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乘法交换律教案推荐7篇
  • 乘法交换律教案

    发表时间:2023-06-08

    乘法交换律教案推荐7篇。

    每个老师都需要在课前准备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又到了老师开始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要知道写一份完整教案课件,会让学生更加高效掌握知识点。你是否在为不会写教案课件而烦恼呢?由此,小编为你收集并整理了乘法交换律教案推荐7篇为方便后续阅读,请你收藏本文。

    乘法交换律教案【篇1】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3335页中的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这部分内容是在教学了加法的运算定律及其相关简便运算后学习的。我主要是从下面几个环节展开教学的。

    1、复习环节,我首先让学生共同回忆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因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实际上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它们的基本原理一样,只是所处的运算不同。我在教学中,就充分把握这一点,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迁移新知,自主探究出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还进行了诸如25,254,1258,205,这样的口算题训练,其目的之一是通过这组口算题的练习,明确这些题目的共同特点是都是乘法运算,而且积是整十或整百或整千数,为后面运用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奠定了基础,其目的之二是通过这一组乘法口算,揭示今天的学习内容。

    2、探究新知环节,我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对主题图的观察,让学生探究解决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和一共要浇多少桶水?这两个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相关信息,并会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在此基础之上,再引导学生通过对两种方法的比较,归纳总结出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随后还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刚刚学到的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3、巩固练习主要穿插在各个知识点的教学之后,及时反馈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注重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在体验过程的同时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很多的不足,如。

    1、在推导规律的过程中,导课比较快主观上是时间紧张,可课后想想,实际上是引导不到位,难以完整地总结出乘法结合律。结果,有个别学生对乘法结合律不太理解,运用时问题较多。

    2、教学语言还要注意精炼,有时还是喜欢重复学生的回答。

    3、要注意多媒体运用和板书的有机结合。

    今后的工作中,要多向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多听课,多学习。学习优秀教师的新思想、新方法,改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艺术和课堂效率。

    2、加强同科组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3、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好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点、易混点,上课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乘法交换律教案【篇2】

    教学内容:巩固练习--教材第62-63页练习十三6-9题与10*-11*。

    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会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所学过的运算定律

    教师出示复习题: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出适当的数。

    1.26305=305__

    2.(2468)125=246(8__)

    3.214+678=678+__

    4.225+(75+437)=(225+75)+__

    先让学生看清题目,再提问:

    第一小题,横线上应该填什么数?根据什么运算定律?

    乘法交换律说,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什么不变?

    第二小题呢?

    乘法结合律说,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还可以怎样乘,它们的积不变?

    第三小题,横线上应该填什么数?根据什么运算定律?

    第四小题呢?

    乘法和加法都有交换律,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学生讨论以后,教师指出:乘法交换律和加法交换律都是交换了要计算的两个数的位置,交换前和交换后计算的结果都不变。只是加法交换律交换的是两个加数,交换前与交换后两个数的和相等;乘法交换律交换的是两个因数,交换前与交换后两个数的积相等。

    如果用a、b代表两个数,怎样表示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加法交换律:a+b=b+a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和加法都有结合律,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学生讨论后,教师指出:乘法结合律和加法结合律都是说的三个数的运算规律,乘法结合律是先把第一个数、第二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第二个数、第三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加法结合律是先把第一个数、第二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第二个数、第三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如果用a、b、c代表三个数,怎样表示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结合律:(ab)c=a(bc)

    二、做练习十三的第8-9题

    1.第6题,要求学生说出下列算式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哪些写法不规范。

    2.第7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再集体核对。核对时可以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做的,比较一下怎样做更简便。

    核对50264时,可以提问:你是怎样做的?学生回答出一种解法后,还可以再问:还有别的算法吗?这道题如果先用504,再用20xx6;或者先用502和262,再用10052都是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

    167+32+33、212+27+373、和另外三道乘法题,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很明显。核对时,学生回答出得数后,还要让学生说一说计算方法。

    623-199和324+298,核对时,可以提问:你是怎样算的?为什么要这样算?要使学生明确要减去199,可以先减去200,因为多减了1,所以还要再加1;因为要加298,可以先加300,因为多加了2,所以还要再减去2。

    3.第8题,先让一名学生读题,再提问:

    这道题有什么要求?学生回答后,教师再明确指出:这道题在填表时,都要把每组的数和第一组的数比较一下,再看一看因数有什么变化,积有什么变化。然后让学生做在自己的书上。核对时,提问:

    第一组的乘积是多少?

