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发表时间:2023-12-29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范本十一篇。
为了满足您的需求,小编已经为您整理了关于“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的详细资料。如果您能够从本文中获取到一些精华内容,那将是我所期望的。新任教师需要准备好上课时可能会使用到的教案和课件,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仔细地设计教案和课件。做好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课堂的氛围。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了解诗人,理解诗意,背诵二首诗。
2、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想象,培养读诗的兴趣,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感受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观。
2.品评诗歌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1.《未选择的路》诗人重点写那条未选择的路的原因。
2.诗歌的象征手法〉
课时安排:
由《丑小鸭》的遭遇引出话题。
退,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会告诉我们答案。
普希金(17991837),俄国诗人。近代俄罗斯民族文学的奠基人。是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他被认为是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他出身于贵族地主家庭,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与诗作,引起沙皇俄国统治者的不满和仇恨,他曾两度被流放,始终不肯屈服,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人决斗而死,年仅38岁。 代表作: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篇小说《上尉的女儿》。普希金的文学作品主题切中当时俄国社会重大问题,塑造了多余的人小人物等俄罗斯文学的典型形象。
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父亲在他11岁时去世。母亲把他带到祖籍新英格兰地区的马萨诸塞州。中学毕业后,在哈佛大学肄业二年。这前后曾做过纺织工人、教员,经营过农场,并开始写诗。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
弗罗斯特常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意指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他又被认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三、师生共读〈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1. 教师配乐朗读,学生听读。
2. 学生齐读,议读,交流体会。
教师:《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诗人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仍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之时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未来是幸福、美好的。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篇2)
《成功的花》与《嫩绿的芽儿》这两首哲理诗意蕴隽永,饱含鼓励青年奋发向上、努力奋斗、积极贡献、珍惜青春年华等积极的思想,语言清丽。
七年级的学生接触现代诗很少,对现代诗的理解能力也许还不强,需要引导。
体会诗蕴含的深刻哲理,培养积极的人生观。
22岁——角逐议员落选;
23岁——生意再度失败;
26岁——爱侣去世;
27岁——精神崩溃;
34岁——角逐联邦众议员落选;
36岁——角逐联邦众议员再度落选;
47岁——提名副总统落选;
49岁——角逐联邦众议员三度落选;
这是一个美国人的人生片断,请同学们推测这个人会不会成功·老师揭示谜底:这个历经无数挫折的人就是美国第十六任总统——亚伯拉罕·林肯!请大家告诉我,你得知谜底后的真实感想。
老师归纳:许多人看成功,只看到成功美丽的光环,却很少有人注意到成功背后隐藏的艰辛,一次又一次的挫折,没有使林肯泄气,反而激发起他向自己挑战的信心和勇气,激发起他实现自己抱负的信心和勇气,终于他在52岁那年,登上了总统的宝座。
1、你羡慕林肯的成功吗·成功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不为人知的艰辛,让我们来看看冰心是怎样用短短的几句诗来概括成功的过程的。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成功的花》,注意吐字清晰、有节奏、重音、语气、语调。
3、这首诗主要写了些什么·花的成功历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成功来自艰苦的奋斗;不经过奋斗和牺牲,哪来成功的“明艳”;我们要学习花的奋斗和牺牲,从它的成功中吸取成长的经验;花的成功如此,人的事业的成功,人的成长发展,不都是如此吗·
4、齐读《嫩绿的芽儿》,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些什么·果树的成长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三、交流课外阅读: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篇3)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道德、情感、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大家已经接触到了许多诗歌,那么在上课之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什么是诗歌?”词典上的解释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我认为诗歌的最大特点就是表现了一种美的追求。《荷马史诗》表现了一种悲壮雄阔的英雄之美,《繁星·春水》表现了一种心有灵犀的美,即使是《恶之花》《死水》这样的诗篇,写了种丑恶的事物,也是为了表现对逝去的美的留恋和对现实毁灭美的愤慨,这是一种追求之美。同样,我们可以从抒发个人情感的爱情诗中看到美的存在,而描写人生哲理的诗歌也同样是美的乐园。我们学习这两首诗歌,首先要去体会这种诗歌的美,通过我们的朗读,通过我们的体会,通过我们的品味来感知这种美。
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俄罗斯文学博大精深,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且大师辈出。同学们能说说他们的名字吗?(譬如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马雅科夫斯其、莱蒙托夫、普希金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广为传诵的俄罗斯诗篇,它的作者就是普希金。学生自由回答
三、简介作者
哪位同学知道这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大诗人的情况?
明确: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生于莫斯科一个崇尚文学的贵族家庭。成年后不断发表诗歌评击时政,歌颂自由,被视为自由主义的代言人。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击,他对曾被两次流放,也曾身陷囹圄,但他始终不愈地信守着诗中表达的生活原则,即使付出生命也再所不息。他虽然被沙皇政府阴谋杀害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鼓舞着人们。他的诗具有很高艺术成就和无言的艺术魅力。俄罗斯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别林斯基曾这样赞誉普希金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可先让学生读有关资料,教师进行介绍,强调普希金的悲剧一生样铿锵有力。”但“诗是不可翻译的”,译诗不等于原诗,而我们现在又只能通过译诗来学习、欣赏,但愿我们能尽可能地领悟到这首诗的美。
四、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那里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五、听、读诗篇
1、听课文录音。2、划分朗读节拍。3、自由朗读。由教师范读,再由学生读
六、结合体验,研讨问题
1、问:诗人在诗中阐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你感受最深的诗句说说你曾有过的体验。
明确: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的时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一定要永葆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2、问:如何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明确:见教参。
3、问: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要用形象说话,最忌直白的说理,而这首诗通篇没有任何形象,却以说理取得了巨大成功,品味全诗,想想原因何在?学生讨论
4、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作为鼓励自己的座右铭,你读了之后,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请同学们自由讨论,各持己见。这首诗最美、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这里。学生自由回答,最好联系实际
七、迁移积累
1、仿句练习仿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一节,续写下面的诗句。假如生活捉弄了你,不要,不要!
2、背诵全诗七、拓展提高:课后探究性阅读普希金诗诗集,下堂课交流。作为作业完成
第二课时
《未选择的路》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1、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交流阅读普希金诗集的情况。学生交流
二、导入新课
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的叮咛与嘱咐使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还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该怎么办?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在《未选择的路》这首诗中表达了他对人生之路的思考。介绍诗人: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其代表作有诗集《少年的意志》《白桦树》等。他在晚年成为美国的非官方的桂冠诗人,美国参议院曾作出决议向他表示敬意。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因此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三、朗读诗篇
四、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反复读几遍全诗,思考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明确: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2、全诗共5小节,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找出诗中最令你感动的诗句或词,谈谈你的体会。先朗读由学生单独回答。明确: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惘——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3、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明确:见教参“问题研讨”
四、感悟哲理
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明确:答案不求一致。譬如:人只能选择一条人生之路,必须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可以讲一讲苏格拉底有关麦穗的事例。学生自由回答
五、分清象征与比喻的概念。
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表示某种特殊的意义。
明确: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出示两首诗,让学生判断这哪一首诗用了象征,哪一首诗用了比喻?“我靠长矛揉制面包,弄到伊斯玛洛酒,我将这酒饮尽,然后倚靠着这支长矛。”——阿尔基洛斯科《诗人之矛》象一颗山上的风信子,被牧人用脚踏了又踏,却在地上开出紫花。——萨福《新娘》本诗的美正体现象征的运用上,诗人用非常普遍的形象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打动了读者的心扉。首先明确概念,再由教师阐述两者区别
六、积累联想
1、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请根据你的积累,另写出两条关于“路”的名言警句。
2、结合《爸爸的花儿落了》课后练习三,完成一篇小作文,谈谈成长历程上的体验。
七、综合性训练
出然后分小组出一期“诗歌园地”的手抄报。
教后记: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的叮咛和嘱咐。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教会学生去怎么做。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篇4)
本课是两首译诗,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教学时可借助于多媒体等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对两位诗人有更准确的了解,全面提高文学修养
上个学期我们学习了泰戈尔的诗《金色花》,初步感受到了译诗的美,它们仿佛与我们中国的白话诗有些不同,让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这些世界著名大诗人的杰作的魅力,感悟他们的信念、感情、追求与理想吧。
1、自由朗读,说说读后感。
明确:诗中阐明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镇定面对生活中的烦恼,心儿永远向着未来;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很有哲理,揭示了生活的真谛;诗的语言直白而亲切,口语化色彩浓厚。
2、简介作者及背景介绍。
哪位同学知道这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大诗人的情况?
明确: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生于莫斯科一个崇尚文学的贵族家庭。成年后不断发表诗歌评击时政,歌颂自由,被视为自由主义的代言人。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击,他对曾被两次流放,也曾身陷囹圄,但他始终不愈地信守着诗中表达的生活原则,即使付出生命也再所不息。他虽然被沙皇政府阴谋杀害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鼓舞着人们。他的诗具有很高艺术成就和无言的艺术魅力。俄罗斯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别林斯基曾这样赞誉普希金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
样铿锵有力。”但“诗是不可翻译的”,译诗不等于原诗,而我们现在又只能通过译诗来学习、欣赏,但愿我们能尽可能地领悟到这首诗的美。
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那里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3、你对诗中哪些句子有较深的体会,结合事例谈谈你的理解。
听课文录音。划分朗读节拍。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篇5)
教学目标
①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文章主旨。
②了解作者含蓄而深沉的思想感情。
③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提高观察力和想像力。
④自我反思,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
○教学重点
①紫藤萝花的象征意义及其主旨的显现。
②生动而细致的景物描写。
○课前准备
学生查阅字典、词典,扫除文字障碍,熟悉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朗读课文,获取足量信息。
②整体感知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
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导入
19世纪,有一位英国将军在战场上打了败仗,落荒而逃,躲进农舍的草堆里避风雨,又痛苦,又懊丧。茫然中,他忽然发现墙角处有一只蜘蛛在风中拼力结网。蛛丝一次一次被风吹断,蜘蛛一次一次地拉丝重结,毫不气馁,终于把网结成。将军深受激励,后来重整旗鼓,终于在滑铁卢战役中打败了拿破仑。这位将军就是赫赫有名的威灵顿。
威灵顿将军受到蜘蛛的启发,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著名女作家宗璞写的散文《紫藤萝瀑布》,看看作者曾有过怎样的际遇?面对紫藤萝花,作者有些什么感悟?而我们又会从中得到怎样的人生启迪?
板书课题。
作者、作品背景简介
整体感知
①范读课文
最好由教师范读。也可以放录音或请有一定朗读水平的同学朗读。总之要起到示范的作用。朗读之前,提出朗读标准,让同学们注意感悟。
②默读思考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思考,不理解的做好记录,倾听他人意见。
思考题:
a.试着给课文划分层次。
b.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c.这篇课文表现了怎样的中心意思?试着找出最能表现课文中心的句子。
①课堂交流
提示学生注重分析理解过程,淡化结论(结论可以是多样的)。
a.文章围绕紫藤萝花来抒发感情。由看花(1—6)、忆花(7一9)和思花(10、11)三部分组成。
b.因为家庭遭遇迫害、小弟身患绝症等原因,多年来焦虑和悲痛一直压在作者的心头。面对生机勃勃的紫藤萝花,作者深受启发和鼓舞,产生了精神上宁静和生的喜悦,进而感悟出人生的哲理。
c.作者见到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由花儿自衰到盛,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大意正确即可)“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研读与赏析(上)
①教师导学
本文以“紫藤萝瀑布”为题,但文章的主要内容显然不仅仅是描写紫藤萝。作者面对盛开的紫藤萝花,深受启示,抚今追昔,感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这种写法称之为“托物言志”或曰“借景抒情”。下面我们深入细致地研讨一下课文,看看紫藤萝在哪些方面对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影响?为什么面对紫藤萝瀑布,作者的感情会产生那样的变化,对生命有那样的感悟?大家可围绕这个话题,再深入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力求对文章能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②自主探究
默读课文,调动语文学习的经验,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和个人的感受,提出最有价值、最深刻、最喜欢的问题。
③小组讨论、课堂发言,确定思考题
小组交流,对个人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整理。教师引导学生课堂交流,将思考题逐渐集中到以下方面:
a.紫藤萝有过怎样的变迁?作者为什么会对紫藤萝产生这样浓厚的感情?
b.联系背景材料,试说说紫藤萝的命运有什么象征意义。
c.作者是怎样由紫藤萝的形象感悟出人生的意义的?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议一议。
d.怎样理解“花和人都有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e.“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包含了怎样的哲理?
④全班讨论、明确: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使问题逐渐明朗,最终明确:
a.“十多年前”家门外的一株大紫藤萝,后来被拆掉毁坏了。过了这么多年,紫藤萝花又盛开了
作者通过紫藤萝的变迁,联想到类似的家庭境状和人生际遇,触景生情,思想感情自然随之起伏涌动。
b.紫藤萝的命运,从花儿稀落到毁掉,再到如今繁花似锦,正是十几年来整个国家命运的写照和象征。
c.引导学生品味第7段和第10段的内容,并理解:
面对眼前盛开的紫藤萝瀑布,作者触景生情:尽管家庭、人生以至国家、民族等都像紫藤萝一样,有着不幸的过去,但毕竟事过境迁。重要的是现在,一切都像紫藤萝一样,好起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因之得以升华,对人生的意义有了全新的深刻的理性认识。
d.遭遇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厄运压倒,要对生命的美好和长久保持坚定的信念。厄运过后,要面对新的生活,振奋精神,投身到伟大的事业中去。
e.积小流以成江河。每个人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分子,只有每个人都奋发有为,四化大业才能灿烂辉煌。
布置作业
①识记字词,完成“读一读,写一写”。
②进一步阅读课文,谈谈本文在写景状物方面有什么特色。
③举例说明本文所运用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④完成“研讨与练习”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了解本文写景状物的方法。
②领会修辞的作用。
③自我反思,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
○教学设计
检查作业
研读与赏析(下)
①教师导学
上节课,我们主要就课文思想内容方面进行了研讨。这节课我们就写作方面再进行分析。本文在写法上主要采用了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表现方法。借景抒情大家是知道的。所谓托物言志,就是假托一种事物,赋以某种象征意义,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写景状物是抒情言志的基础,首先要把景物写好,在写景状物中要饱含感情。待水到渠成,再加以精要的抒情和议论。情从景出,议从景来,才是好文章。同学们可就下面的问题,展开讨论,看看本文在写作方面会给我们怎样的启发。
②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
a.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按什么顺序对盛开的紫藤萝进行描写的?
b.举例说明本文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作用是什么?
c.从哪些内容上,可以看出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是含蓄而深沉的?
d.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景中有情?请试作分析。
e.本文对景物的描写生动而细致,这源于作者的怎样的功力?这对你有怎样的启示?
[课堂讨论]
对上述问题,采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互动的形式进行讨论,最终明确结论。(有关提示)
a.先写花瀑,次写花穗,再写花朵。是按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描写的。
c.作者的感情宣泄是很有分寸的,没有大悲大喜。例如,即使对过去家庭所受的苦难,也只是以紫藤萝花朵的“稀落”和“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作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对“__”期间思想的荒谬,也以“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讥讽一下,没有声色俱厉的批判。对于小弟的病症,仅用“一直压在我心头上的焦虑和悲痛”带过而已……
正是这种感情的节制,冷静的思考,才使得作者能从个人情感的纠葛飞跃到对生命本质的理性认识。这充分表现了作者思想的深刻性。
e.来源于作者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卓越的文字表现力和对生活的真实体验。启发我们平时要关注人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经常练笔,不断积累:同时要大胆想象,探索创新。
体验与反思
①质疑交流
教师启发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大家共同讨论解决。
归纳问题,讨论明确:
a.怎样理解“那时的说法,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
现在听起来的确不可思议,但是在极左思潮泛滥的年代里。事实就是这样。人们狭隘地理解劳动人民的感情,认为赏花不应该是劳动者的本分,赏花是低级情调,甚至认为赏花就会腐化堕落。了解这些有助于我们认识过去,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b.文章开头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结尾说“我不觉加快了脚步”,各有什么含义?其作用是什么?
“停住了脚步“是被紫藤萝的繁茂旺盛所吸引。”加快了脚步“是被紫藤萝的生命活力所感染,所催促。前者的作用是引起悬念,后者的作用是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并深化了主题。
②经验反馈
a.课文中哪些句子能引起你的共鸣?谈谈体会。
b.你认为哪些景物描写得最好,试着仿写几句。
c.读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应当怎样对待人生的挫折与不幸?
以上问题只要谈出意见,言之成理即可。
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三。
②仿照本文的写法,完成300字的随笔。内容、文体不限。
《紫藤萝瀑布》知识点
1.文学常识
《紫藤萝瀑布》选自《铁箫人语》,作者是宗璞,原名冯宗璞,当代女作家。
2.文章思想内容
文章写于1982年5月,当时弟弟身患绝症,作者非常悲痛,徘徊于庭院中,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由花儿自衰到盛,转悲为喜,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
3.重点词语
挑逗(tiǎodòu):撩拨;逗引。
枯槐(kūhuái):槐树意思:枯了的槐树。
终极(zhōngjí):最后,这里指的是(生命)最后的终点。[教师范文大全 wwW.jk251.coM]
迸溅(bèngjiàn):向外四溅。
繁密(fánmì):繁多,密集,繁茂。
伫立(zhùlì):长时间地站着。
凝望(níngwàng):目不注目远望。
伶仃(língdīng):孤独,没有依靠。
稀零(xīlíng):稀少,零星,形容稀疏的样子。
忍俊不禁(rěnjùnbùjīn):忍不住笑。
仙露琼浆(xiānlùqióngjiāng):神仙所喝的饮料和美酒,多喻美酒。后比喻酒非常鲜美。
蜂围蝶阵(fēngwéidiézhèn):指成群的蜜蜂围绕着,蝴蝶就像在列阵一样。
盘虬卧龙(pánqiúwòlóng):形容枝干弯弯曲曲,苍劲有力如龙一般。
发端(fāduān):开始,起头。
依傍(yībàng):依靠。
4.重点句子
(1)从三个方面写紫藤萝花
答:A、色: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
B、形: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
C、态: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在和阳光互相挑逗,彼此推着挤着。
(2)“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的轻轻笼罩着我。”作者为什么写气味还带着颜色,是梦幻吗?
答:作者将香气写成浅紫色,写成梦幻,是为了突出紫藤萝的茂盛,进而引起人们对往事的追忆与思索。
(3)怎样理解:“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的眼前,也在我的心上缓缓流过。”这句话?
答:作者被眼前的景象深深地感动,紫藤萝花那么繁茂的气势,灿烂的色彩,欢乐的情态,和蓬勃的无限生机,震撼了作者的心灵,所以作者觉得这流动着的花瀑在“我心上缓缓流过”。
5.重要问题
故事情节脉络梳理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和层次描写的?从哪些角度来描写的?主要用了些什么方法?
答:按花瀑--花穗--花朵,从大到小、从整体到部分再到个体的顺序和层次来写的。主要抓住色彩、形象、情态几个方面来写。
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拟人。
比喻:
“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形象、生动、具体地写出紫藤萝生长的繁茂。
“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形象、生动地写出紫藤萝色彩上的特点。
拟人:
“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把花的颜色写成人的动作行为,生动形象地写出花的神态。
“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把花的颜色写成人的动作行为,生动形象地写出花色的耀眼与生机。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用拟人手法,生动地写出花开之闹,突出花的勃勃生机。
无论是比喻还是拟人都表达了作者对紫藤萝花的美丽与生机的赞美之情。
(2)作者生动形象地给我们描绘出紫藤萝花的一些什么特点?
答:写花瀑,突出其繁盛;
写花穗,表现其活泼热闹;
写花朵,描绘出它们的美丽娇媚的特征。让人感到这一树紫藤萝花,是那么繁茂,那么热烈,那么欢乐,那么活泼,那么妩媚,那么充满了无限生机。
(3)这时作者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答:看花前,作者因她的弟弟身患绝症,心上压着“焦虑和悲痛”;看花后,“我沉浸在这繁茂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心情慢慢地感到愉悦了。
(4)过去紫藤萝为什么会遭劫难呢?从哪些词语可以反映出来?
答:因为__遭的劫难。从“十多年前”说明正好是那个年代,从“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思想烙印。
(5)怎样理解后两段的一连串比喻句和文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呢?
答:“花舱”的比喻引出其中装的是“生命的酒酿”比喻,正是这“生命的酒酿”让花儿张满了帆,航行在这时代的洪流中,个人的不幸算不了什么,于是作者“加快了脚步”,融入了这永无止境的生命长河之中,去创造更加灿烂的人生。
(6)文中表现认识升华和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
答:“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7)本文的第二部分的倒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答: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这些花也正如人,人类社会也正如花一样由每一个个组成,虽然某些花或某个人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人类社会照样向前发展,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8)文中插入一段写十多年前家门外的一大株紫藤萝起什么作用?
答:用十多年前紫藤萝花的稀落与现在花开的繁盛形成对比,突出了现在花的生机盎然。用十多年前花的不幸遭遇,与人的不幸遭遇形成对类比,说明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
(9)读了这篇文章,你认为作者通过描写紫藤萝花的生机勃勃,想告诉人们什么?
答:作者借描写紫藤萝花的生机勃勃,赞美生命的顽强美好,表现对生命的永恒的感悟。告诉人们,不能让昨天的不幸把自己压垮,每个人都应该像紫藤萝的花朵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在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
《紫藤萝瀑布》教学反思
本课用了两课时。第一课时以自读自学为主,先读课文初步感知,然后读宗璞的《哭小弟》,了解背景,为深入学习课文,准确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做好铺垫,再反复读课文,自己解决简单问题,提出疑难问题。第二课时,基本由学生提出问题,小组讨论,老师把学生的答案写在黑板上,选出同学们最认可的答案作为最后答案。这样,很快就解决了这些问题:从哪几方面描写紫藤萝花?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描写顺序怎样?哪些写景的语句精妙?在随后的质疑问难过程中,有的同学认为,面对小弟的绝症而有“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有些不合情理,这时我设计了一个发挥学生想象力的题目:假如你是文中的“我”,你会怎样?有个女生说:“我会非常沉痛。”另一女生说:“赏花时可能轻松,过后又会非常难过。”这时有个同学说:“你们的境界太低了。”于是有了一番“高谈阔论”,是关于生和死的,于是有了一番热烈的讨论。至此,学生明确了作者表达的感情是含蓄的,并不是感情不深不真。在自然明确了主旨“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之后,又有一番对'无止境'的质疑。为了化解难度,我引入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生命是短暂的,又是永恒的。有个同学想起了他的哥哥的一篇作文《假如我还有十天生命》,也有的同学自然地想到了保尔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有的发言很有创意。
对这篇课文深层次的理解,主要是靠了学生的智慧,但是如果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为学生的智慧和潜力的发挥创造条件,不为不同的学生进行选择提供可能”的话,那课堂上的“个人智慧”和“集体智慧”就无从体现了。我总是先给学生一些时间看书预习、独立思考,再激发他们相互纠正、相互讨论、相互评价,他们就会有话可说,并且从中学到一些自己没思考的东西,他们互相学习到的东西比从老师那里学到的东西要来得深刻。还能改变学生期待老师最后给个正确答案的传统思维,形成这样的意识:哦,这些答案都是我们想出来的,并不难呀!
新基础教育理论的学生观是:把学生看作年龄虽小但同样具有主观能动性、有可能参与教育活动的人,是学习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主体。我会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时刻关注这一点,做好反思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做下去。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 学习并掌握通过外貌、语言生动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2 感受外祖母对高尔基的深远影响。
课前学习:
1 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设计字词训练题,考考他人。
2 搜集资料,了解高尔基的生平及主要作品。
课堂学习:
一 导课
1 教师布置学习任务:口头作文《我童年的朋友》。
2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全班交流。
3 学生相互简要点评口头作文,能说说习作的优点与不足。
4教师结合学生的点评,引出高尔基的《童年的朋友》。
二 检查预习:
1 考考你(学生相互出题,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2 我了解的高尔基(学生介绍作者生平及主要作品等。)
三 整体感知
1 教师组织学生集体朗读课文,初步感受外祖母的形象及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
2 学生自由阅读课文,思考:
⑴ 从作者的描写中可以看出外祖母是怎样一个人?
⑵ 文中流露出作者对外祖母怎样的思想感情?
3 学生阅读思考,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达成共识。(板书交流内容)
四 细品课文
1 教师呈现三个问题,要求学生边阅读边思考边做笔记。
问题⑴ 文中主要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的方法?试举例说明。
问题⑵ 你最欣赏文中的哪一处(或几处)描写?请说出你欣赏的理由。
问题⑶ 文中哪些语句最能让你感觉到外祖母确实是作者“童年的朋友”?她对作者精神世界的影响有哪些?
2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学习,再全班交流。(提醒学生及时修改笔记)
五 再读课文,质疑、创新。
1 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能找到最合适的语速、语气、语调,走进作者用优美语言营造的美好的情感世界。
2 示范朗读。
3 学生质疑,师生解疑。
5学生谈谈自己对文本的独特见解。(在前面的交流中未有的看法。可从内容到形式,情感到哲理等方面去发现,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
六 重写《我的童年朋友》,着重运用好外貌、语言的描写方法,鼓励运用其他描写方法,要能传递真诚的情感。
七 交流习作,相互点评,总结写好人物外貌及语言的经验。
人物的外貌,主要指人的面容、神情、体态、衣着,还包括风度、打扮、习惯性的动作等。
写人物的外貌首先要注意观察人物的面容、神情、体态、衣着,然后依据是否有特征和是否能反映人物的性格进行取舍;在表达上要注意具体、生动、有条理。
人物的语言:“言为心声”,语言与人物的思想性格关系密切。描写人物语言的基本要求是有“个性”。所谓“个性”,就是指人物在年龄、身份、性别、用语习惯、思想认识等方面不用于他人的特征。描写时应注意对人物语言的取舍,不能有言必录。不光写出什么人说什么话,还要把握怎样说出要说的话,要善于选取富有生活气息的语言,对话符合人物各自的身份,同时还要注意人称的变换。
八 自我反思及评价
九 课后作业:1 背诵最后一段 2 课外阅读《童年》
加入初一学习小组 更多精品资料 免费奉送!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篇7)
一、学情分析
这是初中阶段学习的第一篇神话故事,内容浅显,七年级学生正是处于充满好奇、充满想象的年龄,对这篇文章兴趣较浓。在这一课时的学习,老师可调动他们平时的阅读体验,结合生活实践,激发起他们更强的求知欲,去了解神话的特点,品读关键词句,感受女娲身上所寄托的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感受人类诞生后的喜悦之情。
经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对神话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课文中女娲的形象也有了更深的感受。在第二课时,将让学生做一次思维提升,充分发挥他们的联想和想象力,并运用课文运用的细节描写的方法,以读促写,尝试改写、续写《女娲造人》的部分片段。
二、教学目标
1、语文常识
(1)了解袁珂的生平简介。
(2)了解神话这一文体的特点及《女娲造人》的相关知识。
2、语言:
(1)理解并积累重要的词语。
(2)理解并积累文中描写生动细腻的词句。
3、阅读
(1)快速阅读,复述故事情节。对比《风俗通》,确定文章丰富和生发的内容。
(2)朗读品味,把握女娲的形象,体会她的情感。
(3)拓展阅读,体会神话的魅力。
4、写作:
发挥想象和联想,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进行改写、续写。
三、教学重难点
1、朗读品味,把握女娲的形象,体会她的情感。
2、发挥想象和联想,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进行改写、续写。
四、教学方法
朗读品味法、读写结合法
五、教学过程及内容要点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快速阅读,复述故事情节。
(二)把握神话特点,对比《风俗通》,确定文章丰富和发生的内容。
(三)朗读品味,把握女娲的形象,体会她的情感。
二、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大家喜欢看神话吗?都看过哪些神话?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女娲造人、愚公移山……
为什么喜欢看神话?故事情节巧妙有趣,运用夸张,想象奇特,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神话是怎么产生的?上古时代,人类文化知识很少,无法解释世界起源(如:天、地的形成、日月星辰的运动变化),自然现象(刮风、打雷、发洪水、干旱等),就通过神话故事来表达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以及社会生活的理解。
一言以蔽之:神话是人类童年时期的幻想。特点:想象和夸张。
今天,我们学习袁珂先生《女娲造人》,走进神话世界,体会神话魅力。
(二)作者及《女娲造人》简介
袁珂(1916—20xx),中国神话学家。他长期从事中国古代神话研究,其作品被中国、日本、美国、新加坡等国入选学校课本。
女娲,中国神话传说中造人,补天,掌管男女婚配的神。又称娲皇、女阴娘娘,史记女娲氏,是华夏民族人文先始,是福佑社稷之正神。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问题探究1:速读课文,标注自然段,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要素来复述故事。
【要点】天地开辟以后,因为没有人类,显得荒凉寂寞,女娲感到有些孤独。她想把世界变得热闹,于是照着自己的模样,用黄泥亲手搓揉,造出了人。小人们都兴高采烈地喊女娲“妈妈”,让她感受到生命的欢乐。但是她工作了很久,双手都捏得麻木了,捏出的小人也不能布满大地。于是她顺手从崖壁上拉下一条枯藤,伸入泥潭,沾上泥浆向地上挥洒。结果点点泥浆也变成一个个小人。女娲觉得这种方法简单省事,越洒越起劲,于是大地就到处有了人。她又想着,人是会死亡的,难道以后还要重新再造?于是就把小人分为男女,让他们婚配,繁衍生息。
2、问题探究2:这篇文章是作者袁珂根据《风俗通》里两则短文改编的(参看阅读提示),请一同学朗读,其它同学思考:和课文比较,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作者采用什么方法使课文丰富起来?
【要点】更喜欢课文,因为故事更生动,女娲形象更鲜明,情感更细腻。文中增加了丰富的想象和细腻的描写:(1)女娲为什么造人;(2)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3)人造出来之后欢欣喜悦场面;(4)女娲像人一样具有心理活动和喜怒哀乐等情绪。
作者既大胆想象,又合情合理,比如女娲用黄泥造人,我们常把土地比作母亲,而我们民族的肤色也是黄色。
(四)细读课文,朗读品析
1、问题探究3:自读课文,勾画相关词句,你最喜欢课文补充的哪一部分?从_____________词句中,你读到了一个___________的女娲。
【要点】从4段“她笑,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笑;她假装生气,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生气”这一神态描写中,我读到了一个可爱活泼的女娲。
从4段“她忽然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这一心理描写中,我读到了一个聪明有爱的女娲。
从5段“她就顺手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掺和了水,在手里揉团着,揉团着,揉团成了第一个娃娃模样的小东西”及6段“这个泥捏的小家伙,刚一接触地面,就活了起来,并且开口就喊‘妈妈!’”,这一处动作描写和一处语言描写,读到了一个神通广大的女娲。
从9段“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读到了一个慈爱温柔的女娲。
从13段“她工作着,工作着,一直工作到晚霞布满天空,星星和月亮射出幽光。夜深了,她只把头枕在山崖上,略睡一睡,第二天,天刚微明,她又赶紧起来继续工作”,读到一个勤劳伟大的女娲。
可在品析时,适时加入朗读,体会女娲情感,把握她的形象。
小结,可见在《风俗通》里的女娲是一个高冷的女神,而经过课文大胆奇特的想象和一些细节的描写后,我们感受到了她不仅具有神性,还具有人性的可爱活泼、聪慧温柔,更有了母性的勤劳、慈爱和伟大,这样女娲作为我们人类母亲的形象就更加鲜明丰富了。
(五)课时作业
1、把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抄写三遍,理解词义。
【参考答案】略
2、上网或查阅图书,搜集有关女娲的记载。
【参考答案】《楚辞?天问》:“女娲有体,孰能匠之?”王逸注:“女娲人头蛇身。”
《说文解字》:“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
《山海经?大荒西经》郭璞注:“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
《淮南子?说林训》:“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女娲所以七十化也。”
《淮南子?览冥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_水。”
《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縆人也。”
《绎史》卷三引《风俗通》:“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
从古籍中可知,女娲造人,一日中七十化变,以黄泥仿照自己抟土造人,创造人类社会并建立婚姻制度;因世间天塌地陷,于是熔彩石以补苍天,斩鳖足以立四极,留下了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
女娲不但是补天救世的英雌和抟土造人的女神,还是一个创造万物的自然之神,神通广大化生万物,每天至少能创造出七十样东西。她开世造物,因此被称为大地之母,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母神。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把握神话特点,发挥想象和联想,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进行改写、续写。
2、拓展阅读,体会神话的魅力。
二、教学过程及内容要点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感受了袁珂笔下女娲的慈爱温柔、勤劳伟大、可爱活泼,这位神通广大女神不再高高在上,而是有了很多我们自己妈妈身上的美好品质,这源自于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活泼生动的描写。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最美的花朵。我相信,在我们每个人的脑海里都有自己想象的女娲和她造人的故事。这节课就请同学插上想象的翅膀,自己来创作,对袁珂的《女娲造人》进行改写或续写。
(二)问题探究1:提供角度,指导写作
为同学提供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改写或续写。同学可选择其一,也可自选角度。
【要点】
改写:1、女娲造人时的心情,及造人前后的情感变化。
2、女娲怎样创造人的身体,赋予他们思想和情感。
3、女娲怎样造更多的人。
续写:想象人类出现以后世界的变化,续写后面的故事。
【方法指导】
1、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如对人物的外貌、心理、语言、行为进行较为细致的刻画,对涉及到的环境、场面、气氛做必要的充实和渲染。
2、多角度想象,可想象几种情况,从中加以选择。既要大胆想象,故事情节设计又要合情合理。
3、改写要与课文中女娲的言行和性格相符,续写要注意前后照应,不要自相矛盾。
(三)课时作业
1、查找、搜集各民族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看看先民们的想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参考答案】见教师用书
2、请同学们发挥大胆新奇的想象,自己寻找文中值得填补的空白点,进行扩写。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奔月宫。(《淮南子?姮娥奔月》)
【思维点拨】后羿为什么要向西王母请求不死之药呢?嫦娥知道后羿求到不死之药后有怎样的心理?嫦娥吃下不死之药奔向月宫时她的神态、动作、心理、语言又是怎样呢?
3、课外阅读,推荐一些神话选本,如《山海经》《淮南子》《故事新编、补天》《伊甸园里》《中国神话故事》《希腊神话故事》等。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篇8)
一、导入课文(1分钟)
用歌曲《丢手绢》引入"游戏"的话题,进而引出丰子恺的《竹影》。
二、整体感知(5分钟)
教师出示抢答题:⑴速读课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⑵围绕"竹影",文章写了四处情节,请参照"看竹影"这样的词语结构,写出其余三处情节。
学生进行抢答。没有抢答到小组进行纠正。
教师归纳:看竹影——描竹影——论竹影——悟竹影。(亦可对应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三、品读描写(15分钟)
师生合作朗读课文。教师分配任务:1、3、5组女生——旁白;1、3、5组男生——华明;2,4,6组女生——"我";2,4,6组男生——弟弟;爸爸——老师。
教师出示问题:课文写"我"和小伙伴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充满童趣,你觉得哪些描写最生动,并谈谈你的理解?(提示:描写既包括景物描写也包括人物描写)
小组选择讨论的内容。教师进行干预,形成两组讨论景物描写,四组讨论人物描写(四组又分华明组、"我"组、弟弟组、爸爸组)
小组进行讨论3分钟。小组进行黑板展示2分钟。
教师在适当的地方进行点拨、归纳,提示学生注意:景物描写的`艺术化、人物描写的动作、语言的童趣。
四、略读文段(10分钟)
教师导学:老师刚才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发现了一个问题,这些生动的描写都在文章的前半部分,后面还有四个自然段几乎没有涉及。尤其是5、6两个自然段都是爸爸的话语,介绍了画竹的理论知识,比较抽象、
全班齐读第5、6段。
教师出示问题:⑴第5自然段说的是画竹之难,画竹难在何处?请在文段中找出核心句子。⑵第6自然段开头提出了问题:竹为什么不用绿颜料来画,而常用墨笔来画呢?请就文章内容回答这一问题。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问题,然后进行抢答,没有抢答到小组进行纠正。
五、当堂抽测(9分钟)
1、教师口述抽测题目。附题目:⑴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⑵围绕"竹影",文章写了四处情节,请用带"竹影"一词的三字词写出四处情节。⑶五个生字词。
2、学生完成题目,交换批改。
北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的反思
教学环节的设计,不仅要有层次和梯度,还要突出语文教学的特点,展现更多的语文味。例如朗读的教学,我认为没有朗读的语文课是不完整,缺乏语文味的。因为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学生要能用普通话进行流利准确、有感情的朗读,所以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以后,我就对学生进行了朗读的训练,要求学生在领悟把握作者在文中所流露的情感后,能在朗读中准确反映出来。在提供给学生的学案中,不仅大环节上从易到难,而且每一个大环节的细环节也是从易到难,而且很多是以填空的形式出现,如果填空的内容较多,我就将其分成几个细点,写出其中的一些,空出一些,让学生在有所提示的情况下能较好的完成。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篇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习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观察和形象生动说明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学,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1、理解说明的顺序。
2、学会写简单的说明文。
难点:学会抓住特点来说明事物的方法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它既有五彩缤纷的自然景观,又有千姿百态的花鸟虫鱼,还有形形色色的飞禽走兽。同学们可能看过中央8台播放的《动物世界》,平时对小鸡、小鸭、小狗、小猫等小动物有着浓厚的兴趣。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说明文就介绍了一种非常有趣的小动物——松鼠。
二、走进作者:
布丰(1707-1788)法国著名 学者、博物学家、作家,生于蒙巴尔城的贵族家庭。从小受教会教育,爱好自然科学。26岁入法国科学院,他用毕生精力经营皇家花园,并用40年时间写成36卷《自然史》。
三、预习检测:
驯良(xùn) 乖巧(guāi) 蛰伏(zhé) 惹恼(rě)
褐色(hè) 矫健(jiǎo) 爪子(zhǎo)
遮蔽(zhèbì) 分叉(chà) 翘起(qiào) 勉强(qiǎng)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先总说松鼠的特征--具体说明松鼠 的主 要特征--补充说明有关松鼠的一些知识。
2. 划分课文段落层次,明确本文采用的主要说明顺序,结合完成课皇思考和练习一,1、3题。
五、 合作探究:
1. 分析第一部分,(1)从中找出说明松鼠主要特征的词语,即"漂亮"、"驯良"、"乖巧"随文解释这三个词的含义,(2)结合读中提示,这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这一题,明确观察顺序由外到内,为什么采用这种顺序,与下文2-5小节内容排列的联系。
2. 分析第二部分第一层,即第2自然段。
(1) 松鼠外形的漂亮体现在哪些方面?
(2) 哪些词能说明其漂亮?
(3) 这段文字除运用说 明发外,还采用了哪种表达方式?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4) 归纳总结,初步指明用拟人手法进行说明可使读者对松鼠漂亮的外形留 下深刻印象。
(5) 齐声朗读这一自然段。
快速阅读了3-5节,结合思考练习五,围绕松鼠的"吃"、"住""行"分组展开了小型讨论,可根据课文中内容加以合理想象,设制一定的情节,以小故事的形式向同学们讲述。
目的:
1. 通过讨论了解松鼠内在习性的"驯良"和动作的"乖巧"
2. 精彩的故事片断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更熟悉,进一步体会生动说明的妙处。
3. 训练了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 明确课文中材料安排与我们的讨论的不同之处,从而掌握根据事物特征组织材料的方法。
5. 第三部分,补充说明的作用。
六、 精读品析:
组织学生阅读布丰写的其他动物的片段,进一步体会布丰的语言特点。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几个片段。(重点就看一个片段)
看一幅狼的图片,想一想说一说狼在人的眼中是怎样的形象?(明确:贪婪、狡诈、凶残等等。)联想有哪些和狼有关的成语?(狼狈为奸、狼心狗肺、狼子野心等)。通过幻灯片展示描写狼的片段 ,并请学生思考:片段中的狼是一幅怎样的形象?会让你联想到什么样的人?(孤独无助、象荒原上的流浪汉。这就是法国博物学家、作家布丰笔下的狼。布丰笔下的狼是可怜无助的,布丰让我们对狼现在的处境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
(明确布丰写动物的语言特点:语言生动形象、富于感情)
七、拓展延伸 :
"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和青菜,蹦蹦跳跳真可爱"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一首儿歌,小白兔也是同学们非常喜爱和了解的一种小动物 。请同学们仿照《松鼠》一文的写法,采用生动说明的手法,抓住白兔的特征,写一篇关于"小白兔"的说明文。
板书设计:
十五、松 鼠
漂亮 : 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 (外形)
讨人喜欢 驯良 :活动范围、活动时间、吃的食物 (性格)
乖巧 :过水、反应、跑跳、叫声、情绪、搭窝 (行为)
说明顺序:先总后分再补充说明
语言特点:拟人化的描写,生动形象
教学反思
《松鼠》是一篇文质俱佳的文艺性说明文,在教学时我将体会本文抓住事物特点生动说明的方法放 在第一位,在此基础上再带领学生学习如何生动说明事物的方法。在教学时,我也采用了这样的思路。教学开始,我先由松鼠视频导入,让学生自己动笔先介绍一下他们在短篇中所看到的松鼠,然后再引入布丰的《松鼠》,重点是将课文中生动介绍外貌、动作的语句与学生 自己所写的片断进行比较,从中寻找自身语言的不足,归纳课文语言的生动之处。最后,运用所学方法为大熊猫拟一段介绍词。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篇10)
教学目标:
1、树立热爱大自然的思想,学会观察大自然
2、学习并运用联想和想象来写景状物、抒发感情
3、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1、由景物引发的联想、感受
2、运用比喻、拟人生动、形象、恰当地表达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扫除字词障碍,熟读课文
2、向学生提供以下资料:①作者介绍②写作背景(见附一、二)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介绍作者、亮标
繁星是常见的,引起过古今中外无数人的遐想,你一定也观察过天上的繁星,你是怎样观察的?有什么感受?(学生回答)好,下面我们来看看作家巴金是怎样观察繁星的,有哪些感受。(板书课题)指名学生介绍巴金和写作背景(口述)教师亮标。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冰心诗三首
教学目标
1.品位这三首诗中所蕴含的深刻的哲理。
2.学习这三首诗中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通过生动的形象表达深刻的哲理及“冰心体”诗歌的特点。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个成功的人站在你的面前时,你很羡慕他因成功而得到的荣誉吗?正当青春年华的年轻人,在投入社会的大海时,如何把握人生的航向?青年人该怎样写好自己的生活史?今天就让冰心来告诉我们这些人生的哲理吧。
二.投影放出作者简介
三.配乐诗朗诵
学生自由朗诵这三首诗,并推荐朗诵比较好的四人(一小组一人),教师放音乐,这四人依次朗诵这三首诗,要求学生认真听读,并评比出朗诵者。
评比角度:要求用普通话,并且正确、流利、有感情。
四.品读三首小诗,学生分组讨论交流下列问题:
成功的花
(1)、读完本首小诗,你能品味出其中蕴含的哲理吗?
(2)、第二句的结尾用了一个感叹号,作者要抒发什么慨叹?
(3)、体会“明艳“、“然而”一词在本诗中的作用;比较词语:“惊羡”与“羡慕”的区别;诗中的“泉”和“雨”能否省略?
(4)、你还羡慕别人成功所得到的荣誉吗?花的成功历程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篇11)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与指导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七年级下册是一个重要的学习阶段,学生们将继续探索语文的奥秘,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在教学设计和指导上,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方法,并适应他们的认知特点和发展需求。
一、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在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中,我们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学习不同文体的经典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理解能力,让他们能够准确理解文本内容,并能从中获取信息。
-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写作训练,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他们能够用准确的词汇和丰富的句式进行写作,并理解语言表达的规范和逻辑。
-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学习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感和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2.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在教学内容方面,我们将围绕以下几个模块进行教学设计:
- 古诗文鉴赏:以唐诗宋词等经典文学作品为主,让学生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 现代文阅读:选取一些现代作家的作品,让学生了解当代文学的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
- 修辞手法与写作:讲解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让学生能够运用这些手法进行写作,提高写作的技巧和词语表达的准确性。
- 古代文化与传统节日:通过学习中国的传统节日和文化习俗,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觉。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应该注重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比如讲解与实践相结合,讨论与合作相结合,读写结合等。通过多种不同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指导
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讲故事、开展小组讨论、组织语文游戏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感受语文的魅力。同时,教师也应该注重与学生的互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设计一些个性化的课堂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除了教科书上的课文之外,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报刊杂志、网络文章等,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综合阅读能力。此外,我们也可以组织一些语文讲座、写作比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
3. 个性化教学与差异化辅导
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存在差异,我们应该注重个性化教学和差异化辅导。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不同的课堂任务和学习目标,提供个别辅导和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与指导旨在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只有在教学设计和指导上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才能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jk251.coM小编推荐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模板十三篇)
教师范文大全编辑花时间整理了“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很重要的一个课件,就需要老师用心去设计好教案课件了。教案规范的编写能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希望这对你有所帮助可以作为一个参考!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篇1
1、自读课以学生自学为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2、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拟人修辞的妙处。积累词语。
3、通过片断训练,培养学生想像力,锻炼学生写作能力。
1、充分尊重学生自主阅读的感受。有创意的阅读,快乐的学习。
2、通过片断练习,继续培养创新能力和探究精神。养成勤于练笔的习惯。3、通过引导学生理解“爱”这一亘古不变的主题,获得情感体验,美的熏陶。
难点:通过辐射材料,丰富思想,品味写法,获得感悟。
(一)投影名言导入新课:
“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着,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墨子兼爱中》)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童话《地毯下的尘土》。米妮是个勤劳诚实善良的女孩。这种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时时感受得到,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巨人和孩子》。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看看课文叙述了一个怎样动人的故事,王尔德又是怎样来诠释爱心的。
(1)王尔德其人:(1854―――1900)。英国作家,诗人。惟美主义代表人物,提倡为艺术而艺术的美学观点。其作:童话《快乐王子》,长篇小说《道林。格雷的肖像》等。
第二部分(3~10段):写巨人回来后禁止孩子们进入他的花园,致使花园里只有寒冷的冬天。
第三部分(1l~22段):写孩子们给花园带来了春天,给巨人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1)巨人有哪些言行表明了他的私心?
(2)孩子们给巨人的花园带来了什么变化?
答案:巨人由于自私而把孩子们赶出了花园,花园从此不再有春天。孩子们给巨人的花园带来了美好的春天。
(3)巨人是怎样由自私变得充满爱心的?
答案:巨人看到了是孩子们的到来使花园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他终于明白了由于自私而带来的恶果。特别是那个爬不上树的小男孩被巨人抱上大树之后鲜花怒放,鸟儿歌唱。小男孩的亲吻使他深受感动。他由此而觉悟,变得充满爱心。
(4)巨人的真诚,彻底改过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现在我明白为什么春天不肯到我这儿来。。。。。。游戏场所”。“孩子们,这是你们的'花园了”。“巨人悄悄来到了小孩的身后,双手轻轻托起孩子放在树枝上。”“巨人提起斧头,把围墙砍倒了。
(5)说说下面的人或物的象征意义。
A小男孩:(指最后一个没有受到爱与关怀的人,或指特别需要关爱的人。)
四人小组讨论,达成共识,班级交流。
(1)本文讲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事。
巨人禁止孩子在花园玩耍,花园从此没有了春天、夏天、秋天,只有严冬。孩子们进入花园,春天就不邀而至了。
(2)巨人由______而变得_________,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与缺点。
(3)孩子天真活泼,是____________的象征。
爱心是一片冬日的阳光,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
爱心是______,_______。答案:(沙漠是中的一泓清泉,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
爱心是______,________。(一首飘荡在夜空里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爱心是_______,________。(久旱的甘霖,使心田孤寂的人感受真情的滋润。)
本课小结:同学们,请记住:在生活中因为有了爱,世界才如此美好。自私是一切过失和不幸的源泉。让我们用实际行动向你身边的人奉献出你的爱心。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篇2
1.自读课以学生自学为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
2.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拟人修辞的妙处。积累词语。
3.通过片断训练,培养学生想像力,锻炼学生写作能力。
1.充分尊重学生自主阅读的感受。有创意的阅读,快乐的学习。
2.通过片断练习,继续培养创新能力和探究精神。养成勤于练笔的习惯。
3.通过引导学生理解“爱”这一亘古不变的主题,获得情感体验,美的熏陶。
难点: 通过辐射材料,丰富思想,品味写法,获得感悟。
(一)投影名言导入新课:
“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着,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童话《地毯下的尘土》。米妮是个勤劳 诚实 善良的女孩。这种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时时感受得到,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巨人和孩子》。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看看课文叙述了一个怎样动人的故事,王尔 德又是怎样来诠释爱心的。
(1)王尔德其人:(1854---1900)。英国作家,诗人。惟美主义代表人物,提倡为艺术而艺术的美学观点。其作品有 童话《快乐王子》,长篇小说《道林.格雷的肖像》等。
第二部分(3.10段):写巨人回来后禁止孩子们进入他的花园,致使花 园里只有寒冷的冬天。
第三部分(1l~22段):写孩子们给花园带来了春天,给巨人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1) 巨人有哪些言行表明了他的`私心?
答案:可从原文第5和10段来回答 (2) 孩子们给巨人的花园带来了什么变化?
答案:巨人由于自私而把孩子们赶出了花园,花园从此不再 有春天。孩子们给巨人的花园带来了美好的春天。
(3) 巨人是怎样由自私变得充满爱心的?
答案:巨人看到了是孩子们的到来使花园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他终于明白了由于自私而带来的恶果。特别是那个爬不上树的小男孩被巨人抱上大树之后鲜花怒放,鸟儿歌唱。小男孩的亲吻使他深受感动。他由此而觉悟,变得充满爱心。
(4)巨人的真诚,彻底改过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现在我明白为什么春天不肯到我这儿来......游戏场所“ 。
“孩子们,这是你们的花园了”。
“巨人悄悄来到了小孩的身后,双手轻轻托起孩子放在树枝上。”
“巨人提起斧头,把围墙砍倒了。
(5)说说下面的人或物的象征意义。
A 小男孩 答案: (指最后一个没有受到爱与关怀的人,或指特别需要关爱的人。)
四人小组讨论,达成共识,班级交流。
(1) 本文讲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事。
* 巨人禁止孩子在花园玩耍,花园从此没有了春天、夏天、秋天,只有严冬。孩子们进入花园,春天就 不邀而至了。
(2) 巨人由______而变得_________,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与缺点。
(3) 孩子天真活泼,是____________的象征。
爱心是一片冬日的阳光,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
爱心是______ ,_______。答案:(沙漠是中的一泓清泉,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
爱心是______,________。 (一首飘荡在夜空里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爱心是_______,________。 (久旱的甘霖,使心田孤寂的人感受真情的滋润。)
本课小结: 同学们,请记住:在生活中因为有了爱,世界才如此美好。自私是一切过失和不幸的源泉。让我们用实际行动向你身边的人奉献出你的爱心。
教学活动:
(一)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文段有感情地朗读,并简单谈淡喜欢的理由。
(1) 师: 本文语言生动 形象 准确,请同学们找出来,加以分析。
生:a 第2段,花园长满了。。。。。青草用“绿茸茸的”;桃花用“粉扑扑的团团”;果实用“累累的”用叠音词来表达一种欢快喜爱之情。
师: 生动形象的语言离不开准确的动词 形容词,离不开拟之 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请同学们找出来,分析分析。
这些动词把所描写的景物人格化,动词用得准确而传神,写得生动形象。
生:c 第13段,树“欣喜若狂”;鸟“翩翻起舞”兴奋欢唱着;花朵从草地里“伸出头来”露着笑脸。这些用词很形象。写出了孩子们给花园带来了春天,用拟人手法描绘春天动植物的神态。
生:D 表现巨人的自私,用了“粗声粗气地吼叫”。写巨人改变态度后到花园去,用的是“轻轻地走下楼去,悄悄地打开前门”。当巨人再次看到小孩时,用了“激动”“奔”“急匆匆”来表现他的急切心情。
生:E 写花园美丽和花朵之多,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多得象天上的星星”。另有一个比喻是在巨人转变之后,认为“孩子们才是最美的花朵”。这些比喻有很强的感情色彩。
师: 通过以上大家交流分析,请同学们整理一下,说说本文语言生动 传神的原因是什么?
生: 形容词 动词的准确运用。拟人 比喻修辞手法的正确使用。
师:A 把“房上的石板瓦片被砸得七零八落,然后又围着花园一圈接一圈地猛跑起来”句中的“猛跑”改成“走”行不行?
B ”花朵也纷纷从草地里伸出头来"把“纷纷”改为“一齐”好不好?
(不好,改用一齐违背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因为花朵是一朵一朵开放的,而不是同时开放的。)
C 若把题目改为“男人和小孩”效果会一样吗?
(不一样,题目用巨人而不用男人,在于强调像巨人这样强大的人也离不开“爱”。强调主题)
(1) 课文中的小男孩为什么要走呢?他去哪了?作者为什么要让他走呢?谈谈你的看法。
(2) 巨人为什么“特别”想念那个小男孩?假如有朝一日,小男孩又来到了巨人的花园,会发生怎样动人的一幕,请充分发挥你的个片断。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篇3
阅读,是人们最基本的学习活动。如何快速把握文章内容,提高理解能力,从而提高语文阅读技能,需要在反复完成阅读习题中积累和磨练。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社戏》阅读训练题目及其参考答案,供各位同学参考和学习,希望通能帮助同学们提高阅读能力!
社戏
离平桥村还有一里模样,船行却慢了,摇船的都说很疲乏,因为太用力,而且许久没有东西吃。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大家都赞成,立刻近岸停了船;岸上的田里,乌油油的都是结实的罗汉豆。
“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我们中间几个年长的仍然慢慢的摇着船,几个到后舱去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剥豆。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吃完豆,又开船,一面洗器具,豆荚豆壳全抛在河水里,什么痕迹也没有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他 骂,我们便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枝枯桕树,当面叫他“八癞子”。
“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双喜在船头上忽而大声的说。
我向船头一望,前面已经是平桥。桥脚上站着一个人,却是我的母亲,双喜便是对伊说着话。我走出前舱去,船也就进了平桥了,停了船,我们纷纷都上岸。母亲颇有些生气,说是过了三更了,怎么回来得这样迟,但也就高兴了,笑着邀大家去吃炒米。
大家都说已经吃了点心,又渴睡,不如及早睡的好,各自回去了。
第二天,我向午才起来,并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八公公盐柴事件的纠葛,下午仍然去钓虾。
“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蹋坏了不少。”我抬头看时,是六一公公棹着小船,卖了豆回来了,船肚里还有剩下的一堆豆。
“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双喜说。
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于是对我说,“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
我点一点头,说道,“好。”
“豆可中吃呢?”
我又点一点头,说道,“很好。”
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乡下人不识好歹,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他于是打着楫子过去了。
待到母亲叫我回去吃晚饭的时候,桌上便有一大碗煮熟了的罗汉豆,就是六一公公送给母亲和我吃的。听说他还对母亲极口夸奖我,说“小小年纪便有见识,将来一定要中状元。姑奶奶,你的福气是可以写包票的了。”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社戏》阅读训练题目及其参考答案
1、解释本文中的两个词语
(1)旺相: 茂盛。
(2)纠葛:纠缠不清的事情;纠纷。
2、在选文中横线上的依次填入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C 】
A. 然而 即使 况且 B. 因而 如果 况且
C. 然而 如果 而且 D. 因而 即使 而且
3、选文中写了“月下归航”途中的一件什么趣事?双喜是如何解释这件事的?
答:①“月下归航”途中的一件趣事:众小伙伴去“偷”罗汉豆的趣事。
②双喜是这样解释这件事:“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
4、你对阿发的行为是怎么理解的?
答:阿发憨厚无私,先人后己,偷豆都捡自家的偷。“偷我们的吧,我们的大得多呢。”
5、文中“六一公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答:六一公公是淳朴乡民的形象。他宽厚,善良,淳朴,好客,热诚,珍爱自己的劳动成果、深受封建礼教的影响。六一公公对于孩子们偷他的豆,只是责备“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听说摘豆是为了请客,马上说“这是应该的”,他并不是吝啬的人;后来他又亲自送豆,表现了他热情好客的性格。
6、本文段主要是通过什么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
答:本文段主要是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
7、“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对这个结尾应该怎样理解?
答:其实那夜的戏,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骂”,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来也实在平常。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表达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篇4
充yì( ) 围qiáng( ) xùn( )斥 cán kù( )
Níng( )固 fù( )盖 增tiān( ) yǔn xǔ( )
碑( ) 添( ) 拆( ) 允( )
2、学了这个童话故事,我知道了( ),从中我悟到一个道理:( )。
2.还有霜和雪在园中的林间上窜( )下跳。
3.缕缕( )芳香透过敞开的窗廓( )扑面而来。
4.巨人已经年迈体弱,无力再与孩子们一起嬉( )戏。
核桃林散发出苹果般的清香,油润的叶子上,反射出点点灯光。警戒的战士游动着,刺刀尖上一明一暗的亮光,________________。
①尽管在山上、树林里、田野中,甚至在水里,都能看到它。
②蛇是很有诱惑力的动物。
③可见,在人们心目中,对蛇总还有几分害怕,也难免有些神秘之感。
④而且,不仅喜欢蛇的人要饱览一番,怕蛇的人也常常带着恐惧的心情远远地瞧着它。
⑤但不论在哪里,只要有蛇出现,就会吸引着一大群人,老的小的都会围上来看,尤其是小孩子们,更是兴奋万分。
[巨人和孩子编制学案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篇5
1.自读课以学生自学为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2.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拟人修辞的妙处。积累词语。
3.通过片断训练,培养学生想像力,锻炼学生写作能力。
1.充分尊重学生自主阅读的感受。有创意的阅读,快乐的学习。
2.通过片断练习,继续培养创新能力和探究精神。养成勤于练笔的习惯。 3.通过引导学生理解“爱”这一亘古不变的主题,获得情感体验,美的熏陶。
难点: 通过辐射材料,丰富思想,品味写法,获得感悟。
(一)投影名言导入新课:
“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着,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 (《墨子兼爱中》)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童话《地毯下的尘土》。米妮是个勤劳诚实 善良的女孩。这种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时时感受得到,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巨人和孩子》。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看看课文叙述了一个怎样动人的故事,王尔 德又是怎样来诠释爱心的。
(1)王尔德其人:(1854---1900)。英国作家,诗人。惟美主义代表人物,提倡为艺术而艺术的美学观点。 其作 : 童话《快乐王子》,长篇小说《道林.格雷的肖像》等。
第二部分(3.10段):写巨人回来后禁止孩子们进入他的花园,致使花 园里只有寒冷的冬天。
第三部分(1l~22段):写孩子们给花园带来了春天,给巨人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1) 巨人有哪些言行表明了他的私心?
(2) 孩子们给巨人的花园带来了什么变化?
答案:巨人由于自私而把孩子们赶出了花园,花园从此不再 有春天。孩子们给巨人的花园带来了美好的春天。
(3) 巨人是怎样由自私变得充满爱心的?
答案:巨人看到了是孩子们的到来使花园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他终于明白了由于自私而带来的恶果。特别是那个爬不上树的小男孩被巨人抱上大树之后鲜花怒放,鸟儿歌唱。小男孩的亲吻使他深受感动。他由此而觉悟,变得充满爱心。
(4)巨人的真诚,彻底改过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现在我明白为什么春天不肯到我这儿来......游戏场所“ 。 “孩子们,这是你们的花园了”。 “巨人悄悄来到了小孩的身后,双手轻轻托起孩子放在树枝上。” “巨人提起斧头,把围墙砍倒了。
(5)说说下面的人或物的象征意义。
A 小男孩 :(指最后一个没有受到爱与关怀的人,或指特别需要关爱的人。)
C 围墙: (人与人之间的隔膜,自我封闭或自私冷漠的象征。)
四人小组讨论,达成共识,班级交流。
(1) 本文讲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事。
* 巨人禁止孩子在花园玩耍,花园从此没有了春天、夏天、秋天,只有严冬。孩子们进入花园,春天就 不邀而至了。
(2) 巨人由______而变得_________,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与缺点。
(3) 孩子天真活泼,是____________的象征。
答案:(2)自私 真诚而富有爱心 (3) 快乐与活力
爱心是一片冬日的阳光,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
爱心是______ ,_______。答案:(沙漠是中的一泓清泉,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
爱心是______,________。 (一首飘荡在夜空里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爱心是_______,________。 (久旱的甘霖,使心田孤寂的人感受真情的滋润。)
本课小结: 同学们,请记住:在生活中因为有了爱,世界才如此美好。自私是一切过失和不幸的源泉。让我们用实际行动向你身边的人奉献出你的爱心。
教学活动:
(一)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文段有感情地朗读,并简单谈淡喜欢的理由。
(1) 师: 本文语言生动 形象 准确,请同学们找出来,加以分析。
生:a 第2段,花园长满了。。。。。青草用“绿茸茸的”;桃花用“粉扑扑的团团”;果实用“累累的”用叠音词来表达一种欢快喜爱之情。
师: 生动形象的语言离不开准确的动词 形容词,离不开拟之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请同学们找出来,分析分析。
这些动词把所描写的景物人格化,动词用得准确而传神,写得生动形象。
生:c 第13段,树“欣喜若狂”;鸟“翩翻起舞”兴奋欢唱着;花朵从草地里“伸出头来”露着笑脸。这些用词很形象。写出了孩子们给花园带来了春天,用拟人手法描绘春天动植物的神态。
生:D 表现巨人的自私,用了“粗声粗气地吼叫”。写巨人改变态度后到花园去,用的是“轻轻地走下楼去,悄悄地打开前门”。当巨人再次看到小孩时,用了“激动”“奔”“急匆匆”来表现他的急切心情。
生:E 写花园美丽和花朵之多,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多得象天上的星星”。另有一个比喻是在巨人转变之后,认为“孩子们才是最美的花朵”。这些比喻有很强的感情色彩。
师: 通过以上大家交流分析,请同学们整理一下,说说本文语言生动传神的原因是什么?
生: 形容词 动词的准确运用。拟人 比喻修辞手法的正确使用。
师:A 把“房上的石板瓦片被砸得七零八落,然后又围着花园一圈接一圈地猛跑起来”句中的“猛跑”改成“走”行不行?
B ”花朵也纷纷从草地里伸出头来“把“纷纷”改为“一齐”好不好?
(不好,改用一齐违背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因为花朵是一朵一朵开放的,而不是同时开放的。)
C 若把题目改为“男人和小孩”效果会一样吗?
(不一样,题目用巨人而不用男人,在于强调像巨人这样强大的人也离不开“爱”。强调主题)
(1) 课文中的小男孩为什么要走呢?他去哪了?作者为什么要让他走呢?谈谈你的看法。
(2) 巨人为什么“特别”想念那个小男孩?假如有朝一日,小男孩又来到了巨人的花园,会发生怎样动人的一幕,请充分发挥你的想像力,运用拟人的手法写一个片断。
这些动词把所描写的景物人格化,动词用得准确而传神,写得生动形象。
生:c 第13段,树“欣喜若狂”;鸟“翩翻起舞”兴奋欢唱着;花朵从草地里“伸出头来”露着笑脸。这些用词很形象。写出了孩子们给花园带来了春天,用拟人手法描绘春天动植物的神态。
生:D 表现巨人的自私,用了“粗声粗气地吼叫”。写巨人改变态度后到花园去,用的是“轻轻地走下楼去,悄悄地打开前门”。当巨人再次看到小孩时,用了“激动”“奔”“急匆匆”来表现他的急切心情。
生:E 写花园美丽和花朵之多,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多得象天上的星星”。另有一个比喻是在巨人转变之后,认为“孩子们才是最美的花朵”。这些比喻有很强的感情色彩。
师: 通过以上大家交流分析,请同学们整理一下,说说本文语言生动传神的原因是什么?
生: 形容词 动词的准确运用。拟人 比喻修辞手法的正确使用。
师:A 把“房上的石板瓦片被砸得七零八落,然后又围着花园一圈接一圈地猛跑起来”句中的“猛跑”改成“走”行不行?
B ”花朵也纷纷从草地里伸出头来“把“纷纷”改为“一齐”好不好?
(不好,改用一齐违背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因为花朵是一朵一朵开放的,而不是同时开放的。)
C 若把题目改为“男人和小孩”效果会一样吗?
(不一样,题目用巨人而不用男人,在于强调像巨人这样强大的人也离不开“爱”。强调主题)
(1) 课文中的小男孩为什么要走呢?他去哪了?作者为什么要让他走呢?谈谈你的看法。
(2) 巨人为什么“特别”想念那个小男孩?假如有朝一日,小男孩又来到了巨人的花园,会发生怎样动人的一幕,请充分发挥你的想像力,运用拟人的手法写一个片断。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篇6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什么是诗歌?
