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九年级上册历史课件热门15篇
  • 九年级上册历史课件

    发表时间:2023-06-10

    九年级上册历史课件热门15篇。

    经过仔细筛选,笔者为您展示这篇优选的“九年级上册历史课件”。初次加入学校的教师应准备好上课所需的教案和课件,每个教师都要切实思考自身的教案和课件。教案涵盖了教学内容的详细计划。请注意,本网页内容仅供参考之用!

    九年级上册历史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西欧中世纪乡村的典型组织形式是庄园;知道领主和佃户之间的关系;了解西欧庄园的管理情况、农民的生产、生活情况等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通过西欧庄园里领主和佃户之间的关系以及庄园的管理,分析西欧庄园的特点;通过小组讨论,比较西欧庄园中的农民与中国古代社会农民的异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和接受生产力发展决定生产关系变革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西欧庄园的特点。

    教学难点:比较西欧庄园中的农民与中国古代社会农民的异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农奴阿布拉黑的一天(片断)

    在领主自营地上,阿布拉黑整天忙于耕作,恨不得有三头六臂。他驾着一队耕牛稳步行走,把土地梨成整齐的田垄、田沟。春光明媚,令人神清气爽,但阿布拉黑头脑中经常出现管事和他的助手,他们可以处罚他——甚至会鞭笞他——如果认为他偷懒的话。

    阿布拉黑脑海里也会浮现修道院长和其手下僧侣的形象,他们穿戴着干净的衬衣、衬裤、兜帽、长袜、暖袍和羊皮手套。僧侣每年都领取新衣服,而阿布拉黑却没有衣服可换,依旧穿着污迹斑斑的长上衣和绑腿,甚至它们破旧不堪。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8课:《西欧庄园》,走近西欧中世纪的庄园生活。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庄园的领主与佃户

    1.展示:《庄园图解示意图》

    2.教师讲述:“典型的庄园”包括着一个农村和周围的田地。但是普通的庄园,并不如此整齐。较大的庄园往往包括着几个农村,小的庄园有的只占着一个农村的一部分。庄园的土地是封建领主所有,而直接生产者的农民通过各种地和形态,从封建领主的手中取得占用一部分土地的权利,进行个体生产。

    3.学生自主学习:在西欧庄园里主要生活着哪些人?在庄园里土地是如何划分的?

    提示:领主、佃户(包括自由的农民和缺少自由的农奴;庄园的土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领主自己保留,直接经营,称为“直领地”,剩下的耕地是佃户的“份地”),庄园的周围大多是林地、荒地等,被称为“共用地”,全体佃户都可以放牧,按照规定共同使用。

    4.材料展示:

    材料一庄园的主要工作是农业,同时也有手工业,有木匠、铁匠,庄园自己酿造啤酒,有自己的磨坊和面包师,总之,庄园生产了人们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绝大部分产品。

    材料二从日出劳动到日落,劳动的报酬十分微薄。他的家一般是简陋的小屋用糊了泥巴的篱笆建造的。地面就是泥土,从上面下来的雨和雪使泥地变得又湿又冷。农民在一只箱子里塞进些稻草当他的床铺。他的伙食粗糙而单调——不是黑面包就是褐色的面包。如果收成不好就挨饿。饿死的事情决不是没有听说过。他当然是文盲,而且是迷信和恐惧的牺牲品,也时常受到邪恶的领主管家的欺骗。他还要交很多的租税并服役,可以说,他是一个被蔑视、没有任何社会地位的可怜虫。

    5.问题思考:材料二中农奴的生活说明了什么?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西欧庄园的性质。

    提示:农奴依附于封建主,缺乏人身自由;自由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

    6.材料展示:庄园里的佃户除了耕种自己的份地之外,还要为庄园主耕种土地,每周都要有几天为庄园主干活,庄园主直接控制的农奴每周的大部分时间都要为庄园主干活。领主还向佃户征收其他捐税。

    7.问题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分析领主与佃户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提示:领主与佃户之间是统治与被统治、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佃户有义务为领主劳动,领主也不能随意没收佃户的土地,他们之间具有一定的契约关系。

     目标导学二:庄园法庭

    1.材料展示:

    材料一佃户因为没有认真耕种领主的田地,被罚款6便士;佃户的家畜误入领主的园子,被罚款6便士;只要领主的磨坊能够磨面粉,就不得到庄园以外磨面粉,违者罚款20先令。

    材料二无权享用公共牧场但仍在牧场内放牧的人,侵犯了全体村民的权益,判令他们从牧场牵走他们的牲畜,从此不得占用牧场,违者还要被罚款;某人不按规定的价格卖酒,也要被罚款。

    2.教师提问:

    (1)材料反映了西欧庄园具有什么权?

    提示:司法权。

    (2)根据两则材料分析庄园法庭惩罚各种违法行为的手段是什么。

    提示:罚金。

    (3)材料中反映了哪些行为会受到法庭的制裁?

    提示:佃户在劳役中怠工、不能完成劳役、家畜误入领主的园子、到庄园以外磨面粉、侵犯全体村民权益的行为等。

    (4)西欧庄园法庭审判的依据是什么?

    提示:习惯法或村法。

    (5)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西欧庄园法庭有什么作用?

    提示:庄园法庭既维护了领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也有利于维护佃户的权益,同时庄园也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

    三、课堂总结

    正因为“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种奇特的政治现象和自给自足的庄园奇景,构成了中世纪西欧文明的独特性。但历史辩证法总是彰显着永恒的道理,当一种新制度建立的时候,却孕育了否定这个制度本身的新元素。

    板书设计

    1.兴起的时间、发展。

    2.性质: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

    3.居民:佃户(自由农民和农奴)。

    4.领主与佃户的关系:统治与被统治、剥削与被剥削。

    5.庄园法庭:特点与作用。

    九年级上册历史课件 篇2

    人类的形成

    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人类形成的历史,包括人类出现的概况、氏族社会形成的原因及特点、原始社会的解体等。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整合教材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人类起源的问题,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分析氏族社会的产生和原始社会解体等问题,使学生认识到: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文化的进步是人类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

    重难点

    重 点:氏族社会的产生及其特点和作用。

    难 点:人类是怎样由古猿进化而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提示目标(x分钟)

    (1)、导入新课:复习旧课,

    (2)、出示学习目标:(教师解读)

    1、要求学生了解人类从古猿到人的演变历程,明白火的使用、直立行走和制造并使用工具对人产生的作用,同时掌握氏族社会的特征。

    2、引导学生讨论,用辩论的方式探讨父系氏族取代母系氏族的必然性。

    3、通过对人类起源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加强学生对人类自身的认识。

     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x分钟左右)

    (1)显示自学提纲:1、现代人类是从哪一洲发展而来?南方古猿属于什么人?人类距今约多少万年形成?

    2、中国人类学家把“完全形成的人”分为哪四个进化阶段?中国元谋人和北京人属于哪一阶段?人种的差异在哪一阶段出现?

    3、世界上的人类分为哪三大人种?人种的差异是什么原因影响的?

    4、母系、父系社会各有什么特征?

    (2)、按自学提纲自学。自学时,对不会的问题要做好批注,作为合作探究的问题进行探究。

    (3)、教师检查学情,指导学生自学,并适当点拨。

     三、合作探究,建构知识(xx分钟)

    1、组内互探。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在组内互相交流。组内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好,到质疑时提出,听其他学习小组或教师讲解。

    2、师生互探。对自学提纲中重点的内容及学习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展示、纠错和点拨。

    3、教学内容:

    (一)人类的出现

    1.“完全形成的人”现今所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人生活在哪儿?“完全形成的人”又分为哪几个阶段?结合中国的历史,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中国的古人类有哪些,他们分别属于哪个阶段。

    2.人种的差异 现代人种何时出现?世界上的人类有哪些人种?

     (二) 氏族社会

    1.母系氏族社会(原始农业、畜牧业出现)

    2.父系氏族社会(原始农业、畜牧业分离,出现手工业和商品生产)

    人类早期为什么要过群居生活?

    为什么最早出现的氏族社会是母系氏族社会?

    那么父系氏族社会又是怎样出现的?有什么特点?

