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汇集十三篇)
  •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发表时间:2023-12-05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汇集十三篇)。

    教案课件也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需要我们教师要认真对待。教案是课程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我们需要从哪些角度来编写教案课件呢?教师范文大全编辑为大家收集并分享了“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希望这些参考能对你的工作或学习有所帮助!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1)

    内容分析:

    这节课教学素数和合数的意义及判断方法,是在学生理解因数的意义,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的基础上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将来学习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重要基础。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掌握的程度将直接影响到学习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好坏。学生应掌握本节中诸多抽象概念,培养归纳概括能力,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涵。

    学习者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这个阶段学生思维仍属于直观具体的思维,很大程度上仍需依赖具体形象的经验材料来理解抽象的逻辑关系。

    2.在学习本课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已经掌握本章前2节的所有内容。即:理解了因数的意义,掌握了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发现素数和合数的过程,理解素数和合数的意义,掌握判断一个数是素数还是合数的方法,记住20以内的素数。

    2.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探索数的一些特征的方法,培养分析、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学生学习过程

    备注

    一、问题引入

    1.写出8、10、15的因数,你发现什么?

    通过观察,发现每个数的因数都有1和它本身

    通过对因数的复习从而引出探究的主题

    2.每个小组写出1-10这10个数的因数人人都写,看哪个组写得快,写完互检查让学生通过经历找的过程进一步巩固找因数的方法

    二、教学活动

    1.观察这些数的因数有什么特点,若你来分类,你将怎样分。

    小组讨论,先想后说,小组边分边说,然后交流、汇报

    通过分析、交流,鼓励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2.出示标准分法

    为何这样分,每类数有什么特征

    征?小组交流讨论经历观察、比较、归纳、猜想,形成基本思路

    3.概括概念

    第二类这样的叫素数,第三类这些数叫合数。

    什么叫素数,什么叫合数?

    先想后讨论

    让学生层次清楚、逐步深入的探索并发现素数和合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思维拓展

    1说明什么?

    自然数不但增加,可能归为哪一类,有没有第四类出现?

    按因数的个数可把自然数怎样划分?通过观察、分析、交流,从直观--抽象,给出正确答案让学生感受问题猜想验证满足成功动机,提供展示平台。

    5.练习。教学书本试一试

    哪些是素数,哪些是合数?

    1、2、3、4、5、

    6、7、8、9、10、自行完成,

    说明判断的原因使学生加深对素数合数意义的理解

    三、游戏体验

    把全班从1开始编号,根据学号反应

    学号是偶数的同学起立,其中是素数的到这边,是合数的到那边,学号是奇数的同学起立,其中是素数的到这边,是合数的到那边。

    你发现了什么?

    听清内容,认真观察

    汇报交流通过游戏,让学生加深偶数、奇数、素数、合数等概念的印象,清楚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四、小结(学习效果评价)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吗?

    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让学生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过程经历给出相应的总结让学生结合教学过程,总结探究中的得失,验证的方法

    五、自我介绍

    根据自己的编号说出这个数的特征,越多越好。

    如;我是偶数,同时也是素数,能根据我来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让学生自主思索,自主探究,汇报交流进一步巩固概念

    六、游戏下课

    动脑筋出教室(根据学号)

    请最特殊的数出教室,请既是奇数又是素数的同学出教室,请既是偶数又是合数的同学出教室......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学生在因数的写出过程中,发现它的区别,从而给他们下定义。引出素数的概念。

    学生自主探索。

    素数的概念要搞清楚。

    而且要让学生从正反两面来判断概念。

    学生独立完成,校对交流。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2)

    一、创设情景、感受旋转

    1、出示3张图片:风扇、风车、礼花

    师:这些物体都在怎样运动?你能用手势表示一下吗?

    小结:像这样的运动现象我们把它叫做旋转。

    师:生活中的旋转现象还有很多,你能举个例子吗?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图形的旋转现象。(揭题)

    出示旋转概念: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一个顶点沿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旋转。

    二、认识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

    出示转杆图片

    提问:

    (1)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2)转杆分别是怎样转动的?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转动例子?

    (3)理解顺时针、逆时针旋转的含义,转杆打开与关闭时,旋转过程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哪一种与时针旋转的方向相同?

    小结:与时针旋转方向相同的是顺时针旋转,方向相反的是逆时针旋转。转杆打开是逆时针旋转90°,转杆关闭是顺时针旋转90°。

    三、认识旋转的三要素

    出示方格图:把三角尺绕A点旋转90°

    师:“绕A点旋转”是什么意思?这个点能动吗?学生自练

    师:旋转后的边与旋转前有什么关系?谁能说说自己是怎么画的?

    师:你觉得将图形在旋转时,要确定什么?

