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七年级上册课件六篇
  • 七年级上册课件

    发表时间:2024-03-11

    七年级上册课件六篇。

    上课前准备好课堂用到教案课件很重要,撰写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都要做的事。教案是教师思想与行动的有机统一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如何根据课件写教案呢?这篇“七年级上册课件”是教师范文大全的杰作期待您的认可,希望读者在本文中获益匪浅!

    七年级上册课件(篇1)

    创意说明:了解诗歌,赏析诗歌,创作诗歌,本教案按照这个思路设计。青春年少,是如诗如画的年龄,在课堂上教一点写法,用诗人的眼光观察生活,必定会使学生神采飞扬。生活,本就是一首诗啊!

    教学步骤:

    一、朗读,力求读得有韵味。

    二、向同学介绍这首诗。

    1.本诗描写的是谁的生活?农家、渔人、牧羊女?

    2.本诗描绘了哪几幅生活的画面?农家在山中伐木,在竹间背瓜果。渔人摇舟捕鱼。牧羊女思恋牛背上的笛声。

    3.本诗抒发的感情:对秋天的喜爱与赞美。

    4.景物的特点:露珠、幽谷、冷雾、白霜、草野、溪水等,描绘出一种清凉、冷寂、朦胧的气氛。

    5.人物:农家、渔人、牧羊女,都远离城市的喧嚣,营造出一种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氛围。

    以上每个环节,都必须有充分的朗读。

    三、结合本诗,交流诗的特点。

    1.诗,语言优美,用词生动。2.诗,用环境描写表达作者感情。3.节奏感强,琅琅上口。(不限于以上几点)

    四、在作者笔下,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不是热闹与喧哗,而是一种宁静与闲适。你眼里的秋天是什么样子?用诗的语言表达出来。

    五、作品交流、评议。

    【资料整合平台】

    1.《秋天》的相关背景 《秋天》是何其芳的早期诗作,系作者30年代初在北京大学求学期间所作。他的早期诗歌受到法国象征主义的影响,属于现代派诗作。现代派诗歌在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反对直接抒情和直接陈述,其内心世界决不和盘托出,而是运用暗示和隐喻展现心境,以客观象征主观,或只是描绘一个面貌,而不道出确切的含义。《秋天》这首诗收入何其芳的第一部诗集《预言》。这部诗集大多数作品写得朦胧晦涩,如《预言》一诗通篇都是象征。但《秋天》则写得较为明快,不像同期创作的其他作品难以理解,但第三节中少女的朦胧恋情写得十分微妙,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不易领悟的。严格说来,《秋天》并不太适宜这一年龄段的学生阅读,教学时可根据具体情况酌情处理。

    2. 秋(节选) 杜运燮

    经历过春天萌芽的破土,

    幼叶成长中的扭曲和受伤,

    这些枝条在烈日下也狂热过,

    差点在雨中迷失方向。?

    现在,平易的天空没有浮云,

    山川明净,视野格外宽远,

    智慧、感情都成熟的季节啊,

    河水也像是来自更深处的源泉。

    街树也用红颜色暗示点什么,

    自行车的车轮闪射着朝气;

    塔吊的长臂在高空指向远方;

    秋阳在上面扫描丰收的信息。

    使用建议:这首诗取景的范围较何其芳的《秋天》宽广,抓住了众多景物的特征,从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进行描写。注意在朗读中体会,不须深究。

    七年级上册课件(篇2)

    1.了解课文内容,学习宴子出使楚国时,能以自己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驳倒楚王,不辱使命,维护了齐国尊严的精神。

    2.理清课文的条理,分段、概括段意。

    了解课文内容,学习晏子出使楚国时能以自己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驳倒楚王,不辱使命,维护了齐国尊严的精神。

    1.学习宴子凭自己超人的智慧和善辩口才驳倒楚王、维护齐国尊严的精神。

    2.学习分段、归纳段意。

    学习宴子凭自己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驳倒楚王、维护齐国尊严的精神。

    (一)初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

    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典了解词义,师生也可以结合上下文共同讨论词义。强盛:强大而昌盛(多指国家)。

    冷笑:含有讽刺、不满意、无可奈何、不屑于、不以为然等意味或怒意的笑。

    有些字词要特别提出,加强记忆。

    出示投影片请同学填空。

    1.“侮辱”的“侮”按音序应查( ),总笔画是( ),字的意思是( )。

    2.“敝国”的“敝”按部首应查( )部,再查( )画,字的意思是( )。

    3.“规矩”的“矩”按部首应查( )部,再查( )画,字的意思是( )。

    4.多音字组词。

    (二)理清课文条理,分段,概括段意。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要边听边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这篇课文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了晏子出使楚国,楚国的国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都给予了有力地反驳,使楚王不敢不尊重他。)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应该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给以必要的指导就可以了。因此在分析课文结构时要放手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脉络。

    第一段:(第1自然段)这一段讲的是齐国和楚国都是大国。

    第二段:(第2~5自然段)讲的是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三次给予反驳。

    学生在分清段落之后,也就明白了第二段是全文的重点,主要讲晏子和楚王三次斗智的过程。

    (三)结合课后题学习全文。

    (1)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

    (2)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晏子都是怎么说的?他为什么要这么说。

    (晏子刚到楚国后,当楚王以他的身材矮小来侮辱他,不让他从城门进去,而要他从事先挖好的狗洞中往里钻时,晏子针锋相对地予以坚决回击。他说:“这是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出。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晏子这样说的目的,在于义正词严而不动声色地反击了楚王的侮辱,同时,又能巧妙地将楚王交给自己的难题回敬给楚王,迫使他打开城门,使自己堂堂正正地从城门中进去。

    晏子进了城后,见到楚王,楚王又以貌取人,以“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来欺负晏子,侮辱齐国。对此,晏子胸有成竹地引鳖入瓮,诱使楚国让自己说出“敝国有一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的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就派到这儿来了。”言外之意我连下等人都算不上,所以就被派到这个连下等国都不是的楚国来了。晏子不动声色地将楚王对齐国和自己的侮辱又回敬给了楚王,使楚王哭笑不得,还不得不“陪着笑”。

    晏子赴筵席时,楚王又用事先安排好的把戏来羞辱晏子,晏子却从容不迫地以“橘”变“枳”来说明齐国人进入楚国才变成盗贼,这是楚国社会风气不好,楚王治国无能造成的,以此反击了楚王的污蔑,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3)后来,楚王为什么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晏子三次遭到楚王的侮辱三次予以坚决地反击,维护了齐国的尊严,表现了超人的智慧和才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三次受挫。这一切都使楚王充分认识到了晏子的才能,明白了自己是斗不过晏子的,所以只好收敛起自己的狂妄,再也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除此之外,还可以用列表的方法,把课后的第二个问题简单、清楚地表现出来。

    通过表格能够使学生更清楚地理解课文内容。另外,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利用这个表格,再结合开头和结尾的内容,能够正确地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朗读这篇课文有多种方法,教师可以根据情况指导学生分角色或按照发展顺序朗读课文,以增强学生的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因为这篇课文的学习任务主要以学生为主来完成的,所以这个板书和课文的学习顺序不太一致,仅供教师在教学中参考。

