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锦集11篇
  •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发表时间:2024-02-25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锦集11篇。

    今天教师范文大全为大家介绍一篇对于“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非常详尽的文章,如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浏览我们的网站。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在开学前必须要准备的东西,每个老师都会认真地编写教案课件。教案是教师进行教学评估的基础。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篇1】

    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备课教案

    一、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熟练地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以及在学习分数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

    本单元的内容主要有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大小比较、生活中的小数、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上面这些内容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 数的意义和性质,为今后学习小数四则运算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会读、写小数,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2、使学生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3、使学生会进行小数和十进复名数的相互改写。

    4、使学生能够根据要求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数位,求出小数的近似数,并能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熟练运用小数的性质化简与改写小数,以及比较小数的大小。

    2、熟练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难点:

    1、发现和掌握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2、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正确进行名数间的改写。

    3、熟练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关键: 正确理解小数的意义及小数和复名数的改写。

    四、教学建议

    1.重视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教学。

    本单元的一些概念、法则、性质非常重要,是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一定要让学生掌握好。如小数的性质,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而且还是小数四 则计算的基础。再如,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既是小数乘除法计算的基础,同时也是学习小数和复名数相互改写的基础。这些知识逻辑性比较强,学 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教学时要注意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适宜的措施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知识。

    2.注意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促进知识的迁移。

    学生在前面所学的小数的初步知识以及整数的有关知识和经验,都可能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如,小数大小的比较就可以将整数大小的比较方法迁 移过来。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激活学生的相关知识基础促进知识的正迁移,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使学生在学会的同时,学习能力也得到提高。

    五、课时安排:

    1、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3课时左右

    2、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3课时左右

    3、生活中的小数......3课时左右

    4、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一、教学内容:例

    1、做一做(P50-51)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小数的产生。

    2.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

    3.掌握小数的计算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

    4、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观察力。

    5、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和抽象小数的意义。

    难点: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关键:通过米尺直观图引出十进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

    四、教学准备:主题图、米尺

    五、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在学校里与我们最亲密的伙伴就是我们的课桌了。课前请同学们去测量过自己课桌的长和宽,现在谁来告诉大家你们测量的课桌长是多少?用米做单位是多少?(多出1米的部分用米做单位是多少?)宽是做少?用米做单位是多少米?

    2、在我们测量课桌的过程中,课桌长和宽用米做单位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像这样测量时得不到整数结果的例子还有很多,人们就想到了用分数和小数表示,这样 我们的小数就产生了。(板书:小数的产生)

    3、刚才有的同学用分数表示、有的用小数表示,我们可以看出小数和分数间存在某种联系,到底有什么联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其中的奥秘吧!

    、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要研究其中的奥秘我们要借助一样工具。出示米尺。

    1、这是一把1米长的米尺,把一米长的米尺平均分成几份?(10份),每份长多少?(1分米)2、1分米用米做单位,写成分数是多少?写成小数是多少?(0.1米)

    3、那这样的3份、7份是多少呢?写成分数是多少米?写成小数又是多少米?

    4、你还能举出类似的其他例子吗? 处理方法:刚才我们是把1米长的尺子平均分成10份,你能举出这种类似的例子吗?

    5、大家仔细观察,刚才这些分母都是10的分数,写成小数后,小数点后面只有一位小数,像这样的小数叫做一位小数。[学生由于对一位小数有了一定的理解,在两位小数的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小组讨论发言,发挥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知道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

    6、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长是多少? 学生在尺上找出1毫米,而后出示1厘米的放大图,从图中找出1毫米,并说明理由。启发学生明确:1毫米 提问: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几位小数?(板书:三位小数)

    7、抽象、概括小数的意义

    ①把1米看成一个整体,如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母是多少的分数表示?引导学生答出可以用十分之 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这样的分数表示。这样的分数写成小数时,可以仿照整数的写法,写在整数个位的右面,用圆点隔开。

    ②什么叫小数?引导学生讨论。

    ③师生共同概括: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三位小数,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分 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这就是小数的意义(板书)

    8、教学小数的计数单位。

    1、括号里能填几,怎么知道的? 0.1米里面有()个0.01米,0.01米里面有()个0.001米 2、0.1米里面有10个0.01米,10我们就叫0.1和0.01间的进率

    0.01米里面有10个0.001米,10我们就叫0.01和0.001之间的进率

    3、我们就得出: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谁能告诉大家,这些进率之间,哪个和那个是相邻的呢?

    、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独立完成做一做。

    2、出示练习九的第3题。谁和谁是一幅手套呢?独立思考。

    3、对口令:同桌两人,一人说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另一人说出小数。然后互调。

    、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说一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了哪些收获?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篇2】

    1、使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初步体会“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

    2、初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探索发现“植树问题”的解题规律。 教学难点: 运用“植树问题”的解题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1.出示复习题:在一条6m长的小路的一旁栽树,每隔3 m栽一棵(两端都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2)对于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棵数和间隔数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指名回答:棵数=间隔数+1)

    2.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对于上节课的知识掌握得非常好!如果老师把上题改为:在一条6m长的小路的一旁栽树,每隔3 m栽一棵(两端不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1)想一想,这道题与上一道题相比较,有什么变化?

