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系列(9篇)
  •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3-06-28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系列(9篇)。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我们需要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教案课件写好了,老师教学质量肯定也差不了。那老师在写教案课件的时候要注意什么?以下内容是小编特地整理的“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系列(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为你提供参考!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 篇1

    学具准备: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主动回顾,知识再现。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二、单项训练,夯实基础。

    1、进一步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

    完成P30.1

    全班练,指名板演,哪些题的商是循环小数,如何判断的?

    2、进一步掌握循环小数的写法,完成P30.2。

    你如何表示商?(自己选择表示方法),全班交流校对。

    3、求循环小数的近似值。完成P30.3。先请学生说说取近似值的方法,再让学生独立完成。

    三、深化练习。完成P30.6先观察这些小数的特点,再试一试。

    请学生说出判断大小的过程,教师适时评价。

    1、想到把这些简便记法的循环小数还原。

    2、2、1.23O1.233,只还原到第三位小数。

    师小结:需要先观察,再比较,比较方法与以前比较小数的大小方法相同。

    四、独立练习:P304、5

    教学内容:循环小数(二)P30

    教学目的:1、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循环小数概念的理解。

    2、能比较两个(含)循环小数的大小。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购物中的数学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

    2、培养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出示情景

    一天有个年轻人来到王老板的店里买了一件礼物,这件礼物成本是18元,标价是21元.结果是这个年轻人掏出100元要买这件礼物,王老板当时没有零钱,用那100元向街坊换了100元的零钱,找给年轻人79元.但是街坊后来发现那100元是假钞,王老板无奈还了街坊100元.现在问题是:王老板在这次交易中到底损失了多少钱?

    提示:其中损失成本18元,不要算成21元。

    二、小组讨论

    三、汇报结论

    四、小结

    王老板和街坊之间事实上互不亏欠。王老板在这次交易中到底损失了97元。

    五、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6、小学趣味数学的校本课程开发教案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 篇3

    1、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2、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

    一、复习引入

    1、学生任意画角,并量出自己所画角的度数。

    教师巡视,发现问题。

    2、展示量角中读错的度数,巩固量角方法,引起学生注意

    二、新课学习

    1、师:刚才画的角度数不一,小组能不能想办法让组内每个同学所画角的度数都相等?

    师巡视,发现:有的小组同学没有按要讲求去做,仍“各自为政”,自画自角。

    2、教师再次强调要求:

    个别小组:在组长建议下,画相同度数的角:35度、50度。但画的方法不一,且部分同学方法错误

    大多组:由小组同学发现直接用三角板画比较快,统一采用此方法。

    3、画角方法

    (1)以40度为例:

    生1:错误画法

    生2:展示正确画法!

    纠正画角中的问题:

    A.点顶点。

    B.画其中一条边。

    C.确定另一条边另一条边如何确定?自学书本:P29页

    (2)展示借助三角板画角的方法

    4、小组再次画同样的角

    要求:不画直角、平角、周角这类特殊角

    5、巩固练习:

    画出下列度数的角:70度110度

    三、在教师要求下画角:

    1、画60度角(你想怎么画?)

    (一般会出现有的用三角板画,有的同学用量角器画。)说一说,哪种更方便。

    2、画75度角(你想怎么画?)

    (一般会出现有的用三角板画,有的同学用量角器画。)说一说,哪种更方便。画150度角呢?

    3、画15度角

    在发现用两个三角板拼不出来后,学生们都用量角器画角,只有一个学生采用展示量角器画15度角的方法。

    展示用三角板“减角”的方法画。

    4、画100度角

    看到100度角很多学生采用三角板拼的方法,短暂时间后放弃三角板用量角器画。

    师:三角板只能拼(减)特殊角,很多角需要用量角器画

    四、课堂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同桌互说。

    五、课堂作业:书29页2、3题。

    六、板书设计:

    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

    ①画一条射线,中心点对准射线的端点,0刻度线对准射线(两合);

    ②对准量角器相应的刻度线点一个点(找点);

    ③把点和射线端点连接,然后标出角的度数(连线)

    一画射线,二重合,三找点,四连线,标出角度,再检验。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倒数的意义。

    2.能正确的求出一个数的倒数。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倒数并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小数与整数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一)口算

    上面各式有什么特点?

    还有哪两个数的乘积是1?请你任意举出乘积是1的两个数。

    (板书:乘积是1,两个数)

    二、引入新课

    刚才我们所举出的乘积是1的两个数之间有一种特殊的关系。

    (板书:倒数)

    三、新课教学

    (一)乘积是1的两个数存在着怎样的倒数关系呢?

    请看:,那么我们就说是的倒数,反过来(引导学生说)是的倒数,也就是说和互为倒数。

    和存在怎样的倒数关系呢?2和呢?

    (二)深化理解

    教师提问

    1.什么是互为倒数?

    2.怎样理解这句话?(举例说明)

    (的倒数是,的倒数是,不能说是倒数,要说它是谁的倒数。)

    3.0有倒数吗?为什么?1有倒数吗?为什么?(0虽然可以看作几分之0,如,,但是把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分母为0,不成立,所以0没有倒数,另外0和任何数相乘却为0.1可以写作,1与相乘还是1,符合倒数的意义,所以1的倒数是1)。

    (三)求一个数的倒数

    1.例:写出、的倒数

    学生试做讨论后,教师将过程板书如下:

    所以的倒数是,的倒数是.

    (能不能写成,为什么?)

    总结: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2.深化

    你会求小数的倒数吗?(学生试做)

    三、训练、深化

    (一)下面哪两个数互为倒数

    (演示课件:倒数的认识1)

    (二)求出下面各数的倒数

    (演示课件:倒数的认识2)

    (三)判断

    1.真分数的倒数都是假分数。()

    2.假分数的倒数都小于1.()

    3.0没有倒数。()

    (四)提高

    如果末尾加上=1怎么填?

    如果末尾加上=0怎么填?

    如果末尾加上=2怎么填?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倒数的哪些新知识?什么叫倒数?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五、课后作业

    (一)下面哪两个数互为倒数?

    (二)写出下面各数的倒数。

    六、板书设计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 篇5

    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知道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并认识钟面上的整时和接近整时的时刻。

    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力,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初步培养爱惜时间、按时作息的意识和习惯。

    认识钟面上的整时。

    认识钟面上的大约几时。

    钟面教学具。

    一、片段一

    师:同学们20xx年我们北京要迎来一件大喜事,是什么呀?申办奥运会是我们国家多年的梦想,20xx年7月13日晚上10时xx分,是每一个中国人都不能忘记的日子,北京申奥成功了!当萨马兰奇主席缓缓走向主席台,当听到“20xx年举办城市是北京”时后,全国人民都欢呼起来,你们想不想看看这激动人心的时刻呀?(幻灯出示申奥成功的标题画面)生:想!(课件播放申奥成功视频)

    师:谁还记得这是在20xx年7月13日晚上什么时间?

    生:10时xx分。

    师:(幻灯出示申奥成功时刻的钟面)希望同学们能永远记住它。让我们一起读出这个时刻——10时xx分。以前我们曾经学习了认识整时、半时和几时多,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伴随着申奥的时刻继续来学习关于时和分的知识。片段二:认识钟面

    师:请同学们观察钟面,谁还记得这两根指针的名字?(幻灯出示钟面)生:时针和分针。

    师:除了指针,在钟面上还有什么?生:有很多格。

    师:整个钟面一共有多少个大格?有多少个小格?小组一起观察讨论。

    生: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

    师:师生一起数大格。(出示大格可以闪动的幻灯)

    师:在数小格的时候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可以5个5个的数。可以用5的口诀算出来。师生一起数小格。

    片段三:认识分

    师:谁知道分针走一小格是多长时间?(幻灯显示分针走1小格)

    生:1分钟。

    师:分针走一个大格是多长时间呢?(幻灯显示分针走1大格)生:5分钟。

    师:分针走了几个大格?是多少分钟?(幻灯显示)生:(根据走了几个大格说出是多少分钟)

    师:分针走一圈是多长时间?(幻灯显示)

    生:60分钟。

    片段四:时分的关系

    师:时、分都是时间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吗?我们一起来仔细观察钟面。

    (动画显示时针和分针同时走一圈的画面)师:小组讨论:谁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了?

    生:分针走1圈,时针正好走1个大格。1时=60分师:1小时有多长呢?1节课加两个课间。

    师:1分钟有多长呢?(看1分钟动画片)生:太短了,还没看够呢

    二、检测完善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说说钟面上各是几时,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每天的这个时刻你在干什么?

    (2)指出:小朋友要养成珍惜时间、按时学习和休息的好习惯。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在自己的钟面上拨出3时,要求学生互相看一看拨的对不对。再分别拨出9时、12时,同桌互相检查。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先仔细观察钟面上画了什么针,还缺少什么针,再根据钟面下标出的`时刻在钟面上补画出分针或时针。提醒学生注意:画时针应该比分针短些,画分针应该比时针长些。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

    5、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四、全课总结

    师:你在小小的钟面上学到了哪些知识?

    一、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有机的渗透德育。

    数学是一门集抽象性和逻辑性于一体的学科。大多数小学生都认为数学教学的内容没有语文、思品、美术等学科那么有趣。因此,对于数学教师来说,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以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吸引小学生的有意注意,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参与数学活动的主动性显得尤为重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多媒体课件由于它有集声音、图像、画面于一身,容趣味性、直观性、形象性、交互性于一体的优点,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是教师创设数学教学情境的最佳帮手。

    这节课我首先把孩子们带入了申奥成功的那一刻,通过视频播放20xx年7月13日晚上的10时xx分,北京申奥成功的情景,让学生感受到奥运成功的喜悦,激发起孩子们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并记住了这一难忘的时刻。接着学生就在申奥成功时刻的带领下开始了有关时间知识的学习。在练习中我又通过课件出示了很多特别熟悉的生活场景。例如:上第一节课、做眼操、下第四节课等时间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认钟表的练习。体现出时间就在我们生活中,使学生对新知识感到不陌生,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二、运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加深理解。

    由于小学生受年龄特点、思维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与生活经验制约,要掌握抽象的数学概念和数学方法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将抽象、理性的数学概念和数学方法外显成直观、感性的实物形象,帮助、引导学生从对客观事物直观、感性的认识中建立数学模型,抽象

    出数学概念和数学方法,完成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要达到这一要求,教师就要为学生创设直观教学情境,通过直观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直观感性的客观实体。有些客观实体可信手拈来,有些客观实体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不可能将实物或实景搬至课堂,这时,就只有请多媒体课件来帮忙解决这一问题了。

    这节课讲的是认识时间的知识,通过观察钟面来学习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过程。教师如果单纯利用生活中的实物钟表进行演示,一边拨一边讲就会很耽误时间,而且钟面比较小,在数格子和观察时针和分针变化的时候,学生根本看不清楚,影响教学效果,但是通过多媒体课件显示钟面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了。学生通过课件中的钟面能够很清晰的看到钟面的指针位置,从而准确的辨认出时间。本节课的难点就是认识时、分之间的关系,如果不运用课件真的很难说清楚。本节课就通过运用课件使学生见证了分针走一圈时针确实只走了一大格,由此推导出1时=60分,使抽象的教学问题变得形象具体,取得了一点拨千斤的教学效果。它使我感受到:在现代教学中,有些知识是比较抽象、比较枯燥无味,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增加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和直观性;多媒体教学以它色彩鲜明,立体感强的特点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化抽象为具体,培养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教育改革实践中的一种新的探索,不仅能够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直观形象的特点使教师的课堂教学变得轻松易教,学生爱学乐学。我们深信:教学改革伴随着多媒体手段的普遍运用,课堂教学效率将会不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将得到全面发展。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加、减混合运算式题,掌握加、减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加、减混合式题。

    2、能看图列出加、减混合算式。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认真做题,计算正确、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5、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掌握加、减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记住第一次的运算结果。

    教、学具准备

    例题图,口算卡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指定3道让学生说计算过程)

    10-3-4=8-2-3=9-0-6=

    9-2-5=10-1-6=5-3-1=

    2+4+3=3+2+2=1+5+4=

    二、教学加减混合计算。

    1、教学天鹅例题1。

    教师在黑板上贴4只天鹅。

    问:原先有几只条天鹅?

    演示:飞来3只天鹅。

    问:一共有几只天鹅?怎样列式?(4十3)

    演示:又飞走2只天鹅。

    问:飞走几只天鹅?怎样列式来表示飞走的2只?

    学生回答后老师在“4十3”的后面写“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 篇7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通过对新教材学习,已经初步的适应了新课程的教材特点,并能有一定个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两个班总的来说,基础是差不多的,(3)班的尖子生和(4)班差不多,不过,后进生方面,二(4)班多了好几个。两个班的学习习惯都较好,本这个学期的教学重点还是要放在良好听课习惯的养成上和数学思维能力训练。另外,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积极教育与引导学生,让学生逐步爱上数学。

    二、教材分析

    本期课程内容涉及数学教学内容的各个领域,而且结合教学内容安排了许多体现数学文化的阅读材料,有助于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具体表现:

    “数与代数”领域有3个单元,主要内容包括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学习有余数除法、结合实例和调查,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有比“百”大的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使学生体验到“一千”“一万”有多大结合具体情境,探索计算万以内加减法及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通过对时、分、秒的学习,初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图形与几何”领域有3个单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注重学生动手实践和积极思考。“方向与位置”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认识并能辨认八个方向,能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认识简单的路线图。“测量”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和实际活动,初步建立“1千米”“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以及单位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认识图形”通过生活实景,认识角,能辨认直角、锐角、钝角;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统计与概率方面,学生将初步体验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的过程,根据图表中的一些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初步形成统计意识。在简单的猜测活动中,初步感受感受不确定现象,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除此之外,还有综合与实践活动“数学好玩”。

    本期课程内容知识点散、多,难度相比以前增大不少,二年级的学生虽然年龄小,但是已具有一定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只要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重对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养成踏实、细致的学习态度,应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并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三、学习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结合分物活动,探索并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通过具体情境,探索万以内加减法及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养成对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进行估计的习惯,能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能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结合实例和调查,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有比“百”大的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使学生体验到“一千”“一万”有多大,并能结合实际,对万以内的数进行估计,了解

    其数位顺序,会用万以内的数进行表达和交流,会用词语或符号来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培养学生的数感。

    3.学生通过时、分、秒的学习,初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在实际情景中,认识时、分、秒,初步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掌握时、分、秒之间的进率,能够准确的读出钟面上的时间,并能说出经过的时间。

    (二)图形与几何

    1.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认识八个方向。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能辨认其余七个方向,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认识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出发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和途径的地方。

    2.通过动手操作和实际活动,初步建立“1千米”“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以及单位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3.通过生活实景,认识角。能辨认直角、锐角、钝角。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

    (三)统计与概率

    学生将初步体验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的过程,根据图表中的一些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初步形成统计意识。

    四、教学措施:

    1、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不光凭经验,过去怎样提,现在也怎样提;也不能搬课本,凡是课本上的有的内容,都作统一的教学要求,而应该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要防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2、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数学,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如游戏、讲故事、直观表演、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景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同时充分利用学具,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多照顾学困生以及思维偏慢等的学生,给其进行查漏补缺,释疑解难,在平时的生活中多用多练,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道理,激发学习兴趣。

    4、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在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拓展。在教学中,结合课后练习的一些带思考性的题目,引导学生启动思维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掌握科学、灵活的方法。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5、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与家长进行适时沟通,让家长用正确、适当的方法指导孩子学习。

    6、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挖掘各种网上教学资源,用好各种教学媒体,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首先从学习的内容和形式上吸引学生。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敢于提问、善于倾听、乐于表达的内在品质。

    7、继续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和优生的提拔工作。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 篇8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52725489106

    2、说出运算顺序:12(5+60)30+7852504200

    小结:刚才我们复习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而小数的四则运算顺序跟整数是一样的。

    二、新授

    1.教学教材第11页例题7.

    (1)出示例题7:

    (2)分析:题目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怎样列式计算?

    (3)生尝试练习。

    抽生板演:0.90.9100

    =0.81100

    =81(平方米)

    (4)分析订正:大家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学生质疑或师提问:)

    ①这个算式是先算的什么,再算的什么?(先算0.90.9,再乘100.)

    ②0.90.9是什么意思?(求的是一块砖的面积)

    ③为什么要用0.90.9呢?不可以就用0.9100吗?(因

    为占地的是瓷砖的面积,而不是瓷砖的边长。)

    ④再乘100呢?求的是什么?(100块砖能够铺地的面积。)

    ⑤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5)如果有110块够吗?

    ①学生独立完成,汇报思路:

    第一种:0.90.9110第二种:0.90.910+81

    =0.81110=0.8110+81

    =89.1(平方米)=89.1(平方米)

    ②学生说出第二种算法先算的什么,再算什么,并说出每一步的意思。

    (6)小结: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一样的,今后我们在进行小数四则运算的时候一定要先搞清楚运算顺序再计算。

    三、练习

    1、完成第11页做一做。

    生完成在练习本上,抽生板演,并说出运算顺序。

    2、课堂作业:第13页练习二5-10题。

    3、拓展练习:计算(2.4+3.6)0.5你能想到哪些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知道小数的运算顺序和整数运算顺序相同。

    (2)使学生掌握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正确地进行

    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并能解答有关应用题。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旧知迁移新知识的方法来学习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正确地进行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

    教学难点:

    能解答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有关应用题。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教学重点

    1.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

    2.会用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分数乘法中进行简算

    教学难点

    分数乘法的简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一)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二)看看下面每组算式,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

    ○○○

    (三)那么分数混合运算如何计算呢?能否应用运算定律简算呢?这节课我们来一起研究.

    板书课题:分数混合运算

    二、探索、悟理

    (一)出示例题

    (二)读题之后请同学试做(板演在黑板上)

    教师:这道题应该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强调运算顺序)

    (三)做一做

    教师提问:你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的?

    (四)小结

    教师提问:谁能说一说分数乘加、乘减这样的混合运算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呢?

    分数混合运算顺序:

    在一个分数混合算式中,既有一级运算,又有二级运算,先做第二级运算,后做一级运算;在有括号的算式里,先做括号里边的,再做括号外边的.

    (五)仔细观察下面两题,计算中有没有好方法使它们算得又快又准.

    小组汇报结果.

    =

    教师提问:说一说为什么这样算,依据什么?(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

    教师说明:由这两题可以看出,乘法运算定律同样可以应用在分数中.

    (七)做一做

    三、归纳、质疑

    (一)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学生自己小结)

    混合运算、分数乘法中的简算.

    (二)你在学习中遇到了什么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吗?

    jk251.cOm扩展阅读

    关于数学比多少教案系列9篇


    教师范文大全为您提供了数学比多少教案,希望本文能为您的工作和生活提供助力。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因此我们老师需要认认真真去写。只有将教案课件写好,才能让学生快速地理解各知识点。

    数学比多少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我处的认识和对图形周长含义的理解,进一步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在操作实践、交流讨论和解决总量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发展数学思考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3、培养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周长的计算公式。

    教学准备:

    挂图、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还学习了周长的概念。幻灯展示:指出下面图形的周长。P1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学习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出示课题:周长是多少P2

    二、操作实践,解决问题。

    1、读一读:学习目标P3.

    (1)进一步让同学们掌握周长的计算。

    (2)通过观察,动手操作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用平移的方法巧算周长。

    (3)开拓思维,计算周长。学生操作,汇报交流。

    2、比一比。

    (1)谈话:同学们都自己动手求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老师这里有两个图形(多媒体出示)同学们见过这样的图形吗?先估计下:哪一个图形的周长长一些?请同学们验证下自己的猜测。学生尝试测量计算,并在小组内交流算法。

    ①你是怎么想的?

    ②准备怎么算?

    提示:这两个图形不是规则的正方形和长方形:进行如下转化。

    转化后,周长变了吗?(PPT动画演示:这两个图形转化为长方形、正方形的过程)指名汇报,教师板书。

    (2)这是什么图形(长方形),它的周长是多少?,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3)学生完成计算过程。

    3、画一画。

    一个不规则的跑道,如下图(PPT展示)

    你能算出它的周长吗?你是怎样想的?告诉大家。

    三、练习小结。

    1、完成PPT中的两个趣味题

    2、通过刚才的四个活动,你对周长又有哪些认识?

    数学比多少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2、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

    学具准备:数字卡片

    教学重点:能计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

    教学难点:掌握计算的方法

    教学方法:归纳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教师教学设计学生的活动教学反思

    一、复习。

    1、师生一同复习乘法口诀。

    2、教师向学生出示口算乘法题,由学生独立完成。

    二、新授。

    1、小树有多少棵?教师出示教学挂图,并提出问题:小树有多少棵?

    2、将学生的方法板书到黑板上,并让学生说说203计算时是怎样想的?

    3、学生完成本道题

    4、教师再提哦出问题:4捆一共有多少棵?5捆呢?

    5、完成P1第2题,并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6、完成P1第3题,做完说说计算时是怎样想的。

    三、练习

    完成练一练第1~3题

    1、1~2学生独立完成。

    2、第三题前两问可让学生先讨论怎样算,然后再做。最后一问有开放性,学生要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解答。

    四、数学游戏。

    教师先向学生说明游戏的规则,并演示几次,让学生明白玩法后,再互相进行游戏。

    五、小结

    这节课你学了什么?学得怎样?

    学生互相背诵,接力背诵也可以有其他方式。

    学生听算,写在练习本上,做完后集体订正。

    学生可能出现两种方法:

    1、20+20+20=60

    2、203=60

    学生互相交流203的计算方法:23=6所以203=60

    将答案写在书上。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自己完成,最后在小组内与同伴交流。

    学生做完后在全班交流自己发现的计算规律,说法可以不一致,只要意思正确,教师都给予肯定。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算法。

    第一题先认真看图,明白图意,然后再解答。

    第二题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可以两人玩,也可以多人玩,可拓展到课堂外及放学后进行。

    学生互相说一说

    数学比多少教案 篇3

    教材内容:

    这节课《有多少粘贴画》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乘法口诀》(二)的第1课时的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1――5的乘法口诀,知道了乘法口诀是怎样来的,掌握了一些编制乘法口诀的策略和方法。乘法口诀是小学数学最重要的基础知识之一,本节课是口诀教学的延续。

    教材通过创设有多少粘贴画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独立探究、编制6的乘法口诀,在探究6的乘法口诀过程中,要体会新旧乘法口诀的联系,逐步学会从已知中寻求未知的思想方法。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体验算法的多样化与数学的灵活性。2排、3排、4排、5排是利用已学过的乘法口诀得出得数,6排、7排、8排、9排可以利用连加的方法得出,也可以利用已学过的乘法口诀进行推算,为编制6的乘法口诀做准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摆一摆,说一说的活动中感受6的乘法口诀的含义,能独立整理6的乘法口诀,并与同伴交流整理的过程和结果。

    2、培养学生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整理的能力。

    3、让学生在合作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掌握并应用6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

    找规律整理并记忆6的乘法口诀。

    (本节课突破重难点的关键是:教师要为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让他们学会迁移,用类推的思想去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学生用编写6的乘法口诀表等。

    教学学情:

    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了25乘法口诀,知道了每句口诀的来源和意义,并能应用这些口诀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教法:

    这节课是在学生学25的乘法口诀以后,由于他们已经具有了学习2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所以教材呈现的形式没有给出一个完整的乘法算式和一句完整的口诀,意在让学生主动探索归纳出6的乘法口诀。课本的意图是要让学生学会独立编写意图,我就利用学生学过的数学知识推到出六的乘法口诀。

    1、情景教学法:利用课件让学生在情景中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很简单,就是利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2、游戏教学法:这也是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使学生在玩中学,体现了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3、小组合作教学:找规律教学时让学生去观察、去思考、去发现,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相互合作交流的意识,在共同讨论中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学法:

    1、利用所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未知知识,使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结构的连惯性。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都可用原有的知识来解决所遇到的新问题。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综合的意识,如:你发现了6的口诀里有什么秘密!让学生自已去探索、去发现,使学生从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共同进步、共同发展,从中体验到合作学习的乐趣和成就。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副图,估一估粘贴画的张数,你发现了什么?

    1排有6个,2排有12个,3排呢???

    二、问题探究粘贴画的张数

    1.估一估:粘贴画的张数

    2.说一说

    同学们,要很快数出共有多少粘贴画,你有什么高招吗?(先数一排有几个,再数有几排)现在,我们共同来一排一排地数一数,好吗?(手势一排一排的表示)一排有几个?(课件出示一排粘贴画)(一排6个)

    师:一排是几个6,列乘法算式,口诀是什么?

    (板书:16=6一六得六)

    2排是几个6,列乘法算式,口诀是什么?

    (板书,26=12二六十二)

    3排呢,4排呢??请同学们把课本中的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诀补充完整。

    3.试一试。

    (1)学生尝试写算式。编口诀,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汇报,交流。

    (边汇报,边出示课件)

    4.引导学生编制6的乘法口诀。

    P72(1)中的试一试,你能编出6的乘法口诀吗?试试看。

    P72(2)在小组内交流。熟悉6的乘法口诀。

    5.P73想一想。

    三、体验感悟

    1.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2~5的乘法口诀的编写经验,编出6的乘法口诀。

    2.组织学生记忆6的乘法口诀。

    四、实践应用

    1.组织学生独立完成P73的第1题、第4题。

    2.灵活应用,第5题,先让学生独立算出方格,再组织交流。

    学生没想到移动方格的方法,师可适当引导。

    五、课堂小结

    你今天学会了什么?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让学生概括出本堂课所学的知识,唤醒学生对本堂课的记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所在。)

    想一想,6的乘法口诀还可以用于生活中的哪些地方?

    做一做,6的乘法口诀给我们的解题带来了什么样的便利?

    六、布置作业

    73页的第4题。

    附:板书设计

    有多少粘贴画

    26=12二六十二

    36=18三六十八

    46=24四六二十四

    56=30五六三十

    66=36六六三十六

    (总的来说,本节课彰显了以下特点:1、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一直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2、丰富多彩的游戏贯穿始终,符合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3、恰当地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

    预期效果:

    (1)以复习25的乘法口诀导入新课,体验从已有的知识出发探索新知识的思维方法。

    (2)学生争先举手参与提问并解答,课堂气氛热烈、和谐。

    (3)教师提问并指名解答时具有层次性,因人而异,增强了人人学习数学的信心。

    (4)课中穿插找朋友、对口令,既巩固了6的乘法口诀,又符合了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和认识特征,更体现了情景教学的无穷魅力。

    数学比多少教案 篇4

    长方形和正方形

    (第5课时:周长是多少)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巩固对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周长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2、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活动进一步认识周长和周长计算的方法。

    难点:能再探索中获得知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

    一根线、长3厘米和长5厘米的小棒各4根、12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要通过实际操作进步来认识周长的含义和周长的计算方法。

    二、围一围。

    1、拿出一根线,围成一个你喜欢的图形?同桌之间相互说说这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

    2、指名说说你围成图形的周长是多少?怎么量最方便?(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感受到,将围成图形的那段线拉直量最方便。)

    三、摆一摆。

    你能选出几根小棒摆成正方形或长方形吗?

    学生自己操作或同桌一起操作,注意摆出的是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问:你是怎么摆的?周长是多少?

    学生的摆法可能有以下几种:

    1、用4根长3厘米的小棒拼。

    2、用4根长5厘米的小棒拼。

    3、用2根长3厘米和2根长5厘米的小棒拼。

    4、用这8根小棒拼。

    四、拼一拼。

    用12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几种拼法?让学生两人一组拼。

    选择几种,算算它们的周长是多少?

    它们的周长哪个最长,哪个最短?

    你有什么重要的发现?

    五、量一量,再算出图形的周长。

    1、你见过这样的图形吗?(出示)你能想办法求出它们的周长吗?(学生交流方法)

    2、学生独立量一量,并算出图形的周长。

    3、你量了几条边?是不是每条边都要量?说说它的周长是多少?(学生交流自己的方法)

    4、你有不同的算法吗?如果有,请说说想法。

    六、估一估。

    同学们可真聪明,通过围、摆、拼、量求出了不同图形的周长,老师手里的这块手帕你能估计它的周长吗?

    1、估计手帕的周长

    1)指定几个学生估计,记下数据。学生将自己估计的数据记下。

    2)谁估计得对呢?你有什么办法验证一下吗?(学生交流方法。)

    3、指名量手帕边长,全班一起计算周长。

    你还想估计哪些物体的面的周长呢?自己估一估、量一量、算一算吧。

    2、交流估计课桌面的周长。

    指名交流。

    七、小结。

    这一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说说。

    板书设计:

    周长是多少

    1、用一根线围成的图形的周长就是这根线的长度。

    2、用几个小正方形可以拼成长方形和大正方形,拼长方形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拼法。

    课前思考:

    这是一次数学实践活动。主要围绕用线围一围、用小棒摆一摆、用小正方形拼一拼,以及量一量、估一估等不同形式的活动开展。本次活动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师要在活动前让学生准备好响应的材料,并合理进行分工,这样可以提高实践活动的效率。

    课后反思:

    在互动共享教学模式下的数学实践活动,为教学提供研究的平台,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在开放型的数学实践活动中,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多向思维,通过不同角度的探索,自己去获取、巩固和深化知识,并在参与的全过程中发展思维,形成能力。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共同感受获取知识的过程,共同分享获得知识后成功的喜悦。这节数学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围一围、摆一摆、拼一拼、量一量、估一估、画一画等实际操作活动,丰富了感性认识,并产生需要画一画草图的方法帮助解题的需要,为抽象的解题作了铺垫。尤其是在摆一摆和拼一拼这两项活动中,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在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后,自己独立地摆出自己想象的长方形或正方形,把课堂逐渐开放。并在拼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含义和计算方法,并在比较中寻找规律。这样的数学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创新意识的环境以及实践能力得以实现的空间。

    课后反思:

    本课是实践活动课,主要让学生自己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相互交流,进一步明确周长的含义,并能有创意地解决实际问题;也弄从中发现许多新的知识。在本节课前,我也准备了大量的教具,试图让学生能充分的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学感兴趣的知识,加深对这一单元知识的印象,巩固他们对这部分内容的认识,并延伸出了学多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在操作、解题的过程中,发现更多的规律。

    课后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和课程目标是:突出空间与图形知识的现实背景,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地融合,与数学课程中各个分支进行整合,从而拓展空间与图形学习的背景,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把握自己赖以生存的空间,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注重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像等过程,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学习方式,以真正体现空间与图形的教育价值。

    本堂课学生通过用小棒搭一搭,用小正方形拼一拼,用线围一围等操作活动进一步体会周长的概念。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等实践活动中,既培养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通过交流、讨论、合作等学习方式,促进了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学生表现出了很大的积极性,学生虽然会借助学具摆正方形和长方形,但在做练习时由于空间想象能力较差,情况不太好。

    数学比多少教案 篇5

    一、素材的解读:

    位置:在学生学习了万以内数的认识及长度单位后安排的实践活动。

    意义:一是用数学,把学习到的万以内数的认识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进一步感受数的广泛用途;二是积累经验,以万以内数的认识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为基础,拓展认识,积累经验,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万以内数的加减计算打下良好的基础,积累更为广泛而深刻的经验认识;三是感受变化,通过一系列数据的比较,感受国家的发展与生活的变化,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二、教材解读

    1、情景图。

    上图:是一幅在动物园调查的情形。

    下图:是一幅在图书馆调查的情景。

    右图:是一幅通过网上调查的情景。

    2、教材分析:

    教材适宜范围:从教材设置的三幅图来分析,此项活动比较适宜大城市的学生活动,对于农村的孩子不太适宜。动物园、图书馆、网上调查等手段的运用,必须以客观具备的条件为依托,没有这些条件作保证,活动的意义就不能较好地体现出来,活动的价值也不会从中反映出来。

    教材改造思路:根据上面的分析,本着活动开展的有效性、广大农村的地域性特点及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开展家庭变化知多少的主题活动。

    教材价值体现:教材只是提供了一个线索、一个思路,并不是不可改变的,上述的变化就是对这种想法的最好阐释,但这并不是说教材没有价值。我们要按照教材所指示的方向及思路开展活动,同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变化,创造更好的活动,这本身也是对教材的最好运用。

    三、活动建议

    1、调查什么:家庭变化知多少主题活动,可以从衣、食、住、行、用等五个方面进行调查。

    2、怎样调查:

    向家长调查了解;

    向书本调查了解,通过阅读有关的书籍,把活动引向更为广泛的区域,把它作为课堂的引申,以此来达到由点及面的教学目标。

    3、活动准备:

    要为学生准备调查用表格,这是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准备,缺少了这个准备活动,调查就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汇报交流环节将不能较好地进行。

    数学比多少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了解统计推断的基本方法。

    2、进一步理解概率与统计之间的联系。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具体问题的探究过程,提高学生利用统计与建模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经历试验、统计等活动过程,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解决学生熟悉的实例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初步理解实验频率稳定于理论概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的一个现实生活模型。其试验方法本身是一个统计活动,而估计方法的理论依据则是概率问题。为此,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回顾概率的获得方法及其与统计之间的内在联系。

    本节的重点是方案的获得和模型的实验,难点是方案的获得,关键是模型的建立。

    三、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该班是根据学生进入初中的学业成绩、兴趣特长以及性格特征平行分班组成的一个班级。有58名学生,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智力水平一般,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表现出强烈的探究意识,也有少部分学生因为基础偏差学习吃力。由于学校地处长江中下游一带,加之乡村周边水库及池塘密布,学生接触养鱼的机会众多,应该说如何估计一个池塘的鱼的数目对于当地学生是有相当的现实意义的,学生学习数学的价值在本课题中也能得到最为直接的体现。教学中拟实行小组合作交流并适时营造组间竞争氛围,因人而异,分层要求,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力求学习方式的多元化。

    四、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

    问题:要想知道一个鱼缸里有几条鱼,只要数一数就可以了。现在我镇天龙湾百亩鱼塘的李老板想知道他的池塘里大约有多少条鱼,采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请大家帮他想一想办法。

    (关键词:大约,由学生自主发言,表达自己的意见或想法)

    生1:捞上来清点。

    师:你这是一种思路,但还是不准确。我看干脆抽干里面的水逐一清点。

    生2:这样做不现实,鱼会死掉;再说老板的目的只是估计,不必这样费事。

    池塘里有多少条鱼?怎样估计?下面我们先来做一个熟悉的实验。

    【二】模型探究

    问题1:一个口袋里装有8颗黑棋,32颗白棋,任意摸出1颗,摸到黑棋的概率有多大?若任意摸出10颗,你能推断这10颗中可能有几颗黑棋吗?为什么?

    (教师演示后,学生顺利作答。)

    问题2:一个装有若干围棋子的口袋里,只知道有8颗黑棋,那么有没有办法估计口袋里的白棋数?

    (关键条件:其中已知有8颗黑棋,其余均为白棋。学生分组准备好实验器具。)

    师提示:根据规则,棋子不能全部摸出来数,也就是说,棋子可以摸一颗后放回,也可以摸一部分后放回(教师可以做一些动作演示)。

    (由学生分组讨论,确定一名中心发言人交流。)

    生(陈诚):可以从口袋中每次任意摸出一颗棋子,记下颜色后放回,多摸几次后,以黑白次数比估计全体黑棋与全体白棋的数目比,从而推断口袋中的白棋数目。

    生(官双艺):可以从口袋中每次任意摸出一把棋子,记下黑白数目比后放回,以黑白数目比来估计全体黑棋与全体白棋的数目比,从而推断口袋中的白棋数目。

    师:两个组的同学的回答都非常精彩,陈诚同学说的是用摸黑摸白的频数比来估计全体,而官双艺同学说的是从部分看全体,即通过抽取样本进行分析来估计全体。为了鼓励他们,我们就用他们的名字命名这两种方案,分别称为陈诚法和官双艺法,大家说好不好?