    晏子 名婴,字平仲,春秋时代齐国夷维(今山东高密)人,是齐国有名的政治家,春秋末期齐国的国相。晏婴长得很矮小,身高不足五尺,但是腹中有良策,精明强干,在诸侯中颇有贤名。战国时人搜集他的言行及遗闻轶事编辑成《晏子春秋》一书流传于世。

    春秋 指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代,从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76年,在战国时期之前。

    七年级上册课件(篇3)

    《秋天》 说课稿(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一、说教材

    1 、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秋天》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一首现代诗。这个单元的诗文都是文情并茂的优美篇章,多数出自名家之手。前几篇文章的学习能使学生体会《春》的语言美、《济南的冬天》的空灵美,《秋天》是现代著名作家何其芳20岁时所作。课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诗不长,只有三节,却将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诸般景致皆收笔下。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因此学习这首诗,既可以巩固前几篇文章引领着学生寻找美、 发现美 、感受美的任务,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现代诗歌学习的基本方法与思路,从而为学习其它现代诗歌铺平道路

    2、 教学目标说明

    1)、知识与技能: 初步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做到熟读成诵。

    2) 、过程与方法 : 以自主 合作 探究的方式通过品味语言、描绘画面、诵读改写来体会诗歌的情感.

    3)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  感悟秋天 赞美秋天 热爱秋天。

    [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重的教学理念。

    3 、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2>、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二、 学生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法学法。我的教学对象是一所城镇中学的初一年级学生,《秋天》所表达的丰收的喜悦与我们城市学生的生活很难贴近,但我所任教的学生语文基础较好。很多学生在图画音乐方面不仅有兴趣,而且还很有特长,因此我只需创设他们感兴趣的情境,引导他们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宁静的 ,适宜接纳美的事物的心胸,这样必定会使学生在课堂上兴趣高涨,收到好的效果。

    三、 教法

    1、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2、诵读法

    3、启发式教学法

    四、学法指导

    1 、诵读品味法

    2 、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章后,能通过反复涵咏朗读品味,读出诗歌的韵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通过读可以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阅读欣赏爱好,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精神

    1>把握韵律,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2>视觉再现,欣赏诗歌的绘画美。

    3>身临其境,体会诗人的情感美

    五  教学程序

    1、过程总体框架及各板块的时间分配:

    教学过程按教师活动分六步:

    引导入境(2分钟)

    品味秋天(12分钟)

    描绘秋天(15分钟)

    歌颂秋天(10分钟)

    归纳方法(4分钟)

    布置作业(2分钟)

    2、教学环节设计

    (一)   创设情境   感受美

    创设优美、 宁静的气氛,使学生置身于秋的意境中,建立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情感基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  探讨问题   发现美

    环节一  品秋

    1 、㈠初读

    1 教师表情范读。

    2学生揣摩默读。

    3小组合作自读。

    4教师指导点读。

    ㈡品读

    找出你认为最优美的诗句。说一说它美在何处,并按你的理解读一读。

    本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及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及时鼓励肯定学生,指导学生对诗的语言做出正确的理解,以达到学生品味诗文的目的。

    环节二    绘秋

    ㈢研读

    1、诗中描绘了几幅图画?

    2、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分别为不同画面命上有诗意的名字。再想一想这幅画面上有些什么,那些诗句能表现这些画面,把这些诗句轻声地读出来。

    3、教师出示一幅能表现第二幅场景的画(出示第二幅画)请大家与书上的插图比较一下,说说你更喜欢哪一幅。并为自己喜欢的诗节配画。

    描绘秋天这一环节,使学生既加深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又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更丰富了想象能力,使阅读进入一个创造性的高度。

    环节三    颂秋

    ㈣诵读

    1、选择你配画的诗节有感情诵读。

    2、伴随《秋日的私语》的钢琴曲,用优美的语言,解说自己描绘的画面。

    这一步,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自主意识,有利于进一步开阔学生的思路,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在秋的意境中,感悟诗人赞秋、颂秋的喜悦之情。

    (三)归纳方法寻找美

    1、  学生依据本节的学习过程,归纳赏诗的方法

    2 、教师课件展示赏诗方法。

    Ⅰ.把握韵律,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Ⅱ.视觉再现,欣赏诗歌的绘画美。

    Ⅲ.身临其境,体会诗人的情感美

    此环节的设计实现了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使学生形成了品评其他现代诗歌的能力。

    (四)  培养创新  表达美

    课件出示作业:

    1、课外收集描绘秋天的诗文。

    2、喜欢写作的同学将诗歌改写成散文。

    3、喜欢音乐的同学为这首诗歌配置背景音乐并有感情地朗颂。

    布置此项作业能使学生更好的发挥其特长和主观能动性,这也是遵循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六、教学模式与策略的说明

    《秋天》是一首现代诗,学生学起来比较容易,同时我又以诗--画--颂为学习线索设计三个教学环节,希望在环环相扣而又螺旋上升的教学过程中完成理解--品味--运用语言的流水线作业,创造出一种既有语言美,又有图画、音乐美的氛围,使整堂课具有诗情画意,以此激发学生的情感之美,使学生在美的氛围之下入情入境,在潜移默化熏陶渐染之中获得审美愉悦,提高审美能力。

    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走黑暗,江春入了旧年将赶走严冬,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此句被称为千古名句。

    《古代诗歌五首》说课稿

    第一板块:说教材

    《古代诗歌五首》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具有长于吟诵、激发想像、娱悦性情的特点。这五首古代诗歌,集美景、美情、美言于一体,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诗人们登山望海,驾舟扬帆,赏花观鸟,咏春悲秋,用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图景。本课的教学重点,一是感受作者的审美情感,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激发审美想像、培养审美意识。二是析美情、赏美景、聚美言。品味课文精彩生动的优美语言,吟诵涵泳,熏陶感染,积累诗文语句、积存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积贮丰富的阅读体验,积蓄高尚的道德情感,积聚优雅的审美情趣。

    课前准备DD课前自学是学生个性化的个人学习阶段,必须保证充分的准备、思考时间,为课堂上建构新知作好材料、背景、经验方面的铺垫。

    1、铺垫认知的台阶DD疏通文意。上网或查书检索五首诗歌的含义,了解作者的身世、诗歌创作的背景,查字典解决不认识的字词。

    2、激发探究的欲望DD标出每首诗歌每行的最后一个字的拼音,探究乐府诗、律诗、词、曲在表现形式上的规律。

    3、关注以往的经验DD回忆、检索自己以前曾经读过的有关乡愁、初春、夏夜的古今诗文,想想是否与本课有什么联系。

    4、形成初步的语感DD大声朗读诗歌,感觉一下重音和节奏怎样处理更有表现力,作出标记。

    第二板块:说教法

    (一)说教法

    1、方法导学,授人一渔。对五首古诗采用分着教,合着比。通过学习本课的五首诗歌,学会赏析品评古代诗歌的方法。

    2、贴近文本,以读贯串。诵读是对课文语言以及课文内容的直接、真切的感知,是进入课文情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一条最有效的途径。在本课要教会学生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想像,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美读”课文:吟读,读出韵味;译读,读出意境;背读,积累语句;品读,品评意趣;说读,拓展诗意。

