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加法交换律教案
  • 加法交换律教案

    发表时间:2023-06-24

    加法交换律教案。

    假如您以前从未听说过“加法交换律教案”,那么请认真浏览以下的文章介绍,我们非常期待您的光临本页。在老师的日常工作中,撰写教案和课件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因为教案是课堂教学的根本。为了能够顺利地进行教学,我们的老师不得不抽出私人时间,来认真地准备教学资料。

    加法交换律教案(篇1)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第7册

    教学目标:

    1、教学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2、过程方法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

    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为用字母表示的一般规律,熟练掌握简便运算的一般规律和基本技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习加法交换律

    1、课间操时间,大家都在进行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大家说说你在操场上喜欢玩什么?来看看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提问:从这张图片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提示:今天主要研究加法运算)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①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②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2、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学生独立列式,指名回答,教师板书(28+17=45 17+28=45)仔细观察,比较一下这两个算式有什么是相同的有什么是不同的?它们的结果呢?(两个加数相同,都是28和17,加数的位置不同,计算结果相同)

    你们能用一个符号把它们连接以来吗?教师继续板书:28+17=17+28为什么能用等号连接起来呢?指出:这两个算式都表示两个数相加,尽管加数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但和不变,所以可以用加号连接.你们能够自己模仿写出几个这样的算式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随机板书算式,并追问:这样的算式能写几个?

    3、我们再仔细的观察这几个算式,,两个数相加时会有什么样的规律呢?象这样的算式还有多少?也就是说任何两个加数相加都存在这样的规律.你们能结合上节课总结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方法用一个算式来表示你们的新发现吗?

    教师巡视,并作相应的辅导,在学生交流,板书:a+b=b+a。

    4、教师小结:在很平常的一些四则运算中包含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我们把这些规律叫做运算律。板书:运算律。教师指着板书指出:我们刚才研究的就是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学生齐读一遍。二.组织练习

    完成练习题。下面我们再来研究加法中的另一个规律。

    三、学习加法结合律

    1、刚才通过解决第一题,我们得到了加法交换律,现在我们再来研究问题“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看看我们有没有新的发现?

    2、你们会自己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想想你为什么这样列式?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回答,教师有意识地板书:

    (28+17)+23=68(人)28+(17+23)(28+23)+17=68(人)28+(23+17)让回答的同学说说这么列式是怎么思考的?

    下面,我们就来针对这两个算式开展研究:(28+17)+23 28+(17+23)

    4、那你们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呢?(参与运算的数相同,运算结果一样;运算顺序不同)你们能用什么符号连接?教师板书:(28+17)+23=28+(17+23)

    5、出示:下面的Ο里能填上合适的符号吗?(30+10)+50Ο30+(10+50)(27+23)+47Ο27+(23+47)

    6、看着黑板上的板书,你们从中有了什么新的发现?学生小组交流后全班再交流,教师: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7、这样的描述太长又难记,你们从第一个运算律中能得到启发,用简便的方法来表示你们的发现吗?自己尝试写一下。

    板书:(a+b)+c=a+(b+c)教师揭示: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第二个运算律——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

    8、渗透简便运算。计算比赛:两位同学上前比赛,不写过程,直接写得数,看谁速度快!

    甲同学计算45+(88+12),乙同学计算(45+88)+12,30秒时间到!停笔!我宣布,甲同学快!乙同学慢!老师这样评价,你们有话要说吗?不公平!尤其是乙同学!甲同学算式中先算88加12,正好凑成100。乙同学呢?(凑不成100)能凑整的快是吗?好,再来一题!这次公平一点,自己选择,想算哪道就算哪道!师出示:75+(48+25)(75+25)+48等于多少?你算的是哪道?为什么都选这道?因为先算75加25正好得到100。原来巧用运算律还能使一些计算更简便呢!

    9、做练习题巩固知识点

    58+36+22+64= 357+288+143= 248+192+352= 129+235+171+165=

    五、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六、作业与思考题

    加法交换律教案(篇2)

    1.人教版第三单元第一课时。

    2.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大量的加法交换律的例子,这些具体经验是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认知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加法运算的理解,同时本节知识也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不可或缺的基础。教材不再仅仅给出一个数值计算的实例,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规律。

    3.本节课是从李叔叔骑自行车旅行的情景引出例题,帮助学生体会运算定律的现实背景,让学生借助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和认识加法交换律。学生经历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一定的理性认识。

    1.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定律的过程中,培养符号感和推理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2.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加法交换律。

    3.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培养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小学生学习数学是自我探索、体验、建构的过程。所以我们要从丰富学生的数学学习体验、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的目的出发,结合学生的心理规律和认识背景,将简单、静态、结果性的教材内容,设计成丰富、生动、过程化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形成的'全过程。

    (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等等。

    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

    教师巡视,找出课堂上需要的答案,找学生板演。

    练习本上用自己的方法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问题。

    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在熟悉的旅行情境中,观察获取信息,提出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为学生体会运算定律提供现实背景。

    二、探索新知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通过这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试着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加法交换律吗?

