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最新课件
  • 课件

    发表时间:2023-09-11

    最新课件。

    教案课件是老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也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每位老师应该设计好自己的教案课件。教案是促进教育教学资源优化配置和利用的重要支撑。希望这篇“课件”可以满足您的期待让您感到满意,欢迎光临我们的网站让我们为您提供有价值丰富的内容!

    课件 篇1

    一、说教材

    《槐乡五月》是一篇清雅隽永的美文,它不是一首诗,却有着诗一般的语言;它不是一则童话,却有着童话般的意境。作者以优美形象的语言,生动描绘了槐乡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表达了作者对美丽迷人的槐乡五月,对勤劳能干、热情好客、淳朴可爱的槐乡孩子的喜爱。文章行文如流水,语言诗化,读起来琅琅上口,是值得学生诵读的好文章。它素洁高雅,意境美妙,如同一首田园诗,值得学生背诵积累。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能写出和白茫茫等词语结构相似的词语。

    、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五月槐乡的景美、花香和童欢。

    本课教学需要两课时。第一课时解决生字词问题,初步整体感知课文。第二课时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主要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五月槐乡的景美花香和童欢。

    为了配合这篇课文的教学我主要设计制作了与课文相配套的课件,主要以图片文字和音乐为主要构件。另外,教学前我还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串槐花。

    二、说教法、学法

    教师的教学,应做到心中有本,目中有人,在理解、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我结合教材及教学对象的特点,在教学中采用了如下教学原则和手段:

    巧用实物:

    鉴于儿童偏于感性认识的特点,我利用槐花给学生架设了一座与文本相通的桥梁。使学生自然而然的进入了课文中描绘的意境。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与文本对话成为可能。

    妙用表演:

    表演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之一。在教学本文的第三自然段的时候,我设计成在学生读通文本的前提下,表演课文内容。让学生在表演中走进文本,在表演中深入体会课文内容,在表演中体会课文语言的优美和用词的准确,达到语言的吸收和内化。

    重视感悟:

    在教学设计中,我重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与理解,让学生在反复的阅读中,理解、感悟课文的点滴妙处。

    三、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让学生仔细观察实物槐花并说说观察到了什么?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槐花的美、香有个初步的感性认识。)2、板书课题。

    、针对课题质疑: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这样一个质疑的过程无疑在学生心里形成一个强烈的阅读期待,学生的读书积极性自然就被调动起来了。)

    二、初读解疑。

    自由读课文后讨论交流:从刚才的阅读中,你知道了什么?

    (此处鼓励学生能尽量用课文中词和句来说,将字词句的学习与了解课文内容相结合,并且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领悟学习的方法,从而真正的学会学习。)

    三、检查生字词。

    、出示生字后师生共同交流: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词的?

    、出示课后词语:白茫茫喜盈盈甜丝丝白生生傻乎乎香喷喷,并请学生照样子说几个。

    四、再读感知。

    、分自然段指名读,及时纠正。

    、理清课文脉络。出示思考题:课文的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自由读课文,看看自己喜欢哪一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给同桌听。

    、文中哪些地方你读不懂,提出来交流。(此处再次设疑,让学生自问自答检验读书效果。)

    五、指导书写。

    、出示生字。

    、观察并说说书写要点。

    、教师范写。

    、学生描红临写。

    六、作业

    、抄写生字新词。

    、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激情:

    通过课件展示槐花开放时的美景,再加上教师的一段精彩的描述,一定会激发起学生对槐花的热爱之情,也一定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景美:

    、让学生仔细读第二自然段,把自己最喜欢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体会体会。

    (这里我设置了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让学生静下心来,回归常态,沉浸其中,再加之动笔画一画动口读一读,多种感官的参与,学生的学习效果肯定会很好。)

    、交流阅读感受。

    这里主要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三句描写景美的句子。

    (1)槐乡的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

    这一句是整体上对槐乡美景的描写,突出了槐花开放时色彩的美。为了让学生能有所感悟我先让学生找找表示颜色的词,然后再读一读体会体会。

    (2)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地挂满枝头,近看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

    这是从远近两个角度来具体描写槐花的样子。我通过图片以及实物的展示来让学生理解玉雕的圆球以及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

    (3)嗡嗡嗡小蜜蜂飞来了,采走了香的粉,酿出了甜的蜜。劈啪啪孩子们跑来了,篮儿挎走白生生的槐花,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

    这句话是通过动态的描写,从侧面反衬槐花的美。

    以上的每一句话出示以后,我都让学生自由充分地读一读,然后让学生说说喜欢的原因,接着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去体悟其中的感情,最后再有声有色地读一读。

    为了在课堂上逐步落实背诵的任务,我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通过出示相关提示语,给学生一个拐杖,分解和减轻学生的背诵压力。

    通过以上三句话的品读与背诵学生自然就感受到了:景美。

    (三)花香

    这部分的教学我主要抓住两句描写槐花饭的句子来阅读感悟。

    、问:槐花还美在哪?让学生拿出槐花先闻一闻,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出示:中午,桌上就摆出了香喷喷的槐花饭,清香、醇香、浓香

    让学生读一读感受一下,然后问:清香、醇香、浓香的位置能调换吗?通过让学生明白这是按照香味越来越浓的顺序排列的,从而领会作者谴词的准确。接下来再让学生想一想省略号省略的香味。这样不但可以训练学生的想象力,而且还可以展示学生的词语积累。

    、问:想不想吃槐花饭?这槐花饭怎么做的?

    填空:吃咸的______,吃甜的_____。

    让学生通过读课文来填空。你最想吃哪一种槐花饭?想吃哪一种就读哪一种?

    让学生自主选择读书内容这是对学生个性的尊重是教学民主的表现。

    总之,这部分通过闻一闻、谈一谈、读一读、想一想、填一填的教学程序和方法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花香

    (四)童欢

    在这部分的教学中我主要抓住描写小姑娘和小小子的两段话中的两个关键词飘和大大咧咧来展开教学。

    出示:槐乡的小姑娘变得更俊俏了衣襟上别着槐花,发辫上戴着槐花,她们飘到哪里,哪里就会有一阵清香。

    问:哪一个字最能表现小姑娘欢快愉悦的心情?

    .出示:小小子呢,衣裤的口袋里装的是槐花,手上拿的还是槐花。他们大大咧咧的,不时就朝嘴里塞上一把,甜丝丝、香喷喷的,可真有口福呢。

    问:哪一个词写出了小小子的可爱和调皮?

    、在学生充分感情朗读完之后再分角色朗读。

    、演一演。

    让学生先小组合作表演,然后再推荐大组交流。这样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在表演中让学生走进文本,深入体会课文内容,体会课文语言的优美和用词的准确,达到语言的吸收和内化。

    学生在纵情表演过程中自然会体会到:童欢。

    (五)总结全文

    、教师总结。

    、配乐,齐读课文。

    、槐乡,我们就要跟它再见了,此时,你想说些什么?(通过这样一个口语训练的点来让学生诉说对槐乡以及槐乡孩子的喜爱之情,借以深化主题。)

    (六)作业

    、摘录文中你喜爱的、你认为美的句子。

    (让学生积累文中的美段佳句,并能初步运用也是本节课乃至整个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有感情地背诵全文。

    各位尊敬的评委,下午好!我来自永安中心小学,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槐乡五月》,这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课文。

    教材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脚本。对教材的认识和把握是搞好课堂教学的重要前提。下面我就来先说说教材。

    接着说教法学法。

    最后说教学程序。

    我简要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

    首先说第一课时。

    接下来重点说说第二课时。

    这课时我准备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各位评委,我在设计上这一课时候就有一个美好的愿望那就是:在琅琅书声中,让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不仅能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还能感受再现文章的情思意境,让学生在思维与情感的强烈震撼中感受语言的美,体验生活的美!

