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颐和园的课件精华9篇
  • 颐和园的课件

    发表时间:2023-10-19

    颐和园的课件精华9篇。

    每一位老师必备的资料是教案课件,所以编写教案课件可能需要每天都进行。只要提前准备好教案课件,就能避免在实际教学中应对不足的情况。如何编写出优质的教案课件呢?在众多文章中,我推荐一篇很棒的文章《颐和园的课件》,希望这些信息能够帮助你更好地掌握一些技巧!

    颐和园的课件 篇1

    颐和园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按照课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3.学会本课14个生字,会用带点的词语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陶冶爱美情趣,受到民族自豪感的教育。

    2.练习给课文分段。

    教学难点

    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颐和园的;课文的每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哪些自然段联系比较紧密。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准备

    图、投影片、录音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知道颐和园吧,你们一定会很喜欢这个又大又美丽的公园。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就像展开的一幅画卷,把园内的湖光山色,亭台阁榭、长廊石桥等景物生动地描绘出来。我们随着笔者一同前往中外闻名的颐和园,看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园内的美景?

    (教师板书课题。)

    二、认真读文,理清脉络

    (一)学生出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划出不懂的词语;标出本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二)请6名同学按自然段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思考:作者游览的顺序是什么?

    (三)说一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这实际上也是作者游览的顺序。

    第2自然段讲长廊的景色。

    第3自然段讲在万寿山脚下看到的景色。

    第4自然段讲登上万寿山看到的景色。

    第5自然段讲在昆明湖畔看到的景色。

    第1自然段讲对颐和园总的印象。

    第6自然段和第1自然段相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

    (四)试着给课文分段,讨论。

    讨论结果:3、4自然段都是写在万寿山看到的景色,可以合并为一段。

    (五).总结全文共分5段。

    本文是按游览的顺序写出颐和园的美丽。

    三、朗读课文,划句欣赏

    同学们,颐和园的风景美吗?你怎么知道的?

    (一)以开火车的形式,每人读一段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认真看书,注意描写景色的句子。

    (二)自己快速默读,边读边找并划出描写美丽景色的句子。

    (三)在学生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教师投影。指名读或齐读,欣赏颐和园景点之美。

    如: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小结:本课时从预习入手,着重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知道有6个自然段,又用同并异分的方法将课文分为5段。

    颐和园的课件 篇2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

    二、齐读课文,讲读第1、6自然段

    1、齐读课文。

    2、提问:

    ⑴ 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

    (课文开头就点明了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景色优美;颐和园很大,占地范围广。)

    ⑵ 作者有什么希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亲自到颐和园去细细游赏。因为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所以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够到颐和园去游览那里的美景。)

    你们想去颐和园吗?

    (想。)

    那好,就让我们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来游览一下颐和园的美景吧!

    二、复述作者的游览顺序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一进入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长廊就展现在我们眼前了。请大家仔细读读课文,看看你能从作者的描写中读懂什么。

    2、学生汇报:

    ⑴ 长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长)

    你是怎么体会到的?课文用了具体的数字说明长廊的长。你知道7000多米有多长吗?

    ⑵ 长廊还有什么特点?

    (长廊美,长廊周围的环境也美)

    你是怎么感受到的?

    ⑶ 结合理解神清气爽。

    ⑷ 指导朗读:

    突出长廊的长和美的特点。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这一自然段作者又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呢?请大家默读第三自然段。

    2、通过这一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引导学生谈:

    ⑴ 作者的观察点是在山脚下,从下往上看。

    ⑵ 从下往上看,看到了什么?

    (佛香阁、排云殿)

    ⑶ 佛香阁耸立在半山腰,可见它的高;闪闪发光的琉璃瓦和金碧辉煌的宫殿,可见它的美。

    ⑷ 这一自然段作者是抓住佛香阁、排云殿的宏伟气势这一特点来介绍的。

    3、指导朗读:

    强调闪闪发光和金碧辉煌。

    五、学习第四自然段

    1、一转眼,就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作者又看到了什么?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2、作者向我们介绍这些景物分别抓住了它们的什么特点?

    ⑴ 写树丛、屋顶、宫墙,重点描写颜色,突出美。

    ⑵ 写昆明湖,用比喻和反衬突出它的静和绿。

    ⑶ 写远处的城楼和白塔,突出它的古老。

    3、这一自然段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的?

    (从近到远)

    4、指导朗读。

    六、学习第五自然段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到了昆明湖,你又看到了什么?

    1、自读第五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2、从课文的描写中,你能看出十七孔桥有什么特点吗?

    (桥洞多、石柱多、石狮子多,且姿态不一。)

    3、指导朗读。

    七、朗读全文

    八、创设情境,拓展练习

    这一节课,我们跟随作者游览了颐和园,感到颐和园确实很美。所以,作者在课文的最后再一次点到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玩赏。究竟颐和园还有哪些美丽的景点,作者没有向我们介绍呢?你们能根据自己对颐和园的了解,向大家做个介绍吗?

