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乘法分配律优质课教案490字
  • 乘法分配律优质课教案490字

    发表时间:2022-03-08

    【www.jk251.com - 乘法分配律教案】

    乘法分配律优质课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并能用字母表示。

    2、经历共同探索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交流的能力。

    3、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重点难点:

    1、 指导探索乘法分配律。

    2、 发现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方法指导:

    通过讲学练相结合,设计相应的练习题,逐步理解抽象的乘法分配律。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约3分钟)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老师想请大家帮一个忙,我有一个朋友开了一家小公司,有4名员工,她想给公司的员工每人买一套工作服,她去商店看中了几件衣服和几条裤子,想选一套衣服做工作服。请同学们想一想,怎样搭配?

    2、学生思考:(1)有几种搭配方案

    (2)选择你喜欢的一种方案,并算出总价。

    (学生自己选择方案并在练习本上完成。师强调:是买4套衣服)

    二、自主学习

    (约7分钟)

    (一)组内研讨,确定方案

    1、组内研讨

    (1)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案?

    (2)介绍自己的方案,并说一说,你推荐的理由。

    (3)说说你推荐的方案,需要花多少钱?你是怎么算的?

    三、合作交流

    (约10分钟)

    1、汇报交流

    师:哪一个同学想先来给老师推荐他的方案?

    师:要想求4套这样的衣服需要多少元?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分别列式解答

    师:因为总价相等,这两个算式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学生回答后,师在两个算式中间用等号连接)

    师:这个等式怎么读呢?

    生尝试读等式。

    (预设学生读法:A.225加上75的和乘4等于乘225乘4加75乘4

    B.225加上75的和乘4等于225和75分别与4相乘的积再相加。 )

    2、研究其它方案

    由学生依次汇报出其余3种不同的搭配方案,并引导说出是怎么想的。计算后分别加上等号。

    教师板书

    一套 4 = 4件上衣 + 4条裤子

    (225+75)4 = 2254 + 754

    (225+125) 4 = 2254 + 1254

    乘法分配律优质课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内容和字母表达式,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知道它的一些应用。

    2.经历从现实背景中抽象出乘法分配律的过程,通过计算、观察、举例、验证、概括、说理等活动,积累数学探究活动经验。

    3.体会乘法分配律的现实背景,了解乘法分配律的作用、意义及价值,初步感受转化、归纳等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并运用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从现实背景中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不知道同学们注意过没有,我们说的话中存在着一种有趣的分配现象。比如说:“我爱爸爸和妈妈。”可以把它分成两句来说:“我爱爸爸,我也爱妈妈。”照这样“我爱吃苹果和西瓜”可以怎样说?(我爱吃苹果,我也爱吃西瓜。)当然,也可以反过来,将两句话合成一句话来表述。“我爱看漫画书,我也爱看故事书。”可以这样说“我爱看漫画书和故事书。”今天中午我吃了米饭、青菜和鱼可以怎样说?是不是挺有趣的?其实在我们的数学中,也存在着这种有趣的分配现象,想不想一起去研究?

    通过前几节课的探索,我们已经发现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这一节课,咱们再继续探索,看看又会发现什么新的规律。(板书:探索与发现(三))

    二、探索交流,发现规律。

    1、初步感知。

    (1)(出示长方形草坪图)课件演示。

    师:我们宝鸡的人民公园最近正在改建,大家看,这是一块草坪,工人叔叔准备在草坪的四周围上栅栏。看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2)师:求栅栏长多少米?就是求长方形的什么呢?请同学们算一算。(生计算,师巡视)

    (3)师:谁来说说自己的算法?(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算式A)

    师:像这样算的同学请举手。谁来说说,先算的什么?再算的什么?

    (4)师:有没有不一样的想法?(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算式B)

    师:这样算的同学请举手。这种算法先算的什么,再算的什么呢?

    A: B:

    (61+39)×2 61×2+39×2

    =100×2 =122+78

    =200(米) =200(块)

    (5)师:这两个算式,解决了同一问题。计算的结果也相等。那么,这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6)师:这两个算式真有趣,明明是不同的算式,却能得到相等的结果。它们之间一定有什么内在的联系与区别。观察,看看你能发现什么?同桌之间说一说。(生讨论,师巡视)

    (7)师:说说你们的想法。

    (8)师根据学生发言引导学生发现:

    相同点:都使用了乘法和加法 ;

    参与运算的数是相同的;

    意义相同(都算了长方形的2条长与2条宽之和。)

    不同点:运算顺序不同

    左边先算和,再算积;右边先算积,再算和

    2、再次感知。

    你们帮老师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老师奖励给大家一些笑脸,(出示笑脸图,每行有五个黄色笑脸图,三个红色笑脸图,共四行。)

    (图略)

    知道这上面一共有多少个笑脸吗?你能用几种方法解答?

    学生再次各自列式计算,并很快说出两种不同的思考方法和算式,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接着上题板书如下:

    (5+3)×4=5×4+3×4

    3、概括定律。

    我们现在已经得到了两个等式:

    (61+39)×2=61×2+39×2

    (5+3)×4=5×4+3×4

    从上面的算式中你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

    师:(惊奇地)你们真的发现了这些算式中隐含着的规律,请与你的同桌交流一下,好吗?

    师:从大家的神态和脸部表情中,老师知道你们一定觉得自己发现了什么规律。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什么,我能猜到。不过,你们所看到的也许只是一种偶然现象,是一种猜想而已。你们能再举些例子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吗?

    生在练习本上举例验证。

    师:从同学们举的大量的例子中,可以确定你们的发现是正确的。 还有不同意见吗?

    师:你们发现的这个知识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什么叫乘法分配律?请同桌再交流一下。

    学生积极地与同桌交流着,又踊跃地参加集体交流。

    生1:把括号里的两个数加起来后乘以一个数,等于把括号里的两个数都去乘以一个数,再把乘出来的积加起来。

    生2:乘法分配律是:左边把两个数加起来乘以乘数,等于括号里的一个加数乘以乘数加上括号里的另一个加数乘以乘数。

    师:你们想表达的是这样的意思吗?(教师出示幻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用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

    师:这叫做乘法分配律。能用字母来表示乘法分配律吗?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a+b)×c=a×c+b×c

    师:对于乘法分配律,用字母来表示,感觉怎样——(稍等)简洁、明了。这就是数学的美。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师:看来你们已经发现了规律,下面根据你们发现的规律,来做一个“找朋友”的游戏。

    小黑板出示:(25+36)×4 ,谁是它的好朋友?

