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推荐15篇)
  • 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发表时间:2023-05-14

    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推荐15篇)。

    学生时代,我们看过许多范文,这些范文能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帮助,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进行无声的思考与交流。多阅读范文还会帮助到我们学习的各个方面,写优秀范文需要包括呢些方面呢?考虑到您的需要,教师范文网(jk251.com)小编特地编辑了“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推荐15篇)”,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1)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学质量的高低和有效的教案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下面要为大家分享的就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希望你会喜欢!

    一、教学内容

    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P52——P53例4、例5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单价、数量、总价以及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在具体生活情境中理解和掌握这两组数量关系。

    [2.认识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中各种不同数量的求法,会应用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和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单价、数量、总价以及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在具体生活情境中理解和掌握这两组数量关系。]

    难点: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和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谈话:同学们,这有一些物品的价格信息,请你来做售货员,算一算要花多少钱?(出示教材P52 例4)

    (二)探索发现

    1、教学例4

    (1)篮球每个80元,买3个要多少钱?

    (2)鱼每千克10元,买4千克要多少钱?

    学生尝试列式解答,指名汇报并板书。

    [师:说一说,这两道题的条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求什么的问题?

    总结:两道题都是讲的买商品的价钱问题,题中篮球每个80元、鱼每千克10元,这样的每一件商品的价钱是单价(板书:单价),买3个、买4千克这样买的件数是数量(板书:数量),求一共用的钱是总价(板书:总价)。]

    师:找一找,数学书的单价是多少?你还知道哪些物品的单价。

    师:说一说第(1)题中篮球的单价、数量、总价各是多少,怎样求总价?(2)题呢?

    [从上两题中你能发现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吗?生概括并板书

    想一想如果知道总价、数量怎样求单价呢?生汇报

    如果知道总价和单价又该怎样求数量呢?生汇报

    总结:我们在识记这一组数量关系时,只要记住“单价×数量=总价”就可以根据乘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就能想出“总价÷数量=单价”“总价÷单价=数量”]

    2、教学例5

    出示例题,独立解答

    (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70千米,4小时行多少千米?

    (2)一人骑自行车每分钟行225米,10分钟行多少米?

    学生尝试列式解答,指名汇报并板书。

    师:说一说,这两道题的条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求什么的问题?

    [总结:两道题都是讲的行程问题,题中每小时行70千米、每分钟行225米,这样的在一个单位时间里行的路程,是速度(板书:速度),所用的4小时、10分钟是行走的时间(板书:时间),求出的280千米、2250米,这样的一共行的路是路程(板书:路程)。]

    师:说一说第(1)题中汽车的速度、时间、路程各是多少,怎样求路程?(2)题呢?

    [从上两题中你能发现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吗?生概括并板书。

    想一想如果求速度,又该知道哪两个条件呢?怎样列式?生汇报

    如果求时间,又该知道哪两个条件呢?怎样列式?生汇报]

    总结:我们在识记这一组数量关系时,只要记住“速度×时间=路程”就可以根据乘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就能想出“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

    (三)巩固发散

    教材P52-P53 做一做,指名汇报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

    单价×数量=总价 速度×时间=路程

    总价÷数量=单价 路程÷时间=速度

    总价÷单价=数量 路程÷速度=时间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学生初步认识单价、数量、总价以及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并在具体生活情境中理解和掌握这两组数量关系。认识了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中各种不同数量的求法,会灵活应用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2)

    一、教学内容

    1、亿以内数的认识。

    2、十进制计数法。

    3、亿以上数的认识。

    4、计算工具的认识。

    二、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

    1、例题的编排增加了一些衔接语,使内容更具连贯性;还注意体现学生探索学习的过程,尽量为教学提供一定的引导。

    2、读数、写数例题的编排更具层次性,强调分级读、写数的好处;对大数的读法、写法法则,以学生讨论、探究、填空的形式加以显示。

    3、增加了将一个数写成扩展式的例题。用不同形式来认识数,也为中学学习科学记数法做一定铺垫。

    4、将把一个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和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分别安排例题教学,以避免学生将二者混淆。

    5、计算工具的发展原来是阅读资料,现将其作为正文,以连环画形式,配以简要的文字,让学生初步了解计算工具发展的历程。随后单独介绍了算盘、计算器。

    6、增加了“你知道吗”的版块,在原来的基础上增至六个。主要围绕:对一亿的感知、数的分级、非位置制计数方法、记数符号的来历、位置制计数方法、计算器特殊按键的介绍等进行,丰富学生对大数的认识,充分体会阿拉伯数字的特点和十进制计数法的优势。

    7、新增了“整理和复习”。

    三、具体内容

    (一)亿以内数的认识

    1、例1:认识计数单位和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

    首先通过呈现北京市的人口数,说明学习比万大的数的必要性。然后借助计数器,利用动态拨珠的形式,在原有的计数单位的基础上,引出新的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并让学生初步感知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在有了计数单位后,简要说明了用数字表示数的方法,由此引出数位和数位顺序表。并让学生结合北京市人口数,利用数位顺序表进一步体会“位值”的含义。

    教学时应注意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促进知识迁移。由万以内的数引出比万大的数,由已知的计数单位引出新的计数单位,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使其在学习中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例如,在计数器万位上拨数,一万一万地数,数到十万,让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十万怎样表示”的问题,经历“满十进一”的过程,引出计数单位“十万”。还应注意让学生了解“数位”的意义,体会“位值”的含义。在认识亿以内的计数单位后,要说明:“在用数字表示数的时候,这些计数单位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使学生初步体会计数单位按一定顺序排列的作用。引出数位顺序表后,通过说出北京市人口数中一些数字表示的含义体会“位值”的含义。

    2、例2、例3:读亿以内的数。

    教材的编排分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教学读整万的数,让学生体会读数的本质,第二个层次是教学读一般的含两级的数,总结读数的方法。

    例2的编排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发现整万数的读法的思路。第1个学生是迁移了“万以内数的读法”:也就是由高到低按顺序把每个计数单位都读了出来,这实际上也体现读数的本质:就是读出计数单位的个数。第2个学生则归并了“万”字,简便了读法。从而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简洁,加深对万级数的读法的认识。此外,例2给出的4个数也很有代表性。

    例3是教学读含有两级的数,第一个数没有0,给出读法;后边两个数,中间和末尾都有0,没有给出读法。特别是有关“0”的读法。例3的数据的选择也突出了读数的重点和难点。

    3、例4:写数。

    通过北京大钟寺的永乐大钟上铸字的信息,引出写数活动。对照数位顺序表,出现4个不同的数。第一个给出了写法,采用画竖线的形式,凸现了先分级、再写数的思路,其余3个则让学生自己探究写出。总结出写数的方法。

    4、例5:数的大小比较。

    教材首先给出了20xx年6个国家到我国旅游的人数,为学生学习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提供了生动的学习资源。法则,重点突出了两个方面:位数相同的情况和位数不同的情况下,如何进行大小比较。

    5、例6:大数的改写。

    探讨把整万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小精灵的话,则凸显了把整万数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的意义和作用。

    例题后面的“做一做”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一方面让学生在“改写”中深化对所学知识和方法的理解,另一方面了解一些科普知识和信息,开阔学生的视野。

