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线的比较与画法教案模板
  • 线的比较与画法教案模板

    发表时间:2022-01-19

    【www.jk251.com - 线段的比较与画法】

    初中教师经常会接触到教案的撰写,教案是教师安排教学的依据,每一位初中老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怎样写好自己的初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线的比较与画法教案模板》,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线段概念的基础上,了解线段的长度可以用正数来表示,因而线段可以度量、比较大小以及进行一些运算.使学生对几何图形与数之间的联系有一定的认识,从而初步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

    2.使学生学会线段的两种比较方法及表示法.

    3.通过本课的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对线段与数之间的关系的认识,掌握线段比较的正确方法,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线段的概念,引出线段的长度的度量和表示

    1.学生动手画出(1)直线AB.(2)射线OA.(3)线段CD.

    2.提出问题:能否量出直线、射线、线段的长度?(如果有学生将直线、射线也量出了长度,借此复习直线和射线的概念.)

    3.提出数与形的问题:线段是一个几何图形,而线段的长度可用一个正数表示.这就是数与形的结合.

    4.线段的两种度量方法:(1)直接用刻度尺.(2)圆规和刻度尺结合使用.(教师可让学生自己寻找这两种方法)

    5.教师再讲表示法:线段AB=7cm.

    二、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发现线段大小的比较方法

    教师设计以下过程由学生完成.

    1.怎样比较两个学生的身高?提出为什么要站在一起,脚底要在一个平面上?

    2.怎样比较两座大山的高低?只要量出它们的高度.

    由此引导学生发现线段大小比较的两种比较方法:

    重叠比较法将两条线段的各一个端点对齐,看另一个端点的位置.教师为学生演示,步骤有三:

    (1)将线段AB的端点A与线段CD的端点C重合.

    (2)线段AB沿着线段CD的方向落下.

    (3)若端点B与端点D重合,则得到线段AB等于线段CD,可以记AB=CD.

    若端点B落在D上,则得到线段AB小于线段CD,可以记作AB<CD.

    若端点B落在D外,则得到线段AB大于线段CD,可以记作AB>CD.

    如图1-6.

    教师讲授此部分时,应用几个木条表示线段AB和线段CD,这样可以更加直观和形象.也可以用圆规截取线段的方法进行.

    数量比较法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线段AB和线段CD的长度,将长度进行比较.可以用推理的写法,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写法如下:

    因为量得AB=××cm,CD=××cm,

    所以AB=CD(或AB<CD或AB>CD).

    总结:现在我们学会了比较线段的大小,还会比较什么?学生可以回答出,可以比较数的大小,进而再问:数的大小如何比较?(数轴)再问:比较线段的大小与比较数的大小有什么联系?

    引导学生得到:比较线段的大小就是比较数的大小.

    三、应用实例,变式练习:

    1.如图1-7,量出以下图形中各条线段的长度,比较它们的大小.并比较一个三角形中任意两边的和与第三边的关系.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2.如图1-8,根据图形填空.

    AD=AB+______+______,AC=______+______,CD=AD-______.

    3.如图1-9,已知线段AB,量出它的长度并找出它的中点、三等分点、四等分点.

    4.如图1-10,根据图形填空,(1)AB=______+______+______.(2)AB-a=______+______.

    四、小结

    1.教师提问:怎样表示线段的长度?怎样比较线段的大小?通过本节课你对图形与数之间的关系有什么了解?

    2.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教师重点总结数与形的结合以及比较线段大小的两种方法.

    五、作业

    p.18,1.2题.p21,2.3.4题.

    板书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1.本课的教学时间为1课时45分钟.

    2.本课时设计的主导思想是:将数形结合的思想渗透给学生,使学生对数与形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基础,这节课是一堂起始课,它为学生的思维开拓了一个新的天地.在传统的教学安排中,这节课的地位没有提到一定的高度,只是交给学生比较线段的方法,没有从数形结合的高度去认识.实际上这节课大有可讲,可以挖掘出较深的内容.在教知识的同时,交给学生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思想.这一点不容忽视,在日常的教学中要时时注意.

    3.学生在小学时只会用圆规画圆,不会用圆规去度量线段的大小以及截取线段,通过这节课,学生对圆规的用法有一个新的认识.

    4.在课堂练习中安排了度量一些三角形的边的长度,目的是想通过度量使学生对“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结论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并为下面的教学做一个铺垫.

    5.为避免本节课的枯燥,可以用提问的形式,出现悬念.如:开始的提问“线段是几何图形,它与数字有什么联系?”“在我们学过的知识和生活中,什么东西可以比较大小?”等.这样就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思维,使课堂的气氛更加活跃.

    6.如果感觉课堂密度小,还可以增加一些培养动手能力的题.如:

    (1)量一量老师的大三角板中的等腰三角形各边的长,然后再量一量自己手中同样的小三角板各边的长,算一算相等的角所对的边长度的比值,是否相等.(为相似三角形的内容做一些铺垫)

    (2)量一量课桌四条边的长,再量一量课本四条边的长,算一算长边与长边的比、短边与短边的比.(得到角相等的图形,边不一定成比例)

    (3)在同一时间下,两棵高矮不同的大树的影子的长度自己量出,然后比较大小,想一想这两棵树哪一棵高?(对相似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以上的三个题对学有余力的同学是很好的认识数学世界的实例.使本节课的内容更加生动丰富,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JK251.com延伸阅读

    圆的比例线教案模板


    教学建议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相交弦定理及其推论,切割线定理和割线定理.这些定理和推论不但是本节的重点、本章的重点,而且还是中考试题的热点;这些定理和推论是重要的工具性知识,主要应用与圆有关的计算和证明.

    难点:正确地写出定理中的等积式.因为图形中的线段较多,学生容易混淆.

    2、教学建议

    本节内容需要三个课时.第1课时介绍相交弦定理及其推论,做例1和例2.第2课时介绍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做例3.第3课时是习题课,讲例4并做有关的练3.

    (1)教师通过教学,组织学生自主观察、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猜想——证明——应用”等学习,教师组织下,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

    第1课时:相交弦定理

    教学目标:

    1.理解相交弦定理及其推论,并初步会运用它们进行有关的简单证明和计算;

    2.学会作两条已知线段的比例中项;

    3.通过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探索精神;

    4.通过推论的推导,向学生渗透由一般到特殊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相交弦定理及其推论.

    教学难点:

    在定理的叙述和应用时,学生往往将半径、直径跟定理中的线段搞混,从而导致证明中发生错误,因此务必使学生清楚定理的提出和证明过程,了解是哪两个三角形相似,从而就可以用对应边成比例的结论直接写出定理.

    教学活动设计

    (一)设置学习情境

    1、图形变换:(利用电脑使AB与CD弦变动)

    ①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发现规律:∠A=∠D,∠C=∠B.

    ②进一步得出:△APC∽△DPB.

    ③如果将图形做些变换,去掉AC和BD,图中线段PA,PB,PC,PO之间的关系会发生变化吗?为什么?

    组织学生观察,并回答.

    2、证明:

    已知:弦AB和CD交于⊙O内一点P.

    求证:PA·PB=PC·PD.

