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七年级上数学课件实用十四篇
  • 七年级上数学课件

    发表时间:2023-11-22

    七年级上数学课件实用十四篇。

    七年级上数学课件工具:简化教案课件制作

    教案课件制作是教师的重要工作之一,每天都需要进行。而健全的教案制度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在下面的内容中,我将为您介绍与“七年级上数学课件”相关的实用信息,相信这些工具可以帮助您更好地分析数据!

    七年级上数学课件工具有如下特点:

    1. 简洁易用:这些工具提供简单的操作界面和易于理解的功能,帮助教师快速编写教案课件,节省时间和精力。

    2. 数据分析功能:与传统的教案制作方式相比,七年级上数学课件工具可以更好地分析和理解数据。它们提供丰富的数据图表和统计功能,帮助教师更全面、准确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3. 多样化模板:这些工具提供多样化的教案模板,适应不同学科、不同教学内容的需求。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求选择相应的模板,便捷地制作教案课件。

    4. 版本管理:七年级上数学课件工具支持版本管理功能,教师可以轻松地对教案进行保存、备份和共享。这样有助于教师间的交流和教案的不断改进。

    总的来说,七年级上数学课件工具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方便、高效、准确的教案制作方式,有助于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请尽快尝试这些工具,相信您会从中受益匪浅!

    七年级上数学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熟练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并能用乘法运算律简化运算。

    2,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讨论,主动地进行学习。

    3,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与他人沟通、交往能力,使其逐渐热爱数学这门课程。

    教学难点正确运用运算律,使运算简化

    知识重点运用运算律,使运算简化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理数的乘法,下面我们做几道题:(用课件演示)计算下列各题。并比较它们的结果:

    1,(—7)×8与8×(—7)

    [(—2)×(—6)]×5与(—2)×[(—6)×5]

    2,(—)×(—)与(—)×(—)

    [ ×(—)]×(—4)与×[(—)×(—4)]

    让学生自由选择其中的一组问题进行计算,然后在组内交流,验证答案的正确性。让学生复习有理数的乘法运算,给出两组题让学生自由选择以满足不同层次的要求,在形式上用

    比较的方式,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有目的性地思考,为下面引出运算律作铺垫

    分析问题

    探究新知提出问题:上面我们做的题中,你发现了什么?在有理数运算律中,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以及分配律还成立吗?

    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再进行组内的讨论,交流,最后对组内成员的意见,想法去汇总,由代表汇报讨论的结果,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三个运算律并引导学生用字母来表示三个运算律。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主动地进行学习,在共同探索,共同发现的过程中分享成功的喜悦。并使学生感受到集体的力量。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能力

    应用新知

    体验成功出示料书42页例5:用两种方法计算

    (+ —)×12

    采用大组竞赛的方法,让其中的两个大组采用一般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另两个大组采用运算律进行计算。

    出示另一题:(—7)×(—)×

    该题不限制计算方法,让学生先思考,再选择运算方法。

    变式练习:9 ×15。

    采取小组合作的方法,不限制学生的解题思路。通过竞赛让学生更深刻地体验到运用运算律可简化运算,同也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与集体荣誉感。

    通过上是的比较,学生会选取用这算律来简化运算,形成知识的正迁移。

    通过变式练习,让学生在认识层次上有所提

    高。

    课堂练习第42页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1,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及表示方法

    2,如何运用运算律来简化运算

    本课作业第46页习题1.4第7题的(1)、(2)、(3)、(6),第8题的(2)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本节课设计中,着力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创设以学生为中心,利用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同时使学生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数学、用数学,而且强调动眼观察、动脑思考,注重多种感官参与,多种心理投人,促进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等素质的整体发展。

    新课引入设计,期望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同化和引出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环境中。在探求新知的过程中,给学生充分的思考,讨论和发挥的机会,让他们始终处于主动愉悦的学习状态,对探究新知具有新鲜感和满腔热情,借助于多媒体手段,生动直观地分析向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获得感性认识,增进学习的趣味性和可接受性。

    在对所学知识的应用上,通过题组训练,启发学生积极探索,质疑辨析、及时调整。在教学中,以训练思维为主线,重视概念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解题方法和规律的概括过程,使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展开思维,从而发展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形成获取、发展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以及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会学生亲身实践,善于观察,开动脑筋,分析讨论,最后抽象出有价值的理论知识。把握这些知识的本质,学以致用,使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真正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初中数学教学效率提高方法

    一、转变教师角色,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我们要带着强烈的感情走进教室,做到入课堂则情满课堂,登上讲台则情溢讲台,达到开人心智,启人思维的效果。对课堂偶发的不良现象不气恼,对待调皮的学生更是如此,不在课堂上大加批评,对待有问题的学生则是留待课后先指出他们不对之处,再耐心给予讲解,用行动与情感去改变他们,从不放弃他们。这样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师生情感交流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了数学知识,完成了学习任务。

    二、精心设计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进入数学学习的情境中

    所谓学习情境的创设,是指在课堂上精心为学生创设身临其境的氛围,把所学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创设一个逼真的环境,使学生在这个环境中发挥一定的想象,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比如,在教“点线之间垂线段最短”时,我给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一个人不幸掉入鳄鱼池中,然而更不幸的是有几条鳄鱼正向他游过来。同学们说一说他应该怎么逃跑啊?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垂直地往岸上游。”这么一来,学生再也不会忘记原来点和线之间垂线段绝对最短。由此看来,精心设计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可以使学生沉浸在数学学习的真实情境中,更好、更扎实地掌握所学知识。

    三、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在小学阶段,学生学习数学通常是在教师面面俱到的指导下进行的,而且小学数学知识较浅,需要理解的东西较少,所以学习起来难度较小。然而到了初中阶段,科目越来越多,内容也越来越难,许多知识都偏重于理解,学生一时间产生了无所适从的感觉。这就需要我们数学教师对其进行学法指导。那么,如何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呢?首先要帮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因为他们年龄较小,还缺乏一个明确的、科学的学习计划,所以我们教师要帮助他们,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相应的、适当的学习计划。其次要逐步在听课、预习、复习、阅读、记忆方法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反复具体的指导和训练、强化。再次,教学中也要注意小学和中学知识的衔接,使学生在学习上循序渐进,树立学习的信心,激发学习兴趣。最后,学生在小学阶段可能留下了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教师要不断观察,发现他们的学习习惯,对其进行矫正、指导,帮助他们改掉不良的学习习惯,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形成科学的学习习惯。教师只有对学生进行学法上的指导,引导他们如何更好地进行数学学习,才能给学生一个正确的方向,让学生更轻松地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四、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普及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在课堂教学中也已经应用得十分普遍。多媒体教学有其显著特点:一是能有效地增大每一堂课的课容量;二是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使教师能有精力讲深讲透所举的例子,提高讲解效率;三是直观性强,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四是有利于对整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小结。在课临近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的内容以及重点和难点,同时通过投影仪,同步地将内容在瞬间跃然“幕”上,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本堂课的内容。我们分析了多媒体教学的诸多优点,这也是现在多媒体教学被普遍运用的原因。的确,绝大多数学校,绝大多数课堂都会使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因此,要想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不可避免的要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来提升数学教学效率。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在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要注意适度、适当,而且要注意师生的沟通和互动,只有这样才能不违背多媒体教学的初衷。

    五、结束语

    以上我们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很多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的方法,内容覆盖了课堂气氛、学生兴趣、教学方式与手段等,这些都是最主要的,也是最基本的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但是由于篇幅有限,肯定还有很多的办法我们没有提及,例如在备课上、在作业的布置上、在对学生的差异化教学和学习评价上,都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付出努力。只有做个教学的有心人,才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和素质的全面发展。

    七年级上数学课件 篇2

    一、事件:

    1、事件分为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不确定事件。

    2、必然事件:事先就能肯定一定会发生的事件。也就是指该事件每次一定发生,不可能不发生,即发生的可能是100%(或1)。

    3、不可能事件:事先就能肯定一定不会发生的事件。也就是指该事件每次都完全没有机会发生,即发生的可能性为零。

    4、不确定事件:事先无法肯定会不会发生的事件,也就是说该事件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即发生的可能性在0和1之间。

    二、等可能性:是指几种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相等。

    1、概率:是反映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的量,它是一个比例数,一般用P来表示,P(A)=事件A可能出现的结果数/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数。

    2、必然事件发生的概率为1,记作P(必然事件)=1;

    3、不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为0,记作P(不可能事件)=0;

    4、不确定事件发生的概率在0—1之间,记作0

    5、概率的计算:

    (1)直接数数法:即直接数出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的总数n,再数出事件A可能出现的结果数m,利用概率公式 直接得出事件A的概率。

    (2)对于较复杂的题目,我们可采用“列表法”或画“树状图法”。

    三、几何概率

    1、事件A发生的概率等于此事件A发生的可能结果所组成的面积(用SA表示)除以所有可能结果组成图形的面积(用S全表示),所以几何概率公式可表示为P(A)=SA/S全,这是因为事件发生在每个单位面积上的概率是相同的。

    2、求几何概率:

    (1)首先分析事件所占的面积与总面积的关系;

    (2)然后计算出各部分的面积;

    (3)最后代入公式求出几何概率。

    七年级上数学课件 篇3

    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

    (1)学生从简单的具体实物抽象出相交线、平行线的能力.