    6、例7: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学习将非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近似数的方法。

    教学时,可举一些实例说明近似数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比如,用一个省或一个市的人口、全国小学生数、全国粮食产量等方面的实例,说明在实际生活中,一般没必要十分精确地表示一个事物的量,常用近似数来表示。

    7、数的产生。

    教材通过图文配合的方式,简要地介绍了数的产生和数字的演变过程。通过出示实物记数、结绳记数、刻道记数3幅图,展现了古人一一对应的记数方法。随后简要说明了数字产生的原由,并列举了三种古代数字,体现了数字也是逐步发展和完善的,并通过小精灵的话说明了统一数字的必要性。

    然后呈现了0~9的阿拉伯数字,并以首先通过小精灵的话说明了数字的作用,加深学生对数的产生和发展的认识。最后用简练的文字揭示自然数的概念与特点,一方面对以前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概括和总结,另一方面也为以后把数的范围扩展到分数、小数做准备。

    (二)十进制计数法

    教材首先运用两个实例,说明比亿大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凸显学习更大的数的必要性。然后在亿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利用计数器数数,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十亿”“百亿”“千亿”。此基础上,“扩展”数位顺序表,系统整理计数单位、数位、数级等知识,并概括出“十进制计数法”,并为亿以上数的认识和读、写作好准备。

    (三)亿以上数的认识

    1、例1:亿以上数的读法。

    教材通过呈现地球不堪人口重负的画面,让学生在感受大数,学习亿以上数的读法的同时。提供了3个亿以上的数。让学生借助数位顺序表把亿以内数的读法迁移到读亿以上的数之中。在读法的总结上,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先分级,再读数和重点关注“0”的读法问题。

    2、例2:亿以上数的写法。

    教材结合数位顺序表,呈现了1个整亿数和两个非整亿数,让学生通过思考与尝试、讨论与交流,自主迁移、探究写法,并注意引导学生先分级,再按级写。

    “做一做”第2题采取题组形式,把个级数、整万数、整亿数对照编排,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分级写数的特点,更好地掌握写数方法。

    3、例3:把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第一个呈现改写结果,其余2个让学生独立完成,熟悉改写的方法。

    4、例4:非整亿的数用“四舍五入”法求出近似数,再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所以这里用色块和文字标注的形式说明如何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一个数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然后直接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下面的阅读材料介绍了我国古代用算筹计数的方法,让学生体会位值制,感受我国古代的数学成就。并由此了解数字“0”的产生,丰富对“0”的认识。

    (四)计算工具的认识

    实验教材是放在“阅读材料”里的,修订教材把它作为了正式教学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和现状,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欲望,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材用简洁的文字与画面揭示了计算工具的发展历程:由两千多年前的算筹到现在的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让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了人类在计算工具方面的探索与发明,受到爱科学、学科学的教育。在此基础上,再引出对算盘和计算器的详细介绍。

    接下来教材说明了算盘发明的意义和作用,让学生了解算盘在生活中的应用。接着呈现中国算盘和日本算盘的实物图,让学生感受算盘的影响和传播的广泛。最后,呈现了3幅直观图要求学生写出算盘上表示的数,因为二年级已经学过用算盘记数,所以这里简单回顾介绍一下即可。(见“算盘的数学文化”)

    对于“计算器”的认识,通过呈现结账这一情境,让学生了解到计算器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的计算工具,并说明计算器的优点是操作简便,算得又对又快。然后呈现了计算器的实物图,并标注了显示屏及两个功能键的名称,其余键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则让学生自己探索、交流。接下来的例1教学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基本的四则运算。教材呈现了加法计算的例子,减、乘、除法式题,则由学生自己尝试操作。例2教学用计算器探索规律。通过计算探索规律,培养学生观察、推理的能力。

    “大数的认识”——数感的培养

    四、教学建议

    本单元是小学生整数认识的最后阶段,也是系统整理整数概念、读写法则等的过程。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数感。

    使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一是提供生活中大数运用的事例,突出学习大数的必要性;二是在具体的情境中,真切感受大数。

    2、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让学生经历“再创造”的过程。

    大数的认识中,万以上的数、计数单位、数位、数级、十进制计数法、大数的读写法则、近似数等,都是数学最基础的知识。因此,必须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给学生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

    3、紧紧抓住数的分级,引导学生探索数的读、写方法。

    注意培养学生“先看级再看位,从高位起,一级一级地读、写”的习惯。

    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二部分的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认识四边形的知识基础上进行的。本课的内容是对四边形进行分类,通过分类让学生了解梯形的特征,并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四边形按两组对边是否平行可分为平行四边形、梯形和其它四边形。教材给出的三组图形是根据两组对边是否平行来进行分类的,教材主要是对A组和B组进行研究。教学分类方法后,教材还适时安排了一些练习,旨在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渗透集合的数学思想,发展空间观念。【WWw.03kkK.COm 零思考方案网】

    2、学情分析

    本班有学生63名,有三分之一都是农民工子弟,这个班整体素质比较好,学生喜欢学习数学,对于几何初步知识,无论是线、面、体的特征还是图形特征、性质,对于四年级小学生来讲,都比较抽象,也较难掌握。因此,在课堂上我为学生创设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悟”,“悟中创”。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等多层次的感知,多角度的思考,把四边形进行分类,概括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发现四边形边的特征,会给四边形分类;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梯形的种类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形象灵活的思维能力。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自我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本节课中,我主要通过让学生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学习,大部分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并能按照四边形边的特点给四边形分类,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形象灵活的思维能力,较好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教材的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我认为重点是让学生在“做”中,学会按边的特征给四边形分类。难点是区别掌握各类四边形的特征。

    本节课中,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分一分”,发现每个四边形边的特征,进而根据边的特征为四边形分类。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几个学生大概能说出他们的分类依据,只是还不够完整。虽然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难点,但是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还有待提高。

    二、教学用具

    教师课前准备:各种各样的四边形图片、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剪刀、课件等。

    学生课前准备:自制各种各样的四边形图片、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剪刀、胶棒、直尺。

    三、教法

    本节课设计理念为:

    1、课堂教学首先是情感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是知识成长的过程。

    2、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要激活学生的原有经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新知。

    3、新课程改革中,要让学生成为学生的真正主人,教师要起到引导、指导的作用。

    基于以上理念,教学中,我遵循“引导探究学习,促进主动发展”的教改思路,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采取“观察、分类、比较、操作”等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

    (2)组织学生开展有意识的小组合作交流学习。

    四、说学法

    学生在学习时通过实际操作,动手实验,自主探索,合作探究的方法,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进而在交流中体验图形的特征,使他们的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总体思路,我设计了“复习导课——探索新知——巩固应用——课堂总结”四个环节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展。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复习导课。

    通过三角形的分类,引入各种四边形,大屏幕显示主题情境图。

    师:你能把这些四边形分一分类吗?这节课咱们根据四边形各自的特点给它们分分类。(揭示课题,板书课题:四边形分类)通过复习三角形的分类和学习“四边形”的定义,为本节课铺垫了基础。让学生在三角形分类的基础上,进而来研究四边形的分类。

    (二)探究新知

    (1)分一分。观察课前准备好的四边形。“观察-比较”是现代科学探索中常用方法。让学生观察四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再进行比较。

    (2)说一说。学生到前面黑板上演示分法,并说出每一组四边形的特点,再给每一组四边形起一个名字。

    (3)议一议。为什么要把长方形和正方形分到平行四边形里面呢?

