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九年级上册数学课件范本11篇
  • 九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发表时间:2024-03-22

    九年级上册数学课件范本11篇。

    我们在闲暇时也会去看一些范文的,闲暇时看一些范文是对自己有好处的,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学会如何去记录重要的事情。阅读范文对我们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您是否正在考虑怎么样才能写好优秀范文呢?教师范文网(jk251.com)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九年级上册数学课件范本11篇”,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九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画、剪、观察、想象、分类、找对称轴等系列活动,使学生正确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意义及特征;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重点难点:

    会利用轴对称的知识画对称图形。

    2、组织讨论,深化思维。

    3、加强练习,发展思维。

    预习作业:

    1、欣赏P1的图片,你发现了这些图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同桌互相说说什么样的图形叫作轴对称图形?

    3、仔细观察例1中的图形,你发现了什么?你知道怎么画对称图形吗?

    5、你能用预习到的知识用纸来折、剪出一个轴对称图形吗?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教师:“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两侧的距离相等”我们可以用这个性质来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对称图形。或者作对称图形。

    1、在研究的基础上,让学生用铅笔试画。

    2、通过课件演示画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纠正不足。

    1、欣赏下面的图形,并找出各个图形的对称轴。

    你们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

    用尺子,量一量,数一数题中每个轴对称图形左右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

    A、怎样画?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B、每条线段都应该画多长?

    3、课内练习一-----第1、2题。

    4、课外作业:通过丰富的轴对称图形与轴对称的实例,让学生欣赏并体会轴对称,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更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5、《新课程标准》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进行有效的数

    学学习活动的`重要方式。教学中要鼓励每个学生亲自实践,积极思考,体会活动的乐趣,在乐学的氛围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并学会且应用新知。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九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2)

    上周二上午我上了一堂课,这节课的内容是数学九年级上册的用列举法求概率,整个教学设计的比较完整。因为这部分的内容相对简单,和实际生活联系密切,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也很高,所以在教学工程中我引导配合学生,让学生亲自动脑,动手,观察,总结,力求达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效果。虽然能比较准确地把握教材,在师傅的帮助下对这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进行了精心设计——实践——再设计——再实践,但是我的发挥还是有很大的不足。同时,听了x老师的评课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也使我在教学中多了些体会与思考。

     一、缺乏自信

    每次做课时我都会有点紧张,这次也不例外,因为我老是感觉听课的都是老教师,都有很丰富的经验,对于一个刚参加工作两年的我来说都是学习的榜样,自己和他们的差距太大了,所以就会很不自信。这次刘老师也来听课,因此倍感紧张。一开始在准备的时候我们都很重视,也很努力,从老师到学生,从师傅到徒弟都做了很充分的准备,力争展示一节让大家满意的课。可是由于我的不自信,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刚开始我有点紧张,使学生们也开始紧张了,不敢大胆,大声的回答问题,大约过了x分钟左右,我慢慢调整过来了,这才开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我感觉后面课堂气氛还可以,课堂效果也不错,所以我想我还是锻炼的太少了,缺乏自信,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锻炼机会,增强信心,相信自己,相信学生,放松心情,充分发挥,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缺乏信任

    因为前面我已经介绍过列举法且概率的方法,所以本来这节课我是想以学生为主,老师起一个引导配合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可是我的一些做法抢了学生的角色,首先在读题的环节,我怕学生理解不好题意,还亲自给他们读题,这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很坏的影响,对于一个学生读题读懂是最基本的要求,而且我相信九年的的学生在这方面应该是没问题的,可是在这个环节我没有完全相信我的学生,所以以后一定要注意。其次在分析题目寻找解题方法的时候,我不时的提醒他们,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因此学生没有充分发挥自主创新的能力。原因在于我担心学生找不到结果,事后我才知道我的担心是多余的,我应该给他们更多的时间和信任。在倡导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今天,更要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问起于疑,疑源于思,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质疑创造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令人遗憾的是,我的这节课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太少,在探索问题的关键时候,我碍于教学过程的完美,缺乏耐心急于让学生找到方法,缺乏对学生的相信,若长期下去,学生将产生思维惰性。今后我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学生,我应该尽量少说话,让所有的知识都让学生探究出来,这样才能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才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创新思维能力。

    三、缺乏全面

    在课堂上我还有一个失误就是没有时刻照顾到了所有的学生,因材施教,为了让这节课顺利的进行,在有的.问题上我就忽略了一些学生的想法,和理解程度,所以在一些问题上他们还没有完全弄明白或者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就过去了。同时在一些知识的引导部分说的也不够全面,不太到位。在肯定学生方面,由于时间的关系,没有及时的评价每一位学生,鼓励学生。这些在我以后课堂上一定要注意,争取让每节课都能让每个学生发挥自己主动学习的能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完全掌握知识和方法。

    通过这次活动,让我认识到了自己还有很多的不足,同时我更知道了课后反思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之前应该深刻理解、钻研教材,去探索各种新颖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真心、真诚地赏识每一名学生,珍视学生取得的每一份努力,欣赏学生的每一个创造,通过评价及时给予学生表扬和鼓励,使学生能够认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促进和指引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课后的教学反思也很重要,只有每次认真树立自己的成败得失,不断的反思,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才能不断的提高自己,充实自身的教师素养,使自己的课堂教学不断完美,成熟。

