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2023课件
  • 课件

    发表时间:2023-10-11

    2023课件。

    我们向您强烈推荐"课件",这是篇相当优秀的文章。通常在上课前,老师们就会提前准备好"课件"教案,创建这个教案的过程也需要老师投入一些精力和思考。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来编写教案。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经常访问我们的网站!

    课件 篇1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

    大家好,刚才我向大家汇报了一堂语文研究课,在这里把我们的设计理念与意图作一交流。

    一、关于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

    《清平乐·村居》是苏教版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和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这样的构思巧妙,色彩鲜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五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词这种文体。我们确立以下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学习目标是完全一致的,也是学生能够达到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词语,句子和全文。

    4、借助朗读想象、感受诗中田园生活中的美景,并生动地描述“村居”的景象。

    3、体会“村居”所表现的作者的感情,并能说出来。

    二、关于学习活动的设计与课堂反思。

    “十一五”课题提出让学校成为学生终身发展的策划中心,学校不再仅仅是传递和储存知识的地方,而是学生实现终身发展的一个平台。教师依托策划、引领策划,帮助学生进行自主的策划,找到发展的方向,提升发展的技能,学会完善自己,打下终身发展的基础。

    立足以上核心理念,我们在思考:语文学科为学生打下什么基础?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小学面临着许多重要的任务,而其中占据首位的任务就是:要教会儿童学习。”“在小学里,你要教会所有的儿童这样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语文课标中明确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的首要理念,我们认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核心,就是学思结合的阅读能力。语文学科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为他的终身奠定基础。

    语文学科又怎样为学生打好这个基础呢?在这儿,我们仅仅以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通过策划自己的教学为例来谈。我们试图使自己的教学能形成这样的结构性流程:学生拿到一篇课文,能清楚地知道学习任务,我要学什么,学会什么?在老师的帮助、指导下,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教会学生不断地反问自己:我的学习任务完成了吗?规划自己的学习,适当地进行组织与调控,做到学思结合。

    本课的学习活动设计,按这样的流程进行:

    第一环节,明确学习目标。

    学生第一次接触词,怎样让他们很快地知道自己要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通过回忆古诗的学习,进行迁移,用学习古诗的方法、确定这首词的学习目标,同时指导如何达到以上目标,自己安排学习活动。这样,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组织起自己的学习活动。

    第二环节,自主安排学习活动,完成学习任务。

    老师在这段时间内该做什么?巡视、有重点、有针对性的指导:在学生有困难的地方给予单独指导、帮助,发现共性的问题,在交流时进行集体指导。比如

    第三环节,学习结果交流。

    学习任务明确了,学生也花时间去学了,有的任务能独立地、很好地完成,但往往会遇到困难,需要老师的点拨、指导。这节课中,生动地描述“村居”的景象就是一个难点,在任务完成有困难的情况下,组织学生明确要求与方法,我们再来练习。讨论:怎样才能把词所描绘的画面说生动呢?

    1、所有的景物都不能遗漏;

    2、加上方位词,构成完整的画面;

    3、语言连贯、流畅、优美。加上语言的节奏和表情更好。

    学生描述后,老师的评价也始终围绕要求、方法来进行。语文教学,就是要使学生的语言从凌乱到整齐,从贫乏到丰富。从今天的课堂现象中也能反映出来。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语言表达上肯定会有较大的提高。

    今天以这样的流程进行课堂教学,学习目标是四个,该学会的,我们都学会了,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我们才有可能、有时间再来看辛弃疾的另外一种风格的词《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学生运用学会的方法,借助注释与译文,在最短的时间内读通、读懂。对着屏幕,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这首词的理解,体会这首词的情感,体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过程。

    课件 篇2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将要为大家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分数乘法中《解决问题》第一课时的内容。

    我主要从一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说明: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及作用:

    分数乘法《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教材(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章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分数乘法的基本内容,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教学内容是“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在实际中的应用,也是学习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的基础,因此这部分知识的教学起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应用“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解答方法。

    2、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情境抽象出数量关系的过程,使学生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地进行解答.

    能力目标

    组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的能力.

    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培养其应用数学的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和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应

    用题的结构和解题方法。

    2、渗透对应思想。

    教学难点:

    1、理解这类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2、用线段图表示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教法与学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教法和学法是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本课的教法和学法体现如下特点: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尝试探究问题。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试着解决问题。因为前面在学习求一个数乘分数的时候,就给注重数学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采用投影或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2)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通过观察、类比、概括的方法,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初步培养创新意识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3)借助于线段图,理解数量关系。引导学生画线段图的时候,要找准单位“1”的量.

    (4)总结方法,推广应用。教学不应只停留在解决一个问题上,而应该让学生再回头想一想,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注意方法的提升、推广和应用。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由一个实际问题:学校买来100千克白菜,吃了4/5,引入:你能分别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吃了多少千克白菜?和还剩多少千克白菜?这两个问题。)

    在实际情况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2、数形结合,理解题意.

    运用示意图和线段图,来表示“学校买来100千克白菜,吃了4/5,吃了多少千克白菜”这道题目的意思.

    (1)操作.学生独立操作,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表示题意.

    (2)指生汇报,说说示意图所表示的意思.

    (3)评价:对学生的各种有创意的图,教师及时地予以鼓励,并在学生汇报图意时,始终注意让学生说说“吃了什么的4/5”。

    3、明确解题格式

    100×4/5=80(千克)

    答:吃了80千克白菜

    4、及时提问:这道题中把什么看作单位“1”?并说明题意:要求吃了多少千克白菜,就是求什么?(就是求100千克的4/5是多少)

    (2)类比联想形成体系

    1、五年级一班有学生44人,参加合唱队的占全班人数的2/11,参加合唱队的有多少人?

    把全班人数看作单位“1”,求44人的2/11是多少

    44×2/11=8(人)

    答:参加合唱队的有8人。

    2、对比总结:

    ①“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数量关系是相同的。

    ②一个数乘分数实际也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倍,习惯上把“倍”省去,就说求这个数的几分这几。

    (3)、指导运用,巩固练习

    基础题目

    (4)循序渐进再探新知

    题目难度少有提高

    (1、一头琼长28m,一个人身高是琼体长的。这个人身高多少米?

    2、人体血液在动脉中的流动速度是50厘米每秒,在静脉中的流动速度是动脉中的五分之二,在毛细血管中的速度只有在静脉中的四十分之一,血液在毛细血管中每秒流动多少厘米?)

    (5)拓展延伸启迪升华

    世界第一长河——尼罗河全长6670千米,长江比尼罗河的十分之九还长297千米。长江全长多少千米?

    (6)小结与反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有哪些收获和感想?

