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探索与发现乘法结合律交换律教学设计 小学教案范例
  • 探索与发现乘法结合律交换律教学设计 小学教案范例

    发表时间:2022-03-08

    【www.jk251.com -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当我们提起小学教学,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定是教案吧。教案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高质量的教案对小学生的成长有促进作用,那么如何写一份小学教案?这篇《探索与发现乘法结合律交换律教学设计 小学教案范例》应该可以帮助到您。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探索与发现(二)〉〉。

    二、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过程,发现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并用字母表示。

    2、在理解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3、感受数学探索的乐趣,培养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探索、发现、理解和应用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

    2、难点: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探索过程。

    四、教具准备一些小长方体

    五、教学过程

    (一)口算比赛,激发学习兴趣

    1、出示口算题

    2×55×1425×4125×836×25

    2、谈话引入

    师:他们怎么计算那么快呀?是不是有什么规律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发现吧!

    3、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1、动手操作

    师生共同用小长方体搭一个和教材上一样的大长方体。

    2、估一估

    师:请大家认真观察,估一估这个长方体是由多少个小长方体搭成的?

    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后集体交流。

    3、算一算

    师:谁估计的准确呢?请同学们在本子上算一算。

    学生独立思考,计算。

    4、交流算法

    师:谁愿意把你的办法介绍给大家?

    学生汇报,师板书:(3×5)×4=603×(5×4)=60

    5、比一比

    师:比较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

    (三)提出假设,举例验证

    1、提出假设

    师:用别的三个数这样计算会不会结果也相同呢?请在本子上举例计算。

    2、学生举例

    小组内互相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集体交流

    师:谁愿意介绍一下你们小组举例的情况?

    生:…

    (四)概括规律

    师:从刚才大家所举的例子来看,每一组的结果都是相同的。那么从中你能发现乘法运算中的规律吗?

    学生同桌交流后反馈。

    师:这样的例子多不多?(多)能举完吗?(不能)

    师:那么我们就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乘法算式中的任意三个数字,你能写出这个规律吗?

    生:…

    生说师板书:(a×b)×c=a×(b×c)叫做乘法结合律

    (五)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比较(3×5)×4=603×(5×4)=60两个算式的计算过程,哪个更简便?

    师:看来运用乘法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2、出示38×25×4

    师:能用乘法结合律使这道题计算简便吗?

    学生试做,教师指导。

    3、独立计算:42×125×8

    (六)探索乘法交换律

    1、出示一组数据

    4×5=5×412×10=10×126×7=7×6

    师:认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

    2、学生举例验证,发现规律

    3、用字母来表示,生说师板书:a×b=b×a

    (七)运用模型,完成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做题后集体交流。

    2、“练一练”第2题。

    学生独立做题后展示评比。

    (八)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jK251.COm精选阅读

    乘法分配律 教案精选篇


    教学内容:

    p36/例3(乘法分配律)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埋伏

    思考问题。

    在学习乘法的运算定律时,我们观察了一幅主题图,有的同学还提出了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二、新授

    小组讨论,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教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

    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引导学生说明不同算法的理由。

    (1)(4+2)×25

    =6×25

    =150(人)

    4+2是每组一共有多少人,在乘25就算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了。

    (2)4×25+2×25

    =100+50

    =150(人)

    4×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个人负责挖坑、种树,2×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负责抬水、浇树。再把它们加起来就是一共有多少人了。

    小组合作:

    (1)两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

    (2)两组算式有什么不同点?

    (3)两组算式有什么联系?

    汇报。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汇报,灵活地进行引导,总结出要点。

    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几组算式吗?

    学生举例。

    根据学生举例板书。

    到底我们举的例子是不是符合这样的规律呢?请学生验证。

    请学生用语言表述出发现的规律。

    板书: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a+b)×c=a×c+b×c

    a×(b+c)=a×b+a×c

    你有什么好方法帮助我们大家记住乘法分配律?

