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反比例数学教案1000字模板9篇
  • 反比例数学教案1000字模板9篇

    发表时间:2022-11-27

    反比例数学教案。

    在实际教学中仍然离不开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的科学性要求教师要认真贯彻课标精神。教案的基本结构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分析,重点难点知识点提示等。写教案一定要严谨吗?我们陆续为大家整理了反比例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反比例数学教案 篇1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灵活列反比例函数表达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能综合利用物理杠杆知识、反比例函数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分析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进而解决问题.

    2. 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应用意识,提高运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积极参与交流,并积极发表意见.

    2.体验反比例函数是有效地描述物理世界的重要手段,认识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教学重点

    掌握从物理问题中建构反比例函数模型.

    教学难点

    从实际问题中寻找变量之间的关系,关键是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物理问题,建立函数模型,教学时注意分析过程,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活动1

    问 属:在物理学中,有很多量之间的变化是反比例函数的关系,因此,我们可以借助于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解决一些物理学中的问题,这也称为跨学科应用.下面的例子就是其中之一.

    在某一电路中,保持电压不变,电流I(安培)和电阻R(欧姆)成反比例,当电阻R=5欧姆时,电流I=2安培.

    (1)求I与R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当电流I=0.5时,求电阻R的值.

    设计意图:

    运用反比例函数解决物理学中的一些相关问题,提高各学科相互之间的综合应用能力.

    师生行为:

    可由学生独立思考,领会反比例函数在物理学中的综合应用.

    教师应给“学困生”一点物理学知识的引导.

    师:从题目中提供的信息看变量I与R之间的反比例函数关系,可设出其表达式,再由已知条件(I与R的一对对应值)得到字母系数k的值.

    生:(1)解:设I=kR ∵R=5,I=2,于是

    2=k5 ,所以k=10,∴I=10R .

    (2) 当I=0.5时,R=10I=100.5 =20(欧姆).

    师:很好!“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把地球撬动.”这是哪一位科学家的名言?这里蕴涵着什么 样的原理呢?

    生:这是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的名言.

    师:是的.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发现了著名的“杠杆定律”: 若两物体与支点的距离反比于其重量,则杠杆平衡,通俗一点可以描述为;

    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如下图)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例子.

    二、讲授新课

    活动2

    小伟欲用撬棍橇动一块大石头,已知阻力和阻力臂不变,分别为1200牛顿和0.5米.

    (1)动力F与动力臂l有怎样的函数关系?当动力臂为1.5米时,撬动石头至少需要多大的力?

    (2)若想使动力F不超过题(1)中所用力的一半,则动力臂至少要加长多少?

    设计意图:

    物理学中的很多量之间的变化是反比例函数关系.因此,在这儿又一次借助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解决一些物理学中的问题,即跨学科综合应用.

    师生行为:

    先由学生根据“杠杆定律”解决上述问题.

    教师可引导学生揭示“杠杆乎衡”与“反比例函数”之间的关系.

    教师在此活动中应重点关注:

    ①学生能否主动用“杠杆定律”中杠杆平衡的条件去理解实际问题,从而建立与反比例函数的关系;

    ②学生能否面对困难,认真思考,寻找解题的途径;

    ③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和物理有着浓厚的兴趣.

    师:“撬动石头”就意味着达到了“杠杆平衡”,因此可用“杠杆定律”来解决此问题.

    生:解:(1)根据“杠杆定律” 有

    Fl=1200×0.5.得F =600l

    当l=1.5时,F=6001.5 =400.

    因此,撬动石头至少需要400牛顿的力.

    (2)若想使动力F不超过题(1)中所用力的一半,即不超过200牛,根据“杠杆定律”有

    Fl=600,

    l=600F .

    当F=400×12 =200时,

    l=600200 =3.

    3-1.5=1.5(米)

    因此,若想用力不超过400牛顿的一半,则动力臂至少要如长1.5米.

