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课件范本]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其七
  • [课件范本]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其七

    发表时间:2022-09-10

    青岛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六三。

    我相信大家都接触过教案,教案能够安排教学的方方面面,高质量的教案对孩子的成长有促进作用,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本站收集整理了一些“[课件范本]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其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材分析: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一单元共有“五个板块”的内容: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小数与单位换算和小数的近似数,其中小数的意义的理解是本单元的关键。这一单元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而且知识点比较散,所以这一单元的复习有一定的难度。

    学情分析:

    根据学生平时的作业情况,笔者出了相应的前测卷,了解了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前测分析,发现:本单元知识学生的错误主要集中在小数的意义、小数的近似数和小数与单位换算这三块内容,其中学生对小数的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很不乐观,情况如下:

    图1第一幅图的错误率居然达到了25、53%,第二幅图的错误率是36、17%,图2的错误率也是25、53%。图1第一幅图和图2的错误率是我没有预想到的,测试前我以为这样的基本的题、常见的题,学生的掌握情况会比较好,但是前测的结果让我吃了一惊。图1第一幅图错误的学生大部分填了1、4,第二幅图大部分填了0、3。细细分析图1这么高的错误率,我们会发现:学生只是关注到了涂色部分的份数而没有关注到分成的总份数,实质上学生对小数的意义没有真正地理解。至于图2,我发现学生说不出1到2这一大段表示多少,也就是说学生对这样的题学生没有真正地理解后去做,有些无从下手。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本单元知识系统地整理和复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本单元知识,沟通小数和分数、小数和整数之间的联系,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2、通过介绍0.3、分析错例、猜数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复习与整理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在学习中,让每一位学生享受到表达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让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通过整理和练习,巩固本单元知识。

    教学难点:通过整理和练习,对知识的进一步领悟。

    教学预设:

    一、梳理知识

    1、回顾知识。

    (1)揭题: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对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一单元进行整理和复习。(出示课题: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整理和复习)

    (2)引导回顾:回忆一下,这一单元我们学了哪些知识?

    根据生说师相机板贴知识点。

    2、整理知识。

    (1)提出问题:那现在我写一个小数(板书:0.3),你能用学过的知识来介绍它吗?

    (2)明确要求:在你的介绍中不出现这个数,但让别人一听就明白你在介绍它。(出示课件)

    (3)回答一生,理解要求

    评价:这样的介绍符合要求吗?

    (4)知识归类:他用到了这儿的什么知识?

    3、独立思考

    (5)思考:他是从意义的角度来介绍的,那还有不一样的介绍吗?

    (6)记录:看来已经有很多同学想到了,别急,把你想到的记录在学习单第1题的框里。

    学生记录。

    师巡视并引导:想到一种的再想想还有没有不同的介绍方法,比一比谁想到的方法最多。

    (7)汇报,根据生说师相机板书内容。

    预设:

    ①意义:3个0.1;画图;十分位上是3,个位是0等。

    ②大小比较:比0.2大比0.4小的一位小数。

    ③小数点的移动规律:如3的小数点左移一位是几。

    ④近似数:如0.29保留一位小数。

    ⑤单位换算:如300千克等于几吨。

    (8)总结:一个0.3大家居然想到了这么多,这是我们全班同学的智慧,把掌声送给自己。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0.3”,让学生自主地对本单元知识进行梳理。这样的学习任务,对学生来说是具有挑战性的,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样的学习任务,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在“思考介绍方法”和“汇报介绍方法”的过程中,让每一位学生都享受到表达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甚至多于两种思想”。】

    二、查漏补缺

    1、过渡:刚才我们用一个0、3对这单元的知识进行了梳理,这节课除了梳理,我们还需要查漏补缺,我对你们的作业和练习情况进行了整理。猜一猜,我们班哪块知识错误最多?(出示课件)

    2、根据生说,课件相机出示相应内容并分析。

    预设:

    (1)小数与单位换算。

    ①出示错例。

    ②说妙招:的确,这块内容错误比较多。那做这类题目谁有妙招?

    学生总结方法,师板书。

    ③做一做:那让我们用这个妙招一起来做一做这几题。在学习单第2题的框里写一写过程。

    ④汇报,师相机书写过程。

    (2)小数的近似数。

    ①出示错例。

    ②分析错误:这题错误稍微有点多,主要有两种错误,(出示错例)你能帮忙分析一下错误原因吗?

    生分析原因。

    ③引导总结:对于做这样的题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3)小数的性质与大小比较。

    ①课件:恭喜你们,你们做得很棒!

    ②沟通联系:同学们做得这么棒,这个问题肯定难不倒大家,那小数的大小比较跟整数的大小比较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③同桌交流:想好的跟同桌说一说。

    ④汇报。

    (4)小数点的移动规律。

    ①课件:恭喜你们,你们做得很棒!