    简记为:

    和与一个数相乘=积相加

    三、巩固练习

    p36/做一做

    p38/5

    在练习小结中,帮助学生记忆乘法分配律。

    四、小结

    学生汇报自己的收获。

    教师引导小结,相应完善板书。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1)(4+2)×25(2)4×25+2×25

    =6×25=100+50

    =150(人)=150(人)

    (4+2)×25=4×25+2×25

    ┆(学生举例)

    (a+b)×c=a×c+b×c

    a×(b+c)=a×b+a×c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

    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课后小结:

    “应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教学设计 小学教案范例


    教学目标: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合理灵活地应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⑵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⑶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教学过程预设:一、出示情境图片,进入新课。⑴列式计算。(可能)29+46+5429+(46+54)46+54+29⑵灵活合理地计算。学生交流计算的方法。29+46+5429+(46+54)46+54+29=29+(46+54)=29+100=100+29=29+100=129=129=129⑶感悟加法运算律的价值。交流改变运算顺序的数学根据。揭示课题——加法的简便计算。板书:数学根据: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二、自主练习,加深理解。⑴试一试:你能用简便方法计算吗?①69+75+25②78+(47+22)理解第②题中()所表示的意思;感悟简便计算中应用的加法运算律;正确书写计算过程。⑵总结:学生说说得到的收获,总结简便方法,特征是加法,有两个数加起来刚好是整十数,反思用的运算律。三、多项练习,形成基本技能。⑵计算175+201①竖式计算。②口算。③把口算过程写下来,并感悟数学根据。175+201=175+200+1=375+1=376⑶独立作业第60页:2、3、5题。

    的乘法口诀, 小学教案范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9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计算9的乘法。

    过程与方法:经历自主编制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探索9的乘法口诀蕴涵的规律。

    情感与价值观:在编写口诀和探索9的乘法中的积的规律的过程中获得成功得体验,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

    教学重点:熟记9的乘法口诀并应用9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难点:初步探索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

    教学准备:投影

    一.导入新课

    (1)投影示机器猫,激趣导入。

    同学们,今天的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想认识它吗?(投影示机器猫图片)今天的数学课它将和我们共同来学习,作为见面礼它给我们带来了两道题,看谁来解决一下。

    (2)投影示复习题

    根据口诀写算式:

    四七二十八五八四十

    (3)回忆旧知,引出新知

    口诀记得不错,你还记得我们是怎样总结7的乘法口诀的吗?请举例说说。(指名回答)

    (4)乘法是加法的简便算法,3个7用乘法口诀很快就算出来了,看来乘法口诀很重要啊!现在机器猫向我们挑战了,它要和我们用比赛总结9的乘法口诀了,接受挑战吗?

    小组合作总结9的乘法口诀,并把你总结出来的算式和口诀写在书的22页,写完后说说自己是怎么总结出来的?

    二.学习新课

    (一)编口诀

    1、老师这里有许多智慧星,只要你们积极动脑,大胆发言,就一定能得到它。

    (1)全班总结

    (2)交流

    现在你能从一个9开始,试着编口诀吗?注意先说算式。(指名说,师适时板书)

    1×9=9一九得九

    2×9=18二九十八

    3×9=27三九二十七

    4×9=36四九三十六

    5×9=45五九四十五

    6×9=54六十四

    7×9=63七九六十三

    8×9=72八九七十二

    9×9=81九九八十一

    在交流的时候重点让学生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让学生真正理解算式及口诀的来历,适时引导学生说出另一个算式。

    (二)总结规律

    同学们真了不起,能自已编出9的乘法口诀。机器猫也总结出来了。(示机器猫总结的算式及口诀投影)看来这次挑战我们不分上下,现在请读一读你们自己亲自编出的口诀,读完后仔细看一看,你们能发现9的乘法口诀积有什么特殊的规律吗?

    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共同找出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

    小组汇报:

    1.每相邻两句口诀的积相差9。

    2.它们的积十位上的数是1.2.3.4.5.6.7.8,个位上的数是9.8.7.6.5.4.3.2.1。

    3.每句口诀的积,十位上的数字和个位上的数字相加都得9。

    4.有几句口诀,积的十位和个位交换了位置。

    5.2个9,比20少(),是()

    列式:9×2=18

    师生总结:

    9×3=比30少3

    9×4=比40少4

    9×5=比50少5

    9×6=?

    9×7=?

    9×8=?

    9×9=?

    同学们看得真仔细,分析得也很详细,我真佩服你们这些小天才!

    刚才我们想了那么多的办法,实际9的乘法口诀就藏在我们同学们的身上,原来它就藏在我们灵巧的10个手指上。

    师示范,师生共同练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忆口诀。

    三.巩固与练习

    (1)师生对口令

    (2)出示几个乘法算式,让学生计算。算完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3)第三题让学生先想一想,再答,兔博士订正答案。

    (4)做游戏:小蝌蚪找妈妈。

    (5)用幻灯片先指导学生观察第五题,再自己再列式,再集体汇报。

    (6)给班内的红花榜进行设计,每行放9个同学,一个正方形的红花榜可以放多少名同学?放得下吗?