    (A层学生要训练学生写出已知、求证、证明;B、C层学生在老师引导下完成)

    (证明略)

    (二)定理及推论

    1、相交弦定理:圆内的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

    结合图形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相交弦定理:在⊙O中;弦AB,CD相交于点P,那么PA·PB=PC·PD.

    2、从一般到特殊,发现结论.

    对两条相交弦的位置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其中一条是直径,并且它们互相垂直如图,AB是直径,并且AB⊥CD于P.

    提问:根据相交弦定理,能得到什么结论?

    指出:PC2=PA·PB.

    请学生用文字语言将这一结论叙述出来,如果叙述不完全、不准确.教师纠正,并板书.

    推论如果弦与直径垂直相交,那么弦的一半是它分直径所成的两条线段的比例中项.

    3、深刻理解推论:由于圆是轴对称图形,上述结论又可叙述为:半圆上一点C向直径AB作垂线,垂足是P,则PC2=PA·PB.

    若再连结AC,BC,则在图中又出现了射影定理的基本图形,于是有:

    PC2=PA·PB;AC2=AP·AB;CB2=BP·AB

    (三)应用、反思

    例1已知圆中两条弦相交,第一条弦被交点分为12厘米和16厘米两段,第二条弦的长为32厘米,求第二条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段的长.

    引导学生根据题意列出方程并求出相应的解.

    例2已知:线段a,b.

    求作:线段c,使c2=ab.

    分析:这个作图求作的形式符合相交弦定理的推论的形式,因此可引导学生作出以线段a十b为直径的半圆,仿照推论即可作出要求作的线段.

    作法:口述作法.

    反思:这个作图是作两已知线段的比例中项的问题,可以当作基本作图加以应用.同时可启发学生考虑通过其它途径完成作图.

    练习1如图,AP=2厘米,PB=2.5厘米,CP=1厘米,求CD.

    变式练习:若AP=2厘米,PB=2.5厘米,CP,DP的长度皆为整数.那么CD的长度是多少?

    将条件隐化,增加难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练习2如图,CD是⊙O的直径,AB⊥CD,垂足为P,AP=4厘米,PD=2厘米.求PO的长.

    练习3如图:在⊙O中,P是弦AB上一点,OP⊥PC,PC交⊙O于C.求证:PC2=PA·PB

    引导学生分析:由AP·PB,联想到相交弦定理,于是想到延长CP交⊙O于D,于是有PC·PD=PA·PB.又根据条件OP⊥PC.易证得PC=PD问题得证.

    (四)小结

    知识:相交弦定理及其推论;

    能力:作图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想方法:学习了由一般到特殊(由定理直接得到推论的过程)的思想方法.

    (五)作业

    教材P132中9,10;P134中B组4(1).

    第2课时切割线定理

    教学目标:

    1.掌握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并初步学会运用它们进行计算和证明;

    2.掌握构造相似三角形证明切割线定理的方法与技巧,培养学生从几何图形归纳出几何性质的能力

    3.能够用运动的观点学习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重点:

    理解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它是以后学习中经常用到的重要定理.

    教学难点:

    定理的灵活运用以及定理与推论问的内在联系是难点.

    教学活动设计

    (一)提出问题

    1、引出问题:相交弦定理是两弦相交于圆内一点.如果两弦延长交于圆外一点P,那么该点到割线与圆交点的四条线段PA,PB,PC,PD的长之间有什么关系?(如图1)

    当其中一条割线绕交点旋转到与圆的两交点重合为一点(如图2)时,由圆外这点到割线与圆的两交点的两条线段长和该点的切线长PA,PB,PT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2、猜想:引导学生猜想出图中三条线段PT,PA,PB间的关系为PT2=PA·PB.

    3、证明:

    让学生根据图2写出已知、求证,并进行分析、证明猜想.

    分析:要证PT2=PA·PB,可以证明,为此可证以PA·PT为边的三角形与以PT,BP为边的三角形相似,于是考虑作辅助线TP,PB.(图3).容易证明∠PTA=∠B又∠P=∠P,因此△BPT∽△TPA,于是问题可证.

    4、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上述结论.

    切割线定理从圆外一点引圆的切线和割线,切线长是这点到割线与圆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比例中项.

    (二)切割线定理的推论

    1、再提出问题:当PB、PD为两条割线时,线段PA,PB,PC,PD之间有什么关系?

    观察图4,提出猜想:PA·PB=PC·PD.

    2、组织学生用多种方法证明:

    方法一:要证PA·PB=PC·PD,可证此可证以PA,PC为边的三角形和以PD,PB为边的三角形相似,所以考虑作辅助线AC,BD,容易证明∠PAC=∠D,∠P=∠P,因此△PAC∽△PDB.(如图4)

    方法二:要证,还可考虑证明以PA,PD为边的三角形和以PC、PB为边的三角形相似,所以考虑作辅助线AD、CB.容易证明∠B=∠D,又∠P=∠P.因此△PAD∽△PCB.(如图5)

    方法三:引导学生再次观察图2,立即会发现.PT2=PA·PB,同时PT2=PC·PD,于是可以得出PA·PB=PC·PD.PA·PB=PC·PD

    推论: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割线,这一点到每条割线与圆的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也叫做割线定理)

    (三)初步应用

    例1已知:如图6,⊙O的割线PAB交⊙O于点A和B,PA=6厘米,AB=8厘米,PO=10.9厘米,求⊙O的半径.

    分析:由于PO既不是⊙O的切线也不是割线,故须将PO延长交⊙O于D,构成了圆的一条割线,而OD又恰好是⊙O的半径,于是运用切割线定理的推论,问题得解.

    (解略)教师示范解题.

    例2已知如图7,线段AB和⊙O交于点C,D,AC=BD,AE,BF分别切⊙O于点E,F,

    求证:AE=BF.

    分析:要证明的两条线段AE,BF均与⊙O相切,且从A、B两点出发引的割线ACD和BDC在同一直线上,且AC=BD,AD=BC.因此它们的积相等,问题得证.

    学生自主完成,教师随时纠正学生解题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如AE2=AC·CD和BF2=BD·DC等.

    巩固练习:P128练习1、2题

    (四)小结

    知识:切割线定理及推论;

    能力:结合具体图形时,应能写出正确的等积式;

    方法:在证明切割线定理和推论时,所用的构造相似三角形的方法十分重要,应注意很好地掌握.

    (五)作业教材P132中,11、12题.

    探究活动

    最佳射门位置

    国际足联规定法国世界杯决赛阶段,比赛场地长105米,宽68米,足球门宽7.32米,高2.44米,试确定边锋最佳射门位置(精确到l米).

    分析与解如图1所示.AB是足球门,点P是边锋所在的位置.最佳射门位置应是使球员对足球门视角最大的位置,即向P上方或下方移动,视角都变小,因此点P实际上是过A、B且与边线相切的圆的切点,如图1所示.即OP是圆的切线,而OB是圆的割线.

    故,又,

    OB=30.34+7.32=37.66.

    OP=(米).

    注:上述解法适用于更一般情形.如图2所示.△BOP可为任意角.

    比例线教案模板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重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线段的比和的概念以及比例的性质.以前的平面几何主要研究线段的位置关系和相等关系,从本章开始研究线段及相关图形的比例关系――相似三角形,这些内容的研究都离不开线段的比和比例性质的应用.

