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六年级上课件分享八篇
  • 六年级上课件

    发表时间:2023-10-19

    六年级上课件分享八篇。

    下面的“六年级上课件”是栏目小编整理供您参考的内容,请务必收藏此页以免遗漏重要信息。每位教师都需要提前准备好自己的教案和课件,现在是撰写教案和制作课件的时候了。教师在上课时需要按照教案和课件来进行教学实施。

    六年级上课件【篇1】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积累】读读记记“缘故、黯淡、消瘦、知觉、空落落、光秃秃、冷清清、直勾勾、大摇大摆、无影无踪”等词语。

    【方法与能力】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情感与思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动物要和谐相处。

    【拓展与延伸】小练笔:正太郎在去牧场的路上从悬崖上摔了下去,失去了知觉,他是怎样被救的呢?正太郎与小狐狸一家分别的情景一定十分感人,能把它写具体吗?狐狸一家回到密林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情呢?也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养小动物的经历和感受写成短文。

    【重、难点突破】本课学习的重点是了解故事的内容及意义,明白动物也有亲情,也有伟大的爱;难点是引导学生通过这个故事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知道人应与地球上所有生命和谐相处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面两节课,我们认识了可爱的松鼠和善良、忠诚的大象。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感悟一个人与狐狸之间的感人故事。

    板书课题:金色的脚印

    解题: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想到什么呢?

    提示:可能会想到《金色的鱼钩》这篇文章,想到其中的“金色”有着什么特殊的含义,想到课文写了哪些事情?

    二、初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什么事情?课题为什么叫“金色的脚印”?

    学习要求: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思考并讨论、交流上面两个问题。

    教学提示:其实,这两个问题是同一个问题的不同层面的回答,即对于课文内容理解的层层深入。前一问是理解后一问的基础,后一问是前一问理解的深化。所以,要引导学生紧紧抓住课文内容,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来理解题目的意思。

    教学参考:

    在童话和寓言故事里,狐狸往往与“狡猾”一词紧密相连。这篇略读课文讲述了人与动物之间的传奇故事:小男孩正太郎家的佣人从山里捉回一只小狐狸,两只老狐狸想尽办法要救小狐狸出去,它们冒着生命危险住在正太郎家的地板下面照顾小狐狸,并和十分同情小狐狸、并偷偷给老狐狸喂食的正太郎建立了亲密信任的关系。后来,小狐狸被送给邻居,正太郎为要回小狐狸,不慎掉下悬崖,两只老狐狸救护了严寒中昏迷的正太郎。最后,正太郎要回了小狐狸,和爸爸一起把它放回了山里,狐狸一家终于团聚并回到了树林中。

    狐狸一家留在雪地上的脚印,是重新获得生命的脚印,是宝贵新生命的开始,也是人对动物关爱的象征,所以,课题赞美了人与动物之间互相信任、互相帮助、和谐相处的美好关系,表达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大自然是人和动物的共同家园,人类要和动物和谐相处,这个世界才更加美好!

    三、再读课文,思考:你能结合具体课文内容说一说文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吗?

    教学提示:这是对课文思想感情的细致分析,更是对美好感情的陶冶。要求学生找到感受最深的句子,进行有感悟的朗读,在朗读中体会美好的情感。

    教学参考:

    课文以主人公正太郎的观察视角为明线,用“老狐狸夫妻俩设‘调虎离山’之计营救小狐狸”和“老狐狸入‘虎穴’做窝,喂养、营救小狐狸”两个具体的事例体现了老狐狸爱子情深,展现了动物之间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歌颂了爱的力量。同时,课文也以正太郎与狐狸一家日益亲近的情感及行为变化为暗线,赞美了人与动物之间互相信任、互相帮助、和谐相处的美好关系,表达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大自然是人和动物的共同家园,人类要和动物和谐相处,这个世界才更加美好!

    重点句子的理解。

    ①光秃秃的柞树林上边,露出冷清清的月亮。小狐狸孤零零地坐在窝里,仰起脖子嗥叫着。那是一种清脆的、悲伤的声音。

    “光秃秃”“冷清清”“孤零零”,三个相同结构的叠词连续出现,刻画出孤清、悲伤、让人心生同情的氛围,这也是正太郎感受到的小狐狸所处的境遇。“嗥叫”是“大声叫”的意思,孤单可怜的小狐狸,仰起脖子,大声叫着,善良的正太郎敏感地觉察到它是无助地叫着“妈妈——妈妈——”,这清脆的、悲伤的`声音,深深刻在了正太郎的心上,为下文正太郎对狐狸的救助埋下了伏笔。

    ②只见一只大狐狸正冲着秋田狗大摇大摆地走过来,它嘴里叼着一只哆哆嗦嗦的鸡。

    一个“冲”字和“大摇大摆”一词,让我们在初读时怀疑,这只狐狸怎么啦?如此大胆?这不是自投罗网吗?怀疑与担心,在下文的阅读中迎刃而解:原来狐狸夫妻俩为营救小狐狸而不顾危险设了“调虎离山”之计!回读时,自然有一种欣喜与佩服之情油然而生,这真是一种大无畏的勇士精神,对孩子深切浓厚的爱才会使它们这样做!