    (2)学生认识到相交线、平行线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3)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出示剪刀图片,提出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画出相应的几何图形,并用几何语言描述.教师深入学生中,指导得出几何图形,并在黑板上画出标准图形.

    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在具体图形中得出两条相交线构成四个角,根据图形描述邻补角与对顶角的特征.学生可结合概念特征找到图中的两对邻补角与两对对顶角.

    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应关注:

    (1)学生画出两条相交线的几何图形,用语言准确描述.

    (2)学生能否从角的位置关系上对角进行分类.

    (3)学生是否能够正确区分邻补角、对顶角.

    (4)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主动性,敢于发表个人观点.

    《相交线与平行线》单元测试题

    25.如图,直线EF∥GH,点B、A分别在直线EF、GH上,连接AB,在AB左侧作三角形ABC,其中∠ACB=90°,且∠DAB=∠BAC,直线BD平分∠FBC交直线GH于D

    (1)若点C恰在EF上,如图1,则∠DBA=_________

    (2)将A点向左移动,其它条件不变,如图2,则(1)中的结论还成立吗?若成立,证明你的结论;若不成立,说明你的理由

    (3)若将题目条件“∠ACB=90°”,改为:“∠ACB=120°”,其它条件不变,那么∠DBA=_________(直接写出结果,不必证明)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如图1,直线a,b相交于点O,若∠1等于40°,则∠2等于()

    A.50°B.60°C.140°D.160°

    七年级上数学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以实际问题的需要出发,引出平方根的概念,理解平方根的意义,会求某些数的平方根.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平方根的概念,求某些非负数的平方根.

    难点:平方根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问题1、要剪出一块面积为25cm2的正方形纸片,纸片的边长应是多少?

    问题2、已知圆的面积是16πcm2,求圆的半径长.

    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来学习本节内容.

    二、想一想:

    1、你能解决上面两个问题吗?这两个问题的实质是什么?

    2、25的平方根只有5吗?为什么?

    3、-4有平方根吗?为什么?

    三、知识引入:

    一个正数a的平方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我们用a表示a的正的平方根,读作

    “根号a”,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这个根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另一个负的平方根记为-a.0的.平方根是0,0的算术平方根也是0,负数没有平方根.

    求一个数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

    四、能力、知识、提高

    同学们展示自学结果,老师点拔

    1、情境中的两个问题的实质是已知某数的平方,要求这个数.

    2、概括: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叫做a的平方根.

    如52=25,(-5)2=25∴25的平方根有两个:5和-5.

    3、任何数的平方都不等于-4,所以-4没有平方根.

    五、知识应用

    1、求下列各数的平方根

    ①49②1.69③(-0.2)2

    2、将下列各数开平方

    ①1②0.09

    七年级上数学课件 篇5

    学习目标:

    了解平移的概念,会进 行点的平移,理解平移的性质,能解决简单的平移问题

    重点:

    平移的概念和作图方法。

    难点:

    平移的作图。

    一、预习导学

    预习课本P27—P29,并完成以下练习

    1、观察上面图形,我们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局部和其他部分重复,如果给你一个局部,你能复制他们吗?

    2如何在一张半透明的纸上,画出一排形状和大小如图的雪人?

    2、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___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平移,平移改变的是图形的_____。平移不改变图形的____和____。

    3、图形的平移是由_____和_____决定的。

    4、经过平移所得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的对应线段_______,对应角____,对应点所连的线段____。

    5、如图1,△ABC平移到△DEF,图中相等的线段有_____________,相等的角有____________,平行的线段有______________。

    6、把一个△ABC沿东南方向平移3cm,则AB边上的中点P沿___方向平移了 __cm。

    7、如图,△ABC是由四个形状大小相同的三角形拼成的,则可以看成是△ADF平移得到的小三角形是___________。

    8、如图,△DEF是由△ABC先向右平移__格,再向___平移___格而得到的。

    11、如图,有一条小船,若把小船平移,使点A平移到点B,请你在图中画出平移后的小船。

    12、如图,平移三角形ABC,使点A运动到A`,画出平移后的三角形A`B`C`。

    二、课堂学习研讨

    (一)平移的概念

    1、一个图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平移变换,简称平移。

    2、下列各组图形中,可以经过平移变换由一个图形得到另一个图形的是( )

    3、如图,O是正六边形ABCDEF的中心,下列图形中可由△OBC平移得到的是( )

    A △OCD B △OAB

    C △OAF D △OEF

    (二)平移的性质

    1、平移后的图形与原图形_____、______完全相同,新图形中的每一个点,都是由____________ _______移动后得到的,这两个点是对应点,连接各组对应点的线段______且________或__________,对应角_______。

    2、如图,将梯形ABCD的腰AB沿AD平移,平移长度等于AD的长,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AB∥DE且AB=DE B ∠DEC=∠B

    C AD∥EC且AD=EC D BC=AD+EC

    3、△ABC沿B C的方向平移到△DEF的位置,(1)若∠B=260,∠F=740,则∠1=_______,∠2=______,∠A=_______,∠D=______

    (2)若AB=4c m,AC=5cm,BC=4。5 cm,EC=3。5cm,则平移的距离等于________,DF=_______,CF=_________。

    ( 三)平移作图

    1、△ABC在网格中如图所示,请根据下列提示作图

    (1)向上平移2个单位长度。

    (2) 再向右移3个单位长度。

    2、已知三角形ABC、点D,D为A的对应点。过点D作三角形ABC平移后的 图形。

    三、随堂小测

    (一)选择题

    1、下列哪个图形是由左图平移得到的( )

    2、如图所示,△FDE经过怎样的平 移可得到△ABC。( )

    A、沿射线EC的方向移动DB长;

    B、B沿射线EC的方向移动CD长

    C、沿射线BD的方向移动BD长;

    D、D。沿射线BD的方向移动DC长

    3、下列四组图形中,有一组中的两个图形经过平移其中一个能得到另一个,这组图形是( )

    4、如图所示,△DEF经过平移可以得到△ABC,那么∠C

    的对应角和ED的对应边分别是( )

    A、∠F,AC B。∠BOD,BA; C。∠F,BA D。∠BOD,AC

    5、在平移过程中,对应线段( )

    A、互相平行且相等; B。互相垂直且相等 C。互相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且相等

    (二)填空题

    1、在平移 过程中,平移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________和_________都相同,因此对应线段和对应角都________。

    2、如图所示,平移△ABC可得到△DEF,如果∠A=50°,∠C=60°, 那么∠E=____度,∠EDF=_______度,∠F=______度,∠DOB=_______度。

    (三)解答题

    1、如图所示,将△ABC平移,可以得到△DEF,点B的对应点为点E,请画出点A的对应点D、点C的对应点F的位置。

    2、如图所示,请将图中的“蘑菇”向左平移6个格,再向下平移2个格。

    3、如图所示,画出平行四边形ABCD向上平移1厘米后的图形。

    4、如图,将△ABC沿水平方向平移3cm。

    5、直角△ABC中,AC=3c m,BC=4cm,AB=5cm,将△ABC沿CB方向平移3cm,则边AB所经过的平面面积为____cm2。

    6、一个长方形竹园长20米,宽12米,竹园有一条横向宽度都为 1。5米的小径(如图)。你能求出这个竹园中竹子的种植面积吗(除去小径的面积)?请说明理由。

    七年级上数学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结合生活实际,直观认识平面图形中的角,培养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学习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折一折”“摸一摸”“认一认”“比一比”“找一找”等活动引导学生直观认识角。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实践活动对角有直观认识,会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教学难点:知道角的大小和角两边的张口有关,和角两边的长短无关。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各种形状的纸、活动角、小棒、三角板、剪刀、扇子等。

    学具准备:各种形状的纸、活动角、小棒、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创境引入,观察发现

    小朋友们,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老朋友——米老鼠。今天它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课件米老鼠),米老鼠刚刚用积木搭建了一座房子,(课件出示一座房子图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米老鼠搭建的一座房子,是我们以前学过的那些图形?(课件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米老鼠想蒙上同学们的眼睛,你们能摸出圆形来吗?指一名学生上台来摸。学生摸出后,加以激励。随后提问:如果让你们来摸你也能摸出来吗?(生齐答:能!)

