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降水干湿地区的教学方案
  • 降水干湿地区的教学方案

    发表时间:2022-03-08

    我相信初中教师都接触过教案,撰写教案有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可以通过编写教案认识自己教学的优点和不足。怎样写好自己的初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降水干湿地区的教学方案》,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本学期总第19课时本单元第19课时授课日期10.23课题第二节降水和干湿地区(2)课型新授教学目标

    1、复习识记800、400、2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分布。2、知道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和分布。3、通过阅读我国干湿地区分布图,理解各干湿地区对农业的影响,培养学生对家乡的了解。重点难点重点:我国干湿地区的分布及其依据。难点:我国各干湿地区的分界及植被。教具电脑、背投教法多媒体教学法、比较法、讨论法教学过程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间一二三复习:1、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什么?2、影响因素有哪些?导入:上节课我们知道了我国降水从空间分布有什么特点,那么从时间分布上有什么特点呢?讲授新课:读图4、15回答以下问题:1、学校所在地每年降水量最多是哪几个月?2、广州、武汉、北京、哈尔滨四地降水较多的各是哪几个月?3、比较四地降水量的年变化有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夏季风和海陆位置、地形我国降水量的时间分布6、7、86、7、85530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间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明显的差异。总结:一般来说,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一)我国降水集中于夏秋季节。(二)我国降水的年际变化(导入)我国各地降水的时间变化,除季节分配不均外,各年降水多少也不一样,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少,这叫做降水的年际变化。1、同一地方降水的年际变化不同2、不同地方的年际变化大小也不等,南方较小,北方较大。3、原因我国各地降水年际变化大,主要是有些年份夏季风进退的规律反常所造成。夏季风强,向北挺进快的年份,北方降水就偏多,南方降水则偏少;夏季风弱,向北挺进慢的年份,北方降水就偏少,南方降水则偏多。冬季降水少,夏季降水多读图4、21回答:1、北京1951—xx年的50年间,降水量最多的是哪一年,降水量约多少毫米?降水量最少的是哪一年,降水量约多少毫米?2、对照年降水量分布图,找出北京的年平均降水量约多少毫米?思考:旱灾和涝灾是怎样形成的?板书设计:降水和干湿地区二、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1、依据2、分界和植被。教后记:

    Jk251.coM编辑推荐

    降水干湿地区相关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阅读有关图像,知道我国降水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布特点,记住400㎜、800㎜等降水量线的分布。

    2.知道季风的概念、特点,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以及我国的干湿地区。

    3.理解季风与我国降水空间和时间分布的关系,培养学生空间想像力和分析能力。

    4.渗透热爱祖国的教育和辩证法的教育。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教材开门见山让学生明确我国降水的突出特点就是时空分布不均。时空分布怎样不均,为什么造成这种不均,教材首先指导学生通过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找寻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利用已学过的东亚季风的知识,分析季风对我国降水产生怎样的影响,并明确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及区域降水特点,结合"读一读",进一步了解我国降水的地区差异。通过阅读《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四城市降水量变化柱状图》,指导学生找寻规律,并分析东部地区雨带的南北移动所造成对降水的影响。通过阅读《北京1951~2000年降水量变化曲线图》发现降水的年际变化,分析成因及造成的影响。对于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教材明确指出是根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划分,并通过表格对比分析了我国四个干湿地区的特点、分布和植被特征。

    重点和难点:

    重点:

    1.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2.理解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的成因。

    难点:理解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的成因。

    价值观念、学科能力、基础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教育契机及课内外内容联系:

    降水作为气候要素的组成,是描述气候特征的重要一环。由于我国国土辽阔,加之特殊的地理环境,造成了独特的降水特点,主要体现在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分析我国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的原因归根到底是由于季风造成的。夏季风的影响范围、夏季风登陆的早晚及它的强弱都直接影响到我国的降水特征。在分析的过程中让学生抓住主要原因,突破难点。

    针对选学部分,教师可就教学情况,适时加入,这对学生把握我国的降水特征是必要的。

    本节课中所使用的降水量分布图和降水量柱状图的判读是读图训练中的一个重点,教师应加强学生这部分训练。并明确一些重要的降水指标,如200mm、400mm、800mm等降水量线的分布。

    教法建议

    本节课所得结论是通过分析得出,在教学中教师所做的应是提供数据和资料,让学生去分析和归纳,去探索成因,培养学生的能力。

    本节计划授课2课时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请去过西北地区的同学描述一下不仅如此,我国降水的分布也相差悬殊。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我国降水的特征。

    〔板书〕第三节

    〔出示投影片〕①新疆民居②黄土高原民居③江南民居

    〔提问〕为什么这些民居有如此大的差异,这与当地降水有何关系?

    〔讲授〕要了解这些,离不了“中国年降水量图”(出示地图)。

    〔提问〕同学们注意观察800㎜、400、50㎜等降水量线的位置。然后请三位同学分别扮演这三条等降水量线所在地区的居民,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一下当地的降水特点以及降水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学生讨论,准备表演。

    〔提问〕

    (1)请三位同学分别表演。

    (2)请同学总结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

    〔板书〕一、降水的特征

    1.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东多西少,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减少

    〔讲授〕我国降水量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在时间分布上呢?

    〔出示投影片〕哈尔滨、北京、上海、广州四城市降水量柱状图。

    〔启发提问〕请注意老师出示城市的顺序,它们的降水在季节分布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教师指导读图,学生讨论、回答。

    〔总结〕全国降水量在时间分布上也不均匀,南北方差异较大,南方雨季长,北方雨季短。

    〔板书〕2.降水时间分布不均匀(季节不均,集中于夏秋季节)

    〔讲授〕这是一年内降水的分布特点,那么不同的年份间又怎样呢?

    〔出示投影片〕“北京1950-1994年降水量年际变化曲线图”

    〔总结板书〕年际不均

    〔启发提问〕为什么降水会形成这样的时空分布规律呢?

    〔副板书〕

    〔讲授〕在我国东部地区,各地雨季开始和结束的迟早,主要是由夏季风的进退所决定的。

    因此说,降水的分布与季风有很大的关系。

    〔板书〕二、季风活动及其对降水的影响

    〔讲授〕什么是季风?顾名思义,与什么有关?(季节)联系生活实际冬、夏各刮什么风?

    〔板书〕1.季风的概念

    〔讲授〕冬天盛行的风叫冬季风,夏天盛行的风叫夏季风。

    〔板图演示〕冬、夏季风的动态演示。

    〔板书〕2.季风的规律

    风向

    性质

    范围

    冬季风

    偏北

    干冷

    大部分

    夏季风

    偏南

    暖湿

    〔提问〕从刚才的演示中可以看出夏季风并没有影响到整个中国,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

    〔板图演示〕夏季风被一系列山脉阻挡。

    〔讲授〕夏季风经过长途跋涉后,又被重重高山阻挡,只好望山兴叹,就此止步了。所以夏季风的活动范围局限于我国东部、东南部地区。人们根据夏季风活动的范围,把它能到达的地区叫做季风区;无法到达的地区称为非季风区。

    唐代诗人王之涣有诗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指的就是夏季风。

    〔板书〕3.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提问〕同学们能否尝试解释降水空间分布的成因?

    〔学生回答〕沿海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充足;越往西北内陆,降水越少;非季风区降水最少。

    〔讲授〕降水的季节变化与年际变化特点又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我国东部降水集中于夏季?与季风的活动有关系吗?

