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认识0课件集锦
  • 认识0课件

    发表时间:2023-07-31

    认识0课件集锦。

    在学校,我们看过许多范文,优秀的范文能让我们感到受益匪浅,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学会如何去记录重要的事情。优秀的范文更能受到大家的关注,你会借鉴优秀的优秀范文模板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认识0课件集锦”,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认识0课件 篇1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31~32页

    教学目标:

    1、能清楚地知道倒数的概念,能求一个数的倒数。

    2、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以及判断、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愿意交流合作,喜欢数学的情操,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

    教学重点:能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难点:在小组间交流合作的基础上,得出倒数的概念,并能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用汉字作比喻引入

    1、师指出:我国汉字结构优美,有上下、左右……结构,如果把“杏”字上下一颠倒成了什么字?“呆”把“吴”字一颠倒呢?(吞)……一个数也可以倒过来变为另一个数,比如“3/4”倒过来呢?(4/3)“1/7”倒过来呢?(7/1也就是7)这叫做“倒数”,随即板书课题。

    2、提一个开放性的问题:看到这个课题,你们想到了什么?

    二、新知探索:

    1.研究倒数的意义

    。乘积等于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

    。倒数是对两个数来说的,它们是互相依存的。必须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而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数。

    2.学生自主举例,推敲方法:

    (1)师:下面,请大家各自举例加以说明。

    (2)学生先独立思考,再交流。

    (a.以“真分数”为例;如:5/8的倒数是8/5……真分数的倒数是假分数。)Jk251.com

    (b.以“假分数”为例;8/5的倒数是5/8……假分数的倒数是真分数。)

    (c.以“带分数”为例;带分数的倒数是真分数。)

    (d.以“小数”为例;分两种情况:纯小数和带小数,纯小数相当于真分数,带小数相当于假分数)

    (e.以“整数”为例;整数相当于分母是1的假分数)

    学生举例的过程同时将如何寻找倒数的方法也融入其中。

    3.讨论“0”、“1”的情况:

    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要求学生说出想的过程(因为1与1相乘得1,所以1的倒数是1。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不可能是1,所以0没有倒数。)

    4.总结方法:

    (除了0以外)你认为怎样可以很快求出一个数的'倒数?

    三、反馈巩固:

    多媒体出示:

    1.写出下面各数的倒数:

    3/4、9/5、6、1、0、5、1.5这组数中,你最喜欢求哪个数的倒数?最不喜欢求哪个数的倒数?为什么?

    2.判断:

    (1)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乘积一定等于1。()

    (2)2和它的倒数的和是?()

    (3)假分数的倒数是真分数。()

    (4)小数的倒数大于1。()

    (5)在8-7=1和3÷3=1中,8和7、3和3是互为倒数的。()

    (6)a的倒数是?()

    (让学生用手势判断,进行辨析,训练说理能力。)

    3.游戏:找朋友

    一名学生说出一个数,谁能又对又快地用一句话说出这个数的倒数,谁就和这名同学互为朋友。

    四、全课总结,自我评价。

    提问:通过这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

    认识0课件 篇2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倍的认识》例2,下面我将从课标分析、学生分析、设计理念分析、说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谈一下我对本课的教学构思与设计。

    一、课标分析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时。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乘除知识以及初步认识了“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倍”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比较抽象的一个概念,也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概念,是进一步学习有关倍数知识的基础,也是学习分数、比例等知识的基础。本课教学的知识点主要有在建立倍的概念的基础上,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简单实际问题。由“倍”的含义,自主体会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教材明确指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可以用除法计算”。

    二、学生分析

    倍数关系是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数量关系之一。建立倍的概念,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和除法的含义,拓宽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这一课是在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倍”概念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学生能通过圈一圈,数一数等活动得出一种事物是另一种事物的几倍;并且学生在二年级学过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用除法计算。本节课重点需要引导学生在练习中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所以用“除法”计算。