    师:你们都这么确定能摸出圆来,请问有什么窍门吗?

    (学生答:因为别的图形都有角,可是圆边上都是滑滑的,没有角。)

    师:同学们真有办法!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个新朋友“角”,角也是平面王国里的一个成员。(板书:认识角)

    出示课题《认识角》

    二、动手动脑、探究新知

    1、 摸角把你的三角尺拿出来,摸一摸,说说你的感觉,当三角尺的角碰到我们手心时会很疼,会留下一个点,这个点就是角的顶点(板书),再摸两边直直的,平平的,这就是角的两条边(板书)

    2、画角师:(教师边示范边讲解)下面看一看老师怎样画角?先画一点,(即角的顶点),再从这点出发画两条直直的线(即角的两条边),再在里面画一条弧线,就成了角。(教师分别在黑板上画出)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的记住角,老师还编了几句顺口溜呢!

    小小角,真简单,一个顶点两条边.

    3、找角(课件出示例题情境图) 师:同学们看一看,你能在哪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

    (学生自由的找角,并全班进行交流。)

    师:将这些物体面上的角移下来就成了数学上的“角”。(教师边说边点击课件从剪刀、扇子、闹钟上抽象出角。) 在生活中,在学习中,在我们的身上也有角,你能找到吗?学生自由说。

    4欣赏角老师也发现了很多角,你们想看看吗?课件出示,

    5、练习⑴辨一辨:调皮的米老鼠也做了几个角,我们来判断一下这些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先仔细观察,之后快速用手势做出判断。

    判断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在追问:你能指出角的顶点和边吗?

    (2)“想想做做”的第2题。

    数一数下面图形中共有几个角,并让学生指一指

    二、小组合作,积极参与,

    1、比角

    嘘!听,是谁在吵架?原来是∠1和∠2吵了起来。他们都说自己大,你认为谁大?为什么?这样吧,同桌俩一个做∠1,一个做∠2,比一比,看看到底谁大?谁来说一说他们俩谁大?你是怎么比出来的?(学生介绍方法)请同学们把手中的角放好,我们就用他教给我们的方法来比一比(课件)把∠1和∠2的顶点重合,一条边对齐,看另一条边。另一条边在外面的,这个角就大。

    ⑶∠1和∠2终于不吵了,可是老师这里有两个三角板也打了起来!黄三角板说:“我的这个角大!”红三角板说:“你的角小,我的这个角大!”同学们你说哪个角大?同意黄三角板上这个角的同学请举手,同意红三角板上这个角大的同学举手,还有不同意的吗?那么它们到底谁大?怎么办呢?(指一名学生前面演示比较)两个角的顶点重合,一条边对齐,另一条边也对齐了!说明什么?(两个角一样大)同学们想一想,黄三角板刚才为什么说自己的这个角大呢?(因为它的边长)我们刚才已经知道了角的大小和角两边的张口有关,那么角的大小和将两边的长短有没有关系呢?请看!(课件演示一个角的两条边拉长)角的两边变长了,角的大小变了吗?再仔细看(课件演示把角的两边变短)角的两边变短了,角的大小变了吗?那么你说角的大小和角两边的长短有没有关系?(课件出示:角的大小和角两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谁能把这句话告诉黄三角板?小节:角的两边张口越大,角越大。老师再教大家两句顺口溜方便大家比较角的大小

    要知角的大与小,不看边长看张口。

    2、做角

    同学们,请那起桌子上的两根硬纸条。米老鼠想考考你:用这两根硬纸条做一个角,你能行吗?做好之后,展示给你的同桌看一看。

    同学们真是很聪明,这么快就都做好了。下面请你移动角的两边,看看能有什么发现?同桌俩可以商量商量。

    谁来说一说,移动角的两边,你发现了什么?(指名学生说)你说得真不错,能不能到前面来给大家演示一下呢?他做得很好,大家和他一起做一做,好吗?举起你做的角,反复这样做,想想看:角的大小和角两边怎么样有关系呢?(学生汇报)我们把角的两边往外拉,角两边的张口就大,这个角就大。反过来,我们把角的两边往中间推,角两边的张口就小,这个角就小。请同学们把你做的角收好!电脑小老师也做了几个角,仔细观察(课件演示)角的两边张口越大,角就怎么样?注意!再仔细看(课件演示)角的两边张口怎样,这个角就怎样?

    三、总结新知,拓展延伸

    1、拓展:看到同学们这么聪明,角娃娃非常高兴,要出个脑筋急转弯:4-1=?,课后试着把一张长方形纸剪掉一个角,看还剩几个角?比比谁的剪法多?

    2、实践作业:。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藏着角。下面我们就回到家里看看卧室里有没有角。(卧室图片)厨房里藏着的角你能发现吗?(厨房图片)我们再到公园里转转吧!(公园图片)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地方?(学校图片)我们的学校里有角吗?(指名几个学生说一说)其实在我们的校园里还有很多地方有角,下面的时间我们就到校园中找一找,比比看谁找到的角多,好吗?

    《认识角》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其实,“角”对学生而言并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然而,在学生的心里眼里,“角”的概念与我们数学中“角”的概念就不尽相同了。而怎样使学生经验与新课的教学完美结合呢?上述案例又如何体现教师的教学理想的呢?

    一、 生活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结合

    游戏的导入引出“角”,然后教师点题说明本节课就来认识“角”,从生活实际引入,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使得学生对新知的认识有一种亲切感,不是突如其来,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东西。同时因为他们对角并不陌生,也就增加了学生学习新知的信心。“摸角”和到生活情境中“找角”以及后来的“做角”给了学生实践操作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学会展现自己并有机会展现自己,在实践中探索新知。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愿意尝试的勇气和实践探索的精神。

    七年级上数学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摸球游戏,了解并掌握计算一类事件发生可能性的方法,体会概率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帮助学生更容易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到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通过环环相扣的、层层深入的问题设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概率的定义及简单的列举法计算。

    2.应用概率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灵活应用概率的计算方法解决各种类型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下面事件:①在标准大气压下,水加热到100℃时会沸腾。②掷一枚硬币,出现反面。③三角形内角和是360°;④蚂蚁搬家,天会下雨,

    不可能事件的有 ,必然事件有 ,不确定事件有 。

    2、任何两个偶数之和是偶数是 事件;任何两个奇数之和是奇数是 事件;

    3、欢欢和莹莹进行“剪刀、石头、布”游戏,约定“三局两胜”决定谁最终获胜,那么欢欢获胜的可能性 。

    4、足球比赛前裁判通过抛硬币让双方的队长猜正反来选场地,只抛了一次,而双方的队长却都没有异议,为什么?

    5、一个均匀的骰子,抛掷一次,它落地时向上的数可能有几种不同的结果?每一种结果的概率分别为多少?

    求一个随机事件概率的基本方法是通过大量的重复试验,那么能不能不进行大量的重复试验,只通过一次试验中可能出现的结果求出随机事件的概率,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学习的“等可能事件的概率”。

    二、情境导入

    1、任意掷一枚均匀的硬币,可能出现哪些结果?每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同吗?正面朝上的概率是多少?

    2、这个袋子中有5个乒乓球,分别标有1,2,3,4,5这5个号码,这些球除号码外都相同,搅匀后任意摸出一个球,拿出来后再将球放回袋子中。

    (1)会出现哪些可能的结果?

