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加法交换律教案汇总11篇
  • 加法交换律教案

    发表时间:2024-03-10

    加法交换律教案汇总11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做的提前准备,本学期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只有提前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这样才不致于在实际教学中出现准备不足的情况。什么样的教学课件才是好的?也许"加法交换律教案汇总11篇"就是你要找的,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加法交换律教案【篇1】

    师:咱们来做个游戏,我说3+2,你们就说2+3,看谁反应快。明白吗?现在开始。

    师:为了让大家看得清楚,现在请一个同学上台,把我们游戏的算式用等式逐一写在黑板上。

    师:从刚才这位同学写的等式中,你们发现了什么?有什么规律吗?

    生(乙):我发现,两个加数不但交换了位置,而且左右的结果是一样的。

    师:你们的想法很有道理,也就是说在加法中,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结果不变。你能用比较简单的方法表示刚才发现的运算规律吗?

    生(甲):我认为用符号可以表示,两个数就用不同符号表示,比如用○和□,这个规律就可以这样表示:○+□=□+○

    师:这道等式表示了加法中的一个重要的运算规律,这个规律就是加法交换律。

    反思:

    1、通过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加法交换律,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认识规律。

    2、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表示规律,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让学生经历由数到符号的演变过程。最终通过交流互动生成由字母表示的加法交换律。

    3、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使探究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这样富有生气的课堂教学,必定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加法交换律教案【篇2】

    1、教材分析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国标版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中的第一课时,它是运算中进行简便计算的两种必要的理论依据,他们是学生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的思维素质,掌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简便计算和计算速度。

    2、目标分析

    (1)教学技能目标:利用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入教学内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用字母来表示交换律和结合律。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学生的自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积极参与规律的探索,发现和归纳,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定律。

    二、说教学过程

    (一)探索加法交换律:

    这部分分成4步进行

    1、感知规律

    课的开始出示第56页的例题(前两幅图),通过解决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得出一个等式,从而导入新课,进行加法交换律的研究。

    (设计意图:用学生身边事情引入新知,并为下而面的探究呈现素材。)

    2、验证规律

    (1)组织学生观察这个等式的特点,然后自己照样子仿写等式。

    (2)运用自己写出的等式,再次观察、比较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初步感知其中的规律。

    (设计意图:丰富学生的表象,进一步感知加法交换律。)

    3、概括规律

    (1)通过自己仿写式子,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概括出规律,尝试用语言表述。

    (2)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示出来着重强调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的简便性。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构建了简单的数学模型,使学生体会到符号的简洁性,从而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感。)

    4、巩固规律

    出示一组填空,根据加法交换律填出所缺的数字

    (设计意图:一个规律教授结束就配以针对性的练习,既有利于概念的正确建立,同时也及时地巩固了新知。)

    (二)探索加法结合律:

    1、感受规律。

    在学生解决三个项目共得多少分?过程中得出等式。学生交流各自列式,并让学生说清列式理由。选择两种不同列式,探索规律。

    (设计意图:抓住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内在联系,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把加法交换律的学习,迁移类推到加法结合律的学习中来。)

    2、验证规律

    (1)教师出示两组题目,判断左右两边是否可以写等号,分别算一算。

    (2)学生依据自己经验,开始写出这一类型的等式题,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与锻炼,并体会认识加法结合律。

    3、揭示规律

    (1)小组讨论,观察等式,左边和右边有什么变化,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按照这种规律,你还能写出这样的算式吗?

    (3)用字母表示这样的规律。

    (设计意图:多引导学生独立发现,思考、解答,有利于学生概括出相应的运算律。)

    4、巩固规律。出示针对结合律的一些填空,巩固新知。

    三、实践应用

    1、书面训练

    (1)想想做做4,每个学生选一组题独立完成,使学生通过比较,知道应用加法运算律有时可以使两个加数的尾数凑成整十数,使计算简便。

    (2)想想做做5

    (设计意图:让学生意识到结合律往往要凑整,进行这题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为后头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打好基础。)

    2、活动训练。游戏找朋友

    (1)如:师说出2,学生要找出它的好朋友8,因为2和8和是10,教师配合学生完成。

    (2)找出与一个数和是100的数。同学配合完成。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游戏中意识到结合律往往要凑整,进行这题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

    加法交换律教案【篇3】

    一、材料提供丰富化

    数学教材只是一种范本,很多地方还需要我们的数学教师去发掘教材的意图,让材料丰富而生动。如本节课设计时,首先让学生自己提供丰富的生活材料,其次老师提供残缺的学习材料,既突出某一知识点,又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以达到此时残缺胜完美的效果。

    二、教学过程研究化

    整个新知识获得的过程就是从发现规律到验证规律、总结规律、应用规律,体现了一个假设、验证、应用的研究性学习思想。如果从一年级开始就经常引导学生利用这种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将对学生研究能力培养大有裨益。

    三、重视培养学生数学素养

    整节课中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注意做到不仅巩固新知,而且培养数学素养,如符合感的培养、有序思维方式的渗透、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等。

    [教学目标]

    1、通过摆一摆、算一算,让学生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

    2、让学生初步感受观察可以多角度。

    [教学准备]:教具:课件

    学具:图片

    [教学流程]

    一、引出规律

    (一)学生提供学习材料:请学生例举几个生活中的加法问题。(先独立想,后小组交流,而后指名汇报。)

    汇报一道,请全班学生一起解决一道。

    [说明:让学生自己提供学习材料,学习材料会更开放,更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

    (二)教师设疑:

    (猜一猜)1、老师左手有1颗糖,请问老师两只手上一共有几颗糖?

