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学总结
  • >导航
  •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模板
  •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模板

    发表时间:2023-01-04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成功在于奉献。身为教师一定要学会为教学内容做充足的准备。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充分发挥教学所长。怎样才能让自己的教案精美呢?教师范文大全特意收集和整理了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模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模板 篇1

    活动内容:合理安排时间

    适用年级:四年级

    活动目标:

    1、知道统筹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时间。

    2、会用流程图表示事情的安排顺序。

    3、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合作精神和探索精神。

    4、通过数学活动,感受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养成珍惜时间的习惯。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猜谜语吗?

    生:喜欢。

    师:世界上最长而又最短,最快而又最慢的是什么?

    生:时间。

    师:是呀,时间是最长的而又是最短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安排它呢?为了讨论这个话题,老师还带来了一位小朋友。你们看,她是

    生:佳佳。

    师:我们来看看佳佳小朋友星期天的安排。先来看她的早晨。

    二、展开活动

    活动一:起床后

    师出示图片。

    师:你看懂了什么?

    生1:佳佳起床后,就洗脸刷牙、听英语、烧饭、吃饭。

    生2:佳佳起床用了2分钟,洗脸、刷牙用了3分钟,听英语12分钟,烧饭用了18分钟,吃饭用了8分钟。

    师:做完这些事,佳佳一共用了几分钟?

    生3:43分钟。

    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4:28分钟。

    师:你们各是怎么想的?

    生3:把每件事情所需要的时间加起来。

    生4:先起床、烧饭。在烧饭的同时听英语、梳洗,最后吃饭。共用28分。

    师:你觉得哪一种安排比较合理,为什么?请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生5:我觉得28分钟的安排比较合理,因为省了很多时间。

    师:为什么会节省那么多的时间?

    生6:因为把事情穿插起来做,节省了很多时间。

    师:节省了多少时间?

    生7:43-28=15

    师:15分钟!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看来合理安排时间非常重要。

    师:这种最合理的安排谁还会说?你会在本子上表示出来吗?

    生1:先起床2分钟,接着烧饭18分钟,同时梳洗3分钟、听英语12分钟,最后吃饭8分钟。一共用了28分钟。

    生2:(1)起床2分钟

    (2)烧饭18分钟(梳洗3分钟,听英语12分钟)

    (3)吃饭8分钟。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模板 篇2

    新课程改革实验以来,大家越来越关注学生学习知识点的落实和教师教学的有效。我们的数学课堂也逐渐变得真实而生动,教学的设计朴实而又创新,学生学得扎实而又愉快。我也正在努力探索这样一个真实、朴实、扎实的数学课堂《垂直与平行》。

    本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与角的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由于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而且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无论是走在宽广的大街上,还是坐在明亮宽敞的教室里,环顾左右应该都不缺少垂直与平行的现象。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应该都有这样的经验:哪些线是交*的,哪些线是不交*的。因此我们在课中要做的就是让学生体验在同一平面内,不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交*里有一种特殊的叫做互相垂直,让学生的认识上升到思维的层面来。鉴于此,针对本课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精心设计教案,把学生的自主探索与教师的适时引导有机结合,把知识点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得教学过程零而不散,教学活动絮而不乱,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提高了学习能力,增强了学习信心。针对本节课,我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1、准确把握教学起点,努力还学生一个真实的数学课堂。

    本节课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从复习有关直线知识入手,唤起学生的回忆,为新知的探究学习做了较好的街接准备。同时,逐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研究的兴趣,用数学自身的魅力来吸引、感染学生。

    身为教者,我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实际,尊重教学实际,本节课至始至终都没有提前的渗透,没有矫情的暗示,没有走秀,没有花枪,而更多的是关注课堂生成设计练习的问题,关注学生真实的生活阅历,在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活体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2、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学手段朴实无华。

