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集锦
  • 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发表时间:2023-11-19

    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集锦。

    相信我们大家都是有读过一些范文的,在平时多阅读优秀的范文是一种积累,通过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尽快将心情平复下来。看一些范文能够帮助自己了解更多的知识,您最近在寻找优秀范文的参考模板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集锦”,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1

    七年级数学上册备课教案5篇例文

    七年级数学老师应该融入学生中去,与学生打成一片,去掉严肃的表情,和学生们成为朋友。数学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掌握的技能,作为七年级数学老师你会写七年级数学教案?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七年级数学上册备课教案”,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七年级数学上册备课教案1

    一、有理数的意义

    1.有理数的分类

    知识点:大于零的数叫正数,在正数前面加上“﹣”(读作负)号的数叫负数;如果一个正数表示一个事物的量,那么加上“﹣”号后这个量就有了完全相反的意义;3, ,5.2也可写作+3,+ ,+5.2;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数轴

    知识点:数轴是数与图形结合的工具;数轴: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数轴的三元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这三元素缺一不可,是判断一条直线是否是数轴的根本依据;数轴的作用:1)形象地表示数(因为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以后会知道数轴上的每一个点并不都表示有理数),2)通过数轴从图形上可直观地解释相反数,帮助理解绝对值的意义,3)比较有理数的大小:a)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b)正数都大于零,c)负数都小于零,d)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3. 相反数

    知识点: 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在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到原点的距离相等且分别在原点的两边;规定:0的相反数是0。

    4. 绝对值

    知识点: 一个数a的绝对值就是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数a的绝对值记作∣a∣;绝对值的意义: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绝对值是零,即若a>0,则∣a∣=a. 若a=0,则∣a∣=0. 若a

    二、有理数的运算

    1. 有理数的加法

    知识点:有理数的加法法则: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2)异号两数相加,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零(即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②绝对值不相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3)一个数和0相加仍得这个数。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多个有理数相加时,把符号相同的数结合在一起计算比较简便,若有互为相反的数,可利用它们的和为0的特点。

    2. 有理数的减法

    知识点: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即 a-b=a+(-b)。

    注意:运算符号“+”加号、“-”减号与性质符号“+”正号、“-”负号统一与转化,如a-b中的减号也可看成负号,看作a与b的相反数的和:a+(-b);一个数减去0,仍得这个数;0减去一个数,应得这个数的相反数。

    3.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知识点:有理数的加减法混合运算可以运用减法法则统一成加法运算;加减法混合运算统一成加法运算以后,可以把“+”号省略,使算式变得更加简洁。

    4. 有理数的乘法

    知识点: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和0相乘都得0。

    几个不等于0的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当负因数有奇数个时,积为负;当负因数有偶数个时,积为正。几个数相乘,有一个因数为0,积就为0。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b+bc

    5. 有理数的除法

    知识点:除法法则1: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上这数的倒数,即a÷b= =a• (b≠0即0不能做除数)。

    除法法则2: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

    倒数:乘积是1的两数互为倒数,即a• =1(a≠0),0没有倒数。

    注意:倒数与相反数的区别

    6. 有理数的乘方

    知识点:乘方: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乘方的结果叫幂,an中,a叫做底数,n叫做指数。

    乘方的符号法则: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0的任何次幂都为0。

    7.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知识点: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最后算加减,遇到有括号,先算小括号,再中括号,最后大括号,有多层括号时,从里向外依次进行。

    技巧:先观察算式的结构,策划好运算顺序,灵活进行运算。

    【巩固练习1】一.选择题

    1. 关于数“0”,以下各种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 0是整数 B. 0是偶数 C. 0是自然数 D.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 –3.782: ( )

    A. 是负数,不是分数 B. 不是分数,是有理数 C. 是分数,不是有理数 D. 是分数,也是负数

    二、将下列各数填入相应的集合中。 ,-1,12,0,-3.01,0.62,-15,- ,180,-42,-45%,π,1。

    整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然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负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偶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奇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非负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非负整数: _________________ 非正分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非负有理数:________________ 有理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填空题

    1、一个数的绝对值是 6 ,这个数是 。 2、绝对值小于3的整数有 个。

    3、 的相反数的倒数是 。 4、计算:  。

    5、如果 ,那么 a= 。 6、如果规定上升8米记作8米,那么-7米表示 ______________。

    7、最小的正整数是____,的负整数是_____,绝对值最小的有理数是_______

    8、 河道中的水位比正常水位低0.2m记作-0.2m,那么比正常水位高0.1m记作________。

    9、一潜艇所在深度是-80米,一条鲨鱼在艇上30m处,鲨鱼所在的深度是________。

    【巩固练习2】一.填空题

    1. 数轴上与表示﹣2点相距3个单位的点所表示的数是________。

    2. 数轴表示+3和﹣3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是______个单位,这两个点的位置分别在_______点右边和左边。

    3. 在有理数中的负整数是________, 最小的正整数是________, 的非正数是________, 最小的非负数是________.

    4. 用“>”或“

    1)3.5 ____ 0 ; 2) ﹣2.8 ____ 0 ; 3) ﹣1.95 ____ 1.59 ; 4) ____ ;

    5) ____ ﹣0.3 ; 6) ﹣0.67 ____ ; 7) ____ ;

    8) ﹣π ____ ﹣3.14 ; 9) ﹣1.6 ____ ﹣1.6 ; 10) ﹣( ) ____ ﹣(﹣∣ ∣) .

    【巩固练习3】一.填空题

    1. 如果一个数的相反数是它本身, 则这个数是________.

    2. 如果一个数的相反数是最小的正整数, 则这个数是________.

    3. 若 , 则a与b________; 若 , 则a与b________; 若a+b=0, 则a与b________.

    4. 在数轴上与-3距离4个单位的点表示的数是

    5.写出大于-4且小于3的所有整数为______________;

    二、 求下列各数的相反数

    0.26 ; ;π-3 ;﹣a ;﹣x+1 ; m+1 ;2xy ;a-b 。

    三、 在数轴上表示出下列各数的相反数的点,并比较大小。

    ,4,﹣1.5, ,0,1,8,﹣2,﹣(﹣4.5),∣ ∣

    【巩固练习4】一.选择题

    1. ﹣∣﹣3∣是 ( ) A. 正数 B. 负数 C. 正数或0 D. 负数或0

    2. 绝对值最小的整数是 ( ) A. 0 B. 1 C. –1 D. 1和-1

    二、填空题 1.若a= , 则∣a∣=________; 若∣a∣=3, 则a=________.