    2、我们教室里前面有2台电风扇,后面有2台电风扇。

    [说明:教师出的这2道题目都是不完整的,学生无法解决。通过教师故意设疑,学生发现问题,直到学生补充完整等环节,让学生初步感知简单的加法应用题的一般结构。]

    (三)学生解决上面2道题目。

    老师左手有1颗糖,右手有3颗糖,老师手上共有几颗糖?

    我们教室里前面有2台电风扇,后面有2台电风扇,一共有几台风扇?

    1、针对第1题,肯定有学生列出2个算式:1+3=4、3+1=4。让学生说两种列法的想法。从而引导学生发现1+3=3+1。

    2、比较第2题与第1题,为什么第2题只能列1个算式:2+2=4。

    [说明:1、1+3=3+1的引出,尽可能把机会让给学生。

    2、比较两题,主要为加法交换律一般要求两个加数不同埋下伏笔。]

    二、总结规律

    (一)1+3=3+1,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学生举例)

    (二)验证例子。

    1+2=2+13+2=2+31+4=4+1

    引导学生通过算一算、摆一摆等方法验证例子中等式成立。如果学生举出数较大的例子,如10+11=11+10,可以引导学生理解着说一说。

    这样的例子举得完吗?

    [说明:举出例子,让学生验证例子的正确性,渗透了研究性学习方法。]

    (三)描述规律

    刚才同学们举出这么多例子,也就是说同学们发现了加法的一个秘密,谁来说一说,什么秘密?谁能来给这个秘密取个名字。

    揭题:加法交换律

    [说明:这里不要求学生用规范的语言说出加法交换律。]

    (四)字母式子

    老师发现用语言来讲比较麻烦,谁能用一个式子将这个规律表示清楚?

    a+b=b+a为什么刚才我们举了那么多例子都没举完,而这个式子就能表示清楚?

    [说明:1、如果学生不能直接讲出a+b=b+a,师可以引导a+b=。

    2、让学生发现数学具有简洁美。

    3、初步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三、巩固规律

    (一)基本练习

    1、看图写两个不同的算式,注意引导学生清楚地表达图意,直观地理解加法交换律。

    2、找朋友

    1+3(3+1)2+3(3+2)4+1(1+4)1+0(0+1)☆+●(●+☆)

    1+1有没有这样的朋友,为什么?

    3、整理算式

    上一节课我们记住了那么多算式的得数,现在谁能说一说得数是5或5以下,只要记住几道就行了?为什么?谁能有序地排一排?

    1+11+21+31+42+22+3

    [说明:1、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一个用处,如记住1+3=4,就记住了3+1=4。

    2、有序排,可以按加数大小排,也可以按得数大小排。]

    (二)发展练习

    1、请一排学生上来,请学生们说出某一同学排第几个?

    [说明:这题答案不唯一的,可以从左边数起,也可以从右边数起,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观察时可多角度的。]

    2、出示一幅生活场景图,让学生理解图意,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的问题,列出算式。

    [说明:1、这是一道开放题,材料开放、信息多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引导学生再一次运用加法交换律解决。]

    四、总结学习质疑问难

    加法交换律教案【篇4】

    一、课前谈话。

    有牛顿因为看见苹果落地,进行思考,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最后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个伟大的成果。引导学生得出:要注意观察、思考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的问题,并从中探索出一些规律。

    设计意图:由科学家从一个平常的现象得出伟大的发现,引导学生应注意观察身边的一些平常的、习以为常的现象,并从中的出一些规律,对学生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

    二、教学加法交换律。

    1、随着气候渐渐转凉,从下个月开始,同学们都将投入到冬季锻炼中去了。电脑出示第54页的例题,这是某个班级进行冬锻的情况,提问:从这张图片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几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根据学生的回答,电脑依次出示:①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②参加活动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③跳绳的男生和踢毽子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④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设计意图:从创设的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自由地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也符合新课程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理念。

    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其中的这两个问题:

    在黑板上张贴: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3、你们能马上口头列式并口算出结果吗?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28+17=45,追问:还有其他的方法来解决吗?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完成板书:17+28=45(人)

    为什么这两个算式的结果一样?

    4、你们能用一个符号把它们连接以来吗?教师继续板书:28+17=17+28

    仔细地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你们有什么发现?在等号的两边,什么地方相同?什么地方不同?

    5、你们能够自己模仿写出几个这样的算式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算式,并追问:这样的算式能写几个?

    6、我们再仔细的观察这几个算式,从中你们有什么发现?你们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你们的发现吗?

    教师巡视,并作相应的辅导,在学生交流后板书出示: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并板书学生回答的一些符号表示的算式。并追问:你这样表示,每个符号分别表示什么?

