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数学教案-角的比较初中教案精选
  • 数学教案-角的比较初中教案精选

    发表时间:2022-01-22

    【www.jk251.com - 初中数学教案】

    大家对教案都很熟悉了吧,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你是否在烦恼初中教案怎么写呢?《数学教案-角的比较初中教案精选》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范文,希望你喜欢。

    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角的大小比较,角平分线的意义,两个角的和、差、倍、分的意义.难点是空间观念,几何识图能力的培养.角的比较的相关知识是进一步学习角的度量和画法,以及进一步研究平面几何图形的基础.

    1﹒角的大小的比较有两种方法:

    (1)重合法:即把要比较的两个角的顶点和一条边重合,再比较另一条边的位置;

    (2)度量法;即比较两个角的度数.

    两种方法的比较结果是一致的.

    2.利用比较角大小的上述两种方法,就可以画出角的和、差、倍、分,并进而比较角的和、差、倍、分的大小.

    3.对于角平分线的概念,要注意以下两点:

    (1)它是角的内部的一条射线,并且是一条特殊的射线,它把角分成了相等的两部分.

    (2)要掌握角平分线的数学表达式:若OC是的平分线,则或

    4.在比较角的大小时,应注意角的大小只与开口的大小有关,而与角的边画出部分的长短无关.这是因为角的边是射线而非线段.若用射线旋转成角的定义,也可以说转得较多的角较大.

    三、教法建议

    1.本节教材,完全可以对照线段的比较,线段的和差倍分,以及中点的意义来进行.两者是十分相似的.

    2.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时,把角叠合起来,一定要使两个角的顶点及一边重合,另一边落在第一条边的同旁,否则不能进行比较.这可以通过叠合两块三角尺比较角的大小的实例来说明.这和线段大小比较十分相似.

    3.由于前面学过线段的大小比较和线段的和、差、倍、分.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就是运用类比联想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

    4.在本课的练习中,在可能的情况下,将以后经常遇到的图形,提前让学生见到,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5.在角的和、差、倍、分的计算中,由于度、分、秒的四则运算还没有讲到,因此只进行度的加、减.

    教学设计示例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两个角的和、差、倍、分的意义.

    2.掌握角平分线的概念

    3.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演示比较角的大小,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等,培养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角的和、差、倍、分的意义,角平分线的意义,进一步训练学生几何语言的表达能力及几何识图能力,培养其空间观念.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具体实物演示,对角的大小进行比较这一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对角的大小比较,提高学生的鉴赏力,通过学生自己作角及角平分线,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几何图形的形象直观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直观演示、尝试、指导相结合.

    2.学生学法:主动参与、积极思维、动手实践相结合.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角的大小比较,角平分线的意义,两个角的和、差、倍、分的意义.

    (二)难点

    空间观念,几何识图能力的培养.

    (三)疑点

    角的和、差、倍、分的意义.

    (四)解决办法

    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在自觉与不自觉中掌握知识点,再经过练习,解决难点和疑点.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一副三角板、自制胶片(软盘)、量角器.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在角的比较中掌握方法,理解相应概念,并掌握角平分线的概念.

    (二)整体感知

    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与学生的画图相结合,完成本节教学任务.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的一副三角板,你能说出这几个角的大小吗?

    学生基本知道一副三角板各角的度数,他们可能利用度数比较,也可能通过观察,也会有同学用叠合法.这里可以让学生讨论,说出采用的比较方法,但叙述可能不规范.教师既不给予肯定也不否定,只是再提出新问题.

    投影显示:两个度数相差1度以内的角,不标明度数,只凭眼观察不能确定两个角的大小.

    师:对于这两个角你能说出它们哪一个大?哪一个小吗?

    (学生困惑时教师点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学习角的比较.同学们提出的比较一副三角板各角的方法有些很好,但不规范.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本节内容,掌握角的比较等知识,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板书课题)

    [板书]1.5角的比较

    【教法说明】由学生熟知的三角板各角的比较入手,把学生带入比较角的大小的意境.但问题一转,出现了不标度数,观察又不能确定大小的角,当学生束手无策时,教师提出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新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其注意力.

    探究新知

    1.角的比较

    (1)叠合法

    教师通过活动投影演示:两个角设计成不同颜色,三种情况:

    ,,,如图1所示.

    图1

    演示:移动,使其顶点与的顶点重合,一边和重合,出现以下三种情况,如图2所示.

    图2

    师:请同学们观察的另一边的位置情况,你能确定出两个角的大小关系吗?

    学生活动:观察教师演示后,同桌也可以利用两副三角板演示以上过程,帮助理解比较两角的大小,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整理板书.

    [板书]

    ①与重合,等于,记作.

    ②落在的内部,小于,记作.

    ③落在的外部,大于,记作.

    【教法说明】通过直观的实物演示和投影(电脑)显示,既加强了角的比较的直观性,又可提高学生的兴趣.注意再次强调角的大小只与开口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以及角的符号与小于号、大于号书写时的区别.

    (2)测量法

    师:小学我们学过用量角器测量一个角,角的大小也可以按其度数比较.度数大的角则大,度数小的则小.反之,角大度数大,角小度数小.

    学生活动:请同桌分别画两个角,然后交换用量角器测量其度数,比较它们的大小.

    【教法说明】测量前教师可提问使用量角器应注意的问题.即三点:对中;重合;读数.让学生动手操作,培养他们动手能力.

    反馈练习:课本第32页习题1.3A组第3题,用量角器测量、、的大小,同桌交换结果看是否准确.

    2.角的和、差、倍、分投影显示:如图1,、.

    图1

    提出问题:如图1,,把移到上,使它们的顶点重合,一边重合,会有几种情况?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画出.你如何把移到上,才能保证的大小不变呢?

    学生活动:讨论如何移到上,移动后有几种情况,在练习本上画出图形.(有小学测量的基础,学生不会感到困难,可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小结:量角器可起移角的作用,先测量的度数,然后以的顶点为顶点,其中一边为作作一个角等于,出现两种情况.如图2及图3所示:

    (1)在内部时,如图2,是与的差,记作:.

    (2)在外部时,如图3,是与的和,记作:.

    【教法说明】在以上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训练学生的看图能力和几何语句表达能力,如与的和差所得到的两个图形中,还可让学生观察得到图2中是与的差,记作:,或与的和等于,记作:,图3中是与的差,记作:等进行看图能力的训练.

    图2图3

    反馈练习: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画图.

    已知如图4,,画,使.

    师:两个的和是,那么是的2倍,记作,或是的,记作:.同样,有角的3倍和等等.角的和、差、倍、分的度数等于它们的度数的和、差、倍、分.

    图4

    3.角平分线

    学生观察以上反馈练习中的图形,,也就是把分成了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的平分线.

    [板书]定义:一条射线把一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

    几何语言表示:是的平分线,(或).

    说明:若,则是的平分线,同样有两条三等分线,三条四等分线,等等.

    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投影显示:

    1.如图1填空:

    图1

    2.是的平分线,那么,

    图2

    3.如图2:是的平分线,是的平分线

    ①若,则

    ②,,则度

    【教法说明】练习中的第1、2题可口答,第3题在教师引导下写出过程,初步渗透推理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推理过程由已知入手,联想得出结论.

    (四)总结、扩展

    找学生回答:今天学习了哪些内容?教师归纳得出以下知识结构:

    八、布置作业

    课本第33页B组第1、2题.

