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发表时间:2023-04-24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老师在上课前需要有教案课件,老师在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不能敷衍了事。教师制定教案要有明确的任务分工和时间安排,老师应该从什么方面去写教案课件?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用心筛选为大家推出了这篇极具收藏价值的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请阅读,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1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1

    1、探索乘法的结合律要以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为依托。下面请老师们见教材19页探索部分,教材是通过比较2个学生的不同解题方法,发现规律的。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我们所说的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指群体策略的多样化,通过比较不同学生的不同策略,来发现其中的规律,而不是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会用不同的策略解决同一个问题。

    2、猜测、举例、验证必不可少。与学习加法的结合律和交换律一样,乘法的结合律和交换律也要经过猜测、举例、验证的过程。这一点,前面已经说过,在教材的呈现形式上已有所渗透。

    3、运算律的字母描述形式,可以尝试放手。在教学第一单元时,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用字母表示加法运算律,教师需要进行适当的引导,但是本学习本单元时,由于学生已经有了用字母表式规律的经验,所以教师可尝试着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去表达。

    4、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基础,找准迁移点。学生有了第一单元学习加法结合律和加法交换律的经验,再来学习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应该说难度不大。因此,教师要尽量放手,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在组织教学方面,由于本单元教材的呈现形式及教法渗透方面,与上单元很相似,因此,可参照第一单元的教学流程去组织学习活动(比如说,猜想——举例——验证)

    5、运算律的探索、理解、运用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规律的记忆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数学课程标准对运算律的教学提出的目标是“探索和理解运算律,能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从字面意义上看,标准对我们的要求,是学会探索方法,理解定律的意义。当然作为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要求,也即规律的记忆,这是必要的,但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

    6、重视简便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学生进一步进解除法意义,熟练计算除法算式。

    2、进一步正确读、写万以内数。

    3、熟练计算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及估算。

    4、能用所学生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除法意义与计算:

    1、出示书上主题图:你看到了什么?

    2、怎样计算?

    3、为什么用除法?说说什么情境下要用除法计算?

    4、学生列式计算。

    5、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6、师出示一些除法口算,学生开火车进行口算。

    二、复习万以内数的认识。

    1、师出示3569、5643、7800、9860、6089、7008、让学生读数。

    2、说说万以内数的怎样的?

    3、师出示:四千三百六十九、三千零三、五千七百等数,让学生说一说万以内数的写法是怎样的?

    4、师出示书上第120第5题,说说哪一些是准确数,哪些是近似数?

    5、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是准确数,哪些是近似数?

    三、复习万以内数的加、减法。

    1、学生独立完成书上第6、7题。

    2、交流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四、复习估算:

    1、学生独立完成书第三者121页第8题,要求用估臬的方法完成。

    2、小结:只要作出正确的判断,估算的方法可以不同。

    五、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借助现实情景认识线段、射线、直线。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线段、射线与直线。

    2、培养操作、观察、发现、总结、概括等能力。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感受数学的重要作用。在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区分线段、射线与直线。

    教学难点:

    理解直线与射线的含义。

    教学用具:

    实物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二)小组合作,深入探究

    1、认识线段

    (1)建立线段的数学模型,认识端点

    (3)画线段

    师:请你在练习本上画出1条线段,师巡视指画法不同的学生画在黑板上,同位互相看一看画的线段,反馈出线的问题。如:画弯,没点两个端点,画的方向等。

    追问:你认为谁画的对?为什么?不加两个端点行吗?两个端点的作用是什么?你认为画线段时要注意哪几点?

    强调线段的方向可以自由调整。

    (4)读线段

    师:谁能帮老师给黑板上的这条线段起个名字?怎么读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两个端点命名,给线段命名,生读,师板书:读作:线段ab(或ba)指出有两种读法。

    强调:读线段时可以从任意一个端点读起。

    (5)找线段

    师:其实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条线段,请你找出1条线段,用手指出它的两个端点,与同桌说一说。

    同位互动,指2个生汇报。

    2、认识射线。

    (1)建立射线的数学模型

    课件演示手电筒的灯泡发射出一束光线,问:你看到了什么?

    (2)画、读射线

    师:射线有什么特点?怎么画?怎么读呢?请你先思考再动手试一试,完成后和同桌交流。

    师巡视发现问题,让一组同桌到黑板上板演。

    师:刚才你在画射线时遇到了哪些困惑?又是怎样解决?读射线呢?

    引导学生在辩论中明确:·要先画一个端点,然后沿着任意一个方向画一条直直的线,指出:由于射线无限长我们只需要画出线的一部分就可以了。·为了方便读,要把射线的端点用大写字母“a”表示,再在射线上任取一个点用“b”表示,但是不能取在两端,读作:射线ab,不能读射线ba,读射线时要从端点读起,只有一种读法。

    (3)寻找射线

    师:想一想,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物体发出的射线?

    引导学生说出:激光、探照灯、红外线、太阳、灯泡等。

    师:别忘了恩泽地球上万物生灵的太阳发出的光线也是射线。

    3、认识直线

    (1)建立直线的数学模型

    (2)画、读直线

    师:直线又有什么特点?怎么画?怎么读呢?请你先思考再动手试一试,完成后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师巡视发现问题,让一个四人小组到黑板上板演。

    师:谁有不同的想法?追问:点a、点b是直线的端点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在辩论中明确:·由于直线无限长我们只需要画出线的一部分就可以了。·为了方便读,要在直线上任意取两个点用a、b表示,但是不能取在两端,读作:直线ab(或ba),读直线时从哪一端读起都可以,有两种读法。

    (4)找直线

    师:实际上在生活中根本不存在真正的直线,比如当一条笔直的马路一眼望不到头向两端直直的无限延伸时才可以把它近似的看作一条直线。想一想,生活中还有类似的例子吗?

    生举例如:高压线、铁路、高速公路等。

    (三)实践活动,归纳特征

    比较三线的区别与联系: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三种线,请你认真观察它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或不同的地方?

    指生说其余同学补充。

    指出:看来三种线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课件演示:·直线向两端无限延伸;·在直线上截取1条线段;·一条线段去掉1个端点向一端无限延伸,就可以得到一条射线;·线段、射线也是直线的一部分。

    (四)综合运用,感知提升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直线、射线、线段3位好朋友,下面让我们和它们一起来玩玩闯关游戏,好吗?

    第一关:猜谜语,打一线的名称。

    1、有始有终(线段)

    2、无始无终(直线)

    3、有始无终(射线)

    第二关:他们谁说对了?

    1、小明说:我画的线段长4厘米。(对)

    2、小红说:我画的射线长1米。(错)

    3、小丽说:我画的直线长2分米。(错)

    第三关:试一试画直线。

    1、过一点画直线

    先任意画一点,然后过一点画直线,师带领学生完成。

    体会:过一点,可以画出无数条直线。

    2、过两点,画直线。

    学生操作体会。

    追问:能不能再画呢?

