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四年级数学课件通用15篇
  • 四年级数学课件

    发表时间:2023-06-14

    四年级数学课件通用15篇。

    笔者撰写了一篇有关“四年级数学课件”的文章,盼望大家都能喜爱,此文可供参阅。在教学过程中,每位老师都不可或缺的就是教案课件,因而需要老师自行制作。教案是完成完美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

    四年级数学课件【篇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并能正确地区分。

    2.使学生能记住上面各种角的度数(或范围大小)。

    3、掌握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掌握量角分类的方法

    教学难点:周角和平角

    教学过程:

    (一)直观感知,形成概念:

    1.出示课题:角的种类

    2.你最熟悉哪一种角。(直角)

    A.研究直角

    (1)哪些图形里有直角?(长方形、正方形......)

    (2)找一找你现在卓子上的直角?并量一量这些直角的度数。

    得出结论:直角都是90度

    B.研究锐角:

    (1)教师用可旋转的角演示不同的角(大部分为锐角)

    学生判断这些角比90度大还是小?

    引出两种角:钝角与锐角

    (2)我们先来研究比90度小的角。

    (3)用教具摆几只比角,指出这几只角都比90度小。

    (4)你怎样理解锐角

    (可以)填空:--------叫锐角。

    (5)看教室内的钟,当几点(整点)时,分针和时针呈锐角)

    (6)判断下列角哪些是锐角:

    ○A.ABCD(图)

    ○B.75度105度60度90度89。9度

    C.研究钝角和平角

    (1)上面的判断中角A是钝角。

    教师用教具演示一只钝角

    (两边一点点从直角开始拉开,一直到平角)

    请同学说一说是不是钝角?

    (2)当教师把角拉到是平角时,请学生说一说这只角是否还是钝角?

    (是或者否)可以怎样知道正确答案,

    引导学生通过看书找答案(P103)

    得出结论:平角平角是几度?(180度)

    想一想,刚才我们讲到的钝角应该在什么范围内,即:

    大于--而小于--的角,才叫钝角。

    说说锐角、钝角、平角、直角的大小位置关系。

    E.继续转动教具的其中一边,直至与另一边重合。

    (1)这两条边中的一条正好转动一周,我们可以称这只角为--角。

    (2)周角在转动过程中出现几次平角,那么周角的度数是几度?

    (3)教师画一个周角,请学生说一说它的各部分名称。

    问:周角的边有几条?(2条)为什么?

    (二)整理强化:

    1.运用教具,请学生依次说出是什么角?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

    2.请分别说说上述角的度数或范围。

    3.判断这些角是什么角?P561(图)

    ()()()()()

    4.说说这些角是什么角?

    15。92。89。179。

    67。100。8。125。150。

    5.给这五类角排队,你怎样排,请说说你的理由。

    给这五类角分类,你怎样分,请说说你的理由。

    给这五类角找亲戚,你怎样找,请说说你的理由。

    6.P573

    7.说说下列一共有几只直角,几只锐角,几只钝角?P57

    (三)总结提高:

    角的分类

    你怎样从名称上理解。

    四年级数学课件【篇2】

    对于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及教学过程等多个方面进行阐述。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一、教材

    《平均数》是选自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之后进行教学的。在统计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整体之间的差别,可见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让学生学习平均数的知识,不仅是为了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更重要的是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及平均数在生活当中的作用。

    二、学情

    本节课所面对的是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平均分的基础知识,并且有初步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但是平均数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这就要求作为老师的我需要结合学生特点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及充分利用教具学具等资源在上课过程中给学生多加引导。

    《课程标准》对这部分提出的要求是“通过丰富的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为此,教学中我们不能只停留在“简单地给出若干数据,让学生计算出它们的平均数”上,而应充分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概念所蕴含的丰富、深刻的统计与概率的背景,帮助他们认识到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与广泛应用,并能在生活情境中运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必要的发展。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就显而易见了,重点是XX,难点是XX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难点: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能用平均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五、说教学方法

    由于平均数意义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我尽量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方法,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

    在学法指导上,我重视观察法、比较法、发现法和讨论法等应用,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并相信自己有能力找到获取新知的途径。

    接下来重点说说我的教学过程设计,我把教学过程分为四环节,首先是创设情境,激趣导入环节

    六、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课程开始我会创设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这样一个情境:

    出示两个粉笔盒甲和乙,甲盒中有9根粉笔,乙盒有5跟粉笔,我想请同学们帮忙,怎么样才能让两个粉笔盒中的粉笔一样多?

    由于这个问题本身并不难,学生进过简单思考后能很快得出只需要把甲盒中的粉笔拿一根到乙盒中。这是我会请学生代表来体会移动粉笔的这一过程。

    当操作完成后我会提问:现在每个盒子中都有7根粉笔,这个7是什么数呢?

    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到相同的数,这个数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平均数,让我们来一起认识它吧。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移动粉笔的过程中初步感知平均数,在把多的分给少的过程中渗透“移多补少”的思想为后面教学打下基础,并顺利引入课题】

    这样就过渡到了我的下一个教学环节

    2、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在这一环节中我首先会说,同学们,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课外时间同学们可以留心收集矿泉水瓶,这不仅可以保护环境,还可以让废物得到再利用,为我们生活节约资源。并出示例1,小红、小兰、小亮、小明收集矿水泉瓶的统计图。

    给一定时间让仔细观察统计图,你能从图中获取哪些信息?他们四个人收集的矿泉水瓶的个数一样多吗?同学们想一想,如果要求他们平均每个人收集多少个,是什么意思呢?你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你怎样才能让他们的瓶子数量一样多呢?对于这些问题我会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相互说一说,然后指名汇报。并用课件展示统计图的变化过程。

    在学生理解这一动态过程后我会总结:我们通过把多的矿泉水一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矿水泉瓶的数量一样多,这种方法叫做移多补少。利用这种方法能够求出他们四个人平均每个人收集的矿泉水瓶的个数。

    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移多补少这一方法的理解,我会再次举例:我们要求6、7、8三个数的平均数,就可以把8移1给6,这一三个数就变成了7,它们的平均数就是7。

    之后我会再次提问,要求他们每人平均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还可以怎么想呢?把他们收集的矿泉水瓶平均分成4份,必须先求什么?预设学生能够回答要求他们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那么怎么求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并引导分成四份其实就是总数除以4,这时我会趁热打铁,顺势总结出要求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可以用总数量/总分数=平均数来计算。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通过解决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矿泉水瓶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理解求平均数的方法,掌握“移多补少”以及“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数学方法。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这一教学理念,也让学生在有趣的教学情境中获得知识极大挑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生初步掌握求平均数的两种方法后,为了加深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我会再次呈现这样一个问题,我们通过移多补少和计算,求出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矿泉水瓶,看这个平均数13,它是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

    引导学生体会13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而是4个人的总体水平。

    平均收集13个矿泉水瓶,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数量,是一个“虚拟”的数,反映了这组收集矿泉水瓶数的情况。

    【设计意图:以上环节的设计很好的实现了对平均数计算方法的讲解,也让学生理解了平均数的内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同时也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在此基础上问学生在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或什么事情中遇到或用到过平均数吗?举例说一说。

    【设计意图:这样让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实例,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并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成就感】

    3、巩固提高,随堂练习

    下面是四年级的4个班的学生回收废纸的情况:第一个星期回收了56千克,第二个星期回收了48千克,第三个星期回收了40千克。

    (1)平均每个星期回收多少千克废纸?

    (2)平均每个班回收了多少千克废纸?

