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用米作单位量长度导学案 教案精选篇
  • 用米作单位量长度导学案 教案精选篇

    发表时间:2022-02-22

    【www.jk251.com - 封锁导学案】

    无论何时,教案都是我们准备教学的一种最好的方式,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写出一份教学方案需要经过精心的准备,怎样写好自己的小学教案呢?为了解决大家烦恼,小编特地收集整理了用米作单位量长度导学案 教案精选篇,供大家参考。

    尚美课堂教学模式

    ——数学“五段”教学导学案

    年级

    二年级

    备课教师

    教学课题用米作单位量长度(二)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9页例3,练习十三4~10题。教学目标

    1.经历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用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能解决有关长度计算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教学重点用米作单位量长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解决问题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问题呈现情境导入

    教师: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测量较长物体或距离时使用的长度单位是什么?(米),米用什么字母表示?(m),米与另一个长度单位——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1米=100厘米)教师: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用米作单位来测量长度。学生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目标展示1.进一步掌握用米作单位量物体长度的方法。2.能解决有关长度计算的简单问题引导自学1.量比较长的距离,还可以用什么量?2.估一估教室的长和宽各是多少?3.用卷尺量一量。4.说一说测量时要注意什么?根据自学提示自学教科书63页上的例2。探究交流1.把自学中的收获和问题与小伙伴分享、交流。2.请同组的小伙伴解决自己不懂的问题。3.小组长把小伙伴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录好。4.小组汇报本组同学的收获。5.报告员把小组不懂的问题提出来,请其他小组的同学解答。组内交流后再全班交流精讲释疑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白量较长物体的长或距离,也可以用卷尺。用软尺或卷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或距离时,一定要注意:1。物体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另一端离数学几最近,就是大约几米。2。在小组同学合作测量时一定要注意,把尺子拉直。3。读数时一定要看清离尺子上哪个数字最过就大约是几米。学生提出质疑,教师讲解。检测练习填合适的单位一支粉笔长约8()教室门高约2()妈妈的鞋跟高约6()小力的身高约125()一张床长约2()黄瓜长约20()一座楼房高约15()旗杆高约15()尚美评价针对本节课的学习表现,小组评价,学生互相评价,然后教师评价。

    教学板书

    设计

    用米作单位量长度量较长的距离,可以用卷尺教室长大约是9米,宽大约是7米教学反思

    jK251.COm精选阅读

    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导学案优秀模板


    尚美课堂教学模式

    ——数学“五段”教学导学案

    年级

    二年级

    备课教师

    教学课题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1~52页的内容,完成练习十二1—3题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会用计量工具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认识1厘米,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概念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问题呈现情境导入孩子们,在蚂蚁王国里有一座美丽的小桥,有一天,一阵狂风,把小桥的扶手给刮断了,这可怎么办呢?蚂蚁们非常着急,他们准备再用木头做一根扶手,可是,他们不知道该做多长。孩子们,你们能帮帮蚂蚁们,告诉他们扶手有多长吗?师:扶手到底有多长呢?在你们桌上都有一根和扶手同样长的小棒,把它举起来,下面可以用你们桌上的工具,在小组里量一量,扶手有多长。师:都量好了吗?哪位同学愿意大声告诉同学们,你量的扶手有多长?(几个生答)师:那奇怪了,同样长的扶手,为什么大家量出的长度不一样呀,这是为什么呀?生:因为他们选用的工具不一样。师:哦,原来是大家选用的工具不一样。那如果我们要得出一个具体,统一的答案,你觉得可以用什么来测量比较好呢?生:尺子。听故事,看大屏,用桌上的工具量长度。目标展示

    1.认识直尺。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2.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引导自学1.自己在直尺上看一看,直尺上有些什么?2.1厘米有多长,用手比划1厘米。3.找一找生活中大约1厘米和长的物体。4.怎样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学生自学p55上的内容和56页上的例1。探究交流1.把自学中的收获和问题与小伙伴分享、交流。2.请同组的小伙伴解决自己不懂的问题。3.小组长把小伙伴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录好。4.小组汇报本组同学的收获。5.报告员把小组不懂的问题提出来,请其他小组的同学解答。组内交流后再全班交流精讲释疑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教师要重点讲解让学生知道直尺上有些什么,让每个学生都认识1厘米和几厘米,建立1厘米的概念,并用直尺正确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学生提出质疑,教师讲解。检测练习1.量一量,纸条有多长。2.用手势判断。3.量正方形纸片的边长,铅笔的长和练习本的宽。尚美评价针对本节课的学习表现,小组评价,学生互相评价,然后教师评价。

