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三年级数学全册教案锦集七篇
  • 三年级数学全册教案

    发表时间:2023-10-11

    三年级数学全册教案锦集七篇。

    为了让教学过程更加顺畅,教师必须提早做好教案课件的准备工作,现在正好到了本学期编写教案课件的大好时机。一份精细筹划的教案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效率。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三年级数学全册教案”,期望各位喜欢,感谢您点开这一页,请您慢慢欣赏!

    三年级数学全册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巩固千克、克、吨的认识,进一步建立千克、克和吨的质量观念。

    2、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千克、克和吨有关的实际问题。

    3、初步经历质量单位的形成过程,结合生活实际解决问题。

    4、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巩固千克、克、吨的认识。

    教学难点: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千克、克、吨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某超市招聘售货员的考试,要求应试的人员必须掌握最基础的质量单位的有关知识,刚好我们才学过了这方面的知识,大家有没有兴趣试一试?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称物品,认秤。

    学生独立完成并说一说为什么下面两样物品称出的质量用“千克”作单位。

    2、贴标签。

    以给商品贴上质量标签的游戏形式出现,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千克和克的实际质量,吸引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3、补标签。

    教师创设情境:“下面这些物品和动物的质量标签上的质量单位漏写了,你能把它们填补完整吗?”学生用不同的手势表示“千克、克、吨”,集体完成,并请学生陈述自己的理由。

    4、比较下面物品的轻重。教师用第3题中单纯的式子变为比较两种标明质量的物品轻重,吸引学生参与。

    复试

    1、第5、6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第7题。学生独立观察思考、理解图意;尝试列式解答;全班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3、第8题。学生独立尝试解决;同桌交流。

    4、第9题。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说说这幅图的意思,在此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解决问题,给每个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最后全班交流,看哪个小组想出的方法最多。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第10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交流,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际操作。学生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可能有:10克10克地称5次;先称30克,再称20克;先称2个20克,再称10克等。

    6000克=( )千克 3 g=( )g

    4吨=( )千克 6000 t =( )g

    4千克500克=( )克 3吨70千克=( )千克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第11题。这道思维训练题蕴含着代换的数学思想,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用学具代替苹果梨子摆一摆,增强直观性。解题思路是:3个苹果和3个梨合起来刚好和9个桃子一样重,所以1个梨和1个苹果应和3个桃子一样重。学生若有其他的合理想法,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全册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综合运用本单元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体会数学能广泛应用于生活的价值。

    3、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

    综合运用本单元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挂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今天,我们要到一座美丽的森林去旅游,请同学们做好准备,让我们一起出发。

    二、玩中学。

    1、森林食品店。

    (1)同桌之间进行游戏,一人扮顾客,承担提出购物问题的任务,另一人扮服务员,承担解决问题的任务。

    (2)明确游戏规则。

    (3)根据游戏规则,同桌之间开始游戏。

    学生可以先解决“我要买松果和蘑菇,需要多少元?”和“30元能买哪些商品?”这两个问题加以解决。教师在游戏中起到裁判员的作用。

    2、纪念品商店。

    同桌互换角色继续进行游戏。游戏过程中,要认真倾听对方的发言,独立思考,敢于质疑。

    三、学中做。

    1、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并与同伴说一说。

    2、学生走进生活寻找小数,可以用数学日记的形式记录下自己对“生活中的小数”的独特的发现。

    四、做中得。

    1、调查自己家两个月水费、电费的开支情况,并记录下来。

    2、记录后对数据进行分析,把自己的感受与同伴说一说,可以用数学日记记下自己的感受及节省开支的建议。

    3、数学活动,从5元、2元、1元、1元、5角、2角、2角、2角、1角的人民币里拿出7、6元,有几种拿法?

    五、总结。

    三年级数学全册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借助“森林旅游”的购物情境,进一步让学生熟练掌握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2、通过活动的开展,鼓励学生认真倾听、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善于评价、友好合作,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品质。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小数、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学习为学生提供了综合应用本单元所学知识的机会,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地处市中心,学生大多数来自城市,家庭环境较好,购物的生活经验较多。因此,很适宜在本节课里开展由学生扮演顾客和售货员的“购物”游戏活动。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你去过哪里?(轻松自然的谈话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新课

    1、创设情境。

    师:我们的老朋友智慧老人、淘气、笑笑、还有机灵狗也趁休息的时间出去旅游了,想知道他们去哪里旅游了吗?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主题情境图)

    2、学生观察情境图,开展数学游戏。

    师:你们瞧,他们到了哪里?在干什么?

    (让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说说森林食品店里食品的名称及相应的价格,并说说笑笑、机灵狗想买什么。)

    师:哦,笑笑、淘气他们玩累了,也饿了,想买东西吃。哪位同学自愿来当这个森林食品店里的服务员,为他们来服务呢?请另一个同学来扮演顾客,买东西。

    (请两个同学上台表演。)

    师:下面,我要请我们班上的每个同学都来参加这个游戏。同桌两个人,一人扮演顾客,另外一人扮演服务员。听清游戏规则:每人都有5分的基础分;“服务员”每解决一个问题并且令“顾客”满意,可加1分;“顾客”能发现并指出“服务员”的一个失误,并被对方认可,可加1分;“服务员”每失误一次扣一分;如果“服务员”能发现并指出“顾客”对自己失误的指控是错的,并能以理服人,那么“服务员”加1分,“顾客”扣1分;在事先规定到第一家商店“森林食品店”购物10分的时间内,积分达到10分以上者,可荣获“优秀服务员”或“精明顾客”的荣誉称号;在第二家商店“纪念品商店”里,同桌两人可交换角色,重新按游戏规则计分、评比。

    (课堂总结,评选“优秀服务员”或“精明顾客”,并让获奖的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把较为生硬的问题情境设计成学生之间互动的数学游戏,把课堂变成商店,把学生变成顾客或售货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相当高。学生在游戏中既获得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案例点评

    教师能根据教材的内容重新组织数学活动,采取儿童喜欢的游戏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在熟悉的购物活动中复习小数的加减法、比较小数的大小,不但达到了知识领域的教学目标,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但整节课仅有一个数学活动,略显单调和乏味,另外,活动的规则也过于繁琐。

    三年级数学全册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活动,让学生结合活动内容作实例,感知镜面对称现象

    2、通过实际操作,让全体学生经历探索镜面对称现象的一些特征的过程

    3、逐步发展学生空间知觉和空间观念

    教材分析:

    利用镜子进行几个简单而有趣的试验,向学生呈现生活中有趣的镜面对称现象,激发学生们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发展他们的空间知觉。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本校的学生大部分家庭条件不是很好,父母大都没有时间辅导孩子,镜子虽然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但是他们是否能去认真仔细观察镜子中的学问呢?要以此来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带着问题去学习对他们来说会更有趣味。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导入新课

    1、讲《猴子捞月》的故事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请你们仔细听,然后看看谁是咱班的故事大王,能把这个故事给大家续讲下去,‘猴子在路边散步,看到天空高挂一轮圆月,猴子走到井边,发现井里也有一轮,猴子以为……’

    生:天上的月亮掉到了井里,猴子大喊,同伴扛来长长的网兜。众猴子怎么也捞不出“月亮”。

    也许学生还有其它版本的故事,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师:这是为什么呢?

    生:不是月亮掉到井里,而是井水倒映出月亮。

    师:在生活中,你们还有没有发现类似的现象?(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与同伴流。)学生可能知道:

    (1)照镜子时,出现的现象

    (2)雨过天晴,路里积水中会倒映一些影子

    (3)光滑亮丽的地板,也出现倒映

    2、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些倒映的影子,看一看“镜子中的数学”。(板书课题:镜子中的数学)

    二、组织活动

    1、教师示范

    (1)在实物投影上放一个大的黑体字——“王”的一半;

    (2)把镜子放在虚线上(对称轴上),让全班学生观察镜子里的图形和整个图形。

    (3)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有什么发现?

    A、看到了整个的“王”字

    B、镜子里的图形是镜子外的图形的对称图形。

    2、试一试

    拿出学具袋中的学具——一面小镜子,做一下第(1)题

    (1)让学生把镜子放在虚线上,看看镜子里的图形和整个图形

    (2)说一说,看到了什么

    (3)在书上画出对称图形。

    A 8

    (4)全班交流,选出几份在投影上展示。

    第(2)题

    (1)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小镜子,按本题图示的情境,把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纸片在镜面前摆一摆,对比镜面中的图形和桌面上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3)全班交流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镜面的对称现象。

    第(3)题

    投影出示课文情境图,想一想:机灵狗镜子判断“现在是5时”对吗?

    猜一猜:现在是几时?

    (4)实验证明

    A、取一时钟,将时间调至7时正(时钟钟面上不显示数字)

    B、时钟背对学生,举起

    C、取一镜子,对准钟面。镜子自然朝向学生。

    D、让学生观察镜子里的图形,比较课文里的钟面图形,可以看出是一样的。

    E、将钟面反转,让学生看清钟面时间。(7时)

    (5)练一练

    A、教师将时间调至3时

    B、时钟背对学生,举起

    C、取一镜子,对准时钟

    D、让学生观察镜子,想一想:现在是几时?

    E、反转时钟,进行验证。

    三、巩固练习

    1、课文第18页“练一练”的第1—3题。

    第一题:

    (1)先让学生猜一猜,并打上对号

    (2)用镜子来试一试,进行验证。

    第2题:

    这是一种寻找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位置的简易方法,通过练习活动,使学生明白,如果对称图形能对折,那么折痕就是对称轴所在的位置。如果是生活中具有对称特征的物体,无法对折,那么租用镜面对称原理的对称图轴的办法也是明智的。

    2、实践活动

    3、(1)让学生收集一些对称图形、图案和照片,在班里展览。

    (2)会剪纸的学生,自己动手剪一些简单的作品。

    开展这类活动,不仅能让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得到张扬,满足那些具有较强空间观念的学生的学习需要,而且也进一步促进学生对对称图形的特征的理解和掌握。

    三年级数学全册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镜子的反射的图案有什么特点。

    2、能够根据镜子的反射画出对称图形。

    3、使学生经历探索镜面对称现象的一些特征的过程,培养并发展学生的空间知觉和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能力。

    4、充分挖掘课程资源,进而培养学生钻研数学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具准备

    一面小镜子、美术字“王”、收集一些照片。

    教学过程

    一、观察导入

    事先准备一个小镜子夹在一本书里,然后说:“老师的书里夹了几张伟人的照片,谁想来看一看?但是看完的同学不能够说出来。”

    问:你看到了什么?在镜子中看到的是谁?你想到什么?

    揭示课题:镜子中的数学。

    二、学习新课

    1、引导谈话:

    镜子能做什么?镜子里的图象和实际中的图象有什么关系?镜子中也有很多的数学知识等着我们去探索呢

    老师演示:把镜子放在“王”字的上面,你观察到了什么?

    放在一半的蝴蝶图形上面,你又看到了什么?

    问:和原来的图有什么不同?这是什么道理?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2、从镜子中看到的图象是一个什么图形?哪一条线是它的对称轴呢?

    3、是不是所有在镜子中形成的图象都是一个对称图形?观察图3,你发现了什么?

    在镜子中看到的数字和实际中的数字是相反的,但是形成的图形也是对称图形。

    4、运用这个原理,你能想到什么?用镜子观察物体时需要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镜子有什么作用?它能帮我们做什么?你能用镜子做哪些事情?

    在学生的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小结。

    三、巩固练习

    (一)反馈练习:

    1、完成18页第1题:

    从镜子中看到的是哪一个图形?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想象、操作,正确地进行判断:镜子中的图象和实际的图象是相反的,并是对称的。

    1、第2题:

    把镜子放在一个对称图形的适当的位置,使你仍然能看到图的全部。

    小组讨论,把镜子放在哪里合适?为什么?

    实际上镜子放在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上就可以了,想一想这是什么道理?

    (二)拓展练习:

    从镜子里反射的时间有什么特点?

    实践操作:从镜子中观察一个钟表的时刻:5时整。镜子中的时刻是7时整。

    再让学生观察一些这样的时刻,引导学生注意发现其中的奥秘。

    四、全课总结

    本课你学到了什么?小小的一面镜子中蕴藏了哪些知识?

    五、布置作业

    收集一些对称的图形、图案和照片,班里展览。

    三年级数学全册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xx的例题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了解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个时刻。

    2.使学生在认识24时记时法的过程中,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猜一猜

    1.播放新闻联播片头音乐,让学生猜是什么节目,在什么时刻播出。

    2.呈现新闻联播片头视频,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初步揭题。

    3.出示电视节目预报表,让学生尝试着说说各自的理解。

     二、比一比

    1.分组研究两种记时法有什么不同,讨论喜欢哪种记时法。

    2.比较两种记时法的相同点,初步了解转换方法。

     三、互换

    1.学习把24时记时法转换成12时记时法。

    2.学习把12时记时法转换成24时记时法。

     四、强化零时

    1.出示直线,指出用这条直线表示时间,要求在直线上表示今天的一些时刻。

    2.讨论一天的时间从几时开始。

    3.小组讨论关于0时的几个问题。

    五、回顾与质疑

    1.回顾上述学习过程,让学生谈谈收获。

    2.引导学生进一步质疑。

    六、应用

    1.讨论银行营业时间。

    2.讨论火车票上的发车时间,以及去火车站的时间。

    七、游戏

    用手臂表示指定的时刻。

    三年级数学全册教案 篇7

    一、教材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下数学P25页,例4及“做一做”,练习六。

    例4以计算100元钱可以购买多少本练习本为背静教学除法的验算,使学生体会验算的作用。使学生利用乘除法关系,教学用乘除法验算除法,并且学会验算有余数的除法。明确在有余数的除法中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掌握除法的验算方法,养成检验的习惯;(2)使学生进一步利用除法解决问题,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到实际生活中经常要对一些计算进行验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品质和认真仔细学习习惯。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是在掌握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以及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了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感受验算的作用,特出示情景图,结合实际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充分思考的基础商自主探究,允许得出不同的方法。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教法:引导法与启发法相结合

    学法:探究法与发现法相结合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教学挂件、口算卡片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一、活动激趣。 1、课件出示例4情境图。

    师:文具店里有什么呢?各多少钱一本呢?

    师:如果你现在有100元,能够买几本红笔记本呢?又能够买几本蓝笔记本呢?

    2、揭示课题。

    师:刚才大家的购物活动开展得不错。我们通过购物活动,进一步熟悉了除法的计算方法。但在购物活动中,会不会出现一些错误呢?那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师:同学们说的方法真多。这说明,我们在计算时为了提高正确率,要注意验算,千万不能出现错误。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除法的验算。

    (板书课题:除法的验算)

    生可能回答:文具店里有红笔记本和蓝笔记本,红笔记本每本7元,蓝笔记本每本5元。

    生个别汇报。

    从学生的生活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新知 1、课件出示小明和小华购物情况。

    师:小明和小华都拿着100元钱分别去买红笔记本和蓝笔记本,小明买了14本红笔记本,售货员找回他2元钱,而小华刚好买了20本蓝笔记本。

    师:根据上面的购物情景,你能写出两道除法算式吗?

    师:他们算得对吗?我们要如何判断对错呢?这时候,除法的验算就派上了用场。和你的同桌说说看,你想怎么样验算,然后动手试试看,你的方法管用吗?

    师:刚才的几位同学说得真精彩,你们知道他们是用什么方法验算的吗?

    生在练习本上书写,个别汇报。生可能回答:

    100÷7=14……2

    100÷5=20

    生讨论、试一试,个别学生汇报:

    ①重新再算一遍

    ②用乘法计算:

    14×7+2会不会等于100,会的话就是正确,不会就是错误的。第二个也是一样。

    生可能回答:乘法。

    设计此环节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独立思考与合作的学习空间、培养质疑问难的学习态度。

    师:谁能到黑板上来验算给大家看一下。

    师:为什么第一个验算还要加2,而第二个的验算不要加上任何数呢?

    3、总结。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觉得在要验算一个除法算式是不是确的,应该要用什么方法呢?

    师:在验算过程中,应该要注意些什么?

    (板书:

    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师:在以后的计算过程中,大家就可以用这个方法来提高自己的计算正确率了。 个别学生汇报。

    生可能回答:因为第一个算式有余数2,所以要加上2。而第二算式没有余数,所以不要加上任何数。

    生可能回答:乘法。

    生可能回答:如果除法的结果有余数,验算时先用商和除法相乘,再加上余数。

    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得出用乘法验算除法(含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理念。

    三、巩固练习。 1、完成例4后面的做一做。

    2、练习六第3题。

    师:同桌两个人合作,利用除法,分别找出被2除,被3除,被5除余数为0的数。

    师:你们还能想到更简单的方法吗?

    3、练习六第4题。

    师:租9辆车够吗?你们想用什么方法解决呢?

    4、练习六第7*题

    师:因为成人人数是儿童的2倍,也就是说每2个成人带1个儿童,每三个人中有1个是儿童,那么456人中有几个3人呢?

    生独立计算,并且验算。个别学生在黑板上板演,集体订正。

    同桌互相帮助,个别同学汇报。

    生可能回答:

    ①389÷9

    ②45×9>389

    生可能回答:

    456÷3=152(个)

    练习题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在此基础上实现了知识的飞跃,开拓了学生的思维。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呢? 生自由汇报。 通过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重难点,加深学生学生的记忆。

    板书设计:

    除法的验算

    100÷7=14……2 100÷5=20

    20×5=100

    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七、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教学时,我积极创设生活中购买图书这一情境,让学生口算、笔算用100元钱最多可以买多少本《寓言故事》(5元/本)或《科普知识》(7元/本),然后在学生交流汇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反思性学习——怎样检验计算的正误?从而激发学生探索验算的方法,领悟验算的作用。

    Jk251.com相关文章推荐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锦集


    老师在正式上课之前需要写好本学期教学教案课件,每位老师都应该他细设计教案课件。要知道教案课件写的越好越充分,老师教学水平也不会很差。如何才算是写好一份教案课件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锦集,相信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知道自己是中国人,我们的祖国叫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都爱自己的祖国。

    2、学会本课6个生字:国、你、是、他、们、都;认识□(方框)、(单人旁)、(日字头)、(右耳旁);掌握你他中国中国人我们是等词语;进一步认识句子和句号。

    3、学会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学会用我你他和爱说话。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看图说话,初读课文。

    2、学习生字词和偏旁。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指名拼读音节:menshidouguo

    2、用卡片认读:日、玉、地、走

    3、认读偏旁和基本笔画:

    二、看图说话,揭示课题。

    1、出示中国地图,问:知道这是什么吗?(认读卡片中国。)谁知道中国的全称叫什么?谁能用我们的祖国叫。来说一说?

    2、指着长城问:这是什么地方?告诉学生: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建筑,它象征着祖国。

    出示投影覆盖片,告诉学生: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汉族、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你认识吗?(可让学生上台来指图说说)他们虽然民族不同,但他们都是什么人?(中国人)

    3、出示课题,齐读。

    三、初读课文。

    1、课文有几句话?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2、教师范读课文,注意听带拼音的字的读音。

    3、自由读课文,带拼音的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四、教学生字词。

    1、分别指名读五句话。

    2、卡片认读生字词,重点正音:是翘舌音。们轻声。都避免与多混淆。

    3、教学新偏旁。认识方框儿、单人旁、日字头。

    4、师生共同分析字型,理解字义。

    国:全包围结构,外面是方框儿,里面是玉。写时要先里头,后封口。

    你:什么结构?左边是什么旁?右边书空。谁能用你说一句话。

    是:上面是什么头?你能用什么办法记住它?

    他:可以用哪个字帮助记忆?

    们:什么结构?左边是什么?右边的笔顺是怎样的?我们的们还可以说什么们?

    五、书写指导。

    今天学的生字中哪几个是左右结构的?

    你、他、们:左右结构写时左窄右宽。

    国:最后一笔封口,里面玉的一点别丢。

    是:日写的窄一些。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学习巩固字词。

    2、朗读、理解课文,知道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都爱自己的祖国。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卡片认读新学的生字词和偏旁。

    2、指名板书国、们,检查笔顺是否正确。

    3、用是说一句话。

    二、朗读、理解课文。

    1、课文有几句话?指导学生分句读。

    2、在语言训练中理解、运用三个代词:我、你、他。指名三人上来,三人轮换边用手指自己或别人,边说:你是中国人。我是中国人。他是中国人。

    3、小朋友,你是哪国人呢?让学生一个个起立响亮地说:我是中国人。教师说:我也是中国人。我们都是师指课题,让学生齐声回答:中国人。所以我们都爱自己的国家中国。

    4、指导朗读。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地大物博。做一个中国人是光荣的,自豪的,我们都热爱中国。朗读课文时,要读出自豪,读出对祖国的热爱。教师范读。师生对读。同桌对读。

    三、句式训练。

    指导做课后作业第1题,把句子说完整。

    1、我们都是()。还可以说:我们都是小学生。

    2、我们都爱()。还可以说:我们都爱自己的家乡。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知道从小要尊敬长辈,关心老人。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病、做、给、讲、故、事、听;认识病字旁,会根据偏旁写字。

    3.初步学会听写句子,会用我给谁做什么的句式说话。

    4.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1.认识病字旁,会用我给谁做什么的句式说话。

    2.教育学生要学会尊敬长辈,关心老人。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揭示课题,图文结合,学习生字病、做。学习课文第一、二句。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新课。

    出示课题,齐读。读了课题,小朋友,你知道课文讲了谁呀?(奶奶)奶奶怎么样呀?(奶奶笑了)奶奶为什么会笑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解决这个问题。

    二、放课文录音,要求小朋友仔细听,听准生字的读音。

    三、布置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1、读读带有音节的字,看清生字的字形。

    2、课文一共有几句话,在每句话后面用/做上记号。

    四、边观察画面,边学习课文第一、二句。

    1、打开投影仪。

    提问:小朋友,图上画着哪些人?(图上画着奶奶和冬冬奶奶怎么会躺在床上呢?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回答。

    2、学习生字病,认识病字旁。

    ①出示生字卡片:病。教学病,结合教学病字旁,带学生书空病字旁,告诉学生病是半包围结构,看课本上书写笔顺书空。

    ②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书写两遍。注意里边是丙,不是两。

    3、指导读一。二句,帮助学生理解病了就是生病了。

    4、奶奶生病了,妈妈又不在家,冬冬就来学做妈妈,照顾奶奶。出示生字卡片:做。教学做。

    ①帮助学生分析字形。

    ②扩词帮助理解意思做工作、做好事、做个好学生。

    ③指导书写。

    5、指导朗读第一、二句,注意读好我,读出我会照顾奶奶的自豪的语气。教师范读,学生练习。

    6、小结:课文的第一、二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五、课堂作业。

    1、在课堂作业本上抄写病和做各三个。

    2、在课堂作业本上书写病的笔画笔顺。

    六、课外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复习检查,继续学习课文,学习五个生字,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并口头组词。

    2、出示卡片:bnɡzpnɡ,指名板演,并说说哪个字是病字旁?

    3、指导朗读课文。

    二、继续学习课文,结合学习生字,理解课文内容

    1、谈话导人:小朋友,我们已经知道冬冬的奶奶生病了,可是妈妈不在家,冬冬很乖,她就学着妈妈的样子照顾奶奶,那么,冬冬是怎样学做妈妈的呢?

    2、打开投影仪,用投影覆盖片分别出示倒开水、拿苹果和讲故事。并出示旬式:我给奶奶做什么。让学生练习说话。(我给奶奶倒开水。我给奶奶拿苹果。我给奶奶讲故事。)让学生看图反复练说。

    3、发散性练习说话:我给。

    4、那么,课文里边是怎么写冬冬照顾奶奶的?指名学生读第3句话,说说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指导朗读。

    5、读第4句话,说说这句话又告诉我们什么?理解还,使学生知道,因为前面已经讲了两件事了,给奶奶倒开水和拿苹果,又讲了故事给奶奶听,所以用了还。指导朗读。

    6、奶奶后来怎么样了?齐读最后一句。

    ①讨论:奶奶为什么笑了?(结合插图)

    ②指导朗读。

    奶奶/笑了。

    ③想象说话。

    妈妈回来了,会怎么说呢?(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自由练说。)

    7、学习生字:给、讲、故、事、听。

    三、齐读课文。

    四、巩固练习。

    1、出示7个生字的卡片,认读,开火车读。

    2、齐读课文。

    五、课堂作业。

    1、抄写生字:给、讲、故、事,听。重点指导重。

    2、在作业本上写出讲、事的笔顺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篇3)

    第七课时

    复习目标:

    1、综合修改病句。

    复习内容:

    1、出示病句:

    (1)桑兰是海内外人士敬佩的。

    (2)我们要不断新的知识。

    (3)艰难地向高峰攀登。

    (4)我决心改掉作业马虎。

    (5)他把小女孩一口气背到了医院。

    (6)我们把教室里的打扫得整整齐齐。

    (7)宽敞的草原是牛马的乐园。

    (8)这是两个四(2)班的同学做的好事。

    (9)海峡两岸人民都愿望着祖国早日统一。

    (10)听了校长的报告,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11)在同学们的帮助下,我克服了错误。

    (12)大家积极体育活动。

    (13)商场里有各种各样种类繁多的儿童玩具。

    (14)一小时后,我们到达了。

    (15)妈妈说明天可能不一定下雨。

    (16)我们要专心致志老师讲课。

    (17)李方详细地检查了作业。

    (18)我接受了老师的批评,但是我犯了错误。

    (19)森林里,小兔的房子造得坚固结实。

    (20)李川特别喜欢踢足球和排球。

    (21)花园里的花很美丽极了!

    (22)语文这门功课对我很感兴趣。

    (23)书架上各种各样的摆着图书。

    (24)老师讲的知识,我基本上全懂了。

    (25)爱迪生试制电灯,不知多少次做了实验。

    (26)我在公园里看到奇异的一种花草。

    (27)我断定这个好主意可能是聪聪想出来的。

    2、复习我们学过哪些形式的病句。

    3、回忆分别应该用什么修改符号。

    4、试着修改。

    5、全班校对,同桌互批。

    6、师重点指导易错的题目。

    7、生对调订正。

    8、师批改。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篇4)

    《班长的苦恼》

    教学要求:

    1、认识两个生字,积累“苦恼、绝交、屋顶、掀掉、过错、影子、静悄悄”等词语。

    2、正确、流畅、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3、运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理解课文中的词句。

    4、懂得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平等,小干部要公正、无私地处理问题。

    教学重点:正确、流畅、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懂得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平等,小干部要公正、无私地处理问题。

    教学具准备:黑板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诗歌引入。

    1、板书:苦恼 读词语,理解词语:苦恼—苦闷(痛苦烦恼) 那么,谁会有苦恼呢?

    2、同学们,你有什么苦恼吗?(学生自由发言)

    3、你们知道班长有什么苦恼吗?(学生自由发言) 请班长来讲一讲他的苦恼。

    4、诗人柯岩也写过一首叙事诗《班长的苦恼》,今天让我们来欣赏他的作品。 补充完整课题: 8班长的苦恼 齐读课题。

    二、朗读感悟。

    1、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这位班长有什么苦恼?)

    2、这首诗中的班长,究竟有什么苦恼呢?默读整首诗,交流。

    板书:整个中队不约而同与之绝交

    3、为什么全班同学都会一起与这位班长绝交呢?指名分节读这首诗,交流。

    4、如果你是班长,你会怎样处理这件事情? 板书:要公正、无私地处理问题

    5、正确、流畅、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三、语言拓展。

    1、在平时学习生活过程中,我们应该怎样与同学相处呢?(学生自由发言)

    2、师: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平等,并且要公正、无私地处理问题,这样做,才能使集体更有凝聚力,让我们学习得更快乐!

    四、布置作业

    询问一下你身边的人的苦恼,然后想办法帮他解决。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篇5)

    《西湖》

    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

    1、齐诵《忆江南》

    2、出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板书课题。西湖,就是镶嵌在杭州这个“人间天堂”里的一颗明珠。

    自主学习,我尝试

    初读课文,自学提示:

    (1)遇到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圈画出来,利用课后生字表或查字典认识、理解这些生字词,并将这些字词多读几遍,读准为止。

    (2)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3)、理清脉络: 把课文再连起来读一读,看看作者怎样介绍西湖的。

    合作交流,我参与

    1、 对子互相学习字词。(充分体现互助互学精神)

    2、 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展示探究,

    (1)展示字词。漂浮 镶嵌 掩映 悠扬 远眺 层层叠叠 连绵起伏犹如 荡漾 葱绿 轻柔 围绕 心旷心怡 夜幕初垂注意读好前鼻音“嵌、掩、绵”,后鼻音“扬、层、荡、漾、轻、旷”,翘舌音“初、垂”。注意区分多音字“华”在“华灯”中读“huá”。

    (2)课文朗读。

    (读好长句子,注意停顿: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放眼远眺,只见湖的南北西三面/是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的山峦,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真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

    (3)理解词语:素、镶嵌、放眼远眺、连绵起伏、硕大、掩映、心旷神怡、荡漾、宛如、悠扬(设计意图:读好生字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此基础上理解不懂的字词,为下面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做好准备。)

    (4)作者是怎样介绍西湖的?