    【设计意图:这个习题的设计主要是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点,并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技能发展创新思维】

    4、拓展延伸,小结作业

    小结环节我会这样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觉得自己学的怎么样,学懂了没有?在课后让同学们调查家人的身高及体重,算出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

    【设计意图:这个作业的设计,既可以巩固新学知识,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学会计算简单的平均数,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及收集信息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再次感悟平均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七、说板书设计

    四年级数学课件【篇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时《大数的认识》。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准备、过程设计六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教材分析

    “大数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的,是万以内数的认识的巩固和发展,本节课内容是今后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知识的重要基础。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中也碰到过比万更大的数,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但大数的读写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数位、数级增多,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本节课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结合以学定教的教学原则,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掌握数位顺序表,知道亿以内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数,

    2、在认数的过程中,结合现实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内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较大的计数单位,掌握亿以内数数位顺序表。

    教学难点是: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数。

    (四)教法、学法

    本节课所采用的教法是游戏激趣、情景体验、知识讲授。

    学法是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独立思考。

    (五)教学准备

    在本节课中所需要的学具是拨珠计数器,教具是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这节课,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突出需求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创造的先导。因此,上课一开始,我就出示了一组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仪式现场直播收视率的有关报道:国内腾讯等多家视频网站对阅兵进行了网上直播。截至9月3日19时,各大视频网站“阅兵”主题视频共1381个,拿优酷网举例,累计观看人次超过25881296人,最高峰同时在线人数超2323500人,再次创下直播时段内历史新高。

    出示的这组数据中有一个是学生已学过的万以内的数,有两个数是将要学习的亿以内的数,提问学生:这两个大数你会读吗?

    用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跃跃欲试的情态下进入新课的学习。此时我顺势引出课题:亿以内数的认识

    二、自主探索,合作探究

    这一环节是本课的中心环节,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安排了以下4个学习步骤:

    1、创造计数单位“万”和“十万”

    在刚才复习了有关数的知识的基础上,我向学生提出挑战性问题:9999的最高位是千位,那么比千更大的计数单位还有吗?怎样在计数器上表示出来呢?

    让学生带着思考在计数器上拨珠数数,创造出新的计数单位“万和十万”,学生在拨珠的过程中也明确了10个一万是十万。

    2、创造更大的计数单位

    奥苏泊尔说过:只有学生亲身经历、感受的东西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因此,我大胆放手给学生,让学生小组合作,,想一想,运用计数器拨一拨,想办法创造出更大的计数单位,学生有了前面的认知基础,在拨珠过程中在创造等大的计数单位的同时就比较容易理解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教师板书),从而进一步得出结论: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为了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一亿究竟有多大,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数概念,我出示多媒体课件将“一亿”具体形象化,让学生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

    3、整理数位顺序表

    课标指出,教师应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因此,我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学课本第3页有关数位顺序表的知识,在学生自学后再互相交流,从而让学生在轻松的自学交流中完善了数位顺序表,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4、学习亿以内数的读法

    让学生借助数位顺序表读数和脱离数位顺序表直接读数,并让学生思考:大数怎样读才能读得又对又快?从而引导学生发现:在读大数时,可以从个位起每四个数位进行分级,然后再读就比较容易了。这样的教学设计,使“亿以内数的读法”在学生的自主探索中像一卷画轴一样,徐徐拉开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三、拓展应用,思维提升

    我本着“重基础、验能力、拓思维”的原则,设计了如下几道练习:

    1、小游戏(同时用课件出示):用数一数的方法求出一艘游艇的价格(这时要给学生提出数数要求:95万以上,一万一万的数,是103万)、一列火车的价格(20xx万以下,一百万一百万倒着数,是1400万)

    2、课件给学生提供一些生活中的信息套餐,让学生读一读信息中的大数,并说出横线上的数字表示的含义。

    练习的设计,巩固了学生的所学知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练习的需求。

    四、课堂总结、感情升华

    提问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以及课件演示每人节约一粒米、一分钱、一滴水的生活情境,再次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意识到大数都是积少成多的,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

    五、说板书设计

    各位评委老师请看,这一部分就是我对这节课的板书设计:

    亿以内数的认识: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

    六、教学风格

    教育家波利亚曾经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立足学生的发展”,组织学生在有效地数学活动中认识大数,体验大数,应用大数,让每位学生亲历新知的动态生成过程,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不知我以上的观点与分析是否合理、到位,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我的说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鞠躬,擦黑板)

    四年级数学课件【篇4】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商的变化规律》。下面我将从说目标、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流程四个方面来对本课作具体阐述。

    一、说目标。

    本节课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87页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笔算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并为后面学习学习小数乘除法、分数、比的基本性质等知识奠定了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的学科特征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并掌握商的变法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况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对商的变法规律的探究过程,体验观察、比较、抽象、概况的思想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逻辑之美,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创新能力。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对本学段的教学要求,为了使学生顺利的达到教学目标,依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商的变化规律。;教学难点是:掌握商的变化规律解。

    二、说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新课标指出,有效地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知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四年级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正处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根据他们的这些特征,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我在教学中采用以情景教学法、观察发现法为主,以多媒体演示法为辅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观察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本节课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

    四、说教学流程:

    我认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和学法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却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环。为了让学生学有所获,这一节课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首先,我设计了孙悟空分饼的故事导入新课,创设情境,由故事引导学生去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孩子从开始就充满好奇心,满怀兴趣的参与学习,教学过程始终吸引孩子,把他们带入探索问题,发现规律的境界。

    第二环节: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这个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探索性的学习。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3个教学活动。

    活动一:探究除数不变,商随被除数的变化而变化。

    教学例8时,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放手让学生通过计算观察、比较等活动去发现规律。然后,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总结表述规律,我加以纠正或补充。最后让学生举例验证规律,进一步加深理解。

    活动二:探究被除数不变,商随除数的变化而变化。

    我放手让学生用探索第一个规律的方法,独立观察思考,也可以同桌或小组之间互相交流,然后汇报,结合课件演示,师生互动,产生共鸣。再举例验证。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激发学生创新潜能。

    活动三:商不变的性质。

    有了前面两个规律的形成,第三个规律商不变的规律完全放手让学生探究,借助课件演示让学生明白比较时可以互相比,也可以同第一个比,但规律是一定的。

    通过以上活动,其目的是让学生充分经历了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数学活动与数学思考,在动眼、动手、动口、动脑中充分感知,发现并归纳总结出理解商的变化规律。

    第三环节: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对于新知需要及时组织学生巩固运用,才能得到理解和内化。本环节我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对课本做一做及练习十七的题目加以整理和归类,有针对性练习。使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巩固新知,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创造性,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第四环节: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感想?

    通过全课总结,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成果等进行反思、评价。同时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表达和自我评价的能力,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使学生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四年级数学课件【篇5】

    一、教材研读。

    1、教材编排。

    (1)逻辑分析:

    方程是等式里的一类特殊对象,传统教材都用属概念加种差的方式,按“等式+含有未知数→方程”的线索教学方程的意义,考虑到方程是在刻画生活中的等量关系时产生的,而且在北师大教材体系中一年级到四年级上册,学生对等式和不等式有所了解,只是没有把“等式”这样一个概念交给学生。并且已经采取逐步渗透的方法来培养代数思维。例如:( )+8=14,90-( )〉65,因此,在北师大教科书里没有从方程和等式的内涵上作太多比较,直接以等式为立足点,立足点较高。

    (2)语言信息及价值分析:

    本课教材的三幅情境图,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层层递进。第一幅情境借助平衡,让学生领悟等式;第二幅情境完成数量关系向等量关系的转化;第三幅情境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找到多种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2、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建立方程的概念。

    (2)在简单情境中寻找等量关系,并会用方程表示。

    (3)经历从生活情景到方程模型的建构过程,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3、教学重难点:

    (1)重点:在简单具体情境中寻找等量关系,并会用方程表示。抓住“含有未知数”和“等式”两个核心关键词建立方程的概念。

    (2)难点:数量关系向等量关系的转化。

    二、学情分析:

    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是用算术方法来解决问题,算术思维是更接近日常生活的思维。由于从算术思维到代数思维的认识发展是非连续的,所以列算式求答案的习惯性思维转向借助等量关系列方程的新思维方式比较困难。列算式时以分析数量关系为主,知与未知,泾渭分明;在代数法中,辩证地处理知与未知、求与不求,使这一矛盾双方和谐地处于同一方程中。

    三、流程设计:

    为了更好地引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做了如下的设计:

    (一)引“典”激趣,诱发思考。

    引用“曹冲称象”的故事,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寻找相等关系,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探究新知,建立概念。

    1、借助天平,启发思考。

    我将教材情境动态化,通过FLANSH课件,让学生充分感知当天平两端都没放物品的时候天平左右两边是平衡的。当我们往天平的一端放上物品而另一端不放的时候,或者两端放的物品质量不等的时候,天平的两臂不平衡,表示两边物体的质量不相等。这时候左边大于右边,或右边大于左边。当我们经过调整,天平两臂再次平衡时,表示两边的物体质量相等,即左边=右边。让学生在天平平衡的直观情境中体会等式,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同时,对情境中数据也进行了分批给出的处理。先给出了左边鱼食和小砝码的重量,让学生用一个数学表达式来表示天平左边的质量,再给出天平右边的质量,让学生列出等式。这样就较好地避免了学生习惯性的使用算术的思维方式,同时也顺利地进行了用数字表示向用符号表示的转化。在这一情境的教学中,借助天平这一载体,启发学生理解了平衡,认识了等式。

    第二个主题图是本节课教学的核心内容。首先,我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找出文字信息“4块月饼的质量一共是380克”。然后引导学生结合情境图,把这一信息转化为等量关系。4块月饼的质量是如何表示的呢?用数量关系“每块月饼的质量×4”来表示,“每块月饼的质量×4”表示的是4块月饼的质量,380克也表示4块月饼的质量,所以他们相等。从而完成数量关系向等量关系的转化,算术思想向代数思想的转化,改变学生的长达4年的惯性思维方式。

    3、变换角度,深入思考。

    第三幅情境图隐含着多样的等量关系,也正是引发学生数学思考的最佳情境。根据学生认识的深入程度,可适当让学生体会到等式的“值等”和“意等”,并放手让学生探究,根据不同的认识找到不同的等量关系,列出等量关系不同的同解方程。在教学中,先引导孩子发现情境中的基本相等关系:2瓶水的水量+一杯水的水量=一壶水的水量,并且列出等式2z+200=20xx,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孩子发现其他的等量关系。在这一过程中,充分激发孩子探求知识的欲望,调动孩子思考的主动性和灵活性,从而找到多样化的等量关系,并进一步提高孩子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4、建立概念,判断巩固。

    在前面教学的基础上总结、抽象出方程的含义。通过三道例题的简洁数学式子表达,让小组合作寻找他们的共同特点,从而建立方程的概念。“含有未知数”与“等式”是方程概念的两点最重要的内涵。并通过“练一练”让学生直接找出方程。

    (三)生活应用,提高能力。

    数学应该服务于生活,紧接着我让同学们根据直观图象列方程。这些题目都来自于生活实际,并且分别以现实情境图、线段、文字叙述、综合拓展为顺序,层层递进。学生在用方程表示直观情境里的相等关系后,他们在写方程时会更加关注方程的本质属性,从而巩固方程的概念。练习强调学生在按照“数量关系—等量关系—方程”这样一个过程,通过想一想,找一找,说一说,写一写等不同的形式学会用方程来表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体会到方程的作用,为以后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坚实基础。

    附板书:

    方程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左边的质量=右边的质量 两瓶水的水量+一杯水的水量=一壶水的水量

    四年级数学课件【篇6】

    教材分析:

    “探索与发现(四)商不变的规律”是义务教育课程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P75—76页的内容。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熟练掌握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基础上安排的,让学生掌握这部分知识,既为学习简便运算作好准备,也有利于以后学习小数除法、分数和比的有关知识,是小学数学中十分重要的基础知识,同时商不变的规律在实际应用中较为广泛,有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参与、观察、比较、猜想、概括、验证等学习活动过程中体验成功。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商不变的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严谨的学习态度

    4、能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一些除法运算的简便计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和运用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归纳商的不变性质,

    教法学法: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引导发现法为主,辅以谈话法、直观演示法、小组合作等方法的优化组合。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发现规律、分析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教法和学法是和谐统一的。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教学时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诱发其内在的潜力,独立主动的探索规律,使他们不仅学会,而且会学。如教学商不变规律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规律,学生先从上往下观察,找到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接着让学生从下往上观察,迁移类推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把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诱发为活动状态,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概括归纳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设疑,提出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要结合教例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问题学习情境。认知心理学研究也表明,“疑”产生于一定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学生展开自主学习的重要载体。所以我创设这样的情境。

    出示狐狸图,这是什么动物?想不想听听狐狸四兄弟的故事?狐狸四兄弟为了卖香蕉谁卖得便宜都吵了起来了。

    老大说: 2千克 卖了8元钱;

    老二说: 20千克 卖了80元钱;

    老三说: 200千克 卖了800元钱;

    老四说: 20xx千克 卖了8000元钱.

    师:你认为谁卖得便宜?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8÷2=4 80÷20=4 800÷200=4 8000÷20xx=4

    师:哦,原来是这样,你真聪明!为什么卖的斤和钱数都在变化,可是每斤的价钱都一样呢?

    用“算式设疑”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使学生欲罢不能,在学习行为中遇到障碍时,让学生观察之前面的算式,引导提出“被除数和除数是怎样变化的?”“商在什么情况下会不变?”等数学问题,明确学习目标,起到目标定向的作用。

    二、分析问题、总结规律

    在这一环节中,我安排了三个步骤,先让学生自主发现规律,然后验证规律,最后是深化理解规律。

    学生分小组讨论、自主探索,教师要参与、指导讨论。由于学生讨论容易偏离重点,所以要注意把学生的讨论引导到重点上来。如:你们组的观察顺序是?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又是怎样变的?

    学生围绕讨论的问题、向全班交流讨论的情况,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诱导学生说出重点内容。教师最后小结: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商不变。

    根据学生刚才的总结,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被除数乘以或除以0,除数也乘以或除以0,商变不变?接着让小组进行讨论?这时学生很容易就发现商不再等于4。

    教师补充到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同学们发现的这个规律是否具有普遍性呢?请你们接下来再举几个例子。

    在学生验证这后,然学生给本节课发现的规律起名字“谁能给我们发现的规律取个名字?这个规律人们通常叫“商不变的规律”。(板书:商不变的规律)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去,充分利用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索。数学家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 “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是现代教育理念提出的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对教师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探索和讨论,从中感悟到纳税的重要意义。同时使学生的主体精神也得到良好的培养。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在这一环节主要是运用“商不变性质”来解决“3600÷600=”等被除数、除数末尾同时有0的除法,让学生所有学用,在口算是寻找最佳方法,提高口算速度。

    四、巩固练习,扩展应用

    共三道练习,第一道是口算,让学生用今天学过的知识进行简算,其中象“7500÷50=”等学生易错的题目,通过学生提醒学生的方式,提醒学生在简算时,被除数和除数末尾要去掉相同个数的0。

    第二道练习属于开放性练习:200÷50=(200○□)÷(50○□)拓展学生思维空间,从不同角度、不同类型、不同形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第三道是实际生活问题,一捆铁丝有多长?(提高性练习)让学生观察图片,说出图中两个小朋友是怎样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学生讨论,要求运用定律解决的过程要说出来。

    第四道是观察与思考(拓展性练习)

    出示题目。

    400÷25=(400×4)÷(25×4)=1600÷100

    先让学生思考:观察算式特点,怎样使除法变得简便?为使除法简便,在被除数400和除数25中,首先要对哪个数扩大倍数?根据什么可以同时扩大相同倍数?

    让学生利用这种方法独立完成。

    完成后找个别学生说说自己的运算过程。

    如何利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课难点,利用这个练习把知识的利用具体化了,更具体显示了定律给我们带来的方便。

    第五道练习是从课前情景中提出的问题:这时狐狸妹妹也来这里卖香蕉了,她的售价牌上这样写着(8÷9)÷(2÷9),她买的香蕉便宜吗?