    本节的难点是比例性质及应用,虽然小学时已经接触过比例性质的一些知识,但由于内容比较简单,而且间隔时间较长,学生印象并不深刻,而本节涉及到的比例基本性质变式较多,合分比性质以及等比性质学生又是初次接触,内容不但多,而且容易混淆,作题不知应用哪条性质,不知如何应用是常有的.

    教法建议

    1.生活中比例的例子比比皆是,在新课引入时最好从生活实例引入,可使学生感觉轻松自然,容易产生兴趣,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小学时曾学过数的比及相关概念,学习时也可以复习引入,从数的比过渡到线段的比,渗透类比思想

    3.这一节概念比较多,也比较容易混淆,教学中可设计不同层次的题组来进行巩固,特别是要举一些反例,同时要注意对相近概念的比较

    4.黄金分割的内容要求学生理解,主要体现数学美,可由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实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感

    5.比例性质由于变式多,理解和应用上容易出现错误,教学时可利用等式性质和分式性质来处理

    教学设计示例1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线段的比的概念.

    2.通过与小学知识到比较,初步培养学生“类比”的数学思想.

    3.通过线段的比的有关计算,培养学习的计算能力.

    4.通过“引言”及“例1”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学生进行热爱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设计

    先学后做,启发引导

    三、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两条线段比的概念.

    2.教学难点正确理解两条线段的比及应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股影仪、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找学生回答小学学过的比、比的前项和后项的概念.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数的比,记作或a:b,其中a叫比的前项,b叫比的后项)

    【讲解新课】

    把学生分成三组,分别以米、厘米、毫米作为长度单位,量一下几何教材的长与宽(令长为a,宽为b).再求出长与宽的比.然后找三名同学把结果写在黑板上.如:

    等.

    可以看出,在同一长度单位下,两条线段长度的比就是两条线段的比.

    一般地:若a、b的长度分别是m、n(单位相同),那么就说这两条线段的比是,或写成,和数的比一样,a叫比的前项,b叫比的后项.

    关于两条线段比的概念,教学中要揭示它的实质,即表示a是b的k倍,这是学生已有的知识,较易理解,也容易使学生注意到求比时,长度单位要一致.另外,可组织学生举例实际生活中两条线段的比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联系实际和积极思维的能力,对活跃课堂气氛也很有利,但教师需注意尺度.

    就刚才三组学生做过的练习及问题回答,在教师启发和点拨下,让学生讨论或试述两条线段的比应注意的问题,归纳出:

    (l)两条线段的比就是它们的长度的比.

    (2)比与所选线段的长度单位无关,求比时,两条线段的长度单位要一致.

    (3)两条线段的比值总是正数.(并不都是正数)

    (4)除了a=b之外,.与互为倒数.

    例1见教材P202.

    讲解完例1后:

    (l)提问学生AB是的多少倍,是AB的多少倍,以加深学生对线段比的逾义的理解.

    (2)给出:比例尺=,就例1的图上,若图距是8cm的两地,实际距离是多少?

    另外,还可鼓励学生课后根据地图上的比例尺,测量并计算出你所在省会与首都北京的直线距离,从而丰富了知识,激发了学习兴趣.

    例2见教材P202.

    讲解完例2后:

    (l)可改变线段AB的长度,或给出AC、BC的长度,再求这些比,使学生认识这种三角形中边的比与长度无关.

    (2)常识1:有一锐角是30°的直角三角形中,三边(从小到大)的比为.

    常识2: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从小到大)的比为1:1:.

    学生掌握了这些常识可有两点好处:

    ①知道例2中“”以及习题5.l第2题(1)中“边长为4”.(2)中的“对角线AC=a”这些条件实际上都是多余的.

    【小结】

    1.两条线段比的概念以及应注意的问题.

    2.会求两条线段的比.

    七、布置作业

    教材P210中2、3.

    八、板书设计

    平行线的判定教案模板


    教学建议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由平行线的画法,引出公理(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由公理推出: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条直线平行,这两个定理.

    (2)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公理及两个判定定理.一般的定义与第一个判定定理是等价的.都可以做判定的方法.但平行线的定义不好用来判定两直线相交还是不相交.这样,有必要借助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截成的角来判定.因此,这一个判定公理和两个判定定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它们是判断两直线平行的依据,也为下一节,学习平行线的性质打下了基础.

    本节内容的难点是:理解由判定公理推出判定定理的证明过程.学生刚刚接触用演绎推理方法证明几何定理或图形的性质,对几何证明的意义还不太理解.有些同学甚至认为从直观图形即可辨认出的性质,没必要再进行证明.这些都使几何的入门教学困难重重.因此,教学中既要有直观的演示和操作,也要有严格推理证明的板书示范.创设情境,不断渗透,使学生初步理解证明的步骤和基本方法,能根据所学知识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公理或定理.

    2、教学建议

    在平行线判定公理的教学中,应充分体现一条主线索:“充分实验—仔细观察—形成猜想—实践检验—明确条件和结论.”

    教师可演示教材中所示的教具,还可以让每个学生都用三角板和直尺画出平行线.在此过程中,注意角的变化情况.事实充分,学生可以理解,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两直线一定会平行.

    公理后,有些同学可能会意识到“内错角相等,两直线也会平行”.教师可组织学生按所给图形进行讨论.如何利用已知和几何的公理、定理来证明这个显然成立的事实.也可多叫几个同学进行重复.逐步使学生欣赏到数学证明的严谨性.另一个定理的发现与证明过程也与此类似.

    教学设计示例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推理、证明的格式,掌握平行线判定公理和第一个判定定理.

    2.会用判定公理及第一个判定定理进行简单的推理论证.

    3.通过模型演示,即“运动—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二、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启发式引导发现法.

    2.学生学法:独立思考,主动发现.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公理的概括与定理的推导.

    (二)难点

    判定定理的形成过程中逻辑推理及书写格式.

    (三)解决办法

    1.通过观察实验,巧妙设问,解决重点.

    2.通过引导正确思维,严格展示推理书写格式,明确方法来解决难点、疑点.

    四、课时安排

    l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三角板、投影胶片、投影仪、计算机.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两组题,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2.通过实验观察,引导思维,概括出公理及定理的推导,并以练习进行巩固.

    3.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完成归纳小结.

    七、教学步骤

    (-)明确目标

    教学建议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由平行线的画法,引出公理(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由公理推出: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条直线平行,这两个定理.

    (2)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公理及两个判定定理.一般的定义与第一个判定定理是等价的.都可以做判定的方法.但平行线的定义不好用来判定两直线相交还是不相交.这样,有必要借助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截成的角来判定.因此,这一个判定公理和两个判定定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它们是判断两直线平行的依据,也为下一节,学习平行线的性质打下了基础.

    本节内容的难点是:理解由判定公理推出判定定理的证明过程.学生刚刚接触用演绎推理方法证明几何定理或图形的性质,对几何证明的意义还不太理解.有些同学甚至认为从直观图形即可辨认出的性质,没必要再进行证明.这些都使几何的入门教学困难重重.因此,教学中既要有直观的演示和操作,也要有严格推理证明的板书示范.创设情境,不断渗透,使学生初步理解证明的步骤和基本方法,能根据所学知识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公理或定理.