    (2)每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同吗?它们的概率分别是多少?你是怎么得到概率的值?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

    三、探究新知

    1、请大家观察前面的抛硬币、掷骰子和摸球游戏,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

    (1)一次试验可能出现的结果是有限的;

    (2)每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同。

    设一个实验的所有可能结果有n种,每次试验有且只有其中的一种结果出现。如果每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同,那么我们就称这个试验的'结果是等可能的。

    2、探究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

    (1)抛掷一个均匀的骰子一次,它落地时向上的数是偶数的概率是多少呢?

    (2)不透明的一个袋子中装有大小相同的三个球,一个黄色和已编有1.2.3号码的3个白球,从中摸出2个球,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结果?摸出2个白球有多少种不同结果?摸出2个白球的概率是多少?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间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一般地,如果一个试验有n种等可能的结果,事件A包含其中的种结果,那么事件A发生的概率为:

    P(A)=/n

    必然事件发生的概率为1,记做P(必然事件)=1;不可能事件的发生的概率为0,记做P(不可能事件)=0;如果A为不确定事件,那么0<P(A)<1

    3、应用新知

    例:任意掷一枚均匀骰子。

    1.掷出的点数大于4的概率是多少?

    2.掷出的点数是偶数的概率是多少?

    解:任意掷一枚均匀骰子,所有可能的结果有6种:掷出的点数分别是1,2,3,4,5,6,因为骰子是均匀的,所以每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等。

    1.掷出的点数大于4的结果只有2两种:掷出的点数分别是5,6.

    所以P(掷出的点数大于4)=2/6=1/3

    2.掷出的点数是偶数的结果有3种:掷出的点数分别是2,4,6.

    所以P(掷出的点数是偶数)=3/6=1/2

    四、实践练习

    1、袋子里装有三个红球和一个白球,它们除颜色外完全相同。小丽从盒中任意摸出一球。请问摸出红球的概率是多少?

    2、先后抛掷2枚均匀的硬币

    (1)一共可能出现多少种不同的结果?

    (2)出现“1枚正面、1面反面”的结果有多少种?

    (3)出现“1枚正面、1面反面”的概率有多少种?

    (4)出现“1枚正面、1面反面”的概率是1/3,对吗?

    3、将一个均匀的骰子先后抛掷2次,计算:

    (1)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结果?

    (2)其中向上的数之和分别是5的结果有多少种?

    (3)向上的数之和分别是5的概率是多少?

    (4)向上的数之和为6和7的概率是多少?

    五、课堂检测

    1、甲、乙、丙三个人随意的站一排拍照,乙恰好站中间的概率是( )

    A 2/9 B 1/3 C 4/9 D以上都不对

    2、在一次抽奖中,若抽中的概率是0.34,则抽不中的概率是( )

    A 0.34 B 0.17 C 0.66 D 0.76

    3、把标有1、2、3、4…10的10个乒乓球放在一个箱中,摇匀后,从中任取一个,号码小于7的奇数概率是( )

    A 3/10 B 7/10 C 2/5 D 3/5

    4、某商场举办有奖销售活动办法如下:凡购满100元得奖券一张,多购多得,现有10000张奖券,设特等奖1个,一等奖10个,二等奖100个,则一张奖券中一等奖的概率是

    5、一个袋中装有3个红球,2个白球和4个黄球,每个球除颜色外都相同。从中任意摸出一球,则: P(摸到红球)=

    P(摸到白球)=

    P(摸到黄球)=

    6、一个袋中有3个红球和5个白球,每个球除颜色外都相同。从中任意摸出一球,摸到红球和摸到白球的概率相等吗?分别是多少?如果不相等,能否通过改变袋中红球或白球的数量,使摸到的红球和白球的概率相等?

    六、课堂小结

    回想一下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同学们自己的收获是什么?

    1、等可能性事件的特征:

    (1)一次试验中有可能出现的结果是有限的。(有限性)

    (2)每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等。(等可能性)

    2、求等可能性事件概率的步骤:

    (1)审清题意,判断本试验是否为等可能性事件。

    (2)计算所有基本事件的总结果数n。

    (3)计算事件A所包含的结果数。

    (4)计算P(A)=/n。

    布置作业:

    1、P148习题6.4知识技能 1.2.3

    2、问题解决:请大家为“翠苑小区”亲子活动设计一个有奖竞猜活动方案。

    板书设计

    等可能事件的概率(1)

    等可能事件的特征:

    1、 一次试验可能出现的结果是有限的;

    2、 每一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等。

    一般地,如果一个试验有n种等可能的结果,事件A包含其中的种结果,那么事件A发生的概率为:

    七年级上数学课件 篇8

    恰当的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深度融合,课堂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体的原则,精心设计情境教学活动,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和探索交流的学习环境,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为提高教学质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提高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以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一课为例,谈谈如何应用101教育PPT引导学生由动手操作到理性思考,由自主探索到合作交流,由生活实际到建立模型解决问题,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完成对本节知识的探索与交流。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七下第二章相交线、平行线中的第一节,本节主要是了解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由学生动手画出相交线图形,观察图形产生具有特殊位置关系的对顶角的概念和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由此图产生具有特殊数量关系的余角、补角的概念,由生活实例(打台球)引出并推导余角补角性质采用类比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推理、归纳等能力。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已经认识了平行线、相交线、角,在七年级上册中,已经对角及其分类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些知识储备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具备了掌握本节知识的基本技能。在前面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图形认识能力和借助图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将直观与简单推理相结合;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小组合作的学习过程,积累了大量的方法和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基于教材特点与学生情况的分析,为有效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制定教法、学法如下:

    三、教法与学法:

    1、遵循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原则,在为学生创造大量实例的基础上,,故选用探究式教学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以及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重要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根据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及收集到的信息来理解理论知识。

    2.借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既满足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强烈探索欲望,又排除学生对几何学习方法的缺乏,和学无所用的顾虑,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愉快与进步。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具体情境中了解相交线、平行线、补角、余角、对顶角的定义,知道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经历操作、观察、猜想、交流、推理等获取信息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认识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与数学有关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对顶角、余角、补角的概念及性质。

    教学难点:余角、补角性质的应用。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角板

    六、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数学学习活动,是师,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本课时我遵循“开放”的原则,重组教材,恰当地创设情境,以问题串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独立思考,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为学生构建了有效开放的学习环境。本节课共设计以下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课题;第二环节:动手实践、探究新知;第三环节:合作交流,再探新知;第四环节: 联系生活,解决问题;第五环节:学有所思,归纳总结;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能力延伸。

    第一环节 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

    活动内容一: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教师展示一组生活图片,由学生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1)图片中两条直线有哪几种位置关系?

    引入课题:《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1)》

    出示本节教学目标、重难点。

    (2)那么什么叫相交线和平行线呢?

    结论:1.一般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相交和平行。

    2:定义:若两条直线只有一个公共点,我们称这两条直线为相交线。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设计意图】:利用生活图片引入课题,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观察总结出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课堂效率,通过练习加深他们对概念的理解。

    赋能路径:学生对平行线、相交线概念的表述不清楚,对于同一平面的重要性理解不到位,应大胆让学生表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利用101PPT展示空间中两条异面直线存在既不相交也不平行的位置关系,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同一平面的意义。

    第二环节 动手实践 探究新知

    动手实践一:

    利用101中的几何画板让学生画出:两条直线AB和CD相交于点O。

    通过观察图形,小组合作交流,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对顶角的定义。

    赋能路径: 利用多媒体技术让直线CD绕着点O旋转,在旋转过程中发现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角不会随着角度的变化而变化,在利用多媒体出示剪刀模型,随着剪刀的动画,让学生生动形象的理解对顶角相等这一性质,激发学习兴趣,从而突破本节教学重点。

    巩固练习:

    1、下列各图中,∠1和∠2是对顶角的是( )

    2、如图3所示,有一个破损的扇形零件,利用图中的量角器可以量出这个扇形零件的圆心角的度数吗?你能说出所量角是多少度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景,为学生提供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丰富的活动素材,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对顶角的概念及其性质。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抽象几何图形进行建模的能力。设计练习主要是检测学生对顶角的概念及其性质的应用的理解程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加浓郁的学习氛围。

    课堂实施情况:利用几何画板建立数学模型,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工具来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逻辑推理能力教学目标的完成。学生对于对顶角概念的表述不到位,教师应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强调反向延长线,规范语言。讨论对顶角相等这一性质时,教师积极引导,让学生充分思考,再合作交流,最后归纳、总结,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第三环节 合作交流 、再探新知

    利用学生动手操作画出的图形,探究补角、余角定义

    补角定义:一般地,如果两个角的和是180°,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补角。

    余角定义:如果两个角的和是90°,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余角。

    强调:互余或互补是指两个角,与角的的位置无关

    【设计意图】:在合作交流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可以更好地掌握新知识。

    赋能路径:利用几何画板画出的相交线图形,学生通过观察具有补角、余角位置关系的两角给出补角,余角定义,利用多媒体动画展示补角、余角定义与角的位置无关,定义只和两角的和是否是180度或90度有关,让学生更深刻理解补角余角定义,突破本节教学重点。

    巩固练习:

    问题1:指出下列图中,哪两个角互为余角?哪两个角互为补角

    2、图中∠1、∠2、∠3互补吗?

