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15篇
  • 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发表时间:2023-07-28

    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15篇。

    下面是我们为您整理的“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相关的信息,祝愿这篇文章能够为你提供帮助欢迎访问。每个老师为了上好课需要写教案课件,但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可以的。教案可以在不同学科与不同层次上应用落实素质教育。

    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练习一。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使学生在已学过的加法和减法知识的基础上,概括出加法、减法的意义,对加法、减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数学学习,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应用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微视频、微练习题

    课前准备:

    1、建立班级微课QQ群,将《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微视频发布到该群,请家长督促孩子观看学习。

    2、根据视频教学,完成微练习题。

    课堂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昨天大家看的微课视频标题是什么?你学会了什么?什么没有学会?还有什么与课题相关的问题想要在课堂上解决的?

    今天我们带着大家的问题一起来再学《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板书课题。

    二、新授课

    1、教学加、减法的意义

    (1)出示与课本例题相似的提升题目:

    两辆汽车同时从A地出发,向相反方向开出。他们的速度分别是每小时55千米、每小时62千米,经过3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①读题,理解题意

    ②画线段图分析题

    根据线段图,使学生理解题目所求是将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从而理解加法的意义

    ③根据理解解决该问题。

    (2)改编题目:

    两车同时从A地向相反的方向开出3小时后相距351千米,甲车距离A地165千米,乙车距离A地多少千米?

    ①这道题与第一小题有什么关系?

    ②总结减法的意义

    ③根据减法的意义再次改编题目

    ④解决改编的两道题目

    2、教学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根据微课视频所学及上面3个题目的式子,自行总结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3、教师小结: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减去的已知加数叫做减数,求出的未知加数叫做差。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逆”就是相反的意思,“逆运算”就是相反的运算。我们可以通过上面的例子来理解;第(1)题用加法计算,第(2)、(3)题都用减法计算,第(2)、(3)题与第(1)题比较,第(1)题的问题在第(2)、(3)题中变成了已知条件,第(1)题中的其中一个已知条件在第(2)、(3)题中变成了问题。也就是说,减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与加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正好相反,在加法中已知的,在减法中变成了未知的,在加法中未知的,在减法中变成了已知的。所以减法是与加法相反的运算,通常叫做“逆运算”。

    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观察、欣赏民间艺术的剪纸作品,以及服饰、工艺品与建筑等图案,感知显示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对称现象。

    2、通过折一折,剪一剪猜一猜,剪一剪画一画和图形分类等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教学重点

    认识对称现象,绘制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

    体会对称图形的特征,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教学用具

    剪纸艺术作品,绘画颜料,白纸,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活动,揭示课题

    1、教师动手操作,学生认真观察。

    (1)教师取一张白纸、对折。

    (2)在白纸的一边画上一个图案。(如图1)

    图1图2

    在图案中,添加彩色(或其他比较明显的颜色)颜色。

    (3)把白纸沿原来的折痕对折,并用力按一按,使这个图案印到白纸的另一边上。(如图2)

    整个过程,要让全体学生看得清清楚楚,然后把它贴在黑板上。说说这图案有什么特点?(沿中线(对称轴)左右两边图形是一样的。)

    这是图形,都是对称图形(板书:对称图形)

    二、认识对称图形

    1、展示民间剪纸艺术。(出示课本上剪纸图)

    2、学生动手操作。

    (1)各人取出一张纸,对折,并画上图案(参照课文)。

    (2)用剪刀剪下图形,再打开。

    (3)告诉学生,这样的图形是对称图形。

    3、认识对称轴。

    (1)告诉学生,刚才对折时出现的折痕,是这幅图的对称轴。对称有什么功能呢?

    (2)把图形沿着对称轴对折,发现对称轴左右两边的图形完全重合。

    (3)让学生自己试一试。

    4、猜一猜,剪一剪。(课本12页的下半页部分)

    5、看一看,说一说。

    考察学生是否体会对称图形的特征,并根据特征把图形分为对称图形和非对称图形两类。

    (1)课本第13页的上半部分内容。

    除琴外,其他都是对称图形,因为琴把上4个把儿不对称。所以不能算是对称图形。

    (2)判断并分析。

    出示图形:

    判断:两幅图形都不是对称图形。

    原因:沿中间(这里不存在对称轴)对折,左右两边图形不能完全重合。

    通过这一练习,排除一种错误认识:左右两边图形一样,就是对称图形。

    三、课堂活动

    1、课文第13页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图形是对称的?

    让学生互相说一说,在这样交流中,能进一步感受对称图形在生活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

    2、课文第14野试一试的第1、2和3题。

    这一题的学习任务是要使学生加深体验对称图形的特征。要求做到:

    (1)这三项学习任务要让学生独立完成;

    (2)在活动中,教师要特别关注第2题,发现学生中有没有独立的创意和想象力。

    (3)把好的创意和具有丰富想象力的作品向全班推荐,并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评价。

    四、巩固练习

    1、课内外作业。

    课本第14页试一试的第4题。

    2、选用作业。

    五、作业设计

    1、给对称图形打。

    2、找一找哪些字是对称的。

    68HM责文育

    六、板书设计

    对称图形

    对称图形。

    对称轴:

    教学后记

    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3

    教学内容:教材第58页例4和练一练,练习十二第57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初步学会列含有未知数z的等式解答相差关系中逆叙的一步计算应用题的方法,进一步掌握列含有未知数芦的等式解答应用题的步骤和思路,能正确列出含有未知数j的等式解答相差关系的逆叙应用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解题能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列含有未知数i的等式解答应用题。

    (1)养鸡场养鸡500只,卖出一些后还剩300只,卖出了多少

    (2)张师傅和李师傅一共加工零件135个。其中李师傅加工了75个,张师傅加工了多少个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完成一道,各人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

    提问:列含有未知数工的等式解应用题时,要几步第(1)题列含有未知数j的等式是怎样想的第(2)题呢

    指出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应用题时,要根据题意找出数量关系式,对照着数量关系式来列出等式。

