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化学教案分享七篇
  • 化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4-03-27

    化学教案分享七篇。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大家可以开始写自己课堂教案课件了。只要老师教案课件写得好,相信课堂教学情况也不差。如何做好教案课件的编写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化学教案分享七篇”,建议你收藏并分享给其他需要的朋友!

    化学教案(篇1)

    取样2mL于试管中

    专题十一盐和化肥

    一.常见的盐

    1.氮化钠(NaCl)(俗称食盐)

    (1)性质:NaCl的熔、沸点高;纯净的食盐不潮解,粗盐因含有MgCl2、CaCL2等杂质,能吸收空气里的水分而潮解;食盐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

    (2)制法:因为食盐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要从溶液中结晶山食盐,只能采用蒸发溶剂法,故工业上用海水晒盐或用盐井水、盐湖水煮盐,使食盐晶体析出。

    (3)用途:调味、腌渍食品、消毒、制化工产品等。

    2.碳酸钠(Na2CO3)(俗称纯碱)

    (1)性质:白色粉末,易溶于水;碳酸钠晶体易风化。

    (2)用途:用于玻璃、制皂、造纸、纺织、洗涤剂等工业生产。

    3.硫酸铜(CuS04)(其结晶水合物0uS04·5H2O,俗称蓝矾、胆矾)

    (1)性质:无水CuS04为白色固体,易溶于水,溶液旱蓝色。CuSO4·5H20晶体是蓝色的,受热分解:

    CuS04,·5H2O(蓝色)△CuSO4(白色)+5H20

    (2)检验水存在的方法:加入白色CuS04,白色粉末变蓝,说明有水。CuS04+5H2O=CuSO4·5H20

    训练A:

    1.下列关于碳酸钠晶体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碳酸钠晶体俗称烧碱B.碳酸钠晶体在干燥的空气中易风化

    C.向少量碳酸的钠晶体上滴加稀盐酸,有气体产生D.能除去油污,可做厨房的清洁剂

    2.关于化学反应A+B=C+D,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若生物c和D分别是盐和水,则反应物一定是酸和碱

    B.若A和C是单质,B利D是化合物,则该反应一定是转换反应

    C.若A是可溶性碱,B是可溶性盐,则C和D可能是两种沉淀

    D.若A、B各取log混合,使其充分反应,则C、D质量的总和一定等于20g

    二.盐的性质

    1.物理性质:(1)常温下大都是晶体;(2)溶解性(熟练记忆盐类溶解性表)。

    2.化学性质:

    (1)盐十金属→新盐十新金属:CuS04+Fe=FeS04+Cu(2)盐十酸→新盐十新酸:AgN03+HCI=AgCl↓+HN03

    (3)盐十碱→新盐十新碱:Ba(OH)2+HaS04=2NaOH+BaS04↓(4)盐十盐→新盐十新盐:NaCI+AgN03=AgCl↓+NaN03

    例1:在不用指示剂的条件下欲将含有盐酸的氯化钙溶液由酸性变为中性,应选用的试剂是()

    A.石灰水B.硝酸银溶液c碳酸钙粉末D生石灰粉末

    训练B:

    1.下列各物质的溶液既能跟酸反应又能跟某些碱溶液反应的是A.KNO3B.FeCl3C.NaOHD.K2C03

    2.把下列每组中的两种物质的溶液混合,有沉淀产生,加入足量稀盐酸,沉淀部分溶解。过滤,滤液呈黄色。则该组物质是A.氢氧化钠、氯化铁B.氢氧化钡、硫酸铜

    C.氢氧化钡、硫酸铁 D.碳酸钠、氯化钙

    3.不用其他任何试剂就能将各溶液中的每一种物质鉴别山来的是

    A.CuS04KN03BaCl2NaCIB.FeCl3NaOHBa(OH)2HN03

    C.KN03H2S04CuS04NaOHD.Na2S04HClBaCl2K2C03

    三.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1.复分解反应的通式:AB+CD=AD+CB

    2.复分解反应条件:当酸、碱、盐发生复分解反应时,必须满足下面三个条件之一,否则就不能进行。

    (1)生成物中有沉淀生成析出;(2)生成物中有气体放出;(3)生成物中有水生成。

    例2:下列各级物质,能在酸性溶液中人量共存,且溶液是无色、透明的是()

    A.Na2C03,MgS04,NaCI、K2S04B.CuS04、KCI、NaN03、CaCl2

    C.Na2S04、BaCl2、NaN03、NaOHD.Na2S04、KCl、Mg(N03)2、AICl3

    训练C:

    1.在M和N两溶液中共含有七种离子:Na+,Cu2+,Ba2+,Mg2+,N03—·,OH—和S042。已知两溶液中所含离子不同,M中有四种离子且能使紫色石蕊变蓝,则N中含有

    A.Na+,N03—,Ba2+B.OH—,Cu2+,S042—C.Cu2+,Mg2+,S042- D.Ba2+,N03—,Mg2+.

    2.某白色末可能含有CaCl2、Na2S04、Ba(N03)2、K2C03中的一种或几种。把该粉末放入足量水中,充分搅拌,仍有白色物质不能溶解;加入过量稀盐酸后,不溶物全部溶解;继续加入BaCl2溶液,没有明显现象。该粉末中肯定没有的物质是A.CaCl2B.Na2S04C.Ba(N03)2D.K2C03

    四.化学肥料

    化学肥料多属于盐类,因此它们也具有盐的性质。

    农家肥:含有多种营养元素,营养元素份量较小

    氨水NH3·H2O

    铵盐:碳铵NH4HCO3、硝铵NH4NO3硫铵(NH4)SO4、氯化铵NH4CL

    尿素:CO(NH2)2

    磷肥:主要成分是磷酸盐(磷矿物,过磷酸钙,二过磁针酸钙)

    钾肥:硫酸钾K2SO4、氯化钾KCL

    复合肥料:加硝酸钾KNO3、磷酸二氢铵NH4H2PO4

    微理量元素肥为:含有硼、猛、铜、钼等微量元素

    训练D:

    1.某同学发现其家庭责任田庄稼茎秆细软,抗病虫能力差,出现了大面积倒伏等症状。他测定其土壤溶液pH为5,得知其土壤呈性。于是他建议父亲施用农家肥草木灰以改良土壤,增加肥力。由此可知草木灰属于性物质(填“酸”或“碱”),草木属于肥(填“氮”“磷”或“钾”)。

    2.现有一种化肥,取其少量放入试管里,加水溶解后,向该化肥中加入氢氧化钡溶液,有白色不溶于稀硝酸的沉淀生成,微热后,把湿润的红色蕊试纸放在管口,试纸变监,由此推知该化肥是。3.下列含氮化合物不能直接作化学肥料的是A.NH3·(NH2)2C.HN03D.(NH4)3P04

    4.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农家肥化肥的肥效长B.农家肥的营养元素含量比化肥少

    C.化肥比农家肥容易被植物吸收D.收良土壤和提高土壤肥力,化肥比农家肥好

    专题十二物质的转化规律

    一.物质的检验

    物质的检验包括物质的鉴定和鉴别。

    1.物质的鉴定:根据物质特有性质确定是否为该物质,一般须将被确定的物质的几个组成部分(如阳离子、阴离子)一一检验出来,特殊离子的鉴定如下:

    (1)SO42-:Ba2+和HN03BaS04(白色沉淀)

    (2)Cl-:Ag+和HN03AgCl(白色沉淀)

    (3)C032-:H+石灰水由澄清变浑浊

    (4)NH4+:OH-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由红变蓝

    ①ZnH2(可燃)

    H+②C032-石灰水由澄清变浑浊

    ③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①无色酚酞试液由无色变红色

    ②Fe3+或Cu2+Fe(OH)3(红褐色沉淀)或Cu(OH)2(蓝色沉淀)

    2.物质的鉴别:根据物质的性质差异,将组内各物质一一区分开来。

    (1)方法:①物理方法:据组内各物质的物理性质的差异进行鉴别。

    如:a.Na2S04溶液和CaS04溶液(颜色);b.C02利NH3(气味);c.浓H2S04与浓盐酸(挥发性);

    ②化学方法:利用组内物质和化学性质的差异进行鉴别。

    a.酸碱性:借助紫色石蕊试液区分;b.特殊离子(见1)的检验

    (2)原则:①不限定试剂和操作步骤的鉴别②限用一种试剂进行鉴别

    ③不用试剂通过自身鉴别,其特点:组内有特殊物质,如CuS04溶液呈蓝色。

    ④不用试剂确定鉴别顺序,其特点:先通过观察找出组内特殊物质,然后利用该物质去鉴别另外一种物质,以此类推。

    ⑤不用试剂通过组内物质两两混合的现象进行鉴别,解答该类题时应找现象多的物质。

    ⑥指定试剂,确定鉴别操作和原理。

    例1:如何证明某化肥样品为硫铵?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①用两种试剂:Ca(OH)2和BaCl2(NH4)2SO4+Ca(OH)2=CaS04+2NH3+2H20(NH4)2S04+BaCl2=BaS04+2NH4C1

    ②用一种试剂;Ba(OH)2(NH4)2S04+Ba(OH)2=BaS04↓+2NH3↑+2H20

    训练A:

    1.可以一次鉴别出空气、氧气、氢气和二氧化碳四瓶气体的正确方法是

    A.分别加入适量石灰水B.分别滴入紫色石蕊试液

    C.将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伸入瓶中D.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瓶中

    3.下列各组物质,只用水就能比较简便鉴别出来的是

    A.气体:H2、CO、C02B.固体:CaC03、Na2C03,CuS04

    C.固体:NaOH、NaCl、FeCl3D.固体:NaCl、KN03、FeCl3

    二.物质的分离与除杂

    1.原理:

    根据混合物中各物质的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的不同,而采用适当的物理或化学方法进行分离或提纯。

    2.方法:(1)物理方法:有过滤法和结晶法等。

    (2)化学方法:①原则:不增、不减、易分②先除杂后干燥

    ③方法:有吸收法,转化法,溶解法,沉淀法,气化法,置换法等。

    例2:怎样除去KN03溶液中含有多少量CuSO4?

    训练B:

    1.按照加水溶解、过滤、蒸发的顺序进行操作,可以分离的一组混合物是

    A.木炭粉和二氧化锰B.铁粉和硫酸铜晶体C.氧化钡和硫酸钾D.二氧化硅和氧化钠

    2.除去铜粉中混有的少量氧化铜,其主要操作过程是

    A.加过量稀硫酸,加微热,过滤、洗涤B.加强热或在空气中灼烧

    C.加适量水,加微热、过滤、洗涤D.加适量稀硫酸,加微热、蒸发、洗涤

    三.物质的制备

    在物质的制备过程中,须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理论上的可行性;2.原料价廉易得;

    3.设备简单,步骤简便;4.尽量提高产品的纯度;5.产品与杂质易行。

    例3:以铜、蒸馏水、空气、硫酸、苛性钠为原料制取氢氧化铜,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训练C:

    1.按要求制取H20:

    化合反应:分解反应:

    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非基本类型反应:

    2.下列制备氯化铜方法中,正确的是A.铜和稀盐酸反应B.氧化铜和稀盐酸反应

    C.氢氧化铜和稀盐酸反应D.铜和稀硫酸反应后,再加稀盐酸

    3.M元素是一种活动性强于氢的元素,它的氧化物M(OH)3都难溶于水,而MCl3和M(N03),均易溶于水。下列各组物质中能直接反应制得MCl3的是A.M(NO3)3+HClB.M203+HClC.M+HClD.M(OH)3+MgCl2

    专题十三化学实验

    一.化学实验基本仪器

    1.可用于加热的仪器

    (1)可直接加热的仪器: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注意:①盛放溶液不超过容器体积的1/2,加热时不超过1/3;②加热时,试管应受热均匀,试管倾斜45°角,管口不对人,也不对自己。

    (2)必须垫石棉网加热的仪器:烧杯、烧瓶。

    注意:①溶解时,所加液体不超过容积的1/3,并用玻璃棒轻轻搅拌;②加热前外壁要擦干,要垫石棉网。

    (3)提供热源的仪器:酒精灯。

    注意:①酒精不超过容器2/3;②使用外焰加热;③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个酒精灯;④使用完毕不可吹灭,而应用灯帽盖灭。

