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小学数学比例教案课件(精选9篇)
  • 小学数学比例教案课件

    发表时间:2023-07-02

    小学数学比例教案课件(精选9篇)。

    在本文中我们将为您详细介绍“小学数学比例教案课件”,欢迎阅读,希望你能阅读并收藏。老师上课前有教案课件是工作负责的一种表现,每天老师要有责任写好每份教案课件。 良好的教案和课件能带来高效的课堂教学。

    小学数学比例教案课件(篇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5~96页的内容和做一做的题目,练习十九的第1、3、5、6、8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比和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基本性质,会解比例.

    2.使学生能够应用比例的知识,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具准备

    一幅比例尺是的教学大楼平面图.

    教具准备

    一、比和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1.比的意义和性质.

    教师:在学习比的意义时,我们已经知道有时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两个数的比来表示.那么,比的意义是什么呢?举例说明比的各部分名称.(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例如长方形的长和宽的比是3比2,记作3∶2,其中3是前项,2是后项,∶是比号,并且后项不能等于零.)

    教师:两个数的比能不能写成分数形式?(3∶2可以写成,仍读作3比2.)

    教师:两个数的比能不能求出它们的值?(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例如:3∶2==1)

    教师:根据分数和除法的关系,两个数的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比、分数和除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成下表:

    除法

    分数

    联系

    3∶2=1.5

    ┆┆┆┆

    前比后比

    项号项值

    32=1.5

    ┆┆┆┆

    被除除商

    除号数

    分子3

    分数线─=1.5

    分母2┆

    区别

    表示两个数的关系

    是一种运算

    是一种数

    教师:想一想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上或者除以相同的数(O除外),比值不变.)

    教师:比的基本性质有什么用处?(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2.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教师:什么是比例?并举例说明比例的各部分名称.(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例如:5∶6=20∶24,其中5与24叫外项,6与20叫内项.)

    教师:什么是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例如:5∶6=20∶24,524=620.)

    教师: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用处?(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解比例.)

    例1解比例(1)12∶x=8∶2

    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明解比例的根据是什么.

    3.做教科书第95页做一做的题目.

    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要说明能组成比例的理由.

    第2题,先让学生说明1.4是甲数除以乙数的商,还可以表示什么?(表示甲数和乙数的比的比值.)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出比值是1.4的甲数和乙数的比有多少.例如:14∶10,7∶5,28∶20,35∶25等等.教师问:为什么有多种答案?(因为1.4可以看成甲数和乙数的比的比值,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乘上或者除以相同的数(O除外),比值不变,所以会有多种答案.)

    第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二、求比值和化简比

    例2求比值:

    教师:在做题过程中,要思考解题时用的是什么方法?得到的结果是什么?两者有什么区别?

    学生做完后,教师边提问,边板书,整理成下表:

    一般方法

    结果

    求比值

    根据比值的意义,用前项除以后项.是一个商,可以是整数、小数或分数.

    化简比

    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把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上或除以相同的数(O除外).是一个比,它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

    教师:如果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分数,要化简比时也可以用下面的方法解答.例如:

    注意:化简比的结果要是一个比,而且是最简单的整数比.

    教师让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第96页做一做的题目.做完后集体订正.

    三、比例尺

    教师出示一幅教学大楼的平面图,让学生观察后提问:

    (1)这幅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比例尺是.)

    (2)这个比例尺表示的含义是什么?举例说明.(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倍.如果实际距离是1米,图上距离就是1厘米.)

    (3)比例尺除了写成1100以外,还可以怎样表示?(可以写成1∶100,还可以在线段上标出1厘米的长度所代表的实际距离:

    教师让学生做教科书第97页上面做一做的题目.做完后集体订正.

    四、作业

    练习十九的第1、3、5、6、8题.

    小学数学比例教案课件(篇2)

    教学内容:教材14~16页例4、例5、例6,24页做一做,练习三4、5、6、7题。

    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1.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通过反比例意义的教学,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总结概括出成反比例的量,是相关联的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进而抽象、概括出成反比例关系式:X×Y=K(一定)

    教学难点: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1.下表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

    1.引入新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常见数量关系中成正比例关系的量的特征。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常见的数量关系中的另外一种特征——成反比例的量。(板书:成反比例的量)

    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这个表同复习的表相比,有什么不同?