    知识性内容的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7)布置作业。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佘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以下是板书设计和时间分配

    四、设计理念如下

    1、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类比(“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联想、分析(观察几个具体范例)、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状态之中。

    2、通过小组讨论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事物特征、规律的过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自主学习的内在动机。

    3、在学生学习了分数乘法简单应用后,通过一组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题组,逐题递进,落实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教学形式上采用学生口述、互评、合作、交流等多种方法,激活学生的思维,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4、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设计分层作业,分必做题和选做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作业有所收获。

    本课意在创设愉悦和谐的乐学气氛,优化教学手段,借助电教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间的合作,营造一种学生敢想、感说、感问的课堂气氛,让全体学生都能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教学活动,在学习中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

    我的说课内容到此结束,如有不当之处,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谢谢!

    课件 篇3

    我已连续三年担任六年级的语文教学,《螳螂捕蝉》我上了三次,每次上的感觉都不一样,这一次的感觉最特别。本次说课,我分成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教材分析,第二部分是教学目标,第三部分是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

    课文《螳螂捕蝉》是一种嵌套结构,即大故事里还套着一个小故事。它讲述了一个少年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寓言说服吴王打消攻打楚国的念头的故事,说明了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隐患的道理,塑造了一个机智勇敢的少年形象。

    特殊的文本结构给教者带来挑战:两个故事是怎样的关系?如何处理这种关系。为此,我深入钻研文本,从学生最近发展区考虑起,将本篇课文进行了三个层面的解读:

    第一,“螳螂捕蝉”的寓意;第二,吴王从寓言中明白的现实意义;第三,通过吴王前后的态度对比,分析少年的人物形象。

    具体分析学情后,我发现学生对少年机智勇敢、忠诚爱国形象能理解的可能有百分之六十左右;哪些词句能体现少年的机智勇敢,能理解的学生相对会更少些。

    如何把握教材,上好这篇课文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认真研读文本。语文犹如人文宇宙中承载生命讯息的一艘小船,教师能在文本背后这个意义世界走得远些,学生就能跟得远些。语文课程作为母语教学,其设置目的不只是为了掌握一种工具,它是要培养具有我们民族的行为方式和思想精神的人。

    因此,我仔细阅读了这篇课文,发现嵌套的两个故事之中蕴藏着人类社会交往的交际法则(在当时是君臣之间的交往法则)。吴王乃一国之君,且独断固执,少年是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进行了具有谋略意义上的劝说呢?这是一个难点。当我把文章再延伸至现实生活时,不难发现,它有利于指导学生如何掌握语言这一工具与别人沟通交流,这是重点,也是难点。

    二、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育是一个具有整体性和教育性的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是它的基本特点。因此,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来确定综合的目标体系。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语文教学,应该以学生为本。纵观六年级的学生,语文知识水平不太高,技能技巧也有待进一步训练。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以检查的方式指导学生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为什么以检查的方式?原因有两个:①学生有了预习习惯。②生字的数量不多,其中有两个在课题已出现。)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利用课题,抓住人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导学生进行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掌握“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含义。

    (为什么要正确、流利地朗读?因为读是语文的基础,是理解的根本。)

    (课题最直接地透露了文章最重要的信息。因此,利用课题帮助学生梳理并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是尽快走进文本的一个有效途径。)

    3、通过对文本语言材料的阅读,感悟不能只看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怎么明白?抓住这个故事的内容和它的语句的内在联系,进行朗读、分析、理解。)

    4、掌握“思前想后”的读书法,学会一种婉转的语言表达方式。

    (通过语言文字来认识这是一位机智勇敢爱国的少年。)

    其中目标2是教学的重点,目标3、4是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三、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中的活动安排不是随意的,而是需要对活动进行系统的规划和设计并进行科学组合,在教学过程中形成连贯性。基于以上的解读分析和目标确立,我对教材作了重组:首先直奔“螳螂捕蝉”寓意,作前置式处理;随即通过“恍然大悟”,从吴王的转变中彰显寓言之意;接着浓墨重彩研读少年之苦心、慧心;最后,拓展文本,以吴王第二天上朝所说的话为契机,合理重组课文,将课后的复述有效而又有趣地训练着。

    (一)直奔故事内容,领悟寓意。

    教学伊始,我便通过听写词语进行字词的检查,然后出示听写的词语,请学生自批核对并用上听写的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语。这样,学生很快对课文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本文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是一个表象,与题目文意间的距离最小,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因此,我便请学生看着课题问“课文中哪几自然段直接讲述了这个故事?”引导学生迅速地把注意力指向第9、11自然段。我指名学生朗读这两个自然段,并把这两个自然段综合起来说。其他学生边听边圈画:在这个故事中涉及到了哪几个具体对象。

    借板书画一个关系链:蝉——螳螂——黄雀——少年。在这个关系链中,蝉是最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我以蝉为主要研读对象,带领学生悟寓言之意。从两方面入手,扣着“一心只顾着”和“没顾到”让学生关注并体会。从“一心只顾着”感受蝉的“自由自在”“悠闲”,逐步了解蝉整天叫着“知了,知了”,却对自己将遇到的灭顶之灾浑然不觉。通过追问“这样的人可以用什么成语来形容呢?”这一发散性思维训练,积累“得意忘形”“自鸣得意”等词语,强烈的讽刺意味就不难理解了。而其它几个具体对象由于比较类似而可以一笔带过,不再进行细读处理。关键抓住内容与寓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阅读,比如进行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注意语气的转换。既而,再抓住“没顾到”这个词,让学生说说蝉、螳螂、黄雀身后隐伏的祸患分别是什么,进一步感悟寓意。课文的中心来自于内容,于文字,中心、内容和文字这三者是密不可分的。

    (二)抓住“恍然大悟”,认识吴王态度的转变。

    简单对话后,出示“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将“恍然大悟”作为第二板块教学的着眼点。理解词义后,“你还知道哪些词语含有这个意思?” “茅塞顿开”“豁然开朗”“顿悟”“拨云见日”等词语伴随发散性思维训练得到积累运用。这时候老师可以发挥主导作用,再次凸显寓意:吴王明白了,少年说这么一大段话,无非就是为了说一句话。哪一句?(出示)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请学生齐读,加深巩固。

    “三分文章七分念”。到这里,我请学生再次读课文。“吴王还明白了什么呢?”这个问题可以指向文章的不同空间,也可以因学生理解特点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答案。语文教学中有很多种读法。出声朗读比较适合一开始接触课文和对文章有了深刻理解之后,而默读有助于学生产生独特的体验,迸发思维的火花,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我教给学生一种读书方法:思前想后法,也就是读读前面的,联系后面的,你能得到哪些新的收获?学生通过读书、思考,得出:

    1、吴王明白了少年说的意思,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处境实际与寓言故事中的蝉、螳螂和黄雀相差无几,自己也是这个关系链中的一员。怎么得到的?课文第一自然段早有交代,学生很快找到了这一自然段中大臣们劝说吴王的话,再引导学生读一读,说一说,扣住“处死”一词体会吴王当时的固执。

    2、吴王明白了自己该如何决断,最终“取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再次出示“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正是这句含义深刻的总结语惊醒了吴王,促使吴王恍然大悟,明白了少年的良苦用心。如此思前想后,全文贯通!