    生齐答:好。

    师:那大家想不想用这两种方法试验试验?

    生:(跃跃欲试)师:那好,动起来。

    在每个小组的口袋里放入8颗黑棋和若干颗白棋,分组利用自己准备的实验材料进行两个方案的实验,并分发给每个小组实验记录表格如下(投影展示两个表格):

    (说明:1.各个小组均发放32颗白棋,这一点由教师控制,不让学生知道其数目,也不允许各个小组事先清点。2.各个小组在同一时间内先后用两种方案进行实验,同时,依据表格1进行的实验次数统一为200次,依据表格2进行的实验次数统一为20次,每次取出棋子总数统一为10颗。这样,一方面平衡了各小组的实验时间及进度,又不失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有利于教者把握整个教学节奏,避免课堂局面的失控;另一方面在活动的组织上分组的同时又分两个方案并行,又不失学生探索交流的空间,有利于双向比较与评价,即纵向上的两种实验方案的对比和横向上各小组实验情况的对比,实现了组内合作与组间竞争的辩证统一。)

    由此得到的估计结果是:_________

    (说明:教师深入各个小组,观察并参与他们的实验,注意学生在每次实验前是否将口袋里的棋子和匀、每次实验后是否将棋子放回、记录数据的方法是否正确、小组成员的参与程度等,以便于培养每一位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

    实验交流:

    1、打开口袋,数数口袋中白棋的颗数。

    2、各组汇报两种方案的实验结果,比较同组的两种方案哪个更准确;比较同一方案各组实验的结果哪个更准确。

    3、师问:为了提高实验估计结果的可信度,你有什么改进的办法?

    生1:增加实验的次数。

    师:很好,有敏锐的直觉,增加实验的次数,也就意味着可以得到更多的数据。那么如果不再继续重复实验,就现有的实验结果,大家还有其他的改进办法吗?

    生2:将各组的实验数据汇总之后再作估计。

    师:非一般的思维,请问你是怎样想到的呢?

    生2:因为汇总各组的实验数据,相当于增加了实验的次数。

    师:回答的非常好,大家都明白了吗?

    师:请各组推荐一名代表,带上记录表上台,分两组将各组的两种方案的数据分别汇总;然后再估算一下。

    (投影展示:两种实验的全班汇总结果。)

    4、大家还能根据刚才的实验谈谈两种方案的优缺点吗?

    生:(众说纷纭)

    师:大家都能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各自的想法也都有一定的道理。我们可以概括一下:

    1.如果试验次数足够多,第一种方法结果比较准确,但实践中人们不能无限度地重复实验,故其实际意义不大。

    2.第二种方法当总数较小时,其精确度可能较差,但对于许多总数较大的实际问题,此法方便可行。

    【三】变式探究

    问题:刚才实验中的棋子是有黑有白,现在如果一个口袋里只有若干白棋,又该如何估计口袋里的棋子数呢?谈谈你的看法。

    生1:另外找几颗黑棋放入口袋就可以了。

    师:非常棒的转化,再为难一下大家,假如找不到黑棋子,又该怎么办?

    生2:将口袋中的几颗棋子染成黑色。

    师:好主意,事实上也就是给其中几颗棋子做上了标记。

    (说明:意在引导学生学会变通。)

    【四】解释应用

    问题1:如果我们把口袋想象成池塘,那么围棋子可当作什么呢?(培养建模意识)

    生:池塘里的鱼。

    师:多有意思的想象啊,大家认同这种想象吗?

    生:(纷纷点头)

    师:这样看来,棋子问题与鱼的问题似乎有相似之处,解决了棋子问题,鱼的问题也就不远了。

    问题2:现在你能为鱼塘的李老板设计一种估计池塘中鱼的总数的方案吗?

    生1:我们可以先捞出若干条鱼,将它们记上标记,然后再放回鱼塘,等鱼分布均匀后,再捞出一条鱼,观察是否有记号后放回,经过多次重复后,以有标记的鱼和无标记的鱼的比例估计鱼塘里鱼的数量。

    生2:我们可以先捞出若干条鱼,将它们记上标记,然后再放回鱼塘,等鱼分布均匀后,再从中随机捕捞若干条鱼,并以其中有标记的鱼和无标记的鱼的比估计鱼塘里鱼的数量。

    师:两个同学都动了脑筋,大家还可以进一步思考,从动手操作的角度来看,那种思路更为简便易行?

    (说明:在完成了实验且解决了口袋中全是白棋的估计方法后,引导学生思考该方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逐步回到本节课的主题如何估计池塘里鱼的数目。学生课堂上口述方法,要求其课后书写详细方案,作为成长记录保存在档案袋中。)

    【五】拓展应用

    问题1:你能进一步设计一个方案,估算出鱼塘中鱼的产量吗?

    问题2:往一个装了很多黑球的袋子里放入10个白球,每次倒出5个,记下所倒出的白球的数目,再把它们放回去,共倒了120次,倒出白球共180个,袋子里原有黑球约多少个?

    问题3:宜都、红花两地对开的公共汽车共有黄色、绿色两种外观颜色,其中绿色外观的有10辆,张先生经常乘座公共汽车从红花前往宜都出差办事,他能用合适的办法估计宜都、红花两地对开的公共汽车总数吗?谈谈你的看法

    (小组讨论后选代表交流,师不作过多评价,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悬念与空间。)

    【六】归纳质疑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都有哪些收获和疑问?利用今天的方法还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举例说明。

    生1:一个家庭一年要丢弃多少个塑料袋?

    生2:一片森林里有多少只锦鸡?

    生3:一次抽奖活动中的中奖率有多大?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主旨是希望学生动起来,通过不同的情景与话题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在本节课的实施过程中,自已感受最深的体会有三:

    1.提供贴近生活的学习素材,是激活学生学习动机的基础。

    在问题的设计中,让学生首先亲身经历数学问题的现实场景池塘里有多少鱼?从而看到有价值的数学,促使其用数学观点进行解释与应用,使得整个学习活动更为生动活泼,学生也在这种生动的问题情景中,获得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认同。

    2.设计动态平衡的活动方案,是激发学生积极动手的基础。

    在活动的设计中,我们考虑的是一种动态平衡,而不是一种盲动和简单的图热闹。基于此,活动给了学生相同的起点(相同的白棋数目,相同的样本容量,相同的实验次数,相同的实验时间),这有效地协调了各组活动的进度,避免了课堂节奏的失控。但同时我们也能看到,学生到达的终点却可能是不同的(不同小组的不同结果,不同方案的不同精确度,不同方案的不同可行度,不同成员的不同收获)。

    3.组织实力相当的活动小组,是激励学生协作竞争的基础。

    对于活动的分组,注意了把握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一方面发挥了组内成员相互协作的意识,不同的人可以发挥不同的作用,如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进行一些操作活动,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进行数据的分析及结果的估计,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提高,又不失对数学学习兴趣的一种持续发展,同时也实现了学生间的一种互动对话及交流。另一方面激发了组间成员相互竞争的意识,每个成员服务于自己的小团队,如果自己获得了成功,会感觉到为自己的小集体争了光,如果自己团队中的成员有上佳表现,自己也为自己在这个团队中而感到无尚光荣。

    总之,我想,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能够追求和探讨这种动的氛围和动态平衡,使得学生竞争中有合作,合作中有竞争,就一定能实现教师与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共同发展,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下的课程改革。

    六、案例点评

    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不同的人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互动中学会学习数学这一课改的新理念在本节课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其一、注重让学生从学习素材中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欲望。本课中选取的估算池塘里鱼的条数、公汽辆数等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对学生极具现实性和挑战性,学生从一接触便产生了浓厚兴趣。

    其二、注重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领悟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摸棋子问题出发,将鱼与棋子建立联系,引导学生经历了建模的全过程,随后又让学利用模型解决身边的一系列实际问题,使学生体验了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广泛适用性。

    其三、注重将学生的自主探究与互助合作有机整合,提高了全体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数学教学应该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但是,如何实现课堂上动与静的结合、点与面的兼顾,却是目前课改中教师普遍感到困惑的一个难题。本节课,教师依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编组,使得组内互助与组间竞争能够同时得以实现;学习活动中,方案设计、动手操作、统计分析分工明细合理,使得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恰有一份合适的工作;陈诚法、官双艺法等优秀学生的思维引领,既强化了具有首创精神学生的成就感,又是给学有困惑学生的一种恰到好处的启导。

    数学比多少教案 篇7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九册第10-11页内容。

    [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正方形、长方形面积,理解面积的意义、会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含有整格、半格的图形的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一方面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用估计和数方格的方法计算不规则物体表面的面积;另一方面,让学生初步体会可以通过平移把稍复杂的图形转化成简单、熟悉的图形计算出面积,从而为下一单元探索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作些铺垫。

    [教学目标]1.复习并激活已经教学的面积知识2.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转化、估计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并提高这两方面的能力。突出图形变换在直接计量面积时的作用为教学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面积计算作比较充分的知识准备和思想准备。3。培养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会分割、移拼等的转化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小组合作探讨解决问题(转化、估计)的策略。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学具盒每位学生课前采集好一片树叶,剪刀。

    [教学过程]一、分一分数一数这部分,教学分解与组合进行图形转化的策略。通过问题你能先把每个图形分成几块,再数一数吗引导学生把较复杂的不规则图形转化成若干个长方形、正方形的总和。让学生独立尝试数方格计算面积并汇报交流。学生可能的方法有1.直接数方格。2.先分一分,再数一数。争对这两种方法对学生进行分析,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把稍复杂的图形分割成几个简单图形再计算面积,更简单、准确。(板书:分一分数一数)接着4人小组活动,再次动手分一分并汇报交流每个图形的具体、多种分法。二、移一移数一数这部分,教学分割与移拼进行图形转化的策略。通过问题怎样移动图形中的一部分,很快数出它的面积既激活学生在前一个活动里初步获得的体验(把复杂的图形转化成长方形或正方形),又明确指出这里的转化方法是移动图形中的一部分。(1)让学生拿出图形,要求学生数一数图形的面积,在学生数的过程中,问:图中有些部分不是整格的怎么办?(2)4人小组讨论。学生如果发现不了新方法,适合进行点拨,进行平移。学生计算好面积后将学生的多种平移方法展示出来,并指出在平移的过程中,形状变了,面积不变。三、数一数算一算这部分,教师要让学生注意对方法的反思和评价及方法的发展和应用。教学时可以把问题拆成两组进行反思和评价,从而变成自我需要、自觉行动。(1)出示牧场中一个池塘的平面图(整体感知平面图)教师先指导学生把整格的和不满整格的分别涂上不同的颜色,让学生体会这样做可以避免遗漏和重复,又指导学生不满整格的都按半格计算,让学生体会不满整格都按半格计算是比较合理。(2)让学生自己尝试计算面积的方法并交流讨论哪种方法更好。(4)小组讨论把不满整格的都按半格计算,这样计算面积的方法是否合理。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把不满整格的都按半格计算,最后得到的是近似的结果,是合理的。(5)独立计算银杏树叶的面积。四、估一估算一算这部分,继续估计其他树叶的面积和手掌的面积。用学生自己准备的树叶作为学习的材料,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使学生意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这一部分内容放手让学生通过合作来完成,增强合作的意识,也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4人小组活动:(1)估计树叶的面积,并交流估计的方法。(2)把树叶描在方格纸上,再算出他们的面积并比较。(3)用这样的方法算出自己手掌的面积。先估再算。五、全课总结提问学生这节课学到了什么,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利用数学知识解决了树叶的面积,又使数学知识用于生活。教师总结:这节课学习了用数小方格的方法计算面积.

    数学比多少教案 篇8

    一、说教材:

    教材内容:

    这节课《有多少“粘贴画”》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乘法口诀》(二)的第1课时的内容。

    教学目标:

    1、掌握6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独立探究、编制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从已知求未知的思维方法。

    3、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估算的策略以及它对计算的作用,培养估算意识。

    教学重、难点:

    1、编制6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体会估计的方法以及它在计算中的作用,在计算中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逐步学会从已知寻求未知的思想方法。

    二说教法:

    这节课是在学生学“2—5的乘法口诀”以后,由于他们已经具有了学习2—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所以教材呈现的形式没有给出一个完整的'乘法算式和一句完整的口诀,意在让学生主动探索归纳出的乘法口诀。课本的意图是要让学生学会独立编写意图,我就利用学生学过的数学知识推到出六的乘法口诀。

    1、情景教学法:利用课件让学生在情景中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很简单,就是利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2、游戏教学法:这也是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使学生在玩中学,体现了“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3、小组合作教学:找规律教学时让学生去观察、去思考、去发现,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相互合作交流的意识,在共同讨论中完成学习任务。

    三说学法: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主要培养学生以下学习方法:

    1、利用所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未知知识,使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结构的连惯性。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都可用原有的知识来解决所遇到的新问题。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综合的意识,如:你发现了的口诀里有什么秘密!让学生自已去探索、去发现,使学生从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共同进步、共同发展,从中体验到合作学习的乐趣和成就。

    四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学生用编写的乘法口诀表等。

    五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探讨新知

    1、估算

    2、编写的乘法口诀

    3、找规律(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4、的口诀在生活中的运用

    (二)课堂练习

    1、算一算,想一想

    师:智慧老人给我们带来一个问题(出示课件)

    师:谁知道怎么填?(点名学生说一说)

    师:你们会填吗?(生:会)

    师:那么现在来填一填P73页。(检查播放课件)

    2、对口令

    师:智慧老人夸我们今天真棒,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游戏:对口令(听好要求:女生说前面,男生对后面。)(出示课件)

    师:看是男生棒,还是女生棒!(再交换进行一次)

    3、找朋友

    师:智慧老人对我们很满意,不过他还想考考我们,看看谁能准确的找到自己的朋友(出示课件)

    师:打开书P73页第3题做在书上。(点名学生说一说)

    4、想一想,算一算

    师:智慧老人,夸你们今天真爱动脑筋,他还想考考你们,来看看是什么题目呢?(出示课件)

    师:打开书P73页第4题

    5、算一算每个图中各有多少个小方格。

    师:智慧老人说,你们太棒了,还想考考你们。看看是什么题目!

    师:提示:不仅要会算,而且要巧算。(移动方格的方法来算)。

    6、解决问题

    师:智慧老人,夸我们今天真了不起,他要奖给我们童话书,每本书6元钱,12本书多少钱?

    师:谁会解决这个问题,乘法算式怎么列?12×6=?(元)

    师:怎么算呢?(可把12拆成6和6、5和7、4和8……)

    四:全课小结

    今天这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生:的乘法口诀。让学生概括出本堂课所学的知识,唤醒学生对本堂课的记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所在。

    数学比多少教案 篇9

    一、引入新课

    师:在数学课上我们学到很多数,课本上有,课堂上老师也讲过,哪里还有数?

    生1:计算机里

    生2:电脑里

    生3:手机里

    生4:电视里

    师:我们生活周围有很多数,其实,不仅在课本上和生活中,我们的身上也有许多数,你能举个例子吗?

    生1:身上有2只眼睛

    生2:1双手有10个手指头

    生3:1分钟心跳80下

    生4:人有1个身体

    生5:头发的根数也可以用数来表示

    师:你说你的头发有多少根?(生摇头)

    师:他提出了一个说不清的数,今天我们研究:(板书:你的头发有多少根生随师的板书读出课题)

    二、进行猜测

    师:人们做事往往很有序,科学家经常用猜测的方法进行研究(板书:猜测)

    猜测很简单,但也很重要,猜猜你的头发有多少根?

    生1:5万根

    生2:1万根

    生3:5600根

    (师板书:5万根、1万根、5600根)

    三、验证

    师:猜测当然很重要,如果仅停留在猜测上行吗?下一步该干什么?

    生:计算

    师:我们根据什么计算?想一想,可能会用什么办法?

    (生独立思考)

    师:说说你的想法

    生1:1根1根慢慢数

    师:认真准确

    生2:用计算器

    师:依靠科学是可以的,但要有具体方法

    生3:用估算

    师:好

    生4:把头发剪掉,一根一根地数

    师:放在什么地方数

    生4:白纸上

    师:那刘老师的头发要是剪下来,该放在什么纸上?

    生4:黑纸上(全场大笑)

    生5:用红外线扫描

    师:可以,方法不错

    师:大家的方法都很好,但有的实施起来很困难,我们小学生可以用什么方法?要用学过的知识,和你的聪明才智,想想什么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生1:估算

    生2:加减乘除

    生3:求平均数

    师:头皮可以看作面积,我们学过哪些常用的面积单位?

    生: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师:用手比划一下,1平方米有多大?1平方分米呢?1平方厘米呢?能不能利用面积、面积单位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生1:可以先求出一根头发的面积

    生2:可以先算出1平方厘米有多少根头发,再乘以头皮的面积

    三、实践

    师:方案提出来了,下面是具体工作(板书:实践),要真正地去做。顺序是:(板书:每平方厘米有多少根头发头皮面积)

    师:每组发1张1平方分米的纸,分成100个小格,每格是1平方厘米,每组推选一个研究对象,进行测量

    (生分组操作实践)

    师:汇报一下,头皮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师随生报板书:组1:600平方厘米

    组2:700平方厘米

    组3:600平方厘米

    组4:720平方厘米

    组5:600平方厘米

    组6:800平方厘米)

    师:想想怎样能准确测出每平方厘米的头发的根数?

    (学生实践)

    (汇报结果,师将结果板书:组1:55根

    组2:50根

    组3:50根

    组4:55根

    组5:60根

    组6:50根)

    师:第三步,可以计算了。

    (生计算,师根据汇报的结果板书:

    组1:33000根

    组2:35000根

    组3:30000根

    组4:39600根

    组5:36000根

    组6:40000根)

    师:我们所获得的数据不同,怎样才能比较准确?

    生:求平均数

    师:好,计算量大,要认真、细心

    (生计算)(板书:大约35000根)

    四、验证

    师:6个小组的同学经过共同的努力,得到结论,实验工作基本结束,猜一下,下一步该干什么?

    生1:总结

    生2:验算

    生3:检验

    师:就是验证(板书:验证)要验证什么?

    生:验证当初的猜测。

    师:我们的猜测是5万根、1万根、5600根,35000根大约再5万根和1万根的中间。

    五、反思

    师:今天研究有没有成就感?你们真的很了不起,但是,很遗憾,我查了资料,一个健康人的头发有10万根左右,有的能达到12.5万根左右,和我们的计算有很大的差距呢!

    (生惊讶)

    师:那你相信哪一个呢?

    生:相信我们自己

    师:自信师好的,但不能盲目自信,我查的资料是许多人研究的成果,比我们的研究更可靠,我们要相信生活,相信科学。所以我们还要做一件事(板书:反思)

    师:回头看看,基本思路是否正确?

    生:正确

    师:头皮的面积有没有错?

    生:没有

    师:每平方米头发的根数对不对?

    生:对

    师:(笑)那就没问题了(生大笑)

    师:想想可能哪个问题比较大?

    生:每平方米有多少根

    师:我曾见到过别的同学有两种比较好的方法,一是在纸上挖出1平方厘米的洞,把里面的头发揪出来数一下,另一个是量一量1厘米的长度上有多少根,在求1平方厘米里有多少根。

    师:今天我们花了这么多的精力,结果还得出了一个与实际相差甚远的结论,那我们到底有没有必要知道头发有多少根?

    生:没有

    师:对了,许多英雄都不知道,但丝毫不妨碍他们成为英雄。你知道哪些英雄?

    生:王小二(全场大笑)

    师:你能告诉我王小二是谁吗?

    生:王二小

    师:小英雄王二小不仅不知道他的头发有多少根,甚至也不知道他放的羊有多少根羊毛(注:此处刘老师课后做了更正,王二小放的是牛)

    生:还有邱少云

    师:连英雄都不知道,那我们为什么要知道呢?这节课上了还有什么用呢?

    生:头发有多少根只是一个例子,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种方法,如果更复杂的问题,就可以去解决(听课老师报以热烈的掌声)

    师:那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方法。(生齐读)猜测-实践-验证-反思。

    备注:本课例来自走进新课程全国小学数学不同风格,不同流派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

    关于吹画大班教案系列9篇


    教师范文大全主题栏目精选:“吹画大班教案”,敬请访问。

    以下的内容“吹画大班教案”是我们特意为您准备的。老师的部分工作内容就有制作自己教案课件,现在着手准备教案课件也不迟。教案课件写好了,老师教学质量肯定也差不了。请阅读后分享你的朋友!

    吹画大班教案 篇1

    一、设计意图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独特方式。"每个幼儿的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幼儿教育目标要求"初步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以及对大自然中美的欣赏力。"梅花,我们地方的孩子们生活中很少有见过,更缺乏了解。于是,结合六苴中心幼儿园的梅花特色教育,我根据梅花的表现形式吹点画,设计了本次活动,让孩子们初步认识梅花,并能学习运用吹画和手指点画的方式来表现梅花的特点,在创作的过程中既能体验其中的乐趣,又能感受成功的喜悦,可以很好地提高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和对美的欣赏能力。幼儿非常喜欢美术活动,而"吹画梅花"的制作方法有趣又简单易操作,非常适合大班的幼儿进行学习。

    二、活动目标

    学习用吹画和手指点画的方法表现梅花的基本特征;2.保持画面干净整洁,体验吹点画的乐趣。

    引导孩子们在活动结束后把自己的绘画材料分类摆放,养成良好习惯。

    .鼓励儿童发现生活中的美,培养幼儿对美术的热爱之情。

    三、活动准备

    装在滴管(容量足够大)的墨汁,绿色、黄色、粉色、红色、橘红的紫色颜料,抹布,ppt及梅花作品。

    四、活动过程

    活动一:欣赏梅花作品,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1.小朋友们好,我是六苴中心幼儿园的王老师,我们幼儿园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叫梅园,我们幼儿园的小朋友、爸爸妈妈和老师们观赏梅园后,制作了很多漂亮的梅花作品,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把你观察到的梅花样子和大家分享。

    2.观察发现梅花的基本特征。

    (1)你看到的梅花的枝干是什么样子的?从哪个方向生长?花朵有些什么颜色?花朵长在什么地方?

    (2)观赏完梅花和梅花作品后,有的梅花枝干有弯有直,有的从下往上生长,有的枝干是垂下来的,有的是从侧边伸展开,还有的是斜着的,现在请大家也一起来制作自己满意的梅花作品。

    活动二:鼓励幼儿根据自己观赏后的经验尝试大胆创作。

    1.王老师给大家准备了颜料与画纸,请你选择喜欢的梅花枝干的特点,创作出你心目中的梅花。

    2.幼儿大胆交流自己创作的方法。

    3.教师小结:大家创作的梅花作品都不错,要是梅花的枝干吹画的再漂亮一些就更好了,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如何吹出漂亮的枝干。

    活动三:教师示范讲述吹画梅花方法。

    第一步:吹出树枝、树干,先将滴管里的全部墨汁滴在纸上(自由选择滴墨汁的位置),然后用嘴对着颜料向前吹,改变方向吹,慢慢吹出树干树枝的形状,吹时要用力适度,主干粗,吹时用力小一些,树枝细,吹时用力大一些。

    第二步:手指点画花心,用右手食指沾黄色颜料,在树枝的适当位置点腊梅花的花心。

    第三步:手指点画花瓣,在花心周围点上不同颜色的花瓣,排列上要注意层次,点花瓣时手腕要提起来,用指肚点花瓣,要注意画面干净、整洁,点画好后要用餐巾纸把手擦干净。

    活动四:幼儿再次尝试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1.提醒幼儿吹点画梅花时要保持画面干净、整洁。

    2.帮助指导能力弱的幼儿完成吹画,能力差的只要掌握吹的方法即可,尽量使每个幼儿独立完成,享受成功的快乐。

    活动五:评价展览作品,将幼儿作品展示在主题墙,大家共同评价、共同欣赏。

    1.让幼儿把自己的作品暂展示在卡纸或者画夹上,说一说自己是如何创作梅花的。

    2.带领幼儿布置创作画展。

    教学反思:

    这次活动总体上来说是算成功的,孩子们在活动中体会到了吹画的乐趣。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在活动过程中老师和小朋友也有很好的互动。其实社会在不断创新,我们幼儿园的老师也应该不断的创新。让小朋友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快乐。这次的吹画活动对中班的孩子来说是有难度的,同时我们在这个活动总也吸取了很多经验。这次活动有很大的创新,突破了我们以前所开展的活动。不足的地方就是好多细节上的东西没有考虑周全。

    如果让我从新上这节课,我会多准备几种颜料。应该多给小朋友们自己发挥的空间,也就不局限于画一种东西。也可以让小朋友自己画好之后,谈谈自己画的是什么。上这堂课的时候有几位领导在,他们一直认为这次活动对于中班的孩子来说难度有点大,不过在活动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很好,也有良好的氛围。我相信有了这次的经验后,以后开展类似的活动就会更有经验一些。

    吹画大班教案 篇2

    快乐的吹画活动

    活动目标

    1.体验吹画的乐趣。

    2.通过实践探索吹画的方法,培养幼儿独自创作的能力。

    活动过程

    一、导入:小朋友,老师今天带来了几幅画,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出示作品,初步了解,欣赏吹画)

    二、活动过程

    1.提问:小朋友从画里都看到了什么呀?看到这些画有什么感觉的?(什么地方美?美在哪里?能说出来么?)小朋友你们喜欢画画吗?那你们觉得这些跟其他画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还有什么不一样呢?平时我们的画都是用笔话出来的,可这些画都不是用笔画出来的,谁能猜猜是用什么方法画的呢?吹出来的?用什么吹的呢?

    答:电风扇吹、鼻子吹、吸管吹、嘴巴吹

    师:刚刚小朋友说了这么多吹画的方法,那我们先用嘴巴来吹好吗?老师准备的几种颜料、纸、还有棉签。你们知道棉签有什么用吗?不过想要吹动颜料我们应该多沾点颜料才行。谁愿意来试试?

    下面老师请一为小朋友上来吹画(教师引导幼儿积累方法:多挑点颜料、用力吹、嘴巴离纸的距离要很近,朝一个方向斜吹。)

    4.出示一幅作品《小刺猬》

    师:小朋友说说这幅画怎么吹出来的?先用棉签画个半圆,再在半圆上吹出刺猬的刺。真棒!再请一个小朋友上试试(复习吹画的方法,尝试用吸管,在吹画的基础上吹出图形)(尝试用多种方法合作完成一幅画,还可以用手指点出小花,把树干树枝吹好后要等一下,等颜料稍稍干了以后再用我们右手的食指蘸上粉红色的颜料来点画桃花,注意不要点在树枝上,而要点在树枝的旁边,要多点些花。

    三、幼儿自己创作画

    四、展示作品

    活动反思

    在本次活动中,幼儿对吹画还是比较的感兴趣的。在整个活动中,幼儿的积极性比较高,幼儿主要利用嘴巴和吸管进行吹画的活动。个别幼儿吹的比较好,作品也比较的特别的有意思。而个别幼儿在吹画的过程中,用各种颜色在那边吹,表现的形象不具体,只是觉得自己比较好玩,画面也比较的脏。

    吹画大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学习用吹画和粘贴画的方法表现梅花树和梅花的基本特征。

    2、引导幼儿体验吹画的乐趣,培养幼儿吹画的兴趣。

    3、培养幼儿干净整洁的卫生习惯。

    【活动准备】

    知识经验准备:了解梅花的有关知识。

    物质准备:颜料、红色纸、胶水、毛笔、范例等。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手指游戏《大乌龟、小乌龟》大小乌龟都怕吹,我们今天来学习一种新技能:吹画。

    二、出示图片,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1、教师出示梅花,引导幼儿观察梅花。

    师:梅花长在棕色的树枝上,每朵花有红色的花瓣,有的还没有开放,只有一个圆圆的花蕾。今天,老师要教小朋友用吹画和粘贴画的方法来画梅花。

    2、引导幼儿学习吹画的方法。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幅画,我们来看看这幅画画的是什么?

    (2)梅花的树干是怎么画上去的?是用什么颜色画上去的?

    (3)再看看梅花是怎么画上去的?

    三、教师示范讲述吹画梅花的树干和树枝的方法。

    1、先用毛笔蘸上颜料,点一点在纸的下半部分的适当位置,对着颜料往前吹,并稍稍改变吹的方向,可向左或右吹,慢慢吹出树枝的形状。

    2、吹好树枝后稍等一等,我们用红纸揉成纸团,在树枝的适当位置粘贴上梅花和花蕾。粘贴的时候要先看好位置,花瓣与花蕾大小不要一样,也不能均匀排队。要注意画面干净、整洁,点画后要在抹布上把手擦干净。

    四、幼儿吹画,教师指导。

    下面请小朋友在画纸上练习吹画梅花。幼儿操作时,教师重点帮助幼儿掌握吹树枝的方法。要求能力强的幼儿多吹几棵树,能力弱的幼儿掌握吹的方法。尽量使每个幼儿完成作业,享受成功的快乐。

    五、展示、评价作品。

    1、你最喜欢哪副作品?为什么?

    2、鼓励幼儿的作品,结束活动。

    教学反思:

    这次活动总体上来说是算成功的,孩子们在活动中体会到了吹画的乐趣。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在活动过程中老师和小朋友也有很好的互动。其实社会在不断创新,我们幼儿园的老师也应该不断的创新。让小朋友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快乐。这次的吹画活动对中班的孩子来说是有难度的,同时我们在这个活动总也吸取了很多经验。这次活动有很大的创新,突破了我们以前所开展的活动。不足的地方就是好多细节上的东西没有考虑周全。

    如果让我从新上这节课,我会多准备几种颜料。应该多给小朋友们自己发挥的空间,也就不局限于画一种东西。也可以让小朋友自己画好之后,谈谈自己画的是什么。上这堂课的时候有几位领导在,他们一直认为这次活动对于中班的孩子来说难度有点大,不过在活动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很好,也有良好的氛围。我相信有了这次的经验后,以后开展类似的活动就会更有经验一些。

    吹画大班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体验吹画的乐趣,激发吹画的兴趣。

    2.能够保持画面整洁,准确体现出梅花。

    3.学会用吹画和手指点画的方法表现梅树和梅花的基本特征。

    4.引导孩子们在活动结束后把自己的绘画材料分类摆放,养成良好习惯。

    5.学会用简单的线条添画来表达自己的联想。

    活动准备

    PPT、棕色颜料、毛笔、粉色颜料,白纸、纸巾、梅花图片若干、范例。

    活动过程

    一、图片导入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幅漂亮的图片。小朋友们看,这张图片上是什么花呢?

    教师出示梅花图片,引导幼儿观察梅花的结构、形态、颜色。

    师:嗯,这就是梅花。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一下梅花有什么特点呢?

    鼓励幼儿大胆观察并讲述梅花的特征。

    二、引导幼儿学习吹画的方法

    师:我们认识了梅花,那今天呀,老师要教小朋友一个新的本领,利用吸管吹画和手指点画的方法来画梅花。我们需要用到的材料有颜料、毛笔。

    师:首先,看一下这幅漂亮的梅花该怎么制作。先拿起毛笔,蘸上一滴墨汁,轻轻地滴到画纸下方,拿起吸管,深吸一口气,吸管的一端对准墨点往前吹,并稍稍改变吹的方向,可向上、向左或向右吹,慢慢吹出树枝的形态。树干就做完了,等到墨干了,我们再用右手食指印上印泥,点出梅花。(讲明制作过程)

    三、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师:在制作之前呢,老师有几点要求,请小朋友注意。一定不要弄太多的颜料,不要将颜料吹到画纸的外面,要注意画面干净、整洁,点画好后要在抹布上把手擦干净。现在开始作画吧!

    幼儿在画面上练习吹画梅花。幼儿操作时,教师重点帮助幼儿掌握吹树枝的方法。要求能力强的幼儿多吹几棵梅树,能力弱的幼儿掌握吹的方法。尽量使每个幼儿完成作画,享受成功的快乐。

    四、作品讲述

    幼儿讲述自己的作品。

    活动延伸:

    回家与爸爸妈妈一起制作一副美丽的吹画《梅花》。

    活动反思:

    本次课总的来说,幼儿的积极性很高,效果也很好。但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有很多的不足,现小结如下:

    第一、整个活动下来基本还很顺利,大致的环节都交代清楚,但是在示范讲解的时候,教师超之过急,点画示范的时候,请孩子将手指跟着老师伸出来点画的时候,没有交代清楚是右手的食指,而且在请幼儿尝试点画的时候,才想起来用抹布擦干净,各个活动的环节教师没有一步步的示范好,可是孩子的操作的时候还是比较好的,大多数孩子能按点画的步骤一步步做下来非常好。

    第二、课前考虑不周到。不应一直平放着示范,很多幼儿都不能看清楚老师的示范过程,只有个别的孩子看到,多数的孩子还看不到。在今后类似的教学活动中,应想办法让每个孩子都看到教师的示范讲解。

    总之,这次活动让我感想颇深,更让我感觉到自己的准备和经验都不足。我一定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多向有经验的老师取经,多阅读这方面的书籍,积累更多的美术教学知识,让自己更加快速的成长,在各个方面有所提高。

    吹画大班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体验吹画的乐趣,激发吹画的兴趣。

    2、能够保持画面整洁,准确体现出梅花。

    3、学会用吹画和手指点画的方法表现梅树和梅花的基本特征。

    4、鼓励儿童发现生活中的美,培养幼儿对美术的热爱之情。

    5、培养幼儿良好的作画习惯。

    【活动准备】

    PPT、黑色墨汁、毛笔、红色印泥,卡纸、纸巾、梅花图片若干、范例。

    【活动重点难点】

    1、学会吹画与点画的技能。

    2、能够保持画面整洁并独立完成。

    【活动过程】

    一、图片导入。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幅漂亮的图片。小朋友们看,这张图片上是什么花呢?

    (教师出示梅花图片,引导幼儿观察梅花的结构、形态、颜色)

    师:嗯,这就是梅花。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一下梅花有什么特点呢?

    (鼓励幼儿大胆观察并讲述梅花的特征。)

    二、引导幼儿学习吹画的方法。

    师:我们认识了梅花,那今天呀,老师要教小朋友一个新的本领,利用吸管吹画和手指点画的方法来画梅花。我们需要用到的材料有墨汁、毛笔、还有印泥。

    师:首先,看一下这幅漂亮的梅花该怎么制作。先拿起毛笔,蘸上一滴墨汁,轻轻的滴到画纸下方,拿起吸管,深吸一口气,吸管的一端对准墨点往前吹,并稍稍改变吹的方向,可向上、向左或向右吹,慢慢吹出树枝的形态。树干就做完了,等到墨干了,我们再用右手食指印上印泥,点出梅花。(讲明制作过程)

    三、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师:在制作之前呢,老师有几点要求,请小朋友注意。一定不要弄太多的墨,不要将墨吹到画纸的外面,要注意画面干净、整洁,点画好后要在抹布上把手擦干净。那开始作画吧!

