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圆的方程课件精品
  • 圆的方程课件

    发表时间:2023-07-31

    圆的方程课件精品。

    小编经过细致的调研和剪辑整理出了这篇“圆的方程课件”,希望您能多多留意我们的网站我们会为您提供更好的服务和内容。老师提前规划好每节课教学课件是少不了的,每个老师对于写教案课件都不陌生。 学生表现的不同可以反映出教学方法的优劣。

    圆的方程课件 篇1

    回顾我的教学,我认为有如下几个特点。

    在教学方程的意义时我没有采用教材上的材料:而是通过猜想笑笑买学习用品的情境。学生通过猜想,可以列出各种各样的式子,这样放飞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且这样设计也使知识之间的联系更紧密,以便于后续教学活动的进行。

    通过猜想得出了30+10×2=50、30+10=40、х+10×2=50、30+х=50、10+х50、30×2=60、10+30+2х50、2×30+2х50等8个式子,接着教师提出能否按照一定的标准对这8个式子进行整理和分类。先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随后再在小组中交流,最后在班级里汇报,选择一种有未知数的、没有未知数的这一类板书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把х+10×2=50、30+х=50、10+х50、10+30+2х50、2×30+2х50这5个式子进行再次分类,最终得出方程的一类,其他的一类。从而总结出方程的`意义。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当一个导游的角色,站在知识的岔路口,启发诱导学生发现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将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放到小组中,采用合作交流的方式加以解决,逐步的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向纵深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和合作意识。

    在建立方程的意义以后,设计了根据情境图写出相应的方程,并在最后引入生活实例,从中找出不同的方程。这一过程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寻找等量关系列方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意义,加深了对方程概念的理解,同时也为以后运用方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圆的方程课件 篇2

    本学习课件主要介绍椭圆的标准方程,旨在帮助学习者深入理解椭圆的数学概念与相关知识,并掌握有效的解题技巧。椭圆是一个常见的几何图形,其在数学、物理等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通过本课件的学习,学习者将会了解椭圆的特性、性质,学习椭圆的标准方程,以及如何利用标准方程求解各种实际问题。

    一、椭圆的基本概念

    椭圆是一种平面曲线,由所有到两个固定点(焦点)距离之和等于常数(主轴长)的点组成。以下是椭圆的基本特性和定义:

    1. 主轴(长轴):连接两个焦点且最长的轴;

    2. 次轴(短轴):连接两个焦点且最短的轴;

    3. 焦距:点到椭圆两个焦点的距离之和;

    4. 离心率:椭圆的焦距与主轴长的比值;

    5. 中心:椭圆的中心点,位于主轴和次轴的交点处;

    6. 双曲线:对于焦距小于主轴长的情况,椭圆变成双曲线。

    二、椭圆的标准方程

    椭圆的标准方程为:

    其中a为长轴的半轴长,b为短轴的半轴长,(h, k)为椭圆的中心坐标。

    三、使用椭圆的标准方程解题

    通过椭圆的标准方程,我们可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例如:

    1. 确定椭圆的中心、焦距和离心率;

    2. 求椭圆的长轴和短轴;

    3. 求过给定点的椭圆的方程;

    4. 求椭圆与坐标轴相交的点;

    5. 求椭圆的面积和周长。

    例如,假设有一个椭圆方程为x²/25 + y²/16 = 1,我们可以通过标准方程给出以下解答:

    1. 中心为(0, 0);

    2. 长轴长度为10,短轴长度为8;

    3. 过给定点(3, 4)的椭圆方程为(x-3)²/25 + (y-4)²/16 = 1;

    4. 与x轴的交点为(-5, 0)和(5, 0),与y轴的交点为(0, -4)和(0, 4);

    5. 面积为40π,周长为4(π+2)。

    总之,椭圆的标准方程是解决各种和椭圆相关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学习者需要掌握标准方程的推导和使用方法,并了解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场景和解题技巧,以提高对椭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圆的方程课件 篇3

    第16周的星期三上午,镇组织了本学期最后一次“青年教师”的培训活动,本次活动由我与另外一名青年教师在荷村小学借班上课,活动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平台。