    ③他费力地睁开眼睛,蒙眬中看见一只大狐狸正在不停地舔着他的脸颊。另一只狐狸蹲在他的胸脯上,温暖着他的身体。

    看到此情此景,正太郎在想什么呢?肯定有千言万语,但这个情景一定温暖了正太郎的心,坚定了要送小狐狸回家的决心;也一定温暖了每一个孩子的心,触动了孩子的心怀:人类与动物和谐相处,这个世界会更加温暖、美好。

    ④迎着耀眼的朝阳,狐狸们的脚印闪着金色的光芒,一直延伸到密林深处。

    这是故事的结局,一个美丽的结局!雪地里的脚印“闪着金色的光芒”,预示着狐狸一家又开始了甜蜜欢乐的生活。这种光芒,不仅要用眼睛来观察,更要用心灵来感悟:“金色的光芒”是动物那种真切感人的浓浓亲情的光芒!是人们努力创造的和谐美好的地球生活的光芒!

    四、自由读课文,感受文中所蕴含的美好情感。

    板书设计(文字版):

    六年级上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阅读“阅读材料”中的文章。

    (2)为老师和同学写临别赠言。

    (3)为母校做点事,留作纪念,也可以写倡议书或建议书。

    (4)策划并举行一次毕业联欢会。

    2.过程与方法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注意要分工合作,使每个学生得到锻炼,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母校、对老师的热爱和感激之情,学会感恩。

    课时安排:

    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阅读“活动建议”,了解活动内容

    1.教师:以“成长足迹”为主题的综合活动,把我们带进了美好的回忆。回忆总是要过去的,明天我们就要分离了,此时此刻,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表达依依惜别之情呢?

    2.学生自由读“活动建议”。

    3.指名反馈,教师归纳。

    (1)为老师和同学写临别赠言。

    (2)为母校做点事,留作纪念,也可以写倡议书或建议书。

    (3)策划并举行一次毕业联欢会。

    二、阅读《同学录》

    1.教师:《同学录》,相信我们班的同学每人都有一本了吧!拿出来看看,上面都有1

    些什么呢?(学生根据自己的《同学录》反馈)

    2.教师小结:《同学录》上有同学的联系方式,有老师的温馨祝福,还有同学给你的赠言,更有我们美好回忆。请同学们,翻开书第142页,一起读一读《同学录》。

    3.学生自由地读一读,读中体会情感。

    4.指名反馈:哪些语句你不太理解?

    5.引导学生讨论下列诗句的意思。

    “从此,课堂上的座位被重新编排??成为纪念邮票。”

    “思念和日子和邮戳一起??找到那些陌生的门窗和熟悉的面容。”

    6.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这首诗歌。

    三、阅读《毕业赠言》

    1.学生自由读一读。

    2.指名反馈:这是谁给谁的赠言。

    3.集体一起读一读。

    4.教师:你们读出了学生对老师的一份什么情感?读出同学之间的一份什么情谊?(给教师:感激、爱戴、留恋、赞扬;给同学:友爱、珍惜、依依不舍)

    5.有感情地朗读赠言。

    四、阅读《给老师的一封信》

    1.教师:写信是表达情感的一种好方式。现在,我们就去读毕业于上海市虹口区第三小学的翁钦露写给她的老师顾家璋的一封信。作者写这封信的时候已经在华东师范大学读书。

    2.学生自由读,思考:信中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指名反馈。(她记下了顾老师曾经给予自己的种种关爱和教诲,赞美了老师的奉献精神)

    4.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读一读。

    5.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6.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反馈的句子。

    五、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同学们,《毕业赠言》包含了学生对老师的赞扬和爱戴之情,《给老师的一封信》赞扬了老师无私奉献的精神。这一篇篇饱含深情的文章,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师生情谊是用爱筑起来的,这样的情谊,我们怎能不难舍难分呢?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同学录》、《毕业赠言》、《给老师的一封信》。

    2.背诵《同学录》

    第二课时

    一、复习,谈话导入

    1.全班有感情地朗读《毕业赠言》。

    2.教师:通过上节课的阅读,我们知道《毕业赠言》可以是学生给老师的,也可以是同学给同学的。今天,我们就给老师和同学写写临别赠言。

    二、谈话,拓展思维

    1.教师:你觉得,我们可以给老师写些什么呢?(表达对老师的感激,表达对老师的依恋,表达对老师的赞扬,表达对老师的祝福)

    2.指名反馈:可以给同学写些什么呢?(鼓励,回忆,祝福,建议??)

    3.独立思考写给老师、写给同学的赠言。

    4.集体反馈,并评议。

    三、动笔,写一写

    四、交流欣赏,互相借鉴

    五、集体交流

    六、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同学们,老师感受到了,你们笔下的一个字、一句话都表达着对老师的爱戴、赞美和留恋以及对同学的依依惜别之情。

    七、布置作业

    把给老师或同学的赠言抄写到书签上,送给老师或同学。

    第三课时

    一、导入

    教师:同学们,我们在《同学录》里留下了纪念;我们在班级纪念册里留下了纪念;那么,我们该给学校留下什么纪念呢?

