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论语的课件12篇
  • 论语的课件

    发表时间:2024-03-27

    论语的课件12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东西,这就要老师好好去自己教案课件了。教案是课堂教学的支柱,写好教案课件的重点在哪里?如果您需要符合您需求的“论语的课件”相关推荐,希望我的建议能够帮助您更加自信地面对挑战!

    论语的课件(篇1)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十则》。

    《十则》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5篇课文。本单元所选课文侧重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编者所选的十则语录,则是从求知态度、学习方法、品德修养三个方面指导学生学习和处事,引导学生提高自身修养,塑造理想人格。其简洁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因为时代的发展,语言的变革,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抱有不解、不屑的消极心态。但作为语录体典范的《论语》,浅显易懂,朴素的道理一直以来都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潜移默化地浸透着我们的意识。

    即使现在,仍然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所以我备课的出发点就是联系学生生活,唤起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积累经典,为己所用。“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基于此,我认为教、学的重点是“积累”,教、学的最有效方法就是“诵读”。

    积累包括对孔子及《论语》地位、影响的了解;结合注释对文意的理解;对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整理归纳;对文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的记忆;语录体的特点及运用。

    布置学生课前查找资料或图片,了解孔子及《论语》。学生会找到很多资料,比如: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宣称“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教师需要强调的是无论何时、何地,孔子的思想是影响了古今中外的智慧,以此唤起学生的民族文化自豪感。引导学生了解孔子儿时的聪明好学、勤奋努力。比如:孔子儿时学母亲教的字,因为字多,怕第二日母亲检查时出错,他反复练写。直到熟练地不写错一字才放心睡觉。这样的故事让孔子走下圣坛,学生对孔子产生一种亲近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当然,结合注释理解文意也是《新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学生如何学,如何积累,如何将祖国优秀的文化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动力哪?我想,就是在教师引导下,在多重对话中开展诵读。可以分为四个层次:背景诵读,举行【故事会】,引领学生走近孔子,激趣导入;理解诵读,举行【背诵比赛】,引领学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以竞赛的形式背诵,记忆是深入理解的基础;探究诵读,预设问题情境,联系学生生活,在合作探究中完成与文本的深入对话;感悟诵读,写【凡人名言】,记下心得体会,在语文实践中将所学内化为精神力量。

    背景诵读、理解诵读环节,学生活动以比赛形式展开,容易激发学生兴趣。那如何引导学生探究诵读和感悟诵读哪?《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一、师生对话。师生对话能充分暴露学生理解上的误区,以便确定教学的重难点。

    在理解语录的基础上,我预设了一个话题:你从《十则》中找到了哪些学习方法?哪些语句告诉了你求知的态度和为人处事的原则?

    二、生生对话。《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生生对话定在了学生有疑问之处,通过集思广益,找到问题答案。

    三、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中仍会有一些问题是同学们都解决不了的,这时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与文本对话,找到答案所在。

    1、抓住句眼,与文本对话。

    比如第一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两句话,有同学认为是谈求知态度,有同学认为是谈学习方法。如果断章取义,“学而时习之”讲的就是学习方法。“有朋自远方来”是交友。有个难点,“朋”是谁?注释中解释为“志同道合的人”。那么自远方来干什么?来吃饭?酒足饭饱的愉悦而已。来闲谈?东家长西家短,八卦娱乐,消磨时光,彼此无增益,收获不大。来探讨交流思想、互相提高境界?切磋生活和事业,探讨人生,不虚度时光,才是读书人快乐的追求。引导学生抓住句眼,反复读。学生发现:单从字面看这既有方法也有态度。

    但孔子是从求知的态度来讲的,学习并去实践是快乐的,有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研讨问题是快乐的,他这两句话重点放在“不亦说乎”和“不亦乐乎”上了。这是告诉我们学习时抱着虚心、勤勉、实践、合作探讨的求知态度既会有所得,也会收获快乐,这是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如同今日,各位专家老师为着新课程改革齐聚一堂,谈经论道,收获很多,不亦乐乎啊!

    2、联系生活,与文本对话。

    有生活,才会永久。《论语》中的道理虽朴素,但不免抽象,需要预设一些问题情境,有意识地引领学生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情境问题:你是不是经常会因得不到他人理解而痛苦,会在与人交往中孤独无助,会在遭遇困境的时候手足无措?《论语十则》中有没有值得你可取之处?

    问题中假设了一些情境,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在《论语》中找寻方向。为一道题争得面红耳赤,意见相左时有同学会被气哭。其实,我们应该“人不知而不愠”。数学课后“强不知以为知”,给自己带来了“一无所获”的恶果。“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才是正确的学习态度。不喜欢别人开他的玩笑,自己却喜欢捉弄同学,真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啊。在与生活的联系中,学生对语录的理解就会更深刻。

    四、与心灵对话。《新课程标准》中说: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

    感悟诵读这个环节要求学生放声朗诵全文,掩卷思考:你想用哪些句子作为你的座右铭?你从中积累了哪些成语?工工整整写下来,然后联系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生活体验记下你的心得体会。

    学生在感悟中强化了认识,用这些名言警句来警醒、反思自己,积累在脑海中,终身受益。

    总之,整篇文章的教学基本上是本着诵读文本和联系生活这样两个原则,意图达到积累语言,健全人格,热爱祖国文化的目标。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专家老师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论语的课件(篇2)

    1.指导学生准确、流利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语句含义,感知课文内容。

    2.梳理文章内容类别,感受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

    3.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小组探究法、课外拓展等教学方法,此外与生动灵活的传统文化知识和故事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课前音画:播放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三千人齐诵《论语》视频片段。

    2.同学们,在声势浩大的奥运会开幕式,三千人齐诵《论语》给你带来的感受是什么?预设:引导学生可从诵的内容以及诵的形式给人带来的震撼说。

    作于春秋时期的《论语》是我们华夏民族的思想精髓,是我们的根。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尊称为“大成至圣”。《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论语〉十二章》,聆听孔夫子的教诲。

    【设计意图】了解相关知识,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1.学生自读(将不认识的字划出来)。

    预设:

    不亦说(yuè)乎 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三省(xǐng)吾身 传(chuán)不习乎

    2.教师配乐范读,学生正音正字,学习老师的朗读方法。教师提问:朗读文言文应注意什么?