    (幼儿在画面上练习吹画梅花。幼儿操作时,教师重点帮助幼儿掌握吹树枝的方法。要求能力强的幼儿多吹几棵梅树,能力弱的幼儿掌握吹的方法。尽量使每个幼儿完成作业,享受成功的快乐。)

    四、作品讲述。

    幼儿讲述自己的作品。

    【活动延伸】

    回家与爸爸妈妈一起制作一副美丽的吹画《梅花》。

    【活动反思】

    这次活动总体上来说是算成功的,孩子们在活动中体会到了吹画的乐趣。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在活动过程中老师和小朋友也有很好的互动。其实社会在不断创新,我们幼儿园的老师也应该不断的创新。让小朋友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快乐。这次的吹画活动对中班的孩子来说是有难度的,同时我们在这个活动总也吸取了很多经验。这次活动有很大的创新,突破了我们以前所开展的活动。不足的地方就是好多细节上的东西没有考虑周全。

    如果让我从新上这节课,我会多准备几种颜料。应该多给小朋友们自己发挥的空间,也就不局限于画一种东西。也可以让小朋友自己画好之后,谈谈自己画的是什么。上这堂课的时候有几位领导在,他们一直认为这次活动对于中班的孩子来说难度有点大,不过在活动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很好,也有良好的氛围。我相信有了这次的经验后,以后开展类似的活动就会更有经验一些。

    吹画大班教案 篇6

    活动设计背景

    幼儿非常喜欢美术活动,而“吹画梅花”的制作方法有趣又简单易操作,非常适合大班的幼儿进行学习。而且在情境的创设中,让幼儿在与“小花猫”互动时,提高与他人的沟通能力。在制作过程中,能够与小伙伴一起积极合作,共同完成作品。

    活动目标

    1、在情境的创设下,引导幼儿学习“吹画梅花”的制作方法。

    2、通过活动,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及与他人的沟通能力。

    3、在制作作品的过程中,培养幼儿乐于助人和团结协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吹画梅花”的制作方法。

    2、通过活动,愿意与人沟通,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钢笔水瓶(不把盖子盖严,里面有少量墨水)、8开白卡纸1张、红色印泥1盒、小花猫头饰1个。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1、教师装作有事情要出去一下,让幼儿在教室等待,如果谁表现好,老师回来后就给谁奖励。

    2、教师在教室外,装扮成“小花猫”,并模仿“小花猫”的声音、动作回到教室。

    3、 “小花猫”与幼儿进行交流,互相介绍自己后,引导幼儿说出:教师去做什么事情了?

    二、学习“吹画梅花”的制作方法。

    1、“小花猫”开始对教室里的摆设产生兴趣,一会儿摸摸这儿,一会儿摸摸那儿,“一不小心”打翻了老师的钢笔水瓶,墨水洒在了白卡纸上,(事先摆放好的),装出非常害怕的样子说:“哎呀,我闯祸了,弄脏了老师的纸,怎么办呀?”(看看幼儿会想出什么好办法?)

    2、由“小花猫”提议:“我们把这张纸变成一幅画吧!” “小花猫”示范“吹画梅花”的制作过程。

    3、“小花猫”说:“老师快回来了,可是我还没做完,你们能帮帮我吗?”教师制作作品的局部,然后请全体幼儿一起帮忙完成整幅作品。尽量让每一名幼儿都有实践的机会,通过大家的合作一起完成。(培养幼儿乐于助人和团结协作的意识)

    三、展示作品:

    1、教师和幼儿一起欣赏作品。

    2、“小花猫”退场,到教室外换回教师的装扮。

    3、教师看到作品后,表现出一幅惊讶的样子,询问老师不在的时候发生什么事情了?

    (看看幼儿是否能正确描述事情的发生经过,引导幼儿说出“吹画梅花”的制作过程。)

    4、教师对幼儿的回答给予及时的肯定,并对表现好的幼儿进行奖励。

    四、活动延伸:

    1、学习有关梅花的小知识。

    2、学习王冕的古诗《墨梅》。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美术活动,我设计了情境表演,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在玩中学。“吹画梅花”的制作方法简单易操作,非常适合大班的幼儿,如果在课的开始就和幼儿一起学习制作方法,整节课会比较平淡,所以,我创设了一个“小花猫”和幼儿一起学习的情境,这样会加深幼儿的印象。在交流的过程中,也锻炼了幼儿与他人沟通的能力。另外,也有几处需要改进的地方:

    1、教师同时要扮演两个角色,来回换装比较麻烦,而且浪费时间,使整节课不够紧凑,应该再邀请一名教师两人分角色配合完成较好。

    2、在“小花猫”请幼儿帮助完成作品时,幼儿按捺不住兴奋的心情,都想帮助“小花猫”,结果一哄而上,致使课堂秩序有些混乱,应该提前安排好幼儿上台的顺序,使教学活动有序开展。

    3、在故事发展过程中,出现一些新情况时,没有及时进行教育,比如:打翻墨水瓶怎么办?许多幼儿都表现出着急的样子,帮着出主意:“快点擦干净”,“把纸扔掉吧……”,当时只顾着进行下一教学环节,错过了一个教育的机会,应引导幼儿给“小花猫”建议:犯错误不应该逃避,应该主动向老师承认错误,做一个诚实的好孩子。

    吹画大班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学习用吹画和手指点画的方法表现梅花树和梅花的基本特征。

    2、引导幼儿体验吹画的乐趣,培养幼儿吹画的兴趣。

    3、培养幼儿干净整洁的卫生习惯。

    4、激发幼儿感受不同的艺术美,体验作画的乐趣。

    5、体验运用不同方式与同伴合作作画的乐趣。

    【活动准备】

    知识经验准备:了解梅花的有关知识。

    物质准备:棕色、红色颜料,毛笔、抹布、范例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

    以冬天为主题,谈话引出课题。

    二、展开

    1、教师出示梅花,引导幼儿观察梅花的结构、形状、颜色。

    师:冬天来了,梅花露出了美丽的笑脸。你看它,长在棕色的树枝上,每朵花有红色的花瓣,有的还没有开放,只有一个圆圆的花蕾。今天,老师要教小朋友用吹画和手指点画的方法来画梅花。

    2、引导幼儿学习吹画的方法。

    教师出示并分析范例:这棵梅花树的树干和树枝是用棕色颜料吹出来的,等颜色干后,再用手指蘸粉红色颜色点上梅花。

    教师示范讲述吹画梅花的树干和树枝的方法:

    (1)先用毛笔蘸上棕色颜料,点一点在纸的下半部分的适当位置,对着颜料往前吹,并稍稍改变吹的方向,可向左或右吹,慢慢吹出树枝的形状。

    (2)吹好树枝后稍等一等,等干后用右手食指蘸上红色颜料,在树枝的适当位置点画梅花和花蕾。点画的时候要先看好位置,花瓣与花蕾大小不要一样,也不能均匀排队。要注意画面干净、整洁,点画后要在抹布上把手擦干净。

    3、交待要求,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下面请小朋友在画纸上练习吹画梅花。幼儿操作时,教师重点帮助幼儿掌握吹树枝的方法。要求能力强的幼儿多吹几棵树,能力弱的幼儿掌握吹的方法。尽量使每个幼儿完成作业,享受成功的快乐。

    【活动延伸】

    1、每个幼儿把自己画的梅花树的大轮廓剪下来,贴在墙上组成梅花林,供大家欣赏。

    2、教师评价,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这次活动总体上来说是算成功的,孩子们在活动中体会到了吹画的乐趣。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在活动过程中老师和小朋友也有很好的互动。其实社会在不断创新,我们幼儿园的老师也应该不断的创新。让小朋友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快乐。这次的吹画活动对中班的孩子来说是有难度的,同时我们在这个活动总也吸取了很多经验。这次活动有很大的创新,突破了我们以前所开展的活动。不足的地方就是好多细节上的东西没有考虑周全。

    如果让我从新上这节课,我会多准备几种颜料。应该多给小朋友们自己发挥的空间,也就不局限于画一种东西。也可以让小朋友自己画好之后,谈谈自己画的是什么。上这堂课的时候有几位领导在,他们一直认为这次活动对于中班的孩子来说难度有点大,不过在活动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很好,也有良好的氛围。我相信有了这次的经验后,以后开展类似的活动就会更有经验一些。

    吹画大班教案 篇8

    一、设计意图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独特方式。"每个幼儿的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幼儿教育目标要求"初步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以及对大自然中美的欣赏力。"梅花,我们地方的孩子们生活中很少有见过,更缺乏了解。于是,结合六苴中心幼儿园的梅花特色教育,我根据梅花的表现形式吹点画,设计了本次活动,让孩子们初步认识梅花,并能学习运用吹画和手指点画的方式来表现梅花的特点,在创作的过程中既能体验其中的乐趣,又能感受成功的喜悦,可以很好地提高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和对美的欣赏能力。幼儿非常喜欢美术活动,而"吹画梅花"的制作方法有趣又简单易操作,非常适合大班的幼儿进行学习。

    二、活动目标

    1.学习用吹画和手指点画的方法表现梅花的基本特征;

    2.保持画面干净整洁,体验吹点画的乐趣。

    三、活动准备

    装在滴管(容量足够大)的墨汁,绿色、黄色、粉色、红色、橘红的紫色颜料,抹布,ppt及梅花作品。

    四、活动过程

    活动一:欣赏梅花作品,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1.小朋友们好,我是六苴中心幼儿园的王老师,我们幼儿园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叫梅园,我们幼儿园的小朋友、爸爸妈妈和老师们观赏梅园后,制作了很多漂亮的梅花作品,(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把你观察到的梅花样子和大家分享。

    2.观察发现梅花的基本特征。

    (1)你看到的梅花的枝干是什么样子的?从哪个方向生长?花朵有些什么颜色?花朵长在什么地方?

    (2)观赏完梅花和梅花作品后,有的梅花枝干有弯有直,有的从下往上生长,有的枝干是垂下来的,有的是从侧边伸展开,还有的是斜着的,现在请大家也一起来制作自己满意的梅花作品。

    活动二:鼓励幼儿根据自己观赏后的经验尝试大胆创作。

    1.王老师给大家准备了颜料与画纸,请你选择喜欢的梅花枝干的特点,创作出你心目中的梅花。

    2.幼儿大胆交流自己创作的方法。

    3.教师小结:大家创作的梅花作品都不错,要是梅花的枝干吹画的再漂亮一些就更好了,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如何吹出漂亮的枝干。

    活动三:教师示范讲述吹画梅花方法。

    第一步:吹出树枝、树干,先将滴管里的全部墨汁滴在纸上(自由选择滴墨汁的位置),然后用嘴对着颜料向前吹,改变方向吹,慢慢吹出树干树枝的形状,(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吹时要用力适度,主干粗,吹时用力小一些,树枝细,吹时用力大一些。

    第二步:手指点画花心,用右手食指沾黄色颜料,在树枝的适当位置点腊梅花的花心。

    第三步:手指点画花瓣,在花心周围点上不同颜色的花瓣,排列上要注意层次,点花瓣时手腕要提起来,用指肚点花瓣,要注意画面干净、整洁,点画好后要用餐巾纸把手擦干净。

    活动四:幼儿再次尝试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1.提醒幼儿吹点画梅花时要保持画面干净、整洁。

    2.帮助指导能力弱的幼儿完成吹画,能力差的只要掌握吹的方法即可,尽量使每个幼儿独立完成,享受成功的快乐。

    活动五:评价展览作品,将幼儿作品展示在主题墙,大家共同评价、共同欣赏。

    1.让幼儿把自己的作品暂展示在卡纸或者画夹上,说一说自己是如何创作梅花的。

    2.带领幼儿布置创作画展。

    活动反思

    通过上这节美术课,让幼儿了解梅花这种植物(红梅、腊梅)幼儿参与游戏兴趣很浓,许多孩子完成了两种颜色的梅花,自己贴在教室的展示墙上,有些要求带回家给家长。

    在以后的美术活动中,我将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以游戏的形式激发幼儿的兴趣,指导幼儿大胆表现,积极参与,让孩子们喜欢并爱上画画。

    吹画大班教案 篇9

    幼儿园大班上学期美术教案《吹画梅花》

    【活动目标】

    1、体验吹画的乐趣,激发吹画的兴趣。

    2、能够保持画面整洁,准确体现出梅花。

    3、学会用吹画和手指点画的方法表现梅树和梅花的基本特征。

    【活动准备】

    PPT、黑色墨汁、毛笔、红色印泥,卡纸、纸巾、梅花图片若干、范例。

    【活动重点】学会吹画与点画的技能。

    【活动难点】能够保持画面整洁并独立完成。

    【活动过程】

    一、图片导入。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幅漂亮的图片。小朋友们看,这张图片上是什么花呢?

    (教师出示梅花图片,引导幼儿观察梅花的结构、形态、颜色)

    师:嗯,这就是梅花。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一下梅花有什么特点呢?

    (鼓励幼儿大胆观察并讲述梅花的特征。)

    二、引导幼儿学习吹画的方法。

    师:我们认识了梅花,那今天呀,老师要教小朋友一个新的本领,利用吸管吹画和手指点画的方法来画梅花。(屈老师 )我们需要用到的材料有墨汁、毛笔、还有印泥。

    师:首先,看一下这幅漂亮的梅花该怎么制作。先拿起毛笔,蘸上一滴墨汁,轻轻的滴到画纸下方,拿起吸管,深吸一口气,吸管的一端对准墨点往前吹,并稍稍改变吹的方向,可向上、向左或向右吹,慢慢吹出树枝的形态。树干就做完了,等到墨干了,我们再用右手食指印上印泥,点出梅花。(讲明制作过程)

    三、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师:在制作之前呢,老师有几点要求,请小朋友注意。一定不要弄太多的墨,不要将墨吹到画纸的外面,要注意画面干净、整洁,点画好后要在抹布上把手擦干净。那开始作画吧!

    (幼儿在画面上练习吹画梅花。幼儿操作时,教师重点帮助幼儿掌握吹树枝的方法。要求能力强的幼儿多吹几棵梅树,能力弱的幼儿掌握吹的方法。尽量使每个幼儿完成作业,享受成功的快乐。)

    四、作品讲述。

    幼儿讲述自己的作品。

    【活动延伸】

    回家与爸爸妈妈一起制作一副美丽的吹画《梅花》。

    关于小学数学位置的教案(通用9篇)


    教师范文大全内容专辑推荐:“小学数学教案”,敬请浏览。

    老师会根据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成教案课件,所以在写的时候老师们就要花点时间咯。要知道老师写好教案课件,也会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水平。为使用时更加方便,下面是编辑整理的“关于小学数学位置的教案”,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小学数学位置的教案 篇1

    教学内容: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教学目的:

    1.理解并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通过观察、操作、概括、总结,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3.教育学生养成细致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在总结、归纳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学难点:熟练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师:今天老师要给同学们讲一个关于小数点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小数点的悲剧》。有一著名宇航员独自驾驶连萌一号在太空中作业,当他圆满完成任务返航途中,突然飞船发生了不可解决的故障,原因是由于检查员的疏忽,在输入一个重要数据时,把这个数据中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了一位。在人生最后两个小时里,这位勇敢的宇航员没有悲伤,而是坚持工作着.最后他在与女儿诀别时说:我要告诉你,我亲爱的女儿,我也要告诉全世界的小朋友,一定要认真对待学习中每一个数,每一个小数点,不要再让小数点的悲剧发生了!这位宇航员和连萌一号就这样消失了。同学们,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为什么会造成这么严重的损失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小数点位置移动会引起小数怎样的变化。

    二、教学新课:

    1、探究规律:

    (1)师:大家想想一个小数中小数点的位置会怎样移动?

    (小数点向左移动,或者向右移动)

    师板书:向左移动.向右移动

    (2)师:小数点向右移动后,原来的小数怎样了?(板书:大)

    小数点向左移动呢?(板书:小)

    这个变化有没有规律呢?

    下面就请同学们分组来研究小数点位置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关于小学数学位置的教案 篇2

    教学内容:例2、例3及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2、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过程:

    一、复习:

    1、汇报课外认方向的情况。

    2、说说教室和校园的东西南北各有什么。

    3、玩认方向的游戏。

    二、新课:

    (一)例2:

    1、观察第3页的校园图,你能画出校园的示意图吗?怎样画,能让别人看懂方向?

    2、学生同桌合作画。

    3、交流汇报:把学生画的多种情况展示出来。

    4、请大家观察这几种不同的示意图,你觉得怎么样?(没有统一的标准,太乱了。)

    5、为了方便交流,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现在,你能按这个要求画出示意图吗?并注意标上北的方向。

    6、学生独立绘制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示意图。

    (二)例3:

    1、观察例3图,你是怎么找到北边的?(图上标有)

    2、两个小朋友在做什么?

    3、少年宫怎么走?请你先用手指出路线图,同桌互相看看指对了吗?

    4、同桌互相说:

    去体育馆怎么走?

    关于小学数学位置的教案 篇3

    课题:认位置

    本课初备

    课时

    共1课时,本课第1课时

    个人复备栏

    教学目标:

    1.在具体场景里体会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上下、前后的方位。

    2.能按上下、前后的方位要求,解决日常生活里的简单问题,初步学会用上下、前后等词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发展初步的位置观念。

    3.在分组学习中培养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

    重点难点:

    认识物体之间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

    课前准备:

    粉笔盒、书本、尺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观察:小朋友们观察自己宽敞、漂亮的教室,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黑板、讲台、课桌、小朋友等)

    设疑: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

    2.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一认它们之间的位置。(板书:认位置)

    二.讨论交流,感悟新知。

    1、出示主题图——教室。

    提问:观察主题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教室)教室里有些什么?(各组推荐一名同学说一说)

    告诉学生图中四个小朋友的姓名。

    2、讨论交流。

    ⑴组内讨论:国旗在黑板的什么位置?小明在小军的什么位置?

    ⑵组汇报。板书:国旗在黑板的上面,小明在小军的前面。

    ⑶讨论:国旗在黑板的上面,还可以怎么说?小明在小军的前面,又可以怎样说?

    3、分组讨论。

    提问:你还能找出图中哪些物体有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

    讨论后汇报:

    地球仪在讲台的上面,讲台在地球仪的下面。

    小红在小平的前面,小平在小红的后面。

    4、联系教室真实场景,感悟位置关系。

    小组学生相互说一说、指一指,教室里的人或物的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

    如:——在——的前面

    ——在——的后面

    ——在——的上面

    ——在——的下面

    关于小学数学位置的教案 篇4

    教学内容:课本第15页例1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例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初步认识确定位置的重要性。

    2、掌握平面上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提高学生在方格纸上用数对正确地表示出物体位置的能力。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综合应用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列行的规定,理解位置确定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步感知

    师:同学们,这个月我们将要开一次家长会,老师要求家长都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你准备告诉家长怎样的信息才能使他们对号入座呢?

    师:同学们的办可真不少,你用你的办法,他用他的办法,交流起来显然不方便,怎么办?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用统一的方法确定位置。(板书确定位置)

    二、自学新知

    1、师:把书打开到15页

    课件出示自学目标:

    1什么是列,什么是行?

    2怎样确定第几列,第几行?

    3用数对怎样表示第几列第几行?

    带着这些问题自学待会儿咱们交流

    2、交流:你有哪些收获?

    (生:列是竖排,行是横排)

    师:请你到屏幕前指一指。列在哪,行又在哪呢?

    师:怎样确定第几列第几行

    (生:列是从左往右数的行是从前往后数的)

    师:确定第几列的时候都是从观察者的左边起往右边数,谁是观察者呢?(生:我们老师)

    师:大家都是观察者,以观察者最左边为第一列,所以第一列在这,(课件闪烁第一列)一共有几列呢(课件分别闪烁23456列)

    一共有几行呢(6行)

    这些数都表示的是行

    师:从邵老师的角度看教室里的第1列在哪呢?第1列的同学起立(列是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数的)

    从邵老师的角度看第1行在哪呢?

    做听口令做动作的游戏(第一列的同学起立,第五列的同学起立第二行的同学挥挥手-------)

    3师:小军在第几列第几行(板书)小兰、小强呢?

    师:老师写的速度跟不上你们说的速度,怎样表示更简洁呢

    生说师板书

    像这样一组数就是数对(板书:数对)

    小军的位置用数对表示(3,2)读作:三二

    还能用数对表示出另外两个同学的位置吗?

    拿出作业纸写一写(一生到前面写)

    写好后交流

    4这种用数对表示位置的写法多简洁呀,这要感谢数对的发明者,300多年前的数学家(点击图)笛卡尔让我们带着崇敬与感谢大声地说出他的名字

    5简化座位图变成圆圈

    师:用数对表示的确很简洁

    看这个座位图,老师也能把它变得更简洁一些

    师:现在你还能根据数对找出小军、小兰、小强的位置吗?

    师小结:根据数对找位置时,先找列,再找行和列相交的地方就是我们要找的位置。

    6在圆圈图上找自己的座位

    如果用这个图表示我们今天的座位,你还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吗?拿出作业纸涂一涂吧

    (生汇报)

    7师:你的好朋友坐在哪呢说出他的位置让大家猜一猜

    8师:现在老师换个方式在屏幕上提供一个数对,请相对应的这个位置的同学起立,看谁的反应快。

    课件分别出示:(2,4)(5,3)(6,2)(6,6)(4,5)(5,4)(4,x)(y,3)

    师:(4,5)(5,4)为什么数字一样位置却不同呢

    三、生活中的应用

    师:数对知识不仅可以确定一个人的位置,在日常生活中也有重要的应用

    1师:小明家在装修,为了美观,厨房的一面墙上贴了几块花瓷砖,谁能用数对表示磁砖的位置?

    2师:学校的会议室要铺地砖,准备铺上九块花地砖,请你们根据数对找出铺花地砖的位置,在作业纸上涂一涂吧!

    3师:同学们,我们森达小学是国际象棋的传统校,同学们都会下国际象棋,老师今天带来了棋盘:

    黑王的位置在哪呢?交流白象的多种走法!

    其实这种记录棋子位置的方法就是运用了今天学的数对的思想。

    4师: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要确定位置呢地球这么大是如何确定位置的呢请同学们看视频在这些高科技领域确定位置可不像我们今天学的这么简单,它又是如何确定位置的呢?这就需要同学们好好学习,继续研究!

    关于小学数学位置的教案 篇5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6页,例一,练习二十二第1.2.3.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比较下面两组数的大小

    0、84О0、8402、54О25、4

    学生做完复习题后,让学生说一说是根据什么判断的。引导学生说出0、84=0、840是根据小数的性质判断小数的大小没有变化。接着问:2、54和25、4这两个小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发现了什么?(生答:两个小数的数字相同,小数点的位置不同,由于小数点的位置不同,小数的位数发生了变化,小数的大小也发生了变化。)

    过渡:我们看到2、54和25、4这两个小数的数字相同,但小数点的位置不同,2、54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变成25、4,小数的大小就不同了。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二、新课:

    1、出示例1:把0、004米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1)0、004米=()毫米

    (2)0、04米=()毫米

    (3)0、4米=()毫米

    (4)4米=()毫米

    让学生做在课堂练习本上,学生填完后,老师提问:观察这几个式子,第二个式子同第一个式子比较有什么变化?(生:0、004米变成了0、04米,4毫米变成了40毫米。)0、004变成了0、04,小数点向右移动了几位?(生:一位)千分位上的4移到了哪一位上?(生:百分位上)4毫米变成40毫米,原来的数就扩大了多少倍?(生答:原来的数就扩大了10倍。)

    2、分小组讨论:

    (1)第二个式子同第一个式子比较有什么变化?

    (2)第三个式子同第一个式子比较,小数点有什么变化?小数值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3)第四个式子同第一个式子比较,小数点有什么变化?小数值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3、学生讨论后,请几个同学归纳汇报,得出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让学生齐读一遍。

    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倍;

    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0倍;

    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00倍;

    ......

    4、我们刚才学习了小数点位置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现在我们根据这个规律,来做一些练习:

    下面的数同0、372比较,各扩大多少倍?

    3、7237237、2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做完后,集体评讲。

    5、我们已经发现了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倍这样的规律。现在我们再来观察这四个式子(指例1),如果从第四个式子起,依次往上看,(画),把第三、第二、第一个式子分别同第四个式子比较,小数点是怎样变化的?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让学生小组讨论),得也下面的规律:

    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倍;

    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0倍;

    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00倍;

    ......

    6、我们又发现了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倍这样的规律,现在根据这个规律来做一些练习:

    下面的数,同506比较,各缩小多少倍?

    5、060、50650、60、0506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评讲。然后让学生阅读教科书96页。

    7、小结:今天我们学会了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倍的规律和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倍的规律,现在根据这两个规律做练习题,看谁能够灵活应用这两个规律。

    三、巩固练习:

    1、判断下面各题:对的在括号内打,错的打。(用手势表示)

    (1)、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原来的数就缩小2倍..()

    (2)、一个三位小数,去掉小数点后,原来的数就扩大100倍..()

    (3)、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00倍()

    (4)、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0倍()

    2、填空:

    (1)、3、297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就变成(),原数就()倍。

    608、5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就变成(),原数就()倍。

    (2)、8、03是()位小数,80、3是()位小数,把8、03写成80、3,小数点

    向()移动()位。

    (3)、0、06去掉小数点,原数就()倍,在768中,6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原数

    就()倍。

    (4)、把93、18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这时1在()位上,

    把93、18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这时1在()位上。

    3、下面的数,如果把小数点都移到最高位的左边,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37、65、428、296138、7

    四、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生答略)你们学会了什么?(生答略)

    教师强调:掌握小数点移位的规律,一要注意移动的方向与变化的关系,即右移就扩大,左移就缩小;二要注意移动位数与变化的倍数的关系,移动一位,变化的倍数是10倍,移动两位,变化的倍数是100倍,移动三位,变化的倍数是1000倍,位数不够时,要用0补足。

    五、布置作业:教科书98页第1、2、3题。

    关于小学数学位置的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第9页例5以及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请用手势指出你认识的8个方向,同桌互相看看指对了吗?

    2、老师说方向,你们就用手指向那边方向:北、西南、东北、西、东北等。

    3、出示中国地图:请你分别指出东、西、南、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这8个地区。

    二、新知

    1、观察例5图:问:这是什么图呢?(动物园导游图)请认一认图上画有哪些动物馆?

    2、请在图中指出8个方向

    3、解决问题

    熊猫馆位置?从大门出发可以怎样走?(在动物园的西北角,可以先往北走到狮山,再向西北走。)还可以怎样走?也请你把行走路线描述出来。指名到黑板的挂图前说说行走路线。同桌互相提问各个馆的行走路线,比一比,谁说得准!

    4、每个动物馆的行走路线是不是的?你能说出了几条?你在说同一动物馆而不同的几条行走路线时,有什么发现吗?

    5、小结:如果从不同的路线走,说的方向就有所不同了。

    三、巩固练习

    1、说一说,1路公共汽车的行车路线。

    2、第10页第2题

    全班读题:熟悉小健的描述。

    根据小健的描述,把那些游乐项目用序号标在适当的位置上。讲评。

    四、总结

    这堂课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关于小学数学位置的教案 篇7

    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3、通过解决问题,使学生体会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和意识。

    重点难点:

    能根据方向和距离准确标出物体的位置。

    教学方法:

    教法:创设情境,演示讲解;

    学法:观察思考,操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上节课给出地图,同学们能说出位置,这节课我们继续探讨给出了方向和距离,我们如何画出这个物体所在的位置。

    板书课题:绘出物体位置

    2、说一说:学校中有哪些建筑?现在有一些数据,能根据这些数据将这些建筑物在平面图上标出来吗?

    出示数据

    (1)教学楼在校门的正北方向150米处。

    (2)图书馆在校门的北偏东35度方向150米处。

    (3)体育馆在校门的西偏北40度方向200米处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引入课题。一上课就使孩子明确本课的学习内容,使孩子迅速调动认知体系中与本节课有关认知,为学习新课做准备。)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小组讨论:你们打算怎么完成任务?有什么问题要解决吗?

    2、小组汇报完成平面图绘制的计划,教师进行梳理

    (1)绘制平面图的方法

    先确定平面图上的方向,再确定各建筑物的距离。如果学生没有说出,老师可以进行引导:你们打算怎样在图上表示出150米,200米?从而帮助学生确定比例尺和图上距离。

    (2)小组合作完成,可以怎样分工,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又好又快地完成任务。

    3、小组活动,绘制平面图。

    4、展示各组绘制的平面图,集体进行评议。

    (1)评价绘制的正确性,如果平面图有问题,说一说问题是什么,应该怎样确定位置。

    订正后交流:你们组认为在确定这点在图上的位置时,应注意什么?怎样确定?

    教师小结:绘制平面图时,一般先确定角度,再确定图上的距离。距离怎么确定?可以画线段表示,“可以用1厘米代表50米”,150米便可以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2)比较各个平面图,为什么有的图大,有的图小?

    小结:1厘米表示的大小不同,图的大小也不同。

    (设计意图:例2是通过学习在平面图上标出校园内各建筑物的位置,使学生知道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标出物体的位置,它与例1是相互联系、互逆的。教学时,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索,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又让学生真正体验到通过团队努力取得成功的快乐。)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完成课本21页练习三3、4题。

    1、组织读题,明确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指导,辅导学困生

    3、展示交流,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使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和意识。)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教师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给出方向和距离,就能画出这个物体所在的位置。大家的收获真大!

    板书设计:

    绘出物体位置

    方向距离

    绘制平面图

    教后反思:

    1、收获:学生在画图时参与的热情比较高涨,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基础较差的同学也能积极的投入到这节课中来。

    2、不足:同学在画图时对于物体的方向容易弄反,还有的同学在定距离是不够准确。

    3、改进措施:积极纠正学生画图时容易出错的地方,努力提高学生的作图能力。

    关于小学数学位置的教案 篇8

    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5~17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的平面图中认识列和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能在比较中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同时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图抽象成用列、行表示的平面图的过程,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在活动中感受、体会数对的广泛应用,知道自己所学知识的价值。

    教具准备:练习纸(教材)白纸若干张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在统一位置中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今天上课之前老师想先带你们到一个地方去参观,你们愿意去吗?那好,就让我们整装待发,一起去小军的班级去看一看吧。看,小朋友们坐得多端正啊,面对他们,你能说一说小军的位置吗?

    生:小军坐在第3排第4个。

    生:小军坐在第4组第3个。

    生:小军坐在从左往右数第4排的第3个。

    师:小朋友们一下子说了这么多,你们有没有什么问题想提问?

    生:用哪一种说法确定小军的位置比较好?

    师:是啊,能不能用一种简单的、统一的方法来确定小军的位置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研究确定位置。(板题:确定位置)

    二、抽象情境,在活动中认识数对

    1、在点子图上认识行和列

    师:为了便于研究,我们先把每个同学都用小圆圈来代替,这样它就形成了一幅点子图。仔细观察这幅点子图,你觉得他们排列得怎么样?

    生:很整齐。

    师:是的,在数学上有这样一个规定,凡是像这样的竖排都叫做列,横排都叫做行。如果要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比如这是第一列,如果要确定第几行,就从前往后数,比如这是第一行(课件演示)。我们看,小军在这,你能重新说一说他的位置吗?

    生:小军坐在第3行第4列(板书)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是先看行数,再看列数。

    师:有不同的说法吗?

    生:小军坐在第4列第3行(板书)

    师:你又是怎么想的呢?

    生:我是先看列数,再看行数。

    师:到底是写列数,还是先写行数呢?数学上是这样规定的,一般情况下总是把列数写在前面行数写在后面。我们看,小红在这,你能像这样确定她的位置吗?

    生:小红坐在第2列第3行。(板书)

    3、用数对表示位置

    师:想不想写几个同学的位置?那好,就请你们拿出这张小白纸,老师提醒一下,下面我报位置的时候速度会越来越快,你能不能想个办法全部都记下来呢?准备好了吗?(第6列第4行,第2列第4行,第3列第2行,第5列第4行,第6列第3行)

    师:写好了吗?怎么没有写出来?有写出来的吗?老师帮你写到黑板上可以吗?(6424325463)

    师: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前面这些数表示的是?

    生:列数(板书)

    师:后面这些数表示的是?

    生:行数(板书)

    师:你真了不起,数学家们在记录位置的时候也是这么想的,只不过是他们将中间的空格用逗号来代替,两边加了小括号,并给它们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数对。知道它怎么读吗?

    师:读作64,接着我们一起读。

    师:现在你能用数对表示小军和小红的位置吗?请一位小朋友上来写,其余同学在自己的本子上写。

    师:如果老师还想确定一些同学的位置,你们认为是用前面的这种方法表示好呢,还是用数对表示好?为什么?

    生:后面,因为这种方法很简单,简洁。

    4、完成练一练的第1、2两题。

    5、在游戏中运用数对确定位置

    师: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请班长起立,你们能用数对表示他的位置吗?请你们在自己的本子上写一写。(发现两种数对,一是(1,6)二是(6,1))

    师:这是怎么回事呢?

    生:写(1,6)的同学是从左往右数的,写(6,1)的同学是从右往左数的。

    师:我们来数数看,果真是这样,这可怎么办呢?这样吧,我们站到讲台上看看,我们的左边在哪里?对,也就是说同学们的右边就是第1列。这样,班长的位置就可以用(6,1)表示。

    师:现在你能确定自己的位置吗?就请你们将自己的位置用数对表示在这张纸上,同时写下你的名字。

    师:现在老师报数对,看看你们能不能猜到他是谁?(5,2)(1,6)

    师:你能用数对表示你朋友的位置,让其他小朋友猜一猜吗?

    师:请数对是(1,4)的同学起立,请数对是(4,1)的同学起立。这两个数对里都有1和4,怎么表示的位置不一样呢?

    生:(1,4)表示的是第1列第4行,(4,1)表示的是第4列第1行。

    师:看来,这两个数对的确表示不同的位置。

    6、练习三第3题

    三、矛盾冲突,在方格图上确定位置

    师:学了这么长时间,让我们轻松一下,一起到公园里去走一走。来到公园门口,我们看到这样一张平面图,这里的北是什么意思?

    生: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师:现在你能用数对表示公园里每个地方的位置吗?

    师:怎么不能?

    生:这些点比较散,看不出列和行。

    师:怎么办呢?

    生:给它加个方格。

    师:是这样吗?(课件演示)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小军班级的座位图,联系这幅图,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1:小军班级的点子是满满的,公园平面图上的点只有几个。

    生2:小军班级点子图上没有0,公园平面图上多了一个0。

    师:是啊,这个0我们既可以看作是列的起点,也可以看成是行的起点。现在你能用数对表示每个地方的位置吗?请你们在例2图上直接写一写。

    师:进入大门,我们看到有两条路径可以通往盆景园,如果让你选择,你会走哪一条,为什么?

    生:走左边的一条,因为这条比较近。

    师:那你能用数对告诉小军这条路可以怎么走吗?请在例2图上写一写。

    生:从(3,1)出发,往西到(2,1),往北到(2,3),继续往北到(2,6),拐弯往东到(5,6),最后向北到(5,7)。

    师:现在让我们先到书报亭去看一看。

    1、完成练一练的第1题。

    2、描点,连线。

    师:你能将(X,3)(6,Y)(Z,3)所表示的点在方格图中标出来吗?

    生:能

    师:你想标在哪儿呢,请你来指一指。这个X一定是3吗?还可以是几?在这个方格图上可以是哪些数?

    生:013。

    师:也就是说,这里X的取值范围是有限的。但我们看,不管X取什么数,这些点子都应该在?

    生:第3行。

    师:现在你能给X、Y、Z各取一个数,标出这个点后将它们顺次连接起来,围成一个你喜欢的图形可以吗?

    (学生动手,围成了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等。)

    师:现在让我们到儿童乐园去看看吧。来到儿童乐园,这里正准备进行一场有趣的游戏,你们想参加吗?那好,只要你能用数对告诉啄木鸟先生哪棵树上有害虫,它就会听从你的指挥飞到上面去捉害虫。

    四、课堂总结,在回顾中反思延伸

    师: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你们学得快乐吗?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竖着的一排叫做列,横着的一排叫作行。

    生2:用数对表示位置很简单。

    生3:写位置的时候把列数写在前面,行数写在后面。

    师:那你们知道像这样的确定位置在生活中有怎样的应用吗?想不想知道?