    各位评委,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课件 篇2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本课生字,学写翠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展开想象,理解课文,体验情感。

    3、能通过品读对翠鸟的外形和捕鱼动作的描述,学会作者仔细观察、抓住特点的方法,进行仿写。

    二.教学重难点:

    能通过品读对翠鸟的外形和捕鱼动作的描述,学会作者仔细观察、抓住特点的方法,进行仿写。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搭船”一词。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5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搭船的鸟)。哪位同学知道“搭船”的意思。(顺便乘坐船)你有过搭船或搭车的经历吗?(有)我们这一课的题目是《搭船的鸟》,同学们,鸟会搭船,奇不奇怪?通过预习,我们知道这是一只(翠鸟)。

    2.出示翠鸟图片。我们一起跟翠鸟朋友打个招呼吧。——你好,翠鸟!一生读翠鸟的简介

    (二)学习字词

    师:我们一起把翠鸟朋友的名字写出来吧。

    1.出示翠字。请你观察“翠”字在田字格中的占格,写的时候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上面不是“羽”,下面“十”的竖不能往上写得太长。)

    2.请同学们拿出你的指板,跟老师书空。在你的练习本上写两个。注意你的坐姿和执笔姿势。同桌检查并修改。

    3.翠鸟朋友还给我们带来了几个它的朋友,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下它们吧。

    ①现在老师想找小老师来领读一下这些词语朋友,哪位同学想来展示。同学们举手都很积极,我们来排火车领读吧。(排火车儿歌)

    ②刚才的小老师领读的真棒,你们认识这些词语朋友了吗?向你的同桌介绍一下他们吧!

    (三)翠鸟外形

    1.同学们,你看,翠鸟朋友也在向我们打招呼呢!请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是一只怎样的翠鸟?

    2.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作者笔下的翠鸟又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先看阅读提示。(课件: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以在旁边做批注,简单写一写你的感想。

    3.找一位同学来读一读他找到的句子。

    4.请你观察图片,来夸一夸翠鸟吧!这只小鸟给作者带来了视觉上的震撼,所以作者忍不住感叹:多么美丽啊!板书:翠鸟外形美

    5.你喜爱这只翠鸟吗?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读出翠鸟的美丽。指生评价:请你来说说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自由朗读,细心体会,想象画面。

    6.作者如何会把翠鸟写得这么漂亮呢?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按一定顺序抓特点观察)补充《翠鸟》片段,品味比较,感悟如何写生动。

    7.我们也来做一个善于观察的人吧!请你观察图片,仿照课文第二自然段,说一说这只大公鸡。(做好评价)出示教师写的片段,请学生评价,进一步感悟写法。

    (四)翠鸟捕鱼

    1.翠鸟不但外形美丽,它还有一种特别的本领,我们一起来看视频。它的本领是什么?——(捕鱼)

    2.同学们,我们一起回到课文中,找到文中描写翠鸟捕鱼的句子,认真读,细细品,你从中可以体会到什么,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出的。板书翠鸟:动作快

    3.我们再来美美地读一下这一自然段,读出翠鸟的敏捷。

    请同学们端起课本来,齐读这一自然段。

    4.同学们,作者是如何把翠鸟捕鱼活灵活现的展示在我们眼前的呢?板书留心观察

    5.看!老师又给大家带来一位小伙伴,他对我们说:同学们,把观察到我捕食的过程说一说,写一写,谁说的最生动我就和谁交朋友!可以用上这些动词:比如:爬、吞、伸、卷、盯等。找一位同学来说一说一下你的观察所得。

    (五)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让我们擦亮我们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美,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去留住生活中的美吧。

    课件 篇3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掌握“阴”“始”“望”“坐”“视”等文言词语的含义、

    2、掌握通假及词类活用、

    3、学习本文烘托、动静结合的写景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反复朗读,整体理解,了解全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2、一词多义及词类活用、

    (三)德育渗透点

    领略五岳之尊的神秀壮丽,开扩胸襟,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陶冶情操、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反复朗读,说出游记的顺序;整体理解,熟读成诵、

    难点:

    (1)掌握通假及词类活用、

    (2)学一点古代文化常识、

    解决办法:介绍泰山风貌,指导诵读;对照课文注释疏通文义,老师适当点拨,感受泰山的高峻、雄壮、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了解有关泰山的知识、

    2、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工具书作好预习工作、

    3、整体把握,熟读成诵、

    五、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掌握“阴”“始”“望”“坐”“视”等文言词语的含义

    2、反复朗读,整体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二)整体感知

    1、介绍作者及桐城派

    姚鼐(1731—1815),桐城派古文家、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清代安徽桐城人、乾隆三十九年辞官后,曾在江宁、扬州等地书院讲学四十余年、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诗文,作品多为书序、碑传之类,著有以其室名命名的《惜抱轩全集》、他的散文简洁精练,温润清新,有文采,形象性强、

    “桐城派”是清代散文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对于散文创作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和鲜明的主张、其创始人是方苞,刘大槐和姚鼐继承并发展了他的理论,三人并称为“桐城三祖”、方苞散文理论的核心是“义法”,主张古文当以“雅洁”为尚、刘大槐提出“因声求气”说、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他强调“义理、考据、词章,三者不可偏废”、桐城派的文章,内容多是宣传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语言则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他们的许多散文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2、关于“五岳”

    泰山在山东省中部,古称东岳,别称岱岳、岱宗,与南岳衡山(在湖南)、西岳华山(在陕西)、北岳恒山(在山西)、中岳嵩山(在河南)并称五岳,而泰山居东,突兀挺拔,雄伟壮丽,被尊为“五岳独长”“五岳独尊”、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的过程

    1、范读课文并正音、

    磴dèng徂徕cúlái戊wù樗蒲chūpú罅xià

    2、借助注释自读课文,找出文言知识点,并口头翻译课文,提出疑问、

    (1)第一段

    阴、阳——古时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2)第二段

    自京师风雪——趁,这里有冒着”的意思、

    今所经中岭山巅——和、

    既上——到、

    晚日照城郭——远看、

    余循以人——开始、

    (3)第三段

    戊申———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逐渐、渐渐、

    曰——有人、

    得日——有的、

    (4)第四段

    ——模糊或缺失、

    皆不往——来得及、

    (5)第五、六段

    生——石缝、

    3、归纳小结、

    (1)通假

    ①成五(“采”通“彩”,彩色)

    ②其级七千余(“有”通“又”)

    ③少(“圜”通“圆”,圆形的,指山石)

    (2)词类活用

    ①汶水流,济水流(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

    ②明天南(名词作动词,照)

    ③山石,土;多平方,少圜;杂树,松(形容词作动词“有很多”“很少有”)

    (3)归纳“以”的用法

    余乾隆三十九年二月(在,介词)

    余始循人(同“而”,连词)

    回视日观西峰(和“上”“下”“东”“西”“来”等字连用,表时间、方位或范围,为现代汉语所沿用,不必译)

    (4)学一点古代文化常识、

    ①关于“阴”“阳”、

    ②关于“朔”“晦”“望”“既望”、

    朔——农历每个月的初一、

    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望——农历每个月的十五日、

    既望——农历每个月的十六日、

    4、课文内容重难点把握、

    全文分五段,第1段点出泰山及日观峰的位置;第2段写登山经过;第三段观泰山日出;第4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第5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其中,第2段和第3段为课文重点、

    (1)[提问]指出泰山和泰山日观峰的地理位置、

    [明确]泰山的地理位置: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人济、

    日观峰的位置:当其南北分者,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2)[提问]简叙作者登山经过、

    [明确]先写由京师到泰安,点明游览的时间和节令;再写由南麓起步,绕泰安城下的中谷,半道越中岭、复循西谷,详细记述路程的远近、山路的石级、经由的路线、

    (3)[提问]登上山顶后,作者按照由远及近、由上而下的顺序描写了“望晚”时的哪些景物?