    2.应用题。

    粮站运来面粉96袋,运来的大米比面粉多24袋,运来大米多少袋

    读题后让学生想一想,这样的题用什么方法解答。学生口答算式和得数,老师板书。

    提问: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算题里的数量关系式是怎样的

    (板书:面粉的袋数+24=大米的袋数)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4,读题。

    提问:例4与上面一道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这两道题虽然有不同的地方,但相同的都是大米比面粉多24袋。想一想,例4的数量关系与上一题一样吗

    2.谁再来说一说,例4的数量关系是怎样的为什么

    (评析:通过重复提问,可以突出例4的数量关系,便于学生列出含有未知数j的等式。提问为什么,有利于学生认识根据题里怎样的条件找相差关系逆叙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式。)

    根据这个数量关系式,你能列出含有未知数j的等式解答例4吗

    第一步先做什么(板书设未知数x,并说明注意写解字。)

    第二步要做什么列出怎样的等式(板书:x+24=120)

    第三步求未知数x的值要怎样算(学生口答,老师板书,说明求出x的值不带单位名称)你是怎样想的

    写出答句。

    3.你能根据题意,检验这样解答是否正确吗谁来告诉大家,的面粉有24袋。120一x=24)

    追问:为什么可以列这样的等式

    怎样求未知数工(学生口答,老师板书,并写出答句)

    5.提问:今天学习的也是用什么方法来解答应用题(板书课题)例4可以列几种等式来解答这两个等式都是根据什么列出来的

    指出:列含有未知数j的等式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根据题意想数量关系式。这样才能对照数量关系式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

    想一想,例4是根据题里什么条件来想数量关系式,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的

    三、巩固练习

    1.根据下面的条件说一说数量关系式。

    (1)鸡比鸭多30只。

    (2)杨树比柳树少15棵。

    (3)美术班比舞蹈班少16人。

    (4)今年收的小麦比去年多1500千克。

    2。做练一练。

    (1)完成第(1)题。

    读题。提问数量关系式。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提问:这里的等式是根据什么来列的

    (2)完成第(2)题。

    读题。让学生先说数量关系式。

    学生做在练习本上。然后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提问:列等式时你是怎样想的

    强调:像上面这样的几道题,都要先根据题里谁比谁多或少多少想数量关系式,再对照数量关系式列出等式来解答。

    3.练习十二第5题。

    说明要求,让学生在课本上练习。

    提问:第(1)题是根据怎样的数量关系式来列等式的第(2)题呢

    四、课堂小结

    列含有未知数工的等式解答应用题,要分几步做要根据什么来列含有未知数工的等式解题时要注意什么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二第67题。

    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姐、弟二人的邮票张数问题,进一步理解方程得意义,学会解方程

    2、会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通过一家人在交流姐弟二人集邮的情况,要求学生根据信息找出等量关系。

    二、探索方法

    1、在列方程的过程中,由于有两个未知数,需要选择设一个未知数为x,再根据两个未知数之间的关系,用字母表示另一个未知数。

    在解方程的过程中,需要用到一个x与3个x合并起来就是4个x

    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姐姐有3x张邮票

    X+3x=180

    4x=180

    X=45

    3x=453=135

    答:姐姐有135张邮票,弟弟有45张邮票

    2、想一想

    可以仿照例题解答

    三、解决问题。书上97页

    2、可以列出两个不同的方程。

    方程一:设岚岚x岁,妈妈的年龄是6x岁,x+6x=35

    方程二:设岚岚x岁,爸爸的年龄是7x岁,7x-x=30

    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5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64-65页。

    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知道在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存在着相交,平行的位置关系。

    2:掌握垂直,平行的概念。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引导学生具有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难点:在自主探索中,理解垂直、平行的概念。

    教学用具:课件,彩纸,磁铁。

    学生用具:彩纸,纸条,黑笔。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运动吗?现在老师带你们去参加运动会,你们喜欢吗?(软件出示主题图)师:同学们看,在生活中很多物体都可以看作是由许多线组成的。

    二、观察分类,了解平行与垂直的特征。

    (1)、画直线,展示各种情况。

    师:现在,请大家想象一下,如果让你在一张纸上画两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的位置情况可能是怎样的呢?

    把你想像的用黑笔画在彩纸上。(学生自主画直线,教师巡视)

    师:把你画的给组内同学看一看,然后说一说,你们组画出了哪几种情况?(选一组同学画的直线展示到黑板上)把不同情况的再上黑板上贴。

    (2)、位置关系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你们所想象的两条直线画下来会有这么多种情况。

    师:能给它们分分类吗?

    师:在小组中交流交流。(小组中讨论,交流)

    ①小组汇报分类情况。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分为相交,不相交两类。(学生说出自己的分法)

    A、不相交

    B、相交

    ②师:对于他们小组的这种分法,你同意吗?你是怎样分的?

    (学生自主交流)

    在交流中达成分类的共识,即相交的一类,不相交的一类。(板书)

    ③揭示平行的概念。

    不相交的一类,让学生动手量一量两线之间的距离,发现了什么?(两线之间量出的长度是相同)让一生到黑板示范量。

    ④如果把这两条直线延长,再延长它们会怎么样呢?(不会相交)

    师:由此你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学生汇报)

    这种情况你们知道在数学上叫什么吗?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板书:互相平行)。谁能说说什么是互相平行?

    (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怎样理解互相这个词?(学生回答)

    (软件出示:一组平行线和平行线的概念。)加深对平行的理解。

    引导学生理解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等重点词语。

    (3)揭示垂直的概念。

    师;再来看看两条直线相交的情况,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

    师:你们认为在这些相交的情况中哪种相交成直角的?(板书:成直角)

    像这样的两条直线,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什么是互相垂直。(学生回答,课件出示)

    同学汇报:谁来说一说你明白了哪些知识?

