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元素周期律时 精选版
  • 元素周期律时 精选版

    发表时间:2022-02-23

    【www.jk251.com - 元素周期律】

    作为一名高中老师,你一定写过教案吧,主动编写教案能够提高老师的教学研究能力,一份完整的教案有许多内容,那么如何写一份高中教案?本站收集整理了一些“元素周期律时 精选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与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能力目标: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了解、掌握和应用,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及逻辑推理能力。情感目标:使学生了解辩证唯物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量变、质变的观点。教学重点: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排布,微粒半径变化规律。教学过程:引入:前面我们学习过卤素和碱金属元素。意识到元素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现在我们就一起揭示其内在的联系,探究这种联系的本质。我们按核电荷数由小到大的顺序给元素编号,这种编号,叫做原子序数。显然核电荷数=原子序数。教师提出要求:画出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然后从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元素主要化合价几个方面进行讨论,寻找是否体现一定的规律性,若有规律是什么?学生活动:画出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然后讨论。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填写表格表1原子序数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达到稳定结构时的最外层电子数1~211223~10218811~183188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表2原子序数原子半径的变化3~10逐渐减小11~17逐渐减小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半径呈现周期性变化。表3原子序数化合价的变化1~2+103~10+1+511~18-4-10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化合价呈现周期性变化。教师评价并播放元素周期律的动画练习:1.比较微粒间半径的大小(1)Na、Mg、Al、Si、P、S、Cl(2)Na与Na+;Cl与Cl-(3)Na、Ca、H引导学生总结出比较微粒半径的方法:一看电子层数,二看核电荷数,三看电子数。2.列出具有10电子和18电子的微粒。小结: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排布,原子半径和化合价均呈现周期性变化。板书设计:第二节元素周期律一、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1.原子的电子层排布的周期性2.原子半径的周期性3.化合价的周期性小结:微粒比较微粒半径的方法:一看电子层数,二看核电荷数,三看电子数。列出具有10电子和18电子的微粒。

    Jk251.com相关文章推荐

    氧族元素时


    课题:

    教学重点: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氧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

    教学过程:

    引入:环绕地球的大气中存在着维持生物生命所必需的氧气。大家在初中已经了解了氧气的一些性质和用途。我们也知道氧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二周期的ⅵa族,跟氧同族的元素还有哪些?它们又有哪些性质呢?

    播放ppt演示课件

    讲述:氧族元素包括氧、硫、硒、碲、钋等。

    提出:让学生写出氧、硫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再根据元素周期表结构推测其它元素的原子序数,引导学生根据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试写其原子结构示意图。

    教师展示:原子结构的图片。

    提问:根据氧族元素原子结构的特点找出结构上的异同点。小结氧族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电子层数及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

    教师评价:

    设问:分析氧族元素的原子结构及其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预测它们的化学性质有何相似性和递变规律?

    学生讨论:

    教师评价小结:

    展示:氧族元素单质的物理性质及其相关的图片。

    学生讨论:变化规律

    教师小结:

    学生讨论:从生成氢化物的难易程度和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来分析各元素的非金属性是怎样变化的?如果用r表示氧族元素,其氧化物化学式如何表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如何表示?其酸性强弱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播放动画:氧族元素的化学性质

    过渡:氧族元素和它相邻的卤族元素的性质有哪些相似和不同呢?下面把硫、氯进行对比。

    提出:让学生画出它们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讨论得出结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进一步讨论化学性质的相似与不同。

    教师小结评价:此处可以展示ppt演示课件的相关部分。

    课堂练习:

    1.碲元素及其化合物不可能具有的性质是()

    (a)碲的氧化物有和

    (b)碲的化合物有-2、+4、+6价

    (c)碲能与氢气直接化合,且比稳定

    (d)单质碲为银白色、导电性比硒强的固体

    选题目的:学习完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后,要提高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题是一道有代表性的习题。

    参考答案:c

    2.举出两个实验事实,说明氧的非金属性比氟弱: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o2和h2需点燃化合生成h2o,而f2和h2在冷暗处即爆炸化合生成hf;②水中-2价的氧能被f2氧化而生成o2:2f2+2h2o=4hf+o2

    板书设计:

    第六章硫和硫的化合物环境保护

    第一节氧族元素

    一、氧族元素

    o、s、se、te、po

    1.结构特点

    (1)相似性:最外层6个电子

    (2)递变性:电子层数依次增多,原子半径依次增大,非金属性依次减弱,金属性依次增强。

    2.单质的物理性质:

    熔沸点逐渐升高,密度逐渐变大,导电性逐渐增强。

    3.对比氧族元素与同周期的卤素的性质,以硫、氯为例。

    教案点评:

    在氧族元素的五种元素中,氧的原子结构和性质在初中化学已经学过,本节从旧知识引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并借助于课件及动画等形式,引导学生从元素周期律出发来研究氧族元素的性质递变。教学较生动活泼,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氧族元素一章安排在刚学习了物质结构知识后,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这一主线。提高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及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电离平衡[时] 精选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理解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以及浓度等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电解质导电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探索能力。

    通过区分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能力。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情感目标

    在分析强弱电解质的同时,体会结构和性质的辩证关系。

    由电解质在水分子作用下,能电离出阴阳离子,体会大千世界阴阳共存,相互对立统一,彼此依赖的和谐美。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共分为三部分: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以及电离平衡常数。其中电离平衡常数在最新的教学大纲中已不再要求。

    教材从初中溶液的导电性实验以及高一电离等知识入手,重点说明强电解质在水中全部电离,而弱电解质在水中部分电离,溶液中既有离子,又有分子。同时,教材中配合图画,进一步说明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转入到对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讨论。这部分内容是本章知识的核心和后面几节教学的基础,也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关于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是本节的难点,教材并没有具体介绍,而是采用讨论的方式,要求学生自己应用平衡移动原理来分析,这样安排是因学生已具备讨论该问题的基础,而且通过讨论,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法建议

    关于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建议以复习相关内容为主,进而说明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1.课前复习

    组织学生复习高一有关强、弱电解质以及化学键的知识。

    着重复习:(l)强、弱电解质概念,以及哪类物质是电解质,哪类物质是强电解质,哪类物质是弱电解质;(2)离子键、极性键。

    2.课堂教学

    建议采用回忆、讨论、归纳总结的方法组织教学。首先,引导学生回忆电解质的概念并结合实例依据电解质电离程度的大小将其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然后再组织学生结合实例讨论各强、弱电解质中的主要化学键,从而得出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关于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的教学:

    这既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建议教学中运用化学平衡知识及学习方法来学习本内容,并注意加强教学的直观性。重点介绍下面问题。

    l.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建立

    从弱电解质溶液中既存在弱电解质分子、又存在其电离出的离子这一事实出发,对弱电解质(如醋酸)溶于水时各微粒变化情况展开讨论,使学生明确弱电解质的电离过程是可逆的。然后,引导学生联系化学平衡建立的条件,结合课本中图3-3(可制成挂图),讨论电离平衡的建立。强调指出当弱电解质分子的电离速率等于离子重新结合成分子的速率时,电离过程就达到平衡状态。有条件的学校可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2.电离平衡状态的特征

    重点分析醋酸的电离平衡,与化学平衡的特征相类比,归纳出电离平衡的特征:

    (l)电离平衡是动态平衡——“动”。

    (2)在电离平衡状态时,溶液中分子和离子的浓度保持不变——“定”。

    (3)电离平衡是相对的、暂时的,当外界条件改变时,平衡就会发生移动——“变”。

    3.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利用教材中的讨论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应用平衡移动原理,分析外界条件的变化对电离平衡的影响,使学生深刻认识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并了解平衡移动原理的使用范围。

    最后,练习电离方程式的书写,重点强调弱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中要用可逆号、多元弱酸的电离要分步写。

    教学设计方案一

    第一课时电解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定义与实例。

    2.电解质分类: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3.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区分方法与实例。

    能力目标:

    1.通过演示电解质导电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探索能力。

    2.通过区分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能力。

    情感目标:

    在分析强弱电解质的同时,体会结构和性质的辩证关系。

    教学过程

    1.基础知识导学

    (1)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在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

    插入演示实验: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实验。

    问题讨论:

    (1)是非辩论。

    ①电解质一定是化合物,非电解质一定不是化合物。

    ②化合物一定是电解质。

    ③单质是非电解质。

    (2)哪些物质是常见电解质?它们结构的特点是什么?

    是不是电解质?为什么?

    、氨气溶于水都能导电,是电解质吗?

    氯化氢和盐酸都叫电解质吗?

    (3)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

    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强弱与单位体积中能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有关,即与自由移动的离子的浓度(非绝对数目)有关。离子浓度大,导电能力强。

    讨论:试比较0.1L2mol/l盐酸与2L0.1mol/l盐酸,哪一种导电能力强?