    作业答案

    1.解:,若,那么,

    2.解:∵是的平分线,∴.

    又∵是的平分线,∴.

    又∵,∴.

    说明:学生作业或回答问题,尽量要求用“∵∴”的形式,为以后解证明题打好基础.

    九、板书设计

    同七、(四)的格式.

    Jk251.coM编辑推荐

    数学教案-相似三角形初中教案精选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教学示例1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相似比的概念,掌握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定理1.

    2.学生掌握综合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1来解决问题.

    3.进一步培养学生类比的教学思想.

    4.通过相似性质的学习,感受图形和语言的和谐美

    二、教法引导

    先学后教,达标导学

    三、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是性质定理1的应用.

    2.教学难点:是相似三角形的判定1与性质等有关知识的综合运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三角形中三种主要线段是什么?

    2.到目前为止,我们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哪些性质?

    3.什么叫相似比?

    [讲解新课]

    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定义,我们已经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

    下面我们研究相似三角形的其他性质(见图).

    建议让学生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对应高、对应中线、对应角平分线相等”来得出性质定理1.

    性质定理1: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和对应角平分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

    教师启发学生自己写出“已知、求证”,然后教师分析证题思路,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寻找判定两三角形相似所欠缺的条件时,是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得到的,这种综合运用相似三角形判定与性质的思维方法要向学生讲清楚,而证明过程可由学生自己完成.

    分析示意图:结论→∽(欠缺条件)→∽(已知)

    ∽,

    BM=MC,

    ∽,

    以上两种情况的证明可由学生完成.

    [小结]

    本节主要学习了性质定理1的证明,重点掌握综合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的思维方法.

    七、布置作业

    教材P241中3、教材P247中A组3.

    八、板书设计

    角的比较


    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角的大小比较,角平分线的意义,两个角的和、差、倍、分的意义.难点是空间观念,几何识图能力的培养.的相关知识是进一步学习角的度量和画法,以及进一步研究平面几何图形的基础.

    1﹒角的大小的比较有两种方法:

    (1)重合法:即把要比较的两个角的顶点和一条边重合,再比较另一条边的位置;

    (2)度量法;即比较两个角的度数.

    两种方法的比较结果是一致的.

    2.利用比较角大小的上述两种方法,就可以画出角的和、差、倍、分,并进而比较角的和、差、倍、分的大小.

    3.对于角平分线的概念,要注意以下两点:

    (1)它是角的内部的一条射线,并且是一条特殊的射线,它把角分成了相等的两部分.

    (2)要掌握角平分线的数学表达式:若OC是的平分线,则或

    4.在比较角的大小时,应注意角的大小只与开口的大小有关,而与角的边画出部分的长短无关.这是因为角的边是射线而非线段.若用射线旋转成角的定义,也可以说转得较多的角较大.

    三、教法建议

    1.本节教材,完全可以对照线段的比较,线段的和差倍分,以及中点的意义来进行.两者是十分相似的.

    2.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时,把角叠合起来,一定要使两个角的顶点及一边重合,另一边落在第一条边的同旁,否则不能进行比较.这可以通过叠合两块三角尺比较角的大小的实例来说明.这和线段大小比较十分相似.

    3.由于前面学过线段的大小比较和线段的和、差、倍、分.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就是运用类比联想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

    4.在本课的练习中,在可能的情况下,将以后经常遇到的图形,提前让学生见到,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5.在角的和、差、倍、分的计算中,由于度、分、秒的四则运算还没有讲到,因此只进行度的加、减.

    教学设计示例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两个角的和、差、倍、分的意义.

    2.掌握角平分线的概念

    3.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演示比较角的大小,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等,培养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角的和、差、倍、分的意义,角平分线的意义,进一步训练学生几何语言的表达能力及几何识图能力,培养其空间观念.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具体实物演示,对角的大小进行比较这一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对角的大小比较,提高学生的鉴赏力,通过学生自己作角及角平分线,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几何图形的形象直观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直观演示、尝试、指导相结合.

    2.学生学法:主动参与、积极思维、动手实践相结合.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角的大小比较,角平分线的意义,两个角的和、差、倍、分的意义.

    (二)难点

    空间观念,几何识图能力的培养.

    (三)疑点

    角的和、差、倍、分的意义.

    (四)解决办法

    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在自觉与不自觉中掌握知识点,再经过练习,解决难点和疑点.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一副三角板、自制胶片(软盘)、量角器.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在中掌握方法,理解相应概念,并掌握角平分线的概念.

    (二)整体感知

    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与学生的画图相结合,完成本节教学任务.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的一副三角板,你能说出这几个角的大小吗?

    学生基本知道一副三角板各角的度数,他们可能利用度数比较,也可能通过观察,也会有同学用叠合法.这里可以让学生讨论,说出采用的比较方法,但叙述可能不规范.教师既不给予肯定也不否定,只是再提出新问题.

    投影显示:两个度数相差1度以内的角,不标明度数,只凭眼观察不能确定两个角的大小.

    师:对于这两个角你能说出它们哪一个大?哪一个小吗?

    (学生困惑时教师点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同学们提出的比较一副三角板各角的方法有些很好,但不规范.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本节内容,掌握等知识,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板书课题)

    [板书]1.5

    【教法说明】由学生熟知的三角板各入手,把学生带入比较角的大小的意境.但问题一转,出现了不标度数,观察又不能确定大小的角,当学生束手无策时,教师提出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新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其注意力.

    探究新知

    1.

    (1)叠合法

    教师通过活动投影演示:两个角设计成不同颜色,三种情况:

    ,,,如图1所示.

    图1

    演示:移动,使其顶点与的顶点重合,一边和重合,出现以下三种情况,如图2所示.

    图2

    师:请同学们观察的另一边的位置情况,你能确定出两个角的大小关系吗?

    学生活动:观察教师演示后,同桌也可以利用两副三角板演示以上过程,帮助理解比较两角的大小,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整理板书.

    [板书]

    ①与重合,等于,记作.

    ②落在的内部,小于,记作.

    ③落在的外部,大于,记作.

    【教法说明】通过直观的实物演示和投影(电脑)显示,既加强了的直观性,又可提高学生的兴趣.注意再次强调角的大小只与开口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以及角的符号与小于号、大于号书写时的区别.

    (2)测量法

    师:小学我们学过用量角器测量一个角,角的大小也可以按其度数比较.度数大的角则大,度数小的则小.反之,角大度数大,角小度数小.

    学生活动:请同桌分别画两个角,然后交换用量角器测量其度数,比较它们的大小.

    【教法说明】测量前教师可提问使用量角器应注意的问题.即三点:对中;重合;读数.让学生动手操作,培养他们动手能力.

    反馈练习:课本第32页习题1.3A组第3题,用量角器测量、、的大小,同桌交换结果看是否准确.

    2.角的和、差、倍、分投影显示:如图1,、.

    图1

    提出问题:如图1,,把移到上,使它们的顶点重合,一边重合,会有几种情况?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画出.你如何把移到上,才能保证的大小不变呢?

    学生活动:讨论如何移到上,移动后有几种情况,在练习本上画出图形.(有小学测量的基础,学生不会感到困难,可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小结:量角器可起移角的作用,先测量的度数,然后以的顶点为顶点,其中一边为作作一个角等于,出现两种情况.如图2及图3所示:

    (1)在内部时,如图2,是与的差,记作:.