    第二组的因数跟第一组比较有什么变化?乘积有什么变化?

    第三组呢?

    第四组呢?

    4.第9题,让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

    三、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做选作题和思考题

    第10*题,学生有困难时,可以让学生想:小丽所在的一行有多少人?因为从前面数小丽是第9,从后面数小丽是第11,所以小丽所在的一行有9+11-1=19(人),因为4行的人数同样多,所以一共有194=76(人)。

    第11*题,这道题可以有不同的解法,当学生用一种方法做出后,还可以让学生再想一想还有没有别的算法。这道题可以这样做:

    (24+24+8)85

    2485+(24+8)85

    (242+8)85

    第63页上的思考题,学生做完以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明确:这一类题一般都是先把有可能的都列出来,然后再把不符合条件的排除,最后再把剩下的列出来。

    乘法交换律教案【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乘法交换律的内容;

    技能目标:掌握乘法交换律,并会使用乘法交换律进行简便计算和验算,渗透合作探究的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合作与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交换律的内容,掌握交换律的方法,应用到简便算法和验算中。

    教学难点:利用知识的正迁移,自主探究乘法交换律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谈话导入

    1.回忆加法交换律

    师:同学们还记得加法交换律吗?

    谁能用自己的话,或者公式,或者举个例子,说一说加法交换律?

    生举例,师板书:a+b=b+a(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想不想了解,减法,乘法,除法是不是也具有这个规律?

    二.组织探究

    1.提供材料,得出规律

    师:假设减法,乘法,除法也具有分配律的性质,我们用公式怎么表示?

    生答(板书):a-b=b-a

    ab=ba

    ab=ba

    2.提出探究方法,进行自主探究。

    方法:★举出具体的式子证明;

    ★得出结论后,用自己的话概括规律;

    独立思考,自主探究

    3.提出探究要求,进行合作探究

    探究要求:〈1〉首先,四人组成小小组,选出组长;

    〈2〉组长安排组内成员交流想法;

    〈3〉针对这些想法展开讨论,得出结论,概括规律;

    〈4〉组长派出一名代表汇报,汇报得最好的小组组长和组内最佳成员奖星星一颗。

    小小组合探究

    三.汇报,验证规律,概括规律

    1.汇报:

    生:减法和除法没有具备这个规律。乘法具备这个规律。

    得到全班的赞同。

    2.验证乘法交换律

    学生举例,师板书。

    3.概括规律

    师:同学们举出了这么多的例子,现在可以肯定乘法具有交换律这个规律了。那么公式就用a+b=b+a。谁用自自己的话把这个规律描述出来?

    生:两个因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师板书规律,齐读规律。

    四.练习与应用

    1.课后练习1,练习2。校对。

    2.练习3,4,读题,说一说你从这两题中明白了乘法交换律有什么用?

    各选择一题做一做。校对。

    五.总结。

    六.作业

    乘法交换律教案【篇4】

    教学内容:教材第84页例3、例4和练一练,练习十七第5~7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初步理解和学会应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方法,并能对一些乘法算式用简便算法正确计算,培养学生采用合理、灵活的方法进行乘法计算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什么叫做乘法的交换律你能用字母表示吗(板书字母表示的乘法交换律)

    2.什么叫做乘法的结合律你能用字母表示吗(板书字母表示的乘法结合律)

    3.口算。

    15x2x12=25x4x17=35x2x9=

    125x8x3=45x2x8=4x15x13=

    提问:上面各题口算时为什么比较方便(前两个因数相乘的积是整十、整百或整千数)

    指出:连乘时如果两个数先乘得的积是整十、整百或整千数,再和第三个数相乘就比较简便。

    4.引入新课。

    应用刚才复习的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这节课就学习应用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板书课题)。应用这两个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时,就是要先把能乘得整十、整百或整千的数先乘起来,然后再计算就比较简便。请看下面的例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3。

    (1)出示例3的第(1)、(2)题。

    (2)请看第(1)题。(板书:23x15x2)

    提问:三个因数里哪两个数相乘可以得到整十数的积先算什么比较简便[板书:=23x(15x2)]为什么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谁能说一说,这道题哪两个数相乘得整十数,应用乘法结合律先算什么