    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发现特点。

    学生用多种形式表示。

    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亲自感受到两个加数交换位置,表示的意义相同,计算结果也相同。

    三、巩固练习1、课本第28页“做一做”

    2、课本练习五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

    四、全课小结学生小结本节课学习的加法的运算定律。

    今天这节课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加法交换律教案(篇3)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P56-57例题及想想做做1~5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初步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3、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理探索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探索加法交换律

    1、大家请看大屏幕,这些同学在进行体育锻炼,现在老师有个问题:跳绳的有多少人?应该怎么列式呢?指名回答,教师板书:28+17=45(人),追问:还可以怎么列?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完成板书:17+28=45(人)

    2、问:观察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这两道算式的得数怎么样?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板书:28+17=17+28

    仔细地观察一下这个等式,在等号的两边,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3、你们能够象这样再说出几个类似的等式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算式,并追问:说的对吗?我们来验证一下。(学生算等号左右两边的得数分别是多少)

    问:这样的算式能写几个?(板书:省略号)

    4、我们再仔细的观察这几个等式,你能不能用一句话说一说从中有什么发现?(小组交流)

    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再指名汇报,学生发现规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大家能不能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图形、字母等把发现的规律表示出来呢?在本子上试着写一写。指名回答。

    5、大家都用自己的喜欢的方式表示了你们的发现,我们一般都用字母来表示这些规律,假如我们用a来表示第一个加数,用b来表示第二个加数,那这个规律该怎样表示呢?板书:a+b=b+a。(学生读一遍)

    6、教师指着板书指出:这个规律就是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也就是说: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7、其实加法交换律我们早就会用了,想想看,什么时候我们用过?

    指出:在验算加法时用的就是加法交换律。

    8、练习:想想做做第3题。

    二、探索加法结合律

    1、解答例题,观察比较

    (1)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多媒体出示问题: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你打算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指名回答。

    ①先算出跳绳的有多少人。

    问:谁会列出综合算式?指名回答并板书:(28+17)+23

    ②先算出女生有多少人。板书:28+(17+23)

    请大家把这两题的答案算出来。

    这两道算式结果相同,我们可把它写成怎样的等式?

    指名回答并板书:(28+17)+23=28+(17+23)

    (2)枚举归纳。

    课件出示:算一算,下面的里能填上等号吗?

    分4组每组计算一道。交流得数。

    通过计算下面的里能填上等号吗?

    板书:(45+25)+13=45+(25+13)

    (36+18)+22=36+(18+22)

    问:象这样的等式还有很多很多。(板书:省略号)

    2、探索规律

    (1)观察比较这些等式,并在小组之间讨论一下这些问题:

    媒体出示:①仔细观察这三组等式的左边和右边,你能找到哪些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③从中你发现三个数相加,有什么规律呢?

    (2)问:如果用a、b、c表示三个加数,你能把上面的规律表示出来吗?

    板书:(a+b)+c=a+(b+c)读一遍。

    这个规律就是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

    师指着板书小结: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一个数,它们的和不变。

    刚才我们学习的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都是加法的运算律。加法的这些运算律在学习中经常能运用到。

    三、巩固内化,拓展应用。

    1、完成P58页想想做做第1题。

    (1)出示题目。(课件)

    (2)让学生说说每一个等式各应用了什么运算律。指名解答。

    2、书本翻到58页,第二题,你能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吗?直接在书上填一填。

    3、多媒体出示4道题,男生做第一组,女生做第二组。

    38+76+24(88+45)+12

    38+(76+24)45+(88+12)

    4、第5题:连一连,哪两片树叶上的和是100?(课件演示)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能说说它们的具体内容吗?

    加法交换律教案(篇4)

    课题: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流律(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八册)

    授课教师:王晓华(六里坪镇财神庙小学)

    教学内容:教材第48、49页的例1和例2,练习十一的第1、2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在已有加法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并概括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流律,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加法交流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自己概括出加法的意义和归纳出加法交流律。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方法:启发式

    教学过程

    一、课题提示

    我们学了几年数学,几乎每天都与加法打交道,谁能说说什么是加法吗?今天我们学习加法的意义。(板书课题:加法的意义)

    二、教学新课

    (一)、教学加法的意义。

    1、出示例1。学生读题,指名说已知条件和问题,老师画线段图。

    2、独立解答。指名学生说自己所列的算式及其得数(在图下板书)然后问:为什么要用加法算?