    我选的课题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七单元方程第一课时(P97-99)。这一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方程,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大部分学生习惯用算术方法解决问题,这也是学生长期养成的习惯。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具体谈谈我上课后的感受。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一节好课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这其中倾注了上课老师和科组成员的心血和智慧。接到上课任务,我精心研究教材,设计教案,并利用周三的教研时间进行说课,科组内各成员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策略等环节的设计与组合进行讨论,我虚心地接纳别人的意见,对教案进行多次修改,再经过多次试教。第一次备课时,设想利用天平图的平衡关系作为整节课的主线,突破重难点,而书中的月饼图、水壶图当作相应练习。通过试教,学生能很快找出天平里的等量关系,在具体情境中找等量关系时我不敢放手让学生独立尝试,导致练习时间不多。根据多次试教的情况对教案进行修改,使我能更好的摸清一般学生的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充分预设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从而想好引导的方法。

    一堂公开课的好坏,课前谈话也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在正式上课前,我利用两三分钟,与班上学生聊上几句,以组为单位比赛,看哪一组同学的表现最好。学生的好胜心一下子被激发了,还能放松彼此之间的紧张心情。在与学生共同探究方程概念时,我由天平到生活

    情境的学习,都注重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等量关系,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达,然后独立尝试用含有字母的等式表示各个等量关系,最后总结出方程的意义。这一过程,我只是充当引导者的身份,指引学生的思维向哪一方向发散。如果学生答错了,也不急着否定,而是让其他同学补充回答,达到以生教生的效果。

    成功起步于兴趣,兴趣是成功的基础。以往的教学都是设计闯关题来巩固练习,但学生过了一关又一关之后,只得到了攻关的成功感,和对学习知识的盲目性。这次,我一改以往的教学习惯,设计练习时从人类最普遍的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这四大方面入手,把课本后的练习题套上适当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听课结束后,我们集中在荷村小学会议室进行评课活动。在评课交流中,大家都道出了自己想法,老师们互相学习,共同提高,解决了我们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打开了教学的思路,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成长。平时上课会觉得为什么我提出的问题,学生总是不积极回答,是学生不够聪明吗?不是的。这次借班上课,让我意识到自己的'课堂语方不够精练。如在讲解月饼图时,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后,我提问“四个月饼的质量换句话还可以怎么说?”,由于提出的问题针对性不强,连续提问了几名学生都说不出我预设的答案。课堂的提问要讲究艺术,要有针对性。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往往有声有色,令学生入情入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那精彩的提问艺术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通过磨课、上课、评课等一系列的活动,我在课堂中得到了磨练,并在浓浓的学习氛围中,与其他青年教师产生了思维的碰撞,受益非浅。

    圆的方程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是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初步学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已知苹果的总价和梨子的总价,怎样求两种苹果总价。

    教学教科书69页的例2 。

    阿姨到水果店去买了苹果和梨各2千克,共10.4元,每千克梨2.8元,每千克苹果多少元?

    说一说这一道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

    2、分析本题的数量关系。

    左边 = (2.4 + 2.8) × 2 = 10.4 右边 = 10.4

    所以 x = 2.4 三原方程的解。

    通过观察图例,使学生明白解题的思路和知道怎样着手解这个题。

    学生:

    解一: 儿童票价 + 成人票价 = 总价 解二:(成人单价 + 儿童单价)× 2 = 总价

    2x + 4 × 2 = 11 (x + 4) × 2 = 11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用方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列方程前首先要做什么?

    4、验算并写出答语。

    圆的方程课件 篇5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时《方程的意义》,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等四个方面对本节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第一,先说说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在学习了整数、小数的认识及四则混合运算以及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主要通过具体情境让学生理解等式、方程的意义及方程与等式的关系。方程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后面学习解方程、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基础。

    第2点: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初步分析与理解,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打算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方程的含义,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并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过程与方法:经历从生活情境到方程模型的构建过程,使学生在观察、描述、分类、抽象、交流,应用的过程中,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和增强符号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充分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2、 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方程的含义,会列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