    [明确]作者登上山巅,眺望远方,座座山峰披着皑皑白雪,照亮南天、俯瞰泰安城,汶水和徂徕山沐浴在夕阳中,宛如图画,环绕山间的云雾,就像轻柔的腰带、

    (4)[提问]文章通过景物的变化写泰山顶上的日出,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景物的变化的?

    [明确]是按照时间的推移来描写景物的变化的、

    待日出: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稍见:云中白若持捕数十立者,山也、

    须臾: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5)[提问]作者还写了哪些人文景观和自然景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人文景观: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道中石刻、

    自然景观:多石,少土;少杂树,多松;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好处:这样写,增加了泰山的人文内涵和景物特点,也使文章显得丰富深刻,体现了桐城派重考据的文风、

    5、[提问]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特点?

    [明确]1、抓住特征巧妙烘托、本文描写景物很少直接写出,而是采用侧面烘托的办法、如写泰山的高峻,先用“其级七千有余”暗暗点出,然后借山顶俯视所见“半山居雾”和在日观亭时“足下皆云漫”的图景从侧面加以烘托、又如写雪,除“冰雪” “雪与人膝齐”等正面描写外,又以“明烛天南”“白若樗蒱”“绛皓驳色”等作侧面烘托,给人以想象,又生动有趣、

    (2)叙事简练,语言形象、全文只有六百多字,却充分表现出雪后登山的特殊情趣、比如从京师到泰安的历程,只用“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简洁生动地点出了季节、路程,并照应了第一段的古长城,·其中“乘”“历”“穿”“越”四个动词不仅符合描写对象的特点,准确生动,而且富于变化,笔墨传神、又如最后一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寥寥几句,就把它的多石、多松、冰雪覆盖的景色描写出来了、

    (3)比喻和拟人手法的运用各具特点、如“苍山负雪,明烛天南”,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写青山背负着白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说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又如“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着的云雾好像飘带一般、“半山居雾”不仅把动态的物写成静态,使人感受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

    6、学生齐读全文、

    (四)总结、扩展

    这是一篇山水游记,叙述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文章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色,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唤起了我们对泰山的向往,感受到了祖国山河的壮美、

    (五)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第一题、

    2、以“观日出”为题

    写一篇短文,把观看的经历和感受描绘一下、

    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建立并理解在线段上植树(两端都栽)的情况中“棵数=间隔数+1”的数学模型。

    2.利用线段图理解“点数=间隔数+1”“总长=间隔数×间距”等间隔数与点数、总长、间距之间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建立并理解“点数=间隔数+1”的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培养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并能熟练掌握这种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出示,设疑激趣

    教师:同学们,我们都有一双勤劳的双手,它不仅能写,能画,其实我们的手指中还隐藏了许多数学知识!现在请大家伸出你们的左手,这里有几根手指呢?

    预设:5根

    教师:那手指与手指间的空隙叫什么呢?

    预设:间隔

    教师:在数学上,我们通常把两个手指间的空隙叫做间隔。大家观察一下,5根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呢?

    预设:4个间隔

    教师:现在再看,现在伸出了几根手指呢?

    预设:4根间隔

    教师:4根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呢?

    预设:3个间隔

    教师:5根手指之间有4个间隔,4根手指之间有3个间隔,你们发现手指数和间隔数之间有数量关系了吗?

    预设1:手指数比间隔数多1。

    预设2:间隔数比手指数少1.

    教师:那你能不能用数学式子来表示手指数与间隔数的关系呢?

    预设1:手指数=间隔数+1。

    预设2:间隔数=手指数-1.

    教师:连手上都有这么多数学奥秘,看来数学真是无处不在!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跟“间隔”有关的植树问题。(板书课题)

    二、引入新知,经历过程,感受方法

    教师:请看,请大家默读一下:(课件出示问题)。

    引例:同学们准备在全长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那么这条路的一边将被树隔成了几段?

    教师:告诉我们 哪些条件?(提问)要求什么问题?(提问)

    教师:同学们先用尝试用线段图来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学生动手并提问完成)

    教师:这里的有几个间隔?

    预设:4个

    教师:那你们能不能用一个数学式子来表示?

    预设:20÷5=4

    教师:20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分别提问)

    预设:20表示这条路的长度(一般我们把它称为总长),5表示每隔5米栽一棵(我们一般把它称为间隔长),4表示有4个间隔。

    教师:4个间隔相当于4段,所以我们数学上通常把有几段称为段数。所以4后面的单位是段。因此我们就得到了公式:全长÷间隔长=段数(提问)。根据除法算式中的关系,间隔长该怎么求?(提问)段数该怎么求?(提问)

    教师:那现在如果我想在这条路上种树,一共需要几棵树苗呢?

    预设:5棵。

    教师:怎么列数学关系式?(提问)

    预设:4+1=5(棵)

    教师:为什么这样列呢?

    预设:因为两端都栽。

    教师:你们都跟他一样吗?所以你发现了树的棵树与段数之间的关系了吗?(提问推出棵树与段数的两个公式)

    教师:刚才我们是在20米长的路上种树,那现在如果在100米长的路上种树呢?你还会吗?请看例1(课件出示例1)。大家在书本上完成。

    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 m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 m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请同学上台展示)

    三、利用新知,解决问题

    教师:连例题都难不倒你们!同学们真是太聪明了!可是,在“植树问题”中,一定要是“树”吗?除了“树”,还能换成别的事物吗?大家请看(出示生活中的图片实例)可见植树问题的应用领域是非常广泛的,下面就请大家应用刚才学的知识帮老师解决几个问题。

    教师:今年的圣诞节刚结束,为了度过一个美好的圣诞节,张老师前几天在家可花了不少的心思!你们看——(分别出示3道练习)

    练习1.我买了装礼物的袜子,像这样每两只袜子之间隔0.5米,挂成一排长8米(两端都挂),一共买了几只袜子?

    教师:现在老师要把题目难度加大。(做完的同学可以把你的想法跟同桌说说)

    练习2.我又买了21只铃铛,挂成一排,长6米(两端都挂),每两只铃铛之间要隔几米?

    练习3.我还买了像圣诞树的衣服来装扮,15人排成一排,迎接圣诞老人(两端都排),每两个人之间隔2米,这个队伍有几米呢?

    四、回顾思考,全课总结

    教师:通过这一节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思考:假如只栽一端或两端都不栽,那又会是什么情形呢?同学们课后去探究吧!

    五、逆向思考,拓展新知

    教师:最后老师有一个难度很大的题目想留给同学们回家思考!请看:

    练习4.在圣诞节这天,老师看见100位圣诞老人一起来给我们送礼物,他们并列排成两队(两端都排),每前后两个圣诞老人之间相距1米,则这个队伍排了有多长?