    2.﹣∣﹣ ∣=______; ∣﹣ ∣-∣﹣ ∣=______; ∣﹣0.77∣÷∣+ ∣=_______;

    3.绝对值小于4的负整数有个,正整数有 个,整数有个

    三、解答题

    1. 已知∣x+y+3∣=0,求∣x+y∣的值。

    2. 已知 A,B是数轴上两点,A点表示﹣1,B点表示3.5,求A,B两点间的距离。

    3. 已知:∣a+2∣+∣b-3∣=0,求2a2-b+1的值。

    【巩固练习5】计算:1) ﹣ - + -( ); 2) 1-2+3-4+5-6+…+99-100;

    3) ﹣(﹣8)-∣﹣6∣-∣+8∣-(+7); 4) 。

    【巩固练习6】计算:1)( )× ; 2) × ÷( ); 3) ×(-5);

    4)( )÷ ; 5) ÷( ) ; 6) ÷(-5);

    【巩固练习7】1.计算:(-5)3; -53; ; ;(-1)2001; 3。

    2. 若∣x+1∣+(2x-y+4)2= 0 ,求代数式x5y+xy5的值。

    【巩固练习8】计算:(1)3 ; (2) (3) (4)

    (5) (6) (7) (8)

    (9) (10)–32-∣(-5)3∣× -18÷∣-(-3)2∣;

    (11) -3- × -6÷∣ ∣3; (12)(-1)5×[ ÷(-4)+ ×(-0.4)]÷ ;

    (13)如果 ,求 的值.

    一、 选择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答案填入表格中)

    1. 在下列各数中,-3.8,+5,0,- 1 2 , 3 5 ,-4,中,属于负数的个数为()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2. 计算:-6+4的结果是()

    A.2 B.10 C.-2 D.-10

    3. 一个数的倒数等于它本身的数是()

    A.1 B. C.±1 D.0

    4. 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任何数的绝对值一定是非负数; B.一个负数的绝对值一定是正数;

    C.一个正数的绝对值一定是正数; D.一个数不是正数就是负数;

    5. 有理数a、b、c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a>b>0>c B.b>0>a>c

    C.b

    6.两个有理数的和是正数,积是负数,则这两个有理数( )

    A.都是正数; B.都是负数;

    C.一正一负,且正数的绝对值较大; D.一正一负,且负数的绝对值较大。

    7.若│a│=8,│b│=5,且a + b>0,那么a-b的值是( )

    A.3或13 B.13或-13 C.3或-3 D.-3或-13

    8. 大于-1999而小于2000的所有整数的和是()

    A.-1999 B.-1998 C.1999 D.2000

    9. 当n为正整数时, 的值是()

    A.0 B.2 C.   D.2或

    10. 补充下列表格:

    31 32 33 34 35 36 37

    3 9 27 81 243 … …

    根据表格中个位数的规律可知,325的个位数是( )

    A.1 B.3 C.7 D.9

    二、填空题(8小题,每小题2分,共16分)

    11. 的相反数是 .

    12.若水位上升20cm记作+20cm,则-15cm表示__________________.

    13.4个-3相乘写成乘方的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__.

    14.比较大小: .

    15. 在数轴上距2.5有3.5个单位长度的点所表示的数是 .

    16. 用“偶数”或“奇数”填:当 为_________时,

    17. 一根2米长的小棒,小明第一次截去一半,第二次截去剩下的一半,如此截下去,

    第五次后剩下的长度为______米.

    18. 观察下列图形:

    它们是按一定规律排列的,依照此规律,第10个图形共有 个★.

    三、解答题(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9. (+4.3) -(-4) + (-2.3) -(+4) 20. (-48)÷6- ×(-4)

    21. (- + - )×(-12) 22. 16÷(-2)3-(- )×(-4)2

    23. (用简便方法) 24. - -[-5 + (0.2× -1)÷(-1 )]

    25. 若│a│=2,b=-3,c是的负整数,求a + b-c的值.(6分)

    26.某牛奶厂在一条南北走向的大街上设有O,A,B,C四家特约经销店. A店位于O店的南面3千米

    处;B店位于O店的北面1千米处,C店在O店的北面2千米处.

    (1)请以O为原点,向北的方向为正方向,1个单位长度表示1千米,画一条数轴.

    在数轴上分别表示出O,A,B,C的位置吗?(4分)

    (2)牛奶厂的送货车从O店出发,要把一车牛奶分别送到A,B,C三家经销店,最后回到O店,

    那么走的最短路程是多少千米?(4分)

    27.股民小杨上星期五买进某公司股票1000股,每股27元,下表为本周内每日该股票的涨跌情况:

    星期 一 二 三 四 五

    每股涨跌 +2.20 +1.42 -0.80 -2.52 +1.30

    (1)星期三收盘时,该股票涨或跌了多少元?(4分)

    (2)本周内该股票的价是每股多少元?最底价是每股多少元?(2分)

    (3)已知小杨买进股票时付了1.5‰的手续费,卖出时还需要付成交额的1.5‰的手续费和1‰的交易税,

    如果小杨在星期五收盘前将全部股票卖出,则他的收益情况如何? (4分)

    七年级数学上册备课教案2

    教学目的

    1.通过对多个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体会到一元一次方程作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作用。

    2.使学生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

    3.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某个方程的解。

    重点、难点

    1.重点: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

    2.难点:弄清题意,找出“相等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一本笔记本1.2元。小红有6元钱,那么她最多能买到几本这样的笔记本呢?

    解:设小红能买到工本笔记本,那么根据题意,得

    1.2x=6

    因为1.2×5=6,所以小红能买到5本笔记本。

    二、新授:

    问题1:某校初中一年级328名师生乘车外出春游,已有2辆校车可以乘坐64人,还需租用44座的客车多少辆? (让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再作讲评)

    算术法:(328-64)÷44=264÷44=6(辆)

    列方程:设需要租用x辆客车,可得。

    44x+64=328 (1)

    解这个方程,就能得到所求的结果。

    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试试看?

    问题2:在课外活动中,张老师发现同学们的年龄大多是13岁,就问同学:“我今年45岁,几年以后你们的年龄是我年龄的三分之一?”

    通过分析,列出方程:13+x=(45+x)

    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你能否从小敏同学的解法中得到启发?

    把x=3代人方程(2),左边=13+3=16,右边=(45+3)=×48=16,

    因为左边=右边,所以x=3就是这个方程的解。

    这种通过试验的方法得出方程的解,这也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也可以据此检验一下一个数是不是方程的解。

    问:若把例2中的“三分之一”改为“二分之一”,那么答案是多少?动手试一试,大家发现了什么问题?

    同样,用检验的方法也很难得到方程的解,因为这里x的值很大。另外,有的方程的解不一定是整数,该从何试起?如何试验根本无法人手,又该怎么办?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3页练习1、2。

    四、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怎样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谈谈你的学习体会。

    五、作业 。教科书第3页,习题6.1第1、3题。

    七年级数学上册备课教案3

    教学目的:

    掌握坐标变化与图形平移的关系;

    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数形结合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图形平移前后的坐标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利用图形平移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1、什么叫平移?

    把一个图形整体沿某一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种移动叫做平移。

    2、平移有什么性质?

    (1)把一个图形整体沿某一直线方向移动,会得到一个新的图形,新图形与原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

    (2)新图形中的每一点,都是原图形中某一点移动后得到的,这两个点是对应点,连接各组对应点的线段平行且相等。

    (3)问:一个点平移后的坐标会发生变化吗?