    (2)在外部时,如图3,是与的和,记作:.

    【教法说明】在以上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训练学生的看图能力和几何语句表达能力,如与的和差所得到的两个图形中,还可让学生观察得到图2中是与的差,记作:,或与的和等于,记作:,图3中是与的差,记作:等进行看图能力的训练.

    图2图3

    反馈练习: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画图.

    已知如图4,,画,使.

    师:两个的和是,那么是的2倍,记作,或是的,记作:.同样,有角的3倍和等等.角的和、差、倍、分的度数等于它们的度数的和、差、倍、分.

    图4

    3.角平分线

    学生观察以上反馈练习中的图形,,也就是把分成了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的平分线.

    [板书]定义:一条射线把一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

    几何语言表示:是的平分线,(或).

    说明:若,则是的平分线,同样有两条三等分线,三条四等分线,等等.

    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投影显示:

    1.如图1填空:

    图1

    2.是的平分线,那么,

    图2

    3.如图2:是的平分线,是的平分线

    ①若,则

    ②,,则度

    【教法说明】练习中的第1、2题可口答,第3题在教师引导下写出过程,初步渗透推理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推理过程由已知入手,联想得出结论.

    (四)总结、扩展

    找学生回答:今天学习了哪些内容?教师归纳得出以下知识结构:

    八、布置作业

    课本第33页B组第1、2题.

    作业答案

    1.解:,若,那么,

    2.解:∵是的平分线,∴.

    又∵是的平分线,∴.

    又∵,∴.

    说明:学生作业或回答问题,尽量要求用“∵∴”的形式,为以后解证明题打好基础.

    九、板书设计

    同七、(四)的格式.

    数学教案-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初中教案精选


    第一课时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一)

    教学目标:

    (1)理解圆的旋转不变性,掌握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关系定理推论及应用;

    (2)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发现新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教学内容向学生渗透事物之间可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渗透圆的内在美(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关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关系定理的推论.

    难点: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发现、归纳能力的培养.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内容设计

    (一)圆的对称性和旋转不变性

    学生动手画圆,对折、观察得出:圆是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圆的旋转不变性.

    引出圆心角和弦心距的概念:

    圆心角定义: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圆心角.

    弦心距定义:从圆心到弦的距离叫做弦心距.

    (二)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

    应用电脑动画(实验)观察,在同圆等圆中,圆心角变化时,圆心角所对应的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得出定理的内容.这样既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知识的能力,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定理:在同圆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所对弦的弦心距也相等.

    (三)剖析定理得出推论

    问题1:定理中去掉“在同圆或等圆中”这个前提,否则也不一定有所对的弧、弦、弦心距相等这样的结论.(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

    举出反例:如图,∠AOB=∠COD,但ABCD,.(强化对定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批判性.)

    问题2、在同圆等圆中,若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将又怎样呢?(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老师与学生交流对话),归纳出推论.

    推论: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或两条弦的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分别相等.(推论包含了定理,它是定理的拓展)

    (四)应用、巩固和反思

    例1、如图,点O是∠EPF的平分线上一点,以O为圆心的圆和角的两边所在的直线分别交于点A、B和C、D,求证:AB=CD.

    解(略,教材87页)

    例题拓展:当P点在圆上或圆内是否还有AB=CD呢?

    (让学生自主思考,并使图形运动起来,让学生在运动中学习和研究几何问题)

    练习:(教材88页练习)

    1、已知:如图,AB、CD是⊙O的两条弦,OE、OF为AB、CD的弦心距,根据本节定理及推论填空:.

    (1)如果AB=CD,那么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OE=OG,那么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那么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AOB=∠COD,那么______,______,______.

    (目的:巩固基础知识)

    2、(教材88页练习3题,略.定理的简单应用)

    (五)小结:学生自己归纳,老师指导.

    知识:①圆的对称性和旋转不变性;②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关系,它反映出在圆中相等量的灵活转换.

    能力和方法:①增加了证明角相等、线段相等以及弧相等的新方法;②实验、观察、发现新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作业:教材P99中1(1)、2、3.

    第二课时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二)

    教学目标:

    (1)理解1°弧的概念,能熟练地应用本节知识进行有关计算;

    (2)进一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应用能力和计算能力;

    (3)通过例题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相等关系的应用.

    难点:理解1°弧的概念.

    教学活动设计:

    (一)阅读理解

    学生独立阅读P89中,1°的弧的概念,使学生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

    理解:

    (1)把顶点在圆心的周角等分成360份时,每一份的圆心角是1°的角.

    (2)因为在同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以整个圆也被等分成360份,这时,把每一份这样得到的弧叫做1°的弧.

    (3)圆心角的度数和它们对的弧的度数相等.

    (二)概念巩固

    1、判断题:

    (1)等弧的度数相等();

    (2)圆心角相等所对应的弧相等();

    (3)两条弧的长度相等,则这两条弧所对应的圆心角相等()

    2、解得题:

    (1)度数是5°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的度数是多少?为什么?

    (2)5°的圆心角对着多少度的弧?5°的弧对着多少度的圆心角?

    (3)n°的圆心角对着多少度的弧?n°的弧对着多少度的圆心角?

    (三)疑难解得

    对于①弧相等;②弧的长度相等;③弧的度数相等;④圆心角的度数和它们对的弧的度数相等.学生在学习中有疑难的老师要及时解得.

    特别是对于“圆心角的度数和它们对的弧的度数相等”,一定让学生弄清楚这里说的相等指的是“角与弧的度数”相等,而不是“角与弧”相等,因为角与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比较和度量.

    (四)应用、归纳、反思

    例1、如图,在⊙O中,弦AB所对的劣弧为圆的,圆的半径为2cm,求AB的长.

    学生自主分析,写出解题过程,交流指导.

    解:(参看教材P89)

    注意:学生往往重视计算结果,而忽略推理和解题步骤的严密性,教师要特别关注和指导.

    反思: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重要的数学思想.所谓数形结合思想就是数与形互相转化,图形带有直观性,数则有精确性,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较好地完成这个例题.

    例2、如图,已知AB和CD是⊙O的两条直径,弦CE∥AB,=40°,求∠BOD的度数.

    题目从“分析——解得”让学生积极主动进行,此时教师只需强调解题要规范,书写要准确即可.

    (解答参考教材P90)

    题目拓展:

    1、已知:如上图,已知AB和CD是⊙O的两条直径,弦CE∥AB,求证:=.

    2、已知:如上图,已知AB和CD是⊙O的两条直径,弦=,求证:CE∥AB.

    目的: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由学生自己分析证明思路,引导学生思考出不同的方法,最后交流、概括、归纳方法.

    (五)小节(略)

    (六)作业:教材P100中4、5题.

    探究活动

    我们已经研究过:已知点O是∠BPD的平分线上一点,以O为圆心的圆和角的两边所在的直线分别交于点A、B和C、D,则AB=CD;现在,若⊙O与∠EPF的两边所在的直线分别交于点A、B和C、D,请你结合图形,添加一个适当的条件,使OP为∠BPD的平分线.

    解(略)

    ①AB=CD;

    ②=.(等等)

    数学教案-方差初中教案精选


    教学设计示例1

    第一课时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使学生了解方差、标准差的意义,会计算一组数据的方差与标准差.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2.渗透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观点.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渗透了数学知识的抽象美及反映在图像上的形象美,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岣哐?STRONG>数学美的鉴赏力.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方差概念.