    二、小组内自由交流

    三、指名说一说

    四、指导写《倡议书》和《建议书》

    1.教师导读:为母校做点事的方式很多。可以为母校种棵树,可以以班级为单位送一幅画给母校;可以为学校再搞一次卫生;还可以写一写《倡议书》和《建议书》。

    2.指导写《倡议书》。

    倡议书的写作格式和一般书信相似,由标题、称呼、正文、结尾、落款五部分组成。

    (1)标题。多数情况下直接用“倡议书”三个字标题,也可以在“倡议书”三个字前概括倡议内容。

    (2)称呼。可根据受倡议对象选用适当的称呼。如“同学们”、“妇女姐妹们”等,也有的倡议书不另起行写受倡议对象,而是在正文中指明。

    (3)正文。正文是倡议书的重要部分,主要写倡议的背景,倡议的对象、目的、内容、意义和要求。

    (4)结尾。表示倡议者的决心、希望以及建议。

    (5)落款。写倡议者的名称或姓名,发倡议的年、月、日。

    3.指导写《建议书》。

    建议书的写作格式一般由标题、称呼、正文、结尾、落款几部分组成。

    (1)标题。标题一般在第一行中间写上“建议书”字样。有的建议书还写上所建议的内容,如“关于暑假小学补课的建议书”。

    (2)称呼。建议书称呼要求注明受文单位的名称或个人的姓名,要在标题下隔两行顶格写,后加冒号。

    (3)正文。建议书正文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第一,要先阐明提出建议的原因、理由以及自己的目的、想法。这样往往可以使受文单位或个人从实际出发,考虑你的建议的合理性,为采纳你的建议打下基础。

    第二,建议的具体内容。一般建议的内容要分条列出,这样可以做到醒目。建议要具体明白切实可行。

    第三,提出自己的希望采纳的想法,但同时也应谨慎虚心,不说过头话,不用命令的口气。

    (4)结尾。结尾一般是表示敬意或祝愿的话。同一般书信相同。

    (5)落款。落款要署上提建议的单位或个人的称呼姓名,并署上成文日期。

    五、学生动笔写《倡议书》或《建议书》

    六、指名读一读《倡议书》或《建议书》

    七、布置作业

    将《倡议书》或《建议书》抄写出来,粘贴到学校的公布栏。

    第四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教师:你看过哪些晚会?都有哪些节目?

    2.教师导读:同学们,毕业了我们也搞一场毕业联欢会吧!可以以班级形式进行,也可以以年级形式,无论是哪种形式,事先要进行周密的安排。怎样组织一场联欢会呢?

    二、交流选定联欢会的内容

    1.教师:你们喜欢什么节目呢?(学生自由说一说)

    2.教师小结:节目的形式很多,小品、歌舞、话剧等都可以,关键是节目的题材要新颖,内容要健康,形式要多样。

    3.小组讨论,制定节目单。

    三、讨论制定联欢会的方案

    1.引导学生讨论:联欢晚会的方案包括哪些部分?

    2.指名反馈:(活动目的、时间、地点、准备、流程)

    3.教师:活动的准备要做些什么呢?(选好主题、定节目、编排节目、撰写主持人台词、布置会场、购买晚会需要的东西、编排节目单、写活动方案等)

    4.引导学生对这些内容进行分工。

    5.公布分工结果。

    四、阅读《在小学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1.教师导读:同学们,我们这是毕业联欢晚会,所以在活动中经常安排一些毕典礼讲话,可以请领导代表讲话,也可以请学生代表讲话。该怎么写毕业典礼的讲话呢?我们先去阅读“阅读材料”中的《在小学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2.学生自由地读一读。

    3.指名反馈:作者从哪几方面做了讲话?(回忆了六年小学生活中难忘的三件往事——上小学的第一天、三年级时的运动会和六年级的家长会)

    4.教师:你们从作者叙述的三件事中,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表达了对母校的留恋,对老师的感激,以及对同学的依依不舍)

    5.教师小结:是呀,以情感人,激发共鸣是演讲稿的基本特点。同学们在写毕业典礼讲话稿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五、开展毕业联欢会

    1.学生根据分工,准备联欢会。

    2.开展毕业联欢会

    3.布置作业。

    六年级上课件【篇3】

    一、教材简析

    《船长》一文讲述了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大轮船猛烈撞击即将沉没的时候,镇定自若,指挥60名乘客和船员有秩序地乘救生艇脱险,自己却屹立在船长岗位上,随着客轮一起沉入了深渊,歌颂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

    二、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初步了解全文内容,能够简单复述故事情节。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简单分析哈尔威船长的形象。通过朗读和感悟课文片段的练习,让学生感受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精神。

    其中,目标3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三、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中我安排三读:一是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通顺,扫除字词障碍。二是检查读,指名学生分段读课文,其间,重点指导读好几个外国人名、地名、船名,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等方法初步理解肇祸、屹立等词语的意思。三是默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最后,布置作业,抄写词语。

    下面重点谈谈第二课时的教学,

    (一)把握人物品质,直奔文章中心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通过上午的学习,哈尔威在你心目中是怎样的一名船长。通过这样的一个环节,使学生整体把握人物品格,为后文教学奠下感悟的方向。

    (二)品词析句,体会精神

    感受哈威尔船长的精神是教学的重点及难点,以学生概括的词语为出发点,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透过字里行间感悟船长的崇高品质。接着,组织集体交流,重点讨论以下语句

    1、哈尔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道:大家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

    引导学生联系前后文,紧紧抓住吼字指导学生感悟,读懂当时的危机和慌乱,体会船长在大难临头时的沉着与镇定。通过剖析哈尔威的吼声,使学生进一步丰满船长舍己救人的精神。

    2、船长与洛克机械师、大副的对话

    我分二个层次进行:

    (1)质疑: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联系前文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再读读这句话,你有什么话要问船长?引导学生联系第五自然段,体会船长下达了死命令是为了控制混乱的场面,保证让更多的人逃生。

    (2)分角色朗读,体会这组简短那有力的对话。

    3、船长哈尔威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人们透过阴森可怖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入大海。