    二、新授

    1、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有一点a(-2,-3)

    1将点a(-2,-3)向右平移5个单位后,得到点 a1的坐标是什么?

    2将点a(-2,-3)向上平移4个单位后,得到点 a2的坐标是什么?

    2、归纳: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点(x,y)向右(或左)平移a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a,y)(或(x-a,y));

    将点(x,y)向上(或下)平移 b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y+b)(或(x,y-b)) 。

    简称:横移纵不变,纵移横不变。

    3、问:线段ab两个端点的坐标分别是a(-5,3),b(-3,0).将线段ab两个端点的横坐标都加上6,纵坐标不变分别得到点a1 、 b1 , 连接a1 、b1 ,所得线段与原线段的大小和位置上有什么关系?

    4、例题:三角形abc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是a(4,3)b(3,1)c(1,2)

    (1)将三角形abc三个顶点的横坐标都减去6,纵坐标不变,分别得到点a1、b1、c1,依次连接各点,所得三角形a1 b1 c1与三角形a b c的大小、形状和位置上有什么关系?

    (2)将三角形abc三个顶点的纵坐标都减去5,横坐标不变,分别得到点a2 、b2 、c2 ,依次连接各点,所得三角形a2b2c2与三角形abc的大小、形状和位置上有什么关系?

    5、归纳: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

    如果把一个图形各个点的横坐标都加(或减去)一个正数 a,相应的新图形就是把原图形向右(或向左)平移a个单位长度;

    如果把它各个点的纵坐标都加(或减去)一个正数 a,相应的新图形就是把原图形向上(或向下 )平移 a个单位长度.

    6、思考:如果将三角形abc三个顶点的横坐标都减去6,同时纵坐标都减去5,这时图形在哪儿?把它画出来!(有几种平移方法)

    7、p53t1:图中三架飞机p、q、r保持编队飞行,分别写出它们的坐标。30秒后,飞机p飞到p`位置,飞机q、r飞到了什么位置?分别写出这三架飞机新位置的坐标。

    8、课内练习:

    1p53练习;

    2口答:p53习题t2、3、4、6。

    9、小结: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点(x,y)向右(或左)平移a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a,y)(或(x-a,y));

    将点(x,y)向上(或下)平移 b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y+b)(或(x,y-b)) 。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

    如果把一个图形各个点的横坐标都加(或减去)一个正数 a,相应的新图形就是把原图形向右(或向左)平移a个单位长度;

    如果把它各个点的纵坐标都加(或减去)一个正数 a,相应的新图形就是把原图形向上(或向下 )平移 a个单位长度.

    10、作业:p55t7、8

    七年级数学上册备课教案4

    教学目标 1, 掌握相反数的概念,进一步理解数轴上的点与数的对应关系;

    2, 通过归纳相反数在数轴上所表示的点的特征,培养归纳能力;

    3, 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难点 归纳相反数在数轴上表示的点的特征

    知识重点 相反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 问题1:请将下列4个数分成两类,并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分类

    4, -2,-5,+2

    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分法,只要能说出道理,都要难予鼓励,但教师要做适当的引导,逐渐得出5和-5,+2和-2分别归类是具有较特征的分法。

    (引导学生观察与原点的距离)

    思考结论:教科书第13页的思考

    再换2个类似的数试一试。

    归纳结论:教科书第13页的归纳。 以开放的形式创设情境,以学生进行讨论,并培养分类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归纳能力,渗透数形思想

    深化主题提炼定义 给出相反数的定义

    问题2:你怎样理解相反数定义中的“只有符号不同”和“互为”一词的含义?零的相反数是什么?为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归纳总结。

    规律:一般地,数a的相反数可以表示为-a

    思考:数轴上表示相反数的两个点和原点有什么关系?

    练一练:教科书第14页第一个练习 体验对称的图形的特点,为相反数在数轴上的特征做准备。

    深化相反数的概念;“零的相反数是零”是相反数定义的一部分。

    强化互为相反数的数在数轴上表示的点的几何意义

    给出规律

    解决问题 问题3:-(+5)和-(-5)分别表示什么意思?你能化简它们吗?

    学生交流。

    分别表示+5和-5的相反数是-5和+5

    练一练:教科书第14页第二个练习 利用相反数的概念得出求一个数的相反数的方法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1, 相反数的定义

    2, 互为相反数的数在数轴上表示的点的特征

    3, 怎样求一个数的相反数?怎样表示一个数的相反数?

    本课作业 1, 必做题 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3题

    2, 选做题 教师自行安排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相反数的概念使有理数的各个运算法则容易表述,也揭示了两个特殊数的特征.这两个特殊数在数量上具有相同的绝对值,它们的和为零,在数轴上表示时,离开原点的距离相等等性质均有广泛的应用.所以本教学设计围绕数量和几何意义展开,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2,教学引人以开放式的问题人手,培养学生的分类和发散思维的能力;把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观察它们的特征,在复习数轴知识的同时,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数与形的相互转化也能加深对相反数概念的理解;问题2能帮助学生准确把握相反数的概念;问题3实际上给出了求一个数的相反数的方法.

    3,本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观察归纳,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并给学生留有发挥的余地.

    七年级数学上册备课教案5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掌握的三要素,能正确画出.

    2.能将已知数在上表示出来,能说出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数.

    (二)能力训练点

    1.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逐步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

    2.对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初步了解数学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画,给学生以图形美的教育,同时由于数形的结合,学生会得到和谐美的享受.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根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始终贯穿“激发情趣—手脑并用—启发诱导—反馈矫正”的教学方法.

    2.学生学法:动手画,动脑概括的三要素,动手、动脑做练习.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正确掌握画法和用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2.难点:有理数和上的点的对应关系。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电脑、投影仪、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师生同步画,学生概括三要素,师出示投影,生动手动脑练习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大家知识温度计的用途是什么?

    生:温度计可以测量温度

    (出示投影1)

    三个温度计.其中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上20个刻度,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下5个刻度,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刻度.

    师:三个温度计所表示的温度是多少?

    生:2℃,-5℃,0℃.

    我们能否用类似温度计的图形表示有理数呢?

    这种表示数的图形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板书课题).

    【教法说明】从温度计用标有读数的刻度来表示温度的高低这个事实出发,引出本节课所要学的内容—.再从温度计这个实物形象抽象出来研究.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培养了用数学的意识.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1.的画法

    与温度计类似,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出刻度,标上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零,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步:画直线定原点 原点表示0(相当于温度计上的0℃).

    第二步:规定从原点向右的为正方向 那么相反的方向(从原点向左)则为负方向.(相当于温度计上℃以上为正,0℃以下为负).

    第三步:选择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 (相当于温度计上每1℃占1小格的长度).

    【教法说明】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学生跟着一起画图.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和实际操作能力,同时,把类比作为一种重要方法贯穿于概念形成过程的始终,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领悟这种思想方法.

    让学生观察画好的直线,思考以下问题:

    (出示投影1)

    (1)原点表示什么数?

    (2)原点右方表示什么数?原点左方表示什么数?

    (3)表示+2的点在什么位置?表示-1的点在什么位置?

