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发表时间:2023-06-21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在为学生授课之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好教案和课件,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只有事先充分备好教案和课件,才能确保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如果您需要“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的相关资料,我们已为您准备好了,建议您收藏本页和我们的网站,以便日后查阅。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学生动手操作,通过量、剪、拼、折的方法,探索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的规律。

    2、在探究过程中,经历知识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通过交流、比较,培养策略意识和初步的空间思维能力。

    3、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感受思维提升的过程,激发求知欲和探索兴趣。

    教学重点:

    探究发现和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这一规律的过程,并归纳总结出规律。

    教学难点:对不同探究方法的指导和学生对规律的灵活应用。

    教具准备:课件、表格、学生准备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各一个,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猜谜语。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

    生:喜欢。

    师:那么,下面老师给大家出个谜语。请听谜面:

    形状似座山,稳定性能坚,三竿首尾连,学问不简单。(打一图形)大家一起说是什么?

    生:三角形。

    2、介绍三角形按角的分类。

    师:真聪明!!板书“三角形”!那么,三角形按角分可以分为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这几类。

    师分别出示卡片贴于黑板。

    3、激发学生探知心里。

    师:大家会不会画三角形啊?

    生:会。

    师:下面请你拿出笔在本子上画出一个三角形,但是我有个要求:画出一个有两个直角的三角形。试一试吧!

    生:试着画。

    师:画出来没有?

    生:没有。

    师:画不出来了,是吗?

    生:是。

    师:有两个直角的三角形为什么画不出来呢?这就是三角形中角的奥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三角形角的知识“三角形内角和”(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认识三角形的内角。

    看看这三个字,说说看,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

    生:就是三角形里面的角。

    师:三角形有几个内角啊?

    生:3个。

    师:那么为了研究的时候比较方便,我们把这三个内角标上角1角2角3,请同学们也拿出桌子上三角形标出(教师标出)

    师:你知道什么是三角形“内角和”吗?

    生:三角形里面的角加起来的度数。

    2、研究特殊三角形的内角和。

    师:分别拿出一个直角三角板,请同学们看看这属于什么三角形,说出每个角的度数,那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生:算一算:

    90°+60°+30°=180°。

    90°+45°+45°=180°。

    师:180°也是我们学习过的什么角?

    生:平角。

    师:从刚才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

    3、研究一般三角形的内角和。

    师:猜一猜,其它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

    4、操作、验证。

    师:同学们猜的结果各不相同,那怎么办呀?你能想个办法验证一下吗?

    要求:

    (1)每4人为一个小组。

    (2)每个小组都有不同类型的三角形,每种类型都需要验证,先讨论一下,怎样才能较快的完成任务?

    (3)验证的方法不只一种,同学们要多动动脑子。

    师:好,开始活动!

    师:巡视指导。

    师:好!请一组汇报测量结果。

    生:通过测量我们发现每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都在180度左右。

    师:其实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180度,只是因为我们在测量时存在了一些误差,所以测量出的结果不准确。

    生:我是用撕的方法,把直角三角形三个内角撕下来,拼在一起,拼成一个平角,是180度。

    师:好!非常好!

    师:有其它同学操作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吗?谁愿意到前面来展示一下?生:展示锐角三角形(撕拼)

    生:展示折一折我是用折的方法把锐角三角形三个角折在一起,组成一个平角,是180°。

    师:老师也做了一个实验看一看是不是和大家得到结果一样呢?(多媒体展示)

    现在老师问同学们,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

    生:180度。

    师:通过验证:我们知道了无论是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还是钝角三角形,它们的内角和都是180°。板书: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现在让我们用自豪的、肯定的语气读出我们的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三、解决疑问

    师:好!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刚才课前老师让同学们画出有两个直角的三角形画出来了吗?

    生:没有。

    师:那你能用这节课的知识解释一下为什么画不出来吗?

    生:两个直角是180度,没有第三个角了。

    师:如果想画出有两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你能画出来吗?