    六、布置作业

    课件 篇5

    [教学目的]

    通过学生自读和老师指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且一定程度上能有所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1、理解、体味史铁生对生命以及其苦难的感悟。

    2、学会感受母爱、理解母爱。

    3、理解地坛描写与抒情的关系。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理清文章思路和结构。

    2、作者传达怎样的复杂感受。

    3、反复诵读文章、讨论与指导相结合。

    [教材分析]

    《我与地坛》是新教材的新课文,它所讲述的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这问题的提出首先是由于作者自身经历中的残酷事件,即“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这种并非普遍性的事件落到了个体的头上,使他的命运顿时与他人判然有别,而他对这命运的承受也只能由他独自来完成。从这个意义上说,作者对生命的沉思首先是属于他个人的心境内容。课文的第二部分则是有关永恒的“母爱”的话题,作者在无尽的追思中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怀念;另一方面,写母亲,实际是写作者对母亲的“理解”,写作者对母亲对待生命、对待命运的态度的“理解”。开始,作者是不理解母亲的,逐渐地,随着思考的深入,随着精神追寻的深入。精神阅历的广泛,随着年龄的增加,作者终于理解了母亲,读懂了母亲。母亲完全是在苦难的折磨中度完了她自己的生命。看来,命运的造就也就决定了角色的分配和承担的方式,有些人仿佛生来就是为了承受苦难,在苦难中默默地忍受着命运的重压。从侧重点上来说,课文的第一部分更注重“生命”的意义,而第二部分更注重“情感”的意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对“情感”的理解和思考又回答了对“生命”的疑惑——母亲的“活法”,就解答了自己应该怎样活、怎样面对命运、怎样面对苦难的问题,就是“活法”的答案之一——文章就在这样的一问一答中浑然一体。这是文章的精髓,也是课文理解上的难点。

    从以上的角度考虑,对本文的教学目的设计上,侧重点在于对这样的“感悟”的理解上,在于通过这样的一次学习,学生受到的不光有语文能力上的训练,在情感上,在心智上,还可以得到更多的启示。

    从单纯的教学角度来看:本篇课文超过7000字,是本学年度最长的一篇课文之一;教材同时将其确定为“自读”课文,在课时的安排上和文章的长度构成了一对矛盾;另外一个不利因素是,作为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普遍存在着心理疲劳周期较短的现象;而课文说的是一个相对“沉重”甚至“沉闷”的话题。怎样在40分钟里将学生的注意力尽量吸引到课文本身上来,完成对7000字的文章的比较深刻的解读,选择一个有特点,有吸引力的教学切入点是确保实现教学目的的关键。

    作为自读课文,大部分的课堂活动还是要学生自己来完成,教师只能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鉴于本篇课文所涉及的特殊的“情感”意义,如果能让学生自己领悟,自己体会到,完成感情的自我升华,很显然比教师直接将所谓的“经验”“教训”告诉给他们要来得深刻得多。教师要怎样才能完成这样的“引路人”的角色呢?——问题,不停的,一环扣一环的问题,是将学生领到新境界的最佳途径之一。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课前听音乐。说出音乐名和作曲者?

    简介贝多芬:

    贝多芬,28岁开始耳朵有病,听力逐渐衰退,到32岁基本上已丧失听力。《命运》交响曲是在他完全丧失听力的情况下创作的,面对不幸,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喉咙”,谱下了音乐史上光辉的乐章,也奏响了人生的最强音。历史上象贝多芬这样勇敢抗争不公平的人很多,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的作者史铁生也是这样的一位勇敢的和命运抗争的典型例子。他曾这样解释他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名字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的去看它,不是不断的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踌躇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灵魂,看这灵魂的可能与大向”,到底他的这些文字是怎样的体现出他的灵魂,让我们一起进入课文,进入作者的内心,去获得我们自己的体会。

    二、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中初中。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21岁时,因腿疾回北京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加入中国作协。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务虚笔记》、散文《合欢树》、《我与地坛》等。其中《务虚笔记》、《我与地坛》曾入选“九十年代十大经典作品”。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三、检查预习:

    (一)给加点字注音:

    剥蚀()柏树( ) 恍惚( ) 隽永( )

    猝然( ) 坍圮( ) 恪守( ) 隽秀( )

    (二)给加点字注音,并释词:

    熨帖: 意蕴:宿命: 恪守:

    亘古不变:窸窸窣窣:

    四、听课文录音

    五、速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体悟作者感情,概括前后两部分要点。

    明确:第一部分,写古园风景、我的思绪。第二部分,写对母亲的追思,对母亲生命的理解。

    六、作业

    1、熟记生字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悟

    思考:

    1、课文的题目是“我与地坛”,可课文除了写自己,写地坛之外,还写到了什么?(母亲)

    2、课文中第一处同时出现这三个要素的句子是……?

    第二部分第一段:“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3、抽象概括贯穿全文的思路是什么?

    明确:全文的总体思路是:追寻,解答。前半部分是追寻,后半部分是解答。

    提醒学生注意第一部分中这样几句话,“我一连几小时……我为什么要出生。”“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去窥看自己的心魂。”这实际是史铁生在园中15年,全部所思所想的总体线索。也就是说,这就是史铁生的“追寻”的“问题”,共三个:

    第一个,我的身体残疾了,我的生命是不是就此结束吧,是不是就一死了之算了?也就是说,我该不该去死?

    第二个,我为什么要出生?

    第三个,我应该怎样活?这是作者追思的“心魂”。、

    关于第三个问题。当作者对前两个问题“想了好几年”后终于想明白了,终于感悟到“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感悟到“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的时候,实际已经找到答案了,已经对那“生”与“死”这两个问题释然了,解答了。最关键的问题是怎样活下去?——为了什么活下去?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活下去?怎样面对冷酷、残忍、不公平的命运。

    这个问题是贯穿全文的核心问题。如果师生找准了这个关键的核心问题,那么,就等于找到了一把解读这篇佳作的“钥匙”。可以说,如何面对命运是本篇追思的核心。

    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一)阅读第一部分回答

    1、作者来到古园,说: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为什么这么说?(我对古园的深情,古园对我的意义)

    2、“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这时候”指什么时候?为什么此时才是我该来的时候?(地坛褪去昔日的荣耀,尽显沧桑时,一下子失魂落魄的我来了,与它相怜相惜)

    3、“我一下子理解了它的意图”,这“意图”指什么?

    明确:生命的暗示

    4、“理解了地坛的意图”的作者眼中的地坛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荒芜并不衰败。“蜂儿、蝉蜕、蚂蚁、瓢虫、露水”全都是弱小的意象,课都在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自然的法则生存着,这显然也给了作者以启示,为了逃避来到这园子的作者是真真实实感受到了生命的涌动的。

    5、课文中象这样蕴涵着对生命理解的景物描写还有什么地方?如何理解?

    明确:六个譬如。

    肆意雕琢不能改变

    身体残疾精神不变

    6、在园子中有了这么多深刻感受的作者最终理解了生命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作者在园中思考了哪些问题,得出了什么结论?

    明确:1、为什么生;2、怎样活。地坛帮他解决了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则不是由他一个人完成得,他精神跋涉得每一步,都有人伴他而行,文章第二部分写的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他的母亲。在品析第二部分之前请同学概括

    7、为什么要“独自”去?地坛可以给予作者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使作者要独自去?用课文的原文回答。

    明确:“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8、作者要想看见自己的身影,而且还是“总是”去?用原文的回答。(“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9、他到底怎么了?他在什么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让他想要逃避?用原文的回答。(“在最狂妄的年龄上忽然残废了双腿,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扩展]如果同学们自己遇上了这样的问题,会有怎样的心情,会怎样做呢?

    10、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地坛”可以让作者看见自己的身影呢?找出文中描写地坛的部分。(略)

    11、这样的一个地坛给予了作者怎样的“启示”?用原文回答。(生是一个不可辩驳的问题,而死也不是一件急于求成的事。)

    12、为什么地坛可以给作者这样的启示?分别用原文和[扩展]自己的话结合前面的景物描写回答。(“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地坛中的卑微的草木昆虫,他们并不在意自己的栖息地的荒芜,都在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着,并且因为他们的存在倒时地坛不再衰败。正是这些原本不引人注意的现象让作者发现了原来不曾想过的朴素的道理。)

    13、读“剩下的……”一部分内容,体会作者写出的园子带给我的不尽的味道。

    (这是以景写味,感悟到的生命的意味、生存的意味,则在后文充分加以表现)

    (二)阅读课文景物描写部分,讨论:景物描写的作用

    景物描写,第一,有衬托作者心境的作用;第二,为作者的思考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情绪背景”,在那样一个安谧、沉寂、荒芜的背景上,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第三,景物描写本身,实际上也是对“生命”对“世界”(世界本身也是生命)的解读。请看这一段:“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这不是写出一种永恒吗?