    学生归纳总结。

    预设:学生朗读文言文时应注意停顿、语速、重音和语气。

    3.学生结合注释练读:边读边记、边记边读、边理解边朗读、边朗读边释疑,教师巡视指导释疑。

    4.学生展示读,其他同学评议。

    预设:学生朗读中,教师要让学生在评议时,结合课文意思讲评他人朗诵的停顿、重音和读音的处理。以朗读为载体,将字音、停连和重音的处理,与理解大致意思结合在一起。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在读中学,在读中悟。

    任务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小组探究完成表格。

    预设: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关于学习的,对于修养做人这一点学生不一定能理解,教师要加以引导,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结合《〈论语〉十二章》所学内容,联系个人学习生活实际,谈谈应该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设计意图】深入理解《论语》内涵,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2. 杏坛问答。

    (1)何谓“语录体”。

    同学们,《论语》首创“语录体”,何谓“语录体”呢?“语录体”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有时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因其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短小简约,不重文彩,不讲求篇章结构,也不讲求段落、内容间的联系,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故称之为语录体。

    (2)创设情境,还原古代场景,模仿古人,有问有答。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小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

    1.背诵第一至第十二则。

    2.找出《论语》“学而”“为政”两章中有关孝的句子摘录下来,读读这些句子,有没有你所熟悉的内容?你还有哪些发现,记录下来。

    1.通过诵读、品析《论语》中有关“孝”的语句,引导学生感知《论语》中“孝”,体会“孝”的思想内涵,明确现实生活中如何做到孝。

    2.归纳、总结“孝”的阅读方法,并将这种方法迁移到《论语》其他的主题阅读中。

    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品析《论语》中有关“孝”的语句,引导学生感知《论语》中“孝”,体会“孝”的思想内涵。

    2.明确现实生活中如何做到孝。

    教学难点:

    归纳、总结“孝”的阅读方法,并将这种方法迁移到《论语》其他的主题阅读中。

    本课主要采用调查法、朗读法、赏读评议法等教学方法,此外与学生生活、社会热点相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对文本的初步感知。

    2.自主学习遇到困难时,通过小组合作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过程中加以学法指导。

    3.在课文解读中设置好问题角度和梯度,激发学生多向思维。引导鼓励学生大胆交流提出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4.学生通过本节课的读法指导迁移到《论语》其他主题其他章节的阅读中,让学生可以读整本书。

    导语:上次作业大家阅读了《论语》“为政”“学而”两章中有关“孝”的内容,而且同学们有个有趣的发现。

    1.展示班级学生的发现。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阅读这三段文字,你还有哪些发现?

    (2)都在开篇提到了“孝”。

    (3)都强调了第一要紧的事情就是“孝”。

    【设计意图】通过三段文字的阅读,让学生认识到“孝”的重要。

    点拨:《弟子规》《三字经》《论语》都是给什么人看的?

    归纳小结:孝──很重要,古语有言“百善孝为先”。从小要做到。

    2.思考:孔子作为一个教育家,为什么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呢?

    学生出声诵读语句,结合注释简要翻译。

    预设:

    (1)这些做好了以后就可以学习文化知识了。

    (2)要先做到“孝”“悌”“谨”“信”“爱众”“亲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读懂文字,读懂句意读出场景,读其文想其人。

    3.简要分析“孝”“悌”“谨”“信”“爱众”“亲仁”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展开想象,品析语言,感受孔子人格魅力。

    1.再次品读。

    要求:

    (1)品读《论语》中有关“孝”的句子,结合注释简要翻译。

    学生按照要求独立完成圈点勾画。

    (2)概括各句主要内容,思考这些内容之间有什么联系?

    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独立思考。

    (3)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学习发现并由代表在班内进行交流。

    小组交流。组内代表进行班级交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运用比读法,更深入的了解孔子对“孝”的阐释。

    预设:

    (1)虽然很多人都问孝,孔子给予的答案却是不同的。

    (2)这些语句都是谈论孝的,但内容却不同。

    小组讨论:结合时代背景深度思考,当时世人认为的“孝”是什么?孔子与世人对“孝”的认识有什么不同?

    组内讨论,小组代表发言。

    【设计意图】在实际生活中理解《论语》中蕴含的道理。

    预设:

    (1)世人认为能够赡养父母就是尽孝了。

    (2)孔子认为孝要敬,无论是父母在世时,还是父母死后。

    归纳小结:

    什么是孝?为人之本。入则孝(普遍意义上的)。无违。父母唯其疾之忧(有针对性的)。

    怎样做到孝?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肉,先生撰(物质上的)。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色难。敬(精神上的)。

    2.学以致用。

    (1)谈一谈。

    结合《论语》中有关“孝”的内容,谈谈你对这则新闻的看法?

    9月19日,中秋佳节,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7月1日实施后,规定要“常回家看看”。但现实中,很多工作忙碌的儿女还在为难,这正被一些商家所关注。如今,在淘宝网等网络运营平台搜索“代看望老人”,会显示出合肥、池州、淮南等地的淘宝店家,200多个宝贝里不约而同地出现“代看望父母、老人”的服务。结合《论语》当中有关“孝”的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思考,发言。

    (2)辩一辩。

    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问题?遇到这样的问题,你该怎么办?

    一次家长会上谈到要“孝顺”就要做到“不违”时,有几个同学都激动地说:“我不同意!”听了孩子们的话,一个孩子的妈妈站起来说:“作为孩子就应该听从父母的话,这才是有‘礼’!”一个女同学一下子站起来:“我不同意。如果家长意见不对,我为什么要顺从?我一定要坚持自己的意见!”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问题?遇到这样的问题,你该怎么办?

    学生思考,发言。

    【设计意图】为下一环节学生结合生活谈感受和体会做铺垫。

    预设:

    (1)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我觉得自己不是不孝敬父母,可是有些问题,我们真的没有错,就这样被扣上不孝的帽子我们觉得很委屈。

    (2)家长发火了,有时候是自己的错误,就认真道歉,有时候自己没有错误,就只能屈服了。

    教师提问:其实,不光你们产生这样的疑问,连我们的大文豪鲁迅先生也说过:童年时请人讲了《二十四孝图》中的二十四个故事后,才知道‘孝’有如此之难,对于先前痴心妄想,想作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同学们在阅读《朝花夕拾》时发现鲁迅先生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论语》中是否也存在着这种“愚孝”呢?

    【设计意图】用《朝花夕拾》中鲁迅对古时候二十四孝的评价,引出学生对孝的正确认识。

    预设:

    (1)“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如果父亲的道是错的呢?我们还要一直错下去吗?

    (2)我发现,我们在翻译理解的时候也加入了我们现在人的理解,不是要一成不变的去按照孔子写的那样做。

    归纳小结:孝是应该的,迂腐的孝是愚蠢的,盲从的孝是可悲的,要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请选择《论语》中有关“孝”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友情提示:可选用生动的小故事;可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可利用相关背景资料;可引用相关格言警句。

    学生读进生活,读出感悟。以自己的方式读懂《论语》。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体悟。

    回忆过程中,我们是怎样开始阅读《论语》的?

