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圆与方程课件
  • 圆与方程课件

    发表时间:2023-10-19

    圆与方程课件。

    在学校,我们看过许多范文,这些优秀的范文能我们学到很多的东西,阅读范文可以帮助我们平复心情,让自己冷静思考。高质量的范文能供更多人参考,你觉得哪些优秀范文是值得借鉴的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圆与方程课件》,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圆与方程课件(篇1)

    教学内容:

    教材第81页1--2题、做一做,练习十六第1---4题

    教学目标:

    1、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方法,能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

    2、能根据字母所取的数值,算出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3、能通过列方程和解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能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理解方程的含义。

    教学难点:

    较熟练地解简易方程,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用字母表示数

    1、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和意义?

    用字母表示数可以简明地表示数量关系、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为研究和解决问题带来许多方便。

    2、说一说你会用字母表示什么?

    3、说一说,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书写数与字母、字母与字母相乘时,应注意什么?

    【如】①a乘4.5应该写作4.5a; ②s乘h应该写作sh; ③路程、速度、时间的数量关系是s=vt.

    4、你还知道哪些用字母表示的数量关系或计算公式?

    如:【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加法结合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乘法交换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乘法结合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乘法分配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字母表示公式】

    长方形面积公式:_________________

    正方形面积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长方体体积公式:_________________

    正方体体积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圆的周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圆的面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圆与方程课件(篇2)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53~54页内容。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方程的意义,弄清楚方程和等式两个概念的关系。

    2、培养学生认真的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自主的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

    (1)出示ppt 显示曹冲称象的画面 引导同学们自己思考怎么把大象的重量称出来

    小组之间讨论并得出结论 全班集体订正。继而引出相等,平衡的概念。

    (2)课件出示天平,让学生说说天平的特点。师概括总结得出天平的.平衡这一特点。

    师;怎样才能使天平左右两边相等?

    再出示天平左边是20克的物体和?克的物体,右边是100克的物体。

    师:你认为用哪个式子更能表示天平的作用两边是平衡的?

    引导得出:20+x=100 表示天平左右两边是平衡的.

    出示6架天平,根据天平的平衡状态写算式。

    把这8个算式标号,得练习:

    思考:你能给这些式子分类吗?并说说是按照什么标准分类的。

    像这种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我们今天给它起个新的名字,称为“方程”

    张强也列了两了式子,不小心被墨水弄脏了。猜猜他原来列的是不是方程?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圆与方程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用坐标法研究几何问题的方法,了解解析几何的基本问题.

    (2)理解曲线的方程、方程的曲线的概念,能根据曲线的已知条件求出曲线的方程,了解两条曲线交点的概念.

    (3)通过曲线方程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数与形相互联系、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4)通过求曲线方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转化能力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理解解析几何的思想方法.

    (5)进一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曲线与方程是在初中轨迹概念和本章直线方程概念之后的解析几何的基本概念,在充分讨论曲线方程概念后,介绍了坐标法和解析几何的思想,以及解析几何的基本问题,即由曲线的已知条件,求曲线方程;通过方程,研究曲线的性质.曲线方程的概念和求曲线方程的问题又有内在的逻辑顺序.前者回答什么是曲线方程,后者解决如何求出曲线方程.至于用曲线方程研究曲线性质则更在其后,本节不予研究.因此,本节涉及曲线方程概念和求曲线方程两大基本问题.

    (2)重点、难点分析

    ①本节内容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理解曲线方程概念和掌握求曲线方程方法,以及领悟坐标法和解析几何的思想.

    ②本节的难点是曲线方程的概念和求曲线方程的方法.

    教法建议

    (1)曲线方程的概念是解析几何的核心概念,也是基础概念,教学中应从直线方程概念和轨迹概念入手,通过简单的实例引出曲线的点集与方程的解集之间的对应关系,说明曲线与方程的对应关系.曲线与方程对应关系的基础是点与坐标的对应关系.注意强调曲线方程的完备性和纯粹性.

    (2)可以结合已经学过的直线方程的知识帮助学生领会坐标法和解析几何的思想,学习解析几何的意义和要解决的问题,为学习求曲线的方程做好逻辑上的和心理上的准备.

    (3)无论是判断、证明,还是求解曲线的方程,都要紧扣曲线方程的概念,即始终以是否满足概念中的两条为准则.

    (4)从集合与对应的观点可以看得更清楚:

    设 表示曲线 上适合某种条件的点 的集合;

    表示二元方程的解对应的点的坐标的集合.

    (5)在学习求曲线方程的方法时,应从具体实例出发,引导学生从曲线的几何条件,一步步地、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代数方程(曲线的方程),这个过渡是一个从几何向代数不断转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转化是否为等价的,这将决定第五步如何做.同时教师不要生硬地给出总结出求解步骤,应在充分分析实例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然地获得.教学中对课本例2的解法分析很重要.

    这五个步骤的实质是将产生曲线的几何条件逐步转化为代数方程,即文字语言中的几何条件数学符号语言中的等式 数学符号语言中含动点坐标 ,的代数方程 简化了的 的代数方程

    由此可见,曲线方程就是产生曲线的几何条件的一种表现形式,这个形式的特点是“含动点坐标的代数方程.”