    【设计意图】:据学生活泼好动、争强好胜的心理,设置问题1和问题2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在竞争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提升所编题的质量,促进合作交流的意识。

    第四环节 联系生活 解决问题

    动手实践二 :

    打台球时,选择适当的方向,用白球击打红球,反弹后的红球会直接入袋,此时∠1=∠2,将图2.1—7抽象成图2.1—8,ON与DC交于点O,∠DON=∠CON=90°,∠1=∠2

    小组合作交流,解决下列问题:在图2.1—8中

    问题1:哪些角互为补角?哪些角互为余角?

    问题2:∠3与∠4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问题3:∠AOC与∠BOD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归纳: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巩固练习:

    如图所示, 因为∠1+∠3=180°,∠2+∠3=180°,所以∠1= ,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情景,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能力,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抽象几何图形进行建模的能力。通过巩固练习检测学生对余角、补角性质的应用情况。

    赋能路径: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打台球进球路径,更生动形象,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探索知识的欲望,让学生体会数学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让学生经历怎么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培养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突破难点。

    课堂实施效果:对于补角、余角的性质的推导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列出式子,让学生通过观察表达式得出补角的性质,再通过类比补角性质得出余角的性质。在巩固练习中,理由大部分填对顶角相等,对于补角性质的应用多加练习。

    课堂检测:本环节利用多媒体技术设计一个超链接,每组选一道题,根据选题派学生代表回答问题,根据情况得分。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以小组竞赛的形式完成课堂检测环节,既检测学生对本节重点知识掌握情况,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还培养学生拼搏进取的精神。

    赋能路径:教师提前把设计好的练习提前展示在多媒体上,待新课讲完后,以小组竞赛形式出示,学生有小组竞赛的精神,同学们回答问题积极,并且对于回答不具体的同学,同小组同学积极补充,活跃了课堂气氛,启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第五环节 学有所思 归纳总结

    你学到了哪些知识点?

    你学到了哪些方法?

    你认为还有哪些问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使学生把知识结构化、网络化,引导学生时刻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鼓励学生畅谈自己学习的知识和体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与信心,培养学生独自梳理知识,归纳学习方法及解题方法的能力,体会与同伴分享成果的快乐过程。

    课堂实施情况:学生们积极的对本节知识、学法进行归纳总结,对对不理解的问题课下进行反思。

    第六环节 布置作业 能力延伸

    基础题:1.习题2.1 第 1,2,3,4,5题

    提高题: 2.已知一个角的补角是这个角余角的4倍,求这个角的度数。

    3.如图,将一个长方形纸片按如图所示的方式折叠,使点A落在点A’处,点B落在B’处,并且点E,A’,B’在同一条直线上。

    问题1:∠FEG等于多少度?为什么?

    问题2:∠FEA与∠GEB互余吗?为什么? 问题3:上述折纸的图形中,还有哪些(除直角外外)相等的角?

    【设计意图】:作业应该体现出课堂学习的延续性,因此本节课我也精心设计了一道探究性的题目,实现了作业分层,可以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有不同的收获。

    教学效果及推广:

    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在操作感知的基础上渗透理性思考,以体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理,而七年级大部分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意识不强,但对数学学习有着较浓厚的兴趣,思维比较开阔,在数学课堂中抓住学生的认知水平,从生活实际出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建立自信,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探索,合作、归纳等能力。另外班中还存在相当一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对于这部分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关注,通过同桌儿小组学习等方式,让能力较强的学生带动这些学生尽量给能力较弱的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学习中体验成功。

    本课例较好实现了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的优势互补,搭建支架帮助学生实现从操作感知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顺应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效率。

    课程建设情况: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本课时我遵循“开放”的原则,引导学生从身边熟悉的情境出发,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恰当地创设情境,以问题串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独立思考,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现的快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为学生构建了开放有效的学习环境,同时联系生活,融合建模思想,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以小组竞赛的形式完成课堂检测,既对本节重点知识进行了考查,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生拼搏进取的精神。

    启示: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从激励学生的角度出发,给予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在活动中提高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不同的问题,应大胆放手给学生,注意培养学生抽象几何图形的能力,简单合情说理的能力,观察分析的能力,总结归纳的能力等。讨论时,应该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注重学生几何语言的培养,对课堂生成的问题,应予以重视,教师可以激励学生课后继续探究,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开阔学生的视野。

    七年级上数学课件 篇9

    一、学生起点分析:

    通过前几节解方程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解方程的基本方法.在此过程中也初步掌握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基本会通过分析简单问题中已知量与未知量的关系列出方程解应用题,但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常常会遇到一下困难,就是从题设条件中找不到所依据的等量关系,或虽能找到等量关系但不能列出方程.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课以“等积变形”为例引入课题,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协作交流,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的方法分析问题,体会用图形语言分析复杂问题的优点,从而抓住等量关系“锻压前的体积=锻压后的体积”展开教学活动,让学生经历图形变换的应用等活动,展现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因此,本节教材的处理策略是:展现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分析数量关系和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方程——检验解的合理性.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借助立体及平面图形学会分析复杂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等量关系,体会直接与间接设未知数的解题思路,从而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必须检验方程的解是否符合题意.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我变胖了”中的数学问题的探讨,使学生在动手、独立思考、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

    四、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一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内容:同学们自己预习的基础上,用已经备好的橡皮泥,自制“瘦长”与“矮胖”的圆柱,观察分析个中现象.

    考虑几个问题:

    1、 手里的橡皮泥在手压前和手压后有何变化?

    2、在你操作的过程中,圆柱由“瘦”变“胖”,圆柱的底面直径变了没有?圆柱的高呢?

    3、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是否有不变的量?是什么没变?

    目的:让学生在玩中体会等体积变化的现象中蕴涵的不变量.同时分析出不变量与变量间的等量关系.

    学生能够认识到: 手里的橡皮泥在手压前和手压后形状发生了变化,变胖了,变矮了.即高度和底面半径发生了改变.手压前后体积不变,重量不变.

    环节二:运用情景,解决问题

    内容: 例1、将一个底面直径是10厘米、高为36厘米的“瘦长”形圆柱锻压成底面直径为20厘米的“矮胖”形圆柱,高变成了多少?

    目的:将上述环节中体会到的形之间的变与不变的关系、量之间的等量关系抽象成数学问题,利用前几节的解方程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实际效果:学生解答过程布列方程很顺利,有的学生还使用了下面的表格来帮助分析.

    锻压前 锻压后

    底面半径 5cm 10cm

    高 36cm xcm

    体积 π×25×36 π×100?x

    由实验操作环节知“锻压前的体积=锻压后的体积”,从而得出方程.

    解:设锻压后的圆柱的高为xcm,由题意得

    π×25×36=π×100?x.

    解之得 x=9.

    此时有学生将π的值取3.14,代入方程,教师应在此时给予指导,不要早说,现在恰到好处!

    (1) 此类题目中的π值由等式的基本性质就已约去,无须带具体值;

    (2) 若是题目中的π值约不掉,也要看题目中对近似数有什么要求,再确定π值取到什么精确程度.

    过程感悟:本节内容通过一幅几何图形展示题目中的一些数量关系,而实际操作的过程有同学将圆柱体变成了长方体,需要教师把握教育机会,引导学生作出相关的解释.