    出示旋转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

    四、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1)观察、交流;学生独立完成。

    (2)交流:从6:00到9:00与从9:00到12:00时针都旋转了90度。

    (3)如果去掉台秤上的物品,指针又是怎样旋转的?转盘上的指针呢?

    2、“想想做做”第2题

    提问:你是怎样画的?

    共同小结:要确定旋转后长方形的位置,关键在于确定相交于A点的两条邻边的位置;要确定旋转后小旗图的位置,关键在于确定旗杆的位置。

    3、“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

    (1)观察每组中的两个图形,你有什么发现?

    (2)你能旋转每组中的一个图形,使每组图形变成一个长方形吗?

    (3)你是怎样画的?最后一个图形只旋转一次能成吗?它一共旋转了多少度?

    五、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将图形按一定角度旋转时,要注意什么?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3)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4页及练习八5、6、8、9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速度的表示法。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行程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三个数量关系,初步建立模型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3、提高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爱国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行程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从科学引入新知,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课件出示神州六号发射画面

    (谈话引入:看到这个画面你的心情感觉怎么样?陈老师非常高兴,我们班的同学从小就爱国、爱科学。有关神州六号的数学信息你知道多少?说到飞行速度时板书出来)

    二、引入探究,自主学习

    1、速度表示法

    1)板书:神州六号飞行速度每秒7.9千米

    用简单表示法写成7.9千米/秒

    又如:特快列车每小时行160千米可写作160千米/时,人步行速度每分60米可写作60米/分都叫做速度

    你发现速度表示法都是怎样写的?(/线右边是时间单位,可以是时、分、秒。/线左边是路程,通常是千米或米)

    板书:路程/单位时间

    2)试练:P56第5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投影验证

    ①猎豹奔跑速度可达每小1104千米,可写作:

    ②蝴蝶飞行的速度可达每分钟500米,可写作:

    ③声音传播的速度是每秒340米,可写作:

    那个速度最快?

    2、自主探究例3,合作探究关系式

    ①出示例3⑴、⑵让学生独立解决

    ②同桌探讨:解题时你是怎样想的?

    ③4人小组探究:你发现速度、时间与所行的路程有什么关系?

    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④这三者之间可以怎样变换呢?

    小结:通过例3的学习,你领会了什么知识?

    三、应用练习:巩固新知识

    1、填表(小组合作完成,口述答案)课件出示

    交通工具

    速度

    时间

    路程

    解决方法

    关系式

    自行车

    750米/分

    8分钟

    摩托车

    16千米/时

    3小时

    汽车

    80千米/时

    320千米

    飞机

    2小时

    1600千米

    2、P56第6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口述算式和关系式)

    3、P56第8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提问说出解题理由)

    4、P57第9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提问说出解题方法并注意方法多样化)

    5、聪明题:从广州到南宁的路程约1000千米,一辆长途客车从广州出发用了3小时行了30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这辆长途客车还要行多少时间才能到达南宁?

    1000千米

    广州南宁

    300千米?小时

    四、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板书设计:

    简单行程问题

    速度表示法:神州六号飞行速度每秒7.9千米可写成7.9千米/秒

    特快列车每小时160千米可写成160千米/时

    人步行速度每分60米可写成60米/分

    路程/单位时间

    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小数的性质,学会运用小数的性质把一些小数化简或进行改写;

    2.培养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探索小数的性质。

    教学过程:

    一、引人猜想

    谈话:我有个邻居小明的爸爸下岗了,最近他开了个便民小超市,想请大家帮忙给设计个标价牌,大家能帮这个忙吗(出示手套和毛巾图)手套每副2元5角、毛巾每条3元,标价牌该怎么填呢?(两种写法引起争论)(板书:2.5=2.503=3.00)

    把2.5的后面添上一个0大小能不变吗3=3.00是怎样回事呢我们能不能作出一个大胆的猜想

    [评析:给学生提供熟悉的生活背景,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为建构新的认知结构打开切入口;同时引导学生针对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作出数学的猜想,以此猜想引领全课。]

    二、验证猜想

    1.教学例1。

    谈话:正好我有个问题,可能对这个猜想能起到验证作用。

    (1)出示例1:

    比较0.1米、0.10米、0.100米的大小。

    谈话:我们看看它能起验证作用吗0.1米、0.10米、0.100米是不是真的相等呢

    分小组讨论。仍各小组汇报交流情况。(板书:0.1=0.10=0.100)

    提问:这说明了什么问题看来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

    2.教学例2。

    (1)出示例2:比较0.40和0.4的大小。

    (2)同桌商量,汇报结论。(板书:0.40=0.4)谈话:这个结果说明了什么再一次验证了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再把这个猜想说不说。

    3.看书质疑。

    (1)讲述:书上也证实了我们的猜想,书上把它称为小数的性质。(板书:小数的性质)

