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苏教版数学课件汇总
  • 苏教版数学课件

    发表时间:2023-05-13

    苏教版数学课件汇总。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又到了老师开始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要知道高效教学水平可以体现在老师写的教案课件里面。本文将聚焦于“苏教版数学课件”的研究和应用领域,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

    苏教版数学课件 篇1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上册《认识负数》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负数,感受负数的实际意义;会正确读写正、负数;初步感知正、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的关系;知道负数都小于零,正数都大于零。

    2、体验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会用正负数的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多媒体出示沈阳大雪时的一幅照片)

    师:这是沈阳大雪时的一幅照片。猜猜看,这时的气温可能是多少度(指名口答)

    (评:以温度引入负数,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猜温度既能服务于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借助经验,自主探究

    1、认识温度计

    师: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借助温度计来测量温度。(多媒体出示温度计图)你了解温度计吗把你了解的情况和大家交流一下,好吗?

    小结:温度计上有两种计量单位:一种是摄氏度,一种是华氏度。我国统一使用摄氏度。

    师:[多媒体出示标有沈阳温度读数(零下20℃)的温度计]谁能读出图中沈阳的温度?说一说你是怎样看出来的?(指名口答)

    师:(多媒体依次出示读数为零下22℃、零下18℃的温度计图)这时的温度又是多少呢?你能说说是怎样看出来的吗?

    [评:认识温度计是本环节的教学要点,而正确地读出温度计所示的零下温度又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通过零下20℃、零下22℃、零下18℃的对比练习,既突出教学要点,又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

    2、教学例1。

    (1)教学正、负数读写法

    谈话:同学们,咱们中国幅员辽阔,南方和北方在气温上有很大差异。当沈阳还是千里冰封的世界时,南京和海口的气温又是多少呢?咱们一起来看一下。(多媒体出示三幅温度计图:沈阳零下20℃;南京0℃;海口零上20℃)

    师:从这几幅图中,你能看出南京和海口的气温吗?你能说说怎样看出来的吗?你还能得到哪些重要的数学信息?(小组讨论、指名汇报交流。)

    师:沈阳和海口的气温一样吗?为什么?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这两个不同的温度吗?(学生记录后,展示、交流评价。)

    师:数学语言需要交流,交流就要符号统一。(展示并板书-20℃、+20℃)这是科学家规定的记录方法。

    讲解:-是负号,+是正号,要写得小一点。-20℃读作负二十摄氏度;+20℃读作正二十摄氏度。+20℃也可以简单记作20℃。

    (2)练一练。

    (多媒体出示标有吐鲁番盆地某一天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的温度计图:零下9℃、零上27℃)

    师:你能用刚才的方法把它们记录下来吗?[指名反馈,教师揭示

    (板书):-9℃、27℃]

    [评:通过练一练,既可以使学生更为准确、熟练地掌握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又为引入例2起到过渡作用。]

    3、教学例2。

    (1)出示例2。

    师:吐鲁番盆地的早晚温差非常大。人们常这样来形容: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这与它的地理特征有很大关系。(出示例2: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米;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

    (2)教师讲解海拔的含义。

    (3)你能用以上的方法表示出这两个海拔高度吗?(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口答。板书:8844米、-155米)

    (4)练一练。

    (多媒体出示:读一读下面的海拔高度,说一说分别是高于海平面还是低于海平面?

    黑海海拔高度是-28米。

    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的海拔是-11034米。

    (评:两道例题两个层次,例1通过让学生观察、讨论、交流等数学活动,初步感知负数,并掌握负数的表示方法;例2教师则完全放手,让学生根据例1中温度的表示方法,类推出海拔的表示方法。教学方法一详一略,一扶一放。)

    三、抽象概括,沟通联系。

    1、揭示概念。

    师(指板书):这里有许多数量,如果把它们的单位名称去掉,就得到一个个的数。你能把这些数分分类吗?

    师:像-20、-9、-155这样的数都是负数。你还能说出几个负数吗?能说得完吗?