    学生思考、归纳、交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总结《论语》阅读过程中的方法。

    以小组为单位,尝试从“君子之道”“交友之道”“诚信”等主题中任选一个,开展一次《论语》阅读,准备时间一周,下周各小组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尝试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合作学习将阅读方法迁移到整本书的阅读中。

    请选择《论语》中有关“孝”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

    友情提示: 可选用生动的小故事;可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可利用相关背景资料;可引用相关格言警句;……

    《论语》中相关主题的句子:可以只写序号读出场景、读出异同(各句之间联系、区别),概况各句主要内容。

    读懂文字,读懂句意。

    《论语》中相关主题的句子主要内容概况:读出场景、读出异同(各句之间联系、区别)。

    论语的课件(篇3)

    【一】出示“背井离乡”图,你看到了什么?想起了哪则论语?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1、个别读

    2、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悟中读。

    3、齐读。男生:孝敬父母的好男儿 女孩:孝敬父母的乖乖女

    【二】出示“喂养图”,它让你想起了哪则论语?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1、生读

    2、谈谈你是怎么理解的?母亲噙着泪水,病在儿身,痛在母心。

    3、会背这句吗?齐背。

    是呀,孔子告诉我们,不要让父母为我们的远行担忧,不要让父母为我们的疾病担忧,我们要关爱父母。 【板书:爱】

    【三】出示“不孝图”,再看这幅图,你想说什么?它让你想到了哪则论语?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1、根据图,试着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2、齐读。

    要是不孝敬父母,和养犬马有区别吗? 【板书:敬】

    【四】出示“中国好人榜吴秀琴图片”,播放视频。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1、这个女孩,你们认识吗?让我们跟随一则报道了解她。

    (播放视频)让你想起了哪则《论语》?个别读,齐读。

    2、简介事迹《用稚嫩的肩膀为母亲撑起一片天》。

    同学们,看完这则报道,在小秀琴的身上,我们明显感觉到这个小女孩俨然一位“小巨人”。虽然只有11岁,虽然身体瘦弱,可小小的秀琴却为自己的母亲撑起一片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

    3、对比读:男生扪心自问,你们做到了吗?男生齐读;

    女生扪心自问,你们做到了吗?女生齐读。

    论语的课件(篇4)

    1、典故:望江范永芳《孝思维则》

    清乾隆年间,望江县长岭镇文学村范家前屋曾有一位孝子——范家芳,未满十岁,在县学校读书,他的父亲送米供他念书,每次他都留米回家,还经常哭泣呻吟;先生责备他,问他为什么悲痛,他说:“父亲在田地里辛勤劳动,我却坐享其成。”父亲生病,想吃枣子,他摸着学校一颗已经干枯的枣树哭泣,果然,枯树复活,结出饱满的枣子,他摘下给父亲吃,人人都感到奇怪。他父亲病了,他十几天不脱衣服侍候。乾隆二十五年,其事迹受到皇上旌表《孝思维则》,并于乾隆二十六年,建造孝子门予以表彰。

    范家芳尊老敬老堪为孝子典范,当今仍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让“孝敬”牢牢地记在了我们心中。

    2、哪一则论语触动了你的心灵,谈一谈。(我们应该怎样尽孝?)

    生自由谈。

    师:你们都是大孝子,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段视频,这段视频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相信也能再一次感动你们。【播放公益广告:妈妈,请您洗脚】

    3、小结板书。

    同学们,关爱老人,用心开始;孝敬父母,从我做起。

    4、配乐朗读《当你很小的时候》

    论语的课件(篇5)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论语十二章》,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对象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分析。

    《论语十二章》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5篇课文。它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在《语文课程标准》一书中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文化智慧”是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之一。而这一目标的达成主要依靠对文言文的学习。

    本课涉及到的《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藉,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二章》,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这三方面内容均归属于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范畴。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养成好习惯”。

    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也曾说过:“在语文教学上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因此,本文旨在让学生深刻理解语言含义,并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深入养成教育。

    初一学生刚刚入学,在小学时又强调快乐学习,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不够重视,因此学生在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论语十二章》是学生本学期接触的第二篇古文,由于初一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基础较差,就我们班学生来说,对文言文实词、虚词的掌握较差,实词积累少,因此在阅读中存在一定困难。所以本文要在熟练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拔钉子”的方法,掌握重点词语,并且注意积累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知识。

    知识和能力: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

    1、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2、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学生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学生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新课标要求初一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并背诵优秀诗文,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文化智慧。

    《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初中生刚接触文言文不久,通过反复地读、大声地读、气韵畅达地读,读出古味,熟读成诵,培养学生古文的语感。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

    教法依据:“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本文是文言文,课文要求背诵,对文言字词的理解主要是通过朗读来实现;其次本文语言简练,句式相似者较多,适宜朗读,通过朗读,从整体上感知语言,理解内容。

    2、点拨法。运用点拨教学法,以突破重点。运用点拨法,就是教师针对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等,用画龙点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启发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目的。如学生在讨论“贤哉,回也!”时,只要老师引导一下,学生就知道这是一个判断句。教师的相机诱导,往往能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会学生一些学习的方法,不断联系,补充新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思维也得到训练。

    教法依据: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废止串讲,突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征;主体与主导的最佳组合是现代课堂教学理想的境界。

    3、合作探究法。四人小组合作探究,学生互问互答,围绕问题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通过与文本的交流,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表现出积极的思维。用学生的互问互答,老师的适当点拨和评价等互动互助的形式,把问题给学生,通过学生的思考,分析得出答案,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在较开放的探究活动中对文章深入理解。

    教法依据:新课程标准在关于古文学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注意语言品味,语感的形成,情感熏陶的基础上突出文体色彩,应以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突出探究性。即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这种能力及习惯训练得越早,学生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就越强。而“归类”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

    教学依据: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这样陈述道:“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以学为本,变教为学,是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这一道学思想的理论基础。为学生设计教学,才能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能力,保证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1、 积累文言词语。对于文言文而言,教师应重视知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文言词语,在具体的语境中落实字、词、句,而学生应注意融会贯通,归纳总结。

    2、 朗读法:知道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感知每一则的含义,加深理解。

    3、 整体感悟法。虽然每一则之间内容缺乏联系,然而就其内容的侧重点而言,内容又可归纳为学习和修身两部分,整体感悟内容,以利于初步把握孔子的思想,即他所认为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以及个人的品德修养。

    4、 讨论、合作探究法。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讨论探究面越是深广,就越能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潜能,有利于学习的深入;学会发现问题,并能围绕某个问题探究,解决,在积极采育中使自己的话语、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学到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论语十二章》一文的教学安排,主要分三课时,第一课时熟读课文和学习并理解前三章;第二课时学习并理解四至八章;第三课时学习并理解九至十二章。本次说课内容即针对第二课时而设计。由温故知新导入,然后通过朗读、翻译、点拨、理解小结等环节学习四至八章,再板书总结,最后做题学以致用。在设计中突出学生主动的合作探究,充分让学生活起来,注重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字词的教学在深入理解中得到强化。

    同学们,昨天我们已经学习了前三章,下面我检查一下大家学习的情况。(出示)

    《论语》是记录________的一部书,共___篇。

    孔子是春秋时期__国的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__家,___ 家。

    2、解释下面的词语。

    教学一开始通过温故知新,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从而做好对学生本节课学习的指导。