    (2)谈话:看书第117至118页,有疑问或有其他想法提出来。

    [评析:以例1、例2作为验证猜想的论据,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建立一种师生共同学习的氛围,把学生推上学习主人的位置,学生感觉老师与他们不是传授知识与接受知识的对立关系,而是一种相互帮助的关系。学生对于问题的看法是各种各样的,教师充分估计学生的知识经验,使他们通过合作学习,来更全面地认识问题。采取看书质疑,给学习困难的学生以解释的机会,也给其他学生以进一步提高的思维空间。]

    三、运用猜想

    小数的性质有什么作用呢

    l.出示例3:把0.60和203.0500化简。

    (1)学生自己完成。

    (2)为什么203.0500的5左边的0不能去掉呢(强调小数的性质中小数的末尾。)

    (3)练习:下面的数,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

    3.900.300050060.060

    2.出示例4:

    不改变数的大小,把0.4、3.16、10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1)学生自己完成。

    (2)大家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10能不能直接在后面添0

    (3)练习:下列数如果末尾添0,哪些数的大小不变,哪些数的大小有变化

    3.4180.067003.0

    3.判断:

    (1)小数点的后面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2)一个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这个数的大小不变。

    4.填空。

    0.3里有()个0.01;

    0.3里有()个0.001;

    6里有()个0.1。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对了,小明爸爸的忙我们还没帮呢,商店的标价如果以元作单位一般都写成两位小数,你知道为什么吗(完成标价)我代表小明的爸爸谢谢大家,其实我们也应该谢谢小明的爸爸,通过写标价我们发现了小数的性质。

    评析:学生有能力把例3、例4作为练习自己完成,在练习设计中抓住小数性质的关键,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结尾做到首尾呼应,使学生了解标价的常识,进一步巩固小数的基本性质。

    [总评: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了两条线,各有目标,又相互联系。为小明的爸爸设计标价牌这条线,培养学生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能力,也为新知识的出现精心创设了一个生活化的情境;以设计标价牌产生矛盾,从而提出猜想,验证猜想,运用猜想作为另一条线,学生通过自己的猜想、思辩、探索,展开同桌交流、小组讨论,积极主动地掌握小数的性质的知识,感受新知识获得的过程,培养了创新能力。两条线互相交织,意在使学生明确生活与学习、创造的关系,也使学生感受到帮助别人,自己既快乐也收益的美好生活情趣。总之,这节课强调生活与学习的关系,以猜想为中心,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很好地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是一节难得的好课。]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5)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84-85页。

    教材分析:

    这是一次实践活动,内容是让学生综合应用学过的统计知识对自己班级同学的情况进行调查统计。

    教材先让学生讨论想要了解自己班上的哪些情况,帮助学生设计调查统计的项目。接着讨论具体的调查方法,选择学过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完成相关的统计。

    教学时,要先让学生主动确定统计项目,产生统计愿望,并选择收集数据的方法。然后通过小组内、外分工与合作开展统计,并进行统计,提高运用统计结果的交流分析。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统计知识对本班同学的身高、体重、年龄等情况进行统计,提高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3、让学生进一步养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以及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和态度。

    设计理念:

    力求体现《数学课程标准》所特别强调的理念: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改变课程过于强调科学化倾向和过于单纯注重知识与技能传授,改变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脱节现象,进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直接经验体验和理解数学,促进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改善。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

    信息卡(如下)贴于桌脚,练习纸、实物投影、小黑板等。

    我的信息卡

    编号:

    身高:()厘米

    体重:()千克

    年龄:()岁

    生日:()月份

    参加()兴趣小组

    最喜欢吃()

    家里共()人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产生统计需要

    谈话:说说你的好朋友是谁?你为什么和他(她)做好朋友?

    看来你对自己的好朋友了解得还是比较多,我们每个同学肯定都有自己的好朋友,那你想和更多的同学做好朋友吗?今天我们就有一个相互了解的机会,希望通过今天的活动能够让我们班每一位同学都成为你的知心朋友。(板书课题)

    说说你最想了解我们班同学的哪些情况?

    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意图:在与学生真诚的交流中,了解学生的情感,走近学生的内心世界。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搜集、选取学生感兴趣的素材进行教学,使数学学习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分组讨论方法

    1.谈话:下面就请你选择一个最想了解的项目,然后同项目的同学自由组成小组。先来分一下组,想了解大家身高的同学为一组,带好练习纸和笔坐在一起;了解体重的同学分为一组(板书:各统计小组名称和人数)

    2.分好的小组推荐出组长,组长组织组员先讨论准备用什么方法来收集数据进行统计。

    各小组汇报收集数据和统计的方法。

    意图:如此安排目的是使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感受到统计方法的多样化,从而激起对统计的兴趣。

    三、分工收集数据

    1.教师举例:如身高统计一组(如果有11人):哪两人收集第1号~11号同学的身高数据,哪两人收集12号~22号同学的身高数据另外两个人汇总,一个人检查核对。当然如果有更简单的方法收集数据的,也可以用其他方法。

    2.每组自己分工,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方法收集数据,比比哪一组收集数据又快又准确。

    3.小组进行统计活动,汇总情况。

    4.提问:收集好数据后我们接下来怎么做呢?