    (学生结合具体事例进行汇报。)

    引导学生理解在同一个平面内互相垂直等重点词语。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和同学们研究就是在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平行与垂直。(板书课题)

    三、应用新知:

    1.看主题图,找平行与垂直的例子。

    2.同学们离开座位,在课室上找找平行与垂直的例子。(放音乐)

    3.P65,做一做(2)摆一摆

    4.练习十一,第一题。

    5.练习十一,第二题。

    6.欣赏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图片。(进行校园美化教育)

    四、畅谈收获

    师:谁来说说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板书设计

    垂直与平行

    不相交(互相平行)

    贴学生作品同一平面内

    相交成直角(互相垂直)

    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6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独立解题,培养学生的观察和独立分析及思考的能力。

    2通过交流与反馈,培养学生的协作与交流,判断的能力。

    3在反馈交流、思考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

    教学设想

    学生活动

    备注

    一教学引入

    1出示例题1:A,B,C三个家庭公有图书960本,,B家的书比A家的2倍少5本,C家的书比A家多25本。三家各有图书多少本?

    2方法与要求:(1)指名同学读题,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2)学生独立思考,并解题。

    (3)教师巡视并指导。

    二反馈、交流、分析,解决问题

    (一)交流与思考:出示部分同学的解题过程:

    方法一:

    例如:假设A=150(本),B=1502-5

    =295(本),C=150+25=175(本)

    那么总本书是620本。这种方法对吗?

    1用列表归纳有几种假设:

    A的本数

    B的本熟

    C的本数

    总的本数

    判断

    150

    295

    175

    620

    200

    395

    225

    820

    240

    475

    265

    980

    问:通过观察与比较你可发现总本数与各家的本数之间的关系吗?

    2学生思考交流得出:(1)总本数少了,各家的本数要增多。(2)总本数多了,各家的本数要减少。

    使得各条件符合:(1)A+B+C=960

    (2)2A-5=B

    A+25=C

    方法二:

    (1)因为A,B,C三个家庭公有图书960本,所以A+B+C=960,

    (2)又因为B家的书比A家的2倍少5本,C家的书比A家多25本,所以2A-5=B,A+25=C

    (3)利用前两个条件组合代入:

    A+2A-5+A+25=960

    得出A=235,B=465,C=260

    3小结:交流比较以上两种方法的异同,得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出示例题2:甲、乙两种管子共25根。接起来刚好铺完下水道(接头处长度忽略不计)。已知甲种管长5米,乙种管长8米,下水道的长度为155米。每种管子各用了多少根?

    1学生独立读题、思考并解题。

    2全班交流,反馈理清条件与思路。

    3交流:A+B=25

    5A+8B=155

    解题:甲管为15根,乙管为10根。

    三巩固练习:

    1书本102页练习与应用1:

    2书本103页练习与应用2:

    1读题理解题意。

    2学生独立思考并解题。

    1学生交流自己的解题思路与过程。

    2学生观察并思考,判断解题方法的可行?

    1学生例举几种假设。

    2观察思考各数量间的关系。

    1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并反馈。

    学生交流,反馈。

    1学生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得出策略与思路。

    1学生独立思考解题。

    2交流反馈。

    学生独立练习。

    交流反馈。

    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会利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法。

    2、从算出的答案中探寻规律,得出后面题目的结果。

    3、通过改小数的方法,寻找规律比较大小。

    教学难点:规律的探寻。

    教学过程:

    教学设想

    学生活动

    备注

    一、探索规律

    1、计算器计算组题的前三题。

    1.89;2.889;3.8889

    得出整数部分看最后一个加数的小数部分有几个9,就是几。

    小数部分看最后一个加数的小数部分有几个9,就是(几减一)个8,再写一个9,小数部分的个数与最后一个加数的小数部分的个数相等。

    2、第二组题学生独立完成,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二、比较结果。

    1、改写成小数。

    1-0.1-0.02-0.003-...0.000000009

    1-0.9-0.08-0.007-...0.000000001

    2、观察发现对应数的相差数

    0.9比0.1大0.8;0.08比0.02大0.06;等

    3、将比较的相差数相加,就是整个算式的相差数。

    第一个算式的结果为0.87654321

    第二个算式的结果为0.012345679

    找出整数部分、小数部分的规律。

    发现后面的小数都比前面的小数(小数点后)多一位,且末尾数字大一。

    发现后面的小数都比前面的小数(小数点后)多一位,且末尾数字小一。

    根据规律得到两个算式的结果。

    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8

    内容分析:

    这节课教学素数和合数的意义及判断方法,是在学生理解因数的意义,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的基础上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将来学习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重要基础。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掌握的程度将直接影响到学习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好坏。学生应掌握本节中诸多抽象概念,培养归纳概括能力,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涵。

    学习者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这个阶段学生思维仍属于直观具体的思维,很大程度上仍需依赖具体形象的经验材料来理解抽象的逻辑关系。

    2.在学习本课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已经掌握本章前2节的所有内容。即:理解了因数的意义,掌握了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发现素数和合数的过程,理解素数和合数的意义,掌握判断一个数是素数还是合数的方法,记住20以内的素数。

    2.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探索数的一些特征的方法,培养分析、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学生学习过程

    备注

    一、问题引入

    1.写出8、10、15的因数,你发现什么?

    通过观察,发现每个数的因数都有1和它本身

    通过对因数的复习从而引出探究的主题

    2.每个小组写出1-10这10个数的因数人人都写,看哪个组写得快,写完互检查让学生通过经历找的过程进一步巩固找因数的方法

    二、教学活动

    1.观察这些数的因数有什么特点,若你来分类,你将怎样分。

    小组讨论,先想后说,小组边分边说,然后交流、汇报

    通过分析、交流,鼓励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2.出示标准分法

    为何这样分,每类数有什么特征

    征?小组交流讨论经历观察、比较、归纳、猜想,形成基本思路

    3.概括概念

    第二类这样的叫素数,第三类这些数叫合数。

    什么叫素数,什么叫合数?

    先想后讨论

    让学生层次清楚、逐步深入的探索并发现素数和合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思维拓展

    1说明什么?

    自然数不但增加,可能归为哪一类,有没有第四类出现?