    (1)体会诗情DD吟读《观沧海》,体会诗人豪放的情怀,品味诗情美。

    (2)想像画面DD译读《次北固山下》,对重点语句展开画面想像,想像画面美。

    (3)穿插联想DD说读《钱塘湖春行》,插页联系有关描写春天的古今诗文进行比较,赏析诗意美。

    (4)品味意趣DD评读《西江月》,评说词中物象的意趣之美。

    (5)析词补白DD品读《天净沙秋思》,探究小令中修饰词的作用,补白想像空间,体会作者炼词美、语言美。

    (6)积累美句DD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背诵,激活学生多维的思维空间,快速背诵古诗、感悟古代诗歌的音乐美。

    (二)学习形式:在充分的语文活动中,让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展示个性,体验、感悟、参与、创造。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三板块: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授乐府诗《观沧海》和律诗《次北固山下》

    一、品味诗情美DD吟读《观沧海》,体会作者豪情。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因此一入课即紧紧抓住作者情感的抒发点上去感悟、把握每首诗歌的基调,为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作好铺垫。

    设置小组学习活动:五首诗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诗句中看出?划出关键句。

    《观沧海》--“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 ,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次北固山下》DD“归雁洛阳边”,思乡。

    《钱塘湖春行》DD“最爱湖东行不足”,抒发了诗人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的喜悦之情。

    《西江月》DD“稻花香里说丰年”,秋天丰收的喜悦。

    《天净沙秋思》DD“断肠人在天涯”,枯、老、昏等修饰词,表现了萧条寂寞悲凉的情绪。

    重点以《观沧海》为例进行示例分析:

    1、插页DD补充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也是我国第一首完整的写景诗篇,是作者于建安北征乌桓,凯旋归来时所作。当时他经过擒吕布、降张绣,在官渡打败了主要对手袁绍,接着又诛袁谭,平高干,北征乌桓一举获胜,统一了北国,正可以南征孙刘,实现统一,完成宏业。眼下铠甲未卸,征尘未洗,伫立峰顶,面对大海,浮想联翩,写下这篇乐府诗。

    2、问题切入:全篇以“观”字统领,说一说作者观到的海是怎样的?沧海的寓意是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感情?--引导仔细观察、阅读文本,自主学习。

    3、背读DD强调积累,快速记忆。分两步:

    (1)合作探究:题目为观沧海,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作者观到的景象有哪些?

    沧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

    (2)抓住关键词,突出重音,进行快速背诵。

    3、译读DD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结合背景译一译,并进行画面想像:作者在吟咏这首诗时的情景和情绪。

    4、说读DD说一说作者笔下的海是怎样的?沧海的寓意是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感情?

    作者以海自比,志在容纳。这首诗看似写景,实则述志。其中的日月之行四句,构思独具匠心,把大海塑造成能包容宇宙的博大宏伟的艺术形象。表现了诗人的宽广胸怀和丰富的想像力,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学生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状物是为了言志。

    5、吟读DD体会感情,培养语感

    在理解的基础上吟读,体会诗情和语气节奏,读出气势与豪情。

    二、想像画面美DD重点对《次北固山下》的画面进行想像,兼顾联想其他几首诗歌。

    1、说读DD拓展诗意,读出画面

    小组合作理解诗意,可以提出不懂的问题,讨论解析。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激发想像,学生自主探究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

    讨论明确: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

    2、译读DD想像意境,译出韵味

    方法引导,铺设台阶,学生读诗,老师翻译首联和颔联,提醒注意押“an”韵,学生试着翻译。写在词语积累本上,颈联和尾联由学生自己试着翻译。

    师译:

    客居他乡的游子要行的路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江上碧波荡漾,我正乘船向前。

    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无边。和风吹拂,一叶白帆好像悬挂在高远江天。

    (颈联和尾联的翻译指导:红日从东海诞生了,冲破残夜,驱尽大地的黑暗。大江弥漫着温煦的气息,春天提早进入旧年。我多么思念亲爱的故乡呀,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掠过晴空的北归鸿雁啊,拜托你们把信捎到洛阳那边。不求答案的统一,只要译出意境并且有一定的韵味即可。)

    品评佳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品味“生”和 “入”字的炼字艺术,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该句表现的哲理。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还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这一句已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情呢?两句炼字也极见功夫。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和“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强调,并且用“生”和“入”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情感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走黑暗,江春入了旧年将赶走严冬,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此句被称为千古名句。

    第二课时:教授《钱塘湖春行》、《西江月》和《天净沙秋思》

    三、体会诗意美DD联读比较赏析《钱塘湖春行》的诗歌内容。

    1、调动积累:运用联想将原来学过的诗文来为该诗作注脚,用散文去诠释诗句。本单元中,朱自清的《春》中的“春草图”、“春花图”跟《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几家新燕着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有异曲同工之妙。启发学生回忆背诵,比较两种表现方式的异同,解读、理解律诗的特点,欣赏律诗的声律和声韵之美,积累诗句。朗读品味对偶句,读出韵味。

    2、插页补充:“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池塘生春草,园柳变禽鸣”(谢灵运的《登池上楼》);“昨夜一霎雨,天意苏群物。何物最先知?虚庭草争出。”(孟郊的《春雨后》);“百草竞春华,丽春应最胜。少须颜色好,多漫枝条剩。”(杜甫《丽春》);“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白朴的《天净沙春》)以上几首诗中,哪些地方与《钱塘湖春行》有相似意境,进行比较阅读?

    3、研读与赏析:“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讨论明确: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四、品味意趣DD重点欣赏辛弃疾的《西江月》的意境美。

    插页题解:“西江月”是词牌名,词是一种和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也称“诗余”、“长短句”等。这首词有个题目“夜行黄沙道中”,黄沙,即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县西,辛弃疾退隐上饶带湖期间,经常行经风景优美的黄沙道中。明月、清风、惊鹊、鸣蝉、稻香、蛙声,词人看到的、听到的、嗅到的、触觉到的,都是如此令人心旷神怡。物象丰富、意趣盎然。这首词构画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夜色那么清幽,气氛那么恬静,充满了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1、评读,品评意趣。寻找词中有哪些地方表现出了诗的意趣?探究后明确:

    (1)夜行山中忽逢阵雨, 恰好“忽见”住过的茅店,想什么就有什么,作者真是喜出望外!

    (2)赏明月、拂清风、看惊鹊、闻稻香、听蛙声与蝉鸣,感觉闲适与喜悦。

    (3)上片写景色其实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的本意所在,也是词的意趣所在。

    2、吟读,读出词的韵味,划分节奏。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五、析词补白DD重点欣赏《天净沙秋思》中炼字美。

    1、探究想像:作者一字一景,惜墨如金,曲中出现的景有哪些?给读者的感觉是怎样的?为什么?

    讨论明确:小令的前三句,18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顿生色彩,都带上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全篇纯用白描勾勒出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愁苦之情。

    2、阅读比较:元代词曲作家白朴的两首《天净沙》小令: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天净沙秋》)“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天净沙春》)在情绪上与《天净沙秋思》有何异同?

    3、改写:如果把修饰语和中心词略加改动,让诗的情绪变得清新、喜悦,如何改?