    (2)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两端不栽”的。(学生思考后自由汇报)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两端不栽”的植树问题,看一看棵数与间隔数之间有怎样的关系。(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开展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环境。

    1.从简单的数据分析,发现两端不栽的规律。

    (1)教师引导学生用画线段、摆图形、摆小棒等自己喜欢的方法在小组内研究,并完成下面的统计。

    .. .. .. ..

    (2)填写完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是用什么方法进行验证的?从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生自由汇报:两端不栽,棵数比间隔数少1或间隔数比棵数多1)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设计丰富的探究活动,采用多样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过程。教师放手让学生想一想、画一画、说一说,既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又培养了他们自主探究的意识。教师恰当地向学生渗透“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先想简单的问题,从简单的问题入手来研究”这一数学思想。

    2.自主学习,应用规律解决教材107页例2。

    同学们在全长10 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间隔5米栽一棵。(两端不栽)一共要栽多少棵?

    (1)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5米。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①认真读题,分析题意,说一说自己发现的数学信息。

    ②独立思考,怎么解决。

    ③组内交流,确定方法。

    (2)交流汇报。

    师:请各小组把自己的解决方法介绍给大家,看哪个小组的最合理?

    ①各小组汇报自己的算法。

    3.同学们在全长10 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间隔2米栽一棵。(两端不栽)一共要栽多少棵?学生独立完成,课件演示。

    为了美化环境,学校准备在操场边上的一条100米长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间隔5米栽一棵(两端不栽) ,需要准备多少棵树苗呢?

    4.总结规律。 师:从前面的分析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出来吗?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棵数=间隔数-1)

    师总结:在生活中,有这种规律的数学问题叫做两端不栽的植树问题。

    设计意图:如果说生活经验是学习的基础,学生间的合作交流是学习的推动力,那么本环节将“发现规律”与“运用规律”结合起来,通过不完全归纳法验证自己找到的规律,渗透了代数思想。

    1.长平村的村道长1000米,在村道一旁安装路灯(两端不安),每隔20米安装一盏,根据这些信息,你能算出这条村道一共安装了多少盏路灯吗? (结合生活实际去分析题意,独立解答)

    2.大象馆和猩猩馆相距60米,绿化队要在小路两旁栽树,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米,一共要栽几棵树?

    同学们,今天你有哪些收获?在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时候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教材110页8题。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简便。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算法进行计算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学生观察比较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发展学生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法,并运用其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学会根据数的特点灵活选择算法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思路:

    在教学中,我想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然后通

    过全班交流解题方法时学生对多种解题方法的观察分析,让学生体会到其中的简便算法,并且探讨选择简便算法的灵活性,使学生感受到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和根据数字特点选择计算方法的灵活性。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游戏导入

    1、对口令游戏

    2、叙述:同学们喜欢整十、整百数之类的吗?其实我们计算时常常会用凑整的方法使得计算更简便,接下来让我们继续一起来解决一个与计算有关的问题吧!

    二、探究新知

    1.初学交流

    (1)出示情境图。提问:你能从图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2)自己尝试解答。请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列出算式。

    (3)体验多种计算方法

    a.指名学生汇报,并说说是怎么想的.(板书三种不同算式) 234-66-34=234-(66+34) 234-66-34=234-34-66

    b.你是喜欢用哪种方法进行计算的?为什么?

    c.那现在我把234改成266,想一想,这个时候选择这三种的哪一种方法计算更简便?为什么?

    2.合作引领

    (1)举例:你能像上面这样举出连减的例子吗?

    100-20-80=100-(20+80)

    160-32-60=160-60-32

    …………

    (2)总结规律

    讨论总结:

    ①交流讨论:通过刚才这道题可以看出,在计算连减时有多种方法,请小组交流一下,你们组在计算连减时你们认为怎样计算简便。

    ②总结:可以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也可以把减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去减;还可以先减去后面的减数,再减去前面的。我们要根据数字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简便计算。

    ③(出示连减的简便计算方法。)用字母该如何表示呢?

    板书:用字母表示 a-b-c=a-(b+c)=a-c-b ★-▲-■=★-(▲+■)

    三、反馈提升

    (一)相机测评

    1.在○里和横线上填写相应的运算符号和数.

    2.选择题。看看哪种方法好。

    3.数学小医生。

    (二)拓展提升

    1.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四、巩固练习(课件出示)

    五、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获得了哪些新知识?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懂得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

    2、过程与方法:通过结合具体情境的学习,使学生会用上述规律进行简便计算,并会用来解决实际

    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懂得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

    教学难点:会用上述规律进行简便计算,并会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环节

    问题情境与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

    一、复习铺垫

    1、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并说一说每道题运用了什么简便方法。463-175-125362-(150+162)

    学生独立计算后,让学生说说每道题是怎样想的,运用了什么简便方法。

    2、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四则混合运算和简便计算的有关知识,今天上课之前想在咱班来一次计算的竞赛,想参加吗?这样,我们把全班分成两大组,每组先派一名代表到前面进行比赛。

    280÷7÷5280÷(7×5)

    7200÷(25×4)7200÷25÷4

    师:我出题的时候可是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的,其实第二组题也能像第一组一样简便,你们想知道方法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板书课题(除法的简便计算)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2):王老师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买了5副羽毛球拍,花了330元。每支羽毛球拍多少钱?