    九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3)

    课 题 3.1a平行四边形(一)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猜想、证明的过程,进一步发展推理论证的能力。 2.能运用综合法证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及其它相关结论, 3.体会在证明过程中所运用的归纳、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 教学难点 探索证明过程,感悟归纳类比、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法 教学反思     教  学  内  容  及  过  程 备注 一、回顾交流 问题提出:1.平行四边形有哪些性质?   2.平行四边形有哪些判定条件?   3.如何运用公理和已有的定理证明它们? 定理: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学生证明。 拓展:由上面的证明过程,你还能得到什么结论? 定理:平行四边形对角相等。 拓展:这个命题的逆命题成立吗?如果成立,请你证明它。 学生证明。 定理  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三、随堂练习课本随堂练习  1、2 学生独立练习。  四、课堂总结  平行四边形的主要性质有: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对边平行,对角线互相平分。  五、布置作业 课本习题3.1 1、2       课 题 3.1b平行四边形(二)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猜想、证明的过程,进一步发展推理论证的能力。 2.能运用综合法证明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 3.感悟在证明过程中所运用的归纳、类比、转化等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证明平行四边形的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综合法证明问题的思路。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法 教学反思     教  学  内  容  及  过  程 备注 二、小组合作、推理论证 1.的逆命题: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议一议 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如果是,请你证明它,并与同伴交流。 三、随堂练习课本随堂练习  1、2、3 学生独立练习。  四、课堂总结   涉及到平行四边形判定的问题,应注意灵活选择不同的判定方法。从边看:有三种判定方法:两组对边分别相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从角看:两组对角分别相等。从对角线看:对角线互相平分。  五、布置作业 课本习题3.2 1、2       课 题 3.1c平行四边形(三)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猜想、证明的过程,进一步发展推理论证的`能力。 2.能运用综合法证明有关定理的结论。 3.理解在证明过程中所运用的归纳、类比、转化等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和运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教学难点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法 教学反思     教  学  内  容  及  过  程 备注 一、创设情境 实验:请同学们思考:将任意一个三角形分成四个全等的三角形。你是如何切割的? 活动:将学生分成四人小组,将准备好的三角形模型进行拼摆。并互相交流。 定义: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想一想 三角形的中位线与第三边有怎样的关系?能证明你的猜想吗? 学生根据提示证明猜想。 定理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与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拓展:利用这一定理,你能证明出分割出来的四个小三角形全等吗? 学生口述理由。 三、随堂练习课本随堂练习  1 学生独立练习。 四、课堂总结   学生自己小结 五、布置作业 课本习题3.3 1、2、3、4  

    九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4)

    九年级数学上册圆教学教案最新5篇

    九年级数学老师要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好人与数学的关系,让数学喷射出缤纷的色彩。所有的九年级数学老师都必须知道如何写九年级数学教案,你也来写一篇和我们分享吧。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九年级数学上册圆教案”,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九年级数学上册圆教案1

    配方法

    教学内容

    运用直接开平方法,即根据平方根的意义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目标

    理解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转化的数学思想,并能应用它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提出问题,列出缺一次项的一元二次方程ax2+c=0,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出这个方程,然后知识迁移到解a(ex+f)2+c=0型的一元二次方程.

    重难点关键

    1.重点:运用开平方法解形如(x+m)2=n(n≥0)的方程;领会降次──转化的数学思想.

    2.难点与关键:通过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形如x2=n,知识迁移到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形如(x+m)2=n(n≥0)的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完成下列各题

    问题1.填空

    (1)x2-8x+______=(x-______)2;(2)9x2+12x+_____=(3x+_____)2;(3)x2+px+_____=(x+____)2.

    问题1:根据完全平方公式可得:(1)16 4;(2)4 2;(3)()2 .

    问题2:目前我们都学过哪些方程?二元怎样转化成一元?一元二次方程于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不同?二次如何转化成一次?怎样降次?以前学过哪些降次的方法?

    二、探索新知

    上面我们已经讲了x2=9,根据平方根的意义,直接开平方得x=±3,如果x换元为2t+1,即(2t+1)2=9,能否也用直接开平方的方法求解呢?

    (学生分组讨论)

    老师点评:回答是肯定的,把2t+1变为上面的x,那么2t+1=±3

    即2t+1=3,2t+1=-3

    方程的两根为t1=1,t2=--2

    例1:解方程:(1)(2x-1) 2=5 (2)x 2+6x+9=2 (3)x 2-2x+4=-1

    分析:很清楚,x2+4x+4是一个完全平方公式,那么原方程就转化为(x+2)2=1.

    解:(2)由已知,得:(x+3)2=2

    直接开平方,得:x+3=±

    即x+3=,x+3=-

    所以,方程的两根x1=-3+,x2=-3-

    例2.市政府计划2年内将人均住房面积由现在的10m2提高到14.4m,求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

    分析:设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为x.一年后人均住房面积就应该是10+10x=10(1+x);二年后人均住房面积就应该是10(1+x)+10(1+x)x=10(1+x)2

    解:设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为x,

    则:10(1+x)2=14.4

    (1+x)2=1.44

    直接开平方,得1+x=±1.2

    即1+x=1.2,1+x=-1.2

    所以,方程的两根是x1=0.2=20%,x2=-2.2

    因为每年人均住房面积的增长率应为正的,因此,x2=-2.2应舍去.

