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推荐]四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教案通用12篇
  • 四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教案

    发表时间:2023-02-22

    [推荐]四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教案通用12篇。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在课堂中,教案是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提前熟络所教学的内容。以下是由编辑为你整理的《四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教案》,欢迎收藏本网站,继续关注我们的更新!

    四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教案(篇1)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乘法探索与发现(三)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P47.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过程,推导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用字母表示数。

    2、会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探索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初步理解运用、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探索推导过程与运用。

    教具准备:

    PPT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回忆旧知。

    要求学生回忆一下上一节课学过的乘法的运算规律。

    (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那么,大家回忆一下,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公式又是什么呢?)

    ab=ba

    (ab)c=a(bc)(黑板板书)

    (那么加法是否也有同样的规律呢?让我们现在来探讨一下)

    二、创设情境、操作体验

    1、由生活引入,通过对话的形式与学生共同探讨交换的含义。

    数一数:本班男生的人数和本班女生的人数,求本班一共有多少人?

    男生+女生:(26+17)人

    女生+男生:(17+26)人

    结果无论哪一种计算方法,计算出来的结果都是相等的。

    再举书本上两个例子来说明。

    26+17=17+26

    3+2=2+3

    15+20=20+15

    a+b=b+a(黑板板书)

    让学生列出不同的算式,分析比较两个算式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突出强调交换的意思。结果表明:两个式子的加数交换了位置,但和不变。再要求学生自己举一两个例子来试试看。

    2、出示题目:同学们的课间活动很丰富,看,有28个男生在跳绳,17个女生在跳绳,23个女生在踢毽子,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方法一:先算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28+17人,再算全部的人数:(28+17)+23人。

    方法二:先算一下女生,再算一下他们加起来一共是多少人:28+(17+23)人。

    那么得出:(28+17)+23=28+(17+23)整十

    (3+2)+5=3+(2+5)

    (19+12)+38=19+(12+38)整十

    (a+b)+c=a+(b+c)

    结果表明,计算出来的结果都是相等的。

    3、再举书本中的例子来说明结合的两个数的条件和原因。

    57+49

    =50+7+40+9

    =50+40+7+9

    =(50+40)+(7+9)因为50+40=90,90是一个整十数。

    =90+16

    =106

    三、巩固练习,加深记忆。

    1、书本P47(3)利用你发现的规律,计算下列各式。

    2、想一想:下面的等式各应用了什么运算律?

    82+0=0+82

    47+(30+8)=(47+30)+8

    (87+68)+32=84+(68+32)

    75+(48+25)=(75+25)+48

    3、比一比:谁算得又快又对!

    38+76+24(88+45)+12

    四、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置。

    四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教案(篇2)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国标版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8单元中的内容。本节内容安排了三个例题,分5课时进行教学,今天是其中的第一课时。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运算中进行简便计算的两种必要的理论依据,他们是学生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的思维素质,掌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简便计算和计算速度。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的加法计算和验算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内容。教材安排两个运算定律教学时,采用了不完全的归纳推理,教材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新课,列出两个不同的算式组成等式,再例举类似的等式进行分析、比较、找到共同点,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材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的构建知识。想想做做先安排了一些基本练习,以填空、判断等形式巩固对加法运算的理解,接着通过题组对比和凑整等练习,为学习简便计算作适当渗透和铺垫。

    (二)学情分析

    (三)目标定位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及本课的知识特点,我预设如下教学目标:

    (1)教学技能目标:通过利用学生身边的材料,组成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用字母来表示交换律和结合律。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学生的自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并经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积极参与规律的探索,发现和归纳,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能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定律。

    教具学具:为了便于操作、交流和展示、及时与学生互动,本课准备多媒体一套。

    二、说教学程序

    鉴于本课教学内容设定的目标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情况,预设如下四部分展开教学。

    (一)探索加法交换律:

    这部分分成4个环节进行

    1、在情境中初步感知规律

    课始从学校参加吴中区小学生运动会话题作为课堂信息,要求学生根据提供信息提出问题,从而导入新课,进行加法交换律的研究。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用学生身边事情引入新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交流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为下而面的探究呈现素材,同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2、在例举中验证规律

    (1)教师组织学生观察两个式子的特点,然后自己照样子仿写等式。

    (2)运用自己字写出的等式,再次观察、比较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初步感知其中的规律。

    (设计意图:教师充分让学生自主活动,规律发现的过程。一方面组织学生写出类似的等式,帮助了学生积累感性材料,另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表象,进一步感知了加法交换律。)

    3、在反思中概括规律

    (1)自己仿写式子,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示出来。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师生交流的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述和概括的能力)

    (2)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

    (设计意图:学生在充分感知个性创造的基础上,构建了简单的数学模型,从用符号表示规律和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规律,使学生体会到符号的简洁性,从而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感。)

    4、练习

    (1)填空、(2)判断、(3)验算

    (设计意图:新课刚结束就配以填空、判断、验算多种形式的联系,既有利于概念的正确建立,同时也及时地巩固了新知。)

    (二)探索加法结合律:

    整个探索过程与交换律相似,唯一不同的是由于学生已有了探索前面例子的经验,在这里教师可以完全放手,稍加点拨便于引导学生完成探索过程。

    1、在情境中感受规律。

    以上面4、练习题为内容,让学生提问题过渡到下一环节,非常自然,

    (1)学生一起解决三个项目共得多少分?

    (2)交流学生各自列式,并让学生说清列式理由。

    (3)选择两种不同列式,探索规律。

    (设计意图:抓住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内在联系,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把加法交换律的学习,迁移类推到加法结合律的学习中来。)

    2、在计算中验证规律

    (1)教师出示两组题目,让学生观察结果是否相等,为学生接下来题目,探究打下基础。

    (2)教师写出左边算式,让学生写出右边算式(与左边相等),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感知加法结合律。

    (3)学生依据自己经验,开始写出这一类型的等式题,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与锻炼,并体会认识加法结合律。

    (设计意图: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下,逐步从观察感知理解,充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揭示加法结合律

    (1)小组讨论,观察等式,左边和右边有什么变化,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按照这种规律,你还能写出这样的算式吗?