    四?小结

    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下册比多少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学教案范例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p40例9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整体观察。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100以内数的多少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准确描述数之间的大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观察中估测,渗透区间套的思想,在观察中比较,学会由观察情境图比较转化为数的比较。

    3、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存在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

    4、学生能用一句话描述身边某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教学重点:

    感知100以内数的多少,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相对性,并能用准确的语言叙述。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互动探究.

    1.(出示XX年北京奥运会中国,韩国,日本得金牌记录统计图)

    (1)中国得的金牌与日本比怎么样?用符号怎样表示?

    韩国得的金牌与日本比怎么样?用符号怎样表示?

    (2)中国,韩国都比日本得的金牌多,想想他们多的程度一样吗?

    揭示多得多,多一些

    (3)日本比中国怎样?日本比韩国怎样?

    揭示少得多,少一些

    (4)谈话揭示课题.

    (5)选一个合适的词,说明中国与韩国的大小关系.

    二.合作学习,升华提高.

    1.出示课本第40面的金鱼图.

    从图中你都知道了什么?随便选两种比一比,用上今天学得词,说一说.

    2.完成第40面的做一做.第43面的第4题.

    三.游戏巩固新知.(猜数玩区间套游戏)

    四.举例拓展延伸.

    五.总结收获.

    《比多少》教学反思

    1、遵循“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一原理设计了一系列活泼有趣,符合一年级特点的教学活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中国与日本,韩国与日本“比金牌”中让学生理解多得多,多一些的基础上启发学生逆向思考,日本与中国比怎样,日本与韩国比怎样,运用类比的方法去探究少得多,少一些的含义,自然顺畅,很好的为课堂目标服务。

    2、注重学生个性思维的培养。课堂中我既注重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不框架学生的思维,力求多种答案。同时也注意引导学生如何逆向思维,例如:有“多得多”就有“少得多。”

    3.自主学习,培养数感.在教学中我精心设计了比一比,说一说,猜一猜,估一估等多种学习活,并融游戏于知识的学习之中,启发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来获取知识,学生学得开心,学得投入,思维积极.从直观到抽象,偶合学生的数感,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及合作精神都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4.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的课堂纪律还不是很好,使得课堂节奏放慢,因此举例拓展延伸在本节课中还未能得以很好的落实.在平时的教学中还应加强学生课堂纪律的教育.

    绝句教学设计 小学教案范例


    《绝句》教学设计三

    【设计理念】

    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

    【设计特色】

    重在学生参与,激发主体情趣。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通过游戏设计,多种多样的铺垫、延伸的作业设计,变传统古诗教学的单向灌输为学生的自读、自练、自悟,既激发了主体的学习情趣,帮助学生“走近古诗”,又调动了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体现了语文教学重在实践运用的教学思想。

    一、第一教时:以趣味练习法为主学习《绝句》

    1.揭题后讨论:你知道“绝句”的意思吗?(“绝句”是古诗体裁之一,一首4句,每行5字或7字。)

    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吗?(简介杜甫:唐代诗人,自幼好学,7岁就会吟诗,他的诗流传下来的就有1400多首,被誉为“诗圣”。)

    2.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插图,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思考:诗中描写了那些景物?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诗人在什么位置看到了这般景色?

    3.练习填空,理解诗句的意思。

    (1)在()内填入描写景物的词语。

    (2)在______上填入表示数量的词语。

    (3)在____上填入表示动作的词语。

    4.分组读一读填入的词语,体会这些词语在诗中的作用。

    (l)“黄鹤”“翠村”“白鹰”“青天”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名词前面都加了表示颜色的。)加上这些词有什么作用?联系诗句说说理由。

    (2)请将4个数量词分成两类(实数和虚数),联系诗句说说“千秋”“万里”各说明了什么?