    2.用作容器的仪器

    (1)集气瓶:用于收集或贮存气体,进行气体同其他物质间的反应。

    注意:①不能被加热;②固体和气体反应剧烈放热时,瓶底应放少量水或沙(如Fe和O2);③收集气体时应用玻璃片盖住瓶口。

    (2)细口瓶和广口瓶。细口瓶通常盛装溶液,并用磨口瓶塞,以利密封保存试剂。

    广口瓶通常盛装固体颗粒,以利于镊子夹取固体。

    3.可用于测量的仪器

    (1)量筒:用于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

    注意:①不可用作反应器;②不可用来加热;③量液时,应倾斜倾注液体,观看读数时,视线应与凹面平齐。

    (2)托盘天平:称量一定质量的药品。

    注意:①所称物质质量必须在称量范围内;②最小刻度可准确至0.1克;③左物右码,先大后小(左边托盘放待测物体,右边放砝码,称量时先放大砝码,再依次换放小砝码,最后移动游码);④不得腐蚀托盘,称量时将被称量物放在纸或玻璃器皿上。

    4.夹持工具及其他仪器

    (1)试管夹:用来夹持试管给其加热。

    注意:①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在试管的中上部;②加热时,不要把拇指按在短柄上。

    (2)铁架台(铁夹,铁圈)。

    (3)玻璃棒:作为搅拌器和引流用。

    注意:①搅拌时应避免碰撞容器壁;②引流时应注意使玻璃棒顶端靠近接受容器的内壁,液体倾出容器的倾出口时要紧靠玻璃棒中部;③使用后须及时擦洗干净,不能随便放在桌上,应放在干净容器内或插在试管里。

    (4)胶头滴管:用来吸取、滴加少量药品。

    注意:①使用前先捏紧胶头,再放液体中吸取液体;②滴加药液时,滴管悬空,不得插入或接触容器口及内壁;③用后立即洗净(滴瓶上的滴管不需要洗);④专管专用。

    训练A:

    1.下列仪器不能用火焰直接加热的是①试管②坩埚③蒸发皿④烧杯⑤锥形瓶⑥燃烧匙

    A.①②③B.①⑤⑥C.④⑤D.②⑥

    2.下列操作正确的是A.用量筒量取2mL盐酸液体加入锌粒制氢气B.蒸发皿直接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C.将pH试纸投入溶液中测量其酸碱性D.玻璃棒用完后直接放在桌面上

    化学教案(篇2)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氢气的性质和用途》是初中化学教材的重要内容,本节教材包括了氢在自然界的存在,氢气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用途等内容,重点是氢气的化学性质,难点是点燃氢气与空气混合气发生爆炸的原因。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记住氢气的物理性质(色、态、味、溶解性、密度等)

    b、记住氢气的化学性质一可燃性,并能熟练写出对应的化学反应表达式。

    C、知道点燃氢气前必须先检验氢气的纯度,掌握检验方法。

    D、常识性知道气体的爆炸极限。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描述、分析这验现象的能力。

    (3)情意目标

    a、知道化学实验既有兴趣又存在危险。b、养成科学、规范、严谨的实验习惯和态度。

    (4)哲学目标

    通过氢气燃烧与爆炸的教学进行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二、说教法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采用了“实验、讨论、对比、归纳与讲解”相结合的方法。

    三、说学法

    本课时教给学生善于细致观察的实验习惯,教给学生善于思考、善于严谨分析实验现象的'学习态度,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途径:提出问题、查阅资料、互相讨论、实验探究结论应用。

    四、说教学程序

    1、先前提测评,然后引入新课。

    上课之前,演示氢气球上升的实验,使学生的情绪高涨,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由引引入前提测评,目的就是检测学生学习新知识应、具备的认知前提,并调整学生的学习心态,使学生在情感上进入学习新课状态,接着引入新课。

    2、展示教学目标。

    在屏幕上展示本课教学目,学生只有明确了目标,才能学有方向。

    3、目标实施

    (1)展示样品,让学生观察氢气的颜色,状态,并闻其气味。

    (2)做好演示实验

    a、演示[实验3——4]氢气流吹肥皂泡,该实验直观地证明了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突然袭击出氢气“氢”的特点,在观察和描述氢气的特理性质过程中要随时和氧气相应的对比,然后小结氢气的物理性质。

    b、先用排水法收集氢气验纯两次(其中一次有意在试管内留有少些空气),结合实验现象说明当响声很小时,表明氢气已经纯净。接着演示[实验3——5]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的燃烧,让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特别是火焰的颜色,再用一千南昌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一会儿,并让学生亲自摸一摸烧怀外壁(发烫——放热),看一看烧怀的壁(有水珠)。在屏幕上播放本实验的录像,提高演示实验的可见度,加深实验现象。

    C、演示[实验3——6]点燃氢气跟人气的混合气。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接着设疑:同样是氢气跟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为什么纯净的氢气在空气里能安静地燃烧,而混合气体却会发生爆炸?然后播放动画录像来解释其中的原因,这样就把微观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和具体化,使学生容易理解。接着小结出任何可燃性气体或可燃性粉尘跟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的范围,遇火都会发生爆炸,因此使用时要特别注意安全,强调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纯度。

    d、演示[实验3_7]检验氢气纯度的操作,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氢气验纯两次,并结合实验现象说明当听到尖锐的爆鸣声,就表明氢气不纯,需要再收集检验时,应该用拇指堵住试管口一会儿,否则会发生危险,并解释这样操作的原因。

    (3)小结本节课内容

    4、达标测评

    根据本节教学目标,设置达标测评题,了解学生达标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矫正。

    五、说板书:

    第四节氢气的性质和用途

    氢气的性质

    1、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

    (1)无色、无味的气体(2)难深于水(3)密度比空气小

    2、化学性质

    (1)可燃性

    a、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安静地燃

    现象 :