    生:大于180度,也画不出第三个角。师:所以,生活中不存在这样的三角形。

    师:学会了知识,我们就要懂得去运用。

    四、巩固提高

    1、填空。

    (1)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度。

    (2)一个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分别是80°和75°,它的另一个角是()。

    2、求下面各角的度数。

    (1)∠1=27°,∠2=53°,∠3=()这是一个()三角形。

    (2)∠1=70°,∠2=50°,∠3=()这是一个()三角形。

    3、判断每组中的三个角是不是同一个三角形中的三个内角。

    (1)80°,95°,5°()。

    (2)60°,70°,90°()。

    (3)30°,40°,50°()。

    4、红领巾是一个等腰三角形,求底角的度数。(多媒体出示)

    对学生进行思品教育。

    5、思考延伸。

    根据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算一算四边形和八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有关倍数的三步计算应用题,能正确熟练地解答此类应用题,促进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

    教学重点:掌握有关倍数的三步计算应用题

    教学用具:幻灯、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口答

    同学们做了12朵黄花,做的红花的朵数比黄花的3倍多4朵。

    ⑴红花做了多少朵?

    ⑵黄花的红花一共做了多少朵?

    ⑶红花比黄花多做了多少朵?

    学生口答老师板书,同时问其他学生各步所表示的意义

    2、说图意并列式

    11岁

    小明:

    大6岁

    爸爸:

    大25岁

    爷爷:

    ?岁

    二、补问题,再解答。

    补充完整使应用题使其成为三步计算应用题。

    校园里有月季花46盆,菊花的盆数比月季花的3倍少20盆。?

    三、基本练习

    1、红丰农场种油菜12公顷,种小麦的数量是油菜的2倍,种大麦的数量比种油菜和小麦总和还多4公顷。种大麦多少公顷?

    2、红丰农场种油菜12公顷,种小麦的数量比油菜的2倍少5公顷。种油菜和小麦共多少公顷?

    3、红丰农场种油菜12公顷,种小麦的数量是油菜的2倍,种大麦的数量比小麦的3倍少9公顷。种大麦多少公顷?

    4、红丰农场种小麦24公顷,种大麦的数量比小麦的3倍少9公顷。大麦比小麦多种了多少公顷?

    四、编题练习

    要求学生自己编一题倍数关系的三步计算应用题。

    一人编好后,前后4人任选一题,进行解答,再一起批改。

    五、课堂作业

    课本练习五第3-6题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3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6页例3。

    在前面的学习中,关于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殊性学生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感性经验,本节课在举例、讨论中把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例3明确提出了“问题”,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回忆、整理和概括,把关于0的运算知识系统化。

    (二)核心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在分类讨论中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促进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发展。

    (三)学习目标

    1.借助具体算式,通过分类、整理,概括出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会利用0的特性正确计算。

    2.通过交流讨论,结合例子说明0不能作除数,理解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的道理,进一步掌握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

    (四)学习重点

    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

    (五)学习难点

    理解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

    二、学习设计

    (一)课前设计

    1.预习任务

    关于0的运算有哪些?举例子写一写。

    (二)课堂设计

    1.复习旧知

    (1)课前大家写了一些关于0的运算,谁来说一说你写的有哪些?

    学生汇报。

    (2)我也收集了一些关于0的运算,你能快速、正确的计算吗?

    120+0=0+368= 0×79= 267-0=

    0÷74= 187-187= 0÷76= 235+0=

    99-0= 49-49= 0+879= 45×0=【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汇报自己所收集的有关0的运算引入本节课的教学,有利于唤醒旧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有关0的口算练习,为概括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和进一步掌握有关0的运算作铺垫。】2.问题探究

    (1)小组合作,分类整理关于0的运算的特性。

    ①小组活动要求:

    请将上面的口算进行分类;

    观察这些运算的特点,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运算;

    在小组内合理分工,做好汇报准备。

    ②汇报交流。

    组织学生汇报,在汇报中注重生生间的交流,进行及时补充。

    ③概括总结通过大家的讨论和交流,我们发现了关于0的运算有这些: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被减数和减数相等,差是0;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0除以任何数,还得0。(注意:在总结时举例验证。)

    (2)探究0不能为除数

    ①关于0的运算你还有什么想问或想说的吗?