    达标测试

    1、 我能把生字写的工整、漂亮。

    2、我记住了好多词语。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2.学习本课1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犹如”、“像”、“仿佛”,“宛如”等词语口头造句。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西湖的清奇秀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自主学习,我尝试

    1、 学生自己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一读。

    2、 边读课文边想,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作者的观察点在哪里?

    3、 把你心中感受到的西湖的美读出来。

    合作学习,我参与

    1、 互相朗读指导,取长补短。

    2、 小组成员赛读,读出水平。

    展示探究

    1、 朗读展示,读出西湖的美。小组赛读,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老师配乐)

    2、 感受西湖的美,从朗读评价中说出你对这些句子的感受。

    3、 学会运用。用“犹如”“好像”练习说话,感受比喻句的好处。

    4、 谈收获。说说从这一课你学到了什么。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篇6)

    《天蓝色的纽扣》

    教学目标

    1认识和书写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人物的语言和心理活动中体会人物的情感。

    3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的内容,说说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懂得关爱自己的父母。

    教学重点:识写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师:多媒体课件、图片、生字、词语卡片。

    学生:了解自己家人的生日。

    教学时间: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文题目

    (课件:在胖胖熊一家的生日宴会情景中。)

    师:今天是熊妈妈的生日,胖胖熊来到商店里,他在商店里转来转去,终于用一块硬币买了一件礼物,你知道这件特殊的礼物是什么吗?哦!原来是一枚天蓝色的纽扣。师板书:10天蓝色的纽扣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带着问题读课文。

    (1)胖胖熊为什么只买了一枚天蓝色的纽扣?

    (2)熊妈妈高兴吗?

    2解决问题,了解课文大意。

    三、认字、写字,巩固字词

    1认识生字、新词。(有条件的制作课件,没条件的用生字、词语卡片。)

    (1)自由阅读课文,把生词勾出来,多读几遍。

    (2)看大屏幕齐读带拼音的生词。

    (3)抽生读(读准了,拼音就会消失,读不准,生帮助或师正音。)

    (4)抽生读不带拼音的词语。(读准了,词语只留下生字。)

    (5)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忆并进行扩词练习。

    (6)检查学生对生字音、形、义的掌握情况。

    2描描写写。

    (1)(课件出示要写的8个字)学生自己选择要写的字,说说怎样写才写得漂亮。

    (2)教师范写“钱”字,并和“战”字的右边进行比较。

    (3)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字写,师巡视指导。

    (4)生写完后互相欣赏评价。

    (5)抽查展示并全班交流。

    四、细读课文,体会感情

    1自读1、2自然段,提问:胖胖熊的秘密是什么?

    2自读3、4、5自然段,提问:胖胖熊在去商店的路上想了什么?

    (师贴图:胖胖熊、软拖鞋、花雨伞、大围裙)

    3自读6、7、8自然段,勾画出描写纽扣的句子。

    (呀,是一枚天蓝色的大纽扣,一闪一闪,像蓝宝石一样漂亮!)

    (1)自读体会,读出惊讶的语气,读出美感。

    (2)抽读评价。

    (3)学说比喻句:“……像……”

    (贴图:纽扣)

    4读9、10自然段,讨论:为什么说胖胖熊和妈妈过了最快乐的一天?

    5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全文。

    6创设情景,角色表演。

    五、拓展训练,激发情感

    知道家人的生日,并在生日那天给妈妈(或爸爸、爷爷、奶奶……)写上生日祝福语。

    六、结束语

    师:同学们,长辈对我们的爱是无微不至的。每一次生日,父母都记得很清楚,并为我们隆重庆祝生日。爱是相互的,我们在接受父母关爱的同时,也应该懂得回报。让我们做个关爱父母、孝敬长辈的好孩子吧!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挑”1个生字,会写“送、挑”2个生字,正确认读多音字“挑”。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美图导入,营造诗境。

    1.(课件出示32)出示图片,请学生说出挂图中的景物、人物,然后互相交流,根据自己的想象创编小故事。

    2.谈话导题:同学们的故事很精彩,老师真是佩服呢!这样美的画面写成诗也一定会很精彩!来,我们一起走进《夜书所见》。(板书:《夜书所见》)

    二、认识生字,感知诗情。

    1.理解“书”“所见”的意思,引导解题。

    (书:书写下来。所见:所看到的。)

    2.齐读题目,板书题目。

    3.根据拼音、注释同桌互读诗文,要求读通、读顺。

    4.师生讨论生字的认法。(课件出示33)出示生字:

    sònɡ tiǎo

    送 挑

    (1)老师指正:注意读准平舌音“送”。

    “挑”是个多音字,在这里读“tiǎo”,还有一个读音是“tiāo”,组词为“挑担、挑粮”。

    (2)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形声字结构规律识记“挑”:“扌”表意,“兆”表音。

    加一加:“关+辶=送”。

    (3)(课件出示34生字田字格课件)送挑

    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交流讨论如下:

    (4)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

    提醒学生注意:

    “送”是半包围结构的字,先写“关”,后写“辶”,“辶”是三笔写成,第二笔是横折折撇。

    “挑”第三笔是提,第七笔是竖弯钩。

    (5)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5.老师范读,划出朗读节奏,男女生分组读。

    (课件出示35)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6.告诉老师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猜一猜诗人在想什么?

    三、精读诗文,感悟诗意。

    (一)找出诗人所见。

    师:这首诗是夜晚诗人写下所看到的情景,那么,诗人究竟看到什么呢?我们快到诗中找一找,看谁有发现?(梧叶、儿童、挑促织、篱落、一灯明)(教师相机板书)

    (二)学习第三、四行诗句。

    1.师生交流。

    (1)生回答看到儿童挑促织时,相机出示第三行诗句。(课件出示36图文)知有儿童挑促织。

    (2)生回答看到儿童在捉蟋蟀,相机指导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句。

    师:从这学期、这首诗开始,古诗课文增加了一项内容——注释(板书:注释)它是我们学习古诗的好帮手,它能帮我们扫清诗中的拦路虎,它能帮助我们更好更快地读懂诗句的意思。

    (3)理解“知”。

    师:刚才借助注释我们知道“挑促织”的意思,那么这个“知”是什么意思?(料想)

    (4)漆黑的夜晚诗人怎么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相机出示第四行诗句。(课件出示37图文)夜深篱落一灯明。

    2.引导交流:你捉过蟋蟀吗?指名生说。

    预设一:学生捉过蟋蟀。教师让学生自由交流分享体验,训练口语表达能力。

    预设二:学生没有体验过。教师充满激情地描述:一提起捉蟋蟀,我就想起小时侯和小伙伴到草丛里捉蟋蟀的事。捉蟋蟀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顺着声音好不容易发现一只,赶紧用手去捂,觉得应该捂到手里了,可是打开一看,却什么也没有。如果能捉到一只,我会高兴得不得了!

    3.朗读指导。

    4.齐读。

    5.师范读。

    6.齐读。

    (三)学习第一、二行诗句。

    谈话过渡:谁知道捉蟋蟀的季节是什么时候?秋天是捉蟋蟀的季节。这时的蟋蟀又大又壮,叫的声音听。到书中找一找秋天,你一定能找到?

    1.(课件出示38)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读一读。

    2.理解词语,初知大意。

    3.(课件出示39)

    (1)萧萧:风声。

    (2)梧:梧桐树。

    (3)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4.齐读。

    5.师范读。

    6.齐读。

    7.理解“客”,相机介绍作者背景资料(课件出示字典中“客”的多个解释,生选择字义。)

    引导交流:这位漂泊在外的人是谁呢?是诗人就是叶绍翁。(板书:叶绍翁)说起叶绍翁还有一个故事:(课件出示40)叶绍翁是福建人,小时侯被送给浙江的一个叶氏的人家做儿子。他的爷爷原来是朝廷的一位大官,因为朝廷政变,受到别人的_,所以他的整个家族受到牵连,他的家变得凄惨不堪。他的爸爸妈妈不得不把他送给别人。

    8.读诗。

    谈话过渡:了解了这些,你就更能体会江上秋风为什么牵动诗人的情怀?漂泊在外的他会想起——(生答……)那就是思乡之情。我们带着这思乡之情再读一读。

    (四)指导全文朗读。

    1.齐读。

    师:就在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时候,看到一群孩子在捉蟋蟀,诗人又会想到想到什么?(生答)是呀,也许他会想起自己的童年,也许会想起儿时的伙伴,也许想起家乡的孩子,想到这些,他的思乡之情就更浓了。身在浙江的他,多么想回到福建老家,跟自己家人团聚啊。

    2.教师范读。

    3.学生齐读。

    4.配乐读(配乐曲马思聪《思乡曲》)。

    5.唱诗(配上《世上只有妈妈好》旋律)。

    6.指导背古诗:这首诗要把诗人“想家”的感情读出来,声调要缓慢些。最后两句“捉蟋蟀”场景确实令人高兴,但同时又牵动了诗人“动客情”思念家乡呀!所以后两句语气可明快些,但不可过快。(学生先读,老师指导,老师再范读,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

    四、趣味活动,强化记忆。

    1.把《夜书所见》这首诗的诗句变成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2.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3.老师读诗的前面,学生接后面,直到学生基本会背为止。

    4.小组比赛。

    五、拓展阅读,增加兴趣。

    1.你们还读过哪些诗人所写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呢?谁来背一首试试!

    2.老师这里也有一首古诗,请你们认真听一听,跟着一起体会诗歌的感。

    (课件出示41)

    泊船瓜洲

    (宋代)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3.读一读,背一背。

    三年级数学教案


    教案是老师上课之前需要备好的课件,不过教案课件里知识点要设计好。只有写好每份教案课件,老师在教学过程也能更得心应手。好的教案课件是怎么写成的?经过整理,小编为你呈上三年级数学教案,希望能为你提供更多的参考。

    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能独立分析和解决用小数加减计算可以解决的简单问题,并能正确处理计算过程中需要处理的进位或退位的算法问题。

    2.体验只需要估算就能解决的那些问题的特征,培养估算意识,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3.通过“寄书”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生的合作意识、交流意识。

    〖教学设计〗

    (一)活动一:寄书

    1.引导学生观察第一个情境图。

    师:前几天,笑笑到邮局寄书给她的好朋友小明。请你们仔细观察这幅图,再与同桌说一说从图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并列出算式。

    (学生独立观察,认真审题,先列出算式。教师巡视,再到黑板前列出算式:1.6+12.4=?)

    师:(指着算式)这是我看到的一些同学所列的算式,有没有列式与这个不同的呢?

    (学生还有可能列出:12.4+1.6=?)

    师:为了帮助笑笑解决寄书的邮费问题,我们列出了正确的加法算式。大家现在能不能估算一下笑笑大约一共要付多少邮费呢?所需邮费一定不会多于多少元,也一定不会少于多少元?你们先想一想,然后把你的想法告诉小组里的同学。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解释估算的过程。请小组派代表汇报,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师:刚刚我们对所需邮费进行了估算,我们现在就来看一下谁的估算最接近正确答案。请你选择你喜欢的算法,独立完成所列算式的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

    师:看一看教材中三位小朋友是怎么计算的。其中哪种算法和你的一样?哪种你没有想到?你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让学生先想一想,然后再回答。)

    师:进行加法计算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先在小组内讨论,再在全班交流。主要围绕“小数点要对齐和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进行交流,教师归纳总结,进一步明晰小数加法的算理。)

    师:那么,这两包书的邮费相差多少元?你能列式解答吗?

    (学生列式解答,并在全班交流。)

    师:在计算小数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2.出示教材“练一练”第2题。

    师:请你当森林医生,为这些小树治病。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反馈。)

    (二)活动二:购物

    1.出示教材“练一练”第3题的情境图。

    师:今天,小明、小青和他们的妈妈一起去邮局领笑笑寄过来的书,他们非常开心。后来,他们又一起去逛商场购物。他们先来到了书店。小明想买《动物世界》和《童话故事》这两本书,他带40元钱,够吗?

    (引导学生弄清题意。)

    师: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你可以采用什么方法?

    (学生交流:可以直接计算,也可以估算。)

    师:如果我将题目改为“小明带40元买这两本书,还剩多少钱?”这两道题还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问题不一样。课本上的题目只是问40元够不够买这两本书,而改后的题目则问具体还剩多少钱。)

    师:那么,这两道题都能用估算的方法解决吗?

    (不能。)

    师:那么,哪一道题能用估算来解决,而哪一道题必须要进行具体的计算才能解决呢?为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体会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必须计算,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只需估算。)

    2.出示教材“练一练”第4题。

    师:妈妈买笔花了15??8元,还剩34??2元,妈妈带了多少钱?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怎样列式的。

    3.出示教材“练一练”第5题。

    师:小明、小青和妈妈逛完书店,来到了超市准备采购一些食品。谁愿意当这家超市的服务员,向大家介绍这些食品呢?

    (三)活动三:小结

    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2

    (一)口算除法

    1、整千、整百、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1)用表内除法计算:先用被除数0前面的数除以一位数,算出结果后,再看被除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算出的结果后添几个0。

    (2)用乘法来算除法:看一位数乘多少等于被除数,乘的数就是所求的商。

    2、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1)除数不变,把三位数看成几百几十或整百的数,再用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计算。

    (2)想口诀估算:想一位数乘几最接近或等于被除数的位或前两位,那么几百或几十就是所要估算的商。

    (二)笔算除法

    1、牢固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步骤与格式,尤其是商中间、末尾有0的笔算算式的写法。

    (除数是一位数的计算法则,除数是一位数,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先除被除数的前一位,如果不够除,再除被除数的前两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到被除数那一位的上面。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用“0”占位。每一次除得的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2、会判断商是几位数。

    比较除数与被除数位的大小,如果被除数位上的数比除数小,那么商一定比被除数少一位;如果被除数位上的数比除数大或相等,那么商和被除数的位数相等。

    3、除法的验算方法:

    (1)没有余数的除法:商×除数=被除数;

    (2)有余数的除法: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4、关于0的一些规定:

    (1)0不能作除数。

    (2)相同的两个数相除商是1。(既然能相除这个数就不是0)

    (3)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0乘任何数都得0。

    5、乘除法的估算:4舍5入法。

    如乘法估算:81×68≈5600,就是把81估成80,68估成70,80乘70得5600。

    除法估算:493÷8≈60,就是把493估成480(480是8的倍数,也最接进492),然后再口算480÷8得60。

    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3

    授课日期:

    教学内容:整理复习课(教材第58及第59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巩固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笔算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本单元知识点的整理,使学生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培养学生整理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意识。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正确口算、估算和笔算,

    教学难点:用所学知识正确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教法:情景交际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准备:PPT课件

    课型:复习课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思。

    口算乘法。

    计算。

    20×60 90×30 80×80 15×20

    700×30 80×40 50×70 400×20

    学生在教材上完成后,教师指名学生回答问题,全班一起订正,并让学生选题说一说口算的方法。教师总结。为了简便计算整十数和整百数相乘,两位数乘整百数,我们可以先把两个因数0前面的数字相乘,再看看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二、互动生成。

    让学生看教材第教材练习题练习13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引导学生认真看懂题意再列式解答,完成后指名学生说出题意、计算过程和结果,集体订正。通过这两道题的练习,引导学生总结出。解决问题时,一定要看清问题是什么,根据问题从题中或图中找出数据信息,再列式解答。

    三、学以致用。

    1、直接写出得数。

    40×72= 600×300= 30×23= 13×20=

    53×30= 20×700= 100×70= 22×40=

    23×20= 80×90= 50×20= 60×70=

    2、笔算。

    58×29 67×13 47×54 31×14

    24×13 33×11 65×28 52×36

    四、拓展提升。

    (1)学校要为校队队员买36套运动服,每套运动服售价98元,一共需要多少元?

    (2)每箱梨重19千克,32箱梨共重多少千克?

    (3)32个同学在运动场接力赛跑,平均每个同学跑85米,一共跑了多少米?

    (4)一个果园,收了500千克桃,运出13筐,平均每筐25千克,还剩多少千克桃?

    4、在下面每个算式的方框里填上相同的两位数,使算式成立。

    3×□=1□ 6×□=3□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六、作业布置。第59页练习十三。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

    1、记成功之举。

    2、记败笔之处。

    3、记教学机智。

    4、记学生见解。

    5、记再教设计。

    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58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十四1~4题。

    教学目标:

    经历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学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教学重点:

    学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回顾学过的口算方法

    口算下面各题:

    40×460×530×3300×7200×8

    12×424×213×332×311×5

    自己选两题,说说口算方法。

    二、新课

    1、提出问题

    (1)仔细观察例1图

    (2)请学生提出问题。

    (3)从学生回答中选择例1的两个问题:

    邮递员工作1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

    工作3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

    2、探讨口算方法。

    (1)请学生思考、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出算式:

    300×10300×30

    (2)小组讨论:怎样想出得数?

    (3)各组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的各种口算方法。

    (4)评价。

    3、尝试解决问题。

    (1)请学生运用口算方法解决其余的问题。如:工作10天,要送多少封信?工作30天,要送多少封信?

    (2)组织交流。

    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让学生在交流中品尝学习的乐趣。

    4、探讨新的口算方法。

    (1)出示:42×1023×3014×200

    请学生思考,讨论怎么算?

    (2)组织交流,并由教师评价每种方法。

    三、练习

    1、完成做一做的8道题。

    (1)先由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2)引导学生总结,发现规律。

    2、独立完成练习十四1~2。

    3、解决实际问题:练习十四3~4。

    四、总结

    请学生谈收获。

    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5

    一、教学内容

    第八单元“可能性”。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实践—验证”,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初步感受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2、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在活动交流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出示盒子)

    师: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个神奇的盒子,里面装着许多球,你们随意从中摸出一个球,我一定能猜出它是什么颜色的,信不信?

    生:信!

    生:不信!

    师:有的同学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有的不信,不如我们摸一摸!

    (分别找几位学生摸,教师猜)

    师:我猜你摸的一定是黄球。这次摸的不可能是白球。

    (每次教师猜的都完全正确)

    生:老师,盒子里一定都是黄球!

    师:是这样吗?我们来看一看。(打开盒子,里面装的果然都是黄球)你们真聪明!这么快就猜到了盒子中的秘密!

    师:现在盒子中有9个黄球,我再加一个白球,摇一摇,摸时会出现什么情况?

    生:很可能摸到黄球。

    生:可能摸到黄球,也可能摸到白球。

    师:猜一猜,摸到哪种球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呢?

    (板书:可能性)

    生:黄球!

    师:这只是我们的猜测,实际摸的时候是这样吗?不如我们试一试!

    (通过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究竟能够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只能由学生自己尝试才能得出结论。同时,这也巩固了二年级所接触的关于可能性问题——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二)摸一摸

    1、实践探索

    师:每个组都有一个盒子,里面装着9个黄球和1个白球。我们在摸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出示课件)

    (注意:每个组的同学按顺序轮流摸。摸前要先摇一摇再摸,摸后将球放回再摸。摸到黄球打“√”,摸到白球画“○”。)

    师:开始!(每组一个盒子,一张记录单)

    2、验证猜测

    师:观察每组的记录单,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略)

    师:当盒子中既有白球又有黄球时,摸到白球和黄球的可能性都有。因为黄球的数量多,所以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大(板书:大)。因为白球的数量少,所以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小(板书:小)。

    (这样设计,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于一体,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验证自己的猜测,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同时,在活动交流中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三)试一试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些球,看看都是什么球?(出示课件)

    生:8个白球,4个黄球,2个红球。

    师:将这些球都放在盒子里,摇一摇,摸的时候会出现什么情况?

    生: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很大。

    生: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最小。

    生: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最小,摸到黄球的可能性比白球小,比红球大。

    (反思在学生初步体会了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之后,再让学生进行摸三种颜色的球的游戏,这样既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可能性的几种情况,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浓厚兴趣。)

    (四)连一连

    (出示: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连一连,看看每个箱子中分别摸出一个球后结果如何。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五)实践应用

    师:同学们,你看过中央电视台“幸运52”这个节目吗?每一期节目中,主持人李咏都会选出一名幸运观众进行答题抽奖的活动。在20个商标牌之后隐藏着不同的图标。其中有14个“哭脸”,有2个50元,2个100元,1个300元和1个1000元的不同图案。

    请你猜一猜:任意推开一个商标牌,看到哪一种图案的可能性?看到50元和100元的可能性大吗?看到哪种图案的可能性最小?

    生:(略)

    师:下面我们来轻松一下,我们模拟“幸运52”的现场,我就是李咏,你们是观众,在70名同学中选出一名幸运的同学。猜一猜,可能选到谁?

    生:老师,我希望能选到我自己!

    生:我希望能选我的好朋友xx!

    ……

    师:选到每一位同学的可能性都有!我们请一位听课的老师帮我们抽出今天的幸运观众。(出示事先准备好的,装有每位学生姓名的抽奖盒。)

    师:我宣布,今天的幸运观众是xx!祝贺你!你有三次选择的机会。

    (学生选择商标,教师宣布抽奖结果。)

    (反思将学生喜爱的电视节目情境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热情,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悟。使学生玩游戏的同时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进一步体验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六)动手操作

    师:老师还为你们带来了一个大转盘(出示课件)。转动转盘,指针最有可能指向什么颜色?为什么?

    生:指针最有可能指向蓝色,因为蓝色占的面积多。

    师:现在请同学们来当小小设计师,根据下面的语言描述,小组同学合作设计转盘,试一试吧!

    不可能指向x很可能指向x指向x可能性很小指向x蓝色的可能性很小

    (展示学生作品)

    师:陈老师也设计了一个转盘(出示课件)转动这个盘,指针指向什么颜色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呢?

    生:指针可能指向x也可能指向蓝色,因为x蓝色的面积同样多。

    (反思这一环节充分体现学习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前面的活动都是请学生猜、摸、试,这一活动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合作精神,群策群力,应用所学知识设计转盘,进行逆向思考巩固知识。)

    (七)说一说

    师:想一想,你能用“一定、经常、偶尔、不可能”等词语说一说生活中一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吗?

    生:鸡不可能下鸭蛋。

    生:人一定会老,头发可能会变白。

    生:太阳不可能从西边出来。

    生:我做题时偶尔会马虎。

    生:我爸爸不喝酒,所以不可能酒后驾车。

    生:我经常洗澡。

    ……

    (反思了解身边一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能够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和体验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八)结束语

    师:同学们,今天的课就要结束了,我们就要说再见了,说到“再见”,不知道以后我们可能不可能再见面。是一定能呢,还是可能,还是不可能呢?

    生:(略)。

    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6

    教学时间:

    累计节数: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一些日常的安全常识。

    2、使学生学会自护自救。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事情需啊哟加倍注意和小心对待,否则很容易发生危险,酿成事故。

    二、教授新课

    1、防止烫伤

    烫伤是生活中常常遇到的事故。在家庭生活中,最常见的是被热水、热油等烫伤。如何防止烫伤呢?

    (⒈)从炉火上移动开水壶、热油锅时,应该戴上手套用布衬垫,防止直接烫伤;端下的开水壶、热油锅要放在人不易碰到的地方。(⒉)家长在炒菜、煎炸食品时,不要在周围玩耍、打扰,以防被溅出的热油烫伤;年龄较大的同学在学习做菜时,注意力要集中,不要把水滴到热油中,否则热油遇水会飞溅起来,把人烫伤。(⒊)油是易燃的,在高温下会燃烧,做菜时要防止油温过高而起火。万一锅中的油起火,千万不要惊慌失措,应该尽快用锅盖盖在锅上,并且将油锅迅速从炉火上移开或者熄灭炉火。

    (⒋)家里的电熨斗、电暖器等发热的器具会使人烫伤,在使用中应当特别小心,尤其不要随便去触摸。

    2、安全使用高压锅

    用高压锅做饭,节省时间和能源,许多家庭都使用它。高压锅在使用时,锅里的温度高、压力大,所以安全问题十分重要。(⒈)使用高压锅之前,首先要检查锅盖的通气孔是不是通畅,安全阀是不是完好无损。

    (⒉)在使用中,不要触动高压锅的压力阀,更不要在压力阀上加压重物或者打开锅盖。

    (⒊)饭菜做好以后,不能马上拿下压力阀或者打开锅盖,要耐心地等待锅里的高压热气释放出来后,才能拿下压力阀,打开锅盖。

    意外事故的预防与处臵

    生活中发生烫伤,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⒈对只有轻微红肿的轻度烫伤,可以用冷水反复冲洗,再涂些清凉油就行了。

    ⒉烫伤部位已经起小水泡的,不要弄破它,可以在水泡周围涂擦酒精,用干净的纱布包扎。

    ⒊烫伤比较严重的,应当及时送医院进行诊治。

    ⒋烫伤面积较大的,应尽快脱去衣裤、鞋袜,但不能强行撕脱,必要时应将衣物剪开;烫伤后,要特别注意烫伤部位的清洁,不能随意涂擦外用药品或代用品,防止受到感染,给医院的治疗增加困难。正确的方法是脱去患者的衣物后,用洁净的毛巾或床单进行包裹。

    三、总结

    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推荐


    教案课件在教师的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编写好教案课件是每位教师必备的基本能力。教案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天栏目小编推荐给大家一篇关于“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的高质量文章,希望这些内容对你的学习和工作能有所帮助,让你更加享受学习和工作的过程!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1】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9页例1和做一做,练习二十三第1题和第3、4题。

    教具准备:

    运动会广播操表演录像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一、复习铺垫,

    教师亲切谈话:同学们,以前我们已经学会应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下面老师有几个问题想请大家帮忙解决。

    接着,口述下面的问题。

    二(1)班一些学生为布置教室做纸花。每两位小朋友一小组,每位小朋友做3朵花,8个小组一共做了多少朵花?

    待学生解决问题后,请两、三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教师评价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学生探讨解决新的问题。

    二、自主探究,解决新问题

    1.创造情境,引出问题。

    展示运动会开幕式上广播操表演情境,吸引学生进场。接着,定格在表演广播操的一个方阵上(与例1一致),由小精灵提出问题(画外音)。

    2.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请学生独立观察画面,收集解决问题的信息数据,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允许遇到困难的学生与伙伴交流意见。师生活动

    3.组织交流。

    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在说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的理解,并获得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三、自主解决问题。

    1.请学生独立解决教科书第99页做一做中的问题。

    注意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同桌交流。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由于学生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收集到的数学信息不同,思考探索的解决方法也就不同。解决一共有多少个?的方法可能会出现多种。例如,

    ①568②56(5+3)③567+56

    ④567+30⑤308⑥305+303

    学生说得有道理,答案正确,就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练习

    1.请学生解决练习二十三中第1、3、4题中的问题。

    (1)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可以不受习题顺序的限制,想先解决哪个问题,就先解决那一个。

    解决问题时,如果有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问同学和老师。

    (2)适时鼓励学生,寻找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3)组织交流。

    ①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表达解决问题过程和结果的学习活动。

    ②各组推出代表向全班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

    2.请学生联系身边的事,提出需要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并解决问题。

    五、课堂总结(略)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学会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2】

    一、把握教材,准确定位目标

    24时计时法是小学数学第六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学生在生活中对24时计时法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生活题材。结合这些,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①理解24时计时法,能用它正确地表示时刻,会计算经过的时间。②明确两种记时法的不同并能正确地进行互换。③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④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其中,理解24时计时法并能对两种计时进行互换是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

    二、尊重学生,选择教法学法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本节课我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索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采用设疑激趣、直观演示、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手段,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观察辨析、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主动完成知识建构。

    三、结合生活,巧设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分为五个环节:①创设情景,导入新课;②合作探究,理解建构;③联系生活,实际应用;④趣味游戏,巩固深化;⑤回顾质疑,拓展延伸。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在这个环节中,我是按照“说一说——猜一猜——想一想”的主线进行教学的。

    说一说:你喜欢看哪个电视节目?它是在什么时刻播出的?

    猜一猜:这是什么节目开始了?(播放《新闻联播》片头音乐)《新闻联播》是在什么时间播出的?电视上写的是晚上7:00吗?(播放《新闻联播》片头视频)19:00和晚上7:00表示的是同一时刻吗?