    生:也可用不等式来解,如下:

    Fl=600,F=600l .

    而F≤400×12 =200时.

    600l ≤200

    l≥3.

    所以l-1.5≥3-1.5=1.5.

    即若想用力不超过400牛顿的一半,则动力臂至少要加长1.5米.

    生:还可由函数图象,利用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求出.

    师:很棒!请同学们下去亲自画出图象完成,现在请同学们思考下列问题:

    用反比例函数的知识解释:在我们使用橇棍时,为什么动力臂越长越省力?

    生:因为阻力和阻力臂不变,设动力臂为l,动力为F,阻力×阻力臂=k(常数且k>0),所以根据“杠杆定理”得Fl=k,即F=kl (k为常数且k>0)

    根据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当k>O时,在第一象限F随l的增大而减小,即动力臂越长越省力.

    师:其实反比例函数在实际运用中非常广泛.例如在解决经济预算问题中的应用.

    活动3

    问题:某地上年度电价为0.8元,年用电量为1亿度,本年度计划将电价调至0.55~0.75元之间,经测算,若电价调至x元,则本年度新增用电量y(亿度)与(x-0.4)元成反比例.又当x=0.65元时,y=0.8.(1)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2)若每度电的成本价0.3元,电价调至0.6元,请你预算一下本年度电力部门的纯收人多少?

    设计意图:

    在生活中各部门,经常遇到经济预算等问题,有时关系到因素之间是反比例函数关系,对于此类问题我们往往由题目提供的信息得到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式,进而用函数关系式解决一个具体问题.

    师生行为:

    由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讨论完成.

    教师应给予“学困生”以一定的帮助.

    生:解:(1)∵y与x -0.4成反比例,

    ∴设y=kx-0.4 (k≠0).

    把x=0.65,y=0.8代入y=kx-0.4 ,得

    k0.65-0.4 =0.8.

    解得k=0.2,

    ∴y=0.2x-0.4=15x-2

    ∴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为y=15x-2

    (2)根据题意,本年度电力部门的纯收入为

    (0.6-0.3)(1+y)=0.3(1+15x-2 )=0.3(1+10.6×5-2 )=0.3×2=0.6(亿元)

    答:本年度的纯收人为0.6亿元,

    师生共析:

    (1)由题目提供的信息知y与(x-0.4)之间是反比例函数关系,把x-0.4看成一个变量,于是可设出表达式,再由题目的条件x=0.65时,y=0.8得出字母系数的值;

    (2)纯收入=总收入-总成本.

    三、巩固提高

    活动4

    一定质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其体积y(m3)是密度ρ(kg/m3)的反比例函数,请根据下图中的已知条件求出当密度ρ=1.1 kg/m3时二氧化碳气体的体积V的值.

    设计意图:

    进一步体现物理和反比例函数的关系.

    师生行为

    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讲评.

    师:若要求出ρ=1.1 kg/m3时,V的值,首先V和ρ的函数关系.

    生:V和ρ的反比例函数关系为:V=990ρ .

    生:当ρ=1.1kg/m3根据V=990ρ ,得

    V=990ρ =9901.1 =900(m3).

    所以当密度ρ=1. 1 kg/m3时二氧化碳气体的气体为900m3.

    四、课时小结

    活动5

    你对本节内容有哪些认识?重点掌握利用函数关系解实际问题,首先列出函数关系式,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出解 析式,再根据解析式解得.

    设计意图:

    这种形式的小结,激发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每一位学生都创造了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机会,并为程度不同的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从而使小结不流于形式而具有实效性.

    师生行为:

    学生可分小组活动,在小组内交流收获, 然后由小组代表在全班交流.

    教师组织学生小结.

    反比例函数与现实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特别是为讨论物理中的一些量之间的关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用数学模型的解释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浅显易懂,同时不仅要注意跨学科间的综合,而本学科知识间的整合也尤为重要,例如方程、不等式、函数之间的不可分割的关系.

