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化学教案(实用八篇)
  • 化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3-08-31

    化学教案(实用八篇)。

    老师在开学前需要把教案课件准备好,每个人都要计划自己的教案课件了。教案是教师教学的有效手段。根据您需要的资料教师范文大全小编为您精心整理了“化学教案”,希望您收藏本页链接以防遗忘!

    化学教案(篇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发现学习和生产、生活中有意义的化学问题,并进行实验探究

    一、使用说明:阅读课本7 页— 9页,认真分析填下列表格,并独立完成以下预习内容。

    (1)原理: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的不同,通过加热到 使沸点低的组分先汽化并随蒸汽通过 冷凝下来,从而实现与沸点高的组分分离开来。用蒸馏的方法可除去 、 或 的杂质。

    (2)主要仪器:

    1、在试管中加入少量自来水,滴入几滴稀硝酸和几滴AgNO3(硝酸银)溶液。

    2、在烧瓶中加入约1/3体积的自来水,再加入几粒沸石,按图1-4连接好装置,向冷凝管中通入冷却水。加热烧瓶,弃去开始馏出的部分液体,用锥形瓶收集约10mL液体,停止加热。

    3、取少量蒸馏出的液体加入试管中,然后加入几滴AgNO3溶液和几滴稀硝酸。(得到的液体中含有Cl-吗?)

    (1)概念:萃取是利用物质在溶剂里的 不同,用一种溶剂把物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分液是将萃取后液体分离开的操作。

    (2)主要仪器:

    1、冷凝管有何作用? 2.、你知道该怎样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Cl- 吗?

    3、从碘水中提取碘时,能不能用酒精作萃取剂?为什么?分液时,上下层液体如何取出?

    化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对水的三态变化的微观解释和原因分析。

    2.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认识水分子的特征。

    教学起点分析:知道水能发生三态变化和发生这些变化的条件,相当一部分也知道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但是不了解分子的特征,不能自发地从微观的角度去看待和分析物质的变化,对于水的凝结、蒸发等司空见惯的不易产生探究冲动。教学的起点应当定位于对水的三态变化的微观描述和原因分析方面。如我们为什么觉察不到水的蒸发的?水在什么情况下更容易蒸发?在蒸发过程中,水分子发生什么变化?

    教学过程 :

    [师]同学们喜欢潺潺的小溪、奔腾的江河、波涛汹涌的大海吗?

    [生]喜欢。

    [问]它们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生]水(水分子)。

    [师]水是由什么组成的?

    [生]水是由水分子组成的。

    [师]你知道一个水分子的大小吗?

    [生]不知道。

    [投影]一滴水。(只一滴水,就约含有1021个水分子)。

    [师]这样小的分子似乎是微不足道的,然而,没有小小的水分子,哪有晶莹的水滴,又怎么会有奔腾的江河 ,汹涌的大海呢?

    [设问]那水分子有什么特征?

    为什么有时会幻作朵朵白云,有时又能化做绵绵细雨、皑皑白雪?

    [生]状态变化。

    [师]水变成云、雨、雪是水的存在状态发生变化的结果。

    [投影]第一节 水分子的三态变化

    水的三态变化

    [板书]水的三态变化

    [投影]出示目标

    [投影]封闭在针筒中的水。设想把封闭在针筒中的少量水煮沸,液态的水就会变为水蒸气,体积会明显增大。

    [问]请大家猜想一下,在这个过程中,水分子会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猜想]水分子本身变大了? 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了?

    水分子的数目增多了?

    水分子受热都冲到针筒的那一端去了?

    [师]下面我们来研究同学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初中学习方法?

    先来观察:不同状态的水中水分子的排列

    [问]从图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同桌之间相互交流)

    (学生七嘴八舌)固态的水:水分子有序排列,分子都在固定的位置上振动

    液态的水:水分子无序排列,在一定体积内较自由地运动

    气态的水:水分子自由运动,充满整个容器或自由地向空间扩散

    分子间的间隔不同

    [师]小结:分子间的间隔不同,物质在气态时分子间的间隔比在固态液态时要大得多

    [说明]图中的质量是不相同的,图中水分子的个数也不相同,图示的

    目的仅在于表示分子的间隔不同,所以,同一质量的水在变为

    水蒸气时,分子本身没变,分子间的距离,分子的排列方式,

    通过刚才的研究:大家来小结一下。

    [板书]水由固→液→气时

    分子数目 分子间的距离

    不变 改变

    分子大小 分子的排列方式

    [问]这样的变化是变化还是变化?

    [生]物理变化

    [投影]生活景象(路边斑斑水迹,太阳光照下,一会儿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问]这是什么原因?

    化学教案(篇3)

    生活与化学教案

    一、教案概述

    本教案以“生活与化学”为主题,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实践能力。通过课堂上的理论学习和实验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化学的魅力,同时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希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让他们认识到化学学科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并增强他们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4. 增强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动力。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

    1. 理论学习(20分钟)

    首先,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开场可以问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例子是涉及到化学反应的,如口腔清洁产品中的碳酸钠、洗涤剂中的表面活性剂等。

    2. 实验操作(40分钟)

    为了加深学生对化学的认知,设计一系列与生活相关的化学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比如,可以设计一个实验,观察酸碱中和反应的现象。将醋倒入带酸碱指示剂的试管中,然后滴加碳酸钠溶液,观察颜色的变化,直到酸碱指示剂的颜色变为中性。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将深入了解酸碱中和反应,并感受到化学实验的乐趣和刺激。

    3. 小组讨论(15分钟)

    分成小组讨论,自由发挥创造力,提出自己对于化学在生活中应用的观点和建议。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讨论结果,向全班做一次汇报,分享各自的观点和创新思路。

