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六年级上课件经典
  • 六年级上课件

    发表时间:2023-06-23

    六年级上课件经典。

    希望这篇"六年级上课件"能对您有所帮助。教师们会依照教材内容来制作教案和课件,而本学期正好到了编写教案课件的时候。教师们将按照所编写的教案和课件来进行授课。如果你对这个主题感兴趣,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

    六年级上课件 篇1

    一、教学内容

    1、主教材:蹲踞式起跑。

    2、辅教材:游戏“我们是最棒的人”。

    二、指导思想

    本课教学以《体育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健康第一”的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蹲踞式起跑”教材为载体,以启迪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能力为目的。通过“教师激趣引导,学生体验感知,教师解惑,学生领悟,交流展示,师生共同评价总结”的教学主线。以期实现认知过程:由“不知”到“知”的转化;思维过程:由被动的模仿到主动、善思、会学的转化;心理过程: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和“我爱学”的转化;能力过程:从理解知识原理到掌握技能技巧的转化,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和主体作用,从而有效的将感知、思维、实践活动和能力的提高以及团队互助精神的培养紧密结合,融为一体,努力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三、教材分析

    《蹲踞式起跑》是短距离跑的一种重要起跑方式,它能使身体迅速摆脱静止状态,是学习短距离跑的重要环节,结合六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模仿力强、喜欢游戏等特点,我采用游戏手段贯穿整个课堂,使课堂教学氛围活跃,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游戏是小学生开展有效的健身方法,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深受学生的喜爱,对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及集体主义精神,遵守纪律,勇于进取,敢于创新,大胆竞争等优秀品质起到良好的作用。同时,根据课改后的新课标要求,在课的准备部分结束后组织学生做一个运动游戏。运动游戏,也称为体育游戏,是由基本活动的动作组成的,运动游戏具有基础性、简易性、情节性、趣味性、教育性、适应性、开放性、娱乐性等。本课导入的游戏是“激情传递”,游戏本身也是为后面的主要课程服务,通过游戏的开展,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同时,本次课运用的游戏,其主要作用也是培养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正好为后面要学的蹲踞式起跑做铺垫。

    四、学情分析

    本次的教学对象是六年级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天真、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和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强,敢于表现自我,但注意力容易分散,不易长时间集中,所以在本课教学内容的设计中,我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采用游戏活动为主要教学手段,不断变化游戏方法,合理安排,注意启发诱导,鼓励学生自学、自评、互学互练。用游戏引趣、激趣、促趣,使学生逐步养成竞争的习惯,不断促进学生发展。

    五、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学习,初步了解蹲踞式起跑的动作方法和游戏“我们是最棒的人”的方法。

    2、技能目标:使80%的学生初步掌握蹲踞式起跑的动作方法,培养学生起跑的正确姿势,巩固起跑的技能,发展学生起跑的能力,促进下肢和内脏器官的发展。

    3、情感目标:提高动作的协调性和发展学生奔跑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六、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好蹲踞式起跑的技术要领。

    2、难点:蹲踞式起跑双脚位置的确定、身体重心怎样向上移动和双脚膝关节之间的角度大小。

    七、教学方法的运用

    根据人体动作技能的形成规律和本课教材的实际,结合小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善于模仿的特点,遵循其直观性和自觉性原则,本课采用下列教学法:

    1、讲解法:语言精炼、讲解适度。

    ①宣布本课教学目标,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②精讲,帮助学生掌握动作要领,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学练结合。

    2、示范法:完整示范,建立概念,动作正确优美,利于模仿。

    ①教师的完整示范,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激发学习愿望。

    ②通过示范,培养学生观察思维的能力,使之明确要领,学会练习方法

    3、练习法:

    ①通过尝试练和模仿学习,教会学、练方法,领会动作要领。

    ②学、练结合,开展互学、互帮、互纠、互评,开创一个和谐、平等、高效的学、练平台,掌握动作技术环节,从而产生运动欲望,开拓进取,达到目标。

    八、说学法

    1、模仿练习法:在教师讲解示范的过程中,学生模仿教师的动作进行练习。

    2、分组练习法:根据划分的组别,听教师口令进行练习。

    3、循环练习法:通过不断的练习,经过教师的指导,对错误的动作加以改正,使学生动作技术进一步提高。

    4、相互纠错法:在练习过程中,同学之间相互纠正错误动作。

    九、课的构思

    本次课的主要内容:蹲踞式起跑。由于动作练习比较单调、枯燥,因此,这次课我设计了多个游戏环节,它们包括“激情传递”、“我们是最棒的人”等。(gZ85.cOM 工作总结之家)

    (一)准备部分(收心热身7分钟)

    1、体育委员集合整队,清点人数,教师宣布课的内容目的及要求。

    2、在准备活动中,为了营造快乐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下进行学习,教师组织学生跳校园集体舞《踏浪》进行热身活动,不仅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还使学生下肢的各个关节、韧带活动起来,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基本部分(增智促技22分钟)

    1、游戏——“激情传递”导入主教材。

    2、主教材蹲踞式起跑。

    (1)教师讲解、示范蹲踞式起跑的动作方法。

    (2)分解教学:教师指导,带领学生练习。

    (3)分组练习。

    (4)展示与评价:

    (三)辅教材(育心强体11分钟)

    教学中教师积极引导并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实践意识,竞争和合作意识,使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适宜的信心,学会正确的评价自己和评价他人。

    (四)结束部分(恢复身心5分钟)

    在动听的钢琴曲《秋日私语》的伴奏下,师生进行放松活动,在宽松、和谐、愉快的氛围中结束全课。

    十、场地器材:

    篮球4个,多媒体音响1台。

    六年级上课件 篇2

    一、指导思想

    本课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在教学中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又要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从课的整体设计评价,始终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公平竞争、实事求是、顽强拼搏的优秀品质和优秀的体育道德作风,在锻炼身体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体现体育的教育性原则。

    二、说教材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分析:《篮球运球》是九年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水平三的内容,篮球运动时小学生非常喜欢且易于开展的运动运动项目,经常从事篮球运动可以使人体在灵敏、力量、柔韧、协调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通过教学,不仅促进了儿童身体动作的准确性、灵活性、协调性,以及动作能力的发展,而且使学生从游戏中感受到无限的快乐,从而对篮球活动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说学情

    要上好一堂课,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接下来我就谈一谈我对学情的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正处在身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普遍存在体质比较弱,运动技术较差的现象,但是一般具有依赖性强,模仿力强,好奇心强,且自我约束能力差,精神不易集中的年龄特征。对于相对直观,易模仿的体育课,他们兴趣非常高。

    四、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如下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了解篮球运球的基本动作和练习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师示范,学生观察、讨论、探究、练习的方法,掌握篮球运球的技巧,学生身体在灵敏、力量、柔韧、协调等方面得到发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体育运动中,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团体合作精神,热爱体育运动,重视体育锻炼。

    五、说教学重难点

    目标明确,课堂节奏感强,重难点突出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手对球的控制;本节课的难点是:手脚动作协调一致

    六、说教学方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学活动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主动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体育教学活动中我会采用: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启发法、情景教学法,以达到突破难点,攻克难点的目标。

