小数的近似值。完成P30.3。先请学生说说取近似值的方法,再让学生独立完成。

    三、深化练习。完成P30.6先观察这些小数的特点,再试一试。

    请学生说出判断大小的过程,教师适时评价。

    1、想到把这些简便记法的循环小数还原。

    2、2、1.23O1.233,只还原到第三位小数。

    师小结:需要先观察,再比较,比较方法与以前比较小数的大小方法相同。

    四、独立练习:P304、5

    教学内容:循环小数(二)P30

    教学目的:1、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循环小数概念的理解。

    2、能比较两个(含)循环小数的大小。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并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长方形纸板,不同边长的正方形纸片(硬卡纸做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导动手操作

    1.情境导入

    2.出示问题,明确要求。(理解重点要求,如整分米数,整块)

    3. 学生猜测可选用几分米的地砖。

    4.介绍教具,明确活动要求.

    5.小组活动。

    二、自主探索,形成概念

    1.展示学生作品,得出结果。

    2.教师将不同铺法展示到课件上。

    3.明确王叔叔对地砖的要求必须符合什么条件。(地砖的边长必须既是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

    4.引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揭示课题。

    5.巩固练习课本80页做一做。

    三、自主探究,掌握方法

    1.怎样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2.出示例2,独立思考,做在练习本上,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3.归纳方法,找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之间的关系。(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他们公因数的倍数,他们的公因数是最大公因数的因数。)

    四、巩固练习,总结提升

    1.81页做一做,独立思考,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2.总结规律。(当两个数是倍数关系时,较小的数就是最大公因数。两个数的公因数只有1时,那他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

    五、小结

    谈谈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加、减混合运算式题,掌握加、减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加、减混合式题。

    2、能看图列出加、减混合算式。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认真做题,计算正确、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5、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掌握加、减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记住第一次的运算结果。

    教、学具准备

    例题图,口算卡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指定3道让学生说计算过程)

    10-3-4=8-2-3=9-0-6=

    9-2-5=10-1-6=5-3-1=

    2+4+3=3+2+2=1+5+4=

    二、教学加减混合计算。

    1、教学天鹅例题1。

    教师在黑板上贴4只天鹅。

    问:原先有几只条天鹅?

    演示:飞来3只天鹅。

    问:一共有几只天鹅?怎样列式?(4十3)

    演示:又飞走2只天鹅。

    问:飞走几只天鹅?怎样列式来表示飞走的2只?

    学生回答后老师在“4十3”的后面写“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7】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要从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入手。教师通过改进课堂教学设计,架设学生“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桥梁,来重建学生的生活世界。只有当数学不再板起面孔,而是与学生生活实际更贴近的时候,学生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才会进入数学学习的角色,才能学懂数学,真正感受和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与价值,增进的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一、数学问题“生活化”——让数学走进生活

    数学问题“生活化”,就是让数学教学内容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延伸,让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入数学教学,让数学教学充满时代的气息和活力。

    1.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

    小学数学中大部分学习内容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基于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他们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到亲切、有兴趣,我们在教学中应尽可能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取数学学习的素材,使他们感受到课堂上学习的数学知识来自于生活,感知数学学习的价值,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2.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学习数学

    儿童在以往的学习和生活中积累了一些经验,这些看似零散、无序、混沌、停留于表象的经验,往往是他们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重要资源。

    二、生活问题“数学化”——让生活走进课堂

    1.眼中有数学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只有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周围事物,找出其中与数学有关的因素,提出用数学解决的问题,才能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2.学会用数学,让学生有机会解决具有现实意义的数学问题三、积淀生活回归数学——让数学教学更具“后劲儿”

    (1)学会解决问题的策略。

    ①画图的策略:由于小学生认识水平的局限,他们对符号、运算性质的推理可能会发生一些困难,如果适时的让他们自己在纸上涂一涂、画一画,可以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我们认为,画图应该是孩子们掌握的一种基本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什么说画图很重要呢?主要是比较直观,通过画图能够把一些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把一些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常用的画图的方法有:直观图、示意图、线段图、树图、集合图等。

    ②推理的策略:推理是认识和使用数学的基础,而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问题解决的能力。学生在猜测、检验和修正时要使用逻辑推理来调整自己的猜测;使用图表时,要用逻辑推理来分析图表。在大多数情况下,很难把逻辑推理和其他策略分开,过去我们所说的“分析法”和“综合法”都可以看作是简单的逻辑推理。然而,有一些问题却是以逻辑推理为主要的解决策略。不管是主要的策略还是与其他问题解决策略结合起来运用,逻辑推理对学生成功地解决问题都是非常重要的。

    ③列表的策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我们将问题的条件信息用表格的形式把它列举出来,往往能对表征问题和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④尝试调整的策略:尝试的策略,简单的说就是你不知道该从哪开始的时候,可以先猜一猜,来进行尝试。猜测的结果,应该是比较合理的,但是并不符合要求,还需要把猜测的结果,放到问题中去考虑,进一步调整寻找答案。

    ⑤模拟操作的策略:模拟操作是通过探索性的动手操作活动,来模拟问题情境,从而获得问题解决的一种策略。学生是通过自己探索的过程,将需要解决的问题,转化为一个已知的问题来进行推导性的研究。通过这种开发性的操作的策略的训练,不仅能够使学生获得问题的解决,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也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学会数学的思维方法。

    智慧不能像知识那样直接传授,它需要在获取知识、积累经验的过程中由教师以自身的智慧不断唤醒、点化、丰富、开启。有效地创设和利用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的数学活动中,真正经历“数学化”的过程,获得必需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8】

    一、模拟片段教学与说课的区别

    1、说课: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法学法、说教学程序。案例:《分数的初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模拟片段教学:说教学程序。

    2、说课的“说教学程序”:复习铺垫、新授、巩固、综合运用、拓展延伸、小结等;模拟片段教学的“说教学程序”:一般说“新授”部分。

    3、说课主要说“为什么这样教”,模拟片段教学重在“怎样教”。

    二、模拟课堂片段教学应注意的几方面

    1、要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情境;教师的语言表达:要注意教学语言的转化;教师的教学语言;学生的汇报交流:直叙、转述

    2、要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如: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学课本等。

    3、要体现课堂评价的多元;教师评价、学生评价适时、恰当。

    4、要展示板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与课堂教学同步(及时);有所选择;字体规范;布局合理。

    5、不能出现科学性的错误;如:《平行与垂直》 《认识几分之一》 《连续退位减法》。

    6、要注意培养学生数学信息收集、整理和交流的能力;

    7、要体现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8、要关注学生方法多样化,体现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学生不同的解法、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表述等要能及时板书。

    三、不同领域的教学内容应有所侧重

    1、计算具体情境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注重算理的引导与表述(如:9加几,凑十法);板书的巧妙设计:色笔、横线、位置

    2、空间与图形教师的演示;学生的动手操作;

    案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3、统计与概率学生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板书不可少;案例:《复式条形统计图》

    4、解决问题学生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学生解题方法的多样化。

    四、其它一些问题

    1、如何开头?

    2、教学目标要说吗?

    3、复习多长时间比较合适?《商的变化规律》

    4、如何小结?

    5、要充分利用资源—————没有三角板

    关于《狮王进行曲》的教案(通用11篇)


    小编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关于《狮王进行曲》的教案”,欢迎阅读并参考。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教案课件里的内容是老师自己去完善的。只有将教案课件写好,才能让学生快速地理解各知识点。

    关于《狮王进行曲》的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体验想象、创造和表演的快乐。

    2、通过以故事、出示图片的方式,了解作品的结构、形象和内容。 3、感受音乐情绪,能用动作、表情、嗓音等表现音乐。

    活动准备:

    (一)知识经验的准备:组织幼儿观看狮子王的图片及碟片。

    (二)材料的准备:图谱,录音,狮王、兔子、猴子、狐狸等动物头饰若干个。

    活动过程:

    1、在欢乐的音乐声中进入活动室。 今天我们去森林玩游戏,高兴吗?

    2、调动幼儿生涯经验,激发兴趣。

    瞧,我是谁呀?你们喜欢狮子大王吗?它是什么样子的?一起学学它的声音和走路的样子。

    3、引导幼儿完全的听赏音乐第一遍,初步感受音乐情绪。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狮子王的音乐,音乐中告知我们一个故事,一起来听听吧。音乐中有谁?你是怎样听出来的?它们在干什么呢?

    4、教师有表情地讲述故事一遍。

    今天老师跟你们讲一个关于狮子大王的故事。

    5、出示图片,引导幼儿分段欣赏音乐。

    请你们欣赏一首音乐,边听边想想,你听到了什么,有谁?它在干什

    么?还有哪些小动物呢?

    6、引导幼儿根据音乐分角色表演。

    老师这里有好多动物头饰,你喜欢哪个动物就请带上它的头饰,(由幼儿自愿担任角色)边听音乐边玩游戏,教师参与领导。当听到狮子王出来的音乐就学它走路;当听到狮子王吼叫的音乐你们就学学它的

    7.幼儿之间互换角色表演。

    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玩得真高兴,小动物们一定很累了,我们一起将小动物们送到音乐区休息,等以后区角活动的时候,我们再和它们一起玩耍。附:森林里静悄悄的,一个人也没有。只听见风在不停的地刮、树在不停地摇。一群动物士兵出来站岗了。突然,远处传来嗵、嗵、嗵的脚步声,这是谁呀?原来是狮子大王来了。它踏着重重的脚步向前走着,走啊,走啊,绕过了四片树林,森林怎么没有一个动物。狮子大王很赌气,“啊呜”一声吼叫起来。它停下来又看看,周围还是没有动静。狮子大王更气了,一连叫了四声,并且一声比一声大。它的叫声终于被小动物们听到了,小白兔来了、小花猫来了、许许多多的小动物都来了。狐狸听说动物们来了,它也赶来了。为了让狮子大王高兴它们一起跳舞玩游戏,森林一下变得热闹起来。这时狮子大王饿了,它张开大嘴把狡诈的狐狸一口吃掉了。

    关于《狮王进行曲》的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根据故事和图形谱提供的线索初步了解作品的结构、形象和内容。

    2、探索用动作、表情、嗓音等表现音乐。

    3、体验想象、创造和表演的快乐。

    活动准备:

    图谱、动物头饰、录音

    活动过程:

    一、初步感受乐曲。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音乐,听。”(播放乐曲)

    师:“你觉得这首音乐怎么样?”(雄壮、有力,轻快、活泼)

    二、听故事引起幼儿的兴趣。

    1、师:“这首音乐讲了一个关于狮子大王的故事,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故事:在一个很黑很黑的大森林里,大树小树长的很密很密,风吹树摇,隐隐传来了狮王的吼叫声,狮王在山洞里理理鬃毛准备出巡。忽然,猴子从树上滑下来报告说:“狮王驾到”。乐队就吹起了喇叭打起了鼓,欢迎狮王的到来。狮王大摇大摆、威风凛凛地走出来,狮王得意地大声吼叫,对小动物们说:“今天是我的生日,我不吃你们。”小动物听了非常高兴,围着狮王跳起了舞,乐队为他们伴奏,他们跳的可开心了。

    2、提问:

    (1)狮王出来之前小动物为它做了什么?(吹喇叭、打鼓)出示小图1。

    (2)哦,小动物是“嗒嗒嗒咚”有节奏的吹着喇叭打着鼓欢迎狮王的到来。谁来学一学。一起学学。

    (3)狮子大王出来后发出了什么样的声音呢?(出示图2)哪只狮子来学学。我们一起做狮王吼一吼。

    (4)小动物们看见狮王来了是怎么做的?(出示图3)

    三、完整欣赏。

    师:“那这首音乐哪一段是狮王出来乐队欢迎他,哪一段是狮王大声吼叫、哪一段是小动物在围着狮王跳舞呢请大家再来完整的听一听,边听可以边用声音、动作学学。(完整欣赏,师语言提示)

    四、分段欣赏。

    (一)欣赏A段。

    1、师:刚才小朋友能用声音、动作来模仿,下面我们来听第一段,听听这一段讲了什么?

    2、它们是怎样演奏的一起来看着图谱说一说。(大图谱1)谁来说一说。

    3、听音乐做动作。(2遍)

    师:“现在你们就是小乐队,让我们听着音乐来欢迎狮王吧。(放音乐一,老师语言提示,狮王在山洞里理理鬃毛,准备出巡了。)刚才有的乐手吹奏的不整齐,狮王想请你们重新吹奏欢迎他。”

    (二)欣赏B段。

    1、师:“听,狮王又在干什么了?(走路、吼叫)

    2、师:“狮王是怎么走路的呢?我们来学一学。个别

    3、师:“狮王吼了几次呢我们再来仔细听一听。”(说完出示大图2)播放音乐

    4、师:“现在大家做狮大王听着音乐有节奏的走一走,吼一吼。音乐

    (三)欣赏A’

    1、狮王们吼的真有节奏,听这段音乐又是讲了什么?(说完出示大图3)

    2、师:“我们一起来看着图谱说一说吧。(音乐)

    3、师:“现在我做狮王,你做小动物来围着我高兴的跳舞。(音乐)谁想做狮王的?