    4. 总结与展望(10分钟)

    最后,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化学在未来的应用前景。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关注化学的发展和应用,并积极参与实验和科学竞赛等活动。

    四、教学评价

    1. 理论学习环节中,学生是否能积极参与讨论,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深度;

    2. 实验操作环节中,学生的实验操作是否规范和安全,观察结果的准确性和分析能力;

    3. 小组讨论环节中,学生对化学在生活中应用的观点和建议的独特性和创造力;

    4. 总结与展望环节中,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总结掌握情况,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动力是否得到增强。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化学的认知和理解得到了提高。实验操作环节中,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化学实验的了解和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小组讨论环节中,学生思维得到了拓展,展现出了创新思路和个性化的观点。总的来说,本节课的教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需要更加合理,教师在理论学习环节中的提问方式需要更加灵活多样等。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质量。

    化学教案(篇4)

    【知识目标】

    1.认识化学键的涵义,知道离子键的形成;

    2.初步学会用电子式表示简单的原子、离子和离子化合物。

    【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化学物质的形成过程,进一步理解科学研究的意义,学习研究科学的基本方法。

    2.在分析、交流中善于发现问题,敢于质疑,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几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

    【情感目标】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重点、难点】离子键、化学键

    【教学方法】

    讨论、交流、启发

    【教学用具】PPT等

    【教学过程】

    讲述:我们每天都在接触大量的化学物质,例如食盐、氧气、水等,我们知道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是这些微粒是怎样结合成物质的?

    问题:食盐是由什么微粒构成的?

    食盐晶体能否导电?为什么?

    什么情况下可以导电?为

    什么?

    这些事实说明了什么?

    学生思考、交流、讨论发言。

    多媒体展示图片(食盐的晶体模型示意图及熔融氯化钠和溶液导电图)

    解释:食盐晶体是由大量的钠离子和氯离子组成。我们知道阴阳离子定向移动

    才能形成电流,食盐晶体不能导电,说明这些离子不能自由移动。

    问题:为什么食盐晶体中的离子不能自由移动呢?

    学生思考、交流、回答问题。

    阐述:这些事实揭示了一个秘密:钠离子和氯离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而且很强烈。

    问题:这种强

    烈的相互作用是怎样形成的呢?

    要回答上述问题,请大家思考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学生思考、交流、发言。

    板演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因为是阴阳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以叫离子键。键即相互作用,氯化钠的形成是由于离子键将钠离子与氯离子紧紧地团结在一起。

    板书:离子键:使阴阳离子结合的相互作用。

    问题:钠离子与氯离子之间的离子键是不是只有吸引力?也就是说钠离子与氯离子可以无限制的靠近?

    学生思考、讨论、发言

    归纳:离子键是阴阳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即有吸引力(阴阳离子之间的静电引力),也有排斥力(原子核与原子核之间、电子与电子之间),所以阴阳离子之间的距离既不能太近也不能太远。它们只能在这两种作用力的平衡点震动。

    如果氯化钠晶体受热,吸收了足够的能量,阴阳离子的震动加剧,最终克服离子键的束缚,成为自由移动的离子。此刻导电也成为可能。

    引申:自然界中是否存在独立的钠原子和氯原子?为什么?

    说明:原子存在着一种矛盾情绪,即想保持电中性,又想保持

    稳定。二者必选其一时,先选择稳定,通过得失电子达到稳定,同时原子变成了阴阳离子。阴阳离子通过静电作用结合形成电中性的物质。因此,任何物质的形成都是由不稳定趋向于稳定,也正是原子有这种矛盾存在,才形成了形形色色,种类繁多的物质。所以说:矛盾往往是推动事物进步、

    发展的原动力。问题:还有哪些元素的原子能以离子键的方式结合呢?

    这种结合方式与它们的原子结构有什么关系吗?

    学生思考、交流、讨论

    归纳总结:活泼金属易失去电子变成阳离子,活泼非金属易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它们之间最容易形成离子键。例如元素周期表中的Na、K、Ca、及F、Cl、、O、S等。由这些阴阳离子随机组合形成的物质有NaF、K2S、

    CaO、MgCl2、Na2O等。

    活动探究:分析氯化镁的形成过程。

    我们把通过离子键的结合成的化合物叫离子化合物。即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叫离子化合物。

    板书:离子化合物:许多阴阳离子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的化合物。

    讲述:既然我们已经认识了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我们该用什么工具准确地表达出离子化合物呢?元素符号似乎太模糊了,不能表示出阴阳离子的形成;原子结构示意图可以表达阴阳离子的形成,但是太累赘,不够方便,考虑到阴阳离子的形成主要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有关,我们取元素符号与其最外层电子作为工具,这种工具叫电子式。用点或叉表示最外层电子。例如原子的电子式:Na Mg Ca Al O S F Cl 阳离子的电子式:Na+ Mg2+ Ca2+ 阴离子的电子式:F- Cl- O2-S2-

    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NaF、 CaO、 MgCl2、 Na2O、 K2S

    列举两个,其余由学生练习。

    引申:我们由氯化钠的形成发现了一类物质即离子化合物。那么,其它物质的情况又如何呢?

    问题:氯气、水是由什么微粒构成的?

    是不是它们的组成微粒间也存在着作用力呢?