    按因数的个数可把自然数怎样划分?通过观察、分析、交流,从直观--抽象,给出正确答案让学生感受问题猜想验证满足成功动机,提供展示平台。

    5.练习。教学书本试一试

    哪些是素数,哪些是合数?

    1、2、3、4、5、

    6、7、8、9、10、自行完成,

    说明判断的原因使学生加深对素数合数意义的理解

    三、游戏体验

    把全班从1开始编号,根据学号反应

    学号是偶数的同学起立,其中是素数的到这边,是合数的到那边,学号是奇数的同学起立,其中是素数的到这边,是合数的到那边。

    你发现了什么?

    听清内容,认真观察

    汇报交流通过游戏,让学生加深偶数、奇数、素数、合数等概念的印象,清楚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四、小结(学习效果评价)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吗?

    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让学生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过程经历给出相应的总结让学生结合教学过程,总结探究中的得失,验证的方法

    五、自我介绍

    根据自己的编号说出这个数的特征,越多越好。

    如;我是偶数,同时也是素数,能根据我来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让学生自主思索,自主探究,汇报交流进一步巩固概念

    六、游戏下课

    动脑筋出教室(根据学号)

    请最特殊的数出教室,请既是奇数又是素数的同学出教室,请既是偶数又是合数的同学出教室......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学生在因数的写出过程中,发现它的区别,从而给他们下定义。引出素数的概念。

    学生自主探索。

    素数的概念要搞清楚。

    而且要让学生从正反两面来判断概念。

    学生独立完成,校对交流。

    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9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例题和做一做,练习十七第1-3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进一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探索规律。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激发

    1.提问:怎样计算长方形面积?

    板书:长方形面积=长宽

    2.口算出下面各长方形的面积。

    (1)长1.2厘米,宽3厘米。

    (2)长0.5米,宽0.4米。

    3.出示方格纸上画的平行四边形,提问:这是什么图形?什么叫平行四边形?指出它的底和高。

    4.揭题:我们已经学会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二、尝试

    1.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

    (1)请大家打开书64页(指名读第2段)。

    (2)指名到投影上数。边数边讲解:我先数......,它是......平方厘米;再数......,它是......平方厘米;两部分合起来是......平方厘米。

    (3)投影出示长方形。提问:数一数,这个长方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怎样计算它的面积。

    (4)观察比较两个图形的关系,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分别相等,它们的面积也相等。

    2.通过操作,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

    (1)自由剪、拼,进一步感知。

    ①每个平行四边形只准剪一下,试一试被剪下的两部分能拼成已学过的什么图形?学生自己剪、拼。

    ②互相讨论。提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通过操作讨论得出:只有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开,才能拼成一个我们会计算的图形--长方形。这种剪法最简便。

    (2)揭示转化规律

    任何一个平行四边形都可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在转化的过程中,怎样按照一定的规律来做呢?(教师边演示边讲述)

    ①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下左边的直角三角形。(出示剪刀,闪动被剪掉的部分)。

    ②左手按住右手的梯形,右手抽拉剪下的直角三角形,沿着底边慢慢向右移动,直到两斜边重合为止。这样就得到一个长方形。

    ③学生根据刚才的演示模仿操作,体会平移的过程。

    3.归纳总结公式

    (1)比较变化前的两个图形,提问:你发现了什么?互相讨论,汇报讨论结果。根据讨论结果完成填空。

    引导学生明确:你发现了什么?互相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①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后,面积没有改变。即长方形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同时板书)

    ②这个长方形的长、宽分别与平行四边形的底、高相等。(同时板书)

    (2)根据这些关系,你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怎样推导出来?强化理解推导过程。

    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4.教学字母公式

    (1)介绍每个字母所表示的意义及读法。板书S=ah

    (2)说明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也可以省略不写。所以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可以写成S=ah或S=ah。(同时板书)

    (3)提问: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三、应用

    1.P.66页例题:一块平行四边形钢板(如下图),它的面积是多少?(得数保留整数)

    3.5厘米

    4.8厘米

    ①读题,理解题意。

    ②学生试做,指名板演。提醒学生注意得数保留整数。

    ③订正。提问:根据什么这样列式?

    2.完成P.72页做一做第1、2题。

    订正时提问:计算时注意哪些问题?

    3.填空

    任意一个平行四边形都可以转化成一个(),它的面积与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原平行四边形的()相等。这个长方形的()与原平行四边形的()相等。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

    4.判断,并说明理由。

    (1)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它们的面积就相等()

    (2)平行四边形底越长,它的面积就越大()

    5.你能求出下列图形的面积吗?如果能,请计算出面积。(单位:厘米)

    1620xx

    20

    6.练习十七第3题

    四、体验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怎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五、作业

    练习十六节第2题。

    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10

    目的要求:

    通过练习使学生系统地理解年月日等相关的知识,并能利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重点:整理与应用

    教具:幻灯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基础知识的复习

    1、学生自由回忆本单元学习的内容

    2、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时间单位:

    年----月--日--时--分--秒

    1231246060

    (7、4、1)30

    29(30)

    计时的方法:

    ⑴普通计时法(12小时计时)

    ⑵24小时计时法

    主要让学生举例说明互相转化的方法

    求经过时间

    ⑴求经过的小时数

    ⑵求经过的天数

    ⑶求经过的年数

    主要让学生讨论计算的方法

    二、基本练习

    1、填空

    1年=()个月1日=()小时

    1小时=()分1分=()秒

    讨论1年=()天

    2、把下列时刻用普通计时法写出来。

    19时8时22时30分5时13分24时

    3、把下列时刻用24小时计时法写出来

    上午10:50早晨3:20下午2:25晚上9:45

    4、练习一的第4、5、6、7题

    采用的主要形式生报生写师报生写

    三、加深练习

    练习一的第8题

    讨论后反馈

    方法⑴先加小时数

    ⑵再加分数

    ⑶满60进1小时

    实际应用:

    计算是否过保质期

    四、课堂练习

    作业本

    单元检测

    目的:系统回顾查漏补缺

    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11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70~74页。

    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经历数据整理的全过程,掌握画正字整理数据的方法,并能对统计表中的数据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解释。

    2.通过统计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及统计观念,进一步认识统计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题,导入激趣

    谈话:眨眼间,同学们就快九岁了,体重肯定比上学期又重了一些。想再看看上学期体检时自己的体重吗?