    分析: 锻压前 锻压后

    底面半径 5cm 长acm, 宽bcm

    高 36cm xcm

    体积 π×25×36 abx

    环节三:操作实践,发现规律

    内容:学生用预先准备好的40厘米长的铁丝,以小组作出不同形状的长方形,通过测量边长,近似求出长方形的面积,比较小组内六个同学的计算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目的:我们知道, 感知到的东西往往没有自己亲手经历操作后的感受来得实在.所以设置此环节,让学生手、眼、脑几个感官并用,在操作中体会,在计算中验证,在变化中发现.这样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等数学学习中不备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也同时让学生感悟最复杂的问题中的道理,就在我们玩的过程,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实际效果:

    长(cm) 宽(cm) 面积(cm2)

    长方形1 15 5 75

    长方形2 13.6 6.4 86.4

    长方形3 12.8 7.3 93.44

    长方形4 11.6 8.4 97.44

    长方形5 11 9 99

    长方形6 10 10 100

    由学生的实际操作得到的近似值已反映出来一个很好的规律.

    学生:由操作的过程,同学们作出的长方形形状有“胖”有“瘦”, 反映到表中数据为, 当长方形的周长一定,它的长逐渐变短,宽随之逐渐变长,面积在逐渐变大.当长与宽一样长时面积最大.

    过程感悟:不要把学生逼太紧,不要怕完不成进度,这个过程进行完后,学生对课本设置相关内容就剩下规范解题过程了.学生的理解远比直接先讲教材的例题效果要好的多.

    环节四:练一练,体验数学模型

    内容:课本例题

    目的:体验“数学化”过程,进一步理性地感受上一个环节中得出的结论,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严谨性,判断推理的科学性,语言表述的准确性.

    例2、 一根长为10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若该长方形的长比宽多1.4米.

    (1)此时长方形的长和宽各为多少米?

    (2)若该长方形的长比宽多0.8米,此时长方形的长和宽各为多少米?它围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1)相比,有什么变化?

    (3)若该长方形的长与宽相等,即围成一个正方形,那么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它围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2)相比,有什么变化?

    实际效果:学生掌握很好.课本已有完整的解题过程,留做课后作业.

    环节五:课堂小结

    1.通过对“我变胖了”的了解,我们知道“锻压前体积=锻压后体积”,“变形前周长等于变形后周长”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其中也蕴涵了许多变与不变的辨证的思想.

    2.遇到较为复杂的实际问题时,我们可以借助表格分析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借此列出方程,并进行方程解的检验.

    3.学习中要善于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生活化,再由实际背景抽象出数学模型,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环节六:布置作业

    七年级上数学课件 篇10

    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单项式乘法法则的导出.这是因为单项式乘法法则的导出是对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综合运用,渗透了“将未知转化为已知”的数学思想,蕴含着“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节的难点是:多种运算法则的综合运用.是因为单项式的乘法最终将转化为有理数乘法、同底数幂相乘、幂的乘方、积的乘方等运算,对于初学者来说,由于难于正确辩论和区别各种不同的运算以及运算所使用的法则,易于将各种法则混淆,造成运算结果的错误.

    三、教法建议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可以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教学的需要.

    (1)在新课学习阶段的单项式的乘法法则的推导过程中,可采用引导发现法.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链,引导学生将需要解决的问题转化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可以解决的问题,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始终处在观察思考之中.

    (2)在新课学习的例题讲解阶段,可采用讲练结合法.对于例题的学习,应围绕问题进行,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题的过程中展开思维.与此同时还进行多次有较强针对性的练习,分散难点.对学生分层进行训练,化解难点.并注意及时矫正,使学生在前面出现的错误,不致于影响后面的学习,为后而后学习扫清障碍.通过例题的讲解,教师给出了解题规范,并注意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3)本节课可以师生共同小结,旨在训练学生归纳的方法,并形成相应的知识系统,进一步防范学生在运算中容易出现的错误.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单项式的乘法法则,能够熟练地进行单项式的乘法计算.

    2.注意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以及运算能力.

    3.通过单项式的乘法法则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的法则.

    难点:分清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中,幂的运算法则.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什么是单项式?什么叫单项式的系数?什么叫单项式的次数?

    引言 我们已经学习了幂的运算性质,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学习整式的乘法运算.先来学最简单的整式乘法,即单项式之间的乘法运算(给出标题).

    新课 看下面的例子:计算

    (1)2x2y·3xy2; (2)4a2x2·(—3a3bx).

    同学们按以下提问,回答问题:

    (1)2x2y·3xy2

    ①每个单项式是由几个因式构成的,这些因式都是什么?

    2x2y·3xy2=(2·x2·y)·(3·x·y2)

    ②根据乘法结合律重新组合

    2x2y·3xy2=2·x2·y·3·x·y2

    ③根据乘法交换律变更因式的位置

    2x2y·3xy2=2·3·x2·x·y·y2

    ④根据乘法结合律重新组合

    2x2y·3xy2=(2·3)·(x2·x)·(y·y2)

    ⑤根据有理数乘法和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得出结论

    2x2y·3xy2=6x3y3

    按以上的分析,写出(2)的计算步骤:

    (2)4a2x2·(—3a3bx)

    =4a2x2·(—3)a3bx

    =[4·(—3)]·(a2·a3)·(x2·x)·b

    =(—12)·a5·x3·b

    =—12a5bx3.

    通过以上两题,让学生总结回答,归纳出单项式乘单项式的运算步骤是:

    ①系数相乘为积的系数;

    ②相同字母因式,利用同底数幂的乘法相乘,作为积的因式;

    ③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也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④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积仍是一个单项式;

    ⑤单项式乘法法则,对于三个以上的单项式相乘也适用.

    看教材,让学生仔细阅读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的法则,边读边体会边记忆.

    利用法则计算以下各题.

    例1 计算以下各题:

    (1)4n2·5n3;

    (2)(—5a2b3)·(—3a);

    (3)(—5an+1b)·(—2a);

    (4)(4×105)·(5×106)·(3×104).

    解:(1) 4n2·5n3

    =(4·5)·(n2·n3)

    =20n5;

    (2) (—5a2b3)·(—3a)

    =[(—5)·(—3)]·(a2·a)·b3

    =15a3b3;

    (3) (—5an+1b)·(—2a)

    =[(—5)·(—2)]·(an+1·a)b

    =10an+2b;

    (4) (4·105)·(5·106)·(3·104)

    =(4·5·3)·(105·106·104)

    =60·1015

    =6·1016.

    例2 计算以下各题(让学生回答):

    (3)(—5amb)·(—2b2);

    (4)(—3ab)(—a2c)·6ab2.

    =3x

    3y3;

    (3) (—5amb)·(—2b2);

    =[(—5)·(—2)]·am·(b·b2)

    =10amb3

    (4)(—3ab)·(—a2c)·6ab2

    =[(—3)·(—1)·6]·(aa2a)·(bb2)·c

    =18a4b3c.

    小结 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是整式乘法中的重要内容,它的运算法则的导出主要依据是,乘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以及幂的运算性质.

    七年级上数学课件 篇11

    教学目标

    1、会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会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活动,经历从实际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积累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渗透分类讨论思想,感知方程与不等式的内在联系;

    3、在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初步认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价值,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寻找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建立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

    弄清列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方法,用去括号法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提出问题某学校计划购实若干台电脑,现从两家商店了解到同一型号的电脑每台报价均为6000元,并且多买都有一定的优惠。甲商场的优惠条件是:第一台按原报价收款,其余每台优惠25%;乙商场的优惠条件是:每台优惠20%。如果你是校长,你该怎么考虑,如何选择?

    探究新知1、分组活动。先独立思考,理解题意。再组内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小组汇报,派代表论述理由。

    2、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出以下三种采购方案:

    (1)什么情况下,到甲商场购买更优惠?

    (2)什么情况下,到乙商场购买更优惠?

    (3)什么情况下,两个商场收费相同?

    3、我们先来考虑方案:

    设购买x台电脑,如果到甲商场购买更优惠。

    问题1:如何列不等式?

    问题2:如何解这个不等式?

    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并板书如下:解:设购买x台电脑,如果到甲商场购买更优惠,则6000+6000(1-25%)(x-1)<6000(1-20%)x

    去括号,得

    去括号,得:6000+4500x-45004<4800x

    移项且合并,得:-300x<1500

    不等式两边同除以-300,得

    答:购买5台以上电脑时,甲商场更优惠。

    4、让学生自己完成方案(2)与方案(3),并汇报完成情况。

    教师最后作适当点评。

    解决问题甲、乙两个商场以同样的价格出售同样的商品,同时又各自推出不同的优惠措施。甲商场的优惠措施是:累计购买100元商品后,再买的商品按原价的90%收费;乙商场则是:累计购买50元商品后,再买的商品按原价的95%收费。顾客选择哪个商店购物能获得更多的优惠?