    若学生想不到,可以通过观察0在不同运算中的位置,引导学生说出0是否可以作除数。

    ②小组讨论:0能否作除数?如果用0作除数会怎样?

    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引导,使学生明确0不能作除数。

    ③教师总结:0不能为除数,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5;0÷0不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这时,教师相机板书“非0的”。【设计意图求:通过分类,使学生归纳出有关0的运算的不同规律;通过举例说明,使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明白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的道理。在分类、举例说明中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加稳定和完善。】3.巩固应用 提升能力

    (1)抢答。

    24+0= 13-13= 0×8= 0÷9=

    70-0= 0+504= 0÷36= 392×0=

    (2)判断。

    ① 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 )

    ② 0除以任何数都得0。 ( )

    ③ 一个数加上0仍得0。 ( )

    ④ 130×0=130-0 。 ( )

    (3)同桌之间互相写出关于0的算式,写在练习本上,交换完成后相互检查。

    (4)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58÷2×0 0÷14+63÷7

    24÷(75-67) 9+9×9-9【设计意图:围绕学习内容设计不同形式的练习,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正确对待学生暴露出的问题和疏漏,加强点拨指导,引导学生诊断矫正。同时,最后一题也为下节课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学习做铺垫。】4.全课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总结:这节课我们梳理总结了关于0的运算的特性。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被减数和减数相等,差是0;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

    (三)课时作业

    题号1:算一算.

    0+31= 18-18= 68-0= 23×0=

    72+0= 78×0= 78×1= 0÷56=

    1+2+3+4+5+6+7+8+9+0=

    1×2×3×4×5×6×7×8×9×0=

    题号2:脱式计算。

    34+4-34+4 430×0÷45 28+(69-69)÷7

    125×8÷125×8 (100-25×4)×36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4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48-49页。

    教材分析:《营养午餐》的这一内容的设置,是为了系统而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尝试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可以理解的简单形式,透过生动有趣的营养搭配、调配系列活动而呈现出来,进而提高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使学生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妙与作用,逐步形成有序地、严密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加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和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1、了解健康常识,知道吃好午餐的重要性。

    2、会用专家的建议正确地分析午餐菜肴中营养成分,能设计调配科学、合理午餐食谱。

    情 感 目 标 :懂得科学、合理营养饮食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教 学 重 点:能合理地调配午餐食谱,对学生平时不正确的饮食习惯有所改变

    教 学 难 点:理解“不低于、不超过”的含义

    教 学 准 备:整合课件,电脑,白板。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境,轻松导入

    (1)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每个人都离不开吃。今天,老师准备了很多精美的菜肴图片想和大家一起来欣赏。(出示菜肴图片)

    (2)你平时都喜欢吃什么菜?

    (3)你昨天中午吃了什么?你认为自己吃得科学、合理吗?

    今天我们就来做一回小小营养师。

    二、小小营养师

    (一)分析菜谱

    1、叮叮餐厅推出10款最新菜款,欢迎您的光临。(课件出示)

    2、这些菜可以进行如何分类?(肉类和菜类或荤菜和素菜)

    3、这些菜中,哪几种你们最喜欢吃?

    (二)初次点菜

    1、让学生按照个人喜好,任点三个菜

    我们就来做一回小小点菜员吧。请你们从这份菜谱中点出自己最爱吃的3道菜来,你想吃什么就尽情点什么。好,现在开始,看谁能当好小小点菜员。

    2、点完三种菜后,请同学们算一算自己所点的菜热量和、脂肪和、蛋白质和各是多少。(填入表格中)。

    请三名学生汇报不同的菜谱(菜式热量总和很低、脂肪总和很高和合理的菜谱各一份)。

    你对他们所点的菜有没有意见?同学们的话说得有道理吗?

    (三)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营养专家是怎么说的

    1、出示专家建议。让学生阅读饮食与健康(专家建议)。(课件出示)

    2、让学生结合实际说说“不低于”和“不超过”的具体含义。

    师:看了营养专家的话,你们知道了什么?