    课件出示:20xx年深圳市新莲小学三(4)班学生体重记录表(包括学生的姓名与体重的千克数)。学生的体重分别是:30、25、25、35、35、25、22、46、29、49、28、26、21、27、42、25、26、32、25、32、37、23、26、26、26、26、30、26、26、25、29、32、27、27、24、26、23、30、28、27、32、27、26、25、36、23、44、36。

    仔细观察表中的数据,找到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再和其他同学比一比。

    导入:如果要知道我们班体重比较重的同学有几位,比较轻的有几位,就要用分段统计的方法整理数据,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样的统计方法。(板书课题:统计)

    二、合作探究,经历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如何分段整理数据。然后出示下面的统计表:

    深圳市新莲小学三(4)班学生20xx年体重情况统计表

    年月

    体重(千克)

    20~23

    24~26

    27~29

    30~39

    40~49

    人数

    谈话: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应该选择哪种方法来整理这些数据,并说明选择这一方法的理由。可以和同桌一起商量。

    引导学生用画正字的方法整理数据。教师先示范,然后同桌两人合作,一人报数,另一人画正字整理数据,共同完成统计表。

    师生共同评价学生完成的统计表,并提醒学生注意规范地填写表格(如填写制表时间等)。

    提问:刚才同学们用画正字的方法整理了我们班同学的体重情况,请同学们观察统计表,说一说你的体重在哪一段。

    提问:想知道自己的体重是否符合我们这个年龄段儿童的标准体重吗?

    出示8~9岁儿童体重标准数据:24~26千克。

    提问:根据8~9岁儿童的标准体重,你认为我们班同学体重的整体情况怎么样?由此,你能想到些什么?

    再问:你的体重符合标准体重吗?如果和标准体重相差较大,你认为应该注意什么?

    谈话:加强锻炼就能使自己的体重慢慢达到标准。(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下面就是四年级女同学1分仰卧起坐的成绩,你们会用刚才的方法整理数据吗?继续两人合作,完成统计。

    评价学生完成的统计表。

    谈话:同学们也上四年级了,请估计一下自己1分能做几个仰卧起坐?(学生估计)回去做一做,请爸爸妈妈帮助数一数。

    三、回归生活,解决问题

    谈话:深圳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早在1997年就被国家环保总局命名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下面是20xx年4月30日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全国47个环保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日报情况摘要。(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提问:你知道什么是污染指数吗?(先让学生说一说,再播放短片《你知道吗?》详见教材第73~74页)

    提问:仔细观察表中数据,深圳市空气污染指数是多少?属于哪个级别?哪些城市属于轻度污染?

    提问:如果要统计这47个城市空气质量的状况,你认为应按什么标准进行分段统计?可以分几段进行统计?学生回答后,出示统计表,让学生按要求完成数据整理。

    展示学生的统计结果,并进行评价。

    提问:从这些信息中你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适时对学生进行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教育)

    谈话:老师也很关注深圳的空气质量,前几天特地在市环保局的网页上搜集到一些数据,(出示数据:深圳市20xx年4月份空气质量日报情况,包括日期、污染指数两个项目。1日到30日的污染指数分别是20、20、77、60、77、98、85、42、72、111、80、60、25、30、66、115、120、90、71、86、73、80、63、37、30、29、40、81、88、85)请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深圳市20xx年4月空气质量日报情况统计表

    年月

    污染指数

    0~50

    51~100

    101~200

    空气质量状况

    轻度污染

    天数

    讨论:从上面的信息中,你又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四、课堂小结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想一想,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略)

    评析

    贺老师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有以下两个特色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第一,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教师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素材入手,组织学生通过自主的活动,逐步学会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首先,通过统计本班学生的体重,使学生认识到班级同学的体重在20~50千克之间,要想知道体重比较重和比较轻的同学有几位,就要分段统计,产生分段整理数据的需求,经历统计的过程;接着,分段整理统计1分仰卧起坐的个数,再一次让学生经历了分段整理数据的过程,感受应结合数据特点进行分段;之后,从深圳市被命名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切入,分段整理20xx年4月30日全国47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日报情况,讨论深圳市的空气质量状况;最后,分段整理20xx年4月深圳市的空气质量日报情况,并通过分析和交流,使学生体会到空气质量级别与环境的关系,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这样的安排,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需要和学习统计的价值,体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第二,注意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统计活动时,设计了讨论如何分段整理数据两人合作用画正字的方法进行数据整理读懂统计信息,思考质疑的教学过程。这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机会,增强了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从而有效地提高了统计能力。

    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1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进一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含义,能用角的符号表示角。

    2.通过画一画、数一数等活动,初步感悟:从一点出发可以画无数条射线,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教具准备:

    三角板(若干把)、直线、射线和线段及其特点的纸条(3张)、小扇子(3把)、表格纸(12张)、三色卡纸(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照相吗?老师带来了几张相片,我们一起来欣赏好吗?(课件演示三胞胎照片)照片看完了,你发现了什么?谁来说说。

    (引导学生说出相同点)

    师:他们虽然外表长得很相似,但在个性和言行举止上可能存在着不同。在数学的殿堂里,也有许多事物是相似。其中就有三个兄弟,它们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你们想认识它们吗?

    二、探究新知

    1、讲解直线、射线特点

    师:好,请看大屏幕(课件演示直线、射线和线段的直观图),原来它们的名字叫做:直线、射线和线段。

    师:大家发现了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引导学生回答)

    大家再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线段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后,张贴线段特点的纸条)

    师:那射线有什么特点?直线又是怎样的呢?请大家打开书本P35,到书中去找一找,把你认为是重点的知识用红笔画下来。

    (学生看书自学后汇报,师张贴射线和直线特点的纸条。)

    师:刚才同学们说到了一个词无限,直线向两端无限延伸,谁能说说你对无限的理解?