    七、说教学准备

    教学器材是:录音机一台,磁带一盘,口哨一个,小篮球40个,标杆16根

    八、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在整个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我将重点谈一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重点设计了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引起注意,提高兴趣阶段

    第二个环节是设置情景,汲取新知阶段

    第三个环节是拓展练习阶段

    第四个环节是恢复身心,做好教师总结评价阶段

    接下来我就逐一谈谈我在每个环节的具体操作:在第一个环节,我会让体育委员以“快、静、齐”的标准集合成四列横队后,跟学生问好,随后宣布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并提出学习要求,这样是为了让学生在整体上对本堂课有所把握,明确学习目标,快速的带领学生进入课堂学习的情境中。

    接下来是第二环节的第一个部分:导入新课。在进入新课学习之前,我会和学生一起伴着音乐做篮球韵律操,每节8拍,共8节内容,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前到后,不管是大肌肉还是小肌肉都得到充分的运动,使学生的身体由相对静止状态过渡到运动状态,让身体各个器官及机能起到预热作用,防止运动损伤。这样就顺利地由篮球韵律操活动过渡到新课教授部分。

    第二环节第二部分,新课教学。我会将学生分成男女各2组,带领他们进行互拍球的小活动,排掉他人篮球的一对加一分,没拍掉的不加分,进过一番激烈的比赛。有的组的得分比较高,学生的情绪也比较高涨;得分地的一组的学生情绪就不是很高,显得有些吹头丧气。针对这种情况,我会告诉学生,在生活、学习中我们常常会面临成败,对于成功我们要再接再厉,不骄傲;对于失败,我们要善于总结,不气馁,争取下次成功。通过这个小比赛,老师主要想想看看大家的基础,后面还会给大家机会进行比赛的,大家继续加油!这是我会问学生:大家想一想我们刚才在互拍球活动中自己运球的动作,同时在对比NBA、CBA中篮球运动员的运球技术,谈谈自己的感悟。这时学生会七嘴八舌地说出一些他们对运球的认识,在此以学生回答为主,我不做点评。然后我会边讲解边示范规范的运球动作,学生边观察边进行模仿练习,这时再请学生来评价他们刚才的回答,以此加深学生对运球技术的感知。随后我会让学生按照先前的分组带开练习,选取几名学生进行示范表演。在学生练习份过程中,我会进行巡场,对个别动作不规范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待分组练习结束之后,我会根据代表性学生的示范,纠正错误动作,再次强调动作要领,并做示范动作。

    第三个环节是拓展练习阶段。心理学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会明显的提高。”在这一阶段我会组织游戏,寓教于乐,在跑道上以标杆作为障碍我,培养学生绕障碍运球的能力,学生间彼此团结协作,互相交流心得,共同提高。

    第四个环节是恢复身心,教师总结评价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会播放音乐,带领学生做模仿小动物的活动,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在愉悦的氛围中结束课堂。随后我会带领大家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作出评价。

    六年级上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组织学生通过画一画、折一折、观察体验圆的特征,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

    理解在同一个圆内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能力目标:让学生了解、掌握画圆的多种方法,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转变学生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德育目标:让学生养成在交流、合作中获得新知的习惯。

    教学重点:探索出圆各部分的名称、特征及关系。

    教学难点:通过动手操作体会圆的特征。

    教具准备:硬币、线绳、图钉、铅笔头、圆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运动会吗?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场紧张而又激烈的塞车运动。看,它们已经来到了起跑线上,一号、二号、三号谁将会成为最后的冠军,请同学们大胆预测。

    师:让我们把掌声献给冠军,送给一号车手。同学们预测的很好,那么一号的赛车为什么成为了最后的冠军呢?

    生:因为一号的赛车,轮子是圆的。

    师:其它的车手为什么会比一号的赛车慢呢?

    生:因为它们的轮子是方形,是三角形,有棱有角的。

    2、联系生活、举例说明

    师:你在生活中,哪些物体上还有圆?指名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含有圆的物体。

    师:圆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汽车作为现代工业化的产物,正是因为装上了圆形的轮子,不仅极大的方便了我们的生活出行,也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效率;家庭用的圆形套装餐具,满足我们审美需求的同时,也更让我们味口大开,看来圆在我们的生活中的确很重要。下面就让我们对圆作更进一步的认识吧!揭示课题:圆的认识

    二、自主探索,初步体验:

    1、第一次自主探索画一画。

    师:你能创造出一个任意大小的圆吗?

    生:能。

    师:同学们真有自信,下面就请同学们前后四人小组为单位,可以利用学具袋中老师给大家准备的工具,也可以自己想办法去创造圆,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想到的方法最多?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分工创造圆。

    生:进行小组反馈。

    教师注意将各种方法进行概括分类,学生可能会出现的答案有①利用硬币或其它圆形轮廓描圆;②利用图钉和线画圆;③用圆规画圆;④用圆形物体用力在纸上压印圆;⑤线一头系上重物旋转形成圆……

    师:这么多的方法都能创造出圆,那么这些方法有什么缺点吗?

    学生说一说各种画法的缺陷:(

    1、利用圆形轮廓描和印圆,方便但圆的大小固定。

    2、线画圆,比较麻烦但可以画很小的圆也可以画很大的圆。

    3、旋转形成圆不能留下痕迹。

    4、圆规画圆,方便且一定大小的圆都能画)

    师:那你认为这么多方法中用什么画圆最科学最方便?

    生:用圆规画圆最方便。

    2、第二次尝试画一画-----用圆规画圆。

    师:那请同学们用圆规自已尝试画一个圆。

    没有画成功的同学把图案展示,我们愿意帮助你寻找原因。

    生:(

    1、画移位的,

    2、重新画又找不到位置的,)如:问为什么会移位,为什么会找不到原来的位置?

    学生回答问题的原因,教师边示范边讲解:所以画圆的时候要先确定位置,点上一点,把钢针戳在点上,用手捏住圆规的头,岔开圆规两脚的开口,将圆规略微倾斜一点,旋转一周,一个圆就画好了。请大家也一起试试看。(板书:定点、定长、旋转一周)

    师: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解独立画圆。

    师:大家画的圆的位置都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为什么会不一样?

    生:因为刚针戳的位置不一样,(或点的位置不一样)

    师:看来这个点能决定圆的位置,(板书:能决定圆的位置)

    师:请同桌再互相比较一下你们刚才画的圆大小完全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为什么会不一样?