    6×(20+30)

    (a+50)×6

    45×8+55×8

    7×16+7×184

    2、根据运算定律,在□中填上合适的数。

    ①(12+50)×3= □×3+□×3

    ②15×(40 + 23) = 15×□+15×□

    ③78×20+22×20=(□+□)×20

    ④▲×+●×=(□+□)×□

    ⑤66×28 + 66×32 + 66×40=(□+□+□)×66

    3、选择。请用手势表示正确答案的编号。

    与 25×(4×8)相等的算式是( )。

    ①25×4+25×8; ②25×4×25×8; ③25×4×8

    全班学生中有一位选①,三位选②,其余都选③。通过辨析,学生更加清楚乘法分配律的内涵及与乘法结合律的区别。

    (学生独立在作业纸上完成后,集体订正,电脑逐个显示订正后的答案。

    4、选择其中一组题目来计算

    甲组乙组

    ①100×13+2×13 ① 102 ×13

    ②(63+37)×39 ②63×39+37×39

    ③ 9×(46+54) ③ 9×46+ 9× 54

    师:先观察,确定一下你做哪一组。(先选好要做的内容,并说明理由。最后总结出:利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然后学生独立做题,完成后交流答案。)

    5、实际应用。

    足球比赛的时候,学校为同学们准备了饮料。准备了24箱苹果汁和26箱橘子汁,每箱都是24瓶,你知道一共有多少瓶饮料吗?(学生独立解答,再集体交流。)

    师:每箱饮料36元,付1500元够吗?(学生完成后,交流)

    四、全课总结,布置作业。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

    2、你觉得自己的表现哪里最好?

    3、老师小结:今天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了乘法分配律,真的很棒。乘法分配律是一条很重要的运算定律。应用乘法分配律既能使一些计算简便,也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应用非常广泛。同学们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牢牢记住它,希望它永远成为你的好朋友,伴你生活、成长。

    4、作业(略)

    乘法分配律优质课教案【篇三】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4页例7,练习十四的第3一10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学会进行应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应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

    教具准备:将复习中的题目写在小黑板上。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出示试题:

    1.(35+65)×37 2.35×37+65×37

    3.85×(174+26) 4.85×174+85×26

    5.(80+8)×25 6.80×25+8×25

    7. 32×(200+3) 8.32×200+32×3

    “根据乘法分配律,都有哪些算式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为什么?”

    教师:根据乘法分配律,第1个算式和第2个算练功的得数应该一样,第3个算式和第4个算式的得数也应该一样。下面大家一起来计算。第1、2、3组的同学的第1题和第3题,第4、5、6组的同学第2题和第4题。大家抓紧时间做,比一比看哪几个组的同学算得快。

    “哪几组的同学做的快?想一想,为什么第1、2、3组的大部分同学都那么快就算出了得数?”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

    教师:第1题和第3题中,两个数的和都是整百数,整百数乘以一个数当然是很方便的。而第2题和第4题都要先算出两个乘积再相加,比较麻烦。

    教师:下面还有两组等式,大家再来计算一下,第1、2、3组做第5、7题,第4、5、6组做第6、8题。

    “这次哪几组的同学做得快?想一想,这次为什么第4、5、6组的大部分同学都做得快了?”

    教师:第6题和第8题分别乘得的两个积,都有整百数,计算比较方便。从上面的计算可以看出,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二、新课

    1.教学例7

    (1)教师出示例题:计算9×37+9×63。

    教师:这道题是要计算两上乘积的和。

    “仔细看一看这道题里的两上乘法计算中的因数有什么特点?”

    (两个乘法计算有相同的因数9,另外两个因数是37和63,它们的和正好是100。)

    “联系上面的复习题,想一想这道题怎样做才能使计算简便呢?“(先把37和63加起来,是100,再同9相乘,得900。)

    “这是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教师,这道题告诉我们,有些题可以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再来看一看怎样的计算才能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呢?先让学生说一说。

    教师概况,首先,要计算的是要两个乘积的和,两个乘法计算要有一个相同的因数;另外两个因数的和又是整百或是整十数,这样的计算我们就可以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2)教师出示例题:102×43

    教师:这道题是一个三位数乘以一个两位数,我们可以用笔算进行计算,但是比较麻烦。

    “想一想,这道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使我们能够用口算就能算出得数呢?”(给学生留出思考时间。)

    教师:从上面的复习题我们可以看出,如果两个加数分别要乘以一个数,而这两个加数中有一个整十数或整百数,就先把这两个加数分别乘以那个因数再相加比较简便。现在的题目是102乘以43,想一想,能不能把其中一个因数拆成两个数的和,并且使其中一个加数是整百、整十数?多让几个学生发言。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后。

    板书:102×43

    =(100+2)×43

    =100×43+2×43

    =4386

    “上面计算中的第二步根据是什么?”(乘法分配律)。

    教师概括:两个数相乘,如果其中一个因数可以拆成两个数的和,并且其中一个加数是整百、整十数,这时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三、课堂练习

    做练习十四的题目。

    1.第3题,2.让学生口算。当计算101×57和45×102时,3.提问:“你是怎样做的?得多少?”

    2、第4题,5.先让学生自己计算。核对时让学生回答。

    “如果按运算顺序计算,应该先算什么?”

    “怎样计算简便?根据是什么?”