    2、三者之间的关系

    (1)(课件演示在所画直线中间取一点)问:这条直线上有射线吗?(生回答)那么,我们就说射线是直线的一部分。

    (课件演示在所画直线中间取两点)问:这条直线上有线段吗?(生回答)那么,我们就说线段也是直线的一部分。

    师:但是这三兄弟发生了争吵,它们都想当大哥。请三个同学分别来饰演直线、射线和线段并说一说它们各自的特点。大家来评一评:看谁有资格当大哥。

    (2)学生表演小话剧

    直线:我是直线。我可以两端无限延长,你们可以吗?大哥当然应该我来当了。

    射线:我是射线。你,你可是一个端点都没有。我不但有一个端点,我还可以向一端无限延长呢!我是大哥。

    线段:我是线段。吵什么吵,你才一个端点,我可是有两个端点的,大哥不是我当,难道是你们?

    (3)小组合作填表格

    师:刚才大家听了这三兄弟的理由,那到底谁更有资格当大哥呢?现在小组合作把你们台面上的表格完成了,看看谁是大哥。

    名称

    图形

    长度

    端点

    关系

    直线

    线段

    射线

    (小组合作完成后,小组长汇报他们的发现并陈述理由。)

    结论:直线当大哥,因为线段和射线可以看成是直线的一部分。

    三、巩固新知

    师:现在,老师来考一考大家,看你们能不能把这三兄弟分清楚,你们有信心吗?

    1、(课件演示,以抢答题的形式进行)下面哪些是直线、线段或射线?

    2、书P36做一做2

    四、继续探究

    1、小竞赛引入

    师:下面我们来做一项小竞赛--在1分钟之内,从一点出发画射线,看谁画得多,开始!(书P36做一做1)

    师:谁来说一说,你画了多少条?(生回答)如果给你无限多的时间,猜猜你能画多少条?

    (在有色卡纸上完成后,引导学生观察这幅图象什么?)

    师:那现实生活中有没有一些射线的例子呢?

    2、角的认识

    (1)师:(课件演示从一点出发画射线)你们知道吗,这其中藏有三兄弟的一个神秘的好朋友,你们想认识它吗?

    师:(课件演示从图中抽取出一个角)原来这个好朋友的名字叫角,其实这里从一点出发的每两条射线就组成了一个角。那究竟什么是角、该怎样来表示角呢?请大家打开书第36页看一看,把你认为是重点的知识用红笔画下来。

    (学生看书自学)

    (2)学生汇报。

    师:这个点叫做角的什么?这两条射线呢?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回答后,课件播放)

    师:为了区分不同的角,我们还要给角编上号,可以用数字、也可以用字母。(请学生编号)

    师:为了书写方便,我们要用一个符号来表示角。(板书)大家观察一下,与以前学的哪个符号相似?它们有什么不同?jK251.coM

    五、继续巩固新知

    师:下面,老师又要来考考大家了,看你们到底认不认识角?

    1、(课件播放,以抢答的形式进行。)

    下面的图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2、书P39、2(学生在书中描画,再请学生在黑板上描画。)

    3、找生活中的角。

    师:大家观察一下我们的教室里有没有藏着角?请同学们带着三角板出来找一找。

    (小组合作找完汇报后,师课件演示其他生活中的角。)

    师:其实呀,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藏着许多的数学知识,平时大家要注意观察、注意发现,做个有心人,好吗?

    六、游戏应用

    师:今天,老师还带来了四则谜语,你们想猜吗?每组一题,请一组来选题。(课件演示出谜题)

    无始无终,打一条线的名称。

    有始无终,打一条线的名称。

    有始有终,打一条线的名称。

    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打一图形的名称。

    (每个组答对就在攀登图上攀一格,游戏后统计出谁是优胜组)

    小结:我们来看一下,哪个组攀登的最快?鼓掌表扬一下,在今后的学习里,我们也要不怕困难,勇攀高峰,这样,你就能看到美丽的风景,好吗?

    七、课堂总结

    1、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些数学朋友?(出示课题)

    2、质疑:对于它们,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3、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再汇报)

    八、课后作业

    师:原来在数学的殿堂里有这么多新鲜、有趣的事物。在今后的学习里,我们再来认识更多的新朋友,好吗?

    (课件演示想象题)请同学们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展开你的想象画一幅美丽的图画,并用一句话来表达图画的意思。

    九、板书设计

    直线、射线和角

    有始有终。线段:两个端点、有限长。是直线的一部分

    有始无终。射线:一个端点、向一端无限延长。(无限长)

    无始无终。直线:没有端点、两端无限延长。(无限长)

    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角<

    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13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64~65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知道在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存在着相交、平行的位置关系,掌握垂直、平行的概念。

    2、能正确判断在同一个平面内两线之间的关系。

    3、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合作精神得到和谐发展。

    4、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习惯,体会数学的应用与美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在自主探索中,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概念。

    【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亲爱的孩子们,你们最喜欢玩什么游戏?在玩游戏的时候,请你们注意观察你扔出的筷子会是什么情形?开始吧。

    2、你们知道吗?在这个游戏中存在着许多的数学知识?这节课,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来把他找出来,好吗?

    3、(课件出示)扔筷子的情境图,让学生找出哪种情形是在同一平面内?

    4、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研究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5、板:在同一平面内

    二、动手实践,感悟新知。

    1、学生画直线。

    (1)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白纸,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把白纸无限扩大。然后,出现一条直线,再出现另一条直线。好,请把眼睛睁开,把你刚想到的两条直线画在白纸上,只画一种情况,开始吧。

    (2)巡视学生画直线情况,张贴不同情形于黑板。

    2、小组探索学习。

    (1)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画了这么多的情形。老师把这些作品编上号码。

    (2)请四人小组讨论一下,你们按什么标准把这些作品进行分类?怎样分?

    (3)四人小组讨论。

    (4)学生汇报交流,并上台尝试分类。

    (5)板:相交不相交

    3、揭示互相平行的概念。

    (1)请问你们对哪一号作品产生疑问?