    三、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基于以上理念,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体现这样的教学理念,那就是“尊重学生,注重发展”。采用操作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方式,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根据上述教材内容分析及教学设计理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1.通过对学具的操作,进一步理解“倍”的含义;理解 “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联系。2.引导学生根据“倍”的概念和除法的含义,分析、推理、探究“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一般解决方法。3.初步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教法学法。

    1、实践操作法。通过观察、操作、游戏等活动,多渠道促进学生内化对“倍”概念的理解。课堂中我比较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从复习引入开始就让学生通过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充分激活知识储备,在例题讲解中让学生每个人都动手摆一摆、画一画、说一说、算一算,将学生的手、脑、口充分调动起来,把操作与概念的理解有机结合起来。不仅如此,在练习题的设计上同样选择了画一画、摆一摆等内容,让学生先动脑想一想,再亲手画一画,在操作的基础上使知识得以深化,渗透了转化的思想和数形结合的计算方法。

    2、练习巩固法。在应用知识环节中设计题型丰富、形式多样的分层练习,能使学生巩固对倍的含义的认识,以及对“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基本思考方法的理解。同时激发学生应用知识的参与热情,也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总结归纳法。通过最后总结归纳教学内容,揭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转化成“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思想,用除法计算,提高了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五、教学程序。

    记得有这样一句话:“听过了,就会忘记;看过了,就会记住;做过了,就会理解”,所以在这节课中,我力争让学生去做数学、玩数学,注重数学学习是一个体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环节:

    (一)复习铺垫,引入新课。

    课伊始,我采用摆小棒激趣的形式,复习已经学过的“倍”的问知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基础,找准新知的生长点,为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做好知识上的铺垫。并且尊重学生的这一认知起点,根据他们的认知起点随机引导。

    (二)实践操作,探究新知。

    课堂中我比较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从复习引入开始就让学生通过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充分激活知识储备,在例题讲解中让学生每个人都动手摆一摆,说一说,将学生的手、脑、口充分调动起来,把操作与概念的理解有机结合起来。

    (三)巩固提高,深化发展。

    练习形式多样,容量较大,梯度明显使学生在循序渐进中巩固了新知,达到发展能力的目的。如拍一拍、画一画、说一说等形式的练习。

    (四)归纳总结,课外延伸。

    在全课结束之前,通过回顾所学内容,并用一句话来概括学习内容,从而归纳出本节课的课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再者还设计了课后延伸拓展题,让学生根据算式用所学知识编“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应用题,注意了知识的延伸性。

    认识0课件 篇3

    教学内容:课本第1-3页的例1、例2“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一第1-6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认识负数,能认、读、写负数。学会用正数、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经历创造符号表示相反意义量的过程,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享受创造性学习的乐趣,相继发展的符号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介绍古代中国对负数的认识和使用情况,让学生体会到中国古代文明对数学发展的卓越贡献,激发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在现实生活中认识负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能够比较0、正数、负数的大小。

    教具准备:温度计、图片

    教学过程:

    一、巧设问题,感知引入—引出负数

    1、热身游戏《截然相反》。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语言,说一句相反的话。

    比如:上—下,向前走2步—向后退2步,存入300元—取出300元等等。

    2、在春节去爷爷家拜年时,爷爷给小明100元压岁钱,但在回家后,小明将这100元钱捐给了希望工程。你能帮小明做一下压钱的账目记录吗?(引出正、负数数学史话)

    二、体验内化,探究新知—认识负数

    1、放映中央电视台某日的天气预报,观察上海、北京的气温图,掌握正负数的读法、写法。

    小结:零上5摄氏度记作:+5℃

    零下5摄氏度记作:-5℃。

    “+5”读作正五,是一个正数,+5也可以写作5;“-5”读作负五,是一个负数。

    人们是利用什么工具来测量温度的呢(介绍温度计)?并让学生拨出上海5°c和北京-5°c,也就是零下5°c。

    小结:(1)要在温度计上表示温度,首先要确定0°c的位置。

    (2)温度中,0°c是区分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零上温度用正数表示,零下温度用负数表示。

    (3)0是正负数的分界线,所以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三、回归生活,拓展应用—应用负数

    电梯中的正、负数:去五楼开会和到地下二楼,应各按那些键?