    这组句子的教学,围绕为什么人们安全获救而船长却没有逃生徐徐沉入大海而展开,努力营造一种悲壮的、凄惨的美,进而感悟船长舍己救人的光辉形象。

    (三)、心灵碰撞,激发情感

    通过一段相似的录像场景,使学生从形象上感知,灾难发生时的慌乱与可怕,进而理解船长的镇定、忠于职守、舍己救人是使本次灾难减少到最低点的主要原因。然后借助纸笔,拉近时空的距离,让学生与哈尔威展开心与心的交流。

    (四)、形象升华

    通过这是一名忠于职守、舍己救人、视死如归的船长和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诵读,力图使哈尔威船长的形象能深入学生的心灵。

    六年级上课件【篇4】

    一、讲读课文第二段第二部分(第九自然段)。

    1.(运行课件《月光曲》,在音乐声中,教师从前课导入。)“第一课我们学了第一段第一部分,讲贝多芬走进了低矮的茅屋,为盲姑娘弹了一首曲子。盲姑娘听了贝多芬的曲子,那么激动,那么兴奋。上一课我们提到贝多芬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还说,"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啊。"这时,贝多芬看到盲姑娘听到他的曲子是这样的兴奋,这样的喜悦,贝多芬心里怎么样?”

    2.师生对读盲姑娘和贝多芬的话。

    3.“于是,贝多芬又给她弹了一曲,这个曲子就是《月光曲》。这首曲子是贝多芬早已谱写好的,还是趁着兴致当时弹出来的?从哪一句里可以看出?”(“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功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4.“同学们想一想,当时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著名的乐曲呢?盲姑娘和皮鞋匠是怎样听的?他们听着,听着,又展开了怎样的联想?”(点击课件《月光曲》"课文阅读"下拉菜单中的"阅读指导"下的"阅读提示"。)“请你们看看插图、带着这个问题自学第二部分。”

    (学生自学)

    5.“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闻名的乐曲呢?”(老师读课文"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琴键来。")读后描述,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景:“课文中有一幅插图,这个情景多美啊。蜡烛灭了,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那么白,那么亮,那么美。为了描写这个环境,课文中用了什么词?”(清幽)“这个"清"是"亮、清朗"的意思;"幽"给人宁静的美感。前面也讲到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清幽、幽静",都有幽雅、美和静的含义。但"清幽"有光亮的意思。月光是那么亮、那么美,也给人宁静的感觉。”

    6.“现在就请你们把这一节课文读一下,眼睛闭起来想一想,月光怎么清幽,小屋子里是什么情景?屋子里人物的形象怎么样?然后请你们讲这幅图。”

    (学生各自准备,同座两人对话。)

    举例:(描述插图)一阵风拂过,把蜡烛吹灭了。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户,照亮了茅屋。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啊,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月夜呀,身边的穷兄妹是这样的穷苦,他们同样需要音乐,我一定要用我的音乐给他们带来快乐,给盲姑娘带来光明,贝多芬望了望穷兄妹俩,借着月光弹起琴来。

    7.“月光是这样的清幽,但是盲姑娘却看不见。贝多芬的琴声给穷兄妹带来了什么呢?课文上没有写,但是从哪儿我们可以知道?”

    8.“课文是通过贝多芬的琴声,引起皮鞋匠、盲姑娘的美妙的联想来写的。现在我们看看下一节课文,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听琴声的事实,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因听琴声产生的'联想?”(点击课件《月光曲》"段落分析"下拉菜单中的"第九自然段"。)(学生自学)

    9.学生读写实的部分:(单击"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屏幕显示桔红色字表写实。)皮鞋匠静静地听着。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他睁得大大的眼睛。

    指名读。引导学生体会这两处写事实的课文,从内容上讲是连贯的。

    10.“从事实引出联想,课文中用了哪两个词语?”(单击一次课件中写虚部分,屏幕显示打了着重号的两个词语。)

    (板书:好像……仿佛……)

    11.“下面,我们先看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曲子,他好像看到了什么?有几个画面。”(再次单击课件中写虚部分,屏幕显示划了红线的句子。)

    学生自学课文分层次。

    "月亮升起来了";"月亮越升越高";"忽然海面上刮起大风,卷起巨浪"三个画面。

    他们兄妹俩听着好像看到了这些美妙的画面。

    12.(点击进入课件《月光曲》中"音画赏析"下拉菜单中"分组"部分,创设情境,理解课文词句,体会感情。)

    (1)语言描述带入情境:“现在我们也仿佛来到皮鞋匠的小屋里,站在盲姑娘身边,一起听贝多芬弹琴,想象也看到了文中的一幅幅画面。”

    (2)“第一幅画面:(单击第一幅图,录音响起)月亮在哪儿?(单击"水天相接、升",词语下显示绿色划线、红色着重号。)海面怎样?(单击"微波粼粼、洒遍",词语下显示绿色划线、红色着重号。)边看画边指点:"粼粼"指水清。听到贝多芬的琴声,皮鞋匠仿佛觉得月亮从大海上慢慢升起,这是一个平静的大海上的月夜,你们想这时贝多芬在怎样弹琴?”(贝多芬可能是轻轻地按起琴键,节奏也比较慢。)

    (3)“第二幅画面:贝多芬继续弹着,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她又仿佛看到了什么?”(返回课件"分组"主画面,单击第二幅图,录音响起。)(单击"越升越高、一缕一缕轻纱似的",词语下显示红色着重号、绿色划线。)

    “"微云"是"小云"吗?从整个句子看,是"一缕一缕轻纱似的"。想一想,这儿的"微"是什么意思?(薄)"一缕一缕"的微云又是什么样儿的。”

