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精选
  •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3-06-28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精选。

    教案课件是老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每位老师应该设计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同时在写教案课件时,设计内容需要让学生更快地理解各知识要点,如何写出一篇好的教案?今天向大家推荐一篇与“最新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相关的文章非常不错,希望本文能给您提供借鉴!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的观察、比较,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并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

    2.在活动体验中学会观察方法,积累观察经验,发展数学思考,养成良好的合作、交流的习惯。

    二、制定依据:

    1.内容分析

    教材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的一些长方体形状物体的观察,引导学生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在观察活动中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最多只能看到长方体的三个面。练习活动中,通过对正方体的观察,体会到正方体的每个面的形状都是正方形,通过对拼搭后的物体的观察,感受视图的形状是随着观察角度而变化的,为下一段的学习作好铺垫。

    2.学生实际

    二年级时,学生已接触过从物体的前、后、左、右等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初步掌握了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但三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弱,要由只关注物体的一个面发展到同时观察两个面、三个面,还具有一定的难度。在表述自己的观察方法或结果时也会出现叙述不清的状况。

    三、教学过程设计

    时间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6-7分钟

    一、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1、出示图书箱,引导学生:从你的位置观察,你能看到什么?

    2、让学生在盒子上指认

    3、指名介绍

    活动一: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1、观察图书箱,说说在自己的位置上能看到的,随机认识它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2、找找自己带的盒子(长方体形状)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3.交流中感悟“正面”的不同含义

    以学生熟悉的图书箱为观察对象,在看、说、指等一系列活动中,调动多种感官,协同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并初步感受到因为观察的位置或角度不同,看到的面的个数也是不同的。

    25

    分钟

    二、在不同的位置观察长方体形状的盒子,体会观察结果的不同

    1、布置观察任务,

    明确观察要求,

    指导观察方法,

    2、教师巡视,注意收集不同的资源

    3、组织交流与评价

    随机引发思考:从一个位置观察,最多能看到长方体的几个面

    4、引导小结

    活动二、从不同位置观察盒子,体会观察结果的不同

    1、学生观察,记录观察结果

    2、交流观察结果,检验观察方法。

    3、感悟小结

    这个大问题的设计是在学生前一次的初步观察体悟的基础上提出的,这样,每个学生都有独立观察,解决问题的时间与空间,而不同层次的学生所展示出来的“差异资源”又为互动生成提供了可能。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多角度观察物体的方法,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6-7分钟

    三、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观察,鼓励学生不断挑战。

    一、1、从正方体的三个面观察

    2、观察老师拼搭的两个正方体,想象后与视图连一连

    二、按要求摆图形

    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初步体会正方体的每个面的形状都是正方形,通过想象与观察结合,学生初步感受图形与视图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1―2分钟

    四、全课总结

    学完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自我评价

    五、课后反思重建: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教案 篇2

    学具准备: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主动回顾,知识再现。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二、单项训练,夯实基础。

    1、进一步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

    完成P30.1

    全班练,指名板演,哪些题的商是循环小数,如何判断的?

    2、进一步掌握循环小数的写法,完成P30.2。

    你如何表示商?(自己选择表示方法),全班交流校对。

    3、求循环小数的近似值。完成P30.3。先请学生说说取近似值的方法,再让学生独立完成。

    三、深化练习。完成P30.6先观察这些小数的特点,再试一试。

    请学生说出判断大小的过程,教师适时评价。

    1、想到把这些简便记法的循环小数还原。

    2、2、1.23O1.233,只还原到第三位小数。

    师小结:需要先观察,再比较,比较方法与以前比较小数的大小方法相同。

    四、独立练习:P304、5

    教学内容:循环小数(二)P30

    教学目的:1、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循环小数概念的理解。

    2、能比较两个(含)循环小数的大小。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教案 篇3

    教材说明

    学生在前几册教材中已经学习过了有关速度、时间、路程之间数量关系的应用题。但是以前学习的这种应用题,都是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从这部分教材开始,将要研究两个物体(两人、两车、两船等)的运动情况。这里以相遇问题为主,研究两个物体在运动中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两个物体运动的情况是多种多样的,有方向问题,出发地点问题,还有时间问题。学生要全部掌握这些是较困难的。本册教材的重点是教学两个物体相向运动的应用题。其中又以“相遇求路程”和“相遇求时间”两种为主。关于两物体相遇,求其中一个物体的运动速度的应用题,放在后面,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

    学好两物体相向运动的相遇问题,关键是弄清每经过一个单位时间,两物体之间的距离变化。由于学生在这方面的生活经验较少,往往不易理解相向运动的变化特点。为此教材首先出现一个准备题,通过图示来说明什么叫做“相向而行”。接着通过列表分析了每经过1分、2分、3分后,两个人之间距离的变化,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相遇”。然后再通过例3、例4教学“相遇求路程”和“相遇求时间”的应用题。

    在例3中,教材通过图示着重说明了小强和小丽两人走的路程的和就是他们两家之间的路程。但是解答方法可以不同。第一种解法是先求两人各自走多少米,再加起来。这种解法思路较清楚,学生容易理解。第二种解法稍难一些,但是有了准备题做基础,学生就能比较好理解为什么要先求每分钟两人所走的路程的和。这种解法不仅比第一种解法简便,而且是教学例4的基础。

    在例4中,教学“相遇求时间”的应用题。这恰好是利用例3中的数量关系进行逆运算。教材没有再详细地进行分析,只是提出启发性问题,让学生想应该怎样解答。

    在练习十四中,除了编排了相向运动的相遇问题以外,还有一些稍有变化的题目。例如:相背行驶、不同时出发、间接给出某一车的速度等,为的是扩展学生的经验,让学生更多地熟悉有关两个物体运动变化时的数量关系,同时也防止学生在解题时死套类型或公式。

    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可以用3课时进行教学。完成练习十四中的习题。

    2.教学例3之前,可以先复习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然后说明,以前我们都是研究一个物体运动的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现在我们要研究两个物体运动的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接着,出示第54页上面的准备题,通过画图或者让两个学生演示,相对走一走,说明什么叫做“同时出发”和“相向而行”。再结合图示或学生的演示,看每分两人距离的变化,让学生在图下面的表中填写数目。学生填完表以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析表中各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弄清两人在相对行走的过程中,经过1分、2分、3分后,每个人走过的米数和两人之间的距离有什么关系。最后再弄清什么叫做“相遇”,相遇时,两个人走过的路程和两家之间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3.通过例3教学相向运动求路程的应用题时,可以画出线段图来帮助学生弄清题意,使学生看到小强和小丽在相遇时两人走过的路程的和,就是他们两家之间的距离。然后,可以提问:“怎样才能求出两人走过的路程的和呢?”可以先让学生试着列式计算,然后组织讨论。使学生明确,先分别求出两人各自走过的路程,也就是各自从家到学校的路程,再加起来就是两家之间的路程。教学完第一种解法后,可以让学生联系准备题中分析过的数量关系想一想,在这题中由于两人同时出发,那么每经过1分钟两人之间的路程有什么变化,到相遇时怎样?求两家之间的路程还可以怎样算?引导学生列出第二种算式计算。做完后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分析和解答的。在这之后,还可以让学生比较一下两种解法,想一想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从数量关系上看,第一种解法是用两人各自的速度乘时间,得出两人各自走的路程,然后再加起来;第二种解法是根据两人同时出发后相遇,时间相同,可以先算出两人每分钟一共走多少米,也就是“速度和”,再乘时间。从数学知识上看,两种解法的算式之间的联系正好符合乘法分配律。然后,通过例3下面“做一做”中的习题和练习十四中第1~3题,使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4.通过例4教学相向运动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解答复习题。复习前面刚学过的两人相遇求路程的应用题。然后再把条件和问题改成例4,并画图表示出条件和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想,已知两地相距270米,又知道两人各自的速度,能不能求出相遇的时间?并且联系例3的第二种解法,启发学生想,“每经过1分钟两人之间的路程有什么变化?”“到相遇时两人共走了多少米?”“那么经过多少分钟两人可以走完这270米,可以怎样计算?”让学生试着列式解答。然后找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分析解答的。在学生做完例4下面“做一做”中的习题以后,订正时也要找几个学生分析一下自己的解法。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教案 篇4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通过对新教材学习,已经初步的适应了新课程的教材特点,并能有一定个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两个班总的来说,基础是差不多的,(3)班的尖子生和(4)班差不多,不过,后进生方面,二(4)班多了好几个。两个班的学习习惯都较好,本这个学期的教学重点还是要放在良好听课习惯的养成上和数学思维能力训练。另外,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积极教育与引导学生,让学生逐步爱上数学。