    现在,每个同学选择一处颐和园中自己最感兴趣的景点,可以是作者介绍过的,也可以是作者不曾介绍过的,像导游一样,带领着老师、同学到颐和园游览、观光。要想介绍得好,首先课文先要熟悉。因此,先把你感兴趣的段落多读几遍。争取将它背下来。

    以小组为单位,组内同学练习当小导游。在小组练习的时候,有什么不足之处,同学之间要相互纠正、补充。

    (全班交流)

    九、总结,布置作业

    同学们当小导游,都很称职(根据本班情况继续加以评点)。回去之后,可以向你的爷爷、奶奶等做介绍。可根据他们的不同需要介绍颐和园的景观。

    还可以学习作者的叙述顺序和抓住特点介绍景物的表达方法,练习向你的家人或朋友介绍一处你熟悉的景物。

    【板书设计】

    长廊──长

    18、颐和园 万寿山──美 美丽的大公园

    昆明湖──静

    颐和园的课件 篇3

    【学习目标】

    1.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积累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有序观察,抓住景物特点准确描写的写作方法。

    【重点难点】

    1.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有序观察,抓住景物特点准确描写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收集颐和园相关资料。

    2.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词

    听写“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等词,读词语纠正错误。

    二、从游览顺序入手,了解文章结构和课文内容。

    (一)从词入手,了解课文描写的主要景点和游览顺序。

    1.思考:为什么要按“长廊、万寿山、昆明湖”这样的顺序写?文中又是哪些句子说明了作者游览的顺序?

    2.学生自读课文,勾画文中表示游览顺序的句子。

    (二)从句子入手,掌握文章的结构,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1.学生自读中3—9段段首表示游览顺序的句子,从中感受移步换景的游览观察顺序。

    2.给表示游览顺序的这几句话加上文章的首尾段,学生自读感受课文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并根据段落提纲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师生共同根据板书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并提出进一步的学习要求:这就是文章的段落提纲,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课文。现在,我们就移步换景,依次游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去领略颐和园这个皇家园林的独特之美。

    三、抓住重点词句边读边想象,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欣赏颐和园美景的不同特点,体会颐和园是一个美丽的皇家园林的同时,学习作者简洁准确的表达方式。

    (一)“游赏”长廊。

    1.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出示课文三、四段文字,试着从不同观察角度去欣赏长廊,发现长廊的特点并试着用自己的朗读把感受表达出来。

    2.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老师重点指导学生通过填词练习,边读边想象,理解“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一幅五彩的画……”这个句子,体会长廊所包含的中华文明,感受作者抓住特点简洁表达的写法。

    3.配合由此段文字看到的景象图片,学生练习做导游介绍长廊。男女生各派一名代表比赛。

    4.背诵本段句子,体会表达顺序,达到段的积累。

    5.小结:作者移步换景,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景物不同的特点。让我们继续随着文字去感受。走完长廊,就来到万寿山脚下。这一次,作者又是从哪个角度去看万寿山?又赏出些什么呢?自己读一读吧。

    (二)“游赏”万寿山。

    1.学生自读第五自然段,抓重点词语体会万寿山的美丽。从“抬头一看”、“耸立”、“金碧辉煌”、“金光闪闪”等词想象仰望万寿山建筑群的感受,体会皇家园林的宏伟气势。

    2.抓住重点词,通过朗读表达感受,体会作者用词准确。

    3.小结:这一次,我们跟着作者从抬头一看这个观察角度赏到了颐和园华美、宏伟的特点。

    (三)学生自读自悟,从不同角度“游赏”昆明湖景区(6—9段),感受昆明湖的特点和作者的表达方式。

    1.占颐和园总面积2/3的烟波浩渺的昆明湖又可以从哪些角度去欣赏它呢?请学生跟随一组图片从不同的角度去直观地看看作者描写的不同景色。

    2.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观察角度,练习边读边想象,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

    3.学生交流分享朗读及感受。老师通过对比组词等语言训练,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滑”与“划”的意思差别,从而理解作者准确的用词以及生动的比喻。

    通过和学生一起想象不同狮子的形象,读好描写十七孔桥的句子,体会精湛的艺术和劳动人民的智慧。

    4.今天这堂课我们按游览顺序,依次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游赏了颐和园,你觉得移步换景究竟有什么妙处?(引导学生自己感受从不同角度抓住景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四、总结全文。

    1.为什么说颐和园“不愧为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结合课文和你所搜集的资料说一说。

    2.你还可以说( )的颐和园?

    五、拓展作业。

    把文中自己特别喜欢的句段读一读,记在读书笔记上,积累背诵。

    六、板书设计

    长廊 长、美、奇

    佛香阁 闪闪发光 按顺序、

    颐和园

    颐和园的课件 篇4

    一、 说说我对教材的理解。

    《颐和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10课,这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课文重点段落是二、四自然段,学生不易把握的是介绍的景物较多,比较分散。同时作者对颐和园中的景物只进行概括性的描述较为抽象,学生对颐和园景物没有感性认识,不容易理解。

    二、 说说教学目标。

    我针对本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实际,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 思想教育目标: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增强民族自豪感。

    2、 基础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词,理解词句,会用指定的词造句。

    3、 基本技能目标:按课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根据文章语言优美,描写生动形象。

