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小学六年级课件范文
  • 小学六年级课件

    发表时间:2023-08-11

    小学六年级课件范文。

    有请阅读“小学六年级课件”相关内容,这将使你从中受益。老师根据事先准备好的教案课件内容给学生上课,每天老师都需要写自己的教案课件。教案的编写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小学六年级课件(篇1)

    教学目的:

    1,学习风景构图知识,远,中,近景的处理方法和树木的表现方法.

    2,学习铅笔风景写生的方法和步骤,懂得如何区别主次进行概括.抓住重点,分清层次,能画一幅简单的风景画.

    3,鼓励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用自己的绘画语言去发现美,创造美.

    教学重点难点:

    1,运用构图知识和铅笔画技法,画一幅以树木为主的风景画

    2,怎样表现和处理好以树为主的风景画的质感和空间感

    教具:

    风景写生的范图

    教学设计: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

    风景画欣赏导入.展示许多风景写生的范图,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揭示课题,《风景写生》,板书

    三,学习新课:

    老师:请用你自己学过的美术知识对这幅画进行评析.

    (学生发言踊跃,通过发言复习了透视,构图知识.)

    老师:自然界处处存在美,要靠我们自己去发现和表现.

    (老师继续展示自己在校园内写生的美术作品.)

    学生:原来我们经常生活的校园画出来也这么美呀!我也要画一画我们的校园.

    课堂外学生分组开始校园写生,师生共同活动.

    四,学生作业,教师巡回指导.

    五,作业展示,展示学生优秀作业,请其他学生来点评,指出画的好的地方和还欠缺的地方.

    六,课堂小结,请学生谈谈出去写生的感受.

    小学六年级课件(篇2)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教材小学数学六年级第十二册“数学广角”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鸽巢问题”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鸽巢问题”,会用“鸽巢问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操作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3)通过“鸽巢问题”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

    经历“鸽巢问题”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鸽巢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鸽巢问题”里的先“平均分”,再得出至少数的过程。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教具、学具准备

    若干个纸杯(每小组3个)、笔(每小组4根)、扑克牌1副

    教学过程

    一、扑克魔术导入。

    请同学们看我表演一个“魔术”。拿出一副扑克牌(去掉大小王)52张中有四种花色,请一个同学帮我从中随意抽5张牌,无论怎么抽,总有一种花色至少有2张牌是同花色的你相信吗?

    你能说明其中的道理吗?老师不用看就知道“一定有2张牌是同花色的对不对?假如请这位同学再抽取,不管怎么抽,总有2张牌是同花色的,同意么?

    其实这里蕴含了一个有趣的数学原理,这节课我们一起探究这个数学原理?(板书课题:鸽巢问题)

    二、学习例1,列举探究

    1、用枚举法深入研究4支笔放进3个纸杯里。

    (1)要把4支笔放进3个纸杯里(纸杯代替),有几种放法?请同学们想一想,小组摆一摆,记一记;再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提醒学生左3右1与左1右3是同一种方法——不管杯子的顺序)

    (2)反馈:四种放法:(4,0,0)、(3,1,0)、(2,2,0)、(2,1,1)

    (3)观察这四种放法,同学们有什么发现呢?(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纸杯里至少放有2枝铅笔)让孩子们充分地说。

    板书:枚举法

    (4)“总有”什么意思?(一定有)

    (5)“至少”有2本是什么意思?(最少是2本,2本或者2本以上)。

    2、假设法

    ①还可以这样想:先放3支,在每个笔筒中平均放1支,剩下的`1支再放进其中的一个笔筒。所以至少有一个笔筒中有2支铅笔

    ②思考:为什么要先在每个笔筒里平均放一支呢?

    ③继续思考:

    6只铅笔放进5个笔筒,总有一个笔筒至少放进()支铅笔。

    10只铅笔放进9个笔筒,总有一个笔筒至少放进()支铅笔。

    100只铅笔放进99个笔筒,总有一个笔筒至少放进()支铅笔。

    ④通过刚才的分析,你有什么发现?谁能试着说一说?