    生:想。

    师:那好,就让我们来看一段资料。(课件播放你知道吗)

    师:其实,像这样的确定位置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广泛的应用,课后请小朋友继续去了解。

    关于小学数学位置的教案 篇9

    1、晚上,当你面对北极星时,你的前面是()方,左面是()方,右面是()方。

    2、傍晚,面向太阳,前面是(),后面是(),左面是(),右面是()。

    3、黄昏时,当你背对太阳时,你的前面是(),左面是(),右面是()。

    4、你伸开双臂,左臂向南,则右臂向(),你的前面是(),后面是()。

    5、明明早上上学时迎着太阳到学校,则学校在明明家的()面,明明家在学校的()面。

    6、如果你面向东方,则你的左前方是(),右前方是(),如果你面向西方,则你的左前方是(),右前方是()。

    7、太阳总是从()方升起,从()方落下。

    8、()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可以帮助我们辨认()。

    9、小东放学往西走,学校在他家的()面。

    10、小明家在学校的东面,小强家在学校的西面,小强家在小明家的()面。

    11、太阳(一定)是东升西落的。

    12、与北极星相对的方向是()。

    13、三年级黑板在教室的西面,那么老实讲课时面向()面。

    14、张丽面向南站立,当她向后转之后,她的左面是(),右面是()。

    15、把手表平方在桌面上,用数字12正对着北方,正对着南方的是数字();数字3正对着()方。

    [荐]关于小学数学位置教案1500字系列


    我们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关于小学数学位置教案”。跟随一名优秀的老师,是众多学子的幸福,身为人民教师,常常需要精心设计教案。教案可以充分再现教师的上课思路。请收藏好,以便下次再读!

    关于小学数学位置教案(篇1)

    教学内容:P122~123变化规律、例1、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掌握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知道应用这个规律可以把一个数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

    2、使学生能通过移动小数点的位置把一个数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能正确地口算一个数乘或除以10、100并能正确地处理移动小数点时数位不够的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和类比推理、逆向思维能力和探索能力。

    教具准备:小黑板、投影片可移动小数教、学具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把5扩大()倍是50,扩大()倍是500,扩大()倍是5000。

    把6000缩小()倍是600,缩小()倍是60,缩小()倍是6。

    2、比较每组时两个小数的大小。

    1.0810.80.30.03

    3、导入新课。

    观察:刚才两组数的大小比较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为什么数字相同,排列顺序也相同,大小不同呢?

    从中你有什么想法吗?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专门来研究小数点的问题,看看在小数中,小数点的位置变化会给小数带来什么变化?

    二、新授。

    1、认识小数点的移动。

    ⑴教具演示小数点向右移动,边移动边提问:移动后的数和原来的数相比,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吗?

    ⑵教具演示小数点向左移动,边移动边提问:移动后的数和原来的数相比,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吗?

    2、教学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的大小变化规律。

    ⑴填空

    0.005米=()毫米

    0.05米=()毫米

    0.5米=()毫米

    5米=()毫米

    谁来说一说,各个具体的长度各是多少毫米。

    ⑵仔细观察这些等式,你发现什么了吗?

    引导观察:这些等式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在等式的左边的数中,小数点是怎样变化的?它们的结果又是怎样变化的?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⑶小组学习,研究讨论

    ⑷组织交流,归纳小结

    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倍;

    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0倍;

    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00倍;

    思考:我们大家研究得出这个规律有什么作用呢?

    指出:我们可以应用这个规律把一个数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1000倍只要把这个小数的小数点向或(或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就可以了。

    3、组织练习

    ⑴提问:仔细想一想,刚才复习2中的小数大小比较是否可以应用我们发现的这个规律来进行比较呢?

    请比一比。

    ⑵完成练一练第1题。

    学生口答,并说明理由。

    ⑶完成练习二十五第1题。

    学生依次口答。选择说说是怎样想的。

    4、教学规律的应用

    ⑴速记规律,看谁记得快。

    ⑵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个规律的。

    ⑶如果要把一个小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怎么办?

    如果要把一个小数缩小10倍、100倍、1000倍怎么办?

    5、教学例1、例2

    ⑴学习例1

    出示例1的表格和数据。

    学生读懂要求,尝试解答。

    组织交流:

    指名说说你是怎样做的?是怎样想的?

    ⑵学习例2

    出示例2的表格和数据。

    学生读懂要求,尝试解答。

    组织交流:

    指名说说你是怎样做的?是怎样想的?

    注意指导学生掌握移动小数点的方法及读写要点。

    ⑶完成想一想:

    下面的题目可以怎样计算?为什么?

    2.4210=2.4210=

    2.42100=2.42100=

    2.421000=2.421000=

    指名口答结果,说说是怎样想的。

    ⑷练习:完成练一练的题目。

    指名口答,分别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说说是怎样想的。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二十五第2题。

    小黑板出示,指名板演,全班齐练。

    集体订正。

    2、做练习二十五第4题。

    小黑板出示,指名板演,全班齐练。

    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五第3、5题。

    关于小学数学位置教案(篇2)

    1、晚上,当你面对北极星时,你的前面是()方,左面是()方,右面是()方。

    2、傍晚,面向太阳,前面是(),后面是(),左面是(),右面是()。

    3、黄昏时,当你背对太阳时,你的前面是(),左面是(),右面是()。

    4、你伸开双臂,左臂向南,则右臂向(),你的前面是(),后面是()。

    5、明明早上上学时迎着太阳到学校,则学校在明明家的()面,明明家在学校的()面。

    6、如果你面向东方,则你的左前方是(),右前方是(),如果你面向西方,则你的左前方是(),右前方是()。

    7、太阳总是从()方升起,从()方落下。

    8、()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可以帮助我们辨认()。

    9、小东放学往西走,学校在他家的()面。

    10、小明家在学校的东面,小强家在学校的西面,小强家在小明家的()面。

    11、太阳(一定)是东升西落的。

    12、与北极星相对的方向是()。

    13、三年级黑板在教室的西面,那么老实讲课时面向()面。

    14、张丽面向南站立,当她向后转之后,她的左面是(),右面是()。

    15、把手表平方在桌面上,用数字12正对着北方,正对着南方的是数字();数字3正对着()方。

    关于小学数学位置教案(篇3)

    教学内容:

    一年级北师大版本数学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上下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景中理解“上、下”的位置与顺序,进一步培养空间关系;

    2、解“上、下”位置的相对性;

    3、能用语言表达实际情况中物体的“上、下”位置关系。

    重点难点:

    能确定物体的“上、下”位置关系,并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空间观念的培养,倾听与交流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1、教学两个物体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师:(出示一棵大树图)今天是树爷爷的生日,森林里的小动物都来给树爷爷过生日,小鸟和小兔最先来,(出示小鸟贴在树梢,小兔贴在树下)

    师:你能描述一下小鸟和小兔的位置关系吗?

    (学生可能只说小鸟在上面,小兔在下面)

    师引导学生规范地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根据学生说的板书课题:“上下”学生齐读。再让学生用完整的语言充分的描述小鸟和小兔的上下位置关系。

    2、教学三个物体间的上下位置关系

    师:小松鼠也赶来了(把小松鼠贴在小鸟和小兔的中间)现在你能用完整的语言来描述一下这三只小动物的上下位置关系吗?

    (学生任意选一只小动物来说,也要引导学生语言完整、规范)

    3、教学一个物体位置的相对性

    师:你能用完整的语言说说小松树的位置吗?

    师:小松树的位置还可以怎么说?

    二、实践操作、巩固新知

    1、摆一摆,说一说:在文具盒上放数学书,说说文具盒和数学书的上下位置关系;在数学书上放一个橡皮,说说数学书和橡皮的上下位置关系。

    2、看图说一说

    教师出示摆放的三个物体,让学生说说三个物体间上下相对位置关系。

    三、巩固练习

    引导学生完成练一练1--2题

    四、动手实践、深化新知

    1、引导学生看书,动物园里建了一座新楼房,你认为这些小动物应该住那一层,请给它们分房子。

    (学生动手贴动物头像)

    说说它们的上下位置关系及顺序。

    2、找宝物

    引导学生推理,根据第一句话推出宝物可能在号、号哪个盒内

    根据第二句话,确定宝物在第号盒内。

    3、教师把小朋友的头像做成小卡片,让学生操作,贴出它们在楼房的位置,再说说它们的上下位置关系。

    五、总结收获

    关于小学数学位置教案(篇4)

    1.相对的方向:南←→北,西←→东;西北←→东南,东北←→西南

    2.地图上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实际方向:面北背南,左西右东。

    3.指南针可以帮助我们辨别方向。

    4.看简单路线图的方法:先要确定好自己所处的位置,以自己所处的位置为中心,再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律来确定目的地和周围事物所处的方向,最后根据目的地的'方向和路程确定所要行走的路线。

    5.描述行走路线的方法:以出发点为基准,再看哪一条路通向目的地,最后把行走路线描述出来(先向哪走,再向哪走),有时还要说明路程有多远。

    6.绘制简单示意图:先确定好观察点,把选好的观察点画在平面图中心位置,再确定好各物体相对于观察点的方向。在纸上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用箭头“↑”标出北方。

    (描述是要注意是选取哪个物体作参照物的,选取的参照物不同,描述的结果也不一样。)

    关于小学数学位置教案(篇5)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9~10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场景里体会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初步学会使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2.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教学例题

    1.用左、右手引入,感知自身的左与右。

    谈话:小朋友们已经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了,懂得了很多课堂纪律。老师问问大家,当我们想发言的时候应该先怎么样?(指名回答)大家举手看一看?(让学生在座位上举手)

    提问:大家举的是哪只手?没有举起来的这只手是(左手)谁来说说怎样区分左、右手?

    谈话:左手和右手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小朋友再看一看,在我们的身上你还能找出这样的好朋友吗?谁来说说?(要求学生摸着说)

    [设计意图:在上、下,前、后,左、右这三对位置关系中,体会左、右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师首先让学生通过自己身体上的实例,直观感知左和右,为进一步体会左、右的位置关系奠定基础。]

    小游戏:由慢到快听口令做动作(想想做做第1题)。

    左手握拳头,右手握拳头;

    左边拍拍手,右边拍拍手;

    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

    [设计意图: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悟,充分感知左和右。]

    2.结合具体场景,进一步理解左、右的位置关系。

    多媒体出示小朋友在教室里上课的场景。

    谈话:小朋友们上课坐得多整齐啊!你能用我们刚才学习的左和右来说说他们的位置关系吗

    同桌讨论,尝试说说小明与小红的位置关系。交流反馈,引导学生正确说出小明坐在小红的左边,小红坐在小明的右边。

    如果有的学生说小明坐在左边,则启发:这样说不够完整,你能完整地说一说小明坐在谁的左边吗?

    小结:在描述两个人的位置关系时,要说清楚谁在谁的左边或右边。

    提问:你还能看图说说哪些物体有左、右的位置关系?同桌互相说后汇报。

    [设计意图:两个人的左右关系要明确谁在谁的左边或右边,学生一开始学习的时候不习惯这样的表达。教师利用教材上学生上课的情景图,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学会描述两个人的左右关系,初步体会左右的相对性。]

    联系教室里的真实场景,强化对左右位置关系的认识(想想做做第2题)。

    让每个学生自由说一说坐在自己左面的小朋友是谁,坐在自己右面的小朋友是谁,再同桌交流,最后指名回答。

    选同桌两个小朋友,让其他小朋友说一说谁在谁的左边,谁在谁的右边。

    选横排或竖排里的三个小朋友,请学生说说中间小朋友所处的位置。

    小结:我们在描述位置时,一定要说清楚,谁在谁的左边或右边,而不能只说谁在左边或右边。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让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左右的位置关系。由两个人的左右关系过渡到三个人的左右关系,是学生认识的难点,教师适时组织讨论,帮助学生更清晰地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从而自觉采用完整的表达。]

    3.让学生就教室里的某一人或物说一说所处的位置。(可以用前、后的关系进行表达)

    [设计意图:通过说说教室里的某一人或物所处的位置,培养学生观察、描述位置关系的习惯和应用意识,巩固对左、右的认识,体会前、后的位置关系。]

    二、巩固深化,解决问题

    1.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谈话:星期天,小熊买了好多好吃的来招待好朋友(多媒体出示情境图)。谁来说说小熊都买了什么?

    提问:每个小朋友可以选一样,但是不能说出它的名字,只能说出它上、下、左、右的邻居各是谁,让大家来猜一猜好吗?

    [设计意图:给单调的练习赋予一定的情境,可以调动学生主动观察、交流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同时,使学生体会上、下的位置关系。]

    2.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同桌合作操作:把数学书摆在课桌的中间,把文具盒摆在数学书的右面,把学具盒摆在数学书的左面,把小尺摆在文具盒的上面。

    让学生说一说,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从左数,文具盒是第几个,从右数,文具盒是第几个。数学书的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

    要求同桌合作,自由摆放学具,再互相说给同桌听,指名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摆一摆、数一数、说一说,把操作、观察和语言表达紧密结合,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自由摆放学具的活动,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势,发展了思维。]

    3.完成想想做做第5、6题。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指名全班交流。

    第5题可让学生先看图说,再让学生说说还可以怎样说。

    三、总结点拨,拓展应用

    提问:小朋友们,这节课你们学得开心吗?谁来说说你都知道了些什么?(揭示课题:认位置)

    谈话:课后,请小朋友们用你们那善于发现的眼睛到生活中去仔细观察,找出各种物体间的位置关系,并且说一说,好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和掌握的知识,鼓励学生用已经学到的本领去探索周围更广阔的世界,培养数学的眼光。]

    关于小学数学位置教案(篇6)

    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3、通过解决问题,使学生体会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和意识。

    重点难点:

    能根据方向和距离准确标出物体的位置。

    教学方法:

    教法:创设情境,演示讲解;

    学法:观察思考,操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上节课给出地图,同学们能说出位置,这节课我们继续探讨给出了方向和距离,我们如何画出这个物体所在的位置。

    板书课题:绘出物体位置

    2、说一说:学校中有哪些建筑?现在有一些数据,能根据这些数据将这些建筑物在平面图上标出来吗?

    出示数据

    (1)教学楼在校门的正北方向150米处。

    (2)图书馆在校门的北偏东35度方向150米处。

    (3)体育馆在校门的西偏北40度方向200米处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引入课题。一上课就使孩子明确本课的学习内容,使孩子迅速调动认知体系中与本节课有关认知,为学习新课做准备。)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小组讨论:你们打算怎么完成任务?有什么问题要解决吗?

    2、小组汇报完成平面图绘制的计划,教师进行梳理

    (1)绘制平面图的方法

    先确定平面图上的方向,再确定各建筑物的距离。如果学生没有说出,老师可以进行引导:你们打算怎样在图上表示出150米,200米?从而帮助学生确定比例尺和图上距离。

    (2)小组合作完成,可以怎样分工,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又好又快地完成任务。

    3、小组活动,绘制平面图。

    4、展示各组绘制的平面图,集体进行评议。

    (1)评价绘制的正确性,如果平面图有问题,说一说问题是什么,应该怎样确定位置。

    订正后交流:你们组认为在确定这点在图上的位置时,应注意什么?怎样确定?

    教师小结:绘制平面图时,一般先确定角度,再确定图上的距离。距离怎么确定?可以画线段表示,“可以用1厘米代表50米”,150米便可以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2)比较各个平面图,为什么有的图大,有的图小?

    小结:1厘米表示的大小不同,图的大小也不同。

    (设计意图:例2是通过学习在平面图上标出校园内各建筑物的位置,使学生知道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标出物体的位置,它与例1是相互联系、互逆的。教学时,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索,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又让学生真正体验到通过团队努力取得成功的快乐。)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完成课本21页练习三3、4题。

    1、组织读题,明确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指导,辅导学困生

    3、展示交流,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使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和意识。)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教师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给出方向和距离,就能画出这个物体所在的位置。大家的收获真大!

    板书设计:

    绘出物体位置

    方向距离

    绘制平面图

    教后反思:

    1、收获:学生在画图时参与的热情比较高涨,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基础较差的同学也能积极的投入到这节课中来。

    2、不足:同学在画图时对于物体的方向容易弄反,还有的同学在定距离是不够准确。

    3、改进措施:积极纠正学生画图时容易出错的地方,努力提高学生的作图能力。

    关于小学数学位置教案(篇7)

    本单元教学有关位置与方向的知识,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用第几排第几个以及类似的表达方式确定物体所在的位置,另一部分是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位置与方向的知识有助于学生认识周围世界和生存空间,便于描述、交流空间里的事物与现象,从而发展空间观念。

    教材编写十分注重创设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现实的空间情境,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或常识,充分地观察、操作、判断、交流,在内容丰富的活动中体验有关位置与方向的知识。

    1.用两个第几确定位置。

    一年级(上册)教材结合认识10以内的数,安排了用第几确定位置的内容。如若干个小朋友排成一行,其中某个小朋友是从左往右(或从前往后)数的第几个。本单元的第一道例题里,许多小动物排成若干行做操,仅用一个第几无法确定某个动物的位置,需要两个第几,如第3排第4个。这样的描述不仅准确地说出了物体的位置,还是以后用数对确定位置的基础。

    (1)在现实的情境里体会排与个的含义,以及数的方法。

    教材用贴近生活实际、学生容易接受的语言表达位置。例题的图画里,猴在第1排第1个和熊在第2排第3个告诉学生两条信息:一是其他小动物的位置也要用第几排第几个这样的话来说,二是怎样在这幅图里数出排与个。按两个动物说的位置,第1排、第2排是从前往后数的,第1个、第3个是从左往右数的。这些数的方法,不应是教师告诉学生的,而是学生在情境中体会,并通过交流逐渐明确的。

    想想做做第1题选择楼房和书柜的情境,也要利用猴住在第2层第3号,第1层第2本是《新华词典》这些已有信息,体会图中层与号、层与本的排列顺序,才能正确回答问题。

    (2)在开放的问题中体会两个第几确定位置是必要的、合理的。

    例题要求说出其他小动物的位置,图画里有许多小动物。如果只说第几排或者只说第几个,都不能确定某一只动物的位置。确定每只动物的位置需要同时说出第几排与第几个,这就体会了两个第几确定位置的必要性。各只动物所在的位置都不相同,说出位置的第几排第几个就不会完全相同,这就体会了两个第几确定位置是合理的。上述体会,要在大量说的练习中才能获得。

    想想做做第3题由教师指定第几排第几个,学生在相应的格子里摆(或画)图形,寓数学内容于游戏中。如果适量安排一些可能混淆、可以比较的位置,如第3排第4个与第4排第3个,不仅有助于掌握确定位置的知识,还能进一步体会两个第几确定位置的方法是科学与合理的。

    (3)在生活情境里应用确定位置的知识。

    想想做做第2题在剧场里找座位,体会确定位置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情。剧场里的座位是用两个第几的方式确定的,一个剧场的座位号是从左往右依次编排的,另一个剧场把双数号和单数号分开编排。根据图画中3个小朋友拿的票上的排数与号数,帮助他们找到座位。这道题要组织学生交流找座位的方法,体会怎样找能方便些。如前一个剧场里,可以先找到排再对号;后一个剧场找到排以后,还要找到单号区或双号区,才能对号入座。

    第4题在教室里说自己和同学的座位,也是生活里的事情。有些学校习惯用第几组第几个的方式描述,也有学校会用其他方式描述。教材在用第几组第几个确定位置以后,还鼓励其他的说法,满足广大地区的习惯和需要,也给学生创造性地使用两个第几确定位置提供机会。

    2.用东、南、西、北描述位置关系。

    东、南、西、北不仅是生活常识,也是数学里用来描述方向和路线的知识。教材编排了两道例题,前一道例题教学现实生活空间里的东、南、西、北,要求知道这四个方向,并在已知其中一个方向的时候,能辨认另外三个方向。后一道例题教学地图或平面图上的东、南、西、北,要求看着平面图描述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1)联系生活经验,认识生活空间里的东、南、西、北。

    太阳从东边升起是大多数学生已经知道的常识,教学从这里开始。例题的图画里,女孩向着太阳走在上学路上,茄子卡通的提问太阳是从哪个方向升起的意在联系学生的已有经验。然后创设小明面向太阳站立的情境,让学生进入这个情境,看着图画在教材上分别填出小明的后面、右面和左面各是什么方向。由于小明的朝向与学生是一致的,他的双臂平伸,图画里还标出了东、南、西、北,因此学生能够正确地填出各个方向。教材精心安排填方向的次序,前面是东已经写出,让学生填出后面是西,右面是南已经写出,让学生填出左面是北,能方便学生记忆这四个方向。

    (2)借助肢体活动,学会辨认方向。

    试一试可在教室里活动。先面向东(由教师告诉学生东面)站立,右手侧平举,说出右面的方向。这时要联系小明面向东站立的情境,才能知道右面是南。在回答面向南站立,右面是什么方向的时候,要想像情境图里的小明向南站立,他的右面是西。照这样继续说面向西站立,右面是什么方向就不困难了。这一项活动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根据东、南、西、北的次序,面向什么方向,右手侧平举指的就是下一个方向。能帮助学生达到根据一个方向辨认其他方向的要求。另外,试一试在面向南、西站立时,既要说右面的方向,也要说左面的方向;当面向北站立时,说出背后的方向。这些都让学生深刻体会东与西、南与北是相对的,也有助于记忆和辨认方向。

    想想做做第2、3题分别说说教室、操场各个方向有些什么,可以先告诉学生某一个方向,让他们用上面的方法说出另外三个方向,从而掌握辨认方向的方法。

    (3)从现实空间过渡到平面图,认识平面图上的方向。

    地图和平面图上的方向是有规定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这个规定,还要体会这些规定是合理的。

    第60页例题以第59页第3题为生长点,先回想操场的东、南、西、北面各有些什么,并记录在教材提供的平面图上,通过填图知道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则。这样就很自然地把现实空间的方向过渡到平面图上,还能把记忆和辨认现实空间里方向的经验迁移到平面图上。以后出现的平面图上,通常都只用一个朝上的箭头标出北面,其他的方向由学生自己辨认。

    (4)引导学生描述平面图上的物体间的位置关系。

    东、南、西、北用于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第60页试一试用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这样的描述,四个小题各有内容。第(1)个问题通过松鼠住在小兔的两面和小猫住在小兔的东面,体会方向词能表达位置关系,描述时要说清楚什么在什么的哪面,不能简单地说成什么在哪面。第(2)个问题通过小鹿住在小兔的南面和小兔住在小鹿的北面,体会位置关系是相对的,只要知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哪一面,就能推理得到另一个物体在这个物体的哪一面。第(3)小题和第(4)小题,体会某个物体与不同物体比,位置的描述是不同的。

    关于小学数学位置教案(篇8)

    教学内容:课本第15页例1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例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初步认识确定位置的重要性。

    2、掌握平面上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提高学生在方格纸上用数对正确地表示出物体位置的能力。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综合应用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列行的规定,理解位置确定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步感知

    师:同学们,这个月我们将要开一次家长会,老师要求家长都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你准备告诉家长怎样的信息才能使他们对号入座呢?

    师:同学们的办可真不少,你用你的办法,他用他的办法,交流起来显然不方便,怎么办?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用统一的方法确定位置。(板书确定位置)

    二、自学新知

    1、师:把书打开到15页

    课件出示自学目标:

    1什么是列,什么是行?

    2怎样确定第几列,第几行?

    3用数对怎样表示第几列第几行?

    带着这些问题自学待会儿咱们交流

    2、交流:你有哪些收获?

    (生:列是竖排,行是横排)

    师:请你到屏幕前指一指。列在哪,行又在哪呢?

    师:怎样确定第几列第几行

    (生:列是从左往右数的行是从前往后数的)

    师:确定第几列的时候都是从观察者的左边起往右边数,谁是观察者呢?(生:我们老师)

    师:大家都是观察者,以观察者最左边为第一列,所以第一列在这,(课件闪烁第一列)一共有几列呢(课件分别闪烁23456列)

    一共有几行呢(6行)

    这些数都表示的是行

    师:从邵老师的角度看教室里的第1列在哪呢?第1列的同学起立(列是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数的)

    从邵老师的角度看第1行在哪呢?

    做听口令做动作的游戏(第一列的同学起立,第五列的同学起立第二行的同学挥挥手-------)

    3师:小军在第几列第几行(板书)小兰、小强呢?

    师:老师写的速度跟不上你们说的速度,怎样表示更简洁呢

    生说师板书

    像这样一组数就是数对(板书:数对)

    小军的位置用数对表示(3,2)读作:三二

    还能用数对表示出另外两个同学的位置吗?

    拿出作业纸写一写(一生到前面写)

    写好后交流

    4这种用数对表示位置的写法多简洁呀,这要感谢数对的发明者,300多年前的数学家(点击图)笛卡尔让我们带着崇敬与感谢大声地说出他的名字

    5简化座位图变成圆圈

    师:用数对表示的确很简洁

    看这个座位图,老师也能把它变得更简洁一些

    师:现在你还能根据数对找出小军、小兰、小强的位置吗?

    师小结:根据数对找位置时,先找列,再找行和列相交的地方就是我们要找的位置。

    6在圆圈图上找自己的座位

    如果用这个图表示我们今天的座位,你还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吗?拿出作业纸涂一涂吧

    (生汇报)

    7师:你的好朋友坐在哪呢说出他的位置让大家猜一猜

    8师:现在老师换个方式在屏幕上提供一个数对,请相对应的这个位置的同学起立,看谁的反应快。

    课件分别出示:(2,4)(5,3)(6,2)(6,6)(4,5)(5,4)(4,x)(y,3)

    师:(4,5)(5,4)为什么数字一样位置却不同呢

    三、生活中的应用

    师:数对知识不仅可以确定一个人的位置,在日常生活中也有重要的应用

    1师:小明家在装修,为了美观,厨房的一面墙上贴了几块花瓷砖,谁能用数对表示磁砖的位置?

    2师:学校的会议室要铺地砖,准备铺上九块花地砖,请你们根据数对找出铺花地砖的位置,在作业纸上涂一涂吧!

    3师:同学们,我们森达小学是国际象棋的传统校,同学们都会下国际象棋,老师今天带来了棋盘:

    黑王的位置在哪呢?交流白象的多种走法!

    其实这种记录棋子位置的方法就是运用了今天学的数对的思想。

    4师: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要确定位置呢地球这么大是如何确定位置的呢请同学们看视频在这些高科技领域确定位置可不像我们今天学的这么简单,它又是如何确定位置的呢?这就需要同学们好好学习,继续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教案系列11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当中的一部分,每个老师对于写教案课件都不陌生。教案是协调教学过程的重要手段。想看一篇好文章吗教师范文大全的编辑推荐您去看“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教案”,一定会有助于你的内容!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教案【篇1】

    [教材简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自然数,并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结合熟悉的生活情境,初步认识负数。教材首先紧密联系学生已有的关于温度和海拔的知识经验,探索学习用正、负数来表示一些意义相反的量,再组织学生分类、归纳、概括,从数的理性高度更进一步地认识了负数,最后教材提供了鲜活的素材引领学生把对负数的认识和理解应用到生活中,从而进一步丰富对负数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感和应用意识。这样安排即拓宽学生对数的认识,激发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又为今后进一步理解有理数的意义打下坚实基础。

    [目标预设]

    1、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和意义,认识负数,掌握正、负数的读、写法,知道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并能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

    2、在认识负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联想、猜测、推理等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能力。

    3、让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联系,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负数的意义,掌握正、负数的读、写方法。

    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设计理念]

    一、注重实效。课堂教学中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形成和提高过程是个稳固扎实的推进过程,本课设计我注重实效性研究: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为切入,从找负数、理解负数、到运用负数都力求注意扎实地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联系生活。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应该是生动的数学,生活中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并能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本课的各个环节,我都力求与生活联系,选取学生身边的经常经历的事例,引导了学生“从生活中学”,学“生活中的数学”。

    三、创新合作。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它不仅仅只是体现教师如何教,还在于体现学生如何学的过程。本课我设计一系列新颖的,能动性强而又有思考价值的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学习。

    [设计思路]

    数学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本课我先通过检查预习入手,巩固对“相反关系”和“温度计”的认识;接着引导 从“天气预报”中探索负数开始,用“海拔高度”巩固对负数的认识,再到生活中找负数的方式探索新知;然后通过分层练习巩固知识;最后通过观看“负数的产生”,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总结本课,并进行适当地爱国主义教育。这种采用“检查预习—探索新知—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的模式,宜利于形成高效、实效课堂。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预习题:(1)、照样子写反话,再与附近的同学或家人一人说一句,另一人说反话。①向前走100米(向后走100米);②小明将200元零花钱存入银行(        );③                ;  ④               。        (2)、观察温度计,我知道到了               、还知道了              。我知道昨天晚上7点的气温是  。)

    1、互动游戏。

    交流预习第一题时,通过游戏了解预习情况。游戏叫做《我反  我反  我反反反》。游戏规则:老师(或同学)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

    2、检查交流。

    交流预习第二题时,相机出示温度计放大图,了解温度计的刻度情况,主要交流左边的刻度情况,明确其单位-摄氏度,用℃表示。

    3、激趣导入

    相机小结:小小温度计作用非凡,是预报天气的好帮手,同学想不想学好呀?(想)老师现在就带大家观看中央气象台某天的天气预报。

    【设计意图:关注预习,巩固预习成果,又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完善对温度计的认识,为后面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二、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1、探索例1。

    (1)、将学生带入中央气象台某天的天气预报情景,引导记录城市的最低气温。这是东方大都市--刚举办过世博会的上海(出示温度计图),你能从温度计上面看出这天上海的最低气温吗?你是怎么看出的?

    (2)、这是我们江苏的省会南京(出示温度计图),你能从温度计上面看出南京的最低气温吗?这个温度比上海的气温怎样?(将温度计图放一起,便于学生比较)

    (3)、这是我们祖国母亲的心脏--首都北京。猜一猜:北京的气温一般要比上海和南京怎样?学生提出猜想后,出示温度计图,引出北京气温“零下4℃”。

    (4)、刚才三个城市的最低气温中,南京正好是0摄氏度。而上海超过了0摄氏度,是零上4摄氏度;北京却低于0摄氏度,是零下4摄氏度。是一组相反的量。大家能想出巧妙的方法来记录着两个相反的气温吗?(学生交流自己的设想,老师选择性板书:+4℃或4℃   —4℃等,并交流负号、正号以及它们的读写方法)

    (5)、巩固练习。记录其它城市的最低气温,(分别出示同时拉萨、哈尔滨、香港、曾母暗沙、南极中山站等地的温度计图)你能分别写出它们的最低气温吗?

    (6)、在温度计上找刻度。师指出温度计是通过酒精柱的高低来表示气温变化的,带有箭头的直线大家并不陌生吧。在下面的直线上,你觉得下面哪个点表示+4,哪个点表示—4呢?说说你的想法?(学生完成后,再让学生尝试在图上表示出-8、-10、10等)

    2、探索例2。

    (1)、(显示珠穆朗玛峰图)谁知道它有多高吗?(8844米)这个高度是从哪儿到山顶的距离呢?(学生回答后,在添加8844米前面添加“海拔”,并在图上添加一条海平面的水平虚线。)

    (2)、世界上也不是每个地方都比海平面高的,比如,我国的第五大盆地——吐鲁番盆地,就低于海平面155米(接在上峰图旁边出示盆地图)。大家能从刚才表示气温的方法受到启发,也用一种比较科学的方法来表示这两个海拔高度呢?(出示:+8844米—155米)

    (3)、模仿练习。课本第6页“练习一”第1题。

    (4)、在数轴上尝试表示“- 400”“+3193”。相机揭示“正数”“负数”的概念和数的分类。

    3、小结延伸

    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看到,在表示气温时,以0℃为界,高于0℃时用正数表示,低于0℃时用负数表示;在表示海拔高度时,以海平面为界,高与海平面用正数表示,低于海平面用负数表示。由这两种情况想开来,同学们觉得还可以用正数、负数来表示哪些相反的数量呢?

    【设计意图:先借例1抓“相反关系”;初步认识负数;再借例2用“海拔高度”巩固认识负数;最后推广到在生活的其它领域寻找负数。这样层层推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分层练习,深化理解

    1、基本练习。将黑板上的数(说明:出示的数都是可以在黑板上粘贴、移动的)移到圆圈内

    正 数                      负 数

    (1)0为什么不移?(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你还能再写几个正数和负数吗?

    (3)观察这些正数,你发现了什么?(正数可以是整数、小数或分数。我们以前学过的除0以外的数都是正数)

    (4)你是怎样理解负数的?(负数小于0,可以是整数、小数或分数)

    相机板书大于号,形成板书:正数>0>负数

    2、对比练习。选择合适的结果天在括号内。

    我国多次成功发射神舟系列飞船,其中神舟六号飞船在太空中向阳面的温度为(        )以上,而背阳面却低于(      ),但通过隔热和控制,太空舱内的温度始终保持在(      ),非常适宜宇航员工作。

    ① 21℃         ② 100℃           ③ -100℃

    3、综合练习。

    比赛羽毛球规定了标准重量。4只羽毛球称重并后标准重量比较后,记录为:

    1号  -0.15克       2号  0克    3号   +0.7克     4号   -0.2克

    (1)2号羽毛球真的就重0克吗?

    同桌先交流自己的想法,再集体交流。

    (2)几号羽毛球最重?几号羽毛球最轻?

    提问:你是怎样想的?

    【设计意图:通过循序渐进地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正、负数的意义;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寻找并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以求达到学为之用的目的】

    四、小结揭题,拓展延伸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教案【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并找出简单事物的组合数;

    2.使学生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推理能力以及有序地、全面地思考总是的方法和意识;

    2.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合作意识;

    2.初步学会表达解决总是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简单的排列组合的方法。

    教学难点:有序的思考问题。

    教学任务分析:

    “实践与综合应用”是数学课程内容标准中的四个领域之一。在第一学段中,要特别加强实践活动,“搭配中的学问”是本册书的四个专题活动之一。通过这一专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重在训练学生有序思考能力,这种能力对学生今后学习数学乃至其他学科,以及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

    学生对新奇的具体的事物感兴趣,爱动、好问,注意力不够稳定,而不善于记忆抽象的内容等。同时对身边的数学有浓厚的兴趣,乐于探究生活中的数学;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初步具备了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思维活跃,能多角度思考问题,富有创新精神。因此我在数学广角这一主题中安排了五个板块进行教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况,提出搭配中的问题

    谈话:今天我感到很高兴,因为有这样难得的机会和大家在一起学习,希望在这节课中我们能够成为好朋友!今天我们初次见面,我给你们先讲个“田忌赛马”的故事,想听吗?(教师讲故事,大屏幕播放连环画)

    (学生聚精会神地边听故事边看画面。)

    谈话:故事讲完了,你知道孙膑是如何帮助田忌反败为胜的吗?田忌赛马是用到了数学中的什么学问,学习了今天的知识,你就能揭开这其中的奥秘,也能成为聪明的军事家孙膑。今天我们要学什么呢?我们要学习“搭配”,那“搭配”有哪些奥秘呢?带着我们想了解的问题去数学乐园旅行一次,去探索搭配中的学问吧!

    二、引导参与,探究搭配的方法和学问

    1、有顺序的搭配。

    讲述:数学乐园里有自选商场,让我们看看有什么?课件展示2件上装和3件下装,如果你只能选一件上装和一件下装,你能想出几种不同的穿法?

    让学生猜想可以搭配几种不同的穿法?