    ②沟通联系:小数点的移动规律其实我们早就用到过了,一起来看。

    出示题,做题,问: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5)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

    ①课件出示:找0、4题

    ②学生判断:图2、

    ③激疑:图1为什么不可以?(0.04)图3呢?(0.8)

    ④总结:都涂了4格,为什么表示的小数却不一样?

    图1得出4/100,图2得出4/10,图3:通过再分得到了8/10,所以这个4格其实表示的是0.8。所以我们不仅要看涂的份数,还要看分的总份数。

    ⑤沟通联系:那问题又来了,出示问题:小数和分数有着怎样的联系?

    ⑥做错题:相信现在大家不会犯这样的错误了吧!这题应该是(1.04)这题呢?总份数不是10份的要先平均分成10份,是0.6。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根据学生错误情况,让学生对本单元易混淆和出错的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查漏补缺。在练习过程中,让学生说出自己解题的思考过程,总结解题的方法,分析错误的原因,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升思维能力;让学生沟通小数与整数、小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优化。而且本环节让学生自主选择研究内容,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巩固提升

    1、猜数。

    (1)大家学得这么棒,奖励大家玩一个猜数的游戏,(出示课件:猜猜我心中想着几)它就装在这个信封里。

    (2)第一猜:给大家第一条信息:它在1与2之间(课件出示直线),会是几呢?

    生猜。

    师:有多少种可能?(无数种)

    (3)第二猜:那再给你第二条信息:它保留一位小数约是1、7,可能是几?

    生猜,师相机板书。

    师:那这个数最小是几?

    最大是几?(1、74,1、749……)(师板书)

    师:这些数都有可能吗?为什么?(只要看百分位,跟后面的数没关系。)

    师:那找得到这个最大的数吗?(找不到)

    师:那有多少种可能?(无数种)

    (4)第三猜:那再给你一个信息:它是一个两位小数。

    生猜,师判断:大了,小了。

    (5)揭晓答案:1.66

    2、找位置。

    (1)那你能在这条线上找到1、66的位置吗?

    (2)那要准确地找到它,谁有好方法?

    3、说关系。

    (1)出示1、0、1、0、01。

    (2)问:1、0、1、0、01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猜数”和“找位置”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对本单元知识进行综合练习,加深学生对小数的意义的理解和掌握,提升对小数的近似数、小数的大小比较等的认识,直观地理解1、0、1、0、01之间的关系,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在“猜数”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初步感知到近似数的取值范围;在“找位置”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感,感知“找小数位置”的步骤:先确定这个小数在哪两个相邻的整数之间,再确定它在哪两个相邻的一位小数之间……感知“找小数位置”的方法:可以从左往右,也可以从右往左等。】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是怎么复习的?对你以后的学习有什么启示?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让学生回顾这节课复习与整理的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374650285750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整理和复习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整理和复习

    742950228600意义和读写

    意义和读写

    板书(部分):

    63500057150

    742950114300性质和大小比较

    性质和大小比较

    74295025400小数点的移动规律

    小数点的移动规律

    768350273050单位换算

    单位换算

    768350203200近似数

    近似数

    教学反思:

    这一单元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且知识点比较散,对于这一单元的复习,怎样对知识进行梳理?怎样可以做到高效?怎样能让学生形成新的认知?通过对这一节课的研究,感悟到上好复习课,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去展开。

    1、制定任务,高效梳理。

    学习任务好比承载教学内容的“舟”,复习课学习任务的选择要符合知识内在的逻辑,又要构建整体的学习框架。“介绍0.3”这一任务无疑是一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学生需唤醒所有有用的知识,这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个“0.3”,承载了本单元涉及的五块内容,学生通过“介绍0.3”,一个单元的知识点以各种方式表达了出来,高效地完成了本单元的知识梳理。

    2、基于学情,有效复习。

    复习的功能之一是查漏补缺,也就是说,要针对学生学习困难和错误进行复习。这一单元知识多又散,一节课中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通过前测,了解了学生的学情。

    小数的读写、性质与大小比较、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的大小比较,这些内容学生基本上没有问题,所以这节课中对这些内容的处理相对比较简单,如大小比较知识只是让学生沟通了小数大小比较与整数大小比较的联系;小数点的移动规律也只是让学生沟通了跟以前知识之间的联系。

    本节课的重点放在小数的意义、小数与单位换算、小数的近似数等内容上。如“找0.4”题,通过让学生思考“为什么都涂了4格,表示的小数却不一样”,通过比较、分析、总结,让学生感悟到“不仅要看涂的份数,还要看平均分成的总份数,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的才能直接写成小数”,从而进一步理解了小数的意义以及小数与分数的联系。又如“单位换算”这块内容错误比较多,所以让学生经历了“说妙招——用妙招——说思路”这样一个过程,帮助学生掌握这块内容。

    这样针对学生错误的复习过程,极大地节省了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并有效地对本单元内容进行了复习。

