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化学教案(范文14篇)
  • 化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3-06-27

    化学教案(范文14篇)。

    新入职的老师需要备好上课会用到的教案课件,因此老师会仔细规划每份教案课件重点难点。只有写好课堂教案课件,能让教学的效率大大提高。好的教案课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有请驻留一会,阅读小编为你整理的化学教案(范文14篇),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够喜欢并分享!

    化学教案(篇1)

    一块钠如久置在空气中会发生哪些变化?

    [教师]下面我们改变钠与氧气的反应条件,观察现象是否同上。

    [学生实验]切一小块钠用滤纸吸干表面液体,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观察现象

    [请一个同学描述所看到的现象,其他同学补充](钠首先融化成球状,然后燃烧,产生黄色火焰,生成一种淡黄色固体)

    [现象分析]钠融化成球状说明什么?(钠的熔点低)生成淡黄色固体说明在加热时钠与氧气生成了一种与氧化钠不同的物质,这种物质是过氧化钠(Na2O2)。

    2Na+O2=△===Na2O2(淡黄色固体)

    [思考]根据Na与O2反应生成Na2O和Na2O2的条件,分析比较Na2O与Na2O2的稳定性。

    [结论]Na2O2比Na2O稳定。

    化学教案(篇2)

    盐类的水解(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强碱弱酸盐和强酸弱碱盐的水解。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3.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教育。

    教学重点 盐类水解的本质

    教学难点 盐类水解方程式的书写和分析

    实验准备 试管、玻璃棒、CH3COONa、Na2CO3、NH4Cl、Al2(SO4)3、NaCl、KNO3、蒸馏水、酚酞试

    液、pH试纸。

    教学方法 启发式实验引导法

    教学过程()

    酸溶液显酸性,碱溶液显碱性,盐溶液是否都显中性?

    1.用酚酞试液检验Na2CO3溶液的酸碱性。

    2.用pH试纸检验NH4Cl、NaCl溶液的酸碱性。(通过示范说明操作要领,并强调注意事项)

    用pH试纸检验CH3COONa、Al2(SO4)3、KNO3溶液的酸碱性。

    由上述实验结果分析,盐溶液的酸碱性与生成该盐的酸和碱的强弱间有什么关系。

    盐的.组成与盐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强碱弱酸盐的水溶液 显碱性

    强酸弱碱盐的水溶液 显酸性

    强酸强碱盐的水溶液 显中性

    下面我们分别研究不同类盐的水溶液酸碱性不同的原因。

    一、盐类的水解

    1.强碱弱酸盐的水解

    (1)CH3COONa溶液中存在着几种离子?

    (2)哪些离子可能相互结合,对水的电离平衡有何影响?

    (3)为什么CH3COONa溶液显碱性?

    结合学生的讨论,利用电脑动画模拟CH3COONa的水解过程,生动形象地说明CH3COONa的水

    解原理。

    CH3COONa溶于水时,CH3COONa电离出的CH3COO-和水电离出的H+结合生成难电离的CH3COOH,

    消耗了溶液中的H+,使水的电离平衡向右移动,产生更多的OH-,建立新平衡时,

    c(OH-)>c(H+),从而使溶液显碱性。

    (1)CH3COONa的水解

    CH3COONa+H2O CH3COOH+NaOH

    或 CH3COO-+H2O CH3COOH+OH-

    (投影)

    (1)这种在溶液中盐电离出来的离子跟水所电离出来的H+或O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的反应,叫做

    盐类的水解。

    (2)只有弱酸的阴离子或弱碱的阳离子才能与H+或O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

    (3)盐类水解使水的电离平衡发生了移动,并使溶液显酸性或碱性。

    (4)盐类水解反应是酸碱中和反应的逆反应。

    (5)盐类水解是可逆反应,反应方程式中要写“ ”号。

    分析 Na2CO3的水解过程,写出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Na2CO3的水解

    第一步:CO32-+H2O HCO3-+OH-(主要)

    第二步:HCO3-+H2O H2CO3+OH-(次要)

    (1)多元弱酸的盐分步水解,以第一步为主。

    (2)一般盐类水解的程度很小,水解产物很少。通常不生成沉淀或气体,也不发生分解。在书

    写离子方程式时一般不标“↓”或“↑”,也不把生成物(如H2CO3、NH3·H2O等)写成其分解产物的

    形式。

    2.强酸弱碱盐的水解

    应用盐类水解的原理,分析NH4Cl溶液显酸性的原因,并写出有关的离子方程式。

    NH4Cl溶于水时电离出的NH4+与水电离出的OH-结合成弱电解质NH3·H2O,消耗了溶液中的

    OH-,使水的电离平衡向右移动,产生更多的H+,建立新平衡时,c(H+)>c(OH-),从而使溶液显

    酸性。

    以 NaCl为例,说明强酸强碱盐能否水解。

    由于 NaCl电离出的 Na+和Cl- 都不能与水电离出的OH-或 H+结合生成弱电

    解质,所以强

    酸强碱盐不能水解,不会破坏水的电离平衡,因此其溶液显中性。

    各类盐水解的比较

    盐类

    实例

    能否水解

    引起水解的离子

    对水的电离平衡的影响

    溶液的酸碱性

    强碱弱酸盐

    CH3COONa

    弱酸阴离子

    促进水的电离

    碱性

    强酸弱碱盐

    NH4Cl

    弱碱阳离子

    促进水的电离

    酸性

    强酸强碱盐

    NaCl

    不能

    中性

    (投影显示空表,具体内容由学生填)