    (4)原点向右0.5个单位长度的A点表示什么数?原点向左 个单位长度的B点表示什么数?

    根据老师画图的步骤,学生思考在一条水平的直线上都画出什么?然后归纳出的定义.

    学生活动:同学们思考,并要求同桌相互叙述,互相纠正补充,语句通顺后举手回答.大家思考准备更正或补充.

    【教法说明】通过“观察—类比—思考—概括—表达”展现知识的形成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领会数学思想和思维方法,并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归纳概括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给予肯定或否定,纠正后板书.

    2.的定义: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

    向学生提出问题:上为什么要规定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呢?它们各起什么作用?引导学生结合温度订正确回答这个问题,从而知道三要素的重要性,了解三者缺一不可,认识和掌握判断一条直线是不是的依据.

    学生活动:同桌之间、前后桌之间讨论.使学生从直观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3.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请大家回答下列问题:

    (出示投影2)

    (1)有人说一条直线是一条,对不对?为什么?

    (2)下列所画对不对?如果不对,指出错在哪里?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不准讨论,想好后举手回答.

    让其他学生对其回答进行评判,对确有疑问的题目,教师给予讲解.

    【教法说明】此组练习的目的是巩固的概念.

    答案:(2)①缺原点,②缺正方向,③不是射线而是直线,④缺单位长度,⑥提醒学生注意在同一数轮上必须用同一单位长度进行度量.⑤⑦是,同时⑦为学面直角坐标系打基础.

    4.有理数与上点的关系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上的点来表示.

    例1 画一条,并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

    1,5,0,-2.5, .

    学生练习: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画一条,然后在上标出各点,一名学生板演.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教法说明】让学生动手自己画,有助于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例1是把给定的有理数用上的点来表示,完成由“数”到“形”的思维过程,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出示投影4)

    例2 指出上 A、B、C、D、E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先让学生思考一会,然后学生举手回答

    解:A表示-3;B表示 ; C表示3;D表示 ;E表 .

    【教法说明】例2是让学生说出上的点表示的有理数,完成了由“形”到“数”的思维过程.例1、例2从各自不同的两个侧面,体现出数形结合,渗透了数形之间相互转化的数学思想.

    5.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出示投影5)

    ①说出下面上A、B、C、D、O、M各点表示什么数?

    ②将-3, ,1.5,-6, ,2.25,,-5,1

    各数用上的点表示出来.

    【教法说明】①题由点读数练习,②题由数找点练习,进一步巩固加深本节所学的内容.

    (三)归纳小结

    师:①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工具,它使数和直线上的点建立了对应关系,它揭示数与形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本章有理数的有关性质和运算都是结合进行的.

    ②掌握三要素,正确地画出,提醒同学们,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上的各点来表示,但是反过来不成立,即上的各点,并不是都表示有理数.以后再研究.

    八、随堂练习

    1.判断题

    (1)直线就是( )

    (2)是直线( )

    (3)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上的点来表示()

    (4)上到原点距离等于3的点所表示的数是+3( )

    (5)上原点左边表示的数是负数,右边表示的数是正数,原点表示的数是0.( )

    2.画一条数轮,并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

    ,-5,0,+3.2,-1.4

    九、布置作业

    (-)必做题:课本第56页1、2.

    (二)选做题:课本第56页及第57页B组l.WWW.Jk251.cOM

    (三)思考题:

    ①在数轮上距原点3个单位长度的点表示的数是_____________

    ②在数轮上表示-6的点在原点的___________侧,距离原点___________个单位长度,表示+6的点在原点的__________侧,距离原点____________个单位长度.

    【教法说明】由于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方面发展不尽相同,所以分层次地布置作业 ,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使他们都能达到大纲中规定的基本要求,并使部分学生能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十、板书设计

    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2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人教版3篇

    教师是学生的一个引导者,每一个七年级数学老师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教学内容。数学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掌握的技能,作为七年级数学老师你会写七年级数学教案?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人教版”,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人教版篇1

    学习目标

    1. 理解三线八角中没有公共顶点的角的位置关系 ,知道什么是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2. 通过比较、观察、掌握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特征,能正确识别图形中的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

    重点难点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指出右图中所有的邻补角和对顶角?

    2. 图中的∠1与∠5,∠3与∠5,∠3与∠6 是邻补角或对顶角吗?

    若都不是,请自学课本P6内容后回答它们各是什么关系的角?

    二·问题导学

    1.如图⑴,将木条,与木条c钉在一起,若把它们看成三条直 线则该图可说成"直线 和直线 与直线 相交" 也可以说成"两条直线 , 被第三条直线 所截".构成了小于平角的角共有 个,通常将这种图形称作为"三线八角"。其中直线 , 称为两被截线,直线 称为截线。

    2. 如图⑶是"直线 , 被直线 所截"形成的图形

    (1)∠1与∠5这对角在两被截线AB,CD的 ,在截线EF 的 ,形如" " 字型.具有这种关系的一对角叫同位角。

    (2)∠3与∠5这对角在两被截线AB,CD的 ,在截线EF的 ,形如" " 字型.具有这种关系的一对角叫内错角。

    (3)∠3与∠6这对角在两被截线AB,CD的 ,在截线EF的 ,形如" " 字型.具有这种关系的一对角叫同旁内角。

    3.找出图⑶中所有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4.讨论与交流:

    (1)"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与"邻补角、对顶角"在识别方法上有什么区别?

    (2)归纳总结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特征:

    同位角:"F" 字型,"同旁同侧"

    "三线八角" 内错角:"Z" 字型,"之间两侧"

    同旁内角:"U" 字型,"之间同侧"

    三·典题训练

    例1. 如图⑵中∠1与∠2,∠3与∠4, ∠1与∠4分别是哪两条直线被哪一条直线所截形成的什么角?

    小结 将左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各组成一个角,两食指相对成一条直线,两个大拇指反向的时候,组成内错角;

    两食指相对成一条直线,两个大拇指同向的时候,组成同旁内角;

    自我检测

    ⒈如图⑷,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1与∠2是同位角 B、∠2与∠3是同位角

    C、∠1与∠3是同位角 D、∠1与∠4不是同位角

    ⒉如图⑸,直线AB、CD被直线EF所截,∠A和 是同位角,∠A和 是内错角,∠A和 是同旁内角.

    ⒊如图⑹, 直线DE截AB, AC, 构成八个角:

    ① 指出图中所有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②∠A与∠5, ∠A与∠6, ∠A与∠8, 分别是哪一条直线截哪两条直线而成的什么角?

    ⒋如图⑺,在直角ABC中,∠C=90°,DE⊥AC于E,交AB于D .