    生:我们知道:10岁左右的儿童从每餐午饭中获取的热量应不低于2926千焦,脂肪不超过 50克。(生边说师边板书:热量应不低于2926千焦,脂肪不超过50克)

    师:其实人体需要的营养成分有很多,但最基本的是热量和脂肪。

    师:营养专家说的“热量不低于2926千焦”中的“不低于”是什么意思?“脂肪不超过50克”中的“不超过”又是什么意思?

    3、师:按照专家提供的这两条基本的营养标准,每个同学都检验一下,看看自己刚才点的菜符不符合这两条营养标准。跟同桌同学谈谈自己点的菜为什么符合或为什么不符合标准。

    (四)合理调配

    师:那么,你们觉得怎样配菜容易达到这两条标准呢?请各小组讨论解决这些问题:(课件出示)

    (1)如果三道菜点的全是荤菜,热量和脂肪都能符合标准吗?( 热量能符合标准,但脂肪不符合标准。)

    (2)如果三道菜点的全是素菜,热量和脂肪都能符合标准吗? (脂肪能符合标准,但热量不符合标准)

    (3)怎样配菜才容易使热量和脂肪都符合标准?( 荤素搭配容易使热量和脂肪都符合标准。)

    师板书:搭配

    师:同学们真聪明!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了科学、合理的配菜方法。现在就请同学们重新搭配这些菜,使它符合营养专家所说的两条标准。标准是:科学、合理

    (五)选五个不同搭配上台演示。介绍自己的菜式

    哪一种搭配获取的蛋白质最多?

    (六)对于班上偏胖或偏瘦同学的饮食习惯,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师:同学们,不科学的饮食一定会对身体造成不良的影响。我们在选择食物时,不能只想着好吃,也要进行合理的搭配,让我们吃得更合理、更科学,使我们的身体更健康。因此,老师建议你们:在日常饮食中要克服偏食、挑食、厌食的不良习惯,可以做到吗?

    三、全课总结

    1、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本节课的学习对你有什么帮助或启示?

    《营养午餐》教后反思:

    本节课围绕午餐营养问题设计相应的数学综合应用活动,组织学生调配符合营养标准的午餐,组织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一方面使学生综合应用简单的排列组组合、统计等相关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另一方面,学生的观念也从纯粹按自己的喜好点菜到考虑菜式的科学与合理性,有效促使了学生学生克服偏食、挑食的毛病,养成科学饮食的习惯。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5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并能正确地区分。

    2.使学生能记住上面各种角的度数(或范围大小)。

    3、掌握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掌握量角分类的方法

    教学难点:周角和平角

    教学过程:

    (一)直观感知,形成概念:

    1.出示课题:角的种类

    2.你最熟悉哪一种角。(直角)

    A.研究直角

    (1)哪些图形里有直角?(长方形、正方形......)

    (2)找一找你现在卓子上的直角?并量一量这些直角的度数。

    得出结论:直角都是90度

    B.研究锐角:

    (1)教师用可旋转的角演示不同的角(大部分为锐角)

    学生判断这些角比90度大还是小?

    引出两种角:钝角与锐角

    (2)我们先来研究比90度小的角。

    (3)用教具摆几只比角,指出这几只角都比90度小。

    (4)你怎样理解锐角

    (可以)填空:--------叫锐角。

    (5)看教室内的钟,当几点(整点)时,分针和时针呈锐角)

    (6)判断下列角哪些是锐角:

    ○A.ABCD(图)

    ○B.75度105度60度90度89。9度

    C.研究钝角和平角

    (1)上面的判断中角A是钝角。

    教师用教具演示一只钝角

    (两边一点点从直角开始拉开,一直到平角)

    请同学说一说是不是钝角?

    (2)当教师把角拉到是平角时,请学生说一说这只角是否还是钝角?

    (是或者否)可以怎样知道正确答案,

    引导学生通过看书找答案(P103)

    得出结论:平角平角是几度?(180度)

    想一想,刚才我们讲到的钝角应该在什么范围内,即:

    大于--而小于--的角,才叫钝角。

    说说锐角、钝角、平角、直角的大小位置关系。

    E.继续转动教具的其中一边,直至与另一边重合。

    (1)这两条边中的一条正好转动一周,我们可以称这只角为--角。

    (2)周角在转动过程中出现几次平角,那么周角的度数是几度?