    海拔中的正、负数:(因为学生对海拔并不熟悉,所以先利用课件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海平面,什么是海拔高度等)

    让学生知道高于海平面用正数表示,低于海平面用负数表示。

    存折中的正、负数:让学生解释存折中的一些信息,并加以拓展练习,提出存折上还有多少钱这一问题。

    四、课堂总结,知识延伸—拓展负数

    1、通过学习,你有那些收获?

    2、在日程生活中你还发现哪些负数?以《生活中的负数》为题写一篇日记。

    五、板书设计

    温度:

    零上5摄氏度记作:+5℃

    零下5摄氏度记作:-5℃。

    “+5”读作正五,是一个正数,+5也可以写作5;“-5”读作负五,是一个负数。

    海拔:海平面以上用正数表示海平面以下用负数表示

    认识0课件 篇4

    教学内容:

    教科书38——39页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活动情景和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

    2、初步学会用尺子画角,在操作体验中让学生感受到角有大小,感悟到角的大小只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3、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交流能力。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三角板、活动角、绳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红旗上的五角星的名称缘由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的精神面貌真不错,老师准备把这几颗五角星奖励给表现最好的同学。(课件出示五角星)这几颗星星为什么叫五角星呢?师:角到底是什么样的图形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位“新朋友” 。(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通过学生熟悉的“五角星”,很自然地引出本节课要解决的重点问题——角是什么样的图形,既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又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动手实践,探究新知

    1、找角

    师:老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角的家,在画面中,哪儿有角?

    师:不仅这里有角,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周围,许多物体上都有角,请同学们仔细看一看,认真找一找,然后把你的发现说给小组里的同学听。(生生互动)

    2、摸角

    师:谁愿意说说你们找到的角?

    老师明白了同学们指的角原来是这样的一个图形(点)。想想怎样才能把你们看到的角完整地指出来呢?(点、边、边)

    老师发现同学们指角的时候,不光指了这个点,还指了这两条直直的线。想看看老师是怎样指角的吗?你们能像老师这样指角吗?试试看。

    师生一起指三角形的角、课本封面上的角。

    3、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

    同桌合作指一指课件中的角。

    师:角到底是什么模样呢?让我们给这些角脱掉漂亮的外衣。(课件演示)

    师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并观察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后板书(1个顶点、2条边)生再次指认实物角的各部分名称。

    4、判断角

    (学生用手势判断,并说明理由,如五角的角与几何中的角的区别)

    5、创造角

    师提供学具:一条绳子、两根塑料条、圆或不规则纸片。讲故事:“蓝角、红角比大小”(课件出示图)。

    (在创造角的教学中,通过学生折一折、剪一剪、比一比、说一说等方法,让学生通过操作及同桌合作的学习方式,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体验、自己去探索,使学生感受角有大小,更好的认识角的特征,建立角的表象。在学生介绍角的时候选择一个角来比一比两个角谁大谁小,这样可以更自然的引到活动角的比较大小。)

    6、画角

    a、请学生想想说说,应该怎样画角。

    b、教师规范画角的步骤。教师边画边说:先点一个点,从这个点起,尺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教师板演)。c、学生练习画角,教师给予鼓励。

    d、学生反馈后,再画一个跟刚才大小不一样的角.