    问题1: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你该从何入手考虑它呢?

    问题2:由于甲商场优惠措施的起点为购物100元,乙商场优惠措施的起点为购物50元,起点数额不同,因此必须分别考虑。你认为应分哪几种情况考虑?

    分组活动。先独立思考,再组内交流,然后各组汇报讨论结果。

    最后教师总结分析:

    1、如果累计购物不超过50元,则在两家商场购物花费是一样的;

    2、如果累计购物超过50元但不超过100元,则在乙商场购物花费小。

    3、如果累计购物超过100元,又有三种情况:

    (1)什么情况下,在甲商场购物花费小?

    (2)什么情况下,在乙商场购物花费小?

    (3)什么情况下,在两家商场购物花费相同?

    上述问题,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解决,教师可适当点评。

    总结归纳:

    通过体验买电脑、选商场购物,感受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不等关系,用不等式来表示这样的关系可为解决问题带来方便。由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列出不等式,就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再通过解不等式可得到实际问题的答案。

    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126页习题9.2第1题(1)(2)第3题1、2。

    七年级上数学课件 篇12

    ●教材分析

    1、出处:今天我说的课题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字母代表数复习课》的内容。

    2、地位与作用:通过对字母代表数复习的学习,学生将对字母代表数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为后继方程应用题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标分析

    一、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在复习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激发学生成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创新意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等自我复习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加强生与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3、知识目标:

    1梳理所学知识,形成一定的体系,并逐步掌握用代数式表达数量关系或变化规律的方法;能解释一些简单代数式的实际背景或几何意义,体会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经历探索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并用字母与代数式表示,建立初步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二、重点、难点

    重点:用字母把数和数量关系简明的表示出来,并进行化简、求值;

    难点:探索具体事物之间的关系或变化规律,并用符号进行表示

    ●教法分析与教学设计

    充分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贯彻师生合作的精神,实现民主教学。为此我采用了“四环达标探究教学法”。基本流程:创设情景————合作探究——个性展示——反馈拓展——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谈话激趣:今天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学习(和同学们握手),如果我和教室里的所有人握手,设包括我在内一共有n人,共需要握手多少次?如果两两相互握手,一共握手多少次?

    (意图:本节课因为是复习课,比较枯燥,必须调动学生的情绪。首先我用一个情景引入,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目标,从而出示用字母表示数的标题。)

    好了今天我们一起就来复习《字母表示数》。

    (二)自主学习

    填空

    1、某工厂一月份加工产品a件,二月份加工的产品数比一月份加工的产品数的3倍少5件,则该厂两个月共加工产品______________件。

    2、在a2b与-5ab2,-8m2与9m2,23与32, ab2与b2a中是同类项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2xayb+2与3x2y6是同类项,则(-m) n=________________。

    4、三个连续整数,中间一个是n,则这三个整数的和是___________________。

    5、化简m-[n-2m-(m-n)]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

    6、代数式3a2-b2与a2+b2的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x-6=-( ),-{-[x-(y-z)]}=_________________。

    8、若a+b=1,则6-a-b=_____________。(这个题体现的整体思想)

    (意图:用题为载体呈现所学的相关离散性的知识。处理方式:让学生自主完成,在完成题后,然后提炼出知识点、相关方法、能力等写在黑板的右上与后面题提炼出的东西形成一个整体,从而形成结构)

    (三)合作探究

    1.同学们可能和我一样经常打的,已知出租车收费标准是:起步价3元,可乘3千米;超过3千米,每千米价1.2元。

    1、老师坐了5千米,需要多少钱?(5.4)

    2、若我乘坐了x(x>3)千米的路程,则我应支付的费用是多少?

    3+1.2(x-3)=1.2x-0.6

    3、若我支付了9元车费,你能算出我坐了多远吗?8千米

    (意图:我用坐出租车的生活实例,将数字运算过渡到列代数式、求解,让学生初步感受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因为本题的后两小问有点难度,通过小组合作把它做出来。)

    2.找规律下列每个图形都是若干个棋子围成的正方形图案,图案每条边(包括两个顶点)上都有n(n≥2)个棋子,每个图案棋子总数为S,按下图的排列规律推断,S与n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式子______________来表示。

    n=2 n=3 n=4 n=5

    S=4 S=8 S=12 S=16

    (意图:本题先从用特殊的数字入手,进而让学生发现这样的等式无穷多,产生对字母的需求,想到可以用字母表示这个规律,由特殊到一般,初步体验字母在规律中的应用。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可能出现多个答案,也可能写出左边后直接去括号,要引导学生进行辨别。)

    3、观察下列图形

    填表:(当梯形的个数为n,用代数式表示火柴根数时,需暴露学生思维,小结学生的各种方法)

    梯形个数1 2 3 … n

    火柴根数

    (下面设计了三个问题,考虑的是让学生熟悉运算顺序,同时通过求值可检验规律的正确性)

    (1)、当梯形的个数是n时,火柴的根数是多少?

    (2)、当n=20xx时,结果是多少?

    (3)、火柴根数可以是20xx吗?

    (四)个性展示

    意图:以上三个题由易到难,规律也各不相同,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然后在此进行总结,字母可以表示数,可以表示规律,还可以表示等量关系,从而进行能力方法迁移,这样即能训练巩固又可以过渡到新问题,并把试题的形式变丰富。在合作完之后,让小组长到讲台上来,把他们小组的见解讲给其他学生听,其他小组成员可以适当补充,充分体现学生自主的课堂)

    (五)反馈拓展

    提升训练:

    按下面方式摆放桌椅:

    图1

    (1)1张桌子配6张椅子,2张桌子配把张椅子

    (2)按照上面桌椅的摆放方式,寻找到的规律来完成下面表格

    桌子数1 2 3 4 5 6 7 … n

    椅子数

    (3)某同学生日Party,在一正方形餐厅中安排40人同时就餐(要求没有剩余椅子),怎样摆放呢?

    如果用2张拼成1张大桌子,需拼张大桌子,共需要张小桌子;

    如果用3张拼成1张大桌子和6张拼成1张大桌子,共需要张小桌子;

    还有别的拼法吗?

    (4)若桌椅按下列方式摆放,填写下表:

    图2

    桌子数1 2 3 4 5 6 … n

    椅子数…

    如果也要求坐40人(没有剩余椅子),又可以怎样拼呢?

    (5)如果你当经理要安排40人进餐,你会选择哪种餐桌的摆法?画图并说理(要求没有剩余的椅子,可以从图1或图2中选择一种摆放方式,也可以两种图并用)

    (意图:本例通过教材中的题进行延伸,是本节课挖掘的重点,设置了5个问题,层层递进,由特殊到一般先找出规律,然后将规律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并根据2n+4和4n+2进行优化选择,给学生思维空间,突出开放性)

    (六)课堂小结

    1、这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哪些知识?

    2、对这些内容你有什么体会,请与你的同伴交流.

    (七)布置作业p129 T 1、2、3

    七年级上数学课件 篇13

    教学目标:

    1、通过现实情景感受利用有序数对表示位置的广泛性,能利用有序数对来表示位置。

    2、让学生感受到可以用数量表示图形位置,几何问题可以转化为代数问题,形成数形结合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有序数对的概念,用有序数对来表示位置。

    教学难点:理解有序数对是“有序的”并用它解决实际问题,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展示书P105画面并提出问题,在建国50周年的庆典活动中,天安门广场上出现了壮观的背景图案,你知道它是怎么组成的吗?

    原来,他们举起不同颜色的花束(如第10排第25列举红花,第28排第30列举黄花)整个方阵就组成了绚丽的背景图章。类似用“第几排第几列”来确定同学的位置,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的方法。

    二、师生共同参于教学活动

    (1)影院对观众席所有的座位都按“几排几号”编号,以便确定每个座位在影院中的位置观众根据入场券上的“排数”和“号数”准确入座。

    师:只给一个数据如“第5号”你能确定某个同学的位置吗?为什么?要确定必须怎样?

    生:不能,要确定还必须知道“排数”。

    (2)教师书写平面图通知,由学生分组讨论。

    今天以下座位的同学放学后参加数学问题讨论:(1,5), (2,4),(4,2),(3,3),(5,6)。

    师:你们能明白它的意思吗?