    (6)求曲线方程的问题是解析几何中一个基本的问题和长期的任务,不是一下子就彻底解决的,求解的方法是在不断的学习中掌握的,教学中要把握好“度”.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求曲线的方程(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坐标法和解析几何的意义,了解解析几何的基本问题.

    (2)进一步理解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

    (3)初步掌握求曲线方程的方法.

    (4)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转化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求曲线的方程.

    教学用具:计算机.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引入】

    1.提问:什么是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强调.

    2.坐标法和解析几何的意义、基本问题.

    对于一个几何问题,在建立坐标系的基础上,用坐标表示点;用方程表示曲线,通过研究方程的性质间接地来研究曲线的性质,这一研究几何问题的方法称为坐标法,这门科学称为解析几何.解析几何的两大基本问题就是:

    (1)根据已知条件,求出表示平面曲线的方程.

    (2)通过方程,研究平面曲线的性质.

    事实上,在前边所学的直线方程的理论中也有这样两个基本问题.而且要先研究如何求出曲线方程,再研究如何用方程研究曲线.本节课就初步研究曲线方程的求法.

    【问题】

    如何根据已知条件,求出曲线的方程.

    【实例分析】

    例1:设 、 两点的坐标是 、(3,7),求线段 的垂直平分线的方程.

    首先由学生分析:根据直线方程的知识,运用点斜式即可解决.

    解法一:易求线段的中点坐标为(1,3),

    由斜率关系可求得l的斜率为

    于是有

    即l的方程为

    分析、引导:上述问题是我们早就学过的,用点斜式就可解决.可是,你们是否想过①恰好就是所求的吗?或者说①就是直线的方程?根据是什么,有证明吗?

    (通过教师引导,是学生意识到这是以前没有解决的问题,应该证明,证明的依据就是定义中的两条).

    证明:(1)曲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这个方程的解.

    设 是线段 的垂直平分线上任意一点,则

    将上式两边平方,整理得

    这说明点的坐标 是方程 的解.

    (2)以这个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

    设点 的坐标 是方程①的任意一解,则

    到 、 的距离分别为

    所以 ,即点 在直线上.

    综合(1)、(2),①是所求直线的方程.

    至此,证明完毕.回顾上述内容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证明(1)曲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这个方程的解中,设 是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任意一点,最后得到式子 ,如果去掉脚标,这不就是所求方程 吗?可见,这个证明过程就表明一种求解过程,下面试试看:

    解法二:设 是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任意一点,也就是点属于集合

    由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点所适合的条件可表示为

    将上式两边平方,整理得

    果然成功,当然也不要忘了证明,即验证两条是否都满足.显然,求解过程就说明第一条是正确的(从这一点看,解法二也比解法一优越一些);至于第二条上边已证.

    这样我们就有两种求解方程的方法,而且解法二不借助直线方程的理论,又非常自然,还体现了曲线方程定义中点集与对应的思想.因此是个好方法.

    让我们用这个方法试解如下问题:

    例2:点与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的距离的积是常数 求点 的轨迹方程.

    分析:这是一个纯粹的几何问题,连坐标系都没有.所以首先要建立坐标系,显然用已知中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作坐标轴,建立直角坐标系.然后仿照例1中的解法进行求解.

    求解过程略.

    圆与方程课件(篇4)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谈话揭题

    1.谈话导入。

    我们学过了关于方程的哪些知识?(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

    预设

    生1:方程的意义。

    生2: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生3:解方程的方法。

    生4:用方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

    2.揭示课题。

    同学们说得很全面,这节课我们就来系统地复习有关方程的知识。(板书课题:方程)

    ⊙回顾与整理

    1.方程。

    (1)什么是方程?它与算术式有什么不同?

    明确:

    ①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作方程。

    ②算术式是一个式子,由运算符号和已知数组成。方程是一个等式,在方程里的未知数可以参与运算,并且只有当未知数为特定的数值时,方程才成立。

    (2)什么是方程的解?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作方程的解。

    (3)什么是解方程?

    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作解方程。

    (4)解方程的依据是什么?

    ①等式的性质。

    ②加减法和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互逆关系。

    (5)课件出示教材80页“回顾与交流”3题。

    ①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解方程的步骤和方法,以及哪些地方需要注意。

    ②指名到黑板前进行板演。

    ③全班交流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解的。

    2.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学生小组交流并集体汇报,然后教师明确:

    ①弄清题意,确定未知数并用x表示;

    ②找出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③列方程,解方程;

    ④检验并写出答语。

    (2)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及找等量关系的方法。

    ①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

    ②你知道哪些找等量关系的方法?