    (4)用集合图来表示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并分类摆放,再说一说你他们小组分类的依据是什么,这样,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正确或错误的分类方法。师生共同概括分类的方法,同时利用集合图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但是学生在概括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定义时,语言还不够准确、简练。所以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巩固应用。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发展学生思维,我设计了“火眼金晴(分类”、“小小魔术师(剪一剪)”、“谁是拼图高手(拼一拼)”三个练习题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体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人人都获得成功的体验。

    在进行“小小魔术师(剪一剪)”中,由于时间的关系,这一块让学生说的太少,一味的让学生去剪,有部分学生并不知道为何要这样剪?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提高自己组织教学的能力,能够很好的驾驭课堂。

    (四)课堂总结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我们是通过什么方法来把四边形分类的?

    通过学生自主总结梳理知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特别对学习方法的总结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是发展性教学目标在课时的体现。

    六、说板书设计

    四边形分类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用集合图展示几个图形的关系。

    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4)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线与角》第一课时“线的认识”。

    2、教材分析:直线、线段与射线是一组比较抽象的图形,学生直接感知有一定的困难。教材中安排的“看一看”活动,主要让学生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直线、线段与射线,然后通过“认一认”活动,体会到它们都是“直直的”,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三个图形的特征。接着,组织学生对直线、线段与射线进行比较,让学生体会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最后通过“试一试”、“量一量”、“看一看”等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三种图形特征的印象。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借助现实情景认识线段、射线、直线。

    (2)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线段、射线与直线。

    情感目标: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感受数学的重要作用。

    技能目标:在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4、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区分线段、射线与直线。

    难点:理解直线与射线的含义。

    二、教法、学法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以学生操作为主,辅以谈话启发、引导发现、讲练结合等方法的优化组合,有效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学习、探索,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在教学中运用了“创设情境——操作活动——建立模型(这节课主要是建立线的模型)——实践应用”的模式呈现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在学法上,选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相结合的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学习。通过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积累经验,注重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进行观察——思考——想象——交流,从而加深学生对这三种线的理性认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首先与学生谈话:同学们,你们发现生活中哪里有线?让学生畅所欲言。然后引出课题:线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有直的,有弯的,数学中同样也有直的线和弯的线,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直直的线。板书“线的认识”。

    (二)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进一步感知直线、线段和射线。

    播放课件出示学生熟悉的孙悟空图片,让学生说说孙悟空手里的宝贝是什么?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代表金箍棒,再在它的两端分别点一个点,表示金箍棒的两头,从而认识线段,并介绍端点,线段有两个端点。接着追问学生,金箍棒有什么本领?并及时通过动态的演示,把金箍棒的一头放在地上,让它向另一个方向延伸,从而认识射线。再在黑板上画一条线表示金箍棒,一端点上端点,让它向上变长,让学生体会它可以变得无限长,我们是画不完的,所以只画出它的一部分就可以了。然后让学

    生继续想象,如果把金箍棒横着拿在手中,它可以向什么方向延伸?让学生试着到黑板上画这样的线,并认识直线。这样,借助金箍棒的神奇变化,使学生形象地感知三种线的特征,并加深了对“无限延伸”的理解。

    接着,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事物,如一扇门、射灯、斑马线、铁路等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图形的特征,从而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三)进一步区分三种线,

    在这个环节中我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用课件向学生出示表格,让他们明确这三种线的特点:端点、延伸情况、与直线的联系。我先提出小组合作的要求:以四人为一小组共同商讨,把商量好的结果填写在表中。学生在交流活动中找出三种线的联系与区别,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交流活动中来,进一步加深他们对这三种线特点的理解,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四)三种线的读法

    在教学用字母表示直线,射线和线段时,由于前面学生对这几种线的特征以及端点的概念比较明确了,再让学生用字母表示,包括射线为什么只能从有端点的一端读起,学生就会比较容易理解。

    本环节我先对线段的读法作以示范,然后射线和直线的读法让学生自己尝试,并说说为什么射线要从有端点的一端读起。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能力,提高课堂效果。

    (五)实践运用,强化理解。

    让学生自己试一试,过一点能画多少直线,过两点呢?

    看老虎山到狐狸洞有许多条路,哪一条最短,要求学生独立。

    另外,增加了一些练习,如判断题:

    (1)直线AB长30cm。()

    (2)线段的一端能无限延长。()

    (3)线段CD长5cm。()

    (4)射线的两端能无限延长。()

    通过练习,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线段、射线、直线的特点,这些内容更有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

    本节课的总体设计是让学生在观察生活的基础上,抽象出三种数学图形,深刻感悟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探究其特征的过程中,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使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拓展;在判断正误的练习中,三种平面图形的特征更进一步扎根于学生的头脑中,升华成认知;在“试一试”、“量一量”活动中,让学生把认识用于解决问题,最终形成技能。整堂课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兴趣盎然,既富有挑战性,又较易达到目标,这样设计,较高地达成了本课的知识、技能、情感三维目标。

    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5)

    尊敬的各位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的《平均数》,设计本课我遵循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依据《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基本理念,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环节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统计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理论依据,我确立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学生能理解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科学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 难点: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四、说学情

    由于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平均分的基础知识,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容易列出算式进行计算。

    五、说教法和学法:

    由于平均数意义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我尽量通过让学生探索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方法,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

    在学法指导上,我重视观察法、比较法、发现法和讨论法等应用,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并相信自己有能力找到获取新知的途径。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出示课件

    1、 观看微视频,学生自主学习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两种不同的方法。(设计意图)

    2、 展示ppt课件 (设计意图)

    3、总结:

    求平均数的方法:

    (1)移多补少法

    (2)常用方法 先求总数÷份数=平均数

    整个教学设计,我根据教材特点与四年级学生实际,做了很多的预设。因为学生是具有不同知识经验的生命个体,备课时我充分考虑不同的学生有着哪些不同的思考方法,可能会出现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设计出不同的教学策略。争取在课堂教学中,在组织学生讨论、评价,让学生在生成知识的同时,生成学习经验,生成情感体验,使整个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6)

    各位评委,大家好:

    《角的认识》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苏教版第七册长八单元的第一课时,其主要内容包括线段、射线、直线和角的概念。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线段、角和直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这部分知识,不仅为本单元学习角的度量、角的分类和角的画法做准备,还为后面学习三角形的分类打下了基础。不但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可以发展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1、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遵循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和原有的知识水平出发,结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新理念,拟订以下教学目标:在线段的基础上,认识射线、直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联系与区别;认识角,知道角的大小。

    2、利用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让学生加深对图形的认识,通过比较、判断、概括等数学活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3、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体验数学的价值,增强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和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知道它们的联系与区别以及对角的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

    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为了有效的达到教学目标,科学合理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节课计划利用教具的直观演示,学具的实际操作,引导学生采用小组学习的形式,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从而实现知识的“再创造”。