    让学生口算,老师板书计算过程。

    提问:这里的简便算法是怎样想到的

    (3)再看第(2)题。[板书:125x(7x8)]

    提问:这里哪两个数先相乘比较简便要先算125x8,要把因数7和8的位置怎样变化这就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板书:=125x(8x7)]交换7和8的位置后,又要应用什么运算定律先算8乘1257

    谁来告诉大家,怎样看出这道题是可以简便计算的先应用乘法交换律怎样做,再应用乘法结合律怎么做

    哪位同学连起来说说看,用简便算法这道题要怎样想(板书计算过程)

    (4)提问:从上面两道题可以看出,在连乘里怎样的题可以应用乘法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第(1)题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第(2)题应用了哪些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2.练一练第1题。

    (1)提问每道题怎样算比较简便。

    (2)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一说每道题是怎样想的。

    3.教学例4。

    (1)出示例4。

    提问:35乘以18不便口算。想一想,35和几相乘可以得十数这就要把18看成2和几的积[板书:=35x(2x9)]

    你能看出怎样算比较简便吗这是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谁来说一说,用简便算法这道题要怎样想

    (2)小结:35和18相乘不便用口算时,把18看成2和9的积,应用乘法结合律,先算35乘以2得整十数70,就可以使计算简便。

    4.练一练第2题。

    (1)请大家按照例4这样的算法,说说练一练第2题里每道题怎样算。

    (2)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一说每道题是怎样想的。

    小结:当两个因数相乘不便用口算时,如果一个因数看做几与几相乘的积之后,就能得到整十、整百的数,那么按刚才的算法就比较简便。

    三、课堂练习

    1.练习十七第5题。

    指名四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做一行的两道题。

    先按照原来的运算顺序算一遍,再应用乘法的运算定律来简便计算。然后集体订正。

    提问:这里四道题,都是哪一种算法比较简便为什么这样算比较简便

    小结:在乘法计算时,如果有两个因数相乘的积是整十、整百的数,就可以应用乘法的交换律或结合律,把这两个数先乘,再和其他因数相乘,使计算简便。

    2.练习十七第6题。

    小黑板出示,让学生说一说每道题先算哪两个数相乘,应用的什么运算定律。

    四、课堂作业

    练习十七第6、7题。

    乘法交换律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乘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会运用这个定律,使一些计算简便。

    2、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

    (一)口算

    30400690048070

    40030900670480

    分组口算出结果,然后观察比较,每一组有什么特征?

    (二)教学新知

    1、例题教学

    (1)感知定律。

    23()321150()501130200()20xx0

    观察上面三组题的特征,填上左右两个两个积的大小关系,然后计算出结果进行验验证,完成后校对结果。请学生也用等号连接,然后,教师板书。

    (2)总结定律:观察以上各组等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会总结后看书填空,并尝试用字母a、b表示这组关系。

    (3)巩固定律:练一练第1题,练完后校对。

    2、运用定律。

    (1)计算,并比较一下哪一种方法简便,为什么?

    17234

    23417

    学生计算后四人小组讨论,接着指名回答。然后教师板书17234。这个算式可以选择上面的哪种竖式进行计算?依据的什么?最后教师总结:运用乘法交换律使一些计算简便?

    (2)应用。

    课本试一试提问:怎样摆竖式计算简便,为什么?学会回答后计算。

    (三)巩固练习

    1、简便方法计算练习

    练一练第2题。

    学生摆竖式计算,教师巡回纠错,完成后校对讲评。

    2、比较练习。

    练一练第3题。

    先口答,上面三题分别怎样摆竖式计算简便?教师总结。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交换律,它用文字和字母表示分别的怎么样的?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运用乘法交换律使运算简便?

    (五)作业

    《作业本》[9]

    乘法交换律教案【篇6】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7册p61-6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规律,能用字母表示规律。

    2.让学生学会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体验运算律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数学活动种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乘法结合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教学P61例题1

    1.出示P61例题1的场景图,学习乘法交换律

    师:看图后,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知道有3队学生在踢毯子,每队5人)

    你能求出一共有多少人在踢毯子吗?

    (方法一:35=15(人)答:方法二:53=15(人)答:)

    由于这两个式子都是求踢毯子的总人数,所以有25=52。

    师说:观察25=52,你能在本子上写几个类似的式子吗?比较一下写出的式子,你有什么发现?用语言说一说。

    (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若用a和b表示这两个乘数,这个发现又可如何表示呢?