    所以,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应为20%.

    (学生小结)老师引导提问:解一元二次方程,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共同特点: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我们把这种思想称为“降次转化思想”.

    三、巩固练习

    教材 练习.

    四、应用拓展

    例3.某公司一月份营业额为1万元,第一季度总营业额为3.31万元,求该公司二、三月份营业额平均增长率是多少?

    分析:设该公司二、三月份营业额平均增长率为x,那么二月份的营业额就应该是(1+x),三月份的营业额是在二月份的基础上再增长的,应是(1+x)2.

    解:设该公司二、三月份营业额平均增长率为x.

    那么1+(1+x)+(1+x)2=3.31

    把(1+x)当成一个数,配方得:

    (1+x+)2=2.56,即(x+)2=2.56

    x+=±1.6,即x+=1.6,x+=-1.6

    方程的根为x1=10%,x2=-3.1

    因为增长率为正数,

    所以该公司二、三月份营业额平均增长率为10%.

    五、归纳小结

    本节课应掌握: 由应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x2=p(p≥0),那么x=±转化为应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mx+n)2=p(p≥0),那么mx+n=±,达到降次转化之目的.若p

    六、布置作业

    1.教材 复习巩固1、2.

    九年级数学上册圆教案2

    垂直于弦的直径

    理解垂径定理并灵活运用垂径定理及圆的概念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通过复合图形的折叠方法得出猜想垂径定理,并辅以逻辑证明加予理解.

    重点

    垂径定理及其运用.

    难点

    探索并证明垂径定理及利用垂径定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一、复习引入

    ①在一个平面内,线段OA绕它固定的一个端点O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所形成的图形叫做圆.固定的端点O叫做圆心,线段OA叫做半径.以点O为圆心的圆,记作“⊙O”,读作“圆O”.

    ②连接圆上任意两点的线段叫做弦,如图线段AC,AB;

    ③经过圆心的弦叫做直径,如图线段AB;

    ④圆上任意两点间的部分叫做圆弧,简称弧,以A,C为端点的弧记作“︵AC”,读作“圆弧AC”或“弧AC”.大于半圆的弧(如图所示︵ABC)叫做优弧,小于半圆的弧(如图所示︵AC或︵BC)叫做劣弧.

    ⑤圆的任意一条直径的两个端点把圆分成两条弧,每一条弧都叫做半圆.

    ⑥圆是轴对称图形,其对称轴是任意一条过圆心的直线.

    二、探索新知

    (学生活动)请同学按要求完成下题:

    如图,AB是⊙O的一条弦,作直径CD,使CD⊥AB,垂足为M.

    (1)如图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其对称轴是什么?

    (2)你能发现图中有哪些等量关系?说一说你理由.

    (老师点评)(1)是轴对称图形,其对称轴是CD.

    (2)AM=BM,︵AC=︵BC,︵AD=︵BD,即直径CD平分弦AB,并且平分︵AB及︵ADB.

    这样,我们就得到下面的定理:

    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下面我们用逻辑思维给它证明一下:

    已知:直径CD、弦AB,且CD⊥AB垂足为M.

    求证:AM=BM,︵AC=︵BC,︵AD=︵BD.

    分析:要证AM=BM,只要证AM,BM构成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因此,只要连接OA,OB或AC,BC即可.

    证明:如图,连接OA,OB,则OA=OB,

    在Rt△OAM和Rt△OBM中,

    ∴Rt△OAM≌Rt△OBM,

    ∴AM=BM,

    ∴点A和点B关于CD对称,

    ∵⊙O关于直径CD对称,

    ∴当圆沿着直线CD对折时,点A与点B重合,︵AC与︵BC重合,︵AD与︵BD重合.

    ∴︵AC=︵BC,︵AD=︵BD.

    进一步,我们还可以得到结论:

    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本题的证明作为课后练习)

    例1 有一石拱桥的桥拱是圆弧形,如图所示,正常水位下水面宽AB=60 m,水面到拱顶距离CD=18 m,当洪水泛滥时,水面宽MN=32 m时是否需要采取紧急措施?请说明理由.

    分析:要求当洪水到来时,水面宽MN=32 m是否需要采取紧急措施,只要求出DE的长,因此只要求半径R,然后运用几何代数解求R.

    解:不需要采取紧急措施,

    设OA=R,在Rt△AOC中,AC=30,CD=18,

    R2=302+(R-18)2,

    R2=900+R2-36R+324,

    解得R=34(m),

    连接OM,设DE=x,在Rt△MOE中,ME=16,

    342=162+(34-x)2,

    162+342-68x+x2=342,x2-68x+256=0,

    解得x1=4,x2=64(不合题意,舍去),

    ∴DE=4,

    ∴不需采取紧急措施.

    三、课堂小结(学生归纳,老师点评)

    垂径定理及其推论以及它们的应用.

    四、作业布置

    1.垂径定理推论的证明.

    2.教材第89,90页 习题第8,9,10题.