    板书设计

    17.2 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三)

    1.

    2.用反比例函数的知识解释:在我们使 用撬棍时,为什么动 力臂越长越省力?

    设阻力为F1,阻力臂长为l1,所以F1×l1=k(k为常数且k>0).动力和动力臂分别为F,l.则根据杠杆定理,

    Fl=k 即F=kl (k>0且k为常数).

    由此可知F是l的反比例函数,并且当k>0时,F随l的增大而减小.

    活动与探究

    学校准备在校园内修建一个矩形的绿化带,矩形的面积为定值,它的一边y与另一边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如下图所示.

    (1)绿化带面积是多少?你能写出这一函数表达式吗?

    (2)完成下表,并回答问题:如果该绿化带的长不得超过40m,那么它的宽应控制在什么范围内?

    x(m) 10 20 30 40

    y(m)

    过程:点A(40,10)在反比例函数图象上说明点A的横纵坐标满足反比例函数表达式,代入可求得反比例函数k的值.

    结果:(1)绿化带面积为10×40=400(m2)

    设该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为y=kx ,

    ∵图象经过点A(40,10)把x=40,y=10代入,得10=k40 ,解得,k=400.

    ∴函数表达式为y=400x .

    (2)把x=10,20,30,40代入表达式中,求得y分别为40,20,403 ,10.从图中可以看出。若长不超过40m,则它的宽应大于等于10m。

    反比例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并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

    2、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参与意识,训练其观察能力及概括能力;

    3、利用多媒体动画的演示,让学生体验到反比例的变化规律。

    教学重点:

    感受反比例的变化,概括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准备:

    20支铅笔、一个笔筒;相关课件;学生分小组(每组一份观察记录单)

    每次拿的支数

    10、5、4、2、1

    拿的次数

    总支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2、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键是什么?

    3、练习:课本表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

    二、小组协作概括“成反比例的量”的意义

    (一)活动一

    师:好,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学具,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按要求认真填写观察记录单。看哪个组完成的又快又好!

    1、学生汇报观察记录单的填写结果。

    2、引导观察:在填、拿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3、师:你能根据表格,写出这三个量的关系式吗?

    4、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发现每次拿的支数变化,拿的次数也随着变化,但每次拿的支数和拿的次数的积即总支数总是一定的。

    5、揭示反比例的意义(阅读课本,明确反比例关系)

    6、如果用x、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积,反比例关系式怎样表示?

    (二)活动二:(例3)

    1、课件出示例3,指名读题,学生独立完成

    2、总结归纳出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强化练习发展提高

    1、判定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主要看它们的()是否一定。

    2、全班人数一定,每组的人数和组数。

    ()和()是相关联的量。

    每组的人数×组数=全班人数(一定)

    所以()和()是成反比例的量。

    3、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糖果的总数一定,每袋糖果的粒数和装的袋数。

    煤的总量一定,每天的烧煤量和能够烧的天数。

    生产电视机的总台数一定,每天生产的台数和所用的天数。

    长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长和宽。

    4、机动练习:

    想一想:铺地面积一定时,方砖边长与所需块数成不成反比例?为什么?

    四、全课总结

    1、你能不能结合日常生活举一些反比例的例子。

    2、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遗憾?

    反比例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能正确判断正、反比例.

    教学重点

    正、反比例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难点

    能正确判断正、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判断下面每题中两种量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

    1.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4.时间一定,工效和工作总量.

    二、新授教学

    (一)出示课题

    教师明确: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关系,这节课通过比较弄清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教学例7(课件演示:正反比例的比较)

    反比例数学教案 篇4

    教学设计思路

    由对现实问题的讨论抽象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通过对问题的解决进一步明确:1.反比例函数的意义;2.反比例函数的概念;3.反比例函数的一般形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从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讨论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依关系,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2.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表述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对两个变量之间相依关系的讨论,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发展抽象思维能力,提高数学化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数学知识是有联系的,逐步感受数学内容的系统性;

    2.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和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领悟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分组讨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媒体

    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引入

    1.什么叫一次函数?一次函数的一般形式是怎样的?什么叫正比例函数?它与算术中的正比例有怎样的关系?