    二、教材分析

    本期课程内容涉及数学教学内容的各个领域,而且结合教学内容安排了许多体现数学文化的阅读材料,有助于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具体表现:

    “数与代数”领域有3个单元,主要内容包括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学习有余数除法、结合实例和调查,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有比“百”大的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使学生体验到“一千”“一万”有多大结合具体情境,探索计算万以内加减法及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通过对时、分、秒的学习,初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图形与几何”领域有3个单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注重学生动手实践和积极思考。“方向与位置”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认识并能辨认八个方向,能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认识简单的路线图。“测量”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和实际活动,初步建立“1千米”“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以及单位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认识图形”通过生活实景,认识角,能辨认直角、锐角、钝角;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统计与概率方面,学生将初步体验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的过程,根据图表中的一些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初步形成统计意识。在简单的猜测活动中,初步感受感受不确定现象,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除此之外,还有综合与实践活动“数学好玩”。

    本期课程内容知识点散、多,难度相比以前增大不少,二年级的学生虽然年龄小,但是已具有一定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只要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重对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养成踏实、细致的学习态度,应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并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三、学习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结合分物活动,探索并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通过具体情境,探索万以内加减法及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养成对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进行估计的习惯,能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能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结合实例和调查,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有比“百”大的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使学生体验到“一千”“一万”有多大,并能结合实际,对万以内的数进行估计,了解

    其数位顺序,会用万以内的数进行表达和交流,会用词语或符号来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培养学生的数感。

    3.学生通过时、分、秒的学习,初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在实际情景中,认识时、分、秒,初步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掌握时、分、秒之间的进率,能够准确的读出钟面上的时间,并能说出经过的时间。

    (二)图形与几何

    1.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认识八个方向。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能辨认其余七个方向,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认识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出发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和途径的地方。

    2.通过动手操作和实际活动,初步建立“1千米”“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以及单位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3.通过生活实景,认识角。能辨认直角、锐角、钝角。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

    (三)统计与概率

    学生将初步体验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的过程,根据图表中的一些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初步形成统计意识。

    四、教学措施:

    1、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不光凭经验,过去怎样提,现在也怎样提;也不能搬课本,凡是课本上的有的内容,都作统一的教学要求,而应该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要防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2、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数学,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如游戏、讲故事、直观表演、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景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同时充分利用学具,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多照顾学困生以及思维偏慢等的学生,给其进行查漏补缺,释疑解难,在平时的生活中多用多练,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道理,激发学习兴趣。

    4、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在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拓展。在教学中,结合课后练习的一些带思考性的题目,引导学生启动思维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掌握科学、灵活的方法。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5、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与家长进行适时沟通,让家长用正确、适当的方法指导孩子学习。

    6、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挖掘各种网上教学资源,用好各种教学媒体,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首先从学习的内容和形式上吸引学生。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敢于提问、善于倾听、乐于表达的内在品质。

    7、继续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和优生的提拔工作。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教案 篇5

    一、教材简析

    《最小公倍数》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88-90页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了解了倍数、因数以及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基础上教学的。这一内容的学习为今后的通分学习打下基础,具有科学的、严密的逻辑性。

    二、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我认为这节课要达到以下的教学目标:

    2.理解算理并学会计算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通过对最小公倍数算理的探究,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能运用“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教学重点: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建立。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难点:理解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算理,能运用“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

    三、设计理念

    数学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让学生从生活中的问题到数学问题,从具体到抽象概念,从特殊关系到一般规则,逐步通过自己的发现去学习数学。进行集合思想和极限思想的渗透,感受数学化的简洁美。而探究性学习又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获得能力发展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在得到抽象化的数学知识之后,及时应用到新的现实问题中去,从而渗透数学归纳思想,达到方法的多样化,个性化。学生构建数学概念的过程不能简单“告知”,通过引导,让学生亲自操作和体验,在解决问题中初步感知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特点,明晰求最小公倍数的基本1.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和交流活动,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思路,在富有生命活力的再创造过程中,主动建立概念,完成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

    四、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感知概念

    出示关于阿凡提的'故事,巴依老爷说:“从八月一日起,我要连续出去收账3天才休息一天,我的账房先生要连续收账5天才可以休息一天,你们就在我们两人同时休息的时候来吧。我肯定给钱。”阿凡提动了动脑筋,便带长工们离开了。那么在这一个月里,阿凡提可以选哪些日子去呢?你会帮他们把这些日子找出来吗?”同桌讨论,学生合作在日历卡上找出巴依老爷和账房先生的共同休息日。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完成板书:

    巴依老爷的休息日4、8、12、16、20、24、28??

    账房先生的休息日6、12、18、24、30??

    他们共同休息日12、24??

    最早的休息日12

    【设计意图】以故事的形式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解决这个生动有趣的实际问题,获得对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概念内部结构特征的直接体验,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初步感知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特点,体会求最小公倍数的基本思路。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特点。

    (二)加深理解总结方法

    1.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教学

    从“巴依老爷的休息日”、“账房先生的休息日”、“他们共同休息日”、“最早的休息日”引出“4的倍数”、“6的倍数”、“4和6的公倍数”、“4和6的最小公倍数”)。教师完成板书

    巴依老爷的休息日(4的倍数)4、8、12、16、20、24、28账房先生的休息日(6的倍数)6、12、18、24、30??他们共同休息日(4和6的公倍数)12、24

    最早的休息日(4和6的最小公倍数)12

    【设计意图】怎样能让学生深刻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意义,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学生构建数学概念的过程,决不能是简单“告知”的过程,以概念为本的学习需要经历一些经验性的活动过程。通过学生亲自操作和体验,在一种富有生命活力的再创造过程中,主动建立概念。完成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

    2.用集合圈表示倍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首先让学生用数学上的集合圈的形式表示4的倍数和6的倍数。(课件出示集合圈)。然后利用课件使集合圈重叠一部分。给学生问题:如果这两个集合圈这样放在一起,相交的这一部分表示什么呢?(课件出示集合圈的动态过程)

    【设计意图】根据弗赖登塔尔“数学是一项人类活动”的观点,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开始,从生活中的问题到数学问题,从具体到抽象概念,从特殊关系到一般规则,逐步通过学生自己的发现去学习数学。进行集合思想和极限思想的渗透,感受数学化的简洁美。

    (三)巩固运用

    再求新法(本环节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算理和方法引探是教学难点)

    出示同学排队的题目:六(1)班同学在组织跳绳活动。班长说:“我们可以分成6人一组,也可以分成8人一组,都正好分完。这些学生至少有几人?”问题出示后,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很快用列举法求出6和8的最小公倍数。然后我预设让学生寻找更简便的大数翻倍法,以及进一步探索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最小公倍数,先把6和8分解质因数,观察质因数之间的关系,发现2是它们公有的质因数,而3和4是它们各自独有的质因数,从而突破难点。使学生理解用分解质因数求最小公倍数就是全部公有质因数和各自质因数的乘积。而短除法实际就是分解质因数的简便算法,并且引导学生发现,短除号左边的数就是它们的公有质因数,下面的数就是相对应数各自独有的质因数。在学生交流各自的方法后。我们可以把这些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上面表示6的倍数,下面表示8的倍数。所圈重合的点是6和8的公倍数。(教材中出现了数轴上表示倍数的方法,考虑到学生想不到这种方法,我参与活动中,最后展示这种图形结合的方法。)