    同学们讨论一下,最后看看是不是与板图演示的一致。

    学生讨论。

    下面我们将通过演示雨带的移动和雨季的形成来解释上述问题。

    〔板书〕4.雨带移动与雨季

    〔讲授〕(结合板图)整个冬季,我国大陆被寒冷的冬季风控制,一般到4月份,夏季风开始形成并逐渐强大,在我国南部沿海登陆。冬季风抵抗不了,向北退去,在此过程中,冷暖气流交锋,形成降水。

    5月,雨带位于沿海一带―――华南雨带(东南沿海雨带)

    6月,雨带北移至长江流域―――长江中下游雨带(江南雨带)

    7、8月,雨带北移至我国华北、东北地区―――华北、东北雨带

    9月,雨带南移。

    10月,雨季结束。

    因此,我国的雨季出现在每年的5-9月。在此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每年的6月中、下旬-7月上旬,江南地区,出现长时间的连绵细雨,此时正直梅子黄熟季节,因此,人们称之为“梅雨”,形容“梅雨”的古诗很多,如:“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雨打黄梅头,四十五天无日头。”梅雨过后,长江流域地区又出现干旱的季节,我们称之为“伏旱”。

    〔总结〕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时间长;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时间短。

    〔讲授〕第二个问题的答案也有了。一般说来,季风活动是有规律的,但不同年份势力强弱不同,登陆有早有晚,这样就造成了降水年际不均。

    〔布置作业〕练习册同步内容。

    〔引入〕无论时间上还是空间上,各地的降水状况都不一致,相对来说,受夏季风影响大的地区,降水较多,相反,降水就较少,这样就使得各地的干湿程度不一。

    〔板书〕三、干湿地区

    〔讲授新课〕一个地方的干湿程度仅仅取决于当地的降水多少吗?

    学生讨论、回答:干湿程度与蒸发量也有关。

    〔讲授〕所以科学家根据各地的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将我国划分了四类干湿地区。

    〔指导读图“中国干湿状况”〕

    〔讲授〕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属于较湿润的地区,根据年降水量的多少,又划分了湿润地区和非湿润地区。降水量小于蒸发量的地区,属于较干旱的地区,根据干旱程度的不同,又分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不同的干湿地区,地表的植被差别很大。东部湿润区,水分充足,可生长高大茂密的乔木。过去这里是郁郁苍苍的森林,后来,人类的足迹来到了这片土地,大片的森林被砍伐,只剩东北地区和武夷山区还有大片原始林。

    〔挂图〕湿润地区景观。

    〔讲授〕半湿润区水分条件较差,植被由高大的乔木向低矮的草本植物过渡,典型的自然植被是森林草原。但事实上,这片地区被开发利用的很难找到原始植被了。这里是历史悠久的农耕区,中华文明最早的发祥地。

    半干旱区气候偏干,地表植被为草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挂图〕半湿润、半干旱地区景观。

    〔讲授〕干旱地区水分严重不足,也制约了植被的生长,有些地区几年不降一滴水,地表景观十分单调、荒凉,是典型的荒漠景观。

    〔挂图〕干旱地区景观。

    〔总结〕今天,我们主要分析了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季风的活动与降水的关系是本节内容的重点与难点。我们知道,由于季风活动的一些异常,有时会给我国带来一定的自然灾害,使人们的生命财产遭受损失,带来不利之处。尽管这样,它对我们的影响仍然是利大于弊。为什么这么说呢?让我们把我国东部季风区与同一纬度的其它国家、地区做比较,例如北非。

    〔显示北非景观〕

    〔讲授〕由于没有季风活动,北非气候十分干旱,是世界上著名的干旱区,比我国的干旱区有过之而无不及,这里是著名的世界第一大沙漠――撒哈拉沙漠,一片广阔的不毛之地。而我国的30°N附近,正是地肥水美的“长江中下游平原”,还有美丽的、富饶的四川盆地,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这样一对照,我们不禁要感谢季风了。所以我们对待季风要用一分为二的眼光和态度,既看到它有利的一面,又要看到它不利的一面。关于这一点,下节课我们继续讨论!

    板书设计

    第三节

    一、降水的特征

    1.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东多西少,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减少

    2.降水时间分布不均匀(季节不均,集中于夏秋季节)

    二、季风活动及其对降水的影响

    1.季风的概念

    2.季风的规律

    风向

    性质

    范围

    冬季风

    偏北

    干冷

    大部分

    夏季风

    偏南

    暖湿

    3.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4.雨带移动与雨季

    三、干湿地区

    探究活动

    活动目的:

    使学生增强读图和分析图表的能力;帮助学生记住我国东部地区雨带移动的规律。

    活动具体思路:

    1.安排学生读图4.15,并且描述各个城市在降水上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2.以100毫米降水为界线,看看四城市的降水是什么时候开始增多,什么时候开始减少的。

    3.思考:降水量的增多与减少意味着什么?(降水量增多意味着随着雨带的移动,该城市已经处于雨带控制的范围;降水量减少意味着雨带已经南移)

    4.给学生几条红色的纸带,用它来表示雨带,安排学生按照图中所示,按照时间的顺序,将雨带贴在不同位置,并在旁边标明时间,最终总结出规律。

    经典初中教案降水干湿地区


    教学目标

    1.阅读有关图像,知道我国降水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布特点,记住400㎜、800㎜等降水量线的分布。

    2.知道季风的概念、特点,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以及我国的干湿地区。

    3.理解季风与我国降水空间和时间分布的关系,培养学生空间想像力和分析能力。

    4.渗透热爱祖国的教育和辩证法的教育。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教材开门见山让学生明确我国降水的突出特点就是时空分布不均。时空分布怎样不均,为什么造成这种不均,教材首先指导学生通过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找寻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利用已学过的东亚季风的知识,分析季风对我国降水产生怎样的影响,并明确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及区域降水特点,结合"读一读",进一步了解我国降水的地区差异。通过阅读《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四城市降水量变化柱状图》,指导学生找寻规律,并分析东部地区雨带的南北移动所造成对降水的影响。通过阅读《北京1951~2000年降水量变化曲线图》发现降水的年际变化,分析成因及造成的影响。对于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教材明确指出是根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划分,并通过表格对比分析了我国四个干湿地区的特点、分布和植被特征。

    重点和难点:

    重点:

    1.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2.理解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的成因。

    难点:理解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的成因。

    价值观念、学科能力、基础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教育契机及课内外内容联系:

    降水作为气候要素的组成,是描述气候特征的重要一环。由于我国国土辽阔,加之特殊的地理环境,造成了独特的降水特点,主要体现在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分析我国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的原因归根到底是由于季风造成的。夏季风的影响范围、夏季风登陆的早晚及它的强弱都直接影响到我国的降水特征。在分析的过程中让学生抓住主要原因,突破难点。

    针对选学部分,教师可就教学情况,适时加入,这对学生把握我国的降水特征是必要的。

    本节课中所使用的降水量分布图和降水量柱状图的判读是读图训练中的一个重点,教师应加强学生这部分训练。并明确一些重要的降水指标,如200mm、400mm、800mm等降水量线的分布。

    教法建议

    本节课所得结论是通过分析得出,在教学中教师所做的应是提供数据和资料,让学生去分析和归纳,去探索成因,培养学生的能力。

    本节计划授课2课时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请去过西北地区的同学描述一下不仅如此,我国降水的分布也相差悬殊。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我国降水的特征。

    〔板书〕第三节

    〔出示投影片〕①新疆民居②黄土高原民居③江南民居

    〔提问〕为什么这些民居有如此大的差异,这与当地降水有何关系?

    〔讲授〕要了解这些,离不了“中国年降水量图”(出示地图)。

    〔提问〕同学们注意观察800㎜、400、50㎜等降水量线的位置。然后请三位同学分别扮演这三条等降水量线所在地区的居民,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一下当地的降水特点以及降水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学生讨论,准备表演。

    〔提问〕

    (1)请三位同学分别表演。

    (2)请同学总结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

    〔板书〕一、降水的特征

    1.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东多西少,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减少

    〔讲授〕我国降水量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在时间分布上呢?

    〔出示投影片〕哈尔滨、北京、上海、广州四城市降水量柱状图。

    〔启发提问〕请注意老师出示城市的顺序,它们的降水在季节分布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教师指导读图,学生讨论、回答。

    〔总结〕全国降水量在时间分布上也不均匀,南北方差异较大,南方雨季长,北方雨季短。

    〔板书〕2.降水时间分布不均匀(季节不均,集中于夏秋季节)

    〔讲授〕这是一年内降水的分布特点,那么不同的年份间又怎样呢?

