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初中物理教学教案集锦10篇
  • 初中物理教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4-03-10

    初中物理教学教案集锦10篇。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我们需要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只有写好教案课件,才能充分实现教学意图。该从哪些方面,哪些角度来写自己的教案课件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初中物理教学教案集锦10篇”,希望能帮助到你,请收藏。

    初中物理教学教案(篇1)

    电阻定义: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符号:R单位:Ω Ω MΩ电路图中的符号: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材料长度:导体越长,电阻越大横截面积:导体的横截面积越大,电阻越小

    活动与探究

    课题:探究导体的电阻与温度的关系。

    目的:通过探究导体的电阻与温度的关系,进行知识拓展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内容:通过课堂上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了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有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这三个因素,还有什么因素能影响导体的电阻大小呢?

    导体的温度对导体电阻有没有影响呢?如果有影响,导体电阻大小与温度有什么关系呢?

    设计实验:

    ①要改变导体的温度,我们可以用酒精灯给导体加热。

    ②设计实验,用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电流的变化,实验用器材和电路如右图。

    ③进行实验:给接入电路中的螺旋状的导体线圈加热,观察电流表指针有什么变化。

    实验现象中的电流变小说明什么?是不是所有的导体电阻都随温度升高而变大呢?请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得出结论。

    结论:实验结果表明,导体的电阻除了和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外,还与导体的温度有关。大多数导体电阻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个别的导体的电阻随温度变化升高而减小。

    设计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立足于“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路上,以科学探究为主线,采用“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拓展应用”的课堂探究式教学模式,让学生经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达到掌握知识与技能,提高各种能力以及培养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的目的,充分体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主线,以创新为主旨”的`探究式教学理念。

    参考资料

    一、电流对抗金属离子:电阻

    当自由电子的流动(电流)被导体的金属离子所阻碍时,就产生了电阻。金属离子具有规则的晶体结构,但实际上它们也不是纯的(含有其他金属和含有不规则的结构,所有这些就干扰了金属离子对称的和同质的结构)。另外由于热能的原因,离子不停地振动。这种网状的不规则和由热能引起的摆动是对电流造成阻力的起因。

    在普通导体中会发生什么情况:

    右图使电传导观念形象化了,电传导就如同球体(电子)运动一样。它在斜面上流动(斜面相当于一个导体)。障碍物代表金属离子不规则的网状结构,它们不允许电子自由流动。这就是形成电阻的原因。电子与金属离子相撞,输出了它的部分能量,这些能量又转化为热量。

    超导体会发生什么变化:超导体中电子两 个两个地成组聚集在所谓的“库珀对”里面,它们又表现为单一的粒子,这同煤气分子能够聚集成液体状是同样的道理。超导电子作为整体以液体的形态表现出来,尽管存在着由于金属离子摆动和金属离子网的不规则带来的阻碍,它还是能够自由流动而不受影响。

    二、能导电的塑料

    提到塑料和橡胶,人们当然地认为它们是很不错的电绝缘体。是的, 绝大多数高分子材料都具有优异的电绝缘性能,可以用来做电线的包覆、插座、插头、电器外壳等 。但是,你可知道,在这一般认为不能导电的塑料家族中,却出现了一支“叛军”,这就是导电聚合物材料。说起它的发现和发展,几十年来,不知凝聚着多少高分子材料专家的心血。

    意大利的纳塔教授是配位络合聚合理论的创立者,前面说过,是他首先在世界上把丙烯合成为聚丙烯。由于这些成就,他后来荣获了1963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从1958年起,他就对把乙炔合成为聚乙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了孜孜不倦的研究。直至1979年他去世时,这项工作仍然没有很大的进展。尽管纳塔一生取得了许多科学成就,但在乙炔聚合的研究上,他终于抱憾而逝。

    从1958年纳塔教授的研究开始,到1987年纳尔曼教授的成功,经过30年的努力,导电聚乙炔终于诞生了。事实上,聚乙炔只是导电塑料的一种。这些年来,对其他导电塑料的研究也有许多成就,每年发表的有关论文达数百篇。单是美国,在这几年的美国物理学会和美国化学学会的年会论文中,有近一半是关于导电高分子材料的。研制成功的导电塑料有:胺、聚噻吩及其衍生物、聚吡咯及其衍生物、聚对苯乙炔、聚对亚苯基等。