    (2)学生讨论交流。

    (3)引导学生回答:

    ①表中的两种量是每小时加工的数量和所需的加工时间。

    ②每小时加工的数量扩大,所需的加工时间反而缩小;每小时加工的数量缩小,所需的加工时间反而扩大。

    ③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都是600)。

    教师适时点拨:

    ①想一想:每小时加工的数量和所需的加工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每小时加工的数量变化,加工时间也随着变化。同时板书。)

    (教师可以操作:一个竹筒内放30根筷子,每次拿3根,10次拿完;每次拿5根,6次拿完;每次拿6根,5次拿完;每次拿10根,3次拿完。想想: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有什么规律吗?)

    师指板书问:每小时加工数、加工时间和零件总数,怎样用式子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板书:×=)

    (4)小结: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每小时加工数和加工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每小时加工数变化,加工时间也随着变化,每小时加工数乘以加工时间等于零件总数,这里的零件总数是一定的。

    (1)投影出示例5,根据题意,学生口述填表。

    (2)观察上表,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②装订的本数是怎样随着每本的页数变化的?

    ③表中的两种量有什么变化规律?

    (3)订正时板书:在原板书“每小时加工数变化,加工时间也随着变化”的“每小时加工数”下板书“每本页数”,在“加工时间”下板书“装订本数”。

    (4)教师问:这个积600实际上是什么?(板书:纸的总页数(一定))指板书问:每本页数、装订本数和纸的总页数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

    (1)请你比较例4和例5,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学生互相议论一下)

    ②都是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板书:用“一种量”盖住“每小时加工数”和“每本页数”;用“另一种量”盖住“加工时间”和“装订本数”。)

    ③都是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

    (3)师小结:像这样的两种量,我们就把它们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4)通过观察比较,谁能说说什么样的两种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

    5.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在例4中,所需的加工时间随着每小时加工数量的变化而变化,并且,每小时加工的数量和所需的加工时间的积,也就是零件总数是一定的。我们就说每小时加工的数量和所需的加工时间是成反比例的量。

    议一议:在例5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是不是成反比例的量?为什么?

    6.教师: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积一定,(随时板书:xyk(一定))反比例关系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式子表示?(板书:×=)

    (2)学生交流。

    (3)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①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要用的天数是不是相关联的量?

    ②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要用的天数有什么关系?它们的积是什么?这个积一定吗?(板书: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天数=播种的总公顷数(一定))

    ③播种总公顷数一定,每天播种公顷数和要用的天数成反比例吗?为什么?(板书: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要用的天数成反比例。随着问为什么,板书:因为,所以)

    想一想,播种的总公顷数一定,已经播种的公顷数和剩下的公顷数是不是成反比例?为什么?(组织学生讨论)

    3.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1)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2)小明从家到学校,每分走的速度和所需时间。

    (3)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底和高。

    (4)小林做10道数学题,已做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5)小明拿一些钱买铅笔,单价和购买的数量。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成反比例的量,知道了什么样的两种量是成反比例的量,也学会了怎样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在判断时,同学们要按照反比例的意义,认真分析,做出正确的判断。

    五、布置作业练习三5题、6题。

    小学数学比例教案课件(篇3)

    教学内容:

    《反比例的意义》是六年制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十二册第一单元《比例》中的内容。是在学过“正比例的意义”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并会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加深对比例的理解。

    学生分析:

    在此之前,他们学习了正比例的意义,对“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的两个量的变化规律”、“如何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已经有了认识,这为学习《反比例的意义》奠定了基础。

    设计理念: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改的显著特征,就是把学习过程中的分析、发现、探究、创新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在设计《反比例的意义》时,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对教学内容进行处理,克服教材的局限性,最大限度地拓宽探究学习的空间,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并能正确判断成反比例的量。

    师:(1)表格里有哪两个相关联的量?(2)这两个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比例关系——反比例关系。(板书:反比例)

    师:从字面上看“反比例”与“正比例”会是怎样的关系?

    师:既然是相反的,你能联系正比例关系猜想一下,在反比例关系中,一个量会怎样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它们的变化会有怎样的规律?

    反思:根据学生认知新事物大多由猜而起的规律,从概念的名称“正、反”两宇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顾名思义”,对反比例的意义展开合理的猜想,激起学生研究问题的愿望。

    师:大家的猜想是否合理,还需要进一步证明。下面我提供给大家几张表格,以小组为单位研究以下几个问题。

    (1)表中有哪两个相关联的量?