    回顾在《垂直与平行》的课堂教学中,没有花架子,没有与课堂无关的语言和行为,没有哗众取宠的调侃和媒体展示,所有的一切教学手段都是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以分类为主线展开探究活动,提出在无限大的平面上同学们想象的两条直线的样子画下来?能不能把这几种情况进行分分类?这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学生通过想一想、画一画、分一分、说一说等多种活动进行观察、思考,逐步认识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相交中有成直角和不成直角两种情况。这样的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通过分类,分层理解,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发现数学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发现垂直与平行现象。Jk251.com

    在处理教学难点在同一平面内时,我利用课件出示一个长方体,在长方体的不同面上画两条不相交的直线,提问学生是否平行,帮助学生理解垂直与平行关系必须在同一平面内,直观到位。

    3、新知的训练点和拓展点扎实有效。除了从主题图中找垂直与平行现象,从生活中找,从身边找,还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通过这些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平行和垂直概念的理解,进一步拓展知识面,使学生克服学习数学的枯燥感。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过程中来,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当然,朴实不是不追求完美,真实不是为了展示平淡无奇,扎实不是简单重复的机械操作和训练。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要充分应用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扎扎实实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我们的课堂活起来,让我们的学生动起来,让课堂融入我们的智慧和思考,让课堂充满勃勃生机。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有不少不足之处,如1、重难点处理速度较快,后进生没有理解到位,以后的教学中应因材施教,照顾后进生。2、有一名学生的发言不够准确,我没有及时指正出来。3、时间把握不够好,后面还有一个小环节没有完成,学生们也失去了一个自我小结、交流的机会,这也算是一个遗憾吧。

    总之,面对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将真实地对待,坦然地看待,将在不断地自我反思中加强新理念的再学习、再实践,相信自己能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成长,在不断的自我实践中发展,在不断的自我成长中创新。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模板 篇3

    数学也是一种文化,《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前言中明确指出:数学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践行并彰显数学的文化本性,让文化成为数学课堂的一种自然本色,我们着眼过程与凝聚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1.数学发展到今天,人们对于她的认识已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如今,与其说数学是一些结论的组合,毋宁说她更是一种过程,一种不断经历尝试、反思、解释、重构的再创造过程。因而对于圆的特征的认识,我并没有沿袭传统的小步子教学,即在亦步亦趋的师生问答中展开,而是将诸多细小的认知活动统整在一个综合性、探究性的数学研究活动中,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共同分享等,引领学生经历了一次研究与发现的完整过程。整堂课,发现与分享成为真正的主旋律,而知识、能力、方法、情感等恰恰在创造与分享的过程中得以自然建构与生成。

    2.承认数学是一种过程的同时,我们也应清晰地意识到,作为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数学,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后,凝聚并积淀下了一代代人创造和智慧的结晶,我们有理由向学生展现数学所凝聚的这一切,引领学生通过学习感受数学的博大与精深,领略人类的智慧与文明。基于此,教学伊始,我们选择从最常见的自然现象引人,引发学生感受圆的神奇魅力;探究结束,我们介绍了中国古代关于圆的记载,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最后,我们更是借助解释自然的圆和欣赏人文的圆等活动,帮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数学学习中不断积累感受、提升认识,努力使圆所具有的文化特性浸润于学生的心间,成为学生数学成长的不竭动力源泉。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模板 篇4

    教学内容:探索方程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的性质及解简单的方程.

    教学目标:1、通过天平游戏活动,让学生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2、让学生能利用发现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教具准备:几张天平图画、实物道具、自制天平

    教学过程:

    一、以情激趣

    1、谈话: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玩过撬撬板吗?谁在玩中有所收获?

    生1:玩过(兴致很高)上次我和在鹰潭公园里玩过,太重,把我撬得老高。

    生2:坐撬撬板两边最好要平衡才好玩。不能一边太重或太轻。

    师:平衡?能解释一下吗?