    导电聚合物的研究除了在开发品种上,还在导电机制上、导电聚合物的应用、超导聚合物等方面取得了进展。在应用方面已有许多成功的尝试,我们举几个例子。

    导电聚乙炔的吸收光谱与照到地面上的太阳光十分相似,也就是说,导电聚乙炔能把太阳光中几乎所有的能量都吸收下来,因此是做太阳能电池的理想材料。

    导电聚合物由于掺杂、脱杂,会发生从绝缘体到导电体之间的不同相变化,这种变化同时带来吸收光谱的变化,聚合物的颜色也就发生变化,所以用来做电致变色显示元件是很理想的。

    透明的导电聚合物已成为透明导电膜的首选材料。我国访问学者曹镛参与的希格尔小组,已用某种导电聚合物制成了发光二极管。美国军界已把导电聚合物用于隐身飞机。

    此外,导电聚合物还在传感器、电磁屏蔽、催化等方面作出了贡献。

    目前,从事导电聚合物研究的科学工作者正充满信心,大家一致认为,21世纪导电聚合物研究将有突破性的进展,超导型导电聚合物也有成功的希望。导电聚合物全面造福于人类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

    三、铅笔芯的导电性能和硬度有关

    任何一种铅笔芯的主要成分都是石墨。其实铅笔的笔芯是用石墨和粘土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的。如“H”即英文“hard”(硬)的词头,代表粘土,用以表示铅笔芯的硬度。“H”前面的数字越大(如6H),铅笔芯就越坚硬,也即笔芯中与石墨混合的粘土比例越大。“B”是英文“blac”(黑)的词头,代表石墨,用以表示铅笔芯质软的情况和写字的明显程度。以“6B”为最软,字迹最黑,常用以绘画,普通铅笔标号则一般为“HB”。

    初中物理教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引起物体产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方法与过程:

    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概括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培养学生表述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能力;培养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对力现象的好奇,初步领略力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自然现象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欲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

    教学难点:

    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出简单的规律(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和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方法:

    多媒体网络教室法,启发与讲解结合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多媒体展示课本图片引入课题,引起学生探究力的兴趣。(教师讲述:在人们的生活、生产活动中及大量的自然现象中,许多都有与力有关,怎样认识力?

    本节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1、力(force)是什么:

    ①多媒体演示分析图5-1中的各种力现象,指出两个物体。(在教师启发引导下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分析,最终由学生概括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用字母F表示"。)

    ②分析动词(举、推、压、拉、吸引、排斥等--力的作用;"加油站")(说明: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了这种作用,受到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施加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

    ③学生活动:学生各抒已见,陈述自己的观点。(力是什么?)

    ④教师提问: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能发生力的作用,不接触的`两个物体能否也能发生相互作用?

    ⑤学生活动:举出一些生活中的力现象。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①实验探究:让学生做几个简单的实验(用手拍桌子,两手互拍等)后,多媒体演示课本P77/图5-2后,在教师的点拔与引导下,由学生得出"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的结论。

    ②教师说明:物体相互作用的两个力分别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这两个力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方向相反,大小相等,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③学生活动:学生各抒已见,陈述自己的观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有什么特点?)

    ④学生活动:举出一些生活中力的相互作用的现象。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引起物体产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①多媒体演示课本P78/图5-3、图5-4中的现象,在教师的点拔与引导下,由学生得出"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引起物体产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

    状态发生改变。)"的结论。

    ②教师解释什么是"形变(deformation)、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加油站)

    ③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点拔与引导下总结。

    ④学生活动:举出一些生活中力的作用效果的例子。(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三、巩固练习:

    见《学案》。

    四、新课小结:

    这节课着重介绍了力是什么,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力的作用效果。

    五、作业布置:

    1、课本:P79/1、2题。

    2、达标题:第5.1节。

    六、板书设计:

    第五章 熟悉而陌生的力

    第一节 力

    1、力(force)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说明:①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②力的作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说明:两个力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

    3、力可以使物体产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说明:①形变(deformation)。

    ②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初中物理教学教案(篇3)

    初中物理光的反射教学设计

    引言:

    光的反射是物理学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理解光的反射现象及其原理是学习物理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光的反射规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本文将根据初中物理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初中物理》(人民教育出版社)为教材依据,设计一节有关光的反射的教学活动。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光的反射现象和反射规律,掌握反射定律。

    2. 能力目标:观察实验现象,提取实验规律,运用反射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观察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

    1. 理论讲解

    通过课堂口头讲解和PPT展示,介绍光的反射现象和反射定律。重点强调入射角、反射角和法线的概念,以及反射定律的表达形式。确保学生掌握光的反射基本概念和定律。

    2. 探究实验

    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光的反射现象,可以进行如下的探究实验:

    实验材料:白纸、直尺、小镜子、光源、黑纸、铅笔

    实验步骤:

    (1)在黑纸上画一条垂直的基准线,固定黑纸在桌子上。

    (2)将镜子竖直插入黑纸上,使镜子与基准线平行。

    (3)在基准线上随机选择几个点,分别用铅笔标记。

    (4)将光源放在标记点的正前方,使光线射向镜子上。

    (5)观察光线的入射角、反射角和法线的关系,并记录结果。

    (6)移动光源,重复实验,比较不同位置的光线入射角、反射角和法线之间的关系。

    实验总结: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学生可以得出结论: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并且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三者在同一平面上。从而理解和掌握反射定律。

    3. 拓展应用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可以设计一些拓展应用的活动。例如:

    (1)设计一个小游戏:给学生提供一个小镜子和一个光源,要求学生通过调整光线的入射角度,使光线反射到给定的目标上。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观察力和动手能力,还能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反射定律进行实际操作。

    (2)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到各个有光学实际应用的场所进行考察,例如电影院、摄影棚等。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光的反射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教学评价与反思

    为了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可以进行以下形式的评价活动:

    1. 出示一些光的反射的图像,要求学生标出入射线、反射线和法线,并计算入射角和反射角。通过作业的形式来检查学生对反射定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分组讨论:把学生分成小组,在老师的引导下,让他们设计一个有关光的反射的实验。然后进行实验演示,并向全班报告实验结果和结论。通过小组合作和互相交流,提高学生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 总结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光的反射知识的总结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理解。通过相互交流,能够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光的反射原理,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教学反思:

    在教学设计中,要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的结合,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理解能力。通过设计多种形式的实验和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耐心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初中物理教学教案(篇4)

    一、电荷

    1、带了电(荷):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物体的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

    轻小物体指碎纸屑、头发、通草球、灰尘、轻质球等。

    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②接触带电:物体和带电体接触带了电。如带电体与验电器金属球接触使之带电。

    ③感应带电:由于带电体的作用,使带电体附近的物体带电。

    3、两种电荷:

    正电荷:规定: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

    实质:物质中的原子失去了电子

    负电荷:规定: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

    实质:物质中的原子得到了多余的电子

    4、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5、验电器: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

    6、电荷量:定义:电荷的多少叫电量。

    单位:库仑(c)

    元电荷e

    7、中和:放在一起的等量异种电荷完全抵消的现象

    扩展:①如果物体所带正、负电量不等,也会发生中和现象。这时,带电量多的物体先用部分电荷和带电量少的物体中和,剩余的电荷可使两物体带同种电荷。

    ②中和不是意味着等量正负电荷被消灭,实际上电荷总量保持不变,只是等量的正负电荷使物体整体显不出电性。

    二、电流

    1、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注:该处电荷是自由电荷。对金属来讲是自由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对酸、碱、盐的水溶液来讲,正负离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方向的规定:把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注: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从电源的正极到负极。

    电流的方向与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

    3、获得持续电流的条件:

    电路中有电源电路为通路

    4、电流的三种效应。

    (1) 、电流的热效应。如白炽灯,电饭锅等。(2)、电流的磁效应,如电铃等。(3)、电流的化学效应,如电解、电镀等。

    注:电流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可以通过各种电流的效应来判断它的存在,这里体现了转换法的科学思想。

    (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或物理问题我们往往要抛开事物本身,通过观察和研究它们在自然界中表现出来的外显特性、现象或产生的效应等,去认识事物的方法,在物理学上称作这种方法叫转换法)

    5、单位:(1)、国际单位:a (2)、常用单位:ma 、μa

    (3)、换算关系:1a=1000ma 1ma=1000μa

    6、测量:

    (1)、仪器:电流表,符号:

    (2)、方法:

    ㈠读数时应做到“两看清”即看清接线柱上标的量程,看清每大格电流值和每小格电流值

    ㈡使用时规则:两要、两不

    ①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

    ②电流要从电流表的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否则指针反偏。

    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最大测量值。

    ⅰ危害:被测电流超过电流表的最大测量值时,不仅测不出电流值,电流表的指针还会被打弯,甚至表被烧坏。

    ⅱ选择量程:实验室用电流表有两个量程,0—0.6a和0—3a。测量时,先

    选大量程,用开关试触,若被测电流在0.6a—3a可测量,若被测电流小

    于0.6a则换用小的量程,若被测电流大于3a则换用更大量程的电流表。

    ④绝对不允许不经用电器直接把电流表连到电源两极上,原因电流表相当于一根导线。

    三、导体和绝缘体:

    1、导体:定义:容易导电的物体。

    常见材料: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酸碱盐溶液

    导电原因:导体中有大量的可自由移动的电荷

    说明:金属导体中电流是自由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的,酸、碱、盐溶液中的

    电流是正负离子都参与定向运动

    2、绝缘体:定义:不容易导电的物体。

    常见材料: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等。

    不易导电的原因:几乎没有自由移动的电荷。

    3、“导电”与“带电”的区别

    导电过程是自由电荷定向移动的过程,导电体是导体;带电过程是电子得失的过程,能带电的物体可以是导体,也可以是绝缘体。

    4、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一定条件下,绝缘体也可变为导体。原因是:加热使绝缘体中的一些电子挣脱原子的束缚变为自由电荷。

    四、电路

    1、组成:

    ②用电器:定义:用电来工作的设备。

    工作时:将电能—→其他形式的能。

    ③开关:控制电路的通断。

    ④导线:输送电能

    2、三种电路:

    ①通路:接通的电路。

    ②开路:断开的电路。

    ③短路:定义:电源两端或用电器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起来。

    特征:电源短路,电路中有很大的电流,可能烧坏电源或烧坏导线的绝缘皮,很容易引起火灾。

    3、电路图:用规定的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做电路图。

    4、连接方式:

    串联并联

    定义把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把元件并列的连接起来的电路

    特征电路中只有一条电流路径,一处段开所有用电器都停止工作。电路中的电流路径至少有两条,各支路中的元件独立工作,互不影响。

    开关

    作用控制整个电路干路中的开关控制整个电路。支路中的开关控制该支路。

    电路图

    实例装饰小彩灯、开关和用电器家庭中各用电器、各路灯

    5、识别电路串、并联的常用方法:(选择合适的方法熟练掌握)

    ①电流分析法:在识别电路时,电流:电源正极→各用电器→电源负极,若途中不分流用电器串联;若电流在某一处分流,每条支路只有一个用电器,这些用电器并联;若每条支路不只一个用电器,这时电路有串有并,叫混联电路

    ②断开法:去掉任意一个用电器,若另一个用电器也不工作,则这两个用电器串联;若另一个用电器不受影响仍然工作则这两个用电器为并联。

    ③节点法:在识别电路时,不论导线有多长,只要其间没有用电器或电源,则导线的两端点都可看成同一点,从而找出各用电器的共同点

    ④观察结构法:将用电器接线柱编号,电流流入端为“首”电流流出端为“尾”,观察各用电器,若“首→尾→首→尾”连接为串联;若“首、首”,“尾、尾”相连,

    为并联。

    ⑤经验法:对实际看不到连接的电路,如路灯、家庭电路,可根据他们的某些特征判断连接情况。

    1.电流

    (l)电流的概念: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用水流和电流做类比:水在水管中沿着一定的方向流动,水管中就有了水流。电荷在电路中沿着一定的方向移动,电路中就有了电流。

    (2)电流的方向:电荷有两种,电路中有电流时,发生定向移动的电荷可能是正电荷,也可能是负电荷。还有可能是正负电荷同时向相反方向发生定向移动。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方向。介绍这个规定是在19世纪初,在物理学家刚刚开始研究电流时,并不清楚在不同的情况下究竟什么电荷在移动时做出的,而在后来的研究中发现,这样的规定并不影响研究电流的有关问题,并且在酸、碱、盐的溶液中就有正电荷的定向移动,因此这个规定一直沿用至今。按照这个规定,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是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

    (3)电流的符号、单位及换算:电流的物理量符号I,电流国际单位安培,符号为A。常用单位有:毫安(mA)、微安(μA)。单位的换算:1A=103mA 1mA=103μA

    2.电流测量

    测量电流有专门仪表——电流表(出示几种电流表:教学电流表、学生电流表、灵敏电流表)

    电流表

    (1)测量电流大小的仪表。

    (2)常用的电流表是安培表(注意讲解一下安培表在电路中的符号)

    观察教学电流表(出示挂图、并展示实物),观察学生电流表(重点)。通过观察桌上的学生电流表,引导学生回答下列问题:①你怎样知道它是一只电流表?②它的零刻度线在哪里?③它有几个接线柱?怎样使用接线柱?④当使用标有“—”“3”两接线柱时,量程是多大?分度值是多大?⑤当使用标有“—”“0.6”两接线柱时,量程是多大?分度值是多大?