    (3)读一读诗句,想一想,4个动词中,哪些真动,哪些“不动”。(鸣”与“上”是有动感的;“含”与“泊”是无动感的。)再次读诗句,读准“泊”的字音,感受诗的意境。诗的前两句描写的是动态,后两句描写的则是静态。

    5.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注意加上描写色彩和形态的词语。说后同学评议,在评议中教师点拨提升。

    6.有感情地背诵诗歌,感受诗中所描绘的优美景色(春天的景色不仅色美,而且形美)。感受诗人用词的精妙之处。

    7.拓展性练习,自学自解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浪淘沙》,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也可以自己选择诗歌来学习。)

    小学古诗诵读网

    口算乘法教学设计 教案精选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已有的口算乘法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建构,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3、让每一个学生在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经历整数乘法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口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养成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

    1、创设情境:

    你们想知道一些交通工具的运行速度吗?(出示六种交通工具的时速的图片),你还知道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吗?

    师:看来同学们知道的还真多,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口算乘法。

    2、提出学习目标:请同学们想一想,你们想从本节课中学会什么?

    让学生说一说,再出示学习目标:

    (1)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2)养成认真计口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激发探究的欲望,为后面的数量关系作准备。】

    二、展示学习成果

    1、小组内个人展示

    学生独立自学、完成例题和“做一做”(教师相机的进行指导,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重在让学生展示不同的思维方法和错例,特别是引导小组内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探讨)。完成后在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生的顺序进行展示,小组内互相交流、帮助、质疑问难。

    2、全班展示(以小组为单位)

    (1)算法展示

    生1:想10×3=60,3×6=18,30+18=48,所以16×3=48

    生2:16

    ×3

    ------

    48

    生3:160×3先用16×3=48,再在积的末尾填写一个0得480

    生4:160×3想100×3=300,3×60=180,300+180=408,所以160×3=480

    因为16×3=48,所以160×3=480

    【设计意图:使学生掌握整数乘法口算的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同时在对比中归纳出简便算法。】

    (2)错例展示

    (3)小结:一位数与几百几十相乘,先乘0前面的数,再在乘积的后面添上一个0

    三、检测成效,拓展延伸

    拓展练习

    自行车1小时行16千米,30小时行多少千米?

    1)列出算式并口算

    说说你的口算方法(以下方法并不全面,只是教师所做的学情预设)

    方法一:16分为10和6,10×30=300,6×30=180,300+180=480。

    方法二:先口算16×3=48,再在积的末尾添一个0就可以了。

    2)如果遇到两位数乘整十数要怎样口算?

    先按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口算,再在积的末尾添一个0就可以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有序思考的方法。】

    四、总结反思,激发求知欲

    同学们今天通过自己的努力,顺利完成了学习目标,把掌声送给自己和同学们。大家还可以试着运用今天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回声教学设计 小学教案范例


    一、激趣导入

    师:小朋友,你在哪儿听到过声音?听到什么声音呢?

    师:小朋友们听到的声音真多呀!那这样的声音你们听到过吗?这就是回声,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叫──(学生齐读)回声。再读课文题目。当你第一次听到这种声音的时候,你是什么样的感觉?(奇怪)现在,我们来看看文中的小青蛙他听到这种声音是怎样的表现?在没学课文之前,老师想看看上节课你们交的生字宝宝朋友你们还记得它们吗?(课件出示)自由读、小老师带读、齐读、

    二、探究质疑

    1、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你们读课文对自己有什么要求吗?

    预设一:小朋友们真厉害,把平时老师教你们怎样读课文的都记住了。真像你们说的,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读的时候还可以动动小脑筋。哪些是你读懂的内容,你是怎样读懂的,你还有哪些问题搞不清楚,并作上记号。(学生自由读)

    2、学生汇报并质疑。

    师:小朋友们真会读书,一下就知道了这么多。现在请你说说自己不懂的问题。

    师:还有问题吗?没有啦?我们先一起来看看小青蛙那个奇怪的问题吧!

    三、细读释疑。

    1、请生读小青蛙问妈妈的话。听了他的朗读,你有没有感到奇怪?指导学生用奇怪的语气读小青蛙的话。

    2、小青蛙为什么会有这个奇怪的问题呢?课文哪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请同学们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把小青蛙说的话划上“—”。(生汇报)课件出示句子

    3、想想,刚才你读青蛙两次说话时语气一样吗?为什么?小青蛙第一次为什么用赞美的语气?师:读读第一段,你能读出它的美吗?

