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0篇
  •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0篇

    发表时间:2022-12-02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一个好老师会影响孩子一辈子。教学过程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教案也是一样。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写教案时有哪些我们会忽略的点呢?也许下面的“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正合你意!请阅读,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1

    设计说明

    1.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世界通过游戏展现在孩子面前,人的创造才能也常常在游戏中表现出来,没有游戏也就没有充分的智力发展。”用游戏导入新课,可使数学知识在游戏中愉快地、自然地被学生所接受和理解。上课伊始,设计了老师说时间,学生用动作表示时间的游戏,这样不仅唤起了学生对时间的回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2.直观演示与动手操作相结合。

    重视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本设计通过课件的直观演示,以及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理解时间与时刻的意义及12时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联系。通过例题进行比较,使学生明确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间比较简明、方便,经历由直观到抽象的过程,渗透比较的数学思想。

    3.注重从日常生活的各个场景入手,加深对24时计时法的理解和掌握。

    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整节课以“一天”为主线,贯穿始终。出示主题图展示生活中的一天;通过春节晚会倒计时,了解一天的开始;探究一天有多少个小时。从生活中梳理出数学知识,既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能帮助他们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时钟模型

    学生准备 时钟模型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做游戏,认时间。

    师:老师和大家做个游戏,老师说一个时间,大家不用口述,用动作告诉老师这时你在做什么,看谁表演的好。

    (1)老师先说一个时刻:中午12时,用动作示范一下。

    (2)老师报出下列时刻:凌晨3时、早上6时、上午11时30分、下午4时、晚上9时。(教师边板书边提问)

    2.导入。

    师:刚才我们说的是生活中常用的表示时刻的方法,叫做12时计时法。如果同学们用12时计时法表示时刻,那么应加“上午、中午、下午、晚上或凌晨”等限制词。有没有一种不用加文字说明的计时方法呢?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种新的计时法——24时计时法。(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分析、归纳出12时计时法的特点,并理解12时计时法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了解12时计时法在实际运用时要有限制词,从而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寻找表示时间的更为简便的计时方法——24时计时法,引入新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经历过程,体验感知

    1.体验生活中的“一天”。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出示教材82页主题图),引导学生说出在主题图中获得的信息。

    (学生汇报小女孩在一天中的作息时间)

    2.认识一天的开始——0时。

    师:大家知道一天是从什么时刻开始的吗?(学生发表意见,教师不作答复)

    师:一天的开始到底是什么时刻呢?还是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像吧!这是春节联欢晚会上大家在一起迎接新年第一天开始的情境。(课件播放倒计时的录像)

    师:新年的第一天开始了,钟面上是几时?(12时)是什么时候的12时?(夜里12时)

    师:到了夜里12时,就表示这一天结束了,同时又表示新的一天开始了。作为新的一天的开始,我们一般又把夜里12时说成0时。

    师:0时我们通常在做什么呢?(睡觉)现在知道一天的开始是什么时刻了吗?一起说说看。(0时)

    3.运用课件创设情境,感受一天的经过。

    师:一天的时间有多长呢?让我们来感受一下吧!大家可以一边看,一边随着画面和音乐表演。(课件演示)现在是0时,在睡梦中我们开始了新的一天。

    师:(钟面显示早晨6时45分)天亮了,太阳升起来了,现在是什么时候?小女孩在做什么?

    师:(钟面显示上午10时15分)现在是什么时候?小女孩在做什么?

    师:(钟面显示中午12时)时间真快,现在是什么时候?到吃午饭的时间了。

    师:(钟面显示下午3时30分)小女孩和同学们在跳绳。

    师:(钟面显示下午6时)现在是什么时候?到吃晚饭的时间了。

    师:(钟面显示晚上7时25分)现在是什么时候?小女孩在做什么?