    “这时贝多芬的琴声,一定比开始时怎么样?”(返回课件"分组"主画面,进一步把学生带入情境。)

    (4)“第三幅画面:皮鞋匠听着听着,觉得海上刮起了大凤,卷起了巨浪,这情景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波涛汹涌)(点击第三幅图,录音响起。)

    “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有没有月光?从哪儿知道?”指点:“可见仍然是月光照耀下的大海,那是一种欢乐的,令人激动的情景。”(单击文中表示动作的字词,字词下显示红色着重号。)

    引导再看图:“想一想皮鞋匠听了琴声,仿佛觉得大海卷起了巨浪,贝多芬在怎样弹琴,琴声怎样?”(贝多芬越弹越激动,身子也可能摇摆起来,节奏也越来越快。)

    13.描述性小结:(返回课件"分组"主画面。)“贝多芬的琴声把鞋匠带到了海边。这儿,有平静的大海,有奔腾的大海;有柔和的美,也有壮阔的美。但无论是平静的大海,还有波涛汹涌的大海,都有月光照耀。这是多么美好、光明的景象,又是多么宽阔自由的天地呀!”

    14.“皮鞋匠所联想到的,盲姑娘有没有想到和看到呢?从哪儿可以看出?”(点击课件《月光曲》"句子辨析"下拉菜单中的"难句讲解",单击第四句。)

    (姑娘眼睛睁得大大的,她仿佛也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眼睛睁得大大的,好像看到了向往的那个光明美好的情景。这一点还表现在哪儿?”(恬静的脸上。)

    “这波涛汹涌的大海,盲姑娘以前有没有看到过?”

    “这琴声使穷兄妹感到快活,感到幸福,几乎忘掉了周围的一切。”(点击课件《月光曲》"句子辨析"下拉菜单中的"难句讲解",单击第五句。)

    指导读:"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这里运用重复,强调看到了景象,是她从来没有看到的。”

    二、感受月光曲。

    "同学们,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在美丽的画面中来感受月光曲吧。"(点击课件《月光曲》"音画赏析"下拉菜单中的"动画"。连贯的动画画面配以同步的月光奏鸣曲片断。教师可以朗读课文中相应的文字。)

    三、引导体会联想在文章中的作用。

    “这个传说之所以写得这么感人,这么富有美感,同在记叙中展开了联想有很大的关系。”

    引导对比:“如果把联想部分去掉,看文章会变得怎么样?(不那么深刻感人。)不信,可以读读。”(点击课件《月光曲》"段落分析"下拉菜单中的"第九自然段"。)

    指导读:“读这类文章时,要搞清楚哪是叙事,哪是联想,从而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指导写:“作文时,不仅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有时还要把想到的写下来。在记事中恰当地加进自己的联想,文章就会更加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加丰富、深刻。”

    男生读写实部分。

    女生读联想部分。

    四、照应前文指点。

    “盲姑娘听到贝多芬的第一个曲子是"入神""激动",听了"月光曲"是"恬静"是"陶醉",我们想想看这个穷苦的盲姑娘此刻心里觉得怎么样呢?她心里可能要说什么?我们帮她说出来。”

    “贝多芬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而且说如果做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也是非常幸福的,这时贝多芬的心情怎么样,从哪个词儿说明他也很激动?”(飞奔)。

    “贝多芬在这样一个秋天的明月夜,走进低矮简陋的茅屋,为穷兄妹弹了一首又一首,这表现了贝多芬对穷苦人的同情和爱。这个动人的传说本身,同样是一首很美的《月光曲》,这也表达了人民对贝多芬的爱。所以课文用《月光曲》做题目,是很有道理的。”

    六年级上课件【篇5】

    【设计理念】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前谈话:

    师: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袅袅炊烟,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

    师:老师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课件出示:

    徐徐清风淙淙流水依依杨柳萋萋芳草皎皎明月灼灼霞光皑皑白雪绵绵春雨

    师:这些词都是描写美丽的景物。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一、揭题导入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的《伯牙绝弦》。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进一步了解文言文,喜欢文言文。这篇课文只用了77个字,却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感人故事,现在我们就一同走进这个故事。

    二、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1.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

    2.指名读文,其他同学仔细听,也可以跟着默读。

    (教师正音,哉平舌音;得是多音字读d。还有哪些字要注意呢?你在读书时有没有读不好的句子?)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3.齐读课文。

    小结:有进步,看来古文多读几遍就不难了。古文要读出节奏和韵味来也不难,只要我们在读的时候注意停顿就能读好。可以用/画出停顿。我想如果你们理解了课文内容,会读的更好的。

    三、初解绝弦

    1.读课题,你是怎么理解的?理解绝和绝弦的意思。

    2.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预设答案: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3.总结学习方法: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以及不能机械的翻译应该学会变通)

    4.伯牙为谁而绝弦?

    (板书:钟子期介绍:俞伯牙和钟子期都是春秋时期的楚国人)

    5.篇古文主要讲了什么事?(自学、交流)

    6.全班汇报:

    A、理解善哉表示感叹,用现在的话还可以怎么说?

    1)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预设答案:啊!好啊!)

    2)善哉相当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预设答案: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B、哉和兮都是语气助词,没有具体的解释。

    C、善在课文中出现几次,意思一样吗?(4次理解同字不同意的现象,体会擅长说明什么)

    D、刚才他说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高山,就能弹出来,哪个字是心里想到的意思?(板书:志)体会二人心灵相通

    E、还有哪个字也是这个意思的?(板书:念)

    (小结同意不同字的现象,说明中国的汉字多么丰富)

    7.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讲一讲,看谁讲的生动。

    四、感悟知音

    (一)何为知音

    1)伯牙为什么绝弦呢?