    【设计意图】用富有生活问题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探究学习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创设一种情境,通过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获得能力发展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渗透数学归纳思想,体现方法的多样化,个性化。

    (四)解决问题深化理解

    在列举法的基础上,发现特殊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规律。由一道生活问题结束本课。(课件出示一道生活情境题)

    【设计意图】数学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应当是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学生得到抽象化的数学知识之后,应及时把它们应用到新的现实问题中去。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1.与整数、小数的计算教学相同,分数乘法的计算主要通过实际问题引出计算问题,并在练习中安排一定数量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丰富练习方式,加强计算与实际应用的联系。

    2.分数乘法既是本单元的基础也是分数除法学习的基础,因此本节课所学内容非常重要。

    学情分析

    1.由于分数乘法的计算过程要比整数乘法的极端过程复杂,因此学生对于这方面知识的学习有很大的吃力感,所以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学习这方面知识的保证。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小学学生现在的`认知基础还是以整数乘法为主,他们习惯于学习整数乘法方面的知识和解题方法与思路。因此学习本节课内容主要从整数入手,逐渐加强学生对分数乘法的认识。

    3.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在刚开始学分数乘法时可能有时想不到先约分,后计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经验探索并解决问题的意识,体验探索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复习题。

    (1)列式计算

    5个12是多少? 9个11是多少?8个6是多少?

    (2)计算:

    46+46 +46 = 15+15 +15 =

    用乘法可以怎样表示?

    2.引出课题。

    20(5)+20(5)+20(5) 这题我们还可以怎么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乘法。

    二、新授

    1、利用 20(5)+20(5)+20(5) 教学分数乘法。

    (1) 这道加法算式中,加数各是多少?(都是20(5))

    (2)表示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怎么列式?(乘法,20(5)×3)

    2、出示例1,画出线段图,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1)引导学生看图,理解“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11(2)”,就是把袋鼠跳一下的距离即这一整条线段看作单位“1”。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11份,其中的2份就表示人跑一步的距离。

    (2)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理解,人跑一步是袋鼠跳一下的11(2),那么“人跑3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就是求3个是多少?(列式:11(2)×3 = )

    3、结合以上两题,归纳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4、练习:练习完成“做一做”第2题。

    5、教学例2

    (1)出示8(3)×6,学生独立计算。

    (2)根据计算结果,学生观察讨论:乘得的积是不是最简分数?应该怎么办?

    (3)学生通过自己的想法的来约分:A、先约分再计算;B、先计算得出乘积后约分。

    (4)对比,让学生体会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比较简便,同时向学生说明先约分的书写格式。

    三、练习

    1、完成“做一做”的第一题。(提醒学生,计算前先观察分数的分母与整数是否可以约分,养成先约分在计算的习惯)

    2、“做一做”第3题。(先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讨论先算什么可以使计算简便。如果用连乘算式,要提醒学生先约分再计算。)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倒数的意义。

    2.能正确的求出一个数的倒数。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倒数并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小数与整数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一)口算

    上面各式有什么特点?

    还有哪两个数的乘积是1?请你任意举出乘积是1的两个数。

    (板书:乘积是1,两个数)

    二、引入新课

    刚才我们所举出的乘积是1的两个数之间有一种特殊的关系。

    (板书:倒数)

    三、新课教学

    (一)乘积是1的两个数存在着怎样的倒数关系呢?

    请看:,那么我们就说是的倒数,反过来(引导学生说)是的倒数,也就是说和互为倒数。

    和存在怎样的倒数关系呢?2和呢?

    (二)深化理解

    教师提问

    1.什么是互为倒数?

    2.怎样理解这句话?(举例说明)

    (的倒数是,的倒数是,不能说是倒数,要说它是谁的倒数。)

    3.0有倒数吗?为什么?1有倒数吗?为什么?(0虽然可以看作几分之0,如,,但是把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分母为0,不成立,所以0没有倒数,另外0和任何数相乘却为0.1可以写作,1与相乘还是1,符合倒数的意义,所以1的倒数是1)。

    (三)求一个数的倒数

    1.例:写出、的倒数

    学生试做讨论后,教师将过程板书如下:

    所以的倒数是,的倒数是.

    (能不能写成,为什么?)

    总结: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2.深化

    你会求小数的倒数吗?(学生试做)

    三、训练、深化

    (一)下面哪两个数互为倒数

    (演示课件:倒数的认识1)

    (二)求出下面各数的倒数

    (演示课件:倒数的认识2)

    (三)判断

    1.真分数的倒数都是假分数。()

    2.假分数的倒数都小于1.()

    3.0没有倒数。()

    (四)提高

    如果末尾加上=1怎么填?

    如果末尾加上=0怎么填?

    如果末尾加上=2怎么填?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倒数的哪些新知识?什么叫倒数?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五、课后作业

    (一)下面哪两个数互为倒数?

    (二)写出下面各数的倒数。

    六、板书设计

    jk251.coM小编推荐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教案通用


    老师在开学前需要把教案课件准备好,每位老师都应该他细设计教案课件。教案是教师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的重要手段,你是否在为不会写教案课件而烦恼呢?如果你对“最新小学数学教学教案”感兴趣那一定不能错过本篇介绍,希望本文内容能给您提供帮助!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1】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分数加、减法的简单计算,教材借助图形,让学生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机会,让学生经历独立尝试、交流共享的过程,同时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加深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算理的理解。

    1.关注对算理的理解,为以后的正确计算打下坚实的基础。

    分数加、减法的计算与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有着较大的区别,而学生往往会因为对算理的理解不透彻造成计算错误,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本节课在教学计算方法的环节安排了先让学生独立尝试计算,然后结合图形反观自己的计算方法,最后进行课件演示,让学生逐步理解算理并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

    2.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多给学生表达的机会。

    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每一门课程当中,学生说的过程是对新知识消化理解的过程。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了多个让学生说算理的环节,这样不仅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计算方法,还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圆片学具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一个西瓜被平均分成了8块,哥哥吃了2块,弟弟吃了1块,兄弟两人一共吃了()块,吃了这个西瓜的。

    (1)交流结果,集体订正。

    (2)说一说兄弟两人一共吃了几块,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用加法计算,求一共吃了几块,就要把两个数合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分数的意义及几分之几里面有几个几分之一,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同时利用第2小题,为学生学习分数加法搭建一个过渡的台阶,也为下面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探究新知

    1.探究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1)认真读题,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尝试计算。

    (3)展示计算结果,交流算法。

    算法一+=

    算法二+=

    (4)小组讨论哪种算法是正确的,并说一说为什么。

    (算法二是正确的,因为西瓜被平均分成了8块,哥哥和弟弟一共吃了3块,用分数表示是)

    (5)课件演示+的计算过程,让学生想一想并填空:表示1个(),表示2个(),把它们合起来就是()个(),即()。

    (6)结合上面给出的已知条件,提出一个用减法解决的问题。

    (哥哥比弟弟多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7)列出算式,尝试计算,并交流算法。

    (列式:-=,因为表示2个,表示1个,减就是从2个里面去掉1个,还剩1个,即)

    (8)让学生用上面的方法独立解答例2。

    (9)引导学生观察分数加、减法的算式,发现分子和分母的变化规律,并交流。

    (10)引导学生总结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的空间,通过讨论交流和课件的直观演示,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明确:相加减的两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没有变化,也就是分母没有变化,只是把分子相加减。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2】