    像+20、27、8844这样的数都是正数。你还能说出几个正数吗?能说得完吗?

    揭示课题(板书)。

    2、介绍负数产生的历史。

    (多媒体出示教科书第九页你知道吗?)

    3、认识0与正、负数的关系。

    师:你认为0是正数还是负数呢?理由是什么?(小组讨论、指名汇报结果)

    0与负数比、0与正数比,大小有什么关系?(指名回答)

    [评:揭示正负数时,让学生经历具体抽象(由具体数量抽象出数)的过程,符合儿童认知规律;让学生列举正、负数,可以初步感知正数的个数和负数的个数都是无限的。]

    四、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1、选择合适的温度连一连。(多媒体出示教科书练习一第四题)

    2、你知道这些温度吗?读一读。(教科书练习一第五题)

    3、你能在温度计上表示出这些温度吗?(多媒体出示地图,闪烁温度:石家庄﹣5℃、长春﹣10℃、杭州5℃、桂林10℃)

    (让学生在练习纸上完成后,比一比这几个城市温度的高低。)

    4、下面是小明的一则日记。

    20xx年7月18日晴

    今天天气很热,大约有10℃。好多爱美的女士为了避暑都打上了遮阳伞。

    我跟着爸爸来到他上班的冷食加工厂,一进加工车间,感到凉飕飕的,估计温度大概有-15℃。爸爸打开冷柜,马上有一股寒气袭来,我猜冰柜里的温度大约有8、9℃吧。

    回来的路上,碰到了同学,我们就聊开了。洪军说:前几天,他们全家到泰山旅游,爬上了海拔﹣1545米的山顶;晓玲说:他们全家去了连云港,听说连云港海的最低处是海拔34米呢!

    这则日记中有些数据不符合实际情况,你能找出来吗你知道怎么改吗?

    [评:以日记的形式展示数学内容,既贴近生活、新颖有趣,又有利于联系实际、培养数感。]

    五、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负数。你有哪些收获,给大家分享,好吗?

    六、拓展延伸。

    让学生课外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搜集一些可以用负数表示的数量。

    总评:

    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本节课体现了如下特点:

    简约。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确定教学主线。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负数,感受负数的实际意义;在引导学生创造的基础上,教学正、负数的表示方法;让学生联系生活感知正数和负数意义相反、相互依存的关系;使人感到简洁、明快。

    贴切。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经验。老师注意寻找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素材,精心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数学活动。使得学生乐学、深思,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课始,老师让学生猜测沈阳大雪时的温度;接着自然地将温度计引出,并让学生自主交流温度计的有关知识;既可以消除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陌生感,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得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使人感到真切、自然。

    充实。数学重在思考。认识负数时,借助温度计和海拔,引导学生通过看一看、猜一猜、说一说、议一议等数学活动,从不同的角度感受负数、理解负数,并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让学生经历了感知探索建构应用的认知过程,有利于增强认识,落实目标。使人感到实在、高效。

    和谐。关注学生学习过程评价。老师注意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与想法。例如:你了解温度计吗把你了解的情况和大家交流一下,好吗?、你能说说是怎样看出来的吗?、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吗?、你有哪些收获,给大家分享,好吗?有利于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形成平等、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使人感到轻松、流畅。

    苏教版数学课件 篇2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了解负数产生的过程、意义,对负数有初步的了解。

    2、使学生会正确的读写负数。

    3、能对生活中的负数产生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负数。

    教学难点:理解负数的含义。

    教学关键:结合具体情境,说明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过程如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说以说对温度的认识。

    ①可以结合天气预报。

    ②说一说零下度使什么意思,怎样表示呢?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新朋友----负数。

    二、探求新知:

    1、教学例1

    ①实物投影呈现课文情景图,说一说从图上你看到了那些信息?你还想知道什么?

    ②学生观察,自由汇报。

    A、教室内的温度是16℃。

    B、雪地上的温度是-16℃。

    C、℃表示什么?