    九年级数学上册圆教案3

    二次根式的乘除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二次根式的除法运算法则,会用它进行简单的二次根式的除法运算。

    2、使学生了解两个二次根式的商仍然是一个二次根式或有理式。

    3、使学生会将分母中含有一个二次根式的式子进行分母有理化。

    4、经历探索二次根式的除法运算法则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交流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l 上一节课,我们采取什么方法来研究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

    问题2 是否也有二次根式的除法法则呢?

    问题2 两个二次根式相除,怎样进行呢?

    二、加强合作,探索规律

    让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这是我们研究抽象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请同学们参考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的研究,分组讨论两个二次根式相除,会有什么结论,并提出你的见解,然后其他小组同学补充,归纳为:

    提问:

    1、a和b有没有限制?如果有限制,其取值范围是什么?

    2、= (a≥0,b>0)成立吗?为什么?请举例。

    三、范例

    例1、计算。

    教学要求:(1)对于(1)可由教师解答示范;(2)对于(2)可由学生自己计算。

    提问:

    1、除了课本中的解答外,是否还有其他解法?如果有,请给出另外解法。

    2、哪种方法更简便?

    例2、化简:(要求分母不带根号)

    说明:二次根式的化简要求满足以下两条:

    (1)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也就是说“被开方数不含分母”。

    (2)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的因数或因式,也就是说“被开方数的每一个因数或因式的指数都小于2”。

    把一个二次根式化简的具体方法是:化去根号下的分母;并把被开方数中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用它的算术平方根代替后移到根号外面。

    四、做一做

    化简:

    教学要点:(1)叫两位同学板演,其他同学做完练习进行评价、(2)可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索其他解法。

    五、课堂练习

    P12 练习1、(3)、(4)

    六、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二次根式的除法法则,即= (a≥0,b>0),并利用它进行计算和化简。化简要做到“被开方数不含分母”和“被开方数的每一个因数或因式的指数都小于2”。具体办法是:化去根号下的分母;并把被开方数中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用它的算术平方根代替后移到根号外面、化简的具体方法可用于计算。

    七、作业

    P14页习题22.2 2(3)、3(3)

    教学后记:

    九年级数学上册圆教案4

    配方法的灵活运用

    了解配方法的概念,掌握运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通过复习上一节课的解题方法,给出配方法的概念,然后运用配方法解决一些具体题目.

    重点

    讲清配方法的解题步骤.

    难点

    对于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通常把常数项移到方程右边后,两边加上的常数是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对于二次项系数不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要先化二次项系数为1,再用配方法求解.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解下列方程:

    (1)x2-4x+7=0 (2)2x2-8x+1=0

    老师点评:我们上一节课,已经学习了如何解左边不含有x的完全平方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以及不可以直接开方降次解方程的转化问题,那么这两道题也可以用上面的方法进行解题.

    解:略. (2)与(1)有何关联?

    二、探索新知

    讨论: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1)先将已知方程化为一般形式;

    (2)化二次项系数为1;

    (3)常数项移到右边;

    (4)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平方,使左边配成一个完全平方式;

    (5)变形为(x+p)2=q的形式,如果q≥0,方程的根是x=-p±;如果q

    例1 解下列方程:

    (1)2x2+1=3x (2)3x2-6x+4=0 (3)(1+x)2+2(1+x)-4=0

    分析:我们已经介绍了配方法,因此,我们解这些方程就可以用配方法来完成,即配一个含有x的完全平方式.

    解:略.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9页 练习2.(3)(4)(5)(6).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应掌握:

    1.配方法的概念及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2.配方法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通法,它的重要性,不仅仅表现在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中,也可通过配方,利用非负数的性质判断代数式的正负性.在今后学习二次函数,到高中学习二次曲线时,还将经常用到.

    五、作业布置

    教材第17页 复习巩固3.(3)(4).

    补充:(1)已知x2+y2+z2-2x+4y-6z+14=0,求x+y+z的值.

    (2) 求证:无论x,y取任何实数,多项式x2+y2-2x-4y+16的值总是正数.

    九年级数学上册圆教案5

    经历圆的概念的形成过程,理解圆、弧、弦等与圆有关的概念,了解等圆、等弧的概念.

    重点

    经历形成圆的概念的过程,理解圆及其有关概念.

    难点

    理解圆的概念的形成过程和圆的集合性定义.

    活动1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给我们以圆的形象的物体.

    2.提出问题:我们看到的物体给我们什么样的形象?

    活动2 动手操作,形成概念

    在没有圆规的情况下,让学生用铅笔和细线画一个圆.

    教师巡视,展示学生的作品,提出问题:我们画的圆的位置和大小一样吗?画的圆的位置和大小分别由什么决定?

    教师强调指出:位置由固定的一个端点决定,大小由固定端点到铅笔尖的细线的长度决定.

    1.从以上圆的形成过程,总结概念:在一个平面内,线段OA绕它固定的一个端点O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所形成的图形叫做圆.固定的端点O叫做圆心,线段OA叫做半径.以点O为圆心的圆,记作“⊙O”,读作“圆O”.

    2.小组讨论下面的两个问题:

    问题1:圆上各点到定点(圆心O)的距离有什么规律?

    问题2: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又有什么特点?

    3.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总结,形成新概念.

    (1)圆上各点到定点(圆心O)的距离都等于定长(半径r);

    (2)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都在同一个圆上.