    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标志着原始社会逐渐解体,人类社会开始进入阶级社会。奴隶社会是人类历第一个阶级社会。

     四、巩固新知,学会运用(xx分钟)

    1、教师多媒体出示训练题、提高题(《基础训练》1课)。学生当堂回答,及时巩固新知识。

    2.布置课堂作业:《基础训练》第1课部分重点内容,学生当堂完成。

    3、教师检查学生课堂作业完成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4.自主学习第2课:

    自主备课记录。

    教研活动记录。

    板书

    设计

    第1课 人类的形成

    一、人类的出现 1.“完全形成的人” 2.人种的差异

    二 氏族社会1.母系氏族社会(原始农业、畜牧业出现)

    2.父系氏族社会(原始农业、畜牧业分离,出现手工业和商品生产)

    教学反思

    九年级上册历史课件 篇3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九年级历史上册《人类迈入电气时代》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九年级历史上册《人类迈入电气时代》教案

    学习目标:

    1、记住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标志是电力的广泛应用,发明家爱迪生及其成就,汽车和飞机的发明和使用等史实。能够分析第二次科技革命对社会的影响。

    2、能够与第一次工业革命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学习、记忆。

    3、再次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推动社会进步发挥着巨大作用;学习科学家们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学习重点:电力的发明和广泛应用;汽车和飞机的问世

    学习难点: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社会进步的理解

    学法指导:分析研讨法;问答法;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预习反馈:(速读课本,完成以下问题。内容长的可在课本上标出来。)

    一、“电气时代”的'到来

    1、第二次工业革命到来的时间和标志。

    2、由于___、___的发明和使用,电力应用广泛。在电力技术发展方面,____和___走在其他国家的前面。

    3、在电力应用方面还有哪些发明成就?

    二、“发明大王”爱迪生

    4、列举爱迪生的国别、发明成就、尊称。

    5、“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这句名言反映了他哪些优秀品质品质?

    三、汽车和飞机的问世

    6、德国人____在____设计出内燃机,以此为动力,他在___年试制汽车成功。他因此被称为“____”,我国把他发明的汽车译为“___”。

    7、列举飞机发明的时间、国家和发明者。

    8、汽车和飞机的动力机器是什么?内燃机的使用促进了哪种能源的开采?汽车飞机的发明如何改变人们的生活?

    课堂检测(考考自己,记住了多少?)

    1、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开发和利用的相对清洁的能源是()

    A、煤炭 B、石油 C、电力 D、原子能

    2、下图中,属于第二次科技革命成果的是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十课《人类迈入《“电气时代”》学案- Frank -菟莍教研

    5、马克思曾预言“蒸汽大王在前一世纪中翻转了整个世界,现在它的统治已到末日,另外一种更大得无比的革命力量——电力的火花将取而代之。”“电力的火花”把人类带入到

    A.蒸汽时代 B.电气时代 C.原子时代 D.信息时代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无论就其深度还是广度而言,第二次工业革命都远远超过第一次工业革命。就深度而言,第二次工业革命是19世纪的电磁学和热力学这两门新兴科学物化的技术成果;就广度而言,第二次工业革命遍及一切与功、电、磁、热、光相关的技术领域。时至今日,人们仍然时时刻刻地直接感受着它所带来的恩惠。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世界历史》

    材料二

    科学在铸造世界的未来上能起决定性的作用……没有科学,现代工业国家就一点也不能存在……一个国家若不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识资源来推进科学,并推广科学的运用,它就不能长久继续存在。

    ——英国贝尔纳《历史上的科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就其深度与广度而言超过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具体表现。结合所学知识,任举一例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至今给我们带来的“恩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说明科学的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何感想?

    合作探究(提高难度,学会分析)

    1、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社会进步体现在哪里?

    2、分析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它们能给我们哪些有益的启迪?

    知识总结(完成以下知识结构)

    参考答案

    预习反馈:

    1、19世纪70年代电力的广泛应用

    2、发电机电动机美徳

    3、电车、电话、电灯、电报等

    4、美国1879年研制成功耐用碳丝灯泡有1300多种发明“发明大王”

    5、谦虚好学、善于钻研、善于思考、治学严谨等等。

    6、卡尔·本茨19世纪80年代1885年“汽车之父” “奔驰”

    7、1903年12月美国的莱特兄弟

    8、内燃机石油①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提高了出行速度,扩大了活动范围,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②增强了生产能力,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课堂检测答案:

    1、C 2、C 3、D 4、D 5、B

    6、(1)深度:第二次工业革命是19世纪的电磁学和热力学这两门新兴科学物化的技术成果;广度:第二次工业革命遍及一切与功、电、磁、热、光相关的技术领域;电灯、汽车等。

    (2)科学在铸造世界的未来上能起决定性的作用;一个国家要长久继续存在就必须推进科学、推广科学的运用。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的进步,离不开科学等。

    合作探究:

    1、⑴大量新发明的应用,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⑵、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

    2、(分析过程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九年级上册历史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日本对朝鲜的侵略。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战争的爆发;战争的两个阶段-平壤战役和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和威海战役。战争的性质及结果。《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三国干涉还辽。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2.通过学习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使学生了解到:中日甲午战争是在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在世界范围内再次掀起争夺殖民地高潮这一背景下爆发的,日本得到了西方列强的支持,它是日本统治者推行扩张政策、蓄谋侵略中国的一个步骤;通过分析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制度落后、清政府腐败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关键所在;通过分析《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3.通过学习中国爱国官兵和台湾军民英勇顽强抵抗外敌入侵,培养学生树立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分析日本蓄意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和学习日军在战争中所犯下的罪行,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的侵略性,激发学生对侵略暴行的愤恨,树立报效祖国的志向。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中日甲午战争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中的重要事件。《马关条约》的签订不仅使列强获得了在华建厂权,而且,大额的战争赔款和“赎辽费”迫使清政府与列强签订具有很强政治奴役性的借款协定。由此,列强不仅实现了对华资本输出的愿望,还进一步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投降政策和中国的惨败,大大助长了列强争夺中国的野心。瓜分中国一事被列强提上日程,很快地,列强在中国掀起了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狂潮。

    重点分析

    本课重点是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和《马关条约》的影响。1894年爆发的中日战争,是日本政府推行扩张政策和长期以来蓄谋侵略中国的必然结果。19世纪70年代是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时期,各列强都想在中国获得更多的政治、经济特权和利益。因此,他们为了各自的侵略目的,对日本的侵略采取默许或纵容的态度。他们的态度与目的不仅有利于日本实施其侵略计划,而且,也影响了《马关条约》内容的执行。学习这一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所以,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是重点。《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的条约,是日本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一付沉重枷锁,是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极严重的步骤,学习这一内容,将会帮助学生理解《马关条约》对中国社会影响的严重性。所以《马关条约》的影响是本课又一重点。

    难点分析

    本课难点是《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从哪些方面反映出来,学生对此不易理解。学生在理解条约的一影响时,很难将条约的签订与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掠夺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发展成以资本输出为主的特点联系起来,而资本输出将进一步加强资本主义国家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政治、经济控制,加深被掠夺地区的殖民地化。所以,《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

    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日本明治维新的历史影响,教师适当介绍日本经济发展情况和“大陆政策”,使学生认清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的根本原因。通过引导学生回忆甲午战争前的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形势,使学生理解列强为何对日本侵华会采取纵容或默许的态度,分析列强“调停”的目的及失败的原因。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分析课文中的两段引文、甲午战争前李鸿章对驻朝清军的命令、李鸿章和慈禧在战争爆发后的政策,预测甲午战争战局的发展,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政治制度的落后、清廷的腐败是中国战败的关键。

    通过引导学生对比《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的内容,分析三个条约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课内探究活动

    引导学生对比《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分析、讨论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引导学生就本课内容提出问题,通过学生讨论或由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使学生理解这些问题。

    教学设计示例

    第五节甲午中日战争

    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和《马关条约》的影响

    难点:《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教学手段:教学用具:相关历史图片、视频资料、flash动画;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学生分析的综合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中国近代史知识回答:近代侵略中国最凶恶的国家是哪一国家?回忆边疆新危机时期,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情况。由此,导入新课。