    第4小题,如果学生有困难,教题先把算式38×?=38。学生回答后教师把“38×?”中的“?”改为“1”。

    “下面应该怎样算呢?”让每个学生先做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然后再请一个学生口述计算过程。

    3、第7题,7.先让学生独立做,8.然后集体核对,9.核对的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做的。当核对“26×3”时,10.学生说出计算方法后,11.再让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学生发言后,12.教师说明:26乘以3可以写作(20+6)×3,13.根据乘法分配律等于20乘以3的积再加6乘以3的积,14.这实际上是应用了乘法分配律。这就是说,15.我们过去学过的乘法口算有些应用了乘法分配律。这道题中的第7小题应用乘法结合律比较简便,16.第4、6、8、9题应用乘法分配律比较简便。

    4、 第9题和第10题,18.先让学生独立做,19.核对时要让学生说出每个算式的意义。

    5.提前做完的学生可以做第l9*题。当学生想出一种算法后,还要引导学生想一想其它的做法。这道题的做法有:(80—30)×110一30×110;

    (80—30—30)×110;

    (80—30×2)×110。

    四、作业

    练习十四的第5、6、8题。

    乘法分配律优质课教案(篇四)

    教材简析:

    能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式题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一个数乘两个数的和(或可以转化成一个数乘两个数的和),可以直接应用乘法分配律算出结果;另一种是求两积之和的算式里有一个乘数相同,可以逆向应用乘法分配律算出结果。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能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的式题的特点,学会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2、让学生学习应用估算的方法判断计算结果的合理性。

    3、让学生联系现实问题主动运用规律解决问题,感受数学规律的普遍使用性,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运用数学规律提高计算效率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加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过程:

    一、讲解学生作业错得较多的题目

    1、99×37+37=37×(□○□)

    指名说说这题是如何思考的:乘法分配律其实就是合起来乘可变成分别乘或是分别乘变成合起来乘。在这个算式中,只有一个乘,那就要把后面的“37”改装成乘“37×1”,然后就可以看出是在分别乘37,应该等于合起来乘37,括号里应该填写的是“99+1”

    2、把左右两边相等的算式用线连起来

    11×58+49×11 12×77+8×77

    (12+8)×77 36×25+4×25

    (58+12)×14 27×21+27×29

    27×(21+29) 11×(58+49)

    (36×4)×25 58×14+12

    先让学生说说哪几组是肯定能连线的,还有哪几组有问题?说说为什么不能连线?

    (1)(58+12)×14应该等于分别乘14,但“58×14+12”中的12没有乘14,所以是不相等的。

    (2)(36×4)×25,乘法分配律要有乘有加,这里只有乘,不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特点,它只能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所以不能和36×25+4×25连线。

    二、学习例题

    1、出示例题图

    说说例题的信息和问题,说说相关的数量关系式。

    2、列式并估算等:32×102≈3200(元)

    说说估算的方法:把102看成100,32乘100等于3200,32×102的积应该略大于3200。

    还可以怎么算?(用竖式算)

    3、3200元其实是几件衣服的价钱?那要算102件,还要怎么办?

    (加上2件),这2件是多少元呢?总共是多少元?

    怎么把这个过程完整地用算式表达出来呢?

    板书:32×102

    =32×(100+2)

    =32×100+32×2

    =3200+64

    =3264(元)

    指出:利用乘法分配律,我们可以把这类题目进行简便计算。

    学生完成书上的例题剩下部分。

    4、完成试一试:用简便方法计算46×12+54×12

    观察算式特点,并完成简便计算。交流:=(46+54)×12

    =100×12

    =1200

    比较两题,说说在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时候有什么要注意的?

    (有的时候是合起来乘容易,有的时候是分别乘更容易。要根据具体的题目来选择。)

    三、完成想想做做

    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在○里填上运算符号(题略)

    学生独立完成,再校对。

    2、口算下面各题,并说说是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的(第3题)

    学生说出口算的过程,体会也是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3、读第5、6题,观察数据的特点,说说怎么算才更简便?

    四、探索思考题

    99×99+199○100×100

    观察算式,说说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大小关系呢?说说是怎么想到的?

    在交流过程中完成板书

    99×99+199

    =99×99+99×1+100

    =99×(99+1)+100

    =99×100+100×1

    =100×(99+1)

    =100×100

    学生自己尝试完成算式:999×999+1999的探索过程

    发现规律,直接完成算式:9999×9999+19999=( )×( )

    五、布置作业

    p.57第2、4、5、6题

    乘法分配律优质课教案(篇五)

    教学内容:人教社教材四年级下册P26页例7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及与同伴交流,使学生亲历观察、猜测、验证、归纳、建构乘法分配律的全过程。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2、会应用乘法分配律,使某些运算简便。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积极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及与同伴交流,亲历观察、归纳、猜测、验证、推理等探索发现的全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推导过程。

    教学设计思路:

    1、通过买衣服的情境转入乘法分配律。

    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几组不同的算式,引导学生发现一般规律,然后归纳总结出字母公式,并能用语言表述出来,使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3、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生活引入,激发兴趣

    今年十月,县里准备举行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我们学校准备派5个同学参加比赛,学校准备为这5位同学选一套运动服装。老师在商店逛来逛去选了几件衣服和几条裤子,请看大屏幕。

    出示:两件上衣(价格分别是100元、80元)

    两条裤子(价格分别是70元、50元)

    2、提出问题,独立思考

    出示:(1)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法?

    (2)选择你自己喜欢的一种方案计算出总价(用多种方法计算)。

    二、探索交流,建构规律

    1、生选择搭配方案并计算。

    2、组内研讨,并出示:

    (1)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案?

    (2)介绍自己的方案,并说一说需要花多少钱?你是怎么算的?

    3、汇报交流:

    (1)探讨第一种方案。

    师:哪一个同学想先来给项老师推荐他的方案?

    (预设学生回答:A:要求5套衣服多少钱,就要先求出1套多少钱。即:一套的价钱×套数=总价。列式为:(100 70)×5

    B:要求5套衣服多少钱,就要先求出5件上衣的价钱和5条裤子的价钱。即:上衣价钱 裤子价钱=总价.列式为:100×5 70×5)

    (2)探讨第二种方案。

    (3)探讨第三种方案。

    (4)探讨第四种方案。

    教师板书:

    一套 ×套数 = 5件上衣 5条裤子

    (150 100)× 5 = 150×5 100×5

    (150 70)× 5 = 150×5 70×5

    (100 100)× 5 = 100×5 100×5

    (100 70)× 5 = 100×5 70×5

    4、生列举例子。

    (1)出示:活动要求

    A、写出三个这个的算式。

    B、交流:你怎么来说明你写的算式左右两边是相等的?

    (2)汇报、师板书学生说的等式,并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证明算式左右两边是相等的。

    5、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问:谁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全班所有同学的算式?