    总结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第四关:你发现了什么?

    从老虎山到狐狸洞有许多条道路,哪条路最短?(小结:两点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五)检测。

    判断题:

    (1)直线ab长30cm。( )

    (2)线段的一端能无限延长。( )

    (3)线段cd长5cm。( )

    (4)射线的两端能无限延长。( )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4

    一、说教材

    (一)教育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第二小节“小数的性质和小数大小的比较”的第二课时。“小数大小的比较”包括:①小数位相同的小数的大小比较,②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的大小比较。

    (二)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由于进一步学习“小数大小的比较”是学生从直观形象的比较到抽象思维形成比较的掌握过程,即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对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小数大小的比较”是本节的重点,其中“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的大小比较”学生往往仿照比较整数大小的方法,只根据小数位的多少来判断小数的大小,容易出现错误,所以讲清“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的大小比较”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小数位数相同的小数的大小比较”。

    2、使学生掌握“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有顺序地思考问题的习惯。

    二、说教法

    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启发引导的方法组织教学,层层深入促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获得新知。

    采用直观、启发、讨论、抢答、尝试、练习等多种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动脑、动口、动眼、动手,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从而达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三、说学法

    我通过本的教学,在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

    学会通过观察、比较、归纳,最后概括出一些规律性的结论。

    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培养学生有顺序地思考问题的习惯。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看书,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教学共分五个环节进行:①温故互查引入新课;②设问导读学习新知;③自我检测发现问题;④巩固练习总结;⑤课堂检测。

    (一) 温故互查引入新课

    通过2人小组复述回忆整数大小的比较的方法;即 当整数位数不同时,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当整数数位相同时,从高位开始比较,按数位顺序一位一位地比,哪一位的数大,那个数就大,就不再比下一位了。利用 3、小明带了14元8角,到自然选商场买一支钢笔,结果发现一支钢笔的价钱是13.50元,那么小明带的钱够吗?引出课题 今天开始学习“小数大小的比较”。板书课题然后设问学生:“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是否同整数一样从高位起一位一位地比较呢?学生回答:“是”这时老师有意不表达,留下悬念,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求和欲望,从而使学生进入的学习状态,老师利用这一机会,进行尝试教学。

    (二)设问导读学习新知

    1、出示教科书第60页的例题4的图。

    你能给他们排出名次吗?

    (1)教师:到底谁是第一名呢?我们的裁判员会怎么做呢?

    (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汇报讨论的结果)

    汇报:谁跳得最远,谁就是第一名,因此我们只要两个的比较小数的大小就可以了。

    (2)如何比较3.05米、2.84米、2.93米的大小呢?请同学们联系我们学过的整数比大小的方法,以四人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

    汇报:先看这四个数的整数部分,因为3>2,所以3.05米>2.□□,得出小明跳得最远。

    接着看2.84米、2.88米、2.93米这三个小数,客观存在们的整数部分都是2,那我们就看它们的十分位,因为8

    最后再看2.84米,它们俩的整数部分是2,十分位都是8,那我们就看它们的百分位,因4

    得出结论:小明第一名。小军第二名,小莉第三名,小红第四名。

    我采取讨论、尝试、抢答、直观、记发等多种教学法,层层深入地应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完成从形象到抽象的类推比较过程。

    3、概括总结

    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先看它们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十分位上的数就大,如果十分位上的数相同,百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并提问:结论最后为什么不用句号而用省略号,此问题告诉学生后面的数位还可发类推下去。

    (三)自我检测发现问题

    通过自我检测发现问题,及时讲解。同时让学生明确,比较小数大小与比较整数的大小有什么异同点?

    (比较小数大小与比较整数的大小的相同点是,也是从高位比起,一位一位的比较。不同点是:整数比大小,如果位数不同,数位多的就比较大;而小数不能只看小数的位数的多少)

    (四)巩固练习总结

    教师讲评时重点让学生说说怎样比较几个数的大小的?

    (比较几个小数的大小时,可采用排列的方法,将几个数竖着排下来,注意数位对齐,也就是小数点对齐,这样比较起来较快,又不容易产生错误)

    巩固练习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过程,这一阶段是学生矾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要注意抓住学生的求胜心理进行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确保学习任务的圆满完成。

    (五)课堂检测

    从检测结果看,效果较好,课后还有待于继续练习。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5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三角形边的关系”。

    教材分析:

    ?三角形边的关系》是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认识图形中的第四课内容,是小学“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新增添的内容,是在线段、角、顶点、三角形分类等三角形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的延伸。为今后学习三角形面积和应用提供了重要条件。

    学生分析:

    从接触三角形以来,都是针对已成立的三角形进行学习和研究的,从未涉及到:“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的三条线段不能围成三角形”这一陌生领域。在生活实际中缺乏鲜活实例和经验,固而学生在学习该段内容时,会有与生活实践相割裂的感觉。学生对较抽象的问题无法明白其含义。所以这段知识的理解对学生来说有相当的难度,学生不够自信,没有勇气参与,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不足,无法完全独立的进行探究活动。需要老师以学生体验过程为主,以感知探索的方法为重,给予指导。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发现并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并能运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归纳、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分析数据,体验探索和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及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探索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对数学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树立自己探索真理的勇气和信心,享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小棒若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同学们,最近几天咱们一直在围绕哪种图形进行学习?

    (生:三角形)。

    师:什么是三角形?

    (生:由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平面图行就是三角形。)

    师:围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是三角形的什么?

    (生:边。)

    2、解释课题

    今天咱们就来共同研究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有什么奥秘。

    二、探究活动

    1、用4组不同长度的小棒围三角形,初步感受能否摆成三角形与小棒的长度有关。

    ①师:刚才咱们说了“由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平面图行就是三角形”,那么如果用小棒代替线段来围三角形,得用几根小棒?

    师:是不是只要给你3根小棒你就一定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师:怎么验证咱们说得对不对呢?

    (生:实际动手摆一摆、围一围。)

    师:那好,课前咱们都准备了几组长度不同的小棒,接下来咱们就来摆一摆。在动手之前咱们先来一起看一看“活动要求”。

    ②课件出示“活动要求”。

    学生自读活动要求,师:清楚活动要求了吗?开始吧!。

    ③学生动手摆一摆并完成活动记录表。

    ④汇报活动结果。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是不是只要是3根小棒就一定能摆成三角形?(生:不一定。)

    师:在刚才的4组小棒中,那几组能摆成三角形?哪几组摆不成三角形?你觉得能否摆成三角形跟小棒的什么有关?(生:小棒的长度。)

    2、进一步探究怎样的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

    ①课件分别演示4组小棒摆三角形的过程。

    ②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小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

    出示第3组小棒(2,3,6)。

    师:这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吗?最后会出现什么情况?(2厘米和3厘米的两个短小棒与6厘米的小棒重合并且没能首尾相接。)

    师:为什么这3根小棒摆不成三角形?(生:小棒太短了。)

    师:为什么太短了?(生:2厘米加3厘米都不到6厘米,有缺口,接不上。)

    师板书:2+3

    师:这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吗?(1,2,52,2,8)

    师:咱们来观察一下这几组小棒之间的关系,什么情况下的3根小棒摆不成三角形?