    生:因为我们圆规的开口大小不一样。

    生:圆规的两脚开得越大,所画的圆也就越大,圆规两脚间的距离能决定圆的大小。(师板书:能决定圆的大小)

    师:那请同学们把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定为3厘米,来画一个圆,并用剪刀将你所画的圆剪下来。

    三、认识圆各部分名称及探究其特征:

    ①学生跟老师一起操作:把圆对折、打开,换个方向,再对折,再打开…这样反复几次。(也可进行一下小竞赛,看谁折得快、折得好。)

    提问:折过若干次后,你发现什么?(在圆内出现了许多折痕。)

    师:仔细观察一下,这些折痕总在圆的什么地方相交?(圆中心一点)

    教师指出:我们把圆中心的这一点叫做圆心。(贴出纸圆,点出圆心,并板书:圆心)

    师:圆心一般用字母o来表示。(板书:o)

    教师领学生读字母“o”,说明“o”的写法,让学生在自己的圆里标出圆心并用字母“o”来表示。

    游戏过渡:下面让我们放松一下,玩一个“食指点圆”的游戏,游戏规则:教师说出圆的位置(圆外、圆心、圆内、圆上)让学生用食指来点,看谁点的快,点的准。尤其强调“圆上”的概念,指圆的边缘上。

    ②师:强调之后,让学生说圆上有多少个点?(无数个)现在请同学们用尺子量一量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看一看,可以发现什么?

    通过测量引导学生发现: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教师指出:我们把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教师在圆内画出一条半径,并板书:半径)

    提问:谁能说一说什么样的线段叫做半径?

    教师说明:半径一般用字母r来表示。(板书:r)

    教师领学生读“r”,强调“r”的写法,让学生在自己圆里画出一条半径并用字母r来表示。

    学生做完后,教师提问: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出多少条半径?所有的半径长度都相等吗?

    启发学生说出: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所有的半径长度都相等。(并板书)。

    ③同学们接着观察,刚才我们把圆对折时,每条折痕都从圆的什么地方通过?两端都在圆的什么地方?(每条折痕都通过圆心,两端都在圆上。)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我们把这样的线段叫做直径。(在圆内画出一条直径,并板书:直径)

    提问:谁能说一说,什么样的线段叫做直径?

    启发学生说出:通过圆心并且两段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教师说明:直径一般用字母“d”来表示。(板书:d)

    教师领学生读“d”,强调"d"的写法,让学生在自己的圆里画出一条直径,并用字母“d”来表示。

    学生做完后,教师提问: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出多少条直径?自己用尺子量一量同一个圆里的的几条直径,看一看可以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的直线的长度都相等。

    ④练习:出示课件请观察下图中哪些直径,哪些是半径。哪些不是,为什么?

    ⑤小结与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直径的长度也都相等。那么,在同一个圆里,直径与半径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组织学生讨论)

    引导学生得出: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一半。

    师:如何用字母表示这种关系?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d=2rr=d/2。

    师:这就是说,在同一个圆里,知道了半径的长度,乘以2就可以求出直径的长度;知道了直径的长度,乘以1/2就可以求出半径的长度。(组织学生说半径或直径的长度,让其他学生说直径或半径的长度,然后组内互说互评。)

    ⑥练习:出示课件填表。

    ⑦巩固练习:出示判断题。

    四、转回课前问题:

    为什么车轮做成圆形的能得冠军呢?

    (让学生结合今天所学知识解决此题。)

    五、课后作业:

    用今天所学知识画出各种大小、不同颜色的圆,组合出一幅美丽的图画。

    六、板书设计:

    圆的认识

    圆心O ——能决定圆的位置(定点)

    半径r

    ——能决定圆的大小(定长)

    直径d

    同圆半径

    无数条且长度相等

    (等圆)直径

    d=2r或r=d=

    六年级上课件 篇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39页——41页,成正比例的量。

    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本节教材是在比和比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着重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正比例与反比例是比较重要的两种数量关系,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加深对比例的理解,并能应用它们解决一些含正、反比例关系的实际问题。同时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比和比例的有关知识,常见的数量关系(常见的数量关系是学生理解正、反比例意义的重要基础)而新教材没有都将常见的数量关系形成关系式,也增加了这节课的教学难度。让学生有画折线统计图的经验,所以基本能自己动手画出正比例关系的图像。

    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说课稿《成正比例的量》:对比新旧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新教材在保留原来表格的基础上,去除了表格下方的三个小问题,取而代之的是“体积和高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这一个更开放、更具挑战性的问题。这一问题更能提供让学生有足够研究的空间与思维想象的空间,以及创造性的培养。旧教材中的3个小问题实际上就是正比例概念的三层含义(两个量必须相关联;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相关联的两个量的比值一定)。旧教材这样编排的目的是让学生带着这3个问题观察表格,发现表格中的两个量的变化规律。

    虽然这样的编排能让学生明确观察方向,少走弯路,及时的发现变化规律,但是这样的数学学习体现不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只是按照教师的指令在行动。而新教材的编排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如何更好的组织、引导学生在没有3个小问题的帮助下也能发现其中的变化规律呢?新教材的这一变化对我们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深入研读教材,理解教材编写意图,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是有效完成这节课的前提。教材精简了例题,例1通过研究圆柱形杯子的体积、底面积与高这三个数量的依存关系,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教材不再对研究的过程作详细的引导和说明,只是提供观察研究的素材与数据,出示关键性的结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体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另外,增加了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例2让学生体会正比例图像的特点和作用,加深对正比例的认识。

    设计理念:

    教材的改动是为了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出表中的规律,而不是像原来那样按照事先设计好的问题去回答。但是如果一开始马上放手让学生去寻找规律,学生会感到盲目,不知从何入手,那势必会造成合作学习的低效。新课程标准在修改稿中指出: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从这一句可以看出,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修改稿中不再回避而是接纳和提倡接受学习)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

    基于以上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努力为学生创设充足的观察,分析、思考,探索、交流与合作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成正比的量的特征、初步渗透函数思想,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充分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

    2、努力实现扶与放的和谐统一,共同构建有效课堂。学生能自己解决的决不包办代替:学生可能完成的,充分相信学生,发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优点,让学生有一个充分体验成功展示自我的舞台;学生有困难的,给予适当引导,拒绝无效探究,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将该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知识与技能目标:帮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用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初步体会正比例图像的特点和作用,加深对正比例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用事物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使学生能够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情感目标: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积极的数学情感体验,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

    教学重点:

    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一定,概括出成正比例的概念。下面我侧重谈谈对这节课重难点的处理:正比例的量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能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和体会成正比例的量的规律,但要他们用很专业的数学语言来描述,还是比较困难的,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语言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归纳能力有限,考虑问题也有局限性。不管是哪个层次的学生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当他们将各自的想法整合起来,基本能得出较为完整的结论。比如,什么叫两种相关联的量,学生也很难得出,也没有探究的价值,所以由教师直接讲授,而对于他们之间的规律,则由学生自己来随意表述,当他们将各自的想法整合起来,通过共同归纳、概括,合作交流,得出较为完整的结论时,能让学生深深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和合作学习的高效。

    说教学策略和方法:观察实验,引入新课。

    首先提供情景素材,首次感知。教材呈现了用相同的圆柱形杯子装水的实验,以列表的形式给出了装水的高度和相应体积的实验数据,让学生填写对应的底面积。我这节课是用多媒体呈现数据的获取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水的体积和高度是两个相关联的量以及二者之间的变化规律,以观察试验引入新课,很快将学生带进新的探索过程中。一句,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这样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也开放了学生的思维,也让学生一下打开话匣子,为开课创造了宽松的氛围,同时对于学生理解正比例关系也是很有帮助的。