    基于上述设想,故设计以下的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经验出发,变抽象为直观。 学生在低提级已经视频认识了线段。这节课的教学就是在认识线段的基础上学习射线和直线,重点放在射线知识的构建上。知识不能靠传递,只能靠学习者在原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积极的构建。新知的构建必须有效的联系旧知,找到新知的“生长点”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开始用一根绳子,引出线段,进一步认识线段的特点,教学射线相对比较抽象,没有多媒体的直观形象的演示,此时,我用学生常玩的激光灯,先投射到墙壁上出现一个亮点,这个亮点与灯泡之间此时是一条什么线?接着慢慢将亮点移到了窗户上,投射到窗外,这时射出的光线还是一条线段吗?发挥学生想象,那个亮点已经无限的处延长了,学生通过看亮点移动,想象可以射的很远很远,从而发现射线的特点是只有一个端点,无限长。再让学生找到生活中的射线,画射线,加深对射线的理解,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角”做好铺垫。学习直线直接从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体会直线的特点,由于有了射线做基础,学生对学习直线自然轻松了许多。

    二、 质疑讨论,深化理解。 “学习了三种线,你还有什么问题吗?”让学生提出心中的疑惑,充分的尊重学生,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质疑。“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在质疑时,思维处于亢奋状态,所有学生的思维都被调动起来,给学生较大的自权和独立性。学生提出问题,学生经过讨论自己解决,教师选取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去讨论。学生在讨论的同时,增强了合作的意识,产生了“我要学”的欲望,产生了积极的数学情感。

    三、 民主平等,激发学习的动机。 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同主平等、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学习这样学生学的将更会主动、积极,更富有创造力。学完三种线的联系与区别后,我让学生在五秒钟内过一点画直线,比一比能画多少条?从一点出发画射线,看谁画的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通过画射线,从无数条中选区出其中的两条,组成角,引入本课的重点内容教学过程,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通过找“角”、画“角”,你还想学习角的哪些知识?不同的学生会提出不同的问题,筛选出其中有价值的两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明确学习目标,自觉地投入到新知的学习中去。

    四、 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做中感悟。 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对于“角”有关的知识,让学生利用活动角,分组讨论、交流,通过实验、操作、观察、交流、概括等数学活动,积极构建新知。汇报时,学会质疑,学会分享,学会反思,达成共识。根据活动角的操作,发现“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紧接着比较边长短不同的角,先让学生猜猜,然后验证猜想,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在做中感悟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五、精心设计。逐层提高。 学数学就是要学以致用,就是要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体验数学价值。本课计划安排不同层次的练习,一方面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另一方面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实现不同的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第一层次,找线段、直线、射线和角,在比较中强化对特点的理解。第二层次,判断练习,通过辨析比较,进一步强化新知的理解和掌握。第三层次是提高开放练习,通过数“线”、数角,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新知的能力,注重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

    我说课的主要内容结束了,相信我的教学设想,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构建成新知,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谢谢!我的说课完了

    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7)

    一、教材分析:

    《简单的周期》是苏教版课程标准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课的重点难点是根据物体的排列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什么图形。

    教学目标是:

    1、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让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3、让学生在探索规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教法与学法:

    1、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情境,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理解不同的解题策略。

    2、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鼓励他们互相合作,共同提高。

    3、结合生活,让学生在应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意义。

    三、教学思路

    根据教材特点,我设计了六个主要的教学程序:第一部分通过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卡通动物导入新课;第二部分在现实情境中,独立探索规律;第三部分通过不同的习题和方法,使学生对解决这类习题的方法得到提升;第四部分是运用规律,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巩固和深化学生对规律的认识。第五部分是总结评价,延伸规律,欣赏介绍生活中存在的一些规律。第六部分是游戏,拓展学生思维。

    1、创设情境,引出规律。

    在课的一开始,我先出示了学生熟悉的串珠活动,先串绿色,再串黄、蓝、红色的珠子,并按顺序又出示了一组,让学生猜接下来我会串什么颜色?其实这时学生已经体会到我是按一定的顺序串的,也就是有一定的规律,所以很快地能猜出我接下来要串的颜色。然后指出,今天我们要一起来找规律。使学生先初步明确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利用串珠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我出示了2组后,学生脑海中已经建立了有规律排列的表象,因此学生都能猜对,进一步感知物体的排列是有规律的。从而把这样的感知运用于例题图中,让学生找出规律。]

    出示了例题图,让学生观察,说说场景中有些什么,初步感受彩灯、彩旗、盆花这些物体,观察这些物体的摆放说说你发现了什么?从对这些物体的观察中发现,这些物体的摆放是有规律的。正因为这些物体摆放整齐有规律,才会这么赏心悦目,使学生体会数学美,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索规律的积极性。[在这里,我原先让只学生说一说他们摆放的规律是什么,但我觉得应该在课件中演示出来这样的规律,于是我加上了一些圈来表示,达成统一的认识。]

    2、自主探究,理解规律

    这一环节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首先多媒体出示问题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9盆是什么颜色的花?理解题意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把自己的想法表示出来。

    在这一过程中,我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由于不同的学生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学生想出了多种办法,有的学生用画一画的方法画出是蓝花。这些方法都能解答这一题。但重点我讨论了学生提出的计算的方法。用19÷3=6(组)……1(盆)。根据这个算式,先让学生具体地说一说19、3、6和余数1各表示什么。学生很清晰地进行了表达:一共有19盆花,以一盆蓝花、一盆黄花、一盆红花为一组,共分成了6组还多一盆。我紧着提问,根据这个算式你又是怎样判断出是蓝花呢,把学生的重心引到余数上。体会到第19盆花就是第7组的第1盆,因为每组的花都是相同的,所以只要看每组的第一盆是什么颜色就可以了。[在讲解的过程中,我还利用课件用圈表示出这19盆花,每3盆为一组,分成了6组,让学生一看就知道剩下的一盆是第7组的第一盆。]

    [在探究盆花的摆放规律时,给予了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了创新意识。通过充分的交流,展示了多样的解决问题策略。并注意引导学生不断地优化解决问题的策略。]

    3、独立尝试,选择方法

    接下来我让学生先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继续探索解决彩灯的第1个问题。在交流中,学生有的还是用了画图的方法,有的用了计算的方法,随即我提问,为什么不用推想的办法呢?从而让学生理解推想的方法只适用于两个物体为一组的规律排列。于是排除了都用推想这个办法的简便性。接着问学生那第20盏是什么颜色的灯呢?这回大多数学生都体会到用画图的办法非常麻烦,于是顺理成章地把学生引到用计算的方法上来,体会到计算的简便。其中求第23盏彩灯是什么颜色的算式中没有余数,这里就要让学生重点理解说一说没有余数表示了什么,让学生总体地了解有余数时及没有余数时的判断方法。[在这里,本来课件中显示出来的是用不同颜色的圈代替彩灯体现它的规律,现在我觉得直接在这个图上表示出来更清晰,学生更容易理解]这一小题着重是让学生判断体会出用算式计算的简便。接着我就直接提出要求让学生用算式计算彩旗的题目,让学生做完后观察这几个算式,发现得数的规律,当得数是几时就是每组中第几面旗的颜色。在这里我也觉得在彩旗的图上用圈把它呈现的规律体现出来比较明显。因为这里我发现有少数学生还是以为这是两面旗为一组的,这样比较清晰。

    接下来我通过三题的排列规律出示定义:像上面这样同一事物依次重复出现叫做周期现象。接着我让学生你能举例说说生活中的周期现象吗?