    〔出示投影片〕“北京1950-1994年降水量年际变化曲线图”

    〔总结板书〕年际不均

    〔启发提问〕为什么降水会形成这样的时空分布规律呢?

    〔副板书〕

    〔讲授〕在我国东部地区,各地雨季开始和结束的迟早,主要是由夏季风的进退所决定的。

    因此说,降水的分布与季风有很大的关系。

    〔板书〕二、季风活动及其对降水的影响

    〔讲授〕什么是季风?顾名思义,与什么有关?(季节)联系生活实际冬、夏各刮什么风?

    〔板书〕1.季风的概念

    〔讲授〕冬天盛行的风叫冬季风,夏天盛行的风叫夏季风。

    〔板图演示〕冬、夏季风的动态演示。

    〔板书〕2.季风的规律

    风向

    性质

    范围

    冬季风

    偏北

    干冷

    大部分

    夏季风

    偏南

    暖湿

    〔提问〕从刚才的演示中可以看出夏季风并没有影响到整个中国,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

    〔板图演示〕夏季风被一系列山脉阻挡。

    〔讲授〕夏季风经过长途跋涉后,又被重重高山阻挡,只好望山兴叹,就此止步了。所以夏季风的活动范围局限于我国东部、东南部地区。人们根据夏季风活动的范围,把它能到达的地区叫做季风区;无法到达的地区称为非季风区。

    唐代诗人王之涣有诗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指的就是夏季风。

    〔板书〕3.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提问〕同学们能否尝试解释降水空间分布的成因?

    〔学生回答〕沿海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充足;越往西北内陆,降水越少;非季风区降水最少。

    〔讲授〕降水的季节变化与年际变化特点又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我国东部降水集中于夏季?与季风的活动有关系吗?

    同学们讨论一下,最后看看是不是与板图演示的一致。

    学生讨论。

    下面我们将通过演示雨带的移动和雨季的形成来解释上述问题。

    〔板书〕4.雨带移动与雨季

    〔讲授〕(结合板图)整个冬季,我国大陆被寒冷的冬季风控制,一般到4月份,夏季风开始形成并逐渐强大,在我国南部沿海登陆。冬季风抵抗不了,向北退去,在此过程中,冷暖气流交锋,形成降水。

    5月,雨带位于沿海一带―――华南雨带(东南沿海雨带)

    6月,雨带北移至长江流域―――长江中下游雨带(江南雨带)

    7、8月,雨带北移至我国华北、东北地区―――华北、东北雨带

    9月,雨带南移。

    10月,雨季结束。

    因此,我国的雨季出现在每年的5-9月。在此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每年的6月中、下旬-7月上旬,江南地区,出现长时间的连绵细雨,此时正直梅子黄熟季节,因此,人们称之为“梅雨”,形容“梅雨”的古诗很多,如:“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雨打黄梅头,四十五天无日头。”梅雨过后,长江流域地区又出现干旱的季节,我们称之为“伏旱”。

    〔总结〕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时间长;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时间短。

    〔讲授〕第二个问题的答案也有了。一般说来,季风活动是有规律的,但不同年份势力强弱不同,登陆有早有晚,这样就造成了降水年际不均。

    〔布置作业〕练习册同步内容。

    〔引入〕无论时间上还是空间上,各地的降水状况都不一致,相对来说,受夏季风影响大的地区,降水较多,相反,降水就较少,这样就使得各地的干湿程度不一。

    〔板书〕三、干湿地区

    〔讲授新课〕一个地方的干湿程度仅仅取决于当地的降水多少吗?

    学生讨论、回答:干湿程度与蒸发量也有关。

    〔讲授〕所以科学家根据各地的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将我国划分了四类干湿地区。

    〔指导读图“中国干湿状况”〕

    〔讲授〕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属于较湿润的地区,根据年降水量的多少,又划分了湿润地区和非湿润地区。降水量小于蒸发量的地区,属于较干旱的地区,根据干旱程度的不同,又分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不同的干湿地区,地表的植被差别很大。东部湿润区,水分充足,可生长高大茂密的乔木。过去这里是郁郁苍苍的森林,后来,人类的足迹来到了这片土地,大片的森林被砍伐,只剩东北地区和武夷山区还有大片原始林。

    〔挂图〕湿润地区景观。

    〔讲授〕半湿润区水分条件较差,植被由高大的乔木向低矮的草本植物过渡,典型的自然植被是森林草原。但事实上,这片地区被开发利用的很难找到原始植被了。这里是历史悠久的农耕区,中华文明最早的发祥地。

    半干旱区气候偏干,地表植被为草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挂图〕半湿润、半干旱地区景观。

    〔讲授〕干旱地区水分严重不足,也制约了植被的生长,有些地区几年不降一滴水,地表景观十分单调、荒凉,是典型的荒漠景观。

    〔挂图〕干旱地区景观。

    〔总结〕今天,我们主要分析了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季风的活动与降水的关系是本节内容的重点与难点。我们知道,由于季风活动的一些异常,有时会给我国带来一定的自然灾害,使人们的生命财产遭受损失,带来不利之处。尽管这样,它对我们的影响仍然是利大于弊。为什么这么说呢?让我们把我国东部季风区与同一纬度的其它国家、地区做比较,例如北非。

    〔显示北非景观〕

    〔讲授〕由于没有季风活动,北非气候十分干旱,是世界上著名的干旱区,比我国的干旱区有过之而无不及,这里是著名的世界第一大沙漠――撒哈拉沙漠,一片广阔的不毛之地。而我国的30°N附近,正是地肥水美的“长江中下游平原”,还有美丽的、富饶的四川盆地,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这样一对照,我们不禁要感谢季风了。所以我们对待季风要用一分为二的眼光和态度,既看到它有利的一面,又要看到它不利的一面。关于这一点,下节课我们继续讨论!

    板书设计

    第三节

    一、降水的特征

    1.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东多西少,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减少

    2.降水时间分布不均匀(季节不均,集中于夏秋季节)

    二、季风活动及其对降水的影响

    1.季风的概念

    2.季风的规律

    风向

    性质

    范围

    冬季风

    偏北

    干冷

    大部分

    夏季风

    偏南

    暖湿

    3.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4.雨带移动与雨季

    三、干湿地区

    探究活动

    活动目的:

    使学生增强读图和分析图表的能力;帮助学生记住我国东部地区雨带移动的规律。

    活动具体思路:

    1.安排学生读图4.15,并且描述各个城市在降水上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2.以100毫米降水为界线,看看四城市的降水是什么时候开始增多,什么时候开始减少的。

    3.思考:降水量的增多与减少意味着什么?(降水量增多意味着随着雨带的移动,该城市已经处于雨带控制的范围;降水量减少意味着雨带已经南移)

    4.给学生几条红色的纸带,用它来表示雨带,安排学生按照图中所示,按照时间的顺序,将雨带贴在不同位置,并在旁边标明时间,最终总结出规律。

    降水干湿地区初中教案精选


    本学期总第18课时本单元第18课时授课日期10.20课题第二节降水和干湿地区(1)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识记800、400、2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分布。2、理解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3、我国降水量的季节分配和年际变化的特征和成因。4、通过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降水量各月分配柱状图,培养学生阅读和分析气候图的能力。重点难点重点: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难点:我国降水的季节及年际变化原因教具投影仪、大背投教法多媒体教学法教学过程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间一二三复习:1、我国冬季气温的分布有什么特点?它与纬度位置和冬季风的影响有什么关系?2、我国夏季气温的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南北气温相差不大?导入新课:

    设问:塔里木盆地和华北平原同属暖温带,自然景观是否相同?思考原因:降水差异(板书)第三节降水和干湿地区讲授新课:1、观图4、10回答问题:(1)找出年降水量超过1600毫米的地区。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很大,越往北去气温越低。我国夏季南北气温相差不大,全国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沙漠与春意盎然10530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间(2)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什么地方?它与1月的哪条等温线大体上是一致的?(3)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哪些地方?(4)找出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的地区。(5)找出学校所在省、区的年降水量大约是多少毫米?(6)比较图上东南沿海地区与西北风陆地区房屋建筑形式有何不同,这与当地降水量情况有什么关系?总结:这说明我国年降水量分布有什么规律: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2、读图4、11,4、12回答以下问题(1)东南季风主要影响我国什么地区?西南季风主要影响我国什么地区?(2)从海陆位置和地形影响考虑,为什么西北内陆地区受不到夏季风的影响?(3)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大致以哪些山脉为界?秦岭—淮河至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大致沿大兴安岭西麓南下,经张家口、兰州和拉萨附近,到喜马拉雅山脉东部。西北部—200毫米400—800毫米平面与斜面

    东南沿海地区的太平洋沿岸和印度洋沿岸

    西北内陆距海润洋较远受夏季风的影响弱。板书设计:第三节降水和干湿地区一、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1、分布规律2、影响因素教后记:

    经典初中教案地理教案-降水干湿地区


    教学目标

    1.阅读有关图像,知道我国降水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布特点,记住400㎜、800㎜等降水量线的分布。

    2.知道季风的概念、特点,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以及我国的干湿地区。

    3.理解季风与我国降水空间和时间分布的关系,培养学生空间想像力和分析能力。

    4.渗透热爱祖国的教育和辩证法的教育。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教材开门见山让学生明确我国降水的突出特点就是时空分布不均。时空分布怎样不均,为什么造成这种不均,教材首先指导学生通过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找寻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利用已学过的东亚季风的知识,分析季风对我国降水产生怎样的影响,并明确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及区域降水特点,结合读一读,进一步了解我国降水的地区差异。通过阅读《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四城市降水量变化柱状图》,指导学生找寻规律,并分析东部地区雨带的南北移动所造成对降水的影响。通过阅读《北京1951~2000年降水量变化曲线图》发现降水的年际变化,分析成因及造成的影响。对于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教材明确指出是根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划分,并通过表格对比分析了我国四个干湿地区的特点、分布和植被特征。

    重点和难点:

    重点:

    1.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2.理解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的成因。

    难点:理解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的成因。

    价值观念、学科能力、基础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教育契机及课内外内容联系:

    降水作为气候要素的组成,是描述气候特征的重要一环。由于我国国土辽阔,加之特殊的地理环境,造成了独特的降水特点,主要体现在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分析我国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的原因归根到底是由于季风造成的。夏季风的影响范围、夏季风登陆的早晚及它的强弱都直接影响到我国的降水特征。在分析的过程中让学生抓住主要原因,突破难点。

    针对选学部分,教师可就教学情况,适时加入,这对学生把握我国的降水特征是必要的。

    本节课中所使用的降水量分布图和降水量柱状图的判读是读图训练中的一个重点,教师应加强学生这部分训练。并明确一些重要的降水指标,如200mm、400mm、800mm等降水量线的分布。

    教法建议

    本节课所得结论是通过分析得出,在教学中教师所做的应是提供数据和资料,让学生去分析和归纳,去探索成因,培养学生的能力。

    本节计划授课2课时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请去过西北地区的同学描述一下不仅如此,我国降水的分布也相差悬殊。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我国降水的特征。

    〔板书〕第三节降水和干湿地区

    〔出示投影片〕①新疆民居②黄土高原民居③江南民居

    〔提问〕为什么这些民居有如此大的差异,这与当地降水有何关系?

    〔讲授〕要了解这些,离不了“中国年降水量图”(出示地图)。

    〔提问〕同学们注意观察800㎜、400、50㎜等降水量线的位置。然后请三位同学分别扮演这三条等降水量线所在地区的居民,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一下当地的降水特点以及降水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学生讨论,准备表演。

    〔提问〕

    (1)请三位同学分别表演。

    (2)请同学总结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

    〔板书〕一、降水的特征

    1.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东多西少,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减少

    〔讲授〕我国降水量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在时间分布上呢?

    〔出示投影片〕哈尔滨、北京、上海、广州四城市降水量柱状图。

    〔启发提问〕请注意老师出示城市的顺序,它们的降水在季节分布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教师指导读图,学生讨论、回答。

    〔总结〕全国降水量在时间分布上也不均匀,南北方差异较大,南方雨季长,北方雨季短。

    〔板书〕2.降水时间分布不均匀(季节不均,集中于夏秋季节)

    〔讲授〕这是一年内降水的分布特点,那么不同的年份间又怎样呢?

    〔出示投影片〕“北京1950-1994年降水量年际变化曲线图”

    〔总结板书〕年际不均

    〔启发提问〕为什么降水会形成这样的时空分布规律呢?

    〔讲授〕在我国东部地区,各地雨季开始和结束的迟早,主要是由夏季风的进退所决定的。

    因此说,降水的分布与季风有很大的关系。

    〔板书〕二、季风活动及其对降水的影响

    〔讲授〕什么是季风?顾名思义,与什么有关?(季节)联系生活实际冬、夏各刮什么风?

    〔板书〕1.季风的概念

    〔讲授〕冬天盛行的风叫冬季风,夏天盛行的风叫夏季风。

    〔板图演示〕冬、夏季风的动态演示。

    〔板书〕2.季风的规律

    风向

    性质

    范围

    冬季风

    偏北

    干冷

    大部分

    夏季风

    偏南

    暖湿

    〔提问〕从刚才的演示中可以看出夏季风并没有影响到整个中国,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

    〔板图演示〕夏季风被一系列山脉阻挡。

    〔讲授〕夏季风经过长途跋涉后,又被重重高山阻挡,只好望山兴叹,就此止步了。所以夏季风的活动范围局限于我国东部、东南部地区。人们根据夏季风活动的范围,把它能到达的地区叫做季风区;无法到达的地区称为非季风区。

    唐代诗人王之涣有诗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指的就是夏季风。

    〔板书〕3.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提问〕同学们能否尝试解释降水空间分布的成因?

    〔学生回答〕沿海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充足;越往西北内陆,降水越少;非季风区降水最少。

    〔讲授〕降水的季节变化与年际变化特点又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我国东部降水集中于夏季?与季风的活动有关系吗?

    同学们讨论一下,最后看看是不是与板图演示的一致。

    学生讨论。

    下面我们将通过演示雨带的移动和雨季的形成来解释上述问题。

    〔板书〕4.雨带移动与雨季

    〔讲授〕(结合板图)整个冬季,我国大陆被寒冷的冬季风控制,一般到4月份,夏季风开始形成并逐渐强大,在我国南部沿海登陆。冬季风抵抗不了,向北退去,在此过程中,冷暖气流交锋,形成降水。

    5月,雨带位于沿海一带―――华南雨带(东南沿海雨带)

    6月,雨带北移至长江流域―――长江中下游雨带(江南雨带)

    7、8月,雨带北移至我国华北、东北地区―――华北、东北雨带

    9月,雨带南移。

    10月,雨季结束。

    因此,我国的雨季出现在每年的5-9月。在此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每年的6月中、下旬-7月上旬,江南地区,出现长时间的连绵细雨,此时正直梅子黄熟季节,因此,人们称之为“梅雨”,形容“梅雨”的古诗很多,如:“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雨打黄梅头,四十五天无日头。”梅雨过后,长江流域地区又出现干旱的季节,我们称之为“伏旱”。

    〔总结〕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时间长;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时间短。

    〔讲授〕第二个问题的答案也有了。一般说来,季风活动是有规律的,但不同年份势力强弱不同,登陆有早有晚,这样就造成了降水年际不均。

    〔布置作业〕练习册同步内容。

    〔引入〕无论时间上还是空间上,各地的降水状况都不一致,相对来说,受夏季风影响大的地区,降水较多,相反,降水就较少,这样就使得各地的干湿程度不一。

    〔板书〕三、干湿地区

    〔讲授新课〕一个地方的干湿程度仅仅取决于当地的降水多少吗?