    D、16℃和-16℃的意义有什么不同?

    E、-是什么符号?表示什么?

    ③针对上边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A在小组中说自己的想法和认识。

    B全体汇报交流,认知结果。

    C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教师简要说明:表示度,℃表示慑氏度,零下16℃用-16℃表示,-是负号,在这里表示比零度还低。16℃表示零上16℃。

    2、教学例2

    ①出示银行存折数据,统一说出这些数各表示什么呢?

    ②以500和-500为例,说明什么是相反意义的量。(500表示存入,-500表示支出)

    3、认识负数。

    ①联系16℃和-16℃,500和-500说一说体会。

    ②什么是负数?

    ③教学负数的读写法。

    ④什么是正数?

    ⑤关于正数前的+可以省略的指导,强调负数的负号不能省略。

    ⑥关于0的认识(非正也非负)

    ⑦你能写出几个负数吗?组内订正。

    ⑧指导看书,画一画,记一记。(要看课后资料)

    三、巩固提高:

    1、完成做一做

    第一题,独立完成,组内订正。

    第二题,介绍海拔高度再同桌完成。

    2、练习二第一题。

    边度边想边填,组内订正。

    3、验收:练习二第2、3题,集体订正。

    4、思考:-2○3,5○-5

    四、总结

    本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板书设计:

    负数

    例1:16℃:读作:正十六摄氏度。

    -16℃:读作:负十六摄氏度。

    例2、500元:存入

    -500元:支出

    负数表示和正数相反意义的量。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苏教版数学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纳税的含义和重要意义,知道应纳税额和税率的含义,以根据具体的税率计算税款。

    2、在计算税款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社会现象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使学生知道每个公民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教学重点:税额的计算。

    教学难点:税率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答算式。

    (1)100的5%是多少? (2)50吨的10%是多少?

    (3)1000元的8%是多少? (4)50万元的20%是多少?

    2、什么是比率?

    二、新授

    1、阅读P72-73页有关纳税的内容。说说:什么是纳税?

    2、税率的认识。

    (1)说明:纳税的种类很多,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也不一样。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叫做税率。一般是由国家根据不同纳税种类定出不同的税率。

    (2)试说以下税率表示什么。

    A、商店按营业额的5%缴纳个人所得税。这里的5%表示什么?

    B、某人彩票中奖后,按奖金的20%缴纳个人所得税。这里的20%表示什么?

    3、税款计算

    (1)出示例5(课本99页)

    一家大型饭店十月份的营业额是3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这家饭店十月份应缴纳营业税多少万元?

    (2)理解:这里的5%表示什么?(应缴纳营业税款占营业额的百分比。)

    (3)要求“应缴纳营业税款多少”就是求什么?

    (4)让学生独立完成?

    4、看课本98页内容。读一读,什么是纳税?什么是税率?

    三、练习

    1、巩固练习:练习三十二第4题。(要点:5%对应的单位“1”是营业额,7%对应的单位“1”是营业税。 )

    2、依据第5题,学生各自发表意见。

    苏教版数学课件 篇4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五年级第二学期(试验本)第53页表面积的变化。

    2、教材简析: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本次实践活动《表面积的变化》主要是研究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起来,得到的立体图与原来几个正方体(长方体)表面积之和的关系,发现并理解其中的变化规律,培养空间观念。

    教材分为两个大的版块:拼拼算算和拼拼说说。拼拼算算中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引导学生用两个相同的正方体拼出长方体,体验到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减少了原来两个面的面积。第二个活动,是引导学生用3个、4个甚至更多个相同的正方体摆成一行,拼成长方体,探索拼成后的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变化规律。第三个活动用两个相同的长方体拼成大长方体,体验到不管怎么拼,每次都会减少两个长方形面的面积;而减少的面积越少,拼成的大长方体的表面积就越大。三个活动都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直观思考、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并发现物体拼摆过程中表面积的变化规律,提高空间观念的积累水平,发展数学思考。拼拼说说,主要是引导学生应用前面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3、教学目标:

    (1)利用表面积等有关知识,探索多个相同正方体叠放后表面积的变化规律,激发主动探索的欲望。

    (2)通过解决包装问题,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发展优化思想。

    (3)在操作、观察、分析等活动中,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物体表面积的问题,发展空间观念。

    (4)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法选用

    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认知规律特点,遵循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的原则,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训练和语言表达为主线。通过拼拼、算算、观察、说说、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与问题情境中主动地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强化学生合作学习、自学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天赋和创造才能,保证课堂训练的密度。本节课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力求借助这些手段节约时间,突破难点,提高效率,并在恰当时机给与科学的评价,以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三、学法选用

    根据五年级儿童的特点以及本课的特点,把本节课学生的学法定格为:动手操作法、发现学习法、讨论学习法等。在摆弄学具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路会随之展开,这样学生在亲自获取的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的基础上,就能逐步地展开探索,逐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逐步学会利用学具进行学习掌握了多层次的观察对比的方法。

    四、总体设计

    根据教学目的、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我设计如下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体验生活。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成功的起点。本节课一开始从生活实例引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了设计包装盒的情境,先带着学生走进商场,观察常见的包装盒,再通过问题为什么我们所见到的都是用这种样式进行包装呢?需要我们学习一些新的本领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起来,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有用处,就容易激发兴趣,为学习新知识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二)、拼拼算算、体验规律

    叶圣陶先生曾说:当教师像是帮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随时准备放,能放手就放手。在这个环节我共安排了3个活动。活动一:观察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的变化情况。这一环节通过让学生动手摆一摆、看一看、指一指,想一想这些活动,让学生体会到表面积发生了变化,体验到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减少了原来两个面的面积。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际操作,让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使具体事物形象在头脑中得到全面的反映,同时结合思维活动,促进空间观念的形成。活动二:用若干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大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情况。通过学生把几个正方体拼成较大的长方体,边操作、边思考,进一步发现表面积发生了变化,初步感到这个变化存在着一定的规律。经历了动手操作这一过程,使学生头脑中有拼这一过程,建立了空间观念。学生完成表格时,由于表格是2、3、4、5个正方体及省略号,所以学生摆了由2、3、4、5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的情况后,就急于表现,忽略了表格中的省略号,其实体验是不够的。于是我又设计了一个问题,用挑战性的语气提问:如果用6个、8个拼是个什么情况,再操作验证,从而使学生把关注点落到找寻规律上,能把表格中的数据综合起来看。通过这些引领,学生的空间观念也得到了培养。活动三:用两个相同的长方体拼成大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情况。学生的动手操作是建立空间观念的重要手段,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在活动中了解三种拼法:将上下面相拼包装、将左右面相拼包装、将前后面相拼包装,增强体验。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直观思考、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体验发现物体拼摆过程中表面积的变化规律中,提高空间观念的积累水平,发展数学思考。

    (三)、拼拼说说,运用规律

    要达到学生掌握知识,最终发展能力的目的,学生的思维就必须经过反复多次,循序渐进的实际应用。这一环节我要求学生把8个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有哪些不同的方法?哪种拼法表面积最小?这个环节的拼拼说说,是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只有学生前面的规律体验深刻,学生才能灵活运用。把8个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哪种拼法表面积最小?是应用前面拼正方体或长方体的经验:重叠的面越多,表面积减少越多;两两相拼的次数多,减少的面积也多。这两条经验要灵活地、综合地应用,才能得到理想的方案。这对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是很好的锻炼。接着,又通过把一个面积较大的长方体和一个面积较小的正方体拼成一个图形,并计算所拼图形的表面积后有什么发现?得出不管怎么拼,都是减少了2个正方形面的面积。

    (四)、总结全课、深化目标

    新课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新课进行总结,这种总结既有知识的总结,又有学习方法的总结,这样做,会对整课的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的作用,帮助学生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同时,增强学的目标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整体思考能力和概括总结的能力。

    总之,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设计中力求体现知识的迁移作用和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发挥科学评价的作用,促使学生良好智力结构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以上是我就教学设计所作的简单说明,望在座各位给予指导,谢谢!