    想一想:你在哪里见过类似的计时法?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记时法呢?我们一起来研究。

    【首先通过“说一说”引导学生回顾12时计时法;再用《新闻联播》的播出时间构建学生的认知冲突,引起学生对24时计时法的注意;最后借助“想一想”唤起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关于24时计时法的经验,引入新课的学习。】

    另外,学生回答时教师相机板书几个时刻,并出示课题《记时法》(板书),为下一个环节的教学作好准备。

    2、合作探究,理解建构

    这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我设计了三个层次:比较两种计时法、理解24时计时法、沟通两种计时法。

    (1)比较两种计时法

    为了使学生体会两种计时法形式的不同和它们在生活中的不同应用,结合板书我设计了三个问题:①这两种计时法有什么不同?②你能分别给他们起个名字吗?③你更喜欢哪种计时法?引导学生借助学习工作纸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名称比较

    ()计时法

    ()计时法

    学生汇报时,统一认识:这种计时法叫做12时计时法(板书)。它广泛地应用于生活尤其是口语交际中。而这种计时法采用0时到24时计时,叫做24时计时法(板书)。它简单明了、不易出错,被广泛地应用于交通邮电、广播电视等部门。

    (2)理解24时计时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直观和操作能调动学生耳、眼、口、手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学生的感知更加敏捷、想象更加丰富、思维更加活跃、学习更加高效。24时计时法比较抽象,是教学的难点,为了使学生透彻地理解,我采用了动画演示和学具操作两种手段。

    首先播放这段动画(播放动画),引导学生发现12时后的时刻依次是13时、14时、15时……使学生形成对24时计时法的感性认识。再通过操作学具使感性认识上升为抽象思维。我为学生准备了标有时间刻度的纸条(出示),用不同的颜色标注0时至12时和12时至24时。结合时间彩条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积极思考:①红色、蓝色彩条分别表示什么?②请把规定的时刻标注在相应的位置上。③0时是今天的开始,它和昨天有什么关系?④0时是白天还是黑夜?把月亮画上去吧!

    最后引导学生讨论:一天的时间这样短,怎样才能干更多的事呢?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自然地过渡到下一环节的教学。

    (3)沟通两种计时法

    同学们,为了让大家吃好早饭,二七区教文体局把咱们上课时间向后推迟了10分钟,这可真是个好消息。瞧!这就是我们新的作息时间表(屏示),你能把它填写完整吗?填完后跟你的小伙伴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作息时间表

    节次12时计时法24时计时法

    午第一节上午8:30——上午9:108:30——9:10

    第二节上午9:20——上午10:00()

    课间操()9:50——10:10

    第三节上午10:20——上午11:00()

    第四节上午11:10——上午11:50()

    中午

    午第一节下午2:40——下午3:20xx:40——15:20

    第二节下午3:30——下午4:10()

    活动下午4:10——下午5:00()

    【使学生在“观察范例,发现规律——完成表格,应用规律——组内交流,概括规律”的思维过程中,掌握两种

    计时法的互换。(上午相同,下午只需加上或者减去12即可。板书)】

    3、联系生活,实际应用

    为了提高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为学生准备了三个现实题材:

    (1)观察图画内容,你知道答案吗?引导学生运用观察钟面和画线段的方法解决问题,让学生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53

    首班车:6:00

    末班车:20:00

    本站:淮河路

    下站:路寨

    开往:火车站

    19

    首班车:6:00

    末班车:21:00

    本站:淮河路

    下站:路寨

    开往:火车站

    郑州市商业银行营业时间

    储蓄:周一至周日9:00——17:00

    结算:周一至周五9:00——12:00

    13:00——17:00

    (2)李叔叔要去火车站附近的红珊瑚大酒店参加会议,晚上8:30结束。他能赶上哪趟公交车回家?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收集有效信息的能力。

    (3)这是银行的营业时间牌。到这个牌子,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综合的分析、深入的思考。

    4、趣味游戏,巩固深化

    同学们这节课表现得真好,为了奖励大家我带你们玩一个游戏。我用握拳的手臂表示时针,另一个手臂表示分针,请同学们根据2个手臂的位置和夹角判断它表示的时刻。(做动作)引导学生体会这个钟面既可以表示3:00也可以表示15:00。然后再出示18:00和6:00要求学生做出相应的动作,引导学生发现这两个时刻时针和分针在钟面上的位置是相同的。

    【这个环节看似游戏,实则是对本课重难点的巩固和深化。】

    5、回顾质疑,拓展延伸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问题?还想了解哪些知识?

    【这样的问题不仅能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回顾和总结,还可以激发学生运用上网、阅读、请教等方式进行深入的研究。为本节课的教学画上了一个内容丰富的省略号。】

    四、突出重点,精心设计板书

    我采用了比较式板书形式,突出了重点难点,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以上就是我的教学设想,希望能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实现。】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3】

    单元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几何直观图,使学生了解小数的含义,能认、读、写不超过两位的小数,并能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使学生经历比较的过程,学会比较一位小数的大小,能解决简单小数的比较问题。

    3.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小数加、减法的算理,会正确计算一位小数加、减法,并能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材分析

    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认识小数对学生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小数的认识,小数的大小比较,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小数加减的实际应用。这些内容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见过小数甚至用过小数的基础上学习的,教材旨在将日常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初步认识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确地运用小数进行简单的比较和加、减法的计算。

    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的教与学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的数,会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初步认识了分数,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并且学习了常用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这里是学习小数的初步认识,教材中出现的小数的小数部分都只有一位或两位,小数的计算也只涉及一位小数的加减,这两部分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是小数的初步认识为小数加、减法的学习做准备,而在小数加、减法的学习中,学生对小数的认识更加深刻,为今后系统地学习小数打下初步基础。

    课标分析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初步认识小数,发展数感。

    2.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小数,能读、写小数,会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会进行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

    3.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

    4.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5.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4】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六册P53~55《分一分(一)》。从学生熟悉的一个简单的数学事实出发: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到半个苹果。让学生讨论用什么方式来表示“一半”呢?在这个讨论过程中,学生一方面可以意识到原来学过的数不够用了,要另想办法表示“一半”,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另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创造,感受表示“一半”的方式其实是很多的,引出分数。进而,让学生在“折一折”“涂一涂”等操作活动过程中“创造”分数,理解简单的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意义,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初步掌握简单分数的写法和读法。

    如何在本课教学时做到位而不越位呢?根据以上分析及《课标》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方面: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

    2、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等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精神,体会分数与生活的联系。

    为了更好实现动手操作这一教学目标,我将请学生在课前自带一些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纸、彩色笔等。

    二、说学情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分数的概念是初次接触,学生头脑中没有与之对应的上位或下位概念。而其实学生在正式学习分数以前,“一半”等名词已经出现在他们的口头语言中,只是还不曾想过要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它们。

    三、说教法、说学法

    依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脉络,以课标精神为指导,我将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能力,通过让学生在“折一折”、“涂一涂”等动手操作中理解分数的意义。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使上述分析在课堂教学中得到落实,我预设如下三个教学环节,首先我来说说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激起兴趣”。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互动”游戏。我设计这一环节,目的是让学生体会:有些数不能用整数来表示的,使教学从整数很自然的过渡到分数。

    游戏介绍:老师和大家做个互动游戏,游戏规则是回答问题不用嘴,答案是几用拍手表示。老师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笑笑和淘气两个人,每人分得几个?如果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笑笑和淘气,每人分得几个?如果只有一个苹果给两个人分,每个人分几个?用什么方式表示呢?

    “用什么方式表示‘半个’呢?”带着这个问题我引领学生进入第二个教学环节“主动参与,积极探究”。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根据理念,我把此环节分成四个知识进行教学:第一个知识点认识二分之一。

    第一个知识点我主要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用什么方式表示半个?”接着再组织学生交流汇报,把有代表性板书出来,然后进行对比这些表示方式,哪种更简便,更合理?最后我向学生介绍全世界通用的“一半”用1/2来表示,并揭示课题。

    《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依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以上教学过程,在这过程中,展示了学生不同的思维过程,让学生经历了从运用自己符号表示到运用数学符号表示的过程,感受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在学生认识分数之后,我开始讲解1/2的读写法、分数各部分名称。

    把后面的知识先学了,目的是让学生在头脑中对分数形成一个初步的表象,为下面加深分数学习奠定一定基础。

    在当学生对分数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我预设了第二个知识点“找一找”。

    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的物体或事物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你能找一找吗?设计此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把刚学习的“分数”的概念,运用到生活中,让学生感觉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拓展了学生印象中“分数”概念的外延,使学生对“分数”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

    为了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认识,我预设了第三个知识点:提高认识,强化平均分。

    这个环节我采用让学生拿出自带的纸,任意选择其中一个张图形,然后用自已喜欢的方式表示1/2。交流时注重引导学生明确“一半”也就是说分成的两份要一样大小。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我从学生的现实学习状况入手,让学生自选图形完成,通过涂、折、找等活动,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各种感观,巩固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加深体验分数的意义。

    为了加深认识与体验分数的产生过程,我预设了第四个知识点:进一步探索研究,拓展分数的意义。

    师:你还想认识哪些分数呢?请拿出正方形纸折一折,用涂色部分表示你想认识的分数,并和小组内同学说说它的意义。汇报时,我请有代表性的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把想认识的分数读、写出来。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基于这一理念,我设计以上环节,其作用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自己想认识的分数,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评价的目的在于激励,在学生对分数有了初步认识基础上,进入第三个环节:通过练习,进一步感知、认识分数。

    我用课件出示教材第53页——54页的“涂一涂”、“折一折”、“说一说”。

    我预设以教材题目为练习,体现以教材为主的教学理念。通过设计“折一折”这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散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为了对分数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我预设了第四个环节课堂延伸,拓展体验。

    此环节我设计了2个伸缩式的习题:第一题是,同学们创造的分数是十拿九稳,我们这样的班集体真是百里挑一,同学们今天的表现简直是十全十美。用抢答式说联想到分数。体现了学科的整合。第二题:让同学们观看生活中用分数表示的图片。体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给学生一个思维开放的空间,让学生自身水平、能力得以展现。

    小孩子学得快,遗忘得也快,及时回顾所学知识,可以使加深对新知的印象。为此我预设了第五个教学环节:反馈与总结,这一环节通过说学生说说通过一节课学习之后的收获,再请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用分数表示的事物,让学生明确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的精

    不足之处,学生用描述性语言叙述分数的意义时,语言还要再规范一些,在明白理论的同时加强实践能力。新授时间再紧凑一些,给练习的说理再留有一定的空间,会把教学内容达到更好的效果。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5】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三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9页例1和做一做,练习二十三第2~9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联系

    1.听算

    2.p1025题生独立解决指名订正师: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其他方法吗?

    3.p1026题生独立解决指名订正师: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其他方法吗?

    二、指导练习

    1.p1038题

    师:观察题目,你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同桌说,指名说

    师:你准备先算什么,怎么算,再算什么?又怎么算?

    独立列式,指名板演。指名评价。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你是怎么想的?

    指名说,指名评价,鼓励。

    2.p1012题

    师:观察题目,你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同桌说,指名说

    师强调:一个圆桌可坐3人。

    师:你准备先算什么,怎么算,再算什么?又怎么算?

    独立列式,指名板演。指名评价。

    师:通过这道题,你发现了什么?三、集中练习

    1.p1027题

    让生自己独立独题、审题、分析,列式解答,

    师巡视,辅导差生,指名板演。指名评价。

    2.p1038题

    让生自己独立独题、审题、分析,列式解答,

    师巡视,辅导差生,指名板演。指名评价。

    3.p1039题

    让生自己独立独题、审题、分析,列式解答,

    师巡视,辅导差生,指名板演。指名评价。

    四、发展练习

    让生自编一道两步计算的连乘应用题。

    同桌说,全班说。

    教学目标:

    1、让生进一步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学会观察找出题目中数学信息并独立解决问题。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模板


    希望您能认真阅读“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信它会给您带来许多启示。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老师们在写作时需认真对待。好的教案和课件可以使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都在掌握之中。欢迎您收藏本站,关注网站更新信息!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

    教材解读:这篇课文讲述波兰一所学校的儿童队员,在国庆来临之际,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国庆游行检阅时,让拄拐的博莱克走在第一排。游行时他们的检阅队伍获得了大家的好评。

    1、通过自学认识“俱、拄”等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理解“截肢、棘手、鸦雀无声”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三条的相关内容,体会队员们关注弱势的美好的心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心理的变化,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关键语句“这个孩子真棒”和“这些孩子真棒”的深层含义。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波兰的国庆节相关资料、教师制作幻灯片课件。

    博莱克                                儿童队员

    真    棒!

    1、课前观看《国庆六十周年阅兵式》视频,感受检阅。

    2、出示课文插图,看,这就是在七月,波兰首都华沙欢庆国庆节举行的一次检阅游行。你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3、这样的检阅掌声如潮,想知道为什么吗?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课文:检阅

    4、质疑课题,什么是检阅?

    1、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理解什么是检阅。

    检阅仪式离学生的生活比较遥远,学生不了解。通过检阅资料的出示,使学生更加了解检阅场面的庄严和隆重。

    (1)读准生字字音,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思考:这是一次怎样检阅?有哪些队伍参加了这次检阅?

    2、检查汇报。

    (1)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课件出示)10自然段,抓住“盛大、隆重”,通过朗读让大家感受到检阅的隆重和盛大。

    B、参加这次隆重的检阅的队伍有些什么人?(课件出示:步兵、炮兵、青年队员、儿童队员)

    1、学生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2、汇报初读成果。

    3、朗读句子,抓住“盛大、隆重”,通过朗读让大家感受到检阅的隆重和盛大。

    1、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识字的精神。

    2、在展示和交流中读书,在语言环境中识字。

    (1)在这些队伍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什么人?(儿童队员)。

    成千上万的观众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他们,把最真诚的称赞送给他们,有人说--有人说--(课件出示句子: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

    (2)观众为什么称赞他们呢?难道仅仅是因为队伍走得整齐吗?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

    1、指名读多媒体出示带有画面的文字。

    2、重点品读:他同全队保持一致,目视右方,睁着大眼睛望着检阅台。

    ①哪些词让你感觉到博莱克棒?(根据学生回答,抓重点词指导朗读。)

    ②想象当时博莱克在想什么?透过这个镜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体会人物心情,引导有感而读。)

    ③看着这拐杖,这高扬的头,这挺起的胸脯,你想对博莱克说句什么话呢?(进一步指导朗读)

    3、博莱克真的让我们佩服。同学们,这一幕幕镜头,一个个场景不仅你看到了,我看到了,成千上万的观众也看到了,所以,他们由衷的称赞这个自信、坚强的孩子--

    让我听到你发自内心的称赞!

    如果说博莱克是靠他的自信和坚强迎来了观众的称赞,那么人们为什么还要纠正说这些小伙子真棒!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检阅之前的情况吧。

    1、请小朋友自由读课文2~9段,思考:检阅仪式之前,这些小伙子在讨论一件什么事?

    3、大家觉得非常为难。课文中也可以具体看出同学们为难的样子。请你们读读课文第3~6段,找出表现同学们很为难的词句。

    俱乐部里讨论博莱克参加检阅这一问题时,一共有(   )种意见,分别是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_ 你赞成________ 种?因为________ 。

    6、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让学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三条:残疾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方面享有同其他公民平等的权利。学生齐读。

    7、是呀,能让博莱克有机会参加这么重大的活动的是因为他们的小队对他充满关爱和尊重,(板书:关爱、尊重)这群小伙子,懂得尊重身体有残疾的同学,因此人们称赞:这些小伙子真棒!(朗读句子)

    1、品读句子,学会抓重点词语理解。

    2、抓重点词句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3、学生在读文中领悟人们为什么说“这些小伙子真棒!”

    1、体现自读自悟。

    2、利用图片,使课文描写的情景再现,激发情感。

    3、设计问题,队学生进行说话练习。从中领悟“这个孩子真棒”和“这些孩子真棒”的深层含义。

    1、让学生填空,归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    )一所学校的(        ),在(    )来临之际,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     )游行检阅时,让(              )走在第一排。游行时他们的检阅队伍获得了大家的(             )

    2、读完了课文,我们每个人肯定都有这样的感受,这次国庆检阅,不仅检阅了孩子们整齐的队伍,更检阅了他们美好的心灵!在我们的人生中,你也会碰到无数的检阅,也会碰到像博莱克那样的人,老师希望你们能像这些儿童队员一样,懂得关心、尊重每一个人,也希望你们能像博莱克那样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勇敢地迎接人生的每一个挑战。

    1、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归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第五板块--课外练笔,延续情感。

    读了这个故事,我想说……(请把你想对博莱克说的话写下来)。

    1、学生练习写话。

    写话训练可以让学生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让学生的真情实感在笔尖流淌,读写结合,在写中积淀语言,在写中再次升华情感。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2

    教研组长审核签字:

    一、班级情况分析(具体指本班学生双基掌握程度、智力水平和学习态度、习惯等原有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57名学生,其中男生26人,女生21人。通过上学期的教育与学习,学生的一些基本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已经初步养成了自己独立思考、动手、动脑正确学习习惯,对待学习的态度良好。但是有一少部分

    学生过于活泼好动,纪律观念还不够强,无集体意识,缺乏合作精神,还有一部分学生缺乏积极主动地学习习惯需要教师和家长的督促才能完成学习任务。

    本册教材教学内容包括。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两位数,小数的初步认识,位置与方向,面积,年,月,日,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用数学解决问题,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实践活动,让学生运用所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本册教材的重点是: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以及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难点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应用数学的意识。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

    1、会计算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进行估算。

    2、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两位数乘整十、百数。

    3、初步认识小是数,会读会写小是数,会计算小数加法。

    4、初步掌握数据分析和求平均数。

    5、认识东,南,西,北,东南,西北,西南,东南,东北八个方向。

    7初步了解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意识。

    1、将笔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结合。

    2、多多提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丰富教材、资料。

    3、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基础,调整乘法口算的教学顺序。

    4、结合有关内容加强估算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5、注重实践探索,促进学生空间与图形的发展。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3

    1. 训练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在读中感悟,读中欣赏珍珠泉的美丽,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的感情。

    3. 体会抓特点描述景物的方法,积累课文中的语言。

    1. 了解课文写了珍珠泉的那些特点。

    2. 了解珍珠泉的美丽景色,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课题,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见过泉水?我国有许多神奇的泉水,你们看!(出示制作的关于泉水的课件,播放的同时老师做介绍)

    2.今天,老师带你们去欣赏一个泉水,它叫珍珠泉。(板书:4.珍珠泉)

    展示了泉水的图片,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增加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了学生的情绪。读题生疑,引导学生面对题目端摩思考,读出自己的疑问,为学生走进文本搭建一个平台。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提出不理解的词语。

    2.再读课文,思考:课文描写了珍珠泉那些特点?请同学们认真读书体会,也可以和同伴讨论。

    这个环节的教学主要是落实学生的自主读书,一读是读通顺,二读是读懂内容。这环节给学生你的读书时间,学生独立地阅读思考。

    三.细读课文,研读感悟。

    1.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从那些方面描写珍珠泉?(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叙述顺序)

    2. 提问:你最喜欢课文描写珍珠泉的哪一部分,说说你喜欢它的理由。

    3. 珍珠泉所在位置。

    (1)提问:那绿色的大绒团是什么?(感受环境的幽静和生机,体会比喻的贴切)

    (1)出示句子:水是那么绿,绿得像是被周围的绿树、绿草染过似的。水是那样深,又那样清,清得能看见潭底的青褐色的石头,能看见沉积在潭底的沙粒和已经发黑的树叶。

    提问;这里描写了泉水的什么特点?圈出绿、深、清。

    A.水是那么绿,那么深,那么清。

    B.水是那么绿,绿得像是被周围的绿树、绿草染过似的。水是那样深,又那样清,清得能看见潭底的青褐色的石头,能看见沉积在潭底的沙粒和已经发黑的树叶。

    (3)这样的潭水多美啊,我们用朗读来读出它的美吧!

    (1)提问:本文最精彩的部分是描写泉水的涌动,你们画出相关的语句,反复地读一读,然后告诉大家你读后的感受。(学生进行说和读,教师及时评价指导,让学生理解更深刻,感受更丰富)

    (2)出示句子:开始,水泡很小,摇晃着越升越高,越来越大,最后在水面绽开了,在扑哧一笑中消失了。

    重点指导:扑哧是水泡绽开的声音,扑哧一笑是拟人句,把水泡当作人。

    你看水泡多活泼可爱,我们来有感情地读读吧!

    (3)出示句子:水面和潭底,金色的光斑和银色的光斑交错着;水泡闪亮闪亮的,射出红的光,黄的光,绿的光,紫的光……多像一串串彩色的珍珠啊!

    这水泡多美啊!让我们来读一读。

    6. 体会家乡情怀。

    面对这美丽的珍珠泉,作者不由地说了一句--

    “这就是美丽的珍珠泉,这就是我们村的珍珠泉!”

    让我们读出作者的自豪和骄傲吧。以及对家乡无比地热爱。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本环节按照作者的思路去指导学生认真地读书,每次读的目的是不一样的。通过学生反复品读课文语言,揣摩表达形成,加强了重点语句的理解和积累,提高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本板书设计简要展示了文章叙述的顺序就及泉水的特点,让学生对文章的结构一目了然。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画面、创设情景、深入感知课文,欣赏荷花的美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学习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描写荷花开放的词句,把句与句联系起来想象荷花的美。

    2、理解“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那一段文字。

    二、导入:

    2、我们就一起来看课文是如何描写这美丽的荷花。

    三、图文结合,抓住词语,深入学习课文内容,品味荷花的美丽。

    (2)、作者来到荷花池边看到了什么?

    (2)、还看到了什么?

    B、这里有一个成语“挨挨挤挤”,它的意思是什么?同学们回忆下在什么时候或什么地方看到过“挨挨挤挤”的情景?

    C、“挨挨挤挤”说明人多,这里说荷叶“挨挨挤挤”说明荷叶怎样?(荷叶多、密)

    A、“冒”让我们一眼就看到这一朵朵白荷花。

    (4)、齐读第2自然段;以填空的方式背诵。

    (5)这么多的白荷花,它们各有各的姿势相同。

    (2)这么多的白荷花各有各的姿势,我们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千姿百态”

    (3)如我们把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那这画家是谁呢?(大自然)

    (4)看着这么多美丽的荷花,作者会产生怎样的感情?

    4、学习第4自然段。

    (2)作者是一朵荷花吗?那为什么“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喜爱荷花)

    (3)他这时的心情怎样?(很高兴,喜悦)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翩翩起舞、快乐、好梦)

    (7)现在你觉得自己是谁?作者又有怎样的感受呢?

    (1)师读。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5

    1.结合具体情景,在积极参与和讨论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进行乘法的估算,会说明估算的思路。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索估算知识的空间,培养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1、你能说出下列各数的近似数各是多少吗?

    2、下列算式,你能估算各题的结果吗?你是怎么想的?

    1、出示例题2的主体图。

    引导学生观察:用自己的话叙述一下主体图向我们提供了有关多媒体教师里的哪些信息?

    出示例题2:多媒体教室一共有18排,每排22个座位,现在有350名同学来听课,能坐得下吗?

    (1)教师:这一道题只要我们判断多媒体教师能否坐得下350名同学,因此不用大家计算,只要估一估就可以了,大家想应什么方法估算?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

    (2)汇报:要判断350名学生能否坐得下,必须估算出多媒体教室大约有多少个座位。

    方法一:18≈20 22≈20 20×20=400(个)所以350名学生能坐下。

    方法二:18≈20 22×20=440(个)所以,350名学生能坐下。

    方法三:22≈20 18×20=360(个)所以,350名学生能坐下。

    小结:大家根据已学在估算知识,想出了三种方法,通过这一道我们知道估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3)总结出估算的方法:

    估算时,先把两位数看成最接近它的整十数,然后再进行计算。

    让学生看清题意,独立完成。然后教师讲评。

    2、完成教科书第61页练习十四的第7题。

    (1)引导学生观察图,说说你从图中得到什么信息?

    (2)独立完成,将估算结果写在课堂本上。然后教师讲评。

    3、完成教科书第61页练习十四的第8题。

    (1)理解题意,根据题目画面的内容说说从“学生已经种了93棵树苗”中,你可得到什么信息?

    (2)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算的?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6

    一、创设情境

    幻灯片呈现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理解图意)

    王经理调查的是什么?他问售货员上周的销售情况,售货员把上周的销售记录拿给了王经理。

    为什么售货员能很快拿出上周的销售记录?你认为日常生活中随时记录有什么好处?

    如果你是超市的王经理,现在很想知道超市上周四种品牌矿泉水的销售情况,还想知道下周该进些什么品牌的矿泉水。你有什么好办法?(统计)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这是售货员给王经理的统计表(出示统计表让学生观察)说说统计图给了我们什么数学信息?

    学生说出的答案,只要合理就可以,不必固定答案。引导学生为了便于比较哪种品牌的矿泉水销售量好,可根据统计表制成条形统计图。

    出示纵向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先观察。

    它的横轴表示什么?(矿泉水的不同品牌)纵轴表示什么?(矿泉水的销售数量)

    根据统计表,你能完成下面这份统计图吗?(学生动手完成,并展示说明如何完成统计图。)

    引出,如果用横轴代表矿泉水的销售量,用纵轴代表矿泉水不同的品牌,该怎样设计这样的统计图?

    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汇报

    多媒体展示规范的横向条形统计图制作步骤。

    学生对比完成,并修正自己做的统计图。

    你能跟同学说说完成这样的条形统计图时要注意什么?

    观察横向条形统计图,讨论:如果下周要进货,哪种品牌的矿泉水应该少进些?哪种品牌的矿泉水应该多进些?你能说说理由吗?

    三、归纳总结

    经过学习,我们已经学会了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的结果,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统计。今天我们学习了横向条形统计图,知道了横向条形统计图和纵向条形统计图的原理完全相同,只是有时为了版面安排的需要,把横轴和纵轴的位置进行对换,条形的方向也相应发生变化。

    [教案范本]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是写教案课件,按要求,每个教师都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只有提前准备好教案课件工作,这样课堂的教学效率才能有大的提升。你不是否正为教案课件而苦恼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教案范本]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以及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教学目标主要是经历探索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和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相关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相关的口算和笔算。知道可以用再乘一遍的方法进行乘法的验算。

    在教学时,先创设了一个情境,以大象兄弟帮助小猴兄弟造房子为题材引入,唤起了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了他们的参与热情。首先先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经历了探索多种算法和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而不是强求统一的语言进行操练,只要能够算出结果都给予肯定。

    其次,注重方法的优化。在多种算法中,我让学生选择一种你认为算的快的方法,如:由2×3=6,得20×3=60。将方法进行优化。通过比较、抢答、等形式进行练习巩固。

    第三,通过以大象兄弟帮助小猴兄弟造房子题材巧妙地将两个例题串起来。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因此在出示14×2的竖式计算时应该重点强调竖式计算:“先用2乘个位上的4得8写在个位上,再用2乘十位上的1得2个十写在十位上。”通过说算理板书书上的分布计算的过程,再引导学生简化计算的中间环节,得出两位数乘一位数竖式的一般写法。重点让学生说说,竖式一般写法。

    另在随后的“试一试”中让学生体会一位数乘两位数,在竖式中一般我们是先写两位数计算起来比较方便。提示学生用再乘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用手挡住黑板上的答案,和学生一起在算一遍,这样的形式进行验算,让学生体会到我们在做练习时,再乘一遍,不一定要想加法所学写出来再算一遍,心里验算也是可以的。

    在练习投影反馈时,选择什么样的作业反馈,缺乏一定的机智。随手拿的几本发现一个学生把题目抄错了,在选择的时候要有针对性,可找写的好的作为范例,也可找有典型错误的进行比较。这方面还需要多钻研,多思考,细心观摩有经验的老师上课。

    「教案模板」三年级数学教学思考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每位老师都需要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有了严谨的教案课件,才能充分实现教学意图。其他人的优质教案课件是怎么写成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教案模板」三年级数学教学思考》,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在估算中,除法的估算是最难把握的,也是学生最难掌握的,因为除法估算不单单是把其中的一个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整百或几百几的数而已,它还要考虑到除数,考虑到能不能整除,因此对学生而言加大了一定的难度,张晓随 教学反思。所以本节课的重难点都应该放在如何进行估算上面,并让学生多实践,在练习中进行巩固。在实际教学中我有四个生活中的情境入手,在估算时让学生体验到应该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进行估算,让学生掌握并熟练除法估算的方法。

    1、复习引入,提出问题。 《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估算》是小学三年级第二学期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加、减法估算以及乘数是一位数乘法估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虽说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法估算以及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估算方法,但是除数是一位数的估算这一教学内容有它的的特殊性。教学开始,我让学生练习了几道加、减法和乘法估算题,并让学生归纳它们的估算方法。紧接着我提出能不能用加、减乘法的估算方法来进行除法估算呢?这样通过复习,抛砖引玉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和学习兴趣。

    2、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深入,学生很快发现346÷9≈?如果按照以前学习的估算方法,把346估成350,350÷9除不尽,有余数。也就是说,在除法算式346÷9中346不能按照四舍五入的方法来进行估算,那么把346估成多少合适呢?通过小组讨论有的认为把346估成360,有一小部分学生认为估成270。怎样估最合理,同学们迫不及待的在下面讨论起来。很快讨论结果出来了,把346估成360最合适。没想到把要解决的问题交给学生自主探索能产生这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思维进行了碰撞,在碰撞中学生的智慧得以升华,自然而然解决了本堂课的重难点。

    3、注重培养学生数学交流的能力。教学中,我努力给学生营造一种平等、合作的学习气氛,鼓励学生参与交往,引导学生一起去探索、去体验,学生在课堂交往中将学习活动看作是自己主动参与、自我发展的活动,实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促进。教学中,我还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只有倾听,才有交流,因此我指导学生带着尊重和欣赏去倾听别人的发言,要学会合理的评价别人的观点和想法,要学会接受别人的优点,并要从中受到启发,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让交流的过程成为大家共同发展的过程

    三年级数学《什么是面积》教案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而课件内容需要老师自己去设计完善。老师在写了教案课件后,也能让老师很好去总结和反思。最好教案课件是怎么样的呢?小编特别编辑了“三年级数学《什么是面积》教案”,有需要的朋友就来看看吧!