    7、同学们都自己用自己的喜欢的方式表示了你们的发现,那你们想不想把这些算式都统一呢?国际上一般用字母来表示这些规律,假如我们用a来表示第一个加数,用b来表示第二个加数,那这些算式能够怎样来表示呢?板书:a+b=b+a。

    8、教师小结知识点:在很平常的一些四则运算中包含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我们把这些规律叫做运算律。板书:运算律。教师指着板书指出:我们刚才研究的就是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学生齐读一遍。

    小结研究方法:刚才我们在研究加法法交换律的时候,我们是怎样一步一步开展研究的?引导学生能得出:列式计算观察思考猜测验证得出结论。

    9、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第一题前面两小题。

    设计意图: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不仅仅是解题指导者。本环节的设计,层层递进,紧密围绕并运用好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字母表示,最后还归纳出了研究方法,都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

    三、学习加法结合律。

    1、刚才通过解决第一题,我们得到了加法交换律,现在我们再来研究问题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看看我们有没有新的发现?

    2、你们会自己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想想你为什么这样列式?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回答,教师有意识地板书:

    (28+17)+23=68(人)

    28+(17+23)

    (28+23)+17

    28+(23+17)

    (23+17)+28

    23+(17+28)

    让回答的同学说说这么列式是怎么思考的?

    下面,我们就来针对这两个算式开展研究:(28+17)+2328+(17+23)

    设计意图:本环节又是用教材教的一个很好体现,比较好地注意了关注学生的生成与教师预设之间的联系,并很好地引导到需要的算式。

    4、根究研究方法,接下来我们应该进行哪一步?(观察思考)那你们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呢?(参与运算的数相同,运算结果一样;运算顺序不同)你们能用什么符号连接?教师板书:

    (28+17)+23=28+(17+23)

    5、电脑出示:下面的里能填上等号吗?

    (45+25)+1345+(25+13)

    (36+18)+2236+(18+22)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45+25)+13=45+(25+13)

    (36+18)+22=36+(18+22)

    6、看着黑板上的板书,你们从中有了什么新的发现?学生小组交流后大堂再交流,教师张贴: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7、这样的描述太长又难记,你们从第一个运算律中能得到启发,用简便的方法来表示你们的发现吗?自己尝试写一下。

    板书:(a+b)+c=a+(b+c)

    教师揭示: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第二个运算律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

    8、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的后面两个小题。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运用得到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由扶到放,初步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第4小题引导学生发现是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第1行。

    3、插入朝三暮四的故事,让学生通过故事得出:猴子很愚蠢,因为总量不变,只是老头采用了加法交换律。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使学生初步感受应用加法运算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设计意图:几个层次的练习,内容丰富,提供了具有价值的学习内容,使全体同学都参与到有趣的数学学习中,从验算中明白了其理论依据,从故事中分析出了其中蕴涵的运算律,既体会到了数学的乐趣,又复习巩固了全课的内容。

    五、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设计意图: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自己的整理总结中再次巩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板书设计: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28+17=45(人)17+28=45(人)(28+17)+2328+(17+23)

    28+17=17+28=45+23=28+40

    (学生说的算式)=68(人)=68(人)

    (28+17)+23=28+(17+23)

    (45+25)+13=45+(25+13)

    (36+18)+22=36+(18+22)

    a+b=b+a(a+b)+c=a+(b+c)

    加法交换律教案【篇5】

    一、复习。

    口算

    13脳3095梅19360梅60420梅3

    11脳4092梅4690梅1890-15

    指名回答。

    二、新课。

    1、出示P56的图。

    四(1)班的体育活动课开始了,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开展了哪些活动?

    如果让你选择,你选择参加哪种活动?

    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开展了哪些活动?

    出示:28个男生在跳绳,17个女生在跳绳,23个女生在踢毽子。

    根据这些信息,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1)跳绳的有多少人?(2)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2、出示第一个问题。

    (1)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板书:28+17=45(人)17+28=45(人)

    提问:这两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结果怎么样?

    28+17和17+28有怎样的关系?

    板书:28+17=17+28

    提问: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把28和17交换位置相加,和怎样?

    根据这些特点,你还能写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吗?(同桌讨论)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等式。

    观察一下,同学们说说这些等式,你有什么发现?

    得到:加数不变,加数的位置变了,和不变。

    (2)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这一发现吗?

    (写在自己的练习本上)

    展示学生的表示方法。

    学生(1):△+○=○+△

    学生(2):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学生(3):a+b=b+c

    师:任意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这就是加法交换律。

    追问:a+b=b+a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3、出示第二个问题。

    (1)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学生回答,师板书:

    (28+17)+23

    提问:这种算法你是怎样想的?

    28+(17+23)

    提问:这种算法你是怎样想的?

    提问:这两种算法都是求的什么?两种解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它们的结果有什么关系?

    得到:(28+17)+23=28+(17+23)

    出示P57的题组。

    提问:你能看出每组里两个算式有什么共同地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吗?

    得到:加数相同。

    (2)请大家在练习本上计算一下,看看每组里两个算式的结果有什么关系,在○里填上适当的符号。

    让学生回答练习结果,老师在○里板书等号。

    提问:在这几组算式里,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在上面的例子里,你发现了什么?

    把你的发现表示出来,同桌交流。

    指名口答(请三名学回答)。

    师:如果用a、b、c表示三个数,这个规律可以表示为:

    (a+b)+c=a+(b+c)

    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追问:(a+b)+c=a+(b+c)表示的是什么律?