    2、教学建议

    在平行线判定公理的教学中,应充分体现一条主线索:“充分实验—仔细观察—形成猜想—实践检验—明确条件和结论.”

    教师可演示教材中所示的教具,还可以让每个学生都用三角板和直尺画出平行线.在此过程中,注意角的变化情况.事实充分,学生可以理解,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两直线一定会平行.

    公理后,有些同学可能会意识到“内错角相等,两直线也会平行”.教师可组织学生按所给图形进行讨论.如何利用已知和几何的公理、定理来证明这个显然成立的事实.也可多叫几个同学进行重复.逐步使学生欣赏到数学证明的严谨性.另一个定理的发现与证明过程也与此类似.

    教学设计示例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推理、证明的格式,掌握平行线判定公理和第一个判定定理.

    2.会用判定公理及第一个判定定理进行简单的推理论证.

    3.通过模型演示,即“运动—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二、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启发式引导发现法.

    2.学生学法:独立思考,主动发现.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公理的概括与定理的推导.

    (二)难点

    判定定理的形成过程中逻辑推理及书写格式.

    (三)解决办法

    1.通过观察实验,巧妙设问,解决重点.

    2.通过引导正确思维,严格展示推理书写格式,明确方法来解决难点、疑点.

    四、课时安排

    l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三角板、投影胶片、投影仪、计算机.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两组题,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2.通过实验观察,引导思维,概括出公理及定理的推导,并以练习进行巩固.

    3.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完成归纳小结.

    七、教学步骤

    (-)明确目标

    掌握平行线判定公理和第一个判定定理及运用其进行简单的推理论证.

    (二)整体感知

    以情境设计,引出课题,以模型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总结,讲授新知,以变式训练巩固新知,在整节课中,较充分地体现了逻辑推理.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行线、平行公理及推论,请同学们判断下列语句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出示投影).

    1.两条直线不相交,就叫平行线.

    2.与一条直线平行的直线只有一条.

    3.如果直线、都和平行,那么、就平行.

    学生活动:学生口答上述三个问题.

    【教法说明】通过三个判断题,使学生回顾上节所学知识,第1题在于强化平行线定义的前提条件“在同一平面内”,第2题不仅回顾平行公理,同时使学生认识学习几何,语言一定要准确、规范,同一问题在不同条件下,就有不同的结论,第3题复习巩固平行公理推论的同时提示学生,它也是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

    师:测得两条直线相交,所成角中的一个是直角,能判定这两条直线垂直吗?根据什么?

    学生:能判定垂直,根据垂直的定义.

    师: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线,你有办法测定两条直线是平行线吗?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如何测定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教师在学生思考未得结论的情况下,指出不能直接利用手行线的定义来测定两条直线是否平行,必须找其他可以测定的方法,有什么方法呢?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在前面复习平行公理推论的情况下,有的学生会提出,再作一条直线,让,再看是否平行于就可以了.

    师:这种想法很好,那么,如何作,使它与平行?若作出后,又如何判断是否与平行?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老师的提问,意识到刚才的回答,似是而非,不能解决问题.

    师:显然,我们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为此我们来寻找另外一些判定方法,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板书课题).

    [板书]2.5(1).

    【教法说明】由垂线定义可以来判断两线是否垂直,学生自然想到要用平行线定义来判断,但我们无法测定直线是否不相交,也就不能利用定义来判断.这时,学生会考虑平行公理推论,此时教师只须简单地追问,就让学生弄清问题未能解决,由此引入新课内容.

    探究新知,讲授新课

    教师给出像课本第78页图2–20那样的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的模型,转动,让学生观察,转动到不同位置时,的大小有无变化,再让从小变大,说出直线与的位置关系变化规律.

    【教法说明】让学生充分观察,在教师的启发式提问下,分析、思考、总结出结论.

    图1

    学生活动:转动到不同位置时,也随着变化,当从小变大时,直线从原来在右边与直线相交,变到在左边与相交.

    师:在这个过程中,存在一个与不相交即与平行的位置,那么多大时,直线呢?也就是说,我们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需要找角的关系.

    师:下面先请同学们回忆平行线的画法,过直线外一点画的平行线.

    学生活动: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教师在黑板上演示(见图1).

    师:由刚才的演示,请同学们考虑,画平行线的过程,实际上是保证了什么?

    图2

    学生:保证了两个同位角相等.

    师: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猜想?

    学生: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两条直线平行.

    师:我们的猜想正确吗?会不会有某一特定的时刻,即使同位角不等,而两条直线也平行呢?

    教师用计算机演示运动变化过程.在观察实验之前,让学生看清角和角(如图2),而后开始实验,让学生充分观察并讨论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讨论、分析.

    总结了,当时,不平行,而无论取何值,只要,、就平行.

    图3

    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表达出结论,并告诉学生这个结论称为公理.

    [板书]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单说成: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即:∵(已知见图3),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教法说明】通过实际画图和用计算机演示运动—变化过程,让学生确信公理的正确.尝试反馈,巩固练习(出示投影).

    图4

    1.如图4,,,吗?

    2.,当时,就能使.

    【教法说明】这两个题目旨在巩固所学的判定公理,对于第2题是已知结论,找出使它成立的题设,这是证明问题时应掌握的一种思考方法,要求学生逐步学会执因导果和执果索因的思考方法,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逐渐培养学生的这种数学思想.

    (出示投影)

    直线、被直线所截.

    图5

    1.见图5,如果,那么与有什么关系?

    2.与有什么关系?

    3.与是什么位置关系的一对角?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思考分析,给出答案:时,,与相等,与是内错角.

    师:与满足什么条件,可以得到?为什么?

    学生活动:,因为,通过等量代换可以得到.

    师:时,你进而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活动:.

    师:由此你能总结出什么正确结论?

    学生活动: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师:也就是说,我们得到了判定两直线平行的另一个方法:

    [板书]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单说成: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教法说明】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式提问法,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角之间的关系,进而归纳总结出结论,主要采用探讨问题的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善于动脑分析的良好学习习惯.

    师:上面的推理过程,可以写成

    ∵(已知),

    (对顶角相等),

    ∴.

    [∵(已证)],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教法说明】这里的推理过程可以放手让学生试着说,这样才能使中国学习联盟胆尝试,培养他们勇于进取的精神.

    教师指出:方括号内的“∵”,就是上面刚刚得到的“∴”,在这种情况下,方括号内这一步可以省略.

    尝试反馈,巩固练习(出示投影)

    1.如图1,直线、被直线所截.

    (1)量得,,就可以判定,它的根据是什么?

    (2)量得,,就可以判定,它的根据是什么?

    2.如图2,是的延长线,量得.

    (1)从,可以判定哪两条直线平行?它的根据是什么?

    (2)从,可以判定哪两条直线平行?它的根据是什么?

    图1图2

    学生活动:学生口答.

    【教法说明】这组题旨在巩固公理和判定方法的掌握,使学生熟悉并会用于解决简单的说理问题.

    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出示投影)

    1.如图3所示,由,可判断哪两条直线平行?由,可判断哪两条直线平行?