    2.教学难点:方差概念.

    3.教学疑点:学生不易理解为什么要用方差去描述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为什么不可以用各数据与其平均数的差的来和来衡量这组数据的波动大小呢?为什么对各数据与其平均数的差不取其绝对值,而将其平方呢?对这些问题教师在剖析方差定义时要讲清楚.

    4.解决办法:教师要讲清方差,标准差的意义,即它们都是用来描述一组数据波动情况的特征数,常用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大小,我们所研究的仅是这两组数据的个数相等,平均数相等或比较接近时的情况.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前面我们学习了平均数、众数及中位数,它们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学习衡量样本(或一组数据)和总体的另一类特征数——方差、标准差及其计算.

    这种开门见山式引入课题,能迅速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进入新课讲解.

    (二)整体感知

    对于一组数据来说,我们除了关心它的集中趋势以外,还关心它的波动大小.衡量这个波动大小的最常用的特征数,就是方差和标准差.

    (三)教学过程

    1.请同学们看下面的问题:(用幻灯出示)

    两台机床同时生产直径是40毫米的零件,为了检验产品质量,从产品中各抽出10件进行测量,结果如下(单位:毫米)

    机床甲

    40

    39.8

    40.1

    40.2

    39.9

    40

    40.2

    39.8

    40.2

    39.8

    机床乙

    40

    40

    39.9

    40

    39.9

    40.2

    40

    40.1

    40

    39.9

    上面表中的数据如图所示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和图,提出问题:怎样能说明在使所生产的10个零件的直径符合规定方面,哪个机床做得好呢?

    对于这个问题,学生会马上想到计算它们的平均数.教师可把学生分成两级分别计算这两组数据的平均数.(请两名同学到黑板计算)

    计算的结果说明两组数据的平均数都等于规定尺寸40毫米.这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能说明两个机床做的一样好吗?不能!我们再观察上图(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观察,找出左右两图的区别)从图中看到,机床甲生产的零件的直径与规定尺寸偏差较大,偏离40毫米线较多;机床乙生产的零件的直径与规定尺寸偏差较小,比较集中在40毫米线的附近.这

    说明,在使所生产的10个零件的直径符合规定方面,机床乙比机床甲要好.

    教师说明:从上面看到,对于一组数据,除需要了解它们的平均水平外,还常常需要了解它们的波动大小(即偏离平均数的大小).

    通过引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为什么要研究数据波动的大小,为提出方差概念做好了准

    备.

    2.方差概念

    教师讲解,为了描述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可以采用不止一种办法,例如,可以先求得各个数据与这组数据的平均数的差的绝对值,再取其平均数,用这个平均数来衡量这组数据的波动大小,通常,采用的是下面的做法:

    设在一组数据中,各数据与它们的平均数的差的平方分别是,那么我们用它们的平均数,即用

    来衡量这组数据的波动大小,并把它叫做这组数据的方差.一组数据方差越大,说明这组数据波动越大.教师要剖析公式中每一个元素的意义,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在学生理解方差概念时,可能会提出疑问:为什么要这样定义方差?(教师说明,在表示各数据与其平均数的倔离程度时,为了防止正偏差与负偏差的相互抵消)为什么对各数据与其平均数的差不取其绝对值,而要将它们平方?(教师说明,这主要是因为在很多问题里,含有绝对值的式子不便于运算,且在衡量一组数据波动大小的“功能”上,方差更强些)为什么要除以数据个数n?(是为了消除数据个数的影响).

    在学生理解了方差概念之后,再回到了引例中,通过计算机床甲、乙两组数据的方差,再根据理论说明哪个机床做得更好.

    教师范解

    从知道,机床甲生产的10个零件直径比机床乙生产的10个零件直径波动要大.

    这样做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实践,不仅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3.例1(用幻灯出示)已知两组数据:

    甲:9.910.39.810.110.4109.89.7

    乙:10.2109.510.310.59.69.810.1

    分别计算这两组数据的方差.

    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求平均数时激发学生用简化公式计算,找一名好学生到黑板计算.

    解:根据公式②(取),有

    从知道,乙组数据比甲组数据波动大.

    4.标准差概念

    在有些情况下,需要用到方差的算术平方根

    并把它叫做这组数据的标准差.它也是一个用来衡量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的重要的量.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方差与标准差的区别与联系:

    计算标准差要比计算方差多开一次平方,但它的度量单位与原数据一致,有时用它比较方便.

    课堂练习教材P165中(1)、(2)

    (四)总结、扩展

    知识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我们知道了对于一组数据,有时只知道它的平均数还不够,还需要知道它的波动大小;而描述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的量不止一种,最常用的是方差和标准差.方差与标准差这两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方法小结:求一组数据方差的方法;先求平均数,再利用③求方差,求一组数据标准差的方法:先求这组数据的方差,然后再求方差的算术平方根.

    布置作业

    教材P173中1,2(1)(2)

    板书设计

    14.3方差(一)

    方差公式③引例例1

    标准差公式④

    教学设计示例2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方差、标准差的意义,会计算一组数据的方差与标准差.

    2.使学生了解样本方差、样本标准差、总体方差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方差、标准差、样本方差、样本标准差、总体方差的意义.

    难点:样本方差、样本标准差的计算.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有哪些方法?

    引入新课

    在很多实际问题中,只知道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是不够的,还需要知道这组数据的波动大小.如何了解数据的波动大小?这正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新课

    引例两台机床同时生产直径是40毫米的零件.为了检验产品质量,从产品中抽出10件进行测量,结果如下(单位:毫米):

    表中数据表成如下形式:

    可在此处让学生用公式②分别计算这两组数据的平均数(还可提问学生a取什么值最好,这样学生能在教师的启发下得到a=40最合适).当学生算出如下平均数:

    让学生思考,两组数据的平均数都等于规定尺寸40毫米时,甲、乙两机床性能是否都一样好?提出问题让学生议议后,再引导学生看图1,让学生认识到“机床甲生产的零件的直径与规定尺寸编差较大,偏离40毫米线较多;机床乙生产的零件的直径与规定尺寸的偏差较小,比较集中在40毫米线的附近.”这说明,在使所生产的10个零件的直径符合规定方面,机床乙比机床甲要好.

    这反映出,对一组数据,除需要了解它们的平均水平以外,还常常需要了解它们的波动大小(即偏离平均数的大小).

    在此处要告诉学生:描述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可以采用不止一种办法.本课介绍“方差”即是一种方法.即:

    来衡量这组数据的波动大小,并把它叫做这组数据的方差.

    要强调“一组数据方差越大,说明这组数据波动越大”.条件许可时,还可介绍③式可表示为:

    接下来可以请两个学生计算引例中机床甲、乙两组数据的方差.

    从0.026>0.008可以比较出,机床甲生产的10个零件直径比机床乙生产的10个零件直径波动要大.(接下来教师再给出如下例题.)

    例1已知两组数据:

    分别计算这两组数据的方差.


    讲此例后,要强调求解步骤为:

    (1)求平均数;(2)求方差;(3)比较方差得出结论.

    此后接前面问题说,用来衡量一组数据的波动的方法还可用一组数据的标准差,即

    公式④(即标准差)也是用来衡量一组数据波动大小的重要的量.