    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成正比例的量,这个环节分为了四层:观察——讨论——再观察——再讨论,一环扣一环教学,分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充分参与,学生在反复观察、思考,讨论、交流的过程自己建立概念,深刻的体验使学生感受到获得新知的乐趣。

    本环节将书中的表格分两层呈现,首先出示实验数据报告单,让学生观察表格,研究变量,感受是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这量种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接着引导学生研究定量,出示表格2,让学生计算杯子的地面积,让学生体会到体积和高度的比值相等。感受变量、常量,此时可能部分同学还是模糊的,所以进一步让学生自己讨论:体积和高度这两种变化的量具有什么特征?学生讨论汇报后,可引导学生归纳:水的体积随着高度变化,它们是两种相关联的量;高度增加、体积也增加,高度降低、体积减少,但体积和高度的比值总是一定的。并用来表示“高度、体积、底面积”之间的这种关系,从而自主归纳出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学:这里的体积和高度是成正比例的量,体积和高度成正比例关系。仅有例题的首次感知还不能形成正比例的概念,增加一个与例题不同的情景素材,为学生进一步积累感性认识。

    如果说例1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补充做一做就应该放手,让学生独立经历正比例关系的判断过程,再次感知正比例关系。学生能够列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的量的例子是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的一个重要依据,学生能说出更好(估计优生部分可以,但不能说出这时也不必追问,教师接着引导学生用字母式=k(一定)和正比例图像表示正比例关系,让学生继续体会,当学生真正建立起正比例的概念,进行了对比练习后,再接着让学生来说。

    由于学生有折线统计图和数对的相关知识经验,所以在对平面直角坐标系做简单介绍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多少制作正比例图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正比例图像的特点和作用,加深对正比例的认识。

    最后,通过练习让学生来巩固今天的新知,由于很多的练习都渗透到了新授的教学过程中,因此,练习的设置较少,重点是让学生在正反例的对比中,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六年级上课件 篇5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今天我说课的是人教版《体育与健康》六年级教材:跨越式跳高。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一一阐述: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中心,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发展。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体现学生的资助学习为出发点,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境教学中,体验成功,享受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基本教材为跨越式跳高,是本单元教学的第二课次。学生从三年级就已经开始接触跳高运动了,经过几年的学习,学生对于跨越式跳的技术也掌握了一部分,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助跑和起跳的协调配合,以及支撑腿和摆动腿的积极下压和上摆,两腿相继过杆技术。本课以学生的兴趣为引导,贯穿运动的快乐。学生在跳跃中充分发展跳跃能力,锻炼身体、培养意志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三、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的年龄为12岁左右,该年龄段的学生正处在生长加速期,也称为青春期初期,朝气蓬勃、富于想象,有很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他们对提高这一教材并不陌生,组织纪律性和学习积极性高。而学生作为个体,又具有其独立性,要具有较强的耐受挫折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己想象、模仿等能力的舞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比赛,让学生尝试并体验挑战,感受成功,从而使之心情愉悦,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困难和挫折。

    四、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掌握助跑的方向和助跑距离速度的把握,起跳时身体的配合,做到助跑与起跳动作的协调配合。提高弹跳力,发展灵敏素质。

    2、发展学生的跳跃能力,通过游戏使学生的奔跑、投掷等能力得到提高。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探究的能力。

    五、教学特色

    一是:器材的改进和利用。教学中,以皮筋代替横竿,消除学生对横竿的畏惧心理。充分利用学校自制的藤球和有意义的游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是学法是上体现自主学习,教法中注重引导不包办。练习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引导学生调动学生学习激情,恰当巡回指导,个别和集体进行纠错让技术得到巩固。

    三是创造条件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教学中设置不一样的学习目标让学生体验到跳起来就可以摘桃的感觉,在游戏中让学生勇敢面对困难,用体育的奋斗和无畏精神让学生树立坚强、努力不服输的品质。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阶段:课堂常规,宣布课的内容。

    激发兴趣阶段:师生齐跳健身操和快速传递的游戏中,让学生身体的各部位充分得到活动,达到热身的目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技能学练阶段:

    1、复习动作,巩固技能。在老师的示范下学生模仿体会起跳脚力量的转换过程,通过两人一组的起跳摸高练习加深对这一动作的巩固。

    2、尝试体验,自主过杆。通过老师讲解和示范及原地跳过横杆练习让学生懂得跳高的理论知识。

    3、跳高的学练阶段。四人一组能够助跑过竿,八人一组练习让学生能够掌握自主选定起跳点和助跑距离及速度,达到助跑起跳协调配合。

    4、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和个体差异,调节高度练习。这个练习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

    5、通过互评选出优秀学生。评比过程是每一个学生都对自己学习情况进行总结的过程,也让学生能够增强课堂的参与积极性。

    合作探究阶段:在游戏“冲过火力网”中让学生互相讨论,探讨本队怎样才能高效率的通过封锁线。培养学生团结一致合作探究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本环节中教师一定要把安全放在首位,在游戏要求中进行强调。

    最后通过放松活动让学生身心得到愉悦,教师评价和小组评价会让学生更加有学习的成就感。

    以上就是我执教的六年级《跨越式提高》的课程构思,请各位专家和同仁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六年级上课件 篇6

    教学要求:

    1、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

    1、弄懂诗中所有词语的意思,从中领会全诗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慨。

    2、读出全诗的节奏和韵脚,增加对诗这种体裁特点的感性认识。

    教具准备:红军长征路线图;红军过雪山的挂图;学习辅导资料每人一张;自制投影片数张。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我们学过哪些课文是讲述长征路上的故事?(《倔强的小红军》、《飞夺泸定桥》、《丰碑》)

    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简单介绍长征。

    长征取得了胜利,毛泽东诗兴大发,挥笔写下了《长征》。

    这首诗,对举世闻名的长征作了生动的描写和热情的歌颂。(板书课题)

    检查预习。

    检查读课后的词语。

    磅,读png,不要读成bang;岷,读min,不要读成ming。

    自由朗读诗,要求读准字音;再指名朗读,适当指导。

    质疑(视情况作答,多放在讲读中解决)。

    指导理解诗句。

    齐读全诗后要求找出总写长征红军的精神和气慨的诗句。

    板书:总写

    ⑴理解: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①理解词语:远征,万水千山,只等闲

    ②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两句诗。

    ⑵这两句诗概括写出红军的什么精神和怎样的气慨?

    板书: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慨

    从哪些诗句描述可以具体地反映出红军不怕远征难?