    (2)两个相关联的量,一个量是怎样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在汇报交流时,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当分析到表3时,大家开始争论起来。)

    生1:剩下的路程随着已行路程的扩大而缩小,但积不一定。

    生3:我认为第一个同学的说法不准确,应该换成“增加”和“减小”……

    师:这两个相关联的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完成板书。)

    师:如果用字母A和B表示两个相关联的量,用C表示它们的积,你认为反比例关系可以用哪个关系式表示?[板书]

    反思:教材中两个例题是典型的反比例关系,但问题过“瘦”过“小”,思路过于狭窄,虽然学生易懂,但容易造成“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通过增加表3,更利于学生发现长×宽=长方形的面积(一定)这一关系式,有助于学生探究规律。同时还增加了表1、表4,把正比例关系、反比例关系、与反比例雷同(“和”一定)的情况混合在一起,给学生提供了甄别问题的机会。

    师:刚才我们是参照表格中的具体数据来研究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关系,如果这两个量直接用语言文字来描述,你还会判断它们成不成反比例关系吗?(投影出示例题。)

    1.基本练习。

    2.拓展应用。

    师:你能举一个反比例的例子吗?(先自己举例,写在本子上,再集体交流。)

    交流时,学生们争先恐后,列举了许多反比例的例子。课正在顺利进行时,一个同学举的“正方形的边长×边长=面积(一定),边长和边长成反比例”的例子引起了学生们的争论。,教师没有马上做判断,而是问学生:“能说出你的理由吗?”有的学生说:“因为乘积一定,所以边长和边长成反比例关系。”对他的意见有的同学点头称是,而有的同学却摇头……忽然,一名同学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大声叫起来:“不对!边长不随着边长的扩大而缩小!这是一种量!”一句话使大家恍然大悟:对啊!边长是一种量,它们不是相关联的两个量,所以边长和边长不成反比例。后来又有一名同学举例:“边长×4=正方形的周长(一定),边长和4成反比例。”话音刚落,学生们就齐喊起来:“不对!边长和4不是相关联的两个量。”

    反思:通过“你能举一个反比例的例子吗?”这样一个开放性练习题,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使新旧知识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认知结构,这同时也是对数量关系一次很好的整理复习机会,通过举例进一步明确如何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小学数学比例教案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利用比例尺的知识求实际距离。

    2、使学生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里的应用,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从实际生活入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认识比例尺。

    教学难点:

    设未知数时对长度单位的正确使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复备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谈话

    上一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比例尺?谁还记得什么是比例尺?

    2、教师提问

    在生活中你在那些地方看到过“比例尺”?让学生举例,并说一说比例尺前项、后项的倍数关系和比例尺的实际含义。

    【从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导入新课,能发现比在生活中的应用,从中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

    二、体验合作,自主探究

    1、出示信息窗2,学生观看大屏幕。

    提问:从屏幕中你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回答)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板书:雏鹰少年足球队需要几小时到达青岛?

    2.师:怎样解决雏鹰少年足球队从济南到达青岛时所用的时间?

    生可能会答道:

    (1)要用路程除以速度。

    (2)需要先求从济南到青岛的实际距离。

    (3)要求出实际距离,得先量出图上距离。

    师:同学们的想法很正确,下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解决。(小组合作解答,教师巡视)

    3、汇报交流。

    师:哪个小组先说一说你们是怎样解答的?

    生:我们组先量出图上距离是4厘米,再用列方程解比例的方法求出实际距离,然后用“路程÷速度”求出时间。解法如下:

    解:设济南到青岛的实际距离为x厘米。

    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列方程为:

    4/x=1/8000000

    x=8000000×4

    x=32000000

    32000000厘米=320千米

    320÷100=3.2(小时)

    师:还有不同解法吗?

    可能会有学生这样解答

    4×8000000=32000000(厘米)=320(千米)

    320÷100=3.2(小时)

    师: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想的?

    教师对学生的精彩发言进行鼓励性评价。结合学生的发言,师生再共同完整的分析这一思考过程。

    教师在巡视时,注意挑选出完成较好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其余学生在教师对同学进行评价的过程中找差距、修改、看齐。

    4、师:想想上面的几种解法,说说你喜欢哪种解法。为什么?