    (1)发现淡蓝色火焰

    (2)放出热量

    (3)有水珠生成

    b、混有空气或氧气的氢气点燃时

    现象:可能会发生爆炸。

    注意: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其纯度

    化学教案(篇3)

    该部分内容出自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乙醇”这一部分涉及的内容有:乙醇的物理性质、乙醇的化学性质、乙醇的结构。在教学时要注意从结构的角度适当深化学生对乙醇的认识,建立有机物“(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认识关系,使学生了解学习和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方法,形成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渡: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二、学情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乙醇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乐于去探究物质的奥秘,因此本节课从科学探究和生活实际经验入手,充分利用实验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反应,再从结构角度深化认识。通过这样的设置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

    (过渡: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烃的衍生物;认识到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能说出乙醇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写出乙醇的结构。

    【过程与方法】

    通过乙醇的结构和性质的学习,建立“(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乐趣,逐步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过渡:根据新课标要求与教学目标,我确定了如下的重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乙醇的化学性质。

    【难点】建立乙醇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

    (过渡: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重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讲授法

    (过渡:好的教学方法应该在好的教学设计中应用,接下来我将重点说明我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包括了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升、小结作业。我将会这样展开我的教学:

    环节一:导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中我会以“乙醇汽油的利与弊”为话题,请学生谈一谈他们的想法,引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警醒,培养学生的辩证意识。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意识到乙醇是一种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密切的有机物,引入对乙醇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

    在这一环节中需要讲解乙醇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乙醇的物理性质

    我会让学生通过观察乙醇的颜色、状态、气味,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得出结论。这一设计可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概括的能力。

    在讲解乙醇的化学性质之前,我会首先提问学生乙醇的分子式是什么,它的结构又是怎样的。既然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是有所关联的,那么能否通过探究物质的性质推知物质的结构呢,从而进入接下来的学习。

    2.乙醇的化学性质

    教材涉及了两个性质:与钠的反应、氧化反应。

    (1)乙醇与钠的反应

    我会首先请学生观看乙醇与钠反应的视频,并请学生根据这一实验现象判断产物是哪种气体。接下来提出钠与烃不能反应,请学生判断乙醇分子中的氢的连接方式与烃分子中的氢的连接方式是否相同。接着让学生根据乙醇的分子式写出乙醇可能的结构简式,并最终通过小组讨论确定乙醇的结构简式为。在这里我会指出—oh即为羟基。

    在此基础上,我会让学生对比乙醇和乙烷的结构简式有何不同,由此建立乙醇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从中提出烃的衍生物的概念,并且说明之前学习的卤代烃、硝基苯都属于烃的衍生物,

    物质的结构和性质有着极其紧密的关联,我会请学生思考为什么乙醇和乙烷的化学性质不同,乙醇与钠反应的本质是什么,并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引出有关官能团的学习,由此建立有机物“结构—性质”的学习模式。

    (2)乙醇的氧化反应

    首先请学生写出乙醇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思考乙醇还能不能发生其他的氧化反应。接着请学生自主实验3-3,观察实验现象,根据教材判断生成的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什么,铜丝的作用是什么。并且通过分析铜丝先变黑后变红的过程写出由乙醇生成乙醛的化学方程式:

    在这里我会详细讲解在乙醇生成乙醛的过程中,乙醇分子内的化学键是如何断裂的,由此提出新的问题,如果醇经催化氧化能生成醛,醛应该具有怎样的结构。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请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其他的有关乙醇、乙醛、乙酸相互转化的信息。

    环节三:巩固提升

    在这一环节我会请学生完成学案上有关乙醇的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环节四:小结作业

    化学学习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关心学生学习的过程。课程最后,我会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可以回答学到了哪些知识,也可以回答学习的感受。

    我也会给学生布置开放性的作业,比如将本节课的知识应用于生活生产中,或者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这一作业的设置也能够体现出化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无处不在。

    七、板书设计

    最后说一下我的板书,板书内容包括乙醇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乙醇的化学性质有2个,我将其提纲挈领地反映在板书里,便于学生清楚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

    高二化学上册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物理知识方面的要求:

    (1)知道并记住什么是布朗运动,知道影响布朗运动激烈程度的因素,知道布朗运动产生的原因。

    (2)知道布朗运动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反映。

    (3)知道什么是分子的热运动,知道分子热运动的激烈程度与温度的关系。

    2.通过对布朗运动的观察,发现其特征,分析概括出布朗运动的原因;培养学生概括、分析能力和推理判断能力。

    从对悬浮颗粒无规则运动的原因分析,使学生初步接触到用概率统计的观点分析大量偶然事件的必然结果。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通过学生对布朗运动的观察,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出布朗运动不是外界影响产生的,是液体分子撞击微粒不平衡性产生的。布朗运动是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反映了液体分子的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这一连串结论的得出是这堂课的教学重点。

    2.学生观察到的布朗运动不是分子运动,但它又间接反映液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特点。这是课堂上的难点。这个难点要从开始分析显微镜下看不到分子运动这个问题逐渐分散解疑。

    三、教具

    1.气体和液体的扩散实验:分别装有h氧化氮和空气的玻璃储气瓶、玻璃片;250毫升水杯内盛有净水、红墨水。

    2.制备好的有藤黄悬浮颗粒的水、显微镜用载物片、显微摄像头、大屏幕投影电视。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观察两个演示实验:

    1.把盛有二氧化氮的玻璃瓶与另一个玻璃瓶竖直方向对口相接触,看到二氧化氮气体从下面的瓶内逐渐扩展到上面瓶内。

    2.在一烧杯的净水中,滴入一二滴红墨水后,红墨水在水中逐渐扩展开来。

    提问:上述两个实验属于什么物理现象?这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上述实验是气体、液体的扩散现象,扩散现象是一种热现象。它说明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而且扩散现象的快慢直接与温度有关,温度高,扩散现象加快。这些内容在初中物理中已经学习过了。

    (二)新课教学过程

    1.介绍布朗运动现象

    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布朗用显微镜观察悬浮在水中的花粉,发现花粉颗粒在水中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后来把颗粒的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布朗运动。不只是花粉,其他的物质加藤黄、墨汁中的炭粒,这些小微粒悬浮在水中都有布朗运动存在。