    只要铅笔数比笔筒多1,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放进2支铅笔。

    3、介绍鸽巢问题的由来。

    (1)抽屉原理是组合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原理,它最早由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Dirichlet)提出并运用于解决数论中的问题,所以该原理又称“狄利克雷原理”。

    (2)总结:把m个物体任意放进n个抽屉中,(m>n,m和n是非0自然数),若m÷ n= 1……a,那么一定有一个抽屉中至少放进了2个物体。

    三、巩固练习:

    1、5只鸽子飞进了3个鸽笼,总有一个鸽笼至少飞进了2只鸽子。为什么?

    2、随意找13位老师,他们中至少有2个人的属相相同。为什么?

    四、总结全课: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

    (上面点学生说一说,不全的老师补充)

    五、设疑留悬念。

    如果是把7本书放进3个抽屉里,那么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本书。

    如果有8本书呢?

    六、作业布置

    1.完成教材课后习题p71第5、6题;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小学六年级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到第一场雪景的美。

    2、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能说出自己对雪的感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学习成语:(时间为五分钟)

    1、首先是我们交流学习成语的时间,这几天,我们交流的成语是与雪有关的,谁第一个来?

    2、学生交流学习成语。(请两名同学)

    3、其余同学的搜集的成语在小小组内交流。

    二、读题,初悟课文中心。

    1、同学们,刚才我们交流了与雪有关的成语,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篇描写雪景的文章,题目是《第一场雪》(点击课件)。

    2、大家一起来读读课题。(齐读)

    3、你感觉读得好吗?你来试一试?你为什么要把课题这样读呢?

    4、真好,你把雪的美以及人们对这第一场雪的期盼都读出来了,好,现在我们就按刚才同学说的这种感情,再一次把这个课题读好。(齐读)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下面,请同学们把书打开,自己一个人去读一读这篇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同时边读边想:《第一场雪》给了你怎样的感觉?

    2、学生汇报交流。

    四、再读课文,读好课文。

    1、过渡句:作者笔下的第一场雪感觉是这么突然,昨天还是阳春三月,今天就下起来了;这第一场雪感觉又是这么的及时,想到明年会有一个好收成,我们心中也是无比喜悦。从你们的发言中,教师也深深感受到给同学们留下感受最深的是这第一场雪的美景,主要集中在课文的第三、四、五小节。同学们,能不能通过你们对这三小节的朗读,把你们此时此刻的感受和体会尽情地表达出来?可以自由选择读书的方式,个人读,或者小小组配合读。

    2、学生自由选择读书的方式开始读书。

    3、谁来读,你读得最棒的是哪一段。

    第四小节:(1)学生个人朗读。

    (2)小组配合朗读。(分两组)

    (3)师:多美啊!我们看看这雪后的美景去!看的时候可以交头接耳、指手画脚,动起来!(播放录像)

    (4)师:假如这段雪景再和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读结合起来就更好了,请同学们来当当配音员,注意配音员要与画面协调,先试试再来!

    (5)同学们尝试着配上录像朗读。(分两组)

    (6)师:好,我们大家一起来试试,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全体起立,可以再加上些动作。

    第三节;(1)学生个人朗读。(分两人)

    (2)小组配合朗读。(一组)

    (3)师:每当我看到雪花飞舞,雪花洗礼着这个世界的时候,《雪绒花》的旋律会在我的脑子里回荡。这曲子那抒情的旋律,准确地表现出下雪时的美好。雪绒花,雪绒花,小而白,洁而亮,仿佛对着我微笑这首曲子同学们在音乐课上刚学过!下面,就让我们在大雪飘飘时,去体验一下,雪绒花飘落在我们的手中、发梢时的感觉吧!(师播放录像)

    (4)齐读。

    第五节:(1)学生朗读。(两人或两组)

    (2)你们喜欢堆雪人、掷雪球吗?我们赶快全部加入到这队伍来,齐读。

    4、总结:《第一场雪》这篇文章就像一幅幅画卷向我们展开,有夜雪图、有瑞雪图、戏雪图、丰收图。让我们把课文的第3。4。5小节齐读一遍,把你们的所有感受都通过读表现出来!