    (三)再次研读课本,认识少年的机智勇敢。

    诚如前面所说,语文课堂是人的课堂,是文化的课堂,是民族的课堂。怎么通过语言文字来理解少年的机智勇敢呢?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吴王明白了少年的用心,从好的来讲是用心良苦,从坏的来说则叫居心叵测。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全在吴王一念之间。那么吴王会怎么处置少年呢?从结果可以推想应该不会处罚。同样是劝,为什么少年成功了而大臣们却没有成功呢?

    促成矛盾冲突,是学生思维推进的有效方式。这个问题故事里没有揭示,但生活中却十分需要。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将两种劝说的不同结果移位、浓缩到一处、通过比照得出结论:大臣们的劝说太直接,少年的劝说方式很巧妙,这是他成功的主要原因。

    少年的方式巧妙在哪儿?让学生合作探究:“螳螂捕蝉”的确是少年那三天看到的趣事吗?再回到课文的第3自然段,通过朗读,结合少年的行为,从中体会到这是一个机智的少年。而少年的勇敢能理解的学生可能不太多。就势再次提问:少年是在什么情况下去劝说吴王的?随即出示“可是,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怎么办呢?”

    至此,两个“死”字的不同理解,训练了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再次深刻认识到吴王的“固执己见”,又体会到“少年用故事说话巧劝成功”是勇敢的表现,是智慧的表现。再通过朗读加深理解。

    对于少年的苦心与慧心,学生容易忽视少年特殊的“转”,展开想象进行补白:

    第一天,少年整整转了一个早晨,也未见吴王的踪影,他想——

    于是,到了第二天清晨——(引读课文部分文字)——可过了好一阵子,仍不见吴王的到来,他想——

    到了第三天,少年又——(引读课文部分文字)——这一次,少年终于瞧见吴王踱着方步走过来了,他心中不禁一阵——他很快调整好激动的情绪,又装出一副专心致志打鸟的样子——(引读课文部分文字)

    引读课文部分文字:他拿着一只弹弓,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在意。

    这一段话,三次引读三次体会,把学生干瘪的文字解读还原成课文的诵读,多读一遍体会更深一点。

    教学难点,在我的步步预设中渐渐突破。

    (四)抓住吴王第二天上朝,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渗透复述故事。

    由少年劝说吴王的巧妙,请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若要说服别人,也当注意什么?(方式的委婉)教学的结尾处,我给学生留了一道填空题:再次上朝,吴王会怎么说?

    (出示) 几天前,本王决定攻打楚国。可是昨日,本王到后花园散步,遇到一位少年他向本王讲述了 。故事是这样的。听了这个故事,本王恍然大悟,深受启发: 故本王决定 。

    两课时的教学,怎样让复述的训练落到实处,怎样让学生饶有兴趣地掌握内容梗概有效复述呢?我通过这样的填空将教学延伸,给想象和复述提供了坚实的生长点和有力的支撑。我的教学过程是在教学目标的统率下立定的,我的教学过程是为了更好地体现教学目标,也就是说通过教学目标,把教学更好地落在实处。

    课件 篇4

    教学要求

    1.学会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了解扁鹊给蔡桓公治病的经过,理解“讳疾忌医是十分有害的”的道理。

    3.在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自读自悟了解蔡桓公“讳疾忌医”的语言神情,反复的读扁鹊的解释,明白寓意。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注意读音和区分字形。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人物的语气。

    3.了解扁鹊给蔡桓公治病的经过。

    重点难点

    自读自悟了解蔡桓公“讳疾忌医”的语言神情,反复的读扁鹊的解释,明白寓意。

    教具准备

    1.查资料了解扁鹊和蔡桓公的生平。

    2.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理解不懂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检查预习(10)

    1.自读课文,留心生字新词的读音。检测正音。

    2.提出自己还不理解的词语,交流理解。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4.简介扁鹊生平。

    二、激发兴趣,深入研读(20)

    1.同学们想把这个寓言故事演一演吗?

    (引导明确要演好故事,必须先精读课文。)

    2.自由分组,研读课文,想想:要注意哪些地方才能把故事演好?

    3.全班交流,读悟结合。演好故事需要注意的地方,如:

    ⑴发现时间的变化,即时间顺序:一天——过了十来天——十来天后——又过了十几天——五天以后。

    ⑵弄清蔡桓公病情不断恶化:病在皮肤——发展到皮肉之间——发展到肠胃里——深入骨髓——浑身疼痛而死。

    ⑶注意扁鹊拜见蔡桓公神色动作的变化:站了一会儿——只好退出——连忙退出——立刻掉头就跑——最后跑到秦国。

    (鼓励展开想象。注意精读第5段。)

    ⑷注意蔡桓公语言、神色的逼真:

    ①豪不在意,说“医生总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以便邀功请赏。“

    ②假装没听见,没有理睬他。

    ③满脸不高兴。

    ④觉得奇怪,派人去问原因。

    ⑤浑身疼痛,派人去请扁鹊。

    ⑥病死。

    (注意透过这些词句走进蔡桓公的内心世界,指导读出感情。)

    三、课堂小结(3)

    四、布置作业(5)

    1.写本课生字新词。

    2.复述课文内容。

    教后感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复习巩固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讳疾忌医是十分有害的“的道理。

    重点难点

    自读自悟了解蔡桓公“讳疾忌医”的语言神情,反复的读扁鹊的解释,明白寓意。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8)

    1.检查生字新词的读音和书写。

    2.指名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的内容。

    二、小组合作,表演评价(20)

    (强调表演和评价都要紧扣课文内容,最好能展开想象。)

    1.小组合作,分角色,根据课文内容彩排。

    2.表演评价:是否理解了解课文内容,人物形象是否鲜活等。

    三、感悟寓意,拓展延伸(7)

    1.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讳疾忌医十分有害)

    2.你从故事中还得到了什么启示?