    教学板书

    设计

    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长度单位:厘米(cm)0刻度-:起点教学反思

    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导学案


    教学内容:教材第7页例8及练习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推测、比较,学会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2.巩固建立的厘米和米的长度单位表象,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

    3.感受测量物体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建立长度观念的意义。

    教学重点:会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在明确长度单位过程中学会思考,比较。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尺(厘米尺),米尺等。

    教学过程:

    一、回顾引入

    (一)说一说

    前几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厘米和米)1厘米和1米有多长?(学生用手比划出长度)

    (二)比一比

    学生依次用手比划出:2厘米、5厘米、10厘米、50厘米等长度。

    (三)揭示课题

    大家都认识了厘米和米,生活中你们会用这两位朋友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课

    (一)引出问题。

    1.学生猜测

    课件出示旗杆。这是我们学校的旗杆,你知道它有多高吗?

    2.提出问题: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

    你认为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呢?为什么?

    (二)解决问题。

    1.学生思考,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说说想法。

    想法一:学生可以通过用手比划1厘米、1拃长等,推断出旗杆的高度不是13厘米。

    想法二:利用学生自己的身高和旗杆的高度对比,学生身高1米多,估测旗杆的高度相当于10个小朋友的身高,大约是13米。

    想法三:借助身边十几厘米高的物品来比较,旗杆的高度是不是和学生手上用的铅笔、铅笔盒的长度一样,比如,新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3.得出结论: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米。(板书)

    4.教师小结:有这么多的方法可以来确定答案,以后大家在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时要多思考多比较。

    (三)运用新知。

    课件出示小美的新房间里有一张漂亮的床。

    1.学生思考:这张床的长度是200厘米还是200米呢?

    2.同桌交流想法。

    3.指名回答,说说选择的理由。

    学生可以利用自己或父母的身高来推测,父母的身高一百多厘米,我们睡得床的长度比我们的身高多一些,是200厘米更合适。

    三、巩固新知

    (一)教材第7页“做一做”。

    1.学生独立解答,后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

    (二)教材“练习一”第8题

    1.课件逐步出示每一小题。学生独立判断,说明理由。

    2.师生给予合理评价。

    四、本课小结

    (一)学生回顾: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二)教师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在判断选择什么长度单位合适时,我们可以通过用手比划,借助身高、身边物品来估测物。

    五、布置作业:在家里找几种物品说一说它的长度大约是多少。

    米千米的单位换算导学案 优秀教案推荐


    【自主预习要求】

    1.个人预习要求:结合预习提纲自学课本第8页例5,独立思考完成基本问题和基本习题,并总结规律方法。20—30分钟完成。

    2.组内预习要求:小组讨论时,要抓住提纲中的重点问题来进行探究学习。10—15分钟内完成讨论内容。

    3.交流展示准备要求:预习完成后,组长布置好组员的汇报任务,在5—8分钟内做好交流展示准备。

    【自主预习提纲】

    基本问题:

    1、我能填。

    1米=()分米5米=()分米10厘米=()分米

    60厘米=()分米100毫米=()厘米7米=()厘米=()毫米

    通过观察,我发现都是关于单位换算的题。

    2、学习例5:我们知道1千米=()米,根据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我们就会换算出:3千米=米5000米=千米

    3、请你认真完成课本第8页例5下面的”做一做”。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4、换算:8千米2米=()米20千米-XX米=()千米

    我发现等是左边的单位是(统一、不统一)的,所以首先要(统一、不统一)单位,在进行换算。

    基本习题:

    8千米=()米6000米=()千米7000米+8000米=()千米

    3千米-1000米=()米720米+300米=()千米()米

    【达标训练】

    一、要求10--15分钟完成独立做---自评---互评-----师评

    二、达标训练测试题。

    1、完成课本9页练习二的第1题。

    2、完成课本9页练习二的第4题。

    3、选钥匙开锁

    (1)第一道门上有两把锁,分别是400厘米、5分米,钥匙是4分米,4毫米、5毫米、4米、500毫米。用()的钥匙开400厘米的锁,用

    ()钥匙开5分米的锁。

    (2)第二道门上有两把锁,分别是7千米、4000米,钥匙是7000米、300米、4千米、50千米。我会用()的钥匙开7千米的锁,用()的钥匙开4000米的锁。

    (3)第三道门上有两把锁,分别是5千米-XX米,1000米+4千米。钥匙是3千米、5千米、3米、5000米、5米、3000米。我会用()的钥匙开5千米-XX米的锁,用()的钥匙开1000米+4千米的锁。

    选做题:妈妈带小明坐长途汽车去看奶奶,途中要走308千米。他们早上8时出发,汽车平均每小时行80千米,中午12时能到达吗?