    这个字母式子表示什么意思?

    指出:这里的a、b、c表示任意三个数,这个字母式子表示三个数相加时,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补充说明:在连加运算中,只要改变运算顺序,就是运用加法结合律。

    4、小结。

    (1)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指出:加法的结合律和交换律都是加法的运算定律,所以我们刚才学习的是加法的运算定律。(板书课题)。

    (2)提问:谁能说一说什么是加法的交换律?什么是加法的结合律?

    (3)指出:在连加运算中,只要交换加数位置,不改变运算顺序,运用加法交换律;只要改变运算顺序,就是运用加法结合律;如果既改变加数位置,又改变运算顺序,那么既运用加法交换律,又运用加法结合律。

    三、想想做做。

    1、P58第1题。

    让学生说说这些等式各应用了什么运算律?注意提醒的是第四个等式,先交换48和25的位置,在应用结合律改变运算顺序,既应用了加法交换律,又应用了加法结合律。

    2、P58第2题。

    先让学生填一填,再指名说说各是怎样想的。

    3、P58第4题。

    先算一算,再比较。

    4、P58第5题。

    让学生连一连。

    四、布置作业。

    P58第3题。

    板书设计: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a+b=b+c

    (a+b)+c=a+(b+c)

    加法交换律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水平。

    3、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在探索中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理解不同算式的相等关系,概括运算律。

    教学难点:

    概括运算律并会运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大胆猜想

    师:出示课件(主题图)  出示图:左边有6束鲜花,右边有2束鲜花,一共有几束鲜花?怎样列式?

    生:

    师(小结):这两个算式结果相等,我们就可以用等号把它们连接,变成一个等式。这个等式里蕴藏着我们今天要探索的规律,猜一猜,是什么?是不是所有像这样的加法算式都有这样的规律呢?今天我们继续探究。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一)教学加法交换律

    1、出示情境图:

    师: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一些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吗?

    师:继续观察这两道算式,你发现了什么?中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2、那么,你能再写出几道像这样的等式吗?

    (学生写后,同桌互查,指名交流,师相继板书三道等式)

    师:这些都是等式吗?怎样验证?这些等式都有什么特点?

    【评析:教材通过观察并分析例题中的几个等式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规律,从而归纳出加法交换律,这样的安排学生缺乏激情。所以,教师从学生的学习心理出发,创设新的学习情境,变简单的再观察为进一步的举例验证,并理性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这样的归纳推理可以让学生的认识更为深刻。】

    那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自己发现的规律表示出来吗?(学生交流后,再看书自学P

    提问:通过学习,你知道可以怎样表示?你觉得哪种表示方法最能体现数学简洁明了的特点?(集体反馈并总结,师板书a+b= b+a)

    师:这个等式表示什么?(生交流,师板书加法交换律)

    师:那么,你知道为什么调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吗?(看的方向不同,但总数不变)

    【评析:用学生自己喜欢的方法把发现的规律表示出来,这一问题看似把学习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学习能力。但从以往的教学实践来看,四年级学生大多不具备这样的创新能力,他们的抽象思维还没有达到这样的水平,即使教师引导学生去逐步抽象,也需费时费力。因此,教师将这一环节改为自学,在自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怎样用优化的方法表示发现的规律才能体现数学简洁明了的特点,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很轻松。在此基础上,为学生沟通加法交换律与以往学习中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水到渠成,并且这一环节的自学也为学生自主表示下面的加法结合律提供了思维导向。】

    (二)教学加法结合律

    师:先算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添上小括号)还可以先算什么? (生加括号,并说计算过程)

    师:这两道算式结果怎样?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师板书,生齐读)

    2、算一算,下面的○里能填上等号吗?

    (+ (+

    3、引导比较,发现规律。

    师:比较这几道等式,你发现每组两个算式有什么异同?(同桌讨论后交流)

    师根据学生回答进一步追问:什么变了?什么不变? (引导学生抓住不变的三层含义分析相同点)

    师(小结):其实三个数相加,改变运算顺序,和不变。

    【评析:加法结合律的内容,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接触不多,没有太多的感性基础,尽管凭直觉知道左右两边算式结果相等,但对左右两边算式的异同点表述并不是很清楚。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引导学生从变与不变的角度去分析。只有层层剥笋,使学生抓住了加法结合律的本质特征,这样在后面的运算律混合练习中才不会混淆不清。】

    4、你能照样子再写一道这样的算式吗?

    师:既然这样的等式写不完,那么也可以用字母等式来表示这样的规律。如果用字母a、b、c表示三个加数,你能表示出这个规律吗?(学生独立写一写,然后指名板演,师生一起检查这个等式)

    师(小结):三个数连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与另一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板书课题)

    你能很快口算吗?运用了什么?(学生说口算过程,体会加法结合律的用处)

    18+25+75

    【评析:学以致用。如果在学习之后不能使学生很快尝到“甜头”,学生则从心理上就不会完全将新知内化。所以通过快速口算,让学生省略书写过程,只从形式上去感受运用加法结合律带来的好处,强化学习运算律的目标意识。】

    三、巩固练习,深化新知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有没有信心接受挑战?

    1、下面的等式各用了什么运算律?