    ⑴根据回答板书:分述

    ⑵具体指导理解诗句:(参考有关资料进行思考理解回答)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①五岭乌蒙分别指什么?它们是千山的代表。

    ②五岭有什么特点?(理解逶迤)但在红军眼里只不过是什么?(理解腾细浪)

    ③(显示投影片)根据②自问自答,乌蒙山有什么特点?(理解磅礴)但在红军眼里只不过是什么?(理解走泥丸)

    ④小结:逶迤磅礴形容山的大,是实际的山;细浪泥丸形容山的小,是红军眼里的山。写山的大,表现

    红军远征的艰难;写山的小,表现红军把艰难困苦当作平常事的英雄气慨。

    板书:不怕艰难险阻,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根据上两句诗的方法进行学习)

    ①万水的代表是什么?金沙江有什么特点?暖字反映了红军巧渡金沙江的什么心情?板书:欢快

    ②(显示投影片)根据①同位互问互答大渡河有什么特点?哪个字反映了红军飞夺泸桥惊险悲壮的场面?板书:惊险悲壮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①理解:岷山三军尽开颜

    ②出示红军过雪山情景的挂图,朗读这两句诗。

    ③喜字表现了红军怎样的心情?板书:无限喜悦

    指导朗读全诗(读出红军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气慨)

    按诗内容填空。

    诗人在诗歌中写了红军攀越、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两次战斗,以及________________的困苦过程,以革命领袖的伟大气魄,概括地表现了长征中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赞颂了红军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精神。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指导朗读、背诵。

    教学过程: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这是一首七律诗,七字一句,在节奏上是四顿。读时应读出韵脚an和以下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金沙/水拍/云崖/暖,

    万水/千山/只/等闲。大渡/桥横/铁索/寒。

    五岭/逶迤/腾/细浪,更喜/岷山/千里/雪,

    乌蒙/磅礴/走/泥丸。三军/过后/尽/开颜。

    教师范读(读出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英雄气慨)

    学生练习,再指名读。

    小结诗的特点。(感情特别丰富,语言格外精炼,讲究押韵与节奏)

    练习背诵。

    毛泽东诗词欣赏。(鼓励学生读毛主席的诗词)

    《菩萨蛮大柏地》、《西江月井冈山》、《解放南京》等

    作业(略)。

    附板书:

    15长征

    1935年10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大无畏精神

    总写万水千山只等闲。英勇豪迈气慨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不怕艰难险阻

    金沙水拍云涯暖,欢快心情

    分述大渡桥横铁索寒。惊险悲壮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无限喜悦

    六年级上课件 篇7

    教材简介

    《山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语言清新明快,简约优美,一如山雨那样富有诗意。作者以独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联想、清新的笔调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林雨景图,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那分浓浓的喜爱之情。课文是按雨来、雨中、雨后的顺序写的。语言生动形象,作者善于通过视觉和听觉所及,发挥合理而新奇的想象和联想,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出山雨的特点。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情感朗读散文。

    2、学习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

    3、通过反复读,体会山雨的韵味和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倾听山雨

    1、倾听《山雨》,学生那颗躁动的心会在山雨声中得到无声润色,在山雨声中得到平静。

    2、请问你们的心行走于美妙的音符间,都听到了什么?(相机板书大大的“心”)

    二、初读山雨

    1、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难读难懂的句子画下来,反复读。

    2、指名读句子,采用多种方式点评,特别是难句、长句,老师要有读的基本指导,读的基本练习。

    如: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两个“由远而近”的读法。山雨是越来越近了,声音当然是越来越大了,那么两个“由远而近”的读的声音是越来越大,语速是越来越急。

    3、散文主要写了哪三个内容。(学法提示:先按内容分好段落,再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三、品味山雨

    1、倾听优雅的小曲——雨声。

    (1)自由读雨声。

    (课件出示)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2)体会作者描写山雨的精妙语言。请每人找一处,说说“精妙”在地方?

    恰切生动的比喻。这段话里一口气用了二个形象生动的比喻句:把“岩石”“树叶”“绿草”比作“琴键”,把“雨丝”比作“手指”,无数的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奇妙无比的“琴键”,弹奏出的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那音符组成的一首首小曲当然是优雅的了。

    精妙二:描写很有想象力。

    (允许学生课堂有不同的声音。)

    (3)指名读,老师点评。

    (4)写出带有幻想色彩的音符,感受优雅。

    无数的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岩石、树叶、绿草会是什么样的小曲呢?想一想,写一写。

    飘飘洒洒的雨丝弹奏岩石,发出的____________声音,那声音如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飘飘洒洒的雨丝弹奏树叶,发出____________的声音,那声音如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飘飘洒洒的雨丝弹奏绿草,发出____________的声音,那声音如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交替采用多种方式读。

    (4)闭上眼睛读,踏着山雨的节拍走进诗一般的梦境。

    2、欣赏流动的绿——林色。

    (1)指名读林色部分。(出示雨中山林的图片)

    (2)老师有疑问,谁能帮老师解决?(请学生自愿举手。)

    山林是色彩分明,绿是主色调,这绿怎么会给人流动之感呢?这绿色流进眼睛还可以理解,怎么还能流进心胸呢?

    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水是流动的,所以绿色好像在流动。因为这“绿”作者是用“心”看的,用心感受的,因此“绿”流进了心胸 。

    (3)再读。

    3、品味幽静。

    (1)(课件出示山静)不知什么时候,雨,悄悄地停了。风,也屏住了呼吸,山中一下子变得非常幽静。远处,一只不知名的鸟儿开始啼啭起来,仿佛在倾吐着浴后的欢悦。近处,凝聚在树叶山上的雨珠还往下滴着,滴落在路旁的小水洼中,发出异常清脆的音响---

    丁——冬——丁——冬……

    仿佛是一场山雨的余韵。

    (2)请学生说出自己的疑问?

    明明是说山中一下子变得非常幽静,可是为何还写鸟儿的啼啭,雨珠的丁冬声?

    (3)其它声音全部停下,甚至喘气声也要无声,再读山静。

    四、课堂小结

    其实,当我们走进大自然的时候,只要你用心听、用心观、用心品,你也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最后送给同学们一句烂熟于胸的名言--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六年级上课件 篇8

    教材简述

    《最大的麦穗》是苏教版教材第十二册中的一篇借事说理的散文,富有哲理。叙述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到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课文叙事简洁,说理深刻,围绕最大的麦穗,按照事情起因经过结果即事明理的顺序安排结构。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本课学习的难点和重点。因此,要通过反复地朗读课文,抓主要的问题去理解,在此基础上,有效提取学生已由的经验,让孩子用自己的经验去兑换文中的道理。

    教学目标分析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感悟。

    凭借课文语言材料,领悟到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能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感悟。

    教学难点:领悟到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教学理念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个人体验,自主阅读文本,在合作探究中领悟课文所蕴含的人生道理与此同时,教师紧扣文本,创设开放性的,挑战性的和富有体验价值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深入课文与阅读材料展开对话,从而触摸作者的心灵,获得思想启迪,获取情感体验。

    本课教学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是初读课文,了解课大意;第二课时主要理解课文内容。这里主要讲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选准切入点

    1、配乐故事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板书:最大的麦穗一个最大只许不许

    (设计理念:以故事形式讲述课文的1、2、3、4、5自然段,既整体感知了课文的内容,又为精读第3、7自然段创造了条件)

    2、弟子们用心地挑挑拣拣,怎么最后却两手空空?(板书:挑挑拣拣两手空空),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一找文中的答案。

    (设计理念: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有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线、面。阅读课文,最可怕的是一句一段地剖析,将文章肢解得支离破碎。阅读文章,应该找准理解感悟的切入点,整体感悟,如此,才能让学生在阅读和感悟中有所得,有所悟,有所法。教学中我尝试采用削枝强干,长文短教的方法,没有支离破碎的分析,没有喋喋不休的串讲,,而是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找到文本的一个支点,即弟子们用心地挑挑拣拣,怎么最后却两手空空?牵动整个文本的学习,这样就能使课堂线条简单,条理清楚,仿佛是找到一条串联珍珠的丝线。)

    二、抓住空白点

    1、学生读文中的有关句子回答问题。

    2、重点指导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摇了头

    2.1指名读、齐读

    2.2就是这句话,如果老师再给你们读一遍,同学们能听出些什么吗?(读第一遍,突出强调词语摇了摇头,读第二遍突出强调词语又)

    2.3弟子会想些什么?