    一、教材简析

    《最小公倍数》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88-90页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了解了倍数、因数以及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基础上教学的。这一内容的学习为今后的通分学习打下基础,具有科学的、严密的逻辑性。

    二、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我认为这节课要达到以下的教学目标:

    2.理解算理并学会计算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通过对最小公倍数算理的探究,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能运用“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教学重点: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建立。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难点:理解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算理,能运用“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

    三、设计理念

    数学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让学生从生活中的问题到数学问题,从具体到抽象概念,从特殊关系到一般规则,逐步通过自己的发现去学习数学。进行集合思想和极限思想的渗透,感受数学化的简洁美。而探究性学习又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获得能力发展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在得到抽象化的数学知识之后,及时应用到新的现实问题中去,从而渗透数学归纳思想,达到方法的多样化,个性化。学生构建数学概念的过程不能简单“告知”,通过引导,让学生亲自操作和体验,在解决问题中初步感知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特点,明晰求最小公倍数的基本1.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和交流活动,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思路,在富有生命活力的再创造过程中,主动建立概念,完成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

    四、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感知概念

    出示关于阿凡提的'故事,巴依老爷说:“从八月一日起,我要连续出去收账3天才休息一天,我的账房先生要连续收账5天才可以休息一天,你们就在我们两人同时休息的时候来吧。我肯定给钱。”阿凡提动了动脑筋,便带长工们离开了。那么在这一个月里,阿凡提可以选哪些日子去呢?你会帮他们把这些日子找出来吗?”同桌讨论,学生合作在日历卡上找出巴依老爷和账房先生的共同休息日。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完成板书:

    巴依老爷的休息日4、8、12、16、20、24、28??

    账房先生的休息日6、12、18、24、30??

    他们共同休息日12、24??

    最早的休息日12

    【设计意图】以故事的形式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解决这个生动有趣的实际问题,获得对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概念内部结构特征的直接体验,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初步感知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特点,体会求最小公倍数的基本思路。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特点。

    (二)加深理解总结方法

    1.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教学

    从“巴依老爷的休息日”、“账房先生的休息日”、“他们共同休息日”、“最早的休息日”引出“4的倍数”、“6的倍数”、“4和6的公倍数”、“4和6的最小公倍数”)。教师完成板书

    巴依老爷的休息日(4的倍数)4、8、12、16、20、24、28账房先生的休息日(6的倍数)6、12、18、24、30??他们共同休息日(4和6的公倍数)12、24

    最早的休息日(4和6的最小公倍数)12

    【设计意图】怎样能让学生深刻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意义,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学生构建数学概念的过程,决不能是简单“告知”的过程,以概念为本的学习需要经历一些经验性的活动过程。通过学生亲自操作和体验,在一种富有生命活力的再创造过程中,主动建立概念。完成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

    2.用集合圈表示倍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首先让学生用数学上的集合圈的形式表示4的倍数和6的倍数。(课件出示集合圈)。然后利用课件使集合圈重叠一部分。给学生问题:如果这两个集合圈这样放在一起,相交的这一部分表示什么呢?(课件出示集合圈的动态过程)

    【设计意图】根据弗赖登塔尔“数学是一项人类活动”的观点,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开始,从生活中的问题到数学问题,从具体到抽象概念,从特殊关系到一般规则,逐步通过学生自己的发现去学习数学。进行集合思想和极限思想的渗透,感受数学化的简洁美。

    (三)巩固运用

    再求新法(本环节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算理和方法引探是教学难点)

    出示同学排队的题目:六(1)班同学在组织跳绳活动。班长说:“我们可以分成6人一组,也可以分成8人一组,都正好分完。这些学生至少有几人?”问题出示后,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很快用列举法求出6和8的最小公倍数。然后我预设让学生寻找更简便的大数翻倍法,以及进一步探索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最小公倍数,先把6和8分解质因数,观察质因数之间的关系,发现2是它们公有的质因数,而3和4是它们各自独有的质因数,从而突破难点。使学生理解用分解质因数求最小公倍数就是全部公有质因数和各自质因数的乘积。而短除法实际就是分解质因数的简便算法,并且引导学生发现,短除号左边的数就是它们的公有质因数,下面的数就是相对应数各自独有的质因数。在学生交流各自的方法后。我们可以把这些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上面表示6的倍数,下面表示8的倍数。所圈重合的点是6和8的公倍数。(教材中出现了数轴上表示倍数的方法,考虑到学生想不到这种方法,我参与活动中,最后展示这种图形结合的方法。)

    【设计意图】用富有生活问题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探究学习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创设一种情境,通过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获得能力发展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渗透数学归纳思想,体现方法的多样化,个性化。

    (四)解决问题深化理解

    在列举法的基础上,发现特殊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规律。由一道生活问题结束本课。(课件出示一道生活情境题)

    【设计意图】数学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应当是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学生得到抽象化的数学知识之后,应及时把它们应用到新的现实问题中去。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3】

    教学内容:课本第8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欣赏、操作、交流等活动,发现图形中的一些简单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

    3、在探究规律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到规律能创造美,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图形排列的简单规律,掌握找规律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能够表述发现的规律,并会运用规律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利用比赛,感知规律

    记忆比赛:男女生分别记忆两组数据,得出有规律的好记,没有规律的不好记。得出规律的重要性,引出课题:找规律.

    二、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数学小精灵聪聪听说我们学习找规律,也来到了这里。他告诉我们一个好消息。说呀,在这春暖花开、春暖花开的季节,光明小学一一班的小朋友去公园聚会了!他们把会场布置得可漂亮啦!同学们又蹦又跳玩得可开心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师: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生:小朋友、灯笼、彩旗、小花。

    首先研究装饰物是怎么排列的。

    三、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 彩旗是怎么排列的?(黄红、黄红)

    我们就把这一面黄旗和红旗看作一组。(板书:一组)

    2. 接下来讲解小花、灯笼的排列方式。

    3、小朋友队伍的排列。

    小结:像彩旗、小花、灯笼和小朋友的队伍,都是按都是按顺序为一组,一组一组重复排列的,而且至少要重复3次,像这样的排列我们就说它是有规律的。

    四、学以致用,摆出规律

    小组合作,作品展示。

    五、智力闯关,应用规律

    六、联系生活,找出规律

    七、情感教育,总结本课

    八、教学反思: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4】

    学具准备: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主动回顾,知识再现。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二、单项训练,夯实基础。

    1、进一步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

    完成P30.1

    全班练,指名板演,哪些题的商是循环小数,如何判断的?

    2、进一步掌握循环小数的写法,完成P30.2。

    你如何表示商?(自己选择表示方法),全班交流校对。

    3、求循环小数的近似值。完成P30.3。先请学生说说取近似值的方法,再让学生独立完成。

    三、深化练习。完成P30.6先观察这些小数的特点,再试一试。

    请学生说出判断大小的过程,教师适时评价。

    1、想到把这些简便记法的循环小数还原。

    2、2、1.23O1.233,只还原到第三位小数。

    师小结:需要先观察,再比较,比较方法与以前比较小数的大小方法相同。

    四、独立练习:P304、5

    教学内容:循环小数(二)P30

    教学目的:1、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循环小数概念的理解。

    2、能比较两个(含)循环小数的大小。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并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长方形纸板,不同边长的正方形纸片(硬卡纸做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导动手操作

    1.情境导入

    2.出示问题,明确要求。(理解重点要求,如整分米数,整块)

    3. 学生猜测可选用几分米的地砖。

    4.介绍教具,明确活动要求.