    2)他们是什么关系?(好朋友,知音)从哪儿能感受到他们是知音呢?

    看图:此时两个人完全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中了。他们互相的欣赏着,互相的赞美着。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3)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4)善听的子期不仅仅从伯牙的音律中听出高山流水,还听出了伯牙像山一样的志向,像海一样的胸怀。

    5)想象说话

    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善弹的伯牙一定不仅能用音乐表现出高山流水,还能表现很多美好的景物。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

    (引导学生想象回答: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

    6)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能领会,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二)相遇相知。

    1.伯牙当时已经是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你说他还会缺少赞美吗?他为什么独独把子期看作知音?(预设答案: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

    2.那么,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学生自由说)你能想象别人那种空虚的赞美吗?(学生自由说)当伯牙听见别人那些不着边际的赞美的时候,你能体会到什么心情吗?

    3.那时的伯牙心中一定有一种渴望,渴望什么?他一定忍不住在心里无数次地发出呼唤,他呼唤什么?

    4.终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钟子期!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预设答案: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他一定会对子期说什么?

    5.知我者,子期也!这时的伯牙与子期,你觉得他们还仅仅是一对音乐方面的知音吗?(预设答案:他们还是生活上的知音。是人生的知音。)

    6.知音的相遇是心灵的交融,是快乐的,幸福的。但是,人间的知音,真是太少了,让我们通过读书再来感受知音相遇的那份感受和那份柔情。(练读课文,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三)知音之死。

    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子期死,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能够感受到什么?

    (预设答案:1.因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2.因为他们之间就像亲人一样。3.感情深厚)

    2.可以想象,当善鼓琴的伯牙,志在高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峨峨兮若泰山。

    当伯牙志在流水。没有人会像子期说──洋洋乎若江河。

    当他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心情会是怎样的?

    (预设答案:1.失望。2.寂寞。3、忧虑。生4.渴望。)

    3.子期死了,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经不堪承受。这种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预设答案:1.断了他的前程。2.断了他的心弦。3.断了他的希望。)

    4.这句话是故事的结果,也点明了中心思想。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

    (指导朗读)

    五、深悟绝弦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2.从这首短歌中,你能体会出什么?

    3.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于是摔琴断弦,决心再也不弹琴,留下了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出示课文)

    六、回味绝弦

    1.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

    (播放《高山流水》乐曲,请学生欣赏)

    2.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面对伯牙的痛苦与绝望,你想对他说什么?

    3.老师忍不住在想,其实,我们每个人难道不是在苦苦寻觅吗?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愿你们能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人生的温暖。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七、扩展

    1.出示关于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的诗文,如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宋代王安石《伯牙》诗:千载朱弦无此悲,欲弹孤绝鬼神疑。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深相知。再如唐代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诗: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这些诗都是写琴曲的高妙,听琴的乐趣,或者比喻高妙的作品或知音、知己等。

    2.出示古今交友的名言名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之交淡如水莫逆之交士为知己者死管(仲)鲍(叔牙)之交刎颈之交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忘年之交患难之交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酒逢知己千杯少等。

    3.学了这篇古文你有什么感受。如:你是否有知音,为什么把他作为知音?

    当你感到沮丧、孤独、忧郁、快乐亦或是处于危难的时候,最需要的就是能有一两个知音相伴左右。所以,如果你寻到了与自己情趣相投的知音时,请大家一定要珍惜。世界上最难寻觅而又最易失去的是朋友(知音)。

    作业

    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六年级上课件【篇6】

    今天,借我们学科组五环跟进之机,白树常老师和赵玉玲老师为我们展示了两节精彩的同课异构课堂教学。这两位老师风格不同,白老师沉稳老练,属于内热型,赵老师生动活泼,属于外热型。他们课前精心准备,课上引导深入浅出,学生学得入情入境,课堂上异彩纷呈。

    白老师的课:

    1、对文本解读深入,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感情随着语调的变化而变化,或激昂,或低沉,学生随着老师的引导渐入佳境。

    2、凸显了语用教学。学习了新词新语法等,老师引导学生练习运用。比如“善”字教学,引导学生说喜欢唱歌的叫“善歌”,喜欢跳舞的叫“善舞”。“峨峨兮若泰山”,引导生练习说句子“皎皎兮若明月”,“依依兮若杨柳”等。

    3、课堂节奏张弛有度,动静搭配。课堂上,有自学,有互动,有写话,有朗读,这种有动有静的节奏感很强,效果也很好。

    赵老师的课:

    1、层次性体现好,循序渐进,深入浅出。这种层次性体现在教学的每个环节当中。比如在善鼓善听的句子中,先引导学生想象景物,练习表达,补充资料,体会知音难觅,再次感受相聚的欢乐,再去读,就有了提升。

    2、语文味道浓烈。赵老师引导学生抓汉字特点,体会语言之美,感受艺术之美,这也是本单元的重点。“琴”字处理,抓字形特点去理解绝弦的意思;“善”字的引导时,也是从字形特点出发,张大嘴巴,美极了,妙计了。这些话说的合情合理,毫不矫揉造作,很自然得体。