    4、 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培养爱美的情趣,受到美的熏陶,并能有所感悟。

    三、 说说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生活经验,本课选用“以读代讲,整体感知,揣摩体会”为主的教学方法。本课语言生动优美,犹如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引导学生细读、精读、品读,有感情地读,再现出这一幅美丽的画卷,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爱美的情趣,增强语言感受力。本节课中我充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的个性培养,注意在教学的各环节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加强"协作"。 让学生主动积极获取知识,让其学会,会学,真正意义上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说说我的教学特点:充分利用网络提供的丰富的教学资源,增加学生的表象积累,拓宽学生视野教学中在教师精心制作的课件的指导下,让学生在面对资图片以及文本资料仿佛身临其境,学生很容易理解"耸立""葱绿"等词语的含义,体会"湖面微风轻拂""昆明湖静的像一面镜子,绿的像一块碧玉"的意境,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理解了课文内容。

    五、说说学生的学习方法。

    1、朗读入手,整体感知,体会文章的美。

    2、读、看、讲、写结合,培养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

    六、说说教学过程。

    本课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查字典,重点字形的指导,初步感受颐和园的美。)

    介绍颐和园,导入新课,自读课文,初步了解顺序,写字。

    第二课时:以朗读为主线,细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抓特点,按顺序的观察方法,激发情感。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本文语言生动优美,全文如一幅展开的山水画卷,再现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教学时,为了使学生尽快地与课文产生共鸣,我利用多媒体电脑依次出现长廊、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的画面,使学生感觉到仿佛进入到美丽的颐和园中一样。再加上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很快的就把学生带到了美丽的颐和园中,使他们尽情地体味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为了使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在学生听示范朗读时,要求他们画出文中的过渡句,进行分段,这样,就理清了课文的层次。

    我之所以设计这一环节,是为了采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使学生尽快入情入景,这样就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的思维活跃,使他们越学越爱学。

    (二)细读课文,抓住景物特点,展开想象。

    本篇课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布局,因而课文的第二部分,是学习重点的体现。为了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基础知识,把握景物特点,我准备精讲第二自然段,以问促读,启发诱导,为学生疏通学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遵循这一原则,从体现素质教育,落实能力培养,渗透创新精神出发,我采用情境法、谈话法,导读法组织教学。我先请一个学生读第二自然段,我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1)本段重点写什么景物?(长廊)(2)长廊有什么特点?(长、美)(3)长廊的长、美各体现在哪里?(“长”体现在“长长的”“没有尽头”“700多米长”“273间”;“美”体现在“红漆的柱子”“绿漆的栏杆”“五彩的画”;另外“微风从右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也写出了长廊的环境幽雅宜人,体现了长廊的美。)

    学生找到这些词语后,不一定理解怎样才是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掌握本文的写作方法,指导学生课下写作是非常重要的,因而,在这时,我再次范读本段,并利用多媒体出示长廊的画面,给学生以直观的感觉,再对照画面具体分析重点词句。然后让学生作对比句子的练习:如(1)这条长廊既长又美。(2)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话,画着人物、花草、风景、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通过这样的对比,学生很清楚地就明白了作者是怎样抓住事物特点来具体写的。这样很顺利地就突破了如何抓景物特点来描述这一难点。使学生体会到长廊真美,颐和园真美!

    “学法”被喻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为了使学生在本课的教学中也有一得,我在学习了第二自然段后让学生总结学法,即:初读,找景物;再读,抓景物特点,了解写法;品读,体会感情。然后教师用这样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第三、四自然段,待学生掌握方法后,自学第五自然段。[

    阅读并不是被动的接受,而应成为主动的探索过程,为了帮助学生抓住景物特点,理解课文内容,在教学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站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了什么景物?它有什么特点?(2)登上万寿山,看到了什么景物?它有什么特点?这两道题的答案学生在读了第三、四自然段就能总结出来,意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心理学表明,强烈的目标意识是导读成功的关键,阅读之前目标明确与否效果大不一样。阅读之前必须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而读,要思考什么问题,完成什么任务。这就是设计这几个问题的意图所在。

    问题(1)很简单,学生能很快答出。而对于第二个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具体分析“葱郁”、“掩映”等词语的意思。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掩映”一词,我利用多媒体电脑出示相互掩映的画面,将抽象的概念通过直观的画面来展现,使 学生很容易的就理解了“掩映”的意思就是互相遮掩相互映衬,从而体现出景物的美。文中有一个句子“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中的“滑”为什么不用“划”?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利用多媒体电脑出示水平如镜的昆明湖的画面,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描述昆明湖的静。学生会说“昆明湖静得好象一面镜子的”。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又使他们感受到昆明湖的静。接着再让学生想象一个东西从镜面上滑过镜面会有什么变化?(无任何变化。)通过引导想象学生很容易地 就理解了用“滑”字也是为了说明湖面的静。由此可见作者用词之奥妙。

    由于在二、三、四自然段的学习中都运用了:初读,找景物;再读,抓景物特点;品读,体会感情的方法。学生已掌握了这种方法,因而在第五自然段的学习中,教师就放手让学生用这种方法进行自学,然后让学生互相交流通过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再抓住小学生善于表现这一特点请一个学生上台指着多媒体画面上的十七孔桥说说它的特点。这样设计既利用多媒体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全班学生都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之中。

    (三)再读课文,明确中心,加深体会。

    为了使学生对这篇课文有深入的理解,更好的体会作者潜词造句之奥妙,体会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具体描写的方法,我再次利用多媒体电脑出示长廊、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等优美画面,再配上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一定会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给同学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然后,教师锲机追问:这么美的颐和园和、这么美的皇家园林是谁建造、设计的?学生答是劳动人民建造的,从而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的热爱、赞美之情。

    (四)总结 总结贵在升华。本课的总结不仅要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还要总结作者是怎样把景物写具体的方法,从而突出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我是这样总结的: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颐和园》这篇课文,作者按照游览顺序向我们展示了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的美,使我们感受到颐和园真美啊!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感觉呢?就是因为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这一点是同学们值得学习的。今后我们在作写景的文章时,也要注意按照一定的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这样才能把文章写得生动、具体,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我们将要参加秋游,在游玩的过程中,同学们要仔细观察,抓住公园内几个主要景物的特点,然后写下来,好吗?