    2、怎样列式?

    方法一:330÷5÷2方法二:330÷(5×2)

    =66÷2=330÷10

    =33(元)=33(元)

    3、比较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

    330÷5÷2=330÷(5×2)

    4、像这样两个算式相等的例子你还能举出来吗?能举完吗?

    5、猜想一下,像这样的算式可能存在着什么规律吗?

    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

    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就等于一个数连续除以这两个数。

    6、这条规律有什么用呢?下面我们就来试一试。

    280÷(7×5)7200÷25÷4

    7、应用规律你有什么感受?

    8、小结:应用规律可以使计算变得既简便又有趣。

    环节

    三、实践应用

    1、下列各组算式相等吗?

    ①680÷2÷5680÷(2×5)

    ②390÷39×5390÷2÷5

    ③360÷(36÷2)360÷36÷2

    ④810÷18810÷9÷2

    ②、④左右两个算式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2、怎么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480÷(5×48)2000÷125÷88100÷5÷81540÷45

    四、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五、作业:册第16页,本写书第30页第1题。

    第二节:

    课题:乘法分配律与乘法结合律的对比

    授课时间:2017年3月21日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比,使学生能更准确地掌握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本质特征。

    2.能灵活准确地运用这两种性质进行简算。

    教学过程:

    一、乘法结合律的深入学习和讨论。

    同学们,我们近期一直在学习加法、乘法的运算定律,在练习的过程中,乘法分配率与乘法结合律在一起运用时,同学们就出现了混淆,概念还不是很清楚,下面我们就针对这个问题一起探讨一下。

    我们知道:乘法结合律是(a×b)×c=a×(b×c),可见应用乘法结合律要在连乘的情况下,并且相乘的数据可以变成如1、10、100、1000等,这样就可以使计算简便了。所以,运用乘法结合律简便计算需要两个条件:一是连乘,二是相乘时可变成容易口算的数据。

    例1:125x25x8例2:5x183x5x4

    分析:连乘,125乘8可变成1000,可以简便。分析:连乘,5x5x4=100,可以简便。

    125x25x85x183x5x4

    =(125x8)x25=(5x5x4)x1.83

    =1000x25=100x183

    =25000=18300

    例3:125x25x32例4:125x88

    分析:连乘,但直接不能简便,可以把32看成4x8分析:不是连乘,可把88写成8x11,便可简便了。

    125x25x32125x88

    =125x25x4x8=125x8x11

    =(125x8)x(25x4)=(125x8)x11

    =1000x100=1000x11

    =100000=11000

    二、乘法分配律的深入学习和讨论。

    而乘法分配律是(a+b)c=a×c+b×c,可见运用乘法分配律简便需要两个条件:一是乘加乘(乘减乘)的情况下,并且有相同因数,二是相乘时的结果容易口算(或者,相加的结果容易口算,如72+28=100)。

    例1:(125+25)×8例2:35×65+35×35

    分析:是加乘,有相同因数8,分析:是乘加乘,有相同因数35,并且35+65=100,

    =125×8+25×8

    =(65+35)×35

    =1000+100=100×35

    =1100=3500

    三、讨论辨析:

    704×2556×9820×5525×32×12512×15

    88×12524×205178×101-178123×18-123×3+85×123

    每道题用什么方法计算比较简便?为什么?

    1.独立观察,思考。

    2.同桌讨论,代表汇报,集体讨论。

    3.教师小结。

    四、作业:册第17页,本第30页2、3、5、7

    第三节:

    课题:单元整理和复习

    授课时间:2017年3月22日

    教学过程:

    一、整理学过的5条运算定律。

    1.请生说说是哪五条定律?

    2.试着默写字母表达式。请二生上黑板默写。

    3.集体点评并说说每条定律的含义。

    二、书第30页第4题。

    下面的算式分别运用了哪些乘法运算定律?

    1.独立完成、思考。

    2.指名汇报,集体点评。

    三、书第31页第6题。

    下面的哪些算式是正确的?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生独立完成。

    2.学生的理解出错的主要集中在前两个小题上。针对问题讲解。

    3.后3个小题请生逐一说说对于错的理由。

    4.小结:不能简便的时候不能随意改变题目的运算顺序,不能随意加括号。

    乘法分配律要注意每一个数的分配。

    四、书第31页第8题。

    1.独立思考,解读已给信息。

    2.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你有几种方法计算?哪种方法最简便?为什么?