    3、引导看线段图,老师辅以手势说明,我们用加法把137和357合并成了494这一个数,可见加法是一种运算。加法是一种怎样的运算呢?

    4、说出式中的各部分的名称。什么是加数?什么是和?

    5、刚才的加法中,加数中不含0;如果含有0,得多少呢?举例:7+0=7,0+7=7,0+0=0。,得出结论,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二)教学加法交流律。

    1、看例1线段图,刚才我们求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如果要求济南到北京的铁路长还可以怎样列式?

    2、为什么用加法算?

    3、比较两个算式有什么样的联系?(板书:在两个算式间画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如果其他任意两个数相加时,交流一下两个加数的位置,相加的和是不是也不变呢?

    5、出示例2两组式子,引导学生比较。讨论:两组算式有什么共同点?归纳并板书加法交流律。

    6、加法交流律除了用文字语言进行叙述外,还可以用字母写成的式子来表示。如果用字母a和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怎样表示加法交流律?

    说一说a和b分别表示什么?比较一下文字叙述和字母表示的式子,哪一种简明好记。

    7、巩固练习:教材第49页的做一做。(出示小黑板)

    (1)填空。

    ①把两个数合并成()个数的(),叫着加法;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得的数叫做()。

    ②86+124=()+86()+25=25+a

    ③两个数相加,交流它们的位置,它们的()不变。

    ④418+382=382+418,这是应用了加法的()律。

    ⑤一个数加上(),是原数。

    (2)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①任意两个数的和,必定比这两个数大。()

    ②下面哪些算式符合加法交流律?

    430+270=280+420()28+a=a+28

    570+250=250+570()40+30+10=40+10+30()

    ③用字母a和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加法交流律写成:a+b=a+c。()

    8、想一想,我们以前在哪里曾经用加法交流律?(加法验算)

    三、课堂小结

    说一说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流律的含义。

    四、作业布置

    练习十一的第1、2题。

    附板书:

    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流律

    例1(略)7+0=70+7=70+0=0

    (画示意图)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137+357=494(千米)

    137+357=494(千米)137+357=357+137

    加数加数和18+17㈡17+18

    答:(略)两个数相加,交流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这就是加法交流律。

    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a+b=b+a

    加法交换律教案(篇5)

    教学内容:p.56~5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初步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水平。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能正确地用字母来表示。

    教学准备:光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书上的情境图,师:四年级的同学们正在操场上开展体育活动。

    问: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指名说一说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随学生回答板书,可能有的问题:

    (1)跳绳的有多少人?

    (2)参加活动的女生有多少人?

    (3)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二、探索加法交换律:

    1、解答第一个问题:请大家列式计算,写在自备本上。

    做完后交流,老师依次随学生回答写出两个算式:

    28+17=45(人)17+28=45(人)

    问: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两个加数是一样的,但加数的位置不同,和相等)

    指出:这两个算式因为得数一样,我们可以用=把它们连起来,改写成28+17=17+28

    2、继续回答刚才的第2个问题:

    请你列式解答。再交流。同样可以得到:17+23=23+17

    3、像这样的等式,你能再写出几个吗?老师巡视,注意各种写法,在交流的时候有序呈现

    4、随学生回答板书,可能有的情况:

    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

    a+b=b+a

    依次请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重点要说清楚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没变)

    问:你比较喜欢哪一种表示方法呢?(a+b=b+a)为什么?(更为简便)

    指出:两个数加的时候,可以交换这两个加数的位置,和是不变的。这是加法运算中的一个很重要的规律。我们这节课就是要来研究运算中的规律

    板书课题:运算律

    运算律有多种,这种加法中的运算律谁能给它起个合适的名字呢?

    随学生回答板书:加法交换律

    5、运用加法交换律有什么用呢?

    其实我们以前做加法验算的时候就用到了它。

    出示题目:357+218

    说说你竖式怎么写?验算的竖式呢?

    三、探索加法结合律

    1、解答第3个问题: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学生列式解答。指名请不同的解答的同学说一说。依次板书。

    让学生观察不同的算式,说说每一个综合算式分别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如果出现前面部分加括号的,指出:为了强调先算这一步,我们有时也会给它加上括号。)

    2、比较这些算式,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因为得数相等,所以我们也可以用=连接

    板书成:(28+17)+23=28+(17+23)

    3、算一算,下面的○里能填上等号吗?