    4、析词补白:诗句的简洁,为读者创设了丰富的想像空间,正像绘画和书法中的 “飞白”, 让人产生无穷的联想。请学生想像语词之间的关系,为这首小令补白,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小令体现的意境表达出来。可以画、可以讲故事、可以配乐朗诵、可以翻写新诗或者散文。

    六、让学生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七、作业:

    1、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2、课外查找资料,将下列诗词补充完整,说说诗词中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什么景物,并背诵下来。

    (1)         风吹柳花满店香(李白)

    (2)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李煜)

    (3)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陆游)

    《化石吟》说课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几篇文章都与科学密切相关,内容丰富多彩。新课标在这一单元中要求: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1、《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 写的.是化石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科学家通过它,能给我们展示出亿万年前地球上的奇异画面。它以诗的形式写科学的内容,也正是许多学生所喜欢的。课文以诗歌的形式,传达科学的内容。兼具科学与文学之美。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爱科学、爱文学的热情。

    2、学习这一课时,为了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有必要联系生物学的内容,就文中涉及的如鱼类的进化、鸟类的进化、两栖类的进化、被子植物、恐龙、猛犸等内容。但要注意的是不要讲解过多,不能上成生物课。

    3、本单元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而《化石吟》作为第一篇课文,应是引导学生走进科学宫殿的前奏。所以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科学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热爱科学的热情。

    4、《化石吟》也是一首语言优美的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应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细细品味。体会作者由衷的赞美之情,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激发学生热爱文学的热情。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奇幻、葱茏、幽雅、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等词语。

    2)了解化石展现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

    能力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2)学习快速阅读、筛选、概括要点的阅读方法。

    情感目标:认识到科学的美,培养对生物世界的兴趣和对科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

    教学难点: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活联想想像思维,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三、关于教法:

    1、朗读法:

    诗歌教学首先应重在朗读吟诵,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富有韵律美,同时运用拟人手法,以第二人称“你”称呼化石,亲切自然,字里行间流露出赞叹之情。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情感之美和音乐美。

    .   2、联想想象法。

    科学的探索同样需要丰富的想象。依据现存的化石推测逝去的世界,依据科学的分析想象神秘的故事,在合理的联想想象中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3、讨论点拨法: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自主的探究诗歌的内容和首尾呼应的结构美。

    四、 学法指导

    1、自觉参与

    教师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创设适宜诵读的情境活动,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诵读中来。读中见意、读中品词、读中悟情,使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得到进一步发挥,参与意识不断加强,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2、自主探究

    依据化石推测上古的生物世界,打开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充分联想想象,探究未知世界的秘密。在发言中主动思考,在表达中善于探究,逐渐形成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3、小组合作

    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总结。

    五、课前准备

    1、 利用网络或书籍查阅有关化石的资料。

    2、 结合生物课了解生物的进化,化石的形成。

    六、教学设想:预计用两课时。

    1、 导入新课

    投影电脑中的关于古生物恐龙的图片,从“侏罗纪公园”开始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学生掌握生字词。

    (3)教师指导阅读:

    3、问题讨论:

    Ⅰ整体把握

    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从整体把握诗歌。

    例: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Ⅱ结构分析

    ②理清层次,明确结构。全诗可分为发问、抒写、回应发问三部分。分析结构,让学生对诗的结构作以了解。

    Ⅲ内容解剖

    ③体会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把握思想内涵,体味诗歌韵律,能有感情的朗读本诗。从而达到本节课预期的教学目标。

    4、 揣摩研读

    (1)从诗中找出你喜欢的一句,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2)引导学生揣摩品味诗歌语言的形象、精炼。

    5 、拓展运用

    (1)联想想象

    展示古代生物猛犸的资料,推测猛犸的死因。鼓励学生勇于探究,合理想像,生动描述。

    (2)表达感受

    面对这幅猛犸图片,你有什么感受呢?请用一两句诗来表达。

    在这首诗中的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让学生去想、去说、去读,不只局限于语文这一小的知识圈子中,使语文知识和自然、地理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这样会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

    6、 教师小结

    科学家研究保存了古生物生命信息的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诗人张锋以一首科学诗《化石吟》,饱含感情的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引领我们去遨游那远古洪荒、沧海桑田。在自然面前,生命是何等的脆弱;在科学面前,生命又是何等的神奇!同学们,愿这首诗不仅给你们带来文学的享受,也给你们带来探索科学世界的动力。

    7、 布置作业

    (1)收集有关化石的文字资料、图片等。

    《看云识天气》说课稿

    教材分析和处理

    一、教材分析

    1、单元教学目标:

    (1)单元内容:第四单元是反映自然世界的单元。共安排了五篇课文,其体裁、题材等丰富多样,主题集中,《化石吟》是一首科学抒情诗;《看云识天气》是科普说明文;《绿色蝈蝈》是观察随笔;《月亮上的足迹》是记叙文;《山市》是一篇文言文,总体上是继第三单元之后,以对自然界进行科学探索为内容组成。

    (2)单元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知识和能力目标: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练习用较快速度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获得一些搜集资料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3)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对于本单元教材的处理方面,教参提出了以下几点意见:

    ①注意兼顾三个维度,注意渗透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②淡化文体,强调综合,以培养阅读能力和研究能力为主;

    ③不要把阅读课上成地理课、生物课或其他科学课;

    ④多以讨论课或探究课的方式来进行教学,目的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⑤加强课外语文实践(包括阅读),开展科学活动;

    ⑥加强语言积累,让学生每人备一本“摘抄本”,摘抄优美的词、句、段。

    2、《看云识天气》教材分析

    (1)内容分析:《看云识天气》是一篇旧课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从写作上看:.层次清楚,有纲有目;.能抓住云的特点来进行说明;.语言准确,运用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把云写得生动形象;运用了下定义、列数字、打比方、分类别等说明方法。

    (2)教材的处理:这篇课文特点鲜明,做为教学内容来看,切入点很多,过去通常把它当作说明文来处理,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方法和说明方法,但从新教材看,第一二册并不强调文体的学习,强调的是练习学生的阅读概括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甚至提出,教学时不必指出它是什么文体,显然课文作为教材的功能发生了变化,因此,在教材处理内容取舍方面,我兼顾了两个方面:一是重点练习学生快速阅读,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提高学生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二是适当复习介绍说明文的文体知识。

    二、教学目标

    1、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思路。

    2、丰富科学知识,提高搜集筛选资料的能力。

    3、积累课文中的比喻句,并领会运用这种修辞方法的好处。

    4、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三、课时划分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思路。

    2、丰富科学知识,提高搜集筛选资料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积累课文中的比喻句,并领会运用这种修辞方法的好处。

    2、学习课文语言准确的特点,复习说明方法,了解本文写作特点。

    三、第一课时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思路。

    2、丰富科学知识,提高搜集筛选资料的能力。

    教学难点: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思路。

    四、学情分析:朗读能力方面方言较重,对语文学习来说是一大障碍,对课文的整体把握能力比较欠缺,缺乏比较系统的学习方法,因此我在问题的设置和学法指导方面尽量做到具体,注意梯度,易于操作。