    2.在上一学段,我们研究了现实生活中成反比例的两个量

    反比例数学教案 篇5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灵活列反比例函数表达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能综合利用物理杠杆知识、反比例函数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分析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进而解决问题.

    2. 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应用意识,提高运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积极参与交流,并积极发表意见.

    2.体验反比例函数是有效地描述物理世界的重要手段,认识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教学重点

    掌握从物理问题中建构反比例函数模型.

    教学难点

    从实际问题中寻找变量之间的关系,关键是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物理问题,建立函数模型,教学时注意分析过程,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活动1

    问 属:在物理学中,有很多量之间的变化是反比例函数的关系,因此,我们可以借助于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解决一些物理学中的问题,这也称为跨学科应用.下面的例子就是其中之一.

    在某一电路中,保持电压不变,电流I(安培)和电阻R(欧姆)成反比例,当电阻R=5欧姆时,电流I=2安培.

    (1)求I与R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当电流I=0.5时,求电阻R的值.

    设计意图:

    运用反比例函数解决物理学中的一些相关问题,提高各学科相互之间的综合应用能力.

    师生行为:

    可由学生独立思考,领会反比例函数在物理学中的综合应用.

    教师应给“学困生”一点物理学知识的引导.

    师:从题目中提供的信息看变量I与R之间的反比例函数关系,可设出其表达式,再由已知条件(I与R的一对对应值)得到字母系数k的值.

    生:(1)解:设I=kR ∵R=5,I=2,于是

    2=k5 ,所以k=10,∴I=10R .

    (2) 当I=0.5时,R=10I=100.5 =20(欧姆).

    师:很好!“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把地球撬动.”这是哪一位科学家的名言?这里蕴涵着什么 样的原理呢?

    生:这是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的名言.

    师:是的.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发现了著名的“杠杆定律”: 若两物体与支点的距离反比于其重量,则杠杆平衡,通俗一点可以描述为;

    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如下图)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例子.

    二、讲授新课

    活动2

    小伟欲用撬棍橇动一块大石头,已知阻力和阻力臂不变,分别为1200牛顿和0.5米.

    (1)动力F与动力臂l有怎样的函数关系?当动力臂为1.5米时,撬动石头至少需要多大的力?

    (2)若想使动力F不超过题(1)中所用力的一半,则动力臂至少要加长多少?

    设计意图:

    物理学中的很多量之间的变化是反比例函数关系.因此,在这儿又一次借助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解决一些物理学中的问题,即跨学科综合应用.

    师生行为:

    先由学生根据“杠杆定律”解决上述问题.

    教师可引导学生揭示“杠杆乎衡”与“反比例函数”之间的关系.

    教师在此活动中应重点关注:

    ①学生能否主动用“杠杆定律”中杠杆平衡的条件去理解实际问题,从而建立与反比例函数的关系;

    ②学生能否面对困难,认真思考,寻找解题的途径;

    ③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和物理有着浓厚的兴趣.

    师:“撬动石头”就意味着达到了“杠杆平衡”,因此可用“杠杆定律”来解决此问题.

    生:解:(1)根据“杠杆定律” 有

    Fl=1200×0.5.得F =600l

    当l=1.5时,F=6001.5 =400.

    因此,撬动石头至少需要400牛顿的力.

    (2)若想使动力F不超过题(1)中所用力的一半,即不超过200牛,根据“杠杆定律”有

    Fl=600,

    l=600F .

    当F=400×12 =200时,

    l=600200 =3.

    3-1.5=1.5(米)

    因此,若想用力不超过400牛顿的一半,则动力臂至少要如长1.5米.