    5.小组活动。

    二、自主探索,形成概念

    1.展示学生作品,得出结果。

    2.教师将不同铺法展示到课件上。

    3.明确王叔叔对地砖的要求必须符合什么条件。(地砖的边长必须既是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

    4.引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揭示课题。

    5.巩固练习课本80页做一做。

    三、自主探究,掌握方法

    1.怎样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2.出示例2,独立思考,做在练习本上,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3.归纳方法,找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之间的关系。(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他们公因数的倍数,他们的公因数是最大公因数的因数。)

    四、巩固练习,总结提升

    1.81页做一做,独立思考,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2.总结规律。(当两个数是倍数关系时,较小的数就是最大公因数。两个数的公因数只有1时,那他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

    五、小结

    谈谈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加、减混合运算式题,掌握加、减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加、减混合式题。

    2、能看图列出加、减混合算式。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认真做题,计算正确、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5、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掌握加、减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记住第一次的运算结果。

    教、学具准备

    例题图,口算卡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指定3道让学生说计算过程)

    10-3-4=8-2-3=9-0-6=

    9-2-5=10-1-6=5-3-1=

    2+4+3=3+2+2=1+5+4=

    二、教学加减混合计算。

    1、教学天鹅例题1。

    教师在黑板上贴4只天鹅。

    问:原先有几只条天鹅?

    演示:飞来3只天鹅。

    问:一共有几只天鹅?怎样列式?(4十3)

    演示:又飞走2只天鹅。

    问:飞走几只天鹅?怎样列式来表示飞走的2只?

    学生回答后老师在“4十3”的后面写“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7】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要从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入手。教师通过改进课堂教学设计,架设学生“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桥梁,来重建学生的生活世界。只有当数学不再板起面孔,而是与学生生活实际更贴近的时候,学生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才会进入数学学习的角色,才能学懂数学,真正感受和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与价值,增进的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一、数学问题“生活化”——让数学走进生活

    数学问题“生活化”,就是让数学教学内容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延伸,让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入数学教学,让数学教学充满时代的气息和活力。

    1.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

    小学数学中大部分学习内容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基于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他们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到亲切、有兴趣,我们在教学中应尽可能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取数学学习的素材,使他们感受到课堂上学习的数学知识来自于生活,感知数学学习的价值,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2.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学习数学

    儿童在以往的学习和生活中积累了一些经验,这些看似零散、无序、混沌、停留于表象的经验,往往是他们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重要资源。

    二、生活问题“数学化”——让生活走进课堂

    1.眼中有数学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只有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周围事物,找出其中与数学有关的因素,提出用数学解决的问题,才能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2.学会用数学,让学生有机会解决具有现实意义的数学问题三、积淀生活回归数学——让数学教学更具“后劲儿”

    (1)学会解决问题的策略。

    ①画图的策略:由于小学生认识水平的局限,他们对符号、运算性质的推理可能会发生一些困难,如果适时的让他们自己在纸上涂一涂、画一画,可以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我们认为,画图应该是孩子们掌握的一种基本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什么说画图很重要呢?主要是比较直观,通过画图能够把一些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把一些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常用的画图的方法有:直观图、示意图、线段图、树图、集合图等。

    ②推理的策略:推理是认识和使用数学的基础,而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问题解决的能力。学生在猜测、检验和修正时要使用逻辑推理来调整自己的猜测;使用图表时,要用逻辑推理来分析图表。在大多数情况下,很难把逻辑推理和其他策略分开,过去我们所说的“分析法”和“综合法”都可以看作是简单的逻辑推理。然而,有一些问题却是以逻辑推理为主要的解决策略。不管是主要的策略还是与其他问题解决策略结合起来运用,逻辑推理对学生成功地解决问题都是非常重要的。

    ③列表的策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我们将问题的条件信息用表格的形式把它列举出来,往往能对表征问题和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④尝试调整的策略:尝试的策略,简单的说就是你不知道该从哪开始的时候,可以先猜一猜,来进行尝试。猜测的结果,应该是比较合理的,但是并不符合要求,还需要把猜测的结果,放到问题中去考虑,进一步调整寻找答案。

    ⑤模拟操作的策略:模拟操作是通过探索性的动手操作活动,来模拟问题情境,从而获得问题解决的一种策略。学生是通过自己探索的过程,将需要解决的问题,转化为一个已知的问题来进行推导性的研究。通过这种开发性的操作的策略的训练,不仅能够使学生获得问题的解决,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也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学会数学的思维方法。

    智慧不能像知识那样直接传授,它需要在获取知识、积累经验的过程中由教师以自身的智慧不断唤醒、点化、丰富、开启。有效地创设和利用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的数学活动中,真正经历“数学化”的过程,获得必需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8】

    一、模拟片段教学与说课的区别

    1、说课: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法学法、说教学程序。案例:《分数的初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模拟片段教学:说教学程序。

    2、说课的“说教学程序”:复习铺垫、新授、巩固、综合运用、拓展延伸、小结等;模拟片段教学的“说教学程序”:一般说“新授”部分。

    3、说课主要说“为什么这样教”,模拟片段教学重在“怎样教”。

    二、模拟课堂片段教学应注意的几方面

    1、要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情境;教师的语言表达:要注意教学语言的转化;教师的教学语言;学生的汇报交流:直叙、转述

    2、要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如: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学课本等。

    3、要体现课堂评价的多元;教师评价、学生评价适时、恰当。

    4、要展示板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与课堂教学同步(及时);有所选择;字体规范;布局合理。

    5、不能出现科学性的错误;如:《平行与垂直》 《认识几分之一》 《连续退位减法》。

    6、要注意培养学生数学信息收集、整理和交流的能力;

    7、要体现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8、要关注学生方法多样化,体现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学生不同的解法、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表述等要能及时板书。

    三、不同领域的教学内容应有所侧重

    1、计算具体情境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注重算理的引导与表述(如:9加几,凑十法);板书的巧妙设计:色笔、横线、位置

    2、空间与图形教师的演示;学生的动手操作;

    案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3、统计与概率学生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板书不可少;案例:《复式条形统计图》

    4、解决问题学生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学生解题方法的多样化。

    四、其它一些问题

    1、如何开头?

    2、教学目标要说吗?

    3、复习多长时间比较合适?《商的变化规律》

    4、如何小结?

    5、要充分利用资源—————没有三角板

    最新小学数学位置的教案精选


    教师范文大全相关栏目推荐:“小学数学教案”。

    最新小学数学位置的教案 篇1

    一、教学内容: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二、教学目的:

    1、理解和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通过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小数点位置移动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在观察总结归纳规律中,培养学生概括能力,此规律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12.612.7612761.276从小到大排列

    提问:1、这四个数有什么相同的特点?答:(数字及排列顺序一样)

    2、这四个数有什么不同?答:(小数点的位置不同,大小不同。)

    过渡:可见小数点的位置直接影响到小数的大小,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怎样的变化呢?

    (二)、新课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小数点的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知识。(板书课题)

    1、出示例1:把0.004米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打开投影仪,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板书)

    0.004米=(4)毫米

    0.04米=(40)毫米

    0.4米=(400)毫米

    .4米=(4000)毫米

    把这个数分别改写成毫米数(请学生回答)

    2、引导学生观察

    师:(1)同学们观察这四个等式,从上往下看,(板书)把第二式、第三式、第四式分别同第一式比较,等号左面的数小数点位置发生什么变化?等号右面的数发生什么变化?

    ①首先把第二式与第一式比较,有什么变化?

    观察后提问:0.004变成了0.04,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

    千分位上的4移到哪一位上?4毫米变成了40毫米,扩大了多少倍?

    答:千分位上的4移到了百分位,小数扩大了10倍。

    师: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0.004变成0.04,4毫米变成了40毫米。

    小数扩大了10倍,说明了什么?(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小数值扩大10倍)

    ②带着问题继续把第三式与第一式比较,第四式与第一式比较。

    出示小黑板:1小数点向()移动()位,原来的数就()()倍。(分组讨论)

    2小数点向()移动()位,原来的数就()()倍。

    讨论思考后,请学生回答。

    问:你们这一组是怎样看出来的?