    因此,我们可以得到圆的新概念:圆心为O,半径为r的圆可以看成是所有到定点O的距离等于定长r的点的集合.(一个图形看成是满足条件的点的集合,必须符合两点:在图形上的每个点,都满足这个条件;满足这个条件的每个点,都在这个图形上.)

    活动3 学以致用,巩固概念

    1.教材第81页 练习第1题.

    2.教材第80页 例1.

    多媒体展示例1,引导学生分析要证明四个点在同一圆上,实际是要证明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即四个点到O的距离相等.

    活动4 自学教材,辨析概念

    1.自学教材第80页例1后面的内容,判断下列问题正确与否:

    (1)直径是弦,弦是直径;半圆是弧,弧是半圆.

    (2)圆上任意两点间的线段叫做弧.

    (3)在同圆中,半径相等,直径是半径的2倍.

    (4)长度相等的两条弧是等弧.(教师强调:长度相等的弧不一定是等弧,等弧必须是在同圆或等圆中的弧.)

    (5)大于半圆的弧是劣弧,小于半圆的弧是优弧.

    2.指出图中所有的弦和弧.

    活动5 达标检测,反馈新知

    教材第81页 练习第2,3题.

    活动6 课堂小结,作业布置

    课堂小结

    1.圆、弦、弧、等圆、等弧的概念.要特别注意“直径和弦”“弧和半圆”以及“同圆、等圆”这些概念的区别和联系.等圆和等弧的概念是建立在“能够完全重合”这一前提条件下的,它将作为今后判断两圆或两弧相等的依据.

    2.证明几点在同一圆上的方法.

    3.集合思想.

    作业布置

    1.以定点O为圆心,作半径等于2厘米的圆.

    2.如图,在Rt△ABC和Rt△ABD中,∠C=90°,∠D=90°,点O是AB的中点.

    求证:A,B,C,D四个点在以点O为圆心的同一圆上.

    答案:1.略;2.证明OA=OB=OC=OD即可.

    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九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5)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教案(九)

    一、教学目标

    通过操作演示,使学生初步了解加法的含义,认识+这个符号,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能通过操作计算5以内的加法,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并初步认识加法的意义,会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并灵活应用。

    难点:能从不同的计算方法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1、引导学生观察,初步感知加法的含义。

    师:同学们不仅在课堂上可以学到数学知识,在平时的游玩中也能发现并学到数学知识呢!你们看,游乐园里的小丑正在干什么?(利用课件动画展示主题图)

    (1)通过电脑反复演示,小丑右手拿着3个气球,左手又拿来1个气球。

    (2)让学生说一说图意。

    同桌之间先互相说一说自己的直观感受和体验,再在全班交流。也可由老师引导说:把右手3个气球和左手1个气球放在一块儿就是合起来的意思。

    (一边说一边做手势表示合起来)

    反复演示再指名学生说题意,让学生体会到把两部分放在一起就是要把这两部分合起来,从而引出要知道它们合起来有多少,在数学上要用加法计算。

    2、学习加法算式。

    (1)引导学生说出:由右、左手的气球的数量抽象出要分别用数字3和1表示。

    (2)教师说明:在数学上,要求一共有多少个气球,就是要把数字3和l合起来。我们可以用符号+表示合起来,教师板书+。

    (3)引导学生数一数3和l合在一起是多少,并说说用数字几表示。说明:等于4,用=4表示。

    3、学生借用学具动手操作,加深体验加法含义。

    操作活动:让每个学生一只手拿3根小棒,另一只手拿l根小棒,求一共有几根小棒。

    让学生亲身体验到把两只手里的小棒合并在一起,也就是把3和1加起来,用算式3+1=4表示。

    4、发散思维,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

    教师启发、引导,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能用加法算式表示的事例,并会口头列加法算式。

    四、教学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九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6)

    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内容。学习修辞手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对夏的赞美,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内容。

    学习修辞手法的运用。

    感受作者对夏的赞美。

    调查导入: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一季?引入:喜欢夏天的人寥寥无几,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梁衡的《夏感》,看看作者对夏天有何独特的感受。

    二、解题。

    的题眼是什么?什么意思?(教师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说出“感”的意思,如:感受、感动、感激、感染、感觉、感想、感知、感情、感触等等)

    三、听读课文,扫除字词。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1、齐读第一段,问:这是写夏感中的哪个词?(感受)夏天的总体感受是什么?(紧张、热烈、急促)

    2、快速默看课文2—4段,看看这三段各是写夏感中的那个词?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归纳:三段分别感知了夏天的自然景色、夏天的色彩、夏天的旋律,(依据归纳,板书夏之景,夏之色,夏之韵或夏之人)

    3、看看第一段和2—4段是一种怎样的关系?说明理由。

    讨论归纳:2—4段作者具体感知了夏天的景物,夏天的颜色,感受夏天里农民紧张的劳动,正好说明了第一段中的三个特点,所以是总分的特点。

    4、自由朗读课文第二段,找出本段中写夏天天气的句子用笔画起来。(学生读画,然后说说天气的特点:炎热或者火热)

    5、请用你的语气读出天气的变化。(指名读,教师提示:可按天气的变化过程把握语气,先可慢读,天气热起来后就要读出热的气势)

    6、在炎热的天气里,作者主要写了哪些景物?(草,树,蝉,阳光,远处的山,天上的云,麦浪)

    7、学生探究:在作者所写景物的句子里,你喜欢哪句话?为什么?