    在本节引例中,两组数据的标准差,可让学生算一下,得出:

    说明:计算标准差要比计算方差多开一次平方,但它的度量单位与原数据一致,有时用它比较方便.

    小结

    1.本课学了计算一组数据的方差的公式③.

    2.本课在方差的基础上又学了计算一组数据的标准差的公式④.

    练习:选用课本练习题.

    作业:选用课本习题.

    四、教学注意问题

    要注意通过例题讲好求方差题目的解题格式.

    教学设计示例3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方差、标准差的意义.

    2.使学生掌握利用简化公式计算一组数据的方差的方法.

    3.使学生会根据同类问题两组数据的方差(或标准差)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情况.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简化计算一组数据的方差公式.

    难点:利用方差(或标准差)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情况.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什么是一组数据的方差、标准差?

    2.一组数据的方差和标准差应如何计算?

    引入新课

    我们看到,用公式③计算一组数据的方差比较麻烦.那么,有否较简便的计算方法呢?

    新课

    教师应在黑板上进行如下推导:

    推导上述公式后,可让学生仿①~④四个公式的方法归纳推理出如下结论:

    一般地,如果一组数据的个数是n,那么它们的方差可以用下面的公式计算:

    在这时,教师要强调:当一组数据中的数较小时,用公式⑤计算方差比公式③计算少了求各数据与平均数的差一步,因此比较方便.

    例2计算下面数据的方差(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第1位):

    3-121-33

    教师可让学生共同来完成此例.

    接下来教师按教材指出,当一组数据较大时,可按下述公式计算方差:

    其中x1=x1-a,x2=x2-a,…,xn=xn-a,x1,x2,…,xn是原已知的n个数据,a是接近这组数据的平均数的一个常数.

    为使学生对公式⑥加深印象,可让学生用公式⑥解下例.

    例3甲、乙两个小组各10名学生的英语口语测验成绩如下(单位:分):

    哪个小组学生的成绩比较整齐?

    解后,指出解题步骤有如下三步:

    (3)代入公式⑥计算方差并比较得解.

    小结

    1.本课介绍了当一组数据中的数值较小时,用以计算方差的简化计算公式⑤.

    2.本课又学习了当一组数据中的数值较大时,用以计算方差的简化公式⑥.

    练习:选用课本练习题.

    作业:选用课本习题.

    补充作业

    2.甲、乙两组数据的方差之和为13,标准差之和为5,且甲的波动比乙的波动大,求它们各自的标准差.(答案:S甲=3,S乙=2.)

    3.在某次数学考试中,甲、乙两校各8个班,不及格的人数分别如下:

    分别计算这两组数据的平均数与方差.

    四、教学注意问题

    要注意给学生讲如下三点:

    1.方差与标准差是衡量样本和总体波动大小的特征数.

    2.用简化计算公式求方差较为方便.

    3.对同类问题的两组数据,方差小的波动小、方差大的波动大.

    数学教案-数轴初中教案精选


    教学目标

    1.了解数轴的概念和数轴的画法,掌握数轴的三要素;

    2.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会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3.使学生初步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相互联系的观点。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正确掌握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并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难点是正确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数轴的概念包含两个内容,一是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缺一不可,二是这三个要素都是规定的。另外应该明确的是,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但数轴上的点所表示的数并不都是有理数。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用数轴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今后充分利用“数轴”这个工具打下基础.

    二、知识结构

    有了数轴,数和形得到了初步结合,这有利于对数学问题的研究,数形结合是理解数学、学好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本课知识要点如下表:

    定义

    三要素

    应用

    数形结合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数轴

    原点

    正方向

    单位长度

    帮助理解有理数的概念,每个有理数都可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但数轴上的点并非都是有理数

    比较有理数大小,数轴上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要大

    在理解并掌握数轴概念的基础之上,要会画出数轴,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数,要知道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会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三、教法建议

    小学里曾学过利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为此我们可引导学生思考:把射线怎样做些改进就可以用来表示有理数?伴以温度计为模型,引出数轴的概念.数轴是一条具有三个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这三个要素是判断一条直线是不是数轴的根本依据。数轴与它所在的位置无关,但为了教学上需要,一般水平放置的数轴,规定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要注意原点位置选择的任意性。

    关于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应该明确的是有理数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但数轴上的点与有理数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根据几个有理数在数轴上所对应的点的相互位置关系,应该能够判断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通过点与有理数的对应关系及其应用,逐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四、数轴的相关知识点

    1.数轴的概念

    (1)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这里包含两个内容:一是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缺一不可.二是这三个要素都是规定的.

    (2)数轴能形象地表示数,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但数轴上的点所表示的数并不都是有理数.

    以数轴是理解有理数概念与运算的重要工具.有了数轴,数和形得到初步结合,数与表示数的图形(如数轴)相结合的思想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思想.另外,数轴能直观地解释相反数,帮助理解绝对值的意义,还可以比较有理数的大小.因此,应重视对数轴的学习.

    2.数轴的画法

    (1)画直线(一般画成水平的)、定原点,标出原点“O”.

    (2)取原点向右方向为正方向,并标出箭头.

    (3)选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并标出…,-3,-2,-1,1,2,3…各点。具体如下图。

    (4)标注数字时,负数的次序不能写错,如下图。

    3.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1)在数轴上表示的两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2)由正、负数在数轴上的位置可知:正数都有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3)比较大小时,用不等号顺次连接三个数要防止出现“”的写法,正确应写成“”。

    五、数轴定义的理解

    1.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如图1所示.

    2.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例如:在数轴上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如图2).

    A点表示-4;B点表示-1.5;

    O点表示0;C点表示3.5;

    D点表示6.

    从上面的例子不难看出,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又从正数和负数在数轴上的位置,可以知道:

    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因为正数都大于0,反过来,大于0的数都是正数,所以,我们可以用,表示是正数;反之,知道是正数也可以表示为。