    (比如要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自己的坏习惯、坏毛病要尽早改掉等。)

    四、布置作业(10)

    1.看拼音,写汉字

    shìtàngpàiyāobài

    解()敷()指()()请()见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一天,扁鹊第()蔡桓公,他在蔡桓公身边站了一会儿,告诉蔡桓公皮肤上()。过了十来天,扁鹊第()次拜见蔡桓公发现他的病已经发展到()之间了。十来天之后,扁鹊第()次拜见蔡桓公告诉他的病已经发展到()里。又过了十来天,扁鹊老远望见蔡桓公,立刻掉头就跑,因为蔡桓公的病已经(),无药可治了。

    板书设计

    扁鹊的诊断蔡桓公的反应

    扁病在皮肤豪不在意

    鹊病在皮肉之间假装没听见讳疾忌医

    治病在肠胃里满脸不高兴十分有害

    病病在骨髓觉得奇怪

    结局在意料之中浑身疼痛而死

    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凭借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重点词语,品味语言文字的优美,学习欣赏

    课文中的优美语句。

    3、体会槐乡五月独特的美景,感受槐乡孩子的活泼可爱、热情好客。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五分钟

    1、指名4位学生背诵

    2、评价,小结

    二、导入课文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过渡:昨天,我们初步学习课文《槐乡五月》,(指读课题),课文最后这样说,引读:五月,是是,[板书:飘香的季节孩子的季节],为什么这么说呢?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槐乡,再次去领略五月槐乡那特有的美丽。[优美句子网 111642.coM]

    请同学们轻轻打开书本,仔细阅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说说五月的槐花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感受?

    1、学生读,指名说[板书:美香]

    2、请同学们再去读读第一小节,说说文中哪些地方能让你感受到槐花的香、美的特点,并在相关语句后面注明,并把你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待会儿与大家一起交流。

    3、学生自主读、学、划。

    4、交流:

    (1)槐乡的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

    *(出示画面字幕)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一句?(山坡上,小溪边,都是槐树,槐花一片雪白,像下了一场大雪,景色壮观)。

    *还有所见略同的吗?

    *景美,你描绘得更美,你们喜欢这一句吗?指名读。喜欢的一起读。

    *去字幕:槐乡的似现在,你还会吗?试试看,练背,齐背。

    (2)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地挂满枝头,近看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的小辫儿。

    *(出示画面,字幕)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这槐花很美,远看像玉雕的圆球,近看又像维吾尔族姑娘的小辫,很漂亮,我喜欢。)

    *看画面,哪儿是远看,哪儿是近看?

    引读:在作者眼里,槐花远看像近看像,这是作者的感受,在你眼里,槐花是什么样的,像什么?看画面想象一下?[白蝴蝶、玛瑙]

    *听了大家的描述,这槐花真是美极了。你能通过朗读把这种美表达出来吗?(指名读,评议、齐读)

    (去字幕)让我们把画面永流脑海中。试背,指名背、齐背。

    (3)嗡嗡嗡小蜜蜂飞来了,采走了香的粉,酿出了甜的蜜。劈啪啪孩子们跑来了,篮儿挎走白生生的槐花,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

    *说说你喜欢的理由。还有谁喜欢的?(3个)指名读、齐读。

    大家想一想,还有谁也会被槐花吸引来了呢?你能不能仿照这样的句子也来描述一下?(自由动脑,同桌练说,指名说)

    (4)中午,桌上就摆出了香喷喷的槐花饭,清香、醇香、浓香这时候,连风打的旋儿都香气扑鼻,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

    *(出示画面,出字幕):你看,这一句后面有个省略号,你懂吗?(说明槐花饭香,并且有多种香味。)

    那请大家想一想,槐花饭还会有哪些味道?

    那就让一、二两组来读一读,感受槐花饭那浓浓的香味。(齐读。)这香味一个比一个浓,我的口水都要掉下来了。三、四两组也来感受一下。

    不仅槐花饭香,就连风打的旋儿(引读,齐读)

    小结:此时的槐乡,四处都是树,满眼都是花,每个角落都弥漫着槐花的芳香,人浮在香气里,香气也浸入每个人的心里。

    (二)学习二、三自然段

    过渡:这怎么不让每一位走进槐乡的人陶醉呢?找找书中那一句是说小朋友被陶醉了。(指名读)

    真醉?(不是,是被花香熏醉了)齐读这一句。

    1、请同学们再仔细地读读课文的2、3小节,相信槐乡的孩子一定会给你

    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生自由读。说说在你的印象中槐乡的孩子是怎样的?

    3、交流:

    (1)好客[板书:好客]

    *第2自然段第2、句,指名读

    *相机追问:槐花饭怎么做?怎么吃的?(指名说)槐花饭还很讲究吃法呢。

    吃咸的,吃甜的。

    *是啊,这就是好客的槐乡孩子。

    (2)俊俏

    *第3自然段第2句,说理由

    *导读:有了槐花的装扮,槐乡的小姑娘变得衣襟上发辫上她们[这句中有一个词用得特别好,充分表现小女孩的欢快心情,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找一找。

    *出示画面:是飘字,你找得真准,你能读好它吗?这一飘字,真有味道,飘出了小姑娘的轻盈,欢快。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3)活泼可爱

    *第3自然段第3句,说理由

    *女孩子用白生生的槐花打扮自己;那小小子呢?

    *你能通过读把小小子大大咧咧吃槐花的样子表现出来吗?哪个小小子再来读一下?(指名读)

    *如果说,槐花使女孩子更俊俏了,小小子们大大咧咧地吃着槐花,你觉得更怎样了?(更活泼、可爱、虎头虎脑)[板书:活泼可爱]

    *齐读:槐花使小姑娘更俊俏了。小小子更活泼可爱了。请女同学读描写小姑娘的部分,男同学读写小小子的部分。

    小结:从你们的读书中,老师眼前仿佛浮现出了槐乡孩子们那俊俏可爱的身影。所以说五月的槐乡真是孩子们的季节(指板书说)

    三、总结课文

    1、今天,我们步入槐乡,槐花的美丽芬芳,槐乡孩子的好客热情,槐乡独特的乡村风情都让我们深深陶醉。作者肯定也陶醉了,所以,他才会在课文最后发出这样的感慨,五月,是,是。

    2、槐乡以它独特的魅力,深深吸引了我们。就要告别槐乡了,此时此刻,你心里最想说些什么?(生自由答)

    四、布置作业

    师述:给大家留两个作业:

    长期作业:槐乡美,我们的常州也美,我们的祖国处处山青水秀,到处有迷人的景色。作为常州市民的一员,你最想把哪处美景介绍给大家,请大家先思考,还可以实地去感受一下,周五下午的语文课我们来交流,并试着仿照这篇课文写一篇小作。

    短期作业:(1)积累文中的优美语句

    (2)背熟课文,签字

    板书:

    香美白多飘香的季节

    22、槐乡五月

    好客俊俏可爱孩子的季节

    课件 篇6

    教学内容:《祖父的园子》

    课型:新授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读8个生字及正确书写“蚂蚱、樱桃、蚌壳、瞎闹、倭瓜、水瓢”等词语,通过查字典,并结合课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熟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我”在祖父园子里的生活情景,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录积累文中优美的句子。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自主地、入情入境地读书,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点:让学生自主地、入情入境地读书,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积累语言。 教法:引导法

    学法:自主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导入:我们已经学习了《冬阳童年骆驼队》,这篇课文给你留下哪些难忘的印象呢?(学生回答)告别童年冬阳下的骆驼队,今天让我们走进第7课《祖父的园子》。( 板书课题 齐读 )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文章的生字新词。读后想一想:这篇课文中的哪些情景,让“我”对童年生活久久不能忘怀呢?