    五、交流感受,提升认识

    “学生想牢固地掌握数学、就必须用创造与体验的方式来学数学。”让学生展开想象: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这部分知识有什么用?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商不变的规律

    8÷2=4(元)

    80÷20=4(元)

    800÷200=4(元)

    8000÷20xx=4(元)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商不变。

    这就是我板书设计简洁明了,突出重点,使学生一目了然,理解商不变的规律。

    四年级数学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学生动手操作,通过量、剪、拼、折的方法,探索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的规律。

    2、在探究过程中,经历知识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通过交流、比较,培养策略意识和初步的空间思维能力。

    3、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感受思维提升的过程,激发求知欲和探索兴趣。

    教学重点:

    探究发现和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这一规律的过程,并归纳总结出规律。

    教学难点:对不同探究方法的指导和学生对规律的灵活应用。

    教具准备:课件、表格、学生准备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各一个,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猜谜语。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

    生:喜欢。

    师:那么,下面老师给大家出个谜语。请听谜面:

    形状似座山,稳定性能坚,三竿首尾连,学问不简单。(打一图形)大家一起说是什么?

    生:三角形。

    2、介绍三角形按角的分类。

    师:真聪明!!板书“三角形”!那么,三角形按角分可以分为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这几类。

    师分别出示卡片贴于黑板。

    3、激发学生探知心里。

    师:大家会不会画三角形啊?

    生:会。

    师:下面请你拿出笔在本子上画出一个三角形,但是我有个要求:画出一个有两个直角的三角形。试一试吧!

    生:试着画。

    师:画出来没有?

    生:没有。

    师:画不出来了,是吗?

    生:是。

    师:有两个直角的三角形为什么画不出来呢?这就是三角形中角的奥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三角形角的知识“三角形内角和”(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认识三角形的内角。

    看看这三个字,说说看,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

    生:就是三角形里面的角。

    师:三角形有几个内角啊?

    生:3个。

    师:那么为了研究的时候比较方便,我们把这三个内角标上角1角2角3,请同学们也拿出桌子上三角形标出(教师标出)

    师:你知道什么是三角形“内角和”吗?

    生:三角形里面的角加起来的度数。

    2、研究特殊三角形的内角和。

    师:分别拿出一个直角三角板,请同学们看看这属于什么三角形,说出每个角的度数,那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生:算一算:

    90°+60°+30°=180°。

    90°+45°+45°=180°。

    师:180°也是我们学习过的什么角?

    生:平角。

    师:从刚才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

    3、研究一般三角形的内角和。

    师:猜一猜,其它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

    4、操作、验证。

    师:同学们猜的结果各不相同,那怎么办呀?你能想个办法验证一下吗?

    要求:

    (1)每4人为一个小组。

    (2)每个小组都有不同类型的三角形,每种类型都需要验证,先讨论一下,怎样才能较快的完成任务?

    (3)验证的方法不只一种,同学们要多动动脑子。

    师:好,开始活动!

    师:巡视指导。

    师:好!请一组汇报测量结果。

    生:通过测量我们发现每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都在180度左右。

    师:其实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180度,只是因为我们在测量时存在了一些误差,所以测量出的结果不准确。

    生:我是用撕的方法,把直角三角形三个内角撕下来,拼在一起,拼成一个平角,是180度。

    师:好!非常好!

    师:有其它同学操作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吗?谁愿意到前面来展示一下?生:展示锐角三角形(撕拼)

    生:展示折一折我是用折的方法把锐角三角形三个角折在一起,组成一个平角,是180°。

    师:老师也做了一个实验看一看是不是和大家得到结果一样呢?(多媒体展示)

    现在老师问同学们,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

    生:180度。

    师:通过验证:我们知道了无论是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还是钝角三角形,它们的内角和都是180°。板书: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现在让我们用自豪的、肯定的语气读出我们的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三、解决疑问

    师:好!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刚才课前老师让同学们画出有两个直角的三角形画出来了吗?

    生:没有。

    师:那你能用这节课的知识解释一下为什么画不出来吗?

    生:两个直角是180度,没有第三个角了。

    师:如果想画出有两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你能画出来吗?

    生:大于180度,也画不出第三个角。师:所以,生活中不存在这样的三角形。

    师:学会了知识,我们就要懂得去运用。

    四、巩固提高

    1、填空。

    (1)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度。

    (2)一个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分别是80°和75°,它的另一个角是()。

    2、求下面各角的度数。

    (1)∠1=27°,∠2=53°,∠3=()这是一个()三角形。

    (2)∠1=70°,∠2=50°,∠3=()这是一个()三角形。

    3、判断每组中的三个角是不是同一个三角形中的三个内角。

    (1)80°,95°,5°()。

    (2)60°,70°,90°()。

    (3)30°,40°,50°()。

    4、红领巾是一个等腰三角形,求底角的度数。(多媒体出示)

    对学生进行思品教育。

    5、思考延伸。

    根据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算一算四边形和八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

    四年级数学课件【篇8】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50~5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对两种事物进行搭配的过程,初步发现简单搭配现象中的规律,并能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抽象、概括、合作和交流等活动中,发展有序思考的能力,培养初步的符号感。

    3.使学生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准备

    课件,上衣和裙子图片,记录纸,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搭配现象

    谈话:无锡有许多旅游景点(多媒体显示无锡的风景图片),小红和爸爸妈妈想来无锡玩。为了这次旅游,妈妈给她准备了2件上衣(出示学具):一件绿色的和一件黄色的。还准备了3条裙子(出示学具):粉红色的、蓝色的和大红色的。用什么颜色的上衣配什么颜色的裙子呢?请同学们给她提些建议吧。

    学生交流,教师操作。

    小结:像这样,一件上衣配一条裙子,就是把上衣和裙子进行搭配。(板书:搭配)

    二、合作探究,体会有序思考

    1.合作探究。

    同桌合作,把所有的搭配情况都找出来,让小红自己挑。

    合作要求:同桌两人,一人拿学具进行搭配,另外一人把搭配的情况记录在表格中。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关注学生中出现的不同的搭配方法。

    请学生汇报搭配过程,教师演示。

    小结:一共有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2.比较方法。

    提问:通过刚才的观察,你更喜欢哪一组同学搭配的方法?为什么?

    学生交流,体会有序搭配是比较好的方法。

    小结:有序地搭配可以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板书:有序,不重复,不遗漏)

    3.理解不同的搭配方法。

    谈话:你们能像刚才这组同学一样,把上衣和裙子进行有序地搭配吗?请同桌两个同学再次合作,按自己的想法进行有序地搭配。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反馈:谁能具体地说一说,你们组是怎样有序搭配的?

    学生一般会出现两种情况:(1)选上衣,先用绿色上衣分别和3条裙子配,再用黄色上衣分别和3条裙子配。(2)选裙子,先用粉红色的裙子和2件上衣配,再用蓝色的裙子和2件上衣配,最后用大红色的裙子和2件上衣配。

    4.小结。

    谈话:(电脑演示)把2件上衣和3条裙子进行搭配,可以先用上衣进行有序搭配,也可以先用裙子进行有序搭配。

    三、创新表示,感受符号思想

    出示问题:小红的爸爸为了这次旅游,准备了3件衬衫和3条领带,(课件出示3件衬衫和3条领带图)衬衫和领带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

    1.讨论。

    启发:刚才我们用学具摆出了上衣和裙子有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现在你还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把领带与衬衫的搭配方法全都表示出来呢?同桌讨论讨论。

    全班交流,教师提示可用连线的方法。

    2.尝试。

    谈话: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在作业纸上有序地表示出这些搭配的方法吧。

    展示学生作业,简要评析。

    小结:同学们想到的方法真多,有画实物的,有画简单图形的,还有用字母或数字表示的。

    3.比较。

    这么多的表示方法,你更喜欢哪一种呢?为什么?