    (45+25)+13○45+(25+13)

    (36+18)+36○36+(18+36)

    4、看板书,谁能说一说这些等式告诉我们什么?(三个数相加,位置不变,但括号的位置不同也就是加的顺序不同,但和是一样的)

    像这样的等式,你能写几个吗?写写看。

    选择交流,解释:(a+b)c=a+(b+c)

    问:a、b、c分别表示什么?

    指出:这也是加法中一个很重要的运算律,谁知道它的名字呢?知道为什么要这么称呼它么?

    板书:加法结合律

    5、观察(28+17)+23=28+(17+23),请你猜一猜,加法结合律会有什么用呢?

    (后面的先加,正好得到的是一个整十数,这样就可以使计算变得简便)

    指出:加法结合律可以使计算更简便,这在下一节课中将会有重点的介绍。

    四、巩固应用:

    1、下面的等式各应用了什么运算律?

    其中最后一题,要提醒学生注意:它先是运用了加法交换律,交换了48和25的位置,再是用了加法结合律。

    2、你能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吗?

    学生填写完之后,要让他们说说是应用了加法的什么律?

    观察下面两个算式,现在我们已经知道运用加法结合律,两边算式的结果是一样的,请你观察一下,你更喜欢算哪题?算一算

    看来熟练地运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凑整十整百整千,可以使计算更简便

    3、哪两片树叶上数的和是100?连一连

    学生连完后,指名交流经验

    4、补充:4+3+8+2+6+1+7

    这个算式你会怎么加?想一想,这里应用了什么运算律?

    指出:较多的数一起加的时候,我们往往会综合运用了交换律和结合律。

    四、全课总结:我们今天学的这两个运算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么?(和都没变)

    那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交换律是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结合律是三个加数不交换位置,但运算的顺序改变了,和不变。)

    五、布置作业:

    p.58第3题

    教后反思:

    在上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这课时,我充分考虑到了新旧教材目标定位的不同。从课堂的引入以最贴近生活的实际体育要闻十运会金牌数为题,一下子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很自然的进入了后面的学习。在学生提出一些列的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之后,开始引导学生比较和分析这两道算式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可以用等号连接吗?问:观察黑板上的这三道等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问:是不是其他的数之间也存在这种规律呢?请你再举一个这样的例子验证验证。举了这么多的例子,你找到规律了吗?

    这个规律用语言叙述比较长,你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这个规律简单明了地表达出来吗?在这样一个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举例、验证,表达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的作用,也让学生感受到了发现规律的一般过程,从而达到经历过程,讨论提升,归纳概括的目的。结合律的教学过程则更多的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索,推导,验证的一个完整过程。

    新教材的目标设定及教学过程,更多的体现了动态生成,寓数学思考,探究,发现于一体的数学活动过程,教师只有把握住了这个精髓才能去上好课,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课前思考:

    运算律的作用在小学阶段的作用有二,其一是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其二是运用运算律进行乘法和加法的验算,在之前的计算过程中其实学生已经自觉和不自觉地运用了加法结合律进行计算。

    规律的发现是依靠学生观察自己列出的加法算式,依靠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讨论得到,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进行总结,概括,也许概括的话不是十分的简练,只要意思对就行了。而用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学生应该能准确表示。

    规律的验证可让学生自己举例进行,从大量例子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理解运算律。

    课堂上,要告诉学生在实际的计算过程中很多时候,交换律和结合律都是同时进行的,而交换律一步常常不必单独列出。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对于学生来说不是很难理解,课堂上学生根据自己列出的算式进行观察,立刻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就是在运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该运算律的时候有些词不达意,但用字母或自己喜欢的符号表示非常快,与之前估计的一致。

    在一个混合运算中常常可以运用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就算,这时学生似乎有些迷茫。课后还需继续强调。

    课后反思: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就如周老师所说的对学生来说不是很难,学生通过算式的观察,能够发现规律,并能用自己懂得语言进行表术,而且各种不同的说法,能够汇聚成同一个定律,学生用字母表示定律也练得不错。

    在一个三个数连加中,即用到了加法的交换律有用到了加法的结合律,很多同学只能看出一个规律,大多不能看出两个规律在同时运用,事实上这两个规律往往是同时运用的较多。

    加法交换律教案(篇6)

    1、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并能灵活运用。

    2、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看完这个动画片,你想对同学们说些什么?(如果学生们笑了,就借机问问学生们笑什么?)引导说出:

    问:这两个算式有什么联系?(得数都等于7,都表示猴子一天吃的桃子)。这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数学符号连接起来呢?(等号)