    (3)教师画一个周角,请学生说一说它的各部分名称。

    问:周角的边有几条?(2条)为什么?

    (二)整理强化:

    1.运用教具,请学生依次说出是什么角?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

    2.请分别说说上述角的度数或范围。

    3.判断这些角是什么角?P561(图)

    ()()()()()

    4.说说这些角是什么角?

    15。92。89。179。

    67。100。8。125。150。

    5.给这五类角排队,你怎样排,请说说你的理由。

    给这五类角分类,你怎样分,请说说你的理由。

    给这五类角找亲戚,你怎样找,请说说你的理由。

    6.P573

    7.说说下列一共有几只直角,几只锐角,几只钝角?P57

    (三)总结提高:

    角的分类

    你怎样从名称上理解。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6

    《三角形边关系》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内容。教材出示了4组长短不同的三根小棒,通过摆三角形,引出研究三角形三边之间关系的数学问题。通过在小组内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等活动,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学生能应用发现的结论,来判断指定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学情分析:

    学生已认识了各种类型的三角形,对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有一些浅显的生活经验,但并不真正理解其具体含义。《三角形三边关系》是在学生经历过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的探究过程的基础上进行的第二次探究发现活动,学生已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和强烈的探究愿望。

    教学构想:

    1、以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经历“操作体验——观察猜想——实践验证——发现规律——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探究出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2、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开展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研讨,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和兴趣。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P30—31探索与发现(二)三角形边的关系。

    教学准备:直尺,小棒,统计表,课件、实物投影等。

    教学目标:

    1、通过摆一摆等操作活动,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并应用这一性质判定指定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2、引导学生参与探究和发现活动,经历操作、发现、验证的探索过程,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3、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和兴趣,培养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探索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难点:能应用发现的结论,来判断指定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并能灵活实际运用生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教材第82页例3的主题图。

    1、说一说,从小明家到学校有几条路可走?引导学生观察汇报。

    2、如果你是小明,你认为上学、放学走哪条路最近?组织学生小组议一议,然后汇报:从小明家直接到学校这条路最近。

    为什么走中间的路最近呢?今天我们要通过动手操作,自己来探索期中的奥秘。

    二、探究新知1、动手操作(1)教师:如果任意给你三根小棒,把它当作三条线段,一定能首尾相连地围成一个三角形吗?(学生回答)让我们动手实验吧!(2)教师出示小组活动要求:

    a。从5根小棒中任选三根围三角形。(小棒长度分别为:9厘米、3厘米、6厘米、7厘米、5厘米)b。记录每一根的长度。

    c。看看能否用选定的三根小棒首尾相连的围成一个三角形。

    d。把每次研究的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中。

    (3)组织学生开始分组实验活动,并做好记录,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实验结果。

    实验记录表小棒长度(厘米) 能或不能摆成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是否大于第三边学生汇报时教师适时记录。

    3、讨论:通过刚才的小组活动,你有什么发现?学生汇报,可能会得出:不是任意的三根小棒都能围成三角形。

    4、根据学生的汇报,换个角度引发学生思考:看看能围成的三角形的三条边,你会发现什么呢?如果把一条边叫做а,一条边叫做ь,一条边叫做с,能用算式说说你们的发现吗?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展开讨论,很快发现:а+ь>с,а+ с>ь,ь+ с>а 5、归纳总结:

    你能用自己的话把你们的发现说出来吗?(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三、前呼后应,快乐生成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解释例3中小明去学校为什么走中间的路最近。

    四、巩固应用、联系实际1、完成教材P86第四题。

    学生判断时,教师注意方法引导:我们是不是一定要把三条线段中的每两条线段都相加后才能作出判断?有没有快捷的方法?结论:只要比较较短的两边之和是否大于第三边就可以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

    2、教材P88第11题。

    用长分别是4厘米、6厘米和10厘米的三根小棒,能摆出一个三角形吗?此题设计使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进一步理解,加深“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时不能构成三角形”这个知识点的印象。