    难点:会用方程表示事物之间简单的数量关系。

    二、教法和学法

    《课标》中指出:重视学生已有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找结果、解决问题。我主要采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表象,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通过积极思考、自主探索、比较分析、合作交流等活动获取新知,培养孩子勤于动手动脑的能力;另一方面,为了充分发挥孩子的主体地位,我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集体展示等活动,引导学生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三、教学过程

    围绕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打算从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自主探究,感知意义;巩固练习,深化意义;总结提升,评价自我;拓展运用,回归生活;共五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此在课的开始我安排了学生来认识天平这个公正的大法官,感知天平的原理和用法。

    [设计意图]使学生对天平感兴趣,进而也会对今天将要学习的知识产生更大的期待。

    (二)、自主探究、感知意义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呈现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同时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基于这些认识这一环节我将分以下几个层次进行教学。

    1、认识等式。出示天平图,左边放两个50克的砝码,右边放一个100克的砝码同时提出问题:小明在天平的两边放上砝码,你能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的物体质量吗?揭示等式的含义。追问:如果从天平的左边拿走一个砝码,这时候还能用等式表示物体的质量关系吗?用什么样的式子表示呢?学生可能出现用50<100,或100>50两种式子。板书式子。

    2、认识方程。首先教学用含有未知数的式子表示质量关系。提出问题:在天平的左边放一

    物体。这个物体放下来,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怎样用式子表示左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同时让学生感悟未知数可以用一定的字母表示,播放录音:介绍“你知道吗”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未知数平等地参与运算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组织学生交流怎样用式子表示。对于可能出现的三种算式x+50=100,x+50<100,x+50>100及时的板书;其次,分类比较揭示方程的意义。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类的依据,交流反馈各种分类的情况.在此基础上揭示方程的概念。这样由 “ 扶 ” 到 “ 放 ” ,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动口说一说,培养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思维品质,促进思维的发展。为了有效的让学生区别方程和等式的概念,出示判断一组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是等式来深化理解方程的意义;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充满数学。最后安排用方程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数量关系。5本书共用去100 元,每本书价钱是 y 元,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5y=100 ;有一袋面粉 50 千克,吃了 X 千克,还剩下 15 千克,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50-X=15 。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社会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通过对简单情境中等量关系的方程描述,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三)、巩固练习 深化意义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把教材知识转化为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为实现这个过程,还需要通过有效的练习来突破重点,为此我安排了这样的一组练习。第2页的试一试、练习第三题、辩一辩。如判断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所有的等式都是方程等题目来深化对方程的意义的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有利于加强学生体会方程的意义和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四)、总结提升 评价自我

    最后组织学生说说收获,可以让学生再次体会成功的喜悦。说说存在的不足,同时又再一次的反思了自我。

    (五)拓展应用 回归生活

    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实际问题可用方程表示其数量关系,请同学们列举出来。 布置这题作业。

    【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自主设计练习,进行知识的再创造,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圆的方程课件 篇6

    理解分式方程与整式方程的区别,并掌握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

    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独立探索方程的解法,经历和体会解分式方程的必要步骤,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思想中的“转化”思想。

    培养学生自觉反思求解过程和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

    教学重点:探索如何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并掌握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为帮助四川受灾的人们重建家园,某中学号召同学们自愿捐款。已知第一次捐款总额为20__元,第二次捐款总额为2150元,第二次捐款人数比第一次多15人,而且两次人均捐款额恰好相等。

    根据以上信息你能分别求出两次捐款的人数吗?

    若设第一次捐款人数为X人,第二次捐款人数为 ( ) 人。

    根据相等关系列方程为( )。

    这个方程的分母中含有未知数,与以前学过的方程不同,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分式方程。(板书课题)

    以前学过的像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等这类分母中不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整式方程

    (1)去分母,(2)去括号, (3)移项, (4)合并同类项, (5)化未知x的系数为1

    所以x=200是原方程的解。

    分式方程的增根:不适合原方程的整式方程的根,叫原方程的增根.

    怎样检验较简单呢?还需要将整式方程的根分别代入原方程的左、右两边吗?