    (预设没有学生可能答案:弟子会想(1)前面还有更大的麦穗,这一株不要了。(2)后面有的是机会,何必现在就摘。(3)最大的还在前面,没有必要过早定夺)

    (设计理念: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这世界上的一切。语文教学承担着培养学生丰富想象力的责任,阅读教学中,可以走进文本,抓住语言的空白处,在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信息和情感信息的地方,让学生进行再造想象,把文字化为形象,使人物栩栩如生,使景物惟妙惟肖。课文第3自然段中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此句虽短,却是想象的丰富点,以次为生成点启发学生推想;弟子会想什么?启发学生运用想象来填补课文空白处,学生就会把自己当成文中弟子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调动丰富的想象,揣摩弟子的心理,感悟出弟子摘麦穗时因为犹豫不决,从而错失良机,为突破全文的难点,作好铺垫,同时也给阅读活动留下个性化解读的空间。)

    2.4学生揣摩弟子的想法,练习有滋有味地朗读(个别读、指导读、齐读)

    2.5小结:把自己当成文章中的弟子,揣摩他的想法,你怎么想的就怎么读,有滋有味地朗读,就这么简单。

    (设计理念:1.学生在角色互换中自然地结合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进行阅读,使得阅读出现同阅一卷书,各自领其奥的生动局面。2.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鱼。阅读教学既要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又要学生自悟自创,各自的理解方法。因为知识点的掌握是单薄的,易逝的,只有方法才是后重的,久远的。)

    三、聚焦疑惑点

    1.过度:弟子们真的无所获吗?

    2。学生读第7的自然段,教师相机映示。

    3.学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映示的内容。

    4。学生默读发现并提出问题。预设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为什么说人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最大的麦穗指什么?颗粒饱满的麦穗中双引号表示什么意思?不失良机的摘下它摘下是什么意思?追求最大的在文中指什么?在生活中指什么?眼前的一穗在文中指什么?在生活中指什么?拿是什么意思?

    5、根据学生的问题,教师随即点拨;哪些问题,书上没有答案?哪些问题有联系,哪些问题需要重点思考。)

    6、引导学生自主释疑。

    6.1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并拿出笔圈圈、画画、写写。

    6.2小组交流自学情况。

    6.3各组代表汇报。

    (课文的第7自然段写弟子们悟出的人生道理,比较抽象,特别是结尾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一句文本的重点与难点,教学时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方法引导学生,提不懂的问题,让学生参与阅读实践,引导他们从读中质疑,读中释疑,小组交流,集体汇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既为学生创造了阅读实践的环境和空间,又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智力。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训练了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

    6.4在随机汇报中重点引导理解。

    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是在在的。

    学生理解句中不懂的词语,哪些如何理解。板书:既要又要(追求最大把握现在)

    你能联系实际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学生介绍(引导学生大范围,多角度地介绍;可在电视上、网络里、报纸上看到或听到的,也可以是发生在身边的人和事)

    (设计理念: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个人体验,自主阅读文本,在合作探究中领悟课文所蕴含的人生道理,引导学生深入课文展开对话,从而触摸作者的心灵,获得思想启迪,获取情感体验,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和个人体验的探究得到的体验、感受是多元的,是鲜活的,是有生命力的!它源于文本又高于文本,它是一支创造的火把,它是一口新活的源泉。)

    四、抓住创新点

    1、读文如看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如果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欣赏《最大的麦穗》一课,比如大学者苏格垃低的教学你喜欢吗?为什么?弟子是这样学习的?对你有什么启发?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再次与课文对话、老师相信你们肯定回有许多发现的。

    2、学生的潜心会文后发表看法。

    (设计理念:学生深入与课文对话时,可能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受等,此设计,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多角度领悟文本,让学生通过多觉度地与文本对话,从而触摸作者的心灵,获得思想启迪,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频频闪现,从而实现对文本的超越。)

    3、小结:是呀,我的追求是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但今天对我来说摘取最大的麦穗就是认真上好这堂课,明天又有新的挑战。这些对于我们人生的每一阶段都是最大的一穗。人生的目标是永无止境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把握住身边的每一次机会,脚踏实地地干好每一件事,我们才能有所收获!只有把握住今天,我们才能拥有明天!

    同学们,让我们默默地记住这句话,在心理默默对自己说: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让我们释放出来,大声地,自信地对自己说: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4、这两首熟悉的诗就是反映的这个道理,我们来看一看。

    明日歌(节选)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日日待明日/万世成蹉跎。

    金缕衣(杜秋娘)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理解、齐读)

    5.良言一句三冬暖毕业即将来临,现在我们班召开送祝福活动,请大家互相曾送关于机会的名言或写一些自己的独到见解,语句要精炼得像格言。(可列举格言)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达尔文

    机遇只垂青(重视)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她的人查理.艮科尔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巴尔扎克

    许多人对待机会,一如孩童在海滩那样:他们让小手握满了沙子,然后让沙粒掉下,一粒接一粒,直到全部落光。托马思.莫尔

    (设计理念:学生赠名言或格言,实际上是一种精神的提升,一种激励,唤醒和鼓舞!一种自己对人生道理诠释。)

    五、提供阅读材料,拓展延伸

    1、快速阅读补充阅读材料,《最聪明的人》《快乐在哪里》《先想后做》《亨利两度错失良机》《抓住机遇就是把握了现在》《王羲之吃墨》,划出留给你印象深刻地词句,从中说说你对苏格拉底有哪些新的认识?