    (引出ab=ba)这个发现就叫做乘法交换律。

    二、情境导入,教学P61例题2,学习乘法结合律

    出示P61例题2的题

    师:华风小学举行跳绳比赛,一起去看一下吧。你知道了什么?(三个条件:6个年级,每个年级5个班,每个班23人参加)

    现在要求参加比赛的总人数,请你在本子上帮忙算一算。

    (方法一:先算出一个年级参加的人数得(235)6;

    方法二:由先算出全校班级的个数得23(56))

    你会把这道算式列成一个等式吗?(引出(235)6=23(56))

    比较这等号的两边,你找到相同点和不同点了吗?

    (相同点:由于求的是同一问题,所以答案一样,

    不同点:三个乘数的运算顺序不一样)

    师:看(235)6=23(56),在本子上写几个类似的式子,比较一下有何发现?用语言表达一下。

    (引出: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

    用字母a、b和c表示三个乘数,这个发现可表示为(ab)c=a(bc),这个发现就叫做乘法结合律。

    三、教学试一试

    板书:23152和5372

    师:你能用简便的方法计算这两题吗?请做在本子上。

    (引导学生利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先将两个相乘后可得到整十或整百的数进行计算)

    板书:23152

    =23(152)(乘法结合律)

    =2330

    =690

    5372

    =5237(乘法交换律)

    =(52)37(乘法结合律)

    =1037

    =370

    四、巩固与练习

    1、想想做做的1

    学生独立地填写在书本上,交流时学生先说说自己填写的想法,以强调所学的乘法运算律。

    2、想想做做的2

    学生做在本子上后,通过比较,找出运算简便的一组题,同桌交流后回答。(引导学生观察三个乘数中,是否有两个乘数数可凑整十数或整百数,进而运用相应的乘法运算律,可简便计算)

    3、想想做做的3

    学生在书上直接写出答案,比比谁写得又快又对,交流时学生要说说自己的想法,即先算什么,体会到把能凑成整十或整百的乘数先乘起来,再与另一个数相乘,比较简单。

    4、想想做做的4

    学生独立做在本子上,并思考自己的第一步各运用了什么乘法运算律,同桌互相说地说,再进行批改。

    5、想想做做的5

    学生自己在本子上分别用两种方法解答这道应用题的两个小题,思考一下自己先算的是什么,教师个别辅导。

    五、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你学习了那些知识?(揭示课题: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以及有关的简便计算)

    什么是乘法交换律?什么是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运用简便运算?(相机指出当一个乘数的个位是5,另一个乘数是双数,可以把这两个数交换到相邻的位置,结合在一起先乘,下一步的计算就很方便。)

    乘法交换律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探索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2、技能目标:通过探索活动,使学生发现乘法结合律、交换律,并懂得用字母进行正确的表示,使学生在理解乘法结合律、交换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乘法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探索乘法的结合律。

    教学重点:

    发现规律、总结规律、应用规律。

    教学方法:

    发现法、讲解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口算练习

    一、谈话导入

    S:同学们,在数学运算中,有许多有趣的规律。今天,我们再一起来探索,看看我们还能发现什么规律?

    二、给出图片,发现规律

    S:济南长途汽车站里一片繁忙,人来车往,济南汽车站也因此被称为是中华第一站。老师这里,有20xx年济南汽车站一天中中巴和大巴运送旅客的情况分析,你能看的懂这个表格吗?

    T:能。

    S:好,那谁能说说表格告诉了你什么信息呢?

    T:中巴每天发车960辆,平均每车20人,大巴每天发车640辆,平均每车36人。

    S:同学们真聪明,发现了这么多的信息。那谁能根据这些信息试着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呢?

    T:中巴一天运送多少人?

    S:哦,我们同学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谁能替他解答解答?

    T:96020

    S:咱们同学太聪明了,那老师提高个难度,想让你们帮老师算算中巴车周一到周五共运送乘客多少人呢?你们能解答出来吗?

    T:能。

    S:好,拿出老师给你们准备的练习纸,把你的答案写在练习纸上。

    (找两位同学到黑板板书他们不同的做法,然后分别让他们解释为什么这么做。)

    S:我们请这位同学来说说他是怎么算的。

    T:先算出中巴车一天运送乘客多少,然后再乘以5,计算出五天共运送乘客多少。

    S:哦,你真棒,那另一位同学你是怎么想的呢?能给大家解释解释你为什么这么做吗?