    学生讨论、回答:干湿程度与蒸发量也有关。

    〔讲授〕所以科学家根据各地的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将我国划分了四类干湿地区。

    〔指导读图“中国干湿状况”〕

    〔讲授〕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属于较湿润的地区,根据年降水量的多少,又划分了湿润地区和非湿润地区。降水量小于蒸发量的地区,属于较干旱的地区,根据干旱程度的不同,又分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不同的干湿地区,地表的植被差别很大。东部湿润区,水分充足,可生长高大茂密的乔木。过去这里是郁郁苍苍的森林,后来,人类的足迹来到了这片土地,大片的森林被砍伐,只剩东北地区和武夷山区还有大片原始林。

    〔挂图〕湿润地区景观。

    〔讲授〕半湿润区水分条件较差,植被由高大的乔木向低矮的草本植物过渡,典型的自然植被是森林草原。但事实上,这片地区被开发利用的很难找到原始植被了。这里是历史悠久的农耕区,中华文明最早的发祥地。

    半干旱区气候偏干,地表植被为草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挂图〕半湿润、半干旱地区景观。

    〔讲授〕干旱地区水分严重不足,也制约了植被的生长,有些地区几年不降一滴水,地表景观十分单调、荒凉,是典型的荒漠景观。

    〔挂图〕干旱地区景观。

    〔总结〕今天,我们主要分析了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季风的活动与降水的关系是本节内容的重点与难点。我们知道,由于季风活动的一些异常,有时会给我国带来一定的自然灾害,使人们的生命财产遭受损失,带来不利之处。尽管这样,它对我们的影响仍然是利大于弊。为什么这么说呢?让我们把我国东部季风区与同一纬度的其它国家、地区做比较,例如北非。

    〔显示北非景观〕

    〔讲授〕由于没有季风活动,北非气候十分干旱,是世界上著名的干旱区,比我国的干旱区有过之而无不及,这里是著名的世界第一大沙漠――撒哈拉沙漠,一片广阔的不毛之地。而我国的30 N附近,正是地肥水美的“长江中下游平原”,还有美丽的、富饶的四川盆地,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这样一对照,我们不禁要感谢季风了。所以我们对待季风要用一分为二的眼光和态度,既看到它有利的一面,又要看到它不利的一面。关于这一点,下节课我们继续讨论!

    板书设计

    第三节降水和干湿地区

    一、降水的特征

    1.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东多西少,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减少

    2.降水时间分布不均匀(季节不均,集中于夏秋季节)

    二、季风活动及其对降水的影响

    1.季风的概念

    2.季风的规律

    风向

    性质

    范围

    冬季风

    偏北

    干冷

    大部分

    夏季风

    偏南

    暖湿

    3.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4.雨带移动与雨季

    三、干湿地区

    探究活动

    活动目的:

    使学生增强读图和分析图表的能力;帮助学生记住我国东部地区雨带移动的规律。

    活动具体思路:

    1.安排学生读图4.15,并且描述各个城市在降水上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2.以100毫米降水为界线,看看四城市的降水是什么时候开始增多,什么时候开始减少的。

    3.思考:降水量的增多与减少意味着什么?(降水量增多意味着随着雨带的移动,该城市已经处于雨带控制的范围;降水量减少意味着雨带已经南移)

    4.给学生几条红色的纸带,用它来表示雨带,安排学生按照图中所示,按照时间的顺序,将雨带贴在不同位置,并在旁边标明时间,最终总结出规律。

    降水降水的分布初中教案精选


    教学课题: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三节降水与降水的分布课时: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什么是降水及降水的形式,初步了解形成降雨的几种原因。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分布图,说出降水分布的差异。

    3、能说出降水与人类生产的关系。

    ▲能力目标:

    1、会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2、通过参与节约用水的课堂活动,进一步巩固节水意识,形成生活中节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1、降水及主要形式,

    2、世界年平均降水分布的差异

    教学难点

    世界年平均降水分布的差异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世界降水分布图等

    教学过程:(含小结与作业布置,见教案内页)

    教学反思:

    降水降水的分布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降水的观测方法和降水形成的过程。

    掌握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认识降水的季节变化类型。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量分布的差异。

    使用降水柱状图,说明降水季节变化的特点。

    训练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勤于思考的品质。

    教学建议

    关于的总体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内容的安排与前一节的气温分布有类似的地方,可以利用前一节的分析方法,引导学生从降水的来源→降水量的测定→降水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分析成因,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思路,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大气降水是从空中降落下来的雨、雪、雹等总称。教材通过一段文字讲述了降水的来源到降落到地表的动态过程,水汽从这里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物质是在一刻不停运动着的,而运动是由一定规律可循的。

    降水量的测定首先是学生形成年降水量的准确概念,其次在降水量的测定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世界降水的分布和降水的季节变化,教材体现了降水的时间概念、空间概念、数量概念的结合。在降水的空间分布中,教材通过提问对各地降水量的多少作了定性的叙述,而在降水的季节变化中,偏重定量的说明。在此基础上,归纳出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另外,教材用提问、图像、小结的形式,反复说明一个问题,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图像能够较直观地反映降水的时空分布和变化情况,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课本提供的读图问答,引导学生读图思路,降低难度和训练思维;课文中对规律的总结归纳,可以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关于“降水的分布”和“降水的季节变化”的教法建议

    对于降水的分布,同样也分为时间(季节)和空间(世界)的变化。某地降水的时间变化用降水柱状图,降水的空间分布用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办法:

    1、引导学生明确年降水量世界分布中“等降水量线”的含义,可以与等高线、等温线对比,知识迁移。

    2、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按照提出问题→读图分析→总结规律→分析成因的步骤进行。提出问题可以参照课本商有关内容。最后总结归纳,用表格的形式展示,表格的“列”的排列是从低纬到高纬,如果画成半球图展示,更直观,效果可能更好。总之,是知识系统、条理清楚,便于学生理解。中纬地区东西两岸先不填写内容。

    降水

    分布

    赤道附近

    南北回归线附近

    中纬地区

    两极附近

    常年多雨

    大陆西岸

    大陆东岸

    大陆西岸

    内陆

    大陆东岸

    降水少

    常年少雨

    夏季多雨

    冬季多雨

    夏季干燥

    降水少

    夏季多雨

    原因

    分析

    气温高,空气上升降温,易成云致雨

    副高控制时气流下沉;信风控制时,风从陆吹向海洋

    夏季风从东部海洋吹向陆地

    受西风影响多雨,受副高控制少雨

    距海远,水汽难以到达

    夏季风从东部海洋吹向陆地

    温度低,冷空气下沉,不易降雨

    3、对于降水柱状图,首先要识图,了解绘图方法,找到它与气温曲线图的不同之处。其次要读图:各月降水量的约数,什么季节多雨?什么季节少雨等,充分利用课本中提出的问题。最后归纳出世界降水季节分布五种类型。

    4、将降水柱状图中涉及的几个城市,依照2表格中归纳的降水空间图中找到它们的大体位置。如新加坡在赤道附近,所以为全年多雨型。完成表格中中纬东西岸的内容。对降水时空分布形成的原因,本节教材涉及的不多,都放在影响气候的因素中一起讲解了,教师提前在这里引导学生简单的分析、讲解,可以起到及时了解原因、分散难点的作用。

    这节内容不太难,应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及课文中涉及的问题,通过学生的认真观察、讨论,找出降水时空分布的规律。使学生在读图、析图、归纳上有所提高。

    关于“降水和降水量的测定”的教法建议

    对于本节课,首先应使学生明确降“水”的来源,可以用举例、动画、朗读等方法,从感性入手认识到水汽的来源是海陆水体蒸发及植物的蒸腾。通过动画使学生认识到降水形成的过程。注意提醒学生降水与降雨的不同之处。

    对于“降水量的测定”,学生看课本雨量器示意图,引导学生想象、自己设计简易的雨量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观测。测定降水量时应每天定时观测(每天8时、20时),不是等降水后才测;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mm);降水量是指某个时段(日、月、年)降水的总和(以便与气温区别),通常所说的某地年降水量是指该地的多年平均降水量,可引导学生计算多年平均降水量;教师可以选择补充降水等级的划分,使学生对日常的降水量预报有较为清晰地认识。

    第12页

    降水降水的分布教案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年降水量的概念;

    2、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能够知道世界降水分布规律。

    过程与与方法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感知纬度、地形、海陆位置的不同对降水分布的影响,从而把握世界降水分布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知道尽管纬度、地形、海陆位置的不同对降水分布产生深刻的影响,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同地区的人们是可以根据需要而改变降水的数量的;

    2、通过对降水的学习,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简单分析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分布规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比眼力:下面图片中,沙漠景观是第几幅,草原景观是第几幅,平原景观是第几幅?(出示图片)

    世界之大,自然景观千奇百态,各有千秋,你想探索其中的奥妙吗?