    2.如图4,已知,,吗?为什么?

    图3图4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后回答问题.教师给以指正并启发、引导得出答案.

    【教法说明】这组题不仅让学生认识变式图形,加强识图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也就是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全方位考虑问题,从而得到一题多解.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总结扩展

    2.结合判一定理的证明过程,熟悉表达推理证明的要求,初步了解推理证明的格式.

    八、布置作业

    课本第97页习题2.2A组第4、5、6(1)(2)题.

    作业答案

    4.当时,就能使.

    5.(1)从,推出,根据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从,推出,根据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6.(1)可断定,根据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可断定,根据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角的比较


    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角的大小比较,角平分线的意义,两个角的和、差、倍、分的意义.难点是空间观念,几何识图能力的培养.的相关知识是进一步学习角的度量和画法,以及进一步研究平面几何图形的基础.

    1﹒角的大小的比较有两种方法:

    (1)重合法:即把要比较的两个角的顶点和一条边重合,再比较另一条边的位置;

    (2)度量法;即比较两个角的度数.

    两种方法的比较结果是一致的.

    2.利用比较角大小的上述两种方法,就可以画出角的和、差、倍、分,并进而比较角的和、差、倍、分的大小.

    3.对于角平分线的概念,要注意以下两点:

    (1)它是角的内部的一条射线,并且是一条特殊的射线,它把角分成了相等的两部分.

    (2)要掌握角平分线的数学表达式:若OC是的平分线,则或

    4.在比较角的大小时,应注意角的大小只与开口的大小有关,而与角的边画出部分的长短无关.这是因为角的边是射线而非线段.若用射线旋转成角的定义,也可以说转得较多的角较大.

    三、教法建议

    1.本节教材,完全可以对照线段的比较,线段的和差倍分,以及中点的意义来进行.两者是十分相似的.

    2.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时,把角叠合起来,一定要使两个角的顶点及一边重合,另一边落在第一条边的同旁,否则不能进行比较.这可以通过叠合两块三角尺比较角的大小的实例来说明.这和线段大小比较十分相似.

    3.由于前面学过线段的大小比较和线段的和、差、倍、分.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就是运用类比联想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

    4.在本课的练习中,在可能的情况下,将以后经常遇到的图形,提前让学生见到,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5.在角的和、差、倍、分的计算中,由于度、分、秒的四则运算还没有讲到,因此只进行度的加、减.

    教学设计示例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两个角的和、差、倍、分的意义.

    2.掌握角平分线的概念

    3.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演示比较角的大小,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等,培养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角的和、差、倍、分的意义,角平分线的意义,进一步训练学生几何语言的表达能力及几何识图能力,培养其空间观念.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具体实物演示,对角的大小进行比较这一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对角的大小比较,提高学生的鉴赏力,通过学生自己作角及角平分线,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几何图形的形象直观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直观演示、尝试、指导相结合.

    2.学生学法:主动参与、积极思维、动手实践相结合.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角的大小比较,角平分线的意义,两个角的和、差、倍、分的意义.

    (二)难点

    空间观念,几何识图能力的培养.

    (三)疑点

    角的和、差、倍、分的意义.

    (四)解决办法

    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在自觉与不自觉中掌握知识点,再经过练习,解决难点和疑点.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一副三角板、自制胶片(软盘)、量角器.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在中掌握方法,理解相应概念,并掌握角平分线的概念.

    (二)整体感知

    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与学生的画图相结合,完成本节教学任务.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的一副三角板,你能说出这几个角的大小吗?

    学生基本知道一副三角板各角的度数,他们可能利用度数比较,也可能通过观察,也会有同学用叠合法.这里可以让学生讨论,说出采用的比较方法,但叙述可能不规范.教师既不给予肯定也不否定,只是再提出新问题.

    投影显示:两个度数相差1度以内的角,不标明度数,只凭眼观察不能确定两个角的大小.

    师:对于这两个角你能说出它们哪一个大?哪一个小吗?

    (学生困惑时教师点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同学们提出的比较一副三角板各角的方法有些很好,但不规范.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本节内容,掌握等知识,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板书课题)

    [板书]1.5

    【教法说明】由学生熟知的三角板各入手,把学生带入比较角的大小的意境.但问题一转,出现了不标度数,观察又不能确定大小的角,当学生束手无策时,教师提出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新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其注意力.

    探究新知

    1.

    (1)叠合法

    教师通过活动投影演示:两个角设计成不同颜色,三种情况:

    ,,,如图1所示.

    图1

    演示:移动,使其顶点与的顶点重合,一边和重合,出现以下三种情况,如图2所示.

    图2

    师:请同学们观察的另一边的位置情况,你能确定出两个角的大小关系吗?

    学生活动:观察教师演示后,同桌也可以利用两副三角板演示以上过程,帮助理解比较两角的大小,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整理板书.

    [板书]

    ①与重合,等于,记作.

    ②落在的内部,小于,记作.

    ③落在的外部,大于,记作.

    【教法说明】通过直观的实物演示和投影(电脑)显示,既加强了的直观性,又可提高学生的兴趣.注意再次强调角的大小只与开口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以及角的符号与小于号、大于号书写时的区别.

    (2)测量法

    师:小学我们学过用量角器测量一个角,角的大小也可以按其度数比较.度数大的角则大,度数小的则小.反之,角大度数大,角小度数小.

    学生活动:请同桌分别画两个角,然后交换用量角器测量其度数,比较它们的大小.

    【教法说明】测量前教师可提问使用量角器应注意的问题.即三点:对中;重合;读数.让学生动手操作,培养他们动手能力.

    反馈练习:课本第32页习题1.3A组第3题,用量角器测量、、的大小,同桌交换结果看是否准确.

    2.角的和、差、倍、分投影显示:如图1,、.

    图1

    提出问题:如图1,,把移到上,使它们的顶点重合,一边重合,会有几种情况?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画出.你如何把移到上,才能保证的大小不变呢?

    学生活动:讨论如何移到上,移动后有几种情况,在练习本上画出图形.(有小学测量的基础,学生不会感到困难,可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小结:量角器可起移角的作用,先测量的度数,然后以的顶点为顶点,其中一边为作作一个角等于,出现两种情况.如图2及图3所示:

    (1)在内部时,如图2,是与的差,记作:.

    (2)在外部时,如图3,是与的和,记作:.

    【教法说明】在以上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训练学生的看图能力和几何语句表达能力,如与的和差所得到的两个图形中,还可让学生观察得到图2中是与的差,记作:,或与的和等于,记作:,图3中是与的差,记作:等进行看图能力的训练.

    图2图3

    反馈练习: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画图.

    已知如图4,,画,使.

    师:两个的和是,那么是的2倍,记作,或是的,记作:.同样,有角的3倍和等等.角的和、差、倍、分的度数等于它们的度数的和、差、倍、分.

    图4

    3.角平分线

    学生观察以上反馈练习中的图形,,也就是把分成了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的平分线.

    [板书]定义:一条射线把一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

    几何语言表示:是的平分线,(或).

    说明:若,则是的平分线,同样有两条三等分线,三条四等分线,等等.