    那猜想了就让我们想办法来验证吧。你可以用提供的材料来摆摆,也可以自己画一画,再想办法把它记录下来,也可以算一算。(课件出示:摆一摆、画一画、算一算)

    展示:(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方法)按学生不同层次来展示。

    摆先让学生摆重复的、遗漏的

    再让学生说有没更好的方法——-摆有顺序的。

    比较得出先选定上装搭配下装或先选定下装搭配上装,只要有顺序的来搭配就能不重复、不遗漏。

    画学生可以用各种符号表示各服装,再连线。

    如:①——③①——④①——⑤②——③②——④②——⑤

    想2+2+2=62×33+3=63×2

    让学生说出计算的方法

    小结:有顺序的连线和思考问题可以帮助我们很快算出搭配的种类,这样保证既明了又不会重复、不遗漏。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许多这样的问题,我们都可以运用有序的思考方法来解决。

    2、配一配。

    讲述:自选商场除了衣服还有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出示2种饮料、4种食品)

    提问:如果让你选择一种饮料和一种食品,共能搭配出几种不同的饮食?谁能很快知道?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利用刚才所学的方法计算出8种不同搭配的饮食。)

    根据学生的回答展示不同的思考方法,但都是有顺序的思考。

    讲述:不同的饮食就有不同的营养,虽然有的饮料和食品是同学们喜欢的,但不能全根据自己的喜好随便搭配,因为这其中的营养素并不一定适合自己,因此,我们要学会科学地搭配饮食。

    提升:如果增加一种饮料,还是让你选一种饮料和食品,共能搭配几种?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

    三、课堂实践,破解密码

    讲述:选好了衣服和食品,我们来到了数学乐园门口,(点击数学乐园)可想进入乐园,必须先破译门锁上的密码,这密码是由9、3、7三个数组成的一个三位数,这三个数共能组成多少种不同的.密码?

    动笔之前请先思考你准备怎样有序排列的?

    问:你共排出了几种不同的三位数?你们和他排得一样吗?

    (学生对数学有序地进行排列。然后说说自己是如何排列的?)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2.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培养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掌握“转化”的思想和方法,进一步明白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可以转化的。

    (1)投影出示一个三角形,提问:

    这是一个三角形,怎样求它的面积?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得到的?学生回答后,指名学生操作演示转化的方法。

    (2)展示台出示梯形,让学生说出它的上底、下底和各是多少厘米。

    (3)教师导语:我们已学会了用转化的方法推导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那怎样计算梯形的面积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板书课题,梯形面积的计算)

    ①启发学生思考:你能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办法,把梯形也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计算出它的面积吗?

    ②学生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一拼,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③指名学生操作演示。

    ①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

    a. 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梯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b. 每个梯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形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3)反馈交流,推导公式。

    ①学生回答上述问题。

    ③字母表示公式。 教师叙述:如果有S表示梯形的面积,用a、b和h分别表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怎样用字母表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呢?

    第二层次,深化认识。

    (1)启发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

    ①提问:想一想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得到的?

    ②学生回答,教师在展示台再现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

    (2)引导操作。

    ①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我们用割补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能否仿照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把一个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呢?

    ②学生动手操作、探究、讨论,教师作适当指导。

    (3)信息反馈,扩展思路。

    说一说你是怎样割补的?教师展示各种割补方法。

    第三层次,公式应用。

    (1)出示课本第89页的例题,教师指导学生理解“横截面”。

    (2)学生尝试解答。

    (3)展示台出示例题的解答,反馈矫正。

    (1)完成练习十七第1、2和3题。

    (2)讨论完成练习十七第4和6题。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过河的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运算。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注意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

    教学重点:

    1、探索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的情境,正确地列出算式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掌握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体会小括号的作用。

    教具准备:

    课件-过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春天到了,春暖花开,小草钻出了地面,嫩嫩的绿绿的,那是春天的眉毛;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冲出家门奔向田野,去找春天,这时候正是春游的好季节。

    你瞧,希望小学的同学们正去了,他们来到河边正要乘船过河了,在乘船过河的时候,他们发现并提出了一个数学问题,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好吗?

    2、老师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并说一说:希望小学的同学们提出了一个什么数学问题?

    3、结合学生的回答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就在解决“希望小学过河需要几只船”的问题中继续学习混合运算。板书课题:过河-混合运算。

    二、自主学习新知。

    (一)搜集数学信息,理解题意。

    1、学生观察情境图,说一说图中都有哪些数学信息?

    先同位之间说一说,再指定个别学生回答。图中的数学信息有:男生29人,女生25人,一只船最多只能坐9人。

    2、让学生结合自己搜集的数学信息和问题,完整地复述题意。

    希望小学有男生29人,女生25人,他们要乘船过河,一只船最多坐9人,需要几只船?

    (二)解决问题。

    1、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2、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参与个别小组的学习讨论。(重点说自己的分析思路和做法)

    3、班内汇报交流。

    学生可能出现的算法有:1)29+25=54人54÷9=6(只)

    2)29+25÷9

    3)29÷9=3(只)……2(人)25÷9=2(只)……7(人)

    需要6只船或需要7只船。

    老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展示,让汇报的小组先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其余小组可以对他们的回答进行质疑问难,让学生在相互质疑问难中理解算式的正确性与错误性。

    4、探索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

    1)老师提问,要求需要几只船,我们应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指定学生回答,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a、先求乘船的一共有多少人:

    29+25=54(人)

    b、再求需要几只船?

    54÷9=6(只)

    2)在算式29+25÷9的基础上,老师适当引入小括号。

    老师讲解:根据前面学习的运算顺序,一个算式中有除法又有加法要先算除法,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又要先求出乘船的一共有多少人,怎么办呢?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新朋友,它会帮你们这个忙的,你们想认识它吗?它就是小括号,让学生读一读。

    3)老师在算式29+25÷9中加入小括号,使算式为:(29+25)÷9,然后告诉学生加了小括号,我们就可以先算括号里的,边说边板书:

    (29+25)÷9

    =54÷9

    =6(只)

    4)让学生给上面的算式命名,老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揭示课题: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5)提问: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学生回答后,老师小结并板书:有括号的混合运算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6)完成课本上的有关填空。

    三、巩固拓展应用。

    1、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再脱式计算。(老师课件出示)

    5×(36-29)(83-35)÷6

    学生独立完成后,先自查,再同位之间互相检查。

    2、比一比,算一算。

    94-25+19

    94-(25+19)

    学生先标出先算的一步,再计算,算完后,说一说小括号有什么作用。

    3、解决问题:原来有14块蛋糕,又买来6块,把这些蛋糕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能分到几块?

    学生独立列式解决后,让学生说自己的分析思路。

    四、师生总结概括。

    1、老师提问: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指定学生回答)

    2、学生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学习表现。

    五、作业:

    脱式计算

    (45-20)÷5

    72÷(45-36)(78-22)÷8

    63÷(24-1)

    板书设计:

    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a、先求乘船的一共有多少人?综合算式:

    29+25=54(人)

    (29+25)÷9

    b、再求需要几只船?

    =54÷9

    54÷9=6(只)

    =6(人)

    答:需要租6只船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教案【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并找出简单事物的组合数;

    2、使学生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推理能力以及有序地、全面地思考总是的方法和意识;

    2、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合作意识;

    2、初步学会表达解决总是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

    简单的排列组合的方法。

    教学难点:

    有序的思考问题。

    教学任务分析:

    “实践与综合应用”是数学课程内容标准中的四个领域之一。在第一学段中,要特别加强实践活动,“搭配中的学问”是本册书的四个专题活动之一。通过这一专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重在训练学生有序思考能力,这种能力对学生今后学习数学乃至其他学科,以及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

    学生对新奇的具体的事物感兴趣,爱动、好问,注意力不够稳定,而不善于记忆抽象的内容等。同时对身边的数学有浓厚的兴趣,乐于探究生活中的数学;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初步具备了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思维活跃,能多角度思考问题,富有创新精神。因此我在数学广角这一主题中安排了 五个板块进行教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况,提出搭配中的问题

    谈话:今天我感到很高兴,因为有这样难得的机会和大家在一起学习,希望在这节课中我们能够成为好朋友!今天我们初次见面,我给你们先讲个“田忌赛马”的故事,想听吗?(教师讲故事,大屏幕播放连环画)

    (学生聚精会神地边听故事边看画面。)

    谈话:故事讲完了,你知道孙膑是如何帮助田忌反败为胜的吗?田忌赛马是用到了数学中的什么学问,学习了今天的知识,你就能揭开这其中的奥秘,也能成为聪明的军事家孙膑。今天我们要学什么呢?我们要学习“搭配”,那“搭配”有哪些奥秘呢?带着我们想了解的问题去数学乐园旅行一次,去探索搭配中的学问吧!

    二、引导参与,探究搭配的方法和学问

    1、有顺序的搭配。

    讲述:数学乐园里有自选商场,让我们看看有什么?课件展示 2件上装和3件下装,如果你只能选一件上装和一件下装,你能想出几种不同的穿法?

    让学生猜想可以搭配几种不同的穿法?

    那猜想了就让我们想办法来验证吧。你可以用提供的材料来摆摆,也可以自己画一画,再想办法把它记录下来,也可以算一算。(课件出示:摆一摆、画一画、算一算)

    展示:(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方法)按学生不同层次来展示。

    摆先让学生摆重复的、遗漏的

    再让学生说有没更好的方法———摆有顺序的。

    比较得出先选定上装搭配下装或先选定下装搭配上装,只要有顺序的来搭配就能不重复、不遗漏。

    画 学生可以用各种符号表示各服装,再连线。

    如:①——③ ①——④ ①——⑤②——③ ②——④ ②——⑤

    想2+2+2=62×3 3+3=6 3×2

    让学生说出计算的'方法

    小结:有顺序的连线和思考问题可以帮助我们很快算出搭配的种类,这样保证既明了又不会重复、不遗漏。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许多这样的问题,我们都可以运用有序的思考方法来解决。

    2、配一配。

    讲述:自选商场除了衣服还有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出示2种饮料、4种食品)

    提问:如果让你选择一种饮料和一种食品,共能搭配出几种不同的饮食?谁能很快知道?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利用刚才所学的方法计算出8种不同搭配的饮食。)

    根据学生的回答展示不同的思考方法,但都是有顺序的思考。

    讲述:不同的饮食就有不同的营养,虽然有的饮料和食品是同学们喜欢的,但不能全根据自己的喜好随便搭配,因为这其中的营养素并不一定适合自己,因此,我们要学会科学地搭配饮食。

    提升:如果增加一种饮料,还是让你选一种饮料和食品,共能搭配几种?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

    三、课堂实践

    讲述:选好了衣服和食品,我们来到了数学乐园门口,(点击数学乐园)可想进入乐园,必须先破译门锁上的密码,这密码是由9、3、7三个数组成的一个三位数,这三个数共能组成多少种不同的密码?

    动笔之前请先思考你准备怎样有序排列的?

    问:你共排出了几种不同的三位数?你们和他排得一样吗?

    (学生对数学有序地进行排列。然后说说自己是如何排列的?)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教案【篇6】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正确的计算梯形的面积。

    2、使学生通过操作和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转化的思考方法在研究梯形面积时的运用,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并能应用公式正确的进行计算。

    1、指名让学生说说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课件出示公式)并讲讲怎样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

    师:前不久,我们学校开展“植树护绿”活动,四年级同学要在劳动实践基地的一块空地里种桃树,你们看看这块地的形状近似于那种平面图形呢?(课件显示图)

    师:如果每棵桔树占地4平方米,那么这块地里能种多少棵桔树呢?(让学生思考一下)你认为应该先求什么?(指名说说,引入新课。)

    (三)小组学习,解决问题。

    师:梯形面积怎么计算呢?它是不是也有公式呢?下面就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想办法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看一下合作要求:(课件出示)

    (3)比一比:转化成的图形的各部分跟梯形的各部分有什么关系?

    (4)写一写:把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写下来。学生分组讨论。

    全班交流时,教师根据学生说的方法用课件演示转化及推导过程。

    教师板书: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并让学生讲讲为什么要“÷2”。)

    师:如果用s表示梯形的面积,a表示梯形的上底,b表示梯形的下底,h表示梯形的高,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用字母该怎样表示呢?(学生回答,教师板书:S=(a+b)h÷2)

    师: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来了,我们就可以帮助四年级同学解决问题了。

    课件出示:四年级同学要在一块梯形地里种树,如图,如果每棵树占地4平方米,那么这块地里能种多少棵树?

    让学生独立计算,在集体订正。

    师:同学们的表现都非常出色,你们帮助四年级同学解决了这个难题,我代表他们感谢你们。

    (四)应用拓展,巩固知识。

    a、课件出示:P75例1,指名读题,教师出示渠道模型说明“横截面”的意思,再由学生解答,完成后集体订正。

    1)两个梯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a、课件出示:

    一个梯形的上底是9厘米,比下底短3厘米,高是1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小组计算,集体交流。

    b、课件出示:

    我们经常见到圆木,钢管等堆成如图的形状,通常用下面的算法求总根数:

    想一想是什么道理,并算出图中圆木的总根数。

    课件出示:用篱笆围成一块养鸡场(如图),一边靠墙,篱笆总长65米,求养鸡场的面积。

    让学生讲讲这节课的收获,并布置作业。

    有时间的话做“思考”

    在下图的梯形中,剪下一个最大的.三角形,剩下的是什么图形?剩下的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教案【篇7】

    教学目标:

    本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学生对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的观察与思考,从中发现一些特殊的规律。在“鸡兔同笼”的活动中,通过列表枚举方法,解决鸡与兔的数量问题。

    教学重点: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对尝试法有所了解和体验,并使学生体会假设方法解决此类问题的优越性。

    教学难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2幅动物的图片请你们欣赏一下,看这是什么?(出示公鸡图片)这幅呢?(出示兔子图片)

    师;这是两种同学们很熟悉的小动物。

    师:一只鸡有几个头,几只脚?一只兔子有几个头?几只脚?一只兔子比一只鸡多几只脚,一只鸡比一只兔子多几只脚?

    师:看来这几个问题对于你们来说太简单了。老师这儿还有一个有关于鸡兔的有趣问题我们一起来看看。

    课件出示:

    “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

    师:这个有趣的问题出自于我国大约在1500年前唐代的一部算书《孙子算经》。谁来读一读?

    师:你们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吗?

    (如果学生说不出师可说,师:这句话的意思是,有若干只鸡兔同在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问笼中鸡和兔各有几只?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鸡兔同笼问题,“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古代数学名题之一。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鸡兔同笼问题。(板书课题)同学们一起来比一比看谁能把这个古代数学名题解决,有没有信心!

    如果生能说出这句话的意思。师:看来你了解的知识可真多。“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古代数学名题之一。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鸡兔同笼问题。(板书课题)同学们一起来比一比看谁能把这个古代数学名题解决,有没有信心!)

    二、解决问题

    1、好!请看屏幕。课件出示

    出示课件:鸡兔同笼,有20个头,54条腿,鸡、兔各有几只?

    师;谁来读一读题目中的.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

    2、师:请同学们先想一想,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师:把你的想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写在本子上。

    3、生在做题时,师在注意巡视,选择有代表性的做法。

    4、展示学生的答案。

    实验投影展示

    10分钟后进入小组汇报、集体交流阶段。

    小组1:我们采用列表法得出的答案。(实物投影展示小组的成果)先假设有1只鸡,19只兔子,脚就有78只,太多,然后又假设有2只鸡,18只兔子,脚还是太多了。这样试下去就得到了有13只鸡,7只兔子。

    (也许学生不知道这是用列表法解决问题,师你能给你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起个名字吗?)

    师:还有哪些小组采用不同的列表法?

    小组2:我们也采用列表法得出的答案,我们发现鸡增加1只,兔子减少1只,腿就减少2条,所以我们没有一个一个的试,那样太麻烦,而是从2只鸡,18只兔直接跳到10只鸡,10只兔。最后也得到了13只鸡,7只兔。

    小组3:我们小组也是列表法。我们是先假设鸡有10只,兔子也有10只。这样比较简便。

    师:这三个小组的同学都采用了列表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你们为什么要采用列表的方法解决这样的问题呢?

    生1:列表可以帮助我们一一举例,从中找出需要的答案。

    生2:列表也就是运用假设法,通过逐步的假设,最终找到符合条件的答案。

    师:同样采用列表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可这三种列表的方法又有什么不同呢?

    生3:我认为第一小组的列表方法的特点是逐一列表,这样不容易遗漏答案。

    生4:虽说第一小组的方法可以完全地列出全部的答案,但比较麻烦。我认为第三组的方法比较好,可以根据题目的根据情况,确定假设的范围,这样可以很快寻找到需要的答案。

    师:在采用列表法解决这个问题的同时,还采用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你们知道采用了什么方法吗?

    师:对!还采用了假设的方法。

    师:同样采用列表、假设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可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却有不同。如果现在让你选择其中一种列表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你会选择哪种列表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什么?

    师:小结:同学说得都很有道理,同样选择列表的方法,我们可根据题目的实际条件,选择适当的方法取中列举的方法,由于鸡与兔共20只,所以各取10只,接着在举例中根据实际的数据情况确定举例的方向,这样可以大大缩小举例的范围。快又准确地寻找到我们需要的答案。

    4、有其他的解法吗?(老师让举手的其中三名学生上台板演)

    生5:假设20只都是鸡,那么兔有:(54-20×2)÷(4-2)=7(只),鸡有20-7=13(只)。

    生6:假设20只都是兔,那么鸡有:(4×20-54)÷(4-2)=13(只),兔有20-13=7(只)。

    5、生还可能采用画图的方法。

    师:同学太聪明了,想出了这么多好办法,我们可以选择画图、列表、假设等方法解决问题,在这些方法中我们可以选择取中列表法。在列表时应注意如何设计表头:

    现在大家就根据列表的方法解决一些问题吧!

    三、自主练习

    同学们可以用列表的方法独立地尝试解决。

    1、鸡兔同笼,有17个头,42条腿,鸡、兔各几只?请你列表的方法解决。(想一想怎样设计表头)

    (例题中的表格老师已经设计了表头,练习题中,放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自己设计,培养学生数据的收集、整理能力。)

    2、同学们的材料袋里有1角和5角的硬币共27枚,价值5.1元,1角和5角的硬币各有多少枚?

    生做题后汇报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师问:你为什么选择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小结:通过以上的练习可以看出同学们能够根据不同的题目选择列表假设的方法解决有关于鸡兔同笼的问题。

    四、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总结:这节课同学们采用了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了我国古代数学名题之一“鸡兔同笼的问题”。希望同学们今后在学习中也能象今天一样肯于动脑,勤于思考,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教案【篇8】

    第一课时           辨认上、下、前、后、左、右

    教学内容:p32情景图   p33例1、2

    课堂活动p36、1        练习三、1、2

    教学目的:1、通过前后的辨认,让生体会生活的位置与方向的数学价值,从中培养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和学习位置与方向的积极性

    2、 识上下左右,并利用这些防卫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 教育生从小爱护小鸟,不要随便捕捉小鸟,和谐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认识前后左右,并利用这些防卫来描述物体相对位置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引入

    出示 情景图

    1、 请生仔细看图

    2、 生小组交流

    师:你从图中可以看出什么在什么的前面,什么在什么的后面

    什么在什么的上面。什么在什么的下面

    师可提示 生警察叔叔手指的方向,两个学生玩指南针,两个工人用经纬仪测方位

    (指南针,经纬仪课前请学生调查,了解)

    师:有谁知道指南针和经纬仪的有关知识,请他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辨认上下左右前后等方位二、 探索新知

    (一) 学例1

    1、 请生仔细看图       “你看到了些什么?”

    2、 请生找到亮亮用笔把亮亮圈起来,用箭头指出前进的方向

    3、 师:甜甜在亮亮的前面,勇勇在亮亮的前面还是后面呢?

    4、 师:在 甜甜后面的有哪些小朋友?

    5、 师:在巧巧前面的有哪些小朋友?

    6、 师:你看图还可以说说是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吗?请小组的同学讨论。

    (生讨论,交流)

    7、 说一说:你在教师的前面和后面各有些什么?

    生观察,请生说

    8、 练习三、  1

    生观察,交流

    谁跑在最前面,谁跑在最后面

    谁跑在松鼠的前面,谁跑在乌龟的后面

    跑在松鼠后面的动物有哪些?

    还可以怎么说

    (二) 教学例2

    1、出示例2图

    师:请小朋友观察图片,泥人市图中的动物吗?不认识的字可以询问老师。

    (生认识图片)

    师:小朋友你知道在孔雀左边的是什么鸟吗?

    孔雀的右边是什么鸟?我们在判断谁的左边是谁是,你可以举举自己的左手,左手 对着的是左边,右手对着这边是右边,分清左右以后,再来判断。

    你还可以说说是谁在谁的左边,谁在谁的右边吗?小组讨论一下。

    (生分小组讨论,交流)

    师:你还可以说一说谁在谁的左边,谁在谁的右边吗?小组讨论一下

    (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师:你能说说孔雀的上边是什么吗?

    孔雀的下边是谁?       谁能够像这样再说一说?

    (小组交流) 3、 课堂活动p36、1

    读题,完成,同桌互相检查

    请生按要求摆放

    4、 课堂活动、3

    师:自行车要靠公路的右边性,他们都遵守了这条交通规则吗?

    我们在公路上也要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红灯亮,绿灯停,过马路要走人行道。

    5、 p40练习三、2

    请生把书倒过来,正对着汽车,再完成。

    三、 课堂活动

    今天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知识?还有什么问题吗?

    第二课时            找座位

    教学内容:  教材p35、例3      p36、2、4、5    练习三、3

    教学目的:  通过找座位的形式,在综合运用前面的知识的 同时,向学生渗透坐标的最简单的知识。

    教学重难点:体会生活中位置与方向的数学价值

    教具准备:例3的图

    教学过程:

    一、 介绍自己

    师:你能介绍自己 的名字,并说出你前边,后边,左边,右边的是谁吗?

    (生介绍)

    二、 新授

    1、 出示课题

    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一起来学习找座位(板:找座位)

    2、 参观教室

    师:面对讲台最左边的是第一组,现在我请第一组的小朋友起立

    (第一组起立)   (师出示示意图)

    师分别请第一组,第二组、第四组、第五组、第六组的小朋友起立。

    (师依次出示示意图)

    师:请小朋友看一共有几组?

    横着看,离讲台最近的是第一排,依次就是第二排……

    (手边口述,边板书:1、2、3、4、5)

    师:这个教师里一共有几排?

    (师点排数,生起立)

    师:现在我请第一排的小朋友起立(生起立)

    第二排、第三排……

    师:你知道你是教室中的第几组第几排吗?

    (师出示玲玲)

    师:玲玲坐在第几组第几排?你能指出来吗 ?谁能像他那样边指边说?

    3、 帮其余4位小朋友找位置,看书p35

    师:左边的小朋友叫什么?兵兵说了什么?找出他的位置。

    红红说了什么?找出她的位置。

    巧巧说了 什么?找出她的位置。

    军军说了什么?找出他的位置。

    同桌的小朋友比比谁连得好。

    4、 在黑板上贴出四个小朋友

    师:兵兵坐在哪?协会来贴出兵兵?

    红红、巧巧、军军坐哪?谁来贴?

    点点和佳佳的位置在哪?请你找出来,到黑板上指出来,说说后填在书上。

    巧巧坐在第几组第几排?军军坐在第几组第几排?

    老师作在兵兵的后边是哪?军军的饿后边是哪?

    你自己 想坐在教师的哪?是第几组第几排?

    三、 练习

    1、 p37课堂活动 4

    读题,理解题意,用连线的方法完成。

    2、p37  课堂活动   5

    同桌的小朋友一起认认有些什么书?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

    数学书在第几层,第几格?第三层第四格是什么书?连环画的右边是什么书?左边是什么书?

    谁能像老师这样提问?

    3、练习三  p40   3

    看图理解题意,提示生从中间观察

    请生用连线的方法完成,订正

    四、 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了哪些知识?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吗?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p38  例4、5  p39课堂活动  1、2         练习三4、5

    教学目的:1、以学生画画为基本情景,向学生呈现出观察从不同的位置看到的同一物体的不同现象。

    2、 让学生体会到位置与方向的有关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运用,发展学生积极学习情感。

    教学重难点:初步能在动前后和侧面位置看到的同一物体的不同现象而辨认自己和他人所在的位置和方向教具准备:例4中的小姑娘三个面的画像,例5中2个不同位置观察的水壶图

    教学过程:

    一、 激趣

    师出示例4图

    师:你看了例四这幅图以后,能不能一下子说出穿兰色衣服小姑娘的后面,侧面,正面分别是谁画的?

    (可先请生议论一下)到底谁说得对?下面我们自己来亲自验证一下。

    二、 新课

    1、 教学例4

    (1) 把生分成每4人一组按图上的情景坐一坐,认真地从正面,侧面,后面的观察到的人物形象。

    (2) 从一方位观察后可换一个方位观察,被观察的小朋友也可以交换成的观察者观察,每个小组多交换几次,直至每个同学都从图上的各个方位观察一遍。

    (3) 生交流观察到的情况,并判断这些图分别是谁画的

    2、 教学例5

    (1) 出示例5,请生猜一猜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

    (2) 让我们亲身体验一下

    (3) 师拿出准备好的 茶壶,然后分4人小组进行轮流观察。

    (4) 请生汇报,你看到了什么?从那个位置观察的。

    (5) 现在你知道例5中的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吗?(用连线的方法完成)

    三、 练习

    1、 p39课堂活动 、1

    读题,请生观察,交流你看了以后,这几个面各有什么不同。

    2、 p39课堂活动、2

    读题,动手画画,小组的朋友一起完成,交流你是从哪个位置观察的,看到了些什么?

    3、 p40练习三、4观察火车头玩具,然后完成在书上,交流

    4、 p40练习三、5

    读题,理解题意,用连线的方法完成,同桌交流

    四 、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学到了什么?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认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能根据元、角、分之间的进率进行单位间的简单换算,比较不同单位表示的钱数的大小。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应用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具体购物情境,体会购物的总钱数和购物的数量,积累购物的初步经验;感受购物问题里的数量关系,发展初步的思维能力。

    3、体会元、角、分在生活里的广泛应用,感受人民币的实际价值;培养独立思考、探究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

    元、角、分简单换算和应用

    教学难点:

    理解购物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1、做练习十第3题

    2、做练习十第4题

    3、做练习十第5题

    4、做练习十第6题

    5、做练习十第7题

    一、回顾引入

    1、回顾旧知

    提问:这单一已经认识了人民币的那些知识?请吧你的认识和大家说说

    学生自由说出自己的认识。

    2、引入课题

    小朋友真棒!为了巩固和应用小朋友已经掌握的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练习有关元、角、分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1、再现就知

    出示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让学生说说各是多少钱。

    2、口答

    提问:1元人民币可以换几张1角的?可以换几张5角的?为什么?

    (板书:1元=10角)

    如果用分币来换,几分可以换成1角?(板书:1角=10分)

    1角2分=()分

    1元2角=()角

    1角2分和1元2角哪个钱多?

    3、做练习十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在课本上。交流结果,集体订正,指名说说各是怎样想的。

    指出:把1元几角换算成多少角,可以按1元是10角,合起来是十几角;把十几角换算成几元几角,可以想其中10角是1元,就可以很快知道是1元几角。

    4、做练习十第2题

    学生先独立填写在课本上,在集体交流。

    让学生说说怎样比的。

    提问:题里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要回答什么问题?

    学生同桌讨论够不够,说说自己想法。

    指出:三样商品各买一件,共需要28元,如果带去的钱比28元多,就够了;如果带去的钱比28元少就不够。

    先让学生了解价格和解决问题的要求。

    提问:把10元钱用完是什么意思?

    先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学生观察情境,说说知道了什么,求什么问题。

    提问:这里找回是什么意思?

    让学生独立列式解决,集体交流。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组织交流算式和得数,要求学生口答,并提问:计算牛奶的价钱你是怎样想的?

    提问:你还能提什么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口头列式,教室板书。

    提问:小宁买了什么?就要多少钱?如果付的都是10元的,应该付多少张?

    先同桌讨论,再集体交流,要求说说自己的想法。

    三、应用练习

    1、交流小结。

    提问:这节课练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2、介绍你知道吗?

    3、布置课后实践

    四、练习小结

    练习十第8题。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教案【篇10】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p32-p33“认识物体和图形”。这部分内容是小学几何图形学习的开端,也是本册后继学习“分类”的奠基内容。由于此内容比较切合学生的实际(直观形象,学生生活中常见),所以在设计理念上尽力去按新课标的理念去进行教学设计。在学习形式上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合作探究贯穿整节课。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发现和创造,学会归纳总结,尽力调动其积极性,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学习内容上尽量体现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利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在评价方式上,尽量改变只有教师去评价学生的现象,给学生一个民主的地位。评价方式的改变,转变了学生头脑中“师严”的看法,老师也可以是我们中的一员。

    教学目的:

    1、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以及它们的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想象、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和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师:对!机器人小叮铛今天要和我们一起学习,他还给每一组小朋友带来了礼物,想知道有些什么礼物吗?

    师强调: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请小朋友合作分一分,在分的过程中,比一比,哪个小组合作得好一些。动手吧!

    [评:借助学生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学生熟悉的机器人—小叮铛)引入新知,依据了学生的起点,切入点把握好,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自觉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

    二、初步感知,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师:这个组小朋友已经分好了,而且从得非常端正。

    问:哪个勇敢的小朋友来告诉大家,你们是怎样分的?

    学生汇报:

    我们组把肥皂、药盒、牛奶盒、小积木放在一起的;把魔方、骰子、化妆品盒子放在一起;我们把茶叶盒、易拉罐、小木棒放在一起;我们还把乒乓、皮球、玻璃珠放在一起。

    师:这组小朋友分得真好,他们把相同的合在一起!其他小组和他们分得一样吗?

    师:我们来看看小叮铛是怎样分的,(课件出示)——大家和他分得一样吗?

    [评:这是大胆地让学生尝试着按自己认为的标准分一分,而且在学生分好的基础上,提出质疑,既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又使学生对这几种形状的物体的外观有了初步的认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的能力。使学生在做中学到了数学。]

    小朋友们,为了能区别它们,谁来给它们取个好听又好记的名字呢?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教案【篇11】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104页。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体验在现实世界中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养成认真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则是不确定的。

    教学难点:结合生活实例判断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教学用具:扑克牌,不同颜色的乒乓球,两个纸盒,六个学具盒,幻灯片。

    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喜欢玩扑克牌吗?老师这有四张牌,请认真观察看好了吗?(教师把牌翻过来,洗一洗牌)抽出一张你猜这张是什么牌?

    生:红桃A。

    师:你能确定吗?

    生:能确定。

    师:其他同学有不同看法吗?

    生 :没有。

    师:一定是红桃A吗?

    生 :一定

    师板书“一定”

    师:为什么说的这么肯定?

    生 :因为刚才老师让我们看的四张牌都是红桃A,所以老师无论拿哪张牌都是红桃A。

    师: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 :同意。

    师:都是认真观察的好孩子。那我们来看看这张牌到底是不是红桃A?(实物展示)果然是红桃A。恭喜你们猜对了。

    师:我再拿一张牌这张牌有没有可能是黑桃A?

    生:不可能,因为老师这四张牌都是红桃A,所以不可能是黑桃A?

    师:你能确定吗?

    生 :确定。

    师:板书“不可能”,那咱们来看看这是一张什么牌?果然是一张红桃A。

    师:老师这还有一套牌,(4张不同的A)请你认真观察,老师把牌翻过去,再洗一洗牌,我抽出一张谁来猜一猜,这是什么牌?

    生 :方片A。

    师:你能确定吗?

    生 :不能确定。

    师:为什么?

    生 :因为。老师刚才的四张牌是不同的,什么样的牌都有,所以就不能确定老师手里拿的到底是什么牌。

    师:你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你来猜一猜,我手里是一张什么牌?

    生 :红桃A。

    师:确定吗?

    生 :不确定。

    师:不确定,应该怎么说呢?

    生 :可能是红桃A。

    师:板书“可能”

    师:“一定”“不可能”“可能”是描述事物可能性的三种情况,也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重点内容,(板书课题:可能性)其中“一定,不可能”是可以确定的,而可能是不确定的。

    师:还想玩游戏吗?(老师做出非常6+1的手式)认识这个手势吗?

    生 :非常6+1

    师:对,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这个节目,那么在非常6+1中有一个非常精彩的环节,谁知道?

    生 :砸金蛋

    师:对,但老师这没有金蛋,我这有六个宝盒,分为两类,一类叫幸运宝盒,一类叫快乐宝盒,幸运宝盒有2个,快乐宝盒有4个,我想找几个同学到前面来抽宝盒,谁愿意来?

    师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来,

    师:你想抽到什么宝盒?

    生:快乐宝盒,因为我想得到快乐。

    师:你认为你一定能抽到吗?

    生:有可能。

    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里有两种宝盒,抽到哪种的可能性都有。

    师:同学们预测一下,他抽到哪种宝盒的机率最大?

    生1:快乐宝盒

    生2:幸运宝盒

    师:究竟能抽到哪种宝盒呢?答案马上揭晓。

    生抽宝盒交给老师。

    师:恭喜你心想事成,选中快乐宝盒,请你面向大家“微笑”一下。

    现在剩下的这些宝盒,你认为都是什么宝盒呢?

    生:3个快乐宝盒,2个幸运宝盒。

    师:谁愿意到前面来继续选宝盒?

    (一生到前面来)

    师:猜一猜他能选中哪种宝盒?

    生:快乐宝盒。

    师:一定是快乐宝盒吗?

    生:不一定,有可能。

    生:有可能是幸运宝盒

    师:大家为什么不能确定呢?

    生:因为剩下的宝盒既有幸运宝盒又有快乐宝盒所以不能确定。

    师:同意他的说法么?

    生:同意。

    师:请你选宝盒。

    生选后打开。

    师:你很幸运,选种幸运宝盒,现在还剩下什么宝盒?

    生:3个快乐宝盒1个幸运宝盒。

    师:你能确定吗?

    生:确定,一定是这样。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没有。

    师:谁愿意继续到前面来选宝盒?

    (一生到前面来)

    师:你认为他能选中哪种宝盒?

    生1:有可能选中快乐宝盒。

    生2:有可能选中幸运宝盒。

    师:选中哪种宝盒的机会大些呢?

    生:快乐宝盒。

    师:请你选宝盒。

    生选宝盒并打开

    师:恭喜你选中快乐宝盒,请你面向大家“大笑”

    生做大笑动作

    师:现在还剩下什么宝盒?

    生:2个快乐宝盒,1个幸运宝盒。

    师:观察仔细继续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来。

    一生到前面来

    师:你认为他能选中哪种宝盒?

    生1:有可能选快乐宝盒。

    生2:有可能选中幸运宝盒。

    师:请你选择

    生选择并打开。

    师:祝贺你,你非常幸运,选中了幸运宝盒。

    那么剩下的宝盒是什么宝盒呢?

    生1:一定是快乐宝盒。

    生2:一定是快乐宝盒。

    师:同意他们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为什么这么肯定呢?

    生:因为两个幸运宝盒都被打开,所以剩下的就一定是快乐宝盒。

    师:有道理,看来你是一个善于思考,善于观察的孩子。

    (选两名学生到前面来完成游戏,分别做出“冷笑”和“哭笑不得”的表情。)

    师:看同学们玩得这么高兴老师就在领你们玩一个游戏,我需要两个助手,谁愿意到前面来,(把这两名学生的眼睛蒙上)现在请同学们认真看(把一袋黄球放进1号盒子里,把一袋不同颜色的球放进2号盒子里),看清楚了吗?

    生 :看清楚了。

    师:(解开一名同学的纱巾)我想让这名同学一定摸出一个黄色的球,请你找出一个你最信任的朋友来告诉你到哪个盒子里去摸?

    生1:到1号盒里摸。

    生 2:到1号盒里摸。

    师:你能确定吗?

    生 2:确定。

    师:听了朋友们的话你来摸摸看。

    生摸球展示给大家看

    师:果然是黄色的球。再摸摸看,又是一个黄色的球,再摸摸,又是一个黄色的球,那么我想让你猜一猜,根据朋友们说的和你刚才摸球的结果,你觉得这1号盒子里的球有什么特点?

    生 :我想这个盒子里一定都是黄色的球。

    师:为什么?

    生:一定摸出黄色的球,那只有都是黄色的球才能一定摸出黄色的球。

    师:真是一个认真思考的孩子。请回吧!

    师:这回该轮到你了,我想让你摸出一个蓝色的球,你准备找谁来帮忙告诉你呢?