    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来了解造就这个奇妙世界的主要原因之一降水的分布。

    二、学前热身

    不同的地区降水量不同,人们为了研究的方便,通常用等降水量线图来表示分布情况。你还记得等高线和等温线的定义吗?你能由此推出等降水量线的概念吗?

    三、合作探究

    互动一:

    分组讨论:如果你是杭州天堂伞的经销商,要到国外开辟新的市场,下列国家或地区中你会选择哪里作为你的目标,说说你的思路。

    互动二:

    课件展示: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

    讨论:1、图上有哪些重要纬线?

    2、你知道图上不同颜色代表什么吗?

    互动三:

    1、课件展示:世界年降水量线图

    讨论:赤道附近降水多在多少毫米以上?两极附近降水多在多少毫米以下?由赤道到两极年降水量是怎样变化的?

    2、出示flash动画,了解对流雨的形成。

    3、小结:纬度位置是影响降水的主要原因。

    互动四:课件展示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

    1、找到位于亚欧大陆西岸的阿拉伯地区和位于东岸的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位置,出示它们的景观图,请同学们总结出南北回归线附近降水的规律。

    2、我们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结论。(出示南北回归线其他大陆降水分布图)

    3、小旅行:五月份,坐火车由哈尔滨出发,经蒙古首都乌兰巴托,到达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当地的自然景观有什么不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4、小结:在温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互动五:课件展示图片

    1、探究:有一群登山运动员沿着甲坡登上山顶后,又沿乙坡下到海边,有件事让他们迷惑不解,在甲坡时天气非常晴朗,而到了乙坡云雾很大,而且遇到了一场大雨,你能帮他们解开这个谜吗?

    2、请同学们观看flash动画《地形雨》,说一说地形对降水的影响。

    3、小结:在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互动六:课件展示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

    1、在图中找出世界上降水最丰富的地区和最贫乏的地区。

    2、阅读世界雨极的资料,你知道乞拉朋齐成为雨极的原因吗?

    3、阅读世界干极有关资料,了解其原因。

    四、内容小结

    设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你们学到哪些知识呢?

    五、课堂延伸

    降水与人类息息相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降水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请同学们阅读以下资料,了解人类对降水的影响的发展。

    六.练习反馈

    1、判断力:

    比较下列各点降水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2、小试身手:

    分小组活动:根据对各地降水情况的描述为当地居民设计出适宜的房屋。

    七、板书设计:(见多媒体课件)

    经典初中教案地理教案-降水降水的分布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降水的观测方法和降水形成的过程。

    掌握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认识降水的季节变化类型。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量分布的差异。

    使用降水柱状图,说明降水季节变化的特点。

    训练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勤于思考的品质。

    教学建议

    关于“降水和降水的分布”的总体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内容的安排与前一节的气温分布有类似的地方,可以利用前一节的分析方法,引导学生从降水的来源→降水量的测定→降水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分析成因,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思路,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大气降水是从空中降落下来的雨、雪、雹等总称。教材通过一段文字讲述了降水的来源到降落到地表的动态过程,水汽从这里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物质是在一刻不停运动着的,而运动是由一定规律可循的。

    降水量的测定首先是学生形成年降水量的准确概念,其次在降水量的测定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世界降水的分布和降水的季节变化,教材体现了降水的时间概念、空间概念、数量概念的结合。在降水的空间分布中,教材通过提问对各地降水量的多少作了定性的叙述,而在降水的季节变化中,偏重定量的说明。在此基础上,归纳出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另外,教材用提问、图像、小结的形式,反复说明一个问题,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图像能够较直观地反映降水的时空分布和变化情况,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课本提供的读图问答,引导学生读图思路,降低难度和训练思维;课文中对规律的总结归纳,可以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关于“降水的分布”和“降水的季节变化”的教法建议

    对于降水的分布,同样也分为时间(季节)和空间(世界)的变化。某地降水的时间变化用降水柱状图,降水的空间分布用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办法:

    1、引导学生明确年降水量世界分布中“等降水量线”的含义,可以与等高线、等温线对比,知识迁移。

    2、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按照提出问题→读图分析→总结规律→分析成因的步骤进行。提出问题可以参照课本商有关内容。最后总结归纳,用表格的形式展示,表格的“列”的排列是从低纬到高纬,如果画成半球图展示,更直观,效果可能更好。总之,是知识系统、条理清楚,便于学生理解。中纬地区东西两岸先不填写内容。

    降水

    分布

    赤道附近

    南北回归线附近

    中纬地区

    两极附近

    常年多雨

    大陆西岸

    大陆东岸

    大陆西岸

    内陆

    大陆东岸

    降水少

    常年少雨

    夏季多雨

    冬季多雨

    夏季干燥

    降水少

    夏季多雨

    原因

    分析

    气温高,空气上升降温,易成云致雨

    副高控制时气流下沉;信风控制时,风从陆吹向海洋

    夏季风从东部海洋吹向陆地

    受西风影响多雨,受副高控制少雨

    距海远,水汽难以到达

    夏季风从东部海洋吹向陆地

    温度低,冷空气下沉,不易降雨

    3、对于降水柱状图,首先要识图,了解绘图方法,找到它与气温曲线图的不同之处。其次要读图:各月降水量的约数,什么季节多雨?什么季节少雨等,充分利用课本中提出的问题。最后归纳出世界降水季节分布五种类型。

    4、将降水柱状图中涉及的几个城市,依照2表格中归纳的降水空间图中找到它们的大体位置。如新加坡在赤道附近,所以为全年多雨型。完成表格中中纬东西岸的内容。对降水时空分布形成的原因,本节教材涉及的不多,都放在影响气候的因素中一起讲解了,教师提前在这里引导学生简单的分析、讲解,可以起到及时了解原因、分散难点的作用。

    这节内容不太难,应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及课文中涉及的问题,通过学生的认真观察、讨论,找出降水时空分布的规律。使学生在读图、析图、归纳上有所提高。

    关于“降水和降水量的测定”的教法建议

    对于本节课,首先应使学生明确降“水”的来源,可以用举例、动画、朗读等方法,从感性入手认识到水汽的来源是海陆水体蒸发及植物的蒸腾。通过动画使学生认识到降水形成的过程。注意提醒学生降水与降雨的不同之处。

    对于“降水量的测定”,学生看课本雨量器示意图,引导学生想象、自己设计简易的雨量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观测。测定降水量时应每天定时观测(每天8时、20时),不是等降水后才测;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mm);降水量是指某个时段(日、月、年)降水的总和(以便与气温区别),通常所说的某地年降水量是指该地的多年平均降水量,可引导学生计算多年平均降水量;教师可以选择补充降水等关于“降水和降水的分布”的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大气降水的时间和空间分布

    【教学手段】

    录像:降雨和降雪的片断

    计算机课件:(1)降水的形成过程动画;(2)雨量的测定---雨量器;(3)某地年降水量测量值;(4)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5)表格;(6)降水柱状图;(7)降水量季节分布

    【教学过程】

    (录像引课)大气降雨和降雪片断

    (提问)下雨、雪是常见的天气现象,我们将大气中的水汽以雨雪雹等形式降落到地面统称为降水,思考降的“水”从何而来?