    (3)用字母表示这样的规律。

    (设计意图:这里主要通过学生讨论、交流、汇报等环节,正直组学生一个自主的空间。由于运算律属于理性的总结和概括,比较抽象,学生并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多引导学生独立发现,思考、解答,有利于学生概括出相应的运算律。)

    三、实践应用

    (设计意图:我准备安排基础训练和拓展训练两个练习层次,通过层层深入,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课知识,形成技能,并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乐趣。

    1、基础训练,分三个层次

    (1)想想做做1:运用了加法的什么定律?

    通过寓教于乐的游戏方法进行练习,女生代表加法交换律,男生代表加法结合律,让学生体会在每个等式中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想想做做4,每个学生选一组题独立完成,使学生通过比较,知道应用加法运算律有时可以使两个加数的尾数凑成整十数,使计算简便。

    (3)想想做做5

    (设计意图:让学生意识到结合律往往要凑整,进行这题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为后头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打好基础。)

    2、拓展练习,分二个层次

    (1)在方框里填上适当的数。通过用图形式字母表示数来巩固加法运算定律,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形成。

    (2)应用加法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30+28+70+45+72。通过该题训练把一般的规律推广到更多的数字计算中,有利于知识的深化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提高。

    四、评价鼓励

    (设计意图:及时评价总结,肯定学生的学习,以促进学生更加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使本课学习内容的理解提升到一个更高层面。)

    五、教法、学法

    以上是本人对本课教学过程的预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生活和活动情景,新授和练习尽可能从贴近学生身边的素材撷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动,使学生体会做数学的乐趣。

    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简明扼要的、纲领式的板书反映本课主要内容,体现本课知识的形成过程,知识性、系统性在整个板书中充分体现。)

    四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教案(篇3)

    课题: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八册)

    授课教师:王晓华(六里坪镇财神庙小学)

    教学内容:教材第48、49页的例1和例2,练习十一的第1、2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在已有加法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并概括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加法交换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自己概括出加法的意义和归纳出加法交换律。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方法:启发式

    教学过程

    一、课题提示

    我们学了几年数学,几乎每天都与加法打交道,谁能说说什么是加法吗?今天我们学习加法的意义。(板书课题:加法的意义)

    二、教学新课

    (一)、教学加法的意义。

    1、出示例1。学生读题,指名说已知条件和问题,老师画线段图。

    2、独立解答。指名学生说自己所列的算式及其得数(在图下板书)然后问:为什么要用加法算?

    3、引导看线段图,老师辅以手势说明,我们用加法把137和357合并成了494这一个数,可见加法是一种运算。加法是一种怎样的运算呢?

    4、说出式中的各部分的名称。什么是加数?什么是和?

    5、刚才的加法中,加数中不含0;如果含有0,得多少呢?举例:7+0=7,0+7=7,0+0=0。,得出结论,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二)教学加法交换律。

    1、看例1线段图,刚才我们求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如果要求济南到北京的铁路长还可以怎样列式?

    2、为什么用加法算?

    3、比较两个算式有什么样的关系?(板书:在两个算式间画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如果其他任意两个数相加时,交换一下两个加数的位置,相加的和是不是也不变呢?

    5、出示例2两组式子,引导学生比较。讨论:两组算式有什么共同点?归纳并板书加法交换律。

    6、加法交换律除了用文字语言进行叙述外,还可以用字母写成的式子来表示。如果用字母a和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怎样表示加法交换律?

    说一说a和b分别表示什么?比较一下文字叙述和字母表示的式子,哪一种简明好记。

    7、巩固练习:教材第49页的做一做。(

    四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教案(篇4)

    教学内容:P17:例1“做一做”、练习五:2、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含义。

    2、过程与方法: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初步学会应用加法交换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含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交换律。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引入谈话。

    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车?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

    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不,这里有一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多媒体演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

    2、获得信息。

    问: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学生同桌交流,然后全班汇报。)问题是什么?

    3、解决问题。

    问:能列式计算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自己列式并口答。)

    二、探索规律

    1、加法交换律。

    (1)解决例1的问题。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40+56=96(千米)56+40=96(千米)

    问:两个算式都表示什么?得数怎样?○里填什么符号?40+56○56+40,

    (2)你能照样子再举几个例子吗?

    (3)从这些例子可以得出什么规律?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出来。

    (4)反馈交流。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5)揭示定律。

    问:①知道这条规律叫什么吗?

    ②把加数换成其他任意的数,交换律还成立吗?

    ③怎样表示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呢?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好吗?(同桌轻声交流)

    ④交流反馈,然后看书:看看课本上的小朋友是怎么说的。

    ⑤根据加法交换律对口令。

    师:25+65=______78+64=______

    ⑥完成课本第18页下面的“做一做”1

    三、巩固提高

    1、运用加法交换律填上合适的数

    830+420=()+()()+200=()+37

    27+29=29+()A+()=20+()

    2、完成P19“练习五”第2题。

    3、完成P19“练习五”第3题。

    四、课堂小结: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加法交换律

    加法交换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加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为:A+b=b+A

    四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并会应用解答实际问题.

    2.进一步认识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以及明确0在加法中的特殊性.

    3.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并能运用这一定律进行验算.

    教学重点

    使学生对加法的意义的建立,加法交换律的概括及对它们的理解、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对加法意义、加法交换律运用.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44+5637+23180+2042+8+10

    12+00+17386+124124+235

    2、导入:以前我们学过了加法的计算方法,这节课我们还要进一步学习、掌握加法的一些规律性知识,这将对我们以后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加法的意义.