    五、引导学生自我感悟。

    1、大家刚才已经跟随作者峻青去领略了他所看到的那一场雪,感受到了许多。雪是一种能够令人产生许多种情绪的东西,在每个人眼中也会有不同的感受。同学们,你们眼中的雪是怎样的呢?可以再到课文中与作者再次细细交流;也可以想想自己阅读过的有关雪的诗歌,散文;或者回忆一下自己看雪的情景(请同学们在小小组内先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2、学生来交流自己的感受。

    六、布置作业:

    许多同学与作者的感受是相通的,那么课后请你选择你喜欢的课文段落去背一背,如果你的感受不同于作者,课后可以把你眼中的雪它写下来,下节课我们再一起来交流。

    小学六年级课件(篇4)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感受山雨带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领略大自然的秀美。

    3.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1.读不同作家写雨的作品。

    自然界中,美无处不在,只要细致观察,用心倾听,你一定能发现美。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作者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后描绘的自然景观。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提醒需注意的字音,并理解这个词。

    (3)谈谈对课文的初步印象。

    (4)思考:作者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山林雨景,他观察到了什么?倾听到了什么?找到有关的句子划下来。

    (1)作者听到了什么?观察到了什么?请用课文里的话回答。(先是听见山雨的声音,接着看到山雨改变了山林的颜色。)

    (2)感悟山雨的.音乐美。

    ①读读写山雨声音的句子,找出句子中的比喻部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a沙啦啦,沙啦啦──

    b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这里将雨声比作“无字的歌谣”,从这奇特的想象中表达作者对山雨的无比喜爱。)

    c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

    教案《新人教六年级语文上册《山雨》教学设计》,来自网!

    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作者将洒落的雨丝比作“轻捷柔软的手指”,把雨声比作“优雅的小曲”。)

    ②小结。作者通过大胆而又奇特的想象,写出了山雨的音乐美,表达了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同时也带给我们一个广大的想象空间,引起我们产生无限美好的遐想。

    (3)感悟山雨的色彩美。

    读读这些写雨色彩的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①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里实写雨的色彩──绿,给人清新的感觉。)

    ②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这是作者对雨色的想象。)

    这场山雨是在人们不知道的情况下,悄悄地、悄悄地来,于是山林中演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随着这优美动听的声音,雨,改变了山林的颜色,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而后,它又悄悄地、悄悄地走了,只留下了它的余韵。

    (1)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熟读成诵。

    (2)向学生推荐相关写雨的课外美文,丰富积累。

    ①上一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的脚步,访问了“山里的朋友”,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亲密无间。这节课,就让我们随着下面这篇课文,一起去体味那山雨的无穷韵味吧!

    ②揭示课题《山雨》,带着各自不同的感受读题。

    ①请同学们先自由地、放声地读读课文,将好词佳句用横线划下来,多读几遍,并将课文读通读顺。

    ②交流同学们自主发现的好词,集体品读。

    ③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谁来简单地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K学习“雨起”,感知“悄悄”

    ①看,山雨来了。请有感情地读读第一自然段,山雨初来乍到时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②练习说话,朗读品评。

    来得突然──跟着一阵阵湿润的山风,跟着一缕缕轻盈的云雾,雨,悄悄地来了。

    (1)自由读这句话,感受雨来时带来了怎样的感觉?(悄悄然的、有节奏的……)

    (2)就带着这种静悄悄的韵味有感情地朗读。

    ①雨就这样悄悄地起来了。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播放磁带或光碟),竖耳听,你似乎听到了什么或看见了什么?