    【通过学生自主探索,探究多种方法,使学生在解题时放开思路,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灵活解答。】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完成“自主练习”第1题

    2、完成“自主练习”第2题

    【利用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方法组织练习,使学生所学知识不仅得以巩固,而且得以运用。】

    四、全课总结

    请同学们说一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让学生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同时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体会学习的乐趣。】

    板书设计:

    求实际距离

    雏鹰少年足球队大约需要几小时到达青岛?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列方程为:解:设济南到青岛的实际距离为x厘米。

    1/8000000=4/x

    x=4×8000000

    x=32000000

    32000000厘米=320千米

    320÷100=3.2(小时)

    答:大约需要3.2小时到达青岛。

    小学数学比例教案课件(篇5)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6、107页例1,例2。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特点,理解、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学会正确地解答基本的正、反比例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重点:

    认识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特点。

    教学难点:

    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判断下面的量各成什么比例。

    (1)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

    (2)路程一定,行驶的速度和时间。

    让学生先分别说出数量关系式,再判断。

    2.根据条件说出数量关系式,再说出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并列出相应的等式。

    (1)一台机床5小时加工4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8小时加工64个。

    (2)一列火车行驶360千米。每小时行90千米,要行4小时;每小时行80千米,要行x小时。

    指名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3.引入新课。

    从上面可以看出,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应用比例的知识,也可以根据题意列一个等式。所以,我们以前学过的一些应用题,还可以应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这节课,就学习正、反比例应用题。(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1。

    (1)出示例1,让学生读题。

    提问:以前我们是怎样解答的?(板书算式)先求什么,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式来求的?这道题里哪个数量是不变的量?

    (2)说明:这道题还可以用比例知识解答。

    提问:题里再买几个同样的篮球说明什么一定?数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式,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题里两次篮球个数与总价对应数值各是多少?这两次对应数值的什么相等?你能根据对应数值的比值相等,列出等式来解答吗?请大家自己试一试(启发弄清要设未知数x)。学生练习解题,然后口答,老师板书。追问:按过去的方法是先求什么再解答的?先求单一量的应用题现在用什么比例关系解答的?

    (3)小结:

    提问:谁来说一说,用正比例知识解答这道应用题要怎样想?怎样做?指出:先按题意列关系式判断成正比例,再找出两种相关联量里相对应的数值,然后根据正比例关系里比值一定,也就是两次篮球个数与总价对应数值比的比值相等,列等式解答。

    2.教学改编题。

    出示改变的问题,让学生说一说题意。请同学们按照例1的方法自己在练习本上解答。同时指名一人板演,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列等式的依据是什么。

    3.教学例2。

    (1)出示例2,学生读题。

    提问:以前我们是怎样解答的?(板书算式)这样解答先求什么?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式来求的?(板书:效率时间=总量)这道题里哪个数量是不变的量?

    (2)谁能仿照例l的解题过程,用比例知识来解答例2?请同学们自己来试一试。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学生练习后提问是怎样想的。效率和时间的对应关系怎样,检查列式解答过程,结合提问弄清为什么列成积相等的等式解答。

    (3)提问:按过去的方法是先求什么再解答的?先求总量的应用题现在用什么比例关系解答的?谁来说一说,用反比例关系解答这道应用题是怎样想,怎样做的?指出;解答例2要先按题意列出关系式,判断成反比例,再找出两种相关联量里相对应的数值,然后根据反比例关系里积一定,也就是两次修地下管道相对应数值的乘积相等,列等式解答。

    4.小结解题思路。

    请同学们看一下黑板上例1、例2的解题过程,想一想,应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是怎样想怎样做的?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一下,然后告诉大家。指名学生说解题思路。指出:应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先要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板书:判断比例关系)再找出相关联量的对应数值,(板书:找出对应数值)再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等式解答。(板书:列出等式解答)追问:你认为解题时关键是什么?(正确判断成什么比例)怎样来列出等式?(正比例比值相等,反比例乘积相等)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列出的等式不一样。指出:只有先正确判断成什么比例关系,才能根据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列式。

    2.做练习十三第1题。

    先自己判断,小组交流,再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正、反比例应用题要怎样解答?你还认识了些什么?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十三第2~6题的解答。

    小学数学比例教案课件(篇6)

    1.使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的量。

    2.让学生经历反比例意义的探究过程,体验观察比较、推理、归纳的学习方法。

    引导学生总结出成反比例的量的特点,进而抽象概括出反比例的关系式。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1.让学生说说什么是正比例,然后用投影出示下面的题。

    下面各题中哪两种量成正比例?为什么?

    (1)每公顷产量一定,总产量和公顷数。

    (2)一袋大米的重量一定,吃了的和剩下的。

    (3)修房屋时,粉刷的面积和所需涂料的数量。

    2.说出每小时加工零件数、加工零件总数和加工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什么条件下,其中两种量成正比例?