    点明学生读这五章。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读熟文章,便于后边的学习。

    要求:结合课下注释翻译第四至八章,不会的标注出来。

    这一环节设计训练学生独立翻译的能力。

    2、小组合作讨论不会翻译的词句。

    这一环节设计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解决不会的字词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提问学生后,老师对于学生翻译中存在的字词句进行点拨。

    这一环节设计主要是通过老师的点拨强调重点,解决难点。

    同学们,熟悉了这几章大意后,下面我们从几个问题来理解。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这则告诉我们孔子认为怎样的人可以当老师?(互动1题)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则告诉我们怎样才是正确的学习方法?(互动3题)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港,人不堪其忧,回仍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从这则语录中,孔子赞美颜回有怎样的品质?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孔子的这番话告诉我们什么?(互动2题)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则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这一环节设计主要是通过解决这些问题理解这五章内容。

    结合板书小结。

    这一环节设计主要是总结本节课学习了的学习方法、求知态度和修身做人。

    1、比一比,看谁课文背得又准又快。

    2、完成课后练习二,将答案写在课本上。

    【拓展延伸】完成课后练习四,写一段不少于80字的自己的体会。

    1、完成校本作业。

    2、熟记下列名言,并试着在写作中运用。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的课件(篇6)

    一、导入

    《论语》是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孔子的言行涉及孝道、治学、治国、为政等诸多方面,为历代所推崇,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我们可以辩证学习,学习其中的精华。

    二、预习检测

    1、复述孔子及《论语》的相关常识要点。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2、朗读选文。

    三、研习文本。

    (一)自主学习

    请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自主翻译选文,在课本上标注重要词语,并针对选文的内容作批注。疑难问题,做好记录。

    (二)合作解疑

    1、请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以段落为单位,逐词解释,口头翻译,每人主讲一段。

    2、请提交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讨论探究,尝试解决。

    3、仍未达成一致的疑难问题,由提交者统一在全员解疑环节提交求解。

    【参考译文】

    第一章:孔子说:“君子吃东西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第二章: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音乐呢?”

    第三章: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第四章: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

    第五章:孔子说:“看见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第六章: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才能成为君子。”

    第七章: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弘大刚毅,因为他肩负的任务重大而路程遥远。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任务,难道不是重大吗?到死方才停止下来,难道不是遥远吗?”

    第八章: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平整土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继续,还是要自己去干的。”

    第九章:孔子说:“智慧的人不疑惑,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不畏惧。”

    第十章: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抑制自己,使言语和行动都走到礼上来,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德的具体途径。”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事不听,不合礼的事不言,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

    第十一章:子贡问道:“有一个可以终身奉行的字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第十二章: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诗呢?诗可以激发心志,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培养群体观念,可以学得讽刺方法。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三)全员解疑

    由各小组提出疑问,全班同学和老师一起解决问题。

    论语的课件(篇7)

    《论语》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孔子其人和《论语》一书,熟练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在翻译课文的基础上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理解每则的思想内容。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等,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学习重点】朗读、理解、积累

    【学习难点】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启发式

    1.题目解读

    《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结集工作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论语》名称的来由,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这一说法,大体可信。《十则》都是人生格言,有的谈求知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

    2. 走近作者

    《论语》的作者谁呢?应该不是孔子本人。在先秦,学者与学生讨论问题,并且亲自参与将这些言论集结成书,这部书常常就以这位学者命名,比如《孟子》、《荀子》、《韩非子》等等。假如孔子亲自参与了《论语》的集结,那么这部书就应该叫做《孔子》。郭沂先生认为司马迁所说的《中庸》就是《子思子》一书原来的名字,为子思所著,我对此还是有些疑虑的。

    《汉书?经籍志》引刘向的话,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篡,故谓之《论语》。”那么,《论语》是孔子的学生们在孔子死后将他的论述编辑起来而成书的。虽然刘向对先秦典籍的整理常常遭到后世的怀疑与批评,但对这一点,迄今没有人提出过质疑

    3.相关资料

    (1)孔子简介: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 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政治上,孔子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俗话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就是这个意思。他的政治主张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所以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至圣”。 教育方面,他是我国历史上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所以也有人呼吁要以孔子诞辰为中国教师节。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一视同仁),因材施教,相传孔子“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课文中提到的曾子、子贡和子路都在“贤弟子”之列。

    (2)《论语》简介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它是孔子的弟子和他弟子的弟子记录孔子等人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此书在中国的地位就相当于西方社会中《圣经》一书,所以也有人把《论语》看成是中国人的《圣经》。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①不亦说( )乎 ②人不知而不愠( )

    ③学而不思则罔( ) ④吾日三省吾身( )

    2.解释句中加粗的词。

    ①有朋自远方来( ) ②人不知而不愠( )

    ③思而不学则殆( ) ④传不习乎( )

    3.翻译下列短语。

    ①不亦乐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温故而知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见贤思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任重道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的“而”字有两种用法:顺接和转接。下列句子中的“而”:①表顺接关系的有________,②表转接关系的有________。

    A.学而时习之 B.人不知而不愠

    C.温故而知新 D.敏而好学

    E.学而不思则罔 F.择其善者而从之

    G.学而不厌

    5.填空。

    ①《论语》主要是记录春秋时期________、________言行的书,内容涉及政治、文学、哲学、________以及________的道理等多方面,是____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

    ②孔子,名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__家、________家。

    ③朱熹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为“四书”。

    【合作探究】

    《论语》十则中,有的谈求知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请思考:

    6、课文在求知态度上强调什么?在学习方法上强调什么?在修身做人上又强调

    7、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8、请你总结本文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等。

    【精读精练】、阅读下面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岂不善者而改之。”

    9、以上这几句语录选自《 》,这本书是记录_______________ 的书。这本书是 ____________家的经典著作,与《 》、《 》、《 》合称“四书”。

    10、从这句语录看,孔子认为学习的快乐在于_______________“学习”与“思考”二者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

    11、从这几句语录看,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才能做老师?这种观点是否与第5条语录的观点相矛盾?

    12、从这几条语录看,孔子认为,一个人可以所有人那里学到东西,因为如果别人比自己优秀,那么 _______________;如果别人有缺点,那么_______ ____

    13、以上4条语录中,现在仍有生命力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为什么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结合你的学习生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主题阅读】读下面的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衰,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 “何为不去也?”曰:“无苟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苟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

    [注释] 式同“轼”,车前的横木。这里理解为“凭着轼”(表敬意)。 壹似:很像。

    舅:公爹。古时候女子称丈夫的父亲。 小子:长辈对晚辈的称呼。

    15、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孔子过泰山侧( ) (2)夫子式而听之( )

    (3)然( ) (4)昔者吾舅死于虎( )

    (5)何为不去也( )(6)小子识之( )

    16、“小子识之”的“识”应读为 _________

    17、“式而听之”中的“而”表示 ( A、顺接 B、转接 )

    18、文中的“夫子”指的是 ____________

    19、妇人当时在墓前哭的是 ___________

    20、妇人的丈夫儿子因何而死?