    3.教师小结每种方法,并指出最简便的方法为什么简便的原因。小结在解决问题时能运用简算思路的要运用简算的思路,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五、思考:书31页的思考题。

    1.独立思考。

    2.根据时间确定能否讲解。

    3.请有思路的学生引领。教师小结方法。

    六、作业。

    册第18页,本上默写5条进率。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篇5】

    教学内容: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数学下册减法的运算性质。

    教学目标:

    1、 理解并掌握减法的运算性质,并利用性质进行有关的简算。

    2、 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及综合概括的能力。

    3、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教学重难点:

    学生通过实践体验概括减法的运算性质。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李叔叔看一本书,昨天看到了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有234页,还剩多少页?

    学生汇报。

    生每回答一个问题,师问:你是怎么想的?

    教师板书三种方法。

    (1)234-66-34 (2)234-(66+34) (3)234-34-66

    师:请你告诉我他们的结果。(只板书最后结果)

    结果相等,那就是说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来表示?(等于号)板书。

    2、请你观察这三种方法,有什么发现?

    学生汇报,师总结。

    (生如果说不出,可以引导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师:是不是所有的从一个数里面连续减去两个数,都等于从这个数里减去这两个减数的和呢?请大家试着在草稿纸上举例验证。

    学生汇报。

    师:像这样的式子你能举得完吗?写不完怎么办?

    (生:用字母表示)

    a-b-c=a-(b+c) a-b-c=a-c-b

    引导学生总结出: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一个数减去这两个减数的和。

    一个数连续减两个数,可以先减第二个减数,再减第一个减数。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减法的运算性质”

    生齐读。

    3、这三种解法都是正确的,你喜欢哪种呢?为什么?

    生汇报,大部分人应该会选择第二种和第三种。

    师总结:凑整。(两个减数能凑整)、去尾变整(被减数和一个减数有相同部分)

    三、巩固练习

    1、请你说说哪个小朋友最会运用今天所学知识使计算变得简单了呢?

    ① 354-74-26

    =354-(74+26)

    =354-100

    =254

    ② 154-54-79

    =154-(54+79)

    =154-133

    =21

    ③ 472-54-72

    =472-72-54

    =400-54

    =346

    ④ 158-63-58

    =158-(63+58)

    =158-121

    =37

    师小结:我们在遇到连减的时候,要根据这几个数值的特点来正确选择运算性质。 2、在 里和横线上填写相应的运算符号和数

    868-52 -48

    =868- (52+48 )

    1500-28-272= 1500-(28 272)

    475-26-75=

    286-37-42-21=286-( 37+42+21)

    684-(584+37)=684-584-37

    3、我来当法官

    427-73-127 144-56+12

    =427-(127+73) =144-(56+12)

    =427-200 =144-58

    =227 ( ) =88 ( )

    427-73-127 144-56+12

    =427-(127+73) =144-(56+12)

    =427-200 =144-58

    =227 ( ) =88 ( )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篇6】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通用5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通用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1

    在上本节课之前,已经观看了几次本班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学生们大概有所了解,发现个别学生的纪律稍有点散漫。为了使全班同学们能够进入一个好的积极的学习状态,我并不急于先上课,而是把那些慢悠悠的,表现不佳的同学的积极性做了调动,同学们的上课精神开始集中了,但是已经占用了上课的三分钟时间。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是在学生掌握了求整数的近似数的基础上进行的,其方法基本相同。因此我设计了求整数的近似数的复习题并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在探求新知部分同学们掌握较好,但是因为时间关系,原先设计的练习题未能全部完成,有些遗憾。

    纵观整堂课,发现仍然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

    1、授课语言不够生动灵活,过于单调生硬,未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热情还不够高。

    2、时间安排不够合理,造成提供学生自我展现的机会较少,未能达到充分锻炼学生表达能力的效果,造成有个别学生对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理解得不够深刻。

    3、课前准备不够十分充足,造成对时间分配地把握不够准确,而且练习量相对少了一些,未能更好的巩固本节课的教学知识。

    上好一节不容易,不但需要教师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而且还得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技巧。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2

    教学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四舍五入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从上学期学生的'各个项目反馈来看,掌握得还是比较乐观。而小数的知识刚刚习得,为此本堂课对于大部分学生新知识的理解,我个人觉得难度不是很大。所以本堂课,我把教学重心放在学生对于理解求小数近似数的三种表述,如何根据要求表述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以及在表示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不能随便改动。

    课堂上,将……怎样表示更恰当。学生呈现了2元,元,因为在之前的练习中我们已经接触了给物体正确标价。当学生提出这样的观点的时候,立刻引起其他学生意见,这样的表示不够合理,当以元为单位时,应该是两位小数。

    马上有学生想到改为元。我顺势板书元。看者这个数字底下学生议论纷纷,心急的学生脱口而出:“这个怎么来的?”我们继续倾听学生自己的理解。

    在表达的过程,学生自己也 意识到了错误所在,同学们也明白了错误根源。此时我提出,“以元为单位,小数部分保留了几位?”“省略的是哪一位后面的尾数,”“是舍还是进,看哪一位?”这连续的三个问题,帮助学生整理思考的过程。同时也连接了“保留两位小数”“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数”二者之间的联系,以及回顾四舍五入方法。