    (3)电流表的示数

    ②使用前,先要观察:确认是电流表;零刻度线的位置;量程;分度值。

    ②读数时,应由量程确认分度值后,再从指针位置读出结果。

    3.电流表的使用规则:

    (1)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

    (2)必须使电流从电流表的“+”接线柱进入,从“—”接线柱流出;

    (3)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说明后果)不能预先估计被测电流大小时,要先用大量程进行试触。

    (4)绝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直连接到电源的两极上。

    4.测量串、并联电路的电流

    结论: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个支路电流之和。

    五、巩固练习:

    画出灯泡L1和L2并联,开关同时控制两盏灯,电流表测通过灯L2的电流强度的电路图。

    初中物理教学教案(篇5)

    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知道功的原理。

    【教学重点】

    理解功的概念。

    【教学难点】

    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

    教学工具

    木块、木板、细绳、弹簧测力计、小车,杠杆和支架、钩码、滑轮、细线、刻度尺(两个)

    一、引入新课

    提问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功”的含义。思考力学里所说的“功”含义。

    演示实验:在水平长木板用相同大小的力分别拉一木块和小车。

    观察木块、小车的运动状态,思考并评价这两个力的作用成效。

    在实验基础上引入本课内容。

    二、进行新课

    1、由课前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出力学中关于“功”的确切含义: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面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请学生观察教材图14。1-1中力做功和14。1-2中力不做功的实例,分析、总结一下力学中的做功有哪些共同特点?分组讨论总结。

    板书: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3、实例分析(突破难点)

    举例说明在你的周围你发现有哪些做功的例子?比一比,看谁对生活观察得最仔细?学生可能举很多的例子?如起重机吊起重物、火箭升空、马拉车前进等等。教师对正确的例子予以肯定,对错误的例子引导改正。接下来看老师这里的几个例子是否有做功的情况存在?

    (1)举重运动员在把杠铃举高过程中是否对杠铃功。举在高处停留5秒过程中是否做功?

    (2)小球在光滑水平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小球在竖直方向上受什么力的作用?是否做功?在水平方向上是否受力?是否做功?

    (3)起重机使货物在水平方向上匀速移动一段距离,拉力对货物做功了吗?

    引导学生根据以上事例分析、总结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

    通过以上的学习,知道了做功不能离开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可,又知道有三种情况下不做功,那么我们猜想一下,力学中的功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

    三、功的计算

    力学里规定,功等于力和物体沿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板书:功的计算公式:

    功=力×距离W=Fs

    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J

    1焦=1牛o米(1J=1Nom)

    出示例题,启发学生分析计算。

    四、功的原理

    1、启发学生提出探究的话题:使用机械是否省功。

    2、指导学生探究实验。

    3、分析实验数据,启发学生讨论归纳出功的原理

    提出问题,猜想。在教师的启发下,设计实验方案,并在实验基础上进行分析、论证。

    请学生谈自己知道本节哪些知识,还想知道哪些内容及对本课的感受,教师进行情感激励。

    五、布置作业

    估算一下你上楼到教室时,克服自身重力做多少功?

    各小组进行本节课的评估与交流。

    课后小结

    不论是否考虑机械本身重,使用机械要省力就要多费距离,要省距离就必须费力,要想既省力又省距离是不可能的。即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这就是功的原理。

    初中物理教学教案(篇6)

    [学情分析]

    学生对力既“熟悉”又“陌生”。其中的“熟悉”是指学生在学习本章之前已经有大量关于力的“前概念”和常识,生活中也有大量与力相关的词语,学生似乎对力是很”熟悉”的。“陌生”则是强调力是一个基本的物理概念,它有特定的内涵和科学的介定,有丰富的物理内容,这方面对学生而言又是陌生的;也缺乏对力的相互性的认识,如一般认为:磁铁对铁有吸引力,铁对磁铁则没有吸引力。所以教学从“熟悉”入手,充分关注和利用学生的经验,让学生不逐步断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经历一些科学探究过程,感悟一些科学方法,把学生引进科学的力世界,把“陌生”变为科学意义的“熟悉”。

    [教学目标]

    新〈〈课标解读〉〉指出:传统的科学教育以传授自然科学知识为主,即向学生讲授自然科学的一般规律,把大量知识灌输给学生。而现代科学教育观则认为,科学教育除了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外,还应重视对学生探索兴趣及能力、良好思维习惯与创新意识等的培养,使其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即从强调科学知识内容获取向理解科学过程转变,从强调单纯积累知识向探求知识转变的科学观。在这些基本理念的基础上,新课程制定三维培养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由此可明确,本节课应达到以下的教学目标:

    (2)认识力的相互性;

    (3)认识力的效果。

    2、过程与方法:(1)掌握对各种不同的现象进一步观察、比较、分析,找出它

    们的相关性和共性进行科学概括、归纳的基本方法;

    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由单一的传授知识和接受学习转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亲身体验和分析归纳;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以及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精神。

    [教学设计与过程]

    1、新课引入:上一章我们了解了光的传播现象和规律,除了声、光现象以外,力、电也是我们生活中常碰到的现象,今天我们就先来了解“力”。

    [提问]:平时我们说 “努力学习”、“用力提水”这两句话,哪句是描述力的现象呢?

    [启发]:有生命的物体能出力,没有生命的物体是否也能出力?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加深理解提问]:相接触的物体间有力的作用,不接触的物体间能否有力的作用?

    b、通电导线相吸引/排斥(用锡薄做导体)。

    [引入]:下面我们进一步探讨:形形色色的力,在物体对物体作用的时候,有什么共同规律?

    [启发]:两食指相扣,有什么感觉?如果松开其中一个,会怎样?

    [学生活动] ??

    [引导]:手指钩手指,感觉力是相互的;一个手指不出力另一个也没法出力。

    中一块泡沫的两头固定两颗螺母、在另一块的两头固定两小磁铁,然后把外观包装成一模一样)。

    设计的实验,总结结论??

    [引导]: a、使用两把弹簧测力计,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等大的,且同时变化; b、浮在水面的泡沫小船,能判断出哪条是带磁铁吗?不行:若两个同时放手,则向中间靠拢;若固定一个,另一个将被吸引过来;说明磁铁吸引螺母的同时,螺母也吸引磁铁。

    [小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即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作用的同时,另一个物体也对它作用;我们把其中一个物体称为施力物,另一个叫受力物;但要注意其实它们既是施力,同时也受力,只是研究时侧重点不同。

    [教学反思]:

    一、本节课实验丰富,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基础上建立抽象的力的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环节紧凑,过渡自然,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为后继课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节课由学生熟悉的生活体验切入,在民主活泼的氛围中,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实验活动学习力的知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教学目标较好地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另外,分组活动、参与式交流等探究教学方式的运用,学生的手、眼、脑全方位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锻炼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学生对力的相互性是较难深刻理解的,所以它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师要让学生亲自去体会,然后根据现象归纳出结论,这是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能力的好机会,也是引导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启蒙阶段,切不可包办代替。所以教学的关键是要设计好实验。本节课最突出的优点是实验丰富,设计巧妙到位,使课堂丰满紧凑,兴趣盎然。以下对个别实验进行简单介绍:

    1、关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的探究实验:

    [制作方法]:取一泡沫板,从中切割出两块长5cm、高1cm、宽1cm的长方体,把两块小磁铁(可从挂图磁贴中撬出)固定于泡沫条两端,把两个与磁铁质量相当的螺母固定于另一个泡沫条两端,然后用防水胶布将两者外观包装成一样,这样,两艘“泡沫小船”就制作完毕。提供水槽和水。

    [问题设计]:请同学们试一试能否用实验的方法分辨出两者?

    先让学生观察一个钢球在水平桌面上的直线滚动(如让一颗钢球从一个斜槽中滚到桌面上后自由滚动)。然后,在钢球滚动的轨道附近放一磁力较强的磁铁(可多条条形磁铁并拢在一起)。再让钢珠从斜槽上滚下,就可看到钢珠偏离原来 的直线、改变运动方向作曲线运动。实验时要注意调整钢珠滚动的速度(即释放钢珠的高度)。如果速度太快,轨道改变就很不明显;如果速度太慢,则钢珠可能被磁铁吸住。同时还应调整安放磁铁的位置,以取得最佳效果。(调整好 位置后可做下记号,提高实验成功率)。

    (1)同时向外拉时,手有什么感觉?

    (2)能不能做到只有一只手出力而另一只不出力? (3)为什么?

    4 进行实验选择实验仪器实验方法与步骤

    实验1:一塑料袋水,提起来观察其底部的形状,再将它放在不同表面上,观察接触面有什么变化?