    介绍显微镜下如何观察布朗运动。在载物玻璃上的凹槽内用滴管滴入几滴有藤黄的水滴,将盖玻璃盖上,放在显微镜载物台上,然后通过显微镜观察,在视场中看到大大小小的许多颗粒,仔细观察其中某一个很小的颗粒,会发现在不停地活动,很像是水中的小鱼虫的运动。将一台显微镜放在讲台上,然后让用显微摄像头拍摄布朗运动,经过电脑在大屏幕上显示投影成像,让全体学生观察,教师用教鞭指一个颗粒在屏幕上的位置,以此点为点,让学生看这颗微粒以后的一些时间内对点运动情况。

    让学生看教科书上图,图上画的几个布朗颗粒运动的路线,指出这不是布朗微粒运动的轨迹,它只是每隔30秒观察到的位置的一些连线。实际上在这短短的30秒内微粒运动也极不规则,绝不是直线运动。

    2.介绍布朗运动的几个特点

    (1)连续观察布朗运动,发现在多天甚至几个月时间内,只要液体不干涸,就看不到这种运动停下来。这种布朗运动不分白天和黑夜,不分夏天和冬天(只要悬浮液不冰冻),永远在运动着。所以说,这种布朗运动是永不停息的。

    (2)换不同种类悬浮颗粒,如花粉、藤黄、墨汁中的炭粒等都存在布朗运动,说明布朗运动不取决于颗粒本身。更换不同种类液体,都不存在布朗运动。

    (3)悬浮的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明显。颗粒大了,布朗运动不明显,甚至观察不到运动。

    (4)布朗运动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愈加激烈。

    3.分析、解释布朗运动的原因

    (互)布朗运动不是由外界因素影响产生的,所谓外界因素的影响,是指存在温度差、压强差、液体振动等等。

    分层次地提问学生:若液体两端有温度差,液体是怎样传递热量的?液体中的悬浮颗粒将做定向移动,还是无规则运动?温度差这样的外界因素能产生布朗运动吗?

    归纳学生回答,液体存在着温度差时,液体依靠对流传递热量,这样是浮颗粒将随液体有定向移动。但布朗运动对不同颗粒运动情况不相同,因此液体的温度差不可能产生布朗运动。又如液体的压强差或振动等都只能使液体具有走向运动,悬浮在液体中的小颗粒的定向移动不是布朗运动。因此,推理得出外界因素的影响不是产生布朗运动的原因,只能是液体内部造成的。

    布朗运动是悬浮在液体中的微小颗粒受到液体各个方向液体分子撞击作用不平衡造成的。

    显微镜下看到的是固体的微小悬浮颗粒,液体分子是看不到的,因为液体分子太小。但液体中许许多多做无规则运动的分子不断地撞击微小悬浮颗粒,当微小颗粒足够小时,它受到来自各个方向的液体分子的撞击作用是不平衡的。如教科书上的插图所示。

    在某一瞬间,微小颗粒在某个方向受到撞击作用强,它就沿着这个方向运动。在下一瞬间,微小颗粒在另一方向受到的撞击作用强,它又向着另一个方向运动。任一时刻微小颗粒所受的撞击在某一方向上占优势只能是偶然的,这样就引起了微粒的无规则的布朗运动。

    悬浮在液体中的颗粒越小,在某一瞬间跟它相撞击的分子数越小。布朗运动微粒大小在10-’m数量级,液体分子大小在10-“m数量级,撞击作用的不平衡性就表现得越明显,因此,布朗运动越明显。悬浮在液体中的微粒越大,在某一瞬间跟它相撞击的分子越多,撞击作用的不平衡性就表现得越不明显,以至可以认为撞击作用互相平衡,因此布朗运动不明显,甚至观察不到。

    高二化学上册教案3

    一、学习目标

    1.学会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角度来分析、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2.学会用“双线桥”法分析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并判断反应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3.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4.辨析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间的关系,并用韦恩图表示之,培养比较、类比、归纳和演绎的能力。

    5.理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得电子和失电子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氧化还原反应。

    难点: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变化与电子得失的关系,氧化剂、还原剂的判断。

    三、设计思路

    由复习氯气主要化学性质所涉及的化学反应引入,结合专题1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对这些反应进行判断,从而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区别,并从电子转移等角度进行系统分析,再升华到构建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间关系的概念。

    四、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由复习上节课氯气有关反应引入本节课的研究主题。先由学生书写氯气与钠、铁、氢气和水,次氯酸分解、此氯酸钙和二氧化碳、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练习]学生自己书写方程式,并留待后面的学习继续使用。

    [过渡]我们结合在第一章中学过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来判断一下这些化学反应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还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2na+cl2=2nacl

    2fe+3cl22fecl3

    h2+cl22hcl

    cl2+h2ohcl+hclo

    ca(clo)2+co2+h2o=cacl2+2hclo

    2hcloo2↑+2hcl

    [练习]学生自己进行判断,或可小组讨论、分析。

    [叙述]现在请大家在氯气与钠反应的方程式上,标出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元素,在反应前后的化合价。

    [思考与讨论]学生解决下列问题:

    1.元素的化合价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2.元素的化合价在何种情况下会发生变化?

    3.在同一个化学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升高和降低的数目有何关系?

    4.在同一个化学反应中,元素得电子数和失电子数有何关系?

    [叙述]讲述如何用“双线桥”法表示上面所得到的信息。

    [板书]

    [叙述]氧化还原反应是有电子转移的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的方程式的系数是与反应过程中得失电子的数目相关的。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失去电子的物质叫做还原剂,还原剂发生氧化反应,表现还原性。可以这样记忆:还原剂化合价升高、失电子、具有还原性,被氧化。

    [思考与讨论]辨析在2na+cl2=2nacl的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分别是什么?

    怎样判断元素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是被氧化还是被还原呢?