    ①82+0=0+82;

    ②=(+8;

    ③(+;

    ④=(+48。

    2、你能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吗?说说你是依据什么填的。

    ①6+35=35+□;

    ②a+204=□+a;

    ③(+;

    ④=(+ □;

    ⑤=(+□。

    3、完成课本P58第五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口答。

    ①+(;

    ②+(□+□);

    ③5×4=4×□;

    ④。

    师: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对四个数相加、五个数相加适用吗?更多数相加呢?由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你还能联想到什么?乘法是否也具有这样的运算律?大家的猜想对不对呢?你们课后能像这节课一样去探究验证一下吗?

    【评析:练习设计既重视基本知识的训练,又能充分挖掘习题的功能,及时进行拓展训练,培养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水平。特别是最后两道乘法式题的练习,引导学生在学习加法运算律基础上去猜想乘法是否也具有这样的运算律,为学生沟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实现了学生思维的可持性发展。】

    加法交换律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教学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过程方法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难点:使学生经理探索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教学准备:配套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有牛顿因为看见苹果落地,进行思考,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最后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个伟大的成果。引导学生得出:要注意观察、思考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的问题,并从中探索出一些规律。设计意图:由科学家从一个平常的现象得出伟大的发现,引导学生应注意观察身边的一些平常的、习以为常的现象,并从中的出一些规律,对学生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

    二、教学加法交换律。1、随着气候渐渐转凉,从下个月开始,同学们都将投入到冬季锻炼中去了。电脑出示第54页的例题,这是某个班级进行冬锻的情况,提问:从这张图片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几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根据学生的回答,电脑依次出示:①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②参加活动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③跳绳的男生和踢毽子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④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设计意图:从创设的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自由地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也符合新课程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理念。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其中的这两个问题:在黑板上张贴: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3、你们能马上口头列式并口算出结果吗?指名回答,教师板书:28+17=45,追问:还有其他的方法来解决吗?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完成板书:17+28=45(人)为什么这两个算式的结果一样?4、你们能用一个符号把它们连接以来吗?教师继续板书:28+17=17+28仔细地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你们有什么发现?在等号的两边,什么地方相同?什么地方不同?5、你们能够自己模仿写出几个这样的算式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算式,并追问:这样的算式能写几个?6、我们再仔细的观察这几个算式,从中你们有什么发现?你们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你们的发现吗?教师巡视,并作相应的辅导,在学生交流后板书出示: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并板书学生回答的一些符号表示的算式。并追问:你这样表示,每个符号分别表示什么?7、同学们都自己用自己的喜欢的方式表示了你们的发现,那你们想不想把这些算式都统一呢?国际上一般用字母来表示这些规律,假如我们用a来表示第一个加数,用b来表示第二个加数,那这些算式能够怎样来表示呢?板书:a+b=b+a。8、教师小结知识点:在很平常的一些四则运算中包含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我们把这些规律叫做运算律。板书:运算律。教师指着板书指出:我们刚才研究的就是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学生齐读一遍。小结研究方法:刚才我们在研究加法法交换律的时候,我们是怎样一步一步开展研究的?引导学生能得出:列式计算观察思考猜测验证得出结论。9、练习:完成想想做做第一题前面两小题。设计意图: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不仅仅是解题指导者。本环节的设计,层层递进,紧密围绕并运用好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字母表示,最后还归纳出了研究方法,都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

    三、学习加法结合律。1、刚才通过解决第一题,我们得到了加法交换律,现在我们再来研究问题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看看我们有没有新的发现?2、你们会自己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想想你为什么这样列式?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3、学生回答,教师有意识地板书:(28+17)+23=68(人)28+(17+23)(28+23)+1728+(23+17)(23+17)+2823+(17+28)让回答的同学说说这么列式是怎么思考的?下面,我们就来针对这两个算式开展研究:(28+17)+2328+(17+23)设计意图:本环节又是用教材教的一个很好体现,比较好地注意了关注学生的生成与教师预设之间的联系,并很好地引导到需要的算式。4、根究研究方法,接下来我们应该进行哪一步?(观察思考)那你们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呢?(参与运算的数相同,运算结果一样;运算顺序不同)你们能用什么符号连接?教师板书:(28+17)+23=28+(17+23)5、电脑出示:下面的里能填上等号吗?(45+25)+1345+(25+13)(36+18)+2236+(18+2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45+25)+13=45+(25+13)(36+18)+22=36+(18+22)6、看着黑板上的板书,你们从中有了什么新的发现?学生小组交流后大堂再交流,教师张贴: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7、这样的描述太长又难记,你们从第一个运算律中能得到启发,用简便的方法来表示你们的发现吗?自己尝试写一下。板书:(a+b)+c=a+(b+c)教师揭示: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第二个运算律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8、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的后面两个小题。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运用得到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由扶到放,初步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第4小题引导学生发现是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第1行。

    3、插入朝三暮四的故事,让学生通过故事得出:猴子很愚蠢,因为总量不变,只是老头采用了加法交换律。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使学生初步感受应用加法运算律可以使计算简便。设计意图:几个层次的练习,内容丰富,提供了具有价值的学习内容,使全体同学都参与到有趣的数学学习中,从验算中明白了其理论依据,从故事中分析出了其中蕴涵的运算律,既体会到了数学的乐趣,又复习巩固了全课的内容。