    2、选择最有兴趣的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六、拓展写作。

    写一段与机会失之交臂令自己遗憾深深的往事,细致刻画自己的心理活动。

    (设计理念:小学语文目标重点抓两方面:一是让学生学习语文,提高人文素养;二是让学生爱好语文,增强探究本领。这一环节创设了让学生加强课内外知识联系的时机,提供学生实践的机会,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了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七、课外作业

    去找几句苏格拉底或孔子的名言,看看他们还有哪些话给你很大的启发。

    八、【板书设计】

    最大的麦穗

    一个最大只许不许

    挑挑拣拣两手空空

    既要又要

    (追求最大把握现在)

    九、点评:

    首先本课设计摒弃了传统教学中将文章肢解得支离破碎,改变一句一段地烦琐的分析,而是采用削枝强干,长文短教的方法,首先找准理解感悟的切入点,让学生在阅读和感悟中有所得,有所悟,有所法,牵动整个文本的学习,这样就能使课堂线条简单,条理清楚。

    其次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并畅所欲言,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大胆地发现问题并提出价值的问题。通过多次反复朗读,创设了师生、生生的对话交流平台,在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了理解和体验,受到了情感熏陶,获得了思想启迪,享受了体验的乐趣;潜移默化,培养了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并注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个人体验,自主阅读文本,在合作探究中领悟课文所蕴含的人生道理。教学紧扣文本,创设开放性的,挑战性的和富有体验价值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深入课文与阅读材料展开对话,从而触摸作者的心灵,获得思想启迪,获取情感体验。

    最后教师设计了课后拓展阅读,让学生带着一个更大的问题走出课堂,让学生在广阔的自由空间中去主动的探索、发现、体验,构建了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样的课堂充满了鲜活与灵动,透射出生命的活力。

    六年级上课件 篇9

    一、说教材:

    《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标实验教材第十册第四单的一篇精读课文,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桥说课稿。面对突如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沉稳,高风亮节和果断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也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

    这篇课文在表达方法上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

    2.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

    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

    第四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学习课文时要入情入境,抓住那些感动我们的地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认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根据单元训练重点、教材特点以及五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放肆”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4、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二、说教学方法:

    (1)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抓住文中一些描写自然环境的词句想像面对死亡威胁的情景,感受当时的情况危急。

    (2)运用朗读法。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如范读,品读,对比读,齐读,指名读,自由读等,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达情。

    (3)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

    三、说学法:

    以学生自学为主,指导学生运用勾画圈点法,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课文的主旨;采用朗读法、讨论法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学程序:

    本课教学我安排两课时五个环节完成教学任务。

    一、悬念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有一个村庄,曾经有过一座窄窄的木桥,它和村子里的一百多号人一起经历了一场可怕的灾难。那个黎明究竟发生了什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桥》这篇课文,一起去看个究竟。”上课伊始,我通过设置悬念,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二、三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一遍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课文注音和字词典,联系上下文扫除字词障碍。

    第二遍读,我请几位学生接读课文,纠正字音,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教案《桥说课稿》。

    在两遍读的基础上,检测本课的生字新词,有针对性地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例如“放肆”的si是平舌音,“瞪”字还有哪些形近字,字音字义上有什么不同等。检测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指名读,开火车读,男女生接读,把词语放回句子中读等。通过反复认读,使生字新词得以强化记忆,得以巩固。课堂上还要让学生动笔写一写本课要求会写的字,通过观察、相互提醒、教师范写、生生评价等形式指导学生把字写正确,写美观。

    第三遍读,让学生默读,说说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和语言概述能力。

    三、研读课文,深入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汇报交流,我只是在疑难困惑处适时点拨,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首先,出示自学提示:

    1.划文中描写大雨和洪水的词句,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2.课文中的老汉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3.课文最后才交代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三个问题是围绕着课后习题及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提出的。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自主读书,思考,勾画圈点,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一)第一个问题在交流时,指导学生抓住一些重点词语谈自己的感受,如“像泼”“像倒”“咆哮”“受惊的野马”“跳舞”“狞笑”“放肆”等,使学生明确这些描写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起到了烘托渲染的作用,让人们感受到洪水的无情与可怕(板书:洪水如魔)。教师适时追问:如果你置身于如此情境,会是什么感受?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想像力,同时又加强了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增强了对文本的感受力。然后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因为有了切身的感受,学生定能入情入境地读。

    (二)第二个问题,先请学生谈一谈老汉在自己心中的形象,然后找出文中具体描写描写老汉的动作、神态、语言的词句感受老支书忠于职守、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精神。学生会找到这些句子(展示课件)。对这些词句进行品析时,指导学生入境入情地读,读得镇定,干脆,急促和响亮,展现老汉如山的形象。(板书:老汉 如山)

    某些句子可以进行对比阅读加强感悟。如“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把这句中的“冲”、“揪”、“吼”改成“跑”、“拉”,“叫”,并把后面那句改成“老汉凶得很”,让学生在对比读中体会老汉的果断、不容置疑,感受他不徇私情、舍己为人的品质。

    安排小练笔,课文在写“木桥轰地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时,“老汉似乎要喊什么”,请你发挥想像,想一想老汉要喊什么?用笔写下来,并请几位学生当堂读给大家听,再次加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第三个问题让学生畅所欲言,在讨论交流中达到共识,明白设置悬念的好处是——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语言的洗练增强了故事的悲壮色彩。

    四、总结课文,升华情感。

    “同学们,面对如猛兽般的洪水,我们的老支书像山一样临危不惧,指挥若定,他念念不忘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顾全大局,牺牲了自己和儿子的生命。这种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好好学习!让我们带着对老支书的崇敬之情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在这里安排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由部分回归到了整体,避免了把课文读得支离破碎。

    学生读课文后,我问道:“同学们,课文主要刻画的是老支书这个形象,那么题目为什么是《桥》而不是《老汉》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的火花再次被点燃,在交流中明确了题目“桥”的双重意义,它既是实实在在的物质上的桥,更是老支书用血肉之躯筑起的生命桥,从而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洪水退了,老汉和他的儿子牺牲了。假如同学们是村民中的一员,想想你会对老支书说些什么?同学们可以自定题目,写一篇400字左右的文章。这样设置作业既是对课文的延伸,又使学生通过想像和抒写进一步内化了情感。

    最后,我来说说板书。

    好的板书往往就是一份微型教案,本篇课文的板书我力求做到简洁明了,突出重点,使学生一看板书便能对文章内容和人物形象一目了然。

    六年级上课件 篇10

    一、激情导课

    1、导入课题

    对于圆,同学们都很熟悉吧?生活中,你们在哪儿见到过圆形?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一些,我们一起来欣赏。(课件)有什么感觉?圆广泛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正因为有了圆,我们的世界才变得如此美丽而神奇,难怪早在20xx多年前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就发出这样的感慨:“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最美”。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世界,共同探究圆的奥秘吧!(板书课题)

    2、明确目标

    对于圆,你还有什么想要研究的问题或者有什么困惑吗?看来同学们对圆充满了好奇和渴望,这节课我们先进一步了解圆,学会绘制圆,用数学语言描述圆。

    3、效果预期

    同学们只要会观察、勤动手、善思考,肯定都能顺利完成这三个目标,有信心吗?

    二、民主导学

    我们列举了这么多的生活实例,圆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图形呢?

    请同学们回忆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想一想圆与它们有什么区别?

    老师给你们带来一幅金鱼图,你能根据边的特点给这些图形分分类吗?同学们真会观察,一下子抓住了这些平面图形的特点,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看,我们这么容易就进一步了解了圆,你们真了不起!

    任务一:现在同学们试一试:能用手中的材料画一个圆吗?

    老师真佩服你们,能用这么多方法能画出圆,把自己的方法与别人的比较一下,你发现那种方法适用性更广一些?现在,我们一起动手用圆规画一个圆。先干什么?(把圆规的两脚分开,固定好两脚的长度,我们简单说成“定长”怎么样?)第二步呢?(对,把有针尖的一脚固定在一点上,你能把这一步也起个简单的名字吗?好,“定长”)最后一步呢?(把装有画笔的另一只脚旋转一周,就画好了。)画好了,请同学们举起来欣赏一下,真棒!你们都有一双灵巧的手,你们看,绘制圆就这么简单!