    总之,在本课的教学思路的设置中,我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在教学中尽量把教书与育人,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有机的统一起来,从而促进教学的优化。

    颐和园的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3个;

    正确读写:大殿、长廊、绿漆、栏杆、昆明湖、神清气爽、佛香阁、金壁辉煌、宫殿、朱红、痕迹、堤岸、雕刻、隐隐约约、玩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4、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2、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培养民族自豪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播放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图片:

    中的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里的美丽景色吗?哪位同学知道?

    指名学生回答。

    生:颐和园。

    师:那哪个同学说说颐和园在什么地方?

    生:在北京西郊

    师:在我国首都北京西郊,有一座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那里有着令人陶醉的自然风光和雄伟壮观的建筑。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颐和园》这篇课文。

    板书:颐和园

    师: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颐”字的左边部分,注意到了吗?左边不是我们所认识的大臣的“臣”字,请大家抬起你的右手,跟老师一起认认真真地写一下这个“颐”字。

    2、师:颐和园原是清代皇家园林和行宫,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几经外国侵略者的破坏,又几经修复,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一起去领略这世界闻名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

    学生齐读课题。

    二、学习生字、词语

    (一)学习生字

    1、让学生默读课文。

    2、小组合作学习生字,想想用什么方法记住生字。

    3、师:先请大家看下黑板,老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这是本课的生字,大家能读出来吗?

    (1)小黑板出示本课的生字,多种形式读(指读、男女读、齐读)

    师:去掉拼音,放到词语中去,能认出来吗?

    (2)小黑板出示词语:长廊、宫殿、掩映、堤岸、佛香阁、建筑、姿态不一、神清气爽、金碧辉煌、耸立、远眺、琉璃瓦、画舫、横槛、栽满

    ①自由朗读。(先试着自由读一读吧.)

    ②这里有一个多音字,是佛香阁的佛,你们知道它们的另一个读音吗?组个词。

    ③开火车读

    ④指导书写(这里面有两个生字得提醒大家一下“廊、栽”)

    4、利用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生字动画,教师指导学习

    5、学生分段朗读课文。

    (二)学习词语

    提出词语,讨论词义。

    1、讲解词义

    琉璃瓦、横槛、宫殿、画舫。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清爽:清洁,凉爽。

    隐隐约约:看起来或听起来不清楚。

    举目远眺:抬头向远处看。

    葱绿:(草木)青翠。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形态各异:形状各不相同。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这些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被我们解决了,相信你们现在读课文肯定就更得心应手了,下面就请大家自由地读一读吧,读完后找出全文的中心句。

    板书:美、长

    2、齐读第一段,从这一段中,我们知道了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用这一句话中的两个词来概括。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句放在开头,起到什么作用?

    提示:课文开头就告诉我们颐和园不但景色优美,而且占地面积很大。

    3、美丽的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作者主要写了哪几个地方的景色?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划出有关作者游览路线的语句。

    指读

    师:从这几句话中,我们知道了作者主要游览了哪些地方?

    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4、现在谁来做一下导游,把我们这一次的游览路线告诉游客们。

    5、小结:作者就是按照自己游览的先后顺序来介绍颐和园的,这种方法就叫移步换景,也叫作地点转换顺序或游览顺序。如果你想把你到哪里游览的景点介绍给大家,也可以用这种方法。

    6、那如果让我们给这篇课文分段的话,你们会怎么分?为什么?

    让学生讨论分段,总结段意。

    明确要求:按“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把全文分三段。

    教师总结: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对颐和园总的印象。

    第二段(第2至5自然段):分别介绍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特点。

    第三段(最后一个自然段):是全文的总结,和开头一段相呼应,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四、总结

    这次游览,我们欣赏着风光的秀丽,品味着语言的优美,真是受益匪浅啊,下节课我们继续游赏颐和园。

    五、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师:上节课呀,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生字词,知道了颐和园是一个世界级的皇家园林。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颐和园的美丽风光。

    播放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视频:

    2、师:请大家来一起听听课文范读,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那几个景点。

    播放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范读动画:

    生:自由读课文,然后回答。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二、讲读,学习长廊景点。

    1、指名朗读,思考讨论,教师归纳明确:

    师:既然作者先游览的是长廊,那我们翻到长廊这一部分看看吧!谁把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朗读一下。其余的同学认真看课文。

    一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看课文。

    师:作者是怎样来到长廊的?老师一下给混了,同学们能给我讲讲吗?

    生: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提示:说明长廊的位置:离大门不远。

    师:好了,同学们回答的真好。那咱们一起来看看长廊。

    出示长廊的图片。

    2、师:刚才读完了课文,看了图片,谁能用一个字说说长廊的特点?

    板书:长廊的特点?

    生:长。“一眼望不到头”。

    板书:特点(长)

    师: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个地方读出来的?