    1.判断下列盐溶液的酸碱性,若该盐能水解,写出其水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1)KF(2)NH4NO3(3)Na2SO4(4)CuSO4

    2.在Na2CO3溶液中,有关离子浓度的关系正确的是()。

    A.c(Na+)=2c(CO32-) B.c(H+)>c(OH-)

    C.c(CO32-)>c(HCO3-) D.c(HCO3-)>c(OH-)

    课本习题 一、二、三

    化学教案(篇3)

    实验目的

    1、通过让学生亲自做钠及化合物性质的实验,使学生加强对碱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的认识。

    2、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焰色反应检验钠和钾及其化合物。

    3、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实验重点

    1、通过实验巩固对钠及化合物性质的认识。

    2、对实验现象的分析与思考。

    实验难点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初步培养其设计实验和评价实验的能力。

    实验用品

    试管、试管夹、烧杯、胶头滴管、铁架台、酒精灯、药匙、滤纸、粗玻璃管(10mm×10mm),带导管的橡皮塞、铂丝、蓝色钴玻璃、铝箔、火柴、小刀、水槽、镊子、蒸发皿、细长玻璃管、脱脂棉、气球。

    钠、Na2O2、Na2CO3、NaHCO3、CuSO45H2O、KCl的固体及溶液、BaCl2溶液、稀盐酸、酚酞试液、澄清的石灰水。

    实验形式

    单人单组

    实验过程

    [引入]本章我们主要学习了钠及化合物性质。本节课我们通过具体的实验来对这些知识加以巩固。

    [板书]实验三碱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师]本节课我们主要进行以下实验内容。

    [板书]

    一、钠的性质。

    1、钠与水反应。

    2、钠在空气中燃烧。

    二、过氧化钠的性质。

    1、Na2O2与水的反应。

    2、Na2O2与CO2的反应。

    三、Na2CO3与NaHCO3的性质。

    1、NaHCO3的不稳定性。

    2、Na2CO3、NaHCO3与酸的反应。

    3、Na2CO3与NaHCO3的鉴别。

    四、用焰色反应检验Na+、K+、Cu2+。

    [提问]1、做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时,试管中为什么不能有气体?

    2、在NaHCO3加热分解的实验时,为什么要先将导管移出烧杯,然后再熄灭酒精灯?

    3、做好焰色反应的关键是什么?

    [注意]:

    1、不要用手直接接触金属钠。

    2、实验中所取钠块不得超过黄豆粒大小。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思考]:

    1、如果将钠与盐酸溶液反应,钠是置换水中的H,还是置换HCl中的H?

    2、一开始我们发现Na用煤油保存,经过以上一系列的对钠的性质的研究,你能说出为什么吗?

    4、用盐的固体或溶液做焰色反应的实验时,何者现象更明显?

    [布置作业]填写好本次的实验报告,并能熟练地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

    化学教案(篇4)

    教学内容分析:

    学生具备了离子键、离子半径、离子化合物等基础知识,本节直接给出氯化钠、氯化铯晶胞,然后在科学探究的基础上介绍影响离子晶体结构的因素,通过制作典型的离子晶体模型来进一步理解离子晶体结构特点,为学习晶格能作好知识的铺垫。

    教学目标设定:

    1.掌握离子晶体的概念,能识别氯化钠、氯化铯、氟化钙的晶胞结构。

    2.学会离子晶体的性质与晶胞结构的关系。

    3.通过探究知道离子晶体的配位数与离子半径比的关系。

    4.通过碳酸盐的热分解温度与阳离子半径的自学,拓展学生视野。

    教学重点难点

    1.离子晶体的物理性质的特点

    2.离子晶体配位数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方法建议:分析、归纳、讨论、探究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1.什么是离子键?什么是离子化合物?

    2.下列物质中哪些是离子化合物?哪些是只含离子键的离子化合物?

    Na2ONH4ClO2Na2SO4NaClCsClCaF2

    3.我们已经学习过几种晶体?它们的结构微粒和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分别是什么?

    [板书]离子晶体

    [展示]NaCl、CsCl晶体模型

    [板书]阴、阳离子通过离子键形成离子晶体

    离子晶体定义:由阳离子和阴离子通过离子键结合而成的晶体

    注:(1)结构微粒:阴、阳离子

    (2)相互作用:离子键

    (3)种类繁多:含离子键的化合物晶体:强碱、活泼金属氧化物、绝大多数盐

    (4)理论上,结构粒子可向空间无限扩展

    [思考]下列物质的晶体,哪些属离子晶体?离子晶体与离子化合物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干冰、NaOH、H2SO4、K2SO4、NH4Cl、CsCl

    [投影]离子晶体的物理性质及解释

    性质解释硬度()熔沸点()溶于水()熔融()离子晶体溶解性差异较大:NaCl、KNO3、(NH4)2SO4_______

    BaSO4、CaCO3_______

    [板书]离子晶体中离子键的配位数(C.N.)