    3、精选练习,合理拓展。

    复习课除了查漏补缺,还要使学生进一步地熟练技能、拓展思维,本节课的练习设计关注恰当的拓展性。如:有关“小数与近似数”的题学生常碰到如“一个两位小数保留一位小数约是3.5,这个小数最大是(),最小是()”这样的题,所以学生以为“近似数是3.5的数只有两位小数这几个数”。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学中,通过让学生猜“近似数是1.7的数”,通过找符合要求的最小数和最大数,让学生从这种固定思维中走了出来,感悟到“近似数是1.7”的数有无数个,并初步感知近似数的取值范围。又如:找1.66的位置,学生经历了“说大概的位置——找确切位置”的过程,并在找确切位置的过程中,让学生用“顺着”和“倒着”等不同的方法来找,从而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Jk251.com相关文章推荐

    [课件分享]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其三


    当我们提起教学,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定是教案吧。教案可以围绕我们学校的各方面来写,通过教案可以帮助自己分析教学的重点,有没有可以参考的教案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课件分享]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其三》,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

    [教学目标]

    1. 通过动手、操作、推断、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识图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2. 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邻补角与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

    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激发好奇 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在我们的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本章要研究相交线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

    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出示一块布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布过程,提出问题:剪布时,用力握紧把手,两个把手之间的的角发生了什么变化?剪刀张开的口又怎么变化?

    教师点评:如果把剪刀的构造看作是两条相交的直线,以上就关系到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的问题,

    二.认识邻补角和对顶角,探索对顶角性质

    1.学生画直线AB、CD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

    共能组成几对角?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

    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当学生直观地感知角有“相邻”、“对顶”关系时,教师引导学生用

    几何语言准确表达;

    有公共的顶点O,而且 的两边分别是 两边的反向延长线

    2.学生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各角的度数,发现各类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得出结论:相邻关系的两个角互补,对顶的两个角相等)

    3学生根据观察和度量完成下表:

    两条直线相交 所形成的角 分类 位置关系 数量关系

    教师提问:如果改变 的大小,会改变它与其它角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吗?

    4.概括形成邻补角、对顶角概念和对顶角的性质

    三.初步应用

    练习:

    下列说法对不对

    (1) 邻补角可以看成是平角被过它顶点的一条射线分成的两个角

    (2) 邻补角是互补的两个角,互补的两个角是邻补角

    (3) 对顶角相等,相等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学生利用对顶角相等的性质解释剪刀剪布过程中所看到的现象

    四.巩固运用例题:如图,直线a,b相交, ,求 的度数。

    [巩固练习](教科书5页练习)已知,如图, ,求: 的度数

    [小结]

    邻补角、对顶角.

    [作业]课本P9-1,2P10-7,8

    今日教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思考


    大家对教案都很熟悉了吧,教案能够安排教学的方方面面,一份完整的教案有许多内容,教案要写哪些内容呢?《今日教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思考》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范文,希望你喜欢。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温度》教学反思《温度》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生活中的负数》第一课时,本节课的目标是结合温度的实例,探索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体验用带“-”的数表示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的必要性;通过在温度计上标记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活动,体会零上温度零摄氏度,零下温度在温度计上的位置顺序关系,会正确读出温度计上显示的温度,会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大小。学生初次接触负数,直接接触抽象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我首先将天气预报融入课堂中,通过播报北京、漠河、西安、台北、拉萨等地的温度信息,让学生读图,从图中提取信息。

    接着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北京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学生用各种方法描述了北京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由此引出“+5℃”和“-2℃”的表示方法。展示温度计,让学生观察温度计,认识温度计上的各种信息,让学生在温度计上标出北京、漠河、西安、台北、拉萨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利用温度计上的刻度高低,比较各个城市的温度高低;脱离温度计的情境,总结零下温度比大小的方法,从而达成本节课的目标。本节课中我发现学生都是有独立个性的孩子,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北京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有学生用竖线表示,有学生用山来表示,有的用小漫画表示温度高低,非常有创意。本节课我合理安排时间在课堂最后十分钟处理了练习题,针对练习题中学生出现的问题,有针对的再次讲解强调,保证学生当堂掌握。本节课中存在一个问题是没有强调摄氏度的读法,很多时候用度表示了摄氏度,这导致了小部分学生将温度的摄氏度与量角的度搞混,在总复习时出现问题,今后在数学课堂上用语要规范。

    四年级下册数学四则运算教学反思精选


    四年级下册数学四则运算教学反思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四则运算教学反思

    这一单元的目标是这样定的:1.使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从教参的教学目标定位来看,应该是既注重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又要重视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然而结合我们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来看,两样都已初步的感受过,但又不是很深入,如:四则运算的计算顺序包括带括号的计算顺序都在平时的练习中曾经碰到过,但不是很多(但有的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对于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了然于胸了)。所以是不是把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作为重点来教我真的曾不止一次的怀疑过。让我怀疑动摇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太差,新课程一线教师都清楚现在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欠缺。所以,这一次四则运算知识的教学也正是加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训练的一次好机会。

    学生错误:

    不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四则运算的顺序有错误。

    差生理解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差生简单的计算发生不必要的错误。

    提高空间:

    教学生明白综合算式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应更形象化!把抽象的、明理的东西搞得的尽可能的形象,从而更接近于小学生的实际。更容易接受。如简单的画顺序线,即可增强形象感。

    多巩固练习,熟能生巧。

    四则运算是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全部过程。其内容占小学教学知识的主要位置,可见计算能力的培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教材创设了热闹的冰天雪地活动情境,由此引出一系列的数学问题。本单元的4个例题都呈现了学生不同的解题思路,以及整理混合运算的画面,以鼓励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积极思考,主动解决问题。围绕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时,我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生活素材,把解决问题与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有机结合起来,将探求解题思路与理解运算顺序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确先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再求什么,又用什么方法计算;最后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感受混合运算顺序的必要性,掌握混合运算顺序。

    从学生的作业情况来看,还是有部分学生对运算顺序的掌握不过关,主要体现在:

    ①四则运算的顺序有错误,如24-82=162=32。

    ②理解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如李伯伯家养了42只鸡,养鸭的只数是鸡的一半,学生都知道是用422来算鸡的只数,课堂中我将这个题的条件改成李伯伯家养了42只鸡,养鸡的只数是鸭的一半,有一部分同学理解就出现了困难。

    ③少部分同学简单的计算发生不必要的错误,如39+11=40。

    ④抄题时抄错数据的。

    结合学生出现的问题,我要求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做到三点来帮助学生提高计算效率,同时养成自觉检查作业的良好习惯。

    一、做作业时认真看题:抄写在作业本上的数字、符号是否与课本上的一致,计算过程中数字、符号是否与上式一致。

    二、检查运算顺序有无错误。

    三、检验计算结果是否合理。

    事实证明这样能有效的减少学生计算错误,优化解题过程。

    课件精选: 四年级上册数学几何小实践圆教案怎么写


    当我们提起教学,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定是教案吧。编写教案能够提高自己的教学研究能力,通过教案可以帮助自己分析教学的重点,有没有可以参考的教案呢?这篇《课件精选: 四年级上册数学几何小实践圆教案怎么写》应该可以帮助到您。

    教材分析与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对圆已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部分学生对“圆心”、“半径”等名称有所了解;都知道画圆可以借助圆规,但对用圆规画圆的技巧及画定圆的方法还不了解;另外,对于几何图形,学生习惯像长方形、正方形等多边形那样从边、角这两个要素去描述,对于圆要从“圆心”、“半径”这些要素去描述会不太适应。本课将学生这些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认知起点展开。

    本册教材中没有出示“圆”的定义,并不意味着不需要让学生经历定义化的过程。因此,本课时的教学设计重组了教材内容的编排顺序,从操作切入,以重组显脉络,以创造为核心,以体验为主旨,试图通过若干“创造”活动,加深学生对圆特征的感受:一方面,注重给学生体验数学的机会,为学生创设思考的空间和时间,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经历“圆”的创造过程,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操作等活动感受,逐步加深对圆的特征的体验。另一方面,通过对由圆组合图案的创造,将学生进一步置身于创造者、发现者的角色,引导学生通过分类、概括等活动自主展开对于圆的要素认识,并在交流对话中完善相应的认知结构。

    这样的设计,主要侧重于环节的递进铺陈,以学生的自觉思维为主,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凸显学生对于圆的相关概念及特征的逐步理解和把握,加深学生对圆的逐步感受与体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会正确使用圆规画圆。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践操作活动初步认识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探索能力,能发现问题并进行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到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感受到圆的美。

    教学重点:

    通过操作和观察活动初步认识圆。

    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圆规画圆

    教学准备:

    课件圆规尺剪刀

    教学过程:

    一、课件:欣赏,走进圆的世界。

    1、你在哪些地方还见到过圆?

    2、圆不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在大自然中更是随处可见,一起来欣赏。(课件)

    3、圆使我们的世界变得如此美丽。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探寻“圆”的奥秘。(板书课题:圆的初步认识)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主要抓住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学生举的实例和教师的媒体展示相结合使学生感悟生活中处处有圆。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从他而也体现出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二、探究新知

    探究(一)、认识圆规,尝试画圆。

    (1)认识圆规。

    师:在数学上有专门画圆的工具。它就是……?(圆规)

    师:观察一下,圆规都有哪些部分组成?

    (2)生试画圆。

    要求:一次成圆。(提示:不要反复使用圆规)

    (3)展示画的不成功的圆。

    小组讨论:说说不成功的原因。

    (4)请一生说说正确的方法。

    (5)教师黑板上示范画圆。

    (6)学生学习单上画圆。

    [学生通过自己反复的操作活动,对圆的认识由原来最初的认知状态,到比较系统、完整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也有意识的体会出可以通过“尝试、失败、再尝试”的一系列活动来得出正确的结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意识。]

    探究(二)、认识圆心、半径。

    (1)课件:体育老师操场上画圆。

    师:体育老师没有使用圆规,他怎么也画出了一个圆?