    五、完整欣赏乐曲《狮王进行曲》。

    师:“小动物的舞姿真美啊,我们一起来完整的听听这首《狮王进行曲》。(遍指图边语言提示)

    六、分角色表演。

    1、师:“现在我们用声音、动作一起来读一读这张图谱。

    2、分角色表演。

    师:“你们想把这个故事分角色来表演吗?“(1)师做狮王。(2)交换角色。

    关于《狮王进行曲》的教案 篇3

    设计意图

    《狮王进行曲》是《动物狂欢节》中的作品,乐曲生动地描绘了狮王威风凛凛的形象。全曲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狮王出场前的情景;第二部分狮王大摇大摆出现在小动物们的面前;第三部分是描绘狮王与小动物们共同狂欢的情景。为了让幼儿能深切地感受乐曲,我想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贯穿全曲,利用图谱、语言、动作、游戏等方法让幼儿更形象地感知和表现音乐形象和内容。让幼儿通过听、看、说和肢体动作来表达对音乐的感悟,在欣赏活动中提高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并在感受的同时体验快乐。培养自主欣赏音乐的能力。

    活动目标:

    1、体验音乐活动的快乐,激发幼儿对音乐欣赏活动的浓厚兴趣。

    2、能安静地倾听、欣赏音乐,发展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能力。

    3、喜欢乐曲所表达的形象,愿意在音乐的伴奏下创造性的用各种动作表现乐曲的内容。

    活动准备:森林背景图,营造大森林的环境。ppt课件、音乐磁带。幼儿表演

    用道具、头饰若干。

    活动过程及分析:

    一、开始部分

    幼儿听音乐做各种小动物跳、走的样子进教室。(播放课件1)

    师:今天老师带小朋友去大森林去玩。

    解析:幼儿在老师的带领下,听音乐来到以森另为背景的环境中,使孩子们有神灵奇景的感受,从而更好的激发孩子们参与活动的兴趣,和欣赏音乐的积极性。

    二、基本部分

    1、让幼儿完整的欣赏乐曲,初步感受旋律所表现出来的音乐形象。

    (1)引导幼儿安静欣赏音乐,并带着问题去听。

    (2)完整欣赏第一遍音乐后,教师设计提问。

    师:你听了这首曲子之后有什么感受?

    幼儿1:节奏很强

    幼儿2:像是大狮子来了

    幼儿3:心里有点害怕

    师:你觉得曲子有什么样的特点?

    幼儿1:很强壮

    幼儿2:很有力

    (3)教师总结幼儿的回答,并介绍曲子的基本知识,乐曲为进行曲,进行曲具有节奏感强、雄壮、有力的音乐特点。

    解析:让幼儿安静的欣赏音乐,让幼儿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去感受音乐的整体风格和结构,去想象音乐中的故事。为后面的创编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幼儿故事创编并不是没有依据的空洞编造,它必须建立在对音乐充分感受的基础之上,根据音乐的风格来想象音乐中的故事。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幼儿把握音乐的风格和结构,与故事密切相关。此时教师不能做任何提示,更不能告诉孩子音乐所表达的内涵,避免框住孩子的思维。

    2、幼儿带着初步经验再次完整欣赏音乐。(播放课件2)

    欣赏完教师设计提问:你觉得音乐中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幼儿1:我觉得音乐里有一个狮子大王,它正在和小动物们玩。

    幼儿2:有一天,小动物们在玩耍,突然来了一只大狮子,把小动物们都吓跑了。

    幼儿3:我觉得是大狮子过生日了,小动物们在为狮子大王开音乐会。

    3、教师总结肯定小朋友的表述,出示图谱,请幼儿分段欣赏音乐,并引导幼儿通过感受创编故事、表演故事、

    (1)、请幼儿结合图谱欣赏第一部分音乐,感受小动物狂欢时突然发现狮子的情景(播放课件3)

    l结合图谱欣赏第一部分第一遍。介绍图谱让幼儿直观形象地去感受乐曲。

    l提问:这段音乐你说说小动物们在开音乐会的时候听到了什么声音?你觉得是谁最先发现了狮王?小动物在发现狮王来了以后是怎么做的?并请幼儿尝试为音乐创编故事情节。

    l欣赏第一部分第二遍。请幼儿对照图谱感受音乐内容和情节,并根绝创编的故事情节进行表演。

    (2)、请幼儿结合图谱大脚印,欣赏第二部分音乐,感受狮子威风凛凛的形象特征,并引导幼儿根据音乐节奏形象的进行表演。(播放课件4)

    l讲解图谱欣赏第二部分第一遍。提问:你觉得这段音乐是在说谁?为什么?你觉得它是什么样子的?小动物们又在做什么呢?根绝提问请幼儿在第一部分音乐故事创编的基础上创编第二段音乐故事

    l欣赏第二部分第二遍,请幼儿对照图谱感受理解音乐。并根绝故事表现音乐。

    (3)、请幼儿结合图谱小脚印和大嘴巴弧线,欣赏第三部分音乐,感受小动物与狮子在一起的情景,鼓励幼儿进行故事创编及表演。(播放课件5)

    讲解图谱欣赏第三部分第一遍。提问:你觉得这段音乐里面狮王在干什么?你是怎么听出来的?小动物们是怎么做的?并引导幼儿在前两段故事的基础上创编第三段故事。

    欣赏第三部分第二遍,请幼儿对照图谱感受理解音乐,并表演音乐故事。

    解析:幼儿通过直观的图谱反复听音乐根据音乐创编故事。这一部分是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的环节。教师通过幼儿的活动能够更充分观察幼儿,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引导。教师将音乐分成三段,并形象的将音乐形象用图谱表象出来,以更好的引导幼儿感受和表述音乐形象,因此教师在组织幼儿欣赏音乐的基础上要首先吃透了解这首曲子,找出音乐欣赏的重点,加以突破。依据音乐的旋律结构引导幼儿创编故事,让幼儿以创编故事的形式深入了解欣赏乐曲。

    4、对照图谱完整欣赏乐曲。鼓励幼儿大胆的将故事完整讲述,在讲述过程中尝试用简单形象的动作来表现乐曲中狮子与小动物的形象。(播放课件6)

    5、幼儿自主选择角色,师幼共同进行音乐表演。(播放课件7)

    三、结束部分

    教师导语:小动物们,今天的动物音乐会太精彩了,我们到更大的地方继续我们的进行我们的音乐会吧,幼儿随音乐做小动物动作出活动室。

    关于《狮王进行曲》的教案 篇4

    在音乐教学中,发展孩子的音乐听觉,培养其对音乐好的感受能力,是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孩子学习音乐其他方面技能的基础。也就是说,音乐教学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是使孩子会听。

    一般来说,我国的儿童并不习惯于听音乐,对于没有太多聆听经验的儿童来说,安静地坐下来欣赏音乐是非常枯燥的,但是如果在听音乐的同时配合一些自然的动作的话,不仅会使听音乐的过程充满乐趣,还能帮助孩子们对音乐的理解。因此,加强音乐欣赏教学,培养孩子“听”的艺术,提高音乐鉴赏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设计了这堂圣桑的《狮王进行曲》欣赏活动。

    《狮王进行曲》是法国作曲家圣桑所作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中的第一曲,乐曲《狮王进行曲》一开始便用钢琴的颤音形成森严和森林气氛,接着弦乐和钢琴一起奏出逐渐增强的音响,进一步渲染这种气氛。随后,钢琴用很强的力度奏出音阶式的经过句,引出狮王进行曲。这一进行曲采用对比性中段的单三部曲式,先用钢琴一适度的快板奏出狮王行进的节奏,接着弦乐奏出狮王进行曲主题:沉重有力的颤音,浑厚低沉的旋律,表现了万兽之王威风凛凛的神态和坚实的步伐。这主题重复一遍之后,出现了有低音曲的半音阶经过句组成的模仿狮子吼叫的对比性中段。然后,钢琴在高音区再现狮王主题,最后在狮子的吼叫声中结束。

    我通过让孩子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不仅理解音乐所表现的内容,而且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大胆的用动作把音乐的内容表现出来。

    ·活动目标

    ①引导幼儿想象音乐所表现的故事情节,初步了解作品的三段体结构和它表现的形象、内容。

    ②启发幼儿创造性地用动作表现音乐中的形象及动作。

    ③培养幼儿注意倾听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①课前反复让幼儿听《狮王进行曲》,但不告诉幼儿乐曲名称。

    ②录音机、磁带、图形谱、磁铁数块

    ③各种动物头饰:狮子、兔子、树、羊、松鼠等

    ④报纸数张、黑板两块

    · 活动过程实录

    一、引起幼儿听的兴趣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只耳朵,)问:“这是什么?(耳朵)耳朵是作什么用的?”(听声音、听音乐等)“好!那就请大家闭上眼睛,专心用你的耳朵来听声音。”(幼儿闭上眼睛)老师拿一张报纸在幼儿的面前晃一晃,问“你听到什么声音?”(老师表扬孩子们听认真、仔细)老师将报纸揉成一团,再把报纸撕成一条一条,继续让幼儿听辨。

    二、节奏练习和发声练习:

    1、节奏练习:

    老师:“今天,森林里要举行一个盛大的晚会,森林里的小动物们特别希望我们大二班的小朋友也去参加,你们想去吗?(想)哎呀!是什么样的晚会呢?我特别想知道,你们想不想知道呢?(想)别着急,我们一起来做火车司机,把火车检修一下,这样才能很安全地到达森林。好,司机准备。”(老师弹琴)

    由于在平时的音乐活动中节奏练习我们经常用上,因此孩子很快能明白我的用意,并且在家长和老师面前幼儿的表演欲望很强,幼儿在表演给爸爸妈妈看时,效果非常好。

    2、发声练习:

    老师:“我看每个小朋友都很认真,现在我们一起把火车的叫声练一练。”(老师弹琴)

    老师:“现在我们的火车已经检修好了,火车就要开了。”(老师弹琴,幼儿做游戏《开火车》)

    三、欣赏主题音乐

    1、欣赏第一遍音乐

    “美丽的大森林到了。听,音乐响了,(教师很自然的带领幼儿坐在地板上,放音乐《狮王进行曲》,)你听完了这段音乐后,你们觉得小动物们要为谁举行盛大的晚会?”(提问幼儿)

    在幼儿猜测小动物时,有的幼儿回答:老虎、大象、豹子、猴子等,单单没有回答狮子的,在这里我有些着急,急于想让幼儿跟着我的思路走,就直接告诉幼儿答案了,这是我在今后教学中应该注意的。

    2、分段听音乐,请幼儿说一说每段音乐表现了什么内容以及自己的感受。

    ①“原来是森林之王狮子的生日晚会就要开始了,那么王老师请小朋友听听前奏的音乐,听听小动物们在干什么?”(放录音)“这几小节的音乐听上去感觉是怎样的?”(小动物在列队迎接狮子)

    ②1-4小节:狮王出现

    “我们再听听这四小节,你听上去有什么感觉?”(音乐很沉重)“小朋友都知道,狮子是兽中之王,是很威猛的,狮子在吃小动物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它能对小动物说些什么?

    在平日的音乐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常常放一些不同题材的幼儿歌曲或乐曲让幼儿欣赏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因此在这一环节中,幼儿很轻松地就能说出自己对这段音乐的感受。

    出示乐谱1,教幼儿语言节奏:

    我就是那森.林之王,没有谁能比我强—,

    我要把那所.有动物,一个一个都吃光—。

    ③5-8小节:狮子的吼叫

    “狮子看见小动物们都在列队欢迎它,就高兴地吼叫起来,狮子一共吼叫了几次?让我们来欣赏下几小节”(四次,并让幼儿吼叫)

    幼儿特备喜欢模仿狮子的吼叫声,因此在这一环节中,孩子的兴趣特别高涨,以致没有听清楚音乐模仿狮子的吼叫声共几次,在这一点上我要特别注意细节,在欣赏前向幼儿讲清欣赏时的要求。

    ④最后几小节:狮王加入小动物的舞蹈队伍,最后吼叫一声

    “狮子的生日晚会,小动物会为狮子做什么?让我们来听听下面的音乐”(放最后几小节)“你听这段音乐,你觉得小动物在为狮子做什么?”(跳舞、演奏等)

    由于幼儿的经验不足,在想象小动物们为狮子做什么时,幼儿的思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幼儿除了说唱歌、跳舞外,没有发挥出更具有创造性思维的想象。

    3、教师讲自己听到音乐后的感受。(讲故事)

    森林之王狮子的生日晚会就要开始了,乐队吹起了号角,狮王大摇大摆、非常威武地走了过来。它看见大家都在列队欢迎他,就十分高兴地吼叫,乐队在为它伴奏,小动物们跳起了舞蹈,祝狮王生日快乐。狮王不由得加入了小动物们的舞蹈队伍。最后,它大吼一声,把小动物全吓跑了。

    4、请幼儿完整欣赏一遍音乐,边听边回忆故事情节。(教师给予适当提示)

    四、创编并表演

    幼儿自选动物头饰,教师当狮子边听音乐边玩狮子捉小动物的游戏。

    由于幼儿的想象思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因此在第一次表演时,幼儿表演的不是很好。

    特别是当狮子的音乐出现时,其他小动物都尖叫起来,听不清音乐;第二次表演在我的提示下,比上一次有所好转。课后我将道具和音乐放在游戏活动中,并单独指导几个能力强的孩子进行表演,幼儿发挥的很好,我们还在此基础上有为能力弱的孩子增加了表演的道具,如让他们扮演能移动的石头、大树等一次来增强表演能力弱的孩子的表演能力。

    关于《狮王进行曲》的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愿意安静的欣赏音乐,喜欢这段乐曲。

    2、幼儿学着想象这段乐曲所表现的内容,能创性的用各种模仿动作表现出来。

    3、愿意在音乐的伴奏下和老师一起学做各种模仿动物的动作。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活动准备:

    森林的图片、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律动《小鸭》

    指导语:今天我们一起扮演小鸭子到森林里去玩好吗?

    指导:愿意和老师一起高兴地学做各种有趣的模仿,小鸭活动的动作.

    二、欣赏音乐《狮王进行曲》

    (一)完整欣赏

    1.指导语:森林到啦!让我们来看看今天森林里有哪些动物?咦?怎么一个也没有啊?原来他们想和小朋友做一个“捉迷藏”游戏,请大家听一段音乐,然后来猜猜到底有哪些动物。

    2.幼儿欣赏

    3.提问:你猜到森林里有哪些动物?

    (二)分段欣赏

    1.欣赏第一段

    (1)指导语:现在让我们一段段的来仔细听听,猜猜每段音乐里的有哪些不同的动物?

    (2)幼儿欣赏

    (3)提问:你猜出这段音乐里有哪些动物?

    那么这些动物又在干什么呢?

    (再听一遍)

    要求:听好以后----

    请幼儿大胆讲述,然后到前面来表演,鼓励其他幼儿共同模仿.和老师一起跟着音乐学做各种模仿动物的动作.

    2.第二、三段音乐的欣赏、学习方法同上.