    初中物理教学教案(篇7)

    学校名称:榆树市五棵树镇前进中学

    课例名称:功和机械能复习课第一课时

    教师姓名:袁淑影

    学段学科:初中物理

    教材版本:人教20xx版

    章节:第十一章

    年级:八年级

    知识与能力:1.加强学生对做功两个必要因素的理解;提高学生对功的公式W=FS的应用。2.加强学生对功率的理解,让学生掌握侧功率的方法;提高学生对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能力,会应用推导公式P=FV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知识梳理和课堂练习巩固和应用各知识点,学会从生活中总结物理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重点:1.对做功两个必要因素的理解。2.对功率的理解和对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

    难点:1.公式W=FS的应用。2.测量物体的功率

    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力的概念,了解了力的作用,这些知识都为学习功和功率打下坚实基础。学生对速度的概念比较熟悉,类比速度的概念,很容易建立功率的概念,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

    常规复习法练题复习法归纳综合法

    1.请同学们上台展示知识总结框图(检查学生的复习情况,培养学生设计框图的能力,同时锻炼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的灵活度)

    2.针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的理解,出示例题和练习题来判断一个力是否做了功(例题和习题见课件)关键是理解这个力如果做功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个是有力,另一个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

    3.观察课件上三幅图片总结不做功的三种情况:(要求学生自己总结,培养学生对知识点的归纳能力.)

    4.根据课件上的习题练习公式W=FS应用,并练习估测生活中的常见的物体做功的情况。

    5.理解功率的关键点:功率只是反映做功的快慢,不能表示做功的多少,所以“功率大做功就多”,这句话是错误的,因为功率是由功和时间两个因素决定的。

    6.根据课件显示理解功率的公式P=W/t和导出公式P=FV(要求学生自己推出导出公式,并标明计算时的单位)。

    7.课件展示对应习题练习P=W/t和P=FV(提高学生对已学习知识的运用能力)

    8.功率的测量:要求学生总结测量原理P=W/t,因此要从公式入手,找出需要测量的量。要比较功率的大小,有几种方法呢?(提示学生回答)课件展示答案,针对这一部分设计了爬楼梯比赛的习题,锻炼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的能力。

    教学中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忽视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没有让学生提出尽可能多的问题,这些在以后教学中应该注意改进。

    初中物理教学教案(篇8)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牛顿第一定律。

    2.认识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能用物体的惯性解释生活和自然中的有关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并确认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经历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

    2.能通过生活经验和大量事实认识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学习科学思维方法。

    2.通过惯性现象的认识,树立交通安全意识。

    3.体会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内容由“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牛顿第一定律”“惯性”三部分内容组成。“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是研究力与运动关系的重要实验,做好这个实验并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猜想是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关键。

    运动和力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早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就开始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直到伽利略和牛顿时代,这个问题才得以解决。运动和力的关系问题不仅深化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而且体现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对人类思维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指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即力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它是整个初、高中物理课程的基础。要让学生完成对它的认识,最重要的是揭示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思维过程,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牛顿第一定律说明了物体有惯性,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惯性与生活联系紧密,人们有时可以利用惯性,有时应注意防止惯性给人们带来危害。

    重点: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难点: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

    三、教学策略

    首先以水平方向只受阻力作用逐渐停下来的日常生活实际为基础引出两种对立的观点,进一步用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两个伟人来强化这种矛盾,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为核心,在基本的实验事实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进一步概括、推理得出结论。

    通过惯性实验展示运动物体由于惯性而表现出来的现象,以突出惯性维持其原有运动状态的实质。最后应用所学习的惯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四、教学资源准备

    斜面、小车、毛巾、棉布、木板、惯性演示仪、多媒体、实物投影等。

    初中物理教学教案(篇9)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简单电路在生活中的运用实例、

    2、会根据串联、并联电路的特点,分析简单电路的结构、

    3、通过简单电路的设计和线路连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素养、

    二、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简单电路设计的思路和具体方法,设计电路是难点,实验中的难点是如何正确地连接电路。

    三、教学方法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讨论和交流生活中采用简单电路的实例、

    四、教学仪器

    天鹅城堡电路模型 学生实验电路元件(包括两节电池、两个单刀开关、一个灯泡和灯座、一个蜂鸣器、六根导线)

    五、教学程序设计

    1、引入

    迪斯尼城堡大家都听说过吧?!它的原型取自位于德国巴伐利亚州的新天鹅城堡,这是新天鹅城堡的模型。这么庞大的建筑,要看管起来相当困难,为此,我们今天就来为新天鹅城堡设计一个报警系统。