    (三)小结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写地坛,从自己与古园的缘分写到古园本身,写到自己在这里的思考以及从思考中得到的对生命的感悟。

    作者讲述在残疾之初,自己悲痛欲绝的心情,渺茫暗淡的前途,以至于一次又一次在死亡恶毒边缘徘徊,然后偶然走进了那个与自己同样荒芜的园子。这座古园映照了作者内心的苦痛,理解作者迷茫的心情,也使作者从中受到生命的启示。石门中的落日,寂静却安详;高歌的雨燕,苍凉却又张扬着生命的多姿多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似乎讲述着青春的童话。还有那些小昆虫,那满园子的草木,虽然生长在这落寞的原子里,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所以作者说:“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正是这不衰败的原子,成了作者生命的一部分,引发他对生命的思考。

    他思考了什么?第一,我的身体残疾了,我的生命是不是就此结束?是不是就此一死了之?第一,我的身体残疾了,我的生命是不是就此结束了?是不是就此一死了之?第二,我为什么要出生?第三,我应该怎样生活?对前两个问题,在这静静的原子里,作者“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想了好几年”,最后终于想明白了,于是对生与死的问题也就释然了。接下来,最关键的几怎样活下去,以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活下去。在这个问题上,原子里的生命给了他启示,他从中感悟到生命的真谛,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战胜了消极颓废的思想,促使他走上了文学的道路,坚定地迈上了新的人生道路。

    这部分描写细致,感受深刻,写得深沉而令人新碎,执着而引发人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三、作业

    找到全本《我与地坛》,通读全篇。抄写第三部分的一段文字(已删节,见下),背诵,并在写作中仿写。

    “如果以一天中的时间来对应四季,当然春天是早晨,夏天是中午,秋天是黄昏,冬天是夜晚。如果以乐器来对应四季,我想春天应该是小号,夏天是定音鼓,秋天是大提琴,冬天是圆号和长笛。要是以这园子里的声响来对应四季呢?那么,春天是祭坛上空漂浮着的鸽子的哨音,夏天是冗长的蝉歌和杨树叶子哗啦啦地对蝉歌的取笑,秋天是古殿檐头的风铃响,冬天是啄木鸟随意而空旷的啄木声。以园中的景物对应四季,春天是一径时而苍白时而黑润的小路,时而明朗时而阴晦的天上摇荡着串串杨花;夏天是一条条耀眼而灼人的石凳,或阴凉而爬满了青苔的石阶,阶下有果皮,阶上有半张被坐皱的报纸;秋天是一座青铜的大钟,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曾丢弃着一座很大的铜钟,铜钟与这园子一般年纪,浑身挂满绿锈,文字已不清晰;冬天,是林中空地上几只羽毛蓬松的老麻雀。以心绪对应四季呢?晴天是卧病的季节,否则人们不易发觉春天的残忍与渴望;夏天,情人们应该在这个季节里失恋,不然就似乎对不起爱情;秋天是从外面买一棵盆花回家的时候,把花搁在阔别了的家中,并且打开窗户把阳光也放进屋里,慢慢回忆慢慢整理一些发过霉的东西;冬天伴着火炉和书,一遍遍坚定不死的决心,写一些并不发出的信。还可以用艺术形式对应四季,这样春天就是一幅画,夏天是一部长篇小说,秋天是一首短歌或诗,冬天是一群雕塑。以梦呢?以梦对应四季呢?春天是树尖上的呼喊,夏天是呼喊中的细雨,秋天是细雨中的土地,冬天是干净的土地上的一只孤零的烟斗。的,看似沉寂、荒凉、萧瑟,却内涵着沉重、超然、博大的历史沧桑感,包孕着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让作者感受到时间的永恒魅力,时间的永恒和历史的沧桑衬托出个人遭际的微不足道,它使得一切痛苦都失去了分量而又从反面使一个不幸的人得到解脱。知道了自己的最终归宿,作者说: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既然谁也摆脱不了一死,所以一切追求都失去了意义,可是,一切的消极颓废不是同样也失去了意义吗?上帝留给我们的,只有好好的活着。”

    第三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阅读课文第二部分,体验母爱。

    (一)读第二部分3、6、7段,概括母亲的爱的特点?

    母爱深沉而不张扬,平凡得让人熟视无睹。有谁能象史铁生那样用心体味母爱呢?更多的时候,母爱都是从我们身边默默地流走,熟视无睹的我们甚至不知道她的存在。我们没有发现她,她当然毫无怨言,可是,对于我们来说,没有体验到母爱应该是多么大的不幸呀!我们丢失了比金子还珍贵的东西。

    (二)分组概括母亲的形象

    明确:2、3、8段。善解人意、疼爱、理解、体谅、宽容、痛苦、担忧、惊恐、默默承受、坚忍、——

    (三)思考讨论

    1、在(二)1段中,作者说“给母亲出了一个难题”,你能具体说一下吗?你曾无意中甚至说因为自己的所谓个性,所谓逆反心理故意竟给母亲出过难题吗?“难题”是哪些?体会其中的意味。用课文的原文回答。

    明确:她知道……她知道……她知道……她又担心……她只是不知道……母亲的善解人意,母亲对儿子的疼爱、理解、体谅、宽容。对比以及后面的内容则表现母亲在苦难面前的沉重、无助和默默支撑的忍耐.

    2、母亲是怎样面对这样的“难题”的?用原文回答。(“这苦难只好我来承担”)

    3、从母亲对待“难题”的态度,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用课文的原词组合回答。(一位疼爱儿子,而且能够理解儿子的母亲,是一位注定活得最苦的母亲,是一位意志坚忍的母亲)

    4、这样的一位母亲给作者留下了什么?用课文原文回答。(“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5、再回头看看前面的那个“遗留”的问题,谁能给出他的答案?(母亲对待苦难的态度给了作者生存的启示:要坚强的承受苦难,要坚忍的活下去。这正是回答作者“怎么活?”的疑问的答案。)

    6、文章是如何来写母亲的形象的?为什么这样写?文中几次出现“现在我才想到”、“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之类的话,表现的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并不是直接表现,而是通过自己心灵的对话,自问自思从我理解母亲对我的爱展开。反复写表明对母亲的深深的歉意,自己痛彻心肺的悔恨与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文章更加动人。也更自然。

    7、读“有一回……”一段,体会其中的意味。

    (以我的“设想”,描摹母亲在痛苦、担忧、惊恐、不安,默默承担着苦难。我的设想与我的自责,表现了对母爱的深切理解!此段中,作者读懂了母爱,而读者,也读懂了作者)

    8、作者与作家朋友谈到学写作的最初动机时,认为朋友的想法过于简单天真了,联系作者发表第一篇小说后的想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明确:通过对比突出母爱的伟大,突出了母亲苦难的命运,也加深了作者痛楚、自咎、思念的情感。诵读第五段。这些苍凉的文字来自心灵深处,没有经历过痛苦的人是写不出这样凝重苍凉的文字的,也永远感受不到在那苍茫的底色下汩汩滚动的热流。

    9、作者读懂了母爱,理解了母亲的痛苦,也理解了母亲的命运,体会到了强烈的爱与痛交织的情感,母亲的命运给了作者什么启发?