    三、音乐游戏《狮王进行曲》

    指导语:狮子大吼一声,要扑上去吃动物了。那么动物们会想什么办法呢?(幼儿自由讲述)好,现在咱们把音乐完整的听一遍,一边听一边来做游戏,当你听到了自己喜欢的动物音乐,你就可以到前面来表演,但是当你听音乐

    结束时狮子吼叫的声音就马上逃回家去,然后我就表演大狮子来捉你们好吗?

    要求:1.老师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选择游戏的次数.

    2.也可请个别幼儿上来和老师一起表演大狮子.

    活动反思: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原动力,幼儿只有有了兴趣才能产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愿望。爱好音乐是人的天性,有趣的音乐活动能激起幼儿学习的欲望,使其产生愉快的情绪,充分发挥想象,表现出他们不同的感受和创造。

    关于《狮王进行曲》的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乐于模仿狮王的步态动作,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2.运用绘画、舞蹈、图谱等多维方式,感受进行曲的风格,听辨并区分声音的强弱特点。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知道狮子的形态、动作和习性,已有欣赏音乐的初步经验。

    物质准备:课件,音乐,小鼓、毛绒道具、串铃等。

    活动指导:

    一、出示课件——一片森林,引发幼儿想象和兴趣。

    引导语:小朋友们,森林里要举行音乐会啦,你们猜猜,会有谁来参加音乐会呢?

    小结:森林里可能会有小猴子、小松鼠、熊和兔子、可爱的小金鱼......谁来找找还有谁来了?哇!好多好多小动物都想来参加舞会。

    二、欣赏乐曲《狮王进行曲》,感受进行曲的音乐特点。

    1.完整、安静倾听音乐,判断音乐表现的动物形象。

    引导语:动物们准备了一首好听的音乐,听一听这首乐曲,你想到了什么动物?它的神态是怎样的?

    引导语:听到这首乐曲你有什么感觉?它让你想到了什么小动物?(狮子)

    小结:原来是狮王正在威风凛凛地走来啦,这首乐曲就叫做《狮王进行曲》。

    2.分段欣赏,感受音乐与动物之间的联系。

    (1)倾听A段音乐,逐出示图谱,引导有节奏的表现狮王脚步。

    引导语:小朋友听听,狮王在做什么?(播放音乐,模仿狮王走路)它是怎么走路的?我们一起学学狮王走路的样子。

    (2)重点聆听B段音乐,引导幼儿听辨并区分声音的强弱。

    引导语:狮王走了过来,他又在做什么呢?(播放音乐)

    引导语:他在吼叫,他是怎么吼叫的?狮王吼叫了几次?

    (3)发现狮吼的声音特点,数一数狮吼的次数并用图纸记录下来。

    引导语:请把你听到的用简单的线条(图形、波浪线、横线等等)把狮王吼叫的声音记录下来,听到几次就记录几次。

    小结:小朋友都听得很仔细,乐曲中一共出现了四次狮吼的声音,每一次出现都是从低到高再回到低音。

    (4)运用动作,模仿表现狮吼的特点。

    引导语:谁能用身体来表现狮王吼叫的声音?狮王吼叫完会做什么呢?(打招呼)

    (5)随乐出现图谱,欣赏C段。

    引导语:这段音乐有什么变化?狮王在做什么?(狮王跳起了舞,你们可以学一学狮王跳舞吗?)

    三、感受节奏,跟随曲有节奏地模仿表现狮王形态。

    1.随图谱完整倾听乐曲,感受进行曲节奏。

    引导语:请小朋友完整的听一遍,一边听可以跟着节奏做你们喜欢的动作。

    2.游戏:我们要跟狮王一起玩游戏咯,小朋友跟着狮王提示的动作,一边听一边有节奏的做出相应的动作。

    2.分组扮演狮王,跟随音乐有节奏地模仿狮王威风凛凛的神态和步态。

    引导语:小朋友想扮演狮王吗?

    要求:老师准备了毛领,还有串铃和小鼓,请你们分成三组,选择好自己的道具,记录在白板上,拿到毛领的孩子要快速的打扮成狮王,串铃和小鼓要跟着节奏为他们伴奏。

    四、出示队形图和小鼓,游戏——综合表演《狮王进行曲》。

    1.引导语:大家跟着狮王围成大圆圈,请小鼓手有节奏地伴奏,神气的小狮王们要表演咯!

    2.完整模仿表现乐曲《狮王进行曲》。

    3.引导语:小朋友,音乐会结束了,小动物们都准备退场啦,我们跟它们说再见吧!

    五、活动延伸:在音乐区投放音乐、狮王和小动物们的头饰、乐器引导幼儿进行再次创编动作,演奏表现音乐。

    关于《狮王进行曲》的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通过故事和图谱,初步了解作品的结构、形象和内容。

    2:倾听音乐,感受音乐中各个角色形象,并能用身体动作表现音乐。

    3:体验并享受音乐欣赏过程的快乐。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感知多媒体画面的动感,体验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完整音乐一段,分开三段音乐

    2:图谱

    活动过程:

    一、音乐导入

    老师请小朋友听一段音乐,这段音乐是从森林里传出来的,认真听,听完后告诉我,音乐里都有什么声音?可能会有谁?

    二、完整欣赏,借助故事和图谱辅助理解乐曲内容。

    1:这段音乐里还藏着一个好听的故事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2:这段音乐不仅能用故事来讲,老师还把它编成了图谱,但是刚才进来的时候我不小心把他们的顺序给弄乱了,小朋友能帮我一起把顺序整理好吗?

    下面请小朋友边听音乐,边看图谱,听一听,看一看,图谱是怎么讲这个故事的?

    孩子们,这段音乐听起来是轻很温柔的,还是很有力量很雄壮的?这种听起来很有力量的音乐我们叫他“进行曲”,那么你觉得这段音乐是关于谁的进行曲呢?

    三、听音乐,表现乐曲的内容和形象。

    1、分乐句表现音乐形象和内容,鼓励幼儿大胆用动作表现。

    孩子们。你们想不想听着有力量的《狮王进行曲》,一起参加小动物们的狂欢节呢?但是我们可不能让狮子大王小看了我们中三班的小朋友,我们先来排练一下怎么样?

    2、欣赏全曲,完整表演。

    排练完成了,我们的演出马上就要开始了!

    活动延伸:根据乐曲内容,想想“狮子王和小动物”的游戏可以怎么玩。

    附故事:

    早晨,森林里特别安静,小动物们有的刚刚起床,有的在草地上安静地玩耍,这时候,机灵的小猴子从树上滑下来,边滑边喊——狮子大王驾到!话刚说完,小猴子吹起了喇叭,小动物们也赶紧站好两队,迎接狮王的到来。

    奥!狮王真的来了!远远望去,只见他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向这边一步一步走了过来。来到了小动物们中间,狮王看到大家列队欢迎它,高兴的大声吼叫,乐队吹号角为它伴奏。吼完了,狮王说:“我们一起唱歌跳舞吧!”原来,狮王是来参加动物狂欢节的。狮王和小动物们在一起唱歌跳舞,玩的特别开心!他们唱啊跳啊,一直玩到太阳下山。玩累了,狮王非常高兴的大吼一声!(傲~~~~~)把小动物都给吓跑了。森林里又安静了下来!

    教学反思:

    我们班的小朋友对于音乐活动十分感兴趣,特别是对于律动,在活动中他们可以根据音乐的变化自己进行动作的创作,还可以根据音乐的变化进行各种想象。但是在本次音乐活动《狮王进行曲》这是一个韵律活动是幼儿非常喜爱的一种集体音乐活动,但韵律活动动作多、难度大,幼儿较难掌握。我给孩子们执教的活动《狮王进行曲》该课的设计主要通过 (听听-----说说----玩玩---- 演演几个环节)紧紧围绕兴趣是学习的基本动力,让幼儿感受、熟悉、理解、表现音乐。

    小百科;《狮王进行曲》此曲节选自法国作曲家卡米尔·圣-桑的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

    关于《狮王进行曲》的教案 篇8

    (一) 活动目标:

    1、根据故事线索,初步感知和理解乐曲的结构和、内容和形象。

    2、探索用简单的符号制作图谱,

    3、创编身体动作来表现不同的音乐形象。

    4、体验欣赏与表现乐曲的快乐。

    活动准备:

    1、乐曲录音带,录音机。

    2、欣赏图谱。

    活动过程:

    1、完整欣赏乐曲。

    (1)欣赏乐曲,组织幼儿讨论交流感受。

    (2)教师边组织幼儿欣赏乐曲,边讲述故事,帮助幼儿理解乐曲的内容、形象和结构。

    2、分段欣赏。

    (1)引导幼儿欣赏乐曲中的主要音乐形象:吹号、狮王走路、狮王吼叫等。

    (2)教师边听音乐边制作图谱。(运用幼儿选用的符号)

    (3)欣赏的基础上鼓励幼儿用身体动作表现各段的音乐形象

    (4)组织幼儿中有表现力的动作集体学习。

    3、整体欣赏表演。

    完整边看图谱边表演。

    (二) 活动目标:

    1、在观察和欣赏时能集中注意力,专注地听,游戏表演时能和同伴共享活动空间。

    2、在分角色表演时,进一步体验与同伴表现乐曲地快乐。

    活动准备:

    图谱、录音机和录音带

    活动过程:

    1、看图谱整体表演乐曲。

    启发幼儿观看同伴表演,互相学习,注意倾听音乐。

    2、分角色表演。

    (1)先由教师扮演狮王,再让幼儿扮狮王,引导幼儿扮狮王,引导幼儿分角色听音乐表演。

    (2)幼儿自由选择同伴,协商角色,分组表演。

    (3)教师组织幼儿互相观察,集体,进一步感受、理解乐曲的结构、内容和形象。

    3、学习用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

    (1)在欣赏乐曲的基础上,可进行打击乐器演奏,演奏方法参照教学挂图狮王进行曲打击乐器演奏图谱。

    (2)教师指挥幼儿边看图谱,边随音乐演奏。

    4、复习歌曲:十二生肖

    关于《狮王进行曲》的教案 篇9

    一、活动目标:

    1.节奏游戏,锻炼幼儿听辩能力及控制能力。

    2.律动游戏,引导幼儿熟悉并能用肢体律动表现出来。

    3.看图谱乐器合奏,引导幼儿了解图谱的各种符号,训练幼儿的观察及思维反应能力。

    二、活动准备:

    1.狮子和各种动物的头饰。

    2.大狮子小狮子的图片,音乐《狮王进行曲》。

    3.乐器:铃鼓、响棒、手铃。

    三、教学重点:

    锻炼幼儿的听辩能力及控制能力,引导幼儿熟悉音乐并能用肢体律动表现出来。

    四、教学难点:

    引导幼儿了解图谱的各种符号,并能跟着音乐进行演奏。

    五、活动过程:

    (一)、提问引入新课。

    1.小朋友有没有去过森林?你知道森林里有什么动物吗?

    2.听节奏表演小动物。

    提问:你变成了什么?

    (二)、展示图片、情景导入。

    出示大狮子图片、小狮子图片。

    大狮子是怎样走路的,怎样叫的?小狮子怎样走路的,怎样叫的?

    大家一起学一学狮子走路。模仿狮子的叫声。

    (三)、讲故事,为音乐内容作铺垫。

    老师给小朋友讲一个森林的故事。

    提问:让幼儿关注音乐内容。你听到故事里有哪些小动物呢?

    (四)、听音乐叙述故事内容。

    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首音乐我们一起听听。

    (五)、出示音乐图谱

    老师根据刚才的音乐画了一幅漂亮的图画,漂亮吗!

    1、跟着图谱听音乐。

    提问:大脚印是谁?小脚印是谁?小动物是什么标记。

    2、我们看图谱拍一拍。

    用不同身体动作表演。

    3、出示乐器。(铃鼓、手铃、响板)提要求

    幼儿自选乐器分角色演奏。铃鼓演奏大狮子,手铃演奏小动物,响板演奏小狮子。

    a.分组演奏,关注幼儿的学习共同进步。

    b.听音乐集体演奏。

    (六)、故事表演,让孩子更好的融入音乐当中,让幼儿体验音乐的快乐。

    你们想不想表演呀?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头饰。

    出示头饰,幼儿自选头饰分角色表演。

    关于《狮王进行曲》的教案 篇10

    教材分析(重点与难点)

    《狮王进行曲》是法国音乐家圣·桑斯的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中的作品之一,乐曲生动形象,用钢琴的颤音、沉重有力的顿音以及浑厚低沉的旋律,表现了万兽之王威风凛凛的步伐和神态。全曲总共分为三段:第一段是狮王出场前的情景;第二段是狮王出现在小动物们面前的情景;第三段是狮王与小动物们狂欢的情景。本次活动的重点是:欣赏乐曲,感受乐曲受雄壮有力的进行曲风格并根据图谱符号,理解乐曲结构和含义。

    难点是:能根据乐曲大胆创编作品中的故事内容,并且能准确表演出动物的'动作及神态。

    幼儿基础分析(能力、经验基础)

    大部分幼儿有一定的音乐感知能力,能够创编所听到乐曲的故事内容,并能用肢体语言表达乐曲中动物的动作及神态;小部分幼儿对乐曲的理解能力有些薄弱,难以理解乐曲内容。

    活动目标

    1.感受乐曲雄壮有力的进行曲风格,根据图谱符号,理解乐曲结构和含义。

    2.能大胆创编所欣赏到的音乐内容和动物形象。

    3.感受音乐欣赏活动带来的乐趣。

    活动准备(材料、环境、知识准备)

    材料准备:故事《狮王的生日》、乐曲《狮王进行曲》、图谱

    环境准备:U字形座位

    知识准备:幼儿已经有音乐欣赏的经验

    一、导入情境,引起幼儿兴趣

    导语:今天,森林里格外热闹,原来森林之王狮子的生日晚会就要开始了。小朋友们,让我们大家一起去凑凑热闹吧!

    二、讲述故事,理解图谱,根据图谱分段欣赏乐曲

    1.完整欣赏乐曲,初步感受乐曲性质

    提问:(1)听完这首乐曲,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2)你都想到了些什么?