    ②那课文中的山雨又是怎样的一番韵味呢?拿起书,轻声地读,体会山林中飘飘洒洒的山雨带给你的感觉。

    ③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又了山雨的神奇、韵味?细读课文,找到那些令你深有感触的话语,将它们划下来。

    ④有侧重地交流、品析、朗读。

    小学六年级课件(篇5)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2.有关榕树的资料、图片、作者的资料。

    1.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法?(鸟栖息的地方,鸟的乐园、有很多鸟……发挥学生想象。)

    3.介绍资料:这棵大榕树在哪儿?结合你课前查找的资料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这棵大榕树在广东省新会县的天马河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每年都长出许多气根,从树枝上倒挂下来,钻进土里,过些日子又长出新的枝干来。这样不断生长,它已长成了榕树林,占地达16亩。被当地人称为“神树”。“天堂中的乐园”。又因为上面栖息着许多鸟,被人们称为“鸟的天堂”。)

    4.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巴金爷爷去看一看那棵独特的大榕树。

    二、自由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1.指名读文,读准字音。

    乐曲(yu8 l8) 兴奋(x9ng x@ng) 应接不暇(y@ng y9ng)

    2.自学生字,掌握字形。

    3.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工具书解决。

    应接不暇:形容人或事情很多,接待、应付不过来。暇:空间。文中指鸟太多,看不过来。

    三、理清文章的脉络。

    1.默读课文,思考:巴金爷爷几次经过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有什么不同?

    2.汇报交流。

    学生甲: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第一次看到的是大榕树,第二次看到了许多鸟。

    学生乙:课文5—9自然段写的是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的情景,10—13自然段写的是第二次经过时所见到的情景。

    3.理清课文的脉络。

    (1)作者是按游览的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1—4)作者和朋友划船出去游玩。

    (5—9)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见到的景象。

    (10—13)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见到的景象。

    (14)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留恋和赞美。

    四、分小组合作读课文。

    小学六年级课件(篇6)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感受山雨带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领略大自然的美。

    3.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感受语言的优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情感。

    1、(多媒体出示画面)师:我们的大自然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他变幻莫测,多彩多姿,有时,让我们沐浴着灿烂的阳光,有时也让我们欣赏皑皑的'白雪,当然,有时也让我们享受着蒙蒙的细雨…… 作家朱自清就曾经这样描写雨,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多媒体出示语段)“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2、师:这个地方的雨,是祥和安宁的雨。而有一个地方的雨却是优美动听的,孩子们,想亲自去感受感受吗?

    3、我们今天就跟着作者赵丽宏一起走进山林,去感受山雨的美丽。

    1、请同学们先自由地、放声地读读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并将好词佳句用横线划下来,多读几遍,并将课文读通读顺。

    2、交流同学们自主发现的好词,集体品读。

    3、课件出示,全班读。

    4、刚才你们透过文字和作者一起初次游览了雨中的山林。你愿意用读的方式带着老师到山林中走一走吗?(指名读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

    (1)作者是从哪两方面观察山雨的?

    (2)你从哪些描写中感受到作者丰富的想象?

    2、感悟山雨的音乐美。

    (1)指名读写山雨声音的句子。

    (2)你从这些句子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作者奇特的想象?你从这些描写中体会到什么?

    (3)学生汇报,老师给予指导。

    (四)、总结全文,拓展阅读。

    1、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

    (1)选择课文中你喜欢的词语写一小段话;

    (2)自己试着写一写我们生活中看到的雨景。

    小学六年级课件(篇7)

    1.欣赏茶艺表演的录象资料。

    师解说。(茶艺是一种生活艺术。茶艺多姿多彩,充满生活情趣,给饮茶人以高尚、美好的享受,给表演带来活力。茶艺是一种人生艺术。人生如茶,在紧张繁忙之中,泡出一壶好茶,细细品味,通过品茶进入内心的修养过程,感悟苦辣酸甜的人生,使心灵得到净化。茶艺是一种文化。起源于中国,与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自古以来,插花、挂画、点茶、焚香并称四艺,尤为文人雅士所喜爱。茶艺还是高雅的休闲活动,可以使精神放松,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化解误会和冲突,建立和谐的关系等。是谁让茶的地位这么高呢?)