    四、分类、分段整理

    1.谈话:对身高或体重进行统计的,先要根据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合理分段。

    (1)找出范围:例如我们班同学的身高范围是128~159厘米。

    (2)分段整理:可以分成121~130厘米、131~140厘米、141~150厘米、151~160厘米四段,如果高矮悬殊不大,也可以5厘米分为一段。

    统计生日的可以按出生的季度分类,统计年龄的可以按岁数分类。

    2.各小组分段或分类整理数据。

    意图:为学生创设了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提供了自主探究的空间和时间,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环境中积极参与各项统计活动,经历统计过程,学会根据统计信息的不同,合理选择灵活多样的统计方法。

    五、填写图表并核对

    各小组自己完成统计图表,集体交流。各小组设计问题准备向全班同学提出。

    六、分析、交流、提问

    1.各小组推荐代表汇报统计的过程。其余各组评析。

    2.提问:看了统计图表,你知道了什么?你有什么想法?(你想到了什么?你想对大家说什么?)你还想提什么问题?

    意图:引导学生在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基础上大胆质疑,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通过引导学生对自己所统计的信息进行分析交流,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本班同学的情况。

    七、总结

    1.提问:你们是怎么进行统计的?通过今天的统计活动。你有什么收获?你还了解哪些?

    2.谈话:下课以后,我们还可以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去收集更多自己喜欢的信息进行统计并交流。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6)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导探索

    1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去商场、超市观察商品的标价签,并记录1-2种商品的价格,请谁来汇报一下?

    生:2.00元,师:是多少钱呢?生:2元。

    生:3.50元。师:是多少钱?生:3元5角

    师:夏天的时候同学们都爱吃冷饮,老师了解到校门口左边的商店可爱多标价是2.5元,右边一家则是2.50元,那你们去买的时候会选择哪一家呢?为什么?

    师:为什么2.5元末尾添个0大小不变呢?究竟可以添几个零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方面的知识。

    2找等量关系。

    教师首先板书三个1,让学生判断是相等的,接着在第二个1后面添写上一个0,在第三个1的后面添写上两个0,板书写成:1、10、100,提问:这三个数相等吗?(不相等)你能想办法使它们相等吗?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回答可以添上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或分米、厘米、毫米就相等了。板书写成: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3思考探索。

    (1)你能把它们改用米作单位表示吗?

    (2)改写成用米作单位表示后,实际长度有没有变化?(没有变化)说明什么?(三个数量相等)

    板书如下:

    (3)按箭头所指的方向观察三个小数有什么变化?

    生:小数的末尾(后面)添零,它的大小不变。

    生:小数的末尾(后面)去掉零,它的大小不变。

    师:由此,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小数的末尾添零或去掉零,小数的大小不变。

    二、探索新知验证猜想

    为了验证我们的这个结论,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

    1出示做一做:比较0.30与0.3的大小

    师:你认为这两个数的大小怎样?(让学生先应用结论猜一猜)

    2师:想一下你用什么办法来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呢?(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想的办法越多越好,老师提供两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一张数位顺序表)

    3生1:在两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里涂色比较。

    A左图把1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阴影部分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

    B右图把同样的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阴影部分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

    C从左图到右图有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份数变了,正方形的大小和阴影面积的大小没变)

    4师:0.30与0.3相等,证明刚才这个结论是对的。

    5生2:从数位顺序表上可以看出,在小数的末尾添零或是去零,其余的数所在数位不变,所以小数的大小也就不变。

    师:小数中间的零能不能去掉?能不能在小数中间添零?

    生:不能,因为这样做,其余的数所在数位都变了,所以小数大小也就变了。

    师:那整数有这个性质吗?(要强调出小数与整数的区别)

    问:小数由0.3到0.30,你看出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你从中发现了什么?(平均分的份数变了,即小数的计数单位变了,而阴影部分的大小没有变,得出0.3=0.30。)

    6提醒注意:性质中的末尾跟一般说的后面是不同的。

    7判断练习。

    下面的数中,那些0可以去掉?

    3.90.3001.8000500

    5.7800.0040102.02060.06

    三、联系生活灵活运用

    1.教师结合板书内容讲解性质的运用。

    (1)根据小数的性质,当遇到小数末尾有0的时侯,例如,0.30,一般可以去掉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0.30=0.3)

    化简下面各小数:

    0.401.8502.9000.50600

    0.09010.83012.0000.070

    (2)师:有时根据需要,可以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例如:0.30.30)

    还可以在整数的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上0,把整数写成小数的形式。

    比如:我们在商场里看到的2元=2.00元,2.5元=2.50元

    出示:不改变数的大小,把0.2、4.08、3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怎样改写?