    过渡:这是你们的想法,你们听得都很认真,那我们再次欣赏一下,没有听出来的小朋友们可以仔细听一听哦!

    2.再次完整欣赏乐曲,了解乐曲创作背景

    总结:这首乐曲是法国音乐家圣·桑斯的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中的作品之一,名字叫做《狮王进行曲》,乐曲旋律雄壮有力,生动形象。

    三、结合乐曲尝试表演每一段落

    1.教师讲述故事

    过渡语:关于这首乐曲,有一个好听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2.根据故事内容,欣赏乐曲,出示图谱。

    过渡语:让我们根据这个故事再来听一听这首乐曲,在欣赏乐曲之前,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张图谱,小朋友们可以跟着老师一起看着图谱欣赏哦!

    提问:(1)这首乐曲总共分为几段呢?

    过渡语:原来这首乐曲总共可以分为三段,让我们来猜一猜,每一段是描述什么场景吧!

    提问:(2)来听一听这一段是什么场景呢?(播放音频至第一段)

    过渡语:这一段音乐十分有力量,十分雄壮,原来是狮王出场时候的场景呀!

    提问:(3)听听看这一段音乐是什么场景呢?(播放音乐至第二段)

    过渡语:这段音乐听起来让人害怕,原来是狮王遇到小动物,大声吼叫时候的场景呀!

    提问:(4)这一段音乐又是什么场景呢?(播放音乐至第三段)

    过渡语:这一段节奏欢快,非常动听,是小动物们在一起狂欢时候的场景呀!

    1.播放乐曲第一段“狮王出场”

    过渡:刚才我们理解了乐曲每一段的故事内容,那小朋友们想不想扮演一下故事里的小动物呢?我们一起来演一演吧!

    提问:

    (1)乐队是会怎样表演的?

    (2)狮王是怎么出场的?

    (3)用什么样的表情和动作能把狮王神气威猛的样子表现出来?(请小朋友们一起跟着音乐来演一演)

    2.播放乐曲第二段“狮王吼叫”

    提问:

    (1)狮王这是怎么了?小动物听了心里感到怎样?

    (2)什么样的表情和动作让人一看就知道你很害怕?

    (3)狮王的吼声一声比一声响亮,小动物越听越害怕,动作又该发生怎样变化?(幼儿互相商量,选择喜爱的角色扮演)

    3.播放乐曲第三段“动物狂欢”

    (1)鼓励幼儿把自己想象成某一种小动物,大胆地创编不同的舞蹈动作。

    (2)提问:狮王看到这么精彩的节目,忍不住大吼一声,把小动物吓得怎么样了?(商量喜欢的角色,合作表演)

    4.集体表演

    过渡语:小朋友们,刚刚你们表演的非常棒,那让我们跟着乐曲,一起完整的来演一演这个故事吧!(商量角色分配,集体合作表演)

    四、拓展延伸

    课后可以去表演区带上小动物的头饰,跟着音乐来演一演。

    关于《狮王进行曲》的教案 篇11

    一、设计意图:

    本课程选用于《教育科学出版社》大班教材。《狮王进行曲》是法国作曲家圣桑的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中的第一首小曲,狮王的主题旋律为进行曲风格,句式方正,节奏雄健,威风凛凛。狮吼的旋律表现出了狮王的威风与神气。整首乐曲生动形象,为了使孩子们能够更加深刻的感受乐曲,紧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关于艺术领域教育目标要求,进行活动设计,巧妙地运用了童话故事贯穿全曲,利用课件、图谱、动作、游戏等让孩子们更形象的感知和表现音乐。整个欣赏活动重视的是幼儿在音乐活动过程中的一种体验和感悟,在活动中获得愉悦与满足。

    二、活动目标:

    1.能够安静的倾听、欣赏音乐,喜欢乐曲所表达的形象和内容。

    2.愿意在音乐的伴奏下创造性地用各种动作表现乐曲的内容,体验音乐活动的快乐。

    三、活动重难点:

    重点:安静的倾听、欣赏音乐,喜欢乐曲所表达的形象和内容。

    难点:在音乐的伴奏下用各种动作表现乐曲的内容,体验音乐活动的快乐。

    四、活动准备:

    《狮王进行曲》音乐及课件,红鹤表演录像

    五、活动过程:

    一.导入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我们来玩一个猜猜看得游戏,请模仿一下,小朋友们猜猜他模仿的谁?

    二:欣赏刚才我们模仿了许多小动物的样子,现在老师请大家欣赏一段音乐,这段音乐也是跟动物有关的,我们来听一听

    1:完整欣赏你觉得音乐中可能有哪些动物?(幼儿自由想想说一说)师可以说恩,可能有或恩,有可能你觉得它们在干什么?(唱歌。跳舞,做游戏,吹喇叭,打鼓,狐狸捉小鸡,老虎追一只兔子等)下面我们一起看着动画来欣赏一下森林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2:看课件完整欣赏(附故事)在一个大森林里,生活着许多小动物。风吹树摇时,远处隐隐传来了狮王的吼叫声。忽然,猴子从树上滑下来报告说:(教案出自:教案网)狮王驾到。乐队吹起了喇叭,狮王大摇大摆、威风凛凛地走出来。狮王得意地大声吼叫,向小动物们示威,乐队为它伴奏。狮王高兴的对小动物们说:今天是我的生日,我不吃你们。小动物们高兴地围着狮王跳起了舞,唱起了歌。

    提问:动画中你都看到了什么?小动物们在干什么?

    三:分段欣赏哦,原来今天是森林之王狮子的生日,那狮王和小动物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呢?下面让我们分段来欣赏

    1:看课件欣赏A段A:看课件欣赏音乐。

    提问:小动物们在干什么?学一学吹喇叭的样子(先找幼儿示范再集体表演)

    B:边听,边表演。小动物们都出来做做游戏了

    2:欣赏B段A:看课件小乐队做好了准备,提问: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狮子?(神气,威武,威风凛凛)狮王是怎样走路的?(找2名幼儿学一学,师讲解狮王走路的动作要领)(教案出自:教案网)其它小动物在干什么?(吹喇叭,喊狮王万岁)你听狮子走了几步?63334323对,是4步B:看课件那我们看着课件来听听狮王走了几次?

    C:边边表演3:欣赏C段A:看课件狮子走路是那样威风,我们再来看一看狮子叫起来是什么样的。

    狮王的吼叫声是什么样的?(2名幼儿学一学,是讲解动作要点)B:看课件听听一听狮王吼叫了几次?

    C:边听边表演狮子吼叫4:欣赏D段狮王的吼叫声真吓人,它会不会要吃小动物呢,我们来听一听A:欣赏:你觉得狮王有没有吃掉小动物?为什么?

    B:看课件有没有吃小动物?(没有)那狮王和小动物们在干什么?(唱歌。跳舞)C:再次师幼共同表演四:完整欣赏并分角色表演。

    A:男孩扮演狮王,女孩扮演小动物。互换角色表演共两遍B:今天我们欣赏的这段雄壮有力、轻快活泼的音乐是法国作曲家圣桑的《动物狂欢节》组曲里的一首叫《狮王进行曲》的音乐。《动物狂欢节》里还有很多关于动物们的乐曲,下全面我们来欣赏一段红鹤的表演。

    五:结束小朋友们,你们开心吗?今天沈老师和你们在一起也很开心,谢谢大一班的小朋友。

    [最新]关于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精选11篇


    以下内容“关于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为教师范文大全的编辑收集整理。我们应当从准备工作开始就以优秀的人民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教师在讲课时,一般都会携带教案。写教案时,各环节之间的过渡语要自然流畅。仅供你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关于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年、月、日之间关系的过程,知道年、月、日等时间单位,初步掌握年、月、日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在合作交流、共享知识和经验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介绍自己出生的年、月、日。请学生介绍出生年、月、日。(出示新中国成立的图片)讲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出示神舟六号飞船升空图片)讲述:20xx年10月12日,我国神舟六号飞船发射成功。

    2.提问:记录我们每个人的生日、新中国的生日、值得纪念的重大事件的日子,都需要用到哪些时间单位?(板书课题:年、月、日)

    【说明:从师生的生日、新中国的生日、神舟六号飞船发射成功的日子引出课题,显得亲切自然,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产生探索新知识的愿望。】

    二、探索

    1.回忆。

    提问:关于年、月、日,你们已经知道哪些知识?

    根据学生的回答,酌情板书。如:1年有12个月,每个月可能有31天、30天、28天、29天,1年有365天、366天等。

    再问:你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怎样的一段时间是一年、一个月、一天吗?(如果学生一时不会回答,教师可以举例启发:从去年春节到今年春节是一年)

    设疑:我们已经知道一年有12个月,还知道有些月份的天数是不一样的。那么,关于年、月、日还有哪些有趣的知识呢?

    【说明:通过交流已经知道的关于年、月、日的有关知识,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找准了学习起点,明确了探究方向和重点。】

    2.探究一。

    出示20xx年月历,提问:20xx年1月有几天?1月1日是星期几?

    谈话:你能把自己的生日在年历上圈出来吗?先自己圈一圈,再和同桌交流。

    活动:观察年历,把每个月的天数填入书上的表格中。

    指名说各月的天数,教师在放大的表格中填写各月天数。填错的学生订正。

    用以下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先提出第一问,再根据学生回答情况,酌情提出其他问题):观察表格,你有什么发现?全月有31天的是哪几个月?全月有30天的呢?哪个月的天数比较特殊,有多少天?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1天: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

    一年有12个月30天:4月、6月、9月、11月

    28天:2月

    讲解:我们把有31天的月份称为大月(在31天前板书:大月);有30天的月份称为小月(在30天前板书:小月);2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

    【说明:看年历是探究的基础,两个简单的问题和圈出自己的生日主要是让每个学生都学会看年历。正确填表则是进一步探究的基础,因此安排了反馈和订正。讨论中,教师的提问先是开放的,以促进学生自由思考和交流,后面的几个问题直接指向关键的知识点,以备学生交流中可能出现的疏漏。】

    3.探究二。

    活动:把表格里的大月涂上黄色,小月涂上蓝色。

    交流:观察涂色后的表格,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可能会发现:12个月中有7个大月、4个小月和2月;大月中前4个是连续的单数,后3个是连续的双数;7月和8月是连续的两个大月

    为便于学生记忆,可以与生活联系:7、8两个月都是大月,正好是放暑假的时间。如果学生提不出这些发现,则启发学生去发现并把规律表达出来。

    根据学生找到的规律,出示儿歌:要找大月你记住,7、8两月挨着数,7月以前找单数,8月以后找双数。让学生读一读。

    提问:你有什么好方法能很快记住一年中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吗?

    交流时,着重引导学生讨论下面的两种记忆方法:

    (1)启发学生想到:小月只有4个月,可以用记少不记多的方法来记。

    (2)利用拳头记忆。如果学生中有人知道如何利用拳头来记忆的,可以请他们教其他的同学。如果学生不能主动提出用拳头记忆的方法,可以让学生看书上第18页的拳头图,自己研究如何用拳头来记忆,再请一个学生作示范,全体齐数。然后同桌合作,一人数,另一人检查。

    4.游戏练习。

    游戏一:起立坐下。游戏规则:男生代表大月,女生代表小月,教师任意报一个月份,是大月的男生起立,是小月的女生起立。(把2月留在最后报,并追问:为什么都不起立?)

    游戏二:左手右手。先请生日在大月的同学举左手,再请生日在小月的同学举右手。最后请大家猜两次都没有举手的同学是几月份出生的。

    【说明:熟记大、小月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本环节中,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增强了记忆的趣味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涂色有助于学生感知大月、小月排列的规律;找规律可以使记忆成为有意义的记忆;儿歌朗朗上口,是对规律的总结和提升;记少不记多体现了一种基本的学习策略;借助拳头记忆,采用了兵教兵的方法,使合作学习成为学生的自觉需要;最后的游戏活动可以使学生在近半节课紧张学习后适当放松,寓教于乐。】

    5.探究三。

    提问:我们常说一年有365天,那么,这一年有365天是怎么算出来的呢?

    学生独立计算20xx年全年的天数。然后同桌间交流自己的算法。

    展示学生的算法和结果,并说一说每一步计算的意思。

    估计学生这样计算:317=217(天),304=120(天),217+120=337(天),337+28=365(天)。

    提问:能再算一算,全年有多少个星期,还多多少天吗?

    学生独立计算,再组织交流。

    【说明:虽然一年有365天是常识,但经历计算和说理的过程可以使印象更加深刻。计算全年有多少个星期还余几天,是第一单元除法知识的应用,也是借助星期来进一步加深对年这个时间单位的感受。】

    三、应用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学生按要求独立完成,再组织反馈。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第一个要求,并组织反馈。再让学生合作完成第二个要求,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教师逐步出示以下表格。(每年的纪念日和日期)

    【说明:同样是说有纪念意义的日子,课终时的要求与课始时不同,课始时是引子,有一些学生会讲就可以了;课终时是应用,要人人会说,于是强调人人动笔。最后按时间顺序,把有纪念意义的日子罗列出来,既是社会常识的教育,也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年、月、日的作用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四、拓展

    提问: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再问:关于年、月、日,你有什么疑问吗?还想知道关于年、月、日的什么知识?