    生:也可用不等式来解,如下:

    Fl=600,F=600l .

    而F≤400×12 =200时.

    600l ≤200

    l≥3.

    所以l-1.5≥3-1.5=1.5.

    即若想用力不超过400牛顿的一半,则动力臂至少要加长1.5米.

    生:还可由函数图象,利用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求出.

    师:很棒!请同学们下去亲自画出图象完成,现在请同学们思考下列问题:

    用反比例函数的知识解释:在我们使用橇棍时,为什么动力臂越长越省力?

    生:因为阻力和阻力臂不变,设动力臂为l,动力为F,阻力×阻力臂=k(常数且k>0),所以根据“杠杆定理”得Fl=k,即F=kl (k为常数且k>0)

    根据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当k>O时,在第一象限F随l的增大而减小,即动力臂越长越省力.

    师:其实反比例函数在实际运用中非常广泛.例如在解决经济预算问题中的应用.

    活动3

    问题:某地上年度电价为0.8元,年用电量为1亿度,本年度计划将电价调至0.55~0.75元之间,经测算,若电价调至x元,则本年度新增用电量y(亿度)与(x-0.4)元成反比例.又当x=0.65元时,y=0.8.(1)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2)若每度电的成本价0.3元,电价调至0.6元,请你预算一下本年度电力部门的纯收人多少?

    设计意图:

    在生活中各部门,经常遇到经济预算等问题,有时关系到因素之间是反比例函数关系,对于此类问题我们往往由题目提供的信息得到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式,进而用函数关系式解决一个具体问题.

    师生行为:

    由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讨论完成.

    教师应给予“学困生”以一定的帮助.

    生:解:(1)∵y与x -0.4成反比例,

    ∴设y=kx-0.4 (k≠0).

    把x=0.65,y=0.8代入y=kx-0.4 ,得

    k0.65-0.4 =0.8.

    解得k=0.2,

    ∴y=0.2x-0.4=15x-2

    ∴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为y=15x-2

    (2)根据题意,本年度电力部门的纯收入为

    (0.6-0.3)(1+y)=0.3(1+15x-2 )=0.3(1+10.6×5-2 )=0.3×2=0.6(亿元)

    答:本年度的纯收人为0.6亿元,

    师生共析:

    (1)由题目提供的信息知y与(x-0.4)之间是反比例函数关系,把x-0.4看成一个变量,于是可设出表达式,再由题目的条件x=0.65时,y=0.8得出字母系数的值;

    (2)纯收入=总收入-总成本.

    三、巩固提高

    活动4

    一定质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其体积y(m3)是密度ρ(kg/m3)的反比例函数,请根据下图中的已知条件求出当密度ρ=1.1 kg/m3时二氧化碳气体的体积V的值.

    设计意图:

    进一步体现物理和反比例函数的关系.

    师生行为

    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讲评.

    师:若要求出ρ=1.1 kg/m3时,V的值,首先V和ρ的函数关系.

    生:V和ρ的反比例函数关系为:V=990ρ .

    生:当ρ=1.1kg/m3根据V=990ρ ,得

    V=990ρ =9901.1 =900(m3).

    所以当密度ρ=1. 1 kg/m3时二氧化碳气体的气体为900m3.

    四、课时小结

    活动5

    你对本节内容有哪些认识?重点掌握利用函数关系解实际问题,首先列出函数关系式,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出解 析式,再根据解析式解得.

    设计意图:

    这种形式的小结,激发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每一位学生都创造了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机会,并为程度不同的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从而使小结不流于形式而具有实效性.

    师生行为:

    学生可分小组活动,在小组内交流收获, 然后由小组代表在全班交流.

    教师组织学生小结.

    反比例函数与现实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特别是为讨论物理中的一些量之间的关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用数学模型的解释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浅显易懂,同时不仅要注意跨学科间的综合,而本学科知识间的整合也尤为重要,例如方程、不等式、函数之间的不可分割的关系.