    化学教案(篇5)

    课程名称:生物化学

    任课教师:廖祥儒、蔡宇杰

    上课班级:生物技术12011202

    授课时数:56学时

    第一章绪论(1学时)

    第一节课:

    一、生物化学的涵义及内容

    1.化学的概念(共性和个性)

    化学学科的共性都是研究:

    1)化学组成

    物质的.本质,包括: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

    物质的转化即物质转化的条件和方法。

    根据研究的方法和角度不同,可划分成各种不同的化学:

    如: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

    我们由此可以引出生物化学的概念。

    2)结构与功能:生物分子的结构、功能,结构与功能的内在关系。

    3)物质和能量的转化:生物体内大分子、小分子之间的相互转化,以及伴随的能量变化。

    4)一切生命现象的新陈代谢,包括:生长、分化、运动、思维等;和自我复制如:繁殖、遗传等。

    3.生物化学的内容

    1)生物体的化学组成

    四类基本生物大分子

    2)新陈代谢的研究

    3)遗传的分子基础和代谢的调节控制

    (a)以膜结构和膜功能为基础的细胞结构效应;

    (b)以代谢途径和酶分子结构为基础的酶活调节;

    (c)以酶的合成系统为基础的酶量调节。

    二、生物化学的发展简史

    1.史前期

    2.18世纪(启蒙期)

    3.19世纪(发展期)

    4.20世纪上半叶

    5.20世纪下半叶

    6.我国生物化学的发展情况

    三、本课程在生物科学中的地位及作用

    1.微生物的代谢活动是工业发酵的基础。

    2.菌种是发酵工业的基础

    四、如何学好生物化学

    1.框架式记忆

    2.上课前预习

    3.上课认真做笔记

    4.下课后总结

    5.结合实验来学习

    6.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第二章糖类化学(4学时)

    第一节课:

    第一节概述

    一、糖的概念及分布

    1.糖的分布

    2.糖的定义

    二、糖类物质的生物学功能

    1.作为生物能源

    2.作为其他物质如蛋白质、核酸、脂类等生物合成的碳骨架

    3.作为生物体的结构物质

    4.参与信号识别如糖蛋白、糖脂等具有细胞识别、免疫活性等多种生理活性功能

    三、糖的种类

    分为:单糖、寡糖、多糖和复合糖

    1.单糖

    2.寡糖

    由2~6个相同或不同的单糖分子缩合而成,也叫低聚糖。

    3.多糖

    很多个单糖分子脱水缩合的生物大分子,按组成有同多糖和杂多糖之分。

    糖和非糖物质共价结合成的。

    复合物。如糖脂或脂多糖,糖蛋白或蛋白聚糖。

    化学教案(篇6)

    一、说教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离子反应》属于高一课本第一章第二节内容。《离子反应》是重要的化学用语,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中学化学中要学习许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都可能涉及离子反应及其方程式的书写。《化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要能通过实验认识离子反应极其发生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而学生刚进高一,元素化合物知识不丰富,电解理论又没有学习,因此本节知识对学生来说具有相当的难度。这一节我把它分成二课时。第一课时讲电解质。第二课时讲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及其书写方法。把难点分散,重点突出。学好这一节内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既巩固了前面已学过的电离初步知识,又为后面元素化合物知识、电解质溶液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并且正确而又熟练地书写离子方程式,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它还是历年高考的热点,在高考中几乎年年考。

    2、 本课时的教学目的: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编写教材的意图,结合本课的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了解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探究化学反应实质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全面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3、对学生进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

     教学难点: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

    教学方法:设疑、实验、讨论、讲解相结合

    二、说教法

    教学活动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根据这一基本原理我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

    1、实验促学法:

    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理解并掌握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

    2、情景激学法:创设问题的意境,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在意境中主动探究科学的奥妙。

    3、 探究、归纳法: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讨论、实验、归纳,最终掌握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将微观现象宏观化,有助于学生掌握离子反应。

    三、 说学法: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活动的真谛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学习。因此在本节教学中我注意以下方面:

    1用实验解决问题。新课引入,知识的巩固、升华均用实验。目的在于使学生明确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使他们注重自己对实验的观察,分析,设计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发挥化学实验最大作用,真正将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上。

    2着重突出了教法对学法的引导。在教学双边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已知到未知、由个别到一般。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归纳,总结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的目的。

    四、说教学程序:

    (用故事导入新课):引入化学家阿累尼乌斯突破法拉第的传统观念提出电解质自动电离的新观念,引入本节课对于电解质的介绍,并适时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创新精神教育。

    (提问):下列初中所介绍过的物质哪些可以导电?为什么可以导电?

    盐酸、 NaOH溶液 、NaCl固体 、石墨、蔗糖溶液、酒精溶液、K2SO4溶液、Cu

    让学生思考、讨论

    (追问)盐酸、NaOH溶液、K2SO4溶液,里的自由移动的离子是怎样产生的?什么样的物质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可以电离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呢?