    生:我的朋友。

    生1:到2号盒子里摸,能摸出蓝色的球。

    师:你能确定吗?

    生1:不能确定。

    师:他不能确定你一定能摸出蓝色的球,你再找一名同学帮帮你。

    生:*同学。

    师:好,你来告诉他应该到哪个盒子里去摸?

    生2:还是到2号盒子里去摸。

    师:你能确定他一定摸到蓝色球吗?

    生2:不能确定,但有可能摸到蓝色球。

    师:通过刚才同学的回答你猜猜这个盒子里的球有什么特点?

    生:这个盒子里的球颜色不一,但一定有蓝色。

    师:真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你来摸摸看。

    生摸球。

    师:你真幸运,一下就摸到了蓝色的球,你再摸摸。

    生摸球展示给大家

    师:让其他同学摸一摸。谢谢你的配合,请你回位。

    师:现在我想问同学们有没有可能在一号盒子里摸出一个蓝色的球?

    生1:不可能。

    生2:不可能。

    师:为什么?

    生2:因为在1号盒子里只有黄色的球,所以不可能摸出一个蓝色的球。

    师: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我想在2号盒子里摸出一个红色的球,你觉得有可能吗?

    生1:不可能

    生2:不可能

    师:为什么?

    生2:因为在2号盒子里没有红色的球。所以不可能摸出红色的球。

    师:根据刚才咱们做的游戏,请你按要求涂一涂。拿出题卡。

    (生按要求涂题卡)

    师请学生说说为什么这么涂。

    师:刚才我们通过游戏知道了事情发生时出现的几种情况,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也存在这三种情况,老师选取了日常生活中的几件事请你用“一定”“不可能”“可能”进行描述,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选取一件事进行研究。(课件展示)

    (学生研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几种情况“一定”“不可能”“可能”并结合实际对一些事件进行了判断,判断的正确与否与我们的观察力,与我们的知识经验联系的非常紧密,因此,课后同学们要多看书,多积累经验,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

    教学反思:

    我的这节课是人教版第五册的内容《可能性》,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感知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事情发生的不确定现象。了解有的事情是可能发生的,有些是不可能发生的,还有些是一定发生的。

    这节课我想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体现玩中学的教学思想。

    由于学生年龄小,认识事物比较直观,我就安排非常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参与其中,感受乐趣,同时也在学习知识。在这节课中,可以看到整节课学生几乎一直都是在玩,玩的非常开心,在玩中不断的发现,不断的思考。虽然老师没有更多的讲解,但是对知识的理解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却都达到了。

    二创设情境,让情境贯穿始终。

    在教学中,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必要的。

    在这节课中,我就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以学生平时喜欢玩的扑克牌导入新课,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紧接着又以平时学生喜欢的电视节目非常6+1中砸金蛋的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猜宝盒的活动中体会事件的可能性及可能性的大小,之后又让学生带着要求去摸球,进一步巩固对“一定”“不可能”“可能”的认识。

    三注意学以致用的思想。

    学有用的数学是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能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所学的知识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应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培养孩子自觉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我又选取了生活中的几件事让学生进行判断。

    不足之处:

    教学的梯度体现不明显。第2个游戏如果放在最后就会更好些,因为设计这个游戏的目的就是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下节课学习可能性的大小打下基础。本节课还有不足之处的是教师,可能是我的经验有限,应变能力较差,学生表现的那么好,老师表扬鼓励的话不到位,没有一份奖品奖励给他们,这也是我以后要学习和注意的地方。

    小学数学教学课件教案(集锦9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老师在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不能敷衍了事。只有将教案课件写好,才能让学生快速地理解各知识点。从哪些角度去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呢?小编特别编辑了“小学数学教学课件教案(集锦9篇)”,欢迎你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小学数学教学课件教案 篇1

    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是新人教版本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P32页。

    1、教材分析

    教学主要内容:

    一位、两位、三位小数的意义。小数的计数单位,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教材编写特点:

    简化了小数意义的叙述重视了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加强了小数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探究的过程中注重给学生创设自主研究的空间。

    教学的重点、难点:

    理解一位、两位、三位小数的意义,知道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教学关键:

    理解一位、两位、三位小数的意义。

    基本活动经验:

    在老师引导下,重视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合理安排引导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借助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迁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二、学情分析

    小数的意义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这是在学生三年级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基础上教学的,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为今后学习小数四则运算打好基础。

    学生学习该内容可能的困难:

    教学时,学生必须依托分数和整数的相关知识,借助分数理解小数的意义,借助整数掌握小数的结构特征。理解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时,必须联系生活中的货币、长度或者重量等理解小数之间的关系。

    学习方式:

    充分的运用演示、操作、观察等直观的手段,把基本概念的本质属性和普遍意义形象地展示出来,是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这些内容的丰富表象,再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加深这些知识概念的感性认识;最后对表象进一步加工,形成概念,从而实现对概念的深刻理解。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和实际测量活动了解小数的产生,体会小数产生的必要性。借助熟悉的十进制关系的显示原型多角度的理解小数与分数之间的关系,理解计数单位0.1、0.01、0.001。

    2明确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过程与方法

    充分的运用演示、操作、观察等直观的手段,引导学生经历从直观到抽象、概括的心理活动过程,实现“动作表征”、“直观表征”、“符号表征”的循序渐进发展,进而培养学生发现和构建知识的能力、迁移和类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归纳的思维能力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4、教学过程

    1、已知导入、情境感知

    师:(出示教室场景图)同学们看,这个地方熟悉吗?

    生:熟悉

    师:是哪?

    生:我们的教室

    师:我们的教室,这是黑板的高度,讲台的长度,课桌的长度(课件出示)。

    师:我们已经知道黑板的高度是1米(课件出示黑板的高度是1米),你有办法知道课桌和讲台的长度吗?

    生:我知道了,讲台的长度、课桌的长度有1米多。

    生:我知道讲台的长度跟1米差不多。

    生:可以用重叠法

    生:可以把黑板的高度那里,对直画一根虚线下来,再看

    师:课桌的长度是1米多,具体多多少呢?你有办法吗?

    2、展开,认识一位小数的意义

    生:先测量出1米,多余的部分截取下来,再接着去测量。

    师:谁还来说说......

    生:先测量出1米,多余的部分截取下来,再拿多余部分去跟1米比较(边说边用手比划)。

    师:你们看看,是这样的吗?(课件演示,将多余的部分截取下来,放在1米的下面测量)

    生:是的。

    师:接下来,谁有办法?

    生:用多余部分去比,看看1米里面有几个那么长。

    生:将1米平均分成10份,再比较。

    师:比不出来啊,谁有办法?

    生:1个1个去比,看看几个那么长正好是1米。就用除法解决。

    师:是这样的吗?(课件演示)

    生:是的

    师:我们一起来数数

    生:1个,2个,3个......正好10个这么长是1米。

    (在出现问题的时候,想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可以把已经知道的1米的刻度标记出来,再继续测量,先用多余部分去比较,发现正好10个那么长就是1米。所以多余部分是10份中的1份,也就是说将1米平均分成10份,这样的1份,它的长度正好是多余部分,所以多余部分可以用十分之一米表示;十分之一米用小数表示是0.1米。在测量或者计算时,我们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可以用分数或者小数表示。

    师:那现在知道怎么具体表示了吗?说说我们刚才的思路。

    生:因为老师在操作的时候,我们可以发现10个多余部分的长度正好是1米,也就是说每个多余部分的长度是1米的1/10,也就是1/10米。写成小数的话是0.1米。还可以用1分米表示。

    生:根据观察我们发现,将1米平均分成10份,多余部分正好是10份中的1份,可以用分数1/10米表示,还可以用小数0.1米表示。

    生:将1米平均分成10份,多余部分是1米的1/10,也就是1/10米,用小数表示是0.1米。

    师:我们一起来说说:将1米平均分成10份,多余的部分正好是这10份中的1份,也就是1/10,1米的1/10是1/10米,也可以用小数表示为0.1米。

    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小数的意义”(板书课题)

    师:那你们知道小数0.1的意义了吗?

    生:0.1表示的是十分之一。

    师:你还能在1米(用手比划)中找到其他的小数吗?并说说它的意义。

    生:0.3米(学生说,老师点课件,并根据课件演示,学生说意义)

    师:那0.3里面有几个0.1呢?表示什么

    生:0.3里面有3个0.表示十分之三。

    师:还找到了其他的小数吗?

    生:0.7米(老师点课件,学生说意义)0.7里面有7个0.1

    师:那1米里面有多少个0.1呢?

    生:1米里面有10个0.1米

    师:10个0.1是1

    仔细观察这些小数和分数(用手比划并引导学生观察分数),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些小数都表示十分之几。

    生:这些分数的分母都是10,小数都是一位小数

    生: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一起小数

    生:10个0.1是1

    师:说得非常好。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10个0.1就是1。一位小数,它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写作0.1。

    我们一起把这句话小声齐读: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写作0.1。

    师:我们在这个1米中找到了很多的小数,是不是只能在这里找到小数呢?

    (出示数轴图)你能在这里找到小数吗?

    生:能(学生上台寻找并说明理由。)

    师:为什么是这里呢?

    生:因为0-1之间分成了10份,每一份是0.1,表示十分之一。

    生:0.1还可以表示刻度。也就是说:这里的每个刻度依次是0.1、0.2、0.3......

    师:我们在学习数轴的时候知道数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排列的,所以0.1在这里。

    师:那你能找到0.8吗?

    生:某一个点,某一个范围(指出0.8的具体位置)

    师:你是怎么找到0.8的?

    生:数8个0.1(10份中数出其中的8份)

    生:从1开始往左边数2个0.1(10-2=8)

    师:那数轴上还有其他的小数吗?

    生:有,学生说小数

    师:如果将数轴无限的延长,这样的小数说得完吗?

    生:说不完。

    师:回归到米尺中,理清我们刚刚的思路:我们知道多余的这个部分—可以用分数十分之一米表示,用小数0.1米表示。所以课桌的长度是1.1米。

    3、推进,认识两位小数的意义

    师:课桌的长度已经具体的表示出来了,黑板的高度呢?

    生:还是拿红色部分进行重叠,多余的部分截取下来。继续用红色部分测量(课件演示)。

    师:遇到了什么问题?

    生:测量时,多余的部分不够1米,

    生:那就用蓝色部分比较。(学生边说,课件演示)也不够1分米。

    师:那怎么办?

    生:用刚刚的方法去比,看多少个紫色部分有是一个蓝色部分。用分米的下一个单位厘米表示。

    师:(课件演示)我们发现......

    生:我们发现10个紫色部分的长度就是蓝色部分

    生:把蓝色部分平均分成10份,紫色部分是其中的1份

    生:是1厘米

    师:把蓝色部分平均分成了10份,那1米里面会有多少个这样的紫色部分呢?

    生:有100个这样的紫色部分。

    师:那就是说:将1米平均分成100份,其中的1份表示的长度就是紫色部分,可以用分数1/100米表示

    生:还可以用0.01米表示。

    师:对的,1/100米写成小数是0.01米。

    师:那红色部分有多少个0.01米蓝色部分呢?

    生:1米里面有100个0.01米。1分米里面有10个0.01米

    师:那这样的4份呢?可以怎么表示?

    生:4/100米,写成小数0.04米

    师:请同学们拿出抽屉中的软尺。

    师:这根软尺长度是多少?

    生: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

    师:看来长度单位的换算学的很好哦。

    操作:拿出软尺,在软尺上找到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以米为单位,找出一个可以用小数表示的地方,跟同桌说一说,并将它写在练习纸上)。

    学生汇报

    生1:我找到的是0-99厘米。是99厘米,用分数表示是99/100米,用小数表示是0.99米。

    生2:我找到的是0-20厘米。是20厘米,用分数表示是20/100米,用小数表示是0.20米。

    生:老师对于生2找的还有表示方法,我可以用分数2/10米,用小数表示是0.2米。

    师:(副板书20/100米=0.20米,2/10米=0.2米。)对于这两种表示方式,谁来说说他们的意义?

    生:一个是表示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取其中的20份,是20/100米=0.20米;一个是表示把1米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2份,是2/10米=0.2米。

    生:它们表示的长度是一样的,但是它们表示的意义是不同的。

    师:仔细观察这些小数,你又有什么发现呢?

    生:这些分数的分母都是100,小数都是两位小数

    生: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

    生:100个0.01是1

    师:说得非常好。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它的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写作0.01。

    (课件出示: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两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写作0.01。)

    师:通过我们刚才的探究,我们知道黑板高度中1米之外多余的这个部分—1厘米,可以用分数百分之一米表示,用小数0.01米表示。所以讲台的长度是1.01米。

    4、拓展,认识三位小数、四位小数的意义

    师:(出示课件显示1毫米)这是多长?

    生:1毫米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把1厘米平均分成了10份,其中的1份就是1毫米.....

    师:1米里面有多少个这样的1毫米呢?

    生:1000个(1米里面有1000个1毫米),因为1米=1000毫米

    出示课件

    师:将1米平均分成1000份,这样的1份是1毫米,这样的1份还可以怎么表示?

    生:1/1000米,0.001米。

    师:对的,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其中的1份是1/1000米,用小数表示为0.001米。

    师:那这里的7份可以怎么表示?米尺中的1厘米可以怎么表示呢?

    生:这里的7份可以用分数7/1000米表示,用小数表示为0.007米

    生:米尺中的1厘米是1000份中的10份,用分数千分之十米表示,用小数0.010米表示。

    生:1厘米也可以用分数百分之一米表示,用小数0.01表示。

    师:也就是说10个0.001等于1个0.01。

    师:观察这些小数,你发现了什么

    生:还可以知道,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三位小数,三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千分分之一,写作0.001。1厘米中有10个1毫米,所以0.01里面有10个0.001;1米里面有1000个1毫米,所以1里面有1000个0.001。

    五、总结及应用

    (观察板书可以知道)

    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

    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写作0.1、0.01、0.001......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10 )

    生:因为我们刚刚在黑板上标记了

    生:进率是100

    生:因为我们知道人民币1分钱是0.01元,1角钱是0.1元,10个1分钱等于1角,所以进率是10

    生:进率是10.看黑板我们知道0.1米是1分米,0.01米是1厘米,0.001米是1毫米。它们之间的关系是10毫米=1厘米,10厘米=1分米。所以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学生根据小数的计数单位自己理解这句话,并且填空,说明理由。)

    写出合适的分数和小数

    说一说你的收获

    生:我知道了“小数的意义”

    生:我知道了分母是10.100.1000......这样的分数可以写成小数

    生:我知道了小数的计数单位

    ......

    是的,这些都是我们这节课的收获,希望大家在以后的生活或者学习中能够好好的运用这些知识。你们将会发现,原来数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板书设计

    1米 1 计数单位

    1/10米=0.1米 十分之一 0.1 一位小数

    1/100米=0.01米 百分之一 0.01 两位小数

    1/1000米=0.001米 千分之一 0.001 三位小数

    1/10000米=0.0001米 万分之一 0.0001 四位小数

    五、教学反思

    《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生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基于这一理念,在设计本课时,我注重让学生经历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使他们在动手、动脑、动口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学会思考,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一、运用多种手段,提高教学实效

    本节课中将现代化教学手段与常规教学手段相结合,提高了教学效率。从引入课题、讲授新课、反馈练习,大部分内容均制成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动态地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刺激学生的感官,启迪学生思维,增大了课堂容量,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在授新一位小数的意义时,扎扎实实的抓住了重难点,两位小数的意义学习时,让学生借助实物(软尺)进行操作:找小数,写小数,说小数的意义,从而加深了实际与理论的联系,强化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三位小数的引入更是在已有的软尺基础上,复习了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从而让学生能够理解三位小数的意义。同时,本节课又注重了常规教学手段的运用,课题、一位、二位、三位小数的几个关系式等,均由老师板书。提纲挈领的板书,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2、情景导入,回到最初

    借助教参中的情景导入,但是在设计时抛开了已有的尺子测量,让学生只根据已有的1米进行思考。也就是在遇到不能用整数表示的时候,要想其他的办法进行解决(如:想出一个新的名数单位,比如分米、厘米、毫米来解决问题;或者想到用分数表示,借助分数从而过度到小数),让学生明白知识不是原本就是这样的。是因为我们在实际的问题当中不能解决,必须借助新的知识来解决,就此重新回顾了小数的产生与发展。

    3、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活动前提,营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的学习环境。

    许多教师认为,小数的意义这一内容用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方法比较恰当,因为小数的意义是约定术成的,新型的学习方式(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也只能是一种课堂的装饰。这种思想,是我在设计教学时考虑得最多,也是我最难突破的瓶颈。因此在本课的设计上,我以小数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为切入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体验。

    六、案例研讨

    《小数的意义》这一课。为我们诠释了如何让学生在基础数学的学习过程中,触及数学本质的深处,更深切的感受数学的精神、思维和方法的魅力。同时,本节课的教学不落俗套,特别是在教学设计上为我们展示了独有的环环相扣。

    1、回归本质,回到最初

    在第一个环节一位小数的意义的设计中,教师提出:“在没有测量工具的前提下,你能想办法知道课桌的长度吗”这个问题,学生想到了最为原始的办法:用非整数表示或者产生一个比米更小的名数来表示。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能触及数学本质。

    2、数与型结合,便于学生理解

    两位、三位小数的意义教学设计中,更是将实物——1米的软尺搬进课堂,让学生去观察、寻找“以米为单位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的地方,从而让学生感受知识并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有凭有据的,让学生理会到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脱离实物过渡到三位小数时,让学生在操作、观察中感知,在感知后依据课件抽象、概括,在思维碰撞中提高认识的学习过程。

    3、概念性的教学是否可以全面放开,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总结

    既然是教学,肯定会有不完美的地方,概念性质的教学多数都是教师满堂灌的形式。在主张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情况下,能否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找凭找据、去总结、去运用呢?

    附:评课老师简介

    何琴,小学高级教师,校级骨干教师。20xx年担任教育部“国培计划(20xx)”——中西部地区小学教师置换脱产研修项目培训导师,20xx年被聘为“第二批校级骨干教师”多篇教学论文获国家二等、省级二等、市级一等奖,多篇论文在《湖南教育》杂志上发表。曾代表长沙高新区参加“长沙市名优教师‘志愿支教、送教下乡’活动”,参加全国中小学“本色教育”说课比赛,荣获一等奖;在教育部“国培计划(20xx)——中西部农村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班上的示范课,曾经参加“长沙高新区小学数学教师素养比赛”荣获特等奖,参加“长沙市小学数学教师素养比赛”课堂教学竞赛荣获一等奖。工作理念:多一点鼓励,多一点期待,多一点平等,多一点沟通。教育理念:勤于好学才能乐于施教。

    小学数学教学课件教案 篇2

    设计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索现实世界中有关图形与几何的问题时,应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图形与几何”这部分内容的概念很多,在复习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参与归纳,在知识的梳理、规律的寻找、正误的判断中,不断地渗透学习方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重视知识的梳理。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一起回顾学过的内容,并找出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整理成一个环环相扣、脉络清晰的知识网络,既有利于学生牢固的掌握知识,又能加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相应的练习题,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和整理,在完成练习的同时让学生说说相关的概念和理论知识,而不是单纯地让学生背条条框框,让理论指导实践,让实践帮助记忆理论。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量角器、三角尺、直尺等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过哪几种角?哪几种图形?

    (生交流汇报)

    同学们对有关角、图形、直线、垂线等知识很感兴趣,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图形与几何”的相关知识。

    ⊙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师:为了更好地梳理这些知识,现在请同学们打开教材看第二、三、五单元的内容,想一想这三个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内容,请你们对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写出知识网络。

    1.小组汇报交流。

    2.教师指导并归纳、总结。

    师:你们认为这三个单元哪些内容比较难?

    (生小组合作交流)

    ⊙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1.复习角的度量。

    (1)课件出示:①在下面的图形中,()是直线,()是射线,()是线段。

    ②以下面的点为端点,先画出3条不同方向的射线,再想一想,还可以画几条射线?

    小学数学教学课件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认识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等,从而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和分数的联系,会正确读写小数。

    2、在用小数进行表达的过程中,感受小数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培养数感和观察、比较、抽象的能力,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师:在三年级时我们一起认识了小数,你还记得吗?

    (稍作停顿,学生回忆小数知识)

    你对小数有了哪些了解?(生独立发言)

    (可以是读写方法、意义、一位小数、组成部分、使用情况等)

    2、师(板书:0.3):会读吗?(生齐读)

    你是怎样理解0.3的?

    3、揭题:今天起我们将继续学习小数的相关知识。

    (出示课题: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

    二、展开新授:

    1、教学例1:

    (1) 课件播放例1:

    师:你能读出这三种物品的价格吗?

    (个别读,师板书价格及读法)

    0.05:请两生个别读再齐读,这个读法与以前学过的数的读法有什么不同?

    小数部分依次直接读出数字就可以了。

    (2) 用角或分做单位,说出这些物品的价钱。

    生答师追问:

    3角为什么可以写成0.3元?

    5分为什么写成0.05元呢?

    (1元=?分,1分是一元的几分之几?可以写成多少元?

    5分是一元的几分之几,可以写成多少元?)

    4角8分是一元的几分之几,可以写成多少元?

    书p25/1(1)课件出示,直接口答。

    (2) 齐读0.05、0.48:

    0.05、0.48分别是一元的几分之几?

    与以前认识的小数有什么不同?

    揭示两位小数、一位小数的概念。

    2、教学例2:

    (1) 师:用分作单位的数是一元的百分之几,可以写成两位小数。生活中还有很多用到两位小数的情景。

    (出示一把米尺):把一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长多少?

    1厘米是1米的几分之几?

    可以写成小数是?

    (2) 播放例2的课件,师稍作讲解。生独立完成书上的尺子图。

    全班交流书写情况。

    29厘米呢?

    你想到了多少厘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

    (3) 师:把一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长多少呢?

    1毫米是1米的几分之几?可以写成小数是?

    播放课件,稍作讲解。生独立完成书上的尺子图。

    全班交流书写情况,并齐读这些小数,(指导:小数部分的零不能省略读)

    (4) 师:他们是几位小数?

    分别表示千分之几?

    有没有四位小数呢?你能举个例子吗?

    他表示多少分之多少?

    按照这样的方法还有五位小数、六位小数位数更多的小数。我们以后将学到的圆周率还是个无限小数呢。

    3、小结、揭示小数的意义:

    师:齐读黑板上小数和对应的分数。

    黑板上的这些小数是由怎样的分数改写成的?

    你还发现了什么?

    课件出示: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都可以用小数表示。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学生默读理解。

    师:两个省略号分别省略的什么?你能补充吗?

    三、巩固练习:

    1、试一试:(课件播放题目)

    师指导:第一幅图把正方形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一份是什么形状的?

    第二幅图能?

    第三幅图把什么看作整数1了?

    平均分成了几份?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每一份是什么形状的?

    独立填书。

    全班交流,并结合图说说0.7、0.43、0.009分别表示什么?

    2、练一练第二题,独立完成在书上。

    全班交流。

    3、练习五第二题、第三题。

    独立练习,口头汇报。

    0.300表示什么?

    4、练习五第四、五题。

    独立练习,全班交流。

    四、总结:

    师:谁能来归纳一下今天我们的学习内容? 你有哪些收获?

    小学数学教学课件教案 篇4

    设计说明

    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利用现实的情境或材料进行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体会随机思想,树立随机意识。

    1.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本节课时,从学生已有的实际经验出发,把统计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2.做探究交流的小主人。

    本节课在探究条形统计图的画法的这个教学环节中,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后小组合作尝试画出条形统计图,并且自己总结出条形统计图的画法。其间教师只是一位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样,学生就有更多的机会自主探究、动手操作,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复习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两种条形统计图?

    生:纵向条形统计图和横向条形统计图。

    师: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生:条形统计图能对事物进行比较,能让人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多少。

    师:这节课我们将进行条形统计图的相关复习。

    (板书课题:统计与概率)

    设计意图:通过对前面所学内容的简要回顾,再现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为复习做好准备。

    ⊙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1.课件出示教材111页4题。

    (1)明确育民小学各年级男、女生戴近视镜的同学人数统计表。

    (2)学生分组完成条形统计图。

    (3)各组汇报成果,投影展示条形统计图。

    (4)学生观察条形统计图,思考下面的问题:

    ①四年级戴近视镜的有多少人?

    ②哪几个年级戴近视镜的人数比较多?

    ③哪几个年级戴近视镜的男生比女生多?

    (5)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

    指名汇报,让学生分别说出横轴、纵轴、每格代表几人;各种直条代表什么。

    小学数学教学课件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在经历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了解小数的产生。学生能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推理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小数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学情分析:

    小数的意义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元角分与小数”的知识下,以已有的经验为背景,让学生经历认、读、写小数的学习过程并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实现认识的提升。

    教学重点:认识小数的产生和意义。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了解小数的产生。

    1、回忆一下:我们学过什么长度单位?

    2、请同学们看一下这条绳子,谁来估一估绳子的长度呢?请同学们都来量一量,验证一下结果。再来看看这根绳子,谁来估计一下它的长度,也请同学们上来量一量。刚才同学量的绳子的长度是30厘米,就是3分米,如果老师让大家用米来作单位。怎么表示呢?

    3、刚才我们在测量这条绳子的时候,如果用米作单位,就得不到整数的结果。其实像这样得不到整数结果的例子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于是聪明的人们除了发明用分数来表示之外,还发明了用小数来表示,于是小数就产生了。

    4、揭题。(板书:小数的意义)

    二、自主探讨,理解小数的意义。

    (一)研究一位小数

    1、出示米尺:这是什么?这是一把一米长的尺子,请同学们仔细看看,老师把这把米尺平均分成了多少份呢?每一份是多长?如果用米作单位,写成分数是多少?写成小数又是多少?

    这样的3份是多长?写成分数是多少?写成小数是多少?这样的7份呢?

    2、请同学们看,这几个小数的小数部分都只有一位,这样的小数我们把它叫做一位小数。

    3、小结:我们把1米的尺子平均分成1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一位小数来表示。

    4、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用一位小数来表示。)

    (二)研究两位小数(自助探究)

    1、如果我把1米的尺子平均分成了100份,1份是多长?用米作单位,写成分数是多少?写成小数是多少?4份呢?这样的8份呢?

    2、像这样的小数,小数点后面有几位数,这样的小数我们叫做几位小数。

    3、小结:我们把1米的尺子平均分成100份,可以用两位小数来表示。

    4、说发现。

    (三)研究三位小数。(自主探究)

    1、如果我把这每一段再平均分成10份,那么整条米尺我把它分成了几份?1份是多长?用米作单位,写成分数是多少?写成小数是多少?6份呢?13份呢?请同学们再说2个用毫米作单位的长度。刚才这两位同学说出了5毫米,23毫米,请同学们拿出草稿本,把这两个长度用分数表示,再用小数表示。

    2、像这样的小数,小数点后面有几位数?这样的小数我们叫做三位小数。

    3、小结:我们把1米的尺子平均分成1000份,可以用三位小数来表示。

    4、说发现。

    (四)推导

    1、如果我把1米的尺子平均分成了10000份,写成分数应该是几位小数呢?看来同学们的学习能力很强是,能够通过前面的知识,推出后面所学的知识。

    1、讨论:分数和小数有怎样的联系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概括出分数和小数的联系。

    刚才同学们通过讨论得出,分母是十的分数可以用一位小数来表示。分母是一百的分数可以用两位小数来表示。分母是一千的分数可以用三位小数来表示。这个就是小数的意义。

    三、合作交流,探讨小数的计数单位。

    1、填一填。

    (1)0.3里有()个1/10,0.7里有()个1/10。0.04里有()个1/100,0.08里有()个1/100。

    填一填,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像这样,0.3、0.7这样的一位小数,我们都可以看成是由若干个0.1来组成的,那么我们就说十分之一是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读作十分之一,写作0.1。(板书: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时十分之一,写作:0.1)

    同样的道理,像这样,0.04、0.08这样的两位小数,我们都可以看成是由若干个0.01来组成的,那么我们就说百分之一是两位小数的计数单位。读作百分之一,写作0.01。(板书:两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时百分之一,写作:0.01)

    请同学们猜一猜,三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什么?写作什么?(板书:三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千分之一,写作:0.001)

    2、0.1里有()个0.01,0.01里有()0.001。小组讨论,汇报。

    0.1里有10个0.01,我们就说0.1与0.01的进率是10,同样道理,0.01里有10个0.001,说明他们的进率也是多少?

    四、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练习。

    五、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学课件教案 篇6

    教学设想:

    小数的意义是西师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学生在三年级下册学习“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同时小数的意义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知识的开始,是学生认数范围的一次扩充,也是对学生日常经验的一个归纳与总结。依据新课程理念,我在本节教学设计中力求让学生结合现实情境,进一步认识小数,充分调动学生的旧知,促进知识的正迁移,同时加强操作活动,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意义,以及小数的计数单位,理解相邻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是十进关系。

    2、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探索等活动,理解小数的意义以及数的计数单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一位小数,二位小数的意义。

    难点:理解三位小数的意义,同时归纳小数的意义。

    教学具准备:

    课件、学习卡2张、米尺、皮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师:孩子们,北京奥运会的脚步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全国各地都在积极迎接奥运的到来,我们学校为了迎接奥运也举办了一场校动会。(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你们从这幅图上了解了哪些信息?

    生:张兵跳远的成绩是2.36米

    生:王志跳高的成绩是0.92米

    生:校运会60米的纪录是7.8秒,100M的纪录是13.4秒,跳远的纪录是2.87M,跳高的纪录是1.06M。

    生:我知道这些数都是小数。

    师:孩子们真聪明,观察真仔细.那么你们想知道为什么会产生小数吗?

    生:想

    师:现在我想让两位孩子来量一量黑板的长和宽。

    学生上台用皮尺测量。

    生:黑板长3米10厘米

    生:黑板宽95厘米

    师:孩子们黑板的长和宽是不是都是整数呢?

    生:不是

    师:在测量的计算中,我们有时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通常可以用小数表示。板书:小数

    师:孩子们,我们在三年级时都已经初步认识了小数,那么下面这些空我相信大家都能填出来吧!(课件出示)

    1角=()10元=()元0.1元是把1元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份。

    1dm=()10米=()m0.1米是把1米平均分成()份,取其中()份

    5角=()()元=()元0.5元是把1元平均分成()份,取其中()份

    3dm=()()m=()m0.3是把()平均分成()份,取其中()份

    (生独立完成,并汇报)

    二、探索新知

    师:孩子们完成的真不错,来鼓励一下自己。好!现在请大家拿出老师课前发给你们每个小组(二人一组)的学习卡片1,然后听清老师讲要求。(课件出示)

    (1)、涂一涂:用斜线把其中十个直条涂出阴影,并用分数、小数表示,再把7个直条涂上阴影,用分数小数表示。

    (2)、填一填:

    分数()10

    分数()10小数()

    小数()

    (3)、说一说:0.7表示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份,取其中()份

    0.7里面有()个0.1

    0.1、0.7都是一位小数,都表示把1个整体平均分成()份,分别取其中的()份,()份。

    (4)、讨论:一位小数表示几分之几?几分之几表示一位小数?

    (5)、完成后,组内两个同学相互说一说

    (学生两人一组合作完成)

    师:好!孩子们我看大家完成的差不多了,谁来给大家汇报一下?

    生:(上台用视频展示台把学习卡1展示)我们小组是这样涂的

    分数110分数710

    小数(0.1)小数(0.7)

    0.7表示把一个正文形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7)份。0.7里面有(7)个0.1

    小学数学教学课件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小数大小的比较,书上第50、52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熟练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和步骤,并能根据要求排列几个数的大小。

    2、通过对小数的大小比较,加深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

    4、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调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促进知识的迁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 基础训练

    (练习题卡)

    2、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

    1003 O 999 325 O 258 6124 O6214 832 O 837

    师:你能描述出整数是如何比大小的吗?

    生:……

    师:(小结)整数进行比较时,首先要看它的数位,数位多的数就大。数位相同时,从高位一位一位的往下比,直到比出大小为止。

    二、自主探究新课

    1、创设情境。

    师:刚才,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回顾了一下整数大小的比较方法。那么小数比较大小的方法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小数比较大小的方法。(板书课题:小数的大小比较)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幅图,你能从这副图上得到哪些信息。

    生:他们在跳高,……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他们的成绩。(出示卡片)

    2.45米、1.6米、1.98米、1.45米

    师:要分别排出这四位同学的名次前后,就要将他们的成绩一一进行比较,那下面老师把他们分别分成两组来进行比较, 看看谁会是优胜者。

    2、比较2.45和1.6

    师:这两个成绩该怎么谁的更好?你是怎么想的?引导学生想办法进行比较。

    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全班汇报交流。

    生:……小结:先比它们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这个数就大。

    3、比较1.98和1.45

    师:他们的成绩,又该怎么比呢?引导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全班汇报交流。

    生:……

    师:你们同意这种说法吗?还有谁想来说一说。小结:小数进行比较时,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十分位;十分位相同,就比较百分位;……

    三、扩展运用

    1、比较下面两个数的大小,并说一说是怎样比的。

    (1)3元()2.6元

    (2)6.35米()6.53米

    (3)4.723()4.79

    (4)0.458()0.54

    2、说说你是从哪位比出他们的大小的。

    6.4( )5.9 12.4( )13.08 3.21( )3.12

    4.83( )4.59 4.36()4.37 12.352( )12.36

    四、全课总结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是,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略

    小学数学教学课件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国标苏教版第28~30页例1、例2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五第1~5题。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能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学会读写小数,体会小数与分数的联系。

    2、在用小数进行表达的过程中,感受小数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

    3、初步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比较、善于交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交流信息,引入课题

    1、在三年级时,我们认识了一些小数,你能说出几个吗?

    2、课前大家已经收集了很多关于小数的资料,老师选择了一些比较有价值的,你可以轻轻地把这些资料读一读,然后挑选你最感兴趣的一条,谈谈你了解到了什么?又想到些什么?

    (1)一块橡皮0.6元,一本练习本0.75元。

    (2)一张信封0.05元。

    (3)王琳的身高1.42米,体重32.5千克。

    (4)刘翔在国际田径超级大奖赛中,以12.88秒的成绩刷新世界记录。

    (5)一枚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0.001米。

    (6)人体的正常体温是36.5°C-37.5°C。

    (7)“神舟六号”在太空飞行时距地球表面最远的高度大约是344.725千米。

    3、引入课题

    这些信息中的数都是小数,用小数可以描述一些事情,反映一些现象。看来,同学们对小数已经有了一些认识,想不想作进一步的的研究?你还想知道小数的哪些知识?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揭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学习小数的读法

    小数怎么读?谁能把信息中的几个小数再读一读?

    能发现小数是怎么读的吗?

    让学生发现:小数点前面的数和我们学过的整数一样读,小数点后面的数只要依次一个一个地读。

    出示几个小数,让学生读一读:0.390.1080.0060.80

    2、探究小数的意义和写法

    (1)如信息中的0.6、0.75、0.05元这些小数是怎么来的?

    小组内回忆6角写成0.6元的过程。

    那5分为什么可以写成0.05元?同桌商量商量。

    引导学生:元与分之间的进率是多少?1分是1元的1/100,是1/100元,可以写成0.01元,那5分是1元的几分之几?是几分之几元?写成小数是多少元?

    学生尝试说说7角5分转化为0.75元的过程。

    那6角8分可以写成几元?

    (2)0.01米是怎么产生的?谁能大胆地猜测一下?(教师出示米尺图)

    引导学生说出:1厘米是1米的1/100,是1/100米,写成小数是0.01米。

    以小组为单位,在直尺上另外找出两个刻度,想一想,写成分数和小数各是多少?把它们写下来。

    组织交流。

    (3)猜一猜,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还会得到什么样的分数?如何写成小数?