    ①指出当BC、DE被AB所截时,∠3的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

    ②试说明∠1=∠2=∠3的理由.(提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0)

    相交线与平行线练习

    课型:复习课: 备课人:徐新齐 审核人:霍红超

    一.基础知识填空

    1、如图,∵AB⊥CD(已知)

    ∴∠BOC=90°( )

    2、如图,∵∠AOC=90°(已知)

    ∴AB⊥CD( )

    3、∵a∥b,a∥c(已知)

    ∴b∥c( )

    4、∵a⊥b,a⊥c(已知)

    ∴b∥c( )

    5、如图,∵∠D=∠DCF(已知)

    ∴_____//______( )

    6、如图,∵∠D+∠BAD=180°(已知)

    ∴_____//______( )

    (第1、2题) (第5、6题) (第7题) (第9题)

    7、如图,∵ ∠2 = ∠3( )

    ∠1 = ∠2(已知)

    ∴∠1 = ∠3( )

    ∴CD____EF ( )

    8、∵∠1+∠2 =180°,∠2+∠3=180°(已知)

    ∴∠1 = ∠3( )

    9、∵a//b(已知)

    ∴∠1=∠2( )

    ∠2=∠3( )

    ∠2+∠4=180°( )

    10.如图,CD⊥AB于D,E是BC上一点,EF⊥AB于F,∠1=∠2.试说明∠BDG+∠B=180°.

    二.基础过关题:

    1、如图:已知∠A=∠F,∠C=∠D,求证:BD∥CE 。

    证明:∵∠A=∠F ( 已知 )

    ∴AC∥DF ( )

    ∴∠D=∠ ( )

    又∵∠C=∠D ( 已知 ),

    ∴∠1=∠C ( 等量代换 )

    ∴BD∥CE( )。

    2、如图:已知∠B=∠BGD,∠DGF=∠F,求证:∠B + ∠F =180°。

    证明:∵∠B=∠BGD ( 已知 )

    ∴AB∥CD ( )

    ∵∠DGF=∠F;( 已知 )

    ∴CD∥EF ( )

    ∵AB∥EF ( )

    ∴∠B + ∠F =180°( )。

    3、如图,已知AB∥CD,EF交AB,CD于G、H, GM、HN分别平分∠AGF,∠EHD,试说明GM ∥HN.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人教版篇2

    列代数式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了解代数式概念的基础上,能把简单的与数量有关的词语用代数式表示出来;

    2. 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抽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列代数式.

    难点:弄清楚语句中各数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用代数式表示乙数:(投影)

    (1)乙数比x大5;(x+5)

    (2)乙数比x的2倍小3;(2x-3)

    (3)乙数比x的倒数小7;( -7)

    (4)乙数比x大16%((1+16%)x)

    (应用引导的方法启发学生解答本题)

    2在代数里,我们经常需要把用数字或字母叙述的一句话或一些计算关系式,列成代数式,正如上面的练习中的问题一样,这一点同学们已经比较熟悉了,但在代数式里也常常需要把用文字叙述的一句话或计算关系式(即日常生活语言)列成代数式本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个问题。

    二、讲授新课

    例1 用代数式表示乙数:

    (1)乙数比甲数大5; (2)乙数比甲数的2倍小3;

    (3)乙数比甲数的倒数小7; (4)乙数比甲数大16%

    分析:要确定的乙数,既然要与甲数做比较,那么就只有明确甲数是什么之后,才能确定乙数,因此写代数式以前需要把甲数具体设出来,才能解决欲求的乙数。

    解:设甲数为x,则乙数的代数式为

    (1)x+5 (2)2x-3; (3) -7; (4)(1+16%)x

    (本题应由学生口答,教师板书完成)

    最后,教师需指出:第4小题的答案也可写成x+16%x

    例2 用代数式表示:

    (1)甲乙两数和的2倍;

    (2)甲数的 与乙数的 的差;

    (3)甲乙两数的平方和;

    (4)甲乙两数的和与甲乙两数的差的积;

    (5)乙甲两数之和与乙甲两数的差的积

    分析:本题应首先把甲乙两数具体设出来,然后依条件写出代数式

    解:设甲数为a,乙数为b,则

    (1)2(a+b); (2) a- b; (3)a2+b2;

    (4)(a+b)(a-b); (5)(a+b)(b-a)或(b+a)(b-a)

    (本题应由学生口答,教师板书完成)

    此时,教师指出:a与b的和,以及b与a的和都是指(a+b),这是因为加法有交换律但a与b的差指的是(a-b),而b与a的差指的是(b-a)两者明显不同,这就是说,用文字语言叙述的句子里应特别注意其运算顺序

    例3 用代数式表示:

    (1)被3整除得n的数;

    (2)被5除商m余2的数

    分析本题时,可提出以下问题:

    (1)被3整除得2的数是几?被3整除得3的数是几?被3整除得n的数如何表示?

    (2)被5除商1余2的数是几?如何表示这个数?商2余2的数呢?商m余2的数呢?

    解:(1)3n; (2)5m+2

    (这个例子直接为以后让学生用代数式表示任意一个偶数或奇数做准备)

    例4 设字母a表示一个数,用代数式表示:

    (1)这个数与5的和的3倍;(2)这个数与1的差的 ;

    (3)这个数的5倍与7的和的一半;(4)这个数的平方与这个数的 的和

    分析:启发学生,做分析练习如第1小题可分解为“a与5的和”与“和的3倍”,先将“a与5的和”例成代数式“a+5”再将“和的3倍”列成代数式“3(a+5)”

    解:(1)3(a+5); (2) (a-1); (3) (5a+7); (4) a2+ a

    (通过本例的讲解,应使学生逐步掌握把较复杂的数量关系分解为几个基本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5 设教室里座位的行数是m,用代数式表示:

    (1)教室里每行的座位数比座位的行数多6,教室里总共有多少个座位?

    (2)教室里座位的行数是每行座位数的 ,教室里总共有多少个座位?

    分析本题时,可提出如下问题:

    (1)教室里有6行座位,如果每行都有7个座位,那么这个教室总共有多少个座位呢?

    (2)教室里有m行座位,如果每行都有7个座位,那么这个教室总共有多少个座位呢?

    (3)通过上述问题的解答结果,你能找出其中的规律吗?(总座位数=每行的座位数×行数)

    解:(1)m(m+6)个; (2)( m)m个

    三、课堂练习

    1设甲数为x,乙数为y,用代数式表示:(投影)

    (1)甲数的2倍,与乙数的 的和; (2)甲数的 与乙数的3倍的差;

    (3)甲乙两数之积与甲乙两数之和的差;(4)甲乙的差除以甲乙两数的积的商

    2用代数式表示:

    (1)比a与b的和小3的数; (2)比a与b的差的一半大1的数;

    (3)比a除以b的商的3倍大8的数; (4)比a除b的商的3倍大8的数

    3用代数式表示:

    (1)与a-1的和是25的数; (2)与2b+1的积是9的数;

    (3)与2x2的差是x的数; (4)除以(y+3)的商是y的数

    〔(1)25-(a-1); (2) ; (3)2x2+2; (4)y(y+3)〕

    四、师生共同小结

    首先,请学生回答:

    1怎样列代数式?2列代数式的关键是什么?