    三、练习反馈,实际应用

    1、师:请同学们数一数三角形有几个角,再数一数每个小组桌面上其他图形的角。

    2、给你一个长方形,只能剪一刀,你能把它变成几个角学生操作后交流:不同的剪法,得到角的个数不一样。(电脑演示几种情况)

    四、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1、谈收获

    2、学唱《角的歌》:我的名字叫做角

    我有边儿是两条

    一个顶点两条边

    所以我叫角角角(课中安排学唱《角的歌》,旋律是学生熟悉并喜爱的,加上简明扼要的歌词和动作,是对“角”的一个特写,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五、课外延伸

    老师要交给你们一个任务,请你回去后仔细地观察一下,你还见过哪些地方有角,听说过哪里有角,然后把它们写下来,题目就叫做:我所知道的角。

    教学反思:

    《角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平面图形和线段的基础上教学的。在这里,不给角下定义,也不讲角的度数,而是从观察事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图形,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活动,如折叠、拼摆、制作学具等,加深其对所学几何图形的认识。我认为教师在课堂上讲了些什么并不重要,而学生想了些什么更重要千万倍。学生的思维应在学生自己的头脑里产生,在尝试操作、讨论的过程中亲自去发现尽可能多的东西。

    纵观整节课,能够做到环节紧凑,思路清晰,从而形成一个较好的教学框架:首先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其次是放手学生,探究新知;最后是归纳总结,拓展延伸。其中第二部分又分为找出生活中的角、根据自己对角的感受制作角、结合课本和实践小结角的特征、画角等几个部分。

    这里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知识,自主学习,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也是整堂课最重要的部分,最能考验教师在课堂上的应变能力和对所教学内容的熟悉程度。因为教师很难预料到学生在操作实践中会出现什么问题。教学中,我对于自己备课时没有预料到的情况及时做出了灵活处理,没有生硬地把学生拉回到自己教案中所设计的思路。如在让学生自己制作角的过程中,有些学生用两条硬纸条做出三种不同情况的“角”,一种是常见的只有一个角,另一种是十字形的“角”,还有的是T字形的“角”。这里学生做的时候有的并不知道自己做出了几个角,只认为其中的一角是自己所做的,有的则是自己知道发现并创造出来。教师此时应因势利导,先让学生说出他说的角是指哪个,再问仅此一个角吗,还有吗,能比画出来给大家看看吗?并及时给予表扬,这样既能鼓励其积极性,又能巩固对角的认识,一举两得。

    不足之处也有几点:

    一、只备教材,而对学生却备得不够。

    比如:在找角的特征时,老师意在引着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尖、线等,从而再转到数学中的语言:角、边等。但孩子的认知前提却不同,有的心中空白,一直说不到点上,只说成折、横,他们的回答让老师也无所适从。而有的学生则无所不知,直截了当地说出了角的各部分名称。让老师又觉得心中不甘,意犹未尽。

    二、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研讨我觉得自己定位的知识目标对初次接触角的二年级学生来说难度太大,特别是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这一知识点比较抽象,而新课标中只要求学生初步认识角,直观建立角的表象即可。

    通过这次校内公开课,我感觉自己受益匪浅,并时时提醒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进取,从而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

    认识0课件 篇5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84页、85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观察与对比中会认、读、写整时。

    2、培养学生观察与表达的能力

    3、沟通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引导学生感受时间的宝贵,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按时作息。

    教学重点:

    认整时 、记录整时。

    教学难点:

    特殊时刻的认识.

    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 引入新知

    1、创设数宝宝情景

    2、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认识钟表

    (2)动手操作 探究新知

    1、自主学习 认识钟面

    (1)学生自己观察钟面,思考钟面上都有什么。

    (2)提问:谁知道钟面上的这两根针叫什么名字?它们长得一样吗?

    (3) 学生在其他钟面上指出时针和分针。

    (4) 演示时针、分针旋转的方向,学生用小手指模仿操作。

    2、归纳总结 认识整时

    (1)依次出示三个钟面,分别提问:这是几时?现在时针指向几?分针指向几?

    (2)分析比较找出规律,提问:学习了这三个钟面,请你比较一下,这三个钟面的时针和分针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不同的地方?

    (3)归纳总结:

    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板书)

    (4)巩固新知:

    拨一拨,说时刻。

    (5)认识电子计时法

    (三)巩固练习 拓展新知

    1、投影出示教材85页的第一幅图,?