    学生思考、交流、发言。

    说明:两个氯原子之间一定是通过强烈的相互作用结合成氯气分子的,水中的氢原子与氧原子之间一定也存在着很强烈的相互作用。而且这些强烈的相互作用力与离子键有些不一样,我们将这种相互作用叫共价键。我们将在下一节课学习。

    我们将物质中这些直接相邻原子或离子间的强烈的相互作用力统称为化学键。

    板书:化学键:物质中直接相邻原子或离子之间的强烈的相互作用。

    总结:世界上物质种类繁多,形态各异。但是我们目前知道的元素却只有100多种,从组成上看正是100多种元素的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成千千万万种物质。才有了我们这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而这些原子形成物质的目的都是相同的,即由不稳定趋向于稳定。这是自然规律。

    课后思考题:

    1.认识了氯化钠的形成过程,试分析氯化氢、氧气的形成。

    2.结合本课知识,查阅资料阐述物质多样性的原因。

    二、共价键

    1.概念: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叫做共价键。

    2.成键微粒:一般为非金属原子。

    形成条件:非金属元素的原子之间或非金属元素的原子与不活泼的某些金属元素原子之间形成共价键。

    分析:成键原因:当成键的原子结合成分子时,成键原子双方相互吸引对方的原子,使自己成为相对稳定结构,结构组成了共用电子对,成键原子的原子核共同吸引共用电子对,而使成键原子之间出现强烈的相互作用,各原子也达到了稳定结构。

    板书:3.用电子式表示形成过程。

    讲解:从离子键和共价键的讨论和学习中,看到原子结合成分子时原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这种作用不仅存在于直接相邻的原子之间,也存在于分子内非直接相邻的原子之间,而前一种相互作用比较强烈,破坏它要消耗比较大的能量,是使原子互相联结形成分子的主要因素。这种相邻的原子直接强烈的相互作用叫做化学键。

    板书:三、化学键

    相邻原子之间的强烈的相互作用,叫做化学键。

    讨论:用化学键的观点来分析化学反应的本质是什么?

    教师小结:一个化学反应的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形成的过程。

    化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氮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递变性。

    (2)掌握N2的分子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重要用途。熟悉自然界中氮的固定的方式和人工固氮的常用方法,了解氮的固定的重要意义。

    2.能力和方法目标

    (1)通过“位、构、性”三者关系,掌握利用元素周期表学习元素化合物性质的方法。

    (2)通过N2结构、性质、用途等的学习,了解利用“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等线索学习元素化合物性质的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氮气的化学性质。氮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教学过程

    [引入]

    投影(或挂出)元素周期表的轮廓图,让学生从中找出氮族元素的位置,并填写氮族元素的名称、元素符号。根据元素周期律让学生通过论分析氮族元素在结构、性质上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教师引导]

    氮族元素的相似性:

    [学生总结]

    最外电子层上均有5个电子,由此推测获得3个电子达到稳定结构,所以氮族元素能显-3价,最高价均为+5价。最高价氧化物的通式为R2O5,对应水化物通式为HRO3或H3RO4。气态氢化物通式为RH3。

    氮族元素的递变性:

    氮 磷 砷 锑 铋

    非金属逐渐减弱 金属性逐渐增强

    HNO3 H3PO4 H3AsO4 H3SbO4 H3BiO4

    酸性逐渐减弱 碱性逐渐弱增强

    NH3 PH3 AsH3

    稳定性减弱、还原性增强

    [教师引导]

    氮族元素的一些特殊性:

    [学生总结]

    +5价氮的化合物(如硝酸等)有较强的氧化性,但+5价磷的化合物一般不显氧化性。

    氮元素有多种价态,有N2O、NO、N2O3、NO2、N2O4、N2O5等6种氧化物,但磷主要显+3、+5两种价态。

    [教师引导]

    氮族元素单质的物理性质有哪些递变规律?

    [师生共同总结后投影]

    课本中表1-1。

    [引入第一节]

    化学教案(篇6)

    生活与化学教案

    【引言】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它贯穿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教案旨在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让学生深入了解化学与生活的紧密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知识目标】

    1. 掌握化学与生活的关系,了解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2. 了解常见物质的化学性质和变化规律;

    3. 掌握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1. 探究化学与生活的关系;

    2. 理解化学性质和变化规律;

    3.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方法】

    1. 启发探究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发现化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

    2. 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操作,深入了解物质的化学性质和变化规律;

    3. 问题解决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

    1. 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及其解释;

    2. 常见物质的化学性质及其变化规律;

    3. 生活中的化学实验和问题解决。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引导学生思考,如铁锈、发酵等;

    2. 理论讲解:讲解化学与生活的关系、物质的化学性质和变化规律;

    3. 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与生活相关的化学实验,如酸碱中和、溶解等;

    4. 问题解决:提出一系列与生活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解决;

    5. 练习与讨论:组织学生进行习题训练,开展小组讨论,相互交流思考;

    6. 总结与评价:引导学生总结与评价所学的化学知识和实践经验。

    【六、教学资源】

    1. 实验器材:试管、烧杯、燃烧瓶等实验器材;

    2. 实验药品:盐酸、硫酸、氢氧化钠等常见实验药品。

    【七、教学评价与反思】

    通过教学评价,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践能力是否提高。同时,及时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

    总结:通过本教案的实施,学生不仅能够深入了解化学与生活的关系,还能够锻炼他们的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化学教案(篇7)

    生活与化学教案

    一、主题介绍

    生活与化学密不可分,化学渗透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本教案以“生活与化学”为主题,通过多种教学方式与方法,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对其产生兴趣;

    2.培养学生化学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其实验观察和探究能力;

    3.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

    4.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内容

    1.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及其背后的化学原理;

    2.化学实验的设计与操作;

    3.探究化学原理和化学应用的课题研究。

    四、教学流程

    课时一: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校内实验室)

    一、导入(10分钟)

    1.师生互动,学生分享平时观察到的化学现象;

    2.学生讨论哪些生活用品中含有化学物质。

    二、探究(30分钟)