词典上的解释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诗歌的最大特点就是表现了一种美的追求。《荷马史诗》表现了一种悲壮雄阔的英雄之美,《繁星·春水》表现了一种心有灵犀的美,即使是《恶之花》《死水》这样的诗篇,写了种丑恶的事物,也是为了表现对逝去的美的留恋和对现实毁灭美的愤慨,这是一种追求之美。同样,我们可以从抒发个人情感的爱情诗中看到美的存在,而描写人生哲理的诗歌也同样是美的乐园。我们学习这两首诗歌,首先要去体会这种诗歌的美,通过我们的朗读,通过我们的体会,通过我们的品味来感知这种美。
二、引入:
俄罗斯文学博大精深,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且大师辈出,譬如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马雅科夫斯其、莱蒙托夫、普希金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广为传诵的俄罗斯诗篇,它的作者就是普希金。
1、简介作者:
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生于莫斯科一个崇尚文学的贵族家庭。成年后不断发表诗歌评击时政,歌颂自由,被视为自由主义的代言人。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击,他对曾被两次流放,也曾身陷囹圄,但他始终不愈地信守着诗中表达的生活原则,即使付出生命也再所不息。他虽然被沙皇政府阴谋杀害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鼓舞着人们。他的诗具有很高艺术成就和无言的艺术魅力。俄罗斯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别林斯基曾这样赞誉普希金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样铿锵有力。”
2、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那里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三、熟悉诗歌内容。
方法:1、听课文录音。2、划分朗读节拍。3、自由朗读。
四、研讨问题
1、问:诗人在诗中阐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你感受最深的诗句说说你曾有过的体验。
明确: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的时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一定要永葆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2、问:如何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
明确:见教参。
3、问: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要用形象说话,最忌直白的说理,而这首诗通篇没有任何形象,却以说理取得了巨大成功,品味全诗,想想原因何在?
4、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作为鼓励自己的座右铭,你读了之后,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请同学们最好联系实际,自由讨论,各持己见。这首诗最美、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这里。
五、作业:
1、仿句练习。仿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一节,续写下面的诗句。
假如生活捉弄了你,不要……,不要……!
2、背诵全诗。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篇7
1.理解文中小燕子形象的意义,领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2.学习本文咏物抒情的表现手法。
3.品味语言,并尝试通过朗读来再现文中的优美意境。
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故乡的燕子、海上燕子与作者乡愁之间的联系。
1927 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人和革
命群众,迫害进步人士。郑振铎被迫远走欧洲,于 5 月 21 日只身乘船前往法国
巴黎。航行途中,作者放眼海天,发现了几只在海面上勇敢地斜掠翻飞的海燕,
勾起绵绵不绝的思乡之情,于是写成这篇咏物抒怀的散文。
(可先让学生阅读课文后所附的关于海燕的说明文字,了解相关知识。有条
件的还可以展示一些图片或音像资料,以增加学生对海燕的感性认识。)
补充相关知识:
燕子:鸟纲,燕科各类鸟的总称。体型小,翼尖长,尾呈叉状,喙扁而短,
口裂很深,飞行时捕食昆虫,为益鸟。 海燕鸟纲,海燕科。小型海鸟。鼻孔呈
管状,位于上嘴背面,左右相接。中国所见海燕体长在 30 厘米以下。较普通的
为黑叉尾海燕,全身青灰近煤黑色。尾羽呈叉状,捕食水生动物。
作者将浓浓的乡愁寄托在小小的海燕身上,赞美它的身姿,赞美它的勇敢,
关心它的生活。在作者眼里,它不仅仅是“海上的小燕子”,而且是一个象征物,
是作者深沉而浓厚的思想感情的化身。
1.学生自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完成“思考与练习一”,通过比较初步了解
故乡的小燕子和海上的小燕子的异同。
乌黑的一身羽毛;
景之上,这种相似引发了作者无限的遐思。
4.研究文章的结构特点,理清文章思路。通过填写以上表格,还可以帮助
学生迅速把握本文的结构特点。
全文共 14 段,前后两部分结构大体匀称,都是写景状物在先,然后
归结到抒发“轻烟似的乡愁”。由此可见,是“乡愁”这种感情把故乡的
小燕子和海上的小燕子联系在一起,“乡愁”正是本文的感情线索。
1.找出段中能够概括景物特点的语言。
“隽妙无比的春景的图画”。
2.根据课文的描写,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幅“春景图”包含了哪些内容。
作者描写了春风、春雨、春柳、春花、春草等各种春天特有的景物,
并用“吹拂”“洒落”“舒眼”“奔聚”等动词写出了春天到来、万物充满
生机的过程。
3.在这烂漫无比的春天的背景上飞翔或憩息的小燕子,是一种怎样的形象?
时成为一幅有趣的图画,为春光平添许多生趣。小燕子和故乡的人们之间
形成了一种融融泄泄的亲密关系,小燕子的来去会引发故乡人们或忧戚、
或舒怀的感情。人们喜爱小燕子,愿意让小燕子在自己家中安巢,人们甚
至把自己的命运与小燕子是否光顾联系起来。小燕子已经成为故乡生活中
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4.作者把小燕子写得如此活泼可爱,除了因为对小燕子怀着一种发自内心
的喜爱之外,还有其他感情上的因素吗?
驰于万顷海涛之间,“不料却见着我们的小燕子”。作者明知眼前所见到
的海燕绝不是故乡的小燕子,却仍然称之为“我们的小燕子”。可见,作
际上是在抒发自己对故乡生活的无限眷恋之情。
5.这部分文字生动优美,具有浓郁的抒情意味,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
等技巧方面的问题作必要点拨,指导学生读出自己体味到的文章情感。
在教师引导讨论第一部分的基础上,第二部分让学生自主学习研究。
可要求学生围绕下列问题进行讨论:
1.文中如何描写海燕活动的背景?
2.海上的小燕子是怎样的形象?
3.作者明明在写海燕,为什么还要问“它们果是我们故乡的小燕子么?”
4.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写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应让学生充分发言,教师也可参与讨论,对学生分析思考不到位之处加
关于上面的讨论题,可从以下方面认识:
1.作者用具有浓郁抒情意味的笔触勾勒出海上的小燕子活动的背景:海天
“我没有见过那么美的天空!”在这皎洁无比的海天之间,人也被净化了,
“一点杂念也没有”,深深地沉醉于美景之中了。这段景物描写层次感极
强,先写海,再写天,然后用“绝美”二字表达出对海天的整体感受。
2.小燕子在浩瀚的大海上隽逸地从容地斜掠,或展开双翼,落在海面上,
子却是又安闲,又舒适。作者因此感叹这小小的海燕是海上英雄。
3.作者明知眼前的海燕绝不是故乡的小燕子,但因为思乡心切,便把对故
乡小燕子的热爱之情全部倾注在海燕身上,一再问自己:“它们果是我们
孤寂的心灵。
4.相同点:都有“绝美”的活动背景,都从动态和静态两方面描写小燕子
的飞行和憩息,都从小燕子引出了“轻烟似的乡愁”。
不是海燕的粮食。作者着力描写海燕在浩莽的大海上的从容、
安闲和舒适,刻画了一个海上英雄的形象。
1.《海燕》是一篇抒情散文,请谈谈你对本文所采用的抒情方式的理解。
作者满怀思乡之情,但他并没有直抒胸臆,而是将浓浓的“乡愁”
子”,已经成为一个象征物,其中凝聚着作者对故乡、对祖国的全部的爱。
这种寓情于物的抒情方式,可以将感情表达得更加深沉含蓄。
小燕子,为什么要以“海燕”为题?
海燕是作者咏物抒情的缘起。作者在海上看到小燕子,睹物生情,
浓厚的感情化为这个在海天之间翻飞的“精灵”。虽然它在离家几千里、
请你从课外找三首表现思乡的古诗词,写到摘抄本上,与同学分享交流。
[海燕 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篇8
课文扩读材料
童趣(摘自网上)
留白
儿子从小就对绘画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每天趴在桌前不停地画,花、鸟、虫、鱼无所不通。向来抱着“给儿子一个快乐童年”的观念,我对周围人建议儿子进美术班接受早期培养的劝说无动于衷,由着他在纸上放马驰骋,自由想象。
儿子有段时期迷恋画十二生肖,并且喜欢对我们进行提问。这下麻烦来了,因为纸面上十二个奇形怪状的动物似是而非,让人难以辨别。好在我发现了一个秘密:儿子画的老虎无论象猫还是象鼠,额头上无一例外地标着个“王”字。掌握了这一决窍,每次提问,我都踊跃回答,抢先将老虎说出,赢得儿子一个赞许的微笑,剩下的难题留给老公。
儿子对太阳有个贴切的比喻:太阳象个小刺猬。理由是太阳发出的光线看上去象刺猬身上的刺。这比喻令我大跌眼镜。晴朗的日子看天,想起儿子绝妙的比喻,不由对着那只刺猬发笑。
儿子对说谎的人深恶痛绝。一次全家到公园玩,老公陪儿子玩“海陆空”游戏。管理员对老主顾实行优惠政策,老公假称自己也是老主顾。儿子听了大叫“爸爸说谎变长鼻子!”
某一日老公到幼儿园接儿子,骑车走在路上,夕阳西照,人的影子拉得老长。儿子忽然对着影子大喊:“瞧,爸爸的鼻子变长了!”这一发现让儿子重新记起老公在公园的恶行,恍然得出结论:原来说谎的人鼻子真的会慢慢变长呀。我和老公无语。儿子坐在车背后,诗兴大发:小孩子说谎,大了变长鼻子;大人说谎,老了变长鼻子;老人说谎,死了变大象。最后一句出人意料,无限的诗意在里面。儿子的文学“才能”初露倪端。我听了感慨万千:有儿如此,夫复何求?
使用建议:选文与课文皆取材于童真童趣,然立足点正好相反,所揭示的话题也同中有异。若将两篇文章以及同学自己的某些童年经历放在一起,仔细探究,定然会发现一些有趣而又深刻的道理。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复述课文,积累语言。理解文中形象的含义。通过片断练习,培养学生想像力,提高写作水平。
2、过程和方法:在阅读、思考、发言中,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精神;在写作训练中,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感悟到真挚的友谊能帮助人战胜生活中的种种苦难,驱散心灵上的乌云,获得事业上的成功。
教学重点
学习童话中如何塑造人物形象,如何设计曲折动人的情节。
教学难点
借这篇童话来了解美国风情,理解切斯特成功后却要回乡的原因。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准备几幅纽约街头的图片录音带等。
2、学生准备查阅资料,了解美国的风土人情。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时间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请同学们谈谈你在课前查阅资料所了解到的关于美国的风土人情。(学生交流时尽量围绕“流浪汉”、“流浪歌手”、“美国贫民”几个关键词。)
2、导人:有一天,一只蟋蟀意外地来到了纽约,从此改变了它的生活和命运,它会有一段怎样的经历呢?它会适应纽约的生活吗?
二、了解作者。(塞尔登,美国儿童文学作家)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阅读要求。
(1)完成字词积累。
(2)梳理课文情节。
2、速读课文后,指导同学们以蟋蟀的口气(第一人称),按顺叙的顺序来叙述这只蟋蟀
的遭遇。
(采用小组复述的方法,小组成员可以相互补充。使所有学生都得到锻炼。
参考提纲:“我”在乡下的生活、“我”是怎样来到纽约的、“我”在纽约的主要经历(结识朋友——啃破钞票——意外失火——演唱成功)
四、分析主人公形象。
1、谈话:美国在大多数人的眼中是富有、文明、强大的代名词。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在美国生活着一大批贫民、流浪汉,文中的老鼠塔克和猫儿哈里就是城市流浪汉的缩影。蟋蟀切斯特是进入城市后发展的乡村流浪歌手的象征。小学生马里奥一家是城市贫民的代表。这篇童话热情歌颂了下层社会人与人之间种种美好的品德。
2、这几个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然后谈谈你最喜欢他们中的哪一个,为什么?
指导:评价,要结合课文情节,不能架空分析。
3、朗读、讨论、分析、归纳。
要点:切斯特勇于承担责任,依恋故土,富有才华。塔克和哈里助人为乐,特别是塔克慷慨大方。马里奥重友情,勤劳。马里奥妈妈虽一开始对切斯特不太友好,可那也是生活所迫,令人同情。梅德利先生既是伯乐,又是个热情的宣传员。
4、提问:作者要借助这几个形象,表达什么思想感情?(指导学生各抒己见)
5、组织同学们交流积累的有关友谊的名言。并说明哪句能借过来描述作者的思想感情。(要求学生每人说出一条关于朋友的名言)
如:友谊助人渡难关,真情促人获成功。一个乡下的蟋蟀偶然问来到了繁华的大城市,一切都是那么陌生,生活没有着落。是马里奥收留他,使它不再寂寞。在切斯特因咬坏美钞而遭到禁闭时,塔克解囊相助。他的成功更是完全来自真情。
五、本课小结
一个乡下的蟋蟀偶然间来到了繁华的大都市,一切都是那么陌生,生活没有着落,是马里奥收留了切斯特,使他有了安身之所,是塔克和哈里使切斯特不再寂寞,在切斯特因咬坏美钞而遭禁闭时,是塔克解囊相助使他重获自由。一个一无所有的乡下“人”,想要在大都市里生存下来已属不易,要想在事业上获得成功更是谈何容易!可是来自乡下的切斯特却成功了。他的成功完全来自真情。写蟋蟀成功,作者用了大量的侧面描写,请同学们抄写下来,体会侧面描写的作用。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字词积累。
2、故事情节。
3、主题。
二、深入理解
1、播放歌曲《天堂》、《想家的时候》。
2、指导朗读,说说这首歌抒发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
3、提问:你能说说蟋蟀为什么在成功后却并快乐吗?
4、师讲解:蟋蟀来自乡间,与乡间的草地等有着天然的亲和力,虽然成功了,但是他并没有归属感,并没有融入这个城市。比如,许多民工虽然在城市中挣了不少的钱,但仍愿意有了积蓄之后回到故乡的土地上来,就是这个原因。在蟋蟀看来,荣誉虽好却使人疲劳,他失去了自由,他的演唱要受人安排。
5、举例子来阐释“边缘人”的心理。(西方现代文明固然能给人带来丰裕的物质享受,却是以牺牲人的心灵自由和个性完整为代价的,因此,对于那些心地纯朴、酷爱自由的人来说,他们更向往的是人类古老的乡土家园)
三、续写练习。
1、准备活动
讨论:假如蟋蟀回到了故乡,会和故乡的土拨鼠、野鸡、鸭子和兔子产生哪些新故事,他会思念在纽约结识的朋友吗?经历了都市的繁华、事业的成功,回乡后,它还能适应乡下的冷清与寂寞吗?)
观点一:蟋蟀会后悔回到家乡。
观点二:蟋蟀适应乡下宁静,自由的生活。
观点三:短时间内它不会后悔,久而久之,会有悔意,但仍会在乡下生活下去。
2、说明续写注意事项:一要保持“人物”的性格和语言风格的一致;二是情节发展要符合原有故事的发展脉络;三是要有创造性,故事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创新。
3、巡视、指导。
4、做续写练习。
四、本课小结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同学们在读、写两方面都得到了训练,请同学们将这个单元的四篇童话从形象塑造、情节设计、语言运用等方面做一总结。找出写童话的一般规律来。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篇10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让学生借这两首诗了解并喜欢普希金和弗罗斯特这两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大诗人及其诗作。
(2)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3)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积累名篇,打下文化根基。
2、能力目标:
(1)在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感觉出两首诗的不同之处,在老师的引导下,欣赏两首诗的动人之处并归结两首诗的不同特征。
(2)让学生了解一点诗歌中的象征的手法,提高欣赏诗歌的水平,并注意区别比喻与象征在诗中的不同表现。
3、情感目标:
(1)对于“路”这一概念,要引导学生从人生之路的角度去理解,并让学生初步理解象征这一手法。
(2)感受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观。
【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理解诗歌蕴涵的哲理;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2、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品评诗歌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设想】
1、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寻找两位诗人的生平资料及其诗作,并为大家朗诵其他诗篇的片段。
2、教学方法:
读、说、悟、品法。比较鉴赏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的叮咛和嘱咐。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今天我们学习的诗两首,就会告诉我们。
二、新课指导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1、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他出身于贵族地主家庭,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与诗作,引起沙皇俄国统治者的不满和仇恨,他曾两度被流放,始终不肯屈服,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人决斗而死,年仅38岁。
1814年写下《皇村回忆》,得到老诗人杰尔查文赞赏,发表第一首诗作《致诗友》。1817年毕业后到外交部任翻译,先后加入“阿尔扎玛斯社”和“绿灯社”,以歌颂自由、抨击专制暴政为主题创作《自由颂》《致恰达耶夫》等诗作,长篇叙事诗《鲁斯兰和柳德米拉》;以当代贵族青年为主人公的叙事诗《高加索的俘虏》1830年12月完成了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叙写贵族青年奥涅金的生活历程,塑造了俄国文学“多余的人”的形象;以普通人生活与情感为题材创作了《别尔金小说集》,创作《吝啬骑士》《莫扎特与萨列金》《石客》等四部小悲剧,写下叙事诗《科洛姆纳的小屋》、大量抒情诗及童话诗;文学史家把这一普希金创作高峰期称为“波尔金诺之秋”。
1831年3月,编写《彼得大帝史》时为农民起义领袖普加乔夫所吸引,游访起义故地,1833年10月重返波尔金诺编写《普加乔夫起义史》,并以此为题材开始创作中篇小说《上尉的女儿》。其间写下中篇小说《黑桃皇后》、长篇叙事诗《青铜骑士》、中篇小说《杜布罗夫斯基》以及《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等童话诗。普希金婚后苦于上流社会的应酬,家庭经济紧张,沙皇授予“宫廷侍卫”头衔使他感到屈辱,文学创作减少,受到上层贵族敌视。
普希金的文学作品主题切中当时俄国社会重大问题,塑造了“多余的人”“小人物”等俄罗斯文学的典型形象。他的文学风格继承发展了18世纪俄国文学成果,创造性地借鉴了西欧文学的因素,将书面语与口语和谐结合并吸取大量民间语言精华,创造了新的朴素优美的俄罗斯文学语言。他曾先后参加《文学报》《现代人》的创办工作,留下许多文艺批评著作、政论文及书信。普希金的文学创作结束了俄国文学的落后局面,为俄国19世纪文学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2、写作背景: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那时俄国革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仍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这首诗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
3、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之时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未来是幸福、美好的。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4、这首诗没有什么形象可言,短短八句,都是劝告的口吻──按常理这是诗歌创作要尽力避免的,但这首诗却以说理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原因在于诗人以平等的娓娓的语气写来,语调亲密和婉,热诚坦率,似乎诗人在与你交谈;诗句清新流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从中可以让人感受到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绪。
5、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
这两句诗道出了人生体验中一种极为普遍的感觉。在这里,诗人是说,现在如果你因受生活的欺骗而心中忧郁,只要“镇静”,“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那么,将来回想的时候,反而会觉得很美好。诗人在这里是要强调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而反对悲观消极的人生态度。从另外一个角度说,人生的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积极乐观的,各种体验都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未选择的路》
1、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同学们是否记得一些?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诗句,鲁迅也有“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富于哲理的名言。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未选择的路》有着特别的意蕴,它正是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
2、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曾做过纺织工人、教员,经营过农场。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
他于1924、1931、1937、1943年四次获得普利策奖,他晚年是美国的一个非官方的桂冠诗人。在他75岁与85岁诞辰时,美国参议院作出决议向他表示敬意。他的诗歌在形式上与传统诗歌相近,但不像浪漫派、唯美派诗人那样矫揉造作。他不追求外在的美。他的诗往往以描写新英格兰的自然景色或风俗人情开始,渐渐进入哲理的境界。他的诗朴实无华,然而细致含蓄,耐人寻味。著名的《白桦树》一诗,写一般人总想逃避现实,但终究要回到现实中来。《修墙》写人世间有许多毫无存在必要的有形的和无形的墙。除了短篇抒情诗外,他有一些富于戏剧性的长篇叙事诗,刻画了新英格兰乡间人物的精神面貌,调子比较低沉,亦颇有特色。在格律方面,弗罗斯特爱用传统的无韵体和十四行体的各种变体,时常押韵,在节奏上具有自己的特色。
弗罗斯特常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意指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他又被认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弗罗斯特的著名诗集还有《山间》、《新罕布什尔》、《西去的溪流》、《又一片牧场》等。1949年出版了《诗歌全集》,以后仍陆续有新作发表。
3、简析:
第一节写诗人站在林间交叉路口,久久踌躇,他对两条路都很向往,但不能同时都走,必须选择一条;而一旦选定了一条,就没有回头的机会了。这是多么无奈又无助。这样的开头,自然使人联想到人生之路:自然之路是可以回头的,只是浪费时间,但人生之路如射出的箭,无法收回,因为时光不会倒流。所以诗人望着那一条消失在丛林深处的小路,陷入了深思。在这沉思的过程中,他心里也许已经作出了决定。
第二节,诗人选择了其中的一条路,这条路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诗人选择的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而不是像大多数人一样,选择那种留下很多旅人足迹的路。诗人也许知道,这样的路是平淡的,没有挑战性的。
第三节,诗人踏上了自己选择的小路,开始了艰难的跋涉。可这时候诗人心中对于另一条路也是非常留恋的,他知道只能选择一条路,却舍不下另一条路,因为他虽然作出了选择,但心中仍有踌躇,万一这一次的选择是一个错误,将“难以再返回”了。这里诗人写出了常人都有的一种心理。
第四节,诗人遥想将来对往事的回顾:在一个小树林中,选择了其中一条路,从此决定了自己一生的路。这里,诗人并没有沿着第三节的诗意写下去,没有告诉读者他选择的那条路结果怎样,而是写未选择的路,留下想像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体会。是的,人生的道路,结果谁料得到呢?诗人显然有宿命的意味,带着一丝惆怅。但这样写似乎更接近生活本真状态,更能打动读者的心。
4、这首诗实际是写人生道路:
诗人虽然写了选择的路,但重点却放在未选择的路上。题目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要写未选择呢?
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正是生活中许多人对于选择的不满,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所以这首诗中诗人念念不忘的是那一条未选择的路,而不是已经选择的路。这也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
5、说说“路”包含了什么深刻的含义,你从中悟出什么人生的哲理?
诗人表面上似乎是在写自然界的道路,但实际上暗示的却是人生之路。
悟出的道理是: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6、特点:
诗人从日常生活中提炼诗情,写得朴实自然,不事雕琢,哲理丰富,读后耐人寻味。
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7、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
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
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
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三、课后练习
1、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请根据你的积累,另写出两条关于“路”的名言警句。
2、课文扩读材料:《中外诗歌名篇名作选》。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篇1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少年爱因斯坦的学习经历。
2、领会人物肖像描写方法之———“画眼睛”对表现人物心灵的作用。
3、学习少年爱因斯坦勤学好问爱思考的优秀品质。
+4、了解爱因斯坦的生平其他事迹。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学过程
1、学生自读课文
初步了解少年爱因斯坦的学习经历,了解他勤学好问勤于思考的优秀学习品质。
(1)“略读”指导
“略读”是指大致的读。略读的目的在于粗知文章大致的内容。阅读时要快速捕捉信息,充分发挥人的直觉思维的作用,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生自读
1.请同学给生字注音:
孤僻( )腼腆( )遏( )止
涓涓( )细流
2.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少年爱因斯坦的故事。一人讲一个即可,可按年龄段划分。
课文提供的材料有:
(1)三岁时,陶醉于母亲的钢琴曲,表现出对音乐的早慧;
(2)四五岁时,被袖珍罗盘迷住,转动着大眼睛寻求答案;
(3)五岁时,因为愿意慢慢独立思考所以回答老师的提问反应迟钝
(4)六岁时,要求拉小提琴;
(5)七岁时,还没有学会说话;
(6)十岁时,已经是暴力专制制度的反对者;
(7)十二岁时,已能独立证明数学定理。
3.小组讨论交流。
(1)这些故事反映了少年爱因斯坦在学习方面具有哪些优秀品质?了解:爱因斯坦小时候学习方面的最大特点是对科学和真理充满好奇,爱读书、爱思考、爱提问、爱钻研。这些优秀学习品质值得大家学习。
(2)从文中找出表现少年爱因斯坦优秀学习品质的文字,读一读,议一议。
4.请学生提出阅读过程中不甚理解的问题。
启发:可从多角度思考并提出问题,如对句中词语的理解,对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对写法方面的疑惑之处等等,均可提出疑问。
估计学生会遇到的问题:
(1)理解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例:“我的小宝贝,你听懂了吗?瞧你那一本正经的样子,像个大教授似的,你怎么不说话呀……”
参考:一本正经,形容很规矩,很庄重。文中形容很认真。
(2)理解句子的意思。
例:对音乐的早慧仅仅是这个孤僻孩子与众不同的一个方面,加之他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又是那样细心,致使家人觉得这个孩子有点毛病。
参考:句中的“有点毛病”并非真的生理疾病,而是指爱因斯坦对音乐的早慧,观察周围事物的细心非同龄人可比,这正反映了他从小就具有优秀的学习品质。
3)文中多处描写了爱因斯坦的眼睛,这对表现人物起什么作用?
①同桌合作,快速找出文中描写少年爱因斯坦的眼睛的文字。
②读读,议议,体会“画眼睛”在文中的作用。
③班级交流(结合“思考与练习三”)。
参考:“从孩子那双忽闪的棕色大眼睛里”流露出来的是光彩,又给人以希望:他应该是个聪明的孩子。
“他转动着一双大眼睛”,写出了小阿尔伯特虽然不会说话,可是很善于思考。
“一双棕色的眼睛却总是闪烁着异样的光芒”,看着这双眼睛,可以判定,小阿尔伯特夫生睿智,是一个不寻常的少年。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画眼睛”对表现人物心灵,反映人物性格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5.知识迁移。
投影或印发讲义
内容:文学作品中“画眼睛”的成功体例。
例:一个晴朗的早晨,公路上车水马龙,有两辆自行车相撞了。两位主人同时摔倒,又同时爬了起来,用充满埋怨但又含着一丝谅解的目光望着对方。那目光一接触,又立即触电般地闪开,两位主人再次跨上车向着不同的方向骑去——既没有响雷般的令人厌恶的争吵,也没有亲切的令人欣慰的道歉。一切,就在那含蓄的目光的交流中悄悄结束了。
点评:这段文字着力描写了两位车主人骑车相撞时彼此相对而又迅速离开的目光。这目光是含蓄的,充满埋怨又含有一丝谅解,反映出车主人复杂的。动理活动。“一切就在那含蓄的目光的交流中悄悄结束了”,表明两位车主人都很宽容大度,都有一颗善良的心。
启发:“画眼睛”是肖像描写的重要方法之一,文学作品中有很多成功的范例,同学们在阅读时要多加体会,并在自己习作时恰当运用。
课堂小结:
清学生围绕“学习目标”要点概述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篇12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
2、品味语言,体会运用修辞手法,短句和富有张力的词语所构成的场面描写。
4、借鉴本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完成简单有一定内涵的场面描写。
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一曲激昂高亢的《黄土高坡》,把我们的思绪引向了广袤的黄土高原,这里不是鲁迅笔下的杏花春雨江南,这里没有小桥流水人家,没有吴侬软语的咿咿呀呀;这里只有奔腾的黄河、酱色的土地,只有火红的高粱,和那朴实彪悍的西北汉子。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他们用特有的感情蹦出了一种舞蹈——安塞腰鼓。
放视频短片,了解安塞腰鼓的历史和特点。请同学们用词语概括一下。
今天,我们一起随着刘成章的生花妙笔,踏上黄土高原,去安塞古镇,聆听那从2000多年前的战场传来的战鼓声,去欣赏生命的搏击——安塞腰鼓。
朗读抒情 (用时10分钟)
? 小组自由朗读,注意节奏、重音和情感。
? 本文情感线索:好一个安塞腰鼓。
? 小组代表朗读展示。
? 听名家朗读全文。
整体感知 (用时15分钟)
听名家朗读全文,整体感知,思考下列问题
? 本文记述了一个什么过程,描述了一个什么的场面?(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是一样的。) 参考答案:安塞腰鼓表演
? 文章以表演安塞腰鼓为主体,可以分为三部分,用一个词概括过程的特点。
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
参考答案:安静 舞动 寂静
? 本文场面描写构成的要素有哪些具体的东西?
参考答案: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系着红绸的腰鼓、黄土高原起伏的群山、火红的高粱
? 这些东西聚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参考答案:粗犷、豪放、狂野、大气、磅礴、活力、张扬、激情的宣泄、生命的激荡、精神的自由
? 这篇文章作者想要表达什么呢?
参考答案:歌颂了生命中奔腾的力量。表现要冲破束缚的强烈渴望。歌颂阳刚之美。人就应该这样痛快淋漓地生活。
主题感悟:
一场安塞腰鼓表演,慢慢沉寂下来的是鼓声,而久久震撼我们的心田的是那近乎疯狂的搏击着的生命,那千年黄土孕育的、奔流黄河滋润的安塞腰鼓,它敲击着生命之门,跳动着生命之舞,燃烧着生命之火。
也许它就是一场人生的奋斗历程,在起始的安静中积蓄,孕育到奋斗时的挥洒与张扬,再到结束时的的沉思与宁寂。当远处那声渺远的鸡啼响起,我们感受到有另一种生命在涌动。
我们的这些感受都是通过作者的文字描述出来的,可见语言的魅力。
品味语言
? 小组讨论,文章哪些句子很美,请赏析。
赏析格式: 我认为----------------句子很美,因为-------------------
仿真写作
例一、 段内的排比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一样,是------------;----------一样,是--------;-----------一样,是------------……。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参考答案:闪电一样,是移动的身影;灵蛇一样,是扭动的腰肢;虎啸狮吼一样,是惊天动地的鼓声;热火一样,是燃烧的红绸;打雷一样,是震聋发聩的吼声;狡兔一样,是移动的脚步;雄鹰一样,是张开的臂膀……
例二、段落间的排比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
是隆隆,隆隆,隆隆。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_ _ _ _ _ 上, _ _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_ _ _ _ _ _上,_ _ _ _ _ _ _ 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参考答案:碰撞在大地的胸膛上,大地变成牛皮鼓面了;碰撞在华夏儿女的心上,华夏儿女的心变成牛皮鼓面了。
? 自由仿写:选取你认为优美的语句或者段落进行仿写,小组交流。
写作借鉴
? 自我小结学习本课之后在写作方面有哪些收获。
参考答案:场面描写的技巧;
? 调动多种感官描写人物、景物和场面。
? 具体有景、有物。
? 选择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描写人物、景物和场面。
? 描写要有层次和顺序。
? 使用多种修辞手法。本文的排比、比喻、反复的运用很成功。
我抒我情
播放影片
?
观看,感受生命的力量,感受中国的力量。用你的笔,记录那气势磅礴的救援场面;用你的笔,抒写撼天动地的无疆大爱;用你的笔,刻写那坚定不移的人生信念;用你的笔,铸就那顶天立地的中国脊梁。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篇13
1.理解作者笔下的白鹅的鲜明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准确描摹和运用对比、拟人、明贬实褒等方法表达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3.品味欣赏本文生动而风趣的语言,感受作者的生活情趣。
准确理解白鹅与乡情之间的内在联系。
1.让学生回忆曾经读过的骆宾王的《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这首诗写鹅,抓住了鹅的外形特征和动作,语言简洁,色彩鲜明,画面感强。但毕竟是儿童之作,而且全诗总共才 18 字,不可能包含更丰富的内容。丰子恺先生的散文《白鹅》,内涵要丰富得多,语言也很有特色,生动幽默,而且富有童趣,值得一读。
丰子恺先生是中国现代漫画家、翻译家、文学家、音乐教育家。曾受业于李叔同,后游学日本,在东京学习绘画和音乐。回国后开始以漫画描绘故事意境、儿童生活等(引导同学看一看课文后的两幅画)。丰子恺先生博学多能,在漫画、散文美术、音乐理论、翻译、书法及艺术教育等诸多领域均有突出成就。丰子恺的散文,在我国新文学史上有较大的影响。他的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随笔二十篇》《甘美的回忆》《艺术趣味》《率真集》等。这些作品除一部分艺术评论以外,大都是叙述他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和日常接触的人事。从丰子恺先生的作品中,读者可以了解到他丰富的生活经历,看到他所接触的多姿多彩、纷繁复杂的人和事,感受到他那浓厚的生活情趣。从中细细体味,实在是一种艺术享受。(以上内容可择要介绍)
《白鹅》写于 1946 年夏天。抗战期间,丰子恺内迁重庆,住在郊外一座荒村里。当时正值战时,生活条件艰苦,而人们内心更是焦虑苦闷。丰子恺在读书、作画之余,在院子里种豆、种菜、养鸽、养鹅,这成了作者排遣苦闷的一种寄托。
1.出示卡片,读生字、新词。
强调读准“颈、吭、倘、供”的字音和“看守、净角、譬如、窥伺、侍候、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狂吠、倘若、供养不周”等词语,特别注意翘舌音、多音字的读音。
2.知道什么是“净角”吗?(播放“净角”脸谱图像)“角”是多音字,在“角色”中读“ ”,而不是“”。自己读两遍。
3.自由大声读课文,碰到难读的字词句多读几遍。说说白鹅给你留下了什
1.作者笔下的鹅有什么鲜明特点?傲慢(高傲、最傲人、架子十足)注意对这些词语的意义加以比较:傲慢:轻视别人,对人没有礼貌。
高傲: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极其骄傲。傲人:骄傲自大,瞧不起人。
提示:这几个词词义相近,用以形容白鹅,既突出强调了白鹅的鲜明个性,又避免了单调,富有变化。(要引导学生联系具体的语境来分析,如:“好一个高傲的动物”中的“高傲”就是作者在看到这只雪白的大鸟伸长脖颈左顾右盼的姿态时情不自禁发出的赞叹)尤
其要注意“高超”一词的含义。
高超:一般指好得超过一般水平,课本注释为超脱世俗,其中含有高傲、超拔的意味。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白鹅的傲慢?结合文中的描写作具体分析。
头高,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似有一种傲视群雄,睥睨一切的气概。叫声,音调严肃郑重,有似厉声呵斥。遇有生客来访,必然厉声叫嚣,而且无论何人,一律同等对待。甚至连讨要食物时的叫声,“也好像大爷嫌饭迟而怒骂小使一样”。
步态,步调从容,大模大样,显得气宇轩昂。看见人走近来,并不像鸡、
鸭一样逃走,因而一伸手便可抓住它的颈项,任意处置它。
吃饭,食料并不奢侈,但吃法三眼一板,丝毫不苟。从容不迫地吃一口饭,饮一口水,再走到一定的地方去吃泥、吃草,吃过泥和草再回来吃饭。如果饭罐已空,白鹅便会昂首大叫,而主人就得赶紧去给它添饭。所以当鹅吃饭时,还必须有一个人在旁边侍候。
3.为了突出白鹅傲慢的特点,作者怎样称呼鹅?
“鹅老爷”。
“老爷”一词原是旧时代对有身份、有地位的人的一种尊称。作者用以称呼白鹅,可见白鹅在他家中拥有特殊“地位”、享受特殊待遇。于是,
白鹅也就有理由表现得“架子十足”。
4.“傲慢”一词常被用以形容人轻视别人,对人没有礼貌,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来形容白鹅?作者对白鹅怀着一种怎样的感情?
用形容人的词语来描绘鹅,把鹅写得富有灵性。长长的脖子和“轧轧”的叫声是鹅的生理特点,而从容不迫的步态和三眼一板的吃相反映了鹅的生活习性,是动物的本能,这些都与性格无关。但作者却将其说成是“傲慢”性格的表现,显然把鹅当成了自己生活中的一个朋友,读来非常富有亲切感。
其次,“傲慢”本为贬义词,但作者在描绘鹅的种种傲慢姿态和表现时,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却是一种欣赏的态度,反映了作者内心对于这只鹅的喜爱之情。
要求绘声绘色,通过朗读来领略作者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1.熟读课文。
2.抄写并解释下列词语。
1.学生自由朗读 1-4 段。
2.为突出鹅的特点,作者将鹅和其他动物比较着写,结合文中内容作具体
分析。
第1 段中作者抓住动物头部的形状来概括各种动物的性格,从而证明鹅的头高正是其性格“高超”的表示。较之于刁奸猥鄙的狼、狐、狗,以及冥顽愚蠢的猪猡、乌龟,鹅的“高超”,自然令人油然而生喜爱之情。
第2 段中作者将鹅与鸭、与狗比较着写。鹅与鸭的叫声大体相似,但鹅的厉声呵斥有别于鸭的小心翼翼,显得庄重而大气,所以会让人感觉到它的傲慢。接着,作者又将叫声同样严厉的鹅与狗比较,不难看出狗的势利和鹅的一视同仁。
第3 段通过步态写鹅的傲慢,仍将鹅与鸭比较,一个步调急促,有局促不安之相;一个步调从容,大模大样,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
于是,鹅的步态,竟也具有了表演性和观赏性。最能反映鹅的傲慢性格的,是当人走近时鹅的态度。鸡和鸭惧怕人,当人走近时一定让步逃走。鹅却傲然地站着,非但不让,甚至还会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简直傲慢到了狂妄的程度,结果让人一伸手,就可以一把抓住它的颈项,任意处置它。
通过与其他动物的比较,可以看出白鹅鲜明的个性。
3.作者之所以能对白鹅作如此生动传神的描写,是因为他对白鹅观察得非常仔细。描写鹅吃饭的第 4 段文字,最具代表性,试作分析。
作者细致地描写了鹅的食料、进食的程序以及吃饭时的动作、神态,特别是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鹅与偷食的狗之间的争斗,令人忍俊不禁。
4.第 4 段中作者用哪些词语来形容鹅吃饭时所表现出的傲慢?
1.作者用浅显质朴的文字,轻松幽默的笔调,勾勒了白鹅既可笑更可爱的形象,表达了对白鹅的喜爱与怀念。自由朗读第 5 节,然后说说作者及其家人喜爱白鹅还有什么原因。
白鹅对作者一家人物质上和精神上都有贡献。在作者看来,精神上的贡献尤为重要,“因为我们这屋实在太简陋,环境实在太荒凉,生活实在太岑寂了。赖有这一只鹅,点缀庭院,增加生气,慰我寂寥”。
2.谈谈你对文章结尾的两句话的理解。
在当时的战争环境下,人们的生活条件艰苦,而更难以忍受的是精神上的痛苦。由蛹艰苦,而更难以忍受的是精神上的痛苦。由于战争,作者不得不居住在郊外荒村的简陋小屋里,与外界绝少往来,于是感觉到一种“岑寂”的苦闷。作者在文章中说:“?
些日子的岑寂的滋味,至今回想还觉得可怕。”是这只颇有个性的白鹅打破了寂寞,使荒凉的死气沉沉的环境有了生气,使作者苦闷的心灵得到一丝安慰,所以作者对这样一位能够“慰我寂寥”的朋友怀着一份感激和留恋之情。
3.这节文字主要写白鹅的贡献,但其间仍不乏表现白鹅傲慢性格的文字,找出来欣赏一下。
“它分娩毕,就起身,大踏步走进屋里去,大声叫开饭。”
“望望那鹅,它正吃饱了饭,昂胸凸肚地,在院子里跨方步,看野景,似乎更加神气了。”
生活中,每个同学都会有许多你所喜爱的小动物,请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小
动物,写一段文字,表达出你对它的喜爱之情。
[白鹅 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合集13篇)
精挑细选教师范文大全的编辑为你搜罗了“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上课前准备好课堂用到教案课件很重要,撰写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都要做的事。制作精良的教案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措施之一。这份报告仅供参考如需具体的建议请咨询专业人士!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理解作者笔下的白鹅的鲜明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准确描摹的方法。
3、品味欣赏本文生动而风趣的语言,感受作者的生活情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回忆曾经读过的以“鹅”为题材的诗文来导入新课。如骆宾王的《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讨论:这首诗突出了鹅的什么特点?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白鹅》写于1946年夏天。抗战期间,丰子恺内迁重庆,住在郊外一座荒村里。当时正值战时,生活条件艰苦,而人们内心更是焦虑苦闷。丰子恺在读书、作画之余,在院子里种豆、种菜、养鸽。养鹅,这成了作者排遣苦闷的一种寄托。
三、范读课文
四、讨论课文1一4段内容
1、作者笔下的鹅有什么鲜明特点?
傲慢(高傲、最傲人、架子十足)。
注意对这些词语的意义加以比较:
傲慢:轻视别人,对人没有礼貌。
高傲: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极其骄傲。
傲人:骄傲自大,瞧不起人。
架子十足:非常自高自大的样子。
3、为了突出白鹅傲慢的特点,作者怎样称呼鹅?(“鹅老爷”)
“老爷”一词原是旧时代对有身份、有地位的人的一种尊称。作者用以称呼白鹅,可见白鹅在他家中拥有特殊“地位”。享受特殊待遇。于是,白鹅也就有理由表现得“架子十足”。
4、“傲慢”一词常被用以形容人轻视别人,对人没有礼貌,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来形容白鹅作者对白鹅怀着一种怎样的感情?
五学生自由朗读课文1~4段。要求绘声绘色,通过朗读来领略作者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第二课时
一、研究课文1~4段的写法
1、学生自由朗读1~4段。
2、为突出鹅的特点,作者将鹅和其他动物比较着写,结合文中内容作具体分析。
3、作者之所以能对白鹅作如此生动传神的描写,是因为他对白鹅观察得非常仔细。描写鹅吃饭的第4段文字,代表性,试作分析。
4、第4段中作者用哪些词语来形容鹅吃饭时所表现出的傲慢?
二、讨论课文第5段的内容
1、作者用浅显质朴的文字,轻松幽默的笔调,勾勒了白鹅既可笑更可爱的形象,表达了对白鹅的喜爱与怀念。自由朗读第5节,然后说说作者及其家人喜爱白鹅还有什么原因。
2、谈谈你对文章结尾的两句话的理解。
3、这节文字主要写白鹅的贡献,但其间仍不乏表现白鹅傲慢性格的文字,找出来欣赏一下。
三、按照“思考与练习四”的要求进行口头作文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篇2
学习目标
1、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2、培养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不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
1、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2、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以提高理解、欣赏古诗的能力。
学习难点理解诗的意境
一、课内阅读
1、阅读《使至塞上》完成下面题目
⑴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答:
⑵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答:
⑶尾联用典故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哪两个字中?
答:
⑷颈联是写景名句,依据这首诗,描述一下王维看到的景色以及当时的心情。(60字以内)
答:
⑸对这首诗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句交代此行的目的,第二句是说附属国直到居延(地名)以外,点明边塞的辽阔,路途的遥远。
B.三、四两句,写眼前景物,并以蓬雁自比。从景物特征看,作者是秋天出塞的。
C.五、六两句继续写诗人在沙漠中看到的典型景物。长河指黄河。
D.最后两句写诗人在边疆的萧关见到了候骑(侦察兵),得知都护正带兵在燕然前线。
⑹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即景设喻,说自己像远飞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归雁一样进入胡天,这样既写景,又叙事,一语两指,贴切自然,流露了诗人轻松愉悦和急切见到边关将士的心情。
B,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景物单调,偶尔出现的一股烟尘格外醒目,因此称做孤烟。
C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遮挡遮挡,蜿蜒远去的黄河横贯其间,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准确表达了诗人的感觉。
D.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的感受,意境雄浑。
2、鉴赏下列诗词中加点字的妙处
⑴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⑵都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二、相关知识理解
王维:字摩诘。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家蒲州(在今山西永济),遂为蒲人。他官终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唐代诗人、画家。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他的诗现存不足400首,其中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王维的大多数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或静谧恬淡,或气象萧索,或幽寂冷清,他也有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其中写景佳句广为历代传诵不衰,如极富代表性的《使至塞上》就是其中之一。王维不但有卓越的文学才能,而且是出色的画家,还擅长音乐。深湛的艺术修养,对于自然的爱好和长期山林生活的经历,使他对自然美具有敏锐独特而细致入微的感受,因而他笔下的山水景物特别富有神韵,常常是略事渲染,便表现出深长悠远的意境,耐人玩味。他的诗取景状物,极有画意,色彩映衬鲜明而优美,写景动静结合,尤善于细致地表现自然界的光色和音响变化。所以人们常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评论诗人兼画家王维的作品。这两句出自苏轼的名言,的确抓住了王维的艺术特色,可算是不易之论。
三、开放题
(一)下列诗词中加点的字各有其妙处,请加以鉴赏分析
1、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
2、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2、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二)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观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
诗做简要评析。
参考答案
一、1.⑴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⑵燕然
⑶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
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⑸B(并非秋天,而是春天。因为归胡天透露出大雁从南往北飞,这
是春天的景物特征。)
⑹A(并非轻松愉快。因为蓬草常用作漂泊无定的喻意。)
2、⑴转表明山色愈来愈深,愈来愈浓,山是静止的,但凭颜色的渐变就写出它的动态来。日即天天之意,水是流动的,用一日字,令人感觉它始终如一的守恒。
⑵浮表面上写城郭在水面上飘动,实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动表面上写天空在摇荡,实言波涛汹涌,浪拍云天。
三、(一)
1、.蒸写出湖面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云梦泽都受到洞庭的滋养哺育,撼写出洞庭湖汹涌澎湃的气势,极为有力。
2、星辰低垂,写尽平野之广阔,月随江涌,写尽大江奔流的气势,景象雄浑阔大。
3、春草自碧,黄鹂空啼,景色幽美却无人问津,景象荒凉凄惨。
(二):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意境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品位这三首诗中所蕴含的深刻的哲理。
2.学习这三首诗中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通过生动的形象表达深刻的哲理及“冰心体”诗歌的特点。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个成功的人站在你的面前时,你很羡慕他因成功而得到的荣誉吗?正当青春年华的年轻人,在投入社会的大海时,如何把握人生的'航向?青年人该怎样写好自己的生活史?今天就让冰心来告诉我们这些人生的哲理吧。
二.投影放出作者简介
三.配乐诗朗诵
学生自由朗诵这三首诗,并推荐朗诵比较好的四人(一小组一人),教师放音乐,这四人依次朗诵这三首诗,要求学生认真听读,并评比出朗诵者。
评比角度:要求用普通话,并且正确、流利、有感情。
四.品读三首小诗,学生分组讨论交流下列问题:
成功的花
(1)、读完本首小诗,你能品味出其中蕴含的哲理吗?
(2)、第二句的结尾用了一个感叹号,作者要抒发什么慨叹?
(3)、体会“明艳“、“然而”一词在本诗中的作用;比较词语:“惊羡”与“羡慕”的区别;诗中的“泉”和“雨”能否省略?
(4)、你还羡慕别人成功所得到的荣誉吗?花的成功历程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篇4
学习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3、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4、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学习重难点:
1、了解课文先扬后抑的写法
2、弄清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过程和才能衰退的主要原因。
学前预习:
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唐宋八大家)
2、顺畅地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板书:“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爱因斯坦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明确:世界上是没有天才的,任何人的成功都必须付出自己的辛勤汗水。
这个道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明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看看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是怎样从天才变成常人的。
二、文学常识(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补充: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三、朗读课文
1、学生自读,扫除读音障碍,教师范读。
①、重点词语:
隶lì扳pān谒yè
邑yì矣yǐ泯mǐn
称chēn卒zú焉yān
耶yé为wéi夫fú
②、朗读节奏: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③、朗读情感:请一学生朗读课文,学生点评
提问:作者对方仲永应该是什么情感?从哪可看出作者的这一情感?
(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伤”是“哀伤”之意,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从标题和最后一段得知,学生再读最后一段)
2、熟读课文,结合注解扫除理解障碍。
①、明确重点词语词义:
世隶耕隶:未尝识书具尝:
并自为其名为:指物作诗立就就:
稍稍宾客其父稍稍:或以钱币求之或:
环谒于邑人环谒:不能称前时之闻称;
泯然众人矣泯然:
②、明确词类活用:
邑人奇之:奇:稍稍宾客其父:宾客:
父利其然也:利:
四、复述故事
明确:本文就是通过记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的故事。
五、小结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再请三位学生逐段翻译课文
二、词语归类
之:
(1)忽啼求之:(2)借旁近与之:
(3)余闻之也久:(4)不能称前时之闻:
于:
①环谒于邑人:(2)于舅家见之:
其
①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④稍稍宾客其父。
⑤父利其然也:
三、整体感知,问题探究
1.文中哪些句子概括了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点明仲永才能衰退的主要原因的句子是哪句?
明确:三个句子是:幼年时,“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后来,“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最后,”“泯然众人矣”。
点明仲永才能衰退主要原因的句子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3、三个阶段中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说说你的依据。再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一阶段呢?
明确: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幼年阶段详写。详写这一阶段,意在说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学”。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四、小结:板书设计:
伤仲永
叙(五岁时)幼年天资聪明异、奇(详)
(十二、三岁时)少年才能衰退不能称前时之闻(略)
(又七年)青年沦为庸人泯然众人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⒈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⒉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⒊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情景导入:
(上课前播放音乐,上课开始停止播放,开始导入。)
今天我和大家合作学习一篇优美的文章。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读课题《爱莲说》。
莲花,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看作是美丽圣洁的象征。我们一起先来欣赏一下莲的形象,然后我要同学们说说你觉得莲花美在哪里?(按键播放莲花组图。)
问题:你觉得莲花美在哪里?(学生各抒己见,学生的回答,一律加以肯定。
解说:莲花是一种姿态优美品性高洁的花,深的人们的喜爱,因此它很早就出现在文人的笔下。如杨万里有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苏轼的“荷尽无遮雨盖”; 屈原的“制芰(jì)荷以为衣,集芙蓉以为裳”。这些都反映了人们对莲的喜爱。不过,人们常常欣赏的都还只是莲花外形的美,其实真正值得赞扬的还是它的.内在品质。我们今天学习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赞美莲的品质,从而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文章。
二、了解作者体裁。
在分析课文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本文的作者和体裁。
⒈(放作者图像)指名朗读。
(用课件打出周敦颐的介绍)周敦颐(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周敦颐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一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池”,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⒉了解本文的体裁。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那么课文标题“爱莲说”可以怎么解释?
明确: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其他理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解说:作者究竟为什么爱莲花?作者想通过爱莲表达自己怎样的情怀呢?这都是我们等一会将要讨论的问题。
三、朗读训练。
⒈我们先听一下课文的录音,大家注意读课文的语气。
⒉录音再播放一遍,大家可以轻声跟读,体会一下怎样朗读文言文。
(检查听读效果,大屏幕出示生字,指名学生读出它的音。)
蕃( fán) 颐(yí)濯(zhúo)淤(yū)涟(lián)
蔓(màn )亵(xiè) 噫(yī)鲜(xiǎn)有闻
⒊请同学们自己轻声把课文读一遍,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⒋齐读课文。这一遍的要求是:读正确字音,读通课文,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教师小结: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注意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大家回忆一下电影和电视上看到的古人是怎样读书的?(回答后总结)是的,古人读书很有韵味,自得其乐的读,一般语气都比较舒缓。我们读古文虽然不需要摇头晃脑,但可以吸取些有益的读书经验,可以读得更舒缓一些。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先要充分地理解课文内容,在把握作者感情地基础上去读。
四、出示学习重点。
⒈托物言志的写法。
⒉衬托的写法。
⒊掌握“蕃”“染”“植”“鲜”等词的意义。
五、理解文意。
⒈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小声读,并看看注解,理解句意,读懂课文,互相可以讨论疑难之处。(不懂之处进行提问,共同解决。大屏幕出示检查合作学习结果)
⒉请同学们根据注解,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文。
六、理解本文的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⒈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表现了莲的哪些品质?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篇6
一、导学
1、情景(问题)导入
上节课我们品味了春草、春花、春风,这节课我们将沐浴在细密的春雨中,继续领略春天的美!
2、目标导学
⑴、赏析语言,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学习抓住特征多角度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⑵、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画面美,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自学
1、学生对课文中的剩下的二幅春景图进行赏析。
要求:按照①特征②顺序③语言方面(如:修辞手法、用词等)几方面着手。
2、按画面,分小组进行,五分钟进行展示。
三、助学
1、春雨图(第6自然段)
①“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表现了春雨的哪些特点?
明确:牛毛、花针、细丝都有细的共同特点,但又各有个性特点——牛毛多而细密,花针亮而闪烁,细丝柔而绵长。所以,这三个比喻表现了春雨细密、闪烁、绵长的特点。
②体会“斜”“织”“全”“笼”所表现的内容。
明确:“斜”“斜”字写出了雨的轻盈,同时又暗写了“轻悄悄”的“春风”。“织”照应了“像细丝”的比喻,“全”表现了开阔的视野,“笼”准确地写出“薄烟”的情状。
③为什么树叶儿会“绿得发亮”,小草儿会“青得逼你的眼”?
明确:经雨一洗,灰尘没有了,又沾了迷蒙的细雨滴,色彩更艳。一个“逼”字让我们感到被雨水清洗后的小草,把青色送到了我们的眼中。
④体会“静默”二字所表现的境界。
明确:用拟人笔法传神地写出了春雨中“安静而和平”的景象,表现出一种静态的美,把人引入了一种妙不可言的意境。
⑤这段在写景的层次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这段在写景的层次上由物及人,由近到远,由静到动,一幅充满诗情的江南春雨图,流露出作者的对春雨的喜爱。
◎总结以上四幅图画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及语言中所蕴涵的感情。
以上四幅图画,从四个侧面描绘了春景的美,字里行间到处洋溢着作者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这就是寓情于景的表现方法。“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写景的目的最终还是要表达自己的感情,因此融情于景,或借景抒情,是写景散文的共同特征。
7、迎春图(第7自然段)
①“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表示的意思。
明确:“城里乡下”说范围的广阔,“家家户户”表人数之多,“老老小小”表年龄之全。
②“也赶趟儿似的”的“也”照应前文何处?这里的“赶趟儿”是什么意思?
明确:这里的“也”照应前文“春花图”中花的“赶趟儿”。前文的“赶趟儿”写百花争春,这里的“赶趟儿”写人在争春。
③一年之计在于春”句有什么含义?
明确:写春天激励人们把握时机,奋发向上,辛勤劳作,也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进而要创造美好生活,积极向上的感情。
④讨论“迎春图”和前四幅图画的关系。
明确:这幅图画由景及人,颂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的精神。
⑤“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如果写成“舒活筋骨,抖擞精神”,读起来感觉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一种写法读起来给人以动感,后一种写法读起来使人觉得呆板。
解说:全篇用叠字17处。叠字的运用,可以放慢句子的节奏,造成舒缓亲切的语气,也可以使书面语尽量向口语靠拢,使书面语更平易、自然、顺畅;更重要的是,叠字的恰当运用,可以更准确地描绘形象。如用“嫩嫩的”写小草的质感,用“绿绿的”写小草的颜色,用摹声词“嗡嗡”表现成千成百的蜜蜂飞舞的景象,都极生动逼真。同时读起来,还可以产生独特的韵味。试读这一句:“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开头“家家户户,老老小小”连用四个叠字,与“城里乡下”两个对偶词组结合在一起,造成有规律的三组六顿,读起来自然形成欢快的调子。在两个散句之后,再次出现两个重叠词:“舒活舒活”、“抖擞抖擞”,在构词法上又有变化,由AABB式变为ABAB式,顿时产生一种运动的力感。
8、简析本文最后一部分。(8~10自然段)
①三个比喻句抓住了春天的什么特点?
明确:“刚落地的娃娃”表现春天的“新”,像新生命的开始,给人以无限的希望;“花枝招展的小姑娘”状写春天的美,令人喜爱;“健壮的青年”赞美春天充满活力,给人以信心和力量。
②这三个比喻句能不能颠倒?为什么?
这三个比喻句从“娃娃”写到“姑娘”再写到“青年”,形象地表现了春天成长的进程,排列有序,不能颠倒。
※解说1:这一部分赞美春天蓬勃的生命力,强调它的“新”“美”“力”。这个结尾正是对五幅春景图含义的概括,点明了全文的中心思想。
※解说2:三个比喻句和“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句有什么内在联系?
两者都赞美春天有不可遏制的生命力,它给予人们以奋发向上的精神、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辛勤劳作的力量,因而人们要抓紧这大好春光,抓紧生命的春天,认真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获取丰收。但三个比喻句着重用美好的形象感染,而“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句则着重从思想上启迪。
解说3:三个比喻句和前文有什么联系?
(1)娃娃新。因为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
①刚睡醒张开眼是新,山朗润、水涨起、太阳红都是新。
②刚从土里钻出来的小草,树上的、草丛里的花儿是新的。
③泥土的气息、青草的味儿,甚至空气、鸟鸣、牧曲满是新的。
④春天的一切,整个春天都是新的。
朱自清把春天比喻成刚落地的娃娃,目的既是让人们为娃娃的成长辛勤劳动。又是为了让人们从娃娃身上,看到未来,看到希望。
(2)春姑娘美。喜欢春姑娘的美:
①园子里、田野里满是嫩嫩的、绿绿的、软绵绵的小草,给人一种轻盈、舒适的美。
②树上的桃红像火,杏粉像霞,梨白像雪,遍地的野花散在草丛中像眼睛、像星星,层次分明,参差错落,是一种匀称、和谐的美。
③花丛中嗡嗡的蜜蜂和飞来飞去的蜂蝶,絮花嫩叶中的鸟儿和牛背上的牧童,都欢欢乐乐,舒舒畅畅,给全种愉悦的美。
④细雨、薄烟笼罩下的村庄朦朦胧胧,隐隐约约,诗情画意般的很美很美。
⑤蓝天上放飞的风筝,悠悠扬扬的,激发人们无尽的深思和遐想,更是美
(3)青年健壮。
①一个“张”字,不仅仅指苏醒,“朗润”“涨”“红”等字词,也不仅仅指春天的山、水和太阳的变化,更是指在春风的吹拂下,春天的一切都充满了活力。
②一个“钻”字,更是春天充满活力的高度体现。因为这个“钻”字,田园绿了,诱得人们在上面尽情地玩耍,诱得人们也充满了活力。
③一个“让”,一个“闹”,一个“眨”,花儿竟相开放,蜂蝶竞相追逐,热热闹闹的景象令人惊讶不已。花、草、生物都人性化了,这就是春天,这就是充满活力的春天!
④即使是在薄烟般的细雨笼罩下,树叶仍绿得发亮,小草仍青得逼眼,勃勃的生命力真教你无法抵御。即使是在上灯的傍晚,那点点黄晕的灯光,也闪射出无法抵御的光芒。春天,就是具有这么一股永恒的魅力!因而,朦朦细雨之中撑伞的、披蓑的、戴笠的,仍在行走、仍在劳作,这种执著、这种精神,让人感受到春天不可抵御的巨大力量。?于是,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涌出户外,拥抱春天,放飞希望。于是,舒活筋骨,抖擞精神,“一年之计在于春”,所有的工夫为的都是所有的希望。于是,人们簇拥着春天,挽着春天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去憧憬美好的生活。去实现美好的希望。去建设美好的未来。去奋斗、去追求、去创造。
课堂总结:
本文的写作特点——借景抒情。作者为什么能将春天描绘得如此美丽呢?首先要有细致的观察,并且善于积累语言,然后由感而发,才能够恰当的表达出来:
奋斗、追求、创造,是春天赋予人们的神圣使命,因此,生活才有收获,希望才会美好,未来才会辉煌。所以,我们要珍惜自然的春天,更要珍惜人生的春天,振奋精神,鼓足干劲,为人生、为理想而不懈奋斗。千万不要“雄心万丈,躺在床上”。
总结
同学们,《春》是一幅精美的画,它形象生动,姿态万千,色彩缤纷,春意盎然。《春》是一首动听的歌,它曲调优美,节奏欢快,动人心弦,发人深思。春天是最有情感的,高兴的时候就风和日暖,生气的时候就雨打雷轰;春天是最富诗意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春天是一位高超的化妆师,把花草树木、峰峦田野,都装点得生机盎然,蓬蓬勃勃。其实朱自清留给我们的美文不仅仅是《春》,他的《荷塘月色》,他的《背影》,他的《绿》都是不朽的篇章。课后请同学们再次亲近朱自清,感受朱自清心灵中飘扬的那片风景。
四、用学
1、按原文填空。
①在描绘春草图时,“XXXXXXXXXX,XX,XX”,写出了春草的情态。“XX,XX,XX,XXXXXXXXXX”,写出了春草之多、分布之广。
②在描写春花图时有实写、有虚写,请写出虚写的句子。
XX,XXXXXXXXXXX。
③作者用比喻句赞颂春天,突出了其新、美、力的特征,这三个比喻句是:
新:XXXXXXXXXXXXXXXX
美:XXXXXXXXXXXXXXXX
力:XXXXXXXXXXXXXXXX
④写出描写春天的完整的诗句。(课文中除外)
XXXXXXXXXXXX
⑤密密地斜织着,XXXXXXXXX。XXXXXXXXX,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⑥XXXXXXXXX,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⑦写出本文中运用了比喻、排比修辞方法的句子:XX,XX,XX。
⑧XXXXXXXXXXX,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XXXXXXXXXXX。
⑨牛背上牧童的短笛,XXXXXXXXXXX。
⑩傍晚时候,上灯了,XXXXXXXXX。
2、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
(1)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2)“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3)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4)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3、阅读
(一)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①用两个字概括春雨的特点,体现这两个字的句子分别是aXXXXXX,bXXXXXX。
②写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牛毛、花针、细丝的共同点都很细,但也有不同点,请你说说它们的不同点是什么?
③雨中的自然景物,只写植物,只写树叶和小草。在状写树叶和小草时用的词不一样,为什么?
④细雨“密密地斜织着”,“斜织”用得好,为什么?
⑤“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所用的修辞方法是XXXXX。
五、评学
①“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②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③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④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1、解释文中加粗的词。
①酝酿:XXXXXXXX。
②呼朋引伴:XXXXXXXX。
③卖弄:XXXXXXXX。
④应和:XXXXXXXX。
2、关于文中第②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从感觉上写春风的气息。B、从嗅觉上写春风的花香。
C、从嗅觉上写春风的气味。D、从视觉上写春风的草味儿。
3、第③句中能跟“轻风流水”应和的是()
A、鸟儿B、鸟儿的曲子
C、鸟儿高兴起来D、卖弄喉咙
4、选出划分层次正确的一项()
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
5、填空。
①“吹面不寒杨柳风”的作者是XX,出处是《XX》。
②本段运用的修辞手法有XX、XX、XX等。
2、课文以三个比喻句结尾,请读读这三个比喻句,说说赞美了春的什么,并说说这样的排列顺序与文中的春景描写有什么内在联系。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1)赞美了春的XXXXXX。
(2)与春景描写的内在联系:XXXXXX。
3、迁移训练
甲: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朱自清《春》)
乙:……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地垂落,看不清一条条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阵,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老舍《骆驼祥子》)
1、甲段写的是□雨,这种雨的特点除“绵绵不断”以外,还有□、□、□的特点;乙段写的是□雨,它的特点是□、□、□。(每个方框中只填一个字)
2、甲段写雨的作用是XXXXXXXX。
乙段写雨的作用是XXXXXXXX。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
1、了解纪伯伦及其作品《沙与沫》。
2、理解每一则格言的含义并能指导自己的生活。
3、积累并背诵每一则格言。
4、学习创作格言。
5、培养学生学会生活,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理解每一则格言的含义并能指导自己的生活。积累并背诵每一则格言。
教学难点:了解格言创作特点,学习创作格言。
课标要求:不作为中考考查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走近纪伯伦。
三、朗读每一则格言。
1、默读,要求读准字音。
2、齐读,要求读准重音,合理断句。
3、男女生分读,要求尽量背诵。
4、体会文题含义。如果用23则中的一则来诠释文题的含义,应该选择哪一则?
四、体会每一则的含义。在这23则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则?说明理由。
五、作业:
1、背诵《沙与沫》。2、学习检测基础。
六、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导入。由背诵引入。(每人一则,直至背完)
二、探计有疑问的几则。
1、如果你嘴里含满了食物,你怎么歌唱呢?
2、我们都是囚犯,不过有的是关在有窗的牢房里,有的是关在无窗的牢房里。
3、也许大海给贝壳下的定义是珍珠,也许时间给煤炭下的定义是钻石。
4、听真下载的人并不弱于讲真理的人。
5、生命是一支队伍,迟慢的人发现队伍走得太快了,他就走出队伍。快步的人又发现队伍走得太慢了,他也走出队伍。
6、生意若不是交换,那便是偷窃。
7、我多么可怜这样的人啊:他在同一时间一面伸长舌头去赞美,一面伸长手臂去乞求。
8、哦,他为何从你的大海中取水,却又夸耀他的沟渠泥!
9、四方脑袋怎么能考虑圆形的思想?
10、黑色对白色说:“如果你是灰色的话,我就能容忍你了。”
三、如果从这23则格言中选择一则送给自己,你选择哪一则?选择一则送给全班同学,你选择哪一则?
四、根据我们对这些格言的品读,总结格言创作的特点。
五、堂清测试: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则默写并简要阐明理由。
六、作业:1、阅读《沙与沫》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整体把握文本内容及思想情感,理解老王的“苦”与“善”及作者的善良。
2、通过多种阅读方式,提高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等。
过程和方法:
1、在个人自主感悟后,学生、老师和文本之间展开“对话”,在共同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实现能力训练与提高。
2、揣摩本文意味深长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以善良对待善良,关爱弱者。以平等和人道主义的精神关注他们的疾苦。
教学重难点
1、感悟老王的性格特点和思想感情,体察善良,关爱不幸者。
2、体会杨绛运用朴素简洁的语言以及琐碎平淡的叙事写人物的技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生活中吸引我们的常常是那些散发光芒的人物,如:影视明星、歌星、体育明星等等,他们的出现往往招来羡慕和赞扬的目光。其实生活中绝大多数人还是平凡普通的,他们有的在平淡中咀嚼幸福,有的也许遭受了这样那样的不幸,如果我们能够去关注这些平凡的人,那么我们才能真正领悟生活的真谛,今天就有这样一个机会来关注一个普通人“老王”,我们又能得到什么样的启示?