    (4)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区别(指导阅读后填表或讨论)

    强电解质

    弱电解质

    定义

    溶于水后几乎完全电离的电解质。

    溶于水后只有部分电离的电解质。

    化合物类型

    离子化合物及具有强极性键的共

    价化合物。

    某些具有强极性键的共价化合物。

    电离过程

    不可逆过程,无电离平衡。

    可逆过程,具有电离平衡。

    电离程度

    几乎100%完全电离。

    只有部分电离。

    溶液中存在的

    微粒

    (水分子不计)

    只有电离出的阴、阳离子,不存在

    电解质分子。

    既有电离出的阴、阳离子,又有电解质分子。

    实例

    绝大多数盐(包括难溶盐)

    强酸()

    强碱()

    低价金属氧化物()

    弱酸

    ()

    弱碱(、大多数难溶碱如)

    电离方程式

    2.重点、难点剖析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均是指化合物而言,但认为除电解质之外的物质均是非电解质的说法是错误的,如单质不属于非电解质。

    (2)电解质与电解质溶液区别:

    电解质是纯净物,电解质溶液是混合物。

    (3)电解质必须是在水分子的作用或受热熔化后,化合物本身直接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的化合物,才是电解质,并不是溶于水能导电化合物都是电解质。如等溶于水都能导电,但是非电解质。它们导电的原因是:

    这些自由移动的离子并非直接电离出来的。

    (4)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是由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决定的,离子浓度大,导电能力强;离子浓度小,导电能力弱。离子浓度大小受电解质的强弱和溶液浓度大小的决定。所以强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不一定强,弱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也不一定弱。

    3.思维发展与反馈

    把0.01mol纯净的烧碱固体分别投入下列100mL的溶液中,溶液的导电能力有明显变化的是()

    A.0.5mol/L的硫酸B.0.5mol/L的醋酸溶液

    C.0.25mol/L的盐酸D.0.25mol/L的硫酸铜溶液

    随堂练习

    1.下列物质:①能导电的是()

    ②属于电解质的是()

    ③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A.溶液B.C.液态D.液态

    E.蔗糖溶液F.液氨G.氨水H.溶液

    I.石墨J.无水乙醇

    2.把0.05mol固体分别加入到下列100mL液体中,溶液的导电性基本不变,该液体是()

    A.自来水B.0.5mol/L盐酸

    C.0.5mol/L醋酸D.0.5mol/L氨水

    3.下表中物质的分类组合完全正确的是()

    编号

    A

    B

    C

    D

    强电解质

    弱电解质

    非电解质

    布置作业

    第一课时

    P60一、填空题(1)

    P61二、选择题1.2.

    P61三、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一、电解质,非电解质

    二、强电解质,弱电解质

    表格填空

    强电解质

    弱电解质

    定义

    化合物类型与结构

    电离过程

    电离程度

    溶液中存在的微粒

    (水分子不计)

    实例

    电离方程式

    物质的量[时] 精选版


    教学设计方案二

    课题第一节物质的量

    第二课时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了解摩尔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掌握有关概念的计算。

    3.进一步加深理解巩固物质的量和摩尔的概念。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通过计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运用、巩固概念。

    情感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思想。

    强调解题规范化,单位使用准确,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摩尔质量的概念和相关计算

    教学难点:摩尔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探究式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什么是物质的量?什么是摩尔?它们的使用范围是什么?

    [回答]物质的量是表示物质所含粒子多少的物理量,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每摩尔物质都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粒子,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近似值为。物质的量和摩尔都只适用于微观粒子,不能用于宏观物体。在使用物质的量时应该用化学式指明粒子的种类。

    [引言]既然物质的量是联系微观粒子和宏观物质的桥梁,那么如何通过物质的量求出物质的质量呢?也就是说1mol物质的质量到底有多大呢?我们先填写下面的表格,看是否可以从这些数据中得出有用的结论。

    粒子符号

    物质的

    式量

    每个粒子的质量

    (g/个)

    1摩尔物质含有的

    粒子数(个)

    1摩尔物质质量

    (g)

    [答案]C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1mol碳原子含有个碳原子,1mol碳原子的质量为个。同理Fe的相对原子质量是56,1mol铁原子含个铁原子,是56g。的相对分子质量是98,1mol硫酸含个硫酸分子,是98g。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8,1mol水含个水分子,质量是18g。电子质量过于微小,因此失去或得到电子的质量可忽略不计,所以的式量是23。1mol钠离子含有个钠离子,是23g。的式量为17。1mol氢氧根离子含个氢氧根离子,是17g。

    [学生思考]由以上计算结果可得出什么规律?