    五、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设计意图: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自己的整理总结中再次巩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板书设计:

    加法交换律

    28+17=45(人)17+28=45(人)

    加法结合律

    (28+17)+2328+(17+23)28+17=17+28=45+23=28+40=68(人)=68(人)

    (28+17)+23=28+(17+23)

    (45+25)+13=45+(25+13)(36+18)+22=36+(18+22)a+b=b+a(a+b)+c=a+(b+c)

    加法交换律教案【篇8】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乘法探索与发现(三)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P47.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过程,推导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用字母表示数。

    2、会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探索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初步理解运用、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探索推导过程与运用。

    教具准备:

    PPT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回忆旧知。

    要求学生回忆一下上一节课学过的乘法的运算规律。

    (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那么,大家回忆一下,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公式又是什么呢?)

    ab=ba

    (ab)c=a(bc)(黑板板书)

    (那么加法是否也有同样的规律呢?让我们现在来探讨一下)

    二、创设情境、操作体验

    1、由生活引入,通过对话的形式与学生共同探讨交换的含义。

    数一数:本班男生的人数和本班女生的人数,求本班一共有多少人?

    男生+女生:(26+17)人

    女生+男生:(17+26)人

    结果无论哪一种计算方法,计算出来的结果都是相等的。

    再举书本上两个例子来说明。

    26+17=17+26

    3+2=2+3

    15+20=20+15

    a+b=b+a(黑板板书)

    让学生列出不同的算式,分析比较两个算式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突出强调交换的意思。结果表明:两个式子的加数交换了位置,但和不变。再要求学生自己举一两个例子来试试看。

    2、出示题目:同学们的课间活动很丰富,看,有28个男生在跳绳,17个女生在跳绳,23个女生在踢毽子,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方法一:先算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28+17人,再算全部的人数:(28+17)+23人。

    方法二:先算一下女生,再算一下他们加起来一共是多少人:28+(17+23)人。

    那么得出:(28+17)+23=28+(17+23)整十

    (3+2)+5=3+(2+5)

    (19+12)+38=19+(12+38)整十

    (a+b)+c=a+(b+c)

    结果表明,计算出来的结果都是相等的。

    3、再举书本中的例子来说明结合的两个数的条件和原因。

    57+49

    =50+7+40+9

    =50+40+7+9

    =(50+40)+(7+9)因为50+40=90,90是一个整十数。

    =90+16

    =106

    三、巩固练习,加深记忆。

    1、书本P47(3)利用你发现的规律,计算下列各式。

    2、想一想:下面的等式各应用了什么运算律?

    82+0=0+82

    47+(30+8)=(47+30)+8

    (87+68)+32=84+(68+32)

    75+(48+25)=(75+25)+48

    3、比一比:谁算得又快又对!

    38+76+24(88+45)+12

    四、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置。

    加法交换律教案【篇9】

    一、说教材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是国标版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7单元中的内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运算中进行简便计算的两种必要的理论依据,他们是学生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的思维素质,掌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简便计算和计算速度。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的加法计算和验算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内容。教材安排两个运算定律教学时,采用了不完全的归纳推理,教材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新课,列出两个不同的算式组成等式,再例举类似的等式进行分析、比较、找到共同点,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材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的构建知识。然后安排了一些基本练习,以填空、判断等形式巩固对加法运算的理解,接着通过题组对比和凑整等练习,为学习简便计算作适当渗透和铺垫。

    二、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初步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能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定律。

    四、说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朝三暮四》视频)师: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你想说什么?猴子很笨,同学们很聪明,栗子的总颗数有没有变化呢?什么发生变化?

    引入:这个故事的`名字叫《朝三暮四》,在数学中也有类似《朝三暮四》故事里的规律,同学们想不想研究一下?

    设计意图: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初步体验加法交换律,唤起求知欲。

    (二)创设情境,联系生活

    谈话:天气渐渐转凉,学校要组织大家参加冬季比赛了,看,四年级同学正在操场上开展体育活动。

    (课件出示例题情境图)

    提问: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指名说一说)

    提问: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学生提到的问题可能有:跳绳的有多少人?女生有多少人?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设计意图:创设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同时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后继探究的学习材料,符合新课程“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理念。

    谈话: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非常好,下面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三)探索加法交换律,初步感知

    课件出示问题(1)要求参加跳绳的有多少人?

    提问:应该怎样列式?

    指名口答,教师板书:28+17=45(人)

    提问:还可怎么列式?板书:17+28=45(人)

    提问:这两道算式都是求什么的人数?(跳绳的人数)结果都是多少?

    谈话:既然得数相同,我们就可以把这两个算式用“=”连接起来。改写成28+17=17+28

    板书:28+17=17+28(学生齐读这个等式)

    提问:比较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说出:加数相同,得数也一样,只不过是把加数的位置调换了一下)。

    提问:你能照样子再写出几个像这样的等式吗?试试看。(学生动笔写,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把学生说的等式有序地板书在黑板上,板书三个)。

    提问:像这样的等式你能写得完吗?

    谈话:既然写不完,可以用省略号表示(板书省略号)

    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等式,你发现每一组的两个算式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同桌交流)?

    提问: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像这样的等式吗?可以用符号、字母、文字等等表示,试试看。

    师:在数学上,我们通常是用字母a、b来表示两个加数,说来说说怎么表示?