    谈话:其实这样的数学问题就在我们身边,同学们会骑自行吗?(会),李叔叔也会骑车,他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我们帮忙解决一下。 课件出示骑车主题图。

    问: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要求什么呢?(上午骑了40千米,下午骑了56千米,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请在草稿本上做,老师下去找到需要的答案,板书黑板。

    两个算式计算的结果都是一样的,我们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

    观察这两组算式,都是两边计算的结果相等,可以用等号连接,你能再举出几个这样的列子吗?同桌互相交流。

    全班交流,把学生的汇报结果写在黑板上。

    同学们真聪明,举了这么多的列子,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出来。 同桌交流。

    我把加数换成其他任意的数,交换律还成立吗?老师这里有几组算式 课件出示讲解过程

    ③ 1000+200 四位数加上三位数,交换加数的位置,和还是不变

    刚才经过同学们的努力,我们发现了不管这两个加数是什么,只要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他们的和不变。我们把这个规律叫做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课件出示加法交换律的内容。

    怎样表示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呢?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吗?

    师:同学们各抒己见,用了这么多的方式表示。同学们觉得哪一种最好呢?为什么?(简洁明了。)

    谈话:咱们知道了加法交换律,并且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请同学们想一想,以前学过的知识中,哪些地方用到过加法交换律(验算加法时)

    下面这个等式应用了加法交换律吗?

    355+423=423+

    总结:这节课上,同学们个个表现都很棒,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学习热情不断高涨,数学家们总结的规律,我们也能发现,同学们真棒,想一想我们探索加法交换律的过程,你有什么收获呢?

    加法交换律教案(篇7)

    1、教学内容。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书中把两部分内容编排在一起。在备课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我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加法交换律,然后在学生掌握加法交换律的基础上迁移过来。让孩子们大胆猜想,进而验证,得出乘法交换律。

    2、加法、乘法交换律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本单元所学习的几条运算定律,不仅适用于整数的加法和乘法,也适用于有理数的加法和乘法。随着数的范围的进一步扩展,在实数甚至复数的加法和乘法中,它们仍然成立。因此,这些运算定律在数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被誉为“数学大厦的基石”。而加法、乘法交换律又是这数学大厦基石中的基石。

    加法、乘法交换律的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都有过浅显的认知基础,只是没有明确的概括,本节课的教学很大程度上是要将学生以前比较零散的感性认识经过整理、明晰后上升为理性认识,因此,学生学起来比较容易。但是用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则是学生认识上的一个难点,因为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从研究确定的数到用字母表示一般的数,比较抽象,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再有,学习方法比学习知识更为重要。不要简单地让孩子们学习运算定律,而是重在渗透给他们去猜想、验证并得出结论的'数学研究的方法。

    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我更多的想的是,如何让学生主动地去思考,去验证,经历得出结论的过程。自然地经历由用数到用字母表示的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在理解、感悟、体验中感受字母表示的优越性,从而为后面的其他运算定律的教学,以及正式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基础。

    3、教学目标。

    有了上面的思考,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乘法交换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

    (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

    (3)经历加法交换律逐步符号化,形式化的过程,使学生初步感受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的优越性,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4)渗透给学生用“举例验证法”来验证规律存在的真实性数学学习方法。

    5、教学难点:会用个性化的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乘法交换律。能根据加法运算定律展开猜想,并能进行举例验证。

    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学生在一年级的时候就会,只是比较零散,没有系统的表达。知识点本身的学习并不应“浓墨重彩”去渲染,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不仅应该关注“是什么”和“怎样做”,还应该引导学生去猜想、去探究“为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做”,这样才能够凸显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这一学科特色。教师应该带领学生经历从现象到本质的探究过程,给学生一个问题模式,让学生“知道怎样思维”,让学生感悟一些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学的基本思想是:

    一是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发现和归纳出运算定律。

    二是重视让学生在探索中经历运算定律的发现过程,大致应该经过以下几步:观察、猜测、举例、验证,得到规律。

    三是给学生提供机会经历“具体事物——学生个性化的符号表示——学会数学地表示”这一逐步符号化、形式化的过程。

    本节课分三部分教学。

    (一) 复习引入,得出加法交换律。

    (二) 知识迁移,得出乘法交换律。

    我以为,教学运算律主要让学生经历不完全归纳的过程,只注意让学生举出实例进行验证,而忽视了能否找到反例的问题。对于不完全归纳法来说,举出的正例越多,则意味着结论的可靠性越大;但若发现了一个反例,则可推翻结论。因此,我预设了“刚才老师和同学们举了这么多例子,有没有不符合这个规律的例子?”这个问题,学生通过无法找到反例,加深了对结论可靠性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了数学结论,更重要的是学到了获得数学结论的思想方法和体悟到科学研究方法的严谨性。