    学生口答后,教师出示图片欣赏(生活中的周期现象)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总结全课中,让学生说说你有什么感想与收获,有什么想说的,告诉学生今天学习的规律都是周期性规律,在碰到这样的规律时可用计算来解决问题。然后再让学生欣赏一些生活中的规律,体会它的美及在生活中运用,同时也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学生兴趣很高,但重点是让学生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8)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大数的认识》,我说课的流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说教材

    《大数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第七册第一单元2-5页的内容。这部分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个级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高一级的数,让学生明白生活中较大的数用个级来计数是不能满足的,从而理解学习亿以内数的必要性。同时也为学习亿以上的数打下基础。

    二、说学生

    四年级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正处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抓住了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在教学中,要有效引导学生亲历知识的生成过程,有效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训练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新课标指出,通过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重要的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结合教材特点及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跟心理特点,认知规律,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技能目标: 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

    能力目标: 理解多位数的读法,在具体情景中能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多位数,体会并阐述多位数读法的规律。

    情感目标: 1、结合实际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内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2、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我评价和善于合作的能力。

    根据本节课在本单元的地位和作用,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我确定了本课的重点、难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正确读、写亿以内的数。

    难点:各数级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五、说教法学法

    本课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观察法和发现法以及小组合作交流,探究研讨法,以自主探究式学习方法为主。之所以采用这种教法学法,是针对学生以前在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懂得了个级数读法而设置的,用原有的经验和方法来解决本课的问题。

    最后,我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设计

    根据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以及本课的教学内容步步逼进的特点,我认为本课教学应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一)复习旧知,先立后破

    在这一环节中先以复习旧知为基础,先唤起学生对个级的印象,为达到这个目标,我设置了复习练习,让学生读万以内的数,然后让学生总结回顾关于万以内数的知识,为下面学习亿以内的数做好铺垫。

    (二)设置问题,巧妙导入

    在这一环节我设置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知道20xx年我们国家发生了哪些大事?” 当学生回答“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引入课题:亿以内数的认识。这样设计主要是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然后顺理成章地引入新的内容。

    (三)实际操作,自主学习

    A、亿以内数的认识

    1.计数单位与数位名称:在这一环节我用计数器拨珠,一千一千地拨,一直数到九千,再拨一千,问学生:九千再加上一千是多少?千位满“十”怎么办?学生根据以前的知识回答出:千位满十向万位进一,也就是“十个一千是一万” 时,再问学生:一万一万地数,一直数到九万,再加上一万是多少?在此环节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拨、想、说,小组讨论后,然后全班交流。主要采用小组合作交流,探究研讨法,使学生认识10个一万是十万,认识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接着我又设置了这样的问题:大家知道万、十万、百万、千万、亿是什么吗?当学生根据以前的学习经验回答:计数单位时,我告诉学生计数单位是要按一定顺序排列的,计数单位所占的位置就叫做数位。这一环节我主要引导学生发现新旧知识的统一性,理解亿以内数与万以内数的联系,从而更容易的接受下面的知识。

    2.计数方法:通过第一环节的拨珠,我设置了这样的问题:你发现这些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吗?要求学生在小组里拨珠数一数,然后请学生代表在全班进行示范。由此得出: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3.分级方法:由于数位如何分级是一种统一规定,所以可直接告诉学生:从个位起每四个数位就是一级。个位、十位、百位、千位是个级,表示的是多少个一。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是万级,表示的是多少个万。亿位和亿位以上的数位是亿级,表示的是多少个亿。

    4.数的组成:课件出示13819000让学生根据以前的学习经验,说一说每一个数字的含义。

    5.总结:让学生说一说所学到的新知识。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找出学生的错误,并加以纠正,巩固对亿以内数的认识。

    6.练一练:是课本第四页的做一做,前三个练习是数数练习,目的让学生熟悉刚刚接触的新数位的知识。第四个练习是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万以上的数,课件展示身边的大数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是现实的,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让学生体会到身边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借助生活经验,学会探索解决数学问题。

    B 、亿以内数的读法

    在这一环节我由浅入深设计了三个习题,引导学生牢固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法。 例1 课本第八页练习一中的第二题,采用这个练习作为例1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照,发现万以内数与亿以内数在读法上的相似点,学会简单的亿以内数的读法。 例2 除去旧知识的对照,让学生能够熟知简单亿以内数的读法。为例3打下基础。 总结 在例1、例2结束后,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读这些亿以内的数。目的是通过以上两个例题的学习,让学生明白亿以内数的读法:先读万级,再读个级;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不管每级未尾有几个0,都不读,其它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例3 板书出示90080760首先让学生回顾在学习“亿以内数的认识”这一环节的知识,让学生说一说数位名称,数的组成,哪些数是个级的数、哪些是万级的数,最后引导学生读较复杂的亿以内的数。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既复习了第一环节的知识,同时学习第二环节的知识:弄清在如何读中间有0或未尾有0的数。

    (四)加深理解,巧设习题

    例4 课本第5页例2,进一步掌握如何读中间有0或未尾有0的数。

    例5 通过例3、例4引导学生使用分级的方法快速读出亿以内的数。

    例6、例7 是来自身边的大数,使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感受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例8 根据学生的好胜心强、喜欢竞争的心理特点,采用竞赛的方式巩固新知。

    (五)全课总结,巩固新知

    小组交流,让学生谈谈自己学习到了哪些知识。在这一环节里,让学生自己说说本节课的收获,既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回顾与整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表达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安排作业:1、做一个数位顺序表;

    2、完成课本第9页第4题。

    在作业中及时巩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七、板书设计:

    为了突出本课的重点、难点,我设计了这样的板书:

    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9)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四年级第二单元《平移与平行》,我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三个方面进行说课,恳请在座的各位专家、同仁多提宝贵意见。

    一、说教材

    《平移与平行》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线的有关知识后,来认识一组线之间的关系的第一课。在这以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物体的运动方式:平移和旋转。教材突破以往仅仅依靠直接观察得出平行线概念的做法,将平移的操作方法移植到平行线的认识上。学生画平行线也变得容易,有利于学生把运动的物体与静止的图形结合在一起,给学生认识图形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教材在编写上与以往最大不同的是加强了操作活动,所以本课平行线的认识主要是让学生感知、体会平行线。是在具体的情景中和实际的操作中认识平行线,变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的有趣的数学活动。

    平移是过程,平行是结果。让学生充分经历“具体、抽象、概括、表示”的概念学习过程,学习用整体认识的眼光来观察一组线,体会两条直线间的距离相等的共同特征。在日常生活中能用是否平行来判断线与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组认为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平行线

    2.能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2、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探究过程,认识平行线,学会借助工具画平行线。

    3、情感与态度:感受数学活动充满了探索性与创造性,促进学生乐于探究。

    借助实际情景和操作活动认识平行线,是本节课教学重点。平行线的概念,从直观上进行定义的描述,侧重放在学生能够意会,能够认识。这样的学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教材处理