    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投影显示:

    1.如图1填空:

    图1

    2.是的平分线,那么,

    图2

    3.如图2:是的平分线,是的平分线

    ①若,则

    ②,,则度

    【教法说明】练习中的第1、2题可口答,第3题在教师引导下写出过程,初步渗透推理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推理过程由已知入手,联想得出结论.

    (四)总结、扩展

    找学生回答:今天学习了哪些内容?教师归纳得出以下知识结构:

    八、布置作业

    课本第33页B组第1、2题.

    作业答案

    1.解:,若,那么,

    2.解:∵是的平分线,∴.

    又∵是的平分线,∴.

    又∵,∴.

    说明:学生作业或回答问题,尽量要求用“∵∴”的形式,为以后解证明题打好基础.

    九、板书设计

    同七、(四)的格式.

    角的画法相关教学方案


    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能够根据题目要求画出已知角,教学的难点是类似五角星等基本图形的画法.熟练掌握培养学生的画图能力以及进一步学习平面几何图形画法的基础.

    画角的方法一般有两种:用量角器画角或用三角板画角.

    1.用量角器画角

    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可以利用量角器量出已知角的度数,再画一个等于这个度数的角.

    画两个角的和、差,或一个角的几倍、几分之一,可以利用量角器,量出已知角的度数,计算出它们的和、差、几倍、几分之一,再按照结果所得的度数画角.

    2.用三角板画角

    一特殊角,如30°、45°、60°、90°的角,可以直接利用三角板来画,画其他特殊角,关键在于设法把它写成上述特殊角的和或差,例如,凡是15°的整数倍的角,都可用三角板画出,因为15的角,可以写成60°角与45°角的差,或45°角与30°角的差.但若写成30°角的一半,则仍不能画出,因为只用三角板,不能二等分角.能用三角板画出的,只限于上述各种角及其和、差、倍所成的角.

    三、教法建议

    1.本节教学,应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在实践中使学生掌握量角器以及三角尺的用法,并初步探索类似五角星的图形的画法.

    2.教材里有画五角星的题目,它的本质是等分周角或者说是将圆周n等分,有了作五角星的基础,就可以告诉学生以上这是一类等分圆周的问题,如果将周角进行n等分,就可以将圆周n等分,连结这n个等分点,就可以得到正多边形.这种举一反三的思路会引导学生深入、广泛地学习知识和应用知识.

    3.本节可以选择一些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的问题,在解决应用性问题的过程中,丰富学生的认识,同时将本章的知识贯穿起来,既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也有助于学生的画图能力以及应用意识的培养.

    教学设计示例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画两个角的差,一个角的几倍、几分之一的方法.

    2.掌握用量角器画两个角的和差,一个角的几倍、几分之一的画法.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画角的和、差、倍、分,三角板和量角器的使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技巧.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利用三角板画特殊角的方法,说明几何知识常用来解决实际问题,进行几何学在生产、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的教育,鼓励他们努力学习.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体会到简单几何图形组合的多样性,领会几何图形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尝试指导,以学生操作为主.

    2.学生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动手参与,认真思考领会归纳.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用量角器画角的和、差、倍、分及用三角板画特殊角.

    (二)难点

    准确使用量角器画一个角的几分之一.

    (三)疑点

    量角器的正确使用.

    (四)解决办法

    通过正确指导,规范操作,使学生掌握画法要领,并以练习加以巩固,从而解决重难点及疑点.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一副三角板、量角器.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教师设,学生动手及思考创设出情境,引出课题.

    2.通过学生尝试解决、教师把握几何语言美的方法,放手由学生自己解决有关.

    3.通过提问的形式完成小结.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使学生会用量角器画角及角的和、差、倍、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

    (二)整体感知

    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完成对画图能力和操作能力的掌握.图1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如图1).

    师:现有工具量角器和三角板,谁到黑板上画一个角等于呢?请同学们观察他的操作,老师要找同学说明他的画法.

    【教法说明】有上节课的基础,学生会先用量角器测量的度数,再画一个度数等于这个度数的角,学生也会叙述其画法.

    提出问题:若老师想画的余角、补角呢?

    学生会想到画、减去的度数后的角,即为的余角、补角.

    师:是否还有别的方法?

    这时学生一定会积极思考,立刻回答还有困难.教师抓住时机点明课题:同学们不用着急,今天我们就研究,学习用三角板、量角器画角的和、差、倍、分以及一些特殊角.老师提出的问题你们会解决的.另外,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板书课题……)

    [板书]1.7

    探究新知

    1.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找学生再次叙述方法:用量角器量出已知角的度数,再画一个等于这个度数的角.

    操作:略.

    注意:量角器使用三要素:对中、重合、读数.

    2.用三角板画特殊角

    师:请同学们准备好练习本和一副三角板,再找同学说出一副三角板中各角度数.

    学生活动:用三角板在练习本上画出直角、角、角、角.

    提出问题:你能利用一副三角板画出、的角吗?

    学生活动:讨论画、的角的方法,在练习本上画出图形,同桌可相互交换检查,找学生到黑板上画.

    【教法说明】有前一节角的和、差的理解和、、,学生对画、的角不会有困难.因此,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的能力,但对于画法学生不会叙述得太严密,教师要把关,培养学生几何语言的严密性.

    教师根据前面学生所画图形,引导学生写出画法.(以为例,与例题相符.)

    图1

    画法如图l,①利用三角板,画

    ②在的外部,再画就是要画的的角.

    反馈练习:用三角板画、、的角.

    【教法说明】由学生独立完成以上三个角的画图.教师不给任何提示,只要求写出画角的方法,注意观察画法,是否写出了“在角的内部画的角”.区别例题中两角和的画法.

    提出问题:由一副三角板可以画出多少度的角?

    学生讨论得出可以画出、、、、、、、、、、、的角.

    这些角都是的倍数,用三角板也只限画这样的角.由此得出:由量角器画任意角的和、差、倍、分角.

    3.画任意两个角的和差及一个角的几倍、几分之一.

    问题:如图1,已知、(),如何画出与的和?与的差?

    图1

    学生活动:讨论画,的方法,并在练习本上根据自己的想法画图.

    根据学生的讨论回答,老师归纳以下方法:

    (1)用量角器量出、的度数,计算出它们度数的和、差,再用量角器画出等于它们度数和、差的角.

    (2)用量角器把移到上,如果本方法.

    图1

    教师示范,写出两种画法:

    画法一:(1)用量角器量得,.

    (2)画,就是要画的角如图1.

    图2

    画法二:(1)用量角器画.

    (2)以点为顶点,射为一边,在的外部画.

    就是要画的角如图2.

    学生活动:叙述用两种方法画的画法.出示例1由学生完成,要求用两种方法,找同学板演.

    例1已知,画出它们的余角.

    画法一:(1)量得.

    图1图2

    (2)画,就是所要画的角,见图1.

    画法二:利用三角板,以的顶点为顶点,一边为边,画直角,使的另一边在直角的内部,如图2,就是所要画的角.

    【教法说明】第二种画法学生可能叙述或书写不太完整,教师要注意其严密性.

    反馈练习

    1.已知,画出它的补角.

    2.已知,画它们的角平分线.

    3.画的角,并把它分成三等份.

    【教法说明】本练习只要求图形正确即可,不要求写出画法.