    学生讨论、归纳发言,教师适当点拨。(可从修辞、关键词、感受器官的感受等方面进行分析)

    分析示例:“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这是以彼物喻此物,用人们习见的“长墙”喻“绿烟”,更加直观。

    “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这是比喻“公路上的汽车”,它们在麦浪中行驶,让人产生幻觉,像是“舰船”,以喻其疾速、气势雄壮。

    再看拟人句:

    “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是作者的想像,生动形象。

    “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曼舞”是想像,用了拟人写法,想像其优美的舞姿,很生动。

    8、挑出中“火红的太阳……夏天到了”训练朗读。

    9、过渡:作者捕捉了夏天里有特色的景物,突出了夏天热烈的气势,还以显微镜的效果观察了夏天的颜色。提示学生默看课文第三段,找出具体描绘夏之色的句子。这种颜色是一种什么样的颜色?(是一种金黄的颜色,更是一种透出旺盛的生命力的颜色。)

    10、为了写这种颜色,作者用了什么写法?(对比)找出对比的句子,根据作者对夏天的描写也仿照它的形式写一句话。

    示例:

    夏之色为火的红,如太阳,如辣椒,昭示着旺盛的生命。

    夏之色为浓的绿,如树叶,如劲草,展示着美丽的青春。

    冬之色为冷的白,如冰雪,如天云,孕育着新的生命力。

    冬之色为死的灰,如草木,如泥土,宣告旧生命的终结。

    11、分析第四段。本段主要以朗读带分析(提示学生朗读的处理:语速要快,语气要段,要读出农民的紧张的心情)。

    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指名读后评价,有时间的话应该全体朗读。读后说说你会想到以前学过的哪首诗歌?(悯农:锄禾日当午——)

    12、过渡:作者感知了夏天如此热烈、成熟的景物,感受到农民的紧张、繁忙,那么作者对夏天有什么样的感情?(赞美和喜爱之情)

    九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7)

    一、投影

    1.投影:一般地,用光线照射物体,在某个平面(地面、墙壁等)上得到的影子叫做物体的投影,照射光线叫做投影线,投影所在的平面叫做投影面。

    2.平行投影:由平行光线形成的投影是平行投影。(光源特别远)

    3.中心投影:由同一点(点光源发出的光线)形成的投影叫做中心投影。

    4.正投影:投影线垂直于投影面产生的投影叫做正投影。物体正投影的形状、大小与它相对于投影面的位置有关。

    5.当物体的某个面平行于投影面时,这个面的正投影与这个面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当物体的某个面顶斜于投影面时,这个面的正投影变小。当物体的某个面垂直于投影面时,这个面的正投影成为一条直线。

    二、三视图

    1.三视图:是观测者从三个不同位置(正面、水平面、侧面)观察同一个空间几何体而画出的图形。三视图就是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的总称。另外还有如剖面图、半剖面图等做为辅助,基本能完整的表达物体的结构。

    2.主视图:在正面内得到的由前向后观察物体的视图。

    3.俯视图:在水平面内得到的由上向下观察物体的视图。

    4.左视图:在侧面内得到的由左向右观察物体的视图。

    5.三个视图的位置关系:

    ①主视图在上、俯视图在下、左视图在右;

    ②主视、俯视表示物体的长,主视、左视表示物体的高,左视、俯视表示物体的宽。

    ③主视、俯视长对正,主视、左视高平齐,左视、俯视宽相等。

    6.画法:看得见的部分的轮廓线画成实线,因被其它部分遮档而看不见的部分的轮廓线画成虚线。

    九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8)

    1.记叙文阅读

    (1)阅读课内记叙文,课外一般文艺读物,能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和记叙的特点,分析记叙的要素、了解人称、记叙的顺序。

    (2)阅读散文能理解其深刻含义,体会作品思想感情;把握文章的线索,理解文章选材组材特点;体会文章中优美精辟的语句。

    (3)能运用记叙文的知识划分文章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次意,明确详写、略写与表达中心的关系,根据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归纳中心意思。

    (4)能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找出重点段落、关键的词语和句子,并加以分析体会。

    (5)能分辨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几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并分析其表达作用。

    2.说明文阅读

    (1)了解说明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说明,能分辨文中说明与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其它表达方式,并领会它们各自在说明文中的作用。

    (2)了解说明文的分类,能依据说明对象将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

    (3)理解说明的内容,能正确判断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或本质,准确地概括中心意思。

    (4)能根据不同的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本质理清说明的顺序,主要掌握空间顺序、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从现象到本质、从特点到用途、从原因到结果、从整体到局部、从主要到次要、从概括到具体等)三种,并能领会说明顺序的综合运用。

    (5)了解说明文总分、并列、层进等结构层次,并能结合文章或段落进行具体分析。

    (6)了解说明的方法,主要了解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画图表、引资料等说明方法,能从文章中找出这些方法并简要说明它们的作用。

    3.议论文阅读

    (1)了解记叙和议论的区别,能分辨文中记叙性的语句和议论性的语句;能分辨以记叙为主和以议论为主的段落;进一步理解记叙是议论的基础,有的段落则是议论引出记叙。

    (2)掌握论点知识,能从文中找出或概括论点;理解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3)会分辨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并了解它们在阐明观点方面的作用。

    (4)理解例证、引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及其在阐明观点上的作用。

    (5)了解议论文的结构:引论、本论和结论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6)领会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和感情 色彩。

    (7)了解立论、驳论两种论证方式,了解常见的反驳方法。

    4.文言文阅读

    (1)读准字音,读好停顿。

    (2)按照教材要求背诵重点篇章。

    (3)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4)能够回答课后练习中有关课文内容方面的问题。

    (5)了解文章的主要写作方法。

    九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9)

    第1课时 解决代数问题

    1.经历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总结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2.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会根据传播问题、百分率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一元二次方程并求解,熟悉解题的具体步骤.