    [板书]

    还原剂氧化剂

    有还原性有氧化性

    被氧化被还原

    [思考与讨论]

    1.元素处于不同的化合价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可能表现哪些性质?并以氯元素的不同价态的代表物质进行分析。

    2.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类型反应的关系如何呢?用图形方式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3.分析一下前面的几个反应中电子的转移情况,找出每个反应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高二化学上册教案4

    教学内容分析:

    学生具备了离子键、离子半径、离子化合物等基础知识,本节直接给出氯化钠、氯化铯晶胞,然后在科学探究的基础上介绍影响离子晶体结构的因素,通过制作典型的离子晶体模型来进一步理解离子晶体结构特点,为学习晶格能作好知识的铺垫。

    教学目标设定:

    1.掌握离子晶体的概念,能识别氯化钠、氯化铯、氟化钙的晶胞结构。

    2.学会离子晶体的性质与晶胞结构的关系。

    3.通过探究知道离子晶体的配位数与离子半径比的关系。

    4.通过碳酸盐的热分解温度与阳离子半径的自学,拓展学生视野。

    教学重点难点

    1.离子晶体的物理性质的特点

    2.离子晶体配位数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方法建议:分析、归纳、讨论、探究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1.什么是离子键?什么是离子化合物?

    2.下列物质中哪些是离子化合物?哪些是只含离子键的离子化合物?

    na2onh4clo2na2so4naclcsclcaf2

    3.我们已经学习过几种晶体?它们的结构微粒和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分别是什么?

    [板书]离子晶体

    [展示]nacl、cscl晶体模型

    [板书]阴、阳离子通过离子键形成离子晶体

    离子晶体定义:由阳离子和阴离子通过离子键结合而成的晶体

    注:(1)结构微粒:阴、阳离子

    (2)相互作用:离子键

    (3)种类繁多:含离子键的化合物晶体:强碱、活泼金属氧化物、绝大多数盐

    (4)理论上,结构粒子可向空间无限扩展

    [思考]下列物质的晶体,哪些属离子晶体?离子晶体与离子化合物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干冰、naoh、h2so4、k2so4、nh4cl、cscl

    [投影]离子晶体的物理性质及解释

    性质解释硬度()熔沸点()溶于水()熔融()离子晶体溶解性差异较大:nacl、kno3、(nh4)2so4_______

    baso4、caco3_______

    [板书]离子晶体中离子键的配位数(c.n.)

    化学教案(篇4)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稳定性,碳跟氧气、氧化铜的化学反应) 。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碳跟氧气反应,由于氧气量是否充足,会造成生成物不同,使学生知道化学反应的条件不同,对物质间的相互作用有不同的影响,对学生进行外因通过内因发生作用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2.难点

    碳单质跟氧化铜、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

    3.疑点

    怎样证明金刚石、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

    4.解决办法

    (1)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已经知道的许多事实,结合教材中的插图和阅读材料,启发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思考新的问题,做到温故而知新。

    (2)学生阅读教材中的选学内容,启发学生用化学方法证明金刚石和石墨的元素组成,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做好木炭还原氧化铜的演示实验,提出学生应注意观察的问题,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启发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本质上理解木炭的还原性。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具准备

    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及药品。

    五、学生活动设计

    1.学生阅读教材第81页第一段,举例说明碳在常温下稳定这一化学性质。

    [目的]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练习写出本节所涉及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目的]巩固元素符号、化学式的写法,掌握化学方程式。

    3.学生阅读教材第81页选学材料,分组讨论怎样证明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

    [目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4.学生观察教师演示[试验5—4],观察实验中所发生的现象,分析讨论在这个化学反应中有什么物质生成。

    [目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六、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单质碳在常温下稳定,在高温下化学活动性强。

    (2)了解金刚石、石墨、无定形碳有着相同的化学性质。

    (3)掌握单质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4)初步了解化学变化的热理变化。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理解问题的思维能力。

    3.德育目标

    使学生养成辩证地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良好习惯。

    (二)整体感知

    本节课主要学习碳的化学性质,是对以前学过的化学用语的运用和巩固通过第一、二节对碳的学习,使对碳这种固态非金属单质所特有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这是学好本章的基础。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复习提问]

    (1)碳的单质有哪几种?

    (2)金刚石、石墨有哪些物理性质?为什么它们都由碳元素组成却有不同的物理性质?

    [引言]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知道碳的几种单质有不同的物理性质,是由于碳原子排列的不同。因为它们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所以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下面我们学习碳的化学性质。

    1.碳在常温下稳定、高温下活泼。

    [学生活动]

    (1)阅读教材第82页第一段,看插图5

    (2)举例说明碳在常温下稳定。

    [讲解]随着温度的升高,碳的活动性大大增强,在高温下,它能和许多物质起反应。

    2.碳的化学性质

    (1)碳跟氧气的反应。

    [复习提问]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什么?

    [学生活动]练习写出碳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讲解]在氧气或在空气中,当氧气充足时,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如果氧气不充足,则燃烧不充分生成一氧化碳。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以燃煤的火炉为例加以说明,并指出这两个反应中有放热现象。

    [学生活动]配平碳不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第83页选学材料,分组讨论:怎样证明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

    [讲解]将金刚石和石墨分别燃烧,其产物都只有二氧化碳。

    (2)碳跟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教师活动]

    ①演示[实验5—4],用木炭还原氧化铜。

    ②指导学生观察思考:石灰水发生了什么变化?试管里的粉末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反应中生成了什么物质?

    [学生活动]

    ①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观察实验,讨论并回答问题。

    ②练习写出这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教师提问]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反应条件是什么?它属于什么反应类型?

    [讲解]在这个反应中,木炭夺取了氧化铜中的氧生成二氧化碳,木炭是还原剂,具有还原性。氧化铜失去了氧被还原为铜。

    [教师提问]在燃烧很旺的炉火里,添上大量的新煤后,温度为什么会降低?

    [讲解]

    ①下层的煤,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与上层新煤中的碳会反应生成一氧化碳,这个反应是一个吸热反应,因而添加新煤后,炉温会降低。

    ②碳燃烧时放出热量,碳使二氧化碳还原成一氧化碳要吸收热量。这就是化学反应中的放热或吸热现象。

    [学生活动]讨论如果没有化学反应放出的热能,世界会变成什么样?