二、阅读文本,整体感知:
(一)认识老王:
1、请看课本P79页插图,从画像上看,你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何依据?(意在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关注他人的习惯。同时为接触作者笔下的老王、理解老王打下形象基础。)
2、面对陌生的老王,我们心中有诸多疑惑和猜测,假如这个老王就站在你的面前,你关心他什么?把你的关切向他表达出来。如他的职业、他的生活、他的家人等。(意在唤起学生对他人的关心和同情,为后面学生阅读课文蓄势,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读书。)
(二)、了解老王:
1、走近老王:
请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圈点,可旁注,去走近老王,解开心中的谜团。(速读课文,划出你认为重要的或你感觉优美的字词句,意在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2、评说老王:
刚才看了老王,现在又读了老王,老王是不是你心目中的那个老王?你对他的关切作者告诉你没有?老王在你的心目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用“老王是一个的人,表现在。”的形式表达出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和概括能力,完成对文章内容的个性化理解和整体把握。)
如:孤苦伶仃 、生活艰苦 、淳朴善良、知恩图报 、关心别人等,重点引导学生品味老王的“善”和“苦”。
三、重点研读:
(一)品味经典
文章中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个片断?在这个片断中打动你的又是哪些细节?(意在体会作者安排详略的匠心。)
师侧重引导学生精读8——22段,“老王送香油、鸡蛋”,质疑探究。
提示:
1、为什么老王去世前还要给我送香油?文章中,当“我”要给老王钱,他不要,可后来还是收了钱。为什么?
2、欣赏对老王的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学习写人的方法)
3、课文中老王的话语不多,却十分有表现力。你能就这些只言片语推测一下老王当时的心理和表情吗?
4、老王劝说“我”收下香油和鸡蛋的情节作者没有描述,请你设想一下,老王当时是怎么说服“我”收下的?
(二)解读重点句
善良老实憨厚的老王就这么去了,在他生前经常照顾他的杨絳有什么样的感受?明确: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为什么作者会这么想?
明确:照顾太少,关爱不够(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愧怍”)
换句话说,作者觉得她应该要更关心老王,更要照顾他,帮助他。由此我们能得知作者是个怎样的人?
明确:善良(文中哪些地方还能表现作者的善良?)
四、拓展延伸
1、假如你是老王的邻居或一个熟识的人,面对老王的遗像,你心里好受吗?你有什么话要对老王说吗?
2、在这个日渐冷漠的世界里,还能有你们这样一群热心人,实在难得。我替老王感谢你们。可是我们的身边还有许许多多的“老王”,我们应怎样关爱他们?
(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学生联系实际谈自己所做的)
五、小结(音乐《爱的奉献》)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个人由于境遇不同,就有不幸与幸运之分,甚至差别很大。一个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而没有歧视他们的理由。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不要按捺住自己的热情,应该拿出来为别人打通幸福的道路。假如你是一团火,就要给别人送去温暖。假如你是一朵花,就要给别人送去芬芳。让我们用爱呼唤爱,用善点燃善!
愿我们的真爱能够克服现实生活中太多的自私、冷漠、残酷,而世界会因此变得如阳光般灿烂,如春意般盎然。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篇9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
这篇小说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抒写了成长的体验,文中童年的故事、成长的感受能很快激起学生共鸣。教学时不必囿于课文分析这分析那,宜通过反复朗读让文章的情、理自然注入学生心田,再引导学生以“长大的感受”为契合点衔接课内外,从他人的故事和文章中获得有益的启迪。
【教学步骤】
一、反复朗读课文
速读,圈出生字新词,查阅工具书,落实。
再读,理解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全文内容。
细读,体会文中爸爸对女儿的深情,体会作者文字中渗透怀恋童年之情。
自由读,领悟文章情韵。
二、深入课文,看变化
英子的成长,是通过她的变化看出来的。
请同学们深入到文中找一找,她有哪些变化表明她由一个少不经事的孩童变成了一个“小小的大人”。
学生结合课文叙述,自由发言,大体上明确英子的长大主要表现为:
行为上的进步:过去懒惰,现在勤勉了;过去不会做事,现在会做许多事了……
心理上的成熟:过去胆小,现在勇敢了;过去懦弱无能,现在独立而坚强,甚至能处乱不惊遇事从容了;过去愁闷,现在开朗了;过去不听劝导,现在善解人意了……
三、关联课内外,说体验
1、结合英子的成长历程谈谈你对成长的体验:
学生讨论,自由发言,与课文所述吻合即可。
从磨练角度:“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不经事,难成人;不闯练,难成才……
从父母角度:父母是孩子成长途中最重要的启蒙老师。父母的鼓励和希望是孩子成功之路上最重的砝码。爱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馈赠。爱能化解一切怨恨。给子女一罐蜜,不如逼他去酿蜜。严格的要求和温暖的关怀对孩子来说,一样都不能少……
从苦难角度:苦难是成长的催化剂。苦难是成长路上的仙果。“苦难是人生的老师。”(巴尔扎克)……
成长感受:长大不是年岁的增长,不是年级的增加,长大意味着进步与成熟,意味着更多的责任,更强的能力……
2、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谈谈你对成长的体验:
每个人的成长史都是一篇动人的童话、一首怡人的欢歌。想一想你成长经历中最重要的人,给你影响最大的几件事,让你一直铭记在心的几句话,说说他(它)们是怎样促进并伴随你成长的。
学生用“简单叙事+体验”的形式说。可从与课文相同角度说,也可说不同的,如自身修养、成长环境、师长教育等。
四、回想发言,集素材
回想同学们的发言,把你认为有价值的东西写下来,为写作搜集一点素材。
五、完成一则练笔《成长的感觉》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
本设计用换位改写的方式,换小英子自己的回忆为她身边人关于小英子成长的见闻感受,对课文内容以事件为分界线作分散改写处理,训练学生变换看问题的角度、变换叙事的方式。这一设计意在把繁琐、机械的教学程序简明化、灵活化,丰富学生的表达体验,促进学生课堂参与的热情。
【教学步骤】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理解课文内容,概述小英子的成长足迹。
2、体会文中丰富的情感,尤其是父女深情。
二、换位改写
通过朗读课文,我们知道课文是以小英子的回忆为线索串起她成长的经历的,作为她身边的人,温柔善良的妈妈、性情质朴的爸爸、亲爱的韩老师、她要好的同学、一直在她家做事的厨子老高,目睹小英子的成长与遭遇,他们的心理又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对课文作换位改写。
1、选择改文的叙事者和所叙事件:
提示:所叙事件可是单一事件,如爸爸鼓励“我”独自参加毕业典礼、爸爸逼“我”去上学、毕业典礼、爸爸爱花、爸爸鼓励“我”独自去银行寄钱、闻听爸爸死后“我”的镇定,也可是以上某几件事件的组合。
2、确定叙事的方式和侧重点:
提示:是沿用倒叙?是叙议结合?是叙亲见还是叙耳闻?侧重于家庭里的英子还是校园里的?或是父女情?
3、给改文拟一个新颖而有情味的题目:
如:《孩子,别怪你爸》(妈妈)、《我的爱,你可能明白》(爸爸)、《一路芬芳的孩子》(老师)、《令人羡慕的英子》(同学)、《我眼中的大小姐》(老高)等。
4、改写、交流、互评。
三、总结改写要领
(注:改写可以换位,当然也可不换位,就以英子的口吻来写,用内心独白的形式写,有侧重地写。如《爱花的爸爸》《我和爸爸的花儿》《雨中情》《惊闻噩耗》《我的毕业典礼》等。)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
有人评说林海音的小说“技巧完美”,本文就是一个例证。何不把此文当作学生学习小说的启蒙课,以美点欣赏带动学生探究?即使全是老师分析给学生听,做个启蒙的例子也不赖呀。
【教学步骤】
一、反复朗读课文,充分理解课文内容
二、美点欣赏与探究
有人说林海音的小说“技巧完美”,你能针对本文作一点美点欣赏与探究吗?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可适时用问题将探究引向深入,可明确如下一些角度:
一语双关的文题──一方面实指夹竹桃的败落,一方面象征禀性爱花的爸爸的辞世。
插叙的手法──时而写眼前的事,时而又回忆往事,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跌宕有致。
双线并行的结构──一是以花为线索贯穿小说始末,二是毕业典礼,两线相互辉映,既有利于情节的展开,又使两个人物主次分明,相映生辉。
圆熟的过渡──课文有回忆有现实,但每次忆述往事都是由眼前的事引发的,因此内容丰富而不拖沓,事件交错而不零乱。
巧妙的暗示──文章没有正面提及爸爸病危濒死,但文中处处有伏笔,事事有照应,沉郁的氛围和丧父的伤痛一直笼罩着全文。
凝练的语言──文中有简洁而富哲理的话语,有生动而传情的语词。
鲜活的形象──文章虽不是以写人为主,但人物性格都非常鲜明,妈妈温柔慈爱,爸爸性情质朴、充满爱心,“我”聪明懂事、惹人喜爱、卓尔不群。
三、知识小结与迁移训练
小结小说欣赏相关知识。
《城南旧事》部分篇章赏析。
(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观看电影《城南旧事》)
【资料整合平台】
1、作者简介(见《教师教学用书》)
2、练笔借鉴:任真妮《长大的感觉真好》(见《作文通讯》2003年第7期)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篇10
“春来了,云起处,人潮涌,心驿动。”这是我对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材的解读呈现给大家后的感受,对本册教材我将按照说课标、明方向;说教材、知结构;说建议、重实施顺序来进行解。
一、说课标,明方向
正确认识课标,理解课标,才能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找到切入点,结合点,有的放矢,准确地把握教材,实现高效的课堂。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属于课标中的第四学段,各学年的学习内容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七年级下在本学段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任。基于此,课程标准从五大板块上确定了相应的要求和规定。
在识字与写字方面,要累计认识常用汉字1200个,其中800个左右会写。
在阅读中
1、在七年级上学期学习的基础上,继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良好的语感。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
3、揣摩关键词句,精彩段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写作上,条理清晰地叙述一件事,力求通过具体生动的叙述来倾诉自己的真情实感。
口语交际中,认真倾听,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
综合性学习中,结合课堂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学习成果。
二、说教材,知结构
对此,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说明
1.教材的编写体例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材包括四大部分,分别是:六个单元阅读板块、名著导读、课外古诗词、附录。
阅读单元包括单元提示,五篇课文,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课文是教材的主体,分为精读与略读课文。
课外古诗词选取10首优秀诗文,目的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的语文互养。
名著导读的书目是《童年》《昆虫记》,以此来拓展学生阅读范围,使课内外有机联系起来。
附录是临摹和欣赏颜体书法,增加书写美感,增进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和热爱,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
2.教材的编写特点
特点一:按照专题组织单元
教材突出语文与人文的联系,在此基础上细化为六个单元专题:第一单元成长经历;第二单元爱国;第三单元杰出人物事迹;第四单元文化艺术;第五单元探索未知世界;第六单元关爱动物。单元专题的安排,将人文修养寓于语文能力培养之中。教材首先为成长中的青少年解决成长中的困惑,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树立榜样,接着又引导学生关心文化生活,欣赏艺术,培养创新精神,敢于探索,善待我们共同的生存伙伴,关爱生命。这既突出了语文与人文关系,又体现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特点二:本册教材注重实用性,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
本册书课后的知识链接是有关“朗读的方法与技巧”共四篇小短文,它们是:朗读的好处;要读出感情来;朗读要注意要旨;学习快读。依次对应的文章是1、8、21、24课。这样加深了学生对朗读要领的理解,完成教学目标,提高朗读能力,培养良好的语感。此外,课后练习的设计也注重了阅读链接,如第9课《土地的誓言》就附带《松花江上》;21课《伟大的悲剧》一文中拓展《斯科特临死前的绝笔信》;28课《华南虎》就以英国诗人布来克的一篇《老虎》进行拓展阅读。这些实用丰富的课程资源,既可以将阅读走向深入又能激活并提高学生动脑的能力;而且他还是“诱饵”,引领着学生走向更美的风景。
特点三:七下教材注重了学生的合作探究
教材在习题的设置上强调了学生的合作探究性学习,如《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中的课后第三题:结尾说“要知在艰难的国运中建设国家,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这个看法不对?为什么?试分组或在全班讨论;在《木兰诗》中也有这样的练习,如习题四“讨论一千多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原因是什么?”这样的练习为学生合作探究性学习提供了机会和平台。教材最有特色的部分就是综合性学习部分,如“黄河,母亲河”综合性学习安排的活动有搜集与黄河有关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并与同学交流;收集与黄河有关的常用俗语、谚语、成语并写出意义和相关故事;举办以“歌唱黄河”为主题的文艺演出;调查黄河的缺水断流、生态破坏等事实;召开以“黄河之忧”为主题的调查报告会;设计保护母亲河的公益广告等等,最后要求选取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话题,写出自己对黄河的希望与祝福。这样,就把写作,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实践活动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使学生采用各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逐渐增加了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深度。
特点四:教材注重了学科的整合和语文素养的提高
语文作为母语,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是十分密切的。而教材正体现了这一点,它不仅打破了学科“界限”,而且还把“触须”伸进了其他学科之中,不仅在选文和“研讨与练习”上作跨学科的引入或联络,还集中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进行融合。在“黄河,母亲河”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们在信息技术课上查找资料,制作课件;在美术课上绘制公益广告;在音乐课上学唱《保 卫黄河》的歌曲等等。 过这些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明白了教科书中“写在前面”所说的:“旅行中你将看到:语文与历史、地理、生物、自然等学科,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学语文,也在学其他学科;学其他学科,也在学语文”这些话的真正内涵。同时在这样的学科整合中,使学生更易于从其他学科中汲取语文营养,既扩充了语文学科的外延,又提高了语文听、说、读、写以及实践的能力,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
3.说教材的内容结构和学段的相关性发展性
(1)对本册教材的内容上我按照如下标准进行梳理
从专题内容上看分为六个专题单元
从板块结构上分为精读课文、泛读课文、综合性学习
从文体结构上分为记叙文、小说、散文、诗歌
从课文区域上分为(本册入选篇目共30篇)古代作品6篇,现代作品8篇,当代作品8篇,外国作品8篇。
(2)各学年的内容结构具有一定相关性
首先,从纵向上看,七年下册中的六大专题:成长经历、爱国情感、杰出人物、文化艺术、探索未知世界、关爱动物,各册专题相互联系,主题的设置上体现了延续与发展的特点,表现为主题的相关性。
体现了主题延续的是七上(一)与七下(一)单元都是围绕人生感悟去编排的
七上(四)与七下册(五)围绕探索这个专题
体现了主题的发展的是七下(二)与九下(一)围绕爱国思乡
七下(三)与九上(二)九上(五)围绕走出杰出人物
七下(四)与九上(四)围绕文艺展开
七下(五)除了延续七上(四)而来又与八上(四)九上(四)主题相同
七下(六)与八上(一)九下(三)都是围绕关爱生命展开
所以在教学中,要从整体上把握,兼顾各年级阅读教学的特点。
其次,内容的发展性
对此从文学体裁上进行梳理,各册教材中记叙文、散文穿插其中,八年级在此基础上出现说明文,九年级出现剧本及议论文,体现内容的发展,在教学中做好知识的衔接,完成学段中知识和能力教学目标。
三、说建议,重实施
1 教学建议
首先我将教学中的一点体会汇报给大家,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既要让学生了解一定的语文知识,又要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形成良好习惯和好学的兴趣,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这是语文教学的目的。对此,我将从以下两点体会说起:
(1)知识传授的建议
语文教学中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同时,要注意以下知识传授
关于识字与写字:注重字词的积累,生字的巩固是重点
关于阅读:在现代文阅读中引导学生分析、概括、理解,要注意培养学生具有感受、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文言文,引导学生积累实词、虚词,借助词语积累和语境进行译文。
综合性学习,要在具体情境中进行,话题贴近生活,强调合作精神,突出自主性,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配合。
写作上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随笔化写作,鼓励自由的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写作知识教学力求精要有用。
(2)课堂教学的建议
语文课堂教学要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恢复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此理念下,我们调兵山市实行课堂教学改革,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五环三步”教学模式”,此模式大力提倡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语文课堂变成了流动的充满活力的课堂,成为学生学习母语的天堂!
2.评价建议
课标中规定语文课程评价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1)开展课堂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2)善用目标评价,调控学习行为。
恰当地运用目标评价手段,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上有更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感
(3)阅读教学重形成性评价,监控阅读学习全过程
1)语言评价
评价性语言必须恰当、中肯,有利于学生调控自己的阅读行为,提高阅读能力。
2)问题评价
学生在阅读中能否提问质疑,是衡量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可是,我们发现,很多孩子在提问质疑时,出现无问而问和为问而问的现象。所以,在指导阅读时,我们会要求学生对自己的问题进行自我评价:
读了课题,我有什么问题?
我提的问题有思考价值吗?
我提的问题自己能弄懂吗?
我能提出一两个自己不懂的问题吗?
通过设置这些评价性问题,可以逐步引导学生提高发问的深刻性,养成认真思考的习惯和严谨的学风,这可以是一种自我评价,又可以是他人评价。
古人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敢于质疑提问,善于质疑提问,对其阅读能力的形成,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3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强调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这就要求我们:
首先挖掘教材,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教材中有许多的栏目,导言、课后选做题、综合性学习、展示台,是我们可利用的最基本的课程资源。用好用活资料袋,引导学生主动地了解与课文有关的信息,以课文为基点生成个性化的语文学习经历和学习内容。
其次,填补教材,开发语文课程资源。使更多的鲜活资源注入语文课堂,语文教学会充满无限生机。
此外,开展各类活动,积极利用校内外语文课程资源。活动是语文课程的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和必要延伸,语文教师可以开展语文活动,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语文,根据课文组织拓展阅读,增长知识;根据课文,制作简单道具,进行表演。观赏校园文化、考察本地的山水风光,说(写)见闻和感受等。除了校内外的课程资源,还有社区文化、节日文化等民俗民风、文化历史渊源、文化古籍、名人逸事等等。这些都是取之不尽、用人不竭的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能使课堂教学变得丰富而立体起来,成为一种互教互学的过程,使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更多样,教学与生活、社会实际的联系得更紧密。“生活处处皆语文”,只要我们发现蕴藏在身边的课程资源,将其引入课堂,使语文课成为有源之活水,有根之大树!
以课标为依托,在课程理念的滋养下,我和我的学生飞舞在语文的世界里。在那里,我们知晓了飞行的方向,不再迷茫;在那里,我们醉心于篇篇华美的乐章,不再彷徨。请您,看看我们飞舞的模样就知我们对语文是多么的痴狂!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篇11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知识,包括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2.了解古诗修辞用语的特点。
3.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内容,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1.结合语境理解诗中意象,体会诗中心理描写对人物塑造的作用。
2.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木兰这一形象的审美趣味,理解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北方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追求和平劳动生活的美好愿望与高尚情操。
1.朗读背诵。
2.积累文言知识,包括重要的词语和句式。
3.赏析人物形象。
4.理解互文等修辞句的意思。
5.分析文章内容的繁简详略,进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
花木兰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千百年来一直广为流传。时至今日,现代人以它为题材打造了各种版本的文学或影视作品,有少儿版的动画片,有成人版的电视剧,塑造出风格各异的花木兰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木兰诗》去见识见识原版的花木兰形象。
二、资料助读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乐府诗”——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木兰诗》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民歌中的“双壁”。
三、学生通读全文,槪括各段的内容
讨论交流后明确:
1.第一、二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
2.第三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
3.笫四段:概写木兰十年征战生活。
4.笫五段:写木兰胜利后还朝辞官。
5.笫六段:写木兰还乡与亲人闭聚。
6.第七段:)丨丨比喻作结。
四、复述故亊情节
要求学生比较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检査学生是否从整体上把握了诗歌的内容。
五、赏析花木兰的形象
讨论:一千多年来,花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原因是什么?提示:紧密联系课文内容,从故亊情节中体察木兰的思想、性格与感情。
首先,诗中木兰的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_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W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花木兰是古今作品中难得_见的完美的妇女形象。
其次,与故亊情节也密不可分。一个弱女子,女扮男装,代父从军,且建功立业,却又要辞官还乡。情节离奇曲折,扣人心弦。
六、合作探究
1.这首诗歌中所写的故亊时间跨度大,内容丰富而复杂,作者是如何作出详略安排的?
详写的内容有:木兰当户织时的心亊茧茧.木兰准备行装时的活动,木兰奔赴战场时的心态,木兰回家后家人的欢乐,木兰茧著“女儿装”时的欣喜等。略写的内容,主要是战斗的过程。十年征战.寥寥几句就交代完了。
2.从这一内容的安排来看.本文作者是想衣现一个什么样的主题?
作者不惜笔墨描绘的往往都是他所要着力突出的。这首诗所要突出的正是对木兰完美心灵的颂扬,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这一详一略之间,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
七、课堂小结
同学们,学习本文,我们了解了传颂千古的花木兰的完美品格.了解了古代民歌久远的艺术魅力。其实,在现实当中.在我们的身边,也有许多像花木兰一样的优秀妇女。请大家川自己的眼睹去发现现实中的“花木兰”,州自己的文笔去歌颂这现实中的“花木兰”吧!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篇12
一、说课标
首先说教材目标,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依据语文课程的总目标而提出了七年级语文下册的教材目标。
1、掌握本册课文中的生字词的音形义,并学会运用。
2、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3、了解课文中出现的有关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识。
4、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掌握常用的学习方法,了解描写方法、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
5、培养学生语文朗读能力,使之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初步掌握精读略读的方法,培养黙读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为培养学生的语感打下基础。
6、指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文章主题含义和丰富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思路,了解基本写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
7、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背诵基本课文中的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养成读书看报的好习惯。
8、大量阅读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外读物,增加阅读量,了解内容,背诵一些基本篇目。
其次,说单元目标:
1、了解他人成长的足迹,促成自己的成长意识。
2、正确看待不同的经历,勇敢面对挑战。
3、结合生活经历,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感情,引起学生的共鸣。
4、重点研读、揣摩、赏析富于情感的精彩语 句,了解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提高语言的感受能力。
5、加强学生的语言积累、感悟和运用,有一定的语言感悟能力,能按要求写作文,全面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6、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进行体验性阅读和多角度理解。
二、说教材。首先说编写意图:
1、单元内的选文文质优美,具有文化内涵,富于启发性。如有的讲述贪玩的孩子学习读书的成长中的快乐;有的讲述在父辈影响下逐渐成熟并能承担家庭和社会责任的英子;有的讲述成长中的困难和挫折、并愈挫愈奋、愈挫愈勇,保持生活乐观精神的丑小鸭;有讲述成长过程中,对把握人生方向的思考。这些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给于学生莫大的鼓舞、激励、鞭策、警示。
2、内容编排简化头绪的同时,加强了整合。
3、语文知识与练习体系在探究学习中融为一体。
4、教材开放有弹性,具有开发、选择、拓展的特点。其次,说单元内容解析及教学重点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习这篇课文要结合儿童特点,让孩子有兴趣去读课文,重点把握文中的写景特色,掌握写景的一些方法,体会动词的准确运用。理解并学习本文按空间顺序记叙事件的叙事方法。体会课后所提出的三种不同的思想主题。《爸爸的花儿落了》是作者回忆自己小时候成长过程中的情感故事,本文的重点是知道课题“爸爸的花儿落了”的双重含义,了解象征手法。知道插叙的内容和作用 并逐渐学会运用。
从全文角度看父亲的话对我成长的影响。体会浓浓的亲情。《丑小鸭》这篇课文要通过对童话的学习了解童话的特点,并了解作者安徒生。这篇童话它向人们传达出一个哲理: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还要让学生知道这句话的具体含义———是金子总是要发光的。
“丑小鸭”现实意义在生活中影响很大,要让学生分析丑小鸭形象的现实意义,做到学以致用。《诗两篇》一是讲述坚定信念,一是讲述正确抉择。都是非常有哲理,给人深刻启迪的诗,学生首先要理解两首诗所蕴含的哲理。学习这两首诗重在指导学生朗读和感悟,并让学生在一遍遍的诵读中背诵积累。感受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体味诗人因人生之路的选择的慎重与无奈而引发的感慨,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伤仲永》是一篇文言文,学习本文重点要积累文言词句,翻译课文,概括课文内容。学习本文寓理于事,借事说理的写作手法。3知道仲永由天资聪明变为众人的原因,通过前后对比体会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成长的烦恼综合性实践活动:从个人实际出发,通过说自己的烦恼,解别人的烦恼,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合作探究的能力,让他们认识到烦恼是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问题,只要我们用心去解决它,一定将会战胜烦恼。第三,说教材的整合。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成长,几篇文章从不同的审视角度展现了成长中的悲与喜,让学生正视成长中的挫折,快乐而有收获的成长着。它属于“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板块中的“人与自然”这一板块。七年级上第四单元“人生感悟”和八年级下第一单元“人生轨迹”的主题也是为围绕着“人与自我”这一板块展开,只是从不同年龄、不同人物的成长境遇来讲述,让学生多角度的收到人生观、价值观的熏陶。它处于这两者中间,在学习修辞方法、
表达方式、欣赏文学作品等都起到中流砥柱、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是为学习复杂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做铺垫。
三、说建议。首先,说教学建议:七年级学生已逐渐适应初中语文的学习,语文整体素养在不断提高,这为本学期的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有以下建议
1、激活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手段让课堂充满趣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重视朗读。课程标准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以利于学生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3、开展活动。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在开展的手抄报比赛、演讲、征文等活动中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4、发挥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大力提倡和行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学习新方式。其次,说评价建议:
1、突出课程评价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
2、课堂及时评价和学业成果评价相结合。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跟踪考察与评价,建立学生学习过程的档案袋,从学生课堂表现,课外阅读记录、习作、活动记录、学情检测等方面进行评价,重过程,轻结果,多鼓励,少批评,即时诊断,增强信心。
3、评价主体要多元化。既要教师评价,又要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结合家长和社会的评价,运用各种评价标准进行评价,评价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能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最后,说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第四点指出,“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为此,教学时要积极开发利用课程资源。1立足课内资源:
(要充分利用教材插图和资料袋中的内容丰富学生知识。做到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让学生借助教材这个例子,领悟到教材以外的东西,综合提高语文素养。要将教材上的知识点系统化,教学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合理开发利用课外资源。
一、重视课外阅读。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补充课内资源的不足。在课外阅读中吸取丰富的语文知识,做好名著导读工作。
二、利用好网络资源。互联网上丰富多采、日新月异的知识源泉,是语文学习取之不尽的素材库。
三、积极开展实践活动。活动蕴含着丰富的语文知识,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锻炼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积极开发当地资源。
一、用好校内资源,培养探究精神。
二、用活自然资源,培养实践能力。
三、用足家庭资源,激发学习兴趣。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骐骥千里,非一跃之功。”昨天、今天、明天我们在不断的钻研着教材,改善着课程设计,完善着教学过程,相信在千锤百炼中会改进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让我们用语文文本的无穷魅力,用语文教师的几分努力,用师生互动的轻松愉悦,创造一个万木葱茏、百花争放语文课堂!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篇13
[教学目的]
1、通过反复诵读,感受黄河雄壮的气魄和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
2、初步认识黄河在中华民族中的特殊地位。
3、品读歌词中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反复诵读,感受黄河雄壮的气魄和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
难点:揣摩意蕴丰富的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教学准备]
教师要深人认识关于黄河、《黄河大合唱》的知识,做好相关课件。
学生要寻找有关《黄河大合唱》的视听资料,聆听黄河大合唱中的豪迈歌声。查找了关于黄河的地理知识、悠久的历史及文化精神的资料。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师:同学们,当一个民族处于危急存亡的时刻,我们实在需要母亲河的召唤!当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时,诗人光未然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敌的战士,使他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于是,他向着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
(教师借助画面、音乐的力量,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轻声跟诵《黄河颂》。
学生展示自己课前的所了解的《黄河颂》的相关知识,了解《黄河颂》的写作背景。)
二、自主学习,自由诵读,初步品味歌词中的语言
1、自由诵读《黄河颂》,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酝酿感情,自由节选文中几句或一节,给全班同学诵读。
3、自我评价,品味课文中的语言。
教师设疑:你在刚才的朗读中注意到了哪些问题?哪些地方或哪些词句不够满意,为什么?
4、学生相互质疑,也可师生相互质疑,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5、全班评议首轮诵读者,予以鼓励。
(教师对学生朗诵的要求无需过高,对课文的理解要求也无需过深,相信学生的感悟能力,把握住情感的基调、理解的基本方向即可,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第13课《黄河颂》》。教师在此可以做出调整性的解答。)
三、感知课文,合作探究
1、主体部分中“望”字所统领的内容?
2、颂歌的首尾如何呼应的?
3、为什么把黄河比作“摇篮”和“屏障”?
4、“啊!黄河”在诗中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
(这个问题学生概括难度较大,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黄河的自然特点、地理特征、黄河在历对中华民族的贡献,黄河已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等等。)
四、小组合作,诵读课文
1、鼓励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设计多种形式合作朗诵。
例如:人员数量的搭配——二人组、三人组、四人组、男女混合组……
歌词篇幅的选择——全文、一小节、甚至一两句。
诗句的具体分工——学生对所选语段进行分工朗诵,创造多样式的朗诵方法。
2、全班评出最有情感感染力的组合,予以鼓励。
(本环节的设置意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领略歌词美感,将学生的情感逐渐引向高潮。)
五、深人探究,探寻诗歌的朗诵要点
教师质疑:以本课为例说明怎样才能更好地朗诵一首诗词?
(学生思考、讨论。师生共议明确。)
1、把握诗词的节奏、重音。
2、对诗人生平和时代背景的把握。
3、对诗词语言的品味。
4、调节自己的感情。
学生再次自由朗诵,将刚才的所得加以体会。
让首轮诵读欠佳者再诵课文,展示自己的进步。
六、再诵课文
配以音乐,将学生的感情调至高峰,教师读朗诵词,全班一起朗诵。
七、拓展延伸
教师提供《长江之歌》歌词,学生阅读,并思考文后的题目。
多媒体显示:《长江之歌》。
1、比较《长江之歌》与课文《黄河颂》,说说这两首诗有什么内在联系。
2、仿照“黄河颂”中比喻、拟人的写法,以“啊!老师”(或母亲,朋友……)为题,写一两个片断。
3、课余欣赏《黄河颂》与《长江之歌》,在激昂高亢的旋律中领略黄河、长江的风采,感受歌中洋溢的爱国热情。
七年级生物上册课件(模板十一篇)
教师范文大全编辑挑选出这篇优质的“七年级生物上册课件”希望大家都能收获满满。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老师还没有写的话现在也来的及。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反应调整教案。我相信这些建议可以帮助您更好地沟通和协作!
七年级生物上册课件(篇1)
2013-2014年度第一学期
谢婷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生物学科的教学大纲要求进行教学。把学生们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通过学习,激发他们多观察大自然中的生物现象,并能积极参加 绿化,美化环境的活动。保护野生动物以及爱国卫生等实践活动。全面贯彻新课改的要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能够拥有较高的应试能力,考出好的成绩。
二、学生情况分析
生物知识、现象与人类密切相联,学生对生物现象产生疑问多,但学生在小学阶段对生物学的学习,对生物学的基础知识掌握较好,已具备一定的实验能力,大部分对本课的学习兴趣浓厚。但仍有个别同学探究能力尚需提高。
学生刚步入初中,七年级学生往往对课程增多、面对繁多复杂的学科,课堂学习容量加大不适应,在学习方法和应对上不免有些不适应,顾此失彼,精力分散,使听课效率下降,甚至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况。所以,有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应付学习,对学习生物学这科不够重视,对老师布置的作 业不认真完成,没有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但也有能较快适应新学习环境,掌握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劲头十足的学生。因此学生
差异较大而且明显。大部分学生对学习生物学很感兴趣,对老师布置的课外实验能按时完成,积极配合老师上好每一节课。
三、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要求学生在期末统考成绩三率达标。
(2)能力培养方面: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思考探究能力,实验能力,了解一些自然现象,以及生物科学的发展前景。
四、教材分析
教材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及特点,构建突出人与生物圈的知识体系,设计了许多系列化、多样化、可行性高的探究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协作探究的科研精神。删除了部分死记硬背的内容,以灵活应用的知识点为主。在时代性上,增加与科技社会相结合的知识,注重反映生物科学的新进展,大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更加体会到生物与生活的关系。
五、教学进度及课时安排
按照学校课时安排,根据实际教学情况作如下计划。
1、()致同学们
2、(、)第一单元第一章认识生物
3、()第一单元第二章了解生物圈
4、()第二单元(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第一章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第一节练习使用显微镜 与第二节 植物细胞
5、()国庆放假做好前九月份的复习工作(复习卷子)
6、()第三节 动物细胞 第四节 细胞的生活
7、()第二单元 第二章 细胞是怎样构成生物体 第一节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与第二节 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8、()第三节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与第四节单细胞生物
9、()期中复习(前2个单元)
10、()期中考试期中评卷
11、()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一章 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 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以及第二节 种子植物初一全科目课件教案习题汇总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 2
12、()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二章 被子植物的一生 第一节种子的萌发与第二节 植株的生长
13、()第三节 开花和结果以及第三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14、()第四章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15、()第五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第一节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16、()第二节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17、()第六章 爱护植被 绿化祖国
18、()复习期中考试以来的内容
19、( )总复习期末考试与评卷
六、教学措施(应对策略和教学设想)
1、精心设计导语,通过生动的语言,借助情感教育,激发学习兴趣,精心诱导、强化教学。
2、做好演示实验,达到培养学生能力之目的。培养学生以生物学的角
度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能对之加以解答或寻得答案。
3、学习和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技术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4、在语言、板书和操作等方面达到规范、准确和熟练。
5、针对教材和学生的总体情况,在备课时,知识的难易程度要控制好,应适应大部分的学生。
6、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积极配合老师上好每一节课。
7、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注重班级学生成绩的平衡发展。
8、继续深入学习有关的教育理论和转变教育观念,在继承传统教育优势的基础上力争使自已的课堂教学有所创新和提高。
9、继续探究符合新课标的课堂教学模式,并注意及时收集和整理相关的资料和模式。
10、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景。
11、组织好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并提高其质量,引导学生分工合作,乐于交流。
总之,通过本学期教育教学,全面完成教学目标,使学生在理解、掌握有关知识的同时,培养相应的能力,以应用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想尽一切办法、尽一切努力在期末考试的检测中考个好的成绩,给学生和家长一个满意的答卷。
2013年09月22日
七年级生物上册课件(篇2)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第五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教学目标
①会查阅资料以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并进行交流。
②能选取多方事例来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③发展收集资料,运用资料说明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④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初步具有保护生物及生物圈的意识,拒绝破坏环境的行为。
难点和重点
重点: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而这种习惯的养成更要从小培养,因此学生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是本节的重点。
难点:
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设计复习
什么是生态系统
①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什么是生态系统。
②学生设计:学生根据上节课所学内容,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设计一个可以长时间维持下去的生态系统。
①教师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生态系统的概念,注意纠正表达不准确的地方
②教师假设:假设给你一大片土地,你可以设计你周围的环境及各种生物,那么你要怎样设计才能使你生活的生态系统维持下去?
生态系统的类型
①学生根据生活常识和收集的资料说出各种生态系统。
②学生看各种生态系统的影片,通过影片让学生来认识所看到的各种生态系统。
①教师引导:你认为生物圈中有哪些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特点及作用
①我爱我家。学生分组扮演各种生态系统,以口头作文的形式把各自的生态系统表述出来(组内先交流,然后向其他组同学介绍)。
②团结协作:大部分的生态系统学生比较了解,但有一些生态系统有的同学不大熟悉,这时让学生提出一个他不熟悉的生态系统,由其他的同学帮助他,给他介绍一些通过查阅资料所获得的有关这个生态系统的特点及作用,使学生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得知识,体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③学生详细介绍几种熟悉的生态系统,其他生态系统的详细资料由学生课下查阅完成。
①教师帮助学生分组,鼓励学生尽情地展示自己的“家”。
②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熟悉的问题,同时要鼓励其他同学进行帮助,不全面的由教师来引导和帮助。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①学生分析:这些生态系统虽然各有特点及作用,但从生态系统的组成上来说都有共同之处。并由学生讨论找出共同点,从而得出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②学生分析:假设其中某一个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了,会对其他的生态系统产生什么影响?从而得出生物圈是一个整体。
①学生在分析联系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出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②教师引导学生脱离个体,从整体上分析问题,帮助学生进行总结。
③教师提出假设,让学生分析,从而由小到大地引出生物圈是一个整体。
人类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学生互相交流在自己的身边有哪些人为的活动对生物圈产生了严重的破坏。
保护我们的生物圈
①学生交流:从自身做起,如何保护我们的生物圈。
②学生以组为单位,在组内交流讨论,制定保护校园的方案和实施计划。
①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国内外保护环境的例子,并让学生想想我们应如何做?
②教师引导学生保护环境,从校园开始,帮助学生制定计划,鼓励学生在课下实施。
七年级生物上册课件(篇3)
七年级生物上册把关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生物学科的教学大纲要求进行教学。把学生们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通过学习,激发他们多观察大自然中的生物现象,并能积极参加绿化,美化环境的活动。保护野生动物以及爱国卫生等实践活动。全面贯彻新课改的要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能够拥有较高的应试能力,考出好的成绩。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刚步入初中,七年级学生往往对课程增多、面对繁多复杂的学科,课堂学习容量加大不适应,在学习方法和应对上不免有些不适应,顾此失彼,精力分散,使听课效率下降,甚至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况。所以,有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应付学习,对学习生物学这科不够重视,对老师布置的作业不认真完成,没有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但也有能较快适应新学习环境,掌握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劲头十足的学生。因此学生差异较大而且明显。大部分学生对学习生物学很感兴趣,对老师布置的课外实验能按时完成,积极配合老师上好每一节课。
三、教学目标
(1)学生获得生物学的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2)学生初步具有生物学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3)学生能理解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4)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四、教材分析 教材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及特点,构建突出人与生物圈的知识体系,设计了许多系列化、多样化、可行性高的探究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协作探究的科研精神。删除了部分死记硬背的内容,以灵活应用的知识点为主。在时代性上,增加与科技社会相结合的知识,注重反映生物科学的新进展,大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更加体会到生物与生活的关系。
五、教学措施和方法
针对教材和学生的总体情况,在备课时,知识的难易程度要控制好,应适应大部分的学生。实施教学时,灵活、应变,既让基础差的学生能掌握基本知识,又要让学习层次较高的协商有发展提升的空间。同时,注意学生的动手及协作探究能力的培养,从学生的现有知识及生 活经验出发开展教学,培养学生以生物学的角度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能对之加以解 答或寻得答案。
1、本学期应该注重班级学生成绩的平衡发展,特别关注生物学困生的学习发展。
对生物学困难生,要真正了解他们对生物学习的态度,分析学习不好的原因,个别找来谈心,上课随时关注他们的反应,看他们是否参与到学习中,是否对生物有兴趣,鼓励他们多回答问题,对于他们的变化做好记录。课外走进他们的生活,带领他们去了解一些实际性的生物问题,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精心设计;运用生动的语文,加强情感教育,精心诱导、强化教学。
3、继续深入学习有关的教育理论和转变教育观念,在继承传统教育优势的基础上力争使自已的课堂教学有所高。
4、继续探究符合新课标的课堂教学模式,并注意及时收集和整理相关的资料和模式。争取呈现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学习和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技术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提高课时效率和教学质量。积极参加校本教研,上好课,设计好教案,写好教学反思。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达成课程目标。
5、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景。例如,提供相关的图文信息资料、数据;或呈现生物标本、模型、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中担出探究性的问题;从社会关注的与生物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切入等等。组织好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并提高其质量,引导学生分工合作,乐于交流。鼓励学生学会观察、思考、提问,并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性方案的设计和实话。重视探究性报告的撰写和交流。培养学生通过文字描述、数字表格、示意图、曲线图等方式完成报告,并组织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七年级上册生物共二单元六章内容,各章计划用时: 第一单元奇妙的生命现象
第一章认识生命现象(第1-3周)第二章观察生物结构(第4-5周)月段测试
第二单元多彩的生物世界
第一章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6-8周)期中复习(第9-10周)期中考试(第11周)
第二章生物圈中的动物(第12-13周)生物圈中的微生物(第14-15周)月段测试
第四章生物的分类(第16周)期末复习(第17-20周)期末考试(第21周)
七年级生物上册课件(篇4)
一、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识别男女生殖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重点)
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及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观察、讨论、实验等活动,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说明睾丸产生精子和卵巢产生卵子。
难点:说明睾丸和卵巢是主要的生殖器官。
三、教学准备:
1、男、女生殖系统的挂图。
2、FLASH:识别男女生殖系统的基本结构;
3、视频文件:
(1)精子的形成;
(2)女性的生殖系统和卵子的形成;
4、学生在课前对自己的父母进行访问:自己是从什么地方出生的?
人是怎样形成的?
四、教学过程:
[朗读]:书P1页的绪言。
[讲述]:人类只有在对自己有了充分的了解和认识之后,才可能真正地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提问]:课前让大家做了两个访问题
(1)人是怎样形成的?
(2)自己是从什么地方出生的?你们对父母的访问结果是什么?
富有感情地集体朗读。认同人是生物圈中的重要成员,为了人类自己的生存,必须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
饶有兴趣地发言。
结合已有的认知,说出人是从受精卵发育而来的。知道自己是从母亲的“肚子”里生出来的。
人的生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讲述]:大家说得很地,人的个体发育是从受精卵开始的,精子和卵子的结合预示着新一代生命的诞生,由受精卵发育为成熟人体,需经历漫长的生长发育过程。
[提问]:生殖细胞精子和卵子以是怎样产生的?让我们带着问题先来认识一下男女性生殖系统。
[讲述]:男女生殖系统是由一系列的生殖器官组成的,在这些生殖器官的共同作用下完成人的生殖过程。
[观察]:男女生殖系统中的主要器官,认识生殖系统分别是怎样组成的?说出产生精子和卵子的部位,以及精子和卵子成熟后的排出路线。
[填表]:男女生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图表。
名称
男性生殖系统
女性生殖系统
组成
产生精子
卵子部位
排出路线
主要器官
[提问]:为什么你们认为睾丸和卵巢分别是男女生殖系统中的主要器官?
[小结]:对,睾丸产生的精子和卵巢产生的卵子都是人的生殖细胞,分泌的激素则可以维持人体的第二性征。
[播放视频]:
(1)精子的形成;
(2)女性生殖系统和卵子的形成。
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观察、讨论,并用笔在图上画出精子和卵子的排出路线。
小组代表发言,全班共同填写表格。熟悉男性、女性的`生殖系统组成。
回答:因为睾丸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卵巢产生卵子和分泌雌性激素。
观看,进一步了解男、女性的生殖系统组成,产生精子和卵子的器官以及它们成熟后的排出路线。
[布置课后访问]:同学们对男女生殖系统的结构及组成已经非常了解了,回去以后,再做2个访问,
(1)你们的母亲在怀你们时,身体有什么感受?
(2)当母亲怀孕时,父亲都做了些什么?
[阅读]:课外阅读“试管婴儿——生殖医学的奇迹”。
七年级生物上册课件(篇5)
教学目标
1.描述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说出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2.运用调查的方法了解当地或我国某地的植被状况。
3.阐明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的重要意义。
4.设计绿化校园的方案。
5.形成爱绿、护绿的意识,积极参加绿化祖国的活动。
重点和难点
重点:懂得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的意义,并能积极地参与美化祖国的活动。
难点:唤起学生的危机感,激发起学生爱绿、护绿的保护意识。
教学设计
一、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
六种植被的特点及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4人小组合作进行自主性学习活动,观察书上插图,结合经验互相交流,在教师引导下进一步分析本地情况。
创设问题情景,出示图片,指导学生自学,然后组织全班交流,作为一员参与交流,对交流做引导、点评,保证交流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二、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1、我国森林资源贫乏,属少林国家,并且资源分布不均匀
4人小组合作粗略计算,然后进行横向比较(各国森林面积和人均占有绿地面积)或纵向比较(建国以来各时期我国人均占有绿地或森林的面积),通过比较发现问题,分析原因。
出示表格(如各国植被情况数据),引导学生进行活动,组织交流,并作出评价。
2、我国森林面积和草原面积日益减少,并呈现退化现象
先看一看,想一想,然后4人小组议一议,之后以“假如我是一棵树,我想说……”为题进行角色模拟,进一步表达感情。
播放一段森林受到破坏的录象,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进行创意性角色模拟,激发学生情感。
三、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1、植被资源可持续发展对策
(1)依法治林,加强资源保护,例如:《森林法》、〈草原法〉、〈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
(2)加强造林绿化进度,提高绿地面积及造林质量。
4人小组合作调查绿化活动开展情况,写出调查报告,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与同学交流。
讲述有关国家采取的策略,课前引导学生调查,组织学生互相交流和学习。
2、意识的提高
从自身作起,提高意识,关心绿化,积极参与植树造林活动
结合时事(如2008年奥运会主题),4人小组合作讨论准备为奥运会做点什么。
引导讨论,组织交流,激发学生情感。
进一步增强爱护植被和热爱学校的情感
“绿化校园”设计活动
课前4人为小组,调查校园内植物的品种及分布情况,其他的建筑情况,画出草图,并表明各自的位置,了解有关的园艺知识,然后讨论,设计出方案,制出美化环境平面图。
布置设计内容及目的。指导学生开展活动,提出评价方案,指导学生办专刊,进行展览。
七年级生物上册课件(篇6)
一、课程标准:
本章位于《课标》的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的第二个主题: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供给。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目标:
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概述人体肺部和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过程。
3、说明能量来自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二、教材分析: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分析人体内的细胞是通过怎样的结构和过程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探究空气质量状况和人体健康的关系。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当能够概述人体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以及肺部通过呼吸运动和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过程,了解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的密切关系,并积极参与防治大气污染的活动。
本章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获取测量、取样和测算等基本方法,这些都属于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是学生应当学会的。
第一节: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能通过分析有关资料,说出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作用。
3、能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让学生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自觉维护环境中的新鲜清洁。
2、让学生关注自身呼吸系统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
1、通过资料分析总结呼吸道作用。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概括的能力。
3、何防止呼吸道疾病。
教学难点:通过资料分析总结呼吸道的作用。
教学方法:分析法、综合法
教学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课堂练习:
1.食物和气体的共同通道是( ) A口腔 B咽 C 喉 D食道
2.气管能保持敞开的原因是( )
A有“C”形的软骨支架 B肌肉较松弛 C气管比较硬 D周围有肌肉牵拉
3.能使吸入的气体变得清洁的结构有( )
①声带②气管支气管内表面的纤毛③鼻黏膜④会厌软骨⑤鼻毛⑥嗅细胞
A ③⑤⑥ B ①②④ C ②③⑤ D ①④⑤
4.吃饭时说笑,若吞咽时_______来不及盖下,会使食物进入_______,引起剧烈咳嗽
A软腭 B会厌软骨 C 气管 D食道
5.平常所说得痰来自( ) A 鼻 B咽 C喉 D气管支气管
6.北欧人的鼻子较大,其作用是 A使人漂亮 B使鼻孔较大 C使鼻腔较长D 使鼻毛较大
7.小英和平平在放学的路上遇到沙尘暴,小英马上戴上口罩,而平平没有带,请问到达小英肺部的气体与到达平平肺部的气体比较,结果为( )
A 到达小英肺部的气体与到达平平肺部的气体一样清洁
B 到达小英肺部的气体比到达平平肺部的气体清洁
C 到达小英肺部的气体比到达平平肺部的气体粉尘多 D无法确定谁肺部的气体清洁
9.呼吸系统由_______和________组成,后者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它是______的场所;前者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同组成,主要作用是将吸入的空气变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减少对肺的刺激。
作业:书46页练习题1、3。
板书设计:(略)
七年级生物上册课件(篇7)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教学目标
1. 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了解呼吸道的作用,并认识到呼吸道
3. 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
4.了解鼻、咽、喉的作用。
5.通过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归纳 问题的能力。
6.意识到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提高环保意识。
7.关注自身呼吸系统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资料分析,掌握呼吸道的作用。
幻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幻灯片及呼吸系统疾病的资料、呼吸系统的模型。
学生:查阅有关呼吸系统疾病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新课引言
通过思考生活常识,弄清婴儿第一声啼哭的科学道理。
2.创设问题情境
提问生活常识,通过生活经验(婴儿啼哭)引出每一个人自生下来就离不开空气,需要不断地呼吸。
3.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3.1通过生活经验,试着说出人体呼吸系成统的组成。
3.2引导学生运用生活经验,试着说出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3.3通过阅读课文和分析资料,掌握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4.进行资料分析,分组讨论呼吸道的作用
5.引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与讨论
6.思考分析,鼻的作用及其内部结构是有限的等问题
通过提示每段资料的内容,引导特点、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
学生从中找出相关信息。
6.1提问:鼻具有什么作用及内部结构特点,找到解释问题的突破。
6.2训练思维能力。通过生活常识了解 组织学生进行体验,了解到到用鼻呼吸比用嘴呼吸好。 用鼻呼吸比用嘴呼吸好。
7.交流所查阅到的有关呼吸系统疾病的资料
8.呼吸道的作用咽的作用
组织学生表演,引导学生通过自进行角色扮演,说出自身的体会,通过身的体会,意识到边吃边说的危险
自我教育,逐渐养成“食不言”的好习惯。演示幻灯。
9.观察会厌软骨模型
10.喉的作用
提出问题:嘴巴是不是发声器官,
了解喉是发声器官,知道应当注意保 引导学生思考喉的作用。
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教学内容: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道的作用;咽和喉的作用;了解呼吸道对空气处理的能力。
总结本节教学内容。
引发学生关注环境,加深对环境问题的思考。
巩固练习
讨论课后练习题。
七年级生物上册课件(篇8)
教学目标:
1、由宏观到微观的方法观察叶片的结构,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2、通过查找相关的资料,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3、认同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中水循环的意义,初步形成节约用水,保护森林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叶片的结构、气孔的开闭与蒸腾作用的关系,以及植物体是怎样参与生物圈水循环
的内容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徒手切片的制作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收集资料。
2、教师准备:课件,实验准备收集资料。
教学设计:
学生活动教学内容教师活动
尝试回答观察水循环课件演示,启发
动手实验叶片结构指到实验
探究气孔结构气孔结构引导实验分析
观察尝试回答气孔开闭机制课件演示
联系实际蒸腾作用与水循环范例法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
环节教学过程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导入
出现绿色植物及课题的画面,播放音乐观看,进入情境引言导入,引起学生注意
植物在生物圈中生存,维持正常生命活动应具备哪些外界因素?
这些非生物因素在不同地区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请认真观察图片并思考沙漠中什么地方会有植物生长?
思考回答
观察思考
回答
引导,建立联系
展示图片
适时提示
七年级生物上册课件(篇9)
原生动物
第一章原生动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懂得草履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
懂得原生动物门的特点和原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组织学生视察草履虫的形态和结构,以及做草履虫应激性的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和分析解释实验结果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原生动物门的特点,向学生渗透进化论的思想;
通过懂得原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1.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特点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因为:
(1)本章的内容是学生第一次从书本上学习到动物学的知识。按着达尔文的进化观点,原生动物是动物界中最原始、最简单、最低等的单细胞动物。通过讲解原生动物的代表——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特点,使学生懂得最原始的动物所具有的特点,可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通过重点内容的讲解,还能够使学生懂得到:细胞不仅是构成植物体的基础单位,也是构成动物体的基础单位。然而动物细胞是有别于植物细胞的。对照两者的雷同点和不同点,能够加深对细胞结构的懂得,使学生在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掌握新知识。
(3)草履虫尽管是低等动物,但它有着与高级动物一样的营养方法——异养。通过实验视察还能够明白,草履虫对外界刺激反响敏锐。总结草履虫生理活动特点,对照植物体的生理活动特点,能够加深学生对动物与植物本质特点的懂得。
2.草履虫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代谢终产物的排出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因为:
(1)动物的营养方法与植物的营养方法不一样。动物必须从外界摄取现成的有机物。草履虫的食物主要是:水中的细菌及其它小的生物和腐烂的有机物。这些食物靠草履虫口沟处纤毛的摆动,会合到口沟处的胞口,由胞口进入管状的胞咽,在胞咽的末端逐渐形成食物泡。当食物泡足够大时,就从胞咽处脱落,落入草履虫的细胞质中。
食物泡随着细胞质的流动,在体内沿一定的方向运行着。最初从草履虫身体的后端向前移动,再从前端向后移动。在移动的过程中,草履虫体内的酶,把食物泡内的食物逐渐消化,经消化的食物能够被细胞质吸收,这时食物泡也逐渐地变小。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仍在食物泡内,顺着细胞质的移动,由身体后端的胞肛排出体外。
由此看来,草履虫全部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与植物体是截然不同的。教师要在讲清草履虫形态、结构的基础上,讲解草履虫营养物质的摄入、消化、吸收及残渣排出的过程。这些内容对刚不久接触动物学的学生讲,是显得繁琐。特别是在一节课上,既要记住一系列名词,又要懂得一套套新的生理过程,确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能在要求的领域内,深入浅出地讲明其中的概念、特点。
(2)草履虫代谢废物的排出也是学生难懂得的内容。对草履虫体内的两个伸缩泡和它四周的收集管的认识,一些学生容易懂得成平面的结构。教师能够借助于模型或看录像片进行讲解,解释伸缩泡是一种泡状的结构,从字面意思上懂得,它能够伸缩。当收集管收集了细胞内的代谢废物(过剩的水、少量氨和尿素)送到伸缩泡后,伸缩泡逐渐涨大,到一定程度后,通过表膜小孔将代谢废物排出体外。
教师在讲课中一定要使学生分清:代谢废物排出体外叫“排泄”;食物残渣排出体外叫“排遗”。学生特别容易将“排泄”和“排遗”相混杂。教师能够进一步讲明:排泄是将细胞内的参与代谢过程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而排遗是将食物泡中的消化不了的残渣排出体外,这些残渣没有进入细胞内参与代谢的过程。
3.在显微镜下找到草履虫,并能认识相应的结构,也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因为:
“视察草履虫”是学生做的第一个动物实验。在显微镜下视察既小又活动的草履虫的确不容易。要突破这一难点,教师能够从以下3个方面考虑。①课前组织一部分学生进行草履虫的培养,预备好具有一定密度的草履虫培养液。②教师示范或看录像后,再让学生进行实验,效果会更好。③注意巩固显微镜的使用。
七年级生物上册课件(篇10)
一、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举例说明植物在呼吸作用中能够产生二氧化碳。
2.说明植物的呼吸作用消耗氧气。
3.举例说出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二、教学重点:
重点:
1.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分析。
2.呼吸作用需要氧气的实验分析。
3.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难点: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分析。
教学过程:
[引言]:我们知道人和动物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呼吸运动,呼吸是维持生命的基本生理活动,那么植物也进行呼吸吗?植物的呼吸作用是怎样进行的?本节课让我们一起来探究。
[提问]:你们知道人的呼吸作用吸入和呼出的气体是什么吗?
[实验]:请一位同学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入呼出的气体,观察石灰水的变化。
[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实验]: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将100克新鲜的和烫过的蔬菜(沸水烫2—3分钟)分别装入两个不漏气的黑色塑料袋中,插入软管扎紧袋口,并用止水夹夹紧软管。
请两位同学分别取一袋蔬菜,将软管分别插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中,移开止水夹,轻轻地挤压塑料袋。
[讨论]:
1.实验用的塑料袋为什么是黑色?用白色的塑料袋可以吗?
2.黑色塑料袋有的装新鲜蔬菜,有的装有烫熟的蔬菜,你们怎样辨别?
[]:
1.实验用黑色塑料袋是为了保证蔬菜只进行呼吸作用不进行光合作用。
2.说明植物体只有活细胞才能进行呼吸作用。
[提问]:你们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与我们的推理一致吗?
[讲述]:通过以上的实验我们可以得出,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植物体的所有活细胞都能进行呼吸作用。
[讲述]:呼吸作用需要氧气,已经被许多科学实验所证实。
[演示实验]:将新鲜的植物和烫过的植物分别放入密闭的锥形瓶中(锥形瓶外用黑布包裹,防止漏光),在黑暗处放置一昼夜。把两根燃烧的小木棒分别伸入两锥形瓶中,观察现象。
[提问]: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新鲜的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消耗了锥形瓶中的氧气,因此燃烧的小木棒伸入时会熄灭;而烫过的植物已死亡,不能进行呼吸作用,锥形瓶中的氧气没有被消耗,所以燃烧的小木棒仍然继续燃烧。
[播放FLASH]:植物呼吸作用的意义。
[讲述]:植物在进行呼吸作用时,吸收氧气,分解淀粉,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
[提问]:植物为什么要进行呼吸作用呢?
[]:植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如细胞分裂、根吸收无机盐、有机物的运输等活动所需要的能量,都是来自于呼吸作用。
[补充]:除了淀粉外,植物还能以蛋白质、脂肪等有机物作为呼吸作用的原料,这些有机物的分解,也能为生命活动能量。
七年级生物上册课件(篇11)
七年级上册生物学教案及课后反思
引言:
生物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的学科,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在七年级上册生物学教学中,我们教师针对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了一系列教案,以便为学生提供全面系统的知识和能力培养。在每堂课后,我们教师也进行了反思和总结,以期能够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以下,我将详细介绍一节生物学课程的教案及课后反思。
教案:
主题:细胞与组织
学习目标:
1. 了解细胞和组织的基本概念;
2. 掌握细胞的组成和功能;
3. 理解组织的分类和特点;
4.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细胞和组织在人体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一段视频展示不同细胞和组织的形态和功能,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
2. 知识讲解:
详细介绍细胞的组成和功能,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组成部分的作用;
介绍不同组织类型(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的特点和具体作用。
3. 学生探究:
分小组进行细胞的观察实验,在显微镜下观察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组成;
根据所学知识,讨论细胞和组织在人体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4. 总结归纳:
学生根据所观察到的细胞图像和组织功能的讨论结果,总结细胞与组织的重要性和特点。
5. 课堂小结:
对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能力进行总结,并布置相关课后作业。
课后反思:
本节课中,学生通过视频、实验和小组讨论的方式,积极参与了课程。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细胞和组织的结构和功能。然而,在实验环节中,学生的观察技巧和实验操作技能还需要进一步培养。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加强实验技能的培养,提供更多的观察材料和实验机会,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内容。
另外,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中,有一些学生表现不活跃,需要更多的引导和激励。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更多的互动教学方法,设立小组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和反思,我深刻认识到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重要性。通过合理设计教案和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的知识与能力。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需要不断反思和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持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七年级作文推荐十一篇
作文是展示你思考和表达能力的绝佳方式,通过写作我们可以开拓自己的思维方式培养自己的创造性。写作文的格式有哪些需要注意?栏目小编为大家精选一篇题目为“七年级作文”的好文建议一读,为了避免丢失网站地址建议您将本页收藏起来!
七年级作文(篇1)
一个人的坚持和努力,再加上一点汗水,会浇开待放的花蕾。——题记
柠檬水
炎炎的夏日,无情的烈日把阳光照在大地上,地面滚烫。我家虽然开着空调,可我的心十分燥热。我十分不耐烦,可学习是必须的。今天的目标是读完一本《男生日记》。我读了一会儿,感觉嗓子里又干又渴,把桌子上还冒着热气的柠檬水喝了一大口,可马上又喷了出来,这杯水太热了,把我的舌头都烫红了,我被烫的一下子跳了起来,我想破口大骂,可是一缕风从我口边飘出,一股淡淡的柠檬香出来了。
啊,好香!
清洁工
又来到了火车站,期待的北京,“火车XXXX号列车还有20分钟进站”。我站在车站门口,见到了在车站进口处扫地的一个环卫工人,一点一点清扫着地上数不清的垃圾,打扫完了,他坐在进口旁的花池上休息,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那大滴大滴的汗珠,一个一个,滴到了池子的花丛里,微风徐徐吹来,把花香散人了春风中,我深吸一口气。
啊,好香!
打工费
又到了该淹酸菜的时候了,爸爸让我帮他去洗大酸菜缸。我到了地下室,想把它挪出来,可是,以我的力气,它根本是纹丝不动,气得我踢了它一下,可它还是毫发未伤。我赶紧去叫爸爸,他说:“你去帮我把水打来。”我家在6楼,我手拿一个可以装10升的水桶,打了一桶,我发现,这个水桶并不是想象的那样轻,一下子,把我的身子坠弯了,我身体像一个不倒翁似的一扭一扭,水一点一点的从桶沿洒了出去,几乎每个楼梯上都有水。就这样,我上下楼5次,手、腿和腰又酸又痛。我终于得到了5元的“打工费”,买了久违的水果糖。
啊,好香!
努力,坚持,奉献,酿造了时光的芬芳。
七年级作文(篇2)
每当繁星挂满天空的时候,我的心里总会掠过一丝疑惑:我的生存到底存在怎样的意义?为什么事事不顺心?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的心犹如一片荒地,荒凉、空漠。都是前程远大的同学,而我却是废品。我不知是否应该为我的父母感到不幸,有了我这个不争气的儿子,我的试卷是他们心头永远的痛。我从学校逃避到家,又从家逃避到学校,我就这样逃避。有人说人在无助的时候,逃避也是一种伤害。以前我不确认这一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开始慢慢明白了。
我终于知道为什么我做事会那么不顺心意,那是因为我根本没有把结果当成一回事,我注重的只是过程而已。
我想要的是经历,结果根本不重要。经历要远远比结果意义更加重要。尽管有许多事与愿违的经历,我也始终坚守着宁弯不折的态度去面对该来的和未到来的种种困难。
宁弯不折不是无所作为的懦弱,而是一种审时度势的明智之举,一种力的积蓄。不是屈膝胆怯,而是一种新的追求。宁弯不折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岁月增添了动人的色彩,有时退让可以更好地向前。也许正是因为如此我才始终没有选择放弃。也许正是因为如此我的成绩指针才有所偏转。我想只要自己努力就应该会成功,在成功的路上一定不能抛弃一切希望。哪怕这希望很渺茫……
挫折是不能避免的。人这一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历数古今,无数成功人士的成功道路上都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但是,成功的希望总会给人们以巨大的力量。相反有许多胸怀大志的人却最终一事无成。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在困难面前失去希望。我想要的就是得到这么一点点希望。
不知是哪位伟人曾经说过:“我唯一不知短缺的东西就是希望。”当拥有希望,无论怎样的黑暗之中也会出现光明,无论怎样的也能感到快乐。
希望就是无边的大海中的灯塔,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
我想要的不会是成功,而是在克服一些困难时的经历,不要结果只要经历!
七年级作文(篇3)
傍晚时刻,不管是街坊间的大楼,路上的车子,还是街道上的路灯,都逐渐亮了起来。而放学走出校门的学生也愈来愈多,在冬天寒冷的气息下,大多数的同学都赶着回那温暖的家,与家人共享满桌的佳肴。
晚餐又是吃外卖,不过即使是外卖,或者是更寒酸一点的'粗茶淡饭,但只要是与家人共同享用的,感觉起来就是跟一个人吃的感觉不同,感觉整天上课的压力,在这一剎那间,完全消失不见。家人温馨的谈话声,家人快乐的欢笑声,还是家人鼓励称赞的语气,更显得加倍温暖。在鹅黄暖灯的光照下,与家人共享晚餐的味道,即使是再怎么无味的饭菜,也远比五星级的盛宴还要来得更香浓,还来得更温暖。
与家人共享晚餐的时间一下子就过去了,家人温暖的谈话声也渐渐消散不见,家人开心的笑声也慢慢地从我耳朵旁消去不见,与家人共享晚餐热络的声音也安静下来。欢乐的时间总过得很快,一下子就过去了,真希望这与家人共享晚餐时光,不要停下。
这令人陶醉的时光,是多么地令人满意,这令人陶醉的时光,是多么地温暖温馨,这样的晚餐时光,是多么地令人想再次回味。但愿,晚餐温馨的时光可以散播到世界的每一个地方;但愿,每个家庭都有幸福的晚餐时光;但愿,每个角落的人,都可以与家人一起享受晚餐温暖的时光。
七年级作文(篇4)
面对城市的喧嚣,乡村的绿野,我们一直奔跑着,追寻心中的美景。
稻香中奔跑
在一个一望无垠的田野里,我们随着稻香一起奔跑,微笑着,小时候的梦我们都知道,我们是寻梦的孩子。我们笑着,让虫儿带着我们继续奔跑,唱着乡间那朴实的歌谣,一起依靠着,吻着稻香,寻着梦想,一起长大。
乡间的歌谣永远是朴实的,村庄的稻香是无华的。回到最初的美好,忘掉城市中的灯红酒绿,带着一路稻香,奔跑!
球场上奔放
在一个阳光四射的篮球场上,奔放的我们随着奔放的音乐奔放。拿球,运球,带球,上篮,投!在这荒无人烟的球场上为自己喝彩,为自己加油,为自己奔放。在球场上缔造自己的青春,给自己一个阳光的笑脸,不要怕流言蜚语。在这花样年华,就应该为自己的.梦想奔放!
球场上奔放,其实就是为自己的青春奔放。在这来也匆匆去也轻轻的青春中,唯一能证明自己的——奔放!
绿荫里行走
在一个枫叶似火的小道中,一个人独自缓慢地行走。看风吹树叶,听花开声音。在人生之路上,应要有热情的奔放,但也不能缺乏缓慢地行走。追得太快了,可能会失去很多,停下来慢慢走吧!多看看花开的世界,不要到了失去时才倍感惋惜。珍惜寻梦的机会,在停留中做好奔跑的准备,给自己的梦诠释一个更好的释解。
有时我们的确要奔跑,可也要停一停。寻梦要有行走,行走也在寻梦。
心中的美景代表了一种渴望,也是青春的最好诠释。
七年级作文(篇5)
责任是我们与生具来的一种约束,一种力量,一种享受安定和谐社会的基本,我们每天生活工作都是有一定的责任存在的,每个人对自己对家人对朋友都会有一定的责任,责任是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体现,是一个人对待人生和生命环境的态度。
生活中的责任似乎随处可见,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等;还有公交车让座等一系列关于社会道德的典范!