    论语的课件(篇8)

    一、导入提问:影响几千年中国思想文化的书是什么?有可能出现各种回答。老师分析后可揭示答案:是《论语》。汉武帝时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它成了中国正统思想的代表……然后老师还介绍了《论语》的另两个“最”:中国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出成语最多的书。(对初一学生来说,这是新鲜的,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预习提问:(1)大家预习课文后一定会发现,每一则都有一个“子曰”。谁知道“子曰”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子曰”呢?(2)《论语》的“论”,习惯上读lún。谁知道《论语》是一部怎样的书?(3)孔子是怎样的人?为什么人们把到山东曲阜去看孔庙叫做“朝圣”?

    (师生合作,共同完成,对孔子和《论语》进一步的认识。体现了新课标要求学生“初步具体搜集资料的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全新概念。此外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这为进一步学习课文作了铺垫。)

    三、整体感知、诵读

    (1)提出要求:我们学习文言文,有三条基本方法:

    一是诵读,这是最基本的,凡要求背诵的课文都要背得烂熟,不要求背诵的也要读得十分流畅

    二是用心领会课文的意思

    三是自己动手,积累词语。

    同学们,这堂课,我们首先诵读课文,然后分“则”理解课文,最后背诵课文。

    (2)自由诵读。教师提示诵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

    ①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曾子、三省吾身、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海女知之、是知也、自省、弘毅等。三个通假字:“说”通“悦”,“女”同“汝”,“知”通“智”)②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此环节旨在授以方法,提出要求和需要注意的问题,使学生心中有数。

    四、质疑交流:

    就课文字词句的理解,学习小组问互相质疑。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必须理解的问题,例如:为什么“思而不学则殆”(我把“殆”解为“危险”)?“学而不思”和“思而不学”,孔子更反对哪个?为什么?“三人行”,一定“有我师”吗?如果同行的都是坏人呢?等等。

    五、小组互动:

    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哪几条是说学习态度的?哪几条是说学习方法的?哪几条还谈到了道德修养的问题?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旨在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主旨的基础上,熟读背诵。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共同探究的好习惯。

    六、自由背诵课文

    七、探究性学习。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先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你有疑,特别是“无疑之疑”吗?

    老师适时候提出问题:“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三句有什么内在联系?有可能没有联系吗?

    先对学生交代,这个问题,是许多人不解的问题,几个语文网站的“论坛”中都有人提出和讨论这个问题,可惜结论都不能让人信服。你若能解决这个问题,就是一种创见。

    这一环节可以使教学内容向课外、向生活的延伸。由于能扩展视野,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又没有必须完成的作业,它备受学生欢迎。活动课还能密切师生关系,加深师生感情。

    论语的课件(篇9)

    2、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注释理解课文的能力。培养掌握学习技巧的能力。

    3、德育渗透点:体会课文中描写的人物的品质,虚心请教,不骄傲不自满。

    学习本文,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学习理解“熟能生巧”的道理。把握课文内容可从刻画人物入手,体会揭示的道理。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②理解本文揭示的道理。

    1、通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2、精读课文,体会故事中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3、理解课文揭示的道理,组织学生讨论。

    1、导入:同学们,我们在本册第六单元中,已经感受了我国古代诗歌、散文深邃的内涵和优美的韵味。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七单元,进一步加深这方面的体会。《卖油翁》用淡淡的笔墨,揭示了耐人寻味的道理。同学们想知道这个人生道理吗?我们一起来学习。

    ①师范读课文,正字音,正断句。

    ②生自读课文,注意字音。断句及节奏。

    ③分角色朗读(先小组中分读,然后请学生自由分角色朗读)。

    ④评价朗读情况(学生自由发言评价,师指导,从普通话、语气、情感、神态等方面评价)。

    通过阅读环节,学生已初步理解了课文。怎样懒得得更好?学生已明白,只有理解了课文内容,才能正确朗读。由此,开始解读文章内容。

    ②教师巡视,帮助、指导学生疏通课文(即翻译)。

    ③同桌检查翻译情况(互译)。

    ④师检查翻译,请同学发言。

    ⑤学生评价翻译,师订正。

    ⑥质疑,学生提问。

    问题:课文中描写的两个人物,写得很形象,我们怎样在自己作文中去实践?

    问题:这篇课文的主旨是批评陈尧咨的骄傲自满,还是告诉我们“熟能生巧”的道理?

    问题: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熟能生巧”的道理,但是不是做任何时期都会“熟能生巧”呢?

    ⑦师组织学生就以上问题讨论、总结、归纳出以下几点:

    A、本文的主旨是告诉我们熟能生巧的道理及在生活中如何看待自己的'长处。

    B、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第一段从神态描写来表现陈尧咨骄傲,卖油翁藐视。第二段从语言、动作来表现卖油翁面对责难从容不迫。指导学生学习这种描写人物的方法,以在作文中实践。

    学了这篇课文,我们懂得了“熟能生巧”的道理,那么,是不是做事情、干工作时,熟就一定能生巧,一定能提高效率,达到目的呢?

    组织学生讨论,自由发言,各抒己见,师点拨。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卖油翁》一文,懂得了“熟能生巧”的道理,还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做人要虚心,不能恃才自傲,不仅如此,同学们还不敢于怀疑前人的文章,提出了不少有见解的问题。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本着这种精神,去探索切合实际的学习、生活技巧,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工作、生活质量!

    论语的课件(篇10)

    教学目标:

    1、积累、理解“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三人行必有我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成语。

    2、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3、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

    4、培养文言注释能力。

    5、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开阔胸怀,提高成熟处事的思想修养。

    6、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全文。

    2、评点《论语》十则内容。

    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论语》十则内蕴。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教学要点】认读《论语》十则,整体感知,析读十则内容,就其语言材料进行充分有效的分类整理的实践。

    一、导入

    同学们,谁能告诉我,今天是几月几日?

    9月28日,很好!有谁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呢?

    今天是一个“圣人”的诞辰!说到圣人,我们想到的是谁呢?

    中国人说“圣人”,就肯定是说孔子!每年的今天,都会有很多人去到山东省曲阜市“朝圣”,今年已经是孔子诞辰2556年了。今天我们还要上课,就不可能跑到山东的孔子庙去拜祭孔子了,但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第10课《十则》来纪念孔子诞辰2556年。继续将孔子的儒家思想发扬光大,才是对孔子最好的纪念!