    五、教学方法

    教法:导读法DDD创设情景,指导、点拨。

    学法:小组学习和自学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掌握方法,在自学中实践提高。

    六、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三部分

    (视频: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图片:增加感性认识;图表:提高效率。)

    教学环节设计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1、播放录像片段《天气预报》。

    2、谈谈天气。(收听或收看)

    3、出示《苏轼避雨》,引出课题。

    4、明确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概括内容要点。

    (2)快速阅读,理清文章思路。

    (3)丰富科学知识,提高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设计意图:由《天气预报》和《辛弃疾避雨》视频和动画片段,创设情景,揭示课题,激发兴趣,发布“张掖天气预报”这一设计让学生身临其境,进入情境获得切实的感受。通过此环节,引起学生与课文对话的欲望。同时也使学生明白,获取天气预报这一信息的渠道是广泛的,包括电视、电话、手机短信、经验判断等方面,要注意从多方面搜集信息,最后明确本课学习任务是学习《看云识天气》,明确学习目标。)

    二、检查预习,感知课文

    1、注音:峰峦    一霎间   预兆   征兆    弥漫   轻盈   月晕

    2、抽查朗读:(2)(5)(7)。

    3、范读,练习朗读:指名1人朗读。

    (设计意图:旨在扫清阅读障碍,通过抽查片段朗读和练习片段朗读,把学生迅速带入课文阅读当中,为进入下一个环节作准备。)

    三、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1、出示问题:快速默读课文思考

    (1)文中哪句话点明了“看云可以识天气”?

    (2)看云识天气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3)哪些云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哪些云是阴风雨雪的预兆?

    (4)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什么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

    (5)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2、全班交流。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看可以看云识天气。

    第二部分(第2-6段):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第7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方法和局限性。

    (设计意图:限识5分钟快速阅读课文,根据思考题概括课文内容要点,通过分段训练,理清课文思路,从整体上把握课文。这一环节实际也是训练学生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以及筛选、归纳概括信息的能力的一个过程。)

    四、探究质疑,学习看云识天气,了解云和天气的关系

    过渡:经验告诉我们,什么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什么云常常是阴风雨雪的预兆?

    1、出示图表,小组合作学习,完成晴天云简表。

    2、自主学习,完成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

    3、讨论: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这8种云的?

    (从高层云依次说到低层云,从象征晴朗天气的云,依次说到阴雨冰雹的云。)小结:这部分作者把云分为八类,来说明云和天气的关系,这样根据事物的

    特点,把事物分成若干类,逐类说明的方法叫分类说明。这样使读者更具体、更详尽、更全面地了解事物的特征。

    4、机动部分:自学完成光彩和天气情况简表。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完成图表的过程,了解各种云的特征,重点训练学生抓住内容要点,筛选信息的能力。分为三大板块:“晴天云”部分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后明确,,抓住内容要点,筛选信息,了解云的特征可以从三方面入手:一是摘录关键词语,二是根据具体描述进行概括,三是联系上下文进行归纳;在掌握了这一阅读方法的基础上,学生自学完成“雨天云”部分,进一步训练这种阅读能力。这两部分教学在学法指导方面体现了教 扶、放的一个过程。通过对8种云介绍顺序的讨论,学习分类说明这一显著的写作特点。“云的光彩”部分作为机动内容处理。)

    五、课堂练习:选词填空。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体会课文用词准确,说明事物生动形象的特点,指导学生课后摘录,积累课文中的比喻句,为下节课领会比喻修辞手法的好处做好准备。)

    六、作业:

    1、摘录课文中用词准确和生动形象的句子。

    2、练习看云识天气,轮流发布天气预报。

    3、以小组为单位,用分类说明的方法,积累有关天气的谚语。

    (整体思路:从课前预习,到课堂学习及课后作业,紧紧围绕“重点练习学生快速阅读,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提高学生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这一主线展开。)

    教学启示

    得:创设了学习情境,在指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方面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过程较为扎实。

    失:理清课文思路这一环节,用时较多(一班7分钟,二班12分钟),学生阅读勾画的学习过程也有些慢,后面“雨天云”部分学习没有全部完成,课堂练习部分有些匆忙,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布置作业。分析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学习能力估计有些高,学情分析做的不够深入;二是说明学生在把握文章整体的能力方面有较大的欠缺,学习能力有较大的差别。这也启示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进一步加强学法指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要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绿色蝈蝈》说课稿

    说教材:文本教育价值的发掘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四单元是“人与自然”主题的第二单元,编写的五篇课文主要反映的是人类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内容。对本单元的教学,我们希望实现以下目标:情感和态度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知识和能力目标--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过程和方法目标--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获得一些搜集资料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在教学中要注意几个方面:注意兼顾三个维度,渗透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淡化文体,强调综合,以培养阅读能力和研究能力为主;注意结合自己所处的地域灵活处理课文内容;多以讨论课或探究课的方式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课外语文实践(包括阅读),开展科学活动;加强语言积累,让学生每人备一本“摘抄本”,摘抄有关优美词句。本文出自法国的著名的昆虫学家、作家法布尔的巨著《昆虫记》,可谓名家名篇。教学本文,可通过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本文是一篇观察随笔,又是一篇优美散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高度结合,描写生动,语言优美,拟人手法的运用,加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这一点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复习巩固,并在实践中运用。可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昆虫记》中的其他作品。作为七年级学生初次接触的科技小品文,对学生增强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方法、领悟科学精神有着很强的教育作用。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说教法和学法:文本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根据本文的内容和表达的特点,本文的教育价值就在于能引导学生通过法布尔的笔触去感受奇妙的昆虫世界,丰富有关昆虫的科学知识;同时,通过阅读来走进“昆虫之父”法布尔,既可以学习他的探究精神,又可以通过品味他生动自然的语言来感受那浓浓的生命意识。并且,由于作者对蝈蝈特征和习性的介绍都是通过细致的观察与传神的描述来表现的,所以,可以此来引导学生学习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所以,在学习中概括要点、品味语言、感受精神、激发探究是作为教材在使用中的关键词。

    学习本文的教学目标是:情感和态度目标--激发我们对昆虫的各方面习性的强烈的好奇心,调动他们阅读《昆虫记》的积极性,懂得生命的重要性,学会理解和尊重其他的生命,以至于小巧玲珑的昆虫。明白每一种生命都来之不易,第一种生命的存在都有其道理,也许人类还可以从其他生命历程中获得有益的启示。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蝈蝈的常识,它有怎样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科学的探究方法,如发现问题、追踪调查、变换条件,仔细分析、寻找规律等方法;文章的艺术性,以一种欣喜的心情贯穿始终,感动着读者;构思巧妙,用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引人入胜;善于用一种快乐衬托另一种快乐;以鹰的勇猛凶悍反衬蝈蝈的机智勇敢;每次发现蝈蝈的一些特点后,总是生动地描述一下,再举一些有趣的例子加以证明,读者在不知不觉中了解了蝈蝈的特点;本文多处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这样写,使读者感到亲切、自然。过程和方法目标--采用赏读、整理、创新相结合的学法来学习课文。能在阅读过程中自主发现感兴趣的科学知识和语言现象,分析它的表达效果,交流独特的阅读体验,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能力,能用知识积累卡学会积累,用自由创作延伸创新,拓展课外阅读。