    苏教版数学课件 篇5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我的说课包括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重点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五大板块。下面我来详细的说一说各个板块:

    一、 说教材: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苏教版第五册第七单元乘法部分的第二课时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教材安排主要是呈现一个与体育运动有关的生活情景,提供数学信息,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一位数算法的情境。理解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并掌握计算方法。产生这一策略的心理需求,形成思考和解题的策略。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乘法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二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而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与之基本相同,所以,本单元教材的设计思路是:关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为学生提供熟悉的情境和事物,让学生在运用已有的知识自主学习和与同伴的交流过程中学习新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一些初步的思考方法和解决策略。 因此,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及本课的知识特点。

    二、说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探索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三位数乘一位数笔算过程中需连续进位的问题。

    四、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迁移和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遵循生活性、知识性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在教学中采取有扶有放的教学方式,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活动体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真正做到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依据新的课程标准,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在具体的情景中经历发现问题,理解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的成功,学习的快乐。

    2、在独立思考、进行个性化学习的基础上,开展自主探究活动,通过比较、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学习方法。

    3、通过灵活,有趣的练习,巩固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技能。

    4、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数学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五、说教学过程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仍处于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比较、综合的意识。在兴趣浓厚的状态下,学生有较强的自信心和强烈的表现欲望。根据此特点,我想通过四个环节来完成本课时的教学。

    一、基本练习:复习所学两位数乘一位数笔算方法,为学生向三位数乘一位数笔算的迁移做好准备。

    二、激情导入、自主探究、体会领悟

    1、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只要我们多观察,多留心,就能发现许多关于数学的知识。(出示主题图)

    2、学习例题

    3、学习“试一试”

    4、讨论:三位数乘一位数时要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教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引入,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叶圣陶先生曾说“当教师像是帮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随时准备放,能放手就放手。”所以我有扶有放,使学生经历探究新知的过程,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地位。教师只在关键处启发,点拨,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知识的全过程。我力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并参与他们的讨论,对学生中出现的各种合理的想法,给予肯定、鼓励和扶持]

    三、巩固应用,深化发展新的学习成果的强化,主要是通过练习实现的,但练习不等于机械地作出某一种重复的反映,练习应该是有意义的,富有成效的,并且能让学生感到有乐趣的。在练习的设计中,我考虑到三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注重了形式多样性、内容趣味性。主要安排以下练习:(1)基本性计算练习。(2)应用知识练习。(3)思维拓展练习。在练习中分别运用了“啄木鸟诊所”“口算接龙”、“我当售票员”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学生的练习热情.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较大的空间,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掌握重点,这样,既能强化已学的知识,又可以培养应用的技能,更给了学生一个思维拓展的空间。

    四、总结提高,质疑反思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想提醒同学们什么? 这部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仅起到点拨启发的作用。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让学生感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这节课的设计,我尝试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力图营造一种积极愉快而又富有智慧的教学环境,更好地将学生的情感与认知,感受与理解,学生的主体与教师的主导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通过教学促进学生数学智能整体而和谐地发展。

    苏教版数学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丰富的操作活动认识几分之几。会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同分母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几分之几。

    教学难点:认识分子的含义和几分之几与几分之几的比较。

    教学准备:光盘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一)认识几分之几

    1、出示:分西瓜场景图(用圆片代替西瓜)

    (1)问:他们一家打算干什么?

    (2)教师口述:小红吃了一块,妈妈吃了三块。

    问:小红和妈妈各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呢?同桌说一说

    追问:什么是3/8呢?

    (3)问:剩下的爸爸吃,那么爸爸吃了多少呢?

    追问:什么是4/8?同桌讨论一下

    (4)师:3/84/8也是分数(教师板书:分数)

    (5)师:今天学的分数跟我们以前学的分数有什么不同?