    预设

    生1:根据关键性词语找等量关系。

    生2:根据常见的四则混合运算的意义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找等量关系。

    生3:根据常见的数量关系找等量关系。

    生4:根据计算公式找等量关系。

    (3)课件出示教材80页“回顾与交流”4题。

    教师引导学生先找出各题的等量关系,再列方程自主解决问题。

    圆与方程课件(篇5)

    我说课的题目是上海教育出版社中职教材试用本数学第二册,第四章第一节《圆的标准方程》,说课内容分成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四个部分。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解析几何是通过建立直角坐标系把几何问题用代数方法解决的学科。圆是同学们已经熟悉的几何图形,有许多几何性质,这些性质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圆也是体现数形结合思想的重要素材。推导圆的标准方程需要在直线的学习基础上进行,基本模式和理论基础从直线引入。同时和今后的直线与圆等课程有重要联系。因此本节课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是本章的关键内容。在本单元的地位和作用,结合职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我从以下三个角度制定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知识目标:经历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学会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

    掌握圆的标准方程及其求法;能根据圆心、半径写出圆的标准方程。

    能力目标:体会用解析法研究几何问题的方法,理解数形结合思想。

    情感目标:运用圆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

    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为:

    ①重点:掌握圆的标准方程及其推导方法,

    ②难点:圆的标准方程的应用。

    二、教学方法分析

    在教法上,主要采用研究性和启发式教学法。以启发、引导为主,采用提问启发的形式,逐步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结合圆的定义自己推导圆的标准方程。

    让学生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和题目中的已知条件,主动地去分析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例题安排由易至难,采用变式题形式,形变神不便,层层递进,深入分析。在应用问题的安排上,启发讨论的同时,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学法分析

    我所任教的班级是金融一年级,学生已具备了直线的相关知识。学生的基本运算过关,可是主动思考问题能力较薄弱。因此本堂课我主要运用引导、启发、情感暗示等隐性形式来影响学生,多提供机会让学生去想、去做,给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发现问题、讨论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机会。这不仅让学生对所学内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能力得到培养,素质得以提高,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索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

    四、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问题一:直线学习过程中已经借助平面直角坐标系体会用代数法研究几何问题,圆如何用代数法研究?

    问题二: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蕴含圆方程的实例,比如赵州桥,它的圆方程是什么样的?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我们就能得到答案。

    通过提出这两个问题,打开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为知识的创新做好了准备;同时打下铺垫,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实例蕴含着圆方程,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有趣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从而使教材与学生之间建立相互包容、相互激发的关系。让学生既认识了生活中的数学,又大胆而自然地提出猜想。

    2、探索实践,推导方程。

    让学生观察几何画板画圆的过程,抽象得出圆的定义。让学生总结出圆的定义并结合两点间的距离公式,逐步推导出圆的标准方程。

    圆心是C(a,b),半径是r,求圆的标准方程:

    注:当圆心在原点时,圆的标准方程为:

    3、实践应用,巩固提高。

    复习:点P与圆:的位置关系(由点与圆心C(a,b)的距离判定)

    (1)点P在圆内,则|PC|<r

    (2)点P在圆上,则|PC|=r

    (3)点P在圆外,则|PC|>r

    设计意图:从基本入手,熟悉圆的标准方程,以及点与圆位置关系等基本性质。

    穿插课堂练习,反复巩固新知。

    1.口答下列各圆的标准方程

    (1)圆心在(8,-3),半径为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圆心在(0, 2),半径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圆心在原点,半径为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判断下列方程是否表示圆,如果是,写出圆心坐标和半径,并判断原点

    (0,0)与圆的位置关系。

    设计意图:第一题是直接给出圆心坐标和半径求圆的标准方程,第二题是给出圆的标准方程求圆心坐标和半径,这两题比较简单,可以安排学生口答完成,目的是先让学生熟练掌握圆心坐标、半径与圆的标准方程之间的关系,为后面探究圆的切线问题作准备。

    设计意图:3道变式例题,形变神不变。通过巩固练习,让学生自己体会出本堂课的重点求圆标准方程的关键条件。

    例3如图为著称于世的赵州桥的示意图,圆拱跨径AB(桥孔宽)为37.0m,拱高OP=7.2m,如以AB为x轴,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为y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求赵州桥圆拱所在的圆的方程。

    设计意图:与情境引入时相呼应,联系到生活实例,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圆方程的应用。同时赵州桥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课堂小结,回味无穷。

    (1)圆心为C(a,b),半径为r的圆的标准方程为:

    (2)当圆心在原点时,圆的标准方程为:

    (3)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5、回家作业,课后巩固。

    练习册P7.习题7.3(1)/1、2、3、4

    6、课后思考,扩展延伸。

    1.把圆的标准方程展开后是什么形式?

    2.方程:

    7、板书设计

    圆与方程课件(篇6)

    椭圆的标准方程

    椭圆是一种重要的数学图像,在几何和代数中都有重要的应用。 椭圆在几何上是一个封闭的曲线,其所有点的距离到两个焦点的距离之和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被称为椭圆的长半轴。在代数中,椭圆可以用标准方程来表示,标准方程由y轴的坐标和x轴的坐标组成。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椭圆的标准方程,包括定义、公式、图例和应用。

    标准方程的定义

    椭圆的标准方程是一种代数方程,可以用来描述一个椭圆。它的一般形式为:

    $\frac{(x-h)^2}{a^2}+\frac{(y-k)^2}{b^2}=1$

    其中,(h,k)是椭圆的中心点的坐标,a是椭圆的长半轴,b是椭圆的短半轴。

    这个标准方程的含义可以用几何的方法理解。椭圆上的任意一点P(x,y)的坐标可以分别用a和b相对应的半径 r1和 r2表示。更具体地说,半径 r1是点P到椭圆的长轴的距离,半径 r2 是点P到椭圆的短轴的距离。这里的长轴和短轴是椭圆的两个主要轴线。