    3、思维拓展题题目:小猴盖新房,他准备了2根3米长的木料做房顶,还要一根木料做横梁,请你们帮他想一想,他该选几米长的木料最合适呢?这一题不仅充满趣味性,而且使学生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合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五、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三角形边的关系 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b +c >a a +c> b a + b> c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7

    教学内容: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八册P37P38,乘除法的意义及关系。

    教学目标:1.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懂得在除法里0不能作除数的道理。

    2.利用乘除法的意义和关系,改写乘除法算式和改编乘除法应用题。

    教学重点:理解乘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乘除法的关系。

    教学准备:小黑板、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理解乘法的意义

    (一)呈现问题情境

    1.导入:今天这节课老师首先想和大家做个游戏,你们愿意吗?请大家准备好纸笔,老师这里有几道算式,接下来由我来报算式,请你们把听到的算式记下来,并且计算出结果,要求听清楚了吗?

    2.教师报算式:5+5+5

    12+12+12+12+12(指名两生在投影片上写)

    3.请同学们看一下你们所记的算式,像这样的算式,你能举例吗?(指名学生报算式,其余听写)

    (1)如在教师或学生报算式的过程中,出现有同学听不清楚的情况,则提问:怎样报才能让大家听清楚呢?

    (2)引导学生感受到按这样的方式报算式不容易记,并且书写麻烦。

    4.反馈、投影校对

    (1)讨论两种书写方式

    ①用连加形式写

    ②写成乘法

    A.提问:你是怎么想的?

    B.简便在哪里?

    C.比较加法列式与乘法列式的结果、意义是否相同。

    (2)提问: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加法算式都可以写成乘法算式呢?

    明确必须是相同加数连加。

    5.揭示乘法的定义

    (1)你能说说什么叫乘法吗

    (2)教师小结:所以,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3)投影出示定义、齐读。

    二、理解除法的意义及乘除法的关系

    (一)感知乘除法的关系

    1.将上题其中一道乘法算式改写成除法算式。(指名改写)

    2.你能仿照这样写三道算式吗

    3.观察三道算式之间的联系

    (1)小组交流

    (2)反馈、讨论

    ①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写算式各部分名称

    ②引导学生认识到乘法算式中的积相当于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乘法算式中的两个因数相当于除法算式中的除数和商。

    (二)理解除法的意义

    1.投影出示:()8=24

    5()=30

    (1)提问:已知什么?求什么?怎么求?

    (2)你能说说在什么情况下用除法求吗

    ①指名回答

    ②同桌互讲

    引导学生发现已知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情况下用除法求。

    2.揭示除法的意义

    (1)除法实质上是求什么

    (2)投影出示定义、齐读

    (三)揭示乘除法的关系

    教师:乘法是已知两个因数求积,而除法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所以说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四)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就是乘除法的意义及关系。(出示课题)

    三、巩固练习

    (一)填空

    1.22881263=872.47223=10856

    87263=()10856472=()

    2288187=()1085623=()

    3.()15=1054.=

    105()=7=()

    ()()=()()()=()

    (1)说说填写的依据

    (2)第4小题中、、可代表哪些数?

    强调不可为0,因为0不能作除数。

    (二)改编应用题

    1.6箱蜜蜂一年可以酿蜜420千克。每箱蜜蜂一年可以酿蜜多少千克?(投影出示)

    列式、计算

    2.将上题改编成一道乘法应用题和一道除法应用题。

    (1)4人小组互编

    (2)指名编题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何收获?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8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课题):(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小数加法和减法。

    2、教材简析

    (1)课型:新授课。

    (2)基础知识: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整数加减法。

    (3)主要知识点: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

    (4)后续知识:小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及分数的加减。

    (5)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数位对齐。

    3、教学目标

    (1)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

    (2)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小数点对齐。

    (3)学生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二、说教法

    第一,紧密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第二,教师大胆放手,学生自主探索。

    第三,重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三、说学法

    在学法指导上,我采取、点拨、渗透、对比、反馈等多种指导方法,突出“四让”的特色:

    (1)问题让学生提出;(2)算理让学生发现;

    (3)疑难让学生研讨;(4)评价让学生参与。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境、复(转自数 学吧 )习旧知,引入新课

    出示一个整数加法算式:7680+274=

    师:同学们,你们这是一道什么算式?(学生回答)

    师:对,这是一道我们早已学过的整数加法算式,你们能很快列竖式计算吗?