    1、主题图、练一练1处理,课本在主题图下抽象平行线,学生已有线的认识,已有一些实际生活例子。这节课安排在课件2铅笔平移后,结合练一练1,进行学生操作活动。这样组织,给学生提供了上下平移和斜的平移训练,丰富学生的感知,学生通过自己尝试,正确建立起两条直线的内在关系,又为后续教学埋下伏笔。

    2、对练一练2处理,主要是整个图形的平移,关键是找斜的一组平行线。这个练习还是强调平移得到平行,考虑到学生已有这样的认识,因此删除了这个练习。

    3、对学生实践活动处理:找立体图形中找平行线,从立体图形上寻找平行线比在平面上找平行线要困难得多,这里有从面上找的,比较容易,也有隐藏在面的对角线上的平行线,学生找这样的平行线就非常困难,而且学生不易理解。这个内容可以安排在数学实践活动课进行探究比较合适。因此本节课不利用这个实践活动。

    四、说教学过程

    1、认识“平行线”

    2、判断平行线

    3、折一折创造平行线

    4、找平行线、欣赏生活中的平行线、

    5、画平行线

    设计意图:以下三个方面努力在教学达成

    1、精心预设,关注数学问题的动态发展

    为什么你移动的这么慢,而且这么小心?(认知的关键处)

    你觉得画平行线最应该注意什么地方?(问题的难点处)

    2、驾驭教材,关注数学知识的动态生成

    活动1:学生小棒移一移,体验平移过程。

    活动2:折一折创造平行线,拓宽、加深对平行线的认识,不管是窄窄的,还是宽宽的,不管是斜的,还是正的。只要两条直线间的距离相等,它们就是平行线。)

    活动3:欣赏生活中的平行线、找平行线。(学生对平行线的认识提升一个新高度,关注学生知识的动态生成。在棋盘中横着的都是互相平行的,竖着的也是,这两组斜的也是)

    3、感受数学,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和渗透。

    移平行线、折平行线、画平行线、检验平行线等一系列操作活动,教师进行引导渗透,学生主动参与到有效学习的全过程中,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从中感悟数学思想,努力做到学生有体验,有启发,有发展。

    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10)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9—100页的例1。

    教学目标:

    1、 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2、 使学生初步了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学会整理简单的数据,会看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会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 使学生体验解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4、 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

    绘制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你们知道全球有多少人?中国有多少人吗?那你们知道自己所在的区有多少人吗?

    下面我们一起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

    见课本99页的例1某地区的城乡人口统计表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根据统计表,分别完成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

    见课本99页的统计图

    2、根据两个条形统计图你能发现哪些信息?如果要在一个统计图中描述这些信息怎么办?在学习复式统计表时是怎么把两个单式统计表合并的?

    3、投影展示学生绘制的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板书课题: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4、讨论交流:

    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

    5、全班汇报交流。

    分析:

    (1)那年城市人口数最多?那年最少?

    (2)那年乡村人口数最多?那年最少?

    (3)那年城乡人口总数最多?那年最少?

    (4)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 完成102页的做一做

    2、完成练习十九的第1题和第2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11)

    一、 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角的度量》第一课时。教材的主要内容学习角的度量方法,能正确度量角的大小。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学生已学习过角的认识,有了一定的基础,本节课以学生的好奇心为突破口,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质疑、解疑过程,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索角的度量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努力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二、 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标提出: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索得出的,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本节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注意贯彻启发性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角色。 依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

    1、通过学生的自主观察认识量角器,知道角的度量单位,会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并知道它的度数。

    2、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学会正确使用量角器量角,并读出度数。

    3、通过一系列的观察、操作活动,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4、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主动参与学习、勇于探究的能力。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量角器,并正确使用量角器。

    教学难点是:正确使用量角器量角以及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我将设计五个环节达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1、 创设情境、激趣引入;2、 合作交流,观察研究;3、尝试量角,探求方法;4、趣味练习,拓展延伸;5、归纳小结,升华认识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出示简笔画并提问:大家从这两幅简笔画中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图形是由线段、圆、角组成的,从而教师提出问题:你了解哪些关于角的知识?简单的问题,促使学生动脑回忆所学过的知识,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总结,为学习新知做好准备,也为能力较弱的学生提供了一次回答问题的机会,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在此环节根据小学生喜欢简笔画的特点,通过简洁生动的简笔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顺利导入新课的学习。

    (二)合作交流,观察研究

    首先出示量角器,让学生观察量角器的组成,师问,仔细观察量角器上有什么?小组合作,比一比谁找得多?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并亲自将自己的发现通过小组的形式表达出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并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乐趣,认知和情感得到同步发展。学生认识了量角器的结构和计量单位,并观察1度角的大小,观察量角器的刻度,重点认识内圈和外圈。通直观演示,使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形成1°角的表象,这样也符合学生认识规律;接着让学生动手在量角器上找找几个比较特殊的角,在此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量角器上有两个刻度30 °、150 ° 你认为应该读哪个才正确,为什么? 根据学生已掌握的知识:锐角小于90°,钝角大于90°,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同时使这几个特殊的角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表象;再通过学生找一找刻度线,读一读大小不同的角的度数,来突破内外圈刻度容易读错的难点,为后一环节做了充分的准备。

    (三)尝试量角,探求方法

    这一环节一开始,教师提出:试着量一量,边量边想,你们是怎样量的?有什么好办法?学生带着问题,亲自动手量角,并与同学讨论如何量这个角的度数;在学生开始介绍时,引导学生严格运用数学语言,并及时纠正,针对难点,设计两个问题:1。量角器的边和角的一边对齐,正确吗?应该怎么办? 2。看度数时,有两个数,应该怎么看?什么时候看内圈,什么时候看外圈? ,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概括总结,有助于知识的积累和深化,是发展学生记忆力、思维力的重要手段。最后,教师在学生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方法,并电脑课件重现量角的过程,既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巩固,又能对一些学有困难的学生给予释疑。

    整个环节,学生带着问题,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问题,掌握量角的方法,并充分利用

    (四)趣味练习,拓展延伸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必要手段。本节课的练习我设计了以下三个层次:

    (1)量一量,排排队

    动手用量角器量一量下面各个角的度数,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为这些角排排队,不仅能巩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又能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新知的情况。

    (2)量一量,摆摆图

    量出一幅三角板每个角的度数,并摆出75 120 135 180

    (3)剪一剪,量一量

    动手剪个五角星,小组合作,量出五角星每个角的度数

    整个练习环节,让学生通过比角、拼角、找角、量角等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给学生创设一个运用新知充分发散思维的空间,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造,不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让学生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

    (五)归纳小结,升华认识

    首先让学生自己说说,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学会了什么?学生自己小结,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既能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又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教师及时给予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增强学习的信心。

    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12)

    教学目标:

    1、通过有趣的探索活动,使学生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2、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体会探索的方法。

    3、通过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感悟数学知识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灵活性。

    教学重点:

    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探索数学规律的方法。

    教学难点:

    发现、归纳算式的特点。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计算器

    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法,自主探究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从一年级到四年级我们已经学了许多算式,在这些算式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一些有趣的算式呢?(有)

    那谁能举一个例子呢?