    让学生同桌两人议论后答出。

    提醒:把整数改写成小数形式,在整数的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上0。

    四、多层练习,巩固深化

    1学校小卖部进了一批冷饮,你能帮忙设计一下价格标签吗?

    盐水棒冰每支5角

    随便每支1元5角

    可爱多每支2元5角

    2选择题。(在正确答案下面的圈内涂上黑色)

    化简102.020的结果是()

    12.212.02102.020xx02.02

    ○○○○

    要求学生回答:化简的依据是什么?

    3.判断题。(打,错的打)

    (1)0.080=0.8()

    (2)4.01=4.100()

    (3)6角=0.60元()

    (4)30=30.00()

    (5)小数点后面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让学生按顺序回答,并说出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4.下面的每组数中,一共可以去掉多少个0?这些0都在什么位置?

    (1)3.090.3001.80005.00

    (2)0.000412.00260.06500

    (3)0.09012.000010.5060506030.0

    要求学生思考后,按顺序回答。

    5.(1)改写。

    原数0.7770

    改写成一位小数

    改写成两位小数

    改写成三位小数

    (2)连线。把相等的数用直线连起来。

    10.0120.144.80050.001.60

    5010.01016.04.04.8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抽查评讲,检查全班练习效果。

    5.做游戏。

    (1)智力游戏。谁能只动两笔,就可以在5、50、500之间划上等号。(50变成5.0,500变成5.00)

    (2)贴数游戏。让自愿参加的十位学生,每人拿一个数(卡片),教师板书50.3,要求学生在50.3的下面贴上与它相等的数,不相等的贴在旁边。

    50.035.305.350.300

    50.3050350五十又十分之三

    500.3

    五、课堂作业

    六、课堂小结:

    教材简析

    小数的性质是小数四则计算的基础。根据小数的性质,可以化简小数,也可以不改变小数的大小,在小数末尾添上一个或几个0,或者把整数改写成小数的形式。教学时,要通过比较、辨析、抽象、概括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

    教学目的:

    1利用迁移规律,让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通过直观推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2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性质的含义

    教学难点:小数性质归纳的过程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结合欣赏与绘制图案的过程,体会平移、旋转和对称在图案中的应用,并学会设计较复杂的对称图案。

    2.参与收集、设计图案的活动,感受图案的美,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材分析

    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对称图形的特征,会根据已有图形画出对称图形;知道平移、旋转、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着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中分两部分进行教学。

    第一部分为欣赏部分,有四幅图,其中第1,2图是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得到的,其余两幅图则是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得到的。这四幅图的呈现不仅要求学生说一说每幅图的特点,即每幅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哪幅图案是对称的,还要适时渗透德育教育。这一部分的教学要引导学生从复杂的图案中感知平移、旋转、对称现象,了解复杂的图案是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等方法得到的,会从复杂的图案中抽象出简单的图形。

    第二部分是画一画,有两个要求:第一,画出给定图形的对称图形;第二,根据未画完的图形的特征继续画下去。这一部分教学则要求学生利用平移、旋转、对称现象学会欣赏和设计复杂美丽的对称图案,激发学生参与欣赏与设计对称图案的活动,感受对称图案的美,获得一种以简驭繁的思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建立模型

    1.欣赏美丽的图案,感受图案的美和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美无处不在,请同学们欣赏这几幅图案(课件出示书上的四幅图案),你能说一说看到这些图案的感受

    2.运用平移、旋转、对称的现象观察、探究美丽的复杂图案。

    (1)每一幅图的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在书上把这个图形涂上颜色。(和同桌同学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

    (2)哪幅图案是对称的?(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利用课件动态展示每幅图案由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的过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对称图案的美,并体验到复杂美丽的图案其实可以用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

    3.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图案是由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的?

    (先在小组内交流评议课前收集的图案是不是具有以上特征,再全班汇报交流。)

    生活中有这么多美丽的复杂图案,它们都是怎样得到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这些美丽的复杂图案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强化感知:美丽的复杂图案可以由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

    (二)解释应用

    1.你想不想也来设计一幅美丽的复杂图案呢?

    (1)画出下面图形(第63页)。

    (学生在书上独立画图,教师巡视。展示学生的作品,请画得又快又好的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画的,在画图的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对称图形有哪些特点。)

    (设计意图将感知转化为设计理念,亲身体验应用平移、对称的现象进行图案设计,并掌握必要的绘图策略和技能。)

    (2)继续画下去(第62页)。

    淘气也画了一幅图案,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画完了吗?观察图案,它是由哪个简单图形运用什么现象,经过怎样的变化过程得到的。

    (学生汇报。根据自己观察的规律把图画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平移、对称的现象,观察、探究图案和进行图案设计,理解并掌握复杂图案是由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的,获得一种以简驭繁的思想。)

    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图形的美,感受了美,并用双手创造了美。老师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不仅能画出美丽的图案,还能够用美的语言、美的行为和美的心灵去装点我们的生活!