    二、战争爆发的背景

    引导学生回忆日本何时以何种方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带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根据日本资本主义制度的特点、日本自然环境等因素,分析日本资本主义发展中存在的困难。教师利用史料让学生分析日本统治集团采取的解决方式并简要介绍其“大陆政策”。

    教师提供的史料:

    “全皇国为一大城,则若虾夷(北海道)、吕宋、台湾、满清、朝鲜、皆皇国之屏藩也。虾夷业已从事开拓,满清可交,朝鲜可伐,吕宋、台湾可垂手而得矣。”

    引导学生回忆此时19世纪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形势,阅读书中提到的各列强欲通过日本侵华获得的利益,使之理解为何西方列强采取纵容或默许态度。并分析列强“调停”的本质和“调停”失败的原因。

    强调日本利用朝鲜东学党起义设下圈套,欲促成中日冲突。朝鲜东学党起义成为中日甲午战争的导火线。

    让学生阅读书中有关“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密令驻朝公使”的引文、“礼部右侍郎志锐的奏折”的引文、有关李鸿章对驻朝清军统帅的命令的补充材料、战争爆发后慈禧的态度、李鸿章的政策,由学生预测战局的发展。使学生认识到:清廷的腐败必将导致战争的失败。

    二、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

    利用《甲午战争》flash动画讲解战争经过,并在讲解过程中介绍清政府对敌进攻策略的错误判断。让学生通过阅读这一部分内容,回答:李鸿章是如何将其避战求和的政策贯彻与战争的始终的,这一政策的执行,对战争有什么影响?

    让学生阅读文中关于日军在旅顺进行大屠杀的补充材料,激起学生对侵略军的愤恨。

    三、《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播放有关签订《马关条约》的视频资料,使学生了解日方的咄咄逼人与中方的忍辱求和。

    让学生回忆《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的内容,与《马关条约》的内容进行对比,并逐条分析条约将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在分析条约的影响时,要引导学生从资本主义世界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的时代特征入手分析。

    四、三国干涉还辽

    引导学生回忆初三世界史所学内容,俄国一直垂涎中国东北;1892年俄、法签订条约结为盟国;德国在太平洋地区占有一些岛屿,不乐见日本在远东势力的强大。使学生认识到:三国干涉日本侵占辽东半岛,其根本目的在与维护自身的在华利益。

    五、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利用书中《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形势图》讲解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的经过。让学生阅读课文中有关台湾军民抗日斗争的补充材料,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分析、讨论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的根本原因、列强对日本侵华所采取的态度、清政府对战争采取的政策、预测战局的发展、对比《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分析《马关条约》的影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上述活动,提供与教学有关且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材料,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板书设计

    第五节甲午中日战争

    一、战争爆发的背景

    1.日本的"大陆政策"

    2.国际形势及列强的态度

    3.国内形势及清政府的态度

    二、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

    1.战争的爆发

    2.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

    3.战争的两个阶段及主要战役

    4.战争的性质及结果

    三、《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1.主要内容和影响

    2.三国干涉还辽

    四、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1.全国人民反对割地议和

    2.丘逢甲、徐骧组织抗日义军

    3.台湾保卫战

    九年级上册历史课件 篇5

    贝多芬 六

    一、 文艺复兴运动

    1、时间:14—17世纪。 2、核心思想:人文主义。

    3、影响: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4、文艺复兴的先驱:但丁——《神曲》,文学巨匠:莎士比亚——“四大悲剧”

    二、 新航路的开辟(也叫地理大发现)

    1、航海活动: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哥伦布实现环球航行

    2、影响:把世界连成一个整体;欧洲开始对外殖民扩张。

    三、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文献:《权利法案》,限制国王权力,确立国会拥有权力。

    2、影响:在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并率先开始了工业革命。

    四、 美国独立战争

    1、文献:《独立宣言》,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

    2、影响: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促进美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3、领导人:华盛顿,领导美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开创民主政治的先河

    五、 法国大革命

    1、文献:《人权宣言》,宣扬自由平等、主权在民、财产权、法治原则。

    2、影响:摧毁法国封建专制制度;动摇了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使民主共和思想广为传播。

    六、 第一次工业革命

    1、工业革命的含义: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 2、时间:18世纪60年代一19世纪40年代。

    3、成果:瓦特改良蒸汽机,史蒂芬孙发明 “旅行者号”蒸汽机车(即火车)。

    七、 三角贸易

    1、:路线:欧洲——非洲——美洲——欧洲

    出程:从欧洲带着廉价工业品到达非洲。中程:从非洲购买和猎取黑人达到美洲

    归程:从美洲带着金银、原料回到欧洲。

    2、影响:使非洲丧失大量人口导致贫穷和落后;加速欧洲资本积累,促进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八、《共产党宣言》

    1、作者:马克思、恩格斯。 2、意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九、 俄国1861年改革

    1、领导人:亚历山大二世 2、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3、影响:废除了封建农奴制,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十、 美国内战(也叫美国南北战争)

    1、原因:黑人奴隶制阻碍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文献:《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3、影响:废除了黑人奴隶制,维护了美国国家统一,为美国资本主义更加快速发展扫除障碍。

    十一、 明治维新

    1、原因:封建幕府统治阻碍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 2、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3、影响: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摆脱民族危机。

    十二、 第二次工业革命

    1、时间:19世纪七十年代——20世纪初 2、特点:电力的广泛使用,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3、新动力机:内燃机 4、发明大王:美国人爱迪生,发明电灯等

    5、新交通工具:德国人卡尔本茨发明汽车;美国人莱特兄弟发明飞机

    一、 文艺复兴运动

    1、时间: 2、核心思想:

    3、影响:

    4、文艺复兴的先驱: —— 文学巨匠: ——“四大悲剧”

    二、 新航路的开辟(也叫 )

    1、航海活动: 发现 , 实现

    2、影响:

    三、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文献: ,限制 权力,确立 拥有权力。

    2、影响:

    四、 美国独立战争

    1、文献: ,宣告

    2、影响:

    3、领导人: ,领导 ,开创

    五、 法国大革命

    1、文献: ,宣扬

    2、影响:

    六、 第一次工业革命

    1、工业革命的含义: 2、时间:

    3、成果: ,

    七、 三角贸易

    1、路线:

    出程:从欧洲带着 到达非洲。中程:从非洲购买和猎取 达到美洲

    归程:从美洲带着 回到欧洲。

    影响:

    八、 《共产党宣言》

    1、 作者: 2、意义:

    九、 俄国1861年改革

    1、领导人: 2、性质:

    3、影响:

    十、 美国内战(也叫 )

    1、原因: 2、文献: 和

    5、影响:

    十一、 明治维新

    1、原因: 2、性质:

    3、影响:

    十二、 第二次工业革命

    1、时间: 2、特点: ,使人类进入“ ”

    3、新动力机: 4、发明大王:

    5、新交通工具:

    九年级上册历史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知道文艺复兴的本质和主要代表人物,新航路开辟的过程。认识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在欧洲资本主义社会产生过程中的作用。

    2、自主读图,能准确找出航海家的航海路线,练习识图能力并体会到开辟新航路的艰辛,学习他们百折不挠、顽强抗争的精神,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3、在小组合作探究中讨论出文艺复兴首先在意大利兴起的先决条件及其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的异同点,知道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是多样性与统一性的,逐步形成面向世界的开发型认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文艺复兴的本质和主要代表人物,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教学难点:文艺复兴首先在意大利兴起的先决条件及其阶级实质。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约x分钟)

    1、 出示《蒙娜丽莎》图片,请同学们欣赏,提问:知道这幅画的名字吗?

    2、 解说:“画中蒙娜丽莎的眼神温柔、宁静、安详,嘴角含着微笑,无论你从什么位置观赏她,她都好像在微笑地看着你。因此,看到这幅画的人每次都会有不同的感觉。

    3、 提问:“你知道作者是谁吗?

    4、 达·芬奇在创作这幅画的时候,意大利正发生着一场变化?欧洲在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的转变中,经历的第一场伟大的思想文化运动是什么?