    (出示句子,分角色读)

    4、因为小青蛙感到奇怪,所以去问妈妈。现在,我们就来看看青蛙妈妈是怎样帮助小青蛙解除心中疑惑的?请小朋友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地读读课文的4、5两个自然段。

    5、青蛙妈妈是怎样做的?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写青蛙妈妈动作的词,老师先找到了跳到岸上的“跳”字(演示),大家再找一下,还有表示动作的词吗?

    大家一起表演一下怎样叫捡起石子扔进河里。生:(表演)。

    6、对,就这么一扔,河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请大家看录像(石子激起波纹,又荡回来)。你刚才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

    谁能起来说一说。指导学生读这一段,学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

    预设二、青蛙妈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指导学生朗读,其余同学边听边想青蛙妈妈说了几句话?

    1、第一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呢?谁来读?师:告诉我们什么?(叫声像水的波纹)

    2、青蛙妈妈为什么说他们像呢?请同学读一下第2、第3句话。

    3、老师把这二句话写到了小黑板上(出示),谁再读?

    4、谁来说一说他们哪儿像?青蛙妈妈第4句话又说了什么呢?谁来读?

    5、想一想:小青蛙又一次听到的声音我们叫它什么?(指导学生朗读)

    6、同学们看来都明白这个道理了,那小青蛙明白了吗?从哪看出来的?你说他现在心情怎么样?

    7、是啊!很兴奋,高兴得都蹦起来了,想想这句该怎样读呢?最后一段又告诉我们什么呢?。

    8、对呀,从哪个词看出他很高兴,很快乐?他为什么特别高兴?

    指导学生用欢快的语气齐读最后一段。

    四、总结拓展

    师:学了这课以后,你知道了什么?

    师:还从哪儿能听到回声呢?回家以后从课外书中、从家长那里了解一下;并读一读课外阅读《山会说话吗?》,说说你从这篇文章里又了解了什么?

    军神教学设计 小学教案范例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了解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表现人物精神面貌的写作方法。

    3、学习刘伯承坚韧不拔的意志,立志做一个性格坚强的人。

    教学重点:

    1、根据提示读出语气、语调。

    2、理解刘伯承为“军神”的重点语句,体会刘伯承坚强的意志。进一步学习快速阅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填空:课文中的“军神”是指(),这是()对他的敬称。

    2、指名朗读课文。

    二、抓中心句突破全文。

    1、沃克医生为什么称刘伯承为“军神”呢?你知道沃克医生当时是怎么想的?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小组交流、讨论。

    2、全班交流。

    三、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导学课文。

    1、导学“求治”部分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沃克医生开始是怎样识别刘伯承是军人的?

    (3)刘伯承的“镇定”是从哪几个地方反映出来的?

    (4)分角色朗读第一自然段。

    2、导学“术前”部分。

    (1)读读、想想、画画、议议。刘伯承为什么不肯用麻药?

    (2)联系课前收集的关于刘伯承的资料猜想:刘伯承担心损坏脑神经只是从爱惜自己身体的角度考虑的吗?说说你的理由。

    (3)不用麻药意味着什么?

    (4)刘伯承能忍受这种难以忍受的疼痛吗?课文是怎样反映出来的?

    (5)有感情地朗读,根据提示读出坚定的语气。

    3、导学“术中”部分。

    (1)自由读课文,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手术中刘伯承、沃克表现的词句。想想这些词句各起什么作用?

    (2)课堂交流

    (3)联系自己生病的经历,说说刘伯承忍受的是怎样的痛苦。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从中感悟刘伯承的“军神”形象。

    (5)小结。

    4、导学“术后”部分。

    (1)快速默读课文,思考:刘伯承在手术中除了一声不吭紧紧抓住垫单外,还要求什么?沃克医生听了有什么反应?沃克医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做完手术……了不起的军神!”

    (3)震惊的沃克先生不敢相信地注视着眼前的这位年轻人,他心中会怎么想?

    (4)根据提示语自由朗读,注意根据提示揣摩语意、把握语气,突出“军神”形象。

    【探索与发现乘法结合律交换律教学设计 小学教案范例】相关推荐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教案精选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讨论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索、归纳积变化规律的过程。2知道扩大几倍、缩小几倍的意义。理解积变化的规律,会运用积变化的规律进行简便计算。3在探索,归纳和变化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

    数学下册单元整理复习教案 教案精选篇

    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请每一位学生用适当的方式将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作一个概括性的描述。用文字、表格、框图等方式表示出本单元的知识结构。提示整理知识的一般方法:1.先想一想本单元学了哪些知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