    算出结果后,你怎样证实你算的结果是正确的。

    学生独立计算,并选其一展示。

    师:同学们,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点一名学生说说算理。

    师:好,在整数加减的基础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板书课题)

    师:请大家看课本,是2004年28届雅典奥运会,我国跳水运动员双人10米跳台跳水的决赛画面,看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回答。

    师:也是我国体育健儿在雅典奥运会上为国争光,在世界人民面前展现自我和勇于拼搏的精神。这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吗?

    1、交流信息,看课本决赛成绩统计表。

    师:同学们,看了这个成绩表后,你知道双人10米跳台跳水的金牌是怎么确定的吗?

    学生回答。

    师:从决赛的各轮成绩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回答。

    2、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要求学生把问题写

    在预备好的纸条上)

    随后将学生提出的问题一一显示在黑板上。

    (二)、自主探索、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大家提了这么多问题,哪些是用加法解决的,哪些是用减法解决的?

    1、大家提出了这么多问题,会解决吗?同组合作,从这些问题里先选择一个加法问题,再选择一个减法问题试着列竖式算一算。算完,说一说怎样算的。开始吧。

    (1)探索尝试。

    (2)汇报交流。JK251.Com

    ①小数加法

    师:先说一说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吧,说一说怎样计算的。

    53.40+58.20=111.60(分)

    53.40+58.20=111.60

    首先要把数位对齐,再从低位加起,百分位写0,十分位写6,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最后对齐竖式中的小数点在结果中点上小数点。

    师:他算得对吗?谁有补充?

    师:大家觉得这两个结果有什么区别?通常情况下,计算的结果小数末尾有0都要化简。所以要写成111.6。谁还想说一说你们解决的加法问题?(包括用多步加法计算解决的问题,可随着学生的发言灵活把握。)

    ②小数减法

    师:你们又是如何解决减法问题的?说说你的计算过程。

    53.40-49.80=3.6(分)

    53.40-49.80=3.6

    首先要把小数点对齐,再从低位减起,百分位写0,十分位4减8不够减,就从个位退一当十再减,14-8,十分位写6,……最后对齐竖式中的小数点在结果中点上小数点。3.60化简后是3.6。

    (3)总结算法,交流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有什么区别。

    师: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应该注意什么呢?先把你的想法说给同位听听。

    列竖式时首先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要把相同数位对齐。然后从低位加起或减起,计算加法时,哪一位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计算减法时,哪一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一当十再减。

    师:你们说说小数加减法与什么加减法计算很相似?

    师:我们也可以说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一样。需要留意的是要对齐竖式中的小数点,还要在结果中点上小数点。最后的结果中小数末尾的0要去掉。

    师:对,计算的结果要化简。我们共同总结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希望大家在以后的计算中能留意这些。

    (4)验算

    师:小数加减计算很轻易出错,你有什么方法检验计算的结果?(假如有困难,教师再提示一下)

    (三)、设置情境,练习实践

    1、数学小医生,看看谁的医术高(设计一些出错的小数加减运算题让学生改正)。

    2、计算下面各题,并验算。

    ①12.47+8.23=②21.566.7=③8.24-3.56=④41.2-15.6=⑤30-15.8=

    3、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思考题。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适量的课外作业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在简单归总应用题的基础上,掌握较复杂的归总应用题的基本结构,理解较复杂的归总应用题的分析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解答。

    教学重点:理解较复杂的归总应用题的分析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较复杂的归总应用题与简单归总应用题的区别

    教学用具:幻灯,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只列式不计算

    1、四年级同学排队做操,每行排12人,正好排4行。如果每行排8人,可以排多少行?

    2、小红和小芳同住一个院子。她们从家里出发,小芳每分钟走70米,6分钟走到学校。小红小芳每分钟走60米,走到学校要几分钟?

    要求学生说出这类应用题的特点,一般都是先求什么?

    二、较复杂的归总应用题

    1、改变1成为例4:四年级同学排队做操,每行排12人,正好排4行。如果每行少排4人,可以排多少行?