    2、自由读,交流:

    (园子里有很多可爱小动物;“我”跟祖父一起栽花、拔草、种小白菜,铲地;浇菜;“我”在园子吃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绿蚂蚱;园子里的小动物自由自在的;“我”在园子里睡觉……)园子是丰富多彩的,我的活动也是丰富多彩的。

    3、默读课文,想一想:“我”在园子里的心情是怎样的?你从哪里体会到?

    4、交流:(快乐的,自由的……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三、精读课文品味赏析

    1、是啊!“我”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做了很多事情,对这些事情,作者进行了“详略”处理,其中写得最详细的是哪件事情?(铲地)

    2、找出相关段落,自由读,看看从哪些动作和语言可以看出作者的自由自在。

    3、交流: (5-12自然段)

    (1)动作:伏在、乱钩(哪个句子说明我是乱钩呢?)、抛给。

    (2)语言:

    A 、 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把最后一句话改成直接叙述,再师生分角色朗读;

    你从“我”和祖父的对话中体会到了什么?(无拘无束、调皮、惬意、漫不经心、调皮、懒散;祖父的亲切、慈祥、宽容、哭笑不得)

    B 、 再指名学生分角色朗读;读着读着,我们会发现祖父有一个典型的动作——笑,透过“笑”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指名读“祖父的话”(你对祖父又有哪些深刻的认识?)

    祖父的“笑”和我的自由有什么关系呢?(正是祖父的爱放飞了我自由的天性)

    C、祖父始终“笑”着面对“我”,那“我”又是怎么说的呢?作者并没有写出来,这给了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请你们自由的读一读,你觉得“我”会怎么说呢?(练习指名)

    (调皮地、大声地、不耐烦地、嬉皮笑脸地、没大没小地、一本正经、天真地、满不在乎地……) 指名读“我”的话,加上这些词语,作者的形象就更生动更立体了!

    D、同桌合作:练习、展示。(多么和谐的画面! 多么温馨的情景!)

    4、我们抓住重点词,通过朗读体会出作者的自由自在,你还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出来呢?指名学生读相关句子,简要说明。

    A、其实,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有时不但没有盖上菜种,反而把它踢飞了。 其实哪里是铲,不过是伏在地上,用锄头乱钩一阵。

    B、我并不细看,不过马马虎虎承认下来就是了。

    C、玩腻了,我又跑到祖父那里乱钩一阵。

    D、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

    开火车读读这几个典型的句子。

    四、研读课文体验情感

    1、过渡:慈爱的祖父,对“我”的瞎闹是这样的宽容,他对“我”倾入了无限的爱心与耐心,放飞了“我”的自由,于是“我”眼中一切都是自由的,特别是课文的第17自然段,字里行间都流淌着自由的气息。

    2、自由读,思考:你有什么感受?

    3、交流朗读:(我体会到园子里的一切都是自由的)哪个句子让你的这种感受特别深刻?

    4、读着读着,你发现作者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吗?

    三个“就像……似的”——拟人排比——多么富有诗情画意的语言啊!(男生朗读) 七个“愿意”—无比自由—作者笔下的一切都是有灵性的,自由快乐的!(女生朗读)

    5、只要我们的心灵是自由快乐的,那么我们眼中的一切都是无拘无束的!你们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会吗?(指名学生说,如:我今天考了好分数,特别高兴,觉得校园里的一切都是自由的;有一天,妈妈带我公园里放风筝,我很高兴,觉得公园里的一切都是自由的;有一天我一个人在家,特别自由,觉得家里的一切都是自由的……)

    6、请学生也像作者一样用上“就像……似的”、“愿意”等词语和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写写自己心中的那份自由。

    7、交流。

    五、回归全文领悟写法

    1、小结: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这份自由,重新回到祖父的园子。因为我的心“情”是自由自在的,所以我看到的一切“景”色都是自由自在的;也正因为满眼的“景”色都是自由自在的,所以我的心“情”就更加自由自在了。这就叫做“情景交融”。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写作方法。

    2、齐读课题:我是自由的,园子是自由的,而慈爱的祖父正是这种自由的源泉,所以作者深情地称这个园子为“祖父的园子”。

    六、课堂检测

    1、语音世界。(看拼音、写词语)

    hú dié cǎo mào xiā nàoch?n dìjiǔ cài

    ( )( )() () ()

    dào suì pāo kāi suí yì qí shíyīn liáng

    ( ) ( ) ( ) ( ) ()

    2、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阅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七、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兴趣的,还可以背一背自己喜欢的段落。

    2、摘抄课文中体现童真童趣的句段。

    板书设计

    祖父的园子

    花园的美景 自由

    祖父的园子 快乐

    有趣的活动 幸福

    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会认坝、傣等5个生字,会写坪、戴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了解民族小学学生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和赞美之情,并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

    4、抄写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初步体会这些句子的含义。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和风情的图片、文字资料。

    2、教师准备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磁带,图片资料、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师生跟着边拍手边唱。

    2、导入:同学们,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你们是属于哪个民族,哪一朵花呢?

    3、让学生介绍自己的民族及本民族的一些服饰、风俗等。

    4、除了这些,你还知道哪些民族的服饰和风俗习惯?请你展示自己找到的有关图片、文字资料,介绍自己了解的其他民族的情况。

    5、根据学生介绍情况,教师利用课后资料袋中的图片,着重引导学生介绍课文中涉及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等民族的情况,并相机出示词语: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

    二、揭示课题,初读课文。

    1、早晨,这些来自不同民族的小朋友,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小路上走来,他们都高兴地朝着同一个方向走去。他们要去哪呢?我们也跟着一起去看一看好不好?(板书:我们的民族小学)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画出生字词。

    三、趣味识字

    1、出示词语:坪坝、穿戴、打扮、欢唱、招呼、飘扬、敬礼、蝴蝶、好奇、孔雀舞、游戏、招引、热闹、古老、铜钟、粗壮、凤尾竹、洁白、摇晃。(指名读、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全体读、)

    2、游戏巩固生字。

    贴字游戏:教师读生字,学生找出相应的卡片贴到黑板上画的智慧树上。

    同桌相互做你指我认游戏,看谁认得的生字多。

    3、着重分析指导戴、蝴蝶、雀、舞字的书写。

    四、整体朗读感知

    思考:民族小学的美体现在哪里?你喜欢哪一段就重点朗读哪一段。

    五、分段读议,加深感悟。

    1、朗读第一段,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轻声朗读第二、三自然段,结合课文插图,说说民族小学的孩子是怎样上课的?