    [结论]①1mol任何原子的质量在数值上等于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②1mol任何分子的质量在数值上等于这种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

    ③1mol任何离子的质量在数值上等于这种离子的式量。

    (此处还可以用其他方法引入得出结论。例如:通过推导得出

    [讲解]因为任何一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以12C的1/12为标准所得的比值。所以,1mol任何原子的质量比,就等于它们的相对原子质量比。由此我们可求出x值和y值。

    计算得出x=16gy=32g

    [得出结论]1mol任何原子的质量,若以克为单位,在数值上等于其相对原子质量。那么由原子构成的分子,1mol分子的质量应该在数值上等于其相对分子质量。而对于离子,由于电子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因此1mol任何离子的质量在数值上等于这种离子的式量。)

    [板书]二、摩尔质量

    1.1mol物质质量

    1mol任何粒子或物质的质量是以克为单位,在数值上都与该粒子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相等。

    [讨论]为什么1mol任何物质质量在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式量?

    [分析]相对原子质量是以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比值。如氧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6。一个碳原子的质量跟一个氧原子的质量之比是12:16,因1mol碳原子与1mol氧原子含有的原子数相等,都约为,所以1摩尔碳原子质量跟1摩尔氧原子质量之比也应该是12:16。1mol碳原子质量是12g,那么1mol氧原子质量就是16g,同理1mol任何原子的质量就是以克为单位,数值上等于该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由于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相对分子质量是各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因此1mol任何分子的质量就是以克为单位,数值上等于该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离子是通过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形成的,电子质量微小,可忽略不计,所以1mol任何离子的质量在数值上等于该离子的式量。根据以上分析得出1mol任何物质的质量,以克为单位,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式量。

    [投影]课堂练习

    1.填写下列空白

    (1)原子质量是克

    (2)分子质量是克

    (3)分子质量是克

    (4)离子质量是克

    (5)离子质量是克

    (6)质量是克

    [回答]原子是64g;分子是32g;分子是44g;离子为35.5g;离子是23g;质量为58.5g。

    [1][2][3]下一页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精选版


    教学设想:因为本课相对来说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障碍,所以不能奢求学生读懂每一句话,应该利用本课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教学目标:一、筛选信息;

    二、理解马克思关于职业的观点。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已经迈入高中的大门,距离进入社会的日子也日益近了,一旦进入社会,我们人人都将从事一种职业。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你将选择哪种职业呢?你们选择职业的标准是什么呢?

    二、提问三至五名学生,回答上述问题。

    三、教师总结:

    看来每个人选择职业都有自己的考虑,那么作为一代革命导师的马克思在年轻的时候是怎么看待这一问题的呢?他对青年选择职业提出了哪些建议?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去默读课文,并用笔标出文中对你的人生选择最有启发的语句。

    四、学生读课文,筛选信息。教师巡视,对学生标了哪些语句做到心中有数。

    五、提问学生,读自己筛选的语句,并说出筛选的理由。(估计集中在课文最后几段)

    六、马克思自己后来选择的职业和他的观点是否一致?(引导学生探究)

    先找出马克思的观点: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

    马克思的职业:思想家,革命家。

    马克思的贡献:发现了历史唯物论,提出剩余价值规律、科学社会主义,组织了共产主义同盟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斗争。作为共产主义运动的创始人和杰出领袖,他为人类指明了前进方向的同时,也使自身达到了完美,并永远被人们怀念。

    七、新课标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本课练习第三题设计了自我评价题,可以用此题训练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学生当堂自评,并朗读对自我的评价,同时可请其他学生加以评价予以参照。

    八、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四,以书面形式上交。

    碳族元素


    教学重点:硅及其二氧化硅的化学性质

    教学过程:

    引入:本节主要学习硅及二氧化硅的化学性质。

    阅读:教材硅在自然界的存在形式一段。

    讲述:硅的分布与存在

    展示:硅单质的图片

    阅读:硅的物理性质一段

    讲解:硅的物理性质。

    展示:晶体硅的图片。

    讨论:根据所学的碳以及元素周期律的知识,归纳出一些硅的化学性质。

    小结:硅的化学性质。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除氟气、氢氟酸和强碱外,硅不跟其它物质反应。加热条件下,硅能跟一些非金属反应。