    ⑴学生读题,讲条件和问题

    ⑵比较例4与(1)的相同和不同点

    出示数量关系:四年级的总人数/每排人数=排数

    ⑶学生列式解答。

    12*4/(12-4)

    ⑷反馈讲评

    要求学生说说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比较在解法上异同:

    ⑴分析的方法基本一样

    ⑵每行排的人数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必须先求。

    2、如果把问题改为:要想多排2行,每行应排多少人?

    学生独立练习

    反馈提问:⑴你是怎样想的?

    三、模仿性练习

    1、做一做比一比

    ⑴一个修路队修一条公路,计划每天修320米,24天完成。实际每天修480米,实际多少天完成任务?

    ⑵一个修路队修一条公路,计划每天修320米,24天完成。实际每天比计划多修160米,实际多少天完成任务?

    ⑶一个修路队修一条公路,计划每天修320米,24天完成。实际提前4天完成任务,实际每天修多少米?

    重点在于比较,弄清内在联系。

    2、独立练习

    ⑴王师傅加工一批零件,每天加工12个,10天可以完成。如果每天多加工3个,几天修完?

    ⑵小王看一本故事书,每天看12页,8天可以看完。如果想用6天看完,那么每天要多看多少页?

    四、加深练习

    把只列式不计算的第2题,改变一个条件成为一道较复杂的归总应用题。

    五、课堂作业

    练习六第1题的2、3两小题。第3、4、5题。

    (如果要创设情景的话就可以用服装厂接订单,要提前交货该怎么办?)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在愉悦轻松的课堂里,掌握富有挑战性的知识,丰富生活经验;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体验。

    教学重点: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今天上课前我想考考大家。

    (课件出示)一次数学测验中,班级平均分是90分,你猜猜这个班的马莉莉同学可能会得多少分?为什么?(小组学生讨论,全班交流)

    师:班级平均分是马莉莉的实际分数吗?如果不是,你知道“班级平均分是90分”是什么意思吗?

    师: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用到平均数,(播放例子)那什么是平均数呢?怎样求平均数呢?(板书:平均数)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平均数的意义和求法。

    (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1情境图)

    师:读情境图,你能找到哪些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1:从情景图中可以读出小红、小兰、小亮、小明分别收集了14、12、11和15个塑料瓶。

    生2:所解答的问题是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

    师:你能解释“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的意思吗?(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意思是把收集到的这些塑料瓶按照人数进行平均分配。也就是把收集瓶子数量较多的转移给数量较少的,最后达成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

    师:你能理解“同样多”是什么意思吗?在情景图中会表示出“同样多”吗?师:你是怎样表示出“同样多”的?

    生: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达到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

    师: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还可以怎样说?

    生: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就是平均每人收集到的塑料瓶的个数。

    师:像这样,通过把多的矿泉水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矿泉水

    瓶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得到的这个相等的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观察上图发现,还可以先求出塑料瓶的总数量,然后进行平均分配,可以求出平均每人收集的塑料瓶的个数。师:请用算式表示出来。

    生:(14+12+11+15)÷4=52÷4=13(个)答: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

    师:谁能总结一下平均数的求法?

    生: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师:这种求平均数的方法叫先合后分计算。

    2、进一步强调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出示教材第91页情境图和统计表)

    师:读图表,你能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吗?(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1:已知第4小组男生队和女生队踢毽比赛成绩表。

    生2:所求的问题是男、女两队,哪个队成绩好?

    师:“哪个队成绩好?”是什么意思?用什么成绩来比较?(预设答案,既可以用平均数来比,页可以用总数来比)

    生:如果比较两队的总成绩,有失公平,因为两队的人数不同,所以比较两队的平均成绩比较公平些。

    师:你能说出总成绩、每队人数和每队的平均成绩之间的关系吗?(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每队的总成绩除以每队的总人数等于每队的平均成绩

    师:怎样列式解答呢?(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男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女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19+15+16+20+15)÷5(18+20+19+19)÷4=85÷5

    =76÷4=17(个)=19(个)17<19

    答:女生队的成绩好些。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练习二十二第1—3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通过本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