    6、学生归纳概括: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三、巩固应用,训练提升

    1、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15 20)×12=□×12 □×12

    25×(4 9)=□×4 □×9

    8×(10 5)=□×□ □×□

    30×24=30×□ 30×□

    2、把左右两边相等的算式用线连接起来。

    48×12 52×12 15×18 26×18

    (15 18)×26 25×40 25×4

    25×(40 4) (48 52)×12

    14×(45-5) 11×4 25×4

    (11×25)×4 14×45-14×5

    四、全课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还记得我们是怎样学的吗?

    jk251.coM小编推荐

    探索与发现乘法分配律优秀模板


    探索与发现(三)乘法分配律(第48-49页)[教学目标]1、通过探索活动,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2、通过探索活动,发现乘法的分配律,并用字母进行表示。3、在理解分配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教学重、难点]1、通过探索活动,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发现乘法的分配律。2、在理解分配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教学准备]教学挂图,计算器[教学过程]一、发现问题:1、出示情境图,让学生估计墙面上贴了多少块瓷砖。2、用不同方法验证结果。让学生用不同方法计算,并引导讨论为什么方法不同结果却一样,这其中是否蕴含着某些规律。二、提出假设、举例验证、建立模型1、根据上题的规律提出假设2、验证提出的假设是否适合其它数据观察上题算式的特点,小组内举一些数据来验证,可借助计算器,用一些较大的数据验证。全班交流,并用字母表示分配律。三、运用乘法分配律的简算。1、试一试让学生尝试用乘法分配律解决运算中的简算问题。然后进行交流,概括出简算的方法。2、练一练:进一步尝试用用乘法分配律解决运算中的简算问题。[板书设计]乘法分配律6×9+4×9=9040×25+4×25=1100教学挂图(6+4)×9=90(40+4)×25=1100乘法分配律:(a+b)×c=a×c+b×c第课时:[教学内容]练习四(第50-51页)[教学目标]1、练习用乘法结合律、分配律进行简算。2、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用乘法结合律、分配律进行简算。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计算器[教学过程]一、用乘法结合律、分配律进行简算做第1题:独立完成,订正时说说简算方法。做第3题:小组活动:比一比看哪个小组连的又对又快,在做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乘法分配律适用的条件。二、花圃中的乘法让学生独立完成,重点理解列式的算理,即第1个问题为什么是计算周长,第2个问题为什么是计算面积,体会周长与面积的不同含义。三、观察与思考:本题是一个乘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渗透了一些函数的思想。先呈现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再根据图上给出的信息解决所提出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所列算式中乘数与积的变化规律。接着,可让学生再举例来验证自己的发现。

    乘法分配率 优秀教案推荐


    乘法分配率

    教学内容:乘法分配率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率;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概括、抽象的能力;

    3、培养学生大胆联想、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星期天,王老师去了趟书店,发现有很多好书。如:

    a《智慧背囊》b《百科知识》c《哈利﹒波特》

    每套60元每套108元每套42元

    1、请你任意选择你喜欢的2种书,分别买2套,一共要付多少钱?

    2、你能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吗?

    3、汇报交流,并板书如下:

    (60+108)×2336元60×2+108×2

    (60+42)×2204元60×2+42×2

    (108+42)×2300元108×2+42×2

    二、探究新知

    1、每题中2种方法的结果相等,两个算式间可以画上什么符号?

    2、观察每组算式,前后比较,它们有什么联系?

    观察3组算式,上下比较,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

    3、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左、右两个式子间的关系吗?

    4、是否所有像这种有联系的算式,都符合这种规律呢?你可以想什么方法来证明?(学生举例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成等式)

    5、从以上这么多的例子中,你可以发现什么规律?

    (1)同桌讨论——全班交流——归纳规律

    (2)叙述规律

    (3)用字母表示

    6、揭题:乘法分配率

    7、练习:

    (1)课本89页练一练1、2,填写在书上。

    (2)根据乘法分配率填写算式。

    15×26+15×14=________

    (37+18)×23=________

    42×(30+6)=________

    (□+△)×☆=________

    □×〇+△×□=________

    三、拓展知识

    如果我买以上的三种书,分别买2套,一共要付多少钱?

    1、书店还有每套58元的《四大名著》。这4种书,我分别买3套,一共要付多少钱?

    (1)以上2题用不同的方法列式。

    (2)看了以上2组算式,结合刚才学到的乘法分配率,你有什么想法?

    (3)说明:乘法分配率同样适用于3个数的和与1个数相乘。

    3、2套《百科知识》比2套《哈利﹒波特》贵多少元?

    3套《四大名著》比3套《智慧背囊》便宜多少元?

    (1)以上2题用不同的方法列式。

    (2)看了这2组算式,结合刚才学到的乘法分配率,你又有什么想法?

    (3)说明:乘法分配率同样适用于2个数的差与1个数相乘。

    4、联想:乘法分配率还适用于哪些情况?

    四、综合练习

    根据乘法分配率填空。

    53×49+53×1=〇(〇)

    53×49+53=×(+)

    26×15+43×15+31×15=〇(〇〇)

    64×(12+55+38)=〇〇〇〇〇

    47×11–47=×(–)

    a×(b–c)=〇〇〇

    五、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主要研究了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小班健康优质课吹泡泡教案优质文章


    活动目标:

    1、幼儿能发现所吹的泡泡有大有小。

    2、透过泡泡来观察身边的事物,体验发现和游戏的快乐。

    3、幼儿可以用完整的普通话进行交流。

    4、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每人一小罐肥皂水,一根吸管;几张泡泡的图片。

    经验准备:课前让幼儿玩吹泡泡的游戏。

    重点难点:

    发现所吹的泡泡有的大,有的小。能透过泡泡观察身边的事物。

    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图片,让幼儿观察泡泡的形状、颜色。

    教师示范,让幼儿观察泡泡的大小和老师吹泡泡的方法。

    二、吹泡泡。

    1、为每位幼儿一罐肥皂水和一根吸管,尝试吹泡泡。

    2、请吹的大、小不同的幼儿介绍自己吹泡泡的方法。

    3、幼儿再次尝试吹泡泡。

    4、幼儿两两结伴,比一比谁吹的泡泡大,谁吹的泡泡小。

    三、看泡泡

    1、请幼儿观察肥皂泡在阳光下变成什么颜色了。(七彩的)