    5、 心中有目标,努力就有方向。我们的学习重点是:

     欣赏图片,思考并回答问题:《蒙娜丽莎》

    通过预习,你有哪些疑问?提出来在小组内讨论解决,小组内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在全班内解决。

    讲解:注意一题多问的问题.

    (1)文艺复兴的核心内容或者是时代特点、时代精神。

    (2)文艺复兴的本质即也是性质。

     二、合作探究(约x分钟)

    1、讲解点拨

    (1)学习第x课时,西欧城市兴起了哪些城市?

    (2)在古代意大利半岛上有哪些国家?

    (3)文艺复兴为什么最先在意大利兴起?

     三、记忆知识点,识图回答。(约x分钟)

    1、出示图片,让学生回答问题。

    2、文艺复兴时期,我国正处于哪一历史时期?思想文化发展情况如何?

    3、讲解后,指出有人说xx世纪的欧洲,发现了人,发现了世界。发现了世界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四、预习检测(约x分钟)

    1、通过预习,你有哪些疑问?提出来在小组内讨论解决,小组内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在全班内解决。

    2、补充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出示两则材料,补充: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黄金成为最贵重的商品和交换手段。提问:“哥伦布的这句话,反映了欧洲人对黄金持什么态度?

    1、新航路开辟的消极影响。

    2、读材料,思考回答问题。

    五、记忆知识点,识图回答。(约x分钟)

    1、 对照地图,让学生熟悉记忆航海家的航行路线。

    2、 强调航海家的起始点。比较异同。

    3、 对照屏幕提纲,记忆知识点。同桌相互提问。

    4、请一名学生上台在地图上指出各航海家的航行路线。

    六、合作探究(约x分钟)

    1、早在哥伦布航海80多年前,我国就有一位航海家是世界航海的壮举,他是谁?

    2、补充从规模、目的、影响、性质四个方面比较。

    3、补充相同点从背景和影响两个方面比较,不同点 从开始国家和性质两个方面比较。

    七、总结收获(约x分钟)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得到的历史感悟是什么?说出来与大家共享吧!

    2、总结:认识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和新航路的开辟都是历经磨难,经过不懈努力取得的,因此,我们要树立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开拓创新的信念。在小组内交流后,每组派一名代表谈感悟。

    九年级上册历史课件 篇7

    《大河流域》

     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历史,包括埃及、巴比伦、印度等文明古国的相关历史知识。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整合教材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充分利用地图和相关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转换思维视角,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金字塔既是埃及国王奴役劳动人民的历史见证,更是古代埃及人民用智慧和力量创造的一大世界奇观。 重难点 重 点:四大文明古国的文化遗存; 金字塔的建造;汉谟拉比法典.。

    难点:

    为什么说金字塔、《汉谟拉比法典》、种姓制度等折射出上古时代的阶级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提示目标(x分钟)

    (1)、导入新课:利用课文导言中的狮身人面像的故事导入新课。

    (2)、出示学习目标:(教师解读)

    1、学生了解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的文明特色,掌握三大流域文明的精髓。

    2、大河流域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人类文明具有多样性。

    3、世界上的文明虽然各具特色但作为创造文明的人,却具有普遍的、共同的人性,以此培养学生树立国际意识和世界主义精神。

    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x分钟左右)

    (1)显示自学提纲:

    1、古埃及何时出现奴隶制小国?何时出现统一的国家?国王叫什么?陵墓又叫什么?公元前6世纪被哪国所灭?

    2、“新月沃地”有两条河叫什么?什么人何时在两河流域建立奴隶制小国?公元前18世纪,是谁统一了两河流域?并颁布了哪一法典?

    3、古印度何时出现奴隶制小国?雅利安人进入后,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什么制度?每个等级名称叫什么?由哪些阶层组成?

    4、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是哪四国?各有哪些文化遗存?

    (2)、按自学提纲自学。自学时,对不会的问题要做好批注,作为合作探究的问题进行探究。

    (3)、教师检查学情,指导学生自学,并适当点拨。

    三、合作探究,建构知识(xx分钟)

    1、组内互探。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在组内互相交流。组内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好,到质疑时提出,听其他学习小组或教师讲解。

    2、师生互探。对自学提纲中重点的内容及学习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展示、纠错和点拨。

    3、教学内容:一、金字塔的国度 利用多媒体手段,放映有关尼罗河风光、金字塔及狮身人面像的资料,让学生尽可能多角度地获得课本外的知识信息。

    2组织学生讨论:利用课文的“动脑筋”,用多媒体打出讨论题:

    问题一:为什么说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

    问题二:金字塔是通过什么方式建筑的?

    四、新月沃地孕育的古国:

    1.两河流域的自然条件和尼罗河流域相比,有什么共同点?

    2.简单讲述两河流域人类文明的产生,着重向学生介绍苏美尔人的城市国家和古巴比伦王国的建立。

    3教师重点从三方面讲述汉谟拉比法典:

     五、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1、教师结合课本《古代印度》和插图《印度河流域的古城遗址》讲清古代印度地理范围,印度河流域的自然条件,并简述古印度文明的产生、发展。

    2、种姓制度:教师讲授印度的种姓制度,组织学生讨论:

    问题一:种姓制度是怎样产生的?四个等级是否是造物主用不同的方式创造的? 问题二:不同等级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有什么区别?种姓制度的实质是什么?对印度未来社会产生什么影响?

    六、巩固新知,学会运用(xx分钟)

    1、教师多媒体出示训练题、提高题。学生当堂回答,及时巩固新知识。

    2.布置课堂作业:《基础训练》第x课部分重点内容,学生当堂完成。

    3、教师检查学生课堂作业完成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4.自主学习第x课:西方文明之源

    自主备课记录.

    教研活动记录.

    板书

    设计 第x课 人类文明的摇篮

    一、金字塔的国度

    1.尼罗河的馈赠。

    2.金字塔与木乃伊。

    二、新月沃地孕育的古国

    1.两河流域。

    2.古巴比伦王国。

    3. 《汉谟拉比法典》。

    三、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1.印度河、恒河流域。

    2.雅利安人与种姓制度。

    九年级上册历史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东罗马帝国的基本状况,《查士丁尼法典》编纂的目的,能正确评价《查士丁尼法典》;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史实;归纳总结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理解拜占庭帝国对中西方文化的贡献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教学利用地图、图片、文字等资料,创设学习情境,设置相关问题,组织学生利用材料研究历史问题,使学生在历史课堂中体会论从史出、辩证看待问题等历史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古罗马法律,认识到罗马法是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并且对古代西方社会和近代文明产生都有重要影响。培养正确对待和汲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积极态度。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查士丁尼法典》的内容和作用

    教学难点:探讨拜占庭帝国强盛、衰亡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之后帝国不断扩张成为了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若干年后,罗马帝国分裂成东罗马、西罗马两部分,东罗马帝国以其繁荣的经济、辉煌的文化,傲立于当时相对黑暗的欧洲,但后来却逐渐衰落、灭亡了,留给后人无限的感慨及探索的空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0课: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走近这个曾极度繁荣的古老帝国,感受它的辉煌,了解它的衰亡。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

    1.展示:《查士丁尼一世统治时期的拜占庭帝国》

    2.教师提问:拜占庭盛极一时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地理位置优越;商业贸易发达,经济繁荣;继承和保存古希腊、罗马文化;东西文明交汇,互相影响。

    3.教师讲述: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则延续下来,并且进入一个“黄金时代”。527年,查士丁尼继任为东罗马帝国皇帝。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他组建了一个法典编纂委员会。

    4.材料展示:《查士丁尼法典》的序言中说:“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

    5.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说说《查士丁尼法典》的概况。《罗马民法大全》包含哪几部法律?

    提示:从529年起,委员会历时6年,把自2世纪初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收集在一起,剔除其中相互矛盾的条例,编成《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和《查士丁尼法典》。

    6.问题思考:如何评价《罗马民法大全》?