    三年级数学《什么是面积》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教学主要内容:面积的含义,比较两个面积相差不大的正方形和长方形图形面积的大小,画出规定面积方格数的图形,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教材编写特点: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一些物体表面的大小比较,让学生认识什么是面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比较两个面积相差不大的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大小,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用自己喜欢的办法去比较,然后合作、交流得出你觉得哪种方法更好些呢?这一问题的结论,最后让学生画规定面积的图形,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深学生对什么是面积这一概念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及创新思维。

    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要准确地比较不同图形面积的大小,应用统一的单位去比较。

    【学生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面积这个词,有自己对面积的模糊认识或错误认识,但对究竟什么是面积没有正确的认识,在学习该内容时,什么是面积这一抽象概念的认识对学生来说十分困难,学生会把已往学过的周长与面积不自觉地联系起来,含混不清或是错误的认为一个物体的大小就是这个物体的面积等。

    学生学习的兴趣:各种操作活动,有挑战性的问题。

    学习方式:合作、讨论、交流

    学法: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大胆质疑、发现新知、获得新知、运用新知。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什么是面积能举例说出生活中的面积,会用比较好的方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自主探索发现什么是面积,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合作、讨论、交流、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找出更优的比较方法,然后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数学来源于自己对生活的各种事物的认识,并能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获取新知(15分钟)

    1.面积同学们在平常生活中听到过吗?你能谈谈你心目中的面积吗?

    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不做任何评价。

    (设计意图:学生对面积的认识到哪种程度,有哪些错误理解,通过学生的回答,老师能做到心中有数,便于后面有针对性地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什么是面积)

    2.活动:

    ①摸老师准备的两本书的封面(语文、数学)说说,你有什么感觉?

    ②观察老师的手掌面和你的手掌面,或者摸摸老师的手掌面和你的手掌面,你有什么发现?

    ③观察黑板上老师画的三幅图,你想说些什么?

    师生共同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这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热情,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为认识什么是面积做好铺垫)

    3.教师引导小结:刚才同学们感受并观察到了书的封面有大、有小,手掌面有大、有小,一些封闭图形也有大有小,这些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4.举生活中的实例说说什么是面积?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认识什么是面积,加深学生对什么是面积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

    5.请觉得自己原来认识的面积是错误的同学站起来,谈谈你的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发现自己的错误,改正自己的错误,加深学生对什么是面积的正确理解,突破教学难点)

    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5分钟)

    1.教师课件展示:教材中的正方形和长方形,提问:这两个图形谁的面积大呢?

    当学生回答发生争论时,教师提问:怎样才能准确地比较出它们的面积大小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面积相差很大的两个物体或图形,我匀可以用观察的方法直接比较出结果,当两个图形的面积相差不大时,我们就不能凭肉眼观察了,得找出更合理的办法才能比较出结果,激发学生的思维热情,调动他们动手尝试的欲望。)

    2.独立思考,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动手比一比。

    3.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方法。

    4.小组汇报:(教师随机用课件展示学生的方法)

    参考比较方法:①用学具盒中的圆片摆,正方形只能摆9个,而长方形可以摆10个。②用折一折、剪一剪,再拼一拼的方法。③用学具盒中的方格纸来比。④自己动手画方格。⑤算一算(有的学生可能会用公式计算)。

    5.提问:①你觉得哪种方法更好些,为什么?②如果用大小不同的格子能比较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比较的过程,通过小组讨论、交流体验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勇于创新,从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6.画一画,说一说

    ①在方格纸上画出3个面积是7个方格的图形。

    ②展示有创意的作品,学生评价。

    ③说说通过这次动手画,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展示学生作品,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学生自己评价,培养学生欣赏数学的美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5分钟)

    1.教材练一练第二题,独立完成

    指名回答,说说你是怎么比较出结果的?

    2.教材练一练第3题,自己数一数,同桌说一说。

    学生汇报自己的数法(教师随机用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此题有半格的情况出现,要引导学生正确地数出整格和半格,从而掌握在方

    格纸上比不规则图形大小的方法。)

    3.教材练一练第4题

    比一比,看谁比的快。(教师用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用比赛的形式练习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5分钟)

    1.说一说:什么是物体面积?怎样比较两个物体面积的大小?

    2.应用:(课件展示)

    比一比空白部分与阴影部分的周长,再比一比空白部分与阴影部分面积。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容易把周长与面积的概念混淆不清,这一设计有利于学生区别周长与面积,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把整节课推入高潮。)

    三年级数学《什么是面积》教案 篇2

    备课内容:第四单元第三课时

    课题:《什么是面积》

    教学内容:

    一、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

    2.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判断、推理、概括等方面的能力,使学生养成勇于探索和实践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

    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

    下面两图,每个小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你能用数方格的方法说出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吗?

    同学们已经会用数方格的方法求正方形、长方形的面积了。如果用这种方法去求一个较大的图形的面积,你会感到怎样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种新的求面积的方法,大家想知道吗?

    (二)玩中学

    1.估一估。

    引导学生估计三个长方形的面积,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1)先回忆一下上节课所学习的几个面积单位,在头脑中再次建立表象。

    (2)让学生说一说选择哪个面积单位进行估计最合适。

    (3)学生独立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进行估计,然后将估计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

    2.摆一摆,填一填。

    (1)引导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放在这3个长方形上摆一摆,看需要摆几行几列,数一数上面三个长方形分别要用几个小正方形才能摆满,检验估计的结果。

    (2)学生独立操作后,将获得的每个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的相关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3)认真观察填好的表格,看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4)在观察、比较之后,发现其中规律,用数学符号表示出来,建立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3.试一试。(1)教师出示一个正方形。引导学生先估计一下它的面积。然后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一摆。

    (2)说一说怎样计算正方形的面积。

    (三)学中做。

    1.完成49页练一练第1、3题。

    学生能够应用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师应该注意强调不能丢掉面积单位。

    2.一个游泳池的长是50米,宽是25米,这个游泳池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完成49页练一练第2题。

    4.先估一估哪个图形面积大,再量一量,计算它们的面积。

    (四)做中得。

    1.综合练习。

    (1)完成49页练一练第4(1)题。学生的答案会有很多种,如:

    教师应该组织学生讨论,使学生明确这些图形的形状不同,但它们的面积相等。

    (2)有一块长8分米、宽4分米的相架,要配上一块和木板面积同样大的玻璃,需要多大块的玻璃?

    (3)把一张正方形的硬纸剪成8块,拼成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并使它们的面积相等,怎样剪呢?

    (4)教室前面的墙壁长6米,宽4米。墙上有一块4平方米的黑板。现在要粉刷这面墙,粉刷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实践应用。

    (1)完成49页练一练第4(2)题估计教室地面的面积,测量它的长和宽,计算出面积。

    (2)下面是教学楼的平面图,你有哪些方法可以求出这个平面图的面积?

    (4)教室的窗户长18分米,宽15分米,三个相同的窗户至少要做多大的窗帘呢?

    (五)思维题

    有一张长100厘米、宽64厘米的纸,把它对折四次后裁开,有多少张小纸?每张纸的面积是多少?

    三年级数学《什么是面积》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认识面积

    教学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比较两个物品表面、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

    2、认识面积的含义,探索、研究面积比较的多种方法。

    3、积极参加观察、比较、交流活动,愿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面积的含义,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教具、学具准备:长方形、正方形纸片、方格纸、硬币、剪刀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师:游戏引入

    〔设计意图:以谈话的形式导入,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为下面的学习作好准备〕

    二、动手实践,感知面的概念

    1、物体表面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鼓掌时两手掌接触的地方就是手掌的面,请你摸摸手掌表面在哪了?

    师:谁来演示一下?好谁再来摸摸数学书的封面在哪了?

    (让学生演示)

    师:好,现在请你摸一摸你铅笔盒盖的表面,再请你摸一摸你课桌的桌面在哪了?

    (让学生充分的感受物体的表面)

    师:刚刚我们摸了这么多其实摸得都是什么?物体的表面。(板书:物体的表面)

    2、封闭图形,理解大小

    师:好,老师给你们每个人都准备了一个图形。请你用彩笔涂涂图形的表面,男生给图一涂色,女生给图二涂色。现在开始!

    师:谁能展示一下你涂的图形?

    (将男、女同学代表的图形展示)

    师:老师刚刚看到女生普遍涂得比较快,这是为什么啊?

    生:因为图形有大有小。(板书:图形大小)

    师:那物体表面呢?请你看看你铅笔盒盖的表面和课桌的表面。你发现了什么?

    生:物体表面也有大有小。

    师:那如果老师把这条线去掉行吗?你还能画出这个图形的面吗?为什么?

    师:也就是说这些图形都是封闭图形(板书:封闭图形)

    师:那好,我们把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要研究的内容什么是面积。

    (引出课题)

    三、动手实践,学会比较面积的多种方法

    师:那么我们手掌表面的大小,其实就是手掌的什么?

    师:现在请大家伸出你的右手,和老师右手手掌的面积比一比。谁能告诉大家你发现了什么?

    生:老师手掌的面积大

    师:对了,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看出来的(板书:看)

    师:真棒!那如果你和同桌手掌面积比,你还看得出来吗?

    (请两位同学举起手来演示)

    师:你们看得出来谁的手掌面积大吗?

    生:看不出来

    师:那同桌之间想想办法。

    师:谁来和大家说说你们是怎么比的?

    (让学生上前演示)

    师:哦,他们是把手掌怎么样?(板书:重叠)最后你们得到的结论是什么呢?

    师:好,老师现在手里有两个图形?一个是……?一个是……?你看得出来谁的面积大?谁的面积小吗?那这样重叠比呢?

    师:那好我们就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这两个图形哪个的面积大,哪个的面积小!你们可以用手里的工具,也可以想其他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现在开始讨论。

    师:好,停!哪组同学向大家汇报一下你们组想到的办法?(学生上前演示)

    1、摆硬币:你是用的什么来比的?大家看看他是用的硬币的哪?

    好,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大约相当于9个硬币的面积之和。

    那么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大约相当于10个硬币的面积之和

    好,那你得出的结论是什么?(长方形的面积比正方形的面积大)

    2、拼摆法:用小正方形。

    总结:通过我们同学自己的思考想出了这么多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真棒!那你现在知道什么是面积了吗?你会不会比较面积的大小了呢?

    师:那好,我们现在就一起来看一道题。

    四、课堂练习,深化认知

    1、说一说那个图形的面积大,那个图形的面积小?

    2、下面方格中哪个图形面积大?

    3、在下面的方格中画3个不同的图形,使他们的面积都等于7个方格那么大。

    我们画的这三个图形是面积相等,形状不同的。

    总结:所以我们就知道面积只与面的大小有关,与形状无关。

    4、哪个图案的面积大?

    板书:

    什么是面积

    物体的表面1、观察法

    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2、重叠法

    封闭图形3、数格子法

    三年级数学《什么是面积》教案 篇4

    【教学内容】新世纪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39页什么是面积

    【教材分析】

    什么是面积是这个单元的第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面积的含义,教材安排了三个不同层次的实践活动:一是结合四个具体实例,通过比一比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二是通过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实践操作,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三是在方格纸上画图,进一步认识面积的含义,并体验到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

    【学生分析】

    认识面积之前,学生已经认识平面图形,了解平面图形的特征,以及认识了周长,并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要到五年级上册才学习,特别是不规则图形面积的估计。

    对物体表面大小的认识,学生在生活中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和体会。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是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教师提供学具,让学生自主选择操作比较,这一活动主要是鼓励学生要有多种估测的策略,通过探索、交流从中能体会出用小正方形去测量或数方格的方法来比较面积的大小会更好些。

    【学习目标】

    1.知识技能性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面积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性目标:学生在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中,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在不同的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生活性,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直面主题

    1.先请同学们欣赏几幅校园图片,并告诉大家实验小学的校园面积大约是13000平方米。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位新朋友--面积,面积这个词大家有没有听说过?都怎么说的?

    2.大家想知道关于面积的哪些知识呢?

    (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孩子已有一些面积的生活经验,因此导入部分让他们感受美丽校园的同时直接告诉学生校园的面积,紧接着问:你们听说过面积吗?在哪听过?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提取经验,学生感到分外亲切,体现学习的必要性。接着通过学生提问题,并锁定什么是面积?和面积是怎样测量的这两个问题来明确教学目标。同时增强孩子的问题意识,带着问题思考的学习方法。刚开始这样的导入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不拘束,并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二、观察体验,理解面积

    1.摸一摸课本的封面,课桌的面;看一看教室的地面,黑板的面,然后归纳物体的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2.(课件出示图片)说一说叶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什么?电脑屏幕面的面积指什么?老师与学生比手掌,让学生用面积一词说一说。

    3.课件显示,规则与不规则的封闭图形和不封闭图形进行对照,让学生直观地去感知封闭的含义。

    4.课件示:小正方形和大长方形,直接提问:如果进行涂满颜色比赛,你会选哪一副图形?然后归纳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5.学生完整归纳面积的意义。

    (设计意图:面积的概念需要建立在学生充分体验的基础上,以学生熟悉的事物,如数学书、课桌、教室地面、黑板面等引入学习内容,把直接感受面积的含义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而封闭图形的面积,我首先解决什么是封闭图形,这里参考的是北师大教参中提出的只要求学生对封闭图形直观感知即可,不必过多探讨。我设计了封闭和不封闭两组图形的对照让学生直观地去感知,然后通过涂色提问,启发封闭图形也有大小区分,最后归纳面积含义。这里设计虽然简单,但由于学生有了物体表面的大小即面积的认识,他们很自然地迁移到封闭图形的大小即面积的理解。)

    三、实践操作,体验策略的多样性,感知用正方形进行测量的优点。

    1.让学生猜一猜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激发矛盾。

    2.老师提供学具,有若干个小正方形纸片、若干个小圆形纸片、剪刀、尺子、彩笔。同桌合作交流,自主选择工具进行测量比较。

    3.学生汇报,师生评价。

    4.讨论哪种方法更好些?并归纳,用摆小正方形也就是数格子的方法来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会更好。

    (设计意图: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初步感知用正方形进行测量比较的优点。这一环节是整节课教学的难点,这里放手让学生充分自由发挥,学生可以将两个图形重叠后,再进行剪拼;可以用正方形或圆形摆一摆数一数;还可以画格子。但难免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测量方法,比如可能会出现用量周长比较面积的情况,因此我还特意设计了周长长的面积反而小的例子,说明周长长面积不一定大,不能用测量周长来判断面积的大小。这样学生更能丰富对面积概念的理解,最后通过你觉得哪种方法更好些的问题的争论,让学生初步感知用正方形摆或画正方形格子的方法比较的优点,从而为后面学习面积单位作好铺垫。)

    四、应用于生活,深化认识

    1.课件出示校园平面图:

    学生先独立完成练习上的问题:教学楼的面积等于几个小方格?科艺楼的面积等于几个小方格?哪边花圃的面积更大些?

    2.师问:谁还会提跟面积有关的问题?让学生自由提问并加以解决。

    (设计意图:在学生体验了借助正方形格子测量面积会更好些后,紧接着巩固练习借助方格来比较封闭图形的大小,这里把练习与生活相联系,创设了校园平面图的情境练习题,把各种组合图形(有一格、半格或不满一格的)糅合一起,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完成,不仅体现数学的生活性,增添练习的趣味性,而且进一步巩固强调数格子比大小,是比较面积大小的基本方法。)

    五、体验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

    师:当当小小设计师,请你在方格里设计不同的封闭图形,使它们的面积都等于7个方格那么大。

    独立画图设计再展示汇报。

    (设计意图:在方格纸上画面积相等的不同图形,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面积的含义,练习时让学生自由想象,并画出各种图形进行展示不断鼓励,让学生直观地感知到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

    三年级数学《什么是面积》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帮助学生初步建立面积的概念。新世纪数学教材把面积概念独立教学,目的是改变以往偏重面积计算及单位换算,不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现象。面积的概念是学生学习几何形体的基础,因此要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感悟和理解这一概念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材中所提供的大量比一比、猜一猜、摆一摆都将成为课堂中学生亲身经历的活动过程。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生活经验,我设计了:欣赏礼物,认识面积的含义--卡片排队,比较面积的大小--练习沙龙,体验面积的运用--全课小结,拓展面积的学习,这一教学脉络,创设了涵盖知识内容又具有挑战性的数活动学,使培养和发展空间观念的目标落到实处,使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得以充分体现。

    【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认识了平面图形,了解平面图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并通过学习和平时生活经验的积累,对面积的大小的内容已有认知基础,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面积的含义,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感知材料,让他们在观察、触摸中,直接感受到物体表面的存在及各种图形的平面,形成关于面的表象,理解面积的意义。

    【学习目标】

    1.让学生结合具体实例和画图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4.使学生在活动中懂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唯一的,并发展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准备】学具盒、各种实物、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欣赏礼物,认识面积的含义

    1.认识物体表面

    (1)出示林林总总的六一节日礼物,问:这是老师为大家准备的节日礼物,漂亮吗?出示其中一个小房子,问:谁能把这件礼物介绍给大家

    (2)指名介绍后,说明:其实,不管是房子的上面、正面还是侧面,我们都叫它房子的表面。房子的表面相同吗?哪些地方不同?

    (3)演示并说明:生活中很多物体有表面,这是手的表面,这是脸的表面,这是桌子的表面问:你们还能找出哪些物体的表面?用手摸一摸!又问:这些表面有什么不同?

    (4)说明:同学们刚才摸的这些面,都是物体的表面。(板书:物体的表面)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这个表面的面积。(板书部分概念)

    (5)(出示几组物体表面)问:谁的表面面积大?谁的表面面积小?

    2.认识封闭图形

    (1)描一描

    学生自选一样物体,把它的一个表面描在白纸上。

    (2)比一比

    展示学生描出的图形,问:是这样的图形吗?你描的是物体的哪个面?再出示学生描出的不封闭图形,问:是这样的图形吗?为什么不是?最后说明:我们把没有缺口的图形称为封闭图形。(板书:封闭图形)

    (3)说一说

    问:这些封闭图形有什么不同?说明:封闭图形也有大小,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这个封闭图形的面积。

    3.认识面积的含义

    (1)小结: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完成板书)

    (2)说明:面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普遍,只要大家注意观察,就会发现,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面积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课件展示生活图片,领略面积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卡片排队,比较面积的大小

    1.出示三张大小相差很大的卡片,比较大小

    学生游戏:选出面积最大的一张举起来!选出面积最小的一张举起来!问:你们是怎样知道谁的面积大,谁的面积小的?

    2.出示两张大小相差不大的图形,比较大小

    问:猜一猜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学生猜测后,想办法用学具袋里的学具验证猜测结果,最后全班交流,展示验证方法。

    3.引导学生欣赏、反思和评价

    问: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可以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你比较喜欢哪种方法?

    说明:方法多种多样,各有不同,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选用不同的方法。

    三、练习沙龙,体验面积的运用

    创设数学乐园情境。

    1.完成41页第2题。学生先估测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再实际数一数。交流时,问:谁的面积大?你是怎样知道的?

    2.完成41页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问:谁来说说算面积大小的方法?(指第二个图形)数格子时,不满1格怎么办?

    3.完成40页的画一画。课件出示教师设计的图案,指名数图案的面积,再让学生按要求画2个面积相等的不同图案。交流学生作品后,问:观察这些作品,你有什么发现?使学生明确:不同的图形,面积可能相等;面积相等,图形却可能不一样。

    四、全课小结,拓展面积的学习

    问: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一个新朋友--面积,大家有什么收获?还想知道面积的什么知识?

    说明:对面积的学习下课后还可以继续进行,大家可以到礼品店、图书室、家里,到生活各处去观察、收集更多的面积信息。

    三年级数学《什么是面积》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和画图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意义

    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重、难点]

    1、体会面积的意义

    2、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拍手游戏

    (二)比一比手掌面

    二、初步感知,什么是面积

    (一)认识物体的表面的面积。

    1、找一找: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找找身边物体的面。你找到哪些物体的面?

    2、摸一摸:同学们找到了这么多物体的面,现在就来摸摸这些物体的面吧!

    3、比一比:同学们,摸了这些物体的面,你们发现了什么?

    师:刚才同学们发现物体的面有的大,有的小,我们把物体的表面的大小就叫做它的面积。(课件出示:物体的表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4、说一说:谁来说说其他物体的面积?

    (二)认识封闭图形的面积。

    1、什么是封闭图形

    2、辨一辨:(课件出示五个图形)师:请大家判断一下。下面的图形哪些是封闭图形,哪些不是封闭图形?(把不封闭的图形隐藏)这些封闭图形的大小就叫做它的面积。(课件出示)

    (三)总结面积的意义。

    师:现在你们知道什么是面积了吗?(课件先出示:物体的表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再出示: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全班齐读两遍。

    (四)基本训练。(课件出示:课本41页练一练第1题。)

    三、合作交流、比较面积

    (一)(课件出示)探密游戏,激发比较的乐趣(比较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大小)

    (二)小组汇报。师:你们小组是用什么方法来比较的呢?

    (三)师小结比较的方法,比一比哪种方法好

    四、巩固练习

    (一)小小设计师。(课本40页画一画)

    以比赛的形式进行

    1、明确比赛要求,创意要求:在方格中画3个不同的图形,使它们的面积都等于7个方格那么大。比一比,谁画得准确而有创意。

    2、小组内交流作品,数数他的作品是不是占七格?然后欣赏他的作品!

    3、投影展示作品,交流评价。

    4、活动思考:通过这次活动,你发现了什么?(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

    (二)数一数;课本41页练一练第4题。(课件出示)

    五、课堂总结

    三年级数学《什么是面积》教案 篇7

    备课内容:第四单元第一课时

    课题:《什么是面积》

    教学内容: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和画图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3.通过摆一摆,剪一剪、画一画等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

    认识图形的面积的含义。

    三、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

    学具::附页2中的正方形和长方形、硬币、剪刀。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周末,三9班的同学与老师一同去秋游。吃午饭时,小刚和小明各拿出一块台布铺在草地上。大家都纷纷拿出好吃的东西准备开饭。可不知怎么,他们却为了谁的台布大而争吵起来。

    一块正方形的台布和一块长方形的台布怎样比较呢?你能想出好办法吗?

    (二)玩中学。

    1.直观认识面积的含义。

    结合四个具体实例,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

    (1)让学生观察、触摸数学课本、练习本和硬币的面,指出这些都是物体的表面。

    (2)让学生将数学书与练习本的封面重叠在一起比较,把1元硬币和1角硬币扣在一起比较,将大小不同的纸放在一起比较,体会出图形的大小不同,也就是面积的大小不同。

    (3)与老师的手比一比,了解到物体的表面或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4)让学生举例说明身边物体的表面或图形的大小,丰富学生对面积的感性认识。

    2.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1)课件出示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这两个图形哪个面积大一些呢?你能告诉我吗?

    (2)学生思考这个问题后发现单纯依靠观察难以判断,老师鼓励学生借助工具进行比较。

    (3)学生独立思考,尝试寻找其他的比较手段和途径。

    (4)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比较方法。利用课件进行演示,帮助学生题解。

    3.在方格纸上画图,进一步认识面积的含义。

    引导学生在方格图里面画3个面积等于7个方格的图形。学生先尝试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在班内汇报。

    (三)学中做

    1.完成学生注意数格子比大小,是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基本方法。使用这种方法的条件是,图形上的方格大小必须统一。

    2.完成44页练一练第2题。

    比较大小不同的三个图形面积,学生可以直接进行估测,这样能够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也是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方法和途径。

    3.完成44页练一练第3题。

    说一说每种颜色图形的面积,要让学生进行交流,介绍自己是如何知道每种颜色图形的面积的。

    4.完成44页练一练第4题。

    在方格纸上比较两个不规则图形的面积的大小时,要提醒学生注意不满1格的情况。

    (四)做中得

    1.综合练习。

    2.说说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哪个图形的面积小。

    3.说一说每种图案的面积是多少?

    2.实践应用。

    小红和小芳正在进行比赛,她们分别用七巧板拼出了自己喜欢的图形,并且都认为自己所拼的图案面积大。你能用刚刚学到的知识帮助她们解决这个问题吗?请你试试看,比一比下面这个图案哪个面积大?

    你能用七巧板拼出一个更漂亮的图案吗?请你试一试。

    三年级数学《什么是面积》教案 篇8

    一、设计思路

    (一)、教材分析

    《什么是面积》是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的起始课,在这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也认识了正方体、长方体等立体图形,了解了它们的特征,也学习了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这一单元将让孩子们继续探究、了解什么是面积、面积单位、探究如何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以及面积单位的换算,到五年级时,他们还将学习不规则图形面积的估计。因此这节课至关重要。

    (二)、设计理念

    这节课的设计我紧紧围绕新的教学理念,本着“以人为本”,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最大限度的给孩子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给孩子搭建锻炼、探究、展示的平台,除了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注重基本思想方法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探索精神,体会方法的多样性,感受合作学习的乐趣。

    (三)、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体验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面积的大小。

    2、通过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创设有目的的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团结协作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重点

    理解建构面积的含义,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五)、教学难点

    理解面积含义,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二、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具袋(正方形与长方形每生各一个,剪刀、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小纸片、尺子)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认识什么是面积

    1、感知物体表面的大小

    (1)、出示人民币

    100元、10元、1元

    (2)、学生回答是什么?

    钱、人民币

    (3)、每张人民币都有几个面?两个面的大小怎样?(演示:摸人民币的表面)

    (4)、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游戏“闭眼猜钱”

    ①、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根据老师的描述,猜猜看这张人民币的面值是多少?

    ②、从上摸到下、从左摸到右,面最小的是?面最大的是?不大也不小的是?

    (刚才通过闭眼猜钱的游戏我们了解了原来不同面值的人民币表面大小不同。)

    其实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面,比如说:书的封面等等,同学们仔细观察,找一找、摸一摸,说出更多的物体的面?

    这些都是物体的表面,这些面有大有小。

    (板书:物体的表面的大小)

    2、感知封闭图形的大小

    (1)、课件展示(判断哪些图形是封闭图形打√)

    (2)、找学生回答,并说出理由

    (3)、师再次点拨:我们把首尾相连或起点和终点重合的图形叫做封闭图形。

    (4)、提问:这些封闭图形的大小一样吗?(封闭图形也有大小)

    (5)、(板书:封闭图形就是它们的`面积。)

    (6)、那么什么是面积呢?这节课我们学习的课题就是:什么是面积(板书:什么是面积)让学生齐读两遍课题。

    引导学生总结: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3、师生游戏:“物体面积大压小”(老师先说一个面积,如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学生说出一个面积,要大于老师说的面积)

    (二)、探究: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

    1、刚才游戏时我们通过观察判断物体面积的大小,这种方法叫观察法。(板书:观察法)

    2、出示例题:那个图形的面积大?

    ①、这是什么图形?谁的面积大呢?