    2、请幼儿尝试在瓶口吹一个大泡泡,把这个大泡泡做为照相机,透过它观察周围的世界。

    四、抓泡泡

    1、教师吹泡泡,小朋友们抓泡泡。

    2、请幼儿看看泡泡抓到后有什么变化。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是体育活动,通过玩泡泡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一开始,我是出示图片让幼儿仔细观察泡泡的形状、颜色,从而激发幼儿对这节活动产生兴趣。教师示范吹泡泡的过程中,调动孩子们对活动的兴趣及参与的积极性,孩子们高兴地连跳带说使劲拍手,有的幼儿还说:老师我拍的好不好。 真好,你真棒。

    在看泡泡这个环节中,幼儿的兴趣更高。张光跑过来对我说:老师我吹的泡泡像气球,真漂亮。哲宇跑过来说:老师我吹出了许多泡泡,一层一层的真好看。每位幼儿都说出自己不同的观点。最后,在和孩子们玩泡泡的过程中,幼儿你追我赶的玩的非常尽兴,小思琦跑过来说:老师看,泡泡在我手里破了,真好看。喜欢抢镜头的张玉莹说到,老师我的泡泡落在身上都把我的衣服弄湿了。整个活动完成的非常成功。

    小猴子下山优质课教案(精)


    《小猴子下山》的教学设计一

    一、教材分析:

    我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作了以下的分析:《小猴子下山》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传统课文。新大纲指出: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围绕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本册是低段的第二期,阅读训练的重点只是在教学活动中,注意诱发学生的兴趣,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同时也创设情境,引发参与、点拨思维、激发参与、图文结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二、学生情况分析

    从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体系来看,这些学生经过低段一学期的学习及本期前两个单元的活动,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和口语表达能力,学习了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初步学习了结合词句的理解来理解课文内容的一些方法,具有初步的思维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从年龄结构和心理特点来分析,此时的学生大多六、七岁,还处于一个好动的阶段,他们的有意注意维持不了多久,只有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师生间民主、协作、自主、活动的实践激起学生的兴趣,发挥其主动性,学习效率才高。

    三、教学目标设定

    根据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以及语文教学跟其他学科的共同目的(也就是教学要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生、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这一目的)我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四个方面:第一是德育目标,就是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我们从小做事应该一心一意和不要乱摘别人的东西等道理。第二是智能目标:培养学生根据对课文重点词句的理解和自己分析、推断、想象、表演的能力。第三是知识目标,就是能理解重点词又大又多、又大又红、又大又圆、可爱、掰、找、扔、摘、捧、扔、抱、追以及相关的句子。第四是美育目标,通过理解重点词语,体会到小猴的可爱;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形式和想象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我根据教材所处的位置、内容及教学目标的确定,将本课时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体会重点词句。教学难点: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成绩口头表达能力。理解课文重点词句。

    五、教学思路设定

    根据主导与主体这间的服务关系及学生的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思路设定为以下四个活动,老师只起导的作用,以启发学生讨论交流,发独立见解,培养学生从小在阅读实践中适时进行读的能力,说的能力,听的`能力的训练。

    六、教学准备

    1、小黑板一块。小猴子头饰、玉米、桃子、西瓜的教具。

    2、朗读磁带、幻灯片、音乐带。

    七、教学活动过程

    第一活动是激发情趣,导入课文。这个活动的目的是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以引入下一个环节的活动,具体活动过程是这样的。首先借助幻灯片,出现一个可爱的小猴子下山的情景,一下子吸引了同学们,然后问:这是谁?你们喜欢吗?谁来描述一下?最后教师小:你们观察得很仔细,描述得好,可是你们知道吗?这只小猴今天已经是第二次下山了,它在前不久的一次下山时,发生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呢!你们想知道吗?

    第二个活动是:师生协作,自主学习。这个活动的目的是运用学生已学的方法,根据学习课文的体会,开展讨论,培养学生的独立见解和发表能力。具体活动过程中:

    首先齐读课文题目,教师范读,学生找出有几个段,并找出与之相关的图画。学生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出示小黑板)①小猴子下山干什么?②它下山到过哪些地方?看到什么?小理怎样?是怎么做的?然后师生交流,学生分小组讨论第②个问题。然后再祟幻灯牌,请各组代表一边看幻灯片,一边回答第②个问题。最后老师总结同学们的发言。启迪思考:课文二、三、四段与第一段的写法是一样的吗?(学生认真自由读)由学生归纳出课文二、三、四段在写法以上与第一段一样。

    这时再让学生自主学习第二、三、四段,最后教师小组课文内容。这篇课文写小猴子小山,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了去摘桃子,看见西瓜又扔掉桃子,看见小兔又扔掉西瓜,就这样,最后一无所获。课文的前四段写法一样,所以我们学起来比较轻松,一下子就理解了。又提问:这只小猴子下山后,又回去了吗?结果怎样?引入学习最后一段,让生找出说明小猴子此时心情难受,没办法的一个词?(只好)学生找对了,再启迪思考:小猴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尽量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出自己独立的见解,最后再由老师点评、鼓励。)

    第三个活动是创设情境,表演课文,这个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首先师发言:刚才我们较好地学习了课文,你们愿意扮演这只小猴子下山的过程吗?

    (由二人次扮演小猴子下山,同时放课文朗读录音及活泼、欢快的音乐配音带,提示学生要注意掰、扛、扔、抱、追、蹦蹦跳跳、只好这些词的动作及表情)学生表演完毕,教师及时总结学生表演情况。

    第四个活动是展开联想,延伸课文,这个活动的目的是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表述见解的能力。具体活动过程是:老师问:小猴子空着手回家,在路上它会想些什么?