    任务三:在刚才的活动中你们对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接下来的研究中你们一定有更深刻的发现。现在请同学们自学56页例2到57页上面一段,不懂的地方小组内再讨论、交流。老师给大家一个小提示:把书中的重点内容勾画出来,可以利用手中的圆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好了,开始吧。

    汇报、交流。

    圆中心的一点叫圆心。用字母o来表示。

    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用字母r表示。老师也来画一条半径。为什么不对?书上用特别精练而准确的语言描述了半径,我们一起读一遍。

    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圆的直径。用字母d来表示。画直径,为什么不对?你还知道了什么?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和无数条直径,所有半径都相等,所有直径也相等。你是怎么知道的?老师手中的圆的半径跟你手中圆的半径相等吗?必须强调什么?这两个圆的半径相等吗?所以在同圆或等圆内,所有半径都相等,所有直径也相等。

    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一半。

    同学们真是了不起,能用数学语言描述圆心、半径、直径及半径和直径的关系,但是还差那么一点点,现在我们来再次画圆,相信你们还会有新的收获。

    请同学们思考,在画圆的过程中,你认为圆心的作用是什么?半径的作用是什么?

    画好了,请同学们回想画圆的过程,第一步定长,就是什么?定点又是什么?这两个圆一样大吗?为什么?可见半径决定了圆的(大小)。圆心有什么作用呢?对,有的圆画在这里,有的圆画在那里,是圆心决定了圆的位置。

    到现在为止,老师觉得大家描述圆就比较完整了,我们会描述了,还得会用才行。现在让我们重新回到现实生活中来:古今中外,车的外形都在不断地改变,但是有一部分始终没有改变,你注意到了吗?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车轮要设计成圆形的呢?车轴应装在哪呢?

    同学们用数学语言描述了圆,还能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真是太精彩了!其实,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就有了关于圆的精确记载。墨子在他的`著作《墨经》中这样描述道:“圆,一中同长也。”古代这一发现要比西方整整早一千多年。

    这节课,同学们认真观察,动手操作,用准确的语言对圆进行了描述,我们顺利完成了三个目标,下面就来解决一些生活问题。

    三、检测导结:

    1、目标检测:

    (1)判断:用手势表示

    在同一圆内,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画一个直径为4厘米的圆,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4厘米。

    直径是半径的2倍。

    (2)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方和圆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告诉你正方形的边长是6厘米,你能获得关于圆的哪些信息?

    2、结果反馈:

    学生互检互查。

    3、反思总结:

    今天,我们共同认识了一位新朋友,请同学们试着介绍你的朋友,好吗?

    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老师非常满意,让我们一起为这节课画一个圆满的句号。

    六年级上课件 篇11

    【教学理念与目标】

    新课程标准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强调教育要体现人文性、实践性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我将此作为自己教学的指导思想,将此理念贯穿渗透在自己本节课的教学中,来制定教学方法。《青山不老》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所以在教学中主要让学生通过自读来学习课文,从而培养他们阅读能力、提高他们语文学习质量。

    根据以上这些,从三个维度出发,我将本课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⑴ 能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

    ⑵ 能够利用导读解决疑难,培养略读课文的阅读方法。

    ⑶ 能够运用写作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并从中获得感悟。

    3、知识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内容及过程】

    这篇略读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我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

    一、首先,提出质疑,初步感悟

    让学生第一次拿到文本时,通过阅读,整体感知,能捕捉并提炼课文的重要信息,对《青山不老》这篇课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补充课堂中学生的反馈情况)同时,在阅读过程中能产生问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培养了学生细心读书、边读边想的好习惯。(补充学生提出的问题)今天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集中,实际只要解决了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那么这些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其次,利用导读,解决问题,升华感悟

    我利用略读课文中的导读,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解决问题。导读的三个问题是层层深入的,同时也揭示了课文的中心。前两个问题想一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通过读,学生都能找到答案。再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学生的情感也同时得到升华。对最后一个问题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我安排了写,主要意图是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是多方面的,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三、最后,以读代讲,体验感悟

    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抓住把读书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自己认认真真地读书,应当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内容和最主要的工作。所以,我设计时教学时,主要想让学生靠在课堂上读通,读懂,读熟课文。备课时,抓住备读。要多读,善读,每读一次有一次的要求,用什么方式读要有明确的目的。

    在实际教学环节中,先安排初步感知课文,根据要求来自由读课文;交流老人创造的奇迹和什么情况下创造奇迹时,以读代讲,讲得少,用读去体会。最后对重点句子的理解,通过写感想后读一读。

    以上这些是我的教学意图,但在实际教学中,可能还有很多问题(简单谈谈课的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一起探讨略读课文的教学方法。最后,我以叶圣陶先生曾说的一段话来结束我的讲话,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叶老的主张是,语文教学不仅要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会学知识。和各位老师一起共勉。谢谢!

    以上就是六年级语文:青山不老说课稿全部内容供家长参考,祝能够进入是适合的学校!

    六年级上课件 篇12

    一、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8~9自然段。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了解革命根据地人民在过去和现在所表现出来的崇高品质,歌颂革命精神。

    三、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井冈翠竹吗?它做过武器杀伤敌人,做过竹筒盛饭,做过红军的扁担挑着中国革命从井冈山走到延安,走到北京。新中国成立后,竹子又被派上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用场。

    二、检查预习:

    “贞、稠”是翘舌音。“蓬、腥”是后鼻音。“殷”是整体认读音节,它的左边第二笔是“撇”,不要写成了“竖”。“韧”字右边的“刃”不要少写“点”。

    三、集体感知课文: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反馈交流。想想课文讲了什么?

    3、全文共分为几部分?

    四、再读课文,感受翠竹精神。

    1、读1-4自然段,井冈山的翠竹“郁郁苍苍,重重叠叠。

    2、竹之外形,按由远及近的观察顺序写。

    五、静心默读,说说井冈翠竹为什么使人难忘?

    第二课时

    一、教师简短谈话后,导入新课。

    二、教师引导学习5-12自然段。领悟写作手法。

    1、自由读课文5-12自然段,想想井冈山竹子的革命功绩表现在哪些方面?

    2、用“————”勾画出描写竹子用途的句子。“搭、做、盛、蒸、摆”。用~~~~~~画出作者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并在旁边标明修辞手法。排比、反问、设问、引用等修辞手法。

    3、引导学生体会:井冈山人民对中国革命的不懈的无私的贡献及其精神对中国革命深远的影响。

    三、师生互动,全班交流。

    1、从文中受到什么启发?

    2、说说井冈翠竹为什么使人难忘,作者歌颂的只是翠竹吗?

    3、为什么说“那毛竹做的扁担,多么坚韧,多么结实,再重的担子也能挑得起”?

    四、总结全文。

    井冈翠竹是革命的竹子,过去为革命建立功勋,现在和将来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继续奉献。井冈精神是中国人民的革命气节和革命精神!

    【六年级上课件经典】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