    把自己的猜想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交流,并试着把这些分数、小数写下来。

    组织全班交流。

    3、抽象概括:仔细观察上面每组的分数和小数,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和同学交流。

    引导学生概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以前我们学习了一位小数,今天又认识了两位小数和三位小数,还会有位数更多的小数吗?

    4、教学“试一试”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说说怎么想的。结合图来理解每个小数把整数“1”平均分成了几份,表示这样的几份。

    三、练习拓展

    1、把听到的小数记录下来。

    早晨6点30分,小明从1.2米宽的小床上起来,挤了0.008米长的一段牙膏,用了0.05小时刷牙洗脸,喝了一杯0.243升的牛奶,吃了一只面包,背起2.5千克的书包,飞快地向离家1.46千米的学校跑去。

    指名板演。读一读这几个小数,选择整数部分是零的小数说说它们表示几分之几。

    2、最近学校附近开了一家文具店,但店里商品的标价不太规范,请你们帮个忙,把这些标价改成用“元”作单位的小数。(图略)

    铅笔3角小刀8分直尺5角9分练习本76/100元

    3、把你认为长度相同的找出来

    4毫米0.004米4/1000米0.04米4厘米4分米4/10米

    4、估价:一筒薯片的价格在5元~6元之间。

    5、把课前收集的小数信息,挑一

    个用今天学到的知识介绍给同桌听。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小数,你有哪些收获?

    在我们的生活、生产中经常用到小数,课后围绕“生活中的小数”写一篇数学日记。

    反思:

    我总认为“小数的意义和读写”这一内容用传统的讲授法比较恰当,因为这些概念是约定束成的,而动手实践、自主探究等只能是一种形式上的追求。如何使传统教学与新理念融合在一起,达到比较完美的教学效果,本课进行了一点尝试。

    1、以小数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为切入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体验。课始,展示学生课前收集的小数信息,把小数的意义设置在一种生活化、需求化、个性化的大背景中,让学生用个性化的理解方式来表达对小数的理解。由于小数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学生已有一定的经验,因此,在教学小数的读法时,充分利用个别学生会读这一资源,让这部分学生大胆释放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已有经验,通过他们的引读,让其他学生发现小数的读法。

    2、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活动前提,营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的学习环境。小数的意义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在抽象这个概念的过程中,通过旧知的迁移,尝试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把他们引入研究性学习的氛围,主动建构知识。如回忆了6角为什么能写成0.6元后,让学生在小组里商量商量5分为什么可以写成0.05元?在米尺上找两个整厘米数的刻度,把它们写成分数和小数;猜一猜,如果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会产生什么样的分数,又如何写成小数?在学生经历了这么多的探究、体验后,引导学生观察每组中的分数和小数,从而发现抽象出分数的意义。

    3、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巩固知识,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本课的练习安排,彻底改变了教材上的读读、写写、做做的模式,而是通过把听到的情境中的小数记录下来、改写商品标价、找相同的长度、估价、介绍收集的小数信息等形式,使知识得到巩固和拓展,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有趣、真实。

    小学数学教学课件教案 篇9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练习十六第3~11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2能根据要求正确移动小数点的位置。

    3感受数学知识的严谨,养成认真、仔细的习惯。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教学难点:

    根据要求正确移动小数点的位置。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是什么?

    2练习十六第3题。

    学生独立看懂表格,注意找准整数的小数点位置,并指名让学生说说他们的方法。

    二、指导练习

    1第8题

    老师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指导。

    第9题请同学们先汇报收集的资料,再算一算。

    3第10题

    注意两种情况:一是宽边相接,按长边计算;二是长边相接,按宽边计算。

    三、独立练习

    1练习十六第4,5题教师强调:写得数时注意位数不够用"0"补足。

    2学生独立完成第6,7题

    四、拓展练习

    练习第11题。

    引导学生思考:两个因数同时缩小10倍、100倍、1000倍,由此引起的积的变化。

    五、小结

    哪些同学愿意谈谈今天的收获?

    健康教育小学教案(系列9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需要大家认真编写每份教案课件。只有写好课前需要的教案课件,会让学生才能高效地掌握知识点。基于您的需要,我们整理了健康教育小学教案,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健康教育小学教案 篇1

    1、教师展示小故事:

    虎子特别喜欢家里一只黄嘴巴的小鸡,就对妈妈说自己想好好照顾它。妈妈说:“你行吗?”虎子说:“我能行。”妈妈便把小鸡交给虎子照看。刚开始的时候,虎子很用心地给小鸡舔食加水。几天后,他一玩耍就忘了照顾小鸡。有一天,虎子正玩得高兴,忽然看到别人家的小鸡在觅食,他才想起自己的小鸡。等他跑到自己家的鸡笼旁,只看到空鸡笼里的几只鸡毛,小鸡已不知道被什么东西叼走了。虎子很伤心的哭了起来。

    师:看了这个故事,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虎子做得对吗?为什么?学生讨论,交流,老师请几位同学回答,随时予以点评。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看来你们都是有责任心的好孩子。那么,你们觉得责任心是什么呢?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明确:

    责任心就是答应了别人的事情,一定要做到;该自己做好的事情,一定要做好。

    2、师:下面请同学们帮“责任心”找找它的小主人吧。

    教师展示小事例:

    (1).小刚每天坚持做早操。

    (2)李宇答应别人的事情总是努力做到,说话向来算数。

    (3)陈乐犯了错误总是勇于承认,并努力改正。

    (4)李罗天天不完成作业,他觉得学习是为了父母和老师。

    (5)燕燕玩过玩具之后从来不收拾。

    (6)莎莎犯了错误,从来不把责任往别人身上推。

    (7)点点与同学一起出去玩耍,可是她总是迟到,一直与同学们都不愿意和她一起玩了。

    学生活动:我为“责任心”找到的小主人是:

    3、师出示问题:(1).你有没有遇到过别人答应你却没有为

    你做到的情况?谈一谈你当时的感受和想法。

    (2).你有没有答应别人却没有为别人做到的事情?如果有,和小组的同学讨论一下,以后怎样改正?

    学生活动,讨论,交流,回答,教师应予以点拨、指导。

    4、师:通过上面的活动,同学们已经明白了什么是责任。

    那么,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培养自己的责任心呢?

    学生讨论,交流,回答。

    教师明确:

    (1)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比如:自己收拾玩具、整理书包、尊卑上

    学需要带的物品、独立完成家庭作业等。

    (2)主动关心他人,体谅他人,有感恩之心。比如,爸爸妈妈病了,

    给爸爸妈妈端饭倒水;帮年迈的爷爷奶奶整理东西;在公共场所,给老人让座等

    展示小案例:

    班主任王老师今天早上一走进教室,就看到了教师地面上的纸屑,她皱着眉头问到:“昨天是哪个小组值日?”“我们组。”小组长张红不安地站了起来。王老师说:“教室里怎么有这么多的纸屑?”张红说:“昨天我们将教室打扫得很干净。”王老师严肃地看了一会儿全班同学,然后重重地看了张红一眼,张红委屈地流下了眼泪。教室里静极了。范磊偷偷地看了看老师和张红,心想:“这些纸屑是我早上和同学打闹时撒落的。”看到张红替自己承受过错,范磊想站起来,但是看到老师严肃的神情,他又犹豫了。“我该怎么办?”“我的过错怎么可以让别人承担……”想到这里,他低着头慢慢地从座位上站了起来:“老师,是我扔的,我错了,下课我一定打扫干净。”没想到,老师严肃的神情一下子变得柔和起来:“范磊同学,你能站出来,老师很高兴。同学们犯错时难免的,勇于承担责任,勇于改正错误才是最重要的。”张红带头为范磊鼓起了掌。

    思考:下面几个问题:张红为什么带头给范磊鼓起了掌?范磊身上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老师的申请为什么变得柔和了?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予以指点。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明确责任心的第三点:

    (3)勇于对自己的过错负责。如果我们泛滥错误,要勇于承担责任,不要让别人为我们承担。

    5、教师总结,班会结束。

    健康教育小学教案 篇2

    切实落实省教育厅制定的《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指南(试行)》和全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XX区第二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周方案》要求,不断加强和改进石岩街道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我街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普及性和深入性,促进我街道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结合《石岩街道第二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周活动方案》,特制定本方案。

    一、活动主题

    阳光成长 快乐生活

    二、活动时间

    20xx年4月1日(星期一)—4月5日(星期五)

    三、组织机构

    成立“上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周”活动组委会,具体组成如下:

    主 任:黄伟军

    副主任:韩 露 刘燕玉

    成 员:崔永忠 胡德军 皮世平 张文清 周丽 邱绍勇

    张志强 欧荣辉 梅其兴黎 春 各年段长及班主任

    四、活动安排

    1、主题征文比赛。

    面向全校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征文比赛,比赛分为专职心理健康教师组和班主任、科任老师两组。征文要求:文章符合本次教育活动周主题“阳光成长快乐生活”,涉及的故事、体验、感悟、思考必须是真实的,内容积极、健康、向上。文体形式:文体不限,要求新颖活泼,恰当地表现文章内容。文字组织:主题明确、表达流畅、叙述生动、文笔清新。字数以20xx—2500字为宜。各位教师电子稿传送至德育处崔永忠主任处。(截止时间:20xx年4月24日)

    2、播放心理教育主题电影。

    电影艺术的独特魅力受到了广大青少年的喜爱,并对学生心理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各班利用主题班会时间,有选择地播放心理电影,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积极健康的引导。

    推荐电影目录如下:

    1)缺乏学习动力:《决战冰河》、《洛奇》、《阿拉伯的劳伦斯》

    2)缺乏信心:《穆里尔的婚礼》、《心雨花露》

    3)自卑失落:《阿甘正传》、《少林足球》、《肖申克的救赎》

    4)交流障碍:《对她说》、《堕落的天使》、《雨人》

    5)失败或绝望:《远大前程》、《功夫熊猫》、《小鞋子》

    6)厌倦生活:《天生爱情狂》、《凡夫俗女》、《心理游戏》

    7)自私、人际关系淡漠:《爱在黎明破晓前》、《爱在日落余辉时》、《爱,回家》、《走路上学》

    8)紧张:《虎口脱险》、《小孩不笨》

    3、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大讲堂。

    石岩街道将组织一场面向街道教师的讲座。我校结合此次名师大讲堂引导教师如何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学校工作。(时间:4月底。地点另行通知)

    五、活动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结合石岩街道相关方案要求,对本次活动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切实加强领导,周密制定方案,确保活动健康有序开展。

    (二)重在落实,务求实效。要按照既有一定声势、又扎扎实实的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广泛吸引广大市民家长和学生参与。要加强组织协调,建立工作机制,确保宣传教育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三)认真总结,及时改进。要及时总结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并予以及时宣传推广。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反思、分析和纠正。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进一步丰富学校德育活动内容,学校实施“日行一善”教育实践活动

    一、实施原则

    1、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

    2、坚持知与行相统一的原则。

    3、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4、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重在实践的原则。

    5、坚持突出特点、体现特色的原则。

    6、坚持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原则。

    二、活动内容:寻善源、存善心、发善言、行善事

    “日行一善”教育实践活动,它是一个从学善、行善、思善到扬善的过程。学生通过长期的观察、记录、感受、体验,在头脑中逐渐形成善的道德观念,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懂得有所为有所不为。

    “日行一善”教育实践活动的具体活动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寻善源:就是培养和引导学生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寻找善念,发现善源。

    存善心:就是培养和教育学生向善、从善、行善的心理品质,拥有爱心、富有同情心、怀有感恩之心等。

    发善言:就是培养和教育学生语言文明,会恰当使用礼貌用语,会理解别人、安慰别人、鼓励别人。

    行善事:就是培养和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主动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方便,自觉为他人和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以及与人和睦相处等。凡是一切真、善、美的意识和行为,凡是一切有利于学校发展、有利于学生个人健康成长的意识和行为,都属于“日行一善”教育实践活动的内容。

    三、活动对象: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环境

    善待自己:正确认识自我,积极上进,珍爱生命,热爱生活,追求美好,快乐成长,心理自调,行为自律、情感自控。

    善待他人:正确认识别人的长处与不足,接纳他人,乐于助人,宽容他人的过失,忍让他人的过激,能为别人的快乐而快乐,能为别人的忧愁而忧愁。

    善待环境: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四、活动范围:善在学校、善在家庭、善在社会

    善在学校: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尊敬老师,友爱同学,做合格的学生。

    善在家庭:孝顺父母,生活自理,主动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待人热情,做合格的主人。

    善在社会:正确认识和面对社会,主动为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方便,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爱护环境,追求和谐,做合格的公民。

    五、活动过程:

    “日行一善”是一个从想善、言善、写善到行善、思善、扬善是一个不断发展与升华的过程。

    想善:就是每天在心中回想自己或他人的善行、善言。

    言善:包含两层含义,一层是每天说一些自己或他人的善举、善言;一层是语言文明。要会安慰人、会鼓励人、会理解人等,不断送给他人温馨与热情。

    写善:就是把每天想的善事、说的善事、做的善事、看的善事一点一滴记录下来,是形式上积德、厚德的一个过程。

    行善:是善的落脚点。能积极为他人做好事,对人有礼貌,与人和睦友好相处等。行善就是方便他人、善待自然、和谐社会。行善也可以是改掉自身存在的缺点,修正已有的错误。

    思善:是想善、言善、写善的思想升华,是自己内在品质提升的重要过程,自己通过对善事的感悟和反思,将善变成自己优秀品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变成一种自觉的道德意识,从而支配自己的行为。

    扬善:就是不断地利用各种机会向周围的人宣传行善的好处,讲古今中外行善积德的名人故事,宣传行善积德对自然、他人、社会以及诸事众物的相生关系,引导大家都明白行善于人于己都有利的道理。

    六、活动措施及要求

    1、宣传发动。要深刻认识开展“日行一善”活动的重要意义,充分利用宣传栏、校园电视等媒体,充分利用班会、通过讲座、家长会等形式在学生当中认真做好“日行一善”宣传教育工作,营造开展“日行一善”活动的良好氛围。

    2、全员参与。积极组织各班学生将学生身边一点一滴的好事,利用每周班会进行总结,表扬坚持每日做好事的学生,从而引导学生从部分——大部分——全体学生全部参与教育活动,教育和引导广大学生积极投入到“日行一善”活动中去,努力形成“知行善、学行善、比行善”的良好局面。

    3、有机结合。寻善源与思想品德、语文课的读国语精典、综合实践课结合。存善心要与音乐、美术、体育及日常行为规范结合。纳善言与语文的摘抄、周记等结合。行善事要与平时的一举一动结合。总之要把“日行一善、积善成德”活动与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结合起来,坚持把“日行一善、积善成德”活动贯穿教育教学工作始终,不断扩大社会效应,增强影响力和覆盖面,营造“学校主抓、学生参与、社会支持”的浓厚氛围。

    4、活动推动。为了进一步培养广大学生从小养成做好事、做善事、助人为乐的良好习惯和优秀品质,学校将经常性地开展以“日行一善”为主题的征文、演讲比赛和事迹报告会。

    5、成果展示。少先队大队会要在全校各年级举行“日行一善、积善成德”活动的总体情况和取得的效果。

    6、总结表彰。为了倡导“人人向善、人人崇善”良好道德风尚,激励广大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学校将定期总结表彰一批在活动中表现突出的.教师、学生和班集体。

    健康教育小学教案 篇3

    为进一步强化德育实效性,全面落实“德育生活化”,探索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活动模式,促进班主任老师专业化发展,决定以赛课为载体,于xx月x日(下周x)举行征长学区心理健康教育赛课活动。

    一、参赛对象:班主任老师

    二、赛课内容:

    以各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读本》为教材内容,课题自选。

    三、赛课方法:

    1、本次赛课中,各年级组采取教研组同备的方式,设计符合本年级段学生特点的教学预案,准备电子课件及其他教学准备。

    2、在教研组同备的基础上,下周二进行抽签决定本年级组参赛人员名单及次序。(每级部1名)

    四、比赛过程中,由评委依据《征长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评价表》为上课教师打分。比赛结束按成绩排出名次。

    五、举行赛课总结表彰会,请获得优质奖项的教师执教观摩课。并对上课、听课过程的心得体会进行交流。

    赛课评委:

    z、五位级部组长

    注意事项:

    1、参赛教师参照赛课时间表,做好调课的.相关工作并提前告知学生。

    2、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积极参加听课活动(每位班主任老师至少要听2节),除记好听课笔记之外,还须填写由学校统一下发的听课反馈表(2份),赛课结束级部组长收齐交德育处。

    3、教师的赛课成绩、听课情况将与期末考核挂钩。

    4、未尽事宜另行通知。

    健康教育小学教案 篇4

    一、设计背景:

    本学期开学不久,我发现学生学习动力不足,自卑情况较为严重。作为六年级的小学生,能正确地了解、对待自己是很重要的,它能直接影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帮助学生肯定自身积极的方面,并且学会发现别人的长处,逐步提高自身理解、自我评价的水平,使学生更好地悦纳自己,增强学生继续前进的信心,更有效地提高学习动力。

    二、活动目标:

    1、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引导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长处

    2、引导学生学会发现他人的长处,肯定他人的优点。

    三、活动准备:

    学生准备节目。

    四、活动内容与方式:

    1、引入课题:这几天,我发现有二位同学不太高兴。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让他们自己来说说吧。

    (学生角色扮演)一个个子矮、一个成绩不佳

    2、听了这二位同学的心里话,你觉得他们的想法对不对?为什么?请大家先在小组内选择其中一位同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参与讨论。)

    3、同学们说得真好!是呀,这些同学身上不是没有优点,而是缺乏发现,缺乏欣赏自己。让我们——欣赏我自己吧。

    4、那么,你能找找自己身上的优点吗?请说给组内的小伙伴听,自己发现多少就说多少,让大家一起来分享你的快乐。小组内的同学要数一数他到底说了几条,等会儿评评小组内谁找到的优点最多。

    (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到组内了解情况,并表扬或摸摸在说自己优点的学生的头)

    5、评一评,小组内谁找到的优点最多?请各组找到优点的同学站起来。

    (各组找到优点最多的起立,教师询问优点有几条)

    6、你们真棒!能发现自己那么多优点!大家为他们鼓鼓掌吧!

    7、可是,有的同学不太善于欣赏自己,你们组内不太欣赏自己的同学有没有?没关系,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帮帮他们,愿意吗?好,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优点大轰炸”!优点怎么能“轰炸”呢?“优点轰炸”其实就是大家一起给这位不太能欣赏自己的同学找优点,找出很多优点来赞美他。

    8、教师介绍游戏规则。

    9、同学们进行游戏。

    10、同学们,你们玩了这个游戏,是不是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看到了自己更多的优点了呢?把自己又发现的优点在小组内分享一下吧!

    (小组再次交流,气氛热烈,教师参与其中。)

    11、我们拥有那么多优点,有那么多长处,愿意在大家面前露一手吗?

    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吧。等会儿在全班面前交流。

    (学生在小组内热烈交流)

    12、愿意和大家分享成功和快乐的同学,不用举手,请自己上台吧!

    (学生展示自己,有唱歌跳舞的、朗诵诗歌的,有展示书法作品、绘画作品的,有翻跟斗、跳绳的……学生饶有兴趣地看表演。教师适时称赞,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17、同学们真有信心,真能干!今天,我特意写了一首小诗,送给大家,希望大家喜欢。

    师(朗诵):

    欣赏自己

    也许你想成为太阳,也许你想成为一棵大树。

    如果做不了太阳,就做星星吧,

    在天空的一角发光;

    如果做不了大树,就做小草吧,

    以自己的绿色装点希望;

    亲爱的朋友,欣赏自己吧!

    因为你有比别人更美好的地方。

    18、教师小结。

    五、课外延伸:

    今天收到的优点贴在自己床头,每天起床后大声地读三遍。

    六、活动效果

    学生通过这节课,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对学习有了信心,更爱学习了。

    健康教育小学教案 篇5

    课题:

    改改你的坏习惯

    教学目的:

    帮忙学生发现和认识自我生活中存在的不良习惯,培养学生健康、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作风。

    教学重点:

    使学生发现和认识自我生活中存在的不良习惯,培养和养成健康、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作风。

    教学过程:

    一、交待任务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些自我的生活习惯,有的是好习惯,有的是坏习惯。好的习惯应发扬,坏习惯就要改正。如果你有某些坏习惯,这节课我们就要帮忙你改改你的坏习惯。板书:改改你的坏习惯

    二、新授部分

    1、看课堂剧《小红的三餐》:故事大意:小红早晨起床,洗濑完毕,妈妈把饭菜在餐厅摆好,叫小红吃早饭,小红说:“妈妈,我不饿,我不吃。”说完就上学去了。中午放学小红一进家门就看见桌上放着她平时最爱吃的红烧排骨,小红拿起筷子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一向吃到不能再吃为止,午时上学的路上开始胃疼,晚上回家发现仅有一个她最不爱吃的酱茄子,小红只吃了两口就不吃了。

    师问:课堂剧中小红有哪些坏习惯?

    生答:板书:不吃早饭,暴饮暴食,挑食

    师问:这都是哪方面的坏习惯

    生答:师板书:不卫生

    师问:谁能说说不卫生的习惯还有哪些

    生答:师板书:

    师问:你有这方面的坏习惯吗你准备怎样改正

    小结学法:(略)

    2、观看课堂剧《小明的100分》。

    (大意:)教师说今日的数学卷子,我已初步看了一遍,此刻发还给你们,我公布正确答案,要求同学们对照标准答案自行打分。小明左右一看没有注意,忙把填空中的错误答案改正过来,打上100分。这节课结束时教师说:“同学们,教师是在做一个诚实测验,如果你有不诚实的表现要改正。看幻灯出示的问题,同桌讨论后回答:

    (1)小明这是一种什么坏习惯

    (2)不诚实、欺骗教师这属于哪种坏习惯

    (3)还有哪些习惯是人际交往中的坏习惯

    (4)如果你有这其中的坏习惯,你打算怎样办

    3、观看课堂剧:《客人来了》故事大意:张叔拿来一盒礼品到小立家做客,爸爸接过礼品盒放在桌子上后跟张叔叔谈话。小立打开礼品盒,发现里面有她爱吃的蛋糕,就吃了起来,一边吃一边嚷着叫爸爸陪她到公园玩儿。

    看幻灯:出示题:

    (1)故事中小立有哪些坏习惯

    (2)这是哪方面的坏习惯

    (3)还有哪些是家庭生活中的坏习惯

    (4)如果你有打算怎样办

    用刚才学习前两个资料的方法自学,小组讨论,派一人回答

    4、说说你或你发现别的同学有哪些日常生活中的其它不良生活习惯,你的改正措施。

    三、总结

    1、问:经过这节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2、师总结:

    每个人都会不一样程度地存在某种或某些不良习惯。只要大家从小勇于认识和承认自我的不良习惯,并下决心纠正,就能不断提高,健康成长。

    板书设计:

    改改你的坏习惯

    健康教育小学教案 篇6

    一、活动目的:

    通过了解自己的优点、缺点,最终悦纳自己。

    二、活动对象:

    高一年级学生

    三、活动准备

    1.A4彩纸、彩笔

    2、将学生8人分成一个小组(相同颜色纸的同学组成一个小组)

    四、活动过程

    热身活动:金龙拍拍操

    活动一:我是谁?

    (一)画一画

    指导语1:同学们人最熟悉的是自己,可是了解自己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今天了解自己就先从给自己画个“像”开始,先在你的脑海里浮现出来你的形象,然后开始动笔把自己画下来吧!

    活动内容:请同学们在彩纸上画一幅“自画像”。“自画像”可以是形象的肖像画,也可以是抽象的比喻画;可以是一色笔画成,也可以是多色笔画成。

    提示:老师在寻找典型案例时,可以关注“自画像”的大小、位置、色彩、内容等,还可以关注在画“自画像”和交流时的神情。

    指导语2:同学们不论你的绘画技能是好还是坏,都不要感到为难,这个游戏不是绘画比赛,只要求大家画的内容、形式等形象地反映对自我的认识。

    (二)写一写

    指导语1:同学们,我们刚才画了“自画像”,也是对自己粗略的了解,下面,老师提问几个问题,帮助你继续寻找内心真正的“自我”,让你所认知的“我”更加深入。

    活动内容:教师提问几个问题,学生把答案写到彩纸上,深入了解自己,对自己评价。

    指导语2:现在大家对自己有了评价,那我们在别人的眼中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也通过几个问题来了解一下别人眼中的你是怎样的?

    活动内容:小组内交流,分享“画作”,分析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发现典型案例全班分享。

    指导语:这一次活动,使我们懂得了每个人都有缺点和优点,关键在于你如何对待它。对自己了解得愈全面,愈接近实际,也表明自己愈成熟。同时,自己对自己的一切不仅要充分认识,还要坦然地承认,欣然地接受。怀着悦纳自己的心情,把自己看成是有价值的、值得尊敬的人。

    活动二:悦纳自我

    (一)说一说

    指导语1:“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纵然,现在的这个“我”不是很完美,但这就是我的现状,我没有高估,也没有低估自己。我就是我。当然,我有些地方要是变得完善,我就更加的完美了!

    活动内容:让学生用“我xxx,但我xxx。”的句式填空接龙。把全班分成两个大组,比赛看哪个组用时短且表达准确。全班参与、分享。

    活动要求:前者说的是缺点 后者说的是优点。

    提示:全班分享时老师关注学生心理感受,因为在大庭广众下能够说出自己的缺点是需要的。另外,教师要判断学生表述是否准确,对于能改变的'是否采取逃避的消极态度。

    指导语2:同学们,我们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如此,你学会的不仅仅是悦纳自己,热爱自己,也是在找寻内心的一种平衡。

    (二)论一论

    指导语1:同学们,请设身处地的考虑,如果故事的主人公是你,你会怎么办?为什么?

    活动内容:根据情景再现的内容,同学们表演,小组讨论,全班分享。

    提示: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以及所表现出来的情感。环境要温馨和严肃,避免轻率和浮躁。

    指导语2:同学们,生活里充满了酸甜苦辣咸,我们没有办法去选择出身、父母、家庭和生活环境。但我们可以去选择生活的方向,去改变自己的心态,这样你会离你的目标越来越近,终有一日会成为你所希望你,理想中的你的。只要你有信心、有毅力!

    活动三:心理作业(做一做)

    1、客观公正的评价自己。做到认识自我。

    2、用“我xxx,但我xxx。”学会接纳自我。

    最后,送给同学们一首歌《我相信》。我相信在坐的同学们只要努力就会成功,只要奋斗肯定会给自己营造一个美好的未来!谢谢大家!

    五、活动素材库

    1、本课设计理念:

    培养学生健康的自我意识,是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进而达到自我教育目标的必由之路。认识当代中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有助于我们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减少教育的盲目性,切实提高教育工作的实效。

    本课几个游戏中,“画自画像”展示了一个“内心的我”,让学生对自己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留舍最爱”,则让学生进一步澄清了自己的价值取向。只有这样才能在面对选择、面对诱惑、面对困难的时候,明确目标、做出决策,然后采取行动,执着地追求目标,将目标与行动联系在一起,努力达成目标。

    2、相关心理学知识:

    (1)所谓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对自己与周围人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和态度。通过实践活动,人们不仅能认识客观事物,并且也能认识自己,认识自己和客观世界的关系。自我意识不是个别心理机能的显现,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具有完整的内在结构。自我意识的发展在个性形成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人的兴趣、能力、性格、情感、意志和道德行为无不受到自我意识的制约和影响。

    (2)青春发育期以少年期为主。少年期的年龄是指11/12岁至15/16岁,这个时期的儿童正处于初中阶段。少年期是个体生理迅速发育直至达到成熟的一段时期。该阶段的儿童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发展方面都出现显着的变化,其主要特点是身心发展迅速而又不平衡,是经历复杂发展,又充满矛盾的时期,因此也被称为困难期或危机期。

    a、第二个飞跃期

    发展心理学家认为,青春发育期进入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婴儿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飞跃期)。进入青春期,由于生理发育的加速和性发育走向成熟,使他们感到不适应,出现不平衡的感受及种种矛盾和困惑。面对这些矛盾和困惑,少年儿童体验着危机感,这促使他们要关注自我的发展和变化。

    儿童的发展历程,使他们从面向母亲到面向家庭、幼儿园和学校,不断地向外界环境展开。青春期的“急风暴雨”式的变化,让儿童产生惶惑的感受,与此同时,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思想从外向的客观世界抽回一部分来指向主观世界,使思想意识进入再次自我,从而导致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次飞跃。

    b、发展的特点

    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和风度

    青春期自我的兴趣首先表现在关注自己身体形象上。他们强烈地渴望了解自己的体貌,如身高、胖瘦、体态、外貌、品位,并喜欢在镜中研究自己的相貌、体态,注意仪表风度。青春期儿童特别注意别人对自己打扮的反应:对他人的良好反应,体现着自我欣赏的满足感;对某些不甚令人满意的外貌特点而产生极度焦虑。

    深切重视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成绩

    中学学生的能力和学业成绩更加影响着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和在群体中社会地位以及自尊感的认识,并逐渐影响着自我的评价。因此,能力和学习成绩是少年儿童关注自我发展、体现自我价值的重中之重。

    强烈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

    他们认认真真地看待自己个性特点方面的优缺点;在自我评价中,也将个性是否完善放在首要地位;对他人针对自己个性特征的评价非常敏感。

    有很强的自尊心

    他们在受到肯定和赞赏时,内心深处会产生强烈的满足感;在受到批评和惩罚时,会感受重大打击,容易产生强烈的挫折感。这是学校和家庭教育不可或缺的心理依据。

    3、可替代活动:

    (1)活动:音乐与意象

    目的:让学生聆听音乐令情绪平静、身体放松。随着音乐声眼前呈现出画面,通过对画面意义的分析,让学生思考和感悟自己的心态。

    活动过程:

    1、每个人找一个舒适的座位,闭上眼睛,调整呼吸,头部、双肩、四肢逐渐放松。

    2、室内保持安静,关灯,拉上窗帘,播放音乐。

    3、随着音乐声每个人进入一种状态,眼前出现一幅画面……

    4、音乐声结束,大家慢慢睁开眼睛,交流自己的感受。

    提示:

    1、音乐的选择是关键,要选择一些具有空灵感,旋律跌宕起伏,无明显主题的弦乐曲为宜。

    2、环境也很重要,周边没有干扰,室内温度适宜、空气流通、灯光暗淡、座位舒适。

    3、指导语不可忽视,让学生在指导语的引导下,平静地进入状态。

    4、主持人要认真聆听学生对“画面”的描述,注意捕捉“画面”中的细节要素。

    (2)活动:“我要”

    活动目的:让学生体验自己是否有把握机会的意识和表达的愿望。理解“机会面前人人平等”,使学生学会把握机遇,不留遗憾。

    活动过程:

    1、全班同学围坐一大圈,主持人出示精美礼物,适度的描述与诱导。提问:谁想得到这份礼物?

    2、想得到礼物的人举手,主持人从举手的人中,产生6位入围者。

    3.6位入围者走到圈中央,面对主持人一排坐好,在6位入围者中自愿产生1名裁判。

    4、裁判产生后,主持人把权利交给他,5位入围者分别向裁判陈述自己希望获得礼物的理由,最后由裁判决定礼物归谁所有。

    5、礼物送出后,主持人请裁判、礼物获得者和4位入围者谈谈自己的感受。

    提示:

    1、如果第一轮举手想获得礼物的人很多,主持人要注意考验他们,明确人人都有机会,但不是人人都有结果,对举手者可以试问:你对争取礼物真有勇气?你对获得礼物真有信心?你有信心就请走上一步。假如走上一步的人还是很多,继续考验,再做选拔,直到只剩6—7位。

    2.1名裁判听取5名入围者的陈述后,可以追加提问,如:“我认为这礼物具体是什么东西?”、“你得到了礼物准备如何处理?”、“假如得不到礼物你的态度会怎样?”等。

    3、礼物一定要包装得精美诱人,有人见人爱的效果。而且最好是能够便于集体分享的礼品如巧克力,并且数量除了一人一粒外最好有多余。这样礼物获得者就有可能做集体分享,使全场的气氛达到高潮。

    4、假如出现6位入围都不愿意做裁判的情况,主持人可以在场外聘请一位裁判。

    健康教育小学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让学生知道在学习和生活中常常会遇到挫折,人人都不可避免。

    2、初步掌握战胜挫折的方法,培养学生战胜挫折的能力。

    3、每个人都应该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正确对待挫折,用勇于挑战自我的勇气和毅力战胜挫折,取得成功。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教学具:准备小学生跳楼事件的报道材料.

    教学过程

    一、用实例引导思考

    1、老师带着同情、惋惜的感情讲述两个小故事。A.本市某小学的一位高年级学生,头天下午放学时,告诉老师有人欺负他。老师说“知道了”,没当场解决。第二天该生便在自家跳楼身亡。事后,家长、老师在日记中了解到他是因常受别人欺负想不开而寻短见。B.一所农村小学的低年级学生,因长期完不成作业,受到老师批评,放学回家用红领巾把自己系在门柄上勒死,教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案》。

    2、引导学生围绕下列问题思考:(1)两名学生的死给家庭、社会带来了什么?(2)他们的死都和哪些因素有关?(3)如果你是老师,在对待学生时会不会有稍微的疏忽和冷漠?(4)两名自杀的学生都有一种怎样的心理?这种心理状态健康吗?

    3、全班交流。

    4、教师小结

    二、拿子照自己

    1、教师引导学生用下列情形对照自己(1)当家长批评或者责骂自己时自己有怎样的表现?(2)当老师对你的态度稍微有一点冷漠自己有怎样的表现?(3)当你遇到其他方面的压力或困难时,你有怎样的表现?

    2、学生交流3、点拨三、看录象激起兴趣1、播放录象2、学生阅读材料3、学生讨论四、揭短会经受磨难学生自愿上台接受揭短,其他学生从长相、穿衣、习惯、为人处事、学习、纪律等方面揭他们的短。老师指导五、写感受

    小结:现实和未来都要求人们从小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些都与人的心理品质有关。可以说,如果没有较高的心理素质,就很难适应21世纪的激烈竞争。另外,现代社会的快速进步和发展也使得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面临着更多更大的压力和挑战。社会的发展变化对学校培养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健康教育小学教案 篇8

    一、活动内容:

    调整心态,把握成功

    二、活动目的:

    1、这次活动,就是要让学生拥有积极健康的心态,紧张而忙碌的学习,让学生们能轻松愉快地度过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

    2、通过主题活动,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养同学们积极健康的心理,让学生管理自己的情感,使其拥有积极稳定阳光的情绪。

    3、让家长更了解学生的压力,理解学生的心理,能与学生真情沟通,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很好地结合起来。

    三、过程与方法

    在大家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从而达到以上活动的目地。

    四、课前准备

    收集自己崇拜的名人名言,名人事例,目的是想让学生用名人事例来激励鼓舞自己。

    五、活动口号:

    “关爱心灵,拥抱阳光,从现在开始”。

    六、活动过程

    (一)学生自背班训:“我自信我快乐,我拼搏我成功”。

    (二)打开心窗说说心里话:

    时间荏苒,光阴似箭,同学们又带着各自的理想,来到学校追求知识。这段时间以来,我们同学感受到毕业班的学习和以前有什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下载与阅读!