    2.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中国茶文化以及陆羽的资料。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1.出示词语,积累运用。(煎茶、舀水、吭声、功名利禄、如火如荼、源远流长、千载难逢、博学多才)

    自读词语。同伴互助,理解词语意思。

    吭声:出声;说话。多用于否定式。如本文中的:“陆羽没有吭声。”

    功名利禄:功名,旧指科举或官职名称;禄,旧称官吏的奉给。指科举应试考中以后升官发财。泛指名利地位。

    如火如荼:荼,茅、芦等植物开的白花。像火那样红,像荼那样白。原形容军容壮盛,后多形容声势浩大、气氛热烈等。

    千载难逢:载,年;逢,遇上,碰到。一千年也难得碰到一次。形容机会非常难得。

    2.浏览课文,说说每个词语在文中指的是谁?

    如:为了(),放弃了(功名利禄),我觉得他()。

    3.自由读课文,读准音。梳理课文故事条理。把课文分成四部分。

    和同桌讨论:课文从什么话题开始谈到了陆羽的?主要写了陆羽的哪几件事情?哪些段落写到了《茶经》?

    4.默读课文,说说四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从茶乡想到陆羽。(Www.LIUXuE86.cOM 出国留学网)

    第二部分辨别江水的故事。

    第三部分拒绝作官,撰写《茶经》。

    第四部分周游各地,推广茶艺。

    其中二、三、四部分可以合并为一部分——用事例表现陆羽。

    三、小结。

    课文介绍了在中国茶文化历史上留有美名的传奇人物陆羽的生动故事,赞扬了他似茶叶一般清纯的人品,歌颂了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叶的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

    一、复习引入。

    听写生词。

    回忆课文的条理。

    二、细读理解。

    (一)默读课文,边读边画陆羽令你敬佩的句子,写批注。

    (二)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深入理解重点语句。

    1.读第1自然段,思考:这段话中,那些语句概括地介绍了陆羽?能用一句话来回答吗?(如:陆羽是中国茶史上的传奇人物,是唐朝复州竟陵郡人,他的茶艺在当时就已闻名天下,被人称为“茶圣”。)第4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四句话由远及进,由大到小、层层深入,最后引向一个生动故事。

    2.读第2—8自然段,思考:这里讲了怎样一个故事?文中那些语句具体地表现了陆羽精通茶艺?如果你在场,会怎样表扬陆羽?(抓住舀水、掂水、倒水等一系列动作体会)分角色朗读,想象当时情景,感受人物形象。

    3.读9—11自然段,思考:

    (1)陆羽为什么要写《茶经》?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这部书的?读到这里,你有怎样的感受?

    (2)为了写《茶经》,陆羽做了些什么?花了多长时间?想象陆羽会遇到哪些困难。(抓住相关数据:如十六年,三十二州,五年……体会人物精神)

    (3)《茶经》是怎样一部书?它有怎样的价值?(可让学生用所查资料作补充介绍。)第十一自然段中的递进复句“他不仅……而且……”说明了茶经的内容十分丰富,记述相当细致。可以体会到陆羽投入了巨大的热忱,耗费了毕生的精力,作出了无悔的选择……

    (三)梳理,小结。

    (2-12自然段)用事例表现陆羽。选择了他生平中有代表性的三个事例一一分述。分别是辨别江水的故事,说明他十分精通茶艺;拒绝作官,撰写《茶经》,说明他人品高尚、志向远大;周游各地,推广茶艺,不愧为茶圣。文章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语言畅达,过渡自然;文题鲜明,照应精心。

    1.读读,抄抄。

    领略茶的趣味,当从”茶”字说起,“茶”字本身就是一个妙趣横生的字。历史上“茶”字的字形、字音、字义变化多端,有很多异名、别称、雅号,如荼、槚、荈、茗、皋芦、不夜侯等,直到如今,茗和茶还通用。就是一个“茶”字,也表示诸多意思。