    学生在发言中说出给小猴子下山时想办法,说明做事要专心专意,不要再犯第一次下山的错误。教师肯定指出:学生的发言说明大家很聪明,会思考、有现代意识。让生再想想:这次小猴子下山,它将到一些什么地方,看见些什么,它又是怎么做的?布置思考以上问题,下节课再共同解决。

    本课时的板书,完成后是这样的形式(展示出来)从板书中,同学们可以了解到小猴子下山到回家一无所获的全过程。几个动作词语,较好地体现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小猴子下山》的教学设计二

    一、教材分析

    《小猴子下山》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第七单元的第四篇课文。这是一篇趣味浓厚的童话故事。讲的是一只小猴子在下山时,看见许多可爱的东西,它看见什么都喜欢,但抓到这个丢了那个,结果一无所获,只好空手而归。本文图文并茂,语言简洁生动,五个自然段分别对应五幅插图,如同连环画一般使小猴的动作、形象更加直观化。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经过快两个学期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识字方法,具备了初步的自主识字能力,识字教学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动作表演自主识字。但他们在认知方面比较直观,有意注意还未成熟,学生对猴子的接触又少,对猴子的动作想象也有一定的难度,因而需要创设情境,利用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资源和生动形象的插图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学习目标

    结合本阶段识字和阅读的重点,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将本课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

    1、借助图片,通过自主识字、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等方法,会正确认读猴、结、掰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结、只、空的字音。通过观察、范写、练写,能在田字格正确规范书写瓜、非、常,空等4个生字。

    2、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分段合作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借助插图、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并仿照小猴子走到(哪里),看见(什么),就(怎么做)这个句式,说说故事主要情节。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和写字,教学难点是图文结合复述故事主要情节。

    四、教法学法

    依据本课故事性强,画面丰富,结构类似的特点,我将教学定为:图文结合情景教学法,多媒体演示法,直观教学法。低年级的学生都比较喜欢直观形象的内容,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发挥文中插图的作用,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由从学会向会学转变。学法我采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法,让学生自主识字,在愉悦的教学氛围中,激起学生识字的兴趣,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五、教学活动过程

    (一)谜语激趣,导入课文

    所谓万事开头难,一堂新课的导语设计是至关重要的`。我采用谜语激趣导入,吸引学生注意,然后问你们知道它是谁吗?使孩子在轻松的猜谜活动中感受到老师更像一个共同学习的伙伴。

    然后随机出示小猴子的图片问,谁能有礼貌地跟小猴子打个招呼?通过打招呼拉近孩子与小猴子的距离,重点强调猴子的子要读轻声。接着相机板书小猴子,并提醒注意猴的书写,引导学生借助图片想办法记住猴字。

    最后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的小猴子,你觉得它今天心情怎么样?对了,它今天非常高兴,因为它要下山去啦!我们也一起去,好吗?相机板书下山,学生齐读课题,教师用一句话过渡下一个环节:这只小猴在下山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呢!你们想知道吗?

    (二)初读课文、解决生字

    首先教师范读,并提醒学生注意读准多音字结,只,空。学生边听边标出自然段段,并找出与之对应的图画。接着学生再结合图画,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让学生根据要求读课文,学习更有目的性,从而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然后检查学生字词学习,课前已经布置了预习,由课件分组呈现课文中的生字。课件先出示第一组生字:结满瓜,引导学生分享识字方法,并进行扩词游戏,采用多种方式认读生字。其中多音字结可以放在具体词句中进行认读,瓜是独体字,要求会写,教师可相机指导瓜的书写,重点指导前两笔撇的不同写法。

    再出示第二组生字:掰、扛、扔、捧、抱、摘、追、蹦,通过带拼音读,小老师领读,重点强调其中几个后鼻音的字特别要注意。接着师生交流识字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这些动词形和义的联系,带动作表演读,巩固加深印象。

    本课以合体字为主,其中9个表示动作的词语,所以我引导学生利用形声字特点归类识记本课生字。经过这样反复的训练之后,学生不仅能够熟练认读这些生字,对识字方法的掌握也更加灵活。

    (三)指导写字,练习反馈

    本课要求会写7个生字,这个环节,我重点指导非,常,空三个生字。首先指导学生观察生字的位置、占格以及字形结构特点,师生交流总结。

    然后教师范写,点拨要点:

    非:独体字,注意强调笔顺,两边的横要对称。

    常,空:上下结构,注意上下两部分的中心对正,宽窄合适。

    接着学生描红,练习书写,教师巡视过程中要进行个别指导,展示学生优秀作业,并予以鼓励和肯定。激发学生写好汉字的兴趣,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四)读文感悟,明确路线

    首先指名学生分段接读全文,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小猴子下山都到过哪些地方?看到了什么?心情怎么样?是怎么做的?引导学生借助插图,带着问题从文中寻找并提取明显信息。然后师生交流,板画山的路线图,引导学生将故事中出现过的猴子、玉米、西瓜、桃子、兔子等图片贴到路线图上,并指导读好这些名词,强调桃子、兔子等带子的轻声读法。

    再根据学生发言总结,以小猴子怎么做为线索,相机板书掰,扛,扔,摘,追等动词,帮助学生更清晰直观地了解故事内容。

    最后引导学生根据图画和板书,简单复述这个故事。这一环节既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为下一课体会小猴子做事三心二意,不专一的态度做铺垫。

    六、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课文是精华的体现,我的板书设计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以小猴子下山的路线为线索,重点板书动词。既体现了文章的思路,又有利于学生对故事的复述。板书如下:

    掰玉米图摘桃子图摘西瓜图追兔子图

    猴子图空手而归

    扛扔捧扔抱扔

    《小猴子下山》的教学设计三

    一、教材分析

    《小猴子下山》是部编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第七单元的第四篇课文。这是一篇趣味浓厚的童话故事。讲的是一只小猴子在下山时,看见许多可爱的东西,它看见什么都喜欢,但抓到这个丢了那个,结果一无所获,只好空手而归。本文图文并茂,语言简洁生动,五个自然段分别对应五幅插图,如同连环画一般使小猴的动作、形象更加直观化。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经过快两个学期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识字方法,具备了初步的自主识字能力、识字教学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动作表演自主识字。但他们在认知方面比较直观,有意注意还未形成,学生对猴子的接触又少,对猴子的动作想象也有一定的难度,因而需要创设情境,利用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资源和生动形象的插图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学习目标

    结合本阶段识字和阅读的重点,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将本课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

    1.正确认读猴、结、掰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结、只、空。会写瓜、非、常,等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利用动作演示等方式正确理解掰、扛、扔、摘、捧、抱这些词,并能选几个词各说一句话。