    过渡:小数点还可不可以向右移动四位、五位甚至更多位?(可以)

    所以,我们要在移动位数和扩大倍数的后边点上省略号

    ③从这一例子上看,小数点向右移动会引起原来的数怎样的变化?你能总结规律吗?

    学生回答后(表扬),出示投影片,齐读(读出重点字、词)

    做一做(小黑板)观察,口头回答。

    3、我们已经发现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变化的规律。

    用上面学习的方法,现在我们从第4个式子依次往上看(板书)

    出示:把三、二、一式,分别同四式比较。

    ①小数点向()移动,原来的数就()()倍。

    ②小数点向()移动,原来的数就()()倍。

    ③小数点向()移动,原来的数就()()倍。

    小结。(齐读)

    (出示):下面的数同506比较,各缩小多少倍?

    5.060.50650.60.0506

    (1)同学们做的很快,下面老师要考考你。

    1、把0.6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原来的数就()()倍。

    2、把32.5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原来的数就()()倍。

    3、把4.35扩大10倍,小数点向()移动()位。

    4、把1236.8缩小1000倍,小数点向()移动()位。

    (2)下面的数,如果去掉小数点的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练习二十二第一题)问:去掉在这里是指什么?

    原来的数是扩大了,还是缩小了?

    (3)下面的各数,小数点移到最高位数字的左边,小数大小有什么变化?(练习第二十二题)问:整数部分还有没有(没有)用什么表示(0)

    (4)做游戏

    每人发一个数字,其中一个小朋友发一个小数点。

    302.45(原数写在黑板上),分别按原数站好。

    ①小数点跑到0的右下角,问:小数点向哪个方向移动?原来的数怎样变化?

    ②小数点跑到4的右下角,问:小数点向哪个方向移动?原来的数怎样变化?

    ③小数点跑到3的右下角,问:小数点向哪个方向移动?原来的数怎样变化?

    ④小数点先下去,原来的怎样变化了?

    总结: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闭上眼睛想一想)

    最新小学数学位置的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第六册《位置与方向》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学背景: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以往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东、南、西、北等方位概念的掌握还是比较抽象的,学生需要大量的感性支柱和丰富的表象积累。因此,在堂课教学时要充分考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创设活动情境,使学生一方面亲身体验方位的知识,另一面又体会到方位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我们学校叫做滨北小学呢?

    生1:因为我们学校在湖滨北路。

    生2:因为我们的学校在员当湖以北的位置。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画一画它们的方位图吧。员当湖在我们学校的(右边),所以我们学校就在它的(左边)。(师生共同画方位图)

    师:有一所跟我们学校名字很近的学校叫什么啊?

    生:滨东小学。

    师:它在哪条路上呢?

    生3:在湖滨东路。

    生:在湖滨四里那儿。

    师:你们能用手指出它所在的大致方向吗?(生指示前方)

    师:还有两条路,叫湖滨南路和湖滨西路,你们知道它们又在哪边呢?

    生5:中山医院就在湖滨南路上。

    生6:湖滨南路就在员当湖再过去的那边。

    生7:思北路那边就是湖滨西路了,我看过路牌。

    生8:我家在大西洋海景城,就在湖滨西路上。

    师:以员当湖为中心,这四条路就在它的四个方向,你们能把刚才的方位图补充完整吗?

    (生画方位图,教师讲评)

    师:现在大家能找到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了吗?

    生:能!(齐)

    师:大家能用手肯定地指出太阳升起的地方吗?

    (生齐指向前方东方,并在方位图上标出太阳升起的位置。)

    师:现在我们面向的是东,背向的是(西),我们的左手边是(北),右手边是(南)。

    出示歌谣(幻灯片出示):

    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后面是();左边是(),右边是()。

    (让学生边读,边补充完整)

    教学反思:

    三年级儿童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的关键期,此时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让学生边回忆、讨论,边绘制湖滨东路、西路、南路、北路在员当湖的四个方向的方位图,使学生一方面亲身体验方位的知识,另一面又体会到方位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在观察、操作、想像、描述、表示和交流等数学活动中,丰富对方位知识的体验。

    最新小学数学位置的教案 篇3

    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3、通过解决问题,使学生体会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和意识。

    重点难点:

    能根据方向和距离准确标出物体的位置。

    教学方法:

    教法:创设情境,演示讲解;

    学法:观察思考,操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上节课给出地图,同学们能说出位置,这节课我们继续探讨给出了方向和距离,我们如何画出这个物体所在的位置。

    板书课题:绘出物体位置

    2、说一说:学校中有哪些建筑?现在有一些数据,能根据这些数据将这些建筑物在平面图上标出来吗?

    出示数据

    (1)教学楼在校门的正北方向150米处。

    (2)图书馆在校门的北偏东35度方向150米处。

    (3)体育馆在校门的西偏北40度方向200米处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引入课题。一上课就使孩子明确本课的学习内容,使孩子迅速调动认知体系中与本节课有关认知,为学习新课做准备。)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小组讨论:你们打算怎么完成任务?有什么问题要解决吗?

    2、小组汇报完成平面图绘制的计划,教师进行梳理

    (1)绘制平面图的方法

    先确定平面图上的方向,再确定各建筑物的距离。如果学生没有说出,老师可以进行引导:你们打算怎样在图上表示出150米,200米?从而帮助学生确定比例尺和图上距离。

    (2)小组合作完成,可以怎样分工,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又好又快地完成任务。

    3、小组活动,绘制平面图。

    4、展示各组绘制的平面图,集体进行评议。

    (1)评价绘制的正确性,如果平面图有问题,说一说问题是什么,应该怎样确定位置。

    订正后交流:你们组认为在确定这点在图上的位置时,应注意什么?怎样确定?

    教师小结:绘制平面图时,一般先确定角度,再确定图上的距离。距离怎么确定?可以画线段表示,“可以用1厘米代表50米”,150米便可以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2)比较各个平面图,为什么有的图大,有的图小?

    小结:1厘米表示的大小不同,图的大小也不同。

    (设计意图:例2是通过学习在平面图上标出校园内各建筑物的位置,使学生知道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标出物体的位置,它与例1是相互联系、互逆的。教学时,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索,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又让学生真正体验到通过团队努力取得成功的快乐。)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完成课本21页练习三3、4题。

    1、组织读题,明确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指导,辅导学困生

    3、展示交流,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使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和意识。)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教师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给出方向和距离,就能画出这个物体所在的位置。大家的收获真大!

    板书设计:

    绘出物体位置

    方向距离

    绘制平面图

    教后反思:

    1、收获:学生在画图时参与的热情比较高涨,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基础较差的同学也能积极的投入到这节课中来。

    2、不足:同学在画图时对于物体的方向容易弄反,还有的同学在定距离是不够准确。

    3、改进措施:积极纠正学生画图时容易出错的地方,努力提高学生的作图能力。

    最新小学数学位置的教案 篇4

    教学目的:1、使学生通过探究理解掌握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与反思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反馈预习

    通过前面的学习了我们知道了在小数末尾添上或去掉0可以改变原小数的计数单位,但并不能改变它的大小。这是什么知识?

    课前思考题:在数字不变的情况下,要想改变68.32的大小可以怎么办谁说说你们的想法?

    反馈1、改变数字的顺序。

    反馈2、不改变数字顺序,可以移动小数点的位置。

    板书:小数点位置的移动

    在数字不变的情况下,要想改变68.32的大小由几种办法?

    今天就来研究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关于这个内容你想了解什么?