    将心比心导学案 教案精选篇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将心比心这一成语的意思。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学习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将心比心这一成语的意思。

    学习难点: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学习时数: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我会完成以下题目。

    1.我会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并用√画出。

    沉重(chénchéng)涌到(tōngyōng)

    输液(sūshū)尊重(zūnzhūn)

    2、我能读准下面的多音字。

    扎针不禁

    二、初读课文,找出我所经历的两件事。(同桌相互口述)

    三、再读课文,移情体会。分组合作学习。

    1、要是你是文中的那位阿姨,你会怎么做?(第4大组完成)

    2、如果你是文中的那位被扎的母亲,你会这样做吗?(第3大组完成)

    3、如果对那位护士进行责怪,甚至责骂,将会产生什么后果?(第2大组完成)

    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说说你对将心比心这个成语是怎么理解的?(第1大组完成)

    四、全班汇报交流。

    五、课堂小结。(用文中的话进行归纳)

    六、拓展延伸。

    1、说一说自己的生活中遇到的或是自己亲身经历的将心比心的事。

    2、积累有关将心比心的名言。

    a.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

    b.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一颗心宽容。

    c.一个不肯原谅别人的人,就是不给自己留余地,因为每一个人都有犯过错而需要别人原谅的时候。

    d.帮助他人的同时也帮助了自己。

    e我要求别人诚实,我自己就得诚实。

    板书设计:

    8将心比心

    阿姨奶奶将心比心

    妈妈护士将心比心

    人人将心比心

    第二课时

    达标检测

    1抄写词语:

    道谢温暖沉重扎针抱怨鼓励患者

    宽容尊重增加眼神将心比心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就会对老人生出一份(),对孩子增加一份()关爱,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和()。

    的乘法口诀导学案 教案精选篇


    尚美课堂教学模式

    ——数学“五段”教学导学案

    年级

    二年级

    备课教师

    教学课题

    1的乘法口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页上的例3,完成课堂活动和练习二中3—7题。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掌握1的乘法口诀并能应用口诀口算1、2的乘法算式。

    2.初步学会选择有用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类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初步感受乘法口诀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用口诀口算1、2的乘法算式。教学难点用口诀正确口算。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问题呈现情境导入

    一、复习2的乘法口诀。

    1.齐背2的乘法口诀。

    2.对口令。生背2的乘法口诀,和老师共同对口令。目标展示1.编1的乘法口诀。2.用1、2的乘法口诀正确口算。引导自学1.摆小棒,边摆边写乘法算式,写口诀。2.说一说你是怎么算出得数的。3.口诀的前半句表示什么,后半句表示什么?4.观察1的乘法口诀,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自学例3。探究交流1.把自学中的收获和问题与小伙伴分享、交流。2.请同组的小伙伴解决自己不懂的问题。3.小组长把小伙伴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录好。4.小组汇报本组同学的收获。5.报告员把小组不懂的问题提出来,请其他小组的同学解答。组内交流后再全班交流精讲释疑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教师重点讲解口诀里的每一个数的意思,以及整句口诀的意思。学生汇报发现时,老师按顺序观察,第一个因数,第二个因数,积的规律,便于学生记忆。学生提出质疑,教师讲解。检测练习1.对口令(1、2的口诀)。2.把口诀填完整。一()得八二五()一九()一六()二六()一三()3.算得数,并说出所用的口诀。1×25×18×16×12×94.指导完成练习一第3—7题。尚美评价针对本节课的学习表现,小组评价,学生互相评价,然后教师评价。

    教学板书

    设计

    1的乘法口诀例3:1×1=1一一得一1×2=2一二得二………1×9=9一九得九教学反思
    【用米作单位量长度导学案 教案精选篇】相关推荐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教案精选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讨论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索、归纳积变化规律的过程。2知道扩大几倍、缩小几倍的意义。理解积变化的规律,会运用积变化的规律进行简便计算。3在探索,归纳和变化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

    数学下册单元整理复习教案 教案精选篇

    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请每一位学生用适当的方式将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作一个概括性的描述。用文字、表格、框图等方式表示出本单元的知识结构。提示整理知识的一般方法:1.先想一想本单元学了哪些知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