    说明

    本课在教学中力求突出以下两个特点:

    1.丰富学习方式,培养乐学情感。学生立足于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以数学思考、数学交流为核心,以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方式,开展观察、操作、游戏、计算、查阅资料等学习活动,充分经历了探索、发现和应用年、月、日有关知识的过程,从而初步建立起关于年、月、日的时间观念,产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2.感受数学文化,发展数学素养。年、月、日在生活中的应用广泛,其中所蕴涵的丰富的天文、历史知识,决定了它具有让学生感受数学文化价值的独特作用。本课的设计始终贯穿了这一点,如:引入新知时说生日,探索新知时借助拳头记忆大月、小月,应用知识时找有纪念意义的日子,拓展知识时查阅资料等活动,既使数学课堂成为学生了解社会知识的窗口,启蒙科学兴趣的摇篮,也使数学知识的学习与数学文化的感受相辅相成,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关于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 篇2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呀?(秋季)是啊,秋天到了,天气凉了,一片片树叶从树上轻轻地飘落下来,(贴树叶模型)你们看,老师今天也给大家带来了一片大树叶,你们喜欢吗?(喜欢)一只小蚂蚁也非常喜欢这片树叶,(拿小蚂蚁模型)你们瞧,它把这片树叶当成了运动场,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小蚂蚁是怎样在这片树叶的边线上做运动的?通过观察,你们发现了什么?(小蚂蚁沿着树叶的边线爬了一圈),一圈还可以怎么说?(一周)。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关于一周的问题。(板书:一周)

    二、动手实践,感悟周长

    1、摸一摸

    (1)请同学们拿出课前采集的树叶,选择一片你最喜欢的,先摸一摸它的面,有什么感觉?(滑滑的)那你们能不能像小蚂蚁爬树叶那样摸一摸它的边线。

    (2)学生进行摸树叶活动。

    (3)谁愿意到前面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摸树叶边线一周的?

    (4)学生展示,(边说边摸)。

    2、描一描

    (1)刚才你们摸了树叶的一周,那你能不能把树叶的一周描下来?(能)请同学们拿出彩色笔,描一描吧!

    (2)学生进行描树叶活动。描完之后,同桌互相看看漂亮吗?

    (3)谁愿意到前面来描一描这片大树叶的一周呢?(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描树叶模型的一周)。你能不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描的?(让学生用手指着,说出从哪里开始,又从哪里结束。)拿下树叶模型,大家看漂亮吗?

    (4)你们和他描的一样吗?有不同方法的同学请举手?(找一名同学再来描一描,说一说。)

    小结:同学们都看到了不管你们怎么描,都是沿树叶的边线描了一周是吗?

    3、找一找

    (1)在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的表面象树叶一样有一周,你们能不能在我们的周围找出这些物体的面?

    同桌之间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

    (2)小组汇报。(你找的是什么物体的面?请你摸一摸哪里是它的一周?)

    4、画一画

    (1)同学们找的可真不少,为了鼓励你们,老师还给你们准备了一些图形礼物。想不想要?(想要)但老师有个条件,只有正确的描出它的一周,才能得到这些礼物。请打开桌子上的信封,选择一个你喜欢的图形用彩笔描出这个图形的边线,开始描吧!

    (2)师:你们能得到礼物吗?(能)现在我们就在小组内互相检查一下,看看你的小伙伴描得对不对,如果他描对了,就得到礼物了,如果他描错了,请你帮他纠正过来。

    (3)都有谁得到礼物了,举给大家看一看!老师祝贺大家。

    (4)刚才我们进行了好多有趣的活动,知道了树叶有一周,课本的封面有一周,平面图形也有一周,那么,它们这一周的长叫什么呢?(板书:在“一周”后添写“的长”)我们给他取个名字好不好?

    (周长),你们真聪明,你们的想法和数学家想的一样,在数学上,数学家把物体有的面或平面图形一的长度叫作它们的周长。

    5、量一量

    (1)量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你们想不想知道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合适的测量工具,一个人量,一个人当记录员,剩下的同学当小军师,为你们的小组出谋划策,也可以当小助手,帮你们小组完成任务。开始量吧!量后小组汇报测量结果。

    (2)量腰围

    不仅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有周长,我们的身体上也有周长,比如要买裤子需要知道腰一周的长度,这叫围,谁能估一估老师的腰围是多少?(生自由发言)到底估的准不准呢?要实际量一量,谁来量一量老师的腰围?找两生量老师的腰围。(边量边指导测量方法),量完告诉大家测量结果。你们想不想知道自己的腰围?同桌互相帮助,先估一估,再量一量,量的结果要记在记录卡上。量后汇报。

    6、辨一辨

    (1)刚才,我们知道了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有周长,你们看这些图形有周长吗?(课件出示:几个封闭图形和不封闭图形)指名一一回答。

    (2)小结:看来,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

    7、说一说

    刚才我们又进行了许多有趣的活动,现在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周长呢?(在“周长”的前面板书“什么是”)

    三、拓展认识,激发思维。

    1、比一比

    刚才小蚂蚁跟老师说,它遇到了一道难题,你们想帮助它吗?(想)。(课件出示:45页第三题)下面个图形哪个周长长?(学生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看法,然后通过课件操作验证)

    2、量一量,算一算

    (1)我们帮小蚂蚁解决了难题,小蚂蚁非常感谢我们,并且给我们带来了礼物,(出示智慧宝盒)这些礼物就藏在这个宝盒里。你们想要吗?(想)可是这个盒子是有密码锁的,只有解开密码,我们才能打开盒子。你们想解密码吗?这些密码就藏在我们书中45页第二题中,请同学们快快找到吧!(课件出示45页第二题)

    (2)为了快速解开密码,我们来分分工。(第一、二小组测量并计算三角形的周长,第三、四小组测量并计算长方形的周长,第五小组测量并计算梯形的周长)开始吧!

    (3)谁来解第一个密码?(先来汇报三角形的每条边的长度,再说说它的周长是多少?你是怎么算的?)。解第二、三个密码方法同上。

    3、剪一剪,比一比

    (1)、密码解开了,智慧宝盒为我们打开了,你们看,小蚂蚁又给我们带来了一道智慧题,只有解开智慧题,才能得到小蚂蚁的礼物。(课件出示智慧题),请同学们快速读题,谁最先知道答案谁举手。

    (一个长方形,沿着对角的曲线剪开,变成两个图形,这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

    (2)、送礼物。(每人一颗智慧星)

    四、总结收获,体验成功。

    同学们,这节课有什么收获?你们快乐吗?老师也为你们的成功感到快乐,今后你们还会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希望你们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五、布置作业:

    课后画一片树叶,想办法量出它的周长。

    关于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 篇3

    设计说明

    “认识小数”是学生在认识了万以内的数和初步认识了分数,并且学习了常见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为了让这样的概念教学在清晰、简练的基础上“活”起来,本节课的教学特色如下:

    1、注重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学生进行主动的观察、猜测、验证、交流等活动。本设计根据小学生对身边的事物总是充满兴趣和亲切感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利用课件呈现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小数,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注重课堂练习的趣味性,在游戏中巩固新知。

    课堂练习在教学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趣味性的练习更加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对于知识的巩固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本设计为了避免枯燥的练习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课堂练习转化成数学游戏,采用猜谜语的形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让学生读出谜底中每种小动物的身高数据,以达到巩固小数读法的目的。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教材91页主题图。

    师:请看大屏幕,仔细观察,你们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2、学生汇报观察到的数学信息。

    3、把观察到的数和整数进行比较,发现有什么不同?(观察到的数中有一个小圆点)

    4、师归纳并板书:像3.45、0.85、2.60、36.6、1.2和1.5这样的数叫做小数。

    5、揭示课题: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小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用处非常大。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小数的世界,来探究它们的秘密吧。(板书课题:认识小数)

    设计意图:从日常生活情境入手,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小数引入新课,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到学习情境之中。同时把小数和整数进行对比,使学生初步感知小数的特点。

    ⊙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小数的组成。

    (1)认识小数点。

    师:在分数中有一条线,我们称之为分数线,那么小数中的这个小圆点我们为它起个什么名字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叫做小数点。

    (2)观察小数的组成。

    师:观察这几个小数,想一想都是由几部分组成的?

    (3)师举例总结:小数由三部分组成。中间的圆点叫小数点,小数点左边是整数部分,小数点右边是小数部分。

    2、读小数。

    (1)试读。

    师:你们会读这些小数吗?谁能试着读一读。

    指名读3.45、0.85、2.60、36.6、1.2、1.5。

    (2)质疑。

    师:同学们在读2.60时,小数点左边的2和小数点右边的60读法一样吗?

    (3)议一议:小数点左边的数应该怎么读?小数点右边的数应该怎么读?

    (4)小结小数的读法。

    小数的读法:从整数部分读起,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整数部分是0的读作“零”;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顺次读出每一位上的数字,不管有几个0,都要一一读出来。

    3、初步感知生活中小数的含义。

    师:同学们把这些小数写得真漂亮。老师在2.60和0.85的后面加上“元”就是商品的价格,你们知道它们分别表示几元几角几分吗?

    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汇报。

    师小结:用小数表示价格时,小数点左边表示元,小数点右边第一位表示角,小数点右边第二位表示分。

    4、理解小数的含义。

    (1)课件出示例1主题图,提出问题。

    师:王东的身高是多少?(1米3分米)如果用米作单位怎么表示?

    (2)探究小数与分数的关系。

    师: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1分米)

    师:1分米用米作单位是几分之几米?

    师:用我们刚认识的小数表示就是0.1米。

    师指着对应的数字问(0.1米):这个0表示什么?(0米,不到1米)这个1表示什么?(1分米)那么0.1米就是1分米。

    师:3分米用分数该怎么表示?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0.3米)

    师:观察一下这两个小数,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小数点右边都只有一个数字)我们把这样的小数叫做一位小数。

    师:观察一下这两个分数,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分母都是10)

    (3)小结。

    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十分之几的数都可以写成零点几。

    5、小数的写法。

    师:我们已经会读小数了,大家会写小数吗?大家试着把黑板上这几个小数写在练习本上。

    师巡视,收集不同的写法,并板书。

    学生判断哪种写法是正确的,从而让学生明白小数点应写在个位数字的右下角,是小圆点。

    关于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 篇4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第四册课本P17过河

    教学目标:1.通过过河的情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算式。

    3.使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后进行计算的习惯。

    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具准备: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同学们听过《小马过河》的故事吗?小马最后过河了吗?对,小马最后经过自己的努力尝试终于过河了。今天我们就且解决数学中的过河问题,看哪位同学能象小马一样通过自己的尝试到达胜利的彼岸。

    二、探索新知

    (课件出示)出示P17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1.理解图意,明确问题。

    图上告诉我们哪些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小组合作,讨论解题思路,汇报结果。

    2.独立尝试,合作解决。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指名汇报,可能有:

    25+29=5429+259

    549=6

    3组织学生讨论:29+259是否符合解决问题的顺序?

    这个算式应该先算259,再算加法,这种运算顺序不符合问题的情景。在本题,应先算男女生总人数,即29+25。

    怎样解决运算顺序问题呢?我们请小括号()来帮忙。

    3.认识带有小括号的混合算式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4.写出解答过程

    (29+25)9读作:29与25的和除以9。

    =549

    =6(条)

    答:至少需要6条船。

    5.练习

    (1)说一说下面两题的运算顺序,再算一算。

    24+168(24+16)8

    引导学生发现虽然以上两题运算符号和数字都一样,但由于其中一题带有小括号,所以计算结果不一样。

    (1)独立完成P17做一做

    6.小结:

    通过刚才的练习,你认为带有小括号的算式运算顺序怎么样?小括号有什么作用呢?

    三、实践应用

    课件出示课本P20(理解题意,生独立试做,集体交流)

    四、总结:

    带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怎样?能举例说明吗?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关于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 篇5

    教学目标: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每份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分数的含义,对分数有进一步的认识,也就是部分与整体之间的一种关系。

    教学难点:1、整体方面:是在学生原有的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的基础上突破到由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2、部分:平均分成的每一份由原来的一个突破到由几个组成一份。

    教学过程

    一、学习1/4

    1、情境导入,复习1/4

    教师:小朋友,猴山上有4只小猴子,玩得可开心了,正当他们满头大汗的时候,猴妈妈给他们带来了一些水果,我们一起来看看有些什么呢?(一个大西瓜,一个神秘的口袋)看着满头大汗的猴宝宝,猴妈妈赶紧给他们分西瓜,猴妈妈把这个大西瓜平均分成了4份(课件演示西瓜平均分成4份的图),你知道为什么要平均分成4份吗?

    学生:因为有4只猴子,所以平均分成4份。

    教师:每个小猴可以得到一份西瓜,你知道这一份西瓜是整个西瓜的几分之几呢?(指一块)

    学生:1/4。(电脑出示一个1/4)

    教师: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因为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4份,每个小猴子得到一份,这一份就是这个西瓜的1/4。

    教师:那这一份呢?这一份,还有这一份呢?(对,每一份都是这个西瓜的1/4)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了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就是这个物体的1/4。(教师结合自己的口述,及时进行板书)

    2、教学例题

    教师:西瓜吃完了,可猴宝宝们还觉得不解渴,这时他们想到了猴妈妈带来的神秘口袋,(电脑回放)其实这个神秘口袋中装的也是小猴子喜欢的水果,猜是什么?

    学生:桃子。

    教师:猴妈妈肯定会把这些桃子怎么分?

    学生:平均分成4份。

    教师:对,因为有4只猴宝宝,猴妈妈肯定会和西瓜一样平均分成4份。

    教师:每只猴宝宝可以分到一份桃子,那这一份桃子是这袋桃子的几分之几呢?

    学生:1/4

    教师:你能把自己的想法和同桌小朋友说说吗?

    学生交流,再评讲。

    学生:因为把一袋桃子平均分成4份,每个小猴子分到1份,所以用1/4表示。

    教师:谁还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小朋友们听?

    再请学生说说想法。

    教师:看来,这个神秘口袋还没有打开,我们已经知道了每个小猴子可以分到这袋桃子的1/4了。是吗,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因为把一袋桃子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这袋桃子的1/4。)

    教师:那每个小猴子分到的一份到底是几个桃子呢?老师告诉你们,这个神秘的口袋就在你们身边,请同桌两个小朋友打开平均分一分,数一数。

    教师;谁能说一说每个小猴子到底分到了几个?

    教师:为什么你这里的一份和他那里的一份不同呢?

    学生按4个、8个分别说说自己每一份的个数。(板书2个,4个)

    学生汇报,结果不同,为什么?自己去寻找原因。交流怎么回事。

    教师:那你这里的一份和他那里的一份为什么都可以表示各自这袋桃子的1/4呢?