    小结:看来,用简单的图形、字母或数字等符号表示实物的方法更简洁些。

    4.归纳。

    电脑演示:电脑小博士就是用简单图形表示的,他用梯形表示领带,用长方形表示衬衫。把3条领带和3件衬衫进行搭配,可以先用领带进行有序搭配(电脑连线),也可以先用衬衫进行有序搭配(电脑连线)。

    提问:如果领带的条数不变,衬衫减少一件,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32=6。

    再问:如果衬衫的件数不变,领带增加一条,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3=12。

    引导:通过刚才的活动,你有什么发现?衬衫的件数和领带的条数,与有多少种搭配方法是什么关系?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

    小结:领带条数与衬衫件数的乘积就是搭配的方法数,这就是搭配的规律(板书课题:搭配的规律)。

    四、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1.路线问题。

    电脑演示:穿上漂亮的衣服,小红和爸爸妈妈高高兴兴地来到了无锡。打开地图,他们准备从火车站出发,经过五爱广场,到锡惠公园去玩。

    提问:那从火车站到锡惠公园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走法呢?

    学生交流。

    再问:这么多的走法?选哪一种比较合适?

    学生交流。

    小结:当搭配的结果很多时,要注意选择最合适的搭配方案。

    2.奖品问题。

    谈话:锡惠公园里有许多有奖游戏,小红的运气真不错,她得奖了。来到领奖处,让我们听听领奖处的叔叔跟她说了什么。

    (电脑播放录音)小朋友,恭喜你得奖。你可以选一个木偶,配上一顶帽子,或者配上一条围巾作为奖品。领奖之前我可要先考考你喔。现在有3只木偶,2顶帽子和3条围巾,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的方法呢?

    学生交流不同的搭配方法。

    3.游戏问题。

    同学们在做石头、剪刀、布的游戏时,有没有注意其中也有我们研究的搭配规律呢?你知道在这个游戏中,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吗?怎样才能把各种不同的搭配方法有序地玩出来呢?

    同桌商量,试着玩一玩。

    交流玩法:一个同学连续出三次石头,另一个同学依次出石头剪刀和布,就这样玩下去。

    同桌两人玩一玩,然后交换一下角色,再玩一玩。

    学生活动后,说一说一共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小结:原来游戏中也有数学问题呢,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五、全课小结,引导延伸

    (略)。

    四年级数学课件【篇9】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江苏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8890页的内容。

    2、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认识整万数的基础上,教学由若干个万和若干个一组成的数。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这些大数目的意义,掌握它们的组成及读写方法,并更好地感受这些数的价值。教材用计数器分别呈现了万级和个级都不含0的、万级和个级末尾都含0的、万级和个级中间含0的三个数,教学对由若干个万和若干个一组成的数的认识和读写方法。

    3、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角色,依据学生的特点,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猜测、试验、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

    4、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认识整万数的基础上,认识含有个级和万级的数,掌握它们的组成及读、写法。

    2、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大数目在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价值,更好地感受这些数的数值,增强应用意识。

    3、进一步培养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情感。

    教学重点:

    掌握含有万级和个级的数的组成及读、写方法。

    教学难点:

    万级和个级中间、末尾都有0的数的读法、写法。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自制的数字卡片,一张数位顺序表,小信封

    二、说教法

    1、在教学思想上,以学生为主,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始终参与在教学活动中。

    2、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直观法、游戏法、动手操作、引探等方法,从扶到放,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尝试、探索、练习、实践操作过程中掌握含有万级和个级的数的组成及读写方法。jk251.Com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引导学生,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等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交流,操作的过程中掌握含有万级和个级的数的组成及读写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

    (一)、复习,揭示课题。

    1、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整万数,今天我们来认识含有万级和个级的数。(板书课题:认识含有万级和个级的数)

    2、复习千万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和分级方法。

    出示数位顺序表,贴在黑板上,问:这是一张什么表?(数位顺序表)

    万级

    个 级

    千万位

    百万位

    十万位

    万位

    千位

    百位

    十位

    个位

    哪些同学能闭着眼睛把我们学过的数位有顺序地说出来呢?(学生背)

    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是如何分级的?(四位一级,分为个级和万级。)

    3、谁能把这个数准确地读一读?

    第1个数(34000000):指名学生起来读,并提问:你读得又对又快,你读数时有什么好方法吗?(引导学生说出:可以用虚线分级;先读万级,再读个级;万级的数按照个级的读法来读,加个万字;末尾的零不读出来。)

    第2个数(80050000):同桌之间相互读,再指名读。

    (指出:中间连续有两个零,只读一个零。)

    第3个数(57960000):齐读。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谈话:接下来,老师想和大家来做一个游戏,好吗?我这里有一个盒子,里面藏着一些数字卡片。现在,老师把这个数个级上的0拿走,请一位同学上来抽四个数字,与前面万级上的四个数字组成一个新的数考考大家,谁愿意?(盒子里不出现0。)

    1、教学认、读、写不含0的数。

    操作:指名1位学生上来抽出4张数字卡片,放在数位表上(个级上),从个位放起。

    (1)提问:

    教师板书这个数,问:这个数的万级上是多少?个级上是多少?是由多少个万和多少个一组成的?

    (2)你能读出这个数吗?指名读,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读的?

    (先分级,然后按数位顺序一级一级读,万级后加读万。)

    (3)全班一起读一遍,然后在练习本上写一写这个数。

    (4)还想再来抽一次吗?拿出口袋里的8个数字,指名进行第二次的抽数字卡片游戏。

    你们会读这个数吗?和你的同桌一起小声读一读。

    (5)指名读,并说说这个数是由多少个万和多少个一组成的?

    师生一起把这个数写下来。

    2、教学认、读含0的数

    师:刚才大家抽卡片的积极性这么高,看得老师的心也痒痒的。这次愿意把机会给老师吗?

    教师悄悄地把多个0放进盒子,抽取数字卡片。(各级末尾有零的数,如:9308000)

    (1)板书这个数,提问:这个数可以分为几级?每级上的数各是多少?

    这个数是由多少个万和多少个一组成的?

    你会读给大家听一听吗?

    (2)读一读,写一写。

    多指定几名学生读一读,并提问:你是怎样读的?

    提问:老师抽了这么多的零,你们怎么一个都没有读出来啊?

    根据学生回答小结并在这个数下板书: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学生把这个数写下来。

    (3)交换数字卡片的0的位置。(如:9038000)

    板书这个数,指名读并说说读的方法,强调中间有零要读出来。(板书:要读)

    学生把这个数写下来。

    (4)再次交换数字卡片的0的位置。(如:9030080)

    把这个数写下来,和同桌读一读。指名读并说说读的方法,强调中间连续有两个零只要读一个零。(板书:只读一个零)

    3、让学生上来操作,再次抽取数字卡片

    (1)请你仔细观察这个数,想一想这个数有多少个万和多少个一?请你自己轻轻的读一读,并写一写。

    (2)交流:指名读,说说你是怎样读的?这里的零又该怎样读呢?

    4、小结:刚才我们认识了几个含有万级和个级的数,在读时要注意什么呢?请你和你的同桌相互说说。

    指名回答,总结读法:

    读数时先读万级上的数,再读个级上的数;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其他数位上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0。

    (三)、巩固练习,提高能力

    师:刚刚我们学会了读含有万级和个级的数的方法,那你们会写数吗?