    (提示:中间的木棍相当于圆规有针尖的一只脚

    小车相当于圆规有笔的一只脚

    中间的绳子相当于圆规两脚间的距离)

    (2)概括提炼画圆的原理。

    小结:画圆的原理是一样的。(定点、定长、然后旋转画圆)板书

    (3)认识圆心、半径。

    A、自学书本P75

    B、生说圆心、画一画半径。

    师:在圆中固定的那个点就是圆心,可以用字母0表示。

    师:半径你是怎么画的?(从圆心到圆上的距离就是半径)

    师:圆上还有半径吗?(圆有无数条半径,画一条作代表就行了)

    C、说一说半径与圆规两脚间距离的关系。

    探究(三)、按要求画圆。

    讨论画圆的方法。

    师:我要画一个半径是3厘米的圆,你准备怎么画?

    1、定圆心。

    2、定圆规两脚间的距离为3厘米。

    3、再画圆。

    4、标上圆心0,半径r=3cm。

    看课件演示。

    学生模仿画。

    师:你画的圆是3厘米吗?根据刚才的讨论请你用尺量一量检验一下你的圆画的对吗?如果画的不好的重画一个。

    师:圆心和半径对于圆来说很重要,同学们在画圆时要注意标上圆心和半径。

    [通过一些课外知识比较丰富的同学的介绍认识了圆心和半径,通过画指定半径的圆加深对圆心和半径的认识。]

    三.折一折圆

    1、剪一个圆。

    2、折一折圆。(对折)

    师:你发现了什么?(圆是轴对称图形,他有无数条对称轴)

    介绍直径。

    请一生画直径。(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就是直径)

    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师:量一量半径,直径的长度,你发现了什么?(板书:d=rx2 r=d/2)

    四.练习阶段:

    1、画直径为8厘米的圆。

    2、看图回答问题。

    小圆的半径r为多少?

    R=4cm

    R=4cm

    rx3、我们一起来画同心圆。

    画5个同心的圆,使得半径一个比一个大1cm。

    五、总结

    师:在今天的学习活动中你有什么收获呢?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活动,同学们知道了很多有关圆的知识。用圆可以设计出各种美丽的图案。(出示媒体)弯月、五环、小花,下课以后让我们一起试试吧!

    [通过请学生利用圆设计图案,使学生感受到圆的美,开发了学生的创造、创新的能力。]

    板书设计:圆的初步认识

    定点、定长、再画圆。

    圆心半径直径

    d r 0 d÷2=r

    d r

    r×2=d

    [精选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壹篇


    提起教案,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通过教案可以帮助自己分析教学的重点,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欢迎大家阅读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精选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壹篇》。

    课题一:乘法的意义和乘法交换律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9页的例1和第59、60页的乘法交换律,完成“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十三的第1—5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加深对乘法的意义和乘法各部分名称的认识,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能够用乘法交换律验算乘法,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乘法的意义和乘法交换律

    教学难点:用乘法交换律验算乘法

    教具准备:把下面复习中的题目写在小黑板上,把例1的插图放大成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我们在前面复习总结了加法和减法,今天要复习总结乘法。

    教师出示复习题。

    1.同学们乘8辆汽车去参观,平均每辆汽车坐45人。去参观的一共有多人?

    2.同学们做纸花。第一组做了45朵,第二组做的和第一组同样多,第三组做了50朵。三个组一共做了多少朵?

    3.小荣家养鸭45只,养的鸡是鸭的3倍,小荣家养鸡多少只?

    4.小荣家养鸭45只,养的鸡比鸭多90只。小荣家养鸡多少只?

    先让学生默读题目,然后教师提问:

    “上面这些题目哪些题可以用乘法计算?为什么?”请三、四个学生逐题回答能不能用乘法计算。

    教师:第1题和第3题可以用乘法计算,因为这两道题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二、新课

    1.教学例1。

    出示例1的插图,再提问:

    “要求盘里的一共有多少个鸡蛋可以怎样求?”

    “还可以怎样求?”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用加法计算:5+5+5+5+5+5=30(个)

    用乘法计算:5×6=30(个)

    “乘法算式 5乘以6表示什么?”(6个5相加)

    “乘法算式中的被乘数5是加法算式中的什么数?”(相同的加数。)

    “乘法算式中的乘数6是加法算式中的什么数?”(相同的加数的个数)

    “解答这道题用加法计算简便,还是用乘法计算简便?”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用哪些方法比较简便?”

    “你能说出乘法是什么样的运算吗?”

    教题肯定学生的回答,再强调说明并板书:求几个相同加数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接着让学生看教科书第61页,齐读两遍书上的结语。

    “乘法算式中乘号前面的数叫什么数?表示什么?”

    “乘法算式中乘号后面的数叫什么数?表示什么?”

    “被乘数和乘数又叫什么数?”