    1、加法的意义.

    (1)例1一列火车从北京经过天津开往济南,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教师提问:这题怎样解答?

    (因为已知北京到天津铁路长是137千米,又知道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是357千米,要求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就是把137与357合起来,所以要用加法计算.)

    教师提示:把137与357合并起来用加法计算,加法是什么样的运算呢?

    (板书: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就叫加法)

    教师明确:这就叫加法的意义.

    (板书:加法的意义)

    (2)练习:小强有125枚邮票,小明有75枚邮票.小强和小明一共有多少枚邮票?

    说明理由:已知小强与小明的邮票张数,要求小强与小明共有多少张邮票,就是把两人的邮票数合并起来.加法就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所以这道题要用加法计算.

    2、加法等式中各部分名称.

    教师提问:我们已经学过加法各部分的名称,在137+357=494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板书:加数加数和)

    3、有关0的加法.

    教师提问:一个自然数和0相加,得到的和与加数比较会怎样呢?有关0的加法可有

    哪几种情况呢?

    小结:任何数和0相加都得原数.

    (二)教学加法交换律

    1、教师谈话: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了加法的意义,加法各部分的名称以及有关0的加法的特殊性.除此之外,关于加法的运算还有一些基本性质,它对我们以后的计算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2、教师提问:137+357=494(千米),表示求的是什么?

    如果要求济南到北京的铁路长又该怎样列式计算呢?

    357+137=494(千米)

    3、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两种解法的结果.

    教师板书:137+357=357+13

    4、出示例2,引导学生归纳规律.

    18+17○17+18

    124+235○235+124

    0+25○25+0

    规律:

    ①每个等式中,每组算式中有两个加数,而且两个加数相同,只是交换了位置.

    ②每个等式中,左右两边的加数的和相等.

    教师说明: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教师强调:我们要看一些等式哪些符号不符合加法交换律就必须看两个加数的位置变不变,它们的和变不变.当然前提是等号两边的两个加数必须相同.

    5、练习:判断:下面各等式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对吗?为什么?

    9+7=7+910+1=10+1

    20+8=2+262+0=0+2

    6、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教师指出:以上我们学习了加法的交换律,并运用它做了练习,这一定律若用字母该怎样表示呢?

    教师强调:用字母表示这一运算定律更简单清楚.如果用字母a和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注意:a、b是拉丁字母),在这我们读作ei和bi,(教师领读几遍,提醒学生不要按汉语拼音来读)

    教师板书:a+b=b+a

    提醒注意:a与b可以表示0、1、2、3、中任意整数,如1+2=2+1,9+20=20+9等,所以a+b=b+a表示任意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效的位置,和不变.而像这些(指其中的等式)一个用数字表示的等式只能表示两个具体的数,交换位置,和不变.a+b=b+a这一公式表示的一类所有符合条件的式子,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

    7、学生分组自由举例说明加法交换律.

    8、学习、掌握了加法的交换律,目的在于更好地运用.实际上,在以前我们早就应用它解决计算问题.同学们想一想:在哪些计算中都用了加法交换律呢?(验算)

    9、练习:运用加法交换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766+589=589+□257+□=474+257a+15=15+□

    三、巩固发展.

    1、填空.

    (1)把()数合并成()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2)一个数加0,还得().如12+0=().

    2、下面各等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符合的画.

    230+370=380+22030+50+40=50+30+40

    a+10=100+a230+420=430+220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加法的意义和加法的一个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谁能结合具体的题目说一说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的含义?

    五、布置作业.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填上适当的数.

    48+□=72+□29+35=□+29

    a+38=□+□□+55=55+42

    2、口算下面各题,说一说是怎样应用运算定律的`.

    91+89+1185+41+15+59

    168+250+32282+53+37+18

    六、板书设计

    加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

    例1、一列火车从北京经过天津开往济南,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137+357=494(千米)

    357+137=494(千米)

    答: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494千米.

    意义: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7+0=70+7=70+0=0

    例2加法交换律:

    137+357=357+137

    18+17=17+18

    24+235=235+24

    四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教案(篇6)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七单元运算律第56――58页例题,想想做做的第1――5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加法验算,初步感受到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探究的乐趣、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发现规律,理解和掌握运算律。

    教学难点:概括运算律并用字母表示。

    教学过程:

    一.师生合作,探索加法交换律

    1.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1)谈话:随着学校开展冬锻活动以来,课间同学们的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了。(出示挂图)提问:从这张图片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2)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指名口答。

    (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其中的这两个问题(出示问题)

    (4).先解决第一个问题: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①应怎样列式计算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28+17=45(人)

    ②追问:还可以写成什么?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17+28=45(人)

    2.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1).这两道算式都是求什么的人数?结果都是多少?

    (2).你能用一个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吗?

    板书:28+17=17+28

    (3)仔细地观察这个算式,在等号的两边,什么变了?什么不变?你有什么发现?

    同桌交流

    (4)你们能够自己模仿写出几个这样的算式吗?试试看。

    追问:这样的算式能写几个?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5)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我们发现的规律简单明了地表示出来吗?可以用符号、字母、文字等。

    学生试着写一写。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6)谈话:刚才同学们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了我们发现的规律,这些规律叫运算律。但是自己创造的符号只有自己明白,还要学习数学界公认的表示方法,那就是用字母a、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我们发现的规律就可以写成a+b=b+a,这个规律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加法交换律。

    (7)谁来说说加法交换律用字母怎样表示?用语言怎样表达?

    齐读。

    (8)其实加法交换律我们早就会用了,想想看,什么时候我们用过?