    从个别特例中形成猜想,并举例验证,是一种获取结论的方法。但有时,从已有的结论中通过适当变换、联想,同样可以形成新的猜想,进而形成新的结论。

    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用合适的方法试着验证。使学生经历“形成猜想、举例验证”的完整、真实的过程,感悟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加法交换律教案(篇8)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下册P28-29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比较、分析、归纳、合作交流等学习过程,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在数学活动中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

    ◇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规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鼓励猜想

    1、出示图片牛顿与“万有引力”

    2、引入“牛顿因为一只苹果掉下来打到他的`头上,大胆猜想,是不是所有物体都往下掉呢?通过进一步的观察、思考,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最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我们在平时也要学会观察和思考生活中的一些习以为常的问题,并努力从中探索规律。

    二、合作交流,探索猜想

    (一)故事激趣,初次猜想

    1、朝三暮四

    猴妈妈给小猴们分配桃子,“早上给你们每人3个,晚上每人4个桃。”小猴们很不乐意,“太少了,太少了!”吵着要妈妈多分一些。猴妈妈说:“好的,早上给你们每人4个,晚上每人3个。”小猴们拍手欢呼。听了这个故事,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我们能用数学的眼光说点什么吗?

    2、初步感知,大胆猜想jk251.COm

    出示:3+4=4+3

    师:仔细观察这两个加法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得出: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适时板书)

    (二)广泛举例,验证猜想。

    师:这里是3和4的位置交换了,和没变。仅凭一个例子就得出“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的结论,似乎草率了一点。我们不妨把这个结论当作一个猜想(教师随即将生1的结论加上“?”)

    师:既然是猜想,想不想知道猜的对不对?

    生:想。

    师:我们还得举例验证。

    1、举例要求:

    (1)任意两个数,求出他们的和;

    (2)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求出两个数的和:

    (3)比较两次的结果,判断式子是否相等。

    2、学生汇报,师板书。

    3、小结:根据自己的等式,再次观察比较,发现: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一猜想是对的。(同时将“?”改成“。”)

    4、揭题:大家发现的这个规律叫什么呢?

    学生交流后,师板书。

    5、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1)观察自己仿写的式子,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然后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示。

    (学生可能使用文字,图形,符号等方式)

    (2)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a+b=b+a

    6、追问:加法交换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7、原来,猴妈妈就是巧妙地运用了加法交换律中的“变”与“不变”,轻松的解决了分桃的问题,其实同学们在以往的学习中也不知不觉的运用过?(加法计算“验算”的时候)

    (3)出示教材56页的例题情境图。

    解决:跳绳的有多少人?

    28+17=45(人)17+28=45(人)

    (三)规律延伸,猜想拓展。

    1、根据反思,拓展规律。

    师:同学们真棒,从个别例子中形成猜想,并举例验证,获得了加法交换律。但有时,从已有的结论中通过适当的变换、联想,同样可以形成新的猜想,进而形成新的结论。那么“在加法中,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那么,其它三种运算中呢?

    生可能会说出以下几个想法?

    “猜想二:减法中,交换两个数的位置差不变?”“猜想三:乘法中,交换两个数的位置积不变?“"猜想四:除法中,交换两个数的位置商不变?”

    “猜想五:几个加数时,变换加数的位置和也不变?“

    2、举例探究,验证猜想。

    师:现在同学们又有了不少新的猜想。这些是与众不同的、全新的猜想!如果猜想成立,它将加大我们对“加法交换律”的认识。那这猜想对吗?又该如何去验证呢?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个,用合适的方法试着进行验证。

    3、汇报交流,验证猜想。

    师:哪些同学选择了“猜想二”又是怎样验证的?请生汇报,观察、总结

    小结:a、验证的结果是减法中,交换两个数的位置差会变,猜想不成立:b、只要能举一个反倒,就能验证猜想肯定不成立。

    (2)验证猜想三。

    师:哪些同学选择了“猜想三”,又是怎样验证的?学牛汇报,观察、小结:乘法中,交换两个数的位置积不变?验证结果是积不变,猜想成立。这就是我们将来要学习的乘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这样的规律。简洁交换律:axb=bXa。

    (3)验证猜想四

    师:哪些同掌选择了“猜想四”,又是怎样做的?

    学生汇报,观察、小结:验证结果是“除法中,交换两个数的位置商会变。”猜想不成立。

    加法交换律教案(篇9)

    教学内容:P59--60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探索过程,掌握其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进行简便计算。

    2、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简便计算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光盘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1、游戏:一生报一个100以内的数,另一生快速抢答出另一个和它相加得100的数。

    提问:每组两个位上和十位上的和各是多少?两个数相加的各是多少?