    3、整堂课淡化讲解,突出朗读,课堂上始终洋溢着朗朗的读书声。

    两位老师共同的问题是“兮”字的朗读,这就是难点,是学生易犯错的地方,但老师没抓住,是不是应该在范读基础上让学生体会老师是怎么读的,然后老师引导为了突出感情,要拖长音,放慢速度。这样学生就知道怎么去读了。

    六年级上课件【篇7】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我国战国时期的改革家商鞅为了在全国建立起诚信守法的良好社会风尚,从根本上保证变法的成功,在都城南门立木取信的故事,显示了他变法的决心和意志。

    全篇课文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商鞅受权变法。

    第二部分(第2-14自然段)讲商鞅南门立木取信于民的故事。

    第三部分(最后一个自然段)讲商鞅“南门立木”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选编本文的目的:让学生了解商鞅南门立木的历史故事和意义,引导学生认识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性。

    设计理念:

    本课的设计围绕课文的重难点,引导学生读书、思考、交流、讨论,用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去读书,让学生自行探究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学生的主人。给学生更多发挥自己语言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发现、质疑,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特点。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认识言而有信、说道做到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初步建立法制观念,在生活中要言而有信、说到做到。

    3、指导学生根据提示,体会句子的意思,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4、帮助学生认识“鞅”1个会认字和学会“孝、葫、础”3个会写字。掌握“葫芦、基础”,理解“冥思苦想、大步流星、喜笑颜开、真心实意、惹是生非”等词语。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商鞅南门立木的历史故事和意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认识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

    教学准备:

    1、让学生查阅商鞅变法的资料。

    2、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认识言而有信、说道做到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初步建立法制观念,在生活中要言而有信、说到做到。

    3、指导学生根据提示,体会句子的意思,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4、帮助学生认识“鞅”1个会认字和学会“孝、葫、础”3个会写字。掌握“葫芦、基础”,理解“冥思苦想、大步流星、喜笑颜开、真心实意、惹是生非”等词语。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商鞅南门立木的历史故事和意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认识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

    一、 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商鞅变法的故事吗?

    2、你对商鞅有那些了解呢?(课件出示商鞅图片,引导学生交流课前的搜集。)

    【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注重课内与课外的结合,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3、为了进一步了解商鞅,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和新词

    1、请同学们选择自己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找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并标出不懂的问题,然后同桌或小组内交流一下是怎么学会生字和新词的?

    2、学生自学,小组交流。

    3、教师检测生字和词语。

    ●课件演示生字,指名学生认读,组词。

    ●认读词语“葫芦、基础、冥思苦想、大步流星、喜笑颜开、真心实意、惹是生非”。

    ●重点理解“冥思苦想、大步流星、喜笑颜开、真心实意、惹是生非”,让学生用“冥思苦想”、“惹是生非”说话。

    【重点指导字“孝、葫、”两个字。“葫”上下结构,上小下大,左下“古”略偏上;“础”左右结构,左小右大,右边“出”的笔顺;第一、四笔为竖折、第三笔竖纵贯上下。注意“惹是生非” 不要写成“事”。】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悟

    1、指名学生读课文,同时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全文可以分成几部分?

    (课文主要写的是我国战国时期的改革家商鞅为了在全国建立起一种诚信守法的良好社会风尚,从根本上保证变法的成功,在都城南门立木取信的故事,显示了他变法的决心和意志。)

    【要求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评价中促进朗读;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要求统一和精确的答案。】

    2、互动交流:课文可以分为那几部分?每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商鞅受权变法。

    第二部分(第2-14自然段)讲商鞅南门立木取信于民的故事。

    第三部分(最后一个自然段)讲商鞅“南门立木”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四、合作评价,归纳质疑。

    1、通过初读课文,你觉得商鞅是个什么样的人?

    随机板书:商鞅--政治家--赏罚分明--严格执法

    诚信和聪明

    【引导学生评价,尊重学生独特感受。】

    2、通过合作学习你还有那些不懂的问题?学生提出,教师进行归纳。

    预设:

    (1)商鞅为什么要说服秦孝公变革旧的法规?

    (2)商鞅要在秦国实行变法遇到了哪些困难?

    (3)商鞅为什么要在南门立木?人们对商鞅南门立木的做法有什么看法,商鞅是怎么做的?

    (4)商鞅南门立木有什么影响和作用?

    【学会读书,学会思考。发现问题,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很有价值,下节课我们继续对这些问题的探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认识言而有信、说道做到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初步建立法制观念,在生活中要言而有信、说到做到。

    3、指导学生根据提示,体会句子的意思,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4、帮助学生认识“鞅”1个会认字和学会“孝、葫、础”3个会写字。掌握“葫芦、基础”,理解“冥思苦想、大步流星、喜笑颜开、真心实意、惹是生非”等词语。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商鞅南门立木的历史故事和意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认识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

    一、复习激趣,谈话导入

    1.以游戏的形式复习生字、新词,并引导积累运用词语。

    2、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南门立木》这篇课文,文中的商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最欣赏他的哪些做法?

    3、这节课让我们结合课文和上节课滞留的问题继续感悟商鞅变法的决心和坚定的意志。

    二、研读课文

    下面请同学们围绕上节课几个问题,抓住课文中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的描写进行读书、体会、交流。

    1、出示自学提示:

    (1)商鞅为什么要说服秦孝公变革旧的法规?

    (2)商鞅要在秦国实行变法遇到了哪些困难?

    (3)商鞅为什么要在南门立木?人们对商鞅南门立木的做法有什么看法,商鞅是怎么做的?

    (4)商鞅南门立木有什么影响和作用?

    (5)你对商鞅的做法有什么看法?