    说教学程序:教学思路扫描

    本文很容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但对于昆虫,还不一定所有的学生都喜欢,所以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引导他们进入昆虫世界,要让学生学会不仅能读懂这一篇文章,还应该教会学生会读这一类现代科技小品文,并善于整理知识和拓展知识。在教学中,采用激趣导入,让学生关注作品,进行学习。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多研讨,多交流,反复阅读,用卡片式整理知识。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展示,体验独立发现知识的快乐,便于形成以后主动学习的习惯。

    创新板块设计:

    1、情景导入,展示课件,激发学生兴趣;

    2、速读课文,学会圈点批注和提取重要信息,归纳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这是对七年级学生进行“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习惯养成教育和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3、精读课文,揣摩语言,激励学生自主展示,初步体验学习语文的快乐。这样设计旨在链接中考考点,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4、品读课文,合作研讨,与文本和作者对话,流露真情。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与文本对话,与作者交流,以便更好地发挥文本的教育价值。

    5、研读课文,共同探究,课外阅读延伸,比较阅读,以读促写。阅读和写作是密不可分的。以读促写,以写辅读,相得益彰。

    6、学会积累,用积累卡摘抄积累多音字、生词、好句。授人以渔,厚积薄发,学法在课内,功夫在课外。

    7、分享学习的成功体验,整理归纳学法。让学生明白任何一种知识的学习,都有其规律。学习和思考要结合起来,养成边学习边总结,边积累边运用的学习习惯。

    8、自由作业,快乐学习,开发利用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课堂作业是任选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10个左右的词语连词成句,并有几处用上拟人手法。注重落实双基。课外阅读实践,到图书室和网上查阅《昆虫记》的相关资料,搜集整理知识,学会用卡片式摘抄积累笔记。

    9、美好祝福,把握今天,辉煌人生。渗透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理念。

    10、教学反思: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新方式,教师要为学生搭建展示平台,为更多的学生创造展示才华的机会。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的主阵地。

    《山市》教学设计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山市》。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谈谈对这篇文章的理解。

    八、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的特点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0课。本单元主要反映的是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内容。《山市》是一篇文言文,它所涉及的自然现象与“海市蜃楼”相似,可引导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适当的探究。课文用精练生动的语言描述山市的生成、发展、高潮及至消失的过程,极富想象力。本文是自读课文,学生学习文言文又尚在初始阶段(这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接触到的第三篇文言文),所以对文言字词、语法的要求可以尽量放低,甚至基本不作要求。

    2. 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贯彻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教育,结合本单元的特点,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学习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能力目标: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

    丰富想象,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山市”神奇、壮丽的幻景。

    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

    重点:发挥想象,体会“山市”这一自然现象的神奇,并再现“山市”。

    难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想象及口头表达能力。

    3. 学情分析

    初中一年级学生较活跃,形象思维较强,有一定的概括能力,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进行分析。意义识记已优于机械识记,自我意识较强,对事物有一定的独立见解,但他们的有意注意稳定性较差。在教学过程中,可将积累词语与培养想象力结合起来,请学生用画笔或语言描绘出山市奇幻的景象。还要运用电脑多媒体手段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吸引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

    文言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学生虽已初步接触了文言文,对怎样学习文言文也已有了一定的整体印象,但还是有畏难心理。而且本文又是一篇自读课文,根据要求用一课时来完成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要抓好预习。要求学生在课外利用工具书、课文下的注解疏通文意,能够找出难词难句,并对课文有初步的印象。

    ⑴预习要求:①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注意语速和语调。

    ②借助工具书和书中注释疏通文意,准备复述课文。

    ⑵预习步骤:①初读:识记生字词,分清停顿,标出难词难句。

    ②再读:逐词逐句疏通文意,补出省略的翻译。

    二、教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学习。因此,我设计了以下教法:

    七、情境设置法。

    本节课中,我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境。首先是动画片《阿拉丁神灯》片断,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其次整节课都在具有神秘气息的中国古典民乐的氛围中。课件的背景是与文言文意境相似的中国古典山水画,字体采用楷书、隶书、行书等书法字体。整体界面古色古香,充满了浓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从而帮助学生感受文言文中的物象,通过联想与想象,在整体上把握课文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融入课文的意境中。

    八、诵读法

    教法千变,朗读为本。对文言文的教学来说,诵读尤为重要。要克服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畏难心理,激发学习兴趣,就要从朗读入手,让学生把握文言文的节奏,体会其中的音乐美,感悟中国古代文化的韵味。

    九、质疑法

    课前作好预习,课上提出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学生互相释疑,教师适当补充。

    十、讨论法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同时将简单的分组讨论引向有组织、有分工、有合作的更高层次的讨论形式。

    十一、画图法

    《山市》中的景色瞬息万变、虚无缥缈,比较适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因此,我从三个层面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①以创造性复述来培养学生描述景物的再造想象力。②以给景物画插图的形式来培养学生将语言转化为图景的空间想象力。③最后又给插图配上文字,将再造想象力与空间想象力相结合。

    10、学法

    在我的教学设计中,始终贯彻了新课标的精神,即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共同发展。

    1. 圈点勾画法

    此法主要用在预习以及检索“山市”的变化过程中。预习中,圈出生字词,划出疑难句,注出自读心得。在检索“山市”的变化过程中,要通过快速默读,标出“山市”的初生、发展、高潮与消失四个阶段。

    2. 文言文阅读法

    在预习中使用“初读通语句,再读明大意,三读有感悟,四读品内涵,五读得启迪”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 诵读法

    把握文言文的节奏,体会其中的音乐美,感悟中国古代文化的韵味。

    4. 讨论法

    充分讨论,互相启迪,有合作、有分工,感受团队的力量。

    5. 画图法

    充分发挥想象力,用图画再现“山市”,描绘文中之景,想象言外之象。

    11、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以下几个环节:

    6、创设情境导入

    先播放动画片《阿拉丁神灯》的片段:主人公阿拉丁为了向公主求婚,命令灯神一夜之间在沙漠上建起了无数宫殿。然后,请同学们说说动画片中最神奇的是什么?并适时引导:现实生活中有可能在瞬息间出现一座城市吗?让我们走进《山市》,去领会“山市”的神奇吧!

    [说明]:设计此环节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为后面的活动作好情感准备。

    7、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理解课文大意是一切活动的基础,因此,要在检查预习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具体做法是:①学生提出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可以是朗读、词义句义、课文理解等各方面的。由学生互相释疑,教师适当补充。②齐读课文,解释课后练习中的词语,反馈预习情况,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或肯定或指正。③分别请两位同学复述课文,并请其他同学点评优劣。评价的重点放在文言文的复述是否仅仅是机械的翻译,倡导创造性复述,为下一环节的再现“山市”作铺垫。

    8、合作探究,培养想象力

    这一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要求学生研读相关段落,通过小组讨论,分工合作,描绘文中之景,想象言外之象。步骤:

    ①快速默读课文,检索主要信息,并围绕它展开讨论:可以将“山市”的变化画成几副图,挑选一副图思考:该图中有哪些内容?(文中之景学生可以说得很好,主要引导学生想象言外之象)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多媒体出示板书,并进一步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有的小组提出在孤塔、城郭、危楼的周围还应该有山、有树、有小桥流水……把文中没有提到,现实中有的事物画进去。那么请问文中的孤塔、危楼都“直接霄汗”,我们在有限的画纸上怎样表现无限的“山市”呢?