责任,看似简单,却是犹如千担重的石头狠狠的压在心头!不必别人提醒,不必别人怎样责骂,你都会时刻知道,时刻明白!因为这一切都是关乎你有没有道德心?有没有良心?
正如居里夫人所说“我们应该不虚度一生,应该能够说:‘我已经做了我能做的事。’正是这句话鼓励着居里夫人,才使她有了前进的动力!由此可见,责任的重大!责任的力量!
我不明白什么是责任?为什么要负责任?直到现在我或许还不能理解的吧!但是我却明白了一点,责任是鼓舞前进的的力量!
不愿辜负父母的期望,所以努力学习,这也是一份责任!早已不知对我说了多少教育的话了,或许我早已听的麻木,但现在我却懊悔了,可却是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啊!现在,后悔还来得及吗?负责任还来得及吗?
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我不知道我是不是一个负责任的人?但我却知道,我自己最想要保护的是什么!如果,最想要保护的是一份责任的话,那我心甘情愿的担起这份责任!即使他不是责任,我也甘愿保护!因为,他们是家人。不会欺骗我的家人!
有好多话想说,却不知道该怎样说。只有埋在心底。不过,我相信有一天我一定会弄明白的!嘻嘻!
直到现在我都不明白,责任到底是什么?但我也好像稍微明白了一点,那就是:责任,是勇气、是承担、是保护、是努力…
为责任而奋斗!加油!
七年级作文(篇6)
当我开始踏入中学后,我的华文老师给我的第一份功课就是一篇作文。我不理解,写作文能够学到什么。一开始我非常不喜欢写作文,因为开头的时候脑袋空空的,不知道要写什么。直到后来,我越来越喜欢写作文,想到什么就写什么,脑里不断地涌出新的想法,怎么写也写不完,有时甚至写过千字。
其实,我会爱上写作文的原因,一部分还是要感激我老师的。在第一次写作文的时候,我的老师都一直在我身旁鼓励我,为我加油打气。纵使开头几次写得并不是很好,但她也没有因此而放弃我,反而都是在教导我如何写出一篇优秀的作文。就是因为有她的信任和期待,我每天都为自己增值,不断地学习,不敢辜负她对我的期望。
想要写出一篇好的作文,写日记是方法之一。为什么这么说呢?你想想,作文是对人、事、物的叙述,就像我这篇的《写作文》正正是对“作文”的叙述。而写日记就是叙述作者在当天发生了什么事或者表达作者的心情,这样一来,写日记无形间在帮助你加强叙述手法,也提高了写作能力,那么想写出一篇好的作文也自然就没问题啦。
此外,多阅读课外书籍也是我推荐的方法。大部分人都喜爱阅读,因为阅读能够给我们知识,从中获得乐趣,也能提升我们的个人修养。不过,若我们阅读的是漫画或是八卦杂志,那就另当别论了。因为漫画和杂志虽然能够给我们乐趣,却不能够给予我们知识,也不能提升我们的个人修养,多看无益啊!阅读一篇优秀的文章,能够学习其写作方法,多看些优美句子,学以致用,人人都能写出优秀的文章。
为什么要写作文?写作文又对我们有什么帮助?我认为写作能够激发大脑的'思考。一篇作文该怎么写,情节该怎么发展。内容该怎么表达,在考虑这些期间,无形中它表现了我们的个人修养,显得文青。此外,写作能够改变这个世界。从古至今,各个伟人都出版了不少著作。如孙武的《孙子兵法》,它被译成不同语言,除了在战争方面,也对社会、经济等各个不同的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可见它对这世界的影响有多大。写作,就是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或许我们不能像孙武一样造成那么大的影响,但是能够改变我们身边一两个不好的事情,我也心满意足了。
七年级作文(篇7)
hello!我已经有了赛尔号战神联盟的超进化100级,都是极品地。
但是,我最大的困惑是,雷伊木有雷神天明闪这个超级超级超级超级此处省略一万字厉害的技能,还会有4倍威力偶!但今天,我却以外的打败了雷伊的幻影!打败过程如下。我先给雷伊上了雷神致命能量珠,然后,再给他加上了地面系s级技能石,而且偶的雷伊把已经全部的特训打完了,还完成了雷神生翼!!血量390滴!!上场了,我先用了极光刃消了强化,然后雷伊的幻影一个雷神天明闪打了我130滴血,我就用地面系s级技能石打了雷伊的幻影一小半的血,然后雷伊的幻影又用了雷神天明闪打了我160滴血,眼看雷伊的血只剩下一点点了,我想,这次肯定又失败了,因为我之前打雷伊的幻影不知打了多少次,都是惨败而归,但是,奇迹出现了!!我的雷伊真是太争气了,居然等我再次用地面系s级技能石时,打出了致命一击!这应该是雷神致命能量珠的效果,但也有可能是雷伊为我争气!雷伊的幻影一下被我给干掉了!
终于学会了雷神天明闪这个超级超级超级超级此处省略一万字厉害的技能,我就试了试雷神天明闪这个技能,第一次就打出了4倍的威力,太奇葩了!!雷伊,你将是我的忠心伙伴!
七年级作文(篇8)
“上帝,什么叫责任?”有一天,彼得问上帝,上帝笑了笑,说:“哦,那你就去人间走一趟吧!”于是,彼得就开始了他的旅行。
彼得先来到了一所学校,办公室里,一位女教师正在教育一位游手好闲的学生,一个小时过去了,那位学生竟然对老师不理不睬。彼得上前,问道:“既然他不听您的话,您干嘛还锲而不舍地教育他?”女教师微笑着说:“那是我的责任!”彼得明白,原来锲而不舍的教育学生就是责任。
接着,彼得来到了一座漂亮的公园,一位园丁正在辛勤地给草木剪枝,彼得上前问道:“为什么你要在这剪枝呢?”园丁边工作边说:“唉,让它们长得更好是我的责任。”彼得明白了,原来让草生长得更好就是责任。
接着,彼得来到了一间咖啡厅,一位服务员正在为顾客送咖啡,彼得问道:“为什么他自己不来取,却要你送过去呢?”服务员轻声地说:“因为那是我的责任。”彼得明白了,原来为顾客送咖啡就是责任。
最后彼得来到一家医院,一名护士正在照料一位非典病人,彼得上前问道:“难道你不怕被传染吗?”“唉。”护士微笑着说:“当然怕,但这是我的责任。”彼得明白了原来照顾非典病人就是责任。
彼得结束了他的旅程,回到了天界,上帝问他:“彼得,你知道什么叫责任了吗?”彼得果断地说:“是的,上帝,我明白了,责任就是锲而不舍的教育学生,就是让草生长得更好,就是为顾客送咖啡,就是照顾非典病人。”
上帝听后,笑着说:“孩子,这些只是责任的一部分,责任是无处不在的,是无时无刻不在的,做好你应做的事,这就是你的责任。孩子,你明白了吗?”
这是一篇成功的想象作文,结构设置简洁明了。通过“彼得”的所见所闻让读者见到一系列“责任”的个例,如果文章就此结束也许就不够深刻,作者聪明地安排“彼得”与“上帝”见面对话,通过“上帝”之口道出“责任”的定义,将之普遍化提升化,主旨就比原来有价值多了。以问句开头,启发疑问;又以问句作结,戛然而止,给人思考空间,余味隽永。
七年级作文(篇9)
常常被一片飘洒的落叶引起一种难以言喻的思绪,也常常被一股清茶的馨香诱出清新淡雅的情调。然而,在我记忆的长河中,我会更容易被一群鸟、一棵树所吸引,因为那是自己的家,一个充满温馨而甜蜜的家。
想起家,我就想起家里的一切。梧桐树挺着坚实的臂膀,迎接着我们的老朋友——麻雀。石砌的方墙,仍旧透露着一种气质、一种精神与不凡。墙角下,威武不屈的翠竹,印证了“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刚毅与典雅。眼前飘飞的花瓣,也诠释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默默与思恋”。在这时候,携一长凳于小院儿,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空云卷云舒,宠辱不惊,去留无意,尽享人生至高境界。于是,我总也忘不了家,忘不了家中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这让我深深地懂得:有家真好!
想起家,我就想起了家中的、妈妈和年迈的爷爷、奶奶。曾几时在我飞奔回家的那一刻,是妈妈一把抓过我身上的书包,嘘寒问暖,不求回报;曾几时在我受伤的刀口流血的时候,是爸爸连夜带我赶往医院治疗,我笑过、哭过、痛过……和常人一样我同样有过成功也有过失败,这其中有多少都包含着父母的深情与厚爱啊!这一切只有家才能让我拥有,才让我学会勇敢地去接受,进而转化为自己的爱,去无私地给予他人。我又一次坚定地相信:有家真好!
拥有了家,就拥有了幸福,拥有了种种感觉。就犹如久干不雨的大地被水浸透,犹如失足的绝望者,重新燃起希望的火种,也犹如破壳而出的雏鸡所感受到的浓浓暖意。它独特、雅致、卓越、韵味十足,犹如一壶醇香甘甜的美酒令人回味无穷。
朋友们,让我们高歌一曲,共同干杯,祝愿每一个家庭都平安幸福!
七年级作文(篇10)
放假了,妈妈带我去郑州玩,第一天我就“遇险”了。
那天,妈妈到我到银基逛了一下午,买了很多东西,还买了一辆可以组装的玩具赛车。一回到宾馆,我就开始组装我的赛车,直到吃晚饭。
吃过晚饭,我求求妈妈给我的玩具赛车买电池。妈妈让我自己去宾馆附近的一个商店里买。也许是太高兴了,也许是我想象着赛车装上电池后飞快的样子,急匆匆买完电池后,我就飞奔回宾馆。可来到一个路口的红绿灯前,我才发觉自己找不到宾馆了,看看高高的高楼大厦,匆匆忙忙的人流车流,我一下子呆了,我知道自己迷路了。我急的这边走走那边看看,却一无所获。突然,我灵机一动,想到一个好办法。
我向一位路过的阿姨询问:“阿姨,您知道河南电力宾馆在哪吗?”阿姨说:“不知。”我想借阿姨的手机联系,阿姨说没电了,之后我又问了一位阿姨借电话,阿姨却说手机没费,我想真没同情心,之后我问了一位叔叔借手机,叔叔爽快的答应了,我很高兴,之后我打了电话,我焦急的向妈妈说:“妈妈,宾馆在哪?”妈妈知道我迷路问清了我所在的位置,并把行走路线告诉我。我连声对叔叔说:“谢谢!谢谢!”然后按妈妈说的路线飞快的回到了宾馆。
这次郑州“遇险”真让我难忘。
七年级作文(篇11)
因中秋临近,我们一家开了一个聚会,弟弟一家都来了,还带来了两盒我最爱的水果冰皮月饼----白白的外皮加上清香的水果内馅,香甜可口,一点也不肥腻,让人吃了第一个还想吃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那味道儿,啧啧,真是绝了,杠杠的!
吃完月饼,品完普洱,我们又出去吃了宵夜。一家人其乐融融,还吃了许多的港式小吃和广式宵夜:
葡挞的金黄外衣,加上蛋香浓郁的内心,完美至极;湿炒牛肉河粉,点缀上一颗颗葱白,浓郁的香味儿中夹杂着阵阵葱香,完美至极;还有那双蛋瘦肉粥,皮蛋与咸蛋的完美结合,加上鲜嫩的肉片,香糯可口,完美至极……这一顿宵夜,让我流连忘返,心花怒放。
出了酒店门口,抬头仰望那无边的天空,虽然只有零星几颗星星,但是却带给我最开心的一夜。
是啊,人生得意须尽欢,何苦要那么累?一家人开开心心相聚一堂,月下谈天说地,是多么欢乐。
我们也正是如此,回到家后,我们便去了天台,一家人品茶,唠家常,谈儿女,以酒相敬。我和弟弟就躲在一旁,打开了漫画书,以月光为灯,星星为伴,津津有味儿地看了起来,一看到有趣的地方,还会“咯咯咯咯咯咯”的笑起来。大人开心,小孩也开心,没有什么比这更美好了。
这真是一个开心得让人睡不着的夜晚。
七年级下册地理课件
教学备课包括教案和课件的准备。如果您还没有开始准备教案课件,现在也不晚。教案是老师授课的重要辅助工具,优秀的教案课件能让您的课程更加生动有趣。在这里,我们向您推荐“七年级下册地理课件”,相信它的内容能够帮助您打造出优秀的教案课件。
七年级下册地理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利用半球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来描述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
2.知道世界第一大洲。
3.学会描述一个区域的范围。
4.了解亚洲的地理分区。
教学重点
通过对亚洲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学会正确的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区域某一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
教具
挂图、地形名称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视频中展示了亚洲各地的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并配以优美的音乐。
教师提问:结合我们平时接触的电视、电影、报纸、网络资料,谈谈自己知道的亚洲。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归纳:我们居住的大洲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既有烈日炎炎的沙漠,又有白雪皑皑的冰原;既有世界第一高峰,又有世界最低洼的地方。这就是我们居住的大洲。它有众多的高山和大河,有灿烂的文化,有优美的风景。他就是雄踞东方的亚洲。
二、出示学习目标。(同上)
三、新授课
(一)亚洲地名的由来
亚洲是亚细亚洲的简称,意为东方日出之地。公元前20xx年中期,菲尼基人在地中海东岸(今天叙利亚一带)兴起,建立起强大的腓尼基王国。他们的航海水平非常高,活跃于整个地中海。频繁的海上活动,要求腓尼基人必须确定方位。所以,他们把地中海以东的地区称之为Asu,即东方日出之地,所指范围后来逐步扩大到整个亚洲。把地中海以西的陆地称之为Eerb,意为西方日落之地,后来被用来指代整个欧洲。
(二)亚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认识一个大洲,先要从在哪里入手,也就是明确位置,搞清楚范围、边界。那么,应当如何描述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呢?
教师点拨描述区域地理位置的一般方法:半球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
:看图讨论回答
1.读图6.1《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描述亚洲在东西半球、南北半球中的位置。(绝大部分在东半球、北半球)
2.读图6.2《亚洲的范围》,找出亚洲的经纬度位置
①最北:北纬81度;最南:南纬11度
②最东:西经170度;最西:东经26度。
3.读图6.2《亚洲的范围》,了解亚洲被哪些大洲和大洋包围?
亚洲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北、东、南分别濒临北冰洋、印度洋,西面与欧洲毗邻,西南与非洲相邻,东南隔海与大洋洲相望,东北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
:读图6.23北美洲的位置和范围
1.简述北美洲的半球位置
2.说出北美洲的经纬度位置
3.找出北美洲周围的大洋、大洲,说出它们分别位于北美的方位,归纳北美洲的海陆位置特点。
:师生互动,完成第5页活动题:比较北美洲和亚洲的位置和范围差异。
(三)课堂小结
认识区域首先要认识区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从半球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等方面加以描述。
(四)作业安排
完成地理点拨练习
1.印度最重要的河流是()
A.恒河B.布拉马普特拉河C.红河D.印度河
2.下列关于印度自然地理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北部是山地,中部是平原,南部是高原B.全国都属于热带季
风气候,全年高温多雨
C.恒河流人阿拉伯海D.印度东临阿拉伯海,西临孟加拉湾
3.印度大部分地区的气候是()
A.温带大陆性气候B.热带雨林气候C.亚热带季风气候
D.热带季风气候
4.给印度带来丰沛降水的季风是()
A.6—9月盛行的西南季风B.6—9月盛行的东南季风
C.10一次年5月盛行的东北季风D.10一次年5月盛行的
西南季风
5.下列情况中,易形成印度水灾的原因是()
A.东北季风来得晚或退得早B.西南季风来得晚或退得早
C.东北季风来得早或结束晚D.西南季风来得早或结束晚
6.印度的主要粮食作物是()
A.小麦、玉米B.水稻、玉米C.小麦、谷子D.水
稻、小麦
7.印度最大的麻纺织中心是()
A.加尔各答B.新德里C.孟买D.班加罗尔
8.印度水稻主要分布在()
A.恒河上游地区B.阿拉伯海的西岸
C.德干高原西北部D.德干高原东北部和恒河中下游地区
9.印度农产品的产量很大,而出口量很少,其原因是()
A.工业发达,农业原料消费多B.畜牧业发达,饲料需求大
C.人口众多,消耗农产品多D.环境污染严重,农产品质量
不合格
10.以下关于印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独立后大量引进国外人才,发展本国工业
B.钢铁、机械、化学和纺织工业具有一定的'规模
C.印度是世界第一软件大国
D.印度是个贫穷落后的国家,所以几乎没有高科技工业
二、综合题
11.读印度略图7-8,回答下列
问题:
(1)把图中代号所表示的地
理事物名称填在下面相应的空
格上:
邻国名称:①②
③④
河流名称:⑤
地形区名称:⑥首都名称:⑦海、湾、洋名称:
⑧⑨
(2)印度地形分三部分,北部是,南部是
12.读图7—9,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所示国家是 。该国人口居世界第 位。
(2)该国最大的棉纺织工业中心应该是图中城(填数字),最大的麻纺织工业中心是图中城(填数字)。
(3)该国的主要矿产有等,主要集中分布在(地形区)上。
(4)图中的阴影区为该国的主要工业区,试分析该国工业区的分别与原料、燃料产地之间的关系?
(5)图中④是该国的计算机软件的生产基地
13.读南亚地区风向图7—10”,回答问题:
(1)图A中的箭头表示的是(方向)风,此风从吹向,称为季风。
(2)图B中的箭头表示的是(方向)风,此风从吹向,称为季风。
(3)能给印度带来丰富降水的是
(4)在这两种季风的影响下,印度大部分地区属于气候,这种气候的主要特征是~。
(5)在图A中季风的影响下,印度大部分地区进人季,该季节时间大致是每年的月至月,在图B中季风的影响下,印度大部分地区进入季,时间大致是每年的月至月。
(6)请把印度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的变化关系用直线连接起来
A旱灾B水灾
①来得早②来得晚③退得早④退得晚⑤风力不足⑥
风力强盛
1.A2.A3.D4.A5.D6.D7.A8.D
9.C10.B
11.(1)巴基斯坦尼泊尔斯里兰卡孟加拉国恒河德干高原新德里印度洋阿拉伯海孟加拉湾(2)喜马拉雅山地南麓印度河和恒河平原德干高原
12.(1)印度(2)①③(3)煤铁锰德干高原(4)工业区主要集中分布在工业原料和燃料产地(5)班加罗尔
13.(1)东北大陆海洋冬季(2)西南海洋大陆夏季
(3)西南季风(或夏季风)(4)热带季风全年高温,一年分明显的旱、雨两季(5)旱105雨季69(6)A:②③⑤B:①④⑥
七年级下册地理课件 篇2
一、教材分析
作为区域地理的内容,“中东”这一节的教材并没有着意某一个国度,而是对于整个区域进行了总体描述。教材突出了以下几点:①长期的热点地区;②重要的地理位置;③丰富的石油资源;④匮乏的水资源;⑤宗教以及文化的差异。其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该区域一些基本的地理常识,培养善于发现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其中也渗透了对于读图、搜集归纳地理信息能力的训练。
二、学情分析
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思维活跃,乐于探究,善于交流合作。但学生的基础和能力存在差异,为了实现全体学生的充分发展,我组织学生采用分组合作探究学习。其次中东地区是全世界都关注的热点地区,所涉及到的信息资源非常丰富,也是学生所渴望知道的,但由于本课教材中所涉及的内容有限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非常有必要借助同学收集的课下资源来丰富我们的教学内容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三、目标分析
根据地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在教材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及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我设计了下列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读图说明中东地区的范围、位置;分析本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借助收集的资料,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与人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分析中东成为热点地区的原因,呼吁世界和平,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教学重难点:中东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以及战争频发的原因
下面我再从教法、学法上谈谈如何进行重难点教学:
四、教法分析
根据实验中学健康学习导航的方法,以及结合本节课的特点,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模式展开教学,帮助、引导学生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促进学生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以提高学习积极性,强化自我意识,培养情感品质。
五、过程分析
下面我将介绍本节教学的五个环节,第一环节是: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由于中东战争一直都是全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所以我以中东战争为切入点通过学生所见所闻自由发言,来激发学生对中东的.学习兴趣,在分析探讨引发中东战争原因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引出并进入中东地理位置的学习。
(二)明确主题探究新知
这部分内容的设计主要考虑锻炼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通过讨论交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合作、探究与交流的能力。关于中东地区地理位置重要性的教学,首先让学生快速浏览教材,从整体上把握中东地区成为长期的热点地区的原因;紧接着利用多媒体展示“中东在世界中的位置”,初步了解中东地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再通过“中东”和“西亚”地区的对比,了解两个地区之间的差别,明确中东的范围及主要国家。最后,课件展示中东的地形图,通过问题导学的方式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东地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以及中东地区的国家和主要城市等。
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课件中闪烁等方式演示,形象直观的对比,突破教学重难点。
(三)小组合作汇报总结
接下来要求每个小组根据课下收集的资料合作探讨中东地区战争频发的原因,选派代表汇报讲解所探究的问题,老师点拨。这一环节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巩固练习形成能力
接下来进入达标反馈板块,采用典型题和易错题两种题型,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自主完成,并进行讲解,教师点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检验学生所学知识的程度,易于学生查漏补缺。
(五)诱导点拨归纳总结
练习结束后,请同学归纳本课知识点,帮学生理清本节思路,又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为下节课学习做下铺垫。
六、评价分析
总体上讲,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充分体现了“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适当借鉴了其他学科的教学长处。以“战争给中东地区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为主线,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突破教学重难点,同时唤醒学生热爱和平的意识。
七年级下册地理课件 篇3
第一、二课时
课题: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一节位臵和范围
主备人:罗文学成员:杨丽教学目标:
1、学会利用半球位臵、海陆位臵和经纬度位臵来描述一个区域的地理位臵。2、知道世界第一大洲。
3、学会描述一个区域的范围。4、了解亚洲的地理分区。教学重点:
通过对亚洲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教学难点:
学会正确描述大洲的地理位臵特点,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区域某一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教学准备:
挂图、地形名称卡片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位臵和范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视频中展示了亚洲各地的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并配以优美的音乐。
教师提问:结合我们平时接触的电视、电影、报纸、网络资料,谈谈自己知道的亚洲。
学习讨论回答。
教师归纳:我们居住的大洲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既有烈日炎炎的沙漠,又有白雪皑皑的冰原;既有世界第一高峰,又有世界最低洼的地方。这就是我们居住的大洲。它有众多的高山和大河,有灿烂的文化,有优美的风景。它就是雄踞东方的亚洲。
板书:
一、雄踞东方的大洲——亚洲
二、出示学习目标(同上)
三、新授:
(一)温故知新(生回顾亚洲地名的由来)
亚洲是亚细亚洲的简称,意为“东方日出之地”。公元前20xx年中期,腓尼基人在地中海东岸(今天的叙利亚一带)兴起,建立起强大的腓尼基王国。他们的航海水平十分高超,活跃于整个地中海。频繁的海上活动,要求腓尼基人必须确定方位。所以,他们把地中海以东的陆地称之为“Asu”,即“东方日出之地”,所指范围后来逐步扩大到整个亚洲。把地中海以西的陆地称为“Ereb”,意为“西方日落处”,后来被用来指代整个欧洲。(二)亚洲的地理位臵和范围
认识一个大洲,先要从“在哪里”入手,也就是明确位臵,搞清楚范围、边界。那么,应当如何描述亚洲在世界中的位臵呢?
师点拨描述区域地理位臵的一般方法:半球位臵、海陆位臵、经纬度位臵[活动]:看图讨论回答:
1.读图6.1《亚洲在世界中的位臵》,描述亚洲在东西半球、南北半球中的位臵。(绝大部分在东半球、北半球)
2.读图6.2《亚洲的范围》,找出亚洲的纬度位臵①最北:81°N;最南:11°S;②最东:170°W;最西:26°E
3.读图6.2《亚洲的范围》,了解亚洲被哪些大洲和大洋包围?
亚洲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北、东、南分别濒临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西面与欧洲毗邻,西南与非洲相邻,东南隔海与大洋洲相望,东北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
[学以致用]:读图6.23“北美洲的位臵和范围”,
1.简述北美洲的半球位臵。2.说出北美洲的经纬度位臵。
3.找出北美洲周围的大洋、大洲,说出它们分别位于北美洲的方位,归纳北美洲的海陆位臵特点。
[活动]:师生互动,完成第5页活动题:比较北美洲和亚洲的位臵和范围差异。
四、课堂小结:
认识区域,首先要认识区域的地理位臵和范围。大洲的地理位臵,可以从半球位臵、海陆位臵和经纬度位臵等方面加以描述。
五、作业安排:
完成地理填充图册同步练习。
第二课时位臵和范围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入:
我们的环球之旅已经到达了我们祖国所在的大洲——亚洲。亚洲在许多方面值得亚洲人自豪。接下来,就让我们通过自己的双手和眼睛来验证亚洲之最。二、活动内容:
(一)算一算——世界第一大洲
你可以从哪些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小组讨论]
1.计算:a.跨纬度数(约92°,大部分在北半球,跨寒、温、热三带)
b.地球上纬度相差1度,距离约110千米,则亚洲南北距离(10120千米)c.跨经度数(约164°,大部分在东半球)d.比较和其他大洲的东西距离。
2.读图6.4《七大洲面积比较》,亚洲面积是多少,相当于几个欧洲和南极洲面积之和?(三个欧洲和一个南极洲面积之和)
得出结论:为什么说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1.跨纬度最广(跨寒、温、热带)2.东西距离最长
3.面积最大(4400千米)(二)找一找——亚洲的分区
通常,亚洲按照地理方位还可以划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和北亚6个区域。
读图6.5《亚洲地理分区》,结合图6.5《亚洲地形、政区》,回答问题:①新、马、泰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②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印度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③阿富汗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④北亚部分属于哪个国家的领土范围⑤哈萨克斯坦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⑥中国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这个地理分区还包括哪些国家?学生读图分析:看图6.6景观图,描述图片中居民的生活。图1西亚——游牧——穿着宽松的长袍图2北亚——狗拉雪橇——皮衣图3南亚——捕鱼图4东南亚——长屋
四幅图说明由于面积辽阔,亚洲各地的自然环境的地区差异很明显,也就造就了居民生活的差异。三、师生共同小结:
今天的旅程即将结束,请你们谈谈有什么收获。四、作业安排:
完成地理填充图册同步练习。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课题】第二节自然环境(地形和河流)主备人:罗文学成员:杨丽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亚洲的学习,运用地图及有关资料归纳出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并分析其相互关系
2、理解河流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
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
【教学难点】
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区域某一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教学方法】
讲授法、读图指导法、练习法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七年级下册地理课件 篇4
教材分析
《东南亚》一节教材,介绍了东南亚地理中具有突出特点的一些内容,如“十字路口的位置”、“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华人、华侨集中的地区”等。教材利用“东南亚在世界中的位置”、“东南亚的国家”、“马六甲海峡的航线”几幅图和对应的活动,介绍了东南亚的地理位置、范围和主要的国家,特别突出了东南亚处于海上交通“十字路口”的重要位置。众多地处热带的临海国和岛国,形成高温多雨的气候,进而影响到东南亚的农业生产类型和农作物分布。教材在介绍了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风两种热带气候特点的基础上,突出体现了东南亚农业生产的特色:世界最大的热带经济作物产地。教材在介绍中南半岛的地形特点后,联系东南亚人口和城市的分布,分析了影响人口和城市分布的条件和因素,归纳出了世界人口和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教材介绍了东南亚是华人和华侨集中的地区,为东南亚经济的发展和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东南亚众多沿海国家风景秀丽,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成为许多国家重要的经济来源。
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对七年级学生来说不是太容易,尤其是农村学生,见识较少,对东南亚的位置的优越性、气候的分布理解起来有难度。但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来引导学生漫游东南亚。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东南亚处东方“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两种热带气候的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农作物及分布;了解东南亚人口和城市的分布、人口构成;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发达的旅游业。
2.能力目标:学习搜集资料,制作地理演示文稿。根据图和相关资料,分析东南亚在世界交通的地位,初步学习分析一地的地理位置及重要性;结合中南半岛地形、河流特点,分析东南亚的自然条件对人口和城市分布的影响,找出世界人口和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
3.情感价值目标:培养尊重不同地区文化和传统的意识;通过了解华人和华侨对所在国经济建设和我国经济建设做出的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东南亚的地理位置。
教学难点:东南亚十字路口的位置。
教学过程
师曰:关于我们的近邻东南亚地区,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上网查资料,十分投入地制作演示文稿,现在很多同学已跃跃欲试向大家展示制作成果。我们就把这次学习当做是一次东南亚旅行,依次请各组代表来当向导,带领我们了解东南亚的地理环境,领略东南亚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
1.位置交通组展示活动
(1)演示文稿:图“东南亚在世界中的位置”,“东南亚政区”,“马六甲海峡的航线”
文字说明:位置:亚洲东南部,23oN—10oS,90oE—140oE
组成:两大部分——中南半岛,马来群岛
在世界交通的地位: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其中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是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
(2)组间互动:请其他组的同学在投影屏幕前据图认识和寻找教材P28活动1中的有关内容;在屏幕前据图指出马六甲海峡连接的地区;理解马六甲海峡位置的重要性。
师适当补充。
2.气候与农业组展示活动
(1)演示文稿:图“曼谷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新加坡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亚洲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区一天中的天气示意”,“东南亚居民喜食米饭”,“东南亚的梯田”,“东南亚国家主要农作物的分布”,图“东南亚的橡胶种植园”,“东南亚的油棕种植园”,“东南亚的椰林”,“马尼拉蕉麻”
文字说明:东南亚地区处在赤道附近的低纬度地区,属于两种热带气候类型。曼谷——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5—10月是雨季,11—4月是旱季,这种气候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岛。新加坡——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这种气候主要分布在马来群岛。
(2)组间互动:请其他组的同学一起分析两种热带气候的特点及主要分布区;对热带雨林气候区的天气过程进行描述;在屏幕前指认水稻和热带经济作物的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
(3)导游:请大家参观东南亚热带作物种植园(据查阅资料对图片进行讲解)。
3.自然条件与城市分布组展示活动
(1)演示文稿:图“中南半岛的地形、河流与城市的分布”
文字说明:中南半岛山脉河流由北向南延伸,山河相间,纵列分布;河流上游流经山区,水流湍急,富水力,交通不便,下游河谷展宽,形成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交通便利,人口稠密,是重要农业区;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
(2)师曰:我请大家欣赏陈毅元帅的一首诗《赠缅甸友人》,从诗中我们可以了解中南半岛与我国山水相连,唇齿相依的邻邦关系。
(3)组间互动:在投影屏幕前据图认识和寻找教材P31活动内容1中的河流及上游所在地;找出河内、金边、万象、曼谷、仰光分别位于哪条河流的沿岸,分别是哪个国家的首都;
(4)组织讨论教材P32活动内容2。
4.华人华侨及风光导游组展示活动
(1)演示文稿:图“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人比重”
(2)教师介绍。
(3)演示文稿:图“越南的下龙湾”,“花园城市新加坡”,“泰国曼谷的水上市场”,“曼谷佛塔”,“缅甸仰光的大金塔”,“柬埔寨的吴哥窟”,“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等图片及当地民俗风情的内容加以讲解)。
七年级下册地理课件 篇5
【《自然环境》】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归纳一个大洲的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2、通过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学会总结归纳两大洲地形和河流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亚洲、北美洲地形特点
难点:地形对河流流向的影响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1、展示“亚洲地形图”。
2、指导学生基本的读图方法,观察陆高海深表。结合地图判断不同图下颜色各代表什么地形。我们来认识一些主要的地形区,描述一下它们的位置和大致海拔。
请不同组的学生展开竞赛抢答,增强组内的合作意识,活跃气氛。
3、学生查图讨论回答各地地理位置海拔高度。
引导:根据以上的读图分析从位置和海拔方面考虑,得出亚洲地形特点
板书:地势起伏很大,中间高四周低,亚洲地面高低起伏很大,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4、引入地形剖面图。
(展示亚洲大陆沿北纬30度的地形剖面图和北美洲沿北纬40度的地形剖面图)
观察区别两图:
学生读图归纳:亚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表现出起伏大,中部高,两侧低的特点。而北美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东西高中间低。
河流是构成自热环境的另一重要因素。
1、在图上找出几条大河,长河众多,观察河流的位置、流向及流入的海洋。
2、归纳亚洲的大河在分布上的特点。
板书:受地形影响,亚洲的地势中间高四周低决定了河流多发源于中部山地,四周呈放射状分布。
北美洲地形对河流流向的影响。
北美洲地势中部低,但中部北高南低。密西西比河主干呈自北向南流,东西部地势高,所以密西西比河水系多发源于两侧高原山地。
亚洲主要有哪些气候?
学生看图回答:说出亚洲的主要气候类型,认识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特点。
为什么亚洲气候复杂多样?
引导学生从位置、范围、地形等方面说明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
分析亚洲气候特点的成因,亚洲季风气候特点及其对农业造成的影响
成因: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夏季风弱,从海洋上带来的水汽少,降水就少。如果过少,就可能形成旱灾。夏季风强,从海洋上带来的水汽多,降水就多。如果过多,就可能形成水灾。
亚洲地跨寒、温、热三带,气候具有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和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广的特点。
2、亚洲分布面积最广的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得出另一特点—大陆性气候分布广(距海洋远,深入大洲大陆内部)
3、季风气候是亚洲独有的气候类型且分布广,得出亚洲气候的又一特点,季风气候显著,三种季风气候的降水季节分配图和降水年际变化图。
分析得出结论: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最广。
过渡:为什么会形成这么复杂的气候?主要受了哪些因素的影响?
(以亚洲的几个城市{前述}为例,提示回忆上册学过的“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知识,引导学生总结出气候与位置的关系及气候与地形、地势的关系)
小结:影响亚洲气候的因素,除了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外,还有地势及其他因素,但主要的是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教育学生分析季风气候降水的特点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结合活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北美洲的气候类型图”认识北美洲的气候分布,主要气候类型。与亚洲相比北美洲所跨纬度范围稍小些,高山高原贯穿两部,因山地也呈现出气候复杂多样,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广的特点,但是北美洲西北沿海有狭长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
课后小结
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学习了亚洲和北美洲的气候类型,气候特点,引导学生认识了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七年级生物下册课件收藏
老师每一堂上一般都需要一份教案课件,因此就需要我们老师写好属于自己教学课件。教案是自我管理的重要手段。关于“七年级生物下册课件”这篇文章可以给大家带来更深刻的认识,烦请您认真阅读下面的内容!
七年级生物下册课件 篇1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四册教材的开篇语——《生物的命名和分类》。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简单、必要的生物分类是十分有用的,这也能够培养他们在今后的学习、研究中更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生物的命名和分类也是本章节《生物的多样性》的基础知识,有助于学生对后面知识的理解。
学情分析、设计思想:
本章内容以概念为主,不容易记忆和理解。因此选区大量资料作为引导,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同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自己对生物进行分类,也可以考核学生的理解情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让学生知道生物命名的正确方法,理解命名的意义
让学生初步了解生物分类的基本方法
让学生知道生物分类的等级、单位以及生物五界的名称
能力目标:
通过对几种常见动植物的分类,培养学生观察、对比、归类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生物命名和分类工作严肃性的认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重点:生物分类的等级、单位以及生物五界的名称
解决方法:用举例说明的方法帮助学生记忆
难点:生物命名的正确方法,理解命名的意义
解决方法: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媒体:
圆白菜的图片
超市地图
各种生物的图片
板书设计
第十四章生物的多样性
第一节生物的命名和分类
生物的命名
二名法=属名+种名
生物的分类
分类依据:形态、结构、生活习性、亲缘关系
等级单位:界门纲目科属种
动物界脊索动物门哺乳纲灵长目人科人属人
高低
生物分类
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菌物界、植物界、动物界
教学过程
阶段目标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导入
(利用生活实际引起兴趣)讲述:我想大家一定都跟爸爸妈妈去买过菜吧,那对我我们常吃的蔬菜名称一定都很了解了。提问:那我说一种蔬菜名看你知道不知道是什么?——连花白思考回答讲述:很多同学都没听说过吧,看看图片我想你应该知道是什么了吧。这就是我们大家非常熟悉的圆白菜。可是这个称呼也只是北京人对它的叫法啊,可陕西人就叫他连花白。还有很多其他的蔬菜水果也有这个问题啊。世界上的生物物种已经被记载的有150万种,可以确定的是,至少有两倍于此的物种未被记载,由此可以推断,世界上物种约有500万种。名称的问题在生活中好像不算是什么小事,可这会给科学研究带来非常大的麻烦的。演示圆白菜的图片设问:你能不能想个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思考回答讲述:正如大家所说,给它们一个科学、统一的名称,同时将他们分类,就可以便于科学家管理了。板书:第十四章生物的多样性
第一节生物的命名和分类生物的命名提问:想一想妈妈让你去超市买东西的时候你是怎么找到你想要买的商品的?思考回答演示超市地图讲述:超市里的工作员把商品都分类摆放了,便于我们快速的找到他们。让我们来试一试吧提问:请你快速地说出在超市的哪个部位找到这两件商品,为什么?思考回答讲述:尽管它们的名字很相似,但我们大家能很快找到它们的依据什么呢?我们的生活常识告诉我们它们不属于一类,所以要从不同的归类中找。提问:可是要是没有这样生活常识的人在他去超市时怎么帮助他们呢?告诉他们在哪一类中找讲述:同样的道理,我们在给生物命名的时候是不是也可以利用这个办法呢,现说是哪一种再说是什么。这种命名的方法就是瑞典的分类学家林奈创立的“二名法”。根据“二名法”,生物的学名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属名,代表它的分类,第二部分为种名,代表它叫什么。而属名和种名都必须使用拉丁文斜体来表示。
我们看看书上第2页的例子,你总结一下生物的学名都有哪些要求。(属名首字母大写)生物的分类提问:我们现在知道了生物的学名是怎么来的了,那我有一个新的问题了——既然学名是由属名和种名和在一起组成的,那这个属,也就是他们的分类是怎么划分的呢?你觉得应该以什么为依据将生物划分成类呢?讨论演示各种生物的图片讲述:大家讲生物划分的时候都考虑了哪些因素?应该有生物彼此之间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等自然特征上的相似程度,以及他们彼此之间的亲缘关系。
瑞典科学家林奈由于在世界上首次创立生物命名系统,因而被誉为现代生物分类学的奠基人。阅读:请你阅读P5的“阅读”,请你说说:
林奈当时把生物界分为了几个部分?
在他划分的每个部分里又分出了哪些更细小的单位?
他的不足之处是什么?
动物界和植物界
纲、目、属、种
人为分类,还不够精确和科学讲述:科学家在长期的研究中也发现了林奈的分类还不够科学,于是科学家不断的研究分析,根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亲缘关系将他们做了更细致的划分。
我们现在采用的生物分类系统包括七个等级:最高的单位是界,其下依次为门、纲、目、科、属、种。重视分类的最基本单位,单位的级别越高包含的种就越多。
以我们人类自己为例,我们属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哺乳纲,灵长目,人科,人属,人。现代生物分类的发展讲述:我们人类只是动物界中非常渺小的一个物种,而动物也只是生物的一部分而已。19世纪以后,生物学在不断研究的过程中发现,生物除了有动物植物之外还有一些既不属于动物界也不属于植物界的生物。一些研究生物分类的科学家、学者将这个庞大的生物类群进行了分类,但是很多观点并不统一:从林奈的二界系统到达尔文的三界系统,再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外国学者提出的五界系统,再到我国生物科学家提出的六界系统,总之,随着人类认识世界的手段方法的不断提高,借助电子显微镜技术的不断成熟,对生物的分类也是越来越细。我们所学习的是简化了的五界系统: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菌物界、植物界、动物界。病毒不具有完整的生物结构,但它在我们的生活中实在存在并造成了不小的影响,许多科学家认为病毒应单独建立一个病毒界。结束(开放式结束)讲述:我想现在大家对于生物的分类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生物命名的原则和分类的等级和单位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那生物分成的这五类一级病毒都有哪些特点,我们将依次向大家介绍附录1:人为分类法和自然分类法
人为分类法:是人们从自身需要出发,根据生物的形态、结构、功能、习性、生态或经济用途等方面进行分类,不考虑生物彼此之间的相似程度和亲缘关系。例如将生物分为陆生生物、水生生物和沙生生物。或将植物分为粮食作物、油料作物和香料作物等。
自然分类法:是利用现代自然科学的先进手段,从比较形态学、比较解剖学、古生物学、生物化学和生物生态学等不同角度,反映生物界自然演化过程中生物彼此间亲缘关系的分类系统,既符合生物系统发育的原则。这是因为系统发育的亲缘关系是生物进化过程的实际反映。所谓系统发育是指任何分类单位的起源,即进化的亲缘关系。
附录2:人科
物种分类:脊椎动物-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兽亚纲-真兽次亚纲--灵长目-类人猿亚目(猿亚目)--人科---
分类简介:体毛退化,身体直立,手足分工,前肢解放出来成为劳动的器官,后肢支持身体和担任行走功能。大脑高度发达。人次分类地位上属于人科人属人种,全世界人类都属一种,即现代人。人和类人猿有着共同的祖先,他们的共同祖先是1—2千万年前生活在热带森林中的森林古猿。人是由猿进化而来,但又本质上区别于一切动物:人类的手转变成为劳动器官,能制造工具,有语言,能进行逻辑性的思维和过着社会性的生活。
附录3:丹顶鹤在动物界的分类地位
七年级生物下册课件 篇2
《血液循环途径》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中的第三节的第二课时内容,课时安排为一课时,在学习了血管,血液,心脏等知识的前提下,讲述人体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人体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必须及时运来,并把产生的二氧化碳废物运走,人体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而这些都必须通过血液循环来实现,因此,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核心,在全篇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中用整页篇幅特意安排了一幅人体血液循环模式图,形象地表现了血液在封闭式的管道系统中的循环流动,学生能否读懂这幅图,标志着是否掌握了本节知识。教材中还设计了两个讨论和两道课堂练习,都从不同的层面体现了本节知识的重点与难点。
1. 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教 学 难 点 :
1. 正确理解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的变化。
(一)知 识 目 标 :
1. 正确概述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2. 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理解在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中发生地变化。
(二)能 力 目 标 :
1.通过组织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探究能力;
3.通过多媒体的辅助,训练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
(三)情 感 目 标 :
通过学习有关知识, 认识到生命的奇妙,树立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建立科学的价值观。
【确定依据】根据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 法 和 学 法】
【确定依据】1、学情:七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敏捷,但抽象思维略显 不足,在课堂上,他们好表现,不喜欢老师的空洞说教,拒绝老师将思想强加给他们。
2、 直观式——多媒体演示。
3、 探究式——发现问题,寻求规律 。
(二)说 学 法 —— 1)分组探究法。
2)归纳总结法。
3)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
4)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游戏巩固。
(一)课 前 准 备 :
2)阅读 科学家的`故事——血液循环的发现。
2)一杯凝固的血液。
3)血液循环中各结构头饰 。
4)代表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气球。
“疑,思之始,学之端。”先请同学们看扁鹊切脉图片(进行爱国思想教育)→学习测量脉搏(亲身体验中华医学传统)→提出疑问“心脏为什么在不停地跳动?”→导出新课→探究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这样置学生于知与不知的矛盾中,使学生注意力开始集中,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新问题的解决过程。)
【设想依据】教师准备大量的图片,为学生探究设置情境,既符合新课标的理念,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光盘展示体循环途径和和肺循环途径(必要时多放几遍,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境)→总结两条循环的路线图→设置探究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问题1:两条循环途径的交汇点在哪里?问题2:两条循环途径的相同点和区别点?→学生仔细观察总结出的循环途径→思考,寻找规律→找出规律后进行实战演练,亲手绘制循环图→课堂游戏《找朋友》→思维升华,突出重点。
【实施依据】新课标中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在实现知识目标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是之终身受益。
观察课前准备的一杯凝固的血液→学生探究思考→得出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定义→再观察血液循环图片→学生寻找出循环途经中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发生变化关键部位→设置悬疑,“为什么在这些部位血液成分会发生改变?”→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血液的变化”的教学光盘→完成活动“锦上添花”和课堂游戏《小小旅行家》→设置探究问题“探究血液循环的意义”
【实施依据】启发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以旧为新,有抽象的知识到具体的实际问题,再有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的完成整个知识点的教学,使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并使学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感。
学生归纳总结→探究“血液循环的意义”→实现重点和难点的延伸。
(六)、课堂拓展延伸:冠脉循环,为心脏提供营养,发生障碍时容易引起冠心病和心肌梗塞。(2分钟)
2、小明得了支气管炎,医生给他输液,消炎药从手部静脉打入,怎样到达支气管的发炎部位?
答: 消炎药——各级静脉——上腔静脉—右心房—参与肺循环—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支气管发炎部位。
七年级生物下册课件 篇3
《血液循环途径》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中的第三节的第二课时内容,课时安排为一课时,在学习了血管,血液,心脏等知识的前提下,讲述人体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人体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必须及时运来,并把产生的二氧化碳废物运走,人体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而这些都必须通过血液循环来实现,因此,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核心,在全篇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中用整页篇幅特意安排了一幅人体血液循环模式图,形象地表现了血液在封闭式的管道系统中的循环流动,学生能否读懂这幅图,标志着是否掌握了本节知识。教材中还设计了两个讨论和两道课堂练习,都从不同的层面体现了本节知识的重点与难点。
1. 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教 学 难 点 :
1. 正确理解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的变化。
(一)知 识 目 标 :
1. 正确概述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2. 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理解在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中发生地变化。
(二)能 力 目 标 :
1.通过组织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探究能力;
3.通过多媒体的辅助,训练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
(三)情 感 目 标 :
通过学习有关知识, 认识到生命的奇妙,树立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建立科学的价值观。
【确定依据】根据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 法 和 学 法】
【确定依据】1、学情:七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敏捷,但抽象思维略显 不足,在课堂上,他们好表现,不喜欢老师的空洞说教,拒绝老师将思想强加给他们。
2、直观式——多媒体演示。
3、探究式——发现问题,寻求规律 。
(二)说 学 法 —— 1)分组探究法。
2)归纳总结法。
3)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
4)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游戏巩固。
(一)课 前 准 备 :
2)阅读 科学家的`故事——血液循环的发现。
2)一杯凝固的血液。
3)血液循环中各结构头饰 。
4)代表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气球。
“疑,思之始,学之端。”先请同学们看扁鹊切脉图片(进行爱国思想教育)→学习测量脉搏(亲身体验中华医学传统)→提出疑问“心脏为什么在不停地跳动?”→导出新课→探究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这样置学生于知与不知的矛盾中,使学生注意力开始集中,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新问题的解决过程。)
【设想依据】教师准备大量的图片,为学生探究设置情境,既符合新课标的理念,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光盘展示体循环途径和和肺循环途径(必要时多放几遍,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境)→总结两条循环的路线图→设置探究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问题1:两条循环途径的交汇点在哪里?问题2:两条循环途径的相同点和区别点?→学生仔细观察总结出的循环途径→思考,寻找规律→找出规律后进行实战演练,亲手绘制循环图→课堂游戏《找朋友》→思维升华,突出重点。
【实施依据】新课标中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在实现知识目标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是之终身受益。
观察课前准备的一杯凝固的血液→学生探究思考→得出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定义→再观察血液循环图片→学生寻找出循环途经中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发生变化关键部位→设置悬疑,“为什么在这些部位血液成分会发生改变?”→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血液的变化”的教学光盘→完成活动“锦上添花”和课堂游戏《小小旅行家》→设置探究问题“探究血液循环的意义”
【实施依据】启发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以旧为新,有抽象的知识到具体的实际问题,再有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的完成整个知识点的教学,使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并使学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感。
学生归纳总结→探究“血液循环的意义”→实现重点和难点的延伸。
(六)、课堂拓展延伸:冠脉循环,为心脏提供营养,发生障碍时容易引起冠心病和心肌梗塞。(2分钟)
2、小明得了支气管炎,医生给他输液,消炎药从手部静脉打入,怎样到达支气管的发炎部位?
答: 消炎药——各级静脉——上腔静脉—右心房—参与肺循环—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支气管发炎部位。
七年级生物下册课件 篇4
一、课标解读
《种子的萌发》是生物新课标中第四个一级主题“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里二级主题《绿色开花植物的一生》的第一节,课标中具体的内容标准是“描述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
二、本节具体内容介绍
本节安排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和种子萌发的过程;第一个内容里安排的是“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实验;第二个内容里安排的是“测定种子的发芽率”实验,但这两个探究实验中,重点是第一个实验,教参确定本节的课时是两个课时,所以我这样安排本节内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一个课时,后面两个内容合用一个课时。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就是第一个课时《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三、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的地位:本课时实际就是一个探究实验: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这个实验是七(上)教材安排的第三个探究实验。第一个探究实验重在展示探究的一般过程,向学生介绍关于变量和对照实验知识,里面控制的变量只有一个,设计的对照实验是一组;第二个探究实验,重在训练学生作假设和处理数据表格的能力。这第三个探究实验重在训练学生作假设、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的能力,而且本实验一下子考虑的是三个变量,要求让学生自主学会设计对照、控制变量。可以说,这个实验是七(上)探究实验的核心实验,一旦学生学会了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对后面的探究实验就尊定了良好的基础。
2、重点、难点的确定:在本节课中,关于变量和对照实验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就是学会控制变量,设计三组对照实验,难点就是学会利用三组对照实验控制三个变量,初步明确对照组和实验组。
四、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拟定了下列几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进一步复习变量和对照实验的概念。
2、能力目标:
训练学生作假设的能力;
培养学生学会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的能力
发展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如何达到)
a、利用本教材的第一个探究实验,让学生情景再现,进一步认识变量和对照实验这两个概念。
b、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平时的观察及耳濡目染的生产实践,让学生自主做出假设,并找出合理的依据,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来尝试控制变量,设计三组对照实验。
c、通过分组讨论,动手操作,来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教学的重点、难点
本节课,学生在尝试中学会控制变量,设计三组对照实验是本节课的重点,如何在尝试中完善方案,设计三组对照实验,控制三个变量,是本节课的难点。
六、教学方法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本着“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思想,我大胆的改变了课堂教学模式,采用了“在尝试中学会制定计划和完善计划”的新型模式。充分利用提供的材料用具,采用了演示法、讨论法、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积极探索设计一个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主动探求知识的场所。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主动探究式教学理念。
七、学习方法
“受人与鱼,莫过于授人与渔”,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仅仅为了“学会”知识,更是为了“会学”知识。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在本节课中,学生将通过多种途径,如:观察、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尝试操作等等,来开展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八、教学策略
本课时主要采取以下策略来实施教学:
1、以旧带新,让学生增强知识的衔接性,系统性;
2、充分利用学生耳濡目染的生活经验,训练学生作假设的能力;
3、循序渐进,先让学生尝试由控制一个变量,设计对照,然后设计三组,同时控制三个变量;
4、采用启发引导式,在学生尝试操作中,完善实验计划。
九、教学程序
1、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a.处理:提问导入: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可以分为哪四大类群?种子植物根据种子外面是否有果皮包被,又分为哪两类?师以问题2导入章节的新课。
(这样设计,意在增加学生知识的衔接性和系统性)
b.尝试根据学生生活经验,描述被子植物一生所经历的阶段。从而导入本课时的学习。
2、学习新课: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a.复习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
回忆本教材中的第一个实验,引入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的复习。
b.学生根据探究主题,提出问题。
c.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及日常观察,作出假设,并说出假设的合理依据。
d.师出示相关的实验用具,让学生在尝试中学会控制变量。
第一步:师引导学生回忆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情景再现,回忆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的知识;
第二步:根据本实验的假设,明确本实验控制的变量;
第三步:让学生在讨论和亲自操作中,学会分开设计三组对照实验,分别控制三个变量;
第四步:由易到难,综合设计三组对照实验,控制三个变量,让学生尝试操作中完善方案。
第五步:学生在操作中,教师引导学生考虑方案中的每一个细节,进一步完善计划方案。
e.学生设计完后,让学生结合具体实验设计,说出三组对照实验,并且要在具体分析中,明确对照实验中的唯一变量,从而预测结果,学会做出结论。
5、创新实验设计,开阔学生思路。
教师提供相关实验材料,让学生在讨论中设计三组对照实验,从而布置学生课外创新设计本实验,利用不同的实验用具,控制三个变量,设计三个变量。使学生思路开阔化。
十、综述
以上是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这一课时认识和教学过程的设计。本着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材料用具,让学生充分在尝试中,在热切的观察和热烈的讨论中,使学生主动而轻松的掌握了本次实验的设计,成功的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七年级生物下册课件 篇5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初中英语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五模块第二单元。
这是一节阅读课。它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途径之一。通过阅读课,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使学生尽可能地获取大量信息,开阔视野,提高兴趣,同时提高应用语言的能力。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方面阐述说课内容。
本课是以家乡为题材,围绕方位,位置及形容词的比较级等语言现象展开读,写活动。使学生由简单到复杂,渐渐感知新的语言。并通过范例,让学生对所熟知的两条河,两个城市等进行比较。
根据教材的前后联系和意图,以及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我认为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语言知识目标:
掌握重点单词,短语:north ,west, river, church, famous, capital, lake, low, mountain, about, near, village, region, be famous for 等
重点句型:A is in the east of B.It is on the River Cam.
2,语言能力目标:
能读懂关于祖国,方位,位置等的语言学习材料。理解阅读材料中所学的形容词比较级所表达的语义。参照范例,能用所学语言简单介绍自己熟知的城市。
了解美国,英国的主要城市,河流。同时也升华了自己对祖国,家乡的热爱之情。
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方法。从阅读材料中获得具体相关信息的能力。
难点:用已学句型,语法来进行语言输出的写作能力的培养。
确立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及本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运用整体设计和整体教学的思路,进行分层教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其有目的的由浅入深,不断深化。从而掌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遵循学生认知规律,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优差组合,让学生学会发现,归纳,总结,提高学习自主性及合作学习能力。
(一)复习旧知 形容词比较级是学生刚刚接触到的语法项目,对其的巩固和加强有助于对本课书及六模块多音节形容词,副词的比较级和七模块形容词,副词最高级的学习。
(二)导入 利用图片激发他们大脑中已有词汇对所学课文内容进行预测。
(三)展示 这一部分既是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又是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阶段。因此,我分以下三步进行。
1 要求学生进行第一遍阅读,能通过标题等关键词找出相关信息,找出不懂的单词,词组。设计问答题来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
2再次仔细阅读,借助板书对必要的语言知识进行相关训练,通过讨论,问题等形式进行效果检查。
3 第三遍阅读 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文章进行简单复述。
(四)巩固练习分组练习,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励学生主动思考与分析。
(五)作业 是对本课的巩固和收尾。要求学生在学习了本课的基础上,运用所学句型,语法进行语言输出,训练学生组织语言,应用语言的综合能力。
要求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时,可能有的'学生无从下笔,所以我采取分组练习的方法,优差组合。
整节课,我力争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在平等的师生关系中,让整堂课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七年级生物下册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目标:描述出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概述血液循环;概述人体的血量以及输血与血型和血量的关系。
过程和方法目标: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调查、收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知识方面:描述出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概述血液循环;
(2)科学方法、能力方面: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调查和收集资料的方法;
(3)科学价值观方面:形成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结构与功能统一的思想,养成关爱生命的良好品质。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1.用美国红十字会主席伊丽莎白说过的一句话的引导学生,启发学生思维。
2.过渡语:输血对人类有
重要意义,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那么,血液有什么作用呢?它的成分是什么?引入课题,并举例说明血液与人类的关系。
二、解读血常规化验单
1、让学生说出验血过程,引出血常规化验单的'作用。
2、投影一张血常规化验单,并指导学生解读,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意见。
投影血液各成分正常值,对异常值作简要说明。
三、血液的成分
1、演示实验——血液的分层。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推断和归纳。
提出问题:为什么把血液称做“流动的组织”?(铺垫)
四、血液各成分的主要功能
1、组织学生表演或观看小品——血管中的奇遇。
2、解释贫血、化脓和伤口处血液逐渐凝固等相关知识。
3、小结比较血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功能。
五、实验——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1、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巡视、检查。
2、显示正确的显微镜下血细胞图,小结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特点
3、提出问题,引导分析,积极评价。
六、课外阅读——造血干细胞和干细胞的研究
1、指导学生看课外阅读,与学生一起探讨热点话题。
2、布置作业:63页课后练习题。
七年级生物下册课件 篇7
1、自主阅读课本第6页,(1)找到有理数的概念。(2)明确有理数(按整数和分数)的分类。2.记录你对问题的理解及疑惑。
通过最近的学习,我们已经将数的范围扩大了,那么你能写出3个不同类的数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如正负数、零或整数分数,突出其不同类。为下面的按不同标准分类埋伏笔。)
问题展示(1):观察三位同学所写的数做一下分类,该分为几类,又该怎样分呢?请认真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与别人交流 。
统称为整数, 统称为分数 统称为有理数.
(2):我们是否可以把上面的数换另一种角度进行两类?如果可以,应怎样分呢?(正负数和零)
3、数集概念解释:深奥道理浅显化,为使学生易于接受数集这一概念,我要举生活中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例子,使道理生活化,并能够借此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一些数放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些数的集合。如所有的整数放在一起就组成了整数集合。数集一般用圆圈或大括号表示。
整体把握知识点,再次阅读课本6--7页的相关内容,自主加合作重点梳理 有理数分类的两种方法(整数和分数;正负数和零)和不同的数集。
如所有的正数组成正数集合,所有的负数组成负数集合;零和负数统称为_非正数集合,零和正数统称为非负数集合。
七年级生物下册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提炼关键信息,梳理课文结构,理解说明顺序。
2、通过与所学《中国石拱桥》的比较,感知科学小品文生动说明的语言特点。
3、感悟作者情感,培养学生关注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以文章情感为线,贯穿课堂。通过语言品析,感知科学小品文生动说明的语言特点,并通过品味改写,加深对不同风格说明文语言的认识。
课型设计
自主探究、教师点拨课——本文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篇科学小品文,在教师渗透说明文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希望学生能通过课前预习、课堂探究、教师引导将说明新知的学习深入巩固,并拓展运用,了解常规说明文语言与科学小品文语言的差异。希望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潜能,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充分发挥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作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由课题“入侵”直接导入。(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直接入题,一方面让学生快速理解说明对象,同时引导学生带着作者的写作情感去感知文章,以情为线,贯穿教学。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并提出默读要求),筛选有用信息,说说从中获得哪些相关知识。
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明确,明晰本文的说明顺序。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通过默读锻炼学生梳理文章结构、把握文章要点的能力。问题设置较易操作,旨在面对全体学生,调动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同时通过对学生回答的板书整理,明确本文的说明顺序。
三、阅读比较体味语言
1、比较《中国石拱桥》与本课,体悟科学小品文语言特点,结合范例引导学生掌握方法,赏读语言,体悟情感。
2、通过将文中平实说明语言的改写,学会运用生动说明的方法。
【设计意图】这部分的设计希望能切合学生的学习发现和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自主探究形式,引导学生对科学小品文语言风格的初步赏析。并能通过老
师方法的引导,品析语言,体味语言的生动性与情感。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适时引导学生品析的角度,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表达。
四、总结本课体会精神
教师小结本课所学知识基础上,引导学生培养关注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
【设计意图】由本文内容的品读,情感的把握,启发学生要关注自然,保护自然。
五、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尝试运用生动说明的写法,搜集生活中的生物入侵者相关介绍性资料,写一段说明文字。
【设计意图】就课堂学习重点进行课外可行性的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将感知到的说明方法在练笔中加以尝试。学用结合。
板书设计:
生物入侵者
修辞生
成语动
说
明
科学小品文
七年级生物下册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懂得草履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
懂得原生动物门的特点和原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组织学生视察草履虫的形态和结构,以及做草履虫应激性的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和分析解释实验结果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原生动物门的特点,向学生渗透进化论的思想;
通过懂得原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1.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特点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因为:
(1)本章的内容是学生第一次从书本上学习到动物学的知识。按着达尔文的进化观点,原生动物是动物界中最原始、最简单、最低等的单细胞动物。通过讲解原生动物的代表——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特点,使学生懂得最原始的动物所具有的特点,可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通过重点内容的讲解,还能够使学生懂得到:细胞不仅是构成植物体的基础单位,也是构成动物体的基础单位。然而动物细胞是有别于植物细胞的。对照两者的雷同点和不同点,能够加深对细胞结构的懂得,使学生在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掌握新知识。
(3)草履虫尽管是低等动物,但它有着与高级动物一样的营养方法——异养。通过实验视察还能够明白,草履虫对外界刺激反响敏锐。总结草履虫生理活动特点,对照植物体的生理活动特点,能够加深学生对动物与植物本质特点的懂得。
2.草履虫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代谢终产物的排出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因为:
(1)动物的营养方法与植物的营养方法不一样。动物必须从外界摄取现成的有机物。草履虫的食物主要是:水中的细菌及其它小的生物和腐烂的有机物。这些食物靠草履虫口沟处纤毛的摆动,会合到口沟处的胞口,由胞口进入管状的胞咽,在胞咽的末端逐渐形成食物泡。当食物泡足够大时,就从胞咽处脱落,落入草履虫的细胞质中。
食物泡随着细胞质的流动,在体内沿一定的方向运行着。最初从草履虫身体的后端向前移动,再从前端向后移动。在移动的过程中,草履虫体内的酶,把食物泡内的食物逐渐消化,经消化的食物能够被细胞质吸收,这时食物泡也逐渐地变小。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仍在食物泡内,顺着细胞质的移动,由身体后端的胞肛排出体外。
由此看来,草履虫全部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与植物体是截然不同的。教师要在讲清草履虫形态、结构的基础上,讲解草履虫营养物质的摄入、消化、吸收及残渣排出的过程。这些内容对刚不久接触动物学的学生讲,是显得繁琐。特别是在一节课上,既要记住一系列名词,又要懂得一套套新的生理过程,确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能在要求的领域内,深入浅出地讲明其中的概念、特点。
(2)草履虫代谢废物的排出也是学生难懂得的内容。对草履虫体内的两个伸缩泡和它四周的收集管的认识,一些学生容易懂得成平面的结构。教师能够借助于模型或看录像片进行讲解,解释伸缩泡是一种泡状的结构,从字面意思上懂得,它能够伸缩。当收集管收集了细胞内的代谢废物(过剩的水、少量氨和尿素)送到伸缩泡后,伸缩泡逐渐涨大,到一定程度后,通过表膜小孔将代谢废物排出体外。
教师在讲课中一定要使学生分清:代谢废物排出体外叫“排泄”;食物残渣排出体外叫“排遗”。学生特别容易将“排泄”和“排遗”相混杂。教师能够进一步讲明:排泄是将细胞内的参与代谢过程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而排遗是将食物泡中的消化不了的残渣排出体外,这些残渣没有进入细胞内参与代谢的过程。
3.在显微镜下找到草履虫,并能认识相应的结构,也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因为:
“视察草履虫”是学生做的第一个动物实验。在显微镜下视察既小又活动的草履虫的确不容易。要突破这一难点,教师能够从以下3个方面考虑。①课前组织一部分学生进行草履虫的培养,预备好具有一定密度的草履虫培养液。②教师示范或看录像后,再让学生进行实验,效果会更好。③注意巩固显微镜的使用。
课时安排:
本章参考课时二课时。
教学预备:
草履虫的挂图,模型。以及草履虫培养液。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1.引言的设计:
为了培养学生独立考虑的能力,把讲课与实验结合起来,通过实验、提出问题、引导考虑,让学生自个儿得出结论。实践证明,这种教法比先讲课后实验的传统教法更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更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新意识。所以,本节课能够这样开始:
首先,教师取出一瓶装有丰富有机质的河水给学生看。接着,请学生从中取一滴制成临时装片在显微下视察。有条件的学校,教师用显微投影仪与学生一起制作一张临时装片,接着与学生一起讨论。在显微镜下能看到啥生物呢?有植物、微生物,还有动物。教师向学生介绍:我们这个地点看到的动物是动物界中最原始、最简单、最低等的单细胞动物,叫原生动物。原生动物大约有3万多种,散布特别广,有自由生活的种类(海水、淡水、空气中),也有寄生生活的种类。它的体内有些特化的.结构,用来保持它的生命和延续后代。下面我们以原生动物中的代表——草履虫为例,来研究一下它的形态和结构。
2.关于草履虫的形态的教学,能够这样安排:
首先,让学生用肉眼视察试管中有一定浓度的草履虫培养液。使学生对草履虫有一定的感性认识:那些个体微小、能够移动的小白点一定是草履虫,它们喜欢集合在培养液的上方。它的形态结构特点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清楚。
第二,让学生从培养液的上方取一滴液体,制成临时装片。在制作装片的过程中,教师能够提示学生:为了幸免草履虫在视野中跑得太快,能够想啥方法阻拦它。为啥要把少许棉花纤维放在滴有培养液的载玻片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视察装片的同时,能够播放草履虫形态的录像片,以关心学生精确制片和得出正确的结论。还能够请学生把草履虫的形态画在黑板上。
第三,教师能够对草履虫名字的由来,做补充解释;也能够用草履虫的模型进一步定位草履虫的形态或在黑板上对学生画出的形态进行修改,以备讲结构时用。
3.关于草履虫的结构的教学,能够紧接形态进行讲解。教师能够问学生:草履虫的身体是单细胞依旧多细胞?它的细胞结构与植物细胞结构有啥雷同点和不同点?怎么样证明这些雷同点和不同点?教师能够结合挂图或自画板图带领学生把草履虫的结构弄清楚。还能够给学生放录像,使学生能清楚地看到:草履虫全身布满纤毛,身体一侧有口沟,其旋转运动的特点以及在布满棉花纤维的水中钻来钻去的模样。此外,还能清楚地看到草履虫身体内的食物泡、伸缩泡、细胞核等结构。
讲结构时,应有意识地提示学生:①草履虫的原始特点。②与植物细胞在结构上的差别。
4.关于草履虫的生理特点的教学,能够与植物对照地进行讲解。
教师能够问学生:绿色植物是怎么样猎取营养的?草履虫又是怎么样猎取营养的呢?由此来启发学生懂得:自养与异养的概念以及草履虫的捕食、消化、吸收和排出食物残渣的过程。并明确给出排遣的概念。
关于食物泡的形成和移动路线,教师可画板图解释,并请学生用高倍镜视察一个草履虫体内食物泡的移动情况。在视察的过程中,教师能够提问:食物泡的大小是否一样?哪儿的,哪儿的最小?为啥?有条件的学校还能够放录像解释,特别是排遣的过程。教师要告诉学生:草履虫的消化方法是细胞内消化。
关于草履虫的呼吸,教师能够借助板图解释:草履虫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是通过全部身体表膜进行的。草履虫通过表膜把溶解在水中的氧气渗入到细胞质中。进入细胞质中的氧气有啥作用呢?教师能够启发学生回想植物的呼吸作用。同理,氧气在草履虫体内也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作为生命活动的动力。有机物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含氮废物,能够从体表(表膜)排出,也可和大批过剩的水一起借伸缩泡排出。
关于草履虫的排泄,教师能够先组织学生视察位于草履虫身体前后二端的收集管和伸缩泡的运动情况,接着提问:①收集管与伸缩泡的关系如何,运动特点怎么样?②前后二个伸缩泡的伸缩特点是啥?这样伸缩的利益是啥?③伸缩泡中的废物通过啥道路排出体外?④啥叫排泄?它与排遣的区别是啥?