    (2)(课件出示):你是怎样知道的?

    (3)小结:这种看似相交,实际不相交的情形,在判断的时候,要注意把它延长后再判断。

    (4)(课件出示):这种情形相交吗?延长后,相交了吗?(没有)再延长,相

    交吗?(没有)无限延长,相交了吗?(没有)

    (5)象这种情形,在数学叫做什么?

    (6)板:互相平行

    (7)让学生试着说出完整的概念。(课件出示)

    (8)请同学们小声地读一读,找出哪些是重点词语?并想想有什么疑问需要跟大家研究一下。

    4、练习。(课件出示)

    判断下面哪组直线互相平行?在下面的()里打在。

    ()()()

    5、揭示互相垂直的概念。

    (1)我们再来看看相交的情形,你们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

    (2)板:成直角不成直角

    (3)哪些是成直角?哪些是不成直角?在黑板进行分类。

    (4)成直角的这种情形在数学上叫做什么?

    (5)板:互相垂直

    (6)用完整的话说出来。(课件出示)

    6、练习。(课件出示)

    判断下面哪组直线互相平行?在下面的()里打在。

    ()()()

    7、小结: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或垂直,必须满足两个条件。请说一说。

    8、出示课题。(垂直与平行)

    三、联系生活,巩固新知。

    1、摆一摆。

    (1)请先摆一根蓝色的小棒,再摆一根绿色的小棒与蓝色的小棒平行,然后再摆一根蓝色的小棒与绿色的小棒平行,观察一下两根蓝色的小棒,你发现了什么?

    (2)请先摆一根蓝色的小棒,再摆一根绿色的小棒与蓝色的小棒平行,然后再摆一根蓝色的小棒与绿色的小棒垂直,观察一下两根蓝色的小棒,你发现了什么?

    2、找一找。

    (1)在生活中,垂直与平行就在我们的身边,来,我们一起到操场去找一找。(课件出示)

    (2)孩子们,平时可要加强锻炼身体,只有加强锻炼身体,才能有强健的体魄。

    3、摘苹果。(课件出示)

    4、判断。(课件出示)

    下面的说法对吗?对的打,错的打。

    (1)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

    (2)┐如图:直线A叫做垂线。()

    (3)如图:直线b叫做平行线。()

    5、分小组在课室中找出平行与垂直的例子,并记录下来。

    四、回顾新知,总结交流。

    1、现在我们一起回顾这节课所学过的内容。(课件出示)

    2、在这节课里,你知道了什么知识?请与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收获。

    五、欣赏新知、拓展延伸。

    1、生活中平行与垂直的现象随处可见,它装点着我们美丽的世界,请大家随着音乐欣赏重直与平行为我们的生活带来的美。(课件出示)

    2、请画出平行作品的同学先离开教室,再请画出相交作品的同学离开。

    附:板书设计

    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1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60页例4

    教材分析

    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小数的大小比较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的大小比较和小数的意义的基础上学习的。整数的大小比较的知识是这节课知识建构的正迁移,是学生利用原有知识扩充对数的认识的关键环节,所以,在组织学习时,要以回忆整数的大小比较为学习的起点。同时小数的意义也是学生比较小数的大小的一个判断来源,要加以重视,特别是联系实际,如几点几元,几点几米等实际数据的比较,更应该联系其现实意义展开学习,增加学生对数的认识和培养数感。

    教学目标

    1.根据数的位值原则,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会比较小数的大小,并能把两个以上的小数按大小进行排序。

    2.通过小数的大小比较,提高初步的观察、比较和类比推理能力,渗透比较的思想,并初步认识到小数大和小是相对的。

    教学重点

    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教学关键

    整数的大小比较知识的正迁移作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预设

    课堂生成

    一、学习准备

    1.小数的意义

    多媒体展示:14.50元,54.30米,12.6千克

    师:你能分别说说这些小数表示的意义吗?

    学情预设:14.50元表示14元5角;54.3米表示54米30厘米;12.6千克表示12千克600克

    2.整数的大小比较

    多媒体展示:自行车商店

    师:周末的时候,老师带了500元钱去买自行车。一辆自行车的价格是368元,请问老师带的钱购买吗?(够)说说你的想法。(500368)

    师:对了,500368所以购买。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整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学情预设:位数不同,位数多的数大;位数相同,从最高位比起,哪一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

    设计意图:小数的意义和整数的大小比较是学生学习小数的大小比较的知识基础,在学习准备环节设计这两项内容的复习,有助于学生回忆旧知识,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下面的小数的大小比较做好知识上的准备,同时组织学习时,老师应以平和的语态与学生亲切的交流,让学生在情感上做好投入学习的准备。

    二、小数的大小比较

    1.情境问题提出

    多媒体展示:买钢笔的情境图

    教学预设

    课堂生成

    师:老师又买了一些用品,这时,还剩下14.80元,我打算再买一只钢笔,发现钢笔

    的价格是13.50元,老师带的钱够吗?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14.80○13.50)

    师: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呢?跟整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一样吗?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小数的大小比较(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学习准备环节的延续情境,让学生在不知觉中进入学习的状态,从身边的买卖关系中提出问题,显得自然,且具有现实意义。

    2.解决问题

    师:根据你的经验,能说说对于小数应该怎样比较大小吗?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把整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搬到小数上,但整数毕竟跟小数有所不同,因此比较的方法也是有细微的差别的。这里旨在引导学生对小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进行猜测。

    师:用你们刚才的猜测,试着比较这两个小数的大小。(14.8013.50)

    师:你还能联系实际去比较吗?(14元8角大于13元5角)

    师:谁还能举出一些小数来。

    (学生举数,教师板书之)

    师:请你们任选两个小数进行比较,不但要比较出谁大谁小,还要跟同桌说说你比较的方法。

    设计意图:先组织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进行猜测,再通过证明去验证猜测,最后让学生自己举小数进行比较大小,整个环节不仅可以落实学生对两个小数大小比较的知识建构,还让学生体验了从猜想到验证的学习过程,对其学习方法的形成具有一定的作用,同时让学生自己举出小数进行比较,更具开放性,学生情感的体验也是较好的。

    3.多个数的大小比较

    多媒体展示:上届艺术节独唱比赛得分情况

    师:艺术节快到了,在去年的艺术节上,我们学校的同学表现非常棒,我们来看看他们在总决赛中的得分情况。

    姓名

    小明

    小红

    小莉

    小军

    成绩

    8.72分

    9.20分

    9.85分

    9.25分

    师:你能帮老师给他们排出名次吗?谁得了第一名?