    师:大家在睡梦中,时间又不知不觉到了什么时候?(夜里12时)到了夜里12时,这一天就结束了,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教材第67页练习十六第5~8题。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口算

    23×30 40×30 60×700 32×40

    80×70 90×42 65×100 700×2

    60×72 48×20 37×20 87×30

    二、计算

    完成教科书第76页练习十六的第5题。

    让学生用竖式的方法独立完成,然后教师讲评,讲讲时要提醒学生哪一位上满几十要想前一位进几。

    三、解决问题

    完成教科书第67页练习十六的第7、8题。

    让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讲评时要学生说出解题思路和计算的'过程。

    提醒:第8题,求的是56套明信片共卖多少钱?和每套明信片有12张,有没有联系?要让学生分析出每套12张是一个多余的条件。

    四、游戏活动

    完成教科书第67页练习第6题。

    根据班级具体情况,可多增加一些题目,有几道算式的结果要相同,争取让每一位学生都拿到一道算是二。算式的结果与蜜蜂身上的数相同的就可认为蜜蜂停在这朵花上。

    五、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1、知道“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2、探索并掌握被除数中间、末尾有0,商中间或末尾也商0的计算方法,掌握竖式的简便写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仔细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4、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想法的过程,逐步学会与他人合作。

    教学重点:

    1、知道“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是0”。

    2、掌握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商0的算理和竖式简便写法的书写格式。

    教学准备:

    猪八戒吃西瓜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出示课件,教师围绕学生感兴趣的《西游记》中的唐僧师徒展开情节,讲“猪八戒吃西瓜”的有趣故事,在故事中出现数学问题:

    1、4个西瓜,师徒4人,平均每人吃几个?

    2、当猪八戒把西瓜全吃光了,其他三人还能分到西瓜吗?三个人一个西瓜也分不到怎样用算式表示?(0÷3)

    二、列举实例,获得结论。

    1、0÷3等于多少呢?你怎样想的?

    (1)三人一个西瓜也分不到,所以0÷3=0。

    (2)0×3=0,所以0÷3=0。

    2、同学们还能举出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吗?

    3、做一做。

    0÷20÷40÷5

    4、观察后说一说你们发现了什么?

    0除以一个数都得0。

    5、质疑讨论0÷0=?

    明确:0与任何数相乘都得0,所以0÷0的答案不确定,因此0不能做除数。

    6、概括: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三、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运用“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这一结论,来解决除法计算中遇到的新问题。

    出示例6。

    寻找信息,列出算式。

    309÷3=420÷3=

    1、计算309÷3

    (1)学生独立计算。

    (2)小组内交流算法。

    (3)汇报计算过程,师生共同解决学生计算中遇到的问题。

    学生可能出现的竖式:

    (4)讨论:哪种算法正确?你是怎样判断的?(让学生自己先说,多提问几名,及时给出肯定和表扬)

    交流得出:a、b的计算结果是正确的,c算错了,因为309÷3的商是三位数,而不是两位数,十位上0除以3得0,这个0写在十位上,如果不写商就是两位数了。103×3=309,而13×3=39,所以商是103。

    教师强调: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因此十位上的0÷3=0,这个0一定要写,0起占位的作用。

    (5)说一说a、b两个竖式有什么不同?你更喜欢哪一种写法,为什么?

    明确:由于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因此,写竖式时,可省略用0做被除数的这一过程,直接在这一位上商0,得出的竖式要简便些。

    师生共同用简便的书写方法重新计算。

    2、计算420÷3

    (1)先判断商的位数,再独立计算。

    (2)说出计算过程。问:为什么个位上商0?0不写行不行?(让学生自己发现总结,提问学生用语言表达,锻炼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探索简便写法。

    (4)小结:做除法时,除到被除数十位正好除尽,而个位又是0,就不用再除下去,只要在个位上补0就可以了。

    四、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1、P29做一做。

    402÷2609÷3750÷5980÷7

    选一组进行笔算。

    订正时,说出算法。

    2、练习七第3题。

    独立改错,汇报时说出错误原因。

    五、总结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提醒大家在计算中注意什么?

    六、布置作业。

    反思:

    整节课下来,整体来说是还可以,至少对于我这样的第一年教教材的老师来说。但是还是有些地方处理的不太清楚。各个环节设想的很好,但在实际上课时不能很好的灵活贯彻,缺乏根据学生课堂实际进行合理的调控,以后在这方面要多备教法、备学生、尽量形成成熟、机智的课堂教学。

    在商中间和商末尾用0占位的时候,还强调的不够多。在一节课的后半节,学生的注意力就已经不集中了。所以学生的反馈也就不是很好了。以后一定要把握好重难点,多敲多点,同时注意调控学生学习状态,计时引导纠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教材第34页内容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 0”这个规律。

    2、结合具体情境,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中的简单问题,逐步培养学 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使学生逐步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 0”。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的情境,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中的简单问题,逐 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口算卡,学生口答后揭示本节课探究内容。

    2、创设“小猴吃香蕉”的情境,初步感知0×3=0。

    二、探索新知。

    1、引导学生猜想:0×5=?