讲完上述内容,教师可在黑板上小结草履虫的消化、吸收、呼吸和排泄的过程:
通过上述小结,能够使学生把草履虫的几个生理过程联系起来,便于懂得和掌握。最后来,提出:草履虫对外界刺激有没有反响?怎么样反响?这是下节课讨论的问题。
第二课时
1.引言的设计:
第二课时开始,教师用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图,请学生回想第一课时所视察和学习到的内容及知识。请学生答复:
①草履虫的形态,前端和后端的区别?
②内部各部分结构名称?
③草履虫的消化、呼吸、排泄等生理过程?
④草履虫在结构和生理上,与植物细胞的不同点?在学生答复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能够这样说:草履虫除了在形态、结构、生理上与植物有所不同外,还表现如今它对外界刺激的反响上与植物也不雷同。怎么样视察草履虫对外界刺激的反响呢?这时,教师能够先让学生自个儿设计一个实验,接着教师再引导学生做草履虫应激性的实验。
2.在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能够提些问题,让学生边视察边考虑。例如:啥叫应激性?清水对草履虫有没有刺激?草履虫对清水和盐粒的刺激是怎么样反响的?植物对外界刺激有没有反响?动、植物对外界刺激反响有啥不同?最后来,教师要重申:
①生物体对外界的刺激都有反响,这种反响叫应激性。
②动物的应激性能够使它趋向有利刺激,回避有害刺激。
③动物对外界刺激的反响要比植物敏锐得多(能够举例)。
④草履虫对外界刺激是通过表膜上特定的结构感应的。
3.组织学生讨论: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雷同点和不同点。
七年级生物下册课件 篇10
第一章 人的由来
第一节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知识与技能:
概述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
过程与方法:
.对比观察四种现代类人猿和人类起源与发展过程的示意图,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参加资料分析和技能训练等活动,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人类起源与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以及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观点。
重点:
概述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
难点:
.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人类与类人猿的异同点。
.认同现代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长期斗争中进化来的观点。
搜集有关生物进化论和神创论观点的资料及现代类人猿生活的录像片、多媒体课件等。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自从人类第一次冲出地球、飞向太空、登上月球,接连向火星、木星、土星发出探测器以来,至今仍未发现生命。这说明了什么呢?
生:只有地球是唯一适合人类生存的家园。
师:对,下面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郭沫若老先生在《女神》中对地球的赞美,从中去思考人与地球上生物圈的关系。
生:(一学生领读、全班齐读)
师:我们人类的各项生命活动都依赖于生物圈,同时人类的活动还影响和改变着生物圈。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学习人体的结构和生理,并进一步探究人与生物圈的关系。“我是从哪里来的?”这是孩提时代你们向爸爸妈妈提出的问题。也许爸爸妈妈的回答给你幼小的心灵以暂时的安慰,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你们又有了新的困惑。从这一节课开始,让我们共同解答你们的这些困惑。“人类是从哪里来的呢?”让我们追随科学家的足迹来探究人类起源的奥秘。
二、小组讨论,探究新课
师:关于人类起源的争论有数百年的历史,现在仍有许多问题是悬而未解的。在这方面你们都知道些什么呢?想了解些什么呢?
生:(学生各抒己见,提出自己的想法、观点)
师:说到人类的起源,就不得不提到进化论的建立者达尔文和他的《物种起源》。请各小组同学交流一下课前搜集的这方面材料。
生:(分组汇报交流)
师:你们知道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什么吗?
生:森林古猿。
师:对。下面你们观察几种现代类人猿图片和录像,结合生活经验回答下列问题:这些类人猿今天分布在地球的哪些地方?它们的生活方式有什么共同点?
生:(小组合作进行观察、讨论,组间进行补充)
师:当今,为什么人类的数量在急剧增加,而现代类人猿的数量却在日益减少呢?请谈一下你们的观点。
生:(小组讨论、组间交流、补充)
生1:人类具有发明和创造各种技术和工具的本领,使得人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改善生存条件以及利用医药卫生加强自身保健的能力不断加强,这些都使人口数量急剧增加。相反,现代类人猿不具备这些能力。
生2:人类不断开发现代类人猿赖以生存的森林,人类对现代类人猿的滥捕乱杀和环境的严重污染等,都使现代类人猿的数量减少。
师:类人猿在形态结构上确实与人类有许多相似之处,但究竟在哪些方面和人有根本的区别呢?
生:(观察、讨论、交流、回答)
师:由此可见,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是动物进化到最高阶段的产物,但人类已超出了动物界,人与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在距今1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广泛分布在非、亚、欧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请同学们观察森林古猿及其生活的图片,尝试着描述出它们的生活状况。
生:森林古猿在茂密的森林里,主要过着树栖生活,以群居生活为主,以树上的果实等为食物。
师: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森林古猿的一支逐渐进化成为人类呢?
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师:我们对森林古猿的一支转变成人类做了初步的分析,那对此是否有什么证据呢?我们来进一步探索。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个资料:(课件展示)
七年级生物下册课件 篇11
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
探究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根据书中的提示分组讨论探究方案。
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探究。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把讨论引向深入。适当进行实验操作的指导。
课堂汇报宣读设计方案,同学互相评价;展示实验结果。启发学生进一步完善实验方案,肯定学生的成果。
课堂讨论根据资料讨论酸雨的危害;收集资料,讨论我国酸雨污染的状况;收集资料,认识酸雨污染的全球化特点。启发学生,将讨论进一步引向深入。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
教师: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人类越来越关注环境污染的问题。其中酸雨对环境的污染一直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什么是酸雨呢?
学生:酸性的雨。
教师:对,从化学角度上讲,我们周围的物质有些具有酸性,有些具有碱性,也有的是中性的。例如:纯水是中性的,没有味道;柠檬水,橙汁有酸味,醋的酸味较大,它们都是弱酸;小苏打水有略涩的碱性,而苛性钠水就涩涩的,碱味较大,它们是碱。我们规定了一种描述物质酸碱度的指标,叫PH值。任何溶液都有一定的PH值,在溶液温度为25℃时,溶液的PH在0-14之间。PH小于7的溶液都呈现酸性,PH越小,酸性越强,醋的;PH大于7的溶液都呈现碱性,PH越大碱性就越强;。正常的雨水的PH值一般在5.6以上,微微呈现酸性。当雨水的PH小于5.6的时候,我们就叫它酸雨。酸雨是怎么样产生的呢?
学生:根据书上的材料,酸雨是煤和汽车尾气造成的。
教师:酸雨为什么那么可怕?我们能不能设计一个实验探究一下?请同学们阅读探究提示,讨论回答上面的问题。
学生:怎样控制PH值?
教师:可以使用PH试纸。讲授使用方法。
教师:怎样测定酸雨条件下种子发芽率和幼苗的生长情况?
学生:用配置的酸雨浇灌种子和幼苗。
教师:需要设计对照实验吗?
学生:需要。用清水浇灌种子和幼苗做对照组。
教师:怎样进行数量的统计?
学生:种子可以计算发芽和不发芽的种子各有多少,幼苗可以统计它们长多高。
教师:只做一组实验,实验的结果可靠吗?
学生:应该重复几次取平均值。
教师:这些问题你们回答得很好,思考了这些问题以后,你们可以设计自己的探究活动方案了。
学生:参照教材设计实验方案。交流实验方案,互相补充和完善。
教师:也许有的同学注意到了我们学校每一栋教学楼前都设有一个废电池回收箱。为什么我们要单独回收废电池呢?
学生:废电池里含有很多污染环境的物质。
教师:我们再根据课本上的提示设计一个实验探究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首先,选取什么材料比较好呢?
学生:种子的发芽率比较好计算。
教师:为什么要讲废电池的浸出液进行稀释?
学生:否则毒性太大,种子都死了。
教师:现在请你仿照模拟酸雨的实验方案在设计一个探究废电池影响的实验方案。
教师:组织同学们利用课余的时间将自己的探究方案付诸实施。一星期后交流结果。
在下一节的课堂上学生展示结果,分析数据,得出自己的结论。
教学后记:
第三节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的计划
教学目标
1.通过分组调查自己周边的环境情况和人们的生活习惯,了解社会,提高社会责任感;
2.通过调查、讨论和交流,发现环保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讨论和交流,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通过讨论和交流,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
2.难点:调查自己周边的环境情况和人们的生活习惯,通过讨论和交流,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
课前准备
1.组织学生到社区和有关单位去参观调查,从网络、报纸、杂志上收集资料。
2.根据学生汇报交流的需要,准备投影或多媒体设备。
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历史课件
编辑为大家准备了这篇有关“七年级下册历史课件”的文章。教案是老师上课之前需要备好的课件,每个老师都需要仔细规划教案课件。严谨的教案是教学质量的基础。热烈欢迎参考这些资料愿你成功迈向更好的自己!
七年级下册历史课件(篇1)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清朝的建立及其对全国的统治,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措施,清朝制造文字狱及其危害。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满洲兴起及清朝建立对全国统治的历史,分析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影响、清朝制造“文字狱”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文字狱”的社会危害,理解政策制定得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社会发展的道理。
【教学目标】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清朝的建立和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
本课的重点是君主集权的强化。教材从介绍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引出清朝君主集权强化这一主题。教材首先叙述清朝初期的制度——议政王大臣会议,说明当时君主的权力有限;然后介绍雍正建立军机处的目的和作用,说明君主集权的加强;最后叙述、分析了文字狱的出现及其影响,说明清朝是从政治、思想等多方面来强化君主集权制度。
课的难点是君主集权强化的利弊作用。君主集权的强化一方面加强了君主的权力,有利于政治安定;另一方面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教学过程】
导入:北京的中心有一处名闻世界的博物院,它叫什么?(故宫)它的原名叫什么?(紫禁城)它的用途是什么?(皇帝居住和办公的地方)在这里进行统治的最后一个王朝是什么王朝?(清朝)那么清朝是怎样建立的?清朝的皇帝是怎样进行统治的?
一、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略讲)
1、满洲的兴起
(1)明朝前期,女真属奴儿干都司管辖(出示《明朝疆域图》)
(2)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16年)
2、清朝的建立
建立时间:1636年
开国皇帝:清太宗皇太极
都城:盛京
3、山海关大战和清军入关
附表:满洲发展的历史
时间 族名 政权 建立者
1115年 女真 金 完颜阿骨打
1616年 女真 后金 努尔哈赤
1636年 满洲 清 皇太极
二、君主集权的强化
1、设立军机处(雍正帝时设立)
指导学生观看两组图片,并阅读有关图片的文字说明。一组图片包括乾清宫和乾清门外的军机处,另一组图片是沈阳故宫的大政殿和十王亭。文字说明指出了这几组建筑物的用途。在学生观看阅读的时候,可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说一说上述建筑不同布局的意图。(主要反映出皇帝与臣下的关系,沈阳故宫建筑突出了皇帝的中心位置和王公大臣的重要地位,说明王公大臣对皇帝的牵制作用;北京皇宫中乾清宫与军机处的建筑突出了皇帝的至高无上地位和大臣的低下地位,说明君主权力的加强)
在学生对上述内容认识后,引导学生讨论军机处的设立对于君主集权的作用问题。军机处的设立,君臣等级关系进一步分化(君:独断专行;臣:惟命是从)
2、文字狱
文字狱: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从知识分子的诗词文章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了大批冤狱。
文字狱往往是一些诗歌、文章中的文字引起的,清朝统治者为什么要小题大做,掀起文字狱?
通过引导学生的讨论,分析清朝制造文字狱的目的和危害。(可以从清朝之前的明朝以及满洲贵族统治者与汉族民众的矛盾等方面进行提示。在分析文字狱的影响时,鼓励学生从其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使人不敢过问政治等方面进行讨论。)
目的: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
危害:
(1)造成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
(2)使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讨论:君主集权强化的利弊
总结君主集权加强后,对解决当时清朝政治矛盾、减少官僚之间的扯皮、巩固清朝统治方面的作用;另外,君主集权加强后,对皇帝的独断专行、大臣的惟命是从、不利于正确决策等方面的弊端。
作业:课后作业
七年级下册历史课件(篇2)
1、知识与能力:
知道农业、手工业以及海外贸易三个方面的主要发展标志及成就,明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成于南宋,分析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表现。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行阅读课文,概括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
以学生合作交流、师生互动等方式,引导、分析解决问题宋代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通过文字、图片等史料展示,用语言描述宋代的社会生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宋代经济发展的成就,认识我国劳动人民用辛勤和智慧,创造了经济繁荣。
通过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原因等分析,认识经济重心的南移不仅是长时期的历史过程,也是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
教学难点:通过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原因等知识点讲解,引导学生总结归纳“经济重心的南移不仅是长时期的历史过程,也是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这一结论。
三、教学方法
教师讲析为主,师生讨论为辅
四、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在许多人看来,宋朝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糟糕的王朝之一了,“弱宋”二字似乎是把这个统治中国大部或半部300多年之久的朝代给盖了棺定了论。但是,如果我们改变一下自己的视角,试试按另一种标准来看待历史,不是只看王侯将相的“千秋功绩”,而是看看社会经济的发展,看人民群众的生活,也许情况就会大不相同。通过对宋朝经济状况的学习,同学们也许会改变对大宋王朝的上述认识。
第一个环节:宋代经济成就,弱宋与富宋的对比
(1)展示反映宋代经济成就的表格,学生阅读课本整理知识。
(2)学生讨论海上丝绸之路的条件、原因
为什么陆上的丝绸之路转到了海上?从政治和技术两方面去考虑
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先进;周边民族的兴起与强大,陆路受阻;商业的繁荣和经济重心南移;政府的鼓励政策。
为什么南宋没有禁止海外贸易?(这里需要对比明清)
一则来自海外贸易中巨额的财政收入;二则当时的海外贸易还没有遇到后来明清所遇到的困难——倭寇、海盗、叛逆……;三则国内危机也不像明清时期那么严重。相对而言,局势的变化使得后来的王朝根本无法继续南宋开始的宽容自信的对外政策。
(3)史料补充,论证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小结:南宋时南方经济已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
从此南重北轻的经济格局形成,并一直持续到今天。
第二环节:经济重心的南移过程。
阅读以下史料,分析南移的过程
材料一:楚地之越,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斤之家。
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材料三: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抵,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总结:
1、初步开发:汉末,南方等区域经济发展。孙吴,开发经营江南地区,水稻种植、丝麻纺织、铜铁冶炼、造船技术等发展、进步。
2、继续发展:唐代是中国封建经济发展的又一高峰,北方黄河流域和南方长江流域是唐代的两大基本经济区。以安史之乱为界,两大经济区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发生了逆转。
3、完成南移: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在压倒性优势下继续发展,我国古代经济南强北弱的局面成为定局。
过渡——白居易的《忆江南》和一系列图片展现江南的繁荣景象屏幕展示(《耕获图》;《货郎图》;宋代景德镇的代表性瓷器图片;哥窑的冰裂纹瓷器图片;南宋海船图片;包括交子在内的各种货币图片;《清明上河图》局部。)
提问:“为什么江南会从一个落后、荒凉的地区成为一个经济繁荣、风景如画、人人向往的美好地方?是什么原因使江南得到开发?”
第三个环节:学生讨论交流重心南移的原因
(1)什么造成了北方的落后?
黄河中下游地区自三国起,军阀混战,再加上北方匈奴、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频频南下,长期战乱不已,经济破坏严重。五代十国期间,北方几乎平均每十年就要爆发一次大规模战争。
(2)南方有什么先天的有利条件?
北方战乱,北方人民大批南迁,既为江南经济发展带去大量劳动力,又带去中原地区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相反,江南长期处于一个相对和平安宁的环境。
从三国时期(公元3世纪)起,政局不稳,战争纷起,中原地区民不聊声,促使北方人口向南迁移。两晋时期(4世纪)北方少数民族政权轮番入主中原,民族矛盾激化,再次推动北人南移。进入隋唐时期(7、8世纪)以后,南方仍是北人迁移的首要目标。历经这样多次自北而南的人口大迁徙,安史之乱后南重北轻的人口分布格局最终形成。
小结一:北方人口的南迁是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原因。
(3)什么使得这些长时期没有得到利用的先天条件终于开始发挥影响?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动力之一:技术进步。
(4)农业和手工业方面发生了什么进步?
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耕作技术的提高,稻麦轮种的推广;土地的开发和高效利用(圩田、沙田、梯田)
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小结二:技术进步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除上述历史原因外,中国古代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的冷暖干湿变化、过度垦伐造成生态失衡及江南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也是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历史地理因素。
总结: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需从地理、政治、历史等多角度综合分析。
第五环节:学生讨论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开放性话题)
1、对我国交通贸易的影响。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造成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3、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使我国各民族更好地融合在了一起,北方人民的南迁,使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4、对南方环境的影响。南方一些地区的过度开发,如“放火烧荒、围湖造田”等,在一定程度上破坏生态环境,影响可持续发展。
拓展总结
经济重心的南移不仅是长时期的历史过程,也是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
作业布置
探索与争鸣:为何宋以后的中国始终未成为“海上强国”?
最新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2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凿及历史作用。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的综合分析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最伟大的工程之一,激发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
二、教材分析
本课简要介绍了隋朝的建立,社会经济的发展,大运河的开凿。重点叙述了大运河的开通和作用,这是本课的重点。隋初经济的繁荣难以理解,这是本课的难点。
三、课前准备
师:搜集本课的资料,相关的图片。生:在图书馆搜集有关大运河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导言引入
师:讲述“隋炀帝赏琼花”的故事,那么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否对。隋朝是怎样建立的?大运河是如何开凿的?(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互动授课
让学生阅读第一框的内容师:隋朝是哪年建立的?隋帝又是如何统一全国的?有什么意义?生: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589年,灭掉陈,统一全国。引导学习概括出“结束了西晋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的局面,开创?大一统?的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过渡:封建王朝从汉朝以来,都注重以农立国“夫农天下之本也”经济繁荣的基础在于农业,那么,隋朝经济发展如何呢?
师:隋朝经济繁荣出现的原因?
生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2:“隋帝励精图治,改革制度,发展生产”。
师:从哪些方面可见经经济繁荣?
生1:人口激增2:粮仓丰实引导学生阅读第二框内容“大运河的开通”
投影:大运河的图片,放轻音乐生:结合地理简介大运河隋朝大运河在6xx年开始,到6xx年全线开通,以洛阳为中心,他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经过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北京
六省市。全长四五千里,是世界上的伟大工程之一,大运河开通后“高旅往返,船乘不绝”。
师:大运河的作用有哪些?
生:“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全国统治。”
师:“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在小组交流。生:不对。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既有贪恋江都的美景的动机,搜括江南财富的目的,也有兵力强大,帝王的霸气。
师:隋炀帝对为什么能够开纵贯南北的大运河?生: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师:隋朝开通大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
生:学生分小组讨论:全面分析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功过。出示唐朝诗人皮日休的诗: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开凿大运河征发几百万人,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沉重的苦难。”“开通大运河,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天下转漕,仰此一渠’,推动了南北经济交流,促进了运河两岸城市的发展,巩固了隋朝的统治”学生比较今天的运河和隋朝大运河有什么区别?补充:当今运河相当于三条铁路运输量,每日通过船只三百余艘。
最新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化成就(宋词、史学、绘画、书法),通过对不同风格作品的了解与比较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资治通鉴》和《史记》体例的比较,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归纳历史知识更新的能力。
②注重探究式学习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
③采用列表格的方法帮助学生记忆。
④举行古代名诗、词比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宋元文学艺术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学习司马光对工作的执著和严谨的。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司马光与《资治通鉴》。宋词和苏轼、辛弃疾、李清照。
难点:本课头绪多,应突出重点,繁简适度。
课前准备收集历史典故,著名词人作品,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宋元时期我国科技达到了最高水平,同一时期我国古代文学也呈现空前繁荣局面。(或多媒体《清明上河图》导入)
二、探究新课:
(一)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师:古代史学著作很多,请大家说说看你能说出几部?(学生思考后回答)然后用幻灯打出《资治通鉴》,接着提问:这部书的作者是谁?你知道书名的来历吗?
生:司马光。因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政道”故名。
师:请两名同学表演“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师:刚才两位同学表演非常精彩,同学们,你知道《资治通鉴》这部书的体例吗?它和《史记》有何不同呢?
生:先分组讨论后回答(略)。
多媒体显示表格(对纪传体和编年体进行比较)
师:北宋在人们心目中是一个孱弱的王朝,为什么出现了《资治通鉴》这样一部通史巨著?
生:可直抒已见,从多角度回答问题
师:从根本原因和客观原因两个方面归纳。根本原因是宋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长期冲突中处于劣势,加上阶级矛盾尖锐,使北宋政治家们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于是他们把目标转向历史,以为当世统治者的借鉴。客观原因是书院制度完备学习风气活跃,北宋文化普及较高,为《资》的编写大量人才,同时印刷术进步,使书籍得以大量印刷。加上司马光等人严谨治学。
(二)宋词的杰出词人
师:词是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它是怎样形成的呢?词的产生是随着音乐的发展而出现的,唐中期以后,音乐发展较快,句式整齐的诗较难配乐,因为了便于歌唱,人们便按乐曲节拍来填写歌词,出现长短不一的句式,这就是词。它在唐出现,到宋时达到顶峰。(主要原因是在于城市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这一时期主要词人有哪些?
生: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用幻灯打出三人头像,介绍他们生平)
(用多媒体讲述三人作品及特点)多媒体显示苏、李、辛三人代表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如梦令》及《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要求同学跟着大声朗读,并体会他们的风格特征。得出苏、辛词豪迈奔放(豪放派),李词特点风格委婉(婉约派)。
要求学生制表归纳三人主要作品及风格
(三)风格多样的绘画和书法
师:我国绘画有悠久的历史。从东晋的顾恺之到唐代的吴道子,风格各异,到宋元时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表现大众生活的风俗画,它的代表作就是《清明上河图》。指导学生看书。
幻灯:展示《清》图,向同学介绍该图的主要内容(可本单元活动课)
教师作:画卷表现了城乡百姓的社会生活,展现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时代风貌,折射出北宋经济发展状况,该图以浓厚的生活气息,精湛的笔墨及淳朴的艺术风格代表了宋代风俗画的突出成就。
师:宋元时期出现了许多画家,你能列举几个吗?
生:(略)
师:书法在宋元时期成为文人的一种爱好,涌现出很多的书法家,被称为“宋四家”的是谁?
生: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师:元朝的赵孟頫也是著名的书法家。
幻灯:展示书法家的作品,给学生以直观印象。增强艺术鉴赏力。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收集从东汉至宋元时期著名书法家的作品(字帖、拓片)
:宋元时期不仅科技领先,而且文化灿烂。我们祖先为我们奉献了一份丰厚的文化大餐,面对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我们在自豪的同时,更应认识到我们的责任与重担,为中华民族腾飞而努力。
三、课堂
指导学生完成课件出示的图表。
最新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4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开元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包括“开元之治”、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的繁荣等主要史实。通过思考和概括开元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利用实物模型、地图、图片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玄宗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经济生产水平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而且居于当时世界先进地位,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对这一时期精美的丝织品和陶瓷工艺的教学,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材分析】
本课以“开元盛世”为主题,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叙述:首先介绍的是唐玄宗前期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唐朝开元年间出现了“开元之治”。其次,主要介绍了盛世经济的繁荣,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的成就。“盛世经济的繁荣”一目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本课的难点:曲辕犁、筒车是唐朝先进的农业工具,但是它们的结构原理和先进性,学生不易理解,难以形成准确的概念。而且,现在的学生对于农具的了解又极少,因此农业工具的改进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回顾唐太宗和武则天的统治。
一、开元之治出示材料:后人评论唐玄宗说:“玄宗少历民间,身经难,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勤庶政。”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后来他是怎样做的呢?这句话的意思是:唐玄宗年少的时候在民间,亲身经历了一些不得志的事和苦难,所以即位之初,深知人民的疾苦,能勤于政事。唐玄宗励精图治的表现:
(1)任用贤才(由学生讲“唐玄宗走马任姚崇”的故事)
(2)重视吏治
(3)崇尚节俭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1、农业(通过图片说明唐朝农业生产情况)
(1)农耕技术的发展:育秧移植栽培
(2)茶叶生产的发展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
(3)农业工具的改进:曲辕犁、筒车(重点讲解)出示“汉代牛耕图”和“唐代曲辕犁图”,提问:比较一下直辕犁和曲辕犁的不同、曲辕犁比直辕犁有了什么改进?(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出曲辕犁的特点)出示筒车图片,分析出筒车比以往灌溉工具先进的地方。(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化解学习上的困难)
2、手工业
(1)丝织业
(2)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出示一些当时的丝织品和陶瓷的图片,使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体会劳动创造了美,培养他们的历史情趣)
3、商业(1)著名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
(2)长安城出示唐朝长安城的平面图,让学生总结其城市布局特点:
①城市布局:宫殿、衙署、坊、市分置,宫殿区位于全城北部中央;全城呈东西对称分布;全城街道整齐,树木成行。
②人口:百万人
③边疆各族和各国人士云集,商业繁盛。唐都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小结: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七年级下册历史课件(篇3)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内容选自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五课《安史之乱与唐朝灭亡》。我将从以下7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为了有效组织并实施教学,我对本课内容作出如下分析
该课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的第五课,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是“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本课通过“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五代十国的更迭和分立”三个子目,讲述了盛唐在唐玄宗统治后期急转直下并最终走向灭亡的过程。
从历史发展的逻辑来看,安史之乱是盛唐的转折点,开始了藩镇割据的局面。黄巢起义给了唐朝致命一击,使藩镇割据逐渐形成。唐朝灭亡后形成五代十国的局面则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因此,通过以上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主题定位为:盛唐的衰亡。根据教学主题,我将本课内容整合为三个子目“盛极而衰”、“衰极而亡”、“亡后格局”。
二、学情分析
奥苏伯尔:“影响学生学习新知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
本课的授课对象为某普通初中初一年级学生——
从学生的知识状况看,通过之前学习的积累,他们对唐朝基本概况有所了解,但不能系统地认识唐朝灭亡的经过及带来的影响。因而我在授课过程中将以历史人物为点,时间为线,故事为面的形式并结合多媒体资料将本课内容串联起来,力求将这一段历史更直观系统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另外,从学生的思维特征分析,初一学生处于心理学上“形式运算阶段”拥有一定的逻辑思考能力,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但还不能对历史事件有全面与深入的认识。针对这一情况,我在教学中将对一些重要问题组织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相互交流中进一步思考问题。
三、教学目标
在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课标要求,我把三维目标进行整合,定为以下三点:
1、通过播放视频和故事讲述,学生直观地掌握唐朝走向衰亡的基本历史情况。
2、通过材料对比、问题探究的方式,学生学会分析唐朝衰亡原因,培养学生的运用历史地图和历史解释能力。
3、通过材料展示和问题探究,学生学会正确认识五代十国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并理解在动荡中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四、重难点
根据课标和学情分析,结合教学目标,我拟定了以下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理解安史之乱的原因及其影响,难点是认识到唐朝灭亡后的分裂格局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重点的依据是: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只有理解了安史之乱的原因和影响才能更好地理清唐朝衰亡的过程以及五代十国局面的形成。
难点的依据是:学生普遍存在非A即B的思维,但五代十国时期动荡分裂中不乏相互往来。学生难以理解在分裂中的统一趋势。
五、教法学法
我将采用图示法、史料教学法和问题探究法来完成本课的教学。教法中包含着学法,学法里体现着教法,因此,我采用的学法是与教法相对应的观察法、史料学习法和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本课主题确立为“盛世的衰亡”,以此作为本课的线索,将课本分成三个板块:“盛极而衰”、“衰极而亡”、“亡后新生”。并遵循“人物为点,时间为线,故事为面”的教学思路,使学生跟随线索,思路清晰地展开本课的学习。
一堂课好的开始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因此我的导入新课部分将采用播放视频的方式,将盛唐气象与安史之乱后破败的唐朝相对比。通过极盛与衰亡两种现象的冲突,调动课堂气氛,引发学生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盛极而衰。
下面是新课学习环节:
1、盛极而衰
第一子目,盛极而衰。安史之乱的原因以及影响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了突出重点。我将采用图示法,帮助学生理清史实、理解重点。
首先,通过展示安史之乱的过程动态图并加以讲述马嵬坡之变的故事,让学生知道安史之乱的过程。
为了突出重点,我将通过唐玄宗前后期统治的对比,展示唐玄宗时期形势图以及相关史料,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
最后我将通过史料教学,达成理解安史之乱影响的教学重点的实现。展示三则关于人口、景观、税收的史料信息,帮助学生进行总结与分析,认识到安史之乱是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2、衰极而亡
这一子目讲述了唐朝的终章。我将用漫画和起义军的进军图,让学生知道虽然黄巢起义给衰败的唐朝一记重击但仍然没有灭亡唐朝。接着讲述朱温篡唐的故事。明晰唐朝灭亡的时间以及对应事件
3、亡后新生
本子目为教学难点,初中生难以理解五代十国局面出现的本质,以及分裂中如何孕育着统一因素。
为了攻克难点,我将首先运用漫画按照时间将五代和十国展示出来,让学生架构基本的时空观念。接着表格展示五代十国开国之君的原属职位,组织学生思考与讨论,让学生理解到到五代十国的出现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
最后以数据展示,让学生知道在五代十国的政权分立中,通过人口的迁移的方式,各地的联系仍然不绝,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课题小结部分,通过当堂检测,让学生再一次巩固知识点。
七、板书
最后板书设计方面,我采用线索式板书,直观、清晰地展示本课的主线的发展脉络,让学生更能理清本课的逻辑。
以上便是我的说课的全部内容,感谢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的聆听。
七年级下册历史课件(篇4)
基础知识
了解: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沙俄入侵黑龙江流域的简况.
掌握: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雅克萨之战和中俄《尼布楚条约》等重要史实.
理解:此时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还能得到巩固.
过程与方法
阅读提炼:指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概括提炼出基本的知识要点.
纵向联系温故知新: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能够用历史事实说明台湾、黑龙江流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情感态度价值观
爱国主义民族自尊:使学生认识到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政府抗击沙俄侵略的斗争都是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正义斗争;中华民族有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郑成功是我国历的民族英雄.
继承传统:激发学生继承民族英雄的爱国主义传统,培养为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而英勇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点: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之战和中俄《尼布楚条约》.
教学难点:中俄《尼布楚条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明清时期加强君主集权的负面作用是什么?(禁锢了思想,摧残了人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过渡讲解:这个时期的中国开始走向落后,但是还有能力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发生了收复台湾和胜利抗击沙俄两件大事.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开辟荆榛逐荷夷”
指导学生阅读94—95页“导入框”和本目课文以及插图、资料等,在书上标注要点并思考回答:
1.历第一个对我国进行侵略活动的殖民国家是哪一个?(葡萄牙)
2.紧接着侵占台湾的殖民国家是哪一个?(荷兰)
3.谁收复了台湾?(郑成功)
4.这件事在历起了什么作用?(捍卫了国家主权,维护了领土完整)
5.根据95页“动脑筋”:为什么郑成功说“台湾一向属于中国”?(三国时,孙权就派万人大船队到达“夷洲”,夷洲就是今天的台湾.元朝时又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琉球”,琉球就是今天的台湾.所以,郑成功说“台湾一向属于中国”.)
6.郑成功在台湾建立政权有什么作用?(一方面有利于台湾的开发,另一方面与清政府分庭抗礼,形成分裂状态.)
7.清政府怎么解决分裂问题?(1683年进军台湾,1684年设立台湾府,实现了统一,加强了台湾同内地的联系,巩固了海防.)
过渡讲解:东南方向的分裂问题解决后,清政府又成功地捍卫了东北领土的完整.
雅克萨之战
指导学生阅读96—98页本目课文和插图、地图、“自由阅读卡”等,作读书标记并思考回答:
1.唐朝以来,黑龙江流域出现过哪些少数民族?(靺鞨、女真、满洲等)
2.在雅克萨之战中英勇抗击沙俄的少数民族是哪一个?(达斡尔族)
3.谁两次下令打败盘踞在雅克萨的沙俄侵略军?(康熙帝)
4.根据98页插图和“自由阅读卡”回答:图中哪些是清军?哪些是俄军?清军取胜的原因是什么?(左面乘车而逃的是俄军,右面众志成城的是清军.取胜原因是康熙决心大,部署周密;军民众志成城,为正义而战;人数和武器装备占有优势等.)
5.1689年,中俄签定什么条约?(《尼布楚条约》)
指导学生在97页《尼布楚条约》中俄边界示意图上,标明黑龙江、乌苏里江、库页岛的位置.
6.这个条约在历和法律上有什么意义?(它是平等的条约,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教师讲解“平等”概念并小结、留“伏笔”:经过协商,双方各有让步——清政府同意将尼布楚划归沙俄,沙俄同意将乌第河以南地区划为“待议地区”,所以它是平等的.可见,这时中国社会发展虽然缓慢了,但是与侵略者相比,还有一定的实力,还能有效地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但是,后来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壮大、中国封建制度的腐朽,双方实力的差距日益扩大,终于导致东北许多地区逐渐被沙俄割走,台湾也被日本割占两次.具体情况,我们将会在今后的课程中逐步了解.
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
1.完成课本97页“练一练”:连线搭配
2.完成新学案72页“自我测评”.(其中选择1的答案有误,应订正为BCD)
3.提醒学生预习19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七年级下册历史课件(篇5)
课标要求:
知道战国七雄的史实。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战国时期的起止时间,记住“战国七雄”,理解战国战争的特点及其影响,了解“合纵”和“连横”的含义及重要表现。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对七国关系及战国时期战争、外交特点的分析,培养和提高分析能力。学习和初步掌握制作历史图表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战国战争史的学习,进行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的初步教育。通过孙膑、张仪等人的事迹,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重点难点
重点:“战国”和“战国七雄”的含义;战国时期的战役和军事家。
难点:“合纵”和“连横”的含义。
授课类型:新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战国形势图挂图;制做本课课件;整理有关战国史实的成语;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战国时期的成语;用竹木等材料仿制一些古代兵器。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多法结合。
教具(媒体):计算机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同学们,在上一节课里我们学习了很多春秋时期的成语,像“退避三舍”、“一鸣惊人”、“卧薪尝胆”等。今天我们将了解到更多的成语,如“围魏救赵”、“纸上谈兵”、“负荆请罪”等,让我们一起来发掘这些成语里面隐藏的精彩故事。
学习新课
(教师引导过渡)复习以前所学知识,帮助学生弄清“战国”概念,课件如下展示:
一、“战国七雄”(课件显示标题)
1.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战国七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自西周分封诸侯,中国的历史地图上出现过许许多多的诸候国。但是经过春秋时期三百来年的争霸战争,大国兼并小国,强国吞并弱国,到战国开始的时候,诸侯国已经为数不多。主要的有齐、楚、秦、燕、韩、赵、魏七个大国。(课件展示“战国形势图”)。
教师提问:(1).战国时期周王的地位怎么样?——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亦(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周末风俗”条)——无足轻重。
(2).为什么诸侯国会越来越少——统一的趋势日渐明显
2.同学们仔细对比春秋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发现有什么明显的不同吗?
学生提问:为什么晋国没有称雄?
(教师讲述)七国中,齐楚秦燕,大家已经熟悉,春秋时期的晋国在战国地图上已经消失,代之而起的是韩、赵、魏三个诸侯国。原来晋国已经被它的三家大夫韩氏、赵氏、魏氏瓜分,一分为三,形成了韩、赵、魏三个诸侯国。历把这件事叫做“三家分晋”。
历把这七个强国并称为战国七雄,七雄并立是战国期的基本形势。
3.学生认真观察课件投影,了解七国及其地理方位:齐国在东,楚国在南,秦国在西,燕国在北,韩、赵、魏三国在中间。(老师看图讲解,辅之顺口溜“齐楚秦燕韩赵魏,东南西北到中间”,指导学生掌握记忆方法)。
(教师引导过渡)战国,顾名思义,有战争的国,这里的“战”主要是指战争频繁,争斗激烈,学习战国的历史,必须了解战国的战争。
二、战国时期的战争(课件显示标题)
请大家阅读教材40页的小字部分的两个战役,了解战国战争的盛况,然后总结出战国战争有哪些特点(先请学生用精简的语言概述战争过程,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战争的特点)
战国时期战争的特点:(以学生归纳出来的为序,教师重点对谋略和兵器进行讲解。)
(课件展示)
a.兵器(青铜兵器改进、铁兵器出现)——武器的改进
(学生展示自制古代武器,并简介戟,戈,矛,刀,剑的特点和用法)
b.兵种(步兵,骑兵)——军队构成的变化
c.人数多、规模大、修建工事、争夺激烈
d.战役的发生(围魏救赵,长平之战)
e.重要军事家的涌现(孙膑、白起)
学生讲述孙膑,田忌的故事
f.谋略(“围魏救赵”、“反间计”;“合纵”“连横”)
课堂辩论(旨在培养学生辩证的历史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
有人说,战国时代把人们带进了战乱,对社会起了破坏的作用,延缓了历史的发展。有人说,战国时代“在战斗中成长”,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你的观点如何呢?
(观点相同的同学组成一组,两小组之间展开辩论。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小结:有延缓作用,更有推动作用。推动作用远远大于延缓作用。各国为了争霸的需要,竞相改革,发展经济,增强军事实力,竞相重用人才,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与文化的进步;大国争霸、兼并的过程,也是国家趋于统一的过程。
(教师引导过渡):战国的战争除了在战场上刀光剑影,杀声震天外,战争的背后,各国间进行着没有硝烟的战争,这就是激烈程度和影响力不亚于战争的“合纵与连横”。
三、合纵与连横(课件显示标题)
1.正当各国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秦国却逐渐占据了主动,为什么呢?因为秦国出了个张仪(投影张仪图片)
张仪游说各国,破坏了六国的联盟,使得六国联合抗秦的谋略破产,具体是怎么回事,同学们还是通过阅读教材去了解吧。
2.指导学生重点理解什么叫“合纵”,什么叫“连横”(课件出示“合纵连横”示意图,教师据图讲述):合纵就是东方六国联合抗秦,(“合众弱以攻一强”)。这种联合从地理位置上来说是从南到北的纵向联合,所以叫做“合纵”。合纵政策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苏秦。苏秦奔走于东方多国之间,身佩六国相印,在他的游说推动下,东方各国一度合纵攻秦,迫使秦国吐出一些占领的地方,使秦国遭到一定的挫折。
连横就是劝说一国帮助秦国进攻其它各国(“事一强以攻众弱”)。这种结合是西边的秦国与东边各国之间横的连合,所以叫做连横。连横政策的代表人物是魏国人张仪。秦国用张仪为相,让他推行连横政策。当时东方的齐楚两大国结成联盟,秦国要跟齐国争雄,必须先破坏齐楚联盟。张仪连横政策最成功的一着便是把齐楚联盟给破坏了。
3.六国合纵抗秦为何未成功?
(秦国用贿赂、威胁的手段破坏合纵,各个击破;五国间利益不一致,立场不坚定)
(教师讲述)合纵连横的斗争,持续了很长时间。各国一会儿加入合纵,跟楚国搞联合,跟齐国搞联盟,一会儿又跟秦国抱到一起,朝秦暮楚,反复无常。“朝秦暮楚”的成语就是这么来的。——不过,虽然斗争很复杂,情况多变化,形势发展的总趋势是清楚的,那就是,在不断的军事斗争和复杂的合纵连横斗争中,楚国和齐国先后衰落下去,秦国却-越强。
课堂小结
(课件出示知识要点,教师概述)
战国宏大而壮观的战争,变化多端的谋略,足智多谋的军事家令人难忘,但是我们都知道,无论在何时,战争带给人民的,永远都是无尽的痛苦和灾难,在连绵不绝的战争岁月中,受煎熬的始终是老百姓,因此,无论何时何地,和平,一直都是我们共同的期望。
练习巩固
一、选一选
1.作为一个时期的名称,“战国”因战争众多、争夺激烈而得名。战国时期是指()
A.约公元前21世纪--约公元前16世纪
B.约公元前16世纪--约公元前11世纪
C.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D.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2.下列诸侯国中,不属于战国七雄的是()
A.齐国B.晋国C.楚国D.赵国
3.战国初年,被韩、赵、魏三家卿大夫瓜分的国家是()
A.齐国B.晋国C.楚国D.秦国
4.战国中期,采用围魏救赵的办法打败魏国的军事家是()
A.孙武B.孙膑C.吴起D.伍子胥
5.人物下列中,生活在战国时期的军事家是()
A.孙武B.张仪C.孙膑D.苏秦
6.战国时期,七国之间战争不断。主要的兵种有()
A.车兵B.步兵和骑兵C.水兵D.藤甲兵
7.“纸上谈兵”的成语典故源自于长平之战,指缺乏实战经验,惯于空谈兵法,战争中一败涂地的赵括。交战双方是()
A.秦国和齐国B.魏国和赵国
C.秦国和楚国D.秦国和赵国
8.《孙子兵法》是我国现存的年代最早的一部兵书。该书的作者是()
A.孙武B.孙膑C.吴起D.白起
二、材料分析
战国七雄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合纵与连横之争成为战国纷争的重要内容。
1.用简要语言说明“合纵”与“连横”策略。
2.在合纵与连横之争中,一些研究纵横之术的读书人十分活跃,其中最突出的代表是谁?
3.你认为上述哪一种策略运用的更成功一些?
三、各抒己见
结合有关史实和课外资料,谈谈你心中印象最深刻的战国人物。
七年级下册英语课件
工作和学习中,我们看过许多范文,这些优秀的范文里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通过阅读范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多阅读范文还会帮助到我们学习的各个方面,那么,一份好的优秀范文要怎么写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下册英语课件”,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七年级下册英语课件(篇1)
Unit 3 Teenagers should be allowed to choose their own clothes 教学目标(Language Goal)1.能够谈论允许和不允许做的事情
2.能够谈论应该被允许和不被允许做的事情
3.能够针对被允许和不被允许做的事情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意或者不同意)4.能够表达同意或者不同意的理由
目标语言(Target Language)
1.I think sixteen-year-olds should be allowed to drive 我认为应该允许16岁的孩子开车。
2.I disagree.I think sixteen is too young.我不同意,我认为16岁这个年纪太年轻了。
3.Do you think thirteen-year-olds should be allowed to have part-time jobs ? 你认为应该允许13岁的孩子们做兼职工作吗?
4.No , I don’t.不,我认为不应该。5.Anna is allowed to wear her own clothes.安娜可以选择自己的衣服。
6.They are not serious enough at that age.那个年龄的他们不够稳重。
7.-What rules do you have at home ? 你家有什么规定吗?
-Well , I’m not allowed to go out on school nights.噢,我在周一至周五不能外出。
词汇和短语(Vocabulary and expressions)
allow 允许 drive 架车 pierce [pi s]刺穿 license 执照 driver司机 silly愚蠢的、傻的 earring 耳环 concentrate集中 volunteer自愿、志愿者 Local地方的 perform表演 primary初级的 go out with their friends 和朋友一块出去 part-time jobs 兼职工作
driver’s license 驾驶执照 get their ears pierced 穿耳孔
choose one’s own clothes 选自己的衣服 sixteen-year-olds 十六岁的孩子
seem to 好像 at that age 在那个年龄 so do we 我们也一样 get to class late.上课迟到 fail a test 考试不及格 be strict with 对„要求严格 the other day 前几天 get to doing sth 着手做某事 look smart 看起来整洁 concentrate on 关注„ be a good way to do 是„的好方法
It’s a good idea for sb to do 是„的好主意
get noisy 变得嘈杂 at present 目前
have an opportunity to do sth.有做„的机会
be a good experience for sb.对„来说是很有意义的经历 take time to do things 花费时间做事情
old people’s home 敬老院
be sleepy 睏 after a long week of classes 上完一周课之后 have Friday afternoons off 周五放假
语法内容: 一.被动语态
1.“语态”表示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的关系。英语中有“两态”的说法,即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本单 元中反复出现的should be allowed 就是一个含有情态动词(should)的被动语态。
先看几个基本概念
主语是动作的发出者为主动语态
主语是动作的接受者为被动语态
只有及物动词才有被动语态。
2.被动语态的构成(1)请大家看图
The office is cleaned every day.The office was cleaned pare active and passive:
动作的接受者the office成了句子的主语,就应该用被动语态。从上面的例句我们可以总结:
一般现在时的被动语态为:主+am / is / are(not)+过去分词
一般过去时的被动语态为:主+was / were +过去分词
如:Butter is made from milk.This house was built 100 years ago.以前我们学过的was / were born 生于,就是一个被动语态 born是个过去分词(bear)
-When were you born ? -I was born in 1989.如果要特别强调动作或行为的执行者,句子后面需接by ~,译为“被(由)„”
如:We were woken up by a loud noise.我们被嘈杂的声音吵醒。
(2)请看图
从上面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现在进行时被动语态的构成为
主语+is / am / are + being +过去分词
再如:
My car is being repaired now.Some new houses are being built near the park.公园附近在建一些房子。
(3)请看图
BEFORE NOW
从上面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现在完成时被动语态的构成为
主语+have / has +been +过去分词
如:
My key has been stolen.My keys have been stolen.I am not going to the party , I haven’t been invited.含有情态动词的被动语态
情态动词+be+过去分词
A note had better be left to him.Teenagers should be allowed to wear their own clothes 这里我们列举了几个主要时态,那么其它时态呢?
一般将来时 主语+will +be +过去分词
过去将来时 主语+would / should + be +过去分词
过去进行时 主语+was / were + being +过去分词
过去完成时 主语+had + been +过去分词
被动语态的时态是由be的时态决定的,be是什么时态,全句就是什么时态,be动词后面的过去分词不 变。
归纳:
肯定句:主语+be + 过去分词+(by ~)
否定句:主语+be not +过去分词+(by ~)
一般疑问句:Be +主语+过去分词+(by ~)? 特殊疑问句:疑问词+be+主语+过去分词+(by ~)
3.被动语态的用法:
(1)不知道或没有必要说明动作的执行者是谁,不用by+动作执行者短语 Such books are written for children.这些书是为儿童写的。
I haven’t been told about it.没有人告诉我这件事
(2)强调动作的承受者,这时应用by短语。The cup was broken by David.(3)作客观说明时,常采用一种被动语态句型
It’s / was said / believed / reported / + that „
It’s reported that about three hundred people were killed in this earthquake.
据报道,这次地震中大约有三百人死亡。
4.主动语态变为被动语态
把主动语态的句子变为被动语态的方法是:
(1)把原句中的宾语变为主语
(2)动词改为被动形式,即be+过去分词
(3)原来的主语,如果需要的话,放在by后面,如果没必要,可省略。
注意事项:
主动语态变成被动语态应注意事项
从主动语态到被动语态的过程中主语、谓语动词、宾语都发生变化。
注意主格与宾格的变化形式。
注意主语的人称及数的变化对be动词带来的影响。
注意be动词的时态形式取决于原主动语态的动词时态形式。
5.被动语态的几种类型
(1)有两个宾语的句子的被动语态(直接宾语,间接宾语)
常见的接双宾语的动词有
通常这种句子可以改为以“人”当主语;和以“物”当作主语的两种被动语态。
如:He gave me a book.-I was given a book by him.(以I做主语)
-A book was given to me by Tom.(以物book作主语)He teaches us English.-We are taught English by him.(以人当主语)
-English is taught us by him.(以物作主语)
(2)含有宾语补足语的句子的被动语态
keep, make 三类的动词常常有宾语补足语,在被动语态中,宾语补足语位置不变。We keep food fresh in the fridge.主 谓 宾 宾补
-Food is kept fresh in the fridge.I saw him go into the office building.-He was seen to go into the office building.英语中有“十大动词”的说法,即feel , hear , listen , have , make , let , look , watch , see , notice,这些词在主动句中,其后的动词不定式不加to,但变被动句时必须加to.(3)含有短语的主动语态变被动语态
不及物动词没有宾语,因此没有被动语态。但有的不及物动词后面加上介词及其他一些词类构成短语动
词之后,其作用相当于及物动词,可以接宾语,因而也可以变为被动语态。在变成被动语态时,不能去掉构
成短语动词的介词或副词
They take good care of my child.-My child is taken good care of 他们把我的孩子照顾得很好。I turned off the radio.
-The radio was turned off(by me)
附:动词短语的被动语态
take care of -be taken care of cut down -be cut down laugh at -be laughed at look after-be looked after 下列这些短语本身即是被动语态的形式,不需再加-by be covered with „用„覆盖着
be interested in „对„感兴趣
be surprised at „对„感到惊奇 be made of(from)用„制造的(4)由情态动词形成的被动语态
含有情态动词的句子在变为被动语态时,在情态动词后面加上be动词即可,其句型如下:
肯定句:主语+情态动词(can , may , must)+be+ 过去分词„
否定句:主语+情态动词+not + be + 过去分词„
疑问句:情态动词(Can , May , Must)+主语+be+过去分词+„.如:We should allow teenagers to surf the Internet.-Teenagers should be allowed to surf the Internet.Can you use it ? 你会使用它吗?
-Can it be used ? 6.不能用于被动语态的几种情况
(1)当主动结构中的宾语是反身代词和相互代词时,不能改为被动语态。
他在镜中看见了自己的模样。We often help each other.我们常常互相帮助。
(2)当谓语是表状态的及物动词时(如have , like , take place , belong to „)
如:
I like these flowers.我喜欢这些花。I will have a meeting.不说A meeting will be had.应说A meeting will be held.二.重点、难点: 1.the other day 我们还可以说the other day , morning , week , month.不久前的一天,一个上午、一个星期、一个月等 I saw him in London the other day.我最近有一天在伦敦见过他。2.get to 着手做某事
„ and I got to talking about the rules „
He got to doing the homework after supper.
ncentrate on sth.专注于某事(做某件事而不做其他事)
He decided to concentrate on English because he just failed the exam.他决心专攻英语因为他刚刚考试不及格。
This company concentrate on the Chinese market.这家公司把重点集中在中国市场。
4.be good for 对„有好处 有益于(„that is good for studying „)This kind of food is good for me.这种食物对我身体有益
Sunshine is good for plants.阳光对植物有益。
5.It’s a good idea for sb to do sth.做„对„来说是个好主意(It’s also probably a good idea for parents to allow „)
It’s a good idea for us to travel to the south.6.get noisy 变得嘈杂(I know we got noisy sometimes , „)noise -noisy
7.learn from 向„学习,从„中学习
„ but we learn a lot from each other.We should learn from our mistakes.我们应从错误中学习。
8.at present.(At present they’re too short.)at present 此刻、现在=at this time , now I can’t help you at present --I’m too busy
我现在帮不了你--实在太忙了。
9.„ have an opportunity to do sth
有做„的机会
have no opportunity to do 没机会做„
I hope to „„ have an opportunity to go to the States.I have no opportunity to have a talk with her I 注意:文中在谈论将来时,用了一些动词过去式和would + 动原的形式
这是虚拟语气。表示对将来的一种假设。
本单元其他句型结构:
1.sixteen-year-olds十六岁的青少年
它相当于一个名词 相当于sixteen-year-old kids.“一个16岁青少年的表达方式” a kid sixteen years old a kid of sixteen a kid of sixteen years old.a sixteen-year-old kid
2.stop doing
He should stop wearing that silly earrings.(Section A 2a)
停止做某事
We two stopped talking.我们俩个停止了谈话。3.主+seem to do sth.好像
His temperature seems to be all right.他的体温好像完全正常。seem其他用法
(1)seem+形容词
The question seems quite easy.那个问题好像很容易。
(2)seem+名词
That seems a good idea.那好像是个好主意。
(3)It seems + that 从句
It seemed that nobody knew anything about the matter.看来没有人知道这件事。4.So do we(Section A 3a)
So do we 为倒装句,其结构是So + be 动词/助动词/情态动词+主语,在时态上应和上一句保持一 致。应翻译为“我们也是这样”用英文解释是: We have a lot of rules at my house , too.5.on school nights , on Friday nights , on Saturday afternoons.我们在说某个具体的,特定的早晨、下午、晚上时应用on.6.be strict with 对„要求非常严格
She’s very strict with her children.她待子女很严。
7.old people’s home 敬老院
以前我们曾学过old folk’s home
8.take time to do things 花费时间做事情。take在这里为“花费”的意思。
类似的词组有:
It takes sb some time to do sth.it为形式主语
花„时间做某事
It took me 2 hours to finish the homework.9.be a great experience for sb.对„来说是一次很棒的经历。10.volunteer(1)n.志愿者
volunteer groups 志愿小组
volunteers to run Christmas show.自愿操办、圣诞节表演的人。
(2)v.自愿或无偿地给予或提供(帮助、建议)
Tim’s busy but I’ll come , he volunteered.蒂姆很忙,我来吧,他主动说道。11.sleepy想睡的(a.)Are you sleepy ? 你睏吗? asleep 睡着的、熟睡的
He waits until the children are asleep.他一直等到孩子们睡着了。
词组fall asleep 入睡
He was just falling asleep when there was a loud knock at the door.他刚要入睡,就有人大声敲门。
七年级下册英语课件(篇2)
七年级英语(仁爱版)下册复习教案
Unit 5 Our School Life
任务形学习目标:
掌握并能熟练运用表达交通方式的句型。
掌握频度副词的表达方式。
掌握一般现在是的用法。
Topic 1 How do you usually come to school ?
二.重点短语:
1. on foot go …on foot = walk ( to )…
2. by + 交通工具 “乘坐…” by bus / bike / plane / train / subway / ship / boat / car
3.take the bus = go …by bus ride a bike = go …by bike take the subway = go …by subway
4. on weekdays 在平日5. after school 放学后after class 下课后 after breakfast / lunch / supper早餐 / 午餐 / 晚餐后 6. in their free time 在空闲时间 7. have a rest 休息一下8. read books 读书11. go swimming 去游泳 12. listen to music 听音乐 12. watch TV 看电视 13. do(one’s) homework 做作业 14. go to the zoo / park 去动物园 / 公园 15. once a week 一周一次16. every day 每天 17. have classes 上课18. for a little while 一会儿 19. go to bed 上床睡觉 20. have breakfast / lunch / supper(dinner)吃早餐 / 午餐 / 晚餐 22. at the school gate 在校门口 23. come on 快点 、加油24. get up 起床 25. talk with / to sb.与某人谈话 26. at school 在学校、在上课 27. go to school 去上学 28. and so on ……等等
三.语法:表时间频率的副词:never 从来不 seldom 极少 sometimes 有时 often 经常 usually 常常 always 总是
1. I never go to school by subway. 2. I seldom walk to school.
3. Maria sometimes takes the subway home. 4. Li Xiang often rides a bike to school.
5. We usually go to the park on foot. 6. They always go to the zoo by bus.
7. How often do you come to the library ? Very often / Twice a week / Once a week / Every day.
四. 重要句型1. Happy New Year! The same to you.
2. Your new bike looks very nice. Thank you.
3. How do you usually come to school ? By bus / car / bike. On foot.
4. It’s time for class. = It’s time to have class. 该是上课的时候了。
5. The early bird catches the worm. 笨鸟先飞。/ 捷足先登。
6. We have no more time. 我们没有更多的时间了。
7. I have four classes in the morning and two in the afternoon.我早上上四节课,下午上两节。
8. She goes to bed at about a quarter to ten. 她九点四十五分睡觉。
Topic 2 He is running on the playground.
二.重点短语:1. make cards 制作卡片 2. on the playground 在操场上 3. in the library 在图书馆
4. in the gym在体育馆 5. on the shelf在书架上(shelves 复数) 6. at the Lost and Found 在失物招领处 7.clean the room打扫房间 8.have a soccer game 举行足球比赛 9. have an English class 上英语课 10. write a letter 写信 11. some of his photos= some photos of his 他的一些照片 12. on time 准时/in time及时 14. do better in sth 在某方面做得较好 15.put on 穿、戴上、上演(代词it / them放在中间,名词中间或后面,put it / them on ) 16. show sb. around… 令某人参观……
三.语法:
现在进行时态 主语+ be(is / am / are )+ 动词ing + 其他 。表示正在进行或发生的动作。常与now = at the moment 现在 、look看 、listen听 等连用。
1. I’m looking for my purse. 2. They aren’t sleeping at the moment.
3. Are you doing your homework ? Yes, I am. No, I’m not.
4. Is he / she singing now ? Yes, he / she is. No, he / she isn’t.
5. What is your brother doing ? He is running in the gym.
四. 重要句型
1.Excuse me, may I borrow your story book ? Of course. = Sure. (borrow sth from…从……借回某物……)
2. How Long may I keep the book ? Two weeks. ( keep 借用,后面常跟一段时间连用)
3.You must return them on time. ( return 归还,return sth to …把……归还给……)
4. Thank you. It’s a pleasure. = A pleasure = My pleasure. 别客气。
5. Sorry, I don’t have any. Thank you all the same. 仍然感谢你。
6. See you soon. 回头见. 7. What else ? 还有别的什么?( else 其他的、别的,常放在疑问词what/ where / who…和不定代词something/ somebody等的后面)
Topic 3 My school life is very interesting.
重点短语:1. outdoor activity 课外活动 2. easy and interesting 容易又有趣3. difficult and boring 又难又乏味 4. be friendly to sb. =be kind to sb. 对某人友好 5.between…and… 在……之间… 6. learn…from… 向……学习……/ 从…中学…… 7. from…to… 从……到…… 8. in the morning / afternoon / evening 在早上/ 下午/ 晚上9.on Monday 在星期一 on Monday morning在星期一的早上 11. tell sb. about sth告诉某人关于某事
三.语法:
一般现在时 主语+ 动词原形/ 动词第三人称单数s/es + 其他。表示经常或习惯性的动作。常与频率副词:never 从来不 seldom 极少 sometimes 有时 often 经常 usually 常常 always 总是或every day 每天、in the morning / afternoon / evening 在早上/ 下午/ 晚上 等连用。例如:
I often do my homework in the evening. I don’t often go shopping on Sunday.
Do you usually come to school by car? Yes, I do. No, I don’t.
Sometimes she watches TV in the evening. She doesn’t like Chinese.
Does she often take a bus to school ? Yes, she does. No, she doesn’t.
四. 重要句型
1.What day is it today?It’s Sunday / Monday / Tuesday / Wednesday / Thursday / Friday / Saturday.(在英语国家每周的第一天是星期天而不是星期一)
2. What class are they having ? They are having a music class.
3. What time does the class begin ? At ten o’clock.
4. What do you think of math? = How do you like math ? 你认为数学怎么样? It’s difficult and boring.
5. Why (为什么)do you like English ? Because(因为)it’s easy and interesting.
7.What subject (学科)do you like best ? I like history best.
8. At school, my teachers and classmates are very friendly to me.
9. I study Chinese, English, politics, geography and some other subjects.(other泛指其他的,别的+ 名词复数)
10.English is my favorite (最喜欢的)subject. I also like P.E and music.= I like P.E and music , too. (也)
11.Can you tell me something about it ?
五.词语辨析
a few 几个,一些 + 名词复数 a little 一点儿 +不可数名词 many 许多+名词复数 few几乎没有 little 几乎没有 much许多、大量的+不可数名词
other泛指其他的,别的+ 名词复数 another 泛指又一个、再一个、另一个+ 名词单数 the other 两者中的另一个
Unit 6 Our Local Area
Topic1 Is there a sofa in your study?
一、学习目标
1、掌握单词和重点词组
2、掌握there be的各种形式及用法
3、能熟练用英语描写房间、家庭、学校等建筑
4、熟练掌握方位介词in, on, behind, under, near, next to, in front of
二、重点词组
On the first floor 美式英语一楼floor地板,此处指“楼房的层”。英式英语用the ground floor 表示一楼
Why not =Why don’t you 复习其他提建议的方式
Go upstairs上楼 Go downstairs 下楼
A moment later 一会以后
You have a nice study。 study名词:书房 动词:学习与learn的区别
In the front of the house 在屋子(里面的)前面 In front of the house在屋子(外面的)前面
Talk about谈论 talk with sb.和某人谈论
Put them away 把他们收拾好
Look after = take care of 照顾,看管
In the tree(非树本身的东西)在树上 On the tree(树本身的东西)
On the river浮在水面上 over the river 在河上(悬空)
On the wall在墙上 in the wall 在墙里
Get a letter from sb= hear from sb 注意hear from宾语是人不是信,her of听说某人(物),hear听到,听见,侧重听的结果。常用 hear sb doing sth/do sth
Tell sb about sth Tell sb to do sth Tell sb sth
want sb to do sth/want to do sth
三、语法知识: There be 句型的用法
There be句型是英语中常见的特殊句型,用以表示某物某事存在或不存在。句中的there只起引导作用,并无实际意义,句子的真正主语是谓语动词be后面的名词。
1、在there be 句型中,谓语动词be要与主语(某人或某物)的数保持一致。当主语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时,谓语动词要与跟它最近的那个名词一致。
eg. ① There is a bird in the tree.
② There is a teacher and many students in our classroom.
③ There are two boys and a girl under the tree.
2、There be句型与have的区别:
There be 句型和have都表示“有”的含义。区别如下:There be表示“某处存在某物或某人”;have表示“某人拥有某物/某人”,它表示所有、拥有关系。 eg.①He has two sons.
②There are two men in the office.
当have表示“包括”、“存在”的含义时,There be 句型与其可互换。
eg. A week has seven days. =There are seven days in a week.
3、否定句
There be句型的否定式的构成和含有be动词的其它句型一样,在be后加上not或no即可。注意not和no的不同:not是副词,no为形容词,not a/an/any + n. 相当于no+ n.。例如:
There are some pictures on the wall. →There aren't any pictures on the wall. =There are no pictures on the wall.
There is a bike behind the tree. → There isn't a bike behind the tree. =There is no bike behind the tree.
4、特殊疑问句
There be句型的特殊疑问句形式有以下三种变化:
① 对主语提问:当主语是人时,用\“Who\'s+介词短语?\”;当主语是物时,用\“What\'s + 介词短语?\”。注意:无论原句的主语是单数还是复数,对之提问时一般都用be的单数形式(回答时却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如:
There are many things over there. →What's over there?
There is a little girl in the room.→Who is in the room?
② 对地点状语提问:提问地点当然用“Where is / are+主语?\”啦!例如:
There is a computer on the desk. → Where is the computer?
There are four children on the playground. →Where are the four children?
③ 对数量提问:一般有两种句型结构:
How many+复数名词+are there+介词短语?
How much+不可数名词+is there+介词短语?
used to表示过去常常做某事.
例句: I used to play football after school.过去我常常在放学后踢球.
be used to do的意思是被用来做某事;be used to doing的意思是习惯于做某事.
used to + do:“过去常常”表示过去习惯性的动作或状态,但如今已不存在。
Mother used not to be so forgetful.
Scarf used to take a walk. (过去常常散步)
be used to + doing: 对……已感到习惯,或“习惯于”,to是介词,后需加名词或动名词。
He is used to a vegetarian diet.
Scarf is used to taking a walk.(现在习惯于散步)
Topic 2 What’s your home like?
重点语法:There be 句型
There be句型的否定句
There be句型的疑问句
③ There be句型的就近原则
④ There be句型的反意疑问句
⑤There be句型与have/has的区分
重点短语:
be like / an apartment building/ a town house /in the surburbs/
on the street corner/ rent a house with furniture to others / keep money
重点句型 :
①What’s your home like?
②What’s the matter ……?