    生2:也就是两边重量要差不多或相等。

    师板书=(等号)

    师:看来你们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今天,咱们要在类似于撬撬板的天平上做游戏,游戏中可隐藏着不少规律呢!

    揭示课题:天平游戏(一)

    [谈话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感悟数学源于生活]

    二、探索新知

    (一)1、出示天平(贴天平图画)

    师:猜一猜,在天平左右盘里放入物品会出现几种情况。(贴图画)

    生:

    生:中间的天平左右平衡,说明放入了相等的物品。

    师:没错,说明放入了相等质量[可理解为重量]的物品,瞧,老师在天平左右放入20克的橡皮擦,谁能用算式描述?

    生:20=20

    2、现在天平左右同时放入35克的米尺,你们有何发现?[老师自制简易天平演示]怎样用算式表示。(20+35=20+35)

    3、如果天平左边放入x克铅笔和右边的橡皮擦正好相等,则说明(x=20)

    4、演示天平左右同时加上一本本子30克。

    多数学生能脱口而出x+30=20+30(师板书)

    5、通过上面的游戏你有何发现?(生七嘴八舌)

    [师引导学生将具体抽象成数学语言,既天平左右平衡时,可看成等式]

    小结:在等式两边同时加上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二)谁能再推想一下,为使天平左右平衡,还可进行怎样操作?

    生:两边再加上相同重量的东西。

    生:可以在两边同时拿掉一样重的物品。

    一生操作:将上一演示时天平左右两边的本子拿掉。

    学生领悟:在等式两边同时减去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反思:由于教学设备有限,无法每个小组提供一台天平,所以教师通过自画图及自制简易天平演示,由于学生都有坐撬撬板的生活经验,再通过演示学生很容易总结出规律。]

    三、解释运用

    师:我们利用同学们发现的这个规律来求出方程中未知数x是多少。在小组试一试求未知数:x+30=20+30

    生1:我想20+30=50所以x应该等于20。

    生2:我认为直接将等式左右两边同时减去30,等式还成立。

    所以x=20

    生3:用右边的50减去30得到20。

    师:你们同意他们的这种方法吗?比较这几种方法你喜欢哪种方法。再试一试:x-8=16,x+6=33

    师解释方程的解并板书

    [反思:大多数学生能学以致用]

    四、巩固练习(略)

    [我采取了讲练结合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参与学习的机会。既重视知识的教学,又重视能力的培养。]

    五、全课总结(略)

    板书设计: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等式20=2020+35=20+35

    等式方程x=20x+30=20+30

    解方程:x-8=16x-8=16x-8=16

    解:x-8+8=16+8解:x=16+8解:x=24

    x=24x=24

    教学反思:

    以前人教版教材中,在学习解方程之前首先要求学生掌握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被减数=减数+差等求方程中的未知数。而现行北师大版教材是借用天平游戏使学生开始解方程,用到了初中的移项、合并同类项等方法。

    教学中我尝试先按教材设计的思路走,观察孩子们的学习效果。如果效果不理想就采取过去的方法重新来过。在教学过程中,受题型()+30=50的引导,几个学生马上想到求未知数可用和减去一个加数的方法。但大多数学生喜欢用: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的方法,而且反应灵敏的学生一步计算完成。看来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学生们活动得有滋有味,从活动中悟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再加上我适时地点拨和归纳很顺利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第二课时天平游戏(二)新授后,课间休息的时候,我给学生们概述了过去解方程的方法: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被减数=减数+差,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被除数=商除数。通过对比有百分之七十的学生觉得现在的方法浅显易懂、用起来方便。数学方法可以多样化,但学生自己通过比较、择优的方法会更易于掌握。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模板 篇5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是学习平面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尤其是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蕴含着转化的数学思想。对学生以后学习推导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体会:

    一、遵循猜想验证推导应用教学过程。

    在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以前,我先出示了一道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应用题,一些学生脱口而出,列出算式,我问他们根据是什么?学生回答:是猜的。数学结论必须通过验证才有它运用的价值,才能让人心服口服。接着,我让学生动手量、剪、拼、摆去研究,发现它的普遍规律。学生先用面积测量器量,然后又利用手中的材料,沿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开,再拼成长方形,由此研究发现拼成后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充分体现转化的数学思想,归纳、验证得出公式。整个过程由学生参与,验证猜想公式的正确性。使学生得到一种直观上的证明。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公式的认识。使学生在运用公式时既知其当然,又知其所以然,对知识的应用达到了认识过程的最高境界。

    二、注重合作交流,追异求新。

    本节课教师尽量为学生说、想、做创造恰当的氛围,创设必要的情境、空间,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合作交流,增长才干,提高能力。学生在剪、拼的过程中,有的沿高剪下一个三角形,有的是剪下一个直角梯形,拼成长方形,方法之多样,令老师惊讶。在小组讨论中,学生能说出自己的奇思妙想,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扩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也体现了集体的智慧。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模板 篇6

    背景与导读

    对于学习来说,人最有价值的财富是一种积极的态度。改变学生学习数学的状态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之一,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临的课题。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营造民主、和谐和富有个性的学习氛围,提供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快快乐乐地学习数学,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指导下,我运用案理研究的方法,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37~40页《角的度量》一课进行教学与研究。在教学中,我运用开放式教学方式,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当好学习的主角。

    片段与反思

    [片段一]

    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纸和直尺,画一个角。(学生迅速作图)。

    师:同排同学比较,看谁画的角大一些?并说明方法?(学生比较,并各抒己见)。

    师:请同学介绍自己比较的方法。

    生:我是通过观察,发现**同学画的角大一些。

    生:我们把角剪下来,进行比较。

    师:非常好!能上台来演示一下比较过程吗?

    生:先把两个角剪下来,再将两个角重合在一起比较,看谁大一些。

    师:谁能具体描述重合比较的方法?

    生:用大的角去盖住小一些的角。

    生:两个顶点对齐,一条边对齐,另一条边在外面的角就大。

    师:请同学们思考,重合比较这种方法怎么样?

    生:很好!一下子就能看出角的大小。

    生:不方便。用剪刀剪非常麻烦。

    生:有的角太大,无法去剪。

    [反思: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聪明才智,制造矛盾,激活思维,找准发现问题的切入点,从而产生学习的需求。]

    [片段二]

    师:大家对重合比较方法的理解和思考很有价值。数学家们也遇到了这些问题。他们是怎么解决的呢?请看大屏幕!(课件介绍量角器:量角的大小,要用量角器,因为它的形状是一个半圆,所以又叫半圆仪。)

    师:请大家拿出准备的量角器,四人小组认识量角器,不懂得问题和有价值的发现请提出来。(学生研究量角器,教师参与,共同探讨。)

    生:量角器是用来量角的。但我不知道怎样操作?

    生:我发现量角器上有数,这些数的排列有规律,一组从左往右,一组从右往左,中间正好是90。

    生:我发现量角器上90这个刻度与量角器上最下面这个刻度交*在一个小点上。

    生:我从最大的刻度数180这个数上猜测到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

    生:我发现下面有一个小半圆,最中间有一个点。

    生:量角器上的射线组成了很多角

    师:同学太聪明了,这些都是我们研究的主要内容。请看大屏幕!(课件介绍量角器:1、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表示。认识量角器的中心,0刻度线和内外圈刻度。2、播放视频1角的概念。)

    师:请大家在量角器上读出10角。并说明为什么?(学生读出)。

    生:这个角被平均分成了10份。

    师:同排在量角器上找出60和120角,并说说要注意什么?

    生:因为读角时容易把内圈和外圈上的刻度搞混淆,所以读角时要注意把内圈和外圈上的刻度分清楚。

    师:在量角器上找35角。并说明想法?