    归纳: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小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

    ③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等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

    师:既然你们觉得小棒太短了围不成三角形,那我现在把2厘米的小棒延长1厘米,这时就成了第4组小棒(3,3,6)的长度,你们刚才摆成三角形了吗?

    课件演示。

    师:出现了什么情况?(3厘米和3厘米的两个短小棒与6厘米的小棒刚好重合。)

    板书:3+3=6

    师:那么3,5,8这3根小棒能摆成吗?5,6,11呢?

    师:那么怎样的3根小棒也摆不成三角形呢?

    归纳: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等于长小棒时也摆不成三角形。

    ④小结

    师:咱们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摆不成三角形的两种情况?

    生: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小于或等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

    ⑤探究怎样的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

    师:现在咱们知道了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小于或等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那大家能不能大胆猜测一下,怎样的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

    生: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大于长小棒时能摆成三角形。

    师:是这样吗?咱们再来看看能摆成三角形的那两组小棒的长度,算一算是否验证了咱们的猜想。

    学生算一算验证猜测。

    师:那么怎样的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

    归纳: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大于长小棒时能摆成三角形。

    3、进一步探究三角形边之间的关系

    ①师:这是咱们摆成三角形的那2组小棒。当我们用小棒摆成三角形后,小棒相当于三角形的什么?(生:三角形的边。)

    ②师:请你算一算,比一比。

    学生同桌两人交流。

    个别学生汇报计算结果。

    ③师:那么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思考。

    ④归纳总结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板书)

    师:这就是三角形边之间的关系。刚才咱们是从这两个三角形发现的这个结论。现在咱们利用课前画的任意三角形来算一算,看是不是任意一个三角形都具备这样的规律。

    (学生计算验证)

    三、随堂练习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规律。但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下面陈老师准备了一些习题,敢不敢试一试?

    1、淘气从家到学校有两条路可以走。从下图中你能看出那条路近吗?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说说你的理由。

    ?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设计

    2、完成“练一练”1—3

    四、布置作业

    练一练。4

    五、全课小结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6

    一、说教材

    本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了小数的特征,并掌握了小数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时内容的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经历购买学习用品这一简单的生活实际情况来获取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二、说学情分析

    学生在以前已经学习了“整数大小比较”,那时比较一、两位数大小,一般不脱离现实情景和具体的量来抽象地比较数大小的,且仅限于整数。而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深入探究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不仅不受小数位数的限制,而且还要求学生渐渐脱离具体内容采用不同的策略来比较小数的大小。本课中安排了一个“购买学习用品”的生活情境,结合生活经验比较小数的大小,并得出小数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

    这样使学生的学习热情日益高涨,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在不断地提高。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合作交流意识;培养学生有顺序地思考、讨论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获取成功的喜悦。

    三、说教法学法

    情境教学,在例题的教学中创设符合学生生活情境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投入到学习当中。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学生们经通过观察、比较和交流等学习活动,自主探索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教学重难点:

    比较两个小数大小的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提问提供话题:你喜欢运动吗?最喜欢的项目什么?运动有什么好处呢?

    学生交流活动,教师加以鼓励评价。

    2.小结:运动有益于健康,运动中,还藏着很多数学问题。引出课题。

    (二)学习新知

    1.情境展现,主题图(运动会上跳远比赛的成绩单)。并出示如下信息:

    看到-队的成绩分别是5.87米、5.85米、5.95米和6.30米.根据它们的跳远成绩你能给它们排出名次吗?要使学生明确名次与米数大小有关.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的方式,自己找出答案.汇报交流.学生能想出2-3种解决方法.第1种把米化成分米, 5.85米是585厘米,5.87米是587厘米.30>5.95 >5.87>5.85

    总结比较方法: 两个小数比大小,先比整数部分,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就从十分位开始依次比较小数部分。

    2.出示课件巩固练习。

    3.知识迁移

    在这个环节上,我通过两个游戏:让学生们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 0.286

    这样学生们能够进一步掌握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进行一次知识的延伸与扩展。从而让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自觉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

    教师提问:根据你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你对小数的了解,能试着说一说小数怎样比大小吗?

    在学生们回答的基础上总结:(比较时是从整数部分开始比较,整数部分大,这个小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十分位,十分位大,这个数就大.)

    4.比较分析

    教师:我们归纳出来的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与你最初的猜测相比,有什么不同?

    (三)拓展运用

    1、出示运动会上110米栏成绩单完成练一练.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小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谁能说一说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吗?希望能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7

    一、【教学内容】

    观察物体(2)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包括由低到高观察同一物体和由远到近观察同一物体,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从三个方向观察立体图形和在实际生活中有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经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旨在让学生在观察、想象、分析和推理等观察物体的具体活动中,判断观察对象画面所发生的相应变化,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比较,体验到从不同位置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2、能力目标: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养成数学思考的习惯,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养成良好的合作、交流的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的不同视图,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难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课题观察物体

    教学课时1主备教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辨认从前面、右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进一步深化对实物和视图关系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操作、思考的过程中,增强对“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逐步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初步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认识“从不同位置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得到的视图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2.难点:认识“从不同位置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得到的视图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教学准备及手段多媒体课型新授课

    教学流程初备修改部分

    一、导入新授课

    二、自主学习 质疑释疑

    三、合作探究 突出重点

    四、课堂达标 基础过关

    五、课堂总结同学们观察过物体吗?一般我们是怎样观察物体的?可以从哪些角度观察物体呢?(观察物体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会得到不同的观察结果;观察的角度可以是前面、上面、右面) 这节课我们学习“观察物体”。板书:观察物体

    1.观察投票箱。

    (1)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我们一起来观察,你能指出这个投票箱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吗?(学生指一指)

    (2)从前面、右面和上面观察这个投票箱,你看到的形状是什么样子的?(先让学生想一想是什么形状,再让学生观察。)

    (3)汇报交流。教师展示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形状

    学习例1。

    1.出示视图1:这张图是由几个小正方体摆成的?看了这张图,你能把它摆出来吗?(学生分组操作) 分别从它的前面、侧面、上面观察,你分别看到的是怎样的形状?分别把它们画在方格纸上。相同吗?