    3.通过实际问题的解答,让学生认识到对方程的解必须要进行检验,方程的解是否舍去要以是否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为标准.

    重点

    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传播问题、百分率问题.

    难点

    如果理解传播问题的传播过程和百分率问题中的增长(降低)过程,找到传播问题和百分率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一、引入新课

    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基本步骤有哪些?应注意什么?

    2.科学家在细胞研究过程中发现:

    (1)一个细胞一次可分裂成2个,经过3次分裂后共有多少个细胞?

    (2)一个细胞一次可分裂成x个,经过3次分裂后共有多少个细胞?

    (3)如是一个细胞一次可分裂成2个,分裂后原有细胞仍然存在并能再次分裂,试问经过3次分裂后共有多少个细胞?

    二、教学活动

    活动1:自学教材第19页探究1,思考教师所提问题.

    有一人患了流感,经过两轮传染后,有121人患了流感,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几个人?

    (1)如何理解“两轮传染”?如果设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x个人,第一轮传染后共有________人患流感.第二轮传染后共有________人患流感.

    (2)本题中有哪些数量关系?

    (3)如何利用已知的数量关系选取未知数并列出方程?

    解答:设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x个人,则依题意第一轮传染后有(x+1)人患了流感,第二轮有x(1+x)人被传染上了流感.于是可列方程:

    1+x+x(1+x)=121

    解方程得x1=10,x2=-12(不合题意舍去)

    因此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10个人.

    变式练习:如果按这样的传播速度,三轮传染后有多少人患了流感?

    活动2:自学教材第19页~第20页探究2,思考老师所提问题.

    两年前生产1吨甲种药品的成本是5000元,生产1吨乙种药品的成本是6000元,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现在生产1吨甲种药品的成本是3000元,生产1吨乙种药品的成本是3600元,哪种药品成本的年平均下降率较大?

    (1)如何理解年平均下降额与年平均下降率?它们相等吗?

    (2)若设甲种药品年平均下降率为x,则一年后,甲种药品的成本下降了________元,此时成本为________元;两年后,甲种药品下降了________元,此时成本为________元.

    (3)增长率(下降率)公式的归纳:设基准数为a,增长率为x,则一月(或一年)后产量为a(1±x);

    二月(或二年)后产量为a(1±x)2;

    n月(或n年)后产量为a(1±x)n;

    如果已知n月(n年)后总产量为M,则有下面等式:M=a(1±x)n.

    (4)对甲种药品而言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为:________________.

    三、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

    课堂小结

    1.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审、设、找、列、解、答.最后要检验根是否符合实际.

    2.传播问题解决的关键是传播源的确定和等量关系的建立.

    3.若平均增长(降低)率为x,增长(或降低)前的基准数是a,增长(或降低)n次后的量是b,则有:a(1±x)n=b(常见n=2).

    4.成本下降额较大的药品,它的下降率不一定也较大,成本下降额较小的药品,它的下降率不一定也较小.

    作业布置

    教材第21-22页 习题21.3第2-7题.第2课时 解决几何问题

    1.通过探究,学会分析几何问题中蕴含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几何问题.

    2.通过探究,使学生认识在几何问题中可以将图形进行适当变换,使列方程更容易.

    3.通过实际问题的解答,再次让学生认识到对方程的解必须要进行检验,方程的解是否舍去要以是否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为标准.

    重点

    通过实际图形问题,培养学生运用一元二次方程分析和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

    难点

    在探究几何问题的过程中,找出数量关系,正确地建立一元二次方程.

    活动1 创设情境

    1.长方形的周长________,面积________,长方体的体积公式________.

    2.如图所示:

    (1)一块长方形铁皮的长是10 cm,宽是8 cm,四角各截去一个边长为2

    cm的小正方形,制成一个长方体容器,这个长方体容器的底面积是________,高是________,体积是________.

    (2)一块长方形铁皮的长是10 cm,宽是8 cm,四角各截去一个边长为x

    cm的小正方形,制成一个长方体容器,这个长方体容器的底面积是________,高是________,体积是________.

    活动2 自学教材第20页~第21页探究3,思考老师所提问题

    要设计一本书的封面,封面长27 cm,宽21

    cm,正中央是一个与整个封面长宽比例相同的矩形,如果要使四周的彩色边衬所占面积是封面面积的四分之一,上下边衬等宽,左右边衬等宽,应如何设计四周边衬的宽度(精确到0.1

    cm).

    (1)要设计书本封面的长与宽的比是________,则正中央矩形的长与宽的比是________.