    ②、到底谁的面积大呢?我们要用事实说话。

    3、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拿出学具,寻找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

    4、各组汇报比较方法

    (板书:剪拼法、摆方块、画格子)

    5、课件展示比较方法,

    强调规格一致

    说出自己喜欢的方法和理由,提炼出最优化的方法。

    (三)按要求在方格纸中画图形

    1、明确题目要求(在方格纸中画图形,使它的面积等于7个方格的面积。

    2、拿出课前下发的方格纸,开始画。

    3、展示学生画的图形,进行点评。

    (四)、巩固练习

    1、说一说那个图形的面积最大,那个图形的面积最小(P50练一练第1题)。

    2、如图,用方砖铺满空地,那块空地用的方砖最少?(P50练一练第3题)

    3、说一说每种颜色图形的面积等于几个方格那么大。(P50练一练第4题)

    引申:第1、2组图形形状相同,面积相等;第3组图形形状不同、面积相等。

    4、数一数下面的图案分别等于多少个方格的面积?(P50练一练第5题)。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拓展延伸,引出新的课题

    1、课件展示两个学校的操场图,

    2、思考:比较两个学校操场面积的大小该用什么方法呢?(观察法、剪拼法、摆方块、画格子行吗?)该怎么办呢?下节课我们接着探究。

    最后老师送大家几句勉励的话语:学海无涯乐作舟,祝大家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七)、板书设计

    什么是面积

    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观察法

    剪拼法

    摆方块

    画格子

    四、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校际之间的展示课,课堂上有很多闪光点,但也不乏有不足之处,现反思如下;

    成功之处:

    1、用的是外校的学生,因此课前我和孩子们进行了课前交流,为我本节课的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

    2、用人民币导课,让学生闭眼猜钱、一下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课很成功。

    3、设计的找一找、说一说、游戏物体面积大压小、小组讨论、探究比较方法、画图形、谈课堂的收获等活动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思考总结的机会,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整节课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

    4、练习题的设计有层次、有梯度,引导到位,有侧重。

    5、最后的拓展延伸拉近了两校之间的练习,巧妙的引出了新的探究课题。

    不足:

    1、准备的方格纸有些小,展示时后面的部分学生看的不是很清楚。

    2、小组合作学习时极个别学生没有积极的参与进去,个别组推选的组长有些紧张,汇报时不能流利、准确的表述本组的方法,老师及时给予引导。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们要大胆的设计、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不要怕乱,让小组学习秩序化、高效化。

    三年级数学《什么是面积》教案 篇9

    学科:数学授课年级:三年设计人:仲彦

    章节名称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六册第四单元

    课题

    量一量

    计划学时

    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并知道他们实际的大小。

    能力目标

    初步学会用面积单位测量图形的面积。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通过动手操作、归纳、整理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实践的精神。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测量活动,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

    体会厘米、分米、米等面积单位。

    媒体内容与形式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导入

    激趣导入新课

    组织抽纸涂色比赛:教师为学生准备大小各异形状不同的纸放在信封中,当学生的代表抽出纸片并高高举起示意时。学生们的反应可能是截然相反的,抽到大纸片的一方群情激愤认为这样不公平,而抽到小纸的一方则兴高采烈。

    为什么不公平?(引导学生说出纸的面积的大小不同,)

    学生进行抽纸涂色比赛。体会面积大小不同的重要性。

    5分

    探究

    一、怎样才能使比赛公平

    在学生们都知道要想比赛公平就需要纸的面积要统一的基础上,追问学生想不想知道这三种纸他们的面积到底有多大吗?到底相差多少吗?比较一下。

    二、认识面积单位

    (1)认识1平方厘米

    A、拿出最小的一个正方形,用尺量一量它的边长。揭示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B、我们找一找身边有哪些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平方厘米。

    (2)认识1平方分米

    用面积是1厘米的正方形量课桌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学生可能感觉有难度,教师引导学生说出用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

    教师出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揭示: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3)认识1平方米

    小组讨论:如果要量操场的面积有多大,我们应该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呢?

    教师引出1平方米的大小

    生活中有哪些物体表面接近1米?

    请同学估算一下黑板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

    以小组为单位,用你们喜欢的方式来比较一下。小组动手操作,测量比较。

    小组代表可能汇报的内容

    同桌合作用1平方厘米的小方块拼一个面积为6平方厘米的平面图形。

    用面积是1厘米的正方形再量一量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厘米

    让学生用手比划一下,1平方分米大约有多大?哪些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平方分米?

    请学生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去量量数学书封面的大小。

    请学生说一说,用1平方分米和1平方厘米测量数学书过程中发现了什么。

    15分

    巩固与拓展

    1、练一练第一题

    2、第二题

    3、第三题

    学生口答

    学生同桌一起数一数,再添出面积的大小

    同桌合作量一量

    10分

    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面积和面积单位,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只要你们留心观察,善于动脑,仔细思考。你们一定能用你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不少难题。

    学生谈这节课的收获

    5分

    板书设计

    量一量

    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

    教后反思

    三年级数学《什么是面积》教案 篇10

    【教学内容】新世纪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39-41页

    【教材分析】

    1.教学主要内容

    (1)结合四个具体实例,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

    (2)进行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实践操作,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

    (3)通过在方格纸上画图的活动,进一步认识面积的含义

    2.教材编写特点

    《什么是面积》一课安排在教材三年级下册的第四单元。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什么是面积、量一量、摆一摆、铺地面。《什么是面积》是本单元的起始课。本节课为了直观认识面积的含义,教材安排了三个层次的内容:

    (1)结合具体实例,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2)进行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实践操作,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3)通过在方格纸上画图的活动,进一步认识面积的含义。本节课在注重概念教学的同时,要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教学的重点;教材中所提供的大量量一量、比一比、估一估、摆一摆、画一画等教学活动都可以把这一教学重点落到实处。在比一比这一环节中,可以让学生通过探索、交流、比较、评价等不同方法,得到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经验,分享实践成功的快乐。

    3.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

    (1)面积的普遍性思想

    (2)物体大小的相对性思想

    【学生分析】

    《什么是面积》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厘米、米等长度单位,认识了周长,能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基础上安排的相关知识。面积的含义,对于三年级下学期的学生而言,虽然知识是新的,但孩子们在平时的生活积累中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比如说家里住房的面积,我们国家领土的面积等等。但这些经验都是零散的,不确定的,不科学的,在前测的访谈中,有的学生说家里住房的面积就是指整个房间包括空间的大小,大多数学生对面积的含义都没有确切的概念,所以让学生直观地认识面积的含义,准确地比较出面积的大小,有必要拉回到原始起点进行教学。

    【学习目标】

    1.通过实例与画图等数学活动,让学生直观的认识面积的含义,能准确地比较出面积的大小。

    2.让学生通过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等数学活动,学会估测的方法,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3.通过探索、交流、比较、评价等学习过程,得到用估测解决问题的经验,分享学习成功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约2分钟)

    师:昨天老师和大家见了一面,老师非常愿意和大家成为朋友。你们愿意吗?

    生:愿意

    师:是吗?(击掌)那好,来认识一下。停!大家观察一下,老师和这位同学击掌时你发现了什么?

    生:老师的手大。

    师:这手大,指的是手的什么大呢?

    生:手的面积大。

    师:哦,是面积大,(板:面积)那到底什么是面积呢

    (设计意图:课前设计以与学生谈话的方式和学生之间进行感情的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增进师生之间的亲和力。同时通过师生之间击掌,比较手的大小这一环节的设计,来引入新课,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为新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结合实例,理解含义(约13分钟)

    师:大家先来看看老师的手,它的表面到底有多大?你能确切的说一下吗?

    生:(先观察,然后独立回答)

    师:我认为你们说的都不太准确,我有一个好办法(投影展示手印)这就是老师手表面的大小。谁也想试试你手的表面有多大

    生:印手印。(实物投影展示)

    师:同学们观察这两只手的表面,你能发现什么?

    生:老师手的表面大,**手的表面小。

    师:(自然自语)看来手的表面有大有小啊!同学们再看,老师手的表面与黑板表面比,谁大谁小?

    生答。

    师:在我们周围也有许多物体,请你摸摸它们的表面,比比谁大谁小,摸完后互相说一说可以吗?

    生:(动手操作,小组交流)

    师:看来同学们摸的非常认真,一定比出它们的大小了吧?请坐好,谁来给大家说一说?

    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

    师:这些都说明了什么?

    生: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地去摸周围物体的表面,比较物体表面的大小,渗透了面积大小相对性的数学思想,为学生学习面积建立了感性认识,同时体现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师:对!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就叫做它们的面积。(板:物体的表面的大小)。

    师: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的面积。你能说说其它物体的面积吗?

    生:1-2

    师:刚才我们知道了什么是物体的面积,请同学们任选一个物体的面,用你喜欢的方式把它们请下来。

    生:(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此项内容的设计让学生在认识了物体的表面面积的基础上,通过动手操作,把物体的一个表面请下来,这样就由面过渡到了形,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为学生进一步认识面积的含义做了铺垫。)

    师:看来大家都完成了,请坐好。这些是同学们的作品,大致就是这两类(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作品)。请你说说你用什么方法,选的是什么物体的哪个面?

    生:汇报。

    师:我们看这几个图形,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几个图形有大有小。

    师:还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它们都是封闭图形。

    师:你们能完整的概括一下你的发现吗?

    生:它们都是封闭图形,并且有大有小。

    师:对!它们都是封闭图形,并且有大有小。(板:封闭图形大小)封闭图形的大小也是它们的面积。

    师:学到这,大家知道什么叫面积了吗?

    生:1-2

    师:板书:或就是它们的面积。

    (设计意图:由面到形的过渡,让学生理解归纳面积的含义,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探究方法,比较大小(约15分钟)

    我们已经明确了面积的含义,看!这个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投影展示)哪个面积大呢?

    生:

    师:看来同学们的意见也是不统一的。能不能同桌合作,想办法比较出它们面积的大小呢?

    师:我们可以利用学具想想办法。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愿意介绍一下你们的方法?

    (各组代表到前面演示、介绍比较的方法和结果)

    剪拼2.贴硬币3.贴小正方形4.画方格~~~~`

    还有其它方法吗?

    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好办法,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呢?

    (随生回答,板:剪拼、摆图形、画格子~~~~~~)

    (设计意图:通过探索、交流、比较、评价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同时为学生搭建了展示个性的舞台,让他们在交流中彼此借签,取长补短。)

    小结:这些方法都可以比出图形面积的大小,但要注意,在使用摆图形、画格子方法时,所用图形和格子大小一定要一致

    四、拓展练习,巩固新知(约9分钟)

    师:我们知道了什么面积,并且学会了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下面我们开始做练习。

    1.课件出示P41-1学生读题后,要求学生在课前发的方格纸上用彩笔画图,教师巡视,并把典型作品放在展台上展示。

    师:看到这些作品,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些图形形状不同,面积一样。

    课件出示P41-3

    师:这道题是书上41页第3题,同学们打开书去数一数,画一画,填一填吧!

    师:谁来说说每种颜色图形的面积各等于几个小方格?

    (生汇报课件演示结果)

    师:(鼠标指图2)我们看这幅图,先来说说粉色图形的面积等于几个格子?你是怎么数的?

    生汇报

    (以粉色图形为例课件演示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格子的过程)

    课件出示P41-4生读题

    师:同学们看书上41页第4题,想办法比比吧!

    师:大家比出结果了吗?谁给大家说一说。

    生:我用数格子的办法,左边图案面积等于16个格子,右边图案等于14个格子,所以左边图案面积大。

    师:(用鼠标指不规则格子处)这地方的格子你是怎么数的?

    师:你们同意他的方法吗?

    (课件演示结果)

    让我们用画笔把图形美化一下。任选一个图形,用钢笔描出图形的边线,用彩笔涂出他们的面积。

    学生动手操作

    师:(投影展示学生作品)多漂亮的一只猫啊!图形上一周的蓝线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什么?

    生:周长

    师:彩笔部分的大小就是这个图形的什么?

    生:面积

    师:同学们能区分图形的周长和面积了吗?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围绕教学目标,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了层次性,让学生充分说理,也是对本课知识的深化。)

    五、知识梳理,总结全课(约1分钟)

    师:这节课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师: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面积,学会了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其实面积还蕴藏着许多奥秘等着我们下一步的去发现呢!

    (设计意图:不仅让学生理清了一节课所学的知识,同时让学生体验了成功的快乐。也激发了学生后续学习的兴趣。)

    三年级数学《什么是面积》教案 篇11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42至44页。

    教材分析:

    面积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帮助学生初步建立面积的概念。北师大版数学教材把面积概念独立教学,目的是改变以往偏重面积计算及单位换算,不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现象。面积的概念是学生学习几何形体的基础,因此要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感悟和理解这一概念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材中所提供的大量比一比、猜一猜、摆一摆都将成为课堂中学生亲身经历的活动过程。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我创设了涵盖知识内容又具有挑战性的活动情境,充实学生的实践活动,把培养和发展空间观念的目标落到实处。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实例和涂色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2、能力目标:①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②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及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思想目标:学生在活动中懂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唯一的。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实例和涂色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

    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

    一、在涂色中感知:

    (1)出示:

    (1)(2)(3)

    有三组图形,请同学上来帮忙涂色,比一比,看同组中谁先涂完。

    (1)看这两位同学涂色后,你想说些什么?

    (2)引导学生发现: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二、在摸中感知:

    (1)用手摸一摸课桌面、课本封面及其它物体的表面。并说说有什么感觉。

    (2)反馈。

    (3)引导学生发现:课桌面、课本封面及其它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三、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摸和涂色中知道了什么是面积(课件出示课题:面积)。能否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面积吗

    四、概括面积:

    物体的表面或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请同学们说一说生活中你所接触的面积。

    1、把课件中的五个图形按面积从大到小的顾序排列。

    2、出示两个不能直接看出面积大小的正方形和长方形。

    提问:猜一猜,哪个图形面积大些

    找验证策略:

    (1)到底哪个结论是正确的能不能想出办法来验证

    (2)反馈:哪位同学想到验证方法请说一说。

    ①、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验证。

    ②、反馈:小组代表展示验证,并说明理由或想法。

    ③、鼓励学生互评。

    ④、教师点评。并用课件演示比较动画过程。

    ⑤、比较哪种验证方法较好

    ⑥、小结:

    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时。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但验证

    过程必须科学、认真。

    五、巩固练习(课件出示题目)

    1、下面方格中哪个图形面积大并说出理由。

    2、这两个图案哪个面积大

    3、在方格中画3个面积等于7个方格的图形。

    学生画完后投影展示

    六、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从学习内容、学习习惯和方法等方面来交流)

    2、有关面积的知识,你还想知道什么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模板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老师在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不能敷衍了事。不过在写时,需要充分展现教学过程的每个知识点。一个好的教案课件应该是怎样的?于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了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模板。供您参考,并请收藏本页!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练习十二的第610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把14、16与24、26分别看作15、25用口算试商的方法。提高试商的速度与正确率。

    教学重点:把14、16与24、26分别看作15、25用口算试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把14、16与24、26分别看作15、25用口算试商的方法。

    教学关键:把14、16与24、26分别看作15、25用口算试商的方法。提高试商的速度与正确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看卡片口算。

    2、口答。

    14()<11624()<15016()<120

    15()<13925()<18226()<140

    二、指导练习。

    1、板演:23025

    (1)审题,比较除数、被除数,题目有什么特点?

    (2)议论:怎样用口算法试商?可以商几?(10个25是250,230接近250,比250少20不到一个25,所以直接商9。)

    (3)归纳:今天继续学习用口算试商方法,题的特点,被除数的前两位接近除数(略小于除数)可以试用10倍同被除数比较,直接商9或商8。

    2、出示:168269514

    (1)先用口算试商,说出商和余数。

    (2)教师指出:有时对于14、24和16、26乘以一位数的结果,口算不一定都很熟练。我们还可以把14、16看作15来试商,把24与26看作25来试商,这样口算试商比较快。

    (3)结合上题把除数14看作15,除数26看作25,重新试商一遍。

    (4)小结:因为14、16接近15,24、26接近25,所以当除数是14、16或24、26时,可以把它们当作15或26用口算直接求商,这样只要熟记15和25的2倍、3倍、4倍9倍,就能够很快地确定商。

    三、作业。做练习十二的第110题。

    (9)商两、三位数的除法(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7、58页上的内容,练习十三的第14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试商方法和计算法则,能正确、较熟练地运用试商方法计算商是两、三位数的除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下面每个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90()<53215()<7425()<94

    20()<5928()<23733()<320

    2、口算被除数是多少?

    (可提出不同要求,如没有余数,余数都是7,9、13等等。)

    3、板演:

    做题后,由学生口述计算过程。

    分析讨论:说一说这两题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

    归纳:第1题计算时,先看被除数的前一位,商1写在百位上;第2题计算时,先看被除数的前一位,不够除,看被除数的前两位,试商9写在十位上。

    二、新授。

    1、引言。前几节我们学习了两位数除多位数,商是一位数的除法计算,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两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商最多位数的、(板书课题。商是两、三位数的除法)

    2、教学例9。76832

    (1)读题,三位数除以两位数,或两位数除多位数。

    (2)32可以看作几十来试商?(用四舍法,舍去尾数,把32看成和它接近的整十数30来试商。)

    (3)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怎样定商的?(除数32是两位数,先看被除数前两位76,够除,即32除76个十。

    (4)商是几位数?为什么?(用32除76个十,试商2,写在十位上。)

    例9的第二次试商:32除128。

    (5)试商用30除128,初商4,写在商的个位上。

    (6)把例9的竖式继续写完整。

    小结:两位数除多位数先从高位除起,因为例9商是两位数,要经过两次试商。因此,要提高除法计算的正确率,必须把试商方法练得熟练又灵活。

    3、教学例10。329339

    (1)读题,四位数除以两位数,或两位数除多位数。

    (2)39可以看作几十来试商?(用五入法,把39看成和它接近的整十数40来试商。)

    (3)除数是两位的除法是怎样定商的?(除数39是两位数,先看被除数前两位32比除数小,要看前三位329,够除,即39除329个十。

    (4)商是几位数?为什么?(用39除329个十,试商8,写在商的十位上,所以商是两位数。)

    板书:

    (5)指定学生板演把例题做完。

    让学生讲述。

    ①例10的第二次试商是多少除多少?

    ②商是几位数?

    小结:例10两位数除多位数,也是从高位除起,因为除数是两位数,试除时要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比除数小,再看前三位。

    三、巩固。完成教科书第57页上的做一做题目。

    四、讨论。

    把除数是两位数除法与除数是一位数除法进行比较,看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1、相同的地方:

    都是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在那一位上面写商,每次除后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2、不同的地方:

    (1)除数是一位数,先用除数试除被除数的前一位,如果它比除数小,再试除前两位数。

    (2)除数是两位数,先用除数试除被除数的前两位数,如果它比除数小,再试除前三位数。

    3、讨论总结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法则。

    思考:(1)从哪位除起?

    (2)怎样写商?

    (3)余数怎样?

    归纳三条:

    ①从被除数的()位除起,先用除数试除被除数的前()位数,如果它比除数小,再试除前()位数;

    ②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在那一位上面写()。

    ③每次除后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

    五、作业。做练习十二的第14题。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2)

    一、说教材:

    本课内容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0~74页。

    教材简析:《面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被安排在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这一单元具体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四部分。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它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是空间形式“由线到面”的一次飞跃。学好本课,不仅是学习面积计算的基础,更是小学阶段几何教学的基础知识。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在编写上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和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教材按照先认识面积(包括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封闭图形的大小),然后归纳面积的概念,再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包含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为什么用边长是“1”的正方形作面积单位及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二、说前测:

    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学生知道些什么呢?对三年级两个班学生的前测结果统计表明:

    关于面积,87%的学生通过其他渠道或自学课本知道“面积”一词,13%的学生表示从未听说;15%的学生对“面积”的含义有错误认识,56%的学生认为“面积”和物体的大小有关,29%的学生表示说不清楚。

    关于面积单位,69%的学生表示通过其他渠道或自学课本知道“面积单位一词”,31%的学生表示从未听说;10%的学生对面积单位的含义有错误认识,47%的学生认为面积单位和物体的大小有关,43%的学生表示说不清楚。

    据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体验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

    (3)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并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4)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表象。

    难点: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四、说教学准备:

    (1)教具:多媒体课件;米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教具。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3)

    内容: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整理书”的问题情境,探索两为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经历估计与交流算法多样化的过程。

    2、会进行两位数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践问题。

    基本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今天,我们要借小红“整理书”的具体情境,来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一般应该怎么计算。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29页,认真审视问题情境,弄清楚解决的是什么问题,他已知是什么,求什么,要列什么样的算式来解决它,请你独立列出这个算式。

    1、学生列式。

    2、让学生不计算估算一下这个算式的结果。学生先在小组讨论,再让学生对自己的各种想法在全班交流。

    生1:把11看成10,18×10=180,所以结果应大于180。

    生2:把18看成20,20×11=220,所以结果小于220

    生3:20×10=200,可以知道正确结果大约是200。

    引导学生关注以上三种不同的估算过程及其特点,让学生质疑,充分发表不同的意见。

    师:根据以上三种结果,能判断“这个书架能放下200本书“吗?

    让学生通过讨论这个问题,体会解决这个问题仅靠估算还不行,要进一步探讨如何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

    3、让学生独立找一找有什么办法计算:18×11=?与同桌交流各自的算法后,再打开书思考: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4)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班有多少名学生?我们三年级有几个班?每班人数都差不多,大约共有多少人?(指名说)你知道我们全校大约有多少名学生吗?

    二、教学新课

    (一)感知万

    1、同学们,你知道这是哪儿吗?(指名说)

    2、谁来猜一猜这个体育馆大约能坐多少人?(让学生猜一猜)

    师:这个体育馆大约能坐一万人。如果我们全校的学生都去看比赛的话,可以坐得下7个像我们这样的学校的学生。问:这个体育馆大不大啊?

    3、[出示图]同学们请看,这是一个学校给残疾人的捐款,你知道他们一共捐了多少钱吗?(指名说)咱们一起来数一数。

    4、一共有一万元捐款,那几个一千是一万,(生说,师板书)一万里面有几个一千?

    5、请同学们摸一摸这张纸,你有什么感觉?(指名说)那如果一万张纸叠起来有多高呢?谁来猜一猜?(指名猜)老师这儿有两包纸,每包五百张,一共一千张,一万张需要这样的几包?咱们用尺来量一量它的厚度。(请学生演示量的过程)得出:大约有10厘米。

    问:一万张纸要几个这样的一千张?(指名说)也就是有几个10厘米那么高?得出:大约有1米高。

    6、请同学们用手比划一下一万张纸叠起来大约有多高。

    (二)在计数器上认识万

    1、[出示图],问:这是多少个小正方体?(指名说)你能在计数器上拨出这个一千吗?先在小组里拨一拨。

    2、学生上台演示是怎样拨的?

    3问:这个一千该怎么写呢?(指名说,师板书)

    4、你还能在计数器上拨出几个这样的数,再读一读、写一写吗?在小组里练一练。

    5、他拨的是多少?如果再添上一千是多少呢?你会拨一拨吗?拨给同桌看一看。

    6、问:你是怎么拨的?(指名演示拨的过程)那一万该怎么写呢?请你自己写一写,(指名板演)

    7、现在为止,我们认识了哪些数位?(学生说,师板书)一起读数位顺序表。

    8、问:从右边起,第几位是万位?这个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

    三、拓展应用

    1、下面我们一起去逛家电城,[出示课件]问:你们看到了哪些家用电器?(指名说)

    2、你想知道每种家用电器的价格吗?下面我们来玩一个猜价格的游戏,(学生猜)

    3、现在老师想买一个微波炉和一台洗衣机,你帮我算一算需要多少钱?(指名算)

    4、你想买什么呢?让你的同桌帮你算一算。

    5、如果老师带了一万元准备去买一些家用电器,你帮我参谋一下可以买哪些家电呢?(指名说一说)

    6、生活中还有哪些整千数和一万的例子吗?(学生说一说)

    7、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自然界中的整千数。

    出示图片1:①自己读一读。②问:读了以后你想说什么?③齐读。

    出示图片2:①这是哪儿?读一读。②你想到了什么?说给同桌听一听。③你能写出这两个数吗?(学生写一写)。

    四、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认识了什么?把你的收获说给小组同学听一听。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5)

    2021年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会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二、教学过程:

    1、创设学习情境,提出相应的问题。

    2、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3、组织学生对所提问题小组讨论。

    4、交流结果,小组一:12+12+......+12=288(24个12相加)

    小组二:12x4x6=288

    小组三:12x3x8=288

    小组四:12x20+12x4=288

    小组五:用竖式计算

    5、方法归类: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连加,第二类连成,第三类是把其中的一个乘数拆成两数的和或差

    6、总结出方法

    7、研究笔算方法

    8、巩固法则

    9、总结所学内容,看看学生是否掌握了本节课知识点

    三、教学结束:

    布置学生课后编5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题。

    2021年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一位数与多位数乘法计算方法及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2、熟练掌握一位数与多位数乘法计算。

    3、培养学生审题能力 。

    重点难点:

    一位数与多位数乘法计算,末尾有零的乘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出示媒体,介绍嘉年华。

    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算式:60×4=240 (板书)

    看看同学们是否算得对?(媒体演示)

    二、新课探索

    探究一

    师:“竖式计算,说说计算过程。”

    生:“先用个位上数与7相乘再用十位上的数与7相乘。”

    探究二

    师:“竖式计算,列竖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把数位多的数放在上面。”

    沪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乘乘除除》教案

    师:“哪种方法好?为什么?”

    生:“第二种方法好,只要计算两步,第一种要计算三步。”

    小结:因数末尾有0,先把0前面的部分看作一个整体进行运算,再把因数末尾所有的0添上。

    沪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乘乘除除》教案

    师:“谁算错了?错在哪里?”

    生:“第一位同学十位上的0没有和4相乘。”

    小结:因数中间有0时,别忘了也要相乘。

    探究四

    分析题意,列式计算

    师:“15×4+18,先计算什么?”

    生:“先算15×4”

    小结:计算中应注意先乘后加。

    三、及时练习

    练习一

    200×15

    学生独立完成。

    师:做题的时候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呢?

    小结:竖式计算中注意不要漏去末尾的零。递等式计算中注意先乘除后加减。

    练习二

    1、出示三道算式,学生独立完成。

    小结:竖式计算中注意不要漏去末尾的零。递等式计算中注意先乘除后加减。

    2、出示一道递等式。

    师:递等式中要注意先乘除后加减,我们再来练习一题,看谁计算的又快又准!

    练习三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列式计算,说说计算过程。

    四、课后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那些知识?

    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①:“乘法的竖式计算一般把数位多的方在上面,从个位算起。”

    生②:“因数中有0,0也要计算。因数末尾有0,可以巧算。”

    生③:“递等式计算要先乘除后加减。”

    …………

    五、课后习题

    课后作业

    1、用竖式计算

    ⑴ 8×200 ⑵ 1020×50

    2、递等式计算

    ⑴ 127×4-239 ⑵ 42+158×6

    2021年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操作活动进一步认识分数;能进行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借助几何直观,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等多元表征的操作活动,建立几分之几的分数模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操作活动中认识几分之几,深化对分数含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在数学模型中比较分数的大小,进一步认识分数。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复习导入

    (1)我们已经认识了几分之一的分数,请同学们说出几个几分之一的分数。

    (2)学生说分数,教师板书。

    (3)请选择其中一个分数,先跟你的同桌说说它所表示的意义,再全班交流。

    (4)各自在练习本上给黑板上的分数排排队,再汇报交流。

    2.揭示课题

    大家还想再认识其他的分数吗?(板书课题:几分之几)

    【设计意图】既复习了旧知,又为学习新知做好了准备。

    (二)自主探索,构建新知

    1.初步感知四分之几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一张长方形纸,折出这张纸的人教三上:《几分之几》教案。折好后和同桌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折的,并指出这张纸的人教三上:《几分之几》教案。

    (2)你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几份?给其中的几份涂上颜色,你想涂几份就涂几份。把你涂色的部分用分数表示出来,涂完后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你的想法。

    (3)学生实际操作。

    (4)全班交流,展示折纸的方法,并介绍所取的份数分别占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

    【设计意图】借助折纸的情境组织学生进行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的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来认识四分之几,加深了学生对分数的理解和对几分之几的认识,使他们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并分享学习的成果。

    2.深入探究几分之几

    (1)拿出自己准备的1分米长的纸条,把它平均分成你喜欢的份数,涂出想涂的份数,并用分数表示出来。

    (2)学生独立操作,然后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分法和想法。

    (3)集体交流,学生汇报。

    (4)教师以十分之几为例进行讲解,和学生共同探讨得出:四分之几是由几个四分之一组成的,十分之几就是由几个十分之一组成的,它们和几分之一的分数相比只是所取的份数不同。

    (5)师生小结:像人教三上:《几分之几》教案、人教三上:《几分之几》教案、人教三上:《几分之几》教案、人教三上:《几分之几》教案这样的数,也都是分数。你能仿照这些分数,自己说几个吗?

    (6)完成第92页“做一做”第1、2题。

    【设计意图】借助一分米长的纸条,引导学生将它平均分成若干等份,任取其中的几份,并用分数来表示。引导学生在认识几分之一的基础上,从而类推出几分之几就是几个几分之一组成的。

    3.比较同分母的分数大小

    (1)出示人教三上:《几分之几》教案和人教三上:《几分之几》教案,这两个分数哪个大?你是怎样想的?