    简介:硅的工业制法。用碳在高温下还原二氧化硅的方法制得粗硅。与氯反应生成的sicl4液体通过精馏,除去其中的硼、砷等杂质。然后用氢气还原。

    归纳:硅的用途。硅可用来制造集成电路、晶体管、硅整流器等半导体器件,还可以制成太阳能电池,可制成有良好导磁性、耐酸性的合金。

    展示:太阳能电池的图片。

    简要介绍:二氧化硅的结构,播放二氧化硅结构的动画。

    展示:二氧化硅的图片

    小结:二氧化硅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对比:让学生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推断二氧化硅的主要化学性质。

    归纳:二氧化硅是酸性氧化物,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但是它不能与水反应。能与氢氟酸、碳酸钙、碳酸钠(制玻璃的主要反应)固体等反应。

    介绍:硅酸盐组成的表示方法并练习用氧化物形式表示高岭石和钙长石。硅酸盐的种类很多,结构也很复杂,通常可用二氧化硅和金属氧化物的形式来表示其组成。表示方法:金属元素氧化物写在前面,再写sio2,最后写h2o;氧化物之间用“·”隔开。

    课堂练习:

    1.下列有关物质的用途(括号中为用途)错误的是()

    (a)锗和硅(半导体材料)

    (b)二氧化硅(制光导纤维)

    (c)水玻璃(用作粘合剂)

    (d)原硅酸(用作耐火材料)

    2.将过量的二氧化碳分别通入①氯化钙溶液②硅酸钠溶液③次氯酸钙溶液④饱和碳酸钠的溶液,最终溶液中有白色沉淀析出的是()

    (a)①②③④(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参考答案:d;b。

    (说明: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具体情况增加硅酸的部分内容。指出其酸性比碳酸还弱。)

    板书设计:

    三、硅

    1.分布与存在:

    存在:没有游离态,只有化合态

    分布:自然界中分布广泛,在地壳中居第二位,仅次于氧。是构成矿物和岩石的主要成分。

    2.物理性质

    硅有晶体硅和无定形硅两种。晶体硅是灰黑色、有金属光泽、硬而脆的固体。硅的结构类似于金刚石,熔点和沸点都很高,硬度大。导电性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

    3.化学性质

    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除氟气、氢氟酸和强碱外,硅不跟其他物质(如氧气、氯气、

    硫酸、硝酸等)起反应。在加热条件下,能跟一些非金属反应。

    (不稳定)

    4.硅的工业制法

    ;;。

    5.用途

    四、二氧化硅

    1.物理性质和用途

    2.化学性质;

    3.硅酸盐组成的表示方法

    碱金属元素【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碱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来了解它们在性质上的差异及递变规律,为今后学习元素周期律打好基础。

    2.使学生了解焰色反应,并能利用焰色反应检验钾、钠及其化合物。

    3.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教学重点

    的性质以及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模式的训练。

    ●教学用具

    第一课时:投影仪、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酒精灯、烧杯、玻片、水、金属钠、钾、酚酞溶液。

    第二课时:投影仪、酒精灯、装在玻棒上的铂丝,Na2CO3、CuSO4、KCl、BaCl2、CaCl2溶液蓝色钴玻璃。

    ●课时安排

    共2课时

    第一课时:的原子结构和碱金属的性质。

    第二课时:焰色反应及相关练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复习提问]的家庭成员有哪些?为什么把它们称做碱金属?

    [引言]本节课我们就来系统地学习。

    [板书]第三节

    [讲解]人们把锂、钠、钾、铷、铯等叫做碱金属,并把它们放在一起研究,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联系。这种内在的联系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将从它们的结构特征和性质等来进行探讨。

    [板书]一、的原子结构

    [教师]首先,我们来分析在原子结构上的差异。

    [投影]

    [学生分析总结]

    [板书]相同点:最外层都只有一个电子。

    不同点:随核电荷数的增多,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讲解]根据在原子结构上的特点,我们可进行如下分析:由于元素化学性质与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一个电子,因此它们应该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由此可推知它们也应该像碱金属的代表物钠一样,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一个电子,形成+1价的阳离子,并能与氧气等非金属元素及水发生化学反应。

    现在,我们用实验来证明这个推测。

    [板书]二、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演示实验2—9]取Na、K同时放在石棉网上灼烧。

    [演示实验2—10]Na、K分别与水反应。

    [讲解]实验证明,Na、K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K比Na更容易燃烧,K与水反应比Na与水反应更剧烈,说明K的金属性要比Na强。

    元素的结构决定了元素的性质。如果说K与Na的化学性质相似是由于的最外层电子数相等而引起的,那么K比Na性质活泼又应该怎样解释呢?