    掌握了保留方法之后,再引导学生区分在求近似数时和1之间的不同之处。学生自己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在生生交流中明确近似数中的0不能随意去掉。

    整堂课前奏非常顺利,学生看似一下子就能掌握基本方法,顺利完成任务。但是总感觉学生的上课热情不高,时常观察到学生懒散地坐着,思绪也肆意放飞,心不在焉。课堂节奏绵软无力。可见课堂的趣味性有待提高。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3

    学生对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掌握较好,基本能够根据题目要求求出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然而对于把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就不乐观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以前学生学过把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而今天所学的是把一个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数,这就增加了难度,学生不知小数点后面的小数部分该如何处理。

    2、前面刚学过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学生往往把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和把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相混淆,错把改写当成了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针对以上情况,解决办法:一方面给学生讲清把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和把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方法相同,后者的改写是移动小数点,其实前者也是移动小数点,只不过运用了我们后面所学的小数的基本性质,把小数点后面的零去掉了。另一方面,讲清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和把一个数改写成指定单位的数有什么区别:求近似数需要省略后面的尾数,所以求的是一个数的近似数;而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只要把小数点向左移动四位或八位,加一个单位就可以,没有大小的改变数的大小;

    3、多讲多练,在不断的重复练习过程中,让学生自悟。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4

    在数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转化“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数学教学中,要从多方面“找”数学素材和多让学生到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根据这一理念,本环节教学时,例题1不是课本中的例题,是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而编制的例题,目的是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在探索中形成自己的观点,能在相互交流和反思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教学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新知的全过程。在小组交流中把学生的思维充分暴露出来,加深学生对“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的理解。

    教师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所提出的问题不论是实际问题还是理论问题都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并编拟成科学的探究程序。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是分层次教学的,重点放在教学“①保留两位小数”的方法上,坚持启发式,让学生多说多讨论,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他们自己发现和掌握有关规律。教师再帮助分析讲解,使学生的思路更加清晰;在教学“②保留一位小数”时,则问得较少,使学生能根据刚才的知识形成一条清晰的思路。;而“③保留整数”我根本不用讲解,学生就能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了。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5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求整数的近似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保留整数、保留一位小数、保留两位小数的含义。教学难点是近似数的连续进位问题。

    成功之处:

    1、复旧引新,沟通前后知识间的联系。课始出示:把下面各数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求出它们的近似数 ,目的是让学生温故而知新,减少学习中的盲目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结合主题图,创设了邻居家的孩子“小豆豆”测身高的生活情境,自然的引入新课,使学生看到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在巩固环节,让学生说出把元精确到元、精确到角分别是多少钱,这样把学习的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知识还原与生活,应用与生活。

    3、深刻体会保留保留几位小数的含义。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到保留一位小数就是精确到十分位;保留两位小数就是精确到百分位;保留整数就是精确到十分位。

    4、重点比较和的区别。通过在数轴上的取值范围,使学生体会到的取值范围在~,的取值范围在~,虽然大小相等,但是精确度不一样,表示精确到十分位,表示精确到百分位。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篇7】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小数的意义导学案

    小数的意义导学案

    学校--------老师-------

    班级--------姓名-------

    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小数的产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初步理解整数、小数、分数之间的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重点小数的意义和计算单位及进率

    教学难点计算单位及进率

    一、我会预习(自学教材,初步感知)

    自学内容:自学教材32页例1

    自学要求1、带着下面的问题预习。2、边学边记,记下你的困惑和疑问。

    二、我会探究(探究展示,归纳整理)

    1、自学例1,思考探索

    你测量的课桌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用米作单位,不够1米怎么办

    2、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

    3、把1米平均100份,每份是(),用分数()表示,用小数()表示。

    4、把1米平均1000份,每份是(),用分数()表示,用小数()表示。

    5、什么样的数可以用小数表示小数的记数单位是多少分别写作多少

    6、一位小数的记数单位是1/10或(0..1),两位小数的记数单位是()或(),三位小数的记数单位是()或()。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

    7、我发现: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表示。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分别写作0.1、()、()

    三、我会运用(训练评估,,反思颖悟)

    1、填空。

    (1)3.50元表示元角

    (2)4.9中的4在什么位,表示个,9在位上,表示个。

    (3)6的计数单位是,0.9的计数单位是,0.012的计数单位是

    (4)、把下列分数写成小数。

    ===

    3、把下列小数写成分数

    0.4=0.29=0.235=

    3、填一填。

    整数:2厘米5角500克

    分数:()分米()元()千克

    小数:()分米()元()千克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篇8】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之三角形的内角和》数学教案

    三角形的内角和

    教学内容:

    教材第67页的内容及第69页练习十六的第13题。课型新课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亲自动手,通过量、剪、拼等活动发现并证实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应用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动手操作把三角形内角和转化为平角的探究活动,向学生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3、让学生在动手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义、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经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一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

    教学难点:

    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探索和验证。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剪刀、白纸、直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什么是三角形,谁能说出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生1: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生2:三角形有三个角

    师:三条线段围成三角形后,在三角形内形成了三个角,们把三角形里面的这三个角分别叫做三角形的内角。

    师:现在,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画一个三角形,画一个有两个内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开始。

    (设置矛盾,使学生在矛盾中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

    师:有谁画出来啦?