    提示:《罗马民法大全》仍然承认奴隶制,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隶的地位,不再像以前那样把奴隶看作“会说话的工具”。它还对财产、买卖、债务、契约关系等作出明确规定。被誉为欧洲民法的基础。

    目标导学二:拜占庭帝国的灭亡

    1.展示:《拜占庭帝国的衰亡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2.教师提问:拜占庭皇帝为什么会求助于西欧封建主的军事援助?结果怎样?

    提示:原因——长期的对外战争导致帝国财政枯竭。

    结果——东征的十字军不仅没有给拜占庭以军事援助,反而攻打拜占庭帝国,占领了君士坦丁堡和拜占庭的大部分领土。

    3.教师提问: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①穷兵黩武,四处征讨,国库空虚,财尽民穷;②外族势力入侵。

    4.问题思考:从拜占庭帝国的灭亡中你能得到什么历史教训?

    提示:开放宽容使文明繁荣,保守狭隘导致文明衰落。我们坚信宽容开放的中国一定会更加繁荣,更加富强,未来的中国会更美好。

    5.拜占庭帝国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三、课堂总结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有许多不同种类、不同特点的文化,它们都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当然世界上没有一种文化是完美无缺的,所以要求我们有一种对待文明的正确态度,学会包容、吸收和学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我们自己的文化,不断进步。

    板书设计

    1.《查士丁尼法典》:目的、内容、《罗马民法大全》的意义

    2.拜占庭帝国的灭亡:原因、时间、对文化的影响

    九年级上册历史课件 篇9

    第一次世界大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帝国主义列强争霸世界和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史实,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经历了长时间矛盾与冲突的酝酿,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世间的意识和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萨拉热窝事件主要过程的学习,了解其“导火线”的作用,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凡尔登战役的学习,讨论战争给人类发展和进步带来的严重灾难,引导学生认识具体历史事实得出结论,认识到热爱和平、远离战争是一种进步的现代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分析和评价。

    教学工具

    PPT

    教学过程

    (一)在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中,采用图片导入。

    幻灯片展示11.11光棍节,每年的11月11日,英国都要举行纪念活动,因为19xx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在硝烟中放下了刺刀。

    (二)活动探究、寻求真知

    三站旅行:第一站----萨拉热窝

    问题设计:

    (1)你如何评价普林西普的刺杀行为?

    (2)普林西普是不是做了一件好事?

    设计意图:

    教师设计的目的,一是贯彻新课标让学生“学会用口头、书面等方式陈述历史,提高表达与交流的能力”,鼓励学生通过讲述将萨拉热窝事件的故事情节展示出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二是让学生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

    教师指导学生在评论历史事件时,注意运用史实分析说明问题,坚持“论从史出”、“一分为二”的方法,形成科学的历史观。三是通过这种途径,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各民族反抗侵略与瓜分斗争的正义性同暗杀等恐怖活动的区别,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从而旗帜鲜明地反对任何以暗杀等恐怖活动为主要形式的突发事件,以维护地区稳定与世界和平,增强对祖国和人类的责任感,

    活动二探究一战爆发的原因(教师出示课件投影并板书)

    教师投影《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对比表》和“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形成”的有关材料。

    问题设计:

    (1)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从材料中归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

    教师这样设计,一是能够培养学生从图表反映的数据得出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二是通过材料的阅读培养学生从中获取历史信息,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教师设计这两个问题的意图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归纳得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实力对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与变化相反,各帝国主义对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占有状况未变,还都是按旧的力量对比划分的。这样矛盾就产生了。作为帝国主义筵席上的迟到者——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决不满意仅仅得到一些残羹剩饭,他们要求按照新的实力对比重新瓜分世界。

    正如列宁所说:“世界是第一次被分割完了,所以将来只有重新分割,也就是从一个‘主人’转归另一个‘主人’。而不是从‘无主’的变为‘有主’的。”“帝国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几个大国都想争夺霸权,即争夺领土”。这正是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根源,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由于矛盾的变化,各帝国主义大国出于自身的利益拉帮结派寻找盟友,重新组合,导致帝国主义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的形成,这是一战爆发的直接原因。

    第二站:凡尔登

    活动三探究战争的残酷性(教师投影并板书)

    教师在展示图片后引导学生思考:

    (1)面对凡尔登战役的图片,你有何感想?

    (2)新式武器的发明与刚刚结束的哪次科技革命有关?由此,你对科学技术的作用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设计意图:

    教师设计的意图在于引导学生回顾以前所学有关战争的知识,并总结人类历的任何一次战争都给交战双方带来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学生通过图片与课本内容的介绍认识战争的残酷性。

    教师展示新式武器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认识一战的残酷,究其原因,是因为战争中大量的武器被发明并运用到战争中。这样做,第一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第二,更好地使学生辩证对待科学的作用。

    在上一课中,通过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学习,学生比较容易的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没有过多的介绍科技的负面影响,教师可以抓住这个机会,使学生明确: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运用于军事领域,新式武器(潜艇、飞机、坦克、远程大炮等)能使战争突破了以往以陆地为主的限制,扩大到海洋和空中;新的交通工具和新的通讯工具的出现,又扩大了战争的规模。总之,科技可以给人类世界带来光明,也可以毁灭人类文明。只有科技与人文精神相结合,才能使人类世界有个真正美好的明天。

    第三站:华盛顿

    活动四探究美国的参战(教师投影并板书)

    教师设计问题如下:

    (1)美国为什么在战争前期宣布中立?

    (2)为什么美国选择在19xx年参战?

    教师设计这几个问题的目的,一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在于使学生通过美国参战、俄国退出更进一步认识一战的非正义性,从而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活动五探究一战的性质及影响(教师投影并板书)

    设计问题:从以上材料,你可以得出一战的性质是什么?请说出你的理由。

    教师设计的意图在于通过学生的自主分析,总结出战争性质和影响。教师出示投影材料,引导学生得出帝国主义是战争的根源,从而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活动六探究一战的启示

    当今的世界并不太平,仍然存在战争,假如你是相关国家的领导人,你会从一战中吸取哪些教训?

    课后小结

    教师小结: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帝国主义间对殖民地进行争夺的直接产物。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民族。我们为了维护地区稳定与世界和平,做出过和正在做着大力的努力和巨大的民族牺牲。中华民族热爱和平,但并不代表中华民族惧怕战争,为了民族利益,“是可忍孰不可忍”之时,只能通过战争才能解决问题。回首20世纪初的那场战争:第二次工业革命引发列强经济上的竞争和对殖民地的争夺成为战争爆发的根源,科学技术应用于战场使战争空前惨烈和异常残酷。面对着废墟中的欧洲,理性的思考和人性的善良是人类文明的希望所在!

    课后习题

    1.你能说出帝国主义争霸世界的背景吗?

    2.介绍垄断资本主义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的情况。

    3.从课本132页图中找出帝国主义侵略军事集团的名称及主要参与国

    4.大战的导火线、爆发的时间、标志及扩大

    5.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场的主要分布及三条战线

    6.凡尔登战场的情况,一战的规模、结果、影响

    7.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九年级上册历史课件 篇10

    《西方文明之源》

     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古代希腊文明和罗马文明发展的基本线索,伯利克里统治时期雅典奴隶制的高度发展,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的兴衰

    2、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整合教材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充分利用地图和相关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转换思维视角,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古代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之源,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奴隶制得到高度发展,理解改革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杰出人物对历史的发展进程能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重难点 重 点:斯巴达和雅典;全盛时期的雅典;罗马霸权的建立。

    难点

    斯巴达和雅典的区别;罗马和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提示目标(x分钟)

    (1)、导入新课:提问: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有哪些?古代亚非文明发源于哪些地区?继亚非古代文明的兴起,西方(欧洲)也出现了古代文明,西方文明又是在哪里发源的呢?导入新课西方文明之源。

    (2)、出示学习目标:(教师解读)

    1、从正反两个方面认识雅典的共和制度,掌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能力。

    2、让学生搜集古希腊、古罗马的有关奴隶生活状况的材料,使他们对古希腊、古罗马的民主生活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3、无论是古希腊,还是古罗马,它们都采取了积极的对外交流政策,这是他们强大的重要因素,由此使学生对当前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形成正确的认识

    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x分钟左右)

    (1)显示自学提纲:

    1、希腊早期文明叫什么?由哪两个文明组成?距今多少年左右?