    (四)总结、扩展

    以提问的形式归纳出以下知识脉络:

    八、布置作业

    课本第46页习题1.5A组第2、3题.

    图1

    作业答案

    2.角:

    3.角:即为所画角,见图1.

    九、板书设计

    1.7

    1.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画法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用三角板画特殊角用三角板画

    3.画任意两个角的和、差及一个角的几倍、几分之一

    如图已知、画,

    画法一: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画法二: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例1已知画出它的余角

    画法一: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画法二: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热门文章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

    当前我国作文教学改革的新趋势

    古诗三首(墨梅竹石石灰吟)

    第一场雪

    Unit2Lookatme第五课时

    植物妈妈有办法

    威尼斯的小艇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相关文章·角的度量

    ·角的比较

    ·角

    ·线段的比较与画法

    ·下学期射线、线段

    ·直线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一元一次方程和它的解法

    数学教案-角的比较初中教案精选


    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角的大小比较,角平分线的意义,两个角的和、差、倍、分的意义.难点是空间观念,几何识图能力的培养.角的比较的相关知识是进一步学习角的度量和画法,以及进一步研究平面几何图形的基础.

    1﹒角的大小的比较有两种方法:

    (1)重合法:即把要比较的两个角的顶点和一条边重合,再比较另一条边的位置;

    (2)度量法;即比较两个角的度数.

    两种方法的比较结果是一致的.

    2.利用比较角大小的上述两种方法,就可以画出角的和、差、倍、分,并进而比较角的和、差、倍、分的大小.

    3.对于角平分线的概念,要注意以下两点:

    (1)它是角的内部的一条射线,并且是一条特殊的射线,它把角分成了相等的两部分.

    (2)要掌握角平分线的数学表达式:若OC是的平分线,则或

    4.在比较角的大小时,应注意角的大小只与开口的大小有关,而与角的边画出部分的长短无关.这是因为角的边是射线而非线段.若用射线旋转成角的定义,也可以说转得较多的角较大.

    三、教法建议

    1.本节教材,完全可以对照线段的比较,线段的和差倍分,以及中点的意义来进行.两者是十分相似的.

    2.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时,把角叠合起来,一定要使两个角的顶点及一边重合,另一边落在第一条边的同旁,否则不能进行比较.这可以通过叠合两块三角尺比较角的大小的实例来说明.这和线段大小比较十分相似.

    3.由于前面学过线段的大小比较和线段的和、差、倍、分.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就是运用类比联想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

    4.在本课的练习中,在可能的情况下,将以后经常遇到的图形,提前让学生见到,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5.在角的和、差、倍、分的计算中,由于度、分、秒的四则运算还没有讲到,因此只进行度的加、减.

    教学设计示例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两个角的和、差、倍、分的意义.

    2.掌握角平分线的概念

    3.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演示比较角的大小,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等,培养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角的和、差、倍、分的意义,角平分线的意义,进一步训练学生几何语言的表达能力及几何识图能力,培养其空间观念.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具体实物演示,对角的大小进行比较这一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对角的大小比较,提高学生的鉴赏力,通过学生自己作角及角平分线,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几何图形的形象直观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直观演示、尝试、指导相结合.

    2.学生学法:主动参与、积极思维、动手实践相结合.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角的大小比较,角平分线的意义,两个角的和、差、倍、分的意义.

    (二)难点

    空间观念,几何识图能力的培养.

    (三)疑点

    角的和、差、倍、分的意义.

    (四)解决办法

    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在自觉与不自觉中掌握知识点,再经过练习,解决难点和疑点.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一副三角板、自制胶片(软盘)、量角器.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在角的比较中掌握方法,理解相应概念,并掌握角平分线的概念.

    (二)整体感知

    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与学生的画图相结合,完成本节教学任务.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的一副三角板,你能说出这几个角的大小吗?

    学生基本知道一副三角板各角的度数,他们可能利用度数比较,也可能通过观察,也会有同学用叠合法.这里可以让学生讨论,说出采用的比较方法,但叙述可能不规范.教师既不给予肯定也不否定,只是再提出新问题.

    投影显示:两个度数相差1度以内的角,不标明度数,只凭眼观察不能确定两个角的大小.

    师:对于这两个角你能说出它们哪一个大?哪一个小吗?

    (学生困惑时教师点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学习角的比较.同学们提出的比较一副三角板各角的方法有些很好,但不规范.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本节内容,掌握角的比较等知识,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板书课题)

    [板书]1.5角的比较

    【教法说明】由学生熟知的三角板各角的比较入手,把学生带入比较角的大小的意境.但问题一转,出现了不标度数,观察又不能确定大小的角,当学生束手无策时,教师提出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新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其注意力.

    探究新知

    1.角的比较

    (1)叠合法

    教师通过活动投影演示:两个角设计成不同颜色,三种情况:

    ,,,如图1所示.

    图1

    演示:移动,使其顶点与的顶点重合,一边和重合,出现以下三种情况,如图2所示.

    图2

    师:请同学们观察的另一边的位置情况,你能确定出两个角的大小关系吗?

    学生活动:观察教师演示后,同桌也可以利用两副三角板演示以上过程,帮助理解比较两角的大小,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整理板书.

    [板书]

    ①与重合,等于,记作.

    ②落在的内部,小于,记作.

    ③落在的外部,大于,记作.

    【教法说明】通过直观的实物演示和投影(电脑)显示,既加强了角的比较的直观性,又可提高学生的兴趣.注意再次强调角的大小只与开口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以及角的符号与小于号、大于号书写时的区别.

    (2)测量法

    师:小学我们学过用量角器测量一个角,角的大小也可以按其度数比较.度数大的角则大,度数小的则小.反之,角大度数大,角小度数小.

    学生活动:请同桌分别画两个角,然后交换用量角器测量其度数,比较它们的大小.

    【教法说明】测量前教师可提问使用量角器应注意的问题.即三点:对中;重合;读数.让学生动手操作,培养他们动手能力.

    反馈练习:课本第32页习题1.3A组第3题,用量角器测量、、的大小,同桌交换结果看是否准确.

    2.角的和、差、倍、分投影显示:如图1,、.

    图1

    提出问题:如图1,,把移到上,使它们的顶点重合,一边重合,会有几种情况?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画出.你如何把移到上,才能保证的大小不变呢?

    学生活动:讨论如何移到上,移动后有几种情况,在练习本上画出图形.(有小学测量的基础,学生不会感到困难,可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小结:量角器可起移角的作用,先测量的度数,然后以的顶点为顶点,其中一边为作作一个角等于,出现两种情况.如图2及图3所示:

    (1)在内部时,如图2,是与的差,记作:.

    (2)在外部时,如图3,是与的和,记作:.

    【教法说明】在以上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训练学生的看图能力和几何语句表达能力,如与的和差所得到的两个图形中,还可让学生观察得到图2中是与的差,记作:,或与的和等于,记作:,图3中是与的差,记作:等进行看图能力的训练.

    图2图3

    反馈练习: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画图.

    已知如图4,,画,使.

    师:两个的和是,那么是的2倍,记作,或是的,记作:.同样,有角的3倍和等等.角的和、差、倍、分的度数等于它们的度数的和、差、倍、分.