    (1)提问:小明几时在做什么?师生共同完成其他几幅图。 投影展示,全班交流。

    (2)问:小明9时在干什么?同样是9时,为什么做的事却不同?

    2、判断时间

    3、过几小时是几时?

    4、拓展新知

    你知道吗?(课件展示书上85内容)

    (四)全课小结

    认识0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2、能证明出“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能发现“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3、按角将三角形分成三类.

    教学重难点: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推理和应用.

    教学方法:

    演示、实验法,尝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当0

    (3)当90

    二、探索活动:

    根据自己手中的一副特殊的三角板,知道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等于180,那么是否对其他的三角形也有这样的一个结论呢?(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用自己剪好的一个三角形,把三个角撕下来,拼在一块.你发现了什么?小组交流.

    结论: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几何表示)

    举例(略)

    练习1:

    1、判断:

    (1)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可以都小于60.( )

    (2)一个三角形最多只能有一个内角是钝角或直角.( )

    2、在△ABC中,

    (1)∠C=70,∠A=50,则∠B=_______度;

    (2)∠B=100,∠A=∠C,则∠C=_______度;

    (3)2∠A=∠B+∠C,则∠A=_______度.

    3、在△ABC中,∠A=3x∠=2x∠=x,求三个内角的度数.

    解:∵∠A+∠B+∠C=180,(______________________)

    ∴3x+2x+x=_______

    ∴6x=_______

    ∴x=

    从而,∠A=_______,∠B=_______,∠C=_______.

    三、猜一猜:.

    一个三角形中三个内角可以是什么角?(提醒:一个三角形中能否有两个直角?钝角呢?)小组讨论.

    按三角形内角的大小把三角形分为三类.

    锐角三角形(acute trangle):三个内角都是锐角;

    直角三角形(right triangle):有一个内角是直角.

    钝角三角形(obtuse triangle):有一个内角是钝角.

    举例(略)

    练习2:

    1、观察三角形,并把它们的标号填入相应的括号内:

    锐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

    钝角三角形( ).

    2、一个三角形两个内角的度数分别如下,这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

    (1)30和60( );(2)40和70( );

    (3)50和30( );(4)45和45( ).

    四、猜想结论:

    简单介绍直角三角形,和表示方法,Rt△.

    思考:直角三角形中的两个锐角有什么关系?

    结论: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举例(略)

    练习3:

    1、图中的直角三角形用符号写成_________,直角边是______和______,斜边是_______.

    2、如图,在Rt△BCD,∠C和∠B的关系是______,其中∠C=55,则∠B=________度.

    3、如图,在Rt△ABC中,∠A=2∠B,则∠A=_______度,∠B=_______度;

    小结:

    1、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2、三角形按角分为三类:(1)锐角三角形;(2)直角三角形;(3)钝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作业:课本P123习题:3,4.

    教学后记:

    能用“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计算一些简单角度,能对三角形按内角的大小进行分类并判断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也知道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但不能灵活运用

    认识0课件 篇7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认识负数》。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了解负数,知道负数和正数的读、写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正数、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进一步加深对负数的认识。

    3.让学生经历创造符号表示相反意义量的过程,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享受创造性学习的乐趣,相机发展学生的符号感。

    4.通过介绍古代中国认识和使用负数的情况,使学生体会到中国古代文明对于数学发展的卓越贡献,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负数的意义,进一步建立数感。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生活中为了表示物体的个数,出现了自然数;在具体操作时,以某一单位测量出现不够一个单位时又出现了小数,为了表示两个意义不同但数值相同的两个量时,又产生了一种新的数,板书课题。

    一、自主创造,引出新数。

    1.师:新的学期开始了,我们班的学生都发生了变化,学校也发生了变化,请同学们看看老师的这些信息:

    (1):班级的成员也发生了变化,咱们班这个学期转走了三个学生,转进一个学生。

    (2):学校图书室转进100本新书,又借出100本书。

    (3):小明把自己的压岁钱存进银行800元,又取出100元做零用钱。

    师:同学们,你们看看这些量是什么样子的?(是意义相反的量)。要区分相反意义的量,同学们有没有好办法呢?