    交流:你发现了什么?(同样的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得到不同的形状)

    (1)拿出你的文具盒,分别从前面、右面和上面看一看,和你的同桌说一说看到的形状分别是什么样的?(指名1-2名同学说一说)

    (2)p13做一做。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2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导学案

    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比较、交流、概括等,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内容。2、学会用符号或字母来表示乘法分配律。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习重点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能用字母表示。学习难点乘法分配律的推导。

    1、我们学过的简便运算的规律有哪些用字母怎么表示

    乘法交换律

    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

    乘法结合律

    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

    加法交换律

    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2、算一算,比一比。下面的算式能用等号连接吗(24+28)5=245+285366+365=36(6+5)74+720=7(4+20)8(125+79)=8125+8793、自学课本26页例7题,试着解决下面问题(3+2)5=35+25(13+12)4=134+124335+235=35(3+2)(a+b)c=ac+bc4、通过自学你未能解决的问题有:

    《乘法分配律》问题生成揭示规律

    各位同学:请根据预习内容,在单位时间内进行系统思考后认真完成下面各题.1、连线比较算式和结果,你有什么发现(24+28)58125+879638+6329(20+25)259+209245+2858(125+79)6(38+32)通过计算和比较,我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1)一共有多少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2)比较这两种方法,你发现了什么3、什么是乘法分配律用字母怎么表示4、怎样简便怎样算。(40+8)253634+3666(75+25)23《乘法分配律》问题训练亲爱的同学们:你准备好了吗现在就来接受自己的挑战吧!1.判断正误9965=9965+165.()1619+8419=(16+84)19()(57+140)4=57+1404()42(28+19)=4228+1942()2.在□里填入适当的数,并在括号中填入所应用的乘法运算定律:(1)25674=25□67乘法()律.(2)(□29)8=(125□)29乘法()律.(3)125(400+□)=125400+1258乘法()律.3、判断下面的5组等式,乘法分配律用对的打,应用错的打①(7+8+9)10=710+810+9()②129+39=12+39()③(25+50)200=25200+50()④10163=10063+63()⑤9815=10015+215()4、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80+8)2532(200+3)3839+38

    3528+701257912581-125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3

    1、探索乘法的结合律要以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为依托。下面请老师们见教材19页探索部分,教材是通过比较2个学生的不同解题方法,发现规律的。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我们所说的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指群体策略的多样化,通过比较不同学生的不同策略,来发现其中的规律,而不是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会用不同的策略解决同一个问题。

    2、猜测、举例、验证必不可少。与学习加法的结合律和交换律一样,乘法的结合律和交换律也要经过猜测、举例、验证的过程。这一点,前面已经说过,在教材的呈现形式上已有所渗透。

    3、运算律的字母描述形式,可以尝试放手。在教学第一单元时,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用字母表示加法运算律,教师需要进行适当的引导,但是本学习本单元时,由于学生已经有了用字母表式规律的经验,所以教师可尝试着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去表达。

    4、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基础,找准迁移点。学生有了第一单元学习加法结合律和加法交换律的经验,再来学习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应该说难度不大。因此,教师要尽量放手,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在组织教学方面,由于本单元教材的呈现形式及教法渗透方面,与上单元很相似,因此,可参照第一单元的教学流程去组织学习活动(比如说,猜想——举例——验证)

    5、运算律的探索、理解、运用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规律的记忆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数学课程标准对运算律的教学提出的目标是“探索和理解运算律,能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从字面意义上看,标准对我们的要求,是学会探索方法,理解定律的意义。当然作为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要求,也即规律的记忆,这是必要的,但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

    6、重视简便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4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我们在做计算时,总是希望做得又对又快。你要仔细肯定能实现你的愿望,对于有些题目,运用简便方法计算,那将做得又对又快,有兴趣学吗?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教学例1。

    ①多媒体出示教材第39页情景图。

    ②师:李叔叔爱看书,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有234页,还剩多少页没看?

    ③生看题,理解题意。

    ④师:看到第66页,是什么意思?

    生:看了66页。

    师:请你帮忙算算,还剩多少页没看?

    生演算,小组里交流。

    ⑤生汇报。

    生甲:234-66-34 生乙:234-66-34

    =168-34 =234-(66+34)

    =134(页) =234-100

    =134(页)

    生丙:234-66-34

    =234-34-66

    =200-66

    =134(页)

    ⑥师:他们是怎样计算的?

    生甲:我是从左往右按顺序算的。

    生乙:我发现两个减数相加得100,再用234减去100,得134,这样算比较简便。

    生丙:我发现234-34,刚好得200,200-66得134,这样算比较简便。

    师:你们说得都很好,算得对。

    ⑦议一议,你喜欢哪种方法?学生自由讨论。

    ⑧师:遇到这类比较有特点的题目时,可以采用生乙、生丙的简便算法比较好。一个数连减去几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这几个减数的和。一个数连减去几个数,如果一个减数与被减数有相同的部分,把它先减去比较简便。

    2.完成第39页“做一做”的第1题。

    528-53-47 470-254-46

    545-167-145

    生汇报。

    生甲:528-53-47 生乙:470-254-46

    =528-(53+47) =470-(254+46)

    =528-100 =470-300

    =428 =170

    生丙:545-167-145

    =545-145-167

    =400-167

    =233

    3.教学例20。

    ①出示教材第40页例2图。

    师:看图,说说你所见的。

    ②师:看左图,这四本书中,哪三本的总价在100元左右?

    生甲:把每三本书的价钱相加,就知道了。

    列式:56+31+19 56+31+24

    56+19+24 31+19+24

    生乙:我是这样计算的,先算出四本书的总价,再与100元比较,多的钱与哪本书的价钱接近,把它除去,那么另外三本书的总价钱在100元左右。

    生按上面的方法试一试。

    师:哪一种方法最简便?

    生丙:生甲的方法要算四道式题,生乙的方法只算一道式题,都能解决向题。

    生丁:我认为生乙的方法好。

    师:生甲、生乙的方法都对,在实际应用中,我们认为生乙的方法比较简便,具体做题时,多动脑,想出好办法来。

    ③师:看右图,我付100元,买这两套书,找回多少钱?

    生小组里交流。生汇报。

    生甲:100-48-47 生乙:100-(48+47)

    =52一47 =100一95

    =5(元) =5(元)

    生丙:这两套书的价钱小于50,可以把100分成两个50,50-48和50一47,还剩2+3=5(元)。

    师:讨论一下,谁的方法最简便?

    生丁:生丙的方法最简便。

    师:生丙的方法简便。做具体题时,多分析,想出恰当的办法解决。

    三、巩固运用,深化拓展。

    1.你会填。在0里和横线上填写相应的运算符号和数。

    868-52-48-868○ (52+ )

    1500-28-272= (28○272)

    415-74-26= ○( ○ )

    2.教材第41页第2题,第39页“做一做”第2题。

    四、总结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太清楚?能和大家交流吗?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这两种数量关系,并能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发展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抽象、概括的能力。

    3.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单价、数量和总价及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运用数学术语概括、表达数量关系,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以应用。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回顾生活中的常见问题。(课件出示题目)

    (1)每个书包50元,4个书包多少钱?