    3、四人小组交流:如果你是一棵小树、一只小鸟、蝴蝶或猴子,看到小朋友们学习这么认真,朗读课文这么动听,你会怎么做?

    4、引导体会: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这句话,用横线画下来,课后抄写在积累本上。

    5、下课了,同学们怎样尽情地玩耍?如果你也在其中,你想和他们玩什么游戏?

    6、这些不同民族的小朋友能走到一起来上课、交朋友说明了什么?

    7、学习第四自然段:这所民族小学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一边读一边想象,拿起彩笔,画出你脑海里的民族小学。

    六、加深体会,比赛朗读。

    1、学了课文,你觉得民族小学美在哪些地方?你能用自己的朗读来表现出这些美吗?指导体验朗读:

    景色美:通过看图体会朗读。

    衣着美:指名一学生穿戴上一套白族服饰展现在同学面前,接受大家的赞美后,用高兴、自豪的语调朗读。

    行为美:结合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这句子和学生平时的礼仪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用发自内心的真诚、友好、光荣的语调朗读。

    朗读美:如何读得连小动物都被吸引住了。

    2、课文写得很美,你喜欢哪一部分?选择你喜欢的部分参加朗读比赛,先在小组进行,再选出代表参加。

    七、课后积累

    1、把你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2、把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抄下来。

    八、布置综合性学习

    我们在学校过着快乐的学习生活,课余生活又是怎样安排的呢?我们将开展一次活动,那么,记录自己的课余生活,该怎样记录呢?

    可以用文字叙述,就像写简短的日记;可以填表格;可以用画图的形式注意边记录边整理资料,准备和同学交流。

    教学反思:

    巧用体验移情朗读

    朗读是任何一门语言课都非常重视培养的一种能力,它是任何一个没有语言障碍的人都应具备的一种能力,一堂没有琅琅读书声的语文课无疑是充满遗憾的,因此,培养学生通过朗读形成一定的语感一直是我们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这一节语文课的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用自豪、赞美的感情来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关键。刚开始,我用提问的形式问学生:那些民族小学的同学们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学校的?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感情来读?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较浅,加上生活区域与时空和课文所写的内容有差距,因此对课文所写内容没有多少感受,所以朗读起来感情并没有真正表达出来。

    如何引导呢?看到一名学生带来的一套白族服装,我灵机一动,马上在她耳边耳语了一番,请她套上这套服装。当她再次出现在全班同学面前时,立刻传来一片赞叹声,我看到,自豪与喜悦也漾在了她的脸上。我马上提议:你能用现在的心情来朗读课文的片断吗?她有了新的朗读体会,果然读得声情并茂。接着,我又让在坐的全体同学用刚才发自内心的赞叹体验来朗读课文,他们也读得入情入境。由此我感悟到,指导朗读,除了可以创设一种情境,再现教材的有关形象,引导学生理解教材所描写的事物,激发学生和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能读出文章的意境外,还可以巧用学生的体验,进行移情朗读,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培养语感。

    课件 篇8

    一、教材分析: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小学语文第十册第23课《古诗两首》中的后一首。这是一首送别诗,作者抓住了那满湖的荷花荷叶作为写作对象,前两句议论,后两句写景,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叹热爱之情。整首诗口语成诗,景色醉人,韵味十足。特别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句,意境广阔,给人无尽的喜悦和想象。

    二、学情分析

    因为学生在课外阅读和积累中已经背诵过大量的古诗,课文中出现的古诗学生早就能背诵了,而且学过了叶圣陶的《荷花》这一课,对描写荷花的这句诗应该比较熟悉了。五年级学生了,他们能够也有了一定的学习力了,能够把诗句的意思大概地连起来表述。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和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学习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结合画面,理解诗句的意思,品味重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3.理解诗歌内容,想象诗歌呈现的画面,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4.初步掌握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为了落实课堂目标,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落实在①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②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四、设计意图

    根据学程导航堂教学六大基本模块,即“目标导向、任务驱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导学、检测反思”等课堂基本环节。在教学中需要重点突出自学、展示、小组合作环节,因此,我把课堂设计

    1、设计清单,自主预习

    预习是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展示,而且也是高效课堂的保证。课堂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已知的基础上。如何整理学生对古诗的先期经验,明确本次课堂教学的目标和方向,为学生设计一份预习清单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我在布置学生预习时,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请写出描写大自然美景的古诗(可按春夏秋冬的顺序)。2、了解作者杨万里,(从其人、其作品、其风格方面)。3、能通过各种途径解决“毕竟”、“四时”、“接天”、“无穷碧”、“别样红”等词,为了考虑到不同程度的同学,我还设计了一个让学生自己选一个不理解的词查出来。4、让学生想一想诗句的意思。这些设计任务明确,大部分同学都能顺利完成。

    2、背诗导入,揭题探究

    五年级的学生会背的诗歌很多,从学生的原来基础入手,导入新课,既能给孩子一个展示的平台,也能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因此我从相同类别的诗歌入手,这样学生自然能在引子的带领下受到感染和熏陶。

    3、初读古诗,把握韵律

    即使学生能背诵,那也是一时的强记而已,所以初读古诗的环节也要做实。由于本诗的课题也较长,涵盖的信息较多,学生的正确朗读也是理解课题的基础,而课题中的“晓”字,也是学生该重点掌握的。

    本首诗在节奏方面不是太难,因此就简化成让学生根据老师给的句中停顿来读出古诗的节奏,这样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向有了一定的提高也能体会到古诗的节奏美。让每一个学生反复地读几遍,在指名读和相互评价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白怎样读才是准确的。

    4、再读古诗,理解意思

    经过前期的积累和预习,理解诗歌的意思环节就简单多了。这个环节我先让学生充分展示自主学习的成果。通过对“毕竟”、“无穷碧”、“别样红”这些词语的追问,让学生明白解词的方法,在理解诗意时,教师预设好哪些重点词语是必须明确和牢记的,在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对比,明白在解意时要力求字字到位,语句通顺。