    教师:学过因数以后,在一个算式中被乘数和乘数就可以不必严格区分了。

    2.教学乘数是1和0的乘法。

    (1)教学一个数和1相乘。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三个算式:1×3、3×1、1×1。

    “1乘以3等于什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3=3,表示3个1相加的和是3。

    “3乘以1等于什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可以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最后教师说明:1个3不能相加,3乘以1就表示1个3还是3,再板书3×1=3。

    “1乘以1等于什么?能不能说这个算式表示1个1相加?”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教师再说明:1个1 不能相加,1乘以1就表示1个1还是1,算式是1×1=1。

    “这三个乘法算式都和哪个数有关系?”(都和1有关系)

    下面我们一齐看一看一个数和1相乘它们的乘积怎样,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下面一些算式:

    6×1= 1×8= 1×10= 123×1=

    “谁能说一说一个数和1相乘的积有什么特点?”可以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

    教师边说边板书:一个数和1相乘,仍得原数。

    (2)教学一个数和0相乘。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三个算式0×3 = 3×0 = 0×0=

    “0乘以3等于什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0×3 = 0表示3个0相加的和是0。

    “3乘以0等于什么?能不能说这个算式表示0个3相加?”先让学生回答,教师再说明:0个3不能表示0个3相加,3乘以0就表示0个3还是0。板书:3×0=0

    “0乘以0呢?”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0个0不能相加,0乘以0就表示0个0还是0,算式是:0×0=0。

    “这三个算式都和哪个数有关系?”(都和0有关系)

    “一个数和0相乘它们的积有什么特点?”

    教师边说边板书,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3.教学乘法交换律。

    让学生再看例2的插图,然后教师提问:

    “要求一共有多少鸡蛋,用乘法计算还可以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6×5=30(个)

    “比较一下这两个乘法算式,有哪些相同?有哪些不同?”多让几个学生发言,互相补充。

    教师:这两个算式都是两个数相乘,只是两个因数交换了位置,算出的结果相同。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个结论是不是有普遍性。

    “12乘以5等于多少?5乘以12呢?”学生口算,教师板书算式。

    “400乘以20等于多少?20乘以400呢?”学生口算,教师板书算式。

    “100乘以1000等于多少?1000乘以100呢?”学生口算,教师板书算式。

    “通过上面这些乘法计算,可以看出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计算结果怎样?”

    学生发言后,教师边说边板书:两个数相乘,并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谁能够用字母把乘法交换律表示出来?”教师板书:a×b=b×a

    “大家回忆一下,我们过去学习哪些知识时用了乘法交换律?”学生发言后,教师肯定学生回答,并明确指出:我们曾经用交换乘数和被乘数位置的方法进行乘法验算,这实际上就是用了乘法交换律。

    三、巩固练习

    1.做第60页“做一做”中题目。先让学生独立做,然后再集体核对。

    2.做练习十三的第3、4题。学生独立做完以后,再集体核对。核对第4题的第4小题时,可以引导学生计算一下等号左面等于什么,等号右面等于什么。教师再说明:三个数连乘,相乘的因数交换了位置,乘积也不变,所以乘法交换律也适合三个数连乘的计算。

    四、作业

    练习十三的第1、2、5题。

    课件范本: 小学四年级英语教案模板


    无论何时,教案都是我们准备教学的一种最好的方式,编写教案能够提高自己的教学研究能力,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怎样才能写好教案?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课件范本: 小学四年级英语教案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参与语言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树立英语学习的信心,增强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2、 培养学生听、说、读的能力以及交际的能力。

    3、去掌握问路和指路的句型。

    教学重点:

    To practice the dialogue

    教学难点:

    Act the dialogues

    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

    2、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多媒体 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情景导入对话

    1、迷路了,怎么办?是否有过问路或是为别人指路的经历。

    学习问路的句子,Excuse me,Where is No.2West Lake Road?(说明英语中的地址如何表达)

    练习问路的句子

    2、 描述方位;让学生知道东南西北的单词。

    二、听力训练

    听录音,看图片

    三、对话处理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四条街道,并标出简单的英文名称,分别表“go straight on,turn right,turn ,left”(提醒”where”的用法。

    四、学以致用

    (一)练习对话,进行巩固。

    (二)表演对话。

    (三)做游戏

    1、传纸团。

    2、找礼物。

    五、作业设计

    1、背诵对话。

    2、抄写单词。

    3、 做练习册

    板书设计:

    1、go straight on,turn right,turn ,left

    2、Excuse me,Where is No.2West Lake Road?

    范文系列之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教学反思合集


    在课前,我们经常会接触到教案的撰写,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认真做好教案我们的工作会变得更加顺利,教案应该从哪方面来写呢?小编为你推荐《范文系列之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教学反思合集》,希望您喜欢。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教学反思(篇一)

    教学目标

    理解两个完全平方公式的结构,灵活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运算。

    在运用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符号演算的能力,提高运算能力。

    培养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重点难点

    重点

    完全平方公式的比较和运用

    难点

    完全平方公式的结构特点和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说出完全平方公式的内容及作用。

    2. 计算 ,除了直接用两数差的完全平方公式外,还有别的方法吗?