    3、借助插图、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和写字,教学难点是读准后鼻音。

    四、教法学法

    依据本课故事性强,画面丰富,结构类似的特点,我将教学定为:图文结合,情景教学法,多媒体演示法,直观教学法,字理识字法,归类识字法。低年级的学生都比较喜欢直观形象的内容,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发挥文中插图的作用,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由从学会向会学转变。学法我采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法。让学生自主识字,在愉悦的教学氛围中,激起学生识字的兴趣,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所谓万事开头难,一堂新课的导语设计是至关重要的。我采用情境导入,吸引学生注意,先拿出一只小猴子的手偶,并说:今天老师给你带来了一位新朋友,你们知道它是谁吗?使孩子在轻松的谈话中感受到老师更像一个共同学习的伙伴。再让学生亲切的叫叫它的名字,通过打招呼拉近孩子与小所谓万事开头难,一堂新课的导语设计是至关重要的。我采用情境导入,吸引学生注意,先拿出一只小猴子的手偶,并说:今天老师给你带来了一位新朋友,你们知道它是谁吗?使孩子在轻松的谈话中感受到老师更像一个共同学习的伙伴。再让学生亲切的叫叫它的名字,通过打招呼拉近孩子与小猴子的距离,重点强调猴子的子要读轻声。并引导学生通过与熟字时候的候字进行比较记住猴字。随即继续追问小朋友是否愿意和小猴子做朋友,再用小猴子要下山的故事创设情境,导入课题小猴子下山。并指导学生读好课题,培养学生的语感。

    (二)初读课文、解决生字。

    1、根据课文信息作简单推断是本单元学习的一个重点,为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出示插图,把文本故事像连环画一样学习,让学生根据插图说出小猴子下山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小猴子心情变化引入课文,小猴子心情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去看看文中的作者是怎么写的吧。

    2、借助拼音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让学生根据要求读课文,学习更有目的性,从而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然后小组合作再读课文,通过小组之间合作让学生自主学习,互相纠正字音,接着请学生分段朗读课文。然后检查学生字词学习,课前己经布置了预习,由课件集中呈现课中的生字,反复拼读。

    3、指导学写瓜。瓜是独体字,也是象形字。我利用字理识字法出示瓜的象形图片,不仅增加趣味,又加深了学生的印象,然后运用编口诀的方式让学生记住瓜的笔顺规则和重点笔顺在田字格的位置。

    4、因为读准后鼻音是个难点,出示:捧,扔,蹦,让学生自主发现这些字在字音上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然后指导学生读准后鼻音。

    5、将带有提手旁的字全部提取出来,引导学生观察,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这些汉字的共同之处,感受汉字的构字特点。然后通过游戏你说我做,让学生读一读,演一演,在表演中正确理解词义,促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加深对这些词的准确理解,接着让学生带上词语读,并选几个动词说话,最后把这些表示动作的词编入儿歌中,采取这些反复与生字见面的方式识字。因为儿童的认识规律离不开具体环境和反复接触,反复实践,也就是字不离作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通过反复诵读生字词及时复习巩固。通过反复的训练之后,学生不仅能够熟练认读这些生字,对识字方法的掌握也更加灵活。

    (三)读文感悟,明确路线。

    首先听老师讲故事,学生边听边思考:小猴子下山都到了哪些地方?引导学生借助插图,带着问题从文中寻找并提取明显信息。然后师生交流也为下一课体会小猴子做事三心二意,不专一的态度做铺垫。

    (四)指导写字,练习反馈。

    1、指导学写非,常,两个生字。首先指导学生观察生字的位置、占格以及字形结构特点,师生交流总结,然后教师范写,点拨要点。

    2、学生描红,练习书写,教师巡视过程中要进行个别指导,展示学生优秀作业,并予以鼓励和肯定。激发学生写好汉字的兴趣,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五)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课文精华的体现,我的板书设计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以小猴子下山的路线为线索,重点板书动词。既体现了文章的思路,又有利于学生对故事的复述。

    (六)教学反思。

    由于本人从教时间不长,经验有限,在许多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如课堂的调控能力不强,对于学生突发状况的随机应变做得不够好;我的字也写得不太好,导致在生字教学的过程中不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我将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同时也欢迎大家对我提出宝贵意见。

    小班健康优质课投球进洞教案范例


    教育目标:

    可以使孩子的智力得到发展、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可以培养孩子活泼开朗、勇敢机智的性格,克服胆小害怕的心理。

    提高幼儿腕指肌群和腕指关节的灵活性,促进手眼协调能力和全身动作的协调能力。

    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选用材料:

    大泡沫板三个,即时贴,不同形状的积木,弹球若干。

    制作方法:

    1、分别在板子的上方挖两个洞;其中一个板子在洞下分别挖两个小洞。

    2、板子进行装饰。在下方贴两条起始线。

    应用年龄和地点:适合3――6岁幼儿使用。

    游戏玩法:

    1、第一种玩法:在起始线后,用弹球向洞中弹,以进洞为胜。不加任何辅助材料。

    2、第二种玩法:用辅助材料积木在板子上任意拼搭轨道,然后在起始线后,延搭好的轨道弹球,使球进洞。

    3、第三种玩法:在板子的洞下方挖好的小洞中,放上弹球,在起始线后,用手里的球击中前方的弹球,使其进入洞中。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基本达到教学目标,活动既源于幼儿的生活经验,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活动主要体现了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平等、和谐的气氛;二是层层递进的环节;三是师幼、幼幼有效地探索和互动。课堂气氛很好,幼儿情绪饱满,活动积极,对活动的兴趣非常浓厚。

    大班数学优质课数积木教案


    【活动目标】

    1、在数积木的过程中,学习有序地观察和统计数量的方法。

    2、能清晰地表达观察的内容,喜欢挑战空间逻辑游戏。

    3、培养幼儿的多项思维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4、能积极思考,提高理解与运算能力。

    【活动准备】

    正方体小积木;;积木房图片若干;记录用纸和笔。

    【活动过程】

    一、话建筑,赢积木。

    导语:在我们居住的城市里有各种各样的老房子和新建筑,你喜欢怎样的房子,为什么呢?

    激趣:想不想造一幢喜欢的房子?

    过渡:今天我们就用积木来造房子!每组的桌上有几块积木呀?够不够造一幢房子?

    那就请你们就分成4组在数积木游戏中赢取更多的积木。

    二、争回答,数积木。

    (一)数数相同数量的积木房。

    导语:听清题目哟!(出示相同数量积木建造的不同房子)

    出题:我用积木造了4幢房子,请你们用好方法数一数,每幢房子各由几块积木建成的?

    形式:将答案记录在记录纸上,呈现在每幢房子的下方,答对的为本组加上一块积木。

    验证:移去屋顶,拆层演示

    重点提问:房子有几层?每层有几块?一共有几块?