    〖教学反思〗

    1.学生收集到的图案大多是平面图形,联系生活较少,教师要有意识地寻找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到美丽的复杂图案可以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

    2.部分学生对于根据较复杂的图案找出一个简单图形,运用平移、对称现象画出对称图形有一定的困难。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8)

    教学目标:

    掌握没有括号的加、减混合或乘、除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能在问题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归纳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关键:

    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概括出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算式的运算顺序,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口算

    25+7512×416+4+2325×4×2

    35+2560-2418+22100-25-10

    回忆我们以前学习的运算顺序,说说你知道些什么?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让学生通过复习,回忆以前学习的运算顺序都是从左往右进行计算的规则,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情境导入

    用多媒体展示主题图,说说图中描绘的是哪儿?人们都在做什么?

    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怎么解决?

    设计意图:四则混合运算应该是用来记录情境问题的步骤或解题计划的,是情境问题的另一种表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是数字化的情境问题,所以从情境图入手是再合适不过了。

    三、学习从左往右的运算顺序。

    只有加、减法的运算顺序学习

    多媒体展示“滑冰场”情境图和例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师:这道题的已知条件是什么?每个条件是什么意思?

    (学生思考并交流的同时,多媒体课件展示已知条件及其意义)

    师:求“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该怎样列式计算?

    (学生列式计算并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

    全班交流

    方法1:分步列式

    72-44=28(人)

    28+85=113(人)

    方法2:列综合算式

    72-44+85

    师:谁能说说,在这个综合算式中,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交流,展示计算过程)

    2.做一做:说说各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100+30-16

    38+65-45

    120-80+72

    师:上面各题算式的运算顺序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小结得出: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法、减法运算,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设计意图: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抽象概括出运算定律,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便于学生依托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比较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3.只有乘、除法的运算顺序学习

    多媒体展示“冰天雪地”情境图和例2:“冰天雪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师:“照这样计算”表示什么?

    师:想想,怎样列出算式?在小组中说说你的算式的解题思路?

    (学生列式计算并在小组中交流各自的解题思路)

    全班交流

    987÷3×66÷3×987

    (根据学生的交流展示两种解题思路的算式,并以多媒体展示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两道算式的解题思路)

    师:说说综合算式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设计意图:注意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这对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4.做一做:一箱12瓶橙汁48元,芳芳要买3瓶,需要付多少钱?

    (学生独立完成。如果开始只能列出分步算式,就依据分步算式列出综合算式,并引导学生今后尽量采用综合算式;如果有人列出综合算式,就让学生说说运算顺序并注意递等式计算的格式。)

    师:这几道题的运算顺序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小结得出: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乘法、除法运算,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设计意图:教学中选择解决实际问题,是为了避免将四则混合运算题视为单纯的计算问题,产生数学与日常生活无关的错觉,造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找不到使用四则混合运算帮助解题的例子。

    四、巩固练习

    根据下面的分步算式,把它们改写成综合算式。

    150+33=183183-75=108

    274-52=222222+63=285

    200÷4=5050×3=150

    28×2=5656÷7=8

    判断并改错。

    155-34+46240÷40×3

    =150-80=240÷120

    =75=2

    设计意图:让学生独立思考、辨析,完成练习,加强分步算式和综合算式之间的联系,要求学生说明原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养成认真完成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总结思维。

    师:归纳一下,今天所学的算式有什么特点?它们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时,都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师:对于今天的学习,你们感觉如何?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9)

    教学总目标:

    1。使学生认识自然数和整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含有三级的多位数。

    2。使学生理解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3。使学生掌握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整数口算、笔算的熟练程度。

    4。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法和减法的笔算和简单口算。

    5。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数据整理的方法,以及简单的统计图表;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的平均数。

    6。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会比较熟练地计算一般的三步式题,会使用小括号,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文字题。

    7。使学生会解答一些数量关系稍复杂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并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初步学会检验的方法。

    8。结合有关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和唯物辩证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的主要知识及结构: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量的计量,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学法及能力培养的主要方向:

    1。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4。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5。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

    6。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7。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学习习惯。

    教学的重点:

    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是本册书的一个重点。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10)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练习一。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使学生在已学过的加法和减法知识的基础上,概括出加法、减法的意义,对加法、减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数学学习,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应用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微视频、微练习题

    课前准备:

    1、建立班级微课QQ群,将《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微视频发布到该群,请家长督促孩子观看学习。

    2、根据视频教学,完成微练习题。

    课堂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昨天大家看的微课视频标题是什么?你学会了什么?什么没有学会?还有什么与课题相关的问题想要在课堂上解决的?