    (1)请学生独立思考,先自己算算结果。

    (2)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结果,并试着加以说明。

    2、结合数学情境,理解算法: 结合“5个盘子中有几个苹果”这样的实 际情境去理解为什么“0×5 = 0”。

    3、推理归纳。

    (1)根据0×5=0想一想:0×6,0×7,0×8又是得多少。

    (2)让学生做课本34页的“算一算”,指名口答。

    (3)请学生任意出几道0和一个数相乘的算式(包括“0×0”)。

    (4)引导学生认识: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4、根据以上的结论判断

    下面哪道题的得数大?画“√”

    √0+1+2+3+4+5+6+7+8+9 ( )

    0×1×2×3×4×5×6×7×8×9 ( )

    5、试一试——探究算理。

    (1)一个乘数末尾有0:130×5=?

    ①学生独立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②引导交流自己的算法。

    ③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先将13和5相乘,再在乘得得数的末尾添上一 个0”的写法。

    (2)一个乘数的中间有0:402×3=?(学生独立计算后说一说自己的想 法。)

    三、拓展应用。

    1、算一算,填表。

    2、争当“数学医生”。

    3、小狗送信。

    (1)小狗从邮局出发给狐狸送信,往返需要走多少米?

    (2)小狗先给狐狸送信,再给松鼠送信,然后回到邮局。

    四、课堂小结

    在这节课中,我们发现了一个什么问题?

    五、布置作业

    教材第35页“练一练”的第1~2题。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第25—26页。

    教学目的:

    1、记住求总价和总产量的数量关系。

    2、能正确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培养学生自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4、通过归纳揭示数量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

    教具准备:投影仪、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认定目标

    1、"小小售货员"游戏。(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感知乘法应用题的一些数量关系。)

    2、教师小结:从上面的游戏我们可以看出,乘法应用题与我们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同类型

    乘法应用题又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问题(板书课题)。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要完成以下两个任务(口头展标l、2)。

    [评析:通过游戏把学生要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和强烈的学习兴趣,为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展标及时合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二、导学达标

    1、求总价数量关系的教学。

    (1)出示例1。

    例1、解答下面各题(投影出示相应的图)

    ①铅笔每支8分,买3支用多少钱?

    ②篮球每个70元,买2个用多少钱?

    ③鱼每千克9元,买4千克用多少钱?

    (以上三道题让学生自己解答)

    (2)讨论(出示讨论题,四个小组讨论)。

    ①例1中的三道题都说的是哪一方面的事?

    ②题里已知条件有什么共同点?

    ③要求的问题又有什么共同点?

    (3)单价、数量、总价含义的教学。

    根据学生讨论回答的结果进一步说明:像这样,每件商品的价钱或单位重量的价钱;我们就把它们叫做单价(板书"单价"):买商品的件数或重量,我们就把它们叫作数量(板书"数量");买商品一共用多少钱叫做总价(板书"总价")。请你再举出一些生活中的单价、数量、总价的实际例子来。

    (4)引导学生总结数量关系。

    根据例1的三道题的解题规律,请同学们总结出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学生总结,教师板书总结出的数量关系。)

    (5)看教材,勾画重点句子。

    (6)做一做

    ①指出例l各题中的单价、数量、总价各是多少?

    ②举出生活中像例1这种求总价的应用题。

    [评析:通过让学生观察、比较、分组讨论和总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重视了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创设情境,让学生有成功的机会和产生成功的愉快感。

    2、自学求总产量数量关系。

    (1)按照老师教同学们求总价的方法,请你们带着以下思考题自学例2

    出示例2(投影出示三个思考题)。

    例2、解答下面各题(投影出示相应的图)。

    ①每棵苹果树平均收苹果25千克,3棵苹果树收多少千克?

    ②菜园每畦地产莱150千克,4畦地产菜多少千克?

    思考题(四人小组讨论)

    ①两道题都说的什么问题,它们的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共同点?

    ②什么叫单产量?什么叫数量?总产量?

    ③知道单产量和数量怎样求总产量?

    (2)检查自学情况(投影出示检测题)。

    ①例2的两道题都是求的应用题。

    ②每棵树收苹果的重量或每哇地产菜的重量叫做,有多少棵树或有多少波菜叫做,一共收多少菠菜叫做。

    ③写出求总产量的数量关系:

    ④例2中的单产量、数量、总产量各是多少?