    然后,标准方程的分子部分描述了点P到中心点的距离。分母部分描述了椭圆的两个半径。因此,这个方程的实际含义是,椭圆上的任何一点到中心点的距离与轴长的比值都相等。

    公式的应用

    通过标准方程,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确定椭圆上的任何点的坐标。根据方程式,我们可以计算出椭圆两个轴的长度、中心点的坐标以及ELIPSE的离心率。离心率是椭圆的两个焦点之间的距离与长轴长度的比值。

    除此之外,标准方程还可用于计算椭圆的面积。 方程式$\frac{(x-h)^2}{a^2}+\frac{(y-k)^2}{b^2}=1$可转化为 $y=\pm\frac{b}{a}\sqrt{a^2-(x-h)^2}+k$。我们可以使用几何的方法计算椭圆的面积,或者使用积分计算。 它的面积公式为:$S=\pi ab$。

    图例的应用

    下面是一张标准方程的椭圆示意图:

    在这个椭圆上,椭圆的中心点是(5,3),它的长半轴是12,短半轴是8。逆时针旋转30度,以给出椭圆的表面。如果我们计算椭圆上点A的坐标,我们可以使用标准方程计算。

    $\frac{(x-h)^2}{a^2}+\frac{(y-k)^2}{b^2}=1$

    $\frac{(x-5)^2}{144}+\frac{(y-3)^2}{64}=1$

    当x=13,我们可以通过解方程得出的y是7或-1。所以点A的坐标是(13,7)或(13,-1)。

    结论

    椭圆是一种重要的数学图像。它在几何和代数中都有许多应用。 椭圆标准方程是一种方便的方法,可用于计算椭圆上的任意点,方程中包括椭圆的中心点、半轴、面积以及离心率等。

    通过学习和运用椭圆的标准方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椭圆,为解决许多数学问题提供方便。

    圆与方程课件(篇7)

    本单元教学方程的知识,是在四年级(下册)“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编排的。第一次教学方程,涉和的基础知识比较多,教学内容分成三局部编排。

    第1~2页教学等式的含义与方程的意义,根据直观情境里的等量关系列方程。

    第3~11页教学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第12~14页全单元内容的整理与练习。

    本单元编排的一篇“你知道吗”简要介绍了我国古代就有方程的思想,并有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历史记载。

    1?从等式到方程,逐步构建新的数学知识。

    方程是等式里的一类特殊对象,教材用属概念加种差的方式,按“等式+含有未知数→方程”的线索教学方程的意义。

    (1)

    借助天平体会等式的含义。

    等式是方程的生长点,同学在前几册教材里对等式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了有利于方程概念的建立,本单元教材首先让同学体会等式的含义。

    天平两臂平衡,表示两边的物体质量相等;两臂不平衡,表示两边物体的质量不相等。让同学在天平平衡的直观情境中体会等式,符合同学的认知特点。例1在天平图下方出现“=”,让同学用等式表达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相等关系,从中体会等式的含义。教材使用了“质量”这个词,是因为天平与其他的秤不同。习惯上秤计量物体有多重,天平计量物体的质量是多少。教学时不要把质量说成重量,但不必作过多的解释。

    例2继续教学等式,教材的布置有三个特点:

    第一,有些天平的两臂平衡,有些天平两臂不平衡。根据各个天平的状态,有时写出的是等式,有时写出的不是等式。同学在相等与不等的比较与感受中,能进一步体会等式的含义。第二,写出的四个式子里都含有未知数,有两个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这便于同学初步感知方程,为教学方程的意义积累了具体的素材。第三,写四个式子时,对同学的要求由扶到放。圆圈里的关系符号都要同学填写,同学在选择“=”“>”或“<”时,能深刻体会符号两边相等与不相等的关系;符号两边的式子与数则逐渐放手让同学填写,这是因为他们以前没有写过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与不等式。

    (2)

    教学方程的意义,突出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含有未知数”与“等式”是方程意义的两点最重要的内涵。“含有未知数”也是方程区别于其他等式的关键特征。在第1页的两道例题里,同学陆续写出了等式,也写出了不等式;写出了不含未知数的等式,也写出了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这些都为教学方程的意义提供了鲜明的感知资料。教材首先告诉同学:

    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让他们理解x+50=150、2x=200的一起特点是“含有未知数”,也是“等式”。这时,假如让同学对两道例题里写出的50+50=100、x+50>100和x+50<200不能称为方程的原因作出合理的解释,那么同学对方程是等式的理解会更深刻。教材接着布置讨论“等式和方程有什么关系”,并通过“练一练”第1题让同学先找出等式,再找出方程,理解等式与方程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包括与被包括关系。即方程都是等式,但等式不都是方程。这道题里有以x为未知数的等式,也有以y为未知数的等式,使同学对“未知数”有正确的理解,防止把未知数局限为x,把方程狭隘地理解为“含有x的等式”。“练一练”第2题要求同学自身写出一些方程并相互交流,让它们在写方程时关注方程的实质属性,从而巩固方程的概念。

    (3)

    用方程表示直观情境里的相等关系。

    第2页的“试一试”和“练一练”第3题都是看图列方程,编排这些题的目的是培养同学发现和理解实际情境里的等量关系的能力,体会方程是表示等量关系的数学方法,从而进一步巩固方程的概念,并为以后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打下扎实的基础。这些内容在编排上有两个特点:

    一是直观情境的出现从天平图开始,发展到带括线的图画。带括线的图画在一年级(上册)就出现了,同学比较熟悉。但是,从列算式求答案的习惯思维转向列方程表示等量关系,仍然会有困难。因此,教材先让同学看天平图列方程。天平两臂平衡,表示它左右两边物体的质量相等,已经在两道例题里教学得很充沛了,看天平图列方程能让同学初步知道什么是列方程和怎样列方程,对依据什么列方程和列出的方程表示什么有所体验。

    在此基础上,过渡到列方程表示带括线的图画里的等量关系,会平稳得多。二是带括线的图画里的等量关系,突出两个或几个局部数相加是它们的总数。在几个局部数相同时,它们相加用乘法比较简便。这些关系是数量之间最基本的关系。而且这些关系建立在加法和乘法的意义上,同学容易理解。如文具盒的价钱加笔记本的价钱一共20元,买4本同样的故事书一共要16.8元,列出的方程分别是12+x=20和4x=16.8。假如少数同学列出的方程是20-x=12或16.8÷x=4也是可以的,但不宜提倡;绝不能列出20-12=x、16.8÷4=x这样的方程。因为后者仍然是过去列算式的思路,不利于同学体会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对以后的教学也是有弊无利的。

    2?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在过去的小学数学教材里,同学是应用四则计算的各局部关系解方程。这样的思路只适宜解比较简单的方程,而且和中学教材不一致。《规范》从同学的久远发展和中小学教学的衔接动身,要求小学阶段的同学也要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因此,本单元布置了关于等式性质的内容,分两段教学:

    第一段是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结果仍然是等式;第二段是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在每一段教学等式的性质以后,都和时让同学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1)

    在直观情境中,按“形象感受→笼统概括”的方式教学等式的性质。

    教材仍然用天平的直观情境教学等式的性质。因为在两臂平衡的天平上,左右两边物体的质量发生相同的变化,天平的两臂仍然坚持平衡。这种现象能形象地表示等式的性质,有利于同学的直观感受。

    例3教学等式的一个性质。教材设计了四组天平图,每组左边的天平图表示变化前的等式,右边的天平图表示变化后的等式,从左边的等式到右边的等式,反映了等式的性质。上面的两组图揭示的是等式的两边都加上一个相同的数,仍然是等式;下面的两组图揭示的是等式的两边都减去相同的数,仍然是等式。四组图的内容综合起来就是等式的一个性质。教材精心设计每组天平上物体的质量,第一组图写出的是不含未知数的等式,在左边的天平表示20=20以后,右边天平的两边各加1个10克的砝码,看图填写20+()○20+()。同学在两个括号里都写“10”,在圆圈里写“=”,联系天平两边各加10克都变成30克,而天平仍然平衡的现象,体会填写的等式是合理的。这样就首次感知了等式的两边都加上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第二组图写出的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从x=50到x+20=50+20的变化和比较中,对等式两边都加上相同的数有进一步的感受。第三组图写出的等式两边都用字母a表示砝码的质量,圈出a克砝码并画上箭头,表示去掉它的意思。联系已有经验,这里的a代表许多个数,这组天平图与等式概括了众多等式两边减去相同数的情况。第四组图在方程x+20=70的两边都减去20,不但又一次表示了等式性质,而且与解方程的方法十分接近。

    另外,这道例题的8个等式中,有7个让同学在圆圈里填写“=”组成等式,这是引导同学切实关注等式有没有变化。右边的四个等式分别让同学在括号里填出同时加上或减去的数,有利于发现等式的性质。

    例5教学等式的另一个性质。教材注意利用同学前面学习等式性质的经验,在感知天平的直观情境表示出等式性质的一个实例后,再让同学写一个等式,通过比较、概括与交流,得出“等式的两边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的结论。教学时有两点应注意:

    一是让同学正确理解图意。上面一组天平图的左边原来是一个质量为x克的物体,又添上一个质量相同的物体;右边原来是一个20克的砝码,又添上一个同样的砝码。这表示天平左右两边物体的质量都乘2。下面一组天平图左边原来是3个质量都为x克的物体,现在只剩下1个这样的物体;右边原来是3个20克的砝码,现在只剩下1个20克的砝码。这表示天平左右两边物体的质量都除以3。二是等式两边同时除以的那个数不能是0,这一点同学能够接受。因为前面的教学中,已经多次提到除数不能是0。

    (2)

    应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例4和例6教学解方程,解方程的关键是方程的两边都加(减)几、乘(除以)几,教材对此有精心的设计。例4看图列出方程,同学先从图中能得到求x值的启示:

    只要在天平的左右两边各去掉10克的砝码。联系等式的性质与方程x+10=50的特点,理解“方程两边都减去10”的道理:

    等式的两边都减去10,左边就剩下x,x的值只要通过右边的计算就能得到。例6在列出方程以后,让同学联系已有的解方程经验和有关的等式性质,考虑“方程两边都要除以几”这个问题,并解这个方程。这些设计都体现了从同学实际动身,让同学主动学习的教育理念。另外,例4的编写还注意了三点:

    一是示范了解方程的书写格式,强调等式变换时,各个等式的等号要上下对齐,教学时必需严格遵循;二是求得x=40后,通过“是不是正确答案”的质疑,引导同学根据“左右两边是不是相等”进行检验;三是在回顾反思求x值的过程基础上,讲了什么是“解方程”。这些都是以后解方程时反复使用的知识。