    为了清楚地区分是转进100夲书还是借出了100本书,同学们想出了各种方法,你们真会动脑筋,真会创造。

    2.怎样表示相反意义的量呢?历史上的数学家们对这个问题也进行过长期的探索和研究。(出示数学史课本第四页“你知道吗?”)

    二、初识负数,学会读写。

    1.同桌讨论举出相反意义的量,然后用加“+”或“-”的方法来表示。 交流汇报。

    2.介绍课本第4页的《你知道吗?》以及正、负数的读写法。

    3.你们还能再说出一个正数和一个负数吗?还有吗?有多少个?

    同学们,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人们又创造了负数。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去进一步认识负数。

    4.小结刚才我们认识了新朋友:负数,用于表示相反意义的量,如果规定其中一个量为正,则另一个量为负,请举例。

    5生举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6、根据学生回答进行相关板书,并根据板书正负数的读写方法。

    三、沟通联系,丰富认识。

    1.教学例1

    电视台每天都会播放天气预报,你们知道是用什么来测气温的吗?(课件出示温度计)

    观察温度计上数字的排列有什么规律?

    (课件突出两个刻度10)这两个10表示的温度一样吗?为什么?

    你会用今天学习的正数、负数分别表示这两个刻度所指的温度吗?

    (课件出示显示上海、南京、北京气温的温度计)你会用今天学习的正、负数来表示这些温度吗?

    区分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关键要找准谁的位置?

    零摄氏度也就是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什么?

    零上温度用什么数表示?零下温度呢?那0就是正数和负数的什么?

    2.教学例2

    (1)出示第3页例2请说说对存折上各项的意思?(指名回答)

    (2)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说明有关意义。

    (3)同桌互说有关正负数的意义。

    (4)0是正数吗?是负数吗?它是正数和负数的什么?

    小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四、链结生活,内化理解。

    生活中除了温度、海拔高度,还有很多地方会用到负数。

    1. 电梯中的负数:王叔叔和李阿姨都从办公楼的地面一层乘电梯,王叔叔去5楼开会,李阿姨去地下二层取车,他们分别应该按电梯里的哪个键?

    2.神七与负数:我国即将发射的神舟七号飞船在太空中向阳面的温度会达到( )以上,而背阳面会低于(),但通过隔热和控制,太空舱内的温度能始终保持在( ),非常适宜宇航员工作。

    (1)21℃(2)100℃ (3)-100℃

    3.产品说明上的负数:食品包装袋上有这样的标记“500+2g”,质检人员拿出5袋后称重后和标准重量比较记录为: +0.1g 、-1g、0g、+0.5g、-3g。 +0.1g 、-1g、0g、+0.5g、-3g是什么意思?500+2g是什么意思?

    五、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指名说说通过今天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六、教学反思

    由于负数在生活中是鲜活存在的,所以本课教学思路是: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一起经历、感受生活中的负数,使学生对负数建立整体而系统的认识。回顾本课的教学,我有以下的感受:

    一、联系生活学负数。

    创设有效的生活情景,联系生活学数学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有效教学的策略之一。引入负数概念时,首先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认识一对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再启发学生说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继而通过用不同的符号记录生活信息,使学生经历符号化、数学化的过程,从而感知负数;这节课真正体现了数学回归生活,联系生活学数学的特点。

    二、让学生的体验更有价值。

    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更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让学生去经历、去体验、去探究负数的产生过程,由此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的体验更有研究的价值。本课教学时为了教师补充了:取走全部余额,该如何表示,使学生对0的认识更为深刻。通过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让学生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价值,为整个课堂注入新的活力,达到有效教学之目的。