    预设一:从人教三上:《几分之几》教案和人教三上:《几分之几》教案里面各包含几个人教三上:《几分之几》教案来考虑。

    预设二:拿出相同的两张平均分成五份的长方形纸,一张把其中两份涂上颜色,一张涂三份,比较涂色部分的大小。

    (2)出示人教三上:《几分之几》教案和人教三上:《几分之几》教案,独立比较,然后和同桌说说是怎样比的,全班交流。

    (3)通过这两组分数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指导全班交流,引导归纳同分母分数比较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折纸、涂色来学习几分之几分数的比较方法,降低了难度,更有助于学生对分数的形象感知,丰富了表象。同时也让学生初步体验到一个分数的分子与分母相等时,就表示把一个东西平均分成若干份,取的份数与分的份数同样多,就是1。为后面学习“1减几分之几”做准备。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1.完成第93页“做一做”第1、2题。

    2.完成练习二十第5、6题。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引导学生对本节知识回顾整理,引导学生加深对几分之几的分数的认识和同分母分数比较方法的理解。

    (四)全课总结,升华新认识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你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吗?

    2021年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4

    课题:商末尾有零的除法

    教学目标

    1.巩固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法则,通过对商末尾有零的除法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两位数除法法则的认识.

    2.理解商末尾添零的意义,掌握商末尾添零占位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初步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地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自觉验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商的末尾添零占位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算理并比较熟练地计算这类除法题.

    教具学具准备

    幻灯片、小黑板.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520÷13=900÷18=240÷48=750÷25=

    7200÷36=9100÷13=640÷16=960÷24=

    在口算过程中说一说520÷13240÷489100÷13是怎么想的?

    2.二人板演,其余的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订正板演时,要求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特别要强调,在求出商的位以后,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对着那一位商0.

    二、探究新知.

    1.导入.

    师:通过刚才的复习,说明同学们对除数是一位数商末尾有0的除法掌握得很好.

    出示例147820÷23=

    师:除数由一位变成了两位数,仍然是商末尾有0的除法,你们还会做吗?

    2.教学例14

    (1)学生试算例147820÷23=

    一名学生在黑板上计算,教师在下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尝试做题时可能出现的问题:

    (2)教师提问:这道题的商是多少?为什么?被除数十位上的商是4,已经没有余数,为什么还要在个位上商0?(将问题写在小黑板上.)

    (3)小组讨论,充分发表各种见解.

    因为根据除法的计算法则,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要对着那一位写商;如果不够商1,就要在那一位上商0,所以商的个位上就写0.被除数十位上的商虽然是4已经除尽,但个位上的0除以23仍然得0,所以商的个位应写0.

    因为7820÷23商的首位在被除数的百位上,商应该是三位数,所以应该是340.

    因为除到被除数的百位商3,除到被除数的十位商4,表示商是34个十,也就是340,所以个位要写0.

    如果商的个位不写0,商是两位数34,不表示三位数340,经验算34×23不等于7820,所以商不是34.

    教师对学生的各种见解充分给予肯定.然后指导商写得不完整的同学把商写完整,从而使学生再次体会到,做除法时除到被除数十位正好除尽,而个位是0,只要在被除数个位上补0就可以了.

    注意:教师要强调这个0不能丢,并用红色粉笔描一描这个末尾0.

    (4)对比练习

    把倒排的被除数改成7830并指名板演.其余在练习本上试做.想一想这道题与刚才例14有什么不同?做题过程中有疑问同桌可以议一议.

    结合板演竖式提问:当十位上商4后,出现了余数“1”,为什么还要把被除数个位上的0移下来?

    引导学生明确因为十位上的余数“1”表示一个十,把个位上的0移下来,余数则表示是10.

    提问:商的末尾不添0行吗?为什么?

    教师强调:商末尾不添0,商就不是三位数,也就不能表示3个百4个十,而只是34;若商末尾不添0,根据“被除数=除数x商+余数”验算结果也不等于被除数.

    教师提问:比较两道例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口述:相同点——都是商末尾有0的两位数除法.

    不同点——前一道没余数,而后一道有余数.

    3.反馈练习.

    9180÷54=5778÷54=3749÷31=

    全课小结

    商末尾有0的除法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没有余数,商末尾的0必须写上.一种是有余数但不够商1时,也要用0占位.为了防止商末尾的0丢掉,可在计算前判断商的位数.计算后进行验算.

    2021年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86、87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经历对生活中某些现象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应用意识。

    2、借助列表整理信息,并对生活中某些现象按一定的方法进行推理,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

    3、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考的过程,与同伴进行交流,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利用表格进行生活中的推理。

    教学难点:

    借助列表整理信息,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推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老师一直听说我们班的小朋友最能干,今天终于有机会和你们一起研究数学问题,我真的很高兴!

    师:你们看,我这里有一支白色粉笔和一支红色粉笔(展示粉笔),我把它们分别放在两只手上,藏在身后,谁来猜一猜,我的右手可能拿着什么颜色的粉笔?

    师:请3名学生猜一猜。(学生可能说老师右手拿着红粉笔,也可能说老师右手拿着白粉笔。)

    师:有几种可能性呢?

    生:两种。(肯定学生的回答。)

    师:现在,老师给你们一个信息:红粉笔不在左手。谁能准确猜出我手中分别是什么颜色的粉笔?

    请一名学生猜出来:老师右手拿着红粉笔,左手拿着白粉笔。

    师:真不错!(展示手中的粉笔)说说你是怎么判断的?

    生:因为红粉笔不在左手,所以红粉笔一定在右手,那么左手一定拿着白粉笔。

    师:说得真好!在生活中,我们常利用一些已知信息进行推理、判断。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趣的数学问题——生活中的推理。(出示课题)板书

    二、新授

    1、教师:老师从智慧老人那里了解到这样一件事(出示例1前半部分):“学校组织了足球、航模和电脑兴趣小组,淘气、笑笑和小明分别参加了其中一项。”

    师:你知道“淘气、笑笑和小明分别参加了其中一项”表示什么意思吗?

    生答

    师:现在知道他们可能在哪个兴趣小组吗?谁来说一说?

    学生纷纷发

    学生甲:淘气可能参加足球组,因为他是一个很顽皮的男孩子。

    学生乙:淘气可能参加航模组,男生都喜欢玩航模。

    学生丙:淘气还可能参加电脑组。……

    教师:可能性太多了!我们无法准确判断了。幸好智慧老人还给我们提供了几条信息(出示例1完整信息):“淘气喜欢航模,小明不是电脑组的,笑笑不喜欢足球。”我们来读一读。

    全班齐读。

    师:“笑笑不喜欢踢足球”,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笑笑有可能参加了电脑小组,也有可能参加航模小组。

    教师:现在,请你们在心里默默地思考:这三句话能让你判断出什么?(给学生30秒的独立思考时间)

    生自由答

    可能会说出:淘气喜欢航模,笑笑喜欢电脑,小明喜欢足球。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像这些通过文字叙述而得出结论的方法我们把它叫做文字推理。(板书文字推理)

    2、师讲解表格法

    师:刚才同学们介绍了自己的方法,老师这里也有一种方法,你们想了解吗?

    生:想!

    师:(边贴表格边讲)我是用表格的方法进行推理的。第一行依次写上兴趣小组的名称,第一列分别写上他们的姓名。注意:填写表格时要有序整理信息。“笑笑不喜欢踢足球”我们就在这一格画×。“小明不是电脑兴趣小组”该怎么在表格中体现呢?

    生:在小明的第三格画×。

    师:“淘气喜欢航模”就在表格里淘气所对应的航模的格子里画∨。

    师指着淘气第三格问,这里该画什么?

    生:画×。

    师:为什么?

    生:因为淘气喜欢航模,他就不可能喜欢电脑

    师:你还能在哪里画×?为什么?

    生:因为淘气喜欢航模,他就不可能喜欢电脑,也不可能喜欢足球。

    师:表格完成了吗?

    生:没有。

    师:谁来把表格继续完成?

    生:在小明的第一格画∨,第二格画×;笑笑第二格画×,第三格画∨。

    师:通过列表,我们推理得出淘气喜欢航模,笑笑喜欢电脑,小明喜欢足球。我们把这种通过列表得出结论的方法叫做列表推理(板书列表推理)

    (板书结论)

    师:你们认为这种列表推理的方法有什么优点?

    生:很清楚、很明白。

    3.试一试

    智慧老人觉得我们同学特别聪明,就想考考你们,他给你们出了一道题,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全班齐读。

    师:接下去请你们用喜欢的方法来解决第二题。

    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可以提醒让学生试着用表格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全班交流得出结论

    三、巩固练习

    四、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标杆、卷尺、测绳等测量工具.

    2.会用卷尺、测绳等工具,在地面上直接量出较近的距离.

    3.能用标杆测定直线并沿着直线量出较远的距离.

    教学重点

    使用工具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

    测定直线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1.标杆三根,卷尺(或测绳)一条,木桩若干个.

    2.课件实际测量.

    3.印制直线测定记录.

    组长(),小组成员()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用米尺测量黑板的长、宽.

    说明:因为黑板的面积不太大,所以可以用米尺来测量它的长、宽.

    2.如果要修建一个长150米,宽100米的长方形操场,工人叔叔也用米尺一段一段地量,大家想会出现什么结果?

    学生回答:浪费时间、结果不准确、形状不规格等.

    二、探究新知.

    1.导入.在工农业生产中,兴修水利、平整土地、建造房屋时都需要测量土地.测量士地的知识对于我们将来参加工作是非常有用的.这节课就学习实际测量的有关知识.(板书:实际测量)

    2.认识测量工具.

    (1)标杆.测定较远的距离时,用来做标记.可以自制.通常把标杆表面每隔10厘米涂上红白相间的颜色,目的是看起来明显.提问:为什么标杆的一端是尖的?(便于插入地面)

    (2)卷尺、测绳.测定较近的距离时用的工具.测绳可以自制.制作时以米为单位量好(第一段划分出分米,并做出标记)

    提问:自制测绳选什么样的绳子比较好?为什么?(弹性小的好,便于测得准确数据)

    (3)小红旗:测量时,做为指挥信号.

    3.测量较近的距离.

    (1)指名两组学生分别用卷尺或测绳测量教室的长、宽.

    (2)提问:测量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测量和观察,得出:测量时卷尺或测绳要自然拉直,不要用力绷得过紧,也不能放松使卷尺弯曲.

    4.测量较远距离.

    (1)说明测定直线的意义和作用.

    当需要测量较远的两物体之间的距离时,只用卷尺和测绳就不行了.需要先在要测的距离之间测定一条直线,然后沿着这条直线分段量出这段距离.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使学生知道如果不先测定直线就去测量距离,就可能分段测时出现曲折,降低测量结果的精确度.

    (2)测定直线.

    请同学们看课件实际测量.互相讨论:测定直线分几个步骤?总结.

    ①把所测距离的两端(A、B点)各插一根标杆.

    板书:(1)确定起点、终点.

    ②第一个人在A点指挥,叫第三个人把第三根标杆插在C点,使它和B点的标杆同时被A点的标杆挡住,三根标杆在同一直线上.B点标杆与C点标杆的距离应略短于卷尺或测绳的长度.

    拔出标杆,钉上木桩并编为1号,起点为0号.

    板书:(2)立第三根标杆.

    ③用同样的方法再把第三根标杆插在D点,钉桩,编号,使第三根标杆逐渐接近第二根标杆,它们的距离短于卷尺或测绳的长度.

    板书:(3)反复立标杆.

    ④把第三根标杆插过的各个点与A、B两点接起来就定出一条直线.

    板书:(4)连点成直线.

    (3)测定直线后,用卷尺或测绳逐段量出A、B两点的距离.

    (4)小结.提问:测定较远的距离时,要先干什么?再干什么?如何测定直线?

    (5)室外操作:在校园里先确定两点,插上标杆,并通过这两点测定一条直线,再用卷尺或测绳量出这两点间的距离.

    ①宣布测量小组,指定组长,明确要求,提出评比条件.

    ②教师带领一个小组做示范.结合具体步骤讲注意事项.如标杆必须立直.让学生随着分段测量,把有关数据填入记录单.③各小组分别测定直线,量出距离.教师要注意巡视指导.④总结评比情况.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7)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第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具体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初步了解地图上的方向;

    2、培养辨认方向的意识,找出四个方向的排列规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在实际情景中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了解地图上的方向规定。

    难点:明确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位置关系,掌握先定一个方向,再认其它方向的辨认方向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猜谜激趣,引入方位。

    谜语:一位勤劳老公公,天色一亮就开工,若有一天不见他,不是下雨就刮风。

    师问:你们猜猜,这是什么?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东南西北这四个新知识。

    (二)在实际观察与活动中感觉方位。

    1、认一认(课件出示)

    (1)师引导:这是小明小朋友的学校平面图,我们来帮他找一找学校里建筑的位置。

    2、找一找

    (1)刚才我们认识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谁能说一说教室里的东南西北各在哪儿呢?

    (2)请一位学生按方向的顺序边说边指方向,让学生感受一下东南西北和什么转动的方向是一样的。

    (3)请学生分别面向南、西、北,想想它们的背面、左面、右面分别是什么方向?

    (三)了解地图的方向规定。

    1、看一看

    (1)同学们,你们见过中国地图吗?

    (2)师讲述

    我国最北的地方是黑龙江。地图的下方是“海南”,“海南”是我国最南的一个省,而我们雷州半岛是祖国大陆最南端。祖国的东方是大海太平洋。同学们,你们一定看过《西游记》,其中唐僧师徒翻过座座高山,越过条条大河,要到哪里去取经?(西天)。“西天”就在我国的西方。那里有雄伟的雪山,世界屋脊青藏高原。

    师:同学们,现在你们知道地图上的方位是怎么样确定的吗?

    (教师引导: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3)填空:五岳

    (4)同学们,请观察广东地图,请同学们在地图上找到你们家乡的位置,说说你家乡在哪个方位?说一说你家的东南西北各有什么城市或者风景名胜?

    (四)做一做

    小明要去体育场,怎么走?

    (五)延伸学习

    从这个指南针上你可以找出哪几个方向?(八个方向)

    (六)课外活动:说说你家的门朝哪个方向?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掌握商不变的规律.

    2.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发散思维,概括出商不变的规律.

    3.通过商不变的规律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难点

    归纳总结商不变的规律.

    教具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5204090050720xx75030

    64080910709606024020

    2.口答:乘法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

    重点理解:同时、相同倍数、扩大、缩小.

    3.导入.

    除法口算中是否也有规律,可以使计算简便呢?

    二、探究新知.

    1.出示除法口算:244=6(板书)

    教师明确:为了比较方便,把算式填入表格.(投影出示)

    被除数

    24

    除数

    4

    6

    2.教师提示:如果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24和除数4分别扩大5倍,怎样表示?(板书)

    244=6

    (245)(45)(用红色标出5)

    引导学生交流,使学生明确:

    被除数扩大2倍是48,除数扩大2倍是8,48除以8还得6.

    3.引导学生讨论.

    结合已学过的方法中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中的一些术语,怎样说得更明确一些.

    并出示投影,引导学生填写.

    被除数

    24

    被除数

    24

    48

    除数

    4

    除数

    4

    8

    6

    6

    6

    使学生明确: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没有变.同时是指被除数和除数一同扩大,相同是指被除数和除数扩大的倍数一样.

    4.学生讨论、交流.被除数和除数还可以怎样变化,并保持商不发生变化?

    汇报并板书:

    (1)被除数扩大10倍,除数扩大10倍,商还是6.

    (2)被除数扩大20倍,除数扩大20倍,商还是6.

    (3)

    (4)教师明确: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都可以使商不发生变化,也可以叫做商不变.

    (5)出示投影: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9)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6页例2及做一做,练习三第3、4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体会学习除法估算的必要,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2.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境合理进行估算,知道什么时候要估大些、什么时候要估小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理解学习除法估算的必要

    1.看图出示以下情境和问题:

    ①课本例2:李叔叔他们三人平均每人大约运多少箱?

    ②从学校到仙女湖有223千米,客车行驶了4小时,平均每小时约行多少千米?

    ③每听饮料3元,100元最多能买多少听饮料?④在一次地震中,有灾民182人,如果按每4人发一顶帐篷,最少要准备多少顶帐篷?

    2.请学生尝试列出解答上面各题的算式。

    一般来说,学生都能根据除法的含义列出下列4个算式:1243、2234、10031824。

    3.体会除法估算是解答问题的一种工具。

    请学生逐一说出上面四道算式的意思,让学生在说算式意思的过程中,体会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答要用除法估算来完成,理解除法估算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

    二、怎样进行除法估算

    1.一般方法

    (1)从上面4个算式中抽出:1243,请学生尝试估算。

    (2)展示、交流学生估算的过程和方法。

    生1:124120生2:124=120+4

    1203=40(或340=120)1203=40

    每人大约运40箱。剩下的4箱中每人还

    可运1箱,每人大约

    运41箱。

    引导学生对以上两种估算的过程和方法进行比较:

    ①两种估算的过程和方法都是正确的。

    ②两种结果虽然有微小的差异,但都接近准确值,不影响对问题的合理解决,可以说,这样的差异在本题的解决中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3)让学生独立估算2234。

    学生估算的过程和方法与1243的估算过程方法会基本相同。有以下几种思路:

    生1:223200生2:223=200+23生3:223240

    20xx=5020xx=502404=60

    平均每小时平均每小时平均每小时

    约行50千米。约行55千米。约行60千米。

    以上3种结果都对,说明汽车的速度每小时在50~60之间,当然以55最佳,因为它更接近准确值。

    (4)归纳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通过以上两例、引导学生归纳: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一般是把被除数看成整百(整十)或几百几十(几千几百)的数,除数不变,用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进行计算。

    2.面对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1)再现问题:

    ①每听饮料3元,100元最多能买多少听饮料?

    ②在一次地震中,有灾民182人,如果按每4人发一顶帐篷,最少要准备多少顶帐篷?

    (2)组织讨论:

    组织学生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a.在解决问题①中,能将100估成120吗?为什么?b.在解决问题②中,将182

    成160合适还是估成200合适?

    (3)交流看法:

    请学生针对上述两个问题在班上进行思想的碰撞。通过研讨,让大多数人明白:在问题①中,只有100元钱,所以估算时不能将100估大,只能估小;在问题②中,已知灾民182人,在考虑所需帐篷数时,应将182看成200,这样才能保证有足够的帐篷让灾民渡

    困难期。

    (4)估算解答

    请学生独立完成1003、1824的估算。学生作业后,点名说一说估算的过程结果。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第16页做一做第1、2题。面对第1题的具体情况,让学生思考:把260看成240或280都可以吗?为什么?

    2.完成练习三第3、4题。面对脱离了具体背景的除法估算,请学生根据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正确求出估算结果。完成后,可请学生简单说一说是将被除数看成多少来计算的。

    3.补充练习:160人去春游,每辆车坐28人,6辆车够吗?你会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吗?

    请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将乘、除法估算技能用于解答同一个问题之中,培养学

    生灵活解题能力。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2、通过观察、比较、寻找各种规律,体会到日历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有规律的。每天我们到一定的时间就会做一定的事情。在这样的作息时间里就存在这很多数学问题,你们有兴趣研究吗?

    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飞飞的父亲是一名火车司机,每工作3天后休息1天。飞飞的母亲是一名飞机乘务员,每工作1天后休息1天。从9月1日开始算起,请用▲标出父亲的休息日,用●标出母亲的休息日。(课本第75页的例题)

    2、围绕下列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交流:哪几天飞飞的父母同时在家休息?哪一天飞飞能和父亲同时休息?

    3、指导学生将日历中的带标记的日期填到相对应的图中。

    4、学生根据表示“父亲休息日”“母亲休息日”“飞飞休息日”的三张图填出表示“父子共同的休息日”“父母共同的休息日”“母子共同的休息日”“全家共同的休息日”的韦恩图,并交流填的方法。

    三、拓展应用:

    观察日历找规律:

    观察日历中的加框的4个数字,你发现了什么?

    12比11多1,……18比11多7,……

    嘿!我发现了:11+19=30,……换另一组再试一试。

    教学反思:

    5、时间与数学

    教学目标:

    1、根据居民身份证号码,知道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并推算出他的岁数。

    2、学习用统筹的思想去思考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联系具体实例,让学生经历合作探究的过程。

    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增强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创设“看身份证”的情境,提出问题:你知道这个人的出生年、月、日吗?她今年几岁了?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请学生观察、交流从身份证上获得的信息。

    2、全班交流根据居民身份证号码,知道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并推算出他的岁数的方法。

    三、实践练习,拓展延伸

    1、独立完成第78页的2、3两题,然后分别交流自己的结果是怎样想出来的。

    2、(回家)做水的小实验,并进行相关的计算,然后交流实验后的想法。

    四、课堂总结:在这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11)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

    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一)学前准备

    1、闹闹寻宝。

    (1)课件演示

    (2)学生交流多种寻宝路径。

    (3)提问:闹闹向北、向南、向西、向东走分别能寻找到书包、铅笔盒、水和画笔四件宝,那么在方格中还有字典、电脑、跳绳、钢琴四件宝,闹闹怎样才能拿到呢?

    2、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3.

    (1)出示指南针。

    (2)全体到操场。

    (3)提问:谁能说出校园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4)教师指着校园厕所,问:厕所在什么方向?

    (5)用指南针验证。

    (6)师生返回教室,回顾刚才学习过程。

    师根据回顾的内容板书:

    (7)观察东北、西南这两个方向在什么位置。

    (8)由此推出西北角、东南角的位置。

    师板书:西北北东北

    西东

    西南南东南

    (9)说一说校园西北和东南方向分别有什么建筑物。

    2、巩固新知。

    (1)集体拿出小动物卡片。

    (2)游戏:给小动物找家。

    (3)按要求把熊猫馆、爬行馆、水族馆、飞禽馆分别安置在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4)同桌互查。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请学生指出教室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2、看一看自己座位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的同学分别是谁。

    3、教材第7页的“做一做”。

    (1)说明题目要求。

    (2)集体参与,分组学习。

    把自己家的位置在黑板上标出来。

    4、教材第9页练习二的第1题。

    观察情境图,说一说,十字路口四周的店铺分别在什么位置上。

    (四)思维训练

    教材第9页练习二的第3题。

    (1)教师读题,学生理解题意。

    (2)按要求独立完成。

    (3)订正。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同分母分数的简单加、减计算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直观操作,理解简单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利用几何直观,使学生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难点:理解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让学生任意说说想到的分数,师随机板书这些分数。

    2.根据板书,让学生说一说这些分数里分别包含几个几分之一。

    【设计意图】由学生之前已经学过有关分数的知识引入新课,不仅进行了有效的复习,而且由问题引发学生猜测推想,渗透新课所要运用的知识,为探究新知打下基础。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

    1.提出问题

    (1)课件出示分西瓜的情境图。

    将一个西瓜平均分成8块,哥哥吃了2块,弟弟吃了1块。(2)从上面的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哥哥吃了西瓜的,弟弟吃了)

    (3)根据这两个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问题1:哥哥和弟弟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问题2:哥哥比弟弟多吃了几分之几?

    问题3:西瓜还剩下几分之几?

    ……

    2.探究同分母分数的加法

    (1)教师有意识地选择第1个问题,要求学生列出算式。

    (2)同桌讨论:+等于多少?

    (3)操作验证答案。

    如果出现这种答案,教师不忙于下结论,而再询问:有不同的答案吗?

    如果出现这种答案,要追问:你是怎样想的?

    集体验证:

    (预设)方法1:把○平均折成8份,先涂了2份,又涂了1份,合起来涂了3份,也就是;

    方法2:是2个,2个加1个是3个,也就是

    ……

    在学生交流的同时,教师用课件进行示范。

    (4)引导辨析:+的结果为什么不是?

    【设计意图】在教学同分母分数的加法时出现了两种思路,第一种思路停留在直观感知层面,第二种思路是根据分数的意义从抽象的加法关系进行分析的。显然,让学生的思维仅仅停留在直观感知的层面是不合理的,这时,要发挥好教师的引导作用,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比较,不要急于在此时的教学中就把学生的思路统一起来,可以在后面的练习中进一步引导学生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优化。

    2.探究同分母分数减法

    (1)观察课件:哥哥比弟弟多吃了几分之几?

    (2)猜一猜:-等于多少?

    (3)小组讨论:-等于多少?

    (4)汇报算法,思路可能有:

    方法1;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8份,其中的2份比1份多1份,也就是;

    方法2:2个减掉1个还剩1个,也就是;

    ……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用课件演示计算的过程。

    (5)讨论:爸爸吃了,同学们想想,他们一家人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可以用几种不同的结果表示?(1,)

    【设计意图】通过“他们一家人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这一问题的讨论,既巩固练习了前面的分数加法,又为后面学生自学1减几分之几这一环节中对于“1”的理解做好了铺垫。

    3.探究1减几分之几

    (1)自学第97页例3,把你不明白的问题记录下来。

    (2)汇报交流时让学生说出怎样想的,是把“1”看作多少来减的?

    (3)“1”还可以看成分母是几的分数?请写出几个。

    (4)巩固练习(指名让学生板演)

    1-1-1-

    计算并思考,这几道题中的1分别应该看作多少来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明确:1在不同的算式中表示的分数不同,意义亦不同。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1)完成第97页“做一做”第1、2、3题。

    (2)完成练习二十一第1、2题。

    【设计意图】检查教学效果,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从而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相应的调整,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为组织后续教学打下基础。

    (四)全课总结,升华新认识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在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你是怎样计算的?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3

    课题:商中间有零的除法

    教学目标

    1.巩固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法则,并且掌握除数是两位数、商中间有零的除法的计算方法.了解补0占位的意义.

    2.能正确地掌握除数是两位数、商中间有零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3.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引导学生探索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

    巩固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法则且理解商的中间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了解补0占位的意义,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想商中间有零的除法补0占位的意义,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

    准备卡片若干张或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教师出示卡片,学生口答.)

    42÷262÷3166×475÷5

    51÷384÷254÷2720×40

    2.说出下面各题的商的位在哪一位?商是几位数?(教师出示卡片指名学生回答.)

    3.笔算:(教师出示题目,找个别学生板演.)

    二、探究新知.

    1.导入.

    (1)教师用卡片出示

    (2)教师指名学生说出计算步骤,口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法则,商是多位数且商中间有零的计算法则.

    2.教学例13.

    (1)出示例13:2835÷27

    启发思考:首商写在什么地方?商是几位数?学生试做.

    引导学生讲述:求出商的百位上的数之后,百位上的余数是1,把被除数十位上的3落下来以后是13,比被除数27小,不够商1,就对着那一位商0.

    教师列竖式板书(注:0字用彩粉笔写上,提醒注意):

    (2)学生讨论.为什么不够商1就对着那一位商0呢?

    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我们在计算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时,求出商的位以后,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时,就对着哪一位商0,然后把被除数的下一位落下来继续除.

    (3)继续试商:第二次除,当移下3后,13不够除,直接移下5,这时商5不行,因为商已确定是三位数,不写0,商便成了两位数15了,0起到占位作用.

    师生共同解答:

    (4)师生共同小结:在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中,求出商的位以后,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时,就要对着哪一位商0,然后再把被除数的下一位落下来继续除.

    (5)反馈练习.

    三、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除数是两位数,商中间有零的除法,计算时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时,就在哪一位上面写0,然后再把被除数的下一位落下来继续除.可通过先确定商的位数的方法来检查商中间是否丢掉了0.

    随堂练习

    1.填空:(教师出示投影片)

    在□里填上适当的数,并讲清为什么.

    2.9315÷455287÷175916÷29

    教师投影出题目的同时,发3张投影胶片给3位学生完成,教师巡视辅导,然后利用3位学生的投影胶片进行讲评和集体订正.

    3.用打手势“√”或“×”来判断改错.

    教师:这三道题比上面三道题有难度,看谁这节课学得好,问题看得准.注意判断过后要讲清理由,错在哪儿.

    结合上三道题的判断说明:出现商中间连续有两个零的情况;在除法计算中,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上,不免商1,就在哪一位的上面写0,在除的过程中,如果前一步除时没有余数,这时被除数上的0不往下移.

    布置作业

    1.(1)3829除以36,商是多少,余数是多少?

    (2)27除5616得多少?

    (3)3648是24的多少倍?

    2.同学们一共收776千克核桃,每25千克装一筐,可以装多少筐,还剩多少千克?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对比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的相同点以加深学生对小数加法的理解。

    重点:掌握小数的加法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列竖式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做整数加法时要注意什么?74+2851+62

    (小结时,突出“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二、新课:

    1、设计购物情景图。学习小数的加法计算。

    从画面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你想购买哪些商品?它们的价格分别是多少元?

    你最少选择购买两种商品,请你计算一下你一共用去了多少元钱?

    计算结束之后说给同桌的小伙伴,你自己是怎样计算的?(给出活动时间)

    学生活动后汇报归总。得出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教师可以板书)

    教师补充讲清,直接用小数计算的书写格式。(强调格式)

    2、试一试(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4.5+2.30.9+6.214.1+3.62.08+0.49

    3、师生小结,计算小数加法时要注意什么?