    T:我先算出一辆中巴车五天运送多少乘客,然后乘以总共有多少辆,就得出总共运送多少人。

    S:解释的太棒了,(教师同时将两种算式抄在黑板左上部分)我相信大家也都听懂了这位同学的想法。同学们找到了两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既然都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那两个式子之间我能不能用=连接?

    T:能。

    S:好,现在同学们来观察一下,你能发现这两个式子有什么异同点吗?

    T:相同点是三个数相乘,并且结果相同。

    S:你的眼睛真是雪亮雪亮的,这么快就发现了相同点,那同学们再找找有什么不同点呢?

    T:第一个式子是前两个数先相乘,然后再乘第三个数,第二个式子是后两个式子先乘,再乘以第一个数。

    S:同学们太棒了,这么快就找到了相同点和不同点,哦,这好像是一个规律,哪位同学可以起来总结一下我们刚才发现的规律?

    S: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先乘,再乘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积不变。

    T:那是不是所有的式子都有这样的规律呢?你能不能举出个类似的式子来验证一下呢?同学们先自己想,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交流好的小组坐好。我们来看看哪个小组最先完成。

    (小组讨论,交流想法。)

    三、组展示,验证猜想

    T:看来大家想法很多,讨论的这么激烈,谁想上来给老师和同学们展示一下你们小组交流的内容呢?

    (师投影展示生举出来的例子)

    T:哦,看来大家都找到了不少的例子来证明我们发现的规律啊。这也说明了,我们发现的规律,确实是存在的。前面我们刚学了用字母表示数,那谁能用字母表示一下这个规律呢?

    S:(ab)c=a(bc)

    T:同学们怎么这么聪明啊?那大家再想想,前面我们学习了加法的结合律和交换律,既然乘法中存在结合律,那会不会存在着交换律呢?

    S:会。

    T:光说老师可不相信你们,你们能举出来个例子吗?

    S:12=21

    S:211=112

    T:这样的例子我们能不能举完啊?

    S:不能。

    T:那我们又用大量的实例来证明了乘法中,同样也存在着交换律。谁能用字母来表示表示呢?

    S:ab=ba

    T:看来咱们同学都是些聪明的人,这么快就发现了乘法运算中的规律(板书课题)。其实数学中,我们不止从最后的结论中学习到知识,我们还可以从我们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学习到知识。回想我们刚才学习的过程,我们经历了哪些过程呢?

    T:首先,我们通过观察例子,发现了规律;然后,我们猜想出来了规律,然后举出了大量的实例来验证规律,最后,得到了结论。这就是我们数学研究的一般思路。

    四、理解规律,运用规律

    T:同学们真棒!学了马上就会用。有的同学该问老师了,我们都会了乘法运算,那还费劲学这个运算律干什么呢?我们来看这一题,12578,你能用简便的方法算出结果吗?在练习纸上试一试。

    (找一位同学到黑板板书)

    T:同学们坐的差不多了,我们来看我们班的xxx的做法,你能给大家解释解释你为什么这么做吗?

    S:将125和8先乘,就能得到整数1000,这样就能很快算出结果了。

    T:哦,把125和8先乘,得到整数,这样计算就简便了,那为什么能把8和7交换位置啊?

    S:因为运用了乘法的交换律。

    T:同学们能不能想想我们以前的什么知识运用到了乘法的交换律?

    T:想不起来了?老师来提请你吧。前面我们运用了交换律的方法将两个因数交换位置再乘一次来检验结果对不对,而且我们在乘法口诀中也涉及到了乘法的交换律,例如,七八五十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算式?

    S:78=56,87=56

    T:这里,我们就已经涉及到了乘法交换律了。

    T:好了,学了这么多知识,我们来做些练习题检测一下吧。

    五、课堂练习

    1、(1)23254(2)40235

    2、一套书有15本,每本定价9元,小明要买4套这样的书,一共需要多少钱?

    3、风华小学六个年级的学生参加跳绳比赛,每个年级有5个班,每班23个人参加,一共多少人参加比赛?

    六、小结

    T:这节课同学们都学的非常认真,那么你们有什么收获呢?

    【乘法交换律教案推荐7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3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