    [目的意图]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利用化学反应放出热能的重要性。

    (四) 总结、扩展

    比较碳和氢气的化学性质,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七、布置作业

    教材第85页习题1 、 2 、 5 。

    化学教案(篇5)

    化学教案-氧气的性质和用途(2)

    11.氧气的性质和用途2(新授物质课)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1.理解化合反应的概念,初步学会判断化合反应的方法。

    2.了解氧化反应的概念及其反应的判断和氧气的用途。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通过对反应物和生成物种类的.归纳,初步学会判断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方法。

    科学思想:使学生初步理解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科学品质:通过对氧气化学性质的归纳,培养学生对科学严谨认真的态度。

    科学方法: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分析、归纳,认识反应的本质。

    重点  、难点: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的建立及对反应的基本类型的判断。

    教学过程 设计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引入]我们已经学习了氧气的性质,特别是通过实验研究了氧气的化学性质。

    [提问]1 请说出氧气能与哪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2 请写出碳、硫、磷铁与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碳+氧气

    化学教案(篇6)

    教学目的 知识:了解氢气的物理性质,掌握氢气的化学性质,了解有关的实验过程和现象;理解点燃氢气之前先要检验氢气的纯度并掌握检验的方法;根据氢气的性质了解其主要用途;从得氧和失氧的角度了解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和还原剂。

    能力: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描述、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思想教育:通过氢气燃烧后生成水,对大气无污染,渗透环保教育;通过氢气的燃烧与爆炸以及还原性与还原反应的教学,进行量变引起质变和对立统一观点的教育。

    教学重点 氢气的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 边讲边实验

    教学用具 仪器:集气瓶、球形干燥管(装有碱石灰干燥剂)、试管、试管架、烧杯、长颈漏斗、带导管的双孔塞、铁架台、带小孔的金属小筒、粞精灯。

    药品:锌、稀硫酸、氧化铜、肥皂水。

    其它:火柴、木块。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引入】展示一瓶瓶口倒置的氢气,让学生观察、思考。氢气的色态。 为什么瓶口倒置存放? 为什么可用排水法收集氢气?

    【演示实验】用氢气吹肥皂泡。

    观察、思考、讨论,小结出氢气的主要物理性质。

    观察氢气泡运动方向。

    激发兴趣

    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以过瘾物的观察、分析、小结出氢气的物理性质。

    吸引每一个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动机,证明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

    【板书】一、氢气的性质

    1、氢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 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 难溶于水

    归纳氢气的物理性质做笔记

    指导学生

    学会归纳

    【过渡】再用氢气吹一个肥皂泡,轻轻抖动玻璃管,使气泡上票飘,请一学生点燃氢气泡。

    观察、思考、回答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点燃氢气泡引出氢气的化学性质。

    【提问】此实验证明了氢气具有什么化学性质?

    【结论】氢气具有可燃性。这是氢气的一个重要化学性质。

    回答:氢气可以在空气里燃烧。

    【板书】2.氢气的化学性质

    (1)氢气的可燃性

    【演示实验】验纯后点燃氢气,并在火焰上方罩一干而冷的烧杯。

    【指导观察】①氢气火焰的颜色。

    ②干冷烧杯内壁有无新物质生成。

    ③接触烧杯的手有何感觉。

    试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态式。

    请讨论氢燃烧最大的优点是什么

    做笔记

    观察

    描述现象

    ①安静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②干冷烧杯内壁有无色液滴生成。

    ③手感到发烫,放出大量热。板书:

    ( ) ( ) ( )

    踊跃回答:因生成物为水对大气无污染。

    增加感性认识,培养观察和叙述反应现象的能力。

    进一步从知识转化为能力。

    学会关心能源、地球。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提问】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能安静地燃烧。如果混有空气的氢气被点燃,结果又会怎样呢?

    【演示实验】将氢气和空气混合后点燃。

    【提问】此实验为什么有这样的现象你能解释吗?

    【解释】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54最后一段。

    介绍氢气的爆炸极限,强调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氢气的纯度。

    如何验纯呢?

    【演示实验】用排水法收集一小试管氢气,用拇指堵住,移近火焰,移开拇指点火。结合实验说明如何为纯或不纯。

    思考

    观察实验,叙述反应现象。

    发出“砰”的一声巨响,爆炸的气浪反小筒高高掀起。说明不纯的氢气点燃会发生爆炸。

    思考

    一名学生读书

    观察验纯的操作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培养学生观察和叙述反应现象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使学生初步学会验氢气纯度的操作。

    【提问】如用排气法收集氢气时,试管口为什么向下?当听到尖锐爆鸣声,证明氢气不纯。需要重新验纯时为什么要用拇指堵一会儿试管口?

    【投影】课堂练习一(见附1)

    指导学生做课堂练习一

    思考、回答因为氢气的密度小。 使试管内未熄灭的氢气火

    焰因缺氧气而熄灭。防止未熄灭的火焰再收集氢气时点燃发生器里尚混有空气的氢气,使氢气发生器发生爆炸。

    做练习一

    培养学生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使学生掌握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氢气验纯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复习巩固已学的知识。

    【引入】氢气在常温下性质稳定,但在点燃或加热等条件下,能跟许多物质必生化学反应。氢气能跟氧气单质反应,它能跟氧化物里的氧起反应吗?怎么研究这个问题呢?

    【演示实验】氢气在加热的条件下和氧化铜反应。

    思考

    回答:做实验。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板书】(2)氢气的还原性

    ( ) ( )

    注意:通氢、点灯、撤灯、停氢

    【分析反应实质】

    从实验可知,氢气在反应中夺得了氧化铜中的氧,跟它结合生成水。物质与氧所起的反应叫氧化反应。所以说氢气被氧化。

    氧化铜失去了氧而变成铜单质。这种含氧化合物里里的氧被夺去的反应叫还原反应。所以说氧化铜被还原。(在这一反应中,一种物质被氧化。同时另一种物质被还原。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同时进行。)

    氢气是使氧化铜还原为铜的物质,它具有还原性,是还原剂。

    氢气不但能还原的氧化铜,还可以还原三氧化三铁、三氧化钨等一些金属氧化物。

    观察实验的操作步骤和反应现象。一名学生叙述反应

    现象。讨论为什么要这样操

    作?