    2、出示:一张正长方形纸,

    要求:折成同样大小的4份,给其中的几份涂上颜色。

    展示交流:你涂的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为什么?

    3、出示:一张长方形纸

    提问:你能折出这张长方形纸的几分之几?请你折一折,并涂上颜色

    学生折一折,涂一涂

    展示交流

    4、那么,如果把一张纸平均分成10份,涂了2份,是(2/10);涂了3份呢?4份,5份呢?

    教师小结:涂了10份中的几份就是(十分之几)?

    5、出示:试一试

    提问:每个图里的涂色部分各表示几分之几?你是怎样想的?

    观察判断,同桌交流想法

    独立填写,全班交流

    6、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

    (二)分数的大小比较

    二、比较大小

    1、出示3/5和2/5

    提问:3/5和2/5谁大谁小?有什么方法可以比较?

    小组讨论比较方法,全班交流

    (1)折一折,涂一涂

    (2)推理:平均分成5份,取3份

    平均分成5份,取2份

    2、练习:出示书本P103第4题

    (1)涂一涂,比一比

    (2)指明学生介绍自己的作业。

    3、如果没有图,你会比较分数的大小吗?

    出示:1/32/34/73/74/95/95/83/8

    (1)小组里交流

    (2)出示

    1/2〇1/4

    1/2和1/4分子一样大,它们相等吗?

    (3)总结方法:分母相同,就看分子。

    4、比较大小:

    5/63/62/75/73/52/53/124/129/1001/1001/61/5

    (1)和同桌比一比(2)交流

    5、出示:3/9<()<8/91/7<()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红领巾试验田)这块地的3/9种了西红柿,1/9种了茄子,4/9种了青菜。

    (1)你知道了什么?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2)交流。

    师:还剩下多少?你打算干什么?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3、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四、总结全课:

    今天我们除了学习了几分之几外,还学了什么?(分数的比较大小)

    板书设计:认识几分之几

    1/42/43/44/4

    2/53/5

    苏教版数学课件 篇7

    一、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

    浙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一单元《长方体和立方体的表面积》是本单元的第三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是学生系统学习立体图形知识的开始,本课时主要教学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教材先通过把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的6个面展开,帮助学生认识表面积的概念。这样可以把表面积的概念与刚刚建立起来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很好的联系起来,为下面学习计算表面积做好准备。接着,通过例1教学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然后安排试一试学习立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关于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教材中没有给出计算公式,而是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列式计算,这样安排有利于他们更好的掌握表面积的概念及有关计算,有利于更好的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学习者分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并对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征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即学生已经明确了长方体与正方体都有6个面,而且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正方体6个面的面积都相等的基础上教学的。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还可以加深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的理解,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2、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确定长方体每一个面的长和宽。

    三、教学设想

    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欲望。

    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新课伊始,我创设了纸箱厂要制作一种长8分米,宽2分米,高4分米的长方体包装盒和一种棱长4分米的正方体包装盒.哪种包装盒要用的硬纸板少?这一问题情景,接着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哪些地方要用硬纸板?既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又对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这一概念建立清晰的表象,为学习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做好充分准备。

    2、借助教学媒体,提高学习有效性。

    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是学生系统学习立体图形知识的开始,因此在教学中尽可能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建立清晰的表象。我通过提问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能一眼全看到吗?有什么办法能一眼全看到?引导学生思考把立体图形得到平面图形。之后由多媒体电脑演示展开过程,要求学生在展开后的图形中找到上下前后左右6个面。强化空间观念,增加学习趣味。

    在此基础上提问: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围绕本课难点问题进行尝试解决问题,而教师只在关键处进行点拨、引导。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自己发现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但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差异,允许各类学生提出自己的方法,然后通过比较,进而到表面积计算的一般方法,这样可以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体现思维方法,使学生认识到学数学要抓住解题关键,受到恰当的思维训练。