    指出:在验算加法时用的就是加法交换律。

    3..练习:

    96+35=35+()

    204+57=()+204

    a+45=45+()

    二.学法迁移,探索加法结合律

    1.解答例题,发现规律

    (1)刚才通过解决第一个问题,我们得到了加法交换律,现在我们再来研究第二个问题,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

    (2)齐读问题。你会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

    你打算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28+17)+23=68(人)

    28+(17+23)=68(人)

    (3)比较一下这两道算式,他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这两道算式结果相同,我们可把它写成怎样的算式?

    板书(28+17)+23=28+(17+23)

    (5)练习:

    下面的○里能填上等号吗?

    (45+25)+23○45+(25+23)

    (36+18)+22○36+(18+22)

    (6)观察这三个等式,每组的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从这些等式中能发现怎样的规律,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2.呈现运算律

    (1)你能从第一个运算律中得到启发,用简便的方法表示你们的发现吗?试一试。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a+b)+c=a+(b+c)

    (2)三个数相加,改变运算顺序,和不变,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第二个运算律――加法结合律。

    3.练习

    (45+36)+64=45+(□+□)

    560+(140+70)=(560+140)+□

    a+(27+b)=(□+□)+b

    三.组织练习

    1.第58页想想做做第1题。

    仔细观察,同桌交流后汇报。

    重点讨论第四个等式,引导学生发现这里同时运用了两种加法运算律。

    2.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计算第1小题,并用加法交换律验算,请学生板演。

    评讲,让学生体会加法交换律的价值。

    3.想想做做第4题

    (1)下面我们来比一比谁做得对又快。

    男生计算每组题中的第1小题,女生计算每组题中的第2小题。

    (2)交换题目再来比一比。

    (3)问:如果让你来选,你愿意做哪一题?为什么?

    (4)小结:因为运用了加法运算律可以使计算简便,而每组中的第2小题都运用了加法运算律,所以第2小题做得快。

    4.想想做做第5题

    (1)谈话:在做第4题时,大家觉得先把和是100的两个数加起来,下一步就容易算了,那么什么样的两个数和是100呢?下面我们来做第5题,你能很快找出哪两片树叶上数的和是100吗?

    (2)学生独立连线,同桌互相校对。

    (3)提问:什么样的两个数和是100?

    (4)小结:看来,在计算过程中,要有一双敏感的眼睛,看到数字就能很快地判断出能不能凑成整百数。

    四.回顾总结

    有个成语叫学有所成,请同学们说说看,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新的收获?

    五.作业:想想做做第3题剩下的题目。

    四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教案(篇7)

    教学内容:教材第48、49页的例1和例2,练习十一的第1、2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在已有加法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并概括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加法交换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自己概括出加法的意义和归纳出加法交换律。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方法:启发式

    教学过程

    一、课题提示

    我们学了几年数学,几乎每天都与加法打交道,谁能说说什么是加法吗?今天我们学习加法的意义。(板书课题:加法的意义)

    二、教学新课

    (一)、教学加法的意义。

    1、出示例1。学生读题,指名说已知条件和问题,老师画线段图。

    2、独立解答。指名学生说自己所列的算式及其得数(在图下板书)然后问:为什么要用加法算?

    3、引导看线段图,老师辅以手势说明,我们用加法把137和357合并成了494这一个数,可见加法是一种运算。加法是一种怎样的运算呢?

    4、说出式中的各部分的名称。什么是加数?什么是和?

    5、刚才的加法中,加数中不含0;如果含有0,得多少呢?举例:7+0=7,0+7=7,0+0=0。,得出结论,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二)教学加法交换律。

    1、看例1线段图,刚才我们求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如果要求济南到北京的铁路长还可以怎样列式?

    2、为什么用加法算?

    3、比较两个算式有什么样的关系?(板书:在两个算式间画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如果其他任意两个数相加时,交换一下两个加数的位置,相加的和是不是也不变呢?

    5、出示例2两组式子,引导学生比较。讨论:两组算式有什么共同点?归纳并板书加法交换律。

    6、加法交换律除了用文字语言进行叙述外,还可以用字母写成的式子来表示。如果用字母a和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怎样表示加法交换律?

    说一说a和b分别表示什么?比较一下文字叙述和字母表示的式子,哪一种简明好记。

    7、巩固练习:教材第49页的做一做。(出示小黑板)

    (1)填空。

    ①把两个数合并成()个数的(),叫着加法;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得的数叫做()。

    ②86+124=()+86()+25=25+a

    ③两个数相加,交换它们的位置,它们的()不变。

    ④418+382=382+418,这是应用了加法的()律。

    ⑤一个数加上(),是原数。

    (2)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①任意两个数的和,一定比这两个数大。()

    ②下面哪些算式符合加法交换律?

    430+270=280+420()28+a=a+28

    570+250=250+570()40+30+10=40+10+30()

    ③用字母a和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加法交换律写成:a+b=a+c。()

    8、想一想,我们以前在哪里曾经用加法交换律?(加法验算)

    四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教案(篇8)

    1、教材分析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国标版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中的第一课时,它是运算中进行简便计算的两种必要的理论依据,他们是学生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的思维素质,掌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简便计算和计算速度。

    2、目标分析

    (1)教学技能目标:利用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入教学内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用字母来表示交换律和结合律。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学生的自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积极参与规律的探索,发现和归纳,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定律。

    二、说教学过程

    (一)探索加法交换律:

    这部分分成4步进行

    1、感知规律

    课的开始出示第56页的例题(前两幅图),通过解决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得出一个等式,从而导入新课,进行加法交换律的研究。

    (设计意图:用学生身边事情引入新知,并为下而面的探究呈现素材。)

    2、验证规律

    (1)组织学生观察这个等式的特点,然后自己照样子仿写等式。

    (2)运用自己写出的等式,再次观察、比较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初步感知其中的规律。