    领悟氢气的还原性,在此反应中氧气是还原剂。

    使学生认识氢气还原氧化化铜的实验,明了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指导学生记忆方法。

    通过得氧、失氧的分析,使学生初步理解氧化反应、还原反应。认识氢气的还原性。渗透过立统一的观点的教育。

    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

    【过渡】通过学习氢气的性质,我们知道了氢气是最轻的气体,有可燃性、还原性等。根据这些性质,我们思考一下氢气应有哪些用途呢?

    【板书】二、氢气的用途填充气球 作燃料 焊接或切割金属 冶炼金属 作化工原料

    【投影】课堂练习二(见附2)

    思考、讨论、归纳

    学生做练习二

    培养学生逐渐学生根据性质思考用途的思维方法。

    结合氢气的用途渗透环保教育。

    复习巩固

    启发学生小结出第三章第四节的重点内容。

    【小结】1.氢气的化学性质可燃性、还原性。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操作、注意事项反应现象。 氢气的用途。

    讨论、归纳

    指导学生学生归纳重点知识实验。

    【投影】随堂检测(见附4)

    独立完成检测题

    及时反馈

    附1:课堂练习一通常状况下氢气是_________色、_________味的气体,比空气________,__________溶于水。 实验室用排水法收集氢气的原因是__________。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氢气的原因是_________。 使用氢气时,要特别注意安全。点燃氢气前,一定要____________。 下列氢气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 混有空气的氢气,点燃易发生爆炸 在标准状况下氢气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 氢气难溶于水 液态氢是无色液体 下列反应的生成物,不污染空气的是 ( ) 在空气中燃烧煤 在空气中燃烧石油 燃放烟花爆竹 氢气在空气中燃烧 能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微粒是 ( ) 氢元素 (B)氢分子 (C)氢原子 (D)两个氢原子 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火焰的颜色是 ( ) 紫色 (B)蓝色 (C)淡蓝色 (D)明亮的蓝紫色

    附2:课堂练习二根据氢气的用途写出氢气相应的性质。充灌探空气球:_________;焊接或切割金属:__________;驱动火箭:________;冶炼金属:__________ 。 氢气通过灼热的氧化铜后,__________色的氧化铜逐渐变为_________色铜,试管口有_________生成。在反应中氢气夺得氧化铜中的氧,生成水,发生_________(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中的还原齐是_______。 下列物质中含氢分子的是 ( )

    (A) (B) (C) (D) 液态氢

    下列物质中,前者属于单质,后者属于混合物的是 ( ) 水、红磷 (B)空气、氧气 (C)液氢、硫酸 氢气、石油 用氢气还原氧化铜时,先通氢气后加热的理由是 ( ) 加快反应速度 排除试管内的空气,避免发生爆炸危险 否则氢气与氧化铜不反应 增大氢气的浓度 在化学反应

    原剂是 ( ) (B) (C) (D)

    附3:课堂练习答案无 无 轻 难 2.氢气难溶于水 氢气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 验纯 4.A 5.D 6.B 7.C 8.密度小 可燃性 可燃性 还原性 黑 亮红 无色液珠 氧化 氢气 10.D 11.D 12.B 13.B

    附4:随堂检测选择 氢气的下列用途中利用了氢气的物理性质的是 ( ) 制备盐酸 (B)驱动火箭 焊接金属 (D)填充气球 氢气与灼热的氧化铜反应手成铜和水,是因为氢气具有 ( ) 可燃性 (B)还原性 氧化性 (D)难溶性 下列物质中含有氢分子的是

    (A) (B) (C ) (D)

    做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时要 ( ) 先加热后通氢气 先通氢气。实验完毕时要先撤氢气,后撤酒精灯 先通验纯后的氢气,再加热;实验完毕先撤酒精灯,后停止氢气 先加热,后通验纯后的氢气

    用文字表态式表示下列化学反应,在物质下面写出元素符号或化学式。注明反应类型。 氢气跟氧气反应   氢气还原氧化铜

    化学教案(篇7)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研究了物质的性质、结构、组成、变化及其与能量的关系。通过化学实验和理论的学习,可以开发出新的物质和应用,对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本教案旨在通过生动的教学内容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化学,并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化学的定义,学习化学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2. 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并能独立进行简单的实验;


    3. 理解化学反应的原理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


    4. 了解常见的化学物质和它们的应用;


    5.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化学的基本概念:


    介绍化学的定义、研究范围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化学与生活的关系。讲解原子、分子、化学反应等概念,帮助学生建立起系统的化学知识体系。


    2. 化学实验技能:


    教授学生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如称量、溶解、加热、酸碱中和等。通过一系列实验操作课,让学生熟悉实验室常见的实验器材和实验室安全规范,并培养他们的实验记录和数据分析能力。


    3. 化学反应与方程式:


    解释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包括化学反应速率、反应热效应、化学平衡等。教授学生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如化学式的编写、化学方程式平衡等。通过示例和实验,让学生掌握用化学方程式描述化学反应的能力。


    4. 常见化学物质与应用:


    介绍常见的化学物质,如酸、碱、盐、氧化剂、还原剂等,并解释它们的性质和应用。指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这些化学物质的特点和作用。


    5. 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培养:


    通过课堂练习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并进行合理的推断。


    三、教学方法:


    1. 案例教学法:


    通过真实案例,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动力。


    2. 实验探究法:


    通过让学生亲自进行实验,发现化学现象和规律,让他们对化学更加感兴趣。


    3. 讨论互动法:


    组织小组讨论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解,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4. 视觉教学法:


    通过使用多媒体、实物模型、图表等视觉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化学知识。


    五、教学评估:


    1. 课堂回答问题;


    2. 实验报告和数据分析;


    3. 小组讨论和展示;


    4. 期末考试。


    六、教学资源和参考书籍:


    1. 实验室设备和化学试剂;


    2. 教学多媒体软件和投影仪;


    3. 化学教材和参考书籍。


    结尾:


    通过本教案的教学活动,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实验技能和化学反应的原理。通过实践和探究,他们将学会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并培养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希望通过本教案的指导,学生对化学有更深入的理解和热爱,为未来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化学教案分享七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