    学生:因为他们都是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这袋桃子的1/4。

    教师:不管桃子的总数是多少,只要根据桃子平均分成了4份,就知道每份就是这些桃子的1/4。而到底这一份有几个,我们就得看看总数有多少才能确定。

    二、认识其它的分数

    1、想一想

    教师:现在请你们再想一想,如果猴妈妈带来的这袋桃子(4只),平均分给两只小猴子吃,那每个小猴子可以分到这袋桃子的几分之几?

    教师:请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教师:每一份是几个呢?

    学生:2个。

    教师:现在请你们再想一想,如果猴妈妈带来的这袋桃子(8只),平均分给两只小猴子吃,那每个小猴子可以分到这袋桃子的几分之几?

    教师:请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教师:每一份是几个呢?

    学生:4个。

    教师:不管1只小猴子最后拿到的是这里的2个还是这里的4个,他们拿到的都是这袋桃子的1/2。你知道为什么吗?

    学生:因为桃子平均分成了2份,每个小猴子拿到了一份,所以都是总数的1/2。

    三、闯关游戏

    教师:刚才的学习,老师发现三(5)班的小朋友特别聪明,猴宝宝给大家带来了一个闯观游戏,不知道你们有没有信心完成这个游戏。

    1、第一关:(想想做做1、2)

    教师:你看懂题目的意思了吗?谁能说说?

    学生:根据图,填出分数

    教师:要填写分数,我们必须看清什么?

    学生:这些物体被平均分成了几份。

    学生完成,然后集体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2、第二关:(想想做做3)

    教师:第二关就是书上想想做做第3题,请大家读一读题目的要求。

    教师:谁能说说怎么做才能让其他小朋友们一看就明白了你表示的分数。

    学生:先根据分数平均分一分,然后再用涂色表示。

    学生完成后交流。对于1/5和1/2可以有不同的表示方法。

    3、第三关:(想想做做4)

    教师:第3关,要求同桌小朋友合作完成,同桌两个小朋友都有12根小棒,请你们拿出这12根小棒的1/2,谁能说说你们是怎么拿的?(学生可能会用除法,可以。)

    教师;还有什么方法?

    学生:把小棒平均分成2份,拿1份。

    教师:现在请你们再拿出这些小棒的1/3,是多少?对的举手。

    教师:你们知道还可以拿出这些小棒的几分之一吗?

    学生:1/4,1/6,1/12。

    教师:请学生拿出小棒的1/6,看看是几根。

    4、闯关结束

    教师:看来我们三(5)班的小朋友真的很厉害,轻轻松松过关了,看看猴宝宝都为大家高兴呢!

    四、总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分数,你有什么收获或有什么想法?告诉大家好吗?

    教师:请几个学生说。

    关于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 篇6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第五册P、45P、47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表象。

    2.运用迁移的规律,体验探索千米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估计、推算和分析能力

    3、初步学会用千米估测日常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长度,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4、感受千米与实际生活地紧密联系,体会千米在生活中的作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感知和认识千米的含义、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引出千米:

    1、同学们!在长度单位家族中,你认识了哪几个朋友呀?(贴出:毫米、厘米、分米、米)

    你能用手势表示1米大约有多长吗?

    2、同学们走1米大约是几步呢?

    请看录象:

    (一个小朋友测量,一个小朋友走。)

    提问:再想想,走100米,大约是几步呢?(200步)

    照这样计算,走1000米是多少步呢?

    3、谈话:我们老学校的跑道一圈是200米,你们走一圈大约是几分钟?走一圈是3分钟,那走5圈大约需要几分钟?走5圈也就是走了多少米,(1000米)

    1000米也可以写做1千米。不过,1000米和1千米听起来不大容易区分,谁能想个办法通过不同的朗读,把他们区分开来,使人一听就明白。

    二、联系生活,建立表象

    1、千米是长度单位家族中的又一个成员(贴出:千米)

    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公里,可以用符号km来表示(贴出km)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它(出示课题:千米的认识)

    2、谁来说说,你在哪儿见过或听说过千米?

    大家请看:(出示4张图片)

    从这些图片中,你知道了什么?

    请选择自己最熟悉的一张在组内介绍一下。

    谁愿意把你们组交流的知识介绍给大家。

    3、看来大家对千米已经有所了解,那你们还想了解千米的哪些知识呢?

    学生说一说。

    4、提问:1千米究竟有多长呢?我们先来看看100米的跑道有多长?(录象:学校中100米的跑道)100米的跑道已经这么长了,那几个100米才是1千米呢?

    10个100米连起来才是1千米,那该有多长呀?

    我们学校的跑道一圈是300米,大约走几圈是1000米呢

    同学们!新梅广场(出示新梅广场照片)你们都认识吗?想一想,从那儿出发,向南走,你觉得到哪儿大约是1千米?

    播放从新梅广场出发,经过邮局、电影院、小商品市场到新区实验小学的录象。好!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跟着老师在脑海里把这段路再走一遍。谁来估计一下,走这段路大约需要几分钟?

    5、如果从校门口出发,到哪里大约也是1千米?同桌互说,交流。

    到底谁的意见比较准确呢?假如让你去验证,你准备用什么方法去验证?交流。

    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好办法,课后就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办法去验证一下,好吗?

    三、加深千米和米之间的联系:

    1、现在,我们一起来看这幅图,这是小明的家,请你们帮小明找找看,从小明家到哪里正好是1千米,先在组内说一说,并且在图上圈出来。

    想想做做1

    从小明家到哪里正好是1千米?在图上画出来。

    再找找看,从哪儿到哪儿也是1千米?

    2、你们看,小华在干什么呀?

    他每天都要在这个400米一圈的跑道上跑步,今天,他已经跑了5圈了,你知道,他今天跑了多少米了吗?

    是多少千米呢?

    你是怎么想的?

    (1000米=1千米,2000米里有2个1000米,就是2千米)

    3、其实利用1千米=1000米不仅可以将米转化成千米,还可以把千米转化成米。请看:

    想想做做3

    说说怎样想的。

    四、系统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千米,到现在为止你们一共认识了几个长度单位朋友呀?你能说说他们之间的关系吗?(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米=100厘米)

    在使用这些单位时,我们一定要注意合理、恰当。

    五、解决问题:

    1、步行汽车飞机自行车

    每小时每小时每小时每小时

    1800千米5千米16千米40千米

    2、想想做做4

    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3、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最长的河流是哪一条吗?(长江)对!

    请看这张表格,从中你知道了什么?

    你能比较他们的长短吗?

    4想想做做5

    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一幅简单的铁路示意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⑴从太原到青岛的铁路长多少千米?快速算一算。

    下面两个问题请在小组内讨论:

    ⑵南京到上海的铁路大约长300千米,你能估计出南京到济南的铁路大约长多少千米吗?

    ⑶从南京到北京的铁路大约长多少千米?

    说一说你的理由。

    六、实践作业:实践园地

    1、想办法测量一下你家到学校大约距离多少千米?

    2、观察无锡旅游地图,根据各景点之间的距离,为自己或家人设计一条经济实惠的旅游路线。

    知识介绍:

    声音的速度是每秒340米,

    光速是每秒30万千米,

    火箭的速度大约是每秒4千米。

    我们伟大祖国东西长4500千米,南北长5500千米。

    关于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活动,让学生结合活动内容作实例,感知镜面对称现象

    2、通过实际操作,让全体学生经历探索镜面对称现象的一些特征的过程

    3、逐步发展学生空间知觉和空间观念

    教材分析:

    利用镜子进行几个简单而有趣的试验,向学生呈现生活中有趣的镜面对称现象,激发学生们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发展他们的空间知觉。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本校的学生大部分家庭条件不是很好,父母大都没有时间辅导孩子,镜子虽然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但是他们是否能去认真仔细观察镜子中的学问呢?要以此来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带着问题去学习对他们来说会更有趣味。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导入新课

    1、讲《猴子捞月》的故事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请你们仔细听,然后看看谁是咱班的故事大王,能把这个故事给大家续讲下去,‘猴子在路边散步,看到天空高挂一轮圆月,猴子走到井边,发现井里也有一轮,猴子以为……’

    生:天上的月亮掉到了井里,猴子大喊,同伴扛来长长的网兜。众猴子怎么也捞不出“月亮”。

    也许学生还有其它版本的故事,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师:这是为什么呢?

    生:不是月亮掉到井里,而是井水倒映出月亮。

    师:在生活中,你们还有没有发现类似的现象?(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与同伴流。)学生可能知道:

    (1)照镜子时,出现的现象

    (2)雨过天晴,路里积水中会倒映一些影子

    (3)光滑亮丽的地板,也出现倒映

    2、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些倒映的影子,看一看“镜子中的数学”。(板书课题:镜子中的数学)

    二、组织活动

    1、教师示范

    (1)在实物投影上放一个大的黑体字——“王”的一半;

    (2)把镜子放在虚线上(对称轴上),让全班学生观察镜子里的图形和整个图形。

    (3)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有什么发现?

    A、看到了整个的“王”字

    B、镜子里的图形是镜子外的图形的对称图形。

    2、试一试

    拿出学具袋中的学具——一面小镜子,做一下第(1)题

    (1)让学生把镜子放在虚线上,看看镜子里的图形和整个图形

    (2)说一说,看到了什么

    (3)在书上画出对称图形。

    A 8

    (4)全班交流,选出几份在投影上展示。

    第(2)题

    (1)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小镜子,按本题图示的情境,把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纸片在镜面前摆一摆,对比镜面中的图形和桌面上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3)全班交流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镜面的对称现象。

    第(3)题

    投影出示课文情境图,想一想:机灵狗镜子判断“现在是5时”对吗?

    猜一猜:现在是几时?

    (4)实验证明

    A、取一时钟,将时间调至7时正(时钟钟面上不显示数字)

    B、时钟背对学生,举起

    C、取一镜子,对准钟面。镜子自然朝向学生。

    D、让学生观察镜子里的图形,比较课文里的钟面图形,可以看出是一样的。

    E、将钟面反转,让学生看清钟面时间。(7时)

    (5)练一练

    A、教师将时间调至3时

    B、时钟背对学生,举起

    C、取一镜子,对准时钟

    D、让学生观察镜子,想一想:现在是几时?

    E、反转时钟,进行验证。

    三、巩固练习

    1、课文第18页“练一练”的第1—3题。

    第一题:

    (1)先让学生猜一猜,并打上对号

    (2)用镜子来试一试,进行验证。

    第2题:

    这是一种寻找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位置的简易方法,通过练习活动,使学生明白,如果对称图形能对折,那么折痕就是对称轴所在的位置。如果是生活中具有对称特征的物体,无法对折,那么租用镜面对称原理的对称图轴的办法也是明智的。

    2、实践活动

    3、(1)让学生收集一些对称图形、图案和照片,在班里展览。

    (2)会剪纸的学生,自己动手剪一些简单的作品。

    开展这类活动,不仅能让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得到张扬,满足那些具有较强空间观念的学生的学习需要,而且也进一步促进学生对对称图形的特征的理解和掌握。

    关于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质量单位吨。

    2、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质量简单的化聚和计算。

    3、培养学生认真思考、计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进一步建立吨的观念。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提问:我们学过的重量单位有那些?

    板书:吨、千克、克

    (1)谁能按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说说?

    (2)这三个单位从小到大的进率分别是怎样的?从大到小相邻间的进率是多少?

    (3)练习p91t2

    2、举例:说说1克、1吨、1千克的重量相当于哪些物体的重量?

    3、在下面的()里天上合适的重量单位。

    (1)一支牙膏重200()一提桶水重10()

    一支钢笔重150()一艘轮船重50()

    一袋水泥重50()一台拖拉机重2()

    (2)练习书p91t3

    4、重量单位间的化聚。

    练一练,然后说说是怎样想的。

    6500千克=()吨()千克,3吨45千克=()千克

    3000千克=()吨,7千克430克=()克

    7500克=()千克()克,2吨=()千

    二、综合练习

    1、判断题

    (1)一瓶墨水重150克。()

    (2)一扇门高2米。()

    (3)数学课本重18千克()

    (4)一桶水重10厘米。()

    (5)杭州到北京长1360米。()

    (6)一架飞机重15吨。()

    2、单位间的化聚。

    7060千克=()吨()千克,1吨340千克=()千克

    2395米=()千米()米,6千克254克=()克

    8040千克=()吨()千克,5千米60米=()米

    3、下面的○里填上〈、〉或=

    980千克○1吨3千克120克○3120克

    7吨○6980千克4千米50米○4500米

    6300米○6千米90米3米5厘米○350厘米

    4、应用题

    (1)一个煤矿去年日产煤782吨,今年的日产量是去年的4倍。今年每日产煤多少吨?

    (2)西瓜专业有8个暖棚,收西瓜7吨600千克。平均每个暖棚收西瓜多少千克?

    三、提高练习

    有一个台秤,只能称40千克以上的质量。甲、乙、丙三个小朋友的体重都在2039千克之间。你能用这台秤称出他们各自的体重吗?