③I hear you playing the piano.
④I can’t hear you ,the line is bad.
⑤I’ll get someone to check it right now .
⑥The traffic is heavy and the cost of living is high.
⑦There are many old people and many families with young children living there .
点拨:
㈠What’s your home like?
Like 动词“喜欢”,介词“像”。be like像和look like看起来像。be like 主要用来询问人的性格、外貌和事物特征。Look like 主要用来询问外貌。
㈡for rent 出租。wanted求租.rent sth to sb把某物租给某人rent sth from sb 从某人处租某物。
㈢call sb at + 号码。请打......电话与某人联系。
㈣I hear you playing the piano.
hear sb doing sth听见某人正在做某事(强调动作进行)
hear sb do sth (强调全过程)
㈤Many shops and restaurants are close to my home .
be close to 离……近。close 与near 都有“靠近”的意思,但close 比near 更近。
Topic 3 Which is the way to the post office?
重点语法:
祈使句
①肯定、否定形式。
②特例。
重点短语:
a ticket for speeding 超速罚单 at the end of the road在路的尽头 go across走过 turn left/right向左转/向右转 on the corner of 在。。。转角/拐弯处 across from 在。。。对面 between……and 在。。。之间 take the No. 718 bus乘坐718路公共汽车 change to变成no parking禁止停车 get hurt受伤 obey the traffic rules 遵守交通规则 keep on the right of the road 保持在路的右边 at the foot of 在。。。的脚下 hold sth in one’s hand抓住某人的手
重点句型:
一.问路语
Where is ……?
Is there a……near here?
Which is the way to ……?
How can I get to……?
Could you tell me the way to……?
二.指路
①Go along/down this road until……
②Turn left at the first turning﹦Take the first turning on the left.
③Go straight ahead and you will see……
④It’s about 15 kilometres away from here.
三.Thank you all the same .﹦Thanks anyway.
四.You can’t miss it.
五.You need to take bus No.718……
六.How far is it from here?
七.Everybody must be careful and obey the traffic.
八.We must stop and look both ways before we cross the road.
语法讲解:
祈使句:表示请求、命令、禁止、劝告或建议的句子,特点是省略了主语。
祈使句无主语, 主语you常省去;
动词原形谓语当, 句首加don't否定变;
朗读应当用降调, 句末常标感叹号。
●肯定结构:
1. Do型(即:动词原形(+宾语)+其它成分)。如:Please have a seat here. 请这边坐。
有的祈使句在意思明确的情况下,动词可省略。如:This way, please. = Go this way, please. 请这边走。
2. Be型(即:Be + 表语(名词或形容词)+其它成分)。如:Be a good boy! 要做一个好孩子!
3. Let型(即:Let + 宾语 + 动词原形 + 其它成分)。如:Let me help you. 让我来帮你。
●否定结构:
1. Do型和Be型的否定式都是在句首加don't构成。如:Don't forget me! 不要忘记我!
Don't be late for school! 上学不要迟到!
2. Let型的否定式有两种:“Don't + let + 宾语 + 动词原形 + 其它成分”和“Let + 宾语 + not + 动词原形 + 其它成分”。如:Don't let him go. / Let him not go. 别让他走。
3. 有些可用no开头,用来表示禁止性的祈使句。如:No smoking! 禁止吸烟!No fishing! 禁止钓鱼!
Unit 7 The Birthday Party
Topic1 When were you born ?
任务型学习目标:掌握序数词的表达法
掌握系动词be的一般过去时的用法
掌握日期的读法和写法
重点词组:
Plan to do sth have a birthday party be born be like
use sth to do sth must be buy sb sth=buy sth for sb
重点句型
When were you born? I was born in June,1970
Were you born in He bei? Yes,I was, No,I wasn’t.
3. Where was she born? She was born in /Henan.
4. When was your daughter born? She was born on october 22 .
5. What’s the date today? It’s may 8.
6. What’s the shape of your present? It’s round.
7. What shape is it? It’s rectangle.
8. How long/wide/tall/high/deep+is it?
9. What do we use it for? We use it to study English.
10.It must be an English learning machine.
11.Here is a present for you.
重点语法:系动词be的一般过去时
1. I was born in June,1970. 2. I was not born in He bei.
3. Were you born in Hebei? Yes,I was, No,Iwasn’t.
When was you daughter born? She was born on October 22nd,1996.
Where were you born? I was born in Hebei.
Was it like a flower just now? Yes,it was, No,it wasn’t.
重要知识点:
时间介词in/on/at用法
介词in/on/at可以用于表示时间的名词前,有“在”的意思,用法如下:
1)at用于钟点时刻前,意思为“在--- 时(刻)”,如at three O’clock
at a quarter to six at noon at night
at midnight at this time of day
2)in 用于泛指一天的上午,下午,晚上等,也用于某个较长的时间,如年,月,季节等,如in the morning/afternoon/evening in , in the day/daytime.
In还可以表示“从现在起一段时间以后”in a week
3)on用于表示在具体的某一天以及某天的某段时间,如on Sunday
on Children’s day , on the night of new year,on the morning\afternoon\ evening of , on Sunday morning
中考链结:
( )1.My uncle was born____June,1960.
A in B on C at D for
( )2.(08河南)We will never forget what happened___the afternoon of May 12. A in B by C at D on
( )3. (08苏州)Chinese climbers carried the Olympic Flame(奥运圣火)to the top of the world’s highest mountain___8th May,2008
A on B at C in D from
( )4.Mike will go to the town____December28
Unit7 Top2复习教案
知识网络梳理
1.重点词组:at the birthday party在生日聚会上 perform ballet跳芭蕾舞 dance to disco 跳迪斯科 take these flowers to 把这些花带去。。。 work out math problems 解出数学题 read books 读书fly a klite放风筝 be good at / do well in doing擅长做。。。 have a good time /enjoy oneself玩得开心with one’s help / with the help of 在某人的帮助下
2.重点句型:
Can you dance ?
Yes,I can /Yes ,a little /Yes,very well
No,Ican’t /No,not at all。
She can fly kites very well now. But one year ago , she couldn’t do it at all
Kangkang is good at playing soccer ,while Michael does well in basketball
Six years ago,there was something wrong with her eyes
With her mother’s help ,Jenny could write many words
3.易混点点拨:
1>play the guilar(piano /violin……)
Play football (soccer /basket……)
Play with the basketball (football /soccer…… )
球类运动前不用 the ,乐器名称前用 the
2>Take ,bring ,fetch 和 carry
Bring“带来,拿来”表示 “拿到靠近说话着的地方”;take “拿走,带走”表示“拿到远离说话着的地方”:carry“拉,搬”表示“用力移动,没有方向”;fetch“去取,去拿”,表示“往返拿物”。
Please take the books to the classroom。
Remember to your homework to school tomorrow
The bag is too heavy,please it to my office。
Don’t worry ,I can the key.
3>Read, see ,look and watch
See 看见,表结果;look看,表动作,不及物动词,后面需加介词at才能跟宾语;watch看比赛、电视;read看书、报,表示阅读
I can an apple on the table
I want to the film with you
,there is a kite flying in the sky
Please the blackboard carefully
Tv too much is bad for your health
He’s on tonight
4>work和job work可以作动词work out / at / on / for / as计算出/在……方面工作/致力于/为……而工作/作为……而工作,It doesn’t work .The pills that the doctor gave me aren’t working.可以作不可数名词:工作at work / out o
七年级下册英语课件(篇3)
学习目标
1.认识并记住这些单词: this, pencil, pen, book, eraser, ruler, case, pencil case, backpack, pencil sharpener, dictionary, that, yes, no, not, isn't=is not
2.操练并运用这些句子:Is this/that a/an ...?
Yes, it is. /No, it isn't.
Is this/that your pencil?
Yes, it is. /No, it isn't. It's her pencil.
学习重点
认识并掌握新单词的音形意,熟练的操练新句型
学习难点
运用新学的词句与人熟练的交流
学 习 过 程
学习内容及预见性问题
时间
学习要求
Step1 Warm-up (巩固旧知,激趣导入)
1.Dictation
your, his, her, first name, last name, telephone number, phone number,
ID card, family name, given name.
2.Leading-in
A story:
Tom →go to school →with his backpack
New words: backpack
Step2 Presentation(明确目标,新授学习)
1. Learn the new words.
a backpack
a book a pencil case a dictionary
a pencil a pencil sharpener a pen a ruler an eraser
Remember these words before class.
(课前记住这些单词)
Arouse the students' interest.(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They should study with their whole heart.(全心全意的学习)
学习内容及预见性问题
学习要求
1. Words Games
2.Read together
3.PK
Step3 Practice(合作探究,落实目标)
1.Sentences:
Show some things and learn the sentences
This is a/an... .
Is this/that a/an ....? Yes, it is. /No, it isn't.
Is this/that your/his/her ... ? Is this/that your... ?
Yes, it is. No, it isn't. It's his ....
2. Games:
Ask and answer
Guess
Step4 Production(交流展示,体验成功)
1.Find the owner
2.Let students make own dialogues and prepare to reveal..
3.Ask some groups to act out.
4.Finish 1a and 1b.
Step5 Test(抽测达标,拓展延伸)
⑴Do some exercises.
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1.This is a .
2.That is . It's his .
3.Is this your ?
No, it isn't.
4.( )--Is that her backpack?
-- .
A.Yes, it isn't. B.No, it is. C.Yes, it is. D.No, she isn't.
5.( )--Is this English dictionary?
--No, it's Chinese dictionary.
A.an, an B.a, an C.an, a D.a, a
⑵Extracurricular practices.
(课时先锋P18选做)
Take study seriously.
(认真对待学习。)
Work hard at openings.
(勤于动口说)
Make own dialogue.(组自己的对话)
Prepare to reveal.(准备展示)
Feel free to try.(大胆尝试)
It's very important to practise listening。(练习听力是非常重要的)
Do these exercises by yourself.(独立完成练习)
七年级下册英语课件(篇4)
Topic 2 section B
主备人: 审核人:
学习目的:1.复习有关职业的单词。
2.学会询问职业的表达法和工作地点。
一.复习与巩固
1. 想一想 你能说出那些关于职业的单词。
2. 说一说 请你和你的小组编写一个关于询问职业的对话,完成下列表格。
Names
Jobs
二.课前导学
1.读一读 请根据句意,猜测划线单词的意思。
(1) He is a cook, now he works in a _restaurant _. __________
(2) My father is a farmer, he works on a _farm___. ___________
(3) Xiao Ming’s mother is a doctor, so she works in a _hospital_. ______________
(4) My good friend is an office worker, she works in an _office_ . ___________
(5) I am a teacher and I _teach_ students English in a school.________________
(6) Jackie Chan is an actor, he _acts_ in Rush Hour. __________________
(7)Tom is a driver in Shanghai, he _drives_ a bus. 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一读 根据所学的音标,请试着读出划线部分的单词。
3. 火眼金睛:请观察下列单词,你能发现什么?
①farm-farmer
②teach-teacher work-worker act-actor drive-driver
小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一练 请仿照课前导读的1部分,用括号内的词的适当形式填空。
He ________ (work) in a Junior High school, so he is a _________ ( teach).
Can you _______ (act) out the conversation ?
Mr Brown often _________ (drive) to Wuhan.
4. 找一找 你知道下列词组吗?
在餐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医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办公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农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学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北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自主探究学习 新词/句运用
1.学一学 看图片,运用下面的句型谈论图片中的职业及他们的工作地点。
What does he do ? Where does he work ?
He is --------- He works in ---------
(老师先演示,然后学生自由谈论)
2.看一看 看1a 部分中的图片,猜猜她们谈论的话题。
3.读一读 分角色读1a 部分。
4. 做一做 听1a部分的录音,做1b部分。
5 .演一演 请根据1a部分的图片及1c部分的3副图片编写4个对话。
6. ①听一听 听录音,做P66的3。
②Listen again, and complete the following blanks.
David is a _____ in Beijing. Lisa works in Fuzhou. She is a _____. Paul _____ a bus in Shenzhen. Danny _______ English at Nanjing No.1 High School. He is a very
good ______.
7.说一说 调查班上同学父母亲的工作和工作地点,完成P66第四部分的表格。
七年级下册英语课件(篇5)
秋初三年英语公开课教案
课题《Review Unit One Topic 2》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本单元重要的语言点
2. 现在完成时
教学过程:
1. Read the words
2. Listen to the tape
3. The important language points :
(1) Call sb call sb up give sb a ring telephone sb
(2) Be in / be at home
(3) Not … any more / not … any longer / no longer
(4) Because / because of
(5) Get lost / be lost
(6) Fin d / look for
(7) Each other / one another
(8) Hate doing / hate to do
(9) On the phone / radio
(10) Do some shopping / washing / cleaning
(11) What’s the population of China ? It’s 1.3 billion
Have a population of + 数字 large / small
(12) Increase by 增长了 increase to 增加到
(13) Developed / developing countries
(14) So it is .
(15) Carry out . the one – child policy
(16) More than / over
(17) Half of …..的一半
分数表达: one fifth two fifths a quarter a half
(18) Because / because of / thanks to
(19) Find jobs / get jobs
(20) Satisfy sb / be satisfied with
(21) So far 迄今为止
(22) Take measures to do sth
(23) Work well in doing 做某事取得成效
(24) Have fun doing sth
(25) Such as +并列名词 for example / instance , +从句
4. 现在完成时:(二)
(1)和for , since 引导的短语、从句连用
(2)和already / yet / never / ever / just / before / so far
5.Homework :
Exercise :
完成下列句子:
1. Could you tell me some ____________(有趣的) places around here ?
2. The population in developing ___________(国家)is growing faster .
3. China has already _____________(执行)the one – child policy .
4. ___________(多亏于) the policy , China is developing quickly .
5. Have you found him _________(已经)?
6. I have __________(never /ever )been there before . I want to go there again .
7. I _______________(have lived / lived) since I was three .
8. China has the ____________(larger / largest ) population in the world .
9. We still have a long way __________(to go / going )
10. Natural _____________(environments / environment) are becoming worse and worse .
七年级下册英语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 语言知识目标:
1) 能掌握以下单词: rain, windy, cloudy, sunny, snow, weather, cook, bad, park, message, take a message, could, back, problem
能掌握以下句型:
① —How's the weather in Beijing?
—It's sunny.
② —Can I take a message for him?
—Yes. Could you just tell him to call me back?
—Sure, no problem.
2) 能用所学的知识描述天气情况。
3)描述正在发生的动作。
2.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教育学生善于观察天气,善于调整自己的情绪;了解世界各地的天气情况,增加世界观念。知道大自然的力量是神奇而伟大的,我们应当好好学习,立志学好科学知识,为长大后探索神奇的大自然,打好基础。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1) The vocabulary and useful expressions.
2) —How’s the weather?
—It's raining/ windy.
3) —What are you doing?
—I'm playing basketball.
2. 教学难点:
运用目标语言来对天气进行问答,并且会问答其他人正在进行的活动。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
板书
Section A (1a-2d)
1. —How's the weather in Beijing? —It's sunny.
2. —What's Uncle Joe doing? —He is playing basketball.
2c: —What's Uncle Joe doing? —He's playing basketball.
—What's Aunt Sally doing? —She's cooking.
—What's Mary doing? —She's watching TV.
七年级下册英语课件(篇7)
Ⅰ. Teaching aims
1(1) 学习辨认物体及询问如何拼写单词的表达法。
(2) 学习新词 eraser, desk, pen, pencil等。
2. 能够用得体的语言辨认物体。
Ⅱ. The key points and difficult points
1.Key points:(1)Words and expressions : eraser, desk, pen, pencil
(2) Sentences: What’s this/that in English?
How do you spell it?
Can you spell it, please?
2.Difficult points:
不定冠词a/an的用法。
III.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1. Warming-up
Step2. Pre – listening
Present pictures of some objects and teach the new words.
T: What’s this in English?/What’s that in English?
Ss: It’s a map./ an eraser./ a pen./ a map/ a desk..
T: How do you spell it (point to a pen)?/ Can you spell it, please?
Ss: P-E-N, pen./ Ss: Yes, P-E-N-C-I-L, pencil.Practice in groups.
Step3. While – listening
Play the tape recorder and finish 1b. Check the answers and then practice the dialogs.
Step4 Practice
1.Make conversations with these words. The sentences in 1a may help you.
2.Listen and finish 2a..
3.Guessing game.
4.Write the sentences,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use of capital letters and punctuation.
Step5 Test
Blackboard design
Unit 1 Making New Friends
Topic 3 How old are you?
Section B
It’s a map./ an eraser./ a pen./ a map/ a desk..
P-E-N, pen.
Yes, P-E-N-C-I-L, pencil.
a map/ pen/ pencil/ desk/ toy/ telephone
an eraser/ apple
七年级下册英语课件(篇8)
课件介绍及使用说明
本课件是为仁爱英语七年级上学期Unit 4 Topic 1 What can I do for you? Section A编写的教学课件。本单元内容主要围绕购物、打电话、表达时间以及谈论自己喜欢的事物和动物展开。本课要求学生学习并掌握购物的基本用语,掌握1000以内数字的读写方法,并能正确回应别人的感谢。本课件紧扣教学目标,直观生动,易于操作。
导入----①课堂活动,齐唱3b歌曲,活跃课堂气氛。
②听课文3a语音部分。
③复习数字1-20。
(幻灯片2-5。注:幻灯片2, 点击影片1播放3b歌曲;幻灯片3, 点击录音1播放3a语音部分。)
呈现----呈现人民币图片,学习数字21-999的读法和写法。
(幻灯片6-12)
巩固----①听2a 录音,跟读,完成表格,并记忆。
②听2b录音,完成连线。
③导入How much,学习价格询问方式。
④导出1a中的重点句型进行训练讲解。
⑤观看1a的动画,回答:How much is the coat?
(幻灯片13-18。注:幻灯片13,点击录音2播放2a录音;幻灯片14,点击录音3播放2b录音;幻灯片18,点击影片2播放1a动画,在听力练习中可以点击动画中的title键消去字幕,增加难度。)
练习----①再听一遍1a,完成1b。
②模仿1a内容进行快乐购物,并完成对话。
(幻灯片19-20。注:幻灯片19,点击影片2播放1a动画,)
小结----①总结数字1-999的读法和写法。
②总结有用的表达方式。
(幻灯片21)
作业----①复习数字21-999的读法和写法。
②背诵1a。
③预习Section B。
(幻灯片22)
七年级下册英语课件(篇9)
Can you play theguitar?
教学过程
1、第一次“先学后教”:(认读词汇、记汉语意思和校正发音。)
(1)、出示学习指导
1) 能掌握以下单词:(能做到四会)
guitar, sing,swim, dance, chess, play chess, draw, speak, speak English, join, club…
(2)、先学。
1、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语音知识,认读英语单词并记住汉语意思。
2、学生听单词录音,画出自己读错的或不会读的单词。
(3)、后教。
教师播放单词录音,学生跟读,校正自己的发音,对于难以记忆的单词,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字母组合、发音要领寻找规律,进行记忆。有必要时教师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记住并积累字母组合的发音。
(4)、当堂训练
1)、单词默写训练、开火车拼读单词训练。
2)、Ss look at the picture in 1a.Then read the words and phrases. Let Ss match the activities with the people.Then Check the answers with the class together.
3)、Presentation
出示一些反映各种活动的图片、幻灯片或播放课件,引导学生谈论活动:
He/Shecan dance/swim/sing/"··ButI can’t dance/swim/sing/...等,学习表达活动的动词短语。
4)、Game (What can I do?)
T: Tell yourpartners what you can do. For example:
I can playthe guitar. I can sing and dance.
Ss work in groups. The let some Ss talk totheir classmates in front of the class.
2、第二次“先学后教”:(听录音,理解课文大意)
(!)、出示自学指导。
1)、用最快的速度大概的看看听力题,对题的内容有一点了解。
2)、仔细听录音能听懂录音内容并独立完成填序号题和填空题。
(2)、先学。
1、根据学情,适当增加或减少录音播放次数。
2、学生听录音,并回答浅层次问题。
(3)、后教
1)、能了解以下语法:情态动词can的用法和want todo sth.的用法。
2)、教师公布答案,学生同桌相互改,教师统计学生的自学结果。(分优、良、差)
3)、积极鼓励后进生回答,出现问题学生更正。
4)、难度较大通过讨论仍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通过启发诱导进行点拔解决,并板书于黑板。
Listening
1. T: Now let’s listen to the tape, findout the right conversation, and number them 1-3.
(播放lb部分的录音让学生听,引导学生根据所听到的内容,选出对话的顺序,完成1b部分的教学任务。)
2. Check theanswers: (3, 2, 1 )
Pair work
1.Askthe Ss to practice the conversations in 1b with a partner. Then make their ownconversations.
(引导学生展开Pairwork活动,完成lc部分口语交际的教学任务,学会运用can询问和表达能力。)
Listening
1. Work on 2a;
T: Now, look atthe pictures on P2, listen to the four conversations. Just listen.
(Play therecording for the first time, students only listen carefully.)
Then, listen tothe recording again, and circle the clubs you hear.
Check the answerswith the class.
2. Work on 2b;
引导学生根据对话内容用正确的单词填空,补全对话,再播放听力材料一遍。让学生进行校对,练习听力和写作能力,完成2b部分的教学任务。
Check the answers with the Ss.
(4)当堂训练。
1. Look at 2b andtalk about what the people can do and the clubs they want to join.
老师可以和一名优秀的学生做一个对话的例子,让学生们明白如何去问答,例如:
T: What clubdoes Lisa want to join?
S1: She wants to join the chess club.
T: Can sheplay chess?
S1: No, shecan't.
2. Ss work inpairs to practice asking and answer about Lisa, Bob and Mary.
3. Ask some pairsto act out their conversations.
3、第三次“先学后教”(学生读默读或朗读课文,勾出不认识的单词、短语及句句型,读后回答问题。)
(1)、出示学习指导
1)、用最快的速度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勾出不理解的短语,或语言点及语法结构。
能掌握以下句型:
2)、① —Can you play the guitar? —Yes, I can./No, I can't.
② —What can you do? —I can dance.
③ —What club doyou want to join? —I want to join the chess club.
3)用最快的速度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勾出不理解的短语,或语言点及语法结构。
4)回答课文相关问题。
(2)、先学。
1、学生读短文,教师密切关注学生的自读情况,进行行间巡视。
2、画出不懂得语言点、表达方式和语法现象。
(3)、后教。
1)、学习询问和谈论彼此的能力和特长;
2) 掌握一些弹奏乐器的表达方式。。
3、学生自学后回答理解性问题。
4、对学生不会的,通过启发诱导的方式让学生理解。
5、学生难以理解的短语、句型或者语言点,适当点拔、举例、归纳等,并板书。
(4)、当堂训练
1、口述课文内容。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围绕本节课讲的语法项目,设计当堂训练题目。
Role-play
1. Ask Ss to look at the picture in 2d. ThenSs read the dialogue by themselves and try to find out the answers to thesequestions.
① What club does Bob join?
② What club does Jane join?
Ss read theconversation by themselves and find the answers to the questions. Then checkthe answers:
① Bob joins the soccer club. ② Janejoins the English and art club.
2. Explainsomething that Ss can't understand.
3. Let Ss read after the teacher or play therecording and let Ss read after the recording.
4. Ss work inpairs to act out the conversation.
5. Ask somepairs come to the front of the classroom. They try to act out the conversation.See which group is the best.
板书设计:
七年级下册英语课件(篇10)
Topic 2
Section A
教学目标:1.谈论学校建筑。2.谈论兴趣喜好。3.学习现在进行时。
重点: 1,2a and 3 难点:现在进行时与一般现在时的区别
教具 录音机
课时建议:1~2
教学过程:
第一步:复习
1.师生问答,复习第一个话题中的重点句子。
T: How do you usually go to school?
S: I usually go to school on foot.
T: How does your father often go to work?
S: He often goes to work by car.
T: How often do you go to the library?
S: Three times a week.
2.找几个同学在班上作关于自己爸爸或妈妈一天情况的报道。
第二步:呈现
1.把1的图画展示给大家,学习表示学校建筑的名词:library, playground, lab, computer room, canteen, gym, classroom building, swimming pool, dormitory...
2.请A同学到前面去跳舞,在这个同学跳舞的同时,老师问:
What is she doing?(帮助学生回答)She is dancing.
(然后再问)Is she dancing?(帮助学生回答)Yes, she is.
Is she singing? No,she isn’t.
3.请三名同学轻轻地唱The More We Get Together。
(老师边问边回答)What are they doing?
They are singing.
Are they singing? Yes, they are.
Are they dancing? No, they aren’t.
4.听2a回答问题。
Which place does Kangkang like best? / What is he doing?
Which place does Wang Wei like best? / What is he doing?
第三步:巩固
1.听1,把图画与单词搭配起来。
2.再次播放2a,根据课文内容完成2b。
第四步:练习
1.两人一组读2a,一个是Jane,另一位是Michael。
2.参看3里的图画回答下列问题,然后听录音核对答案。
What is Jane doing? / What is Michael doing?
3.听3,两个一组问和答。
4.看4的图画,两人一组问和答。以图画①为例。
A: Where is she?B: She is in the gym.
A: Is she in the computer room?B: No, she isn’t.
A: What is she doing? B: She is dancing.
第五步:综合探究活动
用现在进行时描述在操场上有许多人正在进行各种活动的场景。例如:
On the playground, Mr. Li and Mr. Wang are playing table tennis now. Liu Jun and his good friends are playing basketball. Look there! Some girls are playing the guitar..
七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系列
我制作这份“七年级数学下册课件”是为了给您带来美味的享受。教案课件在老师少不了一项工作事项,写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每天都在从事的事情。 教师在教案和课件中展示出他们的智慧,提高教学质量。请点击进入查看更多相关详情!
七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借助自己熟悉的事物,感受较小数;
2.通过分析、交流、合作,加深对较小数的认知,发展数感;
3.能用科学技术法表示绝对值较小的数.
重点、难点:
对较小数字的信息作合理的解释和推断,感受较小数,发展数感,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绝对值较小的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我们已学过一百万有多大,请结合自己身边熟悉的事物来描述这些大数。
2.什么叫科学记数法?把下列各数用科学记数法来表示:
(1)2500000(2)753000(3)205000000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入:
出示“议一议”前三幅图(让学生阅读,思考)
教师提出问题:一百万分之一有多少呢?提示本节内容,导入课题“认识百万分之一”.
三、通过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加深对绝对值较小数的认知.
1.出示投影:“议一议”
珠穆朗玛峰是世界第一高峰,它的海拔高度约为8844米;
(1)让学生计算珠穆朗玛峰高度的千分之一是多少?相当于几层楼的高度?
(2)让学生计算珠穆朗玛峰高度的百万分之一是多少?并直观地描述这个长度.
2.出示投影:“议一议”
(1)让学生计算出天安门面积的百分之一的面积,并用语言描述.
(2)让学生计算出天安门面积的万分之一及百万分之一的面积,并用语言描述.
教师综述:
在日常生活中除了会接触到较大的数,同时也会接触到较小的数;通过刚才大家的计算,交流体会,感受到一个物体的高度或面积的百万分之一的大小,使大家认识了百万分之一.
七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多项式的乘法运算法则的过程,掌握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
2、会运用单项式与单项式,单项式与多项式,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化简整式。
3、会用多项式的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运算。
教学难点:例2包含了多种运算,过程比较复杂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小明找来一张铅画纸包数学课本,已知课本长a厘米,宽b厘米,厚c厘米,小明想将课本封面与封底的每一边都包进去m厘米,问如果你是小明你会在铅画纸上裁下一块多大面积的长方形?
二、引出新知,探究示例
1、合作探索学习:有一家厨房的平面布局如图1
(1)请用三种不同的方法表示厨房的总面积。
(2)这三种不同的方法表示的面积应当相等,你能用运算律解释吗?
(3)通过上面的讨论,你能总结出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运算规律吗?
(让学生以同桌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索,然后表达交流)
答:(1)总面积:(a+n)(b+m);a(b+m)+n(b+m)或b(a+n)+m(a+n);ab+am+nb+nm
(2)总面积相等,由此可得到(a+n)(b+m)=a(b+m)+n(b+m)……①
=ab+am+nb+nm……②
第①步运用分配律把(b+m)看成一个数,第②步再运用分配律。
(3)由(a+n)(b+m)=ab+am+nb+nm师生共同总结得出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
(学生归纳,教师板书)
2、运用新知,计算例题
例1:计算
(1)(x+y)(a+2b)(2)(3x—1)(x+3)(3)(x—1)2
解:(1)(x+y)(a+2b)=x?a+x?(2b)+y?a+y?(2b)=ax+2bx+ay+2by
(2)(3x—1)(x+3)=3x2+9x—x—3=3x2+8x—3
(3)(x—1)2=(x—1)(x—1)=x2—x—x+1=x2—2x+1
教师在示范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这三题都按多项式相乘的法则进行,运算过程中注意符号,防止漏乘,结果要合并同类项。
反馈练习:课内练习1
例2,先化简,再求值:(2a—3)(3a+1)—ba(a—4),其中a=
解:(2a—3)(3a+1)—ba(a—4)=6a2+2a—9a—3—6a2+24a=17a—3
当a=时,原式=17a—3=17×()—3=—19—3=—22
注意的几点:(1)必须先化简,再求值,注意符号及解题格式。
(2)当代入的是一个负数时,添上括号。
(3)在运算过程中,把带分数化为假分数来计算。
反馈练习:1、计算当y=—2时,(3y+2)(y—4)—(y—2)(y—3)的值。
2、课内练习2、3。
三、分层训练,能力升级
1、填空
(1)(2x—1)(x—1)=
(2)x(x2—1)—(x+1)(x2+1)=
(3)若(x—a)(x+2)=x2—6x—16,则a=
(4)方程y(y—1)—(y—2)(y+3)=2的解为
2、某地区有一块原长m米,宽a米的长方形林区增长了200米,加宽了15米,则现在这块地的面积为平方米。
3、某人以一年期的定期储蓄把20xx元钱存入银行,当年的年利率为x,第二年的年利率减少10%,则第二年到期时他的本利和为多少元?
四、小结
让学生谈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哪些收获与疑问?教师及时总结内容并解答疑惑。
五、布置作业
课本的分层作业题。
七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会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会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活动,经历从实际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积累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渗透分类讨论思想,感知方程与不等式的内在联系;
3、在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初步认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价值,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寻找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建立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
弄清列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方法,用去括号法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提出问题某学校计划购实若干台电脑,现从两家商店了解到同一型号的电脑每台报价均为6000元,并且多买都有一定的优惠。甲商场的优惠条件是:第一台按原报价收款,其余每台优惠25%;乙商场的优惠条件是:每台优惠20%。如果你是校长,你该怎么考虑,如何选择?
探究新知1、分组活动。先独立思考,理解题意。再组内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小组汇报,派代表论述理由。
2、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出以下三种采购方案:
(1)什么情况下,到甲商场购买更优惠?
(2)什么情况下,到乙商场购买更优惠?
(3)什么情况下,两个商场收费相同?
3、我们先来考虑方案:
设购买x台电脑,如果到甲商场购买更优惠。
问题1:如何列不等式?
问题2:如何解这个不等式?
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并板书如下:解:设购买x台电脑,如果到甲商场购买更优惠,则6000+6000(1-25%)(x-1)<6000(1-20%)x
去括号,得
去括号,得:6000+4500x-45004<4800x
移项且合并,得:-300x<1500
不等式两边同除以-300,得
答:购买5台以上电脑时,甲商场更优惠。
4、让学生自己完成方案(2)与方案(3),并汇报完成情况。
教师最后作适当点评。
解决问题甲、乙两个商场以同样的价格出售同样的商品,同时又各自推出不同的优惠措施。甲商场的优惠措施是:累计购买100元商品后,再买的商品按原价的90%收费;乙商场则是:累计购买50元商品后,再买的商品按原价的95%收费。顾客选择哪个商店购物能获得更多的优惠?
问题1: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你该从何入手考虑它呢?
问题2:由于甲商场优惠措施的起点为购物100元,乙商场优惠措施的起点为购物50元,起点数额不同,因此必须分别考虑。你认为应分哪几种情况考虑?
分组活动。先独立思考,再组内交流,然后各组汇报讨论结果。
最后教师总结分析:
1、如果累计购物不超过50元,则在两家商场购物花费是一样的;
2、如果累计购物超过50元但不超过100元,则在乙商场购物花费小。
3、如果累计购物超过100元,又有三种情况:
(1)什么情况下,在甲商场购物花费小?
(2)什么情况下,在乙商场购物花费小?
(3)什么情况下,在两家商场购物花费相同?
上述问题,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解决,教师可适当点评。
总结归纳:
通过体验买电脑、选商场购物,感受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不等关系,用不等式来表示这样的关系可为解决问题带来方便。由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列出不等式,就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再通过解不等式可得到实际问题的答案。
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126页习题9.2第1题(1)(2)第3题1、2。
七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4
在下列各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你把正确答案前的字母填写在相应的括号中.
1. 若一个数的倒数是7,则这个数是( ).
A. -7 B. 7 C. D.
2. 如果两个等角互余,那么其中一个角的度数为( ).
3. 如果去年某厂生产的一种产品的产量为100a件,今年比去年增产了20%,那么今年的产量为( )件.
4. 下列各式中结果为负数的是( ).
A. B. C. D.
5. 如图,已知点C是线段AB的中点,点D是CB的中点,那么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
A. AC=CB B. BC=2CD C. AD=2CD D.
6. 下列变形中,根据等式的性质变形正确的是( ).
7. 如图,这是一个马路上的人行横道线,即斑马线的示意图,请你根据图示判断,在过马路时三条线路AC、AB、AD中最短的是( ).
8. 如图,有一块表面刷了红漆的立方体,长为4厘米,宽为5厘米,高为3厘米,现在把它切分为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能够切出两面刷了红漆的正方体有( )个.
9. 人的大脑约有100 000 000 000个神经元,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
10. 在钟表的表盘上四点整时,时针与分针之间的夹角约为 度.
11. 一个角的补角与这个角的余角的差等于 度.
12. 瑞士的教师巴尔末从测量光谱的数据 , , , …中得到了巴尔末公式,请你按这种规律写出第七个数据,这个数据为 .
16. 如示意图,工厂A与工厂B想在公路m旁修建一座共用的仓库O,并且要求O到A与O到B的距离之和最短,请你在m上确定仓库应修建的O点位置,同时说明你选择该点的理由.
七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5
本试卷一共五大题,23小题,总分150分,答题时间为120分钟.
一、精心挑选,小心有陷阱哟!(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每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请把正确选项的代号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2.为了了解全校七年级300名学生的视力情况,骆老师从中抽查了50名学生的视力情况.针对这个问题,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3.导火线的燃烧速度为0.8cm/s,爆破员点燃后跑开的速度为5m/s,为了点火后能够跑到150m外的安全地带,导火线的长度至少是( )
A. B. C. D.
5.下列四个命题:①对顶角相等;②内错角相等;③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④如果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于另一个角的两边,那么这两个角相等.其中真命题的个数是( )
9.如图是丁丁画的一张脸的示意图,如果用(0,2)表示左眼,用(2,2)表示右眼,那么嘴的位置可以表示成( )
10.根据以下对话,可以求得嫒嫒所买的笔和笔记本的价格分别是( )
二、细心填空,看谁又对又快哟!(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1.已知 、 为两个连续的整数,且
12.若 ,则 的值是______.
13.如图,已知 ∥ ,小亮把三角板的直角顶点放在直线 上.若∠1=40°,则∠2的度数为 .
14.某初中学校共有学生720人,该校有关部门从全体学生中随机抽取了50人,对其到校方式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的结果制成了如图所示的条形统计图,由此可以估计全校坐公交车到校的学生有 人.
15.设 表示大于 的最小整数,如 , ,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 是 .
① ;② 的最小值是0;③ 的最大值是0;④存在实数 ,使 成立.
18. 如图所示,直线 、 被 、 所截,且 ,求∠3的大小.
19. 某校为了开设武术、舞蹈、剪纸等三项活动课程以提升学生的体艺素养,随机抽取了部分学生对这三项活动的兴趣情况进行了调查(每人从中只能选一项),并将调查结果绘制成如图两幅统计图,请你结合图中信息解答问题.
(1)将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2)本次抽样调查的样本容量是 ;(3)已知该校有1200名学生,请你根据样本估计全校学生中喜欢剪纸的人数是 .
四.实践与应用(本大题共4小题,20、21、22三小题每题10分,23题12分,共42分)
20. 在我国沿海地区,几乎每年夏秋两季都会或多或少地遭受台风的侵袭,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是减轻台风灾害的重要措施.下表是中央气象台发布的第13号台风“鲇鱼”的有关信息:
月16日23时 129.5° 18.5°
2010年10月17日23时 124.5° 18°
请在下面的经纬度地图上找到台风中心在16日23时和17日23时所在的位置.
21.今年春季我县大旱,导致大量农作物减产,下图是一对农民父子的对话内容,请根据对话内容分别求出该农户今年两块农田的产量分别是多少千克?
22.丁丁参加了一次智力竞赛,共回答了30道题,题目的评分标准是这样的:答对一题加5分,一题答错或不答倒扣1分.如果在这次竞赛中丁丁的得分要超过100分,那么他至少要答对多少题?
23.为了调查市场上某品牌方便面的色素含量是否符合国家标准,工作人员在超市里随机抽取了某品牌的方便面进行检验.图1和图2是根据调查结果绘制的两幅不完整的统计图,其中A、B、C、D分别代表色素含量为0.05%以下、0.05%~0.1%、0.1%~0.15%、0.15%以上,图1的条形图表示的是抽查的方便面中色素含量分布的袋数,图2的扇形图表示的是抽查的方便面中色素的各种含量占抽查总数的百分比.请解答以下问题:
(1)本次调查一共抽查了多少袋方便面?
(2)将图1中色素含量为B的部分补充完整;
(3)图2中的色素含量为D的方便面所占的百分比是多少?
(4)若色素含量超过0.15%即为不合格产品,某超市这种品牌的方便面共有10000袋,那么其中不合格的产品有多少袋?
24.我们知道 时, 也成立,若将 看成 的立方根, 看成 的立方根,我们能否得出这样的结论:若两个数的立方根互为相反数,则这两个数也互为相反数.
(1)试举一个例子来判断上述猜测结论是否成立;
(2)若 与 互为相反数,求 的值.
11.7;12.-1;13. ;14.216;15.④.
16.解:
19.解:(1)24人;(3分)(2)100;(2分)(3)360人.(3分)
21.解:设去年第一块田的花生产量为 千克,第二块田的花生产量为 千克,根据题意,得
,
答:该农户今年第一块田的花生产量是20千克,第二块田的花生产量是37千克.
22.解:设丁丁至少要答对 道题,那么答错和不答的题目为(30-x)道.(1分)
24.答案:(1)∵2+(-2)=0,而且23=8,(-2)3=-8,有8-8=0,∴结论成立;∴即“若两个数的立方根互为相反数,则这两个数也互为相反数.”是成立的.(5分)
(2)由(1)验证的结果知,1-2x+3x-5=0,∴x=4,∴
七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6
1.1 知识与技能:
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正数的算术平方根,并了解算术平方根的非负性。
1.2过程与方法 :
经历算术平方根概念的形成过程,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会求某些正数(完全平方数)的算数平方根.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通过丰富的现实情境,使学生在已有数学经验的基础上,了解数学的价值,发展“用数学”的信心。
同学们欣赏本节导图,并回答问题,学校要举行金秋美术作品比赛,小欧很高兴,他想裁出一块面积为25dm2的正方形画布,画上自己的得意之作参加比赛,这块正方形画布的边长应取多少dm?
生:上面的问题,实际上是已知一个正数的平方,求这个正数的问题。
生:因为5的平方等于25,所以这个边长是5dm.
2、导入新课:
你是怎样算出画框的边长等于5dm的呢?
这个问题相当于在等式x2=25中求出正数x的值.
平方根的概念:
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即x2 =a,那么这个正数x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a的算术平方根记为 ,读作“根号a”,a叫做被开方数. 即:在等式x2 =a (x≥0)中,记着: x = .
师:你能根据等式:x2 =144说出144的算术平方根是多少吗?并用等式表示出来.
生:只有非负数才有算术平方根,算术平方根是非负的,一个数的平方不可能是负数。
3例1 求下列各数的算术平方根:
(1) 100; (2) 1; (3) ; (4) 0.0001
解:(1)因为102 =100,所以100的算术平方根是10,即?
(2)因为 , 所以 的算术平方根是 即:
(3)因为 , 所以0.0001的算术平方根是0.01。即 .
师:被开方数的大小与对应的算术平方根的大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观察上面的运算可知:对所有正数, 被开方数越大,对应点算术平方根也越 大
例2、下列各式是否有意义,为什么?
解:(1)无意义;(2)有意义;(3)有意义; (4)有意义;
4 练习: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若不正确请改正.
①5是25的算术平方根; √
②-6是 36 的算术平方根; ×
③0的算术平方根是0 ; √
④0.01是0.1的算术平方根; ×
⑤-3是-9的算术平方根. ×
(2).算术平方根等于本身的数有_1,0__.
(3).若 ,则x=_9_.
(5).求下列各数的算术平方根.
怎样用两个面积为1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面积为2的大正方形?
2、正数、0、负数的平方根的规律?
七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会进行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运算。
理解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算理,体会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的作用和转化的数学思想。
在探索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过程中,体会利用乘法分配律化未知为已知的转化的数学思想。
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运算法则及其运用
难点
灵活地运用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运算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计算单项式乘单项式时,要把系数和同底数幂分别相乘,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体现了怎样的数学思想?
2. 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的`分配律吗?
3. 类似的,对于单项式乘以多项式,比如
你能将它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单项式乘单项式来计算吗?
二、新课讲解
探究新知
1.怎样计算 ?
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想到运用乘法分配律将问题进行转化:
教师指出,可以把单项式看成一个数,把多项式看成3个数的和。
2. 下面的运算该如何转化成单项式乘单项式呢?请你试一试:
(1) ;(2)
利用变式,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学生互相交流后,教师板书,强调转化的过程中要把一个项(包括项前的符号)整个的看成一个数,这样能避免符号错误。
3. 你能根据上面的运算,用文字叙述一下单项式乘多项式的方法吗?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上面的运算过程,然后师生共同总结: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单项式成多项式中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通过乘法分配律,把单项式乘多项式转化成已经解决了的单项式乘单项式问题,这里体现了转化的数学思想。
三、典例剖析
例1. 计算:
(1) ; (2)
学生解答各题,教师巡回指导,发现学生解题中存在的共同错误并点评,注意强调:
单项式乘以多项式要特别重视转化的过程,初学时这一步不要省略,以后熟练了可以逐步省略。
例2 求 的值,其中
提问学生,可以直接把 带进式子运算吗?如果觉得运算很繁琐,你有其它的建议吗?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后,让学生尝试解答,之后教师板书示范,共同总结出方法:
计算代数式的值的一般步骤是先化简,再求值。
四、课堂练习
基础练习:
1.计算:
(1) ; (2) ;
(3) ; (4)
2.先化简,再求值:
,其中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注意发现学生的错误,组织学生对错误进行分析,切实夯实基本运算能力。
提高练习
3.已知 ,求代数式 的值。
4.已知 ,求 的值。
让学生自己分析,相互讨论,丰富解决数学问题的经验。
五、小结
师生共同回顾单项式乘以多项式的运算法则,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所起的作用,交流解答运算题的经验。教师对课堂上学生掌握不够牢固的知识进行辨析、强调与补充,学生也可以谈一谈个人的学习感受。
六、布置作业
P41 第7题
七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8
知识与技能:
掌握本章基本概念与运算,能用本章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梳理本章知识点,挖掘知识点间的联系,并应用于实际解题中。
情感态度:
领悟分类讨论思想,学会类比学习的方法。
教学重点:
本章知识梳理及掌握基本知识点。
教学难点:
应用本章知识解决实际与综合问题。
一、知识框图,整体把握
教学说明:
1、通过构建框图,帮助学生回忆本节所有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
2、帮助学生找出知识间联系,如平方与开平方,平方根与立方根,有理数与实数等等。
二、释疑解惑,加深理解
1、利用平方根的概念解题
在利用平方根的概念解题时,主要涉及平方根的性质:正数有两个平方根,且它们互为相反数;以及平方根的非负性:被开方数为非负数,算术平方根也为非负数。
例1已知某数的平方根是a+3及2a—12,求这个数。
分析:由题意可知,a+3与2a—12互为相反数,则它们的和为0。解:根据题意可得,a+3+2a—12=0
解得a=3
∴a+3=6,2a—12=—6
∴这个数是36
教学说明:负数没有平方根,非负数才有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而0是其中的一个特例。
2、比较实数的大小
除常用的法则比较实数大小外,有时要根据题目特点选择特别方法。
七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现实情景感受利用有序数对表示位置的广泛性,能利用有序数对来表示位置。
2、让学生感受到可以用数量表示图形位置,几何问题可以转化为代数问题,形成数形结合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有序数对的概念,用有序数对来表示位置。
教学难点:理解有序数对是“有序的”并用它解决实际问题,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展示书P105画面并提出问题,在建国50周年的庆典活动中,天安门广场上出现了壮观的背景图案,你知道它是怎么组成的吗?
原来,他们举起不同颜色的花束(如第10排第25列举红花,第28排第30列举黄花)整个方阵就组成了绚丽的背景图章。类似用“第几排第几列”来确定同学的位置,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的方法。
二、师生共同参于教学活动
(1)影院对观众席所有的座位都按“几排几号”编号,以便确定每个座位在影院中的位置观众根据入场券上的“排数”和“号数”准确入座。
师:只给一个数据如“第5号”你能确定某个同学的位置吗?为什么?要确定必须怎样?
生:不能,要确定还必须知道“排数”。
(2)教师书写平面图通知,由学生分组讨论。
今天以下座位的同学放学后参加数学问题讨论:(1,5), (2,4),(4,2),(3,3),(5,6)。
师:你们能明白它的意思吗?
学生通过交流合作后得到共识:规定了两个数所表示的含义后就可以表示座位的位置。
师:请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
①怎样确定你自己的座位的位置?
②排数和列数先后须序对位置有影响吗?
生:通过讨论,交流后得到以下共识:
①可用排数和列数两个不同的数来确定位置。
②排数和列数的先后须序对位置有影响。
(3)让学生的问题都是通过像“9排8号”,第2列第4排,这样含有两个数的词来表示一个确定的位置,其中两个数各自表示不同的'含义。例如前面的表示“排数”后面的表示“列数”。我们把这种有顺序的两个数a与b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记作(a,b)。
(4)在生活中还有用有序数对表示一个位置的例子吗?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教师深入小组参与活动,倾听学生的交流,并对学生提供的生活素材给予肯定和鼓励。
例如:人们常用经纬度来表示,地球上的地点
三、巩固练习
让学生完成p46的练习。
四、布置作业
1、课本习题6,1,1。
2、“怪兽吃豆豆”是一种计算机游戏,图中标志表示“怪兽”按图中箭头先后经过的几个位置,如果用(1,2)表示“怪兽”按图中箭头所指路线经过的第3个位置,那么你能用同样的方式表示出图中“怪兽”经过的其他几个位置吗?
1 2 3 4 5 6 7 8
五、教后反思
师:谈谈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由同学交流解决问题,教师设疑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七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10
七年级数学教案
1.2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2.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2.3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1)
第10教案
教学目标
1.会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简单应用题,并能检验结果的合理性。
2.知道二元一次方程组是反映现实世界量之间相等关系的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
3.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数学,渗透将来未知转达化为已知的`辩证思想。
教学重点
1.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简单问题。
2.彻底理解题意
教学难点
找等量关系列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小刚与小玲一起在水果店买水果,小刚买了3千克苹果,2千克梨,共花了18.8元。小玲买了2千克苹果,3千克梨,共花了18.2元。回家路上,他们遇上了好朋友小军,小军问苹果、梨各多少钱1千克?他们不讲,只讲各自买的几千克水果和总共的钱,要小军猜。聪明的同学们,小军能猜出来吗?
二、建立模型。
1.怎样设未知数?
2.找本题等量关系?从哪句话中找到的?
3.列方程组。
4.解方程组。
5.检验写答案。
思考:怎样用一元一次方程求解?
比较用一元一次方程求解,用二元一次方程组求解谁更容易?
三、练习。
1.根据问题建立二元一次方程组。
(1)甲、乙两数和是40差是6,求这两数。
(2)80班共有64名学生,其中男生比女生多8人,求这个班男生人数,女生人数。
(3)已知关于求x、的方程,
是二元一次方程。求a、b的值。
2.P38练习第1题。
四、小结。
小组讨论: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有哪些基本步骤?
五、作业。
P42。习题2.3A组第1题。
后记:
2.3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2)
第11教案
教学目标
1.会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简单的应用题并能检验结果的合理性。
2.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根据实际问题列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难点
1.找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
2.彻底理解题意。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二、新课。
例1. 小琴去县城,要经过外祖母家,头一天下午从她家走到个祖母家里,第二天上午,从外外祖母家出发匀速前进,走了2小时、5小时后,离她自己家分别为13千米、25千米。你能算出她的速度吗?还能算出她家与外祖母家相距多远吗?
探究: 1. 你能画线段表示本题的数量关系吗?
2.填空:(用含S、V的代数式表示)
设小琴速度是V千米/时,她家与外祖母家相距S千米,第二天她走2小时趟的路程是______千米。此时她离家距离是______千米;她走5小时走的路程是______千米,此时她离家的距离是________千米。
3.列方程组。
4.解方程组。
5.检验写出答案。
讨论:本题是否还有其它解法?
三、练习。
1.建立方程模型。
(1)两在相距280千米,一般顺流航行需14小时,逆流航行需20小时,求船在静水中速度,水流的速度。
(2)420个零件由甲、乙两人制造。甲先做2天后,乙加入合作再做2天完成,乙先做2天,甲加入合作,还需3天完成。问:甲、乙每天各做多少个零件?
2.P38练习第2题。
3.小组合作编应用题:两个写一方程组,另两人根据方程组编应用题。
四、小结。
本节课你有何收获?
五、作业。
七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11
平方根教学设计
一、情景引入(复习引入)
1、求下列和数的算术平方根4、9、100、9/16、0.25
2、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9,这个数是多少?
讨论:这样的数有两个,它们是3和-3.注意中括号的作用.
又如:,则x等于多少呢?
二、探索新知
1、平方根的概念: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就叫做a的平方根.即:如果=a,那么x叫做a的平方根.
求一个数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
例如:3的平方等于9,9的平方根是3,所以平方与开平方互为逆运算.
2、观察:课本P45的图6.1-2.
图6.1-2中的两个图描述了平方与开平方互为逆运算的运算过程,揭示了开平方运算的本质.并根据这个关系说出1,4,9的平方根.
例4求下列各数的平方根。
(1) 100 (2) (3) 0.25
3、按照平方根的概念,请同学们思考并讨论下列问题:
正数的平方根有什么特点?0的平方根是多少?负数有平方根吗?
一个是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即正数进行开平方运算有两个结果,一个是负数没有平方根,即负数不能进行开平方运算,符号:正数a的算术平方根可用表示;正数a的负的平方根可用-表示.
例5说出下列各式的意义,并求出它们的值。
归纳: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在于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而它的算术平方根只有一个;联系在于正数的负平方根是它的算术平方根的相反数,根据它的算术平方根可以立即写出它的负平方根。
4、堂上练习:课本P46小练习1、2、3
三、归纳小结(学生归纳,老师点评)
1、什么叫做一个数的`平方根?
2、正数、0、负数的平方根有什么规律?
3、怎样求出一个数的平方根?数a的平方怎样表示?
四、布置作业
P47-48习题6、1第3、4题。
五、板书设计:
6.1平方根
1、平方根的概念: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就叫做a的平方根.即:如果=a,那么x叫做a的平方根.
2、a的平方根记为:
3、平方根的性质: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0的平方根是0;负数没有平方根。
《平方根》同步练习题
1已知第一个正方形纸盒的棱长是6厘米,第二个正方形纸盒的体积比第一个正方形纸盒的体积大127立方厘米,试求第二个正方形纸盒的棱长.
《6.1平方根》课时练习含答案
1.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4是2的平方根
B.2是4的算术平方根
C.0的算术平方根不存在
D.-1的平方的算术平方根是-1
答案:B
知识点:平方根;算术平方根
解析:
解答:A、4不是2的平方根,故本选项错误;
B、2是4的算术平方根,故本选项正确;
C、0的算术平方根是0,故本选项错误;
D、-1的平方为1,1的算术平方根为1,故本选项错误.
故选B.
分析:根据一个数的平方根等于这个数(正和负)开平方的值,算术平方根为正的这个数的开平方的值,由此判断各选项可得出答案.
最新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关于“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教师范文大全的编辑为您收集了一些资料。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备好教案课件,撰写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都要做的事。制作优秀的教案是教学成果的重要体现之一。在您使用一种新产品时请告诉您的朋友是如何的有效!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2、知识与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3、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上课交流。熟读课文,复述课文。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
教师: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教学方式:诵读、复述、疏通、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
这两个故事都是写古代聪颖少年的故事。《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蕴表现出了咏絮之才。《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对父亲的朋友侃侃而谈的故事。两篇故事虽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比较浅显,又是围绕着家庭生活和亲情,学生学习起来相对容易一些。
【教学设计】
课前两分钟训练(讲故事)。
请一名同学讲述“司马光砸缸”或其他故事。
一、导人
同学们,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们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和他们交个朋友。
学生简介作者及作品,教师补充。
参考资料:《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二、诵读课文
教师教读:由于学生文言文知识不够,诵读可能有一定困难,所以,教师要一句一句教读。教师教读时,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正音和句读,把握感情基调,体会语感。
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要求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
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重点突出“读”的环节,力争当堂成诵。
过渡: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复述,为疏通课文打好基础。学生四人小组复述,也可以全班交流复述。
三、疏通文意
教师要求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如重点词语:“俄而”、“欣然”、“拟”、“未若”、“乃至”、“期行”等。把不理解的词句让学生提出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必要时;教师精讲点拨。(教师要提示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加字法、换字法疏通文意。)
四、自主合作探究
教师导学:
1、以小组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质疑、讨论、解疑,教师巡回指导。
2、要求学生写下讨论笔记。把研讨中有代表性的和有难度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代表提出。全班讨论,得出结论。必要时,教师加以点拨。(可不必考虑学生提出问题的顺序,教师灵活把握,如重点问题尚未提出,可由教师提出。)
《咏雪》问题组:(可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定)
⑴“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⑵联系上下文,“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⑶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多媒体投影下大雪的画面(让学生观察画面,再讨论分析。)
⑷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
学生从不同角度回答,教师给予鼓励。对于咏雪的名句,让学生拓展思维。
教师导学:以上的学习,同学们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得很好。运用以上的学习方式学习下一篇,希望同学们的收获更大。
《陈太丘与友期》问题组:
⑴文中“君”、“家君”、“尊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⑵“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元方义正辞严地指出了父亲的朋友的哪两点错误?
⑶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⑷多媒体放一段录像,让学生指出其待人接物的一些错误,如无条件,可让学生讨论:家里来了客人,家长不在家,你是怎样接待的?谈谈你的具体做法。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再查阅《世说新语》,讲给其他同学听。
六、小结
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入手,联系生活实际,注重所学知识的运用,是这节课的重要的内容。阅读浅易日文言文,积累文言词语,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频道小编推荐: |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内容,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科幻小说的魅力
2、把握小说主要情节,了解小说主要写作手法,悬念的设置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3、领略小姑娘的崇高精神,感悟文章主旨。
教学重难点:
领略小姑娘的崇高精神,感悟文章主旨。
一、导入:
上周六,我们班组织了一次旅游——文成九溪一日游,大家都说说看,我们都带了什么去旅游?(防晒用品、零食、相机、钱等)可是有人去旅游却带了别人的眼睛,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请大家翻开课文23课《带上她的眼睛》,一探究竟。
二、概括大意,梳理情节,了解悬念技法。
1、谁能解答老师刚才的问题。
2、刚才我们将故事大概说了一遍,这是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条理很清晰。作者有没有按照这个顺序来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明确: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让读者阅读时充满期待。
3课文作者刘慈欣,乃悬念大师,文章在许多地方尤其是小姑娘言行举止上种下悬念,请找到一处,揭晓谜底。
三、了解小姑娘的精神品质,感受人物的伟大
1、过渡:当所有谜底都揭晓,悬念都解决后,再来回顾这个故事,此时涌上你心头的是什么感受?并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例如:沉重压抑,如此年轻美好的生命,被永久地禁闭在地心,一辈子无法与外界联系。孤独到极致,也残忍到极致。
感动敬佩,最后的留言没有诉苦,没有绝望的嚎啕,只有平静的叙述,勇敢的承担。这份坚强,勇敢,和为科学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让人肃然起敬。(鲁迅: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小结: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曾说过,思想形成人的伟大,正是这份勇敢坚强乐观,愿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才铸就了小姑娘的崇高。
2、请同学们带着这份感动敬佩再来读一读小姑娘最后的留言“……今后,我会按照研究计划努力工作的。将来,也许会有地心飞船找到“落日六号”并同它对接,但愿那时我留下的资料会有用。请你们放心,我现在已适应这里,不再觉得狭窄和封闭了,整个世界都围着我呀,我闭上眼睛就能看见上面的大草原,还可以清楚地看见那里的每一朵小花呢……”
四、从“我”和小姑娘的对比中感悟主旨
1、过渡:同学们刚才的感受都是围绕小姑娘来谈的,但是却忽略了文章中另外一个重要的人物,谁?“我”,小说以“我”的视角叙述故事,“我”是参与者,我是见证者,我也是改变者。有人说,表面上看,是“落日六号”内部的小姑娘被围困了,然而实际上是“我”被激活了。你赞同这个观点吗?
明确:赞同,小姑娘虽然身体被困地心,心灵却是诗意的自由的,“我”虽然身体是自由的,心灵却是麻木封闭的。小说的末尾,“我”觉得地球变得透明了,“我”能感受到她的心跳,听到她的歌声,“不管走到天涯海角,我离她都不会再远了”,说明两个主人公已经交融在一起了,“我”被激活了,真正地打开了被世俗封闭已久的心灵,重新拥有了对生活的热爱和诗意。小说通过“我”和小姑娘的对比以及“我”前后变化,凸显了主旨。
2、运用对比词,写下感悟。
五、总结:
这个故事发生在未来,却能让我们真实地感受到了这个世界的身影,当我们汲汲于名利,忙碌工作,执着于眼前的苟且时,不要忘了寻找生活里的诗意,不要忘了带上她的眼睛,让心灵去旅行。
六、板书设计
带上她的眼睛刘慈欣
让心灵去旅行。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能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
2、能赏析人物形象,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
3、了解童话的特点,理解童话的寓意。
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读过这样一个故事:圣诞节前一晚,有又冷又饿的小女孩为了养活生病的父亲,冒着风雪去卖火柴,她沿街叫卖,可是没有人理她,后来她划亮了火柴,在火光中她看到了已去世的疼爱她的老祖母,最后老祖母带她一起去了天堂。
你知道这个故事名叫什么?谁写的?今天我们将学习安徒生的另一篇童话:《皇帝的'新装》(板书课题及作者,写到黑板上时高一点)。
二、感知课文,复述情节。
安徒生在童话中为我们讲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哪个同学可以结合图片把这个故事复述下来?师要求:
(1)声音洪亮,口齿清楚;
(2)能正确地反映文章的意思;
(3)语句通顺、有条理,用语准确。
师组织学生评价。
师(竖着写板书):皇帝爱新装——骗子“做”新装——君臣看新装——游行展新装——揭穿假新装
三、结合文章,赏析人物。
1、从同学复述的故事中,我们了解到这是骗子(板书)精心策划的一场骗(红粉笔描一下)局,请问其中有哪些人说了谎?(板书:大臣、百姓、随员等)
2、现在我们选择他们中的代表人物,来推选“年度人物”,你认为把以下几个“奖”颁给谁最合适:最可笑“奖”、最奸刁“奖”、最卑鄙“奖”、最胆小“奖”?为什么?(生先自主学习,后合作探讨)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文中人物最主要的心理描写,对其性格特点进行分析。
可选取精彩片段,通过学生演读(表演时可拿书,但边读边配合有表情与手势)加深对人物性格的认识。学生点评
3、最后谁说出了真话?为什么孩子能说真话?可以给孩子颁发一个什么奖状?(最可爱奖、最诚实奖)
1、为什么由一个孩子说出真话?作者想批判什么、呼唤什么?
2、作者通过善意安排,让一个孩子说出了真话,揭开了骗局,这个“天真的声音”在一个谎言充斥的社会里,显得格外响亮,格外珍贵。安徒生通过这篇童话对统治阶级虚伪腐朽的实质进行了强烈的批判,表达了对纯真事物的向往。
五、联系现实,感悟道理。
这篇童话写了已经一百多年,揭露的尽管是当时社会、当时统治阶级用谎言掩盖真实的现象,其实仔细想想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也存在着一些“皇帝的新装”的现象?你能谈谈吗?(做一个真实的人,去说真实的话!)
作家对故事结局的描写留给读者很大的想像的空间。愚蠢的皇帝在游行大典完毕后回到宫里,他会怎么办呢?是处死那说真话的小孩,还是从此悔过自新,把精力放到料理朝政上去呢?请展开想像的翅膀,学习安徒生夸张讽刺的笔法,为童话故事设计一个别致的续篇。(课前已写,在稍作修改后选择2—3名学生作品展示)
同学们,安徒生的童话使我们的精神得以滋养,心灵得到充实。我们总是在赞美歌颂着真善美,但声音再洪亮再甜美的歌颂也比不上实实在在地去做一个真实的人,去说真实的话!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篇4
5、联系现实生活,体验反思,培养敢说真话的良好品质。
一、检查预习情况(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1、写出你知道的童话故事,说说看童话有什么特点?
3、故事中写了哪些人物?各有什么性格特点?
1、刚才我们分析了人物的性格特点,那么试试可不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所有人物的性格特点
2、在光天化日,众目睽睽之下,骗子行骗为什么一路绿灯?
朗读课文,体会其中的情节发展,骗子在安徒生的笔下他们最终没有落入法网,实在耐人寻味。运用你的想象力续写文章《大典之后》。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童话运用想象的艺术特点以及运用夸张达到讽刺效果的写法。
2.正确认识童话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揣摩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品析人物形象。
2.通过梳理写作思路和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主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多元解读童话主题,在感染和熏陶中培养健康人格。
教学重点:
从动作、语言和心理描写中感知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多元解读童话主题,依据主题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学生对于安徒生的这篇童话早有了解,学习兴趣非常浓厚,但往往流于情节与人物的浅层理解。因此,本课主要采用复述法和讨论法进行教学,同时通过开拓学生的想象空间,加深对童话主旨的理解。
1.童话篇幅颇长,不宜在课堂通篇朗读,通过复述梳理脉络,抓住叙事要素即可。
2.学生对于童话有个性化理解,分组讨论可开阔学生思路,在分组讨论的基础上完成全班的讨论交流,有助于学生对童话的深入理解。
3.童话的主要写作手法是想象,最后的拓展应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五、六两个单元引导我们走入大千世界,探索万事万物的奥秘和见识各色各样的人物。我们已经在第五单元中见证了伟大的科学在各个领域的巨大影响力。在第六单元中,我们将走入想象的世界,看看在想象中折射出来的各种社会现象。我们首先走入的就是想象最为丰富的童话世界。而提到童话,大家会不约而同地想起一位大师,那就是──安徒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尽快进入学习情境。
师:同学们对安徒生和他的创作有哪些了解,我们一起交流一下。
(教师补充相关资料)安徒生,19世纪丹麦文学的代表作家,童话作家。生于鞋匠家庭,童年生活贫苦。早期写有诗歌、剧本和长篇小说。1835年开始写童话,一生共创作160多篇杰出的童话作品。代表作品有《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海的女儿》等。
在《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夜莺》《皇帝的新装》《她是一个废物》等篇中,主题以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和金钱支配一切的罪恶,讽刺统治阶级的专横愚昧,反映贫富之间的悬殊与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为主。作品想象丰富,情节生动,语言朴素。
【设计意图】扩大知识面,为理解童话主旨做铺垫。
1.整体感知。
师:(1)下面是关于这篇童话的结构图,请大家根据结构图复述童话的情节。
(2)童话刻画了哪些人物?这些人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
(3)你能否用一个准确的动词将人物和“新装”表现出来?
【设计意图】抓住童话的主要人物,理清情节发展过程。
2.选读重点情节,读准字音。
炫耀(xuàn) 愚蠢(yú) 妥当(tu?) 钦差(qīn) 滑稽 (jī) 陛下(bì)
赐给(cì ) 爵士(jué) 头衔(xián) 勋章(xūn ) 称职(chèn) 呈报(chéng)
【设计意图】掌握本课的重点字词的读音。
1.文章的引子和开端部分刻画了一个怎样的皇帝?是怎样表现皇帝的这些特点的?
2.文章的高潮和结局部分刻画了一个怎样的皇帝?是怎样表现皇帝的这些特点的?
3.骗子有怎样的特点?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4.分别分析大臣官员和孩子的性格特点。
5.文中刻画了哪两个群体形象?他们说谎的原因和皇帝大臣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群体形象的刻画有什么意义?