    1完成想想做做的第2题:

    课件出示相关商品图片及价钱,学生独立填写在书上,四名学生各写一个数在小卡片上,写完后集体校对。

    一万三千八百元 13800

    三十五万六千元 3560000

    二十万八千八百元 288800

    一万零六百元 10600

    2、师:老师还了解到了20xx年江苏省在校人数的信息,我们一起来听一听,看一看。

    多媒体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的第4题:20xx年在校的大学生有八十五万九千七百人,中学生有四百九十五万三千六百人,小学生有五百七十九万三千九百人。

    问:这里的三个数都比较大,你能正确地写出来吗?写在自己的本子上。

    (指名学生写在小卡片上,其余的写在自备本上。)

    3、师:老师还收集到我们身边的一些信息,我们也一起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张家港的图片及相关信息,学生自由轻声读,再指名读一读红色的数。

    (1)张家港市的总面积是999平方公里,人口共计950900人。我市目前只生育一个孩子的家庭已达到173146户。

    (2)万红小学占地总面积为18668平方米,绿化面积为7378平方米。最近,学校投资191772元,为全体教师和班级更换了新电脑。

    4、动手操作。(思考题)

    拿出小信封中的数字卡片:4个8和4个0,听老师的要求,摆一摆数字卡片,再读一读:

    (1)一个零都不读出来的8位数; 88808000 88880000 88008800 80008880

    (2)只读出一个零的8位数; 80888000 88008008 88088000

    (3)读出两个零的8位数; 80088008 88000808

    (4)读出三个零的8位数。 80080808 80800808

    每个题目先让学生独立摆,再指名上黑板摆一摆,读一读,只要求学生能摆出其中的两种就可以了。

    5、抽奖小游戏。

    师:同学们,你们参加过摇奖吗?(课件出示一个不断滚动的计数器)在每个信封的背后有一个数,这个数就是你的摇奖号码。这里的号码在不断滚动,你们说停,老师就让它停,如果谁的号码与电脑上的数一样,说明你中奖了。只要你能正确地读出这个数,就会得到老师的奖品。

    第1次:教师抽奖。

    第2次:学生上来操作,他们自己喊开始与停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四年级数学课件【篇10】

    一、教学内容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混合运算》的第一课时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计算,能进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以及连乘、连除、乘除混合等同级的两步运算基础上学习的,但运算顺序都是从左往右计算的。为了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所以教材选择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采取螺旋上升的方式,由浅入深地促使学生理解混合运算顺序,这一内容的学习也为今后的小数、分数混合运算打下的基础。

    三、说教学法、学法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我认为这节课要达到以下的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认识综合算式,掌握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脱式计算。

    (2)让学生经历由分步列式到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可以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3)让学生在学生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结合教材的编写和本节课的特点我认为

    教学重点: 用递等式显示计算过程的格式。

    教学难点:掌握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脱式计算。

    四、教具准备

    五、教学法、学法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本节课我利用情境、生活经验等多种方法,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

    学生是学习是主体,学生的参与状态、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引导学生“观察、对比、总结等多种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

    六、教学过程

    为了体现让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习为立足点。将设计以下的五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购物情境,自主解决问题

    情境是最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首先用课件出示P30主题图)星期天,小军和小晴一起来到商店,想买一些学习用品。让学生仔细观察,商店里都有哪些学习用品?它们的单价各是多少?

    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结合自己的购物经验,让学生提出一步计算的问题。一个

    学生提出问题,全班同学口答。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首先呈现学生熟悉的购物情境,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探讨含有乘法和加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这段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

    为了掌握运算顺序,把混合运算的学习和实际问题相结合。激起学生学习欲望,让学生动发现方法、总结规律。分为五个步骤:

    1.课件出示:小军“买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你们能帮我计算出一共用去多少钱吗? ” 绝大部分学生 可能会进行分步列式,也可能会出现个别学生列出综合算式的情况。此时先让分步列式的同学汇报,我及时板书: 先算3本笔记本多少钱?出示算式

    5×3=15(元) 再算一共多少钱? 15+20=35(元)

    2、看图解决问题

    提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先要算出什么? 你们能不能把刚才这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呢?给学生尝试列出综合算式的时间和空间,允许讨论和交流,然后板书:5×3+20

    3、列综合算式:我手指5×3+20像这样的算式,它是由两个算式合在一起的一道两步算式,我们叫它综合算式。这个综合算式里,在计算时要先算哪一步?得数是多少?这个得数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明白综合算式的意义。我再次总结指出:在计算综合算式时,为了看清楚运算的过程,一般都要写出每次计算的结果,用递等式表示。向学生介绍递等式表示方式。接着让学生用递等式巩固联系。

    4、方法多样:如果我们把综合算式列成这样:20+5×3,可以吗?

    让学生明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就是把一个书包和3本笔记本的总价合起来,所以符合题意,是可以的。

    在这个综合算式里,要先算哪一步?得数是多少?为什么也要先算5×3?

    让学生自己仿照上面的书写格式进行脱式计算,教师巡视,帮助困难生,捉错误资源。

    5、展评作业: 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这道综合算式的计算,让学生说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小结:在一道既有乘法又有加法的算式里,无论乘法在前还是乘法在后,都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像这样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运算,通常叫混合运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怎样进行混合运算。(板书课题: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数学课是抽象的,有时甚至是乏味的,尤其是计算课。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本环节设计中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这样学生参与的时间就多,学生发表的观点就多,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满足。】

    (三)、探讨合有乘法和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是本节 课的教学难点

    1.首先谈话:同学们真爱动脑筋,帮助小军解决了问题,小军谢谢你们。(同时课件出示:小晴说:我也想请你们帮忙,我买2盒水彩笔,付了50元,谁能帮我计算出“应找回多少元”呢?)

    让学生讨论准备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

    2.学生独立列出综合算式,再把自己的解题思路和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你们是怎样列出综合算式的?为什么?

    对比方法:此题与前面的综合算式比较有什么不同?应该怎样计算?现在你能用脱式进行计算吗?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捕捉错误资源。

    可能出现的脱式计算有:

    ①50-18×2 ②50-18×2

    = 50-36 =32×2

    =14(元) =64(元)

    ③50-18×2 ④50-18×2

    =36 =36-50

    =14(元) =14元)

    根据学生的计算情况,相应进行讨论评价。

    3.小结:在一道既有乘法又有减法的混合运算中,我们在脱式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要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

    【设计意图:二、三两个教学环节中,把书中“想想做做”的第2题与学生脱式计算的错误资源巧妙地糅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对错误资源的交流、比较、反思中,对运算顺序和书写格式达成共识。这种经历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而且学生对运算顺序和书写格式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

    (四)、应用巩固,提高能力

    为了体现数学来源与生活,用与生活的理念,我设计三个层次的练习:

    1. 首先让学生对混合运算的理解加以巩固,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说说每题的运算顺序,再在课本上写出计算的过程。要提醒学生注意每一步的书写格式,后交流计算结果。

    联系生活解决实际问题,是我们学习的主要目的,是知识技能形成的重要手段。

    2、接着课件展示:小明去公园买门票场景儿童每张8元,用100元买12张门票,

    能找回多少钱?学生根据信息进行脱式计算。投影展示答案,共同订正。

    2. “算24点”游戏是我国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它具有益智、怡情等功能,因而备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让学生用三张牌来玩“算24点;”的游戏

    第一次游戏:呈现三张扑克牌:2、4、10。

    待学生列出:2×10+4和4+2×10之后,教师追问:两道算式不同,都能算得24吗?为什么?

    小结: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法时,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第二次游戏:再呈现三张扑克牌:4、4、7。

    4×7-4的算式中,我们应该先算什么?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既重视基础知识的训练,又将知识性与趣味性融合为一体,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数学课因为有了学生的积极参与而拥有了生命力。】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能和大家一起分享吗【设计意图:让学生总结所学,在交流反思中,意识到学习方式的重要性和数学内容的延续性,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知识的欲望。

    整节课的设计我是通过五个环节的教学设计,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我通过引导、对比、交流等形式 ,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过程。获得知识体验。

    四年级数学课件【篇11】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青岛版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因数和倍数及2、5的倍数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求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重要基础,也是学习约分和通分的必要前提。因此,使学生熟练地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及学情的分析,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本节课的研究活动中得到不同的发展,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活动,知道3的倍数的特征,并且能熟练地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3的倍数的特征的归纳过程。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操作及概括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体会探索数的特征的一些方法。

    情感目标: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确定了本课的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

    正确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教学难点:探索并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

    三、教法设计及学法指导

    为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更好的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本节课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法:

    1.猜想验证讨论交流2、自主探究体验感悟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实物展示平台,实验表格