    同理,,表示是负数;反之是负数也可以表示为。

    3.正数轴常见几种错误

    1)没有方向2)没有原点3)单位长度不统一教学设计示例数轴(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正确理解数轴的意义,掌握数轴的三要素;2.使学生学会由数轴上的已知点说出它所表示的数,能将有理数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3.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正确掌握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难点:正确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课堂教学过程设计一、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提出问题1.小学里曾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你能在射线上表示出1和2吗?2.用“射线”能不能表示有理数?为什么?3.你认为把“射线”做怎样的改动,才能用来表示有理数呢?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数轴.二、讲授新课让学生观察挂图——放大的温度计,同时教师给予语言指导:利用温度计可以测量温度,在温度计上有刻度,刻度上标有读数,根据温度计的液面的不同位置就可以读出不同的数,从而得到所测的温度.在0上10个刻度,表示10℃;在0下5个刻度,表示-5℃.与温度计类似,我们也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出刻度,标上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零.具体方法如下(边说边画):1.画一条水平的直线,在这条直线上任取一点作为原点(通常取适中的位置,如果所需的都是正数,也可偏向左边)用这点表示0(相当于温度计上的0℃);2.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箭头所指的方向),那么从原点向左为负方向(相当于温度计上0℃以上为正,0℃以下为负);3.选取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在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从原点向左,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提问:我们能不能用这条直线表示任何有理数?(可列举几个数)在此基础上,给出数轴的定义,即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进而提问学生:在数轴上,已知一点P表示数-5,如果数轴上的原点不选在原来位置,而改选在另一位置,那么P对应的数是否还是-5?如果单位长度改变呢?如果直线的正方向改变呢?通过上述提问,向学生指出: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缺一不可.三、运用举例变式练习例1画一个数轴,并在数轴上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例2指出数轴上A,B,C,D,E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课堂练习示出来.2.说出下面数轴上A,B,C,D,O,M各点表示什么数?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正有理数可用原点右边的点表示,负有理数可用原点左边的点表示,零用原点表示.四、小结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后指出:数轴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工具,它使数和直线上的点建立了对应关系,它揭示了数和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我们研究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本节课要求同学们能掌握数轴的三要素,正确地画出数轴,在此还要提醒同学们,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但是反过来不成立,即数轴上的点并不是都表示有理数,至于数轴上的哪些点不能表示有理数,这个问题以后再研究.五、作业1.在下面数轴上:(1)分别指出表示-2,3,-4,0,1各数的点.(2)A,H,D,E,O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2.在下面数轴上,A,B,C,D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3.下列各小题先分别画出数轴,然后在数轴上画出表示大括号内的一组数的点:(1){-5,2,-1,-3,0};(2){-4,2.5,-1.5,3.5};课堂教学设计说明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研究新问题,是我们组织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小学里曾学过利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为此我们可引导学生思考:把射线怎样做些改进就可以用来表示有理数?伴以温度计为模型,引出数轴的概念.教学中,数轴的三要素中的每一要素都要认真分析它的作用,使学生从直观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直线、数轴都是非常抽象的数学概念,当然对初学者不宜讲的过多,但适当引导学生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还是可行的.例如,向学生提问:在数轴上对应一亿万分之一的点,你能画出来吗?它是不是存在等.数轴(二)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掌握数轴的三要素,能正确画出数轴.2.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数.(二)能力训练点1.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逐步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2.对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三)德育渗透点使学生初步了解数学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四)美育渗透点通过画数轴,给学生以图形美的教育,同时由于数形的结合,学生会得到和谐美的享受.二、学法引导1.教学方法:根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始终贯穿“激发情趣—手脑并用—启发诱导—反馈矫正”的教学方法.2.学生学法:动手画数轴,动脑概括数轴的三要素,动手、动脑做练习.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正确掌握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2.难点:有理数和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电脑、投影仪、自制胶片.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师生同步画数轴,学生概括数轴三要素,师出示投影,生动手动脑练习七、教学步骤(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大家知识温度计的用途是什么?生:温度计可以测量温度(出示投影1)三个温度计.其中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上20个刻度,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下5个刻度,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刻度.师:三个温度计所表示的温度是多少?生:2℃,-5℃,0℃.我们能否用类似温度计的图形表示有理数呢?这种表示数的图形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数轴(板书课题).【教法说明】从温度计用标有读数的刻度来表示温度的高低这个事实出发,引出本节课所要学的内容—数轴.再从温度计这个实物形象抽象出数轴来研究.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培养了用数学的意识.(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1.数轴的画法与温度计类似,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出刻度,标上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零,具体做法如下:第一步:画直线定原点原点表示0(相当于温度计上的0℃).第二步:规定从原点向右的为正方向那么相反的方向(从原点向左)则为负方向.(相当于温度计上℃以上为正,0℃以下为负).第三步:选择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相当于温度计上每1℃占1小格的长度).【教法说明】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学生跟着一起画图.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和实际操作能力,同时,把类比作为一种重要方法贯穿于概念形成过程的始终,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领悟这种思想方法.让学生观察画好的直线,思考以下问题:(出示投影1)(1)原点表示什么数?(2)原点右方表示什么数?原点左方表示什么数?(3)表示+2的点在什么位置?表示-1的点在什么位置?(4)原点向右0.5个单位长度的A点表示什么数?原点向左个单位长度的B点表示什么数?根据老师画图的步骤,学生思考在一条水平的直线上都画出什么?然后归纳出数轴的定义.学生活动:同学们思考,并要求同桌相互叙述,互相纠正补充,语句通顺后举手回答.大家思考准备更正或补充.【教法说明】通过“观察—类比—思考—概括—表达”展现知识的形成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领会数学思想和思维方法,并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归纳概括和口头表达能力.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给予肯定或否定,纠正后板书.2.数轴的定义: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向学生提出问题:数轴上为什么要规定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呢?它们各起什么作用?引导学生结合温度订正确回答这个问题,从而知道数轴三要素的重要性,了解三者缺一不可,认识和掌握判断一条直线是不是数轴的依据.学生活动:同桌之间、前后桌之间讨论.使学生从直观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3.尝试反馈,巩固练习请大家回答下列问题:(出示投影2)(1)有人说一条直线是一条数轴,对不对?为什么?(2)下列所画数轴对不对?如果不对,指出错在哪里?学生活动:学生思考,不准讨论,想好后举手回答.让其他学生对其回答进行评判,对确有疑问的题目,教师给予讲解.【教法说明】此组练习的目的是巩固数轴的概念.答案:(2)①缺原点,②缺正方向,③数轴不是射线而是直线,④缺单位长度,⑥提醒学生注意在同一数轮上必须用同一单位长度进行度量.⑤⑦是数轴,同时⑦为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打基础.4.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关系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例1画一条数轴,并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1,5,0,-2.5,.学生练习: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画一条数轴,然后在数轴上标出各点,一名学生板演.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教法说明】让学生动手自己画数轴,有助于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例1是把给定的有理数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完成由“数”到“形”的思维过程,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数轴概念的理解.(出示投影4)例2指出数轴上A、B、C、D、E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先让学生思考一会,然后学生举手回答解:A表示-3;B表示;C表示3;D表示;E表.【教法说明】例2是让学生说出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有理数,完成了由“形”到“数”的思维过程.例1、例2从各自不同的两个侧面,体现出数形结合,渗透了数形之间相互转化的数学思想.5.尝试反馈,巩固练习(出示投影5)①说出下面数轴上A、B、C、D、O、M各点表示什么数?