    生:我是从“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读出来的。

    让学生齐读“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3、师:你是从这句话中的什么地方知道长廊的长的?

    生:700、273。

    师:700、273都是……?

    生:数字!

    师:这就是以前我们学过的列数字说明。

    作者是用具体准确的数字来说明长廊的长的。“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板书:写作方法(用数字。)

    师:我们在读得时候应该怎样读才对呢?谁来示范一下!(指导朗读:突出700、273)

    齐读。集体找感觉。

    颐和园的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 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⑵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⑶ 了解颐和园的内容,质疑──讨论:

    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⑷ 找出描写景物的句子,体会特点。

    2、过程与方法:

    ⑴ 通过质疑──讨论自主、合作的了解课文的内容。

    ⑵ 通过体会句子,学会抓住特点进行描写。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

    1、能根据过渡句,了解作者的游览路线。

    2、继续复习、运用理解句子中重点词语的方法来理解句子。

    3、学习课文中抓住景物特点介绍景色的方法介绍自己喜欢的某一景点。

    教学难点:

    1、学习课文中抓住景物特点介绍景色的方法介绍自己喜欢的某一景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颐和园的美丽风景。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或者录音。

    2、学生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江山秀丽,大家一定去过许多地方,用一句话概括描绘自己去过的某一个景点。

    2、今天,老师也带你们一起去参观一座闻名世界的皇家园林。颐和园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曾是清朝皇帝和皇后政治活动和游息的地方。它是世界上最广阔的皇家园林之一,被列为世界遗产名录之一。

    3、板书课题。注意颐的书写

    4、播放多媒体课件或者录音,初步感受颐和园的景点,请用简单的语言谈谈你的感受。

    二、 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1、这篇课文是一篇游记,游记一般是按一定的游览路线,地点的转移来写的。请轻声朗读课文,思考: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找出表示地点转换的句子用直线划出来,再读一读。

    2、交流,明确。

    (1)、过渡句:指名说、出示句子、齐读、师小结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了有名的长廊,红漆的柱子,绿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边。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前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从万寿山上下来,就是昆明湖。

    (2)、师小结:从这里我们知道作者先来到了著名的接着到了然后登上最后来到

    (板书)长廊 → 万寿山 → 昆明湖

    (3)、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作者恰当地运用了这些连接词,按一定的游览路线带我们参观了颐和园。我们在今后的游记文章中也要学会运用恰当的地点转换的过渡句。

    三、 深入学习,感受体会。

    1、自读体会。哪一个景点你最感兴趣,就把那部分内容多读几遍,边读边想:作者是怎样抓住景物特点来写的,划出有关词句,并在旁边写批注。

    2、小组讨论,交流

    3、汇报交流,相机点拨,指导朗读。

    (以下教学程序随学生的具体反馈情况相机进行。)

    (一)长廊

    (1)学生谈读书体会,抓住重点词句理解。

    a、美:绿漆的椅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

    (绿、红:颜色美)(一眼望不到头:长)

    结合出示长廊的图片,认识横槛、栏杆、柱子,感受美。

    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读、评价,再指名读。

    b、长: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读一读,表达效果相同吗?为什么?

    (体会采用数字的方法,写出了长廊很长的特点)

    联系生活实际启发想象700多米有多长。

    怎么读,让人听出长廊很长。

    c、除此以外,还感受到什么?

    置身其中,你心情会怎样,应怎么读?

    d、自由读,指名读,评价,齐读。

    (二)佛香阁

    重点理解: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 瓦(闪闪发光)删出括号部分,换成如下句子:

    一座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通过对比、朗读从而体会作者抓住景物的形状、色彩,说明佛香阁古色古香。

    (三)昆明湖

    a、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体会采用比喻的手法,说明昆明湖水平如镜,绿得可爱。

    b、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引导:这儿用了一个滑字,能改用划字吗,为什么?

    怎么读,才能读好,指名读,评价,齐读。

    (四)十七孔桥(略)

    (抓住关键词、句子,引导学生品味、揣摩,朗读,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 准确表达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有感情或者配乐朗读全文。

    2、归纳写作方法。

    六、拓展延伸 。

    1、以导游的身份向游人介绍颐和园一个景点或者写一句广告语。(根据学生接受状况可以安排在其

    他课时完成)

    2、仿照作者的写作方法,描写熟悉一处的美景。

    颐和园的课件 篇7

    教材分析: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课文重点段落是二、四自然段,学生不易把握的是介绍的景物较多,比较分散。同时作者对颐和园中的景物只进行概括性的描述较为抽象,学生对颐和园景物没有感性认识,不容易理解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游记感知不多,写作手法接触较少,应加以指导。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1个会写。正确读写:“大殿、长廊、绿漆、神清气爽、金碧辉煌、堤岸、隐隐约约”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叙述的顺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4、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5、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2至5自然段开头一句的作用,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2、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积累、运用语言。

    训练重点领悟并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一、提出学习目标

    1、导入新课

    (出示颐和园全景图)

    同学们,在我们首都北京的西北郊有一座世界闻名的皇家园林,你们知道是哪里吗?

    教师板书课题并强调“颐”的笔顺。

    2、提出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

    (2)、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颐和园的?