    2、学生准备:计数器计算器

    五、教学程序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小学面临的许多任务中,首要的任务是教会儿童学习”。这里的学习指学习方法,3的倍数的特征,有规律可循,容易上成机械刻板,枯燥无味的课,学生能死套规律判断,但学生的能力没能培养,智力得不到开发。本课的设计旨在扬弃“满堂灌”的教学,取而代之以启发与发现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点拨学生大胆猜想,动手实践,去发现规律,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针对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四个与学生的知识基础,个性发展紧密联系的活动。

    活动一 复习旧知 引发猜想活动二自主探究合作验证

    活动三 应用规律 体验感悟活动四反思总结自我提高

    活动一 复习旧知 引发猜想

    “3的倍数的特征”属于数论的范畴,离学生的生活较远,而2、5的倍数的特征是学生学习这一课的基础。我从学生的已有基础出发,先复习了2,5的特征,并通过教师的总结与引导把复习和导入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去作猜想“3的倍数可能有什么特征?”,让学生充分表达各种各样的猜想,也许有些学生会不假思索地说出他的猜想:“个位上是3、6、9的数,都是3的倍数”,而有的学生却有与之不同的想法。进而引发认知冲突,创设了探究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感受新知的产生过程,明确新课要解决的问题。从而引出课题。并板书:3的倍数的特征

    活动二自主探究合作验证

    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展示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平和思维方式,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的数学活动中,初步理解和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在这里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教学:

    1、应用《百数表》,否定错误猜想。

    在学生得出猜想后,我便引导学生找出百数表中3的倍数去验证,并在验证中推翻了刚才的猜想,由此,使学生意识到已经不能用原来的方法(也就是从数的个位上的情况)来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而应该换个角度去思考。消除思维定势,否定旧迁移,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探究实验,发现特征。

    学生刚刚学习了2、5的倍数的特征,从观察数的末尾数字到观察这个数的数字和,具有很大的思维跨度。学生很难通过独立的探究得出3的倍数的特征,这时,教师采用的教学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本节课,教师采用让学生进行拨珠实验的教学策略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经历拨珠实验,填表观察,思考发现的过程。从而使学生对3的倍数的特征认识随着实验的不断深入而越来越清晰,他们在实验、探究、猜想、验证的过程中,建构起对3的倍数的特征的整体认知。本节课虽然没有生动的教学情境,但这样做巧妙地把学生推上了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始终沉浸在一种浓厚的探索氛围之中,他们被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所深深吸引。这样的数学学习活动,才是真正的、生动活泼的、富有个性的认知过程。学生通过表象的累积,思维产生了飞跃,脑海中形成了清晰的数学模型。

    3、举例验证,总结规律。

    让学生在初步发现规律之后,举例验证,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为了验证这一结论,学生用最快的速度算出各位上的数的和是不是3的倍数,并且使用计算器看这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并让学生汇报验证的过程,尽可能多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习,不仅让学生初步学会了举例验证的方法,而且体现了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活动三 应用规律 体验感悟

    在这一部分,为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我设计了四个不同的练习。力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体现基础性、层次性、灵活性、生活性、趣味性。

    第(1)题是基本题,使全体学生都能对新知识有进一步的理解,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有可能的话可以让学生在快速判断中感悟把3的倍数先去掉的判断技巧;

    第(2)题以图的的形式出示,引导学生利用所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第(3)题是在每个数的□里填上一个数字,使这个数是 3的倍数。以检验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第(4)题旨在通过灵活的形式发散学生的思维。

    活动四反思总结自我提高

    这一环节通过师生交流的形式,使学生积极回忆,谈谈这节课的收获。把知识、方法再现的同时,亦体现学生的情感价值观,进一步反思总结,自我提高。

    整节课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操作—再次猜想—再次验证—得出结论—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实现课程、师生、知识等多层次的互动。整个教学是把知识的传授、思维的训练、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能力的培养、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有机结合起来,取得教学效益和生命质量的整体提升。

    四年级数学课件【篇12】

    首先我对教材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说教材

    本节课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八册第82页例3。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三角形的定义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组成特征。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不仅给出了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大小关系,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判断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的标准,熟练灵活地应用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是数学严谨性的一个体现,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全面思考数学问题的能力,它还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新课标的精神,要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做数学”等过程,并注重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学有价值的数学。引悟教育的目标,强调在教师的引导作用下,由“获得知识结论快乐”转变为“探究发现知识快乐”。依据新课标的精神、引悟教育的目标、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年龄特点,以及这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四年级数学《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说课稿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实践操作、观察比较,初步感知三角形边的关系。

    2、学生通过动手实践、猜想验证、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3、能判断给定长度的三条线段是否围成三角形,能运用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通过学习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探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三)教学难点

    理解性质中的“任意两边”。

    二、说教法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由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在教育方式上,也要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因此,我主要采用了情境导入法、设疑诱导法、操作发现法等来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活动,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新知、经历探索、获得知识。

    三、说学法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为此我十分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为:动手操作法、观察发现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让他们在剪一剪、围一围、比一比、想一想、议一议等活动中提高能力,获得知识。

    四、说教学程序四年级数学《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说课稿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已定的教学目标。我主要安排了以下的几个教学环节。

    (一)置境引入,使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索成为一种需要。

    教育情境的设计,是引悟教育的基础性工作,这种带有准备性的基础工作,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同时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悟,以及悟的成果。基于这样的认识,在本节课开始,我结合学生已有知识与生活实际,创设了这样的数学情境:(课件出示小明上学的路线)小明去学校一共有几条路可走,走哪条路最近,为什么?这样的问题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知道走哪条路更近,但却苦于表达不出其中蕴含的道理,就使得对于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索内化成学生的一种需要。(适时板书课题: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二)联结感悟,经历、体验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形成、发展过程。

    借鉴杜威“做中学”的思想,我在设计本课时,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精神,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猜想、质疑、验证、探究、测量、实践操作、问题解决等过程中得以发展。

    这个环节我安排了二个层次的操作活动:

    活动一、动手操作,大胆猜想

    为每位学生提供小棒,让学生用剪刀随意剪成三段,试着围三角形。在围的过程中,学生会出现能围成和不能围成两种情况。我抓住这一契机巧妙设疑:为什么都是三段小棒有的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有的不能够围成一个三角形呢?这里面隐藏着什么秘密?带着疑问开始活动二。

    活动二、小组合作,再次操作,深入探究

    四年级数学课件【篇13】

    1、说课内容:

    江苏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8页的例题,以及相关的练习题。

    2、教材分析:

    “探索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化数”领域的部分。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接触过直观、简单的“找规律”方面的内容,但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出现在教材中还是第一次。其内容是让学生探索两种物体间隔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并进行简单应用,教材以有趣的童话场景为素材,引导学生探索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学习这样的内容,可以使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学习方法和经验,发现数学规律,感受数学的探索性,以及数学的价值,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3、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角色,依据学生的特点,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猜测、试验、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为了做到这一点,在教学时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摆一摆等实践活动中,了解“规律”,初步建立“规律”的概念。

    4、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会和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关系间的规律,初步学会联系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初步发展分析、比较、综合与归纳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观点分析生活现象的初步意识初步能力,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逐步形成与人合作的意识和学习的自信心。

    5、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找”出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之间的规律,通过“找”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学习数学的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

    6、教具准备

    教具:主题挂图、教学课件。

    学具:每位学生准备小棒和石子。

    二、说教法

    1、在教学思想上,以学生为主,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始终参与在教学活动中。

    2、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直观法、游戏法、动手操作、引探等方法,从扶到放,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尝试、探索、练习、实践操作过程中悟出规律和创造规律的方法。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引导学生,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等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交流,操作的过程中找出规律。

    四、说教学程序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咱们来做个游戏好吗?游戏名字叫“猜一猜”,请看:

    1、出示:

    你们猜一猜,下一个气球是什么颜色?

    2、出示:

    请你们猜一猜,中间应该摆上什么水果才能使它们的排列有顺序,且更美呢?

    师:你们真棒!能准确地猜出问题的答案。谁来说说,你们刚才在猜的过程中,是根据找什么而猜出来的呢?