    ②按小组活动再现“山市”的奇幻场景,由小组长组织分工,擅长画的画,擅长作文的同学就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该场景,可以是描写性的文字,也可以是诗歌等形式。

    ③请各小组派代表展示作品,并谈谈创作的设想及过程。

    9、拓展延伸

    这么奇妙的“山市”要是能经常看见多好啊!那么它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通过这一问题自然的将思考从课内到课外,从文本迁移到自然科学,激发学生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究的欲望。

    10、总结评价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虽然我们无缘目睹海市蜃楼,但同学们能充分发挥想象,用手中的笔再现“山市”,真是棒极了!!最后让我们回归文本,在朗读中体会“山市”的神奇、壮丽吧!

    [说明]:此环节对学生活动给以大力的肯定和鼓励,并回归文本,从整体感知到局部的活动,最终又回到对整体的把握上,体会文言文的音乐美、语言美,想象大自然的神奇。

    11、作业

    请同学们回家把“山市”的故事讲给父母听。

    [说明]:通过讲故事使“山市”的成因及其变化过程更清晰的呈现在学生的头脑中,进一步培养想象力,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杨阳

    七年级上册课件(篇4)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理清诗歌结构,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3、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学习重点:

    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节奏韵律之美;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发挥学生丰富的想像力。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结合生物课了解生物的进化;拜访教师或专家或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化石,写篇介绍某种古生物的小短文。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木鱼石的传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说话……它诉说善良……它讲述美好”石头真的会向我们讲述美好的传说吗?让我们怀着好奇共同来研读科学抒情诗歌《化石吟》。

    检查学生预习字词的情况。

    整体感知:

    范读课文(或放录音带)。

    1、学生体会,思考下列问题(投影显示)。

    1)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以及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赞美了自然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2)诗歌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结构上有何特点?(第1、2节为一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第3-6节为第二层,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第7节为第三层,回应第1、2节。结构上首尾呼应。)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特点。

    学法指导:

    阅读诗歌的时候需要有节奏,反复吟诵感悟品味诗歌的思想感情,重点字词需要用心体会,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诗歌的情感。

    探究研讨:

    朗读3~6节,思考问题组:

    a.“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b.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c.“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你是怎样理解的?

    d.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呢?(利用多媒体出示恐龙、猛犸的复原图片)

    e、从诗歌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句,仔细赏析一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题目,然后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成员可作补充说明)。

    齐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人小组不能解决,提交全班讨论。若仍不能解决,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理解。

    拓展延伸:

    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图片或光盘等,并宣读自己撰写的介绍古生物的短文。

    布置作业:

    1、将自己收集的图片、资料等办成手抄报,在班内交流。

    2、当参观自然博物馆或在翻阅介绍古生物的资料时,你有何感想呢?能否也写一首小诗,来抒发你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

    发问想象--遐思飞跃--回答呼应

    神奇景色--人类伟大--赞美科学

    七年级上册课件(篇5)

    散步 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一、《散步》内容及其分析

    1、内容

    莫怀戚的《散步》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人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的“生活细节”,渗透着浓郁温馨的亲情。表达一个大主题--互敬互爱、珍爱亲情、珍惜生命。

    2、分析

    《散步》是一篇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它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所以,在这节课上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应得到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可以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理解课文丰富的内涵提供学习的广泛空间。同时引导学生品味揣摩语言,增强语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品读浅显质朴的语言,并进行仿写。

    课时:1课时

    二、目标及其分析

    1、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旨;

    (2)品读浅显质朴的语言,并进行仿写。

    2、分析

    (1)有时简单的诵读,就是最好的教学手段;

    (2)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并进行仿写训练,达到读写结合。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本文渗透着浓郁温馨的亲情,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蕴含的主题较深,初一学生思考的深度不够,所以感悟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另外,对于文章具体生动的景物描写,对称的句式,学生需要反复的朗读,思考,才容易体会。

    授课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兴趣,组织展开讨论和交流,并进行适当点拨,主要贯穿以下教法: 

    1、情境设置法:教师可让学生配乐朗诵,创设情境,使学生很自然地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思想产生共鸣。

    2、朗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应让选择让我们感动的段落朗读,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讨论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基本流程

    课前回顾--揭示(学习)目标--指导自学--巡视自学--检查(自学)效果--

    讨论(学生),点拨(教师)--当堂训练---课后小结

    ●教学情景

    (一)课前回顾(1-2分钟)

    同学们,语文学习,朗读是必不可少的,你能说说朗读时该注意哪些方面吗?

    明确: 

    1、停顿,给听者一个领略和思考、理解和接受的余地,帮助听者理解文章含义,加深印象。

    2、重音,为了表示某种特殊的感情和强调某种特殊意义,引起听者注意自己所要强调的某个部分。

    3、语调,表示的语气和感情态度的不同。

    4、语速,一般说来,热烈,欢快、兴奋、紧张的内容速度快一些;平静、庄重、悲伤、沉重、追忆的内容速度慢一些。

    5、情感,依文章内容而定,或欢愉,或沉郁,或悲伤。

    设计意图:回顾旧知识,引入新的学习。

    导入:

    有一种爱,迟了就无法再来;有一种情,走了就无法追溯。它,就是亲情!从最初的出生,到懂事,到成年,它,一直陪伴着我们。亲情,就像一滴春日里的甘露,总能在悲怆的岁月里,鲜活怀旧者那风干的记忆;它就是这样,没有杂质,没有距离,更没有虚伪,仅仅是相通的血脉间彼此默默地关怀。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一篇凝聚浓浓亲情的文章--莫怀戚的《散步》。

    (并简介莫怀戚,让学生勾划注释。)

    板书课题:散步

    设计意图:通过精彩的导入,迅速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揭示(学习)目标(1分钟)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旨;

    (2)品读浅显质朴的语言,并进行仿写。

    (三)指导自学(2分钟)

    问题1:生字词学习。

    嫩芽(    ) 霎时(     ) 拆散(      ) 委屈(   )

    分歧(    ) 水波粼粼(         )

    设计意图:注重基础,学习生字词。

    问题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你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作者在文中写了何事?

    设计意图:朗读训练,从读入手,把握文章内容。

    问题3:文中写了哪些景物?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些句子?

    设计意图:学习具体生动的描写。

    问题4:“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此句写得好,为什么?

    设计意图:学习对称的句子。

    问题5:你认为谁做得最好?谁说话的份量重,都听谁的?