    (3)、再读课文,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提出不懂的问题。

    (4)、能结合对课文的学习,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

    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提出展示要求:

    1、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

    2、别人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

    1、这节课,我学会的词语有:“大殿、长廊、绿漆、神清气爽、金碧辉煌、堤岸、隐隐约约”等词语。

    2、我会用“耸立”和“隐隐约约”等词语各说一句话。

    3、我会流利地朗读课文。

    4、我会解答(课后思考题、每课一练的题目)。

    5、我会思考(提出问题,特别是有价值的问题)

    (1)、作者写了颐和园哪些地方的景色?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颐和园的?

    (3)、从课文中找出能够体现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作用。

    6、老师小结:这些有价值的问题就是我们下一节课的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景色优美;颐和园很大,占地范围广。找出能够体现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便于理解课文,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作用,欣赏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二)练习:

    1.组词。

    堤( )阁( )漆( )昆( )殿( )爽( )

    提( )各( )膝( )混( )臀( )大( )

    栽( )堂( )廊( )

    裁( )党( )郎( )

    载( )赏( )朗( )

    第二课时

    一、承接上课时,导入本节课学习目标。

    二、学文悟情展示

    (一)汇报交流:

    1、生1:我从课文中找出能够体现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并体会到它们在课文中的作用:

    ①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②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③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④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我体会到这些句子在课文中的作用:这些句子都是过渡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些句子清楚地交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这些句子可以帮助我们给课文分段。游记这类文章的特点是“移步换景”,一般是一处景观为一段。

    生2:课文开头就点明了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景色优美;颐和园很大,占地范围广。

    生3:我从“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知道这一句说明长廊的位置:离大门不远。还说明长廊的特点是长,“一眼望不到头”。作者是用具体准确的数字来说明长廊的长的。“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生4:画的内容包括“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

    生5:。“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句说明了长廊两旁的花木品种多、数量多;“开”和“谢”是一对反义词,形象地说明了长廊两旁鲜花常开的景色特点。 “使人神清气爽”的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这句话间接地说明了长廊是昆明湖边的一处美景。长廊在昆明湖的右边。

    生6:作者游完长廊,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都看到了佛香阁:八角形宝塔,建在半山腰,三层顶上所铺的黄色琉璃瓦闪闪发光。排云殿:一排排、金碧辉煌。

    生7:作者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不同的三个方向望,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黄色、绿的琉璃瓦屋顶;朱红的宫墙,组成了一幅古色古香的风景画。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生8: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这段话是抓住了昆明湖“平静”的特点来描写的。描写得很具体、形象。“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这个比喻句写出了昆明湖水面平静、水波不兴的特点。“绿得像一块碧玉”写出了湖水晶莹透亮如碧玉一般的特点。湖水非常绿,也说明昆明湖湖水的水质好。”“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说明湖面非常平静。“滑”字与上面的“镜子”一词相得益彰。这是以动的画面反衬出昆明湖的静。这段文字的形象性很强,闭上眼睛,想一想,在头脑中就能浮现出昆明湖平静的美,给人以一种安逸、舒适的感觉。

    生9:作者从万寿山下来,在昆明湖畔都看到了长长的堤岸;几座样式不同的石桥;倒垂的杨柳;湖心小岛,十七孔桥。十七孔桥有十七个桥洞,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并且这么多狮子姿态不一,各不相同。石柱上雕刻着众多的狮子且姿态不一,狮子“姿态不一”的特点,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设计意图: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按游览的顺序欣赏,能够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

    2、学生展示朗读能力。

    (三)创造性展示(以小组形式全班展示)

    1、小组朗读课文的一段话。

    2、小组展示自己赞颐和园的一段话。

    3、给游客当导游,介绍颐和园。

    (设计意图:语言的学习需要不断地朗读,感觉,最后形成对语言的一种直觉的感受力,那就是语感。因此,在教学时应该有层次地进行朗读指导,不断地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觉。)

    三、激发知识冲突(适时进行)

    (1)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

    (2)作者有什么希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设计意图:相信学生,才能给学生表达的空间。释放学生,才能让学生有创造的空间。要学会交流、学会倾听,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

    四、知识拓展延伸

    1、交流有关颐和园资料。

    2、推荐阅读书目:《中国名胜经典》。

    (设计意图:拓展他们的创造性,构建开放的课堂格局,使学生学得愉快、学有所获。)

    五、练习: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描写了颐和园的迷人景色,下面句子中带点的词可以换成什么词?换了以后句子的意思相同吗?

    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玻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颐和园的课件 篇8

    【课前预备】

    我说头,你就说头的动作,比如摇摇头等。

    【教学实录】

    一、导入新课

    咱们今天我们要来学一篇游记,这可是第一篇游记《颐和园》。

    二、初读课文

    1、通过预习,你对颐和园有什么印象?

    学生:美、大。

    师板书:

    美、大

    老师:对阿。

    师介绍颐和园:颐和园可出名了,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博物馆,1998年被联合国列为世界遗产名录,你们想看看吗?

    播放课件:火车和汽车的声音,最后定格在长廊的图片。

    学生听。

    2、老师:进了这颐和园的大门,你们想去哪儿呢?

    学生:长廊。

    老师:长廊在这儿呢,(把剪图贴在黑板上)看老师写。(指导书写)还想去哪?

    学生:我想去昆明湖。

    老师:那可是镶嵌在颐和园中的一块碧玉啊(画在黑板上,并引出湖心小岛帖在黑板上)还想去哪儿?