6.能否用一个字来概括这篇童话的情节?从行骗者和被骗者的角度分别分析谎言不被揭穿的原因,从中分析这篇童话的意义。
师点拨:这个故事本身就是一个骗局,而这个骗局是有两个骗子导演的,这个故事从骗子行骗开始,到小孩揭穿骗局结束,始终没有离开这个“骗”字。所以说,这个故事是围绕着一个“骗”字展开的。那么这个故事中的各色人物就围绕着一个“骗”字显出了他们的真面目。
他们为什么用织新衣而不用别的手段来骗皇帝呢?就是因为皇帝爱新装已经到了成癖的程度,对骗子所说的神奇而又漂亮的新装自然会感兴趣,所以狡猾的骗子看准了皇帝的心思,投其所好,用织新衣来骗他,自然会行骗成功。
那么该如何来评价文中的骗子呢?两个骗子其实代表了社会上靠行骗为生的一种社会病态,所以作者把骗局当作一面镜子,一方面照出了文臣百官的丑恶灵魂,也可以当作一把解剖刀,剖析这种社会病态。
本文写出骗子用根本不存在的布料、衣服向皇帝行骗,写出皇帝和大臣们都甘愿受骗、并且骗人,最后写出皇帝赤全身在大街上,构成了丰富想象、大胆夸张的写作特点,无情地鞭挞了至高无上的皇帝和道貌岸然的大臣,辛辣地嘲笑了他们的愚蠢虚伪、卑鄙自私,曲折地反映了现实生活,反映了封建王朝的腐朽,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热衷权力和无知、虚伪、愚蠢的本质,同时告诉人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1.为了穿得漂亮,不惜把所有的钱花掉。
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提示:抓住皇帝爱穿新衣服的特点,紧扣皇帝的身份,从修辞手法作用的角度分析。)
2.“哎呀,美极了!真是美极了!”老大臣一边说,一边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是的,我将要呈报皇上,我对这布料非常满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童话的语言特点及写作手法。
就下面设定的情景,展开大胆想象,对故事情节进行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合理增补,体会童话想象力丰富、情节生动的特色:
1.一天,皇帝在更衣室里,有个大臣来报重要军情,想象一下,皇帝的反应如何?
2.大臣走后,想象一下两个骗子会说什么?
3.皇帝看到新装后,想象皇帝回到宫里想什么做什么?
4.假如孩子没有把真话说出来,事情会怎样发展?
【设计意图】把握童话主旨,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愚蠢的皇帝在赤全身后,回到宫里他会怎么做?是怒不可遏地将小孩子抓起来,给予严厉惩罚,还是悔过自新,做一个一心为民称职的好皇帝呢?请你发挥合理想象,为文章续写接下来可能发生的事。不少于300字。
【设计意图】将本文所学运用到实际写作中,实现学以致用,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篇5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领悟“熟能生巧”的道理。
(二)朗读课文,品味文章简练生动的语言特点。了解本文以主要人物衬托次要人物的写法。
(三)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自己与他人的长处,做到有长处、优点不自夸,善于向他人学习。
二、课时安排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前不久,我们学习了《〈论语〉六则》中孔子的精辟言论,其中讲到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自己和别人的是哪几句?(指名背诵,说说自己得到的启发。)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能提出这样深刻、精辟的见解,实在难能可贵。今天,我们又要认识一位古代大学问家欧阳修,他巧妙地借一则故事《卖油翁》也阐明了这个道理,与《论语》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板书课题、作者)
(二)简介作者及其作品
1.学生们从课本注释中知道了作者的哪些情况?
2.教师补充介绍:欧阳修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一生著作很多,著有历史专著《新五代史》等。《欧阳文忠公集》是他最重要的著作,收入各种杂著、散文、诗词等,计有一百五十三卷,文忠是他的谥号。
(三)引导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学习自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①检查生字读音(投影出示)。
咨 矜 睨 矢 颔 圃 杓
②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难读句子,教师点拨朗读。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同座讨论完成思考题。
(1)投影出示自读思考题:
①文中写了哪两个人物?你认为主要人物是谁?
②这两个人物各有什么特长?你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
(2)读后交流,引导初步认识陈尧咨的善射和卖油翁酌油技术的高超。
3.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1)教师点拨学习课文第1段。
①词语理解:自矜、释担、睨、但、颔,教师着重讲解“颔”在句子中名词作动词用,意为“点头”。
②重点句子:公亦以此自矜:他也因此而自以为了不起。
但微颔之:只是微微点了点头。
③学生尝试翻译第1段。
(2)学生4人一组,理解第2段,边读边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梳理。
①解释下列词语:忿然、乃、置、覆、徐、沥、遣
②说出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尔安敢轻吾射?(看轻、轻视)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接着)
③整理文中“以”、“尔”的意思。
公亦以此自矜(因为)
以我酌油知之(凭)
徐以杓酌油沥之(用)但手熟尔(通“耳”,罢了)
惟手熟尔(同上)
尔安敢轻吾射(你)
④学生读熟并互相提示、检查,帮助记忆上述各类词语的意思。
⑤学生提出难理解的句子,教师适当点拨翻译。
⑥学生在小组内练读课文,并对照课文注释,翻译第2段。
(四)评选黄金拍档,巩固自读成果
1.各大组推荐两名同学作为最佳拍档,一人读原文,一人当场翻译。
2.从4对最佳拍档中评选出“黄金拍档”,颁发奖品。
要求:①朗读正确流利,句读恰当。
②翻译准确到位,语言流畅。
(五)布置熟读课文,完成“思考与练习三”
第二课时
(一)理解寓意,品味欣赏
1.指名朗读课文,说说文中两个人物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
陈尧咨:善射、自矜
卖油翁:酌油技精、不夸耀
2.陈尧咨对待卖油翁的态度前后有什么不同?找出文中词句,并思考原因是什么。
态度由反感、恼怒到佩服、认输。
原因是卖油翁看射
教案《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卖油翁》教案》,来自网!
箭时的冷淡表情使陈反感,答话时的平淡、轻视更使他恼怒。后来,看到卖油翁从“钱孔”中酌油而钱不湿不由得佩服、认输了。变化的原因是他看到卖油翁酌油技术很纯熟却并未“以此自矜”。
3.卖油翁用冷静的.评语和短暂而精湛的表演,让陈尧咨明白了什么道理?
讨论明确寓意:熟能生巧,技高也不该自夸,自以为了不起。
(二)模拟情境,表演升华
1.课文中哪几处写陈尧咨和卖油翁的神态?(睨之、但微颔之;忿然、笑而遣之)
2.如果要给文中第2段两人的对话加上表现神态的词语,你能否设想一下当时的情境,补上合适的词语?
投影出示文中语句,师生共议:
康肃傲然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翁不以为然答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
翁不瘟不火答曰:“以我酌油知之。”
……
(翁)因淡然一笑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3.提供道具,推荐3位同学表演。两人分别扮陈尧咨和卖油翁,一人读白。
表演后师生点评,着重评议表情、动作、语气、语调等,表扬处理较恰当的,点评有所欠缺的。
(三)拓展延伸,提高认识
1.陈尧咨和卖油翁都可算身怀绝技,他们成功的经验是什么?你在学习、生活中有类似的体验吗?
学生结合学习、生活实际,小组讨论,自由发言。如学器乐演奏,看妈妈织毛衣,欣赏厨师做菜等。交流后归纳:多练——手熟——技绝。
2.读了课文,你认为一个人应该如何看待自己和别人的长处?你想起哪些名言警句?
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自满人十事九空,虚心人万事可成。
……
(四)点将过关,知识迁移
1.填空。
①《卖油翁》这个故事说明的道理是。
②卖油翁是个的劳动者。
陈尧咨是个的人。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吾射不亦精乎?
②以我酌油知之。
③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3.读下列小寓言,完成填空。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①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②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③财,其④家甚智其⑤子,而疑邻人之父。
(1)解释句中的“其”字。
①②③
④⑤
(2)这则寓言的寓意是。
板书设计
卖油翁
陈尧咨善射自矜
卖油翁酌油技精“惟手熟尔”熟能生巧
技精不自夸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篇6
1.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特别是朗读能力,在朗读中感知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意境和作者情感。
2.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3.在品味文章诗情画意的基础上,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
《水经注》的作者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范阳涿县(今河北琢县)人。着有《水经注》四十卷。尚有《本志》十三篇及《七聘》等文,现今全部失存。
《水经》是我国古代较完整的一部记载全国水系的地理着作,作者已不可考。由于它记叙简略,郦道元在“访渎搜渠”,亲自考察后为其补订作注,名日“水经注”。它不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地理着作,也是宝贵的文学珍品。它与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刘孝标的《世说新语注》、李善的《文选注》齐名,史称“四大名注”。
《水经注》其书,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着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文章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描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欣赏之情。
(1)课文是怎样描写三峡的地貌特征的?
《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夏天,江水漫上丘陵,来往的船只都被阻绝了。“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谳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赞叹“良多趣味”。而到了秋天,则“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那凄凉的叫声持续不断,在空旷的山谷里“哀转久绝”。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
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写水则分不同季节分别着墨。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2)作者是如何安排材料的?
作者先写三峡的整体风貌,然后抓住三峡最有特点的时间――夏天,春冬,晴初霜旦(秋天),写出三峡的奔放美、清悠美和凄婉美。
(3)语言的运用有什么特点?
本文多用对偶句式,又兼用散句,使文章读起来收放有致,很有节奏感。语言精练,表现力强,充满生气。
1.根据拼音写汉字。
叠(zhàn溃______ (xiān溃 ______陵 素(tuán) ______
绝______(yǎn) 长______ (xiào) 哀(zhuǎn)______
2.给加点的字注音。
3.解释下面的词语。
4.翻译下列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三峡》是_________所着的《水经注疏》中的一段。《水经注》是_________的着作。
6.《三峡》中突出三峡山势的雄伟峻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以比喻手法来突出夏季水暴涨后江水湍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江水清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写春冬季的景物特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读下面这句话,说说“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或:或王命急宣 或以钱币乞之 B.林:青林翠竹 林寒涧肃
C.绝:哀转久绝 沿溯阻绝 D.素:素湍绿潭 可以调素琴
3.下面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一句的翻译,请选出正确的一项( )
A.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
B.向来碧绿的潭水里,清楚的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
C.平静的河流,碧绿的潭水,都清楚的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
D.平时碧绿的潭水里,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影子。
A.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C.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
D.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5.请分别概括三峡四个季节的特点。
(1)夏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秋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填写出描写三峡形势的语句。
(1)体现三峡长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体现三峡险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体现三峡窄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表现山河秀丽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10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v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夺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2)绝v多生怪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沿溯阻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绝嗽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填空。
文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 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
10.昔日郦道元笔下美丽的三峡,如今因三峡工程更闻名于世,并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请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写一段导游词,向前来观光的游客介绍三峡的风景特点和时代变化。
[七年级语文上册《水经注》课件]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篇7
学习目标:
1、学会细致地观察并生动地描写自然景物;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创景导入:
同学们,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满生机,春天如诗情如画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光中,让我们的心灵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可记得孟浩然的《春晓》(放音乐,看投影,生背诗文);可记得杜甫的《春夜喜雨》(接着听音乐、看投影,背诗文)。在多少作家的笔下曾这样深情地描绘过春天,今天让我们再读一篇描画春天的优美的散文《春》(投影出示课文题目及学习目标)。
(配乐配画)师:深情朗诵。生:深情朗诵。师生齐诵。读后说说文章的行文线索
明确:盼、来、近总领全文,启开下文——概写初春的山、水、太阳——细致描写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里的人们
⑴小声读文,把你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填在表格中并写出喜欢的理由。(师生分组同时进行以春草图的描写为例)
喜欢的词语⑴嫩嫩的、绿绿的、⑵偷偷地、钻⑶理由:⑴写出了春草嫩绿的特点⑵写出小草破土而出挤劲,写出不经意间,春草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这样使无意识的、无情感的小草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
喜欢的句子“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理由:写出了人们在草坪上欢快地玩耍的情景,也写出了他们的喜悦之情。在我们眼前展现的是一幅春草欢乐图。
⑵分小组交流,读自己喜欢的词和句子,说喜欢的理由(老师参与在一个小组内)
⑶全班交流,生先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理由,最后师交流并总结。
师生读最后一组排比句,仿照“春天像~~~~”写一组比喻或拟人句构成排比,看谁写得多、写得好。
出示画板,共同描绘美好的春景图。(重点读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然后描画)
同唱一首赞美春天的歌《春天在哪里》,唱完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说:春天究竟在哪里?或在哪里能找到春天?或在你眼中春天应该是怎样的(描绘你眼中的春天)?(口头作文)
四、作业布置:
⑴课外在网上查阅朱自清简介及他的作品,把朱自清的简介及作品篇名写在摘抄本上。⑵在网上查阅并摘抄描写春天的诗或文章,并在读书笔记本上进行整理。
作者朱自清(1898——1948)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和杰出的散文家。他的散文,文字清新朴素,描写细腻,感情真切,富有自然淳厚的美,读后令人回味无穷。他热爱自然,观察自然,描绘自然,他的写景散文,无不寄托着他对大自然的无限深情。
词汇参考:
朗润、酝酿、卖弄、宛转、嘹亮、黄晕、烘托(见课后读一读、写一写,尽量用上这些词语)
交流创作:
选出佳作,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赏析。
1、精讲导读要点:抓住特征描写景物,委婉细致,层次清楚。(总分顺序)用词准确、生动、比喻形象。
2、精讲导读方法:读中导,读中讲、读中练,读后比较综合,读后发挥想象。
1、听朗读录音或教师示范朗读,了解内容,进入意境,初步感受。
2、通读全文,熟悉内容,理清层次,思考问题:
(1)全文围绕一个“春”字,文章可分几个部分?标题、开头、结尾之间有何联系?
(2)第二部分是重点部分,作者采取怎样的顺序描述的??
(3)作者是怎样经过细致观察,抓住事物的特点,生动而逼真地描绘了这万姿千态的“春”的?他写这篇文章主要抒发哪些感情呢?
以上导读安排仅是让学生了解阅读这一类文章如何着手及必须抓的几个主要问题。
1、精读重点部分(第二部分)。教师讲析三个问题:
(1)结合课后“思考和练习三”分析几个画面、层次的安排,讲清描述景物采用“总分顺序”的方法和作用。(其他几种记叙顺序也宜点明)
(2)读“春草图”的四句话,从“作者从哪些方面写春草的?哪些词用得特别好?春草有何特点”等方面分析。
(3)再读“春风图”有关内容,讲清作者怎样借助其它事物写出无形无色的温暖、芬香、和悦等特点的。
2、细读关键部分。(第三部分)讲析两个问题:
(1)作者在这部分运用排比句式,连设三个比喻,这“三喻”中的联系和区别,春天的三个特点及为何按这样的顺序排列。
(2)这部分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以上精讲内容安排的依据是:一从本单元“共性”和本文“个性”出发,二从“举一反三”的需要出发,三从初一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
1、练朗读。朗读是本篇的重点训练项目,要反复吟诵,在吟诵中理解作者的感情。体会本文用词造句的妙处。
(3)散文十分讲究词语锤炼,本文有不少特别凝练、形象的“字”,找出来指出其妙处。如“小草从土里钻出来”的“钻”字,“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的“逼”字等等。
(4)散文常用一些叠字,本文叠字很多,指出其结构上的特点及在表达上的作用。
(5)结合课后“思考和练习四”找出本文的比喻句并指出其作用。
(1)对照教师“春草图”、“春风图”的分析,学生自行分析“春花”“春雨”“春人”等画面。
(2)文章的中心究竟是什么呢?这一篇描写“春”的散文和其他一些写“春”的文章有哪些不同呢?
练的形式多种多样,什么时候练什么内容教师可随机应变,但万变不能离其宗,基础知识不能忽视,基本技能不能放弃,听、说、读、写全面兼顾,同时还要根据这类课文的特点及本课的“个性”,这就是以上只提供训练内容、不提供形式的原因。
1、把本文和《海滨仲夏夜》、《香山红叶》、《济南的冬天》结合起来。
比较其异同。综合其“共性”,求得其规律。可口头比较也可列表式比较。
2、把本文和课外类似散文相比较,进一步求其规律。
以上步骤颇为重要,学生是否能找到这一类文章的“共性”和“个性”,求出其规律,是能否“举一反三”的关键。
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
1、让学生熟悉自己周围的景色,展开丰富的想象,口述自己所思。
2、安排时间,带学生走出校门,帮助他们对自己身边的景物进行仔细观察,抓住特征,进行描述。此类作文可教师命题也可自由命题。
这一步的目的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同类型文章也完全可以这样做。
重点提示:
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但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同时也使作品语言有高度准确的概括力。
描绘的细:“春草”图中,春草旺盛的生命力──“钻”,写它的色彩──“绿”,写它的质感──“嫩”、“软绵绵”,写它的覆盖面──“一大片”、“满是的”,写人在草地上游玩的快乐,写风的'助兴。细笔细绘,具体形象,使人有亲眼目睹亲身所历之感。
描绘的立体:“春花图”中,先写树上的繁花似锦,次写树中昆虫是喧闹,再写树下遍地的野花;写眼前的花儿争春,又写想象中树上结的果实;写花的色彩,又写花的甜味;明写野花像眼睛、像星星眨呀眨,暗写风与太阳。这样,动静结合、色味结合、虚实结合、高低结合、明暗结合,绘出一幅色彩鲜艳、春意盎然的立体感极强的图景。
描绘的方法多样:拟人“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寓花树、万物以人的表情、动作、感情,生机更为盎然。用比喻的手法,“像火”、“像眼睛”……具体生动,以形象喻色彩,色彩更为鲜明。
描写的语言优美,极富表现力。选词准确精当。“朗润”,准确描绘出春天山景的明朗、润泽的样子。“蜜蜂嗡嗡的闹着”,一个“闹”字,既写出了蜜蜂争先恐后,又呈现出一派喧嚣沸腾的热闹景象。大量的使用叠音词,既没让读者感到词藻的华丽和人工的雕饰,又恰到好处的突出了春天的特征。“春草图”中的“偷偷”表现了小草在人们不易察觉的情况下,无声无息的生长的动态;“嫩嫩”写出了初生小草的鲜嫩可人;“绿绿”则为小草着上了一层鲜亮悦目的色彩。
全文围绕一个“春”字,写出了春天未来到时的盼春心切,继而又对春回大地之后呈现的盎然生机的欣赏和赞美,巧妙地向读者传达出春天带给人们的不光是新的气象,更是催人奋进的勇气和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这一深刻含义。
难点提示:
文章结尾的三个比喻各突出了春天的哪些特点?
第一句“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象征着勃发的生机,突出了一个“新”字;
第二句“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笑着、走着”,象征着春天的婀娜多姿,突出了春天的“美”;
第三句“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象征青春的活力,给人以“力”的美感。
《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的经典散文。本文在盼——绘——颂的抒情中描绘了心中的春,与朱先生的其他散文相比风格上有较大的变化。在教学设想中,首先理清了本文的内涵:写景抒情散文、朱自清、《背影》、纪实散文,本文是一篇由妙词、佳句、锦段构成的《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的经典散文。本文在盼——绘——颂的抒情中描绘了心中的春,与朱先生的其他散文相比风格上有较大的变化。
在教学设想中,首先理清了本文的内涵:写景抒情散文、朱自清、《背影》、纪实散文,本文是一篇由妙词、佳句、锦段构成的美文。从字方面来说文中多音字多。如:涨、散、藏、和、晕等。从词的角度讲,文中语言使用准确而妥贴。有大量的雅词。很值得学生去体会和积累。从句方面讲,文中大量使用了修辞,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如:比喻共用了八处之多。从段落布局讲,各段落之间安排整齐有序。如:最后三段用三个比喻句来歌功春,表现出春的新、美、力。单独成段构思巧妙。对于这类文学性文章的学习,个人认为应上文学欣赏课:让学生学会欣赏至关重要。用品、背写来体会、感悟其美及美有何处、为何美。调动听、说、读、写各种能力来学习,同时在学习中锻炼、提高能力。
所以在教学中设计了两课时:一是品读课;一是背读课、意在使学生学有所得、得到一种能力,得到一种欣赏文学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在起初的教学设计中的一些问题:一、品读活动中,把整文交给学生去品词、品句、品段的处理过于急功近利,过于粗糙。如能做以下的调整、细化则更好,学生所得则更多、更深,分四人小组,每组自由选写草、花、风、雨、人的图景来进行品读活动效果更好。二、在进行问题设计时,有几句话表述不够严密,使学生的思路发生了偏斜。不易于课堂练习的进行。所以在设计时一定要细心。三、品读活动中的理解活动,两个问题的设计偏难。
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两个问题:
一、对时间分配不够合理,教学流程有点涩。不够顺畅。
二、教态不美,缺少活力,及对学生情绪的激活和调动。压制了学生的积极的情感
2024七年级日记范文(集锦十一篇)
转眼一天又过去了,想必大家都学习了不少新知识,这时候,最关键的日记怎么能落下。那么什么样的日记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七年级日记400字,欢迎阅读与收藏。
2024七年级日记范文 篇1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又称端阳节、重五节。
赛龙舟,吃种子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龙舟竞赛是为了捞救投汨罗江而死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粽子在当时不是用来吃的,是抛到江里喂鱼虾,不让它们吃屈原的遗体。
现在的.端午节,人们继续包粽子,但不是抛入江中,而是成了我们端午节必吃的一种美食。另外,这一天,我们还会吃咸鸭蛋、绿豆糕、龙虾、黄鳝、烤鸭,这和以前有一点不一样。
如今的赛龙舟,已经变成了端午节最重要的一项体育活动。人们最期待船头的第一声鼓响,然后是划桨人整齐的动作和全力以赴向前冲的集体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未来的端午节会是什么样的呢?
2024七年级日记范文 篇2
今天老师布置的`作业是豆子手工作品,一放学,我就在奶奶家找好豆子,有红豆、绿豆、白豆……做什么图形呢?老师说网上有图片,我就让妈妈在网上搜豆子手工图片。看到网上做的那么好看的手工图片,我都不知从何下手。妈妈告诉我,先用铅笔把图画出来,然后涂胶水,最后把豆子粘上去就可以了。按照妈妈说的方法,我和妈妈一起完成了今天的手工作业,你看,漂亮吗?
完成了这个作业,我要去背书、看书了!
2024七年级日记范文 篇3
所谓周测,就是每周一测试,把你这一一个星期以来所学到的知识,做出一次总的汇总。
对于这次周测的成果,我对自己及其的不满,尤其是这次的数学成绩!在卷子发下来后,我查看了出错的题,大致看去……“这次出的题很难吗?”答案告诉我:不难。卷子上错过的题都是讲过或者是涉及过的,只不过是换了个方式,我就不会了吗?不,不是的!这一切不过是我所谓的.借口罢。我对自己蠢笨的脑袋充满了怀疑。
根本原因不过是:
1、上课总是跑神,脑子放空(人虽然在坐上,可心思呢?早已不知道飘到哪里去了)。
2、马虎(这的的确确的,是我的缺点之一,老师“多次”在课堂上提醒我们这一道题是“乘”,不能用加。可我却总是不放在心上,转眼就忘得空空了。)
3、细节问题。(有句旧话说得不错“细节决定成败”,而我每每都是在细节上栽了一个大坑。)
上面的种种问题,都表明了我之前的学习态度……
从根本做起,努力端正自我。
我相信,我能行!
2024七年级日记范文 篇4
在这世界上,妈妈的爱是最无私的,也是最温暖的。从小,她就一直默默地呵护着我幼小的心灵。
在生活上,妈妈总是把我照顾得无微不至。每天晚上,妈妈会悄悄地为我盖好被子。每天早上,妈妈会轻轻地把我从睡梦中唤醒,然后给我做早饭,接着我吃完饭,妈妈就送我去读书。下午,妈妈会准时到学校来把我接回家。而且,妈妈总是把家里收拾得整整齐齐,把我们全家的衣服洗得干干净净。
不仅如此,在学习上,妈妈还是我的家庭教师呢!每当我遇到了难题,妈妈就会不厌其烦地反复为我讲解,直到我弄懂为止。有几次,我感动得泪水都快要流下来了,我在心里默默地发誓:我不能老让妈妈这么辛苦的照顾我,不能老是依赖妈妈,学会独立思考,学会怎样去为妈妈分担忧愁,减轻负担,否则,我会永远长不大的。想着这些,我悄悄地开始改变自己。现在的`我已经没有以前那样依靠妈妈,变成了一个比较自立的小学生了。
所以我说,妈妈的爱是最温暖的,也是世界上最崇高的爱。
我爱我的妈妈!
2024七年级日记范文 篇5
黄瓜是人们非常熟悉、常吃的一种蔬菜。
黄瓜的皮是深绿_的。刚摘下来的嫩黄瓜,头上戴着一朵小黄花,整个身儿黄绿相间十分好看。它的身上长着许多刺儿,仔仔细细地看,那些小刺排列得很有规律——越靠把儿越疏,越靠头儿越密。一行行,一列列,密密麻麻的,摸一摸,还很扎手呢。这刺儿也许是黄瓜保护自己的法宝吧!整个黄瓜远远地看去,像是一个头戴的小黄帽、身穿绿旗袍的小姑娘。
黄瓜洗净后,刺儿掉了,绿皮上留下了一个个小白点。再摸摸,滑溜溜的,原来漂亮的刺妹妹就变成满身白斑的滑妞了。
摸在手里馋在心里,我忍不住把它一掰两段,圆圆的瓜瓤中间有个人字,它把黄瓜平均分成了三份。仔细瞧瞧,它那层薄薄的皮,还不到1毫米呢,中间是又白又嫩的瓜肉。
瓜肉大约有1厘米厚,颜_白里透绿,绿里带黄,特别诱人。最里面是瓜子,小瓜子拖着细细的尾巴,活像一群白_的小蝌蚪。
闻一闻,一股清香扑鼻而来,使人觉得神清气爽,心旷神怡。咬一口,清凉可口,爽滑极了!品一品,有点儿甜,有点儿_。
黄瓜子在口中滑来滑去,好像在滑_,又好像在跟我们捉迷藏,好玩极了!
黄瓜不仅可以生吃,还可以凉拌、热炒、做汤据说他还有美容功效。啊!我熟悉的黄瓜,仔细了解了你之后,我更喜欢你了。
2024七年级日记范文 篇6
放假,暑假来临了。亲姐姐参与的"雄鹰假日小组"活动正式开始,我跟随她们"筑梦小组"一起参观了南京市第一初中高中部。
最先大家来到一楼的远古生物地质环境陈列馆,看见了各种各样动物化石,有恐龙骨架、恐龙蛋化石、各种鱼的`动物化石,也有植物化石这些。
然后大家赶到楼房顶层看见了望眼镜,望眼镜还穿着衣服,因为空气不好,怕对望眼镜造成危害,教师并没有脱下望远镜的衣服裤子,多给大家介绍了观测台。
还参观了一间有全国地图和游戏地图的教室里,这些地形图真神奇,点到哪,会自动解读哪儿。
在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看星空。在一间教室里,仪器设备在房顶释放南京市夜晚的星空,感受了星移斗转的奇妙,遇见了生肖,了解到了生肖的来历。
参观考察完后,大家一行又奔去体育场馆,打篮球、踢球、打羽毛球,大家各个玩儿满身是汗。
活动了,不仅玩得很开心,并且学了很多专业知识,真开心!
2024七年级日记范文 篇7
步入了初中生活,首先让我么品尝的大餐是军训,哈哈,这为期八天的军训会为我们带来什么惊喜呢?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在第一天时,我们看见了我们的教官,一个拥有者小麦色皮肤的帅气小伙儿,大大的眼睛,大大的鼻子和一张大大的嘴。一米八的身高看起来没有任何的不妥,一脸的严肃神情。哈!你一定以为他是一个不苟言笑的人吧?错了,他反而很滑稽。但是在那名女教官的面前,他又恢复了那张不苟言笑的脸,我怀疑他是不是变脸运动员?这名教官非常严,每次休息完站队时教官从座位哪里走来,也就100米。不到2分钟。如果站不好的话,那么我们就开始练蹲姿,听起来很有趣是吧?可是一蹲就是半个小时,只能右脚脚掌着地,非常疼,教官生气起来不可小视,记得一次把一个同学给打晕了。哇塞!听起来就恐怖,我有一次扭了一下头,结果被“重击”了一下,我差点差了气,还有一次打了个喷嚏,结果又被教官蹂躏一番。
军训虽然苦,但是有一定的收获啊,这些收获会让人一生受益匪浅啊!!
2024七年级日记范文 篇8
放学了,莫莫一边踢着小石子,一边往家走。突然,路边的灌木丛里传来几声怪叫声。莫莫壮着胆子走过去,小心翼翼的拨开灌木丛。天啊!竟然是一只南极企鹅,它受伤了,莫莫就把它带回家治疗。
到了家莫莫先给它包扎,再给它准备药,然后问它怎么会到这里来,为什么会受伤。
那只南极企鹅伤心地说:“我本来在我的家乡——南极快乐的生活,但是有一天一些人类来了,他们捕杀我们,我的兄弟姐妹和朋友都被杀了,他们没杀我,把我关在一个笼子里,他们在坐飞机的一不小心我就从天上掉了下来,所以笼子坏了,我也受伤了。”
莫莫觉得它很可怜就决定把它送回南极去。
第二天,莫莫向老师请假之后,便出发了,她带着企鹅,翻越了无数座高山,跨过无数条大河,吃尽了千辛万苦,终于到了南极,可是南极上已经没有企鹅了,莫莫把药给了受伤的企鹅,受伤的企鹅很感激他,所以给了莫莫许多干粮和水,莫莫在路上边吃边走,到了家,已是精疲力尽。
第三天,老师表扬他乐于助人,还让班上所以同学向他学习。莫莫非常高兴,因为他做了一件好事。
2024七年级日记范文 篇9
十二月二十四日,平安夜来了,这个晚上我的心情无比兴奋,因为今天我收到了我的可爱的圣诞节礼物。当然,我不会觉得这些礼物是些单纯的玩具,和一些吃了就没有的零食。我在电视上看到别的国家的圣诞礼物都是什么玩具之类的,而我更觉得应该是特殊的圣诞礼物。我看了一下网上的订单,哇!好多的学习的书,有三本我从来没有看过的冒险书,天啊!我迫不及待的希望包裹到我的家,让我看到这些书是什么样子的。
就在二十四日,就在那安逸的平安夜,我进爸爸妈妈的卧室拿一块新的橡皮,发现一个当当网的塑料袋掉在了地上,我一抬头,哇!!一些书摊在了爸妈的床上,我看见这些书闪闪发光的亮皮,好漂亮!我看了一看,有一本书叫做太空俘虏,看起来很好看,没想到这本书的主语竟然是“你”!!我十分的高兴,读过了这么多书,从来没有看过以第二人称写的冒险书,我很喜欢,今天一定要读!还有两本《哈尔罗杰历险记》,也是我从来没有看过的书,看起来都很好看啊!另外,太空俘虏还有一张探险地图,原来这是一本抉择和故事结果同行的一本书。每当有一个抉择的时候,一旦选错了,就会有生命危险。拿着这本书,我感到了无与伦比的激动。
天啦!我最喜欢这些圣诞礼物,也许这些礼物在别人眼里是没有什么价值的,只有吃的玩的才是的,但对于我来说,书籍对我才是最重要的。
对于我而言,今年的圣诞礼物,是的圣诞礼物,也是最珍贵的!
2024七年级日记范文 篇10
寒假里,总会发生许多的新鲜事。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两件新鲜事就是:除夕晚睡、大年初一起早。
吃完年夜饭后,奶奶提建议:“今天晚上我们都要熬到十二点再睡觉,谁要是早睡了,就会丢掉福气的。”听了这话,我想,我一定是熬得最晚的那一个,千万不能丢掉我的福气呀。接下来,奶奶打开电视,我们家人一起看春晚。刚到九点,我的眼皮就睁不开了,像是在打架。
这时爸爸逗我说:“还没有到十二点,你就睡着了,担心会丢掉福气呦。”这时,我一下子就来了精神,向爸爸大声地说道:“我没睡,我没睡。”终于到了十二点钟,电视里的`钟声敲响了,爸爸拿起一串鞭炮,放了起来。现在,我终于可以安心地睡觉了,再也不用担心丢掉我的福气了。
除夕我们睡得很晚,大年初一我们却起得很早。我还在美梦中的时候爸妈就叫我起床了。我说为什么起这么早?爸妈说起早是挣福气的,我马上精神了,穿上新衣,吃完饺子,就去拜年了。
寒假里的新鲜事可真多啊。
2024七年级日记范文 篇11
老实说,我以前还挺喜欢过年的,因为我那时还在上幼儿园,认为过年就是穿新的吃好的!你想想,穿的吃的都满足你,还不好吗?再说,还可以得到一些糖果!最重要的是那天不用写作业
随着我一天天长大,我开始讨厌起过年了,因为,每次过年的时候,我们家客人很多,父亲差不多是泡在酒里过的。 今年我喜气洋洋地迎来了大年三十,晚上又是好多客人,还是那老规矩先放鞭炮,接着就是吃年夜饭,大家互相说着春节的祝福,好热闹。本来想早早结束吃饭,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旁看春节联欢晚会,然而父亲他们先喝酒再劝酒的喝到十点多,害得我一人看联欢,一点味也没有。
在书上看到,过年是合家团圆的日子,要吃汤圆,吃年糕,贴对联,一家人在一起团圆多好呀!为什么非得请人喝洒呢?到酒店去,把传统都丢了。下次过年,我一定不让他们多喝酒,去饭店吃饭。
七年级下册英语课件14篇
这是我为你推荐的“七年级下册英语课件”,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老师根据事先准备好的教案课件内容给学生上课,每位老师都要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教案是教师教学计划和教学过程中的参考标准。
七年级下册英语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不同工作的英文表达方式。
2.了解同学父母的工作。
3.学会简单的介绍自己将来的理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词汇:teacher, nurse, engineer, manager, airhostess, lawyer, doctor, clerk, reporter, police
重点句型:1. What does your mother do? She is a teacher.
What does your father do? He is an engineer.
2. What do you want to be? I want to be a teacher.
What does she want to be? She wants to be a singer.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Step One Warming activity
Have some free talks.Ask students these
questions:
How many people are there in your family?
Who are they?
Do you love your family?
Where’s your home?
Step Two Presentation
Show the picture of Pan Changjiang’s family. They are a happy family,learn the word “actor”.Actor is a job,do you know other jobs?
Show the PPT, learn other new words ,policeman,policewoman,doctor,nurse,waiter
Reporter,hospital ,bank clerk and so on.
Do 1a as quickly as you can. Check the answers.
Step Three New drills
T: I’m a teacher. (Ask one student What do you do?) Help the student answer I’m a student. Then ask several students.
T: What do you do?
S1: I’m a student.
(Point to another boy)
T: What does he do?
S1: He is a student.
T: What do you do?(Ask a girl)
S2:I’m a student.
(Point to this girl,ask another student)
T:What does she do?
S3:She is a student.
T:What does your mother do?
S4:She is a farmer.
T:What does your father do?
S4:He is a worker.
Ask some Ss to answer the questions.
Open your books,do 1b.Play the tape.
Step 4 Task 1
Make a survey and report about your group.
Name Mother’s job Father’s job
Step 5 Task 2
Play a guessing game.
Step 6 Exercises
1.I want to be a d_____ like Hua Tuo.
2.My sister is a nurse,she works in a
h_______.
3.Cheng Long is a famous a____,Gong Li is a
famous a_______.
4.The two boys want to be __________(policeman)
when they grow up.
5.--What ___ you ___(do)? --I am a teacher.
6.He is a shop assistant.(划线提问)
____ ____ he ____?
Step 7 Summary and Homework
Make a survey ,ask your parents or three of your friends using the question” What do you want to be?” and fill in the chart.
课后小结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由于本节课的内容较简单,所以在各个任务环节的难度梯度不是很明显。这样没有为能力较强的同学提供战线的机会,而且本单元涉及的单词较多,学生不能完全的熟练掌握。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应不断的探索,寻求更大的突破。
本堂课重点学习了有关职业的词汇和如何询问他人从事的职业,课堂效果较好,学生基本能够掌握并运用,较好的完成了课堂教学任务。
课后习题
1.I want to be a d_____ like Hua Tuo.
2.My sister is a nurse,she works in a h_______.
3.Cheng Long is a famous a____,Gong Li is a famous a_______.
4.The two boys want to be __________(policeman) when they grow up.
5.--What ___ you ___(do)? --I am a teacher.
6.He is a shop assistant.(划线提问)
____ ____ he ____?
板书
Unit 4 I want to be an actor.
Section A(1a---1c)
1. policeman (policemen) 6. --What do you do?
policewoman(policewomen) --I am a…..
2. doctor ---What does he do?
3. shop --He is a …..
shop assistant ---What does she do?
4. waiter ---She is a…..
waitress
5. actor
actress
七年级下册英语课件【篇2】
Unit 9 How was your weekend? No. 110 Middle School of Chongqing By Cao Yi Teaching Goal: 1. General aims: Talk about recent past events 2. Particular aims: A. Language Focus. Talk about recent past events and think of the past events. B. Language goals How was….? It was … What did …do over the weekend? C. Language structures: (1). How was your weekend? I was great. Pay attention to no form. (2). What did you do over the weekend? I played soccer. We went to the beach. D. Useful words and phrases: Words: was, did, went, beach, over, project, test, wasn’t, false, number, geography, spend, week, most, mixture, their, had, little, cook, read, saw, change, everyone, sit, sat, no, anything Phrases: did one’s homework, played soccer, cleaned my room, went to the beach, played tennis, went to the movies, on Saturday morning, over the weekend, cook … for, what about, do some reading, have a party, talk show, go shopping E. Grammar language: Present simple past tense Regular and irregular verbs F. Learning strategies: Tour and holidays G. Interdiscipinary: H. Emotion and manner: Teaching time: 5 periods Teaching procedures: Period One (pp31-32) 教学步骤、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应用 Step 1 Free talk 3’ Ask some questions like: Who’s on duty today? What’s the weather like? Answer and talk about something. 让同学们回答下列问题 1. Do you like weekend? (Let some students answer) It takes them three minutes to talk about the question. 2. Why do you like weekend? (let the students answer) Most of the students like the weekend 此时教师用汉语问: “在周末期间问你干了什么? 这句话用英语这么回答? Let the students guess. At last the teacher give them right answer 3. What did you do over the weekend?(板书、学习) 4. What did you do over the weekend? (Let sb. answer the question) I-played basketball. 5. 出示三张照片(有各种活动) 6. Match the words with the picture 7. Let the students listen and write carefully. First listen, then listen and write the words like “morning afternoon” or “night”等 Find some students to answer. The students talk about it in pairs. Students think of the sentences. Students study and read the sentences First the students read after the teacher, the practice in pairs. 学生看图,互相问答:What did you do? The students look at the picture on page 29 and do it. Listen and write carefully. 媒体展示问题 多媒体放映图一、图二、图三(关于周末的.活动) Step 3 Practice(5’) Pairwork Role play students A ask and student B answer Then let them do it in pairs A: What did you do over the weekend, Lucy? B: I played tennis. Students do it in pairs. Step listen to 2a and 2b (5’) Listen and underline the words you hear, then listen again and write. Listen and underline Listen and write A \ B \ S carefully Step 5 Summary (2’) 1. Words and phrases of the class. 2. What did you do over the weekend? I played ―. Look and listen carefully Step 6 Test (5’) Selfcheck 1 and 2c Students do it 放映多媒体 Step 7 Consolidation Make a dialogue use “What did ―?”at least five questions. Divide the students into 7 groups. Step 8 拓展练习(3’) 1. What did you do over the Weekend? 2. What did you do over the weekday? Students answer did things in different times. 多媒体展示、总结 Step 9 Homework (1’). 1. Practise the dialogue. 2. Grasp the grammar Focus. 多媒体放映 Period Two (p33) 教学步骤、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应用 Step 1 Free talk (2’) Ask a student “Do you like weekend”? Do you like weekday? The students answer and talk. Step2 Presention (10’) (用班里学生为例作下列练习) 1. What did you do over the weekend? 2. First let the students draw a picture of weekend然后让他们利用实物投影向我们说明 3. 用 “What did you do over the weekend?” 询问几个学生后,这着一个学生问“你的周末怎么样?” 4. Let the students change it into English. 板书 “How was your weekend?” Then let the students practice in pairs. 5. Write number (1-3) in the blanks. 1. Draw a picture of weekend 2. Tell the class about your weekend like” I played basketball in the morning. 3. The student answers. (have a try) Guess: How was your weekend? Read and study Then do it in pairs. Ex: How was your weekend? It’s great. I played basketball. Look at the picture in 3a. and write unmbers. 实物投影 媒体展示 媒体展示答案 Step 3 Game 6’ Let Ss write 3 things they did over the weekend. One is false, the others are true. 然后把学生的描述利用实物投影机投到大屏幕上。 Write 3 sentences ion their paper. Look at the screen. Let the other Ss guess which one is true/false. 实物投影 Step 4 Summary 3’ 1. words 2. Grammar: How was your weekend? I was great. / I did … Read and remember 媒体显示 Step 5 Consolidation 10’ Divide the Ss into several groups. Every group must make up a dialogue. Use “What did you do on the weekend?”/How was your weekend? And so on. Make up a dialogue in groups and act it. Step 6 拓展练习5’ 1. 让学生回忆一般过去时态。 2. 对照一般现在时和一般过去时,找出差异。 3. 总结 “be”动词的变化。 1. 回忆 2. 讨论 3. 总结 媒体显示 Step 7 Homework Practise the dialogue And answer some questions about the lesson. Period Three (pp34-35) 教学步骤、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应用 Step 1 Free talk (2’) 1. Ask the Ss some question. 2. check some questions. Put up hands and answer. Step 2 Presention (10’) (问班里的学生) 1. what did you do over the weekend? 2. 昨天你做了什么?↓引出 What did you do yesterday? ---A played….(板书/学习) 3. Let the Ss look at the screen. There are four pictures on the screen. These things that Sally and Jim did yesterday, then match. 4. Give the right answers. 1b, 2b, 3a, 4c 5. look at the 1b, let the Ss draw happy faces or unhappy faces. 6. listen to the taps twice, first listen carefully, then let the Ss to listen carefully and write the right answers. Answer one by one Translate it into English Look at the screen carefully and match the words with the pictures. Listen to the tape carefully. Write the right answers. 媒体显示4幅画 媒体显示 Step 3 Practice(5’) 1. Have a conversation to tell what Sally and Jim do? 2. What did Jim do? Jim went to the movies. 3. Let the Ss ask freely 4. Ask: What did the Ss do over the weekend? ex: practice The students practice in pairs Act out in pairs or groups. Answer the teacher’s questions Ask some pairs to the front to act out. Step 4 Summary 3’ Phrases: played the guitar. Did my homework. Studied geography. Went to the library. What did Jim do yesterday? Read and remember. Step 5 Test 1 见题后组1 D o some exercises. 多媒体展示 Step 6 consolidation Divide the students into several groups And let them make dialogues using these sentences: What did you do yesterday? How was your weekend? What did you do over the weekend? Write the dialogues and practice in groups. Step 7 拓展显示 根据下列句子: 1. What did you do over the weekend? 2. How was your weekend? 考虑“昨天或周末你去了哪里?”用英语怎样表达? 1. look at some sentences and think it over. 2. 讨论/交流 3.总结 媒体展示 Step 8 Homework Grasp the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 sentences.
七年级下册英语课件【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熟练掌握下列词汇:
rules, arrive, late, hall, dinning hall, listen, , fight, sorry outside,wear, important, bring, uniform, quiet
(2)熟练掌握下列短语:
dining hall, arrive late for school, (be) on time, listen to music break the rules, in class, be/ keep quiet, a lot of, bring …to…,wear a hat, have to, music players
(3)掌握下列句型:
1. Don't eat in class.
2. You must be on time.
3. Eat in the dining hall.
4. 正确使用情态动词can, can’t
——Can we wear a hat in school?
——Yes, we can./No, we can’t.
5. 能正确使用have to 和 must 谈论规章制度
We must be on time/ We also have to be quiet in the library.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 肯定祈使句是省略掉主语的原形动词开头;
2) 否定祈使句则是在肯定祈使句前加上“don’t”。
3) 情态动词must及have to在用法上的区别。
难点:
掌握祈使句的用法,并能听懂、会说一些简单的祈使句。
教学工具
ppt
教学过程
一.新课预习
1.小组合作学习本课单词,根据汉语写出下列英语单词。
规则_______ 到达_________ 准时___________走廊___________
礼堂_________ 餐厅_______________倾听___________________
听……______________打架_______________抱歉的_____________ 非常重要_____________ 带来;拿来_________________
不得不_____________ 校服;制服_________________
2.试着翻译下列句子。
Don’t arrive late for clas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on’t run in the hallway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要在教室里吃东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要在教室里听音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情景导入
教师进教室后,使用祈使句请学生们完成一系列动作:
Please stand up/ sit down. Close the door, please. Look at me and listen to me.
Don’t open your books. Don’t talk. Let’s begin our class.
学生听教师的指令完成各种动作,教师也可将指令写到黑板上,让学生从视觉上考察祈使句的特点。
三.合作探究
1.教师出示书上1a 的图片,向学生提问。
指着图上奔跑的男孩提问
T:What’s the boy doing? S: He’s running.
T: Where is he running? S: He’s running in the hallways.(板书,教读)
T:Can you run in the hallways? S: No, I can’t.
T: So please don’t run in the hallways.(板书,教读)
(= You can’t run in the hallways.)
学生跟读数遍,明白祈使句和“can”的表达含意。
T:Why is he running in the hallways? S: He’s late.
T: Oh, he’s late for class.(板书,教读)
You can’t arrive late for class.(板书,教书) = Don’t arrive late for class.
…
2.work on 1a
学生看图,完成1a的内容,检查答案并大声朗读校规。
3. Listening
学生们听录音,完成1b,选出四位学生都违反了哪条校规;听之前,学生要读会英文名。
Check the answers:
4. Pair work
学生朗读1c部分的句型;两人一组对话表演,学生可经过讨论,多说出他们想到的校规,不必只限于书上.
5. Listening
Work on 2a:
First, read the sentences in 2a together.
Ss listen to the recording and check the activities they hear.
Play the recording again for the Ss to check the answers.
Work on 2b:
Listen to the recording again. Can Alan and Cindy do these activities? Circle can or can't above.
Check the answers:
6. Pair work
Talk about the rules in 2a.
Let some students come to the front and act out the conversations.
课后小结
点拨总结
1.arrive late for school/ be late for school/ come to school late 上学迟到
2.arrive in/ at + 地点 in class 在课堂上
get to + 地点 in the classroom 在教室里 wear “穿着,戴着” be in + 颜色(穿......颜色的衣服) sound “听起来”系动词后接形容词
3. 祈使句的用法:祈使句是用来表示请求,命令,叮嘱,邀请,劝告等的句子,一般以动词原形开头。
a) V型祈使句(以行为动词开头) Listen to me,please. 请听我说.
b) B型祈使句(以Be开头) Be careful!小心!
c) L型祈使句(以Let开头)Let me help you. 让我帮助你.
d) D型祈使句(以Don’t+动词原形开头) Don’t talk in class.
4、must和have 的区别
must “必须”(强调主观意志);没有人称和数的变化;否定:mustn’t “不准”
have to “必须”(强调客观因素)三人称用:has to; 否定:don’t/ doesn’t have to
5. a lot of= lots of/ many/ much
6. bring sth. to sb.“带…来…”= bring sb. sth.
课后习题
训练评价
一、单项选择
( )1.-- Don’t run in the room. -- ,Uncle.
A. Excuse me B. Sorry C. No
( )2. Peter wear sports shoes for the gym class today.
A. have to B. has C. has to
( )3. Our teacher us not to arrive late for the class.
A. says B. talks C. tells
( )4. -- we have to clean the classroom after school? --Yes, you .
A. Can, can B. Do, have C. Do, do
( )5.You can’t eat outside. It’s dirty.
A. in B. at C. /
2. 完成下列句型转换试题
1)I can play computer games on weekends.(一般疑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Yes, ____________.
2) He has to wear uniform.(变否定句)
He _____ _____ _____ wear uniform.
3) I have to wear sneakers for gym class.(一般疑问句)
_____ you ____ ____ wear sneakers for gym class? Yes, I ____.
4) They have to wash clothes.(提问) ____ do they have ____ ____?
5) You can’t go out on school nights.(换一种表达) _______ go out on school nights.
6) Don’t talk in class.(同上) No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频道小编推荐: |
七年级下册英语课件【篇4】
教学目标
Key words: short, curly, long, tall, straight hair, a medium build, thin, heavy, bald;
brown, blonde;
glasses, hair, beard, mustache.
New language:
What do you look like? I’m short. And I have curly hair.
What do they look like? They’re medium height. And they have short hair.
What does he look like? He’s heavy and he wears glasses.
What does she look like? She’s thin and she has long hair.
教学重难点
Importance: Describing people. Such as tall or short… and who has long hair and short hair…
Difficulties: use the sentences correctly to describe the physical appearance.
III. Teaching Steps: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Step 1 Greetings
Step 2 Ask some students to name some ways of describing people. Start students off with examples such as tall and short. Point out various students in the class and ask students to say if they are tall or short.
Step 3 Some new words about this part
(1a) This activity introduces the key vocabulary. Ask students to read the list of words. Point to the letters next to the people in the picture. Point out the sample answer. At last, check the answers.
(1b) This activity provides guided listening and writing practice the target language.
Play the recording the first time, then , play it again, this time, students fill in the blanks in the speech bubbles.
Correct the answers.
Language points: 1.He’s the tall boy with the curly hair.
(1c)This activity provides guided oral practice using the target language. Ask the students to ask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Then have students work in pairs. As they talk, move around the room monitoring their work.
Language points:
2.What does your friend look like?你的朋友长得什么样?
look like “看起来像,看起来是……的样子”like 作介词,意为“像….”
eg. What’s he like?
Jack is very like his father.
look like 看起来像 The girl look like her mother.
look 看起来 后加形容词作表语 His sister looks happy.
look the same 看起来很像 The twins look the same.
(2a)This activity provides guided listening practice using the target language.
Point to the list of nice phrases and ask a students to read them to the class. Play the recording twice. And complete the answers. Then correct the answers.
(2b)Ask the students to listen to the descriptions and write the words in the correct column after each person’s name.
(3)Writing practice: Have students do the activity individually. Offer help as necessary.
(Grammar focus) Review the grammar box. Ask students to read the questions and answers. Point out: ①does, goes-----you, they do, go--------he, she.
②I’m, they’re, he’s and she’s -----height
(3a)This activity provides reading practice using the target language. Have a student read the first description. Check the answers.
Language points:
3.She has a medium build, and she has long hair. 她体格中等,留着长发。
①medium ,adj.中间的,中等的,普通的 a man of medium height medium size
②build 多用作动词,但在句中是名词,意为体格。
His uncle is a man of strong build.
They are building a new school.
③hair 常用作集合名词,“头发,毛发”
Mr Green has blond hair.
His mother’s hair is turning gray.
如果侧重指(一根一根的)头发,有其复数形式hairs.
My father has quite a few gray hairs.
4.She’s good-looking but she’s a little bit quiet. 她很漂亮,但是有点不大爱说话。
①a little bit 常用于口语中,“稍微,有些,少许”相当于副词。接近于a little.
It’s a little bit cold today.
I feel a little tired now.
This shirt is a little too large for me.
②quiet 是形容词,“寡言的,稳重的,温顺的”
His daughter is a quiet child.
③good-looking, beautiful, pretty与handsome
good-looking 常用于指容貌美,beautiful 表示接近和谐理想的美; pretty并非表示完美无缺的意思,而是着重表示“可爱,令人怜爱”;handsome 指容貌端正英俊的,形容女性时,作“健美的”。他们常用于一些特定的人或事物。
项目-词汇 beautiful pretty good-looking handsome
women(女性) √ √ √ √
man (男性) × × √ √
child(小孩) √ √ √ ×
bird(鸟) √ √ × ×
flower(花) √ √ × ×
village(村庄) √ √ × ×
picture(画) √ √ × ×
dress(服装) √ √ × ×
voice(声音) √ × × ×
5.Xu Qian loves to tell jokes .俆倩喜欢说笑话。
①love 在本句中为“喜欢, 热爱”常可用于“love+doing/ to do”的结构中。
His brother loves jazz.
Miss Read loves her cat more than anything else.
They all love to dance .
love 作动词还常表示为“爱,疼爱,爱惜”
They both love each other.
②tell jokes 意思为“说笑话”,类似的短语还有 tell a story, tell a lie, tell the truth.
6.She never stops talking.他从来都是喋喋不休的说。
①never 是副词,意思为“决不,永不,从未,一点也不”
never 通常置于一般动词之前,be动词、助动词之后。
I never get up early Sunday morning.
She is never late for school.
有时置于句中特定词(短语)之前,以强调该词的否定意味。
They spoke never a word to each other.
never 可依置于命令动词之前。
Never eat too much.
②stop doing / stop to do
stop 后接动名词,表示停下动名词所指的动作; stop 后接不定式,表示停下其他事情,去做不定时所指的动作。
He stopped drinking water. 他停下(不再)喝水。
He stopped to drink water. 他停下(停下手)来喝水。
7.He likes reading and playing chess. 他喜欢读书下棋。
①read 多指看文字性的东西,“看”实际上就是“读”,作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都可以。
Children usually like reading picture-books.
Don’t read in the sun.
②look 为不及物动词,后面接宾语时,需用介词at,表示看的过程,强调有意识的动作,多用来唤起别人的注意。
Look! Who’s the man under the tree?
③see 能用作及物动词后接宾语,也可用作不及物动词,着重于看的结果,“看到,看见”
但不一定是有意识的。由于see强调的是结果,所以一般不用于进行时态中。
Can you see the kite in the tree?
固定搭配:see a doctor see a film
④watch 为及物动词,用来指非常仔细的、有目的或特意的动作,表示“注视、观看、监视”。
My parents often watch me do my homework..
The teacher often watch them playing games.
注意:看电视,看比赛 习惯上多用watch表示,即:watch TV, watch a game.
⑤play chess 意思为下棋,play常可作“比赛,竞赛”等,但要注意,play 与比赛、游戏用在一起时,比赛游戏前不加冠词。
Let’s play football after school.
Look! They are playing cards under the tree.
(3b)Practice the target language.
Have two students read out the example dialogue in the speech bubbles. And then have several pairs present their dialogues to the class.
(4)Ask some students to describe a person while their classmates guess who it is.
Step 4 Do some exercises to practice.
Step 5 Blackboard design
Step 6.Homework.
① Read all the words and remember the key words and can use freely.
②Say some sentences about one person’s appearance.
课后小结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七年级下册英语课件【篇5】
教学目标
一、初步掌握动词现在分词的构
成方法。
二、初步掌握现在进行时的含义
和用法。
三、会谈论人们正在做的事情。
教学重难点
现在进行时的结构以及动词现在分词的构成。
教学过程
Step 1, Revision
1. Greetings.
2. 复习之前学过的一些动词及相关短语
Step 2.Presatation: Lead in
1. 做师生问答练习.例如:
What can you do in PE/music/art lesson?....
2.出示图片引导学生给出更多动词短语搭配,并板书在黑板上
3. 教授新单词和短语.
1)Introduction: Talk about the title of this unit. Show some pictures to introduce the Present Progressive tense.
T: What’s she/he doing?
Ss: She/He is v-ing (Help the Ss to answer the questions and show the sentences)
2) Let the Ss to say what the Present Progressive is.
(现在进行时表示现在正在进行或发生的动作, 它的表现形式为:Be +V-ing ….)
3). 对比发现不同
写下一些常见动词的原型及其-ing形式. 让学生对比发现不同之处. 例如: go and going, watch and watching, do and doing, etc. Then ask the Ss to read them again
Step3.Activity 1a: Match
1. Help the Ss talk about the pictures. The Ss read these V-ing words
After the teacher. Match the words and the activities. Check the answers.
2.同桌问答练习
3. Ask some Ss to do actions and let the class guess what he/she is doing.
Step4.Activity 1b & 1c: Listening and pair work.
1. Play the recording for the Ss to listen. Play again. Ss listen and write the number of the activity each person is doing. Check the answers.
2. A guessing game: Guess the activities according to the Ss’ actions.
Step 5 Summary
Go through the sentences with the Ss. Deal with some language points.
Step 6 Homework:
1. Copy the new words and recite.
2. Make up their own dialogues from1c
课后习题
Who _____ over there now?
A. singing B. are sing
C. is singing D. sing
2. It’s eight o’clock. The students _____ an English class.
A. have B. having
C. is having D. are having
用现在进行时填空 :
1.My mother _______ ( cook ) supper.
My father ________ ( wash ) the car.
2. They _________ ( run ) over there.
3.Our English teacher ________( talk) with a new student.
4. My aunt _______ ( watch ) TV
5.The boy ________ ( clean ) the room.
6. They _______ ( have ) a meeting .
7. Mr. Green and Mrs. Green ________ ( look ) for their son.
板书
Unit 5 I’m watching TV
section A(1a-1c)
现在进行时
1,定义:表示现在正在进行或发生
的动作。
2,构成:助动词be加动词现在分
词形式。
简记为:be(am/is/are)+v-ing
七年级下册英语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语言目标
◆ 掌握部分有关电视节目以及表示装饰的词汇,如:soap opera, sitcom, sports show, host, super, agree, hair clip, key ring, belt, wallet etc.
◆ What do you think of…? 句式在不同人称中的使用及其几种不同的答语方式,并能简单陈述理由。
◆ 掌握运用love, like, don’t like, don’t mind, can’t stand恰当表达对有关事物的观点和态度。
2、能力目标
◆ 学会陈述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 学会谈论自己的喜好。
◆ 谈谈流行文化,了解各类电影和电视节目的名称。
◆ 了解一些日常生活用品,描述对其喜好程度。
3、策略目标
利用不同媒体获取相关的学习资源,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学会正确评价自己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
4、情感目标
◆ 学会客观地评价事物。
◆ 正确表达自己的意见。
◆ 正确认识流行文化。
◆ 了解中西文化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存在很大差异——我们比较委婉,而西方人则更直接一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学习及掌握陈述自己的看法,意见及喜好的词汇和基本句型。
2、难点
正确运用What do you/does he/she think of…?及I love/like/don’t like/don’t mind/can’t stand ... He/She loves/likes/doesn’t like/doesn’t mind/can’t stand ...等句型结构来表达对客观事物的评价。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Step1 Warming up : Chant
What do you think of talk shows?
I don’t mind them.
What about game shows?
I love them.
Do you like sitcoms?
Yes, I do.
Step 2 Revision: Dialogue show time
注:1. Dialogue show后要鼓励学生给予comments。可以引导学生在以下几方面评价: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ir dialogue?
Body language
pronunciation
intonation
2.如有许多Pairs想上来show,可以用一个chant确定:
1,2,3,4 Mary is at the kitchen door.
5,6,7,8 Mary is at the garden.
Step 3 Presentation
1. Listen and do 2a, 2b.
借助Dialogue show 及过渡句“Have you seen the sitcom Dumpling King引出听力
2. 做完2a,2b后,问:
What does he think of Dumpling King?
What does he think of Er Bao
Xiao Bao ?
Sitcoms
呈现新的句型。
Step 4 Information exchange
Student A looks at one paper, student B looks at the other paper.(Don’t look at his/her partner’s paper)
运用句型结构:What does Alan/Yang Lin think of these TV shows?交流信息。
Step 5 Task(1):
Weekend Talk show
学生三人一组,分别扮演角色 host/hostress和guests,电视访谈节目的演示,谈论对不同TV shows的看法,但老师先要给予Talk show的model。
A: Welcome to 9 o’clock weekend Talk show.
We’re talking to….Welcome to the show…
B: Thank you.
A: Do you like to watch TV?
B:
A: What do you think of sports shows?
B:
A: How about…?
B:
A: OK! Thanks for joining us. Next, we’re talking to…
Step 6 Task (2):Survey time
列举常见TV Shows的名称,调查并统计班内同学对各种节目的观点。四人小组以统计图表的形式(学生可以creative一些,设计各种统计图表)呈现结果,再给TV station写一封调查报告,并提些建议。
统计时,增加句型:I do, too.
I don’t, either.
Step7 Homework
1. Finish your diagram and stick on the board.
2. Finish writing the letter to the TV station.
课后小结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板书
Unit 11 What do you think of game shows?
七年级下册英语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 掌握以下单词: rain, windy, cloudy, sunny, snow, weather.
Moscow. Toronto. Boston.
掌握以下句型:—How's the weather in Beijing?
—It's sunny.
2) 能用所学的知识描述不同城市的天气情况。
教学重难点
1. Key points:
1) The vocabulary and useful expressions.
2) —How’s the weather?
—It's raining/ windy.
2. Difficult points:
运用目标语言来对不同城市的天气进行描述问答。
教学过程
...
课后小结
1.本节课我采用任务型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学,并在自学中善于质疑,探究,以及小组合作等形式完成任务。这一过程的实施使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体现了强烈的求知欲,并积极踊跃举手发言。 另外利用课件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情景,让学生比较直观的掌握知识。如在学习描述天气的句型时,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吸引学生的眼球,让他们通过这些图片机械模仿,以便能形成初步的语言感知,然后利用一副天气预报地图,并让学生做主持人来预报天气,这一过程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求知兴趣。
2. 本节课的也有值得改进的地方:首先,时间分配还不够合理,有些环节用时较多,以致其他环节用时较少。其次,本单元主要谈论天气,可以结合地理方位,国家名称来扩大学生的知识范围,更加开阔学生的视野。在活动方面,学生的主动性还没有完全发挥。最后,在学生探索问题时,对学生进行引导的技巧,在教学机智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学习和积累。
课后习题
Filling the blanks with the correct words.
1. ---How is the weather in Zhumadian?
---It________(rain)now.
2. Do you like ________(wind)days?
3. Today is _______(sun).Let's go shopping.
4.______it________(snow)in Moscow now?
5. What _____the people_____(do)in the picture?
6._____it often____(rain) here in summer?
7. Look! There are lots of ______(cloud)in the sky.
板书
Section A (1a-1c)
1. —What's Uncle Joe doing?
—He is playing basketball.
2. —How's the weather in Beijing?
—It's sunny.
频道小编推荐: |
七年级下册英语课件【篇8】
教学目标
Teaching aims (教学目标)
1. 能在日常情境中熟练在餐馆里点餐。
2. 能用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
3. 区别可数名词与不可数名词。
教学重难点
Language points (语言点)
1. 词汇:1) 名词n. tofu, meat
2. 句型:What would you like?
What kind of noodles would you like?
I’d like beef and tomato noodles, please.
What size would you li ke?
I’d like a small/medium/large bowl.
Difficulties (教学难点)
1. 清楚地区别可数名词与不可数名词。
2. 熟练掌握点餐句型。
教学过程
Te aching steps (教学步骤)
1. Warm-up and revision (课堂热身和复习)
(1) Show Ss some pictures of food.
(2)Show pictures of different kinds of noodles and have Ss name them. Show S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 small/medium/large bowl too.
【教学设计说明】通过谈论图片,既能复习之前单元所学内容,又可以自然过渡到下一个环节,并能帮助学生理解阅读内容。
2. Work on 2d (完成2d)
(1)The girl in the picture is Sally, and the boy is her friend, Tom. They are in a restaurant ordering food. Explain to Ss what “order” means. Role-play the conversation in 2d.
(2) Follow the example in 2d and make up a conversation to order some food.
(3) Read the conversation and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Q1. Are there any tomatoes in the beef soup?
Yes, there are.
Q2. How many bowls of beef soup do they need?
One.
Q3. What else does Tom like?
He likes gongbao chicken and some mapo tofu with rice.
【教学设计说明】学生通过回答问题能理解对话的内容,通过角色扮演能在情境中学会运用,通过自编对话能更好的让学生学以致用。
3. Grammar Focus
(1) Read through the sentences.
(2) Ask Ss to focus on the countable and uncountable nouns.
【教学设计说明】本部分为本单元的内容核心,不仅概括了本单元的重点,还将基本句型一 一呈现。由于是总结性内容,故要求学生朗读。可在课后将本部分列入听写内容。此处可配合学生上一课时的课后作业,纠正学生错误,帮助学生归纳总结。
4. Work on 3a (完成3a)
(1) Complete the conversation in 3a.
(2) Check Ss’ answers.
(3) Have Ss get into pairs and role-play the conversation to familiarize t hemselves with the ordering process. Ask them to change the words used.
【教学设计说明】本部分旨在强化点餐句型,使学生关注点餐细节。
5. Work on 3b (完成3b)
Write questions and answers using the words in brackets.
【教学设计说明】巩固3a内容。
6. Work on 3c (完成3d)
Have Ss get into groups and make conversations about the picture.【教学设计说明】 本环节要求学生能够活学活用,真正达到掌握目标语言的能力。
课后习题
Homework (课后作业)
Get into groups and work on 3c . Then, make a conversation about ordering food.