    学生思考后回答:由于两数差可以转化成两数和,所以还可以用两数和的完全平方公式计算,把“ ”看成加数,按照两数和的完全平方公式计算,结果是一样的。

    教师归纳:当我们对差与和加以区分时,两个公式是有区别的,区别是其结果的中间项一个是“减”一个是“加”,注意到区别有助于计算的准确;另一方面,当我们对差与和不加区分,全部理解成“加项”时,那么两个公式从结构上来看就是一致的了,其结构都是“两项和的平方,等于它们的平方和,加上它们的积的两倍。”注意到它们的统一性,有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公式特点,提高运算的灵活性。

    我们学习运算,除了要重视结果,还要重视过程,平时注意训练运算方法的多样性,可以加深对算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运算过程的合理性和灵活性,从而真正的提高运算能力。

    二、新课讲解

    温故知新

    与 , 与 相等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说理,共同归纳总结出两条判断的思路:

    1.对原式进行运算,利用运算的结果来判断;

    2.不对原式进行运算,只做适当变形后利用整体的方法来判断。

    思考:与 , 与 相等吗?为什么?

    利用整体的方法判断,把 看成一个数,则 是它的相反数,相反数的奇次方是相反的,所以它们不相等。

    总结归纳得到: ;

    三、典例剖析

    例1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

    (1) ; (2)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只要言之成理,只要是自己动脑筋发现的,都要给予肯定,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评价哪种算法最简洁。

    例2计算:

    (1) ; (2) .

    例3 计算:

    (1) ; (2)

    训练学生熟练地、灵活地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运算,进一步渗透整体和转化的思想方法。

    四、课堂练习

    1.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

    (1) ; (2) ;

    (3) ; (4)

    2.计算:

    (1) ;(2) .

    3. 计算:

    (1) ; (2)

    学生解答,教师巡视,注意学生的计算过程是否合理,组织学生对错误进行分析和点评。

    五、小结

    师生共同回顾完全平方公式的结构特点,体会公式的作用,交流计算的经验。教师对课堂上学生掌握不够牢固的知识进行辨析、强调与补充,学生也可以谈一谈个人的学习感受。

    六、布置作业

    P50第2(3)、(4),3题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教学反思(篇二)

    教学目标:

    1.能够在实际情境中,抽象概括出所要研究的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数感符号感。

    2.在已有的对幂的知识的了解基础之上,通过与同伴合作,经历探索同底数幂乘法运算性质

    过程,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发展合作交流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3.了解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训练他们养成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活动内容:复习七年级上册数学课本中介绍的有关乘方运算知识:

    二、情境引入

    活动内容:以课本上有趣的天文知识为引例,让学生从中抽象出简单的数学模型,实际在列式计算时遇到了同底数幂相乘的形式,给出问题,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也可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结合学生现有的有关幂的意义的知识,进行推导尝试,力争独立得出结论。

    三、讲授新课

    1.利用乘方的意义,提问学生,引出法则:计算103×102.

    解:103×102=(10×10×10)×(10×10)(幂的意义)

    =10×10×10×10×10(乘法的结合律)=105.

    2.引导学生建立幂的运算法则:

    将上题中的底数改为a,则有a3·a2=(aaa)·(aa)=aaaaa=a5,即a3·a2=a5=a3+2.

    用字母m,n表示正整数,则有即am·an=am+n.

    3.引导学生剖析法则

    (1)等号左边是什么运算?(2)等号两边的底数有什么关系?

    (3)等号两边的指数有什么关系?(4)公式中的底数a可以表示什么

    (5)当三个以上同底数幂相乘时,上述法则是否成立?

    要求学生叙述这个法则,并强调幂的底数必须相同,相乘时指数才能相加.

    四、应用提高

    活动内容:

    1.完成课本“想一想”:a?a?a等于什么?

    2.通过一组判断,区分“同底数幂的乘法”与“合并同类项”的不同之处。

    3.独立处理例2,从实际情境中学会处理问题的方法。

    4.处理随堂练习(可采用小组评分竞争的方式,如时间紧,放于课下完成)。mnp

    五、拓展延伸

    活动内容:计算:(1)-a2·a6(2)(-x)·(-x)3(3)ym·ym+1(4)??7?8?73

    (5)??6??63(6)??5??53???5?。(7)?a?b???a?b?7542

    2(8)?b?a???a?b?(9)x5·x6·x3(10)-b3·b3

    (11)-a·(-a)3(12)(-a)2·(-a)3·(-a)

    六、课堂小结

    活动内容:师生互相交流总结本节课上应该掌握的同底数幂的乘法的特征,教师对课堂上学生掌握不够牢固的知识进行强调与补充,学生也可谈一谈个人的学习感受。

    七、布置作业

    1.请你根据本节课学习,把感受最深、收获最大的方面写成体会,用于小组交流。

    2.完成课本习题1.4中所有习题。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教学反思(篇三)

    平行线的判定(1)

    课型:新课: 备课人:韩贺敏 审核人:霍红超

    学习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想像、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2.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领悟归纳和转化的数学思想

    学习重难点:探索并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一、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

    二、练一练1、判断题

    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内错角也相等.( )

    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互补,那么同旁内角相等.( )

    2、填空1.如图1,如果∠3=∠7,或______,那么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如果∠5=∠3,或笔________,那么________, 理由是______________; 如果∠2+ ∠5= ______ 或者_______,那么a∥b,理由是__________.