    明确:母亲的爱、母亲的意志、母亲的命运、母亲的苦难,让我明白了生存的意义,生存的价值,也让我在逆境中更坚强。

    10、母亲伴随了作者对生命思考,在最后一段有一句形象的表述,请集体朗读。

    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11、[拓展]在这些“想到”的内容中,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的最后一句:“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有过母亲的脚印”。我们怎么来理解这些“脚印”“车辙”“我”“地坛”以及“母亲”的关系?

    明确:处处的脚印,也就是处处的关爱与牵挂。暗示出我的成长处处都离不开母亲的启发,就如同是地坛给予作者的生命的启示一样,在作者的心里,母亲已经和地坛融为了一体,和作者的坚忍果毅的生命融为了一体。

    12、第二部分写母亲是为什么?

    明确:非常概括地说,写母亲,实际是写“我”(史铁生)对母亲的“理解”,写史铁生对母亲对待生命、对待命运的态度的“理解”。开始,史铁生是不理解母亲的,逐渐地,随着思考的深入,随着精神追寻的深入。精神阅历的广泛,随着年龄的增加,史铁生终于理解了母亲,读懂了母亲。母亲完全是在苦难的折磨中度完了她自己的生命。看来,命运的造就也就决定了角色的分配和承担的方式,有些人仿佛生来就是为了承受苦难,在苦难中默默地忍受着命运的重压。也就是说,母亲的“活法”,就解答了自己应该怎样活、怎样面对命运、怎样面对苦难的问题,就是‘“活法”的答案之一。

    三、小结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写母亲。他爱地坛,更爱自己的母亲,尤其体会到母亲的痛苦与无尽的关爱以后。

    开始,尊重是不理解母亲的,只是时时刻刻在想着自己不幸的命运;等到他真正读懂母亲,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是要加倍的“以后,母亲却已经永远地离开了他。于是就有了执着对母亲重新认识,以及对母爱的更加细心的体察。

    执着表达的对母亲的爱是深重而沉痛的。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因为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忽然截瘫的儿子,尽管她情愿截瘫的自己,可事实是无法改变的。于是她只默默地承受,用无私的母爱包容着饿儿子的一切,她只好一天天地熬,慢慢地等,等待儿子走出阴影。但是她终于没等到。儿子成功之日,多么渴望和母亲一起分享。儿子第一次这样为母亲想,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于是,他又摇着轮椅来到这古园,他反复地想,为什么母亲不再等两年?他埋怨上帝的不公;他反复想着同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就像他当初反复思考生命与死亡一样。这时候,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他心中“渗透得深彻”,而母亲那艰难的命运,坚韧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在他的印象中“愈加鲜明而深刻”,从而使他对母爱有了更深的体会,对生活、对未来有了更深的思考。

    四、拓展

    (一)阅读史铁生《秋天的怀念》(文章见《考之韵》),进一步解读母亲。

    (二)在读完这篇文章后,同学们对“苦难”及“人生”又有什么新的感悟呢?我们到底是为什么而活?怎样的活?

    (三)听歌曲(满文军《懂你》)进一步体会母爱。

    五、作业

    周末回家观察父母的言行举止,用心灵解读父母的爱。模仿史铁生的语言与风格,注重展示内心世界,注重抒情和议论,把父爱或母爱用心灵记下来。

    附:板书设计

    地坛荒芜、古旧、沉寂

    一、写“我”与地地坛坦荡、新鲜、顽强

    坛非同寻常的关系地坛给我启迪、慰藉、生命

    母亲对儿子的关怀

    二、写“我”对母儿子对母爱的感悟

    亲的追忆和眷念“我‘对生命的深刻理解

    “我‘母亲的深深怀念

    课件 篇6

    一、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古代志怪小说。

    志怪小说产生在科学知识贫乏、迷信思想盛行的古代,是不足为奇的。按其成因作一个粗略的划分,大约有两类:一类是先有民间传说,而后在流传过程中经许多口述者的加工改选,最后由作者写成,其中一部分成为美丽动人的故事,一部分被赋予怪诞的内容。另一类则纯属作者虚构或据别人的虚构写成,其内容不外乎借神道说教或有所寄托,其中不少有积极意义的作品。这种划分不是绝对的。

    这种情形,学生当然不会很清楚,不善于区分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更不懂得怎样透过它们的“怪诞外壳”看到那“合理的`内核”。这就要求教师把分析内容的工作做得细致一些,要启发学生从故事的全过程来认识这篇课文的积极内容,而不要被某些细节(如鬼无重、渡河无声等)纠缠住。

    为达到这个目的,在水平较高的教学班还可以适当地补充一点教学内容。例如讲一则与这篇课文有关的故事。

    二、读好人物对话,培养学生语感。

    本文中的故事情节是通过人物对话(在带有寓言性质的作品,凡能说话的事物如狐、仙人、鬼等,也可视为“人物”)展开的,因此,读好对话,应是教学的重点。对话的语调一般比较容易辨析,按语调反复诵读,读到如出己口,就会成为学生语言储备的一个部分,这是培养学生文言文语感的重要方法。从长远观点看问题,这样做是十分必要的。

    三、教法建议。

    本文是一篇古代笔记小说,情节离奇,引人入胜,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很浓;文章又是用当时的口语写的,也容易读懂,用不着逐字逐句讲解,个别难词难句可以略作解释,或让学生据上下文进行判断,然后在复述和诵读中进一步加以领会。

    本文可诵性不强,在水平较高的教学班,读三四遍即可,可适当加进讨论内容;在水平一般的教学班仍当以诵读为主,读到顺畅为主。

    一、导入新课。

    问:同学们大多熟悉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谁能简要地说说这个故事?

    二、补充介绍干宝《搜神记》和《宋定伯捉鬼》。

    《搜神记》保存了我国古代许多有价值的民间传说,如《白衣素女》《李寄杀蛇》《韩凭夫妇》《干将莫邪》等,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时阶级斗争和自然斗争的状况。其中也有一些怪异情节,如韩凭夫妇死后精魂化为鸳鸯、干将莫邪之子头煮三日三夜而不烂等等,都是人民美好愿望的反映。

    《宋定伯捉鬼》先见于《列异传》(该书题作《宋定伯》),个别词句有异,但内容完全相同,可见这个故事流传之久。

    三、学生默读课文并准备复述。

    要求:①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句,②准备说出故事梗概,不要求逐字逐句翻译。

    说明:说故事梗概跟创造性的复述不同,它不仅不要求生动地描述,而且可以省略某些不重要的内容,可以将某些内容合并叙述。就这篇课文来说,由于对话很多,将直接对话改为转述,也是一个可行的办法。

    说梗概示例(第1段):宋定伯夜里走路碰上了鬼,也自称是鬼,要到宛市去,恰好鬼也要去那里,于是同行。

    四、诵读全课并正音释词。

    1.诵读第1段。

    正音释词:

    ①年少(shào)时:问古语“少年”和今语“少年”有什么区别,引“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年少,即年轻。

    ②古语“逢”,即今语“遇”,这是用不同的字表示同一概念。引“马上相逢无纸笔”。

    2.诵读第2段。

    正音释词:

    ①递:这里用的是引申义,由“传送”这个基本意思引申出依次、交替、轮流的意思(让学生据上下文自己引申出来)。

    ③卿:你、您。补充:有时也作爱称用;“卿卿我我”即表示相爱意。

    以下词、语、句的意思要求学生用现代语(用口语最好)表述。

    先带领学生划分本段层次,依次用“共递相担”“鬼忌人唾”“渡河”加以概括;然后练习背诵,先背“数里……如是再三”,后背“定伯复言……勿怪吾也”。

    3.诵读第3段。

    正音释词:

    ①欲:比较本段和第一段中的“欲至宛市”,说说两句话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前者是“想到宛市去”,后者是“将到宛市(时)”。)