    (2)一列动车每小时行200千米,4小时行多少千米?

    (3)李师傅每天生产15个零件,他6天可以生产多少个零件?

    指名学生口头列式,师生交流反馈。

    2.导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数量关系,弄清楚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对于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都有很大帮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关系。(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一)教学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关系。

    1.课件出示教材第28页例题2情境图。

    学生观察情境图,收集情境中的信息:钢笔每支12元,练习本每本3元;要买4支钢笔和5本练习本。

    2.理解“单价”“数量”和“总价”。

    (1)提问:什么是单价?什么是数量?什么是总价?

    (2)追问:每种商品的单价各是多少?购买的数量呢?

    (3)介绍单价的读法和写法。

    (4)认识总价。

    引导思考:根据题目中购买钢笔的情况,我们可以求什么呢?

    指出:“4支钢笔一共多少钱”指的就是4支钢笔的总价。

    3.理解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数量关系。

    (1)课件出示下表:

    单 价 数 量 总 价

    钢笔 ( )元/支 ( )支 ( )元

    练习本 ( )元/本 ( )本 ( )元

    让学生先填写商品的单价和购买的数量,再分别求出总价。教师巡视,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2)交流讨论:总价与单价、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板书:

    总价=单价×数量

    (3)思考:已知总价和单价,可以求什么?怎样求?已知总价和数量呢?

    师生交流后板书:

    数量=总价÷单价

    单价=总价÷数量

    4.师生共同小结。

    根据单价、数量和总价三个量的关系,只要知道两个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我们在记这一组数量关系式时,只要记住“总价=单价×数量”,就可以根据乘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得出“数量=总价÷单价”和“单价=总价÷数量”。

    (二)教学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1.课件出示教材第28页例题3情境图。

    引导学生读题,收集情境图中的信息。

    2.理解“速度”“路程”和“时间”的含义。

    (1)提问:情境中给出的两条信息可以称为什么?

    (2)交流速度的写法和读法。

    先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再进行交流。

    (3)认识时间和路程。

    提问:行程问题中除了速度之外,还有哪些数量呢?

    指名说说对时间和路程的理解。

    3.探究速度、路程和时间的数量关系。

    (1)课件出示下表:

    单 价 数 量 总 价

    列车 ( )千米/时 ( )时 ( )千米

    自行车 ( )米/分 ( )分 ( )米

    学生先填写和谐号列车与李冬骑自行车的速度,再分别求出行驶的路程。教师巡视,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2)交流讨论:路程与速度、时间之间有什么关系?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板书:

    路程=速度×时间

    (3)思考:已知路程和速度,可以求什么?怎样求?已知路程和时间呢?

    师生交流后板书:

    时间=路程÷速度

    速度=路程÷时间

    4.小结。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9页“练一练”第1~3题。

    第1题:练习单价和速度的写法。

    第2题:运用例题3的数量关系解决求路程的问题。

    第3题:运用例题2的数量关系解决求总价的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30~31页“练习五”第8、9题。

    第8题:已知路程和时间求速度的问题。

    第9题:已知总价和数量求单价的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时让学生说说题中的数量关系各是什么。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6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十进制计数法》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十进制计数法(教材第P18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掌握十进制计数法的含义,认识含有三级数位的数位顺序表及相应的计数单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索、思考、总结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到数的产生过程中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数学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理解十进制计数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十进制计数法的意义。

    教具准备:

    计数器、课件、数位顺序表

    教学过程:

    一、(1)了解其他进制。

    出示:十进制计数法。古代有十进制计数法,还有十二进制计数法、十六进制计数法等等。由于十进制计数法比较方便,最后逐渐统一采用十进制计数法。21世纪教育网-吧

    (2)认识十进制计数法。

    ①板书课题:十进制计数法

    看到这个标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什么是十进制计数法,十进制怎么计数的?

    让生先试着说一说。

    ②出示已学的计数单位。21世纪教育网

    至今为止,我们学习的最大的计数单位是什么?(亿)那还有没有比亿更大的计数单位?你猜猜什么?(十亿)多少个一亿是十亿?数一数,有没有比十亿更大的计数单位?你猜猜什么?(百亿)多少个十亿是一百亿?数一数,有没有比百亿更大的计数单位?你猜猜什么?(千亿)多少个百亿是一千亿?数一数

    ③出示新的计数单位。

    有没有比千亿更大的计数单位?(师肯定有,由于不常用,暂时不学。)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进率都是十)进率都是十是什么意思?(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十倍的关系)

    小结:像这种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进率都是十的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3)学生独立补充完整课本数位顺序表

    ⑴填写数位和计数单位。21世纪教育网

    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为读写方便,把数位分级,学过的亿以内的数是怎样分级的?

    数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

    数级()级()级()级

    计数单位

    (小组合作完成)填写完整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10个一是多少?10个十是多少?10个千万是多少?

    ②10个亿是多少?10个十亿是多少?10个百亿是多少?

    ③亿位、十亿位、百亿位、千亿位叫什么级?每级各表示什么?

    ⑵个、十、百、千、万千亿都是用来计数的,叫什么?(计数单位)

    直到现在我们一共学了哪些计数单位?

    亿以内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小组讨论)

    (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即十进关系)

    写数的时候,把计数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二、练习

    1.填一填

    ①一百亿有()个十亿,()个百亿是一千亿。

    ②从个位起,第()位是万位,第()位是亿位。

    ③和亿位相邻的两个数位是()和()。

    ④()个一百亿是一千亿,10个()是一百亿、10个亿是()。

    ⑤4在十亿位,表示()个()。

    2.写出一些多位数,说说每个数字所在的数位和表示的意义。

    三、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进一步理解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2、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正确数万以内的数。

    3、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感受到万以内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形象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数感,了解大数的价值。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比较大的数是大量存在的。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大数——万以内数的认识。

    (设计意图:借助旧知识引入新课,既降低了教学难度,又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读数和写数的规则。)

    这个数表示的是多少?说一说你的想法。(出示计数器:拨数9999)。

    让学生说一说如果再添上1个珠子是多少?

    (1)出示问题:10个一是多少?10个十是多少?10个百是多少?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学生讨论并汇报。

    3、认识“一万”

    课件出示:出示正方体图。出示10个正方体,指名回答,一个正方体是多少?(一千)。 十个呢?