    2、评价伯利克里?

    3、罗马共和国成立于哪一年?为争夺地中海霸权,同迦太基进行了三次战争,史称什么战争?何时罗马成为地中海霸主?

    4、罗马帝国何时建立?第一任皇帝是谁?哪一年分裂?哪一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它标志着什么历史结束了。

    (2)、按自学提纲自学。自学时,对不会的问题要做好批注,作为合作探究的问题进行探究。

    (3)、教师检查学情,指导学生自学,并适当点拨。

    三.、合作探究,建构知识(xx分钟)

    1、组内互探。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在组内互相交流。组内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好,到质疑时提出,听其他学习小组或教师讲解。

    2、师生互探。对自学提纲中重点的内容及学习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展示、纠错和点拨。

    3、教学内容:

    (一) 雅典城邦的繁荣

    1、雅典为何工商业发达?

    2、雅典处于全盛时期是谁当政?

    3、雅典处于全盛时期表现在哪些方面?

    4、希腊为什么衰落?(斯巴达、雅典长期争霸)

    (二) 罗马共和国的兴亡

    1、罗马共和国何时建立的?罗马共和国的行政长官称为什么?由什么样的人担任?

    2、古罗马怎样成为地中海上的霸主?

    3、罗马共和国是怎样被罗马帝国取代的?

    4、马帝国延续了约五百年,与秦朝和西汉时期的中国一样,是当时世界上强大的帝国之一。

     四、巩固新知,学会运用(xx分钟)

    1、教师多媒体出示训练题、提高题。学生当堂回答,及时巩固新知识。

    2.布置课堂作业:《基础训练》第3课部分重点内容,学生当堂完成。

    3、教师检查学生课堂作业完成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4.自主学习第4课: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自主备课记录

    九年级上册历史课件 篇11

    夏、商、西周的兴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一)知识目标: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脉络,对每个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灭亡时间、亡国者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掌握西周分封制。

    (二)能力目标:

    学习本课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识别历史地图,合作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分析得出结论:夏、商统治者的统治态度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存亡。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归纳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搜集整理资料、制作示意图、编写和表演历史剧、讲故事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通过抒发感想,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制作比较表、分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容量。

    [度价值观]

    通过夏、商、西周历史的学习,认识到国家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激起人民的反抗,最终-其统治,人民群众有权利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手段达到目的,树立民族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重点]我国的原始人类。

    [难点]通过奴隶制国家与原始社会对比,分析奴隶制度的进步性。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

    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学思路]

    1.据学生的特点、能力、基础水平合理分组;学生以组为单位,查阅书籍、杂志、网站,搜集有关夏、商、西周的文字、图片、及视频资料。

    2.夏、商、西周朝代更替情况表格。

    3.有能力、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制作相关的手抄报、课件等。

     二、教学渗透

    1.上网查询、搜集和剪辑相关影视资料,渗透信息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2.可用多种生动活泼的文艺形式加深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总结知识要点,如编演历史短剧等以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使文、史融为一体。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导入新课。前面学习了原始社会的有关内容,到原始社会末期,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中国历第一个国家——夏。从此奴隶制在我国建立。

    2、学习新课

    学生通过预习已经对夏、商、西周三朝的内容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再通过填充历史再现表格从整体上有一个脉络清晰的掌握。

    一、夏朝

    1、建立时间:公元前2070年。

    2、都城:阳城。

    3、建立人:禹。

    4、禹死后,传位给启,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5、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是桀。

    二、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汤率领下灭夏。

    2、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暴君),酷刑炮烙。

    3、周武王继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西周建立。

     三、西周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

    西周后期,政局混乱,发生了国人-,赶走了周厉王,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夏桀、商纣的残暴统治引起了人民的强烈反抗。就夏桀、商纣的残暴统治,人民的反抗。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先分组讨论。同学们还可绘制漫画,讲故事,写诗以及一切可以表现自己观点的形式都可以用来为自己服务,在形式问题上可以大胆探索,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九年级上册历史课件 篇12

    甲午中日战争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解甲午战争的概况、《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英勇事迹

    掌握《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

    能力训练过程

    方法口头

    表达让学生介绍邓世昌、徐骧、刘永福等人在保卫国家和民族利益斗争中的事迹,提高复述能力

    比较分析综合说明从《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内容的变化,说明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的历史趋势

    讨论

    探索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及其历史教训。

    情感:

    甲午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侵略战争。在战斗中,以邓世昌为代表的爱国官兵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抗争,他们是光荣的民族英雄。

    思想:

    意识由于清政府的腐朽没落、决策集团的妥协退让和军备的松弛落后,甲午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教学重点:

    黄海大战、《马关条约》。

    教学难点:

    甲午战争的性质、中国战败的原因、《马关条约》的影响。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列举左宗棠收复x疆的事迹并对他作出评价。(尽管他对于太平天国的镇压,具有反人民的一面。在收复x疆方面,他的历史功绩却值得赞颂:他对于较弱的阿古柏果断动武,直接收复失地;对于较强的俄国则尽量避免直接交战,通过外交谈判,付出一些土地和金钱作为代价,收回价值更为重要的安全大门——伊犁。)

    2.起初在收复x疆问题上,同左宗棠意见对立的代表人物是谁?(李鸿章)

    教师讲授:李鸿章重“海防”轻“塞防”的主要企图是为了保存自己派系的实力,但是在列强疯狂侵略中国的形势下,李鸿章越是保守越是挨打,最终把“老本”都输光了。请同学们阅读《甲午中日战争》,看看李鸿章怎么把“老本”输光?中国又遭到哪些重创?在日本侵略者面前,又涌现出哪些与李鸿章态度不同的英雄人物?(要求学生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先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取得初步的一致意见后,抽2——3个小组的代表在全班交流,接着转入探究性学习。)

    2、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黄海大战:

    1、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什么?(为了实现征服朝鲜、入侵中国、称霸世界的野心)

    2、请2——3位学生同时扮演邓世昌的英雄形象,由大家评判优劣。(教师作“画外音旁白”,学生配合表演适当的动作或对话)

    师:1894年9月,北洋舰队在黄海大东沟遭日本舰袭击,邓世昌动员致远舰官兵保卫旗舰。

    生:(语言自拟,当场表演冲锋情景)……

    师:致远舰中弹过多,舰身严重倾斜,弹药也用光了,邓世昌动员将士决死一战。

    生:(语言自拟,当场表演撞向“吉野”的情景)……

    师:致远舰被敌人用鱼雷击沉后,邓世昌决心与军舰同沉大海。随从递给他救生圈……

    生:(表演不接的动作,也可自拟语言表白殉国决心)……

    师:邓世昌的爱犬死死衔住了他的衣服不放,邓世昌怎么做?

    生:(狠了狠心,表演用手将义犬按入水中的样子,接着沉入碧波……)

    《马关条约》:

    1、邓世昌等将士死得轰轰烈烈,因为他们用生命狠狠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所以,黄海一战,中日双方各有损伤,实力对比没有太大的变化。可是,后来日军却连战连胜,相继占领了哪些地方?(辽东半岛、旅顺、威海卫等)

    2、清政府在这一战中又遭惨败的原因是什么?(李鸿章和慈禧太后力主妥协,一个是为了“保船避战”,另一个是为了要过“万寿大典”。清政府自身的腐败导致了战场上的全面溃败。)

    3、战后双方签订了什么条约?签订于哪一年?双方的代表分别是谁?(《马关条约》,1895年,[中]李鸿章和[日]伊藤博文。)

    4、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指导学生制表填表)

    项目内容分析影响:

    《南京条约》割香港岛,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等五口通商,协定关税破坏中国领土完整和主权加重中国的贫弱列强向中国倾销工业品,瓦解了中国的封建经济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赔白银2亿两,增辟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领土和主权更遭践踏,中国贫弱更加严重,列强扩大商品倾销,还直接进入中国生产领域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5、台湾人民怎样谴责卖国的清政府?(有人写对联“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揭露慈禧太后和李鸿章之流的卖国嘴脸。)