    移动的方向、小数大小怎样的变化、移动与变化的关系。

    最新小学数学位置的教案 篇5

    本单元教学有关位置与方向的知识,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用第几排第几个以及类似的表达方式确定物体所在的位置,另一部分是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位置与方向的知识有助于学生认识周围世界和生存空间,便于描述、交流空间里的事物与现象,从而发展空间观念。

    教材编写十分注重创设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现实的空间情境,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或常识,充分地观察、操作、判断、交流,在内容丰富的活动中体验有关位置与方向的知识。

    1.用两个第几确定位置。

    一年级(上册)教材结合认识10以内的数,安排了用第几确定位置的内容。如若干个小朋友排成一行,其中某个小朋友是从左往右(或从前往后)数的第几个。本单元的第一道例题里,许多小动物排成若干行做操,仅用一个第几无法确定某个动物的位置,需要两个第几,如第3排第4个。这样的描述不仅准确地说出了物体的位置,还是以后用数对确定位置的基础。

    (1)在现实的情境里体会排与个的含义,以及数的方法。

    教材用贴近生活实际、学生容易接受的语言表达位置。例题的图画里,猴在第1排第1个和熊在第2排第3个告诉学生两条信息:一是其他小动物的位置也要用第几排第几个这样的话来说,二是怎样在这幅图里数出排与个。按两个动物说的位置,第1排、第2排是从前往后数的,第1个、第3个是从左往右数的。这些数的方法,不应是教师告诉学生的,而是学生在情境中体会,并通过交流逐渐明确的。

    想想做做第1题选择楼房和书柜的情境,也要利用猴住在第2层第3号,第1层第2本是《新华词典》这些已有信息,体会图中层与号、层与本的排列顺序,才能正确回答问题。

    (2)在开放的问题中体会两个第几确定位置是必要的、合理的。

    例题要求说出其他小动物的位置,图画里有许多小动物。如果只说第几排或者只说第几个,都不能确定某一只动物的位置。确定每只动物的位置需要同时说出第几排与第几个,这就体会了两个第几确定位置的必要性。各只动物所在的位置都不相同,说出位置的第几排第几个就不会完全相同,这就体会了两个第几确定位置是合理的。上述体会,要在大量说的练习中才能获得。

    想想做做第3题由教师指定第几排第几个,学生在相应的格子里摆(或画)图形,寓数学内容于游戏中。如果适量安排一些可能混淆、可以比较的位置,如第3排第4个与第4排第3个,不仅有助于掌握确定位置的知识,还能进一步体会两个第几确定位置的方法是科学与合理的。

    (3)在生活情境里应用确定位置的知识。

    想想做做第2题在剧场里找座位,体会确定位置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情。剧场里的座位是用两个第几的方式确定的,一个剧场的座位号是从左往右依次编排的,另一个剧场把双数号和单数号分开编排。根据图画中3个小朋友拿的票上的排数与号数,帮助他们找到座位。这道题要组织学生交流找座位的方法,体会怎样找能方便些。如前一个剧场里,可以先找到排再对号;后一个剧场找到排以后,还要找到单号区或双号区,才能对号入座。

    第4题在教室里说自己和同学的座位,也是生活里的事情。有些学校习惯用第几组第几个的方式描述,也有学校会用其他方式描述。教材在用第几组第几个确定位置以后,还鼓励其他的说法,满足广大地区的习惯和需要,也给学生创造性地使用两个第几确定位置提供机会。

    2.用东、南、西、北描述位置关系。

    东、南、西、北不仅是生活常识,也是数学里用来描述方向和路线的知识。教材编排了两道例题,前一道例题教学现实生活空间里的东、南、西、北,要求知道这四个方向,并在已知其中一个方向的时候,能辨认另外三个方向。后一道例题教学地图或平面图上的东、南、西、北,要求看着平面图描述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1)联系生活经验,认识生活空间里的东、南、西、北。

    太阳从东边升起是大多数学生已经知道的常识,教学从这里开始。例题的图画里,女孩向着太阳走在上学路上,茄子卡通的提问太阳是从哪个方向升起的意在联系学生的已有经验。然后创设小明面向太阳站立的情境,让学生进入这个情境,看着图画在教材上分别填出小明的后面、右面和左面各是什么方向。由于小明的朝向与学生是一致的,他的双臂平伸,图画里还标出了东、南、西、北,因此学生能够正确地填出各个方向。教材精心安排填方向的次序,前面是东已经写出,让学生填出后面是西,右面是南已经写出,让学生填出左面是北,能方便学生记忆这四个方向。

    (2)借助肢体活动,学会辨认方向。

    试一试可在教室里活动。先面向东(由教师告诉学生东面)站立,右手侧平举,说出右面的方向。这时要联系小明面向东站立的情境,才能知道右面是南。在回答面向南站立,右面是什么方向的时候,要想像情境图里的小明向南站立,他的右面是西。照这样继续说面向西站立,右面是什么方向就不困难了。这一项活动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根据东、南、西、北的次序,面向什么方向,右手侧平举指的就是下一个方向。能帮助学生达到根据一个方向辨认其他方向的要求。另外,试一试在面向南、西站立时,既要说右面的方向,也要说左面的方向;当面向北站立时,说出背后的方向。这些都让学生深刻体会东与西、南与北是相对的,也有助于记忆和辨认方向。

    想想做做第2、3题分别说说教室、操场各个方向有些什么,可以先告诉学生某一个方向,让他们用上面的方法说出另外三个方向,从而掌握辨认方向的方法。

    (3)从现实空间过渡到平面图,认识平面图上的方向。

    地图和平面图上的方向是有规定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这个规定,还要体会这些规定是合理的。

    第60页例题以第59页第3题为生长点,先回想操场的东、南、西、北面各有些什么,并记录在教材提供的平面图上,通过填图知道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则。这样就很自然地把现实空间的方向过渡到平面图上,还能把记忆和辨认现实空间里方向的经验迁移到平面图上。以后出现的平面图上,通常都只用一个朝上的箭头标出北面,其他的方向由学生自己辨认。

    (4)引导学生描述平面图上的物体间的位置关系。

    东、南、西、北用于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第60页试一试用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这样的描述,四个小题各有内容。第(1)个问题通过松鼠住在小兔的两面和小猫住在小兔的东面,体会方向词能表达位置关系,描述时要说清楚什么在什么的哪面,不能简单地说成什么在哪面。第(2)个问题通过小鹿住在小兔的南面和小兔住在小鹿的北面,体会位置关系是相对的,只要知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哪一面,就能推理得到另一个物体在这个物体的哪一面。第(3)小题和第(4)小题,体会某个物体与不同物体比,位置的描述是不同的。

    最新小学数学位置的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第六册第9、11页。

    教学目标:

    1、在辨认8个方向基础上,学会看简单平面的线路图。并能用恰当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2、在对简单物体的位置关系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师:小朋友在双休日都喜欢和家长去什么地方?用什么方式去呢?

    生:乘公交车。

    师:每路公交车都有一定的行车路线,我们在乘车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看车是不是经过我们要去的地方。

    生:看车开的方向是不是和我们要去的方向一致。

    生:看我们要坐几站才下车……

    师:大家提的这些都很有必要了解清楚。今天老师带大家去泛洋嘉年华游玩,可以乘坐几路车?首先要学习如何认识路线。(出示课题:认识路线)

    二、自主探索,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引入:师出示路线图。

    北 会展中心(嘉年华)

    椰风寨

    厦大

    厦大西村

    黄厝

    厦大医院 胡里山 曾厝安小学 白石炮台

    认识29路车的行车路线。

    师:有了这张路线图,你们一定能很快知道各个站点在学校的哪个方向,谁来说一说?

    生:胡里山站在学校的西面……

    师:小朋友观察真仔细,你能在小组内说一说29路车的行车路线吗?

    从厦大出发向 行驶……

    先引导学生在组内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师:谁还能说一说你想从哪个站点出发到哪个站点的路线?

    请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行车路线。

    3、出示泛洋嘉年华的导游图。

    4、师:我们乘坐29路车来到泛洋嘉年华,这里的游乐项目可真不少,谁来说一说有哪些游乐项目?

    5、你最喜欢哪个游乐项目,它在游乐园的什么位置?请你在小组内说一说。

    师问:奇遇木马在奇趣谜宫的什么方向?