    1.学生小组合作,选择一种常见的生活用品和食物,并设计实验,观察其化学变化;

    2.学生记录实验操作过程并观察记录化学现象。

    三、总结(10分钟)

    1.学生小组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和观察感受;

    2.引导学生反思实验中的化学原理和应用。

    课时二:化学实验的设计与操作(校内实验室)

    一、导入(10分钟)

    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实验结果和观察感受;

    2.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

    二、探究(30分钟)

    1.学生小组自主设计一个化学实验,包括实验目的、步骤和记录方法;

    2.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实验数据和化学现象。

    三、总结(10分钟)

    1.学生小组分享自己的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

    2.学生和教师共同总结实验中的操作技巧和注意事项。

    课时三:课题研究(校内或校外实践)

    一、导入(10分钟)

    1.复习前两节课的实验结果和观察感受;

    2.学生小组自主选择一个与生活相关的化学课题,并进行研究。

    二、探究(30分钟)

    1.学生小组分工合作,进行课题研究,包括相关背景资料的查找、实验设计与操作以及数据收集与分析;

    2.学生小组记录研究过程和结果。

    三、总结(10分钟)

    1.学生小组就课题研究的成果进行展示与交流;

    2.学生与教师共同总结课题研究中的问题和收获。

    五、教学评价

    1.通过学生的实验报告和课题研究报告,评价学生对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

    2.通过学生的实验结果和课题研究成果,评价学生对化学原理和应用的理解和探索能力;

    3.通过学生的口头表达和课堂讨论,评价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六、知识延伸与拓展

    1.鼓励学生参加科技竞赛或科技创新活动,拓宽化学方面的知识和应用;

    2.鼓励学生参观科技展览,了解前沿科技和创新成果。

    七、教学反思

    生活与化学教学的设计和实施应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通过学生实践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与实践能力,使学生对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有更深入的认知和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此外,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化学教案(篇8)

    知识目标

    使学生在了解气体的体积与温度和压强有密切关系的基础上,理解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

    能力目标

    通过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和有关计算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通过教学过程中的设问,引导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

    教学难点:相同温度和压强下,相同物质的量的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大约相同的原因。

    教学方法:设疑、导思、归纳、应用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1mol物质含有的粒子数约是多少?

    2.什么叫摩尔质量?

    [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的物质的量,它把宏观上可称量的物质与微观粒子联系起来,宏观上可感知的除了物质的质量,还有物质所占的体积上节课我们研究了1mol物质所具有的质量,这节课我们来讨论1mol物质所占的体积。

    [板书] 一、气体摩尔体积

    1.1mol固、液态物质的体积

    [提问] 已知物质的质量和密度,怎样求体积?

    学生回答:V=

    [ 投影 ] 计算1mol几种固、液态物质的体积,填表;

    物质

    粒子数

    1mol 物质质量(g)

    20℃密度(g/cm 3 )

    体积(cm 3 )

    Fe

    6.02×10 23

    56

    7.8

    Al

    6.02×10 23

    27

    2.7

    Pb

    6.02×10 23

    207

    11.3

    H 2 O

    6.02×10 23

    18

    1(4℃)

    H 2 SO 4

    6.02×10 23

    98

    1.83

    学生分组计算出1molFe、Al、Pb、H 2 O、H 2 SO 4 的体积分别为:7.2、10、18.3、18、53.6cm 3

    [ 微机显示 ] 1mol物质的体积

    [ 板书 ] 1mol固、液态物质的体积不相同。

    2.1mol气态物质的体积

    [ 微机显示 ] 影响气体体积的因素

    指导学生注意观察分子间平均距离的变化。

    [ 说明 ] 比较一定质量气体的体积,必须在相同温度和压强条件下。

    [ 板书 ] 标准状况:0℃,101kPa

    [ 投影 ] 计算标准状况下,1mol H 2 、O 2 、CO 2 气体的体积,并填表:

    气体

    粒子数

    1mol物质质量(g)

    密度(g/L)

    体积(L)

    H 2

    6.02×10 23

    2.016

    0.0899

    O 2

    6.02×10 23

    32.00

    1.429

    CO 2

    6.02×10 23

    44.01

    1.977

    学生分组计算出标准状况下,1mol H 2 、O 2 、CO 2 的体积分别为:22.4L、22.4L、22.3L

    [ 板书 ] 在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都约是22.4L。

    [ 强调 ] ①标准状况(0℃,101Kpa)②物质的量为 1mol ③任何 气体 物质 ④ 约 为22.4L

    [ 展示 ] 22.4L体积的实物模型

    [ 设疑 ] 在其它的温度和压强下,1mol气体是否占有大约相同的体积呢?

    [ 板书 ] 单位物质的量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

    Vm = 单位:L/mol

    [ 提问 ] 气体摩尔体积与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22.4L/mol是什么关系?

    [ 强调 ] 22.4L/mol只是在特定条件下的气体摩尔体积。气体摩尔体积是在任意温度、压强下,气体体积与气体物质的量之比。

    [ 设问 ] 为什么在一定温度、压强下,1mol固、液态物质体积不同,而1mol气体体积都大致相同呢?让我们从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上找找原因。

    [ 讨论 ] 决定物质体积的主要因素

    [ 微机显示 ] 影响物质体积的因素

    [ 提问 ] 1.1mol液态水变为1mol水蒸气分子数是否变化?