    目的:通过连续的提问引发学生思考,(盐酸、NaOH溶液、K2SO4溶液,能导电是因为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离子,而这些自由移动的离子又是由电离产生)同时也在讨论中引入本节的第一个重要概念:电解质的概念(酸、碱、盐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可以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这些物质我们称之为电解质)。

    (举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B)

    A:固态氯化钠不导电,但氯化钠是电解质, B:氯化氢水溶液能导电,所以氯化氢是电解质

    C:铜能导电,所以是电解质 D:硫酸钡的水溶液不导电,所以硫酸钡是非电解质

    结论:1、化合物;2、电解质导电条件:水溶液或熔融状态;3、电解质是一定条件下本身电离而导电的化合物,而SO

    2、SO3、CO2等化合物的水溶液虽然导电,但它们溶于水后跟水形成了新的电解质而导电,并非其化合物本身电离所为;4、硫酸钡、氯化银等难溶于水的化合物,在溶解的部分或熔融状态下是完全电离的,故是电解质。5、酸碱盐、金属氧化物、水是电解质,蔗糖、酒精灯大多数有机物为非电解质。

    目的: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的区分和理解是本节的难点。通过一道典型例题从各个角度概括了二者容易引起混淆的地方。并让学生在思考和讨论中自己得出结论,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演示实验):把相同浓度、相同体积的HCl、CH3COOH、NaOH、NaCl溶液和氨水分别导入五个小烧杯,并放于溶液导电性实验装置中,接通电源。

    (提问)1、相同条件下,不同种类的酸碱盐溶液的导电能力是否相同?

    2、影响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强弱的因素是什么?

    结论:不同种类的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不同,自由移动的离子的浓度和离子所带的电荷数会直接影响溶液导电能力的强弱。进而给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这两个名词。

    目的: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及实验观察的能力,深化对反应的认识和概念的理解。进而给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这两个名词。

    (提问)强弱电解质的电离有何差别?

    动画模拟:HCl、CH3COOH、NaCl 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情况。

    结论:NaCl溶于水时完全电离成水合钠离子和水合氯离子,HCl完全电离成水合氢离子和水合氯离子,而CH3COOH溶于水时只有一部分电离成离子。而这种“全部“与”“部分”即可区分电解质的强弱。

    (讨论)BaSO4、CaCO3、AgCl等难溶于水的盐是否属电解质?CH3COOH易溶,是否属强电解质?

    目的:利用讨论,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课堂小结:电解质:在水溶夜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盐、金属氧化物、水等。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只一部分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巩固练习然后布置课后作业:用几个不同层次、有发散性的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从练习中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

    板书设计:

    第二节 离子反应

    一、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反应

    (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1、 电解质:在水溶夜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盐、金属氧化物、水等。

    2、 非电解

    质:在水溶液里和熔化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如:大多数有机物等。

    (二) 、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1、 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全部 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2、 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只一部分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3、 强弱电解质的区别。

    化学教案(篇7)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空气的污染和防止污染;了解稀有气体的化学特性和用途,化学教案-空气。

    2.通过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3.通过人类认识空气的简史介绍,使学生认识到进行科学探索,必须具有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了解空气的组成;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引言〕在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当中,时时处处都充满着一种“看不到又摸不着”的天然物质,它跟我们的生活最密切,它既是一切动植物生命的支柱,也是重要的、廉价的自然资源,它就是我们在小学自然课上已经学到,今天将要进一步学习的空气。

    〔提问〕空气就在我们的周围,你对它已有哪些了解?

    〔小结〕空气是一种无色、无气味的`气体,它不是一种单一物质,是由多种气体物质组成的。人们已经测知它的成分有:

    1.空气的成分及其体积分数(大约):

    〔提问〕你知道氮气和氧气在性质上主要的不同吗?

    〔讲解并提问〕实验可以证明:红磷能在空气中燃烧,实质上只是红磷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是一种白色固体,且极易溶于水。

    根据上述知识,你能设计一套实验装置用来证明空气中含有大约1/5体积的氧气吗?

    ③提示学生注意观察操作方法和实验现象后,教师操作,化学教案《化学教案-空气》。

    〔提问〕①你看到了哪些现象?

    ②为什么红磷燃烧会生成大量白烟?白烟是什么物质?

    ③为什么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会进入集气瓶(或称反应容器)中?又为什么进入集气瓶中的水,只占集气瓶体积的约1/5?

    ④剩余的4/5体积的气体主要是什么?你如何加以证明?

    ⑤你认为这个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小结〕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小结。

    〔讲述〕人类对空气的研究和认识,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期间许多科学家都做过类似的实验,但都未能取得明显的成果。直到18世纪末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结论。他所以能获得突出的成果,关键是他敢于破除当时传统的错误理论(燃素说)的束缚,能够尊重实验事实,并做出了严谨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和判断。

    在19世纪末以前,人们还深信空气中含有氧气和氮气。后来,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科学家才陆续发现了稀有气体等其它成分。

    〔引言〕下面我们简单的了解一下稀有气体。

    稀有气体是氦、氖、氩、氪、氙等气体的总称。

    〔讲述〕稀有气体因在空气中含量极少而得名,以前曾被叫做惰性气体,这是因为过去,人们认为它们不跟其它物质发生反应的缘故。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发现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也能跟某些物质反应,生成其它物质,故改称为稀有气体。

    由此可见,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因此把稀有气体称为惰性气体是不科学的。

    〔讲述〕大家对空气的组成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一般来说,空气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但是随着现代化工业的发展,若不重视工业废气,特别是有害气体的回收和处理,任其进入空气,就会带来空气污染,严重损害人体的健康,影响作物生长,形成对自然资源的破坏。

    〔简介〕英国伦敦、日本四日市或美国洛杉矶等空气污染事件,以说明空气污染的危害性和防止污染的重要性。

    〔小结〕防止空气与环境污染,保护人类生存环境,是每个人都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在相同条件下:

    ①分离100L空气,大约可得氧气______L,可得氮气______L。

    ②分离______L空气,可获得42L氧气。

    ③分离空气获得氧气63m3时,同时可获得氮气______m3。

    化学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初步学习书写探究活动(或实验)报告的方法。

    2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探究的情趣。

    【实验准备】

    教师准备:烧杯、澄清的石灰水、火柴、蜡烛、水等。

    学生准备:蜡烛、火柴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计】

    引入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实验探究:

    点燃蜡烛“前”

    入水里看是否沉入水底

    点燃蜡烛“中”

    教师巡回指导

    11s后取出,观察火柴梗燃烧的情况。

    外焰最先碳化,内焰燃烧不充分,说明外焰温度最高,内焰温度较

    学生观察

    结论:石蜡可以气化〔可观察到的现象〕

    熄灭蜡烛“后”

    教师指导

    学生观察发生的现象。

    学生合作去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看能否燃烧。

    化学教案(篇9)

    蛋白质存在于所有的生物细胞中,是构成生物体最基本的结构物质和功能物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它参与了几乎所有的生命活动过程。

    第一节课:

    第一节概述

    一、蛋白质的概念及生物学意义

    1.什么是蛋白质

    蛋白质(Protein)是由许多不同的氨基酸,按照一定的顺序,通过肽键连接而成的一条或多条肽链构成的生物大分子。

    2.蛋白质的生物学意义

    1)酶:作为酶的化学本质,温和、快速、专一,任何生命活动之必须,酶的另一化学本质是核酸不过它比蛋白质差远了,种类、速度、数量。

    2)免疫系统:防御系统,抗原(进入“体内”的生物大分子和有机体),发炎。细胞免疫:T细胞本身,分化,脓细胞。

    体液免疫:B细胞,释放抗体,导弹,免疫球蛋白(Ig)。

    凝血:

    3)运动:肌肉的伸张和收缩靠的是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互动的结果,原生质环流。

    4)物质运输:运输氧的Hb,Mb,NGB。

    5)激素:胰岛素。

    6)基因表达调节:操纵子学说,阻遏蛋白。

    7)生长因子:EGF(表皮生长因子),NGF(神经生长因子),促使细胞分裂。

    8)信息接收:激素的受体,糖蛋白,G蛋白。

    9)结构成分:胶原蛋白(肌腱、筋),角蛋白(头发、指甲),膜蛋白等。生物体就是蛋白质堆积而成,人的长相也是由蛋白质决定的。

    10)贮存物质:N、C来源。

    11)精神、意识方面:记忆、痛苦、感情靠的是蛋白质的构象变化,蛋白质的构象分类是目前热门课题。

    12)蛋白质是遗传物质?只有不确切的少量证据。如库鲁病毒,怕蛋白酶而不怕核酸酶。因此:

    二、蛋白质的化学组成

    1.蛋白质的元素组成

    大多数蛋白质含氮量较恒定,平均16%,即1g氮相当于6.25g蛋白质。6.25称为蛋白质系数。

    样品中蛋白质含量=样品中的含氮量?6.25

    2.蛋白质的分子组成

    由50个以上氨基酸残基组成。

    3.蛋白质的其他组分

    1)简单蛋白质

    全部由氨基酸组成。

    2)结合蛋白质

    含有氨基酸部分和非氨基酸部分。

    非氨基酸部分:糖、脂、核酸、辅因子

    三、蛋白质的分类

    根据蛋白质的分子形状分类。

    化学教案(篇10)

    [教学过程]

    课前练习:

    金属钠在空气中长时间放置的最终产物是( )

    A.Na2O B.NaOH C. Na2CO3 D.Na2O2

    (请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新课引入]

    钠的是一种非常活泼的金属,在自界没有游离态的金属钠存在,通过上面的练习,我们知道,它在空气中经过了复杂的反应,但最终产物是碳酸钠,我们在初中也学过碳酸钠的一些的性质,现在大家一起回忆一下碳酸有哪些化学性质呢?(可以与酸及某些盐发生反应),碳酸钠是钠的一种重要化合物,除此之外钠的化合物还有哪些?(氢氧化钠.氧化钠.过氧化钠.硫酸钠等),碳酸氢钠是碳酸钠的酸式盐,那么它与碳酸钠是否有类似的性质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研究这两种物质的有关性质.

    [板书]:碳酸钠与碳酸氢钠

    [过渡]:我们这节课主要讨论它们的化学性质

    由于它们都是碳酸这种弱酸的盐,那么大家想象它们共同的性质是什么呢?是不是都能与某种物质反应生成CO2呢?

    [板书]:(1)与酸的反应

    [练习]写出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果属于离子反应, 请写出离子反应方程式.