    生:找规律。

    师:对!你们找到了它们的排列规律。

    板书课题:找规律

    师:像这样有规律的排列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很多,只要找到规律,就能解决很多疑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体的排列规律。

    (二)创设情景、认识规律

    出示教学主题图:小兔乐园

    师:老师带领同学们参观一下:小兔乐园!

    1、提出问题,小组讨论

    师:请你们把在小兔乐园里看到的和想到的跟小组里的同学说说。

    2、观察数数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每行物体有多少个,它们的排列有什么特点?

    教师依次提出教科书上的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按三部分分别数一数,分别得出两种物体的个数,然后按问题顺序,根据学生数的结果,分别板书三行,显现出各是多少。

    3、比较发现

    (1)师:比较每行两种物体,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先和你的同桌说说。

    (2)组织全班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发现了什么规律,教师帮助学生把话说通顺,清楚。

    4、归纳规律

    (1)师:通过观察、比较、交流从、我们发现“小兔乐园”的情景中有怎样的规律?

    (2)学生归纳规律。

    (三)理解规律

    摆一摆,比一比,谁能发现其中的规律

    (1)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学具,用几根小棒,在桌上摆成一排,再在每根小棒中间摆一个石子。数数小棒的根数和石子的个数,看看有什么发现?把你们的发现告诉同桌,并与前面发现的规律比一比,一样吗?

    (2)组织全班交流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是新知再现,对新知起到检查、巩固、提高的作用,对规律有着更深的理解,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

    (四)实际举例,体验规律美

    1、生活处处有规律

    师:你能在生活中找到有这样规律的例子吗?仔细想想,先跟同学说一说,再告诉全班同学。

    2、欣赏生活中的规律美

    展示生活中规律美的画面

    (设计理念: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也打开了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五)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为了巩固新知识,发展学生思维,我设计了以下几道题:

    1、小明放学回家经过一段马路,他发现马路的一边有10根电线杆,且还发现每两根电线杆中间有一个广告牌,你能帮他算算共有多少各广告牌吗?

    2、河坝的一边了75棵柳树,每俩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栽桃树多少棵?

    3、沿圆形池塘的一周栽了25棵柳树,每俩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可以栽桃树多少棵?

    (设计理念:前两题是基础巩固题,最后一题是拓展延伸题。这样的设计既有层次,又有坡度,对所学知识起到检查、巩固的作用,同时也发现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创造规律

    同学们可真行!能够找到了规律,还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现在老师考考你们:谁能以我们班的一部分男同学和一部分女同学进行排列,并使他们排列有规律可寻?

    (设计理念:运用现在的学习资源,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七)总结归纳

    师:你能告诉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学生举手发言)在生活中,在数学王国里,还有更奇妙的规律等着你去探索。只要同学们用心观察,认真思考,定能发现其中的奥妙!

    四年级数学课件【篇1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垂线,会判断两条直线相交是不是互相垂直,会用三角板画垂线。

    2.使学生知道垂线的性质,理解测定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方法。

    教学重点:判断两条直线相交是不是互相垂直

    教学难点: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得出概念:

    1.请任意画两条直线(有两种情况)

    1.相交不相交,但经过延长也是相交的

    2.不相交,且经过延长也不相交

    2.今天我们研究直线相交的情况。

    3.请画两条直线使相交,想一想二条直线相交分几种情况。

    A

    B

    (1)(2)

    4.图2中四个角相等吗?

    图1中角1是直角,是90度,那么其它三只角会是什么角呢?

    5.小结:

    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试一试:

    说一说图1中--是--的垂线。(体现相互性)

    6、举例说明生活中有这样的情况吗?

    (二)应用实践:

    1.判断下列哪组是相互垂直。

    (体现不同的方位)

    2.从直线外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

    (1)哪一条线是垂线?

    (2)哪一条线段最长?

    (3)哪一条线段最短?

    (4)从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结论1:从直线外一点到直线的距离,与这条直线垂直的线段最短。

    结论2: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

    3.画下列直线的垂线:P611

    4.过一点画下列直线的垂线:P612

    5.韩家篓要修一条公路,请你帮助设计一条最近的连接公路的路:P613

    6、P6145

    (三)总结提高:

    1.垂直、垂线、垂足的定义,区别。

    2.会画垂线。

    (四)作业:

    作业本

    平行线的认识教学设计

    四年级数学课件【篇15】

    一、教学任务分析:

    这课在教材编排上分三个层次:第一,以生活情境提供条件,从而引出口算除法的算式。第二,根据除法算式,学生根据不同的算法说出不同的算理。第三,做一做(1、2两题)。在对本课教材进行分析时,基于我对教材的理解与不同地区学生的差异性,对教材进行了如下的处理:

    1、由于主题图与学生的生活相差较远,所以采用学校最近开展的一系列活动作为信息让学生解决问题。

    2、此课之前,学生已有表内除法与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乘法口算作为基础,学生对“除数是一位数,商是整十、整百、整千数“的除法口算应该不是很难,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它的算理,并运用算理进行快速的口算。

    二、设计理念:

    如何让枯燥的口算内容变得丰富,让乏味的算理变得有情趣,使学生由间接接受转化为直接参与,从而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等方面得到发展呢?我设计此课时,将重点放在引题、算理的推导与练习的设计上。引用学校开展的活动与学生进行聊天,取学生熟悉的素材进行导课,然后与学生一起探讨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口算算理,最后设计了几道练习,主要是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口算除法的含义,理解用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数的除法口算算理,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正确口算。

    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渗透转化、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除数昌一位数,商是整十、整百、整千数”的除法口算算理。

    教学难点:商末尾比被除数末尾少一个0的`除法口算。

    四、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想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学会新知识,不仅仅满足于让学生掌握计算法则,学会计算,而更注重让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参与算理、算法的探索过程,注意转化、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使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学习能力得以培养和发展。

    (1)注重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探索计算方法、理解算理

    计算知识是人们在长期生产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原本是十分生动的数学活动。把计算教学置于现实情境之中,把探讨计算方法的活动与解决实际问题融为一体,从而使计算教学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2)注重让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

    在本节课中,我尽量让学生参与“探索、交流”的学习过程。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独立思考得出80÷20的不同口算方法,重点理解80÷20这种口算方法的算理。在学生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再让同桌交流口算方法、说算理,让每个学生有说话的机会。通过“说”提升学生对口算过程的认识,通过“说”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拓宽思路,彼此受益。

    (3)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由于学生的个别差异,部分学生的领悟能力较强,但也有个别同学的理解能力不强,所以明算理时,教师借用直观的小棒图来帮助有些学生的理解,化抽象为直观,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真正完成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和谐过渡。

    商末尾比被除数末尾少一个0的除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很多学生往往利用前面学习的经验,看被除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商的末尾添几个0。这里,我不仅让学生说清算理,还安排了判断练习,让学生在比较中加深对算理的理解。

    (4)注重练习多样化

    口算是一种不借助计算工具、不表述计算过程而直接通过思维算出结果的一种计算方式,是一种抽象的思维活动。因而需要学生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如果学生对口算产生浓厚兴趣,他们就会自觉积极地参与。于是,我在教学中注意练习的多样化,既有学生平时最熟悉的口算比赛,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又安排了拓展题,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富有趣味性,做到寓学于乐。

    刘瑞涛些学生的理解,化抽象为直观,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真正完成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和谐过渡。

    商末尾比被除数末尾少一个0的除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很多学生往往利用前面学习的经验,看被除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商的末尾添几个0。这里,我不仅让学生说清算理,还安排了判断练习,让学生在比较中加深对算理的理解。

    (4)注重练习多样化

    口算是一种不借助计算工具、不表述计算过程而直接通过思维算出结果的一种计算方式,是一种抽象的思维活动。因而需要学生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如果学生对口算产生浓厚兴趣,他们就会自觉积极地参与。于是,我在教学中注意练习的多样化,既有学生平时最熟悉的口算比赛,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又安排了拓展题,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富有趣味性,做到寓学于乐。

    【四年级数学课件通用15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