    教师:如果加工零件总数一定,每小时加工数和加工时间会成什么变化?关系怎样?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1.教学例2。

    创设情境。

    教师:把相同体积的水倒入底面积不同的杯子,高度会怎样变化?

    出示教材第47页例2的情境图和表格。

    请学生认真观察表中数据的变化情况,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

    (1)水的高度和底面积变化有关系吗?

    (2)水的高度是怎样随着底面积变化的?

    (3)水的高度和底面积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学生不难发现:底面积越大,水的高度越低;底面积越小,水的高度越高,而且高度和底面积的乘积(水的体积)一定。

    教师板书配合说明这一规律: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说明:高度和底面积有这样的变化关系,我们就说高度和底面积成反比例的关系,高度和底面积叫做成反比例的量。

    2.归纳反比例的意义。

    学生小组内交流,指名汇报。

    教师总结: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3.用字母表示。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乘积(一定),反比例关系的式子怎么表示?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举例说明。如:

    (1)大米的质量一定,每袋质量和袋数成反比例。

    (2)教室地板面积一定,每块地砖的面积和块数成反比例。

    (3)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和宽成反比例。

    5.组织学生将例1与例2进行比较,小组内讨论:

    正比例与反比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哪些?

    学生交流、汇报后,引导学生归纳:

    相同点:都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且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不同点:正比例关系中比值一定,反比例关系中乘积一定。

    如果学生提出表示反比例关系的图像有什么特征,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48页“你知道吗?”中的图像。

    反比例关系也可以用图像来表示,表示两个量的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点所连接起来的图像是一条曲线,图像特征不要求掌握。

    1.教材第48页的“做一做”。

    2.教材第51页第9、10题。

    答案:1.(1)每天运的吨数和所需的天数两种量,它们是相关联的量。

    (2)300×1=150×2=100×3=300(答案不唯一),积都是300。积表示货物的总量。

    (3)成反比例,因为每天运的吨数变化,需要的天数也随着变化,且它们的积一定。

    2.第9题:成反比例,因为每瓶的容量与瓶数的乘积一定。

    说一说成反比例关系的量的变化特征。

    小学数学比例教案课件(篇7)

    教学内容:教科书30到3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并能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和根据比例尺求出实际距离。并能应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通过小组合作研讨、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3、通过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老师请你们当回设计师,请大家将我们教室占地的平面图画在白纸上。(长8米、宽6米)

    2、请画好的将自己的作品贴在黑板上。有不一样的请你贴上来。

    3、按大小分类。(讨论后说明随意画的长方形不是教室的平面图)

    4、讨论:将这么大的教室画到图上你采用了什么办法?(缩小)。为什么这些图有大有小呢?

    5、分别请同学说说自己画的设想。

    6、在同学们贴上的纸上介绍图上距离、(画在图上的8厘米、6厘米就是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同学们量出的教室的长8米,宽6米就是实际距离。同学们缩小的倍数就是你这幅图的比例尺。请你写上自己的比例尺。

    7、板书课题。认识比例尺

    二、新课展开

    1、自学课文

    让学生看课本上的第56页,初步接触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比例尺。比例尺=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

    说明:我们所缩小的倍数,一般取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为计算方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是1的比。

    改写自己所画的图的比例尺。

    2、出示中国地图(投影)

    1找出这幅地图的比例尺:1:30000000

    讨论:比例尺1:30000000表示什么实际意义?(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300000000厘米)。

    2观察这幅图的比例尺你还发现了什么?

    (电脑演示放大效果)

    介绍线段比例尺。你能看懂它的意思吗?与数值比例尺比较。(线段比例尺操作性强的,便于估计)。

    3你能从地图上大致的估计上海到北京的距离吗?小组讨论、反馈。评价各种计算的方法。板书:图上距离∶比例尺=实际距离

    4同学们,阳春三月正是春游的好季节,假如我们602班准备两天的行程出去旅游,请你设计一条合适的路线。(拿出自己准备的地图,四人小组讨论)

    5小组反馈,评比优秀方案。

    3、再次认识比例尺

    1出示一个手表的零件,这些零件如果要你画出来,你觉得有什么困难。你有什么办法吗?

    2电脑课件演示。

    3求出这幅图的比例尺。说说与一般的地图上的比例尺有什么不同。

    4根据讨论板书:

    比例尺把实际距离缩小一定的倍数如1:30000000

    把实际距离扩大一定的倍数如200:1

    5引导讨论要将钢笔或杯子的设计图画出来,你选择怎么样的比例尺?