    四、课堂总结

    五、课堂作业

    1、《作业本》p55

    2、课本p92t8

    关于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 篇9

    一、说教材

    1、说教材内容: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七册P1—3的例1、例2以及相关的课后练习题。这部分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个级的所有计数单位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高一级数(万级)的读法,教材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数级的学习,让学生明白生活中较大的数用个级来计数是不能满足的,从而理解学习亿以内数的必要性。

    2、说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懂得如何正确读亿以内数的读法,并且弄清楚中间有0和未尾有0的数的读法。为学习亿以内数的写法和亿以内数的'加减法打下基础。

    3、说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主要是引导学生弄清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有哪些和数位表;引导学生正确读亿以内较大的数,特别要注意纠正学生在读中间有0和未尾有0的数时所出现的错误。

    4、说教学难点:

    本课的教学法难点主要表现在各数级中间或未尾有0的数的读法。必须让学生明白哪些情况下读0,哪些情况下不读0。

    5、教材编排的特点:

    本课教材是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来编排的,首先教材列举生活中较中的数据,如北京的人口数量一千一百零八万,光的速度每秒三十万千米等,这些都是很大的数,用个级的计数单位来表示很困难,从而引出万级数的学习,并且让学生懂得学习亿以内数的必要性。教材编排时很注重科学性和合理化,先提出学生熟悉的记数单位个位、十位、百位和千位,然后引出万级的计数单位: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等计数单位,由于万级数都小于亿,所以教材把此部分的内容称为亿以内数,既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又既有数学的科学性和严肃性。教材共安排了例1和例2两个典型内容和一些相关练习题,不仅加深学生对本课的理解,还有助于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消化及巩固。

    6、教具准备:计数器或算盘一个。

    二、说教法

    1、本课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观察法和发现法,老师要适当地设计教学内容,让学生从观察中发现数的读法原则,之所以采用这两种教法,是针对学生以前在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懂得了个级数读法而设置的,用原有的经验和方法来解决本课的问题,应该是可行的。

    2、本课在提问方式上,应多用启发式提问,首先让学生质疑,然后让学生经过自身的经验寻找解决的方法。

    三、说学法

    根据我的学生情况,我认为本课的学法,应该是以自主探究式学习方法为主,学生通过观察以及总结来解决问题,在这节内容的教学中,教师不需要做太多的讲解,只适时作适当的引导。为什么采用此种方法,主要是因为学生已经有了个级数读法的经验,移植到本课,用来解决本课问题是很自然的,大多数的学生是可以独立完成的。

    四、说教学设计

    根据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以及本课的教学内容步步逼进的特点,我认为本课教学应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一)设置问题,巧妙导入

    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先列举一些比较的大的数,如:北京市的人口一千一百零八万,光的速度每秒三十万千米等较大的数,然后让学生用口头来描述,学生觉得用原来学的计数单位(个级)很难正确描述这些数据,从而引出新的课题,教师可以不失时机地导入新课内容。并板书:亿以内数的读法。

    (二)复习旧知,先立后破

    1、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先以复习旧知为基础,先唤起学生对个级(千位、百位、十位、个位)的印象,为达到这个目标,教学可以这样设计:

    师:我们已经学过个级的计数单位,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然后板书:一万。

    由于学生以前学过一万,对这样的知识不会感到陌生,因而教学可以用步步递进的方法引出后面更大的计数单位。

    2、教师接着问学生:十个一万是多少?学生经过思考可以得结论,知道是十万。根据回答板书:十万。

    3、教师可用类似的办法,让学生继续观察,得出后面的更大的计数单位:百万、千万、亿等计数单位。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主要是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然后顺理成章地引入新的内容。为什么采用这样的方法,是因为学生已经认识计数单位,在此教师只不过引导他们提升对更高一级计数单位的认识,所以要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总结。

    4、引学生看数位表,并说明个级和万级。个级有四个数位(个、十、百、千),万级也有四个数位(万、十万、百万、千万)。

    (三)通过观察,找出规律

    教师可以这样设计,用计数器演示,个级的各个数位,然后让学生观察找出万级的计数单位,学生很快从中找出万级的计数单位,知道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和千万位,这时为了加深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可以通学习例1和例2的内容。

    关于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的知识,记住全年以及每个月的天数。

    2.在观察年历的活动中,培养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堂实录:

    师:今天是几月几日?

    生:3月9日。

    师:这是很平常的一个日子。但一年中总有一天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是很特殊的一天。这一天是你的

    生(脱口而出):生日。

    师:你能在年历上找到你的生日吗?圈划出来,看看这一天是星期几?

    学生在各自的年历上找生日并作圈划(课前,每位学生准备了一张20xx年的年历卡。)

    师:愿意告诉大家你的生日是几月几日吗?其他同学根据他所说的日期找出这一天是星期几。

    两位学生起立说出各自的生日,其余学生判断是星期几。

    【评析:年、月、日知识是计量知识中与空间知识(长度)、质量和货币知识相并列,承接较小的时间单位时、分、秒之后而学习的较大的时间单位。教材的这种安排顺序是包含了对儿童认知客观实际的正确把握。年、月、日的概念相对于空间(长度)、质量和货币要抽象、难于把握一些;相对于时、分、秒的体验又空乏、肤浅一些。但因为生活离不开时间,它是物质存在的形式之一,所以儿童的生活之中已积累有一定的年、月、日的初步经验。本课教学从其中选择有较多体验的日开始,而至月、年,次第展开。在一般自然的交谈中,刻意地安布一个普通日子的平常题眼正反拈联,顺手牵引出与之对立的特殊的日子的猜测,使话题与认识的主体学生的相关度一下子得到了提升,从而激活了学生对课题学习的兴趣,使其后对年历片的观察与圈划活动能使学生令行风动、倾心参与。这是教者开课艺术的充分体现。

    本课的目标定位对知识层面规定较低,只是要求知道(记住);但对情意领域,教者的眼光又很高远,重视了能力和兴趣的教育培养。这是本课设计着眼点的一大特色。】

    师:请继续观察年历卡,你发现些什么了?

    生:每个月后都有空缺。

    师:哦,你看出了每个月的日期排列有特点。

    生:一年有12个月。

    教师板书:一年有12个月。

    生:2月有28天,其它各个月有30天,有31天。

    师:你是怎么看的?

    生:一个月的最后一个日期数是多少,这个月就有多少天。

    师:说得真好!20xx年的各个月有多少天,请大家观察年历,再填写数学书第17页的表格。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天数

    学生填写后,指名报各月的天数,学生核对。

    一位学生说:他的年历上,7月是30天。教师接过学生的年历看,发现日期的排列有些特别,因最下面一行没有空行,遂把31排到了最上面一行。学生没看懂这种有些特别的排列法。教师随即视频展示这一位学生所带的的年历,并引导其他学生观察、辨析这个月有多少天。

    【评析:接下来教者的谈话采用简短的祈使句,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作出安排,并从发现的高度引导增强学习活动的意识性。教者还帮助学生把对年历观察所发现的表达上升为某种规范的形态,并迅速作出信息的筛选,采取板书措施,强化有用信息,催生学生的认知构建。

    在这一引导观察年历片的学习活动中,教者还十分重视方法引导,注意提问方法你是怎么看的?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安排,教者能顾及细节,具体入微,十分真实,不避讳、不放弃学生问题中的特殊性:某学生带的省纸排列法的年历片上七月的最后一格没有31日这一特殊现象,并能随即采用视频展示手段,把个别学生的学习疑惑推广到全班,积累成全体学生的学习经历和认知财富。教者的教学机敏,视课堂矛盾为有戏、是一种极其难得学习资源的意识,以及驾驭课堂左右逢源的高超技能于中可见一斑。】

    师:请大家观察根据年历整理的这张表,你又有什么发现?

    生:各个月的天数不同。

    生:7月、8月都是31天。

    生:一月大,二月平,三月大,四月小,五月大,六月小,

    师:你怎么会说的?

    生:我们一年级的语文书中有这首儿歌。

    师:大、小指什么?

    生:大指大月,31天;小指小月,30天。

    教师板书:

    大月(31天)

    小月(30天)

    师:一年中,有31天的月份是

    生(齐答):大月

    师:有30天的月份是

    生(齐答):小月

    师:请大家拿出水彩笔,把表格里的大月涂上黄色,小月涂上蓝色。我请两位同学,一位男生,一位女生,在黑板上的表格中涂色。男生涂大月、女生涂小月,比一比,看谁涂得快。

    学生活动:涂色。黑板上的两位学生,涂小月的女生比涂大月的男生抢先完成。

    男生争着叫嚷:不公平!不公平!

    师:公平,还是不公平,我们稍等片刻再说!请大家对照检查,你的书上和黑板上的表格中所涂的颜色,是不是正确?

    学生自我检查。

    师:有涂得不一样的吗?愿意说给大家听听你涂得不同的是什么?

    有三位学生主动起立,陈述的都是把二月涂成了蓝色。

    师:我们大家的想法是

    生:二月,不能涂颜色。

    生:二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

    师:说得对!看看涂色,请回答,一年中的大月是哪几个月,小月呢?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继续板书:

    大月(31天):1、3、5、7、8、10、12

    小月(30天):4、6、9、11

    师:我们一起数一数,一年中,大月、小月各有多少个?

    学生数后回答:大月有7个,小月有4个。一位男生起立:刚才的比赛不公平。我们男生涂的是大月,比女生涂小月,涂得要多!

    师:是的!一年中,大月比小月要多。让男女生比一比,分别涂大小月,这的确是一场不公平的比赛。一年12个月,除了大月就是小月,同意吗?

    生:同意!

    教师沉默,等待。片刻之后,一位学生站起来了:不对!12个月,除了大月、小月,还有二月。二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其余学生恍然大悟。

    师:呵呵!一不小心,掉进贲老师设置的思维陷阱中去了。

    学生们会心而笑!

    教师板书:

    二月(28天)

    生:二月还有的时候是29天。

    师:对!20xx年的二月是28天,还有的年份的二月是29天。这个问题,明天的数学课我们专题研究。

    补充完成板书:二月(28天、29天)

    【评析:应当承认,苏教版教材对于年、月、日这一典型内容的编排是很精彩的,是一线教师的教法体现,便教利学此言不差。教材中出示年历片,让学生观察、填写各月天数,进行表格涂色,学生的学习活动获得了行为化安排。而贲友林同志又在此基础上独运匠心,更胜一筹,在安排中插加进学生男、女性别的差异,进行看谁涂得快的性别角色比较。这就把大小月数不等的差异,借助男女涂色快慢不一而凸显出来,让学生体验、发现、愤愤不平并惊呼不公平及至对大小月的分布印象加深,挥之不去。这真可谓教学设计手法上的移置法。不仅如此,在学生激动时,教者冷处理,及时将课堂注意力转移到对二月是大月还是小月归属的讨论上来。当学生掉进教师着意设计的思维陷阱之中时,教师故作平静,耐心等待,不是包办代替,而是相信学生的能力,让学生自我发现纠错,完成恍然大悟的认识过程。同时,让孩子们充分体验由入套上当到恍然大悟后的会心而笑,使课内伴随认知过程而出现的师生课堂情感经历兴奋、激动、懊悔、喜悦、平静等充实而丰富的变化,感受课内生命的多彩张力。】

    师:观察各月的天数,大家有什么疑问吗?

    生:为什么每个月的天数不同样多呢?

    生:大月、小月是怎么来的?

    生:为什么二月份的天数最少?

    生:为什么7月、8月连续两个月都是大月?

    师:下面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可能对解答刚才同学们提出的一些问题有所帮助。

    教师讲述:公元年历编制最初是来自欧洲的古罗马。传说在公元前46年,古罗马皇帝凯撒在制定历法时,规定每年为十二个月,一、三、五、七、九、十一月为大月,每月31天;二、四、六、八、十、十二月为小月,每月30天。这样,大小交错相间,各六个月,使人很容易就能记住。但是,照这样规定,一年就多了一天了,因此得找出一个月减去一天。减哪个月合适呢?那个时候被判处死刑的犯人都在二月份处决,人们都希望二月能快点过去。于是,就从二月中减去一天。这样,二月只剩下29天了。后来,有一个叫奥古斯都的人做了罗马皇帝。他发现先前皇帝凯撒是七月份生的,七月是大月,而他自己是八月份生的,八月却是小月。他为了显示自己和凯撒有同样的尊严,就修改历法蛮横地把八月也定为大月,改为31天。还将下半年八月之后的双月十月和十二月都改为大月,九月和十一月改为小月。而八月改为大月后,全年多出的一天也从不吉利的二月中减去。于是2月又少了1天,变成28天了。以后这种大小月安排的历法就流传下来并且沿用至今。

    师:听完这个故事,我想,它还能帮助我们大家记住各个月的天数。大家还有什么办法能帮助记住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呢?

    一位学生介绍拳骨节分辨大、小月法,并一边指拳骨节一边说儿歌。

    师:边指边说,像小老师!我们在指关节的时候,凸起的表示

    生:大月。

    师:凹下的表示

    生:小月。

    生:还有二月。

    师:在说儿歌时,我们把儿歌中的二月平改为二月少。好吗?因为,二月的天数比大月、小月的天数都

    生:少!

    师:我们请小老师示范,其他同学跟在后面一起边指边说。

    学生说完后,教师要求同桌两位同学互相指着拳骨节说一说儿歌。

    学生活动:指拳骨节,说儿歌。一位学生举手发言,说同桌的手握成拳头,关节处看不出来凹凸。

    教师观察该生的手,发现这位学生是小胖墩,她的手是馒头手,的确握成拳头看不出关节处的凹凸。

    师:怎么办?我们大家帮帮她,想想办法,怎么记呢?

    学生饶有兴趣地介绍他们创造的方法。一位学生介绍:可用手指的第二个关节的凹(其实是手指与手指之间的缝隙形成的凹处)凸来记。另一位学生介绍:把五指伸直张开,利用手指尖和手指丫记忆。有学生补充发言:要弯去大拇指,利用其余四根手指的指尖和指丫来记。

    师:我们同学的方法很有创意!那贲老师是怎么记一年中的大月、小月的呢?因为全年只有一处是两大月相邻,所以,可以归结为一句话:七前单月大,八后双月大。你能解释这句话的意思吗?

    生:就是说,七月前的,单月都是大月;八月后的,双月都是大月。

    生:刚才那个故事中七、八月是两个皇帝的出生月,定为两大月,大小月相间,所以七前单月大,八后双月大。

    师:简短的两句话,帮助我们记忆大月、小月。看来,记大、小月的方法比较多,同学们喜欢用哪种方法帮助记就用哪种方法。下面我们一起来做游戏,我报月份,如果这个月是大月,请男生起立;如果这个月是小月,那么女生起立。

    游戏:教师报月份,学生起立。

    师:接下来,我们请生日是大月的学生起立。

    起立的学生说出月份,其余学生判断该月份是否是大月。

    师:我们请生日是小月的学生起立。

    部分学生起立后,坐着的学生说出站着的学生的生日是几月,该月份的学生就坐下。

    师:请刚才两次还没有起立过的学生现在起立,他们的生日在

    生:二月。

    【评析:学生自我探究中,引导质疑是很重要的一环。教者意识明晰,当学生提出了对公年历法的诸多探源性问题后,教者及时从自身文化知识的相关储备中,恰到好处地提取了公年历法编制中的古罗马两代皇帝,凯撒和奥古斯都修编历法的简短故事,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很好地帮助理解和记忆一年中大小月的分布规律。故事中不但使大、小月设置来由得到了释解,而且渗透了对封建专制皇权蛮横自大的抨击。而这种教育又是艺术的,掖首藏头,不露痕迹,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渗透。这里教育教学水乳交融,应着了一句教育名言:没有不带教育的教学;没有不附着于教学的教育。数学教师的人文知识积累,为教育教学的成功增添了胜算的筹码。随后的起站游戏,突出了二月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的特殊归属地位。

    用数拳法记忆大小月分布,历来的教学都通顺无戏。细心的教者却能在无戏处生戏,发现了小胖墩握拳后馒头手的凹凸不分。这又见一般人所未见。继之,师生共同帮助,各抒己见,创造了数指丫法和七前单月大、八后双月大的歌诀法来遇水搭桥、逢山开道。】

    师:我们来看年历,你能在年历里找到国际儿童节、国际劳动节、我国国庆节、我国教师节分别是几月几日吗?不看年历回答,这个月是大月还是小月?