    得到:如果两个位上数的和是10,十位上数的和是9,就正好凑成100。

    2、你能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吗?

    3、你能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吗?

    4、引入新课。

    应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今天我们就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学习简便计算,(板书课题)

    二、新课。

    1、教学例题。

    出示书P57的图,说说题中的信息。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再同桌交流。

    指名学生回答,师板书。

    学生甲:我这样算

    29+46+54(依次把三个年级的人数合起来)

    =75+54

    =129(人)

    学生乙:我这样算

    54+46+29(54和46可以先写,先计算得100)

    =29+100

    =129(人)

    学生丙:29+(54+46)(54和46可以先凑成100)

    =29+100

    =129(人)

    提问:你是怎样算的?哪种方法简便?为什么?

    想:这里有三个数连加,54和46可以先凑成100,应用加法的结合律先把这两个数加起来。

    追问:这里的计算是怎样简便的?

    得到:这道连加题按顺序算要用笔算,现在应用加法结合律,把能凑成整百的数先加起来,再加另一个数只要用口算这种方法就比较简便。

    补充说明:如果能在列式的时候已经观察到三个数中,其中两个数可以凑成100,那么可以写在前面,这样不需要运用加法运算律就可以使计算比较简便。当然,也可以在列式后,再利用加法运算律使计算简便化。

    2、教学试一试

    出示题目:69+75+2578+(47+22)

    86+14+5847+59+42

    学生在自己练习本上练习,指名板演。

    核对并小结:

    (1)能利用加法运算律的,可以使两个数凑成整百的,可以把这两个数写在最前面,也可以套上小括号。

    (2)如果前两个数相加,已经是整百的,就不需要利用加法运算律了,直接计算即可。

    (3)如果不能简便的,那就按照原来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三、想想做做

    1、P59.第1题。

    学生独立写出三个数的和,集体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2、P60第4题。

    观察表里的数,想一想如何算比较快。

    3、P60第6题。

    观察表格,提问:

    a+b表示什么意思?a-b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独立完成成。

    四、作业

    P60.第2、5题。

    课前思考:

    本节课是运用加法交换、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是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新授课,课堂上应先对已有知识进行复习,尤其是训练学生能够凑成整百的,可以采用师生对口令的方法,老师出一个数,学生将它凑成整百的数。

    新知的教学可以采用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然后师生讨论得出结果,应该强调的是在用简便方法计算混合运算时,要引导学生仔细审题,有些混合运算本身按照运算顺序做就已经是最简便的了,有些简便运算是需要运用交换律和结合律同时进行的,而计算的过程中一般是不将交换律这一步写出来的,有些混合运算不只能按照运算顺序做,没有简便可言。

    教后反思:

    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好在学生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对加法的一些运算规律已经有所了解,这是搞好本课时教学的有利条件。在此基础上,本课时的教学应着重帮助学生把这些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运用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对于数学能力的要求较高,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凭借知识意义的理解,也有利于所学运算定律的运用。另一个方面,运算定律的运用也为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供了极好的机会。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探究、尝试,让学生交流,相应地,老师也应发挥主导作用,当学生探究时,仔细观察,认真揣摩学生的思路,酌情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给予适度启发,当学生交流时,耐心倾听,洞悉学生的真实想法,加以必要的点拨,帮助学生讲清自己的算法,让其他同学也能明白。

    今天的学习内容主要是运用昨天所学的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同学们学得比较轻松,并且口头表达能力也进一步得到了提高。从学生的作业反馈来看出现了如下错误,计算295+37+63这一题时,有学生直接不抄题目就做成

    295+(37+63)

    =295+100

    =395

    对于这种情况的出现事先我估计不足,今后在教学这一内容时,我可以在教学中适当安排一些改错题,以增加学生的辨别能力。

    课后反思:

    本节课是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使一些计算变得比较简便,例题通过不同的计算让学生比较出,那一种计算比较简便,这样的计算运用到了什么运算规律。让学生知道不光要简便,还要知道为什么可以这样做,依据是什么?