    (设计意图:对学生刚学习的一个大正方体中有1000个小正方体的知识进行巩固,既引导了学生采用一千一千地数的方法,又让学生得到10个一千是一万的结论。)

    4、课件出示问题:你能从九千八百八十七数到一万吗?大家一起数一数。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在小组里数一数,看谁数的又对又快。学生小组内数数,师巡视了解情况。

    1、练习从计数器上拨数,从“八千九百”到“一万”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学生谈收获。Jk251.COM

    (设计意图:最后的总结帮助学生对课堂知识进行梳理,回顾知识点的同时让学生学会数学思考的方法。)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认计数器数正方体等操作活动,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并了解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3、通过“摆一摆”“数一数”等活动,对大数有具体的感受,发展学生数感。

    4、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体验生活中的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

    2、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并了解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3、通过教学情景,使学生对一千有具体感受。

    4、让学生理解并熟记千以内数位顺序。

    教学难点 :

    1、学生自主探索认识“一千”

    2、理解千以内的数位顺序。

    师:我们身边有很多比100大的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生活中的大数(板书课题)请把你找到的大数和你的同桌说一说。谁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下你找到的大数。生自由发言。

    1、师拨数,学生认。例如:120、345、756、892、990、995、等等。

    2、指名到前面拨,下面学生认。

    3、同桌之间一人拨数,一人认读。

    1、(出示计数器9)师:请同学们看一下,这个数怎么读,再添一个珠子是多少?

    生:是10。师:也就是我们学过的10个一是10,或1个十是10(板书)。

    师拨99,这个数是多少?再添一个珠子是多少?

    生:100。师:你能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说出100怎么表示吗。

    师指名展示。(学生边讲解边展示)再添一个珠子个位就满十了要向十位进一,十位上的9加进位的一又满十了,再向百位进一。所以是100。

    师:999这个数怎么读,再添一个数是多少?同桌或小组同学之间拨一拨,说一说。

    今天我们认识了“千”请同学们看一下计数器,千位数是一个四位数,从右边数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板书)相邻数位之间的关系是十进制。

    1、你能估一估这个大正方体中有多少个这样的小正方体吗?

    2、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讨论数的方法。(如果学具不够,可以借助附页二中的图片摆一摆)

    3、按照一定的顺序数一个大正方体中有多少小正方体。

    总结方法:一个一个地数,数10个是1条。一条一条地数,数10条是一片,一片有100个。一片一片地数,数10片有10个100,10个100加起来是1000。也就是说10个百是一千。(板书)

    (一)同桌互相数一数,从887数到1000。方法不限。

    师:如果一百一百地数,下一数是什么?生:987。(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借助计数器)

    1、师说一个数,一个一个地数每个同学数一个。一直数到一千。

    2、从750开始,5个5个地数,数到一千。

    3、从500开始,10个10个地数,数到一千。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千,并且有了初步的认识,请同学们回去以后在生活中找一找一千可以表示哪些物体?多大是一千?我们下节课将继续学习。

    教学目的:

    1、在活动中激发读、写数的兴趣。

    2、在数学活动中对大数有具体感受,发展数感 。

    3、通过在计数器上拨珠的活动“理解万以内数的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

    教学重点:

    理解万以内数的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

    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第五位是万位。

    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

    引入:今天我们继续来拨一拨、数一数生活中的大数。

    第(1)题,教师板书“二千九百三十二”

    ① 教师让学生在自己的计数器上拨出这个数学,拨好的同学请举手。

    ② 学生举手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拨的,为什么是这样拨?然后提问学生怎样读这个数。

    ③ 让学生一个一个地数,数到三十二。整百整百的数数到九百 接着整千的数数到二千

    ⑤要求学生先4人一组一起数,一起拨。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⑹ 教师让学生打开书本第24页自学拨数,(九千零四十)(一千零一)自习后,教师请学生到教坛前当小老师指导大家拨。

    学生试着读拨出的数。然后将这些数进行分类。

    (1)学生再读读数,然后将数出示在计数器上。

    (2)抽学生代表说说数的读法,该怎么读?为什么这样读。

    (3)每人写一个不带0的数,请同桌读一读。然后抽几桌汇报。

    (1)老师将这两个数先后出示在计数器上,要求学生先读数,再说说这个数的组成,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结:读中间带0的数的方法;不管中间是几个0,都只读一个0。

    (3)出示只有中间带0的数,让其他小组的学生读。

    (1)派代表说说这类数的读法,老师归纳。

    (2)出示你所写的数,让其他学生读。

    (1)读一读、说说方法,老师小结。

    (2)出示一个代表所写的数,看谁读得快,学生自己读后,抽生读。

    ⑵写数时要注意什么?

    (1)每位是几就写几。

    (1)指导学生观察图,让学生发现这里有100块糖一袋,有10块糖一袋。

    (2)学生按要求独立完成。

    (1)每一位上的数字是几就读几,并跟上计数单位。

    (1)每位是几就写几。

    (2)哪个位上什么也没有,就用零补足。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8

    1、使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初步体会“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

    2、初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探索发现“植树问题”的解题规律。 教学难点: 运用“植树问题”的解题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1.出示复习题:在一条6m长的小路的一旁栽树,每隔3 m栽一棵(两端都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2)对于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棵数和间隔数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指名回答:棵数=间隔数+1)

    2.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对于上节课的知识掌握得非常好!如果老师把上题改为:在一条6m长的小路的一旁栽树,每隔3 m栽一棵(两端不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1)想一想,这道题与上一道题相比较,有什么变化?

    (2)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两端不栽”的。(学生思考后自由汇报)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两端不栽”的植树问题,看一看棵数与间隔数之间有怎样的关系。(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开展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环境。

    1.从简单的数据分析,发现两端不栽的规律。

    (1)教师引导学生用画线段、摆图形、摆小棒等自己喜欢的方法在小组内研究,并完成下面的统计。

    .. .. .. ..

    (2)填写完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是用什么方法进行验证的?从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生自由汇报:两端不栽,棵数比间隔数少1或间隔数比棵数多1)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设计丰富的探究活动,采用多样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过程。教师放手让学生想一想、画一画、说一说,既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又培养了他们自主探究的意识。教师恰当地向学生渗透“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先想简单的问题,从简单的问题入手来研究”这一数学思想。

    2.自主学习,应用规律解决教材107页例2。

    同学们在全长10 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间隔5米栽一棵。(两端不栽)一共要栽多少棵?

    (1)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5米。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①认真读题,分析题意,说一说自己发现的数学信息。

    ②独立思考,怎么解决。

    ③组内交流,确定方法。

    (2)交流汇报。

    师:请各小组把自己的解决方法介绍给大家,看哪个小组的最合理?

    ①各小组汇报自己的算法。

    3.同学们在全长10 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间隔2米栽一棵。(两端不栽)一共要栽多少棵?学生独立完成,课件演示。

    为了美化环境,学校准备在操场边上的一条100米长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间隔5米栽一棵(两端不栽) ,需要准备多少棵树苗呢?