    生:35角是没有标明刻度数的角,要认真地看清楚量角器上的刻度,才能正确地读出量角器上的角来。

    生:它在30与40之间的中线上。

    师: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它的两条边。

    [反思:教师下定义,过于生硬和说教,很难将看似简单的道理说透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有一种强烈的需求总想自己是发现者、探索者。教学中要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积极地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注重问题的探索性,留给学生充分思维的空间。]

    师:刚才通过认识和理解量角器,大家对角的度量有了自己的想法。请大家估算自己桌子上实物角的度数。(让学生先估计,在说明想法,同学之间互相订正。)

    [反思:有了N角的概念,再估算角的大小,有利于进一步理解量角器的作用和角的度量方法。]

    师:要想知道自己所估算的是否准确,最好还是通过量角器测量。(然后让4名同学在实物投影处演示。再分组量,边度量边介绍。)

    师:请大家总结以下量角的方法。(学生总结。)

    {再让学生尝试测量角的度数(尽量使角的开口方向不同),巡视中注意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师:请同学们帮助改正错误。(播放视频,角的度量的错误操作:1、量角时,量角器中心点和角的顶点没重合;2、量角器0刻度线与边没对齐;3、看错了刻度,应看里圈,却看外圈刻度了;或者应看外圈却看里圈刻度了。)

    师:请大家讨论,怎样避免前面的错误,正确迅速地量出角的度数呢?

    [反思:错误是难免的。但课堂上学生出现的错误则是最好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善于发掘,因势利导,变不利为有利。]

    生:量角器中心点和角的顶点要重合。

    生:量角器0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对齐

    生:角的开口方向可以通过旋转书来调整。

    生:读角的度数时,要注意观察角的张开方向

    [片段三]

    师:请大家量一量一副三角板中各个角的度数。(学生量三角板角并介绍方法。)

    师:请大家完成教材第39页第3题。说出每个钟面上的时间,量出时针和分针所成的角度。

    师:通过大家的度量,你们发现分针与时针的夹角的规律吗?

    生:3点是90。

    生:有规律。每小时是30

    师:利用活动角的量角器摆出下面各角。

    (1)直角(2)120(3)30(4)77

    师:这节课都学会了什么?(学生自由总结。)

    师:老师整理了度量角的顺口溜可以帮助大家理解。

    点对点,边对边,边对线,根据方向读度数。

    师:请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解决。

    [片段四]

    师:(视频播放两组角。一组是角的两边长短相差甚大的30角。一组是边较短的120角和边教长的30角)请大家观察第一组角哪个大一些?第二组角又是哪个大一些?

    生:第一组边长一些的角大一些。

    生:第二组边短一些的角大一些。

    师:同意的请举手。(学生都举手了)。

    师:请大家拿出准备的实物,用量角器量一下再比较。

    (学生开始叽叽喳喳)。生:太不可思议!居然都是30。

    生:真有趣,眼见为虚呀!

    师:请大家谈谈自己的想法?

    生:判断角的大小要用量角器量。

    生: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生:角的两条边张开的越大,角的度数越大

    [反思:常言道眼见为实。但不然,这里却眼见为虚,这一矛盾冲突再次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了不起的发现油然而生。]