    板书设计

    反比例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反比例的意义》是六年制小学数学(北师版)第十二册第二单元中的内容。是在学过“正比例的意义”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并会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加深对比例的理解。

    学生分析:

    在此之前,他们学习了正比例的意义,对“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的两个量的变化规律”、“如何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已经有了认识,这为学习《反比例的意义》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并学会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学析、综合和概括等能力。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2、过程与方法:为学生营造一个经历知识产生过程的情境。

    3、情感与态度目标: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乐趣,进一步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复习正比例关系,预习本节内容。

    教师准备:投影片3张,每张有例题一个。

    教学过程设计: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1、谈话:通过最近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同学们越来越聪明了,会学数学了,这是因为同学们掌握了一定的数学学习的基本方法。下面请回想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成正比例的量的?这节课我们用同样的学习方法来研究比例的另外一个规律。

    2、导入: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着许多相关联的量,这些相关联的量之间有的是成正比例关系,有的成其他形式的关系,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下面的问题。

    二、创设情景引新:

    (出示:十二个小方块)

    师:同学们,这十二个小方块有几种排法?

    (生答后,老师板书下表的排列过程)

    每行个数1234612

    行数1264321

    师:请你观察上表中每行个数与行数成正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生:……

    师:这两种量这间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

    (出示课题:反比例的意义)

    三、合作自学探知

    1、学习例4。

    (1)出示例4。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并围绕这三个问题进行讨论,再选出一位组员作代表进行汇报。

    A、表中有哪两种量?

    B、怎样随着每小时加工的数量变化?

    c、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各是多少?

    学生讨论……

    生反馈:……

    师:能不能举出三个例子

    生:1020=6002030=6003020=600……

    师:这里的600是什么数量?你能说出这里的数量关系式吗?

    生:……

    [板书出示:每小时加工数加工时间=零件总数(一定)]

    2、自学例5:

    (1)出示例5:

    师:先请同学们按要求在书上填空,并说说是怎样算的?根据什么?

    生:……

    师:模仿例4的方法,提出三个问题自己学习例5(出示三个问题)

    生:……

    3、讨论准备题:

    (1)请你根据例4的方法,四人小组内说一说。

    (2)请你举例说明表中每行个数与行数是什么关系?为什么?

    四、比较感知特征

    综合例4、例5、准备题的共同点师:比较一下例4、例5和准备题,请同学们在小组中讨论一下,互相说说这三个题目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生:……

    五、引导概括意义

    1、概括反比例意义。

    学生在说相同点时老师边引导边说明。当学生说出三个特征后,教师板书这三个特征。

    师:请同学们根据我们上节课学的正比例的意义猜测一下,符合三个特征的二个量叫做成什么量?相互这间成什么关系?

    生:……

    师:请阅读课本第十六页,同桌互相说说怎样的两个量成反比例关系。

    学生互相练习……

    师:哪位同学来告诉大家,两种量如果成反比例必须符合哪三个条件?

    生:……

    师:例4、例5和准备题中的两种量成不成反比例?为什么?

    生:……(学生回答后,老师及时纠正)

    师:如果用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乘积,那么上面这种关系式可以怎样写呢?

    生:……[板书出示y=k(一定)]

    2、教学例6。

    (1)课件出示例6。

    (学生读题、思考)

    师:怎样判断两种量成不成反比例?

    师:哪位同学说说,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要用的天数是不是成反比例?为什么?

    生:因为每天播种的公顷数要用的天数=播种的总公顷数(一定),所以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要用的天数是成反比例的量。

    六、小结:这节课同学们学到了哪些知识?运用了哪些学习方法?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案例分析]: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成反比例的量,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不对研究的过程做详细的引导和说明,只提供研究的素材和数据,出示关键性的结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体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归纳,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品质。同时加深学生对数量关系的认识,渗透函数思想,为中学的数学学习做好知识准备。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改的显著特征,就是把学习过程中的分析、发现、探究、创新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在设计《反比例的意义》时,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对教学内容进行处理,克服教材的局限性,最大限度地拓宽探究学习的空间,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

    反比例数学教案 篇7

    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能正确判断正、反比例.