    3、适当应用拓展,发展空间观念。

    学生在上面问题的解决中都有是凭借实物来完成的,练习部分我先安排了一组判断题,在第三小题中,学生思维的常规得到打破,相对于独立物体而言的,那么对于组合物体表面积又是怎样的呢?我将更多的时间与思考空间留给了学生自己思考,让新知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然后,第二大题安排了看数字算面积的练习,与看图算面积想比较,使学生的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可无论是包装盒实物,还是具体图形、或只是数据的表面积计算,解决的都是6个完整的表面积的计算,可实际生活中的也有不是6个面的表面积计算,那么对于不完整的包装面积又该如何计算?我安排了如此题改为同样尺寸的无盖塑料盒表面积如何求?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里注重培养学生方法的发散,及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和最优化,培养学生个性。最后,我考虑到学生的认识不能只停留在感知水平上,还要上升到理性认识。在聪明题中,对于组合物体的包装,我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思考,他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比较、交流,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这样多方面联系,不仅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还给他们创造了合作的空间。最后引导学生根据计算结果寻找规律,重叠面多,图形越接近立方体,表面积越小,鼓励学生进一步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包装现象,使学生明确:对物体进行包装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材料,要么使包装美观大方,吸引注意,要么简单小巧,尽可能省纸。从而使学生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苏教版数学课件 篇8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教科书第9294页。

    平均数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特征量。求平均数是分析数据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工农业生产中经常要用到,如平均成绩、平均身高、平均产量、平均速度等。这样的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既可以反映出一组数量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来进行不同组数量的比较,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收集和整理数据能力的基础上教学比较简单的求平均数问题。本节课是三年级下册《统计与平均数》的教学,是把已学的统计知识和认识平均数结合起来,学会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移多补少。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求平均数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以帮助学生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通过多种练习让学生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多角度理解和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求平均数一般方法的掌握。

    教学目标: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会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1.呈现套圈情境。

    多媒体演示套圈比赛场景。谈话:这是三(1)班第一小队正在进行的套圈比赛,一队是男生,另一队是女生。比赛规则是每人套15个圈,比一比哪一队套得准。下面就请同学们给他们做裁判,好不好?

    2.收集整理数据。

    多媒体依次演示4个男生和5个女生套圈比赛情况,最后将每个选手卡通像与其套圈结果定格组合成一个画面。要求学生根据男、女生套圈成绩,小组合作利用小方块完成统计图(每小组中男生合作完成男生队成绩的统计,女生合作完成女生队成绩的统计)。

    【设计意图:运用多媒体对教材例题进行动态处理,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摆小方块制作统计图,目的是让学生亲历数据收集整理的过程,同时也为后面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数作准备。】

    3.引入平均数。

    出示男、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提问:看了这里的统计图,你发现了什么?要比较哪一队套得准,你准备从哪个方面去比较?结合学生的想法,适时进行引导。想法一:因为吴焱套中的个数最多,所以女生队套得准(比最多)。追问:用一个人的成绩代表整个队的成绩,这样合适吗?想法二:先要求出每个队一共套中了多少个,再比较哪一队套得多(比总数)。追问:这种想法的可取之处是已经注意到从整体的方面去比较,但是他们两队人数不相等,这样比公平吗?可以怎么办呢?想法三:先要求出两个队平均每人套中了多少个,再比较哪个队套得准(比平均数)。追问:这样比公平吗?(公平)我们就用这种方法试一试。(板书:平均)

    【设计意图:富有启发性的追问,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用原有认知结构中数据处理的方式,如比最多、比总数等解决这一问题并不合适,从而引出平均数,并在这一过程中初步感受平均数能表示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4.理解平均数。操作: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呢?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呢?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自己面前的统计图,先在小组里讨论怎样找出每个队的平均成绩,再试一试。看哪些小组想的办法又多又好。提问:怎样求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学生可能出现两种方法:一是移多补少;二是先合后分。反馈时,先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上边操作,边讲解移多补少的过程,教师利用课件动态演示。再让学生说一说怎样用先合后分的方法求平均数(课件动态演示:将统计图中的涂色方块合并起来,再平均分成4份),并引导列式:6+9+7+6=28(个),284=7(个)。