    2、主要内容:报警电路设计和学生连接实验电路图

    例题:设计报警电路

    闭合报警系统的开关S时,指示灯亮,报警铃不响;当不速之客进入大门时,报警铃响。

    以天鹅城堡报警电路为例,介绍简单电路设计的步骤分为五步:第一步是分析需要哪些电路元件;第二步是分析用电器之间的连接方式;第三步是判断开关和用电器之间的连接方式;第四步是画出电路图,再连接电路图;第五步是对照检查。

    在学生画出电路图后,对电路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对称性和对应性为原则,对学生电路图进行优选和评价。还应对例题的设计思路重新梳理,弥补学生设计电路时思维和认识上的不足。

    在学生实验前,应先强调实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①这是一个蜂鸣器,红色导线这端是正极;②连线的过程中开关要一直处于断开状态;③接线时,先摆位,再顺次连接;若遇到并联时,先连接其中一条支路;要试触。

    在学生实验中应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指导,可以让已完成实验的同学去帮助实验未完成的同学完成实验,使学生课堂上的时间能够充分利用。

    3、课堂练习:安全带未系提醒电路

    45秒的公益广告《Heaven can argin-bottom:8px;">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三:功

    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知道功的原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功的概念。

    【教学难点】

    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

    教学工具

    木块、木板、细绳、弹簧测力计、小车,杠杆和支架、钩码、滑轮、细线、刻度尺(两个)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问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功”的含义。思考力学里所说的“功”含义。

    演示实验:在水平长木板用相同大小的力分别拉一木块和小车。

    观察木块、小车的运动状态,思考并评价这两个力的作用成效。

    在实验基础上引入本课内容。

    二、进行新课

    1、由课前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出力学中关于“功”的确切含义: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面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请学生观察教材图14。1-1中力做功和14。1-2中力不做功的实例,分析、总结一下力学中的做功有哪些共同特点?分组讨论总结。

    板书: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3、实例分析(突破难点)

    举例说明在你的周围你发现有哪些做功的例子?比一比,看谁对生活观察得最仔细?学生可能举很多的例子?如起重机吊起重物、火箭升空、马拉车前进等等。教师对正确的例子予以肯定,对错误的例子引导改正。接下来看老师这里的几个例子是否有做功的情况存在?

    (1)举重运动员在把杠铃举高过程中是否对杠铃功。举在高处停留5秒过程中是否做功?

    (2)小球在光滑水平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小球在竖直方向上受什么力的作用?是否做功?在水平方向上是否受力?是否做功?

    (3)起重机使货物在水平方向上匀速移动一段距离,拉力对货物做功了吗?

    引导学生根据以上事例分析、总结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

    通过以上的学习,知道了做功不能离开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可,又知道有三种情况下不做功,那么我们猜想一下,力学中的功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

    三、功的计算

    力学里规定,功等于力和物体沿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板书:功的计算公式:

    功=力×距离)

    出示例题,启发学生分析计算。

    四、功的原理

    1、启发学生提出探究的话题:使用机械是否省功。

    2、指导学生探究实验。

    3、分析实验数据,启发学生讨论归纳出功的原理

    提出问题,猜想。在教师的启发下,设计实验方案,并在实验基础上进行分析、论证。

    请学生谈自己知道本节哪些知识,还想知道哪些内容及对本课的感受,教师进行情感激励。

    五、布置作业

    估算一下你上楼到教室时,克服自身重力做多少功?

    各小组进行本节课的评估与交流。

    课后小结

    不论是否考虑机械本身重,使用机械要省力就要多费距离,要省距离就必须费力,要想既省力又省距离是不可能的。即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这就是功的原理。

    初中物理教学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电流的符号是I。知道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方向。

    2.知道电源外部的电流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

    3.知道电流的国际单位是安培,符号为A,会进行安培、毫安、微安之间的单位换算。

    4.了解一些常见的用电器的电流值。

    5.知道电流表的作用、符号,能够辨认表盘量程和最小值的分度值。

    6.能够独立操作正确使用电流表测量电路电流。

    7.知道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个支路电流的和。

    二、过程与方法

    1.体会利用类比方法建立电流概念。

    2.通过实物观察认识电流表,在实验是学会使用电流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用电流表测电流的实验,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电流的单位及换算、正确使用电流表测量电路电流

    教具:3伏电池组,2.5伏小灯泡2个(带灯座),单刀单掷开关3个,绝缘导线若干、演示电流表和学生电流表。

    上一篇:心中的天使作文范例

    下一篇:感谢日记

    【初中物理教学教案集锦10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