    5、再读古诗,进入诗境。

    本首诗所描写的情境优美,古诗中存在的留白内容,能训练学生的想象、写话的语文基本能力。为了突出这一点,我让学生欣赏图片,回忆好词,这样为学生的写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能够顾及时一部分写话能力较差的同学,同学让学生小组交流,取长补短。在此基础上让写得好的同学展示,学习他们写作的方法,这样,让学生也颇有收获,有法可依。

    6、品评赏析,领悟中心

    文章绝非无情物,古诗更是如此。在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基础上,诗歌的中心就能够浮出水面,同时引领学生在古诗的题目上找到“送”和内容上表现“美”这样进行辨析,让学生通地自主思考不断地深化中心,真正扣击到学生的心灵中去。

    7、检测反思,总结方法

    “授人于鱼,不如授人渔”方法比学习的内容更有效,因此最后这个环节似乎是课堂教学必要总结。其实,这个环节也是古诗教学的一种延伸和拓展,能更充分体现本堂课教学的价值,我想“知作者”、“解诗意”、“入诗境”、“品诗情”这样的方法学生在学生脑海中一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作业设计

    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也是学生能力得以提高的重要途径。为了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得到综合训练,我设计了:

    1.完成《一课一练》中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相关的内容。

    2.背诵《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用自己的话说说它描述的景象。这样的基础题,同时还设计了积累一些描写荷花、莲叶的诗句这样照顾了每个学生的学习需要,也注重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最后针对层次较高的同学,我设计找一些送别诗,研究一下送别诗的特点,(比如结构,所写的内容或者表达的情感等方面)写一篇《关于送别诗的比较研究》;我想这样能够照顾到不同方面的学生需求。

    在本堂课的设计中,我试着按学程导航的模式,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教师引导指点为辅,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学有提高。

    课件 篇9

    《夜莺的歌声》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课文是“战争与和平”专题,教材内容直面惊心动魄的战争年代,讲的是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男孩帮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故事。课文结构清楚,文字浅显,情节引人入胜,从中可以体会出夜莺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热情。

    对于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首先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次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夜莺”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抓住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体会“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在教法上,我将以读促讲,以读悟情。初读要求学生把课文读通、读熟、读懂;品读时让学生抓住文中重点词,关键句,反复读,读出轻与重,快与慢,虚与实,让理性的语言伴随感性的形象,深深扎根于学生的心灵,从“小夜莺”的精神品质中受到熏陶感染。在学法上,我将尽力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过程】

    一、回忆问题,引入主题

    1、上节课我们留下了两个问题,还记得是什么问题吗?

    在德国军官眼里,夜莺是一个()的孩子。

    在我们眼里,夜莺是一个()的孩子。

    2、要想解决这两个问题,咱们先要走近小夜莺,了解小夜莺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了解了这些,上面两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合作学习,感受品质。

    你认为小夜莺是个怎样的孩子?你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找出来在小组内读一读,再说说自己的感受。

    1、小组合作,找出第一部分中描写小夜莺机智、勇敢的语句,看是从哪些方面去描写了小夜莺?并体会一下它的作用。

    (师提示:因为这篇课文很长,所以在读有关句子的时候,说出是哪一页的哪一段。以便让其他同学很快的找到。)

    【设计意图】

    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挺多,也就是这些句子体现了小夜莺的机智勇敢的品质。要引导学生从写法、含义多文面去深入理解。

    (1)“人呢?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

    小孩不慌不忙地回答,“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师:为什么要把敌人比做野兽?是啊,走进沉寂的小村庄,透过弥漫的硝烟,我们看到:

    原本美丽的房子,此时(变成黑色的瓦砾);

    原本苍翠的树木,此时(变成焦木);

    原本安居乐业的人们,此时(家破人亡)。

    师生齐答。

    小结:这就是战争带来的灾难。正因为有了对敌人的恨,才有对祖国的爱。已经做好心理准备的小夜莺,是如何与敌人周旋的呢?

    (2):“怎么不认识?”孩子很有信心地回答,“那里有个磨房,我常到磨房

    3附近的坝上去钓鱼。那的狗鱼可凶呢,能吃小鹅。”小夜莺也是在德国鬼子没有察觉的时候戏弄、骂敌人。

    (3):“你们这里有游击队吗?”“你说的是一种蘑菇吗?没有,我们这里没有这种蘑菇。这里只有红蘑菇、白蘑菇,还有洋蘑菇。”我看出小夜莺故意装作什么也不知道。

    师:因为在俄语中,游击队的发音和蘑菇的发音很相似。孩子答非所问,再一次体现了他的机智。

    过渡:同学们刚才非常透彻的分析了小夜莺与德国军官的精彩对话,了解了小夜莺的目的。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他们的对话。

    2。指导朗读:你觉得小夜莺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天真、机智、稚气)德国军官用什么语气来读?(凶狠,残暴)

    (1)同桌互读

    (2)指名分角色朗读

    【设计意图:学到这,学生心中已经充满了对敌人的痛恨,在分角色朗读中得以发泄,他们十分乐意,也十分投入。】

    (二)巧送情报

    师:由于孩子很巧妙地回答了德国军官的盘问,德国军官觉得他只是一个贪玩的,不懂事的孩子,解除了对小夜莺的怀疑,并让他带路。在路上,小夜莺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呢?

    (课件出示):

    “孩子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路旁的树枝,或者弯下腰去拾球果,或者用脚把球果踢起来,他好像把跟在身边的敌人完全忘了。”

    4 1、这段话是对小夜莺的()描写

    2、圈出表示动作的词:唱、叫、一甩一甩、打、弯、拾、踢。(指名上台画)

    【设计意图:这些动作是小夜莺故意表现出来的,这正是他糊弄敌人的巧妙之处,应引导学生抓住这一重点进行研读。】

    (三)痛歼敌人

    1、师:小夜莺在敌人面前的这场演出可说是酣畅淋漓,全无破绽,难怪敌人会乖乖地跟着他走进了游击队员的埋伏圈,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自己踏上的其实是黄泉之路。那导演了这一切的小夜莺做了什么呢?

    生:“夜莺兴致勃勃地唱着、想着,突然一声口哨响,孩子突然转了个身,钻进树林深处,不见了。”

    师:从这里,你见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小夜莺?

    “钻进树林深处,不见了”结合全文,有没有和这句话相呼应的语句?生:“有个孩子坐在河沟边,耷拉着两条腿。他光着头,穿一件跟树叶差不多的绿上衣”小夜莺钻进树林,不容易被发现,

    师:这就是一种保护色,属于什么描写?(外貌)穿着绿上衣,和树叶差不多的颜色,小夜莺得以顺利的脱险,他真机灵。

    2、小夜莺真是了不起,既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又安全地保护了自己,由于小夜莺成功地把敌人带进了埋伏圈,游击队员才进行一场痛快淋漓的战斗,谁来读一读游击队员歼灭的军的痛快场面?