    学生:我很想去万寿山。

    老师:画到黑板上,还想去哪?

    学生:佛香阁(指导阁字的字形)。

    老师:你们看,这就是佛香阁,拿出剪图图片贴到黑板上,并板书,你还想去哪里?

    学生:排云殿。

    老师板书:

    排云殿

    指导殿字的书写。

    三、精读课文

    1、这么大这么的公园,可要看书了,那就快找我们最好的导游书吧,打开课文,默读课文,找出作者的游览路线,把有关句子画下来。

    学生:读课文。

    老师:谁来说说看?你来。

    学生:读作者游览路线的四句话。

    老师:他画了四句话,你们同意吗?

    学生:同意。

    老师:屏幕出示四句话,轻声读这四句话,请留意这些加点的表示动作的词。

    2、老师:你们看,这是颐和园的大门,帖到黑板上,我们来画一下作者的游览路线,你们说,我画。

    学生:说游览顺序。

    3、老师:在黑板上画出游览路线。同学们通过真正读书,找到了作者的游览路线,现在,我们快去跟作者又玩一番吧。

    ⑴ 长廊:

    老师:长廊这里藏着一个世界之最呢,默读课文,猜猜哪句话中有世界之最,猜到了还可以动笔做上记号。

    学生:默读。

    老师:我们交流一下吧。

    学生:我猜到了”“长廊是世界上最长的廊”。

    老师:跟他一样的举手,有不一样的吗?

    学生:最有名,最多间/最多画的廊/廊两边开满了花,花最多的廊。

    老师:你们猜到了这么多世界之最,理由是什么呢?

    学生:我从“几千幅画……”体会到……

    老师:你能读出来吗?

    学生:读。

    老师:你又什么建议?

    学生:他应该读完整。

    老师:能读完整吗?

    学生:读。

    老师:有没有很美的感觉吗?再读一遍。

    学生:读。

    老师:读慢一点,指导读“多少幅画?几千幅,读出来。强调几千幅。还有没有同学想读这句话,你来。

    学生:读

    老师:我们全班再来读一下。再次指导:还不够多,多少幅?几千幅。

    学生:读。

    老师:还从哪里猜出来的?

    学生:读长廊的部分。

    老师:指导读,还有谁猜的不一样。

    学生:我想提个意见如果把长廊的数字读出来,就更长了。

    老师:介绍700多米长273间。还有谁想说。

    学生:长廊是世界上最长,分成间数最多的廊。

    老师:有没有猜不同的。

    学生:长廊两边都栽满花木,一种花没谢哪一种花又开了,一年四季都有。

    老师:你也来读一读吧。

    学生:指导朗读。

    老师:读到老师都闻到花香了。

    学生:齐读。

    ⑵ 老师:这世界之最到底是什么,想知道吗?

    学生:想。

    老师出示课件:

    数字之最,还有长廊的美景。

    学生:看课件。

    老师:美吗?咱们把第二自然段美美的读一遍,我读没画红线的地方,你们读画红线的句子。

    ⑶ 老师:还有更美的等着咱呢?走出长廊,就来到了。

    学生:佛香阁和排云殿。

    老师:自己朗读这两自然段。

    学生:朗读。

    老师:谁来读读描写佛香阁的句子。

    学生:读“抬头一看……”

    老师:读的真美啊,哪些词写出了佛香阁的美啊?

    学生:闪闪发光/耸立/八角宝塔形。

    老师:谁愿意把你感受到的读给大家听?

    学生:读句子。

    老师:想把美读出来,老师指导朗读(抬头一看稍快一点……)。

    学生:再读。

    老师:进步了没有?

    学生:进步了。

    老师:谁还想读?你来。

    学生:读。

    老师:我们一起来感受吧,你想说什么?

    学生:刚才年有一个字读错了“八角”的角读成四声了。

    老师:谢谢你给老师提意见,老师刚才可能没有留意。

    学生:指导齐读。

    ⑷ 老师:指名读排云殿的句子,山上有什么风景呢?从山下登上万寿山,作者写佛香阁也很精彩,读第四自然段,便读边想想那美丽的画面。

    学生:读。

    老师:范读。边听边想象那美丽的画面,再大脑中用照相机拍下来(佛香阁那段)。

    师:出示画面,仔细看看,那张像你刚才拍下来的呢?

    老师:接下来我们要说照片,要想说的好还得要读课文,读读课文第四自然段,读读课文看看照片,看看照片读读课文,读一读,说一说。

    学生:我拍的是第二排第一个照片,我从这幅照片可以体会到游船画舫在昆明湖上慢慢地划过。

    老师:你是用课文上的词语说的,谁能加上自己的想象说一下。

    学生:我拍了第三幅照片,昆明湖绿的象一块碧玉,也象夜空的星星。

    老师:还有谁想说?很多人都想说,这样吧,同桌之间互相说,可以用课文的语言,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

    学生:同桌交流。

    老师:同学们说的真好,又能用文中的语言又能用自己的语言,说的真好,感谢作者写的这么好,看,这儿还有一学习伙伴吹来的小泡泡(没看清楚,好像是提示“用得好的词”)课文中还有很多这样写得好,写得美的词,下节课我们再学习。