    ②著(zhuó):附着、接触。此字在文言文中常作动词用。列出上述二义后,让学生选择下面两句话中“著”的意思。

    ③索:问此字在“索下”中跟“使人索扁鹊”中的,“索”意思是否相同。(要求-寻找)

    必要时教师应领读全文一遍,以加深印象。

    五、整理对话中的常用语。

    让学生按以下两类的条目找出例句填在括号里,并在常用语下加着重号,

    整理完毕,可让学生再读课文一遍,要求读出语气。

    六、教师询问学生读过此文后有什么想法。(“鬼”就是坏人,坏人是可以制服的,要胆大心细;也可联系社会现实说说破除迷信的必要性。)

    七、口述姜三莽的故事。

    练习要求翻译,笔者认为翻译的必要性不大,此文比较接近口语,能复述大意即可。

    附译文如下,供教师参考:

    河北景城县有个姜三莽,胆子大而行事鲁莽。有一天,听人说起宋定伯卖鬼得钱的故事,非常高兴地说:“我今天才知道鬼可以捉,如每晚捉一个鬼,吐口唾沫让它变成羊,早晨牵到屠市去卖,足够一天的酒肉开销了。”于是每天夜里都扛着棍子,拿着绳子,在坟堆中间悄悄地走来走去,像猎人侦候狐兔一样,却终于没有碰上;即便是一向传说有鬼出没的地方,他假装喝醉了酒躺在那里,想引诱鬼出来,也是毫无音影。一个夜里,他隔着树林看见几点“鬼火”,赶紧跑过去,没等他跑到,“鬼火”已如流星一般消失了,只好懊丧地回家。就这样找了一个多月,毫无所得,才停止寻找。(以上是故事大意)

    原来鬼欺侮人,常是利用人怕鬼,姜三莽确信鬼可以捉来,心里已经不把鬼当一回事了,他的气焰足可以使鬼害怕,所以鬼反而躲着他。(这是作者的评论)

    课件 篇7

    一、文本解读:

    《翠鸟》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通过对翠鸟颜色鲜艳、小巧玲珑的外形和活动时专注、敏捷的特点描写,最后归结到对翠鸟的喜爱,层次非常清晰。作者观察细致,描写生动,字里行间流露出了爱鸟的情感。

    二、学情分析:

    学生们纯真善良、富有爱心。在他们居住的周围,时常可以看见麻雀、鸽子等小鸟,像翠鸟这样的水鸟他们却很少见到,加之翠鸟又如此漂亮,孩子们对《翠鸟》这篇课文的学习会有比较浓厚的兴趣。但由于孩子们年龄特点,他们活泼好动,精力不易集中,故教学设计一定要注意直观与趣味性,让孩子们在“赏”中学,在“玩”中学。

    三、教学重难点:

    鉴于以上的文本以及学情分析,我认为本文的教学,1.重点是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翠鸟的外形特点和活动特点,通过学习课文感受作者的语言美,受到爱鸟的情感陶冶。2.难点是抓住动物特点,用生动准确的语言进行有顺序的描写。

    四、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会认“衫”等10个生字,会写“疾”等14个字,掌握“疾飞”等11个词语。

    2.技能目标:能读懂课文第一自然段是怎样围绕总起句把翠鸟的外形特点写具体的,理解课文按照一定顺序描写翠鸟外形特点的写法,并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情感目标:通过了解翠鸟的外形和生活习性,培养学生观察兴趣及方法,激发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激发学习兴趣:图片出示最大的鸟和最小的鸟。

    师:你认识它们么?它们是什么鸟?

    生:最大的鸟是信天翁,最小的是蜂鸟。

    师:你还了解和喜欢什么鸟?为什么喜欢它呢?

    生1:我喜欢百灵鸟,因为它的叫声很动听。

    生2:我喜欢啄木鸟,因为它可以给大树捉虫子治病。

    生3:…...

    师:今天,我们要认识一种非常漂亮又会捉鱼的鸟,它有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翠鸟

    板书课题,全班齐读。师:请同学们举起自己的小手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

    (二)、讲授新课:

    师:让我们先复习一下上节课的词语,你发现了什么?生:我发现了有两个次的读音是一样的:清脆和青翠。

    师:你们可以用它们造句吗?

    生1:校门口的花坛,有一棵既高大又青翠的松柏。

    生2:这只小鸟的叫声很清脆。

    师:这两个词虽然读音相同,但是区别很大呦!谁来说一说?

    生1:青翠是形容颜色的。

    生2:清脆是形容声音的。

    师:同学们不但课外知识丰富,而且词语积累运用的能力也很强。下面让我们一起进一步去解翠鸟吧。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带着这样的问题去读。

    师:课件出示填空:读了这篇课文,我知道了课文介绍了翠鸟的()和(),以及我们要()。

    生:我知道了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翠鸟的外形、活动,以及我们要保护它。

    师:想了解翠鸟的什么呢?个别回答,生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生各抒己见)

    出示第一自然段,谁来读?思考:作者写了翠鸟外形的特点是什么?同学们在这一段话中找找吧。板书:颜色鲜艳、小巧玲珑

    1、这几句话写得好不好?好在哪里?(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

    2、作者除了运用修辞手法,还按照了一定的顺序,谁来说一说?(先写头,然后写背、腹)

    3、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嗯?翠鸟听到我们生动的朗读声也迫不及待地来到我们的课堂,(没有颜色的翠鸟图)它的颜色鲜艳吗?美吗?(不美,它没有颜色)谁能让它变美?(小小化妆师,贴色说一说)生上台一边贴、一边说翠鸟的外形,贴的时候能按课文顺序,在这个环节,生基本上掌握了本段的背诵。)

    4、让我们用朗读去赞美它吧(配乐朗读,背过的可以试背)

    5、同学们,刚才我们不但了解了翠鸟的外形,还学了作者描写动物外形的写作方法(课件出示:抓特点、按顺序、写生动)齐读,以后我们在写此类作文的时候也可以按照这样的方法去写。

    6、让我们来试着写一写,完成填空。(仿写燕子,课件出示燕子天空图)

    7、今天我们的收获太多了!你们知道么?翠鸟还有个名字叫“叼鱼郎”,它是一位真正的捕鱼高手,让我们一起去见识一下吧。

    8、出示2、3段(齐读)读完之后在书上画,完成填空,(从那些语句中,我体会到了什么?)

    9、个别同学回答,可领读,板书:(专注、敏捷。)

    10、比较句子,说说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因为蹬开说明翠鸟用力,像箭一样说明叼鱼速度快)

    11、翠鸟捕鱼的本事可是天生的,和它的外形有很大关系。我们来举行一次记者招待会,采访一下翠鸟。(用上因为……所以……的关联词句式练说)。

    12、翠鸟非常漂亮又会捕鱼,我想捉一只,可以吗?(不行,听听老渔翁的话,齐读,个别读)

    六、拓展延伸

    1、我们不单单要爱护翠鸟这种动物,还要珍惜和保护更多的动物,并且要和它们和谐相处,课件出示,欣赏一组动物和人类和谐相处的图片。

    2、作业:“我是一个小作家”仿写小兔子和孔雀。

    课件 篇8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生字11个。

    3、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懂得应该做有意义的事。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小黑板,生字、词卡片。

    课型:课文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式

    教学步骤:

    一、提问导入。

    1、以课文故事导入。同学们,珍妮走迷路了,这该怎么办呢?

    2、指名说说。

    3、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珍妮,她是怎样做的,好吗?