    6、台湾人民又是怎样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徐骧领导台湾义军同刘永福的黑旗军在彰化、嘉义等地重创日军。后因奸细出卖,台湾终于全部沦陷。但是台湾人民在日本殖民统治期间,争取回归祖国的斗争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九年级上册历史课件 篇13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简述萨拉热窝事件;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起止时间、参战双方、战争结果,提高学生概述历史事件的能力。探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以及萨拉热窝事件作为突发事件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培养学生多视角地观察历史现象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意识。说说凡尔登战役的残酷性,归纳和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归纳资料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互动访谈,引导正确认识各民族反抗侵略与瓜分斗争的正义性同暗杀等恐怖活动的区别。理解突发事件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

    通过体验式教学,引导理解战争形势走向,体会战争决策的重要性。

    通过观看战争资料片,对战争的灾难性进行情境体验,激发对和平的热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认识各民族反抗侵略与瓜分斗争的正义性同暗杀等恐怖活动的区别。充分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使学生牢固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远离战争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与影响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对普林西普的刺杀行为进行评价,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各民族反抗侵略与瓜分斗争的正义性同暗杀等恐怖活动的区别,充分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巨大威胁。

    三、教法与学法:

    教法:主要采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组织讨论——引导评价”的方式来教学。

    学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主要采用“课前预习-课上思考-合作交流-总结提升”的方式来学习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欧洲变成一只火药桶,只等一粒火星将它引爆。”这是美国历史学家在谈到战前的欧洲形势时说的话,那么,最终是什么事情成为“那粒火星”呢?在这次战争中曾爆发了哪些惊心动魄的战役?又给人类带了什么样的灾难呢?让我们共同研究和探讨这些问题。

    (二)讲授新课:

    教师:为学生展示《一战前巴尔干半岛形势图》,请学生讲述同盟国和协约国在巴尔干半岛地区的争夺情况

    学生:结合图文资料进行简单的介绍

    教师: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指出:巴尔干地区重要的战略地位和错综复杂的`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以及两大军事集团的争夺使巴尔干成为一点即燃的“火药桶”。那么,这个“火药桶”到底是怎样点燃的呢?

    一、谁点燃了“火药桶”

    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讲述萨拉热窝事件的经过

    教师:放映《萨拉热窝事件》资料片断,引导学生对萨拉热窝事件给世界带来的震动产生一个感性的认识。

    教师:萨拉热窝刺杀事件引燃了一战的战火,那如何评价这一事件中的普林西普呢?你是否赞同普林西普的这种行为?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是不是也有类似的突发事件?最好举出一二件实例。

    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提示学生从刺杀目的、手段性质、刺杀结果三方面来评价。讨论之后,

    由小组代表阐述观点。

    教师:结合学生讨论情况,指出这类带有恐怖性质的突发事件,对世界和平确实是个威胁,也给人类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现在我们还是回到这次由萨拉热窝事件引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

    教师:指导学生识读《第一次世界大战形势图》,找出各参战国,并且结合形势图来介绍各战场的分布情况,指出,一战爆发后主要战场在欧洲,主要战役在西线。在这次战争中发生很多惨烈的战役,下面就以凡尔登战役为例来感受一下。

    二、凡尔登“绞肉机”

    教师:为什么称凡尔登战役为“绞肉机”呢?

    学生:主要是因为凡尔登战役的残酷性。

    教师:凡尔登战役的残酷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⑴作战时间长(1916年2月21——1916年12月18)

    ⑵双方先后投入兵力近百万人

    ⑶现代化武器的使用(飞机、毒气弹等)

    ⑷死亡人数多,共伤亡70多万。

    教师:为学生放映《凡尔登战役》的资料片断和《凡尔登战役形势图》,感受战役的激烈和残酷。

    师生达成共识:无论什么样的战争,都会给人类带来无尽的灾难。

    三、人类的灾难

    学生读课本107页的第二自然段,回答:

    1、一战持续的时间:

    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

    2、一战的结果:

    协约国胜,同盟国败

    3、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灾难:

    ①参加国有30多个国家

    ②人口15亿

    ③战火燃遍欧、亚、非三大洲

    ④ 840万人阵亡,2100万人受伤

    ⑤战费20xx亿美元。

    教师提供图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结合现实认识战争带来的巨大灾难,提高了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教师启发学生从参战国本身性质及参战目的入手讨论分析,得出大战的性质:是一场帝国主义的非正义的战争,局部看,塞尔维亚等国家从事的是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但不能改变整个大战的性质。

    (三)课堂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他们自己课前所收集到的资料及一战的相关内容制作学习卡片,可以涉及一战爆发的原因、起止时间、战争规模、破坏程度、死亡的人数、损失及使用的新式武器等等

    学生:通过自己制作的卡片对本课进行小结。

    教师:战争是残酷的,和平是美好的,地球需要安宁,人类呼唤和平,21世纪的今天,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但愿世界大战的悲剧不要再重演。

    (四)巩固基础:

    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是()

    A斐迪南大公视察波斯尼亚军事演习B帝国主义争夺巴尔干半岛C萨拉热窝事件D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2、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的标志是()

    A萨拉热窝事件爆发B德、俄、英、法卷入战争之中C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D凡尔登战役。

    3、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不属于同盟国作战国家的是()

    A土耳其B奥匈帝国C意大利D德国

    4、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掠夺战争。下列欧洲的参战国中,唯一一个国家的参战具有民族解放性质,这个国家是()

    A塞尔维亚B奥匈帝国C俄国D德国

    5、第一次世界大战最残酷的战役是()

    A塞尔维亚战役B凡尔登战役C凡尔赛战役D攻占德国战役

    6、世界上第一次在战争中使用坦克的国家是()

    A英国B德国C法国D美国

    7、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于()

    A 1914年B 1915年C 1917年D 1918年

    (五)能力提升:

    我们生活的世界总是处于一种动荡不安的状态之中,往往一个偶然的事件却会酿成一场大的战争或动乱。比如萨拉热窝事件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人类进入21世纪后又发生了9。11事件,结果爆发了美伊战争。你怎样看待突发事件带给

    九年级上册历史课件 篇14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让学生知道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瓦特改良蒸汽机,史蒂芬孙发明“旅行者号”机车的基本史实;

    2、能力目标

    理解工业革命最先从英国开始,后扩展到欧洲、北美的基本线索,从而得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读图、阅读,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工业革命过程中各个环节相互促进的连带关系,培养学生比较、判断推理能力和初步使用唯物主义历史观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瓦特与蒸汽机;工业革命的影响。

    难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三、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读

    1、18世纪中期,_______国商品越来越多的销往海外,___________的生产供不应求。

    2、在_______部门,人们首先发明了一种叫________的织布工具,加快了织布速度。18世纪_______年代,织布工___________发明了一种称为____________的手摇纺纱机,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3、珍妮机的发明引发了__________生产领域的一系列发明。后来其它如冶金、采矿等部门也发明制造机器,有力地促进了________的发展,人们把生产领域这种革命性的变化称为__________。

    4、英国机械师__________借鉴前人的成果,改进了_______。_______年以后,瓦特改进的蒸汽机首先在________部门使用,受到广泛的欢迎。人类进入“_______ ”。

    5、______国人首先制造出蒸汽机作动力的________,随后,英国机械师________利用蒸汽机发明了火车,________年,这列“旅行者号”的机车在英国试车成功。

    6、_______世纪上半期,英国___________生产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方式,工业革命完成。此后_______国、_______国也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

    7、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___________,使___________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工业革命以后,___________最终战胜了___________,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逐步确立起对_______的统治,世界形成了________先进、_______落后的局面。

    (二)合作探究

    1、分析工业革命出现的原因。

    2、工业革命对英国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对中国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如果当时珍妮机出现在中国,情况会怎样,为什么?