    图4

    3.角平分线

    学生观察以上反馈练习中的图形,,也就是把分成了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的平分线.

    [板书]定义:一条射线把一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

    几何语言表示:是的平分线,(或).

    说明:若,则是的平分线,同样有两条三等分线,三条四等分线,等等.

    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投影显示:

    1.如图1填空:

    图1

    2.是的平分线,那么,

    图2

    3.如图2:是的平分线,是的平分线

    ①若,则

    ②,,则度

    【教法说明】练习中的第1、2题可口答,第3题在教师引导下写出过程,初步渗透推理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推理过程由已知入手,联想得出结论.

    (四)总结、扩展

    找学生回答:今天学习了哪些内容?教师归纳得出以下知识结构:

    八、布置作业

    课本第33页B组第1、2题.

    作业答案

    1.解:,若,那么,

    2.解:∵是的平分线,∴.

    又∵是的平分线,∴.

    又∵,∴.

    说明:学生作业或回答问题,尽量要求用“∵∴”的形式,为以后解证明题打好基础.

    九、板书设计

    同七、(四)的格式.

    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准确掌握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熟练应用这一性质进行有关计算.

    2.通过推导性质进一步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通过完成例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培养实事求是、严谨、认真、务实的学习态度.

    4.渗透数学公式的结构美、和谐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探究法、讲练法.

    2.学生学法:本节主要学习幂的乘方性质和积的乘方性质,到现在为止,我们共学习了益的三个运算性质.幂的三个运算性质是整式乘法的基础,也是整式乘法的主要依据,进行幂的运算,关键是熟练掌握幂的三个运算性质,深刻理解每种运算的意义,避免互相混淆,有时逆用幂的三个运算性质,还可简化运算.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准确掌握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

    (二)难点

    用数学语言概括运算性质.

    (三)解决办法

    增强对三种运算性质的理解,并运用对比的方法强化训练以达到准确地区分.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一组绦习,以达到复习同底数幂的乘法、益的乘方这两个性质的目的,让学生互问互答.

    2.推导积的乘方的公式,在推导过程中让学生说出每一步的理由,以便于学生对公式的准确理解.

    3.通过举例来说明积的乘方性质应如何正确使用,师生共练以达到熟练掌握.

    4.多种题型的设计,让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该性质.

    七、教学步骤

    (-)明确目标

    本节课重点学习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及其较灵活地运用.

    (二)整体感知

    通过对积的乘方运算性质的推导,加深对该性质的理解.掌握该性质的关键仍在于正确判断使用公式的条件.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这两个寨的运算性质,请同学们通过完成一组练习,来回顾一下这两个性质:

    填空:

    (1)(2)

    (3)(4)

    学生活动:4个学生说出答案,同桌同学给予判断.

    【教法说明】通过完成本练习,进一步巩固、理解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同时也为顺利完成本节例2做个铺垫.

    2.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我们知道表示个相乘,那么

    表示什么呢?(注意:中具有广泛性)

    学生回答时,教师板书.

    这又根据什么呢?(学生回答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也就是

    请同学们回答、、、的结果怎样?那么(是正整数)如何计算呢?

    ;____________个

    运用了________律和________律

    ________个________个

    学生活动:学生完成填空.

    (是正整数)

    刚才我们计算的、是什么运算?(答:乘方运算)什么的乘方?(积的乘方)

    通过刚才的推导,我们已经得到了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

    请同学们用文字叙述的形式把它概括出来.

    学生活动:学生总结,并要求同桌相互交流,互相纠正补充.达成一致后,举手回答,其他学生思考,准备更正或补充.

    【教法说明】通过学生自己概括总结,既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又训练了他们归纳及口头表达能力.

    教师根据学生的概括给予肯定或否定,纠正后板书.

    积的乘方,等于把积的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

    运算形式运算方法运算结果

    提出问题:这个性质对于三个或三个以上因式的积的乘方适用吗?如

    学生活动:在运算的基础上给出答案.

    【教法说明】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让学生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这是理解性质、推导性质的关键,教师在对学生回答给予肯定后板书.

    3.尝试反馈,巩固知识

    例1计算:

    (1)(2)

    (3)(4)

    学生活动:每一题目均由学生说出完整的解题过程.

    解:(1)原式

    (2)原式

    (3)原式

    (4)原式

    【教法说明】对例1的处理,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训练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去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学生“说”,教师“写”的过程中,教师可随时发现并及时纠正学生解题中出现的问题,如(1)(2)(4)小题中“-”号的处理,并强调解题程序以及幂的乘方性质的运用,同时提出把着做一个数进行运算.

    练习一

    (1)计算:(回答)

    ①②③④

    (2)计算:

    ①②

    ③④

    (3)下面的计算对不对?如果不对,应怎样改正?

    ①②③

    学生活动:第(1)题由4个学生口答,同桌或其他学生给予判断.

    第(2)题在练习本上完成,同桌或前后桌互阅,教师抽查.

    第(3)题由学生回答.

    【教法说明】通过第(1)题可检查学生对性质掌握的熟练程度.第(2)题学生互阅主要是让学生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若出现问题由同学指出,有时比老师指出效果要好.第(3)题中的错误是学生应用性质时易出现的,所以在学生回答时,教师对每个问题都应予以强调.

    4.综合尝试,巩固知识

    例2计算:

    (1)

    (2)

    学生活动:学生分成两组,每组各做一题,各派一个学生板演.

    【教法说明】

    学生已具备综合运用性质的能力,让学生尝试解题,目的是训练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分组练习,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可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学生对知识的印象会更深刻.

    5.反复练习,加深印象

    练习二

    计算:

    (1)

    (2)

    学生活动: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找两个学生板演.

    【教法说明】此时学生已能准确运用幂的三种运算性质进行计算,但在计算过程中还会出现各种问题,所以在学生板演时,师生共同订正,可减少不必要的错误出现.

    6.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练习三

    填空:

    (1)(2)

    (3)(4)

    (5)

    学生活动:四人一组研究,讨论得出结果,然后由小组代表说出答案.

    【教法说明】此组题主要是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四)总结、扩展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请同学们谈一下你对本节课学习的体会.

    学生活动:谈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或注意问题等等.

    【教法说明】课堂归纳总结由学生来说,可以使学生上课听讲精神集中,还可以训练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八、布置作业

    P101A组4,5.

    参考答案

    4.(1)(2)(3)(4)

    (5)(6)

    5.解:(1)原式

    (2)原式

    【线的比较与画法教案模板】相关推荐
    铁的性质相关教学方案

    第六章铁第一节铁的性质一.知识教学点1.铁的物理性质。2.铁的化学性质(跟氧气、盐酸、稀硫酸和硫酸铜的反应)。3.钢铁的生锈和防锈。二.重、难、疑点1.重点:铁的化学性质。2.难点:对“铁的化学性质比...

    合理使用洗涤剂

    生活中,我们使用很多种类的洗涤剂,最常见的还是肥皂和洗衣粉。使用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呢?请听我们细细说来。一、少用洗涤剂原则无论是肥皂还是洗衣粉都有一定的碱性,若长期直接接触后,皮肤表面的弱酸性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