    (设计意图:丰富学生的表象,进一步感知加法交换律。)

    3、概括规律

    (1)通过自己仿写式子,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概括出规律,尝试用语言表述。

    (2)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示出来着重强调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的简便性。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构建了简单的数学模型,使学生体会到符号的简洁性,从而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感。)

    4、巩固规律

    出示一组填空,根据加法交换律填出所缺的数字

    (设计意图:一个规律教授结束就配以针对性的练习,既有利于概念的正确建立,同时也及时地巩固了新知。)

    (二)探索加法结合律:

    1、感受规律。

    在学生解决三个项目共得多少分?过程中得出等式。学生交流各自列式,并让学生说清列式理由。选择两种不同列式,探索规律。

    (设计意图:抓住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内在联系,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把加法交换律的学习,迁移类推到加法结合律的学习中来。)

    2、验证规律

    (1)教师出示两组题目,判断左右两边是否可以写等号,分别算一算。

    (2)学生依据自己经验,开始写出这一类型的等式题,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与锻炼,并体会认识加法结合律。

    3、揭示规律

    (1)小组讨论,观察等式,左边和右边有什么变化,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按照这种规律,你还能写出这样的算式吗?

    (3)用字母表示这样的规律。

    (设计意图:多引导学生独立发现,思考、解答,有利于学生概括出相应的运算律。)

    4、巩固规律。出示针对结合律的一些填空,巩固新知。

    三、实践应用

    1、书面训练

    (1)想想做做4,每个学生选一组题独立完成,使学生通过比较,知道应用加法运算律有时可以使两个加数的尾数凑成整十数,使计算简便。

    (2)想想做做5

    (设计意图:让学生意识到结合律往往要凑整,进行这题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为后头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打好基础。)

    2、活动训练。游戏找朋友

    (1)如:师说出2,学生要找出它的好朋友8,因为2和8和是10,教师配合学生完成。

    (2)找出与一个数和是100的数。同学配合完成。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游戏中意识到结合律往往要凑整,进行这题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

    四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教案(篇9)

    教学内容:

    国标本苏教版四年级上册P56-57例题,完成P58的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初步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一、情境引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体育活动吧?谁来说说你最喜欢哪项体育活动?

    (2)下面请同学们看屏幕(出示图),仔细观察这幅图,你从图上知道哪些信息?

    (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B、参加活动的女生有多少人?

    C、男生跳绳和女生踢毽子的有多少人?

    D、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非常好,下面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二、探索加法交换律:

    1、(1)要求参加跳绳的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计算?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28+17=45(人)

    (2)还可怎么列式?板书:17+28=45(人)

    (3)这两道算式都是求什么的人数?结果都是多少?再观察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不同在哪里?

    (引导学生说出:加数相同,得数也一样,只不过是把加数的位置调换了一下)。

    师:这两道算式的得数相同,都是求的跳绳的总人数。我们可以用怎样的方法连接这两道算式?(等号)板书:28+17=17+28

    这是一个等式,读一读。

    (4)你能照样子说出一个这样的等式吗?试试看。(指名学生回答说,教师把学生说的等式有序地板书在黑板上)。

    (5)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等式,你发现每一组的两个算式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同桌交流)?

    (6)从这些例子中,你可以发现什么规律?(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7)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它们的规律表示出来吗?可以用符号、字母、文字等等表示,试试看。谁愿意上黑板写?(学生写,教师了解学生写的情况)。

    (8)观察板演的等式,问:等式中的符号代表什么,如:○+□=□+○,教师就提问:□和○都代表什么,○+□=□+○表示什么呢?(代表任意的数)

    小结:同学们想出来的方法可真多!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一规律叫做加法的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通常用字母表示:a+b=b+a

    2、练习。

    (1)想想做做第2题第1排的两题填好。

    96+35=35+□204+□=57+204

    指名回答,为什么?

    (2)下面的等式符合加法交换律吗?为什么?

    46+59=46+5990+10=5+95

    [没有交换加数的位置;等号两边的加数不同。]

    (3)同学们,想一想:过去我们学过的计算中,哪些地方应用过加法交换律?

    下面一道题357+218,请同学们计算并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计算加法找出了一条规律(加法交换律),接下来我们继续研究加法的另一条规律

    三、探索加法结合律

    1、同学们根据例题这幅图再算一算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会列式吗?

    (1)指名回答,板书:28+17+23

    第一步先求什么?为了看得更清楚,我们可给28+17添上括号,表示参加跳绳的总人数:(28+17)+23,再求什么?结果是多少?

    (2)还是这个式子28+17+23(板书)如果要先算参加活动的女生人数应该怎么办?教师添上括号:28+(17+23),添上括号后表示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结果是多少?

    (3)请同学们比较这两道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这两道算式结果相同我们可把它写成怎样的等式?

    板书:(28+17)+23=28+(17+23)

    (5)算一算,下面的○里能填上等号吗?(教师当场板书)

    (45+25)+13○45+(25+13)

    (36+18)+22○36+(18+22)

    3、归纳加法结合律:

    (1)观察这三个等式,每组的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从这些等式中能发现怎样的规律?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2)你能用字母a、b、c代表这三个加数把上面的规律表示出来吗?(独立写一写)板书:(a+b)+c=a+(b+c)

    a、b、c代表什么?(a+b)+c表示什么?a+(b+c)表示什么?

    (3)小结:三个数连加,改变运算顺序,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

    4、练习:在□里填上合适的数,想想做做2后两排。

    (45+36)+64=45+(□+□)

    560+(140+70)=(560+□)+□

    全课总结: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知道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还知道了三个数连加,改变运算顺序和不变。

    四、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

    下面的等式各运用了加法的什么运算律?