    补充板书:

    把实际距离按原来的大小画出来,比例尺就是1:1

    三、练习

    1|试一试。

    四、作业:31页练一练。

    小学数学比例教案课件(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感知生活中的事例,理解并掌握反比例的含义,经初步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

    重点难点1.通过具体问题认识反比例的量。

    教学难点:

    认识反比例,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1、什么是成反比例的量?你是怎么理解的?

    2、情境一中的两个表中量变化关系相同吗?

    3、三个情境中的两个量哪些是成反比例的量?为什么?

    利用反义词来导入今天研究的课题。今天研究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的变化规律

    认识加法表中和是12的直线及乘法表中积是12的曲线。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加法表中和是12,一个加数随另一个加数的变化而变化;乘法表中积是12,一个乘数随另一个乘数的变化而变化。

    让学生把汽车行驶的速度和时间的表填完整,当速度发生变化时,时间怎样变化?每

    把杯数和每杯果汁量的表填完整,当杯数发生变化时,每杯果汁量怎样变化?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各是多少?你有什么发现?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变化关系

    引导小结:都有两种相关联通的量,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并且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是一定的。这两种量之间是反比例关系。

    (1)出油率一定,香油的质量与芝麻的质量。

    (2)三角形的面积一定,它的底与高。

    (3)一个数和它的倒数。

    (4)一捆100米电线,用去长度与剩下长度。

    (5)圆柱体的体积一定,底面积和高。

    (6)小林做10道数学题,已做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7)长方形的长一定,面积和宽。

    (8)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底和高。

    2、教材“练一练”P33第1题。

    3、教材“练一练”P33第2题。

    4、找一找生活中成反比例的例子,并与同伴交流。

    一长方形的周长为20厘米,若长是9厘米,则宽是1厘米。请你填写下表,并判断这个长方形在周长不变的情况下,长和宽是否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课后反思:

    本课时教学设计特点:一是情景设置和几个表格的设计,都注重从现实题材出发,让学生感受到反比例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二是通过让学生自己去分类整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得出反比例的意义,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小学数学比例教案课件(篇9)

    教学内容:P35~37 解比例

    教学目的:

    1、使同学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通过合作交流、尝试练习,提高同学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的能力。

    3、培养同学的知识迁移的能力,增强同学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使同学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引导同学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

    2、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为什么?

    6:3和8:4 : 和 :

    3、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学习解比例。(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

    1、什么叫解比例?

    我们知道比例共有四项,假如知道其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解比例要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

    2、教学例2。

    (1)把未知项设为X。解:设这座模型的高是X米。

    (2)根据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X:320=1:10

    (3)让同学指出这个比例的外项、内项,并说明知道哪三项,求哪一项。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它变成什么形式?3x=815。

    这变成了什么?(方程。)

    教师说明:这样解比例就变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未知数X的值。因为解方程要写“解:”,所以解比例也应写“解:”。

    (4)同学说,教师板书解比例的过程。

    教师:从刚才解比例的过程,可以看出,解比例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然后用解方程的方法来求未知数x。

    3、教学例3。

    出示例3:解比例 =

    提问:“这个比例与例 2有什么不同?”(这个比例是分数形式。)

    这种分数形式的比例也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变成方程来求解吗?

    同学回答后,教师说明在写方程时,含有未知数的积通常写在等号的左边,然后板书:1.5X=2.56

    让同学在课本上填出求解过程。解答后,让他们说一说是怎样解的。

    4、总结解比例的过程。

    刚才我们学习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变成方程以后,再怎么做?(根据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从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出,在解比例的过程中哪一步是新知识?(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5、P35“做一做”。同学独立解答,订正时,让同学说说是怎么做的。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P37第7题。

    四、全课小结,提高认识

    什么叫解比例?解比例的根据是什么?解比例的书写格式应注意什么?

    五、课堂练习,辅助消化

    P37~38第8~11题。

    六、课外补充,拓展延伸

    1、P38第12、13题。

    2、4:8=12:24,假如将第二项减少1,要使比例成立,则第四项减少多少?

    3、把两个比值都是 的比组成比例,已知比例的两个内项都是15,请分别求出这个比例的两个外项,并写出比例。

    4、一个比例的四个项都是大于0的整数,它的两个比的比值都是 ,且第一项比第二项少3,第三项是第一项的3倍。请写出这个比例。

    【小学数学比例教案课件(精选9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3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