    (板书)第二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一、降水的来源

    (学生朗读)“小水滴的旅行”

    (计算机动画1)降水形成的过程(学生总结降水形成的过程)

    (承转)为了研究气候的特征,我们必须研究降水的分布特征,因为降水是气候的重要组成要素之一,所以必须先研究降水量及测定方法

    (总结板书)二、降水量的测定

    (投影片2)测量降水量用雨量器,介绍雨量器的用法。同学们自己也可以制作简单的雨量器,回去可以试一试。用雨量器可以量算出一个地区日、月、年的降水量,与气温的平均值不同的是,降水量是求和。每天要定时观测,不是下雨才测的。

    (投影片3)这是一张某地年降水量测量值示意图,图中的数字是如何计算出来的?(求多年降水量的平均值)单位是什么?(mm)你能否按照所学的等温线图、等高线图的制作方法,

    按照20mm间隔,画出该地的等降水量线图?点击投影片,出现绘制结果,和同学的比对。

    该图降水量的分布规律是什么?(由西到东逐渐减少)

    (提问)我们了解降水量图的绘制方法和读法后,来学习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

    (板书)三、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学生活动)参照课本P44问题,小组讨论并完成下面表格

    (投影片5)

    降水

    分布

    赤道附近

    南北回归线附近

    中纬地区

    两极附近

    常年多雨

    大陆西岸

    大陆东岸

    大陆西岸

    内陆

    大陆东岸

    降水少

    常年少雨

    夏季多雨

    冬季多雨

    夏季干燥

    降水少

    夏季多雨

    原因

    分析

    气温高,空气上升降温,易成云致雨

    副高控制时气流下沉;信风控制时,风从陆吹向海洋

    夏季风从东部海洋吹向陆地

    受西风影响多雨,受副高控制少雨

    距海远,水汽难以到达

    夏季风从东部海洋吹向陆地

    温度低,冷空气下沉,不易降雨

    (教师总结)点击投影片,完成表格,黑体字部分先不做。其中原因分析部分要教师讲解。

    (讲授)大气降水时间分布也不均

    (板书)四、降水的季节变化

    (投影片6)我们将不同月份多年的降水量求和制作了降水柱状图。读图思考课文P44提出的问题(学生活动)

    (教师总结)根据世界各地降水量的季节分布特征,可以将降水的季节分布概括出以下五种类型,找出每种类型代表的城市在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中的位置。并完成表格

    (投影片7)

    (总结)这节课我们认识到大气降水的时空分布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下面请大家思考几个问题:1、为什么位于内陆的天山上会常年被积雪覆盖?

    2、学校所在地属于哪一地区,哪种类型?

    【设计思想】

    根据教材内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的重点是利用图像培养学生读图、析图、归纳规律的能力。

    第一个环节从感性认识入手了解降水形成的过程,给学生一个事物是不断运动和联系的启示。学生的朗读,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更有想象发挥的空间。降水很容易和降雨混淆,所以通过讲解使学生理解降水概念的含义。

    第二个环节是降水量的测定,因为在前一节将天气和气温的测定时,学生已经知道天气要素观测的内容,没有更多的讲解,这里重点使学生了解到降水量与气温的不同之处:气温是平均值,短时间的降水量是这个时期降水多少的总和,而一个地区多年降水量是平均值,其计算方法与多年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一致。

    第三个环节设计等降水量线的画法,主要是知识的迁移,只是单位不同。因它是世界年降水量图制作和阅读、分析的基础,所以设计了画图和总结规律,以使学生更明确。对于年降水量分布图,充分利用了课本提出的问题,用分组讨论的方法解决,教师是引导者、点播者,如果学生条件好,就多讲解些影响因素,如果学生较差,就使他明白现象即可,重点是了解规律,在读图讨论过程中培养能力。

    第四个环节是分析降水量的季节分布图。首先是明确降水柱状图的制作方法,有读气温区线图的基础,按照课文问题分析并不难,所以让学生充分活动,以培养合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由于时空分布内容联系较紧密,所以设计表格,将二者结合起来总结。

    以上各个教学环节,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不同要求,呈现的教学方式、方法各有不同,第一个环节从感性入手,引起兴趣;第二个环节将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结合,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主;第三、四个环节,由于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分析此类地图的知识储备,因此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讨论,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利于学生从多个头绪中找到联系。

    【板书设计】

    第二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一、降水的形成

    二、降水量的测定

    三、降水量的分布

    四、降水的季节变化

    探究活动

    1、将水果从冰箱中拿出来,观察表面水珠的形成;观察洗澡时水滴的形成

    2、降水的形成:

    准备一个玻璃杯,杯中放少量水,杯口用塑料纸扎紧,放在太阳底下晒一会儿,然后拿到荫凉的地方,观察杯中降水的形成。

    3、测定一周的降水量。选择一个平底、上下一样大小的大口瓶子放在院内空旷的地方,下雨以后用直尺测量瓶中雨水的深度,即是此次的降水量。将一日、一个月、一年的数字相加就是当地日、月、年的降水量。级的划分,使学生对日常的降水量预报有较为清晰地认识。

    世界气候自然景观的地区差异相关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

    能够利用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降水的逐月分布图,来说明气候特征;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能够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培养读图能力及通过读图获得相应地理知识的能力。

    教学建议

    关于“气候的地区差异和影响因素”的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前两节讲述气候基本要素---气温和降水的基础上,分析世界各地气候产生的差异的原因,既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虽然重点还是就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但在程度上加以深化,把影响气候的因素、气候的分布和特征系统化。

    气候的地区差异一段,内容言简意赅,既说明由于气温和降水不同导致气候不同,又说明气候的不同,是由于影响因素不同造成的,引出第二部分内容。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部分是本章的难点,考虑初一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教材改为选学。为差异性教学提供素材。在分析各个影响因素时,按照从已知到未知、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过程编写,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利于步步深入地理解。同时教材提供各种示意图,帮助理解。

    关于“气候的地区差异和影响因素”的教法建议

    对于“气候的地区差异”,使学生认识到气候的两个主要因素是气温和降水,由于各地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同,所以各地气候一定不同。

    对于“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部分,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突破难点。为便于学生理解,采取先易后难、由已知到未知、由整体到局部的办法,学生可以从已知分析影响气温和降水的最重要的因素---纬度位置、影响降水的重要因素---海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而对于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以教师讲解为主,不要将其深化,只需了解什么气压带风带多雨、少雨即可。对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已学过地形高低对温度的影响,而地形雨的形成是新内容,所以制作成动画更直观地讲解;对洋流的影响,可将教材中的4.14图做成分步显示的flash复合片,使学生了解寒暖流对温度降水的不同影响。

    关于“气候类型和自然景观的差异”的教法建议

    对于“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指导学生学会看世界气候类型图。应充分应用课本提供的气候类型分布图和气温曲线图及降水柱状图,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气候类型的分布、气候特征、影响因素等。先学后教,注重过程和方法,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

    对于“自然景观的差异”,虽然是选学内容,但它却是本章的总结和深化,是最活跃、最有想象力发挥的内容。可以利用教材配有相对的景观图,动画或影片等进行学习和讨论,利于学生把形象认识和概念的理解结合起来。或者利用课下查找资料,课上汇报表演等可以使课堂活跃,激发学生兴趣。设计的复合片,可以体现自然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尤其是气候对动植物的影响。形成事物之间联系的观点。

    关于“主要气候类型和自然景观的地区差异”的教材分析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部分,根据气温和降水的状况分成13种类型。并提供分布图和柱曲图,对照分析讲解各种类型的分布、特征、影响因素,是对气温和降水内容的概括提高。热带、温带和寒带的类型主要是水平分布,在高山高原区还有高山气候。

    对于陆地自然景观的地区差异部分,也作为选学内容。主要介绍自然带的含义和各自然得的位置、特征,主要的动植物,并用景观图片直观的表现出来。

    很明显,本节教材紧密结合实际,并且层层深入,这样的安排符合学生的思路,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关于“陆地自然景观的地区差异”的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手段)

    各自然带的景观图片;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图;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

    (引入)播放云南世界园艺博览会的录像,提问:仔细观察南方和北方的植物,在叶子的大小、冬季是否落叶、还是一年四季常绿上,南方与北方植物有什么区别?一个地区的地形我们可以直接的看出来,但是一个地方的气候我们怎样看出来呢?