    还有借用“茶”字而言它的非茶之茶,如人参茶、花旗参茶、菊花茶、金银花茶、绞股兰茶、罗布麻茶、杜仲茶、柿叶茶、虫屎茶、姜茶、凉茶等,其“茶”字,并非表示茶,而是寓意泡出来的汤水好像是茶。

    言对青山不为青,两人土上去谈心。

    三人骑牛少只角,草木之中有一人。

    这是昔日流传的一个谜语,打四个字,谜底是一句应酬语。

    草木之中有一人,就是“茶”字,“茶”字为“草”字头,“木”字脚,中间是个“人”字。再以“茶”字为线索仔细推敲,原来谜底是:请坐奉茶。

    “草木之中有一人”,谜面妙极,形象生动。按照茶树生物学特性,茶可以戏称为草木结合的植物。茶树本为多年生常绿木本植物,每年萌发生长出多轮芽叶,人们采摘这部分幼嫩芽叶作为制茶的鲜叶原料,俗称“茶草”,古有“茶称瑞草魁”“喜与众草长,得与幽人言”之句,这样说来,茶树又成了草本。

    作为制茶鲜叶原料的茶草,或称茶菁,可谓之为每年从茶树上长出的“草”,而且茶树的芽叶,有越采越发,不采少发的特性,与草相似,生命力极强。在人工培育下,茶树在栽种以后五六十年甚至上百年,每年都可以多次萌发芽叶,供人们采摘,炒制出各种各样的茶叶佳品。这就是“草木之中有一人”的缘由。

    小学六年级课件(篇8)

    教学内容:

    纳税。课本第98页的内容和第99页的例5

    教学目标:

    1,理解税收的专有名词,会计算应纳税额。

    2.建立正确的纳税观,懂得纳税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理解纳税的专有名词,会计算应纳税额。

    教学用具: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学前导入:

    你们在日常生活中听说过有关税收的知识吗?板书:纳税。

    二、展示学习目标:

    理解纳税含义,懂得应纳税额。

    三、讨论发现:

    1.什么人需要纳税?

    2.为什么要纳税?

    3.你认为你身边的哪些事物是国家用税收款投资完成的?

    明确:

    1.无论是集体还是个人,都应该依法纳税。

    2.纳税是根据国家税法的有关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

    3.税收是国家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国家用收来的税款发展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和国防等事业。

    税收主要分为消费税、增值税、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等几类。缴纳的税款叫作应纳税额,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销售额、营业额……)的比率叫做税率。

    四、巩固练习:

    出示例5:一家饭店十月份的营业额约是3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这家饭店十月份应缴纳营业税约多少万元?(多名学生板书演示)

    求这家饭店十月份应缴纳营业税多少万元,就是求30万元的5﹪是多少。即:30×5﹪=1.5(万元)

    答:十月份应缴纳营业税约1.5万元。

    五、作业安排:

    课本练习二十三第102页第

    4、5题。教学内容:利率。课本第99、100页的内容。

    小学六年级课件(篇9)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文言文断句的方法,感受文言文的特点。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王安石炼字的经历,理解课文的意思。

    3.品读体会课文,学习古人对知识的严谨态度。

    教学重点:

    读通并能借助注释读懂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复述。

    教学难点:

    品读体会课文,学习古人对知识的严谨态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设下悬念

    背诵诗歌《泊船瓜州》

    王安石选用绿”字,还有一段故事呢,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二、练习朗读课文

    1.组间巡视,随机指导。

    2.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汇报(指名读、同桌间合作读、齐读)

    3.指导断句。

    三、指导学生理解古文的大概意思

    1.组织学生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来了解古文的意思。

    2.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四、学习生字

    认读生字。口头组词。指导书写“荆”字。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抄写注释。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复述课文。

    二、抓住课文主要内容,深入理解课文

    1.读课文。通过比较,赏析“绿”字

    点拨学生体会“绿”字的妙用:a.春风给江南带来了绿色;b.“绿”字还给人以鲜明的色彩感和剩机感;c.“绿”字和“还”字还有内在的联系,明媚的春色更引发了诗人想回家的念头。