    82+0=0+82

    47+(30+8)=(47+30)+8

    (84+68)+32=84+(68+32)

    75+(48+25)=(75+28)+48

    (以游戏的方式进行:女生代表加法交换律,男生代表加法结合律)

    2、想想做做4

    38+76+24(88+45)+12

    38+(76+24)45+(88+12)

    请每个同学选一组题独立完成。

    反馈提问:为什么每组两道题的得数相同?哪种方法简便,为什么?

    小结:可见,合理地运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3、想想做做5

    出示题目后学生说。

    五、拓展练习

    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147=□+a

    45+□+55=74+(□+□)

    18+(c+□)=(18+□)+a

    2、想一想:怎样应用加法运算律使计算简便。

    30+28+70+45+72

    =(30+70)+45+(28+72)

    =100+45+100

    =245

    同学们,加法的这两个运算律,可以推广到任意多个数相加,即多个

    数相加,任意交换加数的位置,或者把其中的几个数结合成一组相加,它们的和不变!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有时可以使计算简便。下一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练习题):

    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96+35=35+□204+57=□+204

    2、下面的等式符合加法交换律吗?为什么?

    46+59=46+59()90+10=5+95()

    3、计算并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357+218

    4、算一算,下面的○里能填上等号吗?(教师当场板书)

    (45+25)+13○45+(25+13)

    (36+18)+22○36+(18+22)

    4、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45+36)+64=45+(□+□)

    560+(140+70)=(560+□)+□

    5、计算下面各题。

    38+76+24(88+45)+12

    38+(76+24)45+(88+12)

    6、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147=□+a

    45+□+55=74+(□+□)

    18+(c+□)=(18+□)+a

    7、想一想:怎样应用加法运算律使计算简便?

    30+28+70+45+72

    四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教案(篇10)

    教材分析:

    本教材是在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四则运算学习,对四则运算已有较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结合一些实例,学习加法的运算律。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在加法的计算中和演算中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有较多的感性认识,这是学习加法交换律的基础。教材安排这两个运算律都是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先后用符号和字母表示出发现的规律,抽象、概括出运算律。教材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经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构建知识。

    想想做做先安排了一些基本练习,以填空、判断等形式巩固对加法运算律的理解;接着通过题组对比和凑整等练习,为学习简便计算作适当渗透。

    教学目标:

    1、教学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过程方法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理探索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教学准备:配套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有牛顿因为看见苹果落地,进行思考,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最后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个伟大的成果。引导学生得出:要注意观察、思考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的问题,并从中探索出一些规律。

    设计意图:由科学家从一个平常的现象得出伟大的发现,引导学生应注意观察身边的一些平常的、习以为常的现象,并从中的出一些规律,对学生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

    二、教学加法交换律。

    1、随着气候渐渐转凉,从下个月开始,同学们都将投入到冬季锻炼中去了。电脑出示第54页的例题,这是某个班级进行冬锻的情况,提问:从这张图片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几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根据学生的回答,电脑依次出示:①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②参加活动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③跳绳的男生和踢毽子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④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设计意图:从创设的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自由地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也符合新课程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理念。

    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其中的这两个问题:

    在黑板上张贴: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3、你们能马上口头列式并口算出结果吗?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28+17=45,追问:还有其他的方法来解决吗?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完成板书:17+28=45(人)

    为什么这两个算式的结果一样?

    4、你们能用一个符号把它们连接以来吗?教师继续板书:28+17=17+28

    仔细地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你们有什么发现?在等号的两边,什么地方相同?什么地方不同?

    5、你们能够自己模仿写出几个这样的算式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算式,并追问:这样的算式能写几个?

    6、我们再仔细的观察这几个算式,从中你们有什么发现?你们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你们的发现吗?

    教师巡视,并作相应的辅导,在学生交流后板书出示: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并板书学生回答的一些符号表示的算式。并追问:你这样表示,每个符号分别表示什么?

    7、同学们都自己用自己的喜欢的方式表示了你们的发现,那你们想不想把这些算式都统一呢?国际上一般用字母来表示这些规律,假如我们用a来表示第一个加数,用b来表示第二个加数,那这些算式能够怎样来表示呢?板书:a+b=b+a。

    8、教师小结知识点:在很平常的一些四则运算中包含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我们把这些规律叫做运算律。板书:运算律。教师指着板书指出:我们刚才研究的就是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学生齐读一遍。

    小结研究方法:刚才我们在研究加法法交换律的时候,我们是怎样一步一步开展研究的?引导学生能得出:列式计算观察思考猜测验证得出结论。

    9、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第一题前面两小题。

    设计意图: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不仅仅是解题指导者。本环节的设计,层层递进,紧密围绕并运用好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字母表示,最后还归纳出了研究方法,都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

    三、学习加法结合律。

    1、刚才通过解决第一题,我们得到了加法交换律,现在我们再来研究问题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看看我们有没有新的发现?

    2、你们会自己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想想你为什么这样列式?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回答,教师有意识地板书:

    (28+17)+23=68(人)

    28+(17+23)

    (28+23)+17

    28+(23+17)

    (23+17)+28

    23+(17+28)

    让回答的同学说说这么列式是怎么思考的?

    下面,我们就来针对这两个算式开展研究:(28+17)+2328+(17+23)

    设计意图:本环节又是用教材教的一个很好体现,比较好地注意了关注学生的生成与教师预设之间的联系,并很好地引导到需要的算式。

    4、根究研究方法,接下来我们应该进行哪一步?(观察思考)那你们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呢?(参与运算的数相同,运算结果一样;运算顺序不同)你们能用什么符号连接?教师板书:

    (28+17)+23=28+(17+23)

    5、电脑出示:下面的里能填上等号吗?