    ⑤举出生活中像例2这种求总产量的应用题。

    [评析:学生带着思考题进行自学,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体验到自己也会学习知识的快乐,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3、小结。

    以上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求总价和总产量的数量关系。知道单价和数量,用单价乘以数量就可以求总价;知道单产量和数量就可以求总产量。

    三、达标测评

    1、将题中已知条件和问题与相应的数量名称连起来。

    (1)皮球每个35元,买4个皮球一共用多少钱?

    数量总价单价。

    (2)每只母鸡平均每月下蛋20个,有5只母鸡。每月共下多少蛋?

    总产量数量单产量

    2、先说出数量关系,再解答。

    (1)学校买了4个排球,每个23元。一共用去多少元?

    (2)畜牧场平均每头奶牛每天产奶15千克,20头奶牛每天产奶多少千克?

    3、编一道已知单价和数量求总价的应用题。

    4、编一道已知单产量和数量求总产量的应用题。

    5、把下列应用题补充完整,并解答。

    (1)葡萄园每畦产葡萄200克,有3畦葡萄。?

    (2)每双童袜2元,,应付多少元?(补充不同的条件,用不同方法解答。)

    6、一个水果店运来150千克苹果,平均放在6个筐里,每千克苹果2元。每筐苹果多少元?(用不同的方法解)

    [评析:测评题有密度,有梯度,既体现了基础知识要求,又体现了对学生能力的要求,1、2题是检查学生对今天所学内容是否都掌握;3、4题不仅要求学生要有这节课的基础,而且还要会"选材"和"组装";5题的第(2)题补充不同的条件,要求学生思路要广,思维要灵活;6题要求学生用不同方法解答,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目的。]

    四、全课总结(略)。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一位树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2、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二、教材分析这是学生在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的口算方的基

    础上,继续学习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教材创设“植树”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与过去教材相比,新教材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在活动中探索新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准许学生用喜欢或容易接受的方法进行计算,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三、学生状况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非常喜爱新教材的情景式教学形式,喜欢体验各种活动,不仅可以动手操作也可以和全体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创意,使学生很有成就感,乐于探索,积极求知。能够用喜欢的方法学习和计算。

    四、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同学们,你们哪位同学植过树?谁知道植树需要哪几个步骤?笑笑他们班正在植树,我们到现场去看看,检验一下你们说的对不对。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引起学生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

    2、出示主题图

    观察图后和同桌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明确全班一共有多少人?一组有几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每组三人,可以分多少组?”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自己观察,从情境中找出有效的信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探索新知

    1、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并解答,小组交流。

    学生列出算式36÷3,并尝试计算。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列出算式的含义,把各自的算法交流一下。

    (设计意图: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一位数除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小组交流讨论,体验不同的算法,感受合作的快乐。)

    2、全班交流小组选代表发言,得出36÷3=12中的36表示一共有36人,3表示每组有三人,12表示可以分12组。学生得出计算方法:

    1、因为12×3=36,所以36÷3=12。

    2、30÷3=10,6÷3=2,10+2=12。

    3、因为12+12+12=36,所以36÷3=12……

    对于学生的计算方法,只要正确,教师都要进行表扬和鼓励,准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设计意图:全班交流体会算法的多样化,使学生可以选择合适的方法计算,感受集体的智慧。)

    4、拓展练习1:

    60÷340÷280÷4

    66÷346÷284÷4

    69÷348÷288÷4

    学生独立计算,反馈计算结果。

    师:这些算式有哪些规律,说说你有哪些发现。

    只要学生说的合理都要给予肯定。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学生代表,学生列出算式48÷4=12并说说计算过程。

    五、教学反思

    在具体情境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探索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学生通过独立观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体验算法多样化,经历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在交流过程中让学生感受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懂得欣赏别人,能够取长补短。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7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教学用连除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这是上学期学习的连乘计算的实际问题的逆解题,也可以用两中方法解决,即可以用连除的方法,也可以用先乘后除的方法。通过教学,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发展数学思考,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生活中一些问题可以用连除或是先乘再除的方法来解决。

    2、能通过题中的图或文字找到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从题中找全信息,找到合适的解答方法;说出每一步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教学重点:掌握用连除或是先乘再除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光盘或者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发作业本,这件事天天做,大家熟悉吗?