②将-3,,1.5,-6,,2.25,,-5,1各数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教法说明】①题由点读数练习,②题由数找点练习,进一步巩固加深本节所学的内容.(三)归纳小结师:①数轴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工具,它使数和直线上的点建立了对应关系,它揭示数与形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本章有理数的有关性质和运算都是结合数轴进行的.②掌握数轴三要素,正确地画出数轴,提醒同学们,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数轴上的各点来表示,但是反过来不成立,即数轴上的各点,并不是都表示有理数.以后再研究.八、随堂练习1.判断题(1)直线就是数轴()(2)数轴是直线()(3)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4)数轴上到原点距离等于3的点所表示的数是+3()(5)数轴上原点左边表示的数是负数,右边表示的数是正数,原点表示的数是0.()2.画一条数轮,并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5,0,+3.2,-1.4九、布置作业(-)必做题:课本第56页1、2.(二)选做题:课本第56页及第57页B组l.(三)思考题:①在数轮上距原点3个单位长度的点表示的数是_____________②在数轮上表示-6的点在原点的___________侧,距离原点___________个单位长度,表示+6的点在原点的__________侧,距离原点____________个单位长度.【教法说明】由于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方面发展不尽相同,所以分层次地布置作业,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使他们都能达到大纲中规定的基本要求,并使部分学生能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十、板书设计随堂练习答案1.×√√×√2.略作业答案(一)必做题1.(1)依次是(2)依次是2.依次是(二)选做题:3.略B组1.(1)-6,(2)-1,(3)3;(4)0(三)思考题:①②左,6,右,6探究活动(1)在数轴上表示出距离原点3个单位长度和4.5个单位长度的点,并用“<”号将这些点所表示的数排列起来;(2)写出比-4大但不大于2的所有整数.分析:画数轴时,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缺一不可.(1)在数轴上,距离原点3个单位长度和4.5个单位长度的点各有两个,它们分别在原点两旁且关于原点对称.画出这些点,这些点所表示的数的大小就排列出来了;(2)在数轴上画出大于-4但不大于2的数的范围,这个范围内整数点所表示的整数就是所求.“不大于2”的意思是小于或等于2.解:(1)数轴上,距离原点3个单位的点是+3和-3,距离原点4.5个单位的点是+4.5和-4.5.由图看出:-4.5<-3<3<4.5(2)在数轴上画出大于-4但不大于2的数的范围.由图知,大于-4但不大于2的整数是:-3,-2,-1,0,1,2.点评:利用数轴,数形结合,是解这一类问题的好方法.教学目标1.了解数轴的概念和数轴的画法,掌握数轴的三要素;2.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会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3.使学生初步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相互联系的观点。教学建议一、重点、难点分析本节的重点是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正确掌握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并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难点是正确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数轴的概念包含两个内容,一是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缺一不可,二是这三个要素都是规定的。另外应该明确的是,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但数轴上的点所表示的数并不都是有理数。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用数轴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今后充分利用“数轴”这个工具打下基础.二、知识结构有了数轴,数和形得到了初步结合,这有利于对数学问题的研究,数形结合是理解数学、学好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本课知识要点如下表:定义三要素应用数形结合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数轴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帮助理解有理数的概念,每个有理数都可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但数轴上的点并非都是有理数比较有理数大小,数轴上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要大在理解并掌握数轴概念的基础之上,要会画出数轴,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数,要知道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会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三、教法建议小学里曾学过利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为此我们可引导学生思考:把射线怎样做些改进就可以用来表示有理数?伴以温度计为模型,引出数轴的概念.数轴是一条具有三个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这三个要素是判断一条直线是不是数轴的根本依据。数轴与它所在的位置无关,但为了教学上需要,一般水平放置的数轴,规定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要注意原点位置选择的任意性。关于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应该明确的是有理数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但数轴上的点与有理数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根据几个有理数在数轴上所对应的点的相互位置关系,应该能够判断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通过点与有理数的对应关系及其应用,逐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四、数轴的相关知识点1.数轴的概念(1)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这里包含两个内容:一是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缺一不可.二是这三个要素都是规定的.(2)数轴能形象地表示数,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但数轴上的点所表示的数并不都是有理数.以数轴是理解有理数概念与运算的重要工具.有了数轴,数和形得到初步结合,数与表示数的图形(如数轴)相结合的思想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思想.另外,数轴能直观地解释相反数,帮助理解绝对值的意义,还可以比较有理数的大小.因此,应重视对数轴的学习.2.数轴的画法(1)画直线(一般画成水平的)、定原点,标出原点“O”.(2)取原点向右方向为正方向,并标出箭头.(3)选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并标出…,-3,-2,-1,1,2,3…各点。具体如下图。(4)标注数字时,负数的次序不能写错,如下图。3.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1)在数轴上表示的两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2)由正、负数在数轴上的位置可知:正数都有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3)比较大小时,用不等号顺次连接三个数要防止出现“”的写法,正确应写成“”。五、数轴定义的理解1.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如图1所示.2.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例如:在数轴上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如图2).A点表示-4;B点表示-1.5;O点表示0;C点表示3.5;D点表示6.从上面的例子不难看出,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又从正数和负数在数轴上的位置,可以知道: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因为正数都大于0,反过来,大于0的数都是正数,所以,我们可以用,表示是正数;反之,知道是正数也可以表示为。同理,,表示是负数;反之是负数也可以表示为。3.正数轴常见几种错误1)没有方向2)没有原点3)单位长度不统一教学设计示例数轴(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正确理解数轴的意义,掌握数轴的三要素;2.使学生学会由数轴上的已知点说出它所表示的数,能将有理数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3.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正确掌握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难点:正确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课堂教学过程设计一、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提出问题1.小学里曾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你能在射线上表示出1和2吗?2.用“射线”能不能表示有理数?为什么?3.你认为把“射线”做怎样的改动,才能用来表示有理数呢?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数轴.二、讲授新课让学生观察挂图——放大的温度计,同时教师给予语言指导:利用温度计可以测量温度,在温度计上有刻度,刻度上标有读数,根据温度计的液面的不同位置就可以读出不同的数,从而得到所测的温度.在0上10个刻度,表示10℃;在0下5个刻度,表示-5℃.与温度计类似,我们也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出刻度,标上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零.具体方法如下(边说边画):1.画一条水平的直线,在这条直线上任取一点作为原点(通常取适中的位置,如果所需的都是正数,也可偏向左边)用这点表示0(相当于温度计上的0℃);2.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箭头所指的方向),那么从原点向左为负方向(相当于温度计上0℃以上为正,0℃以下为负);3.选取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在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从原点向左,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提问:我们能不能用这条直线表示任何有理数?(可列举几个数)在此基础上,给出数轴的定义,即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进而提问学生:在数轴上,已知一点P表示数-5,如果数轴上的原点不选在原来位置,而改选在另一位置,那么P对应的数是否还是-5?如果单位长度改变呢?如果直线的正方向改变呢?通过上述提问,向学生指出: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缺一不可.三、运用举例变式练习例1画一个数轴,并在数轴上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例2指出数轴上A,B,C,D,E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课堂练习示出来.2.说出下面数轴上A,B,C,D,O,M各点表示什么数?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正有理数可用原点右边的点表示,负有理数可用原点左边的点表示,零用原点表示.