    (45+25)+1345+(25+13)

    (36+18)+2236+(18+22)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45+25)+13=45+(25+13)

    (36+18)+22=36+(18+22)

    6、看着黑板上的板书,你们从中有了什么新的发现?学生小组交流后大堂再交流,教师张贴: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7、这样的描述太长又难记,你们从第一个运算律中能得到启发,用简便的方法来表示你们的发现吗?自己尝试写一下。

    板书:(a+b)+c=a+(b+c)

    教师揭示: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第二个运算律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

    8、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的后面两个小题。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运用得到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由扶到放,初步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第4小题引导学生发现是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第1行。

    3、插入朝三暮四的故事,让学生通过故事得出:猴子很愚蠢,因为总量不变,只是老头采用了加法交换律。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使学生初步感受应用加法运算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设计意图:几个层次的练习,内容丰富,提供了具有价值的学习内容,使全体同学都参与到有趣的数学学习中,从验算中明白了其理论依据,从故事中分析出了其中蕴涵的运算律,既体会到了数学的乐趣,又复习巩固了全课的内容。

    五、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设计意图: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自己的整理总结中再次巩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板书设计: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28+17=45(人)17+28=45(人)(28+17)+2328+(17+23)

    28+17=17+28=45+23=28+40

    (学生说的算式)=68(人)=68(人)

    (28+17)+23=28+(17+23)

    (45+25)+13=45+(25+13)

    (36+18)+22=36+(18+22)

    a+b=b+a(a+b)+c=a+(b+c)

    四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教案(篇11)

    波利亚指出:只要数学的学习过程稍能反映出数学的发明过程,那么就应该让合情推理占有适当的位置。《数学课程标准》也提出要求: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能用实例对一些数学猜想作出检验。课程改革以来,合情推理受到了教师们前所未有的关注,数学教材中也大量地采用了数学猜想、枚举归纳等合情推理的方法。不可否认,许多重大的数学发现都是在猜想中诞生的,但与此同时,我还看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当学生的猜想与教师不谋而合时,教师喜形于色;在猜想只是得到个别实例的印证而不是普遍印证时,结论匆匆而定我感到了验证意识的淡化和漠视,验证方法的盲目和缺失。最近我对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了两轮的教学实践与反思,使我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能用实例对一些数学猜想作出检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如何利用数学猜想、枚举归纳等合情推理的方法,有了进一步的感悟。

    案例: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教学加法交换律时,出示了以下几组算式让学生计算。

    16+2727+16

    45+2727+45

    师:你发现了什么?大胆地猜猜看!(生自由发表意见,师随之用等于号将每组算式的左右两边连接起来。)

    师:是不是像这样的算式都有同样的规律呢?你能仿照黑板上的样子,再写几个吗?

    反思与实践

    从课堂教学流程上看,学生写出了很多,也交流了不少,论据可谓充分。可在课后交流评析时,教研室赵主任的一句追问:学生算了吗?使我如梦初醒。学生所举的大量实例的价值就遭到了怀疑。原来,他们只是在机械地模仿,举的例子也是漫无目的,甚至不知道教师的本意是让他们通过计算来验证,而不是简单地依葫芦画瓢!如此验证,徒具其形,未具其神。如此验证,所谓的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的目标实现也只能是纸上谈兵罢了。教学的的失败使我陷入了深刻的思考。教学流程虽致力于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的过程,也意识到枚举归纳是小学阶段重要的验证方法,但是对于枚举归纳法都缺乏深层次的认识。于是我们对相关理论进行了再学习,明白了所谓枚举归纳是根据一类事物中部分对象具有某种属性并且没有遇到反例,从而推出该类所有对象都具有这种属性的归纳推理。运用简单枚举归纳推理时应注意:被考察的对象数量越多、范围越广,结论就越可靠。教学之所以失败,症结就在这里。

    可以说,解剖课例的过程是痛苦的。但惟其痛苦,才有凤凰涅磐般的重生。于是有了第二次实践。

    为了防止学生机械模仿,我先示范着现场编出两个算式:

    17+3939+17

    师:这两个算式是否相等?怎样才能知道?(强调计算)然后郑重其事地在中间划上了等于号。

    师:请你再写几组这样的算式,并且算一算,看看刚才的猜想是否正确?

    学生举例、计算,教师有选择、有顺序地组织交流。

    生1:因为10+20=3020+10=30所以10+20=20+10

    生2:因为18+26=4426+18=44所以18+24=24+18

    师:上面的例子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还有不同的例子吗?

    生3:因为7+9=169+7=16所以7+9=9+7

    生4:因为8+18=2618+8=26所以8+18=18+8

    生5:因为126+100=226100+126=226所以126+100=100+126

    师:刚才同学们举出了一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一位数、三位数加三位数等不同的类型的例子,计算起来都不困难,谁能举个难一点的数?

    在教师的鼓动下,同学们跃跃欲试,举出了更大的数。最后借助计算器,猜想同样得到了验证。这时学生的兴致调到了极高点。

    师:刚才同学们列举不同的类型的例子,还有一个非常特殊的数在暗自伤心呢!怎么把它给忘了呢?包含0的算式是否也符合这个规律呢?你能举个例子吗?

    师:有没有不符合这个规律的例子?你能举出来吗?