    教学重点

    正、反比例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难点

    能正确判断正、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判断下面每题中两种量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

    1.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4.时间一定,工效和工作总量.

    二、新授教学

    (一)出示课题

    教师明确: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关系,这节课通过比较弄清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反比例数学教案 篇8

    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反比例》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丰富的实例,认识反比例。

    2.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3.利用反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反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

    认识反比例,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教学难点

    认识反比例,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是正比例的量?

    2.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为什么?

    (1)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

    (2)每头奶牛的产奶量一定,奶牛的头数和产奶总量。

    (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二、导入新课

    利用反义词来导入今天研究的课题。今天研究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的变化规律。

    三、进行新课

    1.情境(一)

    认识加法表中和是12的直线及乘法表中积是12的曲线。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加法表中和是12,一个加数随另一个加数的变化而变化;乘法表中积是12,一个乘数随另一个乘数的变化而变化。

    2.情境(二)

    让学生把汽车行驶的速度和时间的表填完整,当速度发生变化时,时间怎样变化?每

    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各是多少?你有什么发现?独立观察,思考。

    同桌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写出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一定)

    观察思考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变化关系乘积(路程)一定。

    3.情境(三)

    把杯数和每杯果汁量的表填完整,当杯数发生变化时,每杯果汁量怎样变化?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各是多少?你有什么发现?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变化关系。

    写出关系式:每杯果汁量杯数=果汗总量(一定)

    以上两个情境中有什么共同点?

    4.反比例意义

    引导小结:都有两种相关联通的量,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并且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是一定的。这两种量之间是反比例关系。

    反比例数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感知生活中的事例,理解并掌握反比例的含义,经初步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感知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重点难点

    1、通过具体问题认识反比例的量。

    2、掌握成反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教学难点:

    认识反比例,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预习24---26页内容

    1、什么是成反比例的量?你是怎么理解的?

    2、情境一中的两个表中量变化关系相同吗?

    3、三个情境中的两个量哪些是成反比例的量?为什么?

    二、展示与交流

    利用反义词来导入今天研究的课题。今天研究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的变化规律

    认识加法表中和是12的直线及乘法表中积是12的曲线。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加法表中和是12,一个加数随另一个加数的变化而变化;乘法表中积是12,一个乘数随另一个乘数的变化而变化。

    让学生把汽车行驶的速度和时间的表填完整,当速度发生变化时,时间怎样变化?每

    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各是多少?你有什么发现?独立观察,思考

    同桌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写出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一定)

    观察思考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变化关系乘积(路程)一定把杯数和每杯果汁量的表填完整,当杯数发生变化时,每杯果汁量怎样变化?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各是多少?你有什么发现?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变化关系

    写出关系式:每杯果汁量×杯数=果汗总量(一定)

    5、以上两个情境中有什么共同点?

    反比例意义

    引导小结:都有两种相关联通的量,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并且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是一定的。这两种量之间是反比例关系。

    活动四:想一想

    二、反馈与检测

    1、判断下面每题是否成反比例

    (1)出油率一定,香油的质量与芝麻的质量。

    (2)三角形的面积一定,它的底与高。

    (3)一个数和它的倒数。

    (4)一捆100米电线,用去长度与剩下长度。

    (5)圆柱体的体积一定,底面积和高。

    (6)小林做10道数学题,已做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7)长方形的长一定,面积和宽。

    (8)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底和高。

    2、教材“练一练”P33第1题。

    3、教材“练一练”P33第2题。

    4、找一找生活中成反比例的例子,并与同伴交流。

    【反比例数学教案1000字模板9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3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