    学生通过交流合作后得到共识:规定了两个数所表示的含义后就可以表示座位的位置。

    师:请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

    ①怎样确定你自己的座位的位置?

    ②排数和列数先后须序对位置有影响吗?

    生:通过讨论,交流后得到以下共识:

    ①可用排数和列数两个不同的数来确定位置。

    ②排数和列数的先后须序对位置有影响。

    (3)让学生的问题都是通过像“9排8号”,第2列第4排,这样含有两个数的词来表示一个确定的位置,其中两个数各自表示不同的'含义。例如前面的表示“排数”后面的表示“列数”。我们把这种有顺序的两个数a与b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记作(a,b)。

    (4)在生活中还有用有序数对表示一个位置的例子吗?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教师深入小组参与活动,倾听学生的交流,并对学生提供的生活素材给予肯定和鼓励。

    例如:人们常用经纬度来表示,地球上的地点

    三、巩固练习

    让学生完成p46的练习。

    四、布置作业

    1、课本习题6,1,1。

    2、“怪兽吃豆豆”是一种计算机游戏,图中标志表示“怪兽”按图中箭头先后经过的几个位置,如果用(1,2)表示“怪兽”按图中箭头所指路线经过的第3个位置,那么你能用同样的方式表示出图中“怪兽”经过的其他几个位置吗?

    1 2 3 4 5 6 7 8

    五、教后反思

    师:谈谈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由同学交流解决问题,教师设疑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七年级上数学课件 篇1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 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8-39页例1-例2.

    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

    《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是在学生已初步认识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们与实际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我们周围很多物体上有角。因此,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活动,在初步感知角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角、了解角的特征。

    2.设计理念

    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画角和比较角的大小。通过感知角 —找角—摸角—画角—分辨角—做角、玩角—创造角等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3.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人教版《数学》 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内容,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角及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图形的角,再通过实践操作活动加深对角的认识,使学生建立角的表象,为下节课认识直角做好准备。同时,这部分知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和操作能力。

    4.学情分析

    在初步感知角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操作,获取直接经验,为形成角、直角的空间观念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初步认识角,能够识记和理解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画角和比较角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抽象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建立自信心,感悟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法与学法

    教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究。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根据角的特征辩认角。

    难点: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教具准备

    课件、三角板、图钉、硬纸条、剪刀、扇子等。

    学具准备

    三角板、硬纸条、图钉、圆形纸片、长方形纸、剪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猜猜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什么?

    生1:可能与角有关。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因为老师让我们带了三角板,我想可能与角有关吧。

    ……

    师:在生活当中你看到过或听说过哪些角吗?

    生2:硬币上有角。

    生3:红领巾上有角。

    生4:三角板上有角。

    ……

    师:硬币上的角和我们今天学的角可不一样,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角是数学意义的角,数学中的角究竟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到校园里去看看吧。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二、初步感知,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主题图)新的一天开始了,校园里早早就热闹起来,操场上更是生机勃勃,你们看到了什么?这里面有角吗?先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然后说给同学们听。

    生1:老师拿的三角板。 生2:老爷爷修剪花木用的剪刀。

    生3:小朋友做操时伸的直直的双臂。

    ……

    师:真是一群善于观察的好孩子。是啊,角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无处不在,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位“新朋友”。(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三、自主探索、感悟新知

    1.联系实际,感知角

    师:角特别喜欢玩捉迷藏的游戏,老师带来了几幅图,你们能找出来吗?课件出示钟表、剪刀、饮料吸管、窗户等图片,指几名学生找角,根据学生的回答屏幕上的红色线闪烁显出角。

    师:同学们的眼睛真亮啊,把藏在物体里的角都找出来了。

    2.找生活中的角

    师:其实我们的身边还有很多角,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周围哪些物体表面也藏有角?把你找到的角指给同桌看一看.(生活动)

    师 :谁愿意把你找到的角与大家一起分享?

    生:黑板上、桌子上、数学书上、窗户上……

    师:你们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角在我们的生活中真是太广泛了,只要你们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就能发现更多的角。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并从实例中抽象出角的图形,建立角的表象,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获得用数学的体验。】

    3.摸角(认识数学中的角)

    师:请同学们拿出三角板,先摸一摸再看一看角是怎样的?

    生1:角的前面尖尖的,旁边直直的。

    生2:它是由两条直线组成。

    师:嗯,观察得很仔细,现在请同学们用角尖尖的地方在手心扎一下,看看手心上留下了什么?

    生:一个小圆点。

    师:它是角的一个组成部分,数学家给它起了个名字叫“顶点”,课件出示小圆点,这就是一个角了吗?

    生:不是,还有两条直直的线。(演示)

    师:这两条直直的线,数学家也给它起了个名字叫“边”。这就是数学王国中的“角”,让我们给刚才这些实物脱掉美丽的外衣,就变成这样。(课件隐去实物图出现几个大小不同的角)请仔细观察,这些角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他们都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师:也就是说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

    4.画角

    师: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角的特征,你们会画角吗?课件演示画角的过程。

    师:请拿出三角板,按刚才的方法画一个自己喜欢的角。

    指几名生上黑板画,画好后让生评价。

    5.分辨角

    师: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角是怎样的?帮我辩一辩哪些图形才是角家族的朋友?

    下面图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为什么?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生辨认并说理由

    师:了不起的小法官!刚才同学们已经会画角了也会辨认角了,你们会做角吗?

    6.做角玩角

    拿出准备的硬纸条和图钉开始做角吧,做好以后再玩一玩看谁的角大谁的角小?(生活动并玩角)

    师:说说看,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两根塑料带张开一些角就越大,合拢一些角就越小。

    师:怎样用数学语言说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角的两边拉开的大角就大,角的两边拉开的小角就小。

    师:你们真会发现。老师也带来了两样东西请看看吧,出示扇子、剪刀演示。

    课件出示: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小结:角的两边张开的大角就大,角的两边张开的小角就小。

    7.猜角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师:看看谁能猜出这两个角的大小?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师:究竟谁大?生猜后课件动画演示两个角的顶点和边重合,发现角一样大。

    小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而与角的张口大小有关。

    8.创造角

    师:刚才同学们对角已经有了很深的了解,那么你们会创造角 吗?请拿出准备的圆形纸片,看看用哪些方法可以创造出角?

    (生活动,有折、有剪、有撕、有画……)全班欣赏评价。

    【设计意图:练习融趣味性、创造性于一体。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巩固拓展

    师:看同学们表现得这么出色,老师想考考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1.下面的图形个有几个角?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2.摆一摆两根小棒能摆出几个角?三根呢?你们能用自己的身体表示出一个角来吗?

    3.一张长方形的纸有几个角?如果剪掉一个角还有几个角? 【设计意图:通过层次深度的练习设计,既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五、升华主题,欣赏美

    师:同学们角不仅在数学中被广泛应用,古今中外许多建筑都利用了角的特性,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他们的神奇魅力吧。

    (伴随悠扬的音乐欣赏古建筑)

    【设计意图:欣赏古代建筑,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感受到几何图形的美,增强热爱数学、学好数学的信心。】

    六、总结全课

    1.这节课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对老师满意吗?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畅所欲言

    师:这节课同学们不仅认识了角的形状,知道了角有一个顶点, 两条边,还学会了画角。今后,我们将会学习更多关于角的知识,在角的王国里探究更多的奥秘。回家以后,找一找家中的角说给你的爸爸妈妈听,好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我评价和对老师的评价,凸显个性,展现自我,增强自信,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教学反思

    反思这节课,我能努力实践着新课程的理念。这节课的尝试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⑴关注生活经验,重视实践操作,让学生经历角的含义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本节课先让学生说说在生活当中看到过或听说过哪些角,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然后在找角—摸角—画角—分辨角等活动中建立了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真正体现了“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这一基本理念。使他们在“做数学”的过程中不仅获取了知识,培养了动手操作能力,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在亲历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及时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及时评价学生让他们一起体验成功的喜悦,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⑶利用学具和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强调数学学习的实践性、探究性和趣味性,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感受到几何图形的美,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从而使课堂真正焕发生命活力。

    不足:

    ⑴时间把握不够准确,预设的活动没有按时完成。

    ⑵教师的教学语言不够精练。

    【七年级上数学课件实用十四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