    指导吟诵,教师小结。

    一个“绿”字,表达了眼前一片景,胸中无限情;一个“绿”字,使《泊船瓜洲》成了千古绝句;一个“绿”字,使王安石改字成了千古佳话。所以,我们在写作时也要注意遣词用句。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强烈的思念之情。

    2.读课文。

    3.交流感受。

    重点词语:圈去注复圈去旋如是始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严谨认真的态度。

    三、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泊船瓜州》。

    2.把课文改写成小故事。

    小学六年级课件(篇10)

    一.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文14个生字,正确读写“率领、调兵遣将、计策、眺望”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 读懂课文的内容,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二. 教学重点、难点:

    1. 通过赤壁之战的过程领悟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原因。

    2. 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一. 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4自然段,知道了曹操的军队和周瑜的军队在两岸对峙,战争已经不可避免,我们先来复习这篇课文的生字词。

    CAI出示课文词语,开火车读。

    1. 这是双方当时的基本情况,(出示CAI),“东吴”3万人,而曹操号称80万人,但战争结果怎样呢?弱小的东吴战胜了强大无比的北魏,东吴军队究竟怎样战胜北魏军队的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重点。

    3. 那现在我们来看课文,分析周瑜火攻的计策是怎样一步一步实施的?

    4. 出示自学提示:

    (1)。默读课文,思考a.火攻分为哪几步实施,每一步主要做了什么?

    (2)找出描写东南风的句子,分析东南风和火攻有什么帮助?

    “周瑜自不量力,硬拿鸡蛋去跟石头碰,哪有不失败的。”这句鸡蛋指的是什么?(东吴的军队)石头指的是什么?(曹军)那周瑜3万人的军队跟曹操80万人的军队硬碰就叫“自不量力”。明白了自不量力的意思了吗?(实力强的跟实力弱的硬碰)

    5.CAI出示东南风的句子。

    这一天,东南风很急,江面上波浪滔天。

    江南隐隐约约有些船帆,趁着东南风向北岸驶来。

    不错,趁着东南风来的正是黄盖的船,一共二十条,都用幔子遮着,里面不是兵士,也不是粮食,而是芦苇,上面铺着火硝、硫磺。

    黄盖的船离曹操的船队不到二里了,黄盖叫兵士把二十船芦苇一齐点着,大家上了小船,解了缆绳,让这二十条火船趁着东南风冲进曹操的船队。

    东吴他们利用了东南风这种有利的条件,又避免了硬碰这种不利的条件,叫扬长避短。

    7.这次火攻能取得成功,除了周瑜、黄盖聪明,能随机应变之外,还有一个人也起了很大作用。

    c .曹操只道是黄盖来投降了,高兴还来不及,哪儿想到防备。

    3. 课文怎样形容曹军落败的场面,请同学自由朗读10,11自然段,画出有关词语(丢盔弃甲,无心应战)

    4. 除了课文的这些词语外,你还想到其他什么词语(狼狈而逃,落荒而逃,抱头鼠窜,残兵败将,哭爹喊娘,狼狈不堪,惊慌失措)

    5. 我们一边想象当时的情景,一边把10,11自然段读一读,读出狼狈的语气。(个别读,范读,齐读)

    三. 总结:

    (手指板书)周瑜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又加上有黄盖的计策,扬长避短,使这样一次力量对比极大的战事,以少胜多,东吴取得了胜利。

    四. 拓展竞赛:

    老师知道有不少同学都喜欢《三国演义》这部名著,下面请同学们以课文为内容,运用这些关联词语,说说你对赤壁之战的认识。

    师举例:东吴虽然弱小,但是面对强大的敌军,它没有惊慌失措,而是动脑筋,想办法,看准对手的弱点,狠狠地打,使战斗取得了胜利。

    以少胜多  (火攻)        火攻曹营        扬长避短

    [《赤壁之战》语文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小学六年级课件范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