频道小编推荐: |
七年级下册英语课件【篇9】
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下册第十一单元 教案示例 一、教学目标 谈论自己对人、事的态度和看法 倾听并转述他人对人、事的态度和看法 能运用已有的语言知识简单阐明理由 二、教学向导 语言目标 学习策略与思维技巧 重点词汇 What do you think of …..?句式在不同人称中的.使用及其几种不同的答语方式 掌握表示装饰的词汇 掌握运用love, like, dont mind, cant stand, dont like恰当表达对有关事物的观点和态度。 ・小组学习:群体 思维、互换信息 ・自主学习・参照图表 ・wallet, hair clip, belt, sunglasses key ring, scarf, ・love, dont mind, cant stand 语言结构 语言功能 跨文化学习・以What do you think of ….?为主的询问他人对人或物的态度的问句及其答语, 并能简单陈述理由。 ・谈论自己对人或物的看法和态度 ・转述他人对人或事物的态度及看法 ・直接与委婉:中西文化中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存在很大差异--我们比较委婉,而西方人则更直接一些。 三、主题思维图及任务型活动 教案示例 TITLE=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下册第十一单元 四、课前准备 将学生分成七组,每组选定本组的话题,可以从以下话题选择,也可自拟话题:Movie, Music, Food, Sports, Clothes, TV show etc. 2、准备本组话题的相关图片或其它资料。 3、自学以下单词: hair clip, belt, key ring, sunglasses, scarf, wallet, watch 并设计表格了解家人对以上物品的态度。运用句型: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watch? Do you like ……? How about….?并将调查结果填入下表中。 loves, likes doesnt like doesnt mind cant stand Thing hair clip wallet scarf belt Mother Father Grandma Grandpa 五、教学过程 Steps Teachers Activity Students Activity Preparation Warming up Tell them the news: Well have a Free Talk Show in class.告诉学生班内将要举办“自由论坛”活动。大家可以就自己喜欢的话题畅所欲言。在论坛过程中我们将用到哪些句型呢? 提示:Whats your favorite color/food/…..? Do you like….? My favorite movies are …… What/How about you? Listen and think about the task Arouse their interests Reflect what have learned Lead in the new words I have some fashionable things. What do you think of my scarf?…… Help them to answer: I dont like it./I love it./I dont mind it/I cant stand it. Group work: Ask and answer questions about what your parents think of the things. Look and learn Try to answer the questions and try to understand the meanings of the new words Group work: What does your father think of the watch? He doesn’t mind it. Real Objects Task 1 Make a conversation Aim Get to know how to interview other people and how to make a conversation. 1 Give Ss an example of how to interview other people. Play the recorder and check the answers Ss listen and learn from the example. Listen and finish 2a, 2b. Give the answers of 2a, 2b. Tape recorder P68 2a, 2b 2 Ask Ss to interview 3 classmates, give reasons if possible 提示:What do you think of….? Why do you think so? (Why?) Ss get to know their classmates answers Handout (Chart 1) 3 Move around the room and give support as needed Finish the table alone and work in pairs PowerPoint 4 Ask pairs of students to show their works Pairs of students show their works OHP 5 Ask several pairs of students to give reports Ss give their reports Task 2 A survey: What do you think of ….? Aim Get to know each others attitude to different objects 1 Show Ss how to interview their classmates in groups. For Example: Movie Group What do you think of thrillers/comedies/…? How about you? Listen and understand Get ready to interview Handout (阅读提示) 2 Move around the room and give support as needed Finish the table alone and then work in groups PowerPoint 3 Move around the room and give support as needed Change their groups and work in new groups(学生可以选择采访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小组) Handout (根据Model 完成Chart 2) 4 Check the answers and get to know their answers Give answers Task 3 A report ---Whats/Whos cool? Aim Get to know how to write a report 1 Give Ss an example of how to write a report--Read the passage P77 3a Read and finish the table alone Handout (Chart 3) 2 Check the answers Give answers 3 Ask Ss to finish the Ex on P77 3b Check the answers Finish and give answers P77 3b 4 Move around the room and give support as needed Discuss in groups and try to finish the report(根据附表Chart 2 完成报告) Handout (Write a report) Home- work Finish your group report and write it down Do Ex P78 3 附表 Students Handout Chart 1 Make a conversation Thing Classmate 1 Classmate 2 Classmate 3 hairclip loves, beautiful cant stand belt key ring sunglasses wallet scarf A survey (提示)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Topics You may ask: (Key words) Movies Kinds of movies, actor, actress….. why Music Kinds of music, singer, group, CD, music piece…..why Food Kinds of food, fruit, vegetable, drinks,…..why Sports Kinds of sports, football player, basketball player…..why Clothes Kinds of clothes, color, size….why? TV show Kinds of TV programs….why A survey (Model)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Things yourself Classmate1 Classmate2 thrillers love doesnt like cant stand comedies romance basketball pop music pizza Chart 2 A survey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Things yourself Classmate1 Classmate2 Task 3 A report: Whats cool?/Whos cool? Things Loves Likes Doesnt mind Doesnt like Cant stand 1. hair clip 2. watch 3. key ring 4. sunglasses 5. scarf 6. wallet 7. belt Write a report 教案示例 TITLE=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下册第十一单元 Model: I like thrillers. I dont like romance. And I cant stand documentaries because theyre very boring. Tony doesnt like pizza. He loves Chinese food very much. He cant stand rock music……
七年级下册英语课件【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Match the vocabulary:New York City,Central Park,exam.
2. Master and use:Where did you/ they /he / she go,vacation? I / They /He /She went to the mountains\New York City\beach\summer camp.
Did you go to the beach? Yes,I did.No, I didn’t.
过程与方法
通过例子Who went to the movies last Saturday?引出动词go的过去式went,从而引出一般过去时态。大面积操练,采用学生提出间题,学生解决问题,借助媒体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会用一般过去时进行信息交流,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热爱大自然。
教学重难点
l. The vocabulary:New York City, Central Pads,exam.
2. Language:Where did you/they/he/she go on vacation? I/They/He/She went to the mountains/ New York City/ beach /summer camp
Did you go to the beach? Yes,I did. No, I didn’t.
难点
Use the language to talk about past events.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step 1Organization1’
Organize Ss by saying hello to each other.
Step 2Free talk(2’)
Ask the question:
Who is on duty?
Is everyone here today?
Step 3Section APresentation
la 1.(Ask questions about what students
did last Saturday)
(1)Who went to the movies last Saturday?
(Point to one student who raises his or her hand.)
Sara went to the movies last Saturday.
(Repeat.Write this sentence on the board. Underline the word went.)
(2) Ask:Who visited a friend last Saturday?
(Point to one student who raises his or her hand.)
Carlos visited a friend last Saturday.
(Repeat.Write this sentence on the board. Underline the word visited.)
2.(Point to the words went and visited in the sentences on the board.)
Say,We use these words to talk about things that happened in the past.
(Write these pairs of words on the board:go--went, visit --visited)
Ask: Can you point out the words that talk about the past?
This activity introduces the key vocabulary.
Step 4Practisela3’
1.Focus attention on the picture.Ask:
What at can you see?Say, Each picture shows something a person did in the past.Name each activity and ask students to repeat;Went to the mountains,went to New York City, went to summer camp,visited my uncle,stayed at home,went to the beach,visited museums.
2.Point to the numbered list of activities.Say each one again and ask the students to repeat.
3.Now, please match each phrase with one of the pictures.Say,Write the letter of each picture next to the name of the activity.Point to the sample answer.
4.Check the answers.
Answers:
1.e 2.B 3.D 4. c 5.a 6.F 7. g
step 5Listening(lb)(6’)
Presentation This activity gives students practice in understanding the target language in spoken conversation.
1.Point to the picture.
on the screen
say, look at Picture A,Where did Tia go on vacation? Yes,she went to the mountains.
Ask,What did the person do in each scene?
2.Play the recording the first time.
3.Play the recording a second time.
say,There are three conversations.
The people talk about what they did on vacation.listen to the recording and write numbers of the names in the right boxes in the picture.
Please write only 5 numbers. Point out the
sample answer next to the picture showing went to the mountain.
4.Correct the answers.
ANSWERS:
(1) went to the mountains
(2)visited my uncle
(3)stayed at home
(4) went to New York City
(5)went to summer camp
Tape script:
Conversation 1
Xiang Hun: Hey, Tina. 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
Tina: I went to the mountains.
Xiang Hua: Cool.
Tina: Where did you go, Xiang Hua?
Xiang Hua:I went to New York City.
Conversation 2
Girl: 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 Sally?
Sally:No where. I stayed at home.
Girl: And where did you go, Brad?
Brad: I visited my uncle.
Conversation 3
Boy 1: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 Tom?
Tom: I went to summer camp. It was great.
Pronunciation note
Write to play---played, visit ---visited on the board.Say,We studied the pronunciation of these --- ed endings in Unit 5.
They are both spelled --- ed,but we pronounce one /d/ and the other /Id/.Ask students to repeat these pairs:play-played,visit一visited.
Step 6 Pair work 1 c(task 1)3’
This activity provides guided oral practice using the target language.
1. Point out the example conversation.
Ask two students to read the dialogue to the class.
2. Say,Now work with a partner. You’re your own conversation about the pictures.
3. Say the dialogue in the picture with a student,Do a second example to the class.
4. Have students work in pairs.
As they talk,move around the room monitoring their work.
Offer language or pronunciation support as needed.
Step 7 Consolidation(4’)
This activity provides guided oral practice using the target language.
2c, group work
(Task2) 1.Say, Get into getups of three. One of you will he Nancy,One will be Marco, and one will be Julie. Ask each other about the vacations. You can talk about the activities from the chart in 2b or about any other activities you like.
2.As Ss talk, move around the room, monitoring the conversations and offering support as needed.
3. Have a group of Ss present their conversation to the class.
Step 8Test 4' Loot at test
Step 9 Summary Grammar Focus4’
1. Review the grammar box. Ask Ss to say the questions and answers.
2. Review the difference between regular –ed past tense verbs (stay –stayed, visited). Then say the past form sentences with the form below.
I go to the summer camp
They go to New York City
He stay at home
She visit her uncle
Go to Central Park
Step 10Homework
Practice the dialogue according to the picture on Page 1
课后小结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板书
Unit 10 Where did you go on vocation?
七年级下册英语课件【篇11】
教学目标
1.学习和巩固一些有关食品的名称;了解面条及其配料。
noodles beef mutton chicken cabbage tomato potato special
2.掌握would like (‘d like)的用法及句型What kind of…would you like?(你想要什么种类的物品啊?)
3.初步培养学生有关“订餐”的交际能力;能自配美餐。
培养学生养成爱惜粮食、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Teaching Key Point)
运用目标语言订购食品:
---Can I help you?
---Yes, please.
---What kind of noodles would you like?
---I’d like beef and tomato noodles.
教学难点(Teaching Difficulty):
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Step 1 Greetings and free talk
Step 2 Show the learning aims. Meanwhile explain some words using real objects or pictures.
Step 3 Leading in Course
Show students a toy dog and ask them if they like it.
Ask students: What kind of animals do you like ?
Students answer: I like …
Ask students: What kind of animals would you like?
Students answer: I would like…
(Tell students “would like” is similar to “want”. But “would like” is more polite than “want”.)
Step 4 New lesson
1.Show students a screen with some more animals. Ask each animal’s name . Then use the sentence structure” What kind of …would you like? I’d like …”Finally, pointing to any animal, get boy students to ask and girl students to answer.
2.Show students another screen with some vegetables. Do this task as the former step .to help students consolidate the structure.
3.Show students a screen with some kinds of food. and continue to practice the structure.
4.Show students a screen with some different kinds of meat. Students practice the structure.
(在传授这些知识的同时,教育学生学会生活:了解人体每天对几种主要营养的需求量,学会健康饮食)
5.Pair work
Students use the sentence structure to make their own conversations.
---What kind of …would you like?
---I’d like …
6.Design a scene:
“I work in a restaurant. I am selling several kinds of noodles. (Some specials) A costumer comes to order noodles.”
(1).Show the specials to students and explain the ingredients of each special.
(2).Get students to listen to a conversation and choose one of the specials the costumer orders
(3).Students work in pairs or in groups to practice conversations, trying to order food.
7.Exercise
Order some sentences to form a conversation.
8.Summary of this lesson
9.Self-assessment
Get students to finish the self-assessment chart
10.Homework
Dispense a healthy lunch for yourself.
Make a bowl of noodles for your parents when you get home.
课后小结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板书
I’d like some noodles.
noodles What kind of …do you like?
beef I like …
mutton What kind of …would you like?
cabbage I’d like…
potatoes
tspecial
七年级下册英语课件【篇12】
一、Teaching aims (教学目的)
1.检查考完试后所学的单词,巩固学习新单词。
2.学习几个日常交际用语,where,what引导的特殊疑问句。
二、Key points (本课重点)
1. Words:pen pal, Australia, Japan, Canada, France, the United states, Singapore, the United Kingdom, country, Sydney, New York, Paris, Toronto, Tokyo
2.Where is your pen pal from? He‟s from Australia.Where does he live? He lives in. Paris3.Where is John‟s pen pal from ?
三、Teaching aids (教学方法)
Using what you know, deducing。Some cards with cities and countries.
四、Teaching procedures (教学过程)
Step 1 Greeting T: Good morning! S:… T: Let‟s start now.
Step 2 Presentation
1.教师让学生合上书,认真听老师与学生的对话,教师找一名学生与自己对话T: Good morning ! What countries and cities do you know? ( Ss can speak in Chinese.)S: ………Learn the new words.Countries:China, Australia, Japan, Canada, France, the United States, the United Kingdom, SingaporeCities: Shanghai, Sydney, Tokyo, Toronto, Paris, New York, London, Singapore
2.同样的方法,通过师生对话的方式引导出新句型,Where are you from ? I am from China . Where „s your pen pal from? He is from ……
2 Step 3 Practice
1.同桌两人练习,并交换角色操练
2.老师在班内进行连锁式提问,看看学生对本课内容掌握情况,随时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
Step 4 Consolidation
1.Listen and circle the countries in 1a , 2b,2c.
2.Play a game: Find the right cards with countries and cities .
3.让学生自己找搭档,两人一组编对话,然后表演。
S1: Hello S2: Hello S1: My name is xxx. Where are you from ? S2: I am from xxx. Oh, where are you from ? S1: Where do you live ? S2: I live in ……Where do you live ? S1: ……S2:……Step 5 Summary
1.让学生总结所学内容
2.预习下一节(Section A 3a—4)Homework:
1.熟练运用本堂课所学内容。
2.自编对话,下堂课表演对话。
频道小编推荐: |
七年级下册英语课件【篇13】
教学目标
Teaching aims (教学目标)
1. 学会表述描述他人体貌特征的形容词。
2. 能听懂有描述他人外表的对话。
2. 学会简单描述他人发型,身高及身材。
3. 学会用特殊疑问句来询问他人的外表。
教学重难点
Language points (语言点)
1. 词汇:1)名词n. height,build
2)形容词adj. curly, straight, tall, medium, thin, heavy
2. 句型:What does … look like?
He/she is …
He/she has …
Difficulties (教学难点)
1. 描述他人外表形容词的读音及拼写。
2. 描述他人外表的特殊疑问句。
3. 形容词的叠加使用。
教学过程
Teaching steps (教学步骤)
1. Warm-up and revision(课堂热身和复习)
(1)Daily greetings to the Ss
(2) Revision (复习):Review numbers and some adjectives.
T: How many people are there in your family?
Who are they? Is your mother tall/ short/beautiful …?
【教学设计说明】本单元主要话题是描述人的外貌,因此从复习家庭成员的名称入手,并用已经学过的形容词对家庭成员进行简单的描述。进而自然的过渡到本单元的话题,这样以旧带新能帮助学生扩展思维。
2. Presentation (呈现新知识)
(1) Present the new words: tall, short, heavy, thin, medium height, medium build.
Show the pictures of di fferent persons and help Ss to understand the new words. Help them to describe the people in the pictures by using “He/she’s (of) …”.
(2) Present some pictures of different haircuts. Help Ss to understand the new words: long hair, short hair, curly hair, straight hair. Help them to describe persons by using “He/she has …”.
【教学设计说明】图片教学法是呈现新知识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之一,学生通过图片,能更价值观的理解新单词的含义。
3. Work on 1a (完成1a)
(1) Match the words with the people in the picture.
(2) Talk about the picture with Ss using the target language.
T: What does “a” look like? S: She’s heavy.
【教学设计说明】通过1a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运用新单词。和学生一起谈论图片,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学会使用描述外表的两个基本句型。
4. Work on 1b (完成1b)
(1) Listen and fill in the blanks in the picture, then check the answers.
(2) Find Amy’s friend.
【教学设计说明】此环节着重是听力训练。让学生在听对话的过程中抓住关键词汇,由于前面已做了一些训练,因此学生听起来比较容易,让他们都有一次成功的喜悦和感受,这样可以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
5. Drill (练习)
Ask some Ss to repeat the conversation and change the words used.
T: Let’s play a game. Get into pairs and repeat the conversation in the picture. Then, repeat the conversation but now you are to change the words used.
(第一轮应提问成绩较好的学生,第二轮提问成绩较差的学生)
【教学设计说明】此环节为机械操练,使不同层次学生初步掌握目标语言。机械操练是英语初始阶段教学必不可缺的部分,学生要先从模仿到初步掌握,最后才能熟练应用。机械操练时应注意着重提问成绩较差的学生,由于机械操练比较简单,因此是激发后进生兴趣,培养后进生自信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6. Work on 1c (完成1c)
(1)T: One of the people in 1a is your friend. Describe your friend. Your partner will find him/her.
(2) Ask some pairs to present their conversations to the class.
【教学设计说明】此环节是让学生运用所学句型来进行操练,有利于巩固所学句型。
7. Work on 2a & 2b (完成2a和2b)
(1)T: Please turn to page 50. Look at the sentences in 2a. Read them aloud.
(2)T: Now listen carefully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3)T: Can you answer the questions? Please check your answers.
(4)T: Now, please take a look at 2b. Listen again and fill in the chart.
(5)T: What does … look like?
S: She’s … and has…
【教学设计说明】此环节进一步巩固了本堂课所学的词汇和句型。通过反复听读,可以让学生尽快熟悉生词。学生填表格,是检查学生能否听懂并拼写所学单词。
8. Work on 2c (完成2c)
(1)Have Ss get into pairs. Student A is to look at the chart in 2b. Student B will ask Student A questions about one of the people in the chart and then draw a picture of the person.
T: I need two persons to come to the blackboard. Student B will ask Student A questions about one of the people in the chart and then draw a picture of the person. The rest of the class should draw the picture in your exercise books.
(2)Find another pair to do the same thing and compare their drawings.
【教学设计说明】此环节既能充分练习学生的目标语言,使学生学以致用,同时也能极大的调动学生们的课堂参与率,并且能为有绘画特长的孩子提供一个展示的空间。
课后习题
Homework (课后作业)
Oral: 1. 朗读并熟记第49页的单词和句子。
2. 准备一张全家福,用所学的单词和句型进行介绍。
Written: 抄写第49页的单词和句子。
频道小编推荐: |
七年级下册英语课件【篇14】
Unit 1 Wheres the post office? Language goal This unit students leam to ask for and give directions(方向) on the street. New language Is there a bank near here? Yes, theres a bank on Center Street, Wheres the supermarket? Its next to the library.Is there a pay phone in the neighbhood?Yes, its on Bridge Street on the right. locations in the neighborhood such as post office, hotel,video arcade. Descriptive words such as new, old, dirty, clean. Descriptions of location such as across from, next to,Between Recycled language What are you doing? Do you want to ...? Section A Ask two rows of three students each to stand facing each other in the front of the classroom. Point to students standing in front and ask the class to repeat the questions and answers. Example 1 Teacher: WheresYang Li? (Point to two students standing beside each other.) Yang Li is next to Li Peng. Example 2 Teacher: Wheres Zheng Wen? (Point to two students in different lines facing each other.)Zheng Wen is across from Sheng Lin. Example 3 Teacher: Wheres Lin Jiahui? (Point to one student standing between two other students.) Lin Jiahui is between Sheng Lin and Li Dai. la This activity introduces the key vocabulary. Focus attention on the picture. Ask students to name as many of the places they see in the picture as they can.Then name all the places and ask students to repeat. Point out the numbered list of words. Say each one and ask students to repeat. Then ask students to match each word or phrase on the list with one of the pictures. Say, Write the letter of each place in the picture next to the correct word or words on the list. Point out the sample answer f.Check the answers. 1 b This activity gives students practice listening to and understanding the target language. Point out the buildings and other locations in the picture. Say the name of each one to the class. Say, Now I will play recordings of three conversations. Listen carefully and circle the picture of each place you hear on the tape.. Play the recording the first time. Students only listen. Play the recording a second time. This tine ask students to listen and circle the items they hear on the picture. Correct the answers. These items should be circle:video arcade, post office, supermarket. Tapescript(录音稿) Convernation 1 A: Is there a video arcade on Fifth Avenue? B: Yes, there is. Conversation 2 A: Is there a post office near here? B: Yes, there is. Theres one on Bridge Street. Conversation 3 A: Is there a supermarket on Center Street? B: No, there isnt. 1 C This activity provides guided oral practice using the target language. Point to the different locations shown in the picture.Ask different students to name each one. If necessary,say the name and ask the student to repeat. Point to the question and answer In the example conversation and ask a pair of students to read the conversation to the class. Ask other pairs of students to repeat the activity if you wish. Ask students to work in pairs. Say, First one person asks a question and then the other person takes a turn. Demonstrate(示范) the activity. Point to the picture and ask. Is there a post office near here? Then choose a student to answer. Guide the student to say, Yes,theres a post office on Bridge Street. As students work, move around the room and check progress(进展情况). Help students understand how to locate things on the map, if necessary. Ask several students to say some of their questions and answers for the class. 教学后记: 教学方法有问题? 教了这么多年的英语,总幻想有一种方法,能让学生轻轻松松把英语学好。哪怕自己多浪费点时间。有时想来,自己的教学效率实在是太低了,每天不分上课上自习,都是一个样。也就是说在不误课的情况下,我的教学时间应该是学校规定时间的两倍,然而教学的效果却很不理想。每天看着自己的队伍步履蹒跚的前行,自己不由的怀疑自己的教学方法。 与此同时,这段时间由于我在学生每天记十个词前,先领读他们一遍,再分开音节,讲一讲英语的拼读规则,发现学生的记忆效率大大的提高,这更让我有理由怀疑自己的教学方法是不是不适合学生的实际? 吃早饭时突发“奇想”,是不是给学生一点时间,让他们把每单元几句重点句背下来更好呢?单词需要积累,这点勿容置疑。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典型句子同样需要积累。句子背下来,在用的时候就可以举一反三,就像语文中背范文一样。对于我们我们这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他们在交际时需要模仿,在他们的记忆库中贮存就是十必要的。当然,如果学生能够在课堂上用英语去表达的'话,说明这些典型的句子他们已经掌握。但现实的情况是,这种方法更容易适用于尖子生,或者基础较好的学生,很多学生只是充当的观众。 让学生死记硬背是不对的,但不让学生背也是不对的。 2a This activity introduces the terms across from, next to, between, and on. Focus attention on the pictures. Ask students to talk about the pictures, naming as many places as they can.Then name all the places in the pictures and ask students to repeat. Point out the four sentences. Say each one and ask students to rcpeat. Then ask students to match each sentence with one of the pictures. Say, Eacb sentence talks about one of the pictures. Write the number of the sentence in the box on the picture that it is talking about. Point out the sample answer 1. Check ihc answers. 2b This activity gives students practice listening to and understanding the target language. Point out the buildings and street names in la.Say each one and ask students to repeat. Call attention to the four sentences in 2b. Read them to the class saying blank each time you come to a blank line. Say. Now I will play recordings of three conversations. Listen carefully and write a word from the box on each blank line. Point out the sample answer. Play the recording the first time. Students only listen. Play the recording a second time. This time ask students to fill in the blanks by listening to the items on the tape. Correct the answers. Tapescript(录音稿) Conwaraation 1 A: Excuse me. Is there a library around here? B: Yes. Its between the video arcade and the supermarket. Conversation 2 A: Wheres the park? B: The park? Oh, its across from the bank. Conversation 3 A: Excuse me. Is there a supermarket around here? B; Yes, itson Fifth Avenue. Conversation 4 A: Wheres the pay phone? B: Its next to the post office. 2c This activity provides guided oral practice using the target language. Point to the list of buildings in la. Ask a student to read the list aloud. Point to the question and answer in the speech bubbles( 泡沫) in 2c and ask a pair of students to read the conversation to the class. Ask other pairs of students to repeat the activity if you wish. Ask students to work in pairs. Say, First one person asks a question and then the other person takes a turn. Ask about the buildings in 1a. Demonstrate(示范) the activity. Point to the map and ask,Wheres the park? Then choose a student to answer.Guide the student to say, Its across from the bank. As students work, move around the room and check progress.(进度) Ask several students to say some of their questions and answers for the class. Grammar focus Review the grammar box. Ask students to say the questions and answers. Ask students to circle these words in the grammar focus section of their books: on, across from, next to, and between. Ask, Which words talk about two different buildings? (across/row, next to, and between) Ask, Which one talks about one building all alone! (on) Culture note Many visitors to the United States believe that Americans dont like to answer questions or give directions(方向) to tourists(旅行者)and other visitors. This is not necessarily true. The pace of life is fast in the United States, especially(特别) in big cities. Most people walk quickly, talk quickly, and are in a hurry to get wherever they are going. Also, most Americans speak only one language and arent used to talking with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 However, when a visitor asks a question,many people are pleased to be able to share their knowledge of their city or their neighborhood. A pleasant smile and a short, direct question will almost always get you the information you need. 3a This
七年级地理下册课件(汇总9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预先准备好的,教案课件里的内容是老师自己去完善的。要知道写好了教案课件,老师面对学生时也会心有成竹。您可以考虑看一看“七年级地理下册课件”或许会给您一些启示,我们会针对该领域的不同主题方向进行分类整理供您学习!
七年级地理下册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会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并能够解释所产生的昼夜更替与时间的差异现象。
2、能够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其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3、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说出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并能够解释其所产生的季节变化与热量差异现象。
4、能够结合当地季节变化的实例,说明其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5、利用地球上的五带分布图说出五带划分的界线,并能够举例说明各带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
2、五带的名称和界限
3、公转的特征、二分二至的时间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4、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难点:
1、自转产生的地方时差。
2、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3、四季的形成
4、五带的特征
教学过程
【导入】
[新课]“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是毛泽东主席七律《送瘟神》中的诗句。人坐在地球上不动,为什么会日行八万里呢?原来地球不是固定不动的,而是始终在运动着。赤道的周长约4万千米,在赤道上每天随地球自转一周正好是八万里。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就来学习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及其产生的现象。
活动
【活动】演示地球转
教师用手轻轻转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自转。
学生观察分析
提问:地球绕着什么在旋转?(地球绕地轴旋转)
再提问:地球自转是什么方向?自西向东(在北极上空和南极上空看又是怎样的,北逆南顺)
注意:在这里先让学生明白“东”、“西”的含义。
学生上讲台演示
演示讲述:
地球转一圈需要的时间,也就是自转的周期是多长呢?先来看这个演示。我们都知道,我们的地球时时刻刻都在太阳的照射下。同学们想想阳光照射下的地球会是什么样子?(有一半是白天,有一半是黑夜)为什么只有半边是白天呢?(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由此可知形成昼夜现象的原因是(地球不透明)。地球在自转时,转一圈要经过一个白天和一个黑夜,也就是说地球的自转周期是多长(一天或约24小时)。
学生读P11图1.14昼与夜
昼夜的形成、分布和范围(指出哪里是夜半球,哪里是昼半球)。提醒学生注意昼、夜半球的界限,不一定经过南、北两极点。
注意观察晨昏线与太阳光之间的关系。
提问:刚才演示时同学们看地球自转了吗?如果地球自转会产生什么现象呢?
活动
【活动】演示地球自转,说明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用手电筒照射自转的地球仪,在地球仪的球面上选取2个点(北京、纽约)。
转动地球仪,当太阳照射北京,纽约是白天还是夜晚?转动180度。再看,哪个是白天?哪个是夜晚?连续转动,北京和纽约出现了什么情况?(昼夜更替)
也就是说昼夜更替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地球的自转)
在转动中观察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见到日出。当北京是正午时,乌鲁木齐也是正午吗?
指导学生看书P13图1.17并请学生解释:
1、北京的畅畅和美国的姨妈在同一时刻电话问候,为什么时间不同?
2、半夜时分,中国球迷观看NBA球赛
总结:由于地球自转,东西位置也就是经度不同的地方,时间是不同的。
活动
【讲授】总结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请同学们结合活动演示,总结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师补充,地球自转产生了三种地理现象。分别是:1、日月星辰东升西落。2、昼夜更替3、时间的差异。
七年级地理下册课件 篇2
第二章 了解地区 第一节 东南亚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
1.了解东南亚的范围、国家,掌握东南亚联系两大洲、沟通两大洋的地理位置。
2.掌握东南亚的自然环境:中南半岛山河相间,南北纵列的三大地形区,河口三角洲的分布,马来群岛多火山地震。
能力目标
1.了解热带雨林、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和分布以及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
2. 分析马六甲海峡在世界海洋运输中的地位和作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掌握东南亚占世界前列的热带经济作物分布和在各过中的经济地位,以及锡、适宜两种矿产的分布。
2.掌握东南亚的人口分布特征,了解华人、华侨对东南亚的繁荣做出的贡献。
[教学重难点]
1. 东南亚“十字路口”的位置。
2. 东南亚的自然环境及人口分布的特征。
[教学方法] 讨论法、启发法、读图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如果我们在广西或云南越过我国的国界线,就来到了一片极具热带风情的地区,”揶风海韵”是这里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东南亚地区。
一、 位置和范围
1. 引导学生观察图2-1,指出东南亚的范围:由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部分组成。并介绍中南半岛得名的由来。
2. 结合世界政区图,由学生分析东南亚的海陆位置特征:亚洲东南部,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间。
二、 中南半岛的地形与河流
1. 引导学生找出中南半岛上的主要河流,并设问:a这些河流都发源与哪国?
b大致是什么流向?为什么?
C 这些河流的上游,主要分布着什么地形区?它们在分布上与河流有什么关系?(山河相间)。
D 这些河流的下游流经什么地形区?(平原)是怎样形成的?
E 中南半岛上的河流上游流速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因此,这里河流的 什么资源丰富?
F 中南半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对+东南亚的人口和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为什么?
D 学生讨论完成P36活动4题。
2. 教师以手作比,小结中南半岛的地形特征:山河相间,纵令列分布。
三、马来群岛的地形特征
1. 引导学生找到马来群岛,并设问:
A 从整体上看,马来群岛地形以什么为主?平原主要分布在岛屿的什么位置?
B 这些河流的长度与流速与中南半岛相比,有什么特点?
C 展示六大板块示意图,思考:马来群岛位于哪些板块的交界处?根据板快构造学说理论,马来群岛有什么特点?
2.小结马来群岛的特征
3.展示表格,学生结合教材思考::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各是什么气候类型?气候特征各是什么?对农作物的生产各有什么影响?
4.结合教材,重点突出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特征对东南亚农业生产的影响?
5.学生做P35活动3题,小结。
[课堂总结、作业布置]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第 一 节 东南亚
一、位置和范围
1.位置:亚洲的东南部,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间
2.范围: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二、中南半岛的地形和河流
1.地形特征:山河相间、众列分布
2.地形对河流的影响
(1)上游:流速快,水力资源丰富
(2)下游:流速慢,冲积成肥沃的平原
3.河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城市人口分布在河流周围
三、马来群岛的地形特征
1. 地势崎岖,山岭崎岖
2. 平原较少,河流湍急
3. 多火山地震
四、气候与农业
气候类型 气候特征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中南半岛 热带季风气候 全年高温,降水分旱雨两季 农作物雨季播种,旱季收获
马来群岛 热带雨林气候 全年高温多雨 农作物随时播种,随时收获
●教学探讨与反思:
第 二 课 时
(复习提问) 东南亚的范围、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各有什么地形特征?其气候特征对农业生产各有怎样的影响?
五、主要国家
1.将全班学生分成两组,分别查找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各分布着哪些国家?
2.提问:东南亚各国中,面积最大的国家是哪个?唯一的内陆国是哪个?与我国接壤的国家有哪些?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哪些?位于赤道附近的国家有哪些?(学生识记东南亚的国家)突出新加坡“花园城市”的地位。
3.引导学生找出湄公河流经的国家及注入的海洋。并强调:湄公河是东南亚最大的河流,也是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
4.展示世界政区图,指出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并提问:
(1) 东南亚处于哪两大洲和哪两大洋之间?
(2) 东南亚处于这两大洲、两大洋的什么部位?
(3) 引用郑和下西洋的典故,说明东南亚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的交通要道。
六、马六甲海峡
1.讨论:从日本到印度,走海上的最近路线,该怎样走?(引入马六甲海峡,突出其位置特点: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
2.在世界地形图上指出马六甲海峡的位置,并提问:马六甲海峡联系着哪两大洋?通过马六甲海峡航线向西向东,可以分别到达哪些地区?
3.结合教材的文字和活动2题,小结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性。
(过渡)东南亚因地处赤道,适宜的气候和肥沃的平原铸就了东南亚丰富的物产。
七、富饶的物产
1. 引导学生观察图2-6,熟悉图例,了解东南亚的主要物产,并指出:东南亚有丰富的矿产和种类繁多的热带经济作物。
2.引导学生在图上找出锡、石油、水稻、油棕、椰子的主要出口国,教师小结:
天然橡胶——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油棕——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椰子——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水稻——泰国、柬埔寨、缅甸、越南;锡——马来西亚、缅甸;石油——印度尼西亚、文莱。
3.结合教材P39活动1、2题,理解泰国为什么能成为世界上主要的稻米出口国的原因。
八、人口
1. 展示“世界人口分布图”说明东南亚是世界上人口稠密的地区之一,并设问: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 学生自度思考:东南亚的居民主要分布在哪里?东南亚的居民组成有什么特点?
3.结合教材重点突出华人和华侨的区别,并结合有关资料说明华人华侨对东南亚经济开发所做的贡献。
[小结]学生小结,教师点拨。
课堂小结、作业: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五、主要国家
1.中南半岛:缅甸、泰国、老挝、越南
2. 马来群岛: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东帝汶
六、富饶的物产
●教学探讨与反思:
七年级地理下册课件 篇3
“地球和地球仪”
【重点】
(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
(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课时内容】认识纬线和经线
【教学过程】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图“简化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学生活动)结合自己的地球仪观察思考,同学先小组交流,推荐发言人回答下列问题:
1、纬线的特点,经线的特点。
2、认识地轴、南极、北极。
(提问)地球真有一根轴吗?地球表面能画出多少条经线和纬线?
(学生活动)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地球仪上的经线”、“地球仪上的纬线”
(引导学生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经线呈什么形状?纬线又是什么形状?
2、认识本初子午线、赤道;区别南纬、北纬、东经、西经。让学生读出赤道、本初子午线的度数。
(展示地图)五带分布图
(学生活动)
1、引导学生继续找出:北回归线、北极圈、南回归线、南极圈。
2、请同学们在图上描画出00、300、600三条纬线,教师补充低、中、纬度的划分。
(让学生在地球仪标出低纬、中纬、高纬的三个区域。)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图片“南北半球的划分”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找出赤道的位置,1600E和200E组成的经线圈。
(提问)
1、南北半球是怎样划分的?
2、东西半球是怎样划分的?
(南北半球的划分比较容易,让学生说出。东西半球的划分比较难,教师指图引导,让学生充分想象、理解。)
(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教师采取问题教学法,边提问、边启发与学生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比较不同的经线长度有什么变化。不同的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
2、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呢?
让学生完成教材的“活动”中第二问题“小明的暑期夏令营”,问:小明能否找到夏令营地点?为什么?
(总结:找不到该点,400的纬线南北半球各有1条,1160的经线有2条。)
(学生活动)
1、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大部分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和地跨赤道两侧的大洲。
2、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低纬、中纬、高纬三个区域的国家各一个。
(通过上面的练习,强化练习了地球仪的使用,对发言积极、答案正确的同学,教师应及时表扬鼓励)
【课堂小结】和学生一起回忆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
【板书设计】
四、纬线和经线
七年级地理下册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前播放《爱在文登》歌曲,创设情境,活跃气氛,引领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一、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刚才听的那首歌叫什么名字吗?(爱在文登)对,爱在文登,那么,请同学们看这组图片,你们能说出这是我们文登的哪些地方吗?对,非常好!这是青龙生态旅游度假村、这是文登学公园、这幅是新建的南海公园、最后一幅是昆嵛山风景区。
这些都是我们文登的旅游胜地,它们有的坐落在城市里,有的则建在乡村。(导入部分加上了一首我们文登人自己的歌《爱在文登》,出示了文登的一些旅游景点的图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都是我们人类集中居住的地方,我们统称为聚落。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讨有关聚落方面的知识。
二、新授知识:
第一部分:聚落与环境
(一)出示学习目标,自主学习
请大家看课本87页图文内容,完成导学案第一部分,自主学习。(板书: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什么是聚落?聚落的主要类型有哪两种呢?谁来说说?(板书:乡村与城市)大家对城市和乡村了解多少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城乡,感受城乡差异。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组有关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图片,进一步了解它们间的差异。这是一组有关乡村聚落的图片:图片中有什么?谁来说说?
正如以上两位同学所说,乡村中有农田、果树、池塘、有通往小镇的小路。乡村聚落中有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不同类型,相对应他们所从事的是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这是一组有关城市聚落的图片,在图中你可以看到什么?(我们可以看到城市里高楼林立、有许多商店、学校、医院,道路纵横,车辆很多)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们主要从事什么工作?(工业、商业、服务业)(添加了更多的图片,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这是一组有关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差异的表格。谁来说说?(师出示表格内容)……
(二)小组合作
同学们,前面我们了解了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那么你知道聚落是怎样形成的吗?什么样的地区聚落密集、什么样的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聚落在不同地区分布的形态是怎样的?(板书:形成、分布、形态)x
(三)交流展示,师总结
(一)承接:请同学们看屏幕,这里有四幅图片:沙漠、极地、高山、平原。现在,让我们做一个假设,假设你是一个原始部落的首领,你会带领你的子民选择把家安在哪里呢?(D)大家都选择把家安在D这里,也就是平原地区。哪个小组起来说一下理由?(A是干旱的沙漠地区,B是寒冷的北极,C是地势高峻的山地,D是近海的平原地区,水源充足、土壤肥沃、气候适宜)在比较中我们发现,自然环境的优劣对聚落的形成与分布有很大的影响。(出示图片帮助学生分析影响聚落形成的主要因素)
(二)小结:哪位同学可以总结一下:有利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呢?多媒体展示:有利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什么样的地区聚落密集、什么样的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生答)聚落在不同地区分布的形态是怎样的?(出示图片,生答)
1、承接:同学们,我们知道,世界各地自然环境差异很大,聚落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往往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风格。在世界各地就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当地特色的一些建筑。下面我们就以西亚的民居和东南亚的民居为例,学习聚落与环境的关系。请同学们阅读课本91页内容,完成导学提纲内容。(板书:民居与环境)
2、小组内交流答案。请同学们看屏幕,西亚的民居、东南亚的民居,他们的建筑外貌有什么特点?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这位同学,你起来说一下,好,谁还有补充?这位同学,你说!很好!最后老师来总结一下,请看屏幕!……(师看屏幕讲解)世界各地的民居风格不同,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社会经济生活关系密切,体现了当地的文化习俗。
三、拓展延伸:除此之外,你还了解哪些世界上有特色的民居呢?它们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又有怎样的关系呢?我们威海这里有没有与我们当地自然环境相适应的有特色的民居呢?(海草房)谁来说说海草房的建筑外貌有什么特点?我们威海的气候特点是什么?(生答)
世界上其他地区有没有与当地自然环境相适应的有特色的民居呢?请大家再看一组图片。(出示江南水乡、蒙古包、泰国高架屋、日本的轻木质房屋、云南丽江古城等图片并讲解)。云南丽江古城是我国的传统聚落,我们国家还有一些有代表性的传统聚落,对于这些聚落,我们是应该保护还是拆除呢?请同学们读课本90页,思考这个问题。(保护or拆除)(保护,并且在保护的基础上加以改建,更利于人类的生活)
出示四合院旅馆和窑洞旅馆图片加以讲解(拓展延伸到世界上一些有特色的民居,观察其建筑外貌,分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使学生对于聚落与环境的关系理解的更为深刻)
四、巩固:下面给大家几分钟时间记忆一下课本上的重点内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了解了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的差别;了解了世界上一些有特色的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五、课堂总结。
七年级地理下册课件 篇5
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引导:由于亚洲面积广大,国家众多,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人们根据地理方位的不同,又结合人文和自然环境特征的差异,把亚洲分成几个分区,共有几个分区?中国位于哪个分区?再观察,同在东亚分区的还有哪些国家?
(展示亚洲地理分区图)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继续引导:其他的分区是不是都与中国接壤?分别位于中国的哪个方位?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过渡:要了解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除地理位置外,还需认识它的地形、湖泊、河流及气候等方面。讲述世界第一大洲的亚洲地形的特点。
(展示“亚洲地形图”)
引导:这种地形图上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高度,可以直观地看出不同地形类型,这是哪类地形图?
生:分层设色地形图。
(指导学生基本的读图方法)观察下方的陆高海深表。结合地图判断不同的颜色各代表什么地形。我们来认识一些主要的地形区,描述一下他们的位置和大致海拔。
(请不同组的学生展开竞赛,抢答,活跃气氛,增强组内的合作意识。)
A组:青藏高原、喜玛拉雅山及主峰
B组:帕米尔高原、蒙古高原
C组:西西伯利亚平原、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和德干高原、伊朗高原
D组:阿拉伯半岛、马来半岛
学生查图讨论回答出各地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
引导:根据以上的读图分析,从位置和海拔两方面考虑,看出亚洲地形特点:起伏很大,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引入地形剖面图。
(展示“亚洲大陆沿30度北纬的地形剖面图和北美洲沿40度北纬的地形剖面图”)观察区别两图。
学生读图归纳:亚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表现出起伏大,中部高,两侧低的特点。而北美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西高东低。
过渡:河流是构成自然环境的另一重要因素。
(展示“亚洲地形图”)
在图上找出几条大河,观察河流的位置、流向及注入的海洋。
归纳亚洲的大河在分布上的特点。
特点:
受地形影响,亚洲地势的中高周低决定了河流多发源于中部,向四周放射状分布的特点。
在这些高山大川之间,还有一些著名的湖泊。请大家在图上找出:里海、贝加尔湖、死海。(展示阅读材料只能感有关资料,指导学生进一步结合地图理解其特征)
七年级地理下册课件 篇6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加强课堂教学,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提高使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同时,通过学习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会学地理”
二、基本情况分析
通过七年级上半年地理学习,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具备了初步的读图分析、判断的能力。对世界概况有了一定地了解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共计三章,第一章《认识大洲》概括了各大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情况、第二章《了解地区》本章通过具体实例分析各地的人文特征、第三章《走近国家》具体说明了几个国家各自特点。
四、本期教材重点、难点
(1)各大洲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
(2)几个大国的人文特征。
五、总体教学设想
1、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保障每节一练,做到全批全改。
2、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六、完成本期教学任务的具体措施
1、积极参加计算机培训并不断自学,提高课件的制作水平,争创优秀课件。
2、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在教研处,教务处的指导下,努力使教育教学能力再上新台阶。
3、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
4、认真参与集体备课,精益求精,争创优秀教案。
5、参加听课评课活动。虚心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6、每次月度考试后,全面做好每个学生,每个班级的质量分析。注意发现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七年级地理下册课件 篇7
一、课型:新授课
二、课时安排:第1课时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地形图引导学生分析亚洲河流特征,并找出亚洲境内著名的湖泊。
让学生从欧洲气候和地形入手解释欧洲河流特征,了解欧洲著名的河流。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从课外书籍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咸海以及亚欧人口问题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理念教育。
四、重点、难点:
亚洲、欧洲的主要河流和湖泊。
五、教学方法:
综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六、教学媒体:
教学挂图、板图、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请说说你了解西亚。(学生回忆,并回答。)
(二)、导入新课
在我们的地球上有这样一个地区,它的面积比我国的陆地面积稍大,却分布着30多个国家,其中有不少国家的面积十分狭小,被人们称为“袖珍国”、这个地区是资本主义工业化最早的地区,也是目前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这里还曾经是历史上第一、二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这个地区的旅游资源闻名遐尔,吸引了无数的各国游客。这就是欧洲(通过简单介绍引起学生兴趣。)
板书课题:第四节 欧洲西部
(三)、讲授新课
地理位置
展示挂图欧洲西部
说明:纬度位置——大部分在35N~70N之间海陆位置——位于欧洲的西部, 北邻北冰洋、南临地中海西临大西洋、半球位置——东半球、北半球
轮廓、范围
展示挂图欧洲西部
说明:像亚欧大陆向西突出的大半岛,三面环海海岸线非常曲折,多半岛、岛屿、内海和海湾是世界上海岸线最曲折的地区半岛: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伊比利亚半岛、亚平宁半岛、巴尔干半岛岛屿: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冰岛内海(海湾):北海、波罗的海、挪威海海峡:直布罗陀海峡、英吉利海峡
主要国家、首都
展示挂图欧洲西部
提问:请说出各国的首都
英国——伦敦 法国——巴黎 德国——柏林 意大利——罗马 荷兰——阿姆斯特丹挪威、 瑞典、芬兰、西班牙、葡萄牙、奥地利、瑞士、希腊、梵蒂冈、摩纳哥、圣马力诺、列支敦士登、马耳他、安道尔四.
指导学生按照以前所学的方法分析地形特征、河流特征、气候特征。
地形特征
通过分析地形图,着重强调以平原为主的地形,四个主要地形区及分布特点。了解欧洲各国。
南北两侧是山脉,中部是西欧平原、波德平原
主要河流
分析莱茵河、多瑙河
解答书上活动探讨
气候特征
深受大西洋湿润西风的影响,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
(四)总结:
利用地图简单总结。
(五)作业:
利用填充图册15页,目标检测上的题目作为练习
板书设计
欧洲西部(1)
地理位置
轮廓范围
地形特征
主要河流
气候特征
七年级地理下册课件 篇8
【教学目的】
1.了解澳大利亚是位于南半球的地广人稀的国家;
2.了解澳大利亚地势地形的基本特征,掌握三大地形的分布;
3.初步理解澳大利亚气候分布与纬度位置及海陆位置的关系,以及气候对人口分布、植被、农牧业发展的影响;
4.了解澳大利亚在二次大战后利用本国矿产、草场和土地资源优势,发展工矿业与农牧业的事实,增强对因地制宜发展经济重要性的理解;
5.培养学生认识农牧业发展与自然条件关系的分析能力和比较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
自然条件的基本特征,现代化的工矿业与农牧业,人口、经济分布与环境的关系。
【教具准备】
澳大利亚挂图,特有动物图片或幻灯片。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讲解法、谈话法。
【教学过程】
教学基本过程
(新课引入)
教师:在图上指出大洋洲包括的大陆和大陆岛。
学生:……
(讲授新课)
教师:本节课学习包括澳大利亚大陆,塔斯马尼亚岛及其附近岛屿的澳大利亚国家。
师生交流信息的方式与方法
教师指定一个学生在挂图上指出,其他学生注意观察,教师最后给以明确订正。
教师指图说明澳大利亚的范围。
[板书]
第二节澳大利亚
一、大洋洲最大的国家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地图册中大洋洲图,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说明澳大利亚的位置特点。
学生:……
教师小结:澳大利亚位于东半球,是南半球国家,南回归线从大陆中部通过;东临太平洋、西临印度洋。
教师:大洋洲的面积是多少?
学生:……
教师:大洋洲面积900万平方千米,澳大利亚面积为768万平方千米,是大洋洲面积最大的国家。
澳大利亚约有人口1600万人,是大洋洲人口最多的国家。请计算人口密度。
学生:每平方千米2人。
教师:澳大利亚是地广人稀的国家。
教师:澳大利亚在大洋洲有几个之最?
学生……
教师指导学生在地图上查找出赤道、南回归线和东经160°经线,要求学生明确澳大利亚所在半球。要求学生在地图上查找出所临海洋。
教师可让学生查阅课本。
教师指导学生计算澳大利亚人口密度,并与中国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约为121人)对比。
[板书]
1.大洋洲面积最大的国家
2.大洋洲人口最多的国家
二、东、中、西部地形不同
教师:读地图册澳大利亚分层设色图,说明澳大利亚一般海拔高度。
学生:……
教师:全国大部分地区海拔在500米以下。东部大分水岭海拔200—1000米;中部是低平的平原,最低处有艾尔湖,地下水丰富;西部是低矮广阔的高原,其上分布有沙漠。
教师要求学生依据高度表说明广大地区的一般海拔高度。
指导学生在分层设色图中查找到基本上呈南北延伸的大分水岭,并明确其一般高度;在图中读出澳大利亚最长的墨累河。教师在挂图上用指图杆明确西部高原的基本范围和大自流盆地的位置
[板书]
1.东部大分水岭纵贯南北
2.中部是平原
3.西部分布着低矮广阔的高原
三、人口分布特征与环境的关系
教师:请大家读“澳大利亚人口分布图”,依据人口密度图例,说明人口居住比较集中的地区。
学生:……
教师小结:澳大利亚人口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西部和广大内陆地区人口分布很少。
教师:为什么澳大利亚人口分布特别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
教师: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对澳大利亚人口分布有显著影响。首先看自然条件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请大家阅读课本中“澳大利亚气候分布图”,说明哪些气候分布区最适合人类生存。
学生:……
教师:东南沿海和西南沿海地区是温带和亚热带气候分布地区,温暖湿润,适于居民生活,人口集中;广大内陆为草原和沙漠气候,干旱少雨,人们居住困难较多,居民较少。
教师:经济发展来看,东南沿海有优良的港口,对外联系方便;经济发展较快,工矿业、农牧业都较其他地区发达,促成了人口向这里集中,澳大利亚著名城市悉尼,堪培拉、墨尔本都分布在这里。
教师提示学生可按方位说明人口分布集中的地区。
教师小结时,在黑板挂图上准确指出人口集中分布的东南沿海,并要求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挂图。
教师问题提出后稍停顿,让学生思考;也可以组织学生议论。
读图时,可请一些学习较好的学生简述各类气候的基本特征,说明与人类生存的关系。
讲解经济发展对澳大利亚人口分布影响时,可指导学生阅读“澳大利亚城市和铁路分布图”。介绍三个城市的性质及人口分布。
在将人口分布特征与环境关系讲解后,教师启发学生归纳总结在该问题内共讲解2个问题,①是人口分布特点,②是人口分布特点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
[板书]
1.澳大利亚人口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2.气候温暖湿润地区人们居住困难较少,人口集中
3.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地区,人口稠密
四、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工农牧业和工矿业
教师: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过与澳大利亚有关的农牧产品吗?
学生:……
教师:对,有利用澳大利亚羊毛生产的各种毛纺织品……,人们之所以喜欢“澳毛”,是因为澳大利亚羊毛质地优良……,澳大利亚畜牧业发展很早,牧场多分布在东南部和西南部……(参看教参)羊毛的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位。澳大利亚是世界小麦重要生产国(简介发展条件和分布地区),因人口较少,小麦大量出口,所以是世界小麦重要出口国之一。
教师:澳大利亚矿产资源丰富,你们知道我国从澳大利亚进口什么矿产吗?
学生:……
教师:正确,我国上海宝山钢铁厂使用的铁矿石就是从澳大利亚进口的。澳大利亚除蕴藏有丰富的铁矿外,还有煤……,储量居世界前列:煤、铁等矿石出口量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二次大战后,澳大利亚经济发展很快,尤以采矿、机械、化学、纺织等工业发展迅速,工矿业的出口收入已超过农牧业,成为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关于经济状况讲解内容力求丰富、生动,联系生活,但应掌握的内容则要简单明确。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澳大利亚的矿产分布图”,了解澳大利亚的矿产种类和铁、煤、铝土等矿的分布。
[板书]
1.羊毛、小麦产量多,出口量大
2.工业发展迅速,煤和铁矿石出口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
[教师总结]请谈谈你们印象中的澳大利亚。
学生:……
教师小结:澳大利亚是一个领土辽阔,人口稀少的南半球国家,二次大战后,经济发展迅速,羊毛、小麦、铁矿石、煤的出口量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
(复习巩固)请同学们想想,澳大利亚在人口、城市分布方面与加拿大有哪些相同点?是怎样形成的。
(答案见教师教学用书)
教师提示学生先说明澳大利亚人口、城市分布特点;再说明加拿大人口、城市分布特点。可让学生阅读加拿大地图,帮助回忆分析比较。
【板书设计】
第二节澳大利亚
一、大洋洲最大的国家
1.面积最大
2.人口最多
二、东、中、西部地形不同
1.东部大分水岭纵贯南北
2.中部是低平的平原
3.西部是低矮广阔的高原
三、人口分布特征与环境的关系
1.人口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2.气候温暖湿润地区,人们居住困难较少,人口易于集中
3.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地区,人口稠密
四、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农牧业和工矿业
1.羊毛、小麦产量多,出口量居世界前列
2.工业发展迅速,煤和铁矿石出口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
七年级地理下册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说明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了解人口总数,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净增加数之间的关系;理解由于人口过多所带来的资源和环境等问题;了解亚洲多种多样的地域文化特点;了解亚洲个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通过分析各国产生经济差异的原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亚洲人文地理环境的学习,初步掌握搜集各个国家资料的方法,通过交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认识亚洲人文环境,增强环境意识,懂得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教学重点:亚洲的人口问题、环境问题以及文化特点
教学难点:亚洲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1、亚洲的地形有何特点?
2、地形如何制约河流的流向?
3、亚洲的气候具有什么特征?
导入新课:
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之下,亚洲的人们怎样生活呢?
显示亚洲不同地区民族服饰
根据第一节所学习的亚洲自然环境的特征猜一猜它们分别分布在亚洲的哪些区域?
服饰为单一薄裙———分布在亚洲南部、东南部的热带地区;
服饰为白色裹物———分布在太阳辐射强烈的西亚地区;
服饰为各式长袍—分布在气温年较差大内陆地区(上身袖管穿脱方便);
服饰为皮衣皮靴———分布在寒冷的亚洲北部。
很显然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自然环境深深地影响着人文环境。
人文环境常指人口、经济、城市、建筑、文化、艺术、风俗习惯等。
一、人口最多的大洲
我们来看一看亚洲的人口情况,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有关人口的一些情况,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从哪些方面来了解人口状况的?比如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和死亡率有什么关系?人口密度是怎么计算的?世界上哪些地区人口特别稠密?
[读图]6.13“亚洲人口占世界人口的百分比”和图6.14“2000年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
[提问]1、2000年世界总人口数是多少?(60.55亿)
2、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人口总数是多少?(12.95亿)
3、目前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几个?(10个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俄罗斯、孟加拉国、日本、尼日利亚)
其中亚洲有几个?(6个)分别是哪些国家?(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日本)
[活动]
1、按人口数多少,给各大洲排队(亚洲、非洲、欧洲、拉丁美洲、北美洲、大洋州)
2、按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各大洲排队(非洲、拉丁美洲、亚洲、大洋州、北美洲、欧洲)
3、按1995----2000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世界平均为1.3%),计算2001年亚洲的净增人口数和世界净增人口数;看看世界每增加100人,其中有多少人在亚洲?
[提示]2000年世界人口总数х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世界净增人口数(60.55亿-1.3%=0.79亿),所以2001年世界净增人口0.79亿,而亚洲2000年人口总数36.8亿-1.4%=0.52亿,所以每增加100人中有66人在亚洲(0.52/0.79-100=66)。
[小结]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
[提问]1、我们刚才用了哪些方法说明亚洲是人口最多的大洲?(亚洲在世界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自然增长率)
2、我们还能想想其他方法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吗?(亚洲的人口密度)
[讨论]
分组讨论亚洲的这些国家人口为什么这么多?(从气候、地形、历史、经济角度分析)
[讨论]亚洲这么多人口对资源和环境会产生什么影响?
[展示材料]人口拥挤、开垦山坡、水土流失、庄稼枯萎等。
[小结]人口过多会导致资源不够用,从而又转化为对环境产生很大的压力,甚至对环境产生破坏作用,还会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人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同时又是资源的消费者,只有处理好这两者的辨证关系,人类社会才会顺利进步。(即要理解“两只手”和“一只口”的关系)
阅读材料“亚洲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
根据阅读材料按因果关系填入框图中
A、要求增产粮食B、开垦坡地和干旱地带
C、粮食产量下降D、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加重
E、恶性循环F、土壤肥力下降
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怎样才能进入良性循环呢?
造成这种恶性循环的根本问题是人口的过快增长,解决途径包括控制人口增长和依靠科学技术等。
学生绘制良性循环图
[活动]
以“亚洲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席”的身份,组织小组讨论对亚洲人口发展的建议,站在全球角度,体验人口问题的紧迫性,并推选代表发言。
二、多样的地域文化
1.列举一些简单的文化现象。
2.读图6.17完成活动1。要求学生解释自然地理环境是如何影响这些文化现象的。
(1)日本由于地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多地震,所以日本的建筑有很多防震设计。
(2)从亚洲地形图中可以看出,也门位于丘陵地带,所以也门的住房大都依山而建,农田也基本上是梯田。
(3)印度尼西亚的加里曼丹岛地处热带雨林气候区,终年高温多雨,为了防潮,他们的房屋是高脚屋。由于过的是聚居生活,所以他们的房屋很长,可达200米。
(4)恒河三角洲是世界上降水最多的地区之一,终年湿热,河网密布,所以这里的居民出门乘船,以捕鱼为生。
(5)西伯利亚是世界上最冷的地区之一,为了御寒他们身着毛皮服装,大面积的亚寒带针叶林为建造木屋提供了充足的原料,终年的积雪使雪橇成为最主要的交通工具。
(6)沙特阿拉伯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区,终年炎热干旱。由于气温很高,他们身着宽大的袍子,以便散热。干旱的草场适于发展畜牧业。牧人们采取游牧的形式,所以他们身居帐篷。
课件精选: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一篇)
我们在上学时也会去读一些范文,这些优秀的范文里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通过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尽快将心情平复下来。多阅读范文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您知道关于优秀范文的书写需要注意哪些方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课件精选: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一篇)”,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各位评委:
今天,我授课的内容诗《在山的那边》。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
本课是整个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第一课,对贯彻课程标准和整个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教师一定要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牢牢把握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努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作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这篇课文是当代诗人王家新借童年的想望和困惑,用山与海这两个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告诉人们自己成长中的人生感悟,并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不停的翻过无数座山,要一次次战胜失败和苦难,才能达到理想境界。
对刚入中学的初一学生来说,这首诗很有吸引力,一方面他们要从小学生过渡为中学生,有很多困难等着他们去克服,另一方面诗的第一节诗人以一个孩子的语调来写,能调动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学生一般能较好地把握诗中的山与海的象征意义,但对诗中“无数座山”的理解,对实现理想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往往估计不足,需要教师因势利导,突破难点。
根据诗歌的文体特点和学生的情况,我制定了两个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品味语言2、联系生活,感悟人生。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朗读训练,调动学生情感来理解作品。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课文:
联系青岛的地域特点,提问:如果我们不是生活在青岛的海滨,而是生活在苍茫的大山里,同学们会想些什么呢?引发学生想象山里孩子的想望,搭起通向作者心灵的桥梁。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初一是起始年级,一定培养学生打好基础,不能忽视认字、写字的训练。
四、整体感知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仿读并思考:山那边是什么?山和海的象征意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全诗为什么分为两节?
五、研读赏析:
学生通过朗读,自己主动品味揣摩语言,从中发现问题共同探究赏析。
六、体验反思: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这首诗给自己的启示,引导学生在欣赏文艺作品时,能走过文字的桥梁,用自己的心灵与诗人沟通达到共鸣,从而获得美的享受,有益的人生启示,丰富自己的个性,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
七、布置作业:
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把自己的体会和收获表达成文字。
学习目标:
1、朗读诗歌,品味语言
2、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重点难点:
重点是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难点是对无数座山的理解。
学情分析:
对刚入中学的初一学生来说,这首诗很有吸引力,尤其是在诗的第一节,诗人以孩子的口吻些,容易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如果我们不是生活在美丽的青岛海滨,而是生活在大山里,每天抬头可见的只有高耸入云的大山,苍苍茫茫,连绵不断,你会想到什么呢?为什么?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诗人王家新根据自己成长的历程写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板书课题、作者)
二、学习目标:
首先让我们看一下本课的学习目标。教师出示目标,学生看屏幕。
1、朗读诗歌,品味语言2、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诗歌是通过精炼、优美又有节奏的语言,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我们要通过朗读来品味语言,用情去读,用心去悟。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得到有益启示,帮助自己成长。
三、检查预习:
正确朗读下列词语,并给加线的字注音:
痴想chī 隐秘yǐn 铁青tiě 凝成níng 诱惑yòu 喧腾xuān 扎下zhā 漫湿màn 一瞬间shùn
四、整体感知:
山那边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到诗中去找寻答案吧。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在听读的基础上思考问题:
1、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山”和“海”的含义是什么?
2、全诗为什么分为二节?
3、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教师范读,学生仿读,讨论三个问题。明确:
1、在山的那边是海。山,是重重艰难险阻;海是理想境界。
2、第一节诗,写了我童年的想望和困惑。“山”和“海”就是现实中的“山”和“海”。第二节诗,写了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诗人领悟了,妈妈所说的海,是信念凝成的海,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
3、全诗表达了这样的思想感情:要到达理想境界,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惟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五、研读赏析
诗人的这种感情是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的,从诗中找出你认为含义深刻活不理解的的词语或句子,并说明理由。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全班讨论交流,边读边议边品味,揣摩诗歌语言的魅力。教师引导、组织、补充。
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了“我”从小就不愿意困居于狭小的天地,想探索未知的世界。
2、“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我本希望看见大海,结果望见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丧极了,“铁青着脸”是我的主观感受,诗人将大山拟人化表现自己的心情,形象又生动。
3、“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种子比喻妈妈给我的信念,然而童年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不经意见的,所以说是飘来的。只有不懈努力,日积月累,像滴水穿石那样才能让他扎下深根。
4、“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日日夜夜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的奋斗,就像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是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5、“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当理想实现的时候,诗人兴奋、惊喜,一个全新的世界光辉灿烂。
在边读边议的基础上,全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六、体验与反思
诗人成长中的艰难探索一定早已打动了成长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学习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
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教师总结:“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失败和痛苦也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生活中最大的一座山就是你自己。
学生投入的齐读最后几句诗,让他成为自己成长中的动力。
七、作业练习:
把自己的生活经历用文字表达出来,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热门课件: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设计
在学校,我们看过许多范文,多阅读一些优秀的范文是有很大好处的,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更容易渡过独处的时间。优秀的范文能够给大家提供好的参考,那么,您看过哪些值得借鉴的教师相关优秀范文吗?考虑到您的需要,教师范文网(jk251.com)小编特地编辑了“热门课件: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课堂导入)
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地区的风光。
利用录像展示冬季亚洲北部西伯利亚地区冰天雪地,气候严寒;而亚洲南部的新加坡、马来西亚等过的黄金海岸却是一派妩媚的热带海滨风光,是世界著名的海滨浴场。
亚洲地域辽阔,各地气候差异显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亚洲的气候特征以及成因。
(讲授新课)
板书 四、复杂多样的亚洲气候
教师指图讲述,学生进行回忆后回答问题。
讲述 气候是自然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很大。作为世界第一大洲,面积广大,地形复杂,气候差异很大。(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
提问 亚洲主要有哪些气候类型?
学生看图回答。
引导 全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有十一种,仅亚洲就有9种,说明了什么?
结论 亚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板书 1.气候复杂多样
提问 观察其中分布范围最广的气候类型是什么?主要分布在哪儿?
温带大陆性气候,约占亚洲面积的一半以上,主要分布在亚洲中西部。
亚洲面积广大,地跨寒、温、热且地形复杂,除温带海洋性气候外,世界上的各种气候在亚洲都有分布。
亚洲各地距海远近不同,加上气流和地形的影响,干湿差异悬殊。
板书 2.大陆性特征明显
继续引导:距离海洋的远近如何?
距海遥远,深入亚洲大陆内部。
(展示“6-10图”,并在上面点出利物浦、华沙、赤塔、漠河的位置)
(引导学生分析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注意逻辑层次、由简到难,有分到总)
讲述气候两大要素:降水和气温。温带大陆性气候有哪些特点?我们来观察位于这个气候区内的两个城市:赤塔、漠河,分析它们的气温和降水的季节变化特点。
小结 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是全年温差大,冬冷夏热,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
引导:亚洲降水比较多的气候类型除了位于赤道附近马来群岛的热带雨林气候外,还有几种季风气候全年降水量相对比较多,是哪几种?主要分布在哪儿?
热带季风气候
三种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南部。
(教师简单解释何谓季风气候,在亚洲图上画箭头简单示意,补充三种季风气候的降水季节分配图和降水年际变化图,帮助学生分析季风气候降水的特点)
小结:降水的多少与夏季风有什么关系?
夏季风强大——降水多,反之,降水少
继续启发:如果降水过多或过少会造成什么后果呢?
(展示有关干旱和洪涝的视频、图片)
学生看材料分析,旱涝灾害对农业影响大。
小结:所以在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区内,由于夏季风的影响易发生旱涝灾害。
板书 3.季风气候显著
引导 根据以上分析,从气候类型及分布范围看,亚洲的气候主要有什么特点?
结论 气候复杂多样、大陆性特征明显、季风气候显著。
过渡 我们学习了亚洲的气候特征,那么欧洲的气候特征又如何呢?
以学生自学的形式为主,培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列表比较亚洲和欧洲气候特征的不同。
利用书上的练习总结:
1.气候类型少,以温带气候类型为主的气候;
2.海洋性特征显著;
3.具有面积最广、最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
(课堂总结)
本节课的重点在于读图及学习方法的掌握,通过对亚洲气候特征的分析,掌握其分析方法,来了解欧洲的气候特征。所以,要多提醒学生从地图上找有用的知识,增加读图的练习。
板书设计
四、复杂多样的亚洲气候
1.气候复杂多样
2.大陆性特征明显
3.季风气候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