    形成文字。计算小数加法时,要使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要把小数点对齐,从低位加起,加得的结果要对齐加数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三、实践活动:

    1、把自己的语文、数学课本的单价找出来,计算一下语文、数学两本书一共用多少元钱?

    2、看够物信息,帮小强计算一共用去多少元钱。

    面条一包食盐一袋火腿肠味精一袋

    1.86元1.00元5.06元9.47元

    四、巩固练习

    1、判断正、误(并说出错误的原因)

    2、选择正确的答案填在相应的括号里。

    3、摘果游戏

    说明(果树图上有小数的加法算式,谁计算结果正确,摘下的果子归谁。)

    五、全课归结

    1、通过这节课的活动,你学会了什么本领?

    2、你在计算小数加法时,要注意些什么?

    第4课时

    课题:笔算小数的减法。

    内容: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P96页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复习小数加法

    0.37+0.5810.9+7.8

    2、重点复习小数加法的计算法则。

    二、新课:

    1、组织学生自学P96页例4。从例4中你学到了什么?从1.2-0.6=0.6的竖式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秘密?它与小数加法比较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能说一说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吗?(留时间让学生议论。)

    2、结小数的减法的计算方法。(略)

    3、设计情景,提出问题,巩固小数减法的计算。

    出数据信息

    尺子铅笔作文本图画本笔盒彩色笔

    0.80元0.50元1.20元0.60元9.67元12.40元师:根据以上的商品价格,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解决它。

    4、回顾对比:

    小数减法计算与整数减法计算有什么不同?

    小数减法计算与小数加法计算有什么相同点和什么不同点?

    三、小组活动,巩固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说明:1、两人一组。每人说出一个小数。两人同时写竖式计算,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在规定的时间内,计算题目多者为胜。

    四、练习作业。

    1、完成课本P97页第1、2题

    2、课后实践作业:P97页第3题。

    第5课时

    课题:小数加、减法混合练习。

    教学内容:课本P97~~P98第4~~6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会计算比较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2、使学生能形成比较正确、熟练的计算技能。

    教学重点:熟练小数加、减法混合计算的技能技巧。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4.6+5.40.6+0.80.36+0.4

    0.9–0.70.8–0.41–0.6

    老师小结口算情况。

    二、练习笔算小数加、减法。

    1、完成P97第4题和P98第6题。

    2、评讲时突出两个带小数相减,且小数部分只有一位,十分位上的数不够减,要从整数部分的个位退一的计算方法,作为重点评讲。(学生如出现错误,结合评讲)

    三、练习有关小数加减法的文字题。

    1、讨论:以下两题应该怎样列式计算。

    (1)0.95比0.58多多少?

    (2)已知甲数是7.4,它比乙数多1.3,乙数是几?

    学生列式计算后,老师进行简单小结:第(1)小题是比较两数大小,相差多少?可用减法计算,列式计算0.95-0.58=0.37;第(2)小题已知甲数是7.4,它比乙数多1.3,乙数是多少?(也就是乙数比甲数少1.3,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用减法计算:即7.4–1.3=6.1,做这类文字题一定要弄清楚谁与谁比,谁大谁小,求大数还是求小数,要分析题中两数关系,然后选择正确的算法进行解答。

    四、练习有关小数加减法的应用题。(根据学生情况适当加深练习,补充题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对比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的相同点以加深学生对小数减法的理解。

    重点:掌握小数的减法计算方法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从中进一步学习简单的数学推理。

    2.通过运用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习惯,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主题图,谈话引入:今天天气真热,童童想到冷饮店买些冷饮。 请大家观察价目表,看看这里有哪些品种的冷饮,价钱分别是多少?

    学生看图,教师指名说说每种冷饮的名称和价钱。

    教师整理板书:雪糕0.8元,冰棍0.6元,冰砖1.5元,蛋筒2.2元。

    提问:通过这些商品的价钱,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自由提出问题)

    2.谈话:童童想买雪糕和冰棍,她想知道哪个贵一些,你能帮她比一比吗? 揭题: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3。

    提问:如何比较0.8和0.6的大小?

    课件出示:0.8 ○ 0.6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并选派代表交流、汇报想法。

    想法一:0.8元是8角,0.6元是6角,8角大于6角,所以0.8>0.6。

    想法二:0.8=8686,0.6=,>,所以0.8>0.6。 10101010

    出示两个正方形,让学生在正方形中分别涂色表示0.8和0.6,再比一比。(得出0.8>0.6) 小结:两个小数都是零点几的,我们可以比较它们的小数部分,十分位大的这个小数就大。

    2.试一试。

    提出问题:比一比雪糕和冰砖的价格,并和同学说说你是怎样比的。

    出示:0.8 ○ 1.5

    (1)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小组选派代表汇报想法。

    想法一:0.8的整数部分是0,1.5的整数部分是1,那么0.8肯定小于1.5,所以雪糕便宜。

    想法二:0.8写成分数是88,

    想法三:因为8比15小,所以0.8

    (2)谈话:同学们说得很多,这些方法都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我们还可以用数轴来表示这两个数。

    (出示数轴图)提问:你能在数轴上标出0.8和1.5的位置吗?

    学生在教材中的数轴上标出两个小数的位置。

    学生汇报交流,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小结:两个小数的整数部分不相同时,可以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这个小数就大。

    (3)引导:在数轴上标出0.6,比较0.6、0.8和1.5这三个数哪个,哪个最小。 学生独立标出位置,并比较大小。

    (4)任意选两种冷饮,比一比价格,再说说你是怎样比的。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主要比较以下四种情况:

    0.8○2.2 0.6○2.2 1.5○2.2

    组织学生在班级中交流比较的方法,师生共同讲评。

    比一比:四种饮品,哪种冷饮最贵,哪种,你是怎么知道的?(指名回答)

    3.小结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提问:我们在比较小数的大小时,可以采用什么方法来比较?你有什么好的想法? 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再全班交流,最后教师总结。

    (1)采用换算单位法,把较大的单位换算成小的单位。

    (2)数轴比较法,先把这些数依次在数轴上标出,然后比较其大小。

    (3)整体比较法,即位数相同,从位比起,相同数位上的数谁大这个数就大;位数不同,先看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这个小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时候,就比较十分位上的数,十分位上的数大,这个小数就大。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91页“想想做做”第1题。

    (1)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

    提问:从图中你能知道两条彩带各长多少厘米吗?(6厘米和9厘米)

    再问:用分米作单位,这两条彩带分别长多少?

    再问:你能比较这两个小数吗?(0.6分米

    (2)要求:先写出小数再比较大小。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并说说想法。

    2.完成教材第91页“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先根据图中的涂色部分写出小数,然后比较大小。

    指名汇报,汇报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比较方法。

    3.完成教材第91页“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先回顾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再独立完成,完成后指名汇报。

    4.完成教材第91页“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先在数轴上标出数,然后按顺序把三个数填入括号内,最后集体交流,说说比较的过程。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0篇


    一个好老师会影响孩子一辈子。教学过程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教案也是一样。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写教案时有哪些我们会忽略的点呢?也许下面的“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正合你意!请阅读,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1

    设计说明

    1.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世界通过游戏展现在孩子面前,人的创造才能也常常在游戏中表现出来,没有游戏也就没有充分的智力发展。”用游戏导入新课,可使数学知识在游戏中愉快地、自然地被学生所接受和理解。上课伊始,设计了老师说时间,学生用动作表示时间的游戏,这样不仅唤起了学生对时间的回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2.直观演示与动手操作相结合。

    重视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本设计通过课件的直观演示,以及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理解时间与时刻的意义及12时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联系。通过例题进行比较,使学生明确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间比较简明、方便,经历由直观到抽象的过程,渗透比较的数学思想。

    3.注重从日常生活的各个场景入手,加深对24时计时法的理解和掌握。

    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整节课以“一天”为主线,贯穿始终。出示主题图展示生活中的一天;通过春节晚会倒计时,了解一天的开始;探究一天有多少个小时。从生活中梳理出数学知识,既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能帮助他们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时钟模型

    学生准备 时钟模型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做游戏,认时间。

    师:老师和大家做个游戏,老师说一个时间,大家不用口述,用动作告诉老师这时你在做什么,看谁表演的好。

    (1)老师先说一个时刻:中午12时,用动作示范一下。

    (2)老师报出下列时刻:凌晨3时、早上6时、上午11时30分、下午4时、晚上9时。(教师边板书边提问)

    2.导入。

    师:刚才我们说的是生活中常用的表示时刻的方法,叫做12时计时法。如果同学们用12时计时法表示时刻,那么应加“上午、中午、下午、晚上或凌晨”等限制词。有没有一种不用加文字说明的计时方法呢?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种新的计时法——24时计时法。(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分析、归纳出12时计时法的特点,并理解12时计时法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了解12时计时法在实际运用时要有限制词,从而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寻找表示时间的更为简便的计时方法——24时计时法,引入新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经历过程,体验感知

    1.体验生活中的“一天”。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出示教材82页主题图),引导学生说出在主题图中获得的信息。

    (学生汇报小女孩在一天中的作息时间)

    2.认识一天的开始——0时。

    师:大家知道一天是从什么时刻开始的吗?(学生发表意见,教师不作答复)

    师:一天的开始到底是什么时刻呢?还是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像吧!这是春节联欢晚会上大家在一起迎接新年第一天开始的情境。(课件播放倒计时的录像)

    师:新年的第一天开始了,钟面上是几时?(12时)是什么时候的12时?(夜里12时)

    师:到了夜里12时,就表示这一天结束了,同时又表示新的一天开始了。作为新的一天的开始,我们一般又把夜里12时说成0时。

    师:0时我们通常在做什么呢?(睡觉)现在知道一天的开始是什么时刻了吗?一起说说看。(0时)

    3.运用课件创设情境,感受一天的经过。

    师:一天的时间有多长呢?让我们来感受一下吧!大家可以一边看,一边随着画面和音乐表演。(课件演示)现在是0时,在睡梦中我们开始了新的一天。

    师:(钟面显示早晨6时45分)天亮了,太阳升起来了,现在是什么时候?小女孩在做什么?

    师:(钟面显示上午10时15分)现在是什么时候?小女孩在做什么?

    师:(钟面显示中午12时)时间真快,现在是什么时候?到吃午饭的时间了。

    师:(钟面显示下午3时30分)小女孩和同学们在跳绳。

    师:(钟面显示下午6时)现在是什么时候?到吃晚饭的时间了。

    师:(钟面显示晚上7时25分)现在是什么时候?小女孩在做什么?

    师:大家在睡梦中,时间又不知不觉到了什么时候?(夜里12时)到了夜里12时,这一天就结束了,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教材第67页练习十六第5~8题。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口算

    23×30 40×30 60×700 32×40

    80×70 90×42 65×100 700×2

    60×72 48×20 37×20 87×30

    二、计算

    完成教科书第76页练习十六的第5题。

    让学生用竖式的方法独立完成,然后教师讲评,讲讲时要提醒学生哪一位上满几十要想前一位进几。

    三、解决问题

    完成教科书第67页练习十六的第7、8题。

    让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讲评时要学生说出解题思路和计算的'过程。

    提醒:第8题,求的是56套明信片共卖多少钱?和每套明信片有12张,有没有联系?要让学生分析出每套12张是一个多余的条件。

    四、游戏活动

    完成教科书第67页练习第6题。

    根据班级具体情况,可多增加一些题目,有几道算式的结果要相同,争取让每一位学生都拿到一道算是二。算式的结果与蜜蜂身上的数相同的就可认为蜜蜂停在这朵花上。

    五、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1、知道“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2、探索并掌握被除数中间、末尾有0,商中间或末尾也商0的计算方法,掌握竖式的简便写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仔细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4、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想法的过程,逐步学会与他人合作。

    教学重点:

    1、知道“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是0”。

    2、掌握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商0的算理和竖式简便写法的书写格式。

    教学准备:

    猪八戒吃西瓜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出示课件,教师围绕学生感兴趣的《西游记》中的唐僧师徒展开情节,讲“猪八戒吃西瓜”的有趣故事,在故事中出现数学问题:

    1、4个西瓜,师徒4人,平均每人吃几个?

    2、当猪八戒把西瓜全吃光了,其他三人还能分到西瓜吗?三个人一个西瓜也分不到怎样用算式表示?(0÷3)

    二、列举实例,获得结论。

    1、0÷3等于多少呢?你怎样想的?

    (1)三人一个西瓜也分不到,所以0÷3=0。

    (2)0×3=0,所以0÷3=0。

    2、同学们还能举出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吗?

    3、做一做。

    0÷20÷40÷5

    4、观察后说一说你们发现了什么?

    0除以一个数都得0。

    5、质疑讨论0÷0=?

    明确:0与任何数相乘都得0,所以0÷0的答案不确定,因此0不能做除数。

    6、概括: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三、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运用“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这一结论,来解决除法计算中遇到的新问题。

    出示例6。

    寻找信息,列出算式。

    309÷3=420÷3=

    1、计算309÷3

    (1)学生独立计算。

    (2)小组内交流算法。

    (3)汇报计算过程,师生共同解决学生计算中遇到的问题。

    学生可能出现的竖式:

    (4)讨论:哪种算法正确?你是怎样判断的?(让学生自己先说,多提问几名,及时给出肯定和表扬)

    交流得出:a、b的计算结果是正确的,c算错了,因为309÷3的商是三位数,而不是两位数,十位上0除以3得0,这个0写在十位上,如果不写商就是两位数了。103×3=309,而13×3=39,所以商是103。

    教师强调: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因此十位上的0÷3=0,这个0一定要写,0起占位的作用。

    (5)说一说a、b两个竖式有什么不同?你更喜欢哪一种写法,为什么?

    明确:由于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因此,写竖式时,可省略用0做被除数的这一过程,直接在这一位上商0,得出的竖式要简便些。

    师生共同用简便的书写方法重新计算。

    2、计算420÷3

    (1)先判断商的位数,再独立计算。

    (2)说出计算过程。问:为什么个位上商0?0不写行不行?(让学生自己发现总结,提问学生用语言表达,锻炼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探索简便写法。

    (4)小结:做除法时,除到被除数十位正好除尽,而个位又是0,就不用再除下去,只要在个位上补0就可以了。

    四、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1、P29做一做。

    402÷2609÷3750÷5980÷7

    选一组进行笔算。

    订正时,说出算法。

    2、练习七第3题。

    独立改错,汇报时说出错误原因。

    五、总结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提醒大家在计算中注意什么?

    六、布置作业。

    反思:

    整节课下来,整体来说是还可以,至少对于我这样的第一年教教材的老师来说。但是还是有些地方处理的不太清楚。各个环节设想的很好,但在实际上课时不能很好的灵活贯彻,缺乏根据学生课堂实际进行合理的调控,以后在这方面要多备教法、备学生、尽量形成成熟、机智的课堂教学。

    在商中间和商末尾用0占位的时候,还强调的不够多。在一节课的后半节,学生的注意力就已经不集中了。所以学生的反馈也就不是很好了。以后一定要把握好重难点,多敲多点,同时注意调控学生学习状态,计时引导纠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教材第34页内容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 0”这个规律。

    2、结合具体情境,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中的简单问题,逐步培养学 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使学生逐步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 0”。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的情境,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中的简单问题,逐 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口算卡,学生口答后揭示本节课探究内容。

    2、创设“小猴吃香蕉”的情境,初步感知0×3=0。

    二、探索新知。

    1、引导学生猜想:0×5=?

    (1)请学生独立思考,先自己算算结果。

    (2)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结果,并试着加以说明。

    2、结合数学情境,理解算法: 结合“5个盘子中有几个苹果”这样的实 际情境去理解为什么“0×5 = 0”。

    3、推理归纳。

    (1)根据0×5=0想一想:0×6,0×7,0×8又是得多少。

    (2)让学生做课本34页的“算一算”,指名口答。

    (3)请学生任意出几道0和一个数相乘的算式(包括“0×0”)。

    (4)引导学生认识: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4、根据以上的结论判断

    下面哪道题的得数大?画“√”

    √0+1+2+3+4+5+6+7+8+9 ( )

    0×1×2×3×4×5×6×7×8×9 ( )

    5、试一试——探究算理。

    (1)一个乘数末尾有0:130×5=?

    ①学生独立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②引导交流自己的算法。

    ③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先将13和5相乘,再在乘得得数的末尾添上一 个0”的写法。

    (2)一个乘数的中间有0:402×3=?(学生独立计算后说一说自己的想 法。)

    三、拓展应用。

    1、算一算,填表。

    2、争当“数学医生”。

    3、小狗送信。

    (1)小狗从邮局出发给狐狸送信,往返需要走多少米?

    (2)小狗先给狐狸送信,再给松鼠送信,然后回到邮局。

    四、课堂小结

    在这节课中,我们发现了一个什么问题?

    五、布置作业

    教材第35页“练一练”的第1~2题。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第25—26页。

    教学目的:

    1、记住求总价和总产量的数量关系。

    2、能正确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培养学生自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4、通过归纳揭示数量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

    教具准备:投影仪、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认定目标

    1、"小小售货员"游戏。(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感知乘法应用题的一些数量关系。)

    2、教师小结:从上面的游戏我们可以看出,乘法应用题与我们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同类型

    乘法应用题又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问题(板书课题)。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要完成以下两个任务(口头展标l、2)。

    [评析:通过游戏把学生要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和强烈的学习兴趣,为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展标及时合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二、导学达标

    1、求总价数量关系的教学。

    (1)出示例1。

    例1、解答下面各题(投影出示相应的图)

    ①铅笔每支8分,买3支用多少钱?

    ②篮球每个70元,买2个用多少钱?

    ③鱼每千克9元,买4千克用多少钱?

    (以上三道题让学生自己解答)

    (2)讨论(出示讨论题,四个小组讨论)。

    ①例1中的三道题都说的是哪一方面的事?

    ②题里已知条件有什么共同点?

    ③要求的问题又有什么共同点?

    (3)单价、数量、总价含义的教学。

    根据学生讨论回答的结果进一步说明:像这样,每件商品的价钱或单位重量的价钱;我们就把它们叫做单价(板书"单价"):买商品的件数或重量,我们就把它们叫作数量(板书"数量");买商品一共用多少钱叫做总价(板书"总价")。请你再举出一些生活中的单价、数量、总价的实际例子来。

    (4)引导学生总结数量关系。

    根据例1的三道题的解题规律,请同学们总结出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学生总结,教师板书总结出的数量关系。)

    (5)看教材,勾画重点句子。

    (6)做一做

    ①指出例l各题中的单价、数量、总价各是多少?

    ②举出生活中像例1这种求总价的应用题。

    [评析:通过让学生观察、比较、分组讨论和总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重视了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创设情境,让学生有成功的机会和产生成功的愉快感。

    2、自学求总产量数量关系。

    (1)按照老师教同学们求总价的方法,请你们带着以下思考题自学例2

    出示例2(投影出示三个思考题)。

    例2、解答下面各题(投影出示相应的图)。

    ①每棵苹果树平均收苹果25千克,3棵苹果树收多少千克?

    ②菜园每畦地产莱150千克,4畦地产菜多少千克?

    思考题(四人小组讨论)

    ①两道题都说的什么问题,它们的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共同点?

    ②什么叫单产量?什么叫数量?总产量?

    ③知道单产量和数量怎样求总产量?

    (2)检查自学情况(投影出示检测题)。

    ①例2的两道题都是求的应用题。

    ②每棵树收苹果的重量或每哇地产菜的重量叫做,有多少棵树或有多少波菜叫做,一共收多少菠菜叫做。

    ③写出求总产量的数量关系:

    ④例2中的单产量、数量、总产量各是多少?

    ⑤举出生活中像例2这种求总产量的应用题。

    [评析:学生带着思考题进行自学,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体验到自己也会学习知识的快乐,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3、小结。

    以上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求总价和总产量的数量关系。知道单价和数量,用单价乘以数量就可以求总价;知道单产量和数量就可以求总产量。

    三、达标测评

    1、将题中已知条件和问题与相应的数量名称连起来。

    (1)皮球每个35元,买4个皮球一共用多少钱?

    数量总价单价。

    (2)每只母鸡平均每月下蛋20个,有5只母鸡。每月共下多少蛋?

    总产量数量单产量

    2、先说出数量关系,再解答。

    (1)学校买了4个排球,每个23元。一共用去多少元?

    (2)畜牧场平均每头奶牛每天产奶15千克,20头奶牛每天产奶多少千克?

    3、编一道已知单价和数量求总价的应用题。

    4、编一道已知单产量和数量求总产量的应用题。

    5、把下列应用题补充完整,并解答。

    (1)葡萄园每畦产葡萄200克,有3畦葡萄。?

    (2)每双童袜2元,,应付多少元?(补充不同的条件,用不同方法解答。)

    6、一个水果店运来150千克苹果,平均放在6个筐里,每千克苹果2元。每筐苹果多少元?(用不同的方法解)

    [评析:测评题有密度,有梯度,既体现了基础知识要求,又体现了对学生能力的要求,1、2题是检查学生对今天所学内容是否都掌握;3、4题不仅要求学生要有这节课的基础,而且还要会"选材"和"组装";5题的第(2)题补充不同的条件,要求学生思路要广,思维要灵活;6题要求学生用不同方法解答,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目的。]

    四、全课总结(略)。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一位树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2、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二、教材分析这是学生在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的口算方的基

    础上,继续学习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教材创设“植树”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与过去教材相比,新教材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在活动中探索新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准许学生用喜欢或容易接受的方法进行计算,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三、学生状况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非常喜爱新教材的情景式教学形式,喜欢体验各种活动,不仅可以动手操作也可以和全体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创意,使学生很有成就感,乐于探索,积极求知。能够用喜欢的方法学习和计算。

    四、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同学们,你们哪位同学植过树?谁知道植树需要哪几个步骤?笑笑他们班正在植树,我们到现场去看看,检验一下你们说的对不对。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引起学生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

    2、出示主题图

    观察图后和同桌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明确全班一共有多少人?一组有几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每组三人,可以分多少组?”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自己观察,从情境中找出有效的信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探索新知

    1、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并解答,小组交流。

    学生列出算式36÷3,并尝试计算。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列出算式的含义,把各自的算法交流一下。

    (设计意图: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一位数除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小组交流讨论,体验不同的算法,感受合作的快乐。)

    2、全班交流小组选代表发言,得出36÷3=12中的36表示一共有36人,3表示每组有三人,12表示可以分12组。学生得出计算方法:

    1、因为12×3=36,所以36÷3=12。

    2、30÷3=10,6÷3=2,10+2=12。

    3、因为12+12+12=36,所以36÷3=12……

    对于学生的计算方法,只要正确,教师都要进行表扬和鼓励,准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设计意图:全班交流体会算法的多样化,使学生可以选择合适的方法计算,感受集体的智慧。)

    4、拓展练习1:

    60÷340÷280÷4

    66÷346÷284÷4

    69÷348÷288÷4

    学生独立计算,反馈计算结果。

    师:这些算式有哪些规律,说说你有哪些发现。

    只要学生说的合理都要给予肯定。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学生代表,学生列出算式48÷4=12并说说计算过程。

    五、教学反思

    在具体情境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探索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学生通过独立观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体验算法多样化,经历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在交流过程中让学生感受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懂得欣赏别人,能够取长补短。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7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教学用连除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这是上学期学习的连乘计算的实际问题的逆解题,也可以用两中方法解决,即可以用连除的方法,也可以用先乘后除的方法。通过教学,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发展数学思考,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生活中一些问题可以用连除或是先乘再除的方法来解决。

    2、能通过题中的图或文字找到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从题中找全信息,找到合适的解答方法;说出每一步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教学重点:掌握用连除或是先乘再除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光盘或者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发作业本,这件事天天做,大家熟悉吗?

    为了使计算的方便,我们假设现在我们每组都是正好有10个同学。

    (老师拿一叠本子,做要发的样子),这里应该有多少本?

    仔细听老师准备这么发:我先发给4个组长,再请4个组长发给每个同学。

    大家想一想,要求每人发到几本本子,你可以怎么列式?

    学生可能会说:40÷4=10(本),10÷10=1(本)

    4times;10=10(人),40÷40=1(人)

    先交流第一种解答方法:指名说说每一步算式的意思。指出:发本子有2次平均分的过程,先是老师把40本平均分成4份,再由组长把10本本子平均分给了10个学生,所以对应的我们就可以列出2个连续除的算式。我们也可以把它们合起来写,写成:40÷4÷10=1(本)

    学生读一读该算式,联想:我们前面学习过有关连除的计算,回忆一下,你可以想起这类算式还可以怎么变化?

    交流第二种解法:指名说说这乘表示的是什么意思?注意单位名称为什么是“人”而不是“本”?指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要正确确定单位名称,写错了,也就说明你对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还不能理解。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连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当然有的时候这类题还可以用先乘再除的方法来解决。但不管你用什么方法算,你要清楚每一步算式所表示的意思,并正确写出单位名称。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书上的例题,请学生看题后说说看到的信息。

    交流的时候,要引导学生找信息的时候,要从文字信息和图片信息两个方面找。

    文字信息:224本书。图片:有2个书架,每个书架有4层。

    注意观察2个书架有什么特点,要让学生发现:两个书架非常的相似,都有4层,每层放的书都差不多。

    指出:放得这么整齐,才能说成是“平均分”,才能问“平均每个书架上每层放多少本?”

    现在请你想一想,可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交流算法,注意要让学生说清楚每一步算式的意思。

    可能的方法:224÷2=112(本),112÷4=28(本)

    2times;4=8(本),224÷8=28(本)

    如果还有别的方法,可以请该学生说一说,但要注意一个度的问题:学生如果能清楚地说,那就可以认可;如果说得非常的勉强,大多数同学都不为接受,那没有必要刻意地去找出更多的方法。

    2、练习

    (1)(p.11第1题)让同学分别从题中找到文字信息和图片信息,然后再交流各自不同的解答方法。

    (2)(p.11第2题)方法基本同上,但要注意一点,学生可能读完题后,能感觉这是一道连除法解决的实际问题,加上题中出示信息的顺序,估计会有学生列式为:150÷3=50,50÷2=25(天)

    如果真有,要问学生第一个算式究竟表示什么意思?如果根本没学生能说个明白,那就要让学生选择更有把握的解法。

    三、思考题:

    商的十位可能是几?被除数的百位可能是几?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四、布置作业:

    p.12第3~7题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正、反归一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结构特征及解题关键。

    2、初步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正、反归一应用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归一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会解答此类应用题。

    教学难点

    1、线段图的画法

    2、检验方法

    教具准备

    投影片或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1、学习例3

    (1)出示图片(画有5个书架,下面有一个问号),教师说:“学校想买5个书架,你知道需要花多少钱吗?想一想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产生疑问或说出需要先知道每个书架多少钱。)

    (2)教师及时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图片(画有3 个书架,标出一共75元),教师说:“我告诉你买3个书架一共用了75元钱。现在你能解决了吗?”

    (3)个人试做,小组交流并汇报小组的想法。

    思路:要想求5个书架多少钱?先求每个书架多少钱?再求5个一共多少钱?(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进行点拨,并做主要的板书。)

    (4)练习:教科书第107页“做一做”。让学生独立解答,指名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2、学习例4

    (1)出示例4:学校买了3个书架,一共用75元。照这样计算,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

    (2)小组先讨论研究,再试着把它完成。

    (3)小组间交流讨论,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板书。

    (4)“做一做”中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分析题目,并解答完成。

    3、比较例3和例4,你觉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学生各抒已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做出小结:“遇到应用题,一定要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来分析数量关系,然后再解答。”

    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出示图片(练习二十四的第1、2题),让学生独立解答。

    2、老师用IC卡给家里打电话,时间用了4分,正好花了2元8角钱。想一想,如果打电话时间用了6分,又会用去多少钱呢?(学生独立思考)

    “老师的IC卡里现在只有3元5角钱了,我必须在几分内把话讲完呢?

    板书设计:

    两步应用题

    (1)先求每个书架多少钱? (2)先求每个书架多少钱?

    75÷3=25(元) 75÷3=25(元)

    5个书架多少钱? 200元能买几个书架?

    25×5=125(元) 200÷25=8(个)

    答:买5个要用不着125元。 答:200元可以买8个书架。

    归总应用题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2页的例5及“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二十五的第1~4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了解归总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够正确地解答这种应用题。

    2、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乘、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结构特征和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

    学画线段图,并借助线段图分析题中数量关系。

    教具准备

    投影片或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领悟方法

    1、学习例5(为了贴近学生生活,便于学生理解、计算,将例题进行了改编)。

    (1)教师说:“小华读一本书,如果每天读9页,几天可以读完?”(学生各抒已见)。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告诉他们:“知道每天读12页,6天可以读完。现在你能解决这个问题了吗?”