    不同,我们一定有深刻的体会吧,现在大家来交流一下好不好?听了同学们的心声,老师深刻地理解大家。求学之路还真不好走呀,脑子想不停,手指写不完,何时是尽头?有些同学,天天有这样的想法,你们心理不痛苦吗?大家也许不知道,这是一种不良的心理现象,它会影响着你们在六年级的学习,它会是你们学习生活中的绊脚石,老师把你们的心理问题归纳了一下,有以下几点:

    1、压力或焦虑心理。学校课业任务繁重,竞争激烈,父母期望值过高,使得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

    2、厌学心理。这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不好的同学不愿学习,就连成绩很好的同学也有这种倾向。

    3、人际冲突心理。包括与老师、家长、同学的冲突,生活在不和谐、不协调的人际关系中。

    (三)讲故事,明道理。

    大家先看一个故事,看看这个故事告诉你一个什么道理?(略)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异,但这种很小的差异却往往铸成了很大的差异。很小的差异就是所具备的心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巨大的差异就是成功与失败。成功人士的首要标志就是他的心态,如果一个人的心态是积极的,他能乐观地面对人生,热情地接受挑战和应付一切困难,那他就成功了一半。

    1、大家收集一下,积极的心态有哪些?让学生明白:要想成功,首先得要有积极阳光的心态。积极的心态有:乐观、热情、大度、奉献、进取、自信、必胜、勇敢、坚强、有意志力、有强烈成就感等。

    2、林肯的失败、成功史:(坚定的信念、积极的心态,让林肯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下载与阅读!功。让学生明白:成功的路充满荆棘,在失败挫折面前,我们要更勇敢、更坚强、更有意志力,才会赢来成功。)

    健康教育小学教案 篇9

    一、指导思想

    学校健康教育是学校系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各种有益于自身、社会和全民族健康的行为和习惯,提高卫生科学知识水平,从而达到预防和减少儿童少年某些常见病和多发病,尽可能避免意外伤亡事故,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发育,为一生的健康奠定基础。

    二、学校健康教育的任务:

    1、提高学生卫生知识水平;

    2、降低学校常见病的发病率;

    3、提高生长发育水平;

    4、 促进儿童少年心理健康发展、预防心理卫生问题;

    5、 改善学生对待个人公共卫生的态度;

    6、 培养学生的自我保健能力。

    三、健康教育的目的:

    1、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保证学生们具有旺盛的精力、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2、培养学生正确的饮食和卫生习惯。注意饮食卫生,吃好早餐,一日三餐,定时定量,不偏食,让学生知道暴饮暴食的危害。

    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教材要求,提高健康教育课的效果。

    四、健康教育的内容:

    1、通过课堂内外的教育,向学生传授卫生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个人清洁习惯,使他们自幼养成讲卫生、爱清洁、维护环境的良好品德。

    2、培养学生有规律的生活作息制度,养成早睡早起、定时定量进食,既不偏食、挑食、也不过量进食。懂得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危害,自觉地保护环境,并懂得预防接种的好处,自觉接受预防接种。

    3、让学生观察自己身高、体重的变化,了解儿童期的正常生长发育,并注意生长发育期应注意的事项。知道保护眼睛、牙齿、耳朵、鼻子的重要;

    4、认识到阳光、空气、水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5、了解均衡饮食对身体发育的好处,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6、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知道人体需要的营养素,知道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

    7、懂得体育与健康常识:运动前后的注意事项;过量饮水也会中毒;玩与心理健康;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

    总之,加强学生的体育、卫生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强壮的体格、健康的生理和心里、勇敢顽强的毅力、艰苦奋斗、团结合作的精神,是学校教师的职责;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必须抓紧抓好,使学生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身心健康,体格健壮,使我校的健康教育工作及卫生管理工作再上一个台阶。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通用11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每天都要做的事情。做好教案课件的前期准备工作,这样才能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设计。要写好教案课件,有没有好的范文可借鉴呢?经过整理,小编为你呈上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通用11篇,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掌握公倍数、最小公倍数两个概念.

    2.理解求最小公倍数的算理,掌握用分解质因数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重点

    建立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掌握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算理.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导入:这节课我们开始学习有关最小公倍数的知识.

    (板书:最小公倍数)

    2.复习倍数的概念.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1【演示课件最小公倍数】

    例1、顺次写出4的几个倍数和6的几个倍数.它们公有的倍数是哪几个?其中最小的是多少?

    4的倍数有:4、8、12、16、20、24、28、32、36......

    6的倍数有:6、12、18、24、30、36......

    4和6的公倍数有:12、24、36......

    其中最小的一个是12.

    1、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2、用集合图表示4和6的公倍数.

    3、质疑:两个数的公倍数有什么特点?有没有最大的公倍数?

    明确:因为每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都是无限的,所以两个数的公倍数的个数也是无限的.因此,两个数没有最大的倍数.

    4、反馈练习.

    把6和8的倍数和公倍数不超过50的填在下面的空圈里,再找出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几.

    明确:50以内6和8的公倍数只有2个;如果扩展数的范围,也就是50以外6和8的公倍数则是无限的.

    (二)教学例2【演示课件最小公倍数】

    引入:我们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例2:求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

    1、用短除式分别把18和30分解质因数.

    板书:18=233

    30=235

    教师提问:18的倍数必须包含哪些质因数?

    (18的倍数包含18的所有质因数)

    30的倍数必须包含哪些质因数?

    (30的倍数包含30的所有质因数)

    18和30的公倍数必须包含哪些质因数?

    (既要包含18的所有质因数,又要包含30的所有质因数)

    2、观察集合图: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应包含哪些质因数?

    教师明确: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里,只要包含它们全部公有的质因数(1个2和1个3)以及各自独有的质因数(3和5)就可以了.2335=90,所以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是90.

    3、小组讨论:如果少一个或多一个质因数行不行?

    教师明确:如果少一个质因数,就不能保证公倍数里包含18和30全部的质因数,因而就不能得到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如果多一个质因数,虽是18和30的公倍数,但不能保证是最小公倍数.

    板书:

    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是2335=90

    4、反馈练习.

    (1)先把下面两个数分解质因数,再求出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30=()()()

    42=()()()

    30和42的最小公倍数是()()()()=()

    (2)A=22B=223

    A和B的最小公倍数是()()()=()

    (3)用分解质因数法求24和18的最小公倍数时,小华得72,小林得144.谁做错了?

    可能错在哪里?

    5、求最小公倍数的一般书写格式.

    ①引导学生把两个短除式合并成一个.

    板书:

    ②明确:综合短除式中所有除数和商与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90所包含的所有质因数是一一对应的,因此把短除式中所有的除数和商乘起来,就得到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

    ③反馈练习:求30和45的最小公倍数.

    ④总结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先用这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连续去除(一般从最小的开始),一直除到所得的商是互质数为止,然后把所有的除数和最后的两个商连乘起来.

    ⑤反馈练习:求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6和824和2028和2116和72

    三、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了用什么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它是为以后学习通分做准备的,希望大家能熟练的掌握这部分知识.

    四、随堂练习【演示课件最小公倍数】

    1.填空.

    (1)A=235(2)A=225

    B=357B=()5()

    A和B和最小公倍数是().A和B的最小公倍数是2257=140.

    2.判断.

    (1)两个数的积一定是这两个数的公倍数.()

    (2)两个数的积一定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五、布置作业.

    求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12和1530和4036和5422和33

    六、板书设计.

    最小公倍数

    例1顺次写出4的几个倍数和6的几个倍数.它们公有的倍数是哪几个?其中最小的是多少?

    4的倍数有:4、8、12、16、20、M、28、32、36......

    6的倍数有:6、12、18、30、30、36......

    4和6公有的倍数有:12、24、36......

    其中最小的一个是12.

    例2求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

    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是2335=90.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 篇2

    教材说明

    学生在前几册教材中已经学习过了有关速度、时间、路程之间数量关系的应用题。但是以前学习的这种应用题,都是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从这部分教材开始,将要研究两个物体(两人、两车、两船等)的运动情况。这里以相遇问题为主,研究两个物体在运动中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两个物体运动的情况是多种多样的,有方向问题,出发地点问题,还有时间问题。学生要全部掌握这些是较困难的。本册教材的重点是教学两个物体相向运动的应用题。其中又以“相遇求路程”和“相遇求时间”两种为主。关于两物体相遇,求其中一个物体的运动速度的应用题,放在后面,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

    学好两物体相向运动的相遇问题,关键是弄清每经过一个单位时间,两物体之间的距离变化。由于学生在这方面的生活经验较少,往往不易理解相向运动的变化特点。为此教材首先出现一个准备题,通过图示来说明什么叫做“相向而行”。接着通过列表分析了每经过1分、2分、3分后,两个人之间距离的变化,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相遇”。然后再通过例3、例4教学“相遇求路程”和“相遇求时间”的应用题。

    在例3中,教材通过图示着重说明了小强和小丽两人走的路程的和就是他们两家之间的路程。但是解答方法可以不同。第一种解法是先求两人各自走多少米,再加起来。这种解法思路较清楚,学生容易理解。第二种解法稍难一些,但是有了准备题做基础,学生就能比较好理解为什么要先求每分钟两人所走的路程的和。这种解法不仅比第一种解法简便,而且是教学例4的基础。

    在例4中,教学“相遇求时间”的应用题。这恰好是利用例3中的数量关系进行逆运算。教材没有再详细地进行分析,只是提出启发性问题,让学生想应该怎样解答。

    在练习十四中,除了编排了相向运动的相遇问题以外,还有一些稍有变化的题目。例如:相背行驶、不同时出发、间接给出某一车的速度等,为的是扩展学生的经验,让学生更多地熟悉有关两个物体运动变化时的数量关系,同时也防止学生在解题时死套类型或公式。

    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可以用3课时进行教学。完成练习十四中的习题。

    2.教学例3之前,可以先复习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然后说明,以前我们都是研究一个物体运动的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现在我们要研究两个物体运动的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接着,出示第54页上面的准备题,通过画图或者让两个学生演示,相对走一走,说明什么叫做“同时出发”和“相向而行”。再结合图示或学生的演示,看每分两人距离的变化,让学生在图下面的表中填写数目。学生填完表以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析表中各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弄清两人在相对行走的过程中,经过1分、2分、3分后,每个人走过的米数和两人之间的距离有什么关系。最后再弄清什么叫做“相遇”,相遇时,两个人走过的路程和两家之间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3.通过例3教学相向运动求路程的应用题时,可以画出线段图来帮助学生弄清题意,使学生看到小强和小丽在相遇时两人走过的路程的和,就是他们两家之间的距离。然后,可以提问:“怎样才能求出两人走过的路程的和呢?”可以先让学生试着列式计算,然后组织讨论。使学生明确,先分别求出两人各自走过的路程,也就是各自从家到学校的路程,再加起来就是两家之间的路程。教学完第一种解法后,可以让学生联系准备题中分析过的数量关系想一想,在这题中由于两人同时出发,那么每经过1分钟两人之间的路程有什么变化,到相遇时怎样?求两家之间的路程还可以怎样算?引导学生列出第二种算式计算。做完后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分析和解答的。在这之后,还可以让学生比较一下两种解法,想一想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从数量关系上看,第一种解法是用两人各自的速度乘时间,得出两人各自走的路程,然后再加起来;第二种解法是根据两人同时出发后相遇,时间相同,可以先算出两人每分钟一共走多少米,也就是“速度和”,再乘时间。从数学知识上看,两种解法的算式之间的联系正好符合乘法分配律。然后,通过例3下面“做一做”中的习题和练习十四中第1~3题,使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4.通过例4教学相向运动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解答复习题。复习前面刚学过的两人相遇求路程的应用题。然后再把条件和问题改成例4,并画图表示出条件和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想,已知两地相距270米,又知道两人各自的速度,能不能求出相遇的时间?并且联系例3的第二种解法,启发学生想,“每经过1分钟两人之间的路程有什么变化?”“到相遇时两人共走了多少米?”“那么经过多少分钟两人可以走完这270米,可以怎样计算?”让学生试着列式解答。然后找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分析解答的。在学生做完例4下面“做一做”中的习题以后,订正时也要找几个学生分析一下自己的解法。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循环小数、无限小数、有限小数的意义。

    2、掌握循环小数的`表示方法。

    3、感受数学知识的无穷奥秘,体验发现知识的快乐。

    教学难点:

    学会循环小数的表示方法。

    教学准备:

    课前自主学习卡,检测题,课件,投影等。

    教学过程:

    一、 引入课题。

    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完成的自主学习卡,卡片上的五道竖式题,对照老师(投影)给出的算式,看看自己做的如何?

    师:这五道题3.03÷25= 37.2÷24= 28÷18= 78.6÷11= 1.5÷7= 的商究竟是多少呢?请从几个商中找到合适的商,对号入座,把它贴在相应的等式后面。

    生上台做出选择。

    师:你们为什么这样选择商呢?说明原由。

    生:前两道题可以除尽,没有余数,商是有限的。

    师:你知道这样的数有个共同的名字叫什么吗?

    生合:有限小数。

    师:同学们真聪明,那剩下的三道题的商是什么小数呢?

    生合:无限小数。

    师:无限小数具有什么特点呢?

    生:算式永远除不完,总有余数。

    师:我们一起看这五道题的竖式(投影),前两道题没有余数,可以除尽,也就是可以数出商的小数位数,而后三道题都有余数,永远除不完,对吗?

    那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一下第3、4道题竖式,你们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商的小数部分不断重复出现3和45.

    师:余数呢?

    生:第三道题的余数总是10,而第四道题的余数总是交替出现5和6,添0后继续除,所以商的小数部分不断重复出现4、5.

    师:像0.555……,7.14545……这样的小数是什么小数?

    生:无限小数。

    师:它是无限小数里一种特殊的小数叫循环小数。

    同学们,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研究的新内容有信心学好吗?

    出示学习目标:

    1、 理解循环小数、无限小数、有限小数的意义。

    2、 学会循环小数的记录方法。

    二、 探究新知:

    出示学习任务:小组合作交流①什么是循环小数和循环节?

    ②如何简便记录商?(举例说明)。

    小组讨论交流8分钟后,以小组形式上台汇报学习成果:

    预设:学生可能理解了循环小数是从小数部分某一位起,依次不断重复出现一个或几个数,但口语表达会不太明确,教师适时引导。对于循环节,从书中给出的材料中不难理解,但需要同学们举几个例子来说明一下,具体操作一下才行。

    在汇报交流完之后,教师着重让孩子们看例8的竖式,体会商不断重复出现3,是由于余数不断出现25的原因,让同学们再算两道题,深刻体会循环小数出现原因及过程。

    三、 练习:

    请将12.36 、 12.36 、 12.3636 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序,并交流方法和原由。

    四、检测题:

    师:看来同学们对循环小数了解了很多,就是不知道会做题吗,敢接受老师的检测吗?

    检测题:

    ① 下面哪些是循环小数在( )里画“√”。

    ② 3.6767…的循环节是( ),用简便方法记作( )。

    ③ 6.48÷4.4的商用循环小数表示是( )。

    ④ 比较大小

    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检测,教师巡回指导,根据小组汇报的答案,要求用星级来对自己的完成情况作出评价,并在小组交流错误原因、改正。

    五、 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学生畅谈学习所得。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 篇4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一)播放歌曲新年好,听了这首歌,同学们想到了什么?

    (二)出示主题图小朋友在漂亮的教室里跳舞

    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这些彩旗、花朵和灯笼是不是乱摆乱放的?他们的摆放都是有规律的,都按照一定的顺序摆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规律。(板书找规律)

    二、引导探索,认识规律

    (一)课件出示彩旗图,来找找彩旗排列的规律。(彩旗按红、黄交替出现,最后一面没有颜色)

    (二)出示灯笼图和小朋友的队列图,下一个灯笼会是什么颜色,下一个小朋友是男孩还是女孩?把你发现的秘密小声地告诉同桌。

    (三)出示彩花排列图,教室里还有彩花,它的规律和彩旗、灯笼的规律一样吗?你发现了什么?小组里讨论讨论。

    (四)小结:彩旗、灯笼、彩花的摆放和小朋友的队伍都是有规律的,都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出现。

    三、动手操作、巩固发展

    (一)涂一涂

    1.实物投影,出示涂色卡1(课本第89页涂一涂)。

    2.还想不想做涂色比赛?请拿出另一张涂色卡(课本89页做一做)继续涂色。

    (二)摆一摆,猜一猜

    1.摆一摆(设计规律,摆学具○、△、☆)(学生动手操作。)

    2.猜一猜。(请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作品,自己提问:小朋友们,你们能猜猜我按什么规律摆的吗?自己请同学回答,答对的,老师给予奖励。)

    四、联系生活,运用规律

    (一)联系生活找规律: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的规律,还有哪些东西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呢?谁来说说?

    (二)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创造规律,好吗?

    五、全课结束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自己学得怎样?

    教学目标:

    1、过物品的有序排列,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

    2、过涂色、摆学具、布置教室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数1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初步体会数的广泛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交流等探求活动,初步形成数感,锻炼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与人合作、交流的快乐,初步形成合作参与意识,尊重与欣赏他人的意识。形成对学习的兴趣及其对人、对物的爱的情感,初步养成会听、会说、会补充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们,今天动物乐园要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它们想比比看哪种动物来的只数多呢!你们想不想去参加它们的活动呀?

    (二)引导操作,探究新知

    1.出示动物乐园图。

    师:小朋友们快看,动物乐园热闹极了。我们看看都有哪些动物,它们各有几只,好吗?请小朋友们自己在心里数一数,一会儿我们来汇报一下。

    2.汇报交流。

    师:你看到了哪些动物?各有几只?(学生:4只小鹿,5只小白兔,4只小熊,3只猴子,2只小鸟。)

    3.动手操作。

    (1)师:谁愿意用动物头像来表示你观察到的图上的各种动物呢?

    (2)师:请其他同学也在下面摆一摆,你看到了几只什么动物?请用学具表示出来。

    (3)学生摆完,引导学生观察评价,摆出来的和看到的一样吗?

    4.设疑激趣。

    师:来了这么多的动物,你们想了解一下吗?到底哪一种动物比较多,我们把它们比一比好吗?(板书课题)

    (1)小组讨论:可以把谁和谁作比较?

    (2)汇报:我准备把……和……进行比较。

    5.探究方法。

    (1)认识同样多和“=”(熊和鹿比)。

    A.师:咱们先把熊和鹿作比较,那么这两种动物,谁多,谁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B.动手操作。

    比较两种动物谁多谁少,可以用摆的方法来比较,那么要怎么摆呢?让大家一眼看出谁多,谁少,或者同样多。请大家先想一想,再动手摆一摆。

    C.展示、交流。

    谁愿意到前面来摆一摆?其他同学摆的方法和他一样吗?有没有不同的摆法?(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摆出了不同的图形。)

    D.大家评议:黑板上的每一种摆法,是怎样进行比较的呢?

    (学生观察到用排队的方法,小熊排一队,小鹿排一队,一个与一个对齐,这样就可以很快比较出来。)

    E.认识“=”。

    ①揭示同样多:熊有4只,鹿也有4只,熊和鹿的只数一样,我们就说它们的只数……(“同样多”“一样多”)。

    ②认识“=”:熊有4只用数表示写几?鹿也有4只,用几表示?4和4同样多或者说相等,要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它们的相等关系呢?谁知道?

    谁会写“=”?

    板书:4=4;读作:4等于4。

    ③指导书写“=”。

    (2)认识“>”“

    A.师:接下来你们想把哪两种动物进行比较?这两种动物怎么比较,比的结果是什么?可以先摆一摆,再说一说。

    B.独立思考。

    C.小组交流。

    D.全班交流。

    ①怎么比?

    ②比的结果?[引导学生表述:谁比谁多(少)。]

    (3)认识“>”“

    A.师:5比3多,在5和3的中间要用一个什么符号表示?你们知道吗?

    谁会写“>”?

    这个式子5>3怎么读?(5大于3。)

    B.师:5比3多,用“>”表示,那么3比5少,还可以用“>”表示吗?

    那么应该用什么符号表示呢?(把大于符号调过方向。)

    这个式子3

    C.指导书写:“>”“

    D.练习使用:“>”“

    (练习中引导学生想办法分辨记忆“>”“

    E.引导发现:开口朝大数,尖角对小数。

    (有的孩子说:口子大的朝大数;有的孩子说:开口朝左的是大于号、开口朝右的是小于号;还有的孩子说:想到把“箭头符号”的一横去掉就是大于号了。之后教师引导学生编顺口溜记住:相同数间用等于;开口大,朝大数;尖角小,对小数。)

    (三)练习与拓展

    1.师:在这么多的动物里面,哪种动物最多,哪种动物最少?(小鸟最少,小兔最多。)

    2.师:其他的动物比较的结果怎样?小朋友们能不能自己完成?同桌交流,说一说谁比谁多,谁比谁少;也可以用数字表示它们比的结果。

    3.在现实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比较的知识?

    4.独立完成第13页练习题。

    小猴比小熊少3 ○ 4小鹿比小兔4 ○ 5

    小熊比小猴多4 ○ 3小兔比小鹿5 ○ 4

    最多最少

    5.填一填。

    :7 ○ 3 4 ○ 9 3 ○ 3 5 ○ 8 10 ○ 1

    :2 > □ 6 > □ 6 = □ □=8 □

    (四)总结

    这一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三、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的一开始,利用教材主题图创设情境,以孩子们喜欢的故事形式导入新课,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我在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后,让学生自己在心里数一数,在班级汇报时说一说,在自己的桌面上摆一摆,引导孩子动脑、动口、动手,全方位地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记住“>”“

    整堂课的教学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一个问题情境,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从而增强了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产生循环小数产生的原因,认识循环小数,能正确使用循环小数表示商;

    2、认识循环节,能正确进行循环小数的简写;

    3、在猜想、验证过程中清晰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培养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循环小数,能正确使用循环小数表示商;认识循环节,能正确进行循环小数的简写。

    教学难点:

    理解循环小数产生的原因,能正确进行竖式的简写。

    教学过程:

    一、提示矛盾,感知循环

    1、男女生比赛计算:15.6÷127÷3

    2、观察思考:观察这个竖式,你发现了什么?

    (余数重复出现,商就跟着重复出现。感知有限、无限)

    二、深入研究,认识循环

    1、思考:这是一种偶然现象吗?还有没有这样的例子,请同学们尝试计算。

    出示例8:先计算,再说一说这些商的特点。

    28÷18=78.6÷11

    2、概括循环小数的概念

    1>观察这些算式的商,可以发现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感知:都是无限的;

    都有一个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

    2>提示概念:

    像这样的小数就叫循环小数。学生读课本,互相交流,在这个定义中应该注意哪些词语?你是怎样理解的?

    出示: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循环小数。

    3、判断:下面哪些小数是循环小数?为什么?

    5.78780.555……3.83999……3.010010001……

    5、提示循环节概念,掌握简便写法

    1>学生自学教材第34页有关循环小数的知识,全班交流,理解认识:

    A.循环节:一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仿效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就是这个小数的循环节。

    学生举例说明。

    B.循环小数的简写:写循环小数时,可以只写第一个循环节,并在这个循环节的首位和末位数字上面各记一个小圆点。

    举例:如5.333……写作:5.3(五点三,三循环)

    6.9258258……写作:6.9258(六点九二五八,二五八循环)

    强调:只需要写出一个循环节,简便记法只在首位和末位点上小圆点。

    C学生尝试从简便记法怎样到一般写法。

    强调:循环节只写一遍

    只在首位和末位点上小圆点。

    D.逆向运用:从简便计法展开到一般写法。

    2、回顾竖式,说一说除到哪一位就能判定循环节。

    (当余数第二次重复出现时,就可以停止)

    3、练习,列竖式。指导学生根据余数情况尽可能早地判定循环小数,并用简便写法记得数。

    2.29÷1.123÷3.3

    三、巩固练习

    课本34页做一做1:用简便形式写出下面的循环小数;

    37页第9题:比较小数的大小。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 篇7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通过对新教材学习,已经初步的适应了新课程的教材特点,并能有一定个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两个班总的来说,基础是差不多的,(3)班的尖子生和(4)班差不多,不过,后进生方面,二(4)班多了好几个。两个班的学习习惯都较好,本这个学期的教学重点还是要放在良好听课习惯的养成上和数学思维能力训练。另外,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积极教育与引导学生,让学生逐步爱上数学。

    二、教材分析

    本期课程内容涉及数学教学内容的各个领域,而且结合教学内容安排了许多体现数学文化的阅读材料,有助于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具体表现:

    “数与代数”领域有3个单元,主要内容包括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学习有余数除法、结合实例和调查,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有比“百”大的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使学生体验到“一千”“一万”有多大结合具体情境,探索计算万以内加减法及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通过对时、分、秒的学习,初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图形与几何”领域有3个单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注重学生动手实践和积极思考。“方向与位置”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认识并能辨认八个方向,能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认识简单的路线图。“测量”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和实际活动,初步建立“1千米”“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以及单位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认识图形”通过生活实景,认识角,能辨认直角、锐角、钝角;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统计与概率方面,学生将初步体验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的过程,根据图表中的一些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初步形成统计意识。在简单的猜测活动中,初步感受感受不确定现象,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除此之外,还有综合与实践活动“数学好玩”。

    本期课程内容知识点散、多,难度相比以前增大不少,二年级的学生虽然年龄小,但是已具有一定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只要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重对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养成踏实、细致的学习态度,应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并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三、学习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结合分物活动,探索并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通过具体情境,探索万以内加减法及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养成对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进行估计的习惯,能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能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结合实例和调查,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有比“百”大的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使学生体验到“一千”“一万”有多大,并能结合实际,对万以内的数进行估计,了解

    其数位顺序,会用万以内的数进行表达和交流,会用词语或符号来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培养学生的数感。

    3.学生通过时、分、秒的学习,初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在实际情景中,认识时、分、秒,初步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掌握时、分、秒之间的进率,能够准确的读出钟面上的时间,并能说出经过的时间。

    (二)图形与几何

    1.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认识八个方向。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能辨认其余七个方向,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认识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出发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和途径的地方。

    2.通过动手操作和实际活动,初步建立“1千米”“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以及单位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3.通过生活实景,认识角。能辨认直角、锐角、钝角。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

    (三)统计与概率

    学生将初步体验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的过程,根据图表中的一些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初步形成统计意识。

    四、教学措施:

    1、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不光凭经验,过去怎样提,现在也怎样提;也不能搬课本,凡是课本上的有的内容,都作统一的教学要求,而应该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要防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2、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数学,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如游戏、讲故事、直观表演、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景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同时充分利用学具,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多照顾学困生以及思维偏慢等的学生,给其进行查漏补缺,释疑解难,在平时的生活中多用多练,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道理,激发学习兴趣。

    4、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在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拓展。在教学中,结合课后练习的一些带思考性的题目,引导学生启动思维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掌握科学、灵活的方法。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5、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与家长进行适时沟通,让家长用正确、适当的方法指导孩子学习。

    6、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挖掘各种网上教学资源,用好各种教学媒体,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首先从学习的内容和形式上吸引学生。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敢于提问、善于倾听、乐于表达的内在品质。

    7、继续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和优生的提拔工作。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P27、28例8、例9、课文,P30练习五第1、2题。

    教学目的:

    1、通过求商,使学生感受到循环小数的特点,从而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了解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能用“四舍五入”法求循环小数的近似值,能用循环小数表示除法的商。

    2、理解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意义,扩展数的范围。

    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及敢于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循环小数、无限小数、有限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掌握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师谈活引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正在给小和尚讲故事说: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正在给小和尚讲故事说:……这个故事讲得完吗?为什么讲不完呢?(板书:重复出现)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知识和这个故事有相同的地方,首先我们一起到运动场上去看一看吧。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全班齐笔算王鹏平均每秒跑了多少米?(指名一生板演)。

    2、初步感受循环小数的特点。

    有些同学算着算着就停下了,发现了什么问题吗?(组织学生小组内交流)

    可能发现:1、余数总是“25”。2、继续除下去,永远也除不完。3、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3”。

    师:你们怎么能肯定会永远除不完,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3”?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明确余数一旦重复出现,商也就重复出现。

    师:那么商如何表示呢?你为什么使用省略号?省略号在这里表示什么意思?(师板书)

    3、总结概括循环小数的意义

    其他除法算式会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请同学们算一算:

    28÷1878.6÷11

    先计算,再说一说这些商的特点。如果继续除下去,商会怎样?能除尽吗?(请生板演计算结果)

    观察例8、例9的三道题,你们发现他们的异同吗?(不同点:一个是小数“3”的循环,另一个是小数“4”和“5”的循环。相同点:

    学生讨论后,指名汇报,教师抓住学生回答板书:

    (1)小数部分,位数无限(或者除不尽)。

    (2)有的是一个数字不断重复出现,有的是两个……。教师小结循环数的意义,(板书课题)。

    4、巩固练习:下列哪些是循环小数?并说一说理由。

    0.999……52.52525……4.1677……

    3.212121……3.1415926……

    学生评议。

    5、介绍简便记法

    除了用省略号来表示循环小数外,还可以用简便记法来表示。如5.333……还可以写作5.3,7.14545……还可以写作7.145,请学生把前面判断题中的循环小数用简便记法写一写。(请学生板演),同座互相检查,大家交流订正,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学生质疑。

    (52.52525……可能出现问题52.5252.52552.52,师生共同辨析)

    6、看书P27-28第一自然段,及了解“你知道吗?”

    7、理解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意义。

    师:想一想,两个数如果不能得到整数商,所得的商会有哪些情况?请举例说明?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

    师两个数相除,如果不能得到整数商会有两种情况:1、商的小数部分位数是有限的,叫做有限小数;2、商的小数部分倍数是无限的,叫作无限小数。判断前面练习题中的小数哪些是有限小数?哪些是无限小数。

    循环小数是有限小数,还是无限小数?为什么?

    学生有可能会质疑,结果会不会是无限不循环小数,教师可根据课堂或本班学生实际和学生共同分析。

    二、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些概念的吗?

    三、巩固练习

    用计算器算出商后,说出商是什么小数,依据是什么?是循环小数的要求用简便方法写出来。

    19÷111.08÷3.313.25÷10.6

    四、作业:P30第1、2题。

    板书设计:

    循环小数

    (1)小数部分,位数无限(或者除不尽)。

    (2)有的是一个数字不断重复出现,有的是两个……

    5.333……=5.37.14545……=7.145

    7、循环小数的练习

    教学内容:

    P30练习五第3—6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循环小数、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正确区分。

    2、培养学生总结规律的能力,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相关概念并建立联系。

    教学难点:

    对循环小数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一、主动回顾,知识再现: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二、单项训练,夯实基础:

    1、进一步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

    下面哪些数是循环小数,如何判断的?

    0.666……3.27676……301415926……

    40.03666……100.78780.06262……

    3.203203……70.26410.2142857142857……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 篇9

    教材分析

    教材在安排比的意义的学习时,分为三个阶段:比的意义、比的各部分名称、比与分数及除法的关系。比的意义教材是从富有教育意义的神五飞天的例子中引出的,通过对具体例子的讨论,明确了比的概念是建立在除法的意义基础之上的,揭示了比与除法之间的本质联系,是一种以“倍比”为基础的比较关系。教材在介绍比的各部分名称时提出了比值的意义,它既是一个知识点,又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是本节课的又一教学要点,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对后继学习特别是综合应用各种知识解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理解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认知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在已学过和掌握分数、除法的意义,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比的意义”。虽然学生在生活中也接触到了一些“比”,但并不了解数学的比和生活中的“比”的内在联系和区别。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法,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

    2、理解比值的含义,知道求比值的方法,并能正确地求比值。

    3、理解并掌握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4、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2、利用多媒体课件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引导学生加强知识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有机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2、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通过课件演示,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增强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2、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初步认识循环小数,能用计算器探索并指出一个循环小数的循环节。

    过程与方法:

    结合具体事例,经历竖式计算、观察、讨论并用计算器计算等,认识循环小数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借助计算器进行数学探索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数学中蕴藏着许多的奥秘。

    教学重点:

    经历发现、了解循环小数的过程,了解循环小数的含义,能指出哪些商是循环小数。

    教学难点:

    循环小数的语言描述。

    教学流程:

    一、趣味故事导入主题

    小故事——《讲不完的故事》。讲故事,说规律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生活情景引出相关“循环”现象,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唤醒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信心。】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一)小组尝试研究

    1、竖式计算

    6.21÷0.03=8.4÷0.56=

    2、《循环小数》教学设计

    1)试着列竖式进行计算。

    2)在计算10÷3时,余数1不断的重复出现,商中的3也不断的xx,商的位数是xx的。(填有限或无限)

    在计算83÷11时,余数xx,商中xx。

    3)用计算器计算

    58.6÷1138.2÷2.7

    我的发现:10÷3的商和83÷1158.6÷1138.2÷2.7的商的共同点是xx

    【设计意图:设计尝试小研究我们必须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体现出层次性,我们可以从学生旧有知识,充分发挥旧知识的迁移作用,为学生的解决尝试新知铺路搭桥。】

    《循环小数》课上尝试小研究

    1、用计算器计算

    1÷9=2÷9=3÷9=4÷9=

    我的发现:xx

    2、不用计算,你能写出下面算式的的得数吗?用计算器进行验算。

    5÷9=6÷9=7÷9=8÷9=

    3、直接写出下面算式的得数?

    10÷9=11÷9=12÷9=13÷9=

    14÷9=15÷9=16÷9=17÷9=

    (二)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要求:

    组长负责组织和分工,人人说一说自己的学习收获,在组内交流自学中不清晰的地方。发言要有顺序,当一人发言时其他成员要认真倾听。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记下来,在班级展示时,交流解决。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拓宽了学生的参与面和开口面,通过每个学生思维的碰撞,逐渐将知识进行完善、系统化。同时抓住一些重点的内容引发学生的思考,同时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班级展示汇报。

    1、同组内交流完了吗,哪个小组先来和大家一同分享你们的研究结果?

    要求:下面的同学也要认真听,看看你同不同意他们的研究方法。一会说出你想问他们的问题,或者对他们的研究方法做出自己的评价。或者对他们的研究方法进行补充。

    2、组长带领全组同学,对老师指定的尝试小研究的内容进行交流汇报。

    在交流汇报的基础上,组长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评价、补充、质疑。

    组长:哪个同学对我们小组的汇报有评价、补充或提出不懂的问题?

    其他组的学生进行评价、补充、质疑。

    (四)教师点拨提升。

    1、教师适时点拨引领:

    1)10÷3中余数1重复出现,所以商3不断重复出现;

    2)循环小数是从小数的某一位起;循环小数是无限小数。

    3)怎样确定商是循环小数呢?循环小数的表示方法。介绍循环节。

    2、互相纠错,小组内同学互相检查尝试题做得是否正确,错误的加以改正。

    【设计意图:班级展示提升是小组内形成统一的观点向全班同学展示交流并引发深入思考的过程,通过小组间思维碰撞,以及老师精彩的点拨引导,使教学重难点得以突破,使知识更加系统化,使学生将知识内化于心。】

    三、挑战自我

    一、请同学们判断下面哪几个数是循环小数,为什么?

    0.9993.14159260.5477453.212121

    5.027276.416416

    二、判断

    1、9.666是循环小数.

    2、0.88保留三位小数是0.880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并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长方形纸板,不同边长的正方形纸片(硬卡纸做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导动手操作

    1.情境导入

    2.出示问题,明确要求。(理解重点要求,如整分米数,整块)

    3. 学生猜测可选用几分米的地砖。

    4.介绍教具,明确活动要求.

    5.小组活动。

    二、自主探索,形成概念

    1.展示学生作品,得出结果。

    2.教师将不同铺法展示到课件上。

    3.明确王叔叔对地砖的要求必须符合什么条件。(地砖的边长必须既是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

    4.引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揭示课题。

    5.巩固练习课本80页做一做。

    三、自主探究,掌握方法

    1.怎样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2.出示例2,独立思考,做在练习本上,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3.归纳方法,找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之间的关系。(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他们公因数的倍数,他们的公因数是最大公因数的因数。)

    四、巩固练习,总结提升

    1.81页做一做,独立思考,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2.总结规律。(当两个数是倍数关系时,较小的数就是最大公因数。两个数的公因数只有1时,那他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

    五、小结

    谈谈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系列(9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