    4.总结规律。 师:从前面的分析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出来吗?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棵数=间隔数-1)

    师总结:在生活中,有这种规律的数学问题叫做两端不栽的植树问题。

    设计意图:如果说生活经验是学习的基础,学生间的合作交流是学习的推动力,那么本环节将“发现规律”与“运用规律”结合起来,通过不完全归纳法验证自己找到的规律,渗透了代数思想。

    1.长平村的村道长1000米,在村道一旁安装路灯(两端不安),每隔20米安装一盏,根据这些信息,你能算出这条村道一共安装了多少盏路灯吗? (结合生活实际去分析题意,独立解答)

    2.大象馆和猩猩馆相距60米,绿化队要在小路两旁栽树,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米,一共要栽几棵树?

    同学们,今天你有哪些收获?在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时候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教材110页8题。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9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数学教案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这种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够正确解答;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具准备:口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250+470=750-360=6300300=

    12400=8127=7080=

    3、混合运算。

    315(75+22525)(185-523)+496

    二、新课

    教师用小黑板出示例1,请一位学生读题。

    教师提问:想一想,怎样用线段图表示题里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根据学生的意见,教师将线段图画在黑板上。

    教师接着提问:要求5个人4天一共编多少个筐?可以先算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得出:要求5个人4天编多少个筐?可以先算5个人1天编多少个筐。

    然后教师再问:怎样在线段图上表示出来呢?

    根据学生的意见,教师将线段图画在黑板上。

    教师提问:那么第一步要求的是什么?

    根据学生的意见,教师写出第一步的小标题:

    1、5个人1天编多少个筐。

    教师指名让学生列出算式:165=80(个)

    教师接着提问:下面再算什么?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写出第二步的小标题和算式:

    2、5个人4天编多少个?

    804=320(个)

    教师提问:谁能根据上面分步列式的解答步骤和计算方法写出综合算式?

    指名在黑板上列综合算式,集体纠正。

    教师提问:解答这道题还可以怎样计算?

    让学生在教科书上写出自己的答案,教师指名回答。

    三、巩固练习

    1、做教科书第7页上做一做的题目。

    2、做练习二的第1-3题。

    四、作业。

    练习二的第4、5题。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10

    1.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掌握种树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2.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悟构建数学模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理解种树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不长叶子不开花。

    能写会算还会花,

    师:老师还发现了一个数字是4,你知道它指的的什么吗? 生:手指缝...... 师:对,是手指缝,在数学上我们把它叫做间隔。板书:间隔

    像手指缝一样一共有四个间隔,我们可以把这个间隔的多少叫做间隔数。(板书)

    师:请同学们看几组图片,让我们一起认识一下间隔。(课件出示) 出示学生放学路队, 数一数,同学之间的间隔有多少个? 像两个同学之间的距离我们把它叫做间距 师: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还有间隔?

    师:树与树之间也有间隔,同学们看,这一排排的树多么漂亮,这节棵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与植树有关的数学问题。板书:植树问题

    (一)、同学们知道3月12是什么日子吗?对,是植树节,这一天全国上下都在植树,所以说,植树节时我们都应该植树,为保护环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同学们在全长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1、理解信息。 请看题,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⑴什么是“一边植树”?

    ⑵能解释一下“两端要种”吗?(板书:两端要种)追问:与“两边要种”意思一样么? ⑶每隔5米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两棵树之间的“距离”;

    师:两棵树之间的一段距离,我们也可以看作一个间隔。

    2、猜想。 师:如果这条路的一边用一条线段来表示,请你口算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呢? 你们都是怎么想得?听起来,好像都挺有道理,到底哪个答案是对的?大家能用更加直观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答案吗?(画图)

    3、化繁为简.

    ⑴化繁为简 师:(课件演示)请看,“两端要种”,先在开头种上一棵,然后每隔5米种一棵......大 家看,种了多少米了?生:20米 师:一共要种多少米?(20米)照这样一棵一棵,一直画到20米?你有什么感想? 生:...... 师:这样一棵一棵画下去,方法是可以的,但棵数太多了,太麻烦了,那有什么更简单的方法吗? 生:...... 师:好办法,

    ⑵学生上台板演画图并解答。

    师追问:间隔长度是几米?有几段间隔?种了几棵数?间隔段数只有4段,为什么可以种5棵树呢? 师:这样一来,虽然不能直接验证了,但可以从简单例子入手,看看间隔的段数和棵数到底有什么关系。

    (3)、举例验证。 师:一个事例还不能说明植树问题的规律,我们还需要别的例子。现在我们来做一个试验。

    20米的小路上植树。要求:①每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相等,两端要种。②画一画线段图,然后小组轻轻地交流:你研究的间隔长是几米,看看有几段间隔,能种几棵树?

    学生分小组合作研究、每小组发填写表格:

    通过观察表格中的数据,我们小组发现了:

    师:通过画图我们找出了间隔段数和棵数,现在请你静静地观察表格,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全长÷间隔长度=间隔段数 间隔段数+1=棵数

    师追问:也就是说要求一共要种几棵树,先要求出什么?

    (5)游戏:你问我答 那也就是说,如果在一条路上有50个间隔的话,有多少棵树?100个间隔呢?400个间隔呢?n个间隔呢?

    反之,如果一条路上载了36棵树,有多少个间隔?85棵树呢?n棵树呢? 师:如果是种50米,两端种,还有这样的规律吗?100米呢?1000米呢? 小结:看来这样的规律是普遍存在于两端都种的植树问题当中的。

    4、应用规律,解决原题。

    师:现在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请你试着列出算式。(请学生板演,并说解题思路) 师追问: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为什么要加1呢?

    5、梳理方法。 师:让我们回忆一下,刚才我们遇到两端种的植树问题,是通过怎样的办法,最后成功解决的? 生:......

    师小结:当我们遇到一个不能直接解决的难题,出示例1,像100米不好直接画图,怎么办?可以先给出一个猜想,要判断这个猜想对不对,可以 化繁为简用简单的例子验证,并且可以从简单的事例中发现规律,然后应用找到的规律来解决原来的问题。(课件出示)这是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方法,以后我们还会经常用到它!

    三、联系生活,建构模型。

    同学们,像这种包含点数和间隔数的例子,不仅植树问题中有,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也有,谁能举几个这样的例子? 学生自由发言,如果学生说不上来,老师顺势说明:生活中像这样的例子大家不好想,老师倒想出了几个:

    1、出示手,我们的手指有五个,手指和手指之间都有间隔,请观察这里有几个手指,几个间隔,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4个手指,有几个间隔?3个手指呢?2个手指呢?