    2.为什么体积由18mL变为3.06×10 4 mL,体积扩大了1700倍。

    [ 指出 ] 在粒子数相同的条件下,固、液态物质的体积主要决定于构成物质的粒子的大小,由于构成不同物质的粒子的大小不同,所以1mol固、液态物质的体积不相同;气体的体积主要决定于粒子间的距离,不同气体分子间的平均距离大约相等,所以1mol气体的体积大致相同。

    [ 结论 ] 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即阿伏加德罗定律。应用:同温同压: 还可推导出

    [ 练习题] (投影)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如不正确,指出错误的原因。

    1. 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是22.4L。

    2. 1molH 2 的质量是1g,它所占的体积是22.4L/mol。

    3. 1mol任何物质在标准状况时所占的体积都约为22.4L。

    4.22.4LO 2 一定含有6.02×10 23 个O 2 。

    5.在同温同压下,32gO 2 与2gH 2 所占的体积相同。

    6. 在同温同压下,20mLNH 3 与60mLO 2 所含的分子个数比为1:3。

    (答案:正确的是5.6.)

    板书设计 :

    第二节 气体摩尔体积

    一、气体摩尔体积

    1.1mol固、液态物质的体积

    1mol固、液态物质的体积不相同。

    2.1mol气态物质的体积

    标准状况:0℃,101Kpa

    在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都约是22.4L。

    单位物质的量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

    V m = 单位:L/mol

    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即阿伏加德罗定律。应用:同温同压: ,还可推导出

    化学教案(篇9)

    教材分析:

    1、地位和功能

    必修模块的有机化学内空是以典型有机物的学习为切入点,让学生在初中有机物常识的基础上,能进一步从结构的角度,加深对有机物和有机化学的整体认识。选取的代表物有甲烷、乙烯(制品)、乙醇(酒)、乙酸(醋)、糖、油脂、蛋白质等,这些物质都与生活联系密切,是学生每天都能看到、听到的,使学生感到熟悉、亲切,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必修模块的有机化学具有双重功能,即一方面为满足公民基本科学素养的要求,提供有机化学中最基本的核心知识,使学生从熟悉的有机化合物入手,了解有机化学研究的对象、目的、内容和方法,认识到有机化学已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和说明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和物质用途;另一方面为进一步学习有机化学的学生,打好最基本的知识基础、帮助他们了解有机化学的概况和主要研究方法,激发他深入学习的欲望。

    2、内容的选择与呈现

    根据课程标准和学时要求,本章没有完全考虑有机化学本身的内在逻辑体系,主要是选取典型代表物,介绍其基本的结构、主要性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较少涉及到有机物类概念和它们的性质(烯烃、芳香烃、醇类、羧酸等)。为了学习同系物和同分异构体的概念,只简单介绍了烷烃的结构特点和主要性质,没有涉及烷烃的系统命名等。

    教材特别强调从学生生活实际和已有知识出发,从实验开始,组织教学内容,尽力渗透结构分析的观点,使 学生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不盲目扩充代表物的性质和内容,尽量不涉及类物质的性质,注意从结构角度适当深化学生对甲烷、乙醇、乙酸的认识,建立有机物“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认识关系,使学生了解学习和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方法,形成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内容,教材增加了章图、结构模型、实验实录图、实物图片等,丰富了教材内容,提高了教材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3、内容结构jK251.COM

    本章的内容结构可以看成是基础有机化学的缩影或概貌,可表示如下:

    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典型物质的有关反应、结构、性质与用途等知识,教材采用了从科学探究或生活实际经验入手,充分利用实验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反应,再从结构角度深化认识。如甲烷、乙烯的研究,乙醇结构的研究,糖和蛋白质的鉴定等,都采用了较为灵活的引入方式。同时注意动手做模型,写结构式、电子式、化学方程式;不分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总之要把握以下三点:

    1、教材的起点低,强调知识与应用的融合,以具体典型物质的主要性质为主。

    2、注意不要随意扩充内容和难度,人为增加学生的学习障碍。

    3、尽量从实验或学生已有的生活背景知识出发组织或设计教学,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有机化学就在他们的实际生活之中。

    第一节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自然界中甲烷的存在及储量情况。

    2、通过实践活动掌握甲烷的结构式和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

    3、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并掌握甲烷的取代反应原理。

    4、了解甲烷及其取代反应产物的主要用途。

    5、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重点、难点:

    甲烷的结构和甲烷的取代反应

    教学过程:

    通过简单计算确定甲烷的分子式。

    画出碳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推测甲烷分子的结构。

    一、甲烷的分子结构

    化学式:CH4

    电子式:

    结构式:

    二、甲烷的性质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溶于水,比空气轻,是天然气、沼气(坑气)和石油气的主要成分(天然气中按体积计,CH4占80%~97%)。

    2:化学性质:甲烷性质稳定,不与强酸强碱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以下反应:

    (1)可燃性(甲烷的氧化反应)

    学生实验:

    ①CH4通入酸性KMnO4溶液中

    观察实验现象:不褪色 证明甲烷不能使酸性高锰酸溶液褪色。

    结论: 一般情况下,性质稳定,与强酸、强碱及强氧化剂等不起反应。

    (2)取代反应

    ② 取代反应实验

    观察现象:色变浅、出油滴、水上升、有白雾、石蕊变红。

    在室温下,甲烷和氯气的混合物可以在黑暗中长期保存而不起任何反应。但把混合气体放在光亮的地方就会发生反应,黄绿色的氯气就会逐渐变淡,有水上升、有白雾、石蕊试液变红,证明有HCl气体生成,出油滴,证明有不溶于水的有机物生成。

    定义——有机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它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的反应叫取代反应。

    CH4、CH3Cl、CH2Cl2、CHCl3、CCl4均不溶于水

    化学式

    CH3Cl

    CH2Cl2

    CHCl3

    CCl4

    名称(俗名)

    溶解性

    常温状态

    用途

    取代反应与置换反应的比较:

    取代反应

    置换反应

    可与化合物发生取代,生成物中不一定有单质

    反应物生成物中一定有单质

    反应能否进行受催化剂、温度、光照等外界条件的影响较大

    在水溶液中进行的置换反应遵循金属或非金属活动顺序。

    分步取代,很多反应是可逆的

    反应一般单向进行

    3、用途:

    甲烷是一种很好的气体燃料,可用于生产种类繁多的化工产品。

    4.补充练习

    1.下列有关甲烷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采煤矿井中的甲烷气体是植物残体经微生物发酵而来的

    B.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

    C.甲烷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极易溶于水

    D.甲烷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所生成的产物四氯甲烷是一种效率较高的灭火剂

    2.下列关于甲烷性质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甲烷是一种非极性分子

    B.甲烷分子具有正四面体结构

    C.甲烷分子具有极性键

    D.甲烷分子中H-C—H的键角为90℃

    3.下列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与CH4发生化学反应的是 ( )

    A.氯气

    B.溴水

    C.氧气

    D.酸性KMnO4溶液

    4.将等物质的量的甲烷和氯气混合后,在漫射光的照射下充分反应,所得产物中物质的量最大的是 ( )

    A.CH3Cl

    B.CH2Cl2

    C.CCl4

    D.HCl

    5.下列气体在氧气中充分燃烧后 ,其产物既可使无水硫酸铜变蓝,又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 ( )

    A.H2S

    B.CH4

    C.H2

    D.CO

    6.甲烷的电子式为________,结构式为________。1 g甲烷含_______个甲烷分子,4 g 甲烷与____________ g水分子数相等,与___________g一氧化碳原子数相等。

    7.甲烷和氯气发生的一系列反应都是________反应,生成的有机物中常用作溶剂的____________,可用作灭火剂的是_____________,氯仿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参照此类反应,试写出三溴甲烷在光照条件下与溴蒸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标准状况下,1.12 L某气态烃(密度为0.717g/L)充分燃烧后,将生成的气体先通过无水氯化钙,再通过氢氧化钠溶液,经测定前者增重1.8 g,后者增重2.2 g,求该烃的分子式。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烷烃、同系物、同分异构体、同分异构现象等概念

    2、了解常温下常见烷烃的状态

    3、通过探究了解烷烃与甲烷结构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4、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及探究能力

    重点、难点:

    同分异构体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烷烃:结构特点和通式:

    烃的分子里碳原子间都以单键互相连接成链状,碳原子的其余的价键全部跟氢原子结合,达到饱和状态。所以这类型的烃又叫饱和烃。由于C-C连成链状,所以又叫饱和链烃,或叫烷烃。(若C-C连成环状,称为环烷烃。)

    分别书写甲烷、乙烷、丙烷等烷烃的结构式。

    同系物: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互相称为同系物。

    甲烷、乙烷、丙烷等都是烷烃的同系物。

    关于烷烃的知识,可以概括如下:

    ①烷烃的分子中原子全部以单键相结合,它们的组成可以用通式CnH2n+2表示。

    ②这一类物质成为一个系统,同系物之间彼此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

    ③同系物之间具有相似的分子结构,因此化学性质相似,物理性质则随分子量的增大而逐渐变化。

    (烃基:烃分子失去一个或几个氢原子所剩余的部分叫烃基,用“R-”表示;烷烃失去氢原子后的原子团叫烷基,如-CH3叫甲基、-CH2CH3叫乙基;一价烷基通式为 CnH2n+1- )

    二、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

    定义: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化学式,但具有不同结构的现象,叫做同分异构现象。具有同分异构现象的化合物互称同分异构体。如正丁烷与异丁烷就是丁烷的两种同分异构体,属于两种化合物。

    正丁烷 异丁烷

    熔点(℃) -138.4 -159.6

    沸点(℃) -0.5 -11.7

    我们以戊烷(C5H12)为例,看看烷烃的同分异构体的写法:

    先写出最长的碳链:C-C-C-C-C 正戊烷 (氢原子及其个数省略了)

    然后写少一个碳原子的直链: ( )

    然后再写少两个碳原子的直链:把剩下的两个碳原子当作一个支链加在主链上:

    (即 )

    探究C6H14的同分异构体有几种?

    补充练习

    1.下列有机物常温下呈液态的是 ( )

    A.CH3(CH2)2CH3

    B.CH3(CH2)15CH3

    C.CHCl3

    D.CH3Cl

    2.正己烷的碳链是 ( )

    A.直线形

    B.正四面体形

    C.锯齿形

    D.有支链的直线形

    3.下列数据是有机物的式量,其中可能互为同系物的一组是 ( )

    A.16、30、58、72

    B.16、28、40、52

    C.16、32、48、54

    D.16、30、42、56

    4.在同系物中所有同系物都是 ( )

    A.有相同的分子量

    B.有相同的通式

    C.有相同的物理性质

    D.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5.在常温常压下,取下列4种气态烃各1mol,分别在足量的氧气中燃烧,其中消耗氧气最多的是 ( )

    A.CH4

    B.C2H6

    C.C3H8

    D.C4H10

    6.请用系统命名法命名以下烷烃

    C2H5

    CH3

    ⑴ C2H5-CH-CH-(CH2)3-CH3 ⑵

    CH3-CH-CH-C-H

    CH3︱

    C2H5︱

    CH3

    CH3

    C2H5︱

    CH2-CH2-CH3

    CH2

    CH3

    ⑶ ⑷

    CH3-CH-C-CH3 CH3-C-CH2-C-CH3

    7.根据有机化学命名原则,判断下列命名是否有错误,若有错误请根据所要反映的化合物的结构给予重新命名。

    (1)2-乙基丙烷:

    (2)2,4-二乙基戊烷

    (3)3,3-二甲基-4-乙基己烷

    (4)2,4-二甲基-6,8-二乙基壬烷

    8.室温时20 mL某气态烃与过量的氧气混合,完全燃烧后的产物通过浓硫酸,再恢复至室温,气体体积减少了50 mL ,剩余气体再通过氢氧化钠溶液,体积又减少了40 mL 。求气态烃的分子式

    参考答案:

    6.(1)4-甲基-3-乙基辛烷

    (2)2,3,4-三甲基己烷

    (3)3,4-二甲基-4-乙基庚烷

    (4) 2,2,4,4-四甲基己烷

    7.(1)错 2-甲基丁烷

    (2)错 3,5-二甲基庚烷

    (3)对

    (4)错 2,4,6-三甲基-6-乙基癸烷

    化学教案(篇10)

    本周,来自于师大的巡回老师来到了我们的学校,由于考试时间的原因,我们没有进行讲课,而是就讲过的课进行了说课,关于这次的说课我的主题是刚讲过不久的《空气的成分》这节课,下面是我对本次说课的反思。

    在说课的开始我首先就本节课在课本中的意义和地位进行了分析,在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变化,物质的性质等知识,之后还会学习空气中的成分如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性质,在整本书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本节课的有关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之后又关于教学目标进行了分析,但通过这次说课我才清楚,在目标的制定上要以学生为主体,不需要按照三维目标的规则进行书写和安排,但目标的制定一定要切合实际,安排合理。之后我又进行了学生的学情分析。指导老师指出我安排的环节有失误,应该先说学情,教学分析最后说教学目标并且在说课中,应该先整体说课稿中,关于分析占得篇幅过多,没有强调说课过程的主体作用。

    之后,我又进行了新课的引入,在课堂的开始,我首先从实际出发,创设一个情景,让学生先从日常生活中了解空气,用人们感受到风吹到脸上时的触感来引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空气,由此,引本节课的知识,让同学来思考一下空气的成分。指导老师提出我的`引入是让同学们较为容易理解的,学科联系了实际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便于学生学习,这样让同学们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对化学产生了较为浓厚的兴趣。

    引起学生学习欲望后,再就拉瓦锡的实验进行分析,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由于学生还未接触压强的相关知识,有关的原理我利用填充面粉的类比来讲述的,讲解时间过长,也过于抽象。在学生简单理解了原理之后,让学生迅速又阅读书上红磷的相关实验,但关于整体的教学过程,指导老师也指出说课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学过程,而我关于这方面的叙述不够具体,过于表面化,没有理解说课的主要含义。

    同时,这次的指导让我受益匪浅,了解了在说课过程中,要少说结论性语言,要多从实际出发,特别是清楚地明白了在讲课的过程中学生才是主体,要让他们参与进来,自主的学习,而老师只是起到了一个辅助的作用,帮助学生进行学习。

    在实习的过程中,指导是非常必要的,让我发现了自己的缺点和需要进步的地方,感谢这次的指导让我能发现问题并有机会去改正问题。

    化学教案(篇11)

    [考试目标]

    1、了解酸碱中和滴定基本操作方法、误差分析等。

    2、掌握酸碱中和滴定的简单计算。

    3、滴定法的综合应用。

    [要点精析]

    中和滴定原理(对于强酸、强碱溶液的滴定反应):

    强酸与强碱溶液之间的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 + OH- = H2O , 所以:n(H+) = n(OH-),

    即:c(H+)V(H+)=c(OH-)V(OH-),可写成:

    或:

    由上式可知:用已知浓度的强酸(或强碱)与未知浓度的强碱(或强酸)反应,如果测出恰好中和时二者的体积,即可由上式计算出未知液的浓度。

    2、中和滴定中的仪器及试剂

    主要仪器有:酸式滴定管(不能盛放碱性溶液和HF)、碱式滴定管(不能盛放酸性溶液和KMnO4等氧化剂)、锥形瓶、铁架台、滴定管夹、烧杯、移液管等.

    试剂有:标准溶液(已知浓度的某溶液)、待测溶液(要测浓度的某溶液),指示剂。

    酸碱中和滴定用酚酞和甲基橙作指示剂,它们的变色范围:

    酚酞:____(无色)_____8___(浅红)____10____(红色)_______;

    甲基橙:___(红色)_____3.1___(橙色)_____4.4___(黄色)______.

    氧化还原反应的滴定常用淀(与I2有关时);用KMnO4作氧化剂进行氧化还原滴定时,不要加指示剂,KMnO4本身就是指示剂.

    3、滴定管的使用方法

    (1).滴定管是一种精确量具(0.01mL),滴定管有酸式和碱式之分,酸式滴定管用来盛酸性溶液(或KMnO4等氧化剂),碱式滴定管只能用来盛碱性溶液。

    (2).滴定管使用时,先用自来水洗涤,然后用蒸馏水洗涤滴定管2-3次,再用待盛溶液润洗2-3次后,注入待盛溶液,注意驱赶滴定管尖嘴中的气泡。记录读数V1,读至小数点后第2位(0.01mL)。

    (3).进行滴定操作时,左手控制滴定管将滴定管中溶液逐滴滴入锥形瓶中,右手顺时针方向不断地摇动锥形瓶使溶液混匀。滴加到锥形瓶中指示剂颜色发生突变时停止滴加,记录读数V2。

    (4).滴加溶液的体积为V2-V1。为了使结果更可靠,应该重复进行三次滴定,最终取三次滴定结果的平均值。

    4、中和滴定的操作步骤

    (1)滴定前的准备:①洗涤 ②查漏 ③润洗 ④注液 ⑤排气泡 ⑥调整液面 ⑦读数

    (2)滴定:①量取待测液并加指示剂 ②滴定至终点并读数 ③重复操作三次 ④计算

    如:用KOH标准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盐酸,其操作可分为如下几步:

    (1).用蒸馏水洗涤碱式滴定管,再用KOH标准溶液润洗2-3次.