    最简单的检验方法是:把整式方程的根代入最简公分母.若使最简公分母为零,则是原方程的增根;若使最简公分母不为零,则是原方程的根.是增根,必舍去。

    本节课我们学会了解分式方程,明白了解分式方程的三个步骤缺一不可,我明白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为什么会产生增根。

    1. 解分式方程时,如果分母是多项式时,应先写出将分母进行因式分解的步骤来,从而让学生准确无误地找出最简公分母

    2.对分式方程可能产生增根的原因,要启发学生认真思考和讨论。

    圆的方程课件 篇7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方程的意义》,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流程三个方面展开说。

    一、教材分析:

    关于《方程的意义》这一内容,不同版本的教材编写有不同的安排:

    人教版教材将方程教学安排在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二部分,在学习完用字母表示数后紧接着认识简易方程及用方程解决问题。教材采用连环画的形式,首先通过天平演示,说明天平平衡的条件是左右两边所放物体质量相等。同时得出一只空杯正好100克。然后在杯中倒入水,并设水重x克,通过逐步尝试,得出杯子和水共重250克。从而由不等到相等,引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为提供更为丰富的感知材料,教材一方面由小精灵要求:你会自己写出一些方程吗?另一方面通过三位小朋友在黑板上写方程的插图,让学生初步感知方程的多样性。

    其次,“做一做” 给出了六个式子,让学生识别哪些是方程。

    再次,“你知道吗?”的阅读资料,简要介绍了有关方程的一些史料。

    而冀教版教材将《方程的意义》安排在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本单元是承接着学生在四年级学习的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教材首先呈现了六幅不同的用天平表示物体质量关系的情境图(其中有两幅天平图两边物体的质量不同),提出了“观察天平图、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的要求。在学生观察、按要求写式子,以及对式子进行分析归纳的基础上,认识等式和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帮助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

    通过分析不同版本的教材,我觉得:在小学,只要求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所以只要学生知道什么是方程,能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就可以了。不必在概念上过分纠缠,更不必补充方程与恒等式的区别等等,以免加重学生负担。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认知目标:了解“等式”与“方程”的意义,能判断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能根据具体情境列出方程。

    2、能力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标: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激发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等式”与“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等式”与“方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天平。

    二、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较长时期用算术方法解决问题,开始学习列方程解决问题时,往往受到算术思路的干扰。因此,在《方程的意义》的教学中,要注意过渡和对比,克服干扰,对于学生初步掌握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和特点,初步体会列方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具有重要意义。从这意义上说,以前学习用字母表示数,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三、教学流程:

    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五大教学环节:1、口算,2、情境,3、自学,4、展示,5、反馈。

    1、口算(3分钟)

    每生一张口算卡,12道小数加减乘除口算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采用定量计时,对组交换口算本,一人报答案,互相评判。组长统计全对的,错的同学当堂订正。给全对的组加5分。坚持口算天天练,堂堂清。

    2、情境(3分钟)

    出示天平实物,师生交流有关天平的知识,情境创设力求有趣、简洁、为本课教学服务。

    3、自学(12分钟)

    自学环节分两步:

    (1)独学:

    出示教材中6幅天平示意图,仔细观察,独立思考:

    ○1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关系。

    ○2这些式子可以怎样分类。

    师深入各组巡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尤其是关注学困生的点拨。

    (2)对学、群学:

    把在独学中遇到的问题和你的对子或小组同学共同探讨一下,组内成员互学,组长汇总形成共识,师深入小组,培养学生倾听、充分表达自己意思及补充质疑的能力,并确定每个组的展示重点。师及时对各组表现给予适当评价。

    4、展示(12分钟)环节分为三步进行:

    (1)小组展示所写的式子。并交流想法。小组全对的加分。

    (2)交流这些式子如何分类。师分类板书:

    预设1:

    平衡——相等

    20+30=50

    30+x=80

    x+20=70

    2x=100

    不平衡——不相等

    X>30

    40<x+10

    揭示等式的意义:等号连接的式子表示天平左右两边 ;大于号、小于号连接的式子表示天平左右两边 。进而揭示等式的意义。

    预设2:

    30+x=80

    x+20=70

    2x=100

    等式中含有未知数的式子

    20+30=50

    没有未知数的式子

    揭示方程的意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学生读书进一步了解等式、方程的意义。用自己的话举例说说什么样的式子是方程,重点强调方程的两个因素:○1等式,○2含有未知数。