    (2)

    (3)

    2.如图2,若∠2=∠6,则______∥_______,如果∠3+∠4+∠5+∠6=180°, 那么____∥_______,如果∠9=_____,那么AD∥BC;如果∠9=_____,那么AB∥CD.

    三、选择题

    1.如图3所示,下列条件中,不能判定AB∥CD的是( )

    A.AB∥EF,CD∥EF B.∠5=∠A; C.∠ABC+∠BCD=180° D.∠2=∠3

    2.右图,由图和已知条件,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由∠1=∠6,得AB∥FG;

    B.由∠1+∠2=∠6+∠7,得CE∥EI

    C.由∠1+∠2+∠3+∠5=180°,得CE∥FI;

    D.由∠5=∠4,得AB∥FG

    四、已知直线a、b被直线c所截,且∠1+∠2=180°,试判断直线a、b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五、作业课本15页-16页练习的1、2、3、

    5.2.2平行线的判定(2)

    课型:新课: 备课人:韩贺敏 审核人:霍红超

    学习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想像、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

    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毛2.分析题意说理过程,能灵活地选用直线平行的方法进行说理.

    学习重点:直线平行的条件的应用.

    学习难点:选取适当判定直线平行的方法进行说理是重点也是难点.

    一、学习过程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有几种?分别是什么?

    二.巩固练习:

    1.如图2,若∠2=∠6,则______∥_______,如果∠3+∠4+∠5+∠6=180°, 那么____∥_______,如果∠9=_____,那么AD∥BC;如果∠9=_____,那么AB∥CD.

    (第1题) (第2题)

    2.如图,一个合格的变形管道ABCD需要AB边与CD边平行,若一个拐角∠ABC=72°,则另一个拐角∠BCD=_______时,这个管道符合要求.

    二、选择题.

    1.如图,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因为∠1=∠4,所以DE∥AB

    B.因为∠2=∠3,所以AB∥EC

    C.因为∠5=∠A,所以AB∥DE

    D.因为∠ADE+∠BED=180°,所以AD∥BE

    2.如图,直线AB、CD被直线EF所截,使∠1=∠2≠90°,则( )

    A.∠2=∠4 B.∠1=∠4 C.∠2=∠3 D.∠3=∠4

    三、解答题.

    1.你能用一张不规则的纸(比如,如图1所示的四边形的纸)折出两条平行的直线吗?与同伴说说你的折法.

    2.已知,如图2,点B在AC上,BD⊥BE,∠1+∠C=90°,问射线CF与BD平行吗?试用两种方法说明理由.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教学反思(篇四)

    一、学习目标

    1.使学生了解运用公式法分解因式的意义;

    2.使学生掌握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二、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难点:将单项式化为平方形式,再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学习方法:归纳、概括、总结。

    三、合作学习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在前两学时中我们学习了因式分解的定义,即把一个多项式分解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还学习了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即在一个多项式中,若各项都含有相同的因式,即公因式,就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出来,从而将多项式化成几个因式乘积的形式。

    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不具备相同的因式,是否就不能分解因式了呢?当然不是,只要我们记住因式分解是多项式乘法的相反过程,就能利用这种关系找到新的因式分解的方法,本学时我们就来学习另外的一种因式分解的方法——公式法。

    1.请看乘法公式

    左边是整式乘法,右边是一个多项式,把这个等式反过来就是左边是一个多项式,右边是整式的乘积。大家判断一下,第二个式子从左边到右边是否是因式分解?

    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的因式分解,第(2)个等式可以看作是因式分解中的平方差公式。

    a2—b2=(a+b)(a—b)

    2.公式讲解

    如x2—16

    =(x)2—42

    =(x+4)(x—4)。

    9m2—4n2

    =(3m)2—(2n)2

    =(3m+2n)(3m—2n)。

    四、精讲精练

    例1、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25—16x2;(2)9a2—b2。

    例2、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9(m+n)2—(m—n)2;(2)2x3—8x。

    补充例题:判断下列分解因式是否正确。

    (1)(a+b)2—c2=a2+2ab+b2—c2。

    (2)a4—1=(a2)2—1=(a2+1)?(a2—1)。

    五、课堂练习

    教科书练习。

    六、作业

    1、教科书习题。

    2、分解因式:x4—16x3—4x4x2—(y—z)2。

    3、若x2—y2=30,x—y=—5求x+y。

    【[课件范本]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其七】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3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