    (6)结合实际谈谈你对“言而有信、说到做到”的理解。

    2、学生自学,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点拨引导。

    【以学生自学为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性的感悟和体验,不要求统一的说法,说出自己的理由就可以。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随机的点拨引导。教师灵活把握重点,强调在“对话”中生成问题。】

    (1)交流、体会商鞅变法的决心。

    ①阅读第一部分,解决第一个问题。

    【引导学生抓住“改革家”“说服秦孝公变革旧的法规,争取国家富强”“主持变法”等,了解商鞅是怎样的人,他为什么要说服秦孝公变革旧法。】

    ②阅读第二部分,通过理解重点句,解决第二、三个问题,教师指导阅读。

    【要引导学生了解商鞅要在秦国实行变法遇到了哪些苦难,他为什么要在南门立木。抓住商鞅在南门立木时出示两个告示及人们看告示后的议论,了解人们对商鞅南门木的看法。引导学生抓住“商鞅立即大声宣布”和“郑重地对大家说”的具体内容,理解商鞅言而有信、说到做到、严格执法的精神和意志。】

    ③阅读第三部分,解决第四个问题。

    【引导学生抓住“在全国上下引起了很大的震动”“不但……而且……”理解商鞅南门立木产生的巨大影响和作用。】

    (2)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写法。

    ①“天底下哪有这么便宜的事儿,怕是耍人玩儿的吧?”(人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是人们围在大木柱的四周议论的一句话。把大木柱从南门扛到北门,就赏十两黄金,天底下不会有这么便宜的事,恐怕是耍弄人。人们的这种想法,表示对商鞅变法的怀疑。这样写为体现商鞅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埋下伏笔。)

    ② 从围观的人群中走出一个小伙子,只见他挽起衣袖,把大木柱扛起来就走,一边走,一边还嘟囔着:“我倒要看看,这位左庶长大人说话算不算数。”(小伙子为什么会这样说话呢?从这段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这是小伙子在商鞅第二天下令“谁能把这根大木柱扛到北门,就赏给他五十两”之后,一边走一边嘟囔的一句话。他认为事情不会是那样,有反说的语气。左庶长说话不算数,试试看吧。从小伙子的动作、语言表明他对商鞅下的令持的怀疑态度。这段描写让我们进一步体会到“南门立木”的言而有信会对变法的实施有深远的影响。)

    ③小伙子噌噌噌地登上了城楼,不一会儿,手捧五十两黄金,喜笑颜开地走了下来。(小伙子不仅仅是因为得到了赏金而高兴吗?这是小伙子心里会想些什么?旁观的人又会说些什么?)

    (小伙子“喜笑颜开”不仅仅是因为他得到了黄澄澄的赏金,还因为他亲眼看到了这位左庶长的命令不含糊,说话算数、有效。为新法的顺利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是小伙子心里会想些什么?旁观的人又会说些什么?两个问题的设计,填补了课文空白,使学生更深地感受、理解了商鞅的了不起。学生对商鞅的做法有了更深的体会,我感到一个言而有信、说道做到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形象逐渐地走进了学生的心灵,我更欣喜地看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积累语言,内化语言,并灵活地运用了语言。】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课外延伸

    小练笔:你对“言而有信、说到做到”是怎样了解的,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写时要注意结合生活实际。

    六年级上课件【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景象,在读中体会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的情感。

    3.培养对文学作品的语言文字初步的欣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自然界中,美无处不在,只要细心观察,它准会让你一饱眼福。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作者留心观察后为我们描绘的美丽的自然景观。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指名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3.谈谈对课文的初步印象。

    4.提出疑难之处。

    三、再读感悟,探究解疑

    1.自读感悟。欣赏诗般的语言文字。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l)感悟雨声的美妙、神奇。

    ①沙啦啦,沙啦啦这是实实在在的雨声。

    ②像一曲无字的歌谣和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这是由雨声而产生的联想,给人以美的感受。

    ③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这句写出了山雨的声音神奇、美妙,

    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

    ④播放雨声的录音,让学生寻找文中作者的感觉,或产生自己独特的奇思妙

    想。

    (2)感悟雨色的明丽、迷人。

    ①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是实写雨雾中的色彩,给人以清新、舒畅的

    感觉。

    ②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这是

    作者对雨色的想象,因为作者发自内心地喜爱这绿色,所以讲流进我的心

    胸。

    ③通过电视屏幕显示雨中山林美景,感受雨中的绿色之美,同时印证课文中作者的感受。

    ④记忆宛若一张干燥的宣纸,这绿,随着丝丝缕缕的微雨,悄然在纸上化开,化开

    点拨:这句话突出了雨中的绿非同一般,给作者的印象也格外深,从而使记

    忆变得鲜活而具有灵性。

    (3)感情朗读,加深理解。

    ①自己练习,边读边体会。

    ②组内朗读比赛。

    ③各组代表在班上展示读,并配以音乐,读后师生评议。

    四、总结

    1.配乐朗读课文。

    2、谈谈学了课文后你的感受。

    五、拓展延伸

    1.画一幅《山雨》的彩色图画,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

    2.写一篇赞美自然景观的习作。

    附: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适时适当地给予点拨、引导,为学生学习诗般的语言文字创设环境。

    2、通过自读自悟、小组讨论交流等形式对课文进行深入语言欣赏。

    3、组织一次配乐朗读比赛,加强学生朗读技巧的训练,同时,可以帮助学

    生积累优美的句、段,在美的享受中陶冶学生的情操。

    【六年级上课件分享八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