    其次,教师在学生回答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指出:对于较复杂的数量关系,应按下述规律列代数式:

    (1)列代数式,要以不改变原题叙述的数量关系为准(代数式的形式不);

    (2)要善于把较复杂的数量关系,分解成几个基本的数量关系;

    (3)把用日常生活语言叙述的数量关系,列成代数式,是为今后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做准备要求学生一定要牢固掌握

    五、作业

    1用代数式表示:

    (1)体校里男生人数占学生总数的60%,女生人数是a,学生总数是多少?

    (2)体校里男生人数是x,女生人数是y,教练人数与学生人数之比是1∶10,教练人数是多?

    2已知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4厘米,一边是a厘米,

    求:(1)这个长方形另一边的长;(2)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学法探究

    已知圆环内直径为acm,外直径为bcm,将100个这样的圆环一个接着一个环套环地连成一条锁链,那么这条锁链拉直后的长度是多少厘米?

    分析:先深入研究一下比较简单的情形,比如三个圆环接在一起的情形,看 有没有规律.

    当圆环为三个的时候,如图:

    此时链长为,这个结论可以继续推广到四个环、五个环、…直至100个环,答案不难得到:

    解:

    =99a+b(cm)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人教版篇3

    教学目的

    通过天平实验,让学生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归纳出方程的两种变形,并能利用它们将简单的方程变形以求出未知数的值。

    重点、难点

    1.重点:方程的两种变形。

    2.难点:由具体实例抽象出方程的两种变形。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列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列出的方程有的我们不会解,我们知道解方程就是把方程变形成x=a形式,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如何将方程变形。

    二、新授

    让我们先做个实验,拿出预先准备好的天平和若干砝码。

    测量一些物体的质量时,我们将它放在天干的左盘内,在右盘内放上砝码,当天平处于平衡状态时,显然两边的质量相等。

    如果我们在两盘内同时加入相同质量的砝码,这时天平仍然平衡,天平两边盘内同时拿去相同质量的砝码,天平仍然平衡。

    如果把天平看成一个方程,课本第4页上的图,你能从天平上砝码的变化联想到方程的变形吗?

    让同学们观察图(1)的左边的天平;天平的左盘内有一个大砝码和2个小砝码,右盘上有5个小砝码,天平平衡,表示左右两盘的质量相等。如果我们用x表示大砝码的质量,1表示小砝码的质量,那么可用方程x+2=5表示天平两盘内物体的质量关系。

    问:图(1)右边的天平内的砝码是怎样由左边天平变化而来的?它所表示的方程如何由方程x+2=5变形得到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方程两边都减去同一个数,方程的解不变。

    问:若把方程两边都加上同一个数,方程的解有没有变?如果把方程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呢?

    让同学们看图(2)。左天平两盘内的砝码的质量关系可用方程表示为3x=2x+2,右边的天平内的砝码是怎样由左边天平变化而来的?

    把天平两边都拿去2个大砝码,相当于把方程3x=2x+2两边都减去2x,得到的方程的解变化了吗?如果把方程两边都加上2x呢?

    由图(1)、(2)可归结为;

    方程两边都加上或都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方程的解不变。

    让学生观察(3),由学生自己得出方程的第二个变形。

    即方程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方程的解不变:

    通过对方程进行适当的变形.可以求得方程的解。

    例1.解下列方程

    (1)x-5=7 (2)4x=3x-4

    (1)解两边都加上5,x,x=7+5 即 x=12

    (2)两边都减去3x,x=3x-4-3x 即 x=-4

    请同学们分别将x=7+5与原方程x-5=7;x=3x-4-3,与原方程4x=3x-4比较,你发现了这些方程的变形。有什么共同特点?

    这就是说把方程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就相当于把方程中的某些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这样的变形叫做移项。

    注意:“移项’’是指将方程的某一项从等号的左边移到右边或从右边移到左边,移项时要先变号后移项。

    例2.解下列方程

    (1)-5x=2 (2) x=

    这里的变形通常称为“将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

    以上两个例题都是对方程进行适当的变形,得到x=a的形式。

    练习:

    课本第6页练习1、2、3。

    练习中的第3题,即第2页中的方程①先让学生讨论、交流。

    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要他们说出每一步变形的根据,由他们自己得出采用哪种方法简便,体会方程的不同解法中所经历的转化思想,让学生自己体验成功的感觉。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7页,练习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天平实验,得出方程的两种变形:

    1.把方程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整式方程的解不变。

    2.把方程两边都乘以或除以(不等零)的同一个数,方程的解不变。第①种变形又叫移项,移项别忘了要先变号,注意移项与在方程的一边交换两项的位置有本质的区别。

    五、作业

    教科书第7—8页习题6.2.1第1、2、3。

    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3

    教学目标分析:

    (1)、知道乘方、底数、指数和幂的概念,会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2)经历有理数乘方概念的推导,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进一步感受化归、分类的数学思想方法

    (3)学生尝试利用知识的迁移获得新知,通过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索规律,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分析:

    1、学情分析:从知识基础看,学生在小学已学习了求正方形的面积及正方体的体积,具备求一个正数的平方和立方的知识水平,且刚学完有理数的乘法,能帮助学生很好的理解乘方的定义及表示,实现知识的正迁移。但学生对于有理数乘方的符号法则的掌握上会有难度,对于这类计算容易混淆,是本节课的难点。

    2、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乘方定义,会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教学难点:有理数乘方运算的符号法则的形成与运用

    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启发式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法:观察、比较、归纳,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边长为3的正方形的面积是___ 3×3可以记作___,读作_________.

    (2)、棱长为3的正方体的体积是___ 3×3×3可以记作___,读作_________.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唤起旧知,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2、自主探索形成新知

    观察下列各式有何特征?

    (1)2×2×2×2=

    (2)(-3)×(-3)×(-3)=

    引导学生通过类比、探究、归纳乘方定义及表示,实现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明确乘方是乘法的特殊形式,体现化归的数学思想。

    3、应用新知 巩固概念

    练习1、2巩固乘方定义及乘方表示的注意点,培养学(cn-)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例题进一步强化乘方运算

    4、探索研究 发现规律

    通过题组训练,探索规律,合作交流,获得乘方运算的符号法则,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体现分类的数学思想。

    5、应用新知 巩固训练

    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符号法则的运用及利用乘方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拓展思维 知识延伸

    利用故事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解决问题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索的热情。

    7、课堂小结 归纳反思

    锻炼学生及时总结的良好习惯和归纳能力

    教学评价分析:

    对学生探究过程的参与及与同学合作交流进行评价,以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

    (1)关注学生的智力参与度

    (2)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2、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分层练习的评价方式,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知识技能的发展。

    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理解数轴的意义,掌握数轴的三要素;

    2、使学生学会由数轴上的已知点说出它所表示的数,能将有理数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

    3、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正确掌握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难点:正确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小学里曾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你能在射线上表示出1和2吗?

    2、用“射线”能不能表示有理数?为什么?

    3、你认为把“射线”做怎样的改动,才能用来表示有理数呢?