    (3)讨论:等式和方程的关系

    师提出:“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也一定是方程。”这句话对吗?的要求,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并试着用自己的方式表示等式与方程的关系。通过讨论交流,最后得出:等式包含方程,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展示中能充分表达,提出有价值的质疑的小组进行加分。

    5、反馈(10分钟)

    在反馈环节我安排了不同层次的练习。

    (1)出示试一试,判断是否是方程,并说明判断理由。

    (2)根据方程的意义让学生自己试着写两个方程。

    (3)练一练。

    第1题:让学生观察三幅图,说一说图中的信息,试着列出一个方程。

    第2题:让学生先读懂题,再试着列出方程。

    第3题:通过判断题加深对方程意义的理解。

    第4题:把文字叙述的数量关系用方程表示出来。学生独立完成。

    (4)将人教版中的“你知道吗?”作为本课的结尾,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渗透数学文化。

    教学反思:

    《方程的意义》是一节数学概念课,是今后学习更深一层知识,解决更多实际问题的知识支柱,因此在教学时应重视概念教学的开放性,自主性与概念形成的自然性。因此,本节课我注重了:

    实践操作,建立方程模型

    1、用天平创设情境直观形象,有助学生理解式子的意思。

    等式是一个数学概念。如果离开现实背景出现都是已知数组成的等式,虽然可以通过计算体会相等,但枯躁乏味,学生不会感兴趣。如果离开现实情境出现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学生很难体会等式的具体含义。天平是计量物体质量的工具,但它也可以通过平衡或者不平衡判断出两个物体的质量是否相等,天平图创设情境,利用鲜明的直观形象写出表示相等的式子和表示不相等的式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式子的意思。

    2、在“看”“说”和“写”中体会式子

    当方程的意义建立后,我让学生观察一组式子判断它们是不是方程,通过判断说明这些式子为什么是“方程”,为什么“不是方程”,体会方程与等式的关系,加深对方程意义的理解。再让学生自己写出一些方程,展示自己写的方程。

    通过反馈练习,学生对于等式、方程的意义理解得还是比较好的。

    圆的方程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题目,让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含义。

    2、会检验一个具体的值是不是方程的解,掌握检验的格式。

    3、进一步提高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

    知识重点解方程的规范步骤

    教学难点比较方程的解和解方程这两个概念的含义

    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手段

    引入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复习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及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

    (2)学习这些规律有什么用呢?(用于解方程)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会逐渐发现到它的重要作用了。

    教学过程一、解决问题。

    出示P57的题目,从图上可以获取哪些数学信息?天平保持平衡说明什么?杯子与水的质量加起来共重250克。

    能用一个方程来表示这一等量关系吗?得到:100+x=250,x是多少方程左右两边才相等呢?也就是求杯子中水究竟有多重。如何求到x等于多少呢?学生先自己思考,再在小组里讨论交流,并把各种方法记录下来。

    全班交流。可能有以下四种思路:

    (1)观察,根据数感直接找出一个x的值代入方程看看左边是否等于250。

    (2)利用加减法的关系:250-100=150。

    (3)把250分成100+50,再利用等式不变的规律从两边减去100,或者利用对应的关系,得到x的值。

    (4)直接利用等式不变的规律从两边减去100。

    对于这些不同的方法,分别予以肯定。从而得到x的值等于150,将150代入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二、认识、区别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得出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含:

    像这样,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刚才,x=150就是方程100+x=250的解。

    而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刚才,我们用这几种方法来求100+x=250的解的过程就是解方程。

    这两个概念说起来差不多,但它们的意义却大不相同,它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呢?

    方程的解是一个具体的数值,而解方程是一个过程,方程的解是解方程的目的。

    三、方程的检验

    P58例1P59例2。

    怎么判断X=6是不是方程的解?将x=6代入方程之中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写作格式是:方程左边=x+3

    =6+3

    =9

    =方程右边

    所以,x=6是方程的解。

    课堂练习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第4题,强调书写格式。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1)解方程和方程的解有什么区别(2)解方程要按照什么样的格式来写?(3)如何检验呢?格式又是怎么样的?