    4、板书课题:《七色花》(学生齐读两遍)

    二、新授。

    1、质疑

    (1)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指名说说。

    2、初读课文。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段序。

    (2)出示生字,学生“开火车”当小老师接读。

    妮、橙、撕、谣、碎、旋、哎、塞、凳、跛、康

    (3)出示生词,同桌读、齐读。

    珍妮、橙色、撕下、歌谣、摔碎、旋风、哎哟、堵塞、板凳、跛子、健康、随便、仔细、东张西望

    3、熟读课文、理解课文。

    (1)默读课文,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2)珍妮是这样得到“七色花”的?她实现了这样的愿望?指名分段接读1——5自然段,并指名评价。

    ①指名说说。

    ②齐读1——5自然段。

    (3)在小组合作中学习:

    ①选择喜欢的方式读6——10自然段,讨论:珍妮用七色花实现了几个愿望?分别是什么愿望?

    ②指明说说。

    ③喜欢6——10自然段的同学起来读。

    (4)想知道珍妮最后一个愿望做了什么吗?

    ①想知道的同学起立读11——18自然段。

    ②指名说说。

    ③讨论说说:珍妮做的哪件事是有意义的?为什么?

    ④齐读11——18自然段。

    4、朗读课文。

    正确地朗读课文;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指名说说:如果我有一朵七色花,你想实现什么愿望?

    三、布置作业: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板书设计:

    七色花 做有意义的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正确书写8个字,并掌握每个字的笔顺规则。

    2、完成“语文天地”中“抄一抄”

    教学重难点:

    1、书写“谣、撕、架、碎、戏、便、健、康”8个字。

    2、抄写词语。

    教学准备:生字、词卡片,田字格黑板。

    课型:写字课

    教学方法:讨论、小组合作式。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齐读课文《七色花》。

    2、出示11个生字,学生认读。(开火车)

    妮、橙、撕、谣、碎、旋、哎、塞、凳、跛、康

    3、出示生词,同桌读、齐读。

    珍妮、橙色、撕下、歌谣、摔碎、旋风、哎哟、堵塞、板凳、跛子、健康、随便、仔细、东张西望

    二、新课:

    1、出示要写生字,学生认读。

    谣、撕、架、碎、戏、便、健、康

    2、学生分析字形,互相交流。

    3、书写生字。

    (1)学生自由书写生字。

    (2)指名上台书写,并指名评价。

    (3)书写生字,每字3遍。

    (4)完成“语文天地”中“抄一抄”

    *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歌谣、随便、仔细、健康、东张西望、()

    *抄写词语。

    (5)合作学习:

    *小组中,选出写最快、最好的作业,评选出来。

    *上台展示,并说说自己是怎样书写的。

    三、布置作业:

    1、书写生字,每字3遍。

    2、抄写词语。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后记:

    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理解诗句,能进入诗人描绘的春意盎然的意境。

    有感情的朗诵古诗,背诵这首诗。

    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感受他愉悦的心情。

    教学重点:

    进入诗歌描绘的春天生机盎然的意境,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写景诗导新课

    1、古典诗歌中写景的诗歌很多,你能背几首吗?

    2、同学们每背一首诗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写景诗,题目叫做《江畔独步寻花》(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范读好再读。

    4、从课题中,你看出了什么?

    5、这个在江边一边散步一边赏花的人是谁?你对他有哪些了解?(杜甫生活在晚唐的战乱时代,他一生颠沛流离,关心百姓疾苦,创作出了许多忧国忧民的诗歌。大家熟悉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6、这首诗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呢?(这首诗就是安史之乱后,诗人流寓到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在春暖花开的时节,漫步江边诗兴大发,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七首。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第六首。)

    二、感受诗歌文字美、意境美

    1、怎样的美景吸引着杜甫?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诗,注意诗的停顿和重音。

    2、谁来读?注意听他的停顿和重音。(我听出来了,你是这样停顿的:)

    再读,要比他读得更好。

    谁还愿意挑战?

    就像他这样读,我读课题,你读诗。

    3、简单说说这首诗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4、一千个人读这首诗就有一千个杜甫。请你结合注释,画出你喜欢的字或词或句,写下你的体会和感受。写好之后先在小组内说一说,注意倾听他人的见解。

    5、全班交流:

    注意认真倾听他人发言,有不同的见解可以补充。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a)蹊?

    b)花满蹊?都有什么花呢?

    c)有矮矮的野花,也有高高的桃花、杏花,那么“花满蹊”可以怎样理解?(小路上开满了野花;桃花杏花把小路遮盖得严严实实的;让人仿佛置身花的海洋。)

    d)我们无法得知一千多年前的杜甫看到了什么,但是透过一个“满”字,我们感受到的是繁花似锦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e)到底有多少花呢?(读:千朵万朵)

    f)这句诗哪几个字把沉甸甸的花写活了?(压、低)花多到什么程度?(把枝条都压弯了)

    g)同学们再想一想,沉甸甸的花压弯枝头的形态让你联想到了什么?(沉甸甸的花垂下来,仿佛是害羞的少女低着头;春风和小花说了一句悄悄话,花羞红了脸。)

    h)花是诗人最爱写的景物之一,杜甫眼中的花是“千朵万朵压枝低”的妩媚。你还知道哪些写花的诗句?

    老师也搜集了一些写花的名句。谁来美美的读一读?

    诗中写了哪些花?将你最喜欢的一句摘抄下来,写到书上。习作中恰当的使用这些诗词名句会使文章增色不少。

    i)花很美,语言也很美,你能不能把杜甫的这两句诗也读出美?练习读一遍。

    j)你为什么这样读?你再找一个同学读一读。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a)不少同学都勾画了这句“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美吗?

    b)蝴蝶和黄莺为什么不忍离去?蝴蝶陶醉了,黄莺陶醉了,诗人也陶醉了。此时他觉得蝴蝶煽动的翅膀为他而舞,黄莺清脆婉转的歌声是为他而唱。

    c)与其说蝴蝶留连,娇莺自在,不如说,诗人自己留连自在。

    d)你能否用一个词形容诗人当时的心情?

    三、升华情感写春天

    1、引导想象: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张开想象的翅膀,跟随老师走进杜甫,走进春天。(音乐起)在饱经战争的离乱后,杜甫一家搬到了成都浣西江畔的草堂居住。春暖花开的季节,诗人独自漫步江边踏青寻花,不知不觉来到了黄四娘家。小园香径,花满林梢,处处透露出春的气息。鲜花遍地,芬芳扑鼻。那高高低低的枝头上,姹紫嫣红,花团锦簇,如云似霞的花朵把枝条都压弯了。洁白的梨花、粉红的杏花引来了成群的蝴蝶,它们在花间叶下翩翩起舞,嬉戏追逐,恋恋不去。诗人完全陶醉,他一会儿赏花,一会儿观蝶。忽然,一阵动听的啼鸣声传入诗人耳中,他抬起头只见几只黄莺在枝头歌唱,它们唱得那么自由自在,恰恰的歌声似乎在告诉人们:春天多美好!

    2、同学们都陶醉了。让我们再次轻声吟诵这首诗。看大屏幕。

    3、寥寥数语,诗人将我们带入了梦幻般的春天。请你把刚才想到的画面描绘出来。

    4、生展示,同学们把笔放下闭眼用心去体会,配乐读。师评价。(你的语言很美,文学功底很深厚)(感谢你用优美的文字把我们带入到了美好的意境里)(听你的朗读真是一种享受)

    四、小结学法铺垫新诗

    学习古诗就要反复推敲词语,展开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绪。杜甫一生创作了大量忧国忧民的诗歌,著名的有《三吏》《三别》。他的诗歌风格沉郁顿挫,像这样抒发喜悦之情的很少。然而在杜甫生平中,有一件事不但让他“喜”,而且更让他“喜欲狂”,到底是什么事呢?下节课让我们到《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去寻找答案!

    【最新课件】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