四、小结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后指出:数轴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工具,它使数和直线上的点建立了对应关系,它揭示了数和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我们研究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本节课要求同学们能掌握数轴的三要素,正确地画出数轴,在此还要提醒同学们,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但是反过来不成立,即数轴上的点并不是都表示有理数,至于数轴上的哪些点不能表示有理数,这个问题以后再研究.五、作业1.在下面数轴上:(1)分别指出表示-2,3,-4,0,1各数的点.(2)A,H,D,E,O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2.在下面数轴上,A,B,C,D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3.下列各小题先分别画出数轴,然后在数轴上画出表示大括号内的一组数的点:(1){-5,2,-1,-3,0};(2){-4,2.5,-1.5,3.5};课堂教学设计说明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研究新问题,是我们组织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小学里曾学过利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为此我们可引导学生思考:把射线怎样做些改进就可以用来表示有理数?伴以温度计为模型,引出数轴的概念.教学中,数轴的三要素中的每一要素都要认真分析它的作用,使学生从直观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直线、数轴都是非常抽象的数学概念,当然对初学者不宜讲的过多,但适当引导学生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还是可行的.例如,向学生提问:在数轴上对应一亿万分之一的点,你能画出来吗?它是不是存在等.数轴(二)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掌握数轴的三要素,能正确画出数轴.2.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数.(二)能力训练点1.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逐步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2.对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三)德育渗透点使学生初步了解数学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四)美育渗透点通过画数轴,给学生以图形美的教育,同时由于数形的结合,学生会得到和谐美的享受.二、学法引导1.教学方法:根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始终贯穿“激发情趣—手脑并用—启发诱导—反馈矫正”的教学方法.2.学生学法:动手画数轴,动脑概括数轴的三要素,动手、动脑做练习.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正确掌握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2.难点:有理数和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电脑、投影仪、自制胶片.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师生同步画数轴,学生概括数轴三要素,师出示投影,生动手动脑练习七、教学步骤(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大家知识温度计的用途是什么?生:温度计可以测量温度(出示投影1)三个温度计.其中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上20个刻度,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下5个刻度,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刻度.师:三个温度计所表示的温度是多少?生:2℃,-5℃,0℃.我们能否用类似温度计的图形表示有理数呢?这种表示数的图形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数轴(板书课题).【教法说明】从温度计用标有读数的刻度来表示温度的高低这个事实出发,引出本节课所要学的内容—数轴.再从温度计这个实物形象抽象出数轴来研究.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培养了用数学的意识.(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1.数轴的画法与温度计类似,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出刻度,标上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零,具体做法如下:第一步:画直线定原点原点表示0(相当于温度计上的0℃).第二步:规定从原点向右的为正方向那么相反的方向(从原点向左)则为负方向.(相当于温度计上℃以上为正,0℃以下为负).第三步:选择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相当于温度计上每1℃占1小格的长度).【教法说明】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学生跟着一起画图.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和实际操作能力,同时,把类比作为一种重要方法贯穿于概念形成过程的始终,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领悟这种思想方法.让学生观察画好的直线,思考以下问题:(出示投影1)(1)原点表示什么数?(2)原点右方表示什么数?原点左方表示什么数?(3)表示+2的点在什么位置?表示-1的点在什么位置?(4)原点向右0.5个单位长度的A点表示什么数?原点向左个单位长度的B点表示什么数?根据老师画图的步骤,学生思考在一条水平的直线上都画出什么?然后归纳出数轴的定义.学生活动:同学们思考,并要求同桌相互叙述,互相纠正补充,语句通顺后举手回答.大家思考准备更正或补充.【教法说明】通过“观察—类比—思考—概括—表达”展现知识的形成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领会数学思想和思维方法,并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归纳概括和口头表达能力.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给予肯定或否定,纠正后板书.2.数轴的定义: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向学生提出问题:数轴上为什么要规定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呢?它们各起什么作用?引导学生结合温度订正确回答这个问题,从而知道数轴三要素的重要性,了解三者缺一不可,认识和掌握判断一条直线是不是数轴的依据.学生活动:同桌之间、前后桌之间讨论.使学生从直观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3.尝试反馈,巩固练习请大家回答下列问题:(出示投影2)(1)有人说一条直线是一条数轴,对不对?为什么?(2)下列所画数轴对不对?如果不对,指出错在哪里?学生活动:学生思考,不准讨论,想好后举手回答.让其他学生对其回答进行评判,对确有疑问的题目,教师给予讲解.【教法说明】此组练习的目的是巩固数轴的概念.答案:(2)①缺原点,②缺正方向,③数轴不是射线而是直线,④缺单位长度,⑥提醒学生注意在同一数轮上必须用同一单位长度进行度量.⑤⑦是数轴,同时⑦为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打基础.4.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关系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例1画一条数轴,并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1,5,0,-2.5,.学生练习: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画一条数轴,然后在数轴上标出各点,一名学生板演.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教法说明】让学生动手自己画数轴,有助于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例1是把给定的有理数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完成由“数”到“形”的思维过程,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数轴概念的理解.(出示投影4)例2指出数轴上A、B、C、D、E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先让学生思考一会,然后学生举手回答解:A表示-3;B表示;C表示3;D表示;E表.【教法说明】例2是让学生说出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有理数,完成了由“形”到“数”的思维过程.例1、例2从各自不同的两个侧面,体现出数形结合,渗透了数形之间相互转化的数学思想.5.尝试反馈,巩固练习(出示投影5)①说出下面数轴上A、B、C、D、O、M各点表示什么数?②将-3,,1.5,-6,,2.25,,-5,1各数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教法说明】①题由点读数练习,②题由数找点练习,进一步巩固加深本节所学的内容.(三)归纳小结师:①数轴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工具,它使数和直线上的点建立了对应关系,它揭示数与形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本章有理数的有关性质和运算都是结合数轴进行的.②掌握数轴三要素,正确地画出数轴,提醒同学们,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数轴上的各点来表示,但是反过来不成立,即数轴上的各点,并不是都表示有理数.以后再研究.八、随堂练习1.判断题(1)直线就是数轴()(2)数轴是直线()(3)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4)数轴上到原点距离等于3的点所表示的数是+3()(5)数轴上原点左边表示的数是负数,右边表示的数是正数,原点表示的数是0.()2.画一条数轮,并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5,0,+3.2,-1.4九、布置作业(-)必做题:课本第56页1、2.(二)选做题:课本第56页及第57页B组l.(三)思考题:①在数轮上距原点3个单位长度的点表示的数是_____________②在数轮上表示-6的点在原点的___________侧,距离原点___________个单位长度,表示+6的点在原点的__________侧,距离原点____________个单位长度.【教法说明】由于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方面发展不尽相同,所以分层次地布置作业,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使他们都能达到大纲中规定的基本要求,并使部分学生能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十、板书设计随堂练习答案1.×√√×√2.略作业答案(一)必做题1.(1)依次是(2)依次是2.依次是(二)选做题:3.略B组1.(1)-6,(2)-1,(3)3;(4)0(三)思考题:①②左,6,右,6探究活动(1)在数轴上表示出距离原点3个单位长度和4.5个单位长度的点,并用“<”号将这些点所表示的数排列起来;(2)写出比-4大但不大于2的所有整数.分析:画数轴时,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缺一不可.(1)在数轴上,距离原点3个单位长度和4.5个单位长度的点各有两个,它们分别在原点两旁且关于原点对称.画出这些点,这些点所表示的数的大小就排列出来了;(2)在数轴上画出大于-4但不大于2的数的范围,这个范围内整数点所表示的整数就是所求.“不大于2”的意思是小于或等于2.解:(1)数轴上,距离原点3个单位的点是+3和-3,距离原点4.5个单位的点是+4.5和-4.5.由图看出:-4.5<-3<3<4.5(2)在数轴上画出大于-4但不大于2的数的范围.由图知,大于-4但不大于2的整数是:-3,-2,-1,0,1,2.点评:利用数轴,数形结合,是解这一类问题的好方法.

    【数学教案-角的比较初中教案精选】相关推荐
    铁的性质相关教学方案

    第六章铁第一节铁的性质一.知识教学点1.铁的物理性质。2.铁的化学性质(跟氧气、盐酸、稀硫酸和硫酸铜的反应)。3.钢铁的生锈和防锈。二.重、难、疑点1.重点:铁的化学性质。2.难点:对“铁的化学性质比...

    合理使用洗涤剂

    生活中,我们使用很多种类的洗涤剂,最常见的还是肥皂和洗衣粉。使用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呢?请听我们细细说来。一、少用洗涤剂原则无论是肥皂还是洗衣粉都有一定的碱性,若长期直接接触后,皮肤表面的弱酸性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