    为了使计算的方便,我们假设现在我们每组都是正好有10个同学。

    (老师拿一叠本子,做要发的样子),这里应该有多少本?

    仔细听老师准备这么发:我先发给4个组长,再请4个组长发给每个同学。

    大家想一想,要求每人发到几本本子,你可以怎么列式?

    学生可能会说:40÷4=10(本),10÷10=1(本)

    4times;10=10(人),40÷40=1(人)

    先交流第一种解答方法:指名说说每一步算式的意思。指出:发本子有2次平均分的过程,先是老师把40本平均分成4份,再由组长把10本本子平均分给了10个学生,所以对应的我们就可以列出2个连续除的算式。我们也可以把它们合起来写,写成:40÷4÷10=1(本)

    学生读一读该算式,联想:我们前面学习过有关连除的计算,回忆一下,你可以想起这类算式还可以怎么变化?

    交流第二种解法:指名说说这乘表示的是什么意思?注意单位名称为什么是“人”而不是“本”?指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要正确确定单位名称,写错了,也就说明你对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还不能理解。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连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当然有的时候这类题还可以用先乘再除的方法来解决。但不管你用什么方法算,你要清楚每一步算式所表示的意思,并正确写出单位名称。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书上的例题,请学生看题后说说看到的信息。

    交流的时候,要引导学生找信息的时候,要从文字信息和图片信息两个方面找。

    文字信息:224本书。图片:有2个书架,每个书架有4层。

    注意观察2个书架有什么特点,要让学生发现:两个书架非常的相似,都有4层,每层放的书都差不多。

    指出:放得这么整齐,才能说成是“平均分”,才能问“平均每个书架上每层放多少本?”

    现在请你想一想,可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交流算法,注意要让学生说清楚每一步算式的意思。

    可能的方法:224÷2=112(本),112÷4=28(本)

    2times;4=8(本),224÷8=28(本)

    如果还有别的方法,可以请该学生说一说,但要注意一个度的问题:学生如果能清楚地说,那就可以认可;如果说得非常的勉强,大多数同学都不为接受,那没有必要刻意地去找出更多的方法。

    2、练习

    (1)(p.11第1题)让同学分别从题中找到文字信息和图片信息,然后再交流各自不同的解答方法。

    (2)(p.11第2题)方法基本同上,但要注意一点,学生可能读完题后,能感觉这是一道连除法解决的实际问题,加上题中出示信息的顺序,估计会有学生列式为:150÷3=50,50÷2=25(天)

    如果真有,要问学生第一个算式究竟表示什么意思?如果根本没学生能说个明白,那就要让学生选择更有把握的解法。

    三、思考题:

    商的十位可能是几?被除数的百位可能是几?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四、布置作业:

    p.12第3~7题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正、反归一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结构特征及解题关键。

    2、初步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正、反归一应用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归一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会解答此类应用题。

    教学难点

    1、线段图的画法

    2、检验方法

    教具准备

    投影片或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1、学习例3

    (1)出示图片(画有5个书架,下面有一个问号),教师说:“学校想买5个书架,你知道需要花多少钱吗?想一想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产生疑问或说出需要先知道每个书架多少钱。)

    (2)教师及时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图片(画有3 个书架,标出一共75元),教师说:“我告诉你买3个书架一共用了75元钱。现在你能解决了吗?”

    (3)个人试做,小组交流并汇报小组的想法。

    思路:要想求5个书架多少钱?先求每个书架多少钱?再求5个一共多少钱?(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进行点拨,并做主要的板书。)

    (4)练习:教科书第107页“做一做”。让学生独立解答,指名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2、学习例4

    (1)出示例4:学校买了3个书架,一共用75元。照这样计算,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

    (2)小组先讨论研究,再试着把它完成。

    (3)小组间交流讨论,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板书。

    (4)“做一做”中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分析题目,并解答完成。

    3、比较例3和例4,你觉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学生各抒已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做出小结:“遇到应用题,一定要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来分析数量关系,然后再解答。”

    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出示图片(练习二十四的第1、2题),让学生独立解答。

    2、老师用IC卡给家里打电话,时间用了4分,正好花了2元8角钱。想一想,如果打电话时间用了6分,又会用去多少钱呢?(学生独立思考)

    “老师的IC卡里现在只有3元5角钱了,我必须在几分内把话讲完呢?

    板书设计:

    两步应用题

    (1)先求每个书架多少钱? (2)先求每个书架多少钱?