    小结:数量相同的积木能造出不同的房子,只是有的积木被其他积木挡住了,我们不容易发现,点数的时候我们可以一层一层的数清楚,不多数,也不漏数看不见的那些积木。

    (二)找找躲起来的积木块。

    导语:有的小组领先了,有的小组暂时落后,不过没关系,我又造了一幢房子,房子里有些积木很顽皮,像玩捉迷藏一样躲了起来。让我们仔细观察,把藏起来的积木找出来。

    出题:准备好了吗?请问这幢房子有几层?每一层有几块?共有几块积木建成?

    重点:移去屋顶,拆层演示,帮助幼儿学会数隐藏起来的积木块。

    小结:房子一层层往上造,如果上层有几块积木,那这些积木下一定也有几块积木

    三、造房子,数;砖块。

    (一)造幢房子把分数。

    导语:经过两轮的比赛,哪一队的领先了呢?请每组朋友用你们现有的积木造一幢房子。然后我们一起来数数你们的房子由几块积木建成,共得到了几分。

    重点:鼓励各组建造出点数上有难度(有多层、有重叠)的房屋

    集体点数时一层一层数清楚。

    (二)学做小小建筑师。

    导语:(出示建房图纸)你们造房子、数积木的本领都那么大。那你们能不能在根据图纸上的建房要求,在5分钟内造出与图上一模一样的房子,并一层一层的数清楚他是由几块积木建成的呢?

    要求:每队派一个代表挑选喜欢的图纸,用积木搭出与图中相同的房子,要造的又快又好!

    重点观察:每组搭的房子是否与图纸上的一样,各组搭建、点数的方法。

    验证:他们搭的房子与图纸上的一样吗?记录的对不对呢?

    小结:虽然各队拿到的图纸看起来不一样,其实是同一幢房子从不同的角度拍出的照片,所以搭出的房子是相同的。

    四、延伸。

    小小建筑师们让我们回去建造更多独特的房子,考考你的好朋友们你是用几块积木建成的好不好!

    【教学反思】

    今天的活动较为顺利的开展了,也达到了我预期的效果。还成为了我园计算专题组的;一课多研研讨的课例,反思一路走来获得成功的的原因,我觉得有:

    a)关注细节的设计

    计算活动教具多,对环节间的小结语要求也高,在这一次组织活动前教案在我的脑海中一次次的;过电影,把握了每一个环节的细节要点(孩子合作中可能的状况、每一次小结重点提炼和梳理的内容、重难点落实的方式)。;细节决定成败,活动前我让一个个环节都顺溜了,我想这也是活动活动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吧!

    b)注重互动的有效性

    我的教学对象是一群大班的孩子,所以在今天的活动中我不仅关注师生间的有效互动,也为孩子们创造了很多合作互动和思考的机会,无形中提高了生生互动的有效性。

    大班美术优质课向日葵教案


    活动目标

    1、欣赏凡高的作品《向日葵》,感受画面中的内容,并试者感知《星月夜》和《向日葵》的不同之处。

    2、创作;我心目中的向日葵学会色彩的初步运用。

    3、提高对美术创作的兴趣,在活动中感受创作的乐趣。

    4、鼓励幼儿乐于参与绘画活动,体验绘画活动的乐趣。

    5、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活动准备

    1、投影仪 2、凡高的作品 3、水粉颜料、油画棒、纸、笔等绘画工具。

    活动过程

    1、引入

    (1)上节课我们学了凡高的《星月夜》这节课《向日葵》

    (2)出示图片,问:看后有什么感觉?

    2、仔细欣赏

    (1)在画面上看到了什么?

    (2)除了这些你还看到了什么?

    (3)画家画这幅画时用了什么颜色?

    (4)向日葵的颜色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5)画面中的向日葵都一样吗?有什么不同啊?

    (6)教师小节

    4、评价

    (1)你觉得这幅画美吗?

    (2)你喜欢这幅画吗?

    (3)你觉得这幅画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觉?

    5、听音乐细细欣赏

    6、出示《星月夜》和《向日葵》,让幼儿进行比较

    (1)同样是凡高的画,看看有什么不同?(线条、色彩)

    (2)你更喜欢哪幅画?为什么?

    7、引导幼儿创作;我心目中的向日葵

    8、作品展示及评议

    资料背景:

    凡高在阿尔时期的系列作品《向》,是他举世闻名的代表作,实际上他在移居阿尔之前,就在一二周的时间内在巴黎完成了4幅《向》。迷恋鲜艳色彩的凡高,从这时期起就开始意识到夏季之花向日葵是太阳的象征。在巴黎画的4幅都不是插在花瓶中的,与阿尔时期的完全不同。从其笔法上也可以看出他受到了这时所交往的印象派画家的影响,枯落的花瓣、干瘪的枝叶、切断的梗茎以及颗粒清晰的种子,均逐一精心描绘。这4幅与后来在阿尔画室表现的;太阳=向日葵=充满爱的心这种凡高绘画主题,有着不可磨灭的关联。凡高虽然在阿尔总共画了7幅《向》,但实际上以实物作为描述对象的只有4幅,其余3幅则是模仿复制而成。对于凡高来说,即使只是模仿,价值也不低于原作。他对模仿的画面结构大加整理,费尽心力,使得黄色的变化组合也趋于完美。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在在上次欣赏活动后组织的一次孩子们的绘画实践活动。绘画的方式也是在前几次线描画的基础上再进行技巧方面的提升,及在用粗的勾线笔绘画的基础上再提供细的水笔进行粗细线条的组合,且绘画时对花纹图案的选择和运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多种图案组合在一起。由于在欣赏的时候孩子们孩子们在欣赏的基础上发现了向日葵画面的美,对绘画向日葵也产生了积极的情感。

    【乘法分配律优质课教案490字】相关推荐
    物理实验教学工作计划三篇(精选)

    物理实验教学工作计划篇一一、指导思想:物理实验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实验室则是学生学习和进行实验的主要场所,是物理探究学习的主要资源。因此,学校高度重视物理实验室建设,配置必要的仪器和设备,确...

    推荐:英语教学工作计划及总结范文

    一、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理论素养1、本学期要重点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英语课程标准》和《英语课程标准解读》等有关课程改革的材料。学习课程改革专著《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明确英语课程在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