    2、小游戏: 任意选2个邻桌学生(喻为小树)起立,手拉手(间隔) 问:有几棵小树几个间隔? 教师加入其中手拉手,问:现在有,,,,(2个间隔,3棵小树) 再加一个学生,现在有......继续往下说

    3、学生自由说生活中的例子。

    4、反馈后小结:通过刚才的发言,我们知道植树问题普遍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手指的个数、楼层数、队伍中的人数,教室的灯和课桌、马路边的路灯、花盆等就相当于我们上面提到的树的棵数,而手指的间隔、梯子的架数、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等等就相当于间隔数,所以,类似于两端都种的这种植树问题的数量间的关系都可以用“棵数=间隔数+1”这个关系式来表示。

    1、 P118做一做: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让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时重点让学生说一说“(36-1)”表示什么?

    2.在一条全长180米的街道一旁安装路灯,(两端都要安装),每隔6米安一座。一共要安装多少座路灯?

    3. 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响5下,8秒敲完。12时敲12下,需要多长时间?

    活学活用:

    现在要在这条1000米长的公路的一侧安放垃圾桶(首尾要安装),每100米安放一个。一共需要多少个垃圾桶?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11

    1、游戏: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一下,游戏叫做《我反 我反 我反反反》。游戏规则: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

    ①向上看(向下看)②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③电梯上升15层(下降15层)。

    2、下面我们来难度大些的,看谁反应最快。

    ①我在银行存入了500元(取出了500元)。②知识竞赛中,五(1)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

    ③10月份,学校小卖部赚了500元。(亏了500元)。④零上10摄氏度(零下10摄氏度)。

    3、谈话:周老师的一位朋友喜欢旅游, 11月下旬,他又打算去几个旅游城市走一走。我呢,特意帮他留意了一下这几个地方在未来某天的最低气温,以便做好出门前衣物的准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和我走进天气预报。(天气预报片头)

    1、认识温度计,理解用正负数来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

    课件出示地图:点击南京出示温度计和南京的图片。首先来看一下南京的气温。

    这里有个温度计。我们先来认识温度计,请大家仔细观察:这样的一小格表示多少摄氏度呢?5小格呢?10小格呢?

    B、现在你能看出南京是多少摄氏度吗? (是0℃。)你是怎么知道的?(那里有个0,表示0摄氏度)。

    (2)上海的气温:上海的最低气温是多少摄氏度呢?(在温度计上拨一拨)拨的时候是怎样想的呢?(在零刻度线以上四格)

    指出:上海的气温比0℃要高,是零上4摄氏度。(教师结合课件,突出上海的气温在零刻度线以上)。

    (3)了解首都北京的最低气温:北京又是多少摄氏度呢?与南京的0℃比起来,又怎样了呢?(比南京的0℃要低)你能用一个手势来表示它和0℃的关系吗?(对,北京的气温比0度低,是零下4摄氏度)你能在温度计上拨出来吗?

    (4)比较:“4℃”和“―4℃”的意义相同吗?有什么不同?(不一样,一个在0℃以上,一个在0℃以下)。

    ① 上海的气温比0℃高,是零上4摄氏度,我们可以记作+4℃,读作正四摄氏度,写的时候先写一个正号(指出是正号不是加号,意义和读法都不同了)再写一个4(板书),大家跟我一起来比划一下。+4也可以直接写成4,把正号省略了。所以同学们所说的4℃也就是+4℃。(板书)

    负号能不能省略不写?为什么?

    ② 北京的气温比0℃低,是零下4摄氏度。我们可以用-4℃来表示零下4摄氏度(板书-4)。跟老师一起来读一下。写的时候可以先写一个负号(指出是负号不是减号)再写一个4就可以了,同桌互相比划一下。

    (5)小结:通过刚才对三个城市的温度的了解,我们知道记录温度时,以0℃为界线,用象+4或4这些数可以来表示零上温度,用-4这样的数可以表示零下温度。

    2、试一试:学生看温度计,写出各地的温度,并读一读。(写在卡片上)

    3、听一段中央台的天气预报,将你听到城市的最低和最高温度记录下来。

    4、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得出:以零摄氏度为界线,零上温度用正几或直接用几来表示,零下温度用负几来表示。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从山脚到山顶,气温相差很大,这是和它的海拔高度有关的。最近经国家测绘局公布了珠峰的最新海拔高度。老师把有关网页带来了。(课件出现网页,上面有简单的文字介绍)。谁来读一读这段介绍。

    2、今天老师还带来一张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图,请看。(课件动态地演示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图)。从图上,你看懂了些什么?

    3、我们再来看新疆的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图。(动态演示吐鲁番盆地的海拔情况)。

    你又能从图上看懂些什么呢?(引导学生交流,回答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43米;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

    4、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大家再想想:你能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来记录一下这两个地方的海拔吗?

    (2)小小结:以海平面为界线,+8844.43米或8844.43米这样的数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上的高度,-155米这样的数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下的高度。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12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计算问题,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

    3.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激发探究计算方法、解决计算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在“竖式中,第二个因数的十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时,积的末尾要与十位对齐”的算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课件出示以下题目:

    (1)直接写出得数。

    12×3= 205×3= 25×2=

    170×5= 150×3= 125×2=

    (2)用竖式计算:26×47=

    说一说,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是什么?

    小结:两位数乘两位数,先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再用第二个因数的十位与第一个数相乘,最后把两次乘的结果相加。

    2.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来探究和计算有关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27页例题1。

    让学生阅读例题1,和同桌说说自己获得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读题得出:

    (1)已知条件:月星小区有16幢楼,平均每幢楼住128户。

    (2)所求问题:月星小区一共住了多少户?

    2.解决问题,探究计算方法。

    (1)列出算式。

    让学生独立列出算式。指名口述算式,教师同时板书:128×16=

    (2)尝试计算。

    让学生独立尝试用竖式计算。

    教师巡视指导,特别关注平时计算错误率较高的学生,注意他们每一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3)小组交流算法。

    组织学生在四人小组内把计算的过程互相说一说。

    (4)全班交流并集体反馈。

    提问:先算什么?(先算128×6)再算什么?(再算128×10)最后算什么?(6个128与10个128的和)

    学生说计算过程,教师板书算式:

    1 2 8

    × 1 6

    7 6 8

    1 2 8

    2 0 4 8

    提问:用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提醒学生注意:用竖式计算时,两部分积的相同数位要对齐。

    3.总结算法。

    (1)说一说,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步骤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2)讨论:怎样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

    学生小组讨论后师生共同小结: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类似,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乘三位数,得数的末位与两位数的个位对齐,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乘三位数,得数的末位与两位数的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7页“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让学生分别说说自己是如何计算的。

    2.完成教材第30页“练习五”第1、2、4题。

    第1题:是竖式计算过程中的口算练习。

    第2题:通过观察和计算来发现竖式计算中的错误,加深学生对竖式计算方法的巩固。

    第4题:结合具体情境运用计算知识来解决问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订正。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