    设计意图:把握文章主旨。

    (四)巡视自学(5-8分钟)

    (五)检查(自学)效果(5-8分钟)

    师生活动:通过朗读渲染气氛,让学生融入课文。学生独立思考后合作讨论,选代表回答问题,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教师点评。

    1、嫩芽(nèn ) 霎时(shà  ) 拆散(chāi  ) 委屈(qū  )

    分歧(qí  ) 水波粼粼(lín )

    2、《散步》一文比较温情,以中速为宜,第四段应快些,结尾慢些。

    和谐的家庭、互敬互爱的家庭、相互理解的家庭……

    《散步》一文主要写了春天来了,祖孙三代人在田野里一起散步的平凡小事。(找出文章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3、①南方初春田野;②母亲所望到的小路远处的景物。

    嫩芽、咕咕的冬水,写出春的气息。在这样的气息中,使人感到生命的存在,生命的在召唤。正是因为感受到同去春来,气候转暖,生机萌动,全家人才一起出来是散步。这是对全文的铺垫。

    学生喜欢的句子可能是以下任意一句:

    示例:

    ①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

    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

    ③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④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⑤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4、构成了句式的对称美,互相映衬,使我们读起来很有情趣。语言朴实,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

    在《散步》中两两对称的句子很多。如:“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等。

    5、请同学畅所欲言,有条理地阐述自己观点。学生的解答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① “我”做得好,因为他孝敬老人,有家庭责任感,在处理家人的分歧时讲原则,不宠爱孩子。

    ② “妻子”,做得好,因为她贤惠、明理,孝敬老人,尊重丈夫。

    ③母亲做得好,母亲慈祥善良、善解人意,疼爱孙子。

    ④孩子做得好,他聪明活泼,也很懂事。

    (2)①“我”听母亲的;

    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②母亲“听”孙子的;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③儿子听“我”的;

    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④母亲听“我”的;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

    ⑤妻子听“我”的。

    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一个散步中的分歧,在一家人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关爱中消除了,家里每一个成员说话的分量都重。于是他们共同走向了那条开着金色菜花、长着整齐桑树、闪着粼粼水波的幸福小路。文章歌颂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六)讨论(学生),点拨(教师)(8-10分钟)

    问题3的分析,教师可让学生勾画文中句子,让他们找到真正喜欢的句子,并说出理由。

    《散步》一文对景物描写着墨不多,仅有两处,两段文字加起来也不过七十余字,可在这轻描淡写之中充满了浓郁的诗情画意,为常见的散步提供了一个美妙的背景。

    第一处是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冬去春来,“大块小块的新绿”有浓有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起了水泡”。 

    这“新绿”,这“嫩芽”,这“冬水”的水泡,分明是春的气息的透露,它显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机,这是对生命的高歌,对生命力的礼赞。 

    第二处描写母亲所望到的小路远处景物: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春天在召唤,生命在呼唤。是啊,尽管“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春天总算来了”,母亲也总算“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这字里行间流露的正是一种对生活的酷爱,对生命的珍爱。 

    春天来了,一切都要从头开始。是该抖抖精神,抖去冬日的慵懒;也得活动活动筋骨,用充沛的活力投入新的生活,迎接美好的明天。 

    两段景物,看似简短,实则蕴含着美妙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

    问题5的讨论有一定难度,这是对主题的把握。

    文章歌颂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这几个“听”,是对家人的一种尊敬、信任、理解,用一个字来概括,“听”就是对他人的一种“爱”。 “爱”是相互的付出,奶奶疼爱孙子,父母关爱子女,长辈们给我们的爱已很多很多,我们该如何做呢?“孝”应该是最好的方法。

    (七)当堂训练(10分钟)

    平平淡淡的生活小事,包蕴着无比丰富的情感。请你回想与家人相处时温馨的一幕幕场景,用心去描绘一个最令你感动的片段,并穿插一句对称的句子,50字左右。

    明确:学生写好后,可分组讨论交流,推选2-3名代表起来发言。

    设计意图:通过写作,达到读写相结合,学以致用。

    (八)课后小结

    文章的学习,对我们的写作有何帮助?思想上,又有怎样的感悟?

    明确:可让学生畅所欲言。

    如:①景物描写,可使文章蕴含美妙的意境,为下文做铺垫;②写作时采用对称的句式,互相映衬,富有情趣。

    如: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一个人能够孝顺,他就有一颗善良 仁慈的心,有了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许许多多的人。如果具体一点,同学的想法可能是以下这些:

    ①父母已经老了,始终抱着感恩父母的心;

    ②中学生应“自己的事自己干”,长期分担家庭的劳动;

    ③不摆阔气,不乱花钱,不向父母提出超越家庭经济条件的要求;

    ④中学生尚未成年,缺少社会生活经验,许多事情需要听从父母的意见和教导;

    ⑤遵守学校纪律,努力学习,不让家长操心;

    ⑥父母累了时要热心照顾,父母生病时要主动端水送药,耐心照料,让父母感受到子女的关心与回报。

    ……

    此刻,文章的意境如同橄榄的回甘在心中漫涌。在朴素的文字里,充满着关爱、和谐,饱含着孝敬、责任;字里行间,流淌着真情,闪烁着理性。同学们,让我们再次饱含深情地朗读文章最后一段。

    五、课外作业:

    1、请把你写的片段与家人交流,大胆地倾诉自己对他们的爱;

    2、把爱付诸行动,注重生活小细节,真正做到“尊老爱幼”。

    板书设计:

    散    步

    尊老

    母  亲

    和谐

    我   爱   妻子

    儿  子

    七年级上册课件(篇6)

    (一)导语设计

    运用钢琴曲的优美旋律去撞击学生心灵,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适时导入,让学生在美的愉悦感受中走进这篇哲而美的散文佳作。

    (二)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这个大的环节中又包含以下几个小的环节

    1、教师配乐范读这个设计沿袭导语而来,同时又是承接下边各个环节。因为学生既在教师范读中畅游了思绪,又解决了一些疑难字词。在这一环节结束,再设置问题,让学生说出应重点掌握的字词,这样,在对佳作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又完成了基础知识的掌握。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教师设置问题,解决问题。问题的设置是这样的。

    课文中写了那些人?要求用不同的表述来介绍。这个问题的设置正是学生深入课文后的不同感受体验。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个问题考察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情况。

    根据文中语句分析出谁是这个家庭真正的决策者?

    这个问题是让学生更加深入研读文章的一个环节,学生所找答案必然围绕“我”如何解决散步分歧展开。这样学生解决这个问题后,教师再点处这就是中年人的责任,本文所设难点不攻自破。一个完美的结局点染了尊老爱幼这个不置可否的主题。到此为止,学生已经感受到了是浓浓的爱撑起了家庭的一方晴空。从而铺设了学生人生体验的桥梁。教师顺势倒入下一环节。即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以小组为单位,谈谈发生在自家的充满亲情的平凡而感人的小事。学生会再此环节中畅所欲言,交流亲情体验,加深对文本的解读,升华自己的情感价值观。

    第三个大的环节品读课文美点寻踪

    在这个环节中,将激趣----学法点拨------品读------交流相融合,并且向学生出示了何谓美点寻踪,这样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对文章进行赏读,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做到有的放矢。

    第四个环节

    让学生把这一节课的收获谈出来,老师给了一个提示例句,同学仿说,各抒己见,表达真情实感。

    第五个环节作业写一篇日记,题目《记录点滴真情》

    最后一个环节小结

    在总结过程中点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再把本课主题进一步拓展,让学生珍爱自己的亲人,珍爱自己的生命。对学生进行情感渗透。

    出示板书

    希望各位领导和老师多多批评和指正。

    【七年级上册课件六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