    75÷3=25(元) 75÷3=25(元)

    5个书架多少钱? 200元能买几个书架?

    25×5=125(元) 200÷25=8(个)

    答:买5个要用不着125元。 答:200元可以买8个书架。

    归总应用题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2页的例5及“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二十五的第1~4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了解归总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够正确地解答这种应用题。

    2、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乘、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结构特征和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

    学画线段图,并借助线段图分析题中数量关系。

    教具准备

    投影片或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领悟方法

    1、学习例5(为了贴近学生生活,便于学生理解、计算,将例题进行了改编)。

    (1)教师说:“小华读一本书,如果每天读9页,几天可以读完?”(学生各抒已见)。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告诉他们:“知道每天读12页,6天可以读完。现在你能解决这个问题了吗?”

    (3)小组展开讨论,并独立列式试做。(教师注意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

    (4)小组汇报自己的想法,教师点拨,小组间相互质疑问难。

    (5)教师根据小组的汇报情况,边小结边进行必要的板书:

    先求这本书一共多少页? 12×6=72(页)

    再求几天能读完? 72÷9=8(天)

    (6)让学生根据分步算式,独立列出综合算式。

    2、改编例题,引出题目:(如果小华8天读完,他每天读几页?)

    (1)学生独立思考,并试着列式解答出来。

    (2)请一名学生汇报。通过学生之间的质疑问难,教师根据出现的情况,及时进行小结:要求每天读几页?首先知道这本书一共有多少页?遇到问题,一定要分析清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学生独立列出综合算式。

    3、比较例题和改编的问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相同点:都是先求这本书的总页数。不同点:例题是求几天读完,改编后的问题是求每天读几页。

    4、教科书第112页“做一做‘的第2题和例5,让学生独立完成。

    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做练习二十五的第1题。

    让学生认真读题,独立完成,并找出两个小题的异同点。

    2、教师:小林从家往学校走,每分走100米,需要用8分走到学校。如果每分走80米,你知道需要用几分走到吗?

    让学生说一说想法,然后独立列式解答。

    3、做练习二十五的第3、4题。

    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做完后,集体订正。

    三、课堂小结

    通过师生交流,突出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板书设计:

    两步应用题

    (1)先求这本书一共多少页?

    (2)先求这本书一共多少页?

    12×6=72(页) 12×6=72(页)

    再求几天能读完? 再求每天读几页?

    72÷9=8(天) 72÷8=9(页)

    答:8天可以读完。 答:每天读9页。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根据已有的除法知识经验,自主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学生理解并掌握该方法。

    2、把2种方法加以比较,从而对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个比较清晰的整体把握,提高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百位不够除,要把前两位合起来再除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光盘或者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我们来估计一下这几题的商应该是几百多,说说你是怎么估计的?

    如:984÷2984÷3984÷4984÷5

    问:是不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都会是几百多呢?说一说理由。

    结合学生回答指出: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是百位够除的,那商就是三位数;这节课我们要来学习另一种情况,也就是百位不够除该怎么办?

    板书课题: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百位不够除)

    二、出示例题:

    1、光盘演示例题。问:把你看到的信息读一读,说一说。

    要求“卖了多少千克鸡蛋?”要怎么列式?为什么?

    板书:312÷4(学生说,教师写)

    2、估算:

    它的得数大约是多少?和同桌交流一下。

    全班交流,老师注意及时肯定一些好的估算法。特别是要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百位上的3不够除,要看前两位即要用31个十去除以4,得到的是几个十。

    3、竖式计算:

    写完后问:这第一步计算就有挑战,你说应该怎么办?为什么?

    老师随学生的回答适当板书。强调:7要写在十位上

    多问几个学生:为什么这个7要写在十位上?

    接下去的你会算了吗?请大家继续算,写在书上。

    4、验算。

    学生自己验算,完成一开始的横式。

    指出:这才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解题过程。

    小结:这也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但它的得数就是一个两位数。请大家和同桌简单交流一下,同样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什么时候商还是三位数?什么时候商就是两位数了?

    三、练习:

    1、学生自己完成书上第3页的第1题。

    完成后请同桌互相交流:算对了吗?写得规范吗?

    全班交流:你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想提醒大家?