    课后追记

    本课应用方程平衡原理来解方程,要注意的是检验方程的时候,最后一句话,所以××是方程的解(这里的××学生容易写成方程右边的值)

    圆的方程课件 篇9

    1.使学生掌握的解法,能用去分母的方法或换元的方法求此类方程的解,并会验根。

    2.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向学生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3.通过本节的教学,继续向学生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及相互转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2.教学难点:解分式方程,学生不容易理解为什么必须进行检验.

    3.教学疑点:学生容易忽视对分式方程的解进行检验通过对分式方程的解的剖析,进一步使学生认识解分式方程必须进行检验的重要性.

    4.解决办法:(l)分式方程的解法顺序是:先特殊、后一般,即能用换元法的方程应尽量用换元法解.(2)无论用去分母法解,还是换元法解分式方程,都必须进行验根,验根是解分式方程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步骤.(3)方程的增根具备两个特点,①它是由分式方程所转化成的整式方程的根②它能使原分式方程的公分母为0。

    (1)什么叫做分式方程?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方法与步骤是什么?

    (2)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为什么要检验?检验的方法是什么?

    (3)解方程,并由此方程说明解方程过程当中产生增根的原因。

    通过(1)、(2)、(3)的准备,可直接点出本节的内容:的解法相同。

    在教师点出本节内容的处理方法与以前所学的知识完全类同后,让全体学生对照前面复习过的分式方程的解,来进一步加深对“类比”法的理解,以便学生全面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在前面的基础上,为了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解决例题,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1 解方程。

    分析 对于此方程的解法,不是教师讲如何如何解,而是让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使用原来的方法,去通过试的手段来解决,在学生叙述过程当中,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

    ∴ 原方程的根是。

    虽然,此种类型的方程在初二上学期已学习过,但由于相隔时间比较长,所以有一些学

    生容易犯的类型错误应加以强调,如在第一步中.需强调方程两边同时乘以最简公分母.另

    外,在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后,所得的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由于是解

    分式方程,所以在下结论时,应强调取一即可,这一点,教师应给以强调.

    分析:解此方程的关键是如何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而转化为整式方程的关键是

    正确地确定出方程中各分母的`最简公分母,由于此方程中的分母并非均按的降幂排列,所

    以将方程的分母作一转化,化为按字母终X进行降暴排列,并对可进行分解的分母进行分解,从而确定出最简公分母.

    师生共同解决例1、例2后,教师引导学生与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比较.

    例3 解方程。

    分析:此题也可像前面例l、例2一样通过去分母解决,学生可以试,但由于转化后为一元四次方程,解起来难度很大,因此应寻求简便方式,通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现,方程中含有未知数的部分 和互为倒数,由此可设 ,则可通过换元法来解题,通过求出y后,再求原方程的未知数的值.

    检验:把分别代入原方程的分母,各分母均不等于0。

    ,。

    此题在解题过程当中,经过两次“转化”,所以在检验中,把所得的未知数的值代入原方程中的分母进行检验。

    对于小结,教师应引导学生做出。

    本节内容的小结应从所学习的知识内容、所学知识采用了什么数学思想及教学方法两方面进行。

    本节我们通过类比的方法,在已有的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基础上,学习了的解法,在具体方程的解法上,适用了“转化”与“换元”的基本数学思想与基本数学方法。

    此小结的目的,使学生能利用“类比”的方法,使学过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形成认知结构,便于学生掌握。

    1.教材P50中A1、2、3。

    解方程:

    分析:若去分母,则会变为高次方程,这样解起来,比较繁,注意到分母中都有,可用换元法降次

    有农药一桶,倒出8升后,用水补满,然后又倒出4升,再用水补满,此时农药与水的比为18:7,求桶的容积.