    但是最后的作业中还是有同学直接在题目中就加上了小括号,用上了结合律,把原题给改掉了。还有同学交换了两个数,不会尽量做小的交换,感觉学生学得不够灵活,这方面需要多练习。

    教后反思:

    运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学生对于比较简单的能够凑成整百的数,学生做起来比较熟练,但是凑成20000等的简便计算,部分学生不是十分灵活。

    在运用脱式计算混合运算中,学生经过观察有时能够看出凑成整百的数,但在具体书写时常常省略了必备的小括号,直接进行计算。

    在解决问题时,学生的思维显得比较活跃,有的直接列出比较简便的综合算式,有的列出算式后运用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整课的课堂效果较好,问题出在一小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身上。

    加法交换律教案(篇10)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7~28页。

    教学目标

    1、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并能灵活运用。

    2、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从现实的问题情景中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今天是什么节日?

    生:植树节。

    师:对呀,春天是植树的季节(展示课件)。咱们学校也组织了植树活动,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这次活动,它们一共要植多少棵树,你们想不想知道?

    生:想。

    师:(展示课件。)这是我们学校植树的信息。

    ①这次参加植树活动的男生有36名,女生有22名。

    ②男生要植树60棵,女生要植树44棵。

    你能算出有多少名同学参加植树活动,一共要植多少棵树呢?

    二、自主探究,寻找规律

    1、体验加法的意义。

    师:请你在练习本上做一做(做完的可以同桌交流)。

    生汇报,师板书。

    ①36+22=58(名)22+36=58(名)

    ②60+44=104(棵)44+60=104(棵)

    师:这两个问题都是用加法计算的,谁来说一说,你为什么要用加法?

    学生说想法。

    师:这两道题都是要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就要用加法计算。

    师:在日常生活中,哪些问题还要用到加法来计算,谁来举一个例子。

    一生举例并列式解答。(师板书。)

    师:生活中像这样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多不多?说一个给同桌听听。

    2、教学加法交换律。

    师:现在请同学们观察这三组算式,你能发现些什么?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小组交流汇报。

    (学生汇报时,让学生结合第一组算式说一说,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36+2222+36。)

    师:大家看,这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和相等。这两个算式可以怎么样?(板书:=)

    师:第二组算式可以怎样写?

    (生答,师板书:60+44=44+60。)

    第三组算式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

    师:大家看,这几个小组总结出了这几道算式中的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以后,它们的和不变。你们小组的结论和它们一样吗?谁能再来说一说。

    师:这三组算式都是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它们的和没有变。是不是任意的两个数相加,都有这么一个规律呢?谁能来任意说两个数?

    生:38+56

    师:咱们一起来验证一下。

    师板书:

    师:这两个数相加符合这个规律,其余的数是不是也有这个规律,请同学们先自己在练习本上举几个例子验证一下,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好吗?

    小组交流,汇报。师板书。

    师:刚才这么多的小组说出了这么多的算式,哪个小组还愿意把你们的结论告诉同学们。

    师:刚才,经过同学们的努力,发现了不管这两个加数是什么,只要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它们的和不变。我们把这个规律叫做加法交换律。(板书。)

    学生齐读一遍。

    师: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加法交换律。)

    3、学习用喜欢的方法表示。

    师:刚才是咱们自己发现了加法的这个重要的规律,你能不能用喜欢的方法表示出来。

    师:先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一下。谁来说一说你的想法。

    生汇报,师板书。

    a+b=b+a

    (师:你能告诉同学们a、b分别表示什么吗?提示学生这两个字母可以是任意的两个数。)

    甲+乙=乙+甲

    △+○=○+△

    师:同学们说出了这么多的办法,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用字母表示。学生齐读一遍(a+b=b+a)。

    4、加法的应用

    师:咱们知道了加法交换律,并且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表示。请同学们想一想,以前学过的知识中哪些地方用到过加法交换律?

    生:验算加法时。

    三、练习

    师:通过努力,同学们有学会了新的知识,掌握了新的本领,老师真为你们高兴,你们呢?还有更高兴的事情呢?

    师:(展示课件。)你们看,森林王国里的小鸟和小鸭,想和同学们来交朋友,你们愿意吗?不过他们可是有备而来,先看看大家的真本领。怎么样,敢不敢来试一试?

    (课件出示。)

    一、你能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吗?试试看吧。

    766+589=589+()

    300+600=()+()

    257+()=474+257

    ()+55=55+420

    a+15=()+()

    ()+65=()+35

    二、仔细看一看,

    270+380=380+270

    b+800=800+b

    三、运用加法交换律,你能写出几个算式?写写试试吧。

    25+49+75=()+()+()

    学生写出算式以后,让学生观察这些算式,哪两个数交换了位置,在这些算式中,你认为哪一道计算起来比较简单?说说你的想法。

    师:小鸟和小鸭的问题都解决了,它们高兴得不得了,想请同学们参观它们的家园,高兴吗?(课件展示。)

    四、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新知识?

    【加法交换律教案】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3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