    [学生讨论并回答]

    [教师总结]元素金属性的强弱,是由元素原子失电子能力的难易程度决定的。随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也逐渐增大,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因此,的原子失去最外电子层中电子的能力逐渐增强,也就是说从锂到铯,它们的金属性逐渐增强。所以,K与O2及水反应时要比Na剧烈。

    综合上述实验及分析,我们可得出碱金属的以下性质:

    点燃

    [板书]1.与非金属的反应

    2Na+O2======Na2O2

    [教师]已知锂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锂,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练习,教师板书]

    4Li+O2======2Li2O

    [讲解]Rb、Cs在室温时,遇到空气会立即燃烧。K、Rb等碱金属与O2反应,会生成比过氧化钠更复杂的氧化物。

    碱金属除了能与O2反应外,还能与Cl2、S等大多数非金属发生反应,表现出很强的金属性,且金属性从锂到铯逐渐增强。

    [过渡]除Na、K外,其他也都可以和水反应生成相应的碱与H2。

    [板书]2.与水的反应

    [教师]请大家写出Na、K、Rb分别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找一个同学上黑板板书]

    2Na+2H2O====2NaOH+H2↑

    2K+2H2O====2KOH+H2↑

    2Rb+2H2O====2RbOH+H2↑

    [教师]预测它们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并证明理由。

    [学生回答]

    [讲解]上面的实验及大量事实说明,随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的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它们的金属性由锂到铯逐渐增强。

    [过渡]由刚才我们所学的碱金属的化学性质可知,的化学性质随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现出一定的相似性和递变性。那么,碱金属的物理性质是否也符合上述规律呢?

    大家分析课本上表2—1,并总结出物理性质的特点和递变规律。

    [板书]三、碱金属的物理性质

    [教师]请大家将分析结果填入下表:

    [板书]

    LiNakRbCs

    颜色

    硬度

    密度

    熔沸点

    导电导热性

    密度变化

    熔沸点变化

    [学生活动,填表]

    [讲解]因为锂的密度比煤油小,因此,不能保存在煤油里,通常保存在石蜡中。

    [小结]原子结构上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决定了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投影练习]

    1.下列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单质是很强的还原剂

    B.碱金属与非金属直接化合后都生成盐

    C.随原子的电子层数的增加,单质的熔沸点降低

    D.原子电子层越多,其单质与水反应越剧烈

    E.钾是最活泼的金属

    2.在自然界中以什么状态存在?说明理由。

    [板书设计]第三节

    一、的原子结构

    相同点:最外层都只有一个电子。

    不同点:随核电荷数的增多,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二、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1.与非金属的反应

    点燃

    2Na+O2======Na2O

    点燃

    4Li+O2======2Li2O

    2.与水的反应

    2Na+2H2O====2NaOH+H2↑

    2K+2H2O====2KOH+H2↑

    2Rb+2H2O====2RbOH+H2↑

    三、碱金属的物理性质

    LiNakRbCs

    颜色

    均为银白色(Cs略带金色)

    硬度

    柔软

    密度

    较小

    熔沸点

    较低

    导电导热性

    密度变化

    逐渐增大(K特殊)

    熔沸点变化

    单质的熔沸点逐渐降低

    [教学说明]本节课从实验对比和理论分析入手,总结出了性质的相似性及递变规律。教师在讲述本节课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启发,引导学生从物质的结构入手来分析物质的性质并逐渐使学生学会比较的学习方法,以此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学习元素周期律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元素周期律时 精选版】相关推荐
    关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高中教案推荐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理解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介绍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意识;通过学习和查阅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及世界能源储备和开发;通过布置研究性课...

    关于电流教案示例的高中教案推荐

    (-)教学目的1.知道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2.知道电流方向的规定;3.知道什么叫电源和电源的作用。(二)教具验电器两个,带绝缘柄的金属棒一根,橡胶棒一根,毛皮一块,带座小灯泡一个,开关一个,干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