    (学生讨论、回答)

    (小结)植物的分布反映了当地的气候特点。南方的气温高、降水丰沛,植物的叶子大而且常绿,北方的冬季气温低、降水少,植物的叶子小而且冬季落叶。地表的动物又受植物的影响而不同。由气候、土壤、动植物等地理事物组成了自然环境的总体,称为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我们生存的空间,自然环境的外部特征称为自然景观。而植被是自然景观最明显的标志。我们一般根据当地的植物特点来认识这里的气候特点。

    (投影片5)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自然带景观和动物迭加图

    (板书)四、世界陆地自然景观的地区差异

    (学生活动)根据各自然带的景观图片;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图;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以及教材51~53页,分组讨论气候与植物、动物的关系,并完成下表:

    自然带名称

    分布

    气候特征

    植被类型

    典型动物

    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热带沙漠带

    温带沙漠带

    温带草原带

    温带阔叶林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苔原带

    冰原带

    (反馈练习)分组,教师随意说出一种气候类型,要求各组迅速说明其气候的特征或代表的动植物等,快且正确者胜。

    (板书设计)

    四、世界陆地自然景观的地区差异

    自然带名称

    分布

    气候特征

    植被类型

    典型动物

    热带雨林带

    赤道附近

    全年高温多雨

    热带雨林

    猩猩、河马、大象

    热带草原带

    雨林两侧

    全年分雨季、干季

    热带草原

    长颈鹿、斑马狮子、鬣狗

    热带沙漠带

    回归线附近大陆西部,中部

    终年炎热干燥

    热带沙漠

    单峰驼、沙漠狐

    温带沙漠带

    温带内陆

    气温较差很大,降水稀少

    温带沙漠

    野驴、双峰驼

    温带草原带

    温带沙漠周围

    气温较差较大,降水较少

    温带草原

    黄羊

    温带阔叶林带

    温带草原东西两侧

    温度适中,降水较丰富

    温带阔叶林

    大熊猫、梅花鹿

    亚寒带针叶林带

    北半球温带阔叶林带以北

    冬长夏短,降水较少

    亚寒带针叶林

    熊、狐、松鼠

    苔原带

    针叶林带以北

    气温很低,降水少

    苔原

    驯鹿

    冰原带

    北冰洋沿岸,南极大陆

    酷寒

    冰雪裸地

    北极熊、企鹅

    第12页

    七年级地理气温降水教案的教学方案


    项目

    内容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1月份0°等温线经过的地区,能够通过等温线图分析我国冬夏气温分别特征。2.理解温度带的划分依据,能够在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温度带。3.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说出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根据四城市的降水柱状图了解我国降水的季节分配特点。4.了解我国主要的干湿地区,理解其景观的差异。(二)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各种图表,进一步巩固读图方法,能够快速的从地图上活动有用的地理信息。(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气温和降水的分布,了解我国各地异彩纷呈的优美风光,激发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和主要的温度带。2.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和主要的干湿地区。教学难点1.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2.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教学方法情景模拟,分组讨论,当堂达标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地图册,课本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一)新课导入根据展示图片讨论我国各地气温和降水的区别,激发对于我国气温和降水分布的学习兴趣。展示我国各地气温和降水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二)学习目标展示阅读学习目标,产生印象,带着目标去学习展示目标,简单解释目标的内容。(三)冬季气温的分布1.分成四个小组,分别代表海口、武汉、北京和漠河,找出所代表城市的温度范围,估计一个具体的温度值,写在题板上展示给全班。2.找出最高和最低气温所在的小组和数值,计算温差,总结规律:自南向北逐渐降低,南北温差很大。3.在课本图上描出0°c等温线经过的地区1.展示《中国一月气温分布图》,鼠标点击不同部分加深学生对于所代表的城市的位置印象。2.引导学生观察四个小组的气温变化,找出最高的最低的小组的位置,启发学生总结我国冬季气温的分布规律。3.强调0°c等温线的意义和位置(四)夏季气温的分布1.分成四个小组,分别代表广州、哈尔滨、乌鲁木齐和拉萨,找出所代表城市的温度范围,估计一个具体的温度值,写在题板上展示给全班。2.计算广州、哈尔滨和乌鲁木齐的温差和冬季温差比较。总结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全国普遍高温。3.讨论青藏高原气温低的原因。4.观察图片,近一些理解我国气温各地的差异。1.展示《中国七月气温分布图》,鼠标点击不同部分加深学生对于所代表的城市的位置印象。2.引导学生计算前三个小组的温差,总结夏季气温分布规律。3.提示拉萨代表的青藏高原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鼠标点击,出示夏季气温分布规律。4.展示我国气温最低和最高气温的图文资料进行知识拓展。(五)温度带的划分1.在教师的提示下阅读32页材料,了解温度带的划分依据。2.在教师的指点下,找出我国温度带和名称和位置。重点注意家乡和北京所在的温度带和主要温度带的分界线。3.讨论回答家乡的农作物1.联系生活,引入活动积温的概念,解释温度带的划分。2.展示《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引导学生读图3.提问家乡的农作物,介绍不同温度带的主要农作物。(六)降水的空间分布1.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等降水量线的分布,讨论我国南北和东西的降水差异2.分成四个小组分别代表台北、武汉、兰州和乌鲁木齐,找出所在地区的降水范围,根据柱状图估计数值,给全班同学展示,一起标在课本相应的位置。讨论我国降水的总趋势。1.教师展示《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点击不同的地区,引入学生分析空间特点。强调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2.把学生分组,引导学生分析我国降水的总趋势。(七)降水的时间变化1.讨论说出家乡一年中降水的季节分配。2.读图四城市降水柱状图,讨论各地降水的季节分配特点和雨季的长短。3.读课本北京年际减少分布图,讨论完成1、2题4.观看视频,加深对于年际变大引起灾害的认识。5.观看图文资料,加深对于我国降水分布不均的理解。1.引导学生讨论一年中家乡降水的季节分配。2.展示四城市降水柱状图,启发学生讨论和思考3.要求学生读图,讨论总结北京降水的年际变化特点。4.播放视频,解释年际变化大引起的洪涝和干旱灾害5.展示我国降水最多和最少的图文资料,进行知识拓展(八)干湿地区1.阅读材料,了解干湿的含义和干湿地区的划分。2.读图找出我国主要的干湿地区,家乡和北京所在的干湿地区。3.读图了解各个干湿地区中地面景观、农业类型等的区别。思考不同干湿地区的建筑、交通和饮食的区别,课下去探究。1.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强调“干”和“湿”和含义。2.展示《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指出半湿润区和湿润区的分界线,强调秦岭-淮河一线的重要意义。3.展示不同地区农业类型图片,解释种植业和畜牧业的范围,启发学生对于不同干湿地区的建筑、交通和饮食的思考和探究。(九)课堂总结讨论,发言展示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和发言。(十)达标测试读题、讨论,做出答案提问,反馈测试结果板书设计一.气温的分布1.冬季2.夏季3.温度带二.降水的时空变化1.空间2.时间3.干湿地区

    【降水干湿地区的教学方案】相关推荐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初中教案精选

    一、教学目标1、能举例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的作用。2、认同动物是生物圈中重要成员的观点,培养学生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3、学会用辩证的观点来...

    第 生物的进化教案

    第2节生物的进化一.教学目标:1.列举古生物学化石方面的证据说明生物是进化的;2.简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3.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二.教学重难点:4.生物化石的形成过程和化石记录的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