    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数轴。

    二、讲授新课

    让学生观察挂图——放大的温度计,同时教师给予语言指导:利用温度计可以测量温度,在温度计上有刻度,刻度上标有读数,根据温度计的液面的不同位置就可以读出不同的数,从而得到所测的温度。在0上10个刻度,表示10℃;在0下5个刻度,表示-5℃。

    与温度计类似,我们也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出刻度,标上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零。具体方法如下(边说边画):

    1、画一条水平的直线,在这条直线上任取一点作为原点(通常取适中的位置,如果所需的都是正数,也可偏向左边)用这点表示0(相当于温度计上的0℃);

    2、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箭头所指的方向),那么从原点向左为负方向(相当于温度计上0℃以上为正,0℃以下为负);

    3、选取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在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从原点向左,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

    四、小结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后指出:数轴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工具,它使数和直线上的点建立了对应关系,它揭示了数和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我们研究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

    本节课要求同学们能掌握数轴的三要素,正确地画出数轴,在此还要提醒同学们,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但是反过来不成立,即数轴上的点并不是都表示有理数,至于数轴上的哪些点不能表示有理数,这个问题以后再研究。

    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5

    【课前预习】

    1、化简:

    2、比较大小:

    ——; |—5| |-3.5|;

    |—5| 0; |—3| |3|.

    3、绝对值小于4的整数是,绝对值不小于4的非负整数是_________,的绝对值等于5,则的值为______.

    4、绝对值是4的数有___个,分别为_____.

    【课堂重点】

    1、小明的家在学校西边3km处,小丽的家在学校东边3km处.

    (1)你能将小明家、小丽家和学校的相对位置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吗?(小明家用点A表示,小丽家用点B表示,学校用点O表示)

    (2)观察A、B两点表示的数,你发现了什么?

    2、观察下列各对有理数,你发现了什么?与同学交流.

    2和-2,0.8和-0.8,2和-2.

    总结出相反数的概念:

    3、学习教材22页例3,完成“练一练”23页第1,2题.

    4、数a的相反数可表示为;

    则-5的相反数可表示为_______;

    而我们知道—5的相反数是___.

    所以得结论:

    5、学习教材22页例4,完成“练一练”23页第3,4题.

    6、练习: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正数的绝对值是负数;

    B.符号不同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C.π的相反数是―3.14;

    D.任何一个有理数都有相反数.

    (2)一个数的相反数是非正数,那么这个数一定是()

    A.正数B.负数C.零或正数D.零

    7、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巩固】

    1、填空:

    -2的相反数是 ,3.75与 互为相反数,

    相反数是其本身的数是 .

    2、-(+7)= ,-(-7)= ,

    -[+(-7)]= ,-[-(-7)]= .

    3、已知A、B两点分别为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且两点间的距离为7,则这两个点表示的数为_____和______.

    4、如图:试比较-a、-b的大小.

    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6

    知识与技能:

    (1)结合具体情境中了解乘法运算的意义,认识乘号、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熟记2——6的乘法口诀,比较熟练地口算6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的运算意义。

    (2)让学生经历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在探索口诀的记忆方法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2)感觉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学数学的信心。

    (3)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

    重点:初步了解乘法的含义,能把相同加数连加改写成乘法算式。

    师:同学们,喜欢去游乐场吗?你们跟爸爸妈妈到公园去玩过吗?你们参加过哪些娱乐活动?

    游乐场中有许多数学问题,你们看到了吗?

    学习第47页例1(1)。

    提出问题:

    a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小飞机上共有多少人?你是用什么方法算出来的?小组讨论。

    b交流汇报:用数就可以;用加法计算的3+3+3+3+3=15。

    C这个算式有什么特点呢?谁能看出来?小组合作共同探讨。

    这个问题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很容易看出来,但班内还有个别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所以,任何问题都要从易到难。

    学习第47页例1(2)。

    出示课件中的例题图片。

    a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小火车上共有多少人?你是用什么方法算出来的?小组讨论。

    b交流汇报:用数就可以;用加法计算的4+4+4+4+4=20。

    C这个算式有什么特点呢?谁能看出来?小组合作共同探讨。

    学习第47页例1(3)。

    根据上面所讲,请同学们自学这个例题。

    师:我们以前学过加号、减号,这个左斜右斜的×就叫乘号。

    提出要求:谁能把上面的几个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谁来挑战?

    指名回答,师生更正。

    2×7=14读作:2乘7等于14。 7×2=14读作:7乘2等于14。

    3.教学“2×7=14”的意义。

    小组讨论乘法的意义。

    汇报结果。

    师总结:“2”表示相同的加数,“7”表示相同加数的个数,“14”表示相同加数的和。7个2相加可以写成2×7=14,也可以写成7×2=14,这里都表示7个2相加。

    讨论:如果更多的2相加,例如8个、12个……又该怎么写呢?

    学习第48页例2。

    师:同学们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数字叫什么名字吗?

    3和5都叫“乘数”,“×”叫乘号,“15”叫积。

    4.课堂练习。

    把48页做一做独立完成,然会汇报交流,师生共同更正。

    师生总结:

    a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简便。

    b左斜右斜的×就叫乘号。

    c第一个乘数表示相同的加数,第二个乘数表示相同加数的个数,等号后面的数表示相同加数的和。如:2×7=14,7个2相加可以写成2×7=14,也可以写成7×2=14,这里都表示7个2相加。

    加数相同的加法,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

    7个2 2+2+2+2+2+2+2=14 7×2=14 2×4=14

    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7

    总时:1时

    第1时, 备时间:开学第十五周 上时间:第十六周

    一、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与身边熟悉的 事物做比较 感受百万分之一等较小的数据 并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小的数据.

    2 .近似数和有效数字 并按要求取近似数.

    3.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 并用统计图形象地表示数据.

    (二)能力训练要求

    1.体会描述较小 数据的方法 进一步发展数感.

    2.了解近似数和有效数字的概念 能按要求取近似数 体会近似数的意义在生活中的作用.

    3.能读懂统计图中的信息 并能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 有效、形象地用统计图描述数据 发展统计观念.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1.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信心 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2.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二、教学重点:1.感受较小的数据.

    2.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小的数.

    3.近似数和有效数字 并能按要求取近似数.

    4.读懂统计图 并能形象、有效地用统计图描述数据.

    教学难点:形象、有效地用统计图描述数据.

    教学过程:.创设情景 引入新

    三.讲授新:请你用熟悉的事物描述 一些较小的数据:大象是世界上最大的陆栖动物 它的体重可达几吨。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 它的海拔高度约为8848米。

    1.哪些数据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比较方便?举例说明.

    2.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各数:

    (1)水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组成 其中氢原子的直径约为0.000 000 0001米.

    (2)生物学家发现一种病毒的长度约为0.000043毫米;

    (3)某种鲸的体重可达136 000 000千克;

    (4)20xx年5月19日 国家邮政局特别发行“万众一心 抗击‘非典’”邮票 收入全部捐给 卫生部门 用以支持抗击“非典”斗争 其邮票的发行量为12 500 000枚.

    四.时小结:我们这节回顾了以下知识:

    1.又一次经 历感受 了百万分之一 进一步体会描述较小数据的方法:与身边事物比较 进一步学习了利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小的.数据.