    生:a+b=b+a

    提问:a和b分别代表什么?

    小结:两个数相加,交换这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是加法运算律中的一条很重要的规律加法交换律。

    设计意图:本环节能紧密围绕并运用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感知规律,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字母表示。整个过程,学生在观察中感知,在模仿中理解,在探索中发现,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括能力。

    师:下面老师想考考大家。

    考考你

    (1)您能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字吗?

    96+35=35+()204+57=()+204

    指名回答,为什么?

    (2)下面的等式符合加法交换律吗?为什么?

    75+25=25+75

    46+59=46+59

    90+10=5+95

    (没有交换加数的位置;等号两边的加数不同。)

    (3)同学们学的真不错,接下来我们来玩个游戏,看看同

    学们的反应快不快。游戏:对口令

    师:83+17=生:17+83=

    97+44=35+65=

    88+75=300+600=

    a+b=785+68=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加法交换律的理解,知道加法交换律只是交换加数的位置,其余的不变。

    (4)提问:同学们,想一想:过去我们学过的计算中,哪些地方应用过加法交换律?

    下面一道题357+218,请同学们计算并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四)探索加法结合律,自主合作

    谈话: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解决“跳绳的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得到了加法交换律,现在我们再来研究同学提到的问题,看看有什么发现。

    出示问题(2):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提问:你会列综合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28+17+23

    提问:如果老师想突出强调先算跳绳的人数,可以怎么做?

    生:添上小括号

    教师给28+17加上小括号。

    提问:还是这个式子28+17+23,如果要先算参加活动的女生人数,应该怎么办?

    学生同桌交流,指名说说。

    教师添上括号:28+(17+23)。

    提问:比较这两道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数学符号相同,得数相同,但运算顺序不同)

    师:既然得数相同,我们可以写成等式:

    板书:(28+17)+23=28+(17+23)

    课件出示:算一算,下面的○里能填上等号吗?

    (45+25)+13○45+(25+13)

    (36+18)+22○36+(18+22)

    指名学生口答。

    归纳加法结合律:

    提问:观察这三个等式,每组的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从这些等式中能发现怎样的规律?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提问:你能用字母a、b、c代表这三个加数,把上面的规律表示出来吗?(学生独立写一写)教师板书:(a+b)+c=a+(b+c)

    小结: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与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与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加法的第二个运算律——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

    考考你:运用加法结合律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字

    (45+36)+64=45+(□+□)

    560+(140+70)=(560+□)+□

    总结: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知道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还知道了三个数连加,改变运算顺序和不变。

    设计意图:围绕“变与不变”这一关键点,通过比较每组的两个算式,初步感受规律。接着再经过学生个性化的验证及交流,从而确认加法结合律并学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这样发展了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

    (五)巩固应用,扩展提高

    同学们刚才的表现真棒!那现在想不想和老师一起去闯关呀。我们的闯关开始啦!

    1、第一关:火眼金睛

    下面的等式各运用了加法的什么运算律?

    82+0=0+82

    47+(30+8)=(47+30)+8

    (84+68)+32=84+(68+32)

    75+(48+25)=(75+28)+48

    2、第二关:大显身手

    在途中,小熊遇到了麻烦,它想把树上的苹果摘下来,可是它必须答对问题,才能拿到苹果,你能帮助它吗?

    相加等于100?

    3、第三关:勇夺第一,想想做做4

    38+76+2438+(76+24)

    全班男生完成第1题,女生完成第2题。

    提问:为什么每组两道题的得数相同?哪种方法简便,为什么?

    观察(88+45)+1245+(88+12),哪题运算简便。

    小结:可见,合理地运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设计意图:几个层次的练习,为学生提供了具有价值的学习内容,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思维含量,学生在观察辨析中比较,在思考对比中升华,促进学生灵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有时可以使计算简便。下一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及时总结、巩固所学知识。使学生在自己的整理总结中再次巩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同时为学生以后的学习作好了铺垫。

    加法交换律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并能在实际计算中应用。

    2、使学生掌握加法交换律,并会应用定律进行验算。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由于学生对加法的计算已经比较熟悉,对加法的意义及加法交换律也有了感性认识,所以这节课就是要明确地概括出加法的意义及加法交换律,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因此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加法的意义及加法交换律的过程中。

    教学难点:

    由于学生对抽象概括定义、定律重视不够,又不习惯于用加法意义进行说理,因此这也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39+4783+15420+180

    47+3915+83180+420

    2.口答.

    (1)小明栽了18棵杨树和14棵柳树,他一共栽了多少棵树?

    (2)小敏做了25朵红花,做的黄花比红花多5朵。做黄花多少朵?

    (3)赵强读一本书,已经读了46页,还有58页没读,这本书共有多少页?

    二、学习新课

    师:我们已经学过了加法的计算方法,今天要在学加法知识的基础上,明确概括出加法的意义,并且能应用它解答实际问题.(板书:加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

    1.教学加法的意义.

    (1)例一列火车从北京过天津开往济南,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读题后,师生共同完成线段图:

    学生独立解答:

    137+357=494(千米)

    加数加数和

    答: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494千米。

    提问:

    ①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②加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

    ③要合并的两个数指的是什么数?合并成的一个数指的是什么数?