    学生口答,其余学生看年历验证发言。

    师:我们来看两道填空题。

    出示:

    ①儿童节的前一天是()月()日。

    ②教师节的这个月的最后一天是()月()日

    学生口答后同桌间相互提问:()月1日的前一天是()月()日

    师:我们再回想刚才的故事。从故事中,同学们一定感受到了一年的天数是一定的。一年有多少天?

    生:365。

    师:怎么知道的?

    生:听说的。

    生:我看过一本书《365夜》,就是一年中一天一个故事。

    生:还有一首歌是《365里路》。

    生:有一首歌《365个祝福》,很好听。

    师:365,很有意思的一个数。但我们要自己再来算一算,验证一下,一年是不是365天?

    学生计算,教师巡视,指名两位具有代表性算法的学生到黑板上板演:

    生1:31+28+31+30+31+30+31+31+30+31+30+31=365

    生2:317=217304=120217+120+28=365

    生3:3012=360360+7-2=365

    评析板演,解释算法。学生指出:生1的算法是对的,有些麻烦;生2的算法比较简便,317=217算的是7个大月的天数,304=120算的是4个小月的天数,大月天数加小月天数再加二月天数,得到全年天数。生3的算法是先假设12个月都是小月30天,然后加上7个大月多出的7天,再减去二月多算的2天,得到全年365天。

    【评析:对一年天数的计算采取了先出结果,后计算验证的方法,这符合儿童的经验现实。计算中培养学生不满足于被告知,要求自己探求、加以验证的科学求实态度,并允许和鼓励八仙过海,呈现多种算法并存的局面。繁、简、巧、拙,争奇斗艳,风格不同,进行比较,实现殊途同归。在解释算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了大小月知识,使计算策略和计算技能的训练获得了一个恰当的生发点,让学生对年的研究经历了一个理性的探求途程,同时使课堂进程出现了一个新的亮点。】

    师:请大家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生:年、月、日。

    板书课题:年、月、日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探讨了关于年、月、日的一些知识,大家回顾全课自己的学习过程,对照板书,可以说得具体一些吗?

    年、月、日

    大月(31天):1、3、5、7、8、10、12

    一年有12个月小月(30天):4、6、9、11

    二月(28天、29天)

    31+28+31+30+31+30317=2173012=360

    +31+31+30+31+30+31=365304=120360+7-2=365

    217+120+28=365

    生:一年有12个月,大月有7个,小月有4个。

    生:大月是31天,小月是30天。

    生:二月最特殊,天数最少,可能是28天,可能是29天。

    生:一年有365天。

    生:二月是28天时,一年是365天。

    师:补充得很好!大家知道为什么一年的天数是365吗?

    生:好像与地球转动有关。

    师:是的!地球不停的转动,每自转一圈,形成一日。地球绕着太阳公转一圈,就是一年,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365天。实际上,经过科学测定,地球绕太阳一圈的时间并不正好是365天,而是365日5时48分46秒,这样每年都会多出5时48分46秒,该怎么解决呢?同学们课后可以查找有关资料,看看科学家们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评析:全课的小结,主要用学生的回顾作答,借助条理化板书,进行年、月、日知识的总装,使零散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完成学生认知结构的重组与构建。本课的板书成了课堂教学的流转轨迹和知识提要的浓缩表露,也是课内活跃探求的风格见证。精巧板书的教学意义难道不是再明白不过的吗?板书设计真值得教者煞费苦心、孜孜以求!

    如果说,本课主要是从历史积淀的角度探求年、月、日设置的十一个天数不变月的人文规则,那么后一课将是从自然的角度来继续探求一个天数可变月的设置规则。教者最后的话语引导学生从科学求实的方向继续探究置闰问题,预留了课眼高效教学总是在占据了知识的这山之后,又放眼那山,煽情、激发、诱导学生在知识的山峦中不断登攀的强劲欲望,铺就学生学不可已的可持续发展的探究跋涉之路。】

    总评:

    我国宋代著名学者朱熹有首很有名的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精彩的课堂首先源自真实。贲友林执教的此课年、月、日从真实的学生生活经验出发,运用真实的年历片观察、圈划、填表、涂色,从真实的大小月存在中让学生发现分布规律性,教学条件的真实,这是其一。其二,学生观察出现反常的结论,七月的最后一天不是31而是30,教者泰然处之,勇于从中发现省纸排版法的真相,解开这一矛盾,这是教学生活的真实。其三,大小月数拳法的教学中,馒头手的凹凸不分,这是学生主体的真实,教者不遮掩,直面这一矛盾,在引导帮助中涂抹出多法替代的绚丽。其四,一年365天的验算,是先有结论,后作探求,这是已有经验的真实。

    只有植根于教学实践的真实,细心教者勇于直面课堂存在,才能演绎出本无戏说的有戏,生发课堂精彩。真实是教学的本质,真实是发展的生命,真实是效率和效益的需要。作秀的课堂往往为了表演的需要,而对有些客观的材料、现象、新异的观点、出岔的解题思路等,轻易剪裁,随意抛弃,把霜寒蕊冷蝶难来的秋菊,强行安置于报与桃花一处开的尴尬境地,这正是课堂着眼教者自我的作秀产生局限、造成干瘪的悲哀。

    课堂精彩还源自于教者的细致。教者的教学手法不能大而化之,笼而统之,细致就是志在卓越,细致就是由留意到刻意,细致就是多用分析的方法。要细心地分辨真伪,要细密地组织思维材料和学习活动,要细微地考察诸多教学要素及其变化,寻觅教学矛盾的统一和转化。面对馒头手才能创造用数手丫来替代,通过抓特点从七、八两大月相邻来记忆的课堂教学新亮点。在某种意义上,细就是戏,细致才能有戏。细节决定成败的格言昭然若揭,诚可信哉!

    课堂精彩还源自于教学的别开生面。别开生面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别开生面能造就与平淡无奇的区分,别开生面能促成艺术创造和讲究手法创新。别开生面的教学,不满足于陈陈相因,惟求陈言之务去。七大四小一变月的月份分布,教者将其绑捆于男女学生涂色比赛的游戏中,使大、小月份数不等的客观存在借助学生的比赛输赢的通道来宣泄,非大即小的月份判断陷阱运用移置法让学生的游戏来暴露。别开生命的教学就是这样出奇制胜,在无戏中生戏,在此景中发情,于无声处听惊雷。

    直面真实,细致分析,巧设活动移置呈现,造就了课堂的充实与丰富、高效与新奇。其中包含了教者先进的教育理念、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基于丰富课堂经验之上的推陈出新、潜心构思的教学艺术创造。课堂精彩与真实细致、别开生面如影随行,是一课之前后台面。

    要算苛求的话,本课对月这一时间单位的形成,与月球地球唯一非人造卫星的运动周期、月相的变化有关,可以从名称与渊源方面引导学生探究。这一点,似应在课内适当时机有所顾及为好。

    关于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 篇11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69-70页。

    教材分析和学生分析

    年、月、日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时、分、秒之间的关系,形成了较短时间观念的基础上学习的。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具有常识性,学生在课堂上虽然没有系统学过,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他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有关年、月、日方面的知识,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内容中,学生有了形成较长时间观念的基础。但是,学生对现行历法中年月日的制定还不够了解,对平年、闰年的有关知识也比较陌生。因此,本节课要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借助年历卡、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手段,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系统地掌握了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依据这一理念,根据新课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将学生的观察、操作、比较、推理、发现等活动贯穿教学的始终,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发展。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基础,使学生真正动起来,使课堂真正活起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结合生活经验,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平年、闰年的来历,记住各月的天数及平年、闰年的天数,能初步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能运用年、月、日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2、过程与方法:

    在经历自主探究年月日之间关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推理、概括能力,以及合作交流能力。

    3、情感与态度: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乐于探求知识的情感。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教育。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年、月、日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

    记住各月的天数及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年历卡、探索记录卡。

    教学流程

    一、设置悬念

    老师的邻居家有一个孩子,叫小明。他今天过生日。同学们看(课件播放小明吃蛋糕的场面),小明吃得多开心呢!突然,小明想到了一个问题。(课件配画外音:妈妈,别的小朋友8岁能过8个生日,可是,我为什么只过了两个生日呢?)

    是呀,小明已经长到了8岁,可为什么却只过了两个生日呢?同学们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学习了有关年、月、日的知识,你们就能帮小明解决这个问题了。(板书:年、月、日)

    [说明: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创设小明过生日的生活情境,并在情境中设置悬念,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以最佳的学习状态投入到探究活动中。]

    二、自主探究

    1、从生活经验引入

    年、月、日是比时、分、秒更大的时间单位,那谁来说,你都知道哪些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呢?(学生自由汇报。)

    [说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了解学生学习的真实水平,找到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才能有的放矢。]

    2、验证一年有12个月

    刚才有同学说一年有12个月,我们看看是不是这样,请同学们任选一张年历,快速地数一数,一年有多少个月?

    3、探究每个月有多少天

    ⑴看来,一年确实有十二个月,那每个月有多少天呢?请同学们一边观察年历,一边在探索记录卡上把每个月的天数写下来。完成后,把你们小组的探索记录卡合在一起观察,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填卡、交流、汇报发现。)

    ⑵(课件出示1997年--20xx年每个月天数的汇总表)从这个表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每个月都有31天。(课件闪烁31)。我们把每个月都是31天这样的月份叫做大月。4月、6月、9月、11月每个月都有30天。(课件闪烁30)。我们把每个月都是30天这样的月份叫做小月。二月因为它非常特殊,有时是28天(课件闪烁28),有时是29天,(课件闪烁29)。所以它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我们叫它特殊月。

    ⑶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每个月的天数,那么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让我们把每个月的天数很快地就能记下来?

    ①拳头记忆法。②顺口溜记忆法:七个大月心中装,七前单数八后双。二月是个特殊月,其他各月是小月。③歌谣记忆法: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

    ⑷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们,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游戏。老师出示一个月份,是大月,请男生站起来,是小月,请女生站起来。

    (卡片出示1月、9月、7月、8月、11月、2月。)

    [说明: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依据这一理念,在这一环节中,我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组织学生先分工,后合作。让学生先分工把不同年历上每个月的天数记在探索记录卡上,再合作把四个人的探索记录卡制成汇总表。然后,小组成员共同观察汇总表,比较,交流、发现规律,使每一个学生在倾听、表达的过程中,不断地修正和完善自己的发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与合作的快乐。这样做,既节省了时间,又实现了资源共享,体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小组合作学习。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借助多媒体课件直观演示,就会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关于记忆大小月的方法,教师没有包办代替,而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想办法,使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4、探究平年和闰年

    ⑴刚才老师出示2月份时,为什么你们男生女生都不站起来呀?根据2月这个特殊的月份,我们把2月有28天的那一年叫做平年,把2月有29天的那一年叫做闰年。这就是说,要确定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要看哪个月的天数?

    请看汇总表,根据2月份的天数,快速地说出1997年-20xx年每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课件出示答案。)仔细观察平年、闰年的排列顺序,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⑵刚才,我们是根据2月份的天数,来确定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的。如果我们不知道这一年2月份的天数,老师也能很快地判断出这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不信你考考老师。想知道老师是怎样判断的吗?

    ⑶用年份除以4的方法快速判断卡片中的这些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卡片出示:1949年、20xx年、1997年、2000年、1900年)

    在判断1900年是平年还是闰年时,学生会出现争议。这时出示1900年的年历,让学生看到1900年的二月有28天,是平年。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请时间小精灵给大家作以介绍。

    (课件演示: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年有365天,其实是个约数,准确的应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为了方便,人们把一年定为365日,叫做平年。这样,每四年就比准确时间少了近一天。为了弥补这个差值,历法中规定,就在这一年的2月份多加一天,这一年就是366日,这样的年份被称为闰年。因为在设置平年时,是把5小时48分46秒当作6小时来计算的,这样长年累月下去要造成很大的误差。所以历法又规定,凡遇到末尾数字为两个零的年份,能被400整除才是闰年。这就是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

    [说明:关于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为了降低学习的难度,在学生已经知道2月份是个特殊月的基础上,先揭示2月份天数和平年、闰年的关系,再借助汇总表引导学生发现平年、闰年的排列规律。然后,通过教师创设的小悬念,使学生理解判断平年、闰年的另一种方法是用年份除以4。最后,通过课件演示,加深了学生对平闰年判断方法的理解、记忆,从而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5、探究一年有多少天

    我们已经知道了一年有12个月,一个月有多少天,那谁知道平年一年有多少日?闰年一年有多少日?

    三、应用拓展

    1、解疑:现在你们知道为什么小明长到了8岁,却只过了两个生日了吧?谁来说为什么?那谁来告诉小明,他下一次过生日要等到几岁?小明还想知道,当他长到29岁时,一共能过多少个生日?

    [说明:在帮小明解决了为什么长到8岁,却只过了两个生日的问题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两个问题,进一步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帮助小明解决了问题,时间小精灵也要考考同学们。

    ⑴时间第一关:辨一辨。。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通用11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