    [过渡]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都能与酸反应,现在让我们再来研究一下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在热稳性上是不是一样,能否根据已有知识来判断,如果它们受热分解,产物可能是什么呢?如何证明有二氧化碳产生呢?让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化学教案-碱金属。

    [演示实验]分别加热碳酸钠 碳酸氢钠

    [板书](2)热稳定性:

    2NaHCO3 ======Na2CO3 + CO2↑ + H2O

    Na2CO3与NaHCO3热稳定的差别可以用来鉴别Na2CO3和NaHCO3固体

    [板书](3)用途:

    Na2CO3: 制皂 玻璃 造纸 纺织

    NaHCO3: 发酵粉 灭火器 治胃酸过多

    巩固练习:

    1.如何除去Na2CO3固体中少量的NaHCO3? [指导练习] 除杂:(1)除去碳酸钠固体中少量的碳酸氢钠;(2)除去碳酸氢钠溶液中少量的碳酸钠

    2.往碳酸钠溶液加入下列物质,能反应但观察不到明显现象的是( )

    A.Ca(OH)2 溶液 B.Na2O2 固体 C.盐酸 D.Na2O固体

    [教学目的]

    1.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性质之间的`异同以及它们的主要用途

    2.通过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实验使学生了解鉴别它们的方法,培养学生认真负责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

    [教学难点]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差别的原因

    [教学方法]

    对比法、实验探索法.

    [教学用具]

    投影仪.实物演示实验仪器

    我们过去学过泡沫灭火器,泡沫灭火器筒内装的是饱和碳酸氢钠溶液与发泡剂的混合液,玻璃瓶里装的硫酸铝的饱和溶液。

    把灭火器倒转时,筒内的两种药液相互混和后,发生如下的反应:

    A12(SO4)3+6NaHCO3=3Na2SO4+2Al(OH)3+6CO2↑

    大量的二氧化碳跟发泡剂形成泡沫,从喷嘴中喷射出来,覆盖在燃烧物上,使燃烧物隔绝空气和降低温度,达到灭火的目的。最终是由于二氧化碳比空气的密度大,灭火时,二氧化碳气体可以排除空气而包围在燃烧物体的表面或分布于较密闭的空间中,降低可燃物周围或防护空间内的氧浓度,产生窒息作用而灭火。其实泡沫灭火器是二氧化碳灭火器的一种, 二氧化碳灭火器主要包括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及液体二氧化碳灭火器。

    干粉灭火器内充装的是干粉灭火剂。干粉灭火剂在消防中是广泛应用的,如碳酸氢钠干粉、改性钠盐干粉、钾盐干粉、磷酸二氢铵干粉、磷酸氢二铵干粉、磷酸干粉和氨基干粉灭火剂等。干粉灭火剂主要通过在加压气体作用下喷出的粉雾与火焰接触、混合时发生的物理、化学作用灭火:一是靠干粉中的无机盐的挥发性分解物,与燃烧过程中燃料所产生的自由基或活性基团发生化学抑制和副催化作用,使燃烧的链反应中断而灭火;二是靠干粉的粉末落在可燃物表面外,发生化学反应,并在高温作用下形成一层玻璃状覆盖层,从而隔绝氧,进而窒息灭火。另外,还有部分稀释氧和冷却作用。那么碳酸氢钠干粉灭火器就是利用了它的不稳定性。,受热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对空气产生稀释作用

    在常压下,液态的二氧化碳会立即汽化,一般1kg的液态二氧化碳可产生约0.5立方米的气体。另外,二氧化碳从储存容器中喷出时,会由液体迅速汽化成气体,而从周围吸引部分热量,起到冷却的作用。

    清水灭火器中的灭火剂为清水,它主要依靠冷却和窒息作用进行灭火。

    简易式灭火器 简易式灭火器适用于家庭使用,简易式1211灭火器和简易式干粉灭火器可以扑救液化石油气灶及钢瓶上角阀,或煤气灶等处的初起火灾,也能扑救火锅起火和废纸篓等固体可燃物燃烧的火灾。简易式空气泡沫适用于油锅、煤油炉、油灯和蜡烛等引起的初起火灾,也能对固体可燃物燃烧的火进行扑救。

    化学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不饱和这两组概念的区别。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突出的是要培养学生在实验基础上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2.利用实验和数据的结合,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实验的分析研究,培养学生沿着“问题—实验—分析—结论”的思路,以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的中心内容是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对从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教材一开始就提出一杯水里是否可以无止境地溶解糖或食盐这样的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带到要讨论的问题中来。接着教材分别安排了两组实验[实验7-2]、[实验7-3]和[实验7-4],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只要条件固定,物质是不会无限制地溶解在溶剂中(彼此互溶者除外)。由此为依据,通过教师的归纳和分析帮助学生建立起“饱和溶液的概念”。

    1.通过[实验7-2],学生应该了解:

    (1)要判断物质的溶解是否有限度,就必须确定“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这两个条件。

    (2)当这两个条件不变时,物质溶解的确都各有其限度。学生有了这两点认识之后,就能比较容易理解:当溶质溶解达到它的限度时(如果条件不变),溶液就处在一种特殊的状态即饱和状态。这时的溶液就是该状态下此溶质的饱和溶液。

    如何教学生判断是否达到了溶解的限度呢?教材用“不能继续溶解而有固体剩余的时候”,这是利用可直接观察到的宏观现象作为判断溶液饱和的一个依据。但是利用“有固体剩余”来判断溶液已达饱和,又一定要以“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为前题,否则就没有意义。

    [实验7-3]和[实验7-4]通过分析可以得到下列关系:对于大多数溶液来说:

    (1)说明当改变饱和溶液的任何一个条件时,饱和溶液的状态都会被破坏,成为“不饱和溶液”。

    (2)从反面证明饱和溶液定义的叙述必须有两个前提为条件,否则就没有意义。

    (3)客观上向学生介绍了使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的两种可能的方法,即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至于相反过程,即由不饱和溶液转为饱和溶液,由于可能会引起物质的结晶析出,在本节暂不宜展开讨论。