    (2)为什么说上下边衬宽与左右边衬宽之比为9∶7?试与同伴交流一下.

    (3)若设上、下边衬的宽均为9x cm,左、右边衬的宽均为7x

    cm,则中央矩形的长为________cm,宽为________cm,面积为________cm2.

    (4)根据等量关系:________,可列方程为:________.

    (5)你能写出解题过程吗?(注意对结果是否合理进行检验.)

    (6)思考如果设正中央矩形的长与宽分别为9x cm和7x cm,你又怎样去求上下、左右边衬的宽?

    活动3 变式练习

    如图所示,在一个长为50米,宽为30米的矩形空地上,建造一个花园,要求花园的面积占整块面积的75%,等宽且互相垂直的两条路的面积占25%,求路的宽度.

    答案:路的宽度为5米.

    活动4 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

    课堂小结

    1.利用已学的特殊图形的面积(或体积)公式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并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弄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2.根据面积与面积(或体积)之间的等量关系建立一元二次方程,并能正确解方程,最后对所得结果是否合理要进行检验.

    作业布置

    教材第22页 习题21.3第8,10题.

    九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10)

    四边形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前面空间与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内容包括: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周长的含义,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探索和应用,对实物的估量等。本节课要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从众多的图形中区分出四边形,并感悟到四边形有四条边和四个角。学生通过把各种四边形分类,对不同的四边形各自的特性有所了解,特别是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它们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学情分析

    学生课前对一些特殊的四边形,如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等有一定了解和感性认识,学生通过归纳总结可以得出四边形的普遍特征。我班学生善于在合作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具有以良好的合作探究学习习惯。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的思维活跃,因而课堂上我应充分给他们动手和表达的空间和时间。

    教学目标

    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了解四边形的特点,并能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2、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

    3、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精神和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

    1、找出四边形特点。

    2、能够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难点:掌握长、正方形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发现了吗?我们的校园越来越美,仔细观察,你能发现哪些图形?

    二、初步感知,发现特征

    试着说一说,你想象中的四边形是什么样子的?2、四边形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请你找出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形的。

    三、四边形的分类

    1、四边形是一个大家族,不同形状的它们有着共同的特点,也有一定的区别。你能把它们按一定的标准分分类?先想想你打算怎样分?小组成员互相交流交流,并统一意见。提示:你可以用三角板的直角去比一比这些四边形的角;你还可以用尺子去量一量这些四边形的边

    五、巩固拓展

    画一画

    1.画一个任意四边形。

    2.画一个四个角都是直角并且对边相等的四边形。

    3.画一个对边相等,但没有直角的四边形。你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

    九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11)

    教学目标

    1.巩固整数,小学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够应用所学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灵巧计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应用运算定律使四则混合运算简便.

    教学难点

    根据题目的特点,恰当、准确地选择简便算法.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

    (一)口算

    3.8+1.22.541.58

    1.50.30.64+0.167.6+0.24

    5-1.81.25803.64

    6.3+2.45+3.73.56-1.57-0.43

    0.87125(2.5+0.9)4

    (1.5+0.25)40.64+1.44

    (二)口答,在□里填上适当的数.(说出依据)

    1.3.18□=1.2□

    2.(2.5+3.5)□=□□○□4

    3.□+4.3=□+0.86

    4.(2.51.2)□=1.2(□□)

    5.7.6-2.8-□=□-(□+3.2)

    (三)小结引入

    我们运用一些运算定律或者运算性质可以使计算简便,在四则混合运算中,能不能运用这些运算定律和性质,使计算简便呢?

    二、讲授新课

    (一)教学例4

    1.82.58+1.81.42

    1.观察算式特点

    2.学生试做

    方法一:1.82.58+1.81.42方法二:1.82.58+1.81.42

    =1.8(2.58+1.42)=4.644+2.556

    =1.84=7.2

    =7.2

    3.观察比较:两种方法哪一种计算起来比较简便?

    (第一种方法应用乘法分配律来计算,第二种方法只是根据一般的运算顺序)

    4.练习

    1.82.58+1.81.42+0.5

    =1.8(2.58+1.42)+0.5(乘法分配律)

    =1.84+0.5

    =7.2+0.5

    =7.7

    5.小结

    通过刚才的练习,你对简算有什么新的认识?

    三、巩固练习

    (一)计算下面各题

    1.561.7+0.441.7-0.7

    11.72-7.85-(1.26+0.46)

    (二)计算下面各题,能用简便算法的用简便算法

    10.64+7.652.4+11.76

    12.9〔14.66-(1.3+8.2)〕

    9.83(3.8-2.3)+1.56.17

    6.752-〔4.7(0.54-0.38)+2.8〕

    15.4〔8(6.34-4.59)〕

    (三)思考题:填同一个数

    □-□+□+(□□□-□)=10

    四、课堂小结

    在四则混合运算中,有时虽然不能把整个题目简便计算,但是应该随时注意是不是有的步骤可以简算,能简算的,尽量使计算简便,不能简算的再按运算顺序计算.

    五、课后作业

    (一)计算下面各题,能用简便算法的用简便算法.

    1.10.64+7.652.4+11.76

    2.12.75[14.6-(1.3+8.2)]

    3.9.831.5+6.171.5

    4.15.4[8(6.34-4.59)]

    【九年级上册数学课件范本11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