    动感电影在惊天动地的什么方向?学生指名回答。

    接下来由学生提问,学生指名回答。

    6、小朋友真聪明,我这儿还有一个要求:我想从入口出发去玩惊天动地、奇趣谜宫、海盗船、奇遇木马,再从出口回家,我应该先去哪儿,再去哪,请帮我安排一条路线吧。

    a)同桌合作完成路线图。

    b)指名介绍路线图。

    c)集体评价。

    三、巩固练习:

    1、自己阅读课本第9页,对书上提的问题,在小组内说一说,让小组内同学评一评。

    四、全课小结:

    小朋友们今天学习了新的知识,说一说今天最感兴趣的什么?为什么?

    最新小学数学位置的教案 篇7

    学习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3页例2。

    学习目标:

    1、使学生在平面示意图上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看平面示意图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根据描述的物体的方向,确定物体的位置。

    2、在合作、交流的活动中,培养学生辨别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在辨认方向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认识平面图上的东、西、南、北。

    学习难点:运用指向“北”发现信息,解决问题。

    学习准备:

    一、情境导入过程:

    1、出示学校示意图主题图。

    师:同学们,这是我们的学校,你能在纸上画一画教学楼、体院馆、图书馆、大门分别在哪里吗?

    学生交流。

    2、教师引导学生画图。

    根据学生的描述,课件展示平面图。

    3、引导学生注意平面示意图的“北”。

    提问:教学楼在操场的哪个方向?

    生:北。

    问:你怎么知道?

    生:太阳在东边,然后就判断出教学楼在操场的北面。

    4、总结。

    平面示意图上一般都标志“北”,这里指向北边。根据北的方向?怎么确定其他方向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确定平面示意图上的其他方向。

    1、出示带有“北”的平面示意图

    师: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我们一起来说说其他方向在哪里好不好?

    学生回答。

    2、制定空间中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让学生判断方向。

    师:我指其中一个方向,请同学们快速说出是东西南北哪个方向,好不好。

    教师指,学生答。

    根据平面示意图,描述位置。

    1、教师提问。

    教学楼在操场的哪面?体育馆在操场的哪面?

    操场在图书馆的哪面?图书馆在体育馆的哪面?

    教学楼在大门的哪面?大门在教学楼的哪面?

    学生回答。

    2、同学之间相互提问。

    师:你和同桌合作,你问××在○○的哪面?你的同桌回答,然后角色互换。

    学生相互交流。

    根据方向,判断位置。

    出示没有标出楼名字的平面示意图,提问。

    师:教学楼在操场的北面,教学楼在哪里?

    学生回答。

    师:大门在教学楼的南面,大门在哪里?

    学生回答。

    师:图书馆在操场的东面,体院馆在操场的西面。图书馆和体育馆分别在哪里?

    学生回答。

    三、巩固应用

    1、做一做

    2、知识运用:教师描述空缺部分的事物的方向,学生填写。

    四、归纳总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怎么在平面示意图上的如何分辨东西南北;还知道了如何根据描述的方向,确定物体的位置。

    你是怎样根据平面图上的“北”。确定其他方向的?

    五、课外拓展

    你知道吗,方向在生活的运用,学生讨论,教师出示ppT。

    六、作业布置

    最新小学数学位置的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教材第2至3页例1及练习一第1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体验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形成辨认东、西、南、北等方向的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在观察主题图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重点难点:

    会在实景中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儿歌铺垫,引出新课

    同学们,你们会背有关东、南、西、北方向的儿歌吗?

    学生背儿歌: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读了这首儿歌,你们能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二、探究新知

    1、早晨,太阳从哪边升起?引出东。

    2、指一指哪边是东?教室的东边有什么?(黑板)

    3、东和西是相对的,那西边是哪边呢?教室的西边有什么?

    4、组织全班活动,起立,指一指东和西。指左边练习表达:这边是北。指右边:这边是南。练习用教室的北和南各有什么说一说?

    5、完成书本填空和做一做

    (1)观察例1图

    问:图书馆在操场的东面,体育馆在操场的( )面。教学楼在操场的( )面,大门在操场的( )面。

    (2)完成“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2题

    先观察,你从对话中了解到什么?(可以确定了两个方向:北和西)

    你能说说哪边是东、哪边是南吗?说说房间是怎样布置的?东南西北方向各有什么?

    2、在教室玩“走方向的游戏”。

    3、小组讨论:你怎样记住我们学校的东西南北方向?各个方向各有什么?

    4、小组讨论:你怎样记住德阳市的东西南北方向?各个方向各有什么?

    5、背儿歌

    早晨起床向太阳,前是东,后是西,左是北,右是南。四、课堂小结

    今天大家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回家按照4个方向观察房间的.摆设,明天来告诉大家。

    板书设计:

    位置与方向早上太阳在东方

    面东,背西,左手北,右手南

    东西相对,南北相对

    最新小学数学位置的教案 篇9

    教学内容:

    一年级北师大版本数学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上下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景中理解“上、下”的位置与顺序,进一步培养空间关系;

    2、解“上、下”位置的相对性;

    3、能用语言表达实际情况中物体的“上、下”位置关系。

    重点难点:

    能确定物体的“上、下”位置关系,并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空间观念的培养,倾听与交流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1、教学两个物体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师:(出示一棵大树图)今天是树爷爷的生日,森林里的小动物都来给树爷爷过生日,小鸟和小兔最先来,(出示小鸟贴在树梢,小兔贴在树下)

    师:你能描述一下小鸟和小兔的位置关系吗?

    (学生可能只说小鸟在上面,小兔在下面)

    师引导学生规范地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根据学生说的板书课题:“上下”学生齐读。再让学生用完整的语言充分的描述小鸟和小兔的上下位置关系。

    2、教学三个物体间的上下位置关系

    师:小松鼠也赶来了(把小松鼠贴在小鸟和小兔的中间)现在你能用完整的语言来描述一下这三只小动物的上下位置关系吗?

    (学生任意选一只小动物来说,也要引导学生语言完整、规范)

    3、教学一个物体位置的相对性

    师:你能用完整的语言说说小松树的位置吗?

    师:小松树的位置还可以怎么说?

    二、实践操作、巩固新知

    1、摆一摆,说一说:在文具盒上放数学书,说说文具盒和数学书的上下位置关系;在数学书上放一个橡皮,说说数学书和橡皮的上下位置关系。

    2、看图说一说

    教师出示摆放的三个物体,让学生说说三个物体间上下相对位置关系。

    三、巩固练习

    引导学生完成练一练1--2题

    四、动手实践、深化新知

    1、引导学生看书,动物园里建了一座新楼房,你认为这些小动物应该住那一层,请给它们分房子。

    (学生动手贴动物头像)

    说说它们的上下位置关系及顺序。

    2、找宝物

    引导学生推理,根据第一句话推出宝物可能在号、号哪个盒内

    根据第二句话,确定宝物在第号盒内。

    3、教师把小朋友的头像做成小卡片,让学生操作,贴出它们在楼房的位置,再说说它们的上下位置关系。

    五、总结收获

    最新小学数学位置的教案 篇10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8页、59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能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与顺序,会用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4、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能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与顺序,会用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

    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今天是森林里松树爷爷的生日,小白兔和小鸟一大早就来为松树爷爷庆祝生日。同学们看,他们俩在哪?在干什么?你能根据图上小鸟和小白兔的位置把他们贴到黑板上吗?(生板:小白兔、小鸟图)

    2、小鸟和小白兔一个在树上,一个在树下,他们站的位置不一样,这节课,老师就和小朋友一起来认识位置与顺序中的上下。板:上下。

    二、掌握新知、合作探究。

    1、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主题图。

    (1)小朋友们仔细观察小鸟和小兔的位置,说说小鸟在哪里?小兔在哪里?

    (2)引入松鼠。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精选】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