    指名读:“枪声打破了林中的寂静,一时充满了树林。”

    师:谁能用几个成语来描述一下这痛快的场面?

    生: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兵贵神速

    【设计意图】

    这样既能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又可以给平时爱积累词汇的学生一个展示才华的机会,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师:这真是关门打狗、瓮中捉鳖呀!

    3、师:游击队员在小夜莺的帮助下,很快就把敌人消灭了,取得了战斗的胜利,当游击队员又和小夜莺见面时,他们会和小夜莺说些什么?(指名答)

    【设计意图】

    战争的胜利是最喜人的,让学生发挥想象,描述战后的会面场景,可以锻炼学生的`续写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四)重迎战斗(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结构特点)

    这样前后照应、首尾连贯,使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十分完整,同时也强调了夜莺又在执行新的任务。更加表现了小夜莺的机智勇敢。我们今后在写作文的时候要认真运用这种首尾连贯、前后照应的写法。

    【设计意图】

    语文学科的学习始终是把“听、说、|读、写”结合为一体的,力求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才是成功的教学。

    三、回味故事,情感升华。

    1、师:是呀,小夜莺凭着他的机智和勇敢,冒着生命危险,把一批又一批的敌人引进游击队员的埋伏圈,是什么样的精神力量鼓舞着小夜莺这样做呢?

    生:爱国精神

    师:热爱祖国的精神(板书)

    师:小夜莺正是怀着对德国法西斯的恨,怀着对祖国的爱,一直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可是,可敬可爱的苏联小英雄小夜莺,还是在一次战斗中意外牺牲了。此时,你又想对这个穿着绿上衣的同龄人说些什么呢?

    生1:真是太可惜了!

    生2:小夜莺,我们永远忘不了你!

    总结:

    战争是残酷的,和平是我们永远的向往。夜莺的歌声本质上是呼唤和平的歌声啊!(板书:和平)

    多可爱的小男孩、多了不起的小英雄呀!在我国的抗日战争中,也有很多和小夜莺一样的小英雄,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小英雄,看看有关他的英勇事迹的书或电影,并向同学推荐和介绍。

    要求同学们选择一个最喜爱的小英雄,记录一下你读懂以后给你的启发。

    【板书设计】

    课件 篇10

    一、教材分析

    1、教材中的地位

    《夜莺的歌声》是人教版新课标第八册语文教材第四组中选编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战争与和平。

    2、选编意图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体会“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受到热爱祖国,仇恨法西斯的教育。二是学习、运用联系上下文等方法体会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抓住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是本课教学的重

    3、教材内容

    课文讲述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被游击队员称作小夜莺的孩子,巧妙同敌人周旋,用口哨学鸟鸣,为游击队传递信息,协助游击队歼灭德国法西斯强盗的故事。课文充分表现了“小夜莺”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课文以夜莺的歌声为线索进行记叙,以空行为标志,写了四部分内容:先写“小夜莺”以歌声引诱敌人上勾,再写“小夜莺”在为敌人带路途中以歌声为游击队员传递敌情,然后写游击队消灭了敌人,最后写战斗结束后“小夜莺”在村边小路旁继续吹奏着宛转的歌声。“小夜莺”的歌声自始至终贯穿着整篇课文,危险中充满勇敢镇定,紧急中充满智慧机警,一个勇敢机智的小英雄形象活脱脱地出现在读者面前。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很陌生,地理知识与课文衔接不上。学生虽然具备一些初步的识字能力和阅读水平。但自主感悟的能力较差,体会语言的表达技巧和体会文章和意境是学生的一个薄弱环节。因此,在上本课之前应通过视频、文字资料了解一些有关二战的知识,另外,体会文章的语言也是教学本课的关键。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

    2、读懂课文,从“小夜莺”的精神品质中受到熏陶感染。

    技能目标:

    3、初步领会首尾照应的写法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从故事内容中体会“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

    难点:

    理解文章首尾照应的写法。

    五、教法和学法

    本课我采用的教学手段主要有朗读法、讨论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引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1、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2、创设情境,角色表演

    3、开放课堂,课外延伸

    六、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3—5分钟)

    引导学生回忆《王二小》、《小英雄雨来》的故事,使学生产生某种认识。

    放映夜莺、杜鹃图片和叫声。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在这里以学生较为熟悉的故事导入,学生会对学习本课更有兴趣。

    第二环节------自主学习体验(5分钟)

    a、找出文中的中心句。

    b、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分几部分写的?你是怎么分的?课文的重点部分写什么?

    第三环节------学生合作讨论交流(10分钟)

    自主朗读课文,完成问题:

    1、大家想一想,面对凶恶的敌人,孩子为什么能够应变自如,毫无惧色?

    2、同桌互相读,思考:为什么题目要叫《夜莺的歌声》?

    3、此时,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4、游击队员是怎么知道敌人情况的?说明了什么?

    5、课文的开头和结尾都写了夜莺的歌声,说说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

    第四环节------反馈学习成果,相互辩论诱导。 (10分钟)

    这一环节是对前面讨论的答案的展示,因为问题较多,可以让每一组选择一个问题来展示,展示的形式可以多样,我让每个组的同学把答案写在纸上,派代表到前面展示,然后,同学们再评价他们的答案是否正确。

    第五环节------ 拓展创新,开放课堂,课外延伸 (10分钟)

    1.读了这篇课文后,小夜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或者你喜欢、佩服小夜莺什么?

    2.你知道在中国的抗日战争中有这样的机智勇敢爱国的小英雄吗?然后引导学生说出小英雄雨来、王二小、张嘎、海娃、潘冬子等,然后用多媒体播放《二小放牛郎》的歌曲,乘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第六环节----------作业设计

    1、课后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听

    2、在书上或者网上查找一些小英雄的故事,在班上开展小英雄故事会

    七、板书设计:

    夜莺的歌声

    吸引敌人

    麻痹敌人

    传递情报

    |

    小男孩—机智勇敢、热爱祖国

    八、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讲述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被游击队员称作小夜莺的孩子,巧妙同敌人周旋,为游击队传递信息,协助游击队歼灭德国法西斯的故事。充分表现了“小夜莺”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这也是本文的教学重难点。战争与学生距离比较遥远,为了使学生体会深刻。我围绕“读”字展开教学,安排了自己品读,品读对话,品读歌声的句子。通过反复读,使学生感受到“小夜莺”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特别是在分角色朗读这个环节,学生非常投入,感受也特别深。

    【2023课件】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