    解:设桶的容积为 升,第一次用水补满后,浓度为 ,第二次倒出的农药数为4. 升,两次共倒出的农药总量(8+4· )占原来农药 ,故

    圆的方程课件 篇10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来自东夏镇木岗寺小学,我叫王迎春,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方程》的第一课时:字母表示数。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学法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说一说。

    《认识方程》它是《数学课程标准》数与代数中“式与方程”部分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一定的算术知识,已经初步接触了一点代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对于小学生来说,现在由具体的、确定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抽象的、可变的数,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从算术的学习转向代数学习的重要转折点,更是初中学习代数的重要基础。因此,《认识方程》的教学内容在数学知识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是学生系统学习方程的开始,这是学生首次接触的.新知识。由于学生长时期习惯用算术方法解决问题,开始学习方程时,往往会有一定的困难。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材特点和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智水平,又限于本班的实际情况,这节课我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② 能力目标:探索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③ 情感目标:能用字母表示运算律和有关图形的计算公式,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在过程,根据教材的要求,我把以下两点作为学习的重点与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用字母表示数、运算律和有关图形的计算公式;

    数学教学不仅是数学知识的教学,更重要的是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对学生的观察、操作、分析、、思考、表达等能力的培养,更应不断的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将此作为教学的核心,为学生的后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及教材要求,这节课我主要采用直观教学法,观察法,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得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充满自信的学习数学,平等交流各自对数学的理解,并且通过相互合作共同解决所面临的数学问题。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学习“字母表示数”这部分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我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在特定的数学情境中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学习知识的自信心,让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演算,动口表达,真正理解和掌握方程最基本的知识,变特殊为一般,变抽象为具体,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说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渠道,根据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部分来进行:

    1、 利用课件展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重点展示“钟山只隔数重山”的“数”字是什么意思,学生会各抒己见,什么5啊,9啊的,很多种,从而明白“数”是一个不确定的数,体会到这种表达方法的简便与神奇,很自然的就可以过渡到数学中有

    更多类似的现象,不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而且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社会、与自然、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感受到了数学无处不在。板书课题引入新课。

    3、 出示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85、86页的例题,重点看三个例题各有什么特点,你能发现它们的规律吗?思考:

    ① 青蛙的嘴巴张数和青蛙的只数有什么关系?

    ② 淘气的年龄和妈妈的年龄差别会变吗?

    ③ 一个三角形需要3根小棒,两个三角形需要6根小棒,三角形的个数和需要根

    数是什么关系?

    生认真看书紧张自学,师巡视督促学生紧张自学。

    ① 课件出示数青蛙儿歌,让学生用一句话说一说这首儿歌。可以先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看看和例题有什么不同?区别在哪?老师找两名后进生回答,如有错误其他学生可以进行更正。

    ② 课件出示第二道练习题,找两名后进生上堂板演,其余同学做在练习本上。(要

    ③ 做完的同学检查,检查完了以后观察堂上扮演的内容,发现错误可以上堂更正。 ④ 评议板书,全队100,字漂亮小红旗,堂下全对的同学给自己掌声鼓励。 ⑤ 课件出示第三道练习题,小组讨论后汇报学习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整理,并相机显示有关图形的计算公式,加深学生的知识印象。

    ⑥ 课件出示第4道练习题:用字母表示你学过的运算律。这个题是发散思维题,只要学生找出就应给予鼓励,并把他们找到的运算律写到黑板上以示肯定。从而树立学生长远发展的信心。

    ⑧ 布置作业:87页练一练做到课本上。(要求:字体工整,做题认真,坐姿端正)

    圆的方程课件 篇11

    椭圆的标准方程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通常用于描述平面上的椭圆形状和位置。它对于学习几何学和代数学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椭圆的标准方程,涵盖椭圆的定义、公式以及相关性质和应用。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什么是椭圆。椭圆是指平面上距离两个固定点(称为焦点)的距离之和等于一定值的所有点的集合。这两个焦点分别位于椭圆的两个主轴上,距离中心相等。椭圆具有两个关键特征:长轴和短轴,分别是椭圆的两条互相垂直的轴。长轴的长度称为椭圆的长半径,短轴的长度称为椭圆的短半径。

    为了方便描述椭圆的形状和位置,我们可以使用椭圆的标准方程。椭圆的标准方程是一个二次方程,可以写成如下形式:

    (x - h)² / a² + (y - k)² / b² = 1

    其中,(h, k)是椭圆的中心坐标,a和b分别是椭圆的长半径和短半径。通过调整a和b的大小和正负号,我们可以创建不同形状和定位的椭圆。

    椭圆的标准方程还有一些重要的性质。首先,椭圆是对称的。具体来说,椭圆关于中心点对称,并且沿主轴对称。其次,椭圆是一个封闭曲线,因此它的内部和外部是不同的。最后,椭圆具有一个重要的定理,即焦点定理。根据焦点定理,从椭圆的任何一点出发,到两个焦点的距离之和等于椭圆的长轴的长度。

    椭圆的标准方程具有广泛的应用。在数学中,它可以用于证明各种椭圆性质的定理,例如离心率、直角椭圆、共轭半径等。此外,在物理学、工程学、地理学和其他领域中也有许多应用。例如,天文学家可以使用椭圆的标准方程来计算行星的轨道,工程师可以用它来设计工具和机器部件,地理学家可以用它来描述和比较地球的形状。

    在学习椭圆的标准方程时,需要注意一些常见的错误情况。例如,如果给定的a或b为负数,则会导致椭圆倒置。此外,如果( h, k )的正负号不正确,则会导致椭圆中心被移动到平面上的错误位置。

    综上所述,椭圆的标准方程是一个重要而有用的数学工具,在不同领域的应用都非常广泛。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椭圆的形状和位置,探索椭圆的各种性质和定理,以及用于计算和设计各种实际场景中的问题。因此,学习椭圆的标准方程是数学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对数学学习技能的有效提升。

    圆的方程课件 篇12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第一章,简易方程的解法是数学中比较重要的一种数与代数的解法。这部分内容是在用字母表示数、列方程的知识基础上进行的。教材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淡化抽象的数学概念,从不同角度提供有利于学生探索并理解简单方程解法,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存在大量简单方程,从而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并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认识成简单方程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并为之后学习一般方程的解法奠定基础。

    二、说学情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过用字母简易的表示数,并能够根据已知条件快速列出简易方程,体会到字母表示数的简便性,能判断出等式的变量,为这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在尊重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上,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简易方程。本节课的教学应注重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讨论和分析,帮助学生直观的认识简易方程的意义,并进行求解。我所面对的学生心智尚未发育成熟,对抽象字母的理解应用能力正在提升中。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学情的把握,我确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简易方程解法,能够准确解出简易方程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探究与天平常识的运用,自主得到求解简易方程的解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合作探究中,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加强交流合作能力

    四、说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简易方程的解法。

    (二)教学难点

    快速求解建议方程。

    五、说教学方法

    只有明确了教学重难点,教学才能有起伏,课堂才不至于沉闷,教师才能有针对性的教学,从而确定相应的教学方法,本节课我运用到的教学方法如下:情景设置法,小组讨论法和讲授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首先是导入环节,在导入部分我运用设置情景法,展示一张画有小学生喜爱的金丝猴馆的卡通画,图片上在进行称量金丝猴的活动,并请学生根据图片自由提出问题,学生们会提出金丝猴有多重这样的问题。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能够引出本节课的课题——简易方程的解法。

    (二)生成新知

    新课展开时,我将方程与生活中的天平相联系,用准备好的天平给学生进行增加砝码与减少砝码的演示,并保证天平两端的平衡。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视觉冲击与自己动手操作参与课堂,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非常有利于学生理解等式的性质。

    再设置小组讨论,学生根据天平两端的增减砝码从直观到抽象,进行交流得出简易方程的解法并进行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该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是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但通过学生的交流合作,思维碰撞,学生自己可以尝试着找到其中的结论,同时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得以锻炼提高。

    (三)巩固提升

    在巩固深化过程中,我采用逐层深入的方式进行巩固提升,并在布置课后练习时注意联系生活,只有将学习内容融合到生活中,回归到生活中才能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养成学以致用的思维模式。

    (四)小结作业

    在小结作业时,我牢记将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新课改理念,请学生来谈一谈这节课的收获,学生将会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进行总结,我将一步步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上的升华。并请学生课后尝试解决生活中的简易方程的问题。

    【圆的方程课件精品】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