    认识0课件 篇8

    学情分析:

    在认识直角的基础上,让学生借助三角板上的直角去判断锐角和钝角,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的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教学目标:

    1、 能够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2、知道角的大小只与它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而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3、渗透集合与无限的思想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动手能力及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锐角与钝角的概念,会辨认锐角与钝角。

    教学难点:

    知道角的大小只与它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而与所画出的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观察“鸟巢”引入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角”。

    2、复习“角”的有关知识。

    角的名称: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对于“角”,你有什么认识?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它吗?(复习角的各部分的名称: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复习直角:在这些角中,找一找有没有自己已经认识的?它的名字叫什么?(直角)怎么验证呢?

    二、新授:

    1、认识锐角和钝角:

    (1)请小组合作给角分类并反馈。

    (2)认识锐角与钝角的特点。

    (3)巩固认识的锐角和钝角:

    a.完成书本练习P52并反馈。

    b. 指出三角尺上的角。

    2、探究角的大小与边的关系:

    (1)情景出示大三角尺与小三角尺在吵架,大三角尺说它的三个角大,小三角尺说它的三个角与大的一样大,你们怎么认为呢?同桌讨论。

    (2) 学生上来演示比较,教师在大屏幕上再演示,你们发现了什么?

    (3)学生讨论得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4)学生拿出学具角摆角。

    (5)教师摆角。

    (6)学生讨论得出角的大小与边的叉口有关。

    (7) 讨论三类角的大小关系。

    3、小结

    三、巩固练习

    1、说说钟面上时针与分针形成的夹角是什么角。(9:00、9:45、10:00、9:30)

    2、判断。

    角的两条边越长,角就越大。 ( )

    钝角比直角和锐角都大。 ( )

    一个锐角和一个直角可以拼成一个钝角。( )

    四、课堂小结

    认识0课件 篇9

    一、说教材

    我要说的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千米的认识》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学生在学习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并且初步了解了这些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二、说教法

    学生已经学习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但要建立1千米这么大的一个长度观由于念,还存在一定的难度,而对千米认识不深入,因此我采用了观察法、实验法及尝试练习法,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

    三 、说学法

    学法指导在教学中也很重要。在分组讨论时,指导他们学会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学会合作与讨论;在认识千米是,指导他们学会自学与总结。

    四、教学内容:教材第24页例4。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2、正确运用千米表示长度,知道1千米=1000米。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和1米的关系。

    教学难点

    掌握千米与米的换算关系。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到现在为止,我们都学过哪几个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请大家比画比画,这些长度单位大概分别有多长呢?

    想一想,她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同学们学得真棒!今天我们还要认识一个新的长

    度单位——千米。(出示课题——千米的认识)

    (通过回顾,唤起学生对已有的长度单位的有关知识和经验的总结,有利于学生千米长度观念的建立。)

    (二)自主探究

    温故知新

    我们认识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新课先知

    自学教材26页例4。

    1、 计量比较长的路程,通常用( )作单位,用字母( )表示,它也叫( )。

    2、 认识千米,感知1千米的长度。 运动场的跑到通常1圈是400米,半圈是( )米,2圈是( )米,2圈半是( )米。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是( )。因此,1千米=( )。

    米和千米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

    3、如果学校操场跑道1圈长200米,那么( )圈正好是1千米。 4、用卷尺量出100米的距离,看看它有多长。

    ( )个100米的长度是1千米。

    ( )个500米是1千米;5个200米是( )千米。 5、两根电线杆之间的距离是50米,( )个这样的长度是1千6、一个游泳池的长度是100米,( )个游泳池的长度是1千米。(借助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出千米,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合作交流

    1、组长检查导学案完成情况,并组织小组交流疑问。

    2、教师巡视,参与小组交流,并及时提示点拨。

    (使学生加深对千米概念的理解)