    协助同学逐渐掌握解方程的方法并形成相应的技能,是教材编写时认真考虑的问题。用好教材设计的两道题,能培养同学这方面的能力。一处是第4页“练一练”第1题,为了使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方程的左边已经加上25(或减去18),右边应该怎样?这是刚开始教学解方程时的设计。通过在方框里填数,在圆圈里填运算符号,

    引导同学正确应用等式的性质,体会解方程的.战略和思路,理出解方程的关键步骤。同学在方框里填数一般不会有问题,在圆圈里填运算符号可能会出现错误。要通过交流和评价,协助他们正确掌握方程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同时减去相同的数。另一处是第6页第7题,简化解方程过程的书写,浓缩思路,是在基本掌握解方程的方法以后布置的。如解方程x-20=30,在方程的两边都加20这一步,省写了虚线框里的内容: x-20+20=30+20,直接写出x=30+20。这样做能使解方程的考虑流畅、书写简便,从而提升解方程的能力。教学时要让同学体会简化的过程,重点讨论圆圈里填什么符号、方框里填什么数以和为什么。第8页“练一练”第1题、第10页第2题的编排意图与上面相同。

    圆与方程课件(篇8)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探索并掌握圆的标准方程;

    ②会由圆的方程写出圆的半径和圆心,能根据条件写出圆的方程。

    (2)能力目标:

    ①进一步培养学生用解析法研究几何问题的能力;

    ②使学生加深对数形结合思想和待定系数法的理解;

    ③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合作交流的意识,在体验数学美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圆的标准方程的求法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会根据不同的已知条件,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圆的标准方程以及选择恰当的坐标系解决与圆有关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启迪思维)

    问题一:已知隧道的截面是半径为4m的半圆,车辆只能在道路中心线一侧行驶,一辆宽为2.7m,高为3m的货车能不能驶入这个隧道?

    [引导]画图建系

    [学生活动]:尝试写出曲线的方程(对求曲线的方程的步骤及圆的定义进行提示性复习)

    解:以某一截面半圆的圆心为坐标原点,半圆的直径ab所在直线为x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则半圆的方程为x2y2=16(y≥0)

    将x=2.7代入,得。

    即在离隧道中心线2.7m处,隧道的高度低于货车的高度,因此货车不能驶入这个隧道。

    (二)深入探究(获得新知)

    问题二:

    1、根据问题一的探究能不能得到圆心在原点,半径为的圆的方程?

    答:x2y2=r2

    2、如果圆心在,半径为时又如何呢?

    [学生活动]探究圆的方程。

    [教师预设]方法一:坐标法

    如图,设m(x,y)是圆上任意一点,根据定义点m到圆心c的距离等于r,所以圆c就是集合p={m||mc|=r}

    由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点m适合的条件可表示为①

    把①式两边平方,得(x―a)2(y―b)2=r2

    方法二:图形变换法

    方法三:向量平移法

    (三)应用举例(巩固提高)

    i、直接应用(内化新知)

    问题三:

    1、写出下列各圆的方程(课本p77练习1)

    (1)圆心在原点,半径为3;

    (2)圆心在,半径为;

    (3)经过点,圆心在点。

    2、根据圆的方程写出圆心和半径

    (1);(2)。

    ii、灵活应用(提升能力)

    问题四:

    1、求以为圆心,并且和直线相切的圆的方程。

    [教师引导]由问题三知:圆心与半径可以确定圆。

    2、已知圆的方程为,求过圆上一点的切线方程。

    [学生活动]探究方法

    [教师预设]

    方法一:待定系数法(利用几何关系求斜率—垂直)

    方法二:待定系数法(利用代数关系求斜率—联立方程)

    方法三:轨迹法(利用勾股定理列关系式)[多媒体课件演示]

    方法四:轨迹法(利用向量垂直列关系式)

    3、你能归纳出具有一般性的结论吗?

    已知圆的方程是,经过圆上一点的切线的方程是:。

    iii、实际应用(回归自然)

    问题五:如图是某圆拱桥的一孔圆拱的示意图,该圆拱跨度ab=20m,拱高op=4m,在建造时每隔4m需用一个支柱支撑,求支柱的长度(精确到0.01m)。

    [多媒体课件演示创设实际问题情境]

    (四)反馈训练(形成方法)

    问题六:

    1、求以c(—1,—5)为圆心,并且和y轴相切的圆的方程。

    2、已知点a(—4,—5),b(6,—1),求以ab为直径的圆的方程。

    3、求圆x2y2=13过点(—2,3)的切线方程。

    4、已知圆的方程为,求过点的切线方程。

    圆与方程课件(篇9)

    教学目标1、通过处理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从算术方法到代数方法是一种进步;

    2、初步学会如何寻找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了解方程的概念;

    3、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均是从实际问题中寻找相等关系。

    知识重点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情境引入教师提出教科收第66页的问题,并用多媒体直观演示,同进出现下图:

    问题1:从上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必要时可以提示学生从时间、路程、速度、四地的排列顺序等方面去考虑。)

    教师可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做回顾小结

    问题2:你会用算术方法求出王家庄到翠湖的距离吗·(当学生列出不同算式时,应让他们说明每个式子的含义)

    教师可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做回顾小结:

    1、问题涉及的三个基本物理量及其关系;

    2、从知的信息中可以求出汽车的速度;

    3、从路程的角度可以列出不同的算式:

    问题3:能否用方程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呢?用多媒体演示的目的是使学生能直观地理解“匀速”的含义,为后面寻相等关系做准备。

    培养学生读图的能力和思维的广阔性。

    这样既可以复习小学的算术方法,又为后面与方程的比较打下伏笔。

    提出问题:引出新课

    学习新知1、教师引导学生设未知数,并用含未知数的字母表示有关的数量.