    今天我们带着大家的问题一起来再学《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板书课题。

    二、新授课

    1、教学加、减法的意义

    (1)出示与课本例题相似的提升题目:

    两辆汽车同时从A地出发,向相反方向开出。他们的速度分别是每小时55千米、每小时62千米,经过3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①读题,理解题意

    ②画线段图分析题

    根据线段图,使学生理解题目所求是将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从而理解加法的意义

    ③根据理解解决该问题。

    (2)改编题目:

    两车同时从A地向相反的方向开出3小时后相距351千米,甲车距离A地165千米,乙车距离A地多少千米?

    ①这道题与第一小题有什么关系?

    ②总结减法的意义

    ③根据减法的意义再次改编题目

    ④解决改编的两道题目

    2、教学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根据微课视频所学及上面3个题目的式子,自行总结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3、教师小结: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减去的已知加数叫做减数,求出的未知加数叫做差。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逆”就是相反的意思,“逆运算”就是相反的运算。我们可以通过上面的例子来理解;第(1)题用加法计算,第(2)、(3)题都用减法计算,第(2)、(3)题与第(1)题比较,第(1)题的问题在第(2)、(3)题中变成了已知条件,第(1)题中的其中一个已知条件在第(2)、(3)题中变成了问题。也就是说,减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与加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正好相反,在加法中已知的,在减法中变成了未知的,在加法中未知的,在减法中变成了已知的。所以减法是与加法相反的运算,通常叫做“逆运算”。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11)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姐、弟二人的邮票张数问题,进一步理解方程得意义,学会解方程

    2、会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通过一家人在交流姐弟二人集邮的情况,要求学生根据信息找出等量关系。

    二、探索方法

    1、在列方程的过程中,由于有两个未知数,需要选择设一个未知数为x,再根据两个未知数之间的关系,用字母表示另一个未知数。

    在解方程的过程中,需要用到一个x与3个x合并起来就是4个x

    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姐姐有3x张邮票

    X+3x=180

    4x=180

    X=45

    3x=453=135

    答:姐姐有135张邮票,弟弟有45张邮票

    2、想一想

    可以仿照例题解答

    三、解决问题。书上97页

    2、可以列出两个不同的方程。

    方程一:设岚岚x岁,妈妈的年龄是6x岁,x+6x=35

    方程二:设岚岚x岁,爸爸的年龄是7x岁,7x-x=30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12)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自73页至74页除法的意义。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除法运算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9逆运算,认识1、0在除法中的特性。

    2.通过引导学生对除法意义的概括,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概括除法的意义。

    2.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要着重研究除法的意义,弄清除法与乘法的关系,认识l和0在除法中的特性。板书课题:

    乘法的意义。

    [评析:开门见山,点明学习任务,明确思维方向,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去探究新知。]

    二、新课教学

    (一)教学除法的意义

    1.先出示第73页第(l)题。

    提问:怎样解答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追问:在这道乘法算式中,40、4和160分别是什么数

    2.再同时出示第73页第(2)、(3)题。问:这两道题怎样解答为什么都用除法计算

    3.分析比较、抽象概括。

    比一比:第(2)、(3)题与第(1)题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说一说:第(1)题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

    议一议:与第(1)题相比,第(2)、(3)题又分别是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

    想一想:根据刚才的分析,想一想第(2)、(3)题有什么共同点

    理一理:除法就是已知什么、求什么的运算什么样的运算叫做除法

    出示: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4.用一用:要求学生应用除法的意义说明第73页第(2)、(3)题为什么用除法算。

    [评析:教师从三道题引入,让学生独立解答,弄清算理,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第(2)、(3)题与第(1)题的异同处,发现乘除法算式中已知数和未知数的变化,进而引导学生通过说一说议一议想一想理一理等多种活动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去发现,最终抽象概括出除法的意义。这样,概念形成过程十分清晰,充分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的能力,把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获取知识,达到教学目的,再通过用一用,让学生充分暴露思维,进一步深化对除法意义的认识,实现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二)教学被除数、除数与商的含义。

    1.读一读:让学生阅读课本第73-74页有关内容,理解被除数、除数与商的含义。

    2.说一说:在除法中,什么叫做被除数什么叫做除数什么叫做商

    [评析:通过读一读,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再通过说一说,创造一个开放性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充分动脑、动口,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三)教学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1.忆一忆:减法和加法之间有什么关系

    2.想一想:除法和乘法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

    3.说一说:为什么说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强调:乘法是已知两个因数求积,而除法正好与它相反,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所以说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评析:教师在教学中注意运用了知识迁移规律,学生根据减法和加法之间的关系,类推出除法和乘法之间的关系,渗透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四)做一做