    (三)达标检测

    1、珍妮机的功能是

    A、纺纱机器B、织布机器

    C、动力机器D、交通机器

    2、对工业革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各方面的发明都从英国开始B、是机器大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的飞跃

    C、在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100多年D、是从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的

    3、英国工业革命能顺利进行的前提是

    A、英国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机B、英国瓦特改进了蒸汽机

    C、英国资产阶级取得了国家政权D、英国资源丰富、海外市场扩大

    4、英国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机,其动力是

    A、蒸汽 B、人力

    C、水力 D、自然力

    5、工业革命中具有划时代的发明是

    A、珍妮机的发明B、火车的发明

    C、蒸汽机的改进D、汽船的发明

    6、“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对欧洲大陆来说是一个动荡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历史性变革的时代。”这一历史性的.变革是

    A、资产阶级革命B、人文主义兴起

    C、向东方掠夺原料D、工业革命扩展

    7、19世纪中期,俄国沙皇要到英国考察他不能做的交通工具是

    A、汽船B、火车

    C、马车D、飞机

    8、对右图现象分析最恰当的是

    A、英国棉花加工大副增长B、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生产力

    C、英国种植业发达D、因为交通运输业发达

    9、读下列材料

    以机器取代手工工具,以蒸汽机等动力机械取代人力等,提高了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提高生产效率。1820—1890年,英国七十年间的生产总量增加了60倍,人口增加了3倍,人均产值增加13倍。一个劳动力年平均工作时间从3000小时减至不到1700小时,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0倍,人均寿命从35岁增至79岁。英国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中由177O年的45%降至1841年的22%,1901年再降至6%;工业相应地从24%上升到34%和60%。根据材料,结有关知识回答:

    ①工业革命对英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②工业革命对其他资本主义发展较早的国家有何影响?

    ③工业革命对亚洲地区有什么影响?

    ④综上所述略谈你对工业革命的认识。

    链接中考

    1、“火车教会人们守时,准时准点成了现代生活的准则,人们开始要随身带上一块表,时间该拿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这一现象最早出现于、

    A、蒸汽时代B、电气时代C、钢铁时代D、网络时代

    2、17世纪40年代,18世纪60年代,英国先后在政治领域和经济领域发生了重大事件,请说出这两个重大事件是什么?对英国本身及世界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四)课堂小结

    收获:

    困惑:

    (五)布置作业

    (六)学后反思

    九年级上册历史课件 篇1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和掌握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的目的、主要对象、重要战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理解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和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制作和利用《北伐战争形势图》,概述北伐战争的进军路线和主要对象,提高动手能力、读图识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概括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提升综合分析的能力和合作意识;通过材料,分析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提升阅读材料和利用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抢答和小组竞赛,锻炼竞争意识和应变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和爱国主义情感。北伐战争是中国各革命阶级积极参加,并由国共合作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正义战争,感受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难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与方法

    环节一:导入

    展示图片:孙中山的头像,然后请各小组根据课前复习总结抢答:孙中山在“五四运动”前领导的重大斗争。

    教师总结:孙中山是我国历一位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五四运动”前,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他先后领导了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但斗争都失败了。“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他亲眼目睹了人民群众力量的不断壮大,开始了他一生中伟大的转变,1924年他改组了国民党,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的主张,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使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即国民革命时期。在这一时期,国共合作领导了北伐战争,把国民革命运动推向了高潮。导入新课内容。

    环节二:讲授新课

    国共合作之后,在中共和苏联的帮助下孙中山创办了我国第一所培养革命军队干部的军官学校。

    1.黄埔军校的建立

    展示幻灯片(或自制投影仪图片):黄埔军校;军校校门对联:上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下联:“贪生怕死勿入斯门”,横批:“革命者来”。

    让学生根据这些材料和课本知识及以往所学知识分组讨论:孙中山为什么要建立黄埔军校?这副对联体现的办学宗旨(目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后,让每组找一个代表以记者的身份报道军校建立的情况。

    教师总结:孙中山认识到在过去自己进行不懈革命的过程中,所依靠的对象只是会党、新军和各派军阀等,始终没有自己的革命军队,这是革命失败的原因之一,所以他希望通过黄埔军校创立革命军,挽救中国的危亡。

    对联体现了黄埔军校的办学宗旨:培养有理想、不怕牺牲,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新一代军人。

    下面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根据课本知识和这副对联及刚才的讨论,以一名记者的身份报道它建立的情况。(课前预习准备)

    2.北伐胜利进军

    提出问题:当年国民革命军就是唱着这首歌开赴北伐前线的,那么,你知道歌词中的军阀主要指哪些人吗?国民革命军为什么要-他们呢?北伐的目的又是为了什么?其主要战场在哪里?哪一位同学有勇气来前面利用这幅图给大家讲一讲北伐军胜利进军的过程?

    让学生阅读“北伐军胜利进军”这部分内容,并结合所给的资料和自己掌握的地理、历史知识,回答问题。让学生利用《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到台前自己做小老师给大家讲一讲北伐军胜利进军的过程。

    教师提问:北伐军为什么能够胜利进军呢?请同学们根据给出的资料和本课知识,分组讨论,看哪一组分析得面。

    展示幻灯片图片及北伐战争期间工、农运动发展的有关资料。点评学生的分析。

    教师总结:北伐战争之所以能够胜利进军是因为:

    (1)北伐战争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正义战争;

    (2)作战方针正确;

    (3)国共两党齐心协力;

    (4)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群众的密切配合和积极支援;

    (5)广大北伐官兵的浴血奋战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教师提问:北伐战争期间,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成为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重要原因之一,哪一位同学能列举几个这方面的例子?你们认为在当今社会中,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否仍在发扬?举出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说明。

    学生自由发言。

    展示幻灯片。

    教师提问:北伐战争把国民革命推向了高潮,那么,国民革命的最终结果如何呢?针对这一问题有两种不同的看法,请同学们判断哪一种观点是正确的?并说明理由。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因为,北伐战争虽然取得了巨大胜利,基本上打垮了北洋军阀,但是随着国民党右派蒋介石、王精卫等叛变革命,中国又出现了-反人民的南京国民政府。旧军阀被打垮了,又出现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军阀。新军阀对内镇压,对外出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是大地主和大资产阶级的代表。因此,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国民革命最终失败了。

    教师提问:那么,国民革命为什么会导致失败呢?请同学们根据以下四则材料分组讨论,分析其原因。看哪一组表现最棒。

    展示幻灯片:四一二政变;七一五政变;北伐战争期间,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和帝国主义破坏革命的四则材料。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国民革命之所以会导致失败是因为:国际帝国主义联合支持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极力破坏中国革命,反革命力量大大超过了革命力量;国民党右派不断制造-反人民的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严重削弱了革命力量;再加上中国共产党还处于幼年时期,缺乏斗争经验。领导人陈独秀又犯了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放弃了革命的领导权,导致在敌人发动突然袭击时,不能组织有效的反抗。

    3.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展示:幻灯片(或看课本第53页图片):《被关押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国民党在屠杀革命志士》两幅图片。

    提出问题:在国民革命失败的同时,蒋介石建立了南京国民政府,这一政府的具体情况如何呢?它的性质是什么呢?这一政府建立后,中国出现了哪三个对抗的政权?

    学生回答:1927年建立的南京国民政府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政府,它成立后,使旧中国出现“三足鼎立”的局面,即汪精卫的武汉国民政府、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张作霖的北洋军阀政府。后来武汉国民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合并后的南京国民政府进行了北伐,少帅张学良从国家和民族利益出发归顺了南京国民政府,使三个政权对立的局面结束。南京国民政府对内镇压,对外卖国投降,直到1949年才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结束了它在中国大陆22年的反动统治。

    环节三:巩固提升

    通过随堂练习,学生对本课的重难点尤其是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加深理解。

    环节四:小结作业

    歌谣是浓缩知识点的有趣的方法之一,请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要灵活运用。下面是我用歌谣的形式对本课知识的小结,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孙中山开一大,国共合作成一家。苏联、中共帮助下,黄埔军校建立啦。

    两党携手齐北伐,反帝反封保国家。齐北伐,打军阀,吴、张、孙基本被打跨。

    蒋、汪背信闹分家,另起炉灶独当家。对内镇压,又屠杀,内外勾结力量大。

    中共年幼大权撒,国民革命失败啦。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和今天所学的知识,课下分组讨论,探究孙中山领导的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和北伐战争的异同。

    【九年级上册历史课件热门15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