    2.为了消除学生把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混为一谈,教材作了一段专门叙述。

    通过[实验7-5],利用刚刚建立起来的饱和与不饱和概念及其判断方法,来分辨浓溶液与稀溶液,以及它们跟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区别,是很有说服力的,教师应很好利用这段教材,或讲解或指导阅读。在讨论时一定要向学生指明,溶液的浓稀,是指一定量溶剂中溶质的相对含量不同而言,与温度是否变化无关;饱和与不饱和是指溶质是否达到了最大溶解限度,受温度和溶剂的量两个条件的制约,表述的是溶液的一种存在状态,与溶液的“浓”、“稀”无关。

    教学建议

    (1)边实验、边分析、过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他们积极思维,逐步建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教师演示实验并给出一些数据,引导学生分析,逐步培养学生分析思维能力和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

    化学教案(篇12)

    初中化学教案-02-12 15:07初中化学教案要去专门的学习网站注册才能看得到的吧,或者找初中的化学老师。怎么通过教案来学习初中化学?可以用VCM仿真实验,用VCM仿真实验做实验,潜意识的就会记住各种知识,并且会形成一个完善的管理体系化学是一门重归纳总结、找联系的学科。因为化学知识点很多、需要记的东西也很多,当学习过的知识增多时,就很容易记错、记混。因此,可试着按照课文和某些辅导材料中绘制的框架图去帮助记忆和理解。

    首先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其实,化学和其他学科相比,也不是一门那么枯燥乏味的学科。100多种元素,有规律的排列组合,形成形形色色,千奇百怪的'化合物,然后这些化合物进一步反应,又变成另外的可能更加奇特物质,想想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如果你进入有机化学的世界,你的面前又会豁然开朗,热闹起来:仅仅碳氢两种元素排列起来,就变化多端,更不用加上各种官能团了,想想碳氢氧硫这些原子在你的十指之间来回变换,被你运用自如,也很有趣(顺便提一点,本人就是搞有机化学的)。谁说和形色各异的化学药品以及形态万千的瓶瓶罐罐打交道不是一种乐趣呢?其次,你得明白化学是一门很有用的专业。化学无论在生物、制药、医疗、卫生小到刷牙吃饭大到神七上天等各个方面都有重要作用。因此,学习化学的人就业之路十分宽广:可以去搞质检看看奶粉中也没有三聚氰胺,可以去学校教书育人,把诺贝尔化学奖的希望寄托给下一代,可以去制药厂开发感冒药,可以留在研究性单位潜心搞研究,如果有资金有技术可以自己办个化工厂一夜暴富,最后实在没有办法了那就出国吧--你可以查一下,每年搞化学的人占的比例真是不小。搞化学的很容易考研,读博,如果有志于研究生或者博士的也可以考虑一下化学。当然,说了以上两点,并不是意味着朋友你这一辈子必须吊死在化学这棵树上,否则前途就一片黑暗,我只是想告诉你,学习化学很有用,很有必要.

    化学教案(篇13)

    学习目标

    1.掌握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程序,方案书写的格式、内容。

    2.培养能根据物质制备原理制定实验操作步骤、选择实验仪器装置的能力,巩固物质制备的实验操作。

    3.能够对实验方案进行科学的评价。

    学习过程

    一、自学探究

    1.读课本P78第二段,回答下列问题

    (1)在实验室中用AlCl 3溶液和NaOH溶液反应制备Al(OH) 3,若在NaOH溶液中滴加AlCl 3溶液与在AlCl 3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现象有何不同,请填写下表。

    滴加试剂顺序

    现象

    离子反应方程式

    NaOH溶液滴加AlCl 3

    AlCl 3溶液滴加NaOH

    (2)为使AlCl 3完全转化Al(OH) 3,最好选用什么试剂代替NaOH,你由此例中,当设计物质制备方案时,应注意些什么问题?

    2.[示例1课本78面]以铝屑为原料制备Al(OH) 3的实验方案设计。

    (1)下面是课本中制备Al(OH) 3的三个方案,请写出每个方案中的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在括号内填写所加试剂

    方案一:( ) ()

    Al(OH) 3

    Al 2 (SO 4 ) 3溶液

    铝屑

    反应式①

    方案二:

    铝屑

    Al(OH) 3

    NaAlO 2溶液

    ()()

    ① ②过滤、洗涤

    反应式①

    方案三

    铝屑

    铝屑

    ()

    Al(OH) 3

    ① ③

    铝屑

    Al 2 (SO 4 ) 3

    ()过滤、洗涤

    NaAlO 2溶液

    反应式

    问题讨论:

    (1)为使铝屑中的铝全部转化成Al(OH) 3 。方案三中① ②的铝用量相同吗?如果不同,两者的比例应是多少?