    根据3614=504,直接写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1)50414=(2)50436=

    [评析:教师通过指导审题指名口答阐明道理,使学生掌握解题思路和方法,强化了新知。]

    (五)教学1、0在除法中的特性。

    1.出示:

    口口

    口1=口一个数除以一还的原数

    口口

    教学步骤:口头填空引导观察寻找规律

    [评析:学生在教师的精心引导下,主动参与,寻找规律,得出结论,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能力,提高了素质。]

    2.出示:

    口口

    0口=口0除以一个非0数还的0

    口口

    教学步骤同上。

    若5000有意义

    得出

    0?=50?=0则引导讨论发现:

    50不可能得到商

    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

    最后得出:0不能作除数

    [评析: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教师引导学生紧抓除法的意义这一关键,提出假设,进行推理,逐步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这是培养小学生创造性学习的一种有益尝试。]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七第1题。

    2.做练习七第2题。Jk251.cOM

    [评析:练习是为了内化和巩固对概念的理解,是形成基本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在练习过程中及时反馈、及时调控,让学生切实把握除法的意义的本质属性,从而达到本课时的教学要求。]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

    [评析:用学生交流自己学习体验的形式来优化学习方法,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五、游戏、梳理

    用△、○、□代表三个数,让学生按要求摆算式。

    1.如果已知两个因数分别是△和○,求出的积是□。你能摆出这道算式吗

    把它改摆成两道除法算式。

    2.如果已知两个因数的积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出的另一个因数□。这道算式怎么摆

    你能把它改摆成一道乘法算式和一道除法算式吗

    [评析:设计具有思维价值的练习,是优化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课末设计了游戏的形式,对本节课的新知识进行梳理,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的各种感官及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把本节课再次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总评:学习是学生的再创造活动,这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主观意义上的创造,正如数学教育家赖登塔尔所说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重视学法指导,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是为了最终的不教,在教学中,吴老师引导学生做到:观察有目的、比较有标准、归纳会举例、概括会分层。创造机会让学生多动脑、动口、动手,重视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得到发展。教师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寓教于乐。整节课自始至终让学生的各种感官及大脑处于最活跃状态,为主动学习提供最佳心理准备,使学生学得愉快、活泼,真正体现了素质教育精神。]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1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掌握整数的数位顺序,认识十进制计数法;知道整亿数的组成,能正确地读写整亿数,会把整万、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亿作单位的数。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和抽象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通过一些数据的练习,让学生感受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人类科学研究的成果,进一步感受数学在社会生活和科研领域的应用价值,增强学好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难点:

    掌握数位顺序正确读、写整亿数了解整亿数的含义

    教学准备:计数器例题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大家记过比千万还大的数吗

    能举出一两个例子吗?

    出示例题图:指名读

    这三个数中都出现了一个什么计数单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整亿数的认识(板书)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认识亿、十亿、百亿、千亿

    前面我们学过的最大的计数单位是什么?

    谁能一千万一千万的继续数?

    10个一千万是多少,知道吗?

    能一亿一亿的接着数,并说出一个更大的计数单位吗?还有更大的计数单位吗?

    百亿和十亿有什么关系?千亿和百亿呢?

    2、数位顺序表,十进制计数法

    谁知道亿、十亿、百亿、千亿各会占有哪个数位?

    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它们该归入哪一级?

    出示数位顺序表,会填吗?

    数位顺序表中的省略表示什么?

    亿级的数表示什么意思?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3、组成和读写

    九亿是多少个亿组成的?

    能对着数位顺序表写出来吗?

    十七亿吨、三百五十四亿米

    指名读出写的三个数

    整亿的数该怎样写?怎样读?

    4、整万、整亿数的改写

    出示P92例题,指名板演出两个数

    巡视发现不同写法让学生展示

    比较不同写法,体会简便之处

    (学生中没有简便写法的,教师进行提示、讲解)

    960万的计数单位是什么?13亿呢?

    三、巩固运用,深化新知

    1、想想做做第1题

    指名口答读数

    2、想想做做第2题

    指名口答第一行并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

    指名板演,读数

    这三个数的写法有什么联系与区别?读法呢?

    3、想想做做第3题出示指名读数

    巡视提示用=连接如:4600000000=46亿

    展示个别学生作业,组织评议

    4、想想做做第4题

    组织交流

    还知道哪些与人体有关的数据?

    5、想想做做第5题

    1亿有多大呢?我们来做一次数学活动。1枚一元硬币大约重6克,根据这个能推算出1亿枚一元硬币有多重吗?

    这些硬币用载重4吨的卡车来运,需要多少辆才能一次运完?

    6、现在你对1亿这个数有什么想法?

    对于课前的那些信息有什么想法?(P91例题)

    四、全课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十进制是人类了不起的发明,那有没有其他的计数法呢?请阅读你知道吗?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汇集十三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