    【设计意图:将学生对平均数的探求发端于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有关平均数的多种求法。】

    谈话:请大家看男生套圈成绩统计图(用红色线条标出平均数,并不断闪烁),图中闪烁的红色线条表示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在前面板书的平均后面添上数。

    观察:图中的平均数与实际每人套中的个数相比,你发现了什么?(平均数比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多媒体闪烁平均数的取值范围。

    提问:根据你的发现,谁能猜一猜女生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一定在什么范围之内?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验证?谈话: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呢?你是怎样知道的?先和小组内的同学一起说一说。反馈时,引导学生交流求女生队平均数的方法及所求平均数的意义。列式计算时注意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除以5而不除以4?提问:现在你能判断男生套得准还是女生套得准吗?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认识了什么?你能结合刚才的例子,说一说平均数表示的意义吗?

    【设计意图:多媒体演示与学生的交流有机结合,使学生对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后分,平均数的意义及取值范围等建立清晰的表象。同时,将平均数学习嵌入一个完整的统计活动中,较好地突出了平均数的统计意义。】

    二、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我们一起玩闯关游戏好吗?

    1、挑战第一关走进生活平均数能为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1)想想做做第1题。移动笔筒里的铅笔,看看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枝?还可以用其他的方法求出来吗?(2)想想做做第2题。小丽有这样的3条丝带,这3条丝带的平均长度是多少?请你先估计一下这3条丝带的平均长度是多少?在哪两个数之间?然后学生独立练习,集体校对。

    2、挑战第二关明辨是非(1)一条小河平均水深1米,小强身高1.2米,他不会游泳,但他下河玩耍池肯定安全。()(2)大泗学校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那么,全校每个同学一定都捐了3元。()(3)学校排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李强是学校排球队队员,他的身高不可能是155厘米。()学校篮球队可能有身高超过160厘米的队员。()

    3、挑战第三关:合情推测四(2)班第一小组同学身高情况统计表

    学号12345身高(厘米)132134136140142

    (1)明明算了他们的平均身高是143厘米,不计算,你能不能知道他算得对不对?

    (2)星星公园规定:购买团体票时平均身高不足140厘米的学生可享受七折优惠。如果第一小组同学集体去玩能享受优惠吗?不计算你能知道结果吗?说出你的想法。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既重视平均数的求法,更重视对平均数意义的深刻理解。通过估计、预测、判断等一系列数学活动,沟通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强化了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较好地发展了学生的统计观念和应用意识,闯关游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总结评价,感情升华

    今天我们认识了新朋友平均数,你想对它说些什么赞美之词呢?

    教后反思:

    本节课我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极力选取学生身边的事例,使生活素材贯串于整个教学的始终,注意将数学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遵循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通过数学教学,实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特点:

    1.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使数学问题生活化。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的程度就越高。课一开始,就设计了一个情境,出示学生熟悉的套圈游戏以此来切入主题。这样做使学生感到所学内容不再是简单枯燥的数学,而是非常有趣、富有亲近感,他们被浓厚的生活气息所感动,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之中。

    2.充分保障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与空间,把学习的自主权与选择权交给学生。《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要努力改变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让学生自主探索,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具有开放性的、探索性的数学问题,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索学习的情境,使之在开放问题的情境下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使数学教学更加丰富多彩,学生学得更加生动、活泼,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是本课的重点,学生只有掌握了求平均数的方法,才会解决生活中的求平均数的问题。因此,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让学生自主动手操作学具,在小组合作、探索的过程中,找出求平均数的方法。这样,学生有了学习的自主权和选择权,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3、较好的渗透了数学思想和方法。如:在计算平均数前让学生利用平均数的意义进行估计,渗透估算的思想,即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又加深了对平均数的理解。总之,本节课较好地体现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和谐统一,实现了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的有机结合,符合素质教育要求,较好地达到了创新教育的目的。

    【苏教版数学课件汇总】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