    颐和园的课件 篇9

    教材分析

    课文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游览顺序大体是: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14个生字。按照课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陶冶爱美情趣,受到民族自豪感的教育。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颐和园的;课文的每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哪些自然段联系比较紧密。

    学情分析

    学生没有去过颐和园,对于颐和园的情况了解不多,但学习兴趣比较高。

    教学构想

    教学中,在学生对全文有一个大致了解后,再深入到描写每一景点的部分,通过读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课文,感受到祖国的美丽。

    教学准备

    图、投影片、录音机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了解颐和园美丽的景色,陶冶爱美情趣。

    学生学习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知道颐和园吧,你们一定会很喜欢这个又大又美丽的公园。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就像展开的一幅画卷,把园内的湖光山色,亭台阁榭、长廊石桥等景物生动地描绘出来。我们随着笔者一同前往中外闻名的颐和园,看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园内的美景?(教师板书课题。)

    二、认真读文,理清脉络。

    (一)学生小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划出不懂的词语;标出本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二)请6名同学分段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思考:作者游览的顺序是什么?

    (三)说一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这实际上也是作者游览的顺序。

    (四)总结全文共分5段。本文是按游览的顺序写出颐和园的美丽。

    三、朗读课文,划句欣赏。同学们,颐和园的风景美吗?你怎么知道的?

    (一)以开火车的形式,每人读一段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认真看书,注意描写景色的句子。

    (二)自己快速默读,边读边找并划出描写美丽景色的句子。

    (三)在学生发表意见的基础上,出示投影。齐读,欣赏颐和园景点之美。

    四、逐段学习,理解内容。

    (一)默读第1段。思考:颐和园的特点是什么?(又大又美)

    (二)指名读第2段。

    1、颐和园的长廊是什么样儿的?

    2、长廊的最大特点是什么?(三个意思)

    (l)长是从哪儿看出?从整体和外部介绍。(出示投影片)

    “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这一句用翔实的数字,突出长廊的长和间数多的特点。

    长(一眼望不到头),具体数字700多米,273间(说明很长。)

    (2)从内部介绍长廊,横槛上五彩的画。

    (3)长廊两旁风景宜人。(这是昆明湖边的一处美景。)学生体会长廊彩画有什么特点?体现了什么?展开讨论。(内容丰富、体裁广泛。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的灿烂和能工巧匠的智慧。)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三)齐读第三段。思考:

    1.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建筑有哪些特色?(出示图)

    佛香阁:八角宝塔形、三层、黄色琉璃瓦。

    排云殿:一排排、金碧辉煌、耸立。

    2.耸立说明什么?(排云殿高)一排排说明什么?(占地面积大)

    3.登上万寿山,眼前呈现怎样的景色?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划出表示颜色的词)重点讲了昆明湖景色及特点。(出示投影片)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让学生体会:这句抓住了昆明湖的静和绿的特点。先用静物“镜子、碧玉”作比喻,说明昆明湖非常静,光洁照人;昆明湖水非常绿,如碧玉一般。然后又以动的画面进一步描述昆明湖的静。“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说明湖面非常平静。一个“滑”字与上面的“镜子”一词相得益彰。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四)指名读第4段。

    1.这段都介绍了什么景物?长长的堤岸湖中心小岛十七孔桥

    2.重点介绍了什么?怎样介绍的?(出示投影片)

    “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句让学生体会:句子是抓住桥洞多、石柱多、雕刻的小石狮子多的特点来描述十七孔桥。再次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五)齐读第5段。结尾一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师生讨论,畅所欲言。(表达了作者赞美的感情,与第1段相呼应。)

    五.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听录音

    六.总结全文

    (一)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是什么?(指板书)

    (二)文章层次清楚,语言生动优美,如一幅展开的山水画卷,再现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三)文中蕴含着对建造颐和园的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民族自豪感。

    作业设计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摘抄自己喜爱的句子。

    板书设计

    颐和园

    顺序: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特点:(长、美)(建筑美)(静、绿) 桥洞多

    石柱多

    小石狮子多

    课后小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从课文入手,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学会领会表达课文内容。

    学生学习过程

    一、再读课文,复习回顾。

    1、自由读课文。

    2、听写,检查生字词。

    3、回顾课文主要内容。课文的每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二、从课文内容入手,领会表达方法

    1、启发学生通过具体词句,回顾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出示投影片:

    (1)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2)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

    (3)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先读一读句子,再说说这些句子是怎样描写景物特点的?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总结。

    (1)作者用具体翔实的数字,写出了长廊的长和长廊间数的多的特点。

    (2)作者从万寿山脚下,取仰视佛香阁的角度,用“八角宝塔形”“耸立”“黄色琉璃瓦”“闪闪发光”等词语,生动描写了佛香阁的高大、富丽和壮观。

    (3)作者抓住昆明湖静和绿的特点,用“镜子”“碧玉”做比喻,把昆明湖水静和绿的特点,生动的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再联系下文的“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的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的动态描写,反衬昆明湖的静。

    2、引导体会写作顺序及每个景点段之间的联系。把课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每段开头的第一个句子画下来,再读读课文,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三、扩展练习,指导背诵

    1、指导背诵课文,重在方法指导。

    2、检查背诵情况(2---4自然段)。

    四、全文总结。

    作业设计

    把课文中优美的语句摘抄在作业本上。

    板书设计

    10 颐和园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颐和园的课件精华9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