    (2).取KOH标准溶液注入碱式滴定管至”0”刻度以上2-3cm处.

    (3).把盛有KOH标准溶液的碱式滴定管固定好,调节滴定管尖嘴使之充满溶液。

    (4).调节碱式滴定管液面至”0”或”0”以下某刻度,记下读数V1。

    (5).用酸式滴定管量取(或用移液管移取)20mL待测盐酸溶液注入洁净的锥形瓶中,并加入2~3滴酚酞作指示剂。

    (6).把锥形瓶放在滴定管的下面,用标准KOH溶液滴定至终点并记下滴定管液面的刻度V2.

    (7).重复操作3次,求平均值。

    注意:滴定时,左手控制滴定管的玻璃球(或活塞)将溶液逐滴滴入锥形瓶中,右手不断摇动锥形瓶。眼睛始终注视锥形瓶中指示剂颜色的突变,当指示剂颜色的突变半分钟内不褪色时停止滴加,并记录读数V2。

    5、中和滴定结果的误差分析

    消耗标准液多,结果偏高,消耗标准液少,结果偏低。

    导致测定结果偏大的几种情况:

    (1).盛标准液的滴定管水洗后未用标准液润洗.

    (2).滴定前,盛标准液的滴定管尖嘴处有气泡就进行滴定,到终点后消失.

    (3).锥形瓶用待测液进行润洗.

    (4).滴定后,滴定管的尖嘴处悬有标准液液滴。

    (5).滴定后,仰视滴定管读数。

    (6).滴定前,俯视滴定管读数。

    (7).滴定前俯视读数,滴定后仰视读数。

    导致测定结果偏小的几种情况:

    (1).盛待测液的滴定管水洗后未用待测液润洗即取待测液.

    (2).滴定时,待测液溅出了锥形瓶.

    (3).滴定后,俯视滴定管读数。

    (4).滴定前,仰视滴定管读数。

    (5).滴定前仰视读数,滴定后俯视读数。

    6、例题

    例1.已知常温、常压下,饱和碳酸溶液的pH=3.9,试推断用标准盐酸滴定未知浓度的NaHCO3溶液时,适宜选用的指示剂及滴定终点时指示剂颜色变化情况是

    A.选石蕊作指示剂,颜色由蓝变红 B.选甲基橙作指示剂,颜色由橙变黄

    C.选酚酞作指示剂,溶液的红色褪去 D.选甲基橙作指示剂,颜色由黄变橙

    解析:选的指示剂的变色范围要尽可能接近恰好中和时的pH值。甲基橙的变色范围在3.1-4.4,与该滴定后溶液的pH值3.9接近,应选甲基橙作指示剂,因滴定时溶液的pH值由大到小,故指示剂甲基橙颜色由黄到橙色。

    答案为D

    例2.用某仪器测量一种溶液时,正确读数时为amL,仰视读数时为bmL,俯视读数时为cmL,若a>b>c,则所使用的仪器可能是

    A.量筒 B.酸式滴定管 C.碱式滴定管 D.容量瓶

    解析:量筒无“0”刻度,刻度在上方;滴定管“0”刻度在下方,刻度在下方。量溶液仰视时读数偏下方,对于量筒读数偏小,滴定管读数偏大;俯视时读数偏上方,对于量筒读数偏小,滴定管读数偏大;容量瓶不能用来测量溶液的体积,只有一个刻度。

    答案为BC

    例3.某烧碱样品中含有少量不与酸作用的可溶性杂质,为了测定其纯度,进行以下滴定操作:

    A.在250ml溶量瓶中配制250ml烧碱溶液;

    B.用碱式滴定管(或移液瓶移取)量取25ml烧碱溶液于锥形瓶中并加几滴甲基橙指示剂;

    C.在天平上准确称取烧碱样品wg,在烧瓶中加蒸馏水溶解;

    D.将物质的量浓度为mmol/L的标准硫酸溶液装入酸式滴定管,调整液面,记下开始刻度数V1 ml

    E.在锥形瓶下垫一张白纸,滴定到终点,记录终点耗酸体积V2ml。

    回答下列问题:

    (1)正确的操作步骤顺序是(填写字母)____,_____,_____,D,_____。

    (2)滴定管读数应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操作中的锥形瓶下垫一张白纸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操作D中液面应调整到_______________;尖嘴部分应__________________。

    (5)滴定到终点时锥形瓶内溶液的pH约为__________;终点时溶液中指示剂的颜色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

    (6)若酸式滴定管没有用标准H2SO4润洗,会对测定结果有何影响_________(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其他操作均正确)

    (7)该烧碱样品的纯度计算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该题先配置250mlNaOH溶液,取25ml烧碱溶液于锥形瓶中,用H2SO4进行滴定,以甲基橙做指示剂。滴定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滴定管应用所盛液体润洗,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点相平,尖嘴部分应充满液体等。

    答案:(1)C,A,B,D,E。

    (2) 滴定管应垂直;装液或放液后需等一会儿,待液面上下不发生变化时才能

    读数;读数时目光不能俯视或仰视,视线应与液面最低点相平;读数应读到0.01ml。

    (3)便于准确判断滴定终点时溶液的颜色变化情况。

    (4)零刻度以下的某一刻度;充满溶液,无气泡。

    (5)终点时,pH约为3.1~4.4;指示剂颜色由黄色变为橙色

    (6)偏高。

    【化学教案(实用八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3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