    四、作业:p.4第2题。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10

    【教材、学情分析】

    《面积的含义》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初步掌握周长

    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这部分内容是后面认识面积单位和探索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重要基础。这部分内容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通过观察、操作估计和直观推理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面积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知识,但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早就已经对面积

    有了初步的体验,只是还没有将生活体验转化为知识体系,学生对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数学更感兴趣,本课学习内容的安排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这样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更好地激活探究面积的数学思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结合具体的事物认识面积的直观含义。

    (2)学习通过各种方法比较两个不同物体的面积大小。

    2、过程与方法

    (1)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比较课本和黑板的面积大小入手,让学生体会面积的直观含义。

    (2)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法比较两个物体的面积大小,体会策略的多样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在具体的动手操作中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合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

    【教学重点】

    认识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

    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本课充分体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关联的情境,激发对数学的兴趣,再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及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有效的数学活动不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

    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学具准备】

    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树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比赛导入:同学们],喜欢画画吗老师这里有两片树叶,想请同学们帮它们涂上颜色,谁愿意帮这个忙呢

    2、设问:想想看,到底谁涂得快呀为什么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选择树叶涂色比赛作为导入,一是缓解课前紧张气氛,鼓励学生以轻松的心态上课;二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主动参与,探究新知

    (—)探究面积的含义

    1、摸一摸,感知物体表面的大小。

    (1)摸一摸叶子,引导出“表面”。

    (2)谈话:教室里有许多物体,你去摸摸看这些物体的面。

    师;你摸到了那些物体的面呢

    (4)教师示范摸物体的面,学生动手摸数学书封面,感受封面的大小。引导学生体会各种物体都有面,并且让学生体会物体表面是有大有小的。

    2、摸一摸,比较面的大小。

    摸课桌面和凳子面,体会这些面的大小,并比一比哪个面的面积比较大,哪个比较小。

    3、找一找,说一说,比一比。

    举例说说物体表面的面积,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4、揭示面积的含义,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就叫做它们的面积。

    [设计意图:通过对熟悉的事物的表面进行比较,使学生首次感受面积的含义。学生在说的同时通过模仿、迁移可以进一步理解面积的含义,从而将抽象的数学概念直观化,便于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正确、清晰的表象。]

    (二)感受平面图形的大小

    1、认识平面图形面积的含义

    师:如果我们把桌面和黑板表面画在纸上,得到了两个什么呀,这两个平面图形有什么关系呢引出平面图形也是有大有小的,所以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揭示完整定义:我们把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设计意图:平面图形本身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的面积对于小朋友来说也很难想象。为了进行直观教学,将平面图形从物体的表面“请”下来,通过物体表面的面积很顺利地迁移到平面图形的面积,使学生对平面图形的面积有了清楚的认识。】

    2、比较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1)情景再现,判断大小

    学生用“面积”的概念表述导入的桌面和黑板表面的平面图形的大小

    (2)探索方法、比较大小

    出示某学校的平面图

    先讨论,再说一说发现了什么比较两个差别大平面图形(小结:观察法)

    比较生活区和办公楼的面积

    先让学生猜测,再同桌互相合作动手操作。

    指名演示方法(小结:重叠法,测量法)

    出示不规则图形(探究出:数方格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从用观察法比较面积大小到用其他方法来比较大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学会合作,是新课程对当代小学生提出的要求,也是他们将来适应社会所必须的。通过集体的智慧,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

    3、教学“试一试

    (1)独立思考,用什么方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2)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交流汇报等方式,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解决实际问题】

    三、练习反馈,应用新知

    1、我会想:“想想做做”第4题。

    完成后追问:图形上蓝线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什么?

    图形中红色部分的大小又是图形的什么?(分辨面积和周长)

    2、我会看:“想想做做”第2题

    我们祖国的国土面积就是居世界第三位。这就是咱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我国一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域。今天老师从其中描出了江苏、安徽、四川、湖南四个省份。观察一下,你想说什么吗?你能从图中看出那个省份面积最大,哪个省份面积最小吗?引导学生说说如何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

    3、我会数:“想想做做”第3题。

    这里还有四个图形,你觉得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大呢?你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呢?(数格子)

    自己数一数、再比一比。(自主学习汇报,集体交流)

    这个图形你是怎样数的啊?(交流半格的数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不同的应用中体会比较的方法随具体情况变化而变化。从而加深对不同图形的面积的比较理解,体会这些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四、总结评价,提高认识

    你们今天学得高兴吗?请小朋友来谈谈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收获?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面积的含义

    把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观察法重叠法测量法数方格法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0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3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