    点评与拓展

    以前教这个内容时,重点放在量角的方法上,教师指导学生怎样对点、对边、看刻度,甚至让学生把量角的方法背熟了,结果学生还是不会量角。反思其教学行为,我认为量角方法的真正道理其实就是用量角器上知道度数的角与要量的这个角重合,读出的量角器上角的度数就是要量的这个角的度数了。而怎样进行重合学生是容易理解的,所以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能很快地读出量角器上大小不同的角上。依据以上的认识,我把教学过程设计成上面四个层次来进行。第一层是课题的引进。这里我创设了让学生比较纸角大小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到在实际生产中确实会碰到这种需要量角的事,从而产生学习需求。第二层是让学生认识量角器,重点放在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上。认识量角器时,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这种自主探究的方法。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是具备这种自主探索能力的。课堂中学生的回答也很精彩,如:我发现量角器上有数,这些数的排列有规律,一组从左往右,一组从右往左,中间正好是90;我发现量角器上90这个刻度与量角器上最下面这个刻度交*在一个小点上;我从最大的刻度数是180这个数上猜测到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我发现下面有一个小半圆,最中间有一个点。你看学生研究得多认真,观察得多仔细啊!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时,又分以下四个层次来学习的:(1)在量角器上读出一个角的度数(10),并说出为什么?因为这个角被分成了10份。(2)在量角器上读出两个角的度数(60、120)因为读角时学生容易把内圈和外圈上的刻度搞混淆,学生通过这两个角的认读,深有体会地说:读角时要注意把内圈和外圈上的刻度看清楚。(3)读一个刻度上没有标数的(35)。此题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注意,不仅要会读标上刻度数的角,而且要会读没有标刻度数的角,要认真地看清楚量角器上的刻度,才能正确地读出量角器上的角来。(4)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它的两条边。学生有了以上读角的经验,再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就容易了,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也证实了这点。第三个层次是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课堂上学生不仅会量,而且会说。第四层次是探究角的大小与两边长短的关系和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程度的关系。边放手,边设置障碍,有观察、有思考、有操作,于无形中顿悟。

    课堂是舞台,学生是主角。只有教师甘当配角,学生才能在舞台上出色的发挥和表现,成为真正的主角。从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再到授之以渔场,才是教师的气概,才能让教学方式更民主,更开放、更科学、更和谐。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模板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整除的意义,理清除尽和整除的关系;理解和掌握约数和倍数的意义,了解约数和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2.能力目标:能判断一个数能否被另一个数整除,会根据约数和倍数的意义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根据信息进行分类、总结、概括的能力,培养学生会进行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判断、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标:渗透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并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交流、对话的意识,积极探索的精神,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整除的意义、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索并理解约数和倍数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交流生活中的数学信息

    师:(拿着数学课本)问这是一本?

    生:数学课本

    师:数学就是关于数的学问,我们的身边有数吗?

    生:有

    师: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生1:我有7本书。

    生2:我有3个好朋友。

    生3:我们班里有26名女同学。

    2.根据信息组成应用题。

    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些数学信息,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课件出示)

    A组B组

    (1)35张圣诞贺卡(8)共用去6.6元

    (2)每本练习本2.2元(9)平均分给11个同学

    (3)有5个同学给灾区捐款(10)共捐了15.5元

    (4)小红每天读2页课外书(11)已经读了24页

    (5)买了4枝同样的钢笔(12)共用布15米

    (6)小东参加三门考试(13)共考了273分

    (7)做7套同样的校服(14)小明带32元钱买钢笔

    师:请根据你们的生活经验,选择两条相关的信息组成一道简单的应用题,并列式计算。(学生伴随轻音乐读题思考)同桌的同学可以互相说一说。

    师:谁来说说看,你先择的是哪两条,求的是什么?怎么列式?

    生1:我选(2)和(8)求的是可买多少本?列式为6.62.2=3

    生2:我选的是(1)和(9)求的是平均每人得到几张贺卡,列式为3511=32

    生3:

    共得到7道算式,分别是:6.62.2=33511=3215.55=3.1

    242=12324=82733=91157=21

    [学生的学习材料来源于学生自己,并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找准知识的生长点。这样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积极状态,使学生对学习充满着兴趣,学生乐于继续学习下去,而无须教师强迫学生学习。]

    二、自主探究

    师:请同学们观察以上这些算式,并根据算式的特点分类,分好后小组交流。

    (学生自己分好类后小组交流)

    师:哪位同学来说说你是怎么分类的?