    生1:不能画。

    生2:只能画两个直角。

    生3:只能画长方形。

    演示:请同学到黑板演示,是不是画成这个样子了?哦,只能画两个直角。

    师:问题出在哪儿呢?着一定有什么奥秘吧?想不想知道?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与三角形的内角和有关的数学知识。(板书课题:三角形的内角和)

    二、自主探究

    师:你能画几种不同类型的三角形?自己试着画一画。

    (课件出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图)

    生:可以画锐角三角形,也可以画直角三角形,还可以画钝角三角形。

    师:在数学上,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度数的和。你能想出几种办法求出三角形的内角和?

    生:可以测量出每一个内角,然后求出三个内角的和。

    师:好,下面我们用量角器分别量出每种类型的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然后计算出每种类型的三角形的内角和。

    强调说明: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时,中心店对准角的顶点,0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看角的另一半落在刻度线是多少度。

    生:通过测量发现,任意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度数的和都是180

    师:你还能想出其他的方法得出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是180吗?

    生:用剪刀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来,可以拼成同一个平角,也能得出三个内角的和是180。

    师:谁能展示一下?

    生1:把一个锐角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来,然后拼一拼发现锐角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成了一个平角,即180。

    生2:把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来,发现直角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成了一个平角,即180。

    生3:把一个钝角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来,发现钝角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成的还是平角,即180

    三、探究结果汇报

    师:同学们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生:我知道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师:同学们通过思考探索、合作交流,发现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看似简单的量量算算、剪剪拼拼,实际上是探索知识的实验方法,这样的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有着重要的作用,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掌握更多的本领。

    四、师生总结收获

    师:同学们,通过三角形内角和的学习,你在数学方法上有什么收获?

    生1:我学会了测量出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然后求和的方法。

    生2:我还知道通过剪、拼的方法也可以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生3:通过动手操作把三角形内角和转化为平角的探究活动,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

    五、板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篇9】

    一、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它有助于学生理解三角形内角之间的关系,是进一步学习几何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明确三角形的内角的概念,使学生自主探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并运用这一规律解决问题。

    2、过程和方法:通过学生猜、量、拼、折、观察等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使学生感受数学图形之美及转化思想,体验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并能进行简单的运用。

    教学难点:采用多种途径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四、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一些基础知识,会量角,部分学生已经知道三角形内角和是180,但不知道怎样得出这个结论。

    五、教学法分析

    本节课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构建。领悟转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六、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形教具。

    2、学生准备:锐、直、钝角三角形各两个,量角器、剪刀。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导入:同学们,有三位老朋友已经恭候我们多时了。(出示三角形动画课件),让学生依次说出各是什么三角形。

    课件分别闪烁三角形三个内角,并介绍:这三个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把三个角的度数加起来,就是三角形的内角和。请学生画一个三角形,要求:有两个直角。为什么不能画,问题在哪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探索特殊三角形内角和

    拿出自己的一副三角板,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各个角的度数。

    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呢?指名汇报。90+30+60=180

    90+45+45=180

    从刚才两个三角形内角和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

    2、探索一般三角形的内角和

    一般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猜一猜。你们能想办法证明吗?接下来,我们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看看哪个组的方法多而且富有新意。

    3、汇报交流

    请小组代表汇报方法。

    1)量:你测量的三个内角分别是多少度?和呢?(有不同意见)

    没有统一的结果,有没有其他方法?

    2)剪―拼: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来拼在一起,成为一个平角,利用平角是180这一特点,得出结论。(学生尝试验证)

    3)折拼:学生边演示边汇报。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向内折,把这三个内角拼组成一个平角。所以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学生尝试验证)

    4)教师课件验证结果。

    请看屏幕,老师也来验证一下,是不是和你们的结果一样?播放课件。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怎样的结论?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为什么有的小组用测量的方法不能得到180?(误差)

    4、验证深化

    质疑:大小不同的三角形,它们的内角和会是一样吗?(一样)

    谁能说一说不能画出有两个直角的三角形的原因?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揭示规律后,学生要掌握知识,就要通过解答实际问题。

    1、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我设计了闯关的活动来激励学生的兴趣。闯关成功会获得小奖章。

    第一关:基础练习,要求学生利用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一规律在三角形内已知两个角,求第三个角(课件出示)

    第二关,提高练习,

    ①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底角,求顶角。②求等边三角形每个角的度数是多少。直角三角形已知一个锐角,求另一个。

    让学生灵活应用隐含条件来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能力。

    2、小组合作练习,完成相应做一做。

    (四)、课堂总结,效果检测。

    一节成功的好课要有一个好的开头,更要有一个完美的结尾,数学是使人变聪明的学科,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学生们畅所欲言。接下来老师要检查大家的学习效果,学生完成答题卡,组长评判,集体汇报。

    (五)作业课下继续探究三角形,看你有什么新发现。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篇10】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下册1

    教学目标:

    1、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进一步理解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2、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正确数万以内的数。

    3、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感受到万以内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形象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数感,了解大数的价值。

    教学重点:

    认识万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准备:

    计数器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比较大的数是大量存在的。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大数——万以内数的认识。

    (设计意图:借助旧知识引入新课,既降低了教学难度,又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读数和写数的规则。)

    二、探究新知

    1、出示计数器

    这个数表示的是多少?说一说你的想法。(出示计数器:拨数9999)。

    让学生说一说如果再添上1个珠子是多少?