    (2)方案评价:三个方案中请填写每生成1mol Al(OH) 3所消耗的原料H 2 SO 4和NaOH的物质的量列表如下:

    方案

    消耗H 2 SO 4的物质的量

    消耗NaOH的物质的量

    方案一

    方案二

    方案三

    从原料消耗和实验操作的简易性方面考虑,应选择的方案是

    2.阅读课本P80页以Al为原料制备Al(OH) 3的实验方案(有条件的学校,按实验方案要求做实验,并将实验现象及数据填写在课本相应的地方)回答下列问题:

    (1)物质制备的实验方案包括的项目一般有

    (2)步骤1中用NaOH溶液洗涤铝屑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铝屑分成等质量四份,其原因是

    (3)步骤5中如何检证Al(OH) 3已洗涤干净,请写出操作步骤。

    二、总结与评价

    【总结】

    1.物质制备方案的设计,首先要弄清物质制备的原理,从原理为切入点设计方案 , 方案一般已包括实验名称、目的、原理、用品、步骤、现象记录及结果处理。

    2.针对一个实验,可以设计出多种方案,要会得对每个方案进行科学的评价,评价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①要科学。②操作上要简单可行。③原料用量要节约。④要环保,符合绿色化学原则。

    【评价】

    1.用以下三种途径制取等质量的硝酸铜(1)铜跟浓硝酸反应(2)铜跟稀硝酸反应(3)铜跟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氧化铜再跟硝酸反应。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三种途径所消耗铜的物质的量相等

    B.三种途径所消耗硝酸的物质的量相等

    C.三种途径所消耗铜的物质的量:途径(3)>途径(1)>途径(2)

    D.所消耗的硝酸的物质的量是:途径(1)>途径(2)>途径(3)

    2.长期存放的亚硫酸钠可能会被部份氧化,可通过实验来测量某无水亚硫酸钠的纯度,某同学设计有如下几步操作。

    ②加入足量蒸馏水,使样品溶解。

    ③加入稀盐酸、使溶液显强酸性,再加过量的BaCl 2溶液。

    ④过虑,用蒸馏水洗涤沉淀。

    ⑤加热干燥沉淀物。

    ⑥将沉淀冷却至室温后,称量。

    ⑦重复⑤﹑⑥操作直到合格,最后得到bg固体。

    (1)本实验是否能用Ba(NO 3 ) 2代替BaCl 2?其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步骤③中加盐酸使溶液呈强酸性的目是:。

    (3)步骤⑦中的合格标准是:

    (4)实验测得样品中无水亚硫酸钠的质量分数是。

    化学教案(篇1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理解浓度、压强、温度和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使学生能初步运用有效碰撞,碰撞的取向和活化分子等来解释浓度、压强、温度和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设计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与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分析,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建议

    化学反应速率知识是学习化学平衡的基础,学生掌握了化学反应速率知识后,能更好的理解化学平衡的建立和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及外界条件的改变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其原因是本节教学难点。这部分教学建议由教师引导分析。而压强、温度、催化剂的影响可在教师点拨下由学生阅读、讨论完成。

    关于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1。联系化学键知识,明确化学反应得以发生的先决条件。

    (1)能过提问复习初中知识: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反应物分子中的原子重新组合成生成物分子的过程。

    (2)通过提问复习高中所学化学键知识:化学反应过程的实质是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

    (3)明确: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生成必须通过反应物分子(或离子)的相互接触、碰撞来实现。

    2。运用比喻、图示方法,说明化学反应得以发生的必要条件是活化分子发生有效碰撞。

    (1)以运动员的投篮作比喻。

    (2)以具体的化学反应为例,让学生观看HI分子的几种可能的碰撞模式图(如制成动画教学软件加以模拟会收到更好的效果),进一步说明化学反应得以发生的必要条件。

    3。动手实验,可将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改成边讲边做,然后据实验现象概括出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规律。有条件的学校,也可由学生动手做,再由学生讨论概括出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规律———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可以增大化学反应速率。

    4。通过对本节所设铁与盐酸反应的讨论,并当堂课完成课后“习题二、2”,综合运用本节所学内容反馈学生掌握情况,巩固本节所学知识。

    教材分析

    遵照教学大纲的有关规定,作为侧重理科类学生学习的教材,本节侧重介绍化学反应速率和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以及造成这些影响的原因,使这部分知识达到大纲中所规定的B层次或C层次的要求。本知识点,按最新教材来讲。

    教材从一些古代建筑在近些年受到腐蚀的速率大大加快等事实引出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并通过演示实验说明不同的反应具有不同的反应速率,以及浓度、温度等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教材注意联系化学键的有关知识,从化学反应的过程实质是反应物分子中化学键的断裂、生成物分子中化学键的形成过程,以及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都需要通过分子(或离子)的相互碰撞才能实现等,引出有效碰撞和活化分子等名称。并以运动员的投篮作比喻,说明只有具有足够能量和合适取向的分子间的碰撞才能发生化学反应,教材配以分子的几种可能的碰撞模式图,进一步说明发生分解反应生成和的情况,从中归纳出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的数目与单位体积反应物分子的总数成正比,也就是和反应物的浓度成正比,从而引导学生理解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以及造成这种影响的原因。接着,教材围绕着以下思路:增加反应物分子中活化分子的百分数→增加有效碰撞次数→增加化学反应速率,又进一步介绍了压强(有气体存在的反应)、温度、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以及造成这些影响的原因,使学生对上述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

    教材最后采用讨论的方式,要求学生通过对铁与盐酸反应的讨论,综合运用本节所学习的内容,进一步分析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以及造成这些影响的原因,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节教材的教学内容。

    本节教材的理论性较强,并且具有一定的难度。如何利用好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和图画来说明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以及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是本节教材的教学关键。教师不可轻视实验和图画在本节教学中的特殊作用。

    本节重点是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难点是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原因。

    【化学教案(范文14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3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