    (学生举例:1+2+3+......+20=21×10=210。)

    今天我们将通过闯关的形式去探索、发现有趣算式的规律,同学们有没有信心闯关。(有)

    二、探究新知

    (一)奇妙的宝塔

    1、教师出示一组算式:1×1= 11×11= 111×111= ,

    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计算器快速计算出它们的得数。

    (学生动手计算,快速写出算式的得数。)

    2、谁愿意公布一下你的答案?

    (学生公布答案,教师板书:1×1=1,11×11=121,111×111=12321。)

    3、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三道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这三道算式有什么特点? (我发现这三道算式都是由1组成的。我发现下面的算式中的每个乘数都比上一

    个算式的每个乘数多了一个数字1。比如:第一个是1×1=,下一个就是11×11=……)

    老师:你们真是善于观察的好孩子!在这三道算式中,第一道是一位数和一位数相乘;第二道是两位数和两位数相乘;第三道是三位数和三位数相乘。

    4、仔细比较观察这三个算式的答案有什么特点?它们与算式的两个乘数又有什么关系?谁能用自己的话把你的发现表述出来。

    (我发现答案里都有1,最高位和最低位都是1。我发现积是以中间数字对称的,而且乘数是三位数,积中间最大的数就是3,如果因数是四位数,积中间最大的数就是 4。我发现两个乘数的和的位数比积的位数多一个。我发现一个乘数有几个数字1,就从1排到数字几,然后再接着倒排到1。)

    教师:你们真是火眼金睛,一下子有这么多的发现。

    5、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在这三道算式中,通过观察积与乘数中1的个数,我们可以发现每一个乘数中数字1的个数有几个,积就从1起按顺序写到几,再反顺序写到1。例如:算式111×111=,乘数111中有3个1,所以及就从1起按顺序写到3,再反顺序写到1,所以积就为12321。

    6、现在同学们能根据我们发现的积的规律直接写出第一个问号代表的得数吗? (能)

    7、谁愿意汇报你的答案?你是怎样得到这个结果的?

    (1234321,乘数111中有4个1,所以积就从1起按顺序写到4,再反顺序写到1 。)

    8、到底对不对,我们还需要用计算器进行验证一下。

    (学生用计算器进行验证)

    9、通过验证,我们的答案是正确的。谁能说一说第二个问号代表的得数? (123454321)

    10、同学们同意他的答案吗?(同意)

    同学们真棒,恭喜同学们顺利闯过第一关。

    (二)奇怪的142857

    1、有了胜利的果实,同学们是不是有更大的信心来迎接我们的第二关呢?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第二关将会是什么?(播放课件)

    2、142857奇怪在哪里呢?请同学们先用计算器计算142857分别乘1、2、3、4。 (学生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3、谁愿意汇报一下你的答案?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142857×1=142857,142857×2=285714,142857×3=428571 ,142857×4=571428。)

    4、仔细观察这些算式积的特点,你发现了什么呢?

    (我发现这些算式的积总是由“1、4、2、8、5、7”这6个数字组成的。这些数字总是循环排列的。)

    5、同学们说得非常好,现在请同学们认真观察142857×3=428571,积的最高位为什么不是3呢?

    (因为最高位后面是4,3乘4等于12,要向前一位进一,所以最高位是4不是3。)

    6、那谁能说说要想确定积是多少,我们应该先确定谁?

    (要先确定最高位。)

    7、请同学们再认真观察积得最高位确定后,怎样写出后面的数呢?

    (按1,4,2,8,5,7的顺序循环排列。)

    8、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规律:通过观察、探索我们发现这些算式的积都是由“1、4、2、8、5、 7” 这6个数字组成的,要确定积到底是多少,可以先确定最高位,最高位是几,就从几开始按数字原来的顺序依次循环出现。

    9、我们发现了这些算式的秘密,你能直接写出142857乘5、乘6的得数吗?试着写写看。

    (学生独立写出得数,进行汇报:714285,857142。)

    10、你是怎样写出这个得数的?

    (142857乘5的积先确定最高位是7,然后从7开始按数字原来的顺序依次循环出现所以积就是714285。142857乘6的积先确定最高位是8,然后从8开始按数字原来的顺序依次循环出现所以积就是857142。)

    11、结果对不对呢?我们还需要用计算器验证一下。

    (学生用计算器进行验证。)

    12、看到同学们兴趣这么浓厚,老师有一个问题想问你们。142857×7的积还有这个特点吗?

    (不具备这个特点,因为4乘7等于28,要向前一位进2,2加7等于9,而这6个数里没有9,所以它就不符合这个规律了。)

    13、你们同意他的观点吗?用计算器验证一下,我们理解的对吗?

    (学生用计算器进行验证。)

    14、请同学们继续想一想142857乘8、乘9的积有这个特点吗?

    (不具备这个特点。)

    同学们真不错,恭喜你们已过了两关,有没有信心走下去,去探索更多的秘密。(有)那让迎接我们一起迎接第三关的挑战吧!(出示课件)

    (三)神奇的9

    1、这一关是神奇的9,先请同学们用计算器算出教师出示的三道算式。(学生汇报,教师板书:9×9=81,99×99=9801,999×999=998001。)

    2、仔细观察这三道算式,你能发现它们的特点吗?

    (我发现这一关的算式与第一关的算式很相似,只是把1换成了9。)

    3、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算式的得数,想一想积有什么特点?

    (积是由8、9、0、1这四个数字组成的。积的位数等于两个乘数位数之和。后一个算式的积比前一个算式的积是在8的前面多了一个9,在1的前面多了一个0。积中的9和0的个数比其中一个乘数中9的个数少一个。)

    4、同学们说得真好,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我们可以把积从中间分成两部分来看,前半部分的数比一个乘数少1,后半部分有多个0和一个1组成,0的`个数和9的个数相同。

    5、现在请同学们根据发现的积的特点,猜想一下,9999×9999的积会是多少? (学生一起回答:99980001。)

    6、用计算器验证一下你们的猜想正确吗?(学生验证)

    7、你们的猜想完全正确,谁能说一说你的想法?

    (乘数是9999,积的前半部分应是9998,后半部分就是由0,0,0,1组成的。)

    8、说得真不错,现在同学们能直接写出99999×99999的积了吗?(能)写写看。(9999800001)

    同学们一路过关斩将,表现得非常好。很快我们就来到了第四关——寻找神秘的数。(播放课件)

    (四)寻找神秘的数

    1、这一关比前面三关难度要大,有信心闯过这一关吗?(有)如果想要闯过这一关,关键是把闯关规则看明白。请同学们翻到书的43页,教师请一个同学读一读闯关规则,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需要我们怎么做?

    (学生阅读闯关规则。)

    2、你认为在这个规则当中,有些什么要求?

    (学生分析要求)

    3、现在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四个数字,同桌合作,按要求做一做,看哪一组最先找到这个神秘的数。大家开始吧!