    引导学生明确:要求北京到济南铁路的长度,就要把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和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这两个数合并起来,所以要用加法计算;加法是求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要合并的两个数是137千米和357千米,合并成的一个数是494千米。

    启发提问:加法的意义是什么?说说看。

    引导学生概括出加法的意义:“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教师板书加法的意义。

    练一练

    练习十一第1题,应用加法的意义说明各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在学生独立计算的基础上,教师强调要合并的两个数和合并成的一个数分别指的是什么数,从而让学生更深刻理解加法意义,并会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加法各部分名称。

    提问:例1中的137和357在等式中叫什么数?(加数)它们相加得到的494叫什么数?(和)

    教师板书。(写在例1算式的下面)

    教师联系加法意义说明:相加的两个数也就是要合并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也就是合并的结果,叫做和.

    反馈提问:你能根据加法的意义说明72+28=100这个算式的各部分名称吗?

    (3)加法中有关0的问题.

    提问:

    ①我们例1做的加法,两个加数是什么样的数?(是自然数)

    ②任何两个自然数相加的和与加数比较会怎样?(相加的和会比原自然数大)

    ③0和一个自然数相加的和会怎样呢?(0和自然数相加还得原来的自然数)

    引导学生讨论:

    0的加法可能有哪几种情况?举例说明.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使学生明确: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4)阅读课本第47页“加法的意义”。

    2.教学加法交换律.

    根据加法的意义引出加法交换律。

    提问:

    (1)我们刚才计算例1时,求济南到北京的铁路长用137+357,根据加法的意义还可以怎么算?(还可用357十137)

    (2)观察比较一下,这两种解法的结果,能得出什么结论?(可以得出:相加的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也可说出这是两个相等的式子,写成137+357=357+137)

    教师指出:我们不能只根据一个例子就得出结论,我们必须多参考几组不同的数目.

    (3)出示18+17○17+18

    350+150○150+350

    274+100○100+274

    873+127○127+873

    提问:

    ①观察每组算式有什么关系?○里应填什么符号?

    引导学生明确:每组算式里加数是一样的,和也一样,每组两个算式是相等关系,○里应填“=”.

    ②这几组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明确:这几组算式的共同点是,两个数相加,其结果只与加数的大小有关,而与这两个加数的顺序无关.因此可以得出: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教师明确:你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就叫做加法交换律.

    板书:“两个数……,它们的和不变.”

    教师继续指出:上述几组算式说明,每组等式只能表示两个具体的数交换位置和不变,但不能表示任意整数.大家想一想,怎样用字母把加法交换律表示得既简单又清楚呢?

    学生看书自学:第48页.

    反馈提问:

    什么叫加法交换律?怎样用字母公式表示?过去在什么地方应用了这个定律?

    教师板书加法交换律的字母公式:

    a+b=b+a

    引导学生小结出:过去学过的加法的验算方法既可以用交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也可以利用原来的竖式从下往上加一遍.

    教师指出: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可以进行加法验算,要会运用定律.

    练一练

    现在用你们学过的知识做第48页的“做一做”.

    订正题时要说出根据,以进一步巩固加法交换律的概念及其应用.

    3.总结.

    (1)说一说加法的意义是什么?

    (2)什么叫加法交换律?它的字母公式是什么?怎样应用加法交换律?

    三、巩固反馈

    1.口答.(用加法意义说明算法)

    玉门县要修一条公路,已经修了400千米,还有260千米没修,这条公路有多少千米?

    2.下面各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140+250=260+130260+450=460+250

    20+70+30=70+30+20a+400=400+a

    3.根据运算定律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1)□+55=55+42(2)a+44=□+□

    (3)38+35=□+38(4)48+□=72+□

    订正时,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定义、定律来加以说明.

    四、作业

    练习十一第2~4题.

    板书设计

    加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

    例1一列火车,从北京经过天津开往济南,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137+357=494(千米)

    加数加数和

    357+137=494(千米)

    答: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494千米.

    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18+1717+18

    350+150150+350

    274+100100+274

    873+127127+873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字母公式:

    a+b=b+a

    五、教学后记:

    学生能理解加法的意义,掌握了、加法的交换律并会用运算定律进行计计算。

    加法交换律教案【篇11】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

    1、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本节课以学生喜欢的故事为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需要,为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创设了良好的氛围。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对两个算式进行观察比较,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在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2、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在学习加法运算律之前,学生对四则运算已有了较多的感性认识,为新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学中注意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知识的状态,促使学生对原有知识进行更新、深化、超越。

    3、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悟数学

    教学设计中注意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在做数学中感悟数学,实现了运算律的抽象内化,同时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本课围绕“观察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数学方法展开,从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看,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但掌握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数学方法。

    不足之处:

    1.创设生动活泼的数学情景,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投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在探索加法结合律的过程中应该再放开一些,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律。

    3、安排这两个运算律教学时采用的都是不完全归纳推理,因此在教学加法结合律时也应该让学生多举些列子,让学生去评价举的例子好不好,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结合是把可以得出整百整十的数放在一起,而不是随意的乱编。然后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先后用符号字母表示出发现的规律。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

    金州新区五一路小学

    谷 云 2011年11月

    【加法交换律教案汇总11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