    如果设王家庄到翠湖的路程为x千米,那么王家庄距青山千米,王家庄距秀水千米.

    2、教师引导学生寻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问题1:题目中的“汽车匀速行驶”是什么意思?Jk251.com

    问题2:汽车在王家庄至青山这段路上行驶的速度该怎样表示?你能表示其他各段路程的车速吗?

    问题3:根据车速相等,你能列出方程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分析,如:

    依据“王家庄至青山路段的车速=王家庄至秀水路段的车速”可列方程:

    依据“王家庄至青山路段的车速=青山至秀水路段的车速”

    可列方程:

    3、给出方程的概念,介绍等式、等式的左边、等式的右边等概念.

    4、归纳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两个步骤:

    (1)用字母表示问题中的未知数(通常用x,y,z等字母);

    (2)根据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渗透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程序。

    理解题意是寻找相等的关系的前提。

    考虑到学生寻找关系的难度,教师在此处有意加以引导。

    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的情况灵活处理,不能把学生的思维硬往教材上套。

    举一反三讨论交流1、比较列算式和列方程两种方法的特点.建议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可以把学生分成两部分分别归纳两种方法的优缺点,也可以每个小组同时讨论两种方法的优缺点,然后向全班汇报.

    列算式:只用已知数,表示计算程序,依据是间题中的数量关系;

    列方程:可用未知数,表示相等关系,依据是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2、思考:对于上面的问题,你还能列出其他方程吗?如果能,你依据的是哪个相等关系?、

    建议按以下的顺序进行:

    (1)学生独立思考;

    (2)小组合作交流;

    (3)全班交流.

    如果直接设元,还可列方程:

    如果设王家庄到青山的路程为x千米,那么可以列方程:

    依据各路段的车速相等,也可以先求出汽车到达翠湖的时刻:

    ,再列出方程=60

    说明:要求出王家庄到翠湖的路程,只要解出方程中的x即可,我们在以后几节课中再来学习.通过比较能使学生学会到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进步。

    问题的开放性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这样安排的目的是所有的学生都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和合作交流的时间。

    初步应用

    课堂练习1、例题(补充):根据下列条件,列出关于x的方程:

    (1)x与18的和等于54;

    (2)27与x的差的一半等于x的4倍.

    建议:本例题可以先让学生尝试解答,然后教师点评.

    解:(1)x+18=54;

    (2)(27-x)=4x.

    列出方程后教师说明:“4x"表示4与x的积,当乘数中有字母时,通常省略乘号“X”,并把数字乘数写在字母乘数的前面.

    2、练习(补充):

    (1)列式表示:

    ①比a小9的数;②x的2倍与3的和;

    ③5与y的差的一半;④a与b的7倍的和.

    (2)根据下列条件,列出关于x的方程:

    (1)12与x的差等于x的2倍;

    (2)x的三分之一与5的和等于6.补充例题(练习)的目的一方面是增加列式的机会,另一方面介绍列代数式的有关知识。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可以采用师生问答的方式或先让学归纳,补充,然后教师补充的方式进行,主要围绕以下问题:

    1、本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

    2、你有什么收获?

    说明方程解决许多实际问题的工具。

    本课作业1、必做题:阅读教科书上70页的《阅读与思考》;第73页习题2.1第1,5题。

    2、选做题:根据下列条件,用式表示问题的结果:

    (1)一打铅笔有12支,m打铅笔有多少支?

    (2)某班有a名学生,要求平均每人展出4枚邮票,实际展出的邮标量比要求数多了15枚,问该班共展出多少枚邮票?

    (3)根据下列条件列出方程:小青家3月份收入a元,生活费花去了三分之一,还剩2400元,求三月份的收入。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本教学设计着力体现以下几方面特点:

    1、突出问题的应用意识.教师首先用一个学生感兴趣的实际问题引人课题,然后运用算术的方法给出解答。在各环节的安排上都设计成一个个的问题,使学生能围绕问题展开思考、讨论,进行学习.

    2、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本设计中,教师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让学生通过对列算式与列方程的比较,分别归纳出它们的特点,从而感受到从算术方法到代数方法是数学的进步;让学生通过合作与交流,得出问题的不同解答方法;让学生对一节课的学习内容、方法、注意点等进行归纳.

    3、体现学生思维的层次性.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尝试用算术方法解决间题,然后再逐步

    引导学生列出含未知数的式子,寻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在寻找相等关系、设未知数及作业的布置等环节中,教师都注意了学生思维的层次性.

    4、渗透建模的思想.把实际间题中的数量关系用方程形式表示出来,就是建立一种数

    学模型,教师有意识地按设未知数、列方程等步骤组织学生学习,就是培养学生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方程模型的能力.