    2.在实际情景中进一步体会到了近似 数的意义和作用 并按要求取近似数和有效数字.

    3.又一次欣赏了形象的统计图 并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1)根据上表中的数据 制作统计图表示这些主要河流的河长情况 你的统计图要尽可能的形象.

    (2)从上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 河流的河长与流域面积有什么样的联系?

    (3)在中国地形图上找出主要河流 你认为河流年径流量与河流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系吗?

    制作形象的统计图 首先要处理好数据 即从表格中计算出这几条河流长度的比例 然后选择最大或最小作为基准量 按比例形象画出即可.

    (1)形象统计图(略)只要合理即可.

    (2)从表中的数据看出 河流越长 其流域面积越大.

    (3)河流的年径流量与河流所处的位置有关系.

    五.后作业:

    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8

    一、学习与导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求出一个数的绝对值,能利用数轴及绝对值的知识,比较两个有理数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经历绝对值概念的形成,初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情感态度:通过创设情境,初步感悟学习绝对值的必要性,促进责任心的形成。

    二、学程与导程活动:

    A、创设情境(幻灯片或挂图)

    1、两辆汽车,其一向东行驶10km,另一向西行驶8km。为了区别,可规定向东行驶为正,则分别记作+10km和-8km。但在计算出租车收费,汽车行驶所耗的汽油,起主要作用的是汽车行驶的路程,而不是行驶的方向。此时,行驶路程则分别记作10km和8km。

    再如测量误差问题、排球重量谁更接近标准问题……

    2、在讨论数轴上的点与原点的距离时,只需要观察它与原点相隔多少个单位长度,与位于原点何方无关。

    B、学习概念:

    1、我们把在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absolute value),记作︱a︱(幻灯片)。因此,上述+10,-8的绝对值分别是10,8。

    如在数轴上表示数-6的点和表示数6的点与原点的距离都是6,所以,-6和6的绝对值都是6,记作︱-6︱=6,︱6︱=6。(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相同)

    2、尝试回答(1)︱+2︱= ,︱1/5︱= ,︱+8.2︱= ;

    (2)︱-3︱= ,︱-0.2︱= ,︱-8.2︱= ;

    (3)︱0︱= 。(幻灯片)

    思考: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引导学生得出:(幻灯片)

    性质: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

    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零的绝对值是零。

    如果用字母a表示有理数,上述性质可表述为:

    当a是正数时,︱a︱=a;

    当a是负数时,︱a︱=-a;

    当a=0时,︱a︱=0。

    解答课本P19/7及P15练习,由P19/7体会绝对值在实际中的应用,由练习1体会上面的三个等式,由练习2中提到的绝对值大小、数轴,引出问题:

    在引入负数以后,如何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尤其是两个负数的大小?

    3、让我们仍然回到实际中去看看有怎样的启发,引导阅读P16(幻灯片)。

    显然,结合问题的实际意义不难得到:-4

    因此,在数轴上你有何发现?生讨论后发现:从左往右表示的数越来越大。

    再找几个量试试是否如此?这些数的绝对值的大小如何?(可利用P19/6,8为素材)

    通过以上探究活动得到:正数大于0,0大于负数,正数大于负数;

    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4、师生活动比较下列各对数的大小:P17例,P18练习。

    5、师生小结归纳(幻灯片)

    三、笔记与板书提纲:

    1、 幻灯片

    2、 师生板演练习P15/1

    四、练习与拓展选题:

    P19/4,5,9,10

    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1.掌握数轴三要素,能正确画出数轴.

    2.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数.

    师:对照大家画的图,为了使表达更清楚,我们把0左右两边的数分别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即用一直线上的点把正数、负数、0都表示出来,也就是本节要学的内容——数轴.

    【点拨】(1)引导学生学会画数轴.

    第二步:规定从原点向右的方向为正(左边为负方向).

    第四步:拿出教学温度计,由学生观察温度计的结构和数轴的结构是否有共同之处.

    对比思考 原点相当于什么;正方向与什么一致;单位长度又是什么?

    (2)有了以上基础,我们可以来试着定义数轴: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数轴.

    做一做 学生自己练习画出数轴.

    试一试 你能利用你自己画的数轴上的点来表示数4,1.5,-3,-2,0吗?

    讨论 若a是一个正数,则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在原点的什么位置上?与原点相距多少个单位长度?表示-a的点在原点的什么位置上?与原点又相距多少个单位长度?

    小结 整数在数轴上都能找到点表示吗?分数呢?

    可见,所有的 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都在原点的左边, 都在原点的右边.

    【例1】 下列所画数轴对不对?如果不对,指出错在哪里?

    【例2】试一试:用你画的数轴上的点表示4,1.5,-3,-,0.

    【例3】下列语句:

    ①数轴上的点只能表示整数;②数轴是一条直线;③数轴上的一个点只能表示一个数;④数轴上找不到既不表示正数,又不表示负数的点;⑤数轴上的点所表示的数都是有理数.正确的说法有( )

    【例4】在数轴上表示-2 和1,并根据数轴指出所有大于-2 而小于1 的整数.

    【例5】数轴上表示整数的点称为整点,某数轴的单位长度是1cm,若在这个数轴上随意画出一条长为cm的线段AB,则线段AB盖住的整点有( )

    数轴是非常重要的工具,它使数和直线上的点建立了一一对应的关系.它揭示了数和形的内在联系,为我们今后进一步研究问题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思想.大家要掌握数轴的三要素,正确画出数轴.提醒大家,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相关点来表示,但反过来并不成立,即数轴上的点并不都表示有理数.

    1.规定了 、 、的直线叫做数轴,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从用上的点来表示.

    2.P从数轴上原点开始,向右移动2个单位长度,再向左移5个单位长度,此时P点所表示的数是 .

    3.把数轴上表示2的点移动5个单位长度后,所得的对应点表示的数是( )

    5.数轴上表示5和-5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是 ,但它们分别表示 .

    6.与原点距离为3.5个单位长度的点有2个,它们分别是 和 .

    7.画出一条数轴,并把下列数表示在数轴上:

    +2,-3,0.5,0,-4.5,4,3.

    8.在数轴上与-1相距3个单位长度的点有 个,为 ;长为3个单位长度的木条放在数轴上,最多能覆盖 个整数点.

    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10

    ⑴ a是正数_____________ ⑵ b不 是负数_________________;

    (3) y与4的和不小于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x的2倍与y的3倍的差是非负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a的一半与4的差的绝对值不小于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的2倍加上3的和大于-2且小于4_________________ _____;

    A.2x0 D.x2>0

    A.x=4是方程x-3=1的解 B.方程x+3=1的解是x=-2

    C.x=5是不等式x+3>7的解 D.不等式x+3>4的解集是x=1

    二、探究创新:

    班级 50名学生上体育课,老师出了一个题目:现在我拿来一些篮球,如果每5人一组玩 一个篮球,有些同学没有球玩;如果每6人一组玩一个篮球,,就会有一组玩篮 球的人数不足6个。你知道有几个篮球吗?

    你明白他们的意思吗?

    【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集锦】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