    学生的视角在教师的引领下,不断地得以延展。

    接下来,加法结合律的猜想及验证过程顺畅自然,一气呵成。

    感悟与反思:

    第二次试教虽然教师对验证只字未提,但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时时刻刻、真真切切地在经历验证的过程。随着教师组织的逐步深入,学生的思维也随之逐步优化。从理论上讲,再多的例子也只是不完全归纳,但我们仿佛看到广阔的数学王国展现在学生的视野中,一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两位数,甚至更大的数和特殊的0,都满足这样的规律而且没有人能举出反例,我们有理由相信枚举归纳的结论是正确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了数学结论,更重要的是学会了获得数学结论的思想方法。两次试教及两次比较,使我深刻认识到:

    1.丰富的数学活动素材为猜想验证提供物质基础。

    验证结论是否可靠,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所枚举事例的数量和范围。所以,在运用枚举法进行教学时,教师要十分重视对学习材料的选择和设计,尽量增加枚举的数量,防止千人一面;同时要十分重视对学习活动的优化和组织,尽量扩展考察的范围,防止以偏概全。在生动活泼、精彩纷呈的数学活动材料的刺激下,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张扬,潜能才能得到挖掘。只有这样,才能作出有价值的猜想和多方法、多方位的验证,从而尽可能地增加结论的可信度。

    2.丰厚的数学活动经验为猜想验证积淀思想方法。

    如果枚举时只注重量而忽略了质,只注重了广泛的发散而忽略了典型的提炼,那么学生的思维水平就永远无法提升。教师适当的引导和点拨,犹如醍醐灌顶般促进学生的思维从合情推理水平向逻辑推理水平过渡,帮助学生积累从感性认识跃向理性认识的经验。在这样的数学活动过程中,学生获取的不仅仅是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数学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尤其是,难能可贵的探究的品质将在学生的心灵生根、萌芽。

    3、有效的课堂交流是猜想验证的有力保证。

    枚举归纳是小学阶段重要的验证方法。在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中发挥较大的作用,可以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学生的猜想不可能都是正确的,而且往往是异想天开。作为教师,对待任何猜想,始终应该保持一条原则,那就是适时引导并组织有效交流,让他们把自己的猜想依据、实践过程以及得到的结论说出来,在猜想中探索出正确的答案,在实践中验证猜想的准确性,使其认识更加明确、思维更加完善,从而产生猜想的良性循环。

    四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教案(篇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初步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一、情境引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体育活动吧?谁来说说你最喜欢哪项体育活动?

    (2)下面请同学们看屏幕(出示图),仔细观察这幅图,你从图上知道哪些信息?

    (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A、参加跳绳的有多少人?

    B、参加活动的女生有多少人?

    C、男生跳绳和女生踢毽子的有多少人?

    D、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非常好,下面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二、探索加法交换律:

    1、(1)要求参加跳绳的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计算?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28+17=45(人)

    (2)还可怎么列式?板书:17+28=45(人)

    (3)这两道算式都是求什么的人数?结果都是多少?再观察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不同在哪里?

    (引导学生说出:加数相同,得数也一样,只不过是把加数的位置调换了一下)。

    师:这两道算式的得数相同,都是求的跳绳的总人数。我们可以用怎样的方法连接这两道算式?(等号)板书:28+17=17+28

    这是一个等式,读一读。

    (4)你能照样子说出一个这样的等式吗?试试看。(指名学生回答说,教师把学生说的等式有序地板书在黑板上)。

    (5)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等式,你发现每一组的两个算式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同桌交流)?

    (6)从这些例子中,你可以发现什么规律?(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7)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它们的规律表示出来吗?可以用符号、字母、文字等等表示,试试看。谁愿意上黑板写?(学生写,教师了解学生写的情况)。

    (8)观察板演的等式,问:等式中的符号代表什么,如:○+□=□+○,教师就提问:□和○都代表什么,○+□=□+○表示什么呢?(代表任意的数)

    小结:同学们想出来的方法可真多!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一规律叫做加法的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通常用字母表示:a+b=b+a

    2、练习。

    (1)想想做做第2题第1排的两题填好。

    96+35=35+□204+□=57+204

    指名回答,为什么?

    (2)下面的等式符合加法交换律吗?为什么?

    46+59=46+5990+10=5+95

    [没有交换加数的位置;等号两边的加数不同。]

    (3)同学们,想一想:过去我们学过的计算中,哪些地方应用过加法交换律?

    下面一道题357+218,请同学们计算并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计算加法找出了一条规律(加法交换律),接下来我们继续研究加法的另一条规律

    三、探索加法结合律

    1、同学们根据例题这幅图再算一算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会列式吗?

    (1)指名回答,板书:28+17+23

    第一步先求什么?为了看得更清楚,我们可给28+17添上括号,表示参加跳绳的总人数:(28+17)+23,再求什么?结果是多少?

    (2)还是这个式子28+17+23(板书)如果要先算参加活动的女生人数应该怎么办?教师添上括号:28+(17+23),添上括号后表示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结果是多少?

    (3)请同学们比较这两道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这两道算式结果相同我们可把它写成怎样的等式?

    板书:(28+17)+23=28+(17+23)

    (5)算一算,下面的○里能填上等号吗?(教师当场板书)

    (45+25)+13○45+(25+13)

    (36+18)+22○36+(18+22)

    3、归纳加法结合律:

    (1)观察这三个等式,每组的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从这些等式中能发现怎样的规律?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2)你能用字母a、b、c代表这三个加数把上面的规律表示出来吗?(独立写一写)板书:(a+b)+c=a+(b+c)

    a、b、c代表什么?(a+b)+c表示什么?a+(b+c)表示什么?

    (3)小结:三个数连加,改变运算顺序,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

    4、练习:在□里填上合适的数,想想做做2后两排。

    (45+36)+64=45+(□+□)

    560+(140+70)=(560+□)+□

    全课总结: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知道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还知道了三个数连加,改变运算顺序和不变。

    四、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

    下面的等式各运用了加法的什么运算律?

    82+0=0+82

    47+(30+8)=(47+30)+8

    (84+68)+32=84+(68+32)

    75+(48+25)=(75+28)+48

    (以游戏的方式进行:女生代表加法交换律,男生代表加法结合律)

    2、想想做做4

    38+76+24(88+45)+12

    38+(76+24)45+(88+12)

    请每个同学选一组题独立完成。

    反馈提问:为什么每组两道题的得数相同?哪种方法简便,为什么?

    【[推荐]四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教案通用12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3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