    二、检查预习,积累文学常识

    1、提问关于孔子的资料收集。

    强调识记: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之人。

    政治上,孔子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俗话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就是这个意思。他的政治主张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所以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至圣”。

    教育方面,他是我国历史上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所以也有人呼吁要以孔子诞辰为中国教师节。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一视同仁),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板书:

    政治上:主张仁义

    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

    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2、提问关于《论语》的资料收集。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也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从汉朝初年到五四运动以前的两千年间,《论语》一直是学童们的一本必读书,影响很大,书中有不少语句都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之中。

    《论语》的体式有三种。

    板书:

    语录体(格言体)

    《论语》的体式 对话体叙事体

    语录体(格言体),只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环境和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课文的1~9则都属于语录体;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出的回答,他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课文第10则属于对话体;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结,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南宋时,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而“五经”则是指诗、书、礼、易、春秋,即《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左传》。“四书五经”是我国古代科举考试的内容。

    板书: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三、反复诵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前先齐读课文前方框内的提示,标出“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词。

    2、听课文录音,完成两项工作:(1)听清字词读音;(2)思考这十则《论语》分别属于课前提示的哪一类内容。

    3、总结三个通假字。

    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语言现象叫“通假”。但由于语言的演变,有些借用字和本字之间,现在已不同音了,朗读中要读本字的音。

    板书: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通“悦”,愉快。

    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通“汝”,你;通“智”,聪明,智慧。

    4、全班朗读,纠正字音,提示字义。

    5、提问朗读。一个小组,每人读一则;再提问一男一女朗读。

    6、全班跟录音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四、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1、领会大概意思,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表述。不必花太多时间在有注释的词语上,讨论、弄清楚没有注释的词语的意思。

    2、把十则《论语》按照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分类,注意一些句子是兼而有之的。

    3、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举手提出。

    4、提问10人,随便讲自己对哪一则的理解。讲出大概意思就行,只讲求理解,不追求准确翻译。

    五、课外作业

    1、抄写课文及注释。

    2、背诵课文。

    第2课时

    【教学要点】详细分析,具体探讨。

    六、逐句翻译、理解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时:副词,时常;也可理解成“以时”,即按一定的时间,按时、及时。

    习:实习、演习。孔子讲的功课,包括礼(礼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诗、书,既要学书本知识,又要实习各种技能,还要跟德育结合。如礼、乐、射、御等都需要实践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课如讲经,那就只能是温习或复习了。

    朋:旧注“同门曰朋”,即同学、同班。句中指志同道合的人。

    知:了解

    愠:怨恨,生气。

    君子:有道德修养的人,高尚的`人。

    【固定句式】“不亦……乎?”译作“不也是……吗?”

    【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践、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得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是君子(的所为)吗?

    【理解】第一句讲学习的方法,第二句讲学习的乐趣。第三句讲为人的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不断实习,方能牢固,学习之乐;远道而来,切磋促进,人生之乐;自求长进,不怨他人,提高修养。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吾:我。

    日:每天。

    三:多次。文言文中的“三”、“九”都指“多”,不是确数。

    省:检查、反省。

    为:替。

    谋:办事。

    忠:尽心竭力。

    交:交往。

    信:真诚、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习:复习。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理解】讨论思想品德修养。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内容)。由此可见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品德修养。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故:旧的(知识)。

    知:领悟。

    可:可以。

    以:凭。以(此),凭借(这一点)。

    为:做。

    【翻译】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理解】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迷惑而无所得。

    殆:危险、有害。

    【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理解】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方能有所得。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诲:教导教诲。

    知之:认识事物(的道理)。

    为:是。

    是:这(就是)。

    【固定句式】“……也……”译作“……是……”

    【翻译】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理解】讨论正确的学习态度:要有谦逊的态度,不可强不知以为知。要言行谨慎,实事求是,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贤:贤人。

    齐:相同。

    内:内心。

    自省:自我反省。

    【翻译】孔子说:“看见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一样。看见不贤的人要从内心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三:虚数,几个。

    行:走。

    焉:于此,在其中。

    其:代词,他们,指“三人”。

    善者:优点,好的方面。

    从:顺从,学习。

    改之:改正自身同样的毛病。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理解】讲正确的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根他类似的毛病。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改正不足。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士:有学问有抱负的人或有特殊社会地位的人。

    弘:胸怀宽广;毅:意志坚强。胸怀宽广,才能接受重任;意志坚强,才能长期坚持奋斗。

    仁以为己任:即以“以仁为己任”,把仁作为自己的任务。

    已:停止。

    【翻译】曾子说:“有志者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责任重大而且路程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这不也是很重大吗?为理想奋斗终身,这样的道路不是很遥远吗?”

    【理解】讨论思想品德修养,“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曾子这番话的目的是,鼓励门人要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终身。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岁寒:比喻社会现象,指在浊世。

    然:这。

    后凋:君子不同于凡人。

    【翻译】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理解】讨论思想品德修养。处于浊世,君子能洁身自好。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以:作为。

    行:奉行。

    其:副词,大概(就是)。

    欲:想要的事物。

    加:施加。

    于:在,给。

    【翻译】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理解】讨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忠”和“恕”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正面要求;“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反面要求。其中都包含了相互体谅的意思。

    七、课外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做到作业本上)。

    2、《每日5分钟》第10课。

    第3课时

    【教学要点】总结归纳,查缺补漏,在课堂上就完成背诵、默写。

    八、总结归纳

    (一)内容小结

    1、谈学习方法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谈学习态度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日三省吾身;人不知而不愠;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谈品德修养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吾日三省吾身;士不可以不弘毅;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二)课文中出现的成语

    不亦乐乎;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任重道远;死而后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的课件(篇11)

    李秋福

    教学目标:

    1.积累理解“三人行,必有我师”句子的意思。理解诗歌《过华清宫绝句》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2.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3.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三人行,必有我师”丰富多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4.细心品味作者从贡荔枝这一看似小事的角度出发,表达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深沉思考

    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从贡荔枝这一看似小事的角度出发,表达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深沉思考。

    2.体会课文“三人行,必有我师”丰富多彩的内蕴。

    教学内容:

    学习《过华清宫》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

    1.导入

    (1)齐诵《泊秦淮》

    (2)杜牧是什么朝代的诗人?杜牧生活于晚唐时期,这时的唐王朝内忧外患,战乱不断,民不聊生。

    积累:你还学过哪些杜牧的诗?