    师:为了方便,老师给它们加上序号。(分别给7道算式加上序号)

    ①6.62.2=3②3511=32③15.55=3.1

    ④242=12⑤324=8⑥2733=91⑦157=21

    生1:我将②和⑦分为一类,①为一类,③④⑤⑥分为一类,第一类是有余数的,第二类的被除数和除数都是小数,第三类的除数都是整数。

    生2:我也将②和⑦分为一类,①③④⑤⑥分为一类。第一类是有余数的,第二类是没有余数的。

    生3

    师:从同学们的分类中可以看出:分类的标准不同所得的答案也不同。那我们先选择其中的一种分类来研究。(课件出示)

    师:(先择②和⑦分为一类,①③④⑤⑥分为一类)这位同学他是按是不是除尽来分类的,那什么叫除尽?什么又叫除不尽呢?

    生:商是有限小数的就是除尽,商是无限小数的就是除不尽。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观察、分析、比较和分类,在头脑中建立了小数除法、有余数的整数除法和没有余数的整数除法三种类型的除法的表象。学生的分类,恰当地提供了学生学习新知的素材资源,使学生乐学、会学。]

    三、归纳特征

    师:我们再来仔细观察这些除尽的算式(①6.62.2=3③15.55=3.1④242=12⑤324=8⑥2733=91),看看这些算式还能不能再分分类,你准备怎么分?

    生:①6.62.2=3和③15.55=3.1分为一类,因为这里面有小数,④242=12、⑤324=8和⑥2733=91这三个算式分为一类,因为这三个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和商都是整数,而且没有余数。

    师:我们可以将(学生分类后)指着整除的一组算式:象这样被除数、除数和商都是整除而且没有余数我们就称它为整除(板书整除)(课件出示)

    师:那我们仔细地观察整除和除尽有什么关系呢?

    生:除尽的范围比整除的大。

    师:如果我们用一个大圈来表示除尽,那整除就是其中的一个小圈。(课件出示集合图)

    师:你还能再举出一些整除的算式吗

    生1:42=2。

    生2:305=6

    生3:28070=4。

    师:整除的算式实在是太多了(在整除的小圈后加)那我们能不能用一个含有字母的式子来概括整除算式呢?

    生:用ab=c(板书)

    师:是不是要加个什么条件呢?

    生:b0(板书),因为b=0,除法就无意义了。

    师:如果a、b、c都是整数(板书),且b0,那我们就说a能被b整除,或b能整除a。

    [教师先从圈中拿去除不尽的除法算式,再将这些能除尽的算式进行分类,揭示出整除的算式。这样以集合圈的形式,渗透整除和除尽的关系。在学生找出了整除算式的特征后,教师请学生再举一些这样的算式,让学生再次感悟和应用整除算式的特征,并体会象这样的算式有无数个。并通过用一个含有字母的算式来抽象概括,既让学生感悟到用字母表示数的简便,又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数的整除的概念。]

    师:如153=5,我们就说15能被3整除,或3能整除15。谁来说说这几道的(指着黑板上的几道整除算式)?

    生1:242=12我们就说24能被2整除,或2能整除24。

    生2:324=8我们就说32能被4整除,或4能整除32。

    生3:2733=91我们就说273能被3整除,或3能整除273。

    师:我们一起看看书P49的练一练1。(课件出示)

    生答

    [教师针对内容的特殊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直接说明、学生模仿。不容忽视的是,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记忆和模仿还是必要的。在教师揭示了数的整除的概念后,通过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起说、请学生说和学生自己任选两个算式说给同桌听,到一起其说等多种方式让学生通过读来区分两种说法的区别,自我感悟。]