    (3)小组展开讨论,并独立列式试做。(教师注意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

    (4)小组汇报自己的想法,教师点拨,小组间相互质疑问难。

    (5)教师根据小组的汇报情况,边小结边进行必要的板书:

    先求这本书一共多少页? 12×6=72(页)

    再求几天能读完? 72÷9=8(天)

    (6)让学生根据分步算式,独立列出综合算式。

    2、改编例题,引出题目:(如果小华8天读完,他每天读几页?)

    (1)学生独立思考,并试着列式解答出来。

    (2)请一名学生汇报。通过学生之间的质疑问难,教师根据出现的情况,及时进行小结:要求每天读几页?首先知道这本书一共有多少页?遇到问题,一定要分析清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学生独立列出综合算式。

    3、比较例题和改编的问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相同点:都是先求这本书的总页数。不同点:例题是求几天读完,改编后的问题是求每天读几页。

    4、教科书第112页“做一做‘的第2题和例5,让学生独立完成。

    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做练习二十五的第1题。

    让学生认真读题,独立完成,并找出两个小题的异同点。

    2、教师:小林从家往学校走,每分走100米,需要用8分走到学校。如果每分走80米,你知道需要用几分走到吗?

    让学生说一说想法,然后独立列式解答。

    3、做练习二十五的第3、4题。

    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做完后,集体订正。

    三、课堂小结

    通过师生交流,突出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板书设计:

    两步应用题

    (1)先求这本书一共多少页?

    (2)先求这本书一共多少页?

    12×6=72(页) 12×6=72(页)

    再求几天能读完? 再求每天读几页?

    72÷9=8(天) 72÷8=9(页)

    答:8天可以读完。 答:每天读9页。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根据已有的除法知识经验,自主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学生理解并掌握该方法。

    2、把2种方法加以比较,从而对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个比较清晰的整体把握,提高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百位不够除,要把前两位合起来再除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光盘或者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我们来估计一下这几题的商应该是几百多,说说你是怎么估计的?

    如:984÷2984÷3984÷4984÷5

    问:是不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都会是几百多呢?说一说理由。

    结合学生回答指出: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是百位够除的,那商就是三位数;这节课我们要来学习另一种情况,也就是百位不够除该怎么办?

    板书课题: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百位不够除)

    二、出示例题:

    1、光盘演示例题。问:把你看到的信息读一读,说一说。

    要求“卖了多少千克鸡蛋?”要怎么列式?为什么?

    板书:312÷4(学生说,教师写)

    2、估算:

    它的得数大约是多少?和同桌交流一下。

    全班交流,老师注意及时肯定一些好的估算法。特别是要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百位上的3不够除,要看前两位即要用31个十去除以4,得到的是几个十。

    3、竖式计算:

    写完后问:这第一步计算就有挑战,你说应该怎么办?为什么?

    老师随学生的回答适当板书。强调:7要写在十位上

    多问几个学生:为什么这个7要写在十位上?

    接下去的你会算了吗?请大家继续算,写在书上。

    4、验算。

    学生自己验算,完成一开始的横式。

    指出:这才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解题过程。

    小结:这也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但它的得数就是一个两位数。请大家和同桌简单交流一下,同样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什么时候商还是三位数?什么时候商就是两位数了?

    三、练习:

    1、学生自己完成书上第3页的第1题。

    完成后请同桌互相交流:算对了吗?写得规范吗?

    全班交流:你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想提醒大家?

    四、作业:p.4第2题。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10

    【教材、学情分析】

    《面积的含义》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初步掌握周长

    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这部分内容是后面认识面积单位和探索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重要基础。这部分内容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通过观察、操作估计和直观推理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面积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知识,但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早就已经对面积

    有了初步的体验,只是还没有将生活体验转化为知识体系,学生对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数学更感兴趣,本课学习内容的安排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这样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更好地激活探究面积的数学思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结合具体的事物认识面积的直观含义。

    (2)学习通过各种方法比较两个不同物体的面积大小。

    2、过程与方法

    (1)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比较课本和黑板的面积大小入手,让学生体会面积的直观含义。

    (2)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法比较两个物体的面积大小,体会策略的多样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在具体的动手操作中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合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

    【教学重点】

    认识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

    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本课充分体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关联的情境,激发对数学的兴趣,再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及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有效的数学活动不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

    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学具准备】

    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树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比赛导入:同学们],喜欢画画吗老师这里有两片树叶,想请同学们帮它们涂上颜色,谁愿意帮这个忙呢

    2、设问:想想看,到底谁涂得快呀为什么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选择树叶涂色比赛作为导入,一是缓解课前紧张气氛,鼓励学生以轻松的心态上课;二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主动参与,探究新知

    (—)探究面积的含义

    1、摸一摸,感知物体表面的大小。

    (1)摸一摸叶子,引导出“表面”。

    (2)谈话:教室里有许多物体,你去摸摸看这些物体的面。

    师;你摸到了那些物体的面呢

    (4)教师示范摸物体的面,学生动手摸数学书封面,感受封面的大小。引导学生体会各种物体都有面,并且让学生体会物体表面是有大有小的。

    2、摸一摸,比较面的大小。

    摸课桌面和凳子面,体会这些面的大小,并比一比哪个面的面积比较大,哪个比较小。

    3、找一找,说一说,比一比。

    举例说说物体表面的面积,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4、揭示面积的含义,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就叫做它们的面积。

    [设计意图:通过对熟悉的事物的表面进行比较,使学生首次感受面积的含义。学生在说的同时通过模仿、迁移可以进一步理解面积的含义,从而将抽象的数学概念直观化,便于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正确、清晰的表象。]

    (二)感受平面图形的大小

    1、认识平面图形面积的含义

    师:如果我们把桌面和黑板表面画在纸上,得到了两个什么呀,这两个平面图形有什么关系呢引出平面图形也是有大有小的,所以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揭示完整定义:我们把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设计意图:平面图形本身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的面积对于小朋友来说也很难想象。为了进行直观教学,将平面图形从物体的表面“请”下来,通过物体表面的面积很顺利地迁移到平面图形的面积,使学生对平面图形的面积有了清楚的认识。】

    2、比较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1)情景再现,判断大小

    学生用“面积”的概念表述导入的桌面和黑板表面的平面图形的大小

    (2)探索方法、比较大小

    出示某学校的平面图

    先讨论,再说一说发现了什么比较两个差别大平面图形(小结:观察法)

    比较生活区和办公楼的面积

    先让学生猜测,再同桌互相合作动手操作。

    指名演示方法(小结:重叠法,测量法)

    出示不规则图形(探究出:数方格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从用观察法比较面积大小到用其他方法来比较大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学会合作,是新课程对当代小学生提出的要求,也是他们将来适应社会所必须的。通过集体的智慧,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

    3、教学“试一试

    (1)独立思考,用什么方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2)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交流汇报等方式,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解决实际问题】

    三、练习反馈,应用新知

    1、我会想:“想想做做”第4题。

    完成后追问:图形上蓝线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什么?

    图形中红色部分的大小又是图形的什么?(分辨面积和周长)

    2、我会看:“想想做做”第2题

    我们祖国的国土面积就是居世界第三位。这就是咱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我国一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域。今天老师从其中描出了江苏、安徽、四川、湖南四个省份。观察一下,你想说什么吗?你能从图中看出那个省份面积最大,哪个省份面积最小吗?引导学生说说如何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

    3、我会数:“想想做做”第3题。

    这里还有四个图形,你觉得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大呢?你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呢?(数格子)

    自己数一数、再比一比。(自主学习汇报,集体交流)

    这个图形你是怎样数的啊?(交流半格的数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不同的应用中体会比较的方法随具体情况变化而变化。从而加深对不同图形的面积的比较理解,体会这些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四、总结评价,提高认识

    你们今天学得高兴吗?请小朋友来谈谈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收获?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面积的含义

    把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观察法重叠法测量法数方格法

    三年级数学下册对称教案模板


    教案课件在老师少不了一项工作事项,每个人都要计划自己的教案课件了。教案是课堂教学的框架。请阅读由教师范文大全的编辑为你编辑的三年级数学下册对称教案,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

    三年级数学下册对称教案【篇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第六册56-61页内容

    教学资源分析:

    本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结合实例,通过观察、操作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简单的轴对称图形,为今后进一步探索简单图形的轴对称特性,把握简单图形之间的轴对称关系,以及利用轴对称方法进行变换或设计图案打好基础。

    教材第一道例题首先出示了一组实物图片,要求学生观察并说说它们的共同特征,初步感知这些物体都是对称的,并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再找出一些具有对称特征的物体,在小组里交流。教材这样安排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接下来,教材把上面的实物图形进一步抽象为平面图行,引导学生通过对折发现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初步描述轴对称图形的概念。第二道例题则让学生利用已有的对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用不同材料、不同方法做出轴对称图形。以活动来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感性认识,丰富对轴对称图形的体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想想做做安排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训练帮助学生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中的具体物体,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

    2、使学生能根据自己对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在一组实物图案和平面图形中识别出轴对称图形,能用一些方法做出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3、使学生在认识和制作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能识别出轴对称图形,能用一些方法做出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自己的操作活动中发现和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每组有不同的图形一套,想想做做2所要求的字母一套,小剪刀,彩纸,水彩画颜料,钉子板等等

    教学过程:

    一、猜一猜激趣导入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有趣的物体,不过只有一部分,请你猜一猜,它们分别是什么?

    (多媒体出示:枫叶、蜻蜓、天平等物体的一半,让学生猜一猜,猜中就出示物体的全幅图)

    师:是啊,这些物体可真有趣,你知道它们有趣在哪里吗?

    (让学生自由说)

    小结:是的,它们可以分为两个完全相同的部分。

    设计意图:有趣的猜一猜游戏,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好奇,而且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有些物体可以分为两个完全相同的部分,同时也为学生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作了铺垫。

    二、观察、操作探究特征

    1、观察,初步感知

    师:老师还带来了一组物体的图片,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三个物体,你能发现它们共同特征的吗?

    (多媒体出示天安门、飞机、奖杯,让学生自由说一说)

    师:(小结)是的,这些物体都是对称的。

    师:在生活中你还见过那些物体也具有对称的特征吗?

    (自由说,全班交流)

    2、操作,体会特征

    师:如果把上面的物体画下来,我们可以得到下面的图形。

    (多媒体出示按天安门、飞机、奖杯的实物画下来的图形)

    我们小朋友手中也有一些这样的图形,请小朋友选一个,对折,然后跟同学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选三人在实物投影上交流)

    师:这三个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吗?(指名说)

    小结:是啊,它们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完全重合。像这样的图形,我们叫它轴对称图形!你能跟同桌说说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吗?(学生自由说后,多媒体出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齐读)

    3、识别,加深体验

    师:我们认识的一些图形娃娃今天也来到这里,请你仔细观察这些图形,找一找,它们中哪些也是轴对称图形呢?

    (请小组长拿出预先准备好的图形,组织大家讨论,不确定的可以动手折一折,然后全班交流。)

    师:请小组长把轴对称图形图形整理出来,分工让每一个小朋友动手折一折,这些轴对称图形有几种对折的方法?

    (指名一组在实物投影上交流)

    小结:要使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完全重合,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只有一种对折的方法。长方形有两种对折的方法,正方形有4种对折的方法,这个特殊的五边形有五种对折的方法,而圆有无数种对折的方法呢!不管是一种还是很多种对折方法,只要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这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设计意图:在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时,教者安排了三个层次的教学环节:第一层次,让学生在丰富的实例中进行感知,第二层次让学生在充分的操作中感知,第三层次放手让学生进行独立的选择和判断。层层深入,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轴对称图形。

    4、训练,巩固特征

    (1)完成想想做做1,实物投影出示图形

    师:这是我们生活中常看到的一些图形,你能判断出它们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吗?

    (先独立判断,如果你认为是轴对称图形的,在下面打勾,并且用尺子画出一条虚线来表示你准备怎样对折,全部完成了,由小组长组织大家讨论,全班交流)

    三年级数学下册对称教案【篇2】

    一、教学背景

    北师大版数学教材第五册学习了《对称、平移和旋转》后,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运用平移和旋转等知识进行图案设计。图案设计可以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用绘图的方法设计图案;第二种是用剪、拼的方式设计图案;第三种是利用电脑设计图案。于是我就利用数学综合课,让学生运用PowerPoint在电脑上设计图案。

    二、教学目的

    1、通过设计图案,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什么叫平移和旋转,同时通过平移和旋转图形,设计出漂亮的对称图案。

    2、在设计图案的过程中,学习PowerPoint的移动、旋转、组合、取消组合等工具,并学习快速选择多个图形的方法,提高设计图案的速度。

    3、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

    1、欣赏对称图案。

    通过欣赏漂亮的对称图案,让学生感受到对称图形的美,激发学生设计对称图案的愿望。

    2、观察对称图案。

    观察已经设计好的对称图案:

    (1)观察每个图案是由哪个基本图形通过平移或旋转得到的?

    (2)每个图案哪些地方运用到平移,哪些地方运用到旋转?

    (3)这些图案漂亮吗?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让学生学会欣赏对称图形的美)

    3、设计对称图案。

    (1)学习绘制表格。(设计图案的背景表格)

    A、正方形的绘制方法:按住shift键,拖动绘制长方形工具就可以绘制出标准的正方形。

    B、表格的绘制方法:复制正方形可以得到由多个正方形组成的表格。

    C、快速绘制表格的方法:通过拖动鼠标快速选取多个正方形,同时复制多个正方形,可以提高绘制表格的速度。

    D、表格的组合:用拖动鼠标的方式将所有的表格选中,选择绘图组合可以将所有的小正方形组合成一个大的表格。

    (2)设计对称图案。

    A、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图案(或者绘制一个自己喜欢的图案)放在一个方格或者几个方格内。(自己选择喜爱的颜色)

    B、学习用键盘平移图形,并让学生试做。

    C、学习使用旋转工具旋转图形,学生试做。

    D、绘制的部分图案进行组合或取消组合,以提高设计图案的速度。

    E、学生自由设计自己喜爱的对称图案。

    F、设计漂亮的封面,加上喜爱的背景,及适当的图案。

    4、欣赏与评析

    同学之间互相欣赏同学的作品,并适当的加以评价,借以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提高学生设计图案的能力。

    5、教师总结。

    教师根据学生的设计情况做适当的总结。可以从图案的整体布局到造型到颜色搭配等方面进行评价。

    三年级数学下册对称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含义,并能用自己的方法创造出轴对称图形。

    2、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探索与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引导学生领略轴对称图形的美妙与神奇,感受现实生活、自然世界中丰富的对称现象,激发学生的数学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激趣蕴思

    游戏:从不同事物中找共同点。

    二、参与探索,体悟特征

    1.出示天安门、飞机、奖杯等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形状,认识到它们都是对称物体,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的其他对称物体。

    出示天安门、飞机、奖杯等图片,学生说出名称。观察,发现了什么?

    老师板书:对称

    在生活中在哪里见到过对称的物体?学生汇报。

    2.课件演示:将对称物体画下来,得到一些平面图形。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折一折、比一比,感受这些图形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的特征,从而自然揭示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老师电脑演示把物体画下来,得到三个平面图形。

    要求:同桌拿出这三个图形,折一折,比一比,看看发现了什么?

    学生汇报。

    老师演示对折图形,左右两边完全重合。

    像这样的图形,猜一猜叫什么名字?

    像这样的图形,对折以后,左右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板书。

    3.结合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判断下列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

    (1)学生根据经验大胆猜想。

    有没有什么办法来验证猜想?

    (2)结合手中的学具,小组合作,共同验证猜想。

    同桌合作,折一折,比一比。

    (3)大组进行交流,着重引导学生说清判断的依据。

    选择一个图形,说一说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并且说说为什么。

    学生说完之后,老师电脑演示对折重合的过程。

    4.分组活动,丰富学生对于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

    教师发给每个小组一组图形或图案:如各种标志、各国国旗、各种交通图标、各英文字母等(见教材想想做做中的习题),然后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研究,判断其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随后大组交流,引导学生说说判断的依据。

    想想做做1、2、5、6

    汇报研究结果。并说明理由。

    老师电脑演示对折验证。

    5.想像练习:给出四个轴对称图形,引导学生想像这些图形各是从哪张纸上剪下来的,并说说为什么。

    想想做做4

    三、实践制作,深化认识

    引导学生利用课前准备的材料,结合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自己动手创造一个轴对称图形。交流时,着重引导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创造的,在交流中进一步深化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

    四、多向拓展,升华认识

    由轴对称图形,进而拓展到现实生活中的对称现象。通过赏析,引导学生感受生活的美妙与神奇,激发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积极情感。

    电脑演示你知道吗中的图片,感受对称现象。

    三年级数学下册对称教案【篇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第六册56-61页内容

    教学资源分析:

    本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结合实例,通过观察、操作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简单的轴对称图形,为今后进一步探索简单图形的轴对称特性,把握简单图形之间的轴对称关系,以及利用轴对称方法进行变换或设计图案打好基础。

    教材第一道例题首先出示了一组实物图片,要求学生观察并说说它们的共同特征,初步感知这些物体都是对称的,并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再找出一些具有对称特征的物体,在小组里交流。教材这样安排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接下来,教材把上面的实物图形进一步抽象为平面图行,引导学生通过对折发现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初步描述轴对称图形的概念。第二道例题则让学生利用已有的对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用不同材料、不同方法做出轴对称图形。以活动来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感性认识,丰富对轴对称图形的体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想想做做安排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训练帮助学生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中的具体物体,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

    2、使学生能根据自己对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在一组实物图案和平面图形中识别出轴对称图形,能用一些方法做出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3、使学生在认识和制作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能识别出轴对称图形,能用一些方法做出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自己的操作活动中发现和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

    教学准备:

    设计意图:数学因为其与生活的密切的联系,才能体现其生活的价值。让学生了解自然界、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可以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帮助学生体会对称的科学与美学价值!

    五、说一说总结评价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轴对称图形,你有什么收获吗?

    三年级数学下册对称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感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轴对称现象。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自主探求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理解对称轴的含义,感受数学的美。

    2.能力目标: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回到具体的思维方法。培养观察、操作、表达、思维能力与探索意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审美观点,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在实际操作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鼓励他们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感悟数学知识的魅力,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欲望。

    教学准备:

    1.老师:课件、剪刀、彩纸、纸蝴蝶一只、尺、轴对称图形若干。

    2.学生:剪刀、彩纸、彩笔、尺、轴对称图形若干。

    教学过程:

    一、看一看,想一想

    1.激趣导入:

    昨天晚上,我用不到两分钟的时间画了5张画,大家想看吗(师出示纸染画作品)

    看看像什么(青蛙、蝴蝶、葫芦、飞机、人等)猜猜我是怎么快速画这些画的想要我现场再画一张吗(师快速现场创作)

    【老师用简单的一句话我用不到两分钟的时间画了5张画,大家想看吗学生对数学老师用不到两分钟时间画5张画,既有些怀疑又感到非常好奇,人人睁大眼睛要看个究竟。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了起来,为下一层次的观察探究作了有力的铺垫】

    2.观察探究:

    仔细观察这些画看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说说你的发现。(生说特征,师出示其中的一幅蝴蝶图,请一生上台画出折痕所在的直线)观察所有图形折痕两侧的部分有什么特征(左右对称或两侧图形完全重合,课件显示对折验证)

    老师就是根据两边完全重合这一特征创作图画的,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什么图形呢(生答后师板书课题:轴对称图形)

    什么样特征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你是怎么发现的(对折)如何对折(是沿着一条直线对折)(揭示意义)

    小结:这些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以后完全重合,像这样的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我们给他起个名字,叫做什么(对称轴)加深理解概念。注意对称轴是一条直线,两端可以无限地延长。所以我们一般要画的比图形长一些的虚线来表示对称轴。

    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怎样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生1:可以动手折一折,如果两侧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生2:也可以用眼睛看一看,看左右两边是不是完全对称。

    师:蝴蝶有几条对称轴除了蝴蝶以外你还知道什么物体也是轴对称图形(生举例)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对于具体形象的实物比较感兴趣。本课一改传统教学都以观察蝴蝶、天安门、飞机为切入口的设计,以印染画作为导入材料,再以印染画作为探究学习的对象,在老师的引导下,所有的学生都能发现这些印染画的共同特征折痕两侧图形完全重合,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理解了概念】

    二、议一议,辩一辩

    师:生活中有许多图形都是对称的,判断下面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请指出它的对称轴在哪(电脑逐一出示:蝴蝶、加拿大国旗、对称建筑、神州五号发射火箭(现场)、剪纸作品等)

    (生分组进行讨论、辩论,气氛热烈,情绪激昂)(老师介绍轴对称的应用价值)

    【教师创设了一种以美激趣的活动情境和亲和的人际情境,较好地激起学生热烈的情绪和强烈的共鸣。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之广和用处之大,初步感受轴对称的美丽】

    三、折一折,画一画

    师: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中有许多是轴对称图形。请学生拿出剪好的平面图形。按要求自学:

    (1)先判断一下:哪些是轴对称图形,汇报时要求说哪些书是轴对称图形,并说出为什么

    (2)动手操作验证。其中重点讨论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3)通过对折来逐一验证,折的时候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看看能不能学到别的折法,并找出轴对称图形各有几条对称轴。

    (4)把你的发现填到记录单里。(师出示记录单,生填写)

    【皮亚杰指出:要知道一个客体,就必须动之以手。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再进行学具操作,有利于学生形成表象,促使学生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化。平面几何图形中轴对称图形的判断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在学生经历了生活化的情感体验和实践操作,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也就水到渠成。这里教师完全放手让学生在大胆猜想、辨别争论、动手验证,充分提供给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自主探究者】

    四、悟一悟,说一说

    1.像下面写法的数字、字母和汉字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你还能举出几个例子来吗

    0口24由7AB甲C5

    【师生共同品味中国文字的对称美,从而弘扬中国文化,做到知识性、技能性、思想性和艺术性溶为一体】

    2.小明从平面镜里看到镜子对面电子钟示数的像如图所示,这时的实际时刻应该是()

    A.21﹕10B.10﹕21

    C.10﹕51D.12﹕01

    【此题的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做一做,比一比

    师:这节课,我们共同研究了轴对称图形。看了这些图形以后,给你留下了一种什么样的印象呢

    (老师将对称的美字贴上黑板,将课题补充完整美丽的轴对称图形)

    师:轴对称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的太广泛了,它太美了。同学们,你想像设计师一样,用灵巧的双手来创造出美丽的轴对称图形吗

    学生动手剪纸(课件配乐)(作品展示在黑板上)

    【在欢乐的音乐声中开展剪纸竞赛,目的是使学生的身心得到调节;把学生作品贴在黑板上,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轴对称图形的美】

    三年级数学下册对称教案【篇6】

    第一、二学段都有对称、平移和旋转,它们各自的要求是什么?第一学段这部分内容应怎样组织数学活动?

    根据《标准》的规定,第一、二学段,都有对称、平移和旋转的内容,但具体要求是不同的。第一学段,只要求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第二阶段则要求通过观察实例,认识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平移或旋转90度;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应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本册教材在认识对称图形时,教材出示一组民间艺术剪纸图案,使学生体会到在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着对称现象。然后通过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等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到什么是对称图形。下面介绍一位老师在上这一节课的教学片段。

    (教师出示一组民间艺术剪纸图案)

    师:同学们!这是什么?很漂亮吧?在这些美丽的剪纸中有很多数学问题呢,今天我们来研究它。

    (教师出示课本中猜一猜,剪一剪的第一幅图)

    师:这是一个图形的左半边,右半边和左半边完全一样,你先猜一猜,这是什么?再把这个完整的图形剪下来。

    (教师巡视,发现有的同学认真的把右半边图形画下来,再沿着轮廓剪下来;有的同学把纸对折,再沿着半个花瓶的轮廓剪下来,展开后就是一个花瓶。)

    师:谁愿意把自己剪的给大家展示,并说一说是怎样剪的?

    (教师选择不同剪法的同学进行展示,大家进行评价,一致认为对折以后剪,展开后更像一个花瓶。教师又出示猜一猜,剪一剪中的第二幅图)。

    师:这里也是一个图形的左半边,右半边和左半边完全一样,你先猜一猜,这是什么?再很快的把这个完整的图形剪下来。

    (这时,所有同学都采用对折后再剪)。

    师:像这样对折后完全重合的图形,我们叫它对称图形,折痕就是对称轴。那么我们再来看一看前面展示的那些美丽的剪纸有什么特点呢?

    生1:它们对折后,肯定完全重合,它们一定是对称图形。

    生2:我们在剪剪纸时,都是对折后再剪的,所以肯定左右完全一样,它们都是对称图形。

    师:不仅剪纸中有对称图形,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对称图形,现在请你欣赏。(教师出示图片或课件,有建筑物,花布图案,数字、汉字、英文字母等)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图形是对称的?

    师:请你剪一个你喜欢的对称图形,咱们在全班展览。

    镜子中的数学是生活中有趣的镜面对称现象。教学时,一定要让每个同学准备一面镜子,人人都按教材中创设的活动要求进行操作,体会到镜面的有趣对称现象。

    平移和旋转是研究图形位置的变化。教材创设了许多具体情景,如,缆车沿着笔直的索道滑行,国旗沿着旗杆徐徐升起是平移;直升飞机起飞时的螺旋桨的运动,小风车的迎风旋转是旋转,结合这些实例,感知生活中的平移个旋转现象。教学时,只要求学生能直观地辨认这两种现象就可以了,不必给平移和旋转下定义。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学生往往在距离上发生错误,如,平移3个格,学生往往认为两个图形之间相距三个格。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用图片推一推,如,画出把三角形向上平移3个格后的图形。可以让学生先剪一个和图上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放在图上相应的位置上,再用手往上推3个格。使学生体会到可以根据图形上的一个点来进行图形平移的观察。然后脱离实物,请学生用一枝铅笔,把它的笔尖放在三角形原来位置的某个顶点上,再根据三角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移动笔尖,确定这个相应点落在什么位置上,再画出整个图形。

    三年级数学下册对称教案【篇7】

    教学内容

    教材第15至16页练一练第1至5题。对称图形练习二。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和认识对称图形。

    2、能画出所给图形的对称图形,继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3、根据镜面对称的特性,发展学生的空间知觉和空间观念。

    4、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按要求绘制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

    1、画出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方格纸、点子图、积木和各种树叶。

    练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两节课,我们共同认识了一种奇特的图形--对称图形,它在我们的周围普遍存在,不但生活物品、建筑、动植物中有对称特性,就连我们自己身上也有对称现象,不信我们就一同去找一找。

    二、巩固练习

    (一)教材第15页练一练第1至5题。

    1、第1题。

    先让学生找出哪些是对称的字,在它下面画上一。

    再围绕怎么找进行小组交流,互相检查找得对不对,全不全。

    根据找出的对称的字思考它们在对称方面有什么区别?

    2、第2、3题:

    画出和摆出对称图形。第2题,在点子图上画出对称图形(至少三个)这两题要关注学生的创意与想像力,并给予积极的引导和评价。

    3、第4、5题:

    教师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二)补充练习。下列那些字是对称的?

    美林来田

    ()()()()

    (三)数学游戏:

    1、看一看找来的各种树叶哪些是对称图形?哪些不是对称图形?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好办法吗?

    2、自己设计一些对称图形,和你的同桌一起欣赏。

    三、拓展练习

    找一找哪些银行的图标是对称图形?电脑出图。

    找一找哪些国家的国旗是对称图形?电脑出图。

    四、全课总结

    你都学过哪些有关对称图形的知识?

    你用这些知识都解决过哪些问题?

    五、布置作业

    1、在点子图上画出对称图形,至少画出2个。

    2、在方格纸上设计你喜欢的图形,比一比谁设计的很有创意。

    六、板书设计

    三年级数学下册对称教案【篇8】

    冀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认识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

    目标:

    1、通过实际操作,经历体验认识轴对称图形的过程。

    2、认识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3、参与数学活动,能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又给大家带来了两个美丽的图形,请大家也把它拿出来(教材附页2),沿虚线把它们对折,你发现了什么

    二、自主探索相互交流

    1、交流学生操作的过程和发现的特点。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做的你发现了什么特点

    此时学生可能说出是对称图形,教师引导学生说出示怎样对称的。

    学生可能说:虚线两边一样大

    还可能说:虚线两边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我们把一个图形沿着一条虚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这条虚线就叫做这个图形的对称轴。

    三、综合实践和应用

    1、练一练

    师生一起判断,是不是轴对称图形,重点说说是怎样判断的。然后让学生自己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出示练一练第1题先让学生读题弄清题意,然后让学生找出其中的轴对称图形,再进行交流说说那些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在哪谈论完后再画。

    特别指出圆形、正方形、长方形有不止一条对称轴。

    2、猜一猜做一做

    先让学生想象一下剪出的图形然后再实际做一做。

    出示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进行猜想讨论,然后剪纸。(在学生剪纸的过程中,一定要强调安全.)

    【三年级数学全册教案锦集七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