    (学生在练习纸上比较大小,并排序)

    学情预设:学生的排序可能会有多种方案,比如依次写一个名次,再相应的写出选手的名字;按从小到大(从大到小)写出选手的名字;给选手标上序号,在把序号进行排序......这里要充分鼓励学生原创的符号表示方法,赞赏学生的独创性符号。

    师:说说你的比较方法。

    (学生叙述,老师适时在黑板上板书: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小数部分)

    师: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帮老师排出了他们的名次,有些同学的方法非常巧妙。如果要求从大到小排列,你会排吗?你会用什么符号呢?

    学情预设:9.858.259.208.72

    设计意图:学生对于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已经会采用或进行表示,这里让学生体会运用符号的简便性,以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师:你们已经给小明、小红、小莉和小军排出了名次。(小莉第一,小军第二,小红

    教学预设

    课堂生成

    第三,小明第四)

    师:想一想,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

    (学生叙述,老师适时补充,并注意引导语言表述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归纳小结:比较小数的大小,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数就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小数部分,先比较十分位,再比较百分位,依次比下去,哪位上的数大,那个数就大。

    设计意图:通过小数的大小比较的各个环节的学习活动和思维的引导,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充分感知并经过独立思考与小组讨论的结合,让学生把自己的经验性认识内化为数学知识,建构小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三、应用拓展

    多媒体展示:逐题出示应用练习

    1.基础性应用

    (1)比价下面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说说比较的方法)

    3元○2.60元6.35米○6.53米4.732○4.790.456○0.45

    (2)判断下面的式子是否正确,错的改正过来。

    43.990.2680.374.0994.14.24.19999

    2.提高性应用

    (1)每组同学各写一个小数,然后把这些小数按从小到大进行排序,看谁排的最快。

    (2)对于刚才的排序,请你思考一下,有更好更快的方法吗?

    学情预设:先把几个小数的小数点对齐竖排,再根据大小编上序号,最后用或排序。

    四、总结作业

    1.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掌握了小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希望你梦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去解决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学了小数的大小比较后,你还有什么疑问吗?你还想学些小数的什么知识?

    2.作业

    课题作业本

    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15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P43例3

    教学设想:

    连除简便计算是在学生学习了除法及连除的计算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学习的。作为规律教学,它是学生对除法意义理解和连除计算及应用的进一步提升和归纳,是除法学习过程中数学思考形成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意在体现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设想:

    1、以解决问题为载体,凸现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问题的特征。

    数学与现实之间的联系已经为广大教师所认同。连除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还是比较多的存在着。呈现连除的数学问题情境,一是唤起学生对连除问题的回忆,二是为解释提供一定的背景,便于学生以原有的经验来解释新问题。

    2、以意义理解为突破口,打破规律教学的固有模式。

    在引导学生对连除规律的理解过程中,意欲打破以往规律教学通过验证得出,采用不完全归纳法研究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从除法意义入手,理解为什么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除以这两个数乘积的道理,从而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3、扩大规律应用的背景,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把本节课中的重点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除以这两个数乘积的规律的应用,安排在连除运算和解决问题的背景中,渗透在一般的除法计算中,意在突出简便运算是数学意识的重要内涵,是学生数感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价值。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并理解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去除以这两个数的积的规律,并能运用这个规律使一些计算简便。

    2、引导充分感知,自主总结归纳规律。

    3、引导灵活运用规律,增强数感,提高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本流程:

    解决具体问题,得到研究素材--引导观察材料,初步理解规律--举例验证规律,归纳总结规律--灵活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

    一、谈话创设情境,呈现材料

    与学生谈话,了解学生每天喝什么饮料,呈现伊利牛奶的图片(如右),并提供问题材料:

    佳美杂货店用120元钱进了4箱伊利牛奶,每箱6盒。平均每盒牛奶多少元?

    二、解决问题,探索规律

    1、解决问题,积累素材。

    学生活动:解决以上问题后,反馈活动成果(把学生的解答过程呈现在黑板上)

    方法一:12046方法二:120(46)

    ......

    反馈后,请学生说说各种方法分别是先解决了什么问题,才解决了每包牛奶的价钱?

    引出第二个问题:一共有25个小组,每个小组种了5棵树苗。购买树苗花了1250元,每棵树苗多少钱?

    学生活动:列出算式后,反馈活动结果(把学生的解答过程呈现在黑板上)

    方法一:1250255方法二:1250(255)

    ......

    引导学生说说解题思路,再计算一下结果是否相等。

    2、唤起回忆,理解意义。

    教师引导小结:在解决上面两个问题过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把两组算式用等号连起来

    12046==120(46)

    1250255==1250(255)

    质疑:在这些算式中,一个数先除以一个数,再除以一个数,怎么会与用这个数去除以后两个数的积结果相等的呢?

    引导学生借助情境看图理解。

    3、引导总结,归纳规律。

    请学生举一些算式例子,进一步感知规律。接着请学生用一句话或者一些符号来表示规律。

    三、运用规律,深化理解

    第一层次练习:根据规律填空,使等式成立。

    1、20001258=2000(○)

    2、500○=500(254)

    3、840(○)=840○

    第二层次练习: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3901334000258160516

    第三层次练习:算一算,比一比。

    (1)明明用3个星期写了420个毛笔字。

    (2)玲玲用35天写了560个字。

    问:谁平均每天写多得毛笔字多?

    四、课堂总结(略)

    【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15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