    圆与方程课件(篇10)

    椭圆的标准方程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在几何学、物理学、天文学等方面都有广泛应用。本文将就椭圆的标准方程进行讲解和探讨,帮助大家掌握这一重要的数学知识点。

    一、椭圆的定义

    椭圆是一个平面上点到两个定点(称为焦点)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称为常距)的点的集合。

    二、椭圆的性质

    1、两焦点连线长度等于椭圆的长轴长度。

    2、椭圆的长半轴和短半轴分别为焦点到椭圆中心的距离。

    3、长半轴和短半轴的平方差等于焦点距离的平方差。

    4、玄旋(椭圆上某一点到两焦点连线中垂线的长度)最大值等于长半轴,最小值等于短半轴。

    三、椭圆的标准方程

    设椭圆的两个焦点分别为F1和F2,椭圆的长半轴为a,短半轴为b。则椭圆的标准方程为:

    (x^2)/(a^2)+(y^2)/(b^2)=1

    其中,椭圆的中心为原点(0,0)。

    四、利用椭圆的标准方程求解问题

    1、已知椭圆的长半轴和短半轴长度求解焦距

    设椭圆的长半轴为a,短半轴为b,求解焦距c。由椭圆的性质可知,

    a^2=b^2+c^2

    即,

    c=√(a^2-b^2)

    2、已知椭圆的标准方程求解其他参数

    已知椭圆的标准方程为:

    (x^2)/(a^2)+(y^2)/(b^2)=1

    要求解椭圆的中心、焦点、离心率等参数,可以通过对标准方程进行化简和变形来求解。

    例如,要求解椭圆的中心,可以将标准方程化为:

    (x-0)^2/(a^2)+(y-0)^2/(b^2)=1

    即,

    (x-0)/(a^2)+(y-0)/(b^2)=1

    所以,椭圆的中心为坐标原点。

    五、实例分析

    已知椭圆的长半轴为3cm,短半轴为2cm,求解焦距和离心率。

    根据椭圆的性质,可以求得焦距为:

    c=√(a^2-b^2)=√(3^2-2^2)=√5≈2.24

    离心率为:

    e=c/a=√5/3

    因此,该椭圆的焦距为2.24cm,离心率为√5/3。

    六、总结

    椭圆是一个重要的数学概念,其标准方程是研究椭圆性质和应用的基础。通过对标准方程的认识和掌握,可以更好地理解椭圆的各种性质和应用。

    圆与方程课件(篇11)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解简易方程。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指导、过程分析等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解简易方程的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学习的四则运算及四则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和等式的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而今天学习的内容又为后面学习解方程和列方程解应用题做准备。今后学习分数应用题、几何初步知识、比和比例等内容时都要直接运用。所以本节课起着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教材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所以它又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参照课标确定本节课的.目标:

    (1)?知道解方程的意义和基本思路。

    (2)?会运用数量关系式或等式的基本性质对解方程的过程进行语言表述。

    (3)?会对具体方程的解法提出自己解答的方案,并能与同学交流。

    (4)?会独立地解答一、二步方程。

    (5)?能够验算方程的解的正确性。

    3、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我认为本节课的重难点是解方程的两种方法及检验,解决重难点的关键是帮助学生确立解方程的一般思路。

    二、说教法

    1.演示操作法

    借助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观察法

    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四人合作、交流,自主探寻发现通过等量关系来列方程。

    这些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得他们能够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

    三、说学法

    1、合作学习法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经历一个观察、比较、交流、分析等过程,鼓励学生把发现的规律都说出来,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这样既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又能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

    2、自主学习法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注重探索过程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听为自主学,学生积极动脑去思考、动口去表达。通过交流、猜测、验证、总结归纳,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突破难点,提高效率。

    四、过程分析

    本节课我准备按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复习铺垫

    巩固方程及等式的性质,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走进新课

    1?汇集问题,寻找出路

    用问题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的热情。

    2?解决问题,形成方法(例1教学)

    先通过学生仔细观察,回答下面的问题,把学生推向主体位置:

    ①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②能根据数学信息说出等量关系吗?

    ③请大家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④这个方程的解是多少?你是根据什么得到的?

    然后组内交流,班内展示,统一方法与答案。

    ① 解方程的格式(先提行,写下一个“解”字;为了美观,尽量使等号对齐,两边写式子。);

    ② 解方程的依据(等式的性质或四则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

    ③自觉检验。

    尝试练习:写出求解的过程和验算的过程,不会的可以问问同学和老师。

    出示:20+x=30。

    3?类比推广,深化探究。教学例2

    学生写完后,互相交流,老师一一展示各组的解方程过程

    方法一: 解3y-8=13 方法二:解 3y-8=13 方法三:解3y-8=13

    3y=13+8 3y-8-8=13-8 3y-8+8=13+8

    3y=21 3y=5 3y=21

    y=21÷3 3y×3=5×3 3y÷3=21÷3

    y=7 y=15 y=7

    验算3×7-8=21 验算3×7-8=21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在学习方法的同时辨析渗透检验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自觉检验的习惯。

    (三)练习巩固

    强化重点,巩固新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回顾总结

    梳理知识形成完整知识体系

    (五)课堂检测

    对所学知识进行检测,查缺补漏。

    (六)布置作业

    【圆与方程课件】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