    四、展示激励

    1、小组选代表发言,其他小组成员补。

    2、全班学生对小组发言情况进行补充,并作出一些评价。

    五、当堂检测

    填一填。

    1、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 )、( )、( )、( )、( )。

    2、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 )作单位。

    3、千米是比米——(填大或小)的长度单位。 辨一辨。

    1、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

    2、50千米和5000米同样长。( )

    3、1千米又叫1公里。( )

    算一算。

    20xx米=( )千米 4千米=( )米

    1千米—600米=( )米 1千米+500米=( )米

    1公里=( )千米 6千米=( )米 (使学生进一步解掌握千米和米的换算关系。)

    拓展练习

    学校运动会1千米的跑步比赛中,第一名到达终点时,最后一名离终点还有100米,最后一名此时跑完了多少米?

    六、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到了哪些知识?

    认识0课件 篇10

    教学内容:

    教材第84、第85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由实物上的角抽象为几何图形的角的过程,初步认识角,了解角各部分的名称。

    2、知道角有大小,初步感受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张口)的程度有关,会用观察或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

    3、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形象思维,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直观地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教学难点: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感受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张口)的程度有关。

    教学具准备:

    课件、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纸片、两根硬纸条和图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平面图形,(出示被遮盖中间部分的三角形纸片、五角星纸片、长方形纸片圆形纸片)你们能猜猜她是什么图形吗?

    2、谈话:同学们真棒!老师还想考考你们,敢挑战吗?(出示只露出一个角的图形)提问:你们还能猜猜她是什么图形吗?追问:为什么不猜圆?(预测:圆没有角,其他图形有角)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另一个平面图形——角。(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猜图形复习学过的平面图形,引入新知,激发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教材第84页例1图。

    (2)提问:谁能指出三角尺上的角?(指一指、摸一摸,初步感知角)

    (3)谈话:刚才同学们指认了物体面上的角,如果把这些角从物体上移下来就成了数学上的角,下面大家看看数学上的角是怎样得到的?这三个图形都是角。(课件展示角的抽象过程,屏幕上只留下三个角)

    (4)折角。

    谈话:在生活中我们能找出很多角,你能用一张纸折出一个角吗?

    要求:①用笔描出角的顶点和边。

    ②指一指角的顶点和边。

    (5)画角。

    先画一点,再从这一点开始画两条直直的线,再在这里画弧线,这样就画成了一个角。这一点是角的顶点,这两条直直的线都是角的边。

    提问: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预设:角有一个顶点,2条边。

    【设计意图:认识物体面上的角时,注意示范指角的方法,为认识角做好了准备。用课件展示抽象出角的过程,使学生感受到角来源于生活】

    2、教学“试一试”。

    (1)制作角

    拿出两根硬纸条和图钉,用图钉把两根硬纸条钉在一起做成一个活动角。

    (2)观察角

    你能把这个角变大一些吗?变小一些呢?试一试,和小组里的同学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我发现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张口)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3)比较角的大小

    提问:谁知道这两个角谁大?

    追问:你是怎样比较的?(预设:重叠)

    谈话:重叠法比较角大小要注意:

    角重叠的时候,首先把这两个角的顶点重合,然后让角的一条边重合,再看角的另一条边,如果重合了就说明两个角一样大;如果没有重合,另一条边在外面的角比较大。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做出大小不同的角,进一步感受角的大小。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活动中对所学知识有新的体验和感悟】

    三、巩固练习

    1、填空。

    (1)一个角有()条边,()个顶点。

    (2)画角时先画(),再画()。

    (3)三角形有()个角,正方形有()个角。

    2、下图中,是角的在括号里打√,不是的打×。

    3、判断。

    ⑴边越长,角就越大。()

    ⑵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⑶一个角只有两条边,一个顶点。()

    4、数一数,下图中各有几个角。

    5、把下面这四个角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一排。(填序号)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对角的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你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课末总结所学知识点,能够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回顾知识点的同时,让学生学会数学思考的方法】

    板书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

    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两边叉开(张口)的大小有关

    【认识0课件集锦】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