    四、感悟关系

    师:我们已经知道整数a除以整数b(b0),除得的商是整数而且没有余数,我们就说数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模板 篇8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趣味性。本节课让学生经历测量常见物体长度的过程,引出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让学生感受到掌握毫米和分米是日常测量的需要,感受到学习这部分知识的价值。本节课的设计,本着发展学生创新思维为主的原则,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建立毫米和分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能力,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际生活又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创设矛盾的情境,让同学们用直尺测量实物具体有多长、多厚,从解决身边的问题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探寻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教学中,我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教学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数、画,学生对1毫米的实际长度有一个初步的直观印象,并且通过手势帮助学生形成1毫米的表象,接着通过看一看、数一数,使学生的直观的认识到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1厘米=10毫米,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轻松和快乐。分米的认识也是通过先估计,再让学生在实际测量动手操作中得出10厘米就是1分米。再让学生用手势表示1分米的长度,然后在生活中找长度是1分米的物体。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通过练习培养和发展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实际测量能力。在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后,进行小组分工,学生兴趣盎然,他们用不同的形式测量自己喜欢的物品,或者是身体的某一部分,精心地做记录,在测量中体会了不同的长度。对知识有了深入的了解,从模糊到清晰,实现了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在大量的实践中获取了新知,体会了测量不同的物体要用不同的单位。通过学生用手比划、数、画、量物体的长度,加深对分米的认识。测量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测量能力。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模板 篇9

    一、教材分析:

    《植树问题》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中的内容。这一单元内容就是植树问题,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有两端栽、两端不栽、以及环形情况、方阵问题等。

    二、设计理念:

    这节课的设计,解题不是主要的教学目的,主要目的是从实际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分析、思考过程中,逐步发现隐含于不同的植树情形中的规律,经历模拟植树,发现规律得出数学模型然后运用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主要任务是向学生渗透一种思想,一种在数学上、在研究问题中都很重要的思想-----化归思想,就是将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发现在线段上三种不同情况植树问题的规律,并建立数学模型。

    2.让学生经历和体验使用画图的方法探究规律的过程。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利用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三种不同情况植树问题中段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2.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情境引人。

    让学生从身边美观的景色中体验等距栽树的美观,同事也让学生注意到了树与树之间的距离就是间隔。开门见山,把本课的学习方法直接介绍,让学生清楚画图策略的作用,为接下来的学习分散难点。

    (二)在探究中找方法

    我通过提出学校要在跑道一边栽树,可以怎样种?让学生当设计师随意种树,模拟植树,经历植树的动态过程,呈现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让学生通过直观动态的探究和表格数据的观察对比,发现规律段数与棵数的关系。为下一步的探究做好探究方法的铺垫。更为后面课时:两端不栽、以及环形情况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在方法中找规律

    在学生呈现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并发现段数与棵数的关系后,我着手教学例一:(学校要在长5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种)。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通过帮助学生把示意图提炼成线段图,让学生继续运用画图策略经历探究问题并列式解决问题,最后归纳得出:要解决问题,首先要知道段数怎样求,才能运用段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解决问题。

    (四)在规律中化归解题。

    在完成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后,渗透化归思想,让学生运用植树问题的规律解决其他的生活问题,(1.出示:在一条全长2千米的街道两边安装路灯(两端也要安装),每隔50米安一座。一共要安装多少座路灯?2.园林工人沿一条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两端都种),一共种了36棵。从第一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少米呢?)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为学生沟通数学与生活。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模板】相关推荐
    推荐!小学生美术兴趣小组活动计划范文优选120字

    时光飞驰,新学期即将来临。是时候总结一下自己的收获了,看自己在教师这份工作有多少成长,通过一篇教学总结看看自己在这一学期有哪些成长,一篇教学总结要怎么把它写好呢?这篇《推荐!小学生美术兴趣小组活动计划范文优选120字》应该可以帮助到您。小学美术课是一门必修的艺术教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的重要途...

    范文参考:小班教学总结420字

    时光荏苒,我们即将翻开新学期的篇章。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后我们就该进行一次总结了,通过写一篇教学总结看看自己在思想上与工作上的变化,教学总结是怎么样写的呢?这篇《范文参考:小班教学总结420字》应该可以帮助到您。时光飞逝,转眼间,一个紧张而又充实的学期又过去了,现将小班上学期工作总结如下:一、保育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