    (学生同桌探究。)

    4、谁能说说你找到的这个神秘的数是多少?(6174)

    5、同学们同意他找的这个神秘的数吗?(同意)

    6、说说你找到这个神秘数的过程吧。(学生讲解探究过程。)

    老师:同学们真是太棒、太聪明了,四关都被你们顺利闯过。

    三、课堂小结

    今天的数学课我们一起探索了算式的规律,同学们的收获多吗?谈谈你都收获了什么?(学生畅所欲言)

    结束语

    今天的数学课,我们通过对有趣的算式进行探索,发现了许多有趣的规律,同学们的表现都不错。我相信,只要大家平时善于动脑,认真思考,努力学习,勇于创新,你们一定会变得越来越聪明。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有更出色得表现。

    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13)

    1、说课内容:

    江苏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8页的例题,以及相关的练习题。

    2、教材分析:

    “探索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化数”领域的部分。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接触过直观、简单的“找规律”方面的内容,但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出现在教材中还是第一次。其内容是让学生探索两种物体间隔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并进行简单应用,教材以有趣的童话场景为素材,引导学生探索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学习这样的内容,可以使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学习方法和经验,发现数学规律,感受数学的探索性,以及数学的价值,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3、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角色,依据学生的特点,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猜测、试验、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为了做到这一点,在教学时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摆一摆等实践活动中,了解“规律”,初步建立“规律”的概念。

    4、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会和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关系间的规律,初步学会联系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初步发展分析、比较、综合与归纳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观点分析生活现象的初步意识初步能力,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逐步形成与人合作的意识和学习的自信心。

    5、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找”出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之间的规律,通过“找”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学习数学的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

    6、教具准备

    教具:主题挂图、教学课件。

    学具:每位学生准备小棒和石子。

    二、说教法

    1、在教学思想上,以学生为主,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始终参与在教学活动中。

    2、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直观法、游戏法、动手操作、引探等方法,从扶到放,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尝试、探索、练习、实践操作过程中悟出规律和创造规律的方法。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引导学生,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等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交流,操作的过程中找出规律。

    四、说教学程序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咱们来做个游戏好吗?游戏名字叫“猜一猜”,请看:

    1、出示:

    你们猜一猜,下一个气球是什么颜色?

    2、出示:

    请你们猜一猜,中间应该摆上什么水果才能使它们的排列有顺序,且更美呢?

    师:你们真棒!能准确地猜出问题的答案。谁来说说,你们刚才在猜的过程中,是根据找什么而猜出来的呢?

    生:找规律。

    师:对!你们找到了它们的排列规律。

    板书课题:找规律

    师:像这样有规律的排列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很多,只要找到规律,就能解决很多疑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体的排列规律。

    (二)创设情景、认识规律

    出示教学主题图:小兔乐园

    师:老师带领同学们参观一下:小兔乐园!

    1、提出问题,小组讨论

    师:请你们把在小兔乐园里看到的和想到的跟小组里的同学说说。

    2、观察数数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每行物体有多少个,它们的排列有什么特点?

    教师依次提出教科书上的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按三部分分别数一数,分别得出两种物体的个数,然后按问题顺序,根据学生数的结果,分别板书三行,显现出各是多少。

    3、比较发现

    (1)师:比较每行两种物体,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先和你的同桌说说。

    (2)组织全班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发现了什么规律,教师帮助学生把话说通顺,清楚。

    4、归纳规律

    (1)师:通过观察、比较、交流从、我们发现“小兔乐园”的情景中有怎样的规律?

    (2)学生归纳规律。

    (三)理解规律

    摆一摆,比一比,谁能发现其中的规律

    (1)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学具,用几根小棒,在桌上摆成一排,再在每根小棒中间摆一个石子。数数小棒的根数和石子的个数,看看有什么发现?把你们的发现告诉同桌,并与前面发现的规律比一比,一样吗?

    (2)组织全班交流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是新知再现,对新知起到检查、巩固、提高的作用,对规律有着更深的理解,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

    (四)实际举例,体验规律美

    1、生活处处有规律

    师:你能在生活中找到有这样规律的例子吗?仔细想想,先跟同学说一说,再告诉全班同学。

    2、欣赏生活中的规律美

    展示生活中规律美的画面

    (设计理念: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也打开了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五)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为了巩固新知识,发展学生思维,我设计了以下几道题:

    1、小明放学回家经过一段马路,他发现马路的一边有10根电线杆,且还发现每两根电线杆中间有一个广告牌,你能帮他算算共有多少各广告牌吗?

    2、河坝的一边了75棵柳树,每俩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栽桃树多少棵?

    3、沿圆形池塘的一周栽了25棵柳树,每俩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可以栽桃树多少棵?

    (设计理念:前两题是基础巩固题,最后一题是拓展延伸题。这样的设计既有层次,又有坡度,对所学知识起到检查、巩固的作用,同时也发现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创造规律

    同学们可真行!能够找到了规律,还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现在老师考考你们:谁能以我们班的一部分男同学和一部分女同学进行排列,并使他们排列有规律可寻?

    (设计理念:运用现在的学习资源,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七)总结归纳

    师:你能告诉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学生举手发言)在生活中,在数学王国里,还有更奇妙的规律等着你去探索。只要同学们用心观察,认真思考,定能发现其中的奥妙!

    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14)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路程、时间与速度”是在学生学习了“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这一运算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解释与运用,由以往第一学段的图画情境应用题的数模学习过渡到现在第二学段的文字应用题的数模学习。通过教材这种概括的、单列的数量关系向学生提供一种新的数学模型(即数量关系式),这种数学模型将应用到以后文字应用题的学习中去。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学生知识的基础和心理发展的规律,我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并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结合实际情况,根据路程、时间、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的问题。

    (3)树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

    (1)重点: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难点: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并运用这些数量关系分析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关键: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情境,让学生感知与形成“路程、时间、速度”这三个概念,并切身体会每个物体的快慢与路程和时间都有关系。

    4、教学准备:

    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形式,再向抽象思维转化。为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本节课我借助下面的教具帮助教学:

    (1)多媒体教学课件。

    (2)皮尺、秒表。

    二、说教法:

    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我用演示法、情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多媒体电教法、尝试教学法、反馈法等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这三个概念。并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理解和掌握时间与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整节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三、说学法:

    因为“速度”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故而教师创设一个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经历一系列的观察、实践、探索、分析、思考、交流的过程,逐步让学生理解“路程、时间、速度”这三个概念,并建立这个问题的数学模型(数量关系式),然后运用这个模型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材提供的练习和教师补充的习题)。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标准》所提出:展现知识的产生和应用过程,形成“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基本叙述模式,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个环节进行。

    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15)

    教学目标:

    1、在生活情景中,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并能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的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两辆不同的汽车以不同的速度在公路上行驶)

    根据情景提出问题。哪辆汽车跑得快些?

    二、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如何解决哪辆汽车跑得快些?使学生认识到:两个物体体运动快慢的比较,与路程和时间都有关系,从而引出路

    程、时间和速度。

    引出:速度 =路程÷时间

    三、看一看

    教科书P79页的看一看,拓展学生对日常生活中速度的认识

    四、巩固练习

    1、完成P80页的试一试的第1小题,

    2、完成P80页的试一试的第2小题。

    3、完成 P80页的第一小题。(在书上完成)

    板书设计:

    人步行的速度大约为 4千米/时

    人每小时大约走4千米。

    速度=路程÷时间

    时间=路程÷速度

    路程=时间×速度

    【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推荐15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