    教师总结:九千九百九十九再添上1个珠子就是一万。

    2、数一数

    (1)出示问题:10个一是多少?10个十是多少?10个百是多少?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学生讨论并汇报。

    3、认识“一万”

    课件出示:出示正方体图。出示10个正方体,指名回答,一个正方体是多少?(一千)。 十个呢?

    小组数一数,并汇报:一千、二千、三千……九千、一万。

    总结:10个一千是一万。(师板书)

    (设计意图:对学生刚学习的一个大正方体中有1000个小正方体的知识进行巩固,既引导了学生采用一千一千地数的方法,又让学生得到10个一千是一万的结论。)

    4、课件出示问题:你能从九千八百八十七数到一万吗?大家一起数一数。

    还可以怎么数?学生讨论并汇报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在小组里数一数,看谁数的又对又快。学生小组内数数,师巡视了解情况。

    5、课件出示问题: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大数?

    学生讨论并汇报。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从计数器上拨数,从“八千九百”到“一万”

    2、第23页练一练第二、三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学生谈收获。

    (设计意图:最后的总结帮助学生对课堂知识进行梳理,回顾知识点的同时让学生学会数学思考的方法。)

    五、课后作业

    练一练第四题

    板书设计:

    数一数(二)

    九千九百九十九再添上1个就是一万

    10个一千是一万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下册2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认计数器数正方体等操作活动,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并了解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3、通过“摆一摆”“数一数”等活动,对大数有具体的感受,发展学生数感。

    4、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体验生活中的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

    2、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并了解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3、通过教学情景,使学生对一千有具体感受。

    4、让学生理解并熟记千以内数位顺序。

    教学难点 :

    1、学生自主探索认识“一千”

    2、理解千以内的数位顺序。

    教学教具:

    多媒体课件,计数器,正方体

    教学准备:

    安排学生提前调查:生活中都有哪些大数。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课件)

    师:我们身边有很多比100大的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生活中的大数(板书课题)请把你找到的大数和你的同桌说一说。谁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下你找到的大数。生自由发言。

    二、认一认

    1、师拨数,学生认。例如:120、345、756、892、990、995、等等。

    2、指名到前面拨,下面学生认。

    3、同桌之间一人拨数,一人认读。

    4、请几组同学到台前展示。

    三、探索新知

    1、(出示计数器9)师:请同学们看一下,这个数怎么读,再添一个珠子是多少?

    生:是10。师:也就是我们学过的10个一是10,或1个十是10(板书)。

    师拨99,这个数是多少?再添一个珠子是多少?

    生:100。师:你能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说出100怎么表示吗。

    生:100个一是100,也可以是10个十是100(板书)

    师指名展示。(学生边讲解边展示)再添一个珠子个位就满十了要向十位进一,十位上的9加进位的一又满十了,再向百位进一。所以是100。

    师:999这个数怎么读,再添一个数是多少?同桌或小组同学之间拨一拨,说一说。

    2、全班交流。(你是怎么想的又是拨的能跟大家分享一下吗?)

    今天我们认识了“千”请同学们看一下计数器,千位数是一个四位数,从右边数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板书)相邻数位之间的关系是十进制。

    (二)出示课件大正方体图

    1、你能估一估这个大正方体中有多少个这样的小正方体吗?

    2、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讨论数的方法。(如果学具不够,可以借助附页二中的图片摆一摆)

    3、按照一定的顺序数一个大正方体中有多少小正方体。

    总结方法:一个一个地数,数10个是1条。一条一条地数,数10条是一片,一片有100个。一片一片地数,数10片有10个100,10个100加起来是1000。也就是说10个百是一千。(板书)

    四、数一数

    (一)同桌互相数一数,从887数到1000。方法不限。

    师:如果一百一百地数,下一数是什么?生:987。(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借助计数器)

    (二)游戏开火车数数

    1、师说一个数,一个一个地数每个同学数一个。一直数到一千。

    2、从750开始,5个5个地数,数到一千。

    3、从500开始,10个10个地数,数到一千。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千,并且有了初步的认识,请同学们回去以后在生活中找一找一千可以表示哪些物体?多大是一千?我们下节课将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大数

    数一数(一)

    10个 一是十

    10个 十是一百

    10个一百是一千

    1 0 0 0

    千 百 十 个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下册3

    教学目的:

    1、在活动中激发读、写数的兴趣。

    2、在数学活动中对大数有具体感受,发展数感 。

    3、通过在计数器上拨珠的活动“理解万以内数的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

    教学重点:

    理解万以内数的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

    万以内数位顺序。

    教学准备:

    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数位顺序表: 你知道它们是怎样排列的吗

    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第五位是万位。

    2、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

    二、新课

    引入:今天我们继续来拨一拨、数一数生活中的大数。

    ㈠教学拨数

    第(1)题,教师板书“二千九百三十二”

    ① 教师让学生在自己的计数器上拨出这个数学,拨好的同学请举手。

    ② 学生举手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拨的,为什么是这样拨?然后提问学生怎样读这个数。

    ③ 让学生一个一个地数,数到三十二。整百整百的数数到九百 接着整千的数数到二千

    ④说一说2392中有几个千,几个百 几个十 几个一

    ⑤要求学生先4人一组一起数,一起拨。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⑹ 教师让学生打开书本第24页自学拨数,(九千零四十)(一千零一)自习后,教师请学生到教坛前当小老师指导大家拨。

    ㈡。教学读数、写数

    学生试着读拨出的数。然后将这些数进行分类。

    1、第一类:不带0的数。

    (1)学生再读读数,然后将数出示在计数器上。

    (2)抽学生代表说说数的读法,该怎么读?为什么这样读。

    (3)每人写一个不带0的数,请同桌读一读。然后抽几桌汇报。

    2、第二类:中间带0的数

    (1)老师将这两个数先后出示在计数器上,要求学生先读数,再说说这个数的组成,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结:读中间带0的数的方法;不管中间是几个0,都只读一个0。

    (3)出示只有中间带0的数,让其他小组的学生读。

    3、第三类:只有末尾带0的数

    (1)派代表说说这类数的读法,老师归纳。

    (2)出示你所写的数,让其他学生读。

    4、第四类:中间和末尾都有0的数

    (1)读一读、说说方法,老师小结。

    (2)出示一个代表所写的数,看谁读得快,学生自己读后,抽生读。

    (三)你拨我写

    ⑴拨出书上 看一看上的数 并试着写一写

    ⑵写数时要注意什么?

    (1)每位是几就写几。

    (2)哪个位上什么也没有,就用零补足

    (四)总结读、写数的方法。

    三、强化训练

    1.书24页认一认 拨一拨 简单介绍算盘

    2.书26页 第3题

    (1)指导学生观察图,让学生发现这里有100块糖一袋,有10块糖一袋。

    (2)学生按要求独立完成。

    (3)说说自己是怎样算出来的。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五、课堂检测

    975、( )、995、1005、( )、1025

    997、( )、( )、1000、1001、( )

    3800、( )、4000、4100、( )、( )

    板书设计:

    读数时

    (1)每一位上的数字是几就读几,并跟上计数单位。

    (2)中间有一个或两个、三个零,只读一个零

    (3)不管末尾有几个零都不读

    写数时

    (1)每位是几就写几。

    (2)哪个位上什么也没有,就用零补足。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下册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篇11】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导学案

    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比较、交流、概括等,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内容。2、学会用符号或字母来表示乘法分配律。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习重点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能用字母表示。学习难点乘法分配律的推导。

    1、我们学过的简便运算的规律有哪些用字母怎么表示

    乘法交换律

    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

    乘法结合律

    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

    加法交换律

    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2、算一算,比一比。下面的算式能用等号连接吗(24+28)5=245+285366+365=36(6+5)74+720=7(4+20)8(125+79)=8125+8793、自学课本26页例7题,试着解决下面问题(3+2)5=35+25(13+12)4=134+124335+235=35(3+2)(a+b)c=ac+bc4、通过自学你未能解决的问题有:

    《乘法分配律》问题生成揭示规律

    各位同学:请根据预习内容,在单位时间内进行系统思考后认真完成下面各题.1、连线比较算式和结果,你有什么发现(24+28)58125+879638+6329(20+25)259+209245+2858(125+79)6(38+32)通过计算和比较,我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1)一共有多少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2)比较这两种方法,你发现了什么3、什么是乘法分配律用字母怎么表示4、怎样简便怎样算。(40+8)253634+3666(75+25)23《乘法分配律》问题训练亲爱的同学们:你准备好了吗现在就来接受自己的挑战吧!1.判断正误9965=9965+165.()1619+8419=(16+84)19()(57+140)4=57+1404()42(28+19)=4228+1942()2.在□里填入适当的数,并在括号中填入所应用的乘法运算定律:(1)25674=25□67乘法()律.(2)(□29)8=(125□)29乘法()律.(3)125(400+□)=125400+1258乘法()律.3、判断下面的5组等式,乘法分配律用对的打,应用错的打①(7+8+9)10=710+810+9()②129+39=12+39()③(25+50)200=25200+50()④10163=10063+63()⑤9815=10015+215()4、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80+8)2532(200+3)3839+38

    3528+701257912581-125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锦集11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