    2.出示古诗,听录音

    3.介绍【写作背景】 华清宫在长安东二十五公里临潼县城南骊山下,唐贞观十八年(644)太宗皇帝诏令在此造殿,赐名汤泉宫。唐玄宗于开元十一年(723)修建为行宫,“始汤井为池,环山列为宫室,又筑罗城,置百司及十宅”。原名温泉宫,天宝六载(747)改名华清宫,长生殿就在此宫内,玄宗和杨贵妃曾在这里寻欢作乐。安史之乱后,华清宫遭到了破坏,多年过后,杜牧经过这里时,早已冷落残败。面对断壁残垣,诗人回忆史事,感慨万千,写下了三首《过华清宫》七绝,这是其中的一首。

    4.小组学习

    (1) 读通全诗

    (2)师出示诗意,生对照理解诗意

    【注释】①华清宫,故址在今陕西临渡县骊山北麓,唐玄宗造。《长安志》载“骊山上下,益治汤进(即温泉),为池台殿环列山谷,明皇岁幸焉。”

    ②绣成堆:骊山左右有东西绣岭,因当时林木花卉繁盛类锦绣,故名。 ③千门:汉武帝起建章宫,度为千门万户,后因称宫殿重门为千门。 ④一骑红尘:《新唐书·杨贵妃传》“妃嗜荔枝,必欲生置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志京师。

    二、交流讨论

    1.指名朗读

    2.理解诗意:

    经过华清宫来到长宫,回首向锦乡堆城般的骊山望去,只见山顶华清宫那紧闭的大门,一扇一扇缓缓地打开;山脚下,风尘仆仆的骑手拼命鞭打着跨下飞驰的骏马,身后扬起了一溜浓密的尘烟;华清宫中的杨贵妃高兴地笑了。唉!没有人知道,这是皇上派人从遥远的南方为她运来了她爱吃的新鲜荔枝。

    学生自读

    3.教师指导诵读。

    着重从以下方面进行指导:

    (1)首句中说“回望”,那么诗作主人公是在哪里望哪里?看到了什么?(明确:诗作主人公是站在长安回望骊山华清宫,看到骊山花卉树木苍翠,如同一堆堆的锦绣。)

    (2)第二句说骊山上千重宫门依次一扇接着一扇地打开了,这“次第”暗示了什么信息?明确:“次第”暗示着有重要军政要事要禀报深宫中的皇帝。

    (3)第三句 “笑”的背后有着诗人怎样的情感?其目的是什么?

    明确:那个“笑”字背后包含着诗人满腔的悲愤,因为为了这美人的一笑,全国上下有多少人要伤心落泪啊。目的在于讽刺唐明皇荒淫好色,为了一个妃子,不惜牺牲民力物力。

    三、小结

    杜牧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含蓄、精深,诗人不明白说出玄宗的荒淫好色,贵妃的恃宠而骄,而形象地用“一骑红尘”与“妃子笑”构成鲜明的对比,就收到了比直抒己见强烈得多的艺术效果。“一骑红尘”隐含的是无数个驿卒的血汗和无数匹战马的死亡;“妃子笑”三字颇有深意,春秋时周幽王为博妃子一笑,点燃烽火,导致国破身亡。“无人知”三字也发人深思,意在说明此事重大紧急,外人无由得知,这就不仅揭露了皇帝为讨宠妃欢心无所不为的荒唐,也与前面渲染的不寻常的气氛相呼应。全诗不用难字,不事雕琢,朴素自然,寓意精深,含蓄有力,是唐人咏史绝句中的佳作。

    四、诵读诗歌。

    1.自读感悟。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它的意境美,语言美,情感美,节奏美,音韵美,都能给我们美的熏陶。优美的诗歌,需要优美的朗读,今天,我们就开展一个小小的诗歌朗读竞赛,看谁字音读得准,节奏读得好,感情读得美。

    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个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 学生进行个人朗读练习。

    3.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开展诗歌朗诵比赛,推荐最佳选手进入班级诗歌朗诵比赛。 朗读,互评。

    4.组织朗读比赛。小组推荐的选手上台朗读。 每一组推选一个代表作为评委。

    5.师生评价,评选最佳选手。

    五、作业

    1.诵读本节课学习的《论语》内容及《过华清宫绝句》其一。

    2.积累杜牧《过华清宫绝句》的其他三首,自已诵读。

    3.积累学过的《论语》中有关学习的名句,诵读。

    论语的课件(篇12)

    教学目标:

    内容,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

    永不放弃的精神,用知识强大自己,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名言警句等,学会积累,并初步养成阅读文学名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感受《论语》的文化魅力,以非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经典中领略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魅力,享受名著带给自己的心灵启迪。

    教学难点:

    梳理《论语》中的格言警句,翻译、理解并进行分类整理,了解孔子的重要思想,并结合实际谈谈对自己学习、生活、为人处世的启发及影响。

    教学方法: 诵读领悟法 梳理分类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设想:

    《论语》是必修一名著导读的重要内容,对孔子及其作品、思想等有一个全面的介绍,对学生有积极的引导作用。本节课重在把名著导读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取其精华,感悟文化的魅力,开拓知识的宽度。因此这节课,从有关孔子的教育名言警句入手,这和学生的学习息息相关,便于学生去探究、思考,并结合实际灵活运用多样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采用“诵读领悟,梳理分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个性思维,徜徉在经典名著中,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教学过程:

    一、热点话题导入

    凭借在百家讲坛的《论语心得》,于丹教授一跃成为家喻户晓的“学术快女”,她说《论语》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比如“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用你的公正,用你的率直,用自你高尚的人格,坦然面对这一切,提倡的是一种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言。再如:“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内心的强大可以化解生命中的很多遗憾,要做到内心的强大,一个前提是要看轻身外之物的得与失。”这让我们又一次唤起了对《论语》的思考。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论语》,和孔子亲密接触,沐浴春风、洗涤心灵吧。

    二、聆听孔子故事

    大家在小学、初中时已接触到《论语》中相关篇章,对孔子也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孔子在中国是个闻名遐迩、妇孺皆知的人物。老百姓叫他孔圣人,读书人称他为孔夫子,那么你还知道有关孔子的那些故事呢?(找二到三个学生讲故事)

    (一)孔子带弟子去齐国,路上听见有哭声。孔子说这人的哭声不像是家里死人。上前问哭者,哭者说,我从小就好学,游遍列国后返回家乡,可双亲已经过世。往而不来着,年也;不可再见者,亲也。说罢哭者就跳河自杀了。孔子对弟子们说,要记住此事,引以为戒。从那以后,孔子的弟子告辞归家的人数达到30%。可见“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悲情在当时孔子就深有体会了。

    (二)孔子带弟子去郑国推销自己的政治观点,但是与弟子失散了。孔子独自一人站在东门外。有人对子贡说,东门外有一人焉,其长九尺有六寸,河目隆颡,其头似尧,其颈似皋陶,其肩似子产。可是腰以下,比禹短三寸。如丧家犬一样失意不得志。子贡将这些话告诉孔子。孔子显出高兴的样子,又叹了口气说,他表述的形状未必准确,可我的神色确实是象丧家犬啊。然乎哉!然乎哉!表现出孔子的大度、宽容的胸怀。

    三、梳理分类思想

    《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在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请大家迅速阅读名著导读部分,对孔子的思想进行梳理分类,进一步走进孔子。(学生自由阅读,圈点式画出来并进行总结,自由发言。)

    (一)“仁”的思想

    教师:《论语》中“仁”字出现过爱亲人,也强调“泛爱众,而亲仁”。而爱己、爱人、爱众、亲仁……不仅要将人的生命置于首位,且要安顿好人的现实社会生活。那么你对“仁”的思想有哪些看法呢?请大家各抒己见。

    预设:

    学生循礼而行,就能达到“仁”的境界。

    学生悌、忠、信”以仁为根本与核心,以爱为联系的纽带,以礼为规范形式,链接成一个个环环相扣的十字形人际关系结构。父慈子孝、君礼臣忠——这是纵向上下关系;兄友弟恭、朋友有信——这是横向左右关系。父子、君臣、夫妻、兄弟、朋友关系纵横交织构成的一个个十字形互立双赢的价值结构,彼此相互支撑、缺一不可,任何一方的脆弱、缺省或倾斜,都会使之失去平衡,使“仁爱”之实施陷于困境。

    学生弋不射宿”,且寄希望于仁人君子“仁民爱物”而长治久安。”在对“仁爱”有着极高要求的孔子看来,只要能使天下安定,做有益于民众现实生活与生命的事,就是仁德;能广泛给人民以好处,帮助大家生活得好,那是高于仁德的圣德。

    (二)教育思想

    教师: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孔子在教育方面也有很多独特的思想。下面就请大家再找找并进行总结。

    预设:

    学生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他一生努力实践着自己的教育理念,据说他的门下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有地域差别、年龄差别、贫富差别,正因为孔子“有教无类”的人文教育理念,他们才得以接受教育,这应该是孔子能受万世敬仰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学生2:孔子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孔子认为受教育者存在潜质和兴趣的差异,经济社会发展也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他把因材施教分为三类:一是针对学生的性格进行教育。二是根据学生的特质进行教育。三是根据学生的年龄进行教育。

    学生3:孔子注重引导的教育方法。

    触类旁通。

    2、学思并重。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惘;只思考不学习,那就有危险。

    3、重视实践。《论语》开篇表明: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说:学过后经常去实践,不是很愉快吗?指出了实践的重要性。

    4、方式灵活。孔子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或集体讲授或个别教导,或对话座谈或现场讨论,他十分重视与弟子的互动,从而激发弟子努力学习和思考。

    学生舜也没能做到。

    四、诵读领悟名言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其中一些经典的对话在当时,对后代都有很大的影响,请同学们结合学过的篇章诵读领悟这些名言。(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仁政、治国,学习、教育,为人处世”三个方面收集、诵读、翻译、感悟。)

    师生总结并归类:

    (一)仁政、治国之道:

    1、克己复礼为仁。

    克:克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西周之礼)才是做仁义之事。"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修养方法。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欲:想做;勿:不要;施:施加。自己不想做的事,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这是一种由己及人的思想,就是设身处地考虑别人的感受,往往指的是不好的东西或事物。自己不能接受,也不要转嫁到别人身上。

    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自我品行端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实行,若自身不端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这句话指为政者首先必须端正自己,做好臣民的表率,在当今仍有反腐倡廉的现实意义。

    教师明确:1—3表达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核心“仁”,《论语》中的阐述的“仁”是全方位的,既直指个人修养,又关注人与人的相处之道,更体现了治国之道。

    (二)学习、教育:

    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强调启发学生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我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用他们的缺点对照自己,加以改正。见人之善就学,这是虚心好学的精神。

    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述而》

    厌:满足,学习而不知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

    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前四个"知"是知道之意,而最后一个"知"同"智",智慧。

    教师明确:孔子的这些学习方法对我们有积极的意义,不因时代的变迁而过时,希望大家能活学活用。

    (三)为人处世:

    1、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有便佞,损矣。《季氏》

    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结交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知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

    2、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

    是自古以来人们所熟知的一句名言。许多人常常将此写成条幅,悬于室中,以激励自己。孔子认为,君子心胸开阔,神定气安。小人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一个军队的主帅可能被夺去,但一个普通人的志向不可能被夺去。这句话,两千五多百年来不知道激励了多少的中华儿女,使他们堂堂正正挺立在人世间,也成了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的民族精神之一。

    4、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子罕》

    谓工匠想要使他的工作做好,一定要先让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教师明确:这几句均谈论为人处世的方法。对我们大家交友、做事都有帮助。

    五、合作探究借鉴

    从《论语》中得到哪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你有什么启示、影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生生互动,倡导个性思维,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小组、个人积分,选出优秀个人和小组。)

    预设1:从《论语》中学到了要以关爱他人的心态面对生活。

    《论语》中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告诉我们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平易近人,做事谨慎。诚实守信,博爱众生,亲近仁者,这一切都做好了,还有余力的话,就可以去学习文艺了。可见不仅要爱自己的亲人,还要爱他人。在当今社会“关爱他人”仍然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正如我们说“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预设2:我学到了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

    如“己欲利而利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能见利益就自己得到,有难处就推给别人;想到自己想得到的别人也可能想要,自己讨厌的东西别人也不会喜欢。一个人做任何事不要只想自己,而应该多从别人的角度出发,拥有一个博大的胸怀,做到推己及人,就掌握了一个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预设终生学习。

    《论语》中关于教育、学习的名言很多。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等等。都强调学习对一个人来说是头等大事,学习是要讲求方法技巧的,学了就要及时实践,学习与思考应时刻紧密结合才能有效果,同时又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对照自己的短处,进行查漏补缺,保持谦虚学习的态度。只有在生活中随时随地地学习,我们才能真正做到活到老学到老。

    教师分享:大家说的很好,对《论语》的内容把握的不错,那老师也得到了一些启示想要和大家来分享。如孔夫子的“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在这一段中,孔子在面对子路和冉有所提出的同样的问题“闻斯行诸”时,没有给出简单笼统的回答,而是给不同的答案,那是因为他们的的性格特点不同。如今我国正在飞速发展,这就需要各行各业多方面的人才,可见因材施教正是我们的教育所需。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可见孔子的启发式教学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孔子的儒学经典仍传播着中国伦理道德的精华和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值得我们用一生去细细品读。

    六、阅读方法指导

    学生讨论读《论语》应该读些什么?怎样去读?

    第一、积累文言基础知识,使阅读更有效。要求学生具备一定数量的工具书,从字音、词意入,掌握实词、虚词、古今异义、句式等知识,从量变达到质变。

    第二、广泛阅读,熟练掌握《论语》选入课本的篇目,并能有感情的诵读。

    第三、了解对话的人物,掌握故事情节,读懂寓意。

    第四、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用孔子的思想的闪光点,教育学生领悟儒家思想的精华。

    七、我的课堂收获(各抒己见)

    八、布置作业:

    阅读《论语》,交流读书心得。(要求:内容真实,结合实际,有感而发,

    九、板书设计

    (一)“仁”的思想

    (二)教育思想

    1、有教无类

    2、因材施教

    3、引导的教育方法。①强调启发。②学思并重。③重视实践。④方式灵活。

    十、教学反思

    这节课内容充实,通过“梳理、诵读、感悟、提炼”,层层深入,让《论语》中的经典语句、光辉思想再一次照亮我们的人生。注重学生的互动、小组合作,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适时引导、启发,问答、抢答、积分等激励措施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形成竞争意识。不足之处,课